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幼儿的教育计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1:11:15

特殊幼儿的教育计划篇1

特殊儿童学前融合教育环境

新津县是我国西部地区较早开展融合教育的实验县,新津一小自2001年开始进行部级课题《普通学校特殊儿童支持系统建立与运作》的研究,并顺利通过课题验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受县域融合教育观念与成功经验的支持,应特殊幼儿及其家长的需求,在新津一小特教资源室的支持、指导和帮助下,我园也接纳了特殊幼儿进行随班就读,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新津一小先后接收了听障、脑瘫、唐氏综合症宝宝,帮助这些特殊幼儿顺利适应普通班级学习和生活,探索在幼儿园开展融合教育的有效方法和策略,申报了新津县“十一五”特殊教育科研课题——《学前融合教育支持服务实践研究》。

《学前融合教育支持服务实践研究》定位在对融合教育的支持与服务上,通过行动的研究,在增加对特殊儿童教育服务的实效性与广泛性,形成更完备的教育服务观念下,推动了特殊儿童早期干扰实践,同时,满足特殊孩子对早期教育的需求,让特殊孩子在“爱心阳光家园”中快乐成长。

一、建立阳光家园规章制度,实施对特殊孩子的研究

随着资源室的建立,研究并制定了《特殊教育资源室服务对象》《特殊教育资源室教师职责》《随班就读班级教师职责》等管理措施,加强了对随读班级的教育教学指导,观察记录的检查和督促,并纳入考核中。

根据特殊幼儿实际情况,确定了《学前融合教育支持服务实践研究》课题,在熟悉研究对象、明晰研究思路的过程中,确立了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并经过反复修改,形成了科学、可行的课题方案。

课题组成员根据自己所承担的任务,分工合作,深入有序的开展研究工作。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培训,探讨随读教育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对随读教师积极撰写观察记录和教育随笔,教育案例。设计了《家园联系册》和《家园联系本》,用以建立班级教师与特殊幼儿家长相互沟通,对特殊幼儿教育形成良好支持合作。深入进行课程、教材、课堂教学的支持服务研究;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与残障生家庭、社区支持研究;幼儿园行政管理研究;选择有实施听障生、智障、脑瘫儿童各一人进行学前融合教育以及转衔教育,个案支持服务研究。

二、创设良好环境,为特殊孩子营造温馨的阳光家园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开展师资培训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开展特殊幼儿融合教育的目的和重大意义。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同时,我园还加强了对教师专业知识的培训。

先后邀请了中央教科所杨希杰博士,台湾的洪教授、催博士、北京的陈云英博士、叶立言教授及四川省特殊教育专家曹照琪、蔡明尚,新津县教研室李宏、何小芳等专家来园培训、指导,并派资源室教师或相关教师到新津县特殊教育中心,进行培训学习,通过多种方式不断提高课题组成员的融合教育理论水平和课题研究能力。

2.特殊教育资源室的建立与运作

2010年建立资源室,进行专业技术与资源室支持研究,不断完善资源室设施,设置资源室教师,开展特殊需要的教育支持服务。例如:

(1)教育诊断。即对特殊需求的学生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测量、访谈、跟踪观察形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适应能力、学习能力等,为制定个别教育计划和教育安置提供依据。

(2)功能补偿。对特殊幼儿的缺失的功能进行康复训练,如对聋儿进行听能和言语的康复训练;对脑瘫儿童进行感统训练;对残障儿童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教育。

(3)咨询和培训。资源室承担组织教师、特殊幼儿家长进行特殊儿童教育的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方面的培训,探讨帮助特殊幼儿成长的教育方法,向教师和家长提供教育相关的信息和资料,并提供教育咨询服务。

三、精细管理,让阳光家园的成员共同发展

经过近10年的研究探索,在温馨的爱的阳光家园里具有浓浓研究的文化氛围,也初步达到一些成效。

1.幼儿园的发展

通过长期研究,幼儿园建立了融合教育的管理机制,将融合教育纳入到常规管理,建立了资源室,在资源室的有效运作下开展融合教育,通过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和改进,形成了幼儿园融合教育的资源室支持服务流程。幼儿园先后承办了两次县“随班就读”课堂教学研究,并先后迎来多次上级领导、专家、同行的指导、参观,得到大家的高度评价。

2.教师的发展

通过课题研究,学校科研工作氛围逐渐浓厚,老师们的科研素养得到了提高。

(1)幼儿教师与资源教师对个别化教育计划的认识有了提高,执行个别化教育计划信心提升,教师从最初不知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内涵,到能够自己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

(2)幼儿教师对特殊幼儿认识发生转变,从而提高了对特殊幼儿的接纳度。不光是将幼儿单纯接纳到班级而是对课堂教学发生了改变,并且对幼儿的未来有了负责任的规划。

(3)在实施研究的过程中,资源教师与幼儿教师的教学技术提高,在教学上老师会适时鼓励学生,随时根据学生情况采取不同的互动形式,也会结合个别化教育计划的精神采用多元化的平凉方式,让学生都有发挥的空间。

(4)资源教师和普通教师建立了相互认同,在平等、开放的氛围中,明确分工,以普教教师为主,资源教师提供最大支持的合作方式。

(5)幼儿教师的角色参与意识提升,成为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参与执行者、教学执行者、幼儿行为辅导者、幼儿学习的评量者。

(6)邹娟老师的论文《如何提高听觉障碍儿童的语言能力》在《中国新世纪幼教改革论坛》上发表;张红老师的《幼儿个案分析—唐氏综合症》获2008年成都市论文案例评选二等奖。

3.幼儿的发展

接纳的特殊幼儿开始增多,服务对象也开始拓展,从接纳听障儿童,扩展到脑瘫、智障、自闭症幼儿共计20余人。这些幼儿在我园的全面支持服务下,身心都获得了健康发展,其中90%以上的幼儿已经顺利进入当地普通小学。

在融合教育的支持服务中,开展伙伴互助的教育活动,不仅让有残障的孩子获得了快乐学习的空间,同时在互动中也让普通儿童获得互助学习的教育环境,提升了儿童宽容、大度、互助友爱的整体品质。

4.家长、社会的认可

特殊幼儿的教育计划篇2

下面就我省的幼教、特教、扫盲工作谈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九五”期间我省幼教、特教、扫盲工作的简要回顾

“九五”期间,我省从事幼教、特教、扫盲工作的同志们深入学习,解放思想,全面落实中央和省有关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扎实工作,不断进取,使我省幼教、特教、扫盲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并为全省基础教育的整体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下面,我分三块对“九五”期间幼教、特教、扫盲工作情况进行简要回顾。

(一)幼儿教育方面

1997年,原省教委在昆山召开了全省幼教工作会议。五年来,各地教育部门在妇联、卫生等有关部门支持下,围绕“九五”发展目标,积极推进幼儿教育现代化,苏南、苏中、苏北涌现了一大批既有现代教育理念、又有现代技术装备的现代化幼儿园。全省一类园从1997年的500所增加到1400所,在一类以上幼儿园接受优质教育的幼儿从1997年的15.1万上升到47.9万,占全省学前三年幼儿总数的33%,优质教育资源正在不断扩大。多元化办园体制不断完善,社会力量办园从1997年的542所增加到目前的2183所。幼儿教育师资队伍进一步优化,学历达标率由五年前的75%上升到92.72%,大专以上学历教师占21.1%。

在规模发展的同时,我省幼儿教育的管理体系和教育实践水平也达到了一个历史性高度。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二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到“九五”期末,我省幼儿教育基本形成了一个以县、乡为主的完善、高效的基层管理体系。基层幼教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为各地幼儿教育制度化、现代化发展和教师队伍的成长、先进经验的推广提供了保证。广大理论与实践工作者在幼儿教育的课程改革、幼儿素质的和谐发展、幼儿教育的社会化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使我省的幼儿教育总体上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发展局面,为幼儿教育的进一步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在取得这些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清楚地看到,在这五年当中,特别是近两年来,幼儿教育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和矛盾也比较明显。其一,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于学前三年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但我省学前三年教育的普及率与建设教育强省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目前,全省学前三年教育的适龄儿童人数是183万,但入园率才达到78%左右,这与教育部对经济发达地区90%入园率的要求和建设教育强省的目标相距较远;其二,南北之间、城乡之间差异很大。“九五”期间,我省城市幼儿入园难的问题基本解决,但面广量大的农村及城市流动人口幼儿教育的问题还远远没有达到平均水平。苏南五个市学前三年入园率已达到95%以上,苏北部分地区最低的只有64%,地区间的不平衡还比较严重;其三,在当前农村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的体制改革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部分地区指导思想还不明确,配套措施还不完善,工作方式比较简单化,导致幼儿教育管理水平下降,师资队伍不稳,事业发展受到很大影响。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我们认真研究,认真对待,认真解决。

(二)特殊教育方面

“九五”期间,在民政、残联等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我们坚持“普及与提高并举、以提高为主”的方针,以创建“特殊教育现代化示范学校”为重要举措推进特殊教育现代化建设,普及并巩固残疾儿童九年义务教育,积极发展残疾人学前教育和高级中等教育,开展特殊教育科研,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特殊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特殊教育的学校数、在校学生数、年招生数以及毕业生数都在全国名列前茅。到“九五”末,全省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基本达到与当地其他儿童少年同等教育水平,视障、听障、智残儿童入学率均达到90%以上,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达到95%以上,7—15周岁残疾儿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比率稳定在90%以上。形成了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大量随班就读和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为主体的特殊教育发展格局。

与残联密切配合,通过学校办学、社会办学、个人办学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残疾儿童的学前教育,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训练、早期康复。城市残疾儿童学前一年入园率达到60%,农村达到45%。目前,全省有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机构50多个。

积极发展残疾人高级中等与高等教育。全省60%的特教学校创办了盲、聋职业高中和中专班,开设了按摩、推拿、计算机、机械、美工、服装设计等专业。通过“双证制”的实施,为残疾学生毕业后顺利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全省现有8所高级中专(职高)特殊教育学校,并在全国率先成立了第一所聋人普通高中——南京聋人高中。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金陵职业大学等高等学校开办了盲、聋人专科教育。

加大特殊教育投入,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近几年我省特殊教育总投入近2亿元,新建高标准校舍3万多平方米,添置了大量的微机、语言测试设备、多媒体及电视播放设备等。到2001年底,27所学校通过省级评估验收,成为“江苏省特殊教育现代化示范学校”。

“九五”期间,我们切实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目前,我省特教学校专任教师98%学历合格,科研的拉动和“特教学科带头人”的评选、特教教师的国际交流等活动使我省特教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并涌现了一大批有科研、有实践、有特色的典型学校。

“九五”期间我省的特教事业仍然存在着一些比较普遍的问题,比如经费投入渠道不畅,数量不足;不同地区之间特殊教育的规模和条件差异过大;对残疾儿童群体情况了解不细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今后认真地加以研究和解决。

(三)扫盲工作方面

“九五”期间,我省各地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制定相应政策,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工作,共扫除青壮年文盲30多万人,为地方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但在这期间,扫盲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也十分明显。1995年,全省大约有青壮年文盲50万人。“九五”期间,在扫除30多万青壮年文盲之后,这个数字应该有明显下降。但据2000年全省人口普查资料,15到49岁的文盲人口仍然达到了48.26万人。从“九五”开始到结束,全省青壮年文盲总量没有明显减少,盲率排在全国第十一位。虽然从客观上来说,这与我省流动人口、外来婚嫁人口等数量的增加有关,但文盲较多的现实与我们经济、文化和教育大省的发展水平很不相称。扫盲工作任务还十分艰巨。

二、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幼教、特教、扫盲工作的意义

做好“十五”以及今后一段时期的幼教、特教、扫盲工作,首先还是要解决认识问题。前不久,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刚刚闭幕。十六大坚持以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为指导,总结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提出了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全党的奋斗目标,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作出了全面部署,给我们研究幼教、特教和扫盲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南。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十五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顺利实现,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达到800美元左右。江苏在1993年就完成了这个任务。1994年省委在第九次党代会上提出到2000年我们还要翻一番。跨入新世纪,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奋斗目标,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在此基础上,再奋斗几十年,到建国一百周年之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完成我国建设现代化的战略目标的第三步跨越。这个跨越还要分若干阶段,党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出分为2010、2020、2050,江总书记指出这对我们民族来讲是一次非常重要的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在年初的经济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指出了世界发展的总趋势中有三个没变: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没变;政治多极化趋势没变;发展的机遇仍大于挑战这个战略没变,这“三个没变”给我们民族的伟大振兴提供了一个相对比较好的外部条件。我们如何抓住这个机遇发展自己?总书记提出这个战略机遇期的目标和任务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全面实现现代化奠定良好的基础。全面建设小康是针对总体小康的三个不足而言,即发展的总体水平不高;缺乏全面性;发展不平衡。所以进一步提高发展水平,促进发展的全面性、平衡性,就构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党努力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具体行动。从发展的战略上看,它要求实现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的共同进步,追求均衡化的发展。总书记在阐述小康社会形态的四个主要方面即经济发展问题、政治民主问题、文化繁荣问题、生态优化问题时,于第三部分阐述了科技教育,对我们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第一,要求我们进一步提高普及水平,如发展高中阶段教育问题;第二强调基础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既要注意新的提高、又要抓好薄弱环节,扫除文盲,实现均衡发展;第三从教育服务于社会、作用于社会来讲要体现全面性,要发展终身教育、全民教育,形成学习化社会,并且促进人的自身的全面发展。我们必须从十六大提出的奋斗目标出发,真正把握中央对基础教育发展的要求。

在去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中央对基础教育的发展明确提出了“新三片”的规划,即,在尚未实现“两基”的15%人口地区,打好“两基”攻坚战;占人口50%左右、已实现“两基”的农村地区,重点抓好“两基”巩固提高工作,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进一步提高;占全国人口35%左右的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满足社会对高中阶段教育和学前三年教育的需求,重视发展儿童早期教育,到2010年,基础教育总体水平接近或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前不久教育部下发的《基础教育工作分类推进与评估指导意见》对此作了进一步说明。

“新三片”规划体现了“积极进取、实事求是、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原则,目标是实现中国基础教育的持续均衡发展。为完成中央的统一部署,不同区划中的基础教育肩负着不同的发展使命。江苏属于35%的经济发达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根本方向,以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总揽全局,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基础教育。这一目标与2000年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富民强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社会发展目标是完全一致的。从完成“两基”任务,到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基础教育,目标上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但推进的过程必须扎扎实实,不能脱节,更不能停留在空洞的口号上,基本的思路就是要在巩固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提高。

首先要坚持不懈地突出“两基”重中之重的地位。总体上看我们已经实现了“两基”目标,但“两基”本身还存在着水平不等和程度不均问题,存在着“反复”的可能,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没有高水平的“普九”,就没有高水平、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就是从“普九”的比例上看,不少地方也出现了反复和波动的现象。扫盲工作也是这样,就像前面我们说到的那样,原有的一部分文盲扫除了,还可能出现一批新文盲。“两基”不巩固,重中之重的地位没有得到坚持不懈的强化,江苏基础教育总体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就会受到影响。

其次,要做好巩固工作,当前阶段的关键问题是要花大力气解决一个均衡发展的问题。从我省的情况看,基础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现象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是城乡之间发展不均衡;第二是学校之间发展不均衡;第三是群体之间发展不均衡,残疾人群体、流动人口和下岗人员等弱势群体与一般群体、优势群体之间的教育机会和环境存在很大差异;第四是区域之间发展不均衡,在我省,苏南苏北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发展差距;第五是学生素质发展不均衡,重知识性基础,轻能力性基础、创造性基础。这些均衡问题不解决,基础就不稳固。

为完成“巩固”的任务,特殊教育和扫盲教育工作者担负着重大的责任。扫盲本身是“两基”的任务之一,特殊教育是义务教育以及整个基础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特殊教育和扫盲教育的对象是我们这个社会上最弱势的群体之一,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影响到“三个代表”思想的落实,影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全面的小康社会是一个拒绝歧视、较少差异的社会。这是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必然要求。高水平、高质量的基础教育,是更加现代、更加文明的教育,它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贡献,集中地体现在平等地面向每一种人群、每一个个体以及人生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促进每一个公民的发展,帮助每一个公民获得更多的机会创造生活、享受生活。在教育以及全社会新的发展形势下,我们应该增强从事这项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

基础教育要“提高”,要达到“高水平、高质量”的目标,就是要解决一个向两头延伸的问题,建立一个更加完整的基础教育体系。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整个教育事业的起始阶段。幼儿教育质量对整个基础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王湛副部长在去年11月召开的全国幼儿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国是人口大国,0—6岁儿童多达1.3亿,是世界同龄儿童数量的五分之一。通过早期教育焕发这些儿童巨大的学习潜能,将极大地提高我国教育的水平和国民整体素质,对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当代幼儿教育已深入到脑科学、生理科学领域。当代脑科学指出,人脑有万亿个神经细胞,其中有1000亿个神经细胞,在儿童早期就开始发育。有研究证明0-4岁人脑的发展所奠定的人的学习能力大体上可开发50%,4-8岁可再开发30%。因此,一个人早期的脑开发对后天能够获得的学习能力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从儿童个体的发展来看,早期的语言、运动、情感以及社会化发展对今后健全人格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开发年轻一代的创造潜能,不能错过关键期的教育。从幼儿教育与整个基础教育的关系来看,实践证明,幼儿教育发展得好的地方,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成绩以及学习的主动性都会表现出良好的状态。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必须从幼儿以至婴幼儿开始。抓住了早期教育,就是抓住了提高基础教育效率的关键。

对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而言,幼教、特教、扫盲工作的意义也同时表现为是社会人力资源开发的直接要求。这几年,特教、扫盲都走上了文化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的道路,不仅让受教育者获得基本认知能力,还让他们获得自立于社会的能力。扫盲中出现了功能性扫盲,对扫盲对象进行初等职业技术培训。残疾儿童完成九年文化教育以后也开始进行职业技术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已经在进行人力资源的开发。从社会意义上讲,这也弥补了人群间受教育的差距,体现了教育的平等和社会的公正,是维护基本人权的表现。从文化意义上讲,儿童早期发展是提升人的水平发展的关键。因此,幼教、特教、扫盲工作都有重要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的意义,我们应该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找到我们教育工作继续前进的方向。

此外,我们应该看到,当前阶段开展幼教、特教、扫盲工作有着良好的背景和条件。近年来,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和发展问题受到了党和政府高度的重视。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社会经济和文化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日益增长,过去不太受到关注的生活领域和人群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社会发展和政策环境为江苏幼教、特教、扫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最为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九五”以来,江苏基础教育的事业规模和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后,我省一方面继续高质量地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教育促小康工程,加大布局调整和危房改造的力度,一方面加快了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步伐。在这些良好的事业发展条件下,我们完全应该满怀信心,乘势而上,努力开创我省幼教、特教、扫盲工作的新局面。

三、“十五”期间我省幼教、特教、扫盲教育的目标与重点工作

根据国家《关于“十五”期间进一步推进特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关于“十五”期间扫除文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教育厅已印发了《江苏省特殊教育“十五”发展意见》、《江苏省“十五”期间扫盲工作意见》,并即将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根据建设高水平、高质量基础教育的要求,结合“九五”期间的成就,到“十五”期末,全省幼教、特教、扫盲工作要达到如下总体目标:

幼儿教育: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达到90%,办好一批0—6岁示范性托幼中心,初步建成具有江苏特色的0—6岁学前教育体系;大面积提高0—6岁儿童家长及看护人员的科学育儿能力,进一步推进幼儿教育现代化工程,实现幼儿教育的信息化和优质化,全省幼儿教育的数量和质量基本满足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特殊教育: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到2005年,“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要达到与当地普通儿童少年同等教育水平,入学率达到95%以上,其中城区和经济发达地区达到98%以上,农村达到92%以上;大力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城区学前一年入园率达80%以上,农村达50%以上,积极支持幼教、特教机构以及家庭、社区开展3岁以下的残疾儿童早期康复活动;积极发展残疾人高级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扫盲工作:全省扫除45万现有文盲。重点扫除青壮年(15—50周岁)文盲;全面扫除有学习能力的青年(15—24岁)文盲;鼓励50周岁以上的文盲接受扫盲教育;以乡(镇)为单位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并巩固在95%以上;坚决杜绝新文盲产生。

上面的这些总体目标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任务非常艰巨。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全省各地必须理清工作思路,完善工作计划,突出工作重点,狠抓落实,注重实效。下面我分三块谈一谈工作思路和工作任务。

(一)幼儿教育方面

1、坚持“分区规划,分类指导”

我省幼儿教育的南北之间、城乡之间差异很大。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在工作中,要坚定不移地从全省统一的发展目标出发,根据本地实际,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

各市城区和县以上城镇以及经济条件较好的乡镇,学前三年受教育率达到95%,积极发展0—6岁儿童的教育,至少办好一所0—6岁学前示范性托幼中心,0—6岁儿童家长及看护人员普遍受到科学育儿指导;经济发展中等程度的农村,学前三年受教育率达到90%,积极开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实验,90%的0—6岁儿童家长及看护人员受到科学育儿指导;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农村,学前三年受教育率达到80%,基本满足家长送子女入园的需要,大多数0—6岁儿童家长及看护人员受到科学育儿指导。

各地要以这些具体目标为标准,规划今后一段时间幼儿教育工作。要强调全省规划的严肃性,完善配套措施,确保计划的实现。

2、继续深化幼儿教育体制改革

从历史上看,我国1956年提出的发展幼儿教育的方针是:在城市中由厂矿、企业、机关、团体、群众举办;在农村提倡农业生产合作社举办;教育行政部门在可能的条件下有计划地办一些幼儿园;卫生、教育部门应该办好几个幼儿园和托儿所,起示范作用。1979年我国提出坚持两条腿走路,国家办园和社会力量办园相结合的发展幼儿教育事业的方针。1988年提出在地方人民政府举办幼儿园的同时,主要依靠各单位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办园。这一系列的方针始终围绕着一个核心问题:研究在政府指导下如何动员社会力量办园,从而扩大我国儿童接受正规早期教育的机会。因此,幼儿园形成了与义务教育不同的“地方负责,分级管理,有关部门分工合作”的管理体制。

今后几年全省继续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有关部门分工合作”的幼教管理体制,继续坚持“以政府办园为骨干、积极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幼儿园”的发展方针。

当前幼儿教育面临的社会情况出现了重大变化,我国处于社会经济运行机制和生产方式的转型期。过去的企业人、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社区人。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建设速度加快,社区建设已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幼儿教育发展的格局将逐步转向以社区为背景,建立科学有效的教育管理机制。我们必须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和各地实际,重新思考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推进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服务于社区,服务于群众。社区是政府组织社会生活的重要手段,是政府对外开放的平台。理想的社区管理,应该是在政府支持下,出现一种非政府、非市场的社会公益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公民的自治管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的幼儿教育要反映社区的民主管理的特点。幼儿教育最终必将纳入满足公民需要的、依托社区资源进行的、促进社区发展的社区教育体系。我们的目标是努力建立以社区为依托,政府领导统筹,教育部门主管,各有关部门协调配合,社区内各类幼儿教育机构和家长共同参与的幼儿教育管理机制。不再把0—3岁儿童和0—6岁儿童的保育教育按部门划分权限,而将整体考虑儿童的教育规划,以儿童的发展为中心,建立新的管理模式。但现在我们的改革还没有到位,理想的社区运行还未成熟。这个时候,政府更应加强统筹:统筹发展规划;统筹收费、分类等政策;协调医、保教等管理部门;统筹公办、民办等各种资源。随着十六大精神的进一步贯彻落实,我们要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推进社区公民参与管理活动。

“九五”期间,各地政府和政府部门举办了一批质量较高的幼儿园。今后,这类幼儿园的数量和规模要继续扩大和发展,示范和导向作用要继续增强。要明确政府办好示范性幼儿园的责任。现在有部分地区在改制思想还没有明确的基础上,就以甩包袱的姿态将幼儿园“处理”掉了,这是不对的。中央最新的方针仍然重申政府有责任办好示范性幼儿园。但是我们有的地方公办园一所都没有了,政府怎么行使职能?示范性幼儿园有两个作用:一个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起模范带头作用;另一个是起管理作用,它是政府管理的依托,形成指导服务网络的基础。在教育部报国务院的文中提到几个问题:县级以上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办好一定数量的示范性幼儿园;农村各乡镇政府必须办好中心幼儿园。关于改制问题,政府举办的公办幼儿园和乡镇中心园不能简单地一卖了之,企事业单位改制可采取国有民办、联办等多种方式进行。公办园转制必须报省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批。转制时要确保当地幼教事业的发展和教师的合法权益。要抱着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妥善处理体制变革的问题。不能因为有了社会力量的参与,政府部门就马上退出。更不能将政府部门举办的幼儿园简单变卖,造成教育资产和优质教育资源的流失。

“十五”期间,入园率的提高对幼儿教育规模发展的要求提高。必须根据现有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办园,坚持“两条腿走路”,形成公办民办共同发展、正规与非正规形式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形式的发展格局。尤其是对新办园,我们应坚持在登记注册、分类定级、教师培训、职称评定等促进幼儿园发展的重要政策方面一视同仁。

要特别重视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十五”期间,应当坚定不移地把发展农村幼儿教育作为工作的重点,把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情况作为考察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业绩的重要方面。为此,一是要抓好中心幼儿园的建设,扩大中心幼儿园的规模,更好地发挥中心园的办园效率和辐射作用;二是要防止和克服只抓学前一年入园率的倾向;三是要充分调动镇村两级办好幼儿园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村民自治委员会的作用,结合布局调整,将空余的教室和其他资源主要用于举办幼儿园(班),切实解决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问题。为农村幼儿能够接受高质量的教育,为农村地区真正全面实现小康竭尽全力。

3、进一步强化对幼儿教育的管理

从“九五”开始,幼儿教育的管理问题变得十分突出。管理工作的强化,不但对保证幼儿教育的质量起着关键作用,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发展导向意义。今后主要从四个方面加强管理

一是加强幼儿教育管理队伍建设。县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安排专人担任的幼儿教育管理干部,教研部门必须配备专职幼教教研员。同时要明确,乡镇以下幼儿园的管理是乡政府的责任。有条件的地方,每个乡镇也要明确指定一个幼儿教育管理干部;没有条件的乡镇,也必须设有幼教辅导员,幼教辅导员可由乡镇中心幼儿园园长担任,也可由乡镇中心小学副校长或文教助理兼任。只有配备了一支强有力的幼教管理队伍,才能保障幼儿教育的各项方针政策得以贯彻落实。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格审查幼儿教育管理干部的资格,提高管理者的专业化水平和科学管理水平,切实解决“谁来管”的问题。

二是幼儿教育管理者要明确自己的职责,不要把幼儿园的所有权和管理权混为一谈。要尽快地进入角色,摸清家底,建立本地幼儿教育发展现状的详细档案,认真做好0—6岁儿童的普查登记工作,建立台帐,建立幼儿园园籍制度,保证幼儿的受教育年限。要提出并实施本地幼儿教育合理的发展规划,以更高的热情促进事业的发展。

三要继续引导民办幼儿园(改制园)的发展。民办园在登记注册、分类定级、教师培训、职称评定、表彰奖励等方面要与公办园享受相同的待遇。要完善对民办幼儿园的监督、检查制度,规范民办园的审批程序,严格按照《社会力量办学条例》的规定办好有关手续。审批民办幼儿园时,要充分考虑布局设置的合理性,定量控制,防止盲目办园,形成恶性竞争。已经举办而没有进行申报登记的民办园必须补办审批手续,领取办园许可证,不符合办园条件的一律要求停办。同时要为民办幼儿园制定相关政策,确定适当的收费标准,使民办幼儿园得到健康发展。要注意在民办幼儿园中扶持一批办园方向端正、管理规范、教育质量较好的幼儿园,发挥它们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四要坚持依法治教。国家颁布的《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及省颁发的《江苏省幼儿教育暂行条例》等法规、文件仍然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实施幼儿教育管理的重要依据,必须认真贯彻落实。要规范幼儿教育的管理行为,针对当前在登记注册、园长和教师资格管理、办园体制改革、收费制度等方面存在的不规范甚至违法行为,严格管理,加强执法监督,促进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

4、认真贯彻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001年7月国家正式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纲要》是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幼儿园工作规程》制订的,是指导幼儿园教育工作的科学纲要,它总结了近年来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经验,立足于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现实,在充分吸纳世界范围内早期教育优秀思想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明了幼儿教育的发展目标,力求体现终身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思想;倡导尊重儿童、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师生共同成长等先进的观念。它的颁布标志着幼儿教育的课程改革已经与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步启动,对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我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统一部署,幼儿教育的课程改革与中小学的课程改革同时展开。从2001年开始,全省已组织多次专门的培训活动,因此,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部门、师资培养培训部门要把幼儿园教育新纲要的执行纳入到统一的计划当中,把它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次,要通过培训的组织,把教师和园长观念的转变作为落实《纲要》精神的核心,坚决反对幼儿园小学化的倾向,确立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教育组织模式,教育部曾经组织各地在幼小衔接问题上作了大量调查研究,结论为到小学后,影响、学生学习的第一位因素不是知识准备情况,而是儿童社会性的成熟程度,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儿童是否处在对学习和探索的积极主动的状态,我们过去过多地强调像成人一样给儿童灌输知识,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要改变这样的教育状况就必须从园长和教师的教育观抓起;第三,要把新的观念与实践结合起来,用实践来体现先进的教育观念,关注儿童在真实教育情境中的实际体验和经历,体现以儿童和儿童的发展为中心的精神;第四,把贯彻《纲要》精神与开展托幼一体化实验结合起来,促进两类教育的有机整合与衔接,构建完整的早期教育体系;第五,要进一步提高幼儿教育社会化的水平。进一步促进幼儿教育科研、资源建设、服务网络的社会化发展。做好家园共育工作,真正把幼儿教育变成全社区所有成员共同关注的事业。

5、增加对幼儿教育的经费投入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政府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政府要继续安排幼儿教育的经费,并保证做到逐年增长。财政经费主要用于教育部门已经举办的幼儿园,保证教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保证对幼儿教师的培训和表彰奖励等。

同时,各地政府要采取多种措施,积极筹措幼儿教育发展资金,并保证专款专用。要更多地关注农村幼儿教育和弱势群体的幼儿教育,调动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的积极性,多方解决乡镇与农村幼儿教育的经费投入问题。要积极鼓励社区、集体和个人的出资办学、捐资助学行为,完善政策与制度,提高经费使用的效益。

幼儿教育属非义务教育阶段,因此,各地要建立切实可行的制度,形成教育成本合理分担的机制。要根据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严格按类别制定幼儿园的收费标准,加强对幼儿教育收费和使用的管理,切实减轻家长负担。

6、加强园长和教师队伍的建设

新形势对我们幼儿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幼儿园园长和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比中小学更加突出,尽管我省幼儿教育的师资水平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整体上与事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各地要加强师德建设,针对幼儿教师在师德修养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按照教师成长的特点和师德教育规律,不断改进师德教育的方式,提升教师的思想境界,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和理想,培养教师对幼儿崇高的情感。

要不断提高幼儿教师的学历水平和专业技能。今后,全省幼儿教师学历层次的提高要通过培养、培训两个渠道进行,争取到“十五”期末,各市城区和县以上城镇以及经济条件较好的乡镇,60%以上幼儿教师达到大专以上学历,园长达到专科以上毕业程度;经济发展中等程度的农村40%教师达到专科以上毕业程度,园长达到专科毕业程度;经济发展较低的农村,90%的教师达到国家规定的合格学历,20%教师达到专科毕业程度,大多数园长达到专科毕业程度。

要严格把好幼儿教师和园长的上岗关,严格执行《教师资格条例》对幼儿园教师资格的各项规定,在全省范围内严格实行园长、教师资格认定制度。不符合任职资格的,一律不允许颁发资格证书。无资格证书的园长和教师要在规定的期限内参加培训和资格考核,考核不合格者予以清退。

同时要保障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特别要对民办或转制幼儿园教师的工资、住房、保险等各类待遇作出具体的规定,使其与公办幼儿园以及中小学保持一致,促进幼儿教师、园长队伍的稳定和发展。

(二)特殊教育方面

1、着力解决特殊教育发展的区域平衡问题

我省的特殊教育工作总体上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存在着比较大的区域差异。特殊教育发展好的地方,不论是入学率、硬件设施还是队伍素质都达到了较高水平,实现“十五”目标困难不大。也有部分地区的情况需要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特殊教育薄弱地区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要不断提高认识,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综合利用当地政府、残联以及各种社会团体、个人的力量,加快特殊教育发展的步伐。全省今后也要对这些地区制定适当的倾斜政策,并加大检查监督的力度,创造条件,促进区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省政府统筹下,苏南五个市和苏北五个市已结成对口支援关系,包括建立在教育方面共同发展的制度。前段时间,教育部转发了苏州地区对口支援陕西榆林地区的经验,我们要本着这样一个好的精神加快苏南苏北的联动,促进共同发展,解决发展均衡的问题。

2、发展特殊教育的内涵,满足发展需求

总体来看,“十五”期间我省特殊教育发展的重点在于质量的提高、内涵的发展。提高质量、发展内涵,首先要关注残疾儿童在入学之后的实际受教育环境。特殊教育学校要不断丰富现代特殊教育的内涵,保证建设和发展的标准不低于普通学校。加大教育教学和课程改革力度,提高特殊教育的社会化、现代化水平。要加大在普通学校设立特殊教育班和开展残疾学生随班就读工作的力度,提高随班就读的教学质量,为残疾儿童提供更加自然、平等地融入社会群体的机会。特殊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师德建设,加强特殊教育科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其次,要提高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的年限和层次。有条件的地方,要在全省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学前三年的早期教育和高级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我们要求全省各市至少设立一所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机构,特殊教育学校必须附设残疾儿童学前班,各市重点发展一所高级中等特殊教育学校。残疾人的高级中等教育主要以职业教育为主。同时我们还要与更多的高校进行联合,举办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普通高校必须招收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入学,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新办面向残疾人的专业,鼓励残疾人通过自学考试和远程教育等方式,接受高等教育。

3、增加经费投入,进一步落实助学政策

各地要采取切实措施,增加特殊教育的经费投入,将残疾儿童少年教育事业费、基建费列入当地财政预算,要保证特殊教育学校公用经费足额按时到位,并按“两个增长”的原则逐年增加,这是残疾儿童少年教育经费来源的主渠道,必须予以保证。各地在实施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危房改造工程、校校通工程等项目时,要向特殊教育学校倾斜。各地要积极扶持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活动,以弥补学校经费不足。

“十五”期间,省继续设立特殊教育专项补助费,并逐步增加,各市也要设立相应的配套经费。同时要联合多方协作,争取民政部门和全社会共同关心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保证残疾儿童不因为教育费用问题失学、辍学。

提高学生助学金标准。从明年开始,省、市、县共同努力,免去残疾儿童的全部杂费、代办费。苏北地区由省里解决,苏中地区由省、市共同解决,苏南地区主要由地方解决。

4、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十五”期间,全省每年由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培养100名特殊教育师资。我们要求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要逐步配备专业课教师、心理康复教师、言语康复教师、医疗康复教师、特教工程技术员等专业技术人员,使特殊教育师资更趋专业化。

要高度重视特殊教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充分利用已有的省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基地,每年举办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培训班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班,定期举办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和评选学科带头人。各市要对普通学校从事随班就读的教师进行系统培训,调配到特殊教育学校工作的普通学校教师及应届普师毕业生,要实行先培训后上岗制度。省教育厅将委托省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中心对全省非特殊教育师范毕业的特教师资进行系统培训,系统学习特殊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促进特殊教育师资整体水平的提高。

各地要保障和提高特殊教育战线教职工的待遇,保证工资和特殊教育津贴足额按时发放,并积极创造条件,提高特殊教育津贴标准。在职称评定、表彰奖励等方面,要对特殊教育教师给予适当的倾斜。对普通学校主要承担残疾儿童少年教育任务的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岗位补助。

(三)扫盲工作方面

“十五”期间开展扫盲工作,要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扫除文盲工作条例》和《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坚持“一堵、二扫、三提高”的方针,坚持分类指导、分区规划的原则,巩固扩大扫盲成果,重点推进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和妇女扫盲工作,努力扫除青壮年文盲。突出效率原则,积极进行扫盲课程和教学改革,初步建立以学习需求为导向、满足文盲基本学习需求的扫盲教育机制,提高扫盲教育的效益和质量。《江苏省“十五”期间扫盲工作意见》下发时,文盲人口最新统计结果还没有出来,因此,现在我们把《意见》中“扫除8万现有文盲”的目标及时调整到45万。

1、健全工作档案,明确工作计划,提高管理水平

各地要针对“九五”期间新增文盲数量巨大这一情况,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资料,以行政村为单位,逐个登记造册,建立文盲档案。要特别关注青壮年文盲人员分散、妇女文盲比例较高的实际,把他们作为扫盲工作的重点对象。近期,各地要以县(市、区)为单位,逐一对所辖乡镇的青壮年文盲档案资料进行检查,一定要做到文盲资料清楚、完备。对复盲、迁移性文盲、婚嫁人口文盲等新增文盲,要随时建档,形成完整的文盲基本情况资料,对文盲进行动态管理。健全对文盲情况档案、规划和计划档案、项目管理档案、扫盲教师及工作情况档案、教学和教研资料档案、评估考核档案等各类档案的管理制度,大力推进扫盲教育和管理的网络化,逐步提高扫盲教育的现代化水平。

各市、县(市、区)要根据当地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文盲情况资料,编制“十五”扫盲规划和各年度扫盲工作计划。要以村村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和超过95%、彻底扫除15—24周岁的文盲为目标,来编制规划和计划,要突出以青壮年文盲集中的县(市、区)和乡(镇)为工作重点,明确扫盲的目标、任务、要求、责任等。按照扫盲规划和年度计划设立有关扫盲项目,按项目组织实施。对项目管理,省里将组织市级扫盲管理干部到国家扫盲培训中心进行培训。各市、县(市、区)也要对所辖县(市、区)和乡镇的扫盲人员进行培训。

为更好地保证扫盲工作的开展,各市县要按现有的政策,提供扫盲工作的专项经费,并保证其足额、到位。

2、严格小学入学和学籍管理,降低辍学率,坚决杜绝新文盲产生

全省新文盲不断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每年全省小学一年级适龄儿童没有入学的就有1万名,占1.6%。另外,全省小学巩固率为99.7%,尚未达到100%,以小学在校生600多万总数计算,每年又将有2万多儿童因为辍学成为新文盲。“两基”的巩固问题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小学入学年龄全省统一为六周岁,要杜绝提前或推迟入学。要特别关注和解决女童、残疾儿童入学问题。要充分运用法律、行政、舆论和教育手段,确保每一个适龄儿童能够接受义务教育,坚决杜绝新文盲的产生。各地特别要防止小学生因学校布局调整、收费、考试成绩不好受到歧视等原因造成流失,成为新的文盲。

3、改革扫盲管理方式,实行项目管理制

规划年度扫盲计划,以文盲突出的县、乡为重点。设立青少年、少数民族、妇女等扫盲的专门项目,集中力量扫除数量集中的同类项目;按项目的组织实施,明确领导责任,做到经费专用、工作到位。

4、积极进行扫盲教学和评估改革

要转变扫盲教育观念,积极探索识字与学习科学基础知识、生产劳动技术相结合的扫盲教学方式;逐步建立以学习者学习需求为导向、满足文盲学习要求的扫盲机制,提高扫盲的质量和效益。探索多种形式的功能性扫盲途径和方法,不断适应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群众生活的需要。改革扫盲的评估方法,重视扫盲教育的过程评估,改变主要以识字为主的评估方法,向考核学员实际文化能力和应用性技能水平的评估转变。

5、进一步完善扫盲教育实施网络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明确扫盲工作的负责部门和人员,负责扫盲的日常工作。农村扫盲工作由乡(镇)政府负责,要组成行政领导牵头,教育助理和中心小学、成教中心负责人参加的扫盲工作班子,具体负责扫盲的组织实施工作。城乡用工单位(包括私营),法人代表是扫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按照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扫盲规划和要求,负责扫除本单位现有职工中的青壮年文盲。

有扫盲任务的地方,农村中小学和乡(镇)、村成人学校要把设置扫盲课程和承担扫盲教学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和职责,负责本施教区内的具体扫盲教学。教师参加扫盲工作要计入工作量,对超工作量的给予课时补贴。教师参加扫盲工作的成绩作为职称评定、考核晋级、评选先进的依据。文盲较多地区,可以组织中小学生参加扫盲活动,把参加扫盲活动列为学生社会实践、综合实践和假期活动的内容。居住分散和零星的文盲,难以组成扫盲班的,可以采取“包教包学”的方式扫盲。各地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为农村中小学、成人学校承担扫盲教学工作提供政策支持。

农村成人学校要按照省定编制配备教师,人口为5万及以上的乡镇为3人,其他乡镇是2人,明确扫盲工作及管理责任。扫盲任务较重地区,要有专人全职从事扫盲教育工作。

要落实扫盲经费,今年在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中,对农村成人教育经费作了明确规定:由县财政拨款的成人教育经费由每人0.2元提升到0.5元。可以运用于扫盲、职业培训、劳动转移的技术培训等,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注意运用这个政策。

四、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促进幼教、特教、扫盲工作的新发展

幼教、特教、扫盲工作与普通的中小学教育相比,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在幼教、特教、扫盲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中,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领导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各地的经验和实践反复证明了这一点。

加强领导首先要解决领导者自身的观念和认识问题。当前阶段,我们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就是要求领导者牢固地树立“执法为民”的思想,努力实践“三个代表”,把自身的工作、把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幼教、特教、扫盲工作关系着全省人民群众的生活,关系着弱势群体的利益能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关系着我省基础教育高水平、高质量的发展目标能不能顺利实现。各级领导干部应当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对幼教、特教、扫盲工作的领导责任。在思想上,幼教、特教、扫盲工作要有位置,位置问题不解决,工作就无法得到应有的落实。

其次,各地要集中力量,创造条件,解决组织健全和人员配备方面的问题。“十五”期间,幼教、特教、扫盲工作事业发展的任务在加重,但少数地区的管理力量反而在削弱,原有的一些职能机构被取消,人员被安排从事其他工作。这种现象要坚决防止。

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前一段时间各地幼教、特教、扫盲工作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管理上的复杂性有所增加。在这种情况下,要加强对幼教、特教、扫盲工作的领导,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变得越来越重要。领导部门之间不能很好地协调,实际工作中就会出现相互扯皮的现象,甚至会出现管理上的真空。

要加强领导责任的落实,要从对幼教、特教、扫盲工作的规划抓起。各市县要把幼教、特教、扫盲工作严格列入本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整体规划。为此,各市县区领导要加强对幼教、特教、扫盲工作的调查研究,对照发展目标,对存在问题和本地区的薄弱环节进行归总梳理,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分工实施。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对幼教、特教、扫盲工作的领导制度,要定期召开专门的工作会议,研究解决本地区幼教、特教、扫盲工作的突出问题。加强幼教、特教、扫盲工作的经验交流,树立典型,表彰先进,促进事业发展。

特殊幼儿的教育计划篇3

关键词:幼儿园自闭症幼儿教育

幼儿园与家庭配合一致实行家园同步教育已成为幼儿教育界的共识,对于幼儿园来讲在一群发展正常的小朋友中出现一名患有自闭症的小朋友,需要家长逐步认同与接受,因此学前教育实施零距离教育,吸纳各种幼儿接受学前教育,但对于随班就读的自闭症幼儿来说,他的康复训练更需要家庭配合。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应主动与幼儿家庭配合,协同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一起担负起教育幼儿的任务。”因此幼儿园运用多种途径,对家长实行不同培训指导,运用个别指导形式,指导家长配合训练,从而达到康复训练效果。

一、明确幼儿园指导幼儿家长的重要性

小朋友是家庭的天使,是幸福家庭的必要成员,通常一个小生命来到一个家庭,就会给这个家庭带来生机,然而自闭症“伟伟”小朋友的家庭却笼罩着一层阴影,家长从无助、怨恨、失望、负疚的心情逐渐趋于平静,由于家长的要求,幼儿园决定安排小朋友“随班就读”,这样可以让小朋友最大限度地与常态儿童在一起,有利于他回归主流社会,是一种具有特色的教育形式。

我们与伟伟的家长一起商讨各项教育对策和训练措施,发挥各自教育优势和特点,在实施教育训练的过程中协调一致、及时交流,发挥互补作用,逐步纠正幼儿的缺陷,促进其早日康复,最终达到回归社会的目的。家长对自己的小朋友最了解,能洞察小朋友心理、生理和情绪的变化,了解小朋友的所缺所长,清楚小朋友的现有水平和发展潜力,因此家长与幼儿园配合一致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半年来幼儿园积极主动地指导家长,家长能主动配合幼儿园,消除家长的思想顾虑,树立家长自信心,增强训练效果。

二、指导家长配合训练的主要形式

1.家长陪同就学,便于了解正常班的生活学习情况。

根据自闭症幼儿不与外界接触、不满足发脾气、喜欢同一格式等特点,为了让他们更好地适应正常班级生活,我们建议由家长(姐姐)陪同就学,一方面可以了解幼儿园学习生活情况,另一方面可以督促带领“伟伟”适应幼儿园生活,同时使家长每天都可以了解到幼儿在园情况,并能配合老师加强训练,逐步适应幼儿园生活。通过半年来的学习,小朋友从吵闹、厌烦到情绪基本稳定,基本适应了幼儿园正常生活。

2.教师上门家访或电话联系、家长来园观看教师的正常教学活动、指导家长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

根据伟伟小朋友不主动讲话、注意力易分散等特点对其进行语言方面训练,从简单的发音开始锲而不舍,训练量适当,不急于求成,多给小朋友制订胜利计划,有意识地为他寻找对象,采取鼓励表扬的方法,维护其自尊心,鼓励他交朋友,培养其语言交往能力,定期上门家访,并请家长观看幼儿园活动,互相交流情况,发现小朋友的点滴进步与缺点,家园配合,制定出正确的训练方法,由于伟伟没有传送的语言交流,只是不时地自言自语因此我们从动作开始让幼儿感觉到周围有人关注他,慢慢的,伟伟可以在家人的提醒下与老师问好、告别,这些点滴进步对我们来讲都是伟伟的极大胜利。

3.建立家园联系册,定期向家长提供教学计划。

家园联系册每两周一次,随时与家长联系,让家长跟着正常班的活动,家长非常配合将近期训练情况与教师交流,认真依照制订的计划执行,不时吸取教师的科学方法,小朋友进步很快,日常行为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都有所提高。

三、效果

指导家长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运用正确指导形式是很重要的,同步训练是自闭症幼儿康复训练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没有家长的配合、没有家庭的训练,就会事倍功半,因此二者结合方能充分发生功效,才是完整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刘颂,曾凡林.中国的学前特殊教育[J].教师博览,2007(12).

[2]李伟亚.融合教育、多元文化与儿童发展――第27届国际早期教育学会年会综述[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6(11).

特殊幼儿的教育计划篇4

学前教育力争年底前新增4万个幼儿学位“力争年底前新建改扩建幼儿园300所,新增幼儿学位4万个。”李和平说,今年我省将启动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加快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建设。在公益普惠、政府主导的原则指导下,我省将努力增加普惠性资源供给。到2020年,全省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由目前的66.5%提高到80%。今年,我省将贯彻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深入实施《3到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创新队伍建设机制,提升幼教师资水平,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推进幼儿园质量评估体系,加强教研指导,提升科学保教水平。职业教育中职学校试点学分制改革2016年,我省调整撤并中职学校38所,新增专业点361个,停办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专业点56个。李和平说,2017年,我省将继续推进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布局调整,到2020年将全省中职学校整合到275所左右,每个县(市、区)在县城集中力量办好一所上规模、综合性、多功能的新型中等职业学校。“把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点。”李和平说,我省将进一步扩大中职对口升入高职和应用型本科的办学规模,构建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系统培养体系。从2017年秋季学期起,省级以上示范特色中等职业学校应在一年级选择部分专业持续开展试点工作,其他中等职业学校最迟应在2020年启动学分制改革。特殊教育鼓励和支持普通幼儿园接收残疾儿童今年,我省将实施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进一步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扩大随班就读规模,按照“一人一案”、精准施策要求,解决实名登记未入学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问题。要加快发展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鼓励和支持普通幼儿园接收残疾儿童,积极创造条件在特殊教育学校开办学前部,支持社会力量举办残疾儿童学前三年教育。大力推动市级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建设。落实盲、聋、培智三类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从秋季学期开始,在这三类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起始年级使用国家审定的教材。乡村教师加大职称评聘倾斜力度继续落实好“特岗计划”、津补贴、周转房建设和乡村教师荣誉制度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职称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力度,全面推进县域内教师校长的交流。提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能力,加快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谈公平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输在起跑线上“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让每个贫困家庭孩子都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命运,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输在起跑线上。”李和平说,2017年,我省将力争实现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全覆盖,对105个县(市、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实行动态监测,对出现超标的县(市、区)进行约谈,限期整改。在保障特殊群体受教育权益上,我省将健全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免除普通高中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杂费,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费,实现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国家试点,启动地方试点,实现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覆盖。说育人中华经典植入青少年文化基因“要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李和平说,今年,我省将助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让中华经典植入青少年学生的文化基因,激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精神动力。努力保证每天1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我们要努力保证中小学生每天1小时的校园体育活动。”李和平说,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掌握一两项终身受益的技能。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推动校园足球蓬勃发展。以开齐开足美育课程为重点,整合资源充实教育力量,改善美育设施,继续抓好艺术展演、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特殊幼儿的教育计划篇5

【关键词】新西兰;学前教育;普及;入学率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14)04-0044-03

提高学前教育入学率,全面普及学前教育,使每一个幼儿都能主动接受教育并且享有受教育的机会,能显著增加幼儿在未来取得学业成功的可能性,对幼儿的一生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新西兰2000至2013年学前教育入学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并且不断增加,截止到2013年6月,幼儿教育入学率达到95.7%,毛利幼儿和太平洋岛屿族裔幼儿参与幼儿教育的数量也超越以前,给我国学前教育树立了良好的典范。

据2012年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公布的世界幼儿教育排名,新西兰综合排名全球第九位,入学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新西兰的学前教育能取得显著成果,是与政府在学前教育的主导作用密切相关。为了促进教育公平,新西兰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举措,在全面普及学前教育方面有诸多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一、主要举措

新西兰2013年教育部年度报告指出,2012至2013年度政府的主要任务是致力于提高毛利学生、太平洋岛屿族裔学生、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及贫困地区的学生的教育成果,要努力提高幼儿教育的入学率,在2016年学前教育普及率要达到98%。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政府采取了以下举措。

(一)政府积极投入学前教育

新西兰学前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是政府投入,其次是家庭和捐资助学。2002年,新西兰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占GDp比重为0.27%,占教育财政支出的比重为5.3%;到2011年,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占GDp比重为0.67%,占教育财政支出的比重为11.5%;2013至2014年度新西兰政府的幼儿教育总投入达到15亿美元,比2007至2008年度高出74.4%。这些资金保障了新西兰幼儿教育各种项目、计划和政策得以良好地实施,使其幼儿教育持续稳定地良好发展,走在世界的前沿。

基于所有儿童都有权利接受高质量的幼儿教育的理念,新西兰以政府为主导推行了一系列的学前教育的资助计划和项目,使幼儿教育对于每一个幼儿家庭都可承受、不排斥并且文化相通。这些计划包括20小时免费学前教育、幼儿教育补助金、“公平基金”(equityFunding)、“促进幼儿教育参与计划”(thepromotingeCeparticipationproject)、“幼儿教育自由津贴计划”(theeCeDiscretionaryGrantsScheme)、“建设基金”(establishmentFunding)、“家长支持和发展计划”(parentSupportandDevelopmentprojects)等。这些项目和计划要求多部门和社会共同合作,提高幼儿教育的普及率,体现了多元文化和反歧视的教育理念,补充了幼教机构的资源。以“20小时免费学前教育”为例,它主要为是为学前教育机构中3~5岁的儿童提供每天最多6小时,每周20小时的免费教育服务,政府开展的这一计划大大地减轻了家庭负担,提高了学前教育入学率。

(二)重点支持特殊的地区和儿童

虽然新西兰接受幼儿教育的总体入学率较高,但毛利幼儿和太平洋岛屿族裔幼儿的入学率远低于欧裔和亚裔的幼儿。直到最近几年情况才有所改观,这主要得益于政府对该地区学前教育的重点扶持。为了在2016年实现学前教育普及率达到98%的目标,政府把工作重点放在了对毛利区、太平洋岛屿族裔幼儿生活的区域,这些地区社会经济不发达,具有自己特殊的文化,幼儿教育资源缺乏,家园关系薄弱,幼儿的文化需求与正式的幼儿机构提供的服务不符,存在诸多困难。社会安全修正案中指出,即使有些家庭接受了幼儿教育补助金,依然存在幼儿入学困难,比如他们会担心不能承受入学后幼儿园的日常活动花费,不能提供合适的衣服,缺乏安全的交通工具接送幼儿等。

针对这种情况,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计划,如“争取成功(2013~2017)”(KaHikitiaacceleratingSuccess2013~2017);此外,还设立了一系列的专项资金。以“公平基金”(equityFunding)为例,它面向注册的社区为基础的公立的幼教机构,经费分为四部分,分别作为社会经济不发达社区儿童扶助金,特殊需要、非英语背景儿童扶助金,非英语类语言文化背景儿童扶助金和偏远地区儿童扶助金。公平基金一部分用于雇佣能熟练使用当地语言和对当地文化有浓厚兴趣的教职员工,使这些教职员工能一直使用当地语言或用双语进行师幼互动,也鼓励跨文化学习和分享。同时,基金也用于创造强烈的家庭和文化认同感,购买和发展学习资源,提供食物和交通,帮助建立良好的家园关系等。2012年新西兰社会福利改革指出要明确父母和社会的责任,确保幼儿能按时接受幼儿教育。这些举措为处境不利儿童、特殊需要儿童和非英语背景儿童提供了均等的受教育机会,有效地减轻了教育不均衡的情况。

(三)促进幼儿教育服务类型多样化,扩大幼儿服务机构数量

据统计,2010年,新西兰有630所幼儿园,需要满足22895名4岁幼儿,14697名3岁幼儿和部分2岁和5岁的幼儿接受教育的需求,幼儿园的资源显然不够。新西兰政府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提高幼儿园数量,创造更多的入园机会;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社区参与项目,缓解入园紧张的局面。截至2013年度,满足新的质量标准的又重新进行注册的幼儿服务机构已经达到2008年框架计划(theearlyChildhoodeducationRegulations2008)的85%,远远超过了本年度50%的目标。新西兰幼儿园作为幼儿教育的主体,拥有30种不同的模式,具有不同的上学和放学时间,也可以混龄教学,因而满足了不同幼儿的需要,为不同的幼儿家庭提供便利,大大增强了幼儿入学的可能性。另外,新西兰的幼儿教育服务机构除了幼儿园以外,还有儿童教育与保育中心(education&Care)、家庭日托中心(Home-based)、游戏中心(playcentre)、语言所(teKōhangaReo)、函授学校(Correspondenceschool)、医院日托中心(Hospital-based)等多种类型的幼儿服务类型。2012年到2013年,新西兰在社区成立了36个支持性的游戏小组,给694个幼儿提供了服务。家庭日托中心的活动也为1904名幼儿提供了学习支持,在这一组织注册的幼儿中,有884名幼儿后来又继续接受了幼儿教育,386名幼儿成功过渡进入小学,236名幼儿正在为接受幼儿教育做准备。这种社区参与项目既弥补了幼儿园数量不足的情况,也为不愿进入幼儿园学习的幼儿家庭提供了另一种选择,同样能对幼儿学习和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这些举措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2010年到2013年,参加早期教育的新增人数显著增加,分别为639人,1785人,4885人,均超过本年度制定的目标。

(四)加强监管,保证幼儿教育质量

新西兰政府认为,为了提高幼儿入学率而采取强制入学的方式虽然能让大部分幼儿接受幼儿教育,但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并且可能会造成一系列的不良影响。例如,有的家庭会对幼儿服务机构或教师的动机产生怀疑;有的父母基于自身小时候的切身体验,对幼儿园有消极情绪,一旦他们的小孩被强制入学,很可能被激怒;有的父母因为自己的孩子被强制入学的消极体验会对未来的家长投入产生不良影响。基于此,政府主张应履行好监管职能,提供更高质量的幼儿教育,让幼儿家长自主自愿地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教育。

新西兰幼儿教育建立了资格制度、监查制度,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监管体系。学前教育服务机构要取得合法经营的执照,必须通过教育部的检查,符合早期教育服务规定(educationearlyChildhoodServicesRegulations)的要求。目前,这一法规颁布至今已经经过多次的修正,之前注册的学前教育服务机构还需要在法规修正后重新申请注册。新西兰政府还专门设立了教育审查办公室(theeducationReviewoffice),它是一个是独立的政府部门,专门审核学校和幼儿教育服务机构,并公开报告审核结果,可以为幼儿教育机构提供进一步发展的建议,但并不参与任何计划的实施实践。以教育审查办公室对公平基金的监督情况为例,教育审查办公室利用了非正式访谈、观察、记录等方式对服务机构的管理者、教师、幼儿家长、社区进行调查,最后将调查的结果公布在教育部官方网站上,以保证调查结果的公正、公平和公开。

二、启示

《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全面普及学前教育入学率,是我国政府的重要职责和任务,新西兰政府全面普及学前教育的举措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

(一)政府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增加对学前教育的投入

政府作为一种社会公权力的代表,其公共职能就是为社会全体公民提供充足而优质的公共产品,为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公平公正的公共服务。因此,政府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进行宏观调控。首先,政府应增加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占GDp的比重,以充足的经费保障学前教育的持续稳定发展。其次,政府应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开展适合本国实际的项目和计划,促进学前教育向着正确的方向快速发展。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能有效推动学前教育普及,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二)树立多元文化视野,坚持个性指向

目前,我国学前教育资源很不均衡,区域间、城乡间幼儿教育质量差距很大,文化差异也客观存在,我们应坚持不同的文化团体成员都拥有基本权利的信念,尊重不同文化的价值。政府应采取“倾斜性”财政政策,要重点支持西部地区、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等经济条件薄弱地区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给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和不同阶层的儿童提供均等的教育机会,使他们都能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同时,对处境不利儿童给予特别的支持,增加其未来取得学业成功的机会,提高学前教育入学率,避免贫困的代际循环,促进教育公平和正义,推进教育民主。

(三)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来办园,满足不同家庭个性化需求

当前,政府拨付的学前教育经费紧张,除了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外,还应继续积极推进幼儿教育的社会化改革,充分利用幼儿家长、企事业单位、社区以及民间团体与个人等方面的资源,拓宽幼儿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建立以社区为依托的幼儿教育服务网络,倡导社会力量办园,扩大幼教机构的数量。同时,鼓励幼教机构多样化,可在社区开办正规的学前儿童游戏小组等为幼儿入园做准备,也支持开办具有鲜明特色的幼儿园,如蒙台梭利幼儿园、华德福幼儿园等。通过这些举措,给不同家庭更多的选择,来适应不同家庭的个性化需求,促使家长更加主动积极地要求幼儿入学。

(四)整体规划,全方位提高幼儿教育质量

提高学前教育入学率最重要的途径的是提升幼儿教育质量,只有对幼儿教育进行整体规划,全面提高,才能使家园关系形成良性互动,学前教育也才能普及并保持高入学率。新西兰颁布的幼儿教育十年战略计划和后续的文件及法令从管理、经费、师资、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规划与实施,取得了很大成效。我们学前教育改革应该更加注重整体性和连贯性,严格幼儿园准入制度,确保幼儿教育质量。同时,对处境不利儿童或者语言文化背景不同的幼儿特别对待,通过重新开发设计课程,选聘双语或熟悉当地语言的教师教学等措施进行重点扶持,从整体上促进我国学前教育的普及。

参考文献:

[1]newZealandministryofeducation.ministryofeducationannualReport2013[eB/oL].http://minedu.govt.nz/~/media/minedu/Files/theministry/annualReport/2013/

moeannualReport2013Fullweb.pdf.

[2]newZealandministryofeducation.ministryofeducationannualReport2012[eB/oL].http://minedu.govt.nz/~/media/minedu/Files/theministry/annualReport/

2012/moeannualReport2012Fullweb.pdf.

[3]theeducationReviewoffice.UseofequityFunding:inpacificearlyChildhoodServices(october2013)[eB/oL].http://ero.govt.nz/content/download/193726/

3288563/version/7/file/equity+Funding+in+pacific+early+

Childhood+Services.pdf.

[4]theeducationReviewoffice.UseofequityFunding:inearlyChildhoodServices(october2013)[eB/oL].http://ero.govt.nz/content/download/193599/3286531/

version/7/file/equity+Funding+in+early+Childhood+Services.pdf.

[5]officeoftheministerforSocialDevelopment.welfareReformpapere:Socialobligationsforparents[eB/oL].http://msd.govt.nz/documents/about-msd-and-our-

work/newsroom/media-releases/2012/welfare-reform-paper-e-social-obligations.pdf.

[6]newZealandKindergartens.QualityeCe:worththeinvestment[eB/oL].http://.nz/LiteratureRetrieve.aspx?iD=73446.

[7]newZealandKindergartens.Kindergarten:aleaderinearlychildhoodeducation[eB/oL].http://.nz/LiteratureRetrieve.aspx?iD=127877.

[8]蔡迎旗.幼儿教育财政投入与政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9]邬春芹.新西兰幼儿教育改革的新动向及启示[J].教育导刊,2009(7):62-63.

[10]李政云,匡冬平.新西兰“政府主导”学前教育发展的举措及其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13(5):21-27.

[11]邬春芹,周采.对新西兰幼儿教育改革的思考[J].早期教育,2009(7):8-10.

特殊幼儿的教育计划篇6

关键词:家园共育;家长观;结合点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5-0266-03

近日,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家庭工作指导意见》)指导各地积极发挥家庭教育在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升对家庭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提高家庭教育工作的水平,为每一个孩子打造适合其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家庭环境,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融合的现代立体教育体系。然而,幼儿园应该怎样与家庭相互配合?怎样指导家庭教育工作?幼儿园家长工作应该怎样实施才更加有效?这是一个在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上比较薄弱的问题。我们认为目前在家园合作在地位上存在两种极端:绝对权威与盲目迁就,家园合作在方式上缺少计划性、连续性,家园合作在形式上存在着形式单一,程度不深入,家长合作在内容上存在着合二为一、或者配合失度等问题。为了使家长工作更科学、更有效,为了保障幼儿获得健康、良好的发展,我们对家园共育的有效结合点进行了一些思考与实践。

一、影响家园合作共育的因素分析

大多数学者认为家园合作是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有社会因素、幼儿园因素、群体因素及个体因素等,从宏观层面上,政府及其推行的政策是家园合作的重要因素,如给家园合作提供法律支持和制度保障,提供经费等等,鼓励家长参与到教育中来,保证家长有机会、有时间参与到家园合作中来。从微观层面上来说,教师与家长自身的观念、背景因素等等,如学历背景、年龄背景、自身职业特点等等都是影响家长合作的重要因素,具体说来影响家园合作共育主要有如下几个因素:

(一)缺乏法律政策的支持和制度的保障

在发达国家的幼儿教育中,国家非常注重通过法律和政策来保障家长的积极参与。例如:美国20世纪60年代开始实施的“开端计划(HeadStartproject)”强调家长参与幼儿教育的重要意义,要求幼儿园必须积极帮助家长提高对早期教育的认识和掌握基本育儿基本技能,以充分发挥幼儿家长的重大作用。

但是,从我国现有的学前教育法规来看,要求家长参与幼儿教育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都是十分薄弱,只有个别法规提到家园合作的重要性,但是缺少具体的参与内容,家长参与的权利模糊,包括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知情权、选择权、监督权和决策权等缺乏明确化、规范化的细则,从而不能构成良好的政策和法律支持保障系统,也不能让孩子家长真正意识到参与孩子教育的作用和重要性,不能明确参与孩子教育不仅是家长的权利,也是家长们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从而阻碍了家长教育孩子的重要作用和价值,同时影响了家园合作的开展。其次在幼儿园内部管理体制方面也缺乏相应的家园合作的奖励与考评机制,幼儿园对教师与幼儿家长进行有关问题沟通的工作不够重视,许多日常琐事也限制了老师与家长沟通的时间与空间,从而打击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二)缺乏资金的保障

近几年来虽然政府对幼儿教育的投入在逐年的加大,但幼儿园教育经费不足也成为制约幼儿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在幼儿教育领域,民办幼儿园是幼儿园的主力军,他们没有政府的拨款,往往是自负盈亏。许多幼儿园由于考虑到成本问题,连基本的教育教学材料都保证不了,更不用说家园合作的开展,如开展亲子活动、办幼儿园社区网站、建立幼儿成长档案等等很多工作,幼儿园就在能免则免的原则下省略了。更有甚者,许多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降低收费标准,扩大招生规模。可想而知,降低收费标准,幼儿园只有要么降低教师工资水平,要么减少教学材料的投入,同时我们不难想到,这样肯定会影响到教师队伍的稳定,教学质量下降的问题出现,没有一流的幼儿教师,就不会有一流的教育质量,没有较高的教师工资,就不可能留住一流的幼儿教师,所以活动经费有限也是幼儿园开展家园合作影响因素之一。

(三)研究深度不够,知识经验不足

首先是家长工作的研究的深度不够,从幼儿园目前工作重视的现状来看,家长工作远远没有像日常教学活动那样被纳入深入的研究范畴。由于幼儿园在家园合作共育方面缺少系统的思考,包括对家长背景分析,家长育儿观念的分析等,这样缺乏思考,缺乏整体的规划,从而有可能使家长工作陷入误区。

其次教师组织开展家长工作的知识经验不足,如开展家长工作,对老师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除了需要拥有幼教相关专业外,还需要具有其他较为丰富的相关学科知识,如:家庭教育学、家庭管理学、家庭伦理学等等。如今许多幼儿园都是90后的孩子(教师)教育着80后的孩子(家长),那么教师在面对家长时候表现出种种萎缩与不自信是可以理解的。所以我们的年轻教师要不断“修炼内功”,丰富各方面的知识,增强与不同类型家长交往能力和指导能力。

(四)理论指导薄弱

目前,从已有家长工作的研究成果上看,幼儿园向家长讲授的内容多局限于幼儿园已有工作经验,一些涉及家园配合的有关基本问题没有被很好的研究,如如何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问题,家长如何观察孩子在活动中的发展等方面。一些直接用于指导实践的应用性研究和可操作行研究也非常少,缺乏理论指导的实践就容易走向盲目或走入误区。

二、家园共育的有效结合点

随着各国开展家园合作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外或国内学者提供了多种家园合作的模式,如国外学者艾普斯丁(epstein)(1995,1996)从学校为家长提供指导与支持的角度提出了六种类型的学校与家庭、社区合作模式:⑴养育。即学校对家长进行家教指导,帮助家长为儿童获得成功的学校生活条件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⑵交流。即学校和家庭围绕儿童的发展和学校的教学方案进行有效的沟通。⑶志愿者活动。即家长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学校日常事务与教育活动。⑷家庭学习。即指学校为家长提供相关信息和活动建议,以帮助家长指导孩子的家庭学习。⑸决策。指家长参与到学校的决策和管理。⑹与社区合作。指将社区中的资源和服务整合起来,进而促进学校教学和家庭活动的实施以及儿童的学习和发展。笔者结合我园的家长工作实践,提出家园合作应该在以下领域找到结合点,并以此为突破口,提高家园共育的有效性。

(一)家长权利结合点――要放权给家长

我们都知道,很多幼儿园都建立了幼儿园的家长委员会,但家长参与的积极性与有效性如何呢?我们觉得家长委员会首先要保证家长委员会的权利,权利才是发挥家长委员会功能的前提。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家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家委会参与管理和监督幼儿园工作的作用。例如:西方国家一般都会通过颁布一系列的法律政策,从立法角度保护家长参与的权利和义务。

我园的家长委员会机构健全、责任明确,是名副其实的。每学年初,我们都由各班推选家长代表成立幼儿园家委会,并选出家委主任1名,副主任2名。家委主任根据各个家长委员的特长成立若干监察小组,这些监察小组分别是:教学工作小组、保健工作小组、餐饮工作小组、设施安全小组、各种活动小组、生活常规小组等。每学期,我们都召开一至两次家委会议,审议幼儿园工作计划和听取园长工作汇报,协同幼儿园研究解决一些重大问题。幼儿园举行的重大活动都听取家委会的意见。同时,我们又意识到,家委会不应在幼儿园的指挥下被动地进行工作,而应有他们充分发挥作用的自由,让他们有权力、有义务,自觉主动地开展工作。同时家委成员凭借着工作证可以随时进幼儿园检查幼儿园各项工作,而且不用知会园长,园长也禁止门卫打电话通知各相关部门,这一切都是基于我们新时期的家园关系基础上。家委小组每学期会把监察情况写成书面材料反馈给园长,以便园领导及时了解情况,及时作出回应和改进工作。信任,是联系家园共育的纽带,建立的尊重、理解、信任的家园互动环境,幼儿园与家庭要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态度,确立新型的家园关系。只有在信任、理解的基础上他们才会主动参与,而主动参与才是家园共育的关键,进一步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

(二)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结合点――让家长走进课堂

由于家长来自社会各个阶层,从事不同的职业,因而使幼儿园有着更广泛的社会关系。而不同的是家长又具有幼儿园教师不具备的各种职业特点和专业技能,这些都是丰富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资源。如我们请来了当医生的家长给孩子上牙齿保健课,请来了公安部门的家长讲交通规则、防火知识,请家长上英语课,认识汽车,并载着孩子“游车河”。这些生动、浅显的讲解、演示使孩子很快就明白道理。又如,有音乐专长的家长给班级合唱队伴奏,文字、语言能力强的家长为班级节目写报幕词并亲自上台作晚会主持。为幼儿运动会制作班徽、道具、购买服装,为孩子当啦啦队助威。一些家长还为幼儿园的专题活动剪辑音乐、录像、拍照。当律师的家长又为教职工上法律常识课等等。所有这些活动都因为有家长的加盟而更添色彩。

让孩子走进社会,让家长走进课堂,这种做法能够突破幼儿园传统教育的封闭性,大大增强了教育效果。正是由于家长参与了幼儿园教学活动,他们才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每天在幼儿园是怎么样生活学习的、幼儿园教师是如何工作的,他们的工作内容有哪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家长与幼儿教师彼此之间的理解,许多家长走进课堂后才发觉,做好一名幼儿教师是多么的不容易。

(三)家长学校结合点――提高家长教育水平

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目标是“提高家长思想道德、育儿水平;加强法制意识,规范家长自身的教育行为,促进家长和孩子的共同成长;提高家庭教育指导者和管理者的理论水平、服务意识、指导和研究能力,使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水平和家庭教育质量都有新的提高”。因此,我园非常注重家长教育工作,举办家长学校,按计划开展家长教育指导工作。

1.家长学校的组织建设。组织健全、岗位明确、措施落实是办好家长学校的前提。首先幼儿园在每学年开课前,各班教师在挑选家委会的成员时候一定要所挑选,将一些高素质、乐意关心幼儿教育、责任心强,有时间关注幼儿教育的人拉进本园的家委队伍。其次幼儿园要制定系统的家长委员会工作计划,明确各家委会成员的职责,幼儿园可以专门安排一位园长任家校主任,具体负责常务工作,包括学籍册的管理、授课计划的制订、授课内容的提纲草拟、学员的考勤与考核等。最后挑选一批有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同志作为家长学校授课老师,这些成员可以是家委主任、级长、保健医生、优秀教师或者外聘专业教师。

2.授课形式多样化、内容要丰富。幼儿家长学校虽然有现成教材,但我们还是从优质、高效着眼,形式多样,努力把家长学校办得生动活泼,有声有色,更重要的是我们将各项工作都落实到实处。这其中包括常规授课、定期测查、家教交流、亲子活动、定时广播、约谈家长、读书活动、办好《家园通讯》、开辟家长留言版与设立园长、家委主任信箱等。此外为了让家长开阔视野,幼儿园也可以与其他幼儿园结成姐妹园,组织不同幼儿园家委之间的交流,互相促进,在授课形式上可以紧跟时代步伐,开通BBS、微信、网站、QQ群等现代沟通手段进行家园沟通,解决家长下班老师也下班没有时间沟通的难题。

(四)全纳教育结合点――特殊儿童教育服务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了“世界特殊教育大会”,这次大会最终通过了《萨拉曼卡宣言》,并首先提出了“全纳教育”的概念,同时强调了“有特殊教育需要者必须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我园就实施了全纳教育的理念,在幼儿园实际条件范围内接纳部分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入园。因此,我们也会面对一些特殊儿童家长,做好特殊儿童家长工作,也是我们的一项重要工作。

每年新生入园,都碰到一些“问题”幼儿。例如有些很特别的孩子,他们都存在非常相似的问题:孤独、不合群,天天哭闹,死活不愿上幼儿园。对于特殊儿童需要幼儿园与家庭教育一起介入,园长与老师、孩子家长一齐策划,先把孩子的情况摸清楚,如特别表现、起居饮食情况等等。然后与各班主任一齐备课,分别约见祖辈、父辈家长和保姆,齐齐坐下探讨教育方法,体现出幼儿教师自身的专业性,以技术、专业功底服人。也就是说家园共育不仅要关注全体,更要关注特殊需要的个体儿童和家长。为了这些孩子,我们家园携手,与专家并肩,不断研究,知难而进。

(五)社区支持结合点――三位一体的新型教育模式

在家园社区共育结合的实践中,幼儿园与社区之间不再是封闭的形式。我们巧妙地利用社区的条件、环境,为孩子提供便利的学习和活动场所。如:为了充分让孩子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充分参与社会的活动。我们根据活动主题带孩子走出幼儿园,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周边特有的资源,带孩子到附近的社区、公园、医院、商场、邮局、小学等,让孩子在真实自然的环境中学习与体验,开阔视野,激发求知欲,培养幼儿的良好品质和行为。带孩子到敬老院联欢,为老人家表演节目,探访独居老人,邀请全区孤儿和贫困儿童到幼儿园参加“六一”系列活动,从小培养尊老爱幼的中华传统美德;周末开放幼儿园体育场地、舞蹈室和玩学乐园,邀请社区孩子参与活动,把优秀的教育资源辐射到社区;与社区互动开展环保节能、交通安全等主题宣传活动,与社区联谊举办曲艺活动,传播本土文化,联合家长携手建立社区亲子图书馆,营造共育氛围,构建幼儿园、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新型教育模式。

其实幼儿园家园共育的结合点有很多,关键是幼儿园要花心思,更重要的是要用自己真诚务实的态度和工作的实绩感染家长。因为家长参与,家园才能形成合力,这样就一定能促使孩子向着身心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周芳.幼儿园家长工作的误区、成因与出路[J].学前教育研究,2001,(1):48.

[2]郭媛媛.幼儿园家长教育实践研究-以南京市G幼儿园为个案[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3]张韵.幼儿园家园合作现状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特殊幼儿的教育计划篇7

论文摘要:幼儿教师专业化的独特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专业技能,专业技能是幼儿师范院校对学生进行培养训练的一个重要内容。幼儿教师的专业技能概括起来主要有语言、艺术和教学三大类。学生要想习得这三大类技能,学校必须通过课程,日常管理.教育活动等培养对策来实现。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教育事业的日益发展,教师队伍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化已提到议事日程,并有了广泛的研究。我国幼儿教师队伍随着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专业化也在悄然进行中。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幼师生也无一例外地要高质量地习得幼儿教师的专业态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其中,幼儿教师专业技能有其专业特殊性且形成需要长时间的学习、训练,因此,寻找科学、合理的幼儿教师专业技能培养的对策是每位幼儿教师教育工作者重要任务之一,必须加以深入研究。

1 对幼儿教师专业技能的阐释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概括起来不外乎一般能力和专业特殊能力,一般能力包括诸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等。另外,教师还须具备从事专业活动所必须的特殊能力,即了解学生及同学生交往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育科学研究能力。

幼儿教师的专业技能是指幼儿教师在幼儿教育工作中因教育目标、教育对象的年龄特征的特殊性而要求具备的特有的从教能力。这里强调:幼儿教师专业技能与其它教师的专业能力有显著的不同,幼儿教师既要有教师的一股的专业能力,还要具备其它教师无需具备而其必备的特殊技能。例如,儿童化的语言表达技能、儿歌弹唱与鉴赏能力、舞蹈表演与创编能力、等等。

2 幼儿教师专业技能的内容

1996年6月1日原国家教委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对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目标的规定,蕴含着对幼儿教师专业技能的要求。主要从三方面来指出了幼儿教师应具备语言、艺术、幼儿教学等方面的特殊技能。

2.1语言类技能

语言类技能是指幼儿教帅能够规范化、儿童化地运用语言、文字与幼儿进行交流及引导幼儿正确运用语言进行表达、交流的能力。主要包括书写、普通话、讲故事、英语口语等能力。

书写能力是指幼儿教师应该具备诸如工作日记、工作计划、总结、教育研究论文等基本的应用文的写作能力,以及规范地用钢笔和粉笔书写汉字的能力。

普通话水平要达到二级甲等以上的水平。讲故事技能要求幼儿教师能运用儿童化的语言和肢体语言,充分突出故事中不同人物性格特点为幼儿演讲故事的能力。

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是要求幼儿教师具备准确、生动、流利的英语会话与交流能力。这是双语幼儿园中对幼儿教师的基本要求。

2.2艺术类技能

艺术类技能是指幼儿教师具备的艺术表现及审美方面的基本技能。其主要内容有弹唱及儿歌欣赏,舞蹈表演与创编、绘画与美术鉴赏等。

弹唱及儿歌欣赏能力是指幼儿教师借助钢(风)琴,运用声乐技巧自弹自唱儿童歌曲及对儿童歌曲艺术性、思想性的理解能力。

舞蹈表演与创编能力是指幼儿教师要掌握多种形式的民族舞蹈基本表演技巧和根据不同的儿童乐曲编制儿童舞蹈的能力。

绘画与美术鉴赏能力指幼儿教师要掌握基本的绘画手法和儿童美术作品的基本鉴赏能力。

2.3教学类技能

教学类技能指幼儿教师为顺利实现幼儿教育目标所具备的适合幼儿特点的基本的设计、组织、制作、创编等能力。主要包括游戏组织与创编、幼儿活动设计、玩教具制作等技能。

游戏组织与创编能力是幼儿教师根据达成教育目标需要自行编制并组织幼儿进行游戏的能力。幼儿园中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各方而教育目标都要寓教于游戏之中。

幼儿活动设计能力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要求和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教育内容的实际,预先设计教育活动方案的能力。幼儿活动设计是实现幼儿教育目标的前提和基本保证,是幼儿教师最基本的教学技能之一.

玩教具的制作能力是幼儿教师根据活动、游戏的需要自己动手制作玩具和教具的能力。

3 幼师生专业技能职前培养策略

(1)课程策略:幼儿师范院校通过开设必修课、选修课、实践课程、开发校本课程等手段,对幼师生进行专业技能培养与训练。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计划中将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学前儿童游戏、钢琴弹奏、美术与手工等7门课程作为必修课开设,做到有足够的教学和训练课时、有考核、有验收;将写字、普通话等开设为必选课;通过实践课程和校本课程提高技能训练水平,保证对技能训练的指导与拓展。

(2)管理策略: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校通过有效的指导、训练、检查、验收考核等方式对幼师生在校期间的基本技能的训练进行有效管理的策略。制定《幼师生专业技能训练、验收实施方案》,使学生明确技能训练的内容、要求与验收标准,安排不同内容的训练时间、指导教师及督促检查办法,实施分年级考核验收,验收不合格不予毕业。

(3)竞争策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评比、竞赛等活动,激励学生技能训练的积极性、自觉性,并把优者优先推荐就业的机制引入技能培养之中,进而形成竞争机制的培养策略。幼师院校围绕专业技能内容开展诸如讲故事比赛、舞蹈大赛、卡拉oK大奖赛、书画展、摇篮杯幼教技能大赛等形式多样的竞赛评比活动,激发学生技能训练的热情。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上优先推荐技能优胜者就业。

特殊幼儿的教育计划篇8

关键词:学前教育;教学策略;差异性

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很多教师都发现,班级中总有个别幼儿在某方面的发展与其他幼儿存在差异,有特殊教育的需求,这在客观上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差异化教学的方法。差异教学是把学生的差异作为教学的组成因素,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风格等设计不同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促进所有学生的发展。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的教学策略来分析差异化教学的应用。

1.先行策略

指幼儿在参与教学活动前,给予需要特殊教育的幼儿事先的提示或预演,帮助这部分幼儿能够顺利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消除幼儿的顿挫感,提高其自信心。这种策略的优势在于事先的引导,包含预演、提示等。预演是一种有效的差异教学策略,幼儿在参加活动前,要先预测其在活动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例如,组织游戏教学时,对于动手能力差的幼儿,要事先演示游戏所要构建的东西,对幼儿进行指导,然后让其参与活动,这样能力差的幼儿也能够在活动中获得成功,提高了幼儿的成就感。指示则是在教学中,对幼儿在某一指示性问题或活动中的适应能力进行引导。在常规教学中,有需求的幼儿可能对一些指示没有反应,需要适时对其进行提示,以此来提高幼儿的参与水平。这就需要教师对每一个幼儿的兴趣、能力等进行了解。

2.自我管理策略

自我管理策略在差异教学中被认为是提高幼儿独立性的有效策略。该策略的目的是为了教会幼儿对适应与不适应的行为进行区分,随时监督自己的行为,并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价。传统意义上的行为管理是由教师来完成的,而该策略下,将行为管理转移到幼儿身上,教师可以集中精力进行教学。自我管理策略不但能够有效地达成目标行为,而且幼儿在进行自我管理时,能够更好地学会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教师的依赖程度降低。随着幼儿对成人的依赖的减少,其与同伴参与互动的机会也就更多,获得的自信和成功机会也就增多。能够进行自我管理的幼儿,必定会更加积极地参加班级活动,更好地融入到班集体中。对于个别行为问题严重的幼儿,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为其制定有效的自我管理计划,在家长、教师及同学的协助下和班级环境的影响下,使其改变或控制自己的行为,提高其自我管理的能力。

3.同伴中介策略

因为一些幼儿从小性格比较孤僻,社会交往能力相对缺乏,因此实施同伴中介策略是帮助这部分幼儿融入到班集体中最有效的教学策略。通过同伴来帮助这部分幼儿,可以降低幼儿与成人之间一对一的交流障碍,幼儿与同龄人之间的沟通更加的顺畅,其行为方式也会受到同伴的影响。同伴对幼儿进行辅导,可以使两个幼儿一起学习、一起游戏,促进其共同发展。此外,开展全班性的同伴辅导,全班幼儿自主配对,有效地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所有幼儿都能参与到学习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提高了教学的水平。同伴合作学习,提高了幼儿的学业水平和社会交往能力,教师适时对小组活动进行调整,让正常幼儿与特殊幼儿共同参与游戏等活动,促进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发展。

4.幼儿主动活动作为基础的教学策略

该教学策略要求教学活动要以幼儿为主体,在不同的活动中,都要将个别化的目标融入到个体发展中,对先行因素或者预测行为结果进行合理安排,培养幼儿的生成性和功能性技能。在互动教学中,注重幼儿的主动活动,教师也要对周边的资源进行合理的运用,自然环境中发生的各种事件都可以作为教学内容,也就是将幼儿的计划性、常规性以及自我主导型活动作为教学的重点,包括洗漱、游戏、春游、上学放学等事情。例如,如果幼儿自发性地说出一些话,教师要给予积极的回应,并在与其交谈中对其行为进行有意识的引导。

以上几种学前教学策略与传统的教学策略有很大的不同,传统的教学策略以教师为主导,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很大的限制。而差异教学策略是教师将学习的机会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在幼儿的兴趣基础上,给予幼儿适度的帮助和支持。在日常班级管理与课堂活动中实施差异教学策略,节省了教师对特殊幼儿进行单独教育所花费的时间,这些嵌入教学中的教学策略,也使得教学的趣味性得到了提升,充分地尊重了幼儿的兴趣爱好,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梁燕.对于学前语言教学中游戏化教学的探究[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3(3).

[2]徐波.试论教学前反思和教学中反思[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2(11).

特殊幼儿的教育计划篇9

首先,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全面性、启蒙性。

学前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学前儿童全面发展目标的中介。因此,幼儿园课程必须以实现学前儿童在身体、认知、情感、个性、社会性等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与其他年龄段的学习者相比有特殊之处。在学前儿童发展的诸方面中,身体的发展是首要的目标,因此,幼儿园课程应充分遵循学前教育和保育相结合的原则,做到教育目标和保育目标的融合。

学前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人生启蒙的阶段,学前教育的目标应使幼儿在原有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得到初步的身心锻炼和启迪,使幼儿在享有快乐童年的同时,身心得到与其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发展和提高。所以,幼儿园课程的目标应是启蒙性的,不宜追求过高的目标,尤其不应追求过高的认知目标。

其次,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生活性、浅显性。

幼儿园课程是为学前儿童设计和组织实施的,学前儿童处在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他们的思维是感性的直观的。对学前儿童来说,最有效的学习就是他们感兴趣的学习,最有效的学习内容就是他们可以感知的、具体形象的内容。这种学习内容主要源自儿童周围的现实生活。因此,幼儿园课程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越近,越能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的学习也就越有效。当然,现实生活是多层次的,复杂的,生活中有有益的经验,也有无益的或有害的经验。因此,必须对生活进行过滤,才能使之成为课程内容,且这些内容不应是以知识的逻辑组织起来的严格的学科,而应是以生活的逻辑组织起来的多样化的、感性化的、趣味化的活动。幼儿园课程的生活性还意味着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并不是严格的学科知识的再现,课程内容是随着生活情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幼儿的兴趣是确定课程内容的重要依据。

再次,幼儿园课程结构的整体性、综合性。

既然幼儿园课程是以生活的逻辑加以组织的,是以幼儿的兴趣为引导的,那么,幼儿园课程就不应以至少不应只以成人确定的系统的学科加以组织。生活是整体的,不可能只反映人类知识体系中的某一部分。生活中往往蕴藏了多方面的发展机遇和可能。所以,幼儿园课程不应追求将现实生活割裂的或与现实生活不一致的知识系统;从幼儿的方面看,多个发展领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它们构成了一个有机的发展整体,所谓发展领域只是一种人为的划分,在现实的课程实施中,儿童是以“完整人”的形象出现的。因此,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应是综合的,应尽可能使不同的课程内容产生联系,以促进学习迁移。我们主张,让幼儿以完整的人的面貌面对完整的生活、有机的经验,不要把学科、领域这种人类划分知识的方式用以划分幼儿的经验,并以单一的经验作为学前儿童活动的起点。

最后,幼儿园课程实施的活动性、经验性。

幼儿园课程实施的特点是由学前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学习的特点和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特点所决定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尤其是学前儿童学习的特点决定了学前儿童学习的内容应是直观的、形象的,因此,学前儿童的学习一定要借助具体的情境、具体的事物,在参与、探索和交往的过程中学习。教师的语言传递不是学前儿童学习的主要方式,书本化的系统知识也不是学前儿童学习的主要内容,端坐静听是有悖学前儿童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的。因此幼儿园课程的实施,关键在于创设丰富的活动情境,创设有利于幼儿自发主动活动的氛围,为幼儿提供各种互动的机会,为幼儿提供与其发展相应的帮助。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还决定了幼儿园课程的实施经常需要利用游戏的手段,游戏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由于幼儿园课程是与学前儿童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幼儿园课程的实施必然地是情境性的、参与性的,与现实的一日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幼儿在现实情境中,通过操作、探究,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获得知识、体验。教师与幼儿之间的真诚对话、有效沟通是幼儿园课程实施所不可缺少的。

二、幼儿园课程的界定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内容体系,是构成学校教育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学校教育是多层次的,从幼儿园教育、小学教育,一直到中学教育、大学教育,每一阶段的教育都是针对特定年龄的教育对象而实施的,这些教育对象的发展和学习都有相应的特点和规律,面临相应的发展任务,因此,特定教育阶段的教育都有特定的规律和任务,且都有相应的课程,这些课程有共同的方面,也有不同的方面。一般意义上的课程定义及相应的研究能说明各类课程共性的方面,但不能说明相异的方面。因此,课程研究还必须关注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及其特质,关注其设计、实施和评价方面的特定问题。

学前课程是专为学前教育阶段的教育开发和设计的。学前课程的学习者是0~6、7岁的儿童。其中,0岁课程也称胎教课程;由于l~3岁的儿童主要在托儿所生活和学习,与之相应的课程经常被称为托儿所课程或婴儿课程;3~6、7岁的儿童主要在幼儿园中生活,与之相应的课程被称为幼儿园课程。此外,在经济较落后或人口较稀少的地区为学前阶段儿童开设的学前班课程或混合班课程也是学前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园、学前班及混合班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与之相应的课程也是我国学校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与其他教育阶段的课程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与小学教育课程紧密相关。本文主要讨论幼儿园课程。我们认为,幼儿园课程是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出发,有目的地选择、组织和提供的综合性的、有益的经验。这些经验的初始形式可以是主题、单元、学科、领域等,但它们最终都将转化为经验的形式,即以感性的、具体的、活动的形式对幼儿的身心产生作用。

三、幼儿园课程与小学课程的差别

幼儿园作为一个特定的教育机构,学前教育作为一个特定阶段的教育,有它们的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这种特殊性产生于幼儿园、幼儿教育与其他教育机构、其他教育阶段的差异。教育对象的年龄差异及与之对应的身心发展差异是产生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幼儿园是为3~6、7岁幼儿特设的,这些幼儿身体的各器官、各功能系统正在发育和完善过程之中,身体发展是学前儿童发展的首要任务,因此幼儿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体智德美,把体放在首位;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处于感知运动思维和形象思维阶段,尚不能以系统的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首要任务,幼儿主要通过游戏及其他感性的活动使身心得到发展;幼儿园有保育和教育的双重任务,幼儿园既有教育的功能,又有保育的责任,幼儿园工作提倡保教结合。因此,幼儿园不仅不同于其他教育机构,而且是任何其他教育机构都不能替代的。

特殊幼儿的教育计划篇10

关键词:农村地区;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

为了提升农村地区幼儿教师的整体素质以及专业技能,2011年起国家实行“农村地区幼儿教师部级培训计划”。笔者在担当国培计划的生活班主任时,通过与参训学员的交流,了解到在提升农村幼儿教师知识技能以及整体素质的同时,其职业幸福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在与学员的交流中听到幼儿教师谈得最多的是工作中的牢骚和苦衷,很少有人谈到工作中的幸福感。由于农村地区幼儿教师的地域特殊性,她们的职业幸福感也较少受到关注。因此,研究农村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对于提升农村地区幼儿教师职业生活质量,提升农村地区幼儿教育质量等都是大有裨益的。本研究以参加河北省农村地区幼儿园教师部级培训计划的学员为研究对象,发放“幼儿教师幸福感问卷调查”180份,收回136份,其中有效问卷13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73%。从接受问卷调查的学员中随机选择28名学员进行访谈。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总结出河北省农村地区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综述如下: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一)男女比例

受调查的132名幼儿教师中,共130名女教师,2名男教师。

(二)年龄分布

受调查幼儿教师的平均年龄为33岁,年龄最小的为19岁,最大的为50岁,其中年龄在30-40岁的幼儿教师占总调查人数的40.7%。

(三)婚育状况

受调查幼儿教师中未婚的共计22人次,已婚的共计109人次,1人次离婚。有孩子的幼儿教师共计100人次,没有孩子的共计32人次。

(四)学历构成

此次受调查的幼儿教师的第一学历占比例最大是高中(中专),共计85人次;其次为大专,共计39人次次。在第一学历的专业中教育类(包括普师、中师、学前教育等)的共计75人次,其中学前教育的为49人次。

二、调查对象的职业幸福感总体状况

(一)对幼儿的喜爱是农村地区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主要来源

幼儿作为幼儿教师主要的工作对象,是和幼儿教师朝夕相处共同生活学习的对象。作为幼儿教师对孩子的接纳程度也就决定了其在工作中所能体会到的幸福程度。

(二)农村地区幼儿教师对自己的薪资待遇不满意

数据统计结果显示,农村地区幼儿教师从薪资待遇中获得的幸福感是最低的,幼儿教师对自己的工资待遇非常不满意。调查数据显示工资在500元以下的1人,500-1000元的11人,1000-2000元的80人,2000-3000元的33人,3000元以上的7人。结合幼儿教师所在单位的性质以及幼儿教师是否有编制这两项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河北省农村地区国办幼儿园中是有编制的,基本工资范围在1000-2000元之间。

根据赫茨伯格的激励-保健理论,“当保健因素(如管理、环境、工资等)没有得到满足时,则会出现消极的态度,对工作产生不满。”①工资收入也是社会地位的一个反映,低工资使教师对自己的工作评价产生消极体验。在工作中获得的是消极的体验,会给幼儿教师带来倦怠感、挫败感,无法获得职业幸福感。

(三)园所环境状况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感受

农村地区由于经济不发达,相对于城市幼儿园在物质条件方面有待完善。调查了解到大部分的农村幼儿园为了达到园所等级评定(**级示范园等)所要求的物质条件也修盖楼房、购买大型玩具、修建塑胶操场等,而对于农村特有的地域特色资源的利用却很少,更多的是跟随“城市化”的进程,放弃了原本就有的一些硬件资源。

(四)农村地区幼儿教师的工作量大,主要体现在保育活动上

由于地域的特殊性,农村地区幼儿园师幼比严重失调,一名教师平均需要面对30名甚至更多的幼儿。这就使教师的精力更多的放在了保障幼儿的安全等保育活动上。在教育活动中由于人数多也会造成重复耗时的现象。

(五)农村地区幼儿教师在职业发展方面薄弱

农村幼儿教师中有很大一批老师都是转岗到幼教岗位上的,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专业性强的课程(美术、舞蹈等)就很难胜任,对于幼儿的心理发展把握不准确也会对其工作的顺利开展产生一定阻碍。调查中了解到,对农村幼儿教师的职后培训很不到位,次数少、内容范围窄,培训效果甚微。园本培训、自我进修等职后培训方式的开展更是少之又少。幼儿园内能保证正常的教研活动的也是少数。由此可见,农村地区幼儿教师在职业发展方面是相对比较薄弱的。

综上所述,河北省农村地区幼儿教师在特殊的地理和社会环境之中,承担着大量相对较为单一的保育和教育任务;幼儿园的硬件软件条件基本不能满足教师的教学需求,或只能达到最基本、最简单的活动需求;教师获得的薪水报酬很低;在职业发展这一方面也很少有机会进行培训,即使有效果也不太理想。这些是在调查中幼儿教师集中体现出感到幸福感缺失的几个方面。调查发现,幼儿教师获得的职业幸福感主要来自于与幼儿的交往过程中,以及与幼儿家长的互动沟通过程中。

对于处在农村地区的幼儿教师我们更应该注重以下几方面:首先,加强对农村地区幼儿园发展的政策方面和经济方面的倾斜和补助。加大对农村地区幼儿园的经济支持与保障,提升其硬件及软件设施建设,改善其物质环境,为幼儿园的持续发展,幼儿的健康发展,教师的幸福感提升做好基础保障。其次,做好农村幼儿教师的职业培训工作。对职前培训进一步加强,并严把入职关口,确保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对职后培训进一步完善,确保幼儿教师有机会、有时间去参加培训,提升与完善自己,同时做好对自我发展与完善的督促工作,让幼儿教师形成终身学习的学习氛围,能够在学习中体验到职业幸福感。最后,在保障幼儿教师队伍素质的同时,保障幼儿教师拿到合理的薪资待遇。让劳动所获得的的报酬成为吸引适宜人才入职的一大亮点,在提升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同时,也吸引了一大批优秀的适宜人才,从而提升农村地区整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