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关于农产品的市场分析十篇关于农产品的市场分析十篇

关于农产品的市场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2:37:35

关于农产品的市场分析篇1

【文章摘要】

本文拟通过对淮安市生鲜农产品零售终端的消费者购买行为调查,对淮安市生鲜农产品零售终端消费者人口统计变量和消费者行为进行定量分析,得到消费者对淮安市生鲜农产品零售终端选择的影响因素,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出生鲜农产品零售终端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

生鲜农产品零售终端;影响因素;定量分析

1研究背景

我国生鲜农产品流通引入市场机制始于1985年,出现了农贸市场一枝独秀的局面,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传统的农贸市场已经不能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相匹配,2001年出现“农改超”试点,2005年商务部出台政策鼓励“农改超”,国内各级地方政府也表现出极大热情,提高资金对农贸市场进行超市化改造。国内学者何军(2005)、袁玉坤(2006)、何德华(2007)、周发明(2009)、赵晓飞(2009)、王杰(2012)对生鲜农产品零售终端做了大量的研究,已有的研究主要是通过通过调查消费者行为分析选择二元分类变量超市和农贸市场的影响因素。

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生鲜农产品零售终端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出现了大卖场生鲜区、社区生鲜超市、农贸市场等多元化生鲜农产品零售终端并存的局面,大卖场生鲜区依托大卖场自身品牌优势吸引城市居民,社区生鲜超市依靠地理位置优势辐射附近的社区消费者,传统农贸市场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新型生鲜农产品零售终端的存在无疑是被消费者认可的,城市居民的消费者行为决定着生鲜农产品零售终端未来的发展趋势,国内学者主要以二元变量生鲜超市/农贸市场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鉴于当前江苏淮安对全市生鲜农产品进行追溯体系建设,对农贸市场进行现代化升级改造,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对淮安城市居民进行访谈和问卷调研,将淮安市生鲜农产品零售终端分为三大类变量:农贸市场、大卖场生鲜区、社区生鲜超市,运用计量经济模型,从城市居民的个性和行为出发,通过实证分析影响城市居民对生鲜农产品零售终端选择的相关因素,探究生鲜农产品零售终端与城市居民选择行为之间的关系,为生鲜农产品零售终端建设提供思路和对策。

2研究方法

2.1调查方式

考虑到样本的真实性和调研结果的可利用性,为减少同质性调研误差,按照分层抽样原则,调研组样本取自淮安市淮阴区、清浦区、清河区、淮安区、开发区城市居民,采用街头随机拦截式现场问卷调查,考虑到系统抽样误差,采用大样本来减少调查误差,调查时间为2014年3月10日―2014年3月20日,共发放问卷800份,收回有效问卷694份问卷,有效率86.75%。

2.2问卷设计与研究内容

通过德尔菲法与文献探讨法确定调查问卷内容,第一部分为人口统计变量,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家庭人数、每周购买频率,采用选择题的形式;第二部分为城市居民的购买习惯和选择零售终端的影响因素,包括农产品质量、价格、便利性、购物环境、品种齐全、产品新鲜程度,采用5点李克特尺度进行测量,影响程度最小的为“1”,影响程度最大的为“5”。

2.3分析方法与计量模型

通过专家访谈、问卷调研,表明淮安市生鲜农产品的零售终端主要集中在各农贸市场、大卖场生鲜区、社区生鲜超市,因此多项Logistic离散选择模型(multinomiallogisticmodel)可以用来考察城市居民对零售终端选择的影响因素,计量模型:,假设城市居民选择大卖场生鲜区购买生鲜农产品,则因变量Y=“1”;假设城市居民选择社区生鲜超市购买生鲜农产品,则因变量Y=“2”;假设城市居民选择农贸市场购买生鲜农产品,则因变量Y=“3”。

3数据分析

3.1描述性统计分析

通过对调研问卷进行汇总分析,从购买者性别来看,女性相对较多,占58.6%,男性相对较少,占41.4%,这主要与女性承担家务较多有关;从购买者年龄来看,30-50岁占近总人数的近50%;从购买者学历层次来看,初中占比例最多为45.2%,高中学历其次,占32.6%,这与淮安当地整体学历不高有很大关联;购买者家庭常住人数6人以上12.3%,说明淮安当地家庭人数趋小;购买者家庭月收入2000-6000元的占61.5%,月收入>10000元的占4.6%,高收入人群所占在淮安比较低。具体人口统计特征详见下表一。

3.2城市居民对淮安生鲜农产品零售终端选择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本研究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利用最大似然法对调研数据进行多项Logistic回归,总模型似然比检验结果见表二,最终模型与只含有常数项的初始模型相比,-2LL值从1211.523下降至709.271,卡方值502.252,p值趋向于0,说明模型整体是显著的,数据详见表二。

从下面表三多项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的结果中可以看出:

模型1,就选择大卖场生鲜区的消费者与选择农贸市场消费者比较而言,通过对家庭月收入的分析结果知Sig.=0.010,B=0.348,对于城市居民选择农产品零售终端具有显著的影响,为正相关,说明家庭收入越高,城市居民就可能选择大卖场生鲜区;从对周购买次数的分析结果知Sig.=0.000,B=-1.164,表明周购买频次是城市居民选择生鲜农产品零售终端一个显著的影响因素,为负相关,表明购买频次越高,城市居民就越可能选择农贸市场;从对生鲜农产品质量的分析结果知Sig.=0.002,B=0.591,说明生鲜农产品质量显著影响城市居民选择农产品零售终端,为正相关,对生鲜农产品质量越重视,城市居民就越可能选择大卖场生鲜区;从对生鲜农产品种类的分析结果知Sig.=0.000,B=-0.677,表明生鲜农产品的种类显著地影响了城市居民对农产品零售终端的选择,为负相关,种类越齐全,城市居民就越可能选择农贸市场;从购买便利性的分析结果知Sig.=0.096,B=-0.313,说明购买便利较显著地影响城市居民对农产品零售终端的选择,为负相关,城市居民越看重购买的便利性,就越可能选择农产市场;从对购物环境的分析结果知Sig.=0.000,B=2.342,说明购物环境对农产品零售终端的选择有显著影响,为正相关,对购物环境要求越高,城市居民越愿意选择大卖场生鲜区;从对生鲜农产品价格的分析结果知Sig.=0.000,B=-0.689,影响显著,为负相关,城市居民对生鲜农产品价格越敏感,就越倾向选择农贸市场;从对生鲜农产品的新鲜度分析知Sig.=0.000,B=-0.550,影响显著,为负相关,说明对生鲜农产品的新鲜度越关注,城市居民就倾向选择农贸市场。

模型2,就选择社区生鲜超市的消费者与选择农贸市场消费者比较而言,通过对文化程度的分析结果知Sig.=0.006,B=-0.451,表明文化程度因素是城市居民显著影响选择零售终端,为负相关,表明文化程度越高,城市居民就越可能选择农贸市场;通过对周购买频次的分析结果知Sig.=0.000,B=-0.445,影响显著,为负相关,说明周购买频次越高,城市居民就越可能选择农贸市场;通过对生鲜农产品质量的分析结果知Sig.=0.016,B=0.326,影响较显著,为正相关,说明对生鲜农产品质量越重视,城市居民就越可能选择社区生鲜超市;通过对生鲜农产品种类的分析结果知Sig.=0.000,B=-0.958,影响显著,为负相关,说明生鲜农产品种类越齐全,城市居民就偏向选择农贸市场;通过对生鲜农产品购物环境的分析结果知Sig.=0.000,B=1.804,影响显著,为正相关,说明城市居民对购物环境越高,就越可能选择社区生鲜超市;从对生鲜农产品价格的分析结果知Sig.=0.019,B=-0.329,影响较显著,为负相关,说明城市居民对生鲜农产品价格越敏感,就偏向选择农贸市场;从对生鲜农产品新鲜度的分析结果知Sig.=0.000,B=-0.581,影响显著,为负相关,说明对生鲜农产品的新鲜度越关注,城市居民就倾向选择农贸市场。

(注:***表示估计值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表示估计值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

*表示估计值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

1)研究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对淮安市生鲜农产品零售终端的实证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城市居民的性别、年龄、家庭人口的数量对农产品零售终端的选择无显著性影响;影响城市居民生鲜农产品零售终端选择的因素包括:商品的质量、品种的齐全、购物环境、商品的价格、商品的新鲜度。农贸市场、大卖场生鲜区、社区生鲜超市各自有自身的特点吸引城市居民消费,是三个不同的细分市场,在短期内上述三个生鲜农产品零售终端将不会被相互取代。因此,农贸市场、大卖场生鲜区、社区生鲜超市为了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扬长避短,科学地制定改进措施来满足消费者需求。

第一、农贸市场的生鲜农产品质量有待提高。与大卖场生鲜区、社区生鲜超市相比,城市居民对农贸市场的生鲜农产品质量评价不高,这就要求农贸市场管理者加大对农贸市场的生鲜农产品质量管理,对农贸市场的经营户建立相应的监督奖惩机制,同时农贸市场营业户应该更加注重所购进的生鲜农产品质量,从正规渠道进货。

第二、不断改善农贸市场的购物环境。与大卖场生鲜区、社区生鲜超市相比,城市居民对农贸市场的购物环境不满意,从硬件建设上,各级政府应该加快推进农贸市场的现代化建设;从软件建设上,农贸市场管理者加强农贸市场的日常管理,提高服务水平。

第三、通过各种方式严控运营成本,降低大卖场生鲜区、社区生鲜超市的生鲜农产品价格。与农贸市场相比,大卖场生鲜区、社区生鲜超市商品价格偏高,大卖场生鲜区、社区生鲜超市应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整合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有效降低商品价格。

第四、丰富生鲜农产品的品种。大卖场生鲜区、社区生鲜超市经营的生鲜农产品品种少,这会影响城市居民的购买次数,市大卖场生鲜区、社区生鲜超市应根据城市居民的不同的需求,合理地选择经营的生鲜农产品品种。

第五、使出售的生鲜农产品更新鲜。淮安城市居民倾向去农贸市场购买生鲜农产品,其原因之一是认为农贸市场的商品更新鲜,这就要求大卖场生鲜区、社区生鲜超市提高物流配送的速度,通过各种方式使生鲜农产品尽快销售,使之形成良性循环。另一种原因是:通过深入访谈,淮安城市居民对新型消费模式缺乏了解,比如:消费者对超市的冷鲜肉就缺乏了解,不清楚冷鲜肉的加工工艺与好处,总认为大卖场生鲜区、社区生鲜超市的冷鲜肉没有农贸市场的肉新鲜,今后,地方政府应该发挥“政府公信力”,加大宣传力度。

【参考文献】

[1]张磊王娜赵爽.中小城市居民消费行为与鲜活农产品零售终端布局研究―以山东省烟台市蔬菜零售终端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3,(6).

[2]赵晓飞杨英.消费者生鲜农产品购买渠道选择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武汉市武昌区的调查[J].财贸研究,2009,(2).

[3]刘李峰武拉平张照新.价格、质量对超市农产品经营影响的实证研究―来自消费者角度的证据[J].中国农村观察,2007,(1).

[4]袁玉坤孙严育李崇光.农产品渠道终端选择的影响因素及选择群体的特征分析―以武汉市居民生鲜农产品消费调查为例[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1).

[5]何德华周德翼.消费者生鲜农产品购买行为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7,(8).

[6]董晓霞.我国生鲜农产品居民消费差异分析[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5,(8).

关于农产品的市场分析篇2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供应链网络;空间价格均衡;变分不等式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4)09-0044-06

UrbanruralintegratedSupplyChainDesignand

analysisBasedonSpatialpriceequilibrium

wanGKe,LiZhen,ZHoUJian

(Schoolofmanagement,ShanghaiUniversity,Shanghai200444)

abstract:BriefanalysesofthecurrentfragmentedstatusofurbanandruralcommoditymarketinChinaaswellasthediscrepancyofspatialpricearepresentedfirstinthispaper.afterthat,aframeworkofhowtoapplythistheorytothedesignandanalysisoftheurbanruralintegratedsupplychainisproposed.moreover,aspecificcasestudyonthesupplychainofagriculturalproductsinurbanandruralareaswithtypicalcommunitystructureisillustratedinordertogiveadeependescriptionoftheframework.

Keywords:urbanruralintegration;supplychainnetwork;spatialpriceequilibrium;variationinequality

1引言

近年来,城乡一体化逐渐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尤其是党的十以来,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已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下,解决好“三农”问题最重要的是促进社会资源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交换,增强农村发展活力。而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借助商品流通市场这个载体经济来完成。因此,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发展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一个必然要求。特别是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严重滞后的条件下,有必要借助城市商品流通市场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和理念,将农村市场纳入现代商品流通体系,提高农村市场商品流通效率。

商品流通一体化体系的建立就需要依赖于物流和供应链的一体化设计。高效的现代城乡供应链体系能够减少城乡间物流成本,一方面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它又是城市工业产品和公共服务输向乡村的有效途径,因而在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中起着重要作用。

农产品供应链和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城乡流通体系发展也是商品流通及农村经济领域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早已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例如,刘伟华等提出了基于核心销售商的农产品封闭供应链运行模式[1];刚翠翠和任保平提出了在我国城乡商贸流通中发展连锁经营的实现对策[2];张学海分析了我国城乡商品流通的差异及形成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3]。就目前相关文献而言,对于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一般局限于农村视角,而对于城乡流通体系的研究一般都采用定性分析方法,很少采用数学建模等定量分析方法,且在研究过程中没有考虑城乡居民福利的改善。

空间价格均衡(Spatialpriceequilibrium,简称Spe)理论的研究起始于enke[4]、Samuelson[5,6]等对空间分割市场间的价格关系及贸易问题的研究。nagurney及研究团队对Spe理论与交通、物流及供应链网络优化问题进行了许多深入研究[7~9]。国内学者关于Spe问题的研究也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例如,孙会君和高自友研究了基于Spe的物流中心选址双层规划模型[10];张贝等则在双层规划模型基础上,考虑了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物流中心选址优化模型[11];叶彩鸿等利用Spe准则来优化一个三级供求网络的物流配送量[12];周艳山等研究了一个两级供需网络并建立了以Spe为约束的供应链优化模型[13]。可以看出,国内外相关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一般供应链网络背景下的空间价格均衡问题,而很少将Spe理论应用于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供应链模式设计与分析。

本文基于目前我国城乡供应链发展形势,分析了城乡商品市场分割现状与空间价格差异,将Spe理论引入到城乡供应链一体化设计中,系统介绍了利用Spe理论进行城乡供应链一体化设计及分析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为承载城乡间商品流通的供应链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2我国城乡商品市场分割现状与空间价格差异

目前,我国城乡商品市场仍然表现出明显的二元结构特征,无论在市场化程度、市场容量还是市场化效率上都是严重失衡的。这里可以通过比较城乡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来衡量城乡商品市场的分割程度,从一个侧面反映当前我国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的发展和变化趋势。该思想来源于Samuelson的“冰川模型”[6],即不同地区的商品价格在考虑运输成本之后仍然存在的差异反映了这些地区间的贸易壁垒和市场分割程度[14]。

图1显示了我国近十年(2002~2011年)城乡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在这十年中城乡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一直存在一定差距(农村高于城市),说明农村城市间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市场分割现象;2002~2008年间城乡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差异较大,2009年后差异相对较小,该变化趋势被认为与近年来国家积极推进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以及“家电下乡”等促进农村商品市场发展的惠农政策密切相关。

以上所反映的是我国总体城乡市场分割情况,下面具体以长三角地区5个主要农产品市场为例比较几种典型蔬菜的空间价格差异。图2为5个市场在最近一个月内(2013年2月10日至3月10日)6种蔬菜的平均价格统计。可以看出,同一种蔬菜在不同市场内,甚至同一城市的不同市场内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韭菜的平均价格相差达252%(最低197元/kg,最高694元/kg)。即在长三角地区这个较小的区域范围内农产品市场也存在着明显的市场分割,空间价格差异显著。

上述分析显示:地区差异(即使在较小的区域范围内)对于某些商品(特别是时效性强的鲜活易腐产品)的价格具有重要影响。而缩小地区差异,提高市场一体化程度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提高商品流通渠道的效率,加强供应链一体化运作。Spe理论正好为跨区域的供应链网络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3城乡供应链一体化设计思路与研究框架

31空间价格均衡理论与社会福利分析

Spe理论(参考文献[5])描述的是被空间相隔的供应市场和需求市场之间的商品运输量、交易成本及商品价格存在的相互影响并最终达到均衡状态的关系。它是大跨度区域内商品流通所普遍遵循的价格规律。

Spe理论为分析大跨度区域内的商品流通问题提供了一个有力工具。与传统的供应链研究通常从优化的视角考虑供应链利润最大化不同,Spe理论还为本文从社会福利的角度对城乡一体化供应链进行分析和论证提供了便利。

城乡供应链一体化设计作为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的一项重要途径,具有重要的公共利益属性,特别是农产品供应链还关系所有城乡居民的基本民生问题。因此,城乡供应链一体化设计与管理通常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与参与,并需要考虑社会的总体福利状态。不同的流通体系结构或定价策略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市场表现,而通过空间价格的均衡状态,可以进一步分析不同的流通体系结构或供应链设计所导致的社会福利问题。即考虑均衡状态下各个区域的商品价格、交易规模、交易成本等要素,分析各方的利益分配和福利状况,从而使流通渠道的选择和供应链设计能够让商品流通趋向于预期的状态和目标。

32基于Spe的城乡供应链研究框架

基于Spe的城乡供应链一体化设计与分析主要遵循设计分析论证调整完善并不断重复直至提出合理方案的基本思路(如图3所示),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供应链设计。从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视角出发,将城乡商品流通全过程(工业品从原材料加工及农产品从种植饲养源头到城乡居民的最终消费)纳入到一个完整的供应链中进行管理,进行城乡供应链一体化设计,主要包含供应链结构、供应链内部协作机制、产品定价策略与利益分配等问题。

(2)均衡分析。合理有效的供应链设计需要进一步的分析与论证。利用Spe理论,分析相应的均衡状态,主要考虑均衡状态下的商品价格、成交数量及流通成本等要素。通过对各方行为方式的建模,得到的均衡状态反应了该供应链设计下各方的最优行为方式及系统的全局状态,为供应链设计的有效性论证提供了基础。

(3)社会福利分析。在均衡状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供应链设计目标,如社会总流通成本优化、增大城乡农产品供给数量及缩小城乡农产品价格差异等,对均衡状态下的社会福利状况进行分析,如消费者剩余、城乡居民福利及社会流通成本等,从而论证供应链设计的有效性。

(4)调整完善、提出方案。根据上述分析结果进行不断地调整和完善,最终提出有效的供应链设计方案及相关政策建议。在这一过程中还可以利用综合集成的社会计算模拟方法[15,16],结合所建立的数学模型与数值计算实验,对供应链进行模拟分析。4具有典型群落结构的城乡农产品供应链一体化设计

下面以城乡农产品供应链为例,结合上述研究框架对不同的结构模式进行分析。

图4显示了两种典型的城乡农产品供应链结构。其中,直接型(图4(a))是一种最简单的流通方式,即由乡村农户直接进入市场进行农产品交易。该模式在众多中小城镇相对普遍。而因为乡村农户的分布通常具有部分聚集、相对分散的特征(如农村村镇、居民点),也使农产品流通形成了另一种具有典型群落结构的集运模式(图4(b))。在这种模式下主要由大型超市、配送中心、合作社等收购农产品,再由这些“中介”通过自己的渠道将农产品销往城镇农产品市场。

通过供应链均衡状态分析,就可以有效地比较这两种供应链结构所导致的不同的市场表现结果,并进一步分析相应的社会福利问题以及对城乡农产品市场发展的影响。

现假设在某一城乡区域中共有m个农户和n个农产品市场,i(1≤i≤m)表示第i个农户,j(1≤j≤n)表示第j个农产品市场,且仅考虑某单一农产品。si表示第i个农户的该农产品的生产量(si≥0,所有农户生产量组成向量s),生产成本pi是生产量的函数,即pi=pi(s)。dj表示第j个农产品市场的需求量(dj≥0,所有市场需求量组成向量d),销售价格rj是需求量的函数,即rj=rj(d)。

41直接型农产品供应链模式

直接型模式可以等价地描述为由m个供应市场(乡村农户)和n个需求市场(农产品市场)共同组成的商品流通市场,进而可以直接利用Spe理论中的基本均衡模型[5,7]进行分析。

假设第i个农户运送到第j个农产品市场进行销售的流通量为qij(qij≥0,所有流通量组成向量q),单位交易成本(含运输成本、市场管理费用等)是流通量的函数,即cij=cij(q)。则该模式下的均衡条件可表示为:

42集运型农产品供应链模式

针对如图4(b)所示的具有典型群落结构的集运型模式,假设在农户和农产品市场间设置了l个村镇农户店,k(1≤k≤l)表示第k个村镇农户店。农户可以自由选择村镇农户店进行交易,村镇农户店可以自由选择农产品市场。

421农户的均衡状态

假设q1ik表示第i个农户运送到第k个村镇农户店的该农产品数量,交易成本为c1ik=c1ik(q1ik);交易价格为ρ1ik。对于每个农户i,要实现自身利润最大化,最优决策可以表示为如下模型:

maxlk=1ρ1ikq1ik-pi(si)-lk=1c1ik(q1ik)

stsi=lk=1q1ik

q1ik≥0,k=1,2,…,l(3)

所有农户同时达到均衡可用变分不等式[7]表示为:

mi=1lk=1c1ik(q1ik)q1ik+γ1i-ρ1ik×q1ik-q1ik+

mi=1pi(si)si-γ1i×si-si+mi=1si-lk=1q1ik×γ1i-γ1i≥0(4)

式中γ1*i是在均衡状态下式(3)中目标函数关于约束si=lk=1q1ik的拉格朗日乘子,可以理解为农户进行农产品生产愿意付出的最大单位生产成本;式(4)中3个变分不等式的经济含义分别为:在均衡状态下如果农户与村镇农户店之间存在交易,则此时的边际交易成本与生产成本之和正好等于交易价格,若边际交易成本与生产成本之和大于销售价格,则不会有交易发生(即无利可图);当边际生产成本大于农户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愿意付出的最大生产成本时,则农户选择不生产;当存在生产活动时,还应满足供需平衡。

鉴于乡村农户分布的典型群落结构特点,农户与所在群落外的其他农户店之间通常具有较高的交易成本,导致农户选择就近交易。这一特点也可以通过上述模型反映出来,当农户与较远的村镇农户店因为运输等因素使边际交易成本大于销售价格与生产成本之差时,则因无利可图不会有交易发生。

422村镇农户店的均衡状态

村镇农户店在收到农产品后,又将其销售给下一级的农产品市场,期间会产生一定的存储费用c2k=c2k(q1ik)。假设第k个村镇农户店与第j个农产品市场间的交易价格为ρ2kj,交易数量为q2kj。

与前述农户的均衡状态分析类似,村镇农户店要求利润最大化时决策模型的最优性条件也可以用等价的变分不等式表示。所有村镇农户店同时满足均衡条件用变分不等式表示为:

mi=1lk=1c2kq1*ikq1ik+ρ1*ik-γ2*k×[q1ik-q1*ik]+

lk=1nj=1[γ2*k-ρ2*kj]×q2kj-q2*kj+lk=1[mi=1q1*ik-nj=1q2*kj]×[γ2k-γ2*k]≥0(5)

其中γ2*k是村镇农户店要求利润最大化时的目标函数关于供需平衡约束nj=1q2kj=mi=1q1ik的拉格朗日乘子。

423农产品市场的均衡状态

农产品市场在选择村镇农户店以购进农产品时不仅要考虑村镇农户店的报价,同时还要考虑相应的交易成本。假设第k个村镇农户店与第j个农产品市场间的交易成本为c3kj=c3kj(q2kj)。而第j个农产品市场面向终端消费者的销售价格为rj,类似于上述均衡状态分析,农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为:

lk=1nj=1[ρ2*kj+c3kj(q2*kj)-r*j]×[q2kj-q2*kj]+

nj=1[lk=1q2*kj-dj(r*j)]×[rj-r*j]≥0(6)

424供应链的均衡状态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得到集运型农产品供应链的Spe状态就是寻找一组均衡解(s*i,q1*ik,γ1*i,γ2*k,q2*kj,r*j)同时满足式(4)、式(5)和式(6)以使由农户、村镇农户店、农产品市场构成的整体达到均衡。

对于这类变分不等式问题可以采用nagurney等[17]提出的修改投影算法求解;也可以利用matlab、Cplex等软件包含的成熟的算法工具箱进行求解。本文将利用变分不等式与互补问题之间的关系,将变分不等式转化为互补问题进行求解,详细内容可参考nagurney[7]关于变分不等式与优化问题、变分不等式与互补问题的详细描述。

43算例分析及模式比较

针对上述两种典型的城乡农产品供应链模式,本节将结合具体的算例进行分析和比较。首先给出所涉及的成本函数和需求函数,并代入以变分不等式形式表示的均衡条件的互补问题[7]中,再结合流量守恒约束,利用Lingo11软件包进行求解,得到不同供应链模式的均衡状态并进行对比分析。

现假设在某一城乡区域中,共有4个农业大户提供农产品生产供给,两个农产品市场面向城市需求市场进行农产品销售,且4个农户分别位于空间分隔的两个群落内(如图5所示)。4个农户的生产成本函数分别为:p1=4(s1)2+s1s2+8s1,p2=5(s2)2+s1s2+7s2,p3=4(s3)2+s3s4+10s3,p4=6(s4)2+05s3s4+15s4。农产品市场的需求函数分别为:d1=-3ρ31-2ρ32+1500,d2=-3ρ32-ρ31+1200。

431直接型

该模式(图5(a))下,各个农户直接进入农产品市场进行交易,假设交易成本函数分别为:c11=3q11+3,c12=4q12+5,c21=4q21+55,c22=2q22+3,c31=4q31+5,c32=3q32+3,c41=4q41+55,c42=2q42+3。

将以上函数代入式(1)的互补问题并结合流量守恒约束式(2)进行求解,求得均衡状态下农户的生产规模为s1=680,s2=629,s3=667,s4=554;农产品市场的农产品销售价格为r1=29886,r2=29585;各农户与农产品市场之间的流通量分别如图5(a)中的标注所示。

432集运型

该模式(图5(b))中,4个农户所处的两个群落各设置了一个村镇农户店。两个群落间的空间分割导致农户与自身所处群落外的村镇农户店具有较高的交易成本,所以仅考虑农户与自身所处群落的村镇农户店之间的交易,交易成本函数分别为:c111=15(q111)2+3q111,c121=15(q121)2+4q121,c132=2(q132)2+4q132,c142=15(q142)2+5q142。

两个村镇农户店的存储成本函数分别为:c21=15(q111+q121)2,c22=15(q132+q142)2。村镇农户店与农产品市场间的交易成本函数分别为:c311=3q211+3,c321=4q221+55,c312=4q212+5,c322=2q222+3。

将以上所有涉及的成本函数和需求函数代入式(4)、式(5)和式(6)的互补问题中并结合供应链各层间的流量守恒约束进行求解,得到均衡状态下农户的生产规模为s1=1542,s2=1285,s3=1467,s4=1162;农户与村镇农户店之间的交易价格为:ρ111=ρ121=19342,ρ132=ρ142=20170,ρ112=ρ122=ρ131=ρ141=0;村镇农户店与农产品市场之间的交易价格为ρ211=ρ212=27821,ρ221=ρ222=28059;农产品市场的农产品销售价格为r1=29548,r2=29270。农户与村镇农户店之间的交易量以及村镇农户店与农产品市场之间的交易量分别如图5(b)中的标注所示。

433两种模式的比较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相同的市场需求和生产供给条件下,不同的供应链模式导致了不同的均衡结果。集运型模式在农产品市场上的终端销售价格低于直接型,而总体生产和交易规模却大于直接型。图5显示了不同模式下的具体流通情况。当然,这一结论与两种模式各自的交易成本结构密切相关。通常,集运型模式因为专业化服务和运营而具有较好的规模经济效应,在达到一定的交易量后,平均交易成本较低,因而促进农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并降低了销售价格。

在上述分析结果的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计算不同模式供应链中的利润分配以及相关的社会福利状态。本算例中,直接型模式发生的总流通成本为124458,总利润为627866;集运型模式的总流通成本为838006;总利润为767379。可以看出集运型模式的总利润和生产交易规模都有较大的提高,而终端销售价格却相对较低。因而从理论上验证了集运型农产品供应链模式相比于直接型模式在促进城乡物资流通、稳定物价方面的优势。

5总结

本文首先简要分析了我国目前城乡商品市场分割与空间价格差异的现状。然后提出了利用Spe理论进行城乡供应链一体化设计与分析的一般思路与研究框架,并给出了一个具体研究实例。实例显示,在相同的市场需求和生产供给条件下,不同的供应链模式对于市场中的商品价格、交易规模及物流成本等影响城乡社会福利状态的关键因素具有重要影响,而基于Spe理论的研究思路和框架正为这类问题的分析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和工具。

参考文献:

[1]刘伟华,刘彦平,刘秉镰.绿色农产品供应链封闭化改造方法及其实践研究[J].软科学,2010,24(4):48-52.

[2]刚翠翠,任保平.城乡双向商贸流通下连锁经营网络体系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11,(3):21-25.

[3]张学海.我国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12,(7):21-25.

[4]enkeS.equilibriumamongSpatiallySeparatedmarkets:Solutionbyelectricanalogue[J].econometrica,1951,19(1):40-47.

[5]Samuelsonp.SpatialpriceequilibriumandLinearprogramming[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52(42):293303.

[6]Samuelsonp.theoreticalnoteontradeproblem[J].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1954,(46):145-164.

[7]nagurneya.networkeconomics:aVariationalinequalityapproach[m].Kluweracademicpub,1998.

[8]LiuZ,nagurneya.multiperiodCompetitiveSupplyChainnetworkswithinventoryingandatransportationnetworkequilibriumReformulation[J].optimizationandengineering,2012,13(3):471-503.

[9]Yum,nagurneya.CompetitiveFoodSupplyChainnetworkswithapplicationtoFreshproduce[J].europeanJournalofoperationalResearch,2013,224(2):273-282.

[10]孙会君,高自友.基于空间价格均衡的物流中心选址双层规划模型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3,36(7):39-42.

[11]张贝,高自友,张好智.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物流中心选址优化模型及算法[J].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2005,5(5):63-69.

[12]叶彩鸿,董新平,李丽.一类基于Spe的物流配送量优化模型[J].管理学报,2007,4(3):284-287.

[13]周艳山,姚锋敏,滕春贤.基于空间价格均衡理论的二层供应链网络模型研究[J].运筹与管理,2010,19(2):22-25.

[14]柳思维,唐红涛.关于城乡二元商品市场格局及城乡商品市场和谐发展的探讨[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1):82-88.

[15]盛昭瀚,张维.管理科学研究中的计算实验方法[J].管理科学学报,2011,14(5):1-10.

关于农产品的市场分析篇3

关键词:农产品贸易;竞争关系;出口相似性指数

一、引言

对贸易关系的确定是研究双边贸易的基础,对确定双边贸易合作有无潜力具有重大的作用,因为竞争性越大的国家组成自由贸易区。所产生的利益越大。对于贸易竞争关系确定的方法和标准很多,当某国的主要出口产品类别与另一国的主要进口产品类别相吻合时,两国的互补性就大(于津平,2003);国家或地区间的贸易结构如净贸易比的皮尔逊相关系数的大小也可以用来判断贸易竞争关系。当相关系数越大时,表明两国的贸易相似程度越高,在贸易上的竞争态势越明显(闫成海,2003)。利用出口相似性指数也是特别适用的方法,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制造业方面的分析(许兴鹏、宋立刚,2002)。

近年来,随着中国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升温,对中国与日本、韩国双边贸易关系的研究也逐渐增多。parkji—hvun(2002)通过对中日韩三国间贸易额的比较研究,认为三国间的农产品贸易将进一步扩大,竞争也随之更加激烈,贸易依存度更强;刘鸿雁、刘小和(2005)将农产品划分为14类,并计算了1999年和2003年中日韩三国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认为中国农产品仍然是以传统自然禀赋优势参与三国间贸易,贸易方式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张慧智(2006)利用贸易结合度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对中日韩三国农产品贸易状况进行了概括性描述,认为三国农产品贸易互补性与竞争性共存,韩日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最强,中日农产品出口竞争力最弱。www.133229.com崔超,吴林海(2007)利用hs分类数据。截取了1996年、2000年和2005年的数据,研究了中日韩三国相互贸易关系。在其研究中指出中日韩三国问的农产品相似性指数高于市场相似性指数,中日韩三国在出口市场上的竞争有目趋激烈的趋势。该研究的总体判断是:中日韩三国之间的贸易关系以竞争为主。

已有的研究就贸易关系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还存在以下缺陷与不足:(1)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从产品或者市场一个角度来测度贸易竞争关系,不够全面和准确;(2)利用的出口相似性指数是没有经过改进的指标,此种没有经过改进的出口相似性指数存在若干局限;(3)在计算数据上主要是采用两位数(2一digit)的分类数据,这样分类的数据过于综合,汇总数据的缺陷是数据加总过程中可能掩盖实际存在的竞争关系。

笔者将利用出口相似性指数。分别从产品和市场两个角度来实证分析中国与日本、韩国农产品贸易竞争关系。并探析其变化趋势,以期为加强中国与日本、韩国农产品贸易合作提供实证依据。

二、研究方法、分析框架及数据说明

1-出口相似性指数及其适用性改进

(1)产品相似性指数

产品相似性指数用来衡量任意两国或两组国家在第三市场或世界市场上的出口产品的相似性程度,计算方法为:

上式中:sp(ij,k)表示i国和j国出口到市场k的产品相似性指数,i、j表示所要比较的任意

两个国家,k表示第三市场或者是世界市场,x表示出口,x:。/xi。代表i国出口到k市场所占份额,xlk/)(jk代表j国出口到k市场的产品中第1种商品所占份额。如果i国和j国出口场的商品的分布完全相同,则该指数为100;若完全不相似,则该指数为o。

(2)市场相似性指数

市场相似性指数用来衡量任意两国或两组国家出口市场分布的相似程度,计算方法是:式中:s“(ij,1)表示i国和j国产品1的市场相似性指数,x:。/x:表示i国对于产品l出场所占比重,x:l/×表示j国的l产品出口到k市场占总l产品的出口比重。为了调整国家规模相差过大带来的问题,glickandrose(1998)用出口份额代替了出口额,对这个指数进行了修正,修正后的市场相似性指数为:sm(¨卜∑[(器).(该指数是从i国和i国出口到k市场的贸易额的加权平均数。如果i国和i国出口商品的市场分布完全相同,则该指数为100;如果i国和;国出口商品的市场完全不相似,则该指数为0。

无论是对于产品相似性指数还是市场相似性指数都只是出口相似性指数在产品和市场上的两种表现形式。如果这个指数随着时间上升,则表明两国的出口结构趋于收敛,同时也意味着这两个国家在第三市场上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另一方面,指数下降意味着两圉在第三市场上的专业化分工程度正在上升,两国的商品贸易关系是互补的。

2.分析框架及思路

两个国家或地区间贸易关系既体现在产品上,同时也体现在市场上。单独的从某个部分或角度分析。并依此为依据来判断农产品贸易竞争关系强弱是失之偏颇的。对贸易关系的分析必须把产品和市场两个角度结合起来,综合考虑才够全面和深入。笔者对贸易关系的分析是基于以下两个框架和判定标准:(1)如果两个国家出口的农产品同时集中于某个市场,但是在出口的产品结构上具有很大的差异性,那么两者的贸易关系将不是以竞争性为主;(2)如果两个国家都同时出口同一种产品,并且都具有比较优势,但是两个国家的出口市场具有明显的划分,出口市场截然不同,那么此国家间的贸易关系也不是竞争的,可能存在互补关系。

笔者将分别从产品和市场角度来综合测定两个国家问的贸易竞争关系。主要利用产品的出口相似性指数来定量测算两个国家的产品市场的差异程度:另外利用市场的相似性指数来测定农产品贸易的市场相似性程度.从而综合度量中国与日本、韩国的农产品贸易关系中所体现的竞争程度的大小。

3.数据来源及说明

农产品是一大宗商品,对其范围的规定和理解没有统一的标准。世界粮农组织(fao)编制的粮农组织年鉴中对农业产品的定义为:“农产品贸易总值”是指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ltc)第0条(不包括第03款和081.42项),第l条以及第21、22、26款(不包括第266、267和269组)和29款、第232分组以及第4条(不包括411.1)的总和;“鱼类和渔产品”是指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第03类、第411.1分组合第081.42项的总和。“林产品”是指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第246、247、248、251分组(不包括第251.1分组)、634分组(不包括第634.9分组)和641组的总和。

笔者对本研究中的农产品范围界定在粮农组织的农产品、鱼类和渔产品的总和,而不包括其定义的林产品。笔者计算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联合国统计署创立的贸易数据库(comtrade)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rev.2的四位数(4一digit)数据①。

三、中国与日本、韩国农产品贸易竞争关系的实证分析

1.从产品角度分析

表1列举了中国与日本、韩国在世界市场的产品相似性指数。在世界市场上,2005—2006年中国与日本农产品的产品相似性指数都在65%以上,中国与韩国该指标数值则都在70%以上。产品相似性水平很高。另外,在世界市场上,中国与日本、韩国农产品产品相似性指数的上升趋势非常明显。1985年,中国与日本、韩国的产品相似性指数仅为19.35%和26.80%,此后一直上升,2005年,达到最高水平的【7】.05%和77.65%。所以,从农产品总体出口来看,中国与日本、韩国农产品出口在产品上的相似性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为了更好地说明中国与日本、韩国农产品出口的产品相似性。笔者选择了对三国农产品出口都至关重要的美国市场进行了分析(见表1)。计算结果显示:在美国市场上,2005—2006年中国与日本的产品相似性指数在55%以上,而与韩国则在45%以上,产品相似性指数依然很高,但是,2005—2006年中国与日本的农产品出口产品相似性指数开始超过韩国。它改变了1990以来,无论在世界市场还是美国市场.中国与韩国农产品的产品相似性指数都大于日本的态势。

2.从市场角度分析

表2呈现了中国与日本、韩国分别在蔬菜和水果两种产品上的市场相似性指数。从蔬菜产品来看,2004—2006年中国与日本的市场相似性指数都在15%一20%之间,与韩国的市场相似性指数在2005—2006年略高于日本,但是仍然在20%以下。与65%以上产品相似性指数相比较(世界市场2005—2006年),市场相似性水平总体水平不高。另外,中国与日本蔬菜产品的市场相似性指数下降趋势明显,从1990年的29.04%一直下降到2006年的10.74%。而中国与韩国蔬菜产品的市场相似性指数上升趋势明显,市场相似性指数已经从1990年的10.1l%上升到2006年的19.65%。

从水果产品的市场相似性指数来看,中国与日本、韩国都分别高于蔬菜产品。从而在国际市场上。水果产品的竞争激烈程度要高于蔬菜产品。另外。中国与日本在水果产品市场相似性指数的下降趋势依旧,从2000年的43.43%下降到2006年的16.73%,而中国与韩国水果产品的市场相似性指数的上升趋势却并不明显。虽然市场相似性指数从1990年的20.1l%上升到2()04年的41.90%.但此后两年却出现了下降趋势,到2006年已经降到28.72%。

四、简短结论

1.从未来发展中日韩三国农产品贸易来看,政策上关注和解决产品层藏相似性过高的问题至关重要。中国与日本、韩国农产品的产品相似性指数的上升趋势能说明问题的紧迫性。

2.中国与日本、韩国农产品贸易的产品相似性大于市场相似性。虽然欧盟、美国等国家或地区同为中日韩三国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但是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市场相似性指数小于产品相似性指数。日本、韩国同为亚洲发达国家,而且国土面积较小,与中国农产品出口在产品上表现出较大的雷同,这与经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常识不符,形成这种贸易格局可能与日本和韩国农业高保护带来的生产及贸易扭曲有关。’

3.中国与日本、韩国由于出口市场上的差别决定了其农产品贸易关系仍然不会以竞争为主。也就是说,中日韩三个国家出口产品存在非常大的雷同,但是由于矗j口市场的较大差别,两者的贸易关系也不会是竞争的,而且还可能存在很强的互补关系。

中国与日本、韩国的农产品贸易关系还受双方农产品贸易政策的影响。如果未来中日韩三方都注重出口产品专业化的话,那么这种竞争在主要市场上将有下降的趋势。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中国与日本、韩国在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框架下正在积极谈判,试图加强在农业领域的合作。可以预测,在自由贸易区框架下,随着农产品关税的逐步削减、农业生产分工的进一步深人,三国农产品在产品上的差别都将得到强化。在双方合作情况下市场开拓会进一步条理化,竞争也将更加有序,从而表现在产品上的竞争也将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注释:

①国际贸易标准分类自1988年也有了第三次修订本——sitcrev.3的商品分类方法,它与s17rcre;.2商品分类方法并行使用,为了研究在此以前的年份的贸易并为了使前后标准分类的数据保持一致,所以本研究所用的农产品贸易数据是sitcrev.2的商品分类方法得h{的数据。

【参考文献】

1崔超、吴林海,(2007)“中日韩=三国农产品贸易竞争关系的研究,”《国际贸易问题》第7期。

2刘鸿雁、刘小和,(2005)“巾日韩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研究.”《农业经济问题》增刊。

3孙林、赵慧娥.(2004)“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波动的实证分析,”《中国农村经济》第7期。

4许心鹏、宋立刚,(20d2)“出口相似性与东亚发展模式,”《世界经济文汇》第5期。

关于农产品的市场分析篇4

关键词:零售业态变迁SCp范式消费者效用

农产品零售业态的健康发展对于满足居民的农产品消费需求,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农产品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及繁荣农产品市场有着重要作用和意义。经过经济体制30多年来的改革,四川农产品零售业态经历着变革。从1979年实行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以来,农贸市场开始取代国营和集体零售组织,成为四川农产品零售业态的主要组织形式,发挥了和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因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方式、消费结构的变化,农贸市场已不能完全满足消费者的需要。20世纪90年代,超市零售作为农产品的一种新的零售业态开始出现,四川随之也引进了这种零售形式,逐渐与传统农贸市场零售构成四川农产品零售业态的主要形式。基于此种变化,应该怎样去把握变迁的源泉和动力,找到影响变迁的诱因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对于政府规范农产品零售市场以及零售组织经营管理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关研究综述

农产品零售业态从营销学的角度可以理解为处于农产品营销渠道终端市场的一种组织形式,农产品营销渠道是指农产品及相关服务通过一系列相互依存的组织或个人,从提供者转移到消费者的途径、过程以及相互关系(李春成、李崇光,2007)。因此本文将农产品零售业态定义为通过买卖形式将农产品直接售给消费者的商品销售行业。国内学者对农产品零售业态变迁问题直接进行研究的文献不多,其代表主要有:董晓霞等(2006)把我国城市农产品零售业态变迁过程划分为三个时期,国营菜场时期、农贸市场时期和超市迅速发展时期,并阐述了超市零售对农户的影响。邓涛(2006)对我国的生鲜零售业态变迁历史作了细致介绍,指出超市取代农贸市场的生鲜零售主导地位,是生鲜零售业态变革的正确途径。宣亚南等(2003)对生鲜超市压倒农贸市场的可能性进行分析,对两种零售组织也理出了一些各自的特点,认为生鲜超市取代农贸市场暂时还有难度。

业界对农产品营销渠道的选择问题和零售终端组织形式的超市零售有大量研究,其主要的学术观点集中于超市是否能很快取代农贸市场的主导地位。胡定寰等(2003)通过对北京市民蔬菜消费现状的调查,建立二元选择模型,研究了城市居民“生鲜”消费趋势和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指出消费者收入的提高,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以及超市本身经营特点,超市扩大“生鲜”农副产品的销售数量和范围,逐步地取代农贸市场和个体经营商贩,将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齐永智(2004)认为农产品超市是未来农产品销售的主渠道;左两军(2006)在分析了我国农产品超市经营的动因之后,提出农产品超市经营是未来发展趋势,但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李春成等(2007)认为由于超市和农贸市场不同的特点,使其有各自的市场空间,一定时期内会继续共存;赵晓飞等(2009)基于武汉市武昌区的调查发现,超市和农贸市场为代表的生鲜农产品两大渠道终端各具有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这种优势和劣势在短期内不可能互补,认为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生鲜农产品市场上农贸市场和超市并存的格局仍将存在。这些文献从侧面也反映了农产品零售业态变迁的一些内容和问题。

相关研究通常是设定一系列变量,然后利用实地调查数据加以验证,得出最后结论,缺乏建立理论模型从宏观上把握影响零售业态变化的根本元素。或者通常是以一国为研究对象,缺乏对构成国家成分的地区或者省份进行具体探讨。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零售业态变迁各阶段四川居民收入水平特点和农产品零售业态发展状况,应用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中的SCp范式分析,指出居民的收入水平和农产品零售组织各自竞争力是影响四川农产品零售业态变迁的诱因。

假设的提出和理论推理

四川农产品零售业态的变迁从改革开放起,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取消统购统销的过渡时期。1978年改革开放刚起步至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简称《十项政策》)颁布,明确提出取消统购统销制度,把市场机制引入农产品流通。这个时期四川农产品零售业态特点表现为国营商业公司和供销社合作组织是农产品零售主体,农贸市场开始逐步恢复和发展起来。第二个阶段,农贸市场时期(1986-1997年)。《十项政策》颁行以后,农贸市场得到快速全面的发展,成为四川城乡农产品零售的主要业态。1988年“菜篮子工程”的实施,农贸市场发展日趋成熟。第三个阶段,农贸市场和农产品超市零售共营时期(1997年至今)。农产品超市出现并迅速发展,逐渐与传统农贸市场构成四川农产品零售业态的主要形式。

解释零售业态发展动力和变迁的理论主要有零售轮假说(mcnair,1958;izraeli,1963)、零售手风琴假说(Hollander,1966)、真空地带假说(neilsen,1966)、两极化理论(Gist,1968)、零售生命周期理论(Bass)等,他们尽管解释问题的角度不同,但都强调消费者的导向原则。消费者的效用程度不仅关系到对零售企业的效益评价,也是实施营销战略和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重要基础(中村孝士,1987),还是零售业态发展变化的动力源(Bauer,1960)。凯恩斯认为,需求决定供给,同样也可以理解为消费需求决定流通组织。根据消费者效用理论,人们从消费一种物品或服务中得到的主观上的享受或有用性称之为效用或者收益,理性的消费者在消费一种商品时总是期望自己所获得的收益能够达到最大化,即效用的最大化。而影响消费效用实现最大化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居民的收入水平。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居民的收入水平决定了四川农产品零售业态的变迁。

在强调需求的决定作用时,同样不能忽略了供给的重要作用。作为农产品流通终端的零售组织,自身的竞争力在决定了与对手相比不同的市场地位的同时,也反映了供给水平。通常情况下竞争力与供给水平成正比,竞争力越强,供给水平就越高;反之,则相反。

假设2:零售组织的经营竞争力是四川农产品零售业态变迁的重要原因。

因此本文主要是从需求和供给角度,将影响四川农产品零售业态变迁的各种因素,归结为居民收入水平和自身竞争力两大要素。下面应用SCp框架分析和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理论进一步进行理论分析,为假设建立理论依据,最后结合四川零售业态变迁过程中居民收入水平特征和农产品零售组织发展特点的实证分析,验证所定假设的合理性。

(一)零售组织的SCp分析

建立在主流的微观理论基础上的产业组织理论以产业组织作为研究对象,侧重于从供给角度分析单个产业内部的市场结构、厂商行为和经济绩效,即SCp分析框架,从而达到分析产业内部不同组织之间的资源配置结构及其关联性,以及垄断、竞争与规模经济之间的关系。借助SCp分析框架对三种零售组织的结构、行为、绩效进行分析,可以清晰地厘出各自的经营竞争力,如图1所示。

1.零售组织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组织行为一般由其市场结构决定,基于市场结构特点,采取相应的市场行为。三种零售组织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如表1所示。

2.零售组织的市场绩效和竞争力。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决定了零售组织的市场绩效。通过上述对三种零售组织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分析,根据微观经济学原理,处于过渡时期的国营商业公司和供销社组织带有行政垄断的特点,效率很低;带有完全竞争特征的农贸市场在短期内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但本身经营模式比较落后,利润率较低;超市零售带有很强的垄断特征,具有规模经济效应,是市场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透过市场绩效,三种零售组织的优劣势分析如表2所示。

国营商业公司和供销社组织竞争优势在于拥有强大的行政干预力量,劣势在于本身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竞争力低下;农贸市场和农产品超市优势和劣势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互补关系,能方便不同消费者的需要。

(二)消费者效用论的运用

基数效用论者认为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是消费者在选择商品组合时,应使得自己花费在各种商品上的最后一元钱所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用Y表示预算支出,用p表示价格,用X代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数量,pg、pn、pc分别表示国营价格、农贸市场价格和超市价格,g、n、c分别表示消费者同一时期内去三种零售组织购买农产品的次数,U表示效用。假设国营商业公司和供销社、农贸市场、超市是消费者购买农产品的三个零售终端,任何一个消费者用于消费农产品的Y在一定时期内不变,且pc>pn>pg,同时,任何单独的消费者不能影响价格。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必要条件可以表示为:

令max(U(x))=U(g,n,c)

s·t·p*X≤Y

消费者选择国营商业公司和供销社的边际效用为mUg,选择农贸市场的边际效用为mUn,选择超市的边际效用为mUc。则有:

mUi/mUj=pi/pj(i≠j,i=g,n,c;j=g,n,c)

根据p*X≤Y,推出p≤Y/X,而要使消费者效用达到最大化,p应该等于Y/X,所以p为消费者选择农产品零售组织的临界价格或者说可以接受的最高价格。在消费者对农产品需求总量一定时,其选择零售终端的临界价格与消费者预算成正比。通过三种零售组织农产品价格与消费者可接受的最高临界价格进行比较,来解释消费者对零售终端选择的差异。

第一,p≤pg时。当消费者可接受的临界价格小于等于国营零售组织的农产品价格时,消费者只有选择在国营零售组织或者价格更低的零售组织进行农产品的采购。即在消费者收入水平很低,或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不足以支付起比国营零售组织更高的农产品价格时,消费者收入水平决定了这个时候只能选择国营零售或者价格更低的零售组织。

第二,pg≤p≤pn时。即消费者可接受的临界价格大于等于国营零售组织的农产品价格小于等于农贸市场的价格时,国营零售和农贸市场共存,当p更接近pg时,人们更倾向于前者;反之,则倾向于后者。

第三,pn≤p≤pg时。同理,消费者由于收入的进一步提高,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可接受的农产品价格逐步提高,这种情况下,农贸市场和超市零售都是可选择的农产品零售组织形式。

第四,p>pc时。人们可接受的农产品价格已经高于超市的农产品零售价格,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很高,对农产品消费时已不再受预算的约束。因此消费者更愿意在超市或者比超市定位更高的零售组织购买农产品。

四川农产品零售业态变迁诱因实证分析

本文结合各阶段四川居民收入水平特点和农产品零售业态发展状况进行实证分析,验证上述理论假设。所选用数据来源于各年度中国统计年鉴、四川统计年鉴和四川经济年鉴。有些数据鉴于资料所限,存在一些缺省,但不影响论文结论。

(一)过渡时期

这个时期(1978-1985年)国营商业公司和供销社合作组织是四川农产品零售业态的主体,农贸市场开始逐步恢复和发展起来,居民收入决定的消费状况呈现出pg≤p≤pn的水平。

验证假设1:居民的收入水平决定了四川零售业态的变迁,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这个阶段居民收入水平较低,基本处于贫困状态,居民的购买力低,国营和集体零售组织因此能得以继续存在。但同时这个时期居民的收入呈现上涨趋势,随着市场的进一步放开,农贸市场开始恢复和发展。居民收入决定的消费状况正是呈现出pg≤p≤pn的水平,假设1成立。

验证假设2:零售组织的经营竞争力是四川零售业态变迁的重要原因。按照上述分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贸市场比国营和集体零售更具竞争力。如假设成立,则要求随时间的推进,农贸市场应该呈迅速成长状态,国营和集体农产品零售组织发展渐缓或衰退。

由表4可见,集市贸易成交额连年上涨,国营、集体商业零售组织所占比重逐年下降。事实与假设相符,假设成立。

(二)农贸市场时期

这个时期(1986-1997年)农贸市场成为四川城乡农产品零售的主要业态,消费水平处于p接近等于pn的水平,消费者要获得最大化效用,就应该首选农贸市场进行农产品采购。

验证假设1,如表5所示。

由表5可知,这期间四川城乡居民收入呈现出提升快、总体水平不高的特征。一方面表现为收入继续上升,基数逐渐扩大,居民的消费购买力相比过渡时期阶段有了极大提升。另一方面,恩格尔系数仍然较大,城镇基本上为温饱水平,农村更是处于贫困水平。居民基于农产品的消费还是更多出于价格、数量等方面的考虑,推动农贸市场成为农产品零售业态的主要组织形式。居民收入水平特点正是农贸市场这种零售组织模式发挥作用的决定因素,符合假设1的结论。

验证假设2。这个时期消费者在考虑价格的前提下,更多是数量和种类上的需求,农贸市场相较农产品超市和其他零售形式更具竞争力。表6是四川1986-1997年农贸市场发展状况。

这个时期集市贸易不管是数量还是规模都得到了极大扩大,农贸市场呈现一家独大的局面。相应地,农产品超市零售组织刚处于萌芽阶段,无力与其抗衡,其发展特征符合假设2的结论。

(三)农贸市场和农产品超市零售共营时期

这个时期(1997年至今)农产品超市零售开始得到迅速发展,居民的消费水平表现为pn≤p≤pg。

验证假设1,如表7所示。

可见这一时期四川城乡居民温饱问题已解决,城镇进入小康并接近于富裕阶段,2009年农村收入也迈入小康水准。但由于仅限于小康水平和温饱水平,城乡发展不平衡,因此不同的消费群体和不同的区域性特征消费差别便得以呈现(见表8)。到目前为止,超市并没能取代农贸市场,而是二者得以共存。居民收入水平特点是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假设1成立。

验证假设2。由理论推理可知,农贸市场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低价格、便利性等方面,主要是针对收入水平不高的消费者,即p更接近于pn的购买者。农产品零售超市的竞争力主要体现为更安全、更卫生、优质、环境舒适等方面,主要针对收入水平较高的消费者,即p更接近于pc的购买者。四川零售业态这一阶段的特点就应表现为农贸市场所占市场份额虽大,但逐渐减缓或下降,相应地,农产品超市所占市场份额渐高、规模扩大。通过表9、表10显示,这一时期统计数据与假设相符,假设成立。

结论

第一,居民收入水平和零售组织竞争力是四川农产品零售业态变迁的源泉和动力。居民消费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最大效用,在需求量一定时,影响效用的决定因素是收入水平,需求决定供给,因而收入水平决定零售组织形态。供给反过来影响需求,而影响零售组织供给水平的主要要素是其竞争力,因此组织竞争力是零售业态变迁的重要因素。通过四川农产品零售业态变迁各阶段的相关统计数据验证事实与理论相符,证明了居民收入水平和零售组织竞争力是四川省农产品零售业态变迁的源泉和动力。本文是在没有考虑需求量变动下做出的假设和验证,但通常需求量变动也会体现在收入的变动上,因此这不会影响本文的结论。

第二,长期来看,超市零售取代农贸市场的市场主体地位是一种趋势,但短期内不会发生。长期而言,超市零售作为市场经济发育程度较高阶段的产物,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必然会取代在较低阶段产生的农贸市场,成为农产品零售业态的主体,但短期内不会出现。主要原因在于目前四川经济发展水平虽然局部地区已达到p>pc的消费水平,但总体却不高,到2009年城镇居民仅接近富裕水平,而农村居民只有小康水平。表现为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农村之间农产品零售业态发展的不平衡和复杂性。收入发展不平衡,使得农贸市场和零售超市都有各自的消费群体和市场空间。零售市场组织不同的特点和优势可以适应不同消费者的需要,也是二者共存的原因。

参考文献:

1.李春成,李崇光.农产品零售终端绩效评价与比较[J].农业经济问题,2007(1)

2.董晓霞,毕翔,胡定寰.中国城市农产品零售市场变迁及其对农户的影响[J].农村经济,2006(2)

3.邓涛.生鲜农产品零售业态变革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4.宣亚南,易福金,陈志颖.我国生鲜农产品零售方式变化趋势、影响因素与对策初探[J].农村经济,2003(11)

5.胡定寰.农产品二元结构论—论超市发展对农业和食品安全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2007(2)

6.齐永智,漆雁斌.农产品超市:未来农产品销售的主渠道[J].经济论坛,2004(11)

7.左两军,牛宝俊.我国农产品超市经营发展的动因和前景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06(2)

8.赵晓飞,杨英.消费者生鲜农产品购买渠道选择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武汉市武昌区的调查[J].财贸研究,2009(2)

9.袁玉坤.武汉市居民生鲜农产品渠道终端选择研究—以农贸市场和超市选择为例[D].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0.冯忠泽,李庆江.消费者农产品质量安全认知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全国7省9市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8(1)

11.董晓霞,黄季,ScottRozelle,王红林.北京超市发展及其周边地区农户果蔬生产和销售的特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6(11)

作者简介:

关于农产品的市场分析篇5

【关键词】农产品;期货市场;定价效率;影响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期货市场的优势逐渐凸显出来。一方面,期货市场可以对社会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使得商品的价格变得更加合理。另一方面,期货市场还具有价格发现与风险管理等经济功能,不仅可以保证市场供求关系的稳定性,同时还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生产者的利益。中国的国情比较特殊,中国不仅是一个农业大国,同时也是一个人口大国,粮食安全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在不断完善,与国际间的经济交流越来越多,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农产品在价格方面有了剧烈的波动,影响农产品价格的因素也变得越来越不稳定。因此,必须要改变农产品市场的现状,降低农产品市场的风险。而期货市场具有这样的功能,可以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确保产品价格的稳定性。由此可见,我国农业发展与农产品期货市场的有效运营息息相关。

一、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定价效率的影响因素

期货市场的出现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一方面是由于期货市场具有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市场交易机制,为市场功能的发挥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是由于现货市场的发展程度和规模直接影响着期货市场效率,与此同时,它也制约着期货市场功能的发挥。由此可见,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之间相辅相成、互相制约。由于我国的现货市场发展并不成熟,且期货市场出现的背景又比较特殊,相比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期货市场发展之路是比较特殊的。期货市场的定价效率不仅会受到期货市场相关因素的影响,同时还会受到现货市场相关因素的影响。鉴于此,本文将从上述两方面入手,分析影响期货市场定价效率的因素。

(一)现货市场相关因素对定价效率的影响

1.市场的供求机制。我们假设现货市场是完全的竞争市场,我们可以得出期货市场价格是现货市场价格的无偏估计这一结论,一旦在现货市场中存在不完全竞争的情况,会严重影响到期货价格对现货价格的引导作用。对于发达国家来讲,市场机制比较成熟,可以对现有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在这种情况下,农产品的价格自然会受到市场供求关系的支配。在2004年,我国改变了粮食销售的方式,完全依靠市场机制对其进行调节。这也就是说,在粮食市场中供求关系成为影响农产品价格的关键。比如,大豆是油料作物,国家对大豆的调控作用相对较少,也不存在进口配额,这就使得大豆的国内价格和国际价格有较大的相关性,有较多的经销商和加工企业,大豆的价格不再受国家的宏观调控,而是由市场供求决定。但对于小麦来说,其价格则无法完全通过市场供求关系进行控制,这主要是因为小麦属于我国的主要粮食之一,国家对其监管的力度比较大,且为了进一步保障农业生产者的经济利益,制定了相应的最低限价的保护政策,政策中明确指出基于粮食生产成本及市场供求状况,使粮价趋于平稳上升的态势,确保粮价达到更为合理的水平。这种最低限价保护政策的实行会导致世界农产品市场价格低于国内市场价格的结果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会大大降低,相关的农业企业也会更加青睐于农产品进口。但是为了避免上述现象的出现,国家对部分农产品的进口给予了一定的限制,也就是实行配额制度,这就不断增加了我国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成本,市场也处于相对低迷的状态。

2.市场基础建设完善程度。农产品市场的基础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例如物流设施建设、信息化建设等等,其中市场信息化建设和物流建设是我国农产品市场基础建设的重中之重。为了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政府部门对农产品市场基础建设的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市场中的信息不仅能够有效避免经济决策的失误,还为减少经济主体的决策风险做出贡献。同时还可以大大提高预期收益。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农产品现货市场中,信息问题比较严重,不仅存在较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同时还存在信息不完整的问题。与农业生产者相比,市场经销商具有广泛的信息来源,同时还可以从海量的信息中分析出更有价值的信息。鉴于此,他们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测出农产品的价格。

(二)影响定价效率的期货市场因素分析

1.交易主体的规模和结构。在期货市场中,交易主体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套期保值者,另一种是投机者。对于农产品期货市场来说,小型的散户大多属于投机者,而大型的粮食企业则属于套期保值者,另外的很多很多中小型企业并未参与其中。另外,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再加上农民的生产经营受到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影响,大多数农民不能参与到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交易中。对于我国的期货市场来说,期货公司在其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期货交易者是通过期货公司进行期货交易。因此,只有建立一定数量和规模的期货公司才能够有效完善我国的期货市场。

2.期货市场的法律法规。我国在期货市场的法律法规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导致风险事件频发,虽然证监会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办法来规范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套完善的期货法律法规,但我相信,随着期货市场的发展及国家对期货市场的高度关注,相关的法律法规势必会不断完善,我国的期货市场也势必会朝着成熟、健全的路径不断发展。

二、总结

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了解到了影响定价效率的因素以及不同因素对定价效率的影响程度。而我国的期货市场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时间短,存在很多方面的不足,对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定价效率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希望国家加大对农产品期货市场的重视,从而更好的稳定市场供求,保障生产者的利益。

参考文献

[1]肖湘雄,熊文华,高志杰等.农产品期货市场间波动信息传导与国际定价效率[J].统计与决策,2008,(20):152-154.

[2]徐雪,李建林.中国期货市场定价效率的实证分析———基于中美棉花期货市场价格关系的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3):98-102.

关于农产品的市场分析篇6

【关键词】城市农产品物流中心千奥物流秦皇岛定位研究

一、引言

物流园区是集约化、大规模的物流设施的集中地和多种物流线路的交汇地,具有综合、集约、转运、储存、指挥和调节优化等基本功能。物流园区的规划与减少对城市经济乃至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有着突出的作用,如:降低城市运行成本,改变城市增长方式甚至构成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整合城市现有的物流资源。此外,还具有促进城市功能分区更加明确和保护城市环境的作用。

但是,据国家统计局调查资料显示,国内物流园区的减少存在着追求投资速度而忽视效益的现象,造成许多园区的空置率达到60%。在物流园区规划中,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确定该园区的定位。如果没有科学的定位,则其发展将会面临很多问题。如果定位过高,在建设过程中,就会造成规模过大,引起资源的浪费;反之,定位过低,就会造成其规模满足不了物流发展的要求,同样会造成资源的浪费。物流园区规划的定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影响着该项目的发展规模,并关系到其规划成功与否。因此研究物流园区的定位分析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项目背景

河北省政府结合我省经济发展水平和物流状况,先后出台了《河北省现代物流业2010年发展规划》和《关于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www.133229.com其中《河北省现代物流业2010年发展规划》提出,河北省将加快石家庄国际物流园区、秦皇岛东港路物流园区、廊坊国际区域性物流产业园和邯郸综合物流园区等一批大型物流园区建设。秦皇岛市抚宁县根据自身的发展要求,结合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规划,提出了建立抚宁千奥物流中心。

千奥物流中心项目是抚宁县委、县政府既考虑到为三农服务,又考虑到县域经济的长远发展,而谋划的富民强县项目。本项目选址在抚宁县城东南下庄管理区。位于抚宁县横二以南,横三以北,留守营连接线以东,紧邻留守营连接线,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总体建设规模为:占地面积253460平方米(约380亩)。

由于农产品种类繁多,不同的农产品在批发交易过程中所需要的服务不同,因此在对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功能设计前要搞清楚市场经营品种的特点和在批发过程中所需要市场通过的服务。功能设计前除了明确经营种类外,还应明确市场定位,如果市场定位为一个以配送中心为主的批发市场,那么在功能设计时应重点考虑市场的配送功能建设;如果是以批发交易功能为主的批发市场,那么在功能设计上应考虑如何为整个批发交易过程提供更合理的服务,并设计合理的交易流程。因此,对千奥物流中心进行准确的定位,就成为该项目成功实施的关键。

三、定位分析

一般来说,定位就是结合园区的内外环境和自身的优劣势对园区的发展进行规划。通过分析可以帮助园区的高层经营决策者明晰内外部环境,提出发展物流园区的使命、远景目标和制胜策略,从而进行准确的战略定位。

本项目在收集资料中,由于基础资料难易获取和调研不易,所以本项目主要根据河北省、秦皇岛市统计年鉴中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根据统计年鉴的信息,通过对农业优势项目、生产加工基地状况、农业产业化程度、竞争对手、农机农资市场、交通成本、汽车交易等几个方面的分析,以寻求千奥物流项目的优劣势,结合抚宁县的实际情况,进行定位研究。

1、农业优势项目分析

通过对统计年鉴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抚宁县主要农产品是以蔬菜为主,占到全市蔬菜种植面积的29.08%,而粮食面积/蔬菜面积为5.96,低于全市平均水平(8.35),并且低于青龙县(19.09)和卢龙县(17.28)。这说明抚宁县农业优势在于蔬菜种植。

进一步分析可知,抚宁县农林牧渔业占全市总值的比重大约为25%,而农业产值占全市农业产值的比重大约为30%。其中蔬菜园艺作物、林产品及干果(尤其是板栗)占全市的40%多。具有明显的农林业优势。

抚宁县有着一定的产值优势,水果品种丰富,产量较大。单位面积水果产量在全市处于中上水平,抚宁县的农业总产值和蔬菜水果总产值均位居秦皇岛四县之首。

综上,抚宁县农业以蔬菜和水果为主。蔬菜和水果在抚宁县农业中的产值占到78.5%,为各县之最,高于全市平均水平54.2%。但是,水果的单位产量及产值还有待提高。

2、生产加工基地状况分析

为了寻找抚宁县蔬菜及水果单位产量及产值和其他地方的差距,选取秦皇岛市其他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特别是蔬菜基地)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抚宁蔬菜基地两项指标排名分别为2.27和2.22,均为第6(倒数第二)名,说明应该挖掘潜力,提升单位面积的产值和销售产值。山海关的蔬菜生产基地两项指标均排名第二,而山海关无公害蔬菜基地两项指标分列第一,分别为抚宁的3.39和3.32倍。而这种差异是除了由于无公害蔬菜由于其高附加值可以获得超额的利润率,更重要的是抚宁县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单位,由于当地分散化的小农户种植导致的生产成本高,使得利润少,进而单位产量和产值不高。

因此,对于抚宁县千奥物流中心的定位而言,应该注意加强蔬菜市场的增值服务,提高其附加值,如可以进行蔬菜加工、清洗、包装、仓储、配送等增值服务。

3、农业产业化程度分析

在上面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抚宁县的农业产业经营率。本文选取了河北省、秦皇岛市以及秦皇岛市下辖的三区(海港区、山海关区和北戴河区)、四县(抚宁县、昌黎县、青龙县和卢龙县)以及山海关开发区的2007-2008年两年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这个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为:抚宁县2007年和2008年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率均为40%,处于10个比较对象中的倒数第二位,低于全省和全市的平均水平。山海关区、山海关开发区和抚宁县三个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率2008年相对于2007年的增长率为负增长。所以,相对而言,抚宁县的农业产业化水平尽管高于青龙县,且增长最为缓慢。

分析发现,这主要是由于抚宁县的农业以散户为主,不能成规模经营,难以降低成本,最终难以形成有效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因此,应该进行公司化运作,形成规模化经营,以期降低成本,形成生产—采购—加工—运输—销售—配送产业链。

4、竞争对手分析

秦皇岛市目前已形成了秦皇岛市海阳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秦皇岛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北戴河杨各庄蔬菜批发市场和卢龙县北方粉条市场等四个客源稳定、各具特色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而拟建的抚宁县千奥物流园区项目选址在抚宁县城东南下庄管理区,北接上庄、临102国道,南接赵家庄,东与下庄相邻,西侧紧邻新建的沿海高速公路连接线。面对本市的消费而言,这个地理位置并不占有优势。因此,需要分析千奥物流中心项目该如何面对对手的竞争,如何塑造自身的优势。

通过对秦皇岛市农产品2007年批发市场经营数据不同角度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北戴河和卢龙县市场距离市区较远,成交额相对较小,但是其单位面积销售利润均远高于市区两个市场,而且利润费用率也远高于这两个市场。这说明:距离的远近对市场的收益率并没有直接的影响关系。相反,由于地价便宜、租金低廉,虽然成交量相对较小,但是单位营业面积的利润率要高的多。因此,虽然对于物流中心而言,区位比较重要,但不是绝对的。对于千奥物流中心而言,关键是要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5、农村非农行业分析

对抚宁县农村非农行业的相关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抚宁县在全市农村非农行业总产值占的比重最大(25%)。而运输业货运总产值占全市的比重为32%,远远高于其他三县。此外,在全市四县里面,抚宁县的批发零售贸易业产值(29%)也高于其他三县。这说明:抚宁县的农村非农行业发展较好,且运输业基础雄厚,而这为抚宁县发展现代物流业,建立千奥物流中心项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同时也应看到:抚宁县这三项指标占本县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54%、16%和18%)相对于其他县的该指标不但没有优势,反而表现出劣势。这说明:抚宁县运能的潜力还利用的很不够,亟待挖掘。因此,应该尽可能地利用信息化手段,对本县的运力进行合理的调配,整合闲置和零散的运力资源,使得运输合理化。

6、农机农资市场分析

针对抚宁县的农机农资市场的需求分析,可以看出:抚宁县农机和农资市场相当大。千奥物流中心项目应树立市场意识、现代的经营理念和物流理念,以客户为中心,满足客户需求,服务当地三农,牢固抓住本地市场,为开拓周边地区、辐射华北和东北地区打下良好的基础。

综上分析,本文对千奥物流中心的项目定位为:以蔬菜水果和农机农资为主导产品,以信息化为平台,以低成本、高质量取胜,满足顾客要求,不断提供增值服务,统一经营和管理,实行物流一体化运作的集散、仓储、分销和配送中心。

参考文献:

[1]赵启兰等.基于趋势的区域物流规划的定位分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

[2]李伟.现代化农产品批发市场规划与设计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关于农产品的市场分析篇7

[关键词]农业;农产品;市场风险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1169

农产品市场风险主要指的是农产品在产出、销售环节中,由于市场供需变化、国家经济方面政策变化等未知情况引发的实际收益和预期收益不一致的不确定性。农业产业作为我国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对社会稳定至关重要。近年来,农产品市场供需趋势复杂多变,致使市场竞争越来越严重,进而导致农产品市场风险日益严重。农产品市场风险其一会削弱农业种植者的积极性,其二会影响整个国民经济体系,减缓农业发展速度。因此,对我国农产品市场风险关键问题的研究是一个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1农产品市场风险关键问题特点、表现形式及成因

11农产品市场风险关键问题的特点

(1)周期性。农业产品很大程度上是依赖自然界的外力作用的,自然因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由于自然因素周期性不稳定的变化导致丰年、灾年无规律性出现,农产品市场风险出现了周期性特点。

(2)连续性。农产品生产时限较长,在很短的时间内难以通过宏观调控的手段控制农产品的供需,这导致农产品风险具有连续性。

(3)关联性。农业是我国第一产业,是立国之本,在国名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物价波动轨迹的调查显示,物价波动与农产品价格的变化息息相关。

12农产品市场风险关键问题的表现形式

(1)价格风险。价值规律表明,产品的市场价格围绕其价值呈上下波动状态,农产品同样适用。市场价格变动时会影响农产品市场供给量,供给量会反作用于产品价格,这样必然会增加农产品市场的价格风险,不可避免地使部分农户遭受重大损失。

(2)农产品滞销风险。近年来,由于农业市场的供需关系不平衡,导致我国农产品滞销的新闻时常出现,甚至同时呈现几种农产品的滞销。

在以上两种类型的风险中,农产品价格风险是我国农产品面临的主要市场风险。

13农产品市场风险关键问题成因

(1)农产品市场供求变动。在完全竞争的农产品市场上,价格对农业产量具有调节作用。在趋利避害心理的推动,本期农产品的生产量与上期农产品的价格呈正相关关系、与下期农产品的价格呈反比关系,如此反复循环,会形成农产品市场的供需始终无法平衡,进而导致农产品市场风险增大。

(2)农业产业特质。自然因素对农业产业影响极大,而且同时面临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这就决定农业具有历史性的弱质型特征。进入壁垒较低,供给弹性远远大于需求弹性,极易形成过度竞争的不利局面,引发市场风险,导致农业种植者遭受不利损失。

(3)市场信息不对称,农民知识水平制约。从农业发展来看,小规模、分散的农业生产格局使我国农业长期处于一种粗放型的生产方式,这导致资源浪费,农产品种类差异小,缺乏市场竞争力。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导致农民在整个农产品交易环节,只能充当市场竞争条件的接受者和市场风险的承担者。而且,农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在每次的生产经营中难以做出最优的生产决策方案,只能参照当期产品需求和价格做出最终决策,决策十分缺乏科学性,这就导致农产品市场上供需始终不平衡,出现市场风险。

(4)生产规模小,现行生产方式与优质生产方式严重不匹配。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仍以小规模大分散的经营为主,散农户与整个市场环境的矛盾尤为突出,信息搜集不完全,销售渠道匮乏,优质生产途径和小规模生产格局不匹配增加了农产品市场风险。

(5)同类农产品价格波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产品市场逐渐与国际市场并轨。农产品中,如小麦、玉米、高粱等近几年均为净进口状态,严重依赖国际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国际市场价格会影响国内价格波动。当国际市场价格低于国内价格时,该类农产品的进口量会相应加大,进而导致国内农产品供给量的增多,价格下降;当国际市场价格高于国内价格时,致使国内该类农产品价格上升。因此,我国农产品种植者在进行农业生产决策时要同时考虑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价格趋势变化,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导致的市场风险相应加大。

2农产品市场风险关键问题应对策略

通过概括归纳农产品市场风险特点、表现形式,分析其成因,借鉴农业发展经验,可从如下几方面提升应对农产品市场风险的能力。

21建立农产品市场风险预警机制,降低价格的无规则波动影响

站在政府的角度,对完全竞争的农产品生产市场非常有必要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在农产品种植、流通、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监控,运用科学的评价分析方法对农产品市场分析进行分析预测,为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提供及时的预警信息,防止其盲目生产,降低价格无规则波动对农业产量的影响,保证农产品供求关系稳定,有效预防农产品市场风险。

22制定合理的农产品保护价格

站在国家宏观调控的角度来看,制定完善合理的农产品价格保护机制,一是有助于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二是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收入水平,间接对社会稳定也起到积极作用。目前,欧洲共同体国家已印证了农产品保护价格机制的优越性,因此,我国应快速完善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

23推广订单农业生产方式

订单农业是指农业种植者按照客户商价格签订的农产品销售合同m行种植生产的一种科学的“以销定产”生产方式,避免了生产的盲目性。农产品市场上,要大力推广订单农业生产方式,尽量缩小实际产量与供需均衡产量的差距。通过订单农业生产,农业生产结构可进行科学性调整提供参考,有效缓解农产品供需不平衡的问题,降低因不确定性因素带来的农产品市场风险。

24建立农业信息网,完善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

针对我国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完全与不对称的问题,政府部门作为信息的掌握者,应加强对农民、客户商和市场的信息服务。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政府应大力建设现场信息传播的基础设施,实现线上网络渠道和线下传统渠道的优势互补。对农产品的信息体系建设加大力度,强化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趋势分析的科学预测,为农民科学决策生产经营计划提供有力参考,在农产品生产前尽可能降低农产品市场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25打造优质大中型农产品生产销售企业,产品注重差异化

规模小、分散广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政府应因地制宜,加大农业生产投资力度,依据各地优势,大力发展品牌农业,着手于发展农产品区域建设。在农产品结构上,通过改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错开同类农产品上市时间,实现化农产品产差异、品种多元化、口味差异化等,使产品更加丰富,从而降低市场风险。

3结论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产品市场仍处于较为薄弱的发展阶段,农业的发展程度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因此,对农产品市场风险的关键问题的研究是一个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的课题,增强农产品市场的风险应对能力对保障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维护社会稳定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刘总理,李养生农产品价格风险及其防范[J].理论导刊,2007(4).

关于农产品的市场分析篇8

关键词:中日韩3国;农产品贸易:竞争关系;美国市场

一、引言

中日韩3国均是世界主要的农产品贸易大国。3国在对外贸易方面既存在各自独有的贸易伙伴,但更多的是面临共同的贸易对象。美国作为中日韩3国农产品出口的重要目标市场,使3国的农产品不可避免地在其市场存在竞争关系。中国如何在3国共同的农产品贸易竞争市场中取胜值得研究。

近年来,对中日韩3国问农产品贸易的相关研究日趋增多,parkji—hyun(2002)通过对中日韩3国问贸易额的比较研究,认为3国间的农产品贸易将进一步扩大,竞争也随之更加激烈,贸易依存度更强;曾寅初(2005)利用贸易流量模型和恒定市场份额模型(cms),分别对中日韩3国的农产品出口贸易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解分析,计测了贸易结构变动、竞争力变化等因素对3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增长的贡献率。刘鸿雁、刘小和(2005)将农产品划分为14类,并计算了1999年和2003年中日韩3国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认为中国农产品仍然是以传统自然禀赋优势参与3国间贸易,贸易方式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张慧智(2006)利用贸易结合度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对中日韩3国的农产品贸易状况进行了概括性描述,认为3国农产品贸易互补性与竞争性共存。田维明(2007)对近年来中国与日本、韩国之间的农产品贸易状况进行了系统描述,认为3国问存在较强的贸易互补性.对未来全球贸易开放背景下的中日韩3国农产品贸易前景做了评估。崔超、吴林海(2007)通过产品相似性指数和市场相似性指数对中日韩3国农产品的贸易竞争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日韩3国间的农产品相似性指数高于市场相似性指数,农产品贸易关系以竞争性为主。并依据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提出了扩大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相关建议。

目前.关于中日韩3国农产品在特定贸易市场上的竞争关系的研究比较少,笔者通过对中日韩3国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关系分析①,并由此判定竞争的产品品种和竞争程度,为中国农产品贸易的长足发展提供借鉴。

笔者采用贸易农产品分类法(按sitc一2或3位代码定义)对农产品进行分类,其中大宗农产品包括04、06、22、42章和263节;食用畜产品包括00、01、02、4l章;非食用畜产品包括2l章和261、268节;水产品包括03章;园艺类产品包括05、07章;饮料及烟草包括11、12章;林产品包括23、24、25章;其他农产品包括08、09、29、43章和264、265、266、267、269节。

二、中日韩3国农产品在美国市场的竞争表现

美国作为中日韩3国农产品的重要出口国,自然成为3国农产品的主要竞争市场。表1反映了中日韩3国农产品出口美国的情况,虽然中日韩3国出口美国的农产品规模不一,但是出口种类极为相似,前12位的农产品中有8类是相同的,按照有关学者对农产品的分类.其中水产品3种,园艺类农产品2种,其他农产品3种。中日韩3国各类农产品出口美国的比率较高,故竞争较为激烈。

三、中日韩3国农产品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强度分析

两(多)国(地区)f}i口的农产品在第i市场(或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强度一般用产品出口相似

性指数来衡量。该指数公式(1)式中s9(ii,k)表示i圈与j国出口到市场k的产品相似性指数。i,i分别表示所要比较的两个国家,k表示第三方市场或世界市场。x表示出口,x:。代表i国出口到k市场的第一种商品的额,xi。代表i国出口到k市场的所有商品的金额,xjk/)(汝代表i国出口到k市场中第一份额。x:。/xi。代表j国出口到k市场的产品中第一种商品所占的份额。该指数的取值范围为。如果i国和i国出口到第三市场的产品分布完全相同,则该指数为100;若完全不相似,则为0。,如果指数随时间推移而上升。则表明两国的出口结构趋于收敛,同时也意味着这两个国家在第三方市场(或世界市场)上的竞争程度愈来愈激烈。同理,指数下降则:卷味着两国在第三方市场上的专业化分工程度正在上升,同时也意味着这两个国家在第三方市场(或世界市场)上的竞争程度愈来愈弱。

表2、表3和图1、图2反映了200l一2006年中日、中韩农产品及其主要分类农产品在美国市场和世界市场的竞争程度,下面分别对中日和中韩的农产品竞争程度进行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中日在大宗农产品、食用畜产品、非食用畜产品、水产品、园艺类产品、饮料及烟草6类农产品多数年份在美国市场的相似度指数均高于世界市坊爹。中日的林产品和其他农产品2类农产品多数年份在美国市场的相似度指数均明显低于世界市场。从图l可以看出,中日水产品、饮料及烟草、园艺类产品这3类农产品的相似度指数很高,且饮料及烟草类农产品的相似度指数的上升趋势最明显。中日在美国市场竞争程度最高的是水产品,其次是饮料及烟草和园艺类产品。除水产品、饮料及烟草、园艺类之外的5类农产品,中日农产品在美国市场的相似度指数变化趋势不明显。

从表3可以看出。中韩大宗农产品、饮料及烟草2类农产品在美国市场的相似度指数均高于世界市场,而食用畜产品、非食用畜产品、水产品、园艺类产品、林产品和其他农产品这6类农产品在美国市场相似度指数均低于世界市场。从图2可以看出,中韩农产品在美国市场的相似度指数排在前3位的同样是水产品、饮料及烟草、园艺类产品,中韩水产品的相似度指数呈上升趋势,竞争加剧。

中日、中韩的农产品竞争程度分析表明,中日与中韩的农产品的竞争主要表现在水产品、饮料及烟草、园艺类产品这3类农产品上,其他5类农产品虽然存在一定程度的竞争,但竞争性相对较弱。

四、中日韩3国农产品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力比较

产品相似度指数仅表明中日韩3国农产品在美国市场的竞争程度,但仅凭此指数判断中日韩3国农产品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力显然是不够的,因此,选用市场占有能力可能更能够体现竞争优势。考虑到中日韩3国对美农产品出口的总体规模存在差异,采用绝对占有率缺乏可比性,所以笔者采用相对于总体农产品在美国市场的相对占有率来表示,这样就可以大致判断3国特定农产品在美市场占有能力的差异。同时,选用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revealedcompetitiveadvantage,ca)来衡量中日韩3国主要竞争性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其计算公式为:caij=(xij,xi),(xwj/xw)一(mij/mi)/(mwj脚w)(2)(2)式中,caii表示某时期i国(地区)j产品的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xij表示i国(地区)j产品的出口额,xi是i圄(地区)所有商品的{h口额,xwj是世界.i产品的出口额,xw是世界所有商品的出口额,mwi是i国(地区);产品的进口额,mj是i国(地区)所有商品的进口额,mwj是世界j产品的进口额,mw是世界所有商品的进口额。若ca巧>o,则该国(地区)该时期在该产品上具有显示性竞争优势,caij值越大,国际竞争力越强;若caij<0,则该国(地区)该时期在该产品上具有显示性竞争显劣势,caii值越小,国际竞争力越弱。将国际竞争力和在美市场相对占有率综合起来,如中日韩3国某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越强,在美市场占有率越高,则该产品在美市场的竞争性也越强。笔者采用的是中日韩3国出口美国前15类农产品中相同的9类作为比较的基础,如某产品在美市场占有率越高,则该产品在美市场的竞争性也越强。

从表4可以看出,中日韩3国的9类农产品的ca均值均大于0,说明3国在这9类农产品中均具有显著性的竞争优势,但是,这9类农产品无论是在美国市场的相对占有率还是ca均值,中国的优势都较为明显,竞争性较强。中国在新鲜或冷冻鱼、水产品制品、非鱼类水产品、水果制品、4类农产品的ca均值高于日韩丽国。日本的天然植物材料产品的ca均值高于中国,韩国的蔬菜、根、块茎制品.天然植物材料、杂项食品3类农产品的ca均值高于中国。

不过.从表4可以清楚地看到.这9类农产品几乎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竞争力的差异充分说f!jj了中日韩3国生产成本的差异。日本和韩国国家小而发达.劳动密集型和土地密集型农产品显然不具有发展的潜力和优势。而中国刚好相反,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发挥劳动力比较优势,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仍是中国在较长一段时间里发展农产品贸易的一个必然选择。

五、研究结论

从以上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中日韩3国农产品在美国市场有较强的竞争性,中日与中韩农产品的竞争主要表现在水产品、饮料及烟草、园艺类产品这3大类产品上,中国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在美国市场具有显著的竞争力,因此,中国应当继续利用劳动力比较优势,扩大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贸易,但是,考虑到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已呈逐年上升趋势,中国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并非持久,所以,在利用劳动力成本低下取得出口优势的同时,应着力提高出口农产品的质量。面对特定的美国市场,在未来农产品贸易竞争上。中国除应当继续发挥劳动力比较优势外,还应该在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农产品贸易领域与日韩展开合作,发挥自身潜力。

注释:

关于农产品的市场分析篇9

关键词:中日韩3国;农产品贸易:竞争关系;美国市场

一、引言

中日韩3国均是世界主要的农产品贸易大国。3国在对外贸易方面既存在各自独有的贸易伙伴,但更多的是面临共同的贸易对象。美国作为中日韩3国农产品出口的重要目标市场,使3国的农产品不可避免地在其市场存在竞争关系。中国如何在3国共同的农产品贸易竞争市场中取胜值得研究。

近年来,对中日韩3国问农产品贸易的相关研究日趋增多,parkJi—hyun(2002)通过对中日韩3国问贸易额的比较研究,认为3国间的农产品贸易将进一步扩大,竞争也随之更加激烈,贸易依存度更强;曾寅初(2005)利用贸易流量模型和恒定市场份额模型(CmS),分别对中日韩3国的农产品出口贸易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解分析,计测了贸易结构变动、竞争力变化等因素对3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增长的贡献率。刘鸿雁、刘小和(2005)将农产品划分为14类,并计算了1999年和2003年中日韩3国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认为中国农产品仍然是以传统自然禀赋优势参与3国间贸易,贸易方式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张慧智(2006)利用贸易结合度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对中日韩3国的农产品贸易状况进行了概括性描述,认为3国农产品贸易互补性与竞争性共存。田维明(2007)对近年来中国与日本、韩国之间的农产品贸易状况进行了系统描述,认为3国问存在较强的贸易互补性.对未来全球贸易开放背景下的中日韩3国农产品贸易前景做了评估。崔超、吴林海(2007)通过产品相似性指数和市场相似性指数对中日韩3国农产品的贸易竞争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日韩3国间的农产品相似性指数高于市场相似性指数,农产品贸易关系以竞争性为主。并依据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提出了扩大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相关建议。

目前.关于中日韩3国农产品在特定贸易市场上的竞争关系的研究比较少,笔者通过对中日韩3国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关系分析①,并由此判定竞争的产品品种和竞争程度,为中国农产品贸易的长足发展提供借鉴。

笔者采用贸易农产品分类法(按SitC一2或3位代码定义)对农产品进行分类,其中大宗农产品包括04、06、22、42章和263节;食用畜产品包括00、01、02、4l章;非食用畜产品包括2l章和261、268节;水产品包括03章;园艺类产品包括05、07章;饮料及烟草包括11、12章;林产品包括23、24、25章;其他农产品包括08、09、29、43章和264、265、266、267、269节。

二、中日韩3国农产品在美国市场的竞争表现

美国作为中日韩3国农产品的重要出口国,自然成为3国农产品的主要竞争市场。表1反映了中日韩3国农产品出口美国的情况,虽然中日韩3国出口美国的农产品规模不一,但是出口种类极为相似,前12位的农产品中有8类是相同的,按照有关学者对农产品的分类.其中水产品3种,园艺类农产品2种,其他农产品3种。中日韩3国各类农产品出口美国的比率较高,故竞争较为激烈。

三、中日韩3国农产品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强度分析

两(多)国(地区)f}i口的农产品在第i市场(或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强度一般用产品出口相似

性指数来衡量。该指数公式(1)式中S9(ii,k)表示i圈与j国出口到市场k的产品相似性指数。i,i分别表示所要比较的两个国家,k表示第三方市场或世界市场。x表示出口,x:。代表i国出口到k市场的第一种商品的额,xi。代表i国出口到k市场的所有商品的金额,xjk/)(汝代表i国出口到k市场中第一份额。x:。/xi。代表j国出口到k市场的产品中第一种商品所占的份额。该指数的取值范围为。如果i国和i国出口到第三市场的产品分布完全相同,则该指数为100;若完全不相似,则为0。,如果指数随时间推移而上升。则表明两国的出口结构趋于收敛,同时也意味着这两个国家在第三方市场(或世界市场)上的竞争程度愈来愈激烈。同理,指数下降则:卷味着两国在第三方市场上的专业化分工程度正在上升,同时也意味着这两个国家在第三方市场(或世界市场)上的竞争程度愈来愈弱。

表2、表3和图1、图2反映了200l一2006年中日、中韩农产品及其主要分类农产品在美国市场和世界市场的竞争程度,下面分别对中日和中韩的农产品竞争程度进行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中日在大宗农产品、食用畜产品、非食用畜产品、水产品、园艺类产品、饮料及烟草6类农产品多数年份在美国市场的相似度指数均高于世界市坊爹。中日的林产品和其他农产品2类农产品多数年份在美国市场的相似度指数均明显低于世界市场。从图l可以看出,中日水产品、饮料及烟草、园艺类产品这3类农产品的相似度指数很高,且饮料及烟草类农产品的相似度指数的上升趋势最明显。中日在美国市场竞争程度最高的是水产品,其次是饮料及烟草和园艺类产品。除水产品、饮料及烟草、园艺类之外的5类农产品,中日农产品在美国市场的相似度指数变化趋势不明显。

从表3可以看出。中韩大宗农产品、饮料及烟草2类农产品在美国市场的相似度指数均高于世界市场,而食用畜产品、非食用畜产品、水产品、园艺类产品、林产品和其他农产品这6类农产品在美国市场相似度指数均低于世界市场。从图2可以看出,中韩农产品在美国市场的相似度指数排在前3位的同样是水产品、饮料及烟草、园艺类产品,中韩水产品的相似度指数呈上升趋势,竞争加剧。

中日、中韩的农产品竞争程度分析表明,中日与中韩的农产品的竞争主要表现在水产品、饮料及烟草、园艺类产品这3类农产品上,其他5类农产品虽然存在一定程度的竞争,但竞争性相对较弱。

四、中日韩3国农产品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力比较

产品相似度指数仅表明中日韩3国农产品在美国市场的竞争程度,但仅凭此指数判断中日韩3国农产品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力显然是不够的,因此,选用市场占有能力可能更能够体现竞争优势。考虑到中日韩3国对美农产品出口的总体规模存在差异,采用绝对占有率缺乏可比性,所以笔者采用相对于总体农产品在美国市场的相对占有率来表示,这样就可以大致判断3国特定农产品在美市场占有能力的差异。同时,选用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RevealedCompetitiveadvantage,Ca)来衡量中日韩3国主要竞争性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其计算公式为:Caij=(Xij,xi),(Xwj/xw)一(mij/mi)/(mwj脚w)(2)(2)式中,Caii表示某时期i国(地区)j产品的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Xij表示i国(地区)j产品的出口额,Xi是i圄(地区)所有商品的{H口额,Xwj是世界.i产品的出口额,Xw是世界所有商品的出口额,mwi是i国(地区);产品的进口额,mj是i国(地区)所有商品的进口额,mwj是世界j产品的进口额,mw是世界所有商品的进口额。若Ca巧>o,则该国(地区)该时期在该产品上具有显示性竞争优势,Caij值越大,国际竞争力越强;若Caij

从表4可以看出,中日韩3国的9类农产品的Ca均值均大于0,说明3国在这9类农产品中均具有显著性的竞争优势,但是,这9类农产品无论是在美国市场的相对占有率还是Ca均值,中国的优势都较为明显,竞争性较强。中国在新鲜或冷冻鱼、水产品制品、非鱼类水产品、水果制品、4类农产品的Ca均值高于日韩丽国。日本的天然植物材料产品的Ca均值高于中国,韩国的蔬菜、根、块茎制品.天然植物材料、杂项食品3类农产品的Ca均值高于中国。

不过.从表4可以清楚地看到.这9类农产品几乎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竞争力的差异充分说f!Jj了中日韩3国生产成本的差异。日本和韩国国家小而发达.劳动密集型和土地密集型农产品显然不具有发展的潜力和优势。而中国刚好相反,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发挥劳动力比较优势,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仍是中国在较长一段时间里发展农产品贸易的一个必然选择。

五、研究结论

从以上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中日韩3国农产品在美国市场有较强的竞争性,中日与中韩农产品的竞争主要表现在水产品、饮料及烟草、园艺类产品这3大类产品上,中国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在美国市场具有显著的竞争力,因此,中国应当继续利用劳动力比较优势,扩大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贸易,但是,考虑到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已呈逐年上升趋势,中国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并非持久,所以,在利用劳动力成本低下取得出口优势的同时,应着力提高出口农产品的质量。面对特定的美国市场,在未来农产品贸易竞争上。中国除应当继续发挥劳动力比较优势外,还应该在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农产品贸易领域与日韩展开合作,发挥自身潜力。

注释:

关于农产品的市场分析篇10

关键词: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定位

云南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发展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农业现化发展路径,对云南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深远意义。发展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其目的旨在提升云南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使更多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及农产品加工产品走出云南,参与国内及国际市场竞争。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如何拓展国内外市场?如何以更高的产品附加价值抢占市场?这是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值得深究的一个课题。产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创造产业产品的消费者,消费者是产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而消费者选购农产品的主要决策依据是品牌,中国经济已经迈入过剩经济时代,产业产品市场竞争将会愈演愈烈,产业产品品牌信号显现作用机制将会日愈凸显。如何打造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并使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植入消费者心智。其首要问题是对云南高原特色农业进行品牌定位,构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差异化的品牌定位,形成品牌竞争比较优势,提升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一、产业品牌定位的涵义

“品牌”一词最早源于古斯堪纳维亚语“brandr”,是指“牲畜所有者用于识别他们动物的工具”。阿尔・里斯和杰克・特劳特在其经典著作《定位》中指出,“定位是指如何让你在潜在的客户的心智中与众不同”。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认为,“战略就是创建一个有利的定位。”欲准确理解和阐述产业品牌定位的涵义需从几个层面进行剖析:一是产业品牌定位的目的性。产业品牌定位的根本目的是获取产业产品市场竞争优势,创造产品消费者;二是产业品牌定位的差异性。产业品牌定位的差异性是相对于产业竞争对手和潜在竞争对手而言;三是产业品牌定位的识别性。产业品牌定位的着力点是产业产品市场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为消费者选购产业产品起到信号指引作用;四是产业品牌定位的方向性。产业品牌定位要结合定位主体的发展比较优势,为产业定位者指明未来发展方向。综上分析,笔者认为产业品牌定位的涵义是,“为获取市场竞争优势,指引产业发展方向,在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心智中植入有别于竞争对手和潜在竞争对手差异化的产业印象认知”。

二、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定位分析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定位是创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的关键环节和步骤,需要对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系统分析,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真正能指引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及提升高原特色农业市场竞争力的品牌定位。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定位主要从产业产品消费者,农产品产品属性,产业竞争对手,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建设资源优势四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产业产品消费者分析

产业产品消费者分析是研究产业品牌的源点和基点,因为产业产品的消费者是产业发展基础和前提,产业发展的目标是创造消费者。消费者分析需要分析消费者需求,消费者需求分析主要分析消费者现实和潜在需求及未来需求的变化发展趋势,消费者需求市场容量决定产业未来的发展规模,消费者需求变化发展趋势决定着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中国现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消费者需求和购买力发生了显著变化,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更加注重生活品质和健康,尤其是伴随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健康需求已成为消费者主流消费趋势。相关研究表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与健康消费支出具有正相关性,即收入越高的人群,越重视健康保健。中国首富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预测,“如果未来有超越其财富的人,这个人一定会是来自于健康产业。”从现实消费需求和趋势分析,健康产业具有巨大的市场和成长空间。

(二)产业竞争对手分析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定位的目的是与其他区域农业产业形成差异化的品牌认知,提升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商场如战场,随着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的失衡和重构,农产品市场竞争还会愈演愈烈,品牌的信号显现作用会进一步增强。通过对产业竞争对手分析,避免与其他区域产业品牌定位雷同或相似,形成同质化的品牌竞争,如果自身品牌定位是追随者,品牌影响力要超越前者的概率是比较低的,因为领先品牌定位最先植入消费者心智,占据了一定的消费者心智资源,后来者如果采用类似的品牌定位策略,那么其以后的品牌建设投入更多是为先行者作“嫁衣”。通过对产业竞争者分析旨在与竞争者形成一个差异化的品牌定位,或是构建一个全新的品牌定位,获得先动优势,最先将品牌定位植入消费者心智。事实上,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已有的大部分农业产业和产品在其他区域同样拥有,如同属云贵高原的贵州省和云南的一些农业产业就存在一定的同质化竞争。同样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品还会面临来自国内及国外其他区域或高原农产品的市场竞争。通过对竞争对手分析,创建有别于竞争对手,符合消费者需求和云南高原特色农业自身发展优势相符的品牌定位,使市场消费者在面对诸多同质化或同类型的农产品选购时,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能在竞购中脱颖而出,成为消费者首选农产品品牌。

(三)农产品的产品属性分析

农产品的产品属性是指农产品所固有的功能特性,其主要包括农产品安全性、外型、色泽、香气、口感、产品成份及其他满足消费者生理及心理需求的产品功能。农产品区别于其他消费产品最为显著的特征是产品进入人体消化吸收。消费者心智中有一个常识性消费认知“病从口入”,因此,在农产品属性中,农产品的安全性是农产品的根本属性,消费者在消费农产品时,往往把食品安全性作为首要决策考虑因素,尤其是处于经济发展转型期的中国,农产品食品安全性事实上已经成为农产品消费者共同关注的焦点。农产品的属性分析,旨在通过分析梳理出消费者最为关注和最具价值的产品属性,并结合对自身产业发展特点及消费者和竞争者分析,使品牌聚焦定位于农产品的某个价值属性,并使该产品属性成为品牌定位的内核。由于农产品食品安全性的外显性特点,这主要是针对农产品生产和加工食品安全的隐蔽性而言,即消费者在判断食品安全性往往基于农产品的生产地理环境和生产加工过程,但生产及加工过程的食品安全性难于识别,而生产地理环境安全性的判断却相对比较直观。云南具有良好的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工业发展也相对落后,对农业生产环境造成的污染较为有限,为保障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的食品安全性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和生态型农产品的消费认知。

(四)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建设资源优势分析

农业生产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特征,农业生产与当地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及生物物种分布密切相关。云南被誉为“动植物王国”,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而且云南具有地型多样化、气候多样化、物种多样化的农业生产适宜性特点,为发展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原生态”农产品形象在广大消费者心智中具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定位要顺势而为,充分挖掘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在消费者心智中已形成固有认知,利用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比较优势,结合消费者需求及竞争对手分析,对这些已形成的良好消费认知及农业发展资源优势进行总结、归纳、提炼,形成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一致性的品牌定位。

三、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定位及诠释

(一)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定位

品牌定位的基本原则是品牌聚焦,这主要源于消费心智认知规律,消费者心智认知具有崇尚简单排斥复杂的特点。在消费者心智中植入过多的品牌定位理念,不仅起不到强化品牌认知和记忆的效果,而且还会扰乱和弱化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和识别,品牌定位的简约性和效果性是正相关的。通过对消费者、竞争对手、农产品属性及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资源优势分析,笔者认为“健康”理念是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的内核。即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应定位为健康产业。“健康”的产业品牌定位不仅符合消费者需求和未来的消费趋势,而且具有无限产业成长空间。“健康”品牌定位抓住了农产品的本质产品属性,而且与云南高原特色农业自身所具有品牌资源优势高度相关。“健康”的品牌定位符合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高原”概念生态联想逻辑。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健康”品牌定位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未来发展厘清了方向,形成了消费者对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统一的品牌认知,当消费者提起对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的认知印象时,首先联想到的是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的“健康”品牌理念。即来自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是健康的农产品,是安全的、放心的、优质的农产品。诚然,品牌定位只是构建了品牌的理念内核,产业自身的品牌定位与在消费者心智中真正实现成功的品牌定位还有相当距离,需要对品牌定位理念进行整合传播,而且还需构建与品牌定位理念相适宜的资源配称体系。品牌定位在消费者心智中成功注册是一个长期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定位者长期坚持和不懈努力。

(二)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定位诠释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定位为健康产业,不论是对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未来发展方向的指引,还是在对拓展高原特色农产品市场,创造产品消费者,提升产业市场竞争优势方面,都具有重要深远意义。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健康产业的品牌定位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诠释:一是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生产环境的健康性。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应借力自身优越的生态环境优势,顺应市场消费需求和消费趋势,重点发展生态型、环境友好型高原特色农业,创建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互动型的良性循环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二是农业品种的健康性。云南应凭借其丰富的生物种质资源优势,对现有的生物种质资源进行挖掘、开发、培育,发展保健型、营养型的农作物、经济作物、园艺作物等具有健康功能性的农产品品种。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云南农业生产发展适宜的多元性优势,向外引进品种,尤其是向国外引入具有良好市场前景保健型农产品优质品种,使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新产品在国内获取先发优势,加快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全面迈向健康型农业的前进步伐;三是农产品生产及加工过程的健康性。打造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健康型产业涉及到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健全农产品生产及加工食品安全管控体系,确保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生产及加工过程健康安全性。利用农业大数据,构建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产品安全性追溯体系,从源头上对农产品生产食品安全性进行严格管控;四是农产品深加工及研发的健康性。以健康型农产品原料为基础,大力发展健康保健型食品、美容品、医药品等深加工、精加工产品;五是农业产业融合的健康性。以农业庄园发展为载体,借助云南丰富的旅游资源,促进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与旅游业、服务产业融合,大力发展集休闲、观光、保健、产品消费体验为一体的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庄园。

参考文献:

[1]王中.高端特色品牌农业的理论与实证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出版社,2012.

[2]何忠伟.北京农业品牌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

[3]孙丽辉等.区域品牌形成与效应机制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阿尔・里斯,杰克・特劳特.定位[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