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原理知识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1:25:40

机械原理知识总结篇1

(一)地位、特点:《机械效率》是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八年级物理教材第九章《机械与人》的第五节内容。本节主要包括“什么是机械效率”及“机械效率总是一定的吗”两大方面的内容。它既是前面功的知识的延伸,又是功的知识在生活、生产实际中广泛的应用。机械效率对学生今后参加社会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理解机械效率,会用有关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机械效率总小于1,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一般途径及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拉力直接做功与拉力借助动滑轮做功,认识和体会物理概念。

(2)通过实验与讨论,认识机械效率总是一定的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

(2)使学生尊重实验事实,树立学好机械效率的自信心。

(3)知道提高效率的实际意义,从而增强节约能源意识。

(三)重点和难点

1.重点:体会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及其理解机械效率。体会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是建立机械效率的需要,而成为重点;机械效率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必然成为重点。

2.难点:机械效率。由于它涉及面广,内容抽象,比值法定义物理量学生较难把握,从而形成难点。

(四)课时安排:第一课时,通过活动完成第一段标,什么是机械效率;第二课时,通过探究完成第二段标,机械效率总是一定的吗。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教学条件及其学生情况,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保证,根据本节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知识水平及其实验能力的要求,精心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活动认识概念,教师讲解体会概念,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对比讨论来理解概念。具体的教学过程涉及的主要方法有:实验探究、讨论、讲解,但以实验探究为主。

三、说教学手段

以实验探究为主并辅以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

四、学情分析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有关功的基础知识,这是本节内容学习的认知基础。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及数学运算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

五、说设计思路

1.教学设计:本节课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既要利用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和实验能力,又要考虑学生需要借助具体事物来帮助思维的情况。因此第一课时从实验探究出发,让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发现问题,从中自然地引出总功、额外功和有用功三个概念,以及它们的关系。由此顺理成章地导出机械效率以及机械效率的测算方法。第二课时通过实验探究“同一机械其效率是否恒定不变”这一问题,让学生知道任何机械的效率都有一个范围,从而使学生知道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及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2.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本节课有两个方面的重点,一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二是机械效率。对于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突出方法是:先由学生从实验中体会感知,然后由教师讲解认识,接着通过实例分析来达到理解应用。而对机械效率是利用实例分析引入,以教师强调说明和学生的计算、讨论的方法来突出其重点。

机械效率这个难点,针对它形成难点的原因,先让学生充分认识、理解相关的物理量、再借助实例分析、实验数据计算及其讨论分析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思维;初步理解机械效率,最后再由例题和练习来巩固对机械效率的认识,以达理解应用机械效率的水平。

六、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教师直接引入,“现代的社会是效率的社会,处处都讲效率,我们使用机械也要讲效率,什么是机械效率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认识这个问题。”

2.新课学习:

第一课时

⑴实验探究图9-29的实验:①用弹簧测力计将钩码匀速提升一定高度,计算拉力做的功。②用弹簧测力计并借助一只动滑轮将同样的钩码匀速提升相同高度,计算拉力做的功。

⑵教师讲解:引导学生分析,这两次拉力做的功存在异同,从而引出并解释什么叫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

⑶阅读体会:教师讲解完上述概念后,留一些时间给学生阅读相关教材,体会认识有用功、总功和额外功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

⑷引导讲解:教师通过学生的理解,分析、引导使学生认识有用功占总功的份额越多,越是人们所希望的,从而导入机械效率的问题。接着板书讲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及其使用公式的有关说明,使学生初步认识机械效率的概念。

⑸实例分析:利用教材p182的例题,让学生分析哪是有用功、总功,算出机械效率,达到理解概念的目的。

第二课时

⑴引导学生复习什么是机械效率,导入“机械效率总是一定的吗?”

⑵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讨论实验方案,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实验方案。然后加以分析比较,采用“控制变量法”(做相同的额外功,不同的有用功)选出最好的方案,将实验数据填入教材p183的表格中。

⑶发现新疑:要求学生算一算上述探究活动中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这时学生必然会产生疑问:“为什么用同样的滑轮组进行实验,结果却不一样呢?”

⑷讨论质疑:由于结果的差异必然引起学生的疑惑和好奇,这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分析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学生自然会得出机械效率不是固定不变的结论后,提出“怎样提高机械的效率”这个问题让学生讨论。

⑸教师点评:梳理学生回答,说明提高机械效率的一般途径及其现实意义。

3.课堂小结:教师借助板书,再次强调本节的重点知识,使学生对本节知识有整体的把握。

4.作业布置:

1.阅读教材,加深概念认识。

2.尝试解决课后作业。

七、说教学评价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尽可能让学生多做实验是物理教师的职责,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到实验室上这节课可让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在宽松的环境下,学生能愉快地实验、讨论、总结,教学效果达到最佳,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及对科学的热爱,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八、板书设计

第五节机械效率

一、什么是机械效率

(一)1.有用功:w有用=G・h

2.总功:w总=F・S

3.额外功:克服摩擦和机械自重所做的功

4.w总=w有用+w额外

(二)机械效率

1.定义:把有用功和总功的比值叫做机械效率

2.公式:η=w有用/w总×100%

3.说明:机械效率无单位,常用百分数表示,η<1

机械原理知识总结篇2

论文关键词:高职;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方法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工科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对学生进行设计能力、创造能力、工程意识训练的主要课程,对学生学习专业课程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该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实用性,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继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日后从事设计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但是该课程涉及理论力学、材料力学、金属工艺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液压气压传动等多方面内容,知识面宽,理论性强,而学生对这些知识和理论却很生疏。因此,在教学中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教学难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为此,笔者着重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帮助学生建立总体的知识框架

在几年的《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有感触,该课程由于理论性过强,实践性缺乏,学生缺乏相应的感性认识,难以建立一个整体的知识框架,难以将各章节的知识点有机地结合起来,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鉴于此,教师在讲解本课程每一章节前,首先应让学生对要讲到的知识结构体系有一个系统的总体认识,强调每一章节之间的联系及其应用,以及本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应着重讲哪些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方法;其次,应在实践能力方面对学生提出设计构思和设计技能的总体要求等,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好本课程的特点,帮助学生对本课程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从而建立一个总体的知识框架。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实物、模型及挂图,通过在课堂中演示,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是比较短的,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会引起他们的思维疲劳甚至厌烦。如果能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给学生一种具有新意的刺激,可以使学生的大脑皮层从原来的抑制状态转化为兴奋状态,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讲到带轮时,播放带轮传动动画,可使学生有实际生活感,讲到轴系零件时,可适时地给学生在大屏幕上展示轴、键和轴上零件(比如一个带轮)配合的动画。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的强大表现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角色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的帮助者、促进者和指导者。对高职教学而言,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教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因此,教师应注意在“学”字上多做文章。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在传统灌输式课堂模式下,其内容的广泛性与学时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影响了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分析设计能力的培养,远远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该课程有些内容是对现实的抽象概括,有些则是现实相关内容的直接描述。在教学中,教师对直接描述实践的内容可采取现场教学、模型演示、光盘观摩、动画模拟、课后作业、操作性实验等多种形式,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探究解决。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予以启发和引导,这样就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师生间的互动。在活动中,可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各小组成员共同完成某项任务,并进行小组团体考核,从而加强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相互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转贴于 注重学生对教师教学的反馈

教师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学生最有发言权。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教学评价。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存在一定的难度。由于其理论性和抽象性比较强,一部分学生可能在学习过程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为了使自己的教学有的放矢,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的反馈信息。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沟通,采取多种形式了解学生。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适应课程,进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和课程体系的调整,《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知识不断更新,学时逐渐缩短。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机械学科的发展,本课程需要向学生讲授的内容越来越多。要想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同时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精选教学内容,做到实用、够用。讲授时应突出重点和难点,结合本课程特点,重点讲清原理、设计方法、结构与应用。

要充分利用有利于改善教学效果的多种教学手段。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实物、模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多媒体课件教学使学生对各种机构的工作原理及在各种机械中的实际应用有深入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引入Cai教学课件展示各类机构的运动过程,呈现不易观察的零件内部结构与动态特征,演示实际加工机床的运动与加工过程等,使学生的视觉活动和听觉活动有机结合,变枯燥的结构内容为形象生动的内容,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增强教学效果。使用挂图、投影仪等则可省去部分在黑板上画图的时间。

总之,采用行之有效的多种教学手段,不但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同时可节省大量的讲授时间,使教师在同样的时间内给学生传授更多的相关知识和信息,使教学效果与质量都得到提高。在教学实践中,要认识到各种教学手段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在课程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手段的长处,使其相互补充,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加强实践教学活动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从知识型到思考型再上升为创新型。应多让学生进入实验室开阔视野,通过实验和实践,使原来抽象的理论鲜活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另外,开设新的实训组合有利于使学生掌握机械工程领域常用的实战手段和方法,培养他们的分析与综合能力及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机械原理知识总结篇3

关键词:机械基础;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1-0243-01

《机械基础》课程是对学生进行设计能力、创造能力、工程意识训练的主要课程,对学生学习专业课程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但是该课程知识面宽,理论性强,而学生对这些知识和理论却很生疏,在教学中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教学难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笔者着重对《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一、帮助学生建立总体的知识框架

近十年的《机械基础》教学中,笔者深有感触,该课程由于理论性过强,实践性缺乏,学生缺乏相应的感性认识,难以建立一个整体的知识框架,难以将各章节的知识点有机地结合起来,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教师在讲解本课程每一章节前,首先应让学生对要讲到的知识结构体系有一个系统的总体认识,强调每一章节之间的联系及其应用,以及本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应着重讲哪些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方法;其次,应在实践能力方面对学生提出设计构思和设计技能的总体要求等,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好本课程的特点,帮助学生对本课程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从而建立一个总体的知识框架。

二、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给学生一种具有新意的刺激,可以使学生的大脑皮层从原来的抑制状态转化为兴奋状态,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讲到带轮时,播放带轮传动动画,可使学生有实际生活感,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的强大表现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角色

在教学中,教师对直接描述实践的内容可采取现场教学、模型演示、光盘观摩、动画模拟、课后作业、操作性实验等多种形式,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探究解决。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予以启发和引导,这样就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师生间的互动。在活动中,可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各小组成员共同完成某项任务,并进行小组团体考核,从而加强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相互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实物、模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多媒体课件教学使学生对各种机构的工作原理及在各种机械中的实际应用有深入的了解,提高学生的机械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引入Cai教学课件展示各类机构的运动过程,呈现不易观察的零件内部结构与动态特征,演示实际加工机床的运动与加工过程等,使学生的视觉活动和听觉活动有机结合,变枯燥的结构内容为形象生动的内容,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增强教学效果。使用挂图、投影仪等则可省去部分在黑板上画图的时间。采用行之有效的多种教学手段,不但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同时可节省大量的讲授时间,使教师在同样的时间内给学生传授更多的相关知识和信息,使教学效果与质量都得到提高。在教学中,要认识到各种教学手段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在课程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手段的长处,使其相互补充,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加强实践教学活动

《机械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从知识型到思考型再上升为创新型。应多让学生进入实验室开阔视野,通过实验和实践,使原来抽象的理论鲜活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另外,开设新的实训组合有利于使学生掌握机械领域常用的实战手段和方法,培养他们的分析与综合能力及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机械结构的相关知识,也可组织学生参观机械传动陈列室、机床夹具陈列室和模具陈列室等,使学生对结构设计有所感悟,加强机械设计基本能力。利用《机械基础》的教学条件,开展课外实践教学,能激发学生创新设计思维和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以及动手能力。

经过近十年来对《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探索,笔者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更好地满足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科技实用人才的要求,《机械基础》教学应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适应企业需求和岗位需要,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当然,《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方法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创新、总结和完善。

参考文献:

机械原理知识总结篇4

关键词:问题导学法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应用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导学法”又称“设问教学法”,它是通过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面临的学习问题中,主动获取和运用知识、技能,发展其学习主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课堂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心环节和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形成教学质量,达成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学生不应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的接受者,而应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的探索者。因此,“问题导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过程应以问题为主线,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问题的解决与应用,逐步达到教学目标。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充分体现其引导的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使学生多动口、动脑、动手,提高课堂效率,做到事半功倍。

一、分析教材内容,选择合适教学方法

机械能守恒定律这节课内容主要是针对机械能守恒的理论推导和应用部分,大致分四步走:第一步,定性理解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第二步,理论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第三步,通过实例分析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和条件;第四步,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本节内容由定性分析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到结合自由落体运动过程作理论推导,然后总结出定律,阐释机械能守恒的实质,最后是实际应用,符合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在探究、推理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和探索发现能力,有利于学生领悟物理学研究方法和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教材的内容结构能较好地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使学生明白物理规律既可以直接从实验得出,又可以用已知规律从理论上导出。

因此,这节课的教学比较适宜采用问题导学法:首先,从生活实例启发学生发现问题,了解问题的实质;其次,通过实验分析再联系已学知识解决问题;最后,利用规律解决相关问题。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活动为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大量实例分析使学生更好理解地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条件,这样就在不知不觉中突破了难点。在细节处理上也可以利用层层设问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例如:在引导学生利用自由落体运动推导机械能守恒的过程中,进行三步设问:1.用动能定理研究aB段运动得到什么方程?2.根据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的关系研究aB段运动得到什么方程?3.联立两个方程,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得到什么结论?这样,学生就在教师的步步引导下得出了机械能守恒的结论。

二、问题导学法的教学过程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教学过程可细分为8个环节:复习提问、导入新课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知识深化应用举例练习巩固,问题导学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如图1所示。

1.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在引入环节通过复习提问和图片展示、视频播放分析生活实例,为导入问题做准备。

(1)复习提问:①动能定理的内容是什么?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是什么?②机械能的定义是什么?

(2)多媒体展示图片和视频(瀑布、荡秋千、过山车、撑竿跳高,等等),让学生分析这些运动过程中的共同特点,即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2.提出问题

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是问题导学法的一个关键。通俗地讲,问题就是要求学生回答或解释的那些尚待解决或学生弄不明白的事。“问题”应该来源于学生的阅读、讨论、练习、实验等学习实践活动中,来源于学生认识的局限、思维的冲突、方法的错误、对象的模糊、观念的差异,等等方面。本节课通过实际生活实例分析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从而提出问题:动能与势能的转化过程中可能满足什么样的定量规律?

3.分析问题

问题提出之后,接下来进行问题分析。问题分析时通过定性和定量逐步深入分析。

(1)通过实验定性分析

实验一:钢球用细绳悬起,请一个同学上来靠近,将钢球拉到同学鼻子处释放,让学生观察钢球摆回时同学的反应,钢球是否会撞到该同学以及原因,并分析出哪个过程是动能向重力势能转化,哪个过程是重力势能向动能转化。

猜想:动能与势能的转化过程中其总和保持不变。

(2)通过理论推导定量分析

在理论推导定量分析时,采用了另一种教学方法――对比教学法,如图2所示。通过层层设问,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动能定理对三种运动模型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物理规律,使学生充分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及条件。

模型一:自由落体运动是重力势能向动能的转化过程,我们应用学过的动能定理和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等知识,可推导证明在这个过程中机械能守恒。

如图3所示,设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自由下落,经过高为h的a点(初位置)时速度为V。下落到高度为h的B点(末位置)时速度为V,

问题1:用动能定理研究aB运动段得到什么方程?

问题2:根据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的关系研究aB运动段得到什么方程?

问题3:联立两个方程,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得到什么结论?

解析: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物体只受重力G=mg的作用,重力做正功。设重力所做的功为w,则由动能定理可得:

w=mV-mV①

①式表示,重力所做的功等于动能的增加。

另一方面,由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知道:

w=mgh-mgh②

②式表示,重力所做的功等于重力势能的减少。由①式和②式可得:

mV-mV=mgh-mgh③

由③式可知,在自由落体运动中,重力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重力势能转化为等量的动能。

通过对③式移项后可得:

mV+mgh=mV+mgh或写成e+e=e+e④

④式表明,在自由落体运动中,动能和重力势能之和即总机械能保持不变。

模型二:如果物体下落时空气阻力不可忽略,上述过程则有:

问题1:用动能定理研究aB段得到什么方程?

问题2:根据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的关系研究aB运动段得到什么方程?

问题3:联立两个方程,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得到什么结论?

解析:由动能定理可得

w-w=mV-mV⑤

⑤式表示,重力和阻力的所做的功等于动能的增加。

另一方面,由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知道:

w=mgh-mgh⑥

⑥式表示,重力所做的功等于重力势能的减少。由⑤式和⑥式可得:

mV-mV=mgh-mgh-w⑦

由⑦式可知,重力势能减少量大于动能增加量,表明机械能的总量减少,减少的机械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机械能不守恒。

模型三:斜抛运动,从高为h的塔上以速率v将一小球斜向上抛出,落地时速度为V,不计阻力。如图4所示,上述过程则有:

问题1:用动能定理研究CD段得到什么方程?

问题2:根据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的关系研究aB运动段得到什么方程?

问题3:联立两个方程,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得到什么结论?

mV+mgh=mV+mgh⑧

由⑧式可知在斜抛运动中,动能和重力势能之和即总机械能保持不变。

通过以上三种运动模型总结得出:在只有重力做功的情况下,不论物体做直线运动还是曲线运动(如竖直上抛运动、平抛等),物体的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

4.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1)机械能守恒定律

内容:在只有重力做功的情况下,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发生相互转化,但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适用条件:只有重力做功。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2)机械能守恒定律适用条件拓展

播放多媒体动画: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放开一根被压缩的弹簧,弹簧把跟它接触的小球弹出去。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分析出:一、弹簧的弹性势能转化为小球的动能。二、在弹性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化中,如果只有弹力做功,动能和弹性势能之和保持不变,即机械能守恒。

所以机械能守恒的适用条件还有:在只有弹力做功的情形下,系统(弹簧和物体)的机械能也守恒。

我们进一步归纳出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情况下,系统的动能和重力势能或弹性势能发生相互转化,但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5.知识深化

举出生活实例,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判断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是否满足机械能守恒,进一步加强对机械能守恒条件的理解,突破本节课重难点。实例如下:

a.跳伞员带着张开的降落伞在空气中匀速下降

b.抛出的手榴弹或标枪做斜抛运动(忽略空气阻力)

c.拉着一个物体沿着光滑的斜面匀速上升

d.物体沿光滑曲面自由下滑

6.应用举例

应用举例要有针对性,抓住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基本思想和解题方法。要抓住典型性、灵活性、多解性的典型问题,特别是对具有典型性和多解性的题目,尽量做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归一、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通过这样的思维聚合训练,能够脱离题海,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例题:一物体从光滑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滑下,斜面高1m,长2m。不计空气阻力,物体滑到斜面底端的速度是多大?拓展:若上题中把斜面改为光滑曲面,结果又会怎样?

通过牛顿力学知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两种方法对比解题,总结出机械能守恒定律解题步骤、特点和优势。另外再通过精选练习题,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努力尝试解决新情景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方法迁移能力。

7.课堂小结及巩固训练

通过设问引导学生对本节课主要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如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和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基本思路,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整理归纳的能力。教师精选练习题,让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比如在完成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新课教学后,再通过习题课对机械能守恒的练习题进行分类型训练:1.机械能守恒条件的判断;2.单个物体机械能守恒的简单计算;3.机械能守恒与圆周运动的结合;4.匀质连续体中的机械能守恒;5.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等等。让学生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对题型进行分类归纳,总结所用的知识点、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物理模型,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锻炼和发展。

8.布置作业

在课堂教学尾声阶段,即是布置作业。教师可选择少而精的作业题,如本节课后练习第4、5题交给学生去解决,去巩固提高,去体会“渔鱼”之乐。

三、问题导学法在机械能守恒定律中的应用总结

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从培养学生能力出发来组织教学过程,它不是由教师先讲,而是让学生在问题导引下先进行自学和探索,然后教师再进行评述性讲解。这就把以教为重心转移到以学为重心,把单纯传授知识转移到打好基础,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轨道上来。在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中,我从分析生活实例入手,以问题为主线,层层设问,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分析实验现象,并且根据相关知识完成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推导。通过机械能守恒定律课堂教学实践证明:用“问题导学法”教学,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为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创设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为营造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气氛。学生的主体作用表现为:学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了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有利于扩大学生视野,开发智力,培养分析、归纳、解决物理学习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势必对学生的终身学习起到重大影响,也利于学生适应将来的学习型社会。这摈弃了传统教育思想,把知识看作一种教育结果,主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关心传授了多少知识;而是采用现代教育思想,把知识看作一种过程,除了关心传授的知识的量外,还关心获得知识的过程,更强调学习自主能力的培养过程。

四、结语

物理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它可以把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融为一体,采用问题导学法,让学生始终带着问题去学习,带着问题去探究,在开放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体会物理与自然社会的联系。这为学生的创造、物理知识的应用创造了广阔的空间。问题导学式教学法只是众多教学方法中的一种,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教学方法,甚至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本节课虽以问题教学法为主,但也融入了对比法、启发式教学法,等等。

参考文献:

[1]广东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研究开发中心物理教材编写组.物理教学用书[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12,1.

[2]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导学法探究[J].沙棘(科教纵横),2010,10.

机械原理知识总结篇5

关键词: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教材;整合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械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实用性、专业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有关机械制造的常用工艺方法、零件加工工艺过程及机器装配工艺过程的基础知识,从而对机械制造工艺过程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对其他专业技术课的学习和增强工作适应能力。

我校机械类专业的机械制造工艺课教材一直采用劳动出版社出版的《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教材。从第一版到目前使用的第四版,虽然几经修改,但教材内容和总体结构基本不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教育体制的改革,以笔者多年从事机械专业课教学的经验来看,该教材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的教学需要,无论是教材的知识内容还是教材的结构,都有必要加以改进。

整合《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教材的背景

对现有教材予以整合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机械专业是国家工业的基础专业,专业内门类繁多随着机械加工技术的进步,机械加工类专业(如机械切削加工、钳工、模具制造专业)正在逐渐向数控加工技术发展过渡。考虑到机械专业的学生今后主要从事机械加工业的工作,因此,对他们的培养应当以学习机械切削加工工艺方面的知识为主,辅以了解机械制造的全过程。然而,目前采用的《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本,内容泛而不深。例如,铸造技术中的砂型制作、锻造技术中的自由锻方法、焊接技术中的焊接操作和气焊火焰调整等知识对于机械加工类专业的学生来讲基本无用。因此,教材内容有必要予以删减。

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有限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需要多安排校内外的实习课时,这样势必压缩理论课的学习时间。而且为了适应数控机械加工等现代先进技术的发展趋势,需要增加计算机应用、数控技术、aUtoCaD等课程,也有必要压缩《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的学习内容。

教材结构有待调整目前采用的《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本的第五章到第十章中,共有六个章节都与车床、铣床、刨床等各种机床的切削加工知识内容以及机床的切削运动、刀具、切削加工方法、工件装夹和切削工艺特点等内容有关,知识形式雷同,编排结构雷同,在教学中安排约40学时,时间跨度大,若仍然沿用传统教学方法,部分学生很快就会感觉枯燥无味,丧失学习兴趣,教学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因此,有必要对教材结构加以调整,改变教学方法。

分解重组教材内容与结构,

优化《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教材

教材整合首先应注重教材的适用性、有效性,突出专业特点、专业门类特点,力求使教材内容有趣、易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基础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为日后步入社会继续学习提供能力储备。

2005~2006学年,我校对2005级数控机加工专业进行了全面的课程设置改革,使用校本教材。笔者负责校本教材《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的编写工作。在认真分析原有教材优缺点的基础上,对教材的知识内容进行了大面积的分解重组,突出教材的适用性、有效性,使教材面貌有了很大改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将原教材中属于热加工工艺的铸造、锻造和焊接三个章节的内容合并为一个单元,介绍常见的毛坯制造方法与过程,并对机械加工类专业必须了解的有关影响机械加工方法和质量的毛坯材料机械性能、毛坯上常见缺陷等内容进行大胆地删减,减少了学时。(2)将原教材第五章到第十章有关各种机床的切削加工和第十一章有关精密、特种加工的知识内容进行分解重组,分别安排为介绍机床构造、刀具类别和介绍金属切削加工方法及其工艺特点这两个单元。(3)保留原有的切削加工基础知识、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典型零件加工和装配工艺章节,各自成为独立单元,作为校本教材的重点知识内容。

除了对教材结构、知识内容实施整合外,还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对各部分知识内容的学时数进行了合理安排与调整,以节约教学时间。

原教材与校本教材的教材结构、总学时对比的情况如表1所示:

教材整合注重体现新教法

尽管对教材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调整,然而如果在教学方法上没有新的突破,仍然是几支粉笔、几张挂图,沿用“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同样得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达不到整合改编教材的目的。因此,在改编教材中要有意识地渗透学生是学习主体,着眼于教授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不断学习、探索和创新的综合学习能力的当代先进教育理念。

机械原理知识总结篇6

物理课程是工科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在掌握基本物理规律的基础上,熟悉物理知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物理知识在后续专业课程的作用。在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五年制高等职业《物理》(第一册)中,第5章第五节“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探究建立在前面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而机械能守恒定律又是普遍的能量守恒定律的一种特殊情况。教材通过多个具体实例,说明势能和动能,先猜测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的关系,引出对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守恒条件的探究,由定性分析到定量计算,逐步深入,最后得出结论,并通过应用使学生领会定律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优越性。

2学生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通过本章前面几节的学习,学生加深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理解,知道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并会运用动能定理解决简单的问题。但中职学生物理水平普遍不高,学习物理的能力不强,本设计力图通过生活实例和物理实验,展示相关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出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探究,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通过建立物理模型,由浅入深进行探究,让学生领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并通过规律应用巩固知识,体会物理规律对生活实践的作用。

3教学目标

3.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知道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2)通过对物体做自由落体的例子分析、推导,得出物体做自由落体的机械能守恒;并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知道它的含义和适用条件。3)在具体问题中,能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并能列出机械能守恒的方程式。

3.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推导过程,学会研究物理的科学方法。2)通过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学会在具体的问题中判定物体的机械能是否守恒;学会运用能量转化和守恒来解释物理现象及分析问题的方法。

3.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及物理现象增加学生对物理知识规律的求知热情;2)通过能量守恒的教学,使学生树立科学观点,理解和运用自然规律,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4教学重点

1)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推导、建立过程,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2)在具体的问题中能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并能列出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5教学难点

1)从能的转化和功能关系出发理解机械能守恒的条件;2)能正确判断研究对象在所经历的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能正确分析物体所具有的机械能,尤其是分析、判断物体所具有的重力势能。

6教学方法

演绎推导法、分析归纳法、讨论法。

7教具

滚摆(或溜溜球)、铁球、圆形轨道(过山车模型)、细线、钢球、投影片、弹簧振子。

8教学过程

8.1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1)教师提问。本章我们已经学习了哪几种形式的能?动能定理的内容和表达式是什么?物体重力做的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之间有什么关系?

2)学生回答。本章我们已经学习了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动能定理的内容:合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改变量。表达式:w合=eK1-eK2。物体重力做的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之间的关系:物体重力做的功等于重力势能的减少量。

3)教师总结。动能定理中物体动能的改变量是物体的末动能减去初动能,定理的表达式:w合=eK1-eK2。物体重力做的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之间的关系中的重力势能的减少量是初位置的重力势能减去末位置的重力势能,关系表达式:wG=ep1-ep2。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统称为机械能,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关机械能的问题。提出课题:机械能守恒定律。

8.2进行新课

1)举例分析机械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演示实验1:滚摆

演示实验2:过山车模型(铁球从圆形轨道某一高度滚下)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通过重力做功,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展示图片“撑杆跳高”“拉弓射箭”,引导学生分析得出:通过弹力做功,物体的动能和弹力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总结结论:机械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2)探寻机械能之间相互转化所遵循的规律。

①定性分析。

演示实验3:钢球用细绳悬起,请一学生靠近,将钢球偏至他鼻子处释放,钢球摆回时,观察该生反应。(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释放钢球后,钢球来回摆动,摆回到该生鼻子处返回,不会碰到鼻子。

演示实验4:将小钢球用细线悬挂一端固定在黑板上部,把小球拉到一定高度的a点,然后放开,让小球在同一平面内摆动。观察到小球可以摆到跟a点等高的C点,如图1甲。再用一钉子固定在小黑板上某点挡住细线,再观察,发现小球虽然不能摆到C点,但摆到另一侧时,也能达到跟a点相同的高度,仍等高,如图1乙。

问题1:这个小实验中,小球的受力情况如何?各个力的做功情况如何?能量转化情况?问题2:小球摆动过程中总能回到原来高度,好像“记得”自己原来的高度,说明在摆动过程中有一个物理量是保持不变的,是什么呢?

学生观察演示实验,思考问题,发表见解:“小球受重力和绳的拉力,绳的拉力不做功,只有重力做功。下降时,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加;上升时,重力做负功,重力势能增加,动能减少。小球摆动过程中总能回到原来高度,说明重力势能与动能的总和保持不变,也就是机械能保持不变。”

②定量分析推导。提出研究方法:在探究物理规律时,应该是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先对简单的物理现象进行探究,然后加以推广深化。在动能与势能转化的情景中,自由落体(只受重力)应该是比较简单的。

投影片如图2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自由下落过程中,经过位置1时,高度h1,速度v1;下落至位置2时,高度h2,速度v2。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若不计空气阻力,分析物体由h1下落到h2过程中机械能的变化。

分析:质量为m的物体自由下落过程中,只有重力做功,根据动能定理,有wG=mv22-mv12。下落过程中重力对物体做功,重力做功在数值上等于物体重力势能的变化量。取地面为参考平面,有wG=mgh1-mgh2。由以上两式可以得到mv22-mv12=mgh1-mgh2①。移项得mgh1+mv12=mgh2+mv22②,即ep1+eK1=ep2+eK2,e1=e2。引导学生讨论式①的含义是什么?式②的含义又是什么?

在表达式①中,左边是物体动能的增加量,右边是物体重力势能减少量,该表达式说明:物体在下落过程中,重力做了多少正功,物体的重力势能就减小多少,同时物体的动能就增加多少。在表达式②中,左边是物体在初位置时的机械能,右边是物体在末位置时的机械能,该式表示:动能和势能之和不变即总的机械能守恒。

3)分析机械能守恒的条件。举例分析:物体沿光滑斜面下滑,上述结论是否成立;物体沿光滑曲面下滑,上述结论是否成立。由学生推导、分析:物体沿光滑斜面或光滑曲面下滑时,受重力和支持力作用,支持不做功,只有重力做功,由动能定理和重力做功,同样得出动能和势能之和即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演示实验5:弹簧振子(水平方向)来回振动。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在只有弹力做功的情形下,系统的动能和弹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总的机械能也保持不变。

演示实验6:竖直弹簧振子的振动。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只有重力和弹力做功的情形下,系统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弹力势能相互转化,总的机械能也保持不变。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4)归纳结论。在只有重力和弹力做功的情况下,物体(系统)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物体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这个结论叫做机械能守恒定律。

8.3巩固拓宽

【投影片】

1.分析下列情况下机械能是否守恒

a.跳伞运动员从空中匀速下降的过程

B.重物被起重机匀速吊起的过程

C.物体做平抛运动的过程

D.物体沿光滑圆弧面下滑

【分析】机械能守恒的条件:物体只受重力或弹力的作用,或者还受其他力作用,但其他力不做功,那么在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中,物体的机械能守恒。依照此条件分析,aB项均错。答案:CD。

2.某人站在h1=10m高的阳台上,以v1=10m/s的速度随意抛出一个小球,如果不计空气阻力,求小球落地时速度的大小。

【分析与解答】小球被随意抛出,可能上抛、斜抛或斜下抛,方向不定,用牛顿第二定律难以求解落地时的速度大小。本题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来解。

小球在空中飞行过程中,只有重力做功,机械能守恒。取地面为零势能面,小球被抛时,重力势能mgh1,动能mv12;小球落地时,重力势能mgh2=0,动能mv22。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mgh1+mv12=mgh2+mv22,得mgh1+mv12=mv22,所以v22=2gh1+v12=2×9.8×10+102,v2≈17.2m/s。

引导学生分析总结此题的解题要点、步骤。机械能守恒定律不涉及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时间及速度方向,用它处理问题要比牛顿定律方便。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题的基本步骤:1)审题,明确研究对象;2)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并分析各力做功情况,判断是否符合机械能守恒条件;3)(符合)选取零势能面,找出物体初、末两状态的动能和势能;4)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列等式,求解。

8.4总结(略)

8.5作业布置

1)课本p131知识研读;2)课本p132思考与练习“1.2”。

8.6板书设计

5.5机械能守恒定律

1、机械能

定义: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总的机械能:e=eK+ep

2、机械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3、机械能守恒定律

1)内容:在只有重力做功的情形下,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发生相互转化,但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2)数学表达式:mgh1+mv12=mgh2+mv22或ep1+eK1=ep2+eK2。

4、机械能守恒条件

1)物体只受重力或弹力的作用;2)物体除受重力或弹力的作用外,还受其他力,其他力不做功或所做功的代数和为零。

5、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题的基本步骤

机械原理知识总结篇7

论文关键词:保护;木工机械;知识产权;技术转让;设计方法

1我国木工机械经常应用的设计方法

我国木工机械经常应用的设计方法有以下几种:①购机拆卸测绘法;②测绘移植法;③科学类比法;④反求工程设计法;⑤创新设计法。

这些方法构成一个现代设计体系,具有相当重要的应用价值。

2购机拆卸测绘法的优缺点

当前我国木工机械行业普遍采用的设计方法是购机拆卸测绘法,这种方法非常简单,买来需要测绘的机器,拆卸后测绘出图纸。在中国保护知识产权日益受到重视和普及的今天,这样公开剽窃别人产品的做法不应该继续下去。

2.1购机拆卸测绘法的缺点  购机拆卸测绘法的缺点有以下几点:①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②测绘以后没有知识产权;③没有掌握机器的设计精髓,不了解内部的技术要点;④错过市场的暴利时期;⑤由于现代数控和电控技术相当复杂,对于高档次机器来说很难依靠这种方式完成测绘;⑥造就不出高层次的设计队伍;⑦不能提升企业的档次;⑧由于设计方法不当可能无法降低生产成本;⑨进入数控时代需要摒弃的设计方法;⑩永远不能创造出品牌;⑩如果测绘国内同行的设备可能遭到唾弃;⑥可能受到法律的制裁;⑩在国际市场上可能导致企业破产。

2.2购机拆卸测绘法的优点  购机拆卸测绘法也有很多优点,正是这些优点导致这种方法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归结起来有以下几条:①简单可行,我国95%的企业采用这种设计方法;②最省钱的设计方法,几乎没有设计成本,国内高水平的企业可购买国外的原装设备测绘,低水平的企业可购买国内优质产品测绘或者直接在图纸黑市购买其他企业的成熟图纸;③通常不需要高水平的设计人员;④不需要进行产品中试和推销试销期,产品可直接进入市场。

2.3我国木工机械产品设计存在的问题  我国木工机械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企业之间产品结构雷同,没有创新产品,技术开发走进误区,行业设计人员整体收人偏低;②产品知识产权模糊,企业产品没有知识产权,设备图纸黑市买卖猖獗;③技术人员没有上进心,不重视产学研结合;④没有真正达到国际水平的产品,没有符合国际标准的生产体系,没有国际销售网络;⑤从业人员没有在产品设计上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决心和信心。

3购机拆卸测绘法的具体步骤

3.1样机选择与数控电控测绘步骤  购机测绘一定要选购合适的名牌测绘样机,在购机时不能让原生产厂家知道你的购买目的,因为测绘设计是非法的。

数控木工机床的测绘首先从软硬件开始,如果软硬件不能测绘成功就不要继续进行测绘。通用数控机床软件销量大且已经通用化,开发比较简单,一般由专业公司来完成,最好能外购。如果数控木工机械生产厂家更倾向专业化的数控木工机床,则必须自己开发软硬件。数控加工中心等大型通用数控设备的软件最难开发,因为这种软件具有不同的功能,所以必须由专业公司完成。因此,采用购机拆卸测绘法应尽量开发单功能的专用数控设备,选用的数控加工设备硬件基本是通用化的且必须在测绘之前完成,即数控工作全部完成后再购买样机。购买样机后,拆除包装和外钣金,包装和钣金都要进行再设计。如果不具备这些再设计能力的厂家不要选择购机拆卸测绘法进行设计。一般先测绘数控系统,但购机测绘法不适合测绘数控设备。测绘电控系统时首先对其进行拆卸,测绘和识别所有的电器元件型号,根据这些元件绘制电器原理图;同时测绘电控面板,并对面板形式进行再设计,一定不要完全照抄原机的电控面板。

完成上述工作后,测绘和绘制布线图;编写电控系统元件动作顺序表,然后测绘电控柜。一般都要重新设计电控柜,应使测绘机器的电控柜与原机不同。购买电器元件后,将自己测绘的电控系统进行原理联机测试,合格后制造电控柜,将所有电器元件安装在电控柜内进行元件联机测试。在原来样机机械系统的支撑下,可以确切地测试电控系统的功能,其全部合格后再进行下一步测绘。

3.2液压气动系统测绘步骤  在电器系统测绘成功后,开始测绘液压和气动系统,测绘时要根据元件的布置,首先绘出液压或气动原理图;然后登记和测绘出元件的型号规格,如果由于样机没有标号、型号和参数而无法得到确切的数据时,就要根据原理图猜出型号和规格参数,有了这些参数,就可以开始测绘和设计液压或气动元件安装板。没有液压原理图测绘其集成块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不可能用线切割机将集成块锯开,集成块的内部结构需要根据原理图、结构功能分析来确定。这些工作完成后,开始测绘油箱或选购泵站。油箱和泵站的形状不要与原样机相同,应该在造型上进行再设计。

泵站和油箱设计完成后,开始测绘和设计油路或气路布线图,设计液压或气动元件动作顺序表;采购标准件,连接元件进行原理测试。原理测试没有问题后,制造元件安装板、泵站等加工件和固定连接件。安装调试液压或气动系统,将已经制造好的电控系统与液压和气动系统进行联机调试,联机测试完全合格后,撰写液压或气动系统设计说明书和使用说明书。

3.3机械系统测绘步骤  在完成数控、电控、液压和气动系统测绘工作后进行机械系统测绘。首先确定机器的设计、装配、工艺和定位基准,明确机器各个部件的划分与总图中视图的个数,找出各个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确定数控、电控、液压、气动与机械系统的连接环,绘制机体与地基、钣金、包装的连接关系草图。

确定机器的设计、装配、工艺及定位基准是设计成败的最关键因素,许多测绘机器不好使是因为测绘者没有领会这台机器的设计思想。机器的设计基准一般是主轴中心线、机器对称平面、台面的中心线和底座基线。在确定设计基准后建立机器的空间坐标系,每根坐标轴代表一根轴系部件或者一个部件的中心线。装配基准往往是机器实际装拆过程的结合面、定位销孔的中心距、主轴中心高、定位销孔直径、钣金连接孔直径和尺寸等关键部件的结构尺寸和连接尺寸。工艺基准是指机器为了保证所加工零件的最大和最小尺寸所需要保证的尺寸,包括加工零件的长、宽、高,转动的角度和方向等参数与设计基准的相关尺寸,与这些尺寸相关的可调整尺寸。定位基准是机器所有零件都具有的几个非常重要的尺寸之一,其是不直接测量的尺寸,也是测绘时最容易忽略的尺寸。在机械设计中,往往要求设计、装配、工艺、定位基准重合,最优秀的设计人员所设计的这四个尺寸应该是统一的,明确这些尺寸将为机器的测绘带来很大方便。

3.4明确机器各部件的划分与视图的个数  根据机器的复杂程度首先确定其总图应该由几个视图才能表达清楚,然后根据装配关系确定机器应该由几个部件组成。应根据企业自身的设备加工能力、习惯的装配方法合理地确定部件的数量,并为每个部件确定名称,列出各个部件的零件明细表、标准件表草稿和外购件明细表草稿,然后撰写机器设计任务书。

3.5测绘总图的绘制  根据设计、装配、工艺、定位基准设计出各个部件的总体尺寸,按部件在空问坐标系的位置标注装配尺寸、定位尺寸、主要结构的名义尺寸和安装尺寸。根据各主要零件的外形尺寸顺序和各部分尺寸绘制总图的各个部分,然后根据空间坐标分别绘制不同平面的部件。完成外形绘制后,对于有配合、又不能完全准确表达的内部结构要绘出各种不同的剖视图。一般不能将所有配合拆开测绘,往往根据零部件的连接性质猜测主要配合的公差,标注配合性质,确定连接面的精度。最后撰写技术要求、参数性能表及使用说明书。

3.6根据测绘总图设计部件图  我们通过部件草图可绘制出装配图,然后再通过装配图绘制部件图,但许多企业测绘时根本不绘制总图,这是极其错误的。在部件图中要标注部件的装配尺寸、连接尺寸、定位尺寸、连接件相关尺寸,复审和标全各处配合尺寸,明确相关工艺尺寸与部件的关系。对于不能全部拆开的零部件,由于其内部结构不清晰不能进行测绘时,可以进行有限的破坏性拆卸绘制。部件图绘制完成后,要核实所有标准件、外购件的技术参数,确实不详的部分可以进行必要的局部拆卸,以便完善这三个表格。猜想所有部件结构细节,细化立体部件装配图,然后撰写技术要求、参数性能表及拆装部件的爆炸图。

3.7根据测绘部件图自动生成立体零件图  采用立体部件图绘制的部件图很容易生成零件图,根据测绘部件图可以自动生成立体零件图,由立体零件图再形成平面图纸。根据工艺要求、部件的装配关系、连接相关件的结构要求、加工定位要求、相关尺寸加工过程的精度要求等等复审和标全各处尺寸,然后按照机械制图国家标准绘制零件图。对没有拆卸零件的看不见部位要进行工艺结构设计,对内部结构不详的部分要进行创新设计。最后撰写技术要求,形成合格的零件图。

3.8机械系统测绘的基本原则  机械系统测绘一定要保证样机完好如初,能不拆卸的零部件绝不拆卸。如果测绘以后样机销售不出去,测绘就失败了。

轴承、主轴、过渡以上配合的连接件、间隙调整组件、有弹簧压紧的组件、无定位销的平行导轨、配衍结合面等尽量不拆,数控、电控、液压、气动系统没有调试成功之前不要拆卸机械系统。有防拆漆涂饰的螺栓和螺母,有胶封的结合面在拆前必须谨慎,尽量不拆。采用三维绘制方法测绘整机是最好的方法,在空间坐标系内绘制立体图,然后由立体图形成平面图纸。一定要先画总图,再画部件图,最后画零件图,同一个部件尽量由一个人完成这些工作,再由另一个人来拆零件图,这样可以发现问题。

4测绘移植是企业设计的正确方向

按国际木工机械的设计模式,木工机械的测绘移植是最成功的设计方法。测绘移植仍然是测绘,还不能称其为木工机械的创新设计,但其区别于购机测绘,它是现代企业生存和赢利的基本设计方法。日本和中国台湾的木工机械设计都是采用测绘移植出效益的典范。企业的知识产权可以通过测绘移植获得,凭先进的情报和市场信息决定开发计划。具备10人以上研究队伍的企业在简单测绘样机的基础上,找专家决策移植部位就可以创造出知识产权。

移植是创新技术突破的基础,没有移植就难有创新。大企业可以移植产品,而且必须坚持在长线产品上进行移植创新,但要做到这一点也是非常困难的。企业移植产品所需的情报与信息是企业发展的保障。大企业移植产品是展示自己设计能力的主战场,我们要坚决杜绝盲目移植和夸大移植效果,客观地估计企业的移植与创新能力。

移植产品能否成功的关键是专利情报和市场信息,找到移植产品的主要弱点进行改进,找到对方没有专利保护的结构是移植成功的关键,在移植测绘过程中获得知识产权。我国龙头企业的技术开发部门必须掌握新产品开发的测绘移植设计方法,新产品的测绘移植可降低企业的产品开发成本,如果对测绘样机没有造成损害,将测绘样机销售出去,还可以双重获利。企业的主产品测绘移植要进行精准设计和精益移植,一定要把测绘移植产品样机做好、做精。要重新深度考察测绘样机生产企业产品的国外专利,计划移植国产产品的中国木工机械生产企业要搜集现有批量最大的木工机械产品进行测绘,搜集原来生产国厂家的全部专利。要详细考察国外专利保护的内容,搞清他们专利的限制期限,如果在中国注册过期就没有问题。国外专利是否在中国注册是最重要的,如果我们的产品出口,要注意这些专利在那些国家是否注册,并划定没有注册的范围,从而提出我们进行哪些移植及移植后的产品可以出口地区的范围,以保证这些设备出口到技术所在国家没有问题。

5企业没有知识产权的危害与突破国际专利限制的策略

最近几年,外国木工机械生产企业逐步形成了对中国木工机械生产企业的专利“包围圈”。中国木工机械生产企业出口自己的产品到欧洲将受到知识产权的严重制约,规模以上的企业一旦被外国企业提出专利诉讼将给其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因此企业要制订反欧洲木工机械生产企业垄断技术的具体策略,制定长期测绘移植规划。

要突破欧洲木工机械生产企业反垄断法和知识产权限制,在他们的专利夹缝中寻找突破点。要充分借鉴欧盟竞争法为限制知识产权所采取的一般禁止与豁免和单独豁免以及美国的评估分析方法及法律适用原则,熟知我国企业应对外国知识产权保护法从而维护自身利益的策略等。

要按国际标准标注和测绘移植的产品,欧洲木工机械的标准是非常严格的,我们测绘移植的产品只有达到国际认证的指标才有可能使产品走向国际市场。不能以国内的标准来移植设计国际高端产品,更不能把国内的假冒伪劣产品出口到国外,测绘移植的产品应满足ce认证的要求。

6科学类比法的基本概念与优点

科学类比法的基本思想是摒弃原产品的结构专利,从机构原理上杜绝抄袭原结构的专利,但新设计的机构和原机构实现的动作应完全一致。其也可能是几个机构的演绎和综合,但从法律角度上看应与原设计没有任何关系。科学类比法绝不是完全照抄,它是在类比参考设备机构原理的基础上提出的新的设计理念。科学类比法在零部件尺寸、工艺、装配关系、基准选择上与原来的机器完全一致,但专利保护机构在类型上有所区别。

科学类比法是初步的创新设计,它是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进行创新。科学类比法是日本人发明的,日本依靠科学类比法创造了20世纪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世纪奇迹。日本的照相机、电视机、冰箱、汽车等的成功设计依赖的就是科学类比法。中国的木工机械也必须依赖科学类比法设计自己的新产品系列并赶超国际先进水平。

我国木工机械生产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是未来进行国际市场竞争的根本法宝,科学类比法是我们战胜竞争对手不可或缺的有利武器。科学类比法是在测绘移植的基础上找出测绘产品的不足之处,提出科学合理的改进方法,在类比测绘设备原理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产品系列并获得自主知识产权。

我国大型企业一般技术力量雄厚,完全能够搞科学类比设计,只有利用科学类比法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才能最后成为行业的龙头企业。

我国木工机械龙头企业首先要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学习科学类比法,利用科学类比法形成技术垄断,利用自主知识产权垄断形成系列产品从而获得超额利润,并形成系列专利技术。

科学类比法与传统类比法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传统类比法以仿制为目的,而科学类比法则以仿制为手段,照抄原设计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原产品;传统类比法以引进设备资金为主,科学类比法往往以引进技术为主;传统类比法以学习一家为主,测绘完就不再深究,科学类比法以学习众家为主,综合各家长处进行产品创新。科学类比法是我国木工机械设计中的主要方法,是相似、模仿、仿真、类比的集合。

科学类比法的设计步骤是从仿制开始,以相似设计为原理,以引进技术为辅助,基本照抄原设计。在仿制的基础上移植,在仿制中发现问题,改进原设计,将仿制品移植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新产品。经过移植以后再进行综合,在自己产品成型后综合各家长处,优化自己的产品。综合就是创新,从相似、类比中得到灵感,创新出自己的新发明及新产品。

7反求工程设计法的设计理念

采用反求工程设计法往往没有足够的参考资料,或者有样机但不能拆卸,需要完全凭借设计人员的灵感和水平完成设计。反求工程设计是创造性设计的一部分,往往凭一张照片即可设计出机器。反求工程是综合运用现代机械设计方法完成的特定条件下的样机设计。反求工程设计可从产品的媒体资料、公开的技术参数、运行过程中的观察等获得灵感,从而创造出自己的新发明及新产品。

创造力和创造性设计的过程需要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用已有的知识开拓新的知识。搞创造性设计要有高度的创新精神,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动力,同时还要具备健康的心理品质,不怕困难,刻意求新,百折不挠。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各种创造技法,采取严谨的管理措施是成功的保证。设计中要克服片面性,树立辨证的观点,摆脱传统观念,不盲目相信权威,发挥群体优势,注意综合别人成功的经验,抓住灵感和意念,及时形成概念报告。要对产品的可行性模型进行简易论证,在样品原型设计出来后进行小批量生产。

创造性不是直觉,不是灵感,而是突变论的本质反映。突变论是辨证法量变到质变的丰富和具体化,事物达到极限后再继续发展就会创新。掌握现代设计方法自觉进行突变创造,就能够设计出具有创新性的产品,只有掌握反求工程设计的人才才能称其为师。

8我国木工机械产品与发达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

我国木工机械产品与国外的设计水平差距主要在理念、精度、造型和可靠性设计上。我国的设备水平和国际大公司的主要区别是知识产权、品牌、市场经销潜能,在国际上所树立的中国特色产品应该是高质量和高精度的。我们竞争的资本是低成本,而不能总是低档次。发达国家对我们的真正威胁是他们在中国建厂。

我们按国外市场设计他们需求的中国木工机械市场究竟能做多大的关键是技术水平的突破。加大科技研发力度的关键是人才,开发木工机械新产品是木工机械设备制造企业产品结构调整的关键。引进技术必须注意引进他们的生产工艺,我们现阶段必须以自主开发的木工设备作为首要目标,必须有自己开发且有知识产权的木工机械产品。现在,高校开发的产品企业不要,而企业又开发不出创新型产品。应该加快高校与企业共同研究的步伐,让引进技术和创新性开发成为企业和高校合作的新起点。

中国木工机械的国际地位与日俱增,我国木工机械的gdp已经超过意大利,再有3年可能会超过德国,我国木工机械生产企业要培育中国的豪迈和scm。现在,我国木工机械没有技术型企业,谁重视产品开发,谁联合行业相类似的企业形成集团,使集团设计能力超出自己的制造能力,集团依靠技术收购没有开发产品能力的企业,这样的集团就会逐步把自己打造成技术型企业。

从长远的目标看,行业龙头企业必须成为技术型企业,企业进行技术开发必须有长远规划,塑造好自己的出口品牌,选好自己冲击国际市场的产品。现在国内木工机械市场价格已经走到谷底,没有品牌和质量的产品生产厂家在出现行业危机的情况下将只能破产。

机械原理知识总结篇8

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机械类或近机类本科教学过程中的专业课程,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起着关键作用。分析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教学目标为根本,增强教学内容与实际工程的联系,改进教学手段及课程考核方式,达到教学改革事半功倍的有效成果。

关键词:

机械设计基础;应用型技术;教学改革

《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根据高等本科教育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培养面向具有适应社会企业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更多地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更应注重本课程的设计性和实用性,即着重培养学生实际机械设计的实践能力。以此为培养目标,对传统的机械设计基础的教学方法手段、教学内容体系以及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探讨。

1传统教学的不足之处

机械设计基础的教学内容是由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这两门专业基础课精缩而成,教科书中展示了大量的图片用来介绍不同机构的工作原理,但主要以二维图的形式为主,二维图不够直观,对刚刚学习专业课的同学理解上有一定难度。比如内燃机的工作原理,直接讲内燃机的结构,由于学生没见过实物导致听起来会迷茫,甚至会有一部分机械制图薄弱的学生无法读懂机构的工作原理图[1]。导致学生对该课程失去兴趣,慢慢的就会失去学习的主动性。

2课堂教学的改革

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对教学的改革分为课堂教学形式的革新和课堂教学内容的革新两个部分:2.1课堂教学形式的革新由于《机械设计基础》具有实践性强和教学内容多的特点,部分章节知识点难度大且较繁琐,用口头表达的形式难以叙述清晰,往往会出现教师讲的大汗淋漓口干舌燥,而学生依然懵懂。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课堂教学形式的革新,首先是在课堂上使用教学手段的革新,如将挂图、模型及实物等方法运用到教学当中。其次,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要实现两者互动,以学生为本,教师带着问题教,让学生带着问题学,要达到“精讲多练、分析讨论、加强自学”三位一体相结合的模式。2.2课堂教学内容的革新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程一般设置在大二第一学期,由于学生对工程实践的知识和机械设计感性认识的缺乏,不能很好的将所学到的课堂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更不会应用在实际工程上,因此在教学内容上要多结合具有工程背景的案例来讲授不同机构的原理和应用,这也高度符合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特点,因此,教学内容的原则是以实用性为主,讲解上更加突出课程在工程应用上的重要性[2]。案例:在讲解连接章节中螺栓连接时,用已发事件来强调用螺栓进行连接时没有控制好预紧力造成脱落产生的灾难性后果,列举中华航空公司波音737飞机在日本那霸机场降落时由于螺栓的脱落刺穿了油箱引发大火[3],通过举例来加深学生对螺栓连接预紧力的印象。在讲授螺栓连接的强度计算时,列举工厂内在吊装床身时,吊环的螺栓强度不够导致断裂,致人伤亡的惨案,来强调强度校核的重要性。通过结合工程上的案例,将枯燥的理论变得有趣、更加形象具体,可以使学生牢记相关知识、掌握其原理,达到了良好效果。

3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传统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考核方法是理论分多于实践分,学生只要会一些计算方法或硬背一些公式就会取得好成绩,这种考核方法与建设应用型人才的初衷相隔甚远。因此,改进当下考核办法是大势所趋。革新后的考核方式贯穿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发挥自主想象的能力,可以以个人名义也可以团队的形式完成一套机械设计项目。此环节与设计开发性实验相辅相成,包括模型的建立、运行的模拟、方案的优化及进一步的验证等,总结成实验报告并提交,这个考核占总成绩的40%,考试卷面成绩占总成绩的40%,平时表现占总成绩的20%。此种考核方案有利于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注重了实践能力,让《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初衷得以实现,为学生以后的职业生涯做好夯实基础。

4结论

根据高校培训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为本,提高当代应用型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能力、综合素质的全方位发展。

作者:宋永石王涛明浩单位:长江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可桢,程光蕴,李仲,钱瑞明.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机械原理知识总结篇9

关键词:创新设计机械工程机械设计

0、前言

众所周知,从机械设计的需求来思考,它是以机械工作特性以及功能目标来看,针对某些实体工况条件和环境条件限制下,应用设计基本理论和原理创造性地完成具体机械设计。绝不单是简单的制造机械,是设计者在结合了多种限制条件和要求之后,不仅仅单凭自己的主观的想法和自身的经验进行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是凝聚了多种技术集合而成的综合领域,所以不同的领域则对机械的需求都不一样,那么我们就要根据不同的领域的需求进行严谨的计算以及科学的设计。

1、机械设计的工作的几个阶段

机械设计是通过使用要求对机械的工作结构、运动方式、原理、力和能量的传递方式,每一个零件的材料与形状尺寸等进行构思,分析和计算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描述,来作为制造依据的工作过程通常来说,一个好的设计离不开以下几个阶段。

1.1计划阶段

计划阶段首先应当对于已有的情况充分掌握和了解。调查当中的有利点和缺陷,及时预防。并将其作为以后工作的参考点,使工作在图纸与实际工作都可行。能够充分约束机械制造在各个方面获得良好的状态和效果。

1.2方案阶段是设计阶段的重点一环

这一事件应当将希望,客观条件,结果之间的关系相互调和,找到中间的契合点。方案设计不但要注意产品的最终形态,也应当在中间环节进行调控,处理,更新,以求提供最好的服务。具体要求就是根据工作的原则,理论等,通过恰当的绘制手段,完成绘制图,并交给有关人员审核检查。审查结果出来后就可以进行施工创作了。

1.3技术设计阶段

其目标是产生总装配草图及部件装配草图根据总装配草图和部件装配草图对产品进行设计。要参考审查产生的意见和建议完成接下来的工作规划。完成所有零件的设计以及总体状态的双重丰收。在未来的工作中,也可能不断修改工作方案,以求达到最好的状态。完成文件的设计,而考虑到大批量的生产要求,应当注意模具的设计。

2、计算机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

计算机在机械设计进程中起到不可估计的作用。在机械设计之前,制定设计任务是设计的前期工作,其根据是用户订货,市场需要和新的科研成果,设计部门应用各种技术和市场情报拟列可能方案,比较其利弊,与经营部门和用户共同商议。制定合理的设计任务目标,对于新型设计极其重要,任务目标的失误有可能造成经济上的严重损失,甚至使得整个计划面临失败,而与之相关的,就是要确定总体方案,即确定所要应用的工作原理和与之相应的结构型式。当总体方案确定后,要运用机构学的知识,选用合适的机构以得到所需要的运动方案。在绘制零件图的同时还需要进行两项工作:1)工艺性审核,使零件便于加工并降低制造成本。2)标准审核,使零件结构要素、尺寸、公差配合,热处理条件以及标准和通用零件等符合标准的规定。零件图完成后开始图纸核对,这是非常重要的工作,经过仔细校对的图纸能保证加工后装酬顷利,最可靠的校对方法是根据已绘制好的零件图重绘出一张总装配图,所有的矛盾之处就会体现出来。

但是,上面的流程不能解决全部问题,应当将设计的视野拓宽,完成更为优秀和理性的设计草图。提升设计问题的逻辑性,完成更优质,更合理的设计。提升设计有效性以及经济性的设计方法包括:1)在软件上选用较为现代和先进的CaD模式,并找到最优参数,使计算的结果尽可能精准化,保证机器性能的稳定,可靠。2)为了便于集合零件以及方便修整,应当选用来源广泛,较为通用的材料。3)注意科学技术元素地调动。4)使零件的结构简洁,效果明显而充分。便于拆装整理和故障检查。另外,机械设计的努力目标为,在各种限定的条件下设计出最好的机械,即做出优化没计,然而优化设计需要综合地考虑诸多要求,其中包括:最好的工作性能、最低的制造成本、最小尺寸和需要、使用中的最可靠性、最低消耗和最少环境污染,它们之间的相对重要性因机械种类和用途的不同而异。而设计者的任务就是要按照具体情况权衡轻重,统筹兼顾,使设汁的机械有最优的综合技术经济效果

。设计的发展方向从主观向着客观的方向转移,例如,从前的设计规划都要依赖人员的手动绘画,而内容也是以从前的经验为基础,对于数值的把握和掌控全要依赖人的思维和记忆,而现在不同,计算机技术渐渐进入到机械创造的过程中,体现出了将预想立体化展现的能力,对于先要更改之处只需要改变数值等就能立刻看到情况,避免了很多不利因素的发生,也有助于选择的多样化,最优化。

3、机械设计所依据的计算准则

其计算原则主要有:强度准则、刚度准则、耐热性准则、震动稳定性准则、寿命准则(磨损以及腐蚀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可避免的,而所谓的寿命准则主要是指在保证机械零件在寿命范围内,不要发生过度的磨损和腐蚀,通常在设计时采用剂减少磨损,采用抗腐蚀陛材料减少腐蚀)、可靠性准则等等。设计机器的原则应当包括成本低廉和效果最好。所以,应当将旧的思维与新的拓展之间的关系调整好,一些形式相似,内容相同的机器应当注意方式方法上的配合利用。而对于不合理,不节约的设计应当适时取消和更换,取其精华而去其糟粕。

机械原理知识总结篇10

础。

关键词:实践性,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知识体系

abstract:thisarticlefromthepayattentiontomobilizestudents'learningenthusiasm,andpayingattentiontotheoutstandingprofessionalcharacteristics,payattentiontovisualteachingtheorywithpractice,payattentiontofouraspectsofhowa"boring""mechanicalbasis"lessonintomakestudentsinterestofthemechanicalfoundationcourseofmethod,letthemachinerybasis"fortheteachingofspecializedcourserealandstudents'futureworktolayasolidbase

Spell.

Keywords:practical,thebasisofprofessionalcourse,theteachingmethod,theknowledgesystem

中图分类号:G42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机械基础》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含有工程力学、工程材料与热处理、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液压传动与气压传动等内容,知识多且杂,具有概念、名词和原理多,内容抽象,实践性强等特点。而大多数学校用于教学的教具和设备很缺乏,同时由于我们职高学生数、理基础差,容易产生惧学和弃学的情绪。而学好该门课程又是非常重要的。我曾在数家企业从事过设备管理、维修工作,深知掌握机械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一般的机修工对一台设备出现的老故障能进行维修,而对于出现的新问题,由于缺乏机械原理方面的基础知识,不会根据故障现象分析故障原因、查找故障部位,往往束手无策。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要让学生学好这门课程,重点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上好第一堂课非常重要。

对于刚刚初中毕业的职高生,他们对机械缺乏一定的感性认识,《机械基础》无疑是难度较大的课程。作为一名专业课教师,要让学生有兴趣学习你所教的课程,必须首先让学生接受你这个人,对你产生认同感。上第一堂课时,除了要注意给学生良好的第一印象外,还应注意上课的内容。可以在宏观上阐述为什么现在国家那么重视职业教育,以提升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然后可以结合教师本人的经历以及生产实际中的例子,讲述学习《机械基础》这门课程有什么作用,给学生介绍与专业有关的新知识、新技术以及专业发展前景,使学生认识到所学专业的重要性及其在未来岗位和社会中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让他们热爱自己所学专业。最后,对于整门课程的知识内容、结构以及该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联系给学生一个简单的说明和分析,减轻学生对于该课程的畏惧心理,让学生有一个较为明确的学习方向。总之,通过第一堂课(或两堂课)的教学,要让学生觉得作为教师的你知识渊博,跟着你能够学有所成,同时让学生对你产生亲近感,提高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和信心。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当一个学生对某门学科发生兴趣时,他总是心情愉快地去学习,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机械基础》不同于《语文》、《历史》等学科,很多内容枯燥乏味,在课堂教学中,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创设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职业中学的学生好奇心较强,心理学上称这种特征为“潜兴趣”,教学时充分利用“潜兴趣”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在快乐中学习。如在学习变速机构时,向同学们介绍驾驶员在驾驶汽车时,经常用右手拨动右侧的拨杆,根据路况使汽车行驶速度时快时慢,有时还要把车向后倒。告诉学生驾驶员拨动拨杆的操作,是在改变一对齿轮传动比的大小和方向,从而改变车轮的转速和转向。使学生感到很新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学科的很多内容如各种机构的教学,要求有动态的演示,在缺乏教具和设备的情况下,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学习铰链四杆机构、凸轮机构、间歇运动机构时,采用Cai课件,把曲柄摇杆机构的急回特性、死点位置,凸轮机构的从动件运动规律,以及间歇运动机构的特点生动形象地进行演示,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得以加强。声、像、文、图并茂的教学信息,增强了教学的艺术效果,加深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识和理解。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和能力,充分利用各种教具仪器,如挂图、实物、动画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专业技能。

本课程不但有较强的理论性,而且与工程实际结合紧密,对课程中的内容光理论不实践,学生是难以掌握的。如在教钢的牌号、性能和用途这部分较枯燥的内容时,如果光在课堂上讲解,学生是很难理解、掌握的,给学生一些钢材,他们根本不认识它,至于怎么去使用就不必说了。倒不如找到相应的材料,让学生去观察,去锯割,去打磨,学生会在观察、锯割、打磨的过程中感受到不同材料的不同金属特性。《机械基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其中之一就是从事机械设备维修的能力,学校最好能有机械拆装车间,装备一些由企业淘汰下来的生产设备以及一些常用的机械部件如减速器、联轴器、离合器等,在对这些部件作了基本性的讲解后,应安排学生对实际部件进行装拆,学生会在装拆过程中感受到这些部件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及使用与维护方面的知识。对于还能运行的设备,通过现场教学,能让学生更清楚的理解机械的工作原理,还可以对设备制造一些故障,指导学生进行维修。通过这种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除了可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及其动手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修建楼房,最好是框架式结构,有了框架后,任你添砖加瓦。学习《机械基础》这样的课程,就好比建造一栋楼房,建立了知识体系就好比立好了框架。在教学过程中,不必要求学生对所有知识点都能记住,这既不现实也没有必要,只要能熟悉,提到某个内容,能迅速地找到在教材中的位置就行了,在新课上完后,学生对整本教材的内容体系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再帮助学生进行归纳,逐一完善,查缺补漏。

总之,如果教师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能对专业驾轻就熟,能利用较为先进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感受专业知识、树立专业意识,我想职业中学的学生是能学好这门课程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