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古诗有哪些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0:43:59

春天的古诗有哪些篇1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2、《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春天的古诗有哪些篇2

一、新课伊始引入――激发学趣

在不少教师眼中,生物是一门枯燥单调、乏味无趣的学科,概念繁多难懂,叙述纷繁复杂,要想在新课伊始就引发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不亚于登珠峰。其实不然,问题很可能出在教者没有很好地利用旧知唤起学生对新知的追求,导致学生学趣淡化,提不起学劲。例如,学习新课“生态系统类型”伊始,我对学生说:“今天学习新课前,老师恭请各位同学复习曾经学习过的一首古诗,然后告诉老师这首古诗中蕴含着什么样的生物知识?”接着播放有声课件,大屏幕依次出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字幕和一幅硕大的蓝天、草原、牛羊图。伴随着优美动听的旋律和美轮美奂的草原画面,学生笑了,被曾经学过的古诗吸引住了,想急于说出古诗中蕴含的知识,却又扬言欲止,说不出所以然,急得挠耳抓头。我见学生窘态状,莞尔一笑,亲切地对学生说:“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生物知识就蕴含在古诗中,让我们一起踏上愉快学习之旅吧!”然后迅速在大屏幕上抛出问题:1.古诗中描写了哪种生态系统?2.这种生态系统中的动物和植物有什么特征?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欣然批文入境,孜孜追求答案,整堂课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下课后,学生团团围着我就古诗中透露出来的点点滴滴生物知识信息侃侃而谈,不愿散去。

二、学习过程引入――加深理解

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生物知识的解读领会掌握运用的程度因人而异,不尽相同。为解决学生个体差异问题,我借用古诗帮助学生理解,弥补学生对生活中呈现出来的生物知识的不足,教给学生获取生物新知的金钥匙。例如,在讲授“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时,为使大多数学生较好地走进文本、对话文本、理解文本、运用文本,我引入了诸多学生倒背如流的古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等来耐心引导学生温故知新,从古诗中寻找蕴含的大量生物知识内容。通过反复诵读思考,学生恍然大悟,终于“嗅”出了这些古诗句其实从另一侧面告诉后人们,不管是春天梨花的开放,还是山寺桃花四月才绽放,或是鸭知春水暖,其实都形象科学地都揭示了温度、光照、水分、气候、地域等非生物因素差异对动植物的生长、分布、开花的联系与影响,进一步使学生懂得了要辩证地看待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科学道理。

三、结课环节引入――巩固知识

“编筐编篓,重在收口。”生物课堂教学亦然。教者重视利用学生熟悉的古诗句设计生物课结课,有利于学生梳理小结本堂课内容,理清知识脉络,巩固新知,为学生后续的学习提供强有力的帮助。例如,学习完“植物茎的向光性”,我引用“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来结束:红杏之所以出墙,是因为单侧阳光照射引发了植物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导致了红杏的根茎具有向光性。又如,讲完“细胞的结构”后,我引用“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来告诉学生:被秋霜打过的枫叶之所以比二月春花还艳丽耐看,夏天的荷叶荷花之所以碧绿粉红好看,皆是因为这两种植物的液泡中的花青素含量增加导致的。随着夏秋交替、春夏更迭,气候气温发生了变化,而植物的花青素也随之变化,导致了植物的花或叶的色彩也随着改变。实践证明,在生物课结课环节引入古诗,能进一步延伸和拓展学生的生物知识,较好地落实义务教育生物课标倡导的新理念。

四、复习阶段引入――培养能力

春天的古诗有哪些篇3

1、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背诵这首古诗。

3、通过朗读和感悟,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生机勃勃的春光。

教材内容及重、难点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中的《村居》是一幅描绘春天里孩子们在芳草地上放风筝的美景图。前两行描写了早春二月,小草长出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杨柳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是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诗人妙用一个“拂”字,一个“醉”字,把静止的杨柳人格化了。后两行写的是孩子们放学回来,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那一只只五彩斑斓的风筝翩翩起舞于蓝天白云之间。是啊,被严冬抑郁了很久的儿童们,在这风和日丽的初春时节,怎不纷纷跑到户外,去放飞自己愉快的心情。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取的人和事,都在为美好的春光平添几分生机和希望。儿童们放学归来放风筝的情景刻画,淋漓尽致地体现出孩子们的天真烂漫,同时,也映衬出春天的勃勃生机。使整首诗意境悠远,富有情趣,令人陶醉。教学时,应重点抓住诗中词句,引导品读,由此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体会诗人歌颂春天、赞美春天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读好韵脚:“天、烟、鸢”,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Cai课件、《春天在哪里》音频、放风筝录像、有关风筝和诗人的资料。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搜集有关描写春天的古诗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意境引入,感受春天美

1、播放配乐Cai课件,师生感受春天的美。

2、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春天景象以及自己的感受。

3、说说:在这美丽、可爱的春天里,你最想做什么?

4、所老师范读,说说古代的小朋友在春天里最想做什么。

5、简介作者和风筝。

6、描绘情境,导入新课:春天到了,天空碧蓝碧蓝的,小草儿从地底下钻出来了,小鸟儿在空中飞翔,在林中歌唱。河堤上,杨柳长出了嫩叶,柔软的枝条在春风中轻轻摇摆。傍晚,农家炊烟袅袅。这浓浓的春色,令人陶醉。农家的小孩子们放学后早早地回来了,他们趁着这和煦的春风忙着放风筝呢!这就是《村居》中描写的情景,同学们想去感受一下吗?

7、板书课题,读课题;学认“村居”两个字,可引导学生口头拆字组词;理解题目意思。

(设计意图:优美的画面,悠扬的乐声,动情的语言融合在一起,构成了奇妙无比的想象空间,想象拉近了时空的距离,营造一种“课伊始,情已生”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学习课文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和认知基础。)

二、品析诗句。感悟语境美

(一)自读自悟,想象画面。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画出生字,多读几遍,把句子读流畅;把不懂的字词勾出来。(注意“莺、拂、堤、柳、醉、趁”等字的读音。力争读出诗句的节奏。)

2、学生边看课文中的插图边听配乐朗读,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3、同桌交流,说说你想象到的画面。

4、自由读,在四人小组中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5、草儿萌芽,柳枝轻拂,孩子们正在放风筝,诗中哪几句写了这优美的画面?

6、轻声朗读诗歌,想一想,这么美的诗我们应该怎样去读?在四人小组中轮读,读出诗的美。读后交流自己为什么要这么读。

7、指名学生和着配乐朗读这首诗。(提醒读出韵律,读出感隋。)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深入朗读,学生在自读自悟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在想象中再现熟悉的生活,这有利于学生把握诗的整体意境,体会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二)联系已知,体味诗境。

1、cai课件显示:草儿吐出嫩绿的新芽,黄莺快乐地唱着歌,河堤上的杨柳在春风的吹拂下轻柔地摇曳,儿童放学归来,三五成群,迎着春风,放飞风筝。

2、看到这么美的画面,你的心情怎么样?(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中儿童的表情、神态、动作,体会他们的快乐。)

3、诗中是怎样写的,该怎么读?(教师引导学生用轻缓的语气读。)

4、联系生活回答:你见过的风景有哪些?你放过风筝吗?画面中的儿童心情怎样?你从诗中哪个词看出?(重点引导理解“忙趁”。)

5、如果你就是图中那几个刚放学归来的小孩中的一个,你会怎么想?请欢快地读三四句,读出放风筝的快乐之情。

(设计意图:经典古诗均具有“诗中有画”的特点,课件给学生提供动画,把内容动态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如身临其境,获得真切感受,这就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自读自悟和视、听、读、讲、思、议有机组合中,获得美的熏陶和情的感染。

三、拓展延伸,追寻春天美

(一)交流欣赏。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赞美春天的古诗,师生共同欣赏、评价。可以出示教师摘抄的诗句,让学生读一读。如: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徐俯《春游湖》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苏轼《春宵》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晚春》

2、集体(或小组,或自由组合)配乐吟诵。

3、个人自由背诵。

(二)拓展生活画面。

1、学生根据诗意,自由作画。

2、把对诗感悟到的画面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同学或家长听。

春天的古诗有哪些篇4

1、教学目标:

(1)、认识“融、燕”等7个生字;会写“鸳、鸯”等12个生字。

(2)、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芦芽、河豚、阴”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并默写《绝句》。感受诗中蕴藏的春天的情趣。

2、教学重点:

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默写《绝句》。

3、教学难点:

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

4、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找有关春天的诗句。

5、教学时数:三课时

6、教学课程:第一课时

(1)、古诗三首惠崇《春江晚景》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和有关资料,结合插图展开联想,理解诗意,感受诗人对画面生动的描述和对生活热爱的情感。

(4)、借助此诗的学习,初步了解题画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能借助注释和有关资料,结合插图展开联想、理解诗意,学习诗人对画面生动的描述,感受诗人对生活热爱的情感。

7、教学理念

(1)、遵循古诗的教学规律,以读促学。

(2)、把握古诗的特点,因材施教。

(3)、挖掘教学资源,拓展延伸学习内容。

(4)、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8、教学准备

挂图、苏轼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1)、小黑板出示小知识。

课外知识积累: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等各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与南宋辛弃疾合称“苏辛”。

(2)、板书课题:惠崇《春江晚景》

(3)、出示惠崇《春江晚景》的教学挂图。

引导学生读懂诗题,指导学生观察教学挂图上的内容;让学生知道这是一首题画诗,是苏轼为北宋名僧惠崇所作之画《春江晚景》而题诗,写的是江南初春的景象。

9、初读古诗:

(1)、小黑板出示自学提示(一)

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能认识“蒌蒿”二字,正确书写“崇”、“轼”二字。

(2)、学生自学。

(3)、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相机出示教学挂图)。

识字“蒌蒿”、“崇”、“轼”

指多名学生读诗,集体评价,用“/”画出诗中停顿的地方,再齐读。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再读古诗,读懂诗意

(4)、出示自学提示(二)

再读古诗,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逐行理解诗意。

了解诗人是如何描绘《春江晚景》这幅画上的内容。

学生按自学提示自学,教师行间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适时点拔。

教师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指多名学生述说每行诗的意思,教师及时点评。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生: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嬉戏游玩,好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师:“桃花三两枝”说明了什么?(两三枝桃花开放,给我们报告了春的的信息)。

生:“鸭先知”表明鸭子最先知道初春的江水回暖,所以迫不急待地在水中嬉戏。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生:这名话的意思是:河滩上已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出嫩芽,此时正是鲜美的河豚上市之时。

师:“蒌蒿满地芦芽短”体现怎样的景象?(春天的活力惹人喜爱),“河豚”是画中的事物吗?(河豚不是画中的事物)。你能结合课文和图画进行联想吗?(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在师生共研中让学生知道这首诗诗人由江边——江中——江岸——想象,其中第1—3行是咏画的景物,描绘竹林、桃花、江水、鸭、蒌蒿、芦芽这此景物突出了江南初春的美丽景色,第4行诗由画面景物跳出画面,展开了极为丰富的想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10、三读古诗,背诵古诗

出示自学提示(三)

三读古诗了解题画诗的特点。背诵古诗。学生进入第三次先学,在学习中做到自主、合作、探究。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概括题画诗的特点。出示《题画兰》这首诗。“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让学生结合这两首诗来了解题画诗的特点。比一比,看谁背得又对又快。学生背诵古诗。

11、课堂训练

辩字组词:

崇()芦()豚()蒿()

崇()庐()逐()篙()

这首诗中写咏画面景物的诗句是:

作者展开想象的诗句是:

古诗赏析:

这是一首诗,诗的作者是朝诗人。

这首诗描写了时节的景象,体现了诗人。

学生完成练习,教师了解学生的练习情况。

12、总结

春天的古诗有哪些篇5

意境,就是诗人所描述出来的生活世界,它是诗人对生活观察的结果,又包含着诗人某方面的感受和体验。“境为情设,意随境生。”诗意和诗境是紧密相连在一起的。如果把“意”和“境”分开来理解,诗境应该是诗人所描绘的具体事物,而诗意则是诗人于景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许多优秀的诗歌,意和境谐,情和境汇,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自然而然地把读者引入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不同的诗歌,意境各有特点,画面不同,风光各异,情味相殊。那么,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感悟意境呢?

一、借助图像、音乐,诱发想象,导入意境

诗人李白在《望庐山瀑布》这首诗中,借庐山瀑布的壮丽气势,抒发了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讲授这首诗时,我首先从整体入手,让学生通读全诗;学生大致了解诗意后,指导他们根据图画,想象香炉峰紫烟缭绕的景象,感受大自然将一条巨大的瀑布高挂在山川之间的壮丽;然后重点指导学生想象瀑布的气势,体会大自然的神奇伟大;再出示彩色图,并配上音乐,让学生在乐声中结合图画反复朗诵诗句。这样通过形、声、色来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让他们在愉快中欣赏瀑布的形态美、声音美、颜色美。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想象瀑布的高度(三千尺,很高)、亮度(明度,闪闪发光)、音响(叠叠的浪涛声或风吹树林的声音)、色彩(银白色)和瀑布从高而下到人间的景象,从而加深理解瀑布的气势磅礴,让学生议议说说想象的结果;最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想象,读出瀑布雄伟的气象来,使学生的感情与诗人共鸣,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二、借助故事,激感,引导学生进入意境

好的诗歌,大多是激情的果实,真情的流露。我国现代诗人艾青曾说过:“诗人是以热情点燃生命,生命籍热情表现。”《早发白帝城》这首诗,诗人李白通过对行船的轻快与沿途壮丽景象的描述,表现了喜悦之情。教学这首诗时,我在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基础上,适当介绍诗人写诗的时间和有关的小故事,再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的意境。学生大概了解诗句后,我这样提问:“‘千里江陵一日还’的‘一日’是虚指还是实指?”学生回答是虚指。我又提问:“那么,诗人为什么写‘一日’就到千里迢迢的江陵呢?”启发学生说出“诗人当时想马上回到江陵”;再给学生设下悬念:“为什么诗人想马上回到江陵呢?”接着娓娓引出一个小故事:“当时李白在流放夜郎中来到白帝城,忽然传来皇帝赦罪释放的命令。他听后立即离开白帝城,乘船返回湖北江陵。这首诗是他离开白帝城,来到长江三峡时所作。”这时学生十分投入,津津有味地听着,我趁势让学生想象说说李白当时万分惊喜的情态,再提问:“那么,李白是通过哪些景物来表达他高兴的心情呢?”这时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课堂气氛活跃。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脑海再次浮现出诗句描绘的事物形象,进一步体会到诗人借轻舟疾快和沿途壮丽的景色,抒发自己欢乐之情。

三、品味词句,培养语感,导入意境

古诗的特点是语言精炼,高度浓缩。有些诗句,往往一字之功,境界全出。有些靠一二警句,使全篇别开妙境,独具深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关键词句,指导学生深究其义,品味作者表达之妙。

宋代诗人叶绍翁在《游园不值》这首诗中,抒发了对春天无限热爱的感情。教学这首诗时,我重点抓住第三、四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进行教学,引导学生结合语境理解诗的情趣,让学生想象说说“满园春色”里百花争艳,蜂蝶纷飞的景象;感悟诗人看到这景色情不自禁发出“那满园春色哪能关得住啊!”的赞叹。学习第四句时,我重点指导学生用“出”字练习说话,描绘春景图。学生有的说春天小草露出地面,发芽长叶;有的说春天竹笋芽儿钻出地面来了;有的说青蛙睡醒了,呱呱地从洞里跳出来。学生理解诗中“出”字是“露出”、“探出”、“伸出”或者“冲出”的意思,一个“出”字生动地描绘了蕴藏着青春活力的红杏花迸发出热情的火焰,冲出墙头来;从冲出墙来的红杏花联想到园里的花开得正旺,说明春色是关不住的。然后,我又指导学生用赞美春天的语气反复朗读诗句,并突出“关不住”和“出”字,读出热爱春天之情,使学生感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真是韵味无穷。最后让学生熟读成诵并默写。

春天的古诗有哪些篇6

用以前所学古诗的方法自学这首诗,通过解诗题知诗人名诗意悟诗情诵诗文的学习方法,体会作者孟郊所表达的颂母情怀。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能与其他学生合作、交流,并能用实际行动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

2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

3教学过程

1)上课前播放《烛光里的妈妈》这首歌,并出示许多名人赞美母亲的话语。

(设想意图:通过音乐和名人名言感染学生,触动学生的情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2)教师与学生交流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而后总结学习古诗的常用方法,即:解诗题知诗人名诗意悟诗情诵诗文。

(设想意图:通过交流学习方法,为如何有秩序地自学古诗做好准备。)

3)合作学习,教师检测自学情况。

①《游子吟》中的“吟”指(吟诵),“游子”是指(出门远游的人)。

②孟郊是(唐代)诗人,他一生(穷困潦倒),但性格(耿直),他多善写(五言)古诗。此诗是作者50岁那年在江苏溧阳做官时,回想起当年进京赶考(临行)时的情景而做。

③根据老师划分的节奏,通读本首五言古诗。

(通过自由读、欣赏配乐朗读、个别读、全班读等多种朗读方法通读古诗。)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④根据影视情景发挥你的联想说说诗句的大意。

(出示影视《游子吟》情景剧。)

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母亲对孩子的关心?(“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哪些诗句最能表达孩子对母爱的感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⑥教师提问:能展开你的想象说说母亲除了给孩子密密缝衣,还会对进京赶考的孩子说些什么?

当老母送孩子将要远行时,孩子为何不直说“母亲啊,你的爱,孩儿难以报答”?根据刚才的影视情景,发挥你的联想,说说你的理解。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喻游子之心???喻慈母之爱

⑦请同学们再读此首诗说说诗中吟诵的是什么?

(设想意图:为反馈学生的自学情况,选用练习填空以及划分节奏读古诗和欣赏情景剧说诗意的形式,全方位巩固学生的自学结果。并通过关键性问题的提出让学生深入理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深层内涵。此设想既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又声情并茂地升华了学生的情感,诗中真情自然跃于学生脑海。)

⑧通过汶川地震的影视资料再次体会母爱的伟大。

(设想意图:通过观看主持人讲述汶川地震中一位母亲留给孩子的短信,升华学生的情感,深刻地体会“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真实内涵。)

4)教师小结本诗,衔接现代诗歌《妈妈的手》。

①学习了《游子吟》,我们知道临行前母亲密密缝衣的细节让作者久久难以忘怀。作者深情地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感悟到母爱的伟大,故而此句成了赞颂母爱的千古绝唱。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同样赞颂母爱的现代诗歌《妈妈的手》,先听老师朗读,同学们仔细听,想想本首诗作者是重点抓住哪个细节来表达母亲对孩子的爱的?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游子吟》的主旨,以及指明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千古流传的原因,再次加深学生对本诗的理解。通过引荐现代诗歌《妈妈的手》,让学生对比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母亲的细节动作感受母爱的。)

妈??妈??的??手

作者:吾桐树

我洗手的时候河说

把你的手给我

那是1992年最冷的冬天

我的手钻心地痛

流水简直要割掉我的手掌

割草的妈妈从山坡上飞奔下来

她说把你的手给我

她揉搓着一边呵气

然后把我的双手

放在她衣服里

那温暖的肚皮上

②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此首诗并和《游子吟》作对比,《游子吟》的结尾和本首诗的结尾是否相同?哪首诗的结尾更能感人肺腑?(不同,《游子吟》的结尾作者一句就道出了母爱难以回报,而这首诗的结尾并没有道出作者的感受,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学习,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体会母爱的伟大,母爱的无私,母爱的难以回报。同时学习细节描写能使文章有声有色,以及学习两首诗歌结尾的不同,再次体会《游子吟》中作者感人肺腑的千古名句。)

5)课堂练习。抒真情写我心:学习和赏析了这两首赞美母亲的诗歌,相信你的感受颇深。或许此时你的眼前浮现出了母亲为你操劳的画面,或许你的心中有很多想说给母亲的话……那就请拿起笔把你想对母亲说的话写下来吧!

(设计意图:以情煽情,趁热打铁,充分打开学生的情感空间,让学生自己回想生活中感受到的母爱,真实地写想对母亲说的话,练习的目的在于再现学生的真情实感。)

板书:

游子吟

春天的古诗有哪些篇7

关键词:诗配画幼儿园教育古诗教学

中国是一个有着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前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极其珍贵的记忆。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里的精品,它以含蓄精炼的文字、无穷变化的押韵,把中国汉字的韵味发挥到了极致。古诗虽好,但学习起来却很难,怎样让孩子们在一节课中学习兴趣不减,学习气氛始终浓厚,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呢?《指南》中明确提出,“要理解孩子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得经验的需要”。我们从孩子对音乐、美术课非常感兴趣这一现象中得到了启发,对古诗教学做了大胆探索:在原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古诗特点,融诗画为一体,诗配画教学方式顺势而出。

一、结合生活,选诗品诗

1.选择同题材的古诗作品:古诗是生活的再现,其构思精巧,虽然只有短短几句,却处处留有生活的印记。在幼儿阶段,孩子生活经验还不丰富,对于那些复杂拗口的古诗,不能很好地领会意思。教师可以有目的地选择一些主题相同的作品供幼儿学习,如以春天为题材的古诗,我们可以选择《春晓》、《忆江南》、《晚春》、《初春小雨》等。孩子们对小动物很感兴趣,我们可以有侧重地选择《咏鹅》、《画眉鸟》、《越鸟》、《归园田居》等古诗。

2.把握同主题的古诗作品:古诗构思精巧,多处留有艺术空白,言虽尽而意无穷。不少古诗虽然作者不同,但是它们表达的情感主题是相同或相近的。就拿“思念亲人”这个主题来说,有李白的《静夜思》,表达李白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有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王维独自在他乡做客,每到欢庆佳节,就更思念家中亲人的感受;有薛道衡的《人日思归》,写诗人在其他地方已经两个年头,非常想念故乡的伤感之情。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能资源整合、主题凝聚,学生就能在把握基点中生情。

二、营造氛围,借画赏诗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古诗的意境美,仅靠文字是不足以让幼儿期的孩子理解的。诗画作为两门不同的艺术,都有自己的长处与不足,画表现的是某一瞬间,而诗则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两者有机结合,便能扬长避短。诗配画是这种“交集”的升华,在课堂上,诗配画的教学过程就是诗与画的“融合”过程,是孩子想象、再创造的过程,是思维能力又一次提升的过程。

例如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短短四句,每句话都是一个景色,合起来宛如一幅浑然一体的画卷。为了让幼儿理解故事的意境,教师特地为古诗配上了相应的图片。如在第一幅图上画了一个正在床上睡觉的人;第二幅图上画了窗外的树枝上,几只小鸟在欢快地歌唱;第三幅图上小雨正在淅淅沥沥地下着;在最后一幅画上,睡觉的人来到屋外,看见好多树上的花都落在了地上。通过这样的诗画结合,一派春和景明、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象就在学生心目中活起来了。

三、创设意境,依诗作画

培根曾说:“读诗使人灵秀。”所谓灵秀,指一个人想象力丰富。古诗的意境不仅仅通过诵读展示,更多的是通过想象赋予古诗新的内涵。“诗画互动”的教学正是以“画”为切入点,引导孩子们从诗的字里行间想象这幅画,按照自己的理解表达这幅画,让古诗焕发新的活力,闪烁想象创新的光彩。在这种形式的教学中,我们要注意不能上成美术课,不必讲究复杂的绘画技巧,不能用成人的眼光评判画面是否形象逼真、是否具象,我们要看到孩子是否理解诗歌的内涵。

现摘录课堂上《枫桥夜泊》的教学片段:

老师:刚才我们已经学习了这首古诗,那你们想想如果让你们来画画,你们要画哪些事物?

孩子:我要画船、画一座桥。

孩子:我要画寒山寺,还要画一个人。

老师:寒山寺你想画在纸的哪里?说说你的理由。

孩子:寒山寺要画在纸的角上,不能画在中间,中间可以画河,河里有船。

孩子:还要画一个人在船上。

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还有的说,船上还要画一盏灯,还要画月亮,因为是晚上。讨论到画面上要不要画霜时,孩子们争论得更有趣了,有的说:“要画的,不画怎么体现‘月落乌啼霜满天’呢?”有的说:“不要画霜,那只是透露秋天的信息。”

在为诗配画的活动中,无论孩子的绘画水平如何,他们都会积极思考要画上哪些内容、为什么这样画,则他们对古诗内容、情感的理解自然就深刻了。

有人说:“古诗的美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运用多种途径,让孩子品味“诗情画意”,我们要引领孩子爱上古诗词,传承我们的文化瑰宝。诗中有画,诗画互动,画中有诗。浓浓的诗情画意把课堂衬托得古韵十足,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空前高涨,孩子们的想象自由飞舞,“诗画互动”的课堂教学正如一池碧波荡开涟漪,诗配画教学随着指南的深入开展将会产生更多、更有效的方式方法。

参考文献:

[1]李雅春.古典诗歌教学探幽.刊名《阅读与鉴赏》,2010.04,7-9.

[2]周汝昌.唐宋诗词鉴赏讲座・千秋一寸心.华艺出版社,2000,6.

春天的古诗有哪些篇8

关键词:赏析古诗词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097(2014)10-0056-02

作者简介:于葆青(1969―),山东成武人,硕士,中学高级教师,山东省成武第二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民族情感,是人类家园中永不老去的童心梦幻,是文学的源头,是艺术审美金字塔的顶端,它以细腻的感情、丰富的内容、和谐的音韵、优美的意境熏陶感染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学生学习古诗词,不仅能陶冶道德情操,而且可以培养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的目标是“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和运用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根据这一精神,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谈谈自己是从哪几方面进行古诗词赏析教学的。

一、理解诗词大意,整体感知内容

赏析古诗词最基本的就是正确理解诗词中词语、句子的意思,进而从整体上感知诗词的内容,这是我们赏析诗词的基础。在教学这一环节时,可以出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诗词中的某个词或某句话有几层意思?你能说出来吗?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出诗词中某句话所写的景色吗?

如:在教学王维的《使至塞上》时,笔者出示了以下问题: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共有两层意思,你能说一下吗?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境优美,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出它所展示的景象吗?通过思考以上问题,学生们很轻松地把这首诗的大意理解透彻了。所以,一首诗词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无论是叙事、抒情,还是议论、言志,表达的都是完整的意思。虽然受语言古今差异等影响,要让现在的学生完全理解古诗词句子的意思有一定难度,但入选教材的诗词都是经典名篇,大都通俗易懂,即使是千百年后的学生,通过自学和老师的引导也能读懂诗词的大意,再联系诗词的“上下文”去理解个别字词的意思,就可以水到渠成。基于古诗词大意去辨析字词意思,不仅易于理解,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体会诗词感情,走近作者心理

古诗词以其凝练的语言、和谐的韵律、浓缩的情感、醉人的意境,在文学的宝库中熠熠生辉,欣赏前人留给我们的诗词瑰宝是一种精神享受。李渔在《窥词管见》中对抒情作了精辟的论述:“词虽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为主,景是客。说景即是说情,非借物遣怀,即将人喻物。有全篇不露秋毫情意,而实句句是情、字字关情者。”由此可见,抒情是诗词最基本的特点。诗词的创作过程始终伴随着诗人感情的激动,是其强烈感情的产物。为了让学生准确地体会作者的感情,教师应该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经历和创作风格。像读李煜的词,我们就要明白他由一国之君沦为阶下囚的经历,这样才能真正体会他作品中的深重忧愁;读李清照的词,就要知道她前期、后期不同风格形成的原因。另外,古人用一些特定的表达方式来传递某种特有的情绪,像用折柳表达送别之情,借明月抒发思乡之情,寄秋风以表忧愁等,也应让学生了解。如果学生头脑中有了以上这些基本知识,再结合诗词的具体内容,就能准确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如:笔者在教学李清照的《醉花阴》时,首先让学生明白这首词是她哪个时期的作品,再让学生结合全词看看是否确实体现了她前期的创作风格,是从哪几句话中看出来的。课堂上,学生通过思考与讨论,将作者的内心情感体会得淋漓尽致。

三、赏析诗词名句,陶冶精神世界

古诗词中的名句,有的主旨深刻,催人奋进;有的感情细腻,感人至深;有的景色宜人,令人赏心悦目。欣赏这些名句,对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陶冶学生的性情,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都有很深刻的意义。在教学这一环节时,笔者主要提示学生从这几个角度进行分析:1.这句话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有何作用?2.这句话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有何作用?3.这句话中哪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4.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抑或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如:赏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句诗时,可引导学生主要从动词运用的角度去分析: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燕的动态,从而使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通过对名句的赏析,不但训练了学生的理解、分析、想象、表达等能力,而且也使学生得到了美的享受,陶冶了性情。

四、学习诗词技法,指导学生写作

优美的古诗词不仅在感情、意境方面能感染人、打动人,其突出的表现手法更需要学生学习与掌握,这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诗词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像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象征、想象等。在进行这方面的教学时,笔者主要提示学生这样思考:诗中运用了何种手法?为什么运用这种手法?当这些问题解决后,笔者再让学生尝试着运用这种手法写作。如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轮皓月从海上冉冉升起,展现出一派无限广阔壮丽的动人景象。洁白的月光,照着我也照着远在天涯的亲人。月光勾起了诗中人的无尽思念,遥隔天涯的远人,此时可能也在对月相思吧。两地离愁,不能一处,是多么的痛苦;两人相思,同时望月,又是多么的甜蜜!这样,就达到了学以致用,指导写作的目的。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中的灿烂瑰宝,是铭刻于华夏儿女精神世界中的独特符号。中华民族历来有注重古诗词学习的传统,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更能体会中国古代诗词的博大精深,更能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之情,增强其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从而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在传承民族精神财富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创新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让每一个炎黄子孙更亲近古诗词,更热爱古诗词。

当然,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中最精致、最灿烂的一页,是整个中学语文教材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因此,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当然,古诗词的鉴赏方法多种多样,远不止上文所提及的几种,更好的方法还有待广大语文教师不断积累和总结。

参考文献:

[1]张悦群.沐浴在古代诗歌的阳光中――新课标下古代诗歌教学的新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5,(12).

春天的古诗有哪些篇9

(1)整体把握。这一环节是古诗歌教学的常规工作,应在老师指导下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涉及内容应包括诗词作者、相关文学常识、注解以及字词读音。了解写作背景,对于一首诗词感情基调的确定非常重要。如教材中很多诗人的作品都创作于自己遭贬谪之后,情感上往往带有愤懑、抑郁之意,这些在诵读中应该有所体现。一些常见字词的读音辨析也不容忽视。如“沉舟侧畔千帆过”中的“沉(chén)”和“忽复乘舟梦日边”中的“乘(chéng)”。如果读音上混淆了,对诗句意义理解也可能产生偏差。一些古音字或特定读音的字词也应重视,如“浩荡离愁白日斜(xiá)”“将(qiāng)进酒”“阿(ē)房(páng)宫”等。

(2)细节品味。对诗词逐句进行细节品味,这是古诗词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老师应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精心设计问题,不断引导学生走进诗词的意境。在这个环节中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①让学生自己悟出“重读点”。所谓重读,就是在朗诵中加重语气、增大音量,以强调所读内容。诗词中哪些需要重读,为什么要重读?以往教学过程中教师把自己认为需要重读之处提出来,让学生标注在书本上,无疑这不利于学生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的发挥。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悟出来呢?作者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设计启发式问题的方式。如在李白《行路难(其一)》第一句“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通过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找到应该重读的地方。老师问:这一句表现的是什么场面呢?学生回答:是宴会。老师问:这是一场怎么样的宴会呢?学生答:是豪华奢侈的宴会。老师问:怎么能看出这场宴会的豪华奢侈呢?学生答:“金”“玉”的容器,价值“十千”“万钱”的酒菜。这三个问题思路清晰,层次步步推进,没有为难学生和牵强附会之感。学生在回答完第三个问题后就会明白,原来“金”“玉”“十”“万”需要重读,能强调出这场盛宴的豪华。

②找出诗词中情感变化的“关键点”。在一些诗词中,往往会有转韵现象。如在李白《行路难(其一)》中,前四句的韵脚是“an”,到了五、六句则转为“ai”,这就是需要关注的关键点。前四句,诗人异常压抑,面对美食佳酿毫无食欲,内心急切不安又无所适从,进退无路却又想继续求索。从整体上看,前面部分都是沉抑的,而在反复的“行路难”咏叹之后,一句“今安在?”则像是对前面“冰塞川”“雪满山”痛苦迷惘的宣泄,诗人已不是简单发问“我在哪里?”而更像是控诉:“我能往哪里走?”这样最后一句的豪言壮语便呼之欲出了。在教学中,这样的“点”很重要。学生一旦用转韵的规律找到这样的“点”,便能拥有一份成就感,对诗词的投入便又自然多了一分。

春天的古诗有哪些篇10

关键词:初中语文诗歌教学课堂预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4-6097(2013)12-0063-02

作者简介:康爱红(1970―),女,江苏如东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江苏如东县袁庄镇先民初中语文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

传统的古诗教学以知为本、以学为标,教师侧重对考试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强化训练,忽略学生的兴趣、情感、价值观等,诗歌的深厚底蕴难以得到发掘和传扬。但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则是以培育学生综合人文素质为目标,强调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品位。如何才能将两者统一起来?根据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课堂的弹性预设入手,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发展,从而为“生成”创造条件。以下结合《钱塘湖春行》的教学实践谈谈笔者在课堂弹性预设环节的思路和策略。

一、以“三维”为原则,全面预设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中的弹性预设要为课堂生成导航,为体现学生主体性而预留空间,要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基于此,初中古诗教学要从知识教授讲方法、能力学习重过程、情感态度善引导三个维度进行设计。

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让学生主动探究,在实践过程中体会诗歌情感、获得审美感受,也就是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诗歌教学目标预设的重点。新《课标》提出,学生阅读实践过程是诗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该重视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体验、感悟,在获得审美乐趣的同时锻炼其思维能力;切不可以简单的知识分析代替学生的能力探究过程。诗歌寄寓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只有在教学情境的激发下,才能让学生准确理解作品的写法和思想,表达自己的发现与感悟。教学中情感目标的落实要通过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滋养学生的精神世界。如学生读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会受到浩然正气的感染:品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会感悟到漂泊天涯的悲悯:吟贺知章的《咏柳》会体会到初春的美丽。

新《课标》理念下的诗歌教学是开放的,需要学生有开放的思维与自由的言论。语文教师要将教学目标设在弹性区间内,这样可引入大量的不确定因素,在实施过程中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让知识、经验在区间内进行自由碰撞,在框架中灵活组合、随性创造,通过师生互动的对话交流,将预设的教学目标不断完善。

《钱塘湖春行》是苏教版八年级的一首诗歌,其教学目标可设置为:

1.文本目标:(1)具体词语:绿杨阴、白沙堤;(2)特殊意象:水、云、早莺、新燕、乱花、浅草;(3)诗歌特点:节奏、韵律;(4)修辞手法:拟人、对偶。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情感。

3.能力目标:能够背诵并积累、感悟、运用。

以上表现性目标对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维度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都有明确具体的陈述,具有极强的操作性,这样适度安排教学内容,教师也可依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效调控。

二、把握主题,预设丰富动态的教学内容

诗歌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毫无距离地和诗人共鸣、与作品互动,这种理想境界的实现,难在对“诗眼”的突破。如何突破“诗眼”,这是诗歌教学中教师需要把握的重点。每首诗歌都有自身所要表现的主题,作者的情感也蕴蓄其中,如何进行诗歌内容的教学预设呢?

笔者认为,要从主题的把握入手,分层进行,采用板块式教学设计,如“读美文―品美意―赏美韵”,又如“读通诗句,理解文字―读懂诗意,品味文学―读透情韵,反思文化”,另外还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灵活穿插和变动。在每个板块的教学中,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仅是一种框架结构,在诗歌学习中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头脑思考,心灵感悟,进行自我表达。

如在《钱塘湖春行》的教学中,笔者这样预设:

【情感导入】

师:我们看到的其实是一个古代传说。谁知道这个传说的名字啊?

生:《白蛇传》。

师:《白蛇传》的动人传说发生在哪里?

生:西湖。

师:是的,发生在杭州西湖。今天就让我们进入时光隧道,回到千年以前,让白居易作导游,走进西湖,与他一同“春行钱塘湖”。

【熟读感知】

学生先自由朗读,师请生读两个易读错的字:(没马蹄mò白沙堤dī)

再让学生画出七言律诗句读:“孤山?筑寺北?筑贾亭?筑西,水面?筑初平?筑云脚?筑低。几处?筑早莺?筑争?筑暖树,谁家?筑新燕?筑啄?筑春泥。乱花?筑渐欲?筑迷?筑人眼,浅草?筑才能?筑没?筑马蹄。最爱?筑湖东?筑行?筑不足,绿杨?筑阴里?筑白?筑沙堤。”

【精读品悟】

1.齐读全诗,找出全诗是围绕哪个字展开描写的?(明确:春)

2.从“春”眼看诗,诗中都描绘了哪些景物意象?(写景:水、云等,状物:花草、莺燕)

3.从景观情,诗中的景物刻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爱景:西湖春景;爱情:恬静、舒适)

4.品鉴:诗人如何以字构图、以诗传情,将零散的景物意象汇聚成美丽的春景图?(诗人以“春行”为线索,用“足迹所到之处”组织画面,传情达意,结构严谨)

5.炼字推敲:哪些字或哪些词用得妙,并简要说明原因。

学生对颈联的“乱”字进行联想和感悟,从朱自清《春》中的描写感悟到春花的勃勃生机;由“浅”字体会“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那一刻的嫩绿和新鲜感;颔联中“莺争树、燕啄泥”巧妙地传达出春情的美好,莺燕活泼、俏皮地争树、筑巢,充满喜悦与希望,让人顿感欢欣与鼓舞。

【分析总结】

全诗流露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我们对大自然应持什么态度?诗歌着眼于“春行”,洋溢着马背上游春的趣味。诗人并不面面俱到,而是拾取几处,从孤山寺北徜徉到杨荫沙提,随着诗人,我们亦有饱览西湖美景之感。

通过这一教学设计,笔者抓住诗歌教学的要点,留给了学生足够的发挥空间,如诵读感知和提炼文字、感受意境等环节。同时在教学内容上要体现出学习的层级性,利用学生的期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多预设“怎么办”,多留白,使预设更具包容性。

诗歌教学的课堂预设要解读文本,抓住主题,再从整体把握,体会整首诗的思想情感。对学生来说,要让其透过诗歌感性的表象背后,挖掘更为本质和客观的东西。此时也要继续关注诗歌作者的生平、社会主流思潮等。另外,在进行预设时,教师要围绕所学作品扩大资料搜集的外延,引导学生加强对所学作品的解读与评价,拓展阅读视野,在拓展与比较中获得解读文本的最大可能性。而这也是进行课堂预设的本质目标所在,通过预设的带领,可以让学生对文本充分解读,一读读通诗句,再读读懂文字,三读品出诗意,每次朗读课文都能有不同的收获和感悟。这样的课堂预设就让学生获得了知识、能力、情感的三维发展,实现了教学的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