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缺失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1:37:10

道德教育缺失篇1

关键词:中学化学教育;道德教育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6-0020-02中图分类号:G632.41文献标识码:B

随着社会的发展,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正在日益凸显。诸多道德教育缺失导致的典型事件的出现与发生,使得社会舆论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充分而适当的道德教育不仅对于个体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国家社会的和谐有序发展也同样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学是个体成长过程中一个非常特殊而重要的阶段,对于个体心理状态和性格养成会产生长远的影响,甚至终其一生。学校教育对中学阶段的个体培养是极其重要的,尽管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同样不可或缺。中学化学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部分,对于个体道德教育起到的作用扮演着非常重要而独特的角色。可是,当前中学化学教育中道德教育存在着明显问题,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对这种现象进行反思与探讨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国家制度实施的异化

从国家层面总体设计的角度来说,对于中学道德教育是非常重视,也提出了非常明确的目标。中学道德教育,归根结底是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并为这种培养目标奠定基础。国家层面提出的课程方案在中学阶段单独设置了“思想品德课程”和“思想政治课程”,颁布了相关的“课程标准”;课程方案对于“培养目标”给出了明确的表述;除此之外,在各学科课程标准中,也包含“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内容。国家层面既安排了德育课程作为学习讨论和思考实践道德现象与课题的集中平台,又希望通过各学科教学将知识、能力和道德教育进行有效的整合,强调学习方式转变,重视探究、合作和联系生活等等,以充分达成“育人”的目标。但是具体到中学教育实践中,国家制度设计层面的重视异化成为偏重于道德知识的传授,即把德育目标具象化为若干道德知识,通过德育课程将道德知识教授给学生,再通过对道德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查来衡量道德教育的效果。而在中学化学的教学中,则缺乏具体的道德教育与培养的理念和措施,也缺少对德育目标检查反馈的手段,从而根本无法讨论教育目标的实现与否。这种对于中学道德教育的异化趋势和现象,明显与国家制度设计的出发点不符,将道德教育简单地知识化,并不能真正实现德育目标,造成了道德教育的肤浅化和外在化;化学教学中道德教育的缺失也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与全面素质的培养,更会给社会发展带来长远的隐患。当前国内有关化学品(农药、化肥)违规滥用,食品药品问题频出,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等跟化学化工生产有关的现象,相当程度上是因为没有在化学教育中很好地进行相关道德教育。仅仅传授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传承科学发展、和谐、可持续的价值观念。

二、社会价值取向引起的错位

随着国家进步与社会发展,公众的价值取向越来越表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一方面国家大力提倡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先进思想,社会大众呼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但另一方面,也出现了许多与传统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较大差异的观念和思维,甚至是文化冲突的现象。当前处于信息社会时代,相比较学校教育课堂授课方式,学生个体可以很轻松地、也更为愿意通过各种不同渠道与方式从新型媒体获得海量信息。我们已经意识到,个体接触到的信息远超过其所需,其中也存在相当比重的不利于其成长的内容。由于中学道德教育存在简单化、知识化的倾向,这些知识化了的德育内容以及传授的方式,明显缺乏•与个体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甚至与社会和时展的状况不相适应,使得个体对于德育缺少应有的重视和认同,往往以应付或敷衍的态度完成学习,并不能真正领悟其内涵以形成健全人格。而对于学生个体从各种渠道获得的社会价值观的内容来看,与学校教授的德育内容是存在差异甚至是矛盾的。在中学化学教育中,学生个体并没有得到充分而且必要的道德引导,帮助他们分辨不同价值观的利弊、思考个体努力的方向和培养应该具备的品德。应该要注意,道德教育是与社会发展状况密切相关的,无论其内容还是形式,如果脱离了当前实际,或者有意无意回避一些正在发生的道德事件,将会引起整个道德教育的错位。

三、应试教育导致的边缘化

关于“应试教育”的利弊,已经讨论了很长时间。尽管“应试教育”表现出了很多弊端,但是在当前,高考仍然是不可替代的选拔和甄别人才的高效方式,中学教育仍然是以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为目的,道德教育的实施受到了相当大程度的挤压。随着社会发展与贫富差距的拉大,社会大众注重利益的整体性倾向愈加明显,以及个体就业时与从业后的竞争日趋激烈,这也直接影响了中学化学教育。从家长层面,他们更愿意学生能在高考中取得尽可能理想的成绩,考到排名更好的高校,在就业形势好的专业学习,未来能有收入高、保障好的工作;从中学层面,增加学生录取重点高校的数量能够有效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带来更好的社会效应从而获得进一步的经济效益;从教师层面,学生的高考成绩直接与教师个人的收入和职业发展有较大关系。另一方面,道德教育与高考在内容和形式上均没有明显联系,自然地,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之下,各层面都缺少重视道德教育的足够的必要的理由。即使各层面都认为道德教育对于个体成长的长远影响更大,但仍然缺乏系统、认真实施道德教育的动力和氛围。部分中学曾试图推行更重视道德教育、更符合个体成长的“素质教育”模式,但却遭到了重视高考成绩的家长们的强烈反对,因为这种模式有可能会对高考成绩产生不利的影响。虽然国家的整体教育事业在不断发展,高校的录取率持续上升,但社会竞争的加剧使得“应试教育”的压力不减反增,中学阶段的道德教育也更加处于边缘化的境地。这种状况给高等教育、个体发展、乃至社会进步都带来很多后续的问题。

四、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不协同产生不利影响

人的最根本的特性是社会性,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中学阶段的学生个体,处于成长的最关键时期,由于个性、品德等尚未完全养成,其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会非常深刻而久远,而这一阶段的学生个体身处的最主要的氛围就是学校和家庭。通常,学校氛围和家庭氛围分别对学生道德养成的意义和重要性已经被讨论了很多。但是比较容易忽视的是学校氛围和家庭氛围的如何协同发挥作用,共同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经常在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就是,学生在学校受到的道德教育却在生活中无法实践和应用,或者说在家庭氛围中遇到的一些实际情境与学校道德教育不符合,甚至有矛盾。这样的问题必然会给成长中的个体带来困惑,久而久之,就会对学校道德教育产生怀疑乃至排斥。中学化学课堂学习的一些知识并不能较好地解释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现象和问题,也很少有机会得到实践,这就会导致学生慢慢失去对于化学学习的热情与动力。更有甚者,当前国内社会媒体普遍充斥着化学“有害”、“高污染”、“危险”的不实宣传,忽视了化学化工行业对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这也导致学生对于化学学科产生了毫无根据的“恐慌”感。这些都使得学校和化学课堂的道德教育很难产生应有的效果。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教师并没有对化学教育中的道德教育给予必要的重视,也不能忽视教师个人师德水平存在的差异,这些都必然会对中学化学教学中的道德教育产生非常明显的影响。个人道德或者品德的形成,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但中学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道德教育,从制度设计出发,社会、家庭、学校协同教育,对现有道德教育的缺失进行反思与整改,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在化学教育中进行道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对于学生个体成长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进而也会对社会发展与国家建设产生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晓蔓,其东.面对挑战:学校道德教育的调整与革新[J].教育研究,2005,(3)

[2]鲁洁.边缘化外在化知识化———道德教育的现代综合症[J].教育研究,2005,(12)

道德教育缺失篇2

毋庸置疑,教育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同样需要信任的维系。信任,作为主体对客体的主观度量,在其本质上,是主体对不确定状态的一种期望。很难想象,在没有信任的空气中,在处处设防的心理状态下,师生可以达成知识的传递、心灵的交融进而实现教育的自身目标。本文所说的信任并非一般意义上的信任,而是脱离经验领域的道德信任。

道德信任及其特征

信任是交换和交流的媒介。在此基础上,信任通常可以分为两种:策略信任和道德信任。

策略信任的立足点主要在于交换,就是那种计较利害的信任,因为行动和兑现较之诺言和约定必然置后,所以,信任即是预测。策略信任所面对的往往是特定的熟人圈,是基于以往的相处经验而产生的一种态度,因此,它往往是根据特定的目的对某个人的个别信任。策略信任需要具体经验,主体常常用过去与某人或某事的交往经历来推论当下某人或某事是否可信。正因为如此,策略信任是脆弱的、容易变更的,往往一种经验就能改变主体的观点,由信任转为不再信任某人。一如商业银行的信用卡记录,一旦有不良数据发生,当事人即被机器视为不可信任者。推而广之,现代生活中,许多人谨慎地与客户、同事、邻居乃至机器交往,目的只是为了使对方有良好的印象,保持对自己的信任。深究这种目的的背后,不难发现:策略信任者是希望得到回报的――策略信任的全部意义就是通过获取额外的信息降低交易成本,不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信息都是如此。(埃里克・尤斯拉纳《信任的道德基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25页)

而教育语境下的信任应该是一种道德信任,至少理想中的教育如此。

道德信任的立足点主要在于交流,这也是教育最为看重的境界。道德信任主要有以下两个特征:第一,道德信任是善的。即,这种信任是一种道德律令,是先验的、不证自明的,不能依照经验而裁断。教育作为面向人人的事业,要求教师对一切学生绝对信任,且这种信任不以学生的生理、成绩、经济条件或者教师的薪酬而改变;教师一旦觉得谁有希望或依据可能的回报而打定主意信任谁,他就由道德信任转向了策略信任。第二,道德信任是理性的。由于被信任对象行为的自由性、个体性,教学不是一种可以完全预料的活动。教学有可能失败,信任更有可能落空,但一个理性的教育者“仍要有勇气信任并一如既往地表现出信任,因为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一种能够深入青年人内心的教育才会得以成功,才能真正激发内在的更强的能力。”(o.F.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48-49页)可以说,这种信任中洋溢的理性的光辉,是教育得以合理延续的根基。

高职教育道德信任缺失的原因及表现

当代高等教育的道德信任缺失有滥觞的趋势,而其中尤以高职教育为重。原因及表现如下:

一是知识崇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知识通常是联系师生的纽带,但并不是唯一的、最重要的纽带。许多一线教育工作者都认为“情感”、“爱心”的纽带更重要,因为这种在信任基础上的互敬互爱、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并不排斥知识纽带的建立和加强,反而会使学生因为与教师的感情融洽、深厚,而更加喜欢教师的教学。当今,在“重视教学质量”――实质上只是重视知识传递效果――的严重关切下,知识以被抬高到了无以复加的地位。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它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的,知识(技能)成为能否抵达目标(就业)的关键要素,已被奉为高职教育教学活动的圭臬。然而,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或者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讲,仅仅以知识为纽带来维系教学活动是远远不够的,甚至是有害的,因为,这其中,我们看不到“人”的影子,看不到道德信任的支持与观照。

二是职业傍依。纵观世界和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一个共有的背景就是“产业大发展”和“社会转型”,这对爆炸性增长的人口而言既是机会处处、也是危机四伏,其中,“职业(职位)更成为社会的稀缺资源,个人、企业都只剩唯一的目标:求得生存。而为求得生存必须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准,因此‘终身教育’就等同于进行终身的‘职业生涯开发’。对于生计、生存的巨大关注,已是成人教育、职业培训的核心话语,关注职业与生计,当然有各种合理性,但是否就可以成为唯一的教育价值取向?”(杨跃:《匿名权威与文化焦虑――大众培训的社会学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248页)虽然这样的疑问始终萦绕于教育前行的车轮,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教育对职业的傍依越来越强:从课程设置到专业定位,从师资队伍构成到人才培养模式……,而且尤以高职为甚,因为高职的办学倾向更加具有针对性。职业傍依的结果从好的方面看是显而易见的:学校为产业培养了学以致用的人,最为便捷地形成就业,促成劳动力的迅速转化;但另一个方面,这种傍依加剧了教育的工具理性色彩,使高等教育的轴心越来越倾向于应用。反观世界上普遍认同的、最为成功的犹太教育,其让犹太民族千百年立于不败之地的主要原因在于,犹太人把学习和受教育不只局限于功利目的,而是作为一种自觉行为、甚至作为其信仰的组成部分。

三是文化焦虑。作为一种新的高等教育类型,高职教育的主要形成和发展时间不过十几年,要凝结出相对独立而成熟的文化体系似乎勉为其难。但高职教育大发展的态势和时代的深切呼唤又时刻促使高职院校催生自身的文化觉醒、构架和繁荣。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找准高职文化发展的历史方位?在多种教育思潮的激荡与碰撞中,如何创造高职文化的辉煌?高职文化在高等教育乃至民族振兴这一伟大进程将担当怎样的责任?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现实课题。但正如前文所述,急于证明自身价值的高职教育将证书、岗位、就业放在了第一位,如同新东方“将英语出国培训锻造为工业流水线生产,满足了出国留学市场的巨大需求”一样,高职也“不需要形而上的哲学,它只是不停地告诉你,这个世界上成功才是唯一的目的”(卢跃刚:《东方马车:从北大到新东方的传奇》,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262-264页),从业才是唯一的指向。在带有如此强烈目的性的“推手”面前,文化仍能保持一种有机体的自然律动吗,高职文化还能坚守一般意义上大学所倡导的自由独立吗?高职院校更像是培训机构,“文化”淡化为“手艺”,我们求之而不得,得之而非所得。但同时,教育的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又迫使我们对大学文化尤其是高职文化的应然价值进行追问,焦虑、迷惘、质疑乃至失望情绪的不可避免。成功不得,何言信任?

重建高职教育的道德信任

除政策上的相关因素(如招生批次、拨款标准、文凭档次等),高职教育的道德信任缺失在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校之间、以及企业与学校之间表现的尤为明显,在暂时无法撼动外因的情况下,高职教育应当内省而自强。

就业导向与人生理想相统一

就业是民生之本。高职教育强调就业导向本身并没有错,关键是不能以“导向”来取代“理想”。“导向”作为一种政策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形成个体关注,它强调客观选择性;而“理想”既是对现时展的可能性的把握,也同时反映了超越现实的美好愿望,甚至还不同程度地赋予了美的形象,是真善美的统一。高职教育过分强调就业导向,容易导致强烈的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出现。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即使是在西方,也越来越多地受到怀疑和否定,无论是在马斯洛、弗洛依德,还是在马尔库塞、弗洛姆那里,一般都很难找到极端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的诉求,而多是主张通过扬弃个人主义达到他们所界定的理想(健康)人格。正如总理在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的,要“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突出位置。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给予社会保险和岗位补贴;到农村基层服务和参军入伍,给予学费补偿和代偿助学贷款。”这段话一方面说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也指明了大学生的择业方向,希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放宽胸襟和视野,把个人价值建立在与社会的融合之中。

只有当就业导向与人生理想相统一时,通常意义上的职业价值与理想价值才能统一,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底气不足”、“缺乏可持续性”的短板才会得以弥补,学生和家长才会在真正意义上相信高职作为大学的存在并寄予更多的希望。

掌握技能与追求真理相统一

客观地讲,掌握技能本身就是追求真理的一部分;但严格地讲,掌握技能通常只是追求真理的第一步。如果求真之路止步于技能的掌握,高职教育强国恐怕就无从谈起了。

高职教育界通常对理论“必须、够用为度”持肯定态度,这本无可厚非,因为就人才培养的类型来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而基层一线对这些人才的要求即为理论够用,重在技能。不过,“必须、够用”经教高[2000]2号文件提出,到各方学习贯彻落实,作为一种原则强调久了,可能无形中导致了相当程度上高职教育对理论的轻漫和求真意识的淡薄――这在当下高职学界争论较为激烈的话题:高职办学应当“产学结合”还是“产学研结合”上可窥斑豹。

道德教育缺失篇3

LiDan

(第四军医大学,西安710032)

(theFourthmilitarymedicalUniversity,Xi'an710032,China)

摘要:本文从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出发,探讨我国大学生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我国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问题和缺失,我们应该从学校、家庭以及全社会等方面对提高大学生道德教育给予应有的关怀和重视。

abstract:FromthecurrentstatusquoofideologicalandethicalstandardofChina'scollegestudents,thisarticlediscussedtheproblemsofideologicalandmoralaspectsofstudentsanddeletionofmoraleducation.weshouldstartfromschools,families,societyandotheraspectstoimprovethemoraleducationofstudents.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教育对策

Keywords:collegestudents;moraleducation;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7-0247-01

0引言

当今,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当前,虽然大学生的道德水平总体是好的或比较好的,但一些大学生道德缺失的行为不容忽视。一个人的行为体现了他的个体思想,而个体思想的形成则是跟所受的教育、周围大环境密切相关。诚然,个体的教育贯穿了一个人的整个成长过程,从幼儿园到大学,从家庭到社会。而我们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面对的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重要时期,是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阵地。但是就目前大学生道德教育效果和体系来看,还存在很多不容回避的问题和缺失,以至于道德教育很多情况下流于形式,难以发挥其应有重要作用。

1透析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效果和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

1.1大学生道德观念发生缺失这主要表现在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倾向于多元化和功利化,同时行为失范。首先,一些大学生更注重个人利益,而忽视甚至无视他人、集体利益,更有甚者以牺牲集体利益来获取个人利益。其次,重物质享受,轻精神追求,对精神生活普通冷淡,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学习目的功利化。再次是重索取,轻奉献,过分强调权利和所得,忽视责任和奉献,最后,感情冷漠,以自我为中心,极端的甚至行为失范,不惜做损人利己的事。

1.2社会价值评价标准倾斜恩格斯曾说:“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当前,市场经济体制自身的特征及在我国实行中形成的种种缺陷,造成了人们行为的短期化、功利化,社会价值评价上金钱至上、拜金主义盛行,过度的追逐名利之心也打破了本应有的校园宁静,一切向成功看齐的理念把“道德”晾到了一边。有些人不道德,但却很“成功”,有些人有道德,但也被认为“不成功”。药家鑫虽然杀了人,但很多人认为他很优秀,不应该受到严厉处罚。当个人利益与道德发生冲突时,道德的底线受到了挑战。

1.3应试教育思想主导之下学生道德教育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多年来形成的教育手段单一,忽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道德锻炼和实践的缺乏。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主要看学生成绩,学校对学生的评价考核唯成绩是瞻,一俊可以遮百丑,思想道德培养形同虚设,这就间接鼓励了大学生的功利思想。更有很多人认为,大学教会学生的主要是以后如何更好的生存下去的技能,至于道德则不在主范围内。

1.4高校道德教育理论与实际脱节当前很多高校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高校德育中存在着一定的“失真”现象,助长了大学生道德知行分离现象的蔓延。主要表现在德育理论与实践脱节,德育方法陈旧,德育评价重“知”不重“行”等等。其次,家庭德育的处境极为尴尬。父辈或祖辈的溺爱致使独生子女们在价值判断上往往从个人出发,无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道德生活中,非道德甚至是不道德的因素往往占据了上风,使人“知德而不能行德”。

2探寻大学生思想道德培养的现实对策

2.1应该形成有利于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所急需的强有力的社会支持体系当前影响青年一代成长的国内外环境因素比以往变得更加复杂。因此,全社会形成连贯的的社会道德支持体系,即由家庭、学校、社区、新闻媒体、社会团体和政府等方面构成通力合作体系,来关爱和支持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通过建设文化体系、发展文化事业,最后建立起一种可以明确引导大学生群体行为、意义丰富的社会文化形态,使得受教育者的道德思维得到发展,道德实践能力得以提高,是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水平处在一个较高的层次。

2.2应该明确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规则不能代替教育的规律当市场经济首选效率时,肯定就在规则的设计上将货币提升为社会价值尺度,因此优胜劣汰、等价交换就相随而生。如果在思想教育活动中引入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则,在教育思想成本中置换入货币的一般等价物的交换作用,要么,人的价值与物的价值等同,进行交换,以至于仿佛人的各种需求和欲望都可以凭借金钱而获得满足和实现。因为这个原因,才使得拜金主义在市场经济社会的生长得到了充足的养分。在任一种情况下,都有人和金钱的双重异化出现,认得思想道德被当成了等待拍卖的拍卖品。所以,思想道德教育规律不能由经济运行规则取代,更不能把经济运行规则当作人们价值评判和行为方式的重要依据。

2.3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强他们自我成长的能力首先要着眼于青年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独生一代的现实状况,改善大学生心理环境,提供一个宽松氛围,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自觉调适实际生活中的心理上的失落和思想上的困惑,以健康积极的情绪投身生活。其次,重视多学科的渗透教育,提高心理素质。不能仅通过设置一两门选修课来解决大学生心理教育的问题,应当要求全体教师都树立心理教育的观念,在教学中贯穿心理教育和辅导的内容,在无形之中对学生产生影响。同时,利用下面的具体措施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大学生心理危机:加强大学生心理卫生教育;联系家长学会“肯定教育”;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并定期进行辅导;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档案;建立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

道德教育缺失篇4

[论文摘要]诚信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目标,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特征。目前大学生的诚信状况不容乐观,大学生诚信道德的缺失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文章分析了大学生诚信道德缺失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诚信缺失教育对策

诚信作为一切道德的基础,不仅是人之为人的重要品德,更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放眼今天的中国社会,诚信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考验。目前,大学校园里存在着严重的不诚信现象,主要表现为逃课成风,论文抄袭和考试作弊;恶意拖欠学费和助学贷款;履历造假、随意毁约;恋爱态度不严肃、动机不纯、对感情不负责任;在网络交往中,欺骗现象更为普遍。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成长及和谐校园的建设,也引发了这一群体的诚信危机。

一、当代大学生诚信道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诚信道德的缺失,不能简单归结为大学生道德品质下降,而应围绕大学生成长学习的背景环境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究,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社会不良现象是引发大学生诚信道德缺失的外部原因。由于我国社会现阶段的文明程度还没有达到理想高度,人们的道德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加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利益诱惑等因素的影响,现实社会中的诚信失范现象遍及各个领域,如政治领域中的贪污受贿、虚假政绩;经济领域的假冒伪劣、偷税漏税;学术领域的泡沫学术、虚假文凭;文艺、体育赛事中的“黑哨”“潜规则”等。这对于涉世不深的大学生来说,无疑会产生一种极端不良的影响。

2.教育模式偏颇是导致大学生诚信道德缺失的直接原因。长期以来,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存在着“重物质、轻信誉”“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学校教育向来注重专业教育而忽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往往流于形式,尤其是忽视包括诚信在内的基本道德素质的培养。家庭教育往往更重视子女的智育教育,对德育缺乏引导,甚至有的家庭从小就向孩子灌输社会存在的不良现象,要孩子做人做事不要太老实,要注重利益等。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教育模式多有偏颇,不利于学生诚信品质的养成。

3.大学生自身素质欠缺是造成诚信道德缺失的主要原因。当代大学生思维开放、敏捷,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但道德判断力和道德敏感性又相对较弱,加之生活经历简单,社会阅历较浅,缺乏对人生、对社会的感悟,也缺乏对社会阴暗面的全面理解和认识。使得他们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很容易走向极端,容易将看到的一些社会消极现象当做社会本质,进而随波逐流、放弃诚信原则,由此造成其诚信意识的淡薄。

4.诚信制度不健全是影响大学生诚信道德缺失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信用评估体系和失信惩罚机制,许多高校也没有建立对学生进行诚信管理、规范的配套机制,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表现缺乏记录和考核,对违反诚信行为规范的学生也没有强有力的惩罚措施。在法制领域,国家在立法、司法、执法上关于公民诚信体制没有达到很好的统一。缺乏相应的立法规范,使得诚信虽然在观念上得到尊重,但是在现实中却没有明显的约束力。

二、大学生诚信道德缺失的教育对策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并确立的关键时期。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特殊群体,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加强诚信教育,塑造大学生诚信品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1.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真正做到教书育人。高等学校要为社会主义事业培育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传授给大学生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做到教书育人。教书育人一定要抓住诚信道德建设这个根本,全方位突出诚信教育。

教师在诚信教育过程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教师不仅在用教材内容影响学生,而且也通过言谈举止以及情感、品质等人格力量对学生进行影响,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作用,并因此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品质的形成。因此,高校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只注重师资的专业水平而忽视道德素养的现状,端正教师的教风、学风,树立严谨的治学态度,坚决抵制学术腐败,营造务实、求真的学术氛围。提高学术道德,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的表率作用,以自己的道德追求、道德情感和道德形象去教育和影响学生。这样才能在诚信意识和行为上为学生起到榜样和示范作用,使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与身教相统一。转贴于

要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诚信教育的内容和手段。高校在诚信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主渠道,让“诚信教育”走入课堂,将诚信教育同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从正确的角度、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去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理论素养。要不断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形式和手段,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时,可以采用多种教育形式进行讲解,如演讲、辩论、讨论、案例分析等。要增加教育实践的内容,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把诚信教育的思想观念渗透到大学生的头脑之中,提升其诚信品质。

2.建立完善大学生诚信危机干预机制。道德是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俗来维系,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它依靠的是人们的内心自觉。但是当人们的诚信意识还比较薄弱的时候,仅靠自律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他律的作用。解决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仅仅靠大学生自律、靠学校的诚信教育远远不够。根本解决办法在于整个社会形成一种诚信氛围,用一整套信用机制来约束缺乏诚信的行为。

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大学生诚信意识的淡漠,诚信缺失频发,迫切要求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建立大学生信用档案,将学生的诚信记录作为其学生档案的重要内容。实践证明,建立诚信档案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诚信档案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学生在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大学生学习和日常生活行为中的诚信表现进行客观记录,纳入大学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可以真实地反映了学生在校期间个人的基本情况、信用记录以及奖惩状况,便于学校和社会对学生个体的了解和把握。

构建大学生诚信测评体系。结合大学生的诚信档案,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应该成立相应的大学生诚信度的评估部门,构建大学生诚信测评体系。通过诚信测评体系可以考核学生过去、现在的诚信状况,可以预测大学生个人诚信道德的发展趋势,从而逐步建立起大学生个人信用评价体系。在校内,它是学生评优获奖、入党推研、发放助学贷款的一个重要指标;走入社会,与社会的信用制度对接,它又是求职升迁、银行信贷的考核标准。这就使诚信变成了无形的资本,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大学生诚实守信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

道德教育缺失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诚信道德教育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B82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3-0241-01

社会岗位对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使得正处在发展阶段的高职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造成学生成绩层次不齐,不仅给高职院校的诚信道德教育带来了难题,也造成了高职学生的诚信道德严重缺失。不管是在校园里还是在社会生活中高职校学生诚信道德缺失的现象频频发生,这些问题的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因此必须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加强高职校学生的诚信道德教育有效引导高职学生的诚信道德建设。

1.对诚信道德教育的认识

人无信不立,自古以来诚实守信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道德不仅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维护了社会的稳定。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数量庞大的高职学生也是我们社会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高职院校的诚信道德教育也关系着整个社会的诚信道德风气。完整地品的结构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道德动机和需要等因素。因此对高职院校诚信道德的教育不应只是纯粹的诚信知识教育,它还应该涉及到诚信道德情感、信念和行为,只有这三者相统一才能实现诚信道德教育。高等教育学生的诚信道德教育是在尊重的基础上培养引导学生对诚信道德原则、行为规范及其社会意义做出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使得他们在实践中理性地作出判断和决策,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质。

2.高职校诚信道德教育的缺失现状

2.1社会因素造成的诚信道德缺失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前期,由于法律体系的不完备对诚信道德教育的制度规范不够详细,使得社会上的诚信道德发生了扭曲,为了追求利益而违背诚信道德的事情频频发生。整个社会诚信道德丧失、偷税漏税、、坑蒙拐骗现象层出不穷,自私自利的社会风气不仅对整个社会的诚信道德风气发起了挑战,也对对高等教育学生的诚信道德意识产生了不良影响,对学生走向社会以后的行为产生了十分重要的的影响,不良社会风气的引导使得社会中的诚信道德丧失越来越严重。

2.2学校的教育问题造成的诚信道德缺失

对于学生来说学校是成才的摇篮、是接受教育的伊甸园。但是社会上对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大量需求使得许多高职院校过分注重学校规模的扩建却忽视了对学生的诚信道德教育、缺乏了有效地教育手段、制度和措施,导致了学生诚信道德的薄弱或缺失。虽然在某些院校设置了专门的课程对学生的诚信道德进行了教育,但由于学校的程式化教育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不能很好地对教育的本质进行消化吸收,[1]也造成了诚信道德教育的不到位和诚信道德教育的缺失。当前高职院校对学生诚信道德的引导教育不够完善也是造成高职院校学生诚信道德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学校中诚信道德教育的不完善不仅对学生之间的相处出现了问题也为以后走向社会的社交埋下了隐患。

2.3家庭因素导致的诚信道德缺失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不诚信的行为对孩子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家庭中家长对孩子诚信道德教育的忽视也是造成诚信道德缺失的重要因素。现实生活中,家长制注重工作和事业忽视了对孩子诚信意识的培养,在工作中,家长对工作生活得种种处理方法也对孩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中的诚信道德缺失也往往导致家庭中的不和谐,引发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孩子的诚信道德缺失,甚至还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后果。

3.高职院校诚信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3.1诚信道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诚实守信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实信仰是诚信道德的最高境界和要求,诚实信用内含着道德修养的方法、境界和能力,忠诚信义是诚信道德的最终归结。因此民族传统要求我们必须加强诚信道德教育。

3.2加强诚信道德培养是社会生活的要求

人无信不立,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都是需要诚信作为基础的,在生活中要与人交往必须具备诚实守信的品质。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日渐成熟、情感和内心日渐丰富,诚信道德便成为了立身和立业的基础,[2]高尚的诚信道德品质已经成为时代和社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需要。

3.3诚信道德教育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高职院校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量不断扩大,各个岗位的竞争力也不断提高。在我国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准则,无论是就业还是创业,诚信道德都是职业生涯中永恒不变的准则。面对巨大的市场压力,高职院校学生要走向社会必须具备良好的诚信道德品质。因此,诚信道德是高职学生的立身之本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保障。

4.加强高职院校诚信道德建设

4.1营造良好诚信道德的社会环境

诚信是一项巨大的工程,社会的诚信氛围对学生诚信有着十分巨大的影响,因此要健全诚信法制,加大对不诚信现象的惩罚力度,加强舆论监督,强化诚信道德意识,营造良好的诚信道德环境,形成良好的诚实守信的道德风尚。

4.2净化校园环境,加强诚信道德教育

良好的校园道德环境对学生诚信道德意识的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学校首先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形象,按规章制度办事,另一方面,要健全诚信教育课程改革,成分利用教育技术,不断尝试新的教育模式不断对学生的诚信道德意识进行培养。学校不应该只注重成绩,应当将学生的诚信道德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3]加强学生对诚信道德教育的理解。

4.3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诚信道德品质的养成不是自然萌发的,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是在家庭的同化和诚信氛围的感染之下形成的。为了孩子的诚信道德教育家庭应当注重加强对孩子的意识培养加强家庭美德建设。家长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多与孩子沟通交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孩子诚信品质的养成有着不可忽视的熏陶作用。

5.结语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就业的激烈竞争,各个行业对高职院校的人才不仅仅只是在实用性、技术型的要求,也是对诚信道德素质的要求。高职院校不仅只需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加需要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诚信道德素质。高职学生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占了非常大的比重,因此高职院校学生的诚信道德素质对整个经济市场、对整个社会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加强高职院校的诚信道德教育不仅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也有利于高职学生实现自身价值,奉献社会。

参考文献

[1]宋和英.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1,33(8):145-152.

道德教育缺失篇6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观;缺失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8-0372-02

21世纪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资源的竞争。因此,对大学生的培养和教育工作也日益受到普遍的重视。我们应明确:在注重提高大学生知识能力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加强大学生道德观建设。只有提高了大学生的道德水平,才能更好地促进其知识能力的发挥,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可见,了解当代大学生道德观的现状,并帮助其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观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精英,他们在智力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但大学生如何使自己的知识能力发挥得更有意义,就必须要有正确的道德观来指导和支配自己的行为。正确的道德观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即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1]那么,当今大学生道德观的现状又是怎么样的呢?

(一)当代大学生道德观状况的主流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观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大多数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他们具有高尚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文明习惯,能够正确处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优秀传承者。例如《2004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徐本禹,他不顾自身生活条件的艰苦,投入到西部支教行列中。他的事迹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所具有的优秀的道德观,价值观以及正确的人生理想。

(二)当代大学生道德观存在的问题

虽然主流是好的,但也必须看到一部分大学生的道德观仍存在着严重问题。具体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部分大学生个人主义思想占主导地位,以自我为中心,一切行为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不顾及集体和他人的利益,缺乏社会责任感。他们信奉个人主义,更加注重索取,一味地追求金钱,享乐,舒适等方面的偏差。

2.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观认知能力低下。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对或者是错,不知道自己和他人怎么做才是正确的选择,这就表明当代大学生缺乏辨别正确或错误道德观的能力,对道德观的认识还不够。

3.部分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现象严重。如使用不文明语言,甚至是在校园里也不注意自己的行为规范,乱扔纸屑,把浪费视为合理的个人生活习惯等,文明素质严重低下,表现不出大学生应有的道德观。

4.缺少感恩意识,不知恩不回报。感恩是人性善的反映,大学生应该懂得“饮水思源,知恩图报”的真正含义。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把他人给予自己的关心和照顾视为理所当然,而吝惜于给予他人同样的关怀。

5.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意识不强,缺乏危机意识。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他们缺乏坚定的理想和抱负,一味地盲从,放弃自己的学业,没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对自己的未来不负责任,逃避学习的现状,对生活失去信心。

当代大学生中出现这样的现象其背后既有社会方面的负面影响,家庭教育的缺失,高校教育体系的不完善,也有大学生自身要求的不严格带来的影响等,所以要正确全面地分析当代大学生道德观缺失的原因。

二、当代大学生道德观缺失的原因

对大学生的培养,是我国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关键所在。我们了解了当代大学生中仍然存在着的种种道德观缺失的现象,应该积极地找出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外部原因

1.家庭方面的原因。当孩子步入大学阶段,一般的家长不再过多地引导或干涉,放松了对其道德观方面的教育,大学生也就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而产生道德失准的现象。更有个别家长自身道德观就存在着严重问题,以致误导了大学生的道德观,进而使其养成不良道德,影响自身发展。

2.学校方面的原因。大学生道德观缺失也是高校教育体系不完善的表现。在大学阶段仍都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学生的专业学习上,缺乏心灵的教化和道德观方面的培养。其实,大学生在其大学生活中会面临许多困惑,亟须有人给予指导和解答。但如今的高校教育体制无法满足大学生这方面的需要。因此,对大学生道德观方面的教育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3.社会方面的原因。大学与社会之间的“柏林墙”已经不复存在,社会上一些不良习气越来越多地冲击着大学生已有的道德观。此外,网络信息和社会舆论媒体对一些事件不加辨别地宣传,使大学生对传统道德观念和诚信原则发生了动摇和怀疑。如果不能给予正确的引导和管理,大学生很容易产生道德观方面的偏差。

(二)内部原因

当代大学生没有经历过艰苦生活的磨炼,缺少社会阅历,经受不住挫折和考验。他们一旦进入高校发现大学自由自在的生活和高中极度紧张的生活大相径庭。于是,就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会放松自己,不自觉地降低对自己的要求。此时,他们极易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冲击,但他们又没有做好抵抗的准备,因而容易出现道德缺失的现象。

既然我们明确了当代大学生道德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从种种事例中我们也看到了其中存在着的缺失现象,并从相关方面剖析了出现道德缺失的原因。但重点在于寻找到解决这种现状的途径与对策。只有懂得如何帮助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道德观,才真正是为祖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三、如何树立正确道德观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他们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健康的体魄,还应具备崇高的道德理想。大学生目前正处于成长阶段,没有一个正确的道德观,就不能明辨是非善恶,更不能从根本上杜绝犯罪的思想根源。既然道德观如此重要,那么,究竟如何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呢?

(一)重视家庭德育教育

大学生因为受各自家庭环境的影响而出现不同的道德行为,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大学生正确道德观的养成,反之,则会造成某些大学生道德观缺失。《左传》中记载,有一次,婢女用热汤替司马光将胡核去皮,他父亲问他是谁做的,司马光说是自己剥的皮,父亲教育他说不可以说谎,这样是不对的,从此以后司马光就再不曾说过谎。由此,可以看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大学生正处于即将步入社会的关键阶段,他们已经长大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所以家长才更应该注意对其道德观方面的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二)加强学校德育教育

无论校园如何受社会风气变化的影响,学校仍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大学生处于人生的转型期,生理和心理都还不够完善,学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教育,并帮助其树立正确的道德和理想。要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使他们明确,只有把个人理想和社会共同理想相结合,才能更加有效地实现个人理想,正确的道德观是在现实生活中,从每一件小事中慢慢累积得来的。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养成优秀品格,从而认识自身,自觉树立正确道德观。

学校德育教育中尤为重要的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现在的大学生抗挫折能力较差,对人生价值认识模糊,他们急需正确的道德教育,而高校的管理体制更加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一名优秀的教师,不应是单纯的教书,更应该注重育人方面的教育,学校老师都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既要教书,又要育人。这样道德观教育才能收获良好的成果。

(三)提高社会关注程度

道德观问题,是国运之基,人之规范。在当今经济社会高速运转的时代,大众关注的焦点大多集中在与物质文明相关的方面,而忽视了精神层面的事物。我们应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其道德水平。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更是对当代青年的道德观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道德观作为人们对某种社会行为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一种认识与判断,决定着人们对价值目标的追求,引导着人们的行为取向。全社会应建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宣传正确的道德观,引导人们的社会行为。

(四)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加强大学生道德观教育,更依赖于道德主体的内在自觉,即大学生自身的道德自律。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应该具备基本的道德水平,拥有自我教育的能力。自我教育既是品德教育的必要途径,又是学生独立生活的必备能力,它是个人在道德上的努力,是道德行为主体在其品德发展中自觉能动性的表现。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更早地认知社会,从而正确地对待生活,提高自身的道德实践水平。大学生只有拥有正确的道德观,才能明辨是非,以实现最终目标。

当代大学生道德观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培养高尚道德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的接班人,是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责任。即使当今大学生道德观的主流是好的,也不能忽视大学生道德观建设中存在的缺失现象。道德观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力量,促使大学生道德观问题得到切实的贯彻实施。

参考文献:

[1]马怡.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分析[J].北方经贸,2003,(3).

[2]李庆祝,钟瑞荣: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现状及确立正确道德观的路径[J].华北煤炭医药学院学报,2003,(5).

道德教育缺失篇7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素质缺失对策

从大学生道德素质缺失的现状中可以发现该现状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大致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人们的职业、社会地位和分工也发生了巨大转变,加上一些西方社会拜金思想传入我国,人们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也产生了变化。由于社会机制调节的不及时,道德发展相对落后于经济发展,使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受到了损害。

第二、学校教育的缺失。目前在许多大学教育当中,德育教育严重缺失。学校重视程度不高,德育教育课程设置不够,相应的教育资源少。一些学校虽然开设了德育教育课,但是课程注重理论,很少结合学生实际,课程内容单一乏味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且考试设置简单,学生不听讲也能考试合格,这大大降低了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认真性。

第三、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场所。个人对世界最初的认识便源于家庭。一个好的家庭教育能为一个人日后的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都知道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成长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家长正确的言行会给孩子带来正确的行为榜样,反之则会产生不利影响。然而现在一些家庭教育存在着种种问题。

第四、大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大学生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但是因为辨别是非的能力不足,缺少社会经验,不了解社会上现状,把一切都理想化,且缺乏自律再加上心理年龄的相对不成熟,于是在接触社会生活时,看到一些社会现象难以理解,使得一些大学生容易形成错误道德观念,分不清善和恶,易冲动做出错误、不计后果的行为。

由于大学生道德素质缺失由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因素造成,因此相应的提出以下对策:

第一、加强社会道德建设。中华民族之所以绵绵不绝就在于我们拥有优秀的传统文化。“忠、孝、和、礼、义、仁、恕、廉、耻、智、节、谦、诚”等都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精华。在新的社会形势下,我们要将传统文化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引导全社会形成共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加快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培育良好的道德风尚。社会舆论要起到弘扬正气的作用,宣扬我国传统道德观念,唤醒人们道德观念。使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相适应。

在法律制度方面,要完善相关的法律和制度,让法律和制度成为道德建设的有力保障。使道德与法律良好融合。通过法律的强制性使人们内化道德观念,时刻将讲道德的观念铭记与心。这样可以稳固社会的道德基础,明确道德对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个人发展都具有的重要作用。

第二、改进校园管理。学校要重视道德观教育,增加德育教育课程,增加德育师资。要改变单纯为了教育而教育的观念。在德育目标方面,学校要以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和谐发展为最终目的。在德育教育内容方面,学校要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为核心。以学生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方针政策、遵纪守法、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艰苦奋斗、努力学习、勤于思考、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有共产主义理想为教育内容。在德育教育方式上,学校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和考察方法,摆脱枯燥的纯理论教学,在德育教育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有所学有所思考。

在校园管理方面,学校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和校园环境。加强校园精神的宣传,构建良好的校园风气。对内要保持校内环境的整洁和优美,完善校园行为规范,如规定学生不许在公共场所抽烟,不许随地吐痰和乱扔垃圾、不许破坏公物、不许浪费水电、规范男女着装等等。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校园规范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对外要规范校外商业设施,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减少对学生的不良影响。

第三、提升家庭的教育作用一个人的启蒙教育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可见家长的教育方式对个人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教育方式能使一个人从小拥有健全人格,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对以后的生活产生有益影响。

在家庭教育中要正确处理德育与智育的关系。在进行智育教育的同时也要加强德育教育。道德是一种行为方式,道德的培养在于日常实践。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进行必要的意志培养、情感培养和行为训练,否则就会造成知行脱节。有的家长虽然希望孩子将来能做一名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但是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却产生了偏差,重点关注智育,而忽视了德育。有的家长认为品德可以慢慢培养,重点关注学习才是最实际的。还有的家长认为只要学习好,道德品质就会好。这些想法是有危害性的,因为大人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要端正家长行为,净化家庭环境,为孩子的道德素质培养创造良好氛围。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树立良好的榜样,加强自身道德素质,增强言传身教的能力。

第四、提高个人觉悟,加强道德实践。大学生要从内心培养正确的意识,明确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能够增强道德实践能力,提升道德观念能从整体提高自身素质促进个人进步。

大学生要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认识到增强道德修养对自己的重要性。多学习传统道德文化和先进典型事迹,善于思考,勤于反省,以先进模范为榜样,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能力。把道德看成是每一个人必须身体力行的事情,并且分清楚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主动参与并营造出良好和谐的社会氛围。

道德教育缺失篇8

关键词:教育德性缺失解决措施

翻开中华人民共和国不算太长的教育史,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展现在眼前:建国60多年来,党和政府成功地改造了旧教育,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教育体制。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不仅带来了社会整体繁荣,而且带来了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教育理论的百花齐放、教育法制的逐步健全与完善、教育决策的日渐科学、教育设施的逐渐现代化等,这些都表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教育的巨大作用。但同时,当代中国的教育,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教育道德缺失的现象。我首先对当前教育德性缺失的现象进行总结,其次分析了各种教育现象产生的主客观原因,最后就如何防范教育德性的缺失,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

一、当前我国部分学校教育德性缺失现象分析

1.教育人道的缺失。

不管是以什么样的形式进行什么内容的教育,不管这种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其根本出发点,都在于能使人成为它理想的人。尽管各自“人”的标准不相同,尽管各自通达“人”的途径也不尽相同,但教育中体现的“对人的关爱与发展的责任”这一点无疑是相同的。在这个意义上,教育本身便是人道的体现。教育爱中蕴藏着更多的社会内容,是在教育实践中,由教师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的教师情操。但是在现实教育中,教育的人道缺失的现象屡屡可见。

在十七大召开之际,北京海淀区今典小学四年级9岁学生吴梓曼问周济:“我知道教育部门和学校为了减轻我们的书包已经做了很多的工作。为什么我们的书包还是那么重呢?现在同学们总说睡眠的时间太少了,每天一大早,天还不亮就上学了,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多睡一会儿呢”(2007年10月16日新华网)?

教育是培养人的崇高活动,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全面发展。然而,在严峻的教育事实面前,也许我们再也无法因诸多的教育成果而沾沾自喜。面对教育对学生的身心两方面带来的种种伤害,中国教育的人道问题令人深思。

2.教育理性的缺失。

教育中的理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育研究的理性,它是探索教育规律的认识活动,是认识的理性,表现于教育研究的独立性和个性,也就是追求真理、不媚俗,坚持科学研究的学术立场;二是教育决策的理性,是在对教育规律全面把握的基础上,制定了科学的教育发展规律,同时也要使决策符合客观实际情况;三是决策执行者的理性,教育决策的理性主要是对教育客观规律的掌握,而决策执行者的理性是对正确的决策坚持贯彻执行,同时在执行过程中,表现出高度的警觉性,对决策中的问题及时改正,视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但又不违反原则。但是,在目前的中国,部分学校教育理性存在着严重的缺失:

北京北师大实验幼儿园牡丹分园的工作人员介绍入园前的交费:赞助费全托每年1.5万元,日托每年1万元,视学生入托年龄一次清。按照这个标准,假如要给一个四岁的孩子办理全托,因为离上小学的年龄还有两年,所以一次纳3万元的赞助费。住宿学杂费,每月650元,一年下来要7800元,启蒙英语每年800元。家长在给孩子办理入托时,要一次缴纳38600元的费用。这个数字已经超出了市民一年的收入(2007年6月1日,中国教育新闻网)。

在教育领域,这些学校的决策者只为了自己的经济效益,一味地无限制地提高收费,把贫困的学生拒之门外,进而造成教育公正的缺失,这是非常有害于国家的“百年大计”、“民族振兴”的。

3.教育公正的缺失。

在道德的历史演变过程中,虽然道德体系更迭变替,但公正范畴却始终存在于道德的深层结构之中。在中外思想史上,公正一直是伦理学研究的主题之一,亚里士多德即把公正看成是美德的全部。现代社会拒绝文盲,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只有在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后才能获得相应的生存空间,一般而言,其所能获得的生存空间与所受的教育成正比。在这个意义上,教育成为现代人生存权的保障,所以现代人对受教育者的权利也倍加珍视,要求教育机会平等、教育资源的配置均衡,但目前我国在教育公正方面出现了不少问题。

近日,“‘90后’美少女作家”蒋方舟,通过自主招生的渠道被清华大学降60分录取之后,引来质疑无数。虽然不断有人站出来为蒋方舟开脱说其中没有“猫儿腻”,但公众的质疑并没有因此消失。是什么原因使得自主招生结果频繁引起争议呢?调查显示,76.6%的公众认为,原因在于部分高校自主招生过程不透明;68.6%的人认为原因是存在权势者的“暗箱操作”;66.1%的人认为原因是自主招生政策本身存在漏洞(2008年7月21日,中国教育新闻网)。

民主与公正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同时也应该是社会主义教育的必然追求,而这些事实,无疑是对我们教育公正性有力的质问,所以有人用“倾斜的天平”来形容我们当前的教育评价制度。

4.当代中国教育尊严的缺失。

教育本身的尊严抵不过经济的力量与金钱的诱惑。

班主任占某私自办补习班,向学生捞“外快”,收取补课费;小学校长罗某自立收费项目,向学生收取水电、桌椅维修费1168元。近日,武汉市教育局通报:2010年以来,该市共受理教育乱收费投诉355起,7月以来共受理投诉169起。经核实,22所学校被通报批评,22.99万元违规收费被清退(《中国教育报》2008年9月23日)。

在教育管理者的心中,教育,或者说是广大学生的发展,竟无法与一个人的利益或者经济利益相比。在这种利益的诱惑下,可以对国家有关教育的政策忽略不计。这种有意的忽视,在本质上是对教育尊严的忽视。在教育中的权钱交易不仅是以人民所赋予的权利作为交换,而且出卖的有教育的尊严。

在学校,教育缺少最基本的人道精神,当然会摧残祖国的花朵。在决策与研究中,忽视教育理性,对教育科学性的无知与漠视,必然会将教育、国家引上歧途。公民的受教育权不能充分实现,教育资源与教育机会分配的不公正,必然导致民众对民主与平等的社会体制的质疑与失望;在管理中,忽视教育的尊严,也必然带来教育发展的滞后,导致民族在全球化中面临开除球籍的危险。所有这些,都在展示当代中国教育所面临的道德缺失问题。

二、当代中国教育道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无论是传统教育,还是现代教育,都将“善”作为教育的最高价值目标,并将这一价值目标落实到具体的教育原则和规范之中。但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之中,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社会生产力、教育者的自身原因或是教育伦理体系的不完备,使得当前教育道德出现了严重的缺失现象。

1.市场经济的功利化。

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在我国建立起来,从而也带来了整个社会(包括教育)的变化。因为“市场经济并非仅仅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方式,而是一种人的存在方式”,这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存在方式,这种独立性相对于原来的“人对人的依赖性”是对人性的极大解放,也为社会、为教育道德性的进一步提升创造了条件。但是,这种解放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是不彻底的,它把刚刚独立的人又推到了经济的枷锁中,人性再一次被解放后又被物化扭曲,教育的道德性也在物化中面临着新的挑战。教育被市场化、产业化、商品化,受教育机会、受教育权利、教育资源、教育结果等都在市场中待价而沽。教育者为了把培养出精英学生作为自己的工作标准以及工资参考,不得不将个人对自己生活道德何去何从的问题的决断建立在外在的强制性的权威的影响的基础上,从而作出违背教育道德的行为,于是有了对教育乱收费的控诉,有了关于体罚学生的报道等。同时,教育也成了拉动经济增长的支点,地下的兜售文凭者,把文凭分成三、六、九等,以不同的标价卖给追求生存空间的求学者。开放后民办教育的盲目扩张,使教育也成为了商者绝好的商机。而教育本身所得到的是人们对教育的失望与不信任,学校在人们眼中日渐成为部分人谋利的场所,而不再有精神上的神圣与尊严。与此相伴的,也许还有大办教育而出现的教育的“繁荣与发展”,但是,难道我们不应该进行一下反思:当学校只作为一个个“面子工程”而出现与存在时,这种教育的“繁荣与发展”与学生身心的成长有多少关系呢?当学校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利益交换的场所时,学生在这个场所中会学到什么东西呢,会形成怎样的生活观念呢?

2.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

除了市场经济给教育道德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加剧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中国幅员辽阔,有56个民族,衍生着不同的文化,存在着多种,呈现着文化的多样性与丰富性,但由于历史的原因,自然环境的差异,中国的东、中、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阶梯型落差,国家的不同行政区的政策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自然存在观念的差别,也制约了教育的发展及教育观念的转变,表现为义务教育的普及率、普及教育的程度、辍学率、师生比、危房面积、教师素质等方面,城乡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就中学的辍学率而言,农村比城市高,农村学校的危房、教学中体罚学生的现象也更为普遍,教师素质明显比城市差。至此,由于经济、文化、政治三方面的不平衡,使升学求学、选择学校或专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教育的选拔功能被过分强调,精英主义培养模式应运而生。在这些差别中,我们看到的是教育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在同一片蓝天下,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应该享有同等的教育权利,应该有权利享受同样质量的教育服务。

3.教育的强制与理性精神的错位。

理性关系到生活目的和生活价值的决断和追求,表现了人的自我负责精神和自我治理能力。理性的人具有个人生活和公共生活的洞察力和明智地处理社会事务和个人事务的能力。非理性主义教育彻底放逐和否定了理性精神,教育的强制主义和蒙昧主义造成的结果是在个人生活和公共生活中理性精神的缺失。这种理性精神的错位不仅表现在学生群体上,也体现在教育群体中。现代教育的霸权式的宰制,按照规定的程序和目的,强制性地把人塑造成为某种被需要的工具人。在理性的支配中,学校中的一切都是要精确的,所有人的情感、思想、道德品质也在这里得到精确化的测量,以便按照科学的逻辑分成三六九等,待价而沽。所有的知识是精确的,所有的学生都必须围绕着这日见精确、难度日见上升的“机器”奔跑,在焦虑和紧张运转着,稍有一个“齿轮”不够吻合便会被体罚、被淘汰,会被贴上“弱智”、“失败者”的标签,被碾碎成为牺牲品。教师这样任意剥夺人的自由和贬抑人的自尊,否认人的权利,任意处置人的心智和身体,教育的强烈塑造心态也使教育者心理和行为走向了极端。

4.传统教育伦理思想的束缚。

第一,中国社会传统的“官师合一”的教育制度将政治中的伦理关系直接体现于教育的伦理关系之中,一切学术来源于官府,平民中没有学术,师生关系如同君臣关系,教师对学生拥有绝对的权威。第二,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教育观念。教育之所以为众人所重视,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其极大的“入仕”功能。第三,中国传统教育历来是一种精英教育,学校的设立不在于提高全民族素质,而是以培养官吏为唯一目标。此外,科举制度的盛行更是加剧了教育的筛选功能和功利色彩。传统教育思想强大的历史延续性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变迁,而是成为根深蒂固的思想烙印深深印在人们心中。

5.教育者自身素质的匮乏。

在现实教育中,某些教师轻则对学生训斥,重则对学生体罚;在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面前的无所适从,对教育工作的敷衍,比如批改作业、批阅试卷的教师日渐减少,有的教师却堂而皇之让学生“代劳”,等等,都反映了教师的教育理想并没有通过外化的道德规范成为教育者内在的道德自觉。而教师自身素质的不尽如人意却是教育道德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防范教育德性缺失,提高教师教育德性

面对种种教育德性缺失的现象,如何防范教育德性的缺失,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由于短时期内难以克服市场经济,以及全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弊端,教育者有义务应从主观方面为之做出努力。

1.确立教育德性价值观,实现教师德性精神。

教育活动作为生产人的社会系统工作,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教育活动与教育德性密不可分。教育德性是教师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人格特质化的品质,是教育实践性凝聚而成的品质。教师活动的内在价值决定了教育德性在学校这个伦理实体内部所追求的是在互动合作中依据个体的德性能力达到人际的和谐和个体的完善,充分发展人的主动性,以达到真、善、美的崇高境界,从而保证教育活动内在价值的实现。教育活动的外在价值,决定了在社会这个大系统中个体对教育德性的践履将为教育活动中取得最好的行为效果提供道德上的引导。另一方面,使个体内心充实而愉悦,感受到所从事的活动的意义和价值。教育德性的社会价值就在于使教育这个继承和弘扬开发人类的智慧和文明的社会子系统能正常运转,从而力争在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能为国家在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教师德性作为一种教师角色的品质,在履行教育教学义务中所体现出来的道德义务,其核心内容就是教师的善、教师的公正和责任感。

2.积极投身教育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实现教师德性。

在教育道德修养中,教育者只停留在自我角色的认定和学习上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积极投身教育实践,不断积累情感体验,才是教育道德修养的关键。关于这一点,中国古代思想家在道德修养上崇尚“躬行”的思想至今仍有借鉴意义。孔子认为,道德修养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中。只有那些时时处处身体力行的人,才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儒家主张“力行”的目的和内容是封建主义的,应予以抛弃,但它作为道德修养的原则和方法却是可贵的,则应予以继承。在道德修养中,要提倡言行一致,反对言行相悖,即言善而心不善或行不善。道德修养既是知的积累和升华的过程,又是行的磨练和陶冶的过程。行是知的目的,人们思想道德觉悟的高低归根到底是通过其行动表现出来的。所以,教育德性的养成必须在行上下工夫,即将道德认识付诸道德实践。

3.自我修养是实现教师德性的根本。

修养,是一个含义比较广泛的概念,它是指个人在理论、思想、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等方面所达到的水平,包括个人在行为举止、仪表风度、情感和待人处事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素质。同时,修养还指人们在思想意识方面的陶冶、德行举止方面的整饬、知识技能方面的学习等。简言之,修养,既是一种境界,又指为达到这种境界而进行的锻炼、陶冶和学习。作为教师德性,它的结构应该包括教师的教养和教师的涵养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外在的,一方面是内在的,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养和涵养又是另一大课题。

教育关乎着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的教育正受着短视的利益追求和功能至上的实用理性的挑战。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时刻注意自身道德品质的养成,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地完善自己,超越自己,无愧于神圣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孙正聿,李璐玮.现代教养[m].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

[2]孙彩平.教育的伦理精神[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3]孙孔懿.教育失误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4]张忠华.论教育的道德性[J].现代大学教育,2006,(4).

道德教育缺失篇9

一、中职学生职业道德的缺失

(一)中职学生主体因素导致的缺失

中职学生对职业道德的意义认识不足,认为在中职院校中学习知识,锻炼自己的实践技能是最重要的,忽视了职业道德在他们职业生涯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这样的想法导致他们对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的重视不够,使他们在职业道德的教育、训练、养成的过程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消极甚至厌烦,导致了中职学生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中职职业道德教育的缺失

1.先进教育理念的缺失。

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上,一些职业院校受落后的教育思想的影响,认为知识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主要内容,忽视了对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

2.职业道德教育方法的缺失。

《职业道德》课程应该是中职院校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现在还有相当一部分的中职院校没有开设该课程。为了更好地对中职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职业道德,就应当在中职院校开设《职业道德》必修课程。

由于对职业道德教育理解不够深入,一些中职院校认为职业道德教育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任务,导致职业道德教育没有得到全员的重视,没有把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整个中职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导致中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缺失。在对中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没有认识到职业道德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没有把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实践相结合,而一味以讲授式为主的说教式的职业道德教育教学方式,直接导致了中职职业道德教育教学效果不理想,导致中职学生职业道德的缺失。

二、建立立体、多元、全过程的职业道德教育模式

(一)改革课程体系,发挥《职业道德》课程对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主渠道作用

1.将《职业道德》课程从《思想品德修养》课中分离出来,以符合社会要求的职业道德规范体系作为本课程核心内容。把体现时代要求和更能反应和适应时代变化的职业道德规范添加进来,注重对中职学生进行规范意识、敬业意识、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等方面的培养,使《职业道德》课程更具适用性和实效性。

2.改进教学方法。根据《职业道德》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摒弃以讲授式为主的授课方式,采取情景教学、案例教学、演练式教学等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使学生在教学中体会职业道德,理解职业道德,进而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而不是传统教学中只强调让学生记住职业道德规范。

(二)专业知识学习中培养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

中职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是中职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他们的专业知识联系紧密,甚至某些专业知识中就包含着职业规范、职业精神等职业道德范畴,培养中职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必须在专业知识学习中重视和加强对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在专业知识学习中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培养中职学生职业道德的重要途径,在专业知识学习中对中职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也会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1.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重视实训实习教学是中职教育的特点,对中职学生的培养也具有重要意义。

2.在中职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培养。

中职阶段的教育,是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根据职业和社会对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

3.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

(1)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

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不能满足企业和时代的要求。其主要缺陷不是在理论上,而是在行为能力上。

(2)在企业机制中规范和约束。

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对中职学生的培养,既要满足企业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具体要求。

(3)形成动态的校企联合的职业道德培养模式。

在学校中培养,到企业里锻炼。中职院校的培养是按企业要求的培养,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由企业决定,这并不意味着在订单培养模式中,中职院校的培养能完全符合企业的要求。

4.开展丰富多彩的职业道德教育活动。

把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各项活动之中,培养其创新能力和责任感,养成艰苦奋斗的职业习惯。学生社团活动是培养中职学生职业道德的重要途径。中职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职业道德教育活动和训练,增加了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和兴趣,促进了中职学生在各项职业道德教育活动和训练中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比如我们学院现在开展的职业能力训练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在职业能力的训练中,学生们深刻体会到了团队精神、敬业态度、心理适应能力等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促进了我院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素养的形成;还可以聘请成功人士开展关于就业、择业和创业等方面的讲座,使学生形成更正确、更明确的职业观,使学生更好地领会艰苦奋斗、敬业、精业等职业道德规范的内涵。

参考文献:

[1]方晓红.中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探索.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年6期.

[2]夏令海.谈中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及问题.教育与职业,2007年30期.

道德教育缺失篇10

关键词:中华传统美德缺失;体育道德;影响;对策与建议

1、前言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中华传统美德自是从古往今传承下来,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朝代的更替,社会的变迁,中华传统美德必然缺失许多。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社会影响极广的职业,对体育道德的要求更是重中之重。中华传统美德的缺失对体育道德有着深远的影响。对此,本出了简要分析,并给予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希望能为改善中国体育道德出现的弊端贡献一份力量。

2、体育道德涵义

体育道德,是体育运动中各种社会角色(包括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员)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中国体育运动以增强人民体质,力争在世界体坛赢得荣誉为宗旨。它的基本道德规范是:热爱体育事业,勇攀世界高峰;刻苦训练,钻研技术;不伤对手,公平竞争,尊重裁判;对教练工作认真负责,做好日常训练,临场指挥和赛后总结;裁判执法公正等等。

3、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及缺失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可谓之博大精深,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修身”、“齐家”、“治国”三个方面。“修身”,是指通过修养使个人具备的美德。个人美德主要包括:诚实守信,律己修身,刚直不阿等。“齐家”,是指家庭应具备的美德。主要包括:夫妻和睦,尊老爱幼,邻里团结等。而“治国”,是指处世应具备的美德,即为人处世之道,包括职业美德、公共美德等,其主要内容有:精忠报国,秉公执法,尊师重教,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讲求公正,公平交易等。

而今,处在21世纪的中国,在继承传统美德的道路上,往往偏离了很多。例如,出现在社会的地沟油、瘦肉精、毒牛奶等食品安全问题,很明显地反映出当代商家为了追求利益把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抛之脑后。再看普遍出现在社会的“女童被碾压18路人围观而无人管事件(即小悦悦事件)”、“讨薪女子13楼窗外欲跳楼遭围观起哄”等。这种种社会现象都在讽刺当今社会的冷漠,将见义勇为,助人为乐,救死扶伤等的中华传统美德统统淡忘了。类似这样的事件在社会上频频出现,中华传统美德的缺失同样也影响了中国的体育道德问题。

4、中华传统美德缺失对体育道德的影响

4.1滥用违禁药物问题(以兴奋剂为主)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许多教练员、运动员为求得一块金牌,不顾自己的身心健康,在比赛前服用违禁药物(即兴奋剂),以期在比赛时一举夺冠,获得一身荣耀。中国运动员服用兴奋剂屡禁不止可以追溯到中华传统美德缺失的问题,为求奖牌而采取不可取的方式,恰巧反映了运动员的诚信问题。体育是一个可以测量和比赛人类所能达到的能力的舞台,运动员依赖药物取胜而忽视正常的体育锻炼,也违背了自强不息的中华传统美德。

4.2中国足球黑幕问题

中国足球总是不堪一击,致使球迷屡屡伤心,如今,原因已经明了,长久以来中国足坛中“假球”事件、“”事件、黑哨风波,此起彼伏。针对中国足球黑幕问题,在2010年1月15日,南勇、杨一民、张建强被依法传讯,扒掉了中国足球那仅有的一块遮羞布。足球本是激情火热的喜剧,却最终被演绎为社会的悲剧。究其根本原因无不是为了一个“利”字。在名誉、金钱的驱使下,众多当初一心为国效力的足球运动员纷纷屈服于名利地位。他们的道德沦丧,也不禁让人感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流传下来的还剩下什么。

4.3教练员的职业道德问题

近年来,中国最极端的体罚案例,就是14岁的足球少年母诗灏被教练体罚致死。教练体罚队员,或许是中国体育最根深蒂固的潜规则,“善意的教鞭”是东亚体育文化的一部分。虽然一直以来这种现象始终存在,但在《教练员守则》中明确指出:教练员要发扬民主,爱护运动员,不准打骂和侮辱运动员人格。教练员体罚运动员本身就是不可取不人道的,但这种现象却一直存在,这也证明了我们中华传统美德缺失的悲哀。如果说教练员体罚队员是恨铁不成钢一时克制不住情绪还情有可原,那么为了一己私利而打骂运动员甚至为了让运动员夺得名次自己能够从中获得名利而不惜伤害运动员身体,迫使运动员服用兴奋剂的做法,是万万不可原谅的。

4.4裁判员的职业道德问题

在比赛中,裁判不公的行为屡禁不止,其原因是利益驱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竞技体育的利益背景变得日益复杂。一个球或者一个比分就有可能决定那些运动员、教练员的车子、房子和票子,甚至是他们一生的命运。所以,他们会千方百计地影响裁判执法。而有些裁判员就是抵挡不住金钱名利的诱惑,做出违背职业道道,违背良心的执法。这也不得不说,如果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直很好地被传诵,各行各业的人们对传统美德的接受及发扬,也许就不会有人诱惑裁判,裁判也不会执法不公,中国竞技体育也许会一如既往的正大光明。

4.5运动员的道德问题

继“丽江斗殴事件”后仅46天(即2011年7月24日),国家短道速滑队队员王与领队王春露发生了冲突,而“丽江斗殴事件”中的导火索刘显伟这次充当了王的“帮凶”,对王春露施以拳脚。运动员斗殴打架事件,殴打教练员及领队事件,很明显的反映了运动员自身素质的低下,她们酗酒闹事,影响恶劣。如果她们一直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如果她们将律己修身,尊师重教,礼貌谦让等这些中华传统美德铭记于心。体育界中这种丑闻将不会再发生。

5、中华传统美德缺失的因素

5.1历史因素

中华文明几千年,历经了各个朝代,各朝代的君主对于前朝的传统思想各持不同的态度,而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就是在这种环境下,经历着不同的命运。自古以来孔孟思想一直是各朝君王利用其来统治臣民思想的工具,孔孟思想中的三纲五常、君臣之礼等思想虽已随着封建王朝的覆灭而消失,但其主张的爱国、廉正、敬长、知礼等传统美德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国魂与精神。从秦朝的“焚书坑儒”到时期的“批林批孔”,我国传统美德已经遍体鳞伤,能够承传下来的简直少之又少。经过时代的人都知道所谓的“为人民服务”之类的教条到如今已经变得空洞、乏味而荒诞。

5.2社会因素

由于市场经济本身弱点与消极面的泛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诱发了人的趋利性,容易滋生出“一切向钱看”的观念。一方面是社会过渡和转型期的价值标准的冲突。在社会转型中,人们同时面临着传统道德和现代道德双重价值标准的冲突,旧的道德规范和道德价值受到了怀疑与否定,而新的道德规范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所以社会生活某种程度上处于道德放纵或是道德真空状态。从而导致整个社会的道德评价、道德监督、道德教育的无力。

5.3家庭因素

由于我国施行的计划生育政策,规定了“少生优生,一家只生一个好”等政策,当今时代的家庭大多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出现了很多家长溺爱孩子的现象。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导致了孩子很多不良习惯的产生,对孩子的教育也不全面而深刻,孩子不尊敬家长,为我独大的陋习越来越多。又因为现在社会中离婚率大大增加,导致很多孩子从小就经历了父母离异,或者再婚,这也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许多孩子,在父母的有意无意之中,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5.4媒体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一些传统道德和思想观念受到了外来文化等因素的冲击。其中很重要的因素是我国媒体的宣传问题。当今的中国媒体为了引起广大关注一味地求新求奇,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大肆宣扬。由于传统与现代道德的冲突,新的道德规范还没有完全建立,所以现代人们在某种程度上处于道德真空状态,又由于现在报纸、电视、网络的普遍,大多人们在大多时候处于人云亦云的状态。乐于助人,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恪守的传统美德,然而为了引起关注,谋取利益,媒体将“讹人事件”无限扩大宣传,接着便出现了“小悦悦事件”、“老人摔倒求救无人管”等类似的事件。

6、对策与建议

6.1政府加大管理力度,适当修改体育体制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优良道德传统的民族。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是当前刻不容缓的事情。而面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缺失,国家政府应不断地完善法律法规,加大监督、执法和惩戒力度。针对于中国足球黑幕引发的种种问题,建议国家体育管理部门根据现实情况适当改革当前的体育体制,为我国走向体育强国做好坚实的基础。

6.2加强思想教育,从学生抓起

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就是针对当前社会文明发展和学生思想发展的实际,充分发掘和利用教育资源,通过各种途径对学生进行教育,是中华传统美德内化为学生的基本素质。植根于中华民族的青少年,应该从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中汲取营养,抵御各种腐朽没落思想的侵蚀,顺应社会的各种变化,提高自身的各种素质,适应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6.3纠正媒体宣传方向,使舆论监督起到正面作用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舆论监督的工作,作出了一系列的重要指示,要求新闻媒体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在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和促进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中的积极作用。要想使舆论监督在社会取得良好的效果,首先是在典型的选择上,要注意有针对性和代表性,要抓那些既有普遍意义,又能反映事件本质,有法可依,有政策可循的倾向性问题。在开展舆论监督工作时,广大的新闻工作者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要有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既不能“包揽诉讼”、“包打天下”,也不可以把舆论监督作为提高发行量、收视率和关注度的手段,更不能以舆论监督为名,借机谋取个人私利。

7、总结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文明发展的历史而逐步积淀出的优良的系列的道德规范,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现代人才素质培养的奠基石,是历史和民族赋予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中华传统美德的缺失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损失,也使中国体育道德深受其害。本文就中华传统美德缺失对体育道德的影响,以及其缺失的原因做了简要的分析,也提出了政府、教育、媒体三方面的对策建议,望为中华传统美德的弘扬做出贡献,也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中华民族的运动健儿们都是成绩优异,品德过人的优秀运动员。

[参考文献]

[1]晏友琼.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学术探索,2006(2)

[2]刘保全.新闻媒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青年记者,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