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虫灾害治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1:39:34

蝗虫灾害治理篇1

基于刘猛将军原型的抗金事迹,元廷很难容忍这样一个英雄充当驱蝗神。故元代长期没有刘猛将军庙的记载。元末再现刘猛将军庙,恰好证明猛将庙兴盛的初始原因,希望借此再次激发世人抗击外族的决心。但为了减少元统治者的阻挠,便把刘猛将军改称为元末指挥使。此后直至明嘉靖朝才再现刘猛将军庙。嘉庆《合肥县志》:“明嘉靖时知府龙诰建,今潜山庙内有神位”。这是建庙时间较早记载。清初,尤其雍正、乾隆朝,刘猛将军庙兴盛。据史料看,顺治、康熙两朝刘猛将军庙记载极少,这当与刘猛将军兴起的初始目的是驱逐外族入侵有关。元廷不能容忍其存在,清朝当然也不例外。猛将祭祀获得清廷认可并敕令建庙推广,是在雍正二年,直隶总督李维钧奏报:康熙五十九年仲春,刘猛将军降灵自序:“吾乃元时吴川人。吾父为顺帝时镇江西名将,吾后授指挥之职,亦临江右剿除江淮群盗。返舟凯还,值蝗孽为殃,禾苗憔悴,民不聊生。吾目击惨伤,无以拯救,因情极自沉于河。后有司闻于朝,遂授猛将军之职。荷上天眷念愚诚,列入神位。”

猛将军因蝗而死,其神位设置也与蝗灾有关。其职能已发生变化,成为专职驱蝗的神灵。此时刘猛将军庙祭祀已扎根民间,广为流行,已是欲罢不能。经李维钧奏请,雍正随即改变了对刘猛将军的态度。刘猛将军自明末清初再兴后,广泛兴建,这与官府大力推行有很大关系。满清一些皇帝相信猛将军驱蝗灵验,常敕令兴建:雍正二年,“每有蝗蝻之害,土人虔祷于刘猛将军庙,则蝗不为灾”,因此“饬各直省建刘猛将军庙”。民国《定陶县志》也载,“雍正三年知县叶亮奉勅建。”雍正连续敕令兴建猛将庙,足见对该庙的信奉程度。

咸丰《朝邑县志》:“饬各直省建刘猛将军庙”。史料也显示朝廷肯定刘猛将军驱蝗功能对于此庙推行的重要作用,“将军之神力赖圣主之褒勅而直行于西北,永绝蝗蝻之祸,其功亦不伟欤。”地方官及百姓对刘猛将军的信奉也是广泛建庙的主要原因之一。“乙亥年沧、静、青县等处飞蝗蔽天,维钧时为守道,默以三事祷于将军,蝗果不危害。”刘锜一生于江淮间统兵抗金,民间祭奉他,希望他在当年大显神威的地方显灵,驱除由敌方而来的蝗虫。因此,其最初信仰当始于民间,是人民为了怀念这位民族英雄。

在各方信奉的情形下,刘猛将军庙逐步向四周扩展。同治《桂阳州志》:“咸丰八年飞蝗入湖南各府县,遂及州境,知县俞晟修祠祀,立刘猛将军神牌于中,明年蝗不为害。蓝山刘猛将军祠在城隍庙侧。”民国《隆安县志》:“刘猛将军庙在高公祠右,咸丰四年知县丘玉璋建。”咸丰《朝邑县志》:“关西旧无蝗,道光十五六年自河南浸淫而西,不至蔽天,而群飞甚众,上宪下令捕蝗,又饬所在建刘猛将军庙。”光绪《顺天府县志》:“刘猛将军庙雍正二年奉敕建,今合祀于八蜡庙。”由此形成以江淮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态势,其分布密度与中心区的距离成反比。

传统害虫防治观念

不同时期害虫防治观念表现形式不同,但目的都是消除虫灾。《诗经•大田》:“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秉畀炎火”等,乃驱虫咒语。陈旉也说是“祈之之辞。”《周礼》中“翦氏”、“赤犮氏”等治虫官吏,只是治理室内或水中害虫,或用“嘉草”、“莽草”熏治,或用“攻禬”、“攻禜”、“炮土”等祈禳。从现有史料看,古代首次捕蝗应是西汉平帝元始二年。此后,历代都有捕蝗行动,很多由皇帝诏令、官府组织进行。但捕杀并非主流,人们更主张以顺气、祭祀、修德等方式防治虫灾。

(一)顺气说认为,农业生产顺应天时、地利等自然因素,作物就能免除害虫危害有所收获。在实践中认识到人与自然是统一整体,统一体和谐有序才能稳定,灾害才不会发生。《吕氏春秋•审时》说,“斩木不时,不折必穗;稼就而不获,必遇天灾。”顺天时,则“得时之麻……不蝗;”“得时之菽……不虫;”“得时之麦……不蚼蛆”。“顺”、“逆”天时,得到的是两种相反的结果。重天时、尽地利是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条件。陈旉说,“盖万物因时受气,因气发生,其或气至而时未至,或时至而气未至。”万物依时令感受阴阳之气生长、发育,时、气并不总是同步,有时气先至而时未到,有时则相反。人类只有充分把握二者,合理安排农事,农作物才能健康地生长、发育,避免灾害。逆时则滋生灾害,“天反时为灾,地反物为妖。”顺气说反映了传统农业精华所在,顺应自然的和谐次序对于农业丰收及防治害虫具有重要意义。

(二)八蜡之祭始于先秦,八蜡是与农业有关的八种神灵。八蜡通,农业丰收;不通,则歉收。《礼记•郊特牲》:祭祀昆虫是希望其“毋作”,祈求虫不为灾,体现先秦对包括害虫在内所有昆虫的“敬”。古代祭祀大多带有功利目的,祭祀活动遍及政治、经济、生产生活各领域。早期的灵魂不灭论认为,灵魂对其子孙有保护作用,可帮助子孙战胜困难,获得幸福,因而要祭奉祖先。各种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坚定了这一观念,人们相信风雨雷电等都由超自然神灵控制。蝗虫肆虐的场面,更似遵从着统一号令。只有通过祭祀,讨好神灵,才能消除灾害。

体现了对自然神灵的敬畏。嘉庆《旌德县志》记载八蜡祭仪:“每岁腊月上戊日例祭。八蜡之神至期,主祭官補服行二跪六叩头礼,进香奠帛、献爵焚祝俱与祭。钦颁祝文:具官某敢昭告于八蜡之神曰:稼种百谷,天施地生,耕耘收获,惟神之灵,无灾无害。又因乃成,报功崇本,享祀苾芬,四方九土来格来歆尚饗。……以蜡为索,始于伊耆,历夏殷周秦为名不一。至元明祀废。国朝雍正十二年奉檄通行,每岁用十二月上戊日设祭仪。祭品悉照先农典礼。在于县编祭祀银两内,通融办理,并钦颁祭文。”包括祭期、祭仪、祭因、历史演化、清代祭祀概况等。八蜡之祭已成为一种文化融入社会习俗中,经久不衰。

(三)“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重要观念,董仲舒认为,天人同类,天是“人之曾祖父”。人君受天命主宰天下,皇权至高无上。但皇权从属于天,天有一套评判人间政治得失的标准,人君必须按天意行事。所谓“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汉书•董仲舒传》)在天人同类、同类相感的前提下,构建了天人感应理论。灾异源于人事,统治者失德是一个主要方面。虫灾是政事缺失遭致的天谴,只有修德才能消弭灾害,人力不仅无法消灾,反使灾情更甚。

唐太宗吞蝗可谓“德化”说之典范。《新唐书•五行三》:“贞观二年六月,京畿旱蝗。太宗在苑中掇蝗,祝之曰:‘人以谷为命,百姓有过,在予一人,但当蚀我,无害百姓。’将吞之,侍臣惧帝致疾,遽以为谏。帝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唐太宗认为蝗灾是因自己失德,害的却是百姓,宁愿自己被蝗虫啃噬。他吞蝗是把自己作为蝗虫的食物,把灾祸引向自身,舍身保民。尽管开元四年姚崇的除蝗法取得极大成效(《旧唐书•姚崇传》),但倪若水等众多大臣反对捕蝗,主张修德驱蝗(参见《旧唐书•五行》)他们认为,人事缺失引起自然之气失去和谐引起虫灾,人事不仅不能消除蝗灾,反而更加破坏自然万物间的和谐,致使更多灾害发生。以后历代常用“德化”说规劝帝王、攻击政敌或检讨自己。飞蝗过境不为灾是官员有德的表现,《元史•泰定本纪》:“比郡县旱蝗,由臣等不能调燮,故灾异降戒。今当恐惧儆省,力行善政,亦冀陛下敬慎修德,悯恤生民。”欧阳修的《答朱寀捕蝗诗》说:“捕蝗之术世所非,欲究此语兴于谁。或云丰凶岁有数,天孽未可人力支。”把蝗灾与天数联系起来,神秘性更浓。反思“修德”说,其理论依据是天人同类、同构,可以相互感应。只要人事符合天意,合乎社会伦理道德,就可天人和谐。

通过灾异、人事的比附,实现以儒家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世人行为的目的。综上,顺气说主张合理安排农事,在顺应自然秩序中实现预防虫灾的功效,是从本上下功夫;祭祀既可通过平时祭祀神灵,使其不为灾,也可在虫灾发生时祀神,及时终止灾情继续;修德说也具有灾前预防、灾时终止的双重功效。祭祀与修德说,无论灾前、灾时都不主张捕杀害虫;顺气说则是在农作物、害虫习性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这种认识积极预防虫灾。面对虫灾,主张采取积极措施消除害虫。历代捕蝗行动都是这种认识在实践中的反映。

刘猛将军庙反映的害虫防治观念的变化

人们祭奉刘猛将军在于其驱蝗功能,乾隆《望江县志》载祝文曰:“神夙昭勇,略懋著灵威功殄螟蝗,惠周原隰,肃明禋而备物兆嘉贶于丰年,维兹谨以牲帛醴齐用,伸虔祭尚。”民国《怀宁县志》:“刘猛将军之祀遍天下,相传以为驱蝗之神。……蝗蝻特其余威之所震,又乌足为公异也。”猛将军御大灾捍大患、驱蝗保稼,因而列于祀典。刘猛将军庙祭祀反映了害虫防治观念的变化。刘猛将军庙祭祀与八蜡祭祀、修德驱蝗都属禳灾活动,但与后两者有所不同。八蜡之祭把昆虫当成虫神祭奉,通过祭祀祈求虫神不再为灾。修德说则认为虫灾是人事缺失上天发出的警示,是天谴。只有修德顺应天意、感动上天,才能不降灾害。二者都是通过讨好、敬畏神灵实现消弭虫灾的目的,体现了对害虫的“敬”。

刘猛将军作为害虫的对立面、灭虫英雄受到祭奉,以消灭害虫为目的,是从“治”上着手。人们不再祭奉虫神,而是祭祀专事驱蝗的刘猛将军,希望它及时显灵杀灭害虫、保稼保民。意味着向害虫宣战,象征着人类从此不再惧怕、敬畏蝗虫,而是进行力所能及的捕杀。刘猛将军庙祭祀所反映的害虫防治观念的变化源自对害虫认识的提高。人们在实践中发现各种昆虫和自然界其他事物一样,有其自身发生、发展的规律,只要具备适宜它们生存的条件,就会发生。

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并无神灵驱使。宋代陈旉从时、气的角度对事物发生之理作了论述,董煟的《救荒活民书》也从蝗虫的生活习性分析了最佳捕蝗时间、组织形式等。元代《农桑辑要》对桑树害虫的种类、扑打方法等作了详尽的论述。《种莳直说》突出利用耕耙技术防除虫灾,“耙功不到,……有悬死、虫咬、等诸病。”《元史•食货志》载,“每年十月,令州县正官一员,巡视境内,有虫蝗遗子之地,多方设法除之。”为了避免蝗虫遗卵次年化蝗为灾,敕令各地每年定期掘挖蝗卵以绝后患。

这些材料都证明了害虫发生的客观性及可治性。明清在此基础上有更大发展。徐光启认为水、旱、蝗是凶饥的三个原因,蝗灾危害重于水旱,但是,“惟蝗不然。先事修备,既事修救。人力苟尽,固可殄灭之无遗育。”蝗灾可凭人力防治。只要官府发动民众,有组织地协力捕蝗,蝗灾即可消除。因此,他说,“合众力共除之,然后易。”他对“蝗灾之时”、“蝗生之地”、“蝗生之缘”等进行了科学的论述,并从“昔人治蝗之法”、“今拟先事消弭之法”、“后事剪除之法”等方面,提出应对蝗灾的方法。最后列“备蝗杂法”5条,均系防治蝗灾的宝贵经验。徐氏总结说:“蝗虫之灾,不捕不止”,“夷狄盗贼比于蝗灾,总为民害,宁云修德可弭?”只有及时捕杀,才能消除蝗灾,否定了修德驱蝗的观念。

明清一些皇帝也反对蝗灾的唯心观念,认为必须破除,以确保捕蝗措施的切实执行。《九朝东华录》载康熙言:“或有草野愚民,云‘蝗虫不可伤害,宜听其自去’者。此等无知之言,切宜禁绝。捕蝗弭灾,全在人事。应差户部司官一员,前往直隶、山东巡抚,令申饬各州县官亲履陇亩,如某处有蝗,即率小民设法耨土覆压,勿致成灾。”乾隆三十五年谕令:“可见捕蝗并非人力难施之事。任封疆者,岂可徇州县官之诡氏之词,因循姑息,不亟亟为闾阎除大患乎!”可见明末清初,蝗灾可治而非天谴的观念成为许多人的共识,皇帝也不相信巫禳弭灾了。

蝗虫灾害治理篇2

1东亚飞蝗在运城的发生情况

近几年,经过综合治理和生态控蝗,东亚飞蝗为中等发生,局部为中等偏重发生,其发生和为害明显轻于全国其他蝗区。2013年东亚飞蝗总体为偏轻发生,芮城、万荣等地部分滩涂为中等发生,发生总面积2.7万hm2次,低于2012年的4.26万hm2次,达标面积5667hm2,明显低于2013年的2万hm2。共计防治1.6万hm2次,低于2013年的2.62万hm2次。2014年夏蝗发生面积为1.7万hm2次,化学防治1.66万hm2次,虫口密度较低,平均0.15~0.35头/m2,最高3头/m2。其发生程度和发生面积低于2013年;发生类型从2013年的群居型变为散居型;2014年蝗虫发生区域以草滩为主,未造成农田为害,是近年来发生为害最轻的一年。

2绿色防控开展情况

蝗灾与水灾、旱灾并称三大自然灾害。近年来,运城市坚持“狠治夏蝗、抑制秋蝗”的策略,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采取“四结合”,即重点挑治与大面积普治相结合,生态控制与化学防治相结合,专业队防治与群众防治相结合,国家投入与集体、个人投资相结合。尽管在飞蝗大发生出现高密度蝗群时,化学防治仍然是目前一种应急防治的重要手段,但是运城市以实施绿色防控技术为主,这样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安全、有效地控制住蝗虫的发生和为害[3]。

2.1生态控蝗黄河中下游河道自古以来冲淤变化剧烈,主流摆动频繁,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之说,属游荡性河道。近年来,黄河分别于2012年和2014年两次大的变换河道,均向运城境内倒岸,导致宜蝗面积从20世纪80年代的6.7万hm2锐减到4.3万hm2,加之5—6月份进入桃花汛期,东亚飞蝗主要蝗区过水面积超过2667hm2,水流量最大达到3671m3/s(立方米/秒),影响夏蝗的发生。在沿黄河的县、市大力开发和改造宜蝗区和常发区,把低畦盐碱地开发为渔塘,坝内定植果树,坝外种植小麦,大大恶化了蝗虫的滋生环境,有效地控制了蝗害。同时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或种植棉花等蝗虫不喜食作物,实行精耕细作,改善土壤质地,破坏蝗虫的发生环境,并保护和利用蝗虫天敌,最终达到控制蝗虫种群数量的目的。

2.2调整种植结构种植与蝗虫发生期错开的农作物,降低蝗虫基数,如靠近黄河外滩,大力推广种植小麦。一是小麦生育期可避开黄河汛期(7月上旬至8月上旬);二是小麦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开始收割,正是蝗虫出土和1~2龄蝗蝻盛期,收割和深翻土地等机械措施可消灭大量蝗蝻;三是小麦9月上中旬开始翻地、播种,正遇秋蝗产卵盛期,大量消灭了蝗卵,破坏了蝗虫的生态环境。由于前几年种植效益下降,近年来在黄河滩涂推广的芦笋、棉花等蝗虫非喜食作物面积大幅度减少,玉米、小麦等喜食作物增加,为运城市东亚飞蝗的发生提供了食源,增加了点片高密度发生概率。但是2014年在黄河滩地,新兴的生态观光农业迅速发展,如临猗角杯滩的莲藕种植,减少了蝗虫的生存地。万荣、河津等蝗虫发生地地势较低,改造成池塘养鱼,这样可以大大减少蝗虫的生存地,有利于蝗虫的防治。在黄泛区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增加植物的数量,减少适于蝗虫的产卵地,从而减少蝗虫基数。

2.3保护和利用当地蝗虫的天敌蝗虫的天敌很多,包括青蛙、鸟、真菌、病毒、捕食性的甲虫、寄生性的蜂类、寄生蝇类等。因此,保护和利用好当地蝗虫的天敌,对于控制蝗虫有重要作用。天敌可以消灭很大一部分蝗虫,可有效控制蝗灾的暴发。目前在运城地区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保护天敌:1)在蝗虫发生地为鸟筑巢,招引鸟类来落户,防治蝗虫。2)防止乱捕滥杀青蛙,保持自然界中青蛙的数量。3)在喷施化学农药时,避开天敌发生期或发生地点,并且尽量用选择性强的农药,也就是说这些农药只对蝗虫有杀伤作用,而对天敌无杀伤作用。

2.4利用生物农药防治在中、低密度蝗区,利用杀蝗绿僵菌、杀蝗白僵菌、蝗虫微孢子虫等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和昆虫信息素(如蝗虫聚集素)开展综合防治,保护蝗区生态环境。目前用于防治蝗虫的生物农药主要有白僵菌。白僵菌是一种病原真菌。蝗虫接触了该真菌后,真菌就可穿透蝗虫的皮肤(体壁),进入到蝗虫的体内繁殖,或是产生毒素,或是菌丝长满蝗虫体内,使蝗虫死亡。近年来,运城市积极探寻东亚飞蝗生物防治的方法,于2012年6月和7月分别在韩阳滩和伍姓滩进行了白僵菌防治蝗虫的药效试验,效果明显,有效抑制了东亚飞蝗的发生。2012—2014年,永济市连续3年对东亚飞蝗进行了生物防治。对韩阳、蒲州等泛蝗区和开张、城东等伍姓湖内涝蝗区,进行了重点挑治,每年挑治面积上万亩次;2014年重点对2011年发生较重的常旗营村和韩家庄滩进行了补治,补治面积1800hm2次。

蝗虫灾害治理篇3

关键词:草原生物灾害;防控

为探索肃南县草原虫害防治新技术新方法,使草原虫害防治向防效与环保并重的“绿色植保”目标迈进,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肃南县进行草原虫害生物防治试验示范,逐年加大草原蝗虫生物防治比例。2009年以来以草原虫害生物防治示范县为契机,在草原虫害生物防治试验示范的基础上,逐年过大推广范围。

1肃南县基本概况

肃南县是一个典型的草原畜牧业县,地处河西走廊南部,祁连山中段北坡。海拔1327―5564米,相对高差4327米。年平均气温4℃,年降水量60―600毫米,蒸发量为250―2900毫米。年平均无霜期127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665小时。全县总土地面积3583.05万亩,基本草原面积2677.5万亩。根据《肃南县牧业区划报告》将草原分为低湿地草甸类、平原荒漠类、山地荒漠类、山地草原化荒漠类、山地荒漠草原类、山地草原类、高寒草原类、山地草甸草原类、山地草甸类、高山沼泽草甸类和高山草甸类11个草地类和83个型。有天然植物702种,其中饲用植物378种,总储草量18亿公斤,理论载畜量121万个羊单位。

2草地蝗虫发生及危害

肃南县是甘肃省草原蝗虫危害严重区域之一。该县地域辽阔、草原类型多、蝗虫种群分布及发生期、发生量有很大的差异。近年来,因气温升高,气候变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加之防治经费缺乏,每年防治面积小等原因,蝗虫种群、数量增加,虫害呈现出“五年二次灾、年年有小灾”的发生规律,严重制约着我县草地畜牧业经济的健康发展。据监测,该县每年草原蝗虫危害面积300~400万亩左右,严重危害面积250万亩左右,虫口密度26~240头/m2,最高点达308头/,牧草损失率达50~80%。虫害主要是直翅目的蝗虫。优势种为:山地荒漠草场以短鼻蝗、雏蝗、痂蝗、星翅蝗为主。

3开展的主要工作

3.1开展草原虫害生物防治,保护草地生态环境近年来,按照国家农业部和省、市业务部门的要求,我县根据草原虫害发生的实际情况,按照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的总体要求,完成草原虫害生物防治196万亩,其中:应用生物药品防治草原蝗虫129万亩,牧鸡治蝗67万亩,灭效率分别达到88%和90%。挽回牧草损失3870万公斤,直接经济效益1548万元。

3.2进行药物筛选试验,提高虫害防治效果为搞好药物轮换使用,丰富草原虫害防治方法,创新、突破防治手段,努力提升草原虫害治理水平,在康乐乡上游村、大河乡水关村建立了药物试验示范区,进行草原虫害防治药物防效试验。通过试验,掌握了参试药品使用技术和防治效果。

3.3积极开展技术研究与试验示范,为草原虫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为探索草原虫害防治由单一追求防效向防效与环保并重的“绿色植保”新途径,与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协作开展了以蝗虫种类的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研究、天敌对蝗虫的控制作用研究、季节性牧鸡灭蝗技术、无公害综合治理技术研究,总结出了一套以保护自然控制能力为基础,提出无公害防治技术操作规程,并进行应用示范和推广。

4治理对策

我县草原虫害生物防治遵循“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的理念,贯彻“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加强监测,集中连片,生物治理,注重效益”的原则,努力提升草原虫害治理水平。

4.1强化组织领导一是成立了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县农牧委、草原站、各乡镇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示范县建设中的组织协调;二是成立由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技术指导小组,具体对防治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技术指导。

4.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参与意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宣传材料等多种宣传媒介和宣传工具大力宣传草原虫害生物防治的重要性,提高广大干部和农牧民群众生物防治虫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营造有利于草原虫害生物防治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

4.3严格值班制度和报告制度,为上级部门决策提供依据

4.4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横向联合为提高示范县建设项目的科技含量,与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签订了《肃南县草原蝗虫综合治理技术研究协议书》。开展肃南县草原蝗虫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主要内容为蝗虫种类的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研究、天敌对蝗虫的控制作用研究、季节性牧鸡治蝗技术、无公害综合治理技术研究,总结出一套以保护自然控制能力为基础,提出无公害防治技术操作规程,并进行应用示范和推广。

蝗虫灾害治理篇4

徐光启是研究者比较关注的一个对象。他的荒政思想已有一些研究,但多是附于其它内容而有所论及,缺少专篇的论述。如谢仲华的《论徐光启及其》(《农史研究》第二辑1982年3月)、李长年的《徐光启的农政思想》(《中国农史》1983年第3期)郭文韬的《试论徐光启在农学上的贡献》(《中国农史》1983年第3期)等,本文试图依据他的代表作《农政全书》来全面地分析一下他的荒政思想。

他的巨著《农政全书》比较完整地保存了他的荒政思想。《农政全书》从始至终都贯穿着防灾、救灾精神,灾害的阴影始终徘徊在它的周围。因为中国传统农业的最大的敌人,永恒的敌人就是各种各样的灾害。徐光启所处的时代尤为如此,“由于政治腐败,宗禄倍增,农业衰微,抗灾救荒成了当务之急。”(3)因此,他在《农政全书》中用全书三分之一的篇幅论述了备荒救灾的问题,共计十八篇,二十五万多字,由此可见他对荒政的重视。

徐光启是作为一个重农主义者来讨论荒政的。《农政全书》是一部以“富国必以本业”为指导思想的著名农书。他“至于农事,尤所用心。盖以为生民率言之源,国家富强之本。故尝躬执耒耜之器,亲尝草木之味,随时采集,兼之访问,缀而成书。”(4)徐光启认为农业是荒政的根本,是荒政的一切。因此,他在《农政全书》中详细地介绍了农业的重要性以及农业的田制、水利、施肥、植树、农器等农业的全部内容。还全文转载了冯应京的《国朝重农考》热情地赞扬了明太祖等皇帝关心农业,重视农业的政策和措施。

一、“预弭为上”

徐光启十分强调统治者尤其是最高统治者皇帝在荒政中的责任。他引用《淮南子》的话:“是故人君上因天时,下尽地利,中用人力。是以群生逐长,五谷繁殖。教民养育六畜,以时种树,务修田畴,滋树桑麻,肥硗高下,各因其宜。丘陵阪险,不生五谷者,以树竹木。春伐枯槁,夏取果枕,秋蓄蔬食,冬伐薪蒸,以为民资。是故生无乏用,死无转尸。”(5)皇帝有增加农民的财富,增强农民的抗灾能力的责任。徐光启主张政府不能向农民征收过高的赋税。他借《谷梁传》之言:“古者税十一,丰年补助,不外求而上下解足也。虽累凶年,民弗病也。一年不艾,而百姓饥,君子非之”。(6)可见,徐光启是主张藏富于民的,反对统治者对农民的过分掠夺。农民的财富多,抗灾的能力也就会相应地增强。

要增加农民的财富,统治者还要给人民一个获取财富的充分的空间。他引荀子的话说:“田野县鄙者,财之本也。垣、窖、仓廪者,财之末也。百姓时和,事业得叙者,货之源也。府库者,货之流也。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7)他还引晁错之言:“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馁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8)他主张整个社会生产是畅通的,统治者不要为社会生产设置障碍,士、农、工、商各从其业,社会的财富自然也就会得到增加。这是比单纯的重视积蓄更为积极的做法。在以上两个条件具备后,徐光启为百姓获取财富提供了几个自己的方法。如通过种植树木可以致富,可以备荒。

徐光启用了不小的篇幅讨论了种植树木的好处,畅谈树木是致富救灾的一大途径。他说:“古人所谓‘木奴千,无凶年’,非虚语也。”(9)他收集了许多其它人的著作,总结了树木救灾之功用。栗可以救灾。“《本草》所谓‘栗厚肠胃,补肾气,令人耐饥,’殆非虚语。”(10)柿可以救灾。“《荒政要览》日:‘三月间,秧黑枣,备接柿树。……凡陡坡地内,各密栽成行,柿成。做饼以佐民食。’”(11)什么树木都可以备灾。“《务本直言》云:‘古人云:木奴千,无凶年。木奴者,一切树木皆是也:自生自长,不费衣食,不忧水旱;其果木材植等物,可以自用;有余,又可以易换诸物。若能多广栽种,不惟无凶年之患,抑亦有久违之利焉。’”(12)徐光启本人也切实实践了他的这种主张,张溥说他:“公为诸生时,有田数弓,茀不治。稍施疏凿功,植柳其地,岁获薪烧,利反倍于租人。”(13)

在田制上他也有备荒的考虑。如介绍柜田,他引用王祯的《农桑诀·田制篇》的话:“浅浸处,宜种黄穋稻,如水过,泽草自生,糁稗可收。高涸处,亦宜陆种诸物,皆可济饥。此救水荒之上法”(14)

二、“有备为中”

徐光启十分重视为备荒而准备积蓄。他说:“管子所谓‘措国于不倾之地’修备是也。”(15)他在《除蝗疏》中也说:“国家不务蓄积,不备凶饥,人事之失也。”(16)

他还引用杨溥之言,叙述了明初洪武年间的积蓄管理。“我太祖高皇帝,惓惓以生民无为心。凡有预设备荒定制。洪武年间,每县于四境设立仓场,出官钞籴谷,储贮其中。又于近仓之处,佥点大户看守,以备荒年赈贷。官籍其数,敛散皆有定规。”(17)徐光启对洪武时期的积蓄情况充满了褒扬。明太祖时的仓政是比较完善而有作用的。每县设立四座仓库,储存粮食以备荒年,仓库由当地大户负责。管理和发放都有明确的规定。

他以一个科学家的职业习惯,也注意到了储存粮食的仓库的建造。他引张朝瑞之言,详细地介绍了粮仓的选址、规模等。他也十分注意仓廪在发放过程中的弊病。他引何景明的话说道:“夫发仓廪,本以利民,而其弊反甚:仓舍一启,豪强骈集;里胥乡老,匿贫佑富。公家之积,只以饱市井游食之徒;而野处之民,曾不得见糠秕。”(18)这种弊病使得徐光启更加注意于百姓自身防灾能力的提高。徐光启的荒政思想中洋溢着积极备荒的精神。对于统治者来说,他希望统治者能提供一个人民能够充分获取财富的生存环境;对于人民来说,他是希望人民能够采取多种途径增加自己的财富,防御灾荒。更引人注目的是他在《农政全书》中提供了许多具体的备荒方法,这是其荒政思想的突出特色。这也是他的灾后救助的主要内容。

三、灾后救助

(一)防御、消除蝗灾。徐光启认为造成饥荒的灾害有三:水灾、旱灾和蝗灾。其中,蝗灾为害最大。他在《除蝗疏》中说:“凶饥之因有三:曰水,曰旱,曰蝗。地有高卑,雨泽有偏被。水旱为灾,尚多倖免之处;惟旱极而蝗,数千里间草木皆尽,或牛马毛幡帜皆尽,其害尤惨,过于水旱也。”(19)因而他对于蝗灾高度重视,他不仅总结了前人对于蝗灾的研究,而且他自己也做了相当深入的研究,论述了蝗灾的特点、蝗虫的生活习性等问题。在这种研究的基础上,他提出了一整套对付蝗灾的方法。

首先,他认为,蝗灾不同于水灾、旱灾。水灾、旱灾的自然性强,人力的作用有限。但对于蝗灾而言,人力就可以发挥很强的作用,如果人的作用发挥合理、恰当,则可以完全消灭蝗灾。“水早二灾……此殆由天之所设。惟蝗不然,先事修备,既事修救。人力苟尽,固可殄灭之无遗育。……必藉国家之功令,必须百郡邑之协心,必赖千万人之同力。一身一家,无戮力自免之理。”(20)徐光启认为消除蝗灾政府应该充分发挥作用,发动并组织好人力进行扑打。

其次,他总结出了蝗虫发生的时间和孳生地。他分析了历代文献关于蝗灾发生的记载,总结出了蝗灾的多发期是夏秋之间。他说:“是最盛于夏秋之间,与百谷长养成熟之时,正相值也,故为害最广。”(21)实际上也是如此。他提出蝗虫的孳生地是有时干涸有时有水的地方。“涸泽者,蝗之原本也。”(22)

最后,他提出了具体的除蝗方法。主张根据蝗虫不同的生长阶段,采取不同的措施。

1、消除蝗虫产卵之地。把河塘边的水草割下,然后把水草晒干当作燃料烧掉。由地方官负责监督水草的消除,一定要把水草消除干净,不给蝗虫留下产卵的机会。

2、虫卵形成时。一旦发现地上有成行的松土,则马上报告官府,由官府立即组织人力进行处理。“居民见土脉坟起,即报官,集众扑灭。”(23)

3、虫卵变成幼虫时。进行挖沟扑打。“预先挖沟,以供埋蝻,前人扑打,每五十人中,有一人在后敲锣。蚋闻锣声则跳,至沟则打、埋。各村均是。”(24)

4、成虫时。官府出面或用粟或用钱按一定的价格购买蝗虫。用物质激励百姓尽力扑打蝗虫。这样既消灭了蝗虫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购买的价格一斤重的蝗虫可以换得一斤重的粟。而且,收购蝗虫的人要紧随农民,不能让农民到很远的地方去兑换。

5、消除成虫后的措施。成虫消除后,主要遗留的问题就是消除成虫产下的虫卵。徐光启仔细分析了蝗虫产卵的地方、情况以及虫卵的发育。提出在冬季调动人力搜索虫卵。

对于灭蝗,徐光启很注意人力的组织,强调官民的配合。他说:“臣故谓主持在各抚按,勤事在各郡邑,尽力在各郡邑之民。”(25)并且,他还对北方消除蝗灾缺少人力表示了忧虑。徐光启不仅提出了具体的灭蝗方法,而且还提供了其它许多对付蝗灾的方法。1、他引用王祯《农书》的方法说:“蝗不食芋、桑与水中菱茨。或盲不食绿豆、豌豆、豇豆、大麻、茼麻、芝麻、薯蓣。凡此种种,农家宜兼种,以备不虞。”(26)也就是说。要农民种一些芋、桑、菱茨等蝗虫不吃的作物,以备不测。2、种植成行的树木,或在田中用长竿挂上颜色鲜艳的衣裙、布条吓唬蝗虫,或用枪炮声吓跑蝗虫。3、用草灰、石灰等筛成细末撒在庄稼上,蝗虫就不会再吃这些庄稼。4、抓好秋耕。认为秋耕可以使蝗虫的幼虫深埋于土中,这样也可以杀死幼虫。

(二)徐光启还认真搜集了几个使人长期不知道饥饿的方法以渡过饥荒。一个方法就是辟谷法。这个方法是由晋惠帝时的黄门侍郎刘景先从太白山的一个隐士那里得到的。“大豆五斗。净淘洗,蒸三遍,去皮。又用大麻子三斗,浸一宿。沥出蒸三遍,令口开。右件二味。豆黄捣为末,麻仁亦细捣,渐下黄豆同捣令匀。作团子如拳大,入甑内蒸。从初更进火,蒸至夜半子时住火,直至寅时出甑。午时晒干,捣为末,干服之,以饱为度,不得食一切物。”(27)如果服用它,可以做到吃极少的东西而保持长期的不饿。服第一次后,可以七天不吃东西;服第二次后,可以四十九天不吃东西;吃第三次后,可以一百天不吃东西;服第四次后,可以二千四百天不吃东西;若再服则可以永远不用吃东西而不感到饥饿。男女老幼都可食用。而且还能使人身强体壮,脸色红润,永不憔悴。渴了就喝大麻子汤。饥荒过后,再吃东西时,“用葵子三合许,为末煎冷服。取下其药如金色,任吃诸物,并无所损。”(28)另外,他还介绍了传写方、辟难歇食方、服仓术方等避免饥饿的方法。徐光启介绍这些方法,他的想法是好的,但其实际效果是值得怀疑的。人的新陈代谢时刻在进行,没有足够的能量,人的生命就不能得到保证,人怎会有永远不饥饿之理?徐光启作为一个科学家犯了这样的一个错误。不能完全说明他的粗心,反映出的是他一心为了灾民的赤诚。

(三)他全录明周定王朱[木+肃]的《救荒本草》和王磐的《野菜谱》以解决饥荒时期的食物问题,这对于饥民更有实际的意义。《救荒本草》的作者朱辅“以国土夷旷,庶草蕃庑,考敷其可佐饥馑者四百余种.绘图疏之,名《救荒本草》。”(《明史·朱辅传》。《救荒本草》是“以救荒为目的研究救荒植物性状的一本专书。”(29)这部书共收录了414种草木野菜,基本上是开封周围的中原地区的植物。这是因为,朱捕的封地是开封。《救荒本草》“有图有说,图以肖其形,说以著其用。首言产生之壤,同异之名;次言寒热之性,甘苦之味;终言淘浸烹煮蒸晒调和之法。”(30),引李濂《救荒本草》序)对所录植物的各个部分以及它们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都有详细的记载,这样,受灾饥民就可以按照此书所载寻找合适的植物,渡过饥荒。应该说,这本书对于救灾大有裨益的。徐光启全文抄录,充分表明了他对灾荒中饥民生存的重视。对于《救荒本草》他做了仔细的考释,并亲尝过多种所载草木。如:马兰头、竹节菜、独扫苗等。对有些种类,他还特别指出了它们的食用价值,深化了对这些种类的认识,如对于百合,他说道:“尝过。根本嘉蔬,不必救荒。”(31)王磐的《野菜谱》和《救荒本草》同样也是一部救灾著作。王磐在《野菜谱》的序言中说:“饥馑之年,尧汤所不能免,惟在有以济耳。正德间,江淮迭经水旱,饥民枕藉道路。有司虽有赈发,不能遍济。率皆摘野菜以充食,赖之活者甚众。但其间形类相似,美恶不同,误食或至伤生。此

转贴于注释:

(1)(2)(4)明·徐光启撰,石声汉校注,《农政全书校注·凡例》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3)《农史研究》(第二辑)农业出版社,1982年版,第145页.

(5)《农政全书校注》卷l《农本·诸家杂论上》。

(6)(7)(8)(15)(]7)(18)《农政全书校注》卷43《荒政·备荒总论》。

(9)《农政全书校注》卷25《树艺·谷部上》。

(10)(11)《农政全书校注》卷29《树部·果部上》。

(12)《农政全书校注》卷37《种植·种法》。

(13)《农政全书校注·张溥序》。

(14)《农政全书校注》卷5《田制》。

(16)(19)(20)(21)(22)(23)(24)(25)(26)(27)(28)《农政全书校注》卷44。《荒政·备荒考中》。

(29)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中国农学史》下册,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23页。

蝗虫灾害治理篇5

在草原蝗灾的治理中,目前最主要的防治手段是化学防治。这种防治方法虽然具有快速、高效、使用方便等优点,但是随着化学农药品种及数量的增加以及无限制地使用农药,已导致一系列难以解决的问题,如蝗虫抗药性、蝗虫天敌被杀、生态平衡破坏、产生残毒等等[1]。为此,广大科研人员和草原工作者在长期的生产和科研实践中,经过探索和试验总结出了用生物技术防治草原蝗虫的方法,并日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尤其是近些年来,国家开始大力支持生物灭蝗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草地牧鸡灭蝗是一项环境友好型的生物灭蝗新技术,它利用鸡与蝗虫之间具有食物链关系的原理,把鸡群投放发生虫害的草地上放牧,通过鸡取食蝗虫来有效控制蝗虫种群数量,使之保持在一定的种群密度之下,从而达到保护草地资源的目的[2]。赤峰市顺应时展潮流和灭蝗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开始推广牧鸡灭蝗技术,配合机械喷雾防治,很好地完成了当年草原虫害防治任务,不仅有效遏制了蝗灾的危害和蔓延,而且也取得了较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当然,在推广和应用牧鸡灭蝗技术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本文就赤峰市牧鸡治蝗工作开展现状、取得的成绩及存在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总结,并提出了几点建议,以做好以后的牧鸡灭蝗工作。1赤峰牧鸡治蝗工作开展现状近几年,我国科研人员在内蒙古、青海、新疆等地先后成功开展了利用牧鸡防治草原蝗虫试验,并取得显著经济和生态效益[1,3,4,5]。为此,2010年赤峰市首次在克旗进行了牧鸡灭蝗试验,在达里苏木发生蝗虫危害草场放养1000只珍珠鸡进行灭蝗试验,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此次放养的珍珠鸡具有活动灵活、抗病力强、易饲养的优点,且以草原蝗虫为主食。2011年,按照农业部全国畜牧总站对草原植保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十二五”期间草原保护工作要减少化学药品的使用,不断增加生物防治面积,扩大生物防治比例,以促进生态、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赤峰市开始加大牧鸡灭蝗工作推广力度,全市共引进了2.9万只珍珠鸡,分别在北部克旗、阿旗、右旗、左旗、喀旗和松山区等六个旗县区开展了牧鸡治蝗推广工作,当年共计完成草原牧鸡灭蝗面积27.02万亩,取得了较好的防控效果。2主要做法和技术措施2.1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为确保牧鸡灭蝗工作的顺利开展,赤峰市草原站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与相关旗县、放养牧户就牧鸡、孵化、育雏、驯化、放养、防疫等相关事宜和注意事项进行了沟通和协商,同时与各牧鸡放养户签订了管理合同,明确了责任,从而保证了牧鸡灭蝗工作的顺利进行。简要工作流程为:由市草原站统一订购珍珠鸡,经短暂驯养后,发送给旗县草原业务部门,再由旗县区草原站根据虫害发生分布情况,选择虫害发生区内的农牧户,按户数分配牧鸡,让符合一定条件的农牧户进行饲养和放养治蝗。2.2加强治蝗期间的饲养管理首先,要做好牧前各项准备工作。2011年赤峰市所投放的2.9万只珍珠鸡为市草原站统一订购的为20日龄的雏鸡,在当年6月下旬左右分别运送到虫害发生严重旗县的有关乡镇苏木的农牧户手中。同时,为了确保牧鸡成活率,要求牧鸡放养户根据鸡的饲养量准备鸡笼,水槽、遮阴网等相应饲养设备物品;其次,适时开展牧鸡放养治蝗。在当年6月下旬,蝗虫大面积出土孵化后,进入快速生长的爆食期,待雏鸡35日龄后,开始到草地放牧,直至9月中旬结束,大体放牧80天左右。选择放牧的虫害草场平均密度要在每平方米10~30头左右,无噪音,附近一般要有水源,并保证草场面积至少在500亩以上,以保证采食量。鸡群大小按草场面积和虫害发生程度及蝗虫数量来确定,一般每群鸡为500~1000只,需要1~2个牧工进行放养管护。2.3因地制宜,选择适合的放牧方法赤峰市开展草地放养牧鸡灭蝗,通常采用以下两种放牧方法:一是将鸡棚舍固定,以棚舍为中心,依次向周围扩散觅食,由于多数灭蝗牧鸡种群大,不利于随时迁移,故大多数牧鸡采用该种方式。二是棚舍不固定,采用游牧的方式,每天随鸡取食过的草地向前移动。两种方法牧鸡的时间基本相同,每天早晨5~6时,鸡给水后放牧,到10时左右天气变热时将鸡群赶回,饮水后休息,下午4时后再给水放牧,直到天黑前7时左右,召回鸡群给水、补料,进棚舍过夜。雨天不出牧,正常给水、给料;放牧时应精心看护,以免鸡群走散或遭天敌(野狸、黄鼠狼等)袭击,放牧人员要固定,以便于管理鸡群。3牧鸡治蝗效益初步分析利用牧鸡灭蝗,可以弥补机械灭蝗对地形地势的局限性限制,对不断出土的蝗虫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即可以灭虫,且无农药残毒,减少了草牧场污染,又可以给草原增加有机肥料,提供绿色鸡肉食品,在保护草原的同时也给广大的农牧民又增加了一项收入,起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作用。赤峰市草原站将统一订购的雏鸡以500、1000只为单位分别投放给蝗虫危害严重的旗县有关乡镇苏木的牧户。根据有关测算,一只牧鸡在近三个月的防治期内可防治约10亩草原,且防控效果较好。据有关灭蝗效果调查,牧鸡放养区域内的虫口密度由投放前的20~35头/平方米,下降到每平方米5~10头左右,有效遏制了蝗虫灾害,生态效益显著。另外,牧鸡灭蝗具有防治成本低,经济效益高等特点。根据旗县区测算统计,一只牧鸡前后总的成本价约在40元左右,到防治期结束,根据现在的市场价位,每只牧鸡售价为50~60元,这样每个放养牧鸡的农牧户纯收入可达到0.5~1万元,可见其经济效益也十分可观。4存在的问题4.1牧鸡死亡率较高由于农牧户缺乏足够的放养管理经验及相关知识,加之看护时疏忽大意,饲养管理不善,放养后期珍珠鸡死亡和丢失现象增多,导致珍珠鸡损失率在20~30%以上。4.2部分牧鸡进场时间偏晚#p#分页标题#e#由于2011年是第一年大面积开展牧鸡灭蝗工作,对于有些方面工作认识存在一些偏颇和不足,加之当年蝗虫孵化出土时间偏早以及牧鸡孵化场未能按期提供鸡雏,导致部分牧鸡点进场时间晚,致使一些牧鸡未能及时进行驯化,就匆忙上阵,直接影响到防治效果。4.3宣传工作不到位,牧鸡销售渠道不畅灭蝗后的牧鸡作为纯天然无污染畜产品,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价格应该远高于其他鸡,但由于草原牧鸡的宣传报道力度不够,消费者对牧鸡的市场认知度较低,与本地肉制品企业、酒店饭店等缺乏有效沟通和合作,导致销售渠道狭窄,存在珍珠鸡滞销等现象,直接影响到明年牧鸡工作的开展。4.4管理粗放,对防疫工作不重视受到农牧户自身条件、文化知识、资金等方面的限制和制约,存在饲养管理不科学,放养时间不固定、放养管理粗放等现象,部分牧户对牧鸡认识不足,还停留在农村家庭养鸡的传统落后观念上。加之农牧户配套基础设置建设严重不足,棚舍不是过于简易简陋,就是没有遮阴、饮水、喂料等饲养设备,更缺乏方便拉走的移动棚舍,从而影响了牧鸡灭蝗的整体效果。还有就是对防疫工作不够重视,导致一旦出现疫病,不能做到有效控制,而遭受较大的损失。5几点建议5.1切实帮助解决好牧鸡的销售问题研究探索为牧鸡放养牧户和企业之间搭建一个联系的桥梁,以切实解决好牧鸡的回收和销售问题。为此,我们要继续加大对灭蝗牧鸡的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农牧民饲养珍珠鸡,走“农户+企业”产业化模式,并在牧鸡产品的销售、深加工、创建特色品牌上做文章,逐步把珍珠鸡灭蝗培育成一种带动牧区经济发展和牧民增收的产业。5.2加强对牧鸡蝗虫捕食能力及宜牧期的定量研究由于牧鸡对不同种类蝗虫的捕食能力有一定差异,且不同日龄个体的日捕食蝗虫量也不一样,这些都需要在以后的推广工作中加以定量研究。另外,选择好适宜的牧鸡灭蝗时间,对防治效果影响很大,这就要求我们虫情的预测、预报必须准确、及时。鉴于我市虫情盛发期一般在7、8月份,所以,牧鸡灭蝗应从6月份蝗虫未羽化时开始放牧,鸡群的驯养工作应在5月份前完成,育雏不晚于当年4月份。5.3一定要因地制宜,不能过于盲目推广珍珠鸡灭蝗具有很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但是,牧鸡治蝗对地理条件有一定的选择性,因此,牧鸡灭蝗工作一定要因地制宜、不能盲目扩大和跟风。考虑牧区地广人稀,劳动力缺少,草场面积大不宜管理,加上牧民缺乏养鸡传统经验,建议以农区和半农半牧区开展牧鸡灭蝗为主,有条件的牧区可以适量放养。另外,牧鸡灭蝗的防治速度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当蝗虫大面积、高密度暴发时,应采取速度快、效益高的化学防治措施。5.4要加强相关培训工作,分清草原“养”鸡和“牧”鸡的区别考虑到大多牧户缺乏系统的牧鸡放养管理技术知识,应每年定期对参与牧鸡灭蝗的农牧户进行相关技术培训,以提高他们的放养管理水平,减少死亡率,提高育成率,以取得更大的效益。还有一点就是一定要避免进入野外养鸡的思想认识误区,要分清“养”鸡和“牧”鸡的区别,我们进行牧鸡灭蝗的出发点和初衷是进行草原虫害防治,保护草原生态环境,而不是野外饲养家禽及追求经济利润,如果忽略了虫害防治这个前提,那么草原放养牧鸡就失去了最初的意义。

蝗虫灾害治理篇6

关键词:意大利蝗;maxent模型;气候变化;RCps;气候情景;地理信息系统;预测

全球环境变化特别是气候变化已成为国内外最受关注的热点问题[1]。2014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5次评估报告(aR5)指出:1951-2010年间,温室气体造成的全球平均地表增温在0.5~1.3℃之间;与1986-2005年相比,预计2016-2035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将升高0.3~0.7℃,2081-2100年将升高0.3~4.8℃[2]。1951-2008年新疆南疆地区气候呈较明显的变暖变湿趋势[3]。而北疆在1960-2011年气温以0.35℃/10年的速度显著增加;冬季和秋季降水引起年均降水量的显著增加,空间上阿尔泰山南坡和天山北坡显著增加,准噶尔盆地西部未发现增加[4]。目前,预测气候变化对物种的分布范围及格局的影响已成为生物地理学和全球变化生物学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领域[56]。而气候变化已成为病虫害发生的主要驱动力之一[78]。近年来,在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病虫害呈发生面积逐年增长、暴发种类逐年增加、灾害损失逐年扩大的趋势,而未来气候持续变暖将导致这种情况进一步加重[9]。意大利蝗犆犪犾犾犻狆狋犪犿狌狊犻狋犪犾犻犮狌狊(L.)属直翅目orthoptera,蝗总科acridoidea,斑腿蝗科Catantopidae,星翅蝗属犆犪犾犾犻狆狋犪犿狌狊audinetServille。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新疆北部海拔800~2300m的荒漠、半荒漠草地[10]。作为新疆草原主要优势蝗虫之一,每年给新疆畜牧业经济带来严重损失[1112]。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意大利蝗新疆适生区近53年气候总体呈暖湿趋势,气候格局的显著变化,会导致蝗虫地理分布格局及灾变规律的重大改变[12]。那么未来气候变化下意大利蝗在新疆潜在适生区分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其适生区形成的主要环境气候因子是否会改变?基于此科学问题,本研究采用新疆实地调查的意大利蝗GpS数据,运用maxent模型和arcGiS软件,预测了当前气候条件(1950-2000年)和BCC_CSm1.1(BeijingClimateCenter_ClimateSystemmodelversion1.1)未来气候模式下RCp2.6、RCp4.5和RCp8.5三种气候情景在2021-2040年(2030s)、2041-2060年(2050s)和2061-2080年(2070s)意大利蝗新疆潜在适生区分布,分析了影响意大利蝗潜在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尝试完善意大利蝗在新疆发生的灾变理论,以期为其重点适生区域及蔓延趋势进行针对性防控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意大利蝗分布数据和地图数据2014-2015年新疆畜牧厅治蝗灭鼠指挥部对各地州意大利蝗发生点进行野外GpS采样,收集到的990个分布点按最大熵软件要求进行存储,按照物种名、经度、纬度的格式保存为.csv文件。中国矢量地图比例尺为1∶400万,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http:∥nfgis.nsdi.gov.cn/)下载,用arcGiS10.0裁剪出新疆矢量边界。

1.2生物气候数据在worldClim(http:∥www.worldclim.org/)下载的当前气候(1950-2000)生物气候数据和降水数据;未来生物气候数据在CCaF(ClimateChange,agricultureandFoodSecurity)网站http:∥www.ccafsclimate.org中下载,空间分辨率都为30seconds(表1)。ipCCaR5采用了4个典型浓度路径(representativeconcentrationpathways,RCps)排放情景,这些情景以相对于1750年的2100年近似总辐射强迫来表示。本研究采用RCp2.6、RCp4.5和RCp8.5情景进行未来预测。在RCp2.6情景下辐射强迫值为2.6w/m2,是极低强迫水平的减缓情景;在RCp4.5情景下为4.5w/m2,是中等稳定化情景;在RCp8.5情景下是8.5w/m2,为温室气体排放非常高的情景。对RCp2.6情景,辐射强迫先达到峰值,然后下降;对RCp4.5情景,辐射强迫在2100年前达到了稳定;对于RCp8.5情景,到2100年辐射强迫还没有达到峰值。RCps情景进一步考虑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各种策略对未来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更科学地描述了未来气候变化预估结果[13]。

1.3软件与方法maxent软件下载于网站http:∥www.cs.princeton.edu/,arcGiS10.0软件由美国eSRi公司开发。将意大利蝗的分布数据和生物气候数据导入maxent模型中,选择75%的分布点作为训练样本,25%的分布点作为验证样本。选取刀切法(Jackknife)分析各环境变量对潜在分布影响的重要性。运用刀切法(Jackknife)检测生物气候变量对于分布增益的贡献,即单独用每一变量建立模型(深蓝色条带),然后环境变量被轮流逐一剔除,并用剩余的变量参与运算模型(浅蓝色条带),同时还会生成一个所有变量都参与运行的结果(红色条带),以确定各变量对预测模型的重要性[14]。分布结果取运行10次的平均值以减小maxent模型运行时的误差。maxent模型运算出新疆意大利蝗分布区,通过arcGiS10.0中Spatialanalyst模块的Reclassify对意大利蝗各等级的潜在分布区进行重新赋值,将研究区意大利蝗的生境分为5个等级,分别为非适生区(0,0.06]、边缘适生区(0.06,0.16]、低度适生区(0.16,0.29]、中度适生区(0.29,0.40]和高度适生区(0.40,1.00]。

1.4精度验证在建立模型过程中,通过Jackknife中的aUC评价指标对模型的效果和各个环境特征变量的重要性进行检测,来验证模型的准确度[15]。aUC为模型自带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operator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的面积(areaundercurve,aUC),不同的值代表不同的重要性级别:0.5~0.6,不及格(fail);0.6~0.7,较差(poor);0.7~0.8,一般(fair);0.8~0.9,良好(good);0.9~1.0,优秀(excellent)[1617]。

2结果与分析

2.1犕犪狓犈狀狋模型预测结果检验当前和未来不同气候模式下19个生物气候变量的10次maxent模型运行的RoC曲线检验结果:训练集(trainingdata)aUC的10次均值都在0.926~0.927间波动,验证集(testdata)aUC值在0.903~0.927间波动,表明预测结果都为优秀水平。

2.2当前气候模式和未来气候情景下意大利蝗在新疆潜在分布区预测将maxent模型运行的结果导入arcGiS中,执行重分类,并利用空间分析叠加显示模块,得出当前气候情景和未来气候情景下意大利蝗在新疆的空间分布图(图1、2)。从图1和图2可看出:空间分布上,未来(2030s、2050s、2070s)不同气候情景(RCp2.6、RCp4.5、RCp8.5)下意大利蝗的分布格局与当前气候条件下相比基本保持不变。即意大利蝗适生区主要在北疆地区及天山一带,其中高度适生区和中度适生区主要分布在:伊犁州、博州中部,塔城地区的西北部,阿勒泰地区的西北部和东南部,昌吉州南部,乌鲁木齐的达坂城区和乌鲁木齐县,哈密地区中部,吐鲁番地区和阿克苏地区北部。低度和边缘适生区主要集中在阿勒泰地区中部和昌吉州北部,以及南疆克州中部和东北部。空间分布变化上,在天山和阿尔泰山地区,未来意大利蝗中、高度适生区范围将向更高海拔区域蔓延,在北疆阿勒泰地区高度适生区明显增加(图1、2)。arcGiS空间分析统计各气候情景下意大利蝗的各级适宜生境占新疆总面积比例(表2)。根据预测结果(与当前条件相比):RCp2.6、RCp4.5和RCp8.5三种气候情景下到2030s(2021-2040年),新疆意大利蝗适宜生境将分别增加2.23%、1.54%和2.20%,到2050s(2041-2060年),三种气候情景下分别增加2.89%、1.87%和5.30%,至2070s(2061-2080年),分别增加6.53%、1.79%和3.98%。高度适生区增加的比重更高:较1950-2000年(current),在RCp2.6情景下意大利蝗新疆高度适生区面积比重在2030s、2050s、2070s分别增加3.74%、4.08%、7.66%;在RCp8.5情景下,分别增加2.28%、4.76%、6.15%。这两种气候情景下都表现为从2000年到2030s、2050s、2070s逐渐增加的趋势。在RCp4.5气候情景下,意大利蝗新疆高度适生区面积比例随时间增长分别增加3.58%、1.95%、2.83%,表现为2030s>2080s>2050s>1950-2000年(current)的变化趋势。在全球变暖

2.3意大利蝗潜在分布区环境因子分析刀切法得出单独使用某个环境变量建立模型时,年降水量(Bio12)、最干月降水量(Bio14)、最干季降水量(Bio17)和最冷季降水量(Bio19)分别对意大利蝗潜在地理分布影响最大,极端降水和水热条件对意大利蝗的潜在分布发挥重要作用。在干旱与半干旱区新疆,降水量对意大利蝗的适生区分布起到主要作用,为分析意大利蝗潜在分布概率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将12个月的降水数据导入maxent模型中进行建模,得出4月、10月、3月和11月降水量对意大利蝗在新疆潜在分布影响最大(图3)。同时得出意大利蝗存在概率对这4个变量的响应曲线(图4)。3、4、10、11月份降水量分别达到11~22mm、18~37mm、16~35mm和大于11mm时意大利蝗存在的概率大于50%。图3犕犪狓犈狀狋刀切法测试月降水环境变量的重要性犉犻犵.

3讨论

气候变暖促使植物分布向高海拔和高纬度地区迁移的现象已在全球范围被观测证实[1821]。有研究得出气候变暖导致昆虫向两极和高海拔地区扩展:即受低温限制的昆虫增加了向两极和高海拔扩散的机会[2223],本研究也认为随着未来新疆气候变暖变湿,意大利蝗将会沿着气候环境相似的高海拔地域上移和高纬度区域北移定殖,这是昆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意大利蝗适生区变化与不同情景温室气体排放的浓度变化并未表现出一致性;但各情景下高度适生区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加表明温室气体的排放是引起变化的主导原因。maxent模型显示的适生分布区格局,反映了昆虫在基础生态位和实际生态位中对空间需求的内在生物学特性[24]。意大利蝗各发育阶段的死亡率由高到低分别为41.02%(卵)、32.00%(1龄蝗蝻)、18.18%(产卵前期)、8.33%(2龄蝗蝻)、5.71%(5龄蝗蝻)、5.67%(3龄蝗蝻)、3.35%(4龄蝗蝻)[25]可知意大利蝗自然种群的死亡集中于卵期、1龄蝗蝻期,而新疆每年10、11月及次年3、4月降水量对意大利蝗在新疆潜在分布影响最大,因其直接影响土壤相对含水量和土壤温度,从而决定意大利蝗卵的存活量;也说明这些时段是意大利蝗卵发育和存活的重要时期。秋季至翌年春季土壤的温湿度变化对蝗卵的越冬、孵化出土以及蝗蝻生长将产生重要影响[26]。在自然条件下,意大利蝗卵的吸水集中于翌年3月底,卵体含水量迅速从60%左右增加至75%以上;4月蝗卵继续发育,土壤相对含水量在5%~55%时,卵孵化率随土壤相对含水量的增加而升高;春季土壤相对含水量直接决定意大利蝗卵的存活量,所以预测意大利蝗发生量以检测土壤相对含水量为主[25]。本研究得出新疆3-4月降水量作为影响土壤温湿度的重要因子,分别达到11~22mm、18~37mm时意大利蝗适生区存在的概率将大于50%。陈素华等也得出若春季温度适宜,则降水就成为关键,内蒙古草地春季降水过少,既不利于蝗虫的破土出壳,又不利于蝗蝻取食,而在适宜温度范围内每旬有3~10mm的降水,则蝗卵发育最快,出土成虫率最高[26]。图4意大利蝗存在概率的主要环境变量响应曲线犉犻犵.

同样,新疆意大利蝗在10月蝗卵处于越冬胚胎发育阶段,到11月进入滞育阶段。在新疆,11月已进入霜冻期,开始降雪。降雪量越多,形成冬雪保护层越利于蝗卵过冬,雪水也利于越冬卵的水分保持和土壤松软[27]。本研究也认为11月降雪量高于11mm后意大利蝗适生区发生概率大于50%,且不断增加。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温度上升、降雨分布不均、灾害性天气出现频次增加等全球气候变化将不但会影响单种生物,还会影响原有的植物-害虫-天敌间内在联系和各营养层间的固有平衡格局,最终导致一些害虫暴发成灾,一些昆虫种群数量下降甚至物种灭绝[27]。意大利蝗在新疆潜在适生区的变化若能分析气温、降水、土壤温湿度、太阳辐射等因子相互耦合作用的同时,考虑包括寄主植物、天敌和种间关系、土壤、地形、人工防治等多种因素、不同虫龄对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和承受力等,预测精度可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蔡运龙,李双成,方修琦.自然地理学研究前沿[J].地理学报,2009,64(11):13631374.

[2]秦大河,thomasStocker,259名作者和tSU(驻伯尔尼和北京).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的亮点结论[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4,10(1):16.

[3]郑红莲,严军,元慧慧.南疆地区近58年气温、降水变化特征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24(7):103109.

[4]XuChangchun,LiJiaxiu,ZhaoJie,etal.ClimatevariationsinnorthernXinjiangofChinaoverthepast50yearsunderglobalwarming[J].Quaternaryinternational,2015,358:8392.

[5]BellardC,BertelsmeierC,Leadleyp,etal.impactsofclimatechangeonthefutureofbiodiversity[J].ecologyLetters,2012,15(4):365377.

[6]espíndolaa,pellissierL,maioranoL,etal.predictingpresentandfutureintraspecificgeneticstructurethroughnichehindcastingacross24millennia[J].ecologyLetters,2012,15(7):649657.

[7]GuoKun,HaoShuguang,Sunosbertjianxin,etal.Differentialresponsestowarmingandincreasedprecipitationamongthreecontrastinggrasshopperspecies[J].GlobalChangeBiology,2009,15(10):25392548.

[8]CarlyZ,emilyaR,Jonathanan.ClimatechangeandvoltinisminCalifornianinsectpestspecies:sensitivitytolocation,scenarioandclimatemodelchoice[J].GlobalChangeBiology,2012,18(18):27712780.

[9]霍治国,李茂松,王丽,等.气候变暖对中国农作物病虫害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2,45(10):19261934.

[10]张泉,乔璋,熊玲,等.意大利蝗生物学特性研究[J].新疆农业科学,1995(6):256257.

[11]范福来.新疆蝗虫灾害治理[m].乌鲁木齐: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8690.

[12]王晗,于非,扈鸿霞,等.新疆意大利蝗适生区的气候变化特征分析[J].中国农业气象,2014,35(6):611621.

[13]辛晓歌,吴统文,张洁.BCC气候系统模式开展的Cmip5试验介绍[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2,8(5):378382.

[14]张海娟,陈勇,黄烈健,等.基于生态位模型的薇甘菊在中国适生区的预测[J].农业工程学报,2011,27(S1):413418.

[15]吴庆明,王磊,朱瑞萍,等.基于maxent模型的丹顶鹤营巢生境适宜性分析———以扎龙保护区为例[J].生态学报,2016,36(12):37583764.

[16]SwetsJa.measuringtheaccuracyofdiagnosticsystems[J].Science,1988,240(4857):12851293.

[17]phillipsSJ,andersonRp,SchapireRe.maximumentropymodelingofspeciesgeographicdistributions[J].ecologicalmodeling,2006,190(34):231259.

[18]parmesanC,YoheG.agloballycoherentfingerprintofclimatechangeimpactsacrossnaturalsystems[J].nature,2003,421(6918):3742.

[19]RoottL,priceJt,HallKR,etal.Fingerprintsofglobalwarmingonwildanimalsandplants[J].nature,2003,421(6918):5760.

[20]LenoirJ,GégoutJC,marquetpa,etal.asignificantupwardshiftinplantspeciesoptimumelevationduringthe20thcentury[J].Science,2008,320:17681771.

[21]BertrandR,LenoirJ,piedalluC,etal.Changesinplantcommunitycompositionlagbehindclimatewarminginlowlandforests[J].nature,2011,479(7374):517520.

[22]SpeightmR,HuntermD,wattaD.ecologyofinsects:conceptsandapplications[m].oxford:BlackwellScienceLtd,1999.

[23]HicklingR,RoyDB,HillJK,etal.anorthwardshiftofrangemarginsinBritishodonata[J].GlobalChangeBiology,2005,11(3):502506.

[24]Guisana,Zimmermannne.predictivehabitatdistributionmodelsinecology[J].ecologicalmodelling,2000,135(23):147186.

[25]任金龙.意大利蝗生物学及生命表的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2015.

[26]陈素华,乌兰巴特尔,吴向东.内蒙古草地蝗虫生存与繁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自然灾害学报,2007,16(3):6669.

[27]吴瑞芬.我国蝗虫发生的气候背景及长期预测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5.

蝗虫灾害治理篇7

根据近年我省水稻、玉米、大豆、棉花等作物病虫发生情况、20*年冬前病虫残留基数、农作物种植品种、当前作物苗情和气象部门的天气预报,结合农作物病虫发生演替规律综合分析,预测20*年我省水稻病虫总体将偏重发生,其中“两迁”害虫将偏重至大发生,纹枯病和迟熟中稻、单季晚稻的稻曲病将偏重发生,二化螟和单季粳稻、糯稻感病品种条纹叶枯病将中等发生。棉花病虫总体将中等发生,其中盲蝽象、枯萎病中等至偏重发生,棉花叶螨和斜纹夜蛾偏轻至中等发生,棉铃虫偏轻发生。大豆和玉米病虫总体偏轻至中等发生,其中大豆地下害虫中等发生,玉米粗缩病在早播夏玉米(麦收前播种)上偏重发生,淮北东部玉米褐斑病中等发生。

预计20*年全省水稻主要病虫发生面积约为12800万亩次,棉花主要病虫发生面积约为2010万亩次,大豆主要害虫发生面积约为1200万亩次,玉米主要病虫发生面积约为1600万亩次。

二、防治工作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强化重大病虫监测和预警;大力推行现代农业植保技术,协调应用多种防治方法,提高病虫防治效果;切实增强重大病虫应急防控能力,大力推进病虫专业化防治工作,将病虫为害控制在经济允许损失水平之下,确保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玉米振兴计划等目标实现,促进我省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三、防治任务与目标

防治任务:20*年全省水稻病虫需防面积约为15800万亩次,其中稻飞虱3500万亩次,稻纵卷叶螟4000万亩次,稻螟虫1100万亩次,纹枯病3000万亩次,稻曲病等穗期病害1500万亩次,条纹叶枯病500万亩次,稻瘟病1000万亩次;棉花病虫需防面积约为2100万亩次,其中棉铃虫400万亩次,棉叶螨600万亩次,盲蝽象500万亩次,棉蓟马150万亩次,枯萎病230万亩;玉米病虫需防面积约为2000万亩次,其中玉米螟1000万亩次,玉米粗缩病150万亩次;大豆病虫需防面积约1400万亩次,其中大豆食心虫300万亩次;蝗虫需防面积约为450万亩次,其中东亚飞蝗100万亩次,土蝗350万亩次。

防治目标:通过有效防治,将水稻、玉米、大豆、棉花重大病虫和蝗虫造成的危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具体目标是:稻螟虫分蘖期为害株率控制在3%以内,穗期白穗率控制在1%以内;稻飞虱百丛虫量分蘖期控制在1000-1500头,穗期控制在2000头以内;稻纵卷叶螟卷叶率分蘖期控制在15%以内,孕穗期控制在10%以内;纹枯病病情指数控制在10以内;稻曲病病穗率控制在10%以内;稻瘟病病穗率控制在3%以内。棉铃虫累计蕾铃被害率控制在7%以下,棉叶螨红叶株率控制在10%以下,盲蝽象苗期为害株率控制在5%以下。夏玉米粗缩病病株率控制在3%以下,玉米螟蛀茎株率控制在10%以内。大豆食心虫虫食率控制在5%以下。蝗虫防治确保实现“飞蝗不起飞成灾,土蝗不扩散危害”的总体目标。

通过推广病虫绿色防控技术,使实施区水稻、玉米、大豆、棉花病虫防治次数亩平均减少1-2次,化学农药亩使用量下降15-20%,降低病虫防治成本。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水稻等作物重大病虫防治涉及面广,事关农业生产安全、生态安全、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各地要高度重视,强化政府植保公共服务职能,落实重大病虫防控属地管理责任,加强领导,成立相应指挥组织,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到实处。明确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病虫防治工作第一责任人。重大病虫区域性发生时以当地指挥组织防治为主,重大病虫跨区域严重发生时,由省指挥协调、部署防治,各地具体组织实施。

2、强化病虫监测预警。水稻等作物重大病虫发生种类多、周期长,突发性、暴发性特点明显,且各地栽培条件不一,气候复杂多样,不同区域间病虫发生差异大。各地要切实加强病虫监测预警工作,确保测报技术人员在岗,认真按测报规范开展调查,及时准确做出重大病虫发生趋势预报。建立病虫发生防治定期汇报和重大病虫防控工作通报制度。大力推行病虫可视化预报工作。

3、加大防治技术宣传指导力度。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手机短信、语音电话、网络、明白纸、防治现场会、农民田间学校等形式,大力宣传普及重大病虫防治技术。在病虫防治关键时期,要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引导农民科学防控重大病虫害,切实提高病虫防治质量和效益。

4、突出重点,科学防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条纹叶枯病、稻曲病、棉盲蝽象、玉米粗缩病等重大病虫流行性、突发性强,发生面广,对水稻、玉米、棉花等作物产量危害损失大。各地要突出以重大病虫为防治重点,于防治关键时期广泛发动,组织广大农民全力开展防治,打好重大病虫应急防治硬仗。各地要大力推行农业生态调控、物理防控技术、生物农药应用技术,努力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次数与使用量,大力提升病虫防治技术水平。同时,各地要建立病虫综合防治示范展示区,积极开展害虫性诱剂、杀虫灯、防虫网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新型农药助剂、高效施药机械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不断提升重大病虫防治技术水平。

5、着力推进病虫专业化防治。各地要坚持政策引导、技术扶持、市场化运作原则,大力发展病虫防治专业化服务组织,推进专业化防治工作,促进专业化防治工作健康快速发展,切实解决现阶段农村千家万户治虫防病难问题,努力提高植保公共服务水平和重大病虫害的应急防控能力。

6、加强农药市场监管。各地要按照农药管理规定,切实加强农资市场的监督管理。要会同工商、技术监督等部门开展专项整治,集中力量,加大查禁力度,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农药,净化农药市场,提水稻等病虫防治效果,保护农民利益。

7、确保防治经费投入。水稻等作物重大病虫防治工作是各级政府防灾减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的重要保障措施之一,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体现。各地要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将农作物防灾减灾经费列入当地财政预算,加大资金投入。上级财政下拨的农作物病虫防治经费要做到专款专用,严禁截流和挪用,确保农作物重大病虫监测、防治等工作顺利有效开展。

五、主要防控技术

(一)水稻病虫害

1、防治策略

加强重大病虫监测预报;大力推广栽培控害和生态控害技术,促进稻田生态系统平衡;坚持“预防秧苗期,放宽分蘖期,保护成穗期”的稻田病虫管理策略。

2、主推技术

(1)栽培与生态控害技术。选用抗性品种;科学管理肥水;栽培避害技术;生物农药应用及天敌保护利用技术;害虫诱杀技术等。

(2)总体防治技术。种子处理及秧苗期病虫害预防技术、穗期总体防治技术。

(3)主要病虫抗药性治理技术。防治稻飞虱、二化螟等病虫害选择用药、控制用药及交替轮换用药技术。

3、具体技术措施

(1)稻飞虱

①科学管理肥水。增施有机肥,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做到促控结合,防止后期贪青晚熟和倒伏。实行浅水勤灌,适时适度烤田,促进水稻健壮生长,恶化稻飞虱食料和生存环境。

②保护利用天敌。一季稻7月初前不用或少用化学农药,营造稻田天敌繁衍有利条件,促进其建立有效控害种群。

③抓好药剂防治。防治指标:分蘖期为百丛低龄若虫1000头(褐飞虱占60%以上)-1500头(白背飞虱占60%以上);孕穗期(大肚期)至齐穗期为百丛低龄若虫1500头(褐飞虱占60%以上)-2000头(白背飞虱占60%以上);齐穗期以后为百丛低龄若虫2000头。防治适期:卵孵盛期至低龄若虫高峰期。药剂选用吡蚜酮、噻嗪酮、乙虫腈、毒死蜱、敌敌畏等。虫态复杂的田块,宜选择两种对路药剂混用。施药技术:用足药量、对足水量(每亩60公斤)、喷准部位(稻株中、下部)、保持水层(3㎝左右水层5天),无水田块加大用水量或用敌敌畏熏蒸。

(2)稻纵卷叶螟

①实施健身栽培。前期促进早发,中期适时适度烤田,后期控制氮肥使用,促进水稻健壮生长,增强稻株的抗虫性。

②保护利用天敌。水稻生长前期尽量不用或少用化学农药,为稻田蜘蛛及卷叶螟绒茧蜂等天敌种群的建立营造适宜环境,充分发挥自然天敌控害作用。

③科学开展药剂防治。防治指标:分蘖期百丛低龄幼虫100头,孕、抽穗期百丛低龄幼虫50头。防治适期:大发生年份,防治适期为卵孵高峰期,7天后再补治一次;中等发生年份,防治适期为低龄幼虫高峰期。防治药剂:四(2)代防治可选用Bt、阿维菌素等药剂(选用生物农药Bt时,防治适期应掌握在卵孵高峰期)。五(3)代、六(4)代防治可选用阿维菌素、丙溴磷、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毒死蜱等。

(3)螟虫

①压低虫源基数。越冬代螟虫化蛹高峰期,冬闲田及时翻耕灌深水并保持一周以上。

②推行栽培避螟,实行生态控螟。适当推迟水稻播期,避开和减轻主害代的为害。合理用药,减少药剂对稻螟赤眼蜂、黑卵蜂等天敌的杀伤,发挥天敌的自然控害作用。开展性诱剂、杀虫灯示范应用,以减少化学农药用量。

③适时开展药剂防治。二化螟:一代以早稻大田和一季稻秧田为重点保护对象,在卵孵高峰期,大力推广Bt制剂防治,或在1、2龄幼虫高峰期选用杀虫单防治;二代重点防治单季稻田,防治适期在卵孵高峰期,重发区域7-10天后再补治一次,药剂选用甲维盐、毒死蜱、氟虫腈、阿维菌素复配剂;三代重点防治双季晚稻、迟熟一季稻,药剂选用三唑磷与杀虫单或阿维菌素复配剂。三化螟:一代结合防治二化螟兼治;二代挑治枯心。亩卵块密度达120块以上的田块,于卵孵高峰期用药防治,药剂选用阿维菌素复配剂、杀虫单等;三代主治白穗。卵量达标田块,掌握在一季稻破口期(当5-10%水稻破口露穗时)用药防治,药剂选用三唑磷与杀虫单或阿维菌素复配剂。防治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农药要交替轮换使用,以延缓抗药性产生。施药时田间要尽量保持浅水层,无水田块,必须加大用水量,确保防治效果。

(4)稻瘟病

①逐步淘汰感病品种,选用抗性优质品种。水稻品种在连续种植4-5年后要及时更换。

②做好种子处理。水稻播种前用25%咪鲜胺或5.5%二硫氰基甲烷2500-3000倍液浸种。

③加强肥水管理。注意氮磷钾的合理配施,避免偏施、迟施氮肥,提倡叶面喷施含钾、锌、硅、抗逆诱导物质等多种有效成份的叶面肥;浅水勤灌,适时适度烤田。

④及时开展大田药剂防治。防治苗瘟、叶瘟,发现中心病株即挑治或病叶率达3-5%时施药防治1-2次;防治穗瘟,老病区感病品种要严格做到破口前3-5天喷药预防,一周后再补治,药剂可选用40%稻瘟灵、75%三环唑、枯草芽孢杆菌、春雷霉素等。

(5)水稻条纹叶枯病

①加强虫情监测。5月初,开展灰飞虱发生基数调查,重发区要做好灰飞虱带毒率测定,为开展麦田、秧田和大田防治提供依据。

②减少初始传毒媒介数量。灰飞虱重发区,于早春清除田边、地头、沟旁杂草,并开展麦田等前茬灰飞虱防治。

③重病区压“粳”扩“籼”、适当推迟播期。根据水稻条纹叶枯病粳、糯稻重于籼稻的表现特性,病害偏重发生稻区压缩粳、糯稻,扩种籼稻或推广种植盐稻8号、徐稻3号、盐稻8号、盐粳9号、*稻119、丰两优1号、丰两优4号等抗病性较好的水稻品种。重病区一季稻适当推迟播期,提倡直播,以避开一代灰飞虱成虫迁移传毒高峰。

④狠抓秧田防治。重病区提倡使用防虫网或无纺布育秧。小麦成熟收割期秧田普治灰飞虱,药剂选用吡蚜酮或毒死蜱、仲丁威等,并视虫情及时补治。

⑤大田防治。病害常发区分别于灰飞虱第二、三代卵孵至低龄若虫盛期防治,药剂选用吡蚜酮或毒死蜱、仲丁威等。

(6)稻曲病

①选用抗病品种。可选用协优系列、D优527、秀水664等。

②及时开展药剂防治。于水稻破口前10天第一次施药,破口期再补治一次,药剂可选用戊唑醇、井·蜡芽、井·烯唑等。

(7)水稻纹枯病

①减少菌源。灌水耙田时,打捞被风吹到田边的“浪渣”,并带出田外集中处理,减少水稻纹枯病初始菌源。

②加强肥水管理。实行氮磷钾合理配施,避免偏施、迟施氮肥,适时适度烤田。

③及时开展药剂防治。早稻孕穗期病丛率达20%、抽穗期病丛率达40%的田块,中、晚稻分蘖至拔节期病丛率达20%的田块,要及时喷药防治,药剂可选用24%噻呋酰胺悬浮剂(满穗)、20%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5%井冈霉素水剂、12.5%井·蜡芽水剂等,药液要均匀喷在稻株中下部。重病田块第一次施药后7-10再补治一次。

(8)总体防治技术

①水稻播种至秧田期:重点防治种传病害(恶苗病、苗稻瘟、干尖线虫病等)、灰飞虱、一代螟虫等。一是抓好种子处理环节;二是根据当地病虫种类选准药剂,适期防治,带药下田。

②水稻破口期:重点防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螟虫、穗瘟、稻曲病等病虫害。根据水稻品种特性、主要病虫种类、发生程度,因地制宜确定主治对象,合理混配药剂,治“主”兼“次”,达到“一治多效”的效果。

③水稻穗期:根据病虫发生实际,以稻飞虱为主治对象,兼治其他病虫害。

水稻病虫防治中,要按防治要求用足水量,均匀施药,并尽量保持田间寸深水层,提高防治效果。

(二)玉米病虫害

1、防治技术策略

以种植抗(耐)病品种和健身栽培为基础,采取生态控制、物理诱杀防治、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防治策略。

2、主推技术

种植抗(耐)病玉米品种;栽培避害技术;生物药剂控害技术;灯光诱杀技术;种子药剂处理技术。

3、具体技术措施

(1)播种期

防治对象:苗期病害、粗缩病和地下害虫、蚜虫、灰飞虱、蓟马。

防治措施:

①调整播期。春玉米播期掌握在4月下旬以前;5月份,油菜、豌豆、大蒜等作物收获后,不要急于播种玉米,推迟至6月10日后再播种,避开玉米粗缩病传毒昆虫灰飞虱一代成虫麦田迁出期,控制玉米粗缩病的发生。

②推广综合抗(耐)病性较好的户单2000、苏玉20、蠡玉16、农大1*、*玉17、登海3号、濮单6号、鲁宁202、泰玉2号、鲁单981、鲁单661、金海5号等玉米品种。

③种子处理。用福美双·克百威悬浮种衣剂或福美双·甲基异柳磷悬浮种衣剂,有效成份药种比1:40进行种子包衣。也可用种子量0.01%的吡虫啉,加混种子量0.15%的福美双(均为有

效成份用量)拌种。

④精耕细作,平衡施肥,合理密植,培育健壮植株和合理群体,增强植株自身抗性。

(2)苗期

防治对象:粗缩病、灰飞虱、蓟马、地老虎等。

防治措施:

①灯光诱杀。田间架设频振式杀虫灯,玉米生长期间,每天傍晚开灯,第二天凌晨关灯,诱杀玉米螟、地老虎、金龟子、蝼蛄等害虫。

②地老虎低龄幼虫盛期(4月中下旬),春玉米田亩用高效氯氰菊酯有效成份0.9克或氯氟氰菊酯有效成份0.5克对水喷施玉米苗。

③夏玉米播种前后及三叶期,亩用吡蚜酮有效成份5克,对水喷洒玉米苗和田间及田埂、地头、沟边杂草,防治灰飞虱,连续喷2-3次。

④加强田间管理,及时中耕除草,创造利于作物生长、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条件;及时拔除粗缩病重病株,减少毒源。

(3)拔节期

防治对象:玉米螟、褐斑病、小斑病、纹枯病等。

防治措施:

①在春玉米田一代玉米螟产卵盛期和夏玉米田二代玉米螟产卵盛期,亩用每克含16000iU/毫克的Bt可湿性粉剂300克,按药、水、干细沙0.4:1:10的比例配成颗粒剂丢心或与其它药剂混配喷雾。玉米心叶末期(大喇叭口期)花叶株率达5%以下时可以不施药,花叶株率在5-10%时进行挑治,花叶株率达10%以上时进行普治,花叶株率超过20%,或百株玉米累计有卵30块以上,需连防2次;可选用辛硫磷颗粒剂,亩用有效成份9-12克丢心。

②玉米褐斑病、小斑病田间发病初期,亩用三唑酮有效成份10克、或烯唑醇有效成份6.25克、或多菌灵有效成份25克对水喷雾,视病情发展连喷2-3次,每次间隔7天左右。

③玉米纹枯病田间发病初期,亩用井冈霉素水剂或可溶粉剂有效成份7.5克对水喷施玉米基部,视病情发展连喷2-3次,每次间隔7天左右。

④及时追肥,培育健壮植株,增强抗病性。汛期注意排水,避免田间积水,降低湿度。

(4)灌浆期

防治对象:玉米螟、蚜虫、锈病等。

防治措施:

①玉米螟虫穗率达10%或百穗花丝有虫50头时,先剪去穗顶花丝,再用氰戊菊酯有效成份20克,对水喷灌玉米穗顶。

②当玉米蚜虫蚜株率达到30-40%,出现“起油株”(蜜露)时,选用对蚜虫高效、对天敌杀伤小的药剂防治,如亩用抗蚜威有效成份8克或吡虫啉有效成份4克对水喷雾。

③田间初见玉米锈病病叶时,亩用三唑酮有效成份12克对水喷雾防治,视病情发展连喷2-3次,每次间隔7天左右。

④玉米收获后将秸秆进行粉碎还田,或集中销毁,压低翌年玉米螟越冬基数。

(三)大豆病虫害

1、防治技术策略

以健身栽培为基础,协调应用农业、物理、化学等防治措施,加强测报,抓住适期,科学用药。

2、主推技术

生物药剂控害技术,灯光诱杀技术。

3、具体技术措施

(1)苗期和分枝期

防治对象:蚜虫、地下害虫等。

防治措施:

①当百株蚜量达500头时,亩用抗蚜威有效成份8克或吡虫啉有效成份4克对水喷雾防治蚜虫。

②田间架设频振式杀虫灯,大豆生长期间,每天傍晚开灯,第二天凌晨关灯,诱杀金龟子、蝼蛄、豆天蛾、大豆食心虫、豆荚螟等害虫。

(2)开花结荚期

防治对象:豆天蛾、大豆食心虫等。

防治措施:

①在豆天蛾卵孵盛期亩用8000iU/毫克Bt可湿性粉剂150克对水喷雾;幼虫3龄期之前、百株有虫10头时,亩用阿维菌素有效成份1克对水喷雾。

②在大豆食心虫成虫始盛期后7-10天,亩用毒死蜱有效成份40克,或氯氟氰菊酯有效成份0.5克对水喷雾。

(3)鼓粒期

防治对象:豆荚螟、大豆造桥虫等。

防治措施:

豆荚螟产卵高峰后5-7天,亩用氰戊菊酯有效成份8克对水喷雾,同时兼治大豆造桥虫。

(四)棉花病虫害

1、防治技术策略

以推广应用抗病虫品种、健身栽培为基础,保护和利用天敌,协调应用农业、生物、化学等防治措施。

2、主推技术

生态控害技术;科学用药技术;苗期、蕾期、花铃期阶段性总体防治技术。

3、具体技术措施

(1)播种期

防治对象:苗病、枯萎病等。

防治措施:

①选用抗(耐)病虫品种*棉53、科棉6号、*杂5号、中棉53号、中棉48号等和包衣种子。

②育苗移栽棉田选择无病田或客土制钵育苗,确保营养钵土不含枯、黄萎等病菌;苗床土掺混恶霉灵、多菌灵、敌克松等进行苗床消毒;使用大钵育苗,以保证棉苗在苗床内健壮生长。

③合理轮作,减少土壤中的病原菌积累,降低发病率。

④清除棉田内和田埂、路边杂草,减少盲蝽象、棉叶螨虫口基数。

(2)苗期

防治对象:苗病、盲蝽象、棉叶螨、棉蓟马、苗蚜、地老虎等。

防治措施:

①及时中耕除草、追肥,缩短缓苗期。

②遇阴雨天气苗病重时,用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等喷雾防治。

③盲蝽象百株虫量达3头时,选用氟虫腈、马拉硫磷、乙酰甲胺磷、毒死蜱、敌敌畏、丙溴磷等药剂对水喷雾防治;棉叶螨有螨株率低于15%时挑治,超过15%时普治,药剂选用哒螨灵、炔螨特、阿维菌素及其复配剂;棉蓟马在移栽前被害株率达5%,移栽后被害株率达20%时,选用吡虫啉、啶虫脒防治;防治地老虎选用溴氰菊酯、氰戊菊酯等菊酯类农药。苗蚜在棉花3叶期以前百株蚜量达1000头以上,3叶期以后达2000头以上时,选用吡虫啉防治。

④雨水偏多时低洼地块注意防治蜗牛,选用聚醛·甲萘威、四聚乙醛撒施。

(3)蕾期

防治对象:盲蝽象、枯萎病、二代棉铃虫等。

防治措施:

①及时整枝,中耕除草;雨水多时,注意清沟沥水,降低土壤湿度。

②根据棉株长势适时用缩节胺控制旺长。

③小麦、油菜收获后迟灭茬,推迟作物离田时间,使天敌充分向棉株转移,以害养益,以益控害。

④对出现缺钾症状棉田,及时追施氯化钾等钾肥,同时用磷酸二氢钾兑水喷雾进行叶面补钾。

⑤氮肥施用量过大、早发棉田、杂草多的棉田和附近有成片树林的棉田,要重点防治盲蝽象,掌握在上午9时前和下午5时后施药,药剂种类同苗期。非抗虫棉及早发棉田,当百株二代棉铃虫低龄幼虫15-20头时,选用核型多角体病毒制剂防治,如残虫量偏高,再用速效药剂,如辛硫磷、灭多威等防治。田间初见枯萎病病株时,用黄腐酸盐、氨基寡糖素、菌毒清等灌根或喷淋。

(4)花铃期

防治对象:前期(7月中旬-8月上旬)重点防治三代棉铃虫、斜纹夜蛾、棉叶螨、棉蓟马等,后期(8月中旬以后)重点防治盲蝽象、四和五代棉铃虫、棉叶螨、斜纹夜蛾、棉蓟马、棉蚜及铃病等。

防治措施:

①及时打顶心、摘边心、抹赘芽;打顶后根据棉花长势适时进行化学调控;适时摘除斜纹夜蛾卵块。

②如雨水偏多,及时采摘病铃摊晒。

③当百株三代棉铃虫低龄幼虫10-15头,四、五代百株低龄幼虫10头时,在低龄幼虫高峰期施药防治;三代选用拟除虫菊酯类单剂或氟铃脲及其复配剂,四、五代选用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拟除虫菊酯类单剂或混配制剂轮换使用。当百株斜纹夜蛾初孵幼虫1窝时,抓住在二龄幼虫分散前,选用氟铃脲、虫酰肼、毒死蜱、辛硫磷等农药在下午4时后施药防治;不同作用机理农药要交替轮换使用;并注意棉田外寄主如大豆、山芋等作物田斜纹夜蛾的防治。盲蝽象发生重时,轮换使用药剂防治。棉蓟马、伏蚜发生重时,选用吡虫啉、啶虫脒防治。

(五)蝗虫

1、防治策略

贯彻“改治并举,根治蝗害”的治蝗方针,大力推行生态控蝗、生物治蝗和应急防蝗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狠治夏蝗,控制秋蝗,确保实现“飞蝗不起飞成灾,土蝗不扩散为害”的治蝗目标。

2、主推技术

东亚飞蝗生态控制与生物防治技术。

3、具体措施

(1)大力推行生态控蝗措施。以生态控蝗为目标,做好蝗区治理规划,引导农民种植大豆、西瓜、棉花、烟草、杞柳、牧草等经济效益高、蝗虫不喜食的经济作物,压缩蝗虫的适生地,充分发挥生态控蝗作用。

蝗虫灾害治理篇8

人类的历史才300万年,而昆虫早在3亿4千万年前就已经出现了。人类的祖先与自然界中的昆虫发生联系,最早在物质领域即是人类对昆虫的利用。

根据古代传说的记载,早期先民过的是饮血茹毛的艰苦生活:“昔者……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礼记・礼运》)“伤害腹胃,民多疾病。”(《韩非子・五蠹》)。这些食物中,也包括昆虫。昆虫成为食品后,对它的捕捉、烹调技术以及对它的认识,就逐渐融为古代饮食文化的一部分。《周礼》记载周代专有昆虫食品蚁子酱,而且有很高的身价,只有上层人物才可以吃到,或在祭祀时才可以使用。据《礼记》记载,蝉、蜂在当时君主的宴席上属于山珍海味一类高级的食品。

古代养蚕是昆虫文化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昆虫学家周尧在《中国昆虫学史》中指出,中国古代的养蚕开始于五千多年前,而在殷墟甲骨文中已大量出现蚕、丝等象形文字。

灭蝗及对其他农业害虫的防治也是中国古代昆虫文化的一部分。各种昆虫的危害有时造成粮食减产甚至颗粒无收,其中以蝗虫的危害最巨,所以古代的灭蝗工作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诗经》中已表达了先民对蝗虫的痛恨,及消灭这些害虫的愿望,《春秋》则记载了当时的大规模蝗灾情况,王充的《论衡》又把汉代的治蝗方法记述得很清楚。同样的,真正的治蝗开始出现,应该大大早于春秋时期。

在精神文化领域,昆虫也有重要地位。例如古代普遍存在的图腾崇拜意识,在昆虫身上也有反映。有关蚕神的神话传说,及后来形成的对先蚕的祭典和崇拜,充分表现了养蚕业在古代生活中的地位以及人们祈望上天赐予丰收的心理。还有一些吉凶观念是根据昆虫的特征或外部形象而产生的,如蚊蝇之类所以被人们视作凶兆,是因为它们不但面貌丑陋,而且对人们有百害而无一利。而蝉、蝴蝶等则因其高洁的精神和姣好的容貌被看成是升官发财、爱情幸福的象征。

蝗虫灾害治理篇9

要把国家治理好,关键是要把老百姓的生活安顿好

活吃蝗虫感动上苍,其实更多的是感动天下百姓

为什么唐太宗和他统治下的唐朝政权能够如此赢得民心?唐朝史臣吴兢的解释中“帝志在忧人,锐精为政,崇尚节俭,大布恩德。”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关心民生疾苦,心中装着老百姓。贞观二年,关中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旱灾,接着就是蝗灾。夏日的一天,唐太宗来到皇城的御苑中,发现了蝗虫,顺手就抓起了几只,拿在手上,用咒语般的话谴责起蝗虫来:“民以谷为命,而汝食之,宁食吾之肺肠。”说完,他举手就要把蝗虫往嘴里送。左右的大臣赶紧劝阻,说:“这些个脏东西,吃了会得病啊。”唐太宗说:“朕为民受灾,何疾之避!”于是把这几只蝗虫都吞吃了。《资治通鉴》记载这件事情的结果是,“是岁,蝗不为灾”。与其说唐太宗的真诚感动了上苍,不如说是感动了天下百姓,提高了灾区人民减灾抗灾的积极性和战胜灾害的自信心。

唐太宗关心民生的具体措施,白居易《七德舞》诗中概括为“亡卒遗骸散帛收,饥人卖子分金赎”。贞观二年,当唐太宗得知关中地区由于旱灾导致百姓有卖儿卖女的情况后,对身边的侍臣说:“水旱不调,皆为人君失德。朕德之不修,天当责朕,百姓何罪,而多遭困穷!闻有鬻男女者,朕甚愍焉。”(《贞观政要》卷六《仁恻》)于是,他派遣御史大夫杜淹到关中各地去巡视检查,发现被卖的孩子,就从国库出钱把他们赎回,还其父母。唐太宗敢于把造成自然灾害的责任揽到自己身上,勇于承担责任,而不是怨天尤人,而且采取果断措施,“出御府金宝赎之”。

贞观二年,正是贞观君臣讨论“安民之道”最为集中的一段时期,他们从理论上认识到,要使皇位稳固,要把国家治理好,关键是要把老百姓的生活安顿好。

抑制豪强和权贵,惩治贪官污吏

唐太宗对于享受特权的阶层有着特别的警惕,他之所以取年号为“贞观”,就是要示天下以公

抑制豪强和权贵,惩治贪官污吏。《贞观政要》在解释唐太宗之所以能够深得民心、能够迅速开创贞观之治的原因时,特别强调了唐太宗抑制豪强的措施与效果,“深恶官吏贪浊,有枉法受财者,必无赦免。在京流外有犯赃者,皆遣执奏,随其所犯,置以重法。由是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成屏迹,无敢侵欺细人。”

唐太宗对于贪官污吏的深恶痛绝,有时甚至表现得非常激进。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德九年底,即位不久的唐太宗深为朝廷之中一些低级的小吏受贿成风而苦恼,一时没有想到什么好的对策,情急之下竟想出“钓鱼执法”这一招,暗中派人去向中央各部门的办事人员行贿。尚书省刑部的司门司有一个令史中招,接受了一匹绢。唐太宗决定严惩,杀之以应人望。民部尚书裴矩觉得不妥,进谏道:“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唐太宗也认识到“钓鱼执法”的危害,没有处死司门令史,但是他严厉打击贪污受贿的决心却显露无遗。

贞观三年,唐太宗做秦王时的幕僚、濮州刺史庞相寿因为贪污而被免官。庞相寿找到唐太宗,唐太宗出于对部下的个人感情,决定法外开恩,留住他的官职。但是,魏徵进谏说:“秦府左右,中外甚多,恐人人皆恃恩私,是使为善者惧。”如果秦王府的幕僚都通过与皇帝的个人关系而获得法外之恩,将使那些正直善良的官员感到害怕和心寒。唐太宗在此提醒下,认识到自己的过失,对庞相寿说:“我昔为秦王,乃一府之主;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独私故人。大臣所执如是,朕何敢违!”(《资治通鉴》)他赐给庞相寿一些绢帛,却依法免去了其官职。

唐太宗之所以取年号为“贞观”,就是要示天下以公。只有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严惩贪官污吏,才能真正赢得民心。

严守法度,树立政权的公信力

唐太宗曾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

严守法度,树立政权的公信力。《资治通鉴》记载,武德九年,唐太宗听从封德彝的建议,下令将那些未满十八岁的身体强壮的男子征点为兵。而按照制度规定,只有年满十八岁的中男和二十二岁以上的丁男才能被征点为兵。负责在门下省签署皇帝诏敕的魏徵,根据制度规定拒绝签署这份敕令,多次将中书省起草好的诏敕退回。唐太宗很生气,召见魏徵,加以指责说:“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意思是说,那些个身强体壮的青年男子,虽然户籍上登记的年龄还没有到十八岁,但那是他们为了逃避征役而故意隐瞒年龄,是典型的奸诈之民。

魏徵搬出了唐太宗自己的话,陛下常常说要“以诚信御天下,欲使臣民皆无欺诈”,可是这即位没多久,陛下就已经多次失信了。唐太宗惊愕不已,忙问:“朕何为失信?”魏徵说,陛下刚即位的时候下过一道诏令,宣布凡是拖欠了官府钱物的,全部加以免除。但是在实际执行之中,拖欠了陛下过去秦王府钱物的,都被继续追缴。陛下从秦王做到天子,难道秦王府的钱物就不应在免除之内吗?这是第一个失信于民的方面。第二,陛下曾经下令,关中免二年租调,关外则免一年。命令之后,又有规定说“已役已输者,以来年为始”。这种朝令夕改的做法,令老百姓徒增折腾而不能真正享受到政策的实惠。既然陛下有意要减免百姓的赋税徭役,为什么还要继续征点十八岁以下的中男为兵呢?再说,陛下强调过,“所与共治天下者,在于守宰”,作为地方长官的刺史、县令,是陛下赖以治理地方的、无可替代的力量,平时对于户籍、丁口的检查全都由他们负责,而到征点兵士的时候,却怀疑这些地方官有所隐瞒欺诈,这怎么符合陛下以诚信治天下的理念呢?

在事实面前,唐太宗欣然接受了魏徵的意见,决定放弃初衷,停止征点中男为兵。他要求国家的政策要以法令为依据,而不能取决于皇帝的一时喜怒和片言只语。从皇帝到各级官员都要坚守法令,否则就会导致社稷倾危。

蝗虫灾害治理篇10

共产党人江姐面对着上百种刑具、刑法,面对着竹签子,凛然正气:“上级的姓名,我知道;下级的姓名,我也知道;但这是我党的秘密,这,不能告诉你!”一个从心里为着建设新中国、为着实现共产主义的、有着丈夫孩子的女性,是坚决不当叛徒,不为个人生存下去,不出卖同志,不出卖党,甘洒热血写春秋!特务们为之震惊,蒋家王朝为之震惊。

近日,在报刊上看到几则报道,其一是一个贪官在东窗事发后,依然说实话:“当官不贪污,这个官算是白当了。”其二是一个国企老总贪占了60公斤黄金、1.4吨白银、上千万元脏款,而且十年被举报都未翻倒,人称“百查不倒,百炼成钢”。说实话,今天的中国,贪污腐败是第一等国家大事,人民愤怒!不少人知道:蝗虫是一种迁飞性极强、食性极杂、爆发危害的害虫。一旦大面积发生、起飞,遮天蔽日,其薄薄的翅膀高频率震动着空气,其声如狂风呼号和飞机的轰鸣,势如雷霆万钧,落地后,庄稼、杂草甚至连树皮都被吃光。蝗灾与水、旱灾害成为历史上威胁农业生产,影响人民生活最严重的三大自然灾害。除了蝗虫外,许多害虫如果泛滥成灾,也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北美大虫灾最初始于北美西部,山松虫与稻米大小相差无几,它把卵产在松树树皮上以后,这棵树就不会再有生命了,而其大面积发生时,会影响全球的气候,其破坏力堪比火灾!有效的方法就是政府和人民都要全力想方设法的去扑灭。

腐败亦是如此!

事实是,很多事光靠政府是办不好的,人民要能参与进去,没有广大民众参与的反腐是无力的,没有广泛的人民积极性,治腐、反腐就是空话。而且,舍弃坚决的枪决(死刑),就是放虎归山,纵虫吃树,就是从理论上说,对腐败的最好方法就是有一个杀一个,有两个杀一双!反腐,要靠重典!第三,建立坚强的国际反腐阵线,出台联合举措,让任何贪官在世界没有一丝一毫的生存之地,如果他逃遁了,就追杀到天涯海角,决不能让他有世外桃园!否则,树将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