手卫生依从性标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3:06:11

手卫生依从性标准篇1

关键词: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交叉感染;品管圈

品管圈(qualitycontrolcircle,QCC)就是由相同、相近或互补性质工作场所的人们自动自发组成数人一圈的活动团队,通过全体合作、集思广益,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活用科学统计工具及品管手法,来解决工作现场管理、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问题及课题[1]。卫生部于2009年4月1日颁布《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将手卫生作为一项最基本、最简单、最有效的预防与控制医院内感染的措施。我科于2015年1月开展QCC活动对医护人员的手卫生的依从性进行了持续质量改进,效果明显,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成立QCC小组以自愿方式组成QCC小组,1名护理部主任为辅导员,1名护士长担任圈长,圈员5人。圈名为互信圈,按QCC活动十大步骤即主题确定、拟定活动计划、现状把握、目标设定、解析、对策拟定、对策实施与检讨、效果确认、标准化、检讨与改进对手卫生依从性进行质量改进。

1.2方法

1.2.1主题选定通过圈员投票打分,确定以“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为活动主题。选题理由:手卫生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与流行爆发最重要、最简便的措施之一[2]。

1.2.2现状把握拟定活动计划,整个QCC活动运行5个月。

1.2.2.1调查人员组成由院感质控人员、QC小组成员组成调查小组,对全科各类人员手卫生依从性随机跟踪现场调查。

1.2.2.2调查方法采用直接观察法,现场观察工作人员每个手卫生时机的手卫生情况,计算不同时机手卫生依从率。

1.2.2.3调查内容根据《医护人员手卫生规范》和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现状调查表及干手设施查检表,内容包括:手卫生5个指征执行情况,纸巾盒、快速手消等准备情况和手卫生知晓率、洗手正确率等。

2成果

2.1共调查手卫生时机409个,其中:接触患者前85人次、清洁操作前70人次、体液暴露后12人次、接触患者后119人次、接触物品后120人次,结果显示:手卫生依从率为28.85%。

2.2手卫生缺失292人次,其中:接触患者后手卫生缺失88人次、接触患者前手卫生缺失62人次、接触物品后手卫生缺失97人次、清洁操作前手卫生缺失40人次、体液暴露后手卫生缺失1人次。

2.3对全科87名医务人员、消毒员、保洁工等进行了手卫生知识的抽问和洗手正确性的现场查看,知晓率为46.72%,洗手正确率为62.25%。

2.4医务人员手卫生不同手卫生时机手卫生依从率查检见表1。

2.5手卫生干手设施配置率为66.32%。其中:各诊断室、治疗室、换药室、护办室、医办室洗手龙头均符合要求,均配有洗手液,干手使用干手纸,但多数科室干手纸盒内无一次性纸巾,医师查房时病历车和病床旁无快速手消毒剂的配置。

2.6解析:对确定的改善重点问题,圈员通过头脑风暴绘制为何手卫生依从性低的特性要因鱼骨图分析,再根据鱼骨图要因制定真因验证表,对全院50名医务人员进行现场调查,最终对照标准来确定引起手卫生依从率低的真因。最后得出真因有四条:手卫生意识淡薄、干手纸缺失/洗手液配置不足、监管力度不足、手卫生设施不够。

2.7目标设定,根据手卫生5个洗手指征执行情况和纸巾盒、快速手消等准备情况统计绘制为何手卫生依从性低的原因柏拉图,根据80/20原则确定改善重点。通过现状调查得出平均手卫生依从性27.83%,依据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年版)中的a标准:医院全员手卫生依从性≥95%,因而将目标值设定为90%。

2.8对策拟定与实施,对真因通过头脑风暴、依据"5w2H"原则,制定对策,再就每一对策,依可行性、经济性、圈能力,采用5、3、1打分标准,进行对策选定,并最终确定以下4个对策:

2.8.1提高手卫生意识,邀请院领导参与手卫生宣传活动;开展手卫生相关知识培训;张贴手卫生宣传海报;开展手卫生比赛,评选洗手明星;圈圆联动,科室主任护士长带动科室手卫生。

2.8.2增加洗手液和手消毒剂的配置,达到合理配置;责任落实,保证及时更换。

2.8.3改善手卫生设施。在治疗车、每个病床及病房走廊挂速干手消毒液,每个电梯门口、医生办公室、洗手池旁边等以海报形式张贴手卫生温馨提示和手卫生指征,时刻提醒大家关注手卫生。

2.8.4加强监管力度。制定手卫生管理制度,将手卫生质量与科主任和护士长绩效考评结合,通过奖罚达到相互督促作用;同时邀请患者参与手卫生监督。

3效果

3.1QCC活动5个月以后,2015年5月1日~31日手卫生依从性达88.35%,改善幅度为61.26%,见表2。

3.22015年5月23日对97名医务人员进行了手卫生知识考试,知晓率为95.42%;对88名医务人员进行了现场跟踪调查洗手正确率为96.66%。

4讨论

4.1提高了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由表1可以看出:活动前五项洗手指征中,接触患者后手卫生依从性最差,接触患者后次之,这说明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情况差,手卫生依从性差。表2提示:开展QCC活动后手卫生依从率明显提高,具有显著性差异(p

4.2提高了洗手的正确操作率和手卫生知识知晓率。从表2显示,QCC活动实施后医务人员对洗手的正确率有较大程度的提升,差异具有显(p

4.3增强了圈员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凝聚力。通过QCC活动,小组成员脑力激荡,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畅所欲言,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了激发[5]。充分发挥圈员的能动性与积极性,员工工作能力得到提升,体现了团队协作精神。

综上所述,通过QCC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医护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提升了质量品质,确保了医院感染控制。

参考文献:

[1]刘庭芳,刘勇.中国医院品管圈操作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3.

[2]王玉芳.重症监护室护理人员手卫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8):1647-1648.

[3]王玉芳,刘艳清,杨桂荣,等.手消毒剂支领量纳入科室考核对手卫生效果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0):1838-1839.

手卫生依从性标准篇2

作者单位:252800聊城市山东省高唐县人民医院感染管理科(郭广芹,周文静),聊城市人民医院(李淑真)

郭广芹:女,本科,主管护师

摘要目的:应用计划-实施-检查-处理(pDCa)循环对医务人员手卫生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方法:将全院498名医务人员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分析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现状,采用pDCa循环管理法,制定手卫生管理计划、目标,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对照组未实施pDCa循环管理法,比较两组人员手卫生依从情况。结果:两组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pDCa管理理念和方法应用于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中,使手卫生状况得到了持续不断的提高。

关键词pDCa;手卫生;质量管理;依从性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5.057

医务人员的手部卫生对于控制医院感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是当前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课题。pDCa循环管理模式是由美国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提出,被广泛使用的一种成熟、有效的管理模式。我院于2013年7月将pDCa循环管理应用到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498名,为我院19个临床科室医务人员,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55名,男102名,女153名;医师97名、护士、护工158名;学历结构硕士7名、本科88名、大专102名、中专及以下58名;职称:高级职称37名,中级职称96名,初级职称及以下122名。对照组243名,男98名,女145名;医师95名,护士、护工148名;学历结构:硕士6名,本科85名,大专100名,中专及以下52名;职称:高级职称35名,中级职称94名,初级职称及以下114名。两组医务人员年龄、性别、学历、职称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pDCa管理方法pDCa循环又名戴明环,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具体内容如下:

1.2.1p(plan),分析现状,制定计划

1.2.1.1组织手卫生管理专项检查,掌握现状对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1]《二级综合医院等级评审实施细则》[2](2012版)要求,检查各科室手卫生设施配置情况、手卫生耗材供给情况、医务人员手卫生认知度、手卫生依从性及正确率;组织各科室主任、护士长及医院感染兼职人员进行调研,广泛征求大家对手卫生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分析手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的原因。

1.2.1.2存在问题(1)科室领导认识不足。部分科室领导过分注重经济效益,对手卫生耗材如皂液、手消毒剂、干手纸巾的配给量不足,不能满足临床工作的需求。(2)手卫生设施不完善。经调查发现,大部分科室的诊疗区为陈旧、锈蚀的手触式水龙头,洗手池数量不足,肥皂、皂液保存方法各异,未配备干手设备,无干手纸巾盒;护理车、病历车进入病房进行诊疗、护理操作时,未安装盛放手消毒剂的挂篮。(3)医务人员手卫生认知度低,洗手依从性差。

1.2.1.3制定计划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医院感染管理科制定了手卫生管理目标及检查标准,并将目标计划上报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目标包括:制定科室手卫生设施的标准要求并限期达标;实现医务人员洗手依从性、正确率的不断提高直到达标。

1.2.2D(do),执行措施,执行计划

1.2.2.1改变科室领导观念加强科室感染管理小组的监管力度。首先使科室领导认识到做好手卫生管理的重要性,明确其在手卫生管理中的责任,要求其在日常工作中模范执行相关要求,切实起到榜样作用。认真组织科室感染管理小组结合手卫生管理目标,对科室手卫生执行情况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监督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与科室评优、奖惩相结合。将手卫生管理纳入质量考核体系,从经济管理上对手卫生管理进行干预。

1.2.2.2开展手卫生宣传活动为提高医务人员对手卫生规范的掌握和对手卫生重要性的认识,医院感染管理科与科室互动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制定手卫生管理制度张贴上墙,制作手卫生展板,开展手卫生宣传月活动,组织青年医务人员自编自演手卫生歌谣舞蹈等,通过电子屏幕循环播放正确洗手的视频,安装六步洗手、外科手消毒流程视图,在医务人员的可视范围内营造浓厚的手卫生宣传氛围。

1.2.2.3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知识培训调查发现,部分医务人员手卫生意识较差,对手卫生重要性认识不足,手卫生技术低下。为此,医院感染管理科加强了手卫生知识教育培训力度,首先利用医院大会议室进行分批分期知识培训。其次,由科室挑选一批接受能力较强、善于表达人员进行知识、技能的培训,由该批人员对科室人员逐一进行培训指导,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在培训中,针对不同岗位、不同人群,选择不同的培训方法,例如,对手术科室的人员,重点进行外科手消毒知识技能的培训;对行管后勤人员重点进行六步洗手法的培训,对卫生保洁人员,由于其知识水平较低,年龄较大,接受能力有限,则更注重手把手的示范培训。

1.3C(cheek),检查、监督措施执行情况有效监督是保障措施得以有效执行的重要条件,医院感染管理科每周下科室督导检查,通过考试提问,了解医务人员手卫生知识掌握情况,现场查看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情况。走访调查医务人员对手卫生用品的反馈意见,跟踪检查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对手卫生管理的监管情况,调取其手卫生耗材支出情况及是否与工作量相匹配,并对各项检查结果进行量化评分,将检查结果及时进行反馈,奖优罚劣,以利于工作的改进。

1.4a(action),处理反馈,总结提高以不断提高手卫生依从率和正确率为终极目标,及时对检查结果进行汇总分析,了解手卫生设施配备及运行情况、各科室手卫生耗材的使用情况、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和正确率,对影响手卫生执行的因素进行分析,及时提供更加完善的改进措施。

1.5观察指标pDCa执行6个月后,依据《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所规定的六步洗手标准且生物细菌检测菌≤10cfu/cm2为手卫生依从性合格[3]。

1.6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的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表1)

3讨论

手卫生水平的提高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颁布实施后,我院对手卫生的管理运用pDCa持续质量改进理念进行管理,通过不断地计划-实施-检查-处理,一环紧扣一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仅使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情况得到持续提高,而且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定位更高标准,同时使手卫生的管理质量始终处于一个良性循环[4]。

观察发现,部分医务人员对手卫生重要性及其潜在危险缺乏足够认识,重自身防护,轻标准预防。这些认知上的偏差和行为上的不当比知识的缺乏更重要,更难以解决,更需要引起管理者的高度重视[5]。通过开展手卫生指征、时机的专项密集培训与考核,此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手卫生依从性得到大幅度提高。

运用pDCa循环加强环节质量控制,从以往重视“检查结果”的管理到“产生结果过程和原因”的管理[6],探究影响手卫生依从性因素,分析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做好医务人员教育考核的同时,强化管理责任,保证手卫生设施的正常使用及手卫生耗材的足量配给,通过多方位的干预措施,改变医务人员的认知和行为。

总之,pDCa循环管理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遵循pDCa管理程序,分析手卫生管理现状,找出影响手卫生依从性的原因,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逐步解决问题,逐步实现医务人员从思想意识到行为模式的转变,从而实现了手卫生管理质量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医院感染控制标准专业委员会.wS/t313-2009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2]卫生部医官司.二级综合医院评审实施细则[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42.

[3]胡必杰,陆群,刘滨,等.手卫生最佳之间[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4.

[4]应莲琴,谢清华,褚江洪,等.持续质量改进在手卫生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11,21(9):1842-1844.

[5]鲜于云艳,喻珊.临床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调查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4,14(3):278-280.

[6]曹斌,黄立钊,王文爱,等.pDCa循环在预防剖宫产切口感染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12,22(20):4577-4579.

手卫生依从性标准篇3

关键词:护士;手卫生依从性;品管圈

【中图分类号】R19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673-01

医院感染是影响医院服务质量的重要原因,如何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已成为关注的重点。手是传播不同病原微生物的一个最重要媒介,也是引起医院交叉感染的一个重要途径。护士作为接触病人的一线人员,手卫生情况直接关系着病人的健康,为此务必提高护士手卫生依从性。品管圈(QualityControlCircle,QCC)是提高护理质量的一个有效方法[1],本文将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晨晚间护理后护士手卫生依从性中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5月间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后护士共80名,年龄在23岁-45岁间,平均(30.2±3.5)岁,其中2014年11月-2015年2月为开展前,2014年3-5月为开展QCC。

1.2方法

1.2.1成立QCC小组,确定活动主题

QCC小组由10名成员组成:护士长(辅导员,1名),主管护士(圈长,1名),护师(2名),责任护师(6名)。经讨论以及存在的问题出发,确定本次活动主题是“提高护士手卫生依从性”。

1.2.2拟定活动计划

制定活动时间表,从选题到发表成果时间为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5月,每阶段由1名圈员负责。

1.2.3现况调查

经QCC小组调查,80名护士能够按照医院洗手标准洗手者共41人(51.3%),造成依从性差的主要原因有意识差、洗手习惯差、培训机制差,为QCC改善重点。

1.2.4设定目标

目标是于2014年12月31号前降低手卫生不依从率,目标值=现况值-(现况值*圈能力*改善重点)=48.7%-(48.7%*0.7*0.90)=18.0%。

1.2.5要因分析和对策实施

采用鱼骨图分析依从性差的原因,并通过对策系统图确定具体对策。按照80/20原则,拟定和实施基本对策:①加强向护士宣传手卫生的重要性,提高护士责任心,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意识;②加强科室监督管理,配备足够的洗手便利设置,如洗手区张贴洗手警示标志、提供一次性干手纸;③由专人监督和记录每天洗手情况;④提供完善的洗手知识培训机制,指导护士执行正确的洗手方法,并进行考核。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以p

2.成果

2.1有形成果

实施QCC后,调查80名护士的手卫生依从性情况,按照医院洗手标准洗手者共76人(95.0%),明显高于QCC前的51.3%(X2=38.958,p

2.无形成果

依据成员自评,提高护士责任心、沟通能力、凝聚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讨论

品管圈指同一个单位或者工作性质相关的工作人员,在自发组织下,科学地运用品管工具,持续性地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等各种活动的小组[2]。作为全面品质管理的重要环节,品管圈可活用不同质量控制手法,全员参与,是对工作现场不断改善的活动。近年来,品管圈活动已经应用于各种护理活动中,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鉴于品管圈活动在改善护理质量的效果明确以及手卫生依从性的重要性,本文将品管圈活动应用于护士手卫生中,结果显示,经过品管圈活动后,护士手卫生依从性从51.3%,提高至95.0%(p

综上,品管圈提高晨晚间护理后手卫生依从性,有助于降低医院感染概率和提高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荣娥,廖佳,唐凤云,等.品管圈护理模式在提高腭裂患儿术后饮食依从性中的作用[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5,4(1):163-164.

[2]于水,顾岩,赵晓d,等.品管圈在提高住院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中的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8):4589-4591.

[3]许冬梅,马又嘉,冉伟,等.品管圈在提高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清洁率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15,8(7):963-965.

手卫生依从性标准篇4

关键词:口腔门诊;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原因分析

医院感染是医源性感染,严重影响患者治疗、康复水平,经大量临床资料证实,保持手卫生是抑制病原体传播,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最基本、有效、简单易行的方法[1]。口腔门诊诊治患者众多,医护人员人均接待量大、操作频繁,且操作多围绕口腔进行,后者环境复杂、病菌众多,医护人员保持良好的手卫生是抑制感染的关键。本次研究对我院口腔门诊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情况进行调查,旨在探究改善手卫生依从性的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9月~2013年4月我院口腔门诊医护人员78人(男26人,女52人),年龄20~52岁,平均(34.92±8.25)岁;学历:中专5名,大专15名,本科及以上58名;医师49人,护士29人;从事口腔医护工作1~30年,平均(9.2±3.6)年;职称:低级职称52名,中级职称14名,高级职称12名。

1.2方法据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自身工作情况设计、完善调查表;采用行为观察法、问卷调查、随机访谈法等方法,对医护人员洗手的时间、方法、有效性进行调查[2]。调查、考核均有调查者配合其它科室、医院管理人员开展;观察均在被调查对象并不知情的情况进行的。

1.3判断标准洗手标准:需用碱性洗手液,在流动水下洗手,为洗手;清除污垢、碎屑完全且冲洗时间>20s为有效洗手;有效洗手后使用速干手消毒剂等消毒剂消毒,为有效卫生消毒洗手[3]。

1.4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数(n)与率(%)表示,p

2结果

2.1医务人员行手卫生措施前后手部监测护士洗手前、洗手后、有效洗手后携带病原菌数量均低于医师,医师及护士洗手后、有效洗手后携带病原菌均低于洗手前,差异显著(p

2.2影响医务人员手卫生措施因素分析据单因素分析,不同性别间洗手执行率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工龄、岗位间手卫生执行率差异显著,其中工龄5~10年医护人员执行率最低,医师执行率高于护士,差异显著(p10年合格率最高、

3讨论

手卫生执行情况直接影响医护人员手携带细菌数量,本次研究中口腔门诊医护人员携带细菌情况较严重,与大部分学者研究结果基本相同,医护人员执行洗手后,特别是有效洗手后,手中携带病菌显著下降,执行卫生消毒后基本达到了无菌标准,但仍未达到手术消毒标准[4-5]。

该院存在手卫生执行不严格现象,统计应执行1493次,执行1333次占89.28%,其中合格率82.67%。医师手携带菌数量较护士更多,本次研究中医师其手卫生执行率、合格率均远高于护士,可见医师对于自身手卫生重视程度较高,而护士手卫生重视程度相对不足,与大部分学者研究结果差异较大,如刘怡清等统计护士较医师其手卫生意识更强,笔者认为可能与本次研究中医师经验丰富、资历较老、工作素质较高有关,研究中护理人员工作态度差异较大,个别护士存在工作散漫现象。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工龄在5~10年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率、合格率均较低,笔者认为此类医护人员工作态度有待提高。此外,男性者其洗手执行率与女性未见显著差异,但合格率低于女性,应加强有关督导。

参考文献:

[1]李晓艳,张少茹.医护人员手卫生相关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下旬版,2013,27(11):3722-3723.

[2]张有英,时军辉,支君,等.洗手后两种不同干手方法的选择与效果[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3,12(05):386-387.

[3]黄洁英,甄晓燕,罗海玲.口腔医护人员手卫生现状调查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3,19(22):3525-3526.

手卫生依从性标准篇5

随着医学发展,医疗水平的提高,医院感染已成为关系到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的重要因素,重症监护(iCU)病房是医院感染控制的重点科室。医护人员的手是医院感染中最重要的传播媒介之一,医院感染病例中多数为接触性传染,主要是通过侵入性检查和治疗,以及患者或工作人员的手污染导致感染,由医护人员手传播细菌而造成的医院感染占30%[1]。洗手依从性是指医护人员能够坚持必要的洗手次数、洗手的步骤、时间范围都符合规定[2],医务人员手卫生是预防医院感染最基本、最直接、最经济和最有效的措施[3]。近年来,我科iCU每年承担大批实习医生的教学任务,实习医生在工作中,其手直接接触病区的各类环境及物体表面,增加了医院感染的机率,因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有关医院感染知识极少,缺乏系统的医院感染基本知识和标准预防措施培训。为了加强重症监护病房实习医生手清洁,有效去除大量暂住菌,切断传播途径,有利于降低医院感染率,有效促进和提高重症监护室实习医生洗手依从性,我科对实习医生的不规范洗手情况进行了行为教育干预,强化iCU实习医生手卫生行为,提高iCU实习医生洗手依从性,取得满意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2年10月~2013年4月,本科室来自不同院校的60名实习医生进行洗手情况调查,其中男35名,女25名,年龄19~25岁,平均年龄22.3岁,其中研究生25名,本科生35名。

1.2方法在实习医生实习时根据卫生部洗手规范设计观察量表[4],对iCU实习医生洗手情况进行观察,按照洗手技术和洗手指征标准的要求,由院内感染控制专家为实习医生进行理论授课和实际操作培训。实习结束后由固定观察员再次观察,评估行为干预后iCU实习医生洗手指征、洗手技术的掌握情况及iCU实习医生手细菌培养情况,并对收集资料进行汇总和统计分析。

1.2.1教育内容由专家和iCU固定观察员先对实习医生进行洗手知识、态度及行为教育,再对实习医生进行洗手指征、方法和规范洗手标准的讲解及操作规范。

1.2.2教育培训方式科室对全体实习医生组织集中讲座,印发资料,全员培训,发放洗手流程图,提供免洗手消毒剂,建立有效的洗手监督机制,通过教育传播知识,建立实习医生对洗手行为的信念,教育者不断进行技术指导,定期对学习效果评价,以提高实习医生的洗手依从性。

1.2.3观察程序选定iCU负责感染控制的专职人员具有主管护师以上的带教老师作为固定观察员,跟踪观察实习医生的洗手情况。采用卫生部洗手规范要求的观察量表,进行观察并做好记录。观察表包括实习医生的一般资料、所从事的操作、是否按照洗手指征标准的要求洗手,洗手的技术是否达标等。

1.2.4样本采样及处理采样按照国家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要求,被检人员双手五指并拢,将浸有相应中和剂的棉拭子,在双手指曲面从指根到指端来回涂擦2次(1只手涂擦面积30cm2),并随之转动棉拭子,去手接触部位后,将棉拭子投入10mL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衣脱液试管内,立即送检。判定标准按照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手卫生标准≤5cfu/cm2,医护人员手的细菌总数ii类环境空气≤5cfu/cm2为合格[5]。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干预前后重症监护室实习医生手洗手指征执行情况,见表1。

2.2干预前后重症监护室实习医生手卫生知识、洗手方法正确情况比较,见表2。

2.3干预前后重症监护室实习医生手细菌培养结果比较到,见表3。

3讨论

3.1由表1可见行为教育培训前iCU实习医生以接触任何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后立即洗手消毒、无菌操作前后及由污染到清洁操作后洗手执行率高,而如厕后,自身接触后洗手执行率较低,表明实习医生有较高的自我保护意识,但忽略了对患者的保护,有的实习医生认为洗手是为了减少自身感染,而对预防患者医院感染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控制交叉感染意识薄弱,从另一方面思考也可以看出iCU实习医生对洗手的认识还只处于认知阶段,还没变成一种自我信念,更没贯彻到行动中,这与钟洪花[6]的调查较相符,因而如何使iCU实习医生建立洗手"知--信--行"的链条是需继续研究的课题。表1中不难看出在干预前后实习医生自身接触洗手率均较低,表时还未引起iCU实习医生的高度重视,管理者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和考核力度。因而,为了提高iCU实习医生洗手的依从性,应从各方面努力,使其有较高的认知水平,建立促进行为改变策略,加强自身的行为训练等,帮助实习医生建立起"知--信--行"的链条,自觉正确地执行洗手行为。

3.2由表2可以看出通过有效的行为教育干预,能让实习医生意识到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与医院感染发生有直接的联系,意识到洗手的重要性,有效地纠正iCU实习医生不正确的洗手行为,使其在实际工作中自觉贯彻执行洗手规范,促使其洗手从被动执行转为主动执行模式,提高洗手的依从性。

手卫生依从性标准篇6

黑龙江省大庆油田总医院集团,黑龙江大庆163001

[摘要]目的分析消毒供应中心人员手卫生情况,以制定有效地干预措施减少医院感染情况。方法将我院抽取的消毒供应中心人员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人员采用常规工作标准,研究组人员在常规工作标准中实施加强培训和考核、规范洗手消毒以及实施便捷、高效的设施及手卫生产品等干预措施,并观察两组人员手卫生情况。结果经过调查分析可以得知,研究组人员手卫生合格率为76.0%%,对照组人员手卫生合格率为45.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加强消毒供应中心人员手卫生的培训考核,规范相关制度,提高工作人员洗手的依从性,对提高工作人员手卫生的合格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

关键词]消毒供应中心;手卫生;干预对策

[中图分类号]R1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654(2014)02(c)-0151-02

消毒供应中心负责全院医疗用品的清洗、包装、消毒灭菌、发放、回收等工作,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部门,其中由于手作为病原菌的主要传播媒介与医院交叉感染有着最直接的联系,所以预防与控制病原体传播最基本、最简便、最有效的手段是做好手部皮肤的清洁和消毒,也是降低医院感染最主要的措施之一[1]。本文对我院2011年3月—2013年3月间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手卫生干预措施效果进行研究,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1年3月—2013年3月我院对消毒供应中心人员的手卫生情况进行了检测,将检测对象按照是否进行培训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共随机抽取30名工作人员平均分为两组,每组15人,每人分别检测5次,每组手卫生情况共计检测75次,为保证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和广泛性,30名被调查人员包括了无菌物品存放区、敷料打包区、器械打包区、外出下收下送等工作人员,其中对照组15人中护师10名,工作人员5名;研究组护师10名,工作人员5名。两组数据不具有明显差异性,可以进行统计学比较。

1.2方法

对常规组人员按照日常工作的标准要求,对研究组人员在日常基础外施行以下干预措施:

1.2.1加强培训和考核我院对研究组人员积极开展了《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的培训,提高员工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使员工从思想上意识到手卫生对于自身和他人健康的重要意义,积极贯彻落实手卫生工作。同时制定了完善的手卫生管理制度,对于清洗、消毒、或与污染器械接触时的手卫生标准都做了明确规定,将手卫生造成的问题责任到人,鼓励员工之间团结协作,互相监督。并把手卫生情况作为一项考核项目记入科室及员工个人的工作考评中,实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抽查、监测,督促员工自觉落实手卫生的制度,降低医院感染的风险。

1.2.2规范洗手消毒正确的洗手应将手放在流动水下充分淋湿,然后取适量洗手液按六歩洗手方法搓揉双手,为确保手部所有皮肤清洗到位,至少搓揉15s,然后用流动水将手冲洗干净,并擦干双手,必要时涂抹护肤液。规定洗手时间应不少于15s,频度大于30次,将洗手方法的示意图张贴在洗手池边,使工作人员从看图洗手到熟练洗手、主动洗手,提高工作人员洗手依从性。接触清洁物品前,接触污染物品后均要进行手部卫生(洗手或使用免洗手消毒液擦手),手部卫生后细菌总数小于等于10cfu/c㎡,外科洗手细菌数小于等于5cfu/c㎡[2],同时所有工作区域人员进行手部卫生后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外科手消毒需要在双手和指甲、指缝等彻底清除干净后进行。

1.2.3便捷、高效的设施及手卫生产品鉴于触摸式洗手装置在洗手后容易造成二次污染,因此我院采用了非手触式洗手装置—脚踏式洗手装置或感应式洗手装置,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洗手产品上淘汰了原来的肥皂,使用符合国家规定、消毒效果更佳的洗手液,同时配备了合格的速干手消毒剂和一次性纸巾,方便工作人员使用。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对两组工作人员进行统计分析,评分比较情况见表1。研究组人员在经过培训后在思想意识上提高了对手卫生的重视,认真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要求洗手、消毒,手卫生质量明显好转,医院交叉感染风险显著降低。从表中对比情况来看,研究组人员合格率为76.0%,对照组工作人员手卫生合格率为45.33%,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3讨论

在消毒供应室中,依照消毒供应室中具体管理规范,有消毒供应室对全院消毒灭菌物品进行集中性处理,再分发给医院各部。而且消毒供应室属于医院的特立科室,并由其自身特征,并存在完整的工作系统,主要包括存放医疗用品、洗涤、灭菌、包装、发放以及回收等工作,各环节质量都存在紧密联系。而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肩负着全院医疗用品的回收、清洗、消毒、灭菌、无菌物品发放等工作,而这些工作都是由手直接操作完成的,所以,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手部卫生落实好坏关系作医院医疗安全[3]。

有关人员研究实际证明,病原微生物传播占医院感染的30%左右,正确的洗手及手卫生的落实可使手部细菌减少60%~90%,同时使医院感染发生率降低20%~30%[4],所以手卫生落实情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医院感染发生率。手部卫生的落实对医院内感染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但实际工作中由于我国医疗资源的紧张大部分医院都人满为患给工作人员造成了巨大的工作压力,一些工作人员在忙碌中疏忽了手卫生工作。也有部分人员由于思想意识薄弱,对手卫生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因此,消毒供应中心应严格按照消毒供应室管理需要和具体流程,在进行工作分配时,相关人员必须明确承担回收、存放、管理、之间、发送、洗涤及灭菌等工作,对工作人员各职责给予相关培训,普及手卫生知识,保证无菌物品质量,从而使工作者主动性、参与性和积极性能够得以调动,同时还结合高科技信息流和供应室物流,将物品流程控制好,明确护理人员责任,以此提高消毒供应室的工作效率与管理水平[5]。手卫生除了依靠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较高的责任感外,更需要医院在平时做好对员工的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员工思想修养和专业技能,并提供相应的设施或产品支持,将手卫生干预政策应该作为一项长效机制在医院长期开展[6]。

本研究通过调查本院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可以得知,研究组在日常工作标准下增加相关的干预措施后工作人员手卫生合格率达到76.0%,而对照组人员手卫生的合格率为45.33%,两组手卫生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由此可见,对研究组工作人员实施手卫生相关知识培考核,规范洗手消毒相关标准,实施便捷、高效的设施及手卫生产品对提高工作人员手卫生状况,提高工作人员洗手依从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总之,手卫生对于预防外源性感染有着重要意义,医院应对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手卫生施行采取相关干预措施,从而有效提高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减少医院感染,为患者提供一个安全的就医环境。

[

参考文献]

[1]保建芳,廉云,吕淑霞.健康信念模式教育对供应室人员手卫生的影响[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2(8):126-128.

[2]周淑萍,林梅玉,林宝萍,等.消毒供应中心护士下送无菌物品手卫生依从性的管理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0):2079-2080.

[3]牛兰云,郭玉洁.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差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全科护理,2010,8(4C):1114-1115.

[4]侯铁英,江飞舟,张友平,等.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干预方法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1):1576-1578.

[5]张梅,富秀玉,王晓祺.供应室人员洗手依从性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4):79-80.

手卫生依从性标准篇7

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8月~2013年12月在我院注册护理人员120例。纳入标准:直接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的在岗注册护理人员,不包括休假人员和实习同学,并排除手术室及感染科护士。其中男10例,女110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34岁,平均(25.02±2.33)岁;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4.88±2.11)年;职称:护士101例,护师10例,主管护师9例。

1.2医院感染控制方法:对所有护理人员都进行医院感染控制,首先对护理人员进行手部卫生知识的普及与宣教、行为教育与培训,2次/周,10min/次。要对每个护理人员按照标准洗手要求进行考核;病区护士长和科内质量控制组加强检查与监督,督促护理人员培养正确的洗手行为并有身边榜样可参照。其次是积极提供小容量包装便携式的手消毒剂,以便在连续操作中使用,并且积极进行监督。

1.3观察指标:收集干预前后的医医院感染染率资料,以了解护理人员手部卫生状况改善后医医院感染染率的变化。医医院感染染标准:依照卫生部2001年版的《医医院感染染诊断标准(试行)》执行。本次调查中所有护理人员都积极纳入调查,调查有效率为100.0%。

1.4统计学方法:选择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医医院感染染率对比应用χ2检验,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干预前护理人员的医医院感染染率为6.7%,干预后护理人员的医医院感染染率为0%,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护理人员的医医院感染染率对比时间点例数医医院感染染情况[例(%)]干预前1208(6.7)干预后1200p值<0.05

3讨论

医医院感染染也称院内感染,是伴随着医院的出现而发生的,指任何人员在医疗活动期间遭受病原体侵袭而引起感染性疾病,其中多发于护理人员。在影响医医院感染染的因素中,护理人员的手部卫生占据重要地位。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的卫生设施和条件得到了广泛提高。洗手程序包括使用洗手液、戴手套、手膜,均得到广泛应用,但是护理人员的洗手依从性并不高,特别是在处理清洁或无菌物品前、脱手套或更换手套后的洗手率较低,尤其在进行侵入性操作时,护士自身接触后的洗手也不理想。手部细菌数量随着照护患者时间的延长,特别是在直接接触患者、气道护理、处理分泌物后,其手部带菌量会明显上升,为此护理人员的手卫生状况与医医院感染染的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医院内部护理质量管理中,要积极提高护理人员的手部卫生执行依从性,从教育入手,与感染专职管理人员密切配合,促进护理人员在临床实践中的换位思考,增强护理人员的手卫生意识,进而提高其手卫生依从率。加大对手卫生设施的投入,特别是洗手液和含乙醇快速手消毒剂要进行全面积的普及,减少护理人员与患者不必要的接触机会,适当增加临床护理人员的人力配置。本文干预前护理人员的医医院感染染率为6.7%,干预后护理人员的医医院感染染率为0%,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手卫生依从性标准篇8

卫生检验与卫生行政部门实施的卫生许可、日常性卫生监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查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卫生标准制修订、卫生科学研究等工作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卫生监督执法过程中也起到不可或缺的基础作用。

1卫生检验的基本概念

1.1概念

卫生检验是应用现代医学理论和科学技术手段,依据国家有关卫生标准和检验方法,监测环境、食品、作业场所的卫生状况和污染危害。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污染、中毒、疫情等进行技术鉴定,为卫生监督执法和疾病防治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1.2内容

卫生检验的工作内容还包括,进行健康相关产品的功能试验、毒理试验、功效成份检测、农药及毒物成份分析、营养成份分析、病毒学检验、免疫实验等。按照专业分,卫生检验的范畴包括以下内容:

1.2.1水质卫生检验。包括水的感官性状检验,水的一般化学性状检验,水质污染指标检验,水质毒理学指标检验,饮水消毒检验,涉及生活饮用水安全的产品检验等。

1.2.2食品卫生(安全)检验。包括食品的一般成分分析,食品中微量元素测定,食品添加剂的检验,食品中有害物质测定,餐具消毒效果测定,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的检验,保健食品功能性实验,新资源食品的毒理学实验等。

1.2.3劳动卫生检验。包括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测定,生产环境空气中粉尘的测定,生物样品中有毒物质的检验等。

1.2.4化学品卫生检验。包括化妆品理化指标检验,化妆品微生物学指标检验,特殊用途化妆品毒理学及功能性实验等。

1.2.5公共场所卫生检验。包括公共场所(含学校、幼儿园)微小气候检测,茶具、被服、卫生洁具消毒检测,一次性用品等健康相关产品检验等。

1.2.6消毒杀虫卫生检验。包括消毒杀虫药品、器械效果检验,一次性医疗卫生用品和其他健康相关产品的检验,医院消毒效果检验,医学昆虫检验等。

1.2.7生物学材料检验。包括病原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抗原、抗体的检测等。

2卫生行政许可与卫生检验

2.1法律规定对食品安全等实施许可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以下简称《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消毒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定,国家对生活饮用水、公共场所、消毒产品、从事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等实施行政许可管理。《传染病防治法》第二十九条规定“饮用水供水单位应依法取得卫生许可证”;《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国家对食品生产经营实行许可制度。从事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应当依法取得食品生产许可、食品流通许可、餐饮服务许可”。

2.2检验、检测报告的结果是是否发放卫生许可的重要依据之一许可前要对水源、水质进行检验、对公共场所的环境进行检测、消毒产品进行检测、对餐具饮具进行检验是发放许可的必要条件。

3日常性卫生监督与卫生检验

3.1卫生检验是法律规定《传染病防治法》第二十九条规定“消毒产品、饮用水和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的产品应符合国家卫生标准”;《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七条规定“食品生产经营应当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第二十八条规定“禁止生产经营的十一类食品”,都需要实验室的检验后,认定其是否符合要求。

3.2实验室卫生检验是日常性卫生监督重要手段卫生行政部门在对健康相关产品、化妆品、生活饮用水、消毒产品、新资源食品等进行日常性卫生监督过程中,通过实验室卫生检验、用检验数据提供佐证,判定是否合格。

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卫生检验

传染病疫情爆发、虫媒及共患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生活饮用水污染中毒事件、急性职业中毒事件、化学品泄露突发事件、核与放射污染突发事件、化学生物恐怖事件、重大灾害事故等突发事件,在应急响应后,都需要且离不开实验室的卫生检验。

5食品安全重大事故与卫生检验

5.1食品检验是食品安全工作的基础卫生行政部门在开展食品安全工作中离不开食品检验。卫生行政部门所属的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几十年来承担着全国食品检验工作。《食品安全法》第四条规定“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责,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食品安全标准制定、食品安全信息公布、食品检验机构的资质认定条件和检验规范的制定,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这6项职能中,除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责外,其他5项工作都是以食品检验为重要技术支撑才能开展的。另外,在食品许可、日常性食品卫生监督中,都需要食品检验。《食品安全法》第七十二条规定“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接到食品安全事故的报告后,应当立即会同有关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进行调查处理,并采取下列措施,防止或者减轻社会危害;开展应急救援工作,对因食品安全事故导致人身伤害的人员,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立即组织救治;封存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及其原料,并立即进行检验”。

5.2食物中毒等食品安全事故的认定需要实验室监测支持对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及其原料,立即进行检验。化学性食物中毒事故需要实验室定性、定量监测;微生物性的食物中毒事故需要实验室培养等监测;霉菌性食物中毒事故需要实验室培养等监测;物理性食物中毒事故也需要实验室验证。

5.3现场快速检测对食物中毒事故迅速定性有重大作用有些化学性食物中毒事故需要现场快速检验定性,尽快得出结果,为调查处理提供技术支持。(在“快速检验在卫生监督执法中的应用”中叙述)。

6卫生标准制定与卫生检验

6.1制定、修订卫生标准工作,实验室产生的大量•198•中国卫生监督杂志数据是最重要的依据我国每年都有大量的卫生标准需要制修订,现有20个卫生标准委员会,对各专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按照审查规定的要求,都严格审查实验室数据的可靠性。卫生标准的研究、制修订必须有实验室数据的支撑。

6.2食品安全标准的需要整合、修订原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农产品质量标准、食品行业及需要新制定的食品安全标准都必须在实验室大批量监测、检测后,根据统计数据的结果,开展整合、制修订,最终产生食品安全标准。《食品安全法》第二十条规定食品安全标准包括8个方面的内容,每个方面都需要实验室数据的支持才能完成制修订。#p#分页标题#e#

6.3过敏营养学调查,需要实验室检验数据大样本数据在几万以上。

7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卫生检验

7.1法律规定国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食品安全法》第十一条规定“国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对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的有害因素进行监测”。第十三条规定“国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对食品、食品添加剂中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危害进行风险评估”。

7.2评估风险的方法需要实验室检验风险评估的方法有分级运用、流行病学、食品溯源、定性、定量、化学性危害的风险评估、生物性危害的风险评估、毒理学指导、敏感度分析、验证、食品链中建立“目标”作为法规标准等。这些方法都需要系统、完善的食品检验结果支持[1]。流行病学的应用,除食品检验以外的还需要临床医学实验室支持。

8快速检验在卫生监督执法中的应用

8.1卫生监督快速检测卫生监督快速检测是指服务于卫生监督工作,运用仪器和技术手段,便于监督人员操作并快速获得定性或定量的结果以达到快速筛查、检测目的的一种监督形式。

8.1.1实验室快速检测。在实验室条件下利用所能利用的所有的实验室设备和方法进行的快速检测。

8.1.2现场快速检测。在非实验室检测条件下,在短时间内出具检测结果可称之为现场快速检测。

8.2快速检测在卫生监督工作中的应用

手卫生依从性标准篇9

[关键词]未成年人;防卫过当;量刑;从宽

[中图分类号]C913.5[文献标识码]a

我国刑法第二十条第二、三款规定:“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仔细品味,我们不难发现该规定系以“成年人”作为制定法中的假想人、参照系的,因此,当该规定适用于成年人时,人们自无异议。然而,我国刑法中所确立的犯罪主体并非单纯局限于成年人,刑法中还存在大量的未成年人犯罪现象。因此当该法条适用于未成年人时,其防卫过当限度标准是异于成年人,还是同于成年人?刑法并未明示。司法实践与理论中,对于如何把握未成人防卫过当的“必要限度”的判断标准、是否可持宽松的态度,查最高法院的相关司法解释,也仅是将防卫过当作为未成年人量刑的一个辅的情节加以提出,并未将限度标准上升到作为确定未成年人犯罪的出罪入罪、罪轻罪重的主要情节的高度上进行认识,导致一些法院在司法认定实践中不能趋于统一。笔者试结合实践中经手的一则未成年人防卫过当上诉案,对相关问题进行一些探讨,建议在未成年人防卫过当类案件的刑事司法中,对未成年人的限度标准和量刑从宽。

一、基本案情

因对曹某心存不满,某日凌晨,朱某请徐某、冯某、管某对曹某(未成年人)进行殴打,曹某在逃跑过程中,见徐某等人紧追不放,遂用随身携带的水果刀猛刺徐某2刀,其中第1刀刺中徐的右胸部,致徐右肋间动脉断裂,构成重伤。一审法院经不公开开庭审理,以故意伤害罪判处被告人曹某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宣判后,曹某不服提出上诉认为:(1)其行为应定过失伤害罪;(2)应对其适用缓刑。

二、分歧

本案在二审审理过程中,围绕被告人曹某的防卫行为是否超过明显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和应如何认定曹某的罪过形态并定性,形成三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曹某的行为属正当防卫,不构成故意伤害罪,建议撤销一审判决,宣告曹某无罪。因为曹某作为一个未成年人,在深夜下班途中,突然遭到四个人的莫名的攻击、殴打,在逃跑过程中,徐某等人仍紧追不放,继续实施殴打行为,在此种情形下,曹某将束于腰间、随身携带的水果刀拔出进行还击,对照正当防卫的法律规定与构成要件,曹某是对现实中正在实施不法侵害行为的不法侵害人徐某等实施的防卫行为;同时人民法院在判断行为人的防卫行为是否正当、是否过当,还应考虑行为人群体上的差异,比如可以对未成年人实施防卫从宽掌握,因为未成年人们的心智等还未完全发育成熟,其判断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本案中曹某作为一个未成年人,要其在深夜对四人实施的莫名不法侵害与其实施的防卫行为在强度上作出明确判断,以防止、并控制其防卫行为不致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是一种苛求。因此,曹某防卫行为虽致人重伤,也是现实情况下必要的,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应属正当防卫。

第二种意见认为,曹某的行为构成防卫过当,建议维持一审判决。此种观点与第一种观点的主要分歧在于评价“曹某防卫致一人重伤的行为”是否属于“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并造成重大损害”。该观点认为,与徐某等人只有教训曹某的一般伤害故意、采用拳脚殴打所实施的不法侵害行为的强度相比,曹某拔出水果刀还击,防卫强度明显超过必要限度,而且还造成致一人重伤的重大损害后果,应属防卫过当;曹某拔刀还击,应明知其伤害行为会造成他人重伤、死亡等后果的发生,而其却放任该行为、该结果的发生,构成故意伤害罪,其主观罪过不属过失状态,曹某上诉称其构成过失致人重伤罪不能成立。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其他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综合本案中曹某的从轻、减轻等情节,一审法院在法定刑以下减轻量刑,判处曹某一年半有期徒刑是适当的,应:尹维持。

第三种意见,同意第二种意见中的定性部分,但考虑到曹某系因防卫他人的不法伤害而防卫过当构成故意伤害的,且综合本案中曹某的法定或酌定量刑情节:(1)防卫过当,依法律规定,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2)曹某属未成年人,依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3)曹某的认罪态度好,并就被害人的经济损失赔偿问题与被害人及其家属协商达成了和解协议,取得了被害人的谅解,具有酌定从轻情节。表明其主观罪过较小,人身危险性不大,因此,可以认定曹某的犯罪情节轻微,社会危害性不大。依刑法第三十七条之规定,人民法院可对曹某免予刑事处罚。

三、评析

二审法院最终采纳了第三种意见。

随着终审判决的生效,因本案所产生的一些社会问题得以妥善解决。在本案中,司法者从“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未成年人司法原则出发,演绎出在未成年人防卫过当类案件中,防卫限度标准应结合未成年人的心智特征而异于成年人适当予以倾斜与从宽的司法理念,笔者认为有必要结合最高法院有关未成年人司法解释,对该理念进行必要的法理分析使之得以集中展示,以彰显限度标准在防卫过当案件关涉未成年人的定罪量刑(罪有罪无、罪轻罪重)中司法评价中的重要性、独特性,体现正当防卫设置和对未成年人给予特殊保护的法律效果。

1.未成年人的心智特征与“明显、必要限度”标准从宽的认定

判断防卫行为人的防卫行为是否超过必要限度,理论中存有多种标准(无过当防卫除外):

有的教科书总结为:(1)基本相适应说,认为正当防卫行为必须与不法侵害相适应,相适应不意味着二者完全相等,而是指防卫行为所造成的损害从轻重、大小等方面衡量大体相适应(2)必需说,认为是否超过必要限度,应从防卫的实际需要出发,进行全面衡量,以有效地制止不法侵害的客观实际需要作为防卫的必要限度,只要防卫在客观上有必要,防卫强度可以大于、也可以小于、还可以相当于强度;(3)适当说,认为防卫的必要限度,是指防卫人的行为正好足以制止侵害人的不法侵害行为,而没有对不法侵害人造成不应有的危害,并认为应将相适应说与必需说结合起来进行判断。(p266)

又有学者认为,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标准,可以从不法侵害的强度、缓急和所保护的权益等诸因素出发,归纳为以下三个标准:(1)为了避免强度较轻的不法侵害,就不允许防卫行为采取

过重的强度,如果非较重的强度不足以制止不法侵害,可以采取较重的防卫强度;(2)采用较缓和的防卫手段足以制止不法侵害,就不允许采取激烈的防卫手段,如果非激烈手段不足以制止不法侵害,可以采取激烈手段;(3)为了保护较小的权益,不允许防卫行为造成重大的损害,对于没有直接危及人身的不法侵害,一般来说不宜采取重伤甚至杀害的手段去防卫。(p343)我国立法者有感于司法实践中司法者对正当防卫必要限度标准持从严态度,使国民的正当防卫的积极性受到挫伤,因此在1997年刑法修正时,新刑法对防卫过当条件,即限度附加了限定性的、相对较规范的前缀“明显”与后缀“造成重大损害”的立法语言,以此表明持放宽的态度。

但无论是学者,还是立法者心目中的必要限度标准,这些标准往往是建立在一个成年的、正常的、理性人的假定基础上作出的,有时可以讲是一个客观人的标准,即客观标准,目前该标准在司法实践中占主导地位。因此当这个标准被司法者放置个案以衡量现实生活中千差万别的个体是否防卫过当时,其不适性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在追求程序正义同时,却忽视了另一个正义的实现,即实体正义。许多防卫过当被告人在一审判决后,如量刑与其心中所预想的不一致,其往往会选择上诉,而且此类案件上诉后,一般二审法院均会在量刑部分作出改判,表现为此类案件的上诉率与改判率均偏高。在笔者随机上网了解到的10则防卫过当案例中,就有3则案例上诉,共量刑部分在二审均被改判,而且有的相差很大。焦点均集中于量刑。由此可见,在现实中我们所持的客观标准因主体的不同,最终体现在量刊需求上也呈现出差异,尤其是上诉人,若量刑更接近于防卫人的评判标准,被告人就不会上诉,从而服判息诉。因此,现实中(包括理论界在内)许多有识之士提出,人民法院在评价个案中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作出防卫人防卫过当的判断以及量刑时,除持客观标准外,还应侧重考虑被告人在面对不法侵害时所处的情境、精神状态以及其防卫的意图等主观状态,作出有利于被告人的判决。因为正当防卫一般是在紧急情况下作出的选择,而且有时不法侵害人的不法侵害之意图也是处于变化的状态,并不是一成不变,有增、有减、有不变的等多种情况,防卫人不是很能一下子就准确地把握到,而且与人们经过深思熟虑后得出的选择相比,防卫人在选择实施防卫行为时往往受到其心智能力、现场情境、时间等闲索的制约,在紧急情况下所作出的防卫行为与判断是否适当、对应往往具有不精确性,因此新刑法对防卫过当持放宽的立法态度,比如要求“明显”与“造成重大损害”。因此,对未成年人心智特征而言,要其如成年人一样对防卫作出准确的判断,无异是难上加难,所对未成年人持从宽标准是符合事理的。

具体到本案,曹某作为一个未成年人,正如第一种意见认为,其心智并未完全成熟,其判断能力与成年人相比有一定差距,因此我们不能苛刻地要求其判断能力与成年人一致。未成人作为一个弱势群体,世界上每一国家均对其实施特殊的保护政策,司法中当然也不例外。当未成年人面对不法侵害时,国家不但要提供倾斜性的公力救济,而且也赋予未成年人面对不法侵害时更大的防卫权力,即私力救济。在正当防卫案中,用成年人的必要限度标准来作为未成年人防卫案件中必要限度认定标准是不科学的,也无法体现刑法中的实体正义。因此,在未成年人防卫过当类案件中,人民法院对立法所规定的“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标准应持比成年人标准更为宽松的司法态度。一审在量刑中,未能体现该倾向,对被告之处以一年半的实刑,致使被告人无法服判息诉。被告人上诉后,二审法院注意和把握这一点,改判免处,起到了很好的社会导向作用,反映实践中对未成年人实厅倾斜性的司法保护的法律效果。

2.防卫过当“限度标准”从宽在未成年人定罪量刑中的辅修正

为了维护未成年被告人的合法权益,我国各级司法机关在未成年人司法审判实践中,历来贯彻“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少年司法原则,逐步探索建立和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制度与理念,如对未成年人慎用无期徒刑、少年圆桌审判等,最高法院也出台了多部有关未成人审判与法律适用的司法解释,如1995年5月2日颁布实施的法发(1995)9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下称法发9号)、2001年4月4日颁布的法释(2001)9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等。2006年1月11日,最高法院在总结司法经验的基础上,依据新刑法等相关法律规定,对法发9号进行了修订,颁布了法释{2006}1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下称法释1号),从而对当前及今后人民法院未成年人司法审判与适用法律的原则、规则进行明确,取代了原法发9号。

但无论是法发9号,还是法释1号,均未将未成年人防卫过当类案件的定罪量刑的法律适用作出系统性的规定,而是将“防卫过当”作为在未成年人量刑中“免处”的法律评价时的辅助情节之一。如法发9号第三条第四项:“(免予刑事处分的适用)未成年罪犯中的初犯、偶犯,如果罪行较轻,悔罪表现好,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般应适用刑法第三十二的规定免予刑事处分预备犯、中止犯、防卫过当……。”法释1号第十七条规定:“未成年罪犯根据其所犯罪行,可能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悔罪表现好,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免予刑事处罚……(二)防卫过当或避险过当……。”比较法发9号与法释1号的规定,法释1号对罪行较轻的范围进行了明确,并对未成年人判处免予刑事处罚强制性适用加强了,相比而言,是一个进步,体现了“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原则,但从另一个侧面比较而言,法释1号又相应缩小了未成年人防卫过当案件中免予刑事处罚的刑期与刑种适用范围,这难免又加大了未成年人通过防卫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的识别难度,与未成年人的心智特征不相契合,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退步。

笔者认为,上述两难问题的出现,是因为我国司法中,未将未成年人防卫过当案件独立出来,进行类型化研究所造成的后果,使防卫过当仅沦为未成年人刑事司法量刑中的一个辅的情节,而不是重要的、首先关涉未成年出罪入罪的定罪情节,因为,限度标准是考察防卫是否过当并治罪的重要评价要素,其次才是量刑情节之一。因此,在一起未成年人防卫过当案件,依对限度标准在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定罪量刑过程中的评价要素顺序的不同,就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若首先依未成年人心智特征持从宽的限度标准,而不是用成年人的标准考察防卫是否过当,则该防卫有可能不被认为是过当,或即使过当,也仅触犯了较轻的罪行,接着再依其量刑情节,未成年人就会获致更轻判罚;但若首先依成年人的标准,对某防卫进行评价,作出防卫过当的认定,则该未成年人就因此而获罪,其次才是量刑,在成年人的刑期与刑种的选择中,该未成年人所获刑法评价、谴责的可能性远大于依未成年人心智特征与规律所作出的刑法评价。因此,两相比较,我

们认为第一种刑法评价顺序,更能体现“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刑事司法原则,对未成年人更有利。因此,我们建议在未成年人防卫过当类案件的认定中,应改变目前防卫过当情节的刑法评价的辅地位,对未成年人防卫过当限度标准持从宽的司法思想,以彰显限度标准在防卫过当案件中关涉未成年人的定罪量刑(罪有罪无、罪轻罪重)中司法评价中的重要性、独特性,体现对未成年人给予特殊司法保护的法律效果。

3.防卫过当的罪过形态

防卫过当的罪过形态是诉辩双方另一个争议较大的问题,上诉人在一、二审中均认为其是属“过失”,但公诉机关与人民法院均认定其为“故意”,两者大相径庭,进而在定性与量刑上两者也相去很远了。虽最终以二审法院终审判决定性而使这场争执尘埃落定,但我们必须承认,上诉人的上诉理由正切中当前防卫过当理论研究中的一个命脉。有学者就指出,防卫过当的罪过形式可以说是正当防卫理论中观点最混乱的问题之一,这个问题的解决,对于在司法实践中正确在对防卫过当定罪量刑具有重大的意义。(p345)对防卫过当罪过形式,理论界存有以下众多观点:(1)防卫过当既可以是过失,也可以是故意,包括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在防卫强度违反了自我约束造成过当时,可以是过失与间接故意,在防卫行为违反了随时随地终止性的情况下,就是直接故意;(2)防卫过当既可以是过失,也可以是间接故意,但不能是直接故意,此观点目前为刑法理论的通说;(3)防卫过当只能是间接故意,因为刑法规定,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才是防卫过当,这表明防卫人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行为超过了防卫限度,在这种情况下仍然实施其过当防卫行为,就是间接故意;(4)防卫过当只能是过失,不存在故意;(5)防卫过当只能是疏忽大意的过失。(p267-268)

然而与理论界的争执不下的局面不同,在司法实践中,人民法院对防卫过当的罪过形态的认定趋于统一,如“妥么尔防卫过当案”等(包括本案),均以故意作为防卫过当的罪过形式。这种两极分明的局面,笔者认为,一方面揭示了我国理论研究与实践存在脱节的性状,另一方面对我国刑法中对该问题采取回避的立法技术提出考问,要求我国刑事立法尽快加强以改观这一局面。

手卫生依从性标准篇10

关键词:手卫生;依从性;调查问卷;干预措施

【中图分类号】R197.32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8-0203-01

手卫生是一种最简单、最实用的预防医院感染的方法。据报道,通过手卫生可以降低30%的医院感染,临床护士作为与病人接触的主要群体,他们对手卫生的认知程度及手卫生依从性状况直接关系到病人能否获得安全有效的护理。为了解临床护士对手卫生知识的掌握及手卫生依从性情况,通过不记名当场回收问卷的形式,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提出改进措施,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特开展了此项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调查对象:为某综合医院的临床护士,通过随机抽样对其中226名护士进行手卫生认知及依从性状况调查。

1.2研究方法:根据“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采用自行设计的《手卫生依从性调查问卷》,问卷主要有4部分:①一般情况,如学历、职称、性别等;②需要进行手卫生的指证;③影响手卫生依从性的因素;④干手方式的选择。发放调查问卷时向调查对象说明调查的目的、意义等,要求调查对象根据科室的实际情况独立完成调查问卷的填写,对收回的问卷进行统计分析,从而了解临床护理人员手卫生知识的掌握及依从性情况。

1.3统计分析:采用epidata3.0,SpSS16.0,office软件等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基本情况:本次调查共发放《手卫生依从性调查问卷》226份,收回226份,回收率100%。

2.2临床护理人员对手卫生指征的了解状况(见表1)

表1临床护理人员对手卫生指征的了解状况(n=226)需要进行手卫生的指征认为需要(1)进入或离开病房之前220(97.3%)(2)接触患者前200(88.5%)(3)接触患者后224(99.1%)(4)接触患者周围物品后196(86.7%)(5)戴手套前186(82.3%)(6)摘手套后202(89.4%)(7)穿脱隔离衣前后226(100%)(8)进行无菌操作前226(100%)(9)注射前198(87.6%)(10)取无菌物品前226(100%)(11)同一个病人检查或操作从污染部位到清洁部位200(88.5%)(12)手上有可见的污迹222(98.2%)(13)处理污染物后226(100%)(14)抽血或采血前194(85.8%)(15)进行侵入性操作前218(96.5%)2.3认为影响临床护理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因素(见表2)

3讨论

手卫生是一项简单易行的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方法之一,愈来愈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目前,我院护理人员的手卫生状况不容乐观,如何落实和改进手卫生依从性,营造良好的手卫生文化氛围,具体的举措有:

3.2增强手卫生认识:手卫生是防止医院感染最主要的措施之一。提高临床护理人员对手卫生的认识,意识到手卫生与医院感染有密切的联系,从而改变临床护理人员的行为观念。为此,我们特邀请了省知名院感专家进行讲座,让广大护理人员了解手卫生的前沿知识,认识手卫生对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的重要性。

3.3完善手卫生设施:如配备标准的洗手池,尽量采用感应室水龙头,用洗手液取代肥皂,配备干手用具等。

总之,提高临床护理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应以行为理论为基础,需要足够的人力、物力投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游建萍,黄庆,府伟灵,等.手卫生所致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4):4262428

[2]李雅琴,高书义,郭丽英.2004-2007年医务人员手卫生监测结果分析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7):9562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