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质量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十篇质量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十篇

质量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2:59:00

质量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篇1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框架制度创新

[作者简介]卢小平(1963-),男,江西赣州人,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课程理论等;童遵龙(1969-),男,陕西西安人,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质量评价等;张文丽(1964-),女,河北唐山人,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机械制造技术等。(北京100015)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大课题“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课题编号:aJa110003)的子课题“职业教育评价体系与制度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3-0009-03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内涵

要促进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就必须大力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包括国家职业教育层次结构框架、国家职业教育标准框架以及国家职业教育质量框架等。其中,层次结构框架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形式系统,标准框架和质量框架则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核与关键制度(如图1所示)。

国家职业教育层次结构框架是一个全国统一的职业教育资格框架。借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标准分类以及国际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教育资格框架,提出建立从职业教育1~6级层次结构框架的政策建议,即建立职业教育等级制度,颁发相应的职业教育等级证书。国家职业教育层次结构框架与普通教育、高等教育的对应关系如下表所示。

国家职业教育标准框架是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内涵。职业教育标准清晰界定了职业教育的职业能力标准和职业准入资格。对职业教育机构来说,职业教育标准是其办学的教育标准;对学生来说,职业教育标准是各个行业的职业岗位(群)对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规范要求,是取得职业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职业教育标准的主要功能在于界定职业教育的职业能力标准和职业准入资格,其核心要素包括教育目标、培养规格、标志性学习任务、职业资格认证等。国家职业教育质量框架是一系列国家认可的针对职业教育机构提供的教育服务的质量保证标准及制度体系。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要素,质量框架与层次结构框架、教育标准框架等各司其职,为职业教育机构的办学运行提供制度保障。如图2所示,职业教育机构经许可与注册,取得相应的办学资质。在办学过程中,职业教育机构的办学行为须遵循国家职业教育标准、国家职业教育等级制度、国家职业教育评价制度等制度规范。为向社会彰显其办学水平,职业教育机构还须定期参加由职业教育质量管理机构组织的认证活动。

二、国家职业教育质量框架

职业教育质量框架涉及国家对职业教育机构及其提供的教育服务的质量保证制度设计,主要包括职业教育机构的办学资质许可、职业教育机构内部质量管理、职业教育机构办学质量的外部评价等。

(一)建立健全政府管理框架

从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国情出发,为促进职业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加强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领导,全面落实政府的管理职能,从国家制度层面建立职业教育政府管理框架,包括最高决策机构及其下属的职业教育机构管理、职业教育标准开发和职业教育质量保证三大职能机构。职业教育最高决策机构的主要职责是规划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统筹职业教育资源、负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与改革的全面领导。根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与改革的需要,职业教育最高决策机构下设三大职能机构,分别行使职业教育机构办学许可、职业教育标准开发和职业教育质量保证等管理职责。

(二)完善职业教育质量框架运作机制

国家职业教育质量框架是在国家职业教育最高决策机构的统一领导下,由职业教育质量管理机构组织实施的对职业教育机构的质量管理(如图3所示)。

职业教育质量管理机构是政府授权的负责职业教育质量管理的领导机构,是职业教育运行的监督机构和质量保证机构。该机构由职业教育专家、行业企业专家、管理专家和职业教育研究专家组成,主要任务是设立职业教育质量管理标准及实施方案,建立职业教育许可制度、职业教育机构内部质量管理制度、职业教育外部质量认证制度等,形成完善的职业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和工作机制,保证职业教育标准在相关职业教育机构及其专业得到严格执行,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达到统一要求。

(三)改革内部质量管理与外部质量评价

从职业教育办学主体的视角看,职业教育质量保证的主要任务包括职业教育机构的内部质量管理和职业教育机构的外部质量管理。对前者而言,应加强职业教育机构的内部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由于职业教育机构的教育质量是在教育服务设计和提供过程中形成的,因而对教育服务实现过程的管理是职业教育机构内部质量评价的重点。对后者而言,职业教育机构应主动接受来自外部的质量评价,即来自职业教育关联方对职业教育机构教育质量的监控与评价,包括政府、学生(家长)以及行业企业等各个关联方对于职业教育需求满足程度的测量与评价。

三、职业教育质量框架的关键创新

为建立国家职业教育质量框架,必须加强制度创新,建立健全一系列质量保证的关键制度,主要包括职业教育许可制度、职业教育机构内部管理制度、内审与外审制度、职业教育认证制度等。

(一)职业教育许可制度创新

职业教育许可制度是指在职业教育最高决策机构的统一领导下,由职业教育质量管理机构实施的对职业教育办学资质的许可与授权制度。建立职业教育办学许可制度的主要目的在于设立全国统一的职业教育办学资质标准。职业教育机构必须在满足所有基本标准并取得资格许可后,方可开展国家认可的课程教学及资格鉴定活动,颁发国家认可的资格证书。

职业教育质量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是代表政府行使对职业教育机构及其专业设置的授权管理,其主要任务包括:受理职业教育机构的办学资质申请、职业教育机构中的专业设置申请;审核职业教育机构及机构中各专业的办学条件;确定职业教育机构的教育级别资质的授权范围、专业设置资质的授权范围;对经许可的职业教育机构和专业进行管理,统一颁发职业教育等级证书等。

职业教育办学资质的许可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职业教育机构办学资质的许可,简称“院校许可”;二是职业教育机构的专业办学资质许可,简称“专业许可”。专业许可与院校许可的内涵有所区别。院校许可关注整个职业教育机构的办学条件与教育质量,进而审核该职业教育机构是否达到举办某一等级及其以下等级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是否满足某一等级及其以下等级职业教育标准的质量要求。专业许可针对某一特定的专业,关注该专业的基本条件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进而审核该专业是否具备举办某一等级及其以下等级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是否满足某一等级及其以下等级职业教育标准的质量要求。通过审核的职业教育机构将获得办学许可,并在职业教育质量管理机构进行注册,具备相应的职业教育办学资质。通过设立全国统一的职业教育门槛,确保职业教育机构能满足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条件,从而保证职业教育的基本教育质量。建立全国统一的职业教育许可制度,还为实现职业教育机构之间的资格互认奠定基础,并通过签署互认协议,明确全国范围内职业教育机构之间学历互认、学分转换、资格互认的具体内涵。

(二)职业教育机构内部质量管理制度创新

职业教育机构内部教育质量管理制度的目的在于对职业教育机构中教育服务实现过程的质量要素进行管理和控制,主要包括教学管理体系、内部审核体系以及关联方评价体系等。职业教育直接服务于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教学工作是职业教育机构的中心工作,教学管理在职业教育机构内部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一般而言,职业教育机构中的教学管理主要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基础设施管理及学生事务管理等。

学校内部质量管理的关键制度主要包含以下部分:第一,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制度。职业教育机构的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体系主要由教学管理体系、督导监控体系、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测评体系等组成。教学管理体系是直接面向教学过程的管理体系,遵循质量管理规范,通过资料检查、现场巡查、听课检查、教师评学、学生评教、教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等方式,检查和监督教学各个环节的秩序和质量。督导监控体系也是重要的质量监督环节,主要采用督导听课的方式,遵循全面覆盖、重点督查的原则,对教师课程质量进行督查。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评价体系是面向社会的开放式评价体系,围绕毕业生知识、技能、素质等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采用企业调研、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方式,征询职业教育机构的服务对象对人才培养的满意度评价。

第二,内审/外审制度。内审/外审制度是对职业教育机构的教育质量实施监控的重要制度。内审工作由教育机构内审工作委员会组织实施,每学期开展一次。内审工作从质量方针出发,面向各基层教学部门以及各管理职能部门,面向其承担的各专业教学工作,依据教学工作的质量目标、工作程序和业务规程,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若干具体工作项目,对其工作质量进行审核。审核的结果分为合格、不合格及严重不合格。如果该部门的抽检项目均合格,则可认定该部门各项教学工作质量符合要求;如果该部门的抽检项目不合格或严重不合格,则认定该部门的教学质量存在问题,须限期整改,并重新接受审核。外审通过对教育机构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运作成效的评价,重点审核其内审工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外审在对职业教育机构的专业教学质量进行审核时,需要了解内审情况并考虑是否利用内审工作的成果。内审和外审在工作上具有一致性,内审在审核内容、方法等方面都与外审有许多一致之处,这就为外审利用内审工作的成果创造了条件,进而提高外审的工作效率。

第三,满意度测评制度。现代职业教育办学具有典型的开放性特征。职业教育机构办学质量评价不仅要关注学校内部的质量管理体系,还要关注来自外部的评价,特别是来自学校教育的服务对象或“顾客”的评价。最常见的评价方式是面向顾客开展满意度测评。按照iSo9000质量管理对顾客的定义,职业教育机构的顾客包括学生及家长、用人单位、教职员工等。学校应针对最直接接受学校服务的顾客建立满意度调查测评制度。

职业教育机构的教育管理实践表明,职业教育机构可借鉴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开展顾客满意度调查与测评工作。具体而言,可依据《顾客满意度测量控制程序》,针对不同的顾客群体制定《满意度调查工作指导书》,并编制相关工作规定,用于指导顾客的满意度调查和测评工作。在满意度调查问卷设计过程中,通常可运用pZB的SeRVQUaL量表等。在满意度调查和测评结果分析过程中,可借鉴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中的《数据分析控制程序》,运用六西格玛统计软件minitaB检验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并通过minitaB功能菜单选项,如图表、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正态性检验、描述性统计等统计工具进行数据分析。

(三)职业教育认证制度创新

职业教育认证制度是职业教育关联方对职业教育机构的教育质量进行监控与评价的核心制度,其主要目的在于发挥政府、行业、企业及社会对职业教育的管理与监督作用,根据职业教育标准,通过系统搜集职业教育机构中教育教学的主要信息,准确了解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对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做出评价,促使职业教育机构主动适应社会需要,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第一,认证依据与基本原则。教育体系与教育标准是职业教育认证的重要依据。前者指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它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形式系统,是一个全国统一的职业教育资格框架。后者指职业教育的标准,它是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内涵,清晰界定了职业教育的职业能力标准和职业准入资格。职业教育认证作为一种基本制度,必须坚持明确性、一致性、可信性、中立性、等值性、透明性等基本原则。

第二,认证的主要形式。职业教育认证主要包括“院校认证”和“专业认证”两种形式,两者的内涵有所区别。院校认证考察整个职业教育机构的办学水平与教育质量,进而评价该职业教育机构是否达到举办某一等级及其以下等级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是否满足某一等级及其以下等级职业教育标准的质量要求。专业认证则针对某一特定的专业,评价该专业的教学条件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进而评价该专业是否具备举办某一等级及其以下等级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是否满足某一等级及其以下等级职业教育标准的质量要求。院校认证与专业认证的功能定位不同,意味着专业认证是院校认证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换句话说,如果职业教育机构的某一特定专业通过了某一等级的专业认证,则该专业可取得该等级及其以下等级的办学资质,但并不意味着其他专业也可取得相同的资质。

第三,认证的组织实施。职业教育认证是国家对职业教育机构实行监督的重要形式。职业教育认证是一项政府、行业、企业以及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职业教育认证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在职业教育质量管理机构的协助下,由职业教育质量管理机构负责职业教育认证的组织与实施工作。职业教育认证的具体事务由职业教育质量管理机构委托职业教育认证中心具体实施。职业教育认证中心是各个地区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专职机构,依据国家颁布的职业教育标准及职业教育质量管理机构制定的认证标准和实施细则,独立开展认证工作。关于认证周期,建议对于院校认证一般每六年进行一次,对于专业认证一般每三年进行一次。

[参考文献]

[1](美)博格.高等教育中的质量与问责[m].毛亚庆,刘冷馨,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08.

[2]毕家驹.进入21世纪的英国学术资格框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5).

[3]吕红.澳大利亚国家质量培训框架述评[J].职业教育研究,2006(9).

[4]牛金成.国际职教评估发展之趋势[J].中国职业教育,2012(33).

[5]王建成.美国教育认证机构的行业认可和官方认可[J].比较教育研究,2005(6).

[6]潘懋元.建立高等职业教育独立体系奏议[J].教育研究,2005(5).

[7]孙善学.从职业出发的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1(22).

质量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篇2

关键词中学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构建

教育质量是中学教学的生命线。随着我国普及教育的不断深入、中学教育的社会功能进一步凸显,加强质量管理已经成为当前中学教育普遍关注的一项重要工作。建立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是提高中学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

一、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原则

(一)人本原则。现代管理理论认为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强调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一切管理工作都必须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本质,人的利益、人的需要、人的劳动、人的知识和人的兴趣爱好等,是一种敬重生命、发展个性、重视人的价值取向的管理思想。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核心是树立学生和教师为主体的理念。学生的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学校的一切工作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应注重学生个性、潜能、需要、兴趣、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二)整体原则。学校质量管理体系是一个整体。一方面,质量管理体系各要素和分体系都不能脱离整个质量管理体系而单独存在,一旦离开整体就失去了其在体系中的性质与功能。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社会服务质量管理体系都是学校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脱离整体而存在。另一方面,体系整体功能不应是各元素和各分体系性质和功能的简单叠加,应是各元素和各分体系通过相互作用产生的一种新的整体性质和功能。另外,质量管理体系是学校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致力于学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致力于学校质量目标的实现,与其他的管理体系都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

(三)动态原则。动态性是指系统结构的可变性。系统结构不是一蹴而就,一成不变的,具有与时俱进性。系统结构是从无序到有序、由低级组合向高级组合、由新的无序向新的有序自身螺旋式循环向上优化的。学校质量管理系统必须从实际出发,应随社会和学校的发展变化而做出适当的调整,不断适应新形势下教育质量的要求。这是发挥教育质量管理能动作用的生命力所在,更是教育质量管理本身有序发展的关键。也就是说,学校质量管理体系要想保持长久的活力和生机,必须要在动态中发展,在动态中跃升。

(四)优化原则。历史和现实的经验说明:要管理好学校,必须牢固树立系统优化的管理思想。学校质量管理体系必须要遵循优化的原则:最优决策、最优设计、最优实施、最优管理等等。质量管理体系各个要素应是最优的,体系的运行机制应是最优的,体系的评估保障应是最优的。在体系运行过程中,通过恰当地、不断地调整,使体系经常保持最优结构,发挥最优效能,达到最优质量。

二、中学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策略

(一)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目标管理(managementbyobjectives,mBo)就是依据预先确定的目标任务,运用系统科学的管理手段以实现目标任务为目的科学管理方法。目标管理具有其特有的管理优势,能使广大师生明确组织的目标与方向,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校管理的驱动力,增强学校管理的应变力,促进学校管理的科学化。过程管理就是根据学校目标的要求,把学生培养、社会服务等活动的整个过程划分为若干连续的环节,明确规定各个环节的任务、要求、活动方式,把既定的目标要求都纳入到各个环节之中,进而整个过程实行严格的控制,以确保教育质量。

目标管理主要着眼于调动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围绕目标而开展。过程管理则着眼于运用教育规律,合理地确定培养程序和规范,限制受教育者的随意性和离散性,按照因定的路线逐步走向预定的目标。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应该紧密结合,取长补短,发挥“整全优势”。目标是有过程的目标,过程是有目标的过程。离开了过程,目标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为空中楼阁;离开了目标,过程就会成为无方向的盲目过程。目标的实现取决于每个具体过程的到位,目标的实现也就是过程的结束,新的目标的确定又会有新的过程的开始8。

(二)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相结合。刚性管理是指凭借有关法律、规章制度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行为和其它行为,进行强制性地规范和评判,通俗地说是用制度约束人的行为。它是一种以工作为中心,强调制定严密的、完善的规章制度,强调服从性和统一性,强调定量考核与评价。柔性管理则是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的规律的基础上,以非强制性的方式,使被管理者心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务,从而把组织的意志变成其自觉行为,主要包括心理管理、行为管理、环境管理、形象管理等诸多内容。它以管理人的思想(包括信念和价值观)为重点,强调将理性与非理性相结合,加强情感、信念、价值观的培育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依靠激励、感召、启发、诱导等方法进行的,是依据组织的共同价值和文化、精神氛围进行人格化管理。

刚性管理是柔性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柔性管理是刚性管理的完善、补充,是在具备刚性管理框架的基础上,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的升华。刚柔相济的管理模式是质量管理的必然选择。中学学校质量管理体系应该以刚性管理为基础,通过规范性的制度来约束、监督、评价,保证中学学校质量的实现,同时在刚性管理的基础上运用了柔性管理的方式,通过在学校内部建立一种相对宽松的环境,培育良好的质量文化,使教职工和学生能自由地展现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独特的魅力,从而提高师生满意度来保证学校质量而努力工作。

三、中学学校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

(一)明确质量目标。任何管理都有明确的目标,缺乏明确目标的质量管理活动是难以取得实效的。教学质量目标是学校在一定时间内想要达到的质量水平或想取得的预期质量成果。具体学校应该根据自身条件、职能、国家和社会需求以及学生需求,按照扬长避短的原则,参照学校类型和层次的划分标准,经过纵横向分析和比较,在清醒认识自己的基础、优势和不足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自身角色,确立自身的发展目标。学校领导在充分理解学校的目标后,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教育质量目标。质量目标应予以量化,制定具体的目标值。

在建立学校质量目标的基础上,应将学校质量目标分解到各个职能部门和层次,确立部门的质量目标。中学只有把学校质量目标自上而下分解落实到各个部门和层次,才能有效地自上而下地保持组织质量目标的如期实现。学校在实施质量责任制。质量责任制明确规定每个老师所负有的质量任务、责任和应享有的权利,真正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办事有标准,工作有检查”,使质量目标的实施计划具备强有力的保障。学校还应注重质量目标的调整。当学校的管理战略或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学校管理层应及时调整质量目标或质量分目标,否则下属会由于缺乏实现目标的信心而失去工作激情。当学校或者部门在实现既定目标之后,学校管理者应在现有的框架内有创新地立即设定新的质量目标。如果不能制定出新的质量目标,那么就会出现无目标状态,集体也就无法形成合力,最终延缓总体质量目标实现的进度。

(二)健全质量机构。学校在制定完质量目标后,要把质量目标与学校有关机构(教务处、学工处、科研处、各(院)系等)结合起来,根据质量目标对组织机构进行一定的调整。组织机构的设置应确定合理的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规定必要的职责和权限,并在不同职能机构和层次间进行有效沟通。学校质量管理机构的设置应该把握以下几个原则:第一,扁平化的组织机构。上下沟通快,中间层次少,有利于快速决策和执行。第二,网络化的组织机构。应该打破现有组织机构“各自为政,化地为牢”的局面,加强不同学校间的协作,形成网络化的结构。第三,团队化的管理。每一层次的管理都主张团队合作,提倡成员之间相互协作,力求使团队成为有机的整体。

结合上述原则和学校组织结构特点,我们把质量管理机构的设置分为三个层次,即县级质量管理机构、学校级质量管理机构、班级质量管理机构。县级质量管理机构——最高的管理机构。主要包括;(1)县级质量委员会,是学校质量管理的辅助决策机构,实行集体领导。由学校主要领导者主持其工作,下设质量管理处,成员不仅包括教务处、党委、团委、也应包括科技组、财务组、后勤组、教学组等部门的代表。(2)学校综合质量管理机构,由校长直接领导下的综合质量管理部门,也是学校质量管理委员会的日常管理机构,负责整个学校质量管理的计划、组织、协调、监督、改进和检查考核等工作,并对下级质量管理部门进行指导。学校质量管理机构。一般组成人员是:(1)学校以及各教学年级的行政正职理部门质量管理的第一责任者,并对该部门质量管理工作负责;(2)成立质量管理小组,吸收广大教职工和学生参与,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增强教职工主人公责任感和学校的凝聚力。教研室(系)质量管理机构。教研室主任负责教研室质量管理,具体组织和领导本教研室全体人员积极开展质量活动,履行质量保证职责。

(三)完善质量制定。现代管理理论认为,质量成因分析必须引入管理制度因素。原因主要表现在:第一,良好的管理制度可以合理调配教育过程的各种内生变量,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教育质量,最终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第二,管理制度作为人在竞争与合作中经过多次博弈而达成的契约综合,能够有效地进行质量保证提供制度保障;第三,管理制度可以为各保证主体提供充分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从而实现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质量管理制度,是学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有关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是学校实现质量目标的有利措施和基本方针,是学校价值观、管理哲学的反映,也是学校质量科学化、民主化程度的体现。在建立质量管理目标之后,为使参与管理过程的各种因素,如人力、物力、财力等,能朝着质量目标的方向有序运转,学校需要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加以保证。

构建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是完善高校质量管理制度的关键。教学质量管理制度的构建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即教师和学生。从学生的方面入手,按照“输入—过程—输出”流程,建立招生、培养、升学等相关环节的质量管理制度。具体包括招生、学籍管理、教学计划、教材建设、课程先修和重修管理、教学环节(包括课堂教学环节组织管理和实践教学环节组织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考试管理(包括考场纪律、监考人员职责、试卷管理等)、学生奖惩制度、学位管理、学习管理、升学计划和高校的联系等相关制度。这些相关的制度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密切相关,环环相扣的。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直接影响到下一个环节的管理。同时,这些环节又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为学生的培养是需要多方力量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一项事业。教师管理制度是质量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包括学科梯队建设制度、教师的职务聘任与工作量制度、教师教学规范管理(包括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等)、教师奖惩制度(包括教师科研成果、教学评比、奖学金发放、教学差错、事故认定及处理的有关规定等)、教师例会制度等具体质量管理措施。

(四)加强质量文化建设。中学质量文化是我国大学文化教学的重要基础,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继承民族文化传、借鉴国外大学文化的有益成果、联系学校的教育质量管理实践、总结创新所形成的具有明显个性特点的一种校园文化。它既是一种观念,又是一种物化形态,也是学校文化的关键组成部分,是学校进行质量管理活动的基础和灵魂,质量文化实际上是一个把质量管理的本质及理念从单纯的、狭义的质量硬性管理转变为广义的、软硬兼备的管理系统。

中学质量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质量文化建设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重视学校物质层质量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物质文化环境。物质层质量文化的营造,要符合其育人环境的特点,体现出其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心地位,既要表现出庄重、严整的教学氛围,又要能体现出青春的活力与雅静的美,还要体现出精益求精、追求完善的精神。因此,中学物质层质量文化的营造要围绕环境育人这一中心,结合本校的质量目标、质量价值追求、学风、校风等特点,进行整体规划、体系设计;二是重视向度层质量文化建设,建立健全质量管理行为规范和奖惩制度等,具体来说,就是要通过建立和健全学校铁各项工作制度、责任制度、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等,使学校的质量精神成为全体师生员工共同的行为准则,使维护学校的质量和形象成为学校每个人的自觉行为,使在质量上做贡献的人得到奖励,造成损失的人受到惩罚。三是重视学校精神层质量价值体系,包括办学理念产、人才培养的质量方针、质量价值观、质量目标、学风、工作作风和道德风貌。通过精神层质量文化建设,使教职工明确人才质量的标准以及追求人才培养质量的意义,树立起“质量高于一切”的价值观,进而使学校的管理人员改进质量管理的作风和习惯,使整个学校遵循统一的质量管理方式和共同认可的质量管理方法,提倡质量改进中的的集体协作和配合精神,鼓励员工大胆揭露存在的质量问题,提出建设质量防范措施和质量改进意见,使质量文化建设取得应有的实效。

四、实践效果

通过构建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并将其运用于实际教学实践,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能相互促进,老师的职责和任务明确,不再是压在肩上的大山;学生的学习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乐趣,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石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质量[J].桂林市教育学院院报,2000.01

2.安心.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m].甘肃教育出版社,1999.4

质量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篇3

[关键词]司法鉴定机构;认证认可;司法鉴定质量控制体系;司法鉴定机构质量管理

200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的决定》(下称《决定》)在第五条从业条件中规定,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从事司法鉴定业务时应“有在业务范围内进行司法鉴定所必需的依法通过计量认证或者实验室认可的检测实验室”,首次将司法鉴定实验室认可工作写入法律。2005-2009年间,司法部先后出台了《司法鉴定机构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规;2012年司法部、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下发《关于全面推进司法鉴定机构认证认可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这些法规与文件在为司法鉴定机构认证认可工作确立指导原则、提供工作依据的同时,也让司法鉴定机构取得认证认可由自愿转变为强制性要求,从而拉开了全面推进司法鉴定机构认证认可工作的帷幕。

司法鉴定机构认证认可工作的开展,是在我国司法鉴定行业多年来缺乏统一质量管理标准和规范的情况下,以系统全面提升司法鉴定机构的质量管理能力、建立健全机构质量管理体系、明确行业质量管理目标为宗旨而提出的。围绕此问题,学界虽有回应,但所发表的成果多是国外的经验介绍或是质量体系文件的本领域解读,而对其与行业现实的契合冲突以及其试点效果中暴露出的部分设计缺陷和时机谬误等,则无人问津。面对其间的错位,如何予以弥合、能否提供其他可行的质量管理途径,笔者针对此问题提出了“司法鉴定质量控制体系”的概念,尝试性地探寻司法鉴定机构质量管理的另一方法和手段,并努力实现其与认证认可要求的“质量管理体系”之间的衔接和一致。

一、司法鉴定质量控制体系的价值优势

司法鉴定质量控制体系是指以提高和保证司法鉴定质量为目标,将各司法鉴定执业类别受理、鉴定、文书制作、出庭和信息反馈等过程中会影响鉴定质量的因素加以提炼,并以相关法律法规及规范标准的内容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依靠必要的组织结构对其状态加以监督控制,从而保障司法鉴定意见的科学性和法定性的质量管理系统。司法鉴定质量控制体系是一套区别于认证认可要求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在总结司法鉴定行业内各执业类别机构内部质量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整合了司法鉴定相关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内容,以及行业规范和管理标准中的部分内容,并结合质量控制原理和技术而制定的一整套具有行业普遍适用性、应用于司法鉴定机构内部的质量管理手段的集合体。

司法鉴定质量控制体系与司法鉴定机构认证认可要求的质量管理体系之间存在着诸多的关联,此种关联来源于两者间目的和追求的一致性。但两者间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它根源于两者在立足点和目标层级上的区别。正是因为有这些关联、司法鉴定质量控制体系的探索更具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

《通知》在“总体目标和要求”中明确指出,认证认可工作的目标之一就是建立并有效运行质量管理体系。可见,司法鉴定机构认证认可工作的功能和效用之一就在于为司法鉴定认定机构建立一套科学、权威、可靠的质量管理体系。围绕这一问题,司法鉴定质量控制体系与质量管理体系相比较有同有异。其相同点保证了质量控制体系的功效价值及其与认证认可质量管理体系衔接的可能;而差异点则体现了质量控制体系特有的优势及其相对于认证认可质量管理体系的存在价值。

司法鉴定质量控制体系与认证认可质量管理体系在功效诉求上具有一致性。质量控制是认证认可的基本功能之一。认证认可是各类组织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保证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对于司法鉴定机构,认证认可也是寻求同样的工作目标,发挥着同样的制度作用。通过对人、机、物、法、环的标准核定,将整个司法鉴定开展流程紧密约束于各级各类的标准之中,从而实现对司法鉴定流程和产品的质量控制,而这正是质量控制体系的主要功能。认证认可是质量控制的高级实现形式,是质量管理、质量保证的重要技术实现方式,其对于司法鉴定质量控制的实现虽并非唯一的选择,但是相较于其他质量控制手段,它在前提假设、基本立场以及目标高度等方面充分体现出其优势,因而是解决司法鉴定机构质量控制问题各种手段方法中的高级实现形式。具体来讲,认证认可是要求司法鉴定机构依据国际通用的准则,从管理和技术两方面建立并运行质量管理体系,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对鉴定人员的能力、鉴定方法和程序、鉴定环境和设施等众多要素进行全面管理,对鉴定过程进行全方位、动态化的控制,并获得第三方的评价与承认,从而确保司法鉴定质量,确保鉴定意见的公正性和有效性。司法鉴定领域中认证认可的获得是质量控制标准化、规范化、国际化、模式化的典型范例,是质量控制高标准、全覆盖的高级实现形式。

虽然认证认可要求的质量管理体系与笔者提出的司法鉴定质量控制体系在功能诉求上存在高度的一致性,但两者在目标高度上的差异及由此产生的内部结构方面的差异,导致了其在具体功能实现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区别,这些区别正是司法鉴定质量控制体系优越性的体现,它主要表现在质量控制的外部实现途径和过程当中。

1成本(负担)可控性优势

对于认证认可所要求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在建立和运行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撑。根据《通知》和认证认可依据准则内容以及笔者调查了解,仅在部级资质认证认可前期准备阶段,就不仅需要大量的设施、文件、人员培训等工作成本(如引入外部咨询机构的咨询费用每项少则数万元),而且其后维持质量管理体系日常运作,如在内审和管理环节也需要大量的人力消耗。笔者走访的部分司法鉴定机构为保持其管理体系的效能发挥,专职内审管理人员与鉴定人员的比例已经达到了0.8:1,这还未计算外聘人员。同时根据多家取得认证认可鉴定机构提供的数据,要维持质量控制体系的充分运作,每年鉴定中心的案件受理数量需维持在1000件以上(此仅针对鉴定机构全部资金来源于鉴定所得的鉴定机构)。这些都充分表明基于认证认可所建立起来的质量管理体系在构建和运行过程中,需要鉴定机构投入巨大的成本,并且此成本负担还具有相对固定即不受控的特点――任何源于工作压缩的成本节约或控制,都意味着管理体系运行的间断或形式化,同时也是对相应质量管理作用的削减。

而对于具有行业普适性且相对独立的司法鉴定质量控制体系而言,其在上述各方面所带来的成本压力则要相对小得多,且绝大部分负担是保障鉴定基本合法有效性的必需成本,同时在成本可控性方面也具有更为明显的优势。首先,在建立成本上,通用性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以保障鉴定合法有效为底线原则,进而选取法定内容为其基层标准,在满足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降低质量控制体系的起点来拉低成本基点;鉴于质控体系的普适性和稳定性特点,为避免鉴定机构对质控体系的适应成本和调整成本的产生,可以通过横向推广摊平设计和建立成本,全面减轻成本负担。其次,质量控制体系在基层结构之上,还建立了要素“观测池”,将影响鉴定质量的各要素集中于此,各鉴定机构可以根据自身的机构特点和层级需求,选择其中部分要素加以观测掌控,从而在质控基层平台上搭建适合自己的质量控制体系。个性化的设计、机动灵活的体系搭建,在便利运行的同时,也降低了构建成本。最后,质量控制体系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各类别间的质控可以统一到一个计算机自动化管理系统当中,将各机构独立构建成本整合为行业构建成本,进一步摊平质量控制体系建构成本,同时也可以有效降低运行维护成本,特别是解决那些人员少、案源少、项目少的小型司法鉴定机构在面对质量管理问题时的两难困境。

2体系延展性优势

从质量管理体系模式设计并建立的角度来看,虽然认证认可对质量管理的具体模式并没有提出统一要求,但认证认可依据准则的详尽性与单一性,导致在模式建立上各取得机构并没有过多的选择空间,除体系文件方面略有不同外,各质量管理体系在组织和运行上大同小异,失去了体系的适应性与延展性。适应性与延展性的丧失,影响了司法鉴定机构质量控制体系模式的差异化建构,各鉴定机构在地域、等级、项目、特色、性质等各方面的特质也就无从体现和发挥,进而约束了司法鉴定机构质量控制体系功效的实现,也制约了司法鉴定机构的特色化发展。

司法鉴定质量控制体系在模式上由底层必需性结构和上部选择性结构共同组成,除源于司法鉴定领域法律法规中强制性规范的基层结构无法调整外,上层体系部分仅是进行了大量的关键要素和节点的提示性关注,未固定其相互关联和取舍维度,为各司法鉴定机构的个性化模式建立既提供了充裕的空间和完备的选材,又极大地保障了体系的延展性,可满足各级各类鉴定机构的差异性需求。司法鉴定质量控制体系适当组合后,还可以衔接和等同认证认可要求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

3运行平稳(持续)性优势

司法鉴定质量控制体系的成效,不仅取决于体系本身的完善程度,更与体系实际运行状况成正比。依托我国司法鉴定资质认定和认证认可建立起来的司法鉴定机构质量管理体系,其全覆盖、高标准的特点,也使得体系自身必然是内部组织结构繁复的庞杂系统。根据对数家已经通过部级资质认定同时兼具教研功能的大型司法鉴定机构的调查了解,在有母体分担体系运行成本压力的情况下,质量管理和鉴定技术各环节均表现出对于体系运行参与的疲态甚至倦怠。尤其是运行超过1年后,会进入到排斥期,更有甚者,已经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被一定程度地束之高阁。

而通用性质量控制体系在体系机构上是分层结构。对于基层部分的内容,一方面是司法鉴定工作开展自身必然所需,已内化于各级各类司法鉴定的日常工作中,具有必然性;另一方面为保证鉴定的法律效力,其也具有必须性,如此决定了基础质控部分在运行中不会也不允许存在抵触和拒绝。而对于上部质控部分,由于是个性化的选择构建,体现了机构及内容人员的客观需要和主观意愿,不存在运行阻力的问题,因此在运行的平稳(持续)性上也会得到保障。

4标准来源覆盖性优势

无论是各司法鉴定机构已有的质量管理手段,还是本文所言的通用性内部质量控制体系,抑或是高端的认证认可制度,其质量控制的设定标准均是有一定来源的。此来源或是实际总结,或是法律规定,或是已有体例,来源的差异同时也带来了各质控体系在终极目标层级上的不同。

认证认可要求依照《司法鉴定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检查机构能力认可准则》中的内容作为其质量管理体系工作的标准来源,以实现鉴定结果的国际认可。

司法鉴定机构质量控制体系更侧重于对作为标准来源的基本法律法规的体系性吸纳,将《决定》《司法鉴定程序通则》《司法鉴定机构仪器设备配置标准》《司法鉴定教育培训规定》《司法鉴定执业分类规定(试行)》《司法鉴定人登记管理办法》《司法鉴定文书规范》等法律法规内容作为核心质量控制标准的来源,与此同时也开放性地选取了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依据的文件作为自身体系“选择构件’’的标准来源,以实现自身的平台功能,也寻求与认证认可质量管理体系间的有效衔接,为鉴定机构管理升级提供途径。

二、在我国建立司法鉴定质量控制体系的必要性

认证认可制度的可靠性、权威性、科学性等优势自然毋庸置疑,现实经验和环境在给我们信心和鼓励的同时,其实也在不断提醒我们,实现全部司法鉴定机构及项目取得认证认可是一个过程,其间需要等待,更需要过渡。在这种起步运行中,需要司法鉴定机构通用性内部质量控制体系的存在。

1国外司法鉴定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的经验借鉴

1970年代末,美国罪证化验所所长协会/实验室认可委员会(aSCLD/LaB)开始着手研究并建立美国法庭科学实验室认可制度,至2005年美国公立犯罪实验室通过认可的数量占82%,其中州一级的91%通过了认可,县一级的67%通过了认可,而FBi犯罪实验室在1998年通过认可。澳大利亚国家检测机构协会(nata)自1992年对法庭科学实验室进行认可,至2009年,认可的专业部门或实验室共257个,可见它们的发展速度并不快。在欧洲,截至2004年,参加欧洲法庭科学实验室网络联盟(enFSi)的52家鉴定机构中有17家通过了认可。长期以来,荷兰乃至欧盟国家均很少有关于司法鉴定机构管理的专门性法律规定以强制要求司法鉴定机构参加认证认可,仅在个别鉴定项目上(如Dna检测),机构必须通过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检测实验室认可。

可见在国外的司法鉴定领域,至今仍存在着大量未曾取得、也不曾计划进行认证认可的司法鉴定机构,这些机构在鉴定质量控制上依然有自己的手段和方式,建立了有异于认证认可的质量控制体系。从世界范围内认证认可的发展历程和当前状况来看,全领域、全范围、各层级的司法鉴定机构认证认可全覆盖尚未能得以实现。

2我国存在问题及构建必要性

我国司法鉴定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司法鉴定行业自身特点是我国在司法鉴定领域开展认证认可工作应予以考虑的重要因素。如我国在《司法鉴定文书规范》中明确将鉴定书分为鉴定意见书和检验报告,这是对司法鉴定存在技术型鉴定和经验型鉴定的认可。此外,有些鉴定需要依靠团队配合和大型仪器设备辅助,而有些设备则以目测和一般性光学观察为主要的鉴定检验手段;有些鉴定需要多学科多门类综合完成,而有些鉴定则可以单人独立完成。面对此种状况,单纯的认证认可制度不能兼顾。上述司法鉴定行业自身的情况和特点,决定了司法鉴定既需要大型综合性实验室类检验鉴定机构,也允许单体小型鉴定机构的存在。这导致了在认证认可制度的发源地,同时也是认证认可较为普及的西方国家,认证认可也大多只局限于公立、大型、检案数量巨大的综合性司法鉴定机构。对于尚处于司法鉴定行业发展完善初期的我国而言,单一的认证认可质量管理方式必将成为行业发展的桎梏。同时,游离于标准化管理之外的“三大类”以外的鉴定项目或机构,更需要一个灵活机动且实用高效的质量管理体系。这为司法鉴定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既提供了行业的内在需求,也提供了管理的外部空间。

三、我国司法鉴定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

1我国司法鉴定质量控制体系建立的现实环境

我国司法部所作的《2011年度全国法医类、物证类、声像资料类司法鉴定情况统计分析》中有两组数据(见图1、图2)值得对比关注。

由图1和图2可知,2011年我国现有司法鉴定机构除上海、江苏、浙江之外,其余省份中每个机构平均年检案数量均不到1000件,同时考虑受“马太效应”影响而存在检案分布的不均衡性,各省年检案数量在500件以下的机构应该占总数的绝大部分。从2011年度司法鉴定机构鉴定人规模统计情况可以发现,全国范围内10人以下的相对小型司法鉴定机构占比超过60%。可见,我国当前的司法鉴定机构队伍中,鉴定人数和检案数量较少的中小型机构占了绝大多数,这些机构很难承受认证认可所要求的质量管理体系所带来的成本压力,无论是从申报的积极性还是从取得认定后的执行动力来看,实质性参与司法鉴定机构认证认可工作均存在较大的阻力。同时我国幅员辽阔,鉴定难度和需求参差不齐,中小型鉴定机构的存在及其相对分散的布局状态,有利于鉴定资源的利用和诉讼效率的提高,有利于节省当事人的诉讼成本,中小型鉴定机构的存在是司法鉴定适应现实的必然结果。而相对于认证认可要求的质量管理体系,通用性质量控制体系更适合保证中小型司法鉴定机构的鉴定质量。

2我国司法鉴定质量控制体系建立的法律空间

认证认可工作开展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督促各鉴定机构建立并有效运行质量管理体系,而该项工作的开展又是基于《决定》和《通知》。在认证认可质量管理体系之外再建立一套质量控制体系,是否与法律相违背、是否存在法律依据,是首先要思考的问题。通过对相关法律法规条文的解读不难发现,司法鉴定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和应用,存在所需的法律空间。

《决定》第5条及《司法鉴定机构管理办法》第14条规定,鉴定机构需有在业务范围内进行鉴定必需的、依法通过计量认证或者实验室认可的检测实验室。该内容一方面要求进行强制认证认可的范围仅是在计量认证和实验室认可两个方面,并不包括检查机构类认证认可;另一方面又说明开展该强制认证认可的前提,是在业务范围内进行司法鉴定所必需。笔者认为,认证认可并非全领域各层级所有司法鉴定机构和类别均需遵从上述规定,对于无需实验室辅助的鉴定类别或实验室辅助以外的鉴定环节,则不需要通过认证认可。如此理解,那些无需或无法开展强制认证认可的司法鉴定机构或类别建立另外的质量控制体系,就得到了法律的默许。

根据《通知》总体目标和要求中(一)(二)(三)项的内容可以发现,强制性认证认可在时间和类别上均存有执行的过渡区域。首先在时间上,对于自通知之日起新设立的司法鉴定机构核准登记后2年内,通知之前从事司法鉴定的机构应当按照所在区域司法厅(局)规定的期限,依法通过认证认可,此2年和规定的期限被设定为管理过渡期。但过渡期的设定在缓解矛盾的同时,也使得在该期间机构处于一种质量管理的游离状态。其次在类别上,从事法医、物证、声像资料类之外其他司法鉴定业务的司法鉴定机构在面对认证认可这个问题时,司法部的要求是,可参照《通知》,依法通过认证认可。此规定使用了“可”和“参照”等用语,表明了非强制的通融性态度,如此使得“三大类”以外的鉴定机构同样处在游离状态。但是,司法鉴定质量的重要性以及鉴定机构对认证认可的追求,要求此间某种质量控制体系在机构内部存在。因此,在现有的法律规定、政策环境和行业规范内,上述游离状态的存在为具有通用属性的行业质量控制体系的存在提供了基础。

质量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篇4

本次调查历时3个月,以《银行监管统计数据质量管理良好标准》为基础,设计调查要素215条,发放调查问卷122份,通过座谈会、现场督导等多种形式,深入调查辅导并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数据质量管理基础薄弱

统计团队力量尚未形成

首先,数据质量组织领导方式粗放。

从理事会层面来看,除省联社外的121家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中只有望城农合行等6家机构在风险管理机制规划中涉及数据质量管理,桂东农商行等38家机构将有关数据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的要求写入行社章程,其余77家机构的数据质量管理规划为空白;60%的机构理事会未考虑督促内审等相关部门定期对数据质量进行有效的检查和评估,40%的机构开展了涉及数据准确性的内审、稽核等常规检查,但未纳入理事会议事日程。

从高管层层面来看,全省仅先导农商行及芙蓉、雨花农合行3家行自我描述在《统计管理办法》中建立健全了数据质量管理机制。36%的机构缺乏高管层对数据质量管理从机制、分工、评价到问责的明确规定,61%的机构明确了数据质量职责分工,部分涉及问责办法。

从主管领导层面来看,主管统计的领导分工基本明确,对统计工作的财力、物力保障充足。88%的行社能够以正式文件的形式明确主管统计工作的领导。98%的行社主管领导在统计经费和专用设备等资源调配方面能给予有效支持,但在建立分工协调机制和部署重大监管统计事项方面则存在明显不足,29%的行社没有建立分工协调机制,33%的行社未能提供与分工协调相关的文件,机制建立流于口头描述。

此外,部门设置五花八门、授权不全面、履职不充分,归口管理存在明显缺陷。

其次,岗位设置严重不足。

从归口管理部门来看,50%以上的行社归口管理部门未设置监管统计专职岗位,9%的行社岗位设置没有制度性规定,统计岗位人员数量难以满足日益复杂的监管统计工作需要。从业务部门来看,各行社业务部门没有设置专职统计岗位,一般由业务人员兼职,63%的行社缺乏制度明确兼职岗位的统计职责。从aB角设置来看,各行社aB角设置混乱,难以有效发挥岗位作用。从统计岗位的配套建设来看,各行社均能满足统计岗位培训、系统设备维护等费用支出,但65%以上的统计人员表示监管统计岗位的薪酬水平与一般岗位一致,无法吸引和激励统计人员。

此外,团队建设亟待加强,主要表现在人员数量难以保证需求,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培训明显不足等。

同时,本次调查认知不足折射出组织、人员力量的薄弱。经对收回调查问卷逐条整理分析,发现被调查对象提供的26125条调查信息中,有4548条信息结论与事实描述不符,调查结果总体修正率达19%,农商行、农合行、县级联社的分类修正率分别为17.1%、17.4%、19.3%。

制度框架尚未搭建

业务制度普遍缺失

从调查来看,湖南省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制度建设刚刚起步。从管理制度类型来看,以统计管理办法为主,个别行社同时制定了统计工作考核办法。从管理制度内容来看,不够科学合理,内容普遍不全面,较多涉及组织管理、监督检查、数据质量考核、部门职责等内容,协调机制、安全保密、系统保障等方面基本未涵盖。从管理制度执行情况来看,已建立管理制度的60家行社中,有11家认定自身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

业务制度普遍缺失。当前,湖南省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业务制度建设的现状是:122家被调查机构中仅有5家机构涉及业务制度的制定。业务制度的普遍缺失也造成了业务制度的内容、评价与更新、制度备案等多项数据质量管理标准无法评价。

项目归属关系的概念尚未形成。为确保统计项目的内容、方法和口径统一,明确统计项目的取数路径,早在2008年初,湖南银监局就明确要求,各机构根据监管统计指标与本单位会计科目及相关账簿“逐表逐项”进行对照,编制书面的归属关系和取数路径,以便于报表填制人员规范操作。从调查情况来看,湖南省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对项目归属关系至今缺乏准确定位,部分机构认为列明归属关系即是按照银监会监管报表填报说明填制报表,部分机构期待省联社在系统中统一制定。

系统建设处于起步阶段

数据质量监控体系不健全

湖南省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系统由省联社统一建设开发,目前在线运行的系统有综合业务系统、信贷管理系统、新农保系统、大小额支付系统等。其中综合业务系统、信贷管理系统能够提供部分统计源数据,2012年6月信贷管理系统完成了二期升级改造,按新国标增加了贷款行业标识,增加了1104系统和人行大集中系统所需的部分数据要素。正在开发的财务管理系统,将进一步增加监管统计数据源。

数据质量监控体系不健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日常监控体系不健全。一是数据质量监控机制未建立。从省联社到各家县级行社均未建立完整的流程监控制度和差错纠正制度。二是数据源质量监控需改进。各行社业务部门对归口管理部门提出的数据源质量问题整改较为及时,整改完整率达70%,数据源的重复性差错得到有效控制。但是数据源质量监控缺乏制度约束,90%以上的行社没有明确数据源信息录入标准,66%以上的行社没有对数据源信息进行有效的复核,仅有45%的行社不定期开展过信贷、财务、资金营运等专项检查。三是归口管理的全面监控不足。55%的归口管理部门未对监管统计数据进行全面跟踪,33%的行社仅对一些重要、异动较大的数据进行监测。对报表的审核局限于表内、表间校验且高度依赖于银监会报表模板和客户端设定的校验公式。客户风险系统报表基本维持“谁统计,谁负责”的模式。53%的归口管理部门没有制定数据日常考核制度。部分行社由于部门职责分工问题,造成归口管理部门未能有效履行监控职责。四是数据质量监测不到位。85%的行社未建立与报表频度相适应的数据质量监测台账,已建立台账的行社完全依赖于手工记载,基本不涉及问题的成因分析。

第二,数据质量检查监督机制不健全。统计现场检查能有效提升银行数据质量,促进银行统计制度的贯彻落实。从内控层面来看,70%的行社未将数据质量检查纳入内控合规体系,75%的行社归口管理部门未向内控合规部门提出过数据质量检查的建议,74%的行社内控合规部门未对数据质量进行过专项检查。内控检查的缺失,造成数据质量缺乏有效监控,管理问题难以反馈到行社高层。从归口管理层面来看,在制度建设上,79%的行社未建立监管统计现场检查制度。部分行社对统计归口管理部门统计检查的职权、方式和内容等方面有所涉及,但未具体规定监管统计现场检查的具体内容、程序、报告、处理和整改等事项。从业务层面看,没有制度规定相关业务部门须对业务范围内的监管统计数据源质量进行检查,但在实际工作中,43%的行社业务部门以各种形式对数据源进行过检查,其中37%的行社实际工作中仅风险管理部对信贷基础信息进行过不定期检查。

第三,数据质量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可以促进银行监管统计工作改进和提升。当前,湖南省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统计考核力量普遍较弱。首先,省联社统一制定了《湖南省农村信用社县级联社经营目标管理考核办法》,用于湖南省农信社县级联社的年度经营目标管理考核,赋予业务管理部数据质量、制度建设以及操作流程的考核权限,但是归口管理部门考核权威性不足。其次,业务部门的数据源质量考核体系尚未形成,81%的行社业务部门没有制定数据源考核制度,数据源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再次,考核激励约束不够,62%的行社未将考核结果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已纳入绩效考核的行社数据考核占比在10%~30%之间,能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

质量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篇5

(1宜昌市夷陵区住建局湖北宜昌4431002国防信息学院湖北武汉430010)

摘要:美国强调法律法规,发挥业主作用,重视全过程质量管理、实施担保与保险制度、规范工程咨询服务等先进经验值得借鉴。我国应立足于具体国情,加强工程质量监督队伍建设,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完善全过程质量管理,促进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协调发展,推动工程质量监督能力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美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机制;启示

中图分类号:D253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2.022

收稿日期:2014-10-27

本文从美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运行机制以及质量监督管理的基本特征入手,并结合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具体实际,提出了相关的监督管理建议,以达到促进我国工程质量监督控制能力的目的。

1美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运行机制

1.1健全完善的工程质量监督制度

美国的建筑市场建立了一套较为健全完善的市场机制和法律机制,并通过严格的执法手段来保证法律制度的实施。首先,建筑市场的各方主体行为均受到法律、规范和合同的约束。美国的《统一建筑法规》明确指出,全部建设项目应当具备执照,并要受到相关机构的管理控制,在重要建筑项目里还要开展阶段性审核;其次,为了推动质量监督工作的开展,项目执照申请人必须符合法定的工程质量标准。《统一建筑法规》规定,所有建设项目和工程需申领执照后,都必须接受工程质量的监督和检查,执照申请人应提供必要的条件方便监督检查的开展;再次,工程质量监督必须实地考察,工程质量主管官员可以按照工程结构和所批准的设计图纸对建筑工程进行实地测量。

1.2直接参与的工程质量监督形式

美国政府直接参与工程项目的管理与监督,由政府向建设单位发放《发展许可证》和《建筑许可证》。从工程质量的监督章程来看,按照《建筑许可证》工程质量监督项目标准,根据工程的类型和性质,一次或多次开展现场检查监督。工程项目竣工之后,监督人员进行全面地验收检查,在《建筑许可证》签署完工验收意见。从工程质量监督的组织形式来看,主要包括政府直接监督、委托监理、开发商自己管理等3种。直接监督主要是针对联邦、州、市政府投资的大中型项目,政府组织专门的工程质量监督与管理队伍和机构,直接由注册工程师检查。委托监理主要是经政府批准,由投资方申请委托的监理(或咨询顾问公司)进行监理,主要由注册监理工程师负责,并向政府提交书面报告,受政府受监人员抽查。开发商自己管理主要是对于单户或双户住宅楼等小型建筑项目而言,对于这些小型项目只需要提交书面报告供政府检查人员抽查即可。

1.3各司其职的工程质量监督机构与人员

在美国开展检测任务的都是具有资质的工程质量监督机构,但是施工承包商、中间监理、咨询顾问公司等机构不允许设立检测机构,其主要对原材料、成品、半成品进行检测,并出具具有法律效力的检测报告。这些机构实行企业化管理,按经济合同向投资方收费,一般按建筑项目总造价的7-8%收取监督费用。工程质量监督与管理人员各司其职,主要包括图纸检查官、建筑检查官等。其中,注册工程师或注册监理工程师的是主要的工程质量监督人员,必须拥有法定的资质,在实际工作中必须严格按照设计标准、联邦、州、市的技术法规、工程项目的管理法规办事,如有越轨行为就会被注销工程师资格。为防止腐败,政府官员脱离政府部门3年以后才能转变为注册工程师或监理工程师。

2美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能力建设的基本特征

2.1强调法规与许可制度建设

美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最主要特征就是法规与许可证的制度建设。从监督法规上看,美国制定了较为系统地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法规和许可制度,主要以施工许可制度和建筑产品使用制度为主,同时以质量体系认证、市场准入度、设计文件审核等制度为辅。从监督管理对象看,主要是大型政府公共项目和大型投资项目等重点领域。从从业人员管理上看,主要对工程质量监督从业人员实行注册制度,强调从业人员的个人资质管理和从业企业的资质管理。

2.2实行强制性担保与保险制度

除许可制度外,美国还实行了全方位和全过程的工程担保与保险制度,为质量监督管理的良性发展提供了保证。美国政府规定所有工程建设方包括这类单位包括质量检查公司、总承包商、设计承包商、施工承包商、建筑产品制造商以及业主和建筑师等,都必须向担保与保险公司进行强制性投保。相应地,工程建设方通过担保与保险,一方面可以加强质量管理;另一方面也可以积累良好业绩,提高企业声誉。在美国,工程担保与保险制度是建设工程质量实现的基本保证。

2.3重视全过程控制与管理

与我国把质量管理地重点放在施工阶段不同,美国非常重视项目建设的全过程控制与管理。①重视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时就充分考虑工程质量监督要素;②重视对工程设计进行质量控制,质量控制原则从设计阶段就开始介入;③注重现场管理,监督与控制工程项目的材料、设备等质量;④重视监督与施工的协调工作,正确处理质量控制和进度控制的矛盾;⑤严格进行施工阶段的检查与监督,对施工过程的进行质量管控。

2.4注重项目管理者的主导作用

项目管理者主要指项目经理或者业主代表,美国要求项目管理者必须从多个方面对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进行全面控制,包括项目进度、项目成本、项目质量等。如此重视项目管理者的主导作用,关键在于项目管理者全程参与了建筑项目的设计、承包、施工、管理以及合同文件等全过程运作,美国政府注重业主在工程质量管理方面的主导作用。一方面是由完善的法规制度约束业主和施工单位;另一方面也出于监督成本考虑。但是,如果建筑项目危及社会生活秩序和公共利益时,政府也会进行直接干预。

2.5规范建筑工程质量咨询服务

为了规范建筑工程质量咨询服务,美国政府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工程咨询服务资质评定和审核制度体系,严格规范专业组织和专业人士资格认证制度。一方面,要求工程咨询人员合规介入工程质量监督工作,这不仅有效提高了质量监督工作,同时也提升了工程管理服务质量;另一方面,要求咨询行业建立严格的自律约束机制,为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提供专业化社会服务,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另外,要求专业咨询人员严格规范工作行为,强调从业人员的职业精神,进而有效地保证了工程质量管理的实现。

3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能力发展的对策建议

目前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与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还不健全,现行的监督机制与科学的质量监督与管理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建筑工程质量事件仍层出不穷。结合我国工程建设监督与管理的实际情况,借鉴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外先进管理方法,我国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促进我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能力的发展:

3.1健全符合国情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制度

对于政府是否应该介入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问题,答案是肯定的,即使从美国的经验来看,政府也是必须亲力亲为进行工程质量监督的。但是我国需要回答的并不是政府“管不管”的问题,而应该是政府“怎么管”的问题。美国政府虽然不设置专门从事工程质量监督的政府机构,但是以多种许可制度和担保、保险、管理控制制度对工程质量进行管理。同样,我国也应该坚持政府对工程建设实行直接监管的基本制度。一方面可以健全工程质量监督的法规体系;另一方面为社会一个公开公正的市场运作平台和竞争机制,同时转变政府工作作风,大力提高政府的工程监督效率和管理能力。

3.2建立建筑工程监督人员的“准公务员”制度

在我国,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应该是政府职能的延伸,连着千家万户的安居乐业,应该是不附带任何利益诉求的公益部门。但实际情况是该项工作长期游离在政府和市场之间,其原因是如何端正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定位和看待监督管理人员的身份问题。在美国,图纸检查官、建筑检查官等都是带有“准公务员”性质的管理监督人员。在我国,将工程质量监督站的自收自支的经费方式改为财政全额拨款的经费方式,将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纳入国家公务员序列或者参考公务员管理的“准公务员”,这样才有利于改进质量监督手段和方式,提高质量监督的公正性和公平性,保障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水平。

3.3明确行政执法权,加大工程质量监督执法力度

为保证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执法的合法性与合规性,我国必须将必要的行政执法权明确赋予相关监督机构,这样才能使监督工作与执法工作相辅相承。我国往往赋予了工程质量监督的具体工作内容,但对工程质量监督站的行政执法权一直处于模糊状态。在当前尚不规范的建筑市场环境下,明确行政执法权,进一步加大监督执法力度,这样才能规范工程质量行为,有序发展建筑市场,创造良好建设环境。

3.4实行建筑工程质量的全过程监督

目前,我国的工程质量监督主要集中在建筑工程的施工阶段,这种监督方式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建筑物的形成并不是仅仅只有单一的施工阶段,还包括规划、勘察、设计、施工、竣工验收、试运行等多个环节,工程质量问题可能会发生在其中的任一环节。实施全过程监督是美国普遍采用的有效办法,这也启示我国在建设工程质量监管范围方面,也需要将勘察环节、设计环节、施工环节、竣工验收环节等纳入进来,从而实行建设工程质量的全过程监督。

3.5实现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转型与发展

我国工程质量监督部门传统的监督模式和监督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必须市场发展的要求,向行业管理型发展,向服务型发展,向技术型发展。向行业管理型发展就是要求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开展行业标准研究,协助政府研究工程质量标准、规范、操作规程,从而促进工程质量规范与时俱进。向服务型发展就是要求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必须加强工程质量问题预防服务能力建设,为建筑工程提供预防服务,将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目标从事后验收向事前预防转移。向技术型发展就是要求质量监督机构加强技术能力培训,学习行业领域出现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将之与工程质量监督技术结合起来,从而形成技术精通、队伍精干的行业管理与执法队伍。

参考文献

1郭汉丁.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研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郭汉丁,刘应宗.发达国家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特征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4(4)

3朱学红.我国建筑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质量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篇6

【摘要】通过地震灾区绵阳市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医保管理状况分析显示:已实现全民医保制度全覆盖,但大多数医院医保管理机构不健全,人员不足,素质参差不齐,服务流程不完善,制度不规范,信息化水平低,管理效能不高;政府医保机构管理人员非医务化问题突出。因此相关部门应规范医保管理制度,建立医保专业管理培训考核机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城镇职工、城乡居民医保制度体系,提高医保管理效能,落实新医改精神。

【关键词】医院;医疗保险;管理;现状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9.355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9-2591-02

医院医疗保险管理是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新生物,随着全民医疗制度的实施,各级医疗机构建立了医疗保险办公室(简称医保办),医院医保办是医疗保险管理经办的最基层机构,对内直接面向患者,对外面对政府医保机构,在医、患、保三方中具有“核心”地位。但由于是十年医改的新生物,在管理机构及制度建设、管理经验等方面均有不完善之处,并面临着许多困难,现将地震灾区医院医保管理现状分析如下。

1.人员不足素质参差不齐,管理机构不健全

绵阳市城乡居民560万人口,市级医疗机构5个(其中综合三甲1个,专科三甲2个),县级医疗机构40个,乡镇及社区医疗机构270个,现设置有医保办的医疗机构仅5个,专职医保管理人员40人,其中副主任医师1人,主管护师30人,财务类人员9人,大部分县级医疗机构及所有乡镇、社区医疗机构均无专职医保人员,其业务由财务部门经办。

分析原因:一是“5.12”大地震北川、平武等地医疗机构遭受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甚至毁灭,灾后重建任重而道远;二是医院医保意识有待提高,医保费用质量意识不到位,把费用质量与医疗质量分割;三是国家对医院医保管理无规范性制度要求,客观上造成了医疗机构凭各自管理;四是医保按项目付费的支付方式未给医疗机构费用管理形成拒付压力;五是医保管理归属行政职能,管理人员必须有临床经历,但其待遇偏低,临床医师不愿意离开专业,因此医保办非医疗类人员为主。

2.医院医保服务流程不完善,管理制度不规范

由于医保管理无可循的标准和规范,若医保管理机构不健全,自然导致医保服务流程不完善、管理方式各异,制度不规范。绵阳市除5个大型医疗机构外,其余医疗机构还没有建立规范性管理制度。因此医疗机构面对医保机构常常处于被动局面,话语权不足,被动签定点服务协议,被动执行医保管理规定,甚至导致医保基金安全风险。如我市一家医疗机构因内部管理混乱导致医患合谋的案例,骗取医保基金数万元。

3.信息化水平低,管理效能不高

随着医保管理服务的深化,医保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我院开放床位1000张,经过多年努力基本建立了医保费用管理、审核、监控、分析信息软件,可将复杂的医疗保险管理程序简单化,降低医疗成本,提高效能,但绵阳市县及县以下医疗机构由于经济水平等原因的限制,特别是“5.12”地震的严重影响,未建立信息化管理,仍然采用传统的手工操作,病人医疗费用按照政策人工审核结算,既不能实施医疗费用在院实时结算、数据传输,也不能搜索、整理医保管理数据指标,管理效能不高。

4.医疗机构医保办协作不力,各自为政

2009年初,中国医院协会医保管理专业分会正式成立,对区域性医疗机构医保协作,加强医院医保管理,具有积极作用。但由于是协会性的组织,又无强制性规范作用,各级医疗机构医保意识水平差异,目前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广泛建立医院医保协会,面对医保政策的强制性和医保费用的拒付制形成了政府医保管理机构的“优越性”和“权威性”,医、保双方没有真正的建立起平等协作关系和有效的沟通、谈判机制。

5.医保政策的多元化,医保机构人员的非医务化给医院医保管理带来了压力

1997年,绵阳市首批试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改革,截至到2008年底基本实现了城镇职工、居民、新农合三大保险的全覆盖,但以县级属地为统筹级别,统筹水平低,医保政策各异,同时新农合又归属于卫生行政部门管理,形成了“制度全覆盖,横向又隔离,纵向协调不力”的局面。因此医疗机构必须面对不同的参保对象,不同的保险管理经办部门以及不同的保险政策,特别是我院作为区域性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不同类别的参保病员特别多,给医院医保管理带来巨大的困难和挑战。

绵阳市、县医保管理机构12个,新农合管理机构10个人员分布情况(见下表)。

从数据表明,一是医保机构管理人员中非医务人员占85%以上,有学历者仅占25%,他们有丰富的医保政策水平和管理水平,但医疗知识不足,因此在医疗机构与医保机构进行沟通谈判时常常出现认识不统一,甚至矛盾,这也是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的问题;二是医保、新农合管理人员严重不足,任务繁重,势必会影响医疗保险的精细管理力度,甚至会出现医疗保险基金安全隐患,多年来相关部门在研讨医保付费方式,但无统一模式,医保管理机构费用定额考核指标科学论证不足,有时凭历年数据、经验为参考依据,甚至有些规定与医疗机构临床诊疗规范相矛盾,而医疗机构话语权不足,常常导致不合理的医保拒付费用。

6.顺应全民医保制度,加强医院医保管理

6.1健全医院医保管理体系,规范医保管理制度。随着全民医保制度实施,医院不仅是医疗服务的载体,也是医疗保险运行的载体,在医、患、保三方中属于核心地位,也是社会矛盾的汇聚点,因此建立健全一支高效的医保管理团队,完善和规范医保管理制度对落实新医改精神、实施政府惠民政策,保障优质的医疗服务,促进医院良性发展,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院经过多年努力探索,建立了一系列医保管理制度和服务流程,形成“动态监控,目标考核,绩效挂勾”的管理机制,医院医保管理工作连续多年被各级医保机构评为“定点医疗先进单位”。

6.2提升医保管理人员素质,保障医保基金安全。医疗保险参保者成为公立医院主体患者,医疗保险的管理质量对医院生存发展的权重逐渐增加,而管理人员的素质尤为重要,我院作为国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院高度重视医保管理,自1997年成立医保办以来,其管理人员都是具有多年临床经验的中、高级医护人员,人员结构合理,责任心强,具有内外勾通协调能力,对于加强内部管理,医保费用有效谈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既保证了医保管理绩效。又保证了医保基金的安全,

6.3树立医保费用质量意识,以费用质量助推医疗质量。医院医保管理就是依照医疗保险相关政策制定和落实医院内部医疗保险实施制度和措施,管理参保者医疗费用提供医疗保险服务,其核心就是医疗保险费用管理。新医改明确提出以病人为中心,推行医疗保险付费方式的改革,合理控制医疗费用,为病人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优质的医疗服务必须有医疗费用作为保障支撑,而在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下,医疗行为又必须受到医保政策约束,只有规范的医疗行为、合理的医疗费用才能构建和谐的医、患、保关系,减少医保拒付费用,提高医保收益率。在实际工作中,医保拒付费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病历记录不全,有诊疗服务项目收费,无可查的病历记录依据,视为不合理收费;二是超诊断范围的检查、用药或超医保药品目录限制药品适应症范围用药,多品种重复用药特别是中成药制;三是执行医患沟通制度不到位、全自费等特殊诊疗项目不实行告知制,导致病人拒付;四是执行物价政策缺陷,收费不规范;五是不合理控制医疗费用,医保定额指标超标。

因此医院在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医疗质量为核心”,同时还应树立“医保费用质量意识”,以费用质量促进医疗质量提高,我院坚持“因病施治”,四个合理(合理检查、治疗、用药、收费),建立了医务、财务联动的医保管理机制,形成个人、科室、职能层层把关,审核在先的动态监控机制,出院结算时提取住院病历,照物价、医保政策审查每医疗费用;月末考核、缺陷整改、绩效挂钩的考核奖惩机制。近年来医院医保拒付费用逐年减少,医疗质量特别是病历质量得到了提高,促进了医院的良性发展。

6.4加强医保信息化建设,精细管理,提高效率。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医疗保险信息化建设投入,特别是应加大对地震灾区的建设投入,四川省已启动了“金保工程”,成都等地已基本建立了城乡居民一体化医保制度,在一定区域内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的医保软件,可实现医疗机构之间、医保管理机构之间医保信息资源共享,优化服务流程,节约人力成本资源,提高管理效率,既可为参保者实现医保一卡通奠定基础,病人持卡在区域内各级医疗机构自由选择就医,同时可使医院向外延伸,利用医院现有的医保管理平台为各类参保病人服务,提高医保病人市场占用份额,我院医保部门、信息部门自行开发了三大保险费用管理软件,做到了政策公开,保险报销有标识,医保费用可查询,医疗费用网络结算,并用网络手段对异地来院参保病人费用实行在院实时结算。既便于医院职工学习掌握相关政策,又为参保病人提供了实时、快捷准确的费用结算服务,让病人满意。

6.5培养专业医保管理人员。不管是医疗机构还是政府医保管理机构的经办部门都共同面临着人员不足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建立医保管理规范,形成一套标准的人才培训、考核机制,以顺应全民医保制度,推动我国医疗保险改革。

6.6制度与机构并轨,建立和完善城镇职工、城乡居民医保体系。整合医疗保险经办管理资源:将原由卫生行政部门主管的新农合机构整合到社保部门,成立市级医疗保险管理机构(局),承担各地市城镇职工、居民、新农合、工伤生育保险等管理职能,将社保机构有丰富医保管理经验人才与新农合机构有医学专业知识人才紧密结合,建立“一套体系、多个层次、全面覆盖”的医疗保险制度及高效的管理体制,既整合了医保管理资源,优化了服务环节,节约人力资源成本,更有利于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落实全民医保制度。

质量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篇7

1.1对于质量管理理解不够

质量管理体系在机构运行当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其中有很多特定的专业术语,但是不同机构在质量管理体系方面的术语叫法却常常有很大的差异,每个机构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所以在质量管理的同一个方面也往往会有一定的理解差距,且大多数质量管理的工作人员不够专业,对于量管理理解不够。

1.2过分重视认证,对实施过程相对轻视

质量管理体系十分重要,能够取得质量管理的认证证书对于机构来说有极大的益处,许多客户在选择机构时对于机构的质量管理认证证书非常看重,认为有认证证书的机构在质量管理方面就一定做得非常好。但是,也不排除有些机构在取得了质量管理的认证证书之后就放松了对于质量管理的要求,致使机构的质量管理水平逐渐下降,对质量管理工作的实际实施过程相对轻视。这样一来,质量管理就失去了实际的意义,而且也会影响机构的形象,客户难以再相信机构,给机构造成损失。

1.3执行力度不够

机构的高层一定要在质量管理工作方面制定出科学、合理、便于执行的质量管理制度。在此基础之上,要有强大的执行力去执行这一项工作,保证质量管理工作能够有效实施并良好开展。但是,许多机构在执行过程中的力度并不够,使质量管理工作不能顺利地开展。也有部分机构在制定管理制度时做的就是表面文章,所制定的质量管理制度没有丝毫的执行力。管理部门的地位也非常重要,如果管理部门的工作没有一定的条理,那么机构在质量管理方面的所有工作就会乱成一锅粥。

1.4部门工作不够明确

因为质量管理这一项工作在机构的内部不够成熟,所以有些机构专业质量管理部门的力量非常薄弱,其他涉及到质量管理工作的部门又对于自己的工作不够明确。这样就造成了部门之间互相推卸工作的责任,不利于机构质量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质量管理体系在运行中的作用

2.1让机构环境得到改善

质量管理工作非常重要,建立起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能够提高机构产品的质量,让机构以更加完美的形象出现在大众面前。一个科学、合理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起来之后,机构再通过质量认证之后获得认证证书,就得到了有关专业部门的肯定。在此基础之上,机构也不能放松对于质量管理工作的力度,在工作中更加努力,通过完善质量管理工作一定能够让机构的高大形象迅速树立起来,让更多的客户相信机构。这样一来机构就在激烈的竞争中提高了自己的竞争力。机构确立起了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之后,决不能满于当前的现状,一定要持续对质量管理体系做创新和改变,让质量管理体系不断得到完善。在一系列的措施实施完以后,机构的内部环境以及在客户心目当中的地位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这对于机构各方面工作的开展都有一定的帮助作用,让机构获得更大的成功。

2.2增强机构竞争力

在市场经济竞争十分强烈的大背景下,机构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增强机构的竞争力。在增强机构竞争力的过程中,建立起科学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在今天这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机构所面对的是世界上所有同类机构的竞争,故而质量问题更加需要得到保障。机构一定要以客户的宝贵意见作为指导,使自己的产品经过改良之后质量得到有效提高,从而使机构的竞争力大大增强。机构努力使质量管理体系不断完善,让机构在更加科学的质量管理模式之下得到更大的发展,这样机构才能在强大的市场竞争当中获得自身的一席之地,在自身产品质量有一定保证的情况下把握住每一次机会,赢得广阔的市场。近些年特别是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国际市场所出现的激烈竞争也与我国机构的发展息息相关,所以说建立起一个科学、合理、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对于我国机构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帮助和促进作用。

3结语

不同类型与规模的机构都应当建立起一个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而建立、实施与改进质量管理体系却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任务;虽然许多机构都没有这样的认识,在取得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证书之后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但是通过认证只是一个起点,而持续有效的运行才能取得长期的效果。我们依然要不断努力,结合自身特种设备检测的特殊性让质量管理体系能够持续有效地运行下去。

作者:张花单位:福建省锅炉压力容器研究院南平分院

参考文献:

[1]李倩倩.浅谈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J].酒钢科技,2015,03:409-411.

质量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篇8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保障患者合法权益,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

二、活动范围及主题

(一)活动范围:全县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含民营医疗机构)。

(二)活动主题:“持续改进质量,保障医疗安全”。

(三)活动目标: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和谐医患关系,核心是“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切入点是“万里行”。

三、活动原则

(一)内涵建设与社会宣传相结合。医疗机构要强化医疗质量管理,突出内涵建设,加强医务人员医疗安全教育和质控管理人员培训。同时,切实履行社会职责,充分动员媒体力量,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和科普宣传,向人民群众普及科学防病治病和正确择医、就医等方面的知识。

(二)全面梳理和重点整治相结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全面梳理和排查医疗机构临床科室、辅助科室、实验室和后勤安保等部门的质量和安全隐患,查找医疗质量管理漏洞、薄弱环节,重点整治违法违规执业行为,打击非法行医,查处虚假宣传。

(三)医院自查与行政督导相结合。医疗机构按照本方案,对本机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薄弱环节和漏洞进行自查,制定整改措施并认真落实。县卫生局在医疗机构开展自查、整改的基础上,对辖区内医疗机构进行督导检查。各级医疗机构做好迎接卫生部、省卫生厅、州卫生局抽查。

(四)当前任务与长远建设相结合。在2009年“万里行”活动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探索完善适合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医疗质量、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

四、组织管理

县卫生局成立“万里行”活动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全县“万里行”活动实施方案,组织实施并指导监督检查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县卫生局医政股,负责综合协调,组织督导检查。

组长:*县卫生局副局长

副组长:*县卫生局医政股股长

*县卫生局办公室主任

成员:*县卫生局疾控股股长

*县卫生局基妇股主任科员

*县卫生局卫生监督所所长

*县红十字会专干

医疗机构根据活动的具体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工作计划,落实工作责任,确保各项活动顺利实施。

五、活动内容

“万里行”活动重在宣传教育和制度建设,以查促建、纠建并举,与医院管理年活动、“平安医院”创建工作相结合,以医疗安全教育、医疗安全检查和舆论宣传引导等多种形式,促进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改善医疗环境和医患关系。

(一)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教育,强化医务人员和群众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意识。

1.各级医疗机构要加强对医务人员医疗质量、安全教育和相关技能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医疗风险、安全责任意识;要加大对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质量安全管理人员和全体工作人员的管理、教育力度,更新质量安全观念,提高质量管理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2.开展公众就医知识宣传教育。各级医疗机构结合实际开展宣教工作,采取现场讲座、展览展示、专题报道等多种宣传、培训形式,引导群众正确认识医学科学和医疗风险,正确择医、就医,提高群众医疗安全意识和甄别假医、假药、虚假宣传的能力,保障患者合法权益。

3.围绕“万里行”活动主题,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报道活动。

(1)充分发挥报刊、网络、广播、电视等媒体的积极作用。各级医疗机构要主动协调媒体做好本单位“万里行”活动的宣传报道工作。

(2)加强舆论引导,突出管理、突出质量、突出安全。大力宣传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成绩,宣传开展本次活动的意义、要求和好做法、好经验,宣传管理规范、质量可靠、群众满意的先进典型,营造有利于促进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改善医患关系的舆论氛围。

(3)加大对非法行医、虚假医疗宣传的打击力度,对非法行医、虚假医疗宣传等行为予以通报、曝光等。

(二)以贯彻实施《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为重点,认真做好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等项工作。

1.认真贯彻实施《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建立医疗技术准入和管理制度,促进医学科学发展和医疗技术临床合理应用水平,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重点要求:

(1)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作为本机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建立健全本机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建立医疗技术管理档案。对开展的第一类医疗技术进行技术审核,严格管理;同时做好第二类和第三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前第三方技术审核的准备和申请工作。

(2)医疗机构对已经开展的医疗技术进行全面梳理,重点清理以下3类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一是尚不成熟或存在较多伦理问题的;二是须由卫生行政部门准入方可临床应用的;三是未取得相关诊疗科目的。

(3)医疗机构建立手术分级管理制度,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对医师的专业技术能力进行审核并通过后,方可授予相应的手术权限,并实施动态管理。

2.贯彻实施《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关于加强全国合理用药监测工作的通知》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积极推进临床合理用药。重点要求:

(1)医疗机构要认真落实处方点评制度,对处方实施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对不合理用药及时予以干预。

(2)医疗机构要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规定,建立健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明确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切实采取措施推进合理用药工作。

(3)以严格控制i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加强临床微生物检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预警机制。

(4)认真做好合理用药监测工作,监测医院要按照监测工作方案的要求,认真、及时、准确做好数据的收集和上报工作。

(5)建立健全毒、麻、精、放等特殊药品的安全管理制度并认真落实。

(6)县人民医院要逐步创造条件,建立静脉药物配置中心,集中统一配制药物,保障药物的安全、有效、经济。

3.继续推进与落实“病人安全目标”。

(三)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人间传染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和实验活动生物安全审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对医疗机构内实验室生物安全、质量控制和管理进行全面检查,重点检查制度建设、硬件设施、人员管理、应急处置、执行落实等方面情况。

(四)全面排查安全生产基础设施、技术装备、作业环境、防控手段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隐患,重点整治安全生产制度建设、安全管理组织体系、责任落实、劳动纪律、现场管理、事故查处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重点要求:

1.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组织领导、管理机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标准等,明确人员配置要求,认真组织落实。

2.加强对安全生产重要设施、装备、关键设备和装置的日常管理维护、保养并保障安全运行,防止漏电、漏气、漏水;完善劳动保护用品的配备和使用。

3.确保消防通道畅通,无障碍物,消防设备齐全,标志醒目,专人管理,设有消防预警系统。

4.加强应急管理,完善各类应急预案的制定、应急救援物资的配备和维护,定期开展应急演练。

5.加强对放射科、医用氧舱、同位素室、氧气供应室、危险品仓库、配电室、压力容器及电梯等重要部门的安全管理。

(五)贯彻执行《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进一步规范临床用血管理,保证临床用血安全。

(六)贯彻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相关技术规范,加强重点部门、重点环节的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七)贯彻落实《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和《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开展县乡医疗机构运行病历质量评比活动。

六、活动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2009年6月—7月)。

完成“万里行”活动的准备、动员和组织发动工作,主要开展以下工作:

1.县卫生局下发活动方案,对2009年“万里行”活动进行部署。

2.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认真组织学习实施方案,细化工作计划,开展“万里行”活动的准备、动员、和组织发动工作。

(二)组织实施阶段(2009年8月—2010年4月)。

1.贯彻落实。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按照统一部署,全面开展“万里行”活动。加强管理,进一步完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并组织媒体开展宣传报道活动。对自查中发现问题的要立即整改,对严重违反有关规定,或造成医疗质量、安全事件的人员要严肃处理。

2.检查指导。县卫生局组织对辖区内医疗机构开展“万里行”活动情况进行指导、检查,及时总结和推广“万里行”活动的好经验、好做法和好典型,有序推进,确保成效。及时将本辖区内开展“万里行”活动的进展情况和检查结果、活动总结上报州卫生局。

3.督导抽查。州卫生局对县卫生局和医疗机构“万里行”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或抽查,并通报检查或抽查结果。

(三)总结交流阶段(2010年5-6月)。

认真总结开展“万里行”活动的经验和成效,部署2010年度“万里行”活动,进一步建立健全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

七、工作要求

(一)强化质量意识,切实加强领导。

医疗质量是医院的立院之本,是医院管理的核心,关系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医疗机构的声誉和影响,关系卫生系统的公众形象。开展2009年“万里行”活动,是卫生系统坚持以人为本、贯彻科学发展观、改进医疗质量管理,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进一步强化质量、安全意识,明确医疗机构负责人为医疗安全管理工作第一责任人,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加大检查、指导力度,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二)重在质量建设,消除安全隐患。

医疗机构要重视内涵建设,从人才、技术、管理等方面入手,培训、教育、检查相结合,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内部医疗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同时要加大对重点部门、重点区域、重点环节和重点人员的管理、检查力度,对医疗技术、医疗服务、建筑、设备、设施、危险物品及要害部门中的安全隐患进行全面梳理排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消除安全隐患,防范医疗事故,杜绝医疗差错。

(三)明确活动目标,发动社会参与。

质量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篇9

自1984年国务院作出建筑业和基本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决定以来,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已经走过了20年历程。20年来,广大工程质监人员为消除质量隐患,提高工程质量,作出了艰辛的努力,赢得了“工程质量卫士”的光荣称号。20年来,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经历了起步、发展、壮大、傍徨……在总结20年历史之际,很有必要展望未来,探讨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改革方向。一、工程质量监督机构面临改革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国家实行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制度”,“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国的建设工程质量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可以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其他有关部门委托的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具体实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必须经有关部门考核合格后,方可实施质量监督。从以上表述可以看出,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可以由政府有关部门自己履行,也可以委托合格的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执行,即质量监督机构承担质量监督工作的职责并不是法定的,而是受委托的。实际上,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地位长期不稳,是全国几万质监人的心病。质监机构从1984年受政府委托,到2000年受政府部门委托,20年来,工程质监机构一直履行工程质量方面行政监管职能,但一直是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身份,在改革的大潮中,承受着一次又一次冲击。1989年以后,随着国家建设监理制度的逐步推开,监督与监理的关系被严重误解,以致用监理代替监督的呼声一度很高,监督机构的发展遭受严重挫折。1998年,《建筑法》实施,质量监督制度没有在该法中出现,一时间,还要不要质量监督机构的疑问声在全国再次响起,一个又一个工程质量监督站在探索着改革。为了帮助工程监督、检测从业人员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二、现阶段需要加强工程质监管理工作质量监督机构是从事质量监督工作的,没有质监工作,就不需要质监机构。因而,我们在探讨质监机构改革方向之前,先要分析一下现阶段对质量监督工作的需求。(一)在建与在用工程需要质量监督。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这一时期,我国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工程建设规模持续高涨,新建工程质量监督任务十分繁重。这一时期,在用工程的质量监督工作也将日益重要。我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设的工程,其安全使用寿命陆续到期;一些八十年代甚至九十年代建设的低质量工程,其使用安全问题也可能会暴露出来。(二)机构改革遗留问题亟待解决。前些年的机构改革,撤消了一些专业部门,导致石化、冶金、电力、煤炭等专业工程的质量监督面临危机。随着这些行业改革的深化,投资主体、建设主体、运营主体的多元化,这些专业工程的质量监督问题如不解决,将会导致难以估量的后果。(三)监管漏洞,需要填补。近10年来,各地大兴开发区,搞封闭管理,不少开发区内工程处于政府的质量监管之外;前些年长期体制不顺(至今也未完全理顺),不少装修工程未受质量监督;由于监管法规滞后、监管体制不顺、监管力量不足,很多住宅小区配套工程、专业市政工程、私人自建工程、农村建筑工程未受到政府质量监管。(四)制度缺失,留下风险。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建设、设计、施工等单位的所有制多元化、流动性和变动性增强,质量责任主体的易变性与工程质量责任的长期性之间矛盾越来越突出。工程质量出了问题,质量责任者可能早已不存在,质量责任将难以追究,处理费用将难以落实,这将可能造成社会动荡。(五)法规滞后,问题多多。工程在交付使用后,作为不动产,具有长期使用价值,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有产权的转换和功能的转换,如开发商将房子卖给购房户、办公楼转让、大会堂改成洗浴中心等,由此可能带来的一系列质量责任、质量争议、质量鉴定、质量赔偿问题至今没有明确的规定。工程质量检测工作越来越重要,但质量监督检测、法定检测单位检测、施工单位自检、监理单位的平行检验之间的关系如何?检测单位如何设立,何人能够从事检测工作,检测争议如何解决?这些仍是法律空白。由于没有建立工程质量的定期监测制度,不少工程处于带病工作状态,如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建设的幕墙工程不少都有安全隐患。以上大量问题的存在,说明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期,需要加强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三、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改革方向现阶段需要加强工程质量监督工作,这些质监工作是由政府自己做,还是委托给质监机构做,或者分解后将大量的工作委托给中介机构做呢?的确,随着相关法规的健全、市场机制的完善、市场主体的成熟,全社会质量意识的提高,工程质量管理水平和工程质量都会逐步提高。但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地区存在着较大的经济发展差异,也存在较大的消费水平、管理环境、管理水平的差异。虽然,我们可以将大量的工作分解给中介机构去做,可以建立质量保险机制、发展工程质量检测行业、培育质量中介服务机构等,但总体来说,2020年以前,我国社会市场的诚信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市场对工程质量的调节机制还不能满足要求,政府必须对工程质量加强行政管理。笔者认为:即使市场机制已经很完善,以下五类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也仍然要由政府来承担:一、制定质量法规,出台质量政策,审定技术规范标准;二、监督检查各方质量行为,巡视工程质量;三、查处违反质量管理法规的责任者;四、某种情况下,决定工程的使用与停用;五、处理危及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质量问题。这些工作是政府自己承担,还是继续委托一部分给质量监督机构呢?笔者认为,以现在的政府有关工程质量管理部门的架构是难以承担以上五类工作的,特别在现阶段,工作远不止这些。那么,沿袭现在的方式,委托给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来承担好不好?也不合适。根据我国行政处罚法和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受委托的事业单位履行行政管理职能时,其职权受到很大限制。笔者认为,国家设立质量技术监督局监督产品质量,也应设立一个机构监督工程质量。应改革现行的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将这些功勋卓著的“工程质量卫士”变为政府自己的专职工程质量监管队伍。可以仿照公安局与交警支队、消队支队之间的关系,将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变为政府有关管理部门下设的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局,并在《建筑法》和《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中明确规定其职权。当然也可以参照《规划法》、《房地产法》、《公路法》的规定,在《建筑法》中明确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机构履行有关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职责,这个单位可以是行政机构,也可以是法律法规授权的事业单位。相应地,国家应当取消工程质量监督费,设立建筑税,解决国家监督工程质量的经费来源。当然,国家也可考虑将工程质量监督与施工安全监督合成一个机构,提高行政效率。总之,鉴于现阶段我国工程质量监管任务繁重,政府必须加强工程质量监管。为了适应改革的需要,提高行政效率,国家应当改革现行的工程质量监督方式,将现行的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变为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下属的专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实行财政供给。

质量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篇1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也明显加快为保障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和形势的持续稳定,其施工质量管理是一个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因此,有必要对工程施工质量管理进行探讨。本文详细分析了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特点、施工质量管理含义、依据、管理体制以及加强施工质量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alongwiththerapideconomicdevelopmentofourcountry,theconstructionofwaterconservancyandhydropowerprojectisalsoobviousforsecuritytospeeduptheconstructionofwaterconservancyandelectricityandtherapidandsteadyandthesituation,itsconstructionqualitymanagementisawaterconservancyandhydropowerengineeringconstructionsuccessornotthekeylink,therefore,itisnecessarytoengineeringconstructionqualitymanagementisdiscussedinthispaper.thispaperanalyzesthefeaturesoftheconstructionofwaterconservancyandhydropowerprojects,constructionqualitymanagementmeaning,basis,managementsystemandstrengthentheconstructionqualitymanagementmeasures.

abstract:alongwiththerapideconomicdevelopmentofourcountry,theconstructionofwaterconservancyandhydropowerprojectisalsoobviousforsecuritytospeeduptheconstructionofwaterconservancyandelectricityandtherapidandsteadyandthesituation,itsconstructionqualitymanagementisawaterconservancyandhydropowerengineeringconstructionsuccessornotthekeylink,therefore,itisnecessarytoengineeringconstructionqualitymanagementisdiscussedinthispaper.thispaperanalyzesthefeaturesoftheconstructionofwaterconservancyandhydropowerprojects,constructionqualitymanagementmeaning,basis,managementsystemandstrengthentheconstructionqualitymanagementmeasures.

Keywords:waterconservancyandhydropowerprojects;theconstruction;Qualitymanagement

Keywords:waterconservancyandhydropowerprojects;theconstruction;Qualitymanagement

水利水电工程作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水利水电企业的经营效益和企业信誉都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密切相关,良好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水平是水利水电企业信誉和效益的重要保障。水利水电工程质量是指在国家和水利行业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批准的设计文件及工程合同中,对兴建的水利工程的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等特性的综合要求。施工质量管理指建设期(主要是施工准备、建设实施、竣工验收等阶段)的质量管理。

水利水电工程作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水利水电企业的经营效益和企业信誉都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密切相关,良好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水平是水利水电企业信誉和效益的重要保障。水利水电工程质量是指在国家和水利行业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批准的设计文件及工程合同中,对兴建的水利工程的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等特性的综合要求。施工质量管理指建设期(主要是施工准备、建设实施、竣工验收等阶段)的质量管理。

1工程施工特点

1工程施工特点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主要包括水利水电枢纽建设、水工建筑物基础处理、水工金属结构制作与安装、水利水电机电设备安装、水工大坝工程、水利堤防工程和河湖整治等。水利水电工程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工程技术复杂。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特点主要是地处偏远山区,制约因素众多;工程量大,地质条件复杂,技术工种多,施工强度高。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主要包括水利水电枢纽建设、水工建筑物基础处理、水工金属结构制作与安装、水利水电机电设备安装、水工大坝工程、水利堤防工程和河湖整治等。水利水电工程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工程技术复杂。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特点主要是地处偏远山区,制约因素众多;工程量大,地质条件复杂,技术工种多,施工强度高。

(1)水利水电工程多处于交通不便的偏远山谷地区,而且多在河道、湖泊、沿海及其它水域施工,需根据水流的自然条件及工程建设的要求进行施工导流、截流及水下作业,受地形、地质、水文、气象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渡焦鹊厍叶嘣诤拥馈⒑础⒀睾<捌渌蚴┕ぃ韪菟鞯淖匀惶跫肮こ探ㄉ璧囊蠼惺┕さ剂鳌⒔亓骷八伦饕受地形、地质、水文、气象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

(2)水利水电工程承担挡水、蓄水和泄水的任务,因而对水工建筑物的稳定、承压、防渗、抗冲、耐磨、抗冻、抗裂等性能都有特殊要求,需按照水利工程的技术规范,采取专门的施工方法和措施,确保工程质量。

(2)水利水电工程承担挡水、蓄水和泄水的任务,因而对水工建筑物的稳定、承压、防渗、抗冲、耐磨、抗冻、抗裂等性能都有特殊要求,需按照水利工程的技术规范,采取专门的施工方法和措施,确保工程质量。

(3)水利水电工程对地基的要求比较严格,工程又常处于地质条件比较复杂的地区和部位,地基处理不好就会留下隐患,事后难以补救,需要采取专门的地基处理措施。

(3)水利水电工程对地基的要求比较严格,工程又常处于地质条件比较复杂的地区和部位,地基处理不好就会留下隐患,事后难以补救,需要采取专门的地基处理措施。

2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2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2.1施工质量管理的含义

2.1施工质量管理的含义

水利水电工程是指由国家投资、中央和地方合资、地方投资以及其他投资方式兴建的防洪、除涝灌溉、水力发电、供水、围垦等(包括配套与附属工程)各类水利工程。水利工程质量是指在国家和水利行业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批准的设计文件及工程合同中,对兴建的水利工程的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等特性的综合要求。施工质量管理指建设期(主要是施工准备、建设实施、竣工验收等阶段)的质量管理。水利工程建设各单位要积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采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施工工艺,依靠科技进步和加强管理,努力创建优质工程,不断提高工程质量。

水利水电工程是指由国家投资、中央和地方合资、地方投资以及其他投资方式兴建的防洪、除涝灌溉、水力发电、供水、围垦等(包括配套与附属工程)各类水利工程。水利工程质量是指在国家和水利行业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批准的设计文件及工程合同中,对兴建的水利工程的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等特性的综合要求。施工质量管理指建设期(主要是施工准备、建设实施、竣工验收等阶段)的质量管理。水利工程建设各单位要积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采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施工工艺,依靠科技进步和加强管理,努力创建优质工程,不断提高工程质量。

2.2施工质量管理依据

2.2施工质量管理依据

施工质量管理的依据是国家颁布的相关法规,水利部颁发的一系列有关施工质量管理的规章制度。主要包括:《水利工程质量管理规定》、《水利工程质量事故处理暂行规定》、《水利工程建设项目验收管理规定》等。

施工质量管理的依据是国家颁布的相关法规,水利部颁发的一系列有关施工质量管理的规章制度。主要包括:《水利工程质量管理规定》、《水利工程质量事故处理暂行规定》、《水利工程建设项目验收管理规定》等。

2.3施工质量管理体制

2.3施工质量管理体制

水利水电工程质量实行项目法人(建设单位)负责、监理单位控制、施工单位保证和政府监督相结合的质量管理体制。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由项目法人(建设单位)负全面责任。监理、施工、设计单位按照合同及有关规定对各自承担的工作负责。质量监督机构履行政府部门监督职能,不代替项目法人(建设单位)、监理、设计、施工单位的质量管理工作。水利工程建设各方均有责任和权利向有关部门和质量监督机构反映工程质量问题。

水利水电工程质量实行项目法人(建设单位)负责、监理单位控制、施工单位保证和政府监督相结合的质量管理体制。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由项目法人(建设单位)负全面责任。监理、施工、设计单位按照合同及有关规定对各自承担的工作负责。质量监督机构履行政府部门监督职能,不代替项目法人(建设单位)、监理、设计、施工单位的质量管理工作。水利工程建设各方均有责任和权利向有关部门和质量监督机构反映工程质量问题。

3加强施工质量管理的措施

3加强施工质量管理的措施

3.1推行全面、全过程质量管理

3.1推行全面、全过程质量管理

(1)水利水电工程必须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建设各单位都要建立健全施工质量检查体系,根据工程特点建立质量管理机构和质量管理制度。项目开工前,应组织设计和施工单位进行设计交底;施工中应对工程质量进行全面检查,工程完工后,应及时组织有关单位进行工程质量验收、签证。

(1)水利水电工程必须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建设各单位都要建立健全施工质量检查体系,根据工程特点建立质量管理机构和质量管理制度。项目开工前,应组织设计和施工单位进行设计交底;施工中应对工程质量进行全面检查,工程完工后,应及时组织有关单位进行工程质量验收、签证。

(2)水利水电工程必须推行全过程质量管理,工程质量管理应贯穿整个建设的全过程。在项目前期阶段,建设单位要加强工程质量管理,建立健全施工质量检查体系,根据工程特点建立质量管理机构和质量管理制度,在工程开工前,应按规定向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办理工程质量监督手续。在设计阶段,设计单位必须建立健全设计质量保证体系,加强设计过程质量控制,健全设计文件的审核、会签批准制度,做好设计文件的技术交底工作;在施工阶段,施工单位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制定和完善岗位质量规范、质量责任及考核办法,落实质量责任制。在施工过程中要加强质量检验工作,认真执行“三检制”,切实做好工程质量的全过程控制。

(2)水利水电工程必须推行全过程质量管理,工程质量管理应贯穿整个建设的全过程。在项目前期阶段,建设单位要加强工程质量管理,建立健全施工质量检查体系,根据工程特点建立质量管理机构和质量管理制度,在工程开工前,应按规定向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办理工程质量监督手续。在设计阶段,设计单位必须建立健全设计质量保证体系,加强设计过程质量控制,健全设计文件的审核、会签批准制度,做好设计文件的技术交底工作;在施工阶段,施工单位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制定和完善岗位质量规范、质量责任及考核办法,落实质量责任制。在施工过程中要加强质量检验工作,认真执行“三检制”,切实做好工程质量的全过程控制。

3.2采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

3.2采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

3.2.1建立项目质量管理责任制

3.2.1建立项目质量管理责任制

水利工程质量由项目法人(建设单位)负全面责任。监理、施工、设计单位按照合同及有关规定对各自承担的工作负责。质量监督机构履行政府部门监督职能,不代替项目法人(建设单位)、监理、设计、施工单位的质量管理工作。水利工程建设各方均有责任和权利向有关部门和质量监督机构反映工程质量问题。监督机构履行政府部门监督职能,不代替项目法人(建设单位)、监理、设计、施工单位的质量管理工作。水利工程建设各方均有责任和权利向有关部门和质量监督机构反映工程质量问题。

水利工程项目法人(建设单位)、监理、设计、施工等单位的负责人,对本单位的质量工作负领导责任。各单位在工程现场的项目负责人对本单位在工程现场的质量工作负直接领导责任。各单位的工程技术负责人对质量工作负技术责任。具体工作人员为直接责任人。

水利工程项目法人(建设单位)、监理、设计、施工等单位的负责人,对本单位的质量工作负领导责任。各单位在工程现场的项目负责人对本单位在工程现场的质量工作负直接领导责任。各单位的工程技术负责人对质量工作负技术责任。具体工作人员为直接责任人。

存入我的阅览室

3.2.2建立质量监督制度

3.2.2建立质量监督制度

政府对水利工程的质量实行监督的制度。水利工程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由相应行政主管部门授权的质量监督机构实施质量监督。水利部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负责对流域机构、省级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和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单位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和资质审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的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省级以下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和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单位统一规划管理和资质审查。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负责监督设计、监理、施工单位在其资质等级允许范围内从事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工作;负责检查、督促建设、监理、设计、施工单位建立健全质量体系。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按照国家和水利行业有关工程建设法规、技术标准和设计文件实施工程质量监督,对施工现场影响工程质量的行为进行监督检查。

政府对水利工程的质量实行监督的制度。水利工程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由相应行政主管部门授权的质量监督机构实施质量监督。水利部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负责对流域机构、省级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和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单位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和资质审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的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省级以下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和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单位统一规划管理和资质审查。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负责监督设计、监理、施工单位在其资质等级允许范围内从事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工作;负责检查、督促建设、监理、设计、施工单位建立健全质量体系。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按照国家和水利行业有关工程建设法规、技术标准和设计文件实施工程质量监督,对施工现场影响工程质量的行为进行监督检查。

3.2.3建立质量监理制度

3.2.3建立质量监理制度

对水利水电工程实施工程监理制度,监理单位必须持有水利部颁发的监理单位资格等级证书,依照核定的监理范围承担相应水利工程的监理任务。监理单位必须接受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对其监理资格质量检查体系及质量监理工作的监督检查。监理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水利行业法规、技术标准,严格履行监理合同。

对水利水电工程实施工程监理制度,监理单位必须持有水利部颁发的监理单位资格等级证书,依照核定的监理范围承担相应水利工程的监理任务。监理单位必须接受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对其监理资格质量检查体系及质量监理工作的监督检查。监理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水利行业法规、技术标准,严格履行监理合同。

3.3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施工工艺,依靠科技进步并加强管理

3.3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施工工艺,依靠科技进步并加强管理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应采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施工工艺,依靠科技进步和加强管理,努力创建优质工程,不断提高工程质量。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要多采用技术先进、科学合理的施工工艺和安全可靠的新材料。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参与方要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研究新工法、新材料。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应采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施工工艺,依靠科技进步和加强管理,努力创建优质工程,不断提高工程质量。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要多采用技术先进、科学合理的施工工艺和安全可靠的新材料。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参与方要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研究新工法、新材料。

3.4加强质量法制教育,增强质量法制观念

3.4加强质量法制教育,增强质量法制观念

水利工程建设各单位要加强质量法制教育,增强质量法制观念,把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作为提高质量的重要环节,加强对管理人员和职工的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知识的教育,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的激励机制,积极开展群众性质量管理和合理化建议活动。

水利工程建设各单位要加强质量法制教育,增强质量法制观念,把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作为提高质量的重要环节,加强对管理人员和职工的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知识的教育,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的激励机制,积极开展群众性质量管理和合理化建议活动。

4结束语

4结束语

总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各单位要积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采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施工工艺,依靠科技进步和加强管理,努力创建优质工程,不断提高工程质量。施工企业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制定和完善岗位质量规范、质量责任及考核办法,落实质量责任制。在施工过程中要加强质量检验工作,认真执行“三检制”,切实做好工程质量的全过程控制,为我国水利水电行业的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总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各单位要积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采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施工工艺,依靠科技进步和加强管理,努力创建优质工程,不断提高工程质量。施工企业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制定和完善岗位质量规范、质量责任及考核办法,落实质量责任制。在施工过程中要加强质量检验工作,认真执行“三检制”,切实做好工程质量的全过程控制,为我国水利水电行业的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存入我的阅览室

3.2.2建立质量监督制度

3.2.2建立质量监督制度

政府对水利工程的质量实行监督的制度。水利工程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由相应行政主管部门授权的质量监督机构实施质量监督。水利部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负责对流域机构、省级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和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单位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和资质审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的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省级以下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和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单位统一规划管理和资质审查。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负责监督设计、监理、施工单位在其资质等级允许范围内从事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工作;负责检查、督促建设、监理、设计、施工单位建立健全质量体系。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按照国家和水利行业有关工程建设法规、技术标准和设计文件实施工程质量监督,对施工现场影响工程质量的行为进行监督检查。

政府对水利工程的质量实行监督的制度。水利工程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由相应行政主管部门授权的质量监督机构实施质量监督。水利部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负责对流域机构、省级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和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单位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和资质审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的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省级以下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和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单位统一规划管理和资质审查。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负责监督设计、监理、施工单位在其资质等级允许范围内从事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工作;负责检查、督促建设、监理、设计、施工单位建立健全质量体系。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按照国家和水利行业有关工程建设法规、技术标准和设计文件实施工程质量监督,对施工现场影响工程质量的行为进行监督检查。

3.2.3建立质量监理制度

3.2.3建立质量监理制度

对水利水电工程实施工程监理制度,监理单位必须持有水利部颁发的监理单位资格等级证书,依照核定的监理范围承担相应水利工程的监理任务。监理单位必须接受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对其监理资格质量检查体系及质量监理工作的监督检查。监理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水利行业法规、技术标准,严格履行监理合同。

对水利水电工程实施工程监理制度,监理单位必须持有水利部颁发的监理单位资格等级证书,依照核定的监理范围承担相应水利工程的监理任务。监理单位必须接受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对其监理资格质量检查体系及质量监理工作的监督检查。监理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水利行业法规、技术标准,严格履行监理合同。

3.3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施工工艺,依靠科技进步并加强管理

3.3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施工工艺,依靠科技进步并加强管理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应采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施工工艺,依靠科技进步和加强管理,努力创建优质工程,不断提高工程质量。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要多采用技术先进、科学合理的施工工艺和安全可靠的新材料。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参与方要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研究新工法、新材料。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应采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施工工艺,依靠科技进步和加强管理,努力创建优质工程,不断提高工程质量。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要多采用技术先进、科学合理的施工工艺和安全可靠的新材料。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参与方要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研究新工法、新材料。

3.4加强质量法制教育,增强质量法制观念

3.4加强质量法制教育,增强质量法制观念

水利工程建设各单位要加强质量法制教育,增强质量法制观念,把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作为提高质量的重要环节,加强对管理人员和职工的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知识的教育,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的激励机制,积极开展群众性质量管理和合理化建议活动。

水利工程建设各单位要加强质量法制教育,增强质量法制观念,把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作为提高质量的重要环节,加强对管理人员和职工的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知识的教育,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的激励机制,积极开展群众性质量管理和合理化建议活动。

4结束语

4结束语

总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各单位要积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采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施工工艺,依靠科技进步和加强管理,努力创建优质工程,不断提高工程质量。施工企业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制定和完善岗位质量规范、质量责任及考核办法,落实质量责任制。在施工过程中要加强质量检验工作,认真执行“三检制”,切实做好工程质量的全过程控制,为我国水利水电行业的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