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卫生信息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3:03:13

区域卫生信息化篇1

新医改推动落实“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对于卫生信息的大集中、大联通、大共享,吹响了嘹亮的集结号。新医改方案在征集意见稿中就首次专门论及信息化:“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以推进公共卫生、医疗、医保、药品和财务监管信息化为着力点,加快信息标准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建立统一高效、资源整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透明公开、使用便捷、实时监管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

新医改首先对卫生主管部门提出了信息化的新任务。在前文所述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各个先行实践地区,有一个特征很明显,几乎都是由当地卫生主管部门唱主角。对于卫生行业信息化而言,这应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新医改任务的提出,客观上要求卫生部门要敢于作为。卫生部门将比以往任何时期更加强势地主导卫生行业信息化,卫生行业信息化的资金投入,也将从以往以医院自发投入为主,转向以政府财政投入牵引为主。

目前兴起的区域卫生信息化热,在很大意义上,是在探索“建设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毕竟这是一项没有太多先行经验的创新性工程。各地在区域卫生信息化探索过程中,百花齐放、因地制宜。但也有相当多的共性问题,有必要引起关注。

区域卫生信息化篇2

区域卫生信息化经过十年的发展,各地作了许多探索,国家卫计委统计信息中心也作了顶层设计、总体规划和标准规范的编制。那么我国区域卫生信息化到底处于什么水平,目前的问题在哪儿,有哪些新的需求,发展趋势如何,主要对策是什么,是大家关心的问题,笔者结合近十年的区域卫生信息化科研和工程实践,以及参与国家卫计委相关规划和标准的编制工作的体会,尝试对以上问题作一些分析和解答。首先提出区域卫生信息化成熟度模型,其次结合成熟度模型对全国区域卫生信息化现状作出初步的评价,再次针对现状提出问题和瓶颈,最后针对问题提出对策和发展趋势的建议。

成熟度模型

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内容(见表1)可以从业务和应用两个维度来描述。业务大类是医疗和公共卫生,医疗又细分为医疗业务、临床业务、医技业务、运营管理和综合管理;应用分为一卡通、健康档案信息共享(以下简称“信息共享”)、智能提醒、综合管理、业务协同、公众服务。由于一卡通是区域卫生信息化所有业务和应用的基础,因此就不专门分析了。

以临床业务为例,在信息共享中包括诊断、处方、病案首页、出院小结、健康体检等;在智能提醒中包括重复用药提醒、治疗安全、临床路径等;在综合管理中包括临床质量监管等;在业务协同中包括远程会诊、双向转诊等,在公众服务中包括健康档案调阅、远程咨询等。n/a表示没有对应的内容,空白表示对该内容还未有应用,但不排除将来有应用。

对于成熟度而言,不仅是指开发和部署了应用系统,而且是要真正使用起来,包括对应的数据是否及时、全面、准确地采集了,各系统用户使用的频率等。对于任何一个区域卫生信息化系统,表1(见下页)中的内容应用得越多,其成熟度越高。

一般而言,基于数据采集,可以初步开展信息共享、智能提醒、业务管理、公众服务等服务。对于业务协同而言,仅靠数据采集是不够的。

成熟度概况

概括而言,我国区域卫生信息化仍处于起步阶段。有一半以上的省启动了省级平台的建设,有五分之一的地级市启动市级平台建设,有十分之一的区县启动区县级平台建设。

除上海以外,大部分地区主要在做信息共享、综合管理。其中信息共享的主要内容是医疗数据,包括医疗业务、部分临床业务、部分医技业务;公共卫生主要是慢性病、计划免疫数据。综合管理虽然开发了部分系统,但是受限于信息采集,难以发挥绩效考核等实质性作用。在业务协同中,虽然一般也开发了双向转诊等系统,但是由于体制、机制等问题,实际使用率仍旧非常低。在公众服务中,部分地区建立了门诊预约系统。

发展问题与瓶颈

目前,我国区域卫生信息化发展问题与瓶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数据采集质量差

目前大部分地区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数据采集质量差。接入平台的医疗卫生机构数据上传的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有很大问题。从个案角度看,居民的健康档案不全;从群体角度,无法为业务管理、科学研究提供支撑。

产生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医院对区域卫生没有积极性。目前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主要向医院提供健康档案调阅应用。对于医院,特别是大医院来说,专家在看门诊时,一个病人仅几分钟,专家很少有时间再仔细调阅患者既往情况。另外向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提供数据,特别是业务、收入、费用等数据,也是医院管理者不情愿的。

2.信息共享利用少

医院门诊量较大,医生没有时间主动调阅患者的健康档案。此外,目前大部分地区开发的健康档案调阅应用,需要多次点击才能找到相关信息,医生使用不方便,也造成医生不愿意调阅。

3.综合管理无实效

由于数据采集的范围有限,数据采集的质量较低,卫生行政管理者,很难采信综合卫生管理应用产生的数据。更不要说基于这些数据分析,开展绩效考核。

4.业务协同服务难

目前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业务协同应用还非常少。在医疗协同领域,虽然一般也开发了双向转诊、远程会诊等系统,但是由于体制、机制等问题,实际使用率非常低。在公共卫生领域,条线垂直系统仍然是主流,目前已有系统也不愿意改造。

5.公众服务水平低

目前不少地区通过门户网站向居民提供健康服务,包括门诊预约、健康档案查询。但是对于热门的专家门诊,大部分患者很难预约到,且出于安全考虑,健康档案查询还存在很多限制。

发展趋势和对策

移动医疗、健康物联网、健康云服务、医疗大数据等新兴概念与技术引起了医疗卫生行业和信息通信行业的普遍关注,并正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使以这些技术为支撑的智慧医药健康服务成为可能,并催生了过去无法实现的服务。

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使医疗卫生信息化从过去的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机构信息化),当前的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行业信息化),延伸到了居民/患者信息化(个人信息化),在这三种信息化发展和融合的基础上即将实现以医疗互联网为代表的医药健康全社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以移动互联网为切入点,以健康云为依托的医疗互联网,成为智慧医药健康的重要载体和主要实现形式。进一步结合健康物联网实现自动化健康信息采集及服务,在大数据的基础上为居民/患者提供智能化医疗卫生服务。

医疗互联网可对以上问题有推进和撬动作用:

1.以公众服务为切入点

目前区域卫生信息化主要是服务于医疗卫生机构和卫生行政管理,居民没有直接的感受。通过移动互联网的方式,居民可以积极参与到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中。例如开发居民使用的移动app,可以方便地查询自己的健康档案、预约门诊、记录自己日常的健康情况。

2.促进家庭医生与综合医院、公共卫生机构的业务协同

通过居民的主动参与,推动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业务协同。例如,对于利用手机主动记录自己健康情况的居民是家庭医生应该重点服务人群。家庭医生通过移动互联网与活跃的居民进行互动,协助和促进居民双向转诊和预约。对于专病患者,通过家庭医生与专科医生的合作开展干预。

以居民拉动家庭医生服务,由家庭医生与三级医院专家互动,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协同。以医疗联合体为抓手,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业务协同。这也是促进协同的重要驱动力。

3.通过个案数据采集提升数据质量

在业务协同中,数据采集和交换的方式与信息共享不同。健康档案信息共享,目前普遍采用每日定时大批量数据上传,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上整合。而在业务协同中,数据采集是针对每个个体的某次业务活动,因此是个案数据采集和交换。基于个案的数据采集在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方面有较高的要求,各参与方――患者、家庭医生、专科医生均需要即时获得数据以驱动业务,这样数据采集和交换的错误,能立即反应出来。有了这样的闭环的机制,数据质量会大大提高。

4.通过业务协同和智能提醒推动信息共享

通过业务协同,必然会要求相关的信息共享。此外,在医疗卫生服务中,也可以通过智能提醒来推动信息共享,让医生和患者在需要的时候,获得相关的信息。例如医生在开药时,系统可以在后台比对最近一段时间的处方,若有重复或类似的药品,可以提醒医生。对于高血压患者,可以通过移动app提醒他按时服药。

5.通过数据质量的提高,夯实综合管理

区域卫生信息化篇3

【关键词】卫生医疗平台信息化

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特别是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要求也大幅度提升。区域卫生医疗平台的建设是解决我国现阶段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问题的有效手段,能够实现区域医疗资源共享,缓解国内相对紧张的医疗卫生状况。区域卫生医疗平台的设计与建设将居民的健康管理作为工作的核心任务,通过建设完善的区域卫生医疗规划项目,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现有的医疗卫生资源,实现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的区域性共享,提高卫生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区域卫生医疗平台的信息化是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的,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无线通信技术的完善,给区域卫生医疗平台信息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具体来说,区域卫生医疗平台信息化建设就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通信技术,将一定区域内的相关卫生医疗信息和数据进行共享,实现卫生信息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为广大居民提供更加完善、高质量的服务。

一、区域卫生医疗平台信息化的重要性分析

区域卫生医疗平台设计和建设的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质量,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卫生医疗环境的需求。信息化的区域卫生医疗平台能够最大限度的提升有限的卫生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为民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我国国内一些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的地区已经开始了信息化改造区域卫生医疗平台的试验,将公共卫生服务系统、数字化医院以及社区卫生服务系统、卫生决策信息系统有机的组合在一起,共同完善区域卫生医疗综合性信息化服务平台。信息化的区域卫生医疗平台建立之后,可以为医生提供患者过去的病诊记录,居民也可以通过平台进行预约专家、自我保健管理等。同时相关的政府部门和医疗科研部门也可以对其中的数据进行调用分析,为行政管理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基础数据和信息。

二、完善区域卫生医疗平台信息化设计与建设的策略

1、加强对区域卫生医疗平台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

信息化在提高区域卫生医疗平台服务质量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数字化、信息化的管理模式是以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必须要正确认识信息化在区域卫生医疗平台中的战略位置。信息化的区域卫生医疗平台设计与建设还要求各级医疗卫生服务部门具有一定的信息化基础,能够协调整个体系中相关者的利益。具体来说,完善区域卫生医疗平台信息化建设需要从最基本的社区卫生信息化入手,对区域覆盖下的社区卫生医疗服务中心进行信息化设计与建设理念普及。借助于数字化的操作与信息整理软件为社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综合信息查询平台,提升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水平。

2、完善卫生医疗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卫生医疗资源的共享是完善信息化区域卫生医疗平台的基础和前提,资源共享机制的建立能够有效的缓解现阶段我国出现的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状况。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机构通过资源共享机制将卫生医疗信息和数据共享到区域平台之中,相关的医疗卫生服务部门可以按照各自的操作需求进行查阅和下载。具体来说,通过对一定区域内部各个医疗卫生服务部门的信息和数据进行管理,经过数据采集、数据加工、数据整合,逐步实现区域卫生医疗信息的互通。政府部门也可以对各个医疗服务机构的运行状况进行适时的监控。另外一方面来来说,区域卫生医疗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是一个相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一个强大的信息交流共享平台,需要政府医疗卫生管理保障部门以及各级卫生医疗机构的大力配合。

总体来说,区域卫生医疗平台的信息化设计与建设离不开当地政府医疗卫生管理部门的支持,也需要各级医疗卫生服务部门的通力配合,更需要广大人民的支持与自觉维护。

参考文献

[1]罗爱静.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探讨[J].医学与哲学:2011(32)

区域卫生信息化篇4

关键词:云存储;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SaaS

中图分类号:tp3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10001002

作者简介:马金凤(1981-),女,硕士,徐州医学院医学信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医学远程教育;赵强(1958-),男,徐州医学院医学信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医学信息技术。

1云存储

1.1云存储概念

云存储的概念与云计算类似,它是指通过集群应用、网格技术或分布式文件系统等功能,将网络中大量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存储设备通过应用软件集合起来协同工作,共同对外提供数据存储和业务访问功能的一个系统。

云存储作为云计算服务的一种,即“存储即服务”(StorageasaService,SaaS),是云计算中较为活跃并且发展颇为迅速的一个分支。由于云存储的技术可行性,相比传统的数据存储更廉价,而且也正在变得更加安全,因此云存储已经成为代表网络化存储领域的发展趋势,也为海量数据提供了可扩展的、安全可靠的存储解决方案[2]。

1.2云存储结构模型

与传统的存储设备相比,云存储不仅仅是一个硬件,而是一个系统,是一个多设备、多应用、多服务协同工作的集合体,它的实现需要多种技术的支持,以宽带网络、weB2.0技术、应用存储、集群技术、网格技术和分布式文件系统、CDn内容分发、p2p、数据压缩、重复数据删除、数据加密、存储虚拟化、存储网络化管理等多种技术的发展为前提。

云存储系统由存储层、基础管理层、应用接口层和访问层四部分组成。存储层是最基础的部分,它由数量庞大且分布广泛的SCSi、SaS等存储设备借助于互联网或者FC光纤通道连接在一起,在此之上有统一的存储设备管理系统,通过存储设备的逻辑虚拟化管理、多链路冗余管理,对硬件设备的状态进行监护和故障维护。基础管理层是最核心的部分,不仅要实现多个存储设备之间的协同工作,还需要保证授权用户安全访问,以及维护云存储自身的安全和稳定性。应用接口层是非常灵活多变的,依据运营单位不同的业务需求,提供不同的应用服务和访问类型以及手段。整体云存储系统的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1.3云存储分类

1.3.1公有云端

公有云端,又称为外部云端(externalCloud)。其服务供货商能提供极精细的it服务资源动态配置,并通过web应用或web服务,提供网络自助式服务。对于使用者而言,完全不需知道服务器的确切位置,或什么等级服务器,所有it资源皆由远程方案商提供。

1.3.2私有云端

私有云端又称为内部云端(internalCloud),相对于公有云端而言,此概念较新。许多企业由于对公共云端供货商的it管理方式、机密数据安全性与赔偿机制会有信任上的疑虑,所以纷纷开始尝试通过虚拟化或自动化机制仿真建置内部网络中的云运算。内部云端的建置,不但提供更高的安全掌控性,同时内部it资源不论在管理、调度、扩展、分派、访问控制,还是在成本支出上都更具精细度、弹性与效益。

1.3.3混合云端

所谓混合云端(HybridCloud),指企业同时拥有公共与私有两种型态云端。这种云存储把公共云和私有云(内部云)结合在一起,主要用于按客户要求的访问,特别是需要临时配置容量的时候。从公共云上划出一部分容量配置一种私有或内部云可以帮助公司面对迅速增长的负载波动或高峰时很有帮助。尽管如此,混合云存储也无疑带来了跨公共云和私有云分配应用的复杂性。

2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

区域医疗通常是指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建设,是指连接规划区域内各机构(医疗卫生机构、行政业务管理单位及各相关卫生机构)基本业务信息系统的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是让区域内各信息化系统之间进行有效信息整合的基础和载体,是多元化子系统整合的一个综合业务平台。

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是在信息网络基础上,借助电子商务、电子支付、物流等现代服务技术,对传统医疗服务模式的创新,建立新的数字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和业务流程,全面优化、整合区域医疗卫生资源,建立区域医疗信息系统,实现区域内医疗卫生系统信息在线交流,以及区域内医疗卫生信息统一存储、管理和共享资源,提高卫生服务的效率和质量,降低医疗服务成本。[3]

3云存储在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中的价值

李包罗教授曾指出,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的核心是实现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共享。而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在特定的两个医院间传输其实并不困难,通过系统间的接口即可实现,但是要实现区域中几十家医院和上百个社区之间的互联互通,通过点对点的接口方式基本是不可能的。因此,一个合理的方法是把点对点的问题变成多点对一点的问题,即建立一个集成平台,把所有的文档都传送到平台上,而所有的人在需要时再从平台上获取文档[4]。医疗机构各方提供的健康服务通过健康服务总线连接起来,协同完成医疗服务流程,医疗机构及病人通过基于标准的电子健康档案来共享和交换信息。

3.1更安全、可靠的数据存储中心

数据存储在云端,通过集群技术、分布式文件系统和网格计算等技术,多个存储设备之间不仅可以进行协同工作,还可以对外提供更强大更优质更安全的数据访问服务;专业团队进行信息管理,通过CDn内容分发系统、数据加密技术保证云存储中的数据不会被未授权的用户所访问,各种数据备份和容灾技术保证云存储中的数据不会丢失,提供了最可靠、安全的数据存储中心;同时,严格的权限管理策略,可以帮助用户与指定的人共享数据,用户不必担心数据丢失,病毒入侵等问题。

3.2更简易、灵活的用户终端

对于医生、护理人员和其他医疗支持者来说,通过云计算技术可以实时分享区域中医院的病人资料,不论其地理位置。用户只要有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有一个浏览器,就可以在浏览器中直接编辑存储在云端的文档。医务人员可以从互联网激活的设备上去获取这些信息,而不需要安装任何软件。病人的电子医疗记录或检验信息都存储在中央服务器中,可以全球索取,资源可以由一个医院群分享,这将形成各医院患者信息大联合的景象,提供一个无缝、集成计算及协作平台,解决信息“孤岛”的问题。

3.3更广泛的数据与应用共享

在云存储的网络应用模式中,数据保存在云端,所有符合权限的电子设备只要连接互联网,就可以同时、多人、不同地点地访问和使用同一份数据。避免重复创建数据,可以更合理地对已有数据进行管理、应用和共享,提高数据的有效使用率。

3.4更高的性价比

作为分布式计算技术,云存储具有比集中式系统更好的性能价格比,所提供的资源比各个医疗机构自己所能提供和管理的资源更廉价。医疗数据资源存放在云端,由云存储服务提供商帮助管理这些数据资源,并提供医疗机构所需的应用软件,从而节省了大量的花销。

云存储还可以为参与区域协同医疗的机构提供各种系统的集成与协作环境建设,不仅包括以医疗机构的业务信息为核心的信息功能,为病人方便获取医疗服务和健康知识提供工具,还可方便地扩展其它功能,这样可以有效避免系统的重复建设,最大化发挥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

4结语

云存储不是存储,而是一种服务。云存储的核心是应用软件与存储设备相结合,通过应用软件实现存储设备向存储服务的转变。同时,云存储可以帮助医疗行业对海量数据进行管理、整合和处理。对于开发人员来说,云存储提供了更多的存储和处理能力来运行他们开发的应用。对于终端用户来说,云存储提供的好处更多,如方便、安全以及群组协作。基于云存储的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可以真正实现“无缝覆盖、弹性应用、快速部署、降低投资”,充分满足不同机构的差异化需求。

参考文献:

[1]徐冠华.加快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6,21(1):34.

[2]张艳玲,徐海峰.浅谈云存储在医院信息化中的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2012,33(8):4041.

区域卫生信息化篇5

作为今年中国医改的纲领性文件,《2013安排》除了继续聚焦医保、医疗和医药三大核心领域外,促进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也被再次提及。

长久以来,中国条块分割的医疗服务体系,造成区域医疗信息建设举步维艰。由于责任主体不清,区域医疗信息化平台一直缺乏强劲的建设动力。

不过,在近期医联体建设的热潮下,以资源整合为目标的医联体,对区域内医疗信息共享提出了新要求,从而为区域医疗信息化的建设提供了新动力。

因此,除了传统的行政手段推动外,随着医联体的建设和医保支付改革的深入,中国的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或将迎来一轮新高潮。

探寻动力源泉

自2009年新医改启动以来,作为“四梁八柱”之一的医疗信息化,便被各方寄予推动医改的厚望。不过,在院内信息化建设如火如荼之际,院外的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却仍未见突破式发展。对于其中原因,某媒体曾对全国31家医院的信息中心主任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其首要原因在于医院缺乏动力。

由于中国医疗服务机构分属不同机构和管理条块,要做到相互间的信息共享,难度非常大。

而在江苏省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朱夫看来,作为医疗费用的支付方,医保是推动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动力之一。“1992年两江试点后,医保对医院信息化提出了很多要求。医院内部开始启动大规模信息化建设,从最初的财务会计、绩效考核起步,到病区管理、物资管理,最后逐步深入到医院管理。”

镇江市卫生局局长林枫认为,医保不仅可以推动院内信息化建设,对于推动区域信息化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镇江在做区域卫生信息化时,其动力来自改革需求。”林枫告诉《中国医院院长》记者,镇江的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起于医保改革,然后逐渐推向医疗费用与医疗服务质量的控制。

“当费用控制到一定程度,我们发现,区域服务体系的合理性可能会影响医疗费用的控制效果。例如,如何让部分患者转移到社区康复?为此,我们在2010年开始做区域健康服务联合体、社区康复联合病房等举措。”林枫介绍,这些举措的核心,是希望通过医院与社区间的联动,实现管理市民健康的目标。“信息化是开展这项工作的基础性条件。若没有信息化,寸步难行。”

事实上,不仅在镇江,在世界范围内而言,医保部门都是推动医疗机构间信息共享的主要动力之一。

美国凯撒医疗集团为近30%的美国人提供保险与医疗服务。借助信息化系统,患者能够在线预约就诊、付费,并获得健康教育信息等服务;医生则可实时查询病历及治疗方法指南等。凯撒医疗集团以健康管理为中心,实现医保与医疗的良性协作。

而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信息科主任沈韬看来,中国医疗信息化与国外路径基本一致,但发展程度却有显著差别。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政府在推动区域医疗信息共享上,缺乏足够动力。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院管理研究所研究员舒婷表示,大部分美国医疗机构没有独立的病理、检验和影像部门,大多需要向第三方机构购买服务。在此背景下,医疗机构间的医疗信息共享需求非常迫切。而美国政府在推动国家卫生信息网建设上,也是不遗余力。

相比之下,“中国的医疗机构大而全。不仅大医院,就连小医院也都有检验科。政府和医院在信息共享上的需求到底有多大?”舒婷如此反问。

视线从国外转到国内,在福建省厦门市,却从另一个侧面证实,政府在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建设上,足以取得良好效果。

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厦门卫生部门不仅建立了覆盖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平台,还借助实施“医疗重组计划”,拆除掉阻碍医疗机构共享的医院围墙,实现了医疗机构间的信息共享。

截至目前,厦门市的个人健康档案管理人群覆盖面,占全市常住人口的85%以上,全市90%的医疗机构都连通了健康信息系统。厦门也由此成为全国首个在同一城市范围内,建立覆盖全体市民的居民健康信息系统的城市。

不过,尽管厦门以行政主导的建设模式成效显著,但在部分专家看来,各地政府财政水平不一,不能完全依赖政府出资建设。且除去行政主导,倡导协作分工的医联体,亦将成为推动区域医疗信息建设的动力之一。

对此,马鞍山市市立医疗集团总院长何少锋深有体会。他表示,在2008年马鞍山市市立医疗集团成立前,各家医疗机构林立的业务系统,不仅造成了重复检查,还加重患者负担。而在医疗集团统一各检验项目及收费标准编码后,各医院实现了检验结果系统内共享,不仅方便了患者就医,还降低了检验成本,提高了检验质量。

“只有解决了为什么共享信息、谁能在共享中获益的问题,才能让信息共享真正发挥作用。”何少锋表示,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集团化都是医院的发展方向,也只有医院集团才有实现信息互联互通的内在动力。

逐项深入开展

“中国对区域医疗网络的希望和要求太高,这是一个很大问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北京协和医院信息中心原主任李包罗,曾直截了当地指出中国区域医疗信息化的问题。他认为,区域医疗网络应用要逐个系统建设,而非在区域医疗信息系统上一下建立起这么多应用。“如果我们希求过高,可能反而无视现在应该和只能做到的事情。”

“中国现在的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还停留在买设备、建档案、建数据中心等层面。但为何要建?想达到何种目标?实现何种功能?却没有任何概念。”北京西城区卫生局信息中心主任朱树宏表示,大家只知道信息化能有所帮助,但唯有明确建设目标,才能形成规划,并最终在管理效果上得到体现。

为使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效能尽快最大化,福建省厦门市卫生局副局长孙卫,在研究国内外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及管理进展的基础上,结合厦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运行六年多的实践经验,提出对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功能进行分级评审的建议。

按照区域医疗信息平台的主要功能,孙卫将目前中国的区域信息化平台从低至高依次区分为从0到Ⅵ的7个等级。在他看来,简单的数据互联互通,仅仅处于Ⅰ级、Ⅱ级水平。即使厦门、上海等地的信息化先走一步,也只是在某些方面达到了Ⅲ级、Ⅳ级的水平。

孙卫表示,提出对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功能分级研究的初衷在于,各地在今后的建设中,可在项目设计阶段就确定系统功能定位,分别对方案设计、施工、入网医疗卫生单位及卫生行政管理部门都提出明确要求,以期项目功能设计至少在Ⅳ级以上,使各种区域卫生信息化项目避免设计缺陷,尽快进入高级应用阶段。

在此方面,镇江的做法值得借鉴。据林枫介绍,镇江在建设全市健康信息系统之初,便设定了逐项开展、按步实施的原则。首先卫生部门统一规划,建设了一个以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的数据库,并将数据库通过局域网,与社区内所有医疗卫生机构联网。

随后,镇江按照基层医疗机构、大型医疗机构、公卫系统的顺序,逐个进行信息整合接入。在此基础上,再做业务系统的应用模块,比如卫生管理模块、社区考核模块、12320挂号平台等。“在健康信息系统建设推进过程中,我们制定了总体规划、资金安排和资金奖补方案。一边建设,一边逐项增加业务系统。”林枫表示。

以需求为导向

在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卫生服务事业部副总经理冯东雷看来,国内区域卫生信息化发展前期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部分地区在新一轮医改启动前的自发探索。科技部、原卫生部等相关部委也抛出了一些与信息化相关的课题和经费,正好与地方自发探索同步。

当时,国内不少地区几乎同时开始了区域卫生信息化探索,但是只有上海、厦门等少数地区笑到了最后。一些行业专家认为,这与上述地区同步进行的医疗资源整合有关。

2005年前后,上海整合了30余家市属三级医院,成立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下称“申康”),探索管办分开。为了进一步整合申康体系内的医疗资源,上海启动了实现临床信息共享的“医联工程”,建立庞大的中心数据库和信息化网络。申康的数据中心和网络,最终成为整个上海的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坚实基础。

林枫对此颇为赞赏:“上海随后的卫生信息化没有搭建新的数据平台,而是选择在申康基础上进行扩容。申康的信息系统逐步吸纳更多的医疗机构,并增加各种管理模块,不断更新,最终发展出整个区域卫生信息化体系。”

厦门市在卫生信息化推进的过程中,也同步进行了区域医疗资源的整合。2007年,厦门市委市政府推行三级医院直管社区,厦门岛内1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3家三级医院接管;市属医院和区属医院同步合并,并入大医院,实际上形成了3个医疗集团。孙卫表示,“为了统一管理,医疗集团客观上需要统一系统。医疗资源的优化重组配置,有力促进了区域医疗信息化工作。”

2009年,新医改启动,区域卫生信息化进入第二个阶段。为解决“看病难”与“看病贵”的双重交逼,信息化被寄予极大期望。决策者和行业专家都希望,以区域卫生信息化,优化区域内医疗资源整合和业务流程重构,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降低服务成本。

区域卫生信息化被提升到“四梁八柱”的高度,“3521工程”随之启动;原卫生部牵头制定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区域平台建设标准;中央财政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支付了100亿元资金,推进信息化建设。

在冯东雷看来,区域卫生信息化从纸面上和政策上,都变成地方政府必须执行的一项政策。

由于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区域卫生信息化的探索几乎全面开花。不过,冯东雷也认为,上海、厦门等一些地区最早探索信息化,确实是有需求动力的;但是现在从国家层面推动,许多地区反而面临着需求和动力缺乏的问题,出现了不少问题。

他不客气地指出:“一部分地区可能在追求政绩与亮点。区域医疗与其他的信息化一样,需要一定的积累。只有循序渐进,才能推进到更深入的层面。因此,与前一阶段相比,现在亮点反而不容易出来。”

而那些真正立足于本地医改实际需求的区域卫生信息化项目,反而更有动力。

何少锋和他的信息化团队,并不急于渲染集团数据平台集成的多种管理软件和海量医疗信息。在管办分开的总目标下,他们更愿意强调信息化在检验资源整合、药品供应链管理、区域学科资源整合、集团运营管理中的作用。

在谈到镇江市区域卫生信息化的需求与动力时,林枫引入了一个链式反应来说明:医保控费走到一定程度,需要引入健康管理,实现社区与医院的联动;为了更好实现医疗服务体系的上下联动,健康服务联合体探索应运而生;构建区域健康管理体系,必须有健康信息化的支撑。

为管理而服务

截至目前,区域卫生信息化仍然被视为“花钱的事情”,主要依赖政府的高投入。

展望未来,冯东雷认为,政府投入可能并不具有可持续性,信息化建设本身能否创造价值,更值得期待。在他看来,信息化的价值还是要回归到为医疗资源的区域协同服务中去。

孙卫曾参加中部某省地方政府组织的一次信息化招标评审,国内有10家企业都提交了自己的设计方案。与厦门起步阶段相比,每个方案都很专业,似乎都能实现区域内的数据互联互通;但是,如果考虑到数据利用挖掘,每个方案都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联互通。

“区域卫生信息化绝对不是简单的信息工程学问题,而是信息技术与卫生管理、医疗技术、临床管理的深层次融合。”孙卫不无忧虑地指出。

作为厦门模式的主要决策者之一,孙卫表示,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不只是制定规划和筹集资金,更重要的工作是负责协调组织,甚至重构卫生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提升区域卫生管理效率。“即使是看似简单的预约挂号,做好也并不简单。由于区域内全体医务人员都要跟着预约挂号系统运转,因此需要就诊流程再造的配合。”

朱树宏同样认为:“卫生行政部门不能只关注区域数据共享的规模,而应该真正地将数据和管理结合在一起,将数据变成管理的常规需求,为管理服务。这才是信息化的真正动力。”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推动,跨机构的互联互通的确已成为很容易落地的目标。各地区域数据中心的存储设备越来越大,数据积累已臻海量,数据标准化和数据利用,反而成为更为迫切问题。

区域卫生信息化篇6

一、科学、规范、高效的公共卫生服务,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按照卫生部卫生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的总体要求,在全市实施区域卫生信息化“1654”发展战略,即建立一个市级卫生信息资源管理及区域协同平台,六个县级数据中心,形成“一总六分”的信息化建设构架,开展五项业务应用(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制度、综合管理),服务网络覆盖市、县、乡、村四级,构建纵横连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高效、快速、通畅的信息网络系统,实现健康信息一次采集,多方利用,互联互通,区域共享,实现全市卫生信息资源集中规划和统一管理。

二、阶段目标

(一)年6月30日前,扩展完善市级卫生信息资源管理及区域协同平台,搭建6个县级数据中心,在全市范围启用区域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信息系统。

(二)年6月30日前,全市居民健康档案实现信息化管理;年底,城市居民规范化电子建档率达到60%以上,农村居民达到50%以上。

(三)年底前,全市实现健康档案、老年人保健管理、糖尿病管理、高血压管理、健康教育、重型精神病管理、孕产妇保健、儿童保健管理、免疫规划九项服务为一体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化管理和应用。

(四)2012年6月30日前,扩展平台功能,开展双向转诊、在线培训、绩效考核、信息、重大公共卫生项目管理等试点建设。

(五)2012年底前,整合现有信息系统资源,通过多系统集成,功能扩展,接口开发,建立统一的集成交换标准和机制,实现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信息系统与新农合系统、集中式乡镇卫生院管理信息系统、社区卫生管理系统及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管理平台等现有数据资源的整合,形成集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制度、综合管理五项业务应用于一体的基层公共卫生管理信息平台。

三、实施范围

全市六县(市、区)。

四、近期工作任务及职责分工

(一)市卫生局

负责全市区域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的设计规划、安排部署、培训、督导与考核;负责在省卫生厅的支持和指导下,联合省、市、县信息技术人员对各县(市、区)数据中心搭建、系统安装、调试、升级和维护进行协助和指导。

1、成立德阳市卫生信息化建设行政协调组和技术专家组,成员组成如下:

(1)行政协调组

组长:市卫生局党委书记、局长

副组长:市卫生局纪委书记

市卫生局副局长

成员:

行政协调小组主要负责制定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等指导性文件;组织专家对各县(市、区)、各市直单位上报的信息化建设项目进行评审;依据国家统一数据标准和业务规范,组织技术人员对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进行培训、指导、评估和考核。办公室设在市卫生局信息中心,办公室主任由XX兼任。

(2)技术专家组

组长:XX市卫生

局信息中心主任

成员:

特邀专家:

技术专家组主要负责对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进行审议;对各地各单位上报的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进行评审;参与全市重大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的设计、研发、培训、指导和考核等。

办公室设在XX市卫生局信息中心,办公室主任由XX兼任。

2.开展应用培训(年3至4月)

市卫生信息中心在省卫生信息中心的指导、支持下,组织开展对各县(市、区)系统应用培训,同时组织技术人员到各县(市、区)开展现场指导;XX市卫生局负责承担具体培训任务和技术支持。

3.开展督导检查(年6至11月)

市卫生局组织开展对各县(市、区)区域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应用情况督导,确保系统使用的规范性、数据录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顺利完成今年医改目标规范化电子建档任务,推进区域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进程。

4.完善市级管理平台(年12月底前)

在现有的德阳市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平台的基础上补充、完善搭建市级卫生信息资源管理和区域协同平台,逐步实现对全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统一管理。

(二)各县(市、区)卫生局

负责本地区域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的组织实施,安排部署、组织协调和督导考核;建设县级数据中心及运行网络环境(网络带宽、服务器、交换机、安全设备),有条件的地方可配备移动数字处理机;在省、市技术人员指导下,负责对县级数据中心进行搭建、管理、维护和升级等;开展辖区内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培训。

1.建立工作机构(年3月)

各县(市、区)成立区域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并落实分管负责人、具体负责科室和人员。按照省、市卫生信息化建设的统一安排和要求,争取政策和经费保障,积极推进本地区信息化建设工作。

2.制定工作规划和方案(年3月)

各县(市、区)卫生局在省、市推进区域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设计框架下,根据各地信息化建设现状,制定本地区的公共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

3.配备系统所需软硬件(年3至4月)

各县(市、区)卫生局对照新系统启用要求,着手配备完善相关设备、设施,保证区域公共卫生管理信息系统尽早启用。

4.组织开展培训(年3至4月)

各县(市、区)组织各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有关人员参加区域公共卫生管理信息系统应用集中培训,并组织分级培训和指导。

区域卫生信息化篇7

【关键词】医疗;信息化;费用;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F7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7-0458-01

引言

在新的医改政策下,医疗信息化要求以电子病历为核心,围绕与电子病历相关的医疗业务和管理业务,促进信息资源在临床医疗和运营管理中的高效利用,实现医院内不同业务系统之间统一集成和高效运转以及区域范围内的信息共享,也有利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预防和减少医疗差错,控制、降低医疗费用,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1医疗行业信息化进程现状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医院信息化的研究和实践起步较晚,但近几年随着国家大力推动医疗机构进行信息化建设,发展比较迅速。全国完成了五级网络直报系统,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可以同时在线报告信息,极大地提高了传染病疫情等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大部分二级医院已建立了以财务为重点的信息化系统的管理模式。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的通知》把卫生信息化建设作为深化医改支撑之一,要求医院信息化建设要从“以管理为中心”转变到“以病人为中心,以业务人员为主体,全面提升医疗决策、医院管理和诊疗水平上来”。但我国大多数医院的电子病历还处于初级阶段,以重点采集和电子打印为主,并未实现智能化。

2当前医疗信息化进程存在的问题

2.1信息烟囱与孤岛现象依然存在

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各个业务系统都是按照条线进行建设和管理。各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采用各自为阵的建设模式,形成了信息的烟囱和孤岛。造成了医疗资源缺乏整合及利用、信息难以共享和业务服务不协同。

2.2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标准规范

目前医疗卫生信息行业的现状而言,缺乏统一的标准仍然是行业面临的一个大难题。各地都有自己的一套标准规范,出现各地的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不统一,系统之间难以互联互通、数据难以共享。对于医疗卫生信息化标准建设迫在眉睫,解决好医疗卫生信息化的标准规范建设问题,可以促进和加快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步伐。

2.3医疗卫生机构之间无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

由于现阶段国内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都是采用各自为阵的模式进行,使得各医疗业务系统之间缺乏共享和协同,业务系统难以整合。进行区域性的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区域卫生资源合理、有效利用。对医疗业务系统进行整合,实现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的协同。

2.4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缺乏有效监管机制

医疗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缺乏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公共卫生、医疗保障和绩效考核等方面进行有效的监管。无法实现对机构、人员的各项数据进行有效的统计分析。

3加快推进医疗信息化进程的对策

3.1建立统一的医疗资源平台

信息化的医疗模式以病患为中心,使不同层级医院、医疗管理部门以及患者之间能够在信息资源共享的条件下,实现跨组织、高效率的网络交流和协调配合。通过统一的信息化平台,消费者、医疗服务提供者和政府管理机构可以逐步建立起相互信赖的关系,进而降低成本,优化医疗服务资源配置。改观医疗业务管理模式,从条线业务管理向区域卫生信息化管理转变,实现区域范围的医疗卫生机构的资源共享、信息交换和业务协同。

3.2实现信息协作与多方共赢

通过信息服务平台,各卫生机构可以更加便利地进行信息共享和分工协作。对医疗机构而言,方便了医生诊疗,有利于提高医疗质量;对科研机构而言,对医学科学专题研究等提供了有效的信息获取来源;对于卫生管理机构而言,在降低市民医疗支出的同时也减少了大型检查设备重复投资造成的浪费;对公共卫生应急保障机构,由于系统能及时监控到异常及突发病历情况,使得卫生管理机构能对类似情况进行预防与管理。

3.3减少重复投资和建设成本

通过区域医疗信息共享打破了传统的条块分割,为医疗资源共享开辟一条新路。经过授权的各医院及卫生机构可以从统一的平台提取、更新、保存信息。这种以“区域政府主导、第三方平台共享式”的医疗协同模式的好处是以区域为中心,直接共享,影响范围大,减少了重复投资和建设成本。以卫生部的信息标准规范为蓝本,各地的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应遵照国家卫生部的标准规范要求。减少不同系统之间的不兼容不共享的现象,降低医疗卫生信息化的投入。

3.4提高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

区域医疗信息信息化的深入人心,必将医疗机构业务流程信息化、医疗机构业务管理信息化、患者服务信息化三条线满足医疗机构业务的发展需求。各地加快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将辖区内的医疗卫生机构互联起来,有利用辖区内医疗资源的共享、业务的协同及数据的决策分析。第一,提升医疗机构业务的整体形;第二,开源节流,查漏补缺,实现人、财、物规范化管理;第三,提供辅助决策支持,降低管理成本;第四,医疗行为得到规范,在加速培养高水平医务人员上起到了极大的作用;第五,使业务更加透明化,从而杜绝许多管理中的“猫腻”现象,减少了医疗纠纷。

3.5保障及安全体系建设

区域医疗信息化工程建设,需要通过一系列措施加以保障实施,包括政策法规上的保障,组织机构和人员的保证以及经费来源,需要政府、企业及社会的广泛支持与参与。另外安全体系的建设也很重要,医疗系统中个人的健康记录涉及到众多个人隐私问题,病患与用药数据库关系到医院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所以,在区域医疗信息化过程中必须对信息存储与传输过程中的信息安全加以考虑。要建设医疗卫生机构的综合监管平台,实现医疗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对管辖的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服务、医疗保障和绩效考核等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系统性、社会性的复杂工程,无论其提出背景还是对社会的好处都有深远的意义。其目的是通过协同和整合公共卫生、医疗服务等各个领域,实现互联互通、高效高质的卫生服务和管理,建立一个真正“以患者为中心”的区域医疗体系,实现信息、业务和管理的一致性、连续性、有效性和可控性,为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区域卫生信息化篇8

松江区下辖11个镇、4个街道、2个园区,常住人口158万(户籍人口56万)。目前,松江区设有7家二级医疗机构、1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医技人员4100人;另有市属三甲医院一家。虽然卫生信息化建设在上海市的各个区中起步较晚,但却是发展最快的区之一。目前,松江区已经作为市健康信息网工程6个试点区之一,完成了项目指挥部交付的任务。与此同时,松江区还完成了所有1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4家分中心普放影像接入和系统上线,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患者的影像由区诊断中心统一读片诊断和全科医生工作站医学影像调阅功能。完成了区域临床检验中心建设,实现区域内实验室样品的标准采样、物流配送、统一检验、网上报告。信息化正有力地支撑和促进着区域医疗卫生资源整合。

2005年――卫生改革试点工作开始

松江区卫生信息中心副主任顾星向我们介绍了松江区卫生信息化建设的起始,他说:“2005年,社会和人民群众普遍认为医疗服务的公平和效率较低,医疗费用增长过快和‘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比较突出。在这期间,市委、市政府决定在松江区全面开展卫生改革试点工作。经过几年的建设,我们的卫生改革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市委、市政府领导和国家发改委、卫生部领导多次来松江调研卫生改革工作,并作出重要批示。可以说,2005年启动的卫生综合改革是我们制定卫生信息化建设三年计划的大背景。”

松江区的卫生改革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改革医疗服务体系,努力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第二,转变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运行机制;第三,在区域卫生规划下,明确功能定位,加强资源整合;第四,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松江区在坚持政府主导,维护公益性质方面从组织结构上给予了政策支撑。松江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卫生改革工作,成立了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卫生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区长连续多年参加卫生工作会议,亲自协调和推进卫生改革工作。成立公立医疗机构管理中心,负责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区级医院的运行情况进行指导、管理和考核,为推进管办分开奠定基础;成立国库集中收付卫生分中心,与区财政部门合署办公,负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区级医院的收支两条线管理工作。在财政保障方面,按照“政府主导、坚持公益”、“确保基本、量力而行”的原则,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确保了符合区域卫生规划的基本建设和大型仪器设备经费、预防保健经费以及运行经费的足额到位。2005年~2007年,区政府卫生投入占当年区财政支出的2.61%、3.93%、4.11%。

在转变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运行机制方面,松江区采取了两个有效的措施。一是实行收支两条线和全面预算管理。取消医疗机构各种形式的经济指标,切断药品收入、检查收入与医务人员收入的直接联系;按照“账户统设、预算共编、集中收付”的原则,对医疗机构各项业务收入全额上缴,各项支出纳入预算管理;社区卫生经费、乡村医生待遇(村卫生室运行经费)实行区级统筹,更加体现了投入体制的公平性、均衡性;同时,为提高财政资金监管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对全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在职职工的工资性收入由国库集中收付卫生分中心,实行集中支付。二是建立新型考核激励机制。在建立医务人员收入稳定增长机制的前提下,为防止低效率、大锅饭现象,按照“改善服务、控制成本、激发活力、提高效率”的目标,卫生局对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建立了以任务目标、工作效率、服务质量、群众满意度、社会满意度、职工满意度为主要内容的考核体系,各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考核要求,因地制宜制定考核细则。改革医疗机构内部收入分配制度,以“工作与利益脱钩、服务与责任挂钩”为目标,实施医务人员的工资向技能要、奖金向服务质量要的激励措施,适当拉开收入差距,提高工作积极性。

松江区在推进改革过程中,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切入点,以转变工作模式,调整功能定位和明确工作任务为重点。一是完善网络,建成体系。完成14所地段医院和卫生院的标准化建设,并全部更名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本着以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为主的原则,取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产科、手术等床位,目前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核定床位1740张(其中基本医疗床位570张,康复、护理等床位1170张),实际开放床位1933张;建立2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78个中心卫生室、71个一般村卫生室,在镇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的基础上,将村卫生室(站)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派出机构和功能延伸,实行机构、人员、组织、财务、药品、团队“六统一”管理。在农村和城区分别形成了以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为载体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二是转变工作模式。实施社区健康管理责任制,实行家庭健康保健签约,把坐等病人转向深入社区和家庭,贴近居民,主动服务;全区组建102个全科服务团队,根据街道与农村不同特点,通过三种服务形式体现社区卫生服务的主动性、连续性和综合性。三是以健康档案为抓手,加强健康管理。健康档案信息在区疾控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卫生室)之间实现动态更新。在对居民健康信息进行分析调查的基础上,确定重点服务和干预人群,全科服务团队对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5.8万名慢性病患者以及老年人、残疾人、精神病人等5万名重点人群,每月开展一次随访,并将随访信息及时录入健康档案,实施动态管理,体现了以健康为中心,生命全周期的服务模式和管理手段。目前全区规范化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75.6%。四是推进中医进社区。加强社区中医建设,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针灸、推拿、拔火罐、牵引、冬病夏治、敷贴等)进社区、进家庭。加大社区中医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不断提高社区中医师比例。五是降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医费用。区委、区政府出台《改善农民就医问题十大措施》,率先在村卫生室免收挂号费、诊疗费和出诊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签约居民减免门急诊诊查费;实行基本药品零差率;拉开合作医疗保险对社区和二、三级医院起付标准和报销比例。通过政策引导,促进基本医疗服务下沉。

2007年――三年卫生信息化规划出台

顾星主任向记者介绍了继2005年卫生综合改革全面启动后,松江区在2007年制定的2008年~2010年的卫生信息化发展3年计划。以“松江区卫生数据中心”的建设为核心,以建立健全松江区各级卫生机构信息化系统为抓手,通过标准规范(数据规范、业务整合规范、应用规范、管理规范、安全规范、技术规范等)的建立和实施,消除卫生领域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信息孤岛”现象,集中整合辖区范围内各医疗机构和卫生职能部门的数据信息资源,并在此基础上,统一构建面向全区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信息采集、整合、共享、分析;面向卫生行业的管理及相关行政辅助决策;面向普通百姓的医疗诊治和社区卫生服务等多层次、全方位的卫生信息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松江区域卫生信息化管理服务水平。到2010年基本建成全市领先、充分支撑卫生综合改革、满足群众健康需求的区域卫生综合信息系统。

顾主任说:“以2010年为例,松江区的卫生信息化建设是围绕着完善卫生数据中心和初步建立松江区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展开的。在完善卫生数据中心的工作中,我们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进行推进。第一,完善松江区居民健康档案。居民健康档案数据是我区卫生数据中心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支撑各应用平台和系统的重要数据来源。按照卫生部《居民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试行)》,建立居民健康档案,采用自动化数据采集和更新方式,确保档案实时准确,同时整合原有健康档案,实现数据综合利用。第二,探索松江区电子病历标准化工作。电子病历数据是来源于居民就诊过程中的真实信息,是居民健康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参照卫生部《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意见征求稿)》,加快制定适合本区的电子病历相关标准,探索区域电子病历标准规范的确立,规范各医疗机构相关模块建设,保证各医疗机构信息化发展有序。第三,进一步提高对医院运行数据的采集能力。医院运行数据能以直观、便捷的方式及时反映业务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是辅助行政和行业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在2009年卫生行业管理与辅助决策系统基本架构的基础上,提高系统覆盖面、扩大数据采集范围,并提供更多样化、个性化的数据分析方式。第四,探索整合实验室检验与医技检查数据。实验室检验与医技检查的数据是居民健康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探索临床实验室检验、医学影像检查和心电检查结果与数据中心居民身份信息的对应和关联方式,将信息归档到居民的健康档案中,同时要探索各医院体检系统数据与卫生数据中心的关联和更新方式。在初步建立松江区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工作中,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是以电子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建立的,集业务管理、协同与居民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平台,主要分为面向卫生工作者和面向居民两个门户。”

截止2010年底,松江区构建了区公共卫生数据中心系统软硬件平台,建立了卫生信息系统数据库,逐步推进了区健康档案和临床信息的交换和共享,实现了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的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查询、分析和决策支持。初步实现了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指挥和处置。制定相关数据接口标准,实现区公共卫生数据中心和医院信息系统的数据采集与交换共享。

与此同时,松江区在实现数据采集的基础上,以区卫生数据中心数据库核心节点,实现了个人就诊信息的存储-转发,实现了一二级医疗机构之间双向转诊和实验室检验检查结果互认。以松江区健康信息网为平台,向居民提供查询本人健康信息服务和通过互联网查阅本人的检验结果和历次就诊信息的服务。同时,承担的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特大型城市居民全程健康协同服务关键技术攻关与应用示范”课题推进顺利,包括“医疗卫生业务规则引擎应用软件(简称BRe)”在内的五项应用软件获国家软件著作权登记。

2010年――明确“十二五”规划纲要

松江区卫生局分管信息化工作的副局长施佩丽向记者表示,松江区的“十二五”规划已经明确,松江区将建成覆盖全区公共卫生、社区卫生和医疗卫生机构的、满足基于居民健康档案为重点的、与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相适应的高效便捷的卫生信息系统。健全卫生信息化管理体系,使全区卫生系统信息化在“基础网络全面覆盖、业务应用特色拓展、行业管理便捷高效、卫生服务群众满意”等方面产生一个新的跨越,到2012年全面实现全区常住人口人人拥有电子化居民健康档案,享有信息化医疗卫生服务,并具有数字化全程健康管理的发展目标。这一目标将通过六方面来完成。

第一,完善区域公共卫生数据中心,逐步实现区公共卫生数据大集中,构建“松江区公共卫生数据中心”。整理或编制相对完整的区公共卫生数据标准集,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中心数据库的设计和开发,同时建立数据交换共享平台以及数据分析与挖掘系统,通过建立高效的数据采集、加工、存储以及交换与共享等机制,实现全区卫生系统业务应用信息数据的共享与交换,建立基于区域公共卫生信息数据服务的公共卫生监测预警和辅助决策平台。

第二,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建设,有效整合社区卫生服务资源,为居民提供“温馨、优质、便捷”的综合打好基础。以居民健康档案为重点,建立符合国家、省市卫生信息化标准规范的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包括基本健康档案和拓展健康档案等,就是通常所指的1+6X以及1+nX),涵盖公民基础健康档案以及预防免疫、就诊记录、健康检查记录、计划生育等方面的健康档案信息,逐步实现“多档合一”,实现区域健康档案与临床信息的一体化。实现与区域内的同级医院、上级医院信息网络化管理。参与“上海市健康信息网”先期启动试点工作,构建并完善“松江区健康信息网”,实现区域内人人享有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实现与“上海市健康信息网”信息共享。

第三,规范区属医院管理信息系统,打造数字化医院,为患者提供高效、便捷和人性化的医疗卫生服务。区二级医院要在全面应用HiS的基础上,重点加强CiS的建设应用,如电子病历、数字化医学影像、医生护士工作站、移动诊疗等应用,逐步建立临床信息系统。以卫生部《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为指导,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规范医院管理流程,降低医疗成本,增强管理效率,提升医院的竞争能力和服务水平。

第四,整合公共卫生业务应用信息系统,设计和开发立足于加强全区卫生管理和卫生服务功能的综合卫生业务应用系统。整合原有的相关卫生业务,如疾病控制业务、卫生监督业务等应用系统,建立实现统一认证与授权的、易于扩展的公共卫生管理和医疗健康服务的两个集成门户(平台),实现办公、信息处理自动化和信息资源医疗机构、社区共享,提高疾病治疗和疾病预防服务工作和卫生管理效率。

第五,继续完善建设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收集和获取来自区各卫生与医疗机构的业务管理和应急处置的资源信息,并及时调度相关的资源,为控制突发事件做出合理科学的判断。进一步实现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上的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查询、分析和决策支持。实现对区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指挥和预警处置,实现和区其他相关专业应急联动平台的协同和联动。

第六,探索建设医疗卫生资源整合的技术路径。建设并完善区域卫生数据中心,建设区域影像诊断中心、区域临床检验中心和病理中心各项应用。

2012年――三个基础、三个目标

谈到2012年松江区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做法,施佩丽副局长为记者介绍了松江区2012卫生信息化工作的规划,她说:“我们在2012年的总体设想是围绕‘三个基础、三个目标’开展。三个基础是:经过2008年~2011年的建设,全区卫生信息化建设基础建设阶段任务完成;以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区域信息化建设基本完成,进入最后的整合和绩效考核模式研发阶段;全系统对信息化在医疗卫生领域的支撑作用认识到位,不断有具体业务需求提出。三个目标是:巩固公卫信息化成果,进一步维护整合利用好健康档案;着手建立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区域医疗信息系统,突出便民服务和质控管理;贴近基层需求,加强制度建设,不断总结提升,初步形成具有松江特色的卫生信息化模式。完善健康档案建设和试点推广区域社区电子病历。建立‘一站式付费’系统也是我们要一直抓下去的重要工作,我们要通过各方的努力初步形成卫生信息化‘松江模式’。这里所说的‘松江模式’首先是建立健全信息安全工作制度。随着卫生数据中心数据的不断丰富,使用数据的系统越来越多,接触到数据的人越来越多,信息安全显得尤为重要。确保信息安全除完善技术手段外,建立健全信息安全工作制度同样不可或缺。2012年将制定完善信息安全的各类工作制度,通过加大宣传教育、签订信息安全责任书、加强信息安全检查等方式来增强操作人员保护病人健康信息的意识,确保信息安全各项工作制度落到实处。松江区希望通过2012年的建设,形成以‘区域一体化协同服务’为特色的集中与分布结合、医疗与公卫协同的卫生信息化发展‘松江模式’。通过将打造1至2家信息系统功能完善、系统使用效果明显、一线人员操作熟练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明年推进各项重点业务系统的试点,同时也作为卫生信息化‘松江模式’的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走进社区

方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属于一级医疗卫生机构,于2005年1月6日正式挂牌成立,服务常住人口12万。拥有适宜于社区卫生服务的彩色B超、DR,全自动血液生化仪、远程心电工作站等各类先进设备。2011年,松江区创建成为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方松街道社区卫生中心创建成为全国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区域卫生信息化篇9

关键词:公共卫生;业务信息管理;区域平台

1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化技术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信息化技术的蓬勃发展为基于网络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提供了基础架构支持[1],国家、省、市各级疾控都建设了相应的疾病控制信息平台和业务管理系统。包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省疾控综合业务平台、健康体检系统、检验信息系统、预防接种管理系统、职业危害监测系统等[2-6]。这些系统和平台涉及疾病防控和应急管理等多个方面,提高了疾控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的自动化水平,提高了公共卫生信息收集的及时性、完整性、准确性,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大大提高[7-8]。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面对新的防病控病形势,现有的一些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亦暴露出一些缺陷,主要表现为监测信息系统没有覆盖全部疾控业务,例如传染病的实验室监测;以食品安全、职业卫生为代表的健康危险因素监测覆盖面小,信息欠准确,不能反映实际情况;以肿瘤、高血压等为代表的慢性病发生发展危险因素基础监测数据分散,信息反馈慢。己建成使用的信息系统主要功能集中在监测数据的收集,缺少分析利用。同时由于各类业务信息化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各业务系统之间缺乏横向联系,造成各级系统之间的数据不能实现共享和整合利用,存在信息孤岛[9-14]。根据疾控自身业务工作的特点,以整体、标准、实用、安全和可扩展为原则,建立一个区域性的公共卫生信息管理平台,通过这个统一接口的数据采集与交换平台,使各级业务系统和平台能够互联互通,实现信息的及时传递、高效利用与数据共享[11-12]。

2建设思路

以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体系为依托,通过对区域内各级相关医疗卫生机构正在运行的免疫规划系统、慢性病管理系统、卫生检验检测系统、职业健康监护系统、医院诊疗管理系统等应用系统进行整合,对国家和省系统的数据进行二次开发和利用,将原先分散在各部门和机构的“信息孤岛”有机联合,加大数据的收集与共享,实现多业务系统间的信息交流和利用分析,优化资源的配置和利用。该信息平台使用标准化接口,不仅覆盖传统的传染病疫情,还包括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监测与评估,五大卫生领域的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免疫规划综合检测与评估,区域早期症状主动监测与评估等[15-18]。

3建设内容

3.1基础业务工作管理开发与集成

基于工作需要,开发疫苗冷链监测、生物制品管理、症状监测等新业务系统,对原有系统进行二次开发和优化。通过开发通用、开放、标准化的接口,对基础业务工作管理系统进行整合和集成,并可供相关部门方便接入,实现区域内防病信息的统一采集、存储、管理和利用。

3.2数据中心建设

以常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机房为核心,建设一个数据处理与存储中心,配备综合通讯系统、高性能信息存储、处理等系统设备,研究建立一个具有多层体系结构,深度防御功能的硬件架构,将设备和应用表达为数据层,业务逻辑、表示层、用户层;设计涵盖重大传染病、食品卫生、职业卫生、环境卫生、学校卫生、免疫规划、慢病管理等在内的多个数据库、知识库,建立数据交换、存储与认证平台。

3.3监测网络的覆盖与管理

采用局域网和广域网相结合的方式,扩充平台的范围和信息触角。以担负基层数据采集的监测哨点建设为重点,建立覆盖本地区监测哨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区域监测网络,在整个实施过程中,着重研究虚拟专网(Vpn)技术,数字认证技术的应用,探讨监测点建立和长效管理的机制。采用病例监测和症状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强调主动监测,对各监测点如全市网络直报点、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学校监测点等实行统一的监测管理,采用相同的数据内容采集和报告标准,并实施统一的质量控制。

3.险分析评估系统的研究

以重大传染病和公共卫生监测信息系统、症状监测系统、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信息等系统的集成信息为基础,通过对影响人群生活、学习、工作等生存环境质量及生命质量的公共卫生安全风险因素进行全面综合的监测,结合现代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对公共卫生安全风险分析和评估模型的建立与应用做深入研究,提升对相应数据的挖据、分析和利用。

4平台建设与应用体会

4.1技术架构

平台建设采用B/S结构,以J2ee开发环境为基础。采用分层设计、面向服务的设计理念,按照传统设计方式总体分为:数据层、数据持久层、业务逻辑层、表现层。数据层采用oracle数据库,数据持久层采用Java标准的Jpa2.0技术标准,并采用Hibernate3进行具体实现。业务逻辑层选用的是Java标准体系中的eJB3.1技术,表现层采用JSF2.1技术并通过第三方类库primeFaces进行技术展现。平台建设重点主要包括核心数据的存储、处理和集成、监测网络的覆盖与管理、各类业务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与集成3部分。

4.2建设情况

对全市疾控相关业务系统进行了初步整合,依托全市免疫规划数据中心及数字化门诊系统,完成了儿童免疫接种溯源功能和全市预防接种工作分析与评估功能;通过汇聚全市各县市区疫苗冷链监测数据,实现疫苗存储安全及冷链设备风险分析、预警、及评估功能;实现了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检验检测数据的集成,并建立生活饮用水水质、公共场所等检测分析模型,进行日常公共卫生风险监测;对全市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及全市职业健康监护系统中进行数据采集,并根据业务要求,建立了全市从业人员健康证实时查询(包括app端应用)、职业危害因素相关数据分析模型;对全市各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慢性病监测数据进行了统一采集,开发了相关分析模型;通过与上级部门协调实现了国家疾控信息系统中传染病疫情数据的本地化落地,完成了传染病的数据自动采集和监测分析评估功能。

4.3应用情况

通过对全市各级疾控部门相关业务系统的整合与集成,使之在一个平台上运行,建立了区域性疾控业务数据中心,改变了以往各个业务系统彼此独立、信息互不交换的弊端。以往有关部门和领导需要了解相关业务数据时,需要通过某个具体系统的使用人员登录系统获得,信息具有滞后性。通过该平台,根据预先分配的用户权限即可实时了解所需要的信息,实现了对传染病、慢性病、计划免疫、疫苗冷链、职业卫生、健康危害等公共卫生服务的实时、全程监管。各级业务系统通过标准化接口进行了数据交换和共享,实现了互联互通。如慢病系统与医院诊疗系统对接直接采集病例信息、健康体检数据与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交换共享、健康证信息与辖市区疾控、卫生监督所交换共享、预防接种系统与疫苗冷链系统对接实现疫苗溯源管理。建立以数据为导向的管理和评价体系,通过引入各种数据分析和评估模型,以直观的统计报表、数据分析图、地图等多种形式,对该市疾控工作在平台上进行集中分析展示和预测预警,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平台建设有效提高了该市公共卫生工作的规范化和现代化水平。运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等技术,在提高信息系统共享、数据深入挖据利用、扩大网络覆盖面等方面准备进一步深化建设。

5结语

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是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和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国家人口健康信息化发展总体规划框架,按照立足规划、统一标准、以业务为根本、以需求为导向原则,进行了区域性公共卫生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探索,初步实现了公共卫生各业务领域间、公共卫生与其它行业间的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使防病控病相关信息得到有效收集、快速传递和分析利用,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工作机制和服务模式,规范和提高该市各项疾病预防控制业务质量与工作效率。随着平台在全市范围内的推广与覆盖,将能够提高市区两级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协同能力,促进联动应急机制的形成,为地区级开展公共卫生监测与风险评估提供技术保障,对有效控制各类健康危害因素、降低各类疾病发病率、为政府提供决策辅助依据有重大意义。在该平台的建设中,区域公共卫生信息平台的建设是一个系统长期的过程,疾控业务本身有其特点涉及多部门、多用户、多地域,较为复杂,除了系统本身的建设,还涉及到相关机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业务模式、业务规范、法律法规等内容。必须认识到顶层设计的重要性,业务数据采集标准要统一,该平台建设在资金投入方面亦较大。文章结合该市区域公共卫生业务信息平台建设的实践,希望能为相关公共卫生业务平台建设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罗维,于中华.互联网技术对公共卫生信息平台的影响分析[J].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7(2):141-142.

[2]张业武,赵自雄,郭岩,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用系统建设、信息管理和服务现状分析[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2,33(4):17-19.

[3]马家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体系规划与发展[J].中国数字医学,2011,6(6):11-14.

[4]蔡碧,张迟,赵明江,等.湖北省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架构与实施[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1,22(6):47-50.

[5]戴坤富,唐明亮,程小迎,等.职业健康体检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与应用[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4,25(1):125-127.

[6]陈欣然,弓巧玲,程春荣,等.数字化卫生检验信息系统应用管理探讨[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3,16(9):1115-1130.

[7]杨洋,王松旺,张英杰,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基本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J].中国数字医学,2012,6(4):45-47.

[8]吴冰冰,张玉玺,左志平.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实施效果评估[J].现代预防医学,2014,41(6):1043-1043.

[9]简德友,陈言.海南省疾病预防控制应急联动信息平台系统的建立与意义[J].中国热带医学,2012,12(8):1037-1038.

[10]陈林利,方红,赵燕萍,等.基于区域公共卫生信息平台疾控模式的研究和应用[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3,10(5):411-413.

[11]赵一,李凤,毋丹丹,等.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4,16:197-198.

[12]潘淼,肖义萍.门诊基于HiS系统的传染病报告系统的使用效果评价[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4,25(1):94-95.

[13]夏寒,夏天,徐建时.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疾病预防控制业务应用与数据共享[J].中国卫生统计,2014,31(6):1087-1089.

[14]马家奇.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信息平台与区域公共卫生信息化[J].中国信息界(医疗),2014,10:36-38.

[15]张睿,杨永明,于萌,等.公共卫生数据统一采集交换平台[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3,34(12):6-10.

[16]吴亚,顾嘉奇,沈婷,等.苏州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技术架构设计[J].中国数字医学,2014,9(12):60-62.

[17]曹若明,刘翀,耿兴义,等.济南市“数字疾控”信息平台的建设与应用[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5,31(4):465-466.

区域卫生信息化篇10

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

最佳解决方案奖

中科金证依靠技术创新和突破,为全民提供低成本、高科技的医疗卫生信息化服务,使得区域卫生信息化走向资源整合、流程优化、信息共享、医疗服务和卫生管理的一体化,逐步实现“助力国家医改,服务百姓民生”的使命,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低成本健康之路”。

云计算是通过网络提供it资源服务。所谓健康云,是指采用云计算模式建设以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卫生综合管理等为核心的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系统。基于健康云的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可以实现医疗卫生信息化“无缝覆盖、弹性应用、快速部署和降低投资”的目标。

深圳中科金证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金证)健康云平台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四个一、五统一”:“四个一”即建设一个区域医疗卫生数据中心和一个区域健康云平台,部署一套区域版基层医院信息系统软件,每个居民持有一张居民健康卡;“五统一”即在建设过程中统一数据标准体系,统一安全体系,统一运维体系,统一集成,统一监管。

开展健康云平台建设,需要丰富平台下的应用。基于健康云平台,中科金证推出了以下五大增强应用。

区域业务协同:通过健康云平台,可在医疗卫生机构间、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和政府机构(社保、民政、公安、计生等)信息系统之间实现数据交换、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区域医疗服务在线监管:通过健康云平台,可对医院、基层卫生机构的系统运行、医疗质量、院内感染、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管,还可以查询诊疗日志,监控医疗过程诊疗行为缺失指标,警示患者危急值,传报肿瘤疾病和传染病,并对病区细菌分布进行监测,还可实现电子病案模块化考核等。

卫生综合管理和辅助决策:在健康云平台下可实现卫生资源管理、卫生绩效考核、用药监督管理、健康档案分析、医院综合评价分析、公共卫生资源协调管理分析、疾病防控和预警分析、区域医疗卫生消费水平指标分析。

远程医疗:基于健康云平台的数据、文字、语音和图像资料可以实现远距离传送,并可实现专家与病人、专家与医务人员之间异地“面对面”会诊,还可开展远程医学教育,建立多媒体医疗保健咨询系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