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活动互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2:44:33

培训活动互动篇1

关键词:成人培训灵活运用互动式

2010年,本单位开展了“加强在培训中应用互动式教学”课题的教研活动,笔者参与活动之中,通过学习、研讨、实践,对互动式教学在培训中的应用有一些体会,在此与大家探讨。

一、活动简介

课题小组有7位教师参加,制定计划,分步实施,从多方面、分阶段地开展课题研讨活动。首先,组织小组成员认真学习互动式教学的相关理论,进行互动式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的比较,分析成人培训的教学特点,以此提高对采用互动式教学的认识;接着针对专门的教学内容进行互动教学的备课,并以此课件进行实际教学演示,全体组员进行听课,体验互动式教学在实际培训中的应用;第三步,通过每位教师各自在培训教学中的实践,进行阶段性的多次研讨;最后,进行检查、总结,检验互动式教学在培训中的实际效果。

二、互动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比较

教学互动:是指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不再如传统讲授方式一样以教师为中心。在互动式教学课堂上,学员是中心,教师的作用则是指导、引导、激励、监督,组织学员或作为整体、或分组、或配对、或独立地学习、练习或进行技能操作训练完成学习任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更象导演或教练,学员更象演员或运动员。这样学员可以得到充分的机会参与和练习,从而使学习更有趣、更有效。

互动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最大的差异在一个字:“动”。传统教学是教师主动:脑动、嘴动、手动,结果学员被动:神静、嘴静、行静,从而演化为灌输式、一言堂。而互动式教学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状况,真正做到“互动”,即做到“教师主动”和“学员主动”,彼此交替,双向输入,课堂变成了群言堂,从而弹奏出一曲和谐的培训学习乐章。

三、互动式教学在成人培训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成人培训教学中,教学对象大都是生产一线的在职人员,每位学员在培训之前都已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工作经历和经验。同时,学员之间的理论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差异也比较大,每人的经历和经验也有所不同,这是成人培训的主要特点。如果培训教师在教学培训中不考虑这些因素,只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灌注式讲授,必然会导致教学的乏味,不但达不到培训的目的,还可能使学员产生抵触情绪,导致培训教学的失败。由此看来,在培训教学中如何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达到培训的目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如何让学员主动参与到我们的教学中来,变教师的“一言堂”为教师与学员共同的“群言堂”,把教师的“主讲”变为主导、学员的“静听”变为相互交流、共同讨论。这样一来,不但可以达到将培训内容传达给学员的目的,还可以将学员们在工作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方法与课堂理论相结合,进行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由此可见,互动式教学在成人培训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四、培训教学中要灵活运用互动式教学

以往的教学中,对于如何进行互动式教学,每位教师大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全凭自己在课堂上的即兴发挥,教学随意性很大,教学效果自然可想而知。

要在培训教学中运用好互动式教学,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备课阶段的准备:

1、初步了解分析学员的基本情况,如文化程度、工作经验等方面;

2、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互动教学的主动性策划,即对在教学中如何采用互动教学进行具体的策划,如哪些地方可以提问、问些什么;哪些地方引导学员讨论、哪些地方可以安排学员来讲解、讨论;什么内容、哪些知识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模拟演示或进行实际动手操作等等。

(二)注重课堂教学的灵活运用:

在实际培训教学中,课堂上的情况是千变万化的。就同样的教学内容而言,教学的过程和教学方法都可能因学员的变化而改变。在采用互动教学的课堂上,本身就提倡、鼓励学员们积极参与,师生对话,相互切磋。因此,教师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能够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有充分的预见,准备好应对的方法和内容。而且,这也就要求教师在自身知识的广度上、深度上有一定的造诣。

互动式教学灵活运用之法:

1、设问――设置问题有备课时的事先设置、教学中针对课堂的现场情况临场设问。除了在备课阶段事先做好主动设问之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能根据课堂教学时的具体情况,进行临场设问,这样才能将每一堂课上得精彩。例如:当发现学员对教学讲解表现出茫然神情时,可临时增加对教学内容进行提问,促进理解;当发现学员出现学习疲劳现象时,也可通过提问来调节课堂气氛。

2、关注――在课堂上,有的学员能积极参与教学的互动,属于那种积极主动型。也有一些学员是被动型,有问则答,不问不答。更有些学员是激而不发,沉默无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应特别注意观察每位学员的听课和参与意识,特别要留意那些被动无语的学员,一方面要多鼓励他们,打消他们的顾虑和胆怯,另一方面可主动邀请他们参与到教学互动之中。

3、提问――教师的提问要注意方式、口气和对象。学员的层次不同,所提的问题也应不同;提问时的口气要带有鼓励;当回答比较正确时,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互动中最忌讳的是:当学员回答不对时,进行讽刺挖苦。

4、解答――对于所提出的问题,先发动学员们来进行分析、辩论,找出答案,这是比较好的方法。这样能让大家参与其中,各抒己见,并能很好地调动课堂的气氛,起到互动的效果,使大家在愉快的心情中完成学习任务。

5、激情――在互动的课堂上,教师起的是主导作用,教师是导演。因此,教师本身应该充满着激情,富有感染力。通过神情上、语气上、肢体上的热情洋溢来感染学员,渲染气氛。

课堂上有时还会出现“冷场”现象,有的学员还会对教师进行“反问”。因此,教师一定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能及时灵活地调整方法,控制课堂的气氛,这也是教师在培训教学管理的艺术性和控制能力等方面上的要求。如果遇到学员的提问教师一时难以回答时,要勇于面对,最好是告诉学员:对不起,这个问题我一时还没有很好的答案,等我找到再告诉你行吗?一定不要不懂装懂,牵强作答。

五、学无止境不断进取

正确的教学内容是成功教学的前提,恰当的教学手段是达到教学目的的必要途径。而在培训教学中如何适时、适地、采取合适的教学方式,则是培训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学是人与人之间一种思想的、语言的、行为的交流,同样的教学内容对于不同的教学对象,是不可能用一个模式讲到底的。不同的学员会有着文化教育的不同、生活经历的不同、生活环境的不同、性格情趣的不同等等,如何因才施教?如何教学互动?这对于我们培训教师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互动式教学作为一种新颖的、适应学员心理特点、符合时代潮流的教学方法,其方式方法在培训教学的实践中也应该是不断发展、不断改革和不断创新的。“教学有法,却无定法”,除了上述所言的讨论、设问、解答、辩论等方法外,教师自身的个人素质也是开展互动式教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教师课堂的声音、眼神、手势、肢体等是引导学员互动的外在因素,而教师的文化修养、知识水平、语言表达、应变能力等等是教师掌控课堂、调动课堂、开展互动教学的内功。特别是面对那些在知识和信息的某些方面与教师同步甚至超过教师的学员,如何提升所教内容的深度、广度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学员高于教师的创新水平、弥补教学书本知识的不足和缺陷等,这也是值得我们进一步学习和探讨的。同时,学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性,也可促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改进,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培训活动互动篇2

关键词:远程培训;继续教育;问题;对策

通过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远程培训,提升我省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笔者做为此项培训的学员和辅导教师,全程参与了整个培训过程,与学员有较多的交流,培训结束进行了网络问卷调查。问卷对培训模式、课程内容、教学互动、培训效果等问题进行了追因分析。

一、培训模式问题分析c对策

“远程培训”采用“班级”的管理模式管理学员。以“班级”的形式来组织学员不仅仅是出于营造类似于传统面授式授课的集体学习氛围的考虑,同时也更方便为其指派辅导教师。“远程培训”为每一个教学班配备了专业的辅导教师。辅导教师主要是引导学员开展主题讨论,点评学员作业、学习心得,定期编辑课程简报,展示、分享学员的学习成果;对学员进行督促和管理,确保学员按进度完成各阶段学习任务,组织本班学员积极参与主题讨论活动、专家讲座及答疑等日常教学活动。

结合远程培训参训学员和辅导教师的经验,提示我们还需要思考和解决远程培训更本质、更实际的一些问题。

1.辅导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工作量问题

辅导教师的自身素质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培训的质量。培训机构聘请的辅导教师通常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推荐的骨干教师或吸纳在培训过程中表现优异的“学员”兼职的,尽管接受过短期的岗前培训并通过考核,他们仍与专业素质过硬且深谙在线教育技术的专业人士有差距。以“远程培训”为例,辅导教师在评判学员的讨论帖和作业时,通常只把重心放在“形式”上,很少能较专业地回答学员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一些外延性问题。因此培训机构必须加大力度对辅导教师进行更高阶的培训,并设立规范化的、严格的准入制度。

2.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真实性问题

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是教师远程培训中最复杂、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究其主观原因,一方面是本身没有被培训的宿愿,但迫于上级部门的行政压力;另一方面是部分学员对培训量化考核相当反感;第三方面是部分学员由于年纪或信息技术能力方面的原因对在线培训这一学习方式抱有抵触的情绪。客观原因则是,一方面因为教师的工作压力较大,学习时间难以保证;另一方面是因为一些培训机构片面追求通过率,好大喜功,导致门槛过低,致使学员在敷衍了事的情况下仍能通过,从而弱化了其努力参与的动机。

二、课程内容问题分析与策略

“远程培训”是围绕着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来开展的。主要通过观看视频课程讲座、阅读拓展资料、完成作业心得,参加在线讨论等形式进行课程学习。视频讲座是本次培训的主体内容,也是一大亮点,摒弃了以文本呈现为主的学习模式,采用更有亲和力的流媒体技术,开设了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教学。视频授课教师都来自于各高校的顶级教育专家和部分一线特级教师,学员对视频讲座质量总体反馈很好。由此可以得到两点启示:一是培训的内容一定要符合学员的需求,二是流媒体视频的形式更容易吸引学员。

三、教学互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

教学互动是指“以学生为核心,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各种相互交流和相互作用,改变学习者的行为,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互惠的行动。教学互动应该有两个作用:一个是改变学习者的行为,另一个是让学习者的行为逐渐逼近教学目标。教学互动重点关注相互交流和相互作用对学习者学习的意义。”在学生学习困难的几大影响因素中,“交互、交流不足仍然是远程学习者遇到的主要学习困难。”,足见教学互动在远程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教学互动是培训过程中的重点,也是保证培训质量的关键。培训中主要的互动问题表现如下:

1.师生互动浅层化

辅导教师与学员的互动没有深入展开。以“远程培训”为例,每个辅导教师负责约500名学员作业点评、学习心得点评、还要负责编辑课程简报。要完成这些内容,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也就是说,辅导教师要对作业、心得、发帖做出准确的评判和有针对性的深度回复,在有限的时间内是不可能的。于是就会可能用一些通用式词语,而不可能与学员展开学习内容和学习观点的碰撞以及深度互动。另一方面,学员进行“深度学习探讨和经验分享”的较少,互动内容敷衍化、拷贝化,多应付式完成作业和讨论。

2.生生互动淡漠化

学员与学员之间的互动与研讨,是提升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效果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最有利的方式。在实际远程培训过程中学员之间的互动较为缺乏,学员之间的回帖较为淡漠,大多数都是“同意”“赞成”“支持”等几个字。另外,“存在着大量的观望者,他们并没有积极参与教师组织的教学互动活动,只是‘旁观’其他学习者的教学交互”。学习活动是网上交互的核心要素,师生、生生间的交互都是紧紧围绕这些活动而展开的。因此,设计一系列良好的学习活动是促进学生参与交互的关键。

四、培训效果的问题分析与对策

培训是一种学习活动,其目的是为了让学员通过培训得到某一项特定能力,并能及时和适当地应用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学校的卓越绩效。所以对培训效果的绩效评价无疑是培训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

培训质量是教师培训的灵魂。目前,国家正在大规模开展对一线教师的“国培计划”,从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管理者和培训者的视角,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的具体实施还需要优化和提高:要强化培训需求分析,需要有专业的第三方评审机构对培训课程进行测试评价和审核;要围绕课程主线设计活动和作业、重视案例的吸引性与实操性,优化课程组织和安排;加强远程教学互动策略的研究,改善学习环境、提高学员内驱力;加强对学员应用性层次评价的研究,跟踪学员在培训后改变工作行为的程度与绩效;组建基层的远程教育研究部门,从理论到实践、从科学研究到标准化实施一揽子指导本地区的教师远程培训,建立长期的后续支持系统,以保证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丁兴复,吴庚生.网络远程教育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培训活动互动篇3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方式创新;互动式

中图分类号:G7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4-0101-02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的需要,更好地满足农民多样化的培训需求,创新教学方式势在必行。

一、互动式教学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互动式教学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有其独特的优势,这种优势是传统教学方法所不具备的。

第一,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培训的效果和质量。互动式教学是增强培训中农民的主动性的有效途径。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培训效果不明显,其原因之一就是农民在培训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高农民参与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培训的效果和质量。

第二,变孤立为合作,促进沟通与协作。互动式教学的过程,通常要经过小组、大组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农民之间要相互沟通、学会倾听和说服别人,在思路和观点上相互补充、相互借鉴、相互促进。

第三,变静态为动态,促进知识向智慧的转化。教师引导农民在不同的情境中进行体验,把现实问题带进课堂,通过有效的课堂组织不断解决问题和矛盾冲突,让学员在体验中反思。

二、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采用互动式教学的可行性

第一,互动式教学切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实际。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对象是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成人学员。因此,采用符合他们学习特点的培训方式来开展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农民主要想通过参加培训来更新理念,提升技能,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那么培训内容应以生产经营、专业技能、专业服务为重点来展开,对农民进行专业化、职业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培训,将现场体验、案例分析、互动研讨这些基本的教学方式有机整合在一起,共同来研究、认识和分析这些问题。因为培训内容与农民的实际工作生活密切相关,每个参训学员都可以根据培训内容畅所欲言。农民自主意识强,生产经验丰富,又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勇于表现自己,乐于发表评论,这些特点都决定了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采取互动式教学的可能。

第二,互动式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需要。农民普遍具有了一定基础的理论修养和分析判断能力,但由于新世纪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他们容易出现以偏概全的毛病。此外,由于当今信息时代知识传播渠道多、途径广、速度快,农民们可以很快、很便捷地了解国内外的形势发展动态,有些时候,他们所掌握的某方面的信息量超过培训教师。因而,他们普遍不再满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客观事实的描述,甚至出现厌┣樾鳎他们迫切地希望能够从学习中得到解释现实工作中现象的根据。互动式教学可以使教师在与学员的互动交流中,了解学员的知识储备,广泛听取学员的反馈意见,从而变换合适的教学策略,进而集思广益、共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互动式教学为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找到了新的突破口和立足点,改进教学形式、优化教学手段,进一步提高了教学培训的质量和水平。

三、互动式教学的主要内容

互动式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的创新和继承,适应了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学工作的特点和需要,是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有效方法。从教学过程看,互动式教学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组织形式,从教学结果,教师和学员都参与其中,取得了富有成效的教学效果,这些都得到了教师和农民的广泛认可,使农民培训充满生机和活力。其主要内容有:

第一,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互动。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互动指的是教师与农民之间的互动。在互动式教学过程中,主体之间的互动包括教师与农民之间的互动、农民与农民之间的互动、农民自身的互动等。我国吴康宁等学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师所对应的互动对象来看,师生互动类型主要有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互动、教师与小组的互动和教师与班级的互动三种类型。还有学者根据教学活动中的权威不同,把师生互动划分为教师权威型互动、学术权威型互动和师生平等型互动三种基本类型。

第二,人与物之间的互动。人与物之间的互动即师生与内容、形式、方法、手段之间的互动。在互动式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授课形式、授课方法和授课手段。教师应根据培训对象的工作经历、知识结构、理论素养等方面的不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分类别、分层次、分岗位予以特殊区别和对待,做到按需施教。教师还应根据培训主题、教学内容、班次特点和学员的工作实际情况,遵循干部培训教学规律,选择独特新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并注意教学方法的恰当性、多样性和综合运用。在信息化时代,教师还应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利用课件使教学内容化抽象为具体。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全班汇报等,引导农民积极探索问题,深入思考问题,提升教学的吸引力。同时,教师还应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上及时更新,以使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比如,在案例式教学中,教师应根据班次不同、学员不同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及时更新或选编合适的教学参考资料。互动式教学实际上是一个动态发展、变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改革与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平等交流,使教学效果不断提升。

第三,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互动。库伯的经验学习圈理论是进行互动式教学的理论基础,从中我们得知,对基本理论的掌握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才能得到深入和深化,所以在互动式教学中也安排了学员体验与实践的环节。教师除了要把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新型的生产经营管理方式引入课堂中,还要运用现场教学的方式把现场变成农民学习的课堂,引导学员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动,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训侧重行为训练,让学员以第一人称方式学习,让学员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通过实习、练习和复习获得有意义的学习体验。特别是一些专业技术的培训,要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的现场,充分重视农民的经验阅历、实践经验等,使农民学以致用,不断提高培训效果。在培训中,教师虽有系统的理论知识等方面的优势,但学员是从实践中总结经验的,如果不深入调查对实践不了解,就容易造成学与习失衡导致学用脱节。因此,互动式教学要注意从农民的实际出发,在互动过程中让话题集中、思路碰撞,力求使农民产生思想情绪上的共鸣,把学习理论与生产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良性互动,达到知行合一。

第四,师生与社会的互动。教师和学员将所学到的理论和知识付诸实践,或者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则指向了师生与社会的互动,这是互动式教学的落脚点。教师和学员一起将理论付诸实践,在实践中体验生活,在实践中和学员共同探讨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使教学过程更加贴近生活,更加现实化。在互动式教学中,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加强专业性知识的学习,积极参与调研,丰富自身的专业实践经验。因而,教师需要下基层,多与社会接触,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才能提升自我,并用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指导社会实践。学员本身就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教师通过社会实践将相关知识从实践回到理论,在以后的教学中,学员也就乐于接受,就感觉非常有意义。当学员离开培训机构回到生产实践第一线,通过学到的理论知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也体现了拓展和延伸教学成果的意义,同时也实现了与社会的互动,提升了自身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韩军利,赵凯.宝鸡市农民培训模式运行保障机制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1,(5):226-229.

[2]文萍,刘永超,丁学功,等.西部农民科技培训模式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0,(5):170-171.

[3]叶芩何,蒋双娇.绵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践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18):23-25.

[4]任志武.互动式教学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的应用[J].天津农林科技,2004,(6):29-30.

[5]柯炳生,陈华宁.对培养新型农民的思考[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4):28-30.

[6]张锴.关于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模式的思考[J].河南农业,2015,(14):11-12.

培训活动互动篇4

一、幼教师资培训现状及问题

目前主要的幼教师资培训方式有两种,一是传统的面授式培训,二是网络远程培训。传统的面授式培训基本上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为目的,进行完整的学科知识传授,在形式上主要采用讲座的方式,使参加培训的幼教老师在短时间内接受较高密度的学习,这对他们获取系统性的知识确实有很大帮助。然而,这样的培训方式最主要的问题是培训内容太过单一,对于参加培训的幼教老师而言缺乏针对性。培训主要传授理论知识,但在传授理论知识时忽视了教师已有的经验,在大多数情况下脱离了教学实际,导致很多幼教老师虽然参加过培训,但却由于无法进行实际应用而选择继续沿用传统的教学思想,进而淡薄了课程改革的意识。虽然目前,传统的面授式培训在过程中也逐渐穿插了小组讨论、专题研讨、跟班听课等交流互动的教学形式,但仍然无法调动参加培训的幼教老师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使他们主动与培训教师或同伴进行探讨与交流,因此得不到显著的培训效果。

利用网络进行远程培训,对广大幼教老师而言不失为一个便捷的培训方式。网络远程培训最主要的优势是让师生能够突破时空限制进行学习与交流,保证了参训学员与教师的及时沟通,同时也为培训的资源共享、知识获取提供了便利。当然,网络远程培训也难免会产生一些问题,尤其是在培训教师的监控力度不够的情况下。由于没有直接地与教师面对面,加上参训学员的认知程度不同,很多学员容易出现忽视学习活动的现象,特别是在实时培训时,很多学员仅仅是将培训页面打开,就自顾自地去做别的事情,这样的情况是教师无法控制的。而在进行交流互动时,多数学员也因为没有听课或不想听课而造成在互动讨论中偏离学习主题,进行与学习无关的话题讨论或毫无意义的闲聊,导致培训互动形式单一,或没有思想的碰撞与观点的交流。这样的培训在总体效果上确实无法得到参加培训的幼教老师的普遍认同。

二、学前教育远程服务平台交互模块设计原则

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幼教老师在进行网络远程培训时的互动与交流,确保培训任务的完成,并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有效运用到教学实际中,我们在学前教育远程服务平台中嵌入“教、学、研、训”一体化的交互模块,让参加培训的幼教老师有一个探讨、答疑的平台,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资源与指导。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学前教育远程服务平台的交互模块在设计上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交互方式多样性常见的交互模块主要有实时聊天、视频会议、在线论坛、电子邮件等。交互模块作为网络教学平台的互动平台,专家、教师与参加培训的幼教老师在设计中要考虑其本身的使用便捷性,采用多种同步交互、异步交互方式,支持培训学员的协作与探究,让其能够尽可能快地获取专家、教师或其他同伴的帮助,及时解决问题,同时能够促进学员的深入思考与知识建构。

(二)交互策略灵活互模块是参训学员进行探讨与研修的平台,除了硬件技术外,还包括隐含其中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为了更好地树立参加培训的幼教老师的学习主体意识,主动投入到培训学习中,积极进行协作学习,交互策略的选择显得至关重要。因此,“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是其主要的理论基础,让学员能够灵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与进程进行学习,同时发挥主体意识,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监督与管理。

(三)交互工具实用性由于参加幼教师资培训的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对于计算机的使用也存在一定差距,为了能让广大幼教老师都能利用学前教育远程服务平台的交互模块进行学习、研修,使用到的交互工具不仅要有简单的使用方式,并且交互效果要比较良好,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教师与学员的交流与互动。在本平台中主要采用的交互工具为QQ、电子邮件、在线论坛及论坛的站内短信等,使用方法简单,交互及时,方式多样,实用性较强。

(四)交互界面简洁性良好的交互界面要导航清晰,用词准确,使人一目了然。清晰的导航能够帮助学员在使用平台进行交互时,始终明白自己所处的位置,并能够快速地找到下一目的地的链接,以免迷失在复杂的网页中;准确的用词能够使学员在利用交互工具时不产生歧义,从而能够降低错误的点击率,大大提高学习效率。此外,交互界面中增加个性化的设置,也能够充分发挥学员的学习兴趣,增强培训效果。

三、学前教育远程服务平台交互模块设计

针对幼教老师师资培训的现状,根据上述设计原则及当前“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趋势,我们在学前教育远程服务平台建设中对交互模块进行创新设计,将教学、培训、研讨融为一体,更好地为幼教师资培训服务,为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服务。

(一)结构与功能

1.实时同步交互功能。同步交互功能最主要的作用是让教师与参加培训的幼教老师能够进行及时的信息交流与反馈,不仅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同时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学员的问题与困惑能够及时得到解答,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积极互赖的关系生成。实时的同步交互将以QQ、在线聊天室、视频会议等三种形式出现,教师与参加培训的学员可以像面授式培训一样进行实时互动与答疑,教师也可以提出问题让学员共同探讨、组织协作学习。此外,在培训的后期,还可以利用同步交互举行定期的答疑与教学研讨,促进教学相长。

培训活动互动篇5

今年上半年,我局的干部培训教育工作在市局党组的正确领导和兄弟科室、单位的有力支持配合下,围绕全系统“素质形象提升”年活动对培训工作的要求,围绕服务全局发展的工作,尽职尽责、尽心尽力,较好地完成了上半年的各项干部培训教育任务。

一、强化岗责效能教育,提升培训队伍素质。

第一,积极开展提升岗责效能的专题教育活动。我们结合学习贯彻落实市局“素质形象提升年”主题活动的有关文件,尤其是重点学习了李新峰局长关于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有关要求,促使大家对教育培训工作的形势、任务的认识更加正确,对培训干部队伍的有关情况更加清楚,对抓好培训工作落实的重要意义和怎样抓好落实的内容、措施和办法更加明确。把大家的思想认识很好地统一到市局提升素质形象促进发展的决策精神上来。进一步找准了我们培训教育的任务重点和工作着力点;增强了我们做好干部培训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强化了我们抓好各项工作任务落实的力度措施。

第二,联系实际认真查摆解决问题。通过认真查摆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等各种问题现象及其危害,促使广大培训干部把主要的心思和精力用到在其位谋其政的工作上,用到努力提升岗责能力的实际行动上,以确保培训质量和效果的扎实工作,坚决抵制和克服平庸、拖拉、效率低下的工作标准、工作形式、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为促进全系统“素质形象提升年”主题活动的顺利开展和各项地税工作任务的完成提供应有的人才保证和智力的支持。

第三,依托信息化建立职能明确、责任清晰的培训工作岗责体系。着力对每个培训工作岗位、每个培训项目的工作职责都完善量化管理、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措施,努力在各项培训工作中体现责任主体明确,责任层级合理分解,责任内容具体量化和责任考核指标完备准确。从制度机制上强化领导责任,量化部门责任,细化人员责任,促进培训干部明晰工作思路、转变行为方式,增强工作事业心、责任感,提升岗责能力。

第四,用好有效载体提升素质。以革命光荣传统教育活动为载体。积极组织培训骨干学习参观了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历史博物馆、确山竹沟革命历史纪念馆、淮海战役纪念馆等革命光荣传统教育基地,重点选择了以《永远的丰碑》为学习教育基本读本,有效增强培训队伍爱岗敬业、艰苦创业、创新创优的理想信念和动力;以“四促”学习活动为载体。采取以训促学,以赛促学、以考促学、以练促学等有效形式,积极创建学习型培训组织,切实打牢培训功底,不断强化培训队伍的组织保障能力;以加强基础建设为载体。狠抓培训队伍的师资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建设、协调机制建设、组织能力建设、施教环境建设和绩效评估建设,着力提升教育培训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以积极引进省内外地税培训先进经验为载体。认真做好参照兄弟单位的先进经验找目标、找动力、找差距的工作。促使培训教育活动出特色项目、出一流工作、出突出成绩。

二、认真把握管理定位,做好委托培训工作。

开展委托培训所长的活动在我局尚属首次,我们注重抓好发挥应有作用的三个重要环节,协同搞好管理和做好委托培训工作。第一,我们在市局的领导和支持下,深入基层群众、有关科室、受训学员,通过座谈、走访、问卷调查、征求意见、建言献策等有效形式开展调查研究,较好地取得了一手资料、发言权,向施教单位准确地提供了有关培训需求。较好地发挥了我们在委托培训活动中主导设置有关课程、师资、教材、教学方式等培训需求的管理作用。

第二,积极参与教学的组织、管理和服务保障。做到了互补优势、强化管理。联系和借鉴其他单位在委托培训中作风、纪律管理相对薄弱的实际情况,两次所长培训班我们都专门选派了一名副主任跟班作业,具体发挥协同和协调管理作用,使得委托培训中的作风,纪律环节形成了我们工作的“亮点”,受到了省局领导和省局培训中心的好评。第一期所长培训班上,省局刘晓云副局长在省局培训中心李淑杰主任的陪同下,专门对培训班的教学管理情况进行了调研,充分肯定了我们的做法,并对我们的培训班全体学员做了近20分钟的鞭策鼓励讲话。

第三,我们在培训班重点参与了教学研讨互动的管理。精心组织开展了“怎样当好税务所长”和“为地税发展建言献策”的活动。第一期所长培训班60名学员为地税发展提出了有参考价值的对策建议23例。第二期培训班期间,市局王瑞光副局长等市局领导代表市局党组前往慰问培训学员,并在省局培训中心李淑杰主任等班子成员的陪同下,与培训班学员一起开展了教学研讨活动。围绕全市地税“素质形象提升年”主题,就广大学员普遍关心的对内强化队伍素质,对外提升地税形象以及怎样强化组织收入、推行依法治税、实行科学化管理、搞好信息化建设、队伍建设、基层建设、机关建设等重要工作问题,先是与26名学员进行了不拘一格的面对面的直接交流互动、咨询交换意见和解答疑难问题,同时引导学员以书面的形式,向市局提出有关意见、措施和建议,本期培训班共形成有关意见和建议41例。

三、研究完善机制措施,促进培训工作落实。

第一,把握培训需求,做到按需施教。坚持“四个立足于”开展调查研究。立足于及时发现和积极解决教育培训工作上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促进改进和完善培训管理的对策和措施;立足于广泛地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准确把握培训需求,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立足于认真学习和借鉴省内外税务教育培训的先进经验,提升全系统干部培训教育的与时俱进能力;立足于联系实际及时调整和完善教育培训的思路措施,有效促进教育培训工作任务的落实。培训活动中抓好“四个做到”。做到有市局领导做动员、提要求和以科学的培训管理制度人理事,促进培训教育的内容、时间、绩效落实;做到有外聘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讲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领导科学、管理科学、公共关系学等深层方面的涉税知识;做到有系统内部行家里千手传授有关税收管理策略方法;做到有精心组织的研讨互动、拓展训练、建言献策、评教评学、互帮互学、绩效考核等多种促进载体,切实保证培训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和按需施教活动的落实。

第二,完善管理形式,强化培训管理。做到“四个注重”。一是注重全过程引导广大学员更新知识理念、拓宽学习视野。充分发挥培训资源优势和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努力调动参训学员明确责任,珍惜机遇,真正投入进去,争取学有成效的积极性。二是注重总结完善省局培训中心、市局、班委会以及学员共同加强培训管理的良好模式。做到互补管理优势,互拾管理遗缺,明确层级责任,形成管理合力,保证培训效果。三是注重搞好教员、学员之间的教学互动。互相交流沟通学习、思考、研究、探讨中的好学风、好思路、好办法、好对策,强化了上级与下级、教员学员之间的信息共享、经验互补、互相学习和共同提高。四是注重引导提升创新能力。着力引导促进大家分析形势有新视野,研究情况有新思维,部署工作有新思路,解决问题有新办法的能力:“跳出税收看经济”、“跳出全所看全局”、“纵向地比较,辩证地思考的能力;敢于发挥优势、敢于与众不同,敢于探索寻找和打造本单位的亮点的能力;把培训过程很好地转化为教学相长的课堂,沟通交流的平台,探讨问题的论坛和提升素质的纽带。

第三,狠抓学以致用,强化培训效果。围绕提高培训质量,我们一是不断完善制度管理、纪律约束、表率引导、典型激励、考评督促等项强化落实措施。整合培训资源优势,搞好教学与研讨互动、教员与学员互动,学员与学员互动,学习与实践的互动,努力提高学员认真学习、勤于思考、互动提高,学以致用的积极性。二是引导学员运用所学知识,努力研究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不断总结先进经验和不断从实践中提炼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提高处理复杂问题和难点问题的能力,从税收的各个环节加强和完善税收管理。努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基层创新发展服务。三是注重运用所学知识,推进税收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和有效提升工作效率。做到任何工作机制上有约束、制度上有保证,坚持用创新的形式、创新的办法、开展创新的工作。看问题,办事情,要抓本质、找主流,识大体、顾大局,从深层次上考虑解决问题。干工作既要会牵牛鼻子抓住重点和突破难点,又要会弹钢琴抓大不放小,统筹兼顾地全面推进工作开展。切实搞好干部培训的学以致用建设,有效促进地税工作创新和各项任务完成。

培训活动互动篇6

关键词:互动;语文教师;培训;互动式教学;

中国分类号:G451

引言:互动式语文教学不仅具有现代教育思想,还能有效的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短板。面对语文教学改革的冷峻现实,我们力图以新课标探究式新理念为指导,在教学活动中开展互动式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发挥教师的主要作用,也能确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因此,能够把握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师需求量也日趋加大,互动式语文教师的培训势在必行。传统的培训最主要的目的是对知识的移植,复制,而互动式培训则指向个人素质和内涵的全面提高,特别是注重参与的过程和教学双方的互动交流,从而使受训者感受到新课程改革所追求的新理念,并在他们自己今后的教学方法中运用新方法,融入新理念,以实现培训的最终目的。

一、在语文教学中培养互动式教师的必要性

在二十一世纪全国素质教育的推行与普及下,教师的个人素养和内涵是极为重要的,也就是说,教师的个人成长和专业上的发展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并建立起新型的教师培训模式已然受到全国教师教育工作的广泛关注。语文学科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一个语文能力差的人绝对不可能学好别的任何一门学科;而在其他学科中学习成绩鹤立鸡群的,一般来说,必定要有相当不错的语文基础。当学生结束九年义务教育,走上社会或是继续深造时,语文水平之高下,对他人生的新阶段会有更深远的影响。“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很重要的道理:“语文”在每个人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把语文学习仅仅局限于课堂和课本是根本行不通的。语文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其渐进性,新课标改革下的语文教学更侧重于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综合素质的表现,不是一朝一夕的结果,这就是所说的“渐进性”。

新时代的教育改革提倡教师角色的转变,同时也鼓励学生改变原有的学习方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师徒的关系是不可侵犯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在课堂上学生必须无条件地要接受教师对知识的灌输,教师传授的知识是权威且不可质疑的,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可能性几乎为零。而互动式的教学理念的重点就在于营造多边互动,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并且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的角色由教学中的权威者转换成了学生对语文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引导者,这样的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对语文的主动性和求知欲,从而达到了提高教学成果的教学目的。互动式教师在与学生的沟通对话中调整教与学的平衡,使教学双方共同完成教学目标,实现共同的进步和发展。

二、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互动式教学的方式

在语文教学中,作为新型的互动式语文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灵活运用不同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如围绕着一个特定的主题展开教学双方的互动,主题作为互动教学的中心点,课堂上所有的教学思维都围绕其展开,这样的教学方式更利于达成教学目的。其方法一般为提出主题内容(可是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章)――让学生活跃的提出与主题有关的各种问题――思考并讨论问题――寻找答案(可以无标准答案)――归纳总结。这种方法教育主题明确,条理明晰,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的积极性,并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有时学生所提出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控制性,可能对教学进程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要解决这一点需要教师对课堂的掌控力。另外,也可以剖析经典文章从而展开教学双方的互动。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现经典文章,请学生广泛思辨并尝试提出对文章发展方向的新思路,抓住重点、热点作深入分析,最后上升为理论知识。一般程序为经典文章解说――设置悬念――让学生提出新的思路与想法――剖析方案――理论学习。这种方法直观具体,生动形象,自由度大,可以使学生印象深刻并使课堂气氛活跃。缺点是理论性学习不够系统,需要教师在课后及时补充。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互动式教学时,首先应优化教学组织环节,讲好开头和结尾几分钟,用提问式开头,小结式结尾,在讲授环节中教师应抓住教材的重点问题,精确地讲解,巧妙地传授,创造性地展示知识美,要对教学内容做好教法加工,努力提示知识的思想和方法,使学生学到的是活的理论、活的方式,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促进知识与能力的协同提高。同时,注意反馈环节,及时查缺补漏,调整教学法对策与进程,这样,使教学富于探索性、激励性和创造性。

三、在成人教育中的互动式语文教师培训

成人学习者有着丰富的社会经验和知识基础,也就是说在成人教育中的教师培训需要培训者首先尊重和了解他们原有的社会经验和知识基础,引导他们表达自己,通过平等民主的方式讨论出适合他们的培训内容,使他们在教师培训中的学习变得更加高效。在语文教师的培训中这样的尊重更显重要,因为培训者和受训教师的语文知识都有鲜明的主观性特征,这就导致不同的人对相同文本的感悟呈现差异性。互动式语文教师培训能够促进教学双方甚至受教者之间的积极互动,相互交流,共同成长。语文课程的特点决定了互动式语文培训设计更应该与教育教学时间靠拢,以解决教育中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标,而非再去探讨一些枯燥的学术理论。在语文教师培训中,多方的互动能够促进对文本内涵更深层次的解读,因为阅读者交流的越深入,对文本的解读才能越接近真实。

四、结语

素质教育是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为未来培养人才的事业。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抱着对教育事业和自身负责的精神,积极参与新教学模式的互动培训,为语文新课标改革的顺利实施做好充分准备。互动式语文教师培训的理念新颖超前,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还是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对这些问题和困难深入分析并一一克服。但任何的教学模式能够发挥作用都要依靠一定的条件,没有最优也没有最劣,我们要探讨的是哪一种模式针对什么目标可以取得什么效果,不骄不躁,不断充电,争取做到最好。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李定仁,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0.

[2]林健,互动式教师教育模式初探.[J]陕西: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4.12.

[3]徐忠明,互动式语文教师培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10.

[4]俞国良,教师信念及其对教师培养的意义.教育研究,2000(5).

[5]白彦茹,终身学习与教师培训.比较教育研究,2002(7).

培训活动互动篇7

关键词:短期培训 互动 互动教学 教学方法 激励循环

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短期培训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职业培训中,为社会的发展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然而,短期培训毕竟也是一种相对独立的教育过程,无论是职业学校还是社会专门培训机构都存在着培训质量有待尽快提高的深层问题。在我国,尽管有比较完善的学历教育培养学校,但很少有为短期培训或机构培养培训教师的,致使教学方法成为短期培训工作的“短板”。笔者结合本人所在学校开展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多年实践,着重探讨了在短期培训中开展互动教学应注意的问题,通过搭建互动教学激励循环网络,找到适合短期培训的教学方法,以提高短期培训的教育教学质量。

一、对互动问题的挑选——发现学员的学习兴奋点

在当前的短期培训中,培训教师受传统教学的影响甚重,通常都是处于教育者的绝对角色,完全忽视了培训学员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的接受能力,往往出现这样的情景:要么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内容“满堂灌”,要么让培训学员死记硬背各种资料和答案,缺乏师生互动,令培训学员不知所云、无所适从。要从根本上改变上述情况,就需要在培训中开展互动教学,让师生之间形成互动,进一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有效地激发培训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挑选合适的互动问题,是互动教学正确开展的条件和基础。

在短期培训中,要使培训学员能真正全身心地投入到培训学习里,就必须让学员们面临他们自身觉得有意义或易于引发体验和联想的问题,也就是说,让培训学员直面与他们有关的现实问题或将来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作为开展互动教学的培训教师,在突出互动教学特点的同时,还必须把握当前的教学热点。培训教师应该选择大部分培训学员熟悉的,最好是热点和关注度高的问题进行互动,这样有利于培训学员形成“兴奋点”。如果互动问题生僻,培训学员不熟悉,互动教学就可能开展不起来。由此可见,互动问题的挑选是十分重要的。在短期培训中,为了保证互动教学的实施,培训教师在课前应该根据培训对象和教学内容,精心挑选和设计合适的互动问题和环节,通过精心准备,发现培训学员的学习兴奋点。

二、对“双向互动”的把握——抓住学员的学习兴奋点

教学有法,却无定法。在短期培训中,教学“无法”恰恰是突出的问题。互动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最主要的差别体现在“互动”两个字上。要想真正做到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教师的主动与培训学员的主动应该彼此交替、双向输入,营造出“多言堂”的氛围。然而,要在课堂上做好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其实并不容易。在短期培训中,培训教师要把握好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否则就无法抓住学员的学习兴奋点,达不到互动教学的效果。

所谓教师的主动,就是培训教师在双向互动上应有所突破,他们不再是在课堂上机械地简单设问、提问回答,也不再是简单地在教学结束后留下几分钟等待学员提问,而是“主动出击”,精心地设计和准备互动环节,充分地考虑培训学员的认知水平,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包括教学环节、课堂提问以及教学任务都根据实际情景及学员的水平来展开,提高了培训学员的学习热情,同时拓展了学员们的思维,培养了学员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进一步提高了短期培训的教学效果。当培训教师的教学活动能抓住培训学员的兴奋点时,往往能将学员们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从而大大地激发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学员们带着极大的学习激情去学习并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就能够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正是通过培训教师的主动突破,才能够真正做到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使互动教学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对互动教学成果的巩固——维持学员的学习兴奋点

在短期培训中,随着培训教师设计和挑选互动问题,发现学员的学习兴奋点,师生之间形成双向互动,培训教师抓住培训学员的学习兴奋点,以及激发学员的学习积极性等过程的建立,互动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互动教学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并不应该成为互动教学的终点,而应该是下一次互动教学的起点。维持学员的学习兴奋点,是巩固互动教学成果的保障。

怎样才能做好互动教学成果的巩固呢,维持学员的学习兴奋点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两点:首先,培训教师应该做好互动教学课后的点评,对全体培训学员在课堂上的表现做出点评。通过点评,让学员们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与取得的进步,培训教师就能进一步引导学员。其次,培训教师要做好个体的辅导,针对不同培训学员的认知水平和课堂表现,逐一给各个学员布置课后任务。各个学员通过互动教学课后的巩固练习,学习兴奋点得到维持,他们跃跃欲试,争取在下一次互动课有更好的表现。

根据前面的表述,已经清晰地为我们搭建出互动教学激励循环,如下图所示:

在框图中,各个部分是相互激励的。首先,培训教师主动突破,在课前设计挑选互动问题,上课时发现并抓住学员的学习兴奋点,师生之间形成互动;其次,培训学员产生学习兴奋点,激励学员在教学过程中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好的教学效果反过来又激励培训教师做好继续下一次的互动教学,这样的良性激励循环不止。

四、突出互动教学特色,把握三个关键点

基于培训学员的认知水平和操作技能普遍比较低,在短期培训中开展互动教学是比较有难度的。笔者认为,互动教学要想在短期培训中取得成功,应体现以下三个特色:

1.基本理论知识的传输是保证有效互动的前提。

2.选材的适当是保证互动的关键。

3.教师的合理点评是巩固互动成果的保障。

要想做到以上三个特色并不容易,需要培训教师不断地创新、实践和总结。

在短期培训中,最能体现互动教学特征的是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互动教学怎么动、如何动才有效果,是我们当前在短期培训活动实践中共同面临的问题。作为短期培训的教师在开展互动教学时,除了要突出互动教学特色外,还必须把握这样几个关键。首先,把握当前的教学热点,在互动教学中挑选大部分培训学员熟悉的,最好是热点、关注度高的问题进行互动,这样有利于学员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彻底改变教师照本宣科的传统讲授方式。其次,把握短期培训的教学重点,选择的互动问题应具有可实际操作性,彻底改变培训学员死记硬背资料、答案的接受方式,同时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员的兴趣,使学员们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最后,把握互动教学的疑点。人类的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所以,互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容易生疑的知识点来设计互动问题。对于疑点,培训学员往往比较敏感,培训教师围绕疑点问题容易开展互动教学,可以激发起学员的探索欲望,将学员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今天,面对变化迅速的社会职业需求,更多的新技能、新知识不断出现,给短期培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短期培训要想得到理想的培训效果,我们知道主要与管理机制、教学方法和培训内容三个方面有关,教学方法只是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方面而已。如果管理机制和培训内容不改进,单纯进行教学方法改进,短期培训是无法获得培训效果的。笔者从教学方法进行尝试改进,试图抛砖引玉,期待着以后能够取得短期培训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培训活动互动篇8

关键词中职学校;“互联网+”;骨干师资;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2016)29-0073-03

2010年7月,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加大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此后一系列文件,对国家骨干师资培养许多具体环节和内容进行了规定,推动了职业学校开展教师队伍培养培训相关工作。笔者学校作为中职骨干师资培训基地,在历年的师资培训实践中,探索出基于“互联网+”模式的慕课教学,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互联网时代的知识特点及其师资培训的冲击

(一)知识迭代快,课程开发滞后

企业通过产品快速迭代,迅速占领市场、抢占资源。产品快速迭代,带来了知识体系、商业模式、经验案例不断更新。很多培训课程过了2个月就不再适用,知识快速迭代需要课程开发的更新速度加快和信息更新速度加快。

(二)信息渠道广,讲师权威性受到挑战

互联网的本质是连接一切,使信息透明化、去中心化。随着移动互联时展,微博、朋友圈、公共微信号等直接扩展了各种信息化渠道,学员可以很方便地从手机中获取各种案例、各种信息,可以直接加专家的微信、微博,接受多种思想和观点,给培训授课教师带来更大的挑战。同时,习得方式多样,导致课堂专注力低。

二、借助“互联网+”进行中职骨干师资培训的价值诉求

(一)对培训前期沟通诉求

传统的师资培训由于前期沟通不畅,参加培训的教师只能是来到培训基地后,才了解和熟悉培训课程以及相关内容;基地因不了解学员的基础只能被动地按照计划规划课程。依托“互联网+”平台,培训基地可以和参加培训的学员之间建立互动,按照学员需要规划课程体系内容。

(二)学员全方位互动的效果诉求

“互联网+”背景下,微信、QQ等互动交流工具为基地和基地、教师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即时沟通提供了便利。学员可以自学也可以利用互联网和专家、同行沟通,研讨、发帖、聊天、讨论,依托互联网平台随时把握学习进度、学习程度,自己调节,自主选择,节省了时间、精力、资金、资源。

(三)培训内容对学员碎片化时间的整合能力诉求

互联网有整理“时间碎片”之功效,能帮助承训学员摆脱时间的束缚,随时随地学习。依托“互联网+”的骨干师资培训模式,突破了传统的骨干师资培训在学习内容、时间、地点以及学习方式上的种种限制,学员培训学习的内容既有必修也有选修,根据喜好和需要自主选择,既增强了骨干师资培训的针对性,也提高了培训的效率。

(四)培训学习的空间拓展诉求

“互联网+”拓展延伸“国培”的空间。视频教程、电子图书等教育资源越来越多地走进了互联网。每一期的骨干师资培训项目实施以后,基地都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个平台,积极开展各种“对话”手段,不断反思培训效果,获得培训管理经验,促进骨干师资培训质量的全面提升。

三、基于“互联网+”中职骨干师资培训的管理实践

培训基地在其承担的“国培”骨干师资培训项目中,积极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国培”项目进行深度融合,造出全新的“国培”骨干师资培训生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的资源配置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到师资培训项目各个阶段之中,优化培训项目,及时调整培训方向,提升培训质量,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国培”骨干师资培训项目的发展新形态。

(一)利用互联网开展参培需求调查

培训基地承担的“国培”项目学员来自全国各地,学员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在早期的“国培”项目实施中,这种差异造成了后期“国培”课程设计和实施遇到诸多的困难。培训基地在得到学员的报名信息后,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参培学员培训需求调研工作,基地通过互联网发放调查问卷,收集参训学员的基本信息、职业能力现状、培训期望、关注培训要点等“对话”信息。培训基地通过互联网收集完成学员未到校前的培训需求信息后,依托这些收集的数据,有针对性地分析“培训内容”及“如何培养”,掌握学员个体学习特征及培训期望,为后期培训方案规划和设计提供重要参考依据。这种培训前期利用“互联网+对话”的沟通机制,使培训基地及时了解参训学员需求,帮助学员提前了解培训师资、培训流程及基地环境情况。

(二)利用互联网优化培训教学管理

1.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在线微课程

为适应“互联网+”时代的个性培训学习需求,配合“国培”后期的终身学习的发展趋势,培训基地开展的教师培训课程,都需要教师完成配套的微课的录制任务。其中,“国培”微课程来源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指导教师自己动手录制的微课;二是来自课程实施期间参培学员利用智能移动工具录制的微课程。经过几年的发展,培训基地积累并形成了资源丰富的网络课程超市。微课程满足参训学员利用碎片时间用移动设备进行学习;还可以满足其学员返校后的继续学习,消化没有理解的知识内容。培训基地建立的在线微课程,体现了“互联网+”平台的开放性,还体现在信息、知识、观点和思想的自由共享等方面。其优点是互动性较强,参培学员可以参与网上课程的实际运行,参与有课程团队提供教学过程管理的学习,有学习的时间节奏、预习阅读、课后作业等教学活动。

2.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沟通和分享

通过互联网平台共享资源,分享个人成果是互联网时代的特征。参培学员都具有多年教学经验,他们在各自的教学领域中都形成了某种专长,如何利用互联网这个平台,把各位参训学员的专长有效地发挥出来,是各培训基地开展基于“互联网+”培训应用模式时应思考的问题。基于互联网的大数据技术和云计算,使得为每位教师制定个性化培训方案有了现实的可能性:有效记录学员的学习分享记录,形成在基地培训学习行动轨迹的大数据,智能追踪不同培训对象的培训需求,推荐合适的培训主题,使培训项目更加契合教师的培训需求。

培训基地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提供优秀的教育资源服务,把教学资料和微课视频等内容上传到服务器。参训学员可根据需要随时随地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进行学习,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此外,学员和基地的管理者之间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充分对话;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微课、教学信息、开展专题讨论等;教师和学员利用互联网开展课程讨论学习,随时随地进行在线教学及答疑服务。学员之间也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讨论、分享和交流。学员在培训过程中,可以在网上发起研讨主题,自l组成合作学习小组,专门就某一课题或教学问题展开学习和研讨。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培训过程学习和分享,让学员的主体性得到强调和重视,他们乐于接受培训,培训不再是工作和生活的负担,而是获得精神粮食的重要途径。

3.应用“互联网+”改进评价体系

基地积极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互动评价,可增进学员、教师和基地管理者彼此之间的了解。互动评价是基于互联网平台通讯的一种重要形式,利用微信群、QQ群等互联网社交工具,允许课程教师与学员之间、学员与基地管理者之间对课程或其他形式的学习成果进行及时评价。在课程学习的评价上,教师可设计评价量表,以为互动评价提供依据,该互动环节能对学员学习成果中的不妥之处进行恰当的修正;也更加明确地指导学员获知学习过程中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帮助受训教师获知自身的学习成效。此外,教师还积极推动参训学员之间利用互联网平台上的设计工具开展互动评价活动,对他人的作品进行评价,也是对自己学习成果的一个总结和反思。评价结束后,学员可以查看自己的得分和其他人对自己的反馈,使互动评价的结果更加有效。

在培训阶段中期以及培训完成后,培训基地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发放问卷开展学习之后的调查和反馈,了解学员对培训阶段意见和培训后的发展状况。这些利用互联网平台收集的学员反馈数据,作为培训基地调整培训计划的行动依据,在培训完成后收集的数据作为培训的总结以及下一期培训项目的规划参考;同时也作为验证基地培训质量更新的标准,做到持续改进。

(三)利用互联网开展“国培”后效应调研

传统的“国培”师资培训项目中,学员在培训基地完成规定时间的学习任务后,返回自己的工作单位,整个“国培”项目正式结束。在终身教育的背景下,培训基地推进“国培”项目培训后期阶段模式,利用“互联网+”通讯平台,以抽样方式采访学员所在单位领导,了解学员培训之后在教学、课程、实训、工作室、参赛以及科研方面发展情况,把培训成果带回学校后对所在学校的引领作用等。这些调查反馈信息既可作为对培训基地培训效果的反馈,也可为基地后期调整培训课程设计、优化培训过程管理提供帮助,更有利于促进培训基地对后期的培训过程的管理。

参考文献

[1]苟明太.浅析互联网+时代的高职技能教育创新[J].亚太教育,2015(7):139.

[2]王秀丽.网络环境下moodle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7.

[3]王娟.“互联网+”的多维模式研究与分析[J].无线互联科技,2015(8):46-47.

培训活动互动篇9

“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拓展网络经济空间,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强调要完善网络培训制度。因此,基于互联网思维下的干部教育培训已成为现代教学改革创造了新领域,“互联网+教育+培训”逐渐成为干部教育培训的有效选择。但目前对干部教育培训的研究多集中于学校内部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忽视了与学员这一终端主体的关联互动,而从互联网思维来探讨干部教育培训问题的研究也更为鲜见。为此,将新形势下互联网思维中的用户思维、平台思维、迭代思维、社会化思维、跨界思维、大数据思维与干部教育培训相结合,提出互联网思维下干部教育培训的新模式。

关键词:

互联网思维;干部教育培训

1引言

2015年3月5日,“互联网+”行动计划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并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十三五”建议也提出,要拓展网络经济空间,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一场名为“互联网+”的浪潮席卷中华大地。而互联网思维就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某种领域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商品和服务都强调以用户为中心,围绕终端用户的需求进行设计,并根据用户反馈,及时调整和做出回应。建设高素质、高水平干部队伍的根本途径之一就是依托干部教育培训。2015年10月14日颁布实施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首次以法规形式把网络培训明确为干部教育培训的方式之一,但从目前来看,学术界对干部教育培训的研究多集中于学校内部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互联网思维下的干部教育培训只是与互联网的简单相加,而非融合,忽视了其真正价值,也就是与学员这一终端主体的关联互动。而从互联网思维来探讨对干部教育培训问题的研究也更为鲜见。因此,文章立足互联网思维,着眼于干部教育培训的改革创新应更多运用信息技术的力量,积极培育用户思维、平台思维、迭代思维、社会化思维、跨界思维和大数据思维,将互联网思维与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深度融合,并产生融合的倍增效应,进一步深化培训改革、全面提高干部培训质量,切实有效地打造一支精湛的干部队伍。

2互联网思维下干部教育培训的变革

截至2014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较2013年底增加5672万人。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手机端即时通信使用率为91.2%,并保持稳步增长趋势。任何行业都通过互联网思维引入了新变量—用户。近年来,网络培训在干部教育培训领域也发展迅猛。中组部2012年9月正式开通了中国干部网络学院,截至2015年10月底,学员覆盖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司局级干部、中管金融企业和中管企业领导班子成员等3万人。总计上线590门课程,累计访问量达2.5亿万次,平均每天23万次。因此,新形势下的干部教育培训将发生教育思维的改变,教学方式方法的革新,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等重大变革,同时也为干部教育培训提供了创新空间。

2.1技术驱动将成为干部教育培训变革的强大动力

互联网正逐步改变和颠覆着当代人们的生活及工作方式,而在现代信息技术的驱动下,传统的干部教育培训模式已然被打破,既表现在其时空界限上,又体现在干部学习的能动性方面,更使得干部教育培训的内容变得极其丰富。因此,干部教育培训将面临深刻且彻底的变革,从教育形式、学习方式到干部教育培训的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的革新等等方面。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平台模式,将成为干部教育培训变革的重要载体,更能使学习途径多样化、学习课程丰富化、学习成本最低化。

2.2移动性学习将成为干部教育培训变革的必然趋势

移动学习(mobileLearning)兴于大型企业培训需求,盛于互联网在线教育的发展。相比过去,单一终端的时代已经过去,多终端时代已经到来,在手机、平板电脑、计算机、电视机、U盘甚至在游戏机上都能开展移动学习,不仅可以在线学,还能离线学。所有终端一旦连接到网络,学习过程、学习内容、测试结果等信息都能迅速同步,或在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将学习任务划分为微型活动,通过零碎时间进行学习,使“精读式”学习逐渐被“快餐式”学习取代。移动学习正逐渐从小众走向大众,也必将成为干部教育培训的现实选择。

2.3培训灵活化将成为干部教育培训变革的有效选择

传统的干部教育培训,方式单一,体制僵化,主要采取面授式教学,以课堂灌输型为主。而在互联网思维下,网络学习(electronicLearning)将用大数据和在线来引导教育培训,并汇聚了庞大的数据、文献、教学资源等,形成了一个集合知识和智慧等为一体的资源库。互联网使得干部教育培训中的“互动”、“互助”、“互评”这“三互”机制成为现实,促使干部终生学习、个性化学习、协作学习、交互式学习,实现培训需求分析和评估。

2.4混合式培训将成为干部教育培训变革的迫切需求

互联网思维下的干部教育培训模式打破了时空界限,单纯依靠以面授式为主的教育培训模式已不能满足日益变化的教学需求。传统教学模式必然要与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型教学手段相结合,即混合式培训(Blen-dedLearning)。它与互联网思维不谋而合,从获取信息到教学方式方法,从教学评估到硬件支持,从技能知识的训练到团队协作环境,完全建立在以学习者(即用户)为中心的环境中,实现现场教学与课下教学、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全面对接,充分体现出教与学的双向互动。

3互联网思维下的干部教育培训模式创新

互联网时代,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干部教育培训的改革创新应适时依托信息技术的力量,用互联网思维升级传统线下干部教育培训,积极培育干部教育培训方法上的用户思维、平台思维、迭代思维、社会化思维、跨界思维和大数据思维,以此提高培训实效。

3.1建立以学员为中心的培训方式—用户思维

互联网思维始终强调以用户为中心。因此,干部的学习主体地位更加突出,以学员为中心的教育成为干部教育培训各个环节上都要考虑的问题,在互联网背景下,课堂不再是学习的唯一场所,教师也不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在学员教育培训的设计中,应充分体现用户思维,发挥学员在整段学习中的中心地位。一是要营造开放便利平等共享的学习环境和互动交流教学方式,注重细节,注重体验参与,最好能让学员有所感触和感知;二是积极运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设计分段式培训,形成培训前、培训中、培训后的自学、自测等来提高集中学习培训的实效性;三是要在教育培训过程中充分运用应时代的教学工具,确保学员能收获最大信息量,扩充知识,提高学员的互动参与广度。

3.2创建开放实用的网络培训平台—平台思维

互联网时代的知识传播和更新速度日益加快,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主要来源于网络。因此,干部教育培训过程应依托平台,建立平台,培育平台思维,开设符合学员工作实际的模块,满足干部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一是凭借创新理念,使干部教育培训的整个过程,从入学报到、学习培训中的监督考核、学习后的评估等形成工作程序化系统化;二是利用互联网平台中的终端思想,多种渠道并存的提供培训接口,结合线上线下,无缝衔接各个平台学习通道,实现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从入校、教育、管理、考核等进行网络实时监测。三是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按照学员需求创建

丰富的知识库,资源库,整合利用资源,这样可以使学员自由分配时间来选择和学习教学信息,并且能够形成资源共享,使得面向当地和面向全国相统一。四是积极推进建设虚拟学习空间,在创建线上学习下载资源的同时,广泛建立讨论小组,拓宽学员日常交流互动的方式方法,提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效率。

3.3依反馈信息不断进行干部教育培训的升级迭代—迭代思维

互联网思维下的干部教育培训的终极目标就是寻求以学员为中心的服务。而以学员为中心的思维就是要体现两个字:迭代(一个“微”,一个“快”),以实现微小创新来适应不断变化的干部需求。一是要快速迭代培训内容,学员需求不断变化,知识技术更新迅速,新生事物频繁呈现,因此,基于网络的学习必须要不断按照学员反馈来更新完善和升级,调整知识系统内容和考核目标等;二是要根据培训对象的需求和业务活动需要,随时对课程设计、应用数据和业务活动做出调整改进,使过去干部教育培训中“有什么就提供什么”、“会什么就讲什么”的模式打破,孕育出一种更加符合学员掌握新知识的时代要求;三是创建创新性强的线上线下资源,利用多个终端加强推广,提高传播效果,满足互联网时代对干部队伍快速成长的诉求。

3.4整合资源实现培训资源共享—社会化思维

目前的干部教育培训多以区域划分,各自为政,资源重复建设多,优质资源很少,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浪费。而互联网开放共享的信息技术为干部教育培训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和应用得意实现,给干部教育培训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实现了师资、教学内容、课程等培训资源的无边界整合。一是整合了师资,建立起可共享的一支数字师资队伍,在互联网上可实时上传教学音视频并设置所属模块,学员的学习不再局限于党校之中,而是可以在平台上与研究方向相仿的教师在线讨论进行学习。二是整合硬件教学资源。在互联网建立的培训资源信息平台上,将教育培训中的权威多媒体课件、培训视频、案例、文件规定等各种信息资源集中起来,汇聚在培训资源信息平台上,使学习资源得到充分整合利用;三是引进地方高校和第三方培训机构的优质资源和开放性教学研究资源,开拓视野,实现纵向横向的教学、科研合作,构建良好、科学的培训环境。

3.5建立多终端一体化实现实时跨平台学习—跨界思维

互联网思维下的干部教育培训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它创造了信息量极大的教学内容,变革了用户体验,更使全天候实时、在线的跨平台学习成为可能。一是通过“手机+二维码”分享教学资源,将要共享给学员的资料生成二维码,学员只需扫描一下就可各自阅读;二是通过微弹幕和问卷星辅助课堂互动,及时掌握学员的反馈信息,从而调整优化教学内容和方式;弹幕教学就是指:在上课的过程中,学员通过平板或手机,随时可发表疑问、提出看法,然后即时显示在课件上,面授教师可根据学员的反馈信息随时调整教学。而问卷星具有测评功能,能及时统计学员的反馈数据。app组织互动教学,开放了学习资源。例如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中国》app就是互联网思维下干部教育培训的有益探索,一上线便受到了广大用户的喜爱。

3.6注重利用大数据做好培训需求分析和考核评估—大数据思维

干部教育培训的效果和应用直接影响到是否能真正提高干部的工作业务能力、领导管理能力和其他综合素质。传统的干部教育培训往往通过定性的方式来考量体现,但定性只能停留在表面,无法细致考量诸多教学因素之间的相关影响程度。随着信息技术的提升,学员一般都会在网络上产生信息、行为、关系三个层面的数据,这些数据的沉淀,有助于进行预测和决策。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要积极运用大数据思维,注重培训需求分析和培训绩效评估考核,也就是要对学员的学习需求、学习行为、学习成果等进行统计分析,加大对学员学习成果的数据挖掘。一是要建立完善干部教育培训的数据库,设置学员专属的终生电子档案,用其及时记录学员在教育培训过程中的学习数据;二是对学员在网络培训平台中的学习行为和学习表现进行跟踪分析,并提炼出培训对其实际工作的影响程度和不同干部群体的学习需求等;三是通过数据挖掘技术进行信息汇聚、信息集群推送、数据分析决策,开展培训效果评估、师资评估和学员互相评价等,分析教育培训中存在的弊端,及时改进优化,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并与干部的选拔任用挂钩,指导教学部门和教师改进教学。

4结论与展望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指出,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创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整合培训资源,优化培训队伍,推进干部教育培训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互联网思维下的干部教育培训突破了脱产培训在时空上的限制,有效缓解了工学矛盾,较好满足了干部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差异化学习需求,也必将成为人们终身教育过程中的普遍学习,是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要突出重点、以点带面,讲科学、将方法,在新时代新思维的引导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必将在全面拥抱互联网的战略中腾飞。

作者:白露单位:兵团第三师党委党校

参考文献

[1].2015年中国政府报告[R].

[2]黄威威,崔伟.浅谈“互联网+”干部教育培训[J].党政干部学刊,2015,(7):61-63.

培训活动互动篇10

【关键词】教师培训;社会性软件;在线协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4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58x(2013)05—0072—05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基于网络的教师培训项目越来越多,如教育部、财政部为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而实施的“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项目;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的资助下,中央电教馆组织实施的基于交互式电视培训课程的“灾区教师培训”项目、教育部-微软(中国)“携手助学”项目、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以及iBm“基础教育创新教学”项目等。这一系列的培训项目均采用基于网络学习平台的培训模式,培训者与参训教师以及参训教师之间都处于准分离的状态。为保证培训的效果,网络学习平台均设计了交互活动,如开发网络培训课程、开发培训专题网站等。参加培训的教师通过社会性软件的支持,可通过同步、异步与参训同伴、培训者以及专家之间进行交流,并通过对同一主题内容培训的过程形成了特定的社会关系群体,构建了各种学习共同体。此种培训形式使参训教师在方便的时间、方便的场所充分地进行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改变了传统培训的方式,解决了一些应急式培训、集中式培训中存在的诟病。但目前基于网络的培训模式还处于应用的初期阶段,实施过程中突显出一些问题,本文将通过剖析社会性软件支持下在线协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分析社会性软件的协作功能,提出有效的网络培训协作学习活动设计,发挥社会性软件在支持共同体学习成员之间交互中不可或缺的支持作用,使社会性软件的工具性得到充分地利用,更加有效地开展在线协作学习。

二、社会性软件在培训中的

使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功能分配不合理导致的问题

当前所有的在线培训项目都利用社会性软件支持学习者的在线交互,参训教师在进行培训内容的学习过程中,需要讨论、提交作业,提出问题、发表感想、总结收获,也需要提供参加培训的过程性信息。在网络培训课程或培训专题网站中,一般通过即时通信工具、协作写作工具,设计实时交互和非实时交互的在线协作学习活动。由于设计协作学习活动时,对社会性软件的各自特点未能进行细致的考虑,导致系统功能分配不合理,这些工具支持下的协作学习也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参训教师用日常交往的习惯来使用培训协作活动中的交流工具,导致QQ成为私聊空间、协作学习偏离主题、BBS成为刷分工具,没有促进参训者的深度思考。

2.“虚拟评估”导致的问题

在线培训学习效果评估,往往是利用参训教师的学习过程信息进行的虚拟评价。网络虚拟评估是通过统计上网时间、对学习材料的点击率、发帖条数等容易量化的评价项目,对教师的学习状况进行的非合理化、非科学的评估。网络培训的特征会导致部分教师对培训抱有“任务观”的态度,对规定完成的帖子数量、需要提交的作业进行“复制、粘贴”以完成任务的规定量,而非思考后的结论。最终导致在线交流流于形式,在线协作学习交流的根本意义和价值被异化。

3.“供需”关系不合理导致的问题

在线协作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多种协作交流形式,培训活动设计中对于社会性软件的组合使用不足。如网络培训课程、培训专题网站提供的在线交流空间比较单一,但参训教师的协作学习需求方式却往往要求多元化。在设计协作学习活动时由于未将不同的社会性软件的优势组合考虑,致使工具不能为培训因地制宜地提供支持。而且,在使用的过程中阻断不同工具间的联系性,最终导致参训教师在使用过程中处于“游离”状态。

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教师培训的效果,不利于教师能力的发展。在了解现状总结问题的基础上,当务之急就是要挖掘各种社会性软件的优势功能,分析网络协作学习活动的特点,找到其契合点,将二者融合在一起,发挥社会性软件的最大优势,使其成为教师网络学习不可或缺的隐形支撑,促进教师网络协作学习有效地开展。

三、基于社会性软件的教师

协作学习的研究现状及依据

笔者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发现,当前基于网络的教师培训研究呈现两种趋势:第一种,从理论层面上探讨教师培训的实效性问题;第二种,将社会性软件在网络学习中的应用进行梳理。这两种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对基于网络的教师培训具有理论指导意义,但是对于如何在教师培训中更加有效地发挥社会性软件的功效并没有进一步探讨;而且,对于网络环境下教师培训的研究仍以认知主义作为理论基础。单纯的认知主义理论难以很好地解释网络环境中学习者之间的社会交互和知识建构,以及认知活动在个体间、工具和环境中的分布性等问题。鉴于此,本文提出借鉴社会建构主义、分布式认知来指导基于社会性软件的教师协作学习研究,以构建一个符合网络学习过程与特征的协作模型。

1.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社会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认知是在个体的认知活动建构之上,加上同他人的交互作用,共同建构知识的过程。[1]在当今的网络化社会中,个体知识和孤立的个人主义已经无从应对纷繁复杂的问题,人们需要协作学习和知识建构进行问题的解决。与传统环境中的学习活动相比,网络学习在时间、空间、对象、内容和进度上都具有无可比拟的自由性,进而注定了学习个体之间的社会交互对认知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把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作为研究基于社会性软件的教师协作学习架构设计的基础之一,将有助于更好地解释网络协作学习过程中的社会性软件的重要性。

2.分布式认知理论

近年来教育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研究表明,认知不仅来自于大脑内部,还应拓展到个体以外。[2]分布式认知理论认为,认知现象不仅包括头脑中发生的认知活动,还涉及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技术工具之间通过交互实现某一活动的过程。分布式认知理论讲内部过程和外部过程看做一个认知系统的整体,它强调认知活动应该在人的思维内部、外部认知产品、他人以及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分配。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学习者使用计算机和各类工具来处理数据并获得需要的信息,使这些设备、工具在学习者的完整认知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此外,学习者个体还可以通过各种工具与其他个体在网络学习空间中交互协作、共享信息、构建群体认知和社会认知网络。[3]因此,教师基于网络的学习不应该局限于个体内认知,而应从认知的分布性来研究整个协作学习过程。

四、社会性软件主要功能及

在线协作学习互动特点分析

社会性软件是一种在使用过程中能够促进集体协作行为和用户社会关系网络的发生与发展,并以网络形式提供远程功能服务的互联网软件。[4]社会性软件不仅能在技术方面支持在线协作学习,更为重要的是还能构建具有共同需求的社会网络,形成学习共同体。这种共同体的关系网络,可使培训效果具有持续性和延展性。因此,基于网络的教师培训活动设计,必须在充分了解社会性软件功能的基础上设计在线协作学习活动。表1总结归纳了使用广泛的社会性软件及其主要功能,以及社会性软件支持下的协作学习互动特点,便于在网络协作学习的设计中,考虑其特征取长补短,有针对性地选择应用。

五、基于社会性软件的教师

协作学习架构设计

针对目前教师培训中网络协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研究现状和理论依据的阐述,在分析社会性软件功能及其对协作互动学习支持的基础上,提出在线协作学习的基本架构,如下图1所示。旨在反映在线协作学习的基本要素,分析社会性软件对各要素的合理支持,找出有效的契合关系,充分发挥社会性软件的作用,保证协作学习的有效性。

1.基于社会性软件的协作任务设计

协作学习的“任务”设计具有一定的要求,“任务”不仅具有明确的目标和最终成果,而且要有一定的操作流程和步骤。[5]一般而言协作学习的任务或主题最好是劣构的,有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多种答案,其表征形式应清晰且具有趣味性,完成任务的空间可以是BBS、aoF论坛的发帖讨论,也可以是多人协作完成作品设计任务并到公共wiki中,或在QQ群中共享学习结果等等。对于任务不明晰的部分则可以通过回帖或聊天的方式向培训教师进行提问,由培训教师进行更加细致的阐述,由此确保的参训教师培训任务明确性、针对性、目的性、指向性加强,完成任务的主动性也会提高。

任务的设计要考虑到难度、任务量、连续性等要素,让学习者在不同的学习时段中有具体的任务,且完成任务的形式应多元化。针对协作学习任务的不同,可将争议性问题、模糊性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有多种解决思路的问题等设计为讨论任务,并利用QQ、BBS、aoF完成;教学理论的学习与应用可设计为教学设计方案的作品完成任务,利用wiki进行小组内成员的共同协作完成;学习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得可设计为总结个人反思、撰写教育叙事故事等任务,利用博客、微信等完成。总之,根据任务的特点,应选择恰当的社会性软件:任务完成空间与社会性软件的功能匹配,能发挥其特点;记录参训教师协作学习的过程,避免终结性评价考核的导向;注重培训过程及能力和情感上的变化;有效解决参训教师为应试考试所发的无用帖、灌水帖问题,并在QQ群中培训者对聊天话题以完成任务为引导和约束,避免QQ群成为无关话题的“私聊基地”。

2.基于社会性软件的协作学习共同体构建

在线协作学习不是参训教师孤立个体的行为,是有共同培训需求和任务的教师构成了学习共同体。共同体的成员之间共享观点、协作建构知识,充分体现了学习的社会性特点。网络培训为协作知识建构提供了物质基础,不同的培训主题形成不同的学习共同体,其中有专家、培训教师、参训教师、管理者等,在社会性软件的支持下可开展全员的协作互动学习。在明确“任务”之后,参训教师可以在QQ群或者wiki中根据学习目标选择合适的协作形式,并且根据学习者特征组成合理的协作学习小组,即将研究型教师分配到不同的小组,使其成为意见领袖,影响带动其他教师参与协作学习,这样有利于共同体任务的完成以及所有参训教师学习能力的提高。

3.基于社会性软件的协作学习形式设计

(1)基于社会性软件的在场协作学习设计

目前的网络培训模式多采用混合学习模式,即将集中培训模式与小组协作模式相结合、自主学习与远程协作指导模式相结合、定期学习与个人散在学习的模式相结合,反映了网络培训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可持续性特点。专家的引领、培训者的指导、同伴的协作均可通过e-mail、BBS、SnS、mSn、QQ等进行,即使面对面的短期培训结束了,利用e-mail、QQ等进行一对一的交流、通过Blog、BBS、QQ群等进行一对多的交流、利用wiki、QQ群等进行组内成员间的协商交流仍然可以延续。社会性软件支持下的全员互动协作交流中,每个人都有可能承担多重角色,既可以是专家、也可以是同伴或助手,以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在场协作学习即集中面授组织形式下的协作学习形式,参训教师可进行面对面协作学习和在线协作学习。在培训过程中有疑惑需要得到解答,有想法需要进行共享讨论,有成果需要进行交流。在面对面协作学习中参训教师将自己与专家或同伴的交流结果用wiki、论坛等进行,实现了信息共享、促进交流的目的。

在线协作学习有讨论、辩论、问题解决、设计和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学习过程还可以是协同或竞争的形式。利用BBS、QQ群、微博、讨论区开展讨论、辩论等支持协同合作,支持多人观点的分享使问题的认识更加全面而深入。利用QQ群共享、wiki进行竞争式协作,组内成员在遇到意见不统一或不同观点的交锋,促进了彼此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小组内完成任务的进度不同构成了组间的竞争。利用wiki开展设计、问题解决等协作学习,能够对小组任务进行跟踪指导、记录设计过程和问题解决的过程性信息、清晰呈现小组成员的参与状况、支持组内作品设计以及组间交流,配合以QQ群、BBS等,更能支持设计作品和问题解决过程中的相互交流和资源共享。

(2)基于社会性软件的远程协作学习设计

远程在线协作学习形式可分为共性问题的协作互动、个性问题的协作互动。共性问题是在培训过程中多数教师存有疑惑的问题,指导教师一一解答耗时耗力,又必须做大量重复性的工作,如将这类问题进行总结梳理,通过QQ、培训平台等公告,专家、培训者、参训教师同步在线围绕共性问题,利用QQ、mSn、微信、wiki等开展互动,便可以促使全员实时在线协作解决共性问题。个性问题随机性大,既可以通过即时交互性社会软件的支持开展实时互动,也可以通过e-mail、Blog、BBS、aoF、SnS、微博等社会性软件,即通过非实时互动的在线协作解决个性化问题。

(3)资源共享与协作学习活动设计

协作资源共享支持在场协作和远程学习协作的活动,培训教师将问题或任务所需的资料以QQ群共享的方式发送给每一个参训教师,或者要求每位老师进行RSS订阅,利用共享资料参训教师进行协作学习。

通过群共享或RSS订阅可以方便获得培训者提供的针对性资料,消除参训教师学习中因为大量资料的搜集与查找而产生的厌倦感,从源头上消减了在线师训中“厌学”、“逃学”的现象。参训教师通过RSS订阅对所学主题的网络资源进行集合,且具备实时更新的优势。

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需要考虑参训教师的实际参与情况,协作任务不宜过于泛化,讨论的频度也不宜过于紧密,协作的形式不宜过于单一,协作学习的空间要根据社会性软件的不同功能,选择契合度高的形式组合运用。

4.基于社会性软件的协作建构知识

在协作学习过程中,参训教师为了从真正意义上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需要对协作学习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而协作知识的建构需要社会性软件在协作学习过程中提供有力的支持,参训教师借助社会性软件开展学习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培训者、学习者与平台之间的“协商”、“会话”,使社会性软件的特点与建构知识的过程有效契合,更好地支持参训教师在协作互动中进行知识建构。

5.基于社会性软件的学习评价及反思

总结、体验学习全过程是一个不断评价与反思的过程,是教师以自我实践中的问题为反思起点的思想。通过构建在线反思线索,使教师掌握反思策略,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不断提高参训教师的教学及研究水平。在此过程中充分利用Blog、微博、飞信的功能特点,参训教师将学习反思、心得、教育叙事发表到Blog中,使即时性的所想、所得通过微博共享,并选择精彩博文置顶,其他参训教师可浏览博文,也可进行点评,并从中得到启示。

对参训教师的“评估”应贯穿始终。由于协作学习“任务”具有连续性,参与过程自始至终,培训者应根据参训教师协作完成任务时的“活跃程度”,如wiki协作写作、QQ聊天记录、微博互动记录以及BBS、aoF发帖情况、Blog心得体会撰写等评价参训效果,避免“虚拟评估”带来的不合理性。

六、结论

对于社会性软件,人们存在着习惯性应用方式,目前网络协作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问题,解决策略是对社会性软件的特点功能进行综合分析,使用BBS、aoF、RSS订阅、QQ、Blog、微博和wiki等社会性软件,不仅具有其自身的特点,而且也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为此,基于社会性软件的协作学习架构设计在分析二者契合关系的基础上,从分析协作学习的需求设计任务、建构学习共同体、多形式在线协作学习活动设计、协作建构知识、评价反思等几个基本环节,提出了应用社会性软件于协作学习应考虑的要素及设计框架,提高了社会性软件的应用效果,同时也有益于培训效果的优化。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知识建构与教学创新——社会建构主义知识论及其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6,(8):12-18.

[2]Karasavvidisi,Kommersp,Stoyanovan.preface:DistributedCognitionandeducationalpractice[J].JournalofinteractiveLearningResearch,2002,13(1/2):5~9.

[3]张家华.网络学习的认知模型构建——基于符合研究范式的视角[J].电化教育研究,2012,(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