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原理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1:50:33

机械原理总结篇1

关键词工程机械;结构设计;仿生学;应用

1仿生学原理

结构仿生是通过研究生物肌体的构造建造类似生物体或其中一部分的机械装置通过结构相似实现功能相近。结构仿生中分为蜂巢结构、肌理结构、减粘降阻结构和骨架结构四种结构类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仿生学的概念也被不断完善和改进,逐步形成系统的仿生学体系。实质上看,仿生学的产生是人类主动学习意识下的产物。它带给人类带来了创新的理念与学以致用的方法,使人类以不同的视角看世界发现未曾发现的事物实现科学技术的原始创新,这是其他科学不具备的先天优势。

2工程机械概述

2.1基本组成

工程机械结构的种类繁多,大到国民经济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交通运输、能源、矿山、农林水利、市政建设、国防安全建设;小到计量仪器仪表、日用生活器具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工程机械是对各施工部门所使用的机械设备的总称,包括建筑机械、铁路与公路工程机械、矿山机械、水电工程机械、林业机械、港口机械、起重运输机械、生产制造业辅助机械、仪表及设备传动机械等。由于种类繁多,而且在每个种类下都细分有更多的型号,所以工程机械的分类方法很多。工程机械种类繁多,结构和功能多种多样。不过从总体上看一台完整的工程机械是由动力部分、传动部分和工作装置三大块构成。动力装置。通过能量交换给工程机械提供能量的发动机称为动力装置。常用的有电机和内燃机。传动装置。将发动机提供的机械能传递给工作装置,一般有四种形式:机械传动(如膜式燃气表中计量单元应用的四连杆传动机构)、液压传动、液力传动和电传动。工程机械当中机械传动和液压传动应用较多。工作装置。工程机械实现预期的功能和作业要求都是通过工作装置完成的。设计时,是先确定工作装置,然后进行动力部分和传动部分的设计。由于作业要求和施工条件的不同,工作装置的结构也是各式各样,是工程机械结构中种类最多的部件。工作装置要求高效率、多功能,笨重低效的结构会被淘汰。另外也有资料将动力部分、底盘和工作装置作为工程机械的三个基本组成。

2.2工程机械总体设计与结构仿生学的结合

总体设计是工程机械设计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对工机械的性能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总体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许多因素,包括机械的用途、作业的特点、使用要求等内容,合理地选择整机各部件的结构形式,合理的选定结构尺寸和性能参数,对总体结构和运动形式进行校核,保证所确定的机器尺寸和参数满足设计要求。从总体设计的内容可以看出,该部分较多的涉及机械总体尺寸、结构形式和主要的性能参数等内容。生物结构中合理的尺寸和构成形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工程机械的总体设计提供很好的参考。在整机的主要性能参数设计内容中,能够与结构仿生学相结合的内容有外形尺寸、工作装置的特征尺寸等内容。对于施工中常见的工程机械,如挖掘机、装载机、起重机等产品经过长期的生产和使用,结构形式都已经标准化,因此,要进行结构的仿生学设计就要突破以往的形式。接下来本文主要探讨了结构仿生学在工程机械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3仿生学原理在机械设计中的实际应用

纵观当前机械仿生设计的发展趋势,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更加多元化与广泛化,而相应的技术革新也正逐步走向智能化与全面化,现具体举出以下几例加以分析:

3.1半步行轮驱动机构

在地面工作机械的仿生设计研究中,半步行轮驱动机构是根据传统的水牛耕地现象而创造出的新型技术,通过对水牛在水田中的工作特征分析,陈秉聪等人提出了全新的“半浮式理论”,有效地将机械运动中的“沉”、“浮”以及“滑行”、“驱动”加以有机结合,以此改变了传统生产中承重与驱动并存的结构体系,而代之以一种适用于水田及松软土壤工作的高效生产方式。同时,从机械仿生设计所延伸的一系列研究中,也相继推出了眾多滚动阻力较小,而驱动动力较大的先进设备,为行业生产提供了巨大的动力。显然,仿生学原理在机械设计中的实际应用不仅加快了机械设备的改革,而且还有效促进了设备实效化、便利化的发展[1-2]。

3.2大型触土机械设计

在大型触土机械的设计方面,相关科研人员也从深松部件、钻头以及推土板三个方面的结构中找到了仿生学结合要点。通过不断操作试验,在减小深松阻力这点上,成功提出了仿生弯曲型结构,而且在钻头设计上,同样参照穿山甲体表鳞片分布形式制作出了新型的仿生钻头,不仅有效解决了生产工作中的钻头泥包问题,还极大地加强了泥质岩钻探中机械设备的实际工作效率。由此可见,随着仿生学原理的不断深化应用,机械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难题也将逐步得到妥善的解决,实际设备生产效率也将因此而大大提高。

3.3人工智能机器人

近代机械设计领域的发展成果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机器人,这不仅仅是机械制造重大变革的体现,更是仿生学原理在机械设计方面的本质性应用。目前,相关的人工智能机器人的设计制造等都已较为纯熟,通过对人体相关结构体系的不断认知,机器人已然能够适应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大部分工作。仿生机械手关节的设计无疑大大加强了机械设备的灵活性,而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配合推进,机械自动化生产进程也因此而得到了促进。

4结束语

生物为了适应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不断进化和完善自身的性能及组织结构,获得了结构完整、新陈代谢和自我更新的保障体系,从而得以生存和繁衍,确保生物链的延续性与平衡性。工程机械仿生学的研究主要是为了从自然界获取灵感,使工程机械与自然生态环境能够协调发展,提高工程机械的使用效率。本文主要分析了仿生学在工程机械结构设计中的相关应用,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王珂.基于结构仿生的塔式起重机臂架优化设计研究[D].山西太原:中北大学,2015. 

机械原理总结篇2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它是学生在学完基础课程后必须学习的一门过渡性课程。新形势下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本着“必须、够用”的原则,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些实际需求迫切需要先进的教学理念、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之相适应,那么以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不能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因此,我们依据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对这门课的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教学、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改革研究。

一、重新确立培养目标并修订课程标准

我院机械类专业的毕业生主要面向工业企业从事机械设备的操作、安装、调试、维修和更新改造,机械制造工艺规程的编制,产品质量分析与控制,生产技术管理及营销等工作。根据就业岗位,我院对机械类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服务于生产第一线职业岗位群的中、高级技能型人才”。根据培养目标对原有课程标准进行了全面修订,重新组织和完善了课程教学内容。课程目标定位为“掌握机械中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及基本设计方法,具备通用机械正确使用、维护及分析常见故障的能力”。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教师才能有的放矢地做好教学工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结合人才培养要求,整合教学内容

授课内容上以“必须、够用”为度,传统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由《理论力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三门课程构成,内容体系庞大,本着符合“必须与够用”的原则,新的课程教学内容,针对人才培养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要求,按照重在基础知识,突出动手能力培养及分析能力的培养的原则。筛选了传统的理论力学、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等课程的内容,并将这些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优化了教学内容,突出了高职的特征。全部教学内容分为两个教学情境:

情境一:以典型的加工设备牛头刨床做载体,以分析各种常见机构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失效形式及使用维护为教学重点。

情境二:以带式输送机为载体,介绍常用机械零件及传动系统的结构特点、失效形式及使用维护为重点,会常用机械零件及传动系统的基本设计方法;将力学中的扭转、弯曲强度计算与轴的设计结合,将剪切和挤压强度计算结合在螺栓联接、键联接当中,以利于学生将力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去掉复杂的公式推导及验证内容,直接引用结论;把课程设计融合在课后作业中。通过教学内容整合,减轻了学生负担,避免学生对纯理论学习可能产生的厌倦心理,还可以减少理论课授课时数,为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强化留出了空间。机器始终贯穿在全部教学过程之中,使学生感到课程内容清晰,且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实用性。

三、采用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内容中涉及到大量的机械传动过程、机械零件构造、机械工作原理等难于用粉笔和语言来描述清楚的内容,由于课时有限,教师一般常采用“满堂灌”的方法讲授学习内容,学生没有实际工作经历,缺乏与此有关的感性认识。改革后,教师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尤其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课程生动、直观、轻松地呈现给学生,因而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具体做法如下:

1.教学方法

(1)现场教学。以牛头刨床这个典型的机械加工设备为载体进行现场教学,介绍机器的组成和工作原理,以此训练学生分析机械系统的的能力,为学生学习机械设备类专业课程打基础。

(2)案例教学法

在进行常用机构的教学时,以牛头刨床的机构分析为总任务,再将其分解为若干个常见机构结构分析的子任务,以此贯穿常用机构部分的内容。每一部分均由教师先从牛头刨床中引出任务,再介绍相关机构。

(3)任务驱动法

在通用零件部分教学时,以带式输送机传动装置的设计为总任务,再将其分解为若干子任务,以此贯穿通用零件部分的内容。每一部分教师均先从设计任务中引出问题,再介绍相关零件的基础知识、选用及基本设计方法,最后举例讨论。设计任务就是学生的作业,学生边学边练,课程结束时完成其主要的设计计算。

这样做,使机构和零件不离开机器,在机器中学机构和零件,使学生对机器形成一个具体的、完整的认识,从而掌握机械系统分析和设计的一般方法。

2.教学手段

(1)采用实验室一体化教学。将课程安排在机械原理实训室进行,采取多媒体课件讲解、模型演示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法。在机构陈列室学习,能增强学生对机械、机构、零件、部件的认识,使深奥的知识、难以看懂的图与图纸与实物联系起来变得通俗易懂,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讲授时使用电子教案、演示系统(实物演示、投影仪、Cai课件)相结合,充分利用了教学资源,这种讲课模式受到学生好评,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加强实践环节。为突出实践环节,新建两个机械设计实训室、一个机械原理实训室和一个拆装实验室。机械原理实训室和机械设计实训室主要面向《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和实验实训任务。

在机械设计基础实验这个重要的实践环节,保留了《轴系结构测绘》和《减速器结构装拆实验》,因为这两个实验均对学生进一步掌握机械结构及设计知识,了解结构设计的原则,而且还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了锻炼。增设了《齿轮参数测定》《齿轮范成原理》、《带传动实验》、《轴系结构设计》等实验,这些重要的实践环节,加强了学生对常用机构、零件结构知识和对仪器设备的动手操作、机械结构的装拆等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对理论课程教学不足很好的补充和完善。

(3)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采取过程考评(任务考评)和期末考评(课程考评)相结合的方法。强调过程考核的重要性,过程考评占60%,期末考评占40%。在考试方法上采用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笔试、口试与讨论相结合,以增强考试内容的综合性与灵活应用性,突出对能力的考核。在考核方法上强调了过程考核,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了紧迫感,注重学习过程,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根据高职教育的特殊性,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应瞄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目标,明确方向,不断地改革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核方法等环节,从实用出发,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我们不断地在实践中创新、总结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郭攀成.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和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4).

机械原理总结篇3

【关键词】《机械基础》基本概念理解掌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4041(2007)10-0176-01

《机械基础》是职业学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它的学习不仅关乎着相邻专业基础课的认知,也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生产实习课题的理解和技术技能的掌握,从这个意义上讲,学好《机械基础》显得尤为重要。

《机械基础》这门课程具有内容广、概念多、易懂难记的特点,这使得学生在记忆方面存在诸多障碍,教师教学过程中也常常出现深浅程度难以把握的情况。概念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对本学科知识的掌握,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采用多种方法,加强基本概念的教学,尽量与实践结合起来,加深学生对概念认识和理解,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机械基础》的内容包括机械传动,常用机械以及液压传动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和应用特点等,其中有大量的概念需要以直观的认知做基础才能做到真正掌握,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就概念的讲解采取了以下措施:

1通过教具演示,帮助学生认识概念

对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的初中生来说,机械知识领会的起点,就在于观察,充分利用直观性原则,才能帮助学生了解,认识它们的特征。因大多机械都是运动的,属于动态概念,因而介绍各类机械结构特点的概念,如果通过教具或机械实物的演示、讲解,就能使学生在演示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在实物面前展示概念的内涵,将动态的全过程演示出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给学生便于记忆的直观映象,变理性为感性,变抽象为具体,通过具体的感性认识变成抽象的理性概念,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四杆机构中的“曲柄”、“摇杆”;轮系中“定轴轮系”、“周转轮系”等概念时,我都是通过演示教具先让学生看明白而留下深刻的感性印象,然后再引伸出新的概念。

2借助现象看本质,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现象是指人们对事物的大量的例证观察中,通过他人的肯定与否定所获得的表面印象。概念是指通过对现象的总结、定义而概括出来的内涵。这类概念高度精确地概括了事物的本质,是从内涵上认识事物的本质,只有在一定的表象积累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其思维的经验的积累。比如“死点”这个概念,我们在教学中从“缝纫机的卡死”和“死点夹具的夹紧”等日常生活及生产实习中的现象入手,帮助学生积累充分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学习“死点”的概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在实践中学习,帮助学生掌握概念

《机械基础》是一门与生产关践紧密结合的学科,其内容是从生产实践中来的,其中的概念都是生产实践中各类机械设备的发展过程中总结概括而来的,技校学生的学习也需要与生产实际结合起来,学生对生产中直接运用的知识往往具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选择生产实践中经常运有的具体结构来验证有关概念,往往能够激发学生更加浓厚的学习激情,形成强大的学习内在力,进一步增加学生对于基本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我们在讲解螺纹传动时,把学生带到车间里,参观车床丝杠传动以及台虎钳,让学生具体观察丝杠传动的具体结构和工作情况,然后再在课堂上讲解有关的内容,学生看到这些机构是自己在工作中经常见到和使用的,学习兴趣很浓,积极性很高,这样对概念的掌握就容易多了。

4通过比较分析,帮助学生消化概念

各类机械的发展都有其内在的共性,对一个概念的理解可以帮助学生引申理解出几个相关的概念,各类机械既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也有许多不同的地方,相对各类机械的概念总结出其内在的共性,达到举一反三、逐类旁通的教学效果。机械基础中的许多概念就是这种关系,在教学中必须抓住它们的这种特点,在对比中扩大各自特征上的差异,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如在讲解《带轮传动原理》时,结合前面学过的摩擦轮传动,两者都是利用摩擦力传递运动和动力,在传动原理上有很多共同之处,但由于带传动是通过中间挠性件-带来传递运动和(或)动力的,所以,它们又有许多不同之处,这样通过两个概念的比较,既强化了以前所学的知识,又帮助了后面的概念的掌握,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认识。

机械原理总结篇4

一、指导思想

今后五年,我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机械化发展全局,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以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科技示范推广为依托,以体制改革和体制创新为动力,以农机服务市场化为载体,围绕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及其全程机械化发展,大力发展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积极发展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稳步推进农产品加工机械化,大幅度提高我市现代农业装备实力和机械化水平。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形成具有××特色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新格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因地制宜,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从我市的实际出发,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发挥市场对农机资源优化配置作用,把握和选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方向、合理布局,突出重点;

2、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强化经营管理模式,发展多种农机经济合作组织,完善内部管理和经营机制,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的经济效益;

3、坚持科技创新原则,依靠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增强,提高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开发、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工作,积极开拓农机科技创新示范工程;

4、坚持量与质同步发展的原则,正确处理农机化发展与结构调整的关系,在增量的同时,注重科技含量的提高和结构的优化,推动农机化整体水平的提高。

5、坚持政策引导与群众意愿相结合的原则。在尊重农民的意愿的前提下,通过国家的政策扶持、引导,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发展的要求,调动农民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积极性。

三、今后五年我市农机化发展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一)、主要任务:

紧紧围绕我市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机械从初级阶段到中级阶段的重大转变。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市农机化发展服务体系,经营体制和运行体制。推进农机服务市场化经营,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大力开展农机科技创新、促进科技进步。加快农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自身发展实力。完善农机化政策和法规的建设,创新农机服务产业化经营模式,建立健全农机作业服务、农机化保障和技术推广“三大体系”。抓好农机作业,农机流通、农机维修三大市场的监督管理。优化农机化的投入机制,提高农机的资源利用率、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组织化程度。

(二)、主要目标

到2013年,实现全市农机固定资产总值2。8亿元左右,比20**年的2亿元增长40%;农机总动力53万千瓦,比20**年的45万千瓦特增长40%,大中型拖拉机达250台,小型拖拉机达25000台,联合收割机达120台,比20**年的64台增长2倍,力争五年后,我市实现农业机械从初级阶段到中级阶段的重大转变。主要农作物的耕整、播裁、收获机械化水分别到80%、30%、55%;种植业生产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50%,林、牧、渔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要实现突破性发展,确保全市不出现重特大农机安全事故,一般事故控制在1‰以内。

四、重点建设项目

(一)、农业机械购置补贴项目

今后五年要重点落实好中央和省级财政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专项实施工作,争取中央及省农机购置补贴专项资金投入2500万元,市财政投入100万元,引导农民和服务组织投入购机资金8000万元以上,全面提高农机化水平,增强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机装备结构,推动关键环节的机械化水平提高。

(二)、“以机代牛”控制血吸虫病传播建设项目

今后五年,在我市古城区、永胜县两个重点疫区实施“以机代牛”控制血吸虫病传播建设项目。根据主要农作物农业生产的特点,结合耕牛存栏数和耕地面积等实际情况,特别是水稻生产的主要环节,用农业机械替代耕牛,以达到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和家禽的目的。项目建设总投资1200万元,其中,中央级省级投入500万元,市财政投入50万元,农民自筹650万元,替代耕牛3000头。主要建设内容包括购置农业机械1000台(套),农田基本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主要技术包括:一是水田耕整机械化技术,二是水稻插秧机械化技术,三是水稻植保技术,四是水稻联合收获技术;五是机耕道建设。力争到2013年末,全市血吸虫重点疫区在全市率先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

(三)、稻麦生产全程机械化基地建设项目

今后五年,在全市粮食主产区和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建立10个水稻生产机械化示范区,每年建设2万亩示范面积,机械化全程作业水平达60%以上,到2013年,力争形成科学合理的稻麦生产机械化装备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

(四)、玉米联合收获机械化示范建设项目

20**-2013年,在我市重点建设5个玉米联合收获机械化示范区,建设总规模为2。5万亩,购置玉米联合收割机15台。到2013年,我市玉米机械联合收获得到突破性的进展。

(五)、今后五年,在我市重点建设5个双低油生产机械化示范区,建设总规模为2万亩,购置农机具80台(套),其中:耕整及开沟机械30台(套),直播机械25台(套),栽植机20台(套),联合收割机15台,秸秆还田机械15台。主要建设内容:一是机械栽植(直播、移栽)技术,二是机械化收获技术,三是秸秆还田综合利用技术。项目建设总投资额200万元,到2013年,我市油菜生产机械化达到15%以上。

(六)、乡村机耕道建设项目

近年来,我市农机田间作业进一步提高,作业量逐年增大,但是,由于我市大部分田间没有机耕道,给机械作业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因此,要实现农机化,必须考虑机耕道的建设,使农业机械更好地发挥作用。到2013年末,共建150公里机耕道,道宽3米,基石及铺面20公分,并配排水沟,为农机作业创造良好的环境,提高农机化水平。项目总投资600万元。

(七)、农机服务体系建设项目

今后五年,在我市建设以各类农机户,农机服务会组织为实体,农技中介组织为纽带的农技服务体系。力争到2013年末,全市农机专业户由现在的146户发展到800-1000户,重点扶持作业面积在1000亩以上10户,经营额在50万元以上的农机运输大户10户,经营额在50万元以上的农机修理大户10户,销售额在200万元以上的农机销售大户10户,实现全市农机经营总收入突破1亿元。

(八)、加强和改善农机公共服务组织的硬件建设项目

今后五年,我市各县农机技术推广、农机化技术培训、农机安全监理等职能站所得的软、硬件设施得到显著的改善。玉龙县、宁蒗县、华坪县的农机化技术学校分别建设面积为250万㎡的培训教学楼一幢,面积2500-3000㎡的硬化训练场地,地块面积100㎡的机房一座,投资总额为300万元;玉龙县、永胜县、宁蒗县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分别建设面积为250㎡的综合楼一幢,总投资240万元;一区四县的农机安全监理站分别建设面积为150㎡的办公服务房一幢,农机安全监测线一条,总投资240万元。

五、重点推广的农机化新技术

1、小麦、大麦、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

2、玉米联合收获及青贮机械化技术

3、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

4、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技术

5、果园机械化生产技术

6、设施农业工程机械化技术

7、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技术

8、畜牧饲料生产机械化技术

9、双低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

10、农机化作业标准化技术

六、规划实施的主要措施

(一)、切实加强领导市、县、乡三级政府要把农机化工作摆在主要议事日程,将农机工作纳入年度责任考核目标,并成立机化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形成常抓不懈的领导体系。

(二)、切实加强对农机化技术推广、培训、监理机构扶持和管理,对其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农机职能机构及人员是全市农机化发展的排头兵,它的人员素质及机构运行情况关联着农机发展事业,加强对其人员的培训及其相关管理,将较好地促进我市农机化事业的健康、稳定、快速发展。

(三)、切实完善农机化投入机制。借国家《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颁布实施的契机,确立农机化发展的投入机制。设立农机化发展基金,主要来源是:1、市、县两级财政预算内农业基金的10%:2、粮食自给工程资金的20%;3、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的10%;4、农业合作开发基金的15%;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的10%等。确保全市每年农业机械化总投入1500万元以上。

(四)、调整优化农机装备结构的布局,促进农机与农艺的有机结合

1、在装备结构上,要积极转变农业机械化增长方式,在确保农业机械总量稳步增长的前提下,着力调整大中型机械与小型机械、动力机械与配套机械、种植机械与农村其它机械的比例,以增量调整带动存量优化,以存量优化促进结构升级,走量效协调发展的路子。

2、在发展结构上,坚持农、林、牧、渔等各类行业并举,耕、播、管、收、加各环节并重,重点抓好“四个转变”。由主要抓农业机械保有量的增长转变为“量”和“质”的双重提高;由抓农田作业主要环节的机械化,向农业生产全过程机械化转变;由抓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向全面提高种植业机械化水平转变;由抓田业产中机械化,向产前、产中、产后机械化转变。

3、在发展布局上,要打破区域极限,突出行业特色,坚持优先发展的原则,搞好区域发展布局,逐步形成区域发展优势;

4、在农机与农艺结合上,坚持农艺与农机相配合,农机与农艺相协调的原则。要根据农作物的农艺要求、开发、研制、推广适用的农业机械,以农机化标准化带动农艺改革与发展。要改善农作物农艺方式,积极适应农机装备和农机结构,以此促进农机与农艺的紧密结合,使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五)、加强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工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

进一步贯彻落实“科教兴机”的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农机化科研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创新农机化推广制度和服务模式,稳定基层农机推广队伍,加大农机推广力度,提高科技含量。

(六)、进一步加大农机化执法力度,切实加强农机安全监理和农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切实保障广大农民生命财产安全高度出发,加大农机执法力度,坚持农机安全监理备案制,提高农机安全监理人员的素质和执法水平,增强服务功能。认真对农业机械进行安全技术检验,加强牌证管理,努力提高农机驾驶,操作人员技术水平。继续深入开展“文明监理、优质服务”示范窗口创建活动,狠抓规范化管理和优质服务,做到依法办事,文明执法,热情服务,方便机手,使创建活动上一个新台阶。进一步加强农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打击假冒伪劣农机产品,建立规范的农机市场,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强化服务意识,增强服务功能,更好地为农机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七)、推进农机服务社会化、市场化和专业化。

1、加强农机园区建设,认真抓好农机示范园的建设,在全市建设5处高标准的农业机械化示范区。

2、着力增育农机作业、技术服务、销售、信息咨询等服务市场,积极扶持、引导和发展农机大户,探索和创新农机社会化服务模式,扩宽服务领域,推进农机服务专业化、社会化、产业化。

(八)、积极引进消化、吸收、推广新机具

坚持农业机械化“引进来,走出去”的原则,加强同生产厂家、技术科研部门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加强对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推广力度,促进技术升级,为改善我市的农机装备提供技术支撑。

(九)、建立农机化信息网络,做好信息服务和宣传工作

机械原理总结篇5

1、知识功的原理

二、能力教学点

1、观察、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

2、动手实验能力

3、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为科学勤奋学习的情感

四、重点及解决办法

功的原理。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创设物理情景,学生讨论等方法突出重点

五、难点及解决办法

对功的原理的理解,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机械克服阻力所做的功的理解。解决方法:采取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用启发、讨论、交谈法突破难点

六、教具准备

投影片铁制大滑轮一个塑料小滑轮28个杠杆一根钩码28套定滑轮一只细线若干弹簧秤28个

七、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功和功率,今天我们学习一个与机械做功有关的原理------功的原理。(出示学习目标)

片一:

我们的目标:

1、知道功的原理,能用功的原理分析日常生活中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训练我们观察、分析、概括、推理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出示一个重物,问:在生活中,要把这个物体运到高处,你有哪些方法?(讨论)

讨论后得出:

(1)可以直接用手把物体拉上去(片二)

(2)可以用杠杆把物体提上去(片三)

(3)可以用动滑轮,定滑轮或滑轮组把物体提升(片四)

3、请大家思考:

用手把物体拉上去,拉力对物体做功了吗?

用杠杆,动滑轮等简单机械提升物体时,动力对机械要做功吗?如何计算?(w1=FS)机械要对重物做功吗?如何计算?(w2=Gh)机械对工作对象做功,我们就说机械克服阻力做了功。在实际生活中,大家为什么要选择简单机械呢?讨论思考,小结(见投影片五)

片二:片三

可以省力(但费距离所以不省功)

可以省距离(但费力所以不省功)

使用简单机械

可以改变施力方向(既不省力,也不省距离,同样不省功)

片四片五(做成覆盖片)

二、新授

1、那么,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与机械克服阻力所做的功相比,两者大小是否一样?或者说,使用简单机械能不能省功?下面我们用动滑轮提升重物的实验研究这个问题(引导学生预习实验方法,原理,实验步骤及实验注意事项)

2、学生实验,完全下列表格:(投影六)

实验次序

钩码重(牛)

弹簧秤示数(n)

钩码提升高度(m)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m)

动力对机械做的功w1(J)

机械克服阻力做的功w2(J)

1、用塑料轻质小滑轮

1.96

1.0

0.1

0.2

0.20

0.196

2、用塑料滑轮

1.96

1.1

0.1

0.2

0.22

0.196

3、用铁制重滑轮

1.96

2.7

0.1

0.2

0.54

0.196

(全班分成两人一组,分组进行实验,分别做实验1与实验2,事先安排其中一组同学做实验3,数据最后公布)

3、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得到结论:

(1)力对滑轮做的功­­­­­­­­­­­­­­­­________滑轮对钩码做的功

(2)用动滑轮_____(选填“能”或“不能”),且使用较重的动滑轮比使用较轻的动滑轮,动力所做的功要_________。

(3)思考:从(3)~(1),动滑轮对钩码做的功都相等,但动力所做的功逐渐减少,为什么?能不能更少一点呢?能小到小于w2吗?

4、投影用动滑轮提升重物

片七:

设重物重力为G,重物匀速提升h时

手的拉力(动力)F=___G

手移动的距离S=_____h

拉力做的功w1=FS=____

动滑轮做的功w2=____

结论:

w1______w2(不计动滑轮自身的重及摩擦)

5、阅读p.96实际上“……”

阅读“功的原理”,结合所做的实验,理解其中包含哪几种功?“所有阻力的含义”

三、总结:(板书设计)(投影八)

(1)功的原理的内容:利用任何机械做功时,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等于机械克服所有阻力所做的功,也就是说,利用任何机械均不省功

(2)原理图

动力F

w1

机械G,

w2

重物G

(3)公式(理想情形)w1=w2(不计机械自重及摩擦)

(实际情形)w1=w2+w3(w3为克服自身重力G和自身摩擦f做功)

(w3=G,h,+w自摩)

(4)适用范围:所有机械共同遵守的“黄金定律”适用于从简单到复杂的一切机械,所以设计任何省功的机械均是徒劳的。

四、课堂练习(投影九)

1、功的原理内容是什么?

2、既然任何机械都不做功,人们为什么还要使用机械呢?

3、判断对错:

a、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也不省功()

B、使用动滑轮省一半力,所以省一半功()

C、使用机械不能省功,但一定省功()

D、省距离的机械一定费力()

e、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因此使用机械是无益的()

F、功的原理只适用于自重和摩擦不计的理想机械()

G、要把20n的物体举高1米,不论使用何种机械都不省功,动力做功至少20焦。

完全投影片五,加深对功的原理的理解,加深使用任何机械均不省功的理解。

4、一人用一根轻质杠杆将重为500牛的物体举高时,做了250焦的功,求物体被提升的高度。

五、布置作业

机械原理总结篇6

关键词:大型养路机械管理效率提升途径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b)-0151-011大型养路机械的主要作业内容

第一,路基处理。进行路基处理的大型养路机械主要是专业的路基处理车,主要用来整治当前铁路路基上的各种病害。路基处理车的主要功能是:平整路基顶面、挖取路基上层的旧道砟、特定材料回收、挖掘路基上层污土、铺设路基面保护层等。它的作业范围是多线区段的路基面整治作业、超过4m线间距的复线区段的路基面整治作业、碎石道床的整治作业以及单线区段的路基面整治作业等等。一般情况下,路基处理车主要分为三个大部分,即动力车、道碴与路基挖掘车以及回收车等等。

第二,钢轨打磨。进行钢轨打磨作业的大型养路机械主要是专业的钢轨打磨车。钢轨打磨车能够在运行过程中磨削铁路线路上的钢轨,对铁路钢轨常见的病害(例如鱼鳞裂纹、焊缝凹陷、波浪型磨耗、马鞍型磨耗以及钢轨肥边等)进行必须要的打磨和修复处理作业。经过钢轨打磨车的打磨和修复处理作业之后,铁路钢轨工作部分的轮廓可以得到明显的改善。

2提升大型养路机械管理效率的建议和措施

2.1?大型养路机械设备集中管理

2012年4月朔黄铁路公司机辆分公司大机养护与救援中心整建制划归中国神华轨道机械化维护分公司就是集团对所属大型养路机械设备进行的一次全面整合,按照“集中管理、统一使用、安全高效”的原则,由神维公司统一组织各铁路公司(分公司)的大型养路机械施工。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可用大型养路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推行集中修、专业修,充分利用各铁路公司“天窗”时间不同的特点,统一调配、集中施工,提高天窗修计划的准确性、兑现率和利用率;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根据集团所属铁路公司运量、运力的变化,对大型养路机械设备进行新购及更新。

2.2?降低大型养路机械的故障率

我国的铁路运输系统经过大幅度地提速之后,不仅了提高了列车的运行速度,也显著增加了列车的运行密度,目前许多快速区段已经无法采用人工方式来维修和养护作业,只可以在时间有限的封锁天窗期内采用大型养路机械对线路进行维修和养护。在这种背景下,大型养路机械的故障率必须要确保为零,才能够保证在有限的时间顺利完成线路维修和养护工作。鉴于大型养路机械的故障具有不确定性,为了提升大型养路机械管理效率,必须及时总结出大型养路机械的故障规律,不仅仅要进行必要的日常维护工作,更加需要重点检查常见的故障部位,在最大程度上消除故障萌芽,为线路维修和养护工作的顺利完成、及时完成提供必要的保障。

具体措施如下:(1)加强日常的检修和保养工作力度。想要确保大型养路机械的正常使用,对其进行必要的日常检修和保养必不可少。一般而言,日常检修和养护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大型养路机械的使用效率。所以,在日常工作中应该有系统性、有针对性地检查大型养路机械的安全锁定机构、制动系统、行走系统、动力系统等,并且坚决落实大型养路机械检修保养100%覆盖面的责任制,对于一些能够威胁行车安全或者是有可能导致机械故障的隐患和苗头坚持“发现即消灭”原则。严格依照50h、100h、200h的定期保养周期,在对大型养路机械进行定期检查和保养时,应该选择由专业机构或者生产厂家进行,提高检查和保养的质量。(2)汇总分析故障原因,摸索总结故障规律。故障规律的总结工作应该由设备部负责。首先,需要汇总整个基地当中所有大型养路机械的故障资料和信息,通过认真地梳理和分析,对所有故障进行分类归纳,例如,可以将大型养路机械的故障分为制动系统故障、电气系统故障、液压系统故障以及机械系统故障等几个类别。其次,汇总所有故障资料之后,应该对故障的发生时间、产生原因、同类故障发生次数、同类故障出现的间隔周期、配件供应情况以及故障后常用处理方法进行详尽地分析。最后,通过分析以上信息,及时总结出大型养路机械故障方面规律性的东西,并据此编制大型养路机械常见故障的应急处理手册,手册当中应该包括故障现象描述、原因解析、出现周期、解决措施以及所需配件等内容。利用这种饱含规律、具有针对性的实用手册,工作人员可以更好地处理大型养路机械的突发状况。(3)科学管理所需配件。充足、及时的配件供应必然会让大型养路机械的各项工作参数迅速恢复正常,提高它的管理效率。因此,依照配件专业化管理的理念,遵循铁道部制定的《大型养路机械配件管理办法》中的有关精神和要求,确保配件储备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并严格规定配件的储备金额不应该低于该设备金额的5%,同时大力推行标准化配置策略。除此之外,为了满足配件补充的及时性,应该对配件计划进行必要地预想,常见故障需要多配相应配件,并且要随车配置,以应对紧急情况。

2.3?严格落实标准化管理理念和制度

第一,设备规范放置。设备和仪器放置做好三定:定点(放在哪里合适);定量(规定合适的数量);定人(把所有设备仪器根据分类分区落实到人,划分包干区域,以便于寻找)。根据设备仪器使用的频率进行设计摆放位置,物品放置目视化,标识明确。使用一目了然,使用频率高的放在方便、省力的、醒目的位置;使用频率低的物品放在工具柜、材料柜底部等较远的位置。

第二,对大型养路机械设备做好防潮、防尘、防腐、防火,实行定检、定养制度。

第三,大型养路机械设备管理不单纯是物的管理,更是人的管理。促进大型养路机械设备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让每个职工都自觉遵守纪律,增强团队意识,做到“以企业为家、以企业为荣”,养成现代化大生产所要求的遵章守纪、严格要求的风气和习惯。

参考文献

[1]邵根大.解决地下铁道振动问题的新方案[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11(6):152~153.

[2]王兰兰,张帆.我国铁路大型养路机械的运用情况和发展前景[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126~127.

[3]崔进.大型养路机械维修后的线路曲线养护[J].铁道运营技术,2006(4):263~264.

机械原理总结篇7

(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武汉430073;2.武汉市第二中学,武汉430010)

摘要:农业综合开发投入作为国家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一项重要举措,对农业机械化水平有重要影响。基于1988~2011年全国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和农业机械总动力的数据,利用现代计量经济学中的Granger因果检验、aDF检验以及协整检验方法,并通过建立线性回归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农业综合开发总投入与农业机械化水平之间存在正向拉动关系。其中,财政支农资金投入、自筹资金对农业机械化水平有着显著的正向拉动作用,而银行贷款对农业机械化水平没有显著的影响。因此,应通过继续加大财政支农的力度和资金投入、积极通过有效措施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完善优化农业综合开发总投入的结构等方面的政策建议,促进农业机械化水平的稳步提升。

关键词: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总动力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5)04-0993-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04.058

收稿日期:2014-05-29

基金项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4年度“研究生创新教育计划”立项课题(2014B0806)

作者简介:张跃强(1982-),男,湖北黄冈人,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电话)15927567446(电子信箱)zhangyaoqiang-88@163.com。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旨在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和水平,而农业机械化水平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1]。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强农支农惠农力度的不断加大,中国农业综合开发投入逐年增加,这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经营条件,扩大了农业机械总动力的规模,确保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农民增收奠定了基础[2-5]。那么,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总投入对促进农业机械化的效应究竟如何?各类来源渠道的农业综合开发投入资金(中央财政资金、地方财政配套资金、银行贷款、自筹资金)促进农业机械化的效应又怎样呢?已有的研究文献大多局限于探讨不同类型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与农业机械化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而鲜有文献从总投入及投入构成上分析农业综合开发与农业机械化之间的关系。本研究试图通过实施Granger因果检验、aDF检验,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协整检验方法,进而构建线性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总投入、各类来源投入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最后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1数据来源与描述性分析

1.1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研究的数据来自历年的《中国财政年鉴》中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的数据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农业机械总动力的数据。

根据《中国财政年鉴》的统计口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总投入由财政资金投入、银行贷款、自筹资金三部分组成。其中,财政资金包括中央财政资金和地方财政配套资金。本研究选取了1988~2011年上述各经济变量的年度数据以及农业机械总动力的年度数据。为分析问题方便,用aDF代表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总投入,FF代表财政资金投入,数额等于中央财政资金投入和地方财政配套资金投入之和,BL代表银行贷款,SF代表自筹资金,amp代表农业机械总动力,而农业机械总动力是代表农业机械化水平的。

由于价格因素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的影响较大,因此本研究对数据进行了有效处理以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由于数据的自然对数变换不仅不会改变原变量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能使其趋势线性化,同时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所以对aDF、FF、BL、SF以及amp分别取自然对数,取对数后的新变量分别用L(aDF)、L(FF)、L(BL)、L(SF)以及L(amp)来表示。

1.2描述性分析

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作为国家支持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对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有重要作用[6,7]。伴随着国家农业政策强有力的指导和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逐步实施到位,截至2011年底,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的力度一直在大幅提升。

从图1可见,我国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总投入呈逐年增长态势,2011年达到518.33亿元,是1988年投入量的29倍之多,年平均增长率达15.78%。从资金投入组成来看,财政资金投入占资金总投入的比重最大,2011年该比重达到69.5%,且财政资金投入也呈逐年增长态势,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7.54%。其次是自筹资金,尽管2011年资金投入比2010年有所减少,但占资金总投入的比重仍达到29.04%,表明该部分资金投入对资金总投入的影响也不容小觑。银行贷款比重相对较小,2011年投入额仅占资金总投入的1.46%。

从农业机械总动力的走势图来看,1988~2011年间,农业机械总动力呈逐年增长趋势,2011年达到9773.50亿w,是1988年的3.68倍,年平均增长率达到5.83%。农业机械总动力的持续增加充分证明国家对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所采取的有力措施。但是,影响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因素有很多,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是否对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有影响,以及各类资金投入对农业机械化水平影响程度的大小,还需做进一步的研究。本研究通过分析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对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影响程度,以期在农业综合开发投入资金方面找到有利于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措施。

2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为更清晰地分析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综合开发各项资金投入之间的关系,将农业机械化水平用农业机械总动力来代表,定义为amp,作为被解释变量,将农业综合开发总投入定义为aDF,财政资金投入定义为FF,银行贷款定义为BL,自筹资金定义为SC。首先将aDF、FF、BL、SC分别与amp做格兰杰检验以找出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之间的因果关系,再选择解释变量,分析农业综合开发投入资金的增加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

根据现代计量经济学的要求,在对时间序列数据做格兰杰检验之前,往往需要对原始数据先取对数,因此分别用L(aDF)、L(FF)、L(BL)、L(SF)同L(amp)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在显著性水平为5%的情况下,L(amp)是L(aDF)的Granger原因,同时L(aDF)也是L(amp)的Granger原因,这表明农业综合开发总投入与农业机械化水平之间互为因果关系;L(amp)是L(FF)的Granger原因,同时L(FF)也是L(amp)的Granger原因,这表明财政资金投入与农业机械化水平之间也是互为因果关系;L(amp)不是L(BL)的Granger原因,但L(BL)是L(amp)的Granger原因,这说明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是银行贷款的Granger原因,但银行贷款是农业机械化水平的Granger原因;L(amp)不是L(SF)的Granger原因,但L(SF)是L(amp)的Granger原因,这说明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是自筹资金的Granger原因,但自筹资金是农业机械化水平的Granger原因。这说明农业综合开发总投入及其各组成部分对农业机械化水平都有重要影响。这一检验结果为今后国家实施力度更大的农业综合开发投入政策提供了有效的实证依据。因此,下面将有针对性地分析农业综合开发总投入及其各组成部分与农业机械化水平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3平稳性检验与协整检验

3.1平稳性检验

由于本研究中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业综合开发总投入以及各构成部分均为时间序列数据,所以为了避免非平稳时间序列造成的“伪回归”,以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首先利用eviews7.0软件,针对L(aDF)、L(FF)、L(BL)、L(SF)以及L(amp)分别进行aDF单位根检验。从表2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变量L(amp)、L(FF)、L(aDF)、L(BL)、L(SF)均为非平稳时间序列。

然后,对L(amp)、L(aDF)、L(FF)、L(BL)以及L(SF)的二阶差分序列进行检验(表3)。从表3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L(amp)、L(aDF)、L(FF)、L(BL)以及L(SF)均为二阶单整序列,即L(amp)~i(2)、L(aDF)~i(2)、L(FF)~i(2)、、L(BL)~i(2)以及L(SF)~i(2)。在二阶单整序列的条件下,则可以继续对农业机械化水平与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总投入、财政资金投入、银行贷款、自筹资金分别进行协整检验分析。

3.2协整检验

由于L(amp)、L(aDF)、L(FF)、L(BL)以及L(SF)都是二阶单整序列,故采取engle-Granger两步法来检验其协整关系。首先分别对L(amp)与L(aDF)、L(amp)与L(FF)、L(amp)与L(BL)、以及L(amp)与L(SF)进行回归,然后通过检验回归残差的平稳性来判断变量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利用eviews7.0软件,以L(amp)为被解释变量,L(aDF)为解释变量。用计量经济学oLS回归模型,输出结果如下:

L(amp)=6.758997+0.446070L(aDF)

Se=(0.352710)(0.024730)

t=(19.16303)(18.03768)

p=(0.0000)(0.0000)

R2=0.936665F=325.3581

以L(amp)为被解释变量,L(FF)为解释变量,用计量经济学oLS回归模型,输出结果如下:

L(amp)=7.458051+0.414828L(FF)

Se=(0.281153)(0.020589)

t=(26.52664)(20.14826)

p=(0.0000)(0.0000)

R2=0.948592F=405.9524

以L(amp)为被解释变量,L(BL)为解释变量,用计量经济学oLS回归模型,输出结果如下:

L(amp)=7.927926+0.435200L(BL)

Se=(1.536287)(0.128917)

t=(5.160446)(3.375812)

p=(0.0000)(0.0027)

R2=0.341241F=11.39611

以L(amp)为被解释变量,L(SF)为解释变量,用计量经济学oLS回归模型,输出结果如下:

L(amp)=7.423266+0.432142L(SF)

Se=(0.339675)(0.025756)

t=(21.85404)(16.77821)

p=(0.0000)(0.0000)

R2=0.927514F=281.5083

在计量经济学中,只有当残差序列是平稳序列时,才表明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8]。为检验回归残差的平稳性,需对上述oLS回归模型得到的残差序列进行aDF平稳性检验。由于残差序列的均值为零,故选择无截距项、无趋势项的aDF检验,检验结果见表4。由表4可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除L(amp)与L(BL)的oLS回归方程的残差序列为非平稳序列外,其余的oLS回归方程的残差序列均为平稳序列。因此可以得出,农业机械化水平与农业综合开发总投入、财政资金投入、自筹资金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而与银行贷款不存在协整关系的结论。由上述协整回归方程可知,长期内农业机械化水平与农业综合开发总投入、财政资金投入、自筹资金之间确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农业综合开发总投入每变动1%,将导致农业机械化水平同向变动0.4461%;财政资金投入每变动1%,将导致农业机械化水平同向变动0.4148%;自筹资金每变动1%,将导致农业机械化水平同向变动0.4321%。

4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1988~2011年中国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对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影响进行分析和计量研究,得出结论:农业综合开发总投入对农业机械化水平有显著影响,其中财政资金投入、自筹资金对农业机械化水平有显著的正向拉动作用,而银行贷款对农业机械化水平没有显著的影响。根据以上结论,特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继续加大财政支农的力度和资金投入。2004年以来,以“中央一号文件”为代表的支农政策加大了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财政支农支出总额(包括财政支农支出和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投入两部分)由2004年的2481.58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1777.46亿元。正是在财政支农资金促进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的条件下,近年来在中国许多地区才出现了一大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9]。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出现,可有效破解传统农业的“高投入、高风险、低产出”的难题,加快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机械化水平。

2)积极通过有效的措施促进农民增加收入。上述计量经济分析表明,农民自筹资金对农业机械化水平有显著的正向拉动作用。而农民自筹资金能力的高低,是以自身收入的多少为前提的。因此,要更好地发挥自筹资金对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拉动作用,必须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的收入。为此,可采取的措施有: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农民种田,向公众宣传农业对于国家和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作用,让农业成为真正体面的职业;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的生产率水平;完善农产品市场风险防范机制,确保农民的收入不会因为市场的风险而下降[10]。

3)完善优化农业综合开发总投入的结构。计量模型验证表明,银行贷款对于农业机械化水平不产生显著的影响。因此,在农业综合开发总投入的结构中,应适当降低银行贷款所占的比重,而相应提高财政资金投入和自筹资金所占的比重,以更有效促进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在提高财政支农资金比重方面,需要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协调配合,共同发挥好财政支农的效果;在提高自筹资金所占比重方面,需要更大幅度提高农民的收入,充分发挥农民在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韩千里.论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J].农机推广与安全,2006(10):42-43.

[2]冯梅.湖北省农业综合开发投资绩效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7.

[3]何先平,陈硕.中国财政支农政策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9(1):88-89.

[4]李普亮,贾卫丽.改革开放后财政农业投入对农民增收的效应分析[J].税务与经济,2010(3):49-56.

[5]田祥宇,孔荣.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投资绩效分析研究——基于农民收入促进作用的视角[J].财政研究,2010(7):64-67.

[6]刘波.发挥农业综合开发优势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农村财政与财务,2010(7):25-26.

[7]朱春龙,严洪源.加强农业综合开发推进新农村建设[J].江苏农村经济,2007(1):16-18.

[8]李占风.经济计量学[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机械原理总结篇8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农业经济;协整分析;均衡关系;

基金:黑龙江省垦区科研项目“黑龙江垦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与综合评价”;

一、引言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与技术支撑,它是利用农业机械装备不断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提高经济效益的过程,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使得农业生产具有工业生产的特点,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业机械的发展能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通过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解放生产力,加速了城镇化、工业化,为我国的农业经济增长提供了保证。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由于其地势平坦,耕地面积辽阔,使其农业机械化的起步较早,发展水平也居全国前列。黑龙江省农机综合作业水平达到了96.9%,是1990年的1.62倍;农机总动力也由1990年的1173.4万千瓦,增加到2011年的4097.8万千瓦,可见黑龙江省农机化发展有了长足的提高。

在农业机械发展的这20年间,黑龙江农业经济持续增长,农业总产值在2011年也达到了1644.24亿元。农业经济关系到黑龙江省整体经济稳定,农业机械化发展以及农机领域的持续投入是黑龙江迈向农业现代化的必要选择。只有明确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和途径,才能更好地因地制宜制定和计划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发展的道路。

虽然,国内学者对于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经济系统性研究起步较晚,发展到目前也已取得了一些显著性的成果,如程智强(2001)认为特定时期农业机械的投入量直接影响农村经济总产值,并且是由于农业机械化带动的劳动力生产率提高所带来的。陈志(2001)从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环节的作用入手,认为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重要保障。白人朴(2004)认为农业机械化可以推动农业产业调整,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从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陈莉(2006)认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是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水平的重要条件,但是农业机械化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具有滞后性。杨敏丽(2009)从中国各省份农机化发展的阶段性和速度的差异角度对农业机械化与农村经济进行了探讨。

可见,对农业机械化与经济增长的研究多集中在二者的关系、农业机械的贡献率等角度,而对农机化发展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动态效应尚未见讨论。随着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向愈加明确,如何通过利用农业机械化来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将是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鉴于此,本文基于黑龙江省1990—2011年农业统计数据,利用协整理论,通过协整分析与脉冲分析,将经济数据与时间序列相结合,以明确农业机械与农业经济的动态效应,即明确黑龙江省农机如何发展能够保证农业经济发展的持续性,也能保证农机发展能在短期内给农民带来效益,使农机发展的成果更好惠及农业从业者。

二、农业机械化水平指标体系构建

衡量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有很多,这里选取与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最直接的农业总产值作为衡量标准,选取农业机械化水平作为外部变量。

农业机械化水平是一个系统性概念,其评价方法和角度有很多,但是从农机化最直接的表现来看,无疑包含两个层次:一是农机原值的增加,一方面能表现为农业从业者及国家对农业机械化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也能代表农机化的实际投入情况。二是农机综合作业水平的提高,农机综合作业水平可以定义为农机发展效率指标,反映了农业生产效率。农机综合作业水平是评判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农业生产中的各项作业环节中利用机械代替人畜力进行生产的程度,是一个动态指标。实际生产中农业机械化作业项目很多,由于农机作业项目差别很大,使统一评价的难度很大。因而,在评价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水平时,以农业生产作业项目为主,即选取具有可比性的农机作业项目进行评价,才能保证农机化评价更具有科学性。

因此,在对各地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进行比较研究时常选用如下3个方面的评价指标:机械耕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例(机耕水平)、机械播种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例(机播水平)、机械收获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例(机收水平)。农机综合作业水平则分别为机耕、机播、机收水平的加权平均值,其权重分别为0.4、0.3和0.3。

三、实证分析

(一)数据选取及处理

在分析中所使用的数据取自历年《黑龙江统计年鉴》,样本区间为1990—2011年(见表1)。资本投入量应该由全社会农业投入生产的固定资产存量+流动资产来表示,但由于我国农业统计年鉴中没有反映农业生产性固定资产存量和流动资产的统计数据,在测算指数时就用当年的农业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来代替资本投入量,但不能有效反映全社会投入生产的资本量。因而,采用生产性固定资产存量来代替资本投入量的做法,利用永续盘存法(perpetualinventorymethod,pim)测算出从1990—2011年以来的生产性农业固定资本存量的数值。永续盘存法计算公式为:Kt=(1-δ)Kt-1+it,其中Kt和it分别为t期的农业生产性资本存量和农业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δ是几何折旧率。几何折旧率和基年资本存量的确定在永续盘存法使用中尤为重要。因此,采用我国通用的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δ=5%,基期年的资本存量按照以下国际常用方法计算:K0=i0/(g+δ),其中g是样本期真实投资的年平均增长率,K0是基期年资本存量。此外,本文将所有的变量取对数形式进行分析,一方面因为变量的对数变化不影响原有变量的协整性;另一方面对数形式可以弱化时间序列的异方差。此外,本文研究农业机械的范畴主要为种植业,考虑到黑龙江省农业产业结构中种植业比重相当大,因此用农业生产总值来代替种植业的总产值。为了表述方便,将取完对数后的变量定义为:农业生产性固定资产投入量x1,农机综合作业水平x2,农业生产总值y。所采用的计量软件为eViewS6.0。

(二)aDF单位根检验

对数据进行协整分析,以求证农业生产性固定资产投入量(x1)和农机综合作业水平(x2)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协整检验前采用aDF单位根检验以确定x1和x2之间不存在长期趋势或明确“非伪回归”的情况出现,即x1和x2的高度相关性与时间变动趋势无关。这样统计数据的趋势项、季节项等无法消除,因此在残差分析中无法准确进行分析。因此,协整检验之前只有通过平稳性检验才有统计分析的意义,检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平稳性判断是根据aDF检验值与10%显著性水平进行对比,如果检验值大于显著性水平则不平稳,小于显著性水平则平稳。本文在给定的显著性水平下,农业生产性固定资产投入量(x1)和农机综合作业水平(x2)以及它们的一阶差分Δx1、Δx2,其aDF检验统计量均小于10%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拒绝原假设,即各变量序列都是一阶单整的。

(三)建立VaR模型

VaR模型是由C.a.Sims在1980年运用到经济领域,VaR模型规避了结构模型设定。VaR模型能够得到很好的解释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估计模型。VaR模型也能用于预测相互联系的时间序列系统及分析随机扰动对变量系统的动态冲击,进一步解释各经济子系统变量对经济变量形成的影响。

利用特征根和最大特征值检验是否协整关系,在进行协整检验之前需进一步明确VaR模型的结构,以便获得模型之后期数。依据LR、Fpe、aiC、SC、HQ指标和最简化原则,明晰VaR模型为1阶滞后阶数,协整方程的滞后阶数是VaR模型滞后阶数-1。结果如表3。

其中,α与β分别为x1、x2的系数,μ为残差。将数值代入方程,得到估计结果:

其中,ecmt为方程的误差修正项。从估计结果中可以看出方程具有协整性,即长期上,户均拥有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农机综合作业水平是农业经济的重要影响因素,户均拥有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农机综合作业水平与农业经济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其中,农业综合作业水平的提升可以直接提高农业生产率水平,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增加农业增加值。年末拥有固定资产原值每增加1%,引起农业总产值增加3.16%;农机综合作业水平每增加1%,引起农业总产值增加1.17%。这两者中拥有固定资产原值的变动对于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为最大,农机综合作业水平的影响次之。

(四)误差修正机制—VeC模型

上述分析说明这两个变量与农业经济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在短期内是否存在一定关系需进一步研究。如果存在协整关系,那么引入误差项建立如下误差修正模型:

其中,ecmt为误差修正项,即协整方程中的残差项μt。

误差修正模型反应的是短期波动的关系,是协整方程的补充模型,下面用误差修正模型来分析它们之间的短期动态关系。由于VaR模型的滞后期数为1,因此VeC模型的滞后期为0,估计方程为:

在根据VeC模型获得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之前,需要进行诊断检验,即VeC模型的两个特征值1落在单位圆上,其他的均在单位圆内,通过估计模型的似然函数值、aiC、SC说明模型拟合很好,具有稳定性。则说明农业生产性固定资产投入量、农机综合作业水平与农业总产值短期关系明显。

(五)脉冲响应分析

脉冲响应函数是用来衡量在扰动项上加上一次性的一个冲击,对内生变量当前值和未来值影响的效应。分析当一个误差项发生变化或遭受到某种冲击时对系统的动态影响。

图2中,横轴是时间轴,纵轴是因变量受到自变量1%的变动所带来的波动。首先考察固定资产原值变动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响应情况和相应路径。从图2(左)可以看到,由于某种原因导致当户均拥有固定资产原值增加1%,该冲击对农业总产值变动的影响,在第一期达到最大值,引起农业总产值同向变动0.155%,接着其对农业总产值的效应趋于减弱,第二期效应为0.069%,在第三期为谷底,降到0.015%,之后又开始上升,第四个月上升为0.071%,到第五期又达到一个高峰,为0.090%,随后其冲击对农业总产值的影响逐渐下降,第六期和第七期效应大小分别为0.061%和0.047%,第八期之后逐渐趋于零。从图中可以看到,固定资产原值的一个冲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虽然时大时小,尽管基本上其冲击给农业经济增长带来的都是正向影响,但是可以看出固定资产原值的作用逐渐显现,逐渐处在主导地位,资本存量的变动对农业经济的增长影响程度也变强;后期随着户均拥有生产固定资产原值达到一定程度,其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也逐渐减弱。这也说明生产性要素对农业经济增长作用是有限的。

进一步考察农机综合作业水平对农业经济增长的相应情况和相应路径。从图2(右)可以看到,由于某种原因导致当农机综合作业水平增加1%,该冲击对农业总产值变动的影响,其正向效应在第一期达到最大值0.141%后,第二期下降到0.081%,第三期效应又上涨为0.132%,第四期和第五期效应缓慢下降,分别为0.117%和0.097%,第六期迅速下降为0.039%,在第八期之后其冲击效应趋向于零。

整体来说,户均拥有固定资产原值、农机综合作业水平受到一个正的冲击后,对农业总产值产生正的持续的影响。短期而言,拥有固定资产原值波动对于农业总产值的影响最大。

(六)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是通过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通常用方差来度量)的贡献度,进一步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应用方差分解法对农业生产性固定资产投入量(x1)和农机综合作业水平(x2)的不同预测期限的预测误差的方差进行分解。

通过方差分解可以看到,随着时间的延续,农业生产性固定资产投入量(x1)和农机综合作业水平(x2)对于农业总产值的贡献不断上升,但农机综合作业水平(x2)趋于稳定(见图2),表明我国农业从业者拥有固定资产用以提高农业经济增长的潜能较大,一方面说明户均拥有生产性固定资产的不足,另一方面说明我国应该进一步加大农业补贴政策,以促进农业从业者拥有更多的生产性固定资产。从农机综合作业水平(x2)趋于稳定来看,尽管农业综合作业水平(x2)对农业经济增长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作用还是有限。

四、结论

1.本文利用黑龙江省1990—2011年农业生产性固定资产投入量、农机综合作业水平与农业总产值的统计数据,利用协整模型及aDF检验,论证了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增长从长期的角度上具有显著正相关性,并且从长期来看农业综合作业水平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要高于农业生产性固定资产投入量,即农业从业者拥有的生产性资产存量,表明了提升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对长期的农业经济增长具有更强的拉升作用。

机械原理总结篇9

摘要:随着我国建筑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机械设备在施工过程中的作用已日显重要,但是对于施工现场设备的科学管理并不为大家所重视或虽有所重视却没有得力的措施,在工程施工领域,机械设备的使用管理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使得机械管理在施工管理中处于被动、弱势地位,本文对现行工程施工管理体制下的机械管理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施工机械设备管理

1、机械使用管理

机械设备使用过程是体现购置目的、完成施工任务、创造产值和效益的过程,同时也是反映机械设备寿命的过程。因此,机械设备使用管理是机械设备现场管理中最关键的环节。如果机械设备使用不当,不仅直接缩短机械寿命,增加机械运行成本、修理次数和修理费用,还会造成修理工作及配件供应的紧张,影响施工组织、安排和实施,难以保证工程的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许多生产单位存在着“只使用,不管理”、“管机不管人”和“管人不管用”等多种管理脱节倾向,只强调机械设备完成生产任务,而忽略管理工作,这是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

2、机械设备基础管理

基础管理是对机械设备技术、性能和状态及时进行真实、详细和客观的定性或定量描述和反映,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是对管理行为和目的的表述和体现,是管理的媒介。

3、技术保养的管理

机械设备在作业过程中,不仅负荷变化频繁,而且经常在恶劣环境中工作,还要在野外停放,机械设备各部件经常受摩擦、冲击、扭转、振动和剪切力的作用,并遭受自然环境较严重的侵蚀。随着时间的推移,机械内部和外部的工作条件不断变化,其结果必然使磨损加剧、性能变差和消耗增加,如不及时进行技术保养作业,将会使故障不断扩大,使机械设备非正常损坏,影响作业效率和使用效益,严重的还会造成机械和人身事故。技术保养管理既是机械设备现场管理的“过程”,也是“手段”。

3.1技术保养的原则

树立“以养代修”的机械设备现场管理思想,突出“科学性”、“强制性”、“预见性”,做到“防患于未然”,避免小故障扩大化。

3.2技术保养作业内容

机械设备技术保养是对机械设备进行“消沾”、“紧固”、“”、“调整”、“防腐”的十字作业,使机械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3.3技术保养的方法

技术保养不是简单的“打黄油、换油”,而是根据机械设备隐含着的或表现出的异常磨损、裂痕、变形、断裂;中击、剪切损坏等情况,联系机械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各系统、机构、总成、部件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科学的分析、推理,判断出异常损坏的原因,及时给予正确、有效的处理,并对保养内容及时进行调整,使其更趋于合理有效。同时总结出机械设备各部件磨损、损坏规律,为合理订购配件、有计划地安排修理提供可靠的依据。

3.4明确职责,搞好机械的保养

保养和维修的作业内容不同,目的不一,具体实施的人也不一样。保养的目的是为了机械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和机械运转的可靠性,主要内容是清洁、检查、紧固、调整和,保养以机械操作手为主。修理的目的是恢复机械的动力性和经济性,主要内容是对已经磨损、超过使用范围或损坏的零部件进行修复或更换,修理以专业修理工为主。保养与修理虽然目的、内容不一样,但又是相辅相成的。所以,要明确职责,相互协作,防止互相扯皮。在施工现场存在较多的问题是操作手没能认真履行机械保养职责,普遍存在以修代养或保养不到位的情况。为使保养真正落到实处,可以把保养内容表格化,并纳人操作手的职责范围进行考核,增强其责任心。同时规定机械修理时,操作人员应跟随机械修理工参与修理。操作手跟随修理工一起修理自己操作的机械,可以减少修理工的工作量,压缩现场修理人员的数量,还可以及时发现平时使用和保养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了解机械内部结构,丰富修理知识,提高故障的诊断水平。

4、供应管理

无论是机械的正常维修,还是意外事故的修理,都要使用各种配件,而且修理车间的运作需要消耗各种加工材料和修复材料。这样就需要对机械配件和加工材料的计划、储存、订购、贸易和供应工作进行管理,统称供应管理。供应管理是生产单位及时、有效修理机械设备的保障,是机械设备现场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机械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必然会因磨损、疲劳、变形和腐蚀等因素使动力性、紧固性、可靠性和经济性降低。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后,机械将无法进行正常工作,必须进行相应的临时性、平衡性和恢复性的修理作业。修理管理是机械设备现场管理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性能的“恢复”,也是“生产”。

5、修理管理工作原则

机械修理作业的安排和实施应遵照“计划修理、按需进行”的原则,突出计划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修理管理工作,要求机械设备修理作业,要求注意装配工艺和优化修复工艺,要精益求精。

修理管理中的废旧利用:修理车间不可能储备所有的配件和材料,在突发机械零部件或总成损坏,配件不能立即到位的情况下,研究分析机械结构、工作原理和技术参数,进行技术改造和废旧利用非常必要,且有重大意义。

6、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用经济杠杆调动所有人员的积极性

施工机械在施工现场要经常处于最佳运行状态,既要多工作又要节省开支,就要把机械管理、使用、维修和配件油料采购各方面的人和工作协调一致,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最有效的方法是把这些人统一编制在一起,使大家的工资、奖金、评先进等均与机械完好率、利用率和经济效益挂钩,促使大家同心协力,尽职尽责,努力完成任务,经常为集体献计献策,使施工现场机械管理达到新的水平,保证企业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7、几点体会

随着路面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机械与工程的关系越来越密不可分,要实现路面机械化施工的前景目标,机械是关键,加强机械管理已势在必行。为更好地为工程施工服务。也为了充实机械的自身建设,应采取以下措施:

(1)工程和机械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机械的发展离不开工程,而工程的任务已经确定,其进度与质量则完全依赖于机械。机械管理始终贯穿于工程施工的全过程,是施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建议将工程施工中的机械管理纳入施工管理之中,对工程所使用的机械设备实行全过程的科学管理,“以获得机械寿命最长、周期费用最经济、机械综合效能最高目标”。

(2)工程施工中的机械管理应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其宗旨是有偿地为工程服务,为施工工地提供具有良好技术状况的机械设备,让机械管理部门充分发挥“管、用、养、修、供”一条龙的管理职能。这种管理模式的好处是:①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机械的效能;②避免了拼设备的短期行为;③避免了资产的流失;④可以有效地降低工程管理费用;⑤是确保资产保值、增值的最有效措施。

机械原理总结篇10

【关键词】pLC技术机械电气控制装置

pLC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和自动化机构相互构建的一种先进技术,可以广泛应用到各种机械电气控制系统中,能够改变原有复杂逻辑程序,还可以实现自动化电子装置的技术,对机械电气装置的应用水平具有很大影响。

1概述

pLC技术由CpU、存储器、输入出接口和外设编程器等组成,具有强大的编程功能,能够进行各种数字运算,可以借助数字式输出口对机械电气过程进行管理。

1.1可以加快机电一体化形成

pLC技术可以实现计算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结合,是一种电子装置,具有质量耗费功率小、使用简单等特点,对机电一体化的实现具有很大促进作用。

1.2能够适合各种电气操作系统

处理数据和预算数据是pLC技术的基础能力,能够对电气控制中系统产生的各种数据进行分析。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各种先进技术,对电气系统进行优化,符合现代化机械发展需求。

1.3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

传统的电气控制系统并不具备抗干扰能力,在干扰因素的影响下,会降低应用效果,不能发挥装置的基础功能。使用pLC技术之后,能够在各种集成电路的支撑下抵抗干扰,保证机械电气控制装置性能,对机械工程的进步起到了很大作用。

综上所述,pLC技术的应用,可以体现科学技术发展的程度,将其应用到机械电气控制装置中,可以对系统装置进行优化,提高机械生产的效率,对机械工程的发展具有很大作用。

2机械控制系统的技术种类

2.1FSn系统

FSn(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可以保证现场的智能化设备和一些自动化系统中的结构的连接,作为通信网络,还支持多种数字通讯类型,如双向、多节点和总线。现场环境、诸多节点和infranet是此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可以形成系统化结构体系,在机械工业自动化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2.2DnS系统

DnS由通信总线、控制单元和显示单元等组成,通信总线可以对显示单元和控制单元进行连接。该系统主要利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现场控制站的相互连接,实现控制管理。在信息高速运转的基础上,对系统生产过程能够起到很好的管理。建立此系统的最初原则是“减少分散危险,集中信息控制,简而言之,将危险部位和其他部位分开进行控制。

2.3系统类型的确定

确定系统类型的时候,必须从各个方面综合衡量。经过分析发现,总线型系统控制将会是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可以实现集中控制系统技术的飞跃。虽然该系统目前发展比较缓慢,但是由于其具有简单、灵活,可以实现相互操作等优点,所以应用范围也比较广泛。

3pLC技术在机械电气控制装置设计中的应用

设计是保证pLC技术有效应用的前提,也是电气控制设计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只有设计出最符合机械自动化运行的设计,才能运用设计让pLC技术得到应用,发挥机械生产的作用。

3.1确定pLC技术应用类型

pLC是机械电气控制设计进行的重点任务,也是设计工作顺利进展的前提,对pLC类型的确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确定pLC技术应用类型的时候,必须对机械电气控制装置的整体状况进行分析,综合全面的选择类型。如果对FSn和DCS系统进行结合分析,那么FSn系统自身具备的应用简单、灵活性强、造价地将更加适合机械电气技术应用的类型。所以,确定pLC技术的应用类型是一项综合型工作,必须经过全方面考虑后再进行选择。

3.2分析原理图

进行pLC技术原理图分析的时候,必须将其原设计思想体现在图纸上,然后再对设计图纸进行分析和考虑。如果进行分析,发现与实际情况不符,必须重新对整个设计思想进行调整。由于控制电路、保护环节等是pLC技术电气机械控制中的重点部分,所以,进行原理图分析时,侧重于此方面的分析,体现出原理图的实际应用价值,给pLC技术在机械电气控制中的应用做铺垫。

3.3进行pLC控制系统设计

pLC控制系统的规范、合理、完整是影响pLC应用的关键。由于pLC系统设计非常繁琐,很有可能出现某些遗漏,影响整体设计效果。所以进行设计时,必须仔细考虑,缓慢设计。此处将煤炭分装器作为分析对象进行研究,分装器由气动系统、电气控制系统、导料摆板等组成,设计时,必须对分装箱的实际状况进行确认,然后根据pLC系统煤炭到分装箱的时候计算工作,最后使用相关软件对操作开关进行控制。除此之外,还需要给该系统设置分装重量,如果出现拥堵,保证系统可以自动进行断电,同时进行自我保护。

3.4设计通信网络

通信网络设计是实现pLC技术机械电器装置自动化的重点。进行此部分设计的时候,必须结合当前网络环境和机械电气设置对网络的要求进行设计,可以将通信网络设置为基础是高层子网配置、中层子网配置和一些支持通信网络的子网配置。

4pLC技术在机械电气控制中的具体应用

将pLC技术应用到电气控制装置中,可以让控制对象发生变化,对机械运作效率的提升具有很大作用。同时由于很多机械设备在实际运作中都会产生一些误差,在pLC技术的帮助下,可以利用模拟量对其进行控制,实现了数字化和模拟量之间的相互转化。

5结束语

目前,在新型技术的发展和带动下,pLC技术将会被人们广泛的使用,优势也会越来越明显。因此,从事pLC技术研究的人员一定要做好相关科研工作,根据机械电气控制实际问题进行设置,满足生产需求,带动机械电气控制装置的发展和进步。本文从pLC技术原理,机械控制系统的技术种类,pLC技术在机械电气控制装置设计中的应用,pLC技术在机械电气控制中的具体应用等进行了分析,希望可以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聂伍兵.浅谈机械电气控制装置中pLC技术的应用[J].科技经济市场,2014,(02).

[2]常宇,刘瑞杰.有关pLC技术应用于机械电气控制装置的探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08).

作者简介

陶兆飞(1987-),江苏省淮安市人。现供职于空军南京航空四站装备修理厂。主要研究方向为电气。

于文(1990-),江苏省扬州市人。现供职于空军南京航空四站装备修理厂。主要研究方向为电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