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农村小学校本培训总结十篇农村小学校本培训总结十篇

农村小学校本培训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1:59:52

农村小学校本培训总结篇1

[关键词]校本培训;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研

一、校本培训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选择

1.校本培训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趋势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一些国家倡导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回到校园,形成了教师校本培训模式。“校本”就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旨在满足学校每个教师工作需要的校内培训活动[1]。上个世纪末以来,校本教师培训作为一个新兴的教师培训形式,以其灵活性、针对性、突出学校和教师的主体性等特点逐渐为我国教育者所认识和接受。校本培训特点决定了它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趋势。

2.校本培训是教师自主专业成长的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师在职培训主要是以高校模式为主。但是高等院校在倡导先进教育理念的同时,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轻视了农村教师的需求和已有的知识结构,忽略了农村教师的主体参与性。高校模式“把持”教学的主动权,学习者只能根据预设的课程结构进行学习,参与机会很少。对于教师来说,参不参加培训,参加什么样的培训,“一切都是地方教育行政机关做出的选择,而非教师自主做出的判断”[2]。总的来说,高校培训模式依然是一种外控式模式,学习者只能被动接受,很难发挥自主性。而成人教育是“一种没有权威的合作探讨加非正规学习”[3]。教师是有自主能力的成人学习者,在校本培训中,教师是主体,结束了他们以往培训中的被动局面,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成长需要选择培训内容,有利于教师的自主发展。

3.校本培训有助于节约学习成本

院校集中式培训学习成本较高。首先,从时间上来看,农村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有的教师包班,有的教师跨年级兼任多门课,偏远学校教师甚至要从事复式班工作,任务更重,可以说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很难分身参加离职培训。其次,从经费上来看,农村教师的收入较低,一次培训下来培训费、交通费、食宿费等让他们不堪重负。很多农村教师不愿意参加这种培训的主要是经费问题。有调查显示,农村教师自己负担培训费用的为79.3[4]。农村学校教师培训经费紧张,教师工作任务繁重,无论是“请进来”还是“走出去”接受培训都有一定困难,而校本培训正好避免了这些问题,有助于节约学习成本。

二、农村教师校本培训存在的问题

自上个世纪末,校本培训在全国农村中小学校逐步展开,但目前的校本培训活动并没有得到农村教师的广泛认同,校本培训的实施陷入困境。

1.现代教育理论难以深入

适应教师需要是校本培训的一个重要特点。“需要”一词反映了校本的灵活适应性,但是到底什么样的需要适合呢?是不是所有的需要都可以拿来选题培训?有些学校在开展培训是注意到了教师的需要,于是就围绕着所谓的“需要”展开了:基本功差了,就组织教师读、写、画;理论不足了,就安排集体阅读教育书刊。当然,不能否认这些活动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现代教育理论依然无法深入其中,农村校本培训总是在这个层次徘徊,理论水平难以提高。

2.形式化校本培训难见成效

校本培训以实际应用为目的,以教师素质的提高为目标,培训内容适用于本校实际,并且以教师的实际工作状况来评价培训的效果[5]。然而,有些农村学校将校本培训当作上级下达的任务来抓,为了应付检查,学校将一些日常活动统统划在校本培训的名下。校本培训成了教师的“作业”,因为上级要来检查,学校就要求教师“交作业”,有些老师也就随便抄抄了事。笔者曾就校本培训的实施情况对某地农村中学进行了调查。其培训内容是教育局发放指定教材,每位教师85元;培训形式是教师自学;评价方式是开卷考试。学校有关负责人根据教师的读后感,撰写校本培训报告会记录等材料(有些活动实际上根本没有开展,负责人只能闭门造车),以备上级检查。这样的校本培训已经退化成一种形式,有其名而无其实,培训效果可想而知。

3.农村教育教学资源缺乏整合

农村优质的师资资源、教育资源有限,可是这些有限的资源也没有能够充分利用起来。同一区域内不能针对本地教师、学校的实际情况,整合优质教育资源灵活机动地开展培训。甚至有些学校认为校本培训就是在本学校,由本校教师组织学习,于是,关起门来读读报纸书刊也算组织了一次校本培训。

4.不同区域农村教师差异性难以关照

培训教材没有取舍,不考虑城乡教育的差别,不结合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培训内容,不管合不合适拿来就用。有的培训内容与农村学校的课堂实际距离太远,与教学工作脱节;有的培训内容没有充分考虑教师的具体需求,忽视了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不同年龄阶段、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之间的差异性,采取大一统的模式,缺乏针对性。

5.农村教师主体意识丧失

确立教师在学习、培训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自主发展型教师队伍。校本培训应该充分依赖教师群体的力量和智慧。然而,很多农村教师主动参加培训的热情不够,主体意识严重缺失。某学校为体现和巩固校本培训的成果,要求全体教师参加培训之后精心设计并上交一份优秀教案。一个多月过去了,竟没有几位教师主动上交。负责人督促了几次,效果甚微,结果学校按照相关规定对教师进行了扣分与批评后,很快全部交齐,但是内容雷同,相互抄袭的痕迹明显。

三、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发展与完善

1.加强校本培训研究,提高培训的理论性

首先,高等院校应深入教育一线,加强理论引领。无论是教师职前教育还是在职继续教育,高等院校都应该成为培养和造就教师的摇篮。校本培训减轻了高校在教师培训中的负担,但并不等于高等院校在校本培训中没有责任。这种责任不是单纯理论的演绎,而是要竭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联姻。高校教师应深入到教育第一线,关注教师的需求,真正走进教育的天地去研究教育。要把高深的教育理论以潜移默化、乐于接受的形式,展现在农村教师眼前,使其逐步理解、接受,进而实践先进的教育理念。

其次,教育管理部门要总结经验,推广优秀案例。对于学校(或者学区),如果能够鼓励教师对自己的实践知识不断进行反思、转化,通过共同体在学校组织机构传递,基于共同系统价值观的专业知能将得以建立起来[6]。在校本培训的引导、管理、评价的过程中,教育管理部门起着重要作用:一是不能将校本培训当成文件下发,当成任务下达;二是应及时发现优秀案例,总结经验;三是要宣传优秀成果、推广有效的校本培训模式。目前,一些地方已经积累起丰富的农村校本培训经验,值得借鉴。农村乡镇区域“大校本”培训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所谓乡镇区域“大校本”培训,是在乡镇教育管理部门的统筹规划下,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本乡镇中小学校本培训的资源,实现各种资源因素在校本培训中的整体优势[7]。

第三,教师即研究者,应提高自身理论素养。“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的劳动寻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么任何提高教学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议的”[8]。由于自身的知识基础较为薄弱,农村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一般较差,对教育科研多抱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其实,教育科研不是教育专家的专利,每一个从事教育实践的教育工作者都有从事教育研究的可能,农村教师更应该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践行教育理论,提高理论素养。

2.结合校本课程开发和校本教研,增强培训实效性

一是校本培训和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政策改革正从原来单一的国家课程模式走向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模式。但是,农村教师普遍缺乏课程开发的能力。中老年教师的本土知识较为丰富,但是教育科研能力不足;青年教师虽然很多出身于农村,可是本土知识缺乏。农村校本培训应有效地结合本地区特色,对教师进行本土化知识培训,这样才能够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二是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相结合。随着我国教育研究的不断发展以及新课程改革的兴起,校本教研逐渐成为热门的教育研究核心理念[9]。对于很多农村教师来说,对教育研究很陌生,针对教师畏难情绪,校本培训可以结合校本教研选择培训内容,以逐步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知识,从而促进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3.整合区域教育资源,提高培训针对性

第一,要实现优质师资共享。农村优秀教师缺乏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农村骨干教师、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很小。我国农村小学教师中,中学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是0.3%,小学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是38.9%,城市的平均水平是0.9%和49.6%;我国农村中学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是3.5%,城市的平均水平是15.6%。即使是这些有限的优秀师资也集中在乡镇中心学校,在偏远的村级学校和教学点,优秀师资严重缺乏。挖掘本地区的优秀教师资源,让骨干教师担当起培训重任,有利于培养和造就大批优秀教师。

第二,要推行优质教学资源共享。随着现代农村远程教育日渐普及,网络也走进了农村教师的生活。外面的世界并不遥远,一根网线就可以将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展现在农村人的眼前。2004年9月,教育部《关于加快全国教师网联计划,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全员培训的意见》出台,加快了我国农村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步伐[10]。如今,很多农村地区已经建立起了多媒体教室。“教师网联计划”要求中小学相互沟通,为校本培训提供快捷便利的平台和优质课程资源。如中欧甘肃基础教育项目为本省农村中小学教师搭建了集学习、研讨、交流、合作等功能为一体的平台——教师学习资源中心[11]。广大的农村教师亲切而形象地把中心比喻成自己专业成长的加油站、获取信息的资源库、交流合作的俱乐部。教师学习资源中心本着“合作学习,共享资源,交流经验,共同发展”的原则,在当地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值得推广。

第三,要实施区域联片培训。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学校较为分散,很多村级学校规模较小,只有几名到十名左右教师的学校为数不少,甚至在我国中西部农村尚有一人一校现象存在。由于学校规模小,经济承受能力有限,学校在教师学习资源上投入较少,教师学习条件较差,自然很难满足教师的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实施区域联片培训,以充分利用本地区的优质资源。

4.注重教师差异,办农村特色校本培训

一要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农村校本培训应针对农村教师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不宜盲目设置培训内容。农村教师群体差异性较大,不同年龄段的教师有着不同的需求。在培养造就年轻教师的同时,不能忽视中老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乡镇为中心的学区在校本培训的管理和引导中,应从不同群体的特点出发,合理安排培训内容。

二要实施农村本土培训。农村校本培训要有农村特色,将农村教育资源纳入校本培训内容体系,是走农村特色校本培训之路的有效途径。苏霍姆林斯基在指导本校教师的成长与学生的活动时,总是充分利用农村教育的资源,不忘与农村社会的联系。他带领师生在荒芜的土地上开垦出一块葡萄园,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和一位失去老伴的乡村大叔交朋友,潜移默化地进行品德教育;在学校空地上选择一片贫瘠的土地进行小麦实验,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12]。农村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可以成为教育教学资源,这一片广阔的天地等待师生共同认识、共同开发。鉴于中老年教师农村乡土知识丰富,青年教师科研能力较强的优势,可以鼓励中青年教师合作,开发优秀的本土课程融入到校本培训内容体系中去。

5.完善学校激励措施,激发教师主体性

首先,应满足教师需求,增强培训的活力。校本培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需求导向的培训内容。但是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需求,一所学校有多少老师也可能就有多少不同的需求,在开展校本培训之前要充分调查教师的不同需求,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培训计划。保证每一次培训都能适应一部分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只有如此,才可以保证培训活动的活力。

其次,要在培训中培养教师,激发参训的动力。要使校本培训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摇篮,让每一位教师通过培训体会到教育事业的创造性,体会专业成长的快乐。在校本培训中应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塑造教坛新秀,让教师在主持培训、接受培训的同时看到专业发展的前景,以此调动教师参加培训的动力。

第三,应完善评价制度,提高培训吸引力。目前,很多校本培训活动的考察类似于考勤,只要参加就行,参加后只要上交规定的“作业”即可,不管培训是否取得了实效,教师是否有收获。这种做法挫伤了教师积极性,使校本培训失去了吸引力。应让教师参与到校本培训的计划、实施、总结、评价等各个环节,让教师真正成为校本培训活动的主人,并实施参与式管理和发展性教师评价机制,以充分培养教师校本培训的主体意识。

[参考文献]

[1]郑金洲.走向“校本”[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6):12.

[2]时伟.当代教师继续教育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184-194.

[3][美]StephenD.Brookfield.批判反思型教师aBC[m].张伟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271.

[4]顾明远,檀传宝.2004:中国教育发展报告——变革中的教师与教师教育[R].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7.

[5]万福.校本教师培训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2002,(1):25.

[6]顾小清.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行动学习的实践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37.

[7]李水清.农村乡镇区域大校本培训的实施策略[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7,(5):8.

[8][前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15.

[9]曹一鸣.校本教研实施方略[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6.

[10]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加强和改革教师教育服务基础教育——教师教育文件、经验材料汇编[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53-257.

农村小学校本培训总结篇2

[关键词]校本培训;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研

一、校本培训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选择

1.校本培训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趋势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一些国家倡导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回到校园,形成了教师校本培训模式。“校本”就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旨在满足学校每个教师工作需要的校内培训活动[1]。上个世纪末以来,校本教师培训作为一个新兴的教师培训形式,以其灵活性、针对性、突出学校和教师的主体性等特点逐渐为我国教育者所认识和接受。校本培训特点决定了它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趋势。

2.校本培训是教师自主专业成长的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师在职培训主要是以高校模式为主。但是高等院校在倡导先进教育理念的同时,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轻视了农村教师的需求和已有的知识结构,忽略了农村教师的主体参与性。高校模式“把持”教学的主动权,学习者只能根据预设的课程结构进行学习,参与机会很少。对于教师来说,参不参加培训,参加什么样的培训,“一切都是地方教育行政机关做出的选择,而非教师自主做出的判断”[2]。总的来说,高校培训模式依然是一种外控式模式,学习者只能被动接受,很难发挥自主性。而成人教育是“一种没有权威的合作探讨加非正规学习”[3]。教师是有自主能力的成人学习者,在校本培训中,教师是主体,结束了他们以往培训中的被动局面,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成长需要选择培训内容,有利于教师的自主发展。

3.校本培训有助于节约学习成本

院校集中式培训学习成本较高。首先,从时间上来看,农村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有的教师包班,有的教师跨年级兼任多门课,偏远学校教师甚至要从事复式班工作,任务更重,可以说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很难分身参加离职培训。其次,从经费上来看,农村教师的收入较低,一次培训下来培训费、交通费、食宿费等让他们不堪重负。很多农村教师不愿意参加这种培训的主要是经费问题。有调查显示,农村教师自己负担培训费用的为79.3[4]。农村学校教师培训经费紧张,教师工作任务繁重,无论是“请进来”还是“走出去”接受培训都有一定困难,而校本培训正好避免了这些问题,有助于节约学习成本。

二、农村教师校本培训存在的问题

自上个世纪末,校本培训在全国农村中小学校逐步展开,但目前的校本培训活动并没有得到农村教师的广泛认同,校本培训的实施陷入困境。

1.现代教育理论难以深入

适应教师需要是校本培训的一个重要特点。“需要”一词反映了校本的灵活适应性,但是到底什么样的需要适合呢?是不是所有的需要都可以拿来选题培训?有些学校在开展培训是注意到了教师的需要,于是就围绕着所谓的“需要”展开了:基本功差了,就组织教师读、写、画;理论不足了,就安排集体阅读教育书刊。当然,不能否认这些活动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现代教育理论依然无法深入其中,农村校本培训总是在这个层次徘徊,理论水平难以提高。

2.形式化校本培训难见成效

校本培训以实际应用为目的,以教师素质的提高为目标,培训内容适用于本校实际,并且以教师的实际工作状况来评价培训的效果[5]。然而,有些农村学校将校本培训当作上级下达的任务来抓,为了应付检查,学校将一些日常活动统统划在校本培训的名下。校本培训成了教师的“作业”,因为上级要来检查,学校就要求教师“交作业”,有些老师也就随便抄抄了事。笔者曾就校本培训的实施情况对某地农村中学进行了调查。其培训内容是教育局发放指定教材,每位教师85元;培训形式是教师自学;评价方式是开卷考试。学校有关负责人根据教师的读后感,撰写校本培训报告会记录等材料(有些活动实际上根本没有开展,负责人只能闭门造车),以备上级检查。这样的校本培训已经退化成一种形式,有其名而无其实,培训效果可想而知。

3.农村教育教学资源缺乏整合

农村优质的师资资源、教育资源有限,可是这些有限的资源也没有能够充分利用起来。同一区域内不能针对本地教师、学校的实际情况,整合优质教育资源灵活机动地开展培训。甚至有些学校认为校本培训就是在本学校,由本校教师组织学习,于是,关起门来读读报纸书刊也算组织了一次校本培训。

4.不同区域农村教师差异性难以关照

培训教材没有取舍,不考虑城乡教育的差别,不结合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培训内容,不管合不合适拿来就用。有的培训内容与农村学校的课堂实际距离太远,与教学工作脱节;有的培训内容没有充分考虑教师的具体需求,忽视了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不同年龄阶段、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之间的差异性,采取大一统的模式,缺乏针对性。

5.农村教师主体意识丧失

确立教师在学习、培训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自主发展型教师队伍。校本培训应该充分依赖教师群体的力量和智慧。然而,很多农村教师主动参加培训的热情不够,主体意

识严重缺失。某学校为体现和巩固校本培训的成果,要求全体教师参加培训之后精心设计并上交一份优秀教案。一个多月过去了,竟没有几位教师主动上交。负责人督促了几次,效果甚微,结果学校按照相关规定对教师进行了扣分与批评后,很快全部交齐,但是内容雷同,相互抄袭的痕迹明显。

三、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发展与完善

1.加强校本培训研究,提高培训的理论性

首先,高等院校应深入教育一线,加强理论引领。无论是教师职前教育还是在职继续教育,高等院校都应该成为培养和造就教师的摇篮。校本培训减轻了高校在教师培训中的负担,但并不等于高等院校在校本培训中没有责任。这种责任不是单纯理论的演绎,而是要竭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联姻。高校教师应深入到教育第一线,关注教师的需求,真正走进教育的天地去研究教育。要把高深的教育理论以潜移默化、乐于接受的形式,展现在农村教师眼前,使其逐步理解、接受,进而实践先进的教育理念。

其次,教育管理部门要总结经验,推广优秀案例。对于学校(或者学区),如果能够鼓励教师对自己的实践知识不断进行反思、转化,通过共同体在学校组织机构传递,基于共同系统价值观的专业知能将得以建立起来[6]。在校本培训的引导、管理、评价的过程中,教育管理部门起着重要作用:一是不能将校本培训当成文件下发,当成任务下达;二是应及时发现优秀案例,总结经验;三是要宣传优秀成果、推广有效的校本培训模式。目前,一些地方已经积累起丰富的农村校本培训经验,值得借鉴。农村乡镇区域“大校本”培训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所谓乡镇区域“大校本”培训,是在乡镇教育管理部门的统筹规划下,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本乡镇中小学校本培训的资源,实现各种资源因素在校本培训中的整体优势[7]。

第三,教师即研究者,应提高自身理论素养。“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的劳动寻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么任何提高教学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议的”[8]。由于自身的知识基础较为薄弱,农村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一般较差,对教育科研多抱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其实,教育科研不是教育专家的专利,每一个从事教育实践的教育工作者都有从事教育研究的可能,农村教师更应该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践行教育理论,提高理论素养。

2.结合校本课程开发和校本教研,增强培训实效性

一是校本培训和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政策改革正从原来单一的国家课程模式走向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模式。但是,农村教师普遍缺乏课程开发的能力。中老年教师的本土知识较为丰富,但是教育科研能力不足;青年教师虽然很多出身于农村,可是本土知识缺乏。农村校本培训应有效地结合本地区特色,对教师进行本土化知识培训,这样才能够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二是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相结合。随着我国教育研究的不断发展以及新课程改革的兴起,校本教研逐渐成为热门的教育研究核心理念[9]。对于很多农村教师来说,对教育研究很陌生,针对教师畏难情绪,校本培训可以结合校本教研选择培训内容,以逐步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知识,从而促进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3.整合区域教育资源,提高培训针对性

第一,要实现优质师资共享。农村优秀教师缺乏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农村骨干教师、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很小。我国农村小学教师中,中学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是0.3,小学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是38.9,城市的平均水平是0.9和49.6;我国农村中学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是3.5,城市的平均水平是15.6。即使是这些有限的优秀师资也集中在乡镇中心学校,在偏远的村级学校和教学点,优秀师资严重缺乏。挖掘本地区的优秀教师资源,让骨干教师担当起培训重任,有利于培养和造就大批优秀教师。

第二,要推行优质教学资源共享。随着现代农村远程教育日渐普及,网络也走进了农村教师的生活。外面的世界并不遥远,一根网线就可以将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展现在农村人的眼前。2004年9月,教育部《关于加快全国教师网联计划,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全员培训的意见》出台,加快了我国农村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步伐[10]。如今,很多农村地区已经建立起了多媒体教室。“教师网联计划”要求中小学相互沟通,为校本培训提供快捷便利的平台和优质课程资源。如中欧甘肃基础教育项目为本省农村中小学教师搭建了集学习、研讨、交流、合作等功能为一体的平台——教师学习资源中心[11]。广大的农村教师亲切而形象地把中心比喻成自己专业成长的加油站、获取信息的资源库、交流合作的俱乐部。教师学习资源中心本着“合作学习,共享资源,交流经验,共同发展”的原则,在当地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值得推广。

第三,要实施区域联片培训。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学校较为分散,很多村级学校规模较小,只有几名到十名左右教师的学校为数不少,甚至在我国中西部农村尚有一人一校现象存在。由于学校规模小,经济承受能力有限,学校在教师学习资源上投入较少,教师学习条件较差,自然很难满足教师的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实施区域联片培训,以充分利用本地区的优质资源。

4.注重教师差异,办农村特色校本培训

一要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农村校本培训应针对农村教师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不宜盲目设置培训内容。农村教师群体差异性较大,不同年龄段的教师有着不同的需求。在培养造就年轻教师的同时,不能忽视中老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乡镇为中心的学区在校本培训的管理和引导中,应从不同群体的特点出发,合理安排培训内容。

二要实施农村本土培训。农村校本培训要有农村特色,将农村教育资源纳入校本培训内容体系,是走农村特色校本培训之路的有效途径。苏霍姆林斯基在指导本校教师的成长与学生的活动时,总是充分利用农村教育的资源,不忘与农村社会的联系。他带领师生在荒芜的土地上开垦出一块葡萄园,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和一位失去老伴的乡村大叔交朋友,潜移默化地进行品德教育;在学校空地上选择一片贫瘠的土地进行小麦实验,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12

]。农村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可以成为教育教学资源,这一片广阔的天地等待师生共同认识、共同开发。鉴于中老年教师农村乡土知识丰富,青年教师科研能力较强的优势,可以鼓励中青年教师合作,开发优秀的本土课程融入到校本培训内容体系中去。

5.完善学校激励措施,激发教师主体性

首先,应满足教师需求,增强培训的活力。校本培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需求导向的培训内容。但是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需求,一所学校有多少老师也可能就有多少不同的需求,在开展校本培训之前要充分调查教师的不同需求,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培训计划。保证每一次培训都能适应一部分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只有如此,才可以保证培训活动的活力。

农村小学校本培训总结篇3

一、完善农村教师职前培养体系,

健全招聘管理机制

“教师是教育之本。有好的教师,才会有好的教育。”可见,“造就高素质的农村教师队伍”,是“农村教育学”的命脉所在,甚至也是整个农村教育的命脉所在。

农村职教和涉农专业的新教师可以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和职教师资“特岗计划”,可以在津贴、职称方面制订优惠政策,实行必要的倾斜。要为农村基础教育阶段造就高素质的教师,国家需要从职前培养方面进行改革,当前就加强教育教学实践环节的教育,欧美发达地区教师职前培养的经验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式。建议高等院校探索“3+1”、“4+1”师范教育培养模式,适当调整课程设置,强化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强化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用三四年时间进行理论学习,确保有一年时间进行实践训练,促进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幼儿教师培养首先应该建设和形成一个中等幼儿师范、幼儿师范专科、学前教育本科相互衔接、结构合理的梯级培养体系。

在推进教师资格考试的进程中,应确立符合教育行业特点与教师职业特点的公开招聘新教师的考试科目、内容和方法,研究制订分类型、分层次的公招专业化试题库,形成在纪检、人事等部门监督指导下,由教育主管部门负责实施的中小学教师选拔考核和管理机制。温总理说:“教育编制管理是保证教育质量、合理配置教师资源的基本管理制度。”当他了解到一些地方文体、科学、信息技术类课程因为没有教师不能开,教育编制是按照生师比来确定时,他认为,“编制管理也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创新”,要按照“总量控制、统筹城乡、结构调整、有增有减”的原则,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编制管理办法,可以将“生师比”与“班师比”结合起来统筹安排。总理强调:“编制管理要保证农村学校正常的教学活动,不能因缺教师而使教学内容出现偷工减料的情况。”总理把教育编制管理讲到这个程度,紧紧抓住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还科学阐述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方向,指明了解决这一问题的路径。

二、加大农村教师职后培训力度,

不断创新培训模式

为缩小城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方面的差距,必须加大农村教师培训力度,创新培训模式,提高培训质量。“国培计划”旨在为农村学校培养一大批骨干教师,目前主要通过高师院校在校师范生顶岗支教方式把农村教师置换出来参加培训,这不失为一种过渡办法。要使“国培计划”能够长治久安,并收到良好的培训效果,更好的办法应该是根据一个区县教师编制总数,考虑教师培训实际需要,适当增加编制(5%-10%),以保证农村教师能够在工作期间正常参加培训,真正实现“带薪培训”。

过去5年,重庆市开展了19万名农村中小学教师系列培训,其中,农村学校音乐、体育、美术、综合实践、信息技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等市级专项培训达到8.6万人次。按照“国家培训作示范、市级培训抓重点、区县培训保全员、校本培训重教研”的总体思路,2011年,我们制定了《重庆市教师教育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启动了中小学教师培训系列行动计划。我们计划用5年时间,对全市所有农村教师进行新一轮全员培训。

要实现区县培训保全员的工作目标,做好新时期的教师培训工作,必须突出研训一体化,以区县教师进修院校为重点,加强教师培训基地建设。新形势下的教师培训基地,我以为基本的职能应该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要成为广大教师专业学习的园地;二是要成为广大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基地;三是要成为广大教师展示交流的高地;四是要成为广大教师休闲度假的胜地;五是要成为广大教师热切向往的精神家园。

三、培育一批农村名师,

努力促进教育家的诞生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农村教师成长,这几年先后推出部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的“特岗计划”、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制度、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为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教师队伍,总理又从六个方面对党委和政府提出要求:一要千方百计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二要依法保障并逐步提高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三要关心农村教师身心健康,四要加快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五要在工资职称等方面对长期在农村工作的教师实行倾斜,六要大力宣传教育战线的先进事迹,让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向城市聚集,太多的现象值得我们反思。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等一批教育先辈献身农村教育事业,恰好呼应了温总理多年来一直倡导的教育家办学的理想,总理认为:“只有把中小学校长们都培养成为真正的教育家,我们的教育事业才大有希望。”

农村小学校本培训总结篇4

一、行动主题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

二、行动目的

乡地质灾害易发区农村基层干部群众防御地质灾害的主体,提高防治水平,减少地质灾害特别是人为活动引发地灾害,降低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实现人与自然地质的和谐。

三、时间安排

从**年2月22日开始到**年3月20日结束。

(一)**年2月25日乡上召开“牌坊乡农村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动员大会,有关乡上分管组织的副书记、分管学校的江委员、学校校长、乡建设所的同志、国土所的同志和各村主任参加统一部署培训和相关工作发了相关防治的宣传资料。

(二)基层宣讲培训时间

**年2月25日至3月29日,请市、县级宣讲团的同志来我乡进行宣讲,农村广大干群和中小学师生为培训对象,完成实施方案规定的基层培训任务。

(三)总结

**年3月19日前完成培训行动工作总结。

四、主要内容

(一)山区农村房屋选址,建设中防洪地质灾害。

(二)处在地质灾害协助之下的村民进行地质灾害简易监测,应急让等科普知识。

五、培训对象

(一)将我乡地质灾害易发的两个村,纳入当次培训计划(见附件)重点。每个村至少培训到30%以上的群众,干部要达100%,监测员和中小学生达100%。

(二)具体对象:乡上的全体干部,乡国土所的干部,建设所的干部,乡、村建设规划管理人员,村、组干部、骨干群众和中小师生。

六、培训方式

各村、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在授课时适当增加切合当地村的实际情况,培训内容,保证培训活动顺利实施,并取得实效,实行基本常识与各村实际情况相结合,课堂教学和实地讲解相结合宣传培训与散发资料相结合,讲解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培训,宣讲团成立由市、县、乡的人员组成小组,培训任务按村逐个实施。

七、组织领导机构

(一)乡由分管组织的副书记,分管国土建设的副乡长,和分管教育的副乡长,协助分管国土建设的副科级干部、国土所、建设所、乡中心校长联合成立,牌坊乡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万村培训行动领导小组,负责牌坊乡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万村培训行动的组织领导。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乡国土所,负责全乡培训行动和其它工作中的日常联络,协调、检查和指导工作。

(二)结合各村实际,保证培训质量。

市、县、乡组成的培训小组到达各村、各村要热情接待,了解本村的地质情况,组织好本村的干部群众到达指定的地方认真听讲。

农村小学校本培训总结篇5

一、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关键

温总理在讲话中不仅强调了办好农村教育的重要意义,而且特别强调了农村教师的重要性,“在一些较为偏僻的乡村,教师不仅是教育事业的支柱,还承担着传播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提高农民劳动技能和创业能力的重要任务。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学校是乡村的中心,教师是学校和乡村的灵魂,小而言之,全村之兴衰,大而言之,全民族的命运都掌握在小学教员的手里”。总理的讲话,符合我国的实际,对农村教师的多种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我国农村中小学生占全国中小学生总人数的80%左右。全国普通中小学专任教师一千余万人,其中,县镇以下教师八百五十万人左右,占全国普通中小学专人教师总数的近80%。因此,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加快农村教育发展步伐,提高我国人口整体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前提和基础。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的发展将进入全面提高质量的新的历史阶段。提高教育质量、解决“上好学”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人才培养。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农民对优质教育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择校问题,为了子女接受良好教育而进城务工问题以及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等都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只有大幅度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消除城乡教师素质差异,才能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渴望,才能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

另一方面,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也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不在于单纯意义上的设备、校舍都一样或绝对均等,而是在保证基本办学条件的基础上,缩小或消除教育质量的差异,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缩小教育质量差异的主要手段。当前,教师素质不高、教学方法陈旧、评价改革滞后等问题逐步凸显,成为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这些因素又直接或间接地与教师队伍的素质相关。因此,教师素质已成为制约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仅能使各项农村教育改革的政策效应得以充分发挥,也是促进农村教育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可谓事半功倍,一举多得。

二、当前我国农村教师队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农村教师对农村教育乃至农村发展至关重要,但正如温总理所说,“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依然是影响农村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教师的整体素质仍然有待提高”。当前我国农村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目前,全国城市小学专科以上学历的教师达到了90%,而农村小学专科以上学历的教师仅占70%,城乡差异超过20个百分点;城市学校的本科学历初中教师占80%,而农村学校尚不到50%,城乡差异达近30个百分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尚不能适应教育教学的要求,许多农村教师职前没有接受系统的专业教育,观念陈旧,知识基础、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难以适应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以及信息化的要求。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现象十分普遍,教师因材施教的能力、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十分欠缺。面对独生子女、留守儿童的特殊需要,许多教师束手无策。

(二)教师队伍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城乡分布结构很不合理,超编和紧缺并存,余缺难以互补。校际分布不均衡,特别是城乡之间、重点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在师资队伍和校长水平方面的差距较大。优秀教师大量流入“名校”和城市学校,而农村学校面临优秀教师来不了、留不住的问题。另外,学科之间的分布也很不均衡,农村中小学外语、信息技术、音体美等学科教师尤其短缺,一些课程无法开设,不得不聘用代课教师。据调查,全国部分县每县平均5所农村小学不足一名外语教师;西部山区平均10所农村小学才有一名音乐教师;西部山区农村初中的音乐、美术、信息技术三门学科教师平均每校都不足一人,致使部分学校无法正常开设规定课程。结构性矛盾的另一个突出表现是农村学校骨干教师严重不足。骨干教师从农村流向县镇,从县镇流向城市,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等逆向流动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扭转。教师队伍的上述结构性矛盾,导致相当一部分农村学校不能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课程,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影响了教育公平的推进,制约了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三)农村教师的待遇偏低,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我国《教师法》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但在相当多的地区尚未得到落实。另外,农村教师的住房、医疗和退休等社会保障没有得到全面落实。由于教师的待遇偏低,使得优秀毕业生不愿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导致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尤其是农村学校合格教师数量不足。特别是由于农村居住分散,许多农村学校班额相对较小,按照正常的教学工作量,实际需要的教师相对城市要多一些;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村中小学地理位置偏远,多为新建的寄宿制学校,学生在校吃住,学校必须配备生活管理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但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农村学校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尚未解决。很多农村学校一名教师要上几个年级的课,一人兼教多种科目,甚至采用复式教学的形式,不仅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也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和工作压力,不利于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

(四)农村学校教师的专业培训与提高机制尚未建立。教师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特殊职业。但从我国农村教师的实际来看,各地开展教师培训和教师参加培训的法律约束和激励还不够强,特别是政府对教师培训的支持保障不到位。“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师培训经费的机制”并未形成。由于经费短缺,编制紧张,农村教师培训困难重重。农村学校的教研难以开展,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缺乏支持。

三、完善相关政策,切实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要按照温总理的要求,“进一步研究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切实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具体来说,当前要重点研究和完善以下几个方面的政策:

(一)设立特殊津贴,鼓励优秀人才到农村学校长期从教。近年来农村教师的待遇大为改善,但与公务员和城市学校教师相比,农村教师待遇仍然较低。应建立长效机制,切实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使广大教师乐于在农村任教。中央政府应对西部贫困地区、农村牧区义务教育学校的绩效工资适当给予补助。根据农村学校所在地的贫困、偏远程度,由中央或省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作为贫困、偏远学校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岗位津贴”,引导教师和毕业生向贫困、偏远地区农村学校流动。对在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任教的教师根据其任教年限和工作业绩实施梯度工资,对工作满十年的教师给予特殊津贴,满二十年的给予更特殊的津贴,使那些教学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能够扎根西部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

(二)加大改革力度,着力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补充问题。在总结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扩大实施范围,从“两基”攻坚县扩大到西部地区所有农村学校,从义务教育阶段扩大到学前教育阶段;增加计划人数;提高工资经费标准,每人每年的资助额度提高到2万元以上;鼓励地方推广“特设岗位计划”,为农村学校补充优质师资;延长资助年限,建议中央财政资助期从3年延长到6年。在总结部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经验、合理确定教师培养规模的基础上,省级师范院校尽快实行师范生公费教育制度,并合理确定毕业后到农村任教的年限,重点满足县以下中小学特别是农村边远地区师资需要。实施“西部农村教师免费培养计划”。国家对西部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师培养给予支持,由中央财政支持在内地高水平师范大学开展“西部农村教师免费培养计划”,解决西部边远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数量不足、学科结构不合理、教育教学水平低的问题,为农村学校培养、培训紧缺学科教师。实施“定向招生、免费培养、定向分配”,为农村学校培养“下得去、教得好、留得住”的高素质教师。

(三)开展多种培训,切实提高农村在职教师的素质。在职学习和培训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手段。教师培训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落实教师培训经费,规范教师教育经费管理,对农村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当前随着“两基”攻坚目标的基本实现,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应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作为今后农村教育发展的重点。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应设立专项经费,专门用于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和培训。要通过在职培训、专题研修、教学研究、远程教育、送教下乡、观摩示范等多种形式,提高农村教师的业务能力,使农村教师树立现代教育观、质量观和学生观。进一步加大“国培计划”的实施力度,对西部地区中小学骨干教师、中西部地区农村教师、骨干校长等进行有针对性的部级培训,提高中西部地区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特别要注重农村中小学科学、英语、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以及幼教、特殊教育等紧缺薄弱学科以及班主任培训。加大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力度。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现有教师双语教学能力不高的现状,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中青年教师进行为期一年的双语教学能力培训。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德育工作者培训制度,将师德教育列为教师培养培训的重要环节,对班主任、辅导员等德育工作者进行师德教育专题培训。多渠道、分层次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

农村小学校本培训总结篇6

__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是一个集边、少、山、穷为一体的典型少数民族山区农业县,位于普洱市东北部,分布于北纬23°34′20″至24°21′40″,东经100°21′至101°31′。地处横断山脉以南的哀牢山与无量山顶部,由哀牢山与无量山两脉从北向南横贯控制全境。全县辖5乡4镇,111个村(居)委会1658个村居民小组。有汉、彝、哈尼、拉祜、傣等21种民族,少数民族占53.3%。20__年末总人口20.8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54万人,占总人口89.04%,乡村劳动力10.61万人。全县国土面积4109.38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97.7%。20__年末实有耕地面积36.1万亩,全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44.22万亩,粮食总产7750万公斤。桑园面积1.08万亩,果园面积1.18万亩,茶园面积6.21万亩。畜禽、水产已初步形成以猪、牛、鸡、稻田养鱼等为主的养殖业。

二、__县农民科技培训概况

到目前为止,__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通过“绿色证书”工程,培训农民4474人,颁发“绿色证书”2433人,建“绿证村”10个;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培训农民1010人;通过“阳光工程”实施,累计转移31256人;通过各种实用技术培训、咨询、示范、指导年2万余人次,从培训角度有效解决了农民普遍关心的难题。

__县农民科技培训主要由农业局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承担,学校除完成相应学历教育外,一直承担全县农民科技培训任务。20__年__县农广校又被我县“阳光工程”办公室认定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开始承办农村劳动力转移相关培训。20__年,__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承担__县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完成1010人的培训任务,现已顺利通过验收。目前,农广校聘用的兼职教师已达30人,多数教师经过一次次山区教学实践过程的锻炼和考验,适应农村教学特点。

县农广校与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机管理服务总站、水产站、畜牧局、等农口部门及县科委、科协联合协作,积极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培训、咨询、示范和推广服务工作,全县农村每年约有2万多人次的农民通过不同途径接受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与咨询,使农业实用技术得到了大范围的普及和推广。__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完全有能力承担和开展各种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活动项目。

三、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必要性

当前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效农业规模化进程在推进,对科技含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生产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有待解决,各类农业新技术亟待推广应用。开展科技培训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显得十分必要。

四、培训目标

按照“围绕主导产业,培训专业农民,进村办班指导,发展‘一村一品’”的要求。结合实际,围绕__县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在全县筛选有一定产业基础,农民有强烈要求的70个示范村,开办蚕桑、茶叶、冬农开发、蔬菜、水果、山区农作物种植(玉米、水稻高产创建)、稻田养鱼、畜禽养殖等专业培训班。每一个村组织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专业农民50人,采取集中培训,现场指导和技术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培训,全年参加培训15天以上,接受现场指导15次以上,使农民掌握从事主导产业的生产技术要领,根据所学知识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受培训的农民人均农业纯收入高于本村同行业上一年平均水平的30%以上,并起到示范带头作用,推进示范村“一村一品”发展。通过培训后,第二年帮助50名农民经过生产实践操作及考核拿到“绿色证书”,第三年依托一个特色产业,组建或完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使我县农业生产真正形成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走出一条适合我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促进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五、组织实施

(一)培训单位及人员

根据《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项目管理办法》的要求,确定__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定点培训机构,负责全县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实施。县农业局与__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签订项目实施合同,明确培训任务和要求。__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从现有的专、兼职教师和全县农技人员中选聘业务骨干,组成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教师队伍,对示范村的专业农民采取集中培训、现场指导和技术服务,形成培训、指导、服务三位一体的新型农民培训模式。

(二)培训实施计划

第一年(20__年)培训内容以主导产业的基础知识为主,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指导专业农民进行科学配方施肥、防治病虫害,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准备阶段:20__年1-3月,成立新型农民培训领导小组,确定培训机构,选聘各专业教师,并落实示范村,每村选定注册学员50名,制定各专业培训和指导方案。编写和组织教材,举办县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启动仪式等。

二是实施阶段:20__年4月—11月,选派各专业教师进村开展系统培训,采取进村集中办班的方式累计不少于15天,结合农时季节现场指导不少于15次,使受训农民基本掌握从事主导产业的生产技能及相关知识。

三是总结阶段20__年12月,县农业局采取实地考察,走访农户等方式,对每个示范村进行检查验收,形成总结报告。

第二年(20_

_年)培训内容主要是各专业的实际操作能力。经过生产实践操作及考核后,使50名农民拿到绿色证书。第三年(20__年)培训内容着重于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上。结合农村政策与法规、市场营销等。通过培训后,促进产品升级、成立产业合作社、协会等。

六、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一是项目总投资:按每人500元估算,70个专业村×50人/专业村×500元/人=175万元

二是投资来源:申请上级补助每人300元,70个专业村×50人/专业村×300元/人=105万元

三是缺口70万元自筹。

七、经费使用

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补助的资金实行报账制管理。培训结束后,__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凭培训台账和县农业局出具的检查验收合格证明,到县财政部门报账。补助资金主要用于购买教学耗材、讲课人员的讲课费、误餐费、住宿费、交通费以及购买和编印培训资料,即教师讲课费占20%;教师交通、食宿和师资培训费占30%;购买教材编印资料费占30%;教学耗材、牌子和证书占10%;培训管理等其它费用占10%。

八、保障措施

(一)成立领导小组,加强领导

县人民政府分管农业副县长任组长,办公室设在农业局,由一名副局长担任办公室主任。各乡(镇)也要建立相应的组织以加强对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的领导。

农村小学校本培训总结篇7

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而发展农村教育的关键是教师。本文对陇南农村小学体育师资状况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能更加完善我国学校体育的研究体系,为陇南地区及与其条件相当地区的体育教育主管部门在体育师资培养、培训方面提供参考,为办学单位在办学模式、招生规模方面提供信息指导,建立一种用人单位和育人单位的沟通渠道。

二、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由课题组统一制定《陇南农村小学体育现状调查问卷》,发放问卷450份,回收423份,回收率93.3%,剔除无效问卷15份,问卷有效率为96.5%,调查结果可信。

(二)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有关体育师资和农村学校体育方面的文章。

(三)数理统计法

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相关数据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教师的基本结构情况

1.性别及年龄结构

从表1可以看出,陇南农村小学体育教师中男教师是女教师的一倍,基本符合教师的男、女比例;但从年龄结构上看:无论男、女教师,队伍年轻化,各年龄段分布不均衡,大部分体育教师年龄在35岁以下,36~45岁的资深教师相对不足,不利于传帮带,46岁以上的教师偏少,有个明显的断层,这个断层是导致陇南农村小学体育教学质量较低的原因之一。

2.学历结构

从表2可见,陇南农村小学体育师资学历结构“多元化”。在调查的农村小学体育教师中,目前学历达到中师以上(合格学历)的占37.7%,达到大专学历的占52.3%,基本符合要求,但从国家教育部的相关文件要求小学教师达到最终学历为本科,从这个上看:现有本科学历教师3.4%,相差甚远,还需要加大力度,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学历提高。

3.专业方向

从表3可见,担任陇南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当中最后学历取得体育教育专业的只占16.6%,80%的农村小学无专职体育教师,由其他专业的教师兼代体育课占83.4%,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存在严重的不足。

4.职业性质

从表4可见,专职体育教师仅占到16.6%;根据国家规定标准,陇南农村小学的专职体育教师数量存在大量缺额,远远达不到国家要求,但由于兼职体育教师的补充,从体育教师总体数量上基本满足了教学需要。

5.职称结构

从表5可见,陇南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职称结构总体形成金字塔形,即(高级职称的较少,初级的最多),师资队伍是以初、中级职称教师为主力军。从宏观上看,这种比例倾向合理。从调查统计的指标来看,职称高低和年龄大小成正相关。这主要与我国职称评定制度有关。

6.课程培训

从表5可见,陇南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在近年来参加过相关体育课程类的业务培训的不到10%,这主要与培训机制及对体育教师的重视程度有关。

(二)体育教师的工作量

1.体育教师的工作量

从体育教师2007年度的工作量情况来看,在体育课方面,周教学工作量达12学时。体育教师除了要按课程表进行正常的教学外,32.4%的体育教师还要负责课余训练,78.9%的体育教师要带早操、课间操,58.9%的体育教师负责辅导课外体育活动。除此之外,94.1%的体育教师都要兼任其他事项。另一方面,代其他科目的兼职体育教师周总课时数最多达到20学时。这主要是由于农村小学教师编制少,一师包班制(即一个教师要上一个班级所有的课)所造成的。

以上数据说明,陇南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工作量是相当较大的。兼职体育教师工作量最大,由于他们把精力主要放在文化课的教学上,根本无暇顾及体育课,也没有精力去上好体育课,这势必会严重影响农村学校体育的教学质量。

(三)体育教师的工作态度

1.实施教学大纲情况

在所调查农村小学由大部分学校按照课程标准制定了本校统一的教学大纲,占被调查学校的55.9%,还有44.1%的学校没制定大纲,体育教学处于随意状态。在制定了教学大纲的农村小学中,只有47.1%的体育教师按大纲上课,44.7%的体育教师有时按大纲上有时不按大纲上课,还有7.9%的体育教师根本就不按教学大纲上课。说明陇南农村小学体育教学规范性较差,体育教师实施大纲的情况也不容乐观。这主要是因为兼职体育教师过多所造成的,另一方面也说明学校领导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2.实施教案情况

在所调查体育教师中,有33%的教师从来不写教案,说明教案的执行率在陇南农村中小学情况不理想。这主要是因为农村小学大部分兼职体育教师没有经过正规的体育教育,很多教师不会写体育课教案。

3.对挤占体育课的个人看法

在广大农村小学中,体育课被文化课挤占或用做其他事情的现象已司空见惯,不足为奇。但我们的体育教师又是怎样看待这件事的呢?调查结果说明陇南农村小学体育教师观念陈旧。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应试教育”思想在人们的头脑中已根深蒂固;二是物质条件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人们的认识观念;三是目前整个教育工作以升学率的高低来衡量教育质量。

4.体育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了解情况

在所调查的农村小学体育教师中,竟有39.2%的人不知道体育课改成了体育与健康课。体育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了解情况很不理想。可见,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根本就没有真正落实到广大农村。

5.农村小学体育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来看,体育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依次是改善场地器材、改善工作环境、参加继续教育。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陇南农村小学体育教师总体数量基本满足教学需要,但在缺少专职体育教师,体育教师队伍整体年轻化,职称结构总体是以初、中级职称教师为主力军。

2.体育教师的工作量普遍较大,尤其是兼职体育教师的工作量最大。

3.陇南农村小学体育教学规范性较差。体育教师的观念陈旧。

4.陇南农村小学体育师资面临着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和全员培训的双重压力。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陇南农村小学落实情况很不理想。

(二)建议

1.提高体育教师地位,稳定体育师资队伍。

提高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保障体育教师基本工作条件,是我们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一种强有力的手段。

2.采用多种形式,加强体育教师的在职培训。

(1)在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中也可建立“导师制”。

(2)建立多元、立体的师资培训网络。

(3)送教下乡,建立城乡体育教师互动。

(4)改变以往把农村教师集中到城里来上课的形式,可以组织专家和骨干教师到农村地区去讲课。

(5)实施校本培训是农村教师培训的需要。

3.拓展办学渠道,加大体育教师的培养力度。

当前,主要培养小学教师的中师院校基本取消,而高校中的体育教育专业还是以培养初、高中体育师资为主,小学体育师资的培养暂成空白,这对基础教育事业来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4.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强化敬业精神。

农村小学校本培训总结篇8

师范教育承担着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的重要职责,正由局限于教师的职前培养的传统师范教育向强调职前职后的一体化教育的现代师范教育模式发展。传统师范教育更倾向于为城市服务,培养的学生并不热爱农村,反而可能厌恶和鄙视农村。然而目前,大城市人才拥挤。教师超编,学生找工作难上加难;而广大农村的教师状况却另人堪优。农村因工作条件、生活条件的限制,而使许多教师不愿意去农村任教。因而也造成了城镇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与从教人员的过剩,而农村学校却因得不到足够的教师,尤其是合格的教师,而使学校的效率不尽人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教师数量和质量的分布不均匀是影响发展普及教育推行的重大障碍。

据悉。目前福建省农村小学教师总量超编,但边远地区乡村教师短缺。小学和初中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部分课程教师的缺额主要集中在农村。农村高中教师严重缺乏。艺术教育一直是山东省农村教育中一块“最贫痔的土地”,很多学校尤其是偏远乡镇的小学普遍缺乏专职艺术教师,多数农村孩子无法接受正规的艺术教育。一位去山区支教的老师曾经这样说“我依然记得支教第一天给我带来的心灵震撼,我没有想到,山区学校艺术教育会是那样贫乏。也正是那一天,我下定决心,城里孩子有的,山区孩子也要得到。”总之,我国8亿农村人口的素质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农村急需大量的优质教师,农村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国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首要的一点就是重点推进农村教育发展与改革,加快推进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传统的师范教育人才培养的定位点和立足点显然己经失之偏颇了,那么师范教育究竟应该为农村师资培养做些什么呢?

一、重新审视师范教育对农村师资培养职责的必要性

我国目前大部分农村的教师状况令人堪忧。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经过近50年的努力,尤其是近20年来的改革开放,党和政府对农村教育的重视及师范教育的大发展给农村中小学输送了数以万计的新教师。从质和量两方面都大大改变了农村学校师资队伍的落后状况,改变了以前很多农村中小学都是清一色民办教师或代课教师的局面,农村教师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也比以前有所提高。但是从总体上说,农村学校师资队伍的现状与农村教育发展的整体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形势依然严峻。

广大农村,不仅仅是指西部边远地区,也包括中原地区甚至发达省份的农村,存在的问题大致有:教师数量增加,但区域结构不合理,部分地区教师缺编严重;教师本身学历层次结构底,素质差;学科间教师搭配不合理,部分科目较缺教师;教师待遇底,工作环境差,生活艰苦。教师队伍不稳定,优秀教师外流状况十分严重;教师队伍管理体制不健全;农村学校硬件设施差,信息闭塞,教师的教育观念、方法落伍;教师再培训困难等等。而大城市的幼儿园、小学教师学历目前都要求本科及以上,教师工资收人可观,工作环境舒适;教师超编,高校毕业生难找工作等等。城市和农村教育的差距不断拉大,农村的状况越来越差,农村的孩子永远接受不到好的教育,综合素质上不去,这是一种极大的教育不公平。

目前,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教师培养职前职中职后培训一体化,构建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师范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培养高素质的教师,但广大农村的师资水平还十分落后,师范院校把改革的一部分焦点指向农村,切实地为农村教育的发展考虑,做出益于农村发展的举措,是师范院校的本身职责,师范院校为社会、为农村培养教师的职责是责无旁贷的。

二、几点建议

就此,师范院校应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把自己的招生、教学、实践、就业及培训等一串的环节与农村的发展较好地结合起来,补充和完善师范教育服务农村的职责。

1、师范院校应进行合理的目标定位。

各级的师范院校应有一个明确的分工合作,明确各自的培养目标。我国目前的师范院校大致有三种,高等师范院校,即师范大学;地方师范学院;师范专科学校。师范大学应走在服务农村的前列,但主要应把重点放在综合研究师范教育如何更好地为农村发展服务,如何为农村带来先进的教育理念及模范教师的示范作用,如何培养适应中学教学改革的人才上。地方师范学院应突出其地方特色,研究所在地方农村教育的发展需要,研究农村教育的特点,与农村各学校建立紧密联系。发挥其细致指导、再培训等功能。而师范专科学校应扩大招收农村学生,为农村教育培养大批新型的合格优秀教师。

2、师范院校在招生上应向农村地区、农村学生倾斜。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上大学,然而,农村学生仍然处于一种劣势地位。他们接受的教育远不及城市学生好,高校招生名额各省市要有一个均衡,这样一来,人口密集省份及农村地区高考的竞争仍然十分激烈,农村的孩子想上大学还十分不容易。师范院校应尽量多招一些农村的学生,他们对农村的教育状况比较熟悉。能够切实地思考如何改善农村教育状况的问题,能够为农村教育的发展增添希望和新的生机和活力。

3、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农村生源学生的个性特征。

目前或将来的教育和研究对象应重点放在农村孩子方面。农村的孩子性格较内敛,自尊心比较强,思想比较封闭,责任心和使命感比较强,了解的新生事物比较少,辍学现象比较严重,如何在弄清楚农村孩子性格特点的差异的基础上,探索出一套适合农村孩子的教育教学方法和对策,使他们更好地更愉快的健康成长也是师范教育教学和研究的重要职责。

4、人才培养方面,加强师范学生实践教学,增加参与农村教育实践的机会。

师范技能的培养在师范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在我国的师范院校中,学生师范技能的培养还是远远不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加强学生师范技能的培养是提高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关键。师范技能的培养主要需要通过教育实习来实现。例如美国的教师培养课程中大约有一个学期时间都是用于教学实践,即使在平时也有很多走进中小学课堂的机会;德国师资培养采取两阶段形式,即修业和见习,但从1990年起,德国根据文化教育部长会议决定各州见习期为两年;英国的师资培养体系中,中小学成为其“伙伴关系学校”。由此可见国际上对师资培养中多样化实习的重视。而我国还是一种封闭式的教师培养体系。师范院校教育实习的时间一般安排在大四。只有两个月,实习也并不是真正“临床”。只是短期的。‘蜻蜓点水”。有些实习单位还怕实习生打乱了他们正常的教学秩序,而且恰好实习与找工作相冲突,不少同学都是以就业意向来找实习单位。在教育实习这一环节上,完全可以和农村教育发展结合起来。师范院校可以和农村中小学建立一种“联合体”,西南师范大学的“小松鼠”计划,“春耕”义务支教活动十分有借鉴意义。师范大学学生可以一批一批到农村学校顶岗实习,补充教师的缺编,做农村学校教师的后备资源库,师范生到农村,带来的是新的教育思想、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方法等,可使教师接受到校本培训,不仅可以逐步改善农村学校教师缺乏问题,慢慢改变这些学校的师资水平和结构,逐步提高这些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水平,而且师范生到这些地区实习可以切实提高教育技能,并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创业服务意识。其更大的意义还在于农村教育乃至农村的发展及对重新确立师范大学培养目标、师范大学的职责、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完善大学服务职能等做出的有益探索。

5、就业导向上,鼓励和支持大学毕业生服务农村。

去边远地区是我们的热切希望。但学生真正愿意去农村工作还需要各方面有利条件的支持。首先,师范生要有高尚的师德,把服务农村的教育事业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师范院校要培养学生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然后,师范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中。要引导师范生降低就业期望,到能发挥自己优势和价值的地方建功立业。之后,师范院校可出台一系列鼓励学生去农村就业的政策,如服务两年可免试攻读研究生,3+2。4+1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给予充足的时间实习等等,有利政策的引导能保证农村教师的后备充足,又能避免目前研究生理论空洞,缺乏真实性、应用性等弊端。当然国家经费的支持,政府有效聘用教师政策的制定,社会的关心和鼓励也是十分重要的。

6、加强师范教育的师资职后培训功能。、师范教育承担着教师职后培训的责任。目前,部分师范院校的教师培训也搞得如火如茶,但有急功近利,较注重经济回报的特点;培训理念也是参照普通高等教育来办培训,忽视了培训自身的特点和特色。而且,在参加培训的教师中,农村教师为数不多,农村地区没有如此多的财政经费支持。很显然,师范教育为农村教师培训服务的职责还没有很好发挥。可采取部分实习生代替部分教师,使这些被替代的教师恰好有机会到师范院校培训这种结合的模式,使广大的农村教师有职后培训的较好机会;另外,培训要注意解决农村教师们最关心的问题,引起他们的实践反思,要注意到培训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个体需要与普通高等教育对象是不同的。师范院校可以和县乡地方政府共建教师培训,进修机构,为农村教师培训提供高水平师资,开展有针对性的实用的培训。培训费用由政府承担,农村教师就可以获得免费进修的机会,积极性大大提高。

农村小学校本培训总结篇9

然而,长期以来农村教育工作一直很薄弱,存在不少困难与问题。通过对我县的调研,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存在许多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教师队伍的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其一,教师队伍区域结构不均衡。由于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教师资源多向城区集中,城区学校教师编制偏紧,大多数学校存在大班额教学,而农村学校学生数少,按照省定师生比配备,学科教师难以配齐,造成分配上的不均衡。其二,教师队伍学科结构不配套。小学段语文、数学教师基本够用,农村体育、美术、音乐、信息技术和英语专业教师不足,有的学科是由语文、数学教师兼任,小学思品、社会、自然等学科,更是因配备不足而使教学质量无法保证;初中阶段总体上不缺编,但是学科配备不平衡,语文、数学教师够用,而化学、地理、历史、音乐、体育、信息技术教师不足,乡镇学校这一现象更为严重。其三,农村小学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农村小学教师大龄化严重,出现中青年教师断层现象。

2.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主要表现为:其一,专业教师少。有的农村小学虽已开全规定课程,但任课教师大都是非专业教师,一些小学科多是语文、数学教师交叉兼课,显得专业素质不高。其二,虽然我县小学教师大专以上学历达60%以上,但由于农村学校教师长期在同一所学校任教,外出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少,使得教学理念难以更新,长期固守一种传统的灌输讲授的教学模式,教学思想与方法僵化单一;多数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还停留在教学生掌握知识和训练学生形成技能的传统教育层面,而忽视学生情感、智力、能力、价值观的培养。

3.农村学校培训经费不足,对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不够大。我县是21个原中央苏区县之一,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经济总量小,县财政困难,拿不出更多的钱来培训骨干教师。学校由于培训经费的短缺,无法对优秀教师实施长期重点的培养,只是实施粗浅的二三天轮训,致使一些优秀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流于平庸,感觉得不到重视,产生了想换一个环境、调离县教育系统的想法。对省、市、县骨干教师的培养缺乏长效培养机制,往往培训结束以后,没有对他们的成长进行重点跟踪,没有真正发挥骨干教师“领头羊”的作用,只是名誉上的骨干教师。学校人才培养的氛围不够浓厚,对骨干教师的重视还仅停留在口头上,使用时,随意性也比较大,还不能为骨干教师提供发挥才能的工作岗位和条件,导致“英雄无用武之地”。有的学校对教师关心不够,一些实际困难未能及时帮助解决,也没有建立骨干教师的奖励机制,致使骨干教师的积极性受到影响。

4.工作压力大,队伍不稳定。随着我县教师发展性评价、师德考评、质量监控体系、职称评聘分开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出台,教师的从教行为得到了进一步规范,教育教学质量得以稳步提高,但教师的工作压力也在逐步加大。由于农村教师跨学科、跨年级教学的现象极为普遍,因而,他们的课时数多,备课量大,写教案的篇数也多,往往只要有一二个学生的成绩不好,教师的教学成绩就很难达标,就将影响教师的评优评先、职称评聘和绩效工资。规范津补贴发放以来,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虽然提高了一些,但是跟其他地区、其他行业部门相比,工资待遇是偏低的,差距在加大。教学条件和生活条件依旧落后,多数校舍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普九”时修建的,一些砖瓦结构的校舍,瓦条腐烂,屋面漏雨,地基下沉,墙体开裂,有的已成为危房,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很不和谐。在这种工作和生活环境中,他们感受不到从事教育工作的自豪感,致使工作干劲不大,想改行或调动,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队伍的稳定。

二、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永远是办好教育的最关键因素之一。在不断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我们应以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中心,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为主线,以加大资金投入为保障,努力建设一支数量适当、分布均衡、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具有专业化水准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

1.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优先发展教育,就必须优先发展农村教育,彻底实现教育公平、学校均衡。总理说过:“农村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城乡教育水平的差距,最主要就是城乡师资水平的差距。

(1)启动城镇教师支教工程,努力解决农村师资力量薄弱问题。按照“统筹规划、政策引导、因地制宜、城乡互动”的原则,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采取倾斜政策,鼓励优秀教师和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积极做好城镇中小学教师到农村支教工作,进一步完善城镇中小学教师到农村任教交流制度。开展城镇学校骨干教师、高级职称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帮扶结对工作。要求城区各中小学校的骨干教师、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跟农村中小学的中青年教师开展结对活动,实行面对面的帮扶、教育优质资源共享、送教下乡、上挂锻炼、听课评课、示范指导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进一步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业务水平。

(2)制定优惠政策,稳定农村教师。可以制定农村教师岗位津贴奖励制度、支教教师生活补贴制度、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优惠制度、农村教师表彰奖励制度等,以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吸引具有教师资格的人员和大学毕业生到农村,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任教。例如,为进一步稳定偏远地区学校教师队伍,鼓励教师在偏远地区长期从教,可以在原有政策的基础上,对长期在偏远学校任教的教师给予一定的津贴奖励,并在职称聘任、进城考试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使他们能够扎根山区,安心工作,充分调动优秀教师在乡镇学校工作的积极性。

(3)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努力解决农村师资结构不合理问题。完善教师调配机制,更好地满足农村学校对优质师资的需求,教职工调动必须坚持相对稳定、按编制配制、按合同履约的原则,在农村中小学服务没有达到规定年限的一律不予调动,以保证农村学校留存有一批骨干教师、中青年教师任教。

(4)完善各项工作机制,缓解教师紧缺现状。一是完善优秀教师引进机制。坚持“凡进必考”的原则,中小学教师按照县里要求每年面向社会增招一定数量的高校毕业生充实到教师队伍,对紧缺急需人才在编制核定范围内报县人事部门核准后可以由用人单位经考核后直接录用。二是完善教师评价机制。建立和完善由师德、知识、能力、业绩等要素构成的教师评价体系,改变只以教学成绩为依据的评价制度,全面评价考核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三是完善教师流动机制。建立城乡互动、城区骨干教师到乡镇锻炼、乡镇骨干教师到城区工作的良性互动机制,对引进的非紧缺性人才,先到乡镇服务1-2年作为必需条件,缓解乡镇教师不足的局面,然后依学校的实际情况,逐年安排一些优秀毕业生到城区学校跟班学习,帮助他们在实践中成长。四是完善用人机制。进一步完善奖励政策,坚持省、市、县骨干教师的评选制度,对评为省、市、县级的骨干教师给以一定的奖励。同时,提高他们的社会政治地位,在党代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适当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比例。

2.创新农村教师培训机制,有效实施农村教师培训。

(1)采用研训结合模式,开展农村教师培训。教师培训作为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渠道,不同的培训模式也决定了不同的培训效果。农村教师专业素质不高,教育教学经验欠缺,知识的接受能力与理解能力还不强,如果只采用专家讲座“一讲到底”的培训方式,其效果不一定很好。因此,我们主张采用研训结合的培训模式,来开展农村教师培训工作。该模式的做法是:专家讲座――问题研讨――听课观课――评课议课。这种培训既有理论讲授,又有实践操作,还有专题研讨,追求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又用课堂教学来验证教学理论,从而解决实际问题或教学困惑。多年来,我县教师进修学校每学期按学科开展的“学科教研”都是采用研训结合的培训模式。实践证明,这种培训模式能使培训内容显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而深受培训教师的欢迎。

(2)开展教学案例式培训。实施新课程改革,教师最需要的是教学实践方面的培训指导。教师培训不能脱离教学,空谈教育理论,应与教育教学实际紧密结合,为教学服务,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不少农村教师明知自己的教育教学存在问题,却找不到有效的解决办法。因此,我们提倡案例式培训,来开展教师的培训工作。案例式培训就是以课堂教学案例为载体,采用“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的形式,通过听课――备课――上课――修改教案――再上课等实践环节,调动参训者主动参与到培训的各个环节中来,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培训方式与专题报告式“只听不做”、现场考察式“只看不做”、参与讨论式“只说不做”等单一的培训方式不同,案例培训的根本出发点是让教师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学习如何教学和如何研究,既强调实践操作中的“做中学”,又带一定的理性成分。案例式培训的价值与意义就在于能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性自觉,有利于教师实践知识的生成,促进理论与实践的交融。例如,我县定期开展的“送教下乡”、教研员开设的“示范课”以及校本研修开展的“一主题二课时三研讨”等活动,都带有案例式培训的色彩,深受广大农村教师欢迎。

(3)加强农村中小学紧缺学科教师培训。针对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存在着结构性失衡问题,迅速开展中小学英语、体育、美术、音乐、信息技术等专业教师培训。专业培训内容包括:强化学科专业知识、学科教学法及教学策略、课改新理念的培训、重视校本教研、课题研究、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的培训等。专业培训形式包括:教学观摩(含教学录像、优秀教师上示范课等)、专家讲座、案例分析等。采用集中短期培训与长期自学培训相结合的方式,选聘一线优秀中小学教师上培训课,或进行现场教学,与学员互动。采取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农村教师通过成人教育、网络教育、自学考试等多种途径,提高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同时,加强师德教育,把师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全面提升农村教师素质。

3.改善条件提高待遇,形成教师职业认同。人民教师无尚光荣,肩负着培训祖国下一代的重任。教师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人格魅力,热爱学生,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既然做了一位教师,就要有一种崇高的育人使命感。这些都是我们党和国家对人民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然而,农村学校教师很多人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体验着其中的艰辛和困难,承受着其中的苦恼和困惑。工作的激情在这种环境中被消磨殆尽而变得麻木、平庸,因为没有激情就没有追求和创新。生存环境太差是造成一些教师缺乏工作激情的主要原因,教师也是人,也是有喜怒哀乐、有七情六欲的凡人,他们同样需要享受工作和生活带来的欢乐,需要被关心、爱护和帮助。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唤起教师工作激情,形成职业认同感,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1)改善办学条件,要靠各级政府加大财政投入,要靠企、事业等单位的关心、帮助和支持,也要靠教育的改革创新。教育是社会福利事业,学校没有创收能力。各级政府一方面要出台兴办教育的优惠政策,加大农村中小学校经费投入;另一方面要积极动员、引导全社会各界力量捐资兴办教育。严格按照农村学校建设标准,加强农村中小学校的硬件建设,修建校舍,添置设备,美化校园,彻底改变农村教育的落后面貌。目前,国家实施的“校舍安全工程”就很好,能彻底消灭D级危房,加固改造C级危房。我县通过实施“校舍安全工程”,依靠各级政府拨款和企业捐资,在3-5年内将新建(改建)几万平方米的校舍。并对一些乡镇学校实施调整布局、撤点并校,集中资金建设规范、安全、适用的农村中小学。相信3-5年后这些学校的校容校貌和办学条件一定会得到很大改善。

农村小学校本培训总结篇10

为了进一步发挥党校在农村党员干部队伍教育培训中的主阵地作用,搭建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的新平台,建立健全农村党员保持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夯实党在农村基层的执政基础,根据中共中央颁布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和自治区党委关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共产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暂行规定》的精神,结合《20__—20__年广西农村党员教育规划》、《广西壮族自治区县乡党校教学体制改革试点方案》和《__市市镇党校教学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要求,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党校教学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文秘站网---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一)改革党校教学体制,是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夯实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的迫切要求

随着新形势的发展,党校的教学培训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党校建设必须适应基层党建和发展的需要、培养基层干部和党员的需要;提高党员素质和增强能力的需要。教学对象需要延伸,教学内容需要拓展必须改革党校教学体制,使党员干部及党组织真正成为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组织者、推动和实践者,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模范带头作用,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二)改革党校教学体制,是适应建设社会主新农村的迫切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目标,客观上要求党校必须在“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同时,改革教学体制,实行两个“延伸”,即培训对象由党员干部向普通党员、农村党员和各类人才延伸;教学内容由政治理论向提高能力、素质和各种实用技术延伸,培养造就一大批优秀基层党员和干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

(三)改革党校教学体制,是党校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党校是培训农村党员的重要阵地,但在发展中也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党校规范化建设不够,工作制度不健全,党校地位不明;党校办学经费短缺,发展后劲不足;师资队伍不稳定,数量极少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镇党校的发展。从改革教学体制入手,加强党校建设,提高管理服务质量,体现主阵地作用是党校自身发展的必然。

二、党校教学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关于改革党校教学体制的重要指示精神,通过改革镇党校教学体制,构建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和社会化的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和各类人才教育培训新体系,充分发挥党校的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大力提高农村党员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政治保证和人才智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学以致用原则。党校教学体制改革应着眼于农村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的提高,把学习理论与学习实用技术结合起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让农村党员学得会,用得上。

2、坚持重点突破原则。党校教学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涉及教学内容的改革,又有教学模式的创新;既要推进党校内部体制的变革,又要对外部资源进行整合。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注意抓住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尤其要注重抓好培训体系的构建、师资队伍的建设、培训对象和内容的拓展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等。

3、坚持开拓创新原则。党校教学体制改革要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大胆探索,不断创新教育培训体制,拓宽教育培训内容,改进教育培训方式,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努力实现党校教育培训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三)目标任务

1、通过对教育培训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创新,拓宽教育培训的内容,创新教育培训方法,增强教育培训效果,使党校的教学更加贴近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的实际需要。

2、通过对党校管理体制的改革,建立健全职能分工、目标责任、监督检查、日常管理、跟踪服务、奖惩激励等制度,使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队伍以及各类人才的教育培训工作进一步规范化。

3、通过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使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队伍以及各类人才的整体素质不断得到提高,农村党员“双带”(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得到不断增强,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构建起农村党员发挥先进性的长效机制。

三、党校教学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拓展教育培训对象

党校培训的主要对象是镇机关党员干部、村干部、农村党员、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农村各类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负责人。

农村专业协会(示范基地)培训的主要对象是农村党员中的致富能手和农村各类技术人才。

党员示范户(党员中心户、农家课堂)培训的主要对象是农村党员以及农村中的入党积极分子。

各村、镇直单位要根据各自的职责范围,因地制宜地对各类人才进行业务和技能培训。

(二)拓展教育培训内容

党校的教育培训内容,要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队伍以及各类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这一目标,按照“政治理论业务知识和实用技术培训”的要求,根据不同培训对象的特点,不断拓展教育内容。

1、加强政治理论的培训。要进一步加强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教育;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势任务、国情、区情和市情、镇情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党的纪律和反腐倡廉教育,使农村广大党员干部掌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全面树立科学发展观,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2、加强政策法规的教育培训。重点加强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自治区党委、政府重大决策的教育,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党员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加强国家法律法规的教育,提高基层干部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能力,不断增强广大党员的法制意识。

3、加强业务知识和实用技术的培训。根据不同培训对象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广泛开展富有针对性、实用性、有效性的培训。一是对村“两委”干部重点进行市场经济、社会管理、科技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依法管理、民主管理以及组织领导群众发展生产等方面的能力。二是对机关事业单位的党员干部和公务员重点进行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知识、业务技能等方面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三是对企业党员重点进行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管理、生产经营和专业技术等方面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生产技能。四是对农村党员重点进行市场经济知识和农村实用技术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双带”能力。五是对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村党员重点进行实用技术、就业技能方面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能力。

(四)改革党校的班次设置

要加大对农村干部、农村党员、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培训力度。党校要结合实际,制定培训实施方案,办好机关党员及干部职工培训班、村干部培训班和农村党员致富能力培训班、农村党员骨干培训班、农村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农村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专业协会骨干人员培训班等。同时,依托本镇专业协会、党员示范户(党员中心户、农家课堂),开设各种农村种养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培训班,重点加强对农村党员以及青年农民的培训。

(五)创新党校的培训模式

提高培训质量还必须创新培训方式和方法,不断探索符合本镇实际的新型培训模式。一是创新培训方式。要根据镇党校培训对象和培训内容的变化,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做到“六个结合”: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相结合,课堂培训与基地示范相结合,教师面授与电化教学(远程教育)相结合,统一安排培训内容与“菜单”自选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长期常规培训与短期专项培训相结合。二是改革教学方法。理论培训要改变目前“老师讲、学员听”的现状,大力提倡以学员为主体,鼓励学员主动参与,教师与学员进行双向互动的互动式教学方法,把案例分析、研讨交流、党员论坛、现场教学、情景模拟、问答辩论等现代培训的新方法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业务技能培训要做到简明扼要、通俗易懂,要特别重视动手操作、实践能力的训练,力求让培训对象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用得上。

四、党校教学体制改革的时间安排

时间安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7月-8月15日为宣传发动阶段

1、成立领导小组,完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的人员和办公设施;

2、召开有关会议,落实具体分工,明确各单位、村、组的工作范围和工作职责;

3、建立“三库”(师资库、教材库、案例库)。

4、安排确定好所设置的班次,办班时间,参训人数,授课老师等;

5、准备有关的文件资料;

6、做好经费预算。

第二阶段:8月16-10月20日为办班阶段:

1、党校举办培训班3期,每期100人,共300人;

2、各村专业协会每村培训100人,全镇共培训20__人;

3、每村设2个农家课堂,每个农家课堂培训30人,全镇共培训1200人。

第三阶段:10月21-10月31日为总结交流阶段

写好总结报告和经验材料,迎接市镇党校教学体制改革现场经验交流会的召开。

五、推进党校教学体制改革的主要措施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培养造就一支党性强、作风好、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的农村党员干部队伍;需要培养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的新型农民,这在客观上要求党校必须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主题,进一步巩固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果,从农村基层实际出发,改革教学体制,实行两个“拓展”,即教育培训对象由党员干部向农村党员以及非党致富能力拓展,教学内容由政治理论向实用技术拓展,积极为农村党员发挥先进性作用搭建平台,进一步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因此,改革党校教学体制,不仅是党校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更是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的迫切要求,事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各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从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的战略高度出发,切实提高对党校教学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把思想统一到自治区党委关于县乡党校教学体制改革的决策上来,把这项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

(二)强化党校的协调功能

党校要负责协调和指导本镇培训机构、各专业协会和党员示范户的培训工作。

(三)加强“三库一地”建设

1、师资库的建设。建设一支“领导干部党校教师科技专家”结合、专家兼职结合的培训师资队伍。一是加强党校教师的继续教育,不断提高他们在培训农村党员干部、公务员以及各类人才知识技能方面的能力。同时还要根据需要,不断充实党校教师队伍。二是从各部门筛选出一批具有不同专长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培训兼职教师队伍。三是聘请一批专家、教授、相关课目的兼职教师。四是选拔推荐一批思想素质好、群众信得过、致富能力强、生产技能高的农村党员骨干作为兼职教师。五是建立领导干部师资库,根据领导干部的专业特长,聘请他们给培训班上课。

2、教材库的建设。要根据本镇的具体情况,编写适用的乡土教材;从本镇生产发展的实际出发,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制作实用技术专题片,以发挥其作为培训“师资”补充手段的作用。镇村播放点要不断更新充实电教片。

3、案例库的建设。重点收集、研究和整理本地生产建设和社会生活中的典型事例,特别要注意编写本镇“三农”工作的成功典型案例,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案例成为培训的重要“师资”。

4、教学场地的建设。结合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劳动就业技能培训的实际需要,选择20个具有一定典型性、示范性的果场、养殖场、农户、企业车间作为现场教学和实习观摩的示范现场。采取资金、技术、政策扶持等方式支持教学(实习)场地建设上规模、上水平。

(四)理顺党校的管理体制

一是党校业务上接受市委党校的指导,行政上归属镇党委领导。二是加强党校的内部管理。要加大党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对机构设置、人员配置进行调整,按需设岗,以岗定人,明确工作职责;要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为他们提供进修提高的机会,使他们转变观念,更新知识,积极主动适应党校教学体制改革的需要;不断充实和调整教师及管理人员,完善进出机制,形成结构合理的教职工队伍。三是党校也要根据需要与可能,配备1至3人的专职人员,具体负责党校的培训工作,并对专业协会培训基地和党员示范户(农家课堂)进行指导。

(五)加强党校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党校要做到有培训场地、有图书资料室、有多媒体等教学和办公设施,计划建立中央党校远程教学网C级站。二是要对专业协会(示范基地)和党员示范户(农家课堂)予以扶持,完善必要的教学基础设施。

(六)多渠道筹集教育培训资金,不断增加投入

要多渠道筹措经费,不断加大对党员教育培训经费的投入力度。多渠道筹措党员教育培训阵地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争取自治区、玉林市和北流市对我镇党校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

(七)建立健全农村党员队伍教育培训工作机制

1、建立健全管理机制。一是建立镇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重点抓、业务部门具体抓的责任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二是完善教育培训基地和党员示范户的规范化管理,更好地发挥其办学及示范的作用。三是加强培训过程管理,年初及时下达教育培训计划,年中进行检查督促,年末进行总结表彰。

2、建立健全成效评估机制。改革现行教学考核办法,建立评教、评学、评管“三位一体”的综合教学评估体系。镇党校由市委组织部和市委党校组织评估,各培训基地和党员示范户由镇党委组织评估。

3、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一是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定期对农村党员队伍教育培训工作进行检查和评比,对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二是把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纳入镇党委及各单位的绩效考核体系之中,作为干部奖惩和使用的重要依据。三是把农村党员干部参加教育培训的情况、学习表现和成效纳入党员和干部管理、考核和评议体系之中,作为干部选拔使用的重要依据。

4、建立健全跟踪服务机制。一是建立信息反馈制度,每期培训结束前,向培训学员发放信息卡,及时汇总归档,掌握受训学员的相关信息。二是建立跟踪服务机构,对受训学员实行全程跟踪,全面了解受训对象的培训成效,对受训学员遇到的实际困难,给予相应的扶持,以提高他们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