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技术学习课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0:19:52

计算机技术学习课程篇1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技术学习兴趣创新

计算机信息技术课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开始时学生都会带着满腔热情投入学习。可随着学习的深入,知识点越来越多,学生在操作时会变得无所适从,学习热情也会逐渐消失。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需求,采取生动有趣、符合学生心理的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消化”重、难点,学会学习,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形成一定的信息素养。

一、巧用妙语,激发兴趣

学生具有天生的学习潜能,而教师的作用在于激发这种潜能。课堂中,讲解示范是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每节课中都会出现一些新名词、新概念,它们没有操作那么直观生动,教师如果能恰当地运用比喻和贴近生活的实例进行讲解,学生会记忆深刻。例如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讲解“内存”的作用时,笔者用“黑板”来打比方。开机时,内存可存储信息,正如上课开始时黑板是空的,可以写很多信息;断电时,内存信息消失,正如下课后黑板内容被擦干净,可为下一次课使用。贴切的实例让学生很快记忆所学理论知识。

二、巧用实例,化抽象为具体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借助身边的实例、教具和图示,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热爱学习。在讲解计算机中的“信息存储单位”时,笔者利用学生爱上网的特点,设置问题:最初家里接入2m带宽时,为何下载的速度只有256KB/秒左右?身边的实例引发学生对“信息存储单位”的思考。原来“宽带”就是传输速率,指每秒传输的最大比特数(bps),即每秒处理多少比特。而我们常说的2m带宽,就是2mbps,下载速度256KB/秒中的B是“字节”,信息存储单位中,1B=8bit。当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时,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充分调动,抽象的概念也得到很好的理解。

在autoCaD中绘制“长方体”时(如左图,长36mm,宽16mm,高4mm),笔者介绍两种方法。方法一:长度法,利用“长方体”工具输入长、宽、高的数值。方法二:两点法,即输入长方体的角点坐标。两点法学生不易理解,这时借助示意图例,能帮助学生轻松掌握知识。

三、创设情境,设置分层任务

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教学目标既要满足大纲的要求,可以让所有学生掌握知识,又要让有能力的学生有“跳一跳摘到果子”的喜悦。教师通过在课堂上设置多元学习目标,让教学活动以自动、自主方式朝着教学目标进行,让学生通过互助、请求教师帮助、网络查询等方式,加深对重点知识点的理解。在photoshop平面设计剪贴蒙版一节中,笔者给所有学生设计了基本任务:模仿老师所教蒙版的用法,完成书本案例;对有能力的学生设计提高任务:利用素材和网络资料大胆想象,灵活设计制作“拼图”;对有兴趣进行课外活动的学生设计拓展提高任务:用所学知识拼合出有趣的图片。在校级运动会上,学生用所学photoshop技术和美术知识设计运动会徽标,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了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教师通过不同的任务让各层次的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

四、打破常规,丰富作业形式

教师在每节课上要让学生学会一定的理论知识,还要让学生具备动手能力。长时间单一地做书面作业,学生会失去兴趣,要使作业形式多样化。

课堂中设置实践作业,采取小组合作方式完成。对学生的作品要进行客观、公开、公正的评价,让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科学评价等能力。

课外设置适当的书面作业,比如在photoshop、autoCaD等课程中,书面作业是在课后写出课堂上完成典型案例时的操作步骤,并写出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思考过程,通过“写”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外利用工具、网络查资料等方法,大胆设计,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又便于教师及时反思教学效果,不断完善教学。

五、超越传统,创新考试形式

计算机技术学习课程篇2

从iCt到Computing:英国正在发生的信息技术课程变革

从最初的程序设计是第二文化,到信息技术工具论,再到后来注重信息处理能力,世界各国的信息技术课程一直在发展演化,人们变革信息技术课程的脚步也未曾停止。信息技术课程一直是英国中小学的必修课程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软件的更新换代和学生的变化,单纯学习办公软件的英国iCt课程越来越受到学术界、产业界等方面的质疑。有学者这样批评道:“学生仅仅知道如何消费技术,却不知道如何创造技术。”此后,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应该学习软件背后的原理和规则,即计算机科学知识。从2006年开始,英国信息技术教育研究者就试图在iCt课程中加强计算机科学教育。2012年,英国皇家学会(RoyalSociety)在《关闭还是重新开始:英国中小学中计算的方式》的报告中明确地提出,目前的英国iCt国家课程标准将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和数字化素养等整合在“iCt”的标题之下,其结果就是计算机科学经常被忘记或者忽略,导致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偏向“怎么样使用办公软件”,而不是指向能够支撑学生未来生活的知识。这个报告认为,应该重新定义iCt,并考虑是否可能把它分解为清晰的领域:数字素养、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科学,以便恰当地分清在每个学段需要设置的课程内容。他们在报告中建议,“每个儿童应该有机会在学校学习计算,包括将计算机科学作为一门严肃的学术科目”。与此同时,英国教育大臣迈克尔·高夫(michaelGove)宣布终止当前的iCt课程,并将给予学校自由,让学校选择合适的课程与教学资源。2013年2月,英国教育部颁布了Computing学习计划草案。2013年9月11日,英国教育部正式公布了Computing课程学习计划。英国Computing课程的核心是计算机科学,在这门学科中,学生学习信息与计算的原理,数字系统如何工作以及如何通过编程使得这些知识得以使用。基于这些知识与理解,让学生应用信息技术创造程序、系统等。

英国从iCt到Computing的课程变革告诉我们,必须正视目前信息技术课程的危机。“改革往往产生于某种已经感受到的危机,这种危机呼唤着大规模快速行动以应对危机”。从社会需要以及学生个人发展等不同的角度出发,只有去改变目前的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与内容,才能够真正地适应变化。回归计算机科学课程也许是重构信息技术课程的一条出路。

计算机科学课程理论支点:计算思维

没有正确的理论作为指导,行动就会陷入盲目和被动。缺乏正确的认识基础,方向就会迷失,机会就会丧失。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与普及以及对单纯信息技术操作技能教学内容的反思,全世界的信息技术教育研究者开始寻求新的课程理论支点。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thinking)理论所倡导的像计算机专家一样思维的理念恰恰契合了国际上社会发展的需求。国际计算机科学课程正是将计算思维理论作为指导性理论,并将计算思维作为计算机科学课程的核心目标。

计算思维概念是由时任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CmU)计算机科学系主任的周以真(Jeannettem.wing)教授在2006年3月首次提出的。周教授从思维的视角阐述计算机科学,并以此来探索计算机学习的教育价值。她认为,计算思维不仅仅属于计算机科学家,它应当是每个人的基本技能。计算思维理论有助于人们从以往单纯学习信息技术操作技能的泥潭中解脱出来。周教授在2013年接受笔者的访谈时曾指出:“学习怎么样使用应用软件并没有什么错误,但是我想我们的学生能够学习更多和更深的概念。”

计算思维理论一经诞生,就得到世界各国计算机教育研究者的高度重视。计算思维理论影响着国际计算机科学课程变革。英国CaS组织公布的《计算机科学:学校课程》(Computerscience:acurriculumforschool)中明确提出:“计算机系统对我们生活的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计算思维提供了一个新的‘镜头’,通过它我们可以看看我们自己和我们的世界。”在国际上,各国计算机科学专家和信息技术教育研究者召开了系列的学术研讨会,探索并讨论与计算思维有关的主题。英国新设立的Computing课程正是将计算思维理论作为课程的指导性理论,核心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计算思维来理解和改变世界。

国际计算机科学课程的设置状况

从国际发展趋势来看,各国和地区的信息技术课程都是从最初的计算机科学课程发展而来的,随后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以及信息处理的方法逐渐成为主流。但是最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普及以及操作简单化趋势,各国和地区对于计算机工具论指导下的信息技术课程进行深度反思与批判,计算机科学课程重回人们的视野。尤其21世纪以来,国际上出现了重视计算机科学课程,甚至以计算机科学课程取代信息技术课程的呼声与做法。

1.美国计算机科学课程

由于受教育分权制的影响,美国各州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分为信息素养、教育技术和计算机教育三大类别,反映出不同的技术教育取向——信息素养关注信息能力,教育技术凸显创造与革新,计算机教育强调计算思维。三者虽有融合交叉,但关注点各不相同。

美国计算机协会下的计算机教师协会一直致力于推广计算机科学课程。自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计算机协会就先后了多个计算机科学课程模型供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选择。2011年,美国计算机教师协会在全美中小学计算机教育调研基础上制定了最新的“计算机科学教育标准”,从“计算思维”、“合作”、“计算实践与编程”、“计算机和交流设备”以及“社区、全球化和伦理影响”五个方面制定了不同学段学生需要达成的计算机学习标准,并建议以核心课程的方式在中小学开设计算机科学教育。

2.新西兰程序设计与计算机课程

2008年,新西兰修订了中小学数字化技术的课程,从2011年明确地表述为“程序设计与计算机科学”。改变的动因是“在最近时间,新西兰学校已经很少教授计算机科学,经常性的是计算机教育聚焦在一般性的应用和技能上,甚至更糟的是,有的时候计算机仅仅被认为是一个工具。当然,学生能够使用计算机是重要的,但是应该让学生了解到计算是一个领域”。“中小学计算机课程在中小学涵盖三个不同的方向:将计算机作为一个工具来用于教学(如电子化学习);将计算机用于一般性的目的(有的成为信息技术);计算作为一个独特的领域(包括程序设计和计算机科学)。由于管理者被这些不同的角色所困扰,导致计算机科学不能够成为一个独立的领域”。

3.日本的信息科学课程

日本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中小学推广信息科学课程,并特别强调信息处理能力,认为其是课程的核心。即使如此,日本的课程体系中仍然保留着相当多的计算机科学内容。在1999年公布的高中学习指导要领中,高中信息科学课程分为必修科目“信息a”、“信息B”、“信息C”,分别侧重于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信息科学的理解、参与信息社会的态度,学生可选择其中一门作为必修。在2008年颁布的新学习指导要领中,他们将这三个必修科目修改为“社会与信息”与“信息科学”,学生在其中选一个科目进行学习。

从课程设置来看,国际上的总体趋势是逐渐加大了计算机科学课程内容的比重,且有一些国家独立开设了计算机科学课程。

国际计算机科学课程的目标与内容

1.美国计算机科学课程的目标与内容

美国计算机协会将计算机科学定义为:“计算机科学是计算机和算法过程的学习,它包括其中的原理、硬件及软件设计、应用软件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因此,美国的计算机科学课程主要包括:编程、硬件设计、网络、图形、数据库与信息搜索、计算机安全、软件设计、编程语言、逻辑、编程模式、两种抽象之间的转换、人工智能、计算机的局限性(计算机不能做什么)、信息技术应用与信息系统以及社会问题(因特网安全、隐私、知识产权等)。

2.日本信息科学课程的目标与内容

日本“信息科学”科目的内容包括四个部分:(1)计算机和信息通信网络。包括:计算机和信息处理、信息通信网络的构成、信息系统的机能和提供的服务。(2)解决问题和运用计算机。包括: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问题的解决和处理程序的自动化、模型化和模拟。(3)信息的管理和问题解决。包括:信息通信网络和问题解决、信息的存储与管理、对问题解决的评价和完善。(4)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伦理。包括:社会信息化和人类、信息社会的安全和信息技术、信息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

3.英国计算机科学课程的目标与内容

英国2013年9月公布的正式国家课程Computing的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和应用计算机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包括抽象、逻辑、算法、数据表示;能使用计算术语来分析问题,并具备为解决这些问题不断地编写计算机程序的实践经验;能评价和使用信息技术,包括新兴的或不熟悉的技术,分析性地解决问题;成为有责任心、有能力、自信的、有创造力的iCt使用者。

启示

不难发现,世界各国均充分认识到了信息技术课程偏重于应用信息技术软件的缺陷,计算机科学课程成为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已是大势所趋。我国现行的信息技术课程正遭受诸多的质疑与批判,已走到一个发展的十字路口。分析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未来发展走向,可从国际经验中得到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1.计算机科学课程应有独立的地位与体系

我国的信息技术课程最初是从计算机选修课开始发展的,但不久后计算机科学的内容由于被质疑不够实用等原因而逐渐丧失其应有的课程地位,因而现行的信息技术课程更加偏向软件工具操作。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技能可以在家庭中得到普及和应用,而计算机科学的内容仍有其独特的价值,应该在信息技术课程中重新确立其独立的地位与体系,特别是我国教育决策部门应该充分地认识到我国从信息技术大国向信息技术强国转变的过程之中,计算机科学课程所具有的独特价值。

2.计算机科学课程内容体系的开发

若想计算机科学课程得到迅速的普及和发展,必须从宏观上对计算机科学课程内容体系进行设计与开发。从国际经验来看,各国都根据自己国家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小学、初中和高中不同阶段的计算机科学课程内容标准。我们显然需要一套适应新情况、考虑地方不同弹性需求的计算机科学课程标准来推进我国计算机科学教育。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信息技术课程需要区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信息技术部分,偏重信息技术工具学习与信息处理方法,二是计算机科学部分,偏重计算机科学的原理与方法。而在我国小学阶段,信息技术部分和计算机科学部分都应该有一定的比重,以信息技术部分为主,计算机科学部分为辅。在初中阶段,信息技术部分应该以信息技术工具综合应用以及信息处理方法为主,计算机科学部分比重加大。到了高中阶段,则应该以计算机科学部分为主,再辅以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创造的部分。

3.研究先行探索计算机科学课程发展路径

从国际计算机科学课程的经验来看,计算机科学课程发展并不仅仅是教育领导的简单意志,而是研究先行。从最初的对于计算机科学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到全面审视计算机科学课程,再到深入国际比较研究计算机科学现状,再到开发计算机科学课程,最后才到国家层面的政策行为。没有前面的研究基础,各国绝对不会贸然地开展计算机科学课程。但是,在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发展之中,先行的研究还做得不够。我们当前最紧要的任务不是简单地制定一个课程标准,而是首先厘清计算机科学课程的理论基础和内在逻辑。唯有踏实而有效的研究,才能够真正推动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健康、有序地发展。

如今,我国的信息技术课程正处于变革期,如能适应社会需要与学生发展需要,信息技术课程定会浴火重生,否则,延续单纯技能化倾向,必然丧失其独有的价值和地位。计算机科学课程给重构信息技术课程带来了一缕阳光。国内的有识之士早已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尝试,我们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总结国内有益尝试,重构课程体系,才能不负时代的责任。

参考文献

ComputerScience:aCurriculumforSchools.[DB/oL].[2013-06-10]computingatschool.org.uk/data/uploads/ComputingCurric.pdf.

RoyalSociety:Shutdownorrestart?thewayforwardforcomputinginUKschools.[DB/oL].[2013-09-12]royalsociety.org/education/policy/computingin-schools/.

ComputingprogrammesofstudyforKeyStages1-4,[DB/oL].[2013-09-20]computingatschool.org.uk/data/uploads/computing-04-02-13_001.pdf.

周以真等.计算思维改变信息技术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6):5-12.

李锋、王吉庆.当代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目标取向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3(12):102-107.

刘向永,董洪波.英国中小学信息通信技术课程变革述评[J].现代教育技术,2013(1).

牛杰,刘向永.从iCt到Computing_英国信息技术课程变革解析及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13(12).

钱松岭,董玉琦.美国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与教学述评[J].中国电化教育,2013(8):28-33.

计算机技术学习课程篇3

 

21世纪让人们进入多元化生活,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时代正在慢慢进入人们的视野及生活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在“四级阶梯”理论下,已逐渐成为学生们所能广泛接受的新教学模式,如何将计算机信息课程与教学有效的相结合,成为国家教育部门和相关科研工作者关注的焦点之一。

 

一、“四级阶梯”理论概念

 

“四级阶梯”理论的教学模式是指对一门课程在不同的教学阶段,针对不同的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且逐阶向上的形式开展一系列的相关教学方法,进而在最大程度上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科研结合教学,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社会价值观以及强化自身综合素质的一种新型教育方法。在“四级阶梯”理论下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教学和实用技术教学。教学的程度由浅入深、从易到难,逐阶向上,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占据不同阶梯的体系中,但主要的教学主体不发生任何改变,从不同的教学角度对学生进行具有理论水平的讲授,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随着“四级阶梯”理念的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到国内众高校中,此种教学模式避免以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讲授形式,摒弃单一、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进而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

 

(一)知识面广,理论复杂

 

众所周知,计算机信息课程是一门注重理论和实践双重标准且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其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更是一门学科大集合,集中交叉的学科,主要是由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进行有效的相互融合、密切结合而成的重要信息操作学科,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知识面较广泛、知识众多,不仅涉及到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知识,还对网络通信技术的知识有所涉及,正因如此,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理论就显得更加复杂、难懂。

 

(二)应用广泛、实用性很强

 

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时代的来临,使人们在获得巨量信息的同时,同样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覆盖范围逐渐扩大,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和作用更加体现的面面俱到、淋漓尽致,尤其是在“组网”、“用网”、“管网”的技术方面,只有通过熟练操作和亲身体验才能掌握相关的计算机技术。

 

(三)技术更新快

 

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得到充分发展,更成为全球更新、换代最为迅速的主流技术之一。由于技术更新的速度较快,这在很大程度上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带来很大的难度。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作用

 

(一)有利于学生对学习进度的掌控

 

随着当前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已经被国内所普及。在如此大好形势下,国民已基本能够熟练操作和使用计算机。当前阶段,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学习的方法和学习进度进行有效地安排与控制,进而建立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可以运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知识进行计算机操作并获取相关知识,使学生自己掌控学习的进度,在重点难点方面,可以进行反复观看,并通过各种计算机信息技术向同学和教师寻求有效帮助。

 

(二)有利于改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

 

受到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国内众多高职院校在教学流程方面都是遵循着“教师讲授——学生作业”的形式。然而,这种老旧、单一的讲授方式以及讲授的内容都不能被学生充分掌握和理解,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则是将讲授和学习的主体进行位置调换,主要是通过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过程中进行自主学习和完成,而学生的疑问和难题可以留给教师,教师再给学生进行专业化的解答,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改革传统教学流程,而且还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有效创新。

 

四、“四级阶梯”理论下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具体实现

 

(一)第一阶梯:理论教学

 

当前阶段,计算机网络信息课程已成为计算机信息技术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一般情况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理论教学基本分为64~72学时左右,经过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后,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理论教学课时缩减至48~54课时,但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却依然保留原有的教学内容,反而所涉及的理论内容更加繁多,这更是一种从量变向质变发生实质性变化的体现。再加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品类更多、功能更全面的科学设备和科学技术被投入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进而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并消化所掌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重点知识。

 

(二)第二阶梯:实验教学

 

实际上,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第二阶梯的实验教学主要是就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和动手能力以及执行能力,只有通过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积极调动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才是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最为关键之所在。

 

(三)第三阶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设计教学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试验教学相对较为独立,其的存在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手动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知识体系进行分析和解剖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以及对基础知识掌握和实际操作的运用程度,并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主体设计,以此满足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的需求。

 

五、结束语

 

目前,对于“四级阶梯”的教育模式给予的定义较为广泛,依然无法形成较为系统化的应用模式。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基础课程,因此,只有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分阶梯、分步骤进行讲授和学习,才能提高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从而为国家提供更多的专业化的计算机人才。

计算机技术学习课程篇4

【关键词】信息技术;计算机;信息素养

1信息技术教育与计算机教育的联系

信息技术是指有关信息的收集、识别、提取、变换、存贮、传递、处理、检索、检测、分析和利用等的技术[2]。信息技术能够延长或扩展人的信息功能,凡是可以扩展人的信息功能的技术都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传感技术和微电子技术。

从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计算机教育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信息技术教育是计算机教育的发展和延伸。在信息技术授课过程中,计算机既是教师授课的工具,也是学生学习的工具。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现了对计算机教育的超越,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课程的总目标,以提供人生的发展基石为宗旨,强调问题解决,关心生活实际。内容的选择范围更加宽广,融合了大众取向和技术取向两个方面的需求。包括一个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和五个选修模块“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初步”。

2信息技术教育与计算机教育的区别

在课程目标上,《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具体规定了课程的总目标和分目标。总目标在于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1]。针对这个总目标,《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分别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一步说明了分目标。高中阶段的课程目标就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上突出对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包括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知识及综合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计算机技术是对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早期的计算机教育主要是依托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人员开展的,自成体系,逻辑性强,明显有面向学科体系和面向社会需求的特点,而忽视了对人的发展的关注。

在课程内容上,计算机课程的内容主要是学习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基础知识、基本操作与使用、程序设计、工具软件等等。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主要是学习一些信息技术基础、网络基础及其应用、数据库管理技术、多媒体技术等。

从课程教学方法和模式来看,传统的计算机教育以“讲练结合”为主要教学方式,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不同程度的压抑。而信息技术教育则寻求新型的基于问题解决的探究性教学模式,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强调“任务驱动”、“问题解决”等教学策略的正确应用;重点强调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更加注重方法和思想的挖掘;进一步强调了信息技术教育的人文性、文化性。

从课程评价内容和方法来看,传统计算机教育重结果评价,轻过程评价,未能全面发挥评价教育功能。而信息技术课程评价以建构主义为指导,重视过程评价。不只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可以采用同学之间互评、学生自评等多种形式。强调评价对教学的激励、诊断和促进作用,弱化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强调发挥教师在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创造条件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强调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学生的创造实践。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学生的创造实践。

计算机课程资源比较狭隘,仅限于计算机和网络,而信息技术课学生不仅可以通过电视、报纸、书籍、期刊、电话等媒体来学习也可以利用计算机教室、图书馆或电子阅览室。

计算机技术学习课程篇5

论文摘要:为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出根据学科特点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并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展开了一些新的教学研究和探索。实践证明这些新的探索,不仅能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能够保证教学内容的专业性与实用性。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必修课,该课程涉及了全校所有专业的所有学生。随着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各领域的工作愈来愈依赖于计算机技术,同时也要求现代大学生要有丰富的计算机技术知识,有更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从而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专业知识和计算机技术紧密结合,使计算机技术更有效的服务于各个专业领域。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从而保证教学的高质量、实用性与先进性。

1明确教学内容,掌握教学目标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是高校大学生必修课程,是学习其他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基础课。其理论部分的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计算机与信息论、操作系统基础、算法与数据结构、软件技术基础、数据库技术基础、计算机语言与常用工具软件。实践部分强调winDowS系统、oFFiCe及网络技术基础。

该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件、硬件的基本知识;了解计算机信息处理方面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掌握常用操作系统、常用工具软件以及计算机网络资源的使用;具有多媒体技术;掌握计算机软件技术知识(包括算法与数据结构、软件工程基础和数据库技术基础)。

2根据专业特色,调整教学内容

由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面前的全校所有专业的所有学生,由于专业的不同,各专业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教学老师必须认真备课,能够准确把握各专业的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努力实现“基础教学为专业服务,为人才培养服务,为学生的未来工作实践服务”的教学目标。

3正确引导学生,调动学习热情

由于地域性的原因,有些同学从中学就开始上微机课,认为计算机基础课无非就是打打字,画画图,思想上“先入为主”,认为该课程自己都会了,失去了学习的热情。因此必须正确引导学生,调动学习热情。其原因有二,第一、高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与中学的“计算机基础”在教学内容上有着明显的不同,它淡化了office等的基础操作,避免了与中学课程的重叠,同时增加了程序设计思想、数据库、软件工程、信息素养和多媒体等相关知识。第二:分析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主要课程设置可以看到:计算机类的课程(例如: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语言、工程制图等)已成为我校很多专业本科培养目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其中计算机基础课作为计算机的入门课,这些知识和技能对于信息社会中的高校大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其教学意义可以体现为以下几点:

1)通过讲授一些相对稳定、基础性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的基本能力和思维方法,使学生具有终生学习和主动应用计算机的能力;

2)通过讲授数据信息类的内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需求;

3)通过讲授计算机软件技术知识的课程,为学生以后进一步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利用计算机设计和研发专业系统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来解决所学专业中的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学生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提供方便条件;

4)通过正确地引导学生对软件的认识,有重点地强调相关软件的学习和运用在该专业中的作用和地位,提高学生对以后学习的其他计算机类课程重要性的认识,为后续学习的其他计算机类课程奠定基础;

5)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来解决所学专业中的具体问题的能力。

4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计算机基础课程既有很强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信息社会“因材施教”、培养创新性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使用显得非常重要,它关系到整个课程的教学质量。

1)充分利用多种媒体。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传统的教学手段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本门课程除了使用板书、投影仪等教学手段,还根据不同的章节内容辅以多样的教学媒体。例如:在讲常见的计算机硬件,辅以实物(如计算机主板、CpU、声卡、显卡、软盘、硬盘、U盘等)教学,既能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又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积极进行思路引导。计算机基础课程涉及的内容多,更新快。同时,任何专业都是一个发展着专业,要想在该专业中有所建树,就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具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探索的能力,使学生不但能够学好计算机基础课程,也同样具有学好其它专业知识的能力和方法。

3)注意课堂师生互动。课堂上穿插启发式提问,激发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交流。例如,在教学内容上,不全部给学生留“。”号,而是适当的留下一些“?”号;在批改作业时,“批而不改”,即在出现错误的地方,通过批语点出问题,引导学生自我修改。

4)联系实际对比讲授。本门课程中所涉及的操作系统基础、算法与数据结构、软件工程基础和数据库技术基础知识,是计算机专业学生所要学习的专业课,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对概念的把握和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就要求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能够将一些专业性的概念和定理联系生活,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对比讲解,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5)加强多学科知识的融合。非计算机专业的很多后续课程的教学,相关专业产品、专业系统的设计和研发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之中,要有目的的拓宽教学内容,以充分体现计算机基础课程与该专业其它课程的密切联系,实现计算机基础课程与该专业其它课程的整体融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6)改变优化考核手段。考核是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的考核手段都是希望能够准确的反映教学质量。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为了真实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应该针对本门课的特点,优化判定学生水平能力的考核方式。例如:对于计算机硬件部分的考核,可以采取实物组装法,以考查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对于专业性很强的部分章节,可以采用半开卷的形式进行等。

5结束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作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如何理解专业内涵,如何“因地制宜”,按各专业的特点开展教学是基础课教师应该关注的重点。通过笔者近两年的教学实践表明:根据专业特色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不但能够保证教学内容的专业性与实用性,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计算机技术是飞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是我们应该共同面对而且是应该解决好的一项课题。

计算机技术学习课程篇6

【关键词】课程体系修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践教学;联合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0-0005-01

1引言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电子信息类学科方向的重要本科专业之一,具有知识更新快、对数学和电子等基础知识要求高以及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课程特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人才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按照过去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认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是关于算法的学问,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开展算法研究与应用的能力。而当今it企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开发能力和经验非常注重,而且it产业的飞速发展使得计算机技术滋生出众多的方向和相应的应用课程。如何适应当前计算机学科的飞速发展,对众多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进行取舍,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成为计算机专业教育者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对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的修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给出了我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修订的基本方案。

2面向实践的课程体系修订方案

近年来国内外高校和学术团体都在积极探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但制订的专业教学计划往往脱离不了原课程体系的框架,既要兼顾学生具有较完整的理论基础,又要强调培养学生较好的实践能力,一些理论深、难度大的课程在教学计划中仍占有较大的比重,而另一些应用性较强的课程难以全面进入教学计划。对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校而言,更存在既不能让学生掌握扎实、完整的专业理论基础,又不能培养学生熟练的应用能力的问题,从而导致了一方面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大量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无法找到工作的供需矛盾。因此,无论是按照高等教育理论的发展,还是在实际办学过程中,都应该培养学生正确的、基本的实验方式、方法与应用技能[1,2],对专业学生应要求具有必要的理论基础和一定的技术开发与应用能力。从中国的国情和社会需要出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突破原有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实行面向需求的培养格局,才能有利于学科的发展,有利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发展。

我们提出了面向市场的分3个方向的联合企业培养计划(即第1、2学年完成必要的公共和基础课程,第3、4学年根据学生个人意愿分方向完成专业课程组,每个方向制定较为完整紧密的课程体系,充分重视应用和市场需求):

①调整主干课程,精心设计课程内容。基础课程设置少而精,选择能反映学科特色的内容,增强实践环节,增加应用型课程的比例。将重要的主干专业课程,包括“编译原理”、“数据库系统原理”、“计算机网络技术”由专业限选课统一归入到学科基础课类别当中,在前五个学期确保所有的学科基础课学习完毕。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分方向学习培养应用开发能力的实践课程群。比如“JaVa应用软件开发”方向的实践课程群包括J2Se、J2ee、web开发技术、软件开发的框架技术等系列课程,是非常贴近软件开发企业需求的课程群,确保学生修业后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能够为就业提供有力的保障。

②分方向安排教学计划。从第三学年开始,设计三套专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方向一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中高层次发展人才,着眼于毕业前、后报考硕士研究生,或从事研究型和设计型工作的学生,通过增加“单片机应用技术”、“嵌入式系统”、“计算机控制技术”、“硬件描述语言”等硬件相关课程锻炼学生进行计算机应用系统综合设计的能力是本方向的特色;方向二培养面向企业级应用软件设计开发的JaVa软件工程师,此方向没有引入JaVa技术以外的开发平台的相关课程,如microsoft的.net系列课程,目的就是让学生的学习达到一定的深度,能够对基于JaVa的面向对象的应用开发技术有比较深入的掌握,避免涉足广泛而不精通;方向三培养面向企业级应用软件测试与维护的软件测试工程师,通过系统的学习软件测试课程群,具有专业的软件测试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

③加强实习和实践教学环节。大幅度提高实习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整合优化方向课程群,充分重视市场对实践能力的需求。“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系统原理”、“计算机网络技术”、“微机原理与汇编语言”等专业基础课都安排了相应的实验课程或课程实习环节,让学生在实践训练中掌握基础理论。在JaVa应用软件开发方向,目前企业开发的所采用的主流技术J2ee、web框架技术都在课程中有所体现。

新的课程体系中,针对多种原因进行了课程设置的调整。压缩或调整了“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电工电子技术”的学时数和教学内容。对“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学时数未变,但按照计算机专业的特点和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如,增加了电子技术相关知识,减少了电工技术尤其是强电部分的内容。增加了实践环节的比例,与原有教学计划相比,增加了5门实践类课程,学分数增加了分。将大部分课程的授课时间进行了前移,一方面让学生能够尽早进入专业课的学习,另一方面避免学生在第7学期课业负担过重,影响就业、考研或新知识、技能的学习。将“计算机文化基础”由60学时减为30学时,并调整为前半学期上,将“计算机维护与维修”调到第一学期后半学期,通过该课程,使学生对计算机内部结构有一个感性认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对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也将产生有益的影响。去掉了原教学计划中一些内容不太新颖且实用性不强的课程,如,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程序设计方法学等。

整个课程体系改革方案内容全面,考虑到了必要的基础知识和灵活的专业应用知识的取舍问题,考虑到了实践技能培养和理论知识学习的平衡问题,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

3结论

经过分方向的课程体系调整以后,学生可以根据兴趣选择不同的专业课程群,课程负担下降而掌握深度增加。提出的课程改革方案中,大量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获得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理论基础课在前两个学年完成从而给后两年的专业实践课学习留出空间,这种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改方案有待于人才市场的进一步检验。

参考文献

计算机技术学习课程篇7

一、课程整合的发展:

在中学阶段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是学习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包括: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四个方面,相应的能力可以称为“信息能力”。这种能力是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才培养所提出的最基本要求。达不到这方面的要求,将无法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生活与竞争的需要,就会被信息社会所淘汰。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信息能力在信息社会中已和体现传统文化的“读、写、算”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一样重要,不可或缺。换句话说,“读、写、算、信息”已成为信息社会中文化基础的四大支柱。由于计算机在社会中的广泛作用,人们普遍认识到,在学校教育中,让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是必不可少的,于是,在学校里开设了大量的计算机素养课。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纵观发达国家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一般分为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阶段,重点是建设畅通的信息渠道和丰富的信息资源,大规模地培训教师,以及通过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教会学生使用计算机,为应用信息技术营造良好的环境。第二阶段则是从技术应用的初始阶段转向整合阶段,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信息技术课程在我国已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必修课程,并正积极向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方向迈进。

课程整合(curriculumintegration)是将计算机看作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整合意味着在已有课程的学习活动中全面结合使用计算机,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因此,要用计算机系统地处理课程的各个方面,以建立能满足学生需要的有机整合的系统,并且根据学生的反馈进一步改进这个系统。整合强调计算机要服务于课程;强调计算机应用于教育其出发点首先应当是课程,而不是计算机;强调应当设法找出计算机在哪些地方能增强学习的效果,能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的事。

在课程整合中,计算机素养课中的内容只要能反映某种需求,都可以采用。这意味着,学生不是为了编程而编程,而是为了处理数据或证明某一问题而编程。例如,在数学课上,为了让学生理解函数和图象之间的关系,可以让学生编一段程序来加以证明;又如,在社会科学课上,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处理社会调查数据,可以让学生使用数据库;在英语、数学、写作课学习使用字处理软件,在艺术和科学课中使用绘图软件,在音乐课中使用音乐软件等等。由于学科本身性质的不同,信息技术对各门学科本身,对各学科教学的影响也是不同的,进一步的深入研究需要时间,但在科技进步和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对学科(特别是数学与自然科学学科)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进行重新审视,则是放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不可忽视的任务。

以信息技术对数学学科的影响为例,计算机与图像计算器(如ti92),在解决数学问题方面现在正经历第四个阶段,首先是解决了各类计算问题,其次是解决了各种图像(如函数图像、几何作图等)显示问题,第三阶段是解决了式的变换(包括代数式、三角式的变换、解各类方程、求极限、微分、积分、级数等),现在正致力于问题证明的通用程序设计,这些成果告诉我们,传统的中小学数学问题,绝大部分都可以通过图像计算器或计算机直接得出结果。这至少提出了一种可能性:可以让学生通过图像计算器来学习数学概念与数学变换,这种可能性在美国的一些学校内已经变成了现实。

课程整合的方式比单纯计算机素养课的方式要好。首先,整合强调计算机应用于教育要立足于课程而不是计算机。其次,没有必要给学校增设与计算机有关的新的目标,相反,通过计算机应用,可加强已有的目标。第三,计算机成了一个伙伴,而不是一个对手。第四,整合是以一种自然的方式来对待计算机的,把计算机当作一种学习和生活的基本工具。此外,整合会使人感到,计算机虽在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却和铅笔或计算器技术一样变得了无痕迹。教育工作者不把计算机技术与日常课程分开,能有助于计算机了无痕迹地结合在课程之中。这意味着,我们不会特别意识到计算机的存在,就象不会特别意识到铅笔的存在一样,我们关心的不是计算机或铅笔,而是课本身。

二、课程整合的实践:

1、计算机与美术整合的实验:

构想:在传统的美术课堂中,主要通过挂图、书本和录象等有限形式对学生传递信息,将计算机引入课堂后,通过计算机的图、文、声、象并茂的特点,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方位信息用于制作课件,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涉及面更广,能够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做法:传统教学中,教师在备课和教具的准备上颇费心思,尤其是实践设计课,如初中课本的《贺卡设计》,《装帧设计》,《招贴设计》,《标志设计》等,教师既要准备大量的图例,又要考虑在有限的课时内解决难点问题,学生练习、反馈的时间明显不足,在不能增加课时的情况下,对教学质量的要求则明显降低,因此,在运用计算机教学软件的编制中,我们紧抓重点、难点,将原来教师的单纯讲授变成以学生主动探讨为主,学生间协作学习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教与学的形式,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作用。如:在制作《招贴设计》课件时,选用多幅著名的和平运动招贴画,从内容、形式多方面进行分析演示,使学生对招贴画的设计构思进行全面了解,并从设计步骤上设置相应的从低到高、从简单到复杂的操作练习,使学生加深了对重点、难点内容的理解,并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效果。

教学流程见下图:

程序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情景导入运用音、画情景或设问情景引起学生的注意及兴趣

感受情境,对学习目标注意和感兴趣

自主学习提供学习材料及简短的语言介绍利用教师准备好的课件进行学习和探讨

学生练习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并做适当评议学生练习、自检,发现错误及时改正

交流调动学生参与交流和互评让学习成果进入网络交流,开展协作学习

反馈总结归纳总结自我测试、自我小结,达到知识与技能综合提高

注:《招贴设计》一课的教学设计详见附录。

在传统教学中,工艺美术设计课的教学目标一般是通过“教师讲解,学生练习”等环节实现。其中主要教学环节是教师讲解,给出图例。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由于班级集体授课和每节课时间的限制,在一堂课上能让学生自己领会和做练习的机会很少。要完成教学目标,关键是每个学生都要有一定的基础,即全身心参与学习过程。显然,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这是难以做到的(只有少数优秀学生才能达到)。有了计算机特别是多媒体计算机作为教学媒体以后,就可以通过编制学习课件来解决这个问题。当老师讲解清楚教学目标和内容要点后,可让学生在计算机上通过课件进行自我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进行学习,可以学得快些,也可以学得慢些;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问老师、或和同学进行讨论;学习完后,可以直接在计算机上使用woRD来做练习。这种自主、交互的学习方式,可以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而通过计算机和美术的整合教学,达到了使用计算机来学习其它课程的目的;同时,又强化了学生使用计算机的能力,使学生对软件运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2、通过上述网络环境的美术教学设计的实例,我们看到课程整合应遵循下面的原则:

①层次性原则:强调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确立不同的创新教育目标,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因为在同一个教学班中存在各种层次的学生,所以在设计教学时要考虑到全体学生。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确立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得全体学生都能通过学习有所收益。

②主动性原则: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其观察能力,注重维持其好奇心,使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地探求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改变传统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

③个别化教学和协作学习相结合的原则:个别化教学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指导无疑是有好处的,但只强调个别化是不够的,在学习高级认知能力的场合(例如对疑难问题求解或是要求对复杂问题进行分析、综合、评价的场合),采用协作(Collaboration)式教学策略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更能奏效。而且协作学习对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也是最有利于21世纪新型人材培养的一种教学策略之一。所以在整合中,应该考虑把个别化教学与协作学习相结合,使学习收到最好的效益。

④注重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营造宽松的教育环境,给予相应的特殊政策,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同志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的创新成果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的一个创造过程。在学生完成一件作品、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都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想象,自己动手。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极好的途径。如果把信息技术教育按照学习一门学科的老办法去讲、去学、去考,必将窒息学生的创造精神。

3、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1)高度重视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对学生进行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教育。在推进信息技术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信息垃圾带来的负面影响。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但也带来了令人不安的问题,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泛滥。对此,许多地区和学校采取了建立“防火墙”或把教育资源下载到学校的服务器上,利用局域网教会学生上网学习的方法,来防止学生受到不良的影响。当前,境外敌对势力加紧利用网络对我国进行攻击和煽动,国内利用互联网传播反动的、不健康的信息垃圾的事情也时有发生,一定要防微杜渐,千万不能掉以轻心,要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2)加强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确实具有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多种宝贵特性,集中体现就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教学环境,这样的环境正是创建新型教学活动进程的结构所必不可少的。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能够有效地改进课程的教学,实现下面的目标:①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合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②使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便于学生掌握信息的收集、检索、分析、评价、转发和利用的技能;③不仅促进了班级内学生的合作交流,通过互联网还可以促进了本校学生与全球性学习社区的合作交流,从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应该从传统的课件制作,转移到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和学习信息技术;积极探索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推动作用。

结束语:二十一世纪的公民需要获得以下一些技能:①信息处理(组织、获取、操作和评价)的技能;②问题解决能力;③批判性思维能力;④学习能力,⑤与他人合作和协作的能力。这些目标将使人们对教师和学生的观点产生新的变化。随之,教育内容也必须作出相应的改革,传统的教育观念要进行革新,信息技术为学校教育提供了许多新的潜在可能性,为当代教育理论提供的许多实现的途径。新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多种能力如学习能力、信息处理技术、解决问题能力,还要培养品德。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被看作为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者要通过自己经验建构知识。这些新的应用重点强调学习过程,强调有意义的学习,强调学习的许多目标都要通过学生积极地获取材料来实现。

计算机技术学习课程篇8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设置思考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全面发展,以计算机、网络通信、视屏处理和多媒体技术等为核心的信息科学越来越凸显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的拓展速度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节奏,以至于改变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方式,成为人类探索自然、生产管理、策划经营、贸易交往和交友的必不可少的工具,成为政府决策、社区服务、金融交易、环境监测、教育教学甚至现代战争的重要工具,信息技术科学的发展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对一个现代大学生来说,掌握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养成良好信息素养已是一个基本要求。计算机应用与技术人才的培养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国家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一项面向未来的教育基础,它即是文化基础教育,又是人才素质教育,更是强有力的技术教育基础,为了适应和推动信息时代的发展,各高校都在大力培养计算机应用与技术人才,为了边疆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很多边疆高职也加如了计算机应用与技术人才培养队伍,作为边疆高职院校如何适应新形式,以职业技能学习为中心,以民族化、本土化为特点,培养培养面向边疆经济发展的计算机人才?作者对学院计算机应用与技术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教师队伍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思考。

一、边疆高职学院学生学习特点

边疆地区是指陆路与它国接冉的地区,边疆地区在国家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下,也在针对各自的区位优势,发展自己的经济。发展经济需要人才,在当下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新时代,社会、金融、企业和事业等部门的发需要大量懂得计算机知识的人才,这样边疆高职院校也在加大对计算机应用与技术人才培养,边疆高职院校在办学规模和技术条件有限,因此办学中有几个突出特点:(1)生源质量不理想边疆高职院校在录取学生时获取的生源质量不是很好,往往是其他院校录取后剩下的生源占多数,而高素质的学生只有很少一部分,各高职院校为提高生源质量,提高了向内地招生的比列,但这样也是治标不治本,内地学生对对边疆高职院校有偏见不愿来边疆高职院校学习,最后来学校的也是成绩在末尾段的学生;(2)学生学习积极性差边疆高职入学学生由于年龄特征、个性心理特征、学习动机、兴趣、态度等因素入学后学习积极性处于低端,同时这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养成学习教差,加上知识基础和经验基础教差,学习方法不当等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无法提高。虽然边疆高职院校在学生学习和培养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在不不降低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尽量使学生学习的难度降低和广度缩小,对学生考核要求也是降到最低点,同时对学生实践学习时间尽量加大,通过实践学习弥补学生理论学习,尽最大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弱竞争能力弱是相对内地学生和内地经济发展快速地区而言,边疆高职学生在往内地经济较好地区发展时,由于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限制,在与内地学生竞争时有时会暴露不足的一面,但是学生在本地和向境外发展时,边疆高职学生还是很有竞争力的。近几年很多内地学生在边疆地区或境外就业了,有的学生境外发展了自己事业就是最好的例证。几年来,教学中针对边疆少数民族学生的特征,边疆高职院校计算机技术与应用专业领导与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实验实训等方面进行多次改革和调整,摸索出一套适合边疆民族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让学生尽快达到: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网络使用的常识和技能,理解计算机处理问题的基本过程,了解应用计算机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掌握一些常用软件的基本使用,学习、掌握使用软件、计算机系统的基本能力。目前学院培养的计算机人才已在边疆地区乃至各省各地各行业工作,有的甚至去周边国家发展,他们为边疆的经济发展正发挥者积极的作用。

二、计算机技术与应用课程设置几点考虑

边疆职业技术学院在招生和办学上具有地域的特殊性,学生在就业上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是在面临国家改革的大潮中,也具有发展社会经济的共性。如何办好计算机技术与应用专业、培养适合边疆经济发展的计算机人才,发挥他们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确定培养目标边疆高职院校要有明确的、切合实际的培养目标,我们不能与综合大学一样确定较高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培养目标,培养边疆建设所需要人才。

(1)能力目标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操作技能和简单编程方法,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处理、应用和传输能力。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工作的基本原理,掌握软件和硬件的理论知识,熟悉组装计算机基本部件的理论知识和组装方法,掌握网络安全的知识和技术。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动手能力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组装和解决计算机一般故障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培养熟悉办公软件和常用应用软件的应用,能胜任不同单位、企业对办公自动化软件使用的需求。目前,计算机在大多数单位已经基本普及,大部分人也能使用计算机、应用一些常见的软件,但能熟练使用各种办公软件,以及应用网络技术的人并不多。特别是边疆地区,计算机的使用正逐渐普及,但是能熟练应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以及网络技术的人才并不多,学院应针对这些问题,培养社会需要的计算机人才,如:我们可以试着培养一般单位需要的软件操作能手、硬件组装能手和网络技术人才,这些人对于办公类软件应该非常精通,能熟练进行各类办公操作,能解决计算机的简单故障,进行网络设置,对一些专业软件和计算机编程则并不要求精通,但要有一定的了解,当出现问题时知道怎么解决,即使暂时不知道,也能想出办法尝试解决。

(3)职业目标为边疆地区服务的计算机人才,在职业目标培养上应向较高职业目标看齐,要培养学生尊纪、守法的思想意识,培养学生对从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工作热情,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较强的求知欲;培养学生扎实的文字功底,具备较强的文字及沟通协调能力,具备简单的涉外知识,具备商业旅游地区计算机软件应用的基本知识。根据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特点,计算机课程设置,一定要树立能力为中心理念,强化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在确定课程目标时绝对不能闭门造车,要从边疆职业调查和岗位应用能力分析入手逐渐构建边疆高职计算机课程目标体系,对于已确定的课程目标,要及时修订以提高计算机专业的职业适应性。

2.培养要求为培养适合边疆经济建设的计算机人才,那么我们的培养要求:坚持一个主要方向――面向应用,达到一个标准――通过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面向应用就是对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学生进行计算机技能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要把他们都培养成为计算机专家或专门从事计算机硬件系统开发的专业人才,而是让他们掌握应用计算机的知识,能够将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应用其工作的事务或领域,掌握计算机基本原理和构造,成为即熟悉计算机的专业知识又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我们要以应用为出发点,更要以应用为目的,因此在设置计算机技术与应用课程体系过

程中,应当把计算机应用的理念渗透到各专业课程中,从课程的设置、课程选定、课时安排、教学过程和实验实训,以及评价过程都要应用为主要目的,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计算机技能的培训。

虽然计算机技术与应用专业的学生高职教育中没有要求进行国家等级考试,当在以应用为目的和要求的前提下,为衡量学生学习的效果及能力,学院应组织学生参加计算机职业资格考试或计算机等级考试,从某种程度上,计算机资格证书和计算机等级证书的获取能反映一个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在社会上具有一定公信度,容易取得用人单位的信用。在高职计算机技术与应用专业中组织学生进行计算机等级考试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积极的作用:

(1)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把学生推向统一的能力评价体系中,促使学生对计算机的基本应用尽快掌握,而不是只停留在理论上,这样即使实简单的应用技能,学生也要花时间进行学习和练习,对学生学习其他技能有很大的帮助。

(2)计算机等级考试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是一种动力和压力,可以推动学生重视和学好计算机其他课程,对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有极好促进。

(3)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实行教考分离,且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阅卷,具有一定的公正性,因此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效果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可以促进教师关注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

3.课程体系设计专业课程设置是社会需求和学校教育的结合点,学校对社会的适应与服务是通过专业设置实现的。如以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进行分析,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边疆高职院校,我们的学生主要实为边疆经济发展服务的,为使学生能很好地服务当地社会,我们课程设计要与当地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规模结合,这样才能发挥我们办学的功能,确实结合市场的发展培养学生计算机技能,让学生进得来,出得去。根据我们的培养目标和要求,结合学院课程实际设计情况见附表1学院计算机基础课程设计,笔者认为存在一些问题。存在问题和解决办法:

(1)总课时在学院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情况下,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基础必修课和专业技能课总课时较少,而综合基础课时偏高,授课时间紧,任务重,教师工作压力大。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时间太少,无法对计算机基本知识掌握,这样影响学生其他课程的学习。适当增加基础课程的课时或减少任务、降低要求,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应用技能最基本能力目标培养上。

(2)计算机技术与应用课程课时分配表上分析,实训课时所占比例也比较少,但这只是其中一部分实训课时,因为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中还有一部分实训课时。

(3)学院计算机机房有限,这样在学习过程中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不能保证在1:1的比例,因此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技能学习时间是无法保证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学院应增加计算机机房的建设,并把计算机作为公共资源使用,不要划分的各系保管。

(4)在计算机基础课时分配中,本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理念,部分计算机理论课时太多,这些课程学生学习过程中有困难,且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不太适用。

(5)学院学生基本来自云南17个地州,学生中有文科、理科和三校生,学生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基础理论课应加强学习,这样在进行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中学生学生才能更好学习。

(6)在培养应用型人才原则下,课程教学体系与等级考试间应更好衔接,学生在学完计算机基础后,组织学生进行计算机等级考试,根据时间安排,可以考前进行强化辅导,而不是等到学生毕业前进行等级考试。

(7)遵循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同时因材施教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加强选修课管理,但是选修课最好不要占用正常课时。

(8)本着培养为当地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也拓宽学生就业门路,学院采取措施鼓励学生选修东南亚小国的语言,让学生在掌握计算机技能的同时,也学会一门外语,学生在就业时即可选者在边疆服务,也也能到版纳周遍国家寻找就业机会。

4.优化教学模式提高学习质量

(1)全面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计算机技术与应用教改中,核心是教学内容的改革,其次是教学模式的改革。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内容逐年变化与更新,为计算机教学的优化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应注重采用多媒体及网络机房上课的形式,因采用传统的“粉笔+黑板”的教学手段可视性差,事务变化过程的模拟展现不连续,教师无法准确地讲解教学内容,而学生不能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一方面可使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还可增加教学的信息量,再着现代教学手段本身就是对学生最好启发。这种“计算机+大屏幕投影”的教学模式,能大大提高了授课效率和教学质量,与传统教学方法比较,教学内容成倍增加,而课时减少了三分之一。有利于把更多学习分配到学生能力培养方面。

(2)发挥网络平台的功能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彻底改变了教与学的关系,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变成了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主体的教学关系,网络教学平台为师生之间沟通与交流提供了新渠道。这种渠道改变教师与学生思维方式,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较大促进,同时,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科学解决问题的能力。网络教学中服务于课程的网络教学子系统一般包括公告栏、课程信息栏、电子教案栏、解答栏、作业区、讨论区、测试栏等,教师和学生可以在网络上交流、答疑、问题探讨和水平测试,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新格局,这样有利于学生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如社会就业有很大帮助。

(3)借助网络更新知识与观念由于现代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教材的剑可能都是最新的,虽然计算机基础课的内容相对比较稳定,但是,过一些时间教材中所列举的一些实例会显得比较陈旧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要过分地依赖教材,要及时掌握计算机学科的最新知识,了解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前沿与最新动态,并且将它们以

最适合的案例融合到教学中,做到既不脱离教材,又不死守教材,不断补充新知识,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并注意每学期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科发展要求,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及时的修订与更新。

5.搞好教师队伍建设服务计算机专业发展

适合边疆经济发展的高职计算机技术与应用专业建设,不仅仅靠进行专业课程的合理设置,还需要教师具备专业课程的知识和具有钻研教学方法的精神,同时还需具有良好精神状态,因此注重计算机技术与应用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只高水平、高素质、爱岗敬业教师也是提高计算机技术与应用专业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保证。

(1)提倡爱岗奉献钻研教学方法

办好边疆高职计算机技术与应用专业是一件意义深远的工作,边疆的发展需要大量懂得计算机技术的人才,作为一名教师要作好吃苦的准备,为边疆计算机技术人才的培养长期奋斗。我们教师要充分认识本职工作的意义,努力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不平凡的贡献。学院曾经引进几个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但是由于没有吃苦精神,几个研究生只在学院任教一个学期就离开了。目前学院在办学条件上有了很大改进,特别计算机技术与应用专业的软件和硬件设施有较大改变,计算机专业教学基本在计算机机房和多媒体教室进。虽然教学手段现代化了,但是教学思想改变比教学手段更为重要。教师应发扬敬业奉贤精神,积极学习专业知识,认真钻研新形式下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组织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练好内功,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技能,为边疆地区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2)积极探索大胆创新

目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各个领域对信息的应用日益增加,学生的情况也不断变化,教师应当扩展新知识,尽量采用新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注意教学过程变化,不要过多讲授高、难、尖的知识,以能用、好用、够用进行讲授,着要求教师要积极探索、勇于创新,适应社会需求,学好计算机的多种应用技能,以便有更多知识传授给学生。此外,教师还要高度热情和认真的工作态度,钻研学生的特点、需求、心理特征和学生的认识规律等,不断探索,不断前进。

(3)加强培训传授技能

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只是在理论上教授学生,更要在实际动手能力上授予学生“渔”,我们计算机技术与应用专业要倾向于应用的培养,教师必须具备较强技能。教师在平时学习中,应积极参与一些计算机技能培训,学院也这一方面有所作为,如与企业联办计算机技能应用大赛或组织学院教师参加计算机技能比赛,提高教师的技能水平。长言道:要授予学生半桶水,自身要有一桶水。教师培养学的计算机的应用技能,不能只是理论进行培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具有动手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是理论与实践的齐头并进,甚至实践更为主要,学院要让教师参加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传授计算机技能的能力。

(4)搞好科研提升知识

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知识更新的周期短,计算机专业教师需要比其他教师更注意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学习新知识,否则,就难以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为了使计算机基础教学能够密切结合应用实际,必须尽可能组织和鼓励从事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师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和应用系统开发课题。这样做可以使教师本身产生获取新知识的需求和动力,提高创新能力,结合教学与科研成果,进而为教学实践带来丰富具体的案例和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朱懿心高职高专教师必读中国版本图书馆[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出版(26)

计算机技术学习课程篇9

关键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现状教学改革

当前,处于工业化与信息化平行发展进程中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面临复杂而多变的社会需求,要求我们从现实需求和长远发展的结合上作出战略选择:在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渗透和体现终身教育理念,逐步形成融入学习型社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对此,学习者、学习机构、学习制度必须实现相应转变。在现代计算机教学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计算机课程也已成为中等职业教育中各个专业的必修公共课程,它既为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又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普及,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既要适应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又要顾及现阶段中职学生自身的素质和要求,还要与其他学科作好有效的整合,因此,改革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计算机公共课教学势在必行。

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现状

(一)计算机公共课在学校教学设置中的情况

目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计算机教育大概可分三个层次:计算机公共课、计算机技术课程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课。计算机公共课是让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技能,以便学生毕业后在信息社会里更好地工作与学习,其中包括网络、多媒体、办公自动化和互联网的使用常识等;计算机技术课程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的软硬件技术,包括硬件设备的选购、配置、安装、调试,软件的安装和调试,等等;计算机应用能力课程是让学生掌握不同操作系统环境下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熟练运用文字处理、表格处理、图形图象处理等软件。从层次要求来看,计算机公共课能力要求最低,主要针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非计算机专业开设,后两个层次的课程主要针对计算机专业开设。这样的计算机课程设置,严重边缘化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需要,同时达不到当今社会工作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计算机能力的要求。

(二)上计算机公共课的学生特点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大多数不太喜欢计算机课程中的理论教学,对理论知识兴趣不大,但是他们想上实作课。只是上了一点计算机公共课的学生,使用计算机几乎都是上网、打游戏、聊天,没有合理地利用网上资源进行学习,丰富自己的学科知识,提高自己的个人素质和能力。但是,我通过平时的教学观察和了解,发现不少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羡慕别人能用电脑及时地解决本专业的问题,他们也期待自己有朝一日能从计算机课程中学到相关的知识,灵活处理自己在专业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可以说这是许多中职学生的梦想。但是,学校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没有开设其他与专业和社会基本需求相关的计算机课,从而削弱了学生们深入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改革探讨

(一)整合课程设置

计算机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计算机教学、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学科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学习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与学方式。计算机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是我国面向未来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联系和继承性,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特点,对它的研究与实施将对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国外将这种计算机教学与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方式称为数字化学习。要进行计算机教学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实现传统知识观和人才观的转变,转变传统的教育技术观,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和学习观,转变传统的课程观和教学模式,转变传统的教学组织观,转变传统的教学管理观和教学评价观,等等。

(二)改革教学目标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应树立“能力为本”的理念,以培养具备专业的实践操作技能、具有较强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学习新知识能力的人才作为教学目标。就目前社会对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要求和未来发展趋势来看,中职学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是:在不同操作系统环境下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熟练运用文字处理及表格处理、图形图象处理软件;硬件维护维修能力;软、硬件常见故障的检测和处理能力;检测和消除计算机病毒的能力;常用软件的安装、系统的调试和使用能力;计算机网络通信,多媒体技术,利用internet浏览,检索信息,文件下载收发e-mail的能力。培养这些能力,教师应着重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在实验与实践中学习”的教学,教与学互动,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创新是一种旨在提高全民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思想和行为。只有明白了这一点,我们的教育才能承担起创新的使命,才能把创新教育主阵地定位于课堂,才会有让创新教育落实到每节课的想法和具体行为。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的教育。素质教育的实施,应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创新能力需要终身培养,创新动机需要终身激励,因而创新教育也是终身教育。

(三)改革教学方法

现代教育要求我们改变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方法。

1.实施分层教学,兼顾学生能力差异。中职生的特点之一是起点参差不齐,而且有的学生由于兴趣所在,学习效果差异较大,发展不均衡。目前,我们仍然是实行班级授课制,以大班教学为主,教师的教学设计很难同时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针对这一普遍存在的问题,实行分层施教,效果较好。将起点和能力接近的学生分在一起进行教学,有利于教师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由于班级中的优势和弱势差距不大,处于弱势的学生通过努力存在着从弱势进入优势的可能,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良性的竞争,实行因人施教。

2.推行互动式教学,调动主观能动性。互动式教学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利用各种教学手法,使教、学双方都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以创造和谐的互动氛围。“互动”可以包括三个方面: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学生与计算机教学媒体互动。在教学中,我们应将三个方面的互动相互联系并综合应用,而不应片面地强调某一种互动。教师与学生互动,可以找到学生恰当的学习起点,建构最适应他们需求的教学模式;学生与学生互动,可以互取所长,学习新知,发现新知,弥补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异,同时也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生与计算机教学媒体互动,可以创建一个良好的人机互动学习环境。这种教学方式应用在计算机操作课中效果很好。

(四)转变教学考核模式

传统的计算机教学考核多数是以一两次书面考试或者操作考试作为学生的成绩评定,我认为这样的评价不符合计算机课程的特点。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过程中对所学知识的来源、技能的熟练程度是一个动态过程,所以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而且要强化过程评价,注重评价的激励功能,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促进其主动学习,从而获得进步。首先,在评价内容上,将平时的上机训练等同于考核,视为考核内容的一部分。学生每次上机训练都有成绩登记,我将其作为期末成绩40%的权重。针对计算机课程的特点,无论考核或训练,都以上机实践为主,笔试只作为考核的一个次要组成部分。其次,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在评价学生时,我不再以个人对学生的评价作为成绩评定的唯一参考,而将学生本人与同学的意见也列入参考范围。这样,评价更具全面性,使学生能看到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扬长避短,努力学习,在原有基础上不断进步。教师应客观公正地看待学生的闪光点与不足,学生若在学习过程中有创造性的认识、发现和行为,应及时给予其鼓励。

(五)健全计算机教师队伍的培新机制

每个中等职业学校都必须建立健全计算机教师队伍的培新机制,从参加本校组织的培训开始,到参加本省和国家组织的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及应用专业骨干教师的培训,甚至是某一专业的计算机培训等,要让本校的计算机教师通过培训,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水准、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学术水平、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有显著的提高,使培训对象成为具有高素质、高水平,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教育创造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示范作用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双师(能)型”专业骨干教师。要让他们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成果,了解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先进技术,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专业学术水平;了解中等职业教育和本专业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最新成果;有较强的专业教学和教育实践能力,治学严谨,专业教学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了解中等职业学校本专业的教育科研动态,能独立主持高水平的中等职业教育本专业教育教学的研究,具有新课程开发的能力,能在自己所在地区或学校的本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中发挥带头和示范作用。同时还要求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动手能力,系统掌握计算机及其应用的从业技能和专业理论知识,具备向相关领域拓展的能力,掌握本学科的新动向和新趋势,获得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计算机应用高级工技能等级证书,能在自己所在的学校和地区参与中等职业学校本专业的认证培训活动。

三、结语

时代的发展对具有自主性、创造性人才的需要日显急迫。在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中,我们需要不断关注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能够真正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受社会欢迎的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艳.浅析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发展[J].考试周刊,2008,(23).

[2]陈伟莲.浅议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基础教育[J].福建电脑,2007,(07).

[3]常虹,白金珠.浅谈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学习计算机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21).

[4]许旭.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教师开发设计理念的创新[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03).

计算机技术学习课程篇10

课题:信息技术

【摘  要】  国家提出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加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然而对于教师和教育研究者而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还是一个较新的概念和领域,容易与熟悉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混淆。本文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进行了梳理,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比较中,明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关键词】  信息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课程整合

  

  在世界教育改革风浪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议题。我国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在新课程中明确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内容。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提出后,各地区和学校都在积极地进行探索与实验。在实践探索过程中,理论与实践层面都出现了一些偏差和误区。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

  目前国内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说法与定义很多。综观这些观点,我们发现主要是基于对课程概念的不同理解而产生的分歧。我们可以将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分为“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

  大整合论主要是指课程是一个较大的概念。这种观点主要是指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黄甫全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通过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创立信息化课程文化。它针对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和以人的学习为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方式的发展,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从而对课程的各个层面和维度都产生变革作用,促进课程整体的变革。“大整合论”观点有助于从课程整体的角度去思考信息技术的地位和作用。

  “小整合论”则将课程等同于教学。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这种观点是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的主流观点。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的分化反映了人们看待信息技术作用的不同视角。在研究与实践中,持“大整合论”的人一般都是专家学者,而一线教师和教研人员则比较认可“小整合论”。笔者认为从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角度出发,“小整合论”是符合当前的发展趋势和实践要求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特别需要关注教学实践层面的问题。

二、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

  1.  从计算机辅助教学到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基于实践的反思

  我国计算机应用于教学是从计算机辅助教学开始发展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观念与实践对教学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推广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和问题,例如所谓的“课件”很多还没有改变教学的方式,还是以讲授型为主。演播式的多媒体Cai只是把不形象的形象化,让不生动的生动起来,只不过教学过程更加具体化、细致化和人性化。这种方式并没有突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递式教学,所以只会成为传统教育的一种补充、完善和发展。国内研究人员对多年来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和教学软件开发与推广进行了反思和探讨,并且借鉴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引入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

  国内很多研究者都认识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局限,并且对计算机辅助教学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系做出自己的论述。例如何克抗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等同于Cai(计算机辅助教学)”。他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实际上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解月光则提出基于整合理念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模式的观点。她提出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可以有两个层面:一是基于“辅助”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媒体、手段和方法来帮助教师或学生解决教或学中的问题。二是基于“整合”的理念,使信息技术作为构建自主、探究学习环境的重要要素来支持学习。

  2.  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异同

  台湾学者王全世和惟存教育实验室柳栋都曾经系统地将二者进行比较,本人在借鉴了上述的研究成果后,提出下面的具体分析(参照下表)。

  (1)理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强调的是整合和融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基于全局观和系统观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考虑整个课程的整体效果,而不是孤立的知识点。它考虑整节课甚至整个单元,强调采取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方法来进行课程与教学设计。计算机辅助教学则强调的是辅助,即考虑强化某一个知识点,它考虑的只是促进某个知识点的教与学。

  (2)信息技术的作用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课程与教学中的一个因素,成为教师教的工具、学生学的工具以及环境构建的工具。计算机辅助教学则只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的媒体和工具。根据台湾学者的观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角色可分为五个等级,从等级0到等级4:

  无(等级0):教学中没有使用任何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未扮演任何角色。

  分离(等级1):信息技术被用来教学生如何使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内容没有连结,或连接性很低。

  补充(等级2):师生偶尔使用信息技术来教学与学习;信息技术在既有的教学活动中被视为补充的角色。

  支持(等级3):在大部分学习活动中需要用到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扮演着支持的角色。

  整合(等级4):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师生很自然地使用信息技术来教学与学习;信息技术被延伸地视为一项工具、一个方法或一种程序。

  (3)范畴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包含的范畴很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质上包含计算机辅助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计算机辅助教学基础上发展起来,不但理念提升,而且范畴扩大。凡是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教学活动都可认为是属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学习工具、环境构建工具。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范畴则较小,主要是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也有较少的时候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学习。计算机辅助教学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相比较,从计算机扩展为信息技术,从教学扩展到课程,从辅助扩展到整合。

  (4)目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高的目标乃是有效地改善学习。在信息技术没有与课程整合之前,学生的学习仍然进行,并能够取得一定的学习效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将有效地改善学习,革新传统的学习观念,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构筑面向未来社会的学习文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计算机辅助教学则主要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结果是有限度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5)实施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需要将既有的课程与教材进行重新设计。教师需要转变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受到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教师信息化技能和教学设计能力、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所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实施上难度较大。计算机辅助教学则一般只需要教师使用固有的软件进行演示,对教师的课程与教学设计的能力要求不高,所以计算机辅助教学实施的难度较小。

结束语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而是高层次的融合与主动适应。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辅助教学的观点,从课程的整体观考虑信息技术的功能与作用。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主动学习情景,创设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最终达到改善学习的目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切勿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甚至不惜以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应以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选用合适的技术。避免在使用传统教学手段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时候,生硬地使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另一方面,我们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而应该倡导一种观念。引用台湾学者徐新逸教授的一段话作为结束语:“信息科技可以是一个工具、一位助手,却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而成为教学的全部。只要教师能抓住课程内容的重点,以最适当最有效的方式传达出来,其实最简单常见的word和powerpoint,就可以做出很有效的教材,达到所需的学习效果。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同样的教材,不同背景和特质的教师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与互动,就可以赋予教学与学习不同的生命力,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这也是教育可称为一门创造性艺术的迷人之处。”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黄甫全.试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2,(7)

[3]李谨.纵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何克抗教授访谈[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9)

[4]解月光.基于整合理念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模式[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6)

[5]王全世.资讯科技融入教学之意义与内涵[J].资讯与教育,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