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核算步骤流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0:18:25

会计核算步骤流程篇1

关键词:逐步结转分步法;优势分析;产品成本计算

中图分类号:F27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23-0099-02

一、平行结转分步法的运用范围及条件

平行结转分步法适用于不需要计算各步骤半成品成本的大量大批多步骤生产企业。按步骤及工艺路线设置成本明细账,分别成本项目归集各步骤发生的生产费用。为了简化和加速成本计算工作,各步骤不计算各步骤生产加工的半成品成本,也不计算各步骤所耗上道步骤的半成品成本,而只计算本步骤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以及应计入产成品成本的份额。将相同产品的各步骤成本明细账中的份额平行结转汇总,计算出该产品的产成品成本。

平行结转分步法适用于管理粗放简单,生产各步骤不强调经济责任,核算方式较为简化的企业,在我国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国企较多采用该法。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内部的责权利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各车间的成本指标考核,必然要求各车间要计算半成品成本。所以,平行结转分步法的运用范围越来越小,企业更多采用逐步结转分步法。

笔者以某煤炭综采装备制造企业为例,其主要生产液压支架等矿用设备,属于典型的机械制造行业。产品技术含量较高,生产工艺复杂,生产加工路线及步骤多,生产周期较长。产品需经过下料、铸造、锻造、铆焊、机加工、热处理、打磨抛丸、喷漆、装配等生产步骤。产品成本计算多年来一直沿用平行结转分步法,以合同订单为成本计算对象,根据工艺路线和生产步骤设置各生产车间和成本核算人员及产品明细账,车间核算本步骤发生的生产费用及产品应确定的成本份额。每月月终各车间成本员将本步骤计算确定的产品成本平行转出,厂部汇总计算出产成品成本。

由于采用平行结转分步法,不能提供半成品成本资料,影响该企业进一步开展工厂内部经济核算工作。平行结转分步法明显的缺点是产品的实物流转与成本相分离,影响在产品清查工作的效率和效果,越来越不适应企业管理对成本核算的要求。

二、平行结转分步法的优缺点

(一)优点

1.各车间即各步骤互不影响,可以同时计算产品成本。各步骤不必考虑耗用其他步骤的成本影响,独立完成本步骤的成本核算工作。

2.各车间即各步骤能按成本报表要求,直接提供按成本项目反映的成本资料和信息,简化和加速成本计算工作。

(二)缺点和弊端

1.产品的实物流转与成本相分离、相脱节,不利于实物的管理和责任的划分。在产品费用不随实物转出而结转,不按实物所在地登记,而按其发生地点登记,不能为各步骤在产品的实物管理和资金管理提供信息。

2.各步骤不提供本步骤的半成品成本信息,不利于企业内部结算工作的开展。

3.各步骤的成本不包括所耗上道工序成本,不能全面反映该步骤生产耗用水平。

4.在产品存在广义和狭义的概念,需要核算人员正确区分。狭义的产品指本步骤处在加工中的产品。广义在产品不仅包括各步骤正处于加工状态的产品,也包括各步骤已完工转入半成品库或转移到以后各步骤待进一步加工的产品。

三、逐步结转分步法的运用及优点

逐步结转分步法也称顺序结转分步法,它是按照产品生产步骤的先后顺序,逐步计算各步骤各产品的半成品成本,各步骤完工转出的半成品成本,从各步骤的产品成本明细账中转出,成本随实物的转移而计入到下一步骤各该产品成本中,直至最后步骤计算出产成品成本的方法。即从第一步骤开始,先计算该步骤完工半成品成本,并转入第二步骤,第二步骤再加上本步骤的生产费用,计算出第二步骤半成品成本,再转入第三步骤,依顺序类推,直到最后步骤算出完工产品成本。

逐步结转分步法的特点是半成本随着实物的转移而转移,各步骤成本明细账反映的是本步骤的产品成本,即狭义的产品成本。账实一致,反映本步骤在产品实际占用的资金。逐步结转分步法的优点:

1.实物流与资金流(价值流)相一致。产品成本随着实物转移而结转,客观反映了产品价值形成和资金耗费的过程。成本与实物流转相一致,有利于实物流转的跟踪并掌握生产进度,有利于在产品的清查工作和经济责任的划分,有利于保护企业财产安全。

2.逐步结转分步法,有利于企业采用不同的内部管理模式。逐步结转分步法能够提供各步骤半成品的成本信息,便于分析和考核企业成本计划和产品定额的执行情况。提供各步骤半成品成本资料,是企业制定内部产品价格,实行内部核算和考核的基础依据。为企业内部管理按成本中心、利润中心、投资中心划分后的核算及考核,提供了成本资料。

3.逐步结转分步法,有利于企业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逐步结转分步法能为企业提供各道工序的半成品成本数据,对废品损失价值的认定、丢失半成品价值的认定提供成本资料。为企业不断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提供支持和保证。

4.适应现代精细化管理的需要。现代企业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经营风险不断加大。对内部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产品成本的不断优化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企业对各步骤的半成品成本,客观要求提供准确详细的成本信息,逐步结转法分步法能够满足其需要。

四、采用逐步结转分步法应具备的条件

1.健全完善的基础管理工作。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做好各项经济业务原始凭证的记录、审核、保管工作。加强计量验收工作,梳理业务流程,执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夯实管理基础。

2.科学合理的定额。定额是企业标准化工作的依据。企业应当制定产品消耗定额,工程技术人员和人力资源等部门应结合产品设计图纸要求及工艺规程、设备工具、员工技术熟练程度等实际情况,制定本企业的材料和工时定额,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不断补充完善和修订。

3.运用计算机管理。计算机运用正成为现代管理的重要手段,管理软件的开发及运用为企业实现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技术保证。现代企业多数采用eRp系统,即企业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益。

4.复合型财务人员。现代企业对财务人员的定位,要从传统的核算型转为管理型。企业需要即懂财务又懂业务、法律、计算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财务人员应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培训,丰富专业知识,提高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

会计核算步骤流程篇2

[关键词]imS ip多媒体子系统 核心网 资源评估

1 引言

imS被广泛应用于业务融合和转型战略的下一代网络架构中。中国电信进行imS现网试点工作,其中广东电信结合网络现状及市场需求,侧重于解决现网问题、提供家庭新终端和多媒体应用,重点关注业务嵌套、彩色e家、多媒体会议、多媒体彩铃等融合业务的试点。imS网络的引入将带来新的业务体验,业务实现需要lmS核心网资源的支撑。核心网资源的评估需要结合业务流程与核心网资源情况进行,但是目前的规划不考虑业务实现流程的差异,而是根据普通用户业务流程进行资源预留,存在与业务结合不紧会引起估计偏差较大的情况。本文根据基本业务流程、imS业务网络组织与业务流程对业务实现核心网资源评估进行研究,提出一套业务资源评估分析的方法,在业务上线前进行资源评估与分析,以规避业务使用过程的资源瓶颈,保障业务上线所需资源。

2 imS核心网资源分析

imS网元的性能指标主要包括:呼nCapS、并发用户数、信令带宽(bps)、媒体带宽(bps)、放音资源通道数、媒体端口占用数、电路占用数。各网元imS网络中的角色不一,因此,不同网元所关注的性能指标各有侧重。譬如CSCF,主要关注CapS和信令带宽,由于媒体不在CSCF上经过,因此无需关注媒体方面的性能;而对mGw来说,媒体性能却是其主要关注指标。JmS核心网网元需重点关注的资源见表1。

3 资源评估思路

结合业务流程进行业务资源评估的思路如下:

步骤1:定义标准的会话流程。在分析各种业务对核心网络资源的占用情况前,先定义一个标准的会话流程,作为步骤2推算业务对imS核心网络资源的占用折算表的基础。

步骤2:通过业务信令和标准会话流程的比较,推算业务与标准会话的CpU占用折算关系。具体方法是分析业务的具体信令流程,分别以每个网元为处理点对比处理该业务和标准会话的信令数,将信令个数的对比值作为CpU折算的基本系数,从而推算业务对各网元的CpU占用折算关系。

步骤3:通过实验室或者现网测试情况修正该业务与标准会话的CpU占用折算关系。信令折算可以很直观地从信令个数进行比较,但是各种新业务毕竟不是基本业务的简单叠加,对于不同的信令和业务,设备内部处理流程不完全相同,不同厂家设备对相同信令的内部处理流程也不一样。因此,需要通过实验室或者现网测试情况修正该业务与基本业务CpU占用的折算关系。

步骤4:分析业务对各网元重要资源的占用。imS核心网络的重要资源包括CapS、静态用户数、并发用户数、信令带宽、媒体带宽、媒体端口占用数、电路占用数、放音资源数等,不同的业务由于涉及的网元,或者主被叫处在不同的网络,会导致占用不同的网络资源。前面三个步骤已经得到CpU占用的折算比,由于目前只有CapS是占用设备的CpU资源,因此,CapS的折算比可以通过前面步骤得出。本步骤重点对网元其他重要资源进行分析,并与标准流程进行比较,得出业务对其他资源占用的折算比。

根据上述资源评估方法可以得出与标准流程相比较的业务资源占用折算比,结合标准流程对设备的具体资源占用情况,就可以得出业务所需的具体资源。由于标准流程所占用的具体资源和设备情况不同,因此,本文重点探讨资源评估方法,不针对不同设备进行具体评估。

4 资源评估方法示例

根据第3章所述的评估思路,结合彩色e家业务进行示例,详细地描述imS核心网业务资源方法。

4.1 步骤一:定义标准的会话流程

图1为一个imS网络内部标准会话流程,由于enUm/DnS的查询由基本呼叫流程触发,aS类业务不会直接引起额外的enUm/DnS资源需求的增加。由于业务开放引起的用户数量增加,只需要根据增加的用户数量对其提出相应的资源要求即可。

本文不对enUm/DnS的资源需求做详细评估,因此,该流程没有包括DnS/enUm的信令流程。各网元的信令分析如下:

(1)对于SBC网元、p-CSCF网元,1个标准会话流程主被叫侧都是8对(含收发,inVite/180/paCK/2000K/2000K/aCK/BYe/aCK)Sip消息。

(2)对于S-CSCF网元,1个标准会话流程,由于任何呼叫都要i-mmteLaS,因此主被叫侧可以看成是是16对Slp消息。

(3)对于i-CSCF网元,1个标准会话流程为3对Sip和2次LiR(1组LiR/Lia流程),按照5对消息来计算。

(4)对于SLF网元,1个标准会话流程为1组LiR/Ua流程。

(5)对于HSS网元,1个标准会话流程为1组LiR/Lia流程。

(6)对于mGCF网元,1个标准会话流程为8条Sip消息。当被叫在CS域时,S-CSCF无需再查询i-CSCF,也没有后续的i-CSCF与SLF以及HSS的交互过程。

4.2 步骤二:根据业务信令推算业务与标准会话的CpU占用折算关系

彩色e家业务实现流程如下:

(1)宽带多媒体终端语音实现流程(如图2)

(2)Cp提供广告内容,运营商管理员审核通过后流程(如图3)

(3)Cp提供信息内容,运营商审核通过后流程(如图4)

(4)终端上报统计结果流程(如图5)

彩色e家可以看成语音流程和短消息业务的叠加,语音流程等同于基本会话流程,Cp提供广告内容,Cp提供信息内容和上报统计结果的流程可以看成是短信业务流程。其中Cp提供广告内容和Cp提供信息内容可以折算为1/2个短信业务,上报统计结果可以折算为1个短信业务。根据短信业务的信令流程,短信业务与基本语音业务比较占用imS核心网网元的折算关系如表2。

因此,设n=等效的Cp提供广告内容、信息内容CapS/彩色e家呼叫Cap,则彩色e家业务与基本会话相比占用imS核心网网元CpU的折算关系如表3。

4.3 步骤三:修正业务与基本业务CpU占用的折算关系

会计核算步骤流程篇3

[关键词]erp;成本管理;成本控制;优越性

一、erp环境下成本管理的原理和必要性

erp是enterpriseresources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的缩写,最初是由美国的gartnergroup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erp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实行企业内外资源优化配置,消除生产过程中一切无效的劳动和消耗,实现企业整体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价值流和业务流的有机集成为目标,以计划和控制为主线,以网络和信息为平台,集客户、市场、销售、采购、计划、生产、财务、质量、服务、信息集成和业务流重组等功能为一体,面向供应链管理的现代企业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其主要宗旨是对企业所拥有的人、财、物、信息、时间和空间等综合资源进行综合平衡和优化管理,面向全球市场,协调企业各管理部门,围绕市场导向开展业务活动,使得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全方位地发挥足够的能力,从而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

实施erp、进行信息化改造是中国企业顺应历史潮流,走向全球市场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企业由传统管理向信息化管理转型的必然选择,更是中国企业提升网络经营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但是在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下,企业的成本控制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往往不易也不可能实现各个环节的最优控制。而且,随着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产品种类越来越复杂,这种强调人力劳动因素的粗放型计算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现代管理的需要。现代成本管理需要一个能协调、计划、监控和管理企业各种成本发生的全面集成化系统,从而协助企业的各项业务活动都面向市场来进行运作。erp作为现代企业的内部管理平台,除了提供全套的物流解决方案、监控和优化企业的整个生产流程外,erp也为企业资金管理领域提供了强大的控制和丰富的分析功能。

二、erp环境下成本管理的内容与操作

erp的成本管理是按照管理会计的原则,对企业的生产成本进行预测、计划、决策、控制、分析与考核。erp采用的是标准成本体系。标准成本体系并非是一种单纯的成本计算方法,它是集成本的计划、控制、计算和分析为一体的一种会计信息系统和成本控制系统。从系统本身来看,erp成本系统强调事前计划、事中控制和事后反馈。在成本发生前,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研究和反复测算,制定出未来某个时期内各种生产条件(如生产规模、技术水平、能力利用等)处于正常状态下的标准成本。标准成本是进行成本控制的依据和基础。在成本发生过程中,将实际发生的成本与标准成本进行对比,记录产生的差异,并做适当的控制和调整。在成本发生后,对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的差异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和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制定新的标准成本。标准成本按适用期和修订频率可分为基本标准成本和现行标准成本。前者是指成本标准一经制订,只要基本生产条件无重大变化,就不予变动的一种标准成本制度。使用基本标准成本与各期实际成本对比,可反映成本变动趋势。后者是指按其适用期内应该发生的价格、效率和生产经营能力利用程度等预计的标准成本,当各因素变化时应当及时修订。这样,既可用于评价当期实际成本,又可用于存货及销售成本计价。以上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如经常根据实际情况变动则不利于进行较长期间的趋势分析,反之则不利于日常控制。传统的做法不得不采取折中的办法,结果是两方面管理都未做好。而在erp系统完善的库存及标准成本数据支持下,很容易解决这个问题。例如我们可以在年初备份现有库存及标准成本数据(基本标准成本),年内各会计期间及时更新成本标准,使之尽量符合实际情况(现行标准成本),以有利于效率评价和成本控制,年末再备份当前标准成本数据,即可与年初数据比较,用作趋势分析。

erp成本计算的基本数据包括采购成本、材料定额以及各种费率等。它们分别记录在物料主文件、物料清单、工作中心和工艺路线等文件中,这些基本数据的准确性是成本计算准确性的重要保证。erp成本计算方法采用的是滚加法,是按物料清单所规定的物料之间的层次、需求关系和制造过程,从产品结构的最低层次开始,从低层向高层逐层累计。成本的发生和累计与生产制造过程同步,随着生产制造过程的进行,在材料信息和生产计划信息动态产生的同时,成本信息也随之产生,使得在计划、控制物流的同时,也控制了资金流,做到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统一。

目前国内已经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开始运用erp进行成本管理。erp的使用,解决了传统工作成本管理的诸多不足。erp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集成性,该特性使得在erp平台上工作的人们用一个声音说话,他们所面对的是一套源头唯一而且勾稽准确的数据。在erp的成本管理系统中,所有的成本管理应用程序都共用同样的数据源,并且使用一个标准化的报告系统,用户界面的同一结构使这个系统具有容易操作的特点,成本与收入的监控可贯穿所有职能部门。差异或有问题的项目一旦出现就能被分离出来,并可采取措施去纠正。

三、erp环境下成本管理的优越性

在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下,成本的计算不及时、工作量大且不易也不可能实现各个环节的最优控制。但在运用erp进行成本管理的企业中,上述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一)及时计算成本,及时提供成本信息。例如,制造费用是一种间接成本,当其发生时尚不能直接判定所属的成本计算对象。因此要对制造费用先行归集,再定期分摊。这样一来,在进行产品成本计算时,制造费用的计算和分摊都有某种程度的滞后,影响了成本计算的及时性。而在erp标准成本体系下,则是事先制订制造费率。有了制造费率才能把制造费用分摊到工作中心上去,然后再乘以工艺路线记录的工时数,使得在成本滚加的过程中,制造费用的计算和直接费用的计算同步进行,提高了成本计算的及时性。再如,采用分步法下的逐步结转分步法计算产品成本,逐步结转分步法是按照产品成本核算所划分的生产步骤,逐步计算和结转半成品成本,直到最后步骤计算出产成品成本。各生产步骤的成本核算要等待上一步骤的成本核算结果。而在erp系统的标准成本体系下,所有存货(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在制品)均按标准成本计价,不存在各步骤半成品成本计算的等待性,为成本的及时计算提供了可能。

(二)简化了成本核算工作。在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下,成本计算的工作量是很大的,这给核算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上提到的,逐步结转分步法是为分步计算各步骤半成品成本而采用的成本计算方法,按其半成品成本项目在下一步骤成本反映的不同,又可分为综合结转法和分项结转法。上一步骤半成品成本不分成本项目,直接以材料费形式计人下步骤的方法称为综合结转;上步骤半成品成本按成本项目(材料费、人工费、间接费用)分别计人下步骤产品的成本项目的方法称为分项结转。在综合结转方式下,要想了解成本的原始构成,就需要进行成本还原。而成本还原的工作量是很大的。如果采用分项(即按成本项目)结转,虽然可以直接提供按原始成本项目反映的产品成本构成,不需要进行成本还原,但成本结转工作比较复杂。上述计算的烦琐在erp标准成本体系下便不成为问题。bom(物料清单)的应用,可按物料制订各成本项目标准(横向),按层次结构又可实现自底向上按成本项目的滚加(纵向)。这样就大大减少了核算工作量,简化了成本核算。除此之外,采用erp成本管理系统,在通过库存系统、工资系统、固定资产系统等取出相关成本数据或手工录入数据后,系统还可以自动生成各种成本报表,如完工产品成本报表、在产品成本报表、成本差异分析表等,并保证各种数据的来源唯一性,确保数据之间的勾稽关系正确性,从而避免了手工做报表的繁重工作量。

会计核算步骤流程篇4

关键词:氮肥企业成本核算关键点

一、氮肥企业成本核算的意义

氮肥是中国农业消费最多的一种化肥,主要包括尿素、硝铵、碳铵、硫铵等。氮肥的生产以合成氨为主要原料,合成氨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广泛用于制药、炼油、合成纤维、合成树脂等工业。合成氨工业的发展,促进了高压、催化、特殊金属材料、煤炭气化等科学技术的发展。

氮肥成本是氮肥企业产品定价、生产经营决策和内部绩效考核等的重要依据,也是衡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成本核算是企业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按照一定的对象进行分配和归集,以计算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二、氮肥企业成本核算的关键点分析

成本核算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企业的成本预测、计划、分析、考核和改进等控制工作,同时也对企业的成本决策和经营决策的正确与否产生重大影响。影响成本核算正确与否的主要关键因素有:

(一)物资计量、验收、领退和盘存制度是否建立和完善

建立和健全物资的计量、验收、领退和盘存制度,是正确计算产品成本的重要前提。一切物资的进出、消耗等,都要经过计量、验收。各种计量设备、工具和仪表都要配备齐全,并指定专职机构和专人经常校正和维修。仓库、车间、班组内的物资,包括材料、产成品、半成品、副产品等,应按规定进行清查盘点,以取得可靠的成本核算资料。做好上述工作,不仅有利于正确计算产品成本,还有利于加强生产管理和物资管理,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

(二)成本核算的各项原始记录和凭证传递流程是否建立和健全

产品成本的正确核算离不开可靠的原始记录和凭证。产品生产过程中原材料、燃料及动力的消耗、工时的消耗、设备的运转、在产品的内部转移、半成品和产成品及联产品的验收入库等,都必须有原始记录和填制必要的原始凭证。成本会计人员应会同生产技术、人力资源、设备动力、材料供应部门,根据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制定与成本核算有关的原始凭证的传递流程,及时为产品成本核算提供可靠的依据。

(三)成本计算对象的确立及方成本核算方法选择是否正确

企业采用何种方法计算产品成本,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品的生产类型,而生产类型对成本计算方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成本计算对象的确定上,此外还对生产费用计入产品成本的程序、成本计算期的确定、生产成本在产成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划分等诸方面产生影响。成本核算对象也称成本计算对象,或称为成本对象,是承担成本的客体,也即费用归集与分配的目标。氮肥生产具有大量大批多步骤等生产经营特点,其中间产品液氨又可单独作为商品进行销售。为加强成本管理,既要计算最终产品化肥的及其他化工产品的成品,也要按加工步骤计算成本,即按分步法进行成本核算。分步法根据是否需要计算和结转各步骤半成品成本分为逐步结转分步法和平行结转分步法。逐步结转分步法计算的各加工步骤的半成品成本,随半成品实物的转移在各加工步骤之间顺序结转。为简化核算,氮肥企业可分两步进行成本核算,即第一步骤合成氨(甲醇),第二步骤化肥(以甲醇为原料的化工产品如二甲醚等)。

(四)成本核算账户设置是否科学合理

无论采用何种成本计算方法,都有赖于一定的账户归集生产费用和计算产品成本。进行产品成本合算的主要账户是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账户。企业可根据具体情况在生产成本账户下分设基本生产成本和辅助生产成本两个账户,也可以直接把生产成本账户分为基础生产和辅助生产两个总分类账户进行核算。辅助生产账户可归集动力(电力、蒸汽)、维修等为生产单位和其他部门服务的辅助生产所发生的成本,并根据服务对象将成本分摊计入基本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账户的借方。核算过程中,要将制造费用与管理费用划分清楚,有些费用可能既包括间接制造费用又包括管理费用,若细分难度和工作量比较大,为简化核算工作可作为管理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五)在产品、联产品及副产品成本是否正确计算

根据化肥企业生产连续性强,在产品存量不多,各月间波动不大的特点,可以采用将当月料、工、费全部计入当月产成品成本,各步骤不计算在产品成本。在合成氨生产的同时联产甲醇的,应以粗甲醇作为合成氨的联产品进行成本核算,在联产过程中,从造气至合成(不包括铜洗)所发生的材料消耗、工资、费用按合成氨产量(实物规格)和100%的粗甲醇产量按一定比例进行分配。多数化肥企业在生产化肥的同时,也以液氨或化肥(尿素)等作为原料生产企业化工产品。若以化肥(尿素)为原料继续生产其它化工产品的,可增加成本计算步骤进行后续产品成本的核算。

副产品是耗用相同的原材料,经过同一生产过程生产出来的。如果联合生产过程结束,副产品即可验收入库并对外销售,可视副产品比重大小进行成本计算。如果副产品比重比较小,为了简化成本计算,可不计算副产品成本。如果副产品比重比较大,为了正确计算主副产品的成本,副产品应按一定方法计价后从联合成本“直接材料”成本项目中一笔扣除,或按比例从各成本项目中分别扣除。副产品的计价方法,可以以售价为基础,减去销售税金、销售费用和正常销售利润后的余额计价,也可按计划单价计价。化肥企业副产品主要有硫磺、二氧化碳、灰渣等,实务中灰渣不计算成本、硫磺按计划单价计价,二氧化碳产品只负担分离后压缩等成本。

参考文献:

会计核算步骤流程篇5

会计专业学生学习《财务会计》课程时间比金融、保险等非会计专业学生时间要长,这样给《成本会计》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克服这一困难就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区别对待,调整讲授的知识内容,变换授课的方式方法,对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要多回顾以前的知识点,反复强化有关的理论,成本计算只讲基本的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等,同时细化核算和计算步骤,便于学生理解消化。

《成本会计》涉及费用归集和分配的方法多,容易使学生迷失知识体系。通常成本会计在开篇的时候都会安排一章的内容专门介绍各种费用的归集和分配,如材料费用、人工费用、制造费用、动力费用、废品损失、长期待摊费用、辅助费用、完工产品费用等等。而每种费用的分配又有多种方法。在教学中学生很容易将几种费用相混淆,一是不知道几种费用的区别,二是不明确每种费用在成本计算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导致费用的分配方法学会了但不会把他具体应用到成本计算当中。解决这一问题,一是要讲好费用的分类方法,重点掌握费用按经济内容分类(费用要素)和按经济用途分类的具体种类以及两种分类方法的联系和区别;二是在讲某种费用归集和分配的时候不能单纯讲方法,一定联系成本计算的流程来介绍,了解该项费用在成本计算中所处的顺序。通常结合如下的成本计算流程介绍能更加清晰明了,从而将掌握费用归集和分配方法同成本核算的一般流程紧密联系起来。

《成本会计》教学的第四个难点是图表多、计算过程长。通常在讲授成本计算方法的时候,由于是对生产企业全部发生的生产费用进行核算,所以假设的前提条件和给出的会计资料多且复杂,同时计算过程步骤复杂、图表多,在制作ppt的时候要用十几页或几十页才能完成,来回翻阅页面容易打断教学思路,造成知识不连贯,往往给多煤体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解决这个难题我采取了任务分解、板书计算、结合ppt图表说明的办法。任务分解是先把提出的问题在ppt上演示,同时边演示边分析边说明,加深学生对问题提出的理解和资料应用的方向的把握。接下来的大量计算教师一定利用板书完成,便于学生在老师的演示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知识要点。如在讲解品种法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分配的时侯,不同的成本项目分配标准不同,计算方法也不同,所以就需要老师在黑板上按步演示,最后归纳总结出产品成本计算单,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计算单中有关数据的来龙去脉以及数据间的关系。在板书讲述完上列计算过程之后,将复杂的计算在成本计算表和费用明细账里体现出来,教会学生填列成本计算单和明细账的技巧,利用ppt列举表格数据,学生在这里看的更清晰明了了。

最后教会学生看表做账,如看辅助生产费用按计划成本分配法分配表直接编制辅助生产费用的会计分录,需要学生知道辅助生产车间分配的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之间产生的差异额要记入管理费用,同时贷方的辅助生产费用一定是实际成本,这样学生就可以轻松的学会在实际工作中处理业务的方法。第五,《成本会计》教学的第五个难点是学生做练习和作业的时候困难。因为成本会计在计算的时候涉及到企业某一会计期间的全部核算资料,数据多,任务多,计算步骤复杂,刚刚学习的时候,学生掌握知识不熟练、不系统,往往在具体计算和核算的时候无从下手,有些计算不知道要用什么数据,有些资料又不知道何时应用,学生会有上课听懂了,但实际做题的时候稍有变化就无所适从的感觉。同时由于计算过程长,计算的结果前后又存在逻辑关系,前面的计算出现错误,后面的一系列计算就会全部错误,造成学生费了很大力气计算却得出错误的结论,以至于学生失去做练习的兴趣。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的时候应把宏观的问题分解成具体操作步骤,让学生一步一步练习,最初的时候一定是教师带着学生做,逐步地给出相关的答案,也可以采取学生分组讨论练习,互相研究得出结论,也可以找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到黑板演示,并讲解计算过程,这样逐步下来,学生会很好的理解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及相关知识的不同应用,避免了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如在练习逐步结转分步法成本计算的时候,应依次训练学生如何按产品种类和其经过的生产步骤开设成本明细账;按步骤归集生产费用;按成本项目计算分配率;按成本项目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完工产品和在产品分配的生产费用;最终计算出完工产品的成本结转入库。在综合练习结束之后,结合布置学生独立完成的作业将会使学生达到熟练应用所学知识的程度。《成本会计》课程特点突出,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不要按照一般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讲授,而应结合实际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克服教学难点,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作者:高翠单位:辽宁金融职业学院

会计核算步骤流程篇6

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依赖于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依赖于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创新能力的竞争。所以,在国家教育部提倡素质教育之际,高职院校各专业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探讨的热点。在我院成本会计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程教学中提出逐步采用项目为导向的成本核算与管理教学方法,并利用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等项目,开始试点推行该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院07级会计专业学生通过小组练习成果充分展现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不仅能够对大型公司的成本进行完整核算,而且能够运用西方国家广泛采用的先进成本核算方法对现有国内通用的完全成本核算方法进行改进,能够独立进行项目分析,形成学术论文,对企业成本管理提出建设性意见,大大提高了经管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项目为导向的成本核算与管理教学方法的设计如下:

1.确定以项目为导向的课程教学且的

教师首先向学生明确以项目为导向的成本核算与管理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学习成本会计课程,以制定的教学计划为限按时掌握成本会计教学大纲中规定的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项目组全体成员将与企业成本核算进行实际的接触,通过对企业成本会计资料的收集,了解当前周边企业产品或业务成本的主要构成和核算方式,并且通过模拟企业成本项目核算流程,分析成本管理的运用情况;在踏上工作岗位前树立节约理念,用先进成本的管理方法来实现企业成本领先,一方面,打下坚实理论基础,获得丰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能够运用自身所学的会计理论知识进行成本核算与管理的创新。

2.分组收集相关的理论知识资料

学生在与企业进行实际接触之前,应当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数据的收集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教师对本项目涉及的知识和概要予以简介,对相关知识点涉及的网站、图书等进行介绍:另一方面,学生分组自学,通过课本、网络、图书馆收集相关资料。以产品成本核算方法项目为例,学生应当在前了解当前一般的企业采用的成本核算方法有哪些?每一种成本核算方法的具体步骤、适用性、优缺点是什么?小组成员能够根据书本案例做一些比较简单、完整的数成本数据计算。在该步骤进行时,学生的自学能力尤为重要,学生对知识点相当于是进行预习,在了解基本知识点的同时才能具体带着问题下企业进行学习。

3.分组设计企业成本核算与管理的调查问卷

每组学生应当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进行关于企业成本核算与管理的调查问卷的设计。调查问卷设计时,应当保持完整性和针对性,一方面,问卷的设计应当包含项目涉及的企业产品成本计算的各个知识点,此处可以参照指导教师制定的教学大纲;另一方面,学生根据分组了解的企业行业特征和产品特点,对调查问卷给予适当的修正。教师在学生具体制定调查问卷之前可以进行适当的指导,对问卷涉及的问题的个数、题型的选择予以指导;对问卷涉及的格式应当督促学生规范化;对问卷涉及知识点的完整性进行审核,避免重复

转贴于

和遗漏。学生设计的调查问卷应当进行讨论和修改,每组学生对问卷问题的设置、修改、讨论要有明确的分工,每位学生都能分配到各自的工作任务。

4.下企业进行调研并获得相关的成本核算与管理资料

学生应当在企业中了解企业实际生产或运作流程,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工艺流程对企业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和实施有着巨大影响,学生进行调研的重点是熟悉企业的具体运作过程。当然,该过程的实施具有时间和生产技术保密性的制约,学生可以针对不同企业采取不同的了解方式,普通的制造业可以到生产一线参观;对于技术保密性较高的企业,可以请企业生产负责人对主要公开的生产环节予以讲解。除了了解企业的实际生产与运作流程,该步骤的重点是学生请企业财务负责人完成调查问卷中的题项,并请他们对企业成本核算概要和成本管理的现状予以介绍。

5.整理资料,汇总分析

该步骤是整个项目教学的重点,学生对收集的资料和反馈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资料主要包括企业公开的财务会计制度、成本管理制度、年度成本核算资料、企业生产流程图(可白编)、企业人事制度等。资料分析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小组内资料分析,主要分析企业生产或业务特点及其与使用的成本核算方法的匹配性;数据计算的准确性;成本管理对企业管理的贡献度等;另一方面进行班级总体资料分析,主要针对每个小组获得的调查问卷,每组同学针对全班获得的调查问卷汇总分析,了解调查区域企业成本核算与管理的总体特点和不足,并得出定性的结论。

6.提出改进意见,重新设计成本核算与管理方案

会计核算步骤流程篇7

本文提出了将“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业务与会计的协同化处理”、“授权批准的流程控制”、“预算控制”等内部控制方法融入软件功能的会计信息系统系统内部控制模式,以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能力。研制成功的现代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关键词]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

会计信息系统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过渡,由单用户向网络化发展,将其融入基于供应链思想的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简称erp)系统中,这是会计信息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尽管我国许多商品化会计软件的功能、集成化程度都在不断提高,但是会计信息系统软件在设计思想上依然存在一些根本性的缺陷:仍然将手工会计处理方式、方法、流程下的用户需求作为软件开发的依据;会计信息系统产生的会计信息只能起到事后记录、分析,不能进行事前控制、事中监督;没有将手工环境下成熟的内部控制方法、思想融入软件功能中。这些缺陷严重地阻碍了会计信息系统软件向管理型软件的发展。本文研发的会计信息系统将成熟的内部控制方法、思想融入到软件功能中去,克服了当前会计软件只能“核算”无法满足管理要求的弊端,提供了强化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确保会计信息安全的新思路。

一、现代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

现代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应该具有以下一些特点:(1)应该具有会计核算功能,会计核算是会计信息系统的基础;(2)应该充分发挥会计的管理功能,管理的核心是控制和决策,发挥管理功能也就是会计信息系统必须以控制和决策为核心,做到事前预测与决策、事中监督和事后分析、考评;(3)应该延伸到企业的各个部门的各个方面,系统的操作者和信息的使用者也由单纯的会计部门扩大到各业务部门和职能管理部门,实现全员参与式的管理。

整个系统基于国际互联网(internet)、企业网(intranet)和数据库技术的三层客户/服务器(c/s)和测览器/web服务器(b/s)的混合结构,基于大型数据库(如oracle、db2系统)平台开发会计信息系统,在管理思想上采用全面预算管理的方法。当某一业务部门或责任中心发生业务时,首先在“业务流转”子系统上进行业务申请,由“业务流转”子系统向“业务设置”子系统调用已定义的业务处理流程,包括业务处理步骤、有权审批的人员等信息。有权审批的人员可以批准该笔业务,也可以将申请的业务驳回。如果该业务属于预算控制业务,则必须根据预算管理子系统给该责任中心下达的“预算数”申请预算。预算申请值经过相关领导审批后将“实际发生值”存入预算管理子系统。业务流转完成后,产生的“业务信息”流入各专项管理子系统(如供销子系统、制造子系统、固定资产子系统等)中。有些业务,如报销差旅费业务,可能在通过“业务流转”子系统后就产生会计凭证,此时产生的会计凭证直接流入“帐务管理子系统”,以更新帐务数据。各专项管理子系统产生的数据一部分提交“数据库服务器”向数据库中存储数据,另一部分需要会计处理的“业务信息”流入帐务管理子系统进行会计处理。帐务管理子系统产生的帐务数据,更新数据库中的记录。财务分析子系统所需的财务信息可以从帐务、预算管理子系统中取得。本系统采用了全面预算管理的思想,在每个预算期间,各业务部门或责任中心都要向预算管理子系统提交“预算草案”,预算管理子系统汇总“预算草案”向企业最高管理当局提交。经批准的“预算目标值”通过预算管理子系统向各部门或责任中心下发。企业内部各部门或责任中心可以通过查询系统由web服务器向数据库中检索信息。

二、内部控制方法与会计软件的集成

已颁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第四章明确指出:“内部会计控制的方法主要包括: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会计系统控制、预算控制……”。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忽视了将这些有效的内部控制方法、思想集成在软件功能中,单纯地依靠企业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来加以内部控制。当内部人员协同舞弊时,会导致内部控制制度的失效。将内部控制集成在会计软件中可以确保会计信息正确、安全。

1.“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方法与软件的集成。在“系统基础数据维护”子系统中设系统管理员、普通用户、来宾三种不同身份使用系统。系统管理员可以维护系统的基础设置(如组织机构设置、岗位和员工管理)。系统管理员不能进行业务处理;普通用户通过系统用户列表管理,使该员工能进入系统后进行有限操作;来宾是处于一些特殊的目的用户,只能查询有限的资源。只有系统管理员有权使用“系统基础数据维护”子系统下的“用户管理”功能。为了防止一个系统管理员利用特权添加用户并以用户身份进行业务处理达到舞弊的目的,系统设了两个系统管理员双工操作,分别为systemi和system2,以达到内部牵制的目的。

系统的权限分为功能权限和对象极限。功能权限是指用户进入系统功能后,用户所在的岗位只能使用系统主菜单中限定的功能(如出纳人员在进入系统时,将不能使用系统的审核、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对象权限是指用户进入系统后,用户所在的岗位只能处理系统中与其岗位相关的业务类型(如人力资源部门一般不负责材料采购业务,那么该部门的员工就不能申请业务采购而只能由用料部门或生产控制部门或仓储部门进行申请)。这样就以强制的方式使得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强化企业内部控制。

2.“业务与会计的协同化处理”控制方法与软件的集成。这种集成方法体现在“业务流转”子系统中。各业务部门或责任中心在发生业务的同时需要在“业务流转”子系统上进行业务申请,业务申请经过审批最终转入财务人员处进行会计处理。会计处理可以在“业务流转”子系统中进行,并不一定要在“帐务管理”子系统中完成。这样,在业务发生的同时会计处理也就完成了。这就解决了会计信息的滞后性和会计处理不准确的问题。

业务与会计的协同化处理大大削弱了财务人员会计核算的工作量和通过随意进行帐务处理扭曲会计信息的可能性。例如,业务在申请时如需要使用现金,当业务流转到财务人员处填制会计凭证时,制单人员只能选择是收款凭证还是付款凭证,应填列的金额由批准的业务金额决定,不可以进行修改。这样,财务和业务相互牵制,大大减少了财务人员错误与舞弊的机会,也减少了财务人员核算的工作量。

3.“授权批准”控制方法以流程控制的形式与软件集成。通过“业务流转”子系统和“业务设置”子系统实现“授权批准”控制方法以流程控制的形式与软件集成。系统在初始化的时候针对企业业务特点将企业的业务分为各种类型(如产品销售业务、成本费用业务、在建工程业务、固定资产业务)并且在“业务设置”子系统中设置这些业务类型。针对具体的业务类型,在系统中为其定义业务处理的流程。流程设置分为两个步骤,首先为业务类型设定流转步骤,然后为每一步骤设定该步骤业务处理的岗位、员工。对每步处理的岗位需要设置金额权限。

业务申请是流程的第一步,是流程控制的重点。当业务人员在申请业务时如果他申请的业务类型存在预算控制标记,该笔业务就必须向“预算管理”子系统申请预算值。这样就保证了预算控制的准确性,全面性。对于非预算控制业务类型不需要向“预算管理”子系统申请预算值,可以直接流转到下一步。

业务处理是流程的第二步。申请业务审批通过并提交后,流转到有权处理的相关人员处。如该笔业务需要部门经理审批,在部门经理的任务列表中,就会出现这笔业务。如果该笔业务数额巨大,部门经理无权单独审批需要向总经理报批,系统会根据设定的流程将业务提交给总经理审批。

会计处理是流程的第三步,当业务经过申请、审批后,同时流向财务人员处进行会计核算。

业务按照流程设置流转步骤,强化了企业的内部控制。

4.“预算控制”与软件的集成。由“预算管理”子系统实现“预算控制”与软件的集成。“预算管理”子系统采用全面预算管理思想,管理企业预算的编制、审批、下达、调整和清算。系统注重了预算管理与业务处理的紧密结合,在业务的申请、处理的全过程中充分体现了预算的控制思想,而不只是单纯的实现统计功能。

首先,企业各部门、责任中心根据以往的情况及当期的形势编制预算草案并向上级提交。企业的预算办公室汇总部门预算草案提交预算管理委员会批准。预算管理委员会最终决定当期的预算执行值,并通过预算办公室向企业各部门、责任中心下发,这些步骤在“预算管理”子系统中是通过定义的流程来进行的。其次,各部门在实际发生预算控制业务时要进行预算申请。如果实际发生的金额大于上级给本级下达的预算金额,就必须申请调整预算下达值,申请调整经过批准后,才能根据新的预算下达值处理业务。这样体现了预算的事中控制思想。最后,期末时,预算管理委员会根据预算下达值以及预算项目实际发生值对各部门、责任中心进行考评。

三、现代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在企业实施中的内部控制制度化

本系统的设计思想是以控制与决策为核心的,在软件的功能上建立和强化企业内部控制,体现了内部控制的程序化思想。但是会计信息系统是人与机器、软件的结合,要达到良好的控制效果,就必须建立与软件的程序控制相配套的制度控制。我们在江苏谏壁电厂、镇江供电公司、华东望亭电厂等电力企业实施了这套系统,根据系统的要求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对于系统实施的成功是非常重要的。

1.企业在软件实施之前应详细分析员工岗位的工作性质,为不同的岗位分配不同的权限,对于不相容的岗位指派不同的员工,并以财务手册的形式规定各岗位使用系统的功能,以及有权处理的业务类型。

2.明确划分企业的业务类型体系、预算项目体系、会计科目体系,并以制度的形式写入财务手册。在业务类型、预算项目、会计科目三者之间,预算项目起到了桥梁作用,系统中每一项业务类型对应着每一个预算项目,而每一个预算项目又对应着每一个会计科目,这样三个子系统之间形成了紧密的联系。因而预算项目体系的建立需要充分考虑到与业务类型和会计科目之间的对应关系。一般来说,预算项目可以设得比较细,有利于加强预算的预测、控制、考核效果。而会计核算更多地用来反映经济业务,所以会计科目体系可以设得粗一些。业务类型、预算项目、会计科目三大体系设置直接关系到系统实施的成败,企业应进行细致的分析。

会计核算步骤流程篇8

一、以多工缴形式编制定额成本问题的提出

产品定额成本是价格制定过程中的重要依据之一。产品定额成本采用何种形式和方法编制,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成果。我公司是一个大批量连续性多步骤生产的企业,多年来采用的成本核算方法为“定额法”。近年来,为进一步在公司内部逐步推行三级核算作准备,确切地反映各种柴油机和零部件、组件的真实成本,在总结以往以单一工缴编制定额成本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多工缴形式,利用计算机编制产品定额成本的要求。

“工缴”亦称工费成本(包括直接生产工人工资和费用),是指从产品成本中减去直接材料后的那部分成本。单位工缴费(即工缴率)有不同的计量方法,有以时间为单位的小时工缴,也有以实物量为单位的如吨位工缴。什么叫“多工缴”?即在一个核算单位(一个分厂或分公司)内按加工对象、手段、要求的不同,确定多种不同的工缴率进行成本核算。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成本核算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例如,我公司制造二分厂,以往整个分厂只确定一个工缴率,不管加工对象大小、工艺难易、技术要求高低,均以单一的工缴率来计算工费成本。这样势必出现加工复杂的大件车间和加工简单的小件车间,每小时承担的工费成本完全相同,其结果是零部件制造成本该高的不高,该低的不低。1999年采用多工缴形式进行定额成本的编制,在制造二分厂确定了缸体、大件、中件、小件、装试等五个不同的工缴率,来归集计算零部件和各种柴油机的制造成本。这样既解决了原先一个核算单位只有一个工缴率的弊病,较正确地反映各种零部件的真实成本,又能为今后在公司内实行三级核算(公司、分厂、车间)创造了条件。

二、计算机编制产品定额成本的内容和方法

我们依据公司生产现状和管理上的要求,在开发产品定额成本管理系统过程中,主要作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确定定额成本计算模型。产品定额成本核算中主要有两种计算模型:一是逐步结转的分步法计算模型;二是定额成本材料还原计算模型。

逐步结转的分步法是按加工步骤顺序计算的。第一个步骤为耗用原材料加上本步骤的加工费用,形成半成品成本,转入下一步骤;以后各步骤以上步结转的半成品成本加上本步骤的加工费用,依次形成各该步骤的半成品成本;直到最后一步生产出可供销售的产成品。由于每一步骤(除第一步骤外)的半成品成本都是由前步骤的成本逐渐累计起来的,而其加工费用仅仅是最后步骤的加工费用,这样就不利于成本分析,不利于寻求降低成本的途径。因此,必须对自制半成品项目各步骤进行成本还原,采用倒顺序法,按上一步骤各成本项目构成的比例,逐步还原为原始的成本项目,分成纯料费和纯工费。这就是定额成本材料还原的计算。

2、确定定额成本计算流程及范围。用计算机进行定额成本计算,基于目前我公司的现状,定额成本计算流程和涉及范围主要考虑如下几个因素:

(1)从商品属性表中取出具有产成品标志的所有物料,然后根据需要选择计算。

(2)将产成品物料作为父项,在产品明细表中获取该物料的所有子项及其数量。

(3)如果子项物料存在,则继续查找每一子项物料的分工路线。

(4)根据每一子项物料的分工路线,获得定额成本计算所需的数据:①如果是原材料供应部门,则在产品物料表中获取该物料所用的原材料牌号、规格和定额重量;同时在仓库物料信息表中获取该原材料单价。对于外购外协件,则直接获取外购外协件单价。②如果是机加工部门,则在工缴费率表中获取该部门的工缴费率,并在工时定额表中获取该物料的工时定额。

(5)按各部门定额成本的计算方法,将该物料的计算结果保存在仓库物料表中。

(6)继续取出该产成品的下一个子项物料,重复以上的步骤。

(7)直止所有子项物料计算完毕,最后将各子项物料的定额成本累加即为产成品(父项)的定额成本,保存在仓库物料表中。

3、与其他子系统的信息集成。定额成本管理系统是建立在公司其他管理子系统的基础上,与其他管理子系统的信息有着紧密的集成关系。

(1)在库存管理子系统中,存放着定额成本计算所需的原材料单价、外购外协件单价以及定额成本计算后的自制半成品和产成品的单价。在自制的铸件半成品定额成本计算中,该系统还存放物料分割系数(即一块坯料整体加工完成后将产生若干个零件的数量)、材质系数、工艺复杂系数等参数,为定额成本计算提供基础数据。

(2)在基础数据子系统中,存放着公司生产的所有产品结构明细表、工艺分工路线表、工时定额表以及产品物料表等与定额成本计算有关的信息,还提供公司最基础的数据,如部门字典、工艺代码、员工信息等。

(3)在实际成本核算子系统中,存放按部门核算的定额成本计算结果,该系统能根据定额成本与实际发生的费用,计算出产成品成本的实际差异,并将计算结果汇总到成本科目帐上,便于成本分析和成本预测。

总之,各个子系统的数据既互相联系,又是独立的,系统与系统之间各司其职,完成各自相应的功能。在增加新品种、新机型的情况下,更能显示每个子系统所发挥的快捷、正确、方便的优点和特性。

另外,定额成本管理子系统还具有与其他系统无关的数据维护功能。当其他子系统不能正常运行或临孙需要改变某些数据时,定额成本可启用备用的一套基础数据(如产品结构明细表、工艺分工路线表、工时定额、原材料单价等数据),这将为定额成本计算、定额成本测算、定额成本分析等提供更安全?更灵活的保障。

4、软件的查询和分析功能。

(1)定额成本查询。完成定额成本计算后,用户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查询。有半成品、产成品等物料的料费、工费、工时以及定额成本数据的直接查询,有根据产品明细表结构以树结构方式对组成产品的半成品、产成品进行料费、工费、定额成本等信息的查询,对高层管理人员还提供所有物料的定额成本查询汇总等。

(2)部门核算定额成本查询。按部门完成定额成本计算后,各部门可根据自己的需求查询本部门加工所有零部件的料费、工资和定额成本,也能根据产品结构,区分其他部门提供半成品的定额成本费用:工时、直接材料费以及工缴费用。

(3)定额成本材料还原查询。每一个半成品、产成品的定额成本都由纯料费和纯工资两部分组成。在定额成本还原计算后,系统提供了综合的还原数据查询功能,包括产成品中所有物料的纯料费和纯工费、产成品中所有半成品物料结构的纯料费和纯工费累计,为产品进行成本测算和分析提供方便。

(4)定额成本测算功能。定额成本测算功能使用户能根据需要对一些与定额成本计算有关的数据进行临时调整,然后重新计算出半成品、产成品的定额成本。计算的结果可与原来的定额成本相比较并进行分析,为降低成本、选择最佳工艺流程、测算工时定额、确定工艺操作方案提供准确的定量依据。

(5)定额成本数据出错查询。由于定额成本计算涉及面广、数据量大,稍不注意就会影响计算结果的正确和完整。定额成本数据出错查询功能,能使用户查询各种物料在参与成本计算过程中,数据的获取是否正常、数据是否完善等。例如,在计算原材料单价时,系统自动在原材料表中获取原材料单价、在物料表中获取原材料定额重量,倘若存在获取不成功或找不到,软件将自动在出错信息表中描述获取时出错的信息和结果。

会计核算步骤流程篇9

为强化船舶吨位丈量政府主体职能,规范中国籍船舶吨位丈量发证行为,巩固“大船小证”综合治理活动成果,建立健全船舶吨位丈量工作长效管理机制,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水上安全监管源头预控能力,促进航运业和造船业健康发展,交通运输部于2011年9月1日起在全国海事系统实施船舶吨位丈量统一管理,对船检机构国内航行海船和内河船舶吨位丈量的情况逐条进行复核,并签发船舶吨位丈量证书。

在海事管理机构实施吨位丈量统一管理过程中,需要船检机构、船舶安全技术分中心和船舶安全技术中心协同工作,船检机构向分中心提出申请并寄送相关材料;分中心视情进行复核、计算,并签发临时船舶吨位证书;中心对分中心提交的材料进行核查,签发长期吨位证书,为有效做好船舶吨位丈量统一管理工作,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船舶吨位证书的发证过程进行管理,交通运输部海事局组织开发了船舶吨位丈量管理系统。

2.系统介绍

船舶吨位丈量管理系统能够通过海事内网或互联网实现船舶吨位丈量分布式受理申请、船检机构报送数据、船舶安全技术分中心复核、部局集中发证和船舶吨位计算等功能,能够集中管理全国船舶吨位丈量数据。

2.1系统总体架构

船舶吨位丈量管理系统由全国船舶吨位丈量数据库、船舶吨位丈量管理模块和船舶吨位丈量业务处理及服务接口等组成,其总体架构图见图1。

(1)全国船舶吨位丈量数据库。集中管理全国船舶吨位丈量数据,包括:全国现有船舶的吨位证书数据和每年新建造船舶的吨位证书数据,且保证与全国船检数据库数据一一对应。

(2)船舶吨位丈量管理模块。按照工作流程建立船舶吨位丈量管理系统,实现船舶吨位丈量分布式受理申请、船检机构报送数据、船舶安全技术分中心复核、部局集中发证。船舶吨位丈量计算集成到船舶吨位丈量管理模块中,用户通过管理模块进行吨位计算、复核发证。

(3)船舶吨位丈量业务处理及服务接口。为全国约700个单位的船舶吨位丈量管理模块提供业务处理服务,为船舶检验发证管理系统和其他业务系统提供船舶吨位丈量检验数据,包括检验数据、证书数据等。

2.2船舶吨位丈量管理模块

船舶吨位丈量管理模块由9部分功能组成,模块主界面见图2。

(1)吨位丈量。主要处理船舶的吨位丈量业务。主要业务流程有新建船、现有船的吨位丈量,非水网地区、国内入级船舶的吨位丈量,现有船初次检验吨位丈量,特殊情况吨位丈量和证书重签换发补发等。

(2)检验管理。检验管理是用来检查吨位复核工作质量的一系列操作的平台,在这里可对本单位的吨位丈量工作进行流程控制、重新指派等,可查看吨位丈量工作已完成的步骤情况,也可根据船检登记号从全国船检库中查询船舶情况。

(3)数据处理。数据处理是对数据库中数据一系列操作的集合,它包括发放登记册、内容字典维护两个部分。

(4)系统管理。系统管理是对系统各项基本信息的管理,主要包括用户权限的管理、流程管理、数据字典以及系统服务等九个功能。

(5)档案管理。主要用于船检档案资料的分类、编目、登记、打印和检索。

(6)证书纸管理。对证书纸的入库,发放,使用情况进行管理。证书纸管理主要分为:证书纸入库登记、证书纸领用、证书纸使用情况。

(7)吨位计算。可对国内航行船舶进行吨位计算并打印吨位计算书。

(8)我的消息。能够在使用该系统的用户间发送、接收消息。

(9)公告管理。能够最新公告、加载文件,供系统用户下载。

2.3注意事项

该系统根据《船舶吨位丈量统一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的要求,设计新建船、现有船、初次检验船、换发补发、非水网、国内入级船和特殊情况等7个工作流程,每个流程都需要多个单位协同工作,在使用船舶吨位丈量管理系统进行吨位证书核发过程中,需注意如下4点:

(1)在使用本软件前,系统管理员应增加用户并合理分配权限,同时在“系统管理-发证信息”中录入系统需默认提取的发证单位名称、发证地点和授权官员。

(2)提请人根据船舶建造进度将确定的船舶完工前实船复核时间,在申请完工前复核步骤填写入系统后,需同时进行吨位计算才可进行下一步。若船检机构不是通过本软件的吨位计算功能计算吨位,则需在“申请完工前复核步骤-吨位计算-吨位计算书-录入吨位丈量信息”中录入船舶V1、V2、Gt、nt等吨位数据信息。

(3)由于船检机构对部分船舶未采用本系统计算吨位,吨位复核人员在完工前实船复核步骤对船舶进行吨位计算复核时,除需通过本系统进行计算外,还应检查船舶吨位计算复核记录表中的数据是否齐全、正确。

(4)由于船舶吨位复核工作是船检机构、分中心和中心共同完成,船舶数据前后关联,为保证吨位证书能顺利通过本系统核发,各机构在工作过程中应将本步骤的数据填写正确、完整,如船检机构在申请复核步骤一定要检查是否录入了船舶吨位计算数据、分中心在实船复核步骤要检查现场复核记录表i、ii和计算复核记录表数据是否完整。

3.系统特点

(1)基于海事信息化框架构建,采用数据集中管理模式。

船舶吨位丈量管理系统采用的数据库是全国集中数据库,客户端数据的任意修改即可及时在数据库中变更,保证了数据库中数据的即时性、有效性。

(2)采用电子印章技术,实现远程打印证书。

船舶吨位丈量管理系统采用了电子印章技术,是海事部门第一个使用该技术的系统。电子印章由专门的系统用户进行管理,该用户使用U盾进行身份认证,通过U盾加盖电子印章和签名,生成证书的pDF文件。电子印章技术的使用,实现了船舶吨位证书的远程打印,使船东能在申请船舶检验的机构领取吨位证书,保障了证书的及时发放。

(3)采用J2ee三层结构,便于系统集成。

船舶吨位丈量管理系统采用数据库、业务逻辑处理、用户交互三层结构,其中数据库和业务逻辑处理层是系统核心,业务逻辑处理层符合J2ee标准,采用Soa架构和JavawebServices技术,可由多种编程语言的客户端调用,并且可灵活组装和扩展,便于系统集成。客户端负责用户界面的交互,为了适应全国船检信息化情况,用户客户端采用pB开发,可集成到各VimS5系统。

(4)统一的用户认证中心。

实现船舶检验监督管理系统、船舶吨位丈量管理模块、船舶检验发证管理系统(VimS5.0)集成版用户的统一身份认证,实现用户所需应用的按需定制,促进业务协同和综合服务,符合部局顶层架构设计思想。

(5)全国范围内各相关单位协同工作,移动式办公。

船舶吨位丈量工作由船检机构和船舶安全技术分中心、中心协同完成。业务处理服务、吨位计算服务和数据交换服务部署在海事内网和外网,采用全国数据集中管理,支持分布式和移动式办公。

4.相关建议

船舶吨位丈量管理系统自2011年9月1日正式启用以来,能保障海事管理机构按照部海事局《船舶吨位丈量统一管理实施细则》的要求签发吨位证书,实现了船舶吨位丈量统一管理业务的基本功能。为进一步满足船舶吨位丈量工作需要,可在如下方面完善系统:

(1)该系统为三个单位协同工作,目前吨位复核过程中各步骤在各机构间流转时,会存在船检机构指派分中心工作人员工作的嫌疑。可在未指派工作人员的步骤,系统默认选取该步骤用户组所有人员,避免存在上述嫌疑。

(2)可增加船舶吨位证书签况表的工作台帐,台帐内容可包括船名、船舶识别号、船检登记号、总吨、净吨、签发日期等,便于中心或分中心通过各种条件了解签发证书情况。

(3)为工作便利,可增加工作收回、工作委托等功能,工作收回是对已提交船舶但下一步工作人员还未查看的工作可收回到上一步骤,工作委托是对手头的所有工作进行委托,包括委托后可能新增加的工作。所有人员都应有委托权限,委托对象是具有相同权限的本机构人员,分中心只能委托本分中心人员,工作站只能委托本工作站人员,船检机构只能委托本船检机构人员。

(4)吨位计算模块不完善,部分特殊船型无法计算,操作方便性有待提高,部分计算核查功能缺失等,建议完善吨位计算模块,覆盖现有船型。

参考文献:

会计核算步骤流程篇10

一、高校《成本会计》课程教学的现状

《成本会计》是高校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整个会计学科体系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尽管该门课程很重要,学生的学习效果却普遍不理想,这既与课程本身的难度大有关,也与教师的授课方法、考核方式和学生的重视程度有关,但究其根本还是课程的内容体系不合理。

(一)教材内容大同小异,条块分割从目前国内出版的各种成本会计教材来看,基本上是按照“成本会计原理-要素费用核算-成本计算方法-成本报表编制与分析”这样一条主线来组织内容的,有些教材增加了其他行业成本、联产品及副产品的核算、成本控制等内容。按照这样的内容来组织教学,往往是学生学会了材料、人工与制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方法,也学会了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的计算,熟悉了报表的结构,却不明白要素费用的核算和具体的成本核算方法之间的关联性,以及与后续报表的关系,从而无法对成本会计工作形成整体认识。

(二)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成本会计课程的计算公式多,不易区分,仅制造费用就有生产工人工资比例法、生产工人工时比例法、机器工时法、年度计划分配率法等多种方法,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及其他核算环节也有多种方法可供选择。这样的课程特点加上总课时的限制决定了教师必须要花费较多的课时进行理论讲解,留给学生模拟实训的课时就很少,其结果是学生只学会了计算,对各个表格项目之间的勾稽关系并不清楚,没有真正掌握核算方法,面对综合的实训任务无从下手。

(三)授课方式单一,课堂气氛沉闷在以理论教学为主的前提下,教师主要采取单一讲授方式给学生讲解各种计算公式及成本核算流程。由于各种表单容量大,难以通过ppt进行演示,教师更多依赖教材,学生感觉气氛沉闷,提不起学习兴趣。

要想改变高校《成本会计》课程教学的现状,真正达到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成本核算、成本分析与控制的技能,就要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设计、实施与考核方案的全面改革。

二、《成本会计》课程内容的重构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就业能力就是雇主需要其雇员具备的职业胜任和发展能力。经过调研分析,确定了《成本会计》课程对应的工作岗位是——制造业企业的成本核算员,因此课程内容的设置可基于成本核算员岗位的工作内容来考虑,主要包括:了解企业生产流程及成本核算员岗位职责;成本要素费用的核算;成本计算单的编制;成本报表编制;成本分析与控制。将这些工作内容按照从简单到复杂进行排序,转化为学习任务,设计出学习活动。重构后的成本会计课程内容见表1。表1给出的是基本框架,可根据课时及学生情况增加各行业成本、联产品及副产品核算等任务。

从表1学习任务划分及学习活动的设计可以看出,重构后的课程有以下特点:

(一)综合性强,能够形成全局观念每一个学习任务都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以成本核算方法为例,不管是哪种核算方法都离不开材料、人工和制造费用三大要素费用的核算。学生完成一个任务就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成本核算流程,也就自然把要素费用核算和具体核算方法之前的关系弄清楚了。完成五个任务以后就对成本核算员的工作有了全面理解和认识,能够形成全局观念,留在学生头脑里的不再是互不关联、条块分割的知识。

(二)由简到繁,职业技能逐步提高任务的设计充分体现了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总体上看从成本认知到具体核算方法,再到成本分析与控制,是螺旋上升的,难度逐步加大;具体到核算方法也是依据单件、小批量生产-大量大批单步骤生产-大量大批多步骤生产核算这样的顺序安排,企业的生产组织由简单到复杂;相应学习活动安排也是如此,比如单件、小批量生产的核算没有涉及到辅助生产的核算,到大量大批单步骤生产安排了辅助生产成本的核算,等到经过这两个任务学生对要素费用的核算已经熟练掌握时,大量大批多步骤生产核算就不再安排要素费用的核算,更多地关注成本计算单的编制。

需要说明的是,表1中的教学活动安排可以更加灵活,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增减,如成本核算方法的任务,等到学生基本掌握了要素费用的核算以后,教师可以增加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的核算。

(三)学做合一,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课程内容重构后,不再是单一的讲授方式,而是学生积极参与的企业参观、课堂讨论、项目实施等学做合一的授课方式。以往讲授企业的生产流程、成本费用的相关概念时,主要在课堂上,学生缺乏感性认识,课程内容重构后,在成本认知环节,可以通过企业实践专家联系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对产品的制造过程有个感性认识,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学习成本核算、成本分析与控制的任务时,将学生分组若干小组,小组内部再对综合性的任务细分,每次学生带着任务来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都有所提高。

三、重构后的课程考核方案

课程评价应结合工作场所的要求进行评价,评价不能脱离课程目标,主要关注学生是否达到课程目标,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以往的《成本会计》课程多采取单一的闭卷考试的方式,题型分为单选、多选、判断、计算、账务处理题等,更多地考查学生对单个知识点的理解和单一核算方法的掌握,综合性的业务题因为受时间限制很难考核。课程内容重构后,与课程改革配套,考核方案也做了调整:

(一)平时任务考核与期中期末考核并重平时任务重在考核学生的与人沟通、协作等社会能力以及对成本核算、成本分析与控制综合技能的掌握,平时考核中至少邀请企业兼职教师参与评价一次;期中期末重在考核学生的方法能力和具体成本要素费用归集、分配的专业能力。根据课程目标共划分了5个项目,每个项目完成后学生均要提交项目报告(可表现为成本要素的计算及会计处理,也可是编制好的成本计算单和成本报表),教师根据学生的项目报告和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表现给出每个项目的得分,期末算出5个项目的平均分作为平时任务考核成绩。同时考虑到项目操作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搭便车”现象,为避免仅凭项目评价引起的不公正问题,在任务1、2完成后安排一次期中考试,在任务3、4、5完成后安排一次期末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