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行业调查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0:57:06

新闻行业调查报告篇1

相对于传统的深度报道形式,精确新闻运用社会调查的方法,涉及面较广,排除了个别的、偶然性的事件,更具有普遍性、说服力。精确新闻还运用量化的数字语言描述新闻事实,排除了记者主观成见,使新闻更加科学、客观,受到读者的信任与欢迎。

调查报告是指调查者根据课题规定的目的,有意识地运用词语回答的各种科学方法和手段搜集有关社会现象的资料,并由此进行分析、研究,最后形成以文字为主导,以数据、图表等各种表现方法为补充,来说明社会现象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一种文体。

正是由于精确新闻版面语言与调查报告的相似性以及两者都借助抽样调查、统计分析等社会科学研究手段来做出“最终成品”,因此解析“精确新闻与调查报告之间的差异”成为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试从《新闻记者》的“新闻调查档案(媒体调查报告专栏)”与《中国青年报》“青年观察”的差异比较中进一步探究我国精确新闻的特点。

“数字”新闻化

《新闻记者》(2004年5月)媒介调查《传媒人对“有偿新闻”的看法――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调查报告》中关于“记者是否应主动淡化不利于重要广告客户的新闻”的调查数据分析:

“记者主动淡化不利于重要广告客户的新闻”。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闻业,更多地是依赖广告生存,因而一些广告主在有些媒体逐渐拥有了控制权,一些媒体背离了新闻报道要客观、真实的规律,成为某些利益集团的代言人,而不能完全履行其作为社会舆论机关的职责。在这个问题上,媒体的主要做法之一是主动淡化不利于重要广告客户的新闻。此次调查显示,有33.7%的调查对象不同意这种做法,有54.2%受访者态度不明朗,而有12.1%的受访者则同意这种做法。从受访者的职称、年龄与问题的关联来看,正高职称和年龄45岁及以上者回答不同意的比率略高,达41.2%~42.9%。将这个问题与媒体类型关联,得出的数据,回答不同意的比例为:电视台30.8%、报社36.2%、电台37%;与专业背景关联得出的数据,回答不同意的比例为:边干边学35.4%、新闻大专31.8%、新闻本科30.6%、新闻硕士37.7%、有法律专业知识背景32.3%。

在这份调查报告中,我们读到了科学严谨的百分比数字,而这些精确到小数点后个位的数字只是提供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闻业,更多地是依赖广告生存,不能完全履行其作为社会舆论机关的职责”这个问题上,“媒体的主要做法之一是主动淡化不利于重要广告客户的新闻”这样一个结论性信息,总结出一个调查结果,不带有调查发言机构任何的情感色彩与主观意志。

《中国青年报》(2004年2月17日)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求学调查”为主题的《游走在城市的边缘》――《打工子弟学校生存纪实》(上篇)引用如下材料:

“一份名为《流动儿童教育:逐渐进入视野的研究课题》的调查报告这样描述说:打工子弟学校办学者,是一个由形形人员构成的复杂社会群体,从大学生到文盲都有。其中很大一部分曾经在家乡当过民办教师或公办教师,在114所学校中,有79所是他们办的。其余的则属半路出家,他们从包工头、小贩、厨师到菜农、建筑工、清洁工、保姆等形形的行业走上了办学的道路。‘他们能够涉足这个领域,是因为有着巨大的社会需求:流动儿童在北京没有学上。对于他们来说,办学是一种能带来可观收入的职业。’调查报告的负责人之一张守礼说。”

与前文的不同显而易见,在这里,调查报告《流动儿童教育:逐渐进入视野的研究课题》的数据和结论用以证明报道中“流动儿童少年就学的简易学校的设立条件酌情放宽后,打工子弟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使得上万名孩子免于失学的同时,也让各色人等都参与到办学中来的现实。

“数字”本身量化了“打工子弟学校生存”缘起与现状的真实,是作为精确新闻反映新闻事件的手段而出现在受众的视野中的,为“丰富深度报道本身的新闻背景材料”服务。在材料中,数字遵循新闻写作规律,是新闻表现形式的一部分,已经被“新闻化”了。

同时,调查报告中数字的运用增强了新闻的客观性,避免了记者的主观介入,让受众通过调查结果的分析、比较、总结等逻辑思维方式结合自己的价值标准思考新闻报道,从而得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无声胜有声”地彰显媒体导向。

受众平民化

《新闻记者》(2004年2月)媒介调查《受众眼里的电视人――上海电视媒体从业人员社会评价调查报告》文章说明“调查报告的目的”:

“2003年10月1日,是上海电视台成立45周年的日子。在上海电视事业走过近半个世纪之际,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特委托社会专业调查公司,组织了一次对上海电视媒体从业人员的社会评价调查,集中了解目前社会各界对上海电视从业人员在社会职能、职业道德、专业素质、工作成效等各方面的评价和意见,希望通过这样的调查,有针对性地改进工作和强化培训、教育。”

文尾结论处:

“对于如何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本次调查有一点很有启示:公众认为,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最重要的途径,依次为社会舆论监督(37%)、制度建设(39%)、自我约束(20%)。除接受社会监督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方法可用,包括:强化行业管理组织(机构)的权威性,加大行业评议和监察力度;进一步强化职业道德制度,使之与专业标准相融合等。”“看来,上海的电视媒体在不断提高节目质量、以‘内容为王’提升自身竞争优势方面,还任重而道远。这将成为我们下一步需要重点突破的工作目标和努力方向。”

《新闻记者》(2004年5月)媒介调查《传媒人对“有偿新闻”的看法――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调查报告》最后总结:

“因此,我们一定要将新闻职业道德建设问题提升到一个很重要的位置来认识,新闻单位及有关领导部门应探讨并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约束办法,不能再让今日之‘错’酿成明日之‘害’”。

从调查报告《受众眼里的电视人――上海电视媒体从业人员社会评价调查报告》中可以看出,该调查针对的是上海电视媒体,更确切地说,是文广传媒为今后工作的目标计划制定所进行的,因此它的受众是相对专业的媒介从业人员。在《传媒人对“有偿新闻”的看法――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调查报告》中,我们也可以在总结中看到调查报告针对“小众”即新闻单位及有关领导部门提出的建议。

当然,不是每一份调查报告都会有如上明显的诉求对象,但是调查报告因较强的程式化写作――开头比较详细地介绍调查的背景、目的、方法、结论,接着逐条列出相关调查项目,包括详尽的调查数据、图标等等,最后总结出调查结果――而使其只能在小受众范围(包括专业人员、调查委托人等)内传播。

《中国青年报》(2004年1月4日)《901个农村高中生的梦想》结语:

“901个农村高中生的梦想/理想,为我们展示了青年丰富的内心世界,我们从中看到了他们的喜怒哀乐,看到了他们对自我的期待、对社会的期待,对未来的期待。同时,它也是一只多棱镜,折射出家庭、学校、大众传媒和社会,给青少年成长带来的影响。正如研究青少年心理的澳大利亚学者艾克斯雷所说,青少年不论对未来持有何种态度,都不应被单纯地视为世代差异现象,而应该被更认真地反省,此种现象或许不只反映了当代青少年的想法和态度,它应是更深远地将当前社会或文化对他们所造成的影响,投射在他们对个人前途或社会发展的可行结构及机制之上。青年与社会是相互建构的。也许,这901个农村高中生的梦想/理想,会令关心青年、关心未来的人们深思。”

不谈报道中那些令人动容的调查数字、话语与实录,光看这最后的结语我们也能感受到此次“调查・观察”用“901个农村高中生的梦想”来引起“整个社会的深思”。精确新闻关注的主体是社会中的“平民”(即普通人),如前文所提及的《打工子弟学校生存纪实》中的“流动儿童”,他们受到了大众的广泛关注,在两会上,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就读问题成为了代表和委员们关注的热点之一,安徽代表团的徐景龙等30多位代表就递交了一份关于修改义务教育法,关注农民工子女就读的议案。这是对精确新闻“受众平民化”最好的诠释和反馈。

即使报道关注的是如“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土地荒漠化成为最受当代青年关注的3大环保问题。其中,水污染问题以76%的获选率高居榜首,即每4名受访者中就有3名在关注该问题,成为最受当前青年关注的环境问题。此外,大气污染问题和土地荒漠化问题也分别受到70%和66%的青年的关注。另外,垃圾回收利用(58%)、野生物种减少(52%)、臭氧层遭到破坏(51%)等环境问题受到的关注程度也都超过了半数。”(《我们的环境怎么了?》中青报2004年2月1日)偏科学的议题,如文中所述,在柔化了数据、调查术语和表达方式的专业感后,适合媒体受众阅读理解和接受习惯的精确新闻,依旧体现了与调查报告截然不同的“大众化诉求”的受众特征。

结论微观化

《新闻记者》(2003年2月)《上海大学生的信息需求及日报选择》新闻调查档案主要针对的问题是“上海大学生每天接触各类大众传媒的时间是多少?上海大学生期望通过大众传媒了解哪些信息?上海大学生平时主要阅读哪些日报?大学生自费订阅或购买日报?大学生选择阅读各种报纸的原因?”

“至少在大学生这个受众群体,互联网对电视的冲击大于报纸。互联网和报纸不但有娱乐和消遣功能,还有即时查找和提供资料等较强的助学功能,这大概是它们在吸引大学生方面胜过电视和广播的重要原因。国际性、娱乐性、实用性和可读性,是大学生在信息需求方面表现出的比较明显的取向。在大学生对周报、杂志、广播、电视和网站信息选择的调查中,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到这种趋势。《新民晚报》的信息量和实用性优势十分明显,均超过第二名10多个百分点,这也从一个方面解释了作为一张大众化市民报,《新民晚报》为何同时受到大学生读者的青睐。特别值得重视的是,《新闻晨报》在时效性上排名第一,显示出这份新生代报纸的冲劲,在信息量和实用性指标上,《新闻晨报》也都有不错的表现,显示出良好的发展潜力。”

媒介调查《传媒人对“有偿新闻”的看法――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调查报告》

“问卷上具体涉及了以下几项问题:(1)记者是否可以为自己单位联系广告;(2)记者是否可以为自己的版面或节目联系赞助;(3)记者是否应主动淡化不利于重要广告客户的新闻;(4)记者是否可以接受被采访单位或个人的招待用餐;(5)记者是否可以接受新闻源单位或个人安排的免费旅游;(6)记者是否可以接受被采访单位或个人的现金馈赠;(7)记者是否可以为企业担任公关工作。”

“从上述数据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新闻队伍的新闻工作道德状况并不容乐观,在职业道德行为的选择上存在着严重的偏差。特别应引起注意的是,在上述几个调查问题中,回答‘看情况’的比率都较高,这些人可能在思想上对是与非、对与错的认识非常清楚,但一旦有条件或涉及自身利益时则往往会放弃道德原则,也就是说,这些人道德自律的自觉意识较差,对他们来说,有处罚分明的纪律、规定,营造一个廉洁清正的环境就显得十分重要。”

从这两组材料的问题设计与总结可以看出调查报告的结论特点,即给自己的“目标受众”提供的是宏观的阶段性的全面客观的调查结论,并力图通过结论对受众有总体上的指导作用:在《上海大学生的信息需求及日报选择》中,它提醒报社,要在大学生中提高订购率,除了信息量和实用性指标外,制定合理的价格和改进服务措施也是不可或缺的;而后者则希望提升新闻职业道德建设问题的认识高度,新闻单位及有关领导部门应探讨并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约束办法。

《中国青年报》(2004年2月1日)《2004年最大的愿望:涨工资》结论:

“在刚刚过去的2003年,近90%的受访者在工作和学习上都有所收获。而在新的一年中,大家最大的愿望则是希望自己的工资能够芝麻开花――节节高。”

后附“读者心愿”(摘两则):

“欧阳坤(广西):由于工作需要,我已经五个春节没能和父母团聚了,所以,今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回到家中,和父母度过一个团圆的2005年春节。”

“韩俊(山西):我和家人曾经都是SaRS感染者,所幸的是,我们最终都战胜了病魔,全家人完完整整地回到了家中。现在觉得,活着就是幸福,所以我2004年的最大愿望是希望家人都健康幸福地活着。”

针对“2003年的薪酬状况?2003年什么事情最令你高兴?2003年你在工作和学习上是否有所收获?在2004年,大家又会有什么新的愿望呢?”等诸多问题,通过逐条问题的调查数据分析后,我们看到了从标题到报道的结论都选取了民意最关心的点“2004年最大的愿望:涨工资”,报道刊发时恰逢春节前夕,因此总结03年岁末的同时抓住大众最感兴趣的“04愿望”这个点引领全文,也可以给有关部门以启发,后附的“读者心愿”实在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小段子不长,却温情一片,使这篇精确新闻在客观之外有了人文关怀。前文《我们的环境怎么了?――直辖市青年说越来越好农村青年叹一天不如一天》的结论中体现出“中青特色”,抓住了“直辖市青年VS农村青年”的价值观差异,引起青年对环境和自身的深思。诸多范例均体现出精确新闻不同于调查报告的“结论微观化”特点,此处不再赘述。

新闻行业调查报告篇2

日本通过行政、法律、政策、规章、行业自律等多种手段,对新闻传媒的采编、经营活动实施调控,强化对新闻传媒的管理和约束,使其在一定范围内活动,从而实现社会各方面利益的平衡。

具体而言,日本对新闻传播的调控主要有以下方面。

行政调控

日本政府主管新闻事业的机构是外务省情报文化局。其下属的国内广报科负责起草和实施有关国际形势、外交问题的对国内宣传报道计划,以及收集和研究与此有关的必要情报;海外广报科负责起草和实施有关日本情况和外交政策的对国外宣传报道计划。

日本政府虽标榜“新闻自由”,承认新闻界和政权的相互独立关系,并竭力做出尊重新闻舆论的姿态,但却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对新闻传媒进行管理和控制。

首先,政府通过有关的法律条款对新闻报道加以必要的限制;其次,政府通过记者俱乐部操纵舆论。在日本,国会、政府、地方各级行政机构,通过记者俱乐部有关消息,而记者根据这些材料编写新闻。再次,政府首脑或政界要人,还可以直接对新闻媒体负责人施加影响。日本首相、外相等要人,经常邀请媒体负责人会餐或座谈,席间非正式地对一些重大问题发表看法或予以暗示,以此引导舆论方向。最后,日本的大报社都经营广播台和电视台,它们在地方争着建立新台,要建台就需要占用波段和频道,但须经首相批准。这样,政府便可借此控制新闻媒体。

法律调控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分别有《报纸法》、《出版法》、《电影法》等,并设有检查制度,对言论自由实行管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作为战败国,以上法规被废除。战后日本《宪法》第21条规定:“报纸除有害于公共利益和法律禁止的场合外,享有报道、评论的完全自由,其中包括对禁止令批判的自由”。该条款明文禁止了新闻检查,政府不得以行政手段来干涉和限制传播媒介的言论。新闻自由在法律上得到充分的肯定。日本现今没有制定成文的专门新闻法规,对新闻自由的保障和限制,主要分散在如《宪法》、《民法》、《刑法》等有关条款中。

其中与保障新闻自由有关的除了《宪法》第21条,还有《公职选举法》(第148条)对报纸、杂志报道和评论选举自由的保障,《刑法》第230条第2款第二、三项中就损害名誉罪行所设的“例外”,关于以发行日报为目的的股份公司及有限公司的股票转让份额的限制的法律等。在众议院、参议院规则中,承认各个报社、通讯社采访国会的特权;版权法保护了编辑版权(第12条),并承认为报道时事复制和引用著作的权利(第41条)。此外,邮政法和旅客及行李营业规则承认新闻费用的“例外”。

法律对采访报道作了限制,首先是对法庭采访的限制,根据《民事诉讼规则》第11条,把摄影、录音、广播等作为由法院决定是否允许采访报道的项目,还有关于法庭维持秩序、有权对不遵从《刑事诉讼规则》(第215条)及法庭指挥的行为予以制裁的法律。另外,《国家公务员法》第111条和《地方公务员法》第62条规定要对引诱或教唆公务员泄漏秘密的行为予以惩罚,也制约了采访活动。

在经营方面,《禁止垄断法》规定要“防止不正当竞争、要进行公平交易”。其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其中关于“报纸业特有的不公正交易法”、“防止不正当的赠品及不正当的表示法”、关于“新闻界提供赠品的限制”等条文。

政党调控

日本各政党大都拥有自己的报纸,作为自己的喉舌,宣传自己的方针和政策,如自由党的《自由新报》、社会党的《社会新报》、公明党的《公明新闻》、共产党的《赤旗报》。同时,各政党对其他新闻媒体也采取各种手段,尽可能地加以利用和控制。

日本各政党总部设有记者俱乐部,具有同政府的记者俱乐部一样的作用。

各政党还通过各报的政治部记者施加影响。日本一些较大报社的编辑部都设有政治部,专门负责采访、报道政治新闻。政治部记者都是由与各政党、各派系头面人物有千丝万缕联系的人充任的,这些记者通过和他们有联系的政客攫取政治材料,而各政党各派系又通过与他们有联系的记者去了解有关对手的情况和内部消息,并通过他们再把自己的观点传播出去。

此外,各政党还可以通过意见广告的形式在媒体上宣传自己的主张,扩大影响。

资本集团的调控

日本的新闻媒体大部分属于商业媒体,以赢利为目的,这就决定了它们对资本集团的依附关系。

首先,大财团直接出资创办新闻媒体。从时事通讯社到日本五大报纸,无一不在财团的控制之下。例如,《朝日新闻》现在的股东有村山美知子、上野淳一、村山於藤、村山富美子等报业资本家,报社与金融垄断资本住友银行、三井银行关系密切。《读卖新闻》的股东有正力厚生会、读卖兴业等组织和正力亨、小林与三次、关根长三郎、务台光雄等报业资本家,与第一劝业银行、三井银行、住友银行关系密切。

其次,日本的大小报社,几乎没有一家不向银行贷款。在日本,发行量越大的报社自有资本所占比例越低,这也说明了影响力越大的报纸受金融资本的控制越强烈。

第三,垄断资本家大企业还通过广告来牵制报纸。今天日本报纸的经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刊登广告情况的好坏,广告收入占报社总收入的50%-60%。日本报纸的第一版下面每天刊登二三十行高的广告,其他版面的广告大部分是半个多版,也有一部分整版的;有的刊物每期以广告为主来决定版面的安排。报社大宗广告来自大企业、财团,本身也是资本主义企业的日本报业,被牢牢地控制在垄断资本的掌心里。

行业调控

日本新闻界还依靠自身的力量,通过成立新闻自律组织、制定新闻道德规范和审查新闻报道等手段,对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进行约束和管理。

日本的新闻自律组织主要是日本新闻协会,它成立于1946年7月,其宗旨是“提高全国新闻、通讯、广播的理论水平,维护共同利益”。1947年7月,协会制定了《新闻道德纲领》,作为日本新闻界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纲领》包括:新闻自由;报道与评论的界限;评论的态度;公正;宽容;指导、责任、荣誉;品格等7项内容。对新闻报道伦理上作了规范,并在全体新闻从业人员中提倡作为其基础的自由、责任、公正、高尚等精神。

日本新闻协会还通过发表“统一见解”、“对应措施方针”或“意见”的方式,对现实新闻活动中发生的各种问题(如同行采访、深夜入宅采访、航空采访,对青少年犯罪案件、拐骗案件的报道,对有关选举的报道、评论,对因造成名誉损毁而引起的刑事、民事诉讼,对普通公民的“隐私权”问题,对侵犯著作权问题,对证据照片和外电预约稿的处理问题,对记者俱乐部的有关问题等等),表明新闻界的态度或协调新闻界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广告是新闻媒体的主要收入来源。日本新闻协会本着《新闻道德纲领》的精神,早在1947年就通过了《报纸广告净化要则》。这一要则于1958年由《报纸广告道德纲领》所取代,1976年5月又作了全面修改,制定了《报纸广告刊登准则》。

日本政府为表示其尊重新闻自由,战后没有再设新闻审查机构。对新闻报道的审查因而成为新闻媒介自律的内容。报纸的审查由各报社和新闻协会两方面进行。

审查的重点包括报道内容的正确程度、价值标准是否恰当,此外,还要考虑到人权及版面质量等问题,审查结果通过每日召开的各部部长会议或日报表、周报表等反馈到第一线,尽可能在报纸上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日本新闻协会的事务局设有审查室,负责审查各成员每天出版的报纸,其衡量标准是国家各项法律规定或本协会各项伦理纲领。如发现问题,则将意见反映给该协会的编辑委员会及理事会。经过讨论决定后采取相应措施,或向有关会员单位提出警告,或予以通报,直至要求退会。

广播电视的审查由其机构内部的审议委员会负责。日本1950年颁布的《广播法》规定,为使国内广播节目的编辑得当,日本广播协会设中央广播节目审议会和地方广播节目审议会;一般广播事业者(指日本广播协会以外的广播事业者)应设立广播节目审议机构,或几个广播事业者共同设立。新闻协会对广播电视也具有监督审查作用。

参考文献:

①胡文佩、刘莉荔、白继红:《发达国家新闻媒体管理制度》,时事出版社,2001年版,第119页。

②童兵:《比较新闻传播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19页。

③梁关:《日本新闻媒介的自律和他律》,《国际新闻界》,1998年第1期,第34页。

④童兵主编:《中西新闻比较论纲》,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137页。

⑤冯浩、[日]神内智寻:《中日报纸比较研究》,《现代传播》,2005年,第3期,第108页。

⑥童兵:《比较新闻传播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22-223页。

⑦童兵主编:《中西新闻比较论纲》,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142页。

新闻行业调查报告篇3

根据《、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的规定》和《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按照省新闻出版局《关于新闻记者证年度核验工作的通知》要求,为进一步加强对采编人员的管理,我报认真开展了对新闻记者证的自查、核验工作,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严格按照规定发放记者证。

20__年2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布了《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规定全国新闻机构使用统一样式的记者证,作为专供采访使用的正式证件。我报对工作人员中从事党务、行政、后勤、经营、广告、工程技术等非采编岗位的工作人员和通讯员、特约撰稿人、特约记者及专、兼职为本报提供新闻稿件的其他人员收回旧证,不发新闻记者证;严格按规定报批、发放符合条件人员的记者证。至目前为止,我社经严格程序发放的记者证共有33人,无一例违规发放记者证。[文秘站网文章-找范文,到文秘站网]

二、规范使用记者证。

我报在做好已批准记者证的发放工作后,即制定了《关于规范新闻记者证管理的通知》,要求已取得记者证的采编岗位人员,严禁在采访活动中利用记者身份搞经营、拉广告、获取不正当利益;严禁将记者证借给他人使用。并要求新闻记者不得以新闻报道为名从事有偿新闻、强拉广告或者向采访对象索取钱物等。违反者一经发现,按规定予以严肃处理,情节严重的,注销新闻记者证;今年以来,我社2人因调离工作单位需注销记者证外,尚无违规现象发生。

三、完善管理,建立社会监督机制。

1、根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认真贯彻落实《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的通知要求,我报认真组织学习并把贯彻"管理办法"纳入日常的新闻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中,要求本报新闻记者证管理部门严格按照规定,切实加强新闻记者证的管理。

2、20__年3月份在报纸上向社会公开举报、投诉电话,鼓励社会各界和公众对本报新闻记者的采访活动进行监督,对新闻记者的违规违纪行为进行举报。一年来,我报尚未收到此类举报等。

四、存在主要问题。

一年来,虽然我们在新闻记者证管理工作中无出现违规违纪问题,但还存在有不足之处,如对于已离职人员的新闻记者证回收、注销不够及时,对已具备领证资格的人员没有及时联系安排持证资格培训,对采编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专业业务培训体制还有待于进一步改革、完善等等,这些都是在今后工作急需克服和总结的问题。

五、整改措施

1、在报社大厅显眼处设置投诉、举报箱。

报社自20__年3月初即设立总编室举报电话专线(号码为)并在报纸上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另外,为加大对内监督力度,在报社大厅显眼处设置了投诉、举报箱,并要求办公室专人负责做好情况报告、问题处理、结果反馈等工作,坚决查处新闻记者的违规违纪行为。

2、与各部室负责人签订《确保新闻宣传工作安全责任书》。明确规定:要自觉遵守宣传纪律,杜绝出现政治性错误;在宣传工作方面要严格遵守审批程序,稳妥引导,不抢发>文秘站:

止刊登凶杀、暴力、色情、愚昧、迷信及其他低级庸俗、格调低下的社会新闻;严禁传播谣言,编发假新闻;要遵守新闻工作者职业业道德,不利用编辑身份变相刊发软性广告或索取刊费,反对唯利是图;对于违规行为,一旦查实,立即收回记者证,取消记者资格,并调离工作岗位,同时责任书还要求各责任人对所属部室要承担领导责任,接受相应处罚。

3、加强采编队伍管理。

在新的一年里,我报要以报社整合为契机,加强对采编队伍的建设,要全面加强内部管理,严格执行有关规定,不断增强队伍活力,努力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全面提高队伍的工作能力。要结合核验记者证工作,全面树立爱岗敬业、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在工作中要重实际,求实效,务实事,要坚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实事求是,为进一步推进我报的全面发展而努力工作。

4、重申《关于做好新闻工作“五禁止”的规定》。

明确要求全体采编人员严禁有偿新闻,不得以新闻报道的形式变相为企业和产品做广告,严禁利用采访这便以任何形式索要和接受对方提供的钱物等;严禁利用记者身份拉广告、获取不正当利益,凡是发现相关违规违纪行为,要严肃追究当事人责任;严禁记者挂名写稿。

总之,一年来,我报能紧密结合单位实际情况,严格按照有关管理规定,通过内部自律、社会监督的方式,着力抓好新闻记者在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高素质新闻队伍,狠抓各项整改措施的落实,自觉维护新闻工作的崇高声誉和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以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职业形象,为党的新闻宣传事业增辉。

新闻行业调查报告篇4

【关键词】媒介公信力;广告

【中图分类号】G206.2【文献标识码】a

一、媒介公信力的影响因素

媒介公信力又称媒介可信度,是“公众对于大众媒介的社会期待被落实情况所引起的公众心理感知和评价,同时公众的这种感知和评价也是媒介获取公众信任的能力和素质的体现。简单地说,媒介公信力就是公众对媒介的社会期待与媒介实际表现之间契合程度在公众心理上的反映。”[1]媒介公信力的研究肇始于1930年代的美国。经过70余年的演进,它已经从当初的媒介效果研究的影响变量,发展为新闻传播学科中一个重要的相对独立的研究课题。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媒介公信力研究,研究视角和重点大致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从传播方的角度出发,探讨怎样的媒介特性可以赢得公众更多的信任(这种媒介公信力研究可称之为“mediaCredibility”);二是从信息接受方的角度出发,探讨公众对媒介信任与否的心理认知过程、发生机制和影响因素等(可称之为“publictrustinmedia”)。(靳一,2006,p8―9)

不管哪一种研究视角,媒介公信力的影响因素或者说哪些因素影响着公众对媒介的评价与信赖,一直是媒介公信力研究的核心问题;如何建立更为准确的公信力判断维度量表,也一直困扰着一代又一代研究者。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系教授霍夫兰(Hovland)和同事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的“来源可信度”(sourcecredibility)研究中,通过实验法发现,媒介的可信度主要取决于发送消息者的专业性(expertise)和可靠性(trustworthiness)。随后的研究者们建立了各种各样的判断维度量表,其中美国传播学者梅耶(meyer)1988年建构的媒介公信力指标体系,到目前为止仍然受到学界推崇。该指标体系包括五个判断维度:公平(Fair)、无偏见(Unbiased)、报道完整(tellthewholestory)、准确(accurate)、可信赖(Canbetrusted)。(meyer,p.,1988,p567―574)我国喻国明教授主持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中国大众媒介的传播效果与公信力研究”,在总结、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和进行实证调查的基础上,做出了我国媒介公信力判断维度的建模,运用于我国大陆首次传媒公信力全国性调查。喻国明教授等建构的我国媒介公信力判断维度量表,包括新闻专业素质、社会关怀、媒介操守、新闻技巧、有用性、权威性等六个维度共23个指标(题项)。(喻国明、张洪忠、靳一,2007,p14―15)

以上学者通过研究得出的媒介公信力影响因素,基本上属于媒介自身所具有的赢得公众信赖的品质与能力。从1960年代起,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识到信息接受方的重要性,开始把与受众相关的变量带入媒介公信力研究之中,诸如受众的各种人口学变量、认知归因、政党属性、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政治社会信任、预存立场、对事件的兴趣态度、媒介使用/媒介依赖、使用媒介的模式与动机、对媒介的了解程度与经验等,考察这些变量如何影响公众对媒介的认知和评价。1980年代后,媒介公信力影响因素的研究更为深入细致,尤其是与受众相关的影响因素,不仅人口学、媒介使用/媒介依赖等传统考察的自变量被继续关注,而且社会、政治、心理、文化等与受众相关的更为宏观的变量都被纳入到研究者的分析框架中。(李晓静,2006,p43―47)

显然,媒介公信力的影响因素绝非一端,而是多种因素形成合力,决定着公众对媒介的认知与评价:既有真实报道、客观公正等属于媒介自身专业品质与能力的因素,也有受众的人口学、心理特征等方面的因素,还包括媒介体制、社会、经济、文化等更为宏观的因素。因此,媒介公信力表面看来是公众对于媒介的态度和评价,实际上是一种与新闻专业素质、公众的媒介素养、媒介体制、文化特质密切相关的社会现象。

媒介公信力的影响因素虽然复杂而多样,但是最关键的因素是媒介所提供的信息(包括事实信息与意见信息)的质量。传播信息是媒介的首要职能;个体接触媒介,最主要的目的也是为了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而“监测环境”。因此,媒介刊播的信息是否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媒介对信息的选择、加工、解读是否合理独到,总之,媒介刊播的信息能否满足受众的需求,直接而决定性地影响着受众对该媒介的认知与评价。

二、媒介刊播广告对公信力的影响

从媒介经济学的视角看,公信力对媒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虽然媒介组织的收入来源愈来愈多元,但刊播广告仍然是其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不管是传统的报刊、广播、电视还是新兴的网络,都是如此。“媒体是作为广告信息通向特殊受众的渠道而存在的――媒体负责为广告主集合受众。”[2]媒介产品市场是一个“二元化”市场,即媒介产品有一个“二次售卖”的过程:媒介组织首先将自己的产品(承载在媒介上的信息)出售给受众,获得发行费;然后再将受众出售给广告商,获得广告费。公信力良好的媒介,一般都拥有广大而稳定的受众群,媒介可以借此向广告商索要较高的广告价码。同时,广告商投放广告时,在同质媒介中更愿意选择公信力良好者,即使支付高额广告费用也在所不惜,因为公信力良好的媒介所拥有的广大而稳定的受众群、较高的广告到达率,以及由此激起的购买欲望,足以补偿所支付的高额广告费用。广告客户看重的就是媒介背后究竟有多少受众即潜在消费者。并且,商家愿意选择公信力良好的媒介作为其产品诉求的平台,这样能够在广大消费者心目中形成良好的品牌形象。常言广告是媒介的“血液”、“生命”,而广告收入的多寡,在媒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媒介公信力的良窳。公信力是媒介的核心竞争力,已成共识。

良好的公信力有助于媒介吸引广告,刊播广告也有利于提升媒介的公信力,两者之间具有正相关的关系。媒介刊播广告能够壮大自己的经济实力,而雄厚的经济实力是媒介采编、制作高质量信息内容的物质保障。更重要的是,媒介通过刊播广告壮大经济实力,可以摆脱对政党、政府的依赖,做到独立于政治权力之外,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现在已无法确定当初便士报的出现与广告规模扩大之间的因果关系,但可以肯定的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广告规模的扩大;广告规模的扩大,使出版商要求政党或政府资助扶持的欲望随之消失,新闻业转化为非党派性、非政治化的独立商业经营实体。为获得广告商所看重的更多的受众,新闻媒介力争客观、公正地报道事

实,因为客观、公正是不同受众对媒介立场的共同要求。

不过,因刊播广告而壮大了经济实力、摆脱了对政党、政府倚赖的媒介,又有可能转而受制于大的广告商,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原则依然会遭到破坏,影响媒介的公信力。这种情况在世界新闻传播史上不乏例证。有学者指出,新闻业在19世纪向以广告为基础的商业实体的转型,实际上创造了一种新型的新闻控制形式,广告商成了“事实上有颁发新闻执照职能的权威机构”。[3]多年来,广告是新闻传播事业批评者所喜欢攻击的“一个食人怪物”,他们指控“广告客户不折不扣地在经营媒体”,“广告使新闻报道歪曲”或“广告控制了编辑政策”,广告占有版面或时间过多而排挤了资讯与娱乐性题材。[4]确实,商业媒介并不是根据受众的愿望从事经营,而是依照付给他们广告费的商人旨意去行事。不过,如果断定“广告使新闻报道歪曲”或“广告控制了编辑政策”,则有些言过其实。“倘若以为忽视公众关心的问题是新闻记者的特征,那是粗暴不公的。记者和编辑甚至在被迫他们的报纸财政大权交给企业经理和广告销售商时,也坚持他们作为人民公仆的独立性。”[5]同时,广告商也不可能强迫报道者枪毙或者更改对自己不利的报道,因为他们事先无法得知在新闻中将出现什么;从媒介一边看,由于经营部和编辑部的分离,新闻选择和广告刊登各自独立进行,这使得新闻选择可以免受广告主的压力。当然,记者们不会总是去寻找那些可能使广告主或企业界不爽的事件;在处理和广告商利益对立的新闻时,也会更加谨慎,以肯定报道有确凿证据;万一遭受压力,必须能够为自己的报道辩护。[6]

我国新闻媒介的“喉舌”功能、“事业单位”属性及相应的管理体制,消解了广告商对新闻媒介的控制。但是,随着“企业化经营”的实施和产业属性的确认,我国的新闻媒介仓促之间被推向市场,运营经费由仰仗政府拨款,转向主要依靠刊播广告。我国新闻媒介在不完全市场化转型中,在广告刊播环节出现了不少问题,引起受众强烈不满,降低了自身的公信力。

三、我国媒介刊播广告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媒介通过刊播广告,既壮大了自己的经济实力,又推动了整个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不过,一些新闻媒介在刊播广告时,也存在种种违背新闻职业道德甚至法律法规的行为,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的问题:虚假广告屡禁不止;新闻广告误导受众;随意插播广告,广告超量严重;广告表达方式庸俗,违背社会道德。

1、虚假广告屡禁不止

商家花费不菲钱财在新闻媒介上刊播广告,最终目的在于使更多的受众由潜在消费者变成真正的消费者,购买广告所宣传的商品或服务。正如美国广告学者科利(R.H..Colley)所言:“广告是一种付费的大众传播,其最终目的在于传达商业信息,为广告主创造有利的态度,并诱使广告对象采取购买商品或劳务的行为。”[7]因此,作为传播商业信息的广告,除了告知受众其生活环境中的商业、商品或服务信息外,更重要的是劝服――通过各种传播符号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影响、左右受众的消费选择和消费行为。基于此,广告可以采用形象生动的艺术手段,以达到吸引、感动受众的目的。尽管如此,广告毕竟是一种信息传播行为,应该遵守信息传播真实性的基本要求,即广告内容应该与相应商品、服务的品质相符,不虚美不浮夸。

然而,在我国新闻媒介所刊播的广告中,虚假广告时有出现,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虚假广告的典型表现就是夸大商品的使用效果。上海市工商局的广告监测统计数据显示,该市化妆品广告今年5月份涉嫌违法者达到19.13%。这些涉嫌违法的化妆品广告,大都采用使用前后效果对比的方式在电视中做演示,夸大其神奇效果;或者利用他人名义对化妆品的功效作出保证。[8]这种广告方式是《化妆品广告管理规定》所禁止的,因为它实际上是一种不实广告。

在我国,药品、医疗器械、丰胸、减肥、增高产品的电视购物广告虚假程度高,引起强烈的社会不满。国家广电总局、工商总局于2006年7月联合发出通知,要求所有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必须暂停播出这五类产品的电视购物节目。但是,“禁播令”下达后,一些电视台依然我行我素,照播不误;有的则改头换面规避“禁播令”。今年6月15日,广电总局痛下决心,叫停了宁夏电视台综合频道和甘肃电视台综合频道的商业广告播放权,原因之一就是两家电视台综合频道多次出现违规播放医疗资讯服务和电视购物节目。虚假电视广告之猖獗由此可见一斑。另外,由于没有“禁刊令”,“丰胸”等广告在报刊、网络上依旧大行其道,多不胜数。

2、新闻广告误导受众

新闻广告又被称作隐性广告、软广告,是指新闻媒介故意以新闻报道的形式为商品或服务实施宣传的一种广告。具体地说,就是新闻媒介为讨好广告商,故意把广告内容做成新闻,刊播时不做广告标记,模糊新闻和广告的界限,使受众误以为新闻报道,从而起到比单纯广告更有效的宣传效果。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新闻广告现象比较严重,一直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拿《华商报》来说,从2006年11月28日到12月9日,仅10天时间该报就被社外审读员发现了四则新闻广告。[9]位居全国都市报竞争力前列的《华商报》尚且如此,一般的小报小刊可想而知。

新闻广告主要出现在报刊等纸质媒介上,常用的手法有:整版广告标题采用“新闻体”,如“治肝之路――记某某康复医院”;医疗、药品、保健品等广告以专家访谈的形式出现在“健康专版”上;广告文章冠以“本报记者”,等等。不管使用哪一种手法,其目的都在于故意模糊广告和新闻的界限,欺骗受众。据调查,一般受众对新闻广告的识别率相当低,可见这种广告手段的蒙蔽性。

3、随意插播广告,广告超量严重

新闻媒介刊播广告不能超过一定的频率和总量,这是国际新闻界的惯例。因为新闻媒介以向受众提供及时、丰富的信息为第一要务;如果广告刊播超过一定的频率和总量,势必影响到信息传播与接受的质量和数量。近年来,我国新闻媒介尤其是广播电视插播广告、广告超量现象严重,这可以从管理部门不断发文予以禁止和规范得到验证。早在1985年,广电部就下达通知,规定广播电视节目进行中不得中断节目播出广告。随后又多次文件,禁止广播台、电视台随意插播广告破坏节目的完整性,并对广告总量进行明确规定。例如1999年8月广电总局下发的《关于坚决制止随意插播、超量播放电视广告的紧急通知》规定:广播台、电视台每套节目播放广告的比例,不得超过该套节目每天播出总量的15%;必须保持电视节目的完整性,不得随意中断节目插播广告,不得在电视画面上叠加字幕广告;转播其他电视台的节目,应保持被转播节目的完整,不得插播本台的广告。2003年9月,广电总局又颁布《广播电视广告播放管理暂行办法》,除了一如既往地禁止电视台、广播台随意插播广告等破坏节目完整的行为外,该部门规章将广播台、电视台每套节目每天播放广播电视广告的比例,放宽到不得超过该套节目每天播出总量的20%;在黄金时段(广播台11点至13点,电视台19点至21点),每套节目每小时的广告播出总量不得超过节目播出总量的15%即9

分钟。据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CtR)当时做出的广告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全国154个主要电视频道中,黄金时段广告量达到17.95%,普遍存在严重超标的情况;一些覆盖范围广和高收视率的电视频道,广告插播现象多有存在。[10]时至今日,电视台随意中断节目插播、滥播广告的现象依然存在,今年6月被广电总局叫停播出所有商业广告的宁夏电视台综合频道和甘肃电视台综合频道,就存在电视剧中间违规插播广告、播放挂角广告等问题。

4、广告表现方式庸俗,违背社会道德

诉诸,把女性当作性暗示对象、亵渎女性尊严,渲染女性对男性的依附,诸如此类格调低下、庸俗媚俗的广告,在我国新闻媒介尤其是小报小刊上也不时出现。这类广告,以违背社会道德为代价,来吸引受众的眼球。

新闻媒介刊播虚假广告、新闻广告、庸俗广告及超量刊播广告,即违背新闻传播伦理和广告伦理,又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在我国是被明文禁止的行为。例如新闻广告问题,《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明确规定:新闻报道和经营活动要严格分开,新闻单位不得用新闻形式做广告(第5条)。《广告活动道德规范》(1997年12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布实施)第19条规定:广告者应当严格遵守国家关于禁止有偿新闻的有关规定,坚持正确的经营理念,杜绝新闻形式的广告。我国《广告法》第13条规定:“广告应当具有可识别性,能够使消费者辨明其为广告。大众传播媒介不得以新闻报道形式广告。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的广告应当有广告标记,与其他非广告信息相区别,不得使消费者产生误解。”

受众对虚假广告、庸俗广告等的反感是可想而知的。2006年11月,解放日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上海神州市场调查公司,对上海市民的广告满意度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最反感的是内容虚假的广告,其次是使用色情字眼、违背伦理道德的广告;有82.7%的受访者表示将不购买这类广告宣传的商品,52.3%的受访者表示还会把这类广告的危害告诉周围的人。[11]在我国,还出现了杭州一民营医院因虚假广告诱害患者而被检察机关提起公诉的案子,[12]电视台在播放连续剧期间插播大量广告、被受众到法院的案子,则已有数起。

很难想象,对虚假广告、庸俗广告嗤之以鼻的受众,尤其是被虚假广告、新闻广告蒙蔽、伤害的受众,能对刊播这些广告的新闻媒介有良好印象。毋庸置疑,广告的品质关系到媒介的信誉度和美誉度。有鉴于此,喻国明教授等为我国首次传媒公信力全国性调查所建构的公信力判断维度量表,其中“媒介操守”维度就包括“广告比例适当,不发虚假广告,不刊播广告新闻、有偿新闻、软广告”等指标。[13]

四、珍视媒介公信力,规范广告刊播行为

如果说新闻媒介还可以为虚假广告、庸俗广告的刊播寻找审查不严、标准掌握不准等借口的话,新闻广告、随意插播广告、广告超量等则完全是新闻媒介有意为之。这些广告刊播的行为,内有新闻职业伦理道义规范,外有法律法规严格禁止,一些新闻媒介为何置职业伦理和法律法规于不顾,依然照登照播不误?道理其实非常简单,就是背后强大的经济利益驱使:新闻媒介刊播虚假广告,能够从广告主那里得到超乎寻常的广告费;把广告做成新闻报道的形式,既讨好了广告主,又获得了广告费和更多的广告资源;随意插播广告、超量刊播广告,可以提高单位版面、时段的广告刊播率,广告收益自然也随之增多。

我国一些新闻媒介通过刊播虚假广告、新闻广告等,确实赚得了滚滚财源。不过从长远看,新闻媒介的这种做法无异于慢性“自杀”:逐渐失去受众和高端广告客户――经济实力雄厚、诚实守信的企业,更注重维护自身的品牌形象,它们一般会选择公信力良好的新闻媒介投放广告。从广告刊播和媒介公信力之间的关系看,新闻媒介刊播虚假广告、新闻广告等,完全是一种自损公信力的急功近利行为。

商家如果在制作的广告中夸大商品或服务的质量、用庸俗的方式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或者要求新闻媒介做新闻广告,还可以被理解,因为广告本质上是一种付费的以赢利为目的的信息传播行为。――受利润的驱使,广告商难免表现出急功近利的心态;对利润的渴望和追求,往往会促使广告商见利忘义,背离社会道德规范。但是,处在广告传播链条最后一环的新闻媒介,尤其是“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我国新闻媒介,如果仅仅为了赢利而承接虚假、庸俗广告,甚至与广告商“合谋”制作新闻广告,无论如何是不能被容忍的。

有关实证调查显示:我国民众对我国新闻媒介的信任程度相当高,明显高于同期美国民众对本国媒介的信任程度。例如,柯惠新在2001年进行的“北京奥运申办媒介传播效果研究”中,针对北京居民有两次涉及媒介公信力的调查。调查的题目为“通常情况下,您对新闻媒介所报道内容的信任程度”。结果显示“完全信任”和“基本信任”两项合计分别达到了85.3%和91.2%。而2001年Roper机构对美国报纸的调查,五分量表中的“非常信任”和“比较信任”两项合计仅有36%。喻国明教授指出,我国新闻媒介所拥有的高公信力,主要是得益于其官方身份。我国新闻媒介均属党和政府所办,它们依靠党和政府的权威性建立起了自己的高公信力。(喻国明,2005,p12,p12―13)也就是说,我国新闻媒介拥有普遍的社会认同,主要不是因为自身的“功力”,而是外部因素即官方身份使然。同时,长期以来我国新闻媒介性质单一,可供民众选择的信息传播渠道不多,也造成了大家对我国新闻媒介的使用依赖。

文化体制改革在逐渐深入,社会分层和文化选择在日益多元,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民众获得信息的渠道和方式更加便捷多样。在新的社会发展阶段,我国新闻媒介珍惜公众长期以来对自己的信任,通过内强素质使本来“虚高”的公信力落到实处,显得尤为重要。就广告刊播而言,新闻媒介杜绝虚假广告、新闻广告、庸俗广告,降低广告“噪音”,自然赢得公众的信任。旧时代的《良友》画报,编辑部拒绝两类广告:一类是内容不可靠有欺骗嫌疑的,一类是与性、色情有关的。“《良友》画刊是一本男女老幼皆可阅读的刊物,是一本内容健康,能摆在家庭里面而面无愧色的刊物,内容更不应该有任何坏影响的广告出现。即使有人出重价,也不为所动。”[14]《良友》画报对待广告的态度和对刊物声誉的珍爱,值得我们今天的新闻工作者深思。

新闻媒介如果不能自觉遵守职业伦理,就需要行业管理者对其违规行为进行行政处罚,情节严重、触犯法律者还应受到法律制裁。我国的广告立法是比较健全的,1987年国务院就颁布了行政法规《广告管理条例》,1994年国家又出台了《广告法》,新闻出版总署、广电总局和国家工商总局前后颁布的规范广告设计、制作、、的规章不下10个。在并不缺少监管主体及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情况下,我国新闻媒介刊播广告为什么依然乱象丛生?问题就出在惩治不力上。例如,宁夏电视台综合频道和甘肃电视台综合频道广告播出已多次违规,广电总局忍无可忍之下才下令它们从6月18日暂停播放所有商业广告,要求其对问题作出深刻检查,提出切实整改措施。[15]不

过,“禁播令”仅施行了一周时间。由于两家电视台的整改情况已经通过甘肃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广电局的验收,广电总局于6月25日又恢复了它们的综合频道播放商业广告。当违规获得的收益远远高于其成本时,发生大量违规行为就不足为奇了。当然,新闻媒介行政主管部门监管不力有其复杂的体制、机制原因。因此,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法律法规对广告违规、违法行为进行惩治,真正做到令行禁止;创新媒介管理体制与机制,来消解我国新闻媒介广告刊播的混乱现象。同时,借鉴西方新闻评议会的做法,成立新闻评议机构,发挥民间的、社会的监管作用。

美国学者指出,美国的新闻媒介内在固有着两难悖论:它既是致力于实现第一修正案崇高理想的一个机构,又是市场上的一个商品。(阿特休尔,1989,p68)“事业单位”的我国新闻媒介在实行“企业化经营”后,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既要注重社会效益,又不能不顾及经济效益。换句话说,新闻媒介要“侍奉”两个主人:受众与广告商。那么,当广告商的利益(实际上也是新闻媒介自己的利益)与受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新闻媒介应该如何抉择?英国皇家委员会关于广告对报业的影响作出的如下结论,值得我们借鉴:“一家报社如果财力坚实,力足控制市场,广告客户因此趋之若骛,则毋需时时以广告客户的利益为念,乃至考虑这些利益与自身的政策是否已形成冲突。……这力量的源泉,乃是阅听大众。如媒体固在为大众提供良好的服务,它大可我行我素,毋需左顾右盼。广告客户也将不招自来。阅听大众更将全心全力出而支持。即使财力上暂时受挫,但能支撑得住,因为自信远景仍是一片灿烂。媒体应信有能力当自己的主人。”[16]

注释:

[1]靳一.大众媒介公信力测评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p100―101.

[2]克利福.G.克利斯蒂安等.媒体伦理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p191.

[3]JamesCurranandJeanSeaton,powerwithoutResponsibility.转引自罗伯.哈克特、赵月之.维系民主?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性[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p48.

[4][美]施拉姆.大众传播的责任[m].台北: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2.p157.

[5][美]阿特休尔.权力的媒介[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p71.

[6]Gans,H.J.,Decidingwhat'snews.转引自黄旦.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p204.

[7]转引自陈汝东.传播伦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p253.

[8]近二成化妆品广告涉嫌违法[n].文汇报,2007619(2).

[9]郭小良、南长森.新闻广告:媒介自身博弈的毒瘤[J].青年记者.2007(6下).

[10]电视广告管理办法将实施,媒体如何调整广告策略[oL].news.省略/fortune/2003-10/15/content_1123538_1.htm.

[11]被广告穷追不舍的受众说――我们心中有杆秤[n].解放日报,20061129(11).

[12]医疗虚假广告第一案今开庭[n].东方早报.2007830(a24).

[13]喻国明、张洪忠、靳一.媒介公信力:判断维度量表之研究――基于中国首次媒介公信力全国性调查的建模[J].新闻记者,2007(6).

[14]马国亮.良友忆旧――一家画报与一个时代[m].三联书店.2002.p119.

[15]广电总局叫停两家电视台综合频道广告播放权[oL].ent.省略/v/m/2007-06-22/07051608104.shtml.

[16][美]施拉姆.大众传播的责任[m].台北: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2.p169―170.

参考文献:

[1]靳一.大众媒介公信力测评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meyer,p.,“DefiningandmeasuringCredibilityofnewspapers:Developingandindex,”JournalismQuarterly65(1988).

[3]喻国明、张洪忠、靳一.媒介公信力:判断维度量表之研究――基于中国首次媒介公信力全国性调查的建模[J].新闻记者,2007(6).

[4]李晓静.西方“媒介可信度”研究述评(上)[J].新闻大学,2006(3).

新闻行业调查报告篇5

台湾的新闻媒体竞争之激烈已成共识。以电视为例,小小台湾,全天播出新闻的电视台就有7个。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台湾的电视广告购买方式实行“保证CpRp”模式,即广告商锁定收视率,以固定金额购买收视点,如收视率没有达到原先要求,电视台还得设法补足。因此,各电视台对赢得收视率的利器―――独家新闻十分重视,对记者每月拍摄独家新闻都有定量要求。

在“报禁”放开以后,台湾媒体以去除政府管制与建立媒体自律制度为重心,强调通过新闻组织颁布的自律规范对新闻人员进行约束。台湾目前有12个新闻组织:如“中华新闻学会”、“中华民国”新闻评议委员会、“中华民国”通讯事业协会、台湾省报纸事业协会、“中华民国”广播电视事业协会、台北市新闻记者公会等。①每个新闻组织,甚至每个新闻电视台都有自己的新闻自律规范。而“不侵犯他人隐私”、“不含有暴力、色情内容”、“播出的新闻须经过证实”这三条是所有自律规范中所共有的条文。

然而,新闻组织颁布的自律规范,对新闻人员的约束力极为有限。如2006年6月台湾媒体观察基金会公布的《犯罪新闻中媒体侵犯人权调查报告》发现:2006年5月1日至5月7日晚间时段,台视、中视、华视、民视,tVBS、东森6家电视台播出的新闻中,共有185则触犯“不侵犯他人隐私”的新闻自律规则,平均每台每晚播出违规新闻4.4则。②

大陆电视台由于竞争日趋激烈,各电视台也越来越多地在独家新闻与新闻自律之间面临选择,业界对加强新闻自律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笔者对CnKi数据库2006年的新闻类论文进行了检索,发现有关新闻记者自律的论文就占了122篇,约占全部523篇新闻类论文的23%,这说明新闻伦理是当前新闻传播实践中的热门话题。台湾和大陆同根同宗,两岸电视台有许多可供借鉴之处。因此,笔者希望通过对台湾电视台记者新闻自律的实证研究,对大陆电视台提供有益的启示。

问卷与访谈结合

我们对台湾境内7家全天播出的电视新闻台记者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再就问卷调查的结果对当地业界专家和新闻学者进行深度访谈,以求对台湾新闻自律现状进行更深入的了解。

问卷调查部分对台湾全天24小时播出的中天、年代、三立、tVBS、东森、非凡、民视共7家电视台所属一线记者发出问卷420份,由在铭传大学传播学院进修的邬建中等同学,利用在台湾中天新闻电视台做实习记者的机会执行调查。电视台记者平均每天需外出完成3~4则新闻,由于台湾电视新闻竞争激烈,每次新闻现场均有5~6家新闻台记者(一名文字记者和一名摄像记者)到场,这样一次新闻现场至少会有十多位记者。我们利用到现场后等待采访及采访完毕等车回电视台等空闲机会,对上述7家电视台记者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采用受访者现场自行填答问卷的方法进行。同时,台湾电视台新闻分为社会、政治、生产三大类,各类中又分为若干小类,如生产类新闻包括娱乐、交通、财经、娱乐等,我们平均每两天换一个小组,以保证问卷的平均分布。最后根据问卷接受者的统计分布,通过中天新闻台总监的帮助,对各新闻电视台记者进行补充问卷,保证样本问卷较平均分布在7家电视台。

深度访谈部分事先拟好访谈提纲,依据访谈情况向受访对象提出问题。根据研究目的,我们对如下业界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度访谈:东森媒体集团副秘书长林健炼,中天电视台新闻副总监张以明,民视新闻台召集人蔡明哲,政治大学新闻系主任冯建三教授,铭传大学新闻系主任蒋安国教授。

问卷调查:记者自律状况不佳和竞争过度

在此次调查中,我们共设计了20个问题,其中5道题为单项选择题,另外15个问题采用李克特量表(见右表,“1”表示程度最轻,“5”表示程度最重)。为加强本次调查信度,我们还设置了部分再测信度题目,经由eXeCL软件统计,调查结果如下:

一、单项选择题

1.在419个样本中,有154人不知道台湾存在新闻行业自律规范(1940年开始存在并已修订数次),占36.75%;有127人不知道自己工作的电视台有自律规范(7个新闻台都已制定自律规范),占30.31%。

2.在对新闻自律规范被漠视的原因调查中,认为是媒体过度竞争的占总样本的59.90%,认为是政府管理缺失的占19.8%,认为是一线记者不重视的占20.29%。

3.对于促进未来台湾新闻自律建设的关键,155人认为在于观众素质的提高,占总样本的34%;92人认为在于媒体自身的加强,占21.96%;119人认为在于政府监管的加强,占28.40%;53人认为在于广告主的影响,占12.65%。

二、李克特量表题目答案统计

综合上述调查结果,我们认为:1.目前台湾记者在独家新闻与自律规范冲突时多选择漠视新闻自律规范。受访者认为做此种选择的可能性在李克特量表中为3.6,甚至有三成以上的记者不知道有新闻自律规范的存在。但在具体工作过程中,他们对自律规范的遵守也存在差异,如对“不侵犯个人隐私”自律规范的遵守,好于“对新闻须经证实”和“不含有暴力、色情内容”自律规范的遵守。

2.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台湾电视台过度竞争,政府管理缺失,政治和财团的力量过多地染指电视新闻。如在记者认为工作中收视率的压力程度及广告主对新闻自律的影响,在李克特量表中均达到3.8。在对新闻自律规范被漠视的原因调查中,认为是媒体过度竞争的占总样本的59.90%,认为是政府管理缺失的约占总样本的19.8%。

题目程度平均值1―5

你觉得目前台湾新闻电视台漠视新闻自律规范的严重程度4.5

能获得高收视率,但内容违反自律规范的独家新闻在你们台播出的可能性4.3

你们觉得自律规范的有效性2.2

上司要你们遵守自律规范的严格程度3.1

在你工作中抢独家新闻压力程度3.8

在独家新闻与自律规范的冲突中选择独家新闻的可能性3.6

因未经证实而舍弃独家新闻的可能性1.9

因暴力、色情内容而舍弃独家新闻的可能性1.6

因不侵犯他人隐私而舍弃独家新闻的可能性2.1

觉得违反自律规范的新闻再在媒体出现的可能性4.4

你对当前新闻电视台新闻自律的满意度1.9

你认为台湾政党对新闻自律的影响程度3.3

你认为广告主对新闻自律的影响程度3.8

当前收视率统计由每分钟改为每十五分钟对新闻自律的影响程度2.8

你对未来新闻自律的乐观程度2.5

3.一线记者普遍对当前新闻自律现状不满。李克特量表题目调查显示:对当前新闻自律满意度仅有1.9,认为违反自律规范的新闻在本台播出的可能性为4.3,大家对未来新闻自律的乐观程度只有2.5。大家对新闻自律日趋悲观。

4.对走出上述新闻自律困境的出路,受访者认为首先应靠观众素质的提高。因为“收视率指挥棒”总是要指向大众口味的,如果观众的媒介使用动机更多集中在对“即时报偿新闻”的满足,那么电视台抢独家新闻的压力就在所难免,而要增长观众对“延迟报偿新闻”的需要,这与提升观众的媒介素养有关。③其次是政府管理的加强,最后才是电视台自律的加强及广告主的正面影响。受访者认为目前台湾当局将收视率统计由每分钟改为每15分钟对新闻自律的影响程度并不大,在李克特量表中显示为2.8。

深度访谈:记者自律的责任和漠视规范的原因

一、业界专家访谈

1.你们要求记者在独家新闻与新闻自律规范冲突时如何选择?

几位受访者都表示要求本台记者严格遵守自律规范。但同时认为应鼓励记者抢独家新闻,记者只能是做个记录者,不应给予过多限制,而踏刹车的责任应在高层。高层主管按照自律规范对新闻进行把关的责任甚至大于赢取收视率的责任。

2.如果有“未经证实”、“侵犯他人隐私”、“含暴力与色情内容”等违反自律规范的独家新闻出现在你们电视台,你们如何选择?

受访者认为真实是新闻的第一要素,但有些新闻如“特别费案”在报道时是没法证实的,但是不是未经证实就不能报道?电视台应负起社会监督的责任。其次对于侵犯他人隐私的新闻,受访者均认为是不能接受的。但同时认为公众人物的隐私是很难界定的,所以在收视率压力下会有“打球”的情况出现。在暴力、色情内容方面,受访者表示政府对此有明确规定,划分了普通级、限制级等不同级别,会严格按照政府相应规定来办。另外,受访者还提到在竞争中其他电视台的表现也是一重要参照,如在“黑道光碟案”中各家电视台均播出了暴力画面,最后全部电视台也都受到了政府的处罚。电视台的自律就应从犯错中改进,从观众的反应中改进。

3.你认为加强新闻自律的出路在哪里,目前收视率统计由1分钟改为15分钟会有作用吗?

受访者认为加强新闻自律要靠政府和社会共同来推进,在目前台湾的过度竞争环境下,单单靠电视台没法有大的作为。目前收视率由1分钟改为15分钟,会使收视率统计更加客观,但不会改变收视率决定一切的现状。

二、学者访谈

1.对于台湾新闻电视台记者在“独家新闻”与“自律规范”之间的选择行为的问卷调查结果,您认为这样的情况是正常的吗?如果不正常,会有怎样的危害?

几位受访者均认为台湾记者为强调抢独家而漠视自律规范,是在收视率压力下的短视行为。这样长久下去会给各电视台的形象和公信力带来致命伤害,最终会让观众对媒体产生厌恶,失去媒体赖以生存的受众市场。因此电视台只有加强自律才能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

2.你认为出现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台湾电视市场的过度竞争和政府管理缺失是主要原因,其中市场的过度竞争是因为在“新闻自由”的口号下过小的市场(约2300万人口)存在过多的电视台(总共30多家,100多个频道,全天播新闻的就有7家),同时政府的监管也不到位。

3.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途径在哪里?

完善政府对电视台的合理监管机制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途径,但不能完全依靠政府。目前出现的问题是台湾整个媒介生态环境的问题,所以要靠政府、媒体、观众和社会力量如广告主、民间组织等来共同努力,当然政府应在当中起到引导作用。

4.怎样看待新闻自律与他律之间的关系?

对电视台记者自律观念的培养,对电视台的合理管制及正确引导,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自律还应当由他律来保证,完全依靠自律就没有自律,过分强调新闻自由就会伤害新闻自由。

(作者分别为重庆大学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副院长、副教授,重庆大学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传播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整个问卷调查过程中得到了中时集团社长林圣芬、东森媒体集团副秘书长林健炼、铭传大学传播学院院长杨志弘的大力协助,在此一并致谢。)

注释:

①林有庆:《政治过渡中传媒所面临的挑战》,《台湾记协通讯》2005年第4期

新闻行业调查报告篇6

《全国报纸出版“十一五”发展纲要(2006~2010)》

综合8月29日《中国新闻出版报》和第9期《传媒》杂志报道,新闻出版总署的《纲要》提出,2010年末千人日报平均拥有量90份,报纸普及率平均每户0.3份的目标,明确了报刊业控制总量、优化结构、合理布局的思路。《纲要》重申非公有资本的机构不能作报刊的主管、主办单位,一般的部门和专业性社团不能办综合性报纸,地域性综合报纸不能改办为全国性综合报纸,严格控制中心城市晚报都市报,已经过度饱和的城市要适当调整、压缩晚报都市报品种和数量,外宣期刊不能改办为主要面向国内市场的期刊,并将通过变更、划转、重组等来实现对现有报刊在结构、布局上的调整。《纲要》提出了“十一五”期间我国报业发展的14项行动计划。其中“综合性传媒集团发展计划”将推动党报集团进一步深化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走集约化发展道路,壮大规模实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产业集中度,建立安全的投融资渠道,向跨地区发展、跨媒体经营的综合性现代传媒集团转型,形成一批文化领域的战略投资者,巩固加强宣传舆论主阵地。计划拟以京、沪等地为集聚中心,重点扶持10家左右报业集团向综合性传媒集团发展。“专业性传媒企业集团发展计划”将推动30家左右已初步形成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行业专业类报纸出版单位,按照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由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向大型专业型传媒企业集团发展。在“数字报业实验室计划”中,鼓励报纸出版单位积极开展自主创新,积极探索网络报纸、手机报纸、电子报纸等多种数字出版形式和经营模式。《纲要》提出,将在适当的时候启动“新农村报纸出版促进计划”、“精彩新体验报纸阅读促进计划”、“地市报业市场振兴计划”、“行业信息资源平台发展计划”、“细分市场专业周报促进计划”、“海外报业市场拓展计划”、“中小城市的综合信息门户建设计划”、“中国报业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联盟计划”、“黄金一代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报业发展情报平台建设计划”和“影响2008―――中国报业博览会计划”。

新闻出版总署署长龙新民在8月召开的全国报刊管理工作会议上强调,积极应对传播技术变革挑战,促进产业升级。要重塑报刊出版业的行业边界和业务形态,推动多元化传播格局下报刊出版方式和报刊业经营模式的转型,实现报刊业核心竞争能力与信息网络传播技术的深度融合,牢牢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条件下舆论宣传和市场竞争主导权。大力发展数字报刊业,建构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资源聚合平台和传播平台,发展数字化内容产品,开拓增值服务业务,调整报刊业传统营销结构,巩固核心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报刊出版业在多元传播格局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2006年第1期《传媒》杂志报道,在全国新闻出版局长会议上,石峰副署长强调要充分利用新兴媒体壮大报业基础,并将在政策上对跨媒体经营给予支持。在8月6日《新京报》专访中,石峰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应“共存共荣,共同发展”,

平面媒体要创新传播方式,融合的最终产物可能就是数字报纸。6月1日,《新京报》刊发对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副司长林江的专访,林认为报业的运营流程是线性流程,网络媒体则更类似于一个超级市场的经营者。在增值服务能力方面,介质和渠道的局限性限制了传统报业的价值链。

央视体育中心频道制改革

8月8日《中国广播影视报》报道,央视体育中心将启动频道制改革,分为频道编辑、新闻、赛事和栏目4个系列。赵化勇在动员会上说,目前央视还会继续沿用频道专业化的发展定位。央视一套有40多个栏目,其中70%是首播,30%栏目是重播。但对于专业频道来讲,减少重播意味着成本太高,要压缩体育频道的栏目制作,最好达到首播与重播的比例是1:2。报道透露,2006年底,央视各频道将完成频道制改造,实现节目生产系统组织结构的转型。

广东电视改变“外强我弱”

8月15日《中国广播影视报》报道,根据aC-尼尔森统计,2006年上半年境内电视收视市场份额在广州地区从1999年的27.5%上升到64%,境外电视的收视份额则从1999年的72.5%下降到36%;根据央视索福瑞公司调查显示,2006年上半年在全广东省境内电视频道收视市场份额由2003年的63.71%上升为76.86%,境外电视频道收视市场份额由2003年的36.29%下降为23.13%。

广播发展新契机

8月15日《中国广播影视报》报道,中国传媒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院长吕锐在第6届全国城市电台发展研讨暨协作会议上说,数字化、网络化给广播行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一是播出内容及节目形态方面产生了广播节目、窄播节目和定制节目多种节目形态并存的局面,实现了面向个体的个性化服务;二是变成了一个多媒体的服务平台;三是接收方式实现移动接收、多模接收;第四是改变长期依靠广告为主的单一收入模式为多种收入的盈利模式,增加了移动多媒体数据服务收入、信息费收入、各种商务服务的服务费收入等。北

京电台与阳光资产集团共同出资组建的北京悦龙数字广播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秦学刚透露,目前北广传媒在建的数字广播网可覆盖2500平方公里、人口1400万、机动车240万辆。其中音频广播20套、视频多媒体4套、数据广播5套。计划数字音频和多媒体广播采取以广告经营为主的运营方式;数据业务方面以用户付费收看的运营模式为主。目前北广传媒移动电视终端总量超过16000个,逐步建立起以交通信息为主线的新闻平台,在恶劣气候等突发事件出现时,更是发挥了应急信息、疏导户外行人群的作用。但移动多媒体广播发展障碍主要表现在,前端设备提供和终端设备制造、销售都相对成熟,内容制作环节薄弱,或者说我们根本不了解什么内容适合这个新兴的媒体;商业模式上,广告和收费模式均有不够成熟的地方;国家相关主管部门针对移动多媒体广播的具体管理政策尚未明确。秦认为,垄断的播出权是电台最有价值的资源,而不是内容制作和运营。

两大类报刊明确改革方针

8月29日《中国新闻出版报》报道,2006年全国报刊管理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继续实行事业体制的报刊和逐步转企改制的报刊下一步改革方针。报道披露,党报党刊和时政类报刊要继续实行事业体制,改革主要是内部三项制度,即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改革的方针是“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这些单位要继续探索宣传与经营“两分开”。可经营性部分从事业体制中剥离出来转制为企业的经营性公司,必须由新闻单位作为出资人和控股方,社会资本不得以广告、发行等公司的名义直接或变相介入宣传编辑业务。社会生活、文学艺术、科普类报刊社,要逐步转企改制。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为方针,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行企业的财务、税收、社会保障、劳动人事等制度,着力培育新型的文化市场主体。在转企改制的一定期限内,国家给予财政、税收方面的政策优惠。为了确保国有文化资本的主导地位,对转制为企业的报刊社,要坚持国有独资或国有绝对控股,实行特许经营或许可证管理。同版刊发对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司长余昌祥的专访透露,新闻出版总署从继续实行事业体制方面确定了科技日报社、农民日报社等试点单位,在转企改制方面确定了中国计算机报社、机电商报社等试点单位。

广电总局颁布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标准据3月28日《中国广播影视报》报道,标准规定了地面、有线、卫星等数字电视广播系统中基于传输流的数据广播的数据结构、数据交换、数据传输协议等。8月31日《新京报》报道,从提交到公布历时5年后,国家标准委在其网站上公告了标准号为GB20600-2006的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标准,这项标准融合了清华大学和上海交大两种方案,将于2007年8月1日起强制执行。报道引用专家估计说,未来几年,包括地面固定接收和移动接收的市场规模将达万亿元。地面数字电视广播有三种接收方式:地面固定接收、移动接收和手持设备接收。国标委目前公布的标准主要适用于前两种接收方式,将影响固定接收和移动电视的传输方式和设备生产。报道透露,针对手持接收还将专门制定手机多媒体广播标准。

九月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

在“新闻事业”部分,以推进新闻媒体建设、加大对重点新闻媒体的扶持力度、办好新闻网站和发展新兴传播媒体为重点,提出:扶持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重点新闻网站和时政类报刊,增强持续发展能力,成为拥有知名品牌和较强社会影响力、竞争力的优势媒体,充分发挥舆论主阵地、主力军作用。加大对中央和省级主要新闻媒体的扶持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设备和技术的更新改造,不断改善硬件条件,提高信息化水平和传播能力。人民日报、求是杂志、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要努力增强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核心竞争力,稳定主报主刊发行量,扩大覆盖面。新华社要发挥国家通讯社和世界性通讯社的作用,加快多媒体数据库和经济信息平台建设,发挥新闻信息资源整合、共享、管理的功能,确保新闻信息产品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努力拓展海外用户。推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在全国市(地)级以上城市的调频覆盖,加强中央电视台的频道品牌化建设。推进党报、党刊发行业务的改革,促进零售工作,扩大覆盖面。重点支持西部地区党报、党刊和电台、电视台的发展。扩大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基础设施规模,拓展即时通信、博客、播客、聚合新闻服务等业务领域,实现多渠道、全方位新闻信息的技术调整和业务整合,提升技术应用水平和业务保障能力。形成若干个与我国地位相称的、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综合型网络媒体集团,争取其中一到两家重点新闻网站进入世界前列。规范网上新闻信息源的转载和非新闻单位网站的信息,建立市场化供稿机制。充分发挥国家主流媒体在信息、人才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发展手机网站、手机报刊、ip电视、移动数字电视、网络广播、网络电视等新兴传播载体,丰富内容,创立品牌,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进一步加强对新兴传播载体的规范管理,制定行业自律规范,坚持正确导向,保护知识产权,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建立广播电视卫星直播系统。积极发展电子书、手机报刊、网络出版物等新兴业态。

中国报业的调整与转型

第9期《中国报业》刊周翼双文解读2005全国报业基本数据,认为中国报业近15年来有三次增长周期。第三次增长周期始于2000年,2004年达到本次增长周期高峰,日报化和厚报化是这一时期的显著标志。从2005年数据看,日报化和厚报化发展模式已经走到尽头。

根据5年来的报纸出版总量,在均期印数相对稳定情况下,报纸迅速变厚,总印数、总印张在2004年达到高峰,2005年增幅急剧放缓。而全国性报纸均期印数、总印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全国性的工青妇农少等对象类综合性报纸均期印数、总印张出现少有的负增长,总印数连续3年增幅放缓。行政化的办报模式已与报业改革发展形势严重脱节,行业专业报普遍进入转型期。从省地级报纸统计表看,省级报纸连续5年均期印数、总印数呈波形增长,总印张连增4年,2005年骤滑。从前几年不计成本追求发行量、扩张版面,转向注重质量效益,粗放型模式开始扭转。地市报5年来均期印数整体萎缩,均期数不足3.5万份,总印数缓增,总印张2004年达到峰值,2005年大滑。

富士康事件

6月15日、22日《第一财经日报》先后刊登记者王佑采写的报道,称台资富士康科技集团(连续数年位居中国出口额第一大企业)在深圳的工厂普遍存在工人“超时加班”问题。7月10日,富士康法人公司鸿富锦以名誉侵权纠纷为由,向当事记者和编委索赔3000万元,要求法院查封、冻结当事人个人财产并获执行。8月下旬经媒体披露后引起舆论关注。9月1日《中国青年报》乐水评论说,在社会舆论几近一边倒的支持记者论调中,我看到的却是一种“舆论审判”的情绪在蔓延。9月4日《中国新闻出版报》刊发中央电台法律顾问徐迅的观点认为,“我对目前部分媒体的做法感到很遗憾,在很多基本事实还没有搞清楚之前,就开始炒作数字、谈观点”。9月3日,富士康科技集团与第一财经日报社达成和解,发表联合声明,互致歉意。9月6日《中国青年报》发表郭之纯的文章提出,在双方声明中“没能读到任何关于真相的解释:引发诉讼的那篇报道是否属实”?“如果媒体对于一桩牵涉甚广的报道,也可以如此不了了之,公信力何在”?《南方传媒研究》第五辑刊傅剑锋文提出,第一财经日报王佑报道“是一个完全丧失基本新闻规范的报道”。

“完全的网上采访使她没有办法证实QQ投诉者是否为富士康员工”。“目前中国媒体的炒作是存在严重问题的。多数讨论,都是建立在信息披露极度有限、核心事实疑点重重的基础上的,报道是否失实的核心问题也无法得到求证”。并认为中国媒体如此不冷静是有几大要素促成:一是富士康的诉讼方式确实极为恶劣……是对整个中国新闻界的挑战;二是各大媒体为了炒作新闻吸引眼球,也和资本一样蛮不讲理惯了;三是过度夸大可能带来的伤害,新闻操作缺乏专业精神,也缺乏起码的公正立场;四是富士康作为代工企业,不必在大陆媒体打广告。

国内首份中文卫星报

《中国新闻出版报》报道,9月7日天津日报开通国内首张中文卫星报,实现全球36个国家和地区同步发行,解决报纸出口传统订阅方式中,对个人读者缺少供应渠道;时效性差,覆盖面窄,影响力弱;订购不灵活,无法做到按需供应等弊端。目前中国报纸进入卫星传输系统的只有《ChinaDaily》、《ShanghaiDaily》和《ChinaBusinessweekly》3份英文报。

禁止有偿促销征订报刊

新华社报道,、国务院纠风办、新闻出版总署和国家邮政局下发《关于采取切实措施规范报刊发行秩序的通知》,要求:1.报纸出版价格、报刊出版日期要确定;2.核算公布报纸最低价格―――组织都市类报纸采取同城议价、同行协商的形式核算、公布报纸最低价格,或根据报纸直接成本的适当比例确定报纸的最低价格,适时公布,接受社会监督;3.广告价格公开透明―――明示广告折扣,广告收入按照明示如实入账;不得以商业贿赂的形式进行报刊发行和报刊广告经营;禁止广告赠版,禁止有偿新闻和以新闻形式刊登广告;4.禁止有偿促销征订报刊―――不允许给征订(含零售)对象提成回扣、赠送钱物(含报刊)和有价证券,也不允许以有奖征订、出国考察、公费旅游或赠送广告等形式变相进行有偿促销;5.统一核查公布发行数字―――委托国新出版物发行数据调查中心对北京、广州、成都等11个城市出版发行的都市类报纸统一进行发行量认证。6月29日《中国新闻出版报》报道,石峰在全国部分省市规范报刊发行秩序座谈会上说,规范报刊发行秩序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树立长期作战的准备,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坚决防止报刊发行混乱现象出现反弹。

报社将实行新的《企业会计制度》

9月12日《中国新闻出版报》报道,财政部教科文司董为民处长在全国报业财务工作会议上说,2005年3月29日财政部、海关总署和国家税务总局共同出台的《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后企业的若干财税政策问题的通知》和《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若干财税政策问题的通知》,只适用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地区的试点单位。董认为“现在很多报业集团就换了个牌子,财务工作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所以我们财务人员要参与到新闻出版单位的改革发展中,要进行战略思考。”

我国暂不办免费报纸

9月11日《中国新闻出版报》消息,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从我国目前报业市场、广告市场以及城市社区建设等方面的实际情况看,都存在不成熟、不规范的情况。首先报刊市场尚未成熟,竞争手段还处于初级阶段,缺乏系统化的经营管理理念和专业经营队伍,完整的报刊产业链尚未形成,无序竞争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象。我们的报业市场是垄断的,且报业属国有资产,但是还没有建立起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科学的利润考核指标。……如果允许免费报纸的出现,势必使一年多来多个部门辛苦努力的规范报刊发行秩序成果付之东流,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愈演愈烈。其次,报业广告市场不成熟与广告主投放的日趋理性形成鲜明对比。广告价格不公开、搞暗中回扣等情况仍然存在。……免费报纸无论在形式、内容、营销上都存在同质化。再者,我国城镇化水平还不高,即使一些大城市也没有形成稳定、成熟的社区。国外社区免费报纸存在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社区成熟,报社对读者的数据分析非常精细。我国目前还不具备这一条件,如果盲目进入,允许免费报纸的出现,势必引起新一轮的报业恶性竞争,造成国有资产和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报刊司负责人强调,考虑到我国报业现状及发展,决定暂不办免费报纸。近年来,我国报刊业的发展模式开始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对报刊出版单位经营业绩的考核,要从侧重发行量、广告额、经济总收入等数量型指标,转向利润、积累、实力等效益型指标,要重点考察报刊出版单位的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报刊处处长陈丽说,2004年上海开办的《i时代报》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免费报纸,是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和上海地铁运营公司共同合作的,实际上由地铁公司购买后作为增值服务发放给乘客,和一些大企业给他们的员工订阅报纸差不多。上海地铁给予了《i时代报》8年独家特许通路授权,即8年内地铁内不能有新的免费媒体进入。

法官未经批准不可接受采访

新华社报道,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12日在全国法院新闻宣传工作会议上宣布,最高人民法院和高级人民法院两级新闻体制正式建立。重大事项将统一由新闻发言人。未经批准,人民法院的法官和其他工作人员一律不应擅自接受记者采访,或在新闻媒体上对重大敏感问题发表议论。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强调:法院的新闻工作应严格遵守新闻宣传宣传和法院工作纪律。提出五项“一律不得”的内容: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内容;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被告人姓名、住所、照片及可能推断出未成年人情况的各种资料;依法不公开开庭审理的案件,除审判结果和必须的事实、理由以外的其他内容;合议庭评议、审判委员会讨论情况及上下级法院的内部函件;院领导指示不得的其他信息。另外,有关刑事案件审判中的各种综合性数字,未经有关部门或领导批准不得。并表示“媒体不得超越司法程序预测审判结果,发表评论或结论性意见”,“对案件的报道,所依据的事实、证据和引用的法律必须准确,对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和负面效应的内容不得报道”。“重大案件新闻由最高法统一口径”。9月21日《南方周末》报道,提醒法院系统宣传部门“不要轻视互联网和都市类传媒的影响力。并要求通过跟踪、收集、分析相关报道,及时研究对策”。

外国通讯社在中国境内新闻信息管理办法

根据国家法律法规,新华社制定的“办法”规定,新华社对外国通讯社在中国境内新闻信息实行统一管理。外国通讯社在中国境内新闻信息,应当经新华社批准,并由新华社指定的机构。外国通讯社不得在中国境内直接发展新闻信息用户。除指定机构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外国通讯社的新闻信息。新华社对外国通讯社在中国境内的新闻信息有选择权;国内用户订用外国通讯社新闻信息,应当与指定机构签订订用协议,不得以任何方式直接订用、编译和刊用外国通讯社的新闻信息。国内用户使用外国通讯社新闻信息时,应当注明来源,并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让。未经新华社批准新闻信息的,未经新华社指定机构订用外国通讯社新闻信息的;擅自经营、外国通讯社新闻信息的;擅自直接编译、刊用外国通讯社新闻信息的,将由新华社提请国务院有关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罚。第10期《传媒》杂志报道,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柳斌杰在国务院14日新闻会上表示,政府会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防止过分垄断、排斥竞争的局势,不会使新华社成为外电领域里的垄断者。他说,“《办法》对新华社也提出了很多约束条件。政府相关部门会依法进行监督,如果外国通讯社的正常业务活动、采访活动受到影响,请他们向中国政府投诉,我们负责解决这个问题。”

北京报业广告载体供给过剩

9月12日《中国新闻出版报》刊发倪宝忠的专访,认为北京报业广告载体供给过剩。报道透露,2001年北京综合类日报工商广告平均折扣7.3折,2005年为4.4折,2006年1~7月达到了3.8折。现在有的报纸某些行业的最低折扣已经低于1折,即每整版广告1万元左右。5年前,报纸广告版面占总版面的25%左右,现在一般能达到35%左右。2001年初,北京综合性日报(不含北京日报)有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晨报3家。现在北京都市类综合性日报已增加到9家。2001~2004年,北京综合性日报广告实际收入从14.5亿元增长到24亿元,2005年综合性日报广告实际收入总量下降到20亿元左右。报纸数量增速远远超过报纸广告投放量增速。

十月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决定》指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社会科学,要坚持正确导向,唱响主旋律,为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思想舆论氛围。新闻媒体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健全突发事件新闻报道机制,及时准确信息。加强对互联网等的应用和管理,理顺管理体制,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使各类新兴媒体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阵地。

新闻业不存在体制改革的问题

10月25日《中国新闻出版报》报道,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司长余昌祥在中国记协七届一次理事会分组讨论中透露,就新闻出版业而言,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最初提法是“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经过两年多试点,到今年召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会议,新闻出版业文化体制改革的提法变为“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实践证明,新闻业不存在体制改革的问题,而是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事业,受到国家扶植,继续保持事业体制,不搞转企。

人民日报2007年起取消华东版、华南版

10月出版的《中国报业》报道,人民日报将从2007年起调整版面结构,在全国实行统一版数、统一订价,不再续办《华东新闻》、《华南新闻》两个地方版,降低华东、华南地区人民日报订价。并将于2007年秋在全国基本实现彩印。

加强对非正式新闻传播的规范

10月25日,《21世纪经济报道》“六人谈”《彭水诗案:个体传播时代的司法悬疑》中,李巍认为“现代科技的发展使BBS、博客、手机短信成为继报纸、广播和电视之后的一种新的新闻传播渠道。但是这些新闻渠道游离于传统媒介之外,具有非正式性”。“非正式新闻渠道打破了传统媒体对信息的垄断,促使了新闻来源的多元化和丰富性,有一定的进步性。但其负面意义也不容忽视,首先,非正式渠道的新闻传播者都缺乏起码的专业训练,特别是对于复杂新闻事件显然缺乏全面准确客观传播的专业能力;其次,非正式新闻传播是一种偶然和自发的行为,缺乏负责的对象,容易导致以讹传讹和不负责任的信息四处流传。因此,加强对非正式新闻传播渠道的规范势在必行,但从根本上讲,只有加强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和传播效率,提高传统媒体满足补正:本刊2006年第12期《2006:中国新闻业回望(上)》第7页“突发事件报道”条中,“7月8日新华社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应为“1月8日国务院授权新华社‘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此系作者编校失误所致,特此更正并向读者致歉。

普通民众对新闻信息特别是所谓‘敏感信息’需求的能力,才能使非正式渠道的新闻无立足之地。”

网络媒体

7月,中国新闻奖首次增设3个网络媒体参评项目,即网络新闻评论、网络新闻专题和网络新闻名专栏。10月举行的中国记协七届一次理事会上,有4名网络媒体负责人被推举为中国记协理事(比上届多2名),其中新华网负责人还当选为中国记协常务理事。

十一月

严禁有偿新闻

11月8日《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透露,中纪委、、监察部8月联合发出《严禁和严查中央国家机关或中央新闻单位人员骗钱的通知》,严禁记者以批评报道、曝光相要挟向基层索取钱财,对于违反规定“揽钱”的中央新闻媒体工作人员,要依法依纪严肃处理,对于涉嫌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力丹认为,2006年5月新闻出版总署通报的《中国食品质量报》等4家媒体记者以新闻报道为名敲诈或诈骗财物的违法违纪活动,“或许可以看作是近年来新闻职业道德问题演变的一个集中反映”。“从性质上看,已经由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向违法行为转变,这超出了道德自律的限度;从方式上看,由被动收取好处向主动设套明码标价转变;从身份上看,由普通记者向记者站负责人转变;从主体上看,则由个人行为向集体行为演变”。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孙旭培认为,“采编队伍需要承担创收任务,是新闻队伍腐败的主要根源”。“要解决这一问题,不仅需要新闻单位痛下决心,而且还要靠加强相关法律制度建设,逐步规范记者行为”。

十二月

整顿虚假违法广告

12月26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做好《医疗广告管理办法》贯彻实施工作的通知”。工商总局、卫生部修订后的《医疗广告管理办法》将于2007年1月1日起实施,明确了医疗广告前的审查制度,规定医疗广告必须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对广告内容进行成品审查,取得《医疗广告审查证明》后方可。11月27日《北京晚报》报道,工商总局广告监管司副司长李亚莉说,广告内容审查之后,“连标点符号都不能再变动”。对于严重违法广告的广告主和广告经营单位,将处以暂停医疗广告,直至取消广告经营单位的医疗广告经营和资格的处罚。报道透露,工商总局已经出台了《停止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者广告业务实施意见》。同时,11部委广告专项整治部际联席会议制定了《违法广告公告制度》,以公告形式公布严重违法广告案例。

新闻行业调查报告篇7

在把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贯穿始终的基础上,重点按照时间节点做好以下工作:

时间进度

主要活动

具体安排

资料留存

完成情况

指导安排

10月11日前

一、动员部署

1,动员会

(1)签到表

(2)动员讲话

(3)新闻报道

自行开展,资料留存备查

2,主题教育方案

(1)主题教育方案

上报指导组备案

3,成立组织机构

(1)相关文件

上报指导组备案

二、集中学习研讨(1天)

1,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

2,学习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讲话

3,党章党规

(1)签到表

(2)学习笔记

(3)新闻报道

自行开展,资料留存备查

三、自主学习

通过学习强国等平台,学习党史、新中国史、国企改革发展史

(1)“学习强国”积分等

自行开展,资料留存备查

四、调查研究

1,明确领导班子调查研究主题

2,明确领导班子调研计划

(1)相关材料

上报指导组备案

10月12日至18日

一、集中学习研讨(2天)

1,学习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仪式上讲话

2,学习《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选编》

3,学习《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

(1)签到表

(2)学习笔记

(3)新闻报道

公司指导组成员参加学习

二、自主学习

通过学习强国等平台,学习党史、新中国史、国企改革发展史

(1)“学习强国”积分

自行开展,资料留存备查

三、调查研究

结合调研主题和“大干120天”行动开展调研

自行开展,资料留存备查

四、班子成员讲党课

结合实际、做到“四个讲清楚”,可结合石油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

(1)支部书记课件

(2)其他委员课件

(3)签到表

(4)新闻报道

公司指导组成员参加

10月19日至25日

一、集中学习研讨(2天)

1,《关于本行业的重要指示批示》汇编

2,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建工作重要论述

3,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

4,《梁家河》

(1)签到表

(2)学习笔记

(3)新闻报道

自行开展,资料留存备查

二、公司党员领导讲党课

1,按照联系点,公司党员领导班子成员讲党课

(1)签到表

(2)新闻报道

公司指导组成员参加

三、调查研究

1,撰写调查报告

2,调查报告交流会

 

(1)签到表

(2)新闻报道

(3)形成报告

公司指导组组长参加

四、自主学习

1,通过学习强国等平台,学习党史、新中国史、国企改革发展史

2,结合当地红色资源等,开展现场教学

(1)“学习强国”积分

(2)相关活动资料

自行开展,资料留存备查

10月26日至31日

一、调查研究

修改调研报告

提交报告给公司指导组

二、检视问题

1,通过发放意见表等方式广泛征集职工意见建议

2,梳理通过学习研讨发现的问题

3,梳理调查研究发现的问题

(1)征求意见表

(2)意见汇总

自行开展,资料留存备查

11月1日至8日

一、组织生活会准备

1,班子成员之间相互谈心谈话

2,班子成员与分管部门(项目)负责人之间相互谈心谈话

3,支部书记代表班子撰写材料

4,领导班子成员撰写个人对照检查材料,特别是要按照四个对照要求认真分析自己

5,普通党员按照“三个对照”撰写个人检查材料

(1)谈话记录表

(2)个人对照材料

自行组织,相关材料交给指导组修订。

二、志愿服务

至少1次

(1)新闻报道

(2)资料留存

自行组织,相关材料交给指导组

三、为职工办成实事

至少1件

(1)资料留存

自行组织,相关材料交给指导组

11月9日至15日

一、组织生活会

1,支部书记代表班子对照检查

2,班子成员对照检查

3,批评与自我批评

(1)签到表

(2)会议记录

(3)新闻报道

(4)对照检查材料

公司指导组组长参加

二、民主评议党员

民主测评

测评表

公司指导组组长参加

三、主题教育测评

员工测评

测评表

公司指导组组长主持

11月16日至22日

一、自我总结

撰写总结报告

总结报告

报公司指导组

二、指导组总结

撰写指导报告和主题教育报告

新闻行业调查报告篇8

党报在我国报业体制中占据核心地位,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肩负正确引导舆论的主要职责。党报虽然在政治宣传上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是除少数都市化了的党报以外,党报总体上在市场竞争中并没有表现出与政治影响相对应的优势地位。

一是发行量持续下滑。一项调查显示,我国省级党报1992年的平均发行量为34.29万份,这是1990年以来的最高值,随后总体上逐年下滑,1999年的年均发行量跌至23.91万份。①2002年,再创新低,平均发行量只有22.10万份。地市级党报与中央党报的发行量也与此类似。

二是广告收入以及广告收入增长都落后于都市类报纸。1992年以后,都市类报纸的广告收入超过同一市场的党报,而且超过的幅度越来越大,也就是说都市类报纸广告收入增长率高于党报广告收入增长率,而且增长率之间的差异也越来越大,都市类报纸的广告收入遥遥领先。②广告收入的增长较慢,而其他各项运作开支又在增长,所以党报的盈利能力必然下降。③

三是社会影响力较低。第一,党报的人均拥有量较少。调查显示,1999年,在绝大多数省份,每千人省级党报平均不足10份,其中有6个省份每千人党报拥有量还不到4份。第二,党报阅读率较低。在河北省石家庄市的读者调查表明,即使在省级党报的核心读者―――机关干部、企业管理者和知识分子中,经常阅读党报的人也只占调查对象的35.02%,偶尔阅读和不阅读的占到了64.98%。第三,读者对自费订阅党报的意愿非常低。在调查中,从征询读者自费订阅报纸的角度,列出包括党报在内的14类报纸,让读者来自愿进行选择。结果表明,党报在自费订阅的意向中,被排在第10位。④第四,读者的认同度不高。一项针对六家省级党报的调查中,有57.79%的读者认为省级党报反映群众生活、群众声音“不充分”,有20.8%的人认为“太少”。⑤两者加起来将近80%。

政治经济传播学认为现代社会中,传媒同政府、大公司趋向一体化,在政治结构中处于优势地位的大型传媒,同样会获取传媒市场和广告市场的最大份额。⑥而我国的情况是,党报虽然占据了政治上的优势,但市场表现与此有较大反差。都市类报纸在市场竞争中超越了党报,在发行量、广告收入方面持续上升,大幅领先党报,甚至在社会影响力方面也在不断提升。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都市类报纸多是党报的子报,在同一家报业组织当中,党报可支配的各类资源要比都市类报纸多,但是市场上却没有表现出应有的竞争力。

党报的市场核心竞争力衰退是由报业宏观的管理体制、资源配置以及新闻生产中一些结构性的矛盾所造成。

管理体制中的身份矛盾。在“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原则下,党报名为事业单位,但实际上却成为事业单位、“准行政机关”和企业三种难以相互兼容的身份的矛盾混合体。按照通常的理解,事业单位应当是由国家财政拨款的以服务公众利益为目的的非盈利组织,但是党报基本上没有或者是只有象征性的财政支持,在服务公众的同时,还必须依靠参与市场竞争获取资源补偿与实现自我发展。作为党的新闻事业,党报必须以党性原则为指导,无条件接受党的领导,要完成一些指定的宣传任务;党报的所有权、重要人事权、重要的决策权以及传播内容的终审权等都属于党政机关;党报的内部管理带有很强的行政机构的特点,一般是高度集中的科层制官僚组织结构,而不是现代媒介组织体制,如管理人员都有一定的行政级别,管理上有较强的“官本位”色彩。这种体制管理层次多、部门多、冗员多、效率低下。可以说,党报又具有“准行政机关”属性。作为企业,党报成为独立的经济组织,必须通过市场的经营活动,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经济利润,以实现自我发展,保证国有资产增值,为员工创造福利等目的。但是,党报又没有一般企业发展所必须的自主决策、自主经营的充分权力,例如,无法吸收外来资金,不能实现产权交易等。三个原本有着本质区别与内在冲突身份的交错,使党报在经营运作中处处受到掣肘,如何处理和协调宣传效益、公众利益与商业经营之间的矛盾成为党报最大的难题。⑦

资源配置中的力量矛盾。由于党报的多重身份,导致其所需资源的配置力量多元化。一是行政力量,集中体现在党报的发行上。党报的发行基本上是依靠政策和行政命令保障,由各级党政机关或其他单位的公费来订阅。有调查数据显示,绝大多数省级党报的发行量主要依靠公费征订,其平均比例约为省级党报发行量的90%以上。二是市场力量,主要体现在党报的广告经营中。在过去,不成熟的广告市场中,依靠私人关系、送礼或根据行政指令获得广告业务是相当普遍的现象。随着广告市场的日渐成熟,广告客户的广告投放行为越来越具有市场目的性,越来越重视广告的投入产出比,他们根据客观数据,科学判断、理性决定广告投放。⑧也就是说,党报的广告业务一般只能通过市场活动赢取。于是,资源配置力量的矛盾就出现了:广告的市场经营与发行的行政力量无法有效地对接和整合。在广告客户眼中,个人订户的商业价值最高,其次是报摊零售读者,最低的读者是公费订户。⑨促成党报获取公费订户的行政力量,难以转化为吸引广告的市场力量,甚至产生反向力量,使党报在长期的行政保护下,失去直接参与个人订阅与零售市场的动力和能力,又导致发行市场与广告市场的进一步脱节。三是社会资本力量。社会资本作为在计划和市场外配置资源的第三种方式,可以使党报获取诸多稀缺的资源,如与党政机关的天然联系使党报可以优先获得某些信息;政治上的优势可以提升党报的权威性以及公信力。但是,党报的特殊社会资本的不当利用,使党报的社会资本本身受到侵蚀,影响党报的整体的竞争力水平。党报社会资本利用不当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党报没有从整体上合理利用社会资本,而少数职员把社会资本当作个人获利的工具,如有些党报工作人员挥霍党报政治权势,总以权力的代言人和“半官僚”的身份进行新闻活动,容易引起社会的反感;还有些党报工作者热衷于“权力寻租”,搞权钱交易,权权交易,以致有偿新闻屡禁不止,暗箱操作频频发生,使党报的声誉、品牌等受到极大的损害。

内容生产中的定位矛盾。党报的订阅结构决定了其实际的读者是党政部门以及其他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党报的主要功能是指导工作,宣传上级意图,反映具体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其实际的传播主体是各级党政组织,传播的内容按党政组织需要决定。基于此,有学者指出,党报实际上主要是一种组织传播模式的报纸。⑩但是,党报又是一种大众传媒,其理论上的受众包括所有的社会成员,要向社会公众提供各类信息,以良好的信息服务来吸引广大群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党报更是积极扩大自己的受众面,想抓住一般的社会公众。组织传播与大众传播两种模式并存,产生许多不协调之处。在办报理念上,存在政策指导、思想宣传与信息传播、提供新闻服务的矛盾;读者定位上,存在面向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与面向一般普通民众的矛盾;在传播内容上,一方面,必须刊登宣传内容,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刊登能够让普通民众喜欢的娱乐、生活时尚、市场动态类等信息内容。为了调和这些矛盾,不少党报提出了“兼顾两头”、“顶天立地”、“进入家庭”等口号,但是,由于受宏观管理体制的限制,从实际的效果来看,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反而带来一些新的问题。

由于很难把组织传播与大众传播很好地协调起来,结果导致部分党报价值取向的分裂与内容结构的扭曲。要闻版等头几版的内容以宣传为指向,注重权威性、指导性和严肃性,主要是传统时政方面的硬新闻,以及新闻价值不高的会议新闻、各级领导人的活动以及各类典型人物宣传报道等。宣传的基本手法就是典型宣传,有学者把这种宣传模式概括为“p-F-e”模式。p: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policies);F:具体的、典型的新闻事实(Facts);e:按照政策对新闻事实的解读(explanations)。(11)这种传播模式内容比较封闭,重要时政新闻的透明度不高,经常演变为政策的机械图解和单向的传声筒;对现实问题重视不够,很少触及社会的矛盾焦点,没有发挥本该有的舆论监督功能;以自上而下的单向政治灌输为主,充满政治说教,缺乏与受众的双向交流与沟通。这样的传播方式使所有的读者都觉得难以接近。与此同时,在其他版面,模仿一般的都市类报纸,所谓“一版交给党,其他版面闯市场”,(12)刊登大量与市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信息,按说,党报在这方面应以积极向上的价值指引,关注民生的人文情怀,显示自己作为先进文化代表的格调和气派。但是在强化贴近性、服务性的名义下,部分党报却偏离了党报既有的价值立场,有的版面煽情、媚俗的成分等比都市类报纸有过之而无不及。内容结构的扭曲和价值取向的裂缝背离读者的阅读期待,使党报既难以有效稳定原有的核心受众,又难以吸引新的受众,对党报的威胁与负面影响日趋增大。

从核心竞争力系统来考量,党报必须从运作模式、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三个维度进行综合改革与创新。

1.运作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党报的一个基本性质或是战略定位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这是确定无疑的,也是不能改变的。但是以何种运作模式克服党报目前核心竞争力疲软的缺陷,保障与充分发挥党报的喉舌功能却是可以探讨的。确立合理的运作模式是党报的组织资本最为关键的问题。目前有三种基本思路。

第一是强化党报的事业性质,与市场化的非喉舌媒体区别开来,实行双轨制。有学者提出“双轨制”的改革思路,并对此做了深入的阐述。双轨制中的党报作为一个特殊的党政部门,以宣传为主功能,以行政调控为主,市场运作为辅,国家给予特殊的扶持政策,如重大新闻独家报道权、公费订阅、财政补贴等。这种党报运作模式带有较多计划经济的色彩,只要获得国家宏观的新闻管理体制与政策支持,可以获得较大的现实可能性。但是,这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难以协调,众多的行政垄断造成报业市场的不公平竞争,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流动。在行政保护下,不经过激烈市场竞争的激励,党报的核心竞争力也难以获得质的提升。

第二是党报与都市类报纸相融合的模式,走市场化道路。《广州日报》、《长沙晚报》等报纸走的就是这条路,这类报纸在市场上体现出较强的竞争力,以自费订阅为主,其读者构成与一般都市报区别不大。这种模式一个较大的问题是如何吸收都市报的优势,又不失党报的格调与权威性。一个较大的缺陷是无法与都市类报纸进行错位竞争,特别是党报与自己的都市类子报无法分割市场空间。

第三是走一条既不同于传统党报,又不同于都市类报纸的新道路。党报既坚持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又积极投身市场,按照市场的规律运作,通过高品质的政治经济新闻来吸引社会的主流读者,成为既具有政治强势、又具有市场强势的真正主流媒体。这也就意味着通过完全的市场运作来保证喉舌功能的实现。《南方日报》正在探索这一模式。该报定位于“地域性、国际化的权威政经大报”,确立了“高度决定影响力”的理念,提出“有高度的贴近”的口号,以各界高层次的人群为主要读者,在内容结构、版面编排、组织结构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发行量遥遥领先于其他省级党报,2002年平均发行量达到75万份,广告收入超过亿元。该模式是党报运作比较理想的模式,也是党报变革的主流方向。

2.社会资本的改革与创新

社会资本存量较高是党报相对于其他报纸的最大优势。党报的社会资本主要来源于党报的政治地位。

党报的社会资本优势首先表现为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党报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具有极大的政治权威。权威性来源于权威主体对某些资源的控制,服从权威的行动者可以从中获得某种利益。(13)党报的权威性来源于能够优先接触、开发和利用与党和政府相关的信息资源,能够准确、全面、深入地传播各级党委和政府政策方针、思想主张、观点意见以及重大的新闻事件,能够有力展开舆论监督,特别是对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决策行为以及各级公务员进行有效的监督。读者可以通过党报来了解党和政府的政策走向、重要的政务动向,获得在其他媒体难以获得的知识与指导。

党报的社会资本优势的第二个表现就是党报的可信任度高。党报的高信任度有多个维度的表现。一是党和政府高度信任党报。作为党的事业的一部分,“党的使命就是党报的使命”。(14)党报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与党和政府保持政治上的高度一致,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尽心尽力做好宣传工作,深为党和政府所信赖。二是党报具有较高的公信度。公信度是指受众与其他社会公众对党报的认可、信任与赞誉的程度。相对于都市报来说,党报作为党和政府的“代言人”,的新闻更准确、更真实,格调高雅,作风严谨,具有相对较高的公信度。据2001年一项针对不同渠道的新闻信任度的调查显示,把最信任的报纸视为党报的读者占55.1%,其次是晚报占19.82%。(15)

党报的社会资本优势的第三个表现是党报的政治地位使党报的工作人员也具有社会资本的优势。党报的主要领导人由党委任命,许多党报的领导人还在党委的宣传部门担任过领导职务,与党委有良好的互动关系。党报领导人还担任诸多的社会职务,如所在地区的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报业协会主席等,有利于党报领导人动员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一般的党报工作者则可以利用党报工作者的名义与身份,建立与社会各界的广泛联系,获取更多的信息资源;可以进行有效的调查采访活动,进行批评性报道,实施舆论监督。

来源于政治地位的社会资本是一种外生型的社会资本,也就是说党报的社会资本是依附外在的力量累积起来的。外在力量所赋予的社会资本优势,因为并不是通过社会行动主体之间长久互动所自然而然形成的,往往比较脆弱。主要表现在,外生的社会资本形成的路径是:外在力量授予党报资源,党报利用这些资源的优势与其他社会行动者形成社会网络以及互利关系,这就使党报往往只注重与外在力量之间的关系维护,而忽视与社会公众等其他行动主体之间社会资本的投资,对社会资本维护、提升的动力降低,不当使用的几率增大,容易出现权力寻租等不良现象。

所以,要使党报的社会资本优势得到合理的利用和进一步的开发,使其真正成为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必须强化内生社会资本的建设。内生社会资本就是依靠党报内在的知识与读者或其他社会主体建立的良好的互动网络以及稳定的互利机制。基本的对策是改变党报单向传播的价值取向,以民为本,树立受众本位观念,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方针,与读者建立平等的双向交流机制;在此原则指导下,提高内容生产能力,改进报道模式,强化信息的处理与转化能力,充分保障读者的知情权;以深邃的洞察力,提供相对独立的权威观点,积极参与意见市场竞争,成为读者的观念向导,在意见市场的竞争中树立党报的权威性和提高党报的公信度,使党报成为货真价实的“知识管家”、“时事顾问”与“意见领袖”。(16)同时,党报以及党报的工作人员要合理正当地利用社会资本,广泛动员各类资源,如与其他媒体建立合作关系、获得更多的信息资源等,杜绝寻租现象,使社会资本转化为真正的优势能力。

3.人力资本的改革与创新

党报具有潜在的人力资本优势。可以说,党报所拥有的优秀人才和各类专门人才,是同一级别的媒体中数量最多的,也是最为集中的。但是党报在内容生产与市场运作中难以获得全面领先,而党报抽取一部分人创办子报,一般很快获得成功,原因何在?

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党报人力资本受到宏观管理体制与微观管理体制的束缚与限制,多处于“休眠”状态。主要表现在传统的新闻管理体制把党报工作者定位为宣传工作者,其工作以做好宣传为最高目标,难以完全按照新闻工作的要求发挥独立自主的能动性与创造性。有学者指出:在一些传媒,许多人感到工作辛苦、报酬偏低、工作自由度小、缺乏动力。在体制上,“做好了是应该的”,没有什么奖赏,“做差了被惩罚得很厉害”。这使人的能动性被收敛与控制,使新闻工作者的专业能力得不到发挥,专业精神得不到承认,于是,员工知识与技能慢慢地进入“休眠”状态,其人力资本得不到有效的开发与利用。这对党报内容生产产生的影响是:或是无法突破既有的宣传模式,或是会出现前述的内容结构扭曲的现象,也就是要闻与时政版面按传统的宣传模式来做,其余的版面则成为党报员工发挥自主性、创造性的试验田,在市场利益的刺激下,有时就会走入煽情主义的误区。

激活党报人力资本的有效办法首先是给予其员工相对独立与自主的工作空间与个人权力。在保证党报正确的政治方向与舆论导向、发挥党报喉舌功能的前提下,减少对员工的压力,让其有较多的空间和机会将新闻与宣传结合,将“指令性动作”与个人自主性结合,按照新闻规律创造性地完成宣传任务。其次是建立充满活力的激励机制,包括建立和完善考核机制、奖惩机制、晋升机制等,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强化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奉献的使命感,使员工乐于贡献,不断开拓创新,提升自己。

(作者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博士后)

注释:

①杨磊、孙业:《我国省级党报的现状与走势―――全国省级党报基本情况调查报告(上)》,《新闻记者》2001年第8期

②陈怀林、郭中实:《党报与大众报纸广告经营“收入裂口”现象之探析》,《新闻学研究》1998年7月第57期

③参见李良荣:《当前我国新闻改革的三大难题和路径选择》,/shownews.asp?newsid=5627

④参见刘梓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成果―――写在〈全国省级党报现状与改革途径新探索〉问世之际》,《新闻记者》2001年第11期

⑤参见孙岩:《省委机关报的舆论监督功能调查》,《中国新闻年鉴1999》

⑦参见李良荣:《论中国新闻媒体的双轨制―――再论中国新闻媒体的双重性》,《现代传播》2003年第4期

⑨陈俊良:《报纸媒体的评估与使用―――来自广告公司的观点》,《现代广告》1996年第3期

⑩弭秀玲:《从组织传播到大众传播―――关于新闻改革的一点思考》,《新闻研究资料》第59期

(11)邵志择:《关于党报成为主流媒介的探讨》,《新闻记者》2002年第3期

(12)彭朝丞:《新世纪党报发展创新的理性思考》,《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年第3期

(13)[美]詹姆斯・科尔曼著,邓方译:《社会理论基础》(上)第85~87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

(14)尹韵公:《党与党报》,《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年第3期

(15)中华新闻工作者协会编:《党报改革新途径探索》第60页,南方日报出版社2001年版

新闻行业调查报告篇9

【关键词】广播电视广告管理

我国的广播电视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人民群众的喉舌,在权威性、可信度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独特的优势,所蕴含的品牌价值和市场潜力是巨大的,而这两方面恰恰也是广告客户特别看重的。如何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形势的广播电视广告宣传管理模式,既能激发广告经营活力,又始终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是摆在广播电视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本文结合黄山太平广播电视台的实践经验,对广播电视广告宣传管理工作进行探讨。

一、充分认识加强广播电视广告宣传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广播电视向广大干部群众提供权威重大的时政要闻,宣传党的理论、纲领、方针、政策,这决定了广播电台、电视台必须在政治立场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新闻上必须保证高度的真实性与权威性,以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为前提。广播电视的性质和受众定位决定了它必须将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但是,它也要面临同样的市场竞争,也要有良好的经营,这样才能保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仍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竞争力。

近年来,我国广播电视广告业迅速发展,对繁荣市场、促进消费、推动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一些媒体虚假广告和夸大宣传商品或服务效果的问题也比较严重,特别是部分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药品、医疗、保健食品等的宣传广告,违法违规现象尤其突出,社会反映强烈。

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加强广播电视广告宣传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必须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集中治理媒体广告宣传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确保广告市场秩序良好。

二、强化依法经营意识,切实抓好新闻媒体自律

加强新闻媒体自律,是确保广告宣传正确导向的根本措施。广播电视部门要进一步弘扬新闻职业道德,加强内部管理,依法开展广告经营。

(一)努力把握正确的广告宣传导向。近年来,黄山太平广播电视台已将国家有关广告法律法规的学习教育列入新闻战线学法普法工作的重要内容,牢牢把握广告宣传的正确导向,确保新闻媒体广告宣传的正确方向。我们要求,区广播电台、电视台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广告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大力弘扬新闻职业精神。区广播电台、电视台的各类广告内容必须真实合法,不得欺骗和误导消费者,拒绝烟草广告、恐怖和耸人听闻等惊扰公众的广告、损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广告、有违社会公德和社会风尚的广告及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广告,自觉维护新闻工作者的声誉和形象。

我们实行承诺制,承诺我们的广告播放不超时、电视剧中不插播、不播放游动字幕广告、挂角广告,不播出不良短信和声讯服务广告。我们还建立并完善投诉机制,强化了社会监督,设立并向社会公布广播电视广告投诉电话,及时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对有联系方式的群众投诉,及时反馈处理结果。

(二)严格内部广告经营审查制度。建章立制,规范运行。严格程序,建立健全广告业务承接、登记、审核、档案保存等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广告审查员制度,认真落实广告审查员“一票否决”制度。区电视台专门设立了广告部,实行单位负责人和广告审查员共同把关制。不断完善广告价格服务收费制度,广告服务收费每年应及时向价格主管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广电部门在认真执行《广告法》和广电总局17号令的同时,还制定了一整套严格、完善的规章制度,建立了防范机制,切实将宣传与经营分开、新闻与广告分开。通过建章立制,完全规范了广告运行。建立了广告审查员制度,明确了一名副台长专司审核。只有经过了广告审查员的审查和台领导的审核,广告才能够播出。

(三)进一步规范广告行为。我们在工作中,始终要求并督促区电台、电视台严格自律,不得以任何新闻报道形式刊播或变相刊播广告,不得以消息、专访、专题报道、讲座等形式变相广告;新闻人物专访、专题报道中不得含有地址、电话、联系方法等广告宣传内容;不得在同一媒体同一时间与新闻报道有关的商品、服务及生产经营者广告;不得以普及科学知识、专家咨询宣传等名义介绍推销企业产品和服务;推销设备、技术、种子、种苗、种畜、种禽和种兽的广告,不得含有分析预测产品市场供求情况和经济效益的内容。同时,严格执行新闻报道与经营活动分开、新闻从业人员与广告经营人员分开的规定,媒体内部的非广告经营部门不得经营或本单位的广告业务,新闻记者不得借采访名义承揽广告业务。

(四)加强重点商品和服务广告管理。多年来,区电台、电视台在承接广告业务时,都要对相关证件进行认真查验,对无出证(批准)文号、证明文件不全或不符合有关规定的广告,坚决不予。我们严格按照批准的广告内容广告,广告的批准文号应列为广告内容同时。同时,按照上级统一要求,严禁和变相国家明令禁止的7类药品和11种医疗广告;严禁处方药广告;严禁以药品医疗科研机构、专家及患者的名义做虚假宣传;严禁利用医疗广告宣传药品和医疗器械,在医疗广告中宣传推销自治方剂、制剂,夸大宣传医疗器械的功能作用;严禁在广告中使用绝对化的,含有有效率、治愈率或表示功效的断言保证。

(五)严格媒体广告宣传责任追究制。为了更好地加强对广播电视广告的宣传管理,我们还应进一步严肃纪律,实行广告宣传责任追究制。宣传、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部门要加强对新闻媒体刊播广告的管理,对执法部门通报的虚假违法广告问题严重的媒体单位,要督促其认真整改,对整改不力继续虚假违法广告,且屡查屡犯的媒体单位,要严肃追究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依照有关规定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广告监督管理机关在查处涉嫌违法广告时,有权查阅与违法行为有关的档案材料和财务资料,责令媒体单位停止涉嫌违法的广告。媒体单位必须积极配合提供有关情况,不得伪造、隐匿、毁灭和转移证据。

三、加强管理协调,建立完善的广告监管制度

新闻媒体广告宣传管理工作涉及面广、范围大。各级、各有关部门必须经常沟通协调,建立健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采取行之有效的监管措施,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加强对媒体广告宣传的管理。

(一)建立健全媒体广告共管机制,形成立体化监管网络。工商行政管理、卫生、药品监督、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公安等部门要建立定期广告会诊制度。对媒体广告要继续实施行之有效的领导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执法部门要建立举报制度,健全举报网络。要充分发挥舆论宣传的作用,对广告监管过程中发现的典型虚假违法广告要及时向社会曝光,披露违法真相,警示违法单位。

(二)建立健全广告监测网络,全面掌握媒体广告动态。建立健全广告监测网络,坚持定期监测和日常监测相结合,建立健全监测制度。工商行政管理和卫生、药品监督等部门要做好新闻媒体广告的监测,并根据监管需要对媒体广告进行不定期抽查,确保监测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三)建立健全通报公告制度,强化社会监督。建立媒体广告通报制度,定期向各级党政领导、新闻媒体主管部门和媒体单位负责人通报情况。同时,建立健全公告制度,广告执法管理部门要通过网站和有关媒体,每月向社会公告一次未经审批擅自的违法违规广告;对媒体单位必须严格遵照执行的广告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要及时告知媒体单位,督促媒体严格自律,依法经营。

(四)建立健全广告信用评价机制,实施科学有效管理。加强媒体信用体系建设是规范媒体广告宣传的治本之策。广告执法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媒体广告信用评价体系,根据媒体广告的信用情况,区别不同情况作出处理。对诚实守信、守法经营的媒体向社会公告,给予通报表彰;对把关不严、违法违规现象突出的媒体,依法分别给予责令整改、行政告诫、行政处罚、暂停广告业务、停止广告经营业务和取消广告经营资格等处罚。对严重违法的媒体,要依法从重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四、加强领导,确保各项措施的落实

我们要建立健全全区统一领导、分级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工作格局,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抓出成效。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为加强对媒体广告宣传管理工作的领导,可实行联席会议制度,工商行政管理、卫生、药品监督、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公安等部门参加,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统一指导部署和协调媒体广告宣传整治行动,定期检查调度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向区委、区政府报告重要情况。

(二)突出重点,集中整治。媒体广告整顿工作要以与群众健康和生活密切相关的药品、医疗、保健食品广告为重点,下大气力进行集中整治。同时,进一步加强对房地产、招生、致富信息等广告的整治和规范。

多年来,我们以“净化荧屏,广告大有作为”为宗旨,通过优质服务来争取用户的信任。我们以“人人都是广电形象”为座右铭,“用户的希望就是我们的追求”为服务理念,“一切为了用户,为了用户一切,为了一切用户”为服务宗旨,从点滴小事着手,向社会展示广电人的文明礼貌、优质服务的新形象。实践证明,我们的广告因为坚守诚信而发展得更快。

综上所述,广告宣传管理是广播电视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淡忘正确引导舆论的社会责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担负起时代和人民赋予我们新闻宣传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新闻行业调查报告篇10

还新闻从业人员以“职业化”的身份

当前,我国的新闻业被赋予了较强的意识形态属性,尤其在社会转轨时期,各种矛盾凸显,传媒企业和新闻从业人员所处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新闻从业人员经常被“保安”和“临时工”痛殴。但新闻从业人员往往凭着“新闻理想”行事,而没有形成相应的职业规范。在这种情况下,鱼龙混杂,假记者丛生,到处招摇撞骗,而那些虽然持有正规记者证但没有职业道德的从业人员也是到处“打秋风”,败坏了新闻业和从业人员的形象。在这种情况下,“病急乱投医”导致很多人对新闻业和从业人员开出了令人啼笑皆非的“药方”,而道德说教无疑是最为流行的药方,但实践证明,这种看似包治百病的药方实质上却毫无疗效,“道貌岸然者”依然在用实际行动破坏着新闻业的根基,而真小人更是肆无忌惮。

在这里,我们必须清楚新闻业是一个行业,新闻产业是一个产业,新闻企业是一个企业,新闻业从业人员首先是一个员工,它们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因此,要真正建立起科学合理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首先要摈弃道德说教,还新闻业、新闻产业和新闻企业以行业、产业和企业属性,真正按照其自身的规律来进行管理。例如,新闻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组织,必须要实现收入和盈利才能实现自身的正常运转和更好地发展,这就要求为新闻企业营造良好的外部经营环境,而不是动辄限制新闻企业发展壮大的政策。

其次,要充分认识到,对于从业人员来说,新闻业首先是一个谋生的职业,只有满足了生存的需要才能履行更多的社会责任和实现个人发展的需要,而这就需要还新闻从业人员以“职业化”的身份行事。对于新闻从业人员来说,职业化是其本质要求,而新闻业的特点是其行业要求。“职业化”要求遵纪守法,更要求认真负责。例如英国《新闻记者行为准则》规定:“新闻记者应力求公正、准确地传播信息,不得歪曲事实。”德国《新闻业准则》第一条规定:“尊重事实真相和向公众传达准确信息是新闻界的首要原则。”美国《广播电视新闻主任协会道德和职业行为准则》关于“真实”一条规定:“职业电子新闻工作者不应报道任何明知虚假的东西……”

由于新闻业具有“舆论监督权”这“第四权力”,这种行业特点也必然要求新闻业从业人员更为自律,主要通过制定和实施新闻职业道德规范,以此为基准来管理、约束自身的职业行为。例如,美国《职业新闻记者协会道德规范》、《华盛顿邮报标准和道德》,英国《新闻记者行为准则》,德国《新闻业准则》等。

强化从业人员的“专业主义”,提升专业化素质

新闻业是专业性很强的行业,新闻采编工作也是技术性很强的技术活,因此,要真正健全从业人员的行为规范,必须通过培训等各种手段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践行专业主义。新闻专业主义要满足如下要求:

一是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要求新闻从业者站在中立的立场,不带个人偏见地、客观地反映事实报道新闻;同时,在“把关”时要按照“新闻价值”的中立标准而非个人好恶进行选择。客观性是一种使新闻从业者将事实隔离于观点、从而避免个人偏见的规定或机制。

二是真实性原则。真实性原则要求新闻报道必须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原貌,不能仅达到部分真实或细节真实,而是必须达到整体真实。

三是独立性原则。独立性原则强调传媒的社会公器职能,要求新闻工作的目标是服务于全体人民,而不仅限于服务某些政治或经济利益集团,所以新闻媒介的运作应该是完全独立的,不应臣服或接受除行业规范之外的任何权力或权威的控制。

四是平衡性原则。平衡性原则要求新闻从业者在进行报道时,为了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要刻意避开自己的主观倾向,给相关各方平等的发言机会,把正反观点均衡地呈现给受众。正如梅尔文・门彻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提出的:“尽可能给每一方,尤其是受到指证的一方说话的机会。”平衡是媒体的道德责任,是维系新闻报道真实客观的基础,也是衡量媒体公信力的重要标尺。

加强从业者行为规范的制度化建设

制度化建设是建立健全从业者行为规范的根本途径,因此,必须建立健全科学完善的从业者行为规范,而且制度要避免大而化之,要做到具体、可行。西方发达国家的优势媒体都把从业者的行为规范制度化了,从技术上和具体操作上对从业者的采编行为进行指导、规范和约束,以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准确。例如在关于使用单一匿名消息来源方面,路透社规定,“当新闻来自直接了解情况的可信赖的消息来源并且信息可靠时,路透社会播发来自单一匿名消息来源的新闻。使用单一匿名消息来源的报道应是例外,并需经主管批准。这些信息应受到特别详细的审查,以保证我们不纵。”例如,在关于核实方面,美联社规定,“在正常情况下,美联社的报道应寻求不止一个消息来源,以便信息能被其他消息来源证实或详述。”再如,在关于编辑职责职权方面,《华盛顿邮报》规定,“编辑有责任了解报道中所使用消息来源的身份,以便能与记者共同评估使用他们的适当性。一些消息来源或许坚持记者不要向编辑透露其身份,我们对此应予以抵制。当这种情况发生时,记者应解释,这样获得的信息不可能刊印。出现在报纸上的任何事的消息来源应至少为一个编辑所知。”

当然,在进行从业人员行为规范的制度化建设时,还应该考虑如下问题。

首先,应采取“经济人假设”,即把从业者看成是“利己的人”,只有这样,才能从制度设立之初,就做到从源头上规避各种“道德风险”和“行为失范”。

其次,采取各种手段对虚假新闻进行深入调查。和我们国家的一些媒体和机构“不报家丑”相反,西方发达国家的主流媒体高度重视虚假新闻,当出现虚假新闻后,一般会成立一个权威的调查委员会或调查小组对事件进行全面、深入调查,以分析原因、确定责任人和提出建议。如在“情报门事件”后,BBC成立了一个调查小组调查此事,并公布了调查报告――《尼尔报告》。该报告指出,记者安德鲁・吉利根报道失误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滥用单一匿名消息来源,并建议慎用单一匿名消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