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长期股权投资会计核算方法十篇长期股权投资会计核算方法十篇

长期股权投资会计核算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0:21:35

长期股权投资会计核算方法篇1

关键词: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权益法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对长期股权投资会计核算方法的初探

收录日期:2011年11月9日

按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规定,成本法下,被投资企业宣告分派现金股利时,投资企业按应享有的部分确认为当期投资收益,但投资企业确认的投资收益仅限于被投资单位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分配额。所获得的现金股利或利润超过上述数额的部分作为初始投资成本的收回,冲减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因此,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时投资收益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为投资年度分回的利润或现金股利的处理;第二种为投资年度以后分回的利润或现金股利处理。

一、成本法下投资当年利润或现金股利的处理

投资企业在当年分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一般不作为投资收益,而作为投资成本的收回,因为当年实现的盈余一般在下一年度发放利润或现金股利。如果投资企业投资当年分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有一部分属于投资后被投单位的盈余分配,则应作为投资企业投资年度的投资收益。

以上原则在实务中应按下列方法操作:对于投资当年分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如能分清是投资前和投资后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利润的,应当区分投资前和投资后计算确认属于应当确认投资收益和冲减成本的金额;如果分不清投资前和投资后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利润的,可以按如下公式计算:

1、投资企业投资年度应享有的投资收益=投资当年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损益×投资企业持股比例×当年投资持有月份/全年月份(12)

2、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被投资单位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投资企业持股比例-投资企业投资年度应享有的投资收益

这种情况下会计分录为两种情况:投资前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利润,冲减成本,分录如下:

借:应收股利

贷:长期股权投资

投资后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利润,作投资收益,分录如下:

借:应收股利

贷:投资收益

二、成本法下投资年度以后利润或现金股利的处理

以后年度,投资企业所获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可按下列公式计算应确认的投资收益或应减少的投资成本。

1、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投资后至本年未止被投资单位累积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投资后至上年未止被投资单位累积实现的净损益)×投资企业的持股比例-投资企业已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

2、应确认的投资收益=投资企业当年获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

如果投资后至本年末止获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大于投资后至上年末止被投资单位累积实现的净利润,则按上述公式计算冲减投资成本的金额;反之,则被投资单位当期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中应由投资企业享有的份额应于当期确认为投资收益。另外,如果已冲减投资成本的股利,又由投资后被投资单位实现的未分配的净利润弥补时,应再恢复原冲减的投资成本,使投资成本又保持原投资时的成本。企业按上述公式计算的冲减投资成本及以后恢复的金额,应在备忘簿中详细记录。

上述会计处理方法,在实务处理中,会计界还是觉得太繁,而且限制条件较多,计算较复杂。这种会计处理方法分为投资当年和投资以后年度分别处理,且投资以后年度又分为投资后被投资方累积分配现金股利大于或小于等于投资后累积实现净损益两种情况,此外还要考虑转回的投资成本是否超过原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数额限制,有时还离不开账表外的“备忘簿”等。因此,实务界认为,现行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下现金股利的会计处理不符合重要性要求,增加了会计信息错、弊的可能。还由于计算复杂,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会计人员出错的几率,同时也为会计人员制造假、错信息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鉴此,财政部经过广泛征询后,于2009年6月25日,财政部颁布了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的通知。在该通知中长期股权投资适当简化成如下描述: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除取得投资时实际支付的价款或对价中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外,投资企业应当按照享有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确认投资收益,不再划分是否属于投资前和投资后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利润。

所以不再冲减成本,而是确认投资收益,成本法下的会计分录为:

借:应收股利

贷:投资收益

企业按照上述规定确认自被投资单位应分得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后,应当考虑长期股权投资是否发生减值。在判断该类长期股权投资是否存在减值迹象时,企业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对长期股权投资进行减值测试,可收回金额低于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的,应当计提减值准备。

这一简化,充分体现了财政部删繁就简和重要性原则并重的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简便了会计核算和报表的阅读。简化后的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下利润和现金股利的会计处理与前一种会计处理方法相比不再需要考虑原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限制,不再需要去理解记忆那些计算公式;同时,简化后的计算办法也降低了会计人员人为造假机会,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会计信息错、弊的可能。

而权益法核算下,并未改变,会计分录如下:

借:应收股利

贷: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会计界对这一改变,很多人不理解,认为纯粹是为了简化实务界的会计核算,而从理论上来讲,这一改变不合理。其实不尽然,只要我们对成本法和权益法这两种核算方法有一个清晰地划定,弄清这两种方法的会计核算本质,就会得出结论。

1、权益法核算下,其核算的实质就是关键词“所有者权益的份额”。权益法下,投资者对其长期股权的后续核算唯一的依据,那就是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变动情况”来作为依据的,并以此作为核算调整的基础,调整相应的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如果被投资单位实现净利润(亏损)了,就会导致被投资单位的所有者权益会发生增加(减少)变动的,那么投资单位就以其所享有所有者权益的份额比例来相应地确认“投资收益”,并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要注意的一个核心问题,那就是眼盯着“被投资单位的所有者权益的变动情况”。再如,被投资单位要发放现金股利或利润了,就一定会使被投资单位的所有者权益发生减少,那么这时投资单位也就将按其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份额来确认“应收股利”,同时调整(调减)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再如,被投资单位要发放股票股利,这时被投资单位的所有者权益就不会发生增减变动的,所以投资方就不做任何“账务”处理。

2、成本法核算下,就是以原始确认入账价值作为后续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成本法下,原始确认入账价值一经入账,以后的后续计量中,就不再调整和变动了(追加新的投资额和出售全部或部分投资的不属于此情况),但可进行减值。在这种核算方式下,关键词是“宣告发派现金股利或利润”。即,眼只盯住被投资单位是否发放现金股利或利润,只要发放,投资方就做账务处理,按享有的份额确认“应收股利”,同时再确认相应的“投资收益”。否则,被投资单位不论有什么样的业务与经营业绩与利润,投资方都不做任何的账务处理。

所以,对新准则下的成本法解释,在2009年6月进行了重大的调整,由原来的很复杂的处理简化为现在的简单而又易懂的处理。而权益法并没有调整,所以就没有发新的解释。所以说,现在的成本法与权益法,处理的区别更加清晰化了。

主要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10.

长期股权投资会计核算方法篇2

(一)中西方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定义的比较我国会计准则下的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成本法指长期股权投资按投资成本计价的方法。在该方法下,长期股权投资以取得股权时的成本计价,其后,除投资企业追加投资、收回投资等情形外,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保持不变。投资企业确认投资收益,仅限于所获得的被投资单位在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分配额,所获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超过上述数额的部分作为初始投资成本的收回。国际会计准则下的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成本法是指是指按照成本记录投资的一种会计方法。损益表中反映的投资收益,仅限于投资者在购买后从被投资者产生的累计净利润中收到的分配额。在该方法下,投资者以成本记录对被投资者的投资。投资者确认的收益,仅限于投资者在购买日以后,从被投资者产生的累计净利润中收到的分配额。收到的分配额超过这种利润的部分应作为投资的回收,并应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第25号“投资会计”――所获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超过上述数额的部分冲减投资的成本。由此可见,中西方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定义的区别:我国成本法核算的前提条件是,一是不具有共同控制、重大影响;二是完全控制。西方成本法核算的前提条件是不具有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与我国的第一个核算前提是一致的,但是在我国成本法核算的第二个前提条件(控制)下,西方根本采用的不是成本法核算,而是权益法核算。因此,中西方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定义上来看,我国对成本法核算的定义是双重的,而西方对成本法核算的定义只是我国成本法核算定义的第一部分,即不具有共同控制、重大影响。

(二)中西方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定义的比较我国会计准则下的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权益法是指长期股权投资最初以初始投资成本计量,其后根据投资企业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变化对投资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的方法。权益法的核心思想是从投资企业角度.将被投资单位经济活动及其影响与投资企业视同一体,因此要求投资的账面价值随着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公允价值)的变动而变动。国际会计准则下的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权益法,根据这种方法,投资最初按照成本予以记录,随后再根据投资者在购买后占被投资者净资产中的份额的变动对投资进行调整。损益表反映了被投资者经营成果中属于投资者的份额。成本法核算和权益法核算是互补的两种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所以,既然中西方成本法核算存在分歧,权益法核算必然也有区别。我国权益法核算的前提条件是:重大影响、共同控制;西方权益法核算的前提条件是:重大影响、控制。中西方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定义上来看,他们都有相同的前提条件,即重大影响。但是我国定义中要求的共同控制,西方没有共同控制的概念,所以只要分清共同控制和控制,中西方权益法核算在定义上存在的区别便显而易见。

二、中西方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与权益法核算范围的比较

(一)我国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与权益法的核算范围我国颁布的《企业会汁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规定,当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能够实施控制或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这两种情况时,长期股权投资应采用成本法核算。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时,长期股权投资应采用权益法进行核算。成本法、权益法的适用范围是建立在判断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财务和经营政策的影响程度的基础上的。企业合并准则如果不规范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将无法解决我国现实中的企业合并问题。因此我国会计准则在制定中与我国的现状相结合,将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纳入企业合并准则范围,明确规定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应当以账面价值为基础进行会计处理。当投资企业和被投资企业关系发生变化的时候,即由于减少投资或追加投资等各种原因,重新判断新的影响程度,进而决定是否继续采用原来的核算方法。一般隋况下是通过持股比例进行判断的,为便于理解持股比例与核算方法之间的对应关系。

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选择方法是:如果持股比例在20%~50%之间应采用权益法,一旦持股比例高于或者低于这个范围,就应采用成本法;与之相反,原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若持股比例发生变化进入20%~50%的范围就应改按权益法。

(二)西方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与权益法的核算范围国际会计准则中也对成本法、权益法核算范围做出了书面性的规范,准则中也涉及“重大影响”这个概念,即如果投资者直接拥有或通过附属公司间接拥有被投资者20%或以上的表决权,则认为投资者具有重大影响,除非能够清楚地表明并非如此。相反,则认为投资者不具有重大影响,除非能明显地表现出这种影响。所有权基本上或大部分为另一投资者拥有,并不排除某个投资者具有重大影响。现用图2予以说明:由上我国准则和国际准则的比较中可以看出,确定成本法、权益法上就会出现一个分界线诠释重大影响和控制,我国在持股比例为20%~50%之间采用权益法,这一点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一致,因为对投资单位有重大影响。

(三)中西方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与权益法的核算范围差异比较首先,我国准则规定持股比例低于20%的时候就意味着不存在重大影响,采用成本法,国际会计准则规定持股比例低于20%的时候无显著影响采用成本法或者公允价值法(范围:市场价格未定的时候采用公允价值法,市场价格不可用的时候采用成本法)。其次,持股比例一旦超过50%都达到控制状态,核算方法就会发生改变,我国采用成本法,而国际会计准则采用权益法。这就意味着中西方会计准则在核算方法上出现差异。例如:当甲公司对乙公司的控股比例超过50%的时候,我国的长期股权投资核算会采用成本法,而国际会计准则将会采用权益法,差异便会出现。我国在控股50%以上与国际准则出现分歧的原因是,因为控股50%能体现出另一个区别核算方法的因素,即同一控制。这个有中国特色的控股50%以上会给我国会计准则进行核算带来方便,但势必在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大形式下存在缺陷。

三、中西方成本法与权益法互相转换的比较及处理

(一)中西方权益法向成本法转换的比较在我国会计准则中:因减少投资导致投资单位的长期股权投资由B种情形向a种情形的转换,会引起投资单位对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核算方法由权益法向成本法的转换。在这种情况下,直接以转换时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作为成本法核算的基础,不必对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作任何调整。在西方会计准则中:因减少投资导致投资单位的长期股权投资由B种情形向a种情形的转换,也会引起投资单位对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核算方法由权益法向成本法的转换。在这种情况下,具体操作与我国会计准则一致。在我国会计准则中:因增加投资导致投资单位的长期股权投资由B种情形向c种情形的转换,投资单位对被投资单位由重大影响关系变为控制关

系,电会引起投资单位对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核算方法由权益法向成本法的转换。在西方会计准则中:因增加投资导致投资单位的长期股权投资由B种情形向c种情形的转换,虽然投资单位对被投资耽误由重大影响变成控制关系,但西方准则始终是采用权益法核算,所以这样情况即使发生。也不会引起投资单位对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核算方法转换。

(二)中西方成本法向权益法转换的比较由于新减少投资,投资单位对被投资单位的持股比例上升,导致投资单位的长期股权投资由B种情形向a种情形的转换,投资单位因处置投资而减少了对被投资单位的投资,对被投资单位由控制关系转换为重大影响关系或共同控制关系,这时,投资单位对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要由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净收益变动部分。计入留存收益;其他变动部分,计入资本公积应按照处置或收回投资的比例,结转应终止确认的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在此基础上比较剩余的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与原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的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净额,如果原来产生了正商誉,则不调整剩余部分“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如果原来产生的是负商誉,则需要调整增加剩余部分“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将负商誉部分调整至留存收益。国际会计准则中: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新减少投资,投资单位对被投资单位的持股比例上升,导致投资单位的长期股权投资由B种情形向a种情形的转换,虽然投资单位对被投资耽误由控制关系变成重大影响,但是西方准则自始至终也是在采用权益法核算,所以这样情况即使发生,也不会引起投资单位对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核算方法转换。

(三)西方成本法核算与权益法核算的处理国际会计准则中的成本法和权益法之间的转换和我国会计准则中所列示的基本一样,导致权益法向成本法变动或者成本法向权益法变动的原因都相同,就是控股比例的变化,不同的地方在于所用会计科目不一样。西方成本法核算的处理如例1,洛士利公司有以下的证券组合(2007年9月30号)。

长期股权投资会计核算方法篇3

一、《长期股权投资》准则与《投资》准则的比较分析

1999年1月1日执行的《投资》准则从2006年2月15日改名为《长期股权投资》准则,短期股权投资、长短期债券投资全部由《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与《投资》准则有关长期股权投资的规定相比,《长期股权投资》准则的内容发生了许多变化,两者的具体主要差异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投资的分类对比

《长期股权投资》准则将投资分为:(1)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2)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3)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4)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有报价、公允价值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而《投资》准则将投资分为:短期(股票或债券)投资、长期股权投资和长期债券投资[1]194。可见,《长期股权投资》准则按长期股权投资的具体情况进一步做了详细的分类,这就要求企业应按不同种类的长期股权投资分别采用相应的核算方法。这样,长期股权投资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大大提高了。

2、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方法对比

《长期股权投资》准则规定:对于上述第(1)、(3)两类投资,采用成本法后续计量,对于第(1)类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按照权益法进行调整;上述第(2)类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后续计量;上述第(4)类长期股权投资,由《企业会计准则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分别划分“交易性金融资产”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而《投资》准则的有关规定的是:(1)不控制且不具有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2)控制或具有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3)短期投资按照成本计量,收到股利冲减投资成本。[1]207

3、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对比

《长期股权投资》准则规定:(1)新增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的确定,若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按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入账;若为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应当按《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中确认的合并成本入账,即①一次交换交易实现的企业合并,合并成本为购买方在购买日为取得对被购买方的控制权而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以及发行的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②通过多次交换交易分步实现的企业合并,合并成本为每一单项交易成本之和;③购买方为进行企业合并发生的各项直接相关费用也应当计入企业合并成本;④在合并合同或协议中对可能影响合并成本的未来事项作出约定的,购买日如果估计未来事项很可能发生并且对合并成本的影响金额能够可靠计量的,购买方应当将其计入合并成本。(2)除企业合并方式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以外,其他方式(如支付现金、发行权益性证券、投资者投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和债务重组等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按公允价值入账。而《投资》准则的有关规定是:长期股权投资成本的按如下三种情况分别确定:①以现金取得长期股权时,按实际支付的全部价款作为投资成本,但不包括支付价款中包含的已宣告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②以放弃非现金资产(不含股权)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成本以放弃的非现金资产的账面价值确定;③原来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改按成本法核算,或原采用成本法的改按权益法核算时,以原投资帐面价值作为投资成本。[1]202-204从两个准则的规定可知,《投资》准则没有涉及企业合并的长期股权投资处理方法。

4、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时溢、折价的确认对比

《长期股权投资》准则规定: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进行比较,当前者大于后者时,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当前者小于后者时,其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权益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不再确认股权投资差额。而《投资》准则的有关规定是: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净资产账面价值的份额进行比较,当前者大于后者时,差额应当计入股权投资差额,并在以后各期进行摊销;当前者小于后者时,差额计入资本公积。[1]210

5、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收益的确认对比

《长期股权投资》准则规定:按照应享有或应分担的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损益的份额,来确认投资损益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但投资企业应当以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各项可辨认资产等的公允价值为基础,对被投资单位的净利润进行调整后确认。而《投资》准则的有关规定是:按照应享有或应分担的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损益的份额,来确认投资损益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1]211

6、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的计提对比

《长期股权投资》准则规定:成本法核算的、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处理,即按账面价值与现值之差额来计提减值损失,减值不可以转回;其他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的规定处理,已计提的减值不得转回。而《投资》准则的有关规定是:减值可以转回,但转回金额不得超过其计提数[1]212。

二、《长期股权投资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比较分析

国际上有关投资的准则有:《国际会计准则第25号——投资会计》、《国际会计准则第28号——对联营企业投资的会计》;英国的《标准会计实务公告第1号——联营公司会计》和《财务报告准则第2号——对子公司会计》;加拿大的《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手册》第2010章、3050章;澳大利亚的《澳大利亚会计准则第1006准则——合营投资》和《澳大利亚准则第1016准则——联营投资》;中国台湾地区的《财务会计准则公报第5号——长期股权投资会计处理准则》;中国香港地区的《会计实务准则第10号——联营公司的会计处理》。

我国的《长期股权投资》准则的有关内容基本趋同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这里仅以国际会计准则为例,比较分析《长期股权投资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主要差异。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减值准备处理和合营企业投资的核算方法上。(1)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处理的比较分析。我国有关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的处理如前述,在此不再阐述;而《国际会计准则第25号——投资会计》的规定是,因长期投资价值永久性下跌而对其账面金额的冲减,应计入收益表,当该项投资价值回升或下跌原因不复存在时,已冲减的账面金额可以转回[2]85。(2)对合营企业投资核算方法的比较。《长期股权投资》准则规定,对合营企业应采用权益法进行核算,而《国际会计准则第31号——合营中权益的财务报告》的规定是,对合营企业投资以比例合并法为主,但也可以采用权益法核算[2]111。

三、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变动对上市公司收益水平的影响

如前所述,《长期股权投资》准则与《投资》准则关于长期股权投资的有关内容相比,变动最大的地方在于成本法和权益法的核算范围,以及在权益法下,取消了股权投资差额和合并价差等科目,并充分体现资产购买的公允价值。对于股权投资差额的处理,《长期股权投资》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如下具体规定:①对关联企业间因合并或收购获得的长期股权投资,按账面值确认长期投资的成本,实际支付价格与账面值的差额直接确认为当期收益。②对非关联企业间因合并或收购获得的长期股权投资,按实际支付成本确认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价格。③首次执行时,按权益法核算的长期投资,对于关联企业,尚未摊销完毕的股权投资差额应全额冲销,并调整留存收益,以冲销股权投资差额后的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余额作为首次执行日的认定成本。④对于非关联企业,存在股权投资贷方差额的,应冲销贷方差额,调整留存收益,并以冲销贷方差额后的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余额作为首次执行日的认定成本;存在股权投资借方差额的,应当将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作为首次执行日的认定成本。可见,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变动对上市公司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净资产和未来各期利润二个方面。

1、对净资产的影响。

首次执行,关联企业投资差额或者非关联企业的股权投资差额的贷方余额均会对净资产构成影响。为了评价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变更可能对上市公司净资产的影响程度,我们采用(股权投资差额+合并价差)/股东权益(简称eQ指标)来反映准则调整对不同公司的影响程度。通过计算,我们发现eQ指标较大的前10名公司中,eQ值均大于30%,如果股权投资差额大部分来自关联企业收购,则会大幅减少公司净资产,具体情况见下表1[3]。

表1股权投资差额和合并价差总额与股东权益(eQ)比值前10位的公司

公司名称股东权益合计(万元)①合并价差+股权投资差额(万元)②eQ②/①

St云大4947468094.60%

St丰华217781816983.43%

张家界231581428661.69%

St大盈6687350152.35%

St佳纸14076707350.25%

星美联合587772932649.89%

G创兴287511205641.93%

G*St环球397601505537.86%

G锦投1779405641031.70%

白云山a729402203230.21%

资料来源:万德资讯、平安证券综合研究所

2、对未来各期利润的影响。

在股权投资差额取消后,将不再需要对股权投资差额进行摊销,从而影响相关企业的净利润。股权投资差额为借方余额的,净利润将增加,反之净利润将减少。为了评价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变更对上市公司未来各期利润的影响程度,我们采用(股权投资差额+合并价差)/净利润(简称ep指标)来反映准则调整对不同公司的影响程度。通过计算,我们发现ep指标较大的前9名公司中,ep值均大于800%,如果我们假设原来股权投资差额或合并价差按照20年摊销,净利润变化将可能达到50%以上,当然具体的影响情况仍需具体分析其摊销年限和是否来自关联并购,详见表2[3]。

表2股权投资差额和合并价差总额与税前利润(ep)比值前9位的公司

公司名称税前利润合计(万元)①合并价差+股权投资差额(万元)②ep②/①

张家界442142863232.13%

宝光药业2079600302886.34%

G甘化3177605121904.35%

St丰华1313181691383.78%

中恒集团3174419651322.11%

新大洲a9161-86703-946.36%

星美联合314329326933.06%

G万杰263224126916.64%

G创兴149212056808.04%

资料来源:万德资讯、平安证券综合研究所

长期股权投资会计核算方法篇4

一、投资子公司对该部分权益性资本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

(一)一般情况下的合并处理

例:母公司拥有a公司80%的权益性资本,母公司拥有B公司40%的权益性资本,a公司拥有B公司15%的权益性资本。假设B公司于20x1年成立,实收资本为500万元;20x1年实现净利润为100万元,资本公积增加50万元。母公司与a公司对B公司的股权投资不存在股权投资差额。a公司对B公司的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

则,母公司按权益法核算反映对B公司的股权投资收益为40万元(100×40%),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20万元(50×40%)。长期股权投资年末余额:母公司对B公司为260万元(500×40%+40+20),a公司对B公司为75万元(500×15%)。

母公司年末合并会计报表时与B公司的抵销分录:

借:实收资本

500万元

资本公积

50万元

投资收益

40万元

少数股东损益

60万元

贷: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260万元

少数股东权益

390万元

就母公司合并范围而言,a公司对B公司的股权投资75万元也应抵销(应全额抵销);母公司通过a公司对B公司的间接股权投资收益12万元(100×15%×80%)及资本公积二股权投资准备6万元(50×15%×80%)也应反映(应按母公司间接股权投资比例反映)。经上述母公司与B公司抵销后,a公司对B公司的股权投资,以及母公司通过a公司对B公司的间接股权投资准备及股权投资收益,已反映在少数股东权益和少数股东损益之中,故应作如下合并抵销分录:

借:少数股东权益

93万元

贷:长期股权投资——a公司对B公司75万元

少数股东损益

12万元

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

6万元

(二)间接股权投资存在股权投资差额的合并处理

在直接和间接方式控制下,其中由投资子公司进行的股权投资,往往存在该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与按股权比例应享有被投资企业净资产的份额之间的差异,即存在股权投资差额的情况。在投资子公司对该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时,对股权投资差额是不反映也不处理的。但母公司在合并会计报表时,则必须考虑该股权投资差额的反映与处理问题。首先应根据股权投资的不同情况,计算确认投资子公司的该股权投资差额数。如投资子公司系与母公司同时投资,或母公司先投资,投资子公司后投资,应按投资子公司进行投资时计算确认投资子公司的该股权投资差额数;如投资子公司先投资并按成本法核算,母公司后投资,则应按母公司进行投资时计算确认投资子公司的该股权投资差额数。计算确认投资子公司的该股权投资差额数后,应按该股权投资差额编制合并会计分录。如果该股权投资差额为借差(沿上例,假设借差为30万元),则作合并会计分录:

借:长期股权投资——a公司对B公司(股权投资差额)30万元

贷:长期股权投资——a公司对B公司(股权投资成本)30万元

如果该股权投资差额为贷差(假设贷差为30万元),则作相反的合并会计分录:

借:长期股权投资——a公司对B公司(股权投资成本)30万元

贷:长期股权投资——a公司对B公司(股权投资差额)30万元

然后按照《企业会计制度》及《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会计准则有关问题解答(二)》的有关规定,对该股权投资差额的处理。如果该股权投资差额为借差时,则按预计的摊销期限计算该股权投资差额当期摊销额(如果该股权投资差额数较小,对合并会计报表不大,按照会计核算的重要性原则,为简化合并工作,也可一次摊销完毕),按当期摊销额(假设10万元)作合并会计分录:

借:投资收益——股权投资差额摊销

10万元

贷:长期股权投资——a公司对B公司(股权投资差额)10万元

该股权投资差额期末摊销后余额20万元,则作为“长期股权投资——a公司对B公司(股权投资差额)”在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价差”项目反映。

如果该股权投资差额为贷差时,则应按差额全额作合并会计分录:

借:长期股权投资——a公司对B公司(股权投资差额)30万元

贷: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

30万元

上述合并会计分录,对a公司的损益或股东权益数进行了调整,也即对合并会计报表相关项目数进行了调整,就母公司的合并范围而言,则还应考虑其对少数股东损益及权益的影响数,即应调整抵销少数股东承担的部分。故应按a公司少数股权比例(1-80%=20%)计算影响数,并作如下抵销分录:

对股权投资差额借差摊销的抵销分录:

借:少数股东权益2万元

贷:少数股东损益2万元

对股权投资差额贷差转资本公积的抵销分录:

借: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6万元

贷:少数股东权益

6万元

(三)间接股权投资收到现金股利的合并处理

在直接和间接方式控制下,由投资子公司进行的那部分股权投资如果采用成本法核算,那么收到被投资企业发放的现金股利时,其会计处理为增加投资收益。母公司在合并会计报表时,则应考虑:该投资收益系被投资企业对上年或以前年度实现的利润进行分配,就母公司合并会计报表而言,该投资收益已于上年或以前年度中反映,如再作投资收益,即为重复反映,合并会计报表时应将该投资收益冲销。接上例,假设B公司20×2年分配现金股利60万元,a公司分得股利9万元(60×15%)作20×2年投资收益。母公司按权益法也相应反映7.2万元(9×80%)投资收益,母公司与a公司进行合并抵销,也就相应反映1.8万元(9×20%)的少数股东收益。就母公司合并会计报表而言,a公司分得的9万元投资收益中的7.2万元是上年合并反映的12万元间接股权投资收益中的一部分,而其中的1.8万元则是上年少数股东损益的一部分,均已于上年的合并会计报表中反映,20×2年合并时应予以冲销。该冲销处理为:合并冲销该投资收益9万元及少数股东损益1.8万元,即冲销了母公司投资收益7.2万元,也即冲销了多数股东权益7.2万元,相应应增加少数股东权益7.2万元。再从上年合并反映间接股权投资收益的处理来看,对应抵销分录为借记“少数股东权益”,本年收到该投资收益作冲销处理,应作相反的抵销分录,即应贷记“少数股东权益”。故对该投资收益的冲销分录应为:

借:投资收益

9万元

贷:少数股东损益1.8万元

少数股东权益7.2万元

(四)连续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的合并处理

在直接和间接方式控制下,投资子公司对该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母公司在下年度连续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还需考虑将上述有关间接股权投资的合并抵销分录中对期初未分配利润、少数股东权益、资本公积等有影响的抵销分录过入(或结合连续编制合并会计报表年度相关项目的发生额或余额一起编制抵销分录)。

如(一)中的间接股权投资收益及股权投资准备的抵销分录过入:

借:少数股东权益

18万元

贷:期初未分配利润

12万元

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6万元

如(二)中的间接股权投资差额借差摊销的抵销分录过

借:期初未分配利润

8万元

少数股东权益

2万元

贷:长期股权投资———a公司对B公司(股权投资差额)10万元

享有被投资企业净资产的份额之间的差异,即存在股权投资差额的情况。在投资子公司对该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时,对股权投资差额是不反映也不处理的。但母公司在合并会计报表时,则必须考虑该股权投资差额的反映与处理问题。首先应根据股权投资的不同情况,计算确认投资子公司的该股权投资差额数。如投资子公司系与母公司同时投资,或母公司先投资,投资子公司后投资,应按投资子公司进行投资时计算确认投资子公司的该股权投资差额数;如投资子公司先投资并按成本法核算,母公司后投资,则应按母公司进行投资时计算确认投资子公司的该股权投资差额数。计算确认投资子公司的该股权投资差额数后,应按该股权投资差额编制合并会计分录。如果该股权投资差额为借差(沿上例,假设借差为30万元),则作合并会计分录:

借:长期股权投资——a公司对B公司(股权投资差额)30万元

贷:长期股权投资——a公司对B公司(股权投资成本)30万元

如果该股权投资差额为贷差(假设贷差为30万元),则作相反的合并会计分录:

借:长期股权投资——a公司对B公司(股权投资成本)30万元

贷:长期股权投资——a公司对B公司(股权投资差额)30万元

然后按照《企业会计制度》及《关于执行和相关会计准则有关问题解答(二)》的有关规定,对该股权投资差额的处理。如果该股权投资差额为借差时,则按预计的摊销期限计算该股权投资差额当期摊销额(如果该股权投资差额数较小,对合并会计报表影响不大,按照会计核算的重要性原则,为简化合并工作,也可一次摊销完毕),按当期摊销额(假设10万元)作合并会计分录:

借:投资收益——股权投资差额摊销

10万元

贷:长期股权投资——a公司对B公司(股权投资差额)10万元

该股权投资差额期末摊销后余额20万元,则作为“长期股权投资——a公司对B公司(股权投资差额)”在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价差”项目反映。

如果该股权投资差额为贷差时,则应按差额全额作合并会计分录:

借:长期股权投资——a公司对B公司(股权投资差额)30万元

贷: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

30万元

上述合并分录,对a公司的损益或股东权益数进行了调整,也即对合并会计报表相关项目数进行了调整,就母公司的合并范围而言,则还应考虑其对少数股东损益及权益的数,即应调整抵销少数股东承担的部分。故应按a公司少数股权比例(1-80%=20%)影响数,并作如下抵销分录:

对股权投资差额借差摊销的抵销分录:

借:少数股东权益2万元

贷:少数股东损益2万元

对股权投资差额贷差转资本公积的抵销分录:

借: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6万元

贷:少数股东权益

6万元

(三)间接股权投资收到现金股利的合并处理

在直接和间接方式控制下,由投资子公司进行的那部分股权投资如果采用成本法核算,那么收到被投资发放的现金股利时,其会计处理为增加投资收益。母公司在合并会计报表时,则应考虑:该投资收益系被投资企业对上年或以前年度实现的利润进行分配,就母公司合并会计报表而言,该投资收益已于上年或以前年度中反映,如再作投资收益,即为重复反映,合并会计报表时应将该投资收益冲销。接上例,假设B公司20×2年分配现金股利60万元,a公司分得股利9万元(60×15%)作20×2年投资收益。母公司按权益法也相应反映7.2万元(9×80%)投资收益,母公司与a公司进行合并抵销,也就相应反映1.8万元(9×20%)的少数股东收益。就母公司合并会计报表而言,a公司分得的9万元投资收益中的7.2万元是上年合并反映的12万元间接股权投资收益中的一部分,而其中的1.8万元则是上年少数股东损益的一部分,均已于上年的合并会计报表中反映,20×2年合并时应予以冲销。该冲销处理为:合并冲销该投资收益9万元及少数股东损益1.8万元,即冲销了母公司投资收益7.2万元,也即冲销了多数股东权益7.2万元,相应应增加少数股东权益7.2万元。再从上年合并反映间接股权投资收益的处理来看,对应抵销分录为借记“少数股东权益”,本年收到该投资收益作冲销处理,应作相反的抵销分录,即应贷记“少数股东权益”。故对该投资收益的冲销分录应为:

借:投资收益

9万元

贷:少数股东损益1.8万元

少数股东权益7.2万元

(四)连续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的合并处理

在直接和间接方式控制下,投资子公司对该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母公司在下年度连续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还需考虑将上述有关间接股权投资的合并抵销分录中对期初未分配利润、少数股东权益、资本公积等有影响的抵销分录过入(或结合连续编制合并会计报表年度相关项目的发生额或余额一起编制抵销分录)。

如(一)中的间接股权投资收益及股权投资准备的抵销分录过入:

借:少数股东权益

18万元

贷:期初未分配利润

12万元

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6万元

如(二)中的间接股权投资差额借差摊销的抵销分录过

借:期初未分配利润

8万元

少数股东权益

2万元

贷:长期股权投资———a公司对B公司(股权投资差额)10万元

间接股权投资差额贷差的抵销分录过入:

借:长期股权投资——a公司对B公司(股权投资差额)30万元

贷: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

24万元

少数股东权益

6万元

如(三)中的投资收益的冲销分录过入:

借:期初未分配利润7.2万元

贷:少数股东权益7.2万元

二、投资子公司对该部分权益性资本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

(一)一般情况下的合并处理。

为叙述方便及利于比较,仍以上例情形为例,并假设a公司对B公司的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则:a公司按权益法核算反映刘。B公司的股权投资收益15万元(100×15%),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7.5万元(50×15%)。a公司长期股权投资年末余额为97.5万元(500×15%+15+7.5)。

母公司年末合并会计报表时,母公司与B公司的抵销分录与上例相同,对a公司与B公司的合并抵销,则应作如下抵销分录:

借:少数股东权益

97.5万元

投资收益

15万元

贷:长期股权投资——a公司对B公司97.5万元

少数股东损益

15万元

(“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7.5万元在母公司与a公司合并时抵销)

(二)间接股权投资存在股权投资差额、收到现金股利及连续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处理

由于投资子公司对该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在该股权投资存在股权投资差额时,投资子公司对该股权投资差额及处理(如上述一、(二)中的借差摊销10万元、借差期末摊销后余额20万元,或贷差转资本公积30万元),均按会计准则制度有关规定进行账务处理,并在当期会计报表(含会计报表附注,以下同)上反映。而在该股权投资收到现金股利时,投资子公司作冲减长期股权投资处理,不影响损益。母公司则根据该投资子公司的会计报表按权益法进行核算,合并会计报表时按正常的合并抵销进行处理即可,无另需考虑会计报表外的合并事项。母公司在连续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也不必再考虑如一、(四)中所述的合并抵销事项对连续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影响。按此处理的合并结果(具体的合并抵销及结果在此不再赘述)与投资子公司对该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的合并结果相符。

三、对上述合并处理方法之比较及建议

从上述在直接和间接方式控制下,投资子公司对该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时,母公司合并会计报表的方法来看,因对该间接股权投资相应的投资收益、投资准备、股权投资差额及其转销、收到现金股利的合并处理等,需由母公司在合并会计报表时考虑,其合并处理方法与《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的一般合并方法不同,需作一些特别处理,显得比较复杂、烦琐,有的合并处理方法不太容易理解。由于对该合并处理方法现行制度尚无明确规定,在会计实务中,合并处理方法特别是对一些特殊的应合并抵销事项,如对间接股权投资差额、收到现金股利、连续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处理等,往往关注不够,考虑不周,容易发生遗漏或差错,难以保证合并会计报表的正确性。

而投资子公司对该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时,对该股权投资相应的投资收益、投资准备、股权投资差额及其转销、收到现金股利等,投资子公司均按会计准则制度有关规定进行账务处理,并在当期的会计报表上反映。母公司相应按权益法进行核算,在合并会计报表时按《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的合并方法进行合并即可,不需作特别的合并抵销处理。

长期股权投资会计核算方法篇5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

一、相关概念介绍

(一)长期股权投资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的平稳进行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我国企业的经营方式开始向多元化发展,长期股权投资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首先,生产性企业利用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生产产品进行销售,以获得经济收益。为了拓宽生产面、增加销售渠道以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企业就会通过各种资本运营方式来扩大规模,实现资本增值。由于部分企业存在资金规模和运作方式的制约,它们就会通过向被投资单位投放资金的方式来获取收益。在这种运作模式中产生的投资按照管理层的持有意图来划分可以分为三类,即交易性投资、持有至到期投资和长期股权投资。本文所要论述的主要对象即是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以及其核算方法。

(二)新旧会计准则

会计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精细度高的工作,又因为其涉及到公司较为敏感的经济信息,还要求会计人员具有很好的职业道德。因此,会计工作的进行需要借助于一定的技术和方法,同时还要有相关的准则去约束和规定会计工作。出于这方面的考虑和现实要求,我国在2001年完成了会计准则具体内容的修订和编制工作,由财政部统一颁发,并在企业中广泛施用。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环境的变化,旧的会计准则部分条款已不能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状况,于是在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发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并予以施行,在旧准则的基础上做了较大的变动。在长期股权投资方面,新准则与旧准则相比,投资范围、初始投资成本计算和核算方法应用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于会计核算制度的完善意义重大。

二、新旧会计准则下长期股权投资会计核算方法的差别

(一)规范的范围不同

旧的会计准则对会计工作的规范范围包括股权投资和债权投资,并且把债权投资划成了两部分,分别是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而在新准则中,由于金融工具这一新概念的引进,仅对长期股权投资做了规范,把短期投资修改为了交易性证券投资,长期债权投资修改成了持有至到期投资。总体来说,旧准则把投资划分为三种。即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债权投资和短期投资。而新准则划分成了四种,即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

(二)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不同

旧准则在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中对投资取得是以初始投资成本进行计价的。初始投资成本的概念是为了取得相应的投资而付出的全部价款,这些价款包括税金和手续费等费用。而在新会计准则中,则采用了不同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计量,这种计量方式把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的价外税费规范为当期损益,把初始计量进行了概念和范围上的区分,初始计量被划分成了合并形成和非合并形成两种模式。并且,合并形成又可以继续划分为同一控制下的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

(三)成本法和权益法应用范围的不同

旧会计准则对不同形式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做了明确规定,如果企业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对于被投资单位无控制,或者无共同控制并且没有产生重大影响时,就应该采取成本法进行核算;相对应的,如果对被投资单位有控制或共同控制并且产生了重大影响,就应该采取权益法进行核算。但是在新准则中,两种方法的应用范围有了改变,研究后可以发现,两种方法的应用范围都更加严格。具体来说,成本法的应用在原来基础上增加了条件,即对投资单位或子公司的投资在活跃市场上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采用成本法;对于权益法,新准则中的应用范围是投资企业与被投资企业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这一情况。从分析中可以看出,新准则对经济实质有了更加深入的说明,并且对会计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新会计准则下长期股权投资会计核算规定的优缺点

(一)新准则的优点

1、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

新会计准则对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相比旧准则更加注重于实质,使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大幅度提高。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成本法对投资企业和被投资企业的概念做了辨析,使被投资企业在发生净利润或净亏损时都不会直接对投资企业的利润和亏损产生影响。而在权益法中,投资收益客观正确地反映了投资企业的收益,对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做出的随时调整也真正体现了投资企业所具有的实际权力。此外,新准则中对于成本法和权益法的选择也不再仅仅是以投资份额作为标准,而是增大了投资企业实际权力在选用哪种方法时所占的比重,公允价值的引进对于反映企业之间的相互联系有着客观的作用,这些都体现了新准则注重实质的原则。

2、细化了相关科目的规范对象

新会计准则是旧准则的补充和完善,充分凝聚了财务界的研究成果。对于准则规范的对象划分一直是会计工作的重点内容,只有进行精确的定位,才能保证准则在实行时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例如在新准则中引入金融工具这一概念,并进行了细致的划分,同时对不同的划分内容制定了相应的规范。另外将长期股权投资从旧准则的三项重新细化成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这些细化的相关科目为会计核算的精确性和实用性提供了有效的帮助。

3、简化了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

现代的计算技术和方式应该是在保证数据准确性的同时向着简单易操作的方向发展,新准则正式适应了这种要求。通过对长期股权的核算进行简化,不但降低了核算的复杂性,提高了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还避免了由于大量繁杂计算引起的失误。首先,新准则降低了由于长期股权投资加大引起持股比例增加而进行核算方法的变更造成的复杂计算。其次,新准则去除了“股权投资差额”的明细项目,这一改动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权益法核算的复杂度,并且对股权投资差额的摊销和分配进行了有效的规避。

4、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信息是企业进行经营管理的重要依据,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是会计工作的直接目的。新准则中关于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适用范围、明细科目等都做了科学的规范,基本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安全可靠,为企业的投资决策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新准则取消了关于投资差额的规定,使企业仅通过股权差额就实现利润调节的现象不复存在。这些新的规范有效地遏制了非法的盈余操作,为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经济犯罪设置了障碍,切实保证了企业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新准则的缺点

1、背离了重要性原则

新准则中对清算股利过分重视,从而造成对重要性原则的背离。新会计准则中,成本法适用于投资企业规模相对较小,掌握股权较少的情况。投资企业进行成本法的核算时,如果被投资企业由于累积净利润超过投资企业应收股利而存在差额,则这部分差额将会作为初始投资成本来冲抵投资账面价值。在这种情况下,新准则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从而造成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成本的增加,严重背离了核算的重要性原则。

2、促成资产破泡沫的产生

这种资产泡沫的形成主要好是由于企业交叉持股引起的。我国的资本市场处于不断的扩大之中,其运行的深度和影响的广度在逐步提高,使我国的资本市场变得越发活泼。所谓交叉持股就是企业之间相互持有股份,这样的企业已经占到了相当大一部分,使与此相关的会计工作量也越来越大。交叉持股按持股类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直接交叉持股,指的是两个企业相互之间持有彼此的股份;另一类是非直接交叉持股,也就是多个企业之间相互参股,循环持股。由于交叉持股引起了会计工作的相互渗入,使得企业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但是在新会计准则下,利用权益法对交叉持股企业进行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时会出现重复计算利润的现象,而且随着交叉持股程度的加深,这种现象就越严重,从而更容易出现资产泡沫。

3、公允价值的引入给会计核算工作带来挑战

公允价值的概念是新会计准则的一大亮点,这一新内容对于提高会计质量有很大作用,但是必须注意的是,新概念有积极的一面,也就会有消极的一面。例如,进行交易的双方相互之间比较了解,而且其交易是在自愿的基础上达成的,那么在确定公允价值时就会出现很大的主观性和无序性。公允价值的确定是由人的主观判断来完成的,而不同的人即使在看待同一个现象时也会有不同的评价,因此,新准则中公允价值的使用增加了不确定性因素,使评价尺度难以统一,对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也是较大的挑战。

4、选择核算方法时过分注重表决权比率

新会计准则在选择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时,强调的是投资企业与被投资企业之间的控制关系,这种控制关系具体表现在投资企业拥有多少被投资企业的表决权。新准则规定,投资企业相对于被投资企业是影响重大但缺乏控制力的标准是投资企业拥有被投资企业20%~50%的投票表决权。实际上,即使投资公司持有被投资公司的投票表决权没有超过50%,仍可以实现对被投资企业的控制,并且途径有多种。例如,由于投资公司与被投资公司的相互关联,通过企业之间的董事会成员协议或者长期经营业务上的合同关系等因素来实现一个企业对另一个企业的控制。此外如果一个企业的股权较为分散,投资企业只要持有的投票表决权远远高于其他分散股东的持有份额,则该企业也具有对被投资企业的控制权。因此,以既定的表决权率来选择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不能反映企业实际的会计信息。

四、对新会计准则下长期股权投资会计核算的建议

新会计标准在我国企业实行之后对长期股份投资的核算方法产生了较大影响。从企业发展方面考虑,在新准则施行后,应该以新准则对长期股权投资的实际规范为目的,对企业的原有投资需要进行必要的重新分类和测量,在此基础上,重新设置财务会计系统中的会计科目。如果是初次进行新准则的执行,可能会存正投资差额,这种投资差额是由在合并企业中长期股权投资中尚未完全摊销二产生的,对于这种投资差额应实行全额冲销措施,并对留存收益进行调整。

结论:

企业对外投资是实现盈利的重要方式,其中长期股权投资占据投资的很大部分。对成本法和权益法进行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的研究,能够切实帮助会计工作安全有效地进行。在新会计准则下,充分理解和掌握核算方法对于企业的会计信息、现金流量、经营成果等都有重要的意义。(作者单位:航天科工深圳(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裴清华.新准则下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探讨[J].现代营销,2012(01)

[2]周茂春.中西方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比较[J].财会通讯,2010(10)

[3]林克明.新旧会计准则下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比较[J].现代商贸工业,2009(01)

[4]张振波.新会计准则下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利弊[J].当代经济,2009(24)

长期股权投资会计核算方法篇6

关键词:会计核算方法

1投资的简单成本法

对于投资会计的核算方法,一般认为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有成本法和权益法之分。实际上投资会计核算方法的内容远不止这些。由于历史成本原则的存在,除了长期股权投资之外的短期投资和长期债权投资,在核算时实际上也是使用成本法。但同样是成本法,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之间也存在着区别:短期投资采用的是简单成本法,而长期投资则使用复杂成本法。

所谓简单成本法,是指无论在投资时是溢价、折价还是平价,都不单独分开核算,而是总括核算所发生的投资成本,并且不按期预提利息收益。而复杂成本法则是指,当投资发生溢价或折价时,要对溢价和折价部分单独分开核算,也就是反映出在投资的成本里,用于支付溢价或折价的部分是多少,并且要按期预提利息收益,并且摊销相应的溢价或折价。

例1:思语公司于2005年1月1日购入慧琴公司发行的面值为100元、3年期、年利率8%、每半年计息一次,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公司债券100张,共发生买价、手续费、佣金等投资成本计10600元。则:

1.1若思语公司购买该债券是准备进行短期投资,也就是随时准备转让,那就用简单成本法:

①借:短期投资———债券投资(慧琴公司)10600贷:银行存款10600

假设2005年4月3日以11000元价格转让,则:

②借:银行存款11000

贷:短期投资———债券投资(慧琴公司)10600投资收益400

1.2若思语公司购买该债券是准备进行长期投资,也就是准备持有1年以上甚至到期,那就用复杂成本法:

①借:长期债权投资———面值10000

长期债权投资———溢价600

贷:银行存款10600

每半年计算利息,并摊销相应溢价:利息额=10000×8%÷2=400(元);溢价摊销额=600÷3÷2=100(元)。则:

②借:长期债权投资———利息400

贷:长期债权投资———溢价100

投资收益300

在持有债券的3年中,该笔会计分录共需做6次。到期满收回投资本息时:

③借:银行存款12400

贷:长期债权投资———面值10000

长期债权投资———利息2400

两者比较可以看出,在简单成本法下“,短期投资———债券投资”

账户核算的就是投资成本10600元,不需要将面值、溢价或折价分开核算,也就不需要按期摊销溢价或折价,也不必按期预计利息收益。而在复杂成本法下,“长期债权投资”账户下,需要将投资成本10600元分为“面值”10000元和“溢价”600元,且需要将溢价在债券持有期内按一定方法进行摊销,而且还要按期预计利息收益。之所以如此区分,是因为短期投资期限短,当证券市场行情有利或企业需要资金时准备随时变现,采用简单成本法方便、实用;而长期投资持有期限较长,且一般不准备随时变现,故采用复杂成本法合理、实际。

2成本法与权益法

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有成本法和权益法之分,一般而言,当持有被投资企业有表决权资本的20%以上(含20%)或虽在20%以下但实质上对被投资企业具有重大影响力时,采用权益法核算,反之则采用成本法。采用成本法时,“长期股权投资”账户反映的是投资的成本;在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账户则是反映占被投资企业的权益。这就决定了采用不同的方法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的该项资产的数额是有差异的,同时,采用成本法确认的投资收益是投资所能分得的利润或股利,而采用权益法确认的投资收益却是投资后占被投资企业实现的净利润的相应份额,所以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核算在损益表上所反映的利润也是不同的。

在成本法下,“长期股权投资”账户就是核算投资成本10000万元,确认的投资收益就是将要收到的利润或股利40万元。而在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账户则核算占慧琴公司权益的数额:2004年1月1日,该账户借方金额10000万元,占慧琴公司发行股票筹集资金份额(股东权益)100000万元的10%;2004年12月31日,慧琴公司实现税后利润2000万元,思语公司认为其10%部分是本公司的投资创造的,故确认200万元的投资收益,“长期股权投资”账户增加到10200万元,恰恰占慧琴公司此时股东权益102000万元的10%;到2005年2月5日慧琴公司从税后利润中拿出400万元向全体股东发放股利时,“长期股权投资”账户贷方记40万元使得该账户又减少到10160万元,还是占慧琴公司此时股东权益101600万元的10%。所以,在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账户总是反映占被投资企业权益额的多少。另外,其确认的投资收益是被投资企业慧琴公司实现税后利润2000万元的10%,即200万元,而非成本法下所确认的收到的股利40万元。这样处理的经济意义在于:慧琴公司共实现净利润2000万元,思语公司将10%确认为投资收益,在确认的200万元的投资收益中,有40万员以股利的形式收回,还有160万元留在慧琴公司作为对慧琴公司的追加投资,所以“长期股权投资”账户从最初的10000万元变为最后的10160万元。

3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法

一种比较普遍的说法是,现行会计制度对短期投资的核算采用的是成本与市价孰低法。严格来讲,这是不正确的。因为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并不是一种核算方法,而是一种对短期投资的期末计价方法,或者说是一种期末的价值调整方法。正如前述,短期投资采用的实际上是简单的成本法。对应的长期投资期末价值的调整方法是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法。试想,如果把短期投资核算方法说成是成本与市价孰低法,那么长期投资的核算方法是不是就要说成是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法了?核算方法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时采用的方法,而期末价值调整方法一般是在每年的年末或每半年末计价调整一次。企业日常的坏账准备金、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金、长期投资减值准备金等都是每年或每半年计提调整一次。

成本与市价孰低法以及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法都是期末价值调整的方法,为何名称不一致呢?仔细推敲,概因短期投资往往多是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形式的投资,其他的联营投资期限在1年以内的几乎不会存在。有价证券有现成的市价,而核算时又采用的是简单成本法,“短期投资”账户核算的就是投资成本,所以用成本和市价比较真是再方便和合理不过。而长期投资除了有价证券投资之外,还会有联营投资等其他形式,这些其他形式的投资并没有现成的市价,而且核算时既有成本法也有权益法,导致“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债权投资”账户有的反映成本,有的反映占被投资企业的权益,故将此时的调整方法称为“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法”更为合理恰当。

参考文献:

[1]RobertSKaplan&anthonyaatkinson.advancedmanagementaccounting[m].3rded.prenticeHall.UpperSaddleRiver.newJersey.

长期股权投资会计核算方法篇7

【关键词】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权益法、转换

一、前言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对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及后续计量在内容上做出重大的调整。其要点在于长期股权投资初始计量不仅应区分投资的取得方式,而且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这些变化使得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转换时的确认、计量及会计处理变得较为复杂,转换时如何结合新增投资的取得方式、如何采用追溯调整法或是未来适用法进行转换处理、公允价值变动如何处理等问题,新准则尚未予以明确规定。因而在实务中处理方法就各有不同,同一种方法也会有矛盾之处。

二、成本法与权益法转换中存在的问题

(一)转换的实质是否可归为会计政策的变更并因此进行追溯调整

从会计政策变更的含义出发,追加投资或者处置投资导致的会计政策的变化不应视为变更。会计政策变更是针对相同的交易或事项而言的,只有对于同一交易或事项,根据有关法规的规定或提供会计信息的需要在前后会计期间采用了不同的会计政策,才能视作会计政策变更。反之,如果某项交易或事项由于本身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而使会计政策在前后期间发生变化,则不应视作会计政策变更。这种情况下会计政策的变化不同于,比如说,对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由平均年限法转为双倍余额递减法这种会计政策的变化。后者是对同一事项因为某种原因而更换了会计政策,这种情况自然属于会计政策变更的范畴。而对于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转换则不然,因为在追加投资之前投资企业按照准则应该采用成本法(权益法),追加投资之后,对被投资企业的影响程度发生了变化,也就是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也决定了投资企业应该采用权益法(成本法)进行核算。因此,对于此种核算方法的转换不应算作会计政策的变更,没有了会计政策变更这个前提,当然也就不能进行追溯调整。

(二)转换违背了会计分期的基本假设

当投资方的原取得投资日和追加投资的交易日都不是某个月的第一天或最后一天,而是处在一个月的中间,怎么计算出“原取得投资日至追加投资当期期初投资方按原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的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损益”和“追加投资当期期初至追加投资交易日之间投资方按原持股比例计算享有的被投资单位的净损益”呢?

对此的改进方法:可确切表述为被投资单位在上述这两个时间段内实现的“可计算的净损益”,其数值等于上述这两个时间段内产生实际收支的损益类科目相互抵消后的余额,但不包括以下项目的金额:(1)被投资单位因采用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而在月末结账前尚无法准确计算的发出存货的成本;(2)被投资单位在月末结账前尚无法准确计算的固定资产折旧额;(3)被投资单位在月末结账前尚无法准确计算的其他损益项目的金额。

(三)转换中具体的会计处理问题

1、成本法与权益法转换的会计处理不符合可比性原则

按照准则由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时,需要对原投资部分进行追溯调整,视同长期股权投资在一开始时就采用权益法进行核算。而由权益法转换为成本法时,只需要将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作为转换后核算的基础即可,不需要对其进行调整。可见虽然同为核算方法的转换,但是核算方法与思路却不一样,这不免让人觉得有失偏颇,所以笔者认为针对这种矛盾可以不进行追溯调整,即追加投资(处置投资)之前按原采用方法核算,之后则对长期股权投资整体采用新的方法核算,这样不仅简化了核算程序而且还符合逻辑和经济实质,给两种转换方法提供了可比性,同时也符合第一个问题所提出的解决不符合会计政策变更的方法。

2、成本法转权益法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是根据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损益的账面价值

在采用权益法进行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时,被投资企业的净利润应以其购买日各项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调整后加以确定,不应仅按照被投资企业的账面净利润与持股比例计算的结果简单确定。因此,为和权益法本身保持一致,同时也基于重要性原则的要求,在转换之后采用权益法进行核算的时候,也应该将被投资企业的净损益调整为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确定的数额。通常考虑的因素为:以取得投资时被投资企业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计提的折旧额或者摊销额,内部交易形成的利润,以及减值准备金额对净利润的影响等。

3、当原取得投资日、追加投资当期期初、追加投资交易日三个时间点处于同一会计年度时

当三者处于同一年度时,投资单位不应该按应享有的被投资单位的净损益份额调整留存收益,因为还没有到会计期末,被投资单位没有进行利润分配,没有将利润转换为被投资方的留存收益。只不过在对追加投资情况下的会计处理方法中已暗含一个假设,即对被投资单位原始投资时间为以前年度,才能调整留存收益;若为当年,则应调整当期损益。这在会计实务中也早已成为共识。

三、总结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转换时的处理在现行准则中的规定并不明确,因而在会计实务中就会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导致了实际工作中的各种问题,也给人们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困扰。但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却是会计工作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尤其是成本法和权益法的转换更是重中之重,转换时的处理方法虽然已在会计准则及应用指南修订的过程中逐步得到完善,但由于市场环境的复杂性,难免还会有些地方出现矛盾。目前我国对于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与国际会计准则还不尽相同,而国际化趋同又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要的。因此,这些矛盾和不同仍是我们今后应该努力完善的地方,进而研究出更适合国情的会计处理方法。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曹文芳:《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与权益法转换会计处理的优化》,《财会月刊》2011.4中旬。

[3]祁爱华:《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确定及转换研究》,《会计之友》2013年第1期下。

长期股权投资会计核算方法篇8

一、长期股权投资概述

新的会计准则中对企业投资股权比例有严格的要求,针对其特殊性,在长效管理过程中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做好管理工作。会计核算分为两种情况,其一是采用成本核算法,初始投资以投资支付现金或者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后续计量则按照未来现金流量比值确定。另外一种指的是公允价值能可靠计量时,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按照公允价值计算。

如果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有重大的影响,则按照权益法进行核算,权益法核算阶段需要对原会计准则规定进行了解。初始计量:初始投资阶段成本高于可辨认资产的公允价值份额,不需要进行调整,二者差额计入当前损益管理中,要提前对变量因子进行分析。后续计量:被投资单位发生损益后,需要适当进行调整,投资企业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和其他实质上对构成比有一定的要求,除了承担应有的义务外,被投资单位的损益需要提前计算。投资企业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期间为基础调整期间,被投资单位所有权益存在变动,也需要适当进行调整。如果投资企业被投资企业股权企业的比例超过50%,投资企业需要对被投资企业进行控制,采用成本核算法,对编制合并表进行调整。以企业合并形成和非企业合并形成为主,结合不同形成方式进行处理[1]。

最终确定所有长期股权投资符合正常情况时,需要将原计入所有者权益作为当前效益,奖账面价值和受到的金额差额进行对比后,确定当前损益。了解这些基本情况后,对新旧会计准则核算方式进行分析和判断,分析股权投资变化的具体影响。

二、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处理

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处理比较特殊,以新准则作为基础,需要做好长期股权投资后续计量管理工作,结合不同类别的长期投资特点,应用成本法和权益法进行计量管理,详细方式如下:

(一)权益法核算

权益法,指的是投资者对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计价,在以后的时期内根据投资企业被享有的单位权益进行对比,如果出现比较大的变动,则要适当对界面进行调整。根据相关准则可知,长期股权投资以权益法作为基础,在核算阶段要对成本进行分析和掌握,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享有被投资单位的可辨认资产允许份额,要做好差额损益分析和对比。同时适当对长期股权投资成本进行掌握,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控股合并按照投资要求进行,后续计量以成本法为基础。投资企业为了取得长效发展,按照应分担的倍投资单位损益类型进行评估,确认收益后进行调整,以账面价值为基础,按照被投资单位宣告的现金股利进行计算。被投资单位出现净亏损时,以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为基础,结合投资额变化进行调整。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是不可靠计量的,要结合成本核算法进行,以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作为基础,按照成本投资成本进行处理[2]。

(二)成本核算法

成本法指的是投资者对长期股权投资按照成本进行计价的一种方式,根据现有准则规定,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核算法进行调整,能满足投资单位具体控制要求。投资企业和被投资单位在进行长期股权投资控制的过程中,投资单位对被投资单位有一定的影响,可以实现共同控制。以长期股权投资管理为基础,在编制财务报表的阶段,需适当对权益法反应。采用成本法进行投资控制的过程中,以初始投资成本作为基础。投资企业宣告确定投资的过程中,如果所得的资金或者利润超过固定金额,则作为初始资金收回。

(三)长期股权信息处理

以现有投资准则作为基础,在报表中要对依附信息进行掌握,子公司以及合营企业和联营企业需要进行清单管理,合营企业和联营企业必须对主要财务信息进行了解。被投资单位向投资单位和企业转移资金如果受到限制,会出现累计的现象,增加损失金额。如果子公司、合营企业和联营企业存在相关或者负债现象,要及时对信息处理。长期股权持有期间,要对纳税方式进行调整,在长期处理期间,对投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实现净利润。投资企业要按照比例对份额进行计算,如果出现盈亏或者其他现象,要对投资企业的利润值进行调整,实现有序管理[3]。

长期股权投资会计核算方法篇9

【关键词】长期股权投资准则;投资准则:企业会计制度;比较;变化

长期股权投资准则是从过去的投资准则中分离出来的特殊投资准则,是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尽快地推动该准则在所有的大中型企业实施应用,这是摆在广大大中型企业财会人员面前的现实问题,也是当务之急。为解决这一现实问题,笔者认为,目前最主要的是将现行长期股权投资准则与原投资准则、企业会计制度进行一番比较分析,让广大大中型企业的财会人员在比较中去全面、准确地理解、把握该准则的关键点和精髓,然后平稳地做好新旧账务的衔接工作,再在实践中去进行深入探索。现比较分析如下:

一、准则结构、范围方面产生的变化

财政部于1998年颁布了投资准则,当时规定从1999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施行,2001年又对其进行了修订,但准则的结构未发生什么变化。投资准则规范的投资包括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其中长期投资又包括长期债权投资和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既按持有期分类,又按投资性质分类,目的是解决资产负债表的归属分类与核算问题。2006年财政部针对长期股权投资对企业利润及资产影响的重要性,颁布了独立的长期股权投资准则。该准则对原投资准则从结构上进行了重大调整,并在准则中对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区分了“同一控制下”与“非同一控制下”控股合并形成的两种情况;准则规范的范围仅限于长期股权投资,将长期股权投资以外的投资如原来意义的“短期投资”和“长期债权投资”等分离出来,另立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进行规范。同时长期股权投资根据对被投资企业的影响程度与持有目的的不同,分为对子公司的投资、对合营企业的投资、对联营企业的投资以及对非控制、非共同控制、非重大影响的被投资企业等四类。

二、准则初始计量方面产生的变化

原投资准则规定,初始投资成本应按取得投资时实际支付的全部价款(包括税金、手续费等相关费用)来确定,但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包含的已宣告发放但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或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不计入初始投资成本而作为应收项目单独挂账;或是以投出非现金资产的账面价值为基础,加上相关税费来确定。而现行长期股权投资准则对初始投资成本的确定,则分为企业合并和企业非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两种情况分别进行规定:(1)同一控制下的企业控股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以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初始投资成本;非同一控制下企业控股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应以购买方在购买日合并对价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计量。(2)企业非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的确定,与非同一控制下企业控股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基本一致。

同时原投资准则规定企业以非现金资产、现金对外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时,初始投资成本与投资时享有被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差额应分别情况进行处理:正差保留,记入“长期股权投资——股权投资差额”账户的借方,并按投资合同规定的期限摊销,合同没有规定期限的,则按不超过10年期限摊销。负差原投资准则要求保留,记入“长期股权投资——股权投资差额”账户的贷方,但2003年财政部在下发的《关于执行和相关会计准则有关问题解答》中要求不保留,直接贷记“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账户。而现行长期股权投资准则的规定则不同,它对投资对价与享有被并企业净资产份额的差额也分别情况进行处理:(1)同一控制下控股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投资对价的账面价值与享有被并企业净资产账面价值份额的差额,正差冲减合并企业的“资本公积——股本溢价”账户,该账户余额不够冲减时,再依次冲减“盈余公积”、“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账户,负差则调增合并企业的“资本公积——股本溢价”账户;非同一控制下控股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投资对价的公允价值与享有被并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正差保留,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负差则调增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同时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账户)。(2)企业非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这一“差额”的处理与非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相同。

三、准则后续计量方面产生的变化

1.成本法与权益法核算范围的变化

原企业会计制度规定,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即对子公司的投资),应采用权益法核算,而现行的长期股权投资准则则明确规定,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投资不再采用权益法核算,而应采用成本法核算,并在其个别财务报表中反映核算的结果,但母公司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应按权益法进行调整。同时原企业会计制度规定,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无共同控制且无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应采用成本法核算,而现行长期股权投资准则则分清了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两种情况,并附加了一个条件“在活跃的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才采用成本法核算。

长期股权投资会计核算方法篇10

摘要:财政部于2014年3月13日修订了《企业会计准则———长期股权投资》,于2014年7月1日起在所有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范围内施行,笔者对新旧准则的异同点进行了比较,希望对财务人员运用新准则有所帮助。

关键词:长期股权投资;修订;异同点;比较

财政部于2014年3月13日了修订第2号企业会计准则《长期股权投资》准则的通知,要求从2014年7月1日起施行。

一、准则规范的长期股权投资核算内容的不同

(一)原准则规范的长期股权投资核算内容

1.如果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企业实施控制,即被投资企业为投资企业的子公司,则投资企业应将该项投资作为长期股权投资核算。

2.如果投资企业能够与其他一方或多方合营企业对被投资企业共同控制,即被投资企业为投资企业的合营企业,则投资企业应将该项投资作为长期股权投资核算。

3.如果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有重大影响,即被投资企业为投资企业的联营企业,则投资企业应将该项投资作为长期股权投资核算。

4.如果投资企业持有的投资,对被投资企业不能共同控制,没有重大影响,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公开报价、同时公允价值也不能可靠计量,则投资企业应将该项投资作为长期股权投资核算。

(二)新准则规范的长期股权投资核算内容新准则规范的长期股权投资核算内容仅包括上述的1、2、3项,不包括第4项。

由此可见:新准则规范的长期股权投资范围比原准则有所缩小,根据第22号企业会计准则《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范,投资企业应将该项投资作为“金融资产”核算,并根据投资企业自身的业务特点、投资策略、企业管理要求及对被投资企业的影响力等因素,将其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核算。

二、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的确定不同

(一)通过企业合并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的确定

1.原准则规定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的确定(1)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投资企业应当在确定的合并日,按照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非公允价值)与持股比例的乘积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成本。确定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与转让资产及承担债务的账面价值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本公积,不足的部分调整盈余公积及未分配利润。

如果合并方通过发行股票完成合并的,按照前述方法确定的股权投资的初始成本与发行股份的面值之间的差额顺序调整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2)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购买方在确定的购买日按照第20号企业会计准则《企业合并》确定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成本。

2.新准则规定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的确定(1)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应当在确定的合并日,按照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在最终控制方合并财务报表中的账面价值(非公允价值)与持股比例的乘积作为股权投资的初始成本。确定的成本与转让资产及承担债务的账面价值的差额,顺序调整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如果合并方通过发行股票完成合并的,按照前述方法确定的股权投资的初始成本与发行股份的面值之间的差额顺序调整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2)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股权投资初始成本的确定与原准则规定一样。

由此可见:新准则与原准则对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的规范原则是一致的,均要有效限制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有可能产生的人为操纵的因素,从而影响合并成本的真实性,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不可能存在人为操纵的因素,所以新准则与原准则都要求,通过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均按照市场正常交易原则,视同投资企业首先出售资产,并以换取的货币资金购入被投资企业的股权一样确定初始投资成本。

(二)通过其他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的确定

新准则与原准则对通过除企业合并以外的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的确定基本相同,只是新准则取消了企业通过接受投资者投入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的确定的相关规定。

三、后续计量的不同

(一)原准则规定的后续计量

原准则对下列两项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

1.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企业实施控制,即对子公司的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但期末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要按照权益法调整成本法核算的结果。

2.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不能共同控制,无重大影响,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公开报价、公允价值也不能可靠计量的投资采用成本法。

确定股权投资初始成本后,在股权持有期间除追加投资或收回投资外,也不调整初始成本。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现金股利或利润时,如属于被投资企业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分配,投资企业应按照持股比例确认为投资收益,如属于被投资企业接受投资前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分配,投资企业应按照持股比例冲减长期股权投资成本。

新准则与原准则对权益法核算的规定基本相同。

(二)新准则规定的后续计量

新准则规定,投资方能够对被投资企业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采用成本法核算。确认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后,在持有股权期间除追加投资或收回投资外,均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值。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现金股利或利润时,应当按持股比例全额确认为当期投资收益。

由此可见:新准则与原准则在后续计量方面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不同:

1.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范围不同;

2.投资企业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是否需要按权益法进行调整规定不同;新准则下编制合并报表时不需要将成本法核算的结果调整为权益法核算的结果,原准则下编制合并报表时需要调整。

3.持有股权期间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现金股利或利润时,投资企业的确认不同;新准则下投资企业取得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全额确认为“投资收益”,不存在冲减长期股权投资成本的情形。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财政部,2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