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电子技术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2:38:51

电力电子技术培训篇1

关键词:电子白板;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6-0086-03

引言

2004年,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正式颁布,明确提出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构成要素。高师院校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来完成。但是随着近年来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和自学能力的提高,《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工作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我国目前仍存在着师范生到工作岗位之后不能很快适应教学工作、新教师成长进程相对较缓慢的现状。因此,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模式和方法有待进一步研究。

电子白板的出现加快了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脚步,正在逐渐步入我国教育领域特别是中小学校的课堂。师范生作为未来的教师,应尽早掌握并利用电子白板的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以便尽快适应教学工作。

本文尝试将电子白板运用到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过程中,把电子白板的课堂教学应用和对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结合起来。首先,通过相关理论基础提出了基于学习情境创设的“五要素”培训模式:然后,笔者选取了广西师范学院的师范生作为培训对象,以电子白板为培训工具,通过行动研究不断实践和完善培训模式。最后检验培训效果。

一、理论依据

1.SCLes――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理论

关于“学习环境”的研究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西方学习理论由行为主义范式向建构主义范式转向开始的,主张弥补正规学校教育与真实情境生活之间差距的情境学习是其中一支重要的学习理论。在此基础上,兰德(Land)和汉纳芬(Hannafin)将与“真实的”、“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情境化的”或“建构主义”等词语相联系的模式统称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studentcenteredlearningenvironments――SCLes)。SCLes设计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情境认知和活动理论,且更加强调支持实践应用的境脉学习,使学习者可以将对问题的思考迁移到新任务的解决中,灵活地加以推理和应用。

美国著名教学设计师戴维,H・乔纳森(David.H.Jonassen)在《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著作中概括出SCLes设计模型的几个基本要素:问题/项目空间、相关案例、信息资源、认知(知识建构)工具、对话和协作工具。设计SCLes要注意的原则包括:学习者的中心地位,情境化的、真实化的境脉的重要性,个人看法和多种观点的协商和解释,在意义建构中学习者的先前经验的重要性,运用技术来支撑高级的心智过程。

2.aSSURe模式

aSSURe模式是罗伯特・海涅克的经典著作《教学技术与媒体》中的核心内容,是一个系统整合教学媒体与技术,计划和实施教学的过程指南。具体内容包含:分析学习者(analyzeLearners)、陈述教学目标(Stateobiectives)、选择教学方法、媒体和材料(Selectmethods、mediaandmaterials)、使用媒体和材料(Utilizemediaandmaterials)、要求学习者参与(RequireLearnerparticipation)、评价与修正(evaluateandRevise)。aSSURe模式并不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化教学设计过程,它只是一套围绕在教学环境下,怎样使用媒体而设计的一套模式。该模式包含了许多教学计划中的重要内容,教师在设计课程或演讲的时候都可以使用这个模式。

基于以上理论,本培训立足于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或)为驱动,将电子白板整合到系统化培训的过程中。设计过程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知识建构、问题解决等能力的提升。

二、培训模式设计

基于以上理论基础和本次研究的具体内容构建出以下培训模式,该模式的设计以学习者为主,围绕学习者“解决问题/项目”为中心设计模式要素(见图1)。培训者的任务主要是为学习者提供一个丰富的情境,在相应的学习环境下帮助学习者建构知识、解决问题。

1.模式要素及关系分析

(1)解决问题/项目

问题解决是整个培训模式的中心,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需要解决的问题必须是真实世界的问题或任务,解决问题/项目的结果必然是能直接运用到实际工作或学习中去的知识或技能。所需解决的问题一般是一些复杂子任务的集合,将子任务放在整个任务的进展中去学习,会促进学习效果,这与传统学习环境中将“问题”作为为巩固教过的概念而设计的例子有本质的区别。

(2)知识获取

知识获取是指能够提升培训效果的相应理论、媒体操作等能力的学习。解决具体问题必须要有相应知识技能的支持。培训者引导学习者从过去经验中回忆、联系、应用理解培训所需的先前知识,使学习者获取问题解决所必备的知识。

(3)信息参照

信息参照是具体的案例、动画、图解等可提供学习者解决问题/项目时支持性信息的参考。参照信息的选择必须与所需解决的问题相一致,培训者应引导学习者清晰地描述参照信息中各阶段的关键事件及其因果联系,指导学习者将其应用到解决复杂问题的情境中。

(4)合作建构

合作建构是指学习者在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组成学习小组共同完成知识的建构。培训者应该引导学习者相互交流合作,完成初步设计方案的反馈、修改、提升。并选择相应的多媒体软件呈现。

(5)评价反馈

评价反馈有助于提高培训的整体效果。在培训模式的最后,学习者以作品展示的形式呈现已建构的知识,在互评和自我评价中进一步提升作品质量,进而达到解决问题/项目的培训目的。

该培训模式要素在具体运作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培训模式的各个要素围绕“问题/项目的解决”为中心,其它几个要素按照图1中所示的顺序依次进行。总体来讲,解决问题/项目是培训模式的核心内容,知识获取和信息参照是问题解决和培训模式其它环节运行的基础,合作建构是培训模式中解决问题/项目的关键,评价反馈是促进培训效果提升的保障,

2.培训模式主要特点

基于电子白板的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的主要特点体

现如下:

(1)学习目标设计真实、明确

该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学习目标设计真实、明确、可操作性强。强调为解决“问题”而学习相关领域中的知识,学习目标被赋予“情境化”的学习环境中。

(2)学习环境基于认知工具,资源丰富

培训模式的学习环境基于相应认知工具。学习者不仅要掌握认知工具的操作,更要把它运用到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环境提供基于web的信息资源,以满足学习者提出问题解决方案所需的详细背景、预备知识等内容。

(3)学习过程强调对话与合作

培训中学习者对问题的解决并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依靠共同合作。培训者应尽量指导学习者相互交流、讨论、协商、共同建构知识,学习者可以通过与别人交流过程中的体验和收获调整对已有知识的建构。

(4)学习效果注重学生创造性作品的呈现

学习者在培训过程中的学习效果最终以小组作品汇报的形式呈现。不仅要求学习者运用认知工具、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展示问题的解决方案,更要求学习者在汇报过程中参与评价反馈,学习效果的呈现体现出学习者的创造性。

三、培训实践

1.培训目标

本试验在“五要素”模式支持下,通过四轮行动研究过程,对结合电子白板的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进行探索,开展“电子白板功能”、“基于电子白板的教学设计与应用”、“基于电子白板的课件制作与应用”、“教学评价与反思”四个模块的培训,具体试验目标为:①通过培训,使师范生掌握电子白板的基本功能,能够结合电子白板设计并实施教学。②通过培训,有效提升师范生在教学资源与教学过程的设计、开发、应用、评价等方面的教育技术能力。③构建“五要素”培训模式。

2.培训内容和对象

选取符合电子白板的功能使用手册以及《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中要求的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教学评价和反思、合作学习等作为本次培训的主要内容。培训对象为广西师范学院地理科学、化学、教育技术学等三个专业的师范生。

3.培训环境

本试验在广西师范学院“未来教师空间站一学习共同体”实验室中进行,该实验室包含交互式电子白板、笔记本电脑、投影仪、录播系统等设备。

4.培训过程

依据上述培训模式和试验内容,本试验通过四轮行动研究,在不断的计划、行动、观察、反思中归纳出图2所示的基于电子白板的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流程图。

四、效果分析

本研究采用小组作品评价、调查问卷、访谈的方法对培训效果进行综合分析。学习者对电子白板功能、教学设计、课件制作、教学评价等实践能力的掌握情况通过对小组作品评价的量化来测量,即设计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即基于电子白板的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百分制得分的形式反映学习者实践技能的掌握情况。通过对小组作品的分析结果来看,小组作品得分的平均水平在80分以上,说明此次培训效果良好。

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每个学习者相应能力的掌握情况进行统计分析,问卷以相应技能的描述为问题,参照李克特量表,制定“非常符合”、“符合”、“不符合”、“非常不符合”等答案作为选项。统计数据显示,选择“非常符合”或“符合”的学生比例在71%至100%之间。即大多数人都掌握了本次培训所要求的电子白板功能、教学设计、课件设计与制作、教学评价与反思、团队合作学习、教学技能等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

此外,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学习者对本次培训的目标、内容、时间、方式等的态度,绝大多数人对本次培训的整体安排和取得的效果还是比较满意的,说明本次培训的整体设计有助于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

电力电子技术培训篇2

关键词:实训基地;建设;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6-0199-02

微电子产业是以集成电路(iC)为核心的高新产业,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所处的无锡位于长三角腹地,集成电路制造起步早,素有中国微电子南方基地美称,云集了像SK海力士半导体、海太半导体、华润微电子、江苏长电等一批全国著名的微电子企业,已形成了清晰的设计、制造、封测及配套支撑的完整产业链。同时无锡市也提出了打造“东方硅谷”,使iC产业成为无锡电子信息技术的支柱产业的集成电路发展规划。我院微电子技术专业成立于1973年,为我国微电子行业培养了三千多名毕业生,很多已成为我国微电子行业的领军人物,学院堪称长三角地区微电子行业的“黄埔军校”。为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服务地方经济,近年来建成了中央财政支持的微电子技术综合实训基地,下面介绍笔者在微电子实训基地建设和功能实现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一、微电子实训基地建设情况

微电子技术专业是学院最早成立的专业之一,长期依托校企合作,加强专业改革和建设,为我国的微电子产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为更好地接轨区域经济,培养符合顺应地方产业的发展,满足企业需求的集成电路产业的高技能人才,2007年学院成功申报了中央财政支持的微电子技术综合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该实训基地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总投资近700万元,根据微电子产业链的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实训基地下设芯片设计、芯片制造、芯片组装、芯片测试四个中心,是一个集教学实训、考证培训和技术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实训基地。专业依托微电子实训基地,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三大功能,实施“工学结合”的培养方式,在提高学生岗位技能的同时,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同时为地方经济服务。

二、教学实训是微电子实训基地的主要功能

教学实训功能是校内实训基地的主要功能也是基地建设的根本目标。高技能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办学的第一要务,校内实训基地为此应提供必要的教学条件。微电子实训基地承担微电子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育教学改革任务,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和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切实提高学生专业理论和职业技能水平。同时,微电子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生产性实训岗位,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下,通过真实的硅片、真实的工艺流程、促进了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我们积极改革人才培养方法,“三方合一”培育人才。

1.“中心与教室合一”:把凳子、移动式投影仪搬进实训中心,在《集成电路制造工艺》等课程教学中展开现场教学,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进行设备操作演示,学生不懂的地方教师现场示范,并亲身体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训环节,教师边讲边做,学生现学现用,增强教学的真实性、直观性,减少了教学的中间环节,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真刀真枪动起来,既学到了理论知识,又提升了动手能力。

2.“学生与学徒合一”:无锡强芯微电子有限公司捐赠了3.5万的电脑设备,并安装了相关的软件,和学院共建版图设计“校中厂”。专业聘请强芯微电子的工程师指导《集成电路版图设计训练》课程,在实训课程中表现出色的学生有机会到强芯“校中厂”进行生产性的顶岗实习,逆向设计单元电路,利用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协同企业本部的工程师完成大型的设计项目。

通过引进强芯微电子校中厂,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学生直接参与生产活动,培养团结协作、吃苦勤奋、遵章守纪、言行规范的职业素养,感受未来的职业要求,实现学校与工厂、学生与岗位零距离对接。

3.“作品与产品合一”:学生实习时的作品又是企业的产品,通过由实习作品的“及格”到产品“合格”的升华,不仅改变了传统以分数定学生水平的传统观念,同时也培养了职业院校学生的质量意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的学习情况直接接受生产的检验。以下是学生在强芯校中厂完成的电源适配器芯片aC1207图样。

三、考证培训是微电子实训基地教学功能的延伸

社会培训功能是对基地开放资源,增强辐射能力的基本要求。本专业2008年被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无锡产业化基地授予“集成电路设计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和江苏省半导体行业协会签订“共建集成电路人才储备基地协议”,依托微电子实训基地,充分利用实训基地的设施和条件,发挥技能培训的作用,开展向社会开放的岗位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

在职业技能培训方面,有三位老师为半导体芯片制造工的高级考评员和考评员。近三年来,通过实训基地培训,共有323人获得了半导体芯片制造高级工证书。

在岗位培训方面,近年来共为无锡市劳动局、盐城职高等兄弟院校、江苏长电和华润华晶等企业提供了近700人次的技术培训。通过培训,增强了学员的岗位职业能力和素养,提升了企业的生产效率,获得了合作单位的一致好评,延伸了实训基地的功能,扩大了实训基地的影响,体现了专业的示范辐射作用。

四、技术服务是微电子实训基地功能的提升

近三年来,依托微电子实训基地,专业教师和企业合作,承担科研课题,取得十余项科研成果,如《LCD驱动电路SXm1305的设计》、《调幅信号接收芯片nJ8880设计开发》、《高压触发管的设计与试制》、《高压tVS的设计与试制》、《薄膜微波电路光刻工艺参数优化试验与分析》《半导体工艺中晶体缺陷的线外检测》、《小芯片封装良率的研究分析》等横向课题。这些科研成果为解决企业生产技术问题提供技术指导,这是专业直接服务地方经济的方式。另一方面,承担科研课题也是加强教师与生产或服务实践的联系,提高师资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平,改变人才培养模式的手段。科研课题为本专业教学内容的更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主讲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课题,及时有效地将前沿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当中,深入浅出地介绍重要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例如,在《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实训》过程中,我们让学生参与《薄膜微波电路光刻工艺参数优化试验与分析》课题的试验,记录结果对比分析,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和技术创新的能力。《功率晶体管安全工作区测试装置的设计制作》等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也在微电子实训基地完成。

五、结语

微电子产业是无锡最具竞争力的支柱型产业,其产业规模占全国的五分之一以上,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我院微电子技术专业充分发挥微电子实训基地的教学实训、考证培训、技术服务三大功能,走工学结合、产教合作的道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锻造一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大军。通过微电子实训基地的功能发挥,教师专业水平得以提升,多名青年教师成长为“双师素质”教师与科研骨干;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得以加强,合作企业员工的水平也得以提高。他们屹立潮头、勇挑大梁,必将为无锡微电子行业和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电力电子技术培训篇3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职业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构建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C-0055-03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师资队伍建设成为影响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而“双师型”教师培养又是职业教育中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拥有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关系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何谓“双师型”教师,不同文献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定义。笔者认为,“双师型”教师既要拥有“双证”(相应等级的专业技术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又要具备“双能”(教师的素质与技能+技师的素质与技能),还应该涉及“双层次”(能力之师层次+素质之师层次)和“双来源”(来源学校+来源企业)。可以说,“双师型”教师是一个多维度的定义和要求,因此该类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本文拟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职业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的构建进行探讨。

一、“双师型”教师培养现状和存在问题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的意见》都明确要求大力加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培养,因此各职业院校都十分重视通过各种途径培养符合“双师型”条件和要求的教师。笔者通过查阅网上公示的中高职示范性院校建设方案,走访多所职业院校,发放调查问卷等多种方式进行调研,发现现阶段国内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存在问题。多数职业院校在统计“双师型”教师数量的时候,基本是按该教师是否拥有“双证”进行统计的。例如,某位老师获得讲师以上职称或取得硕士以上学位,并且得到技师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则认定其为“双师型”教师。因此,该统计方法在纸面上很容易统计和认定“双师型”教师的数量,但实际上难以证明该教师是否真正具备“双师型”教师所要求的职业素养以及教育教学技能与专业实践等技能。

(二)教师队伍学历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要求具备高学历,而我国职业院校大多数教师的本科、研究生等学历并非原始学历,而是工作后通过成人教育、党校、函授等方式进修取得,这些学历含金量不足,虽然学历较高,但是实际知识水平和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大提升。近年来,高职层次学校的入职门槛已普遍定为具备研究生学历,这对未来改善教师队伍学历结构有很大帮助。

(三)教师队伍来源渠道单一。经过粗略统计,职业院校七成左右的教师是从普通高等院校毕业后直接进入,或者由其他普通教育机构调入,只有不到两成的教师真正来源于企业生产一线。原因主要是:一方面,职业院校入职门槛较高,来自企业的人不容易调入;另一方面,一部分水平较高的企业专家并不愿意进入学校工作。

(四)教师行业企业锻炼的层次不够。为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力度,职业院校愿意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锻炼。但是,由于多数企业在接纳教师时,并不将他们视为自己的员工,为教师安排的都是边缘岗位;并且企业对自身产品和技术的核心部分是保密的,并不愿意让教师参与企业关键岗位的研发和生产活动。因此,教师虽然进入企业锻炼,但是能够获得提高技能的机会并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企业锻炼效果。

(五)“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和培训体系不完善。职业院校涉及的专业科类非常多,不同专业对教师能力的要求是不同的。因此,对“双师型”教师培养需求进行分析、对培养和实施方案进行系统设计、对培养制度和保障机制进行严格制订等工作都须落实到位,才能保证“双师型”教师培养的质量。但是迄今为止,国内还没有针对“双师型”教师的一套完整并且完善的培养机制和培训体系。

二、电子信息类专业“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职业院校专业教师的发展必须与专业所属行业的发展紧密结合,电子信息行业的发展有以下特点:一是电子产品的快速升级换代要求技术更新速度快;二是电子产品覆盖领域宽广,跨领域跨专业的合作需求多;三是高端电子产品的频繁出现,要求技术难度大;四是电子产品的客户订制愈发多样化,要求知识面广以及设计理念新。根据电子信息行业的特点,电子信息类专业“双师型”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和能力:

(一)良好的职业道德及涵养。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教师首先应具备师德,承担起教书和育人的责任。电子信息类的教师还应熟悉电子信息行业的相关职业道德,掌握其主要内容及行业标准,并通过言传身教,培育学生们的良好职业道德及涵养。

(二)具备扎实的电子信息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任何一项具体的应用,都离不开理论知识的支撑。因此,具备一套丰富而完整的电子信息专业知识体系,是电子信息类专业“双师型”教师的一项基本要求,并且随着电子信息行业的飞速发展,紧跟行业发展方向以及熟悉国内外先进的电子技术理论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拥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双师型”教师的实践能力非常重要,在电子信息行业技术更新速度极快的当今,若不能紧跟行业技术发展,教师必然培养不出合格的学生而被时代淘汰。因此,深入企业锻炼,与企业合作进行实际电子产品的研发,都是电子信息类专业“双师型”教师丰富企业实践经验和提高自身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

(四)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较强的教学能力。自己“会”还应让学生“会”,自己“能”还应让学生“能”。电子信息类专业“双师型”教师应具备把自身的职业道德、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等重要内容,通过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导和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培养出适合电子信息行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三、电子信息类专业“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及其构建措施

(一)培训体系的要素和内容。培训体系是为实现一定的培训目标,将培训四要素(讲师、学员、教材、环境)进行合理、有计划、有系统的安排而形成的一种指导性文件。一个培训体系主要由三大部分构成:制度、课程和讲师。

首先,制度是基础。培训制度包括培训组织结构、管理办法、培训目标、培训计划、工作流程、考核办法和保障机制等。合理的制度能够规范培训的实施流程,能够设置明确的培训目标,能够激励学员主动学习,能够保障培训的最终效果,最后达到预期培训目标。

其次,课程是灵魂。培训课程方面包括课程的设计、课件的制作、讲义的编写、课程的反馈评估等。培训的核心内容就是课程,如何通过设计和开发课程及相关课程资料,达到提高学员知识和技能水平的目的,是培训体系建设中的难点和重要内容。

最后,讲师是载体。培训讲师仅仅作为培训体系中的一个执行者,扮演的只是演绎课程的角色。一个好的讲师必须对课程涉及的内容有深刻的了解,同时掌握适当的授课技巧。如技术类培训课程的讲师首先必须是一个技术专家,对培训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培训管理部门能够帮助他完成的仅仅是改善授课技巧。

(二)培训体系的构建措施。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在推动职业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承担了部级高职师资――电子技术类专业国内培训班(国培项目编号:20111101)和部级高职师资――电子技术类专业骨干教师企业顶岗培训班(国培项目编号:20132001),还承担了广西区中职师资培训――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培训班(桂教师培[2012]12号),逐步完善了一套该类别专业的“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

1.通过区域内校际合作,推动电子信息类专业“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制度建设。依托柳州工业和电子信息行业背景,充分利用柳州职教园区的优势,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加强与柳州地区的中职、高职院校合作,包括柳州市一职校和二职校、交通学校、来宾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等中职学校,以及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柳州师范专科学校等。在培训体系制度建设方面完善了针对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培训需求分析表,细化了各种管理办法,规范了工作流程,制订了培训项目考核办法,提出了多渠道筹集培训经费的思路,为确保电子信息类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质量提供了依据和保障。

2.通过校企深度合作,推动培训课程内容和实训项目开发与建设。充分调动电子信息行业企业积极性,校企深度合作,让企业参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与柳州航盛科技有限公司共建汽车电子生产性实训基地,双方投入设备、场地、师资等多种教学资源;学院还与深圳电应普科技有限公司建立“电子产品研发联合工作室”,以及与柳州市内特电子厂、东莞伟易达电子厂、广西盛源行电子信息有限公司和广西三诺电子有限公司等多家电子产品研发与生产厂家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以“厂中校”和“校中厂”的模式开展师资培训工作,校企双方共同进行培训课程内容和项目的开发。学院在承担中职、高职师资电子信息类专业培训项目过程中,将企业真实案例引入课堂作为教学实训项目,其中多门课程甚至直接安排在企业当中进行,培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员在培训过程中无论是教育教学理念方面还是知识和实践技能方面都得到极大提高。学院承担的培训项目课程安排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部级高职师资培训――电子技术类专业培训课程安排

序号培训内容培训地点合作企业

1职业教育能力培训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柳工路创公司

2电子企业各部门管理体系柳州航盛公司厂内柳州航盛公司

3波峰焊机原理与操作柳州航盛公司厂内柳州航盛公司

4回流焊机原理与操作柳州航盛公司厂内柳州航盛公司

5自动贴片机原理与操作柳州航盛公司厂内柳州航盛公司

6插件机原理与操作柳州航盛公司厂内柳州航盛公司

7aoi、iCt原理与操作柳州航盛公司厂内柳州航盛公司

表2广西区级中职师资培训――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培训

课程安排

序号培训内容培训地点合作企业

1教师职业教育能力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柳工路创公司

2电子产品生产设备原理与操作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柳州航盛公司

3家用电子产品维修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柳州内特电子厂

4电子产品电路板制作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深圳电应普公司

5物联网技术应用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广州粤嵌科技

6嵌入式技术应用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北京博创科技

3.通过完善激励政策和改善培训条件,推动培训师自身技能和培训水平不断提高。为促使电子信息类专业师资培训课程的承担者――培训师主动提高自身学历,主动更新电子信息行业新技术,主动参与各种企业研发项目,主动申报各类教研课题,不断加强培训师们的职业素养、专业技能、业务水平和授课能力,应通过完善相关激励政策,确定培训师的“责、权、利”,充分体现劳动者“多劳多得、能者多得”,获得培训师的理解和支持。例如,承担师资培训项目的教师责任更重要求更高,但是获得的课酬高于其他课程的课酬,并且该业务经历可作为年终考核评优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时,还需要不断改善培训师的科研环境和培训条件,提供更多机会和渠道让培训师进行再培训和再深造,保持培训师的竞争力,最终达到提高和保证培训质量和效果的目的。

4.通过建立校、企、学员三方评价机制,推动培训体系不断完善。科学建立师资培训项目评价机制,针对学校、企业和学员分别设计不同的评价反馈表格。通过评价机制,学校培训师要提供学员的日常学习情况、考核结果和培训效果分析,总结培训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改进措施;企业方要提供(下转第59页)(上接第56页)学员的实践技能情况、行业职业素养和改善建议;学员要提供学习后的心得体会,向培训方反馈学到什么,还有哪些内容想学但是没有学到,并给培训项目提出意见和建议。结合这三方的评价,不断改进和完善培训体系,才能让培训项目获得更好的效果。

四、培训效果分析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实施电子信息类专业“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承担了部级高职师资电子技术类专业培训项目和自治区级中职师资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培训项目。笔者对90名学员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收集和整理的数据如表3所示。从数据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学员认为能够从培训班中学到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学到有用的实践技能,特别是企业真实案例以及深入企业生产一线的学习和锻炼,让他们在培训中获得许多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和经验。未来,只有通过不断研究和实践,持续完善培训体系,才能持续提高职业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质量。

表3培训满意度调查统计表序号调查内容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

1组织评价72.2%22.2%5.6%0.0%

2讲师评价80.0%16.7%3.3%0.0%

3课程内容评价84.4%13.3%2.2%0.0%

4合作企业评价90.0%8.9%1.1%0.0%

5学员收获评价86.7%11.1%2.2%0.0%

【参考文献】

[1]梁天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研究[D].北京:北方工业大学,2012

[2]何定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策略研究[J].职教论坛,2011(19)

[3]姜大源.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经验与规律[J].职业技术教育,2011(19)

[4]王庶熙.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建设的探索[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5)

[5]刘育峰.高职“双师型”师资建设的借鉴与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3(15)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教师队伍建设重点委托课题(桂教师范[2013]3号)

电力电子技术培训篇4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面向全国电子类专业大学生的课外科技竞赛活动,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很大的影响力。电子设计竞赛不仅是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核,更是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综合检验。竞赛通常要求参赛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资料的搜集、方案的设计与论证、元器件的选择、产品的制作与调试、技术文件的撰写以及答辩等环节,比赛难度大,时间紧,对参赛选手能力要求非常高,并且赛题一般涵盖内容广、理论技术新、系统综合性强。电子设计竞赛促进了高校电子类课程的理论与实训教学改革[1],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高校实训室建设。

经过赛前培训和竞赛锻炼的学生,其理论知识得到了巩固,学习兴趣得到了培养,系统设计与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无论获奖与否,参加过电子设计培训与竞赛的学生,在系统设计、方案论证、产品制作、合作精神与创新能力等方面都有了明显提高,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受到老师的青睐,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出较好的独立性、创新精神、协作能力与竞争意识,得到社会及用人单位一致的肯定和好评,增加了就业能力[2]。

二加强实训室建设的重要意义

高校的教学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而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创新精神和实际工作能力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科学实验是人类的基本实践活动,它是产生科学理论的基础。高校实训室是传播科学知识、进行教学实习、开展科学研究等方面的重要基地。实训室的重要性再强调也不过分。一流的大学必须要有一流的学科,一流的学科必须要建设一流的实训室,这些日益成为高校教师的共识。加强高校实训室建设,不仅对于当前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而且对于高校专业的自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当今社会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为了培养大量适应社会要求的复合型、创新性人才,我国各高校已开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实践证明,实践教学具有理论学习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必须建立相关的实训场所,以训练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缩短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对接过程。通过电子设计竞赛培养出的人才更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三电子设计竞赛与实训室建设的关系

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它不仅能验证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初步具有工程设计与制作的能力。实训室在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制作能力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电子设计竞赛要求学生根据实际问题进行设计、制作与调试,这不仅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综合设计、制作与创新能力。现代化的实训室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好地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和创新意识,为学生的电子设计与制作提供良好的实训场所,使同学们的设计与制作由立意、构想乃至化为现实提供条件,并逐步使电子设计竞赛的水平不断得以提高。电子设计竞赛通常大量采用新器件、新技术、新设备,这就迫切需要不断加强相关实训室的建设。反过来,不断充实和发展实训室,不仅能保障电子设计竞赛有效的进行,而且可以为相关课程的实践操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四加强实训室建设与管理

既然实训室的作用如此重要,那么应该从哪些方面着重加强实训室的建设与管理呢?具体而言,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争取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大力加强实训室的投入

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电子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集成电路不断替代分立元件电路,同时集成电路的集成度也越来越高,规模也越来越大,使电子电路的检测技术不断地向前发展。学生只有了解了新器件的功能,新器件的典型应用电路,掌握了新的检测手段,才能在电子设计竞赛和今后的工作中运用自如。电子设计竞赛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用来衡量高校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效果,同时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一个学校的知名度。为此,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电子设计竞赛工作,要把它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并指派专人负责,不断加大实训室的投入,及时更新元器件,增加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电子设计竞赛的要求,也才能满足现代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2加强电子基础实训室的建设

电子基础实训室主要完成验证性实验,促使学生加深对科学理论的理解,重在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熟练掌握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常用电子元器件的选择与检测方法、电子电路中常用的测量技术、电子电路的正确安装及常见故障的检修方法。同时,可以让学生掌握实验报告的正确撰写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实验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操作习惯,为学生进入更高层次的综合性科学实验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必须加强电子基础实训室的建设。

3建立现代电子制作实训室

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与制作能力,需要建立现代化的电子制作实训室。在电子制作实训室中必须配备一定数量的计算机、电路板制作设备、数字存储示波器、信号源、无线电综合测试仪等,通过培训使学生熟练掌握电路板制作软件的正确使用和电子设计与制作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的操作技能,以便参赛学生在电子设计竞赛过程中能得心应手。

4建设高性能的单片机实训室

电子设计竞赛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其控制、计算、显示等电路比较复杂,单片机在电子设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建设高性能的单片机实训室,使学生掌握单片机的性能、控制原理与基本的操作技能,并在单片机实训室中配置一定数量的编程器和可编程器件,使学生初步具有利用单片机进行电子工程设计开发的能力。

5建立现代电子综合实训室

现代社会是信息的时代,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正飞速向前发展并渗透到了各个领域,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实验方法,应用先进的软件将计算机技术与电子技术结合起来,在电子技术实践中引入eDa技术。eDa技术是吸收了多学科最新成果而形成的一门新技术,它已成为电子工程设计的重要手段。采用ewB软件对电路仿真,通过虚拟的电子元器件、虚拟的仪器仪表、利用计算机模拟的各种电路进行设计与调试,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分析与设计能力。

电子设计竞赛所需的知识面广,需要运用多学科知识,客观要求需建立现代电子综合实训室。同时电子综合设计是电子类专业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学生综合运用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eDa技术,针对实用的电子系统课题,进行理论设计、逻辑分析、仿真分析、模拟分析并设计出实际电路,利用单片机开发装置、示波器、信号源、布线板和可编程器件等仪器设备,自主完成实际制作和系统调试,最后提出样机和理论设计报告[3]。这一过程与电子设计竞赛相似,为学生参加电子设计竞赛提供了良好的实训场地。

6加强实训室管理和实训教师的培养

现代化的实训室必须实行科学的管理,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做到上下协调,统一管理,才能使实训室为教学、科研及电子设计竞赛等诸多方面发挥更大的效益。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电子设计与制作能力和提高实训技能,满足电子设计竞赛的要求,实训室应实行全方位的开放式教学,即实训室时间、实训内容、图书资料、元器件、普通仪器设备对学生开放,这不仅加大了实训室管理的难度,同时也对实训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管理好、使用好、维护好各类实训设备,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派实训技术人员外出进修学习,使实训室技术人员掌握先进的实训技能、实训室管理方法,提高实训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在管理上还可以利用学生的人才优势,让优秀的学生参与实训室管理与仪器设备的维护工作,使学生成为实训室的主人。电子设计竞赛的内容涉及电路分析、模拟电路、数字电路、通信技术、电子制版、单片机、可编程逻辑器件、电子工艺等多学科知识,要求参加电子设计竞赛的辅导老师知识面要广,实践经验丰富,为此参加电子设计竞赛的辅导老师也应定期参加相应的培训学习,掌握现代化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学习先进的检测技术,新器件的使用等,以便更好地辅导学生参加电子设计竞赛。

总之,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器件、新技术、新应用层出不穷,实训室建设与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是电子设计竞赛的实践保证,而电子设计竞赛能不断促进实训室的建设与管理,两者互为联系,相互促进。因此,我们要借电子设计竞赛这股东风,逐步建设一批现代化的实训室,并加强其管理,既为电子设计竞赛服务,同时也为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科学研究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

参考文献

[1]侯晓云.电子设计竞赛促进实践教学改革[J].衡水学院学报,2014,2(1):82.

电力电子技术培训篇5

针对职业能力培训要求,与行业专家共同确定培养目标:以训练培养具有电子产品装配、调试、售后技术服务能力为主线,培养会电子产品组装、调试、维修的专业高技能人才。将专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的培养融入到各个教学环节,使每一名高职毕业生成为掌握无线电装接和无线电调试技术的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无线电装接与调试工培养方案的框架与实施

1.实施方案主要内容。①培养方案设计分四个模块。模块一:电子线路分析与应用;模块二:电子产品组装与调试;模块三:电视技术;模块四:无线电装接与调试高级工实训。通过无线电装接与调试工培养方案的实施,在校内实训基地、实训室、模拟实训车间和校外实训基地,训练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无线电装接与调试工所需的关键能力,为学生今后就业夯实基础。②培养方案设计的框架。与企业专家共同分析,按照无线电装接与调试工典型工作任务和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所需要的知识点和技能点,确定教学内容,从而达到技能培养的目标。电子线路分析与应用模块———以简单电子线路的组装为载体,培养学生查阅电子元器件手册、阅读和应用常见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能力;训练学生合理选用元器件、简单电子产品组装、简单电路故障检查与排除的能力;电子产品组装与调试模块———以典型的普适的电子产品为载体,培养学生能阅读电路原理图、印制电路板图、工艺文件的能力。能熟练地装接电子电路、电子产品组装并能使用电子仪器进行电子产品调试的能力。能解决电子产品装接与调试过程中出现的一般问题和故障检查与排除能力;电视技术模块———以电视机为载体,培养分析电视机的电路图、会阅读整机及各分单元原理方框图、连线图的能力;能对整机音、视频及射频信号通路的正常工作予以调整,并具有发现和排除故障的能力,掌握电视机组装、调试、检测、维修等职业技能与能力;无线电装接与调试工高级实训模块———以任务驱动、工学结合、校企交替进行生产性实训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无线电装接与调试高级工所必需的关键能力。在无线电装接与调试工培养方案设计的框架中,技能培养从单一到综合,产品组装从简单到复杂、课程变化从易到难;上课地点从学校到真实的企业车间体验,掌握无线电装接与调试工高级工的知识和技能,使专业能力、职业技能综合提高,适应企业要求,实现学校与企业零过渡。

2.培养方案的实施。①以四个模块实施教学。模块一:电子线路分析与应用。完成电子元器件的识别、电路检测与调试、故障诊断与排除,示波器、高频信号发生器、扫频仪等仪器功能检测与维修等教学。模块二:电子产品组装与调试。Smt回流焊、aoi光学检测在校内Smt模拟实训车间和中环电子计算机公司总装配厂交替进行,浸焊、波峰焊、针床检测在中环电子计算机公司等校外实训基地完成教学。模块三:电视技术。整机音、视频及射频信号通路的检测与工作点调整,故障检查与排除等内容,将以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基地万达家电维修中心交替进行教学。模块四:无线电装接与调试工高级实训。在校内基地与校外基地交替进行教学,真正实现学院与企业岗位零距离过渡,此外,编写出适应高职教育特点的《无线电装接与调试高级工实训》指导书。②教学过程实施方法。无线电装接与调试工培养方案:在课程内容的构建中,针对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目标,将基础知识、拓展知识进行解构和重构,主要分为电子产品安装与调试、元器件选择与检测、故障检查与排除等技能。在教学实施中选取的方法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聘请一线工程技术人员讲课;多媒体、网络教学虚拟与真实交替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工学结合;双重身份、企业运作;任务驱动、过程展作;真实产品、实际操作;职业能力,目标明确。真正实现学校教室与生产车间的零距离。

无线电装接与调试工培养方案实施效果

1.技能考试通过率高。通过课题研究与实施,使学生在毕业时达到无线电装接工和无线电调试工的高级工水平。参加职业技能考试,获取无线电装接工或无线电调试工的高级技能资格证书,通过率为98%以上。使学生能顺利就业上岗。

电力电子技术培训篇6

关键词:电子科学与技术;人才的核心素质;要点

1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意义

随着电子信息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对相关专业人员和工程师的需求也在随之增长。而在电子信息产业中,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则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电子科学的基础,在国民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国防建设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电子科学和技术专业制造“核芯”,该专业连接了许多高科技学科,例如微电子学、光电子学、物理电子学、电子材料和组件,并致力于应对未来的新发展和新形式的科学技术。专业人才也是面向21世纪服务于数字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和人工智能行业的高科技人才。电子科学与技术是一个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全新领域,新的技术和新的理论层出不穷,对相关人员的整体素质也随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核心素质与培养

深入探索电子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的思路,以达到不断提高电子科学与技术的质量并提供专业资格的目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核心素质应具备以下要点:

2.1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电子科学和技术专业知识

优化传统的人才培训目标,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互动,并设定特定的培训目标。以电子科学与技术为基础,与时俱进,适应行业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变化,调整电子科技人才的培养目标。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来看,学校应增加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就业广度,包括能够适应与其专业密切相关的行业以及边缘或跨行业的工作。

2.2具有使用与电子实践相关最新工具的技能和能力

学校可以增加实践教育的强度,加强与公司的合作,加强实验室内部和外部培训中心的建设,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教师积极参与学校活动,例如实践创新和校园竞赛,为参与的学生提供专业技能指导以及提高学生的表现,通过允许学生参加教师和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来增加动手体验。

2.3能够进行实验操作、分析和汇总,具有特定的设计功能

要根据电子科学和技术专业人员的培训目标来制定专业发展计划。培训计划是模块化的,设置了不同的模块(例如基础知识和专业),一个或多个专业说明以及不同的培训要求。学生从一开始就学习同样的基础课程,完成基础课程后,可以根据不同的兴趣爱好和未来计划选择专业方向,并学习不同的专业课程。模块化培训计划针对不同的培训目标制定了不同的要求和培训计划,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减轻了学习负担并提高了学习成果。

2.4具有操作生产相关设备和设计电子系统的能力

电子科学与技术需要改革课程并优化课程体系。首先,有必要加强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扩大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就业,提高学生的知识面和终身学习能力,适应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原来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一些与该专业相关的课程,删除一些与该专业无关的、实用价值较低的课程,重塑基础专业课程,实现训练目标。二是优化专业课程。专业课程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根据不同的专业指导设置不同的专业课程。同时,在专业课程设置中,需要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以增加学生人数。实践经验,以提高操作技能,获得该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除以上几点外,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还需要做到具有国际视野,了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具有自学和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关注当前问题、了解工程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了解和应用工程伦理,并具有社会责任感。

电力电子技术培训篇7

[关键词]电子创新人才电子技术系列课程“金字塔”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23-0130-03

随着海军信息化建设的推进,电子装备在海军装备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大,电子技术已经成为海军战斗力的重要构成要素。海军电子信息装备数量庞大、系统复杂,对电子信息系统的全面掌控能力成为新型军事人才的必备素质。

近年来,我们先后完成了“电子技术系列课程改革研究”、“创建电子技术工程实践平台培育新型合训人才”等多项大学教育科研项目,围绕电子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问题,开展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对电子技术系列课程进行了改革,提出了电子创新人才“金字塔”培养体系。

一、基本情况

传统的电子技术系列课程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理论与实验课程脱节、课程与课程之间缺乏有机联系,传授内容多,对有些对电子技术有较好基础或浓厚兴趣的学员来说,内容、难度、实用性和创新性又严重不足。

电子技术系列课程作为专业基础或者工程技术核心基础课程,既要打牢理论基础,又要强调知识的运用。同时,针对学员基础、层次、能力的差别,要因材施教,加强一部分对电子技术有兴趣、有进一步探究需求的学员综合能力的训练;而对于热爱电子技术的部分拔尖学员,需要有针对性地实施专才培养。电子技术系列课程面对这三个层次的学员,需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优化、创新,对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构建层次清晰、递进有序、衔接科学的电子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二、电子创新人才“金字塔”培养体系的构建

电子创新人才应该具有宽厚的电子技术基础,能够综合应用电子技术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它包括三个能力层次,即基础能力、技术能力、设计能力,这三种能力相互依存,依次递进。其对应的培养对象是全体学员、部分学员和小比例的精英学员。按照培养层次的由低到高和培养人数的由多到少,构建了电子创新人才“金字塔”培养体系,如图1所示。

基础能力的培养。学校的学员大部分是合训专业,培养目标为初级指挥军官,要求对掌管的电子装备具有维护管理能力,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全体学生必须具备,是“金字塔”培养体系的“底座”,它主要通过电子技术系列课程教学来实现。在系列课程实施中,通过合理设置教学模块、编排内容,使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融为一体,使学员掌握较为宽广的电子技术知识和技能,能适应部队电子装备的管理和维护工作。

图1电子创新人才培养层次

技术能力的培养。通过开展电子科技创新月课外实践活动,为在电子设计制作方面有兴趣的学员提供挖掘潜能、展示自己的空间和平台,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和定位自己,实现从管理到技术的跨越,这是“金字塔”培养体系的“塔身”。

设计能力的培养。通过对电子创新活动选的有较高电子技术能力素养的拔尖学生进行专门培训,以参加全国(省)电子设计竞赛的形式实施。通过系统的系列培训,通过电子设计竞赛的历练,使学员具有较高的电子设计能力,能适应部队电子系统设计和装备的革新工作,这是经过层层选拔出的精英培养,是“金字塔”培养体系的“塔尖”。

“金字塔”人才培养体系,按照“理论联系实际、强调素质能力、着眼长远发展、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理念,按照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统筹协调、“赛育互动”的教学方法,按照基础教育、兴趣活动、竞赛培训递进的模式,打牢基础,激发自主意识,释放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全面培养学员的适应能力、创新能力。

三、电子创新人才“金字塔”培养体系的实践

(一)面向全体学员的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电子技术系列课程,作为“金字塔”培养体系的“底座”,是夯实学员电子技术基础知识,培养学员创新应用能力,提高学员信息化素养的关键。通过长期的电子技术系列课程教学实践,我们逐步摸索出一套具有鲜明特色的创新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课程教学体系目标与定位。电子技术系列课程以培养基础宽厚、适应能力较强、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为目标,课程教学要为电子创新人才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电子技术课程内容丰富,技术更新快,面对不断出现的新技术及军队人才的新需求,传统的课堂教学+验证性实验的教学模式是不适宜的,必须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内容等各个环节改革创新,建立分层次、利用多媒体手段、理论传授实践验证相结合的立体化的课程教学新体系,体现基础性、系统性、先进性和实用性。

2.教学内容改革。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技术的不断更新,使得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在不断更新的同时,教学学时却在不断减少。为了解决日趋减少的教学时数与日益扩充的知识这一对矛盾,必须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和优化,通过了解部队装备的需求,合理安排课程内容。

通过转变教学理念,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工程实践,培养创新能力,着重提高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员初步具有一看、二算、三选、四干的能力。所谓会看,即能看懂电子系统的原理图,了解各部分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会算是对各个环节的工作性能会进行定性分析或定量估算;会选和会干就是遇到相关专业一般性的任务,能大致选定方案,并具有相关电子电路技术指标的测试能力。

在实践中,电子技术要求学生既能动脑又能动手。因此,电子技术系列课程的教学应强调在保证基础、强化概念的基础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调由单元电路分析到系统分析的转变,加强在系统调试能力方面的培养。

3.教学方法改革。目前,课程教学根据“精讲多练、启发引导、立足经典、注重创新”的原则科学构建了知识体系,细化了内容模块,重点理清各模块之间及其与其他课程之间的承启关系,以理论讲授、仿真演示、课程设计等为基本形式;以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研究型教学法为主;采用电子制作,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仿真等多种方法;利用动画、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电子科技创新月活动

创办了大学的电子科技创新月活动,这是电子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塔身”。这一课外活动旨在吸引对电子技术感兴趣的学员走进实验室,积极参与实践。

在活动期间,大批学员一改课堂上的沉闷和被动,表现出空前的求知和探索热情。通过电子科技创新月活动,学员们对知识的理解得到深化,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视野得到进一步开阔,实践动手和组织管理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团结协作和努力拼搏精神得到进一步深化,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得到进一步增强。同时,一批能力素质较高的学员脱颖而出,为参加全国电子设计大赛积蓄了力量。

1.加强学员综合能力的培养。对一个学员的才能评价,往往要用到知识、能力、素质这三个概念。知识、能力、素质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知识的获得需要经过感知、理解、记忆;能力的提高必须经过实践;素质的形成需要熏陶、养成和内化。

通过电子科技创新月活动,通过精心设计的项目,学员们需要利用课余时间在电子创新实验室查资料,经历选题、方案论证、电路设计、模拟仿真、焊接制作和测量调试等全过程。这既要有理论的分析与演算,又要有实际的制作与调试;既要有仪器调试与使用,又要有数据的采集与综合;既要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回忆与理解,又要对未知的进行探索与求解。

创新实践活动是一线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且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创新实践活动优化整合,与课程体系合理衔接,使创新实践活动成为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2.激发学员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过程是在教员有目的、有计划的主持和引导下,学员主动积极地接受教育的过程。必须把教员的主导作用和学员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员的主导下,唤起学员的主体意识,发挥学员的主动精神,促进学员自主成长。

在实践活动中始终树立以学员为本的思想,教员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设计大量与学员的生活、学习密切相关课题项目,调动学员的兴趣,激发学员的热情。通过开设系列选修课程,开展辅导讲座,积极指导学员,让学员通过各种活动掌握基本技能和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主体意识,自主开展研究。

(三)电子设计竞赛培训

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涉及的内容很宽泛,从基础的运放、电源到单片机、FpGa、DSp最新芯片的应用,包括了通信、测量、控制、电力电子等技术,知识点多、技术全面,对学员的综合素质要求高,这是电子创新人才培养的“塔尖”,即精英教育。

为了能在全国赛中取得好成绩,通过长期的实践,我们形成了一套合理的选拔和培训机制,培训周期为两年6个阶段。培训过程是开放的,从第三学期开始,重点培养偶数年入学的学员、兼顾奇数年入学的学员。具体做法如下。

1.第三学期。对应全国赛在奇数年举行,两年的培训周期就从奇数年开始。例如参加2011年全国赛的2008级学员在2009年9月开始培训。由于这时的2008级学员刚刚进入大二,除了已经开过的C语言课程外,电子方面的课程都还没有开始,实验室开设面向2008级学员40学时的公共选修课《电子系统设计》进行基础培训,使学员提前学会使用常用电子仪器、认识常用电子器件、掌握焊接技术、单片机编程技术等。

2.第四学期。偶数年3-4月组织全校范围的电子科技创新月活动,通过电子系统的设计和制作初步选拔出参加8月底省赛的队伍,经过5-7月的培训,组成10个参赛队。参赛学员以大二学员为主,大三优秀学员为辅,这样可以在团队中以长带幼,发挥好传承作用。

3.偶数年暑期。8月暑期培训分成两部分进行,高年级学员以历年真题为主进行系统设计训练,低年级学员基础相对薄弱,以模块训练为主。基本策略是,高年级学员攻奖,低年级学员锻炼积累经验,为来年全国大赛打好基础。

4.第五学期。在省赛的基础上优化队伍,进一步吸收低年级优秀学员参加培训,培训内容以各方向历年真题为主,加强对系统指标的要求。并且同时关注大一学员,通过教员、高年级学员集中宣讲等形式鼓励电子爱好者走进实验室。

5.第六学期。奇数年3-4月组织全校范围的电子科技创新月活动,对高年级参赛学员,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个系统的设计和制作,其难度与历年的国赛题目相当,同时选拔少量大一学员参赛,为新一周期的学员培训发挥传、帮、带的作用。

6.奇数年暑期。8月暑期培训以全国赛一等奖为目标,各参赛队查漏补缺,8月底参赛。

通过竞赛可以检验电子技术课的教学效果,可以检验学员创新意识和能力,及对电子技术知识的掌握及运用情况,还可以培养学员查阅资料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设计与调试能力、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学员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团结协作的精神。总之,电子设计竞赛是培养电子技术精英人才、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四、结论

电子创新“金字塔”人才培养体系,能有效兼顾不同学科专业学员的要求,满足学员对电子技术基础、发展、创新的兴趣和要求。

电子创新“金字塔”人才培养体系,系统梳理了电子知识层次结构,科学分类了学员的培养目标要求,既注重打牢基础,又为学员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平台。

面对所有学员的课程教学,通过优化的内容、创新的教法、理论与实验的协调,激发了学员的学习兴趣,使课程教学针对性更强,吸引力大增。鼓励学员自主参加的电子创新月活动,通过实物制作等,进一步了激发学员的兴趣和热情,参与的学员人数逐年增多,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学习氛围。选拔优秀学员参加的电子设计大赛,通过紧张的赛事,激发了学员的探究精神,培育了学员的综合能力和主体意识,为优秀电子创新人才的涌现提供了平台。

[参考文献]

[1]余寿文.大学者,育才之谓也[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2).

[2]周济.中国特色,世界一流[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

[3]谭有进.基于信息传播的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的构建[J].大学教育,2012(8):41.

[4]裴娣娜.论我国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观的重要转换[J].教育研究,2008(1).

电力电子技术培训篇8

   论文摘要:本文从专业人才需求出发,经过岗位分析,进行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选择,之后论述了建筑行业内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实践表明课程体系、实训环境、教学团队三个方面的建设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

   一、引言

   教职成[2011]9号文《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以科学定位为立足点,优化职业教育层次结构,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树立系统培养的理念,坚持就业导向,明确人才培养规格、梯次和结构,明确高等职业学校定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作为一所以建设类专业为主的高职院校,我院以服务区域经济和建设行业发展需求为己任,探索“依托行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紧贴人才市场需求,铸造建筑特色的专业品牌。作为广东省第一大支柱产业,电子与信息技术产值连年提高,其中智能建筑电子产品市场需求旺盛,对楼宇智能化电子产品设计开发、生产、维修、技术服务人才的培养提出需求。这就要求我们以“工学结合”理念为指导,面向行业就业,对社会人才需求进行调研,科学定位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合理选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配备实践教学条件和教学团队,从而构建适合建筑行业需要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二、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

   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需要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市场调研出发,根据岗位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选择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为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做好准备。

   1.专业定位。在建筑行业,一方面智能家居市场需求旺盛,产品蓬勃发展,另一方面工程应用领域产品的技术性能尚处于开发改良阶段,调研表明毕业生主要去向在电子产品设计、样机制作、调试维修、生产线产品制程技术指导、质量成本控制等岗位。依据“工学结合”关于职业教育能力目标培养的理念,针对这些专业工作岗位,将其工作过程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主要包括:产品方案选择、电路原理设计、控制编程、电子线路制作、调试、测试、文件编写等。因此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要面向智能建筑电子产品设计与生产应用第一线,培养从事产品设计、生产、维修和技术服务工作,具有扎实的电子电路基础理论知识和分析能力,具有电子线路设计与产品制作工艺实践能力,能够胜任智能建筑电子产品的工程应用、安装调试、维修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为了实现培养目标,在培养过程中采取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包括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设计和教育方法等方面。作为建筑行业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我们采用“411”模式,即第1~4学期完成支撑专业核心能力的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各专项技能的训练,第5学期通过生产实习、智能建筑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专业证书考证训练等综合课程形成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第6学期到企业顶岗实习,完成职业素养的全面形成。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当中,从实际工作岗位出发,理论知识够用为度,重视理论前沿新知识的传授和技术的拓展,实践技能培养方面构建虚拟真实的岗位工作环境,通过真实项目设计教学内容,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使得电子产品的设计、制作、维修、技术服务等能力逐步形成。

   三、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明确专业定位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之后,我们重点从改革课程教学体系、设置实践教学环境、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完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1.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根据专业设置,结合往届毕业生顶岗实习反馈信息,以及各类电子设计大赛和技能竞赛情况,我们认为需要提高学生在电子产品装配工艺、质量检测、成本控制方面的能力,加强pCB制造方面的动手操作能力,了解Smt技术工艺,因此结合专业定位和企业岗位实际调研制订课程体系改革重点:在专业课程中设置针对电路分析、设计、pCB绘图、样机制作、编程与调试、测试测量等技能的教学,以及积累电子产品工艺的设计和管理经验,如电子产品表面贴装(Smt)工艺、pCB制板等内容。针对产品设计工作过程中软硬件设计、pCB绘图、样机制作、测试,将专业课程体系划分为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课程、专业核心能力平台课程、专业综合能力形成课程和专业知识技能拓展课程,共26门专业课程,其中4门集中实训课,占总学时60%以上。包括电路基础、模拟电路、数字电路、C语言程序设计、检测与控制技术、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等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课程,电子CaD、电子测量与仿真技术、单片机应用设计、电子基本技能实训、电子产品装配工艺实训、电子线路应用实训、单片机原理与接口实训等专业核心能力平台课程,以及生产实习、智能建筑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专业证书考试训练、顶岗实习等专业综合能力形成课程,在专业知识技能拓展方面开设电气控制与pLC应用、集成电路应用、高频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eDa技术、智能卡技术、VB程序设计、建筑设备智能控制等课程。在课程的微观教学设计上,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使学生在项目任务完成中形成能力,掌握知识。例如在《单片机应用设计》课程中从开发仿真到模仿真实产品项目开发,在电子产品开发的真实工作环境中学习单片机开发、测试工具设备、加工手段的选择和运用,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模拟企业真实项目任务开发的组织形式将学生分组,为学生分配角色,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2.实践教学环境构建。为满足教学体系中的实践环节,配置专业实践条件和环境,包括电子技术应用实训室、电子加工工艺实训室、电子创新设计实训室和电子材料室。电子加工工艺实训室主要承担表面贴装(Smt)加工工艺实训、pCB线路板制作工艺实训和电子线路应用实训。配备的设备有:数控电路板雕刻机、热转印线路板制作机、腐蚀机、沉铜器、手动焊锡膏丝印机、真空吸笔、再流焊机、放大镜和热风拆焊台等加工与返修设备。通过实践培养pCB板制作、Smt贴装等工艺技能,另外可满足教科研和学生课外兴趣制作项目中的电路板加工。电子创新设计实训室主要承担单片机原理与接口实训、电子线路应用实训、智能建筑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配备有计算机、单片机和FpGa实验箱、仿真软件(proteus),可使电子产品创新设计过程中的测控应用电路设计和编程在计算机仿真软件环境中得以验证,从而加速产品开发和节省材料成本。同时可支撑电子测量与仿真技术、电子CaD、单片机应用设计、检测与控制技术、eDa技术、智能卡技术等课程。另外该实训室是教学科研项目设计、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职业技能大赛、科技文化创新活动、课外兴趣制作的主要平台。电子材料室主要支撑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开展的实训教学项目,储备电子元件材料,库存系列阻值的电阻、电容、二三极管、iC芯片、及各种接插件等。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主要特色是从人才培养模式出发,结合相关专业课程,以专业人才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工艺设计管理经验的积累为目的,为教学提供实践环境,注重在职业环境中培养学生道德素质,使学生在学习中完成角色的转变,以工学结合的模式为学生搭建通向企业职场的桥梁。

   3.教学团队的建设。教学团队的建设是专业内涵建设的保证,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着力点。现阶段职业教育的模式要求教学团队成员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地研究新情况,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整合教学资源,深化专业与课程改革,加强“双师”素质的养成。因而我们注重教学团队在知识结构、工程项目实践以及教科研等方面的进修、培训、提高,为人才培养质量打造优质教学团队。

   以职业教育理念为指导,通过科学的调研和专业定位,合理地选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从课程体系、实训环境、教学团队三个方面构建了适于建筑行业发展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该体系从岗位工作过程出发,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学生在各类电子设计竞赛中多次获奖,学生在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中通过率达到96.61%,毕业生的就业率逐年提高,2010、2011两年就业率均达到98%以上,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Z].教职成2011]9号文,2011.

   [2]贾雯杰.物联网与智能家居发展浅析[J].科技与生活,2010,(13).

电力电子技术培训篇9

中图分类号:tn7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416(2012)04-0000-00

1、引言

传统的电子技术培训课程,包含数电、模电和高频电子三块。电子技术作为电子信息类专业极其重要的学科基础课,在教学中很受重视,它的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专业课的学习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电子类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起着关键作用。

2、传统电子技术培训的缺点

(1)教材基本内容已不能与当今的电子技术接轨;(2)传统电路的设计方法不适合大型项目的设计;(3)传统教材的内容和培养模式将会影响良好实践能力的培养;(4)内容抽象,实践以验证为主,创新设计为辅;(5)实训所需设备不足,仅局限于验证性实验和基于“电路模块式(板级)”设计项目。

3、现代eDa技术的含义及特点

电子设计自动化(eDa)技术以软硬件为工作平台,在电子产品系统设计中,能够将电路设计、性能分析、仿真验证、电路优化及设计印制板的整个过程利用计算机自动处理完成,代表了现代电子设计的主流趋势。

“eDa技术”课程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且实践强于理论。因此,针对电子技术教学环节改革与探索,结合办学目标,拓宽学习者的思路,摆脱传统理论的束缚,实现从分析到设计的升华,是电子技术信息类专业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4、eDa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

4.1通过仿真软件代替硬件

eDa技术中有着大量专业的仿真软件,如SpiCe/pSpiCe、ewB、multisim等,可构建多种形式的实验、实习平台,进行电路仿真测试、交直流分析、频率响应分析、电路参数扫描分析、电路容差分析等。“以软代硬”弥补了实训设备的不足,使实训不再受到硬件条件的限制,促进高校教学手段现代化。

4.2利用eDa软件将硬件设计转换为软件设计

eDa技术的应用减少了实训对硬件设施的依赖,学员可凭借eDa软件平台进行电子产品的设计。例如protel、powerpCB、Layout等,通过设计,拔高了综合技能,且极大程度调动了学习的兴趣,激发了主观能动性。

4.3设计性实验、电路设计方案可通过eDa技术验证正确性

利用eDa技术可采用系统仿真或结构模拟的方法来验证实验或综合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这只需确定系统各环节的子项目和子模块便可轻松实现。仿真之后对构成系统的各子电路结构进行必要的模拟分析,以此来判断电路结构设计的正确性及各项性能指标的实现性。eDa技术的量化分析方法对于提高工程电子技术设计水平和电子产品质量,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4.4利用eDa技术优化设计电路的特性

众所周知,电子元器件的容差以及工作环境温度会对电路的稳定性产生极大的影响。传统的设计方法很难对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而彻底的分析,但采用eDa技术中的温度分析、统计分析功能,可以方便地分析各种环境温度条件下的电路特性,继而确定最佳元件参数以及电路结构和适当的系统稳定程度,优化电子产品设计。

4.5利用eDa技术对设计电路特性进行模拟测试

在电路设计过程中,需对大量的数据测试和特性分析进行处理,但由于测试手段、仪器仪表精度的限制,测试完毕,问题依然众多。在采用eDa技术后,大幅度的减轻了工作负担,交由计算机的自动化处理,轻松地实现全功能测试。

4.6易于并行操作,可采用“自顶向下”的设计程序和构建框架结构,从而确保设计方案整体的合理和优化

设计过程中子环节或子模块出现问题可以从局部解决,从而保证和支持多人同时并行地进行电子系统的设计和开发。这一特点对项目式设计或电子设计竞赛培训奠定良好的基础,激发了学员的创新思维,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

4.7降低设备损坏,减少器件、仪器仪表损耗,降低培训成本

以往在实训环节,大量的实验和课程设计,学员需花费很多时间忙于实验箱或面包板连线插件松动的检查,或焊接、连接电路、调试电路、处理数据和器件烧毁上。但有了eDa电子工作台,可以预先对实验或设计进行仿真测试,极大程度的避免了赘余繁琐。既节省培训或开发周期,又减少了器件及设备的损耗,节约了培训成本,提高了培训效率。

4.8利用eDa技术方便了实训报告、设计报告以及电子设计竞赛方案撰写

当学员在完成实验、课程设计时,经常会有大量的原理图绘制工作和电路图原理分析的内容,特别是当学员在参加电子设计类型的竞赛时,如何快速有效的完成设计竞赛题目,并提供条理通顺、附件齐全的设计报告,对竞赛结果的评定往往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因为eDa软件强大的交互兼容性,可导出不同格式、使用简单的粘贴复制功能,快速的将电路图、仿真文件等直接送到woRD中进行处理和文字编辑,继而形成高质量的实验、设计报告。

5、eDa技术培训平台的整合

培训机构或大中专院校可以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订单”,基于“性价比”原则出发,选择并整合出适用于自身专业定位的eDa软件系统和硬件开发系统资源。例如数字系统设计工具软件常见的有active-HDL、QuartusⅡ、maxplusⅡ、modelsim等,而针对模拟电路设计工具有SmarSpice、pSpice、HSpice等,版图设计方面的常见软件工具有mentor-Graphics、Cadence、Zeni、Synopsys、和Laker等,而专门针对系统建模与分析工具则有opnet和matlab,因具备相同功能的eDa软件系统和硬件开发系统门类繁多,因此整合eDa资源是一项迫切而必要的任务。

6、结语

eDa技术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提升了实训的层次,丰富了综合电子设计和设计性实验,“以软代硬”的方式在实训中完成设计、仿真、调试和制作,拔高了培训学员的开发能力。这样极大程度地节省了培训设备的投入,降低了管理成本和维护费用,丰富了实训内容,逐步地培养了学员的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实现了由分析到设计的质变。

参考文献

[1]孙加存,吴晓帆.eDa技术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55).

[2]潘松,黄继业.eDa技术与VHDL(3)[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9.

电力电子技术培训篇10

关键词教育系统工程空中乘务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以科学定位为立足点,优化职业教育层次结构,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树立系统培养的理念,坚持就业导向,明确人才培养规格、梯次和结构,明确高等职业学校定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作为一所以建设类专业为主的高职院校,我院以服务区域经济和建设行业发展需求为己任,探索“依托行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紧贴人才市场需求,铸造建筑特色的专业品牌。作为广东省第一大支柱产业,电子与信息技术产值连年提高,其中智能建筑电子产品市场需求旺盛,对楼宇智能化电子产品设计开发、生产、维修、技术服务人才的培养提出需求。这就要求我们以“工学结合”理念为指导,面向行业就业,对社会人才需求进行调研,科学定位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合理选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配备实践教学条件和教学团队,从而构建适合建筑行业需要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1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

1.1专业定位

在建筑行业,一方面智能家居市场需求旺盛,产品蓬勃发展,另一方面工程应用领域产品的技术性能尚处于开发改良阶段,调研表明毕业生主要工作于电子产品设计、样机制作、调试维修、生产线产品制程技术指导、质量成本控制等岗位。依据“工学结合”关于职业教育能力目标培养的理念,针对这些专业工作岗位,将其工作过程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主要包括:产品方案选择、电路原理设计、控制编程、电子线路制作、调试、测试、文件编写等。因此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要面向智能建筑电子产品设计与生产应用第一线,培养从事产品设计、生产、维修和技术服务工作,具有扎实的电子电路基础理论知识和分析能力,具有电子线路设计与产品制作工艺实践能力,能够胜任智能建筑电子产品的工程应用、安装调试、维修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1.2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为了实现培养目标,在培养过程中采取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包括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设计和教育方法等方面。

2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2.1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

根据专业设置,结合往届毕业生顶岗实习反馈信息,以及各类电子设计大赛和技能竞赛情况,我们认为需要提高学生在电子产品装配工艺、质量检测、成本控制方面的能力,加强pCB制造方面的动手操作能力,了解Smt技术工艺,因此结合专业定位和企业岗位实际调研制订课程体系改革重点:在专业课程中设置针对电路分析、设计、pCB绘图、样机制作、编程与调试、测试测量等技能的教学,以及积累电子产品工艺的设计和管理经验,如电子产品表面贴装(Smt)工艺、pCB制板等内容。针对产品设计工作过程中软硬件设计、pCB绘图、样机制作、测试,将专业课程体系划分为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课程、专业核心能力平台课程、专业综合能力形成课程和专业知识技能拓展课程,共26门专业课程,其中4门集中实训课,占总学时60%以上。包括电路基础、模拟电路、数字电路、C语言程序设计、检测与控制技术、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等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课程,电子CaD、电子测量与仿真技术、单片机应用设计、电子基本技能实训、电子产品装配工艺实训、电子线路应用实训、单片机原理与接口实训等专业核心能力平台课程,以及生产实习、智能建筑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专业证书考试训练、顶岗实习等专业综合能力形成课程,在专业知识技能拓展方面开设电气控制与pLC应用、集成电路应用、高频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eDa技术、智能卡技术、VB程序设计、建筑设备智能控制等课程。

2.2实践教学环境构建

为满足教学体系中的实践环节,配置专业实践条件和环境,包括电子技术应用实训室、电子加工工艺实训室、电子创新设计实训室和电子材料室。电子加工工艺实训室主要承担表面贴装(Smt)加工工艺实训、pCB线路板制作工艺实训和电子线路应用实训。配备的设备有:数控电路板雕刻机、热转印线路板制作机、腐蚀机、沉铜器、手动焊锡膏丝印机、真空吸笔、再流焊机、放大镜和热风拆焊台等加工与返修设备。

2.3教学团队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