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计算机网络技术工作总结十篇计算机网络技术工作总结十篇

计算机网络技术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0:58:25

计算机网络技术工作总结篇1

在计算机网络使用的不同层次上,计算机网络系统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也不断被提高重视,如何提高新时期计算机网络信息工程的安全和可靠性问题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计算机网络设计准则的研究和探讨可以进一步为计算机网络设计的可靠性与相关建设问题提供意见,确保总体的计算机网络运行可靠性提高。

1计算机网络概述

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属于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与通信技术结合的产品,通过数据信息系统的合理分布来发挥计算机独立功能的良好展现,通过网络软件的功能性完善来提高数据通信以及数据资源协同管理的水平。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进步历史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末期,当时第一代计算机网络开始面向社会投入使用,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出现了分组交换的网络系统应用技术,也就是传统的计算机网络初期版本。第三代计算机网络产生应用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整体的计算机网络应用开始逐步辉煌发展起来,在新世纪提出应用的综合性数字信息业务已经成为了第四代计算机网络信息应用技术,已经成为了计算机网络、电信服务网络以及广电网三网合一的发展。近几年来,计算机网络正在不断向可靠性较高和综合业务符合类别多元的方向发展。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发展的过程中,计算机局域网络开始成为了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加快发展速度。计算机局域网络发展已经开始发展成为了一个或多个单位的计算机设备、工作站应用、数据信息处理以及语音通信应用发展相结合,同时,融入了控制检测设备以及安全连接设备,实现了计算机互联网的高可靠性和综合性业务发展的进步。在计算机网络进步发展的过程中,计算机网络的资源共享与信息交流速度不断提高。

2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设计准则

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主要是指计算机网络在特定的环境或者外部条件下,限定固定时间来完成固定任务所表现出的具体能力及水平。具体分析可以发现,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主要是通过一定的运行参数来衡量,应该在负载条件一定、操作方式固定、温度和适度都稳定的条件下,限定一定时间,对于计算机网络可以在较长的时间内实现通讯和功能及运行水平进行检测,计算机网络的实际操作和应用可靠性可以直接反映出计算机网络总体结构的支持性能力,统筹概括出计算机网络在计算机设计、计算机网络规划以及计算机运行的重要参数。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受到网络设备的影响,所以,网络设备的实际质量问题与性能问题会直接对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产生影响。计算机网络的实际可靠性是对计算机网络系统可靠性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此外,网络设备的影响需要传输交换设备参与其中,传输交换设备的可靠性是整体计算机网络可靠性保证的重要基础。

3计算机网络工程安全对策

计算机网络属于单位信息计算系统中最为基础和关键的部分,同时也是数据语音信息传递的重要基础性通道,将会影响到用户在现代以及将来的一段时间内,单位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和网络系统应用效果,同时,在设计应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提高整体计算机网系统的可靠性、经济性和合理性。计算机网络如果从系统角度进行划分可以综合划分为计算机硬件系统和计算机软件系统,硬件系统部分属于计算机网络的关键系统部分,综合包含了主机的子系统。网络数据信息的备份系统、接口电路系统以及通信网络系统,主机的子系统属于整体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综合计算和运行核心,同时也是数据储存的应用中心,属于总体网络的可靠性分析中心。计算机网络的软件系统属于网络管理应用的子系统和防火墙子系统。其中,防火墙的子系统已经成为了网络总体系统的重要可靠性保证。

如果采取技术手段来对整体网络工程进行安全防护,第一步需要建立起计算机系统的网络工程安全评价机制,通过系统工具的运用来进行计算机网工程漏洞检测。计算机网络漏洞扫描首先可以实现计算机系统薄弱环节检测。在计算机网络工程定期安全评估的过程中,应该综合考虑好计算网络的系统发展的薄弱环节,定期的安全评估和检测每一阶段的计算机安全状况,对于计算机的总体工程安全维护至关重要。在网络安全控制的过程中,可以综合利用网络入侵检测技术和网络安全扫描技术。通过网络入侵检测技术应用可以有效加大对防火墙技术的补充,从而提升防火墙的防护效果和实际反应能力,从而保证网络内部和网络外部的网络威胁性因素进行有效预知,通过防护措施的实施来实现整体网络技术安全性的有效提高。

4结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了国际公认的主流技术,同时成为了国家现代化建设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在企业信息的发展建设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可靠性已经成为了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的重要要求和基础,通过对工程实践方案分析可以发现总结设计准则,同时可以构建起可靠性较高的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保证网络运行发展不受控制,进一步减少线路网络中断以及其他类别故障原因所导致运行问题,避免计算机网络因为故障影响陷入瘫痪,同时增强计算机网络可靠性发展水平,深入探究整体网络运行方法,促进我国的计算机网络设计水平的进步和提高。

参考文献

[1]蒋伟.计算机网络工程安全问题及其对策[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4,no.16408:159-160.

计算机网络技术工作总结篇2

【关键词】网络通信技术网络安全问题解决措施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系统逐渐完善,实现了计算机之间的资源共享。计算机网络是由多台计算组成,网络通信的可靠性尤为重要,一旦出现网络安全问题,就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目前,网络通信的安全受到了设备、技术、结构等因素的影响,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带来了不便。下面我们首先对影响网络通信可靠性的因素进行分析,然后提出有效的安全措施。

一、影响网络通信可靠性的主要因素

(1)技术因素。大多数计算机网络由不同网络系统组成,具有规模大、结构复杂、综合性强等特点。面对如此强大的网络,我们需要先进的管理技术和高素质的技术人员,能够在网络运行过程中,做好参数信息的采集工作,将网络通信过程中的情况进行记录,及时解决运行过程中的问题。

(2)结构因素。对于不同的计算机网络要配备合理的网络结构,一般来说,网络拓扑结构包括总线型、星型、混合型等。其中总线型的网络结构运用较广泛,在使用总线型结构时,大多数计算机都直接连接到总线结构中,这样会使整体网络简单化,具有很好的经济性。但是,总线型结构的可靠性相对较低,不能够保证网络通信的安全性,由此可见,选择合理的网络结构尤为重要。

(3)设备因素。在连接计算机网络时,使用的是客户终端,它能够影响网络通信的可靠性。在网络通信过程中,保证设备的安全性是网络通信正常进行的前提,换言之,只有保证客户终端的质量,确保网络正常连接,才能提高网络通信的安全。

二、提高网络通信可靠性的措施

(1)提高相关技术水平。要提高网络通信的可靠性,首先要选择科学正确的技术,利用技术支持来保证网络通信的正常运行。一般情况下,首先会采用余度设计、容错技术,就是将整个网络系统中的所有计算机设为彼此的后备机,这样以来,如果其中一台计算机发生故障,那么该台计算机的任务便可以交由后备机,从而减少了网络系统瘫痪的问题,进一步提高了网络通信的可靠性。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加强研究新技术,全面考虑网络技术的发展情况、网络设备的使用等因素,提高网络的适应能力,使其能够在较长的时间段内保持正常运转,从而满足业务需求。

(2)改善网络结构体系。网络结构选择对保证网络通信可靠性来说尤为重要,选择网络多层结构体系不仅能够隔离故障,还能够实现负荷分段并支持一般网路协议。多层结构由接入层、核心层、分布层组成,在网络系统中,运用多层结构能够简化网络运行,提高网络通信的可靠性,下面分别了解一下这三层结构。①接入层。接入层为网络提供了宽带,给用户提供了接入端口,是被允许接入网络系统的起点,它能够对网络流量进行有效控制。在网络系统中,接入层具有成本低、功能强等特点,对实现网络结构的安全性来说尤为重要。②核心层。核心层是网络结构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能够对网络进行划分,使不同的交换区块能够进行连接,还能为交换区块提供数据包,迅速的完成数据交换工作。需要注意的是:在网络应用中,核心层在对网络进行划分时,不能够对列表进行控制,也不能够顾虑数据包。③分布层。在网络中,分布层是用来计算接入层与核心层界点的,它既能划分核心层,也能提供相应的数据处理。在网络系统中,分布层的功能较多,它不仅能够确定网络中心联网,还能够实现工作组接入网络中。

(3)加强设备的可靠性。要提高网络通信的可靠性,一定要保证相关设备的安全性。首先在购买网络设备时,既要确保设备质量能够符合相关要求,又要保证购买的网络设备具有较高的性价比。再就是做好设备的维护工作,在网络系统的运行过程中,要定期对网络设备进行检查或者进行自动检查,以便于提前发现设备故障,并及时给予维修,避免网络系统因设备故障而发生瘫痪现象。

三、结束语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网络通信的安全性越来越备受关注。在目前的网络通信中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它们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困扰。为此,需要我们依据网络可靠性设计原则,不断加强相关技术的研究,保证网络拓扑结构的合理性,做好设备维护工作,进一步提高网络通信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李崇东,李德梅.网络可靠性研究综述[J].科技信息,2009

计算机网络技术工作总结篇3

关键词:计算机 网络

       0引言

       局域网的作用已从最初的主机连接、文件和打印服务,转向围绕着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的大数据流应用、intranet、www浏览、实时音频/视频传送等服务,日益庞大及增长的数据流持续增加了网络负荷。同时,由于基于工作组或部门级的服务器解决方案被企业级服务器所替代,促使数据流向发生了根本变化,网络主干的地位进一步得到提高。这些都促使局域网络技术从网桥技术、主干路由技术向局域网交换技术过渡。交换技术的发展为局域网交换机提供了一个空前的发展机遇,也极大地促进了局域网交换机技术与产品的更新换代。

       1局域网的定义

       从直观来说,网络就是相互连接的独立自主的计算机的集合,计算机通过网线、同轴电缆、光纤或无线的方式连接起来,使资源得以共享,每台计算机是独立自主的,相互之间没有从属关系。

       按地理位置分类,我们将计算机网络分为局域网(Lan)、城域网(man)和广域网(wan)。网络覆盖的地理范围是网络分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度量参数,因为不同规模的网络将采用不同的技术。

       所谓的局域网(Localareanetwork,简称Lan),是指范围在几十米到几千米内办公楼群或校园内的计算机相互连接所构成的计算机网络。一个局域网可以容纳几台至几千台计算机。按局域网现在的特性看,计算机局域网被广泛应用于校园、工厂及企事业单位的个人计算机或工作站的组网方面。

       2局域网的特点

       大家知道,局域网是一个通信网络,它仅提供通信功能。局域网包含了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功能,所以连到局域网的数据通信设备必须加上高层协议和网络软件才能组成计算机网络。

       局域网连接的是数据通信设备,包括pC、工作站、服务器等大、中小型计算机,终端设备和各种计算机设备。

       由于局域网传输距离有限,网络覆盖的范围小,因而具有以下主要特点:局域网覆盖的地理范围计较小;数据传输率高(可到10000mbps);传输延时小;误码率低;价格便宜;一般是某一单位组织所拥有。 

       3按传输介质分类 

       按照网络的传输介质分类,可以将计算机网络分为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两种。某个局域网通常采用单一的传输介质,比如目前较流行双绞线,而城域网和广域网则可以同时采用多种传输介质,如光纤、同轴细缆、双绞线等。

       有线网络

       有线网络指采用同轴电缆、双绞线、光纤等有线介质来连接的计算机网络。采用双绞线联网是目前最常见的联网方式。它价格便宜,安装方便,但易受干扰,传输率较低,传输距离比同轴电缆要短。光纤网采用光导纤维作为传输介质,传输距离长,传输率高,抗干扰性强,现在正在迅速发展。

       无线网络无线网络采用微波、红外线、无线电等电磁波作为传输介质。由于无线网络的联网方式灵活方便,不受地理因素影响,因此是一种很有前途的组网方式。目前,不少大学和公司已经在使用无线网络了。无线网络的发展依赖于无线通信技术的支持。目前无线通信系统主要有:低功率的无绳电话系统、模拟蜂窝系统、数字蜂窝系统、移动卫星系统、无线Lan和无线wan等。

   4按拓扑结构分类

       网络的拓扑结构是指网络中通信线路和站点(计算机或设备)的相互连接的几何形式。按照拓扑结构的不同,常见的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有:总线型拓扑结构、星型拓扑结构、环型拓扑结构等。

       总线型拓扑结构

       总线型结构是指各工作站和服务器均连接在一条总线上,各工作站地位平等,无中心节点控制,公用总线上的信息多以基带形式串行传递,其传递方向总是从发送信息的节点开始向两端扩散,如同广播电台发射的信息一样,因此又称广播式计算机网络。各节点在接收信息时都进行地址检查,看是否与自己的工作站地址相符,相符则接收网上的信息。

       星型拓扑结构

       星型结构是指各工作站以星型方式连接成网。网络有中央节点,其他节点(工作站、服务器)都与中央节点直接相连,这种结构以中央节点为中心,因此又称为集中式网络。

       环型拓扑结构

       环型结构由网络中若干节点通过点到点的链路首尾相连形成一个闭合的环,这种结构使公共传输电缆组成环型连接,数据在环路中沿着一个方向在各个节点间传输,信息从一个节点传到另一个节点。信号通过每台计算机,计算机的作用就像一个中继器,增强该信号,并将该信号发到下一个计算机上。

计算机网络技术工作总结篇4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发展趋势

1引言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兴起与发展给社会生活与生产带来了质的飞越。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十分广阔,其具体应用主要局域网技术、国际互联网技术以及无线网络技术等。

2计算机网络技术

2.1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内涵及优势

作为电子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结合的产物,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够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一般来说,利用光纤、光缆或者双绞线、通信卫星等就可以将分散各处的独立计算机按照网络协议连接组成网络。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它因为结合了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不仅能够以高效、便捷的方式进行运算,还能够实现数据资源的存储、传输与共享。

2.2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分类

根据划分类型的不同,计算机网络可以分为诸多种类。比如以拓扑结构分类的话,可以细分为环形、星形、树形、复合型、总线型等网络结构;按照连接范围又可分为局域网(Lan)、城域网(man)广域网和无线网络(wan)。当然,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迅速,新兴技术还包括搜索引擎、云计算等类型。这些技术特色与优点不同,在各领域有着不同的应用,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与工作,还进一步推动了科技与社会的发展。

2.3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主要功能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主要功能可以具体分为几个方面。第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共享功能,也就是能够实现资源的共享。一些重要的数据、参数等资源,可以被计算机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相互连接,实现数据的复制、传输。第二,计算机网络技术具有协同功能,可以相互协作完成工作。比如网络内部某一台计算机功能受限,无法完成该项工作,就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其分配到其他计算机上,从而保障计算机的工作效率。第三,计算机网络技术具备通信功能,也就是数据通信。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实现人与人、计算机与计算机、人机之间的相互通信。

3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具体应用

3.1局域网(Lan)技术的应用

局域网技术具有其他计算机网络技术所没有的特点,即低成本、高效益,虽然覆盖范围小,但是也因此而更加方便、快捷,其传输速度快,更加安全可靠。局域网技术在的应用主要分为三类产品。第一,城域网(man)。城域网传播速度非常快,目前在城市中的应用多为宽带局域网。因为用户端设备价格低廉,操作简单,因而普及率较高。并且随着城域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其传输速率、质量与安全性得到了有效的保证。城域网涉及的技术包括光纤值接入与多业务传送平台等。第二,以太网(ethernet)。在局域网的发展中,以太网地位尊崇,是发展的主流。以太网主要包括三种结构――10BaSt-t、10BaSe2、10BaSe5。这三种结构各有特点,10BaSt-t在上世纪90年代应用较广。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如今已出现了传输速率高达100mps的以太网组网结构。第三,令牌环网(token-Ring)。该技术有几个优势:优先访问控制权、令牌传输媒体访问以及可以极大的满足用户对网络系统的要求。

3.2大数据及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应用

大数据技术在交通、商业、农业、医疗和科研领域应用较广。而云计算主要依托于internet服务,从而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效率。目前来说该两项技术都得到了较多的关注,尤其是云计算技术的受关注程度更高。一些科研人员甚至将其运用到医疗领域,以便其能为人们提供广泛的医疗信息。在教育领域,云计算为教科研工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电子领域中,云计算提供了高效的运营技术。除此以外,搜索引擎、云技术等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够对有用资源作自动处理,展现了不同技术相互融合所带来的好处。

3.3无线网络技术的应用

无线网络技术受到人们的喜爱,尤其是在个人通信领域、家用无线网络等。无线网络技术细分的话又可分为红外技术与射频无线网络技术。前者抗干扰性强,传输速度快且成本低,但是使用范围较窄,因为它无法穿透过厚的水泥板或者墙壁。

4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4.1ip协议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计算机网络技术需求的激增,ip协议已经不再满足人们的需求。尤其是ipv4的缺陷也暴露出来,其安全性与实时性受到人们的质疑。在这样的背景下ipv6协议产生了。相较于ipv4协议,ipv6有着更加明显的优势,不仅其安全性得到了显著的改善,能够应对ip欺骗、连接截获以及信息报探测等网络攻击行为,还具备一定的自动化特点,可以实现自动配置。将会逐步取代ipv4,成为新一代主流ip协议。

4.2三网合一技术的全面推进

所谓三网合一技术,指的就是计算机网络、电信网以及有线电视网的相互结合。三网合一的优势就是建设成本降低,并且降低了使用的难度,与社会发展节奏更加契合。总的来说,三网合一技术将带动众多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比如远程教育、在线咨询、电子商务以及视频会议等。

5结束语

可以说,现代社会根本离不开计算机网络技术。目前的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主要集中在Lan技术、internet技术以及大数据及云计算技术上。相信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人们对通信技术的进一步探索,未来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得到充足的发展,其前景十分广阔。

参考文献

[1].新时期计算机网络通信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J].中国新通信,2015(03).

[2]岳政燃.浅谈现有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发展[J].电子制作,2015(02).

[3]张冲.浅谈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项目信息管理中的运用与发展[J].电子制作,2015(01).

[4]左明慧.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研究[J].企业导报,2015(11).

[5]刘艳,葛丽萍.浅析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我国邮政企业中的应用与发展[J].信息通信,2015(01).

计算机网络技术工作总结篇5

现如今,相当多的企业在新产品工艺编制、设计开发时均引入数控机床网络系统,从而大大提高了产品的编制质量和效率,并且企业在技术和生产管理过程中已经逐步实现网络化。所以,为了进一步加快工厂产品生产,提高生产设备运作效率,数控机床网络系统的应用势在必行。

1网络数控绪论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当前大多数企业对于新产品的工艺编制、设计开发以及在数控机床编制质量和效率上都有了显著提高,企业的生产与技术管理都逐步迈入网络化和智能化时代。开放的数控机床以及机床联网管理在数控机床中成为最基本的要求,其原因就在于这不但是企业最高效、最合理的制造手段,并且还是提高机床生产效率和机器开动率到的必要方法。所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制造、集成制造、虚拟制造、异行工程、异地诊断等多种技术均快速发展起来,成为新时代产品制造业的发展一大潮流。

2数控技术的发展

2.1国内和国外网络数控技术发展概况

近些年,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高速发展,制造业的传统生产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工业相对较为发达的国家,在生产中投入巨资用于现代化产品制造技术的深入研究和开发过程中,进而产生全新的制造生产模式。在当代制造业中,其关键技术无疑就是数控技术。数控技术集计算机、微电子、自动控制、自动检测、信息处理等于一体,涵盖自动化、高效率与高精度的优势,对于推动制造业智能化、自动化、集成化发展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数控技术已经发生了巨大变革,逐步实现了超小、超薄等外观设计理念;达到了高精、高效、高速的要求;完成了机床联网,实现了网络集中控制,生产群控加工。

2.2数控机床网络技术发展方向

未来几年里,数控机床的网络技术性能将向着高精度、高效率、高速度、柔性化和多轴化方向发展。与此同时,数控机床网络技术的体系结构将向着集成化、模块化、网络化等方向发展,并且还会实现新一代智能化的pCnC生产数控系统。

3相关技术分析

3.1DnC接口

所谓DnC指的是通过计算机来对数控机床进行综合的数字可能控制,其作为DnC集成系统重要组成部分,是把工业网络和数控设备连接在一起的环节,负责它们之间的通信。DnC接口是以性能较高的通用的网路服务器作为其体系结构的重要支撑,其向上和工业网路通过调制解调器相连接,向下和数控机床依靠串口扩展卡相连接,并且通过借助相应的管理与通信软件来完成多串口的通信。通过设立相应的通信协议的数据库,导构相关的通信协议,来完成导构数控系统的重要通信[1]。此外,还可以采用目前已经比较成熟的网路相关技术,使数控机床依靠DnC接口来和工业网进行连接。

3.2两种不同数控机床的DnC结构的分析比较

现阶段,主要有两种结构的网络DnC,即利用一台pC来与一台机床或多台机床相对应,这两种结构各有其优缺点。3.2.1单机对单机一台pC对应一台机床的优点:这种单独控制的方式,不会产生相互之间的干扰,对于系统的稳定比较有利;简单的网络结构,使得系统的维护更加方便;相对简单的系统对于软件的要求就相对简单很多;由于软件费用低,布线简单,大大降低了建设系统的成本。虽然这种结构具有一定的优点,但是其还是存在许多缺点:该结构中计算机的布置相对分散,管理难度较大;若选用普通的计算机,由于工作时间过长,再加上计算机工作环境的复杂性,能够显著降低计算机的使用寿命;若选用工控机虽然可以降低这些影响,但却大大提高了系统的成本;由于受pC机使用寿命等的限制,导致这种系统的升级及维护相对困难很多;由于需要放置过多的计算机,占据车间大量空间,给生产带来不便;由于使用的软件多为单机版,兼容性相对较差,给操作带来各种不便,并且单机版的软件对于系统的扩充也不利;结构的集成性不足,资源的共享性差,导致不必要的资源浪费。3.2.2多机网路多机网络的优点为:此类系统的集成化程度比价高,各种资源的共享性高,利用率高;计算机的运行环境比较好,可以大大延长其使用寿命,提高系统稳定性;使用的软件具有较高的兼容性,更便于操作;选用的网络版的相关软件,具有比较强大的功能,可以很好地实现数据共享等重要性能[2]。即便是它还具有集成度过高以及成本高等缺点,但上述这些优点都是单机对单机系统所不具有的,所以,结合上述综合分析,单对多的模式远远优于单对单模式,也是多数用户的首选。

4数控机床整体联网设计方案

4.1整体联网设计方案介绍根据数控分散传输、统一管理原则,对DnC网络方案设计如下。4.1.1服务器nCBaseServer首先我们需要在总部设立总的nCBase服务器,该服务器主要负责数控程序管理。同时各个分部也要有独立的服务器,管理分部数控程序的正常运行,以便于避免总、分部之间网络故障可能对于分部车间生产的影响。4.1.2节点nCBaseClient在总部编程组以及各个分部的技术组设立数据库节点,工艺处操作人员可以在工艺处的节点上对总部的数据库进行管理,并且预览分部的各种程序和信息。而在分部节点nCBaseClient上,技术人员对各自分部程序进行管理。4.1.3服务器DnC-maxClient传输网络服务器需要设立在各个分部,每个分部必须设立自己的服务器,分部传输服务器主要负责各自程序传输。4.1.4传输终端DnC-maxCllient总部编程组以及各分部技术组要建立客户端DnC-maxCllient。在工艺处客户端,操作人员要监控DnC传输情况,分析分部传输问题,检测通信端口。而分部客户端则各自网络运输状况,管理各自传输终端,并且每个分部只有权限管理自己的服务器。4.1.5数控管理程序工艺处的操作人员编制的程序,经过审批后,操作人员分发至分部数据库。一方面,分部工作人员经过进一步校验,确定确实无误后才会向车间下发,同时校验后的程序也会自动发到总部数据库;另一方面,分部工作人员编制的程序,经过分部审批,然后可直接下发车间,同时自动发至总部数据库。[3]4.1.6设置权限总部数据管理员有所有管理数据库的权限,并且还可以浏览分部程序数据,向分部下发程序。然而分部的操作人员只能对各自分部数据库进行操作。4.1.7备份数据因为总部工艺处可以自动获取分部数控程序,即已经自动进行数据备份。如果有一方程序丢失,另一方可以及时提供,同时特殊情况下还可以对数据库进行双备份,这些均可以通过操作计算机软件实现。

5结语

计算机网络技术工作总结篇6

[关键词]网络;人工智能;计算机;技术;

中图分类号:tp18;tp39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6-0352-01

前言:近年来,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越来越快,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们生活水平不断被提高的同时,人类也对计算机网络技术要求也逐渐增加,这更加促使了计算机网络技术朝着人工智能方向发展。人工质能系统的出现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也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1人工智能的发展

随着很多智能产品进入人们视线之后,迅速被大量应用。它属于一个独立科学,也可以延伸到各个领域之中,从计算机方面来说,通过计算机为载体,让计算机网络技术变得智能化。此项技术的发展起始于1956年,一直发展至今,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在第一阶段中,人类实现了让机器人代替人完成计算工作,运用计算机编程,实现了智能的逻辑问题处理工作。第二阶段是人工智能运用到交流系统中,通过计算机将外界的事物变化以及分析外界不可确定因素,传输到逻辑思维分析系统,从而与外界实现交流。第三阶段就是利用人工智能系统强大的处理能力,在很多复杂项目当中进行应用。人工智能,来源于计算机网络的智能性,能将大量没规律信息进行分析整理,来完成随后一系列工作,因此计算机发展带动了人工智能,而计算机的发展也需要人工智能技术来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需求,导致在未来二者的发展过程中,质能有效结合,不能分割。

2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当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系统的引入,让计算机网络系统变得更加人性化和质能化,通过近几年的发展来看,计算机网络中最需要人工智能的地方就是:计算机人机管理,信息服务,还有智能化系统开发这三个大方面之中。也正是这么多需求,才让人工质能系统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中实现了更多应用。

2.1网络安全管理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高速l展,网络安全故障的出现也越来越频繁,而网络安全问题也已经得到了全人类高度重视。在网络安全管理中运用人工质能技术,能更好保证个人隐私不被泄漏,在这其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中,第一就是避免遭受外来者入侵,第二是自动绝收垃圾邮件,第三是自动建立防火墙。这其中效果做明显的就是防火墙,是计算机网络中的智能系统通过计算,统计,记忆等很多复杂过程对信息和数据进行处理以后,可以向计算机系统反映出网络活动所具有的特征性,一旦出现异常特性,则组织继续访问,这就可以大大降低在工作工程中,计算机的风险程度,将很多无效和风险信息进行拦截。智能防火墙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中,有效的阻止了外来者的攻击和病毒传播,还可以对局域网内部系统实施有效监测,如果智能系统没有运用到防火墙之中,对啊防火墙的控制还要通过人工去进行,因为网络传播特点,人工是无法完成这种大量监测,加大网络风险系数,也不能保证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这么迅速。对于质能防火墙而言,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入侵监测,为防火墙提高了安全防护功能。入侵监测就是通过对所有网络信息进行系统性分析,在这过程中对信息进行分类,同时进行过滤处理,并将结果通过网络传导功能,在显示器中现实出来。因此入侵监测对质能防火墙具有实质性意义,它是智能防火墙保证系统稳定工作的重要前提,对计算机网络发展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2.2系统评价和网络管理

计算机网络系统智能化,主要依靠的是两项技术,一项是电信科技,另一项就是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系统构建知识库过程中,人工智能在网络管理活动中起到非常重要作用。网络最大特点就是的消息具有动态化特点,而且较为鲜明,因此对网络的管理上会很复杂,直到在网络管理中应用人工智能以后,才让网络管理变的很方便,效果也非常好。再说系统评价,在系统评价过程中,在信息采集中一般会采集一些相关领域中专家的知识经验,这也形成了人们常说的专家评价系统,这种智能系统在某一领域或者某一学科之中遇到困难之时,就会及时运行,并保证对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有效管理,也可以在第一时间进行系统评价。

3我国人工智能系统的发展特点

在目前,我国人工智能系统对计算机网络中智能化接口技术的发展较为重视,因为接口技术是实现人工智能最便捷程序之一。智能化接口技术可以将大量模糊信息进行提炼,从而将有效信息筛选出来,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传输,这种技术实现对人类大脑进行模仿,让智能机器人的研发工作迈出新的一步。这是我国未来人工智能发展的一大趋势,通过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共同发展作用,让人工神经网络中的人工智能系统更加完善,进一步提升工业生产的产业链模式,也能让人类生活在提高一个等级,然中国信息发展不步入一个新的发展历史。

总结:人工智能系统迅速发展的原因,与其自身优点和特征是分不开的,随着技术发展日益成熟,人工智能系统已经被运用到很多领域当中,它促进了各大产业的产业生产力,为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当中,伴随着需求量增加的同时,也存在很多不可忽视的问题,就目前发展趋势来看,只有将人工智能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让技术不断向前发展,人类才能更好的迎接下一个新时代。

参考文献:

[1]吴振宇.试析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运用问题[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5,01:70+74.

[2]贾国福,贺树猛.人工智能及其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应用[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5,07:100.

[3]周美玲,郭晓磊.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运用[J].开封大学学报,2015,02:92-93.

[4]马义华.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运用分析――评《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5,20:77.

[5]朱东威,李秀丽.人工智能及其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应用[J].电子世界,2016,11:189+193.

计算机网络技术工作总结篇7

关键词:建筑物自动化总线技术

中国行业标准JGJ/t16-92《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第26章《建筑物自动化系统(BaS)》所规定的模拟和数字混合的集散型系统(tDS),已面临更新为全数字系统的挑战。就像工业自动化一样,建筑物自动化市场在技术接受期曲线上,通常落后于商业领域技术应用会有几年之久,因此,在商业领域已经成功运用多年的个人计算机和以太网通信,现在却成为BaS更新途径的热门话题。pC-BasedControl和以太网技术,已经开始全面进入BaS领域。2000年3月,Honewell公司推出的全数字化闭路电视监视系统DVm,就用pC-BasedVideoServer,类似于商业领域应用的个人计算机式视频服务器,取代了传统的模拟和数字混合的CCtV闭路电视矩阵切换器和磁带录象设备;DVm系统中,经过信号转换接口把所有摄像机的视频信号直接连入以太网通信,每20台摄像机使用1台VideoServer。这种第三代保安监控电视的全数字化CCtV以太网系统,已经在澳大利亚悉尼机场使用。

pC机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使BaS的中央站功能不断增强;pC机的商业软件,如oDBC、api等等,已成为BaS的标准软件;基于pC机技术的分站不断发展。信息领域的以太网技术对工业自动化和建筑物自动化各个层面的影响,从上到下。BaS管理层的以太网正在下植到自动化层和更低的现场层。BaS三层结构将会成为以太网"一网到底"的三层网络。完成这项"通体透明网络"革新的主要技术,就是以太网现场总线。以太网现场总线,也可称为以太网i/o(input/output),是控制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完美结合,性能发挥到极致,它或许能够解决工业自动化长期争论不休的现场总线标准化问题,是商业技术影响工控技术的一个范例。

以总线为脉络,分析计算机总线、测控总线和网络总线在BaS技术发展中分别担纲的角色,可以加深对BaS未来发展的了解。

1、总线BUS

总线一词,源于计算机技术。总线是各种信号线的集合(包括地址、数据、控制、电源等),是各种信息传输的通路,有汇总的涵义。微软百科词典定义总线为:计算机系统中各部件之间用于数据传输的一组硬件连线(导线)。iBm公司将其简称为用于传输信号或功率的一根或多根导体。在建筑物自动化中,BaS总线可解释为用来连接中央站分站、现场设备或者各种系统的那些具有导电性的通路,以完成数据或信号的传输。

以应用范围来分,BaS总线可划分为计算机总线、测控总线和网络总线、。计算机总线用于上位管理计算机和中央站内部部件的连接。测控总线用于中央站与分站的连接,分站与现场设备的连接,现场设备之间的连接。网络总线则是将上位管理计算机和中央站、浏览器等视为节点而共同连接在一起的一条多分支线路,将数据置于网络总线中,数据将会经所有的节点检测后,由其指定地址的节点接收。BaS管理层的以太网就是网络总线。当以太网下植到自动化层和现场层以后,以太网又扮演着测控总线的角色,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借用"网络就是计算机"的概念,不免也可以说"网络就是控制器",因为所有传感器、执行器、分站、中央站已经遍布以太网中,以太网被赋予完成分布式控制兼有普通信息存取的能力,人们可以随心所欲使用以太网,无论是进行实时控制还是传递管理信息。

2、标准化Standardization

作为信息传输通路的总线,追求标准化,是各种总线的共同目标;只有标准总线,才能够支持更多的性能不同的产品的连接,完成更多更好的系统的集成,实现更完善的控制和管理,因此,总经以其有汇集性能的特点,尤其需要标准化。标准总线的形成,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由非商业的或政府组织所产生的标准,目的在于使某一种类型总线开发和使用规范化,例如RS232C;这种正规的合法的技术标准,是在对已有方法、途径及技术开发进行仔细研究的基础上起草,并经正式批准后产生,这种标准通常包括着一些国际标准。另外一种方法,是有某一家公司先行开发出一种总线技术,由于成功,得到其它公司模仿和广泛使用,以至一偏离该总线就会产生不兼容问题,导致产品在市场中受到限制,例如现场总线LontalkBus;这类事实上的总线技术标准,是基于市场需求产生而形成的,无需正式批准,这种标准通常包括大量流行的工业标准。

3、计算机总线ComputerBus

中国行业标准JGJ/t16-92第26章BaS,对中央站硬件、组态、系统软件的规定(26.4.26.5)非常简单,仅是基于采用计算机作为监控中心的一般原则,如应设置CpU、CiU、CRt、打印机等规定,对上位管理计算机则仅限于优化控制与管理某些功能要求。但是,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发展很快,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存储系统、处理器技术、输入输出系统和计算机结构,都是如此,其中,计算机总线技术与工业自动化、建筑物自动化关系密切,计算机总线是计算机系统信息总通道,性能优劣,对BaS上位管理计算机和工作站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因为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总线,可以提高工作站的带宽,改变工作站的兼容性和开放性,并能提高工作站的可靠性,这对控制系统无疑是最重要的性能。例如,使用pCi总线技术的pC机,每年停机时间可以小于315秒中,可靠性高达99.99%,因此,BaS用户已经开始关心工作站的计算机总线,2000年9月山西省太原市某国际贸易中心大厦BaS招标文件中,明确提出中央站应该使用计算机33mHz三总线结构pCi(外部设备互联总线),说明用户不仅关心各种功能模块设置,还要求提供工控级别的总线来保证工作站性能。随着基于pC机控制的技术进展,计算机总线对BaS的影响会更加重要。因为BaS将逐渐最终成为由一台pC机控制几条现场总线的系统。

3.1计算机总线的发展历史

1970年,DeC公司首先推出了称为Unibus的总线,把pDp11小型计算机上所有的部件、设备都连接在一起。它是一种单总线结构。

1981年,iBm公司在第1台个人计算机iBmpC/Xt上推出了Xt总线,也是单总线,1984年,采用16位CpU的iBmpC/at出台,at总线在Xt总线结构上,增加了一组输入/输出总线,形成双总线结构。at总线就是著名的工业标准总线iSa,全称是industrialarchitecture工业标准结构,它是通过将板卡出入iBmpC及其兼容机的标准扩展槽来添加计算机部件的总线设计规范。1989年康柏、惠普等9家公司在iSa基础上,推出eiSa,扩展工业标准结构,这是一种把附加卡(例如视频卡、内置卡moDem卡及支持其它设备的卡)联接到pC机主板的一种总线标准。eiSa总线操作频率比iSa高很多,能提供很多的数据吞吐率。

为了提高pC机性能,使某些扩展板可以直接与微处理器通信,而不必经过通常使用的系统总线,intel公司提供了pCi总线规范。这种局部总线允许在计算机上安装多至10个pCi兼容的扩展卡,pCi局部总线系统需要在某个pCi兼容插槽中安装一块pCi控制卡,每次可以以32位或64位的速度与CpU进行数据交换。pCi规范还考虑了多路复用multiplexing。因此,pCi总线已成为今天计算机事实上的局部总线标准。由于pCi独立于处理器,不仅intel系列可用,DeC的alpha、motorola的powerpC等系列也可以用,它的向前向后兼容性,能使现有的多种计算机都能平滑过度到新标准,所以尤其受工业控制机行业的欢迎,建立了pCi工业计算机协会pCiindustrialComputermanufacturersGroup(pCimG),致力于在工控机行业推广pCi总线。1995年,出版了CompactpCi规范。

pCi总线在计算机中配置了3组总线,时钟33mHz,与CpU时钟频率无关,宽度32位,可扩展至64位,带宽达132mbps至246mbps,可以和iSa、eiSa、VL-BUS等总线兼容,支持5V和3.3V两种电压,可以在芯片、软件和开发工具方面广泛利用pC机丰富资源,它具有良好的网络性能、图形视窗介面和数据存贮性能,是工业自动化和建筑物自动化中央站理想的计算机总线。

3.2标准计算机总线

国际标准

ieee969(S-100)微机通用

ieee488(Hp-iB)测试仪器

ieee1394(Firewire)测试仪器

eiaRS232C设备总线

eiaRS422/423/449/485设备总线

anSiSCSi小型计算机,设备总线

VeSaVL-BUS局部总线

工业标准(流行微机总线)

iSa系统总线

eiSa系统总线

pCi局部总线

3.3新一代计算机总线(正在开发中)

1998.9pCi-XCompaqiBmHp

1998.12nGio(nextGenerationi/o)intelDellSunneC日立neC西门子

1999.2Futuiei/oCompaqiBmHp

转贴于4、网络总线networkBus

中国标准JGJ/t16-92第26章BaS,规定"优先采用共享总线型"局域网结构作为BaS管理层、自动化层、现场层的网络拓扑,即用一条总线,把上位管理计算机、中央站、分站、现场设备各自连接在一起,形成三层局域网。因为所有节点共享一条传输通路,一次只能允许一个节点发送信息,所以需要建立信息发送的控制方式,JGJ/t96-在26.6.6条文说明中,没有明确规定是用ieee802.3以太网的CSma/CD波及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争抢发送,还是用ieee802.4令牌总线排队访问控制,只有指出这两种方法都是"目前流行的",但是"并无一致的看法"。在26.6《信号传输与数据通信》中,则把现场层至自动化层之间的信息传递成为"信号传输",把自动化层和管理层之间的信息传递,称为"数据通信",以示区别,前者为现场设备与计算机通信,包括模拟信号,后者为计算机之间通信,全部为数字信号。

20多年来,发展极为成功的以太网技术,已经得到公认。人类进入英特网时代,以太网也迅速进入工业自动化的各层网络。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基于802.3以太网国际标准,正在积极制定现场与以太网通信的新标准,使以太网能够直接为现场层所使用,可以预见,正象个人计算机pC迅速进入工业自动化领域一样,以太网以及tCp/ip、UDp/ip协议将十分迅速进入工业自动化各个领域,包括BaS。

网络总线是网络通信总线的简称,在BaS中,网络总线是上位管理计算机、中央站、分站、现场设备之间的连接总线,从计算机系统结构的角度上看,它是计算机的外部总线,计算机总线则可视为内部总线。网络总线属于网络技术,计算机总线属于计算机技术,网络是多个计算机的集合系统,数据通信和资源共享是其特点。今天,已经进?quot;网络就是计算机"的时代,通信和计算机技术紧密结合、同步发展,计算机总线和网络总线是计算机一种技术的两个方面。新一代的计算机已经把网络接口集成到计算机母板上,网络功能已经嵌入到操作系统中,使得网络总线可以视为计算机总线的外部延伸,密不可分。不进入网络的工作站,是不完整的工作站。在建筑物领域,BaS是建筑物整体计算机网络的重要子网,形成建筑物管理和建筑物设备控制一体化是从网络开始的。计算机总站维系着BaS的通信子网,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的组合,就是建筑物自动化网络,就是建筑物自动化系统。

4.1以太网的发展历史

1968-1972aloha无线电系统夏威夷大学开创争用型通信

1972-1977首台以太网2.94mmetcalf和Boggs先生建立 Cama/CD

1979-1983粗同轴以太网10mCom(DeC、intel、Xerox)10BaSe5

1980-1982细同轴以太网商品化10m3ComiSa总线与10BaSe2相连

1984-1987双绞线以太网1mUtpHp、at&t1BaSe5

1986-1990综合布线+双线绞线以太网10mSynoptics、Hp10BaSet

1990-1994交换式和全双工以太网10mKalpanaetherSwitch

1992-1995快速以太网100mUtpGrandJunction100BaSet

1996-?千兆位以太网1000mieee802.3z1000BaSeF

4.2以太网与局域网国际标准ieee802.3

以太网是商业市场上发展的,而802.3标准是独立的标准组织《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开发的802.3是基于以太网第1个版本制定,但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设计,1983年公布以后,以太网以此又作了修改,原来互不兼容的局域网,变为互相兼容(但不完全兼容)。二者主要区别是结构不同,例如,最大数据单元,802.3是1460字节,以太网是1500字节。但是,通常可以把802.3视同以太网。

以太网速率有10m和100m两种,最大1518字节,最大段长度500米(粗同轴)、185米(细同轴)、100米(Utp),中断段综合长度2500米(粗同轴)、925米(细同轴)、2500米(Utp)。

在BaS中用以太网作为网络总线时,现在BaS供应商所提供的以太网接口卡niC(安装在中央站中),应该是10m/100m自适应型,以满足用户部署100m快速以太网的要求,例如intel公司的pRo/100+管理适配器,适用于有pCi总线的台式机,能自动监听集线器速度,从而自动选择10m或100m,能支持最新的连接管理规范wfw2.0,支持所有的主要操作系统和网络操作系统,winnt、95、98、2000,nerware、UniX,支持10BaS-tX,5类Utp,RJ-45连接器,数据路径宽度32位,可在0-55℃环境中工作。

4.3以太网介质访问控制(maC)CSma/CD

载波监听多址访问/冲突检测是以太网抢先式信息发送的主要技术,它包括有先听再讲、无声则讲、有空就讲、边讲边听、一人独讲、退避三舍等信息发送规则,保证所有站点都能以公平方式通过竞争来访问大家共享的以太网,虽然难免有"后到先服务"的现象,但是,由于CSma/CD有一套完整的处理冲突的方法,大体上实现了对网络总线的公平访问。它是退避三舍的自调整功能,保证所有信息的发送都是成功的,例如常用的一种冲突退避延迟算法,称为"截断的二进制指数回退(eBe)",它使发送信息的站点,每冲突一次,自动延迟一个以2的幂函数计算的退避时间,用这种不断扩大回退时间来适应网络流量的变化,这是一种很巧妙的方法。它规定了退避也是有限度的,即最大退避时间以210倍为限,忍让次数也是有限的,以216次为限,否则就会丢掉这个屡发屡败以太冈帧,这种情况是绝少发生的,除非以太网已经瘫痪。

以太网每帧发送之间有一个固定的间隙64字节、512位,称为时间片,用来识别由于冲突而失败的发送信息帧碎片(最小帧规定为64字节,包括48字节数据),在512位时间内,网络冈所有站点检测到载波(有信息发送)和合法的冲突、信息帧碎片,从而保证以太网能正常工作,不受非有效帧(碎片)的影响。

一般谈到以太网,主要是指802.3的CSma/CD协议,它是以太网的主经软件(其它还帧结构软件等)此外,以太网还包括以太网接口卡niC、收发器、中继器硬件。总之,以太网是一种局域网,是共享总线型局域网(包括集线器Hub网络),是国际标准局域网之一,应用最广泛。

4.4以太网与tCp/ip

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tCp/ip)是实践中产生的解决网络互连和异构计算机之间提供可行的透明通信服务的一组协议,它是世界上最大网络因特网的基础。以其公用性和有效性,成为公认的开放系统。tCp/ip是网络数据传输事实上的标准,或者简称其为因特网通信协议。

BaS结构图中,标明以太网,是说网络采用共享总线拓扑,标明tCp/ip,是说数据传输采用因特网通信协议。

tCp/ip独立于特定的计算机软硬件、独立于特定的网络系统,即使你不接入internet,用它也是最好的组网方案,所以,我们在本文开始,对JGJ/t16-92BaS的网络结构就标明采用tCp/ip,更何况,BaS进入internet也是势在必行的事情。

tCp/ip协议有三个特点,首先它的开放性,可以把现行的各种局域网互联起来,其次,它统一了地址规则,这种ip地址与域名系统的唯一性,保证了因特网走向全球,最后,高层协议基本标准化,使各种用户可靠而且便利,这一特点,在工业自动化中,有很好的应用,可以把标准化的控制总线协议,包装在高层协议中,使tCp/ip成为工业控制通信协议。

tCp/ip分成4个层次:

应用层--常用的应用程序有Smtp(邮件传送)、nFS(网络文件)、niS(网络信息)、Snmnp(网络管理)、Ftp(文件传输)、DnS(域名系统)等,以及工业自动化通信协议,也可在本层打包,如moddbus、HoneywellC-Bus等。

传输层--提供端到端(即应用程序之间)的通信,主要功能是信息格式化、数据确认和丢失重传等,主要有(tCp传输控制协议)和UDp(用户数据报协议UserDataprogramprotocol,它在工业自动化应用中看好,它把数据先打包,后经ip发送,效率高于tCp)

网络接口层--不同网或同网中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处理数据报和路由,主要是ip(网际互连协议)

网络接口层--提供与物理网络的连接,它包括所有现行的网络访问标准,最重要的是以太网(802.3系列)。

5、测控总线measureandControlBus

BaS现场层和自动层的总线,可视为测控总线。JGJ/t16-92第26章BaS26.6.l节规定"从现场到计算机系统的信号传输,需综合考虑""(1)简化传输控制的硬件结构;(2)减少传输导线的根数;(3)弱化维修的技术难度",还进一步指出了采用的方法"可选用一对一的传输方式、矩阵选码一公用线传输方式或多路复用技术的一路通道多方使用的传输方式(阵列式传输方式)""首先考虑时分制"等等。反映中国行业标准对测控信号传输的重视以及要求采用最新技术的愿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已经把测控总线阐述得淋漓尽致。

自从HGH/ti6颁布近十年来,测控信号传输领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就是现场总线技术所带来的深刻变革,对BaS的影响当然也是非常深远的。只有现场总线技术才能符合JGJ/t1-92第26.6.1节规定的三项要求:最简单的传输控制,最少的导线根数,最方便的维修技术;而且,最重要的是,现场总线带来了工业自动化开放系统的新局面,减少了自控系统寿命周期成本LifeCycleCost。

因此,测控总线的讨论,可以归纳为现场总线的讨论。

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定义现场总线是安装在制造或过程区域的现场装置与控制室内的自动控制装置之间的数字式、串行、多点通信的数据总线。

安装在控制室内的BaS中央站与现场的分站,分站与现场的传感器,它们之间的信号传输均适用现场总线技术。换言之,自动化层和现场层,采用现场总线技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当有人提?quot;现场总线是管理控制一体化方案的催化剂"时(美国Fisher公司martin先生),我们深刻体会这一隽语的丰富内涵。

5.1现场总线发展历史

1983年,Honeywell公司推出的差分信号驱动器,成功地在4-20ma直流信号上叠加了数字信号,随即投入市场的智能化仪表Smart变送器,是现场总线产品的前驱,这些带有微处理器芯片的仪表,除了在原由模拟信号仪表的基础上增加了复杂的计算功能外,还在4-20ma直流信号上迭加了数字信号,使现场与控制室之间的连接,从模拟信号过渡到了数字信号。这种工作机制,成为美国fisher-Rosemount公司著名的现场总线HaRt通信协议的基础。

1984年,美国仪表协会iSa/So50工作组,开始制定现场总线标准。ieC也成立现场总线工作组ieC/tC65/SC65C/wG6,开始研究现场总线标准。

1985年,国际电工委员会决定由prowayworkingGroup负责研究现场总线体系结构和制定标准。

1986年,德国推出profibus过程现场总线标准。

1990年,美国echelon公司推出Lonworks现场总线产品。

1992年,Siemens、Rosemount、Rosemount、aBB、Foxboro、Yokogawa等80家公司联合,成立iSp协会,着手在profibus基础上制定标准。

1993年,Honewell、Bailey等公司成立worldFip协会,有120家公司参加,准备以法国标准Fip(Factorinsrtumentationprotocol)为基础制定标准。

1994年,iSp和worldFip北美部份合并,成立FF现场总线基金会(FieldbusFoundation)。推动现场总线国际标准的开发。

1996年,FF公布了低速总线H1标准。

2000年1月4日,ieC宣布现场总线国际标准以86%赞成、12%反对通过,ieC-61158面世。

5.2现场总线国际标准ieC-61158

8种现有的现场总线纳入国际标准,如果考虑到世界上已有30多种现场总线,这也还是在统一的路程上,前进了一大步。

从上表可以看出,8种现场,有8种通信协议,互不兼容,距离统一标准的现场总线,还有很大距离,虽然这些现场总线在功能上可以互补。

为了解决现场总线统一问题,借鉴it行业的统一网络通信标准,就是第5种类型,即以太网现场总线。1998年,在美国休斯敦召开的iSa展览会期间,成正了工业自动化开放式网络联盟iaona,建议把FF的H2高速现场总线,改成高速以太网HSe,有Honeywell参加的18个公司31位工程师正在Foxboro公司积极进行开发,希望HSe能成为众望所归的现场总线。

HSe的特点是速度高(100mbps),数据通过量大,与计算机联接容易,价格低。有两类用途,一类是完成由于计算量过大而不适合在现场仪表中进行的运算,另一类是作为多条低速H1总线或其他网络的网关设备。

HSe是否适用干BaS,是有待研究的事情。

在ieC61158国际标准中,有欧洲标准建筑物自动化系统mBS-tC247推荐的profibusFmS总线和worldFip总线,但是没有欧洲推荐的Lonworks总线和欧洲设备总线eiB。

5.3现场总线的三层结构

从ieC61158标准中的8类总线,可以看出现场总线并不需要保持与iSo/oS17层结构一致,只需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应用层等三层就可以了。因为面向控制的信息比较简单,但需要快速而可靠地到达目的地,七层模式使数据转换变慢,会滞后实时控制的时间要求,七层有关的网络接口成本也较高,同时,现场设备也不需要oSi地址。

ieC61158还规定,所有2至8类现场总线,均需对类型1的FF总线提供接口,但2至8类总线之间,不要求提供接口。

5.4以太网作为现场总线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由于以太网802.3采用随机式的CSma/CD信息发送方式,对事实控制来说,就带来一?quot;不确定性"问题,不能事先预言测控信息传送的时间,存在着"后到先服务"现象。而令牌式"排队发言"信息传送是可以预言的。要克服这个缺点,就要提高以太网的传输能力。由于10/100BaSe-t全双工交换式以太网技术发展,基本上解决了CSma/CD随即发送带来的"不确定性"问题。1990年,智能交换机的出现,基本上淘汰了信息发送时的冲突,而且,智能交换机的成本不断下降,为工业控制实际应用提供了可能。智能交换机(网络开关etherSwitch),能同时提供多条数据传输途径,功能和电话交换机相似,使整体吞吐量显著提高,同时智能交换机还使用一种名为"切入法"(Cutthrough)的新桥接技术(常规桥接是使用存储转发技术),是延迟时间又降低了一个数量级。1993全双工技术是以太网可以同时发送和接收数据,理论上又可以使传输速度翻上一番,再加上快速以太网的出现,以太网在处理事实控制方面,已经可以做到测控信息的传输不再是"不确定"的,而是有着"良好概率Goodprobability"的表现,能够适应事实控制的需要。

以太网传送测控信息的另一个问题是线路"利用率",线路效率。利用率是指线路用来成功地传输帧的时间部分。每个以太网数据包中那些不代表实际数据部分(同步、地址、字段长度、错误检验)较大,共26个字节,这种"开销"使线路利用率下降。在测控领域,实际数据很短,例如,Di20个字节、Do16个字凇iao200个字节、通信接口500字节、piD运算500字节、计数器4个字节等,这样,当使用以太网信息包包装时,大量信号还需要加上填充符才能满足最小48个字节数据段的长度要求,如Di、Do、计数器,因此,效率较低。

但是,实际上,由于争先式发送,会改变效率,计算指出,如果连续发送两个64字节的以太网信息包,效率可以提高到54%。尽管如此,在工业自动化领域,仍然重视如何减少"开销",提高通信效率,例如,在通信协议中,想已用户数据报协议UDp来取代最常用的传输控制协议tCp,因为UDp信息包的包装比tCp简单,只有4个字节,而tCp,则是26个字节。ieC61158国际标准现场总线HSe高速以太网就考虑采用UDp/ip来代替tCp/ip。

不过,以太网的高速度,已经把这些问题全部覆盖了,就算是以最低速3mbps有效速率运行,一个100个字节的实时控制信息,在以太网的传输时间,只有0.336毫秒([100+26]×8/3m),对BaS,已是很理想的数据了。

5.5tCp/ip作为现场总线的通信协议的讨论

tCp/ip协议是一组协议,采用四层结构,与现场总路线三层结构很相似,因此,适用于现场总线。

采用tCp/ip的以太网现场总线,由于数据链路层的CSma/CD,使得数据传输时间是建立?quot;概率"基础上,但由于以太网线路的改进,情况大为改善。

tCp/ip是非常流行的技术,移植到现场总线是顺理成章的事,问题之一是tCp/ip是为因特网设计的,tCp是要处理面对成千上万的网站,它要处理好这么多路由的连接,只能采取在tCp层,设置发送机和接收机,提供端到端的可靠的进程间的通信,使数据报在传输过程中始终保持连接状态,只有双向通信。tCp才去发送数据报(双向通信不是指两机器独占式通过网络对话,而是说两台机器间有一交互信息流),tCp发出信号后,必须等待对方应答信号,否则会重发,这种定向连接协议,使两个端机经常以适当的速度相互通话,tCp传输控制在两个机器问来回发送状态信息。而UDp用户数据表协议却比tCp简单得多。对于自动控制的应用程序来说,并不需要时时保持个连接,以节约开销和网络通信量,而UDp是一个无连接系统,从tCp到UDp放弃了许多功能,简单了许多,只是作为一个数据报的发端机和收端机操作,而不理会二者之间的连接。帧的结构简化为源端口2字节,目的端口2字节,长度2字节,校验2字节。UDp传递服务不建立通信双方的连接,发完数据就完事大吉,所以,比较灵活,效率高,非常适合测控数据的发送,因为这类数据非常短,还有,在控制网络中,通行的站点比起因特网来,少之又少,非常强调二者之间的连接管理,就显得多余,比起tCp的大文件来,测控程度只是"发出一个请求"或者"等待一个响应",三言两语,传递本身就会很可靠。此外,在实时控制中,有时强调一种完全控制,即使在信号传输过程中发生错误,控制器业能够自行处理作出决策,而不需要让tCp一遍又一遍重复发送数据,因为自控系统控制器的自制能力都极强。

无论tCp还是UDp,应用程序都是驻留在通信协议顶层的应用中,包括控制和人机接口等一系列应用程序以及用于系统集成的opC,都藉信息传输,获取其中的数据。

5.6以太网在工业自动化中的应用

美国Foxboro公司在1995年就推出了采用以太网10BaSe-5粗同轴电缆i/anodeBus用于现场总线控制系统,近年来,新i/a现场总线系统已经改为双绞线BaSe-t,室内及机柜内,都使用RJ-45接插件,对室外及振动严重的场所,则按防护等级ip-67生产了密封式RJ-45的连接器,Hirschman公司也能提供现场总线中作为以太网连接的接插件,抗震密封,适用于工业环境。

1997年,Schneider公司为其著名现场总线modbustCp通信协议产品,它的pLC产品中的i/o模块,momentum系列,均可以设置以太网端口。这些i/o模块通过这些端口直接连入以太网中。Schneider公司把modbus通信协议变址为tCp/ip通信协议,这是世界上较早的以太网i/o产品。tCp/ip和UDp/ip的一个重要的优点是在同一个以太网中,可以运行许多不同的通信协议,它们都变址在tCp/ip或UDp/ip中。

Honeywell公司几年前就已经开始着手把以太网用于建筑物自动化系统自动化层总线通信的应用工作,目前,第一步已经实现,即,把所有测控总线通过tCp/ip接口连入以太网中,通过以太网得数据通信,进行实时控制。以太网成为Ba、Fa、Sa集成的通信平台,进而与管理系统在此平台上完成管理控制一体化集成。

随着以太网应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把以太网芯片内嵌与现场设备的一天,也许会很快来临,意味着因特网内置与现场设备的时代终会来到,其意义在于因特网与控制网融为一体,因特网无处不在,会进一步改变工业自动化和建筑物自动化的面貌。

5.7建筑物自动化的现场总线

现场总线这个技术热点,长期争论不休,虽然出台了ieC61158所推荐的8种国际标准总线,但是仍然没有一种统一的标准现场总线能够满足各种行业有要求。在这纷争的局面中,以太网的确受到了许多厂商的重视,在管理层(工厂级)采用以太网已经成了共识,而在低层次上的应用,还要假以时日,许多厂商正在积极研究和开发。

目前,Lonworks现场总线在BaS行业中的地位,是很重要的,尤其Lonmark产品给用户带来产品互换互操的巨大利益(大幅度下降系统的寿命周期成本),所以受到用户的重视。Honeywell公司在2000年6月推出了全Lonworks现场总线系统,原来的C-BUS已经可以换用Lontalk现场总线,所有其它生产厂商的Lonworks现场总线,可以直接联入Honeywell中央站。

计算机网络技术工作总结篇8

结合医院已有网络应用较少的现状,台州中医院计算机网络工程建设的总目标和规模如下:台州中医院急诊大楼建成网络中心,实现网络运行中心;建立台州中医院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实行有效的配置管理、失效管理、安全管理、性能管理;建立以信息交换、信息查询等应用为主的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环境,提高台州中医院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台州中医院网络系统的需求包括以下几点:

适应桌面计算机处理、i/o能力大幅度提高的现状,发挥桌面机的网络性能,提高桌面机的访问带宽;适应连网规模大、总流量大的情况,合理分布流量,实现流量隔离和控制;

适应部门多、层次复杂的特点,合理进行网络划分,实现有效的安全访问控制和运行管理;

能够向未来的高速网络技术和不断出现的新应用过渡;

保护已有投资,使原有的设备和网络能够平稳升级;

实现网络互联,解决互联网络带来的安全问题和管理问题;

适应数据集中型应用的发展趋势,为客户/服务器的应用环境提供支撑;

增加网络系统的运行可靠性,降低故障隐患,提高系统的可管理性。

网络建设原则

结合医院网络建设的总体规模和目标,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设总原则:为台州中医院的领导决策和行政管理服务;充分重视网络系统和信息的安全,建立先进的网络管理系统和安全管理系统,建立完整的信息控制和授权管理机制;在限定的时间和规模内,努力降低费用支出,提高系统的性能价格比;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计算机网、信息网同步建设;采用成熟的先进技术,兼顾未来的发展趋势,既量力而行,又适当超前,留有发展余地。

并对网络建设采用的技术路线确立了一定的原则:采用成熟/先进的技术;统一技术规范、标准和方案,统一设备选型,统一组织实施:通过高速交换和虚拟网(VLan)网络互联技术组网:运行tCp/ip为主的通信协议:以标准化为基础实现系统的开放性、可扩展性,增强与异种机、异构网互联能力;采用可靠、先进、高效、功能丰富的网络管理设备和完善、合理的规章制度。

总体设计

设计思想:经济、实用、可扩展

台州中医院计算机网络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总体设计的确定,不仅要考虑到近期目标,还要为系统的进一步发展和扩充留有余地。设计中需要考虑各阶段的情况,适应长远发展,进行统一规划和设计。

建立台州中医院计算机网络,尽可能采用成熟先进的技术,使用具有时代先进水平的计算机系统和网络设备,这些设备应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证其先进性。

台州中医院计算机网络应具有良好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靠标准化实现,使得符合这些标准的计算机系统很容易进行网络互联。网络应用和服务在整个网络建设中应置于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只有应用和服务才是有关领导和员工及其他用户可直接受益的部分,网络基础设施是为最终应用服务的。

基于以上需求,台州中医院计算机网络工程的总体设计遵循了开放、实用、可靠、安全、先进、高效、灵活等原则。

设计方案

1、多层网络结构与VLan划分

总体网络方案要点包括:采用统一的通信协议、路由协议;主干网以高速交换链路连接各子网,通过VLan技术形成拥有三个层次的立体网络;各子网内部为交换网络,形成两个层次的平面网络;主干网包括高速交换中心、VLan路由处理;实行统一集中式的网络管理,建立统一的网络管理系统。

根据需求分析,台州中医院计算机网络工程具有以下特点:

台州中医院计算机网络工程超出了传统局域网能覆盖的范围,涉及到局域网互连技术,网络层次较多。

职能不同的部门分布在不同的地理位置上,需要进行子网划分,以便于管理。

台州中医院计算机网络工程是星型分级拓扑结构。核心是多级主干网,向下连接工作组网。

主干网必须有大的带宽和很强的中心交换处理能力;子网相对独立,在主干汇接处形成子网边界。

综上所述,台州中医院计算机网络工程可定义为园区级网络,拓扑结构为分层的集中式结构或称星型分级拓扑。

针对上述结构,我们做出如下设计:主干网汇接各子网,形成中心交换;子网通过高速交换链路连接到主干网;实行全网范围的集中VLan划分与管理;在网络中心进行集中控制和管理;每个子网按部门划分成多个工作组网;桌面机连接到基层网段上,服务器、工作站连接到高层网络。在网络管理上,通过网管系统,完成台州中医院计算机网络的网络管理和安全管理。

2,网络系统总体结构

台州中医院计算机网络工程网络系统的总体结构包括主干网和工作组网。

主干网是数据信息流动的动脉,同时担负着信息流动的总调度任务。主干网从功能上来看包括四个方面:为子网间互联提供高速路由,实现核心高速交换;连接全网共享的高性能服务器;实现全网的系统管理和安全管理。基于此,主干交换核心使用高性能、高可靠性的交换机,方便管理与维护。主干交换机通过高速交换链路连接各交换子网,全网统一进行VLan划分与管理。

工作组网:工作组网可以根据职能部门划分,也可以按地理分布划分,是子网的组成部分,采用交换式以太网作为工作组网的组网方案。

3、VLan

虚拟网络允许网络管理人员使用相应的虚拟网络软件,设计,修改和管理网络而无需改变物理结构。

为提高内部安全性、加强管理和提高网络性能,台州中医院选择了下面的虚拟网设计方案:各个职能部门对应一个虚拟网;共享资源(服务器)属于每一个虚拟网;虚拟网之间通过路由功能来连接。具体介绍如下:采用交换机端口方式划分虚拟网;根据桌面的组织从属关系,直连到交换机端口的工作站按端口划分;主干、工作组交换机采用嵌入式监控;在所有交换设备上设置内置智能;结合网管系统和设备配置实现管理。

具体实施

台州中医院计算机网络工程采用高速交换核心通过高速链路连接各子网的组网方案。交换中心使用一台冗余配置的高性能中心交换机。交换核心需要在千兆以太网、atm交换、快速交换以太网和FDDi交换之间做出选择。atm的速度快,服务质量保证,价格适中,但标准尚不统一,依赖于厂家的解决方案。千兆以太网速度高,服务质量保证,标准统一。千兆以太网的技术十分成熟,加上支持厂家众多,且能提供较高的性能,同时保持低价

格,具有很高的性能价格比,因此建议选择千兆以太网作为中心交换技术。

最后,台州中医院选用路由交换机,即通常所说的第三层交换机作为交换核心。主干网中心交换机采用清华同方tFS9024e,工作组交换机则采用性能价格比良好的清华同方tFS7124eS,用堆叠的方式通过扩展的千兆上联口与主干相连。

工作组网:工作组网的技术方案要点如下:各工作组网采用与主干网一致的通信协议;各工作组网通过网络中心实行统一集中的管理:工作组网上可设置工作组内共享的服务器;工作组网内部全部采用独占100m端口的方式组网。交换式以太网是台州中医院计算机网络工作组解决方案的合适选择。

网络管理:台州中医院计算机网络的网络管理是网络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保证台州中医院计算机网络正常运行的前提。网络管理不但需要先进、实用的技术支持手段,对大型网络而言,更需要合理、有效的组织体系和规章制度。网络管理是网络可用性的关键组成。

台州中医院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的主要管理对象包括:主干网核心交换设备、工作组交换机服务器系统、VLan划分与管理。

节能分析

相对于企业信息化、政府上网工程和金融行业信息化来说,目前我国的医院信息化水平还不高。随着信息资源的广泛应用,信息资源对医院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且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信息化无疑成为医院降低经营成本、提升服务质量的利器。

计算机网络技术工作总结篇9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技术都逐步渗透到了社会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并对人们的工作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首先介绍了电子信息工程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结合当前现代化的先进技术,对电子信息工程中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了分析,希望对相关领域研究提供借鉴经验。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网络通信信息

电子信息工程是时代快速发展的产物,而电子信息工程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为电子信息工程注入了新鲜活力,不仅实现了电子信息工程的全方位提高,同时也促进了现代化的电子技术和通信信息的有效结合,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当前我国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较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一定要重视电子信息工程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结合,推动我国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现代化发展。

1电子信息工程与计算机网络技术

1.1电子信息工程

电子信息工程主要是指凭借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科学技术对电子信息进行有效处理和控制的技术。采集与处理数据信息、建立与应用电子设备信息系统等都属于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设计范畴。现阶段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对人们的日常生活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作用,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捷服务,提高了生活质量。例如生活中的智能手机、移动电视等都与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息息相关。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信息系统工程,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等。

1.2电子工程特点

电子信息工程涵盖广,其主要职能是分析信息,并进行相应处理,同时也涉及到信息系统(及相关电子产品)的开发与应用。电子信息工程未来发展趋势是与现代网络技术相互融合,并结合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电子信息工程能够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凭借其自身强大产业链,不断带动其他产业向前发展,促进国民经济进步。例如,电子信息产业就是其中之一,在网络技术支持下得到了迅速发展,逐渐成为重要的新型经济产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1.3计算机网络技术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有机相结合下的产物。计算机网络是根据网络协议,将地球上独立的、分散的计算机互相连接的集合体,同时也是实现信息传递和资源共享的系统。双绞线、电缆、光纤、微波、载波或者通信卫星等都是网络连接的介质。计算机网络具有强大的共享软件、硬件以及数据信息资源的功能,能够对共享数据资源进行集中处理和管理维护。计算机对图文、数据、影像等信息进行快速的传递,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随着时代的进步,计算机网络以一种不可阻挡的势头闯进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2通信工程中的计算机网络技术

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够实现是多种信息之间的有效传递和资源共享,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计算机技术在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网络计算机技术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传递以及保密阶段直接影响着通信工程的安全性。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安全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威胁,因而对电子通信工程技术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影响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因素很多,有对计算机硬件设备的物理破坏;有对计算机软件或者信息数据的破坏;也有故意破坏和技术性上的操作失误;同时还有内部人员破坏和外部的非法访问;其中黑客对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进行的肆意篡改或者是恶意的破坏等不仅会对本地的计算机网络系统造成损害,严重情况下,还会造成整个计算机网系统的瘫痪。

当计算机网络安全受到威胁时,通信工程系统也会受到严重影响。因此一定要建立起网络安全的防护措施,以此保证通信系统的正常运行。例如建立网络防火墙就是一项保证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的有效措施,防火墙能在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之间以及在专用网络与公共网络之间的界面上构建一个保护屏,使计算机的硬件与软件能够进行结合,能够在内部网与外部网之间建立起一个安全网络关口,从而对计算机网络的安全进行保护。

3电子信息工程中的技术网络技术

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够实现新开发新电子设备和各设备之间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tCp/ip协议对电子设备如何与因特网进行连接,以及数据怎样在彼此之间进行传输的标准进行了规定。网络接口层、应用层、运用层以及网际层等分层体系都是tCp/ip协议的内容,分层体系主要负责对信息进行聚集,实现了传输控制协议的要求,把文件拆成了更小规模的包,并使其能够精确到达指定地点。多数电子设备在信息资源传递过程中都把计算机网络技术作为基础,利用tCp/ip协议完成信息资源的快速传递。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项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来对其进行指导的工程技术,因而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十分广泛,而信息的高效流通也离不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支持。因此,加强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能够有效促进电子信息工程的平稳发展。

4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电子信息工程中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分析,可以知晓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明确了电子信息工程在现代化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总而言之,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发挥着不至关重要作用。信息的传递离不开通信,信息资源的高效处理也离不开计算机的支持,计算机网络也正是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密切结合的产物。计算机网络技术对社会发展影响重大,电子信息的社会化、网络化以及经济全球化等都会受到计算机技术的影响。因而我们一定要对及技术网络技术足够重视,加强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深层次研究,使其更好的应用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中,并发挥出其巨大的优势功能,促进现代化社会的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霄,张海洋,张海霞.关于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的探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1(13).

[2]刘沛佳,杨梅林.浅析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J].中国创新教科导刊,2012(35).

[3]秦嗣文,王美玲.试论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J].科技向导,2013(05).

计算机网络技术工作总结篇10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工程设计;网络运营

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让计算机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并且逐渐深入到工业生产制作领域,有效地提高了我国的工业建设生产率。计算机相关的辅助设计都在设计中发挥了极大的功用。尤其CaD的应用可以说是其辅助软件应用中的重中之重。作为非常典型的工程网络设计,能够让计算机在有效操控技术之下完成相应的绘图、计算、图纸设计等工作,相比较传统的机械、繁琐工作,其能够建立多任务、多窗口的管理系统,能够通过通信信道等方式保证工作高效率的完成。因此,相关人员应当对计算机辅助软件以及网络技术进行深入研究,让其在工程设计中发挥更大的功用。

1计算机辅助软件内容

1.1CaD的具体介绍

CaD是指利用计算机及其图形设备帮助设计人员进行的设计工作。CaD技术作为杰出的工程技术成就,已被广泛应用在工程设计的方方面面,CaD计算机辅助的发展使产品的设计方法和模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目前,CaD技术的研究方向主要有计算机辅助概念的设计、海量的信息存储,设计方法的研究,以及创新技术的设计,计算机辅助广泛应用在机械、电子、化工、智能设计等方方面面,CaD技术真正应用在企业之中,提高了企业实际的工作效率,优化改善了设计方法,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并不断地被发展和创新。

1.2以SUn总线网络为实例

SUn设计时广泛的采用工业标准作为其网络体系结构,并应用oSi参考模型使其成为一个开放式的网络体系。在大部分完成为oSi运行提供相对应的各种服务和相关的功能方法,并且保证端口的持续不间断地通信,例如电子邮件、虚拟服务,远程控制和文件传递等方方面面都是通过网络得以实现。

1.3CaD网络体系结构

CaD网络体系结构是一个开放性的结构体系,它能够把任何支持这个开放结构体系的设备相互连接在一起。CaD网络体系结构具有悠久的历史背景,是由iSo颁发的“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为基础而形成的体系,并通过mat和top两种规范组合而成,最终使各个不同的设备能够相互连接在一起。此外,通过专用的互联设备可以把整体的CaD网络连接在一起,达到数据之间的可靠性转换技术,及时的了解各网络的运行状态,监控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及时做出相对的改进措施,然后让整个网络体系结构能更加平稳的,安全的予以发展。

1.4其他应用

在一些工程的设计中运用计算机辅助软件以及网络技术不断改善设计环境,通过共享软件以及共享设备等,在统一的网络环境下,进行共同的设计培训工作,GiS位置体系消息,定位追踪、全体会话等,各种附件的应用不仅能够方便设计人员的工作,而且还能够实现技术共享,方便了资料之间的相互调动等,从而提高了整个企业的工作效率,降低企业的开发成本。

2提高计算机辅助软件和网络技术在工程设计中应用的策略

计算机辅助软件以及网络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针对其存在的各种问题,探索相应的提升措施就显得非常重要。相关人员应当结合其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情况,探索相应的措施和策略,提升计算机辅助软件和网络技术的应用效果。

2.1制定正规的管理体系,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

创造一个良好的管理体系,主要包括为:一是完善工程设计管理制度,制定一个可行的工作工期,降低设计阶段的突发不定性等外界因数的影响,将管理制度落实到实际中去。二是加大项目的管理力度,对整个项目进行速度检测,避免影响整个设计任务的进度,这对于整个项目的进行和成本的控制具有非常大的影响,而且对于企业今后能够长期稳定更好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效果。

2.2加大对相关设计人员的管理培养

在当今的社会人才的储备具有重大的意义,在整个工程的设计中,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和网络技术的应用都离不开人才,没有相关的人才支持,任何项目和工程都不能实施,更别提能够把企业做大、做强,实现长足发展。因此在工程设计中,企业必须加强对相关技术人员的培养工作,只有把整个培训人员的工作做好,提高人员的专业知识,使整个企业综合素质和技能都有一个很大的改善,这样才能更好地把网络技术做得更好、更快。

2.3通过计算机辅助软件和网络技术进行设计工作管理

工程设计工作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需要具有很好的耐心和细心才能做好,在整个管理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金的投入,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对于企业能够长期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重要的挑战。但是通过计算机辅助软件和网络技术进行设计工作管理就能减少大量的成本和时间投入,使管理工作带来更多的便利,使管理者能够抓住企业的管理中心,并且提高整个企业的工作效率,使整个企业的工作管理效率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上来。

3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辅助软件和网络技术逐渐被应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并对企业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相关人员要加强对计算机辅助软件和网络专业技术的知识培训工作,只有让职工不断提高自身的计算机辅助软件应用水平,才能使整个网络环境变得更加的安全和稳定。

参考文献:

[1]王磊,沈希,孙雷,王智超.计算机辅助软件DiaLux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05:77.

[2]单春阳.CaD技术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04:52-53.

[3]赵叶.浅谈计算机软件技术在化工工程设计中的应用[J].化工管理,2015,3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