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道路一体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3:05:16

城乡道路一体化篇1

1.概念界定

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道路客运大力发展和城乡道路客运管理体制转轨的情况下,全国各地纷纷提出在道路客运行业实行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那么,什么是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呢?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的概念及内涵并不十分清楚,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相当一部分人把农村客运公交化和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混为一谈,认为实施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就是推行农村客运公交化。其实,农村客运公交化只是农村客运的一种组织形式,是人们在探索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过程中对于农村客运提出的一种改革方向,并没有包括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的全部。也有人认为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即长途客运、城市公交客运、出租客运由政府职能部门统一管理的一种管理体制。笔者认为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是一个国家城乡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道路客运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然出现的发展过程。

我们认为给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下定义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是发生在城乡道路尤其是农村道路十分畅通,场站等基础设施水平比较高,城乡客运实现网络化运作的时期。这是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硬件方面应满足的基本要求,是一体化发展的前提。

第二,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是一个渐进和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而不是结果。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生产力的不同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程度,不同国家和地区发展程度也不同。

第三,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是双向的,不是单方面的。并不是套用城间客运及城市客运的发展模式来发展农村客运,也不是农村客运公交化,而是两者相互吸取有益于自身发展的积极因素,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双向演变过程。

第四,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并不是说最终达到城市客运和农村客运完全一样,没有差别,不应简单地认为是缩小甚至是消灭城乡客运差别的过程,而应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注重两者内部以及两者之间的有效衔接。

第五,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不单是道路、场站等基础设施即硬件方面的一体化,还包括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经营方式等软件方面的一体化。后者相对来说更重要,较难以理顺,是发展的重点与难点。

第六,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是实施统一、协调、高效的城乡道路客运综合管理,以先进的管理技术为手段,以法制和体制为保障,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公众的各种作用和组合优势,不断维护与更新道路交通基础设施,逐步理顺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客运服务。

基于以上分析,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的定义可以是: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是在城乡道路十分畅通,场站等基础设施比较完备,城乡道路客运网络体系高效运作的条件下,城乡道路客运相互融合,综合利用各种客运资源争取效益最大化和服务水平不断地提高,以达到城乡道路客运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经营方式等方面协调发展的过程。

2.推进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的意义

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实行交通部门一家管理整个道路客运的新体制,有利于强化行业管理。同时还具有形成政令统一、事权统一、精简机构、统一规划、城乡协调一致发展的新局面。

政令统一,可以杜绝相互扯皮、推诿等现象,提高管理效率。事权统一,有利于各种道路客运方式的有效衔接,方便人民特别是乡村居民的出行和中转换乘,为城市人口向郊区转移创造便利条件,缓解城市压力,同时增加客流量,带来道路客运新的经济增长点。机构精简,效能提高,有利于真正实现从部门分散管理到综合统一管理的重大变革。统一规划,有利于道路客运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保持供需基本平衡,避免无序竞争与浪费。城乡协调一致,有利于规范客运市场,为广大经营者创造一个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充分激活其经营积极性。同时一体化发展带来的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可以优化投资环境、吸引投资,有利于城乡经济与道路客运相互促进,形成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大好形势。

二、客运一体化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思想的产生,有其客观必然性。

首先源于农村客运发展的需要。我国农村天地广阔,客运资源十分丰富。农村客运在加强乡村与城市之间的人员和经济往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发展农业、繁荣农村、致富农民的重要支持和保障。然而,由于长期受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制约,农村道路客运基本上处于粗放式的低层次发展状态:经营者素质普遍不高,管理水平低下;车辆技术状况差,安全性能低;道路等级低,缺乏场站等基础设施;运输组织结构松散,市场秩序混乱;市场管理不规范等。要彻底改变道路客运行业内多年来“头(快速客运)重脚(农村客运)轻”的局面,推进客运一体化发展势在必行。

其次是我国加入wto后新形势的需要,是构筑大交通格局的需要。大交通格局要求统一客运市场管理,彻底打破市场分割和行业垄断。入世对于我国道路客运业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尤其是老国有运输企业,迫切需要改革。

再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交通经过最近十几年的高速发展“,瓶颈”制约得到了缓解,但这只是相对比较低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运输需求水平而言的,是初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更加安全、便捷、快速、可靠的交通运输作保障,交通运输不仅要在数量上满足要求,而且要在服务质量上与之相适应。

我国已经具备了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的硬件条件。近几年,随着全国各地高速公路联网畅通工程、干线公路网络化工程、县乡道路通达工程的全面推进,我国城乡道路建设快速发展。到2002年底,全国高速公路里程达到2.52万公里,公路通车里程175.8万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发展到130万公里,全国营运客车总量140.9万辆,乡镇通公路率达到99.4%,通班车率达到98%,行政村通公路率达到92.5%,通班车率达到81.9%。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能够满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符合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且发展的硬件条件已具备,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三、客运一体化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直以来,我国道路客运采取的是部门分管的管理体制,参与管理的部门包括交通、城建、公安等。这种管理体制有它形成的历史原因,也曾起过积极作用。现在,这种多头管理的状况已不适应建立“大交通”系统的要求。很多地方转变管理思维,将城市公交划归交通部门管理,为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创造了条件。有些城市已经在实践中对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河南省巩义市的管理一体化、客运网络化;陕西省西安市提出打破城乡交通隔离带——“零公里”和实现客运交通“三化”,即长途客运驻点化、远郊客运往返化、城市客运公交化的发展规划,为该市一体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北京、上海、重庆、哈尔滨、深圳、武汉等大城市在政府机构改革中理顺管理体制,将城乡道路客运交由交通部门实行统一管理,加快了这些地区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步伐。

总体来看,尤其和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缓慢,尚处在探索阶段,存在很多问题。由于部门利益的存在,致使管理体制改革困难重重,管理上的政出多门已成为制约一体化发展的最大瓶颈。另外,硬件建设滞后于客运发展,尤其是农村道路等级、场站等仍很落后。因此,我国的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四、客运一体化发展的基本模式及政策措施

1.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的基本模式

综合各地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实践及道路客运系统化发展的基本理论,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的基本模式可以是:管理主体、政策法规、站场设施、市场建设一体化。

管理主体一体化即实行由交通部门统一管理包括公路客运、农村客运、城市公交和出租汽车客运等。实践证明一家管理已成为必然趋势,是实现一体化管理的前提。

政策法规一体化主要是指对城乡道路客运实行统一的发展政策和经济政策(运价政策、税收政策、投资信贷政策),采用统一的法律法规体系。站场设施一体化主要是指城乡道路客运站点的选址、规模、等级、服务功能等由交通主管部门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使各站点能与其他各种运输方式和各种客运服务方式有效衔接,与城乡规划相配套。

市场建设一体化主要指在无形市场建设方面,树立城乡道路客运市场一盘棋思想,对城乡道路客运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服务规范等。

2.推进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的政策措施

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是促进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推进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应从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着手。

软件方面:一是要提高认知度,加大宣传力度,尤其是政府主管部门要予以重视,在具体政策措施方面给予适当扶持;二是要建立适应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的管理体制,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导向作用,明确其管理职责,杜绝政企不分;三是建立道路客运现代企业制度,用市场机制构筑一体化发展格局;四是加快立法工作,完善法律制度,完善市场准入制度,把好市场准入关,规范客运经营行为。

硬件方面:一是加大道路建设规模,科学构筑城乡道路网,尤其是城郊和乡村公路建设;二是加快道路客运站场建设,尤其是简易站的建设。乡村简易站数量太少,根本不能满足城乡道路客运发展的需要,因此要加大对简易站的投资力度,扩大投融资渠道,以增加简易站的数量,从而构筑一体化发展的有形市场。

城乡道路一体化篇2

交流。促进经济效益的发展,已成为当今社会所共同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城乡客运;绿色环保;节能措施

abstract:theintegrationofurbanandruralpassengertransportindustryinChinaplaysanincreasinglyimportantroleintheconstructionofurbanandruralpassengertransportintegrationprojecttosolvetheproblemofChina'surbanandruraltrafficthesame,theunevendistributionofurbanandruralresourceshaveplayedaverygoodadjustmentrole.Howreasonableandeffectiveuseofurbanandruralresources,toachievetheoptimalallocationofresources,thusfacilitatingthelivingstandardsbetweenurbanandruralpeople,anddeepenexchanges.promotethedevelopmentofcost-effective,hasbecomeintoday'ssociety,issuesofcommonconcern.Keywords:urbanandruralpassengertransport;green;energy-savingmeasures

中图分类号:D035.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城乡客运一体化的含义

城乡客运一体化是在城乡道路通畅、场站等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城乡客运网络体系高效运作、城乡客运相互融合的基础上,有序衔接,综合利用各种客运资源,争取效益最大化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以达到城乡客运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经营方式等方面协调发展的过程。城乡客运一体化就是将城市公共交通与农村客运形成统一管理、统一营运模式、统一车型、统一车身颜色、统一票价等多种统一的客运交通,从而改变过去城市公交与农村客运二元分割的局面。专家认为,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是解决农村客运“散、小、多、乱、差”现象最有效的办法。目前,全国相当一部分省市都在大力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其中,北京、天津、上海、重庆、陕西等多个省市的城乡客运全部由交通运输部门统一管理。

2、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过的要求实行“五个统筹”重大决定中,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新时期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战略决策。

3、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的内涵3.1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也就是一体化发展,它是发生在城乡道路尤其是农村道路十分畅通,场站等基础设施水平比较高,城乡客运实现网络化运作的时期。这是统筹城乡道路客运协调发展硬件建设应满足的基本要求。3.2交流,促进经济效益的发展,已成为当今社会所共同关注的问题交流。促进经济效益的发展,已成为当今社会所共同关注的问题。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不是忽视各种客运方式的差异,而是要发挥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协调发展,有机衔接,方便换乘。3.3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是多向的,不是单方面的,不简单是农村客运公交化或城市公交延伸营运线路扩大经营区域的问题,而是各方要找到共同的节点,相互促进、协调发展。3.4城乡道客运是一个大系统,需要建立道路客运系统,客运管理系统,交通衔接系统,重点是方便换乘、零距离换乘的衔接系统。3.5统筹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关键是内部关联的紧密程度,即要达到设施平衡,运作协调,管理统一,要以先进的管理技术为手段,以法律和体制为保障,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的各种作用和组合优势,对城乡道路客运规划与计划,投资与建设、运营与控制、价格与票价等进行综合协调。3.6统筹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体现的是道路客运的“协作、协调和协同”,即运输过程的协作,运输发展的协调和运输管理的协同。立足于各种客运方式的有机联系、协作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达到多赢。

4、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①城市公交与道路客运协调发展不够。促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为城乡居民提供均等化的客运服务是统筹城乡客运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根据传统观念,城市公交一般在城市市区经营,主要为城市居民提供出行服务,城乡道路客运则为城乡居民长途出行提供服务,两者的市场相对分割。随着城市化进程推进和行政区的变化,城市市区和郊区的界限很难界定,造成两种运输组织形式的市场相互渗透,城乡道路客运市场和城市客运市场认识上的相对分割违背了运输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已经不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求。无论是城乡道路客运市场,还是城市客运市场都具备了道路旅客运输的基本特点、基本属性,应视为一个统一开放、主体平等、公平竞争的大市场。加快两者的融合,将城乡道路客运市场作为一个整体,可以实现城乡道路客运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服务规范,保障城乡客运服务的稳定性,保持运输市场结构的合理性,充分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避免产生过度竞争或垄断。通达便捷的区域交通网络是大经济区域或经济圈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而城市公交是区域交通网络的有机组成部分。理顺管理体制,改变管理方式,加强协调沟通,有利于城市公交与道路运输的衔接和旅客的零距离换乘,有利于形成“大公交、大交通”的格局。

②城乡客运管理体制亟待理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客运和短途道路客运逐步开始融合,传统的城市客运和短途道路客运分治的管理体制也逐渐变得不适应。尽管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正在逐步打破体制坚冰,但在基层,体制不顺的问题依然存在。传统的多部门分治模式是长期延续下来的模式,体制上存在多头管理和职能交叉,没有形成精简、高效、统一的综合交通管理体制,不利于统筹城乡客运协调发展。而对于以交通部门为主的模式和“一城一交”模式而言,虽然减少了职能交叉,在体制上为城乡客运一体化创造了有利条件,但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职责范围仅限于公共客运的运营管理,而由其他部门负责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以及服务定价和财政补贴,如果协调机制不跟进,统筹协调依然受体制掣肘而困难重重。③推进城乡客运优先发展的共识不足“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理念目前已被广泛接受,被认为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举措。公共交通优先即“人民大众优先”,其原则是鼓励客运交通普惠最大化、效率最大化,从该原则来看,不应只涉及城市公交,服务城乡居民(尤其是农民)出行的短途客运也是体现服务均等化的公共客运,也应当成为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重要主题。但是目前关于公共交通优先的认识尚未统一到统筹考虑城市居民和广大农村居民的出行需求上来,对农村客运的公益性的认识不足,容易造成关于城市客运和农村客运在发展政策方面的不衔接。如:城市公交在政策上享有财政补贴,短途客运不享有;城市公交税收在当地政府关照下往往享受优惠,短途客运不享有;在运营上,公交型车辆、停靠站点设置和超载似乎是城市公交的独享的权利,短途客运则处处受有关部门的限制。要解决短途客运与城市公交有失公平的矛盾,必须在观念上有较大突破,认定短途客运也是为城乡居民出行提供普遍服务的公共客运,与城市公交为城市居民提供出行服务的公共客运性质完全一致④客运线路等资源配置不合理(1)线路重叠,造成运力浪费。随着南通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城乡道路状况的改善,人民群众出行的要求越来越高,为适应市场需求,近年来,南通公交公司和南通汽运集团都抓住这一发展契机,新增或拓展了部分经营路线,从而出现了城市公交客运和农公班线客运相互渗透重叠运营情况。线路重叠导致了运力过剩,有的营运线路的平均实载率不到30%。造成了资源浪费和无序竞争,以及企业的亏损。(2)线路重叠造成经营矛盾多。由于各自受利益驱动,相互争夺客源,不时会产生经营纠纷,影响了和谐稳定。(3)线路资源配置不合理,线网分布不均匀。城乡客运市场“二元分割”,农村居民出行不方便,热点班线争破头,偏僻线路无人跑。农村班线客运的线路基本上都是在县乡道路上运行,在这些主干上由于人流多,所以班次很密,运力配置趋于饱和,但离县乡道较远的村也想开通一些通达工程的线路,但由于新线路客流量少,开行亏本,公司不愿意开通这些线路,财政补贴机制没有试行,即使开了,也是亏本经营。⑤农村客运亏损严重,财政补贴难以落实到位农村公交车主要的运行线路在乡镇,它的特点是客流量少,流向、流时不固定,运价水平低和车辆油耗高、农民消费水平低,它享受不到城市公交的种种优惠政策,面临入不敷出全面亏损的尴尬。以海安“村村通公交”为例,实施“村村通公交”初期适逢春运,在短短的1个月内实现营收205万元,表面看,这份成绩单似乎马马虎虎,但接下来的淡季,每月都出现亏损,全年到底会亏多少,暂时无法预测,虽然当地政府给予每年200万的定额补贴,仍不能弥补亏损。⑥市场监管难度大目前,阻碍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黑车”现象屡禁不止。甚至出现了“黑车”与城乡公交争抢客源的现象。监管打击非法营运作为行业管理的重中之重来抓,每年打击“黑车”的数量也数以百起,但由于“黑车”机动性强、灵活性高、廉价等特性,使一些群众还是愿意乘坐“黑车”。而交通部门的执法手段有限,执法环境恶化,执法地位不高,对非法营运取证又难,多数乘客也不配合,导致“黑车”打击举步维艰,陷入打击难、难打击的困境。5、加快实施城乡客运一体化的有关建议。5.1统筹协调,加快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客运市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应该是一个统一开放,主体平等、公平竞争的大市场,道路客运与城市公交应统筹协调发展。要树立“大公交、大交通”的理念,在制定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规划时,除了注重城区的公交事业发展外,还要考虑市区到县(市)城区、县(市)城区之间及县(市)城区到中心乡镇的城乡公交发展。既要发挥城市公交资源网络化的优势,又要关注农村公交所发挥的城乡客运一体化的作用,既要关心城市群众出行,又要关注农民群众的进出城需求。在优先发展城市公交的同时,要充分发挥长期运行在城乡道路上的农村公交的作用,科学投放运力。这样既能减少政府的负担,又能化解因城市公交向农村延伸而造成的运力资源浪费和矛盾,使城市公交的有限运力在市区市政管养路段上运营,为合理分布城乡公交线路网和方便新村、小区居民出行提供运力保证。5.2转变观念,积极探索城乡客运一体化的新路子。建立对公交线路专营权服务质量招投标及考核制度,完善市场的准入机制,打破垄断经营,对公交站场实行公用化、社会化,实行站场基础设施、线路与营运企业的分离,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强化对营运线路、站点、服务质量的监管,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和培育市场主体,使政府在城市公交的投入,能产生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目前营运重叠、矛盾突出的线路,可在统筹规划、尊重历史、方便群众、确保稳定和谐的原则下,采取组建股份制公司联合经营、区城分工、特许经营等办法,实行统一管理,做到站点共用,利益共享,以达到降低营运成本,提高营运效率和服务质量,消除经营矛盾,确保市场和谐稳定的目的。5.3政策优惠,扶持城乡公交发展。农村公交是城乡客运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城市公交都是社会公益性事业,在城乡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它使农村百姓充分享受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农村公交公益性,决定了政府有责任为农村百姓提供价格低廉、方便、舒适、快捷的城乡公共交通服务。要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和城乡客运协调发展,政府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立足城乡经济、社会和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建立相关部门联动机制,建立农村公交的低票价的定价和价格体系,加大财政对城乡公交车的营运性亏损、政策性亏损的补助,以及对承担社会福利和完成政府指定性计划任务的企业给予专项经济补偿,并列入政府的财政预算。对于新增、更新及公司化改造涉及的车辆收购和车辆电子信息服务设施等,政府应提供财政、信贷支持及政府补贴等。农村客运站是城乡公交网络的节点,是城乡公交的基础条件,农村公交的停车场、保养场、首末站、途径停靠站亭建设应列入政府公共用地规划,要优先预留、保证建设用地,在建设资金上给予必要的补助,使公共资源配置向农村倾斜,逐步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条件。道路运输企业是一个统一开放、主体平等、公平竞争的大市场,要保证南通道路运输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得遵循其发展的客观规律,道路客运、城市公交,都具备了道路旅客运输的基本属性,两者协调发展,有利于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客运发展和加快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6、因为没有及时的实行城乡客运一体化所引起的问题实例

2005年8月,长治市襄垣县,因运营襄垣至侯堡的城乡公交影响到了襄垣至长治班线的经营效益,引起班线车主的强烈不满,车主和司乘人员因此连续上访并集体罢运,所有班车停放在该县县城长达半个月之久。

2005年10月17日,太原市晋源区武家寨到义井村的农村客运班车晋aK5197遭到40多名不明身份的人员和车辆堵截,该车和部分乘客被强行扣留。

充分说明,客运体制上的矛盾已成为制约社会城乡客运健康发展的瓶颈。

7、城乡“二元”体制存在的隐患

由于历史原因,全国部分省市的城乡道路客运管理,一直沿用“二元”管理体制,即,城市市区和郊区的公共客运由城建部门管理,城市市区和郊区以外的道路客运由交通部门管理;城市客运出租汽车及其停车场由城建部门管理,城市出租车若经营公路客运业务,则由交通部门管理。

在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农村公路四通八达,站场设施不断完善、客运车辆不断增多的条件下,本可以通过整合客运资源,充分发挥城乡客运各自的优势,以实现连接城乡、通达四邻的纽带功能,但由于现行“二元”体制的人为分割,导致城市公交车、出租车出不了城,农村客车进不了城,不仅影响到交通运输资源的充分利用,而且影响道路客运“门对门”的运输优势和城市公交组织化、集约化优势的发挥。城市周围线路客运竞争激烈,偏远农村线路客车时开时停,热线过热,冷线过冷,造成运力浪费和短缺共存,制约了交通运输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8、针对于城乡一体化的特性所提出的解决措施

城乡道路一体化篇3

摘要:通过叙述城乡结合部的特点和现有道路景观存在的问题,从生态保护、安全性和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提出了城乡结合部道路景观设计的原则。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道路景观设计

1.研究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周边的社会和经济条件得到很大的改善,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生活方式、价值观等方面影响、带动城乡结合部,而城乡结合部又是城市人民生活供给的主要基地。特别是近年来由于改革开放和各种经济、技术园区的设立,扩大了城乡之间的经济往来,人员交往和物资交流,使得城乡之间的交通联系越来越频繁,现有的道路已渐渐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和出行需求。

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利用,既有城市属性,也有乡村属性,互相渗透,其建筑密度、人口密度、人口构成、产业结构、工作性质等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具有明显的亦城亦农的城乡二元复合性。由于城乡结合部地处城市与乡村的交汇点,交通网不像大城市那样完备复杂,但又不仅仅局限于乡村交通以步行为主的那种较为单一的交通模式,其交通形态一般以步行和轻巧交通工具为主,但也有越来越多的重型车辆通过,使得城乡结合部的交通流日趋复杂,安全性和通行能力亟需得到提高。因此,为了保证人们的出行安全和交通的通畅,完善的、适宜于城乡结合部的交通体系的建设势在必行。

2.城乡结合部道路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在城乡结合部道路景观规划建设时,要以其交通形态的城乡二元复合性为先导,创建城乡结合部城乡交融、便捷通畅的交通体系,适宜于城乡结合部的道路景观,既不能盲目模仿大城市的道路景观设计体系,又不能局限于乡村的自然景观。因此,在涉及到城乡结合部道路景观设计的时候,要注意其与城市道路或高速公路之间的区别,把握好其中的区别,进行因地制宜的设计,特别是环境保护和道路安全这两点,是城乡结合部道路景观设计的关键。

2.1注重生态保护

2.1.1保留景观的多样性

城乡结合部拥很丰富的植物和景观资源,在进行城乡结合部道路景观规划和设计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自然资源。保留景观的多样性,不仅能在生态方面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还能够在社会文化方面体现文化的地域性和多样性。在保证城乡结合部景观多样性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因为景观多样而造成的景观的紊乱性。因为城乡结合部的景观呈现人工景观和自然景观过渡和混合的特点,这些景观交错分布,就可能会表现出景观的紊乱性:景观异质性等级和景观的镶嵌度都很高。所以在规划和设计道路景观的时候,对于景观多样性的考虑,应在原本紊乱的多样性之中赋予规划的条理性和功能的有序性,使得道路景观协调美观,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

2.1.2保留植被的乡土性

城乡结合部是城市与乡村生态系统共同作用,相互影响的区域,包含了各种类型的用地、多样化的生态流冲击以及较高频度物种变化,因此,该区域的生态是比较脆弱的。而本地的乡土植物经过长时间的自然选择,能够很好地适应当地的环境和气候,不仅能达到适地适树的要求,而且还代表了该地区特定的植被文化和地域风情。乡土植物是大自然长期选择的结果,即使是对当地最恶劣的气候条件也能具备良好的抗逆性,其生态效益远远大于外来植物,同时也避免了外来物种入侵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另外,乡土植物带有浓厚的本土气息,野趣天成、千姿百态,应用乡土植物构建园林,可为居民提供一个近似于自然林地和开阔田野的环境。所以,保留植被的乡土性,在城乡结合部道路景观设计中较多地采用乡土植物对于环境保护和人们的审美来说都是十分适宜的。

2.2注重道路景观安全性的提升

城乡结合部的道路景观设计,一般是在已有的道路基础上对其安全性和协调性进行改造。对于城乡结合部道路景观设计应遵循以安全为主的原则,提供车辆、行人一个连续通达、舒适安全的路径,并按照人在道路公共空间中活动的规律、生理和心理的特点来安排道路公共空间的布局及其中的各项设施,以达到提高道路安全性的目的。城乡结合部道路景观的布局及设施的安排和配置以满足人的各种活动需求为主要目标,在形式上符合人的审美观念的同时起到安全引导是作用,创造行程愉快安全的公共环境。道路景观设计还应遵循整体协调原则,包括与周围乡村环境、道路开放空间以及相邻道路空间的协调与有机联系,每一条道路的各项道路设施配置应整体协调,并应综合考虑尺度、色彩、造型、材质等方面因素,以形成整体、有序、协调的道路景观环境,以达到提升道路景观协调性的目的。

2.3注重可持续发展

城乡结合部的土地资源一般来说都为农业用地,但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土地的使用性质正渐渐向非农业用地转化,且转化的方向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关系密切。这就使得我们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来说,像人群的容纳量、道路交叉口的设置、路线的走向、景观对视线的诱导等,都必须考虑到今后的规划与发展。特别是在绿地规划设计的时候,对今后的人流和车流量增长的预计都要考虑到城乡结合部发展快速的特点,预计到人们对出行需要的变化,避免以后因不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改建造成的浪费。在前期分析的时候,不仅仅要考虑当时周边的情况,同时也要考虑到该地区今后的发展规划;甚至有时需要在所在地大区位发展的宏观背景之下来进行设计的考虑。

3.总结

由于我国城乡结合部地区特殊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条件,该地区的绿地在功能、性质、规模、内容以及建设管理方式上都与城区内部的绿地有很大的不同,并且具有更加复杂性的特点。因此我们在进行这一区域的道路景观规划与设计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对这一区域特殊交通流的交通安全的引导,同时也注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今后的可持续发展,为该区域的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麻俊勇.《城乡结合部交通设计研究》[J].交通标准化2009.(8):(124-126)

城乡道路一体化篇4

城市化的真实内涵并不是人口意义上和地理意义上的居住集中化,而是代表着一种文明、文化的过渡与转型,即从农业、农村文明和文化向工业、城市文明和文化的转型;同时,城市化也代表着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是社会结构转型的过程和结果。如果从城市化的视角来理解农村发展的含义,那么,农村发展的根本并不在农村,而是在城乡结构的变迁和发展上。因而在推进农村发展的制度安排中,就需要将发展的阳光拓展到更为广阔的城镇化视野之中,通过城镇化道路来发展农村。

城镇化道路对于农村发展的作用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首先,从结构上看,城镇化过程将带动农村实现质的飞跃和发展。质的变化是针对整个社会结构而言的,包括经济和产业结构、职业结构、城乡结构、文化结构和社会价值体系。其次,从功能意义上看,随着城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城市的资本、技术和信息将与农村的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以及其它自然资源得到更加充分、更加优化的配置,从而可使农业、农民和农村赖以发展的各种要素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再次,从人的发展角度看,城镇化道路将促进农村居民走向新的发展平台。农村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只有当农村人在经济、社会与文化上得以转型和发展的时候,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乡村社会发展。总之,城镇化是农村发展所不能回避的一个基本问题'所以,要把农村发展与城镇化发展作为一种联动和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在城乡互动和区域统筹之中去实现农村的发展。

多元的城镇化道路

在将城镇化道路与中国农村发展联系起来时,人们似乎会有这样一种担忧:让七八亿农村人口进城不会造成城市人口爆炸吗?如果这样,不会造成新的“城市病”吗?其实,这种担忧并无科学依据,因为它用静止观念去片面理解城镇化道路。首先,城市化不等于人口的迁移和流动,城市化的实质或核心是结构转型,也就是职业结构、社会结构、文化观念结构、生活方式结构的转变。农村发展中城市化过程并不等同于农村人口涌向城市,或是简单将农村从形式上或行政编制上改为城镇,而是要促进农村和城市社会的更高效率的互动,以促进社会高效、快速发展,不断提高社会总体城市化水平和程度。其次,城镇化的道路是多元的,而非仅有人口进城单一路径。不同地区可以根据自己的背景条件,走不同的发展路径,如乡村转变为城镇或建设新农村等多元路径,最终实现城市化的发展目标。从历史经验来看,各国农村发展和城市化道路都是不一样的。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传统以及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都存在较大的差别,各地区农村都可以借鉴已有的多元城市化模式,并结合自己现实情况,逐步探索各自的城市化发展之路。

乡村集镇化道路

乡村集镇化是当前农村社会发展中的一种现象,这一现象也代表了乡村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或发展模式。自农村改革以来,一些地区的农民通过非农业生产经营,如外出从事工商业或服务业等,农业外的生产经营使得农户收入水平大大提高,较多农户的储蓄大大增多。在此情况下,不少富裕起来的农户开始在集镇附近购买房屋和商铺。集镇房地产市场活跃起来后,推动了集镇的快速扩展,于是乡村人口开始向集镇集中。此外,在乡镇企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小城镇和小集镇也大量兴起,为乡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创造了条件。因此,在当前的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也可通过小城镇建设来推进乡村城镇化,即走乡村社会的集镇化道路。

中国的农村地区虽然幅员辽阔,地域差异较大,但从发展趋势角度来看,不断提高城市化和现代化程度是共同的目标。而在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乡村集镇化道路可能具有尤为广泛的普适性,只不过实现乡村集镇化的方式方法可以因地制宜,各地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在其中的不同作用,形成自身的集镇化发展模式。

城乡一体化道路

城乡一体化道路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体制保障。所谓城乡一体化,主要针对中国城乡二元体制而言,就是要在体制上将城市与乡村两大系统在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及行政上统一起来而不是区分和对立起来。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道路其实是相对于旧体制而进行的体制改革和创新之路,也是为中国城镇化和农村发展创造制度环境。城乡一体化道路作为城镇化的重要路径,在具体实践中建议从这样几个方面去逐步推进:第一,逐步消除城乡体制壁垒,促进城乡转移的劳动力融入城镇社会,提高城镇化的速率。第二,在现有市管县的行政体系中,进一步发挥地级市的中心作用,改革城市的财政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建立中心城市统一的财政体制和管理体制,中心城市对辖区的基本公共物品供给实行统一的财政支出,以寻求城乡之间的公共物品供给的均衡。第三,把农村城镇化纳入到中心城市统一的规划、建设和发展之中,逐步建立起以中心城市为中心的城镇带或城镇网络。在城市区位重新调整和布局规划中,通过工业区、城镇以及环境等开发工程的建设,实现农村人口和劳动力有序地向城镇转移,并逐步提高乡村的城镇化水平。

城乡道路一体化篇5

关键词:公路网络;城乡物流;工业转移;一体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F5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随着我国道路建设的不断发展,公路网络的结构相比之前更加合理,其发挥的作用也进一步提高,道路的基本设施更加完善和先进。道路建设作用我国城乡经济发展中最基层的也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尤其是对城市的建设和农村经济、农民生活来说,道路的不断便利对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我国城市发展和农村企业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民日常生活等各方面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就目前我国公路发展的情况来看,其在管理和运行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亟需完善和解决,以科学地、有效地、合理地方式对其进行管理和运行,有利于我国公路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使其在城市和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公路网络建设促进了城市区域商品流通

公路网络的建设使各个城市间形成了便利的交通网络,连结起了各个城市之间的商品相互交换和流通,就新兴起来的物流行业而言,公路网络的建设便利了各个城市的物流有机会可以流入到其他城市中的物流当中。物流业主要包括了商品的生产、商品的存储、商品的运输等等,物流业的发展依托于公路网络建设的不断便利,物流信息中大部分的信息交流和流通均与道路建设的发展密切相关,其各个环节与空间位置的流通有着直接的关联,所以现代城市间以及城市内部的物流发展与其道路网络建设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公路网络建设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城市间的物流行业成为了可能,快捷、高效的公路网络实现了商品流通作业的实时工作效率,大大的减少了城市之间商品流通的成本和风险,物流的发展和聚合实现了城市之间、城乡之间从商品的供应者到商品的需求者之间形成了一体化的过程,同时物流行业的不断分散化发展,使得城市和农村之间商品的流通越来越便利,城市经济不断向周边乡村辐射,乡村经济受到城市的影响又不断加快城市化步伐,城乡经济在公路网络建设中相互作用和影响最终使双方都受到了积极的影响。

二、公路网络建设促进了城市的工业转移

城市工业的转移是指工业从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转移到相对比较落后的、不发达的城市或者农村。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发展趋势,从世界经济发展和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来看,城市内部的工业转移主要是指城市工业由城市转移到乡村的过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转移着传统的手工业,例如城市中传统的纺织业、原材料加工业、粮食加工业等等。在这一转移过程中,主要是基于公路的建设和发展为基础的,沿着公路网络的建设,传统的手工工业不断由城市转移到乡村,作为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为乡村剩余的劳动力找到了出口,大量的劳动力得到了工作的机会,同时促进了乡村经济的整体性发展,

三、公路网络建设促进了城市一体化建设

虽然我国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是依然还面临着很多问题亟需解决,传统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依然存在,城乡二元体制还影响着乡村经济的发展。公路网络的建设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城市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乡村经济的支持,乡村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城市工业的反哺。公路网络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在城乡之间产业联动,城乡经济结构优化;强化城乡之间产业只能分工和功能引导;城乡之间经济技术的相互协作和相互联合朝向多领域、多层面、全方位以及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以公路网络连接起来的城乡将会显示出更明显的发展优势,加快城市、乡村和地区经济的一体化发展步伐,并不断向外发展和延伸,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打破传统的二元束缚的界限,促进区域内优势资源不断互补,相互推进,形成优势区域产业发展,加快城乡经济的一体化建设。

四、公路网络建设有利于城乡经济结构利益的发展

公路网络的不断发展和建设打破了原始的城乡经济发展状态,城市和乡村在人口、信息、产业等方面的通达性得到了提高,不同的优势在较快时间和区域内得到了汇集,形成了新的具有生命力的地区经济增长点,并不断的发挥着集聚效应。公路网络建设将城市和乡村中的各个点、线、面等结合起来,在优势公路网络的引导下,城乡凭借着各自的优势资源发展出了更为强大的吸引力,城市和乡村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核心技术不断升级、产业结构水平不断提高,乡村的原材料等不断涌入到城市,城市的技术不断的转移到乡村,城市和乡村不断发生交换和融合,促进了城市和乡村的利益发展。

五、结束语

道路建设的发展是我国城市和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基础性设施。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道路建设的发展为其提高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并逐渐成为现代社会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公路网络的建设和运行直接关系到我国城市建设和农村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等等。公路网络建设的发展为我国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物流不断发展,促进了城市工业不断的向乡村进行转移,促进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对于我国全面实现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重芬.城市公路网络经济[J].公路交通技术,2004,6(03):106-108.

[2]林涛.高速公路网络与区域城镇体系的基本关系及其研究动态[J].区域与城市交通研究,2009,16(08):113-115.

城乡道路一体化篇6

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诸城的经验是全面推行“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科学定位、贴近基层、服务农民”。围绕构建以中心城区――乡镇(街道)驻地(包括城区副中心)――农村社区中心村为主体的新型城镇化体系,在统筹搞好中心城地区、13处乡镇(街道)驻地、208个农村社区中心村系统规划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城乡基础设施布局,强力推进。在多年实现城乡供电一体化的基础上,初步实现道路、供水、供气、供热、治污、信息等基础设施的城乡联网。

公共服务进农村

“现在想去趟城里,家门口等个十来分钟,跳上公交车就出发,可不像从前了,为了进趟城,还得先骑着自行车到镇上去,等上大半天。”说起出门的方便,诸城市辛兴镇大杨家庄子村村民赵顺晓的语气里充满了幸福感。

为了给城乡协调发展建立快速通道,缩短经济社会互动的时空距离,诸城确立了实现城乡公路互联互通的目标,推行城乡路网建设一体化。近几年来先后投资12亿元,完成了对境内国省道、城区主要道路的拓宽改造,城区与周边乡镇全部实现了一级路连接,乡镇与乡镇之间基本实现了二级道路连接;投资10亿元,加快实施村村通油路工程,新修农村公路2385公里,油路通村率达到100%。

在道路畅通的基础上,诸城市又积极完善城乡客运服务体系,重点实施社区中心村通客车工程,在乡镇客运线路上安装了60余个站点牌、候车亭。

近两天,辛兴镇的农民群众都在关注着镇上的一件大事,那就是镇上新建起来刚刚投入运行的污水处理厂。这座设计能力5万吨的污水处理厂一期处理能力3万吨,镇区工业园区49家企业的生产污水和4万居住人口的生活污水的处理工作基本覆盖,解决了村民的后顾之忧。

目前,另外的4处乡镇污水处理厂也正在积极建设中,为了保证城镇规模发展后的需求量,在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中,建设部门在规划设计时预留了空间,保证一步到位。

采访中,记者从诸城市政管理部门了解到,为实现城乡污水和垃圾处理一体化,该市以Bot运作方式和发行治污减排债券,融资11亿元,先后建成了舜河、银河两大城区污水处理厂并正常运营,开工建设了5处乡镇污水处理厂和5处乡镇输污管线。全部建成后,全市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35万吨,城乡污水可基本实现集中处理。

市政管理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诸城在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过程中,组建水务集团,整合全市饮用水资源,扩大龙光山水、康源两大城市水厂的供水范围,建设乡镇自来水供应站和村级自备水源,加快实施村村通自来水工程,自来水村庄普及率达到了100%。

为实现城乡供气供热一体化,供热管理部门积极引进先进科学的供热技术,消除从前蒸汽供热距离短的缺陷,推行地源热泵供热技术。以循环水技术为主,以地源热泵技术为辅,形成从市区到乡镇的网络状供热管网,大大延长供热距离和范围。在此基础上,该市与中石化天然气总公司合作,启动天然气长输管线建设工程,3年可实现城乡供气管网全覆盖。依托金安、恒阳、同路、龙光、良丰热电五大热源,加快城乡供热管网建设,并开始规划建设8处乡镇热源,5年可基本实现城乡集中供热。

数字网络联通情感

近几年,诸城打出“数字诸城”的旗帜,建成了以数字数据、信息传输为主的现代化通信网,为统筹城乡发展铺设“信息高速公路”。目前,光缆传输网和宽带网已实现覆盖,以诸城信息港为平台,实现了政府、企业、社会之间的互联互通;建成以市政府信息网络平台为核心、连接乡镇(街道)和部门的电子政务网络;建成全省县级唯一的覆盖村庄的智能化治安防控网络等。数字技术在诸城得到广泛应用,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破解城乡经济二元难题

打破城乡经济方面的二元结构,就要努力改变工业和农业分离的格局。农业龙头企业是融合工业与农业的有效载体,加强农业龙头企业建设,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破解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的有效途径。

多年来,诸城市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思路,着力在壮大工业经济、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城区企业向农村延伸、创新发展镇域经济、探索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统筹发展的制度机制等方面狠下功夫,促进了县域内城乡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形成了县域工业依靠支柱产业拉动、支柱产业由骨干企业体现、骨干企业靠知名品牌支撑的工业经济发展格局。

诸城是农业产业化的发源地,农业龙头企业建设起步较早、基础较好。自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诸城就推行了“商品经济大合唱”、“贸工农一体化”、“农业产业化”,开始探索以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带动城乡经济统筹发展的路子,在山东乃至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

作为首批151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的得利斯公司寻找差异化,走出了一条从“公司+农户”到“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大农业产业体系新路子。得利斯董事长郑和平告诉《经济》记者,500万头生猪产业化经营体系,每年可带动200万吨饲料、500万头良种猪、430万吨运力持续发展,带动20万户农民致富;仅2007年新上的120万吨粮油加工物流基地项目,就能带动300万亩粮食增值,每年可直接增加农民收入4亿元。

在农业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下,诸城70%的农产品得到了就地加工转化,70%的农民参与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收入的70%来自于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形成了工业带动农业、农业支持工业、一、二产业相互促进、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

城乡道路一体化篇7

关键词:公交客运;交通环境;基本原则

中图分类号:F29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7-0333-02

一、大通县公路客运基本情况

大通县公路客运通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班车客运为主、公交客运、出租客运为补充的公路客运格局。

大通县共有城市公交线路13条,投入营运车辆138辆、累计营运里程243.5公里。公共交通线路基本覆盖县人民政府所在地桥头镇建城规划区,预计全年完成客运量1400多万人次。公路客运班线63条,车辆164辆。其中:(1)县内农村班车46条,车辆80辆;(2)宁大高速快客1条,车辆10辆;(3)宁大公交1条,车辆47辆;(4)宁大公交支线5条,车辆7辆;(5)跨省、州地区11条,20辆。客运班车年客运量432万人(次)。大通县的公路客运分别由大通县汽车客运公司、大通客运服务有限公司、大通县共有三家公司经营。

二、实行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必要性

1.推行城乡公交一体化,是道路运输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公路客运应树立科学的发展观,采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办法,有策略地应对多种形式的竞争。“车头向下”大力发展城乡客运,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是道路客运面对竞争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是规范客运市场的有力措施。目前,城乡客运线路上出租车超范围经营、无牌照无手续车辆私拉乱运、私家车揽客等现象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利益驱使。要想规范治理好客运市场,靠政府部门的治理只能暂时解决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想从根本上治理好客运市场,必须疏堵结合两手抓,“疏”就是要降低“黑车”的收益,推行城乡客运公交化改造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捷径。

3.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是提升道路客运服务水平的新措施。打破原有的客运经营管理模式,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农村道路客运市场主体‘多、小、散、弱’,运力过剩,车辆破旧,服务质量不高”等一系列矛盾,有利于全面提升城乡客运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4.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是广大人民群众出行的实际需求。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出行对公路客运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要求出行更加方便、快捷、价格更加低廉。因此,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乡镇客运进城,城市客运下乡,班车实行定线、定班、定时、定点营运,增加班次密度,降低价格,群众出行即时上下车,既便宜,又便捷。

三、大通县公路客运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日益旺盛的城乡客流需求,吸引了大量无证的黑车、摩托车、私家车等参与非法客运,并且日益严重,虽然经常性进行打击和整治,但收效甚微,城乡道路客运安全形势较为严重。部分公交线路和班车客运线路重合,实行公交、班车两种票价,竞争环境不平等,班车客运擅自降低票价与公交客运恶性竞争,营运秩序比较混乱。

2.城乡客运长期存在的二元结构使原已占据城乡道路客运主导地位的班车客运与近年来尝试开行并深受城乡群众欢迎的公交客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城乡公交客运的发展和延伸空间受到体制机制的严重束缚而变得十分困难。

3.农村公交客运作为社会公益性事业始终未得到广泛的重视,虽然有广阔前景和极大需求,但仍然享受不到城市公交客运应有的政策优惠。

4.目前大通县公路客运由三家公司经营,车辆挂靠经营者高达83%,经营主体分散,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低、市场竞争力差,经营矛盾突出,服务水平得不到有效提高。

5.县城内公交车辆没有固定停车场地,占用部分主要街道作为发车站点,加剧了城区交通压力。

四、实行城乡公交一体化需解决的问题

1.整合客运资源,改造经营主体,建立以国有企业为主的经营主体。深化企业改革,大力扶持公路客运骨干企业的发展,确立其主导地位。建议由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对现有的客运公司、公交公司、服务有限公司三家客运企业进行重组,以资产为纽带重新进行资源整合,组建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由一家经营的客运企业。实行集约化经营、公司化管理,打造一个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

2.城市公交属社会公益事业,目前三县内唯独大通县还在缴纳车辆营业税,建议政府予以减免。

城乡道路一体化篇8

城乡客运一体化不仅是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理顺城乡客运管理体制、规范城乡客运市场秩序、建立公平的客运竞争环境、保障城乡客运健康可持续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出行需要的必然选择。但是,城乡客运一体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协调发展,稳步推进。在这方面,省社旗县早在年就探索出了一条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的成功之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年,由于当时社旗县农村客运市场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参与农村客运经营的车辆多、车型杂、车况差、档次低、服务质量差、安全隐患大,经营者之间恶意竞争,争客源、抢线路、欺客、宰客等违法违规经营现象屡禁不止,严重影响农村客运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社旗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大胆改革创新,彻底打破城乡客运“二元”化体制,实行城乡客运一体化经营。经过年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基本形成了一种成熟的、适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农村客运经营模式。

如今,当你走在省社旗县的乡村公路上,不时可以看到一辆辆“新农巴士”——城乡公交车,在绿树掩映的村镇之间忙碌地穿梭着,它们就像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给寂静的乡村带来了盎然生机和活力。目前,社旗县已开通23条城乡公交客运班线,投入营运客车143辆,日发班次586个。从6:30—18:30每隔10—15分钟就有一趟班车。农民群众从家门口乘车可直达县城,中途不用换乘。现在无论你走进哪个村庄随便问一位农民朋友,他们都会很高兴地和你说,自从“新农巴士”开到村口以后,进城既方便又省时,票价也比以前便宜不少。

社旗县城乡公交一体化经营模式的成功经验,引起了省、南阳市多家媒体的关注,省、南阳市的电视台和报纸先后进行了专题报道,也吸引了外地许多县市有关部门前来参观学习,交流经验。他们的主要经验是:

一是政府主导,城乡统筹规划,“路、站、运”协调发展。社旗县委、县政府和交通主管部门,始终站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执政为民、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度来认识农村客运的建设和发展。在制定农村客运发展规划时,坚持政府主导、城乡统筹、合理布局、方便群众、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的原则,把农村公路建设、农村客运站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统一规划,同步实施,保证路通、车通、站成。

二是大胆创新,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年,社旗县在省率先打破城乡客运“二元”化体制,将城乡客运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成立了两家客运公司,实行公司化管理、集约化经营。对开通的城乡客运线路实行“十统一”:即统一车型、统一颜色、统一标识、统一进站、统一调度、统一排班、统一价格标准、统一结算、统一服务标准。在车身上统一喷涂“新农巴士”标志和宣传标语,采取公交式运营。这一经营模式可以说是开创省农村客运改革之先河,也走在了全国农村客运改革的前列。

三是优化运力结构,合理布局线路。该县始终坚持实用、方便、经济、安全的原则,积极引导客运经营者尽量选择适合在农村公路上行驶,且价格低、能耗小、效率高的车型,对车况差、能耗高、安全性低的车辆强制其退出客运市场。在审批客运线路时,本着开得通、留得住、有效益的原则,一方面通过延伸线路、冷热结合、捆绑经营的办法,合理布局班线,另一方面对农村道路通行条件差、客源分散、经济效益低的线路,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确保农民群众走得了、走得好、走得安全。

四是加强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服务技能培训,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坚持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引导从业人员树立“安全第一、信誉第一、质量第一”的经营理念,并经常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争创文明班线、文明客车、文明司机等活动,增强从业人员的文明意识、服务意识和法规意识。

五是加强对农村客运市场的监督管理。农村客运点多、线长、面广,在监督管理上存在很大难度,但是社旗县运管所,克服种种困难,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采取多种措施坚决打击农用三轮车、四轮车、摩托车、微型小客车非法参运现象,并加大对违法违规经营行为的处罚力度,维护合法经营者的权益,不断优化农村客运环境。

由社旗县城乡客运一体化改革成功的经验可以看出:

一、推进城乡客运管理体制一体化改革,必须打破多头管理、政令不统一、利益分割的不利局面,建立由交通部门统一管理、现代企业制度运作的新体制。近年来,虽然各地交通部门在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方面都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是依然存在着政出多门,条块分割,城乡交通基础设施规划不统一,相互缺乏有效衔接,公共客运场站资源不能共享,税费政策不一致等问题。不仅严重制约了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给百姓出行带来极大不便,而且严重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快行政体制改革步伐,不断优化整合交通资源,完善城乡交通体系,从而确保城乡客运的有效衔接和一体化发展。

二、推进城乡客运管理体制一体化改革,必须由政府主导,城乡统筹,均衡协调发展。在审批线路时,交通主管部门必须进行实地考查,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避免盲目扩张运力。对农村的支线、冷线,政府要给予优惠政策或财政补贴,提高道路运输经营者参与农村客运的积极性,保证开得通、留得住、有效益。

城乡道路一体化篇9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公交优先、城乡一体、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把城乡客运协调发展作为解决城乡居民“行有所乘”的民生工程来抓,创新体制机制,加大资金投入,优化网络布局,完善基础设施,不断提升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服务人民群众便捷安全出行的能力,为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交通运输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政府主导、部门联动。推进城乡客运统筹发展是政府强化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县(区)政府是推进城乡客运统筹发展的责任主体,交通运输、规划、住房和城乡建设、财政、公安、安监、国土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强化管理服务,为城乡客运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科学规划、有序推进。推进城乡客运统筹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资源共享、集约发展,按照城乡客运网络衔接顺畅并与其他运输方式有效对接的要求,科学合理制定城乡客运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狠抓措施落实,分年度、按计划、有步骤地稳妥推进。

(三)创新机制、市场运作。改革创新城乡客运管理体制,加快构建城乡一体的行业管理新机制。综合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需求特征,统筹城乡交通建设、运营等环节,强化资源整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切实提高城乡客运通达深度和覆盖水平,最大程度方便群众出行。

三、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坚持短途班车公交化、城市公交网络化、城乡客运一体化、镇村公交便捷化,到2015年,全市基本形成城市公交、县乡客运、镇村公交以及其他客运服务有机衔接、协调融合的城乡客运服务体系,市区及三县城市公交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达到15标台以上,公交出行分担率达到30%以上,达到全省中等以上发展水平。

(二)具体目标

1.城乡客运服务网络实现全覆盖。优化完善城乡客运线网结构,实现客运服务全覆盖,城乡居民单次出行直达各乡镇,农村居民一次换乘到县市。2012年全市所有行政村(除岛屿村外)客运通达率达到95%以上、2013年达到100%。

2.镇村公交发展工程全面推进。城乡客运配套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城乡客运网络有效衔接,运输组织集约化水平明显提升。全市乡镇实现村村通公交率2012年达到20%、2013年达到30%、2014年达到40%,2015年达到50%以上。所有投入运营镇村公交车辆全部实行公司化经营,节能、环保车型得到广泛应用,运营车辆100%符合国家环保标准,从业人员培训、考核、持证率达到100%。

3.城乡客运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建立城乡客运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引导建设城乡客运iC卡系统及候车亭GiS管理系统,逐步实现智能化调度运营管理,城市公交车辆iC卡刷卡配置率2012年市区达到100%、各县达到80%以上,2013年各县城市公交车辆iC卡刷卡配置率达到100%。“十二五”期间,新增(更新)城乡公交车全部安装GpS监控系统,在营公交车分批安装GpS监控系统,安装率2012年达到50%、2013年达到70%、2014年达到90%、2015年达到100%,并符合相关规范要求。全市农村客运站联网售票系统安装使用率2012年达到50%、2013年达到70%、2014年达到90%、2015年达到100%,全市道路客运联网售票系统拓展至所有乡镇客运站。

四、工作重点和措施

(一)编制城乡客运统筹发展规划。各地要按照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部署,打破城市公交和农村客运的二元分割格局,从实际需要出发,完成“十二五”城乡客运统筹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有关内容应纳入城市及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之中。规划编制的重点内容应包括城乡客运线网及场站布局、客运组织模式、农村客运通达、镇村公交发展等。同时,依据“十二五”城乡客运统筹发展规划,完成农村公路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建农村公路1350公里,新建农村公路桥梁226座,为全市镇村公交和城乡客运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二)实施农村公路通公套工程。对乡镇通往行政村的现有农村公路和桥梁,不符合客运班车安全通行条件的,要纳入“十二五”规划加快改造,2012年底前全面完成。加大对农村公路错车道建设情况的督查力度,“十二五”期间新建错车道505公里,确保错车道建设符合规范要求。加快建设通往集中居住点等重要节点的农村公路,提高农村公路网络化水平。继续实施撤渡建桥,发展水上客运,切实改善岛屿村群众的出行条件。进一步完善农村公路安保设施,新建公路安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步竣工、同步验收。

(三)加强农村客运场站设施建设与管理。充分发挥县、乡政府的作用,加快农村公路和农村客运站(亭)的基础设施配套工程的建设步伐,加强公路养护与管理,提高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按照路、站、运一体化的要求,在新建或改建农村公路时,加强农村客运站(亭)建设,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到2015年,全市农村乡镇客运站达到73个,占乡镇总数的70%以上。开通镇村公交的沿线行政村全部设置招呼站,新建候车亭800个。加强政策引导,不断完善站场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确保已建成的农村客运站及时投入使用,为经营者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四)优化城乡客运网络布局。完善城乡客运服务网络,拓展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水平,延长服务时间,努力改善城乡居民出行条件。简化许可程序,改造毗邻地区城乡客运线路,引导城市间公交线路相互融合、互联互通,着力解决城市毗邻地区城乡居民的出行问题。加快优化城乡结合部线路设置,加大线网密度,建设换乘站点,规范市场秩序,统筹考虑城市公交与班线客运资源整合,避免无序竞争。结合客运线网规划,优化城乡客运场站布局和衔接,主动对接铁路、机场等其他运输网络,积极改善换乘设施,方便群众出行。

(五)调整城乡客运经营结构。各地要大力倡导公司化经营、公交化运营、员工化管理,积极推进城乡客运经营主体整合,通过收购、兼并或入股等形式,实施规范的公司化改造。对公交企业加强效益核算,对公交线路进行绩效评估,提升企业和线路的营运效益。打破地域垄断,积极引入规模大、有实力的客运企业,促进本区域内城乡客运资源整合。对区域内存在线路重复、经营中容易发生矛盾的相关客运企业,积极引导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改造、兼并。城乡公交企业以每年不低于30%的比例对挂靠、承包的公交车辆进行公司化改造,公交企业新增(更新)的公交车辆一律实行公司化经营。

(六)提升城乡客运经营服务水平。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应建立健全城乡客运行业经营行为监督检查制度,定期组织服务质量和群众满意度测评,加强城乡客运服务质量考核,将考评结果作为各项资金补贴的依据,并与客运线路招投标及企业发展扶持政策等挂钩,督促企业规范管理。积极推广智能化调度系统和iC卡系统,建立城乡客运服务信息查询系统,完善应急反应机制,发挥科技手段在经营行为监管和行业经济运行分析等方面的作用,不断提升行业服务质量。积极选用新能源、新技术车型在城乡客运的应用,积极与省内汽车制造企业合作研究开发标准化的镇村公交车型。

(七)加强城乡客运行业安全监管。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严格落实各项安全管理规定,强化经营者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交通运输部门要督促企业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教育,切实提高安全意识和管理水平。公安部门要科学核定车辆载客数和时速,合理划定车辆停靠点,科学指导设置交通安全设施。在城乡道路条件满足通行安全的情况下,允许投入有站立乘员席的公交车型从事城乡客运。

五、扶持政策

(一)建立健全城乡客运补贴机制。鼓励实行城乡客运低票价政策,落实经济补贴。对城乡客运企业的成本和费用进行评估,核定企业合理运营成本。对不能完全通过价格补偿的政策性亏损,由政府给予合理补贴。对城乡客运企业承担的社会福利(包括老年人、残疾人、伤残军人、警察、学生等实行免费或优惠乘车)和完成政府指令性任务增加的支出,由政府进行专项补贴。对车辆和设施装备的配置、更新等,地方财政要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扶持。

(二)设立城乡公交统筹发展基金。市财政每年设立1500万元的城乡公交统筹发展基金,用于推动城市公交、城乡客运、镇村公交发展,由市交通运输部门提出基金使用方案,经财政部门审核同意,报市政府批准后使用。各县(区)也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推动城乡客运统筹协调发展。

(三)加大城乡公交基础设施用地的保障力度。国土资源、规划、建设部门要对纳入城乡规划的客运枢纽、换乘场站、乡镇客运站、保养场、停车场、首末站、调度中心等基础设施,实行政府零收益方式,优先保障场站建设用地。对经规划确定并依法取得的城乡客运基础设施用地,不得随意挤占,不得擅自改变用途。

六、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将加快城乡客运统筹发展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把城乡客运统筹发展指标纳入城乡一体化、科学发展评价等考核指标体系,将所需资金纳入政府公共财政,切实把加快推进城乡客运统筹发展作为服务民生的“惠民工程”抓实抓好。市里建立城乡客运统筹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为召集人,市宣传、交通运输、规划、住房和城乡建设、财政、公安、监察、安监、国土、教育等部门为成员单位。联席会议每季度召开一次,研究会办城乡客运统筹发展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进全市城乡客运统筹发展。各县(区)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加强协调配合、形成整体合力,切实加快城乡客运统筹发展步伐,让城乡居民充分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城乡道路一体化篇10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全县城乡规划效能管理和效能监察工作以及迎检全省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好路杯”竞赛活动和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集中整治等三项工作讲几点意见,马上,文县长还要作重要讲话,以文县长讲的为准。

一、关于城乡规划管理和效能监察工作

(一)肯定成绩,正视不足,切实增强做好城乡规划管理和效能监察工作的使命感

自*年底全国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工作开展以来,我县高度重视,按照上级要求和部署,依法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和效能监察,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城乡规划工作的健康发展,城乡规划管理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城乡建设面貌明显改善。

1、城乡规划体系基本建立。一是扎实推进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年5月启动了县城新一轮规划修编,*年11月通过了专家技术评审,*年12月经县政府批准,报县人大常委会审议并通过,现已报市政府待批。二是加快县城专业规划编制工作。完成了官渡河两岸城市景观设计规划,县城公共设施、县城防洪、商业网点、住房建设等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启动。三是扩大详细规划覆盖面。根据县城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完成了大广高速县城连接线两侧控制性详细规划,正在组织编制官渡河两岸详细规划。四是认真实施“千村百镇”规划编制工作。完成了全县所有乡镇政府所在地集镇的总体规划和所有中心村的规划编制工作。

2、城乡规划审批逐步规范。一是进一步提高规划审批效率。近年来,县规划部门按照《城乡规划法》、《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要求,对规划行政许可事项进行了全面清理,新的规划行政事项实行集中受理,限时审批,提高了工作效率,方便了建设单位和群众。二是进一步提高规划审批的科学性。调整充实了县规划委员会成员,对重大规划、重点部位规划实行会审会签制度。出台了《关于严格规划审批管理的规定》,对县乡公路两侧、县城主次干道两侧、城区重要部位、城乡结合部建设项目的用地规划、工程设计规划进行严格审批,确保规划审批的权威性。三是出台了《*县村庄和集镇规划管理意见(试行)》,乡村的规划审批正逐步理顺,管理更加规范。

3、规划监察措施更加有力。严格执行《城乡规划法》,积极引导群众依法按规划建房,县城规划建设、健康、有序发展。今年以来,全县共查处违章建筑155处,其中20余处,有效维护了规划的严肃性。加强县乡公路沿线规划管理,出台了《关于加强公路沿线建设规划管理的意见》、《关于规范建设工程规划验收的意见》,对个别乡镇违规行为进行了纠正。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城乡规划管理和效能监察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是规划意识不强,县城私搭乱建,乡镇越权审批、疏于管理现象比较严重。二是规划编制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不高,乡镇还没有真正启动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三是县乡规划管理体制还需进一步理顺,规划队伍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规划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四是少数单位或个人无视规划法律、法规,未经许可,随意圈占土地,擅自开工建设,改变土地用途,严重扰乱了土地市场秩序。五是少数乡镇在公路沿线违规乱搭乱建现象比较突出,近年来,我们虽然严肃查处了十里、寨河等违规违法案件,但部分乡镇公路沿线私搭乱建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各级各有关部门一定要站在科学发展的高度,以对*的长远发展负责的态度,切实增强做好规划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明确任务,突出重点,切实增强开展城乡规划管理与效能监察工作的紧迫感

1、扩大城乡规划的覆盖面。一是要抓好县城建成区和乡镇政府所在地集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二是要全面完成所有中心村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三是继续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确保修建性详细规划的覆盖率达到100%。

2、增强城乡规划的约束力。一是制定各层次规划都要明确规划强制性内容,增强规划的刚性。要依法划定城市道路红线、绿地范围绿线、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紫线、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蓝线、基础设施用地黄线,并进行严格控制。二是要严格履行规划审查、审批和调整程序,杜绝随意修改、审批规划的现象。县城规划区一般建设项目的规划审批,由县规划部门负责,临街临路建设项目的审批,由县规划委员会审批。要严格控制在公路沿线零星分散建设,已建房不再扩建、改建。县乡公路沿线的建设项目由县规划主管部门审批,各乡镇、办事处是辖区公路沿线规划监管的第一责任人。根据光政办〔*〕32号文件规定,大广高速、沪陕高速县城连接线、省道338线城区段等几条主要公路两侧500米以内建设,要报县规划委员会审批。在县城规划区外,要引导农民逐步进入村镇规划区建房,村镇规划区靠近公路沿线的,用地距离道路边缘沟线,高速公路出口连接线原则上不低于100米,国道、省道不低于50米,县乡道路不低于30米。乡镇所有建设项目,除农民在原有房屋拆旧翻新的除外,都要由建设单位或个人提出申请,乡镇办事处审核后,报县规划部门审批,竣工后申请规划验收,没有县规划部门出具的规划验收意见书,建设部门不得组织工程质检,房管部门不得办理房屋产权证书。三是要建立健全城乡规划公示制度。认真组织好建设项目规划审批前的公示,加强公众参与和监督。坚持和完善城乡规划委员会制度,充分发挥城乡规划委员会在城乡规划管理中的指导监督作用。四是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在城乡规划区确定的建设规划用地之外,除上级安排的重点项目外,一律不得批准城乡建设项目。要把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土地出让的基本前提条件和各类建设工程规划许可的直接依据,规范国有土地出让合同中“规划条件”的内容,加强新开工建设项目规划管理。

3、维护城乡规划的权威性。违法违规建设损害城市形象,损害公众利益,必须从严查处。要强化规划项目的批后管理,严格执行放线、验线、验收等规章制度,通过部门联动、齐抓共管,共同维护规划的权威性。要不断探索违法违规建设的处理机制,通过高效、扎实的日常管理,确保不出现或少出现违法违规建设现象,对违法违规建设要及时发现和制止,不能任其发展,形成既定事实,对严重影响规划的,要坚决依法予以拆除。同时,要加大规划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普及力度,通过教育与处罚相结合,让建设单位和广大群众切实树立“建房要规划、违规要受罚”的规划意识和法制意识。

4、加大违规案件查处力度。要继续加大违规案件查处力度,强化规划效能监察,加强建设项目审批,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重点要严肃查处各乡镇、办事处规划管理人员无视法规、乱开口子、滥办证件的违法行为,对违规案件要一查到底,决不姑息迁就,确保规划的严肃性。

5、建立城乡规划效能监察长效机制。效能监察是抓好规划实施的重要手段。要认真总结近年来我县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工作的经验和不足,建立健全一套城乡规划编制、规划实施监管、违法责任追究、接受社会监督等方面的长效机制,着力推进城乡规划依法行政,为城乡规划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证。

6、认真做好城乡规划效能监察的绩效考核。新的《城乡规划法》实施后,为更好地把《城乡规划法》的有关规定落到实处,更好地把城乡规划效能监察与制度建设结合起来,建设部、监察部决定将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工作再延长一年,省建设厅、监察厅决定年终要对各市、县(区)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工作进行绩效考核和验收检查,县规划部门和各乡镇、办事处要认真做好迎检和各项准备工作,确保迎检工作达到预期效果。

(三)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切实增强城乡规划管理和效能监察工作的责任感

城乡规划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很强的工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领域,群众期望很大,社会关注度高。我们一定要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站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的高度,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

1、大力推进城乡规划宣传教育普及化。《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实施,是我国城乡规划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我国城乡规划建设已迈入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阶段,对有效调控和引导城乡发展建设,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对完善城乡规划工作的体制机制,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必将发挥重要的推进作用。要充分认识《城乡规划法》颁布实施的重大意义,把学习宣传贯彻实施《城乡规划法》和相关法规政策作为保证规划实施,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保障措施。要加大《城乡规划法》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政府网站以及宣传栏、宣传单、公众问答等多种方式,大力宣传城乡规划的地位作用、城乡规划立法的重要意义、城乡规划的方针原则、城乡规划法的主要任务、实施城乡规划的关键环节等,营造人人认识规划,家家了解规划,干部重视规划的社会舆论环境。

2、大力推进城乡规划编制制度化。编制城乡规划是各级政府和规划部门的应尽职责。要按照“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协作、公共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进一步完善适应当前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城乡规划体系,加大城乡规划的编制力度,健全规划审批制度,用制度来规划决策行为,严格规划编制程序,优化规划决策运行机制,确保规划编制制度化。

3、大力推进城乡规划的科学化。科学规划是最大的节约,规划失误是最大浪费。规划要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经得起当代和后人的评说。一要体现以人为本。重点要看规划是否以满足人的需求、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是否真正体现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二要保护自然资源。要加强对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认真分析影响城市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等重要制约因素,充分考虑环境、区位等资源条件,科学确定城镇发展规模、发展目标和建设标准。三要彰显个性特色。一个城市的规划就是专为这个城市量身定做的规划,把这个规划放到别的地方实施就不行,就不能彰显其个性特色。*山青水秀、自然风光秀美,人文底蕴丰厚,我们一定要尊重*的历史和人文自然资源特色,努力打造县城个性特色,提升县城建设品位。

4、大力推进城乡规划的法律化。规划编制和审批以后,关键是要实施。规划一经批准就有法律效力,谁违背规划就是违规、违法、违纪。凡是经过批准的规划,一定要维护它的法律严肃性,这是保证城市整体功能发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以《城乡规划法》颁布实施为契机,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行政管理方式的改革,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强化和完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中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做到严明程序、严格执法、廉洁执法、文明执法。

二、关于全省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好路杯”竞赛迎检工作

省交通厅决定,从今年开始,在全省开展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好路杯”竞赛活动,主要目的是对全省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进行全面检查评比,进一步提高农村公路的养护和管理水平,巩固农村公路建设的成果。从本周开始,全省开展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好路杯”竞赛评比活动就要开始了,我县是市推荐的两个必检县之一。做好这次迎检工作,不仅事关*形象,事关信阳形象,而且关系到今后几年我县农村公路项目的争取。因此,各乡镇、办事处务必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做好这次迎检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当前,要重点做好如下工作:一是要切实做好路基的整修工作。各乡镇、办事处要迅速组织人力,将辖区内路基整修平整、密实,路肩土培护到位,边坡整理平顺,边沟整修畅通。路肩宽度乡道三级路每侧达1.5米,四级路每侧达1米,村道每侧达1米,路肩填土平整并不能高于现有路面,路肩整修完成后两侧打上石灰线。特别是集镇沿线及房屋门前两侧安有排水边沟,沟宽上口不少于0.8米,深度不少于0.5米。二是要切实做好路面的整修工作。根据“县道县管,乡道乡管,村道村管”的要求,县道部分的路面平整,坑槽、翻浆等病害处理由县交通局负责,乡村道部分由各乡镇、办事处及村委会负责。整修的标准是路面不能出现影响车辆行驶交通安全的病害部位。三是切实做好路容路貌整治工作。各乡镇、办事处要结合最近全市六城联创综合评比工作的要求,对辖区路容路貌进行全面综合整治,路面要达到整洁无杂物、畅通无障碍,路肩两侧无杂草丛生,沿路两侧无违章建筑,主干路面上全天候有人进行清扫保洁。四是切实做好沿线沿边环境整治工作。公路沿边无建筑垃圾堆放,无废品收购点,无严重影响观瞻和交通安全的违章建筑。对已植树木加强管理,空白路段和缺株死株要及时进行补植补造,绿篱要进行修剪整枝,行道树要统一刷白,刷白高度区域应相对保持一致,刷白部位以下树干无杂枝出现。县道部分由县交通部门负责,乡村道部分由各乡镇办事处及村委会负责。五是切实做好交通安全设施管理工作。县交通部门要对全县农村道路交通安全设施状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对缺损的或交通安全标识不齐全的,要及时进行安装和调整。重要县道标志标线要规范、鲜明、齐全,重要县道和部分乡道要设置公里碑、百米桩、指路标志、喷设标线。迎检期间、县政府办、交通部门要组成联合督查组随时上路督查指导,及时指出和纠正存在的问题。对行动缓、进度慢、标准低的乡镇、办事处要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各部门、各乡镇、办事处要按照方案要求,集中精力,集中时间,制定具体措施,明确任务,细化责任,将每项工作任务,每一个工作环节落实到具体单位、具体责任人,迅速动员辖区广大干部群众,大打一场攻坚战,确保按时完成各项迎检工作任务。

三、关于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集中整治工作

为预防和减少我县农村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进一步建立农村交通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省政府决定从11月1日开始,利用2个月的时间,集中精力在全省开展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集中整治。

(一)建立健全交通安全工作组织机构。各乡镇、办事处、园区、管理区要成立交通安全管理委员会,负责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的组织领导,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同志要具体抓。各乡镇、办事处、园区、管理区要与辖区各村街签订目标责任书;行政村街要与辖区三轮汽车、低速载货汽车、农用车驾驶人签订责任书,严格履行道路交通安全监管责任。

(二)广泛开展群众通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各乡镇、办事处、园区、管理区要完善乡村交通安全宣传栏、橱窗设施,乡、村路口、加油站要有固定宣传标语和内容,每个行政村都要刷写固定墙体标语20条以上;要会同公安、农机部门经常对农用车、拖拉机驾驶人、学生、沿路村民等重点群体进行面对面地安全宣传教育,签订交通安全责任书,交通安全覆盖率、群众交通安全知识知晓率达到95%以上。

(三)大力开展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与路口减速行动。各乡镇、办事处、园区、管理区要积极会同安监、交通、公安等部门,大力开展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与路口减速行动,经常组织对沿线道路,特别是对近年来新修的“村村通”公路安全隐患进行全面排查,排查出的危险路段、隐患点段要建立台账,制定整改计划,落实责任,限期整改,要经常督促相关部门加强对施工路段的交通管理,杜绝因危险和没有及时治理或因施工道路管理不善而引发的交通事故。同时,要健全事故紧急救援联动机制,降低事故亡人量。

(四)强化督导,落实责任。各乡镇、办事处、园区、管理区要依法履行维护道路交通安全的工作责任,定期召开交通安全会议,组织交通安全宣传,排查整治辖区道路安全隐患,层层落实责任。要经常组织人员进行督导检查,排查事故隐患,狠抓整改落实,推动整治工作深入开展。县政府将组织公安、交通、农机、工商、教育、安监等部门对各乡镇进行督导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跟踪督办,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力的,在全县进行通报批评,造成严重责任事故的,要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凡发生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特大道路交通事故,要实行责任倒查,坚决追究有关责任人和相关领导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