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核算方法的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1:26:37

会计核算方法的内容篇1

第一章总论

一、考试要求

本章阐述会计的基本理论问题。学习本章,要求着重理解会计的职能和特点,掌握会计对象、会计要素和会计的任务,在对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这两个会计理论问题作概括了解的基础上,明确会计核算方法的组成内容和相互联系。

二、考试内容

(一)会计的职能

1、会计反映的职能

2、会计监督的职能

(二)会计的含义

(三)会计的对象

•会计对象的一般说明

2、企业经营资金的运动过程

(四)会计的任务

•会计任务的一般表述

•会计的根本任务

•会计的具体任务

(五)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会计主体

•持续经营

•会计分期

•货币计量

(六)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七)会计核算的方法

会计方法与会计核算的方法。会计核算方法的具体内容:

•设置会计科目

•复式记账

•填制和审核凭证

•登记账簿

•成本计算

•财产清查

•编制会计报表

第二章会计科目和账户

一、考试要求:

本章阐述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会计科目和账户及其基本原理——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学习本章要求理解会计要素的划分原则和划分方法,重点掌握会计等式中各个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经济业务发生后对会计等式中各个会计要素的影响,明确会计科目的作用以及科目内容和科目级次,进而掌握设置账户的必要性以及账户的基本结构。

二、考试内容

(一)会计要素

•资产

•负债

•所有者权益

•收入

•费用

•利润

(二)会计等式

•会计恒等式

•资产和权益变动的经济业务对会计等式的影响

•收入和费用变动对会计等式的影响

(三)会计科目

•会计科目的内容

•会计科目的级次

(四)账户及其基本结构

第三章复式记账

一、考试要求:

本章阐述复式记账的理论与方法。学习本章要求理解复式记账的特点,着重掌握复式记账的记账符号、账户结构、记账规则和试算平衡。账户和复式记账是会计核算特有的方法,是《会计学原理》的核心内容。通过第二、三章的学习,要能理解和熟练掌握账户和复式记账,从而为以后各章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考试内容

(一)复式记账原理

•单式记账法和复式记账法

•复式记账的特点

(二)借贷记账法

•借贷记账法的记账符号

•借贷记账法的账户结构

•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

•借贷记账法的试算平衡

第四章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和成本计算

一、考试要求:

本章通过工业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较详细地阐述账户和借贷记账法的应用。学习本章要求理解企业资金筹集、生产准备、产品生产、产品销售、财务成果等业务内容,账户设置(账户的性质、用途和结构)和主要业务的账户对应关系。

二、考试内容

(一)企业的主要经济业务

(二)资金筹集业务

(三)生产准备业务

(四)产品生产业务

(五)产品销售业务

(六)财务成果业务

第五章会计凭证

一、考试要求:

本章阐述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问题。学习本章要求理解会计凭证的作用和种类,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的传递和保管,还要注意掌握填制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技术方法。

二、考试内容

(一)会计凭证的意义和种类

•会计凭证的意义

•会计凭证的种类

(二)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

•原始凭证的基本内容

•原始凭证的填制方法

•填制原始凭证的要求

•原始凭证的审核

(三)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

•记账凭证的内容和填制方法

•记账凭证的填制要求

•记账凭证的审核

(四)会计凭证的传递和管理

•会计凭证的传递

•会计凭证的保管

第六章会计账簿

一、考试要求

本章阐述各种账簿的设置和登记。学习本章要求理解设置和登记账簿对于系统地提供经济信息、加强经济管理的作用,熟悉日记账、总分类账、明细分类账的内容、格式、登记依据和登记方法,掌握登记账簿的各种规则,包括错账更正的规则。

二、考试内容

(一)账簿的意义和种类

•账簿的意义

•账簿的种类

(二)账簿的设置和登记

•日记账的设置和登记

•总账的设置和登记

•明细账的设置和登记

•总账和明细账的平行登记

(三)账簿登记和使用的规则

•账簿启用的规则

•账簿登记的规则

•更正错账的方法

(四)对账和结账

•对账

•结账

第七章财产清查

一、考试要求

本章阐述在填制凭证和登记账簿的基础上保证账簿记录准确性、财产物资的真实性和财产保管使用合理性的方法,即财产清查。学习本章,要求理解财产清查的必要性和种类,着重研究各种财产物资、贷币资金和往来款项的清查方法,并理解财产清查结果的业务处理和账务处理。

二、考试内容

(一)财产清查的意义和种类

•财产清查的意义

•财产清查的种类

•财产清查的准备工作

(二)财产清查的方法

•实物的清查方法

•货币资金的清查方法

•往来款项的清查方法

(三)财产清查结果的处理

•货币资金盘盈盘亏的账务处理

•财产物资盘盈、盘亏和毁损的账务处理

第八章会计报表与分析

一、考试要求

本章阐述在日常核算的基础上对经济活动定期进行总括反映的方法,即会计报表。学习本章,要求理解会计报表的作用、种类和编制要求,着重掌握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利润分配表的结构原理和基本的编制方法,掌握会计报表分析的基本方法。

二、考试内容

(一)会计报表的作用、种类和编制要求

•会计报表的作用

•会计报表的种类

•会计报表的编制要求

(二)资产负债表

•资产负债表的作用

•资产负债表的结构

•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

(三)利润表

•利润表的作用、结构和编制方法

•利润分配表的作用、结构和编制方法

(四)会计报表分析

•会计报表分析的作用

•会计报表分析的内容

•会计报表分析的方法

第九章会计核算和会计工作组织

一、考试要求:

本章阐述如何组织好会计核算业务和会计管理工作问题。通过学习要求了解会计核算程序的概念与种类及其特点。理解和掌握会计工作的管理体制、组织形式和岗位责任制。明确会计人员应遵守的职业道德和应履行的法律责任。

二、考试内容

(一)会计核算组织程序

•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的意义

•合理组织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的要求

•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的种类

(二)会计工作管理体制

•会计工作领导体制

•会计人员管理体制

•会计制度与规范的制定

(三)会计工作的组织形式和岗位责任制

•会计工作组织形式

•会计工作岗位责任制

三、考题类型

•单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

•判断题

•名词解释

•问答题

•业务题

考试参考材料:

《基础会计》(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樊行健主编高等教育出版2002年8月第2版

第二部分:《财务会计》200分

第一章绪论

一、考试要求:

掌握财务会计的概念、财务会计要素及其特征、财务会计对象,掌握财务会计的平衡公式,掌握财务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熟悉财务会计目标、职能、特点,熟悉财务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熟悉会计科目;了解财务会计的产生与发展,了解财务会计的作用。

二、考试内容

(一)财务会计概述

•财务会计的定义

•财务会计的内容

•财务会计的目标

•财务会计的特点

•财务会计的意义

(二)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企业会计准则

•企业会计制度

第二章货币资金

一、考试要求:

掌握现金、银行存款日常收付的账务处理以及现金清查和银行存款核对的方法,掌握其他货币资金的内容和主要账务处理,掌握外币业务的概念及外币业务发生时的账务处理,掌握期末汇兑损益的计算及账务处理。

二、考试内容

(一)货币资金概述

•货币资金的概念和内容

•货币资金管理与核算的意义

•货币资金的控制

(二)现金的核算

•现金管理的主要内容

•现金收付的核算

•现金清查和溢缺的账务处理

(三)银行存款的核算

•银行存款管理的主要内容

•支付结算方式

•银行存款的核算

•银行存款的清查

(四)其他货币资金的核算

•其他货币资金的内容

•其他货币资金的账务处理

第三章应收及预付款项

一、考试要求:

掌握应收账款的概念、确认和计价原则,应收账款发生、收回及坏账损失的账务处理;掌握应收票据的概念和计价原则,掌握应收票据取得、收回、转让及贴现的账务处理,掌握带息应收票据及应收票据贴现的计算方法;熟悉存在商业折扣和现金折扣时应收账款的处理方法;了解其他应收款和预付账款的概念、范围及其账务处理方法。

二、考试内容

(一)应收及预付款项概述

(二)应收账款的核算

1、应收账款的确认与计价

2、应收账款的核算

3、坏账损失的核算

(三)应收票据的核算

•应收票据的确认及计价

•应收票据取得和到期收回的核算

•应收票据转让的核算

•应收票据贴切现的核算

(四)其他应收款的核算

(五)预付账款的核算

第四章存货

一、考试要求:

掌握存货的概念、性质、范围及存货确认掌握存货入账价值的确定、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掌握期末存货价值的确定方法,掌握原材料按实际成本计价核算和按计划成本计价核算的方法、特点及账务处理;熟悉低值易耗品摊销方法及其有关的账务处理,熟悉包装物的概念、范围和账务处理,熟悉委托加工物质的计价及账务处理,熟悉存货盘盈、盘亏及毁损的账务处理,了解产成品核算的账务处理。

二、考试内容

(一)存货概述

•存货的概念及其分类

•存货的确认

(二)存货的计价

•存货入账价值的确定

•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

•存货的期末计价

(三)原材料按实际成本计价的核算

(四)原材料按计划成本计价的核算

(五)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的核算

•低值易耗品的核算

•包装物的核算

(六)委托加工物资的核算

(七)存货清查的核算

第五章投资

一、考试要求:

应理解并掌握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有关业务会计处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本章的要求主要有:第一,熟悉投资的概念和特点,了解投资的分类;第二,熟悉短期投资的概念及特点,掌握短期投入账价值的确定及期末计价,掌握短期投资取得、持有期间获得股利和利息、期末计价及处置收回的账务处理;第三,了解长期债权投资的特点,掌握长期债权投资成本的确定、长期债权投资取得、处置和到期收回及期末计息债券折价和溢价的账务处理;第四,熟悉长期股权投资概念及分类,掌握长期股权投资入账价值的确定,掌握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成本法和权益法,熟悉成本法和权益法的转换,掌握长期股权投资处置的核算;第五,熟悉长期投资减值的判断标准,掌握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的账务处理。

二、考试内容

(一)投资概述

•投资的概念和内容

•投资的分类

(二)短期投资的核算

•短期投资的特点

•短期投资的核算

•短期投资期末计价及处置收回的会计处理

(三)长期债权投资的核算

•长期债权投资的概念

•长期债权投资成本的确定

•长期债权投资的核算

(四)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

•长期股权投资的概念

•长期股权投资成本的确定

•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法

•长期股权投资的权益法

•权益法与成本法的转换

(五)长期投资减值的核算

•长期投资减值的判断标准

•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的账务处理

第六章固定资产

一、考试要求

掌握固定资产的计价基础和价值构成,掌握从不同来源取得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及账务处理,掌握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范围、计提方法及账务处理,掌握固定资产修理、出售、报废、毁损、期末计提减值准备的账务处理;熟悉固定资产的概念和基本特点,熟悉固定资产借款费用的处理原则,熟悉固定资产租赁及清查的账务处理;了解固定资产的分类方法,了解影响固定资产折旧的因素。

二、考试内容

(一)固定资产概述

•固定资产的概念及分类

•固定资产的计价

(二)固定资产取得的核算

(三)固定资产折旧的核算

•固定资产折旧概述

•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范围及折旧方法

(四)固定资产修理的核算

(五)固定资产租赁的核算

•固定资产租赁的形式

•固定资产经营租赁的核算

•固定资产融资租赁的核算

(六)固定资产减少的核算

(七)固定资产期末计价与清查

•固定资产的期末计价

•固定资产清查

第七章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

一、考试要求

掌握无形资产的概念、特征及确认条件,掌握无形资产入账价值和摊销期限的确定,掌握无形资产取得、摊销、出租、处置的账务处理;掌握长期待摊费用的含义、主要内容及账务处理;理解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商誉、土地使用权等无形资产的概念和内容,理解无形资产减值的含义及账务处理;了解其他资产内容。

二、考试内容

(一)无形资产的核算

•无形资产概述

•无形资产的账务处理

(二)长期待摊费用和其他长期资产的核算

•长期待摊费用的核算

第八章流动负债

一、考试要求:

掌握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入账价值的确定及主要账务处理,掌握工资总额的组成及结算与分析的财务处理,掌握一般纳税企业应交增值税的确定及账务处理,掌握预收账款、应付票据、预提费用的核算内容及账务处理;熟悉流动负债的含义、构成内容及计价原则。

二、考试内容

(一)流动负债概述

(二)短期借款的核算

(三)应付款项的核算

•应付账款的核算

•预收账款的核算

•应付票据的核算

•其他应付款的核算

(四)应付工资及福利费的核算

•工资总额的组成、工资的计算与结算

•工资结算与分配的核算

•应付福利费的核算

(五)应交税金的核算

•应交增值税的核算

•应交消费税的核算

•应交营业税的核算

•其他应交款的核算

第九章长期负债

一、考试要求:

掌握长期负债费用的内容及处理方法,长期借款取得、计息、使用及归还的账务处理,应付债券的发行、计提利息及溢折价的摊销、偿付的账务处理方法;熟悉长期负债的意义、特点和内容,应付引进设备款和应付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租赁费的核算;了解长期负债和长期借款的内容及分类,应付债券发行价格的影响因素及确定方法。

二、考试内容

(一)长期负债概述

•长期负债的性质、特点

•长期负债的分类

(二)长期借款的核算

•长期借款的概述

•长期借款利息的处理

(三)应付债券的核算

•应付债券概述

•应付债券的账务处理

(四)长期应付款的核算

•长期应付款的内容

•长期应付款的账务处理

第十章收入、费用和利润

一、考试要求:

掌握收入的有关概念,主营业务收入的核算,其他业务收支的核算,营业外收支的核算,费用、生产成本、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和期间费用的概念,利润的月末结转和年度结转;熟悉收入的确认方法,费用与成本的联系与区别,利润总额的构成及其计算,有关利润和利润分配的账务处理;了解期间费用的核算,利润分配的程序。

二、考试内容

(一)收入的核算

•收入的有关概念

•收入的分类、确认和计量

•主营业务收入的账务处理

(二)费用的核算

•费用的概述

•期间费用的核算

(三)利润的核算

•利润总额的组成及账务处理

2、应付税款法下企业所得税的核算

3、净利润的组成及账务处理

第十一章所有者权益

一、考试要求:

了解所有者权益的概念、特征及构成内容,掌握所有者权益有关内容的核算方法。掌握一般企业实收资本的账务处理;掌握资本公积形成、使用及账务处理;熟悉留存收益的概念、内容,掌握盈余公积计提和使用的账务处理、未分配利润的确定。

二、考试内容

(一)所有者权益概述

1、所有者权益的概念与构成

2、所有者权益的特征

(二)实收资本的核算

•实收资本的概述

•实收资本的核算

(三)资本公积的核算

(四)留存收益的核算

•留存收益概述

•留存收益的核算

第十二章财务会计报告

一、考试要求:

掌握财务会计报告的意义和分类,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利润分配表的内容及其编制方法;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基础;了解会计报表的作用、分类及编制要求。

二、考试内容

(一)财务会计报告概述

(二)资产负债表

•资产负债表的概念和作用

•资产负债表的格式、编制方法

(三)利润表及利润分配表

•利润表的基本格式及编制方法

•利润分配表的基本格式及编制方法

(四)现金流量表

•现金流量表的概念和作用

•现金流量的分类和确认

•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基础

三、考题类型

1、单项选择题

2、多项选择题

3、判断题

4、名词解释

5、问答题

6、业务题

会计核算方法的内容篇2

关键词:会计电算;全通用;中央数据;分组核算;自动转账

abstract:thebrand-newforminputmethod,unifiesthecertificatemoduleandthereportformmodule,realizesthecertificatedatahighspeedinput;Usingthecodingtechniqueandthereportformmodule,theproductioncostcalculationreportform,willrealizethecostaccountingatonefellswoopentiregeneral,thushassolvedanaccountingcomputerizationentiregeneralbiggestdifficultproblem;Foundedthegroupingcalculation,thusprovidesalwaysclassifiesisbroaderthan,themorecomprehensiveaccountingindicesandsooneightmajorpartcontents,constitutestheaccountingcomputerizationentiregeneraltheoryframe.

keyword:accountanttheelectricitycalculated;entiregeneral;Centraldata;Groupingcalculation;automaticaccounttransfer

前言

“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就是立足于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研究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标准化模块结构和主辅核算贯通等基本问题的一系列观念和方法体系。

很多学者认为各单位会计核算存在个性,不可能实现全通用的电算会计。无可否认,各会计主体的会计核算的确有很多个性,但这些个性往往是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如各会计主体设置和使用的会计科目有可能不一样,尤其是明细科目也许相差甚远,但它们都是会计数据分类核算的归属,其账户的基本结构仍然是左借右贷,可以用相应编码来表示各会计主体相差甚远的这些科目。又如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的会计报表差别很大,但它们都是从账簿中采集数据编制的,可以运行电算会计不同的编表指令来编制这些差别很大的会计报表,而编表指令用户是可以自定义的。因此,对于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全通用理论研究可以忽略不计。我们最感兴趣的是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它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共同的会计理论基础。自15世纪复式簿记诞生以来,会计核算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严密的基本理论体系。会计电算化虽然使得核算手段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会计基本理论仍然适用。(2)规范的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有一整套规范化的专门方法,如设置会计科目及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任何单位的会计核算都要相互配合地运用这些专门方法。(3)整齐的会计数据流程。会计核算数据的总体流程具有高度共性,那就是“凭证数据一账簿数据一报表数据”。会计电算化中,账簿数据不是编制报表的依据,而主要为分类管理提供数据,并非可有可无。因而只要是会计核算,任何单位都要遵循这一共同的会计数据处理流程。(4)通用的会计核算制度。2000年12月财政部颁发了《企业会计制度》,这是一一个不分行业、不分部门、不分所有制的全通用企业会计制度。这为全通用理论研究提供了制度保障。(5)各模块的全通用。在实务工作中,账务处理和报表模块被公认可以实现全通用,而其他如工资、固定资产、销售等模块,普遍认为经过努力也可以逐步实现全通用,但成本模块则普遍认为不能全通用。实际上各单位成本核算存在高度共性,利用编码技术和报表模块可以实现成本核算通用化设计。

综上所述,全通用理论是可行的。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的全通用可以为管理信息系统和审计电算化提供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数据平台,实现会计数据资源的高度共享,从而有利于会计电算化实务的发展。全通用理论框架主要由以下8个部分内容构成。一、核算方法全通用

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对会计数据进行采集、编辑、存储、加工和输出时所运用的一整套专门方法,其目的是为经营管理提供电子会计信息,实质就是会计核算软件的设计与开发方法。

会计软件设计者总是首先调查数据流,完成科目编码和数据表的设计;然后分析任务,划分模块;最后围绕数据表和科目编码,自上而下地逐一模块设计调试,完成初始化、系统维护、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加工、数据输出等方面的设计任务。因而会计电算化核算专门方法有9个,即科目编码、数据表设计、模块划分、初始化、系统维护、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加工和数据输出。这9个专门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不能相互取代,必须配合运用,共同构成全通用电算会计核算的方法体系。9个专门方法全通用,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的技术性保障。

二、主辅核算全通用

日常会计核算,我们通过科目编码进行,也称为编码内核算。但编码并非万能,有些更详细的核算内容,仅依靠科目编码是无能为力的。如工资一般按工资总额组成内容进行明细核算,很难同时按职工姓名进行明细核算。又如材料一般按类别或库别等口径进行明细核算,很难细化到成千上万的材料品种。这些工资到人、材料到品种等的核算内容,实际上是更为详细的明细核算,即使强行编码到如此详细的程度,如国内某些会计软件可进行九级编码,记账凭证的编制也无法适应。因此,编码并不是越详细越好,也不是编码级别越多越好。编码内核算不能满足管理和核算需要时,就必须用编码外核算进行补充。哪些内容纳入编码内核算,哪些内容列入编码外补充,并没有现成的统一标准,完全要根据本单位核算与管理的特点和要求来决定。实行主辅核算相结合,既能适应日常会计核算需要,又能满足管理者对各种管理信息的需求。

编码内、外核算存在大量数据交流,比如各种口径的工资汇总表、发出材料汇总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等辅助核算内容,都会产生大量表格数据,将其打印出来,就是原始凭证,需要据此编制记账凭证来输入机内。这些凭证数据的手工输入将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且容易出错。全通用电算会计应寻求一种更快、更有效率的自动输入方法,即表格输入法,来实现编码内、外核算的贯通。

三、主控模块全通用

会计核算方法的内容篇3

关键词:会计电算;全通用;中央数据;分组核算;自动转账

abstract:thebrand-newforminputmethod,unifiesthecertificatemoduleandthereportformmodule,realizesthecertificatedatahighspeedinput;usingthecodingtechniqueandthereportformmodule,theproductioncostcalculationreportform,willrealizethecostaccountingatonefellswoopentiregeneral,thushassolvedanaccountingcomputerizationentiregeneralbiggestdifficultproblem;foundedthegroupingcalculation,thusprovidesalwaysclassifiesisbroaderthan,themorecomprehensiveaccountingindicesandsooneightmajorpartcontents,constitutestheaccountingcomputerizationentiregeneraltheoryframe.

keyword:accountanttheelectricitycalculated;entiregeneral;centraldata;groupingcalculation;automaticaccounttransfer

前言

“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就是立足于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研究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标准化模块结构和主辅核算贯通等基本问题的一系列观念和方法体系。www.133229.com

很多学者认为各单位会计核算存在个性,不可能实现全通用的电算会计。无可否认,各会计主体的会计核算的确有很多个性,但这些个性往往是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如各会计主体设置和使用的会计科目有可能不一样,尤其是明细科目也许相差甚远,但它们都是会计数据分类核算的归属,其账户的基本结构仍然是左借右贷,可以用相应编码来表示各会计主体相差甚远的这些科目。又如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的会计报表差别很大,但它们都是从账簿中采集数据编制的,可以运行电算会计不同的编表指令来编制这些差别很大的会计报表,而编表指令用户是可以自定义的。因此,对于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全通用理论研究可以忽略不计。我们最感兴趣的是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它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共同的会计理论基础。自15世纪复式簿记诞生以来,会计核算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严密的基本理论体系。会计电算化虽然使得核算手段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会计基本理论仍然适用。(2)规范的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有一整套规范化的专门方法,如设置会计科目及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任何单位的会计核算都要相互配合地运用这些专门方法。(3)整齐的会计数据流程。会计核算数据的总体流程具有高度共性,那就是“凭证数据一账簿数据一报表数据”。会计电算化中,账簿数据不是编制报表的依据,而主要为分类管理提供数据,并非可有可无。因而只要是会计核算,任何单位都要遵循这一共同的会计数据处理流程。(4)通用的会计核算制度。2000年12月财政部颁发了《企业会计制度》,这是一一个不分行业、不分部门、不分所有制的全通用企业会计制度。这为全通用理论研究提供了制度保障。(5)各模块的全通用。在实务工作中,账务处理和报表模块被公认可以实现全通用,而其他如工资、固定资产、销售等模块,普遍认为经过努力也可以逐步实现全通用,但成本模块则普遍认为不能全通用。实际上各单位成本核算存在高度共性,利用编码技术和报表模块可以实现成本核算通用化设计。

综上所述,全通用理论是可行的。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的全通用可以为管理信息系统和审计电算化提供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数据平台,实现会计数据资源的高度共享,从而有利于会计电算化实务的发展。全通用理论框架主要由以下8个部分内容构成。一、核算方法全通用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对会计数据进行采集、编辑、存储、加工和输出时所运用的一整套专门方法,其目的是为经营管理提供电子会计信息,实质就是会计核算软件的设计与开发方法。

会计软件设计者总是首先调查数据流,完成科目编码和数据表的设计;然后分析任务,划分模块;最后围绕数据表和科目编码,自上而下地逐一模块设计调试,完成初始化、系统维护、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加工、数据输出等方面的设计任务。因而会计电算化核算专门方法有9个,即科目编码、数据表设计、模块划分、初始化、系统维护、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加工和数据输出。这9个专门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不能相互取代,必须配合运用,共同构成全通用电算会计核算的方法体系。9个专门方法全通用,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的技术性保障。

二、主辅核算全通用

日常会计核算,我们通过科目编码进行,也称为编码内核算。但编码并非万能,有些更详细的核算内容,仅依靠科目编码是无能为力的。如工资一般按工资总额组成内容进行明细核算,很难同时按职工姓名进行明细核算。又如材料一般按类别或库别等口径进行明细核算,很难细化到成千上万的材料品种。这些工资到人、材料到品种等的核算内容,实际上是更为详细的明细核算,即使强行编码到如此详细的程度,如国内某些会计软件可进行九级编码,记账凭证的编制也无法适应。因此,编码并不是越详细越好,也不是编码级别越多越好。编码内核算不能满足管理和核算需要时,就必须用编码外核算进行补充。哪些内容纳入编码内核算,哪些内容列入编码外补充,并没有现成的统一标准,完全要根据本单位核算与管理的特点和要求来决定。实行主辅核算相结合,既能适应日常会计核算需要,又能满足管理者对各种管理信息的需求。

编码内、外核算存在大量数据交流,比如各种口径的工资汇总表、发出材料汇总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等辅助核算内容,都会产生大量表格数据,将其打印出来,就是原始凭证,需要据此编制记账凭证来输入机内。这些凭证数据的手工输入将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且容易出错。全通用电算会计应寻求一种更快、更有效率的自动输入方法,即表格输入法,来实现编码内、外核算的贯通。

三、主控模块全通用

会计核算方法的内容篇4

关键词:会计电算;全通用;中央数据;分组核算;自动转账

“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就是立足于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研究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标准化模块结构和主辅核算贯通等基本问题的1系列观念和方法体系。

很多学者认为各单位会计核算存在个性,不可能实现全通用的电算会计。wu可否认,各会计主体的会计核算的确有很多个性,但这些个性往往是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如各会计主体设置和使用的会计科目有可能不1样,尤其是明细科目也许相差甚远,但它们都是会计数据分类核算的归属,其账户的基本结构仍然是左借右贷,可以用相应编码来表示各会计主体相差甚远的这些科目。又如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的会计报表差别很大,但它们都是从账簿中采集数据编制的,可以运行电算会计不同的编表指令来编制这些差别很大的会计报表,而编表指令用户是可以自定义的。因此,对于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全通用理论研究可以忽略不计。我们最感兴趣的是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它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共同的会计理论基础。自15世纪复式簿记诞生以来,会计核算已经形成了1整套严密的基本理论体系。会计电算化虽然使得核算手段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会计基本理论仍然适用。(2)规范的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有1整套规范化的专门方法,如设置会计科目及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形成1个较完整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任何单位的会计核算都要相互配合地运用这些专门方法。(3)整齐的会计数据流程。会计核算数据的总体流程具有高度共性,那就是“凭证数据1账簿数据1报表数据”。会计电算化中,账簿数据不是编制报表的依据,而主要为分类管理提供数据,并非可有可wu。因而只要是会计核算,任何单位都要遵循这1共同的会计数据处理流程。(4)通用的会计核算制度。2000年12月财政部颁发了《企业会计制度》,这是11个不分行业、不分部门、不分所有制的全通用企业会计制度。这为全通用理论研究提供了制度保障。(5)各模块的全通用。在实务工作中,账务处理和报表模块被公认可以实现全通用,而其他如工资、固定资产、销售等模块,普遍认为经过努力也可以逐步实现全通用,但成本模块则普遍认为不能全通用。实际上各单位成本核算存在高度共性,利用编码技术和报表模块可以实现成本核算通用化设计。

综上所述,全通用理论是可行的。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的全通用可以为管理信息系统和审计电算化提供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数据平台,实现会计数据资源的高度共享,从而有利于会计电算化实务的发展。全通用理论框架主要由以下8个部分内容构成。1、核算方法全通用

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对会计数据进行采集、编辑、存储、加工和输出时所运用的1整套专门方法,其目的是为经营管理提供电子会计信息,实质就是会计核算软件的设计与开发方法。

会计软件设计者总是首先调查数据流,完成科目编码和数据表的设计;然后分析任务,划分模块;最后围绕数据表和科目编码,自上而下地逐1模块设计调试,完成初始化、系统维护、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加工、数据输出等方面的设计任务。因而会计电算化核算专门方法有9个,即科目编码、数据表设计、模块划分、初始化、系统维护、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加工和数据输出。这9个专门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不能相互取代,必须配合运用,共同构成全通用电算会计核算的方法体系。9个专门方法全通用,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的技术性保障。

2、主辅核算全通用

日常会计核算,我们通过科目编码进行,也称为编码内核算。但编码并非万能,有些更详细的核算内容,仅依靠科目编码是wu能为力的。如工资1般按工资总额组成内容进行明细核算,很难同时按职工姓名进行明细核算。又如材料1般按类别或库别等口径进行明细核算,很难细化到成千上万的材料品种。这些工资到人、材料到品种等的核算内容,实际上是更为详细的明细核算,即使强行编码到如此详细的程度,如国内某些会计软件可进行九级编码,记账凭证的编制也wu法适应。因此,编码并不是越详细越好,也不是编码级别越多越好。编码内核算不能满足管理和核算需要时,就必须用编码外核算进行补充。哪些内容纳入编码内核算,哪些内容列入编码外补充,并没有现成的统1标准,完全要根据本单位核算与管理的特点和要求来决定。实行主辅核算相结合,既能适应日常会计核算需要,又能满足管理者对各种管理信息的需求。

编码内、外核算存在大量数据交流,比如各种口径的工资汇总表、发出材料汇总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等辅助核算内容,都会产生大量表格数据,将其打印出来,就是原始凭证,需要据此编制记账凭证来输入机内。这些凭证数据的手工输入将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且容易出错。全通用电算会计应寻求1种更快、更有效率的自动输入方法,即表格输入法,来实现编码内、外核算的贯通。

3、主控模块全通用

会计核算方法的内容篇5

【关键词】成本会计;内容;特点;建议

成本会计工作在会计实践中具有重要地位,成本核算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企业资产计价和利润计算的准确性,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决策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美国战略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了企业取得成功的三种基本竞争战略,其中之一就是成本领先战略(使企业成本保持在同行业最低水平),而执行其他两种战略也需要尽可能控制成本,不能完全不计成本。因此,如何准确地计算成本和较好地控制成本是每个企业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由于成本会计工作的重要性,会计专业学生应努力学好《成本会计》课程,为以后成功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多年从事成本会计教学工作,成本会计是会计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是会计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重要课程。但是,目前在成本会计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笔者拟结合教学经验,谈谈对成本会计教学的几点思考,以期对成本会计教学有所裨益。

一、成本会计课程的内容界定

目前,我国成本会计教材有很多版本,内容存在很大差异。通常认为,体系完整的成本会计学内容主要包括成本核算、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和成本分析的内容,其中以成本核算内容为基础。但是,由于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是紧密相连的,一般认为成本会计是管理会计的前身,成本会计经过演化、发展成为管理会计,因而,两门课程的内容存在诸多重复。如成本会计学中的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等内容与管理会计学中的预测、决策、预算、控制等内容类似,两门课程有些章节的内容则完全一样,如标准成本制度、作业成本计算法等。这样,在实际教学中,为避免内容重复,节约教学资源,成本会计学应根据其传统职能重点介绍成本核算、成本分析的内容,而将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等有关成本管理的内容安排在主要为内部经营管理提供信息资料的管理会计学中介绍。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成本会计的教学内容应主要包括:成本核算的基本概念、原则、程序,各项要素费用、辅助生产费用、制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生产损失的核算,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各种成本计算方法(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分类法、定额法),成本报表和成本分析。成本会计教学内容主要以工业企业经营业务为背景,如果学校所设会计专业具有行业背景,则应同时介绍所属行业的成本核算方法。

对于标准成本制度和作业成本计算法安排在管理会计学中介绍,主要原因是:标准成本制度不仅是一种成本计算方法,而且是一种成本控制系统,它的出现,标志着管理会计的萌芽,因而将其安排在管理会计中介绍;作业成本计算法是新出现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它在新的制造环境下可提高成本计算的准确性,但是作业成本计算不仅仅是一种成本计算方法,更重要的是一个作业管理过程,目前作业管理思想已引起企业管理者的普遍关注,因而将其安排在主要为内部管理服务的管理会计中介绍。

二、成本会计课程的特点

(一)逻辑性和系统性强

与有些课程前后内容比较松散不同,成本会计课程内容前后联系非常紧密,一环扣一环。成本会计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按照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进行编排的,即首先介绍各项要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然后介绍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制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生产损失的核算、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最后介绍各种成本计算方法。而成本计算方法是前面各环节内容在不同企业的具体运用,不同企业生产类型不同、成本管理要求不同,所采用的成本计算方法也不同。通过学习成本计算方法可将前面各环节的内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如果前面任何一个环节的内容没有很好掌握,就无法正确计算出产品成本。成本会计的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必须全面掌握成本核算各环节的内容,并能够结合企业具体情况加以灵活运用,否则只能事倍功半,无法胜任成本会计工作,不能提供有用的成本核算信息。

(二)以计算为主,账务处理为辅

成本会计课程一般安排在财务会计课程之后讲授。成本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财务会计要依据成本会计所提供的有关资料进行资产计价和收益确定;另一方面成本的形成、归集和结转程序也要纳入以复式记账法为基础的财务会计总框架中。但是与财务会计以账务处理为主、会计分录纷繁复杂不同,成本会计的内容以计算为主,主要是各种直接费用、间接费用等的分配方法以及产品成本计算方法。成本会计通常是在经过一系列计算后进行必要的账务处理,涉及的会计分录很简单,基本上是在财务会计课程中学习过的,其中很多会计分录在会计学原理课程中就学习过。成本会计以计算为主,涉及的计算方法都很简单,基本上就是加减乘除,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学生普遍认为,学习成本会计课程只要用心就不是很困难。

(三)成本核算方法多样,容易混淆

尽管成本会计中涉及的计算方法比较简单,对于单个计算方法来说,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但是由于成本会计中涉及的成本核算方法过多,使学生容易混淆,难以全面掌握各种核算方法并根据实际情况加以灵活运用。例如,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有直接分配法、交互分配法、计划成本分配法、顺序分配法和代数分配法五种;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方法有在产品不计算成本法、在产品按年初成本计价法、在产品成本按完工产品成本计价法、在产品按所耗原材料成本计价法、在产品按定额成本计价法、约当产量法和定额比例法七种;产品成本计算方法有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三种基本方法以及分类法和定额法两种辅助方法等等。

三、改进成本会计教学的建议

(一)采用比较分析法教学

由于成本会计中涉及的成本核算方法很多,每种方法都有一定的适用条件,使学生眼花缭乱,容易混淆,不能够灵活运用。针对这一状况,笔者认为,对于存在多种方法的成本核算环节,教师可采用比较分析法教学,重点剖析每种方法的适用条件及计算过程的异同,使学生在理解和比较的基础上记忆,可达到较好的效果。例如,对于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的五种方法、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的七种方法、产品成本计算的三种基本方法以及两种辅助方法、分步法中的逐步结转分步法和平行结转分步法、制造费用分配的实际分配率法和计划分配率法等内容都可采用比较分析法教学。

(二)采用多媒体教学

成本会计课程内容具有公式多、表格多、计算过程多等特点。在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如果将公式、计算过程和表格都写在黑板上进行讲解,花费时间太多,影响教学进度,而且在教师抄黑板时,学生感觉无所事事。如果教师不将公式、计算过程和表格都写在黑板上进行讲解,而是直接对着书讲,学生又不容易集中注意力,感觉枯燥乏味。因此,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很多学生对成本会计课程提不起兴趣。如果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则有助于改进教学效果。通过多媒体教学,教师可将复杂的公式、表格及计算过程通过大屏幕清晰地展示给学生,同时配上一些动画和音响效果,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和直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多媒体教学省去了板书时间,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三)采用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可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调动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成本会计案例教学中应注意几点:一是精选案例,案例应尽可能贴近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并且具有代表性,能够较好地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对学生具有启发意义;二是精心组织,教师应要求学生做好课前准备,课堂讨论时,教师应积极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案例进行全面、深入的讨论;三是做好总结评价工作,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不断提高案例分析的能力。

(四)加强实践教学

成本会计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可采用多种形式:一是进行认知实践。即组织学生到管理比较完善并且有代表性的工业企业参观,实地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生产工艺流程以及成本会计工作组织、成本核算程序等,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抽象的书本内容。二是进行模拟实习。成本会计系统性强,前后内容联系紧密,但是一般的教材在介绍成本计算方法时,由于受篇幅所限,例题内容不完整,使学生虽然掌握了成本核算各环节的内容,却很难将其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弄不清楚成本计算数据的来龙去脉,难以全面掌握成本核算的全过程。通过模拟实习,可以将成本核算的全过程完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自己动手,完成成本核算全过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模拟实习可采用手工模拟和电算化模拟两种形式。三是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

(五)转变考核方式

传统闭卷笔试的考试方法,尽管比较客观公正,但是考试内容比较僵化,死记硬背的内容多,对学生实际能力的考查少。因此,有必要转变成本会计考核方式,全面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及实际应用能力。具体来说,可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课程成绩可由对理论知识进行考核的笔试成绩、作业和课堂发言等平时成绩以及实践环节的成绩三部分组成。

参考文献

[1]欧阳清,杨雄胜.成本会计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

[2]庞碧霞.《成本会计》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探析[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8).

会计核算方法的内容篇6

不能完全不计成本。因此,如何准确地计算成本和较好地控制成本是每个企业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成本会计”是高校会计电算化专业继“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之后的又一门专业主干课程,

一般开设在第三学期,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成本会计”,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此后“财务管理”、“财务软件”、“会计综合实务”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及技能基础;另一方面,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质量对培养学生在成本费用核算与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与素养至关重要。在此,笔者就如何提高成本会计课程教学质量进行探讨。

一、成本会计课程内容的界定成本会计课程教学的组织取决于专业人才培养

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

(一)专业培养目标

成本会计课程的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会计电算化实践能力和一定理论基础的高等应用型会计人才”。

(二)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教学目标由三部分构成。

(1)知识目标:掌握成本会计核算的基本知识和方法,理解成本会计岗位职责与工作内容。

(2)职业技能目标:掌握成本核算、成本分析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可以通过产品成本计算的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训练学生的综合核算能力;通过成本报表编制与分析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处理能力;通过成本管理启迪学生初步的成本管理理念,培养其创新能力。

(3)职业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具有爱岗敬业精神和创新意识,具有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

(三)教学内容的界定

为保证会计电算化专业及成本会计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首先应科学构建成本会计课程标准,进而提炼、整合和序化其教学内容。

目前,我国成本会计教材有很多版本,内容存在很大差异。通常认为,体系完整的成本会计学内容主要包括成本核算、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和成本分析等内容,其中以成本核算内容为基础。但是,由于“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是紧密相联的,一般认为成本会计”是“管理会计”的前身,“成本会计”经过演化、发展成为“管理会计”,因而,两门课程的内容存在诸多重复。如成本会计学中的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等内容与管理会计学中的预测、决策、预算、控制等内容类似,两门课程有些章节的内容则完全一样,如标准成本制度、作业成本计算法等。这样,在实际教学中,为避免内容重复,节约教学资源,成本会计学应根据其传统职能重点介绍成本核算、成本分析的内容,而将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等有关成本管理的内容安排在主要为内部经营管理提供信息资料的管理会计学中介绍。

基于以上分析,“成本会计”的教学内容应主要包括:成本核算的基本概念、原则、程序,各项要素费用、辅助生产费用、制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生产损失的核算,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各种成本计算方法(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分类法、定额法),成本报表和成本分析。

对于标准成本制度和作业成本计算法安排在管理会计学中介绍,主要原因是:标准成本制度不仅是一种成本计算方法,而且是一种成本控制系统,它的出现,标志着管理会计的萌芽,因而将其安排在“管理会计”中介绍;作业成本计算法是新出现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它在新的制造环境下可提高成本计算的准确性,但是作业成本计算不仅仅是一种成本计算方法,更重要的是一个作业管理过程,目前作业管理思想已引起企业管理者的普遍关注,因而将其安排在主要为内部管理服务的“管理会计”中介绍。

二、成本会计课程特点

(一)与企业生产实践联系紧密,而学生普遍缺乏对其感性认知

一方面,该课程主要以工业企业(重点是制造业)经济业务为例,结合制造业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要素费用,介绍各种料、工、费归集与分配的方法;结合制造业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的特点,介绍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间的分配方法;结合制造业工艺过程及生产组织特点,介绍产品成本计算的多种方法。另一方面,学生普遍缺乏社会生产实践经验,对产品生产过程知之不多或一无所知,产品从投料加工,到完工验收人库进人消费市场,到底历经哪些程序与环节,很少有学生能说得清,这给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

(二)逻辑性和系统性强

与前续课程“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等课程前后内容相对较为松散、各自相对独立不同,成本会计课程内容前后联系密切,环环相扣。成本会计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按照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进行编排的,即首先介绍各项要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然后介绍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制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生产损失的核算、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最后介绍各种成本计算方法。而成本计算方法是前面各环节内容在不同企业的具体运用,不同企业生产类型不同、成本管理要求不同,所采用的成本计算方法也不同。通过学习成本计算方法,可将前面各环节的内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如果前面任何一个环节的内容没有掌握好》就无法正确计算出产品成本。“成本会计”的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必须全面掌握成本核算各环节的内容,并能够结合企业具体情况加以灵活运用;否则,只能事倍功半,无法胜任成本会计工作,不能提供有用的成本核算信息。

(三)以计算为主,账务处理为辅

成本会计课程一般安排在财务会计课程之后讲授。成本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财务会计要依据成本会计所提供的有关资料进行资产计价和收益确定;另一方面,成本的形成、归集和结转程序也要纳人以复式记账法为基础的财务会计总框架中。但是,与财务会计以账务处理为主、会计分录纷繁复杂不同,成本会计以算为主,旨在通过对成本费用的核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挖掘潜力,增收节支,提高效益。成本会计的内容主要是各种直接费用、间接费用等的分配方法以及产品成本计算方法,通常是在经过一系列计算后进行必要的账务处理,涉及的会计分录主要集中在费用分配及成本结转上。

(四)成本核算方法多种多样,容易混淆

尽管成本会计中涉及的计算方法比较简单,对于单个计算方法来说,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但由于成本会计中涉及的成本核算方法过多,学生容易混渚,难以全面掌握各种核算方法并根据实际情况加以灵活运用。例如,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有直接分配法、交互分配法、计划成本分配法、顺序分配法和代数分配法五种;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方法有在产品不计算成本法、在产品按年初成本计价法、在产品成本按完工产品成本计价法、在产品按所耗原材料成本计价法、在产品按定额成本计价法、约当产量法和定额比例法七种;产品成本计算方法有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三种基本方法以及分类法和定额法两种辅助方法,等等。

三、成本会计教学方法的创新

成本会计课程内容及其特点,决定了提高该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一)采用多媒体教学

成本会计课程内容具有公式多、表格多、计算过程多等特点。在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如果将公式、计算过程和表格都写在黑板上进行讲解,花费时间太多,影响教学进度,而且在教师抄黑板时,学生感觉无所事事。如果教师不将公式、计算过程和表格都写在黑板上进行讲解,而是直接对着课本讲,学生又不容易集中注意力,感觉枯燥乏味。因此,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很多学生对成本会计课程提不起兴趣。如果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则有助于改进教学效果。通过多媒体教学,教师可将复杂的公式、表格及计算过程通过大屏幕清晰地展示给学生,同时配上一些动画和音响,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和直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多媒体教学省去了板书时间,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二)采用比较分析法教学

由于成本会计中涉及的成本核算方法很多,例如,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的五种方法、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的七种方法、产品成本计算的三种基本方法以及两种辅助方法、分步法中的逐步结转分步法和平行结转分步法、制造费用分配的实际分配率法和计划分配率法等诸多核算方法,而每种方法又都有一定的适用条件,这往往使学生眼花缭乱,容易混淆,难以灵活运用。

如果采用比较分析法教学,重点剖析、比较每种方法的适用条件及计算过程、计算结果的异同,就可以使学生在理解和比较的基础上掌握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对各种方法能够有区别地灵活运用,步人工作岗位后可以根据服务单位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择最为科学合理的方法,而不至于手忙脚乱,不知所措。

(三)采用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可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调动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使案例教学达到预期效果,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精选案例。案例应尽可能贴近我国企业或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并具有代表性,能够较好地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对学生具有启发意义。二是精心组织。教师应要求学生做好课前准备;课堂讨论时,教师应积极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案例进行全面、深人的讨论。三是做好总结评价工作,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不断提高案例分析的能力。

(四)专家进课堂与学生进企血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成本会计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学生成本会计实践技能的培养主要可以借助于两种途径与方法:

1.专家进课堂法

一方面,聘请企业一线会计师、工程师等介绍企业生产经营流程、成本费用核算的程序与方法、成本拴制与管理的成功经验等;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组织学生观看相关影视资料并展开论辩,活跃学生思维,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进企业法

实践教学可采用多种形式。一是进行认知实践。即组织学生到管理比较完善且有代表性的工业企业参观,实地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生产工艺流程以及成本会计工作组织、成本核算程序等,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抽象的书本内容。二是进行模拟实习。成本会计系统性强,前后内容联系紧密,但一般的教材在介绍成本计算方法时,由于受篇幅所限,例题内容不完整,学生虽然掌握了成本核算各环节的内容,却很难将其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弄不清楚成本计算数据的来龙去脉,难以全面掌握成本核算的全过程。通过模拟实习,可以将成本核算的全过程完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自己动手,完成成本核算全过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模拟实习可采用手工模拟和电算化模拟两种形式。三是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

(五)创新考核方式

传统闭卷笔试的考试方法,尽管比较客观公正,但是考试内容比较僵化,死记硬背的内容多,难以考核出学生的实际能力。因此,有必要转变成本会计考核方式,全面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及实际应用能力。

具体来说,“成本会计”考核强调遵从课内和课外、理论与实践、知识与项目相结合的原则,可按照下列模式进行岗位实训30%+期末考试70%==综合考评”。

岗位实训考核包括三部分:考勤(采用扣分制,旷课一次扣5分,请假一次扣2分)、个人实训(占50%)、小组实训(占50%)。

期末考试包括以下题型:单选(占10%)、多选(占10%)、判断(占10%)、单项业务题(占20%)、综合业务题(占50%)。

结语

会计核算方法的内容篇7

很多学者认为各单位会计核算存在个性,不可能实现全通用的电算会计。wu可否认,各会计主体的会计核算的确有很多个性,但这些个性往往是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如各会计主体设置和使用的会计科目有可能不1样,尤其是明细科目也许相差甚远,但它们都是会计数据分类核算的归属,其账户的基本结构仍然是左借右贷,可以用相应编码来表示各会计主体相差甚远的这些科目。又如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的会计报表差别很大,但它们都是从账簿中采集数据编制的,可以运行电算会计不同的编表指令来编制这些差别很大的会计报表,而编表指令用户是可以自定义的。因此,对于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全通用理论研究可以忽略不计。我们最感兴趣的是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它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共同的会计理论基础。自15世纪复式簿记诞生以来,会计核算已经形成了1整套严密的基本理论体系。会计电算化虽然使得核算手段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会计基本理论仍然适用。(2)规范的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有1整套规范化的专门方法,如设置会计科目及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形成1个较完整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任何单位的会计核算都要相互配合地运用这些专门方法。(3)整齐的会计数据流程。会计核算数据的总体流程具有高度共性,那就是“凭证数据1账簿数据1报表数据”。会计电算化中,账簿数据不是编制报表的依据,而主要为分类管理提供数据,并非可有可wu。因而只要是会计核算,任何单位都要遵循这1共同的会计数据处理流程。(4)通用的会计核算制度。2000年12月财政部颁发了《企业会计制度》,这是11个不分行业、不分部门、不分所有制的全通用企业会计制度。这为全通用理论研究提供了制度保障。(5)各模块的全通用。在实务工作中,账务处理和报表模块被公认可以实现全通用,而其他如工资、固定资产、销售等模块,普遍认为经过努力也可以逐步实现全通用,但成本模块则普遍认为不能全通用。实际上各单位成本核算存在高度共性,利用编码技术和报表模块可以实现成本核算通用化设计。

综上所述,全通用理论是可行的。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的全通用可以为管理信息系统和审计电算化提供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数据平台,实现会计数据资源的高度共享,从而有利于会计电算化实务的发展。全通用理论框架主要由以下8个部分内容构成。1、核算方法全通用

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对会计数据进行采集、编辑、存储、加工和输出时所运用的1整套专门方法,其目的是为经营管理提供电子会计信息,实质就是会计核算软件的设计与开发方法。

会计软件设计者总是首先调查数据流,完成科目编码和数据表的设计;然后分析任务,划分模块;最后围绕数据表和科目编码,自上而下地逐1模块设计调试,完成初始化、系统维护、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加工、数据输出等方面的设计任务。因而会计电算化核算专门方法有9个,即科目编码、数据表设计、模块划分、初始化、系统维护、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加工和数据输出。这9个专门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不能相互取代,必须配合运用,共同构成全通用电算会计核算的方法体系。9个专门方法全通用,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的技术性保障。

2、主辅核算全通用

日常会计核算,我们通过科目编码进行,也称为编码内核算。但编码并非万能,有些更详细的核算内容,仅依靠科目编码是wu能为力的。如工资1般按工资总额组成内容进行明细核算,很难同时按职工姓名进行明细核算。又如材料1般按类别或库别等口径进行明细核算,很难细化到成千上万的材料品种。这些工资到人、材料到品种等的核算内容,实际上是更为详细的明细核算,即使强行编码到如此详细的程度,如国内某些会计软件可进行九级编码,记账凭证的编制也wu法适应。因此,编码并不是越详细越好,也不是编码级别越多越好。编码内核算不能满足管理和核算需要时,就必须用编码外核算进行补充。哪些内容纳入编码内核算,哪些内容列入编码外补充,并没有现成的统1标准,完全要根据本单位核算与管理的特点和要求来决定。实行主辅核算相结合,既能适应日常会计核算需要,又能满足管理者对各种管理信息的需求。

编码内、外核算存在大量数据交流,比如各种口径的工资汇总表、发出材料汇总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等辅助核算内容,都会产生大量表格数据,将其打印出来,就是原始凭证,需要据此编制记账凭证来输入机内。这些凭证数据的手工输入将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且容易出错。全通用电算会计应寻求1种更快、更有效率的自动输入方法,即表格输入法,来实现编码内、外核算的贯通。

3、主控模块全通用

会计核算方法的内容篇8

一、成本会计的课程特点

1.课程专业性强,实践性强。成本会计是会计专业的必修课,也是该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先修课程有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学,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如在成本会计的学习中,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业务涉及各式凭证的编制和有关账簿的登记,这些需要比较扎实的会计专业基础知识才有利学习。另外,成本会计学科中的成本核算、成本管理等有关知识直接来源于企业的生产过程,是基于社会企业岗位导向而设置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2.费用的分配方法及计算公式多。成本核算过程中,费用的分配方法和计算公式众多,包括要素费用的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制造费用的分配以及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方法,虽然不同的费用分配方法适用不同的情况,但学习过程中学生还是容易被众多的分配方法、计算公式混乱思维,难以把握各种分配方法的计算特点和应用技巧。另外,在学习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方法后,学生还要学习成本计算的具体方法,如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等,不同方法的成本计算对象不一样,成本的核算方法和步骤也千差万别,学本文由收集整理生不容易掌握相关成本核算方法的操作技能。

3.分配表格及成本计算单繁多。在成本核算过程中,费用的分配是结合编制费用分配表进行的,费用的分配方法多,据以编制的费用分配表格式也繁多。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主要是通过编制成本计算单进行的,品种繁多,则成本计算单也繁多。和财务会计对有关业务进行账务处理不一样,成本会计在讲学过程中经常以表代账,表格与表格之间联系紧密,错综复杂,给讲和学带来一定难度。

二、成本会计教学目前存在问题分析

1.教育界对成本会计重视不足。虽然成本会计和财务会计同属专业主干课程,但教育界一直存在着重财务会计,轻成本会计的现象,成本会计是作为财务会计的附属教程存在。财务会计侧重于提供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及现金流情况的有关信息,为投资者、债权人等外部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提供依据。成本会计侧重于企业内部的经营运作,注重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致力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财务会计与成本会计对企业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但财务会计教程从初级、中级到高级,有着一套比较完整的教材体系,而成本会计在教育体系所占比重比较轻。

2.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滞后。目前的成本会计教学主要通过表格数据的前后钩稽关系来反映成本核算流程,由于计算量大,表格繁多,使得师生对教材的依赖性很强,从而造成“照本宣科”的感觉,难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虽然有些学校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但也只是对公式和方法的呈现,仍是对书本上的知识点进行讲解,企业的生产流程和表格之间的结转关系无法形象的展示出来。另外,成本应该根据企业的生产特点划分不同的成本项目进行核算,并且不同的生产工艺特点要求采用不同的成本核算方法,对于毫无实际工作经验的学生而言,会觉得很抽象,难以理解,这些都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偏重理论教学,缺乏实践教学。目前大部分成本会计教材是依据制造业的生产特点来编制,在授课过程中,从生产费用的分配到产品成本的计算方法,主要利用黑板、多媒体在课堂上给学生进行理论的讲解,让学生掌握有关方法的核算原理,或者以实务题的形式给学生演示计算过程,缺乏逼真的实践教学。另外企业的财务部门通常是一个机密部门,很多单位拒绝安排学生前来实习,即便有的学生进入实习单位,也很难了解到一个企业的整个会计系统,更难了解到一个企业的成本核算和管理机制。而目前的校内会计实训,和真实的业务还是有一定差距,学生对企业的真实业务往来缺乏感性认识。

4.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脱节。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企业的生产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参与经营与生产管理,已成为制造企业的一致选择。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重视直接生产费用的核算,轻视间接生产费用的核算。新型的企业,如it行业、软件生产企业等高科技术企业,其经营成本中间接生产费用占大部分,直接材料成本所占比重小,采用传统成本计算方法显然不适合其生产特点。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直接人工成本支出越来越小,而管理成本、设备折旧等间接生产费用的分配显得越来越重要,这些要求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作出相应改变。

三、成本会计教学改革思考

1.构建成本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应该从整体上来策划每一个实践教学环节。成本会计课程实践教学的设置离不开成本核算的特点。产品成本核算的最终目的是计算出各种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在成本核算过程中,从各项要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制造费用、损失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到将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都离不开原始凭证的传递,记账凭证的填制以及账簿的登记,整个核算流程,要求的都是实

转贴于

实在在的准确的数据。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应该平行进行,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一个仿真度高、综合性强的实践环境,让每个大学生在校期间都能经历这种实践环节的培训,把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充分的运用实践环节中,对抽象的理论知识产生感性认识。成本会计的实践教学,可以借助校内模拟实训室,从填制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到出具成本报表和进行成本分析,系统的对各种成本计算方法进行模拟训练。另外,大力寻求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利用时间组织学生亲临企业参观学习,让学生了解企业生产组织特点和生产流程,为学生创造真实的实践环境。

2.完善教学方法与手段。(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指把案例引入课堂,通过身临其境的案例分析,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和成本核算方法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案例进行讲解,后面成本报表编制与分析也可以围绕该案例来进行,这样容易把前后知识连贯起来,从整体把握成本核算的具体方法与成本报表编制与分析。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教师应该控制好课堂进度,讲述和案例有关的理论知识,简要介绍案例的背景、内容、性质,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自主思考,展开讨论。学生针对案例提出的问题,查阅资料、文献,从自身的角度对案例进行剖析,阐述自身见解,对于不同的观点可以展开辩论。案例结束,教师应指导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和结论。(2)图示教学法。运用图示教学法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使零碎的知识系统化、直观化。如正确划分费用界限,是成本核算中的重要问题,包括正确划分生产费用与非生产费用、正确划分当期与非当期的生产费用、正确将划分不同产品的生产费用以及将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划分,这些看似相互独立的理论,其实相互间联系非常紧密,如果单依靠文字讲述会非常吃力,但如果通过图示讲授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又如成本核算的一般流程,先是各项要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再到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制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最后是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上述核算流程可以通过丁字账来演示各账户之间的结转关系,通过丁字账图示来讲授费用之间的分配结转流程,可以更直观系统,便于学生把分散的知识点联系起来。(3)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指的是将学生在校期间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划分为若干任务项目,围绕各任务项目来设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和学时。项目教学法是以社会企业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的实践性教学方法,应注重学生实操技能的训练。采用项目教学法可以把成本会计教材的内容划分为若干项目,如要素费用的核算、辅助生产费用的核算、制造费用的核算、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的核算、成本核算的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按以上内容划分项目,明确每个项目要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分配相应的工作任务,结合案例根据品种法的核算原理和核算步骤,填制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有关明细账,直到计算出各种产品的完工产品成本与在成品成本,最后编制成本报表。在工作过程中,要求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参与,对发现的信息要在小组内共享,共同讨论,小组之间相互竞争。项目结束,教师应该对每个小组的工作成果进行评价,并针对项目进行过程中普遍出现的问题,给学生重新温习相关知识,巩固有关理论知识。

会计核算方法的内容篇9

一、当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缺乏会计核算意识当前很多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还是只存在基本的已发生的经济事项的核算上,没有意识到会计核算工作的事前预测工作和事后监督工作。一大部分的企业都是讲会计部门当作企业的记账单位,没有意识到会计核算工作将会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在另一方面,企业领导对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这样也会影响到会计核算的正常工作。

(二)会计核算制度存在缺陷

很多企业的会计核算制度都是存在一定的缺陷的,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不具备独立性,而且很多主管因素都会对会计核算产生影响,从而使内部监督制度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三)会计核算人员的业务素质偏低虽然在《会计法》中明确要求了必须要考取了会计资格证才能够从事相关会计工作,但是有一些企业为了控制工资成本,会招聘一些不具备会计资格证的但是属于自己“亲信”的人员来担任会计工作,他们觉得自己管钱才是安心的,所以也就导致了相关会计核算人员根本不具备会计核算的能力,从而使得会计中的一些部门不能发挥其作用。

二、新形势下会计制度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一)会计制度的适用范围扩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计核算的业务内容也不断变化,这对于使用多年的会计核算方式来讲,已经不能够与当前的经济发展相适应,对于当前的工作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受社会条件的影响,我国传统的会计制度适用与国有企业,而近些年来,其他的企事业单位已经成为我国市场主体的中坚力量。因此新形势下的会计准则兼顾了不同性质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特点,而将业务内容分为核算内容和基本投资两个板块。同时,新会计准则还对于会计中的要素进行了明确,对于会计核算的开展提供了更多的条件。在新会计准则中,将企事业单位支出情况分为了基本支出、项目支出和其他支出若干部分,方便财务人员对于财务进行更好的统计,同时也能够有效对“三公”问题进行监督核算,确保企业是单位的利益不受个人侵害。

(二)改变了传统的会计核算形式会计的形式主要是报表、会计凭证和会计帐簿。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工作内容与原有形式发生了变化。在传统会计中,企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只向上级部门或投资者呈报,作为企业某一阶段的经验收支报告,不向社会公开。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出现不透明,一些不符合问题是不可避免的。新形势下的会计准则要求会计核算报表也要向公众公示,从而接受更多的人的监督,如此一来,则能够避免其中的一些问题。另外,会计报表中涉及的内容非常烦琐,会计工作人员在填写时,必须要仔细,不断提高核算工作的质量。在当前信息化的环境下,会计电算化已经普及,因此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要更加认真,同时还要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素质,从而更好地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

三、新形势下会计制度完善会计核算的策略

(一)明确会计核算工作内容如果以新会计制度颁布的时间线为标准,会计工作可以分为两部分。在统一审核前,必须发现和消除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如果有困难的问题,需要详细记录。针对后期工作,相关人员要严格执行新会计准则的要求。他们一定要开拓自己的思路,不能照搬旧的会计方法,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必须采用新的会计核算方法和工作方法,确保企业工作效率稳步提高。

(二)优化会计核算方法科学的会计核算方法对于企业的发展能够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在研究新形势下的会计制度时,能够发现企业会计管理制度与企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制度有很多相似。因此,企事业单位要结合自身情况向企业的会计核算方式学习,在企事业单位开展的会计工作中,较多的采用信息化、科学化的会计核算方式,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进企业是单位向前发展。

四、结语

新形势下会计制度对于会计核算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对企事业单位的体制和财务工作也有一定的影响。可见,会计制度的适用范围和具体要求与以往有所不同,其中就有会计核算方式和核算制度体系。其中,很多单位还存在一些问题,其必须要严格落实新会计准则,并且结合自身情况,优化会计核算方式方法,从而提高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褚衍梅.谈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其规模化管理[J].中国商论,2019(19).

[2]马艳.新形势下会计制度对会计核算的影响[J].中国市场,2019(30).

会计核算方法的内容篇10

关键词:统计核算业务核算会计核算

企业核算是现代企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企业科学管理的重要依据和手段。核算工作对企业管理体制、经营模式、组织形式、运行机制有效与否具有重要意义。一个企业的经济核算工作由统计核算、业务核算、会计核算三个方面的内容组成。统计核算是用统计方法来核算的形式,研究企业经济活动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业务核算是针对某一业务的核算,是反映监督单位内部经济活动的一种方法;会计核算是对整个企业的经济活动产生的资金来往进行核算。它们之间有区别,有联系,互相补充,互相依赖。

1统计核算、业务核算、会计核算的区别

1.1核算内容不同

统计核算主要研究企业经济活动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主要包括企业的经济活动条件统计、企业投入统计、企业产出统计和企业经济效益统计等方面内容。

业务核算是指企业在开展自身业务活动时应当履行的各种手续,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种原始记录,是指反映监督单位内部经济活动的一种方法,包括:产品验收记录、生产调度表、任务分派单、班组考勤记录表等。

会计核算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对整个企业的经济活动产生的资金来往进行核算,主要内容包括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账户的设置和记账、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会计报表编制等几方面内容。

1.2核算原则不同

会计核算是按权责发生制原则,即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来作为会计确认的时间基础,即收入或费用是否计入某会计期间,不是以是否在该期间内收到或付出现金为标志,而是依据收入是否归属该期间的成果、费用是否由该期间负担来确定。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而统计核算是按生产原则来计算生产经营成果,如对当期生产但未销售的产品都计入产值,而会计核算则不计入销售收入中。

业务核算的范围比会计、统计核算要广,会计和统计核算一般是对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而业务核算,不但可以对已经发生的,而且还可以对尚未发生或正在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看是否可以做,是否有经济效果。它的特点是,对个别的经济业务进行单项核算。

1.3核算形式不同

统计核算是应用各种量度指标、对大量的或个别典型的经济现象进行分析研究的一种方法。业务核算是对企业的个别作业环节进行的观察和计量,用以反映和研究生产经营中的具体问题。会计核算是用货币形式,通过记账和算账来反映、监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一种方法,核算形式就是指会计凭证、账簿、会计报表和账务处理程序相互结合的方式。

2统计核算、业务核算、会计核算的联系

在整个企业的核算体系中,统计核算、业务核算、会计核算不分主次,均为重要之处,而且并不是孤立的。首先,在企业的业务核算中,需要反映和监督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内容,就得通过会计核算来反映供应、生产、销售的全过程,也得通过统计核算来反映投入、产出和收益的情况;需要评定企业的经济效果,则需要统计部门制定统计指标,会计和其他业务部门提供材料。其次,统计核算的方法也在会计核算和业务核算中广泛应用。如会计中的静态要素即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亦为统计核算中讲的时点指标,而财务管理或是业务核算中风险的衡量都要通过方差、标准差和标准离差率等统计分析法。

3统计核算、业务核算、会计核算的融合

统计核算、业务核算、会计核算三者组成了企业的整个核算系统,虽存在区别但是更多的是联系,把三者有效的融合起来才能为企业实行科学管理,监督整个生产活动,制定政策和计划的主要依据。

3.1通过信息的标准化、通用化使三者协调统一

由于业务核算侧重于原始资料的调查、登记、保存和必要的计算,这些资料都是统计核算和会计核算的基础依据,因此业务核算也是整个企业整个核算体系的基础。而统计核算涉及的对象广,又包含了会计核算和业务对象,所以统计核算要求会计核算、业务核算与之协调,提供合乎标准的基础资料。

3.2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实现资源共享

长期以来,统计核算、业务核算、会计核算工作面临的一大难题就是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同一组数据提供给统计部门的和会计部门的却变了样,造成核算差异。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加快统计、会计和业务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还可以使三者实现互补,不仅节省人力、物力,大大提高信息的经济效益。

4结论

企业的统计核算与业务核算、会计核算时企业经济核算的三大体系,形成了企业核算的整体,尽管它们核算原则、核算口径和核算方法各有不同,但是却又有着紧密联系,相互补充,负责着对企业生产经营的核算和监督任务,只有有机的使它们融合在一起,才能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有效的管理依据。本文探索通过标准化和信息化使统计核算、业务核算、会计核算有机融合在一起,完善企业核算体系,形成一套合理有效的核算管理模式,是实现“信息、咨询、监督”三大职能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有利于领导决策和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浅谈基层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机械管理开发,2005

(01).

[2]对完善新时期统计工作的思考[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省直分校学报,2005(02).

[3]加强企业统计工作的几点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