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事业编制人事管理条例十篇事业编制人事管理条例十篇

事业编制人事管理条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1:55:23

事业编制人事管理条例篇1

今年以来,中央连续颁发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暂行规定》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严格控制机构编制的通知》,进一步加强对机构编制工作的法制化管理。为了使各级机关工作人员了解和熟悉这些条规的主要内容,明确条例、规定和通知颁布实施的目的及重大意义,不断推进机构编制行政执法工作,经市政府常务会、市委编委会研究决定,举办全市机构编制工作条例法规和全市机构编制部门行政执法人员培训班。从今天起,集中3天时间,首先对市直副处以上机关事业单位政工(人事)干部、全市机构编制部门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下面我就如何学习贯彻好条例法规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中央颁布机构编制管理系列条规的重大意义

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条规的制定和颁布,是党中央、国务院继1997年公布实施《国务院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后,为进一步落实党的**提出的“实现机构编制法定化”目标,推动地方机构编制管理法定化、科学化的重要举措,标志着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全面步入法制化新阶段,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一是填补了地方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法制空白。新出台的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条规以规范管理、明确权限、加强监督为重点,在机构编制管理的各个环节和主要方面都作了制度设计和法律规范,使机构编制工作基本做到有法可依、有序可循。这些法规性文件不但填补了地方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法制空白,也是我国实现依法治国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有利于促进机构编制工作的规范有序。《条例》、《规定》和《通知》颁布实施,吸纳了一段时期以来我国地方机构编制管理积累的成果和经验,对机构编制管理的原则、机构编制审批程序、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制度建立、机构编制违规行为处罚制度等,进行总结,上升为法规。为实现机构编制工作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目标提供了重要保证,也为各级各部门做好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提供了依据。三是有利于改进党和政府对机构编制工作的领导。《条例》、《规定》和《通知》颁布实施后,对广大机构编制部门干部、机关事业各单位政工(人事)干部做好机构编制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特别是对各级领导干部改进领导方法,克服机构编制工作决策的随意性,提高决策水平有着现实意义。

二、准确把握条规、文件的主要精神,提高学习效果和执法能力

首先,要认真学习和掌握条规、文件的核心内容,用以规范指导工作。《条例》(国务院令486号)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规范地方机构编制的行政法规。《条例》,主要包括地方机构编制管理的原则、条例的适用范围、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法律责任及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等方面内容。《暂行规定》由中央编办与监察部联合制定,是我国第一个关于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的规范性文件,为各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开展监督检查工作提供了依据。同时,《暂行规定》明确了监察机关在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中的职能职责,有利于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监督检查。由中央两办联合下发的《通知》,从解决当前机构编制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出发,强调加强党和政府对机构编制工作的领导,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对促进机构编制工作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其次,要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是学习培训活动取得实效的根本保证。学习培训期间,要紧密联系本单位、本部门的机构编制工作实际,立足于武装头脑,落脚在解决问题。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委编委会的领导下,我市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不断加强,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一些部门和单位的领导对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机构编制观念不强,片面强调本部门本单位的重要性,要求增设机构、在机关使用事业编制、超编制安置人员、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干预下级业务部门机构编制事项,等等。有的地方问题甚至还很严重。有个别县机关超编达400多人,并在机关单位违规使用事业编制。有个县财政局配备党组成员达18人,其中设副局长9人,配专职党组正副书记2人。这些问题给当前正在进行的公务员登记审批工作带来了不少麻烦。去年,我市就连续发生6起向中央、省机构编制部门举报机构编制违规事件,虽然每起举报最后都进行了整改,但给我市造成的不良影响已无法挽回,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注意通过这次培训,认真对照政策法规,总结过去机构编制工作的经验教训,找准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全面进行自查自纠,以此来推动我市各级政府机构的法制化和规范化,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促使我市行政管理体制更加权责明确、运转协调、行为规范和廉洁高效。

第三,要明确培训要求,保证学习效果,提高行政执法能力。各级机构编制部门工作人员拥有机构编制行政执法权力,各单位政工(人事)干部对做好本部门、本单位的机构编制工作负有重要责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精通机构编制管理的各项条规,熟练掌握机构编制工作各项业务。因此,我们一定要把学习条例法规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切实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全面领会精神实质。要结合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为研究课题,通过调查研究,形成做好机构编制工作新的思路和对策。这次培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对全市机构编制部门工作人员进行行政执法知识培训,核发新的行政执法证、行政执法监督证,这是机构编制部门实施依法行政的一项具体工作。培训后,要举行机构编制政策法规和行政执法知识考试,考试成绩作为核发新证的依据。

三、切实加强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

事业编制人事管理条例篇2

第一条为了规范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加强编制管理,提高行政效能,根据宪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的设置、职责配置、编制核定以及对机构编制工作的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工作,应当按照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适应全面履行职能的需要,遵循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

第四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机构编制工作,实行中央统一领导、地方分级管理的体制。

第五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按照管理权限履行管理职责,并对下级机构编制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

第六条依照国家规定的程序设置的机构和核定的编制,是录用、聘用、调配工作人员、配备领导成员和核拨经费的依据。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机构编制、人员工资与财政预算相互制约的机制,在设置机构、核定编制时,应当充分考虑财政的供养能力。机构实有人员不得突破规定的编制。禁止擅自设置机构和增加编制。对擅自设置机构和增加编制的,不得核拨财政资金或者挪用其他资金安排其经费。

第七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不得干预下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的设置和编制管理工作,不得要求下级人民政府设立与其业务对口的行政机构。

第二章机构设置管理

第八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应当以职责的科学配置为基础,综合设置,做到职责明确、分工合理、机构精简、权责一致,决策和执行相协调。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应当根据履行职责的需要,适时调整。但是,在一届政府任期内,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工作部门应当保持相对稳定。

第九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的设立、撤销、合并或者变更规格、名称,由本级人民政府提出方案,经上一级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核后,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其中,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的设立、撤销或者合并,还应当依法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第十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职责相同或者相近的,原则上由一个行政机构承担。

行政机构之间对职责划分有异议的,应当主动协商解决。协商一致的,报本级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备案;协商不一致的,应当提请本级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提出协调意见,由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报本级人民政府决定。

第十一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议事协调机构,应当严格控制;可以交由现有机构承担职能的或者由现有机构进行协调可以解决问题的,不另设立议事协调机构。

为办理一定时期内某项特定工作设立的议事协调机构,应当明确规定其撤销的条件和期限。

第十二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议事协调机构不单独设立办事机构,具体工作由有关的行政机构承担。

第十三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根据工作需要和精干的原则,设立必要的内设机构。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的内设机构的设立、撤销、合并或者变更规格、名称,由该行政机构报本级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批。

第三章编制管理

第十四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的编制,应当根据其所承担的职责,按照精简的原则核定。

第十五条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按照编制的不同类别和使用范围审批编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应当使用行政编制,事业单位应当使用事业编制,不得混用、挤占、挪用或者自行设定其他类别的编制。

第十六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行政编制总额,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提出,经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核后,报国务院批准。

第十七条根据工作需要,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报经国务院批准,可以在地方行政编制总额内对特定的行政机构的行政编制实行专项管理。

第十八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调整职责的需要,可以在行政编制总额内调整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的行政编制。但是,在同一个行政区域不同层级之间调配使用行政编制的,应当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报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批。

第十九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议事协调机构不单独确定编制,所需要的编制由承担具体工作的行政机构解决。

第二十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的领导职数,按照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有关规定确定。

第四章监督检查

第二十一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按照管理权限,对机构编制管理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必要时,可以会同监察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对机构编制管理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有关组织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

第二十二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实施监督检查时,应当严格执行规定的程序,发现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应当向本级人民政府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

第二十三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如实向上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提交机构编制年度统计资料,不得虚报、瞒报、伪造。

第二十四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定期评估机构和编制的执行情况,并将评估结果作为调整机构编制的参考依据。评估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制定。

第二十五条任何组织和个人对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行为,都有权向机构编制管理机关、监察机关等有关部门举报。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接受社会监督。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六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机构编制管理机关给予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擅自设立、撤销、合并行政机构或者变更规格、名称的;

(二)擅自改变行政机构职责的;

(三)擅自增加编制或者改变编制使用范围的;

(四)超出编制限额调配财政供养人员、为超编人员核拨财政资金或者挪用其他资金安排其经费、以虚报人员等方式占用编制并冒用财政资金的;

(五)擅自超职数、超规格配备领导成员的;

(六)违反规定干预下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的设置和编制管理工作的;

(七)违反规定审批机构、编制的;

(八)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七条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工作人员在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中、、,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处分。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八条本条例所称编制,是指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核定的行政机构和事业单位的人员数额和领导职数。

第二十九条地方的事业单位机构和编制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拟定,报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核后,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事业编制的全国性标准由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机关会同国务院财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制定。

第三十条本条例自2007年5月1日起施行。

(新华社北京讯,3月9日《人民日报》)

事业编制人事管理条例篇3

第一条为了规范事业单位登记管理,保障事业单位的合法权益,发挥事业单位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条例所称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事业单位依法举办的营利性经营组织,必须实行独立核算,依照国家有关公司、企业等经营组织的法律、法规登记管理。第三条事业单位经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以下统称审批机关)批准成立后,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登记或者备案。事业单位应当具备法人条件。第四条事业单位应当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第五条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是本级人民政府的事业单位登记筁理机关(以下简称登记管理机关)。事业单位实行分级登记管理。分级登记管理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机关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对事业单位的监督管理另有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第二章登记第六条申请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经审批机关批准设立;(二)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三)有与其业务活动相适应的从业人员;(四)有与其业务活动相适应的经费来源;(五)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第七条申请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应当向登记管理机关提交下列文件:(一)登记申请书;(二)审批机关的批准文件;(三)场所使用权证明;(四)经费来源证明;(五)其他有关证明文件。第八条登记管理机关应当自收到登记申请书之日起来30日内依照本条例的规定进行审查,作出准予登记或者不予登记的决定。准予登记的,发给《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不予登记的,应当说明理由。事业单位法人登记事项包括:名称、住所、宗旨和业务范围、法定代表人、经费来源(开办资金)等情况。第九条经登记的事业单位,凭《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刻制印章,申请开立银行帐户。事业单位应当将印章式样报登记管理机关备案。第十条事业单位的登记事项需要变更的,应当向登记管理机关办理变更登记。第十一条法律规定具备法人条件、自批准设立之日起即取得法人资格的事业单位,或者法律、其他行政法规规定具备法人条件、经有关主管部门依法审核或者登记,已经取得相应的执业许可证书的事业单位,不再办理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分级登记管理的规定向登记管理机关备案。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设立的直属事业单位直接向登记管理机关备案。第十二条事业单位备案的事项,除本条例第八条第二款所列事项外,还应当包括执业许可证明文件或者设立批准文件。对备案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应当自收到备案文件之日起30日内发给《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第十三条事业单位被撤销、解散的,应当向登记管理机关办理注销登记或者注销备案。事业单位办理注销登记前,应当在审批机关指导下成立清算组织,完成清算工作。事业单位应当自清算结束之日起15日内,向登记管理机关办理注销登记。事业单位办理注销登记,应当提交撤销或者解散该事业单位的文件和清算报告;登记管理机关收缴《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和印章。第十四条事业单位的登记、备案或者变更名称、住所以及注销登记或者注销备案,由登记管理机关予以公告。第三章监督管理第十五条事业单位开展活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的合法收入,必须用于符合其宗旨和业务范围的活动。事业单位接受捐赠、资助,必须符合事业单位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必须根据与捐赠人、资助人约定的期限、方式和合法用途使用。第十六条事业单位必须执行国家有关财务、价格等管理制度,接受财税、审计部门的监督。第十七条事业单位应当于每年3月31日前分别向登记管理机关和审批机关报送上一年度执行本条例情况的报告。第十八条事业单位未按照本条例规定办理登记的,由登记管理机关责令限期补办登记手续;逾期不补办的,由登记管理机关建议对该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纪律处分。第十九条事业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登记管理机关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经审批机关同意,予以撤销登记,收缴《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和印章:(一)不按照本条例的规定办理变更登记、注销登记的;(二)涂改、出租、出借《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或者出租、出借印章的;(三)违反规定接受、使用捐赠、资助的。事业单位违反法律、其他法规的,由有关机关依法处理。第二十条登记管理机关的工作人员在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中、、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第四章第二十一条《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的式样由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制定。第二十二条本条例实行前已经成立的事业单位,应当自本条例实行之日起1年内依照本条例有关规定办理登记或者备案手续。

事业编制人事管理条例篇4

一、坚持学习宣传与贯彻执行并重,推进机构编制工作法制化

一是积极争取领导重视。20**年,《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的颁布实施及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严格控制机构编制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文件精神,为我们做好机构编制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政策依据。为学习贯彻好《条例》、《暂行规定》及《通知》精神,我们及时向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作了专题汇报,区委书记雷晓达、区长周迎春十分重视,立即作出了重要批示,分别在区委中心学习组、区委常委会扩大会议、区政府常务会议上组织了领导干部进行专题学习。并要求我们将中央、省、市出台的有关机构编制管理法规、政策和文件汇编成册,呈送全体区级领导、发放给编委各成员及全区行政事业单位一把手,全区领导干部机构编制法律意识明显增强,为我区机构编制工作步入法制化轨道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二是努力营造依法治编的浓厚氛围。我们一方面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和报纸等媒介平台,广泛宣传机构编制法律法规及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另一方面,深入各单位调查了解,走访座谈,不断提高全区干部职工的机构编制意识,通过大力宣传和深入走访,目前我区批条子、打招呼的领导少了,争机构、争编制的部门少了,机构编制工作压力明显减小,初步形成了各级领导支持重视、服务对象理解配合、编制部门以身作则的依法治编的浓厚氛围。三是认真贯彻执行机构编制法规政策。对照《条例》、《通知》要求,我们开展了一次“回头看”,对历年来制定的机构编制方面的规章制度和文件进行了全面清理,凡与《条例》、《通知》规定相符的,予以保留;凡相违背的,予以废止;凡原则上符合的,进行修改完善。实现了与《条例》、《通知》的良性互动和有力对接,机构编制工作法制化进程明显加快。

二、坚持严格控编与编内调剂并重,推进编制实名制度化

一是切实把好编制审批关。近几年来,我区严格执行党政机构改革“三定”方案,严禁擅自设立机构、提高机构规格和变更机构名称,严控人员编制数量,始终坚持机构编制“编委会”集体审批制度,形成了一套编委会领导和成员单位共同把关的良性工作机制,在机构编制审批上,遵循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切实做到“三不”:不增设机构,工作任务新增的部门,所需机构编制通过内部整合和调剂解决;不越权审批,严格按审批权限和程序办理;不混用编制,严格按照编制的不同类别和使用范围审批。确保全区机构只减不增,编制在总额内调整。在编制使用上切实做到“四先四个一律”:组织部门提名研究干部先查有无领导职数,无领导职数一律不上常委会研究;财政部门安排预算经费时先看单位编制情况,超编单位一律不增拨经费;人事部门调整交流干部先问有无编制,无编人员一律不调整交流;单位进人先核有无空编,没有空编一律不准进人。二是严格落实编制实名制。我区于99年在全省率先推行“编制到岗、人员到位、工资到人”编制实名制的控编管理制度。通过几年的努力,目前全区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全部实施了编制实名制的管理。在实施编制实名制的过程中,我们同样遇到了人员多、编制少的矛盾,面对着定编难的问题,为了让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我们根据经费渠道和岗位分类在全区大力推行竞争上岗办法,通过公布编制岗位,经考试、演讲、民主测评、组织考察等程序,择优录用,编制到人,有效地解决了定编难的问题。自实施编制实名制后,全区党政机关的公务员都清楚自己的工作岗位和工作职责,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都明白自己的编制性质和经费渠道,实现了编制、人员、工资发放的“三统一”。由于“编制实名制”工作落实到位,2006年公务员登记工作和工资改革得以顺利开展。三是建立总量控制机制。我们本着“控制总量,内部调整,有增有减,动态管理”的思路,坚持严格控制财政拨款特别是行政事业单位机构和人员增长,对各部门呈报的机构编制议题,严格进行审查和论证。对不符合改革方向、不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又增加财政负担的坚决予以否决。对于当前急需增加人员编制的,我们在掌握总量平衡的前提下,经过认真调查论证,依据相关政策法规,按照增编理由充分,不增加财政负担的原则给予调整解决。如今年,我们从职能弱化的区农保中心调整了4名人员编制到区低保中心,既体现了控制总量、内部调整的原则,又体现了编制工作积极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

三、坚持编内进人与凡进必考并重,推进选人用人规范化

一是严把编制入口关。近年来由于转业军官、退伍军人指令性分配安置等原因,一些职能部门在把握政策上口径不一,甚至认为退伍军人指令性安置可以不受编制限制,要求安置到一些无编单位。针对这种不良倾向,我们及时向区委、区政府提出了必须在编内进人的建议,引起了区委、区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促使相关部门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共同把好入口关。二是坚持“凡进必考”。对于空编单位进人,我区严格按照用人单位提交申请,编制部门核实空编岗位,区委常委会或区公开招考领导小组集体研究,组织、人事部门组织考试考察的程序进行。对具有公务员职能的岗位,上报全省公开招考;对区内行政单位的岗位调整,实行公开选调,择优上岗;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岗位实行公开选聘。2005年以来,我区共公开招考录用公务员37名(其中到乡镇基层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13名),为区委办、区政府办等单位公开选调公务员4名,为畜牧水产局、远教中心、教育系统及卫生系统各单位公开选聘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40人。既保证了用人单位的用人质量,又体现了我区人才引入机制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凡进必考的原则,为我区社会事业发展招纳了贤才,增添了新鲜血液。

四、坚持调查研究与监督检查并重,推进监督检查经常化

一是主动与组织部门协调,将机构编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列入区委对各乡镇、街道、基层党委的目标管理考核内容。二是针对机构编制方面存在的具体情况和问题,我办多次牵头联合组织、人事、监察等部门对全区乡镇、街道及区直有关单位的机构编制情况进行检查监督,收集第一手资料和相关数据及信息,进一步掌握情况,澄清底子。同时,我们坚持每个季度对在编人员的台帐、卡片和手册进行一次清理,做到上下相符,帐实相符。对部分乡镇存在的机构设置不规范、机构职能不清晰等问题,提出了调整、划转建议,责令限期整改。三是对人员异动的,及时办理人员增减核编手续,保证了人员现状数据的准确性。四是坚持机关事业单位编制与经费挂钩的原则,加强与财政、组织、人事部门的进一步协调配合,每年对进入工资统发中心的人员进行一次清理,防止“吃空饷”现象的发生,从而有效控制了人员经费开支,减轻了区财政的负担。五是联合区监察局设立了“2220224”机构编制监督举报电话,广泛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

几点体会:

一、政策法规的施行是重要法宝。一是新条例法规的出台,集中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编委关于加强机构编制管理,严格控制机构编制的一系列政策精神,是对过去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经验、成果的总结和肯定。对过去那些行之有效的制度、措施和要求,如机构编制的集中统一管理,坚持“一支笔”审批,防止条条干预等作了进一步明确。特别是过去常说的“编制就是法规”的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二是新条例法规的施行,是依法治编的良好开端。《条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规范地方机构编制管理的行政法规,《通知》阐明了机构编制管理的基本原则和制度,《规定》确立了机构编制监督检查的方式、方法和程序,提出了对违规行为的处理措施,这些都为实现机构编制的法制化,坚持机构编制管理的集中统一、科学规范和有效监督提供了法律依据。扭转了过去无法可依,编制管理失之于软的状况。

二、领导重视是根本保证。机构编制监督管理工作涉及面广,协调性强,离不开党委、政府领导的有力支持和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无论是“编制实名制”的控编管理制度的推行实施还是日常管理,都要多请示、多协调,赢得领导重视,切实把机构编制监督管理工作摆到重要位置上来。同时,要积极与纪检、组织、财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互相配合,各负其责,形成机构编制监督管理工作的良好氛围,为做好全区机构编制工作提供有力保证。

三、编制实名制度是重大举措。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实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是我区掌握机关编制“实情”、防止人员无序增长、从制度上预防超编进人、超职数配备干部、混编混岗、“吃空饷”等问题,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

事业编制人事管理条例篇5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1998年10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52号 根据20xx年6月27日《国务院关于修改《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的决定》修订)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事业单位登记管理,保障事业单位的合法权益,发挥事业单位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事业单位依法举办的营利性经营组织,必须实行独立核算,依照国家有关公司、企业等经营组织的法律、法规登记管理。

第三条事业单位经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以下统称审批机关)批准成立后,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登记或者备案。

事业单位应当具备法人条件。

第四条事业单位应当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

第五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所属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构(以下简称登记管理机关)负责实施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加强对登记管理机关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

事业单位实行分级登记管理。分级登记管理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机关规定。

法律、行政法规对事业单位的监督管理另有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二章登记

第六条申请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经审批机关批准设立;

(二)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

(三)有与其业务活动相适应的从业人员;

(四)有与其业务活动相适应的经费来源;

(五)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第七条申请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应当向登记管理机关提交下列文件:

(一)登记申请书;

(二)审批机关的批准文件;

(三)场所使用权证明;

(四)经费来源证明;

(五)其他有关证明文件。

第八条登记管理机关应当自收到登记申请书之日起三十日内依照本条例的规定进行审查,作出准予登记或者不予登记的决定。准予登记的,发给《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不予登记的,应当说明理由。

事业单位法人登记事项包括:名称、住所、宗旨和业务范围、法定代表人、经费来源(开办资金)等情况。

第九条经登记的事业单位,凭《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刻制印章,申请开立银行帐户。事业单位应当将印章式样报登记管理机关备案。

第十条事业单位的登记事项需要变更的,应当向登记管理机关办理变更登记。

第十一条法律规定具备法人条件、自批准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的事业单位或者法律、其他行政法规规定具备法人条件、经有关主管部门依法审核或者登记,已经取得相应的执业许可证书的事业单位,不再办理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由有关主管机关按照分级登记管理的规定向登记管理机关备案。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设立的直属事业单位直接向登记管理机关备案。

第十二条事业单位备案的事项,除本条例第八条第二款所列事项外,还应当包括执业许可证明文件或者设立批准文件。

对备案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应当自收到备案文件之日起三十日内发给《事业单位法人证书》。

第十三条事业单位被撤销、解散的,应当向登记管理机关办理注销登记或者注销备案。

事业单位办理注销登记前,应当在审批机关指导下成立清算组织,完成清算工作。

事业单位应当自清算结束之日起15日内,向登记管理机关办理注销登记,应当提交撤销或者解散该事业单位

的文件和清算报告;登记管理机关收缴《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和印章。

第十四条事业单位的登记、备案或者变更名称、住所以及注销登记或者注销备案,由登记管理机关予以公告。

第三章监督管理

第十五条事业单位开展活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的合法收入,必须用于符合其宗旨和业务范围的活动。

事业单位接受捐赠、资助,必须符合事业单位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必须根据与捐赠人、资助人约定的期限、方式和合法用途使用。

第十六条事业单位必须执行国家有关财务、价格等管理制度,接受财税、审计部门的监督。

第十七条事业单位应当于每年3月31日前分别向登记管理机关和审批机关报送上一年度执行本条例情况的报告。

第十八条事业单位未按照本条例规定办理登记的,由登记管理机关责令限期补办登记手续;逾期不补办的,由登记管理机关建议对该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纪律处分。

第十九条事业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登记管理机关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经审批机关同意,予以撤销登记,收缴《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和印章。

(一)不按照本条例的规定办理变更登记、注销登记的;

(二)涂改、出租、出借《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或者出租、出借印章的;

(三)违反规定接受、使用捐赠、资助的事业单位违反法律、其他法规的,由有关机关依法处理。

第二十条登记管理机关的工作人员在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章附则

第二十一条《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的式样由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制定。

事业编制人事管理条例篇6

今年是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也是机构编制工作面临机遇和挑战的一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部署,今年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地方政府机构改革。

根据中央总的要求,今年推开省市一级政府的机构改革。省级政府机构改革的方案今年上半年要基本审批完毕,下半年组织实施。县级和乡镇政府的机构改革放在明年进行。目前,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正在按计划、分步骤地积极推进。中发*号文件下发以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认真学习并作了部署。绝大多数省、市、自治区都已经明确了专人负责,组织了强有力的工作班子,开始研究提出本地的政府机构改革方案。中编办也已经组织了专门的工作班子,拟定落实中央2号文件的实施意见,同时着手进行省级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的调研和审核工作,已经和20多个省、市、自治区初步交换了意见。应当看到,要在今年完成省级政府的机构改革工作,实现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人员编制原则上减一半”的目标,任务是非常艰巨的,面临的形势也是十分严峻的。各省编办的同志们要认清形势、振奋精神,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绝不辜负党和政府对我们的期望和要求,为全面完成今年的机构编制工作而努力奋斗。

关于今年的机构编制工作,特别是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工作,中编办将要召开专门的会议研究部署。在这里,我代表中编办要求各地编办对今年的机构编制工作作出周密的安排,明确任务.加强领导。

二、充分认识建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去年10月25日*总理签署第*号国务院令,施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这一条例的颁布,标志着事业单位的一个新的管理制度——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在我国正式建立起来。这是事业单位管理走向科学化、法制化、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措施。这一制度的建立,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行政体制、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也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特别是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多年来,事业单位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也要看到,事业单位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与逐步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在计划经济时期,事业单位基本上是党政机关的附属物,事无巨细都由主管部门决定和安排,在经费上也由国家财政统收统支。在这种情况下,事业单位根本不可能成为独立法人,也没有成为独立法人的需要。随着我国行政体制、经济体制、以及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其政事职责不分,社会化程度不高,财政负担沉重,缺乏竞争机制和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机制的问题,就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阔时,在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中,还存在多头审批、盲目发展、缺乏宏观规划的现象。这不仅降低了事业单位的活力和效益,难以很好地发挥事业单位的作用,而且也加重了主管部门的负担,不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提到重要的日程。

对于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中央在*年已经向全国转发了中编委的意见。按照党的十五大精神和中办、国办转发的《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事业单位机构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遵循政事分开、推进事业单位社会化的方向,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和符合事业单位自身发展规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思路是:确立科学化的总体布局,坚持社会化的发展方向。推行多样化的分类管理,实行制度化的总量控制。

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实行政事分开,推进社会化进程。主要体现在:主管部门对事业单位的管理要由微观转向宏观,相当多的事业单位也要离开主管部门的襁褓,进入社会、走向市场,实现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从党政机关的附属物,转变成为社会发展主体。切实做到这一点的基本保证,就是使这些事业单位获得法人资格。当这些事业单位以法人资格进入市场开展活动之后,还要依法保障它们的合法权益,规范它们的市场行为。所有这些,都要求着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的尽快建立。因此,建立事业登记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说到底就在于它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的建立,对于转变政府机构的职能、进一步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推进事业单位机构改革、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同时,建立事业登记管理制度,也是加强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国的需要。长期以来,事业单位的管理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对事业单位的民事主体资格也没有具体的规定。建立事业登记管理制度以后,机构编制部门可以实现对事业单位的依法管理,事业单位本身也可以依法享有和承担独立法人的权利和义务。

三、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要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

今年,我国要庆祝建国*周年、迎接澳门回归,大事多、喜事多。与此同时,改革任务也十分艰巨,如国有企业改革到了关键性的时期、省级政府机构改革将要全面展开等。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把“稳定”放在特别突出的位置。我们一定要从大局出发,将稳定做为贯彻始终的基本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将会促进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也会给事业单位的日常运转和长远发展带来很多便利,应当说,这是一件大家都赞同的“好事”。但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宽,十分敏感,各地要充分认识登记的复杂性,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切实加强领导,各部门协调配合,从本地实际出发,稳步推进。为此,我提几点要求:

第一,要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全国统一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瘦制度,不仅对于没有进行登记试点的省市,而且对于登记试点省市,都是一项新的工作。这样一项时间紧、任务重、头绪多、政策性强的工作,如果没有强有力的领导,没有周密的组织、安排,就很难保证顺利完成。因此,各级编办的领导同志一定要把这项工作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切实负起领导责任。

第二,既要积极推进,又要稳妥审慎。从现在到《条例》规定的完成全国现有事业单位登记的时限,只剩下6个多月,在时间上已经相当紧迫。我们要坚决维护国家法规的严肃性,确保《条例》的贯彻执行。我们必须更好地发扬各级编办团结紧张、兢兢业业、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不出现任何松懈、拖拉。开展这项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态度要积极,工作要有序,方法要稳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防止忙中出错,因错生乱。对这个问题,大家务必要高度重视。

第三,要周密组织,分步实施。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是一项大的“工程”,就像任何工程的顺利完成,都要以科学的规划、周密细致的组织作为保证一样,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更要严格按照《条例》的要求,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认真研究、周密组织、分步实施。其中,重点是搞好分步实施。要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对现有事业单位进行科学的分类、排队。在此基础上,坚持先易后难、先简后繁、逐步推进的工作步骤。尤其要先行登记性质稳定、边界清晰的单位。在这个问题上,要防止因为时间紧、任务重,就不加研究,不作分析地仓促上阵;更要坚决反对盲目地“一哄而起”,把好事办糟。

第四,做好宣传工作。要通过各种形式,宣传建立全国统一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取得各有关方面的理解、支持与配合。尤其要做好对事业单位的宣传、解释。要使它们充分认识到:建立这一制度,不仅是为了规范其行为,而且是从国家法规层次上确立其合法地位、维护其合法权益、保护其合法行为的必要举措。

总之.既要积极,又要稳妥,周密细致地做好各方面的工作,及时解决登记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保证登记的顺利进行,保持事业单位队伍的稳定。

要做好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还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与政府机构改革的关系。今年,各省市编办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做好省级政府机构改革的有关工作。这次省级政府机构改革的力度和深度,都将超过以往历次机构改革。搞好这次改革,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高度重视、全力以赴,确保成功。与此同时,还要把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落到实处。要认识到,它本身就是政府机构改革的内在要求,是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事分开的重要条件。

二是处理好与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关系。从总体上看,这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首先,建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与党中央确定的“推进事业单位的社会化,使事业单位具有法人资格”等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原则,在目标上完全一致。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愈是深入发展,愈会显示出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重要和必要。其次,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搞好了,又可以对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深入发展,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对事业单位登记的过程,也是对事业单位现状的一次普查。可以进一步了解情况、发现问题,为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方案的拟定,以及改革目标的选择,提供更充分的依据;《条例》规定的“事业单位应当具备法人条件”,就从法规的层次,规定了现在还没有具备法人条件的事业单位,要向具备法人条件的方向发展,这必将对政事分开方面的改革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依法运用核准登记、不予登记、注销登记等手段,对于巩固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成果,促进改革目标的实现等,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是处理好与其他登记管理的关系。关于企业、社团、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四个登记管理条例的先后出台,标志着我国的组织机构管理,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同时,任何一类社会组织的登记管理出现问题,都可能影响到其他社会组织的登记管理。这就要求我们,要从整个登记管理体系的全局出发,主动与工商、民政等部门加强沟通和协调,真正做到密切配合、相互支持。

四、抓好登记管理工作的思想建设和队伍建设

关于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目标和原则,中央早已明确;现在国务院又颁布了《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对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对象、内容、程序、责任等方面作出了规范。现在,能不能切实把这项工作搞好,就要看有没有一支依法办事、廉政勤政、作风过硬的队伍。为此,各级编办都要高度重视,认真抓好登记管理工作的思想建设和队伍建设。

第一,要加强学习。要结合工作实际,坚持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学习江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要按照中央的部署,把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三讲”抓紧、抓好.进一步提高每一位同志的政治思想水平。同时,要认真学

习《条例》和即将颁发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实施办法》,提高业务水平。

第二,要坚持依法办事。依法治国是党中央确定的基本方略,所有部门都要坚决贯彻执行。各级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要坚持依法办事。要认识到,登记工作的稍有不慎,比如登记重名的单位,都可能引起法律纠纷。为此,首先要学法、懂法。不仅要认真学习《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还要学习、掌握其他所有相关的法规、办法,并作到理解透彻、应用得当。这次会议后,中编办将立即组织有关的培训。各省市也要相应组织好对基层登记机关的培训。要通过培训,提高大家的法制观念、政策水平和登记管理的业务知识;为更好地作到依法开展登记管理,打下扎实的基础。

第三,要继续搞好廉政建设。廉洁从政、反对腐败,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生死存亡的大事。对此,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一系列的规定,各级编办的每一位同志都要不折不扣地严格执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接触面更宽、有关的经济往来也多,更要从思想上强化廉政意识。宋德福同志在中编办多次强调指出,建立一项审批制度,一方面意味政府对某项社会事务管理的加强;另一方面意味着多了一份产生腐败现象的可能性。对此,我们必须警钟常鸣。同时,还要通过建立、实施严格的工作制度和监督制度,堵住可能出现的漏洞。

第四,要按照精干高效的原则,合理调配力量,搞好组织建设。事业单位登记管理,任务繁重、执法性强,没有必要的人员力量和符合法规要求的组织形式,就难以保证任务的完成。但是,我们作为主管机构编制的部门,在机构编制问题上更要坚持精简原则,起好带头作用,多从提高人员素质、合理使用力量、提高工作效率上下功夫。

第五,要树立服务观念。小平同志说过,“管理就是服务”。在一定意义上,建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的实质,就是为了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为事业单位服务。这一制度的建立,对于机构编制部门来讲,一方面增大了服务的范围、内容和深度,一方面也加重了搞好服务的责任。同样,要搞好这项工作,也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树立起这样的观念,对于进一步改进我们的工作作风,密切与事业单位的关系,确保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都有重要意义。

事业编制人事管理条例篇7

一、抓住关键,加强三个联系。该市登记管理局从三个方面着手,切实强化各级各部门领导的登记管理意识,为登记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一是加强与市委、市政府领导的联系。该市在编委议事规则中明确规定每次编委会议要把登记管理工作纳入议程,专门听取登记管理工作的汇报,研究有关具体问题。此外,登记管理局每年都要就登记工作专题向市委、市政府领导汇报4、5次,听取他们的指示。近三年来,该市登记管理局编辑领导参阅件13期,向领导们宣传《条例》和《实施细则》,传递上级精神,介绍外地作法,引起了市领导的高度重视。二是加强与事业单位主管部门的联系。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对行业管理工作有着天然的排异性,为加强与主管部门的联系,近年来该市登记管理局每年都要分系统召集事业单位主管部门领导座谈,组织学习《条例》和《实施细则》,宣传登记工作政策,共同研究如何做好登记工作、完善事业单位法人制度等问题。市编办领导还常常上门与主管部门的主要领导沟通交流,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赢得了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三是加强与证书使用部门的联系。为充分发挥证书的作用,该市登记管理局极探索建立了与十七个证书使用部门的联系机制。每半年召开一次证书使用部门分管领导和相关科室负责人的联席会议,征求证书使用部门的意见建议,研究解决证书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即时通报信息,凡登记管理机关办理的设立登记、撤销登记、变更登记等事项,每月向相关证书使用部门通报一次,作到信息共享。此外,该市登记管理局还每年会同证书使用部门对各县(市、区)执行湘编办[*]42号和岳编办[*]14号文件精神情况进行一次督查,从而确保了《证书》“通行证”的地位。

二、突出主题,优化三个服务。*市登记管理局把服务作为永恒的主题,大力优化三个层面的服务工作,其工作业绩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一是服务事业单位法人。他们除及时为事业单位办理登记、变更、公告等事项外,还重点抓了事业单位法人代表的学习培训,根据其工作需要,邀请沿海发达地区的专家学者及省内的知名企业家来岳培训授课和座谈交流。该市于*年成立了事业事业单位法人培训咨询服务中心,为事业单位法人积极提供法人治理、政工人事、创办企业等政策法规的咨询服务。特别是在事业单位申办企业的过程中,他们利用情况熟悉、接触面广的优势,多次为事业单位法人排忧解难。二是服务党委、政府。作为职能部门,他们认真履行职责,通过日常监督与年审监督,分析事业单位运行情况,预测发展态势,为党委、政府在事业单位调整布局、优化结构、整合资源等改革发展的决策上当好参谋。目前他们正在积极探索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有效途径,拟通过与财政联合开展年审,提高国有资产的效用,实现保值增值。三是服务社会。为确保社会公益职能履行到位,他们督促事业单位法人悬挂法人证书,面向全社会公开服务范围和职责任务。对前来登记机关查询事业单位法人信息的社会各界人士,他们热情提供咨询服务。目前,他们正在探索开展“阳光事务”行动,拟将事业单位的各类信息通过政府有效媒体向社会公布,以优化社会服务,接受群众监督。

三、突出重点,坚持三个创新。该市登记管理机关以创新为重点,突破原有局限,开拓了工作的新领域。一是创新工作内容。继2002年筹建事业单位法人培训大楼后,2005年他们又筹建了事业单位法人协会,为事业单位法人搭建了一个学习、交流、研讨的平台,提供了一条向政府反映意见和建议的渠道。2006年,他们参照包头市的作法,着手进行事业单位法人诚信建设工作,目前已经作为科研课题立项,制订了实施方案,邀请了各高校教授以及教育、卫生行业的事业单位法人代表参加课题组,正在开展前期调研工作。二是创新工作手段。2002年,该市率先对事业单位法人代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创新了监管机制。2004年,该市把登记工作纳入了市政府目标管理考核,加强了对各部门单位的约束。今年,他们又在监督管理上出新招,对事业单位运行情况、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服务质量进行年度检验评估,并将检验评估结果作为调整其机构编制和经费渠道的重要依据。在县(市、区),也基本形成了无登记部门审核盖章不办理编制手续的规定。三是创新工作方式。在日常工作中,他们改变在办内受理、办内审查的方式,采取办内受理,办内与办外审查相结合的方式,根据事业单位法人的情况,有选择地到法人单位办理登记、变更、年检事项,增强了监督的针对性和服务的主动性,同时也加强了与事业单位法人的联系,扩大了登记工作的影响。在法人代表培训中,他们改变了学生式的授课方式,采取湖南经视mBa交流对话式的方式,活跃了气氛,提高了培训效果。

在几年的工作实践中,*市登记管理局深深体会到,当前登记工作要有所突破,必须坚持三个“结合”:

一是务虚与务实相结合。《条例》的贯彻执行靠的是扎实认真的工作态度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他们从初始登记、变更登记到注销登记以及年度检验,都是严格遵照《条例》和《实施细则》的要求,按程序、按规范进行受理审核。但在当前登记工作处于初创阶段、工作手段和工作方式还不很完备的情况下,仅仅埋首事务性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勤于思索、认真研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工作中他们要求每一个干部必须熟记《条例》和《实施细则》的条款,深刻理解《条例》和《实施细则》的内涵,并内化为工作的行为和标准,有效地把《条例》和《实施细则》落到了实处。同时根据工作需要,多次组织召开学习贯彻《条例》和《实施细则》研讨会、年检工作经验交流会、县(市、区)登记工作难点与对策交流会等,分析问题,总结经验,研究办法。务虚与务实是一对辩证关系。没有务实,务虚就失去了意义;没有实虚,务实就无法提升。他们的登记工作是在务实中前进,在务虚中提升。

事业编制人事管理条例篇8

一、__县机构编制工作现状

近年来,__县编办在机构编制意识、执行机构编制工作纪律、建立台帐和分单位编制册管理、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县乡机构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通过调整职能配置、理顺职责关系、合理设置机构、核定人员编制及确定领导职数,逐步建立与县域经济发展和民主法治建设相适应的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党政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主要特点:一是部门管理体制趋于完善。机构上实行单独设置,正科级,为县委的七个工作部门之一,也是县政府的职能部门,编办主任兼任组织部副部长。核定人员编制5名,其中行政编制4名,机关后勤服务事业1名,领导职数设主任、副主任各1名。内设两个职能组(综合组、机构编制审核监督组),__县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归口县编办管理,副科级,具有单独法人资格,核定行政编制3名。二是机构编制政策法规执行力进一步提高。无论是机构改革、编制调整、用编进人等事项,均严格按照中央、省、市编办文件要求,执行坚决、落实到位。三是机构编制管理日趋规范。建立健全了编委会议制度、机构编制审批程序、机构编制管理与财政经费挂钩的相互制约机制、人员编制实名制管理制度,特别是在控制增机构、增级别、增编制、增人员和确保乡镇机构编制在“十一五”期间只减不增等问题上成效显著,机构编制管理日趋规范、精细、标准。同时,《条例》的出台也让机构编制工作有法可依,对机构编制管理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四是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稳步推进。几年来,__编办联合县纪委监察部门出台了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制度,先后开展监督检查活动18次,纠正了吃财政“空饷”、混编乱岗等违反机构编制法律、法规的行为。受理机构编制事件9件,均得到了妥善的处理。五是自身建设成效明显。通过开展“三强四好”班子队伍建设、干部作风建设活动,班子队伍更加团结,工作效能进一步提高。同时,添置了电脑、打印机、传真机等办公设备,机构编制管理向电脑化、信息化道路发展。

二、县级机构编制工作依然存在的主要问题

__县机构编制工作情况作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县级编办的一个缩影,可以看到县级编办近年来取得的成绩。但作为县一级编办,在机构编制部门自身管理体制、执行机构编制工作法律政策、领导职数管理、机构编制监督检查等方面还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如:机构编制管理有法难依,可操作性依然不强;“人治”色彩强,机构编制管理干预多,压力大;一些地方机构编制工作得不到领导的重视与支持,相关职能部门尚未形成严密的协调配合机制,机构编制管理违规行为“有约无束”等等。具体表现在两大方面。

(一)自身管理体制不统一、不规范

1.机构不统,管理不顺。笔者从中国机构网“改革论坛”的一个关于“县级编办内设机构如何设置的讨论贴”中(网址:/forum/viewthread.php?tid=1192&extra=page%3d1)看了一些同仁的跟贴,了解到有些地方的县级编办编制有6到8名,设置了综合组、管理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内设机构基本完善和规范;而有些地方编制只有3名,1名主任、1名副主任,下设一个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工作人员1名;还有一些地方编制只有1名,主任由县人事局局长兼任,工作人员1名,除了机构编制工作,还负责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什么内设机构都无从谈起。但就算是笔者所在的__县编办,内设机构已经算是比较完善的了,但是与省、市编办的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对比后,依然显得单薄。另外,很多地方的县级编办依然没有单独设置,有的归口组织部管理;有的与人事局合署办公,实际运行过程中成了组织部或人事局管理的一个内设股室,未能发挥机构编制部门应尽的职能和作用。

2.权限受限、制肘颇多。笔者所在的编办单独设置,列入党委工作部门序列,又是县级政府的职能部门,是一个办事机构,上面有所谓的“大编委”。在实际工作中,无论是机构设置、编制配备、人员进编等,都是“大编委”说了算,编办没有任何决定权限,编办只是办事,最多偶尔参谋一下,被人笑为县编办就是丫环,只当家不作主。特别是近年来,机构编制审批权限进一步上收省、市编办,就算是“大编委”研究过的事项,也要凡事必报,乡镇机构编制事项更是要上报省级编办审批,一件事情往往要通过数轮程序、数十人之手,往返之间、费时颇多,就算好不容易办成了,群众依然骂娘,若是没办成,群众更会把矛头直指编办,说什么“县里大编委会都研究同意了,你们编办也敢顶着不办”,骂得你大门不敢出。如此审批权限、审批程序之弊端可见一斑了。

3.被动应付,创新太少。由于职能和权限受限,县级编办工作是上级推动型,上级文件如何规定就要如何贯彻落实,不能搞“花样”,不能搞“球”,怎么布置就怎么办。县委、县政府、县编委怎么安排就怎么做,不可“自作聪明”。这样一来,工作就显得非常被动,也特别容易让人形成被动的习惯,创新的东西也就越来越少了。

(二)有法难依,地方意识、条条干预严重

1.有法难依、监管乏力。虽然《条例》的出台宣告了机构编制工作终于有法可依了,但是《条例》颁布实施以来,在县一级编办却阻力重重。按照法律规定,超编进人、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是违法行为,编办应该对这些事项一律冻结受理、审批,对出现的这些情况要进行监督,并清理纠正。但是这些事情要么是县委常委会集体研究决定,要么是县编委领导集体决定的,谁敢否决,又有谁能监督?而且,《条例》中,关于要怎么怎么做,怎么怎么做就是违法的讲了很多,可是对怎么怎么做了就怎么怎么处罚说得少,对直接责任人也没有明确的处理、处罚措施,可操作性不强。同时,由于相关法律、规定的可操作性不强的问题,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作为全年工作重点,对维护机构编制工作的严肃性和纪律性,促进机构编制法制化建设,依然很难发挥实质作用。比如吃财政“空饷”问题,清理纠正一次过后没多久,新的吃“空饷”现象又会再次出现,没能彻底根治。根本原因是:吃“空饷”现象作为一种违反机构编制纪律的问题,清查出来以后,在纪检监察、财政等部门的大力配合下,基本能够纠正,但是由于对主要责任单位和相关责任人没有具体的处罚措施和办法。所以,清理纠正的最终结果,就像没有打“预防针”的疾病一样,当条件成熟的时候,在各种因素的驱动下,新的吃“空饷”现象在所难免,“旧病复发”。

2.条条干预、地方现象依然严重。20__年,中央编办出台了机构编制“五不准”的规定,其中就有一条“不准上级业务部门干预下级业务部门机构编制事项”的规定,可是,到今年,依然有一些省、市业务部门,以评先评优、下拨资金为要挟,要求县级业务部门要设什么内设机构、事业单位,这个股室应该叫什么名称,要配够多少编制等等。特别是计生、公安部门和下拨资金等干预事项,由于地方自我保护意识和地方利益意识的影响,县级领导根本不会拒绝他们的干预,这样一来,县级领导压到编办来,编办又拿什么来拒绝?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要解决上述问题,建立高效地县级机构编制管理体制,笔者认为可从七个方面着手。

1.提高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鉴于《条例》的操作性依然不强的特点,国务院应尽快出台关于《条例》的实施细则,增加具体工作的操作措施和办法,特别是对违法违纪问题的处罚措施一定要具体、要“针针见血”,真正实现机构编制管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维护法律的权威性。

2.建立机构编制工作考核机制和领导责任追究机制。提高领导认识,特别是县(市、区)领导对机构编制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提高认识,才能正本清源。根据机构编制有关的政策规定,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是机构编制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和主要责任人,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必须要认真履行责任,进一步加强对机构编制工作的领导、重视和支持。要按照“谁批准、谁负责”的原则,对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设置机构、超配人员、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的,要对主管部门、领导和有关责任人给予相应的处分。对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利用掌管资金、财物、项目审批、评优评先等手段,对下级业务部门的职能配置、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核定等进行干预的,由机构编制部门核实后,责令其限期纠正,并给予严肃处理。同时,机构编制部门违反规定审批机构和编制的,组织、人事、财政部门违反规定办理调配录用人员、核拨经费的,同样,由同级党委、政府或上级有关部门予以严肃处理,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其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给予党纪、政纪等处分。

上级机构编制部门应在党委、政府领导下,会同有关部门,对下一级党委、政府领导审批进行年度审计和离任审计,并对本级各部门机构编制使用情况进行年度审计和离任审计。对有严重违反机构编制纪律的领导干部,不得异地任职和提拔使用,并按有关规定追究领导干部责任。要把机构编制管理列入对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政绩考核之中。当前,要以各级各部门财政供养人员总量控制情况作为监督检查的重点,实行严格的考核责任制。

3.加大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力度,严惩违规行为。充分以现有法规文件为依据,多方协调,建立健全机构编制督查制度,切实加强监督检查。实现职责、机构、编制、工作程序的法定化、科学化、规范化、经常化迫在眉睫。要维护机构编制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就必须加大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力度,实现监督和管理并举。一是出台机构编制管理责任追究办法,为惩处违规行为提供政策支持。二是形成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合力。县级编办和纪检监察部门要分别设立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举报电话12310,并面向社会聘请监督员,共同受理机构编制工作违规行为。三是各级机构编制监督检查机构要有所作为,采取强有力措施,对本级和下级进行有效的日常监督、专项督查、定期检查、多部门联合督查,同时,情节严重的,要给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要拿出处理意见,报各级党委常委会审议。

4.完善规章制度,严格办事程序,夯实基础工作。一是要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编委(办)会议要有制度,工作流程要有规章,工作要求要有规定,机构编制部门要用制度管权,制度管人,制度管事。二是严格办事程序。一要进一步完善“三个一”制度。凡涉及到机构编制事宜,严格执行“机构编制部门一家承办、机构编制部门领导一支笔审批、机构编制部门一个文件下达”。这是杜绝机构编制多头决策,强化各级编委及其办事机构作为决策中心地位行之有效的办法。党委、政府及其他部门的文件和领导的讲话凡涉及机构编制事宜,只作为参考,决不能作为依据。这就要求机构编制部门要坚持原则,敢于唱“黑脸”,不要怕“抗旨”。二要进一步完善进人核编制度。进人核编是机构编制管理规范化标志的核心与关键,离开这一点,再谈下编、上编就毫无意义;没有做到这一点,控制超编进人、优化人员结构就无从谈起。三是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精雕细琢完善“三定方案”。这项基础工作一定要夯实,通过“三定方案”,首先理清相关单位所承担的职能,有效避免“职能不清、相互扯皮”问题的产生;其次明确相关单位机构性质,是实施公务员法机关,还是参照执行公务员制度管理机关,或者是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从而为实施《公务员法》及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提供科学依据;其三确定人员编制,定好各单位人员编制数、经费来源渠道、领导职数,为各单位人员构成搭好框架。四是认真建立健全并管理好三个“帐本”。三个“帐本”即机关事业单位总台帐和各单位分台帐、核(登、减)编通知单、人员编制管理证,确保实名制管理“零”遗漏、“零”失误。

5.坚决杜绝“条条”干预。上级机构编制部门要加强对本级党政部门干预下级业务部门机构编制事项行为的监督检查,从源头上加以控制。县级机构编制部门要树立全局意识和大局观念,加强汇报,切实提高县级领导的机构编制法制意识,克服地方利益和地方保护,自觉抵制“条条”对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干预。

事业编制人事管理条例篇9

县编委办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年。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上级有关机构编制管理政策、文件精神,紧密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切实加强全县机构编制管理,努力创新机构编制管理体制机制,积极推进县政府机构改革,适时推进乡镇政府机构改革,依法开展事业单位法人年度审查,努力完善事业单位网上登记管理工作,全面服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实现“打造滨水新城区,建设幸福新望城”宏伟目标贡献力量。

二、工作重点

(一)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

激发干部职工创先争优的意识,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努力营造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切实加强机关干部作风建设,健全完善机关各项管理制度,并以此为契机,认真履行机构编制管理职能,完善管理机制,创新管理方法,促使机构编制管理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县委八届十三次全会精神。

结合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的实际需要,根据中央编办“十二五”时期机构编制工作规划意见。坚持和发展改革、管理、法制化建设“三位一体”协调推进的工作格局,统筹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机构编制管理的思路和重点,探索管好机构编制的新途径、新办法,为“四化两型”建设和“十二五”规划实施提供体制机制建设的工作重点和保障。

(三)全面推进县乡机构改革。

1依照中央、省、市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探索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严格审批顺序,做好部门“三定”等工作,防止职能交叉,简化行政审批顺序。

2依照上级政策和要求。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理顺职责关系,推动乡镇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建立精干高效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服务型政府;依照精简统一效能的要求,统筹乡镇党政机构设置,从紧设置乡镇内设机构;规范派驻乡镇机构;严格控制人员编制;按规定核定乡镇领导职数;完善事业站所管理体制,合理划分乡镇事业站所职能;推进事业站所分类改革。

3认真做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准备工作。按中央布置要求。依照清理一批、撤销一批、分开一批和规范一批的要求开展对事业单位清理和规范工作,待中央布置后,整体推进。

4推进行业管理体制改革。依照全省行业管理体制改革意见。

(四)抓好体制机制建设

1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认真研究部门在转变职能、理顺关系、落实责任、行政许可等方面存在问题。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公共资源向社会领域倾斜,推动服务型机关建设。

2依照新农村建设要求。

3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是发展的活力之源。因地制宜、创新社会管理机制,抓住有影响发展的关键点,找到创新社会管理的突破点,力争在综合行政执法、依法强制拆迁、疏通、拆违控违、农村环境卫生等重点领域和环节取得新突破,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新机制。

(五)完善和建立三项制度

1实名制基础上建立公示制。依照实施《公务员法》要求。继续在全县推行机构编制实名制和动态管理,完善事业单位编制的结构管理。

2探索逐步建立事业单位人员定编规范制度。

3按党风廉政建设要求。

(六)切实管住管好管活机构编制。

1严控机构编制总量。积极稳妥推进消化超编人员工作,妥善消化超编人员。

2根据乡村群总体规划和企业化管理要求。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围绕“三大重点”建设滨水新区、壮大经开区、提升农科园)进一步完善园区职能定位,努力创新园区体制,规范园区机构的管理体制。

事业编制人事管理条例篇10

第一条为了加强测绘管理,保障测绘事业的顺利发展,促进测绘事业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云南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凡在云南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测绘活动和使用云南省测绘成果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重视测绘科学技术研究,鼓励采用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提高测绘科学技术水平,加强测绘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保护工作。

对在测绘工作和科学技术研究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第四条云南省测绘局是省人民政府测绘行政管理部门(以下简称省测绘行政管理部门),主管全省测绘工作。

州(地)、市、县建设行政管理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测绘工作,业务上接受省测绘行政管理部门的指导。

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管理本部门的测绘工作。

第二章测绘规划及其实施

第五条省测绘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编制全省基础测绘和重大测绘项目规划,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报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后,组织实施。

省级有关部门编制本部门专业测绘规划,送省测绘行政管理部门备案后,组织实施。

州(地)、市、县建设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编制本行政区域内的基础测绘和其他测绘项目规划,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报省测绘行政管理部门备案后,组织实施。

基础测绘项目的实施经费由同级财政专项安排。

第六条省测绘行政管理部门会同省土地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编制地籍测绘规划,并由省测绘行政管理部门按照规划组织协调全省地籍测绘工作。

第七条由省测绘行政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本省各级行政区域界线的测绘规划,并由省测绘行政管理部门和州(地)、市建设行政管理部门组织实施。

第八条以测绘为目的,需要进行航空摄影或者航空遥感测绘的,应当将计划报省测绘行政管理部门审批。

第九条测绘项目实行分级管理。承担测绘任务的单位,施测后应当按下列管理权限,将设计书、验收报告和技术总结报省测绘行政管理部门或州(地)、市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省测绘行政管理部门管理的范围:

(一)四等以上控制测量;

(二)航空摄影测量和航空遥感测绘;

(三)比例尺为1/500、面积在5平方公里以上,比例尺为1/1000、面积在10平方公里以上,比例尺为1/2000、面积在20平方公里以上,比例尺为1/5000、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比例尺为1/10000、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地形图测绘、地籍测绘、房籍测绘和工程测量;

(四)省以上重点测绘项目;

(五)各种地图、地图集(册)的编制出版;

(六)省内行政区域界线测绘;

(七)以地形图为基础的地理信息系统。

前款所列范围以外的测绘项目,由州(地)、市、县建设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管理。县级建设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范围由州(地)、市人民政府确定。

第十条本省行政区域内施测的测绘项目,应当采用全国统一的测绘基准和测绘系统。因建设、城市规划确需建立相对独立平面坐标系统的,州(地)、市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和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建设项目,由省测绘行政管理部门和省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审核后,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并按《测绘法》的规定备案;其他城镇和建设项目,由州(地)、市人民政府批准,报省测绘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第十一条测绘单位必须具备与其从事测绘工作相适应的技术人员、设备和设施,取得测绘资格证书后,方可在核准的范围内开展测绘业务。

测绘资格由省测绘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审查。测绘行政管理部门自接到测绘资格认证申请后30日内予以办理,合格的发给测绘资格证书;不合格的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有关部门的测绘单位,承担本部门业务范围外的测绘任务,应当按本条例的规定办理测绘资格认证手续。

第十二条测绘资格证书的变更、注销手续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涂改、转借和转让测绘资格证书。

第十三条经国务院或者其授权的部门批准进入本省从事测绘活动的外国组织或者个人,必须向省测绘行政管理部门交验批准的文件并办理有关手续。

第十四条承担测绘任务的单位,施测前应当根据有关规定向省测绘行政管理部门或者任务所在地的州(地)、市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办理测绘任务登记手续。

办理测绘任务登记手续的部门,自接到测绘项目登记申请后10日内,作出是否准予登记的决定。

已列入测绘规划并送省测绘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备案手续的,不再另行登记。

第十五条测绘项目达到国家招投标标准规定的,实行招投标管理。有关部门应当维护测绘市场秩序,不得干涉测绘单位的正当经营活动。测绘单位不得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承揽测绘任务。

第三章地图编制出版

第十六条编制出版地图应执行国家有关地图编制出版和保密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省测绘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省地图编制出版的管理工作。

第十七条编制出版带有国界线的保密地图、内部地图、公开出版地图、专题地图、书报刊插图、电影电视用图、立体地图、公开张挂的示意图等,其国界线的画法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样图绘制和制作。凡编制出版带有省或者省内行政区域界线的地图必须按照省测绘行政管理部门和省民政部门编制的行政区域界线标准样图绘制。

第十八条编制出版公开地图、专题地图、书刊插附地图、保密地图、绘有国界线或者县级以上行政区域界线的其他地图,编制单位应将试印(制)样图送省测绘行政管理部门审查。

地图印刷出版后,应当将样图分别报送省测绘行政管理部门和省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备案。

第十九条与外国组织或者个人合作编制出版本省地图;进口需公开使用或者销售涉及云南省行政区域的地图,应当经省测绘行政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审查批准。

第四章测绘成果管理

第二十条省测绘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全省测绘成果及其质量的管理和监督工作。

有关部门负责本部门专业测绘成果的管理工作。

州(地)、市、县建设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测绘成果的管理工作。

第二十一条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完成的测绘成果,必须按国家有关规定向省测绘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州(地)、市建设行政管理部门汇交测绘成果目录或者副本。

省测绘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定期编制测绘成果目录,向有关单位提供使用。测绘成果的所有者,根据有关规定向使用单位提供。

第二十二条对国外组织和个人提供或者携带出境的保密测绘成果,应当报经省测绘行政管理部门审查。

第二十三条测绘成果所有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复制、转让和转借。确需复制、转让、转借的,必须经提供该测绘成果的管理部门批准。

第二十四条各级行政区域界线经正式勘定后的测绘成果,不得擅自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报经有行政区域界线变更权的人民政府批准。

土地、建筑物、构筑物以及地面上其他附着物权属界址线的测绘成果,未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变更。

第二十五条本省行政区域内的位置、高程、深度、面积、长度等重要地理信息数据,需要公布的,由省测绘行政管理部门审核,并同其他有关部门会商后,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十六条测绘成果质量发生争议的,当事人双方应当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以按测绘项目管理权限向省测绘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州(地)、市、县建设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处理。

第五章测量标志保护

第二十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下列危害测量标志安全和使用效能的活动:

(一)拆卸、移动、拔除、损坏永久性和正在使用中的临时测量标志;

(二)在永久性测量标志觇标上附挂电力线和通讯线;

(三)距永久性测量标志10米范围内挖沙、取土;

(四)距永久性测量标志50米范围内从事采矿、采石或者其他震动性大的活动;

(五)其他危害永久性测量标志的活动。

第二十八条建造永久性测量标志使用的土地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手续,其面积为16平方米至100平方米;永久性测量标志使用的土地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

第二十九条永久性测量标志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单位有保护测量标志的责任,设置永久性测量标志的单位应当委托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单位指派人员负责管护。

基础性永久测量标志保护费由财政安排。

第三十条进行工程建设,应当避开永久性测量标志;确实无法避开,需拆迁或者使其失去使用效能的,建设单位应当取得设置该标志的单位同意和委托管护单位的认可,属国家和省测绘行政管理部门建造的,由省测绘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其他部门建造的,由有关管理部门批准。迁建工作应当在标志所在地的县建设行政管理部门监督下进行,迁建费由建设单位支付。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一条规定的,由省测绘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州(地)、市、县建设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测绘,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50%至100%的罚款。

第三十二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二条规定的,由省测绘行政管理部门扣缴或者吊销测绘资格证书,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50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三条进行航空摄影、航空遥感测绘、编制出版地图未按本条例规定办理批准或者登记手续的,由省测绘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测绘、停止出版、销售并处以航摄总经费5%至10%、编制出版地图印量总定价30%至50%的罚款。

出版的地图内容有严重错误的,由省测绘行政管理部门收缴销毁。

第三十四条施测前未按本条例规定办理登记手续的测绘项目,由省测绘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州(地)、市、县建设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测绘,并限期补办登记手续;逾期不补办继续违法测绘的,扣缴测绘资格证书,可以并处该测绘项目总经费10%的罚款。

第三十五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由省测绘行政管理部门处以5000元以下的罚款,没收违法所得。

第三十六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危害测量标志安全或者使用效能;阻挠测绘行政管理人员执行公务或者妨碍测绘人员依法进行测绘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进行处罚,并由测绘行政管理部门责令赔偿恢复该测量标志所需费用。

故意破坏永久性测量标志,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七条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申请复议、提讼和强制执行程序,按《测绘法》第三十一条的规定办理。

第三十八条测绘行政管理部门违法行使职权造成测绘单位经济损失的,依照国家赔偿法的规定予以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