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2:57:50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篇1

关键词:工程造价;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教学设计

0引言

工程造价专业的核心在于围绕土木工程建设活动培养思想政治坚定、德技并修、全面发展,适应德育人才并举的市场需要,将德育元素融入职业教育,打造工程造价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培养工程设计、施工预算、工程造价咨询以及招投标等相关工作中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为一体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工程造价专业旨在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技并修、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一定的创业能力和支撑终身发展的能力;掌握工程造价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以及编制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工程量清单报价、工程结算等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建设单位、施工企业以及工程造价咨询、招标、工程监理、工程项目管理等中介机构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1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思政教学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1教学资源丰富,教学过程欠缺

工程造价专业属于理论和实际结合十分紧密的专业,课程本身具有良好的教学资源基础和教学团队支撑,但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理念更新不及时、教学方法不适用等问题,导致在教学过程中专业理论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的现象。课程教学过程不明确,教师在使用教学资源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学团队的资源开发不足,教学资源的丰富性不充分,校企资源建设不到位等,这些都会影响工程造价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与目标体系。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特殊认识过程。是为了实现学生个人的思维创造,这种教学过程更加注重认识的过程,关注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的发展和成长。教师要积累教学素材,完善教学过程。

1.2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标准模糊

教育部等八部门共同印发《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目标任务是“健全立德树人体制机制,将立德树人积极融入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然而在教育理念灌输的同时,思政教育靠的是个人修养和个人境界,并没有达到“普及”的效果。专业建设的“课程思政”依然缺少一套行之有效、可持续、标准化的教学模式,缺少能够将“课程思政”贯彻到底、将思政理念融入教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教学标准。目前,职业教育的思政研究处于探索阶段,课程思政建设的标准和指导意见有待学校层面进一步指导和引领,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水平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思政教育要强调以人为本,把重视人、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提升和发展人的精神贯注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思政教育理念旨在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与完善,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

1.3打造教学团队,教学内容常新

促使“课程思政”教学落地实施,就要在原有的教学团队基础上更新和完善,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转变教学理念的同时,适应课程框架,探索合理而有效的教学模式,多样化使用教育教学中的考核评价机制,以线上线下基础教学为发力点,从实际需求出发,挖掘生活、工作中的思政素材,强调“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使命担当。落实课堂就是思政育人的主渠道,发挥专业课程、通识课程以及思政课程的育人功能,在教学中完善教学设计,以最新时事、最新资讯落实教学工作,线上线下同步更新、同步实施,课内、课外实时开展“关注榜样人、梳理感人事、传播正能量”的活动,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培育和践行价值观为主线,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构建思政教学目标一致的教学团队,体现专业群建设的重要性和地位,跨学科、跨专业组建思政建设团队,定期研讨交流,学习指导,发挥团队教学的力量,做好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设计与改进工作,将众人力量使用到课程建设中,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完美统一。

2高职教育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目标任务

以“课程思政”课堂教学改革为目标,形成以专业带头人为龙头,“双师型”教师为主体的教师团队,强化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发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功能,充分调动和凸显教育教学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打造属于高等职业教育、蕴含德育思想、凸显工匠精神的工程造价专业课程。率先建设一批“课程思政”专业示范课,通过课程拓展,优化课堂教学安排,秉承“常学常新”的教学要求,形成师生共识、思政教育效果突出、育人质量凸显的课程思政建设格局;率先培养一批具有思政影响力、教学效果显著的的个人和团队,加快构建目标明确、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形成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成功经验。工程造价专业服务于工程建设领域,围绕“公开、公平、公正、诚实信用”的价值体系,打造专属职业的工程目标,行业发展趋势正在倡导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工程造价是建筑行业高质量、高素质发展的起点,必须完善本专业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手段,才能促进建筑市场可持续稳定的发展下去。

3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改革与创新

3.1打造工程造价专业“思政教学案例库”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观,教学设计完整规范,能够体现知识和能力目标的高阶性、素质目标的价值引领性;通过课程案例良好呈现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承载价值观,将新时代中国特色思想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和高度统一;将国家意识、政治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等纳入日常课程教学。例如,工程造价因预算问题导致的偷工减料,招投标过程中发生的一些暗箱操作,都与造价人员对生命、环境、自然和公平正义的意识紧密相关。思政案例要求能够多维度、多角度反映价值观、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将各个工程案例所体现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线上线下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充分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程思政精神的认知能力。

3.2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

课程思政教学强调的新方法不只是能力的提升和方法的创新,要求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凸显助于学生理解的方式方法,教学方法不要求做到“新颖”,明确适合教学对象即可,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索欲和求知欲。信息化手段的融入会多样化学生对知识的探索与发现,信息化手段中融入思政教学元素,用新的视角开拓学生的天地,体现教与学的融合性、同步性以及实时性。比如,目前多数院校的学生和教师反映文化基础课太枯燥,学习没有兴趣,课堂教学没有积极性,这不是说教师教学的方法除了问题,而是教学方法所承载的教学内容不够有新意,教学停留在就事论事阶段,传达给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只是通过表面现象去寻找答案,没有利用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或思考深层次的答案。如果在教师能力提升中,站在学生的角度选用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或手段,加之在教学内容中教会学生追根溯源的探寻问题本质,赋予教学内容发展源头和时代价值,善于借助方法或手段,帮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打造价值观的培养。比如,《建设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是我校工程造价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在教学设计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与线上课程教育理念:第一,针对疫情特殊时期,开展线上招投标工作,引导学生进入电子招投标的学习与实践;第二,交流互动,探讨“利益诚可贵,诚信价更高”—失信被执行人能参与招投标吗?通过这些环环相扣的问题设计,完成学生对“诚实守信”重要性的深刻认识。

3.3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考核方式改革

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将课程考核涉及的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明确课程的目标责任制,细化专业课程教学标准,实时更新研究解决课程重点问题,建立以教学效果为导向的激励机制。

4结语

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衔接可以更好地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在对应的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可以极大地激发师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为培养德与智的复合型人才做出一定的探索,率先采取了建设专业的课程建设案例库,将思政教育的学习与专业技能的培养进行了充分的融合,旨在为能更好地培养出高等职业教育德、智、体、美、劳为一体的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各专业要将课程思政理念全面融入到各学科、各课程,渗透到每个育人环节,构建起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体系,在职业教育中形成全方位协同育人效应。学校在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顶层设计中,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工程造价专业的教师要在教学中向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请教,一定做到严谨贴切,不能模棱两可。

参考文献

[1]张天航,张鹏,郑元勋,张晓田,雷延峰.高校土木工程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探索[J].高教学刊,2020(19):172-174.

[2]杨友涛.浅析课程思政视阈下专业教程教学改革的对策[J].科教文汇(下旬刊),2020(06):54-55.

[3]胡丽娟.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现状与路径优化[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0,37(03):110-113.

[4]何源.高校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表现及其培育路径[J].江苏高教,2019(11):80-84.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篇2

关键词:新零售概论;在线教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教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1]。现阶段,我国在线教学的设计大多以知识、技能的记忆和理解为主,在交互性、活动性教学等方面比较薄弱,不利于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2]。因此,如何在线上教学中做好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培养出新时代符合国家需求的人才,成为教学工作者新的关注点。“新零售概论”是本科、中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数字营销背景下的前沿课程。本文通过对“新零售概论”课程在线教学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进行探讨,力求借助在线教育的手段和思政教育,构建适应课程目标和要求的在线教学设计方案。

1“新零售概论”在线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必要性

1.1“新零售概论”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新零售概论”课程是在我国新零售迅速发展的背景下诞生的,具有时代感和实践性。目前,该课程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1)教学内容停留在理论上,缺乏应用学生身处新零售的环境,已接触过许多新零售品牌企业,少部分学生在课外已经开始进行新零售方面的实习或兼职,例如开店、直播带货、微商等。但是课程教学还停留在理论讲解上,缺少实际操作的指导和改进。(2)传统教学能提供的教学资源有限新零售的发展速度较快,课程知识、案例常处于更新的状态,而纸版教材等传统教学能提供的教学资源有限,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3)单一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面对面的传统课堂多采用讲授法,比较枯燥、沉闷,学生容易出现精力不集中、走神、玩手机的现象。此时,教师如果继续按照教材体系逐一讲解课程内容,会导致课堂缺乏个性化和深度,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4)思政教育缺少系统的设计“新零售概论”课程除了传授与时俱进的知识外,也应传递时代使命和价值观,其作为一门新开设的课程,思政元素还有待挖掘和融入。

1.2“新零售概论”在线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必要性

针对“新零售概论”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笔者在教学中力求通过在线教学和课程思政相结合,发挥二者的协同优势。(1)在线教学:互联网、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共享,也拓展了教与学的时空限制。“互联网+教育”的模式为教育行业带来了变革,尤其是自肺炎疫情暴发后,在线教学得到大规模的推广和应用。教育手段的升级也给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本课程通过在线教学弥补传统课堂的不足,拓展教学资源,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师生的互动性。(2)课程思政:新零售是传统零售的创新和数字化转型,覆盖线上线下融合经营、社交电商、短视频与直播带货、无人零售、零售科技等领域,它的诞生与发展必然蕴含着培育新型人才的思政内容。新零售的出现,带动了一批新的就业岗位,也对行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青年群体是新零售发展中不容忽视的力量,也正逐步成为我国消费市场上的主力军。我们期待这些年轻的从业者们不仅能在商业模式上进行创新,获得自己合理合法的收益,更要能承担起更大的社会责任。因此,本课程通过融入思政元素,加深学生对新零售理论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引导其成为数字经济时代下合格的数字公民,激励其成为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基于以上认识,本文对在“新零售概论”课程的在线教学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进行探讨,力求借助在线教育的手段和思政教育,探索出适应课程目标和要求的在线教学设计方案。

2“新零售概论”在线课程的思政目标和思政元素

2.1“新零售概论”在线课程的思政目标

无论是在线教学还是传统教学,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具备综合素质与能力[3]。依据上海杉达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新版培养计划中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具体制定了“新零售概论”课程的思政目标:培养具有爱国主义情操、有理想、有社会责任感、具备企业家潜质和良好职业道德修养的零售业管理人才,能适应数字中国建设的需要。

2.2“新零售概论”在线课程的思政元素

为适应在线教学,经过教学内容的提炼,课程切分为64个知识点,并根据知识点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本课程的思政教育主要从政治教育(如爱国主义、道路自信、乡村振兴)、思想教育(如社会公德、个人品德)、创新教育(如创新精神)、职业教育(如经世济民、奋斗精神)、法治教育(如遵纪守法)五个层面出发,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期望实现相应的思政目标(见表1)。(1)政治教育从西方零售业变革到新零售崛起,中国零售业在这一过程中发展迅速、举世瞩目,但也举步维艰。通过介绍中国零售发展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介绍数字化门店和物流业最后一公里难题时,自然地引入数字中国建设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鼓励学生关注国家发展的需要,期望他们将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融入国家发展规划,热爱并服务自己的国家。(2)思想教育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者公共生活领域也越来越广泛(如移动电商、实体商场、无人超市、自动售货机等),对道德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通过列举无人商店、自助收银超市中少数消费者不文明购物行为,给学生个人的诚信、自律敲响警钟。在学习构建线上线下全渠道零售时,引导学生关注不熟悉智能化设备或操作的老年群体,提高老年人在全渠道中的购物满意度,促使学生关心,关爱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增强仁爱之心。(3)创新教育新零售这个概念本身就包含着创新转型的内容、形态,在新零售行业中也诞生了一大批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创业企业,例如阿里巴巴、京东和苏宁。在介绍新零售的内涵、特征等基本知识时,让学生首先理解新零售“新”在何处。在实践环节,让学生自行分析并深入思考某个新零售企业的商业模式,绘制该企业的商业模式画布,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4)职业教育新零售的经营理念以消费者为核心、以技术为驱动,推动消费升级。作为行业未来的年轻从业者,应当具有经世济民、胸怀天下的担当,具备以人为本、服务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课程以消费者画像、消费者体验和零售科技的应用为切入点,分享欧莱雅、雅诗兰黛等优秀新零售品牌的人本营销理念和中国零售科技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以消费者体验为中心,激励其掌握专业前沿和先进技术,保持不懈的奋进精神,勇于担当,为消费者创造美好生活。(5)法治教育近年来社区团购、直播带货等新零售商业模式成为主流,但在发展中却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部分企业法律意识淡薄,采取虚假宣传、低价倾销、价格欺诈等不正当行为,扰乱了市场经营秩序,损害了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为此,国家颁布了社区团购“九不得”、《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等条例来治理网络零售中的乱象。在“新零售概论”课堂上,要以企业实际发生的不法行为为例,给学生以警示,并将网络零售相关法律法规作为思政内容融入课堂,让学生知法、懂法、守法,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

3“新零售概论”在线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教学设计

在线教学不是简单的“互联网+传统教学”,而是利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重塑传统教学内容、重构传统教学结构、再造传统教学流程、创新传统教学方法、重整教学评价,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效果[3]。合理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有助于思政教育与教学内容的紧密衔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那么,应该如何开展教学呢?依据思政教学内容和目标,本课程梳理了以下在线教学设计的思路:

3.1优化教学过程

在线教学不拘泥于特定的教学时间,学生可以灵活地制订个人学习计划,完成学习。因此,需要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地组织、监督以及个性化辅导。“新零售概论”课程在线教学主要划分为先导任务、观看在线课程、学生活动三个环节:首先,教师在线本讲学习任务,提出学习目标和要求,或以思考题的方式导入课程。其次,再含有思政内容的教学视频,引导学生自主观看。最后,在课后布置学生完成知识与素养相结合的在线测验、实践作业、学生问答等活动,从而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贯穿教学全过程。

3.2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3.2.1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本课程主要采用微课教学法、案例式、项目驱动式、自主探究式、在线讨论等教学方法,来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例如,在讲授“中国新零售模式典型企业”这一内容时,采用案例式教学,引入张近东创立苏宁和苏宁构建智慧零售模式的案例,激励学生勇于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学习了以消费者为中心和构建全渠道零售这两部分内容后,开展项目式教学,要求学生深入生活,对老年群体进行调查,了解老年人“数字鸿沟”的问题,并对如何提升老年人全渠道购物的满意度和便利度提出对策。3.2.2创新性的教学手段本课程除了运用在线教学中普遍使用的学习资源上传与下载、小测验、投票、在线讨论等手段,教师还创新性地使用例如线上新零售法律知识竞赛、云参观和云讲解无人零售实验室、新零售商业模式画布作品线上展览等方式,让学生成为在线课堂的主体,让思政教育深入学生的课余生活。

3.3加强教学资源建设

在提供基本的在线教学资源基础上,充分利用互联网中的开放资源、时事热点,延伸教学内容。比如,在介绍中国零售发展史时,引入《上海零售百年》纪录片,让学生生动地了解历史、增长知识。对于线上短视频与直播带货这一知识点,网络实时直播或者录播视频更是内容丰富、方便获取,教师可以选取其中的典型作为正面或反面案例,辅助知识点进行讲解。

3.4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

本课程采用50%平时成绩+50%期末成绩的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考核。平时成绩的考核手段综合运用在线测试、资源查看、小组或个人作业、互动等形式,使在线课堂活跃起来。期末考试的形式以撰写论文、报告为主。在评价时,不仅要评价知识点理解的正误,还需要分别针对知识、能力和情感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明晰相应的考核内容,分配分值权重。

4结语

“新零售概论”课程利用在线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方式,初步探索出课程教学设计,使学生在领悟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成为新零售时代需要的人才。现阶段,本课程已完成融入思政元素的在线课程视频录制,建设了相应的电子讲义、课件、试题库、案例集、实践材料等资料库,未来将对应用的效果进行追踪和分析,做好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eB/oL].(2020-06-01).t20200603_462437.html.

[2]毛军权.在线教学的未来发展:动向,反思与行动[J].中国电化教育,2020(8):27-32.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篇3

工科教育及课程思政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视课程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是从根本上解决好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问题。其中教学设计是教师课堂教学一项创造性工作,是对教师灵活性和自主性发挥的空间更大,“食品微生物学”是研究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以及微生物与食品关系的一门科学,内容主要有: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有益微生物在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应用;有害微生物在食品加工、贮藏等过程的预防和消除等。工科教育及课程思政使得“食品微生物学”教学的综合性、实践性、人文性加大,教师融合信息技术,丰富课程资源更有创造性发挥的空间。因此在原有教学教案设计中加入思政内容,对思政素材进行精炼,提取核心内容,将思政内容具体导入章节如种子般散播在专业知识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思政内容融入时机和频次做到渗透式和潜移默化式,让学生不觉得突兀、乐于接受。

一、“食品微生物学”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总体设计理念就是激发学生天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注重培养学生能力本位理念,从普遍的认识出发——(学生已知或感兴趣或表象),剖析里面蕴含的食品微生物学知识点(识记),以此点深入细致讲解(环环相扣,细致解决问题),小结知识点,提问启发学生并进行反思讨论。

本课程学习任务是学生掌握微生物的结构,对微生物的分类、营养与代谢及其与食品酿造、安全的相关性充分认识,在此基础上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对相关问题进行自我分析和认识,例如菌群失调、生物膜污染、亚硝酸盐、抗生素滥用等问题,并在学习中逐步找到解决食品微生物安全控制的方法与途径,厚植专业爱好及坚定素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同时强化沟通表达能力,尽可能让同学抛开书本用自己的理解和表达去解释概念、特点,指导学生运用有效的学习策略(逻辑思维结合自我表达)提高学习效率,教学中教师帮助同学构建知识框架,要求学生定期勾画“思维导图”。

二、教学案例设计

(一)不畏浮云遮望眼,曲颈瓶的实验思考

本章节来源第一章绪论(2学时)——第二节微生物的发展简史。

2、单元教学目标分析

本节是食品微生物学发展简史巴斯德贡献的学习,巴斯德被誉为“微生物学之父”其曲颈瓶实验推翻了古老的“自然发生说”,开启了微生物学的发展,通过巴斯德实验设计思路学习,启发同学经后学习要有细致严谨的态度更要有批判性思维,建立独特的分析能力,不要“人云亦云”。知识目标:掌握巴斯德的贡献,了解“曲颈瓶”实验思路。能力目标:实验设计思路的萌生。素质目标:严谨认真科学态度及批判性思维建立。

学生已知:巴斯德对人类的贡献,知道食物的腐败是由微生物所引起。未知:如何推翻当时盛行的“自然发生说”。能知:彻底否定自然发生说是通过曲颈瓶实验。想知:巴斯德曲颈瓶实验的思维过程。怎么知:通过介绍“自然发生说”理念以简单的方法、结果、结论三段论方式展示“曲颈瓶”实验的设计思路,提问同学每一个设计的合理性,启发同学思考,并引入实际生产企业酱油胀袋问题,同样以简单的方法、结果、结论三段论实验思路设计提示同学们深入思考,最后揭示在微生物学学习中要具备严谨认真科学态度更要有批判性思维。

3、教学过程

本节课教学方法是启发式、案例教学法。

课程导入:“不畏浮云遮望眼”——引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登飞来峰》下一句是什么呢?(设问)“只缘身在最高层”,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曲颈瓶实验的思维过程。

巴斯德对人类的贡献: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说、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狂犬病疫苗的研发等。当时深入人心的“自然发生说”: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所推崇,认为生物是自然发生的,而巴斯德却认为这个说法是错误的,为此开展了曲颈瓶的研究。

三段论式(方法、结果、结论)展示“曲颈瓶”实验设计思路。“实验设计一”方法:封闭玻璃容器加热肉汤;结果:肉汤澄清;结论:自然发生说不成立。“实验设计二”方法:曲颈瓶容器加热肉汤;结果:肉汤澄清;结论:自然发生说不成立。“实验设计三”方法:曲颈瓶肉汤倾斜;结果:肉汤腐败;结论:自然发生说不成立。每次设问“同学们觉得实验设计的合理性?”

启发今日眼光来看巴斯德“曲颈瓶”实验设计完美吗?拓展简单加热能杀死肉汤的所有微生物吗?引入真实某企业酱油胀袋案例,三段论式(方法、结果、结论)案例分析“酱油胀袋”实验设计思路。

“酱油胀袋实验设计一”方法:同步分离胀袋酱油与正常酱油,可疑微生物接种产气培养基验证;结果:分离到Z1、Z4菌株;结论:引起酱油胀袋微生物是Z1、Z4。“酱油胀袋实验设计二”方法:Z1、Z4接种正常酱油;结果:正常酱油产气;结论:引起酱油胀袋微生物是Z1、Z4。“酱油胀袋实验设计三”方法:接种酱油中分离菌落对比;结果:接种前后菌落形态一致;结论:引起酱油胀袋微生物是Z1、Z4。每次设问“同学们觉得实验设计的合理性?”

课程思政:实验设计需要充分考虑论证,需要严谨的科学设计更要有批判性思维。

人体内的另一个隐秘世界——肠道菌群,本章节来源第七章微生物的生态(6学时)——第二节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

4、单元教学目标分析

本节是微生物的生态——动物体表和体内微生物,重点学习肠道菌群概念和对人健康的重要性,用新的健康观去关注和认识肠道菌群,如何维护肠道菌群的健康,思考肠道无菌化人体是否会保持健康?知识目标:掌握肠道菌群、正常菌群的概念。技能目标:掌握以全新的视角来看健康。素质目标:实践出真知,做知行合一的实干家。

学生已知:人体的体表、体内存在大量微生物。未知:肠道微生物与人体疾病有怎样的关联。能知:肠道菌群对人的健康非常重要。想知:如何保持肠道健康。怎么知:正常菌群概念介绍,通过图片揭示微生物主要分布的位置在十二指肠、空肠到回肠,引出肠道菌群的概念,菌群失调会引发哪些疾病,再引出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赵立平教授[6]的例子,“减肥”话题引入来看体重变化与肠道微生物之间的关系,以实例说明肠道菌群与肥胖的相关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才能出真知,知识要转化为能力,必须躬身实践,要知行合一,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理。

(1)教学过程

本节课教学方法是案例教学法结合讲授法。

课程导入:我们知道在人体的皮肤和体内都存在着大量微生物,首先来看人体体表微生物分布图,皮肤表面微生物数量平均10万个细菌/平方厘米,口腔中微生物的种类超过500种。

正常菌群:概念及意义,在肠道中微生物数量达到100万亿,由此引入肠道菌群概念。

肠道菌群:通过《细菌-肠道菌群》动画视频来看肠道菌群中微生物的分布情况。

图片展示:肠道菌群失衡与很多疾病相关。

赵立平教授的健康新三观:以赵立平教授的研究肥胖与肠道菌群的关系。

课程思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3.1时间的味道——微生物与食品酿造

本章节来源第八章微生物与食品酿造(4学时)——第一节微生与食品酿造。

3.1.1单元教学目标

本节是微生物与食品酿造中真菌与食品间的关系,重点学习茯砖茶和毛豆腐形成中主要的微生物,进一步理解微生物与人类的友好关系,了解茯砖茶和毛豆腐的生产工序,从形态、功能和种类掌握其中主要的微生物,通过学习告诉同学们中华民族对于食物和风味的理解。同时启发同学们要珍惜时光,一寸光阴一寸金,认真好学,逐步积累,成为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知识目标:掌握茯砖茶、毛豆腐形成中的主要微生物。技能目标:掌握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尤其霉菌中根霉、毛霉、曲霉的区别。素质目标:珍惜时间,沉淀人生的厚度。

学生已知:从第二章微生物主要类群及其形态与结构中掌握了微生物的结构,细菌、霉菌、酵母的形态及构造等。未知:对于某些食品——茯砖茶、毛豆腐中的主要微生物仍不清楚。能知:也知道很多食品与微生物有着密切关系。想知:到底其中的微生物是什么,起什么作用。

通过视频《百姓茶点——茯砖茶制作工序》探究茯砖茶发花的秘密——“冠突散囊菌”来认识该菌的特性,形态、功能。通过视频《舌尖上的中国——转化的灵感》选段“毛豆腐”来看加工,进而引出生产中参与其中的微生物及作用?层层导入,一步步引出知识点。结合视频、图片、音乐在欣赏中掌握内化知识,最后二次时间创造赋予食物更多的风味,这是中华民族在长久的实践中的滋味也是世道人心的感触,进而以《劝学》升华大家要认真学习,珍惜光阴,不断积累,用时间丰富自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做对国家、社会、人民有用的人。3.1.2教学过程

本节课教学方法是情境教学,通过配图片和音乐构筑美感,启发同学思考。

课程导入:设问从图片中找到所有食物的共同点是什么?重点讲解茯砖茶、毛豆腐。

视频辅助讲解:茯砖茶加工关键——冠突散囊菌、毛豆腐制作关键——霉菌、细菌、酵母菌等。

课程思政:这些美味的食物由时间二次创造,启迪人生的厚度也需要时间来沉淀。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篇4

一、认清课程的地位

把时事热点问题引入课堂是一种普遍的教学内容,因此把此类教学内容规范设计与操作形成学科板块甚至校本课程是政治课教学的潜在内容,加上信息技术的普遍掌握和学校网络建设的逐步完善,开展好此类课程能够丰富政治学科的课程类型,发展学科课程结构类型,提高学校资源利用率;是适应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个性的需要,及适应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健全人格的需要而尝试开发的学科课程;是建立在充分研究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基于学校具有丰富的网络资源,师生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基础,所开发的适合深圳本地特点的、可供学生选择的、多样化的学科课程。具有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教育观的特点,是本课程实施的双重目标。

二、课程内容的确定

1.学科类:即学生对本学科学习中声称问题的探究活动

(1)对社会学科知识的拓展性学习研究。如:学生在法律知识学习后对突发社会热点问题的学习探究,形成的《谁动了他的生命权?》的问题学习。

(2)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如:在多学科学习的基础上,从对生活中生成的问题出发,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的综合学习《诚实的钱,诚实的慈善》。

2.活动类:即给予主题活动的问题解决探究活动

涉及国际问题的理解、生活健康安全、社会活动参与,科技环保、电影电视等诸多方面,这些活动一般源于学生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如《乔布斯的苹果与爱迪生的电灯》《南山区高中生教辅材料情况的调查》等。

三、课程过程的实施

1.本课题开展的有效策略就是设置一个“中心问题”即主题,可以是一课的主题,也可以是一个单元所要掌握的主体内容。这是本课题的焦点所在。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学生呈现、修改和完善问题解决方案的能力,是本课题的活动目标所在。将问题设为中心强调的是学生的“做”,掌握了什么具体的知识和技能是第二位的目标。

2.本课程的实施是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展开,组内成员要进行分工合作,分别完成不同的工作;或独自展示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3.“中心问题”的教学设计分为四个环节:时事热点问题的呈(背景介绍,过程介绍)――提出一组问题――分组回答不同的问题,展示自己的观点(小组成果ppt或跟帖讨论)――检验和完善问题解决(讲评或讨论),其中,信息技术是关键性的介入。学生要学会在信息世界里发出自己的声音,发挥自己的作用,查找相关的资料,排除干扰信息,对各种信息进行分类,判断其可信性、可利用性和相关性。学会使用适当的信息形成自己的结论并且与别人进行交流(多维度的交流)。

4.学生可以利用各种方式展示自己的成果,如:手抄报专栏园地、文章报告、博客微博、ppt/DV制作等,每次课、每个主题都要求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呈现信息组织方式和思想水平。

5.时事热点问题和主题不是虚拟问题,而是真实生活中学生的兴趣点和关注点。提炼主题,解决真实生活中学生的思想疑问,为继续现实生活提供思想源泉和动力。这是教师教学功力的展示。设疑置问的能力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集中体现。

四、课程实施的评价

1.所有评价重点落实在学生的参与过程中,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因为本课程本身就是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让学生经历、感受和体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其学习探究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获得发展。而不是要所有的学生做一样的事情或一种事情。

2.无论学生交的是纸质作业还是电子作业,都是对学生活动过程的记录和评价方式之一,不是为辅助教师的教学活动而设计和开发,作业是为了表达(记录、呈现)教师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解决的过程或结果,为记录创新的思想而设计和开发的。学生作业富有个性化,学生主体具有不可预测性、不可重复性,反映出学生的学习历程,自我激励与教师外在激励相结合,更兼有学习成果展示与资源建设的两重性。

3.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不可避免地使用网络技术,网络技术回归是学生的学习工具和学习辅助方法,而非学习对象。因而,网络技术表达了怎样的内容,如何使用各种网络技术达到最佳效果更值得关注。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条件下,时事热点问题在思品课与政治课中的教学是一种课程资源的整合,它是师生共同的教学实践,是一个探索优化提升精炼的过程。因此,贴近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现有的教育教学技术、贴近教学改革的实际是它的特征。

由于时事热点问题的开放性、发展性特点,对问题的讨论从来不会有终极结论,于是,在课程的设计和教学操作中教研组有一定的计划框架下,每个操作设计者仍有很大的自我创作空间,而每一个问题,作为课程发展螺旋式上升中的某一个节点,出现这样那样的不足是在所难免。然而这些瑕疵并不能阻挡思想品德课(政治课)的课程改革。

附录一:高二3班陈××《谁动了她们的生命权?》作业

1.话题讨论:某国医生资格考试中的一道必考题就是:一个因而拒绝输血的病人面临死亡,医生能否为了挽救其生命而强行为其输血治疗?标准答案是当然不能。

谈谈你对其答案的理解。

我们常说医生的职责是救死扶伤,而其真正的含义是维护人生存和健康权利的职责。既然是维护他人权利,那么主动权便在于伤者,同时,任何人都应尊重伤者本人的权利意志,就算是医生也不能例外,这其实与道德无关。

2.假如你是一名昏迷多日的危重病人(植物人),请你说说你对生命的理解与感受。以下列句子为开头(全做,每段不少于150字):

救救我吧,我还很年轻,我很想睁开眼睛,生活才刚刚开始……

我需要鲜活的生命,需要真实的生活。这样才能实现我生命的价值。只要生命存在,便有着它的意义。只要我还有呼吸,那么我便可以等待光明,坚信生命中一定存在新的希望――世界没有走不通的路。我还很年轻,世界的精彩对我来说才刚刚开始,生命就是要去听、去看、去尝试、去体验、去创造的!只要我有可能苏醒,请不要放弃。

求求你们,让我离开吧,我感觉很疼很疼,太痛苦了……

我们的生命不因个人的意志而来,不因个人的喜好而去。在没有意义再挽留它时,何必如此痛苦地生存呢?在黑暗寒冷没有任何感觉的世界里,空留一颗跳动的心脏滴血,是残忍的。面对此刻的生命,你的救治只能使我更加痛苦,这不是救助,而是折磨!

3.就自己或家人的一次就医经历,说说你对医院、医生、医疗卫生制度、医患关系、医疗制度改革、药品价格的感受。(任选2项)

我家族中有好几个医生,因此对医药行业我是有所了解的。家里人常说希望我能成为医生,原因是现在看病实在是太难太贵。对于我们家来说,看病也许并不困难,但对其他托关系找熟人的人来说,医疗卫生制度实在太不完善,据我了解,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医疗保障十分完善有效,就医基本在社区就完成了。同时,他们的医生只为某一社区服务,因此对病人十分了解和负责。再反观我国,单拿医生处方上笔走龙蛇的“天书”来说,连医生的父亲都无法辨认,造成的麻烦不说,无用乱开的药物早就挤扁了劳苦大众的钱包!

教师评语:作业态度认真,显然经过了思考和学习,且能与自己生活实际相联系,对社会现实有一定的洞察和批判,言语富有真情实感,能激发人对生命权的继续思考,是一份优秀的作业。

附录二:选修内容《美国校园枪击案的质疑》课程设计

导语

1.中华民族的图腾是什么?

2.如果要给美利坚民族选一个图腾,你会选什么?

课题:枪――美国的护身符美国的十字架

内容提要:质疑1:美国的枪支是否该管制?质疑2:凶手的国籍是否重要?质疑3:学校到底有没有失职?质疑4:从误报凶手看媒体的德行。

作业:

1.就美国校园枪击案,选出能表达你心情的词语。

迷惑、震惊、悲情、疼痛、精彩绝伦、解气、紧张、痛苦、鄙视、灾难、浮想联翩、活该、谴责、宽容、冷淡、慰问、幸灾乐祸、反省、以和为贵、无奈、暴力、血腥、惨烈、支援、心寒、令人兴奋。

2.你怎样看待美国的枪支文化?简要说明理由。

3.你会用哪些方式表达你对遇难者的感受?(三种以上)

4.你曾强烈地感受到沮丧、挫折和压力吗?你会选择哪些方式释放这种压力?

5.写一封简短的慰问信。用以下句子开头:

(1)亲爱的赵先生赵夫人(一二组)

(2)尊敬的布什总统(三组)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篇5

【关键词】城乡规划;课程思政;本科教学

一、课程思政提出背景及对城乡规划专业的要求

2020年教育部又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1]。从上述政策中不难看出,课程思政建设已经成为高校课程建设的重要一环。课程思政的提出对学生德育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的形成除父母外影响最深的就是专业教师[1]。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传道授业外还应当关注学生的德育教育。课程思政的提出改变了传统教育中思政教育由专门思政教师和课程负责的局面,将所有课程都纳入到思政教育体系当中。任何课程和教师都应当结合自身课程的特点挖掘思政元素,并将之运用到课堂授课当中[1],在解专业之惑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对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行引导,真正实现“三全育人”的目标。城乡规划专业作为一个实用性很强的专业,以解决社会问题、建设美好家园和良好人居环境为己任,对指导城市开发和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城乡规划师的专业技术和职业道德素养对城市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劣质工程、违规建造不仅不利于城市的发展建设,还可能给人民和社会带来巨大损失,因此城乡规划专业的思政改革势在必行。

二、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学思政的难点

由于城乡规划专业实用性强、涉及知识广等特点,其本科教学思政难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深度融合;二是如何将思政元素与社会热点互相结合。传统教育强调的是知识的传授和讲解,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学生往往容易关注知识本身的学习而忽略学习知识的初衷,进而无法真正将所学知识用于社会建设当中;同时由于理论知识与思政元素所处层面不同,如何将二者自然、深刻地融合在一起,也是城乡规划专业思政教学面临的困难。另外,由于不同时期对于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目标也不同,根据发展目标的改变,思政的侧重也可能会发生变化。现阶段城乡建设已经从传统的大拆大建走向了城市更新改造、地下空间开发、城乡统筹发展等方向,如何将思政元素与当下城市建设现状和热点相结合也是本专业教学的另一个难点,思政教育应与时俱进,和社会问题及当下热点结合,不断完善和更新,而不应当是一成不变的。文章以西华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学为例,结合其教学目标和特点,对课程中可以运用的思政要素进行梳理,并提出相关建议。

三、西华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学改革措施

(一)课程设置概况。西华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实行五年制大类招生培养方案,致力于培养适合国家经济发展及城乡建设需求的专业人才,学生在校期间需修满207个学分方可毕业。西华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根据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进行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大致可以分为公共必修课、通识课、大类基础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四个板块,其中专业教育课程又包含了专业核心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等内容。按课程的内容划分,又可以将开设课程分为基础理论课、专业设计课、专业实践课和专业技术课四个类型,理论、技术和设计课开设主要在前四年,实践课则贯穿整个本科教学过程。理论课代表课程有一年级的建筑大类基础概论、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二年级的中外建筑史、城乡规划原理,三年级的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城市建设史与规划史、乡村规划概论,四年级的居住建筑设计原理、居住建筑设计原理、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等。设计课包含了一年级的建筑设计初步1、2,二年级的建筑设计1、2,以及三四年级的规划设计1~4。实践课有建筑认识实习、乡规划认识实习、古村落调研、城乡规划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等。技术课代表课程有建筑制图1、2,建筑构造,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和建筑数字技术等。(二)思政要素提取。城乡规划专业作为一个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具有丰富的思政元素,对思政的要求也更高。结合城乡规划专业及课程设置特点,文章对本专业课程思政要素进行分类和提取,大致可以将本专业思政要素分为以下三个大类。1.历史类课程思政元素。历史类课程内容是城乡规划专业理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了解城市建设和发展历史,总结前人的经验和不足,了解城市发展的脉络,对城乡规划专业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以西华大学为例,历史类代表课程主要有城市建设史与规划史、中外建筑史、中外园林史、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等,城市规划原理等课程中的部分章节也有涉及到历史类教学内容。历史类课程的思政要素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展现我国城乡规划的重要成就以及一些本专业伟人为历史文化保护做出的贡献和榜样,进而提升学生民族自豪感,树立远大志向[1]。通过这些课程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荣誉感。2.专业技术课程思政元素。在理论类课程中,除了历史类课程外,专业技术类课程也占了大量比重,如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居住建筑设计原理等,城市规划原理等课程中涉及到的城市工程系统规划等内容的章节,也属于此类范畴。规划工作中除了要满足社会和使用者的需求外,更要符合相关的规定和规范,保证工程质量,否则会给社会和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容不得半点掺假和马虎。城乡规划专业技术课程思政要点即应当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素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2~3]。3.设计类课程思政元素。设计实践类课程是城乡规划专业的特色课程,贯穿了本专业整个本科教学过程。低年级的建筑设计初步课程主要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等基本专业素养,建筑设计课程使学生掌握规划中常用建筑的基本体量和功能,为后续大尺度规划设计打下基础;作为专业核心的规划设计课程又包含了群体建筑设计、居住区设计、城市总体规划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等内容。近年来城乡规划的重心已经从城市规划和建设新城向乡村规划、旧城更新改造、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和历史保护等方向转变,由于气候变化、疫情等因素影响,城市人居环境、城市公共健康、城市内涝等城市问题也应当引起规划师的关注。因此在设计实践类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应当结合社会需求和热点,引导学生去关注和关心社会问题以及国家相关政策,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城市发展中产生的问题,为人民谋福祉。(三)改革措施。城乡规划专业的思政教育不应是一个孤立静态的过程,而应当是一个贯穿整个教学并不断与时俱进的动态教学过程,不应是生硬的、局部的思政元素的引入,而应是包括授课教师、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考核评价等多方面内容的整体改革和提升,应当是自然而然润物细无声地去引导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具体改革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提高教师政治素养。教师作为传授知识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教师自身的政治素养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和引导意义重大,因此思政教育若想取得好的效果,提高教师的政治素养十分重要。提升教师政治素养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对教师进行专门的思政教育培训,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政治素养和思政教育的能力;二是寓教于学,教师可以通过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备课、授课和课后总结,不断反思和调整教学的方法和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政治素养和思政教学能力。2.教学内容融入思政元素。教学内容是思政教育的主要载体[3],教师通过授课过程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积极引导,因此教学内容的重新梳理十分重要。传统的教学主要以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主,对思政内容的融入是破碎的、零散的、不成体系的,思政背景下的城乡规划教学改革应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理,提炼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将思政元素和教学内容自然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除此之外,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中也应当明确课程的思政目标,在教学方法上也应当与时俱进,做到多种教学方法、线上线下教学的灵活运用。3.增加思政考核和评价。增加思政考核和完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对掌握思政教学是否在师生中取得良好效果、如何不断完善思政教育具有重要作用,是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反馈,有助于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思政考核和评价应当既包含教学主题———教师,又包含学习主体———学生。对教师的思政考核和评价主要应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将思政内容和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作业设置有机融合在一起,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对学生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培养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4]。对学生的思政考核主要是考察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通过课程的学习是否有所提高,因此在课程的考核当中应当融入思政考核。学生思政考核的方式应当是多样的,如可以设置一些主观题目,在考察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同时可以考察学生对一些社会问题的看法,也可以组织课堂讨论,了解考察学生思政水平,更好地推进课程建设。

四、结语

总之,思政素养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全体师生共同不懈的努力,同时它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完善。只有将思政教育和传统教学相融合,推进和完善思政课程建设,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培育出有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的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宝娟,张伟,袁晨晨等.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城乡规划原理课程教学思考[J].安徽建筑,2020,11:126~127

[2]陈丽.基于课程思政的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改革探讨[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6:113~116

[3]李欣,展凯云.思政元素融入“城乡规划原理”课程的实践探索[J].城市建筑,2020,31:87~89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能力;教学设计;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法

1.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设计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中学培养合格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这里所说的合格,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知识业务能力合格。对于师范生来说,良好的思维和认识能力、善于沟通的能力、普通话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班主任工作能力等等都是必需具备的,但是最重要的能力还是教学能力,因为教学活动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和基本任务,教学实践是教师最基本的实践,教学能力往往成为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

按照教学工作体系,教学能力可分解为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和管理能力、指导学生学习和活动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等四大类。作为教学能力重要组成部分的教学设计是指教学活动组织与开展的整体策划和综合设计。所谓整体策划是指教师要对一个学年、一个学期、一个教学阶段或一个教学单元做出有目的和有计划的整体思考,使每节课的教学设计既能体现长远目标的追求又能体现近期目标的递进要求;所谓综合设计是指教师要对每节课的教学进行具体思考,学生现有的教学起点是什么,如何确定教学要达到的具体目标,为达到此目标需要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作为资源和手段,选择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来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资源,以及如何组织和形成师生之间多向有效的互动,何以知道目标是否具体得以落实,等等。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就是指为了达到政治课堂教学目标,对教什么、怎样教以及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所进行的一种系统性策划。

一般来说,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实施的前期准备,许多教师又把这个准备过程称之为备课,所以备课也就是教学设计全过程的体现。教师在经过精心的设计和充分的准备之后,通常以教案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教学思考和教学准备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教案不仅是表达教师教学设计状态与结果的主要载体,而且也是反映教师教学设计理念与价值追求的外显方式。如果说教师的同常教学实践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其教学理念与价值追求的间接反映,那么教学设计就是直接影响其教学实践行为的决定因素,为其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蓝图和前提保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设计作为教学活动的起点,对教学活动的成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要让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能胜任中学政治课教学,成为合格的政治教师,就必须加强对其课堂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

2.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设计的主要问题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法》课程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在教学设计(教案)中常常反映出许多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没有准确理解教材、对教学内容的概括不全面,思路不清晰,遗漏教学重点。如关于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二框“发现自己的潜能”这一课题的教学设计,接连两届学生,即2007级和2008级学生基本上都忽略了“潜能重要性”这一重要教学内容。有的教学设计甚至先强调潜能多样的、巨大的特点,再介绍潜能涵义,完全忽视了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的逻辑结构。

2.2教学环节不清楚,尤其导入与新课不分,经常是将导入环节设计过长,用时过多。如关于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十课第一框“诚信是金夕”,课题的教学设计,有学生设计用“九色鹿”故事的影像资料导入,以说明诚信的重要性。但是该资料的播放就需要九分钟,这明显是“喧宾夺主”了。

2.3教学重难点不突出,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仅摆出观点、提出问题却没有进一步的分析说明,而且提出的问题缺乏针对性,未能联系中学生的生活实际,显得教学设计短小简单;另一方面是收集补充的教学资料太多,不知道取舍,显得教学设计冗长繁杂。这两方面的问题比较集中地反映在关于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八课第一框“身边的诱惑”课题的教学设计中。教材有三目,分别是“金钱的诱惑”、“游戏机的诱惑”、“黄赌毒与的诱惑”。学生一般将“游戏机的诱惑”确定为教学重难点,但在教学设计中对三目内容却用力均衡,只是有的简单些,套用教材案例,照本宣科,丝毫看不出对实际教学对象初一学生身上现实事例的引导分析;有的复杂些,除了引用教材案例,还充实了很多寓言故事、生活实例,而且每个内容都展开分析。事实上,不管篇幅长短,这样的设计都不可能将教学重难点讲透。

2.4教学过程缺乏弹性,常常是以师范生自己为中心,以师范生自己的活动为主线来进行教学设计,忽视了实际教学对象初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最明显的就是在教学设计中写出自己所假想的教学对象应该回答的结果,这个答案不仅正确无误,而且还是唯一确定的。不管教学对象的答案是什么,自己就是按照这个给定的唯一答案来讲解,横竖是“以不变应万变”。

2.5未能充分体现当代中学思想政治课“思想性”这一根本特性。思想政治课程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和核心内容,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对中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教育,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法律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虽然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在不断修订,但我们不能忽略思想政治课的根本特性,我们的教学设计必须要解决如何引导培养学生“怎样做”的问题。遗憾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低年级学生的教学设计往往考虑不到这点,如前面提到的关于“发现自己的潜能”课题的教学设计就是只列举他人潜能激发的成功案例,却不懂得强调发现潜能,中学生要从实践做起,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

2.6板书设计不规范。有的板书设计与教学内容脱节,确定为重难点的内容,板书未曾体现,而教学内容未提到的,板书却标出来了;有的板书设计过于复杂,几乎是教学内容的罗列,而不是教学内容的概括;有的板书设计缺乏条理,随意性较大;有的板书设计甚至照抄教参,根本不顾及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和内容。

师范生的教学设计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主要是由于他们缺少锻炼、缺乏经验,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比较简单,还比较缺乏用整体综合的思维方式对教学做出整体策划和综合设计的能力。

3.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设计能力培养的措施3.1重视《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法》课程,为培养学生教学设计能力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法》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rl主干必修课,其目的是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师范生今后从事本专业教学的能力,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课程。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教学水平的高低,同时也关系到我国21世纪教师人才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我们将《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法》的理论课时从45增加到54课时,除了由本系教学法教师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理念、原则、内容等原理知识,还聘请桂林市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中学政治教师到校举办讲座,为学生介绍桂林市思想政治课改的实际情况与相关信息。使学生明确认识到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对中学思想政治课程进行了深刻的改革。当代中学思想政治课在课程性质上凸现了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在课程理念上强调课程建构以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在课程目标上注重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课程教学实施方面强调联系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中学生自主学习,注重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践行。因而师范生在教学设计中必须遵循新的课程理念和教学理念,以促进中学生的主动发展为教学根本目的,懂得运用整体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和处理学生、教师与教学内容这三个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整体综合性的教学设计具有包含性、综合性、有机性的特点,既强调教学中整体与局部的包含关系(如把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看做是这节课的一个局部,把每节课看做是整个教学单元或者教学阶段中的一个局部),又强调教学过程中的“教”和“学”是两个相互构成、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有机融合的一个整体。

3.2加强教学设计指导,构建了一个开放的循序渐进的教学设计能力训练模式。整个训练过程把常规的微格技能教学训练与学校师范生技能大赛的训练以及师范生教育实习前的试讲训练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整体综合性教学设计理念。训练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微格教学技能训练与指导;第二阶段是参加系、校师范生技能大赛训练与指导;第三阶段是教育实习前试讲训练与指导。三个阶段依次相联,循序渐进,有效地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第一阶段微格教学技能训练实际上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法》课程的实践部分,内容包括教学设计技能、导入技能、讲授技能、板书技能等诸多方面。不管进行哪方面的技能训练,我们都要求学生先撰写课时教案,再进行该项技能训练。并且针对实训情况进行集体评议,要求学生根据小结反思重新进行教学设计。这个阶段的训练受课时限制,基本上是以组为单位开展活动。上面所列举的种种教学设计问题集中在这个时候表现出来,我们也主要以集体评价的方式给出指导意见。因而这个阶段的训练是面向集体的,是局限在表面的,比较粗糙的,是教学设计能力培养的开始阶段。我校从2008年起,每年都组织参加广西师范生技能大赛。我系积极响应,具体由教学法教师负责。我们就借助这个契机,将此作为培养学生教学设计能力的第二阶段,即发展阶段。我们先组织全系师范生技能大赛,赛程分初赛、复赛,项目分全能与单项。单项比赛含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说课、板书设计、片段教学等五项。我们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全部参加系教学设计单项初赛,教师分别进行指导。对于从系复赛中胜出准备参加学校决赛的学生,教师则对其进行精心辅导。经过师范生技能赛的训练,学生教学设计中的问题已逐步减少,少数优秀生已能撰写出相当精彩的教案。教育实习是师范专业的重要教学实践环节,是检验师范生教学基本技能的主要途径。实习前的试讲训练非常关键,试讲不过关的学生是无法参加实习的。因此我们把这个过程作为培养学生教学设计能力的第三阶段,即巩固阶段。这个阶段的训练目的性、针对性、个别性很强。我们要求学生先根据实习内容写出教学设计初稿,经指导教师仔细批阅后进行修改。一次、两次、多次、不断地修改,直至合格才能试讲。然后还要求学生根据试讲情况对教学设计作进一步的调整充实。通过这一系列地训练,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教育实习前基本上能够克服原来教学设计中的问题与不足,按照整体综合性教学设计理念来进行教学设计。从整体上明确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规划教学行为、设计教学过程,注意把“备教材”与“备学生”两方面有机结合起来,突出了实际教学对象初中学生的主体意识。

3.3改革学生毕业考核方式,将毕业论文改为毕业设计,增强师范专业培养目标。从2004级起,我系每个学生均须完成毕业实习,撰写毕业实习论文,考核合格后,方可取得毕业资格。毕业论文以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开发创造能力为主,兼顾所学知识的巩固、应用和扩大专业知识为目的。毕业论文内容包括工作计划和组织、检索与阅读中外文献资料、调查研究、方案比较选择、设计、综合分析、数据处理、程序开发、总结、撰写报告等。根据课题要求不同,有所侧重。从2007级起,为了更好地体现师范专业的培养目标,我们改革了学生毕业考核方式,将要求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改为撰写毕业设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毕业设计采用教案(详案)加教学课件的形式。内容采用初中政治教材中任意一课。可以说,毕业设计既是检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设计能力的手段,也是我们培养学生教学设计能力的重要途径。经过毕业设计答辩,2007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53名学生撰写的毕业设计全部合格,其中30%的学生毕业设计获得优秀。

参考文献

[1]吴亚萍,王芳:《备课的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篇7

【关键词】思政专业;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问题;着力点

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至此,“课程思政”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成为高校各门课程建设与改革的重要实践。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基础课程来说,“课程思政”的改革推进与建设实践工作,不仅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理念的实施,同时,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基础课程为依托,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践研究,也能进一步促进“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理念的转变和实践的深入推进。

一、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设的政治经济学课程,是以统编教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为基础,结合马克思《资本论》等相关原著内容而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政治经济学课程开设的目标在于引导大学生全面、系统、准确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观点与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观点与方法,正确看待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正确分析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和必将被更高级的社会历史形态所取代的基本趋势,深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实践。如何更好地发挥政治经济学课程的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推进在思政专业基础课程中的“课程思政”建设实践,对于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后,强调不仅要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还要不断深入完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2015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概念。2016年7月召开的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指出,“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总结和提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经验,同时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有益成分。”政治经济学作为专业基础课程,承担的不仅仅是传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使命,更需要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时代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的特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与完善。作为思政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政治经济学在践行“课程思政”理念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强化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在课程的设计中更加关注党中央提出的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眼于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结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创新,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重大命题,探讨如何通过对新常态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进行教学内容整合、教学方法创新,提高教学效果,培育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优秀复合型人才。

二、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三者之间紧密联系,不可分割。三者一以贯之,如果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知识掌握运用欠缺,就无法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无法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内容。当前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中主要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在“课程思政”改革整体建设中,教学与研究结合不够紧密

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化和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程度的进一步加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和理论解释面临着更多的挑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迫切需要涌现更多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应运而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实践进行了更有力的解释和引领。政治经济学课程改革需要注重理论引领性和实效性,深切关注当前资本主义风云变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实践,不断关注新形势、新问题,为学生提供强大的对现实问题的解释能力。由此,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學与教师的科学研究是密不可分的,而当前课程建设实践中,还存在教学与研究结合不够紧密、没有更好地推进以学科建设支撑课程建设的问题,教师对学生的理论传授偏重于经典理论的传授,而缺乏对社会政治经济形势,尤其是全球化时代世界秩序的调整、全球治理格局的变迁、非传统安全领域风险的急剧演变等重大议题的高度关注和研判,教师的研究性教学能力还需要不断提升。

(二)在教学内容设计上侧重资本主义部分、忽视社会主义部分

政治经济学课程关于资本主义部分的基本理论构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而其中关于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和完善。要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就必须结合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演变趋势和规律,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而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内容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难度较大,容易因为教师理论水平、知识结构、信息掌握程度等原因造成讲课内容的空洞化和教條化,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同时,还容易因为教师知识结构和对思政专业相关课程整体设计认知上的缺乏,造成在社会主义部分的教学内容设计上,和科学社会主义等课程内容之间的简单重复。因此,在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上,更多的老师趋向于注重资本主义部分,而轻社会主义部分,致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解片面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把握难以系统化,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难以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理论成果有效地理解和把握。

(三)在教学方法上更多采用传统讲授法

传统的讲授法对于教师本身来说便于掌握教学进度,能在短时间内让学生获得较多的知识信息,对于讲解抽象性、逻辑性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多媒体,尤其是自媒体飞速发展、知识日益多元化、信息日益无界化的时代,面对新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拥有迅速掌握各种信息能力的大学生群体,传统的讲授法无法适应政治经济学的课堂教学,难以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在“课程思政”育人资源的挖掘上缺少生动性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材内容中原理的理论性强,理论知识点多,知识体系庞杂,提出的命题宏大,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相关知识体系的支撑,很难理解,教师在课程建设和教学设计中,往往因为注重知识体系的完备性和理论知识的系统梳理,而忽视“课程思政”育人资源挖掘过程中的生动性、形象性,从而降低了学生的接受度。

三、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实践的着力点

当前政治经济学课程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主要应着力于构建“全课程育人”的格局,不断推进课程、学术、学科之间的深度融合,凸显政治经济学课程的“三位一体”建设理念,进一步挖掘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的育人资源,丰富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完善学生学习评价指标与体系,真正做到“对话经典、多维阐释、跨越学科、融合视域、根植理论、观照现实”,[2]通过政治经济学这一思政专业基础课程的建设,践行“课程思政”理念。

(一)着力构建“全课程育人”的格局

构建“全课程育人”的格局,使政治经济学课程切实融入“全课程育人”格局中,发挥专业基础课程在育人方面的核心引领作用,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是以“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为契机,突出专业基础课程的育人导向,充分挖掘育人资源,探索学科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方向与路径问题;二是以专业知识体系构建为基础,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育人等三个方面有机结合的“三位一体”课程教学目标始终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三是以科学的育人评价体系为依托,打造良性的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更好地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潜能,更好地发现教师教学环节和知识体系的不足之处,教学相长。四是以同向同行、协调发展为目标,[3]将政治经济学课程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西方经济学、国际政治经济等专业课程打通,构建“全课程育人”的格局,践行新时代教育理念,自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着力推进课程、学术、学科之间的深度融合

没有学术研究、学科建设的支撑,课程建设就会成为没有根基的大树,“课程思政”理念的贯彻也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末,难以支撑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真正树立和巩固。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逐步强化、思政教育不断强调教育手段多样化、突出教育效果实效性、思政教师来源多元化的大背景下,一些高校在不断强化和践行思政教育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理念的过程中,片面将高校思政教育专业课程与在各专业学生中开设的公共政治理论课划等号,将思政公共课程的建设理念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的建设理念相混淆,既弱化了公共课程的教育效果,也弱化了思政学科的建设。思政专业政治经济学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在建设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强化学术与学科思维意识。

对受众群体学生来说,要在注重学生政治素养提升的同时,强化对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培育,让学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养成过程中,产生更多的获得感,并进一步促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深刻理解,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建设与普及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混为一谈,对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和区别形成深刻的认知,促使学生自觉投身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深化和面向不同受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对于教师来说,要不断开拓学术视野和学科发展路径,打造思政专业马克思主义相关学科群的建设,实现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支撑,从而将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落实到学科发展中,以学科搭平台,以平台组团队,以团队建设人才梯队,为教师学术研究能力的提升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和空间,促进教师充分运用学术和学科群平台的研究和建设成果打磨政治经济学课程,在学科群组中相互分享相关课程建设经验,实现课程、学术、学科之间的深度融合。

(三)着力践行“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通过调整“课程思政”建设的教育教学方法,践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理念,优化和提升教育教学效果,确保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育人有机结合的“三位一体”课程教学目标的贯彻落实。

一是深入挖掘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育人资源。通过对思政专业政治经济学课程育人导向的进一步明确、核心素养培育能力的进一步确立,结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重大原则和重要研究议题,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深入挖掘课程育人资源,使学生对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对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建立更直观、形象的认知,深化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等的认知,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四个自信”。

二是实现政治经济学课程与相关专业课程在内容设计上的“无缝衔接”。强化思政专业基础课程的有机体理念,以点引线,以线带面,在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引导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维的基础上,开设政治经济学课程,在学习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开设科学社会主义课程,使学生形成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几大组成部分的整体性认知,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理解和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剩余价值来源及人口发展规律,分析资本积累及其必然历史趋势,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尤其是深刻理解资本与劳动力相关议题,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中资本所焕发的活力与生机,深刻理解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和共产主义必然实现的未来历史发展趋势,促使学生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使其自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是丰富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课程思政”受众参与度。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图片、视频等辅助工具和手段,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做到“线上线下结合、课堂内外结合”,采用参与式、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通过设计学生课堂专题分享、分组问题讨论、问题思考总结等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在理论讲授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将专业学习与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思政核心素养的培育等有机结合起来,践行“三位一体”教育理念,真正发挥课堂主渠道的培养和育人作用。

四是完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提升教学育人效果。在专业基础课程平时成绩加期末闭卷考试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平时成绩的组成结构,通过平时对学生课堂参与互动程度、知识掌握程度、知识分析应用能力、文献阅读能力和读书笔记写作能力、课前课后思考题的分析能力等的比例设计,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的考察,打破单一的平时成绩评价体系;进一步优化考试试卷的设计,优化主客观试题的比例,使试卷能够更加全面客观地反映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确保能够客观反映“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改革的成效。

四、结语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篇8

 

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根据《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和《兰州大学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意见》,深入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将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全面提高课程育人实效,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原则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加强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建设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格局,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建设目标

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目标,深入研究和挖掘各门课程思想政治元素,构建覆盖全校所有专业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完善课程思政建设体制机制,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明显提升,推出一批充满思政元素和发挥思政功能的示范课程;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意识和能力全面加强,打造一批具有亲和力和影响力的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积极营造课程思政建设良好氛围,进一步提高学校立德树人成效。

三、重点任务

(一)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

1.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首要标准,增强教师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责任感,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素养。加强对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引导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理念,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及教学工作规范,积极主动把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融入课堂教学,规范课堂教学管理,严肃课堂教学纪律。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学生的“四个引路人”。(责任单位:各教学单位,宣传部、教师工作部、教务处、研究生院、学工部)

2.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鼓励教师将最新科研成果、前沿知识和信息及时融入课堂教学,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抓好专业教师思政素养的培训,依托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组织开展课程思政专题培训,选派教学骨干参加课程思政专题培训,引导教师提升政治理论修养和思政教学能力。依托“青年教师水平提升计划”,利用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提高青年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通过开展典型经验交流、专题研讨、现场教学观摩、教学设计案例分享等活动,引导教师自觉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通过校院两级领导带头参加集体备课、随堂听课和教学研讨等活动,强化教师的立德树人初心和教书育人使命。(责任单位:各教学单位,教务处、研究生院)

3.坚持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充分发挥系(所)、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教学中心、课程组等科研与教学基层组织作用,定期开展学习讨论、集体备课、教学观摩和教学研讨等活动。鼓励支持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合作进行教学教研活动,鼓励支持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高层次人才带头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责任单位:各教学单位,教务处、研究生院)

(二)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内涵

4.深入挖掘各类课程思政元素。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发挥各类课程的隐性思政教育功能。各教学单位对照《纲要》中对不同学科门类课程思政建设要求,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围绕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相统一的育人目标,立足专业特点全面梳理各类课程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充分挖掘和运用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责任单位:各教学单位)

5.加快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全过程。将课程思政纳入课程教学建设基本要求,作为课程设置、课程准入、教学准入、教材准入、教学大纲核准和教案评价的重要内容,体现到课程设计、教学大纲、教材编写、教案课件中,贯穿课堂讲授、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各环节。建立健全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规范,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课程考核和学生学业评价各方面均应体现思政元素;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要讲好用好“马工程”重点教材,推进教材内容进人才培养方案、进教案课件、进考试考查。(责任单位:各教学单位,教务处、研究生院)

6.持续做好课程思政资源库建设。建设视频、课件、习题、实验实训(实践)项目等优秀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促进教学资源与教学经验的共享,促进专业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总结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学案例,提炼形成参考性强、可推广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做好实践成果的推广应用。(责任单位:各教学单位,教务处、研究生院)

(三)强化第二课堂育人实效

7.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思政育人品牌。持续举办“新生开学第一课”“百年兰大·名家讲坛”“萃英大讲坛”“至公讲堂”“国情时政大讲堂”等专题报告会。做精做深相关学科领域“学术前沿”系列讲座,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优秀企业家、劳动模范、工匠名师和抗疫英雄等为学生传播中国精神。积极推进各教学科研单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品牌化,打造“一院一品”课程思政教学特色品牌。加强留学生课程的思政教学建设,传递中国文化、展现中国精神、塑造中国形象。(责任单位:各教学单位,教务处、宣传部、研工部、学工部、团委)

8.深入拓展课程思政育人实践活动。构建“课堂学习研讨实践、校园文化活动实践、社团社会体验实践、岗位实习见习实践、创新创业创造实践”有序衔接并具有专业特色的贯通式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完善各级各类大赛训练支持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跨学科、跨省域和国际性的专业竞赛实践活动,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合理设计思政元素并融入实验课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实验技能的同时,向学生传递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安全知识、环保意识。有效利用红色教育场馆、基地等,进行案例分析、实地考察、访谈探究等,积极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组织学生从“一带一路”建设、乡村振兴、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开展国情民情社情调研考察活动。(责任单位:各教学单位、教务处、研究生院、学生处、团委)

(四)完善课程思政评价及保障机制

9.制定课程思政评价标准。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作为各教学单位绩效评价,“双一流”建设监测,学科评估、教学评估、专业认证、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教师绩效考核等的重要内容。把课程思政要求作为教师引进、教师荣誉体系建设、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以及教学成果奖和教材奖等各类教学奖评选的重要指标。(责任单位:教务处、研究生院、宣传部、教师工作部、人力资源部,各教学单位)

10.促进课程思政赛教融合。通过举办校院两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讲课比赛,培育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示范课程和特色做法,鼓励广大教师从教学设计思路、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内容革新、思政元素融入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形成门门有思政、人人重育人的良好局面。(责任单位:教务处、研究生院,各教学单位)

11.加强课程思政教研成果培育。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高等教育研究院等相关研究力量,组建兰州大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机构,加强课程思政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充分利用校院两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重点、难点和前瞻性问题的研究,及时总结提炼课程思政建设的新成果、新经验和新模式。大力培育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高质量课程思政精品课程、重点教材、典型案例、教学成果。(责任单位:教务处、研究生院、宣传部,相关教学科研单位)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处和研究生院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协同、各教学单位积极推进的工作格局。学校党委全面领导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各相关部门在学校整体工作规划和部署实施基础上,协调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各项工作。各教学科研单位严格落实“课程思政”主体责任,制定课程思政建设实施细则,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明确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及实践要求,学期结束后通过学生问卷调研、教师心得交流汇报等形式动态跟踪课程思政实施效果,有关工作组织开展情况及时报教务处、研究生院检查备案。教师要发挥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自觉意识,增强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经费保障

学校划拨专项经费保障工作开展,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各教学单位统筹利用中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专项经费和“双一流”引导专项经费,保障本方案顺利实施。对工作开展突出的优秀课程和教师给予奖励。

(三)质量保障

把各教学单位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纳入年度单位绩效考评;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建设情况和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作为教师个人考核评价、绩效分配、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篇9

【关键词】课程思政;工匠精神;建筑设计;教学改革

教育是社会稳步发展的基础,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明确的指引方向。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作为建筑学科、城乡规划学科及风景园林学科开设在大一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是学生在进行专业设计训练前的基石,对学生专业的基本认知、基本设计技能的掌握以及专业价值观的形成都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建筑设计基础的专业课程教学,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及思想道德培养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课程概况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是建筑学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其一方面会通过学习基础的建筑设计理论,使学生对建筑的构成要素、建筑行业现状、建筑历史、建筑设计方法等有较为系统的认知;另一方面提供循序渐进的设计思维引导和专业表现技法训练,通过绘图表现技法训练、设计构思、绘图、模型展示等实践教学环节,规范学生的设计表达,让学生感受到创造性学科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设计思维能力。课程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为学习后续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在之前的授课过程中发现,因各种绘图软件更新换代快,操作更便捷,相当一部分学生对需要平心静气才能做好的建筑手绘表达技法缺乏兴趣,觉得对今后的工作、学习用处不大。学生学习目的过于功利,心态浮躁,具有畏难情绪,工匠精神缺失。因此在建筑设计基础课中如何加强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建立职业操守,提高专业学习素养与技能的问题已成为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2建筑设计基础思政教学目标

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中明确指出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为课程的改革指出了明确的方向:通过课程不仅是知识的输送、能力的培养,还需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感[2]。基于此配合原有的教学目标,设置了相应的思政教学目标:

2.1了解专业,价值引领

刚入学的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大多懵懵懂懂,本门课程将从如何认识建筑、建筑与技术、建筑与艺术,建筑设计方法、当前行业发展趋势等几个方面,引导学生了解专业与工作性质,配合我国优秀建筑案例,帮助学生建立专业自豪感,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增强他们为国家、社会发展做贡献的信念。

2.2建筑思维,创新意识

通过对各类优秀建筑案例的学习,理解建筑设计与建筑功能、物质技术条件、建筑形象三者之间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建筑思维意识。并结合各种小设计的实践,启发学生的设计创新意识。

2.3职业责任,敬业奉献

通过了解建筑的等级划分与建筑师的行业注册体系,配合工程事故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建筑行业的职业注册机制,理解建筑师在职业中所背负的职责,从内心深处建立起对职业的敬畏感,引导学生建立起职业道德感,理解大国工匠精神的在工作中的重要性。最终,让学生能够在掌握建筑基本技能和知识的同时,建立起对应的职业道德标准和工匠精神,培养出对专业的热爱与兴趣,为今后的学习与工作打下更坚实的基础,以适应建筑产业发展对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需求。

3融入课程思政后的建筑设计基础教学策略

基于以上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制定了以下教学策略,把课程思政内容糅合到教学中。

3.1认真分析建筑设计基础每个教学环节,深挖课程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

从教学计划到课件都将重新进行梳理,认真分析建筑设计基础每个教学环节,寻找其所包含的职业责任感与思想价值,如何传授给学生。3.1.1理论教学阶段该阶段首先可在建筑与环境部分,在介绍建筑功能时,可通过人体尺度的介绍,启发学生思考人与空间的关系,说明设计需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再次建筑设计方法时可引入百色起义纪念馆、湘江战役纪念馆等一批红色建筑作为经典建筑案例,呈现建筑的场所精神与时空意义,宣扬爱国主义精神。3.1.2实践教学阶段该阶段首先在建筑空间感受部分,让学生组队测绘校园内建筑,充分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也以身体为工具了解了建筑空间中人与建筑的关系,进一步体会设计当“以人为本”的理念。其次在基础表达训练时,引入前辈的精美手绘图纸作为案例,并以施工精良的建筑与施工粗糙的建筑为实例,对比说明表现基本技能在今后工作中的重要性。再次通过构成设计的训练,让学生创新思维,综合理解设计中创新的重要性,并结合时事热点,举办相关的设计竞赛,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这些教学活动的组织,有效融入了育人内容,做到将知识及技能教授给学生的同时,引导学生明白学习的目的,树立正确使用知识与技能为国家服务的观念。

3.2丰富课程思政资源,引导学生思考

“中国自信从何处来”,启发学生学习兴趣收集中华民族历史上伟大建筑与最新的行业成就,如在介绍中国古代建筑史时,通过展示应县木塔等经典建筑结构精巧,历经多次地震而不倒,以此说明设计与施工中需要有严谨务实的科学精神,才能建造出稳固的建筑;在介绍现代建筑时引入国家体育场的建设过程,工程师们攻克重重困难,研发专为项目服务的新材料、新技术,施工人员始终秉持着精益求精,不畏艰苦、按时保质的精神完成了项目,在世界建筑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通过以上多重展示生动地让学生明白建筑设计、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必须有知难而进、艰苦奋斗的勇气。

3.3寻找多种教学手段普及建筑设计领域的法律法规与职业体系

一改过去对建筑师职业体系、职责范围以及相关法律部分照本宣科地讲解方式,引入研讨式、角色扮演式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设身处地了解,身为建筑师应如何协调各其他设计专业,共同完成设计;也通过设计错漏引起的案例,让学生明白建筑设计图纸上简单的几笔,如果考虑不周,会在实施过程中带来怎样的损失。把建筑从设计到建成中的认真细致、协同合作意识融入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与责任感,响应国家的工匠精神。

3.4加入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化教学手段,课内课外统筹安排教育教学活动

现在是信息化高度发展的社会,学生已经习惯了利用手机、电脑等便捷地获取信息,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一方面在课前、课后充分利用中国大学生mooC等平台的线上课程,作为学生的预习、复习参考资料,并根据学习内容推荐相关的记录片与公众号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材料。另一方面,利用雨课堂信息化教学手段,随时监测学生学习掌握情况。通过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使学生在各式各样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获得思想政治的熏陶,并同时更深入地理解每个教学环节设置的原因,提升学习主动性。

4融入课程思政后的建筑设计基础教学设计

课程思政教育不仅仅是直接向学生灌输思政理念,还需要学生主动的感知、思考并消化,传统的满堂灌教室方式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自我感受的空间,必须要让学生动起来,参与进来,也成为课堂的发言人,才能获得较好的思政教育效果。基于此,对整个的教学过程都进行了重新组织:

4.1课前,问题先导,引发思考

课前,通过网络平台课程相关内容的讨论题目,让学生自行组队后,准备课堂上汇报内容。如让学生们解读身边的建筑空间:通过身体感知、尺子测量,弄清楚人体与所处的建筑空间、家具之间的关系,并绘制成对应的分析图纸,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设计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

4.2课中,讨论与实践平行

在理论教学部分,依托雨课堂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可以在听课过程中随时检测对知识的把握情况,还可通过投票调研学生的兴趣点,调整课程的教学内容。在教授了基础理论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案例讨论,尝试运用设计思维去分析问题,教师在这时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人,而在讨论当中充当引导者。从身边熟悉的场景出发,引导学生思考,由学生分享课前所准备的汇报内容,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讲。教师通过对学生语言、图面表达的评价,不仅是专业知识的输送,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融入到点评中,继而引出对应设计表达训练。在实践教学部分,课堂上通过教师讲授、高年级学生展示等环节让学生明白实操练习的做法,高年级学生的加入不仅拉近了教学与学生的距离,还能通过高年级学生的经验分享让学生了解实践练习重要性,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力。

4.3课后,加强实践,拓展训练

当学生意识到自己在建筑图面表达上的不足之后,再布置相关的实践训练,学生会减少排斥感,会主动进行建筑表现技法的训练;而通过之前的分析训练亦会意识到自己专业理论知识的不足,适时地给学生布置相关专业书单,让学生课后自行学习,既加深了他们的专业认识,又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

5结束语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篇10

摘要: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从一个项目任务切入,让学生积极学习,自觉进行知识意义建构,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提高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体现了高等教育实践育人的基本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学应用项目教学法,能丰富课程的教学形式,达到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有助于提高思政课教学的计划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高校思政课;必要性;可能性;课程项目设计

继中发[2004]16号文件和高校思政课改革“05方案”后,2012年1月10日,《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再次指出,实践育人工作是落实全党教育方针,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高校深化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应重点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1〕目前,针对大学生对思政课普遍存在认知偏差、态度消极、学习能力欠缺等问题,项目教学法作为高校深化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中的一种新方法,将其应用到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不仅有助于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更有助于实现高校思想育人、知识育人、技能育人的全面性实践育人目标。

一、项目教学法的内涵及特点

1.项目教学法的内涵

项目教学法是基于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观点:教学应通过设计一项重大任务或提供一个真实问题,以支撑学习者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设计真实、复杂、开放、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活动。〔2〕学者弗瑞(Frey)亦指出:“在项目教学法中,关键不在于其最后的产品本身,而是这个产品的制造过程是以学员自主构建的方式进行的。”〔3〕换句话说,项目教学法本质上是一种在教师主导设计下,学生自主建构并协同参与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其关注的焦点不是活动的结果,而是活动制定与执行过程中教师设计项目任务的准确度和学生实践项目任务的参与度和配合度。

2.项目教学法的特点

项目教学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自主性学习为基础,让学生真正成为知识意义的自觉建构者;二是教学“情境”的设计,把学生带入特定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工具和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实践能力;三是教师设计项目任务并指导学生完成,是整个教学的组织者,也是学生的咨询者和伙伴;四是项目小组成员既有分工也有协作,共同配合完成项目任务。总之,项目教学法强调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主动建构,最终经由学生之间相互协作达成对知识意义的自我建构和内化。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应用项目教学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必要性

(1)实现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教育要坚持德育为先的原则,要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以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推进教育教学改革。〔4〕作为高校开展德育实践育人工作的一项重要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应用项目教学法,既是对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响应,也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

(2)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现实需要。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不好的原因在于:第一,课程本身的理论特性,制约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教学中的填鸭式灌输,抑制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第三,大班教学导致师生互动不足,学生参与度不高。高校思政课教学应用项目教学法,不仅可以解决理论性强、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参与度不高等问题,更有助于形成师生有效互动的项目学习共同体,促进学生对思政课理论知识意义的自我建构和内化,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3)适应90后大学生思政课学习特点的必然选择。90后大学生在思政课学习上常常表现出:对面向生活的、新奇的教学内容比较感兴趣,喜欢多样化、参与式的教学方式。同时,注重工具理性的学习目标,觉得思政课过于“高大上”,不如专业课重要和实用。〔5〕这些特点使得大学生对高校思政课难以形成积极、主动、价值理性的学习态度。高校思政课教学应用项目教学法,通过面向生活的、新型的、多样化的项目教学设计,不仅可以有效调动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有助于增进其对思政课学习的价值理性认知,是适应90后大学生思政课学习特点教学的有效选择。

2.可能性

(1)具体化的教学内容使思政课教学更加具有可操作性。以项目为载体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把原本抽象的思政课理论知识转化为大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具体、形象、生动的项目任务,引发其兴趣,启发其思考,使他们从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感悟到这些理论知识所蕴含的道理,更易形成理性思维。不仅有利于强化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参与意识和责任心,也使得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任务执行更具有可操作性。

(2)平等师生关系的构建给大学生更多的自主性空间。应用项目教学法后,高校思政课教学较易形成民主的氛围,教师不再以权威者自居,而是大学生心目中年长的合作伙伴,师生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互相尊重,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更加顺畅。高校思政课教师把学生放在平等交流的位置上,重视他们的内心体验,从而为大学生学习思政课创造了更多的自主性空间。

(3)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增强了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效率。应用项目教学法后,高校思政课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和大学生实际设计出富有针对性的项目教学任务。学生根据这些项目任务自愿结成各类学习小组,通过分工协作、相互扶持的方式去应对、处理在项目学习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在项目小组合作学习中,大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认知的相互感染,也会使基础好、兴趣高的同学带动基础差、兴趣低的同学,通过“以强带弱、以弱促强”的形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大学生共同学习思政课的效率。

三、高校思政课应用项目教学法的课程项目设计

1.课程项目设计的指导思想

高校思政课应用项目教学法应准确把握项目设计的指导思想:首先,项目设计应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其展现个性、提升自信创造平台,调动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其次,项目设计要充分发掘能引起大学生共鸣的热点事件和情感资源,贴近现实,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最后,项目设计还要遵循大学生思想发展的规律,融启发性、互动性、实践性于一体,综合理论阐述、道德情感陶冶、理想信念培养、行为实践引导等手段,努力达成大学生思政课学习中的认知、情感、信念和行为的统一。

2.课程项目设计的基本思路

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涉及面较广,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采取专题模块式的项目教学设计比较合适。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实践,具体项目设计可划分为:思想教育、道德教育、职业观教育、法制教育等四大模块。在这四大项目模块下面又可以细分为:理想信念、爱国传统、民族精神、人生价值、道德品质、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法律意识、法治精神等子项目。最后,可将各子项目经由课堂实践、校园实践、校外实践等环节逐一实施。

3.课程项目设计的实施过程

(1)理论分解,项目设置。通过对高校思政课理论知识进行分解,设计出符合项目操作实际和现实环境需要的任务体系,将大学生引入现实问题的情景中,结合实际开展理论教学。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家庭美德之感恩教育内容为例,可以设计出3个项目任务:任务1,请学生查阅相关文献并组织课堂辩论,解决理论问题“什么是感恩”;任务2,指导学生进行校园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对于“为何要感恩父母以及如何感恩父母”的看法;任务3,鼓励学生开展“一封家书”活动,通过感恩父母实践行动加深其对感恩知识意义的理解。

(2)协作学习,分组辅导。项目设置完成后,为了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参与思政课学习的专责意识,教师要提前对班级同学进行项目任务分组和职责分派,提出任务要求及所需知识,动员所有同学参与项目学习。项目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还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技术指导。例如,在课堂辩论环节,教师的技术指导就包括了辩论主题的选择、辩论阶段的划分、辩论形式与辩论内容的设计、辩论各环节时间比例的分配,以及现场学生参与的调动等。

(3)提出建议,鼓励协调。项目实施进入第三个阶段后,教师不仅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更要指导学生建立起学习帮助机制,使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鼓励他们通过协作克服在项目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这样,经由学习共同体的协调实践与互帮互助,最终实现教师指导、学生互助完成、边学习边实践的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大学生理论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也培养了其思政课学习过程中的团队协作精神。

(4)重点评价,交流提高。学生完成项目任务后,教师要安排一场项目学习总结会,不仅要组织学生讨论并归纳项目完成过程中所涉及的关键性理论知识点,还要安排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找出自身理论学习的盲区和不足,发现错误,改正不足。同时,教师还应对学生自评和互评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评,对涉及的理论重点和难点做出补充,使学生所学理论知识能够得到较好的升华。

四、高校思政课教学应用项目教学法的启示

高校思政课教学应用项目教学法后,从其对大学生的学习和能力培养所取得的成效看,主要有以下几点启示:

1.应用项目教学法后突出了大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项目教学法打破了传统的高校思政课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接受”式教学模式。大学生思政课学习主体地位得以确立,通过完成教师设计的项目任务,其角色认知由外部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意义的建构者,最终获得了属于他们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基于建构主义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性教学方法,使得大学生在对思政课理论知识意义的自觉建构与内化过程中,真正做到了由“让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2.教师主导和引领作用尤为重要

受到主客观条件限制,大学生完成项目任务时常常发生某些认知和行为障碍。一方面,大学生对思政课知识的理解存在主观差异,可能导致小组成员难以对项目任务达成一致认知;另一方面,大学生被委派任务时确实存在难易程度不同、形式不同等客观差异,由此加剧了小组成员协同完成项目任务的行为障碍。因此,高校思政课应用项目教学法,尤其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引领作用,不仅应对学生中的认知差异进行及时整合,还应引领他们积极进行团队协作。

3.准确的项目设计是高校思政课应用项目教学法关键

准确的项目设计是高校思政课应用项目教学法的首要任务和关键环节。进行项目设计时,思政课教师应当准确把握大学生的兴趣点和成长成才规律,对教材进行科学的模块划分,把教材的理论学习目标细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项目任务,以便学生通过任务实践加以理解。其次,项目设计不应回避热点、敏感和负面的例子,才能克服思政课在大学生心目中,不敢面对现实,只有歌颂和赞美的刻板印象,提高高校思政课的可信度。最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项目设计还应本着典型性、时效性、针对性、新颖性、教育性原则,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4.坚持激励为主,调动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积极性

高校思政课应用项目教学法后,如果大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项目教学就没有办法进展下去。研究表明,同样一个人在获得充分激励后,所发挥的作用相当于激励前的3到5倍。〔6〕在实施项目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正面表扬和激励对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可以使学生产生成就感,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项目学习。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高校思政课教学才能有创新、有发展、有实效,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对大学生“三观教育”的正面引导力,达到我国高等教育全面性实践育人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edu.cn/zong_he_793/20120206/t20120206_737106.shtml,2012-02-06.

[2]高文.教学模式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71.

[3]Frey,K.Die.projektmethode.Beltz-Verlag,weinheim-Basel,2002:65.转引自:徐朔.项目教学法的内涵、教育追求和教学特征[J].职业技术教育,2008(28).

[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eB/oL].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2010-7-29.

[5]蒋庆荣.以项目教学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J].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6(32).

[6]易法建.心理医生[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