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损失资产评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0:53:06

资产损失资产评估篇1

一、资产评估风险的概念及其特征

资产评估风险是指和资产评估有关的单位或个人因资产评估事项所引起的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资产评估风险具有以下一些特征摘要:

1.客观性。从广义上讲,只要开展资产评估工作,必然会出现由此而引起的遭受损失的事件。

2.不确定性。从个案来讲,资产评估风险何时何地发生,发生何种类型的风险,发生的程度如何等具有不确定性。但通过人们的努力,可以将风险控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之内。

3.潜在性。导致资产评估风险的可能性已经客观形成,而有关当事人要承担的责任和遭受的损失暂时还没有成为现实。但是假如这种状况一旦被相关利益人发现,并且他们不能再容忍这种状况已经给他们造成的损失,那么,这种潜在的风险将会成为事实风险。

4.阶段性。资产评估风险在一段时期内可能只是潜在性风险,而在另一段时期内则可能成为事实风险(指资产评估工作已付诸实施,并且已对相关当事人的利益造成损害,已被受害方发现,并且已诉诸行政程序或法律程序以保障其利益不受损害)。

二、资产评估风险的表现形式

资产评估风险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通过分类,可以将资产评估风险的表现形式分为立法风险、管理风险、执业风险和结果使用风险四类。

1.资产评估立法风险。资产评估立法风险是指受人们熟悉事物的阶段性的制约,国家制定的和资产评估有关的法律和法规的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当前的实际情况不再相符,以至不能有效地指导当前的资产评估工作所带来的风险。

2.资产评估管理风险。资产评估管理风险是指资产评估行政主管部门在履行其资产评估管理职能时所带来的风险。对这个定义,要说明两点摘要:①目前我国资产评估的行政主管部门不统一,除了财政部门外,还包括国土资源部门、房地产管理部门以及其他部门(如林业部门、农业部门等)。②资产评估管理职能大致可以归纳为两个摘要:一是规划职能,如行业发展规划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等;二是控制职能,如对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的资格认证、执业标准的制定以及国际协调等。在我国,资产评估管理风险主要表现在摘要:在目前资产评估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不统一的情况下,各部门在具体实施管理职能和制定执业标准时,由于管理的不完善和相互矛盾而影响了资产评估工作正常有序地进行。

3.资产评估执业风险。资产评估执业风险是指评估人员在执业中,由于达不到专业标准而导致的风险。执业达不到专业标准,必然导致资产评估结果不合理,从而使资产评估当事人的利益受到影响,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由此参和诉讼或仲裁而发生的费用以及因败诉而承担的赔偿责任,这就是资产评估执业风险。

4.资产评估结果使用风险。资产评估结果使用风险是指资产评估当事人由于对资产评估报告书及评估结果使用不当所带来的风险。主要表现为摘要:使用了过期失效的资产评估报告书及评估结果;未按资产评估报告书上所注明的评估目的使用资产评估报告书及评估结果;在使用资产评估报告书及评估结果时,未充分考虑评估期后事项的发生而导致的资产评估价值的变化等。

三、资产评估风险的防范策略

如前所述,我们可以根据资产评估风险及其四个特征,对其加以控制。

1.建立和完善资产评估法律、法规体系。目前最主要的是制定《中国注册资产评估师法》。在我国,资产评估行业至今尚未颁布相关法律,这显然跟不上资产评估行业形势发展的需要。通过制定《中国注册资产评估师法》,把前述的资产评估管理方面存在的新问题一并加以解决。同时,建立和完善资产评估法律、法规体系有助于减少资产评估立法风险。

2.理顺资产评估行业管理体制,建立统一的行业自律组织。资产评估属于社会中介服务行业,因此,它应当有适合自己行业特征的管理模式。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摘要:①结束资产评估工作多头管理的目前状况,实行统一的行政管理。明确资产评估的行政主管部门,对资产评估行业进行统一管理,为评估行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②建立统一的行业自律组织,实行统一的行业自律管理。依照现有的和资产评估有关的行业组织(如注册资产评估师、土地评估师、房地产评估师等)状况,在相互协商的基础上,由政府协调,组建统一的具有权威性的资产评估行业协会。统一的资产评估行业协会可以按照资产类型(如建筑物、土地等)和地区设立分会,从而做到既有利于不同类型资产评估的完善发展,又有利于不同地区资产评估之间的技术交流。同时,实行统一的行政管理,建立统一的行业自律组织有助于减少资产评估管理风险。

3.建立注册资产评估师的分类分级制度。分类是指对注册资产评估师按其所熟悉的专业进行划分,分为建筑评估师、土地评估师、机器设备评估师等。分类管理的好处是可以发挥每个评估师的专业特长。分级指对注册资产评估师按其执业年限和经验进行分级,一般可分为初级评估师、中级评估师和高级评估师。

同时,建立注册资产评估师的分类分级制度有助于减少资产评估执业风险。

4.建立资产评估专家咨询委员会。由于资产评估涉及的评估范围太广,而每个评估人员的知识面相对有限,因此,在资产评估行业协会的指导下,建立资产评估专家咨询委员会,对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进行专业指导,十分必要。资产评估专家咨询委员会可由财务会计、工程技术、经济管理、金融、法律以及非凡资产(如自然资源、珠宝文物等)方面的专家组成。其基本任务包括摘要:对资产评估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及其法律法规等进行探究;研讨资产评估执业中的难点、疑点新问题;搜集和资产评估有关的信息资料并建立信息档案;接受评估机构、评估人员以及社会各界有关资产评估有关新问题的咨询对无形资产评估进行探究;和国内外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交流和合作;评估人员的后续教育等等。建立资产评估专家咨询委员会有助于减少资产评估执业风险。

5.建立资产评估行业协会指导下的评估争议调解委员会。评估争议是指评估机构和客户或评估机构之间在评估依据、评估方法及评估结果等方面产生不同意见而发生的争议。假如采用仲裁或诉讼的方式解决,无论对哪一方当事人,都是一件很麻烦或不情愿的事情。因此,调解就成为解决这类矛盾的一种较好方式。调解的优点是摘要:方式比较灵活,节省费用、时间和精力,可以为当事人保守商业秘密等。

资产损失资产评估篇2

[关键词]灾后评估系统直接损失间接经济损失动态平衡

中图分类号:F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3-0260-01

一、森林火灾灾后评估体系

1、定义与涉及范围

根据国家对相关行业的实施标准,对于火灾中发生的财产直接损失,定义为:由于直接被烧毁、烧损、烟熏还在灭火过程中发生破拆、碰撞、水渍以及火灾引起的污染等所造成的财产损失,称之为火灾直接财产损失。根据研究角度的不同,又可将森林火灾中细分为:森林火灾损失、森林火灾直接损失、森林火灾间接损失、森林火灾财产损失、森林火灾经济损失等。

2、对于森林火灾灾后的评估分类

由于目前不同地区对于森林火灾损失评估的方法也不甚相同。我们只列举以下几例具有代表性的方法进行说明:

(1)将森林火灾损失直接划分为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两种。该方法目的明确,较为容易对森林损失有直观清楚地认识,但是过于简单,对于森林内复杂的生态系统损失,及灾后随之而来的各项其他损失无法进行全面性的统计;

(2)第二种是将森林火灾损失划分为,火灾中林木资源的损失、扑火时进行灭火工作造成的损失、森林生态平衡方面造成的损失三个方面。此方法虽然较为科学,但是将森林火灾的直接损失直接概括为林木损失显然是不全面的;

(3)根据森林本身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产生的消息彻底细化,将火灾损失分为森林火灾损失、生态环境损失和社会效益损失三方面,同时又将这三方面再次划分出直接损失与间接损失。同时根据损失的方面不同再次细化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两方面。该方法分析较为全面,能够对森林火灾所造成的损失进行系统直观地分类对于不同层面的损失均能进行损失评估统计。缺点是对于划分出的某些损失的定义不够准确,导致在进行损失的评估中易发生由定义重复导致的多次计算问题。

(4)最后一种是将森林火灾灾后损失评估划分为森林方面资源损失和环境经济方面的损失与经济损失中直接和间接方面,共四部分。此方法对于森林火灾灾后的评估中本身四者定义就比较相近,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容易造成对于定义的混乱不清,影响对于评估系统准确性的发挥。

2、对于森林火灾灾后评估的计算办法

对于森林火灾中造成的损失,在损失本身可直观计算的方面,可遵循国家出台的相关规定进行计算,减小在计算过程中存在的争议。对于难以量化的资源进行计算是时,由于本身存在较大争议,可以借鉴参照国外在进行相关方面损失评估时采取的办法,进行评估。由于目前我国各地经济水平,森林林木种类不统一,对于森林本身经营投入存在地域差异性,因此在各地进行森林火灾灾后评估时通常采取的办法也不尽相同。各单位进行火灾灾后评估时不能参照一个统一的行业规范来进行工作也就导致了在此工作的范围内,u估成果存在着一定的不准确性。此外对于森林本身来讲,森林本身就是一个具有复杂环境系统的自然部分,对处于动态平衡达到稳态的森林进行评估本身就没有科学可行的方法没在进行森林活在灾后评估的过程中,对于各项损失的统计评估,目前的手段只处于单项相加的计算层面。不能深入的对于生态的平衡进行分析,也是导致不能对森林火灾灾后进行准确评估的一个关键原因。

3、进行森林火灾灾后评估的材料来源

森林火灾灾后评估工作资料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关系着森林火灾灾后评估能否科学合理地进行,对于一场森林火灾的灾后评估工作,进行评估时所使用的材料通常都是对火灾进行现场调查和二次核查补充资料后整理出一份翔实可靠的数据资料,结合对于原森林生态和经济效益方面的资料,对整个森林火灾进行评估。从实践的角度上看,在对于灾后森林资源的调查方面因为工作的难度和工作范围比较大,获取数据时往往会有这数据精度不足的问题出现;对于森林火灾发生前的资料,大多数都停留在固定的立木资源方面的统计,缺乏在整体稳态方面的调查,两者的共同因素往往影响着对于森林火灾灾后评估工作的准确性。

二、森林火灾灾后评估系统的改进

要确定评估方法时要考虑各种经济损失的可计算性,例如利用林木死亡率来评估林木资源损失,相关计算方法(式)较科学,但实际应用尚有很多困难,原因是涉及的参数难以确定,限制了实际评估,可参照《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技术规范》中林木资产评估的相应方法计算林木资源损失。在以往的森林火灾灾后评估中,各种评估所用的理论和公式等只偏向于火灾所造成损失的一部分,而实际森林火灾的损失是多方面的,尤其是森林火灾生态价值损失,可通过具体依据《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中国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估》计算效益损失。另外,在以往的生态环境评估体系、所用的计算公式以及各种评估模型中,所得的结果都是当时的总体损失量,但火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后续效应很强,缺乏对森林火灾灾后损失进行全面持续的动态评估,可根据不同的林种选择适用的评估方法和林分质量调整系数、生态环境后续持续系数来进行综合评定估算,从而导致评估工作的片面性。

在整体的调查中,对于直接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要形成一个良好的观念,从源头上保证对于数据调查的准确性。不能因为调查的范围广、精度高、工作强度大就放弃了对于数据准确性的坚持。只有保证数据具有准确性、全面性才能更好地进行森林火灾灾后评估工的。

参考文献

资产损失资产评估篇3

[关键词]资产减值准备资产评估影响

一、资产减值概述

《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以下简称“新《资产减值》准则”)中规定,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本准则中的资产,除了特别规定外,包括单项资产和资产组。这里导入了资产组的概念。同时还规定,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估计其可收回金额,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这些对资产评估都带来了新的启发和思考。

二、资产组的运用带来的影响

新《资产减值》中规定,有迹象表明一项资产可能发生减值的,企业应当以单项资产为基础估计其可收回金额。如果企业难以对单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进行估计,应当按照该资产所属的资产组为基础确定资产组的可收回金额。资产组的认定,应当以资产组产生的主要现金流入是否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的现金流入为依据。资产组与企业管理层管理生产经营活动的方式有关,比如生产线或者管理区域等。资产组的认定,充实了资产减值判断的多元思维,使资产减值会计更科学、更完整。资产组的可收回金额应当按照该资产组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其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确认相应的减值损失。

新《资产减值》准则中资产组的运用,对资产评估带来了一些启发,有利于充实资产评估的思维方式。在采用成本加和法对企业资产负债表中各项资产和负债进行评估时,如果某项单项资产的市场价格难以单独调查,且该单项资产对企业现金流入的贡献难以单独预测时,就无法准确地对该项单项资产进行具体的评定估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借鉴新会计准则中关于资产组的认定方法,将能够共同带来现金流入的多项单项资产,组合成为一个资产组,这个资产组相当于局部获利体,也可看成是从持续使用中产生现金流入的最小的可辨认资产组合,对这个资产组进行合并评估,通过对这个资产组的未来现金流入进行分析和预测,采用收益现值法计算得出资产组的公允价值。

资产组的在资产评估中的引入和运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成本加和法的缺点。在成本加和法对企业价值进行评估过程中,人为地将共同发生作用共同带来现金流的资产组合分拆为按实物形态体现的单项资产,然后对这些单项资产进行分别评估,在这些单项资产的市场价值不易单独获取时,这些单项资产的评估值准确性就要面临考验。而资产组在资产评估中的引入和运用,可以有效地解决资产组合的分拆评估准确性问题,是成本加和法评估向企业价值评估的一种过度。

三、减值准备转回限制带来的影响

新《资产减值》准则列举了七种迹象作为判断是否存在减值的标准。这七种迹象是指:资产的市价当期大幅度下跌,企业经营所处的经济、法律等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有证据表明资产已经陈旧过时或者其实体已经损坏,资产已经或者将被闲置、终止使用或者计划提前处置等。新准则规定企业在资产负债表如果存在上述的迹象,就需要认定相应的减值。资产减值是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可收回金额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资产账面价值大于该资产可收回金额部分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

为了规避某些可能发生的通过资产减值计提和转回来恶意操纵利润的现象,新《资产减值》准则明确规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不包括存货、投资、建造合同资产、生物资产及金融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不得转回,只允许在资产处置时再进行会计处理。而国际会计准则认为,资产减值损失的冲回反映一项资产在使用或出售方面的潜在服务能力,比确认资产减值损失时有所提高,从提供资产真实价值量度的角度考虑,资产减值是应该允许恢复的(对于商誉减值损失则不允许转回),企业应认定那些引起资产潜在服务能力提高的估计改变。

无论是允许根据实际情况计提资产减值还是将资产减值转回,都是为了真实地反映资产的内在价值。但新《资产减值》准则可能是基于我国经济环境、会计水平、监管模式和运用风险等因素的考虑,而禁止对根据历史上的状况计提的减值进行转回,可以说这种禁止是针对可能存在的恶意操纵利润的屏障,但实际上如果历史上计提减值的资产状况在现时已发生重大变化时,禁止转回将使得资产的真实价值不能得到完全的反映。因此,在资产评估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已计提的减值禁止转回对评估过程的影响,不能受历史上已经计提的减值准备的限制,应对历史上计提减值准备的原因和计提过程进行重新分析和调查,如果历史上形成减值的因素和原因已发生变化,资产的公允价值和可收回价值已得到提升,则应该根据现有的实际情况进行评定估算。也就是说,在资产评估过程中,虽然某项资产账面计提了减值,但可能现时减值因素已不复存在,那么评估时就应根据现时的状况确定公允价值,以体现资产的真正价值。

总之,新准则《资产减值》不仅是对会计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规范,对资产评估行业也给与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广大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1]钱保国:资产评估方法与精选案例[m]

资产损失资产评估篇4

[关键词]资产减值准备资产评估影响

一、资产减值概述

《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以下简称“新《资产减值》准则”)中规定,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本准则中的资产,除了特别规定外,包括单项资产和资产组。这里导入了资产组的概念。同时还规定,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估计其可收回金额,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这些对资产评估都带来了新的启发和思考。

二、资产组的运用带来的影响

新《资产减值》中规定,有迹象表明一项资产可能发生减值的,企业应当以单项资产为基础估计其可收回金额。如果企业难以对单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进行估计,应当按照该资产所属的资产组为基础确定资产组的可收回金额。资产组的认定,应当以资产组产生的主要现金流入是否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的现金流入为依据。资产组与企业管理层管理生产经营活动的方式有关,比如生产线或者管理区域等。资产组的认定,充实了资产减值判断的多元思维,使资产减值会计更科学、更完整。资产组的可收回金额应当按照该资产组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其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确认相应的减值损失。

新《资产减值》准则中资产组的运用,对资产评估带来了一些启发,有利于充实资产评估的思维方式。在采用成本加和法对企业资产负债表中各项资产和负债进行评估时,如果某项单项资产的市场价格难以单独调查,且该单项资产对企业现金流入的贡献难以单独预测时,就无法准确地对该项单项资产进行具体的评定估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借鉴新会计准则中关于资产组的认定方法,将能够共同带来现金流入的多项单项资产,组合成为一个资产组,这个资产组相当于局部获利体,也可看成是从持续使用中产生现金流入的最小的可辨认资产组合,对这个资产组进行合并评估,通过对这个资产组的未来现金流入进行分析和预测,采用收益现值法计算得出资产组的公允价值。

资产组的在资产评估中的引入和运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成本加和法的缺点。在成本加和法对企业价值进行评估过程中,人为地将共同发生作用共同带来现金流的资产组合分拆为按实物形态体现的单项资产,然后对这些单项资产进行分别评估,在这些单项资产的市场价值不易单独获取时,这些单项资产的评估值准确性就要面临考验。而资产组在资产评估中的引入和运用,可以有效地解决资产组合的分拆评估准确性问题,是成本加和法评估向企业价值评估的一种过度。

三、减值准备转回限制带来的影响

新《资产减值》准则列举了七种迹象作为判断是否存在减值的标准。这七种迹象是指:资产的市价当期大幅度下跌,企业经营所处的经济、法律等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有证据表明资产已经陈旧过时或者其实体已经损坏,资产已经或者将被闲置、终止使用或者计划提前处置等。新准则规定企业在资产负债表如果存在上述的迹象,就需要认定相应的减值。资产减值是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可收回金额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资产账面价值大于该资产可收回金额部分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

为了规避某些可能发生的通过资产减值计提和转回来恶意操纵利润的现象,新《资产减值》准则明确规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不包括存货、投资、建造合同资产、生物资产及金融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不得转回,只允许在资产处置时再进行会计处理。而国际会计准则认为,资产减值损失的冲回反映一项资产在使用或出售方面的潜在服务能力,比确认资产减值损失时有所提高,从提供资产真实价值量度的角度考虑,资产减值是应该允许恢复的(对于商誉减值损失则不允许转回),企业应认定那些引起资产潜在服务能力提高的估计改变。

无论是允许根据实际情况计提资产减值还是将资产减值转回,都是为了真实地反映资产的内在价值。但新《资产减值》准则可能是基于我国经济环境、会计水平、监管模式和运用风险等因素的考虑,而禁止对根据历史上的状况计提的减值进行转回,可以说这种禁止是针对可能存在的恶意操纵利润的屏障,但实际上如果历史上计提减值的资产状况在现时已发生重大变化时,禁止转回将使得资产的真实价值不能得到完全的反映。因此,在资产评估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已计提的减值禁止转回对评估过程的影响,不能受历史上已经计提的减值准备的限制,应对历史上计提减值准备的原因和计提过程进行重新分析和调查,如果历史上形成减值的因素和原因已发生变化,资产的公允价值和可收回价值已得到提升,则应该根据现有的实际情况进行评定估算。也就是说,在资产评估过程中,虽然某项资产账面计提了减值,但可能现时减值因素已不复存在,那么评估时就应根据现时的状况确定公允价值,以体现资产的真正价值。

总之,新准则《资产减值》不仅是对会计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规范,对资产评估行业也给与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广大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1]钱保国:资产评估方法与精选案例[m]

资产损失资产评估篇5

一、金融投资风险的分类

按照风险的影响范围,可以将金融投资风险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是某一投资领域内所有投资者都共同面临的风险,它是一项难以避免的风险。例如,在股票市场上,由于货币政策、通货膨胀、政治事件等因素,引起所有股票价格的波动。这类风险对企业的影响程度不一,但所有的企业都要面对,这是一种不可分散的风险。非系统性风险是影响某一投资品种收益的某些独特事件的发生,导致投资者损失的可能性。例如,某家公司由于发生诉讼案件、投资失误、内部管理者舞弊等事件的公布披露,造成该公司股价大幅下跌的风险。这种风险只造成企业自己的不确定性,对其他企业不发生影响,是可分散的风险。因此,企业针对非系统性风险的控制措施就比较多。

二、金融投资风险评估的作用

(一)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2年,美国CoSo委员会了《内部控制———整合框架》,2004年在对该框架修订的基础上,又颁布了全新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企业风险管理就是识别可能影响企业的潜在事件,并按企业对待风险的态度管理风险,为企业实现经营目标提供保证。风险评估是企业风险管理八要素之一,通过对辨识出的风险事件进行评估,对风险可能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企业以此决定应当采取的应对策略。随着金融投资数量的增加,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也不断加大,为了实现风险管理的目标,对金融投资风险的评估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二)是审计与监管的重要手段

企业越来越多地参与金融投资使得审计与监管的难度加大。金融投资工具的种类繁多,其操作模式和风险也不尽相同,从而大大加重了金融审计监督的难度和审计风险。为了降低金融投资工具的审计风险,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必然要求审计人员合理估计金融工具的风险水平,运用科学的风险评估方法,实现审计和监管的目标。

(三)可用于业绩评估

从2006年到2009年股市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大起大落,许多企业在金融投资中也经历了从巨额盈利到巨额亏损的考验。出于稳健经营的需要,企业必须对具体从事金融投资业务的交易员可能的过度投机行为进行限制。通过对金融投资资产的风险评估,考核其金融投资的业绩,抑制其过度投机的内在冲动,使其在最小风险条件下为企业谋取最大的投资收益。

三、企业金融投资风险的评估方法

风险评估可以采用定量和定性的方法进行。风险衡量和风险评价结合起来,形成风险评估。风险衡量属于定量分析方法,风险评价是依据风险衡量的结果对风险及其所造成的损失,进行总体的认识和评价。

(一)金融投资风险的衡量风险衡量是在对过去损失资料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方法对某一特定或者几个风险事故发生的损失频率和损失程度做出估计。金融投资风险的衡量即运用上述方法对某一个或者几个金融投资工具发生损失的频率和程度进行估计。

1.损失频率的估计。损失频率估计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根据经验损失资料建立损失概率分布表;二是应用理论概率建立损失概率分布表。运用第一种方法构造概率分布的前提条件是收集的资料足够多,并且具有相当的可靠性。例如,在对某只股票损失频率进行估计时,必须系统地、连续地收集相关的经验损失资料,包括该只股票曾经给投资者造成损失的时间、造成损失的原因、每次损失的金额等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整理和分析,获得经验损失概率分布,并以此预测将来一定时期内发生损失的情况。在没有足够多的观察资料时,可以应用理论概率模型建立损失概率分布表。例如,某证券的投资收益率成正态分布,在利用经验数据拟合出该模型的待定参数后,就可以得到损失概率分布表,并能够预测出未来一定时期的损失情况。

2.损失程度的估计。损失程度是指金融投资可能造成的损失值,即风险价值。衡量金融投资风险损失程度时,主要考虑损失的时间、损失的金额等因素。一般来说,金融投资的时间越长,损失频率越大,损失的程度也就越大。而损失金额则会直接显示损失程度的大小,损失金额越大,损失程度就越大。对于证券投资损失金额的概率分布,很多经验数据表明可以利用正态分布来进行拟合估计。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曲线是一条对称的钟形曲线,μ和σ是正态分布的两个重要参数,分别是正态随机变量的总体平均值和标准差。对称线是X=μ,当X=μ时,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值f(x)最大;当X≠μ时,f(x)的值随着∣X∣的递增而递减。

3.风险衡量的方法。风险大小取决于不确定性的大小,取决于实际损失偏离预期损失的程度。不确定性的大小可以通过对发生损失距离期望的偏差来确定,即风险度。风险度是衡量风险大小的一个数值,该数值是根据风险所致损失的概率和一定规则的计算得到的。风险度越大,就意味着对将来越没有把握,风险也就越大;反之,风险越小。在测量风险度时,可以采用方差和标准差、变异系数等数学指标。对于随机变量X,如果X1,X2,…Xn是随机变量的n个观测值,实际应用时往往是某种金融工具的投资收益率,e(X)是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e(X)=ni=1ΣXipi,则[Xi-e(X)]2为观测值Xi的平方偏差,[X1-e(X)]2,[X2-e(X)]2,…[Xi-e(X)]2的算术平均数为这组数据的平均平方偏差,简称方差。即σ2=1/nni=1Σ[Xi-e(X)]2方差的算术平方根是标准差。即σ=1/nni=1Σ[Xi-e(X)]2姨标准差是衡量测量值与平均值离散程度的尺度,标准差越大,数据就越分散,损失的波动幅度就越大,较大损失出现的可能性就越大。在平均数相等时可以直接用标准差进行比较。当两组分布的平均数明显不同时,就应该运用变异系数来比较离散程度。变异系数是标准差与期望值的比例,即V=σ/e(X)一般来说,变异系数越小,则偏差就越小,发生重大风险的可能性就越小;反之,变异系数越大则风险越大。如果企业为了分散风险而进行证券组合投资,则投资风险主要取决于证券之间协方差的大小。协方差衡量的是系统性风险,它无法通过证券组合加以分散化。即CoV(X,Y)=e{[X-e(X)][Y-e(Y)]}除了协方差以外还可以用相关系数来表示证券之间的收益互动性,即ρxy=CoV(X,Y)/σxσy如果两组证券之间的相关系数为负值,则可能会降低组合后的投资风险,而如果相关系数为正值,则会加大组合后的投资风险。如果投资组合由n种证券组成,则投资组合的预期收益R和投资风险σ2分别为:式中:wi为第i种证券在投资组合中的权重,Ri为第i种证券的预期收益。

(二)金融投资风险的评价如果说风险衡量是对风险状况的客观反映,则风险评价就是根据风险衡量的结果对风险及其所造成的损失进行总体的认识和评价,在风险评价中包含了风险评估人员的主观评价,实务中风险衡量和风险评价经常是同时进行的。对金融投资风险评价的方法有很多,既可以采用简单的方式,也可以通过数理测算的方式进行。

1.风险图评价法。风险图是根据风险的严重性和发生的可能性来绘制的。严重性是风险对于公司业务的重要性,可能性是风险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企业在金融投资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多种多样,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公司自身因素,甚至自然因素都有可能导致投资风险的发生。制作风险图应根据主要风险类别来编制,并把风险按顺序排列,也可以采用统计学方法加以确定,如下图所示。风险图中的第Ⅰ区和第Ⅱ区是“重性、高可能性风险”及“重性、低可能性风险”,是企业管理者和监管部门应高度注意的风险。如果对于这些风险,企业不具备有效的管理手段,就应采取退出战略。风险图中的第Ⅲ区是“低严重性、高可能性风险”,虽然其严重性较低,但由于存在较高的可能性,往往最终的结果与第Ⅱ区的风险一样大。如果对这些风险不够重视,同样可能会危及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第Ⅳ区的风险就是一些不那么重要的风险,其影响程度较小或者与公司业务不相关,并且通常在目前的水平上可以接受。

2.风险度评价法。风险度评价法是对不同风险造成损失的频率或严重程度进行评价,按照风险度评价的分值确定风险的大小,分值越大,风险越大;反之,风险越小。风险度评价可以分为风险事故发生频率评价和风险造成损害程度评价。以根据风险造成的损害评价风险为例,首先将风险细分为几类,见下表。3.风险价值法(VaR)。1993年G30集团发表了《衍生产品的实践和规则》的报告,提出了度量市场风险的VaR方法,即风险价值法。不久以后由J.p.morgan推出用于计算VaR的风险控制模型被许多国内外的大型金融机构所采用。VaR是ValueatRisk的英文缩写,其字面含义是“在险价值”,即在市场正常波动下,某一金融资产或证券组合的最大可能损失值。在具体应用时的确切含义是指,在一定概率水平(置信度)下,某一金融资产或证券组合在未来特定时期内的最大可能损失值。用公式表示为prob(p>VaR)=1-α式中prob表示资产价值损失大于可能损失上限的概率,p表示某种金融资产在一定持有期t的价值损失额,α为给定的置信水平,VaR表示在给定置信水平α下的在险价值,即可能的损失上限。例如,某一投资公司持有的资产组合在未来一天内,置信水平为95%,VaR值为800万元。其含义是指,该公司的资产组合在一天内,由于市场价格变化而带来的最大损失超过800万元的概率为5%。持有期和置信水平是VaR定义中的两个重要参数。一般情况下,VaR会随着持有期的变长或置信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因此,选择适当的参数尤为重要。在选择持有期长度时主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金融市场实际的流动性状况。因为持有期是由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决定的,如果市场流动性较强,意味着所持头寸可以快速流动,则可以选择较短的持有期;如果流动性较差,则应适当延长持有期。二是样本规模。在计算VaR时,往往假定回报率成正态分布,各种实证研究表明,样本数量越多实际回报分布越接近于正态,越有利于提高VaR近似的精度。三是金融资产本身的特点。对于流动性较强的交易头寸往往以每日为周期,而对于期限较长的头寸则可以以每月为周期。置信水平的选择主要是根据金融机构对风险的不同态度来决定的。选择较大的置信水平意味着其对风险比较厌恶,而损失超过VaR的数目就越少,并且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验证VaR结果所需的数据就越多,所花费的时间也更多。为了计算方便,常常假设在很短的时间内市场比率的变化服从正态分布。计算VaR时应首先确定企业持有金融资产的头寸以及影响头寸价值的风险因素,并对所有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进行计算,然后建立所有头寸的定价函数,为所有头寸在各种环境下重新定价,建立结果分布模型,最后在给定的置信水平下求出分位数,并得到投资组合的VaR。风险图风险度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分值表

(1)单一资产的VaR假设某单一资产期初价值为V0,在持有期内该资产回报率为r,r服从正态分布,r~(μ,σ2),则本期期末资产的随机价值为V1=V0(1+r)。该资产在期末的最低价值Vt*=V0(1+r*),其中r*表示最低回报率,r*<0表示与置信水平α相对应的最小回报。zα为相应置信水平α下的分位数。由正态分布的性质有:-zα=(r*-μ)/σVaRt=V0-Vt*=V0(zα-μ)

资产损失资产评估篇6

关键词:保险公估;重置价;价值测算

作者简介:卜宁(1978-),女,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系教师,研究方向:金融企业会计。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09C2009)06―0060―04

一、保险公估中涉及的价值

保险公估中涉及的主要价值包括:重置价、市价、账面价值。重置价指以现价购置、建造与受损财产功能相同的全新财产的价值:市价为重置价减去损耗(折旧),或者是从二手市场上直接买到与受损财产功能和损耗一样的财产价格;账面价值(账面净值)在会计和纳税上的概念为:某特定资产的账面价值是资产的账面原值减去累计折旧后的历史成本,账面原值是当初得到该资产时所花费用。其中,重置价的测算方法较多,下面简单加以阐述,另两种价值较易取得。

二、价值测算的基本方法

重置价主要采用成本法,具体有:

1、重置核算法

重置核算法是按资产的成本构成,以现行市价为标准,计算被评估资产的重置成本。重置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指购建全新资产时所花费的直接计人购建成本中的那部分成本,如购置费用、运输费用、安装调试的材料和人工费用等。间接成本是指购建过程中不能直接计入成本,但又与资产形成有关的一些支出,如企业管理费、前期准备费等。

对间接成本往往采取一定的标准和方法进行分配,以便使资产的成本真实反映购建资产时的实际耗费情况,其分配方法通常有:

(1)人工成本比例法:间接成本=人工成本总额×成本分配率

(2)单位价格法(工作量比重法):间接成本=512作量×单位价格

(3)直接成本比例法:间接成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占直接成本的比例

2、功能系数法

一般情况下,如果无法获得处于全新状态的被评估资产的现行市价,就只能寻找与被评估资产相类似的处于全新状态的资产的现行市价作为参照物,然后,通过调整参照物与被评估资产之间的功能差异来获得被评估资产的重置成本。根据资产的功能与成本(价值)之间函数关系的不同,功能系数法有不同的计量方法。

(1)如果资产的功能与成本呈线性关系,即功能与成本同比例增大,即可采用生产能力比例法(又称功能价值法)。

被评估资产重置成本=参照物重置成本×被评估资产生产能力/参照物生产能力

(2)如果资产的功能与成本呈指数关系,即功能与成本呈正相关关系,但不是同比例增大,随着功能的增大,成本的上升幅度会趋缓,表现出规模经济效应,此时可采用规模经济效益指数法。

被评估资产重置成本=参照物重置成本×被评估资产年产量/参照物年产量x

式中x为规模经济效益指数,它通常按行业设定,如美国加工行业该指数一般为0.6~0.7,房地产行业为0.9。

3、物价指数法

如果既无法获得处于全新状态的被评估资产的现行市价,也无法获得与被评估资产相类似的参照物的现行市价,就只能根据资产的历史成本按物价指数进行调整来获取被评估资产的重置成本。

被评估资产重置成本=被评估资产的历史成本×资产评估时的物价指数/资产购建时的物价指数

被评估资产的历史成本要求真实、准确,并符合社会平均的合理成本,所采用的物价指数应是资产的类别物价指数或个别物价指数。

三、机器设备重置价的评估

(1)对于目前仍在生产和销售的机器设备,应以市场价为基础,再加上运杂费和安装调试费,即采用直接法计算其重置成本。市场价格资料的取得,可以采用直接向制造商或销售商询价,也可以从商家的价格表,正式出版的价格资料、广告、计算机网络上公开的价格信息等渠道获取。但是,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市场价格信息可能与设备的真实价格有一定差异,需要通过分析、调整方可使用。需要考虑的问题主要有:根据代替原则,同等条件下选择可获得的最低售价:通过了解近期成交价剔除报价水分:注意折旧因素对成交价的影响:市场价格是否反映了评估基准日的价格水平等。

(2)对于无法直接取得设备现行购置价或建造费用的设备。如果能够寻找到现有同类设备的市价、建造费用,或市价、建造费用加运杂费和安装调试费,就可采用功能成本法计算设备的更新重置成本。

(3)对于既无法取得设备现行购置价或建造成本,也无法获得同类设备的购置价或建造成本的,可以采取物价指数调整法计算其复原重置成本。但是,对于技术进步速度较快、技术进步对价格影响较大的设备,不宜采用物价指数法计算其重置成本。在使用物价指数法时,评估人员应注意的问题有:应使用设备的分类物价指数,避免使用综合物价指数:对设备重置成本的各个构成部分,如购置价、运杂费、安装费、基础费等,应采用各自的物价指数分别计算:对于进口设备应使用设备生产国的分类物价指数:对于在不同时期投入资金进行技术改造的设备,一般根据分类物价指数将不同时期投入的资金分别折算成现行价格,然后加总确定重置成本。

四、案例分析

1、保险标的概况

××中纤板有限公司(下称“被保险人”)是一间具有较大规模的人造板生产企业,生产胶合板、建筑模板和中密度纤维板,年生产数万立方米人造板,厂区占地面积38000平方米。

被保险人于2005年5月24日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分公司(下称“保险人”)为其财产投保了财产综合险,保险标的包括机器设备和库存(材料),保险金额为14687518.53元,其中机器设备为13687518.53元,库存(材料)为1000000.00元,保险期限为自2005年5月24日零时起至2006年5月23日24时止。

2、事发及施救经过

2006年4月18日上午10时58分,被保险人的中纤热压机在生产中顶部突然起火,引燃热压机上的粉尘,火势通过车间顶部的抽风机和风道蔓延到水膜除尘间。当班操作手发现火警后立即切断电源,紧急停机,并立即呼报“119”求救。同时,被保险人的员工积极参加了火灾的扑救。消防队派出4部消防车10分钟后赶到现场,进行喷水救火工作,火灾于上午12时左右被扑灭。

3、现场查勘

2006年4月19日接受本案委托后,保险人派员于当日赶到出险现场展开公估作业。现场发现,热压机机身及车间顶部被火烧黑,风道和水膜除尘间内设备烧毁。被保险人为了尽快恢复生产,对热压机进行了抢修。查勘时,热压机正在试运行中,部分蒸汽管道还存在漏气现象。

4、事故原因分析

梅州市梅江区公安消防大队《火灾原因认定书》(梅区公消认[2006]第7号)对火灾的认定为:“经现场勘查、调查询问和综合分析,××中纤板公司‘4.18’火灾起火原因是中纤板车间热压机顶部的除尘系统轴流风机内的电机长时间运转过热,导致电机绝缘物着火引燃纤维粉,造成火灾事故的发生。”

5、报损金额

火灾后,被保险人根据财产受损情况,初步报损人民币297754.00元,其中财产部分报损人民币288690.00元,施救费用报损9064.00元。被保险人修复受损设备后,最终报损269254.00元。

6、保险单责任分析

被保险人投保的《财产综合险》条款中列明的责任范围为“由于下列原因造成保险标的的损失,保险人依照本条款约定负责赔偿:(一)火灾、爆炸……”。本保险单承保财产项目包括:机器设备、库存(材料),其中包括本次事故受损的热压机、纤维料、中纤板。根据现场查勘,热压系统环保工程于2005年9月份开始施工,10月开始使用。依据保险单,热压系统环保工程不属于本保险单标的。

7、损失核定

依照现场查勘及被保险人报损清单,保险人对报损财产逐件进行清点、核查、分析受损原因。具体核损及详细说明如下:

第一,机器设备及库存材料。

(1)装机板垫板

报损9块。根据现场查勘,其中一块板中插入木条,是由于火灾发生时紧急退车造成的。其余垫板没有明显火烧痕迹。装机板垫板间隔为360毫米,水湿发胀仅2-3毫米,并不影响机器工作,但被保险人称水泡后垫板表面受损。与被保险人协商后,按50%计算损失。装机板垫板价格为1452.99元/块(扣去增值税)。核定装扳机垫板损失为5块,核损金额为7264.95元。

(2)机架及压板变形的校正、更换热压板费用

热压机机架和压板火烧后浇水产生变形,其中一块压板无法校正。热压板价格为21000.00元,维修费用为15000.00元,被保险人提供了相关发票。

(3)金属软管

被保险人报损23根。根据现场查勘。更换φ40蒸汽用软管16根。根据购买发票,扣去增值税,每根341元,该费用核损为5456.00元。

(4)气动管道及电磁阀

被保险人报损7个。根据现场查勘,情况属实。扣去增值税。该费用核定为1709.40元。

(5)旋转编码器、(6)程序器主机、(7)直流柜控制板

热压机着火后已停机,不会造成此3项标的损坏。

(8)电线电缆

根据现场查勘,该项包括:4×16mm2电缆50米、3×1.5mm2电缆70米和5×1.5mm2编码器的屏蔽线15米。4x16mm2电缆用于热压机环保系统,环保系统不属于保险标的。经询价,3×1.5mm2电缆市场价为5.00元/米,5×1.5mm2编码器的屏蔽线市场价为8.00元/米。该项损失核定为470.00元。

(9)行程开关和光电开关

根据现场查勘,LXK1行程开关受损4个,e3V-R3C43S光电开关受损1个。扣除增值税,该项损失核定为758.98元。

(10)液压油进水

根据现场查勘,热压机液压系统是密封的,没有进水的可能。

(11)380V壁扇、(12)轴流风机、(13)热压系统环保工程

依据保险单,此3项不属于本保险单标的,不属于本保险单项下责任。

(14)纤维料

6立方米纤维料烧毁,纤维料成本价为900.00元/立方米,该项损失核定为5400.00元。

(15)中纤板

5立方米中纤板被水淋湿,中纤板成本价为1000.00元,该项损失核定为5000.00元。

第二,施救费用。

根据火灾现场查勘,参与灭火施救人员约为30人,灭火抢救时间1小时。每人工资按20元计算,施救费用为600.00元。

综上所述,本次事故中本保险单项下被保险人受损财产核损总金额为人民币62659.33元。

第三,投保比例计算。

根据本保单、被保险人的财务资料以及机器设备市场价格,投保比例计算如下:

(1)存货的保险金额为1000000.00元,被保险人2006年3月的资产负债表显示期末存货为1819476.17元。

存货投保比例=1000000.00/1,819,476.17=54.96%

(2)热压机按原值投保,保险金额为2376985.00元,根据对同类热压机市场的调查,同型号的热压机价格小于230万元,热压机足额投保。

第四,残值。

本次事故中,受损的热压板重量约为1.4吨,按废钢处理。根据对废钢市场的调查,废钢价格约为2000.00元。热压板残值=1.4×2000.00=2800.00元。

纤维料与纤维板水湿后已无利用价值,而且其中含有胶水无法当原料回用,核定纤维料与纤维板无残值。

第五,免赔额。

本保险单载明“每次事故财产损失免赔额为人民币1000元或损失金额的10%,两者以高者为准。”本案适用后者。

第六,理算结果。

总理算金额=[(机器设备核损金额一残值)+(纤维料核损金额+中纤板核损金额)×投保比例]×(1-免赔率)

=[(52259.33-2800.00)+(5400.00+5000.00)×54.96%1×(1-10%)

=49657.73(元)

五、结语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重置价、市价、账面价值是在保险公估中最常用的价值,根据保险标的选择适用的价值及测算方法是做出恰当公估结论的前提。

参考文献:

[1]邱萱、路云飞.资产评估方法选择研究[J].商业时代,2008,(27).

[2]全国注册评估师考试辅导教材编写组.机电设备评估基础[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资产损失资产评估篇7

关键词:整体搬迁;企业损益;生产经营

中图分类号:F2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3-0210-01

1企业生产经营和企业损益方面的影响分析

1.1搬迁前的影响

企业将要搬迁,首先,经营决策者考虑到在整个搬迁阶段不可能再投资开发新产品和扩大生产规模,只能保持现有的产品品种和生产规模而丧失发展机会;其次,客户对企业的交货时间和供货能力缺乏信心,订货合同将逐渐减少,供货定单会逐步转移。因此,客源将逐渐流失;其三,企业将要搬迁,为避免存货和资金的积压,对原材料的需求将逐步减少。由于对原材料定货批次和批量的减少,势必减少原材料供应商的价格优惠与折扣;最后,企业将要搬迁,企业管理层必然要分心考虑企业的搬迁问题,不能集中精力抓生产与管理。这只是列举了其中一部分影响。因此影响企业在此阶段的生产经营管理。

1.2搬迁阶段的影响

企业完全停工停产,主营业务收入为零。但是,企业正常的开支仍需支付。除此以外,还增加了贷款的财务费用和搬迁费用的营业外支出:

(1)生产成本中的固定费用:如:生产一线职工的薪酬(包括工资、劳保福利、社保、食宿等);厂房、车间等房屋建筑物和构筑物、机器设备和附属设施、运输设备按月需要计提的折旧费;生产管理人员的薪酬(包括工资、劳保福利、社保、食宿等)。

(2)营业费用:如销售人员的薪酬(包括工资、劳保福利、社保、食宿等);营业网点的房屋建筑物以及办公设备和运输设备按月需要计提的折旧费;不在搬迁范围内的销售、销售营业网点的日常开支(房租、差旅费等)。

(3)管理费用:如:管理人员的薪酬(包括工资、劳保福利、社保、食宿等);管理、后勤部门的房屋建筑物和构筑物以及办公设备和运输设备按月需要计提的折旧费;管理部门的日常开支。

(4)财务费用:维持企业正常运转的日常支出的财务费用;因厂房搬迁而需支付的利息支出(由于搬迁补偿资金未能及时到位,需要先贷款用于新厂房的征地、拆迁补偿、青苗补偿、规划设计、厂房基建和装修以及道路、供电、给排水、环保、节能等附属配套设施的建设等,其资金成本较大,也是因厂房搬迁而产生的额外支出)。

(5)营业外支出:如从旧厂址搬迁到新厂址,将发生下列费用:机器设备与配套附属设施的拆卸、搬运、运输、安装、调试费用;办公设备与办公家具的搬运、运输费用;后勤部门(如伙房、食堂、宿舍等的设备与家具等)的搬运、运输费用。

1.3搬迁后恢复正常生产经营阶段的影响

企业搬迁到新的厂址后,需要一段适应新环境的时期,逐步恢复到正常的生产和经营水平,并在原有的基础上,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1)企业经营决策者在更加科学、合理的新厂址上投资开发新产品和扩大生产规模,使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逐步恢复并有更大的发展;

(2)由于企业投资开发新产品和扩大生产规模,产品品种和产量不断增加,客户对企业的交货时间和供货能力逐步恢复信心,并且因为增加了新的产品品种,将会吸引更多的客户,订货合同将逐渐增多,流失的客源将逐渐回流,并且逐步增加;

(3)由于企业开发了新产品品种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对原材料的种类和数量的需求将逐步增加,势必将获得原材料供应商更大的价格优惠与折扣;

(4)机器设备搬迁到新厂址后,通过安装、调试工作,逐步达到原有的设计能力,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逐步稳定;

(5)完成了搬迁工作,企业管理层可以集中精力抓生产与管理,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也逐步更新、完善;

(6)企业的员工逐步适应了新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情绪会逐步稳定,可能由于改良了工作和生活环境,企业员工的士气将会受到鼓舞,劳动生产率将会逐步提高;

(7)由于新的厂址的规划设计、厂房基建和装修以及环保、节能等附属配套设施的建设等更加科学化、合理化、人性化。使得企业在整体搬迁工作完成后,生产经营将会更上一个台阶,不仅可以逐步恢复到搬迁前的水平,而且将会大大超过以前。

2企业各项资产方面的损失分析

要估算企业在这方面的损失,首先应评估出各项资产的评估原值、成新率和评估净值,再根据这些数据来估算损失。因为损失的估算,是应以当前各项资产的重置价值和现行市价为依据,而不是以历史成本和会计帐面价值为计算依据的。

2.1流动资产中存货的损失

由于企业搬迁,停止生产,造成存货的积压,特别是原材料、燃料和半成品的积压。再加上搬迁过程中的途中损耗以及增加的储运成本。

2.2固定资产中房屋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损失

原有的车间、厂房、办公楼和其他附属建筑物以及围墙、道路等构筑物因企业搬迁而全部放弃,因为这些房屋建筑物和构筑物在建成投入使用至拆迁的期间已为企业做出贡献,故其损失的估算应是评估净值减去建筑材料的回收价值。

2.3固定资产中机器设备及配套附属设施的损失

企业的机器设备包括机械设备、电子设备、管道和沟槽以及环保、节能和供、配电,给、排水等配套附属设施,在搬迁过程中产生的损失与发生的费用的估算,象搬迁机器设备及配套附属设施的搬迁,需完成拆卸、搬运、运输等工作,将发生拆卸、搬运的人工和吊装设备、运输设备费用,此项费用需根据拆卸、搬运的人工工作量和吊装设备台班以及运输设备的吨公里数进行估算。

2.4企业长期资产中长期待摊费用的损失

长期待摊费用包括厂房规划、设计费用;环境评估费用;供电、供水扩容费用;环保、绿化费用等等,这些长期待摊费用本应在企业规定摊销年限内逐年摊销,其损失率的估算为:(预计摊销年限-已摊销年限)/预计摊销年限。

2.5企业无形资产中土地使用权的损失

资产损失资产评估篇8

一、论文联盟引言

证券市场是高风险市场,是商品经济、信用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是市场经济中的一种高级组织形态。这是因为证券价格具有很大的波动性、不确定性,并且是由证券的本质及证券市场运作的复杂性所决定的。因此,对证券市场风险的合理度量显得尤为重要。var(value-at-risk)作为风险度量方法,目前已成为金融机构、非金融企业和金融监管部门测量和监控市场风险的主流工具。但在实际运用中,由于数据抽样、假设条件、建模过程等影响,无论采用哪一种var方法都会产生一定的偏差。对于证券市场而言,若var方法低估了实际的风险水平,则可能为投资者带来巨大的损失;若var方法过于保守,高估了实际的风险水平,可能会使得投资者丧失投资机会,损失部分资金的机会成本。可见,对于var方法,无论低估还是高估证券市场风险,都不利于投资者或监管机构进行风险管理。

在运用var进行风险管理时,应注意所运用var模型的假设与限制,也即注意模型本身的风险。beder(1995)针对参数方法,如riskmetrics和加权移动平均法、历史模拟法、蒙特卡罗模拟法等进行研究比较,结果表明:虽然无法确定var的最佳估计法,但是实证研究中显示了这三类var估计所面临的限制与问题。jamshidian(1997)则认为证券报酬的非正态分布、政府经济政策的改变、市场发生的突发事件、资产流动性、与潜在的信用风险等,均会造成风险值低估。panayiotisetal(2011)对基于尖峰厚尾收益分布的aparch模型进行了估计,分析发现aparch模型提高了多头和空头头寸的每日var预报精度,另外也评估了拟然率计算的各个模型的表现。

邹新月、吕先进(2003)从实际数据的基本特征出发,讨论了var方法在尖峰、胖尾分布中的计算公式,结果表明,推广的var计算方法对证券市场风险预警有更可靠的揭示作用。郭柳、朱敏(2004)运用var的基本方法对沪市十只股票进行了实证分析,同时对该十只股票的投资组合市场风险也做了进一步的测算。陈林奋、王德全(2009)运用garch类模型对上证指数和中证全债指数序列进行拟合分析,并估计了其多头和空头头寸的var值,结果表明,我国股票市场存在显著的非对称效应,而债券市场是否存在非对称效应并不明确。江涛(2010)计算上海股票市场日收益的var值时,表明了garch和半参数模型的var方法比传统的方法更有效,并较好地刻画了我国现阶段证券市场的市场风险。

国内对于var及其度量方法的研究文献虽然较多,但对不同类型的var模型的估计精度研究却不多。目前主要用于计算var的方法有三类:参数方法、半参数方法和非参数方法。各类方法中依据不同的假设可以建立不同的var模型。因此,在选择不同类型的var估计模型时,对不同类型的var模型估计精度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二、数据与研究方法

1、数据的选取

数据采用了深市综合指数日收盘价数据,时间为1990年12月19日至2005年12月31日,共3825个数据,之所以采用深市综指是为了避免个股各自表现的风险特殊性和片面性,也是为了能够合理评价各种估计模型变动性的需要。在3825个数据中,将2002—2005年的共716个交易日数据作为var估计的检验样本(需要说明的是,检验样本之所以没有选取2005年之后的数据,是由于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我国股票市场在2005年后波动极为剧烈,属于特殊年份的数据,不宜作为var模型本身变动性的检验基础),并使用三类方法中的七种估计模型对var进行估计,最后对模型估计的变动性和偏离程度进行实证评价。

2、var估计模型

这里以深市综合指数日收盘价格数据为研究对象,置信水平设置为95%和99%两种情形,移动窗口选取50天、125天、250天以及500天四种情形(近似为两个月,六个月,一年和两年),使用参数方法(选用简单移动平均法(sma)、指数加权移动平均法(ewma)(三种参数设定)和garch族模型)、半参数方

转贴于论文联盟

法(选用蒙特卡罗模拟法)以及非参数方法论文联盟(选用历史模拟法)来估计2002—2005年深市综合指数的每日var值,最后采用二重评价标准对三类var估计方法的模型变动性进行实证检验。

文中主要用于计算var的模型简述如下。

(1)参数类方法。参数类方法选取了简单加权移动平均法、指数加权移动平均方法和garch方法。

①简单加权移动平均法(simplyweightedmovingaverageapproaches,sma)。

其中:2j,t为第t天的股指收益方差,而j代表第j项资产;t为移动平均的观测天数,亦即观察期间的长度;rt-1为第t-1天的股指收益,j代表第j项资产;r:为第1天至第t-1天股指收益的平均值。

②指数加权移动平均法。

其中:?滓2j,t为第t天的股指收益方差,而j代表第j项资产;?姿为衰退因子(decayfactor),且?姿<1,表示愈久远的历史观测值对当期的变异数影响程度愈小;rt-i为第t-i天的股指收益;r为第1天至第t-1天股指收益的平均值。

本文对衰退因子?姿采用了诸多研究中通常采用的三种水平,即?姿=0.94、?姿=0.97和?姿=0.99。

③garch-normal模型(generalizedautoregressiveconditionalheteroskedastic-normalmodel)。arch模型的基本形式为:

其中:rt为资产收益序列,xt是一个k×l的外生向量,?茁是一个k×l的回归参数向量,?着t为回归的误差扰动项,模型假定其服从条件期望为零而条件方差为ht的条件正态分布。?渍t-1为已知的前t-1期信息集合,?渍t-2,…,p以保证条件方差大于零的性质成立。

1986年bollerslev在arch模型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它的扩展形式garch模型,其不同之处在于条件方差ht的表示中引入了若干前期的方差,表明条件方差不仅与前若干期的误差项?着t有关,还与前若干期的条件方差有关,即garch(p,q):

从上述表达形式可以看出,在garch模型下金融资产收益的准确分布是很难获得的,因此要通过概率分布来直接求解var损失也是相当困难的。但如果能够估计得到上述garch模型的相关参数,那么就可以根据上述的方程形式对资产的未来损失进行monnte-carlo模拟,然后通过与历史模拟法类似的方法获得资产损失的近似分布和最终的var损失额,参阅文献abken(2000)。转贴于论文联盟

(2)半参数方法。半参数方法采用了蒙特卡罗模拟法。蒙特卡罗模拟法是在一定的统计分布假设下模拟风险因子变化的情境。首先假设资产收益为某一随机过程,并根据所定的价格变动过程,大量模拟未来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境,然后将每一情境下的投资组合值排序,给出投资组合值变化的分布,据此就可以估算出不同置信水平下的var值,进一步研究参见文献glasserman(2000),dowd(2002)。

实际应用中,对于不同的风险因子有许多的统计分布族可以应用,常用的分布族有正态、对数正态,以及几何布朗运动等。本文采用了几何布朗运动来描述股指收益在短时间内的变动过程,具体步骤如下:

①建立描述资产价格变动的动态模型。这里使用几何布朗运动(geometricbrownianmotion)来描述资产价格在短时间内的变动过程:

重复上式n次得到sn=st,由此可以模拟整段时间中,每一时点的价格。

②从标准正态分布n(0,1)中抽取随机序列?着1,?着2,…,?着n,代入步骤①,最后得到资产价格过程公式,得到一模拟的价格序列s1,s2,…,sn且sn=st。

③将步骤②重复k次,得到t时刻k个可能的价格s1t,s2t,…,skt并求得损益分布。

④给定置信水平1-?琢%,根据步骤③得到的损益分布的?琢%分位数可以估算出相应的var值。

(3)非参数方法。非参数估计方法采用了历史模拟法。历史模拟法的基本假设是资产收益的过去变化状况会在未来完全重现,利用过去一段时间资产收益资料,估算投资组合变化的统计分布(经验分布),再根据不同的分位数求得相对应置信水平的var值。和参数方法不同的是,历史模拟法对收益的分布不作任何假设,只用到历史经验分布,统计上采用的是非参数技术。

本文运用历史模拟法来估计var值的具体描述如下:

假设投资组合包含m项资产,选取过去n+1的历史损益资料,得到:

其中:vit为第i项资产在时间t的损益(i=1,2,…,m;t=-1,-2,…,-n),?棕i为第i项资产在时间t=0时的投资权重。

将历史损益值{vit}t=-1,-2,…,-n由小到大排序,并给出经验分布函数,由此就可以估计不同置信水平下的var值。为了提高历史模拟法的估算精度,还可以使用一些修正方法,例如自助法(bootstrap)和核估计方法(kerneldensityfunction),参见文献barone-adesi等(2002)。

三、var模型估计精度的评价准则

为了评估各类型var估计精度的表现,我们采用了1990年12月19日至2005年12月31号共3825个深市综合指数日收盘价数据,并将2002—2005年的共716个交易日数据作为var估计的检验样本,分别对三类var估计精度的表现进行事后检测。通过考察var估计的失误率是否与模型描述的理论置信水平一致,以及产生误判后的严重程度来评估不同模型的估计精度。

对于如何评估var的估计精度,lopez(1999)提出了一个可操作的损失函数。金融机构i在时间t使用的损失函数的一般形式概括如下:

f()和g()是满足f()?叟g()的函数,且p表示得到的收益或者损失。这里考虑了两个具体的损失函数,即二值损失函数和平方损失函数。二值损失函数考察了在给定的期限中的损失是否小于或者大于相应的var估计值,而平方损失函数考虑了损失超过var估计值的严重性。

首先比较过去t天的每日风险值(dailyvar)与每日实际发生之损失值,若每日实际发生之损失值超过每日风险值,表示var估论文联盟计值不准确;换言之,表示var估计失败或者叫做“例外”。最后,再加总整个样本期间的失败次数,便得出该var模型之总累积失败次数。二值损失函数就是重点考虑总累积失败率,即只集中考虑产生例外的数目而不是考虑这些例外的严重程度。每一个超出var估计值的损失被赋予同等的单位权,其他的所以收益或损失都被赋予零权,即:

1;pi,t+1

0;pi,t+1?叟vari,t(2)

如果var模型真实地反应了由置信区间所定义的收敛水平,那么对所有样本的平均二值损失函数应该等于0.05(在置信水平为95%的var估计时)和0.01(在置信水平为99%的var估计时)。转贴于论文联盟

平方损失函数考虑了“例外”发生的严重程度。lopez(1999)指出平方损失函数对于估计模型精度的度量以及例外发生时的严重性度量方面都比二值损失函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信息。由于考虑了例外发生时的严重程度,因此平方损失函数比二值损失函数更具有优越性。平方损失函数的定义如下:

1+(pi,t+1-vari,t)2;pi,t+1

0;pi,t+1?叟vari,t(3)

sarmaetal(2000)说明了上面了损失函数捕捉了风险管理者的意图,并可以作为风险管理者的损失函数。

四、实证研究

1、沪深综合指数收益基本统计

实证数据采用了深市综合指数日收盘价格数据,日收益采用对数收益,即:

rt=lnpt-lnpt-1

其中:rt表示t期的收益率,而pt表示综合指数在t期的日收盘价格。

表1是对深市综合指数日收益数据的基本统计情形,可以看出,对于全部日收益数据的总体平均来说,深市的平均收益率要高于2002—2005年的平均收益率,同时全部数据的收益波动率(用方差度量)也大于2002—2005年的收益波动率,这也说明了高收益伴随着高风险这个一般性原则。

2、var模型的估计精度分析

迄今为此,现行的研究还没有一个衡量var估计精度的统一标准,这里采用常见的损失函数方法,即二值损失函数(blf)和平方损失函数(qlf)双重检验标准。依据定义,二值损失函数(blf)给出var估计控制风险的失误率,而平方损失函数(qlf)不但考虑了var估计的失误率,还考虑了失误发生时的损失程度。二值损失函数(blf)和平方损失函数(qlf)的值越接近设定的理论置信水平,说明该var估论文联盟计模型的估计精度越高;反之,二值损失函数(blf)和平方损失函数(qlf)的值与设定的置信水平的偏离越大,说明该var估计模型的估计精度越低。

为了评估参数方法、半参数方法和非参数方法等三类var估计模型,分别对七种不同的var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其中前五种模型为不同参数设置的参数模型,后两种模型分别为半参数和非参数模型。

表2、表3分别表示了七种估计方法在95%置信水平下,对于2002—2005年深市日var估计值的二值损失函数(blf)和平方损失函数(qlf)列表。从表2可以看出:在95%置信水平下,使用二值损失函数(blf)作为精度评价标准,历史模拟法的var估计精度较高,ewma(?姿=0.99)估计精度较低。从表3可以看出:在99%置信水平下,使用平方损失函数(qlf)作为标准,也是历史模拟法的var估计精度较高,ewma(?姿=0.99)估计精度较低。

转贴于论文联盟

表4、表5分别表示了七种估计方法在99%置信水平下,对于2002—2005年深市日var估计值的二值损失函数(blf)和平方损失函数(qlf)列表。从表4可以看出:在99%置信水平下,使用二值损失函数(blf)作为估计精度评价标准,历史模拟法的var估计精度较高,ewma(?姿=0.99)估计精度较低。从表5可以看出:在99%置信水平下,使用平方损失函数(qlf)作为估计精度评价标准,也是历史模拟法的var估计精度较高,ewma(?姿=0.99)估计精度较低。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对于深市综合指数风险的var各种估计模型中,历史模拟法的估计精度最高,蒙特卡罗模拟法估计精度次之,而对于参数为?姿=0.99的指数加权移动平均方法的估计精度最低。这也基本说明了非参数方法对于我国中小板证券市场风险的估计精度较高,半参数方法估计精度次之,而参数方法的模型估计精度较差,从而进一步表明了我国中小板证券市场风险并不符合简单的正态假定,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厚尾特性和波动率聚集现象。

资产损失资产评估篇9

关键词:政府会计会计科目

中图分类号:F8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812(2017)07-0032-03

一、设置会计科目的基本原则

设置会计科目是会计最重要的基础工作之一,它决定了会计核算的内容,也影响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种类以及会计参与管理的程度。目前财政部门正在推行的管理会计,其立足点也是会计科目的设置。设置会计科目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可比性。可比性是指不同行业和单位之间相同或基本相同的经济业务,或者单位内部类似经济业务,应设置相同的会计科目进行核算,从而确保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二)明晰性。明晰性是指会计科目名称及其使用说明要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科学合理。众所周知,会计科目名称实际上就是经济业务内容的简要概括。会计科目不同,核算范围也不同,但科目之间的核算范围不能存在交叉现象。设计科目时必须注意不同行业和单位间同类经济业务之间的差异。要求会计科目的设置要适应不同行业、不同经济业务的差异性。如生产型企业有“生产成本”一级会计科目,服务型企业则设置“劳务成本”科目而不是“生产成本”科目,从而适应不同单位会计核算的需求。会计科目使用说明是广大会计人员在会计核算过程中最直接的政策依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会计信息的正确性,因此会计科目的使用说明必须做到科学合理。

(三)管理性。管理性是指会计科目的设置要服从管理的需要。众所周知,会计核算的目的在于为单位的管理决策活动提供信息,因此管理上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也就成为会计科目设置的基本依据,这不仅是会计参与管理工作的根本体现,也是会计工作价值的一种体现。

二、政府会计“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存在的缺陷及建议

2016年8月财政部了政府会计科目和报表使用说明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对“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的使用做出了详细的说明。“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核算单位待处理资产的价值及资产处置损溢。这里的资产处理包括资产无偿调拨(划转)、对外捐赠、出售、出让、转让、置换、盘亏、报废、毁损、盘盈以及货币性资产损失核销等。但是笔者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该科目的设置并没有遵循上述原则,而且存在重大制度性缺陷。现说明如下:

(一)缺乏可比性。任何一个单位,不管是行政事业单位还是企业单位,对于采购过程中出现的短缺与损耗,都需要查明原因并将相关处理意见报经相关领导审批,这是单位内部采购过程相互牵制、加强管理的需要。从发现短缺与损耗到处理结束需要一个过程,甚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为了及时记录和反映等待处理的物资损溢,我们有必要设置“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因此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在采购运输途中发生的物资短缺与损耗,都要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如果是运输过程中的正常损耗与短缺,计入物资成本;如果是非正常的短缺与损耗,除由相关责任人或责任单位进行赔偿外,剩余部分计入“管理费用”或“营业外支出”。而意见稿则指出,物资在运输途中发生的非正常短缺与损耗,记入“物资成本”科目,不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核算。这条规定存在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与企业会计准则缺乏可比性,都是采购过程中的短缺与损耗,核算方式和核算科目并不一致,这不符合该科目的设计初衷;第二个是非正常短缺与损耗计入物资成本,那么正常的短缺与损耗,应计入哪里呢?按照意见稿的表述来判断,正常的短缺与损耗,不应该计入物资成本,但是这种处理意见与会计专业正常思维不符,让人很难理解。笔者认为,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处理短缺与损耗的原则应该尽可能一致,这样有利于政府会计准则的推广和应用,同时也保证了会计信息在不同单位之间的可比性。

是否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核算,应取决于业务流程和管理的需要,如果处理过程比较复杂、时间长,就应该通过该科目核算,否则就不需要。由于行政事业单位不允许使用财政拨款及其结余进行对外投资,不得从事股票、期货、基金、企业债券等投资业务,因此政府会计所指的短期投资实际上就是国债投资。《财政部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指导意见》(财资[2015]90号,以下简称财资90号)指出:资产处置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执行国有资产处置制度,履行审批手续,规范处置行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未按规定履行相关程序的,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处置国有资产。由此可以看出,m然短期投资、长期债券投资其处置过程比较快,但仍然要办理审批程序,其到期收回、出售转让,应该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核算,而意见稿却要求“短期投资、长期债券投资到期收回、出售转让,不通过本科目核算,出售(出让、转让)长期股权投资需要通过本科目核算”,意见稿的要求使得短期投资、长期债券投资和长期股权投资之间的转让核算不可比。需要注意的是,意见稿在介绍“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时出现了前后矛盾的现象,前文说事业单位应收账款的处置不需要通过该科目核算,而后文又介绍了应收账款的处置通过该科目核算的具体方法。笔者认为,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都有应收账款,都属于国有资产,其核销过程都需要得到财政部门的审批,因此不管是事业单位还是行政单位,如果应收账款确定无法收回准备核销,都应当通过该科目核算。

(二)缺乏明晰性。意见稿指出,“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下设两个明细科目,一个是“待处理财产价值”科目,反映待处理财产的账面价值;另一个是“处理净收入”科目,反映待处理财产在处理过程中取得的收入以及发生的费用。置换业务发生时,首先将换出资产转入“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财产价值”科目;其次将置换过程中支付补价、发生的相关费用或取得的收入记入“处理净收入”科目;最后经批准置换后,按确定的成本,借记换入资产相关科目,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待处理财产价值,处理净收入),差额借记“资产损失”或者贷记“其他收入”科目。如果置换过程中收到的补价收入扣除相关税费后的差额为净收入,则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处理净收入”科目,贷记“应缴国库款”等科目。这段文字,从字面上看不出问题,但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就可能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发生。下面通过固定资产置换举例加以说明。

例:甲学校根据需要将一台原值为1000万元、累计折旧为400万元、评估价为550万元的设备置换乙学校的一台设备。乙学校设备原值为900万元、累计折旧为500万元、评估价为450万元,乙学校支付补价100万元。不考虑增值税等相关税费。

按照意见稿的规定,甲学校应作如下处理:

1.将换出资产转入待处理资产: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财产价值6000000

固定资产累计折旧4000000

贷:固定资产10000000

2.收到补价款:

借:银行存款1000000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处理净收入1000000

3.置换资产:

借:固定资产4500000

资产损失1500000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财产价值6000000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处理净收入1000000

贷:应缴国库款1000000

乙学校应作如下处理:

1.将换出资产转入待处理资产: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财产价值4000000

固定资产累计折旧5000000

贷:固定资产9000000

2.支付补价款: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处理净收入1000000

贷:银行存款1000000

3.置换资产:

借:固定资产5500000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财产价值4000000

待处理财产损溢――处理净收入1000000

其他收入500000

从上述分录上看,乙学校其他收入50万元,实际上就是乙学校设备评估价和账面价之间的差异。甲学校设备评估价和账面价之间的差异为50万元,但是账上显示的资产损失却是150万元,与实际情况不符,导致了会计信息失真,使得会计信息使用人无法理解会计信息。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按照意见稿“固定资产”科目的说明,置换取得的固定资产,其成本(用a表示)按照换出资产的评估价值(用B表示)加上支付的补价(用C表示)或减去收到的补价(用D表示),加上为换入固定资产支付的其他费用(用e表示)确定。用F表示换出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用G表示评估价与账面价值的差异,甲学校换入固定资产成本用公式表示如下:

a=B+C-D+e①

在本例中,由于甲学校没有支付补价,也没有为换入固定资产支付其他费用,因此可以将上述公式①简化如下:

a=B-D②

将换出资产的评估价值B替换为换出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F和评估价与账面价值的差异G,公式②可以表述如下:

a=F+G-D③

移项后形成如下公式:

G=a-F+D④

由此可以发现,收到补价方即甲学校,在没有发生处置费用的情况下,意见稿“固定资产”科目使用方法中所指的评估差价,即资产置换损失或收益等于换入固定资产成本减去换出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加上收到的补价。在本例中,甲学校换入固定资产成本450万元减去Q出固定资产账面价值600万元加上收到的补价100万元,正是资产置换损失50万元,与事实相符。而意见稿在介绍“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使用方法时指出:收到的补价扣除相关费用之后为净收入的情况下,资产置换损失或净收入是换入固定资产成本与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之差。用公式表示如下:

G=a-F⑤

在本例中,甲学校换入固定资产成本a450万元与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F600万元之差正是账上反映的资产损失150万元,公式⑤与公式④的差异就是收到的补价100万元。导致这种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使用说明采用倒挤的方法,即换入固定资产成本与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之差,确定为资产置换损失或收益。由于换入固定资产成本已经扣除了收到的补价,因此可以将换入固定资产成本中的评估价看作是净评估价格,即扣除了补价后的评估价格。收到的补价越多,净评估价格就越低,换入资产的成本就越低,根据换入固定资产成本与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之差计算的置换损失就越大或处置收益就越小。实际上是否收到补价,取决于换入资产与换出资产之间评估价格的差异,与置换损益无关。由于换入资产的成本已经扣除了收到的补价,因此根据换入固定资产成本与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之差确定置换损益的计算过程自然也就错误了。因此“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使用说明中置换损益的计算过程是不妥的,这是引发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公式④表明,意见稿“固定资产”科目使用方法中所指的评估差价之所以正确,原因就是它把收到的补价加回去了。有人提出,收到的补价应上缴国库,对于单位而言,也是一种损失,记入资产损失无可厚非。笔者认为,置换过程中取得的补价大于置换过程中的税费,其差额上缴国库,这是单位在运行管理中的一种义务,应作为单位运行过程中的一项费用直接记入“其他费用”,而不能作为资产损失的一部分。“待处理财产损溢”账户核算过程中之所以出现问题,原因就在于把上缴的补价也视同置换损益。

需要注意的是,意见稿要求置换资产过程中支付的补价记入“待处理财产损溢――处理净收入”科目。笔者认为,置换业务的本质是出售和购买的结合,实际上是两项经济业务。支付补价不属于处理资产过程中发生的费用,而是购买资产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因此不能将支付的补价记入“待处理财产损溢――处理净收入”科目。笔者认为将支付的补价应直接记入“在建工程”或“固定资产”科目。

(三)缺乏管理性。财资90号文强调,国有资产收益是政府非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应当进一步加强对国有资产收益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资产收入收缴和使用等方面的规章制度,规范收支行为。《国务院关于批转财政部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3号)强调,财务会计科目应全面准确反映政府的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费用等财务信息。从上述文件可以看出,国有资产处置后,不管是财政部门还是行政事业单位主要领导,必然要求财务人员提供国有资产处置的“净利润”指标以及处置现金流指标,这既是单位内部管理的需要,也是财政部门加强监督的需要。笔者认为,会计核算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管理过程,因此这些管理上的要求必须在会计科目设置过程中得到体现,同时科目设置在满足管理要求的同时,更应该予以简化。但是在现有的意见稿中,“待处理财产损溢”两个明细科目均无法提供被处置资产的评估价指标和净利润指标。与企业会计“待处理财产损溢”明细科目相比,意见稿中“待处理财产损溢”明细科目的设置过于复杂。处置现金流指标完全可以在货币资金会计科目的辅助核算中加以体现,没有必要在明细科目中单独设置。据此笔者建议,“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按照被处理的资产项目设置二级明细科目,借方反映被处置资产的账面价值以及处置过程中的相关税费,贷方反映被处置资产的评估价,差额表示被处置资产在处置过程中实现的“净利润”指标,转入“其他收入”或“资产损失”科目。按照上述设想,甲、乙学校置换业务应做如下处理:

甲学校应作如下处理:

1.将换出资产转入待处理资产: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设备6000000

固定资产累计折旧4000000

贷:固定资产10000000

2.置换资产:

借:固定资产4500000

应收账款1000000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设备5500000

3.收到补价款:

借:银行存款1000000

贷:应收账款1000000

4.计算确定应上缴的款项:

借:其他费用1000000

贷:应缴国库款1000000

5.计算并结转被处置资产损益

借:资产损失500000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设备500000

乙学校应作如下处理:

1.将换出资产转入待处理资产: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设备4000000

固定资产累计折旧5000000

贷:固定资产10000000

2.置换资产

借:固定资产5500000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设备4500000

应付账款1000000

3.支付补价款时:

借:应付账款1000000

贷:银行存款1000000

4.计算并结转被处置资产损益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设备500000

资产损失资产评估篇10

[关键词]监管资本;经济资本;RaRoC;绩效评估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6)09-0067-04

一、商业银行绩效评估的发展趋势

(一)传统的商业银行绩效评估

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银行绩效评估还属于一项相对简单的活动。商业银行以存贷款及资产增长速度作为判断银行实力的重要标准,主要关心业务发展规模和收益水平,强调以业务扩张带动资本扩张,商业银行所奉行的战略基本上可以定性为“增量战略”、“速度情结”和“扩张规模”。在这种发展战略指导下,商业银行的资本问题越来越突出,对银行的制约作用也越来越显著。商业银行本身是一种驾驭风险并获取风险收益的金融企业,通过对以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的合理承担、分解、组合和转化,提供市场上不同客户所需要的不同风险层次和风险偏好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真正运作良好的银行,应该是能够长期坚持较好资本收益率和风险控制能力、持续发展能力和均衡发展能力较强的银行。

(二)以资本为基础的现代商业银行绩效评估

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于信用风险和其他风险的内部模型极大地提高了银行计算风险损失的精度,并通过风险损失映射资本承担,国际银行业实现了资本管理从监管资本到经济资本的飞跃。经济资本管理将是未来银行风险和价值管理的核心,实行经济资本管理,建立以经济资本为中心的绩效评价系统成为促进中国商业银行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基于RaRoC的绩效评估模型

在商业银行中,传统上绩效评估使用的是会计数据,如资产收益率(Returnonasset,简称Roa)或者权益收益率(Returnonequity,简称Roe)。但在金融领域,如果没有用风险表示支付价格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绩效评估。因此,只有将风险一收益相结合的绩效评估才有意义。在现代银行绩效度量的发展中,风险调整的绩效评估模型(Risk-adjustedperformancemeasurement,简称Rapm)得到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风险调整的绩效评估模型是基于经济资本(CaR)的。由于CaR是以单个数值度量各种类型的风险,所以把CaR作为风险调节收益的基础。RaRoC即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是当前国际先进银行最常用、最信赖的一个测评指标,该指标充分考虑了风险对商业银行的巨大影响,其计算公式为:

RaRoC=(收入-支出-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净收益-预期损失)经济资本

目前,RaRoC已在国际先进银行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在其内部各个层面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单笔业务处理上,RaRoC可衡量一笔业务的风险与收益是否匹配,为银行决定是否开展该笔业务以及如何进行定价提供依据。在资产组合方面,银行在考虑单笔业务的风险和资产组合效应之后,可依据RaRoC衡量资产组合的风险与收益是否匹配,通过RaRoC模型验证对呈现不利变化趋势的资产组合进行及时处理。在银行总体层面上,RaRoC可用于目标设定、业务决策、资本配置和绩效考核等。高级管理层在确定银行能承担的总体风险水平即风险偏好之后,计算银行需要的总体经济资本,以此评价自身的资本充足状况;并将经济资本在各类风险、各个业务部门和各类业务之间进行分配,即进行资本配置,以有效控制银行的总体风险,并通过分配经济资本优化资源配置;同时,将股东回报要求转化为对全行、各业务部门和各个业务线的经营目标用于绩效考核,使银行实现在可承受风险水平之下的收益最大化,并最终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

三、监管资本与经济资本绩效评估的比较分析

度量资本收益是进行绩效评估的关键,合适的度量模型能够准确地测度银行资产的经营业绩,帮助银行调整业务结构,实现银行利润最大化。目前在银行绩效评估体系中,有两种常用的资本收益度量模型,一种是基于监管资本,一种是基于经济资本。笔者通过实证分析建立监管资本和经济资本的绩效评估度量模型。

假设银行资产组合p由三笔贷款组成,分别表示为a、B、C。这三笔贷款的基本信息均是已知的,具体如表1所示。假设这三笔贷款资产的违约相关系数pij是已知的(如表2),笔者在该已知条件下,根据巴塞尔协议中的标准法和经济资本计量模型(违约模式)分别计算该资产组合的监管资本和经济资本以及两者的收益率并进行比较。

(一)监管资本的计量

每一笔贷款所应该分配的最低监管资本是基于最低资本充足率来计算的。首先确定该笔贷款在新资本协议中所属的类别及信用评级,确定出该笔贷款在巴塞尔协议中对应的风险权重Rw;然后乘以该笔贷款的风险敞口eaD,即可以计算得到该笔贷款的风险资产数额Ra;再乘以8%的最低资本充足率,即得到该笔贷款应该占有的最低监管资本RC。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Ra=eaD×Rw (1)

RC=Ra×8% (2)

新巴塞尔协议标准法计量加权风险资产时对各类信贷资产的风险权重作了明确的规定。表3、表4是新协议中对银行贷款和公司贷款两种信贷资产按照信用评级所规定的风险权重。

根据表3和表4中信用评级所对应的风险权重,运用公式(1)和(2),即可计算得到a、B、C三笔贷款的监管资本,结果如表5所示:

(三)监管资本和经济资本收益率的计算

在上述监管资本和经济资本的基础上,利用下面的公式即可以得到两者的收益率:

监管资本收益率=净利润/监管资本经济资本的收益率=RaRoC=(净利润―预期损失)/经济资本

表7是利用上述模型和各个参数计算得出的监管资本和经济资本收益率。表7中三个资产的监管资本收益率都为正值,且绝对值都很大,说明资产组合的监管资本收益率也为正值,表明该资产组合及组合中的每个资产的资本收益率都很高,贷款资产能够为银行带来收益。但资产及资产组合的RaRoC值却不如监管资本收益率表现得那么好。表7显示资产a和B的RaRoC值分别为8.29%、7.34%,均为正值,而资产C及资产组合p的整体RaRoC值分别为-12.09%、-2.80%,均为负值。如果设定银

行资本的最低收益率为6%,则上述数据表明,资产a和资产B均能为银行创造价值,带来价值增值;而资产C则会减损银行的整体价值;资产组合p也无法为银行带来价值增值。如果设定银行资本的最低收益率为15%,则所有资产及组合p均无法给银行创造价值,反而会缩减银行股东价值。

(四)监管资本和经济资本收益率的比较分析

进一步分析监管资本收益率与基于经济资本的RaRoC,两者在度量银行资产业务绩效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别。监管资本收益率高的资产,其RaRoC值可能会很低,或者是负值。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

1.RaRoC考虑了资产的预期损失。监管资本收益率直接用净利润除以监管资本,而没有考虑资产的预期损失。实际上,尽管单个贷款资产到期时仅有两种状况:按时还本付息或者违约,不存在预期损失的发生;但多笔贷款资产组合在统计意义上是有一个预期违约率的概念,即贷款资产组合在某个时点的违约额除以该时点到期的贷款总额。因此,银行贷款资产作为一个整体组合来说,每笔贷款应该分摊该组合的部分预期损失。RaRoC值则在银行净利润的基础上扣除每笔贷款所应该分摊的预期损失,得到该笔贷款所带来的预期收益,以更好地反映贷款给银行带来的价值。

2.RaRoC中的经济资本更灵敏更准确地测度了资产风险。监管资本的计算仅仅考虑了每笔贷款资产的信用评级及其对应的风险权重,按照巴塞尔协议规定,风险权重仅有5个~6个取值,这并不能准确地反映不同资产的各种不同风险属性。因此从本质上讲,监管资本不具有风险敏感性,即无法准确度量每个资产的实际风险大小。而RaRoC模型中的经济资本却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它不仅考虑了每笔资产的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而且通过测算资产之间的相关性考虑了资产风险分散效应,并且把这种效应分散到各个资产,以成分经济资本的概念测度了每笔资产在组合中的风险贡献。

综上所述,RaRoC模型与监管资本收益率相比,综合考虑了每笔贷款资产的风险和收益的平衡,具体表现在:RaRoC模型的分子在计算收益中剔除了预期损失风险;在分母计算中,采用经济资本更精确地度量了其非预期损失及为了缓冲该非预期损失而需要准备的资本数额。所以,从理论上和实际计算公式来看,RaRoC模型能够更好的度量银行资产收益和风险的平衡。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