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土地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2:40:06

智慧土地管理篇1

关键词:物联农业智慧感知感知平台

中图分类号:tp391.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416(2015)12-0000-00

传统人力的农业越来越难以服务现代社会和农民的需求,新生的物联网技术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撑,农业智慧感知也成为其必然的趋势,其迅速地融合,必然为中国农业带来更大的机遇。农业不仅要高产,而且要包含环境,保持土地的肥沃程度和降低农药对整个土地的农药污染,单靠传统人力,是非常难以完成的,因此开展对物联农业智慧感知系统的设计。

1智慧感知基础

物联网在中国已有广泛的应用,这些应用在政府的鼓励下,也被众多研究机构研究设计。各个地方的农业园示范基地更多的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可实时监控土地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现场环境监测,现代农民仅仅在家就可达到科学种植,大大减少农民的人力耗费。物联智慧感知模式如图1所示。

2物联农业智慧感知系统设计

2.1系统管理结构

为实现物联农业智慧感知的管理,将整个系统管理结构划分为土地环境感知、作物基础感知、灌溉感知、政策感知和灾害感知预警。按照图2系统管理结构实施。

(1)土地环境感知,土地环境的感知是后续管理基础,因此需要实时把握土地的肥沃程度,并定期汇总土地肥沃程度的变化,能够为农民和政府提供土地治理等数据支持。

(2)作物基础感知,为农民提供更多的购买渠道,实现农民和企业的双赢。

(3)灌溉感知,土地环境感知出的数据,经过智能化处理,可以得到更多的灌溉方案,可供农民选择,最终达到科学种植。

(4)灾害感知预警,土地环境感知出的数据,为农民和政府提供灾害类型和可控程度数据支撑,更好防范灾害。

(5)政策感知,农民能够随时感知到政府的惠民惠农政策,便于农民选择种植的作物类型。

2.2智慧感知系统设计

在系统管理结构的基础上,本设计着力于智慧感知系统的设计,即政策指标感知、灌溉感知、灾害感知和土地环境感知等系统。智慧农业感知系统分配如图3所示。

3结语

本文主要完成对物联农业智慧感知系统的设计,从农业管理系统进入到对智慧感知系统的设计,逐步深入物联网在农业的应用设计,完成对智慧农业感知系统分配设计。

参考文献

[1]吕建东,马睿翔.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0,15(6):81-82.

[2]晏发斌,周航,白建明等.浅谈计算机信息技术与我国农业现代化[J].现代农业科技,2007(2):143―144.

智慧土地管理篇2

近年来,以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智慧城市”改变了政府、企业和市民相互交往的方式。对于城市服务、公共安全、交通、环保、民生等各种需求做出快速、智能的响应,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将政府各个部门的职能发挥至最大限度,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在北京、上海和南京等国内城市,城市管理经历了电子政务、电子管治到智慧管治的类似转变,转变过程伴随着市民参与度的提升。除了政府和市民的纵向合作之外,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多部门、多主体共同参与和合作的协作性事业,因此在政府各个职能部门之间必须加强横向沟通和交流,促进资源共享。

2天地一体卫星技术城市综合信息共享平台解决方案

2013年卫星应用学术交流与研讨会上,相关专家学者提出了标准化、体系化的建设思路,通过技术平台之间的接口统一、协同配合、综合生产指挥调度建设、信息集成化管理和综合运用,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行业用户提供即时信息的互联互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为充分利用天地一体卫星技术,促进政府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厦门精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研发了综合信息共享平台,其以高分辨率遥感数据为主要数据源,以北斗导航定位和卫星通信为技术支撑,面向城市管理综合决策部门进行应用,同时又为城市管理的专业机构提供通用基础服务。卫星、无人机等技术手段获取到多时相、不同分辨率的遥感影像,结合城市基础矢量数据,嵌入在城市综合信息共享平台,由共享平台提供接口发放给政府部门。城市综合信息共享平台架构图对于国土、测绘、规划、民政等强GiS部门,数据的获取处理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但对于社保局、计生局等弱GiS部门,遥感数据作为工作底图在民生项目中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平台的作用在于将数据实现政府部门之间的共享,尤其对于弱GiS部门而言,通过接入信息共享平台,可以不再通过传统方式获得数据,节约了时间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率。从天地一体产业化发展角度,以本项目架构的城市综合信息共享平台为辐射点,平台开放统一标准接口,政府部门以接口形式进入平台,通过搭建桥梁,为城市各部门应用卫星影像、平面矢量数据提供统一的服务平台,实现遥感影像等空间信息资源的融合、共享、服务、二次开发拓展能力。该系统在厦门市先试先行,实现了城市地理信息的一站式服务,以平台出发辐射到规划管理、应急服务和民生服务等应用领域,为数据资源整合、技术结合到业务应用搭起桥梁,满足现代城市管理的智能化、移动化、可视化、协同化、集约化的需求。实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的“多规合一”,形成全市空间布局的“一张蓝图”;为城市精明增长的扩展模式奠定基础,处理好山、水、城和人之间的关系。在平台基础上,厦门消防、安监、地震等应急部门,充分融合共享专业数据,在共享平台上嵌入物联传感技术,提高灾害事故的应对效率和应急指挥能力。

3平台展望

智慧土地管理篇3

贵州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由于地理位置、气候、人文等因素,独有某些原材料及少数民族加工工艺、特殊营养价值等因素,出现了众多的土特产[1]。但是经历多年的发展,这些土特产大多都仍然存在物流运输效率跟不上,局限于贵州为主要市场的销售模式。如何将这一销售状况改变,借助电子商务销售平台成为重要手段,先进高效的物流服务成为必要需求。因此,将贵州土特产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寻求更多的顾客群成为重要的营销手段,借助智慧云物流平台做好高效物流服务环节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两者的结合,有利于拓展顾客群,降低物流损耗率,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对贵州土特产的销售推广、运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电子商务及智慧云物流平台结合是贵州土特产销售模式的必然发展趋势

(一)电子商务平台成为贵州土特产销售的重要手段。电子商务指在因特网开放的网络环境下,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实现网上购物、交易、支付及各种商务活动相关的综合服务的一种商业运营模式[2]。根据商务部2015年5月的《中国电子商务报告(2014)》称,2014年,电子商务交易总额增速28.64%,是生产总值增速的3.86倍;国内移动购物市场交易规模达到8956.85亿元,年增长率达234.3%。可见,消费者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交易已经成为重要的消费手段。因此,该平台必然成为当今贵州土特产销售的重要手段。

(二)将智慧云物流引入贵州土特产销售电子商务模式中

的必要性。电子商务交易赋予贵州土特产信息技术商务运作的网络平台,使消费者拥有不受时空限制选择产品的经济环境,但是,贵州土特产大部分具有时效性,因此能否实现这一平台的运用还取决于产品能否快捷送达。

传统的物流模式包括共同配送、第三方物流配送以及自营物流配送三种模式。随着物流服务在电子商务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网上零售平台纷纷进行物流管理创新实践,这预示着电子商务物流将进行“大平台”整合。“大平台”的整合将迎来智慧云物流的发展,智慧云物流是将“云计算”的理念引入物流管理模式,建立“云计算”物流运作体系.依靠大规模云计算处理能力、标准化作业流程、精确环节控制、智能决策支持以及信息共享来完成物流行业的各环节活。

贵州土特产销售有需求客户在全国分散、产品需求波动、配送时效紧迫性等特点,要对它进行电子商务运作,结合具有动态感知能力、智能决策与自动分配的“智慧云物流”平台,成为迫切需要。

三、将智慧云物流引入贵州土特产电子商务销售平台的可行性

目前智慧云物流产业按其运作方式、流程与结构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大型网购平台模式;供应链核心企业模式;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模式;面向中小企业SaaS模式;基于社会物流的模式。针对贵州土特产的销售,比较适合的运作方式主要为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模式和面向中小企业SaaS模式。

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模式是大型物流企业,利用智慧云物流提高其运营效率,,实现共同配送与资源共享。各大快递公司纷纷搭建云计算物流信息门户,以满足顾客的各种需求。而我们可以将我们的土特产电子商务平台依托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云物流平台上,对我们的商品按照种类、保质期、配送需求等因素合理调配,进行及时配送,实时跟踪。这种方式不需要我们去搭建专门的云物流平台,云物流的成本计入在每次的运费上,即时支付,方便快捷。

面向中小企业SaaS模式,是将物流应用软件统一部署在公用服务器上,需求方通过网络向平台“在线租用”所需的云物流服务,按功能多少和时间长短向厂商支付费用。近几年来,我国SaaS平台获得了较快成长,诞生了“阿里软件”等云服务平台。贵州土特产电子商务平台也可结合这样的SaaS模式,租用云物流平台,进行长期合作,稳定高速安全的进行物流服务。

以上两种智慧云物流模式都是贵州土特产电子商务销售平台可以结合的模式,这样的结合对于提高土特产的认知度及物流可信度、运输速度有较大的帮助,可协助将新鲜、优质的贵州土特产送达客户手中。

智慧土地管理篇4

我国经过多年信息化建设,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智慧经济已取得长足的发展,但地市智慧经济发展缓慢,更需加快发展步伐,找到适宜的发展路径。

一、台州智慧经济发展现状

台州市作为东部沿海发达市高度关注智慧经济发展途径的探索,提出建设“国际智造名城”的发展定位,这一定位特别强调一个“智”字,体现智库建设,智造引领,创智驱动,积极推进工业化、信息化高度融合,积极发展智慧经济,推动智能装备产业加速发展、智能生产方式加速推广、智能生活方式加速普及。并明确其核心是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深度融合,表现形式是产业智慧化和智慧产业化。

(一)台州智慧经济发展态势

近年台州智慧经济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产业智慧化和智慧产业化两个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绩,特别是在人才工程和“两化”整合上尤为突出。

1、人才工程亮点突出

在智慧经济人才工程方面台州进行了全方位的建设,如台州已进行的“500精英计划”、“”、海外优秀计划等人才引入工作,配套了一批博士后工作站、“海智”工作基地等人才引入基地建设。

2、“两化”整合成效明显

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两化”整合方面已开展多年,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效果,如台州已进行了技术合作、技术联盟、技术并购、技术获取型对外投资等多种手段开展了“两化”整合工作;现在也有浙大台州研究院、中科院台州中心、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等创新载体对接台州产业,形成了众多“两化”工作研究与实施主体。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信息化专业人才极度缺乏

中国现在在信息化人才方面已产生了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等人才高地,虹吸效应明显。近年台州在信息化领域很难引入的高端人才,而智慧产业化的发展步伐缓慢也使人才需求不足,使一些寻找新机会的高端人才没能把眼光瞄向台州。

2、智慧经济的智慧产业化发展落后

智慧经济的核心在于信息服务专业化、产业化,虽然台州的产业智慧化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台州本土专业信息化企业很少,很多专业信息化服务都是非台州本土信息化企业提供,比如金蝶软件(中国)有限公司,在台州企业eRp实施领域占有极大的规模,在高端领域都是由其他地区的专业人员提供服务,仅有一些低端服务由台州本土公司实施。表现为钱挣了、产品留下了、核心技术和核心管理理念没有留下。而台州本地的如台州市兴达软件开发有限公司虽然发展迅速,现已成为国家高新企业,筹备在中小板上市,其产品打通了各个信息平台,整合了信息化技术、物流技术,产品中融入了六西格玛管理理念,并建立了自己的管理咨询公司。但从国内的信息化发展来看公司还是在不断的追赶,不管是信息化产品种类、企业规模及服务水平上与Sap、用友、金蝶等规模信息化企业有巨大的差距。

二、发展台州智慧经济的主要路径

发展台州智慧经济关键是台州信息产业化,其重点一是人,二是产业。要发展智慧经济必须走好这两条路径。

(一)围绕打造人才高地,为信息化建设打好人才基础,走好智慧经济智库路

信息发展的首要因素是人才,高端信息化人才也是台州智慧经济发展最关键、最稀缺的战略资源,建设智慧经济发展的第一路径就是智库的建设。具体应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

一是加大人才引进步伐,多形式、多角度集聚信息化高端人才。要加大人才引进步伐可以进行三步走战略:一是到北上杭等地找一批信息化项目规划团队,以台州“信息化发展顾问”的形式进行聘任,不进行实质的工作调动,利用他们的专业能力规划出一批信息化项目;二是对这些项目进行全国范围的内的招投标,以此引入一批信息化实施人才,他们还是以聘任的形式,但这批人已在台州工作,他们将大带动台州信息化产业与产业信息化的发展;三是台州信息化的发展现状与机会配合台州的人才引进政策,引进一批真正的台州信息化高端人才。三步走中的信息化规划是关键,这是台州信息化发展的方向。信息人才的引进也只有在台州信息化发展的高速发展过程中才能实现大量信息人才的引进,支持智慧经济的发展,走好台州智库之路。

二是加快“产学研”融合,促进台州内部造血功能,培养一批本土信息化人才。台州现在有许多知名企业,也有许多大专院校等人才培养机构。台州各部门应积极引导企业与各高校根据自身情况,加强互相联系,做好校企对接,让企业信息化生产融于教学,教学中结合实践,企业与学校一起开展产业理论与产业技术与应用研究,政府、企业、高校一起形成“产学研”为一体的工作机制,通过工作、学习、研究一起锻炼人、培养人,形成台州自己的人才培养机制。“自我造血”,培养一批的本土台州信息化人才,走好智慧经济的智库路。

(二)加快“两化”整合,为工业化插上信息化翅膀,走好智慧经济升级路

工业是台州经济发展的擎天柱,制造业是台州工业的根本。信息化是台州企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国际智造名城”的核心力量。开展智慧经济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两方面工作:

一是做大台州企业信息化规模。现在应积极调研各类型、各规模、各发展阶段企业的信息化需求,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积极引导开展信息化工作,甚至可用资金与制度引导企业信息化建设,在制定“台州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的引导力度,做大信息化建设规模。市场经济中市场是关键,没有市场就没有经济,做大台州企业信息化规模就是为台州信息化建设建一个市场,有信息化市场才会有信息化企业、才有信息化市场竞争,最后才能真正提升台州企业信息化水平,服务好台州智慧经济的发展。

二是做强台州信息化企业。台州专业的信息化企业不多,很多专业信息化服务都是非台州企业提供。要做强信息化企业,市场是先决条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台州信息化企业名录工作,这项工作要整理好企业名录,并把名录积极扩散到个各类企业,为各类企业信息化提供选择;收集各类企业信息化模型,形成台州信息化模型库并扩散到各类企业,扩展企业信息化需求。通过工作做大信息化业务,强化信息化企业竞争,提升更多信息化专业服务,把信息化工作真正落实到企业需求,服务好台州智慧经济,走好升级之路。

智慧土地管理篇5

数字镇海地理空间框架

2014年底,数字镇海地理空间框架通过验收。该框架通过整合镇海区各类空间地理信息资源,构建了权威的、唯一的和通用的一站式地理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横向上实现了跨部门、跨行业的信息资源在线服务共享,纵向上实现了省、市、区三级数据互联互通,满足了镇海区各级政府部门、各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需求。目前,平台的应用推广取得良好效果,极大地促进了镇海区信息化成果的共建共享,为“智慧镇海”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智慧城管

2014年底,镇海区智慧城管建设完成。智慧城管系统包括城管案件处置系统、城管公安视频整合平台、市政园林业务系统、噪音监测系统、内河水位监测系统、城市运行体征平台、城市管理案件综合管理系统。通过资源整合、手段创新、功能拓展,深化智慧城管建设,实现城市管理的范围全包容、空间全覆盖、时间全天候,形成监控实时化、处理及时化、管理精细化、考核标准化的运行模式。该项目有效推进了智慧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加快了城市管理各业务领域的数字化、智能化进程。

智慧审批

2015年初,智慧阳光行政审批暨电子监察系统正式启用。该系统是镇海区行政服务中心为提高效率、推行阳光审批而建设的行政审批信息化系统。政府领导和审管办人员可以通过系统对具体投资项目进行查看并监督,对指定区域的项目进行分类筛选,并进行统计分析。系统不仅提高了决策人员对项目现状了解的及时性,有利于决策者把握项目的审批进度和建设进度,还可以动态的发现项目存在的问题,并在线给予意见或批示,有利于促进项目审批按时、按质完成。系统大大提升了行政服务中心着力打造阳光型、服务型和智慧型政府的能力。

智慧园区

2016年初,镇海新城发展辅助决策信息系统上线运行。该系统采用三维、全景、互联网、移动端以及地理信息技术,实现了招商楼宇、招商地块、项目用地、安置房和商铺的一张图展示,可快速查找地块的用地性质、容积率等规划建设指标,即时查询招商进度、项目进展等详细信息,统计分析新城的资产投入、土地存量和供出信息。该系统相当于镇海新城的一本数据宝典,一方面管理人员可以借助系统展示新城真实现状,介绍招商楼宇和招商地块,便于招商引资;另一方面新城管委会领导可以快速全面的掌握镇海新城的发展现状,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和应对策略,为新城管理决策提供良好支撑。

智慧水务

2016年底,镇海区“智慧水务”平台被列为宁波市重点智慧城市试点项目。该平台秉持“五水共治、防患于未然”的理念,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水务监管中。通过在线监测设备实时感知城市供排水系统的运行状态,并由相应系统及时将海量水务信息进行处理与分析,做出合理的处理建议,从而能用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水务系统的整个生产、管理和服务流程。“智慧水务”平台凭借其独特的创新视角和智慧管理手段,在建设过程中就曾引起国家、省、市领导的关注,并参加了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展出,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典型应用。

智慧招商

智慧土地管理篇6

智慧旅游是大众旅游在新时代的环境下说产生的,也是二十一世界的新生事物,并且智慧旅行也得到了行业的广泛应用。另外,智慧旅游的应用价值在于,其理念可以指导旅游企业的管理工作。

一、智慧旅游的基本概念

智慧旅游主要是指在互联网、云计算等多种便携式终端设备上,人们能够获得与旅游目的地有关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交通、住宿等各方面的信息,从而能够在出发之前就做好旅程的规划工作。通过智慧旅游沟通双方的交流效率能够得到大大提升,成了智慧旅游的理念。其中,不仅有助于改善旅游区服务的质量,同时也有助于旅游管理的不断创新,在信息技术的依托下,给人们一种全新的旅游体验。不过,想要改善企业的竞争力,推动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就是旅游信息资源的整合,并且在开展旅游企业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也应该对智慧旅游的概念及应用予以足够的重视。

二、现阶段我国智慧旅游管理与落实现状

(一)各个区域旅游业发展不平衡

因为我国国土面积大而广,又因为经济水平不均衡,外加各地景色和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这也就导致了我国各个区域之间开展旅游业的经济模式和发展思路的不同,也就是我国各地存在的显著不同,导致了我国旅游业不能实现同步发展。对此,本着发现问题就解决问题的原则,对其旅游业发展较好的,鼓励实行优先发展智慧旅游的管理政策,发展不好的,应当适当放慢智慧旅游的管理政策,从而实现以点带面,以达到旅游业总体发展水平提升的目的。

(二)旅游管理整体水平较低

建立起健全的旅游管理机制,对于提升整体的旅游管理水平及服务质量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x,并且有利于服务功能的提升,对于旅游企业自身来说,应充分的调动起自身已有的旅游服务资源,从而促进我国智慧旅游行业整体的良好发展。实际上当前很多旅游企业管理人员在开展景区的开发与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过多的关注经济利益。可想而知,这也就是导致旅游项目难以满足游客对旅游景点需求的直接原因。

(三)智慧旅游体系的建设需求

智慧旅游是一个很复杂的工程项目,不仅要能够满足游客的实际需求,还要能够充分的遵循旅游企业对智慧旅游管理体系的实际要求,尤其是在信息化方面的需求,则要求保证旅游使用信息资源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这也就导致了对信息的输入、信息的编码和信息的设置要求比较高的缘故。另一方面,站在层次的角度开展分析,要能够在旅游管理活动开展及落实的过程中,能够将旅游行业与其他行业区分开来,并结合实情进行创新,这也就导致了旅游行业和其他行业二者之间的层次。

三、智慧旅游在我国旅游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一)改变旅游企业服务观念

旅游行业所能够为客户提供的服务是一种无形的服务,但是智慧服务过程中所提供的各项功能是能够在实际的旅游活动开展过程中切实能够感受到的,从而让旅游企业不断完善,不断改变,不断进步。而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注意的是,应该以顾客需求为主的原则进行开展,转变其观念,从而达到提升游客满意度的目的,另外,还可以根据游客的喜好推荐旅游项目,从而提升经济利益。

(二)提升旅游企业的管理效率

要想有效的提升旅游企业管理效率,就需要能够借助于旅游企业专业管理技术、信息技术及相关设备来形成一种良好的应用体系与应用方法,这也是智慧旅游的内涵所在。至于旅游企业自身在开展相关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用到计算机技术、办公自动化技术、综合性业务管理及时等多方面技术。

(三)完善智慧旅游的配套设施

1.景区导游。对此,运用互联网和先进的播音技术,可以将导游电子化。

2.城市导览。通过网络技术,对各个城市的旅游信息进行事实更新,从而给旅客提供更好地服务。

3.智慧交通。根据游客的需求进行软件的开发,对交通路线,乘车信息在网络当中进行公布,以便游客的需要。

4.综合管理。不仅要为旅游局、主管单位开展服务工作,还需要对旅游企业、从事旅游行业的人员开展服务,所以对于旅游管理部门来说,应充分利用自身的综合服务功能,做好游客的引导工作,及时获取游客的动向、反馈信息、分布情况等,以便于游客能够对旅游景点当中的实际情况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四、结语

智慧土地管理篇7

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推动城市发展模式变革、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选择,已在中国各地迅速兴起,并呈现出快速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城市利用智慧城市建设的契机打造出独特品牌,进而刺激相关产业创新发展,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城市竞争力,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成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核心手段。

据Frost&Sullivan预测,到2020年,智慧城市市场有望为利益相关方带来价值1.565万亿美元的市场机遇。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空间,iBm仅智慧城市的研发投入每年就有约30亿美元,在中国5000多名研发人员中,有约300-400名专注于智慧城市研发,像智慧城市智能水管理解决方案就已实现了开发于中国,服务于全球的研发水平。不仅如此,iBm还在前两年收购了行业领先的防犯罪、防欺诈智能分析技术提供商i2和社会服务软件解决方案领先的供应商Cúram,大大丰富和强化了iBm在平安城市和社保领域的技术实力。基于2000多个国内外丰富实践经验,iBm已帮助诸多城市实现了方方面面的智能化服务。例如,波士顿马拉松大赛就是通过iBm智能运营中心(ioC)进行实时的智能化人流监控、管理和疏散;而且通过优化的自行车、泊车和交通管理政策,波士顿也已实现快速地发现和解决拥堵问题,大幅降低了碳排放。

如今,iBm携手本土合作伙伴――上海数云集团,宣布共同打造“智慧城市云创新中心”。该中心将整合iBm在智慧城市领域前沿的技术解决方案与国内外实践经验,结合数云强大的在云数据和运营中心方面实施部署及区域覆盖实力,通过iBm智能运营中心等智慧城市系统之系统平台,凭借云计算交付形式,助力各个城市建设者以更节约的成本、更快速灵活的部署和交付能力,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智慧进程。目前,山东省智慧农业滨州绿色大棚试点项目已投入建设,并初步实施建立了绿色生态产品营销平台、食品安全可追溯展示平台、物联网技术平台和标准化的种养殖技术服务,帮助当地农民实现专业化、精准化的农业生产管理。

对此,iBm软件集团行业解决方案全球销售副总裁JanetButler女士表示:“科技是生产力,创新是科技的源动力。科技变成企业创新和企业开创未来的重要动因,是需要把创新和新业务需求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的。在今天这个以客户主导企业,合作辅就未来的新时代里,我所带领的iBm软件集团行业解决方案部门,将以客户需求为首任,将强大的自我研发与所收购的智慧城市及智慧商务解决方案进行全面的技术融合,同时通过与本土合作伙伴的紧密合作,为消费者提供更个性化的体验,实现轻松而愉悦的购物,同时为中国市民带来更便利和智能化的生活。”

iBm大中华区方案软件集团总经理夏然先生表示:“此次和数云公司以全新合作模式打造的‘智慧城市云创新中心’,将全面融合iBm技术和数云实施运营方面的优势,切实地帮助中国通过智能运营中心等智慧城市平台,以云服务的交付模式落地中国智慧城市项目。”

智慧土地管理篇8

胡祖才指出,这次会议的目的是希望通过推动试点地区带动全国城镇化进程,更好地发挥城镇化作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改革的黄金结合点作用。今年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一年,必须树立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快工作节奏和步伐。

一是各试点地区要“闯”,锐意创新、率先突破,按照试点任务要求,明确时间表、路线图,集中力量、调配资源,尽快在市民化和投融资体制机制方面取得突破,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现场

二是有关部门要“帮”,积极支持、形成合力,尽快出台已经明确的支持政策,进一步解放思想,协助推动解决试点工作中的问题,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形成推动试点工作的合力。

三是媒体要“挖”,深入挖掘经验、积极宣传引导,多宣传试点中的新做法、好经验,多宣传敢闯敢试、愿为人先的试点精神,形成全民关注新型城镇化的氛围。

交流会上,10个试点地区负责人分别就户籍制度改革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镇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土地制度改革、特大镇体制改革和特色镇建设、智慧城市等五个专题做了经验介绍。各部门有关负责人解读了相关政策,并与试点地区负责人和媒体代表进行了交流。

专题1:户籍制度改革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户籍制度改革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方面,安徽省合肥市通过大幅降低落户门槛、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公共服务,让农民工安心“扎根”城镇;福建省晋江市不断丰富居住证制度市民化待遇内涵,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提高外来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让外来人口“进得来、融得入、留得住”。

近年来,合肥市紧紧围绕“新跨越、进十强”的总体要求和“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战略定位,以新型工业化推动新型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翻开了全面深化改革先行先试“合肥版”,走上了创新转型升级的科学发展之路,成为全国发展最快的省会城市之一。“十二五”以来,合肥市建成区面积由320平方公里扩大到40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由335万人增加到395万人;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55.7%,提高到2015年69.1%。

合肥市通过分类放开落户限制,着力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并出台了一系列的举措来降低迁移落户门槛、加大保障流动人口权益、创新户口管理制度、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另外,通过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来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在推进随迁子女教育市民化这个问题上,合肥市采取了保障受教育机会公平、保障教育过程公平、加大财政奖补力度、扩大城镇教育容量等措施;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合肥市则大力推进医疗卫生均等化、推进社保均等化和实施“安居工程”。

通过一系列的举措之后,合肥市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落户更加开放。自2013年7月户籍制度改革施行后,到2015年6月合肥市已办理落户人员143908人,同比增长5.3%。二是教育更加公平。实现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零障碍”入学,全面享受同城待遇,做到“一样就读、一样升学、一样缴费”。三是消费进一步提升。2013年合肥市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约为2.53:1,每落户一名农业转移人口,约增加消费支出12000元。四是投资进一步扩大。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也带动巨大的投资需求,合肥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需要约8万元的固定资产投资,若只考虑10万人的增量部分,每年将新增80亿元的投资需求。

晋江市是制造业相对发达的县级市,有户籍人口109万,吸引集聚的外来人口也有100多万。这些外来建设者是晋江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让他们融入晋江、扎根晋江,既是晋江新型城镇化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也是晋江一直以来努力探索突破的重点领域。近年来,晋江市始终坚持“同城同待遇、保障全覆盖”的基本理念,不断丰富居住证制度市民化待遇内涵,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提高外来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让外来人口“进得来、留得住、融得入”。

作为外来人口较多的城市,晋江市首先解决了外来人口的户籍落户、户籍福利问题。通过实行居住证制度、放开人口落户限制让外来人口“落户无门槛,转入无障碍”。截至目前,累计办理居住证200多万张(有效期内110万张),已办理外来人口落户19313人。为了让外地人口“留得住”,晋江市还全方位解决外来人口的就业、住房、社保和公共服务等问题,让外来人口愿意留在晋江安居乐业。在“融得入”的问题上,着重强调以人为本,从情感融入和文化融合入手,在工作、生活和政治待遇等方面,增强“新晋江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晋江市通过先行先试、持续创新,破除了体制机制的束缚,打开了新型城镇化的新局面。

专题2:城镇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城镇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方面,重庆市推进基础设施领域ppp模式,解决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多方面的融资问题;湖南省株洲市通过设立新型城镇化建设基金,形成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投融资格局。

近年来,重庆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及《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要求,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中的重要引擎作用。2015年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5%,分别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和6.1个百分点。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在改革创新城镇化投融资体制机制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重庆市坚持规划引导,强化项目策划及资源整合力度。结合重庆市“十三五”规划编制,紧紧围绕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强项目前期策划,研究提出“五通、八联、三保障”三大体系、共十六大专项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储备方案,规划项目总投资1.84万亿元。并且依据规划提出的重大项目,整合资源要素,提出项目建设投融资思路。

另外,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作为突破,来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当前,重庆市正着力推动政府主导的“投”运作模式逐步向创新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转变,两年来,围绕增强主城区综合交通枢纽运营周转能力,加强重庆市各区域互联互通,提升城市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改善人民生产生活环境等重点领域,两次集中签约ppp项目39个,涉及总投资(资产总额)约2600亿元。

在基础设施领域积极推进ppp模式的同时,针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资金需求,重庆市积极探索创新,通过采用设立股权投资引导基金、多渠道扩大和优化投资等措施建立了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

获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以来,湖南省株洲市围绕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任务,积极探索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投融资机制,重点推进政府性投融资平台改革重组,设立新型城镇化建设基金,大力推行ppp模式,不断创新投融资方式和渠道,逐步实现了投融资方式从要素驱动为主向信用驱动为主转变,形成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投融资格局,有力推动了新型城镇化发展。

株洲市按照“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的思路,对政府性投融资平台公司进行了改革重组,以做强主体,引导投资为目标大力推进公司业务重组和推行债务分类管理。与此同时,还加大了财政资金统筹和归集力度,设立了5.3亿元的专项发展基金和6亿元的偿债基金。在项目策划、拉动投资方面,株洲市围绕优势策划项目、立足整体开发策划项目、注重利益导向策划项目,破解了“项目找资金”的困局,走出了“资金找项目”的新路子。

株洲市通过加强政银合作、创新金融服务平台、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户财产权抵押试点等方式来不断创新投融资渠道,以此激活投资。在简政放权、吸引投资方面,株洲市按照“应放尽放,放管结合”的原则,着力抓好加大行政审批事项精简力度、推进建设投资项目审批改革、推行商事制度改革等工作,来激发民间投资积极性。

专题3:土地制度改革

土地制度改革方面,广东东莞推进“三旧改造”,在操作主体、改造业态、资金来源、利益分配、开发方式等五个方面探索多元化模式,有效促进城市更新;浙江嘉兴市姚庄镇以农村住房转换城镇房产、农村宅基地复垦增量为核心,有效激活城乡实体经济,拉动城市消费需求。

东莞市作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迅速发展起来的现代制造业城市,开发强度已达43%,仅次于深圳市,超过香港的两倍。与此同时,土地利用效率较为低下。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用地瓶颈制约突出,全市60%以上的镇街没有超过500亩的可集中建设地块。因此,从2009年开始,东莞市积极推动“三旧”(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工作,动员社会各方介入其中,先后投资资金400多亿元,完成改造1万余亩,正在实施改造2.8万亩,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用地需求,改善了城乡环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三旧”改造过程中,东莞市积极引导各类主体参与,减轻城市更新改造带来的政府财政压力,也通过多元化的操作主体平衡复杂的利益关系。其中,由于商住项目盈利大、收益快,前期启动的“三旧”项目超过八成为商住项目,东莞市积极引导改造业态多元化,从注重商住开发到注重产业升级;在资金来源问题上,东莞市则大力动员社会资本介入改造项目;不同的改造项目在收益分配上各不相同,东莞市采取利益分配多元化,即政府在土地价款和税费分配上大幅让利;在开发过程中,东莞市采用多元化融合的方式,将城市更新与地下空间开发及轨道交通有机地结合起来。

通过采用多元化发展的措施之后,东莞市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通过更新改造,大部分项目的容积率至少翻了一番,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并且,在“三旧”改造中积极探索高层工业大厦产权分割转让,有助于降低改造成本、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通过改造而建设的现代化楼房和商业设施彻底地整治了周边环境,提升了物业价值。另外,拆迁安置与改造补偿也增加了村民与村集体的收入。

2008年以来,嘉兴市姚庄镇坚持统筹城乡一体发展战略,牢牢把握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契机,积极开展以农村住房置换城镇房产、农村宅基地复垦增量为主要内容的农房改造集聚工作,改善农户居住条件,盘活农村土地资源,推进土地节约集约,深受农户拥护参与。目前,姚庄镇先后编制农村土地整治项目5个,累计完成农村土地整治823.4亩,土地开发2081.9亩,姚庄主中心和丁栅、俞汇社区副中心等“1+2”新社区已集聚农户2200多户,全镇集聚率已达40%。

姚庄镇以农房改造集聚促进城乡统筹为工作主线,坚持自愿至上,合理把握“政府可承受度、农民可接受度、工作可推进”的原则,找到政策的“平衡点”,又推出了让各方都可接受的政策,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深受农民欢迎。在其他方面,姚庄镇坚持同步复垦,提高土地利用水平。按照“田成方、路成格、林成网、进出水沟渠配套”等要求,高标准、高质量开展土地复垦,获得了周转指标、节约了土地资源,走出了一条平原高耕保地区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新路子。在推进过程中,坚持一体发展的原则,来建设城乡示范片区,姚庄镇把农房改造集聚工作作为浙江省省级小城市培育试点建设的主要内容,充分运用超250亿元的市场资本,不断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姚庄省级经济开发区建设,为进城居民创建优质的城市环境。

从姚庄镇农房改造集聚工作实践来看,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效益,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被外界总结为“姚庄模式”。经验和成效主要表现在:土地要素节约集约、村级集体经济有效壮大、公共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城乡实体经济有效激活等方面。

专题4:特大镇体制改革和特色镇建设

特大镇体制改革和特色镇建设方面,浙江省苍南县龙港镇实行县级单列管理体制、科学赋予县级管理权限、推行“大部门”制改革等举措,探索行政管理创新和行政成本降低的新型设市模式;江苏睢宁县沙集镇以发展电商产业为突破口,提高农民创业技能,完善配套,打造“以城促产”特色小镇。

龙港镇地处浙江省东南部,位于浙江省水系之一的鳌江入海口南岸。1984年建镇初期,通过户籍改革、土地有偿出让、发展民营经济三大改革,建成了农民自费造城的样板,被誉为“中国第一座农民城”。经过31年的不断发展和三次行政区划调整,由5个小渔村逐步发展成为鳌江流域中心城市。现辖区面积172.05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19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7.1万、常住人口44.3万、外来人口10多万。201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6.1亿元,同比增长11.1%。

龙港镇力争为全国探索行政管理创新和行政成本降低的可实行、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型设市模式,紧紧围绕中央11部门联合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要求,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为头等大事,全力突破。实行县级单列管理体制,将龙港定位为县级单位,赋予县级职能,并相应赋予县级行政主体资格,实现县镇之间权责关系由不稳定向稳定转变。在部门之间的管理上,推行“大部门”制改革,优化横向管理,按照“党政机构合一”、职能相近部门合并和打破条条对口的原则,建立若干个“大部门”,实行属地管理。以此,形成了多网合一、并网运行的基层管理体制,创新“一张网”机制,进一步强化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建设,将公共安全网格、综治网格等进行并网运行,切实加强基层基础和社会治理。

下一步,龙港镇在全力做好试点实施方案和子方案的制定、完善和报批工作的同时,还将分步抓好改革措施的推进落实、积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争取在2017年6月前建立试点工作评估体系,梳理和总结经验,形成一套可实行、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型设市模式。

2006年以来,睢宁县沙集镇抢抓时代机遇,利用信息化的有利条件,发展农村电商产业,引领大众创业,激发内生动力,形成了全国有名的“沙集模式”。在强化产业支撑的基础上,沙集镇统筹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促进产城融合,新型城镇化取得突破性进展。在“产”的方面,不断壮大经济实力,建成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使电商产业规模达到28亿元,成为中国淘宝镇。2014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6.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4000元。在“城”的方面,完善城镇功能,创新成为徐州市重点中心镇,镇区建成区面积达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8%,户籍人口城镇化率37%。

沙集镇以发展电商产业为突破口,夯实产业支撑,壮大全镇经济实力。用“产”为“城”打基础,实现“以产带城”,为此,沙集镇在激发农民创业热情、优化发展环境、健全行业协会组织三个方面精准发力。并且,不断完善各种配套,提升城镇功能,用“城”为“产”做支撑,实现“以城促产”,沙集镇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近年来累计投入城镇建设资金15亿元,开工建设各类项目30项,以此来优化生产条件和完善百姓生活环境。

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发展成为中国淘宝镇,纵观来看,沙集镇把电子商务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突破口这种经验在全国来说可谓是首屈一指。在发展的过程中,沙集镇牢牢把握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完善产业体系,始终坚持“以人为核心”的基本原则,把大众创业和公共服务作为经济发展的双引擎,以产带城、以城促产,促进产城融合发展,新型城镇化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专题5: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方面,湖北武汉通过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拉动大量电子信息产业投资,创造大量高质量就业;广州市番禺区则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精准、高效的新型城市管理服务体系,形成对公众记录一生、服务一生、管理一生的常态化城市管理方式。

作为国内首个也是世界目前唯一向全球公开招标并制定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城市,武汉市采取“顶层设计、应用落地、需求导向、示范推进”的方法,认真探索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大力推进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应用体系建设和支撑性产业建设,积极引导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转化应用,组织实施了一批涉及智慧政务、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居家养老等领域的试点示范项目建设。

武汉的智慧城市建设采用顶层设计、规划引领的方式,结合武汉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提出了“113”总体架构。即:确立一个发展目标,建设一套信息基础设施,构建“应用、产业和运行”三大核心体系。经过近几年来的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建设,武汉具备了较好的网络基础设施、感知基础设施、云计算基础和地理空间信息基础设施,资源共享程度明显提高。与此同时,武汉市抓住“能为老百姓办事”和“为老百姓办成事”这两个关键环节,把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帮助市民解决现实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是武汉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特点。在建设过程中除了注重亮点、特点之外,武汉市还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不仅要认真研究新一代信息技术能解决什么问题,还要努力降低成本,实现城市信息化建设项目效益最大化。

通过建设智慧城市,武汉市立足产业,拓展应用,实现以应用促产业,带动本地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壮大。并且,还大力推动重点领域尤其是政务领域数据资源开放,采取“逻辑集中、物理分散”的方式,健全政府部门和其他相关单位间的信息协调共享机制,实现全市信息资源互联互通。面对当前良好的发展契机,武汉市抢抓互联网经济蓬勃发展的重要机遇,大力推进实施了“互联网+”行动计划。

番禺区作为广州的都会区,位于广州南部,区内有华南地区最大的高铁枢纽广州南站、全球最快超级计算机天河二号等名片。拥有实际管理服务人口超过300万人。其中,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和人口流动的日益频繁,使得居民诉求趋于多元化,人们行为趋于短期化,社会矛盾渐渐凸显。如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精准、高效的新型城市管理服务体系,以智慧管理和服务番禺成为应尽之义。2013年以来,番禺积极探索智慧城市建设,编制了《番禺区智慧城市整体规划(2015―2017年)》,以数字化为突破口,初步形成了智慧城市建设思路:通过信息基础建设,构建一个记录和分析政府、企业、个人、社会组织行为信息的大数据平台,形成对公众记录一生、服务一生、管理一生的常态化城市管理方式。

智慧土地管理篇9

关键词:智慧城市;城市规划;创新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和迅速发展,2008年底iBm提出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智慧地球”的设想,2009年又提出建设“智慧地球”。首先需要建设“智慧城市”的口号,希望通过“智慧城市”的建设引领世界城市通向繁荣和可持续发展。智慧城市”是在全球广泛展开的未来城市发展的新理念和新实践,必然会对城市规划这一控制土地和空间资源的重要公共政策产生影响,并要求城市规划做出相应变化与之接轨。通过文献调研,发现目前国内外城市规划面临一些共性问题与挑战,反映了现行城市规划存在的局限。因此有必要对智慧城市与城市规划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从而为“智慧城市”背景下的城市规划创新提供理念与实践支持。

智慧城市”的概念

智慧城市是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2009年兴起的一个新概念。如今,众多的智慧城市概念既为我们认知智慧城市提供了帮助,也为我们界定智慧城市概念奠定了基础。目前就国内外学者、专家、研究机构以及企业等对智慧城市的概念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而且侧重各有所旨。其中根据当前的智慧城市代表性概念进行梳理大致可分为“技术论”、“社会功用论”两大类。技术论观点则定义为:“能够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和通信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作出智能的响应,为人类创造美好的城市生活”;而社会功用论观点则当一座城市既重视信息通讯技术的重要作用,又重视知识服务、社会基础的应用和质量,既重视自然资源的智能管理,又将参与式管理等融入其中,并将以上要素作为共同推动着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并追求更高品质的市民生活。

智慧城市作为智慧的体现在某些程度上说是人的功能的外化,智慧城市的建构模式在有些方面与人的感觉、思维、智力活动极为相似,作为人的功能技术化模式,智慧城市就可以理解为智慧城市就是人的功能放大的城市,进而智慧城市就可分为具有生命感的三个基本层次,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和智慧层,这三个层次与人的感直觉、神经末梢、大脑决策有某些相似之处,有着明显的人工生命化追求的痕迹。(如图1)

图1

“智慧城市”背景下的城市规划创新

智慧城市是当前最先进的信息技术的大聚会,是信息技术对城市的重构,虽然城市的基础是在传统城市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但是与传统城市有着截然不同的基质。本文将从理念与实践两大视角出发,分析“城市规划理念创新”与“城市规划实践创新”的具体表现。

2.1、城市规划理念创新

2.1.1、深度融合“和谐社会”理念注重中长期规划

智慧城市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也被称为“系统的系统”,它实现了智慧城市的和谐性,而智慧城市的和谐管理机制,是各个智慧系统之间和谐运行的最重要的保障。智慧城市是“创新2.0时代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城市”,因此,智慧城市管理的根本出发点在于“以人为本”,注重通过扩大公众参与和社会协同,以此提升城市管理的公共价值,进而构建有利于创新涌现的城市环境。而智慧城市的规划管理理念创新注重管理的柔性化、信息化、民主化、精细化和动态化。这样的管理理念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第一是柔性化,智慧城市的拟人化属性表明智慧城市的核心价值是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激励人、开发人的潜力将成为城市管理的核心内容和主导思想;第二是信息化,智慧城市是信息社会的产物,智慧城市运行中最为重要的资源是信息资源,而智慧城市建设的兴起必将推动城市管理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对城市各类海量信息的获取、处理、运算、综合分析,将成为城市管理的基础工作和关键点;第三是民主化,智慧城市建设为市民广泛参与城市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技术工具和实现途径,大大降低了实现城市管理民主化的成本;第四是精细化,智慧城市在人类城市发展史上首次实现了城市虚拟空间与实体空间的融合,物联网的广泛应用已使得城市的每个物体都有了自己的“身份证”,小到井盖、果皮箱,大到停车场、立交桥全都有属于自己的身份代码,并被实时感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使得整个城市量化管理的程度不断提高、城市实时反应的能力不断增强,从而使得整个城市的管理日益精细;第五是动态化,智慧城市的建设为城市管理由静态转向动态提供了实现条件,每一个被感知和互联的城市部件的运行情况,都被实时记录,如果一旦出现问题,将会在第一时间被发现,使得问题能够得到及时解决,为城市管理赢得主动。

2.1.2、深入理解“以居民需求为中心”理念

智慧城市的应用体系包罗万象,有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水电、智慧市政、智慧节能减排、智慧教育等,主要共性和智慧城市技术建构的三个体系一一对应,都涉及大量的数据收集、整合和处理。现阶段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始实践。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是目前人们最为关切的话题,而智慧城深入理解以居民需求为中心理念,对交通、医疗、教育作了从新的规划。第一是智慧交通,智慧城市通过信息资源的自动整合与智能服务具有超强的分析和预测能力,为交通运输的安全、高效提供支撑。智慧交通是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通过人、运输设备和交通网络三者之间的相互感知、智慧互动,形成完全自动化的交通状态;第二是智慧医疗,智慧医疗核心是智慧医院的建设,从建设的系统性来看,智慧医院可分为数字医院和提升应用两个部分组成;第三是智慧教育,通过使用先进的智慧城市的三个技术层,可为满足学习者的不同需求,甚至可以成为学习者的指导方向,为学习者提供各种学习服务,实现运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教育体系,可以逐步实现社区教育体系和实时的获取知识的系统,实现虚拟化校园,实现每个人的终身学习。

2.2、城市规划实践创新

2.2.1、智能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和智能的城市基础设施规划

新公共服务设施系统将推动分散的数据集中到综合平台,创建一个专注于管理系统与数据的统一过程,减少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限制。同时智慧城市对交通布局和主要基础设施布局提出更高的需求,对道路网络和城市基础设施进行智慧布局和建设,通过对基础设施的智慧建设,能够减少资源浪费。另外,通过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分配,达到对水资源、电力、油和其他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使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减少资源浪费。同时,加强对高能耗、高资源消费、高污染工业的监控,减少环境的负面效应,实现“两型”社会及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双赢。

2.2.2、城市系统规划与智慧的城市布局

城市发展的支撑要素和约束进行综合评价,通过收集、分析、核算数据与建模来合理使用资源、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和满足防灾需求,以科学划分适建区、限建区、禁建区的范围。同时评估城市地形、气候相关的地理水文数据,协调生态系统、城市规划和建设需求、土地使用特征和工程适宜性的需求,为城市建设和功能区域的土地选择提供科学的基础,形成统一的协调的有机整体。

结束语

随着各种智能化技术应用的兴起,城市信息化正向智能化发展,智慧城市是新一轮信息技术展幵的综合体现,是全新的事物,无疑对其的研究是一个意义非凡的课题。因此,要加强对智慧城市的理论研究,从而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

参考文献:

智慧土地管理篇10

关键词土银网;农牧人商水商城;农业大数据;智慧农业;发展现状;河南商水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6)19-0281-02

智慧农业是指人类能够把智慧嵌入到农业食品产业链的各环节,使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采购和销售得以高效实现,使从农田到餐桌、农民到终端消费者乃至整个农业经济的运行方式都更加智慧,能够吸引更多精英人才把智慧献给农业,服务“三农”,成就卓越。

智慧农业建设的根本宗旨是通过“互联网+农业+农村金融”的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实现产业化、信息化,带动农民致富,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金融市场的发展为智慧农业在中国的实现创造了可能。打造智慧农业的关键,不是资金或技术,而是数据。智慧农业是如何运用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和金融工具构建新的现代农业运行模型的一个愿景。

商水智慧农业通过参加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得到了全国各地的广泛关注和认可,2016年主要工作是把各个解决方案和产品落到实处,通过智慧农业带动地方农业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商水智慧农业团队严格按照年初撰写的《2015中国・商水县智慧农业项目建设总结及2016年工作计划》逐项落实。

土银网立足商水,完成了对1000个农民合作社的调研及服务规划,在完成建设商水土地流转平台的基础上,拓展了10个县级平台和2个省级平台的落地;农牧人商水商城正式上线,品牌农业推广结盟“带路英雄”初见成效;商水县农业大数据平台的建设,产品开发和设计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商水智慧农业综合展示大厅进一步完善,“互联网+农资”“互联网+食品安全”、农业物联网、农创空间、农业大数据,完成设计装修开始正常运营。在以上3个产品之外,农产品集购网・布瑞克中原大宗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团队也已经全部到位,并且实现了白糖B2B的交易,上半年产生营业收入近2亿元人民币。预计下半年完成大宗电商公司在商水的注册,1年内在商水完成10亿元人民币的营收。布瑞克通过农业咨询、信息技术、现代农业、食品安全和金融投资5个方面,打造全新的农业运行模型,发展智慧农业,为农业成就卓越。

1土银网进展汇总

土银网注册于商水县,致力于打造中国最大的土地流转和农村金融服务平台,冲刺河南省最大、全国领先的互联网企业,成为商水乃至河南的“一张名片”。

一是发展了沈丘、淮阳、太康等10个县域加盟,2个省级加盟(浙江和新疆),完成了商水和沈丘土地流转中心的建设,并投入运营。二是通过和周口市及下属各项农经站展开合作,为各农经站免费提供县域流转平台。三是团队和商水县农监站展开紧密合作,土银网团队入驻土地流转门店,同时建设,形成o2o模式。四是团队与农业局、农监站,下乡调查摸排合作社情况1000余家,为下一步土地流转规范化和金融贷款打下基础。五是对接知名测土配方、无人机等农资农服厂商入驻阳光农服商城,预计8月正式上线,为商水广发农民开展一键呼叫农地服务模式[1-2]。

2农牧人商水商城进展汇总

农牧人商水商城主要的目标是通过打造品牌农产品,提升商水农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帮助打造一个产业,通过品牌化、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农牧人计划用1年时间,上线100个部级贫困县的特色优质农产品,通过众帮的方式,实现精准扶贫、人人参与[3]。

2016年1月8日,组织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第六届国际食品安全年会,并了商水十大农优特农副产品,通过大型国际会议把商水农业品牌推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商水产品得到了与会嘉宾的好评和媒体的广泛关注。

2016年1月,大型公益真人秀节目“带路英雄”首站选择商水,中国农业电影电视协会秘书长张杰、新浪微博创始人熊猫传媒董事长申晨、朗坤物联网董事长徐珍玉、知名品牌策划专家赵一鹤、南京电视台主任李保元以及2位导演和制作团队进驻商水。节目组拍摄3333.3hm2标准农田和固墙捞面等,关于《固墙捞面》的样片,在网络上获得超过100万的点击,网友一致好评。目前已经着手研讨固墙捞面的产业化问题,依靠智慧农业农牧人商城,全面推广和销售。计划以此为契机打造一个小麦深加工产业链,带动当地老百姓致富,成为精准扶贫优秀案例。

2016年4月,农牧人商水商城正式上线。团队通过多方调研、数次讨论后聘请北京、苏州各地农业专家和营销人才深入商水各乡镇,对邓城猪蹄、固墙捞面、双黄鸭蛋、周家口牛肉等农产品进行深入调研后,从产品质量、卫生状况、包装形式、消费人群定位等多角度对这些产品进行包装和产品升级,以达到批量化生产和电商化销售的要求。

2016年6月,第六届食品安全协会在北京apeC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农牧人商水商城代表商水农户在多家涉农企业和采购商面前着重推广了商水十大特色农产品。引起与会者普遍关注,并被多家媒体报道。

2016年7月底,农牧人商水商城正式上线,并在苏州召开推介会,与会推出的邓城猪蹄和双黄鸭蛋秒杀活动,1d之内邓城猪蹄销售230件,双黄鸭蛋销售170箱,当日销售额超过2万元。通过“DSp+云电商”的模式使更多外地的商水人吃到安全、原汁原味的家乡特产。

3商水农业大数据及物联网平台建设进展汇总

2014年,商水县就提出了搭建第一个县级农业大数据平台,并着手前期调研和产品的设计,2015年农业部了《我国农业大数据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农业大数据建设上升到国家层面。2015年商水农业大数据平台,获得了中国农业信息化最佳解决方案[4]。

一是完成了新版商水县级农业大数据系统设计,包括数据管理、数据采集、任务管理、终端展示等多个系统模块,提供基于BS模式的运营管理平台,让数据采集、数据分析等工作非常简洁直观,让大数据能够更快更直接的发挥效力。二是完成了商水县农业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工作,整理出农业大数据的数据轮廓,以此为模式初步探索了商水县农业数据现状,发现问题所在,为后续开展工作积累的丰富的经验。三是设计与研发了设计版农业大数据终端,重新构建了数据终端的体系架构,使得终端能够更好地兼容适配最新的系统,并且在使用易用性、数据准确性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提升,目前第一批农业数据已经能够通过数据终端进行查询与简单分析[5-6]。四是团队从商水县的张庄乡、平店乡、魏集镇、舒庄乡、汤庄乡5个乡镇选取了包含种植和养殖2个方面的涉农企业作为试点,为其免费接入光钎,免费提供物联网终端设备。通过互联网终端随时监控种植和养殖环节中的情况,把原来靠经验和眼睛观察的生产模式改变为电脑上数字量化的信息。

4结语

通过商水智慧农业项目建设,已经初步实现了从农田到餐桌、农民到终端消费者全产业链的信息化,并且主要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让这些链接更加便捷高效,更快地推动“三农”问题的解决,实现农业现代化。

5参考文献

[1]孙忠富,杜克明,郑飞翔,等.大数据在智慧农业中研究与应用展望[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3(6):63-71.

[2]李道亮.物联网与智慧农业[J].农业工程,2012(1):1-7.

[3]彭程.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农业发展策略研究[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2(2):94-98.

[4]施连敏,陈志峰,盖之华.物联网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J].农机化研究,2013(6):250-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