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实用技术基础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0:21:45

计算机实用技术基础篇1

关键词:翻转课堂;《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7-0156-02

一、引言

《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课程是学生信息化素质培养课程体系核心课程之一,实验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环节,重点要求学生通过相应课内实验,学习指令系统和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并了解接口技术应用的相关知识,加强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实验研究能力。而实际实验教学运行过程中,只是对理论教学内容的解释和验证,对于实验的内容、环节及结果,教师做出非常全面的指导,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效果甚微。翻转课堂是近几年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之一,我们将翻转课堂应用到本课程的实验和课程设计的安排中,主要从三方面入手:首先将实验分为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两部分,在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指导的基础上完成课堂验证性实验,然后对实验内容进行拓宽或延伸,完成设计性实验,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其次,同于理论教学翻转课堂的改革要求,对实验教学的课内课外时间配比同于理论教学的1∶2,即课内1小时,课外2小时,课内实验结束后,学生课外通过模拟仿真软件emU8086和proteusVSmfor8086等进一步对课内实验内容进行深化和拓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强化课堂实践效果。

二、课内开放实验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是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认识并理解微机系统的重要基础。实验教学中,通过采用DeBUG调试软件,使用单步运行等手段,使学生更易理解物理地址、逻辑地址、标志寄存器、段寄存器及偏移地址等方面的内容。将DeBUG软件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制作成微课,指令系统课程内容结束后播放,学生通过实验对传送指令、运算指令、转移控制指令等的验证,全面掌握指令的格式和功能。

硬件接口芯片的实验,本校实验室采用的是封装好的教学实验仪器,学生在个人电脑上对接口芯片进行编程,按照实验指导书给定的实验步骤在实验仪器上连线、调试、运行并完成实验。实践中,我们将演示性验证实验设计成微视频,课前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并在验证性实验微课的基础上,修改实验内容,学生提前预习、思考和设计。随后的实验课堂中要求学生完成相应的设计、编程、连线与调试,教师在课堂中给予适当指导。

1.验证性实验。演示性或验证性实验可以让学生以较高的效率尽快熟悉实验装置和实验内容,了解常用接口芯片的功能和用法,熟悉汇编语言在接口芯片控制中的编程方式。因为计算机是人类的设计成果,很多知识点无法理论验证和逻辑性理解,很多设计的结构,包括完成输入输出操作的接口芯片,其引脚的定义、工作方式的设计与选择等,学生较难理解,因此通过微视频,按步骤完成进行硬件连接和程序的编写、装载、调试,让学生得到最直接的认识。此类实验包括简单i/o接口扩展、基本输入输出实验等,从而让学生深入理解计算机中的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及设备,通过总线连接,完成程序控制与实现的底层工作原理。

2.设计性实验。设计性实验是验证性实验的深化,一方面可以在单个接口芯片模块验证的基础上,更改设计要求;另一方面也可以组合多个单元接口模块,扩展实验内容。学生课前完成基本输入输出的验证性实验的微课视频或者自己动手在实验室验证,在充分理解相应工作原理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实现数据流水灯的实验。实验内容要求为:使其中八个数据灯,如(D7―D0)由左向右,每次仅亮一个灯,循环显示;而另外八个数据灯D15―D8则反方向循环显示。而在此要求下,对于端口的工作方式选择以及输入输出的方向设计,需要学生在前一个实验的基础上,充分理解芯片的工作原理并完成实验的重新设计、编程与实现。在设计性实验中,教师要充分给予学生机会,仅提供基本的设计思路的引导,不建议提供具体的连线设计与代码,学生(或小组形式)独立思考,独立设计实验方案、修改实验程序,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以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三、课外自主实验

1.汇编语言部分。课内实验模式下所采用的实验手段是maSm汇编环境和Debug调试工具,Debug调试工具基于命令行,对于熟悉“所见即所得”操作环境的学生来说,掌握有点难度,学习效率也不高,为了强化实验效果,在课内微视频介绍emU8086调试工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课外自主学习emU8086工具。emU8086工具集源代码编辑器,汇编/反汇编工具以及Debug的模拟器于一身,直观、生动、形象,学生可以实时直接查看指令的执行过程,微处理器内部寄存器的动态变化,并且可以查看每条指令反汇编后生成的机器码和在内存中的物理地址,从而学生对理论授课的关于微型计算机的组成与工作原理,微处理器的内部功能结构等知识点有了最直观的理解。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度与成就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知识的欲望。

2.可编程接口实验部分。由于传统实验平台的限制,接口部分的实验大部分学生很难深度参与到实验的设计过程中,同时也不能利用课余时间随时随地拓展实验项目,proteusVSmfor8086仿真模型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难题。proteus仿真平台是一个按指令和总线周期准确仿真的因特尔8086处理器,通过一个总线驱动器和多路输出选择器连接到Ram、Rom和其他不同的接口芯片控制器,从而为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课程接口部分的实验提供了有利条件。基于proteusVSmfor8086平台,学生可以选择电路元件、设计电路、下载程序、分析实验结果等。若实验效果不理想,可以反复修改,不会因为某个实际硬件芯片的损坏或者连线错误,而导致实验结果出错;也不用担心芯片引脚因为反复插拔而损坏;同时不会因为下课而导致实验过程半途而废……学生具有充分的实验时间和选择实验内容和实验对象的自主性,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度和成就感。

四、综合性实验的设计与实现

在课内实验和课外自主实验的基础上,教师做一定的引导,学生分组完成一个较为复杂的综合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作为后续计算机硬件课程设计的任务。这部分连续时间的课程设计既能培养学生综合性应用系统设计、连线与调试的能力,也能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实验教师在做指导时首先对学生所选课题进行把关,尽量保证课题的实用性和新颖性,从而适应微型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实际工程应用的需求,其次是对于系统的设计原则和方法,实验教师要给学生以充分的指导,通过相应的参考资料和设计案例,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硬件工程技术的相关基础知识。

五、结论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全面普及,大学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学模式与手段、教学过程与角色等都需要与时俱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引入,增加了学生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同时学生作为学习过程的主题,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提高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实现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计算机实用技术基础篇2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在日常生活以及研究领域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了。这就说明了在高校开展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必要性。在这个时代背景下,高校计算机教育的开展需要结合现代化的技术,其中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技术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计算机基础课中被广泛应用。那么接下来笔者就针对信息技术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应用的相关方面说明一下自己的一些浅见。如有不足,望广大教育者工作者加以指正。

1.信息技术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应用的重要意义

在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信息技术越来越重要了。同时在教育进行不断改革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中也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信息技术可以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得到了很好地运用。它能够使得学生具体了解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各个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信息技术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应用中具体有哪些优势呢?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计算机的教学质量

计算机基础教育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教育者需要加入实践性的内容。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需要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知识,明确信息技术在计算机中的运用原理。但是在传统的计算机教育中,教育者不能够很好地解释计算机基础的原理,不能够利用数据表达具体的知识点。因此需要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引入了信息技术,教育者就可以让学生从实践的角度了解计算机的相关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学习eXCeL知识时,可以采用一些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数据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其对计算机知识进行很好地掌握。

1.2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可以使得促进学生积极进行学习

信息技术即是运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中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它涵盖的范围十分广。因此学习计算机知识也是运用信息知识的一部分。在进行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使得学生了解到各方各面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得学生可以自主地进行学习。高校教学的主体是高素质的大学生,他们有着自己的思维模式,有着自己的认知,这就意味着不可能通过简单的方式让学生对计算机基础产生兴趣,因此这就需要采用其他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设置有一定的难度的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学习eXCeL中函数知识时,可以设置有一定难度的知识,但是一定要注意题目的难度不能太大,以免打击到学生的自信心。笔者认为采用这样的方式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积极地进行学习。

1.3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可以使得学生对于知识很好地进行掌握

信息技术与生活密切相关,这就使得其有较强的实践性。在高校的计算机应用中使用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理论结合实践,能够很好地掌握知识点。例如在学习ppt相关知识时,可以将生活中的ppt进行展示,让学生了解ppt的重要性,使得学生能够对于知识进行很好的理解。在学生进行计算机学习时,结合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进行进行实践性操作,从而促进计算机的教学。

1.4在高校开展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必要性

计算机基础课程有着其学习的必要性。其原因主要有这几个方面:第一,现展的必要性。计算机在人们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主要成员,需要学习相应的知识。第二,计算机的发展需要。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要劳动力,需要学习计算机知识,继续发展计算机知识。这几个原因使得计算机基础课程有开展的必要性。

2.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上文中,笔者强调了计算机基础中信息技术运用的必要性。但是在实际的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计算机出现了一定的问题,使得计算机技术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那么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存在哪些问题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这几个方面的问题。

2.1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大学招生已经不局限于某一个地区,而是面向全国进行招生,这就导致了一个学校的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对于计算机的了解情况也不一样。对于一部分同学来说,计算机教育的学生不是一门陌生的课程,他们在小学阶段或者中学阶段已经学习过相关的知识了,甚至对于大学所学的知识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就使得他们学习起来较为轻松。但是对于另一部分学生而言,计算机课程是一门较为陌生的课程,他们在小学或者中学阶段并没有接触过,这就导致其对计算机课程的学校产生一定的畏惧感。同时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也导致了教育者在进行教育时教学目标的设置出现一定的问题。笔者认为这是高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需要加以解决。

2.2教育设施不能及时地更新

在高校计算机的教学中,学习目标要求大学生学习的应是较为先进的知识,这就需要设备的支持。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学设备并不好,并且较为陈旧,这就导致了高校教学难以很好的开展。计算机设备较为陈旧,不能跟上教学的要求已经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例如在学习office系列软件时,教学书上有可能是最新的版本,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却用的是2003版本,2003版本与2007版本以及之后的版本是有着较大的差异的,这就导致在学习的过程中,教育者没办法清楚地告诉学生具体的操作。不仅如此,教学设备的其他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使得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2.3教学内容更新不够快

在上文中,笔者提到了大学生进行计算机教育应当学习较为先进的内容,这样才能使得计算机教学有存在的意义。但是在实际的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某些高校并未使用最新的理论,这就使得大学生学习的知识与实际脱轨,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导致学生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2.4现有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理论更不上时代的发展

高校教育面对的是思想较为成熟的大学生,这就意味着在高校教学的过程中,不能采用与小学阶段以及中学阶段相同的教学方式。其原因主要有这几个方面:第一,大学生的自学能力较强。这就意味着学生不需要教育者进行很详细的讲解,只需要教育者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第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殊性。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这就使得教育者不能只采用单纯讲的方式,需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进行实践操作。第三,计算机教学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相应的计算机技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其各个方面都有很好地提高。这些理由都证明了计算机教学不能再采用传统的讲解教学模式了,需要寻找新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

3.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应用中运用信息技术以解决问题的对策

在上文中笔者提到了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相关方面,在高校计算机教育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应当如何解决?笔者认为可以结合信息技术加以解决。那么下面笔者针对信息技术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的运用进行一定的说明,希望能对高校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3.1信息技术在备课方面的使用

在备课的过程中,教育者可以采用信息技术,查阅相关资料,使得教学内容可以跟上时代的发展。不仅如此,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与教学相关的视频与音频,使得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计算机知识。教育者也可以按照一定的序列进行排序,使得教学能够有计划地进行。

3.2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相关教学

在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可以通过投影仪、屏幕等设备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同时还可以实现教育者控制学生电脑的操作,使得学生可以在自己的电脑上进行学习与思考。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可以使用提前准备好的教学课件。笔者认为使用多媒体设备可以很好地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

3.3信息技术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上的运用要结合有效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够适应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传统的教育方式采用的是教育者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这与计算机教育的现实状况不符。因此,采用有效的教育方式是必然的。那么应当采取怎样的教学方式呢?笔者认为应当采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同时应该针对不同水平的同学采用有区别的教学方式,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应当讲解一些较为难的知识点,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应当讲解一些基础性的知识。具体操作有:第一,讲解理论知识。对于有一定难度的理论知识,教育者要采用讲解的方式,使得学生清楚其原理。第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上文中,笔者说明了计算机实践的重要性,在计算机课程中,进行实践也是十分必要的。第三,分层教学法。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做到以人为本。第四,教学评价。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布置一定的任务要求学生完成,在课堂教学要结束时进行评价与展示,使得学生了解自己的问题。第五,互动交流。课下可以与学生进行一定的交流,使得教育者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笔者认为有了好的教学方式,才能使得计算机基础教学可以很好地进行。

4.总结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的应用可以使得计算机基础课程能够很好的开展,可以使得学生了解到大量的数据,以及掌握处理数据的方法与技术。不仅如此,在将信息技术运用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过程中,可以使得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自我学习能力,使得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能够更好地进行开展。当然,在运用中出现问题是在所难免的,这就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共渡难关,使得信息技术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的应用能够发挥出它最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晶,马兰,王平等.我校师范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伊犁地区中小学教学信息化现状引发的思考[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7(3):71-74.

[2]郭志宇.提高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成效的措施[J].通讯世界,2015,(6):174-174.

[3]滑涛.高校本科生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新思路[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24):5464-5465.

[4]刘洋洋.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及促进策略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

计算机实用技术基础篇3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专业结合

中图分类号:tp3-4文献标识码:a

1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

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分两个学期教学,第一学期讲授计算机文化基础(windows的基本操作,word、excel、ppt的使用等),第二学期讲授计算机技术基础(C语言编程或者VF编程等)。这一框架已经有很多年没有大的调整,只是教学内容有所更换。随着整个社会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普及和应用,这一模式也逐渐显露出一些问题。

1.1计算机基础教育体制与专业结合不紧密

根据调查,大一上学期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普遍较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学习积极性逐渐下降,突出表现在下学期阶段。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现行计算机基础教育体制在用一个单一的标准要求、塑造和衡量具有各种不同背景的学生,忽视了不同专业对计算机要求掌握的技能和层次的不同,从而造成计算机基础教育与学生个人学习生活实际的脱离,无法激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1.2计算机基础教学安排不够灵活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入校新生的计算机水平逐年提高,不少学生在高中阶段就熟悉了windows的基本操作和word、excel、ppt的使用方法。但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一般还是安排了一个学期,部分学生整个学期学习不到新的计算机技术。绝大多数学生对第二学期的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非常陌生。但目前计算机技术基础只安排了18周左右的时间,很多编程精髓(例如C语言的指针)没有时间讲授。

1.3计算机基础教学倾向于应试教育

计算机等级考试一般有两种:国家统一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分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和各个省统一安排的省等级考试。有些高校将计算机教学用统一的等级考试来衡量和评价,使得教学围绕考试转,明显倾向于应试教育。由此,很多学生认为学习计算机就是为了拿一个证书,忽略了掌握计算机技术的现实意义,就更谈不上将计算机技术与专业知识结合。

2结合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

2.1区分专业,按专业性质对全校非计算机专业进行合理划分

不同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的计算机技术是不同的,所以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根据非计算机专业中各种不同专业的情况和要求,讲授不同的教学内容,学习不同的计算机技术。非计算机专业很多,要根据每个专业的特点和要求来安排相应的计算机课程,难度较大,不容易实现。但只是按照文理科划分,划分的范围太大,没有照顾到专业的特性。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将非计算机专业按照一级学科专业特点进行合适的划分。

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大一上学期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下学期文科学生学习VF编程,理工科学生学习C编程,没能照顾到专业特性。考虑学校实际情况,结合专业特性可对学校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内容进行划分,作为一种优化方案分析,见表1所示。

2.2调整教学安排,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教学安排应该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适当缩短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时,延长计算机技术基础课时。此外,考虑到计算机技术在各个领域的重要性,在大二上学期应当集中安排一个学期的计算机选修课程。各个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开设多门计算机选修课,给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

2.3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学习计算机技术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思考好的教学方法,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学习计算机技术。例如在讲述完一节课之后给学生布置一些与专业结合紧密的题目,要求学生独立或者分组完成,用题目引导学生积极学习计算机技术。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发作业系统,学生在上实验课的时候可以更直接和老师互动,及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期末考试可以是让学生独立和或者合作完成一个小的项目,还可以是通过写对某一方面的看法。

2.4结合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执行分析

结合专业特性安排计算机技术基础的学习内容,安排足够的学时保证学生能扎实地掌握和专业相关的计算机技术。教师在讲授计算机技术基础课时也要多思考好的教学方法,多结合任务、案例、实例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计算机选修注重能力的提高,学校可开设多个学习方向,这些学习方向中应当包括对计算机技术基础深化的课程,满足希望继续加强计算机能力的学生。期末考试采用多种方式,强调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力。

计算机实用技术基础篇4

2(X)4年6月5日江苏省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委员会在东南大学召开了两年一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研讨会”,教育部、省教育厅、全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会、东南大学、省有关高校、出版社和电脑公司的代表参加了会议,与会的省高校有120多所,代表150多人。会议的主题是传达并研讨两个重要文件,第一个是:教育部制订的新世纪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白皮书”〔’〕;第二个是:教育部高教司组织制订的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2003年版)[z1(该文件的正式出版物见参考资料[3])。现把这两个文件的要点作一介绍,并结合两个文件的精神对我院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就个人的理解和思考提出建议。一、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思考和建议上世纪末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曾明确地提出了三个层次的课程体系,即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进人21世纪,形势发生了很多变化:1.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数字化校园、数字化图书馆等已向我们走来。2.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有增无减,计算机和外语水平成为衡量大学生业务素质与能力的突出标志。3.中小学计算机教学开始步人正轨,教育部已制订出规划和大纲,在21世纪前10年内要逐步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高校新生的计算机知识起点有显著提高。4.计算机技术更多地融人了专业科研工作和专业课的教学。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很多专业课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各专业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有了更加明确和具体的要求。5.大多数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已经有了良好的基础,许多高校有了相应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组织机构,有了一支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普遍加大了对计算机设备的投人,学生的上机环境和教师的工作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校园网及学校信息化建设已初具规模。在这样的形势下,对新世纪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思考与建议是:1.计算机教学的目标和定位:目标:培养学生具备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解计算机科学的一些思想和收稿日期:2《刃4只拓ee24方法、构筑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及素质教育。定位:(l)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的基础知识。(2)具备使用典型的专用软件(包)和工具来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能力。(3)具备利用数据库技术对信息进行管理、加工和利用的意识和能力。以上三条是对每一个大学生的基本要求。(4)具备通过建模编程、在本专业领域中进行科学计算的基本能力(偏理工科专业)(5)掌握计算机硬件的基本技术与分析方法,具备利用计算机硬件及接口技术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基本能力(偏工科类专业)(6)具备专业领域中计算机应用系统的集成与开发能力(较高要求,对部分学生)后三条是针对某些学校、某些专业或部分学生的。2.计算机教学的构成和分工:(1)大学公共基础课层面上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如同数学、外语一样,是一门或一组必修的基础课,内容不针对某一专业,主要涉及计算机基础性和通用性的概念、技术和应用,如程序设计、数据库技术、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以及硬件技术基础等。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知识、能力、素质方面起到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2)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的计算机教学:计算机技术日益深人到各专业领域,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已大量涉及计算机的知识与技术,一些专业课已将计算机软硬件作为必备的工具。决定了学生在本专业领梦中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3)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大学计算机文化层次的教学内容下移到中小学,但各地区发展不平衡,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差异很大,解决这个问题的建议是: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开成选修课或开出不同档次的课程。上述三部分的计算机教学有区别、又有衔接,注意学习期间不要断线。3.依托和发挥计算机学科优势,统筹学校的计算机教学:目前大部分高校都有计算机系或专业,但在一些学校中,计算机教学分为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并形成一支专门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师资队伍,使计算机专业与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处于分离状态,这带来了一些弊病。建议在有条件的高校中,将计算机教学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统筹规划、协调组织。在师资培养、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积极组织计算机系的教师参与,使计算机系在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4.为学生营造多样化的计算机学习氛围:专业的要求、个人的兴趣、项目的驱动、就业的导向。多种因家致使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不减,对计算机课程的期望值也在升高,希望能开出不同档次、不同类型的计算机课程,以满足各自不同的需求。因此,在统筹规划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前提下,应该考虑为学生选修计算机课程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1)计算机系的部分课程向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开放,让其选修。(2)开设计算机辅修专业(或双学位),学一个主修专业,再学一个辅修专业,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p#分页标题#e#(3)设立一些计算机与其他学科交叉的课程供选修。(4)计算中心(或类似机构)可以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一些技能性的培创l{课程,将计算机教育引人第二课堂。计算机基础核心课程、实用性的选修课程、计算机专业类课程、融人各专业的计算机课程,共同构筑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选课菜单。5.教学环境建设与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集中上课”和“上机辅导”是两个主要的教学环节。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单纯的“黑板+粉笔”;“计算机+大屏幕,’;“网络化教学平台”。网络化教学平台是在校园网支持下的现代化教学环境,是当前的发展方向。网络化教学平台的建设包括:(1)功能设计要充分考虑教学过程中的师生行为,将传统教学中的主要环节融人其中,做到信息可见、过程可控、资源可重用;功能简洁实用,不宜过多。(2)师生界面要能够定制,以满足课程或教师的不同需求。(3)课程主页可包括以下栏目:公告栏、课程信息栏、电子教案栏、教学资源栏、答疑区、作业区、讨论区、测试区等。(4)资源建设是核心,为学生提供学习教学课件、参考资料、查询手册和联机帮助信息。为教师提供素材库、试题库等备课资源。网络化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支持研究型学习、案例式学习、发现式学习、资源型学习、协作型学习等多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化发展,计算机教学应该在这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应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教学环境、应用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扬长避短,合理搭配,为我所用。检验教学环境、教学方法和手段好坏的唯一标准是教学效果。6.加强实验教学,注重能力培养:实验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上机动手能力,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等。计算机基础课的实验学时与讲课学时之比一般应不低于1:1。实验课可以是:课堂教学的上机练习、也可以单独设课(如硬件实验、案例开发等),在完成实验报告、通过考核后即可获得学分。上机实验的类型:(1)基础与验证型实验:涉及相关知识点,理解、验证、巩固型。(2)设计与开发型实验:项目、课题型;重在案例教学,是教改重点。(3)研究与创新型实验:研究题目,培养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建议各校在保证一类实验基础上,着手第二类实验的开设,有条件的尝试开出第三类实验。7.在课程建设中要积极引入国产软件:软件在计算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前,高校计算机课程所采用的教学软件也逐渐趋于多样化,但国产软件比较欠缺,甚至是个空白,所以如何在计算机课程中引人国产软件,应纳入计算机教学改革的议事日程。8.教材建设要体现课程特点:教材建设是计算机基础教学下一步的改革重点,建议:(l)基础核心课程教材,强调基础性、系统性,基本概念、基本技术与方法。(2)教材反映计算机技术的新发展,特别是技术性、应用性的内容。(3)要编写一些有专业特色的计算机教材。(4)要重视案例课程的教材研究,适应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的教学模式。(5)要重视实验教材的建设。9.高素质的师资仍然是关键: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将是今后计算机基础教学与改革的关键。必须提高师资队伍的层次,主讲教师中80%人员要具有硕士或更高学历;教辅人员应不低于本科学历;各类人员应限定为计算机专业(或相近专业)。保证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每2年中有不少于3个月的进修学习时间。对于教师队伍管理方面,要制定考核制度,引人竞争机制。对于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学校应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使他们能安心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要稳定一支高素质实验师资队伍,一类是设备维护队伍,一类是实验辅导队伍,要加强对实验队伍的考核量化,提出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使他们感到有奔头,自觉提高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ro.建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评价机制:为保证计算机教学质量,促进教改,应建立计算机教学的评价体制,制定具体的检查内容,评价标准及实施细则,主管部门应检查落实。评价标准的参考内容:(1)是否有明确的组织机构负责规划、组织计算机教学,是否有明确的单位承担计算机基础教学。(2)是否形成了一支稳定的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师资队伍。(3)在学生的培养计划中,是否体现了对学生的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符合白皮书要求的教学大纲。(4)是否制定了近几年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建设目标和具体规划,措施是否落实。(5)计算机课程引人国产软件的工作是否有具体规划和配套措施。(6)计算机课程的考核是否注意平时成绩的评定与上机能力的考核。(7)计算机基础课是否充分并恰当地利用了多媒体教室和网络化教学平台。(8)计算机实验室硬件配置及环境能否满足计算机教学内容及实验教学的要求。(9)学校是否有固定的专项资金和设备的投人,用于计算机实验室及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内容组织与课程设置1.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p#分页标题#e#(1)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的基础知识,以及程序设计、数据库、多媒体、网络等方面的基础概念与原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2)熟悉典型的计算机(网络)操作环境及工作平台,具备使用常用软件工具处理日常事务的能力。(3)应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程序设计和问题求解、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4)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能够利用计算机手段进行表达和交流,利用intemet进行主动学习,为专业学习奠定必要的计算机基础。2.计算机教学内容的组织及其结构描述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结构分为四个领域:(l)计算机系统与平台;(2)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3)数据分析与信息处理;(4)信息系统开发。计算机基础知识领域涉及的内容分为三个层次:(l)概念性基础;(2)技术与方法;(3)应用技能。3.课程设置(1)《大学计算机基础》(2)《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c或c++语言程序设计》、《c++或java语言程序设计》、((vB、vC++或Delphi语言程序设计》(3)《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单片机原理与应用)(4)《数据库技术与应用》(5)《多媒体技术与应用》(6)《网络技术与应用》对于不同的专业,建议各校采用“1+x’’方案,即:《大学计算机基础》+若干必修选修课程,例如:电子控制类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必修《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卜选修《网络技术与应用》等。科学计算类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必修《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多媒体技术与应用》+选修《数据库技术与应用》等。信息管理类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必修《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技术与应用》、《网络技术与应用》、《信息安全保证)}+选修《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等。辅助设计类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必修《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选修《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等。基本应用类专业:(中文、外语、历史、哲学、艺术、医学等)《大学计算机基础》+选修《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等。关于高校文科类专业的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课程标准),请参阅陈[s]。建议各校开设的选修课有:web数据库设计与应用、网络程序设计、XmL程序设计、软件开发环境与工具等。4.《大学计算机基础》的主要教学内容: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信息系统安全社会责任、信息化社会法律意识与道德规范三、对我院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思考与建议根据对文件要点的思考与理解,有以下的认识和建议:1.计算机基础教育白皮书是教育部对新世纪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纲领性指导文件,虽然主要是针对本科教学而言的,但对于高职高专类学校也具有明确和具体指导意义。2.“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含义应理解为:是大学公共基础课层面上的一门或一组必修的基础课程,相当于包含通常所说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或者理解为是计算机文化基础类和计算机技术基础类的课程;由于中小学信息技术类课程的开设,原先大学所学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类课程已下移至中小学;因此大学期间,学生要学的计算机课程应包含“计算机基础”类课程和“与专业相结合的计算机应用”类课程。3.明确“非计算机专业”类学生和“计算机专业”类学生的区别;“非计算机专业”类学生的包含范围非常广,包括理工、文史、医农、艺术等类学生;目前文科类学生的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已经制定,并已出版。对于我院的绝大多数专业,都属于“非计算机专业”,今后这些专业的有关计算机教学计划的制定,建议一定要参照这两个文件的要求。4.我院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已进行了六年,对照新世纪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要求,特别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评价机制的要求,提出如下建议:(l)我院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总的来说,是由信息系承担的,当然有的系的教师也在本系进行计算机基础方面的教学工作;但我院确实没有明确的组织机构在负责规划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工作,所以建议由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和教务处牵头,组织全院各系共同讨论我院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建设目标、具体规划、体制、教学计划制定和其它有关问题,并进一步落实。(2)在信息系有一支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师资队伍;但这支队伍不能说是很稳定的,要稳定这支队伍,建议领导要采取措施,包括引进、管理、待遇、进修提高等;同样,实验师资队伍,包括设备维护队伍和实验辅导队伍,也面临相同的问题。(3)建议教务处组织各系制定教学计划的老师认真学习两个文件的精神,在制定学生的培养计划时,一定要体现对学生的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制定出符合白皮书要求的教学大纲和计划。(4)《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大学生人学后第一门必修的计算机基础课,这门课如何设置?教材如何选?如何教?如何与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相衔接?目前我们教这门课的教师面临着很多问题:一是,人学新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比以往有很大提高,但程度上参差不一,程度高的学生能否通过人学后的考试,成绩在优良以上者可以免修该课程并取得学分。根据白皮书的建议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开成选修课或开出不同档次的课程,这一建议在我院如何实施?二是,江苏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心推荐的“凡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程”和实验指导两本书,教师们一致认为对高职高专类学生太深,理论性内容太多;实验内容主要靠学生自学完成,这种教学方式不适合我院的学生。但如果不选这套教材,我院是否还继续参加省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一级B和其他语种?如果照此情况发展下去,我院的通过率将会更低,我院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如何与省里同步发展?#p#分页标题#e#三是,目前我院使用的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windowsZ仪旧版)”已趋落后,如何选择适合我院学生情况的教材?根据教育部文科类专业的大学计算机教学要求,公共基础教学的内容由十大模块组成,对不同的专业还有不同的组合方式【3],这样一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要求将更加细化、更加因专业而施教,教材的选用也更复杂,这件工作迫在眉睫,我们感到必须认真组织有关系部讨论,具体落实。四是,教这门课程的教师流动性太大,往往新来的教师教了一个学期,就去教别的课程,真正长期教这门课的教师太少,建议固定一些教师长期教这门课,并开发出或引进一个实用的网络化教学平台,采用互动的教学方法,在教师辅导下,供学生选修和自学,最后通过考试取得学分。(5)根据我院生源的特点,除“大学计算机基础”外,其它的计算机基础类教材尽量选用“理论够用,重在实践”的高职高专类教材,加强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争取开出多种类型的课程供学生选修。(6)计算机课程引人国产软件的工作要有具体规划和配套措施。例如办公自动化软件,可以考虑采用无锡永中offices或金山wpSoffice,等。(7)建议研究和着手建立用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网络化教学平台,对于不同的课程建立不同的网络化教学平台,可以从一两个课程着手,有现成的优秀的就引进,没有的就自己开发,把这一建设从无到有,逐步地发展起来,这是当前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8)根据招生情况,每学年应有固定的专项资金和设备的投人,用于计算机实验室、网络化教学平台的建设,并引进优秀的软件和国产的软件,不仅更新硬件环境,也要更新软件环境。

计算机实用技术基础篇5

关键词:新时期;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方案

21世纪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电脑逐渐普及的信息时代,新的科学技术正在对计算机技术进行着冲击,如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等科技群都需要得到计算机的辅助和配合。计算机及其应用技术的发展也对技工学校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一、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计算机基础理论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之一,作为技工院校的学生,一定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对于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组成知识、网络知识、多媒体基础知识以及计算机病毒等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在操作方面,也就是实践部分,是学生必须对其进行掌握的基本技能。这些技能恰恰是学生学习其他技能的基础,如基本的windowsXp系统使用方法、word文字处理技术、excel表格处理技术、中英文录入技术、图像处理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等,这些内容都应该是技工院校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技术。

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措施

1.按专业进行分层教学

根据不同专业对于学生计算机运用能力的不同要求,教师在进行不同教学内容的讲授时,要加以严格的区分。也就是说,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应该对其区别对待,进行有区别的专项教学,根据每个专业的要求和特点来对相应的计算机课程进行安排。这种区别于专业的教学方式,并不是一味地对特性加以强调从而忽略共性,各专业在第一学期仍然需要对基础知识以及基础操作的学习,其中包括办公软件、网络应用以及操作系统等;第二学期的教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安排,分别是计算机控制、计算机辅助设计以及多媒体课件制作等教学内容模块,对学生的自主选择权要充分给予,学生也可根据自己专业的要求和特点以及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从里面选择模块来进行学习。

2.促进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有机结合

在现代社会信息化程度日益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各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支持和保障,否则将只有面临发展滞后,甚至被时代所淘汰的命运。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创新以及整个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国内各层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愈来愈突出。作为培养人才的教师,必须具备过硬的操作能力才能更好地胜任教学工作。计算机教师应坚持以过硬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将实践作为手段,应用作为目的。另外,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教学对于实验课和理论课之间内在联系的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并且同步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和实践应用能力。为了有效地解决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现象,教师对于一周两个实验课时以及一周两个理论课时这种理论与实验分家的古老教学模式必须进行改革。

3.强化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结合

多媒体技术是通过计算机来实现和应用的,也就是说多媒体技术应用的基础是计算机的支持,而计算机基础教学活动也是围绕计算机理论知识和操作技巧来展开和进行的。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强化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结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联系教学内容适当地穿插和添加一些多媒体技术的理论和应用知识,使学生在学习课程内容的同时,也间接地掌握和熟悉部分多媒体技术的相关知识,这样不但可以强化学生的知识储备,也客观促进了教学活动的深化进行。在现代教学活动中,相关学科知识的灌输与讲解是对于教师的基本工作要求之一,也是素质教育重点强调的教学理念与方针。

4.提升计算机教师的业务素质

在我国现阶段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中,教学效果是否能够达到理想的目标,其关键在于教师。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为了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适时强化教师的业务素质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逐步培养教师能操作、懂设计、会维修等基础计算机教学能力已刻不容缓。另外,随着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性日渐凸显,革除传统教育的弊端、探索适合素质教育的创新教学模式已成为时展的必然趋势。广大计算机教师只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提高自身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水平,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结束语

本文针对目前计算机及其应用技术的发展对技工学校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标准和要求这一问题,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加以分析与阐述,同时提出了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几项措施。

参考文献:

[1]张红.新形势下改革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思考[J].教育论坛,2005(8).

[2]周兴社.我国计算机教育的回顾和启迪[J],2005(3).

[3]傅统先,王珂.浅议国内计算机基础教学方式的改革[J].陕西科技前沿,2007(6).

计算机实用技术基础篇6

abstract:Computertechnologyisthebasisofmoderninformationtechnology,thedevelopmentofcomputertechnologyalsobringsanewchallengeandrequirementforcomputerbasiceducationinuniversities.inthispaper,thestatusofcomputerbasiseducationofnon-computerspecialtyinuniversitiesisanalyzed.andthenthisthesisputsforwardsomefeasibleexplorationmethods.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

Keywords:computer;basic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1-0282-02

0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普及,整个世界正步入信息时代,计算机应用能力已成为大学生知识和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飞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及教育的深入发展,使得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着一些突出的问题。

1大学计算机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从无到有、由点到面,从少数理工科专业率先实践,发展到所有高校的非计算机专业都普遍开设了相关课程,计算机教育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高等学校的计算机教育有两类不同的范畴:一种是指计算机专业的学科教育即计算机专业教育;另一种是指面向全体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它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自己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2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

2.1入校新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差异加大由于我国中学计算机及信息科学的教育极不平衡,造成了大学新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1]学生的来源不同,接受的教育存在差异性,在一些边远地区,很多学生都没有上过计算机课,甚至还有学生从没见过计算机。而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一般都受过较好的计算机教育,其中一部分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操作非常熟练。上述情况给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的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即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兼顾其基础差异很大的学生。

2.2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与专业结合不紧密由于信息技术已广泛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使得各学科自身也对计算机课程提出了各自的要求。但在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均采用通用教材和统一的教学内容、举例或实验都与专业知识相脱节,使学生感觉学到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无关,更无法很好地应用到专业领域,更加重了这种偏移和脱节。[2]其实在信息化、数字化的今天,各行各业都已离不开计算机,计算机的知识和应用也已深入到方方面面,对计算机基础应用掌握与否,直接影响到大学生专业知识的丰富程度及以后在专业行业发展的好坏。

2.3学时缩减与授课内容增加的矛盾在高校的教学改革中,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已成为一种趋势,其中的一条措施就是大量缩减课程的学时,包括计算机的课时。[2]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与其它学科的交叉融合,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都在不断增加。这样,内容的增加与学时的缩减造成了很多不适应的状态。教师们总感觉课程上不完,很多授课内容很难完整地讲授出来;学生则又觉得老师讲得太快,无法消化吸收。

2.4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计算机应用技术是发展最快的技术之一,知识衰减期短,技术淘汰快。随着高校的扩招,使得高校承担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师长时间、超负荷地进行教学,无暇顾及自身的知识更新,因此造成了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偏低。计算机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不会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研究的教师是教不出应用能力强的学生的,所以这也直接地影响了教学效果。

3加强与改进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策略

3.1紧密结合专业知识和行业实际随着教改的深人发展,各专业基础课程也逐步强化了计算机技术的渗透,这既保证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连续性,又体现了计算机基础教学服务于本专业的教学目的,即强调计算机基础教学不仅是进行计算机技术知识教育,而且也是进行计算机技术应用教育。计算机知识是专业知识学习的重要基石。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视专业区别对待,根据不同的专业有不同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应尽量贴近学生专业知识和行业实际。[1]这样不但有助于更快更好地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利于学生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在计算机方面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专业素质,拓展专业认知度。

3.2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在多媒体教室,通过网络教学软件的全局控制,完全可实现教师讲解和实际操作同步进行,教师通过操作计算机,直接向学生展示操作效果,所见即所得。这样,可使学生很直观地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步骤,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3.3构建配套教学网站利于学生自主化学习计算机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上机的实践与钻研。我们应该不能只有课堂教学,在现形势下,网络的应用给我们的实验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是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网络教学三位一体,相互促进,各方面全面培养学生的上机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3]强化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深入探索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协作学习等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探索各种教学模式混合的新式教学手段。

3.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大学计算机的教学工作面对新的形势与任务,计算机教学工作对教师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与应用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将是今后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关键。为了建设好一支强有力师资队伍,我们应采取了以下措施:

3.4.1有组织、有计划的将青年教师送出去锻炼和培养这不仅能拓展教师的视野、改善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还能不断更新教师队伍的知识体系、能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为适应新的课程体系与知识结构改革打下坚实基础。[4]

3.4.2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学位,提升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5]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的教学保证,只要明确目标,相信会拥有了一支素质高、结构相对合理、以老带新的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宋瑶,赵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探索[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3,(2).

[2]赖凡,余建桥.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3]陈丽春.浅谈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J].江苏高教,2006(2).

计算机实用技术基础篇7

【关键词】高职高专轨道交通计算机基础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C-0150-02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在享受现代科技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信息时代的新的挑战。现代信息社会要求高职高专轨道交通专业毕业生能够具有很强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的能力,这就需要借助计算机技术。轨道交通专业毕业生应具备计算机基本素质,全面、系统地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基本概念,掌握典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具备安装、设置与操作计算机的能力,提高计算机动手能力,培养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自动吸取计算机发展的新技术、新知识,具有较强的信息系统安全与社会责任意识。

一、轨道交通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设计的背景

计算机基础课程一般是较为全面地讲述计算机学科中的基础性知识,更多地强调计算机操作技能,侧重点在于帮助学生通过大学生计算机一级考试,没有在更高层次上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国内各高校中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基本没有专业差异,甚至没有任何差异,与公共英语、高等数学一样,定位为公共基础课程,不管是对什么专业,均采用相同的教材,无法针对学生的专业来安排课堂内容,缺乏专业特色。而国外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出很强的专业差异性。在高职院校中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需要开设哪些课程,应采用怎样的教学质量检验方法,其原则应是使学生的信息素质达到社会需要的标准。

高职高专轨道交通专业主要是培养具有行车、货运、客运等岗位职业技术能力,以及较强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符合轨道交通行业一线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岗位要求的,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较强的专业知识及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所以,轨道交通专业应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基本技能训练标准与其专业相结,合进行综合应用能力训练,如运用word软件制作行车、客运、站务等行业文档,运用excel表格制作货票,运用powerpoint2007制作工作实务汇报文稿等。据此,应对轨道交通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相应的设计。

二、轨道交通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设计的思路和目标

坚持“计算机基础教育实质上是应用教育”的指导思想,以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为平台,以“面向应用需要、采用多种模式、启发自主学习、重视实践技能训练、培养创新意识、树立团队精神”的教学理念,从轨道交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对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和知识结构进行科学分析,拟订“直接从应用入手”制订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面向高职高专轨道交通专业)实训技能训练标准,设计其实践课程,并拟订出版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面向高职高专轨道交通专业)实践课程教材。同时,探索和开发有利于轨道交通专业学生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及其实践训练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资源、网络学习平台和课程教材。

通过课程设计,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检测、自主评价、自主反思等一系列认知和自己专业项目研究报告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自主行为,增强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和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三、轨道交通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设计的内容

依据课程学习目标,选择适合培养学生专业能力、适合教学操作的知识和实训内容,作为训练学生专业能力的实训任务载体。设计学习情境、学习单元,形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依托工作任务载体、以学生为主体的能力训练过程。

首先,针对学习情境一――现代办公组网情景案例,对高职高专轨道交通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和计算机网络方面的关键知识和能力基本因素进行分析和再组合,开发、设计出包含这些知识点的具体活动项目方案和教学资料,在实施、验证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设计。

其次,针对学习情境二――现代办公软件情景案例,即针对高职高专轨道交通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现代办公软件实际情境,设计出实际工作中包含这些知识点的具体操作文档、教学资料,使学生能够掌握word、excel、powerpoint等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技能,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最后,针对学习情境三――现代办公设备使用情景案例,即针对高职高专轨道交通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现代办公软件实际情境,在项目实施过程设计中不断强化各项基本技能和理论知识,使学生进一步熟练使用传真机、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等常用办公设备。

四、轨道交通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设计的创新之处

轨道交通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设计是将目标定位在高职高专轨道交通专业学生身上,是将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作为高职高专轨道交通专业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一门必修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来进行的。希望寻找到既适应社会和企业对高职高专轨道交通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又符合学校和学生实际,能够切实提高高职高专学生计算机基础关键能力的项目教学方法,设计出既适合轨道交通专业学生又可推而广之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具体项目和活动方案,最终开发出相应的校本课程教材,总结与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有关的课程资料,使之能够在广泛的范围内得以推广。因此,需从铁道运输类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出发,深入了解铁道运输行业中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素质要求,对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知识结构进行科学分析,并据此拟订出课程体系,规范教学要求和内容。坚持“面向应用需要、采用多种模式、启发自主学习、重视实践环节、培养创新意识、树立团队精神”的教学理念,采用“直接从应用入手”设计课程体系的方法,有利于学生今后在工作中更加容易融入企业、更好地将计算机技能应用于实践工作中。这是对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一项改革,是值得重视的探索。同时,也为非计算机专业及其他不同领域多模式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提供了可供选择的空间。

要使上述课程设计真正发挥实效,还需要有一些相应的措施来辅助实施,具体如下:一是构建具有轨道交通专业特色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即探索具有专业特点和特色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新模式,建设好配套的教材、课件、考试系统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等等。二是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由于设计后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以情景案例为核心,将完成案例的过程和教材内容有机地组织在一起,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三是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建设网上教学资源库和建立开放性、动态性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网站。

【参考文献】

[1]李文光,何克抗.以知识建构与能力生成为导向的教学设计理论中认知目标分类框架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4(7)

[2]冯铃.海外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设置的研究与实践经验[J].计算机教育,2007(11)

计算机实用技术基础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探究

一、基本概述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世界也逐渐步入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力已成为当今大学生知识和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飞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及教育的深入发展,使得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着一些突出的问题。

二、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的地位及作用

我国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从无到有、由点到面,从少数理工科专业率先实践,发展到所有高职院校的非计算机专业都普遍开设了相关课程,计算机教育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高等学校的计算机教育有两类不同的范畴:一种是指计算机专业的学科教育即计算机专业教育;另一种是指面向全体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它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自己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三、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

(一)入校新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差异加大由于我国中学计算机及信息科学的教育极不平衡,造成了高职院校新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学生的来源不同,接受的教育存在差异性,在一些边远地区,很多学生都没有上过计算机课,甚至还有学生从没见过计算机。而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一般都受过较好的计算机教育,其中一部分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操作非常熟练。上述情况给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的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即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兼顾其基础差异很大的学生。

(二)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与专业结合不紧密由于信息技术已广泛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使得各学科自身也对计算机课程提出了各自的要求。但在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均采用通用教材和统一的教学内容、举例或实验都与专业知识相脱节,使学生感觉学到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无关,更无法很好地应用到专业领域,更加重了这种偏移和脱节。其实在信息化、数字化的今天,各行各业都已离不开计算机,计算机的知识和应用也已深入到方方面面,对计算机基础应用掌握与否,直接影响到大学生专业知识的丰富程度及以后在专业行业发展的好坏。

(三)学时缩减与授课内容增加的矛盾在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中,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已成为一种趋势,其中的一条措施就是大量缩减课程的学时,包括计算机的课时。[2]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与其它学科的交叉融合,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都在不断增加。这样,内容的增加与学时的缩减造成了很多不适应的状态。教师们总感觉课程上不完,很多授课内容很难完整地讲授出来;学生则又觉得老师讲得太快,无法消化吸收。

(四)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计算机应用技术是发展最快的技术之一,知识衰减期短,技术淘汰快。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使得高职院校承担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师长时间、超负荷地进行教学,无暇顾及自身的知识更新,因此造成了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偏低。计算机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不会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研究的教师是教不出应用能力强的学生的,所以这也直接地影响了教学效果。

四、加强与改进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策略

(一)紧密结合专业知识和行业实际随着教改的深人发展,各专业基础课程也逐步强化了计算机技术的渗透,这既保证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连续性,又体现了计算机基础教学服务于本专业的教学目的,即强调计算机基础教学不仅是进行计算机技术知识教育,而且也是进行计算机技术应用教育。计算机知识是专业知识学习的重要基石。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视专业区别对待,根据不同的专业有不同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应尽量贴近学生专业知识和行业实际。[1]这样不但有助于更快更好地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利于学生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在计算机方面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专业素质,拓展专业认知度。

(二)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在多媒体教室,通过网络教学软件的全局控制,完全可实现教师讲解和实际操作同步进行,教师通过操作计算机,直接向学生展示操作效果,所见即所得。这样,可使学生很直观地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步骤,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构建配套教学网站利于学生自主化学习计算机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上机的实践与钻研。我们应该不能只有课堂教学,在现形势下,网络的应用给我们的实验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是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网络教学三位一体,相互促进,各方面全面培养学生的上机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强化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深入探索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协作学习等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探索各种教学模式混合的新式教学手段。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高职院校计算机的教学工作面对新的形势与任务,计算机教学工作对教师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与应用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将是今后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关键。为了建设好一支强有力师资队伍,我们应采取了以下措施:

a.有组织、有计划的将青年教师送出去锻炼和培养这不仅能拓展教师的视野、改善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还能不断更新教师队伍的知识体系、能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为适应新的课程体系与知识结构改革打下坚实基础。

b.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学位,提升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的教学保证,只要明确目标,相信会拥有了一支素质高、结构相对合理、以老带新的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计算机实用技术基础篇9

素质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的改革方向,高等学校开展素质教育,就是要通过学校的各种培养,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能适应社会发展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人才。21世纪是信息时代,熟练地操作和使用而计算机是信息时代高素质人才的基本要求,新世纪的大学生应当是具有现代化知识、同时具有较好的专业技术和信息技术技能的新型人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能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计算机的先进技术的能力,并用以解决自己的专业和工作中相关的实际问题。著名计算机教育专家谭浩强说过:搞好计算机基础教育“它能启发学生对先进科技的向往,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推动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的本领。因而它是全面素质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一、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必须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长期以来,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只是一种“扫盲”式的教育模式,特别是在对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中,教学要求大多是“初步了解”、“基本掌握”等等,由于种种原因,某些高校对计算机基础教育甚至没有定出明确的教学目标。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作为受教育对象的学生,由于在初中或高中阶段已经经过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基本训练,再加上现代社会网络地普及,对他们进行简单的“扫盲”教育已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因此,无论是从当前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社会的需求、还是教育对象的变化都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我们作为高等学校的教育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种深刻变化了的形势,必须转变我们的教育观念,重构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俗话说:“知已知彼,百战百胜”,要想在素质教育上取得好的成果,我们对我们的教学对象应有所分析,做到心中有数。由于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受到教学条件和师资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进入高校的学生在计算机技术的掌握程度上必然会承现出参差不齐的现象,因而我们必须做到“因才施教”。作为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首先应使学生树立起牢固的“计算机文化意识”。其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积极性和紧迫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并具有利用计算机这个现代化的信息工具去解决自己专业上、工作上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几年前,国家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提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要上“三层次”,即“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这实际上已为21世纪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提出了培养的目标体系,根据这一要求,计算机基础教育应使学生在这三个层次上得到培养和发展。从第一层次上来说,就是要使学生增强“计算机文化意识”,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对计算机从陌生到有一定的认识,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计算机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结晶,内容十分广泛丰富并已应用到现代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学习计算机知识有利于启发学生对先进科学技术的向往,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层次的教学应根据计算机的普及情况,其起点不应当再统统是从零开始。这一层次是基础教育的关键,必须认真把关,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要求。教学应当着重于学生对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为下一阶段的学生学习奠定基础。第二层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技术知识,为学生进行本专业的计算机应用或软件开发打下必要基础。在这一层次,应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必要的计算机原理、结构、接口等硬件知识,了解软件的重要概念和使用高级语言进行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这一时期的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及能力。第三层次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信息管理基础”、“多媒体应用基础”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内容。这一时期的教学目标应当是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常用的软、硬件的应用,进行二次开发,能够运用计算机知识和技术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这三个层次的教育可分为三个学期进行,第三层次可安排在靠近毕业的学期,应把学生的毕业设计与计算机应用知识结合起来进行考核,这样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二、提高学生素质应该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的具体环节中,教学手段的改革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充分认识到: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既是搞好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必要手段,又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措施。计算机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结晶,是高科技的产物,但如果我们在对这门现代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却仍然沿用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方式进行教学,效果不仅极不理想而且具有讽刺意味。现代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与通讯技术的进一步融合,为多媒体教学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计算机课程教学应率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这既是计算机课程特点的要求,也是计算机教学的优势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可针对教学内容、学习目标及学生的专业特点等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媒体(例如幻灯机、投影仪、程序教学机及其相应的软件等声像媒体),结合演示式、交互式、游戏式等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形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器官功能,使之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并且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以有限的时间获得更多的信息和知识,教师根据课程特点设计相应的Cai课件,促使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由于计算机课程实践性较强,多媒体教学对帮助学生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自学能力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p#分页标题#e#三、调整教学课程和教学内容,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首先,我们应当根据“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对教学课程加以调整。对明显过时的、不符合教育方向和教育目标的课程应当取消或压缩;对一些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动态的课程或内容则应当补充设置。对这个问题,我们应防止两个倾向:一是不管实际需要一味追求所谓的“新”,二是不管计算机技术发展现状,采用多年一贯制的课程教学。例如讲计算机基础时,有些教师总是乐于向学生讲解最新的操作系统,其实,软件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新”“旧”都是相对而言主,今天是新的,明天就可能过时了,如何处理这个矛盾?应根据实际情况,讲解那些既能代表现代科技发展而且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课程。例如:如果学生学好了windows98,那么掌握windowsXp应该不是难事。根据当前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状,可考虑补充设置《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internet实用技术》及《管理信息系统》等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课程;而对于那些过时的如DoS操作系统和字处理软件等,应当压缩或干脆减掉。为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开设一些选修课程,举办一些学术讲座,介绍计算机学科发展的动态和前沿知识,使学生开阔视野,获得更多的信息和知识。其次,在教学内容应上,应根据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趋势不断地调整和更新,由于教学大纲和教材最能体现出教学内容的要求,因此,及时地更新教学大纲和教材,就是我们必须重视的大事。“教材建设是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基本建设”(谭浩强语),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教材总有一定的滞后性,对于明显的跟不上时展需要的教材,必须坚决淘汰。试想,如果我们还拿十年前的教材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如何满足时代需要,又如何提高学生的素质?从目前情况看,用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材最好是二、三年内出版的,一般不要超过三年。计算机技术发展迅猛,教学内容必须跟上时展步伐。四、提高师资水平,改善教学设施,提高计算机素质教育水平师资队伍是教学质量的关键,要使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水平上档次,保证“三层次”的教育目标的实现,必须有一支计算机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素质及教学水平都比较高的师资队伍。目前高校中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中,许多年纪较大的是转行或自学而来,有的只参加过短期的培训学习。其中相当部分计算机基础理论并不扎实,知识面较窄,知识老化,教学方法传统保守;一些年纪较轻的,往往教学经验不足,有的缺乏实践。这些情况会导致教学水平偏低,在一定程度上给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质量带来影响。因此,调整师资队伍结构,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师资水平,是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当务之急。根据当前的现实状况,学校应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高一级学校进行学习进修,以跟上时展步伐;考虑到当前计算机教师一般都担负着较重的教学任务,不可能抽出较多的人和时间进行脱产学习,因而学校就应制定相应政策,一方面鼓励教师业余自学提高教学水平,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两个假期,聘请专家教授进行短期培训,使从事计算机教学的教师的知识得以充实和更新。教学设施是进行教学的物质基础,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改善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和工作环境,是提高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质量和水平的重要基础之一。当前,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方方面面的资金投入,因而我们应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以充分体现“以教学为中心”的办学思想。现代科技日新月异,作为现代科技人才的培养基地,高校理应站有时代前列,首先掌握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为此学校应加大教学投入,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以及一些先进的教学辅助设施,使教师和学生能够开展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形式更加灵活方便的教学活动,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使计算机基础教学迅速迈上新台阶。五、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以能力培养促进学生素质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应改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教学活动应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出发点,从而带动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践性较强,为此应恰当安排课堂教学、课内上机及课外上机,设置好这三者的比例,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计算机课程教学应重在精讲多练,课堂所讲内容应做到“三精”即精简、精练、精彩,多给学生留一些练习(包括课堂练习和上机练习)的时间。根据教学实践,学生的很多问题往往是在练习及讨论中得到解决的。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上,要想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实践能力及综合运用能力,必须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式学习。学校为增强学生计算机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考虑采取如下措施:增加课外上机时间。计算机实验室课余向学生开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及需要参加课外上机练习,这有利于对教学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和巩固,还可补充学习课外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加强了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提高了操作技能。开设操作技能课。适当开设一些计算机操作技能课,主要是由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网络技术、程序设计方法及技巧等组成的课程群,以学生自己操作为主,老师指导为辅,每门课程提出具体的要求及目标,并进行考核。让学生在目标明确的前提下自主学习,以增强学生自学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设置小型课题。可根据专业的不同设置一些小型课题或大型作业,定出5到6周的时间,给学生创造必要的实验条件,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最后进行检查和评比并作为计算机课程的部分成绩。从而使学生在理论与结合实际过程中得到实际应用能力的训练。把计算机应用纳入毕业设计的一个环节。在学生的毕业设计中,适当加入计算机处理环节,使学生所学的计算机知识与本专业结合起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学生会从收集资料、学习新知识、分析问题、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设计、实际操作、反复调试以及解决问题等方面得到综合能力的训练。#p#分页标题#e#综上所述,高等学校校作为培养现代科技人才的基地,必须充分认识到计算机基础教育对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性。面对信息时代的挑战,我们应站在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高度,改革和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推进计算机基础教育上新台阶。

计算机实用技术基础篇10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教学效果

一、引言

我国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从无到有、由点到面,从理工科专业率先实践,到目前所有高校的非计算机专业都普遍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计算机基础教育得到了飞速发展。高校大学计算机教育分为两种:其一是指面向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专业教育;其二是指面向全体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因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占全体学生数量的90%左右,所以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计算机基础知识、应用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与技能解决自己的专业问题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要性

计算机技术是当代众多新兴技术中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项技术,是现代高科技的结晶。从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至今天只有半个多世纪,其应用范围覆盖了社会的各个领域。由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控制技术结合起来的信息产业,已成为社会的支柱产业之一,成为发展工业、农业、科技、教育、经济、金融、国防及社会进步的技术基础和保证。正因计算机技术表现出无与论比的重要性,所以人们把它视为与语言、文字、活字印刷并列为人类文明发展的第四个里程碑,这项新兴技术正在蓬勃发展。计算机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教育,是关系到国民整体素质提高及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大课题,掌握计算机这个通用的智能化工具是非常必要的。科学家们曾寓言,21世纪的文盲已不是是否识字的问题,而是是否会不会使用计算机的问题,甚至可以说不会使用计算机就是当代的“文盲”。这话听起来似乎有些过分,但说明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重要性。

三、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高校新生入学时所具备计算机知识差异性很大,我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有城市的,有农村的;有经济发达地区的,也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有些在高中时代就已经熟练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有些学生从来没见过电脑。笔者连续多年在本科生中做过问卷调查,在入学前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多为自学,或跟家长学的,主要应用是上网浏览、收发邮件、玩游戏、聊天等,但是基础知识仍然未达到大学计算机教学的目标。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计算机文化层次的教学内容逐步下移到中小学,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在今后一段时间,新生入学的计算机水平还会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因此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任务依然很繁重。

随着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数字化校园、数字化图书馆等已向我们走来。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能力的要求有增无减,计算机应用能力将成为衡量大学生素质的突出标志,这也就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在两个层面展开的。一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这个过程是有计划的,显性的,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其升华为信息素养,学生把吸纳的知识转化为才能,这个过程是隐性的,学生处于主动学习地位。对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应遵循“以应用为中心”的原则,使学生具有随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自行提高水平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尝试对计算机基础教学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改革。

1.与社会同步,改革教学目标。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都已认识到进入信息时代,人们不懂计算机知识,不会使用计算机就是“信息时代的文盲”。因为计算机基本知识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是当代大学生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必须站在培养21世纪新一代人才的战略高度上,深刻理解和认识计算机教育在整个教学组织和达到培养目标中的深远含义和重要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对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进行长远的考虑,确定明确的目标。

在普通高校的本专科各专业中,应把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放在培养能力和面向应用方面,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的是为了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这一现代化的智能工具,为本专业后继课的学习、研究乃至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组织教学的整个教学活动中,一是让学生建立起“计算机意识”,就是具有用计算机解决面临任务的强烈愿望;二是知道什么问题能用计算机解决,什么问题不能用计算机解决,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三是提高学生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因为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在学校学的知识不是一劳永逸的,所以要通过自学来更新自己的知识。

2.创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内容。

多年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是按照三个(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层次安排实施的,在教学过程中第一层次在各高校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这一层次最多只实现了计算机软件基础的教学,尚未进行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教学,这不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和对计算机硬件系统的感官认识。2006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织制订《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对文科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重新作了修订,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分为大公共课程和小公共课程两部分。其中的大公共课程教学按模块化形式进行设计,由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操作系统及其使用、多媒体知识和应用基础、办公软件应用、计算机网络基础、internet(因特网)基本应用、电子政务基础、电子商务基础、数据库系统基础、程序设计基础等模块组成,这些内容都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应知应会的。小公共课的教学是为了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科的不同特点和需要,以便为学生在某一信息技术方向上作深入学习打下基础的知识,所以学校应更多地向学生提供符合其专业特点和爱好的选修课供学生学习,以便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3.与时俱进,改革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课堂传授为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反映了传统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新型教学模式是以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为指导教学的重要教育思想,是现代教学理论的反映。传统的教学模式离不开传统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黑板、粉笔、课本、嘴巴等);新型教学模式离不开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等一系列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和媒体。教学模式体现教学四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之间的关系,是教学中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教学活动进程的具体体现。因此,新型教学模式以现代教育思想、先进的教学理论为指导,采用现代化的教学环境、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正确调整教学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学四要素关系的核心可概括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网络教学平台为辅”。与此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开放实验室,为学生课外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建立在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网络、多媒体)平台之上的教学模式是:第一,发挥以计算机及网络为基础的现代多种媒体的作用,使教学信息组织超文本化。第二,在培养高级认知能力的场合中,采用协作式教学策略会取得更佳的效果,因特网和校园网是协作学习的主要形式,实现了教学过程的交互性。第三,教学过程的生动性是多媒体技术强大魅力的体现。在教学别要重视教与学这两个环节,强调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发现式”学习能力,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第四,在短时间内要获得大量的信息与知识,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而以计算机及网络作为传播信息的媒体,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同时传播大量的信息。

4.提高教学效果,改革教学方法。

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不实践学不会,为此改变了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特别注重“精讲多练”。所谓“精讲”,就是在教学中不是面面俱到,而是主要讲清课程的要点和难点,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基础知识让学生自学。如汉字输入法,老师可以简单介绍,让学生根据个人情况自学一种输入法即可。所谓“多练”,就是让学生多上机操作,其目的是从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入手,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提高操作的准确性、灵活性和协调性。如windows、office部分内容就直接在多媒体教室授课,学生反映形象直观,图文并茂,易于理解,记忆深刻,收效很好。

5.注重应用能力,改革考核方法。

为了保证计算机教学质量、促进计算机教学改革,同时应该改革计算机教学的考核手段非常重要。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型学科,要凭试卷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学生的实际能力,而且试题类型目前多是测试学生对知识点掌握如何,不是考核学生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没有脱离应试教育的考核方式,严重影响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前多数学校采用的这种考试方法,使得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这种考试方法与素质教育大相径庭。我认为对计算机基础课的考核方法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1)突出操作技能和实验能力的考核。如在实验课上出一些考核操作技能和实验能力的题,主要检查学生操作技能和实验能力,同时也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给学生一个发挥才能的空间,变被动的应试为主动的学习,使学生成为考试的主人。

(2)注重创新能力的考核。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若有创新,就可以给高分,这样做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给他们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从而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3)加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总成绩为:笔试成绩+平时成绩+上机考试成绩。笔试成绩占总成绩的20%,平时成绩加上机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80%。笔试成绩侧重于考查理论知识,上机成绩侧重考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平时成绩侧重对学生作业的检查。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盲目追求高分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计算机,激励学生创新,追求全面的知识。

(4)通过多种方法考核学生的技能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如在校园网络平台上设置一些学习、对话、软件等栏目,对参与者加权积分,作为考核总成绩的一部分,从而培养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

五、结束语

总之,在信息化程度较高的21世纪,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尤为重要,通过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全面改革,积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积极性,调动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全面提高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为以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司法警官教育改革与创新研究.群众出版社,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