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入院护理程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2:13:45

儿科入院护理程序篇1

【关键词】儿童畸形足肌腱转移术围手术期临床路径

临床路径以缩短平均住院日,合理支付医疗费用为目标,是一种符合成本效益规律的管理照顾模式[1]。2007年10月~2008年12月,我们应用临床路径对我市民政部门开展的“残疾儿童救助工程”的52例小儿先天马蹄内翻足肌腱转移术围手术期的护理,取得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52例患儿均为我科收治市民政部门开展“残疾儿童救助工程”的小儿先天马蹄内翻足患者,其中男37例,女15例,年龄1~7.6岁,平均3.8岁。本组患儿匀为采用跟腱延长加胫前或胫后肌外移手术。

1.2设计临床路径表

患儿入院后由医生决定是否进入本临床路径。我们根据1997年美国东南外科协会制定的临床路径表内容:①医疗措施;②评估;③检查化验;④活动;⑤治疗和护理;⑥饮食;⑦宣教;⑧监测;⑨出院计划;⑩医疗护理结果[2]。自行设计出小儿先天马蹄内翻足肌腱转移术的临床路径表,见表1。表1小儿先天马蹄内翻足肌腱转移术的临床路径表(略)

1.3实施方法

建立临床路径小组,成员为我科医护人员,对入院所有进入临床路径的患儿,由主管医生、责任护士进行评估,按照临床路径的流程,向患儿家长讲解临床路径的内容和将要达到的医疗护理目标,取得患儿家长的理解和配合。

1.3.1医生的职责

①决定患儿进入或退出临床路径;②按照临床路径的时间顺序严格执行临床路径表上的治疗项目;③评估进度。

1.3.2护士的职责

①按照临床路径的时间顺序严格执行临床路径表上的护理项目;②负责患儿及家长当前阶段的指导和教育;③按照时间顺序详细记录患者检查、治疗、护理进度。

1.4效果评价

我科使用的效果评价指标有住院天数、医疗费用、医疗护理质量、患儿家长满意度测评。患儿家长满意度测评采用我院护理部制定的患者满意度测评表。

2结果

入选本临床路径的52例患儿中有48例均能如期痊愈出院,无并发症发生,其中4例因体质消瘦、机体营养差致伤口愈合不良,推迟5天出院。平均住院天数为7.4天,满意度调查结果为98%,在民政部门要求的限额内。

3讨论

3.1实施临床路径,缩短患儿住院天数,控制住院费用,降低医疗成本

临床路径通过科学合理地安排住院时间、确定标准的住院天数和标准的检查项目,使患儿在最短的时间获得康复。通过临床路径在小儿先天马蹄内翻足肌腱转移术围手术期的应用,使患儿的住院天数在一定的时限内,住院费用控制在民政部门限定的范围内,达到了减少医疗费用的目的。

3.2实施临床路径,提高患儿家长的满意度

患儿及其家长需要的是高质量的服务,实施临床路径恰能满足他们这一要求。当患儿入院时,我们仔细地向患儿及家长解释实施临床路径的流程,使患儿家长提前预知住院天数和将采用的治疗措施、护理方案。这一举措满足了患儿家长的知情权,使家长督促患儿配合,完善护患关系,为患儿提供最全面的照顾,从而提高他们对治疗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采用我院护理部设计的满意度调查表,调查了小儿先天马蹄内翻足肌腱转移术的52例患儿家长,满意度达98%。

3.3实施临床路径,将诊疗、护理工作流程化[3]

临床路径可使医护人员有序、有计划、有预见性地工作,从而避免了因自身能力不同造成的工作遗漏,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波,徐小薇.临床路径及药剂师在实施临床路径中的作用[J].中国药房,2001,12(10):592-593.

儿科入院护理程序篇2

关键词:腭裂手术患儿临床路径护理

腭裂是儿童较为常见的先天性疾病,腭裂整复手术是治疗腭裂的唯一方法。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制定好的护理计划,是用图表的形式为患儿提供有效的照顾,使诊疗、护理有序,减少遗漏项目,缩短住院日,提高质量。【1】因此,将临床路径引入临床护理,为腭裂患儿从入院到出院提供护理势在必行。我科将临床路径应用于单纯腭裂手术治疗的患儿,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我科从2013年4月到2014年7月收治的单纯腭裂4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孩28例,女孩12例,年龄6个月--11岁,平均年龄4.8岁,均为学龄前和学龄期患儿。纳入标准:符合单纯性腭裂的诊断标准,无明显全身疾病及其他口腔疾病并愿意合作,按住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均行腭裂修复术。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情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两组都以整体护理为基础。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临床路径护理模式,入院就由责任护士安排床位,负责了解病情进行记录、评估,记录患儿语言发育及进食情况,评估围手术期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并根据患儿及家属的个体差异进行反复健康教育、指导评价。出院时发放满意度调查表,统计满意度、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与对照组进行比较。

1.2.1临床路径的内容科室成立临床路径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主管医生、责任护士组成。根据腭裂患儿特点,结合卫生部要求、专家的经验、患儿需要及医院实际情况制定临床路径实施表。分为医生日标准计划,护士日标准计划2个方面,具体内容包括:主要诊疗计划;重点医嘱--饮食、检查及其他特殊治疗等;主要护理工作包括指导按时完成术前检查、围手术期护理等。将医生诊疗计划,护士护理程序等内容有序排列在临床路径计划表上,严格按照计划安排的时间完成。

1.2.2临床路径的实施观察组患儿从入院就进入临床路径。具体方法是:主管医生、责任护士对患儿病情进行评估,按照临床路径的计划,向患儿解释临床路径作用以及要达到的目标,取得患儿及家属的理解和配合。责任护士在患儿入院当天完成评估,并告知腭裂修复术的术前准备、相关检查等注意事项。住院期间:讲解使用勺子喂食的重要性,指导合理进食,介绍麻醉方式,手术过程,术后发音训练等。出院指导:指导家属鼓励患儿轻声说话,保持口腔清洁。嘱患儿家属定期复查。主管医生,责任护士严格落实临床路径计划,因病情变化等原因发生变异者,要注明原因和干预措施。科主任、护士长每天检查,了解路径实施情况。

1.3评价方法统计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平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两组都采用全麻,使用相同类型的耗材。采用医院统一的满意度调查表,所有患儿家属都能阅读和完成调查的内容。

1.4统计学方法

3讨论

3.1规范了治疗护理流程,缩短了住院时间

临床路径作为以患儿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具有理顺护理程序、规范护理行为,使护理人员能够全面准确的观察患儿病情,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减少了护患纠纷的发生隐患。该临床护理路径规定了标准腭裂手术患儿的住院时间,用药规范,检查项目,有效减少了平均住院时间,增加了床位周转率。

3.2减少了平均住院费用,降低了医疗成本

临床路径管理小组共同针对患儿的疾病,制定有准确执行时间要求的护理计划,以避免手术的延迟和资源的浪费,使服务对象获得最佳的医疗护理服务【2】。本研究由于制定了严格的临床路径表,且医生、护士都按照路径表操作,使治疗和护理有机结合。表1示,观察组平均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实施临床路径可以降低医疗护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3】。

3.3提高了患儿及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临床路径融入成效管理的概念,将“尽早康复”和“尽可能的减少医疗费用”列为实施临床路径的重要目标。进入临床路径后,护理人员能够让患儿最短时间完成各项术前准备,术后患儿及家属与护士配合,增进护患间的沟通,改善护患关系,从而提高患儿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运用临床路径对腭裂患儿实施规范化护理,缩短了住院时间,降低了平均住院费用,提高了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为优质护理服务的推行及护理质量管理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同时规范了医疗行为,节约了卫生资源。

参考文献:

【1】吴袁剑云,英立平.临床路径实施手册【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1.

儿科入院护理程序篇3

[摘要]目的:提高健康教育质量,保证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健康教育。方法:将100例扁桃体患者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健康教育,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进行健康教育。结果:观察组健康教育效果和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开展健康教育既让患者及家长得到系统有效的教育,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又有利于护士自身素质和护理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扁桃体;临床护理路径;健康教育;经验总结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6(a)-117-02

临床护理路径(clinicalpathwayofnursing,Cpn)是一种为患者制定的,在住院期间,有鲜明个性的护理计划。它是以时间为横轴,以入院指导、入院诊断、检查、用药治疗护理、饮食治疗等理解护理手段为纵轴,用图表的形式进行详细的描述记录,使诊疗、护理有序,减少遗漏项目,提高护理质量[1]。本科2008年8月~2010年8月,针对扁桃体手术的特点及运用临床护理路径对100例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耳鼻喉科2008年5月~2010年8月收治扁桃体患儿100例中,男60例,女40例,年龄1.5~12.0岁,均为单纯慢性扁桃体炎。10例行全麻术,其余均用局麻术。<10岁者采用挤切术,>10岁者行扁桃体剥离术,全部患者均治愈出院,无一例发生并发症。按患儿入院时间段分为两组(2008年6月~2009年6月收治的患儿为对照组,2009年8月~2010年8月收治的患儿为观察组),每组50例,两组年龄、性别、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传统的健康教育,由责任护士于患儿入院后对患儿及家长实施口头宣教并发放健康教育宣传单。观察组按照《扁桃体患儿健康教育路径表》进行宣教,此表分入院时、入院1~2d、手术前晚及术晨、术后回病房、术后3d、出院指导6个阶段,在了解患儿及家长对健康教育的需求及对疾病的认识程度上,有针对性、有重点地进行健康教育。且整个过程由护士长、责任护士及主管医生共同参与,采用个别讲解、示范、提问、指导操作、请治愈患者及家长现身讲述抗病体会、看饮食图片和饮食卡等方式进行,每个患儿家长人手一份此临床护理路径表,责任护士督促其执行健康教育路径内容,护士长随机检查和评价。

1.3评价指标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分别于健康教育后评价两组患儿及家长的术前认知、术后认知、遵医行为、患儿及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及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儿及家长的术前认知、术后认知、遵医行为、患儿及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比较,见表1。

3讨论

3.1临床护理路径使健康教育制度化、规范化

临床护理路径是由相关部门或科室的负责人员共同制定的服务程序,该程序针对特定的疾病或手术制定出有顺序的、有时间性的和最适当的临床服务计划[2],以加快患者的康复。健康教育路径实际上就是对患者健康教育的时间表和计划表。它运用医学、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成本学以及心理学等现代科学知识,研究如何对患儿采取最有效的康复路径[3],缩短患儿的治疗过程,让医疗服务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它既能节约医疗资源,又能减少费用的支出,更重要的是探讨一种高品质、高效率、低费用的管理路径。

儿科入院护理程序篇4

【关键词】计划性剖宫产;临床路径;护理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133-01

临床护理路径(ClinicalnursingpathwayCnp)是一个可以预先决定起点和终点的流程,其功能是运用图表的形式提供有时间的、有序的、有效的照顾,以控制质量和经费。是一种跨学科的、综合的整体医疗护理下作用模式。护士可依据Cnp有计划、有预见性地开展护理,患者可明确自己的护理计划目标、主动参与治疗和护理过程.以经济的方式达到最佳治疗效果[1]。我院产科自2012年01月份开展临床护理路径,现将2012年06月至12月份实施情况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我院产科共有四个休养区,产科自2012年01月份起对计划性剖宫产开展临床路径,护理组配套开展临床护理路径。产科休养四区2012年06-12月份分娩人数为825人,其中选择计划性剖宫产共134位,产妇年龄最小21岁,最大46岁;最小孕37+3周,最大孕42+2周;新生儿出生时体重2.85kg至5.3kg;apgar评分均9分以上。

2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

2.1护理人员培训科内建立临床护理路径小组,责任组长担任小组长,首先对她们进行培训,明确责任,指导评价小组、实施小组共同学习,指导科内护士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开展护理工作,护士长每月对临床护理路径开展情况总结、分析,使护理路径得到持续不断的评估及修正,确保路径的顺利实施。

2.2根据择期剖宫产术临床指标及医疗规范,制定产科临床路径流程表,分为产科计划性剖宫产临床路径表、产科休养区产后健康宣教路径、产妇满意度调查表等产前、产后临床护理路径表等。由责任护士、助产士按标准进行护理治疗,以时间为轴,把入院指导、评估、用药、检查、治疗、术前准备、饮食指导、手术情况、健康教育、出院计划等制定了标准化的护理流程。

2.3护理路径的落实护理临床路径项目的制定从以往生理角度向心理感受、适应生活及家人理解等方面转化,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改变了以往被动观察生理指标为主的护理理念,主动按项目询问、观察,提高了发现异常的可能性,标准统一、项目完善,避免因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和水平的差异而遗漏项目[2]。

2.3.1住院第1天,接待产妇人院,自我介绍,进行人院宣教,入院护理评估。完善各项检查,产前健康宣教指导,向产妇及家属交代围手术期注意事项、术前常规准备及注意事项、物品准备、不良反应等,做好术前心理护理。

2.3.2第2天,执行术后护理常规:监测生命体征,观察宫底及阴道流血、尿液引流情况,给予会阴抹洗、护理,帮助产妇早开奶,进行术后饮食及活动指导,鼓励母乳喂养,指导家人婴儿拍背方法及安全监护的注意事项。

2.3.3第3-4天,介绍新生儿的生理特点、预防接种及观察护理要点,指导产妇各哺乳姿势、产后操、婴儿更衣、换片技巧,新生儿足跟采血进行新筛检查。

2.3.4第5-6天,办理出院手续,主要宣教出院后注意事项。

3结果

3.1入院后第一天,产妇及家属知道病区环境及探访制度,产妇能说出责任护士和管床医生的姓名,知道有事找谁。

3.2产妇及家属知道术后饮食要求、初乳及勤吸吮的好处,协助第一次吸吮;护士为产妇用药、擦浴、检查操作轻柔、解答问题耐心清楚。

3.3术后第l~2天,产妇知道母乳喂养的好处、掌握哺乳姿势及新生儿安全监护内容,学会喂奶后给婴儿拍背的方法。

3.4术后3~4天,产妇掌握各哺乳姿势及产后操,学会给婴儿换尿片、穿衣、抚触、脐部护理及新生儿沐浴的要领。

3.5实施临床路径进一步规范了计划性剖宫产术产妇的管理,确保治疗的连续性,产妇住院时间5~6天,平均5.3天,产妇及家属满意度较高,达98%以上。

3.6降低医疗成本,减少产妇的医疗费用,出院结帐6300~6700元,平均6450元,而2011年同期计划性剖宫产平均费用为7250元,比同期减少21%。

3.7出院宣教效果较好,产妇知道办理出院及新生儿医学证明等手续的程序、知道出院后自已及新生儿方面的注意事项及与医院的联系方式等。

4体会

临床护理路径的开展,将被动护理变为主动护理。每班护士按时向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宣教[3]。我科通过临床路径的实施,为产妇制定了合理的护理计划,进一步规范了护理人员的医疗行为,对产妇产程及产后实施程序化护理管理,使助产工作和护理工作有章可循。护士从接待患者入院时,知道要为患者做些什么事情,何时做,怎么做,并根据流程逐项落实,护理程序清晰,责任护士工作分工明确,工作效率高。临床路径也让产妇和家属对住院、手术、产后整个流程较为熟悉,预知所需要的检查、治疗、护理及费用情况,对于各期的注意事项和手术配合,做到心中有数。充分体现主动参与和知情权。临床路径用于患者的健康教育,弥补了少数护士因年资短、业务不熟、经验少而造成的宣教内容过于简单、零乱等不足,且每天用较少的时间进行健康教育不会对工作造成太大影响[4]。通过应用临床路径对产科计划性手术产妇进行流程化、制度化、具体化管理,减少了护理行为随意性、盲目性。进一步提高孕产妇的医疗护理质量,保障母婴安全,有效增进了护患关系,使孕产妇充分享受优质安全护理服务,有效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蒋菊芳,费静霞,姚敏红等.临床护理路径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标准化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10):970―973.

[2]张敏,蒋萍,李建群.创新思维在护士长管理中的应用[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06,20(2):55.

儿科入院护理程序篇5

【关键词】儿科;强化护理细节;护理质量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自身的权益保障意识不断增强,患者及家属对护理人员的医疗护理质量也更加注重[1]。尤其儿科,护理人员与患儿沟通困难,患儿服从性不强,机体抵抗力弱且病情复杂变化迅速,给临床护理带来诸多困难;此外,部分家长对孩子溺爱且自身的医疗知识缺乏,会造成相互的不理解,因此护理工作者的责任更加重大[2]。临床护理中,一旦某些环节处理不当,就会带来严重的差错或事故,因而对护理的质量和水平有着更高的要求。本研究选取14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组对比,观察分析强化儿科护理细节对护理质量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济源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4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83例,女57例,年龄3~9岁,平均(58±14)岁。根据入院顺序将所有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0例。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病情、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选取患儿均获得家长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接受儿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强化护理细节,具体如下。①强调人文关怀,注重服务意识。积极主动沟通交流,主动提供护理服务,及时了解并满足其护理需求,避免与患者及家属发生冲突,对护理工作中产生的问题及时更正,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②提高自身素质,培养职业道德。应多参加会议培训,熟练操作技能,补充文化知识,完善自身的修养。③细化规章制度,对护理质量实施动态监控。对护理制度和考评机制进行细化和量化,逐渐完善细节,对护理质量实施动态监控可随时发现护理工作中出现遗漏的细节并进行即刻处理。④细化工作流程,避免护理疏漏。应具有强烈的安全意识,对形成隐患的原因进行及早处理,避免不良事故的发生。⑤建立健全的护理制度,保证有序、规范的护理工作。及时改进护理工作中的细节,对其疏漏及时进行更正。

1.3评价指标

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评定护理细节的指标,内容包括护理差错、护患纠纷、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和家属及患儿的护理满意度调查。发放的140份问卷全部收回,回收效率为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定性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质量

观察组的医院感染、护理差错和护患纠纷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9571%比7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儿童因为自身身体机能较差,抵抗力较弱,在临床中如果不能给予患儿科学全面的救治和护理,不仅会引发各种并发症,还会影响患儿的临床护理效果,导致护理不良事件和护患矛盾的发生,给患儿及其家庭和医护人员等造成不良影响。因而,选择合理的护理方法,对小儿实施完善的护理管理,是保证儿科护理质量,确保患儿身心健康的有效措施[3-4]。细节管理是一种全面化的管理模式,对于小儿护理中容易忽视的安全隐患和护理风险有一定的防范效果,是目前儿科护理管理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护理管理方式。由于患儿年龄通常较小,无法对患病后的症状感受作出明确的语言表达,易于导致医护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出现问题,影响护理的安全效果和护理满意度[5]。在护理过程中,对具体的护理流程采取细节管理,对其进行分析和观察后,便于护理人员及时发现护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隐患,可以针对不同的患儿实施个性化的护理服务。同时,能够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减少护理差错和护患矛盾的发生情况,提高患儿及其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6]。另外,在儿科护理管理中采取细节管理,可以促使护理人员不断学习临床护理知识,强化自身的护理技能,且细节管理可以规范护理程序,优化护理效果,有助于提升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和护理服务质量[7]。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强化儿科护理细节后观察组医院感染、护理差错和护患纠纷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该结果提示,对于儿科护理,强化护理细节对提高护理质量有积极意义。综上所述,强化儿科护理细节能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理差错,促进护患和谐,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姣.儿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2):116-117.

[2]孙小莉.细节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医学,2013,19(9):117-118.

[3]刘妙盛.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杂志,2015,23(8):104-106.

[4]刘卫霞.科护理风险原因及防范措施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35):151-152.

[5]宋英.儿科护理风险方法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9):1218-1219.

[6]张德芬.细节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5,31(8):1270-1271.

儿科入院护理程序篇6

方法:以2011年9月~2012年11月我院儿科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就诊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采用风险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的风险发生率和家属满意度。

结果:实验组采用风险护理后,发生风险低于对照组,p

结论:儿科护理工作中容易发生各种风险,采用风险护理可以有效地规避护理风险的发生,需要护理人员不断完善风险护理措施。

关键词:儿科护理风险风险护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3-0174-02

儿科护士是容易发生各种风险的科室,护士的平均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加之儿科内患儿小,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护理操作较为困难,更容易导致各种风险的出现。我院在儿科护理中采用了风险护理方法,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现将过程和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2011年9月~2012年11月我院儿科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患儿住院时间在1周以上,无严重肝肾疾病,严重血液系统疾病,严重血液系统疾病的患儿。

根据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00例,男57例,女43例,年龄在2~14岁之间,平均为7.98±1.55岁;实验组100例,男55例,女45例,年龄在2~15岁之间,平均为7.54±1.47岁。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且符合方差齐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护士完成诊疗性护理工作,并给予患者家属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

实验组患儿给予风险护理措施,方法为:①分析风险因素:科室内成立风险因素分析小组,由专业性强的护士组成。小组成员通过研究讨论的方式,结合科室内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1]。主要风险因素为:护士的护理查对不严格,护士服务态度不好,对患儿的病情和实际情况认识不足,护理记录不全面。②加强培训:针对我院儿科常见的护理风险制定风险护理措施。要健全对临床护理安全管理的网络,成立管理小组;组织护士学习风险防范意识,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严格地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强化护理操作培训,要求护士严格按照护理操作规程进行护理,及时修订临床护理内容。对低年资护士、责任心不强的护士、进修护士要加强培训[2],尤其重视安全教育。让一名年资老经验丰富的护士负责对新护士的带教,帮助护士尽快地适应临床工作;组织竞赛时鼓励此护士参与,使这名护士通过竞赛找到自己的不足,并给予鼓励和表扬。③对高危环节进行管理:儿科中,医护耦合环节、查对、交接班是高危环节[3],围手术期患儿、危重患儿也容易发生各种病情变化引起风险发生。护士要对以上环节进一步完善,规范环节管理方法。例如我院细化了儿科护理的交接班,由交班护士、接班护士、患者家属共同参与,制定交接班表,完成后画对号。

1.3观察指标。观察比较两组患儿住院期间发生的风险和患者家属满意度。护理风险由护士进行统计录入,双人核对,避免误差的发生。家属满意度使用选项法,在“满意”“不满意”两项中选择。

3讨论

风险护理是在评估风险后,改革临床护理措施,以更好地避免各种风险的发生。儿科护理是容易发生护理风险的一个科室,需要护理工作者高度重视。

从风险评估方面看,我院儿科护士主要的风险因素为护士的专业措施不够、服务态度不佳、护理记录不全面等。而这些因素都可以通过制定一定的措施给予预防。因此,在风险防范中,我们主要采用了重视培训和高危环节两个方面。通过培训可以有效地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进而更好地提高护理质量[4],提高对患儿的护理能力。重视高危环节则可以加强对护理薄弱环节的重视,让护士了解到哪些时间、哪些患儿容易发生风险,提高护理水平,预防风险的出现[5]。

从本次实验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实验组患儿的风险发生少,患儿的家属满意度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的差异,p

综上所述,儿科护理工作中容易发生各种风险,采用风险护理可以有效地规避护理风险的发生,需要护理人员不断完善风险护理措施。

参考文献

[1]陈朔晖,陈妙研.儿科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分析及对策[J].护理与康复,2007,6(8):557-558

[2]李平,郑显兰.儿科门诊输液留察风险管理与流程优化[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11):997-999

[3]容锦凤.儿科门诊输液护理的风险及工作体会[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9):125-125

儿科入院护理程序篇7

【关键词】Cnp儿科护理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4;R4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5-0056-01

临床护理途径(Cnp)是美国在1980-1990年间采用的一种护理管理模式。现今我国许多医院已将其应用于疾病护理、临床教学和健康教育,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传统的教学方法忽视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我们将Cnp模型应用于儿科护理实践教学,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具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以我校2014级三年制高职护理1~4班学生240人为研究对象,设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20人。实验组采用Cnp教学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在校第三学期开设儿科护理学课程。两组护生在年龄、授课教师以及以往成绩等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资比较。

2.方法

(1)实验组采用Cnp教学方法:以小儿秋季腹泻为例,1)住院的第一天:了解患儿疾病,腹泻护理程序,合理使用胃肠粘膜保护剂。病情较重的患儿给予面罩给氧,心电监护。实验室检查:三大常规,C反应蛋白,如有必要,做血气分析,粪便乳糖检测。根据血气分析结果,校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高热给予冷敷。护理工作:入院护理评估和宣教,定期测量体温,记录小儿腹泻的量和性状、腹痛的变化。2)住院2-3天:责任护士整理入院送检查报告单,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酌情处理,防治并发症。遵循腹泻护理程序,按需供给患儿口服补液盐,清淡流质饮食,肠道菌群调节剂、胃肠粘膜保护剂。根据脱水程度,电解液和血气分析结果进行液体治疗,短时间中热可以不用处理,较长时间高热药物治疗无效给予物理降温,如果有必要,检查心电图,心肌酶。日常护理评估,定期测量体温,记录病情变化。3)住院4~7天:医师查房同意出院,完成出院小结和健康教育:向患儿家属交代出院服药及注意事项,告知患儿家属科室电话名片,随时联系,留下患儿家属电话方便随访和延续性护理。主要护理工作:出院宣教,记录患儿病情变化。

以我们学校儿科护理实验室为教学点,以真实的护理过程为基础,将教学和模拟的工作现场结合起来。1)准备:教师提前一周发放临床护理路径表,引导学生预习,护生可以在教科书里面查找内容资料,或者到图书馆参考相关书籍,或者到网上搜集和学习内容有关的资料。2)教学过程中学生将以合理的方式分组,按照临床护理路径表中的要求提示,在实际操作中将理论转化为实际能力。3)教师点评,进一步加强小儿秋季腹泻的重点和难点,加强学生的记忆[3]。

(2)评价方法1)发放调查问卷,组织两组学生评价各自教学方法的效果。学生匿名填写,写好后收回。2)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实践操作考试成绩。实践操作考试设置模拟情景,由学生抽签选择项目考试。

(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

二、结果

1.实验组护生在儿科Cnp模式实践教学中,护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在对儿科护理工作流程的熟悉程度,护理操作技能,为患儿及家属的服务意识和对儿科护理工作的自信心都较对照组护生比例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试验组护生的儿科护理实践操作能力90.51±6.96较对照组82.62±7.71高,t=3.876,p=0.000,有统计学差异,表略。

三、讨论

1.开展Cnp教学法的必要性

儿科护理学是关于小儿生长发育、儿童预防保健和临床护理的专业护理课程,是护士专业的核心课程。儿科护理学为后续专业课程发展和集中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儿科护理学临床客户是14岁以下的儿童,从专业的角度来看,它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实践和服务,学生的专业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儿科护理学是一个非常实用的专业核心课程,学生在学习期间不仅要掌握儿科护理知识,还要对实际临床护理工作有全面的了解,特别是对儿科临床护理特点要有更深刻的理解[1]。

2.Cnp为导向的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

Cnp是一种事半功倍、标准化、程序化、时间导向、高度计划的高级管理模式[2]。表1显示,Cnp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Cnp的理解,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合作能力和自学能力。在临床护理路径的总结阶段,学生能够在更高层次上理解、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本质元素,从而缩短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实现教学和临床的无缝对接。在Cnp教学中,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好,思维活跃,可以更好地适应和接受这种学习方法。Cnp护理教学模式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能够发展护生临床实践能力。Cnp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临床工作的熟悉程度,更好更快地适应临床工作。Cnp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可以减少医疗费用,节约卫生资源,提高患者满意度,促进医务人员間的相互合作[3]。

参考文献:

[1]莫江萍,韦桂姬,王健,等.以Cnp为导向的教学法在儿科护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2016,34(20):59-60.

[2]邹慧榕,施文翔.临床护理路径对哮喘患儿住院时间以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07):223-224.

儿科入院护理程序篇8

[关键词]支气管肺炎;小儿;临床护理路径;常规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4721(2014)01(c)-0103-03

支气管肺炎,又称小叶性肺炎,是儿科常见病,尤多见于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5月本院儿科收治的支气管肺炎患儿250例,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中关于小儿肺炎的诊断标准,其中,男147例,女103例;年龄1.2~12.4岁,平均(5.1±0.5)岁;病程2.5~15.5d,平均(5.6±0.7)d;轻度72例,中度80例,重度98例。无发热,有咳嗽、气喘症状,肺部可闻及喘鸣音和湿啰音,无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并发症,排除支气管哮喘。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25例,其中,男73例,女52例;年龄1.3~12.4岁,平均(5.3±0.4)岁;病程3.0~15.5d,平均(5.7±0.6)d;轻度35例,中度40例,重度50例。对照组125例,其中,男74例,女51例;年龄1.2~12.3岁,平均(5.0±0.4)岁;病程2.5~15.3d,平均(5.7±0.6)d;轻度37例,中度40例,重度48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及严重程度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措施

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主要对家长进行相关知识的宣教,同时给予患儿症状体征的护理及基础生活方面的指导护理,并对患儿的治疗措施进行配合护理。

观察组患儿给予临床护理路径模式:成立临床护理路径领导小组,明确相关人员职责分工,由科室主任或护士长任组长,责任护士任副组长,所有小组人员均接受临床护理路径知识培训。首先对入院后的患儿进行病情评估并同时制订临床护理路径方案。患儿入院后,由小组责任护士接收,并将住院环境、主管医师、责任护士以及疾病知识、入院后需要做的各项检查及其意义、注意事项等详细向家长介绍、讲解,便于获得家长及患者的配合。另外,要向家长介绍临床护理路径的优点、目的、护理流程等。在住院期间,所有治疗、护理流程均按照临床护理路径表所制订的程序进行。患儿出院时向家长发放健康教育知识测评表和满意度调查表,叮嘱患儿家长定期复查。

1.3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的治疗依从性、健康知识评分、满意度、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等。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儿治疗依从性、健康知识评分及满意度的比较

观察组患儿的治疗依从性、健康知识评分及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2.2两组患儿住院天数及医疗费用的比较

观察组患儿的住院天数、医疗费用均少于对照组(p

3讨论

肺炎是比较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咳嗽、喘,严重者可合并心力衰竭、呼吸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较差[7]。护理对于改善患者的综合生存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临床护理路径符合医学科学的发展趋势,是一种跨学科的、综合的、深化整体护理的医疗护理工作模式,临床护理路径将护理、诊疗模式规范化、条理化,护理内容细致化,对患者实施连续、动态、实用的护理[8],其针对某一病种的监测、治疗、康复和护理而制订的一个有严格工作顺序和有时间要求的照顾计划,最终目的是缩短住院时间,合理支付医疗费用[9]。责任护士按照临床路径表主动完成各项护理工作,详细记录患儿每天应该进行的检查、治疗、护理,减少了护理差错的发生,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控制医疗成本,还可促进医患沟通,使医患关系得以改善,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常规护理存在护理项目不完整、指导环节不连续、健康知识的缺乏或遗漏等问题。针对患者及其家属提出对疾病相关知识的疑问,护理人员需要详细讲述疾病的病因、发生、发展以及治疗,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治疗的依从性,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针对小儿支气管肺炎的治疗与护理,本院制订了具有严格工作程序和准确时间要求的临床护理路径计划,帮助患者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各项检查、治疗与护理,缩短了住院天数,同时也大幅度降低了医疗费用。另外,在临床护理路径的规范化护理中,护士向患者详解相关的疾病知识、治疗方法以及出院后的注意事项,让患者掌握相关的疾病知识。总之,在小儿支气管肺炎的治疗与护理中采取临床护理路径模式,不但规范了护理流程,而且大幅度提高了护理质量,明显减少了住院天数,医疗费用也显著降低,大幅度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丁淑艳.盐酸氨溴索联合利巴韦林在小儿支气管肺炎治疗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2):186,188.

[2]龙炳风,张春华.小儿支气管肺炎的护理体会[J].实用临床医学,2013,14(3):126,128.

[3]朱玉珍.护理干预对小儿支气管肺炎的康复影响[J].北方药学,2011,8(10):102.

[4]王雪宁,周兰英,凌素舫.两种护理方案在小儿支气管肺炎中的效果比较[J].中国医药导报,2011,8(18):130-131.

[5]崔更力.护理干预对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主观幸福感与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10):16-17.

[6]班博.实施临床路径,促进护理实践发展[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7):5-7.

[7]李伟健.临床护理路径在肺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9):51-52.

[8]王媛媛.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发作支气管哮喘住院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09,16(3B):34-36.

儿科入院护理程序篇9

【关键词】儿科门诊输液中心;电子门诊输液系统;体会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614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618-0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儿科门诊输液中心共有输液躺椅90张,床位45张,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于我院儿科门诊就诊并在输液中心进行输液的1370例患儿,其中,男性708例,女性662例;急诊输液309例,常诊输液1001例,辅助检查需建立静脉通道60例;婴幼儿568例,占41.4%,5-10岁的患儿501例,占36.6%,10岁以上患儿301例,占22.0%。未使用电子门诊输液系统前,对我科室关于护理满意度的调查结果为,满意度为90.6%。

1.2方法对2011年3月到2012年3月,于我院在儿科门诊输液中心输液的1370例患儿,结合患儿年龄的特殊性,和门诊输液中心的特殊的嘈杂的环境,实施具有针对性和人性化的电子门诊输液系统,对患儿和患儿家属对使用电子门诊输液系统的满意度进行调查统计,并与未使用电子门诊输液系统时的满意度进行对比。

1.2.1来院接诊在患者前来就诊,办理输液等手续时,也是电子门诊输液系统的一部分,提高满意度必须从患儿进入医院起就体现出来,以高度的责任心、耐心和爱心给予患儿家长指导和帮助,态度和善,服务周到,给就诊的患儿和患儿家属家的温暖的感觉,缓解患儿及家属的紧张和恐惧情绪[3]。

1.2.2输液前要特别注意患儿以及患儿家属的心理的护理和开导。输液前,由于紧张或恐惧等原因,患儿及家属常常会有较大的心理起伏,会不断向医护人员询问手术的相关信息以得到心理上的安慰。这时候的护理人员需要显示足够的耐心,切忌表现不耐烦的情绪带给家属更大心理压力,细致地对患儿进行护理,并在此过程中进行思想工作,安抚患儿情绪,增强患儿自身以及患儿对护士的信心,克服畏难心理[4]。

针对患儿及家长的恐惧心理,护理人员首先要给患儿及家长以心理安慰,并主动与家长交流,仔细询问病情,态度热情、和蔼、耐心,使用通俗易懂的医学术语,讲明病情,介绍静脉输液的一般知识、治疗原则及输液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使患儿及家长从科学的角度认识静脉输液,争取积极配合。

1.2.3输液过程中无线呼叫,使病人需求及时应答。输液过程中,巡视是护理的重点看护阶段,尤其是患儿的年龄的特殊性,在对患儿的生命体征随时观察的同时,还要给予患儿深切的关怀,在患儿哭闹不止时,在言语上安抚或者提供小玩意分散注意力,随时注意患儿身体变化,是否有什么并发症出现的征兆。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5统计分析软件包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p

2结果

呼叫率大幅度减少,投诉也大幅降低,使用电子门诊输液系统进行输液获得患儿和家属的一致好评,患儿家属对使用电子门诊输液系统进行输液的满意度较之未使用电子门诊输液系统时有较大的提高,90.6%提高到99.2%,见表1。

3讨论

3.1传统输液系统模式

3.1.1传统输液系统模式药房―护士接单台―手写输液单―继续呼叫病人―输液工作的开始―护士处理―人工核对。

3.1.2缺点①容易出现误差。②输液室环境嘈杂。③病人呼叫时间长,护士相应时间长。④护士工作压力大。⑤考核管理难度大。⑥工作效率低下。

3.2电子门诊输液系统模式录入医嘱-连接输液处方-条码打印-条码关联-配药-自动叫号-穿刺核对扫描――输液动态监控-药物统计-工作量统计

3.2.1患者在就诊时,首先通过医嘱系统录入医嘱,随后经过护士站系统点击后,移动输液系统会自动编号并安排床位,然后打印病人识别码及相关输液瓶贴等信息,该系统还能自动叫号输液。该系统规范、简化了相关流程,能正确识别药物及患者,自动、正确地统计工作量。在方便患者的同时,减轻了护理人员工作量及工作压力,达到了让病人和陪人员满意的目的,维护了科室诊疗秩序,提升了服务品质。

3.2.2该系统采用条码双联标签使用,可保证用药安全;条码扫描核对,使“三查七对”更简单省时;无线呼叫,使病人需求及时应答;同时简化护士工作流程,提高护士工作效率,杜绝用药差错事故,减少病人呼叫等待时间,提高病人满意度;有效的多项数据统计,既实现护士工作量考核,也提升医院在药品管理方面的决策能力,提升了医院的管理水平和社会效应。

总之,使用移动电子门诊输液系统进行输液有利于门诊输液中心秩序的维持,深化“安全服务”,实现医护人员与患儿之间动态的信息核对、交换和匹配,确保门诊病人输液的安全,有效改善输液中心的环境,有利于患儿更好地进行治疗,从而提高患儿和患儿家属对输液中心护理的满意度,间接为医院宣传,赢得良好的口碑,增加医院的效益。

参考文献

[1]杨国斌,易学明.以信息技术为平台,打造人性化门诊服务流程[J].医院管理杂志,2005,(06).

[2]张玲,叶文琴,席惠君,沈峰平.门急诊输液室现状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10).

儿科入院护理程序篇10

一、认真学习《医疗质量暂行规定》,增高护理服务质量

详细目标:

组织学习医院下发的《医疗质量暂行规定》,认真履行职责,激发护理人员的服务热情,增高护理服务质量。

实施措施:

1、组织全体护理人员认真学习《医疗质量暂行规定》,按规定规范护理工作。

2、在护理工作中做到视病人为亲人,以“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一切,为了一切病人”为工作指导,认真履行护士职责,增高护理人员对服务意识的认识水平,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

3、组织全体护理人员认真学习护士修养与礼仪规范,强化服务意识。坚持上班前举行服装整理仪式,使护士在工作中保持整洁文雅、端庄大方,为给病人提供舒心服务打下良好基础。

二、深入开展整体护理,全面增高职业素质

详细目标:

继续开展整体护理,规范护理程序,增高整体护理病历质量,丰富健康宣教内容,更好的为病人进行整体护理。

实施措施:

1、组织学习《儿科学》,熟悉有关疾病的病因、病理及发病机制,丰富健康宣教内容。责任护士深入到病房,加强对患儿家属的健康宣教,增高用护理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2、让有经验的老护士为新护士讲课,传授整体护理经验。如遇模糊概念,大家一起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每月组织一次教学查房,分析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4、电子病历及时评价,护士长坚持每周检查2—3次,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通知到责任护士,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三、重视护理人员素质培养,加强业务学习、技术训练,增高应急、急救能力

详细目标:

以《儿科护理学》为基础,不断学习业务知识。加强十五项护理技术及急救能力训练,增高护理质量,培养一支业务技术精,素质高的护理队伍。

实施措施:

1、制定2004年训练计划,每月组织一次专题讲座。鼓励护士自学并做好读书笔记。

2、低年资护士加强十五项护理技术训练,增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增高技术程度。

3、高年资护士加强应急、急救能力训练。工作中给低年资护士做好表率,言传身教,让儿科团结、协作的优良作风发扬光大。

4、大力表扬星级护士及“5。12”优秀护士,激发护士爱岗敬业热情,更好的为病人提供爱心服务。

5、加强护理人员法律意识,强化法律观念,组织学习有关法律知识,并灵活运用到工作中去。

四、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增高护理工作质量

详细目标: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工作秩序,使小儿科护理工作程序化、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

实施措施: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静脉穿刺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带,每次操作前洗手;每晚治疗室紫外线消毒,病房空气消毒,严防医源性感染。

2、严格执行早班制度。切实做好晨晚间护理,基础护理到位。保持患儿床单位清洁整齐,环境温馨、舒适。

3、严格执行床头交接制度。对病人病情做到九明白,在交接班时向下班护士做具体报告。

4、严格落实各级工作人员职责。护士长每周二次检查卫生员工作质量,保持病区清洁整齐;每周二次对病人满意度进行调查,确保服务质量。

5、配合护理部做好月护理质量检查、夜查房、双休日查房等制度,确保各项护理指标达到三级甲等医院标准。

五、强化科研意识,增高护理科研能力

详细目标:

依据本科护理人员的科研能力,制定本年科研计划,争取有较高程度的文章在杂志上发表

实施措施:

1、积极给高年资护士创造条件,安排到图书阅览室学习,查阅文献材料,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力争有高程度的。

2、采用激励机制,对有学术论文在杂志上发表或在会议上交流的护士在评选优秀护士及年终奖励时,优先考虑。

六、开展婴儿抚触,拓展护理技能

详细目标:在较短时间内医学,培养全科护理人员控制婴儿抚触技术。

实施措施:

1、完善婴儿抚触室的配套设施,灯光、环境、温湿度符合标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