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核算的起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1:23:22

会计核算的起点篇1

一、管理会计的核心是责任制,主线是预算管理

管理会计就是目标管理责任制,它是一项系统性极强的管理机制,其应用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可以随意拆解。

(一)管理会计的事前管理是以预算编制为重心。事前管理包括预测、决策和预算三部分,但管理会计是以预算为重心。为了保证决策确定的目标得以实现,必须通过编制总预算将确定的目标具体化,并通过量化形式将经营目标落实于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这便是利用了营销学中的细分市场概念中的确定目标市场即确定目标范围,根据管理控制服务的需要形成总预算统驭下的分级、分部门、分产品、分客户、分货币预算等,为经营管理的过程控制提供标准,为经营管理的事后评价和考核提供依据。

(二)管理会计的事中管理是以预算执行中的差异与控制为重点。管理会计事中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对预算执行情况在年度内进行监控,以期企业的经营运转按照预算量化的目标推进。分级、分部门、分产品、分客户、分货币等预算,一般情况下是按月监控的,预算数与实际核算出来的结果之间会有差异,而差异又有有益差异与有害差异之分。对差异进行分析,确定是有益差异还是有害差异,进而制定调控措施,干预和调控有害差异向有益差异转化,保证企业的经营朝着预算确定的方向运行。

(三)管理会计的事后管理是以业绩考核为要点。管理会计事后管理的内容就是对企业一年来执行预算的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分析完成或未完成预算目标的主客观原因,评价业绩,确定考核的奖惩方案,并与薪酬挂钩。

(四)管理会计是以责任制为核心。管理会计以责任管理为核心,通过责任主体的落实,确定每一责任主体的预算管理目标,并通过对责任主体预算执行情况的如实核算,实施预算控制,最后对责任主体的业绩进行以责任目标完成情况为基础的考核。

综上可见,以预算管理为主线、以责任管理为核心的管理会计,是企业管理流程再造的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管理机制,而不是一项管理技术。

二、分级、分部门、分产品、分客户和分货币管理等多方位按需管理

分级、分部门、分产品、分客户、分货币管理都是一项管理体制下的具体运用,其管理的循环框架均由确定责任主体、制定预算、核算、差异分析与实时调控、分析评价与考核五部分组成。但是不同类别的管理,其内容是有别的,现简要探讨如下:

(一)分级管理。对商业银行来说,就是按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的不同级次进行的,以责任管理为核心、以预算管理为主线的管理。分级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实施按管理级次确定责任主体、分解预算并确定每一级次的经营管理目标、按级次进行核算和预算控制以及目标责任考核的管理体制。分级管理所要解决的是如何将每一级次机构的经营管理业绩与该级次机构负责人的经营管理目标责任考核结合起来,为考核提供客观的数据基础。

(二)分部门管理。对商业银行来说,就是在同一级次的机构内部,对各经营和管理的所有部门进行的以责任管理为核心、以预算管理为主线的管理。分部门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实施按部门确定责任主体、分解预算并确定每一部门的经营或管理目标、按部门进行核算和预算控制以及目标责任考核的管理体制。分部门管理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部门的经营管理业绩与该部门负责人的经营管理目标责任考核结合起来,与该部门员工的目标责任考核结合起来,为考核提供客观的数据基础。

(三)分产品管理。对商业银行来说,就是对银行经营管理的金融产品进行的、以责任管理为核心、以预算管理为主线的管理。分产品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实施按营销每种产品的人群确定责任主体、按责任主体分解预算并确定每一种产品的经营管理目标、按产品进行核算和预算控制及目标责任考核的管理体制。分产品管理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每一产品的经营管理业绩与该产品经营管理负责人的经营管理目标责任考核结合起来,与该产品经营管理相关人员群组的经营管理目标责任考核结合起来,为考核提供客观的数据基础,为分析评价每一产品盈利能力提供客观的数据基础。

(四)分客户管理。对商业银行来说,就是对银行的重点客户进行以责任管理为核心、以预算管理为主线的管理。分客户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实施按客户经理确定责任主体,按重点客户分解预算并确定每一重点客户的经营管理目标,按重点客户进行核算和预算控制及分析,并对客户经理(个人、科组或处室)进行目标责任考核的管理体制。分客户管理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对重点客户的营销及客户对银行贡献率的大小与该客户经营管理负责人的经营管理目标责任考核结合起来,与该客户经营管理相关人员群组的经营管理目标责任考核结合起来,为考核提供客观的数据基础,为分析、评价和进一步开发重点客户提供客观的数据基础。

(五)分货币管理。对商业银行来说,就是对银行经营管理的货币币种进行的预算管理工作。分货币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实施按银行经营管理的币种分解预算并确定每一币种的经营目标,按币种进行核算和预算控制及分析,并进行经营决策的管理体制。分货币管理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分析评价每一经营货币的盈利能力,二是为进行由于货币之间的不匹配所带来的缺口损益和缺口风险进行管理和提供数据。

(六)分级、分部门、分客户、分产品、分货币等管理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它们是相互关联的,它们的起点都依据预算目标确定的,都是总预算的分解预算;相互之间是互动的,任一预算项下的项目金额变动,都会总预算和其他分预算金额的变动;并与综合管理相互影响和相互映衬的。另一方面,它们是有差别的,各管理侧重点不同,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所确定的分解目标和管理方法不同,责任主体不同,核算计量方法也是有差别的。

(七)还应分渠道管理。

商业银行营销产品、服务客户都是通过各种营销渠道完成的,随着的和竞争的需要,商业银行的营销渠道从传统的单一营销渠道向多样化营销渠道发展,客户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如与客户面对面营销渠道、atm机营销渠道、电话银行营销渠道、手机银行营销渠道、网上银行营销渠道等。同样,分营销渠道管理对商业银行明确责任主体、加强预算控制考核都很重要,西方国家的商业银行设置了专门的部门管理营销渠道,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

同理,分渠道管理与综合管理、分级管理、分部门管理、分客户管理、分产品管理、分货币管理之间关系既是相互关联又有差别的。

三、核算从一维核算发展到多维核算

会计核算已从传统的一维发展到多维,核算功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会计科目的实质,就是对经营活动的分类。会计是对经营活动的观念和过程控制,是以对经营活动进行分类为基础的。会计科目并不仅仅限于按传统标准来分类,随着核算手段的化,可按产品、客户、货币、区域、行业、期限、风险等多种标准进行分类,只要管理需要,我们可以实现同源数据下的各种分类标准进行会计核算,将会计划分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已失去了实践意义,将会计分类为管理会计与核算会计更具有价值和实践意义。会计核算从一维核算达到多维核算的飞跃。

(二)分部门、分产品、分客户、分货币核算的意义仅仅是为推行管理会计提供基础。

在某一管理体制的内在逻辑中,核算仅仅是基础,核算为管理体制服务,在确定了预算模式、控制方式和考核内容后,才能确立核算体系,确保核算体系为管理体制服务。当然,分部门、分产品、分客户、分货币核算不是管理会计,它们是推行管理会计工作中的一个环节,属于事后核算的范畴,不能把建立与推行分部门、分产品、分客户、分货币核算简单化为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的。这种观念上的偏差和处理上的简单化,不仅理论上是错误的,而且实际上是有害的。

四、科学的成本核算体系能否建立是推行管理会计的关键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成本信息对于分部门、分产品、分客户、分货币、分营销渠道管理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没有建立起分部门、分产品、分客户、分货币、分营销渠道等成本核算体系,预算管理体系就不可能搭建起来。如果没有建立起成本核算体系,就无法对部门的、产品的、客户的、货币的、营销渠道的效益进行和研判。如果没有建立起成本核算体系,就无法从部门、产品、客户、货币和营销渠道各自不同的角度,进行科学有效的决策。如果没有建立起成本核算体系,更谈不上控制与绩效考核工作了。

五、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细分市场中运用应与核算会计相分离

从会计学科分类上,管理会计的实质是“过程的控制”,它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生产经营过程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考评。核算会计的实质是“观念的总结”,它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事后反映,如实、完整、及时地反映生产经营的结果和财务状况。然而在会计的管理循环中,管理会计与核算会计是管理循环中相互连接的链条,不可分割。但从内部控制角度考虑,两者必须分离,因为管理会计工作涉及到经济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按照《会计法》要求,会计核算必须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经办和财物保管分离,并相互制约。否则,就会出现内控失衡问题,就会导致其他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因此,落实内部控制要求,将管理会计与核算会计分离,是推行管理会计必须遵循的原则。

会计核算的起点篇2

(一)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的联系

1、会计核算已经成为统计核算的基础。统计核算中的很多指标均来自于会计核算资料。所使用的账户体系是根据会计核算帐户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对应、总体平衡的原理加以发展而设置的。统计核算推广运用会计复式计账的“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原理和“权责发生制”原则。

2、会计核算是企业核算的基础。企业各类资产和负债的数额及构成、资本金的筹集与运用、收入与成本、费用与利润分配等基础信息均来源于会计核算资料。统计核算则从宏观上观察、分析、推断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

3、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相互渗透和借鉴。在核算指标上,会计核算所反映的期末余额和本期发生额分别是统计上的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而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是统计核算的最基本指标,是统计核算的起点。在核算方法上,会计成本核算中的移动平均法和加权平均法均来自于统计平均数理论。

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关系密切,两种核算资料如果能够相互利用,不仅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而且可以使统计指标与会计指标一致。

(二)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的差异比较。统计核算是以货币、实物或劳动量为计量单位,通过运用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统计推断法等一系列研究方法对国民经济活动的规模、水平、结构、速度及效益等数量关系进行汇总和计算,以探讨经济运行的规律性。

会计核算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通过货币计价、设置科目和账户、采用复式计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核算、财产清查等方法,取得财务信息,对企业经营活动的过程及结果进行连续、系统地记录,来计算和编制会计报表。统计核算、会计核算和业务核算一起组成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同时又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作为两种不同的核算方法,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主要表现在:

1、核算对象上的差异。统计核算是实物量与价值量的双重核算。它运用特定的方法对企业经济现象进行分类、分组,并运用一系列指标反映企业生产活动水平、发展速度和变化趋势。会计核算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运用专门的会计方法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或预算执行情况及其结果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地记录、计算、分析。会计核算主要是反映微观经济现象,反映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而统计核算的对象相对要比会计核算的对象广泛。

2、计量单位上的差异。统计核算不仅以货币为计量单位,有时还用实物和劳动量为计量单位,从价值和实物两种形态上考核企业活动过程和结果。而会计核算只以货币为计量单位,从价值上考核企业经济活动的过程及成果。

3、核算方法上的差异。就一般的核算程序而言,统计核算和会计核算都需要经过资料的搜集、加工、分析和提供信息等一系列过程。但在具体核算中,统计核算是通过对客观现象进行大量调查,运用描述和科学推算的方法(如分组法、综合指标法等)来把握事物的总体特征,推断事物发展的总体概况;而会计核算是根据凭证和账户采用复式计账的方法,对每一笔业务加以登记、分类和汇总。

4、分类标准上的差异。统计核算主要是按产品或产业分类,采用品质标志或数量标志分组。而会计核算主要是按主管部门分类,如新财会制度把国民经济按主管部门分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商品流通、旅游饮食服务、施工房地产、对外经济合作、金融保险等行业。

5、核算范围与口径上的差异。统计核算一般只包含主营业务成果,包括来料加工的价值;而会计核算包括企业主营和附营业务的全部成果。在口径上,统计核算的销售收入是以发货为核算依据,对产值的核算是把不合格产品剔除。而会计核算的销售收入是以取得价款或索取价款的凭证为依据,核算产值时包括不合理产品和价值。

6、核算原则上的差异。客观真实性、横向可比性、纵向一致性、反映及时性是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共有的核算原则。而在记帐基础、计价原则和收支划分方面,两种核算有所不同。第一,记帐基础。统计核算按生产原则和权责发生制来核算。如总产值是以本期劳动耗费所创造的产品来计算,只要是本期生产的都要计入,所以核算时要在期末、期初对产品、半产品进行调整。而会计核算是按权责发生制和谨慎原则,要求在核算中对一切可能发生的费用和损失都应合理入账。第二,计价原则。统计核算则以当期市场价格作为计价基础,会计核算采用历史成本,即实际交易成本作为计价基础。第三,收支划分。会计核算将支出区分为收益性支出(为取得本期收益而发生的支出)和资本性支出(与当期和以后时期收益有关的支出);而(宏观)统计核算将收支区分为经常性收支(与当期收益有关)和资本性收支(与资产变动有关)。

二、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一体化的必要性

首先,实现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的一体化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实现经营决策的科学化,必须准确、及时、完整地获得各个方面的综合信息,这就必须强化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的一体化。统计核算强调及时、概括,但缺乏反映企业收支情况及投资与金融贸易等方面的信息。会计核算强调真实、准确,但对企业投入产出效益及变化趋势反映不够。所以只有将统计的描述与推断和会计的反映与监督结合起来才能相得益彰。

其次,实现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的一体化也可以提高企业统计与会计信息的效益,实现企业信息规范化和标准化的需要。为了最大限度的满足宏观和微观决策与管理的需要,关键在于提高企业综合信息的经济性、准确性和时效性。而实现这一基本要求,就必须实现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的统一化,以彻底解决统计与会计核算信息的严重重叠、浪费和互相矛盾行为。

再次,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要求统计与会计的核算必须一体化。从统计核算来看,国民经济核算是统计核算的最高层次,系统的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运行过程及其结果。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国民经济核算实际上是采用统计方法进行宏观会计核算。而从资料的来源上看出,统计核算的许多数据均来自于会计核算资料。从方法上看,统计核算采用的复式记账法和账户体系都来自于会计方法。

三、实现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一体化的途径

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虽然有许多的不同,但其基础数据的来源是相同的。如果将这些资料互相利用、互相借鉴,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可以使统计与会计的指标统一起来。因此实现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的一体化是十分必要的。具体来讲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

1、为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的一体化创造必要条件。(1)从外部环境上为会、统核算一体化创造条件。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建议统管全国财务会计工作的财政部和全国统计工作的国家统计局能够围绕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结合财务会计制度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需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密切配合,从大政方针、法令法规、方法制度以及管理体制等方面加以规范,为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的一体化创造条件。(2)从组织形式上为会、统核算一体化创造条件。在我国由于统计与会计部门机构长期分立、各自为政,造成了核算业务的重复。建议基层的企业部门从组织上解决矛盾,将统计与会计部门的机构与业务合二为一以提高企业工作的效率。机构业务合并以后,凡会计核算过的财务指标统计不必再核算,凡是统计核算过的价值指标和实物指标必须用会计资料计算,不必再另立炉灶从头开始。

2、实践工作为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一体化创造可能条件。(1)原始记录与原始凭证的统一。企业统计核算资料来源于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会计核算的资料来源于原始凭证。他们各自为政搜集资料,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这就要求在设置原始记录和凭证时应做到统一要求、统一指标、一证多用以满足各种核算的需求。(2)指标口径的统一。由于企业实际经营管理的需要,企业统计与会计核算在口径上存在差异是在所难免的,应该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进行调整。首先对相同指标的名称要保持一致,避免核算中的混乱。其次对核算中存在差异的指标,因按分工进行调整,如反映生产成果的以统计核算为主,反映经营成果的以会计核算为主。(3)核算方法的统一。加强会计工作管理,把更多的统计方法应用到会计中去。会计核算的起点是在三个静态要素和三个动态要素基础上展开的。静态要素相当于统计上的时点指标,而动态要素相当于统计上的时期指标。这就是说统计的时期、时点指标为会计的存量、流量核算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要改进统计报表,使之在核算内容、方法、范围以及表现形式上与会计报表制度靠拢,更多的利用会计信息以满足统计报表上报的需要。(4)分类方法的统一。对于同一个研究对象采用不同的分类标志就会产生不同的组别,自然就会产生不同的研究结果。所以两种核算应尽可能的采用相同的分类标准。会计核算要根据国民经济核算的需要,以解决与统计分类上的不协调,为宏观国民经济提供直接的资料。(5)会计与统计核算一体化应该以会计核算为基础。把企业统计核算的职能归并到会计核算中,作为会计核算的一个分支,以满足于政府与企业统计调查。企业的统计工作人员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市场调查、预测分析等管理工作中去。

3、培养会计与统计核算复合型人才,为其一体化提供可靠的人才保证。要真正实现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一体化关键在于高素质的复合人才。这类人才既能够胜任统计核算和会计核算,还能够使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结合起来;既能够从事宏观核算又能够从事微观核算。这些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要根据企业客观实际的要求,把企业的统计与会计工作人员知识更新的培训工作及早提上议事日程,不断对他们的的业务能力进行培训以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

四、结论

会计核算的起点篇3

一、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特点

(一)采用分级管理与核算的方式

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是比较鲜明的。一般而言,他们的施工活动较为分散,同时施工地点比较偏远,施工人员的流动性比较大。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保证企业会计核算的准确性,真实的反映出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就需要采用分级管理和核算的方式。从而保证施工生产能够和会计核算相统一,尽可能避免脱节情况的出现。

(二)单独核算工程项目的成本

一般情况下,建筑施工企业会承包多个施工项目或者项目工程由几个单独的工程所组成。在确定工程项目的工程造价的时候,首要任务就是确定单个工程项目的造价。建筑企业的施工活动同时具有多样性和单件性的特点。因而在对工程的单位成本进行核算的时候,不能只是按照总工程量和总成本来核算,需要采用“定单计算法”来分项核算工程的成本。采用这种核算方式更加有利于对企业成本控制工作的开展。

(三)分阶段进行成本核算和价款结算

建筑企业施工项目的工程造价是比较高的,同时生产周期比较长。如果建筑工程竣工后才进行价款结算,势必会对建筑施工企业的资金流动造成严重的影响,同时导致会计核算的滞后。面对这样的情况,建筑施工企业对于工程周期较短的项目采用一次性结算的方式,而对于周期较长和项目资金较多的工程而言,则需要分段进行成本核算和价款阶段,保证企业资金的正常流转。

二、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会计核算的手段较为落后,核算方法不够合理

由于在会计核算的时候没有选择合适的方式,导致建筑施工企业频繁出现会计信息置后和核算不及时的情况。项目工程的施工进度和会计核算无法实现同步,导致项目工程的成本核算和实际成本出现严重的偏差。除此以外,建筑企业项目工程所涉及的工作是非常多的,同时部门和人员繁多。如果无法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的及时性,将会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造成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到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的制定,对企业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二)建筑施工企业的会计制度不够完善

为了保证会计核算的规范性,我国陆续出台了相关的会计法规和制度,为会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但是从实际的情况来看,有些建筑施工企业并没有以此来建立符合企业特点的财务制度。由于不同的工程项目有着不同的特点,在缺乏完善的会计制度的情况下,给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问题。例如在核算中所使用的会计科目的区别,导致会计账目混乱,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不够准确,严重影响了企业施工活动的正常开展。

(三)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愈加广泛。现阶段很多企业的会计核算采用的是电算化的方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收工记账方式。电算化核算方式不仅有效的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同时也保证了会计核算工作的准确性。电算化的应用对跨级人员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财务人员需要不断的加强自身的学习。然而在实际的工作中,很多建筑施工企业都没有为财务人员提供一定的培训机会。加之施工企业的会计工作任务繁重,会计人员没有更多的学习时间,这就导致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一直得不到有效的提升。

三、完善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有效对策

(一)实现管理理念的创新,对会计核算引起足够的重视

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关键性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建筑施工企业需要实现管理理念的创新来推动企业的全面发展。首先要对会计核算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意识到成本核算和控制的重要性,明确成本控制的目标。其次是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施工企业的工程项目是非常繁杂的,很多时候会计人员都无法对施工活动进行准确的记录,这就要求施工人员按照相关制度的要求明确各项工作的流程。会计人员则要及时的对施工的材料和设备设施进行清查,提高会计核算的准确性。

(二)建立健全会计核算体系,选择合理的会计核算方法

建筑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对核算方法的选择有着很高的要求,不同的工程项目或者是不同的往来客户对会计核算的要求也有着一定的区别,这需要引起会计人员的重视。一般情况下,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的收入和支出是在工程竣工以后才能够核销的,这个时候就需要明确“在建工程”等账户的核算方式。工程前后期的会计核算对工程结算有着直接性的影响,因而要保证各个环节会计核算的准确性。此外,项目工程需要核算的内容比较多,应当及时对各项活动进行处理,同时还需要注意备查账簿的设置,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

(三)加强企业会计人员的培训,提升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

首先建筑施工企业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管理,建立健全人才激励制度,提高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其次,定期组织会计人员参加专业培训,为他们提供学习新的会计制度和专业知识的机会,从而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最后则是让会计人员到施工现场进行实地考察,使得会计人员对施工流程有着一定的了解,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

会计核算的起点篇4

数据精细程度不同。财务会计核算是按照会计制度设定的明细科目核算到会计主体;而成本会计核算要按照最末级成本核算单元进行归集和分摊,核算出科室成本、诊次成本、床日成本和医疗服务项目成本,并以医疗服务项目成本为基础核算出每个病人的成本和每个病种的成本。涉及部门不同。财务会计核算工作主要集中在财务部门;而成本会计核算涉及医院所有部门和所有环节,如对于人员经费,要求按成本核算单元和工作岗位进行归集与分摊;对于固定资产折旧,要按照经费来源、成本单元、管理目录等进行精细化核算;对于药品成本,要按进价(个别计价)核算到单个品种规格及批次;对于材料物资,要核算二级库房的真实消耗;对于水、电、气等可计量的公用开支,要按相关计量信息核算各单元的成本;对于内部服务,要建立相关的台账,为间接成本分摊打下基础。信息支撑要求不同。财务会计核算所依据的原始凭证是医院经济活动过程中以货币计量的汇总式金额数据;而成本会计核算则要根据不同的成本对象和核算流程,通过医院HiS、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物流管理等信息管理系统采集并处理,需要完善、统一、可靠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支撑。由此可见,财务会计与成本会计均属于医院经济信息的计量、确认和报告的业务范畴。虽然两者核算流程与路径不同,但基础信息同宗同源,在同比口径下数据产出结果应具有一致性(见图1)。这给财务会计与成本会计体系的并轨创造了条件。

2财务会计与成本会计的并轨作业

成本核算与管理新政出台之前,医院一般是在会计核算以外单独开展科室成本核算,产生用于内部考核的科室损益报表,为科室绩效考核提供财务信息。这种成本核算模式不能从全成本角度揭示科室的真实损益,不能为诊次、床日、出院病人、医疗服务项目、病种等成本及全面预算管理提供真实可靠的精细数据,不能建立财务会计报表与成本会计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同时,数据的重复采集,不仅增加了工作量,也产生了两类核算结果的差异。因此,必须建立财务会计与成本会计核算的并轨作业模式。在实际工作中,医院一般采用两种并轨模式:一种以记账凭证为核算起点,另一种以原始凭证为核算起点。

2.1以记账凭证为基础的并轨作业流程

即所有收入、支出数据按会计科目和成本核算单元先行进入财务会计核算体系(以下简称“会计核算系统”),由财务会计核算体系转入成本会计核算体系(以下简称“成本核算系统”)进行归集处理。这一流程模式从统计学角度解决了成本核算与会计核算数据的一致性问题,但在实务中存在以下问题:以会计核算系统作为科室支出数据的采集工具,大大增加了记账凭证和会计账簿的分项数据量,使会计档案数量呈几何级增长。会计人员以汇总方式采集录入科室支出数据后,难以进行追溯调整。以现行医院会计制度规定的明细科目作为支出的最末级项目单元,无法应对今后会计制度的变化。该模式只采集科室的支出汇总数据,无法核算动态变化的人力成本,不能给其他对象的成本核算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该模式在核算区间、核算内容、责任对象等方面都采取抽象汇总的方式进行数据处理,核算流程过于简化,难以建立医院内部控制机制,不能为医院基础工作的提升和业务流程的优化提供支持。

2.2以原始凭证为起点的并轨作业模式

会计核算的起点篇5

会计核算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专门方法,对会计主体经济活动进行真实、准确、完整的记录、计量和报告。一个会计主体拥有良好的会计核算基础必须有两个层面的保障:一是遵守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二是管理规程与会计专业水准。当会计主体的会计信息披露一次性存在较多失真,或较少失真但较长时期得不到纠正且呈漫延趋势,就可以认为,该会计主体存在会计核算基础性缺陷。笔者在此对会计核算基础性缺陷的具体表现及对企业的不利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完善对策。

一、会计核算基础性缺陷的具体表现

(一)受行政处罚企业中存在的会计核算基础性缺陷

可靠性是高质量会计信息的重要基础和关键所在。财务报告是会计核算的最终成果体现,故以财务报告是否符合会计准则规定的质量要求为起点,逆向考察某会计主体是否存在会计核算基础性缺陷,是较便利的切入点。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委员会在2007年、2008年各查处20起违法案件,其中有10起直接显示会计主体违背了会计信息质量可靠性原则,具体表现为不按规定进行票据结算、往来款项科目混乱、随意进行账务调整等。

(二)限期整改案例中存在的会计核算基础性缺陷

会计核算的起点篇6

关键词: 会计;集中核算;国库集中收付;公共财政改革

一、会计集中核算的成效

莱西市于2001年推行了公共财政支出改革,改革内容之一就是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经过几年的实践,已经在加强财政资金管理。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从源头上防止腐败现象的产生等方面起到了明显的作用。会计集中核算是指政府成立会计核算中心,在资金所有权、使用权、财务自主权不变的前提下取消同级机关事业单位的银行账户、会计机构和会计岗位,以会计核算中心为单位集中办理会计核算工作和实行会计监督。是会计改革中融会计核算、监督、服务于一体的一种形式。会计集中核算的优点在于:

(一)为财政改革和发展提供平台

在“收支两条线”管理方面,由于行政事业单位撤消了所有银行账户,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及罚没收入均直达国库,不得进入会计核算中心支出户。实现了收缴分离、罚缴分离。会计核算中心接受支付申请的依据是单位的预算指标。没有预算指标,会计核算中心有权予以拒绝。所有开支在单位审核的基础上再经会计核算中心审核入账。从而起到强化部门预算的要求。

(二)提高会计工作效率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业务纳入会计核算中心统一核算,中心选配业务素质较高的专职会计,并运用会计电算化系统。严格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进行核算,从而大大提高了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和会计工作效率,保证了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和统一性。

(三)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财政资金的调度趋于合理。支出单位的财政资金集中在会计核算中心的单一账户上,有利于财政部门对资金加强统一调度和管理,使资金调度更加灵活,从根本上改变了目前财政资金管理分散,各支出部门和单位多头开户、重复开户的混乱局面,杜绝了预算执行中克扣截留、挪用财政资金等现象。有效地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保证了财政资金的安全。

(四)提高资金支出透明度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纳入会计核算中心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所有支出都通过会计核算中心一个账户进出,进行会计统一核算。会计核算中心有权对各单位的支出事项和凭证进行合理性、合法性审查。对不符合政策、法规规定的支出和凭证可以要求有关单位纠正或补办手续,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部分单位在使用国家资金上的随意性,给贪污犯罪和挥霍浪费行为亮起了红灯。

二、会计集中核算的问题

会计的集中核算是加强财务、财政资金管理的一项新举措。在初始阶段,它和任何新生事物一样,也必然存在其局限性和不够完善的地方。会计集中核算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分账管理上的单一性

会计核算中心监管的重点应是单位的财务收支。而目前会计核算中心仅仅管了支出。对各单位的收入监管尚未介入。实行票款分离,按规定收费收入、返还资金直接缴入国库收入户,单位自己建立台账,与会计核算中心不发生任何关系,会计核算中心不作账务处理。这样就形成了收入票据在国库。支出等会计资料档案在会计核算中心。资产及明细账在单位的“板块”结构,单位会计资料的完整性被破坏。现在我市财政较为困难,一些单位的运转经费只能靠收费来解决。由于收支分账管理,在违规收费收取上无法控制,是否应收尽收,会计核算中心不得而知。会计核算中心监督成了“监管支出不监管收入”的“跛脚”监督。

(二)挫伤了预算单位财务管理的积极性

会计集中核算改过去的“单位批单位报”为“单位批中心报”。会计集中核算推行前,单位支出只要单位领导“一支笔”就可报销,集中核算后,单位领导签了字还需中心会计审核后才能报销。会计集中核算以后,一方面有些单位领导认为报账会计是跑腿、打杂的,有无会计资格证、有无财务工作能力无关紧要,报账会计随意任命,导致报账会计专业能力参差不齐。另一方面单位会计机构撤消后,有些单位对报账会计的待遇不予肯定。报账会计的工作积极性自然得不到充分发挥。

(三)会计核算中心与财政部门对接上的缺口

专项资金是专门用于指定项目的资金。专项经费拨入时,有些单位混淆不清。会计核算中心不了解,造成单位挤占挪用,专项经费核算失真。加之财政部门重分配轻使用的陈旧观念。对有些专项资金管理不够严格,跟踪问效流于形式,使得会计核算中心在专项资金的监管中难以控制。形成专项资金支出效率不高。

(四)监督面难于拓宽

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核算中心一组三人管二十多个单位的业务。大厅式的工作模式,造成了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分离,失去了实地实时监督的优势。单位报账时,会计核算中心只能根据票据来判断,一是看单位报账发票的手续是否完备;二是看票据是否规范合法。只要手续完备,票据合法有效,不管反映的经济内容是否真实,都必须报销。会计核算中心整天忙于报账、结账、记账,无法顾及发票内容的真实性,会计监督职能难以真正实现。

三、国库集中支付制是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的目的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就是从预算分配到资金拨付、资金使用、银行清算直至资金到达商品和劳务供应者账户全程的监控制度。其基本含义是:财政部门在中央银行设立一个统一银行账号,各单位的预算资金统一在该账户下设分类账户进行集中管理;财政支出实行财政直接支付或授权预算单位支付,通过银行将款项支付到商品或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财政资金的余额只保存在国库单一账户。实行集中支付虽然不改变各部门、单位的支出权限。但其作用在于建立起预算执行的监督管理机制。财政部门掌握资金支付权,可以根据资金的使用是否符合预算的规定而决定是否给予支付。将资金直接支付给商品和劳务供应者而不通过任何中间环节。可以掌握每笔资金的最终去向,为从根本上杜绝在预算执行中的克扣、截留、挪用资金的现象奠定基础。如果这项改革实实在在地推进,不仅具有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意义,更具有倡廉、堵乱的作用,意义非同一般。

四、把国库集中支付制作为构建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的一部分

对于已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的县(市)财政尤其是财力不佳的地区,在现阶段利用核算中心现有的条件和基础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不仅可以合理地利用人才资源,节约行政运行成本,而且可以达到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的目的,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会计核算的起点篇7

关键词:会计核算企业管理作用

核算作为管理工具,通过严格执行财务制度、预算定额和定价指标等,履行实现经营目标的重要责任。企业会计核算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向各类报表使用者提供相关财务信息,二是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为管理者进行各类考核、决策提供信息依据。因此,会计核算在企业日常管理中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那么,会计核算是否能够满足企业的这种管理要求和需要,会计核算内容如何有效的与企业管理结合,利用信息化手段将会计信息充分使用,做到既能满足财务口径的统计要求,又能满足企业内部管理考核的需要,就成了我们这些会计人要思考的问题了。

如何将会计核算与企业的内部管理有效地结合起来,来满足企业管理需要,反过来促进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这对于我们这些会计人员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

说其是机遇是因为通过这一过程,能够更多地参与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从而不断发挥会计人员在企业管理工作中的作用,这也是不断提高会计人员在企业中地位的一个过程;说其是一种挑战是因为这对我们会计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不仅要求会计人员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好相关的会计和税务知识,还要了解企业内部管理过程中的其他知识,包括对产品的了解和对生产经营工作流程的了解。

从这点来说,会计人员应当转变观念,要将财务管理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一般来讲,企业经营业务越复杂,管理中需要会计提供的信息支持就越多,会计信息流程就越需要细化。会计信息流程细化到什么程度,才能对生产经营活动有指导意义,才能够满足企业内部管理及考核的需要,不同的管理者以及不同的管理方式,对此会有不同的要求。

会计工作的目标是对经营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提供反映经营单位经济活动的信息。这一目标取决于经营单位的总目标。企业是一个以盈利为目标的组织,出发点和归宿就是盈利。从成立起,就面临竞争,始终处于生存和倒闭、发展和萎缩的矛盾之中,必须生存才能获利,只有不断发展才能生存。因此企业管理的目标就是生存、发展、获利。所以,会计工作除了要将一个单位与经济业务发生的有关原始单据,通过审核、记账、核算,将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大量的、日常的业务数据经过记录、分类和汇总计算出该企业在某一时段、某一时点所创造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及变动情况,并编成报表。更主要的是要按照一定程序,遵守一般公认的会计原则、会计准则的前提下,用适合本行业本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和科学有效的会计核算方法,规范经济活动中的每个环节,对日常经济业务进行控制,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更加真实、准确、及时地反映出企业经营状况,给管理层和决策者一个可靠的信息。

会计核算的内容和方法很多,但要根据本单位的行业特点制定具体制度和方法。首要的是领导重视,才能使之贯彻执行,如果推不动,行不通,那就是一纸空文,形同虚设。其次各部门要密切配合,做好各项基础工作。

要实现企业的总目标,就要进行会计核算和成本控制。以生产企业为例,从某一点看基础工作的重要性。

生产企业每个月对已收货、未付款、未开发票的材料,必须估价入账。因为制造业生产周期短,每月要计算当月生产产品的生产成本,也要计算当月销售数量的销售成本。如果不按送货单估价入账,将无法进行当月成本核算。购进材料经验收入库,领用材料时,必须正确填写生产单号或批号,使其材料能记入到每件不同的产品上。对几个产品共同用的材料,按照一定的方法分配到各产品中。如果没有领料单或填写不正确,试想,有的产品没有材料,都记入到另一产品中,那是什么情形?

会计核算的起点篇8

一、成本会计的课程特点

1.课程专业性强,实践性强。成本会计是会计专业的必修课,也是该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先修课程有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学,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如在成本会计的学习中,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业务涉及各式凭证的编制和有关账簿的登记,这些需要比较扎实的会计专业基础知识才有利学习。另外,成本会计学科中的成本核算、成本管理等有关知识直接来源于企业的生产过程,是基于社会企业岗位导向而设置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2.费用的分配方法及计算公式多。成本核算过程中,费用的分配方法和计算公式众多,包括要素费用的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制造费用的分配以及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方法,虽然不同的费用分配方法适用不同的情况,但学习过程中学生还是容易被众多的分配方法、计算公式混乱思维,难以把握各种分配方法的计算特点和应用技巧。另外,在学习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方法后,学生还要学习成本计算的具体方法,如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等,不同方法的成本计算对象不一样,成本的核算方法和步骤也千差万别,学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生不容易掌握相关成本核算方法的操作技能。

3.分配表格及成本计算单繁多。在成本核算过程中,费用的分配是结合编制费用分配表进行的,费用的分配方法多,据以编制的费用分配表格式也繁多。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主要是通过编制成本计算单进行的,品种繁多,则成本计算单也繁多。和财务会计对有关业务进行账务处理不一样,成本会计在讲学过程中经常以表代账,表格与表格之间联系紧密,错综复杂,给讲和学带来一定难度。www.133229.Com

二、成本会计教学目前存在问题分析

1.教育界对成本会计重视不足。虽然成本会计和财务会计同属专业主干课程,但教育界一直存在着重财务会计,轻成本会计的现象,成本会计是作为财务会计的附属教程存在。财务会计侧重于提供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及现金流情况的有关信息,为投资者、债权人等外部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提供依据。成本会计侧重于企业内部的经营运作,注重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致力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财务会计与成本会计对企业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但财务会计教程从初级、中级到高级,有着一套比较完整的教材体系,而成本会计在教育体系所占比重比较轻。

2.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滞后。目前的成本会计教学主要通过表格数据的前后钩稽关系来反映成本核算流程,由于计算量大,表格繁多,使得师生对教材的依赖性很强,从而造成“照本宣科”的感觉,难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虽然有些学校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但也只是对公式和方法的呈现,仍是对书本上的知识点进行讲解,企业的生产流程和表格之间的结转关系无法形象的展示出来。另外,成本应该根据企业的生产特点划分不同的成本项目进行核算,并且不同的生产工艺特点要求采用不同的成本核算方法,对于毫无实际工作经验的学生而言,会觉得很抽象,难以理解,这些都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偏重理论教学,缺乏实践教学。目前大部分成本会计教材是依据制造业的生产特点来编制,在授课过程中,从生产费用的分配到产品成本的计算方法,主要利用黑板、多媒体在课堂上给学生进行理论的讲解,让学生掌握有关方法的核算原理,或者以实务题的形式给学生演示计算过程,缺乏逼真的实践教学。另外企业的财务部门通常是一个机密部门,很多单位拒绝安排学生前来实习,即便有的学生进入实习单位,也很难了解到一个企业的整个会计系统,更难了解到一个企业的成本核算和管理机制。而目前的校内会计实训,和真实的业务还是有一定差距,学生对企业的真实业务往来缺乏感性认识。

4.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脱节。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企业的生产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参与经营与生产管理,已成为制造企业的一致选择。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重视直接生产费用的核算,轻视间接生产费用的核算。新型的企业,如it行业、软件生产企业等高科技术企业,其经营成本中间接生产费用占大部分,直接材料成本所占比重小,采用传统成本计算方法显然不适合其生产特点。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直接人工成本支出越来越小,而管理成本、设备折旧等间接生产费用的分配显得越来越重要,这些要求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作出相应改变。

三、成本会计教学改革思考

1.构建成本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应该从整体上来策划每一个实践教学环节。成本会计课程实践教学的设置离不开成本核算的特点。产品成本核算的最终目的是计算出各种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在成本核算过程中,从各项要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制造费用、损失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到将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都离不开原始凭证的传递,记账凭证的填制以及账簿的登记,整个核算流程,要求的都是实

转贴于

实在在的准确的数据。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应该平行进行,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一个仿真度高、综合性强的实践环境,让每个大学生在校期间都能经历这种实践环节的培训,把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充分的运用实践环节中,对抽象的理论知识产生感性认识。成本会计的实践教学,可以借助校内模拟实训室,从填制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到出具成本报表和进行成本分析,系统的对各种成本计算方法进行模拟训练。另外,大力寻求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利用时间组织学生亲临企业参观学习,让学生了解企业生产组织特点和生产流程,为学生创造真实的实践环境。

2.完善教学方法与手段。(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指把案例引入课堂,通过身临其境的案例分析,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和成本核算方法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案例进行讲解,后面成本报表编制与分析也可以围绕该案例来进行,这样容易把前后知识连贯起来,从整体把握成本核算的具体方法与成本报表编制与分析。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教师应该控制好课堂进度,讲述和案例有关的理论知识,简要介绍案例的背景、内容、性质,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自主思考,展开讨论。学生针对案例提出的问题,查阅资料、文献,从自身的角度对案例进行剖析,阐述自身见解,对于不同的观点可以展开辩论。案例结束,教师应指导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和结论。(2)图示教学法。运用图示教学法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使零碎的知识系统化、直观化。如正确划分费用界限,是成本核算中的重要问题,包括正确划分生产费用与非生产费用、正确划分当期与非当期的生产费用、正确将划分不同产品的生产费用以及将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划分,这些看似相互独立的理论,其实相互间联系非常紧密,如果单依靠文字讲述会非常吃力,但如果通过图示讲授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又如成本核算的一般流程,先是各项要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再到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制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最后是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上述核算流程可以通过丁字账来演示各账户之间的结转关系,通过丁字账图示来讲授费用之间的分配结转流程,可以更直观系统,便于学生把分散的知识点联系起来。(3)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指的是将学生在校期间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划分为若干任务项目,围绕各任务项目来设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和学时。项目教学法是以社会企业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的实践性教学方法,应注重学生实操技能的训练。采用项目教学法可以把成本会计教材的内容划分为若干项目,如要素费用的核算、辅助生产费用的核算、制造费用的核算、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的核算、成本核算的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按以上内容划分项目,明确每个项目要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分配相应的工作任务,结合案例根据品种法的核算原理和核算步骤,填制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有关明细账,直到计算出各种产品的完工产品成本与在成品成本,最后编制成本报表。在工作过程中,要求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参与,对发现的信息要在小组内共享,共同讨论,小组之间相互竞争。项目结束,教师应该对每个小组的工作成果进行评价,并针对项目进行过程中普遍出现的问题,给学生重新温习相关知识,巩固有关理论知识。

会计核算的起点篇9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F235.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2

所谓会计核算也即是企业借助相关的手段对其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诸多事件进行的归纳和总结。对已发生的事件进行相应的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对企业的未来做出相应预测,从而有效的为经营管理者提供可利用、有价值的信息。

对建筑施工企业来说,有效的会计核算工作不仅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经营的效率,而且还能为企业良性循环发展提供基础条件。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快速发展,也为建筑施工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基于此,建筑施工企业只有不断完善和规范其会计核算工作,以便有效提高施工企业的管理经营水平,实现企业跨越式的发展。近年来,国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简称《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简称《会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制度》以及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结合施工企业的特点,制定实施了会计核算办法。然而,基于其所处行业的特殊性,以及其核算工作的特点,使得建筑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始终无法高标准的满足其工作需求。到底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工作存在哪些突出特点?国内建筑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又有哪些较为突出问题?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的存在?我们通过哪些策略才能实现对其的调整和优化呢?笔者做出了以下分析。

一、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特点

建筑施工企业跟一般的生产企业不同,建筑施工企业“产品”生产的成本投资额大、生产周期长、施工过程涉及面广、施工点分散、不易移动,同时成本回收较为缓慢等特点,于此建筑施工企业财务工作与其他行业相比有其存在的困难性和特殊性。具体到会计核算上可将其特点表述为以下几方面:

(一)分级核算

由于建筑施工企业所特有的施工点分散、生产周期长、流动性大等不固定的特点,为了有机的将施工生产和会计核算结合起来,并有效直接的反映出建筑施工产品的经济效果,结合其生产特点,需要采取分级管理、分级核算的办法,从而有效避免企业财务集中核算造成的施工生产与会计核算二者之间的脱节现象。

(二)单位工程成本单独核算

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造价一般情况下按工程组合特点进行计价,这也决定了施工项目通常由若干个单项工程有机组合而成的特点。结合建筑施工企业单件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应采用“定单成本计算法”,对每项工程成本进行单独分别核算,从而有效实现预算成本和实际成本的计算口径相一致。

(三)分阶段对工程价款结算

由于建筑施工企业的产品具有生产周期长、造价高等特点,因此如果要等到竣工后才进行价款结算,那么建筑施工企业就必须垫付大量资金,这样一来不但限制了施工企业产品的经营,而且还给施工企业资金周转带来麻烦和困难。同时事后监督和结算也难以发挥会计核算应有的作用。基于此对于造价低、周期短的项目可以选择在竣工时一次进行结算,但对于资金占用量大、施工周期长的项目必须确认各期完工后的借款,对其进行分阶段结算,及时进行资金的回收,以确保企业资金的正常周转。

二、国内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主要问题

鉴于建筑施工企业以上特点,其企业内部会计核算也自然与其他企业有所差异,但目前来看国内部分建筑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还有部分不规范之处:

(一)会计信息不完善,汇总报表不精准

会计报表编制工作是企业会计核算中最为复杂的环节。而汇总报表的编制工作更是对企业会计工作的挑战。鉴于以上所述的施工企业核算对象的复杂多样性,汇总报表的编制工作成了施工企业会计核算最为重要的特点之一。汇总报表编制过程中,内部往来的处理、汇总对象等是否精准都会直接影响到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汇总报表的编制工作。

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主体包括项目经理部、分公司等单位,因此对于需要全面反映其内部财务信息时,必须将下属单位会计报表进行全面汇总,不得有任何遗漏。除此之外,要想精准的汇总报表,还需要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经理部和分公司的数据信息可靠、及时,这是准确形成汇总报表的基础条件。另外,施工企业与其下属部门或分公司之间可能存在业务往来,因此,在汇总报表时,还必须施工企业内部各业务部门之间的业务往来活动进行调整与抵消的处理,以确保汇总报表的精准。

以目前情况来看,建筑施工企业要想准确汇总报表困难较大。主要表现为:(1)施工企业与分包单位之间,内部制度较为欠缺,整体的会计基础工作较薄弱,没有提供精准汇总报表的基础条件。(2)施工企业各部门或分公司的会计信息存在漏报的现象。建筑施工企业部分下属公司不是企业专设的单位,而是为了承接工程方便的一些施工队伍主动挂靠的公司,这些公司往往只能提供技术施工,不能按照施工企业要求提供详细的会计信息,其自身制度建设不健全,不能按照施工企业要求及时提供会计信息,即使能够提供也是不完善的。

(二)数据统计不具体,增加了成本核算的困难

企业内部的数据统计工作是会计核算工作的基础。要想确保准确的进行工程项目的成本核算,事前统计、汇总的数据准确、全面与否起着决定性作用,对于建筑施工项目来说,人力消耗、工程项目产值、施工机械的利用等情况均应包括在工程项目的具体类项之内。另外,还必须具备完善的成本预算,包括总价预算和分解后的单价预算情况等。只有将这些具体数据完备后,财务部门才能有凭据的进行成本核算,并以此对施工项目的各项费用进行归集、汇总和分类,通过确切的数据来分辨其为直接费用还是间接费用,并具体、准确的核算项目成本,并有效分析各项费用增减的原因所在,并以此有针对的提出节约成本的策略。

三、对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分析

要想解决问题,就必须深入其存在的原因:

(一)施工企业会计核算本身的复杂性

建筑施工企业与其他行业之间会计核算的定义虽然基本相同,其内部核算工作均是以货币形式对企业产品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系统全面的记录和核算,并在经营末期以会计报告的形式,提供给企业会计的使用决策者。但从上文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特点我们不难看出,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相比其他行业,其核算过程更为复杂困难,这也是当前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中存在的首要问题。

(二)经营决策者对企业成本核算工作的重视不够

企业内部经营决策层的思想观念是企业生产经营成败的关键,同时他们的理念还直接决定了企业控制制度的执行效果及力度。目前从国内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现实情况来看,不难发现企业经营者对成本核算重视的力度远远不够,企业内部普遍存在制度不完善,缺乏执行力等问题,甚至不将成本核算工作纳入管理内容的行列。产生此类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点:1.施工企业经营管理者单纯的以为会计核算的主要的对象就是企业的资金运动,因此会计核算工作的核心内容应是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率,增加资金的流动这才是会计核算的工作内容,往往不能正视项目施工中的成本管理;2.除财务部门以外的企业管理中的其他作业部门对成本信息核算不清楚,项目施工情况除了财务部门知道外,就只有施工作业部门清楚了解,因此财务部门进行会计核算工作时,只能以施工部门提供的信息作为依据进行核算,无法真实的记录成本信息,这往往会给企业决策者的决策工作带来影响,甚至会让企业蒙受巨大经济损失。

(三)财务人员自身素养有待提高

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人员素养不够同样也是影响会计核算制度有效执行的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国内建筑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其财务会计人员的队伍也随之壮大,但其整体的专业素养却没能跟上其发展步伐。建筑施工企业财务会计人员素养不够表现为:部分会计人员在没有从业资格证的情况下急于上岗。导致财务人员不具备相应的会计知识,有些会计工作人员对相关的法律知识了解不够,甚至在领导恶意的指挥下虚假会计信息,造成企业财务报表的歪曲和信息的失真等。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笔者以为有以下原因:(1)目前新会计准则颁发后,诸多更专业性的应用向会计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当前施工企业的会计工作者职业道德普遍较低,不能起到企业监督的作用。

四、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调整优化

结合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现状及原因分析,笔者提出了以下优化策略:

(一)转变管理观念,重视会计核算制度执行

结合以上原因分析我们得知,建筑施工企业经营决策管理者的理念将直接影响到企业内外部的协调与执行能力,对企业的发展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施工企业经营管理者首先必须清楚认识到成本核算的重要性,并明确会计核算目标,准确把握会计核算对象及范围,从自我思想意识中提高对成本管理的重视度,并在实际工作中落实贯彻成本控制策略;其次必须加强管理制度执行的力度,各部门工作人员在对工程项目做好充分了解后,建立完善健全的管理机制,并在工程执行过程中使之贯彻落实。因为建筑施工项目所特有的阶段性和复杂性,导致核算工作人员无法准确记录和掌握会计核算内容,因此,必须对工作人员的施工材料进出库及工作人员出勤情况做好详细记录。包括机械设备修理、维护、工作以及材料验收、清查等,要求核算人员都必须做好准确记录和统计,旨在有效提高核算工作的有效和准确性,确保核算工作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

(二)加强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有效执行

2003年9月我国财政部颁发了《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下文简称为《办法》),同时要求施工企业于2004年1月1日开始执行。《办法》的实施对提高施工企业会计核算信息的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的新会计准则,同时要求与2007年1月开始在上市公司中正式执行。新《办法》和新《准则》的实施给社会经济环境及会计行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时也提高了施工企业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同时可以有效提高施工企业会计信息的精准度,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的综合素养。

(三)加强会计人员专业培训,提高核算人员的专业素养

正如上文分析所得,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核算人员的素养直接决定着核算质量,甚至影响着企业产品的经营效益。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加强会计人员专业培训,有效提高从业人员的素养,从根本上改善核算局面,有效提高企业核算质量。具体策略:1.对会计人员专业知识的培养,除了会计知识普及以外,还必须加强会计工作者对所从事行业法律法规的认识理解,并促使他们熟练掌握新《准则》、新《办法》,熟悉行业知识。2.理论学习基础上,还必须充实会计人员的实践练习。施工单位应多给会计人员提供亲临施工现场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将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工作实际相联系,并在实践中灵活运用自己的理论知识,积极发现问题,灵活的解决问题,更好的掌握自己所学的会计知识,有效提高个人操作技能和专业知识,实现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提高财务核算的办公自动化水平,完善会计核算体系,强化会计核算方法的规范等策略,提升施工企业会计核算质量。总之,为满足新时期建筑施工企业发展的新需求,企业必须着眼与工作的实际,通过引进新的会计管理理念以及会计核算技术等,优化企业内部的会计核算流程,提高企业会计工作者的综合素养,从而有效的为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质量提供强有力的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1]王新利.浅谈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问题与对策[J].商业经济,2011(16):60-61.

[2]董晓蓉.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相关问题的探讨[J].现代企业文化,2009(18):186-187.

[3]李文超.关于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几点思考[J].资治文摘(管理版),2010(5):74-75.

[4]王令权.建筑企业会计核算方法与特点探讨[J].中国对外贸易(英文版),2011(14):113.

[5]王清柱.施工企业会计核算方法刍议[J].北方经贸,2010(8):64-65.

会计核算的起点篇10

关键词:税收制度建筑企业会计核算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建筑行业在近年来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在建筑行业中,会计核算是一项重要的内容,为了适应现行的税收制度的发展,需要不断改进建筑行业的会计核算工作。

一、会计核算的内容

加强对现代建筑行业的会计管理,必须要了解会计核算的主要内容,一般来说,可以将会计的内容分为两个部分:建筑施工核算、支出与收入账目核算和建筑工程结算核算。在现行税收制度下,要根据财务会计的固有职能和会计组织,进行准确的会计核算。能够完成这两项主要的核算内容,财务会计的核算才能够发挥出真正的作用。具体分为以下两点:

(一)建筑施工核算主要包括的是将建筑行业的预算成本和实际的施工成本进行会计核算

其中包括两个主要的内容:一个是工程施工预算成本,在建筑工程进入设计阶段时,能够将整个工程的成本做一个全面的统筹。另一个是实际的施工成本,主要核算建筑工程项目实际发生的成本,并计算出核算之后的毛利。将这两个方面的内容结合起来,才能够将整个建筑项目的盈利和亏损做一个全面的核查,反映出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在建筑施工的工程中,对机械作业的核算是衡量施工过程中使用各种施工机械时所发生的各项费用的一个关键部分,需要进行更详细的明细核算。

(二)支出与收入账目核算是建筑企业会计核算中最复杂的内容

支出的账目,包括购料款、分包款、质保金和暂估应付款等明细科目,涉及到分包单位和建筑企业的利益平衡。收入账目包括三项内容:应收工程款、应收质保金和应收销货款的明细科目。建筑行业的支出和收入账目能够将整个建筑工程的运营直观地表达出来,便于建筑企业进行投资的调整,提高经济效益。

二、会计核算的特点

建筑行业的财务会计主要是为建立一整套从建筑设计到施工完成全过程的相关信息系统服务的,它是进行会计信息的加工、整理、输出和记录的程序规范。

建筑企业的会计核算主要分为集中和独立的两部分会计核算项目。建筑行业的会计既有一般会计的特点,也有建筑行业自身的特点,特别是在建筑工程过程当中的材料不是按照实际发生的材料成本进行计算的,而是一个整体的实际材料的核算过程。建筑行业的会计核算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使用分级核算法对每项工程成本进行核算

建筑行业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工程施工的流动性大,采用分级的核算办法是比较有效的核算方法,能够结合建筑行业的施工过程当中的分散特点,不仅可以避免由于工程的流动性过大造成统一核算的耗时费力的缺点,而且能够确保会计核算的准确性。

(二)建筑企业的会计核算不具备可比性

建筑行业的材料一般具有很强的单件性,比较常见的是使用订单法来进行各项工程的成本核算,在同类的工程当中,是不具备可比性的。

(三)建筑企业的的会计核算要关注支出和收入的核算

建筑工程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内容,具有很长的周期性。需要始终关注支出和收入的核算,才能够将整个建筑周期内项目的运行情况表现出来,为建筑企业进行一个合理的调整提供一个参考。

(四)建筑行业的会计核算要协调相关方面的利益

建筑工程的建设当中,除了建筑企业的主体地位之外,还有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分包单位等重要的部门,建筑工程投资大、周期长,协调相关部门的利益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也是衡量会计核算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三、现行税收制度与会计核算

建筑企业在当今经济社会中是一个重要的行业,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产业,进行会计核算是很重要的。建筑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关系到很多投资者的切身利益。会计核算包含很多的内容,能够向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相关的产权变更信息以及产权交易的信息,能够达到对建筑行业的信息监督,为资源的最优配置和产权的明晰、保护起到重要的作用。为了能够适应现行税收制度的发展,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具体来说,现行的税收对建筑行业的会计核算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

(1)使用发票来确定收入和成本关系。现行的税收制度更加强调的是账目凭证的完备。开具发票是能够将建筑工程的收入和成本进行一个科学反映的重要方面,然后按照总成本的计算方式进行最后的成本结算。

(2)控制会计核算中的管理成本,选择恰当的会计核算方式,能够避免会计核算工作的重复性,进行成本的控制,推进建筑行业会计核算工作更加科学的发展。

(3)建筑工程款结算核算。工程款结算是依据合同的程序进行的,在工程完成之后,向有关的发包方开具工程价款结算账单,进行工程价款的结算办理。在这项工作完成之后,能够进行工程项目收支的对冲结算,得到最后的建筑工程账目盈亏信息。这三个方面的核算是始终贯穿于整个建筑工程的建设过程之中,构成现行税收制度下建筑企业会计核算的体系。

四、结束语

在现行税收制度下,建筑企业会计核算要始终关注会计主体的核算内容和国家税收政策的协调统一,依据会计核算的内容和特点,通过采用正确的会计核算方法将建筑企业的现金流量、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及时准确的反映出来,以便于建筑企业进行投资的调整,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唐静.现行税收制度下建筑企业会计核算研究[J]财会界.2009.05

[2]万箫.建筑企业会计管理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