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1:13:52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篇1

关键词:脑血管;血管;影像技术

CerebrovascularDiseaseinspectionmedicalimagingtechnicalprogress

YanGHai-yan,CUiCheng-li,LiHong-wei

(BaotoumedicalCollegeSecondaffiliatedHospital,Baotouinnermongolia014030,China)

abstract:Cerebrovasculardiseaseiscommondisease,Frequently-occurningdisease.inrecentyears,theonsetageofCerebrovasculardiseasetendtobeyounger,becauseofthehighfatalityrateandmorbidity,theaccturateearlydiagnosisandtheprognosisestimateplayingthedecisivesignificancetoclinicaltreatmentofpatients.thistestwhichmainlyformedicalradiographicinspectiontechniquesanddifferentinspectionoftheir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andindicationsisreviewed

Keywords:Cerebralartery;artery;imagingtechnology

脑血管病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脑血管病两种。据统计资料显示:国人脑血管病以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多见,约占脑血管病的75%以上,且患者有30%会出现复发[1]。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我国每年每10万人中就有200例脑血管疾病发生,其中有80~120例患者死亡[2],而存活患者有70%以上的会有不同程度的劳动能力丧失。因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较高,脑血管病已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甚至是导致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3]。所以,对脑血管病进行早期的诊断和及时的治疗尤为重要:一方面对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复发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对脑血管病患者的预后和康复发挥积极作用。

1脑血管医学影像学检查技术的分类

在X线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t血管造影(Cta)技术;核磁共振脑血管成像;经颅多普勒超声血管成像。

2X线血管造影技术

2.1X线血管造影技术的发展历程1895年伦琴发现X线后仅2个月,Haskek和Lindental首次在离体上肢的动脉内注入白垩溶液进行动脉造影的尝试。1927年葡萄牙moniz.e使用碘化钠作为造影剂使颈总动脉显影,发明X线动脉血管造影。1928年Santos等完成了经皮直接穿刺主动脉造影;1931年DosSantos首先用针穿刺腹主动脉完成了动脉造影,同年Forsmann报道了心脏的X线造影[4]。1940年古巴放射学家用股动脉切开的方法将导管送入主动脉,但是此方法操作繁杂未被推广。直到1953年Sdldinger设计的循导钢丝插入导管,使经皮穿刺法成为简便、安全的动脉造影术。60年代,神经影像医生直接穿刺颈总动脉、椎动脉或头臂动脉,逆行注射造影剂进行X线脑血管造影。至70年代初,已经采用股动脉穿刺进行选择性脑血管造影,并一直延续到今日。

2.2X线血管造影的优势与不足它主要的优势是实施动态观察脑血管的血流,分期显示血管的动脉相、毛细血管相及静脉相,并能够清晰显示血管的狭窄、扩张及闭塞。在X线血管造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t血管造影(Cta)具有各自的优势,但禁忌症较多,这三种血管造影技术不适于以下情况;①碘和麻醉剂过敏;②严重的心肝肾疾患;③严重的血管硬化或穿刺血管严重阻塞病变;④急性炎症、高热;⑤严重的出血倾向和凝血功能障碍;⑥穿刺部位感染;⑦孕妇、婴幼儿。

2.3X线血管造影临床应用目前主要应用于血管自身的病变,在X线血管造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介入放射学不仅能够精确的显示病变,而且具有治疗作用,主要利用成形术及灌注栓塞术治疗血管狭窄、动静脉畸形、动静脉瘘及血管破裂出血。田洪[5]等利用介入治疗成功的进行了动脉瘤术中脑栓塞的溶栓治疗。

3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3.1DSa的发展历程早在1934年Ziedesdesplantes就报道过胶片减影法,1961年曾有人提出利用两张相似图像的胶片与胶片间作光学减影处理,从而突出两者大差别,但光学减影过程丢失信息量,不能实时显示,要消耗大量胶片,在临床上没有得到推崇[6]。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的mistretta小组和亚利桑纳大学的nadelman小组首先研制出DSa,1980年11月在芝加哥召开的北美放射学会上公布并展示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装置。1981年布鲁塞尔国际放射学会上DSa得到了一致推崇。之后DSa技术在血管成像上有了进一步发展。

3.2DSa的优势DSa主要是通过股动脉穿刺,再利用导管向动脉内快速地注射造影剂,使用数字系统电子设备获取单纯的血管图像。其优势是①对血管分辨率高,对比剂用量少,且属于诊断血管疾病的"金标准";②具有实时成像和绘制血管路径图的能力。③可以在诊断的同时,便于介入治疗操作。

3.3DSa临床应用状况DSa适用于①血管:血管狭窄、扩张;闭塞和阻塞;血管瘤;动静脉畸形和动静脉瘘等;②出血性病变;③血管的介入治疗;④术后随访等。许多学者利用DSa进行了脑血管的相关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成果,马先军等对60例脑血管病患者行DSa检查,发现血管结构异常高达83.3%[7]。而黄文诺[8]等利用三维成像(3D-DSa)在研究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Ct血管造影(Cta)

4.1Cta的发展历程1969年英国工程师汉斯菲尔德利用加强的X线放射源对人的头部进行试验性的扫描得到了脑内断层分布图。1971年他与神经放射学家合作,开始了头部临床试验,在1972年4月召开的英国放射学家研究会上首次发表,宣告了Ct的诞生[9]。之后Ct机逐渐更新换代,由单排Ct发展到螺旋Ct,紧接着多排螺旋Ct出现,目前较突出的是多排螺旋Ct,2005年推出的64排多层螺旋Ct(mSCt)能直接获得容积数据,可进行任意方向图像的重组,得到高分辨率的重组图像。mSCt扫描速度增加,显著提高了造影剂的强化效果,极大促进了Ct血管成像(Cta)的发展[10]。

4.2Cta的优势①检查时间短,创伤小,可适用于病情严重和不合作的患者[11];②较好地显示颅骨和血管的解剖关系,有利于指导诊疗方案的选择;③便于发现超早期血管病变(如早期血管硬化等),对钙化病灶显示良好;④多方位成像,有利于观察隐蔽部位的血管病变,且有利于筛查早期、无临床症状的动脉瘤。

4.3Cta的临床应用状况Cta主要适用于脑血管解剖变异、脑动脉瘤、动脉畸形、脑血管硬化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研究显示[12],利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能够清晰显示颅内动脉及颅底willis环解剖变异。程晓青[13]等研究显示与DSa相比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脑血管狭窄性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100%、98.5%、98.9%,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可取代或部分取代DSa检查。

5磁共振血管成像(mRa)

5.1发展历程磁共振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1977年达马安迪等人建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台全身mRi设备。1978年英国取得了第一幅人体头部的磁共振图像。1980年前后,mRi在医学上的发展取得了空前的进步。1985年第一台国产的mRi设备研制成功并逐渐应用于临床。磁共振脑血管成像为磁共振检查的常规技术之一。目前常用的血管成像方法包括三维时间飞跃核磁血管成像(3D-toFmRa)、对比增强mRa(contrastenhancementmRa,Ce-mRa)。

5.2mRa的优势及不足

5.2.1普通mRa的优势及不足优势有:①无X线电离辐射;②具备多参数、多方位成像能力;③mRa对脑实质的血管畸形显示良好,检出率较高。不足之处有:①患者体内有铁磁性植入物,心脏起搏器、早起妊娠、幽闭恐惧症患者。需要带监护设备的危重患者不能进行检查;②检查费用偏高;③mRa检查时间偏长;④对钙化灶的敏感度较差;⑤mRa图像容易产生伪影,影响图像效果;⑥mRa所用的造影剂引起副反应。

5.2.23D-toFmRa的优势及不足它具有以下优点:①空间分辨高;②受血流湍流的影响相对较小;③后处理重建的质量好;④利用人体内的H质子成像,无需造影剂。不足包括:①不利于慢血流的显示;②背景组织的抑制效果相对较差;③扫描时间相对较长。

5.2.3Ce-mRa优势及不足它主要的优势[14]是①对于血管腔的显示,Ce-mRa技术更加可靠;②出现血管狭窄的假象明显减少,血管狭窄的程度反映比较真实;③一次注射造影剂可完成多部位动脉和静脉的显示;④动脉瘤不易遗漏。缺点在于:①需要注射造影剂;②不能提供血液流动信息;③成效速度快。

5.3临床应用状况目前磁共振血管成像主要应用于血管性疾病的检查。有研究表明[15],3DtoF-mRa(三维时间飞跃)可以作为较可靠的检查方法用于颅内动脉狭窄和闭塞的诊断,对狭窄程度在50%?郯99%的颅内动脉的灵敏度为78%-85%,特异度为95%,对于闭塞血管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99%。研究表明[16],mRa和DSa显示血管狭窄程度基本相似,80%的血管狭窄病灶显示,二者结果一致,血管狭窄或闭塞征象较信号缺如或部分丢失征象可靠。

6经颅多普勒(tCD)

6.1tCD的发展历程tCD是利用超声波的多普勒效应来研究颅内大血管中血流动力学的一门新技术。tCD是1982年由挪威aaslid等首推[17],将检测到颅内动脉血流速度的经颅多普勒超声仪应用于临床,国内于1988年陆续引进。随着能量m型tCD(pmD-tCD)的出现,经颅多普勒超声在临床应用价值将有很大提高[18]。

6.2tCD的优势与不足tCD是一种无创的影像检查技术,用于检测颅内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利用动脉的血流速度的变化间接反映血管狭窄的程度、部位、侧支循环及动脉闭塞后的再通情况。但也有不足之处[19]:①对颅内段血管的病变,由于受到颅骨的影响,常常不能准确的反映其真实病变;②对操作人员技术要求较高;③无二维引导,不直观,有些血管不易辨认。

6.3tCD的临床应用状况tCD可探测到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颈内动脉末端,大脑后动脉主干(pCa),以及基底动脉(Ba)、椎动脉(Va)颅内段主干;①用于显示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及侧支循环建立。80年代国外的研究和90年代国内的研究,均证实tCD诊断颅内动脉狭窄与DSa比较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作为脑血管病的一项可靠的筛查手段[20];②脑动静脉畸形检测。

7结论

综上所述,脑血管造影各有优势与不足;X线血管造影动态显影,但辐射较大;DSa被认为诊断脑血管病的金标准,但禁忌症较多;Cta可以任意角度观察脑血管,对脑血管的解剖显示较好,但需要造影剂且具有放射性;mRa相对无创,可以清晰显示脑血管影像解剖,但对患者有一定的局限性;tCD无创、经济、便捷,可以反复多次动态观察血流动力学变化,可作为脑血管疾病的基础筛查手段,但功能较局限。随着医学领域不断发展,不同的影像学技术相互结合更好地发挥各自优势,互相补充,更加有利于脑血管及其病变的正确诊断。

参考文献:

[1]黄立军,蔡成仕,刘英峰,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脑血管病诊断及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医学临床研究,2011,28(5):962-963.

[2]Light,e.D.,mukundan,S.,wolf,p.D.,etal.Real-time3-dintracranialultrasoundwithanendoscopicmatrixarraytransducer[J].UltrasoundinmedicineandBiology,2007,33(8):1277-1284.

[3]李坤成.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影像学诊断[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8,8(6):499-502.

[4]于建明,刘建新,杨艳敏等编著.,2009年6月出版.

[5]田洪,张玉波,刘磊.颅内动脉瘤术中脑栓塞后成功溶栓1例[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第11期)

[6]李月卿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7月出版

[7]马先军,董万利,邵风扬.60例后循环缺血患者脑血管形态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分析[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9,6(1):37-39

[8]徐跃,梁碧玲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

[9]黄文诺,王立富,王书祥等.3D-DS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造影与治疗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5(21):40-42

[10]maruya,J.,Yamamoto,K.,ozawa,t.,etal.(2005).Sinultaneousmulti-sectionperfusionCtandCtangiographyfortheassessmentofacuteischemicstroke[J]actaneurochir,147(4):383-392

[11]Susanne,w.,michael,K.,tobias,B.,etal.RoleofCtangiographyinpatientselectionforthrombolytictherapyinacutehemisphericstroke[J]1998,29:935-938.

[12]方琼,永强,刘斌,等.mDCt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及颅底willis环解剖变异和其代偿潜能的评估[J]解剖与临床,2007,12:383-396.

[13]程晓青,左长京,田建明,等.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8,18(2):113-115.

[14]Choi,C.G.,Lee,D.H.,Lee,J.H.,etal.Detectionofintracranialatheroscleroticsteno-occlusivediseasewith3D-time-of-flightmagneticresinanceangiographywithsensitivityencodingat3t.amJneuroradiol,2007,28(3):439-446.

[15]邵康为,杨军,刘伟,等.3D时飞法磁共振脑血管造影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价值[J].上海医学影像,2007,16(4):278-280.

[16]李晖,刘怀军,李靖武,等.应用mRa评价后交通动脉开放与后循环形态的关系[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0,26(8):1456-1458.

[17]Yeo,L.L.,Sharma,V.K.(2010)RoleoftranscranialDopplerultrasonographyincerebrovasculardisease.RecentpatCnSDrugDiscov,5(1):1-13.

[18]郑文权,王淑梅,张柳燕,等.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颈动脉超声检查与脑血管造影的比较[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6,9(4):117-118.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篇2

某一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断过程以泌尿系统疾病为例,在临床上,泌尿系统疾病涉及肾上腺、肾脏、前列腺、输尿管、膀胱、尿道等部位,泌尿外科医生的临床诊断思维在形成过程中除了应具备大量的医学专业知识之外,还要具备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思维方法。疾病是一个客观事物,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即对疾病的认识,都要通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临床诊断要经历初步诊断、会诊、确诊等几个阶段,这个过程是泌尿外科医生对所获得的泌尿系统疾病信息进行临床思维,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最终将信息形成疾病诊断的过程。正确处理医学影像高新技术与临床诊断思维的关系医学影像高新技术使外科医生的视野扩大了,并克服了过去脏器诊断的模糊性。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Ct、核磁共振等已成为肾脏等腹膜后器官检查的重要工具,而医学影像高新技术在各科中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诊断水平。医学影像高新技术的进步,不但使医生得到了对疾病的深层次认识,也使其对临床思维方式提出新的要求。例如,Ct、mRi在成像手段上具有很高的创造性,它集计算机、物理学、生物工程学等于一身,形成了影像数字化。其高分辨及薄层技术可以对局部较微细的结构进行分析,从而对临床产生深刻的影响。事实上,诊断手段越先进,越要发挥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越要求影像专业的各科医生具有更高的综合判断能力。所以,面对大量的影像高技术参数,临床理论思维方法要求更完善、更全面,就越要求各科医生具有更高的综合判断能力和临床水平。

在疾病诊断过程中,处理好医学影像传统技术与医学影像高新技术的关系

医学影像传统技术和高新技术对于疾病的诊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探讨两者的辩证关系,对医学影像技术在临床各科的合理应用具有现实意义。3.1医学影像传统技术医学影像传统技术是各项高新技术的基础,它已有百余年的发展历史,具有以下特点。医学影像传统技术具有“简”、“便”、“廉”的特征例如,腹部平片(KUB)就是最基本最典型的医学传统技术,它简单方便,易于实施,且费用低廉,因而成为最基本的技术技能。我校第二附属医院2007年门诊总人数为21062人,虽只有922人检查了腹部平片,但确诊为结石的患者有645人,其阳性率为70%,便能充分说明医学影像传统技术具有“简”、“便”、“廉”的特征。医学影像传统技术在适用范围上具有广泛性例如,肾绞痛患者的KUB传统技术,适用于所有的医疗卫生机构。静脉肾盂造影(iVp)可以作为泌尿外科大部分疾病的常规检查,我校第二附属医院2007年iVp检查人数为806人,阳性率为65%,这足以说明iVp等影像传统技术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影像传统技术是发挥影像高新技术的基础例如,X-Ct检查是一种目前已成为临床较为普遍开展的医学影像技术,它的产生和发展也是建立在普通X线基础之上的。医学影像高新技术医学影像高新技术是随着传统影像的突破及工程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具有以下特点。医学影像高新技术具有新颖性、尖端性特点例如,应用mRi波谱技术检查前列腺中化学成分的变化来发现早期癌性结节的存在是很先进的影像检查手段。医学影像高新技术是一种综合性技术例如,Ct技术就包含了X光技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等,它是多种新技术综合应用的产物。因此,医学影像学和临床各科医生都需要了解和掌握相关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医学影像高新技术可实现临床诊治的定量化和定位化例如,Ct检查能够准确测定肾脏等占位性病灶的各种主要成分的密度,mRi三维图像能够准确判定腹膜后病灶的位置、大小及毗邻关系等。这些医学影像学高新技术均提高了临床诊断定量化和定位化的准确度,从而为诊断疾病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医学影像高新技术在临床诊断上的无创性Ct及mRi对泌尿系统疾病的检查基本上是无创的,完全取代了以往有创的腹膜后空气造影,而且这种方法能获得更准确的诊断信息。医学影像传统技术与医学影像高新技术运用于临床诊断疾病的相互关系在临床外科领域,医学影像传统技术与医学影像高新技术并驾齐驱,给当代临床外科提供了一个新的内容。医学影像传统技术与医学影像高新技术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虽然X光片能够确诊泌尿系统的结石等疾病,但其准确性要比Ct逊色得多,而mRi对腹膜后结构的观察更精细、更清楚。相反,Ct技术尽管能定性、定量分析患者疾病的种类和部位,但在治疗时仍需参考泌尿专科影像传统技术。例如,输尿管结石即使经Ct明确了诊断,但手术时仍需要检查腹部平片进行术前定位。泌尿系各项影像检查均有优缺点,两者之间可以互补。我校第二附属医院2007年泌尿系Ct检查数占Ct总人数的5.2%,泌尿系疾病进行mRi检查的患者数占总数的0.96%,传统X线检查占3.3%,说明对泌尿系统疾病的检查既运用了高新技术又把传统影像技术作为适宜技术予以保留。医学影像高新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并不排斥医学影像传统技术例如,泌尿系mRi水成像技术(mRU)能无创地显示肾盂、输尿管和膀胱,但因为受尿液产生、排泄及输尿管蠕动的影响,有时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而胆道mRi水成像(mRCp)检查,影响因素较小,效果好于mRU。我校第二附属医院2007年mRU检查人数只占核磁共振总检查人数的0.25%,mRC检查人数占总人数的5.75%,所以,逆行肾盂造影仍被广泛使用,它虽是有创的传统技术,但它对泌尿系统狭窄和梗阻病因的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医学影像高新技术向常规技术转化[2]随着现代影像技术的发展,医学影像高新技术迟早要转变为影像常规技术,这不仅是一种趋势,而且是一种必然。例如,Ct引导下肾囊肿等的硬化治疗在治疗技术成熟后,它将成为较常规的治疗方法。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篇3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实习生;人文精神;人文教育

临床实习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以下简称影像医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由学生向医生角色转变的重要时期,是进一步加深其对职业操守和人文关怀认知与内化的时期,也是大学教育阶段对他们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最后一个强化期[1-2]。这一阶段培养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未来影像医学队伍的人文素质。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影像医学发生了革命性变化,逐步由解剖影像进入功能影像、分子影像时代,不仅大大提高了影像诊断的精准性,对现代医学模式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科技万能”“技术至善”主义的张扬,导致了人文精神在影像医学中逐渐边缘化,医疗行为变得机械化,影像科医生关注的只是疾病的诊断,而忽视了影像医学的社会性和人文性,甚至出现一些非人性化的现象,如“只见病,不见人”“只看图说话,不对患者说话”等。因此,在影像医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在实习阶段加强影像医学生人文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影像医学生实习阶段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初步探索。

1在影像医学生实习阶段开展医学人文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医患关系物化,学生离患者越来越远

影像诊断需要借助仪器设备对患者进行检查,由于医技人员与患者之间有仪器设备“第三者”介入,医患之间常常缺乏必要的交流,多表现为检查期间患者只与操作仪器设备的技师“一过性”见面,而与诊断医生“不见面”。在影像医学临床实习中,带教教师往往只关注学生设备操作及诊断技术等专业方面的技能训练,忽略了指导学生对患者症状的询问及体征的必要检查,特别是随着电子文档在医院的广泛应用,患者的相关资料从电脑上就可以查看,而无需面对面地询问患者,进而使学生离患者越来越远,甚至出现在整个检查过程中只有“人机对话、看图说话,不与患者对话”“见图不见人”的情况,医患关系被仪器设备所物化。

1.2医患缺乏沟通

影像检查的特殊性,使得在检查前常常是医患不见面、检查时“一过性”见面,医患沟通机会少且时间较短。然而,充分、有效的医患沟通在影像科工作中却是十分必要的。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影像科检查的房间往往比较封闭,有时在暗室进行,并且检查期间常常是医患独处,有些部位的检查需要患者脱掉外裤或解开内衣,但由于检查的患者较多,带教教师为了尽快完成对患者的检查,来不及和患者做更多的交流,常以命令的口气让患者脱掉衣服,或者给患者摆放时动作不够轻柔,忽视患者的感受。这种情况下,特别是男医生检查女患者时,往往会给患者造成人格未得到尊重的感觉,甚至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因此,充分的医患交流、沟通是顺利完成影像检查、保持良好医患关系的基础。然而,在影像医学临床教学中,带教教师更多关注的是疾病的诊断方法以及如何指导学生建立科学的诊断思维、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较少引导学生如何通过良好有效的沟通建立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如何在医疗实践中实现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如何站在患者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等,进而造成学生缺乏与患者有效沟通的方法。

1.3“病”与“人”分离

在临床教学中“病”与“人”分离现象普遍存在,带教时教师只关注患者患有何种疾病及这种疾病的影像表现,把患者当作某种疾病的载体,而忽略了患者是有七情六欲、有尊严的人。当患者被选为示教对象时,往往事前缺乏与患者必要的沟通,甚至在患者不情愿或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即便征得患者同意,教学时也不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由于影像科不像临床科室一样有单独的问诊室,常常在候诊大厅当众询问患者的病情、不良嗜好、家族史等,让患者十分尴尬。给患者及其家属造成一种影像科只有冷冰冰的现代化医学影像设备,缺乏温度、缺乏人文关怀的感觉。

1.4疏于指导学生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Ct(计算机断层扫描)、mRi(核磁共振)扫描速度越来越快,检查期间患者的配合度对于图像质量来讲非常重要,然而,部分患者因对检查过程不了解,心里紧张、恐惧,从而在检查过程中出现移动、幽闭恐惧症等情况,使Doi:10.20037/j.issn.1671-1246.2022.15.18检查不能顺利完成时,加之医患之间有仪器设备相隔,相互接触的空间小、时间短,交流机会少,带教教师常常忽略了对患者必要的人文关怀,往往以命令的口气要求患者停止动作,而没有指导学生提前与患者进行必要的交流及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在这种教学环境下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其也忽视对患者进行必要的人文关怀,更无从谈起掌握疏导患者紧张情绪的方法和技巧。

2在临床实习阶段加强影像医学生人文教育的对策

影像医学生与临床医学生的医学伦理实践教育环境和条件有许多不同,影像医学生主要是进行辅助检查和辅助诊断的学习实践,基本上没有教学查房、医疗查房,很少面对危重疑难病例,进行死亡病历讨论、临床医学案例分析[3]。但医技人员所涉及的医学伦理问题并不少,所以带教教师要注意言传身教以影响实习生,并从影像检查的以下3个阶段培养影像医学生的人文精神。

2.1预约检查阶段:正确沟通,知情同意

患者第一次来做影像学检查时,对检查过程不了解,特别是pet(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属于功能影像学检查,需要注意的事项较多,因此,在患者或者家属前来预约影像检查时,带教教师要充分利用与患者或其家属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与患者交流,但是,带教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医患沟通时,要指导他们注意沟通艺术与方法。首先,要与患者平等交流,医生应该平等地与患者交流,充分尊重患者及其家属的尊严、自与知情权。医学影像检查使用的多是高科技仪器设备,虽然对疾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但也存在检查费用昂贵的特点。另外,有些检查项目对患者而言有一定风险,如有些检查不适合孕妇和备孕者,所以在告诉患者所做检查项目重要性的同时,也要将各种风险及费用讲清楚。在患者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根据其经济承受能力,量力而行,由患者自己做决定,充分尊重患者的自主选择权。其次,检查前的沟通要做到个体化,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进而影响检查的顺利进行。例如:做pet检查时为了避免骨骼肌显影以及血糖水平升高影响图像质量,一般要求患者检查前禁食6小时,如果患者前来预约检查时仅仅告诉他不能吃饭,就可能会引起患者的误会。因为对某些地方的人来说,不吃饭仅仅意味着不吃米饭,但可以吃包子或者面条等;另有某些患者会认为检查前虽然不能吃饭但可以吃水果和糖等。因此,带教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地域、情感类型、承受能力、经济状况等进行综合分析,有针对性、有技巧地进行个体化沟通,正确地将与检查相关的信息告知患者及其家属,让他们做到心中有数,并感受到医护人员对其的切身关怀。

2.2检查阶段:爱护患者,尊重人格

患者到科室就诊时,出于对疾病及放射性的恐惧往往比较紧张,带教教师应带领实习生主动、耐心地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消除患者顾虑。此外,检查前如需静脉注入放射性核素或者增强显像剂时,对患者态度要和蔼,操作要轻柔、迅速、准确,保证一次性完成,减轻患者的痛苦。上检查床之前,告知患者检查时的注意事项,协助患者摆好。由于mR及pet检查时间相对长,一部分患者会出现幽闭恐惧症,有时难以配合完成检查,此时不要指责患者,而应慢慢引导,在符合防护要求、不影响检查的同时可以通过播放背景音乐、家属在旁陪护等方式,消除患者恐惧,完成检查。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上机检查前患者如需要换衣服,要教育学生尊重患者隐私,可让患者在更衣室换好检查服或者检查床旁设置帘子、患者身上覆盖床单等。做敏感部位的检查时要预先告知患者,征求和尊重患者的意见,做到知情同意。医技人员一定要举止端庄,不得随便谈笑,尊重患者的人格,男医生检查女患者、腹部和妇科时要戴手套,并有第三人在场。放射科医技人员无权检查女性患者会,更不能利用暗室特殊条件猥亵异性。否则,不仅要受到道德的谴责,还要受到法律的制裁[4]。

2.3出检查报告阶段:快速精准,医疗保密

影像检查,特别是mR及pet的检查,面对的常常是其他检查未能明确诊断的疑难杂症或者肿瘤患者,检查图像多、信息量大,必须花费较长时间认真细致查看,一定要教育学生诊断时高度负责、一丝不苟,描述图像必须客观、真实,确保报告的准确性。在保证报告准确性的同时,尽可能快地发放检查报告。对于一些急需知道结果的重症患者或者第二天需要手术的患者,应尽量争取当天发放报告。对于取报告不方便的外地患者,在患者同意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快递报告的方式。另外,由于某些影像检查属于昂贵的高科技检查项目,患者及其家属对其期望值较高,拿到报告时急需知道检查结果,鉴于医学知识的缺乏,往往读不懂报告,此时,医生应该就报告内容给患者家属认真解读,并提出初步建议,但要做好医疗保密工作:一方面,是对患者保密,特别是恶性肿瘤的诊断,但是可以告诉患者家属,由其家属根据患者的心理素质、心理准备和承受能力,在适当时机告知患者,避免患者遭受强烈的精神刺激和严重打击;另一方面,是对与治疗无关人员的保密,保护患者的个人隐私。总之,影像医学生是未来治病救人的重要后备力量,对其进行人文精神培育是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医学发展的现实需要。培养既有高超医术,又有温度、有情怀的医生,是每一位医学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然而,医学人文教育又是一个长久的系统工程,今天我们在医学生身上播下人文的种子,终将绽放在其今后医疗服务的每一个细节中。

参考文献:

[1]周智美,梁挺,陈健翔,等.对临床实习生人文精神培育的探索与思考[J].科技文汇,2020(31):99-100.

[2]赵书昭,张卫东.医学生临床实习阶段人文素质教育初探[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1,6(14):927-929.

[3]陈菲,王亮,王志杰.影像医学实习应加强伦理实践教育[J].医学与哲学,2017,38(7B):84-86.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篇4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2(a)-104-02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在国内开办已30多年,开办高等职业教育也近10年。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迅速发展,医学影像学范畴不断扩大,已包括X线、Ct、mRi、超声、核素扫描等多种成像技术。因此,如何根据各级医院及影像科职业岗位能力的不同需要设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体系,培养适用性专业技术人才,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笔者根据近十年来从事高职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结合医院影像科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情况分析,对我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改革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现报道如下:

1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设计现状

据调查,全国50多所高职高专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计的专业主干课程是基本相同的,其中包括《医学影像设备学》、《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医学影像诊断学》等,这种课程设计模式已经有约10年了,对培养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需求变化,现有的专业主干课程设计也逐步暴露出某些不适应之处。

1.1专业主干课程设计与医院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不适应

目前,一般地(市)级以上综合性医院影像科的职业岗位包括普通放射科、Ct室、mRi室、超声室和核医学科等多个部门;一般县级医院只有普通放射科、Ct室和超声室;社区和乡镇卫生院则只有普通放射科和超声室。从毕业生就业定位来看,高职高专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大多数在县级医院及乡镇卫生院工作,也有部分毕业生在地(市)级以上医院就业。目前,《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医学影像诊断学》等三门专业主干课程都是由普通X线、Ct、mRi、超声四大影像学内容的横向组合而成,显然,上述课程设计与毕业生就业单位及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不适应。

1.2专业主干课程设计与教学进程安排不适应

从专业主干课程内容前后关联性看,各种影像技术的成像原理、检查技术、诊断学三者之间是纵向联系的。因此,在教学进度安排上,应该先学《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再学《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最后学《医学影像诊断学》。然而,三年制高职学生在校内学习时间仅为两年(毕业实习一年),上述三门课程只能同时安排在第三、四学期开课,这样就难免出现课程前后衔接有“错位”现象。于是,部分师生“责怪”教务处课程安排不合理,教师认为“难教”,学生也觉得“难学”,教学效果无疑会受到一定影响。

1.3专业主干课程设计不适合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目前,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过分地强调了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而忽视了各级医院影像科职业岗位的相对独立性。譬如《医学影像诊断学》课程囊括了X线、Ct、mRi、超声等各种影像诊断学内容,其希望让学生全面掌握各种影像诊断的综合应用能力,适合于在地(市)级以上综合性医院职业岗位就业的部分学生。但这不能满足于不同层次医院、不同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尤其是不适合于县级医院及乡镇卫生院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也不能使学生个性发展(选择职业岗位)得到充分实现,这与实用性医学影像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格格不入的。

因此,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设计要紧密结合各级医院影像科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以及毕业生择业的意向。当务之急是要按照不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进行改革,构建满足医院影像科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主干课程体系,以达到培养适用性技术人才的目的。

2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的思路和目标

2.1实施模块化教学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依据职业岗位设计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实施模块化教学,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引用的国外职教课程模式主要有世界劳工组织的meS模式、德国“双元制”模式、加拿大CBe模式等,这三种模式统称为“能力本位模式”。它们各有所长,特点各异,其本质都体现了核心课程理念、课程结构模块化和课程综合化,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取舍决定于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这些模式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影响,主要体现于其课程开发方法已成为改造传统职业教育弊端的有力武器[1]。

模块化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也是职业教育界追求的一个目标[2]。近十年来,国内许多高职院校工科类专业做了类似的课程模块化改革,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近几年来,部分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也进行了某些教学改革工作[3],但至今尚无主干课程模块化改革的研究报道。

2.2依据不同的职业岗位设计模块化课程,有利于实现零距离上岗

综合性医院影像科内部主要有四个部门(普通放射科、Ct室、mRi室、超声室),每个部门就是一个职业岗位,各职业岗位工作既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假设将每一个职业岗位设计为一个总的课程模块(即为一门课程),然后,再根据这个职业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进一步分成许多更小的二级、三级课程模块(称为子模块),即是各个章、节的课程内容。这样,针对每一个职业岗位设计一门课程,那么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上就不会出现“错位”现象。学生在学习掌握好一门课程后既可胜任医院影像科的某一个职业岗位工作,学校也可根据各级医院影像科不同的职业岗位需要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技能。这样,既便于教务处安排各门课程的教学进程,又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发展及就业岗位意向重点选择一个或几个课程模块,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工作。

2.3主干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的目标

主干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的目标是提高毕业生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促进毕业生就业。根据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改革的设想和职业岗位的要求,由(医)院、(学)校合作共同编写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改革教材及配套实验实训指导书,并共同承担专业课程(含理论课、实训课)教学工作,创新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为毕业生在各级医院就业做好更充分的岗位适应准备。

此外,模块化课程改革取得成功后,要逐步推广应用于全国相关高职高专院校,为新一轮全国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卫生部规划教材的改革提供依据。

3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工作的初步成效

3.1(医)院、(学)校合作,共同编写模块化课程改革教材

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规划教材《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和《医学影像诊断学》等三门课程为基础,以综合性医院影像科四个职业岗位工作要求为依据,重新编写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教材,分别确定为《X线检查与诊断技术》、《Ct检查与诊断技术》、《mRi检查与诊断技术》和《超声检查与诊断技术》四门课程。新编教材每一门课程均包含成像原理、检查技术和诊断三方面内容,各门课程内容是相对独立的。参加教材编写人员都是具有较丰富工作经验的专业课教师和医院临床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同时又是实施模块化教学改革的理论课和实验实训课授课教师。此外,还为本套改革教材编写了配套的《实验实训指导》。

3.2设计实验班与常规班对照,组织实施模块化教学

每年将同年级的三年制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分成两个班,分别使用不同的教材进行专业课教学。其中一班学生(简称常规班)使用现有高职高专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规划教材《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和《医学影像诊断学》,二班学生(简称实验班)使用学校自编的模块化改革教材《X线检查与诊断技术》、《Ct检查与诊断技术》、《mRi检查与诊断技术》和《超声检查与诊断技术》。两个班的授课总学时数是相同的,各课程均安排在第三、四学期上课。按照学校统一制定的教学质量考核评价方案,分别对两个班的教学情况进行教学考核,比较其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差异性。考核的结果反映:实验班的课程安排有一定的灵活性,各门课程之间不会出现前后衔接“错位”现象,模块化课程教学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学生技能操作考核成绩优于常规班,教学效果好,教学质量高。

3.3通过对毕业生实习医院调查反馈,评价教学改革成效

自2008年6月以来,学校对三年制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所在的实习医院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听取了带教老师和实习学生对模块化教学改革的评价,比较两个班级学生在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及岗位适应能力的差异性。总体评价是:模块化改革教材是一种成功的尝试,实验班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操作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等方面比常规班学生要强一些。

4有待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我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时间还不长,各门模块课程的教学内容有待于进一步整合;职业岗位能力的指标体系及考核测评方案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模块化课程教学方式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为进一步完善和推广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教学,教师问题是根本。首先,教师要不断更新高职教育理念,建立高等职业教育模块化课程的课程观,加强模块化教学的培训,尽快适应模块化课程的教学方式;第二,要根据模块化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配置相关的教学仪器设备;第三,要不断探索,进一步完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模块化课程教材。

[参考文献]

[1]搂一峰.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块化设计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6,27(7):43-44.

[2]周新源.现代职教课程观与模块化教学[J].职教通讯,2007,6:37-38.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篇5

【关键词】创伤急救;放射影像技术;合理应用

患者在医院检查中对于疾病的诊断主要借助放射影像技术,帮助医生更快更准确地进行疾病诊断,才能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节约时间快速进行患者抢救[1]。现阶段医院主要的放射影像技术包括X线、Ct和mR检查,在临床中应用可以准确地帮助患者诊断,能够有效地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根据检查的结果,制定符合患者治疗的有效治疗方案,因此要重视放射影像技术在创伤急救中的应用合理性,以便创伤急救患者在医院就诊中采取适合的诊断[2]。借助放射影像技术在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合理应用,能够帮助患者较为准确地对患者病情状况进行评判,准确掌握患者病情详细状况,在检查的过程中要注意的是,检查中由于患者病情比较严重,需要快速得到救治,要缩短检查诊断的时间。鉴于此,选取2020年1月—2021年8在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拍片检查的76例创伤急救患者,分析总结创伤急救患者合理应用放射影像技术的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8月于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拍片检查的76例创伤急救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应用放射影像技术类型和检查的结果,76例创伤急救患者中男性41例,女性35例;患者年龄36~68岁,平均年龄(52.62±8.12)岁;76例创伤急救患者疾病类型包括胸部创伤患者23例、头部创伤患者26例和四肢创伤患者27例,患者就医治疗时均需要放射影像技术协助进行疾病诊断,以此为依据帮助医生制定更加符合患者疾病治疗的方案。纳入标准:①在我院诊断治疗的创伤急救患者;②患者临床治疗资料完整,可以为试验提供相关的准确数据;③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其他类型的慢性疾病患者,严重的肝肾脏功能障碍的患者;②对本次诊断检查依从性不高的患者、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和精神病患者。

1.2方法

医院主要的放射影像技术包括X线、Ct和mR检查,其中Ct检查包括Ct平扫和增强,使用检查的仪器为SiemenS64排Ct以及Ge单排螺旋Ct,mR融入治疗中,mR检查使用的仪器为Ge1.5tBrivo355mRi,利用X线可以检查平片,使用的检查仪器为Ge飞天6000ⅢDR,在检查中应用相关的检查仪器进行扫描检查[3]。

1.3观察指标

①观察头部创伤急救患者使用应用Ct平扫以及mR检查的具体诊断结果,分析比较检出率;②观察胸部创伤急救患者使用Ct平扫以及X平片检查的具体诊断结果,分析比较检出率;③观察四肢创伤急救患者使用Ct平扫以及X平片检查的具体诊断结果,分析比较检出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研究数据结果的计算,计数资料以频数、百分比(%)表示,经χ2检验,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头部创伤患者诊断结果

头部创伤患者26例均采取Ct平扫和mR检查,mR检查检出率100.00%高于Ct平扫检查的8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胸部创伤患者诊断结果

23例胸部创伤患者诊断用Ct平扫和X平片检查,Ct平扫检出率95.65%高于X平片检查的73.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四肢创伤患者诊断结果

27例四肢创伤患者采用Ct平扫及加强和X平片检查,Ct平扫及加强检出率100.00%高于X平片检查的81.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致伤的因素以及条件不断变化,创伤已经成为人类的致伤以及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依据国家疾病的相关分类统计,在发达国家中创伤在疾病的病死率中高居第4位,并且在儿童以及青壮年中高居第1位[4]。创伤的主要定义从广义角度来看,是机体受到某些物理性或者是化学性以及生物性的致伤因素,而导致组织内部结构的破坏以及出现功能障碍;从狭义角度来看,是指机械性的智商因此导致机体的完整性遭到破坏[5]。依据伤口的情况,将创伤分为开放性创伤以及闭合性创伤,根据部位分为颅内、胸部以及腹部损伤和脊柱、四肢损伤等[6]。对于四肢骨折来说,可以将其分为开放性或者是闭合性,将肢体进行固执后,要观察其手指或者脚趾的血运情况,在急救过程中要包扎骨折位置,出血时要使用止血带肢体的畸形较为严重时,要先顺着畸形的方向进行牵引,使其逐渐恢复正常后进行妥善的固定,脊柱上的骨折主要发生在颈椎以及胸腰椎等交界的位置,颈椎的骨折可能会使四肢出现瘫痪情况,胸腰椎的骨折会使下半身出现瘫痪,在急救过程中对颈椎骨折的患者搬动时,要将双手抱于患者的头部两侧,并且沿着颈椎的轴线进行牵引,避免出现脊髓的损伤,在转移过程中依据患者情况进行人工呼吸,对于颈椎骨折要通过使用颈托或者是制作简易的纸卷来进行颈部的固定;腹部的损伤也分为开放性和闭合性两种,闭合性的腹部损伤主要有肝、脾等重要脏器官的损伤,会导致大出血,使患者出现休克现象,开放性的腹部损伤主要是对腹腔相通的肠管有所损伤,对此类患者进行急救要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搬动,禁止食用水以及食物,伤者要采取平卧位,通过无菌纱布或者是三角巾,对其伤口进行包扎[7]。胸部损伤相对较多,可能包括肋骨骨折、气胸、血胸以及肺挫伤等,对其进行急救时,要选择合适的并迅速转至医院接受治疗;对于颅部的损伤,可能会出现头皮的血肿、挫裂伤以及骨折、颅内血肿等情况,患者可能会出现意识障碍,此类患者的病死率相对较高,对此类疾病进行急救,要迅速将伤口包扎,保证患者的呼吸通畅,必要时进行紧急抢救并快速转入医院进行治疗[8]。创伤急救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先进行抢救,再固定搬运,并在此过程中注意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病情的加重或者受到污染,如患者出现伤口出血等症状时,要采取相应的止血措施,在使用止血带的过程中,要先将较为柔软的布片垫在止血带的下方,但是要注意避免在上臂1/3或者是腋窝下使用,以防出现神经损伤,止血带的使用材料不可以用电线、细绳等。在包扎伤口时要注意伤口的保护,预防伤口出现感染,包扎过程中动作相对较轻,避免伤口大量流血,确定包扎位置[9]。在对患者的转运过程中,要注意患者的情况,如果患者出现面色苍白或者头晕、脉搏以及血压减弱等症状时要先停止转运,就地进行抢救;搬运的主要方式有担架搬移以及徒手搬移等。在患者送至医院后,要积极采用有效的技术来确诊患者的病情。在创伤急救中患者出现颅内损伤的情况较为严重,部分患者通过Ct进行平扫所表现出来的症状与临床的病情并不相符,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迟发性的颅脑损伤,因此在进行病情的确诊中进行Ct复查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中胸部创伤在急诊创伤患者中有较大的比例,对其进行影像学检查,大多是通过X线片来进行,但是对于病情相对较重的患者,因为检查中的不仔细,不能为诊断提供较为准确的受伤部位,很容易导致遗漏情况出现。对于腹部的创伤,通过X线片以及B超来进行诊断,很容易错过抢救的时机,出现较为严重的后果。传统的X线片检查是通过模拟影像来进行诊断,但现目前随着医学的影像技术发展,可以通过数字影像来进行疾病的诊断,有着较高的准确率以及检出率[10]。随着医疗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放射影像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与革新,主要是为了确保在患者应用放射影像技术疾病确诊的时候,保障其检查结果的准确性,为临床医生对患者疾病诊断提供准确的依据,其检查的结果也可以帮助医生制定患者针对性的治疗方案[11]。现阶段临床应用的放射影像技术包括,X线、Ct和mR检查等,探究放射影像技术发展历史,均是从常规X线检查发展而来。在医院检查外科损伤的时候,一般会采取X线平片检查,在临床应用中,调查发展具有比较高的应用价值,而且患者采取X线平片检查,检查的费用也会相对较低,患者的接受程度较高。但是X线平片检查也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椎体骨折可以很好显示,但是会忽视附件骨折,需要应用Ct检查,更好地显示患者骨折的细节[12]。对于胸部创伤患者采取Ct平扫及加强检查准确率要高于X平片检查,因为好很多的胸部创伤患者疾病比较复杂,创伤部位也相对比较多,X平片检查对于胸部创伤严重患者来说,临床检查的结果就不容易准确,造成胸部创伤部位遗漏的情况,胸部创伤患者病情一般比较严重,不能够有效准确地诊断,就会比较容易错过最佳的抢救时机,对患者治疗效果造成了严重影响,因为为了保障胸部创伤患者检查结果的准确性,采取Ct平扫及加强检查,更加准确地制定临床治疗方案,挽救患者的生命。头部创伤患者采取了Ct平扫和mR检查,其中mR检查的检出率更高,能够更加准确地对头部创伤患者,脑部挫伤、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颅脑骨折疾病类型进行准确诊断。创伤急救中应用放射影像技术诊断,可以根据患者创伤部位类型,选择适合的放射影像技术,进行疾病诊断,保障创伤患者疾病检出率。为了更好地将放射影像技术应用在临床患者诊断中,帮助患者加强疾病治疗的效果,因此对于不同创伤患者采取不同的放射影像技术诊断准确率进行了探究,其中创伤患者包括头部创伤、胸部创伤和四肢创伤患者,对比可以看到头部创伤患者26例均采取了Ct平扫和mR检查,mR检查检出率100.00%显著高于Ct平扫检查的84.62%(p<0.05)。头部损伤患者病情变化十分快,在临床应用Ct平扫诊断结果和患者临床病情表现大多时候是存在一定的差异,部分患者因为没有准确的诊断病情,导致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因此在临床对于头部损伤患者应该采取mR检查诊断。23例胸部创伤患者诊断用Ct平扫和X平片检查,Ct平扫检出率95.65%显著高于X平片检查的73.91%(p<0.05),可以看到临床对于胸部创伤患者Ct平扫准确率更高,尤其是对于危重病人,临床检查不仔细或者出现了患者不配合的情况,就不能准确地提供受伤部位,不能够展开治疗措施,因此在胸部创伤患者临床诊断中采取Ct平扫准确诊断患者疾病情况。27例四肢创伤患者诊断检查Ct平扫及加强和X平片检查,Ct平扫及加强检出率100.00%显著高于X平片检查的81.48%(p<0.05),在临床四肢创伤患者诊断中Ct平扫检出率更高,主要是传统的X平片对于脊柱、四肢创伤患者大多数是可以做出诊断,但是在检查中X平片还是有一定的缺陷,对于隐匿性的骨折症状及一些椎体附件骨折症状,诊断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而且在诊断中Ct平扫检出率更高,还能够有效地检查出骨质水肿症状。综上所述,创伤急救中应用放射影像技术诊断,头部创伤疾病患者采取mR检查、胸部创伤患者应用Ct平扫检查、四肢创伤患者实施Ct平扫及加强确诊,放射影像技术在临床患者治疗中应用,可以帮助患者疾病诊断,对于患者疾病及时治疗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金燕,杨丽萍,彭庆荣.基于多学科协作团队的急救护理路径在创伤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1,27(7):948-951.

[2]夏倩倩,朱姬莹,朱湘文,等.SpaRK教学模式在非医学影像科住院医师放射科专业基地轮转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21,41(8):699-702.

[3]胡锋兰,法萍萍,谢展松,等.非同型输血方案在重度创伤患者紧急抢救中的应用[J].中国输血杂志,2020,33(2):123-126.

[4]傅玉川,余行.医学影像自动分割技术在放射治疗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20,44(5):420-424.

[5]朱超,ReVeLmp,paRKaRap,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人与放射科:来自欧洲放射学会和欧洲胸科影像学会的建议[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20,43(6):745.

[6]鲁美丽,杨国浩.模拟教学在院前严重创伤气道管理培训中的应用[J].浙江医学,2019,41(10):1100-1102,1107.

[7]王彦军,赵威,张松涛,等.战创伤模拟人在急诊创伤救治技能培训中的应用观察[J].人民军医,2019,62(8):675-677.

[8]张慧媛,孟祥溪,谢馥芯,等.18F-FDGpet/Ct影像组学对肺腺癌患者pD-L1表达水平的预测价值[J].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2021,41(8):473-478.

[9]张永珍.分析数字放射技术在胸部创伤诊断中的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3):95-96.

[10]孙健锋,杨红燕.影像放射技术的临床应用及意义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20,30(16):318.

[11]赵书才.胸部创伤数字放射诊断技术的应用研究[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6):108-109.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篇6

不为人知的“核战场”

核医学是一种利用标记有放射性核素的诊断、治疗疾病的科学,是医学现代化的产物,是该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科学。核医学是一门发展十分迅速的新兴学科。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是核医学的最基本技术。核医学的成像取决于脏器或组织的血流、细胞功能、细胞数量、代谢活跃程度和排泄引流等因素,是一种功能代谢显像。而Ct、mR、B超等检查主要是通过显示脏器或组织解剖形态学的变化来诊断疾病。

没有硝烟的“核战场”

可以说核医学检查是非常安全的。引起各种影像检查的不安全因素主要有三个:1.显像剂、造影剂、对比剂等药物的化学成分影响,主要是过敏反应和毒性反应;2.放射性造成的辐射;3.进行检查时操作过程中造成的损伤与痛苦,甚至危险。而核素示踪技术非常灵敏,所用的放射性药物中化学成分微量到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所以不会引起任何过敏及毒性反应发生,其次诊断所用的核素主要发出的是γ射线,其特点是穿透能力强,而对身体的损伤小。比如,做核医学膀胱尿返流显像,患者所接受的吸收剂量仅仅是X线膀胱造影检查的1%。X线检查对患者都是安全的,何况核医学检查呢。再有就是核医学检查的过程仅仅是静脉注射或口服放射性药物,体积非常小,没有插管等操作造成的损伤、痛苦与风险。

尽管如此,核医学还是有严格的要求和规定,以进一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核医学的用武之地

能了解心脏、肾脏、肝脏、胆囊、甲状腺等主要脏器的功能;能了解心肌、脑、肺等脏器的血流灌注;能了解和判定肿瘤的存在以及淋巴转移和骨转移等等一切有关脏器与组织的功能、血流和代谢。做不同的检查,了解的功能代谢目的不同,使用的放射性药物品种也不同,种类非常多;而标记的放射性核素常常是很少的几种。

1.骨显像:骨显像是核医学最常用的检查之一,占核医学显像工作量的1/3。它是将亲骨性的放射性药物由静脉注入体内,再通过特殊的仪器设备进行全身成像的一种技术。它能够比较清楚地显示全身骨骼的形态,而且能反映骨骼的血液供应和代谢情况,所以对各种骨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的观察有着很重要的价值。临床上应用最多、最重要的是可以早期发现骨转移病灶,对于一些容易早期发生骨转移的恶性肿瘤,如前列腺癌、乳腺癌及肺癌等患者治疗前的分期是必不可少的检查。

2.心肌灌注显像:核素心肌灌注显像是一种影像学的诊断方法,它具有简单、无创伤、安全、诊断准确性高等优点。通过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可以观察到心肌的血流灌注情况及心肌细胞的功能状态,也就是说可以直接看心肌是否有缺血存在。

3.肾动态显像:利用肾动态显像可以了解肾脏的功能以及肾功能受损程度,也可以判断尿路是否存在梗阻。肾动态显像还能够计算出肾小球滤过率(GFR)和肾有效血浆流量(eRpF)。GFR和eRpF是两个很重要的判断肾功能的参数值。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篇7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医学影像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在过去,我国大部分医院由于资金问题和技术问题所引进的大批影像设备,虽然提高了以往技术上的诊断,提高了医院的管理,但是由于技术的限制大多数的设备不具有对图像进行采集、传输、存储等功能。医生在诊断过程中是依靠肉眼观察屏幕的图像或者胶片中的影像。其中由于个人因素和外界因素极大地影响了最终的结果,为了提高最终的诊断效果摆脱主观成分,因此,我们对医学影像进行数字化处理,实现在采集、显示、存储、交换等过程的高效处理,医生可以借助计算机技术代替以往的肉眼观察,提高了以往的诊断效果。

1研究背景

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引起了人们对如何提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全方位的医疗保健已经成为备受瞩目的课题,现代医院中存在的信息主要包括一维数据和二维及以上的数据,其中一维数据主要包括文字性的对信息的描述,而二维以上的数据主要包括利用图像进行描述,相比下二维数据比一维数据表现的更加直接明了、并且信息量丰富,所以,医学影像技术在医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临床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正在追求更高质量的医学影像。

设计这种医学影像数据库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高效的处理存储、管理、检索有效数据。医学影像技术就是针对这样问题提出来的,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对大量的医学影像进行管理建立一个集成图像管理及通信的信息系统。

2研究目的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根据现在所存在的医学图像检索成果,提出最适合医学上应用的检索方式。在研究过程中借鉴国际上存在的先进的标准,并且考虑到我国目前医学上存在的问题,研究开发适合我国医学上数据检索系统。

3医学影像数据库简介

在医学影像的管理系统中,医学影像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在表达中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结构。这对于高效准确的管理来说具有较高的难度,医学影像属于二维以上的数据信息有别于其他的信息。比方说,医学影像所表现出器官的结构、生理特征及相关的知识等。建立医学影像数据库,主要依靠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充分考虑到图像数据库的相关问题。数据库的建立是远程诊疗、跟踪治疗的基础,在医学上有着重要的意义。现在医学上的数据库既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数据库,它是集数据的存储、传输、检索、管理为一体的技术。

4医学影像数据库检索的流程

4.1图像入库

在对病人的病情进行诊断结束后需要将病人的有关信息输入到信息数据库中,其中包括病人的一些文字类的一维数据信息,还有关于图像的二维数据信息,首先应当对其进行特征的描述,根据其具体的文字描述从而确定应当把相关的特征放在数据库的那一部分,缩小了在检索过程中的范围,其次,把相关的图像的颜色和信息存放到数据库的襄相应位置,最后,将文字、图像、病人的特征信息联系起来。

4.2图像检索查询

在医生数据库进行查询时可以利用简单的图像描述进行查询,这样使得医生在查询过程中的操作方法更为简便。因为医学上的图像大多具有常识性的描述。在进行检索时,首先输入相应的文字,来确定我们要检索的是哪一部分,缩小搜索的范围,然后,根据输入的文字描述与相应的图像的颜色进行匹配,从而找到相似的图像,最后,在找到的相似的图像中进行第二次的检索,从而确定出要查询的图像,进而反馈给用户。

4.3检索过程中的主要的步骤

(1)提取相应的文字描述,在图像检索系统的文字框内输入相应的文字描述,从而被系统识别,确定要查询的颜色。(2)特征颜色的提取,通过对图像颜色的区分,系统根据输入的文字查询出与之相对应的一类图像。(3)提取形状特征,物体的形状是识别过程中的重要的特征,主要是提取图像的数字特征,首先对其进行小波变换,然后对其边缘极值化,最后用修正的矩形进行描述。

4.4检索效果分析

通过对检索结果的比较,主要分析是否对符合要求的全部图像进行检索出来,有无漏掉、错检的图像。通过对本次试验所采用的方法进行分析,其结果提高了检索的准确性,减少了旋转、平移等带来的误差,经过分析,忽略其他的外界因素,对于相似度极高的图像在检索时难免会被系统漏掉,可以接受其漏检,这一点应值得肯定。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篇8

与此同时,随着儿童医疗卫生事业被提上日程,影像医学的分支――儿科影像学也将面临重要的机遇和挑战。然而,与设备、技术相对成熟的成人影像学相比,有关儿科影像学方面的研究却较为少见。我国作为人口大国,拥有超过4亿的少年儿童,因此唯有不断提高我国儿科影像学的诊断水平,才能适应新的发展趋势。

作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影像中心主任,彭芸16年来一直坚守在儿科影像学临床一线,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在儿童常见病的影像诊断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解决了颇多复杂疑难病例的影像学诊断。在关注儿童医院影像中心建设的同时,她对我国儿科影像学的发展也尤为重视。

儿童不是缩小版的成人

儿科影像学是将影像诊断技术应用于婴儿、儿童疾病的发现、诊断、治疗、随诊和预防的一门学科,也是医学影像学的重要分支,囊括了常规X线、B超、Ct、磁共振及各种造影检查在内的所有成像领域,被广泛用于小儿先天性疾病、感染性疾病以及肿瘤的诊断过程。彭芸说:“随着人们对儿童健康关注度的提升,儿科影像学的需求量也在逐年增加,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

众所周知,儿童是一个不断发育的个体,全身各个组织器官都处在成长状态,其生理、心理和精神状态不断发育、日趋成熟。这个时期的儿童尚不能独立向医生描述病症,只能借助哭、闹等形式表现身体的不适,需要采取适当的镇静手段,并由相关专业团体一起配合才能完成一项检查。面对如此情形,儿科需要更为完善、先进、科学的技术方法帮助儿童完成疾病诊断。鉴于此,影像学在儿童疾病预防、诊断、检测、治疗方面的重要意义则不言而喻。

目前,就检查设备而言,儿科影像学与成人影像学相同,主要的差别体现在应用方面。不同年龄、不同时期的儿童所呈现的特征完全不相同,他们的身体构造、疾病谱与成人有着很大差异。彭芸说:“医生不能简单地将儿童看成是‘缩小版的成人’,也不能把成人影像学的研究和实践经验照搬到儿童疾病研究和诊断中,应专门针对儿童的身体结构、生理代谢和疾病状况,研究真正适合儿童疾病诊断的方式方法,在诊断过程中给予儿童更多的呵护和关怀。”

正如彭芸所说,当代医学已经进入到生命科学时代,专业不断细化的同时,更要重新考虑怎样整体看待生命,在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的体系中,还要关注人性化和个体化因素,这些理念在儿科影像学中更应该得到充分地体现。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1995年,彭芸正式进入儿科影像学研究,那时我国的计算机技术还没有现在这么发达,数字化、信息化建设仍处于萌芽期,但强烈的直觉告诉彭芸,医学事业未来的发展一定会和数字化技术结合,而影像学必会成为临床医学的热门方向,得到重视和关注。

然而,儿科影像学的发展似乎和彭芸设想的有些差距,并没有像成人影像那样得到社会和政府的足够重视。据了解,儿科影像学最主要的是成像技术,设备的性能非常重要和关键。但彭芸说:“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无论从医疗设备的配备还是儿科人才的培养来看,各界对儿科的关注和投入明显低于成人。”

彭芸的说法一点也不夸张,全国大部分综合性医院几乎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拥有了成人核磁共振检查技术和设备,但直到2004年,北京儿童医院才有了第一台磁共振设备。近十年的时间里,儿科影像学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被成人影像学远远地甩在身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是彭芸当时最深切的体会。“没有设备支持,拥有再精湛的技术,也还是没有办法为患儿有效解决问题。”

记者了解到,一方面,Ct、磁共振等儿科影像设备的落后、匮乏、更新周期长,不仅直接限制了儿科医生对影像技术的掌握和应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儿科疾病诊断的准确率。众所周知,各种影像学方法由于成像原理不同,显示人体组织和病变的能力也不相同。因此只有根据诊断需要,采用正确的检查方法,才能得到正确的诊断结果。但我国很多医院与儿童相关的影像检查设备却很难满足疾病诊断需要,致使影像诊断正确率受到影响,甚至得出一些错误结论。此外,尽管看不懂Ct和磁共振片的时代已经结束,但对很多基层儿童医院来说,影像技术仍然还是“盲区”。在医学影像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儿科影像学如不尽快跟上步伐,将会被远远抛下,这不仅是儿科医生也是全国儿童医院共同面临的严峻现实。

另一方面,落后的儿科影像设备导致儿科临床与影像发展不均衡,甚至成为儿科临床发展的阻力。这主要表现为:了解儿童成长发育和疾病特点的儿科医生,由于影像设备陈旧和落后,无法掌握新的影像技术,很难对疾病做出正确诊断;而掌握大量新影像诊断技术的医生又非专业儿科医生,对儿童发育和疾病特点不了解,也会使某些疾病的影像诊断陷入困境,这种资源分布不均常常使儿科影像学处于尴尬地位。

加大扶持重视程度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医疗保健行业的建设和投入,可儿科发展的不平衡却始终没有得到有效改善。记者在北京儿童医院采访时看到,医院大厅人满为患,排队等待挂号、缴费、取药的家长不计其数,整个大厅堵得水泄不通,而在各个专家诊室门口,同样也排着等待看病的长龙,医院和医务人员几乎每天都在超负荷运转。面对我国4亿多儿童的看病需求,儿童医院的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就像彭芸所说,“没有足够多的设备、足够大的诊疗场所、充足的儿科医生,没有充足的儿科资源,又怎么谈儿科的建设和发展?”

彭芸说:“在国外,儿科影像学不光得到国家和政府的重视,很多社会机构对其关怀有加。”据了解,西方国家非常注重为患儿营造舒适、安静、温馨、轻松的诊疗环境,在进行影像检查之前,医护人员会先安抚患儿情绪,并与之进行充分沟通,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愉快的心情下完成检查。这就是彭芸所说的“关怀”。但这对我国儿科影像检查来说,近乎于天方夜谭。“国外一名儿科医生可能一天只接诊10个左右患儿,但我们可能有几十个,如此庞大的患儿数量,根本不允许我们有多余的时间去沟通、安抚,完全不能像国外那样做到心理和精神上的关怀。”彭芸说,现实条件的限制让我国很多儿科医生也感到很无奈。

彭芸还透露,我国现在还面临着专业儿科医院人满为患,综合医院儿科萎缩的问题,并缺乏专门针对儿童的医疗解决方案。此外,她还给记者算了一下,目前我国儿童检查与成人检查的收费标准一样,但为儿童看病医生所要付出的精力、时间都要远高于成人,可各界给予儿科影像学乃至整个儿科学的关注和重视,却不尽如人意。

“以上种种都是影响我国儿科医疗事业建设的障碍,必将限制我国儿科学的发展,而想凭某家医院或某个医生的一己之力解决这些问题,显然是杯水车薪,当务之急是要得到国家、政府及社会各界的足够重视和支持,才能促进学科更快、更好的发展,否则儿科影像学的发展将举步维艰。”

尽管儿科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却也在近年来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进步。以北京儿童医院为例,儿科影像学近年迎来发展高峰,规模不断扩大,专业性大步提升,影像设备水平完全可以和成人相互媲美。除此之外,在国家、政府的大力号召下,全国各地的儿童医院纷纷建立儿科诊疗中心,更新配套设备,竭尽所能满足儿童日益增长的看病需求。彭芸说:“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关心及重视儿童医疗保健的作用和意义,只要能够得到相关部门的持续关注,儿科影像学一定会拨开阴霾,实现快速发展。”

注重交流与合作

据彭芸介绍,目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影像中心每天接诊约700~1000人次,全年检查近30万人次。影像中心所有设备实现数字化,能够做到儿童全身成像。同时,中心paSC和HiS影像资料也已经实现全院共享,大大缩短了临床医生获得影像资料、诊断报告及患儿的诊治时间。近几年,医院在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同时,更是积极谋求和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为推动我国儿科事业的快速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2011年9月16日,北京儿童医院联合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儿科学组、美国洛杉矶儿童医院以及飞利浦公司首次在中国举办了“全球儿科影像学及关护大会”。会议围绕儿科影像诊断、儿科介入治疗、儿科监护、信息化医疗以及发展中国家儿童心血管疾病形成等话题展开讨论,吸引了来自全球的400多名儿科影像专家、介入专家及临床专家的参与,首次实现了以临床学科为中心的跨产品整合,充分讨论了mRi、Ct、X线血管造影、超声、核医学、监护等医疗解决方案在当代儿科发展中的作用和趋势。

据悉,目前全球范围内针对儿科的特殊诊疗技术和解决方案已经渐成体系,提升从临床需求出发、跨产品的儿科医疗解决方案的集成和整合,成为世界各国儿科学发展即将面临的新一轮挑战。专家们会上就此问题展开了为期3天的分析,共同探讨了全球儿童医疗事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并对儿科相关领域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了交流。彭芸在会上做了《儿童腹部3.0t多源磁共振成像技术与临床应用》的学术报告,得到了与会专家的认可和肯定。

通过此次大会,北京儿童医院影像中心加强了国际交流,增进了中外儿科专家之间的友谊,大大提升了学术水平,开阔了视野。彭芸表示:“此次大会为全球儿科影像学提供了一个开放的交流平台,架起了中外儿科学沟通的桥梁,传播了世界先进儿科诊疗理念与技术。在向国外同行充分展示我国所取得的学术成果之余,也使我们更好地认识自身优势与不足,更加明确了未来儿科学的发展方向。”

关注新领域发展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开始在医学上应用,核医学就是其中之一。据了解,核医学是一种利用标记有放射性核素的药物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学科,是核技术在医学领域的科学应用,也是医院现代化的标志。在我国,核医学尚属一门新兴学科,但发展十分迅速。近几年,有关儿科核医学的讨论十分热烈,彭芸对此也十分关注。“核医学在儿科临床应用上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和价值,然而,作为儿童医疗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儿科核医学仍然处于空白状态,国内目前没有任何医院具有独立的儿科核医学技术。”

彭芸表示,我国儿科影像学本身起步比其他国家晚,面对核医学这样一个全面、挑战性高、意义重大的需求缺口,我国更应该未雨绸缪,加大建设力度,加强投入,尽快完善儿童医疗事业的配套设施建设。

此外,彭芸还表示,随着人们对辐射损害认识的加深,低剂量Ct检查技术受到社会高度关注。“儿童比成人对射线剂量更加敏感,可目前一些放射医生和技师仍然没有‘低剂量Ct检查’的概念。”据彭芸介绍,国际上对低剂量问题的关注始于2007年,而北京儿童医院早在2006年就开展了相关研究并最终决定:在满足临床诊断要求、不降低患儿诊疗质量的前提下,所有存在辐射危害的影像技术,要尽力在降低辐射剂量的条件下完成。这意味着医务人员要对所有扫描程序进行优化以满足要求。到目前为止,北京儿童医院Ct扫描检查基本实现了低剂量。这是一种观念的改变,也是一次新的尝试。

彭芸说:“辐射问题直接关系儿童健康,各家医院都应该积极探索低剂量研究,提高对患儿的保护意识,所有医院都有责任和义务为儿童营造健康、安全、没有后顾之忧的治疗环境。”

国务院不久前颁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强调,要加强妇幼卫生服务系统建设,提高儿童医疗救助水平。谈到我国儿科影像学未来的发展,彭芸表示“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她说:“当前儿科影像学的建设应注重‘查缺补漏’,比如尽快建立核医学等欠缺专业,加强专业儿科医务人员的培养,扩充儿科医生数量等。此外,科学性、前瞻性、创新性的儿科影像学研究也不容忽视,加强临床、科研、教学三方面的结合,实现儿科影像学的全面发展。只有整体水平得到提高,我国儿科影像学才能更上一层。”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篇9

关键词:放射科;数字改造;影像

    随着CR、DR的应用与普及,医学影像学全面进入了数字化时代。数字影像学优势明显,如:检查效率高,图像质量好,可进行多种后处理,图像易于保存与检索,可进行远程诊断与会诊等特点,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并接受数字影像设备。其中,以普放领域的CR、DR的数字化升级最引人注目。于是,各地有条件的大中小型医院均纷纷开始购置CR、DR等,以实现放射科的数字化改造。然而,笔者通过走访多家医院发现,由于设备上线时考虑不周,未能配套相应的影像网络系统,至使大部分医院CR、DR,包括数字胃肠、DSa等数字影像设备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性能,不但无形中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亦给最终使用人员带来了极大的不便。paCS是影像数字化存储与传输系统的首字母缩写。它主要包括数字化影像系统、存储系统、传输系统、显示终端及诊断系统等。影像数字化和paCS给上世纪末医学影像技术和医学影像诊断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不仅使得影像检查变得快捷,更使影像诊断从过去的“四维”模式变成了“五维”模式——使图像的读取和远程传输突破了时间的界限,变得高效。过去传统的影像载体是胶片,在数字化时代,胶片显现了诸多弊端,昂贵、储存成本大、难以长时间保管、不便携带等等。而paCS中的海量存储设备,理论上可以无限量存储影像信息,占用空间小,取用便捷,成本低廉。

关键词:放射;改造;影像

1  目前,已实现数字化改造的放射科网络建设情况大致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1 已建成了完整的科室级或部门级paCS系统

这种情况多见于一些大型综合性医院或教学医院的放射科,这些医院已建成了连接大部分影像科室的功能强大的paCS系统,拥有高性能DiCom服务器及能够在线保存较长时间影像数据的大容量存储设备。DiCom服务器提供了worklist、SCU、SCp等强大功能。所有相关影像科室可通过任意登记终端向DiCom服务器提交登记信息,各检查设备如CR、DR等通过检查号从DiCom服务器取得患者登记资料,检查结束后,图像回传至DiCom服务器,并由服务器按对应信息归档存储。后处理工作站及诊断工作站均从服务器取得患者资料及图像,用于图像输出及出诊断报告。部分医院还实现了部分关键临床科室通过DiCom服务器调阅检查资料及图像的功能。在这种工作模式下,放射技师工作量最小,尤其在DR系统中,只需输入检查号调出患者资料后即可开始检查,投照后确认图像即可完成检查。后处理技师及诊断医师直接从DiCom服务器获取资料及图像,故可对来自多个图像源的资料及图像进行处理。医师更可在授权范围内直接调阅来自不同影像设备如Ct、mRi、USG等图像进行参考,还可调阅历史检查资料进行对比,从而有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一些临床医师亦可通过paCS系统在最短时间内看到患者检查图像。这种工作模式能够充分发挥数字影像设备及影像网络带来的优势,使相关科室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1.2 已建成科室局域网,但未建成paCS系统。

 

这种情况多见于中小型医院放射科。在上线CR、DR等设备时,考虑到诊断需要,配套建立了诊断工作站,并建成了科室局域网,但未设立DiCom服务器及大容量存储设备。由于工作站软件网络服务功能有限,不能提供worklist、SCp等服务,只能被动接受各成像设备传入的图像及患者资料并保存于本地,这不仅大大加重了各成像设备的网络负荷,使其工作效率下降,故障率升高。图像在线保存时间受工作站存储容量限制,最短时甚至只能保存几天内的检查图像。网络维护人员需要经常性备份与清空图像,以为后续工作腾出空间。诊断医师无法调阅更久的资料用于对比,更无法调阅其他影像设备的图像资料来参考。且各检查设备不一定能共享同一后处理工作站,可能需要为每一台影像设备配置各自的后处理工作站。为此,会造成极大的人力资料与设备资源浪费。这种模式,对于工作量小,特别是只有一台CR或DR的小型医院完全可以胜任。但对于工作量大、成像设备超过2台以上者则明显不适用,或者说会成为工作效率的瓶颈。

1.3 未建立科室局域网,亦未单独设立诊断工作站

这种情况只见于小型医院或一些门诊部。在上线CR、DR时,未对CR或DR固有的小型局域网作任何扩充,仅能完成数字图像的采集与输出。诊断报告多采用手写完成,部分CR或DR可在后处理工作站上完成诊断报告的书写。所有图像及资料均保存于成像设备主机内,因此需要经常性进行图像的备份与清空。历史资料检索受主机容量的限制,一般非常小。要想调阅更久的资料,需人工从大量光盘中检出并放入工作站上方可调阅,手续繁琐。医师无法获得其他设备的图像,不能实现远程诊断。技师检查前亦需自己输入大量患者资料后方可检查。这种模式,效率极其低下,但上线成本最低,仅适用于患者流量极小的科室进行数字化改造时采用。

 2结论:随着放射科数字化改造进程的加快,各地大中小型医院放射科均开始了数字化改造步伐。但部分医院盲目上线CR、DR等设备,对为数字化设备提供了强大后备支持的影像网络系统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使升级改造后的数字设备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或工作效率得不到明显提升,均无形中浪费了宝贵的投资。故笔者建议,在上线CR、DR等数字设备时,多闻、多问、多查、多看,综合考虑各医院各科室实际工作量、工作流程、人员配备等因素,根据实际情况规划好配套的影像网络系统规模及功能,并与CR或DR系统一并或提前实施,以充分发挥数字影像设备带来的便利与高效。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篇10

放射科是我院重要的窗口科室之一,患者检查时间短,流程快,因此医患间的交流相对较少,如何更好的为患者服务就成了我科本次活动的重点之一。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检查流程提速:通过对检查各环节的协调,使检查室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已经完成的患者检查资料送至诊断室;诊断室在保证影像诊断质量的前提下,加快报告签发的速度和诊断报告向登记室的传送。通过本次提速,使得患者均能最快获得影像诊断报告,便于患者的就诊。ect检查主要以肿瘤患者为主,且部分为外院病人,为了保证检查后能够尽快返回,减少辐射,ect工作人员(邢成颜、翟锋、崔慧玲)在完成检查后第一时间内对影像资料进行诊断,保证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诊断报告,有时要牺牲周末休息时间,对患者进行检查、诊断。

2、全面提升窗口服务质量:作为窗口科室,与患者的接触时间短,次数多,因此,保证好的服务质量,对患者的检查是有重要意义的。ct室是我科患者检查集中的地方,检查后患者经常询问相关事项,在患者较多的情况下,往往容易造成矛盾。张兰老师作为一名护师,在工作过程中始终保持有问必答,细心解释,保证患者满意而回,曾有一次一名患者检查完成后,反复询问取报告时间、地点、其他检查就诊去向等,因为患者耳背,需要反复大声才能听见,张兰老师耐心的解释了好长时间才将患者送出放射科。

3、认真执行中夜班检查报告复核制度:根据现今中夜班患者多,外伤多的特殊检查情况,我科始终检查中夜班检查报告复核制度,中夜班医师检查后留下患者信息和联系电话,接班后由中高年资医师及时对检查资料进行再次阅片,对误诊或漏诊的患者立即进行联系,修改报告。通过该项制度的实施,保证了患者就诊质量,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值班医师的诊断水平。

二、进一步落实医患沟通制度。

1、登记室是放射科的第一道窗口,患者就诊均需要在此处进行登记,此处也是医患沟通的第一关。登记室工作人员面对形形色色的患者,要保持足够的耐心,指引患者的检查;对取报告的患者要仔细、认真,避免错发;对待处理的患者,要结合待处理意见指导患者进行下一步处理;有时还要指引患者的下一步就诊。李敏敏是我科的一名护士,其在登记室的工作质量是最好的,登记资料齐全,字迹清楚,对患者态度和蔼、解释清楚。2、在影像检查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患者病史提供不全,或者需要结合其他临床检查资料的情况,此类患者归于待处理中。诊断室在待处理患者处理中,注重患者情况、尤其是体质较弱或者是病情较重的患者,在保证患者舒适的前提下,完成诊断相关资料的采集,和报告书写。李宗山老师在患者处理中仔细认真,对患者态度和蔼,很多患者因为对待处理意见不理解存在一定的误解,李宗山老师总是能够认真解释,并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与诊断相关的信息,保证患者在尽量短的时间内获得诊断,满意而回。

三、进一步深化首诊负责制和首问负责制。

该项制度主要是针对待处理患者制定的,通过此项制度保证所有待处理患者的影像诊断由同一名主治以上医师完成,避免多名医师接诊,反复熟悉病史,进而缩短患者诊断时间。通过该项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保证了患者就诊过程的连续性。

四、进一步为病人减负。

五、完善便民服务。

1、在检查区各候诊大厅内设置候诊椅,保证患者及其陪护人员在待诊过程中能够进行休息。

2、设置独立的问诊处,对待处理患者进行检查、问诊。

3、ect检查室内部设置专门的病员候诊室,内部配备检查床和连椅,保证身体虚弱患者在等待检查中能够进行休息,减轻患者的痛苦。同时配备暖水瓶和一次性口杯,保证患者候诊过程的舒适性。

4、对有危害的检查区域,均设置警示标志,提醒患者自觉进行回避。

5、检查时间弹性延长: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临近下班还有患者没有检查、部分患儿没有完成镇静,不能立即检查的情况,中夜班医师接班后,继续对患者进行检查,磁共振室每周都要在中午加班2-3天。6、检查资料免费复制:随着影像资源的数字化,很多疑难病例患者需要到高一级医院进行会诊,根据患者要求,我们免费为患者提供检查图像的刻录复制,便于患者的进一步检查和诊断。

六、积极拓展医疗服务范围和项目。

根据当今影像学发展、我院患者情况及我科现有检查设备情况,放射科不断拓展医疗服务范围,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如:目前开展的全身血管cta、冠状动脉ct成像、mr水成像等。

七.强化科室人员质量教育和培训。

1、集体阅片制度:放射科每天交班后均进行集体阅片,主要是阅前一天检查中遇到的疑难病例或者典型病例。通过阅片,集体学习检查部位可能出现疾病及各自影像学表现和鉴别诊断,并且有利于大家对病变征象的学习、发现检查技术中可能存在的不足,有利于今后更好的改进。技术组每天对前一天检查患者的影像图像进行集体观察,结合三级甲等医院线片质量标准进行分析,找出低质量图像的原因,并且进行记录,指导今后更好的进行影像检查,选择合理的条件和参数。

2、业务学习制度:每周放射科均要举行一次业务学习,主要学习内容为本方向的新进展、新技术、新html"class="UBBwordLink">经验。结合各种影像检查技术、各系统疾病诊断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通过学习使诊断组全体医师对各系统疾病的影像诊断有更深入的理解,对先进检查技术有更具体的了解。

3、网络课堂学习: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学习专业知识。主要是观看名家对疾病诊断及检查技术的讲座。

八、加强科室协作,提高业务水平,更好为患者服务。

在实践工作中,通过与临床科室的联系,不断提高科室业务水平。

1、在影像检查后,对可能存在的超早期脑梗塞及时与脑卒中单元联系,保证患者在第一时间内获得诊断和治疗。

2、对于临床工作中遇到的疑难病例在影像诊断后,及时与临床科室进行联系,对手术后患者的病历诊断结果进行跟踪随访,通过定期的进行业务学习(集体阅片),更好的对患者影像资料进行学习,以进一步提高业务水平。

3、对于影像检查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科室内及时进行研究分析,通过诊断与技术的结合,不断改进检查技术,使检查方法更好的为诊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