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商业银行抵债资产管理十篇商业银行抵债资产管理十篇

商业银行抵债资产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0:16:08

商业银行抵债资产管理篇1

一、抵债资产的涵义及抵债条件

抵债资产是指由司法机关依法裁定,或商业银行按照规定的审批程序批准,且与债务人(资产的合法处置人)达成抵债协议,按照法律规定可用于抵偿商业银行债权的非货币类资产。商业银行取得抵债资产的前提条件包括:对债务人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后仍无法以货币形式收回债权。债务人经营持续恶化,若不采取以物抵债措施,商业银行债权将受到更大损失。

二、抵债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抵债资产管理制度和法规尚不完善。

目前,有关部门尚未制订抵债资产管理的专门法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关于加强金融企业财务监管若干问题的通知》中有部分规定涉及抵债资产管理,但相关法规不完善,使商业银行在具体操作中存在一定的难度。如关于债权打折,即以抵债价值低于贷款本息的资产一次性了结债权债务关系的问题,相关法规尚无明确规定。是否允许债权打折,打折部分如何进行会计账务处理、能否核销等尚不明确。

其次,抵债资产管理不规范,商业银行各部门之间尚未形成相互监督、制衡的机制。

商业银行在抵债资产管理中,办公室仅负责自用抵债资产的实物管理,会计部仅负责部分已取得物权的抵债资产的账务处理,非自用或尚未取得物权的抵债资产的实物监管和综合统计均由资产保全部一手代办。办公室、会计部和资产保全部也未定期进行抵债资产的账实核对工作,造成管理脱节,难以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

第三,存在账外抵债资产。

商业银行存在部分抵债资产在会计账外核算的情况,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抵债资产尚未办理过户手续,权属不明晰,暂时无法入账。二是抵债资产实际价值远低于贷款本息,若将抵债资产计入会计账,资产变现时,账面将体现出较大损失。三是股权等抵债资产无法入账。由于法规规定商业银行不能对外投资,因此商业银行采取变通做法,将抵债收回的股权过户到其他公司名下,以协议约定享有股权收益。

第四,抵债资产自用未按有关规定履行报批程序。

《关于加强金融企业财务监管若干问题的通知》规定:“金融企业接收的抵债资产原则上不准自用,必须组织拍卖变现。特殊情况需要自用的,应专项申报,并视同于新购固定资产,必须有固定资产购建指标,办理相应的固定资产购建审批手续。”但个别商业银行在抵债资产的使用上较为随意,自用时未将其纳入固定资产购置计划,也未向其总行报批。自用抵债资产也未按照固定资产管理办法计提相应的折旧,造成资产价值与实际状况不符。

第五,抵债资产存在长期不处置的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因行使抵押权、质权而取得的不动产或者股权,应当自取得之日起二年内予以处分。”但在实践操作中,商业银行难以在规定时间内及时处置抵债资产,原因在于:一是权属原因,未办理过户手续的抵债资产,商业银行暂时无法处置。二是主观原因,商业银行因接收的抵债资产大多不足抵偿贷款本息,处置后将形成现实的损失,责任不好承担。三是市场原因,由于部分抵债资产当前市场行情不看好,商业银行等待有利时机再行处置。

第六,抵债资产托管、租赁等经营方式不规范。

一是抵债资产经营形式不规范。通常,商业银行对短期内不宜处置且具备经营条件的抵债资产采取托管、租赁等多种经营方式予以盘活,但商业银行由于种种原因未能与托管方或承租方签订委托或出租协议以约定对抵债资产的妥善保管与维护,以及其经营收益的获取,不利于其对抵债资产经营收益的有效监控。

二是抵债资产经营收益的会计处理不规范。《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第13条规定:“当应计贷款转为非应计贷款(贷款本金或利息逾期90天未收回的贷款)时,应将已入账的利息收入和应收利息予以冲销。从应计贷款转为非应计贷款后,在收到该笔贷款的还款时,首先应冲减本金;本金全部收回后,再收到的还款则确认为当期利息收入。”但个别商业银行在收到抵债资产的经营收益后直接计入“其他收入”或“营业外收入”会计科目,而未按有关规定冲减抵债资产对应的贷款本金。

第七,尚未对抵债资产进行五级分类,也未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第29条规定:“对贷款以外的各类资产,包括表外项目中的直接信用替代项目,也应根据资产的净值、债务人的偿还能力、债务人的信用评级情况和担保情况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类,其中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资产。”《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第56条规定:“金融企业应当在期末对抵债资产逐项进行检查,如果抵债资产实质上已经发生了减值,应当计提减值准备。”但个别商业银行尚未按照有关规定对抵债资产进行五级分类,也未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抵债资产实际变现价值已远远低于入账价值,抵债资产被严重高估。

三、加强商业银行抵债资产管理的建议

首先,完善抵债资产管理制度。

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商业银行抵债资产管理制度,明确以物抵债操作流程及账务处理方式,使商业银行在具体操作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避免由于法规不完善而导致商业银行管理不健全。

其次,加大抵债资产检查力度。

监管当局应加大对商业银行抵债资产的现场检查力度,防止商业银行为完成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双降”目标而采取高估抵债资产价值转化不良贷款的变通做法,有效规范商业银行抵债资产管理。

第三,审慎接收抵债资产。

商业银行应审慎接收抵债资产,特别是权属不明晰或实际处置变现价值远低于抵债价值的抵债资产。对抵债资产的管理应遵循集中统一、安全保值、处置妥当的原则。对已接收权属不明晰的抵债资产应尽快完善相关手续。应选择有利时机及时处置抵债资产,避免形成抵债资产的有形或无形损失。

第四,形成抵债资产管理的相互监督、制衡机制。

商业银行各部门之间对抵债资产的管理应形成相互监督、制衡机制。抵债资产的实物监管、权属凭证、账务处理和综合统计应分别由不同部门指定专人进行管理。强化责任约束,保证抵债资产安全。对自用抵债资产应严格履行报批程序,严防因管理缺陷导致道德风险的发生。

第五,规范抵债资产经营方式。

商业银行对短期内难以处置变现的抵债资产,应规范托管、租赁等经营方式,对抵债资产经营收益实施有效监控,以保证抵债资产收益最大化。严防发生抵债资产经营收益在账外核算的情况,尽可能减少贷款损失。

商业银行抵债资产管理篇2

关键词:商业银行;抵债资产;审计对策

商业银行为了保全信贷资产,进行资产抵押主要使用的手段和途径是以物抵贷。但是,在进行抵债资产的接受、管理和处置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探讨、分析抵债资产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只有重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最终,才能认清抵债资产处置工作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并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应对对策,从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整个商业银行抵债资产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一、商业银行抵债资产现状

1.抵债资产处置率低、处置损失率高

近些年,商业银行在进行抵债资产评估时,通常会在原有的价值上进行故意高估,对于处在基层的商业银行缺少相应的抵债资产保管管理制度,致使大量的抵债资产价值很难进行估算,并且进行即算处置也会给银行带来很大的损失。

2.抵债资产接收时价值被高估

抵债资产处置损失率普遍较高,主要的原因是抵债资产的价值被高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进行抵债资产总额核算时,将办理抵债资产费用和表内表外应收利息都进行核算,虚增抵债资产价值。二是任何一个机构或者是单个的个人都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借贷双方存在着直接的关系,而道德风险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借贷关系中,商业银行分支行经办人员与借贷人之间进行交易时,一定要考虑双方的社会道德责任,避免后期出现追责等现象或者问题,明确双方的道德责任。三是银行借贷机构在借贷时,必定存在一定的风险,而机构评估是预防风险的最好方法,只有通过机构自我评估,才能全面考虑影响因素,确保信贷的安全。

3.抵债资产的内部管理存在较大的漏洞

主要表现在部分抵债资产没有构建指标而转为自行使用,部分抵债资产有帐无物;部分抵债资产因为没有相应的管理制度,造成损失严重等。

二、抵债资产的审计方法及对策

1.做好报表和台账

商业银行进行抵债资产管理时,要调查清楚全部抵债资产的总量、金额以及各分行的情况。根据会计科目与会计部门财务报表进行核对工作,检查“待处理偿债物”是否符合标准。

2.抵债资产档案

在进行资产档案的检查工作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抵债资产是否通过双方协议抵债或是通过法院、仲裁机构裁决的方式取得。二是是否存在违规的抵债资产。三是抵债资产是不良资产还是正常贷款,正常贷款不能用作抵债资产。四是是否有健全的管理制度、是否做到及时登记。五是是否有妥当的保管方式等。

3.抵债资产的现场存放地

在进行未处理抵债资产审查之前,要对抵债资产存放的位置和保管使用情况进行现场查看。比如,要现场检查抵债资产的管理是否妥当,有没有出现银行擅自使用的情况。抵债资产在进行存放之前,仔细核对产权,是否存在产权不清楚或是被其他机构占用的情况。

4.抵债资产的处置

在处置抵债资产是应注意,一要调阅之前的处置档案,看是否有正式行文报送的处置方案。二是是否按照规定的处置审批权限进行处置。三是是否对自行使用的资产进行报批。四是是否存在价值低报,造成银行损失的现象。五是是否有将变现收入用于虚增利润等行为。

三、完善抵债资产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1.改进抵债资产会计核算方法

商业银行在进行抵债资产核算的时候,必须严格遵守相应的规章原则。抵债资产的自我价值体现必须经过严格的考核、核算,严格按照审慎的原则。在进行核算的过程中,对于抵债资产中变现的净收入不能用作抵偿全部借款的时候,应该按照相关制度进行分类处理。

2.完善抵债资产接收和处置办法

商业银行在接受抵债资产时,必须交由相关的中介评估机构进行对接收的抵债资产进行变现价值的核算。在进行核算的过程中,中介评估费用必须按照相关收费标准进行,如果需要改动,则需要按照抵债资产评估的价值比例进行费用收取。按价值比例进行收费,通常还会出现在进行对抵债资产价值评估的时候,评估机构人为的提高抵债资产价值,进而从中赚取高额的评估费用的现象。

应严格按照标准进行,避免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个人的主观意识。在可以进行拍卖的抵债资产,应该交由中介拍卖机构公开进行拍卖。除此之外,对于抵债资产的处置、变现等,应该尝试多种处置手段进行对资产的变现抵押。

3.提高抵债资产的管理效率

在进行抵债资产的管理时,要做好资产保管人和保管方式落实到位,对于账目要求进行定期检查。对于在检查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有效的进行上报处理。

4.完善相关法规和监管制度

虽然在《商业银行法》对于商业银行在进行行使抵押权、质权所取得的不动产或者股票,应在一年内进行处理。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上,一方面由于市场、价格等方面的原因,有效的变现渠道寻找困难。二是银行自己的问题,在抵债资产进行抵押之后,银行留作自行使用,像汽车、房子等抵押物,而且使用时间长,以至于银行很难在一年内进行处置。针对该问题,建议:一要从实际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于难以变现的抵债资产可是适当的放宽时限。二是审计部门和人民银行要加强对抵债资产的监管力度,规范商业银行在评估、管理、处置等行为方式,提高抵债资产的真实性。

参考文献:

[1]乔军.试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J].科技资讯,2008(05).

商业银行抵债资产管理篇3

关键词:商业银行;抵债资产;税收处理;纳税筹划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下,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给商业银行经营发展提出考验。为了增强银行综合竞争实力,商业银行开始给予经济效益提升高度重视,结合新会计准则要求,开展抵债资产税收筹划工作,通过筹划减少银行运行成本。财务人员应结合新税制改革要求,从节税、优惠政策等方面入手,按照纳税筹划基本要求,科学编制税务筹划方案,做好抵债资产税收处理工作,以减少银行纳税压力,提高整体效益。[1]

一、商业银行抵债资产税收处理工作要点

(一)取得环节的税收处理对于抵债资产获取环节来说,即债务人。担保人或第三方在对实物资产或产权定价后向银行抵押的过程,商业银行应承担以下税务费用。1.企业所得税在抵债资产获取过程中,其中企业所得税处理方式与税务改革之前的营业税基本相同,但是也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宜的处理方式。首先,债务资产数额大于债权数额的,返还给原债务人的部分,不能视为应纳税所得额;未返还给原债务人的部分,纳入应纳税所得额范围,按照国家要求计算企业所得税。其次,如果债务资产小于债务金额,经追偿后不能收回的,可视为坏账损失,按有关规定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2.印花税在税务抵押中,不管是债务人,还是第三人,在实际转让抵押资产时,土地不包含在内。结合印花税相关法律要求,如果是产权转让,经双方同意,应当签署产权转让证书,按照产权转移税目以产权转移数据中记录的数额进行纳税。在此过程中,产权转移数据中包含财产所有权、版权、商标专利权等,而产权所有权书则是指政府相关部门登记的不动产、动产转移凭证。3.契税结合国家相关部门的契税暂行条例,不管是土地还是房产,受让人应根据成交价,按照税率3%或者5%进行纳税。但是在企业重组兼并环节中,国家要求,如果是破产企业,享有土地或者房产权的债权人,在偿还债务时,可以享有免征税务的优惠政策。但是在使用该政策时,应严格按照国家税制要求确定使用期限。

(二)持有环节的税收处理银行机构不同于其他企业,其获得抵债资产为房产、土地等,由于这些资产数量高,同时需要办理各种手续,处理时间长,获取后不能快速变现。在持有偿债资产阶段,要想实现偿债资产高效实用,避免资产大量消耗或者闲置,条件允许时,银行机构可以采取租赁的方式来使用资产,再对其进行处置,并在此过程中缴纳相关税费。在持有偿债资产中,税务处理内容如下:1.企业所得税一般来说,抵债资产持有过程中不会包含具体的企业所得税处理内容,但是由于出租获取一定效益时,需要把收益和相关费用按照国家要求计入应税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由于负债资产通常处理速度很快,因此在持有过程中计算折旧或摊销并不重要。基于此,除了资产自用外,商业银行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通常不考虑负债资产的折旧和摊销。2.印花税在抵债资产出租过程中,应该根据我国相关部门发行的印花税暂行条例列举租赁合同税目,根据租金的千分之一来缴纳印花税。3.房产税如果将房产作为抵债资产,无论是否对外租赁,都要按照国家要求进行房产税的缴纳。按照我国房产税相关要求,地产租金按房地产租金收入计算,税率为12%。对于未出租的房地产,可按一次抵押价款减去残值的30%计算,税率为1.2%。4.土地使用税债务性资产如果是房产,根据土地面积来缴纳土地使用税,税率则要根据地方政府部门下发的标准执行。

(三)处置环节的税收处理在债务资产筹划过程中,在工作流程上基本与收购环节相同,只是银行部门收购中的受让方转变为转让方。结合税法相关标准,银行部门在处理债务资产时,应当将其作为销售业务来处理,具体内容有:1.增值税在抵债资产处理过程中,如果是增值税应税产品,需要根据国家的增值税要求进行增值税的缴纳。因为商业银行提供的业务以金融业务为主,所以需要根据小规模纳税的计税方式来计算增值税。2.企业所得税在开展债务资产处理工作时,对于处置收入应减去抵债资产账面价值剩余的价值,应计入应收所得中。差额如果是正数,为了提高抵债资产处置效益,需要根据营业外收入一同计算企业所得税。如果差额小于零,则意味着偿债资产的损失应计入营业外支出,企业财产损失在所得税前扣除。3.土地增值税如果处理的是抵债资产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地上建筑或者附着物,应结合国家的土地增值税相关标准,具体核算土地增值税纳税数额。由于此项工作计算流程较为烦琐,需要按照处理收入比例征收,具体计税方式需要根据各个地区政府或者税务部门相关要求确定。

二、案例分析

假设某企业在经营发展中,由于经营不善,导致资不抵债的现象发生,经过国家相关部门的判决,将一栋办公楼抵押给引银行,抵偿债务5000万元,其中本金3500万,利息500万元。该办公楼建筑面积为1800平方米,账面原值为7500万,账面净值为4500万,评估价5000万元,欠缴房产税50万元、土地使用税5万元。抵债以后,银行以每年租金200万的价格租赁,一年以后,以6000万元的价格出售,处置费用为50万元。通过对抵债资产税务处理分析,可以得知抵债资产整体税负大于抵债资产纳税,而整个业务中获取的收入为900万元,综合税率64%,远远超出商业银行贷款利息收入所承担的税负。如果缺少对抵债资产增值和租赁收入等因素的思考,假设抵债资产处置收入为5000万元,则需要缴纳近300万元的税款,再加上已交的附加税20万,合计纳税超过320万,占利息收入的80%以上。如果考虑办理抵债资产业务付出的其他成本费用,则商业银行接受抵债资产不但不能从中获取一定利益,也可能会面临亏损的问题,损害银行整体利益。

三、商业银行抵债资产纳税筹划策略

(一)综合考虑税收因素,优化资产结构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我国政府部门为了促进各个行业稳定发展,提供“4万亿”信贷支持,我国商业银行在该环境下,经历一轮快速资产膨胀期。随着4万亿时代的来临以及更严格监管制度的,商业银行未来资产规模将不断下降,依靠贷款规模来获取更高收益的途径受到阻碍。商业银行要想实现稳定发展,需要另辟蹊径,从业务转型、优化资产结构等方面,探索新的效益渠道。在新税制改革过程中,国家在国债利息收入和权利性投资收益上,设有免税优惠政策,商业银行可以利用该政策实现现有资产的科学配置。一方面,在债券投资决策过程中,不可只是考虑资产名义收益率,同时还要对国债利息免税因素进行全面考量,把其他债券资产的税后利率与国债收益率比较分析,选择实际税后利率最大的债券资产,从而享有免息优惠政策。另一方面,按照国家税法要求,在国家政策允许范畴内,商业银行需要调整自己经营战略和资产结构,主动持有部分权益性投资,从而实现资产增值保值,实现免税目标。[2]

(二)加强以物抵贷审核,严格把控抵债资产贷款业务实施后,商业银行应尽快收回货币性资产。只有这样,才能控制债务资产数量,防止造成银行税负的升高。如果需要接受偿债资产,应秉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债务资产应用价值进行调查和分析,如果抵债资产比较完整,价值高,可以使用,通过与偿债企业合理分销税务,确定资产价值,保证偿债资产基础税收筹划工作有序实施。

(三)尽量减少流转环节,防止重复纳税目前,还债资产需要按照销售一般商品或资产的要求进行税收处理,且多了一个环节需要缴纳相应的流转税。因此,为了降低债务资产的税收成本,应尽量减少债务资产的流转。例如,将偿债企业的债务资产直接转让给第三方,减少转让环节,避免重复纳税。

(四)加强资产处置变现,尽早收回货币资金如果是抵债资产,应该将其快速转变为现金,这除了是监管部门基本工作外,同时也可以获得更多的税收优势。首先,在资产抵入过程中,向法院申请将作为抵债资产的标的物进行拍卖处理,通过拍卖价格来偿还银行债务。如果银行申请法院将抵债房产拍卖以后,获得的资产可以用于债务抵偿,在此过程中,只需要缴纳增值税。和之前的税务处理方式比较,节税效果更显著。其次,银行在接受债务性资产后,应尽量变现,这样既可以减少房产税的支出,又能降低资产闲置量,防止资产流失,保证国家利益。

(五)争取税收优惠政策,合理减轻税收负担灵活使用各种税收政策,是减少企业纳税的重要方式,但是这种方法并非能够得到税务部门的认可。应为银行部门偿债资产和一般产品比较,在销售上存在明确差别,当前偿债资产税负比较高,商业银行可以及时向税务机关反映,争取享有相关优惠政策。以某地区为例,地方政府要求金融企业接受和处理债务性房地产和无形资产,免征契税和印花税;如果是通过加工生产获得的效益,可以免征营业税;如果抵押房地产长时间闲置,则可以免征房产税和土地增值税。所以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当地税务部门提供的优惠政策,灵活使用,以减少银行税负压力。

商业银行抵债资产管理篇4

关键词:抵押担保;新资本协议;抵押品

一、新资本协议下抵押担保介绍

(一)抵押品和担保主体的范围

一个合格的担保主体从理论上讲,只要保证人的风险比借款人低,其提供的保证就能够降低资产风险。但为保证资本计提的审慎性,新资本协议标准法对信用保证提供者的范围进行了必要限制,仅认可以下两类实体提供的信用保证:、公共部门、商业银行和风险权重比交易对象低的证券公司;评级为a-以上(含)的其他实体,包括具有较低风险权重、能提供信用保证的母公司、子公司和附属公司等。

(二)抵押担保的处理方法

新资本协议标准法允许商业银行采用简单法和综合法两种风险敏感程度不同的方法考虑抵押的风险缓释效应,高级内部评级法允许商业银行根据内部风险计量结果考虑抵押担保的风险缓释效应。

(三)抵押担保的管理要求

新资本协议扩大了合格抵押品和保证人的范围,为商业银行提供了风险敏感度不同的计算方法,同时对商业银行抵押担保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满足这些条件,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时才能考虑抵押担保的风险缓释效应。

法律确定性要求:所有抵押交易、表内净扣和保证所使用的法律文件,必须对所有交易主体都具有约束力,并且确保在所有相关的国家内可以执行,这些交易必须经过有效的法律审查予以确认。

抵押品估值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建立完善的抵押品估值制度,以确保按照合同规定为债券提供充分的保护。在抵押品可销售的情况下,抵押品必须按照当前的公平价值或低于当前公平价值来估值,并对抵押品价值实行连续监控,具体的估值频率取决于抵押品的种类,一些金融抵押品应实行盯市估值。

抵押担保管理要求:对于抵押交易,为保证抵押品对债权提供充分的保护,交易对手的信用与抵押品价值不能存在较高的相关性。因此,商业银行不能接受交易对手或与其相关的集团发行的债券为合格的抵押品。商业银行必须建立明确和严格的程序,确保出现借款合同约定的违约事件时,能够及时清算抵押品。当抵押品被第三方托管时,银行应采取合理的措施,确保托管方将抵押品与其自有资产相分立。对于保证交易,保证必须是保证人的直接负债,保证人承担的业务必须由文件明确说明,保证义务必须清楚定义并不可撤销。

二、目前抵押担保管理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部分商业银行已制定了专门的贷款抵押担保管理制度,对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认定、抵押率的确定、抵押品的后续管理及相应的追偿措施做了明确规定,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存在明显的漏洞。

(一)抵押保证交易的执行存在法律上的不确定性

法律确定性及可实施性是抵押担保风险缓释效应在资本监管中得到认可的前提条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实施抵押权和对保证人进行追偿时还存在一些障碍。一是国内司法实践不完全支持在借款人违约或无力偿还债务时,银行及时地对抵押品进行清算或收为己有,司法仲裁和执行的链条和程序过长,影响了抵押品的占有、处置和变现,增加了银行的回收成本。二是在保证贷款中相当一部分是一般保证,保证人在主合同纠纷未经审判或者仲裁,并就债务人财产依法强制执行仍不能履行债务前,对债权人可以拒绝承担保证责任,因此在债务人违约情况下,商业银行不能及时地要求保证人履行代偿义务。

(二)抵押担保管理管理不善,疏于监测

近年来,各商业银行虽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了贷后管理工作,重贷轻管问题有所改善。但在抵押贷款管理中,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一抵了之、不管不问的情况,甚至出现办妥抵押手续后,内部管理松懈,致使债务人能够轻易解除抵押、私自处置抵押品而导致抵质押权落空的情况。

(三)普遍存在抵押品价值高估情况

抵押品价值高估除了借款人有虚增押品价值的强烈动机外,还与信贷经办人员尽职调查不充分、审核把关不严格、缺乏评估技能等因素有关。尤其是商业地产、工业厂房、机器设备的评估存在高估问题更为严重,抵质押物变现价值不能有效覆盖有关债权,难以真实计量押品的风险缓释能力。

三、改进和加强贷款抵押担保管理的政策建议

(一)有效建立严格的抵押担保管理政策和程序

一是结合信贷风险管理流程的整合,重新整合和再造担保抵押管理流程。按照新资本协议的要求重新对有关制度进行梳理,明确界定抵押担保交易中相关部门、人员的权利和责任,提高抵押担保管理的专业水平和独立性。二是建立清晰的抵押接受标准,重点审查抵押交易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建立中介机构和内部评估相结合的抵押品价值评估机制,保证价值评估的审慎性,并以此为基础对各类抵押品设置合理的抵押覆盖率;明确要求只有高于借款人信用等级的经济主体才能提供保证,对保证人和借款人采取相同的评级标准。三是强化对抵押品和保证人的持续动态监控,对各类抵押品的估值和保证人的评估要有明确的频率要求,定时监测抵押品实物及价值变化情况,确保贷款存续期内抵押保证交易的充分性、持续性和有效性。

(二)细化抵押率

按照新资本协议的要求,应根据具体债项的特点,如借款人信用等级、贷款种类、期限、贷款条件和行业生命周期特点以及抵押资产市场价格变动规律等,进一步细化抵押率。

(三)制定完善的内部抵押资产价值评估技术操作规范

商业银行价值评估需遵循谨慎和保守原则,在市场价值属性前提下,其价值往往根据市场行业数据确定,当行业健康发展,市场数据能体现资产价值特性时,商业银行可大部分接受外部中介评估的结果,但对价值评估过程中具体参数的选取,如机器设备价值评估中安装费用的计算等,则应持谨慎原则,不予考虑或折价考虑。

(四)建立抵押品管理信息系统

商业银行应建立自己的抵押风险数据库,至少应包括评估数据库和回收数据库。评估数据库应根据不同区域、行业、资产类型等制订统一的资产信息卡和市场信息卡,将评估所需资料进行搜集、汇总和整理。回收数据库应具体到小类,应将资产处置前价值、变现价值、处置税费及其他未知因素等列清楚,并定期汇总分析,以此作为调整商业银行内部抵押率的依据,也为今后开发抵押品价值评估模型和违约损失率模型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罗平.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研究文献及评述[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2、银监会.商业银行实施新资本协议信用风险缓释处理指引[Z].征求意见稿,2008.

商业银行抵债资产管理篇5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银行;抵债资产;核算

本文所称抵债资产,指银行债权到期后,由于债务人不能偿还债务,银行将债务人、担保人或第三人的实物资产或财产权利用于清偿债务。从某种角度讲,银行妥善营运、保管及处置抵债资产,做好抵债资产的核算以及列报工作,可以有效保证银行的经济利益最大化,促进银行资产业务的稳定发展,提高银行贷款投向实体经济的积极性。下面,本文将进一步对新会计准则下银行抵债资产的核算实务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抵债资产简述

(一)抵债资产的概念

本文所称抵债资产,是指银行根据自己的战略导向、业务特点及市场竞争情况准入的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规定的担保物。抵债资产有多种分类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类。一是从物的角度,分为不动产和动产两类。按照担保法规定不动产是指土地以及房屋、林木等地上定着物。动产是指不动产以外的物。二是从担保物权的角度,分为抵押和质押两类。抵押权主要分为一般抵押权和最高额抵押权。银行普遍接受的不动产抵押范围有:房产所有权、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符合一定条件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林权等。银行普遍接受的动产抵押范围有:船舶、车辆、机械设备等。质权主要分为动产质权和权利质权。银行普遍接受的动产质权多为具有较强的保值能力、变现能力、易存储能力、物理及化学性质稳定的存货类资产。银行普遍接受的权利质权多为具有较强公信力的第三方提供的仓单或提单、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知识产权、具有较强保值及变现能力的股权。三是从权利确定的角度,分为办理抵质押登记和不办理抵质押登记两类。银行对于作为主要担保方式的担保物权,一般要求办理抵质押登记。银行对于作为辅助担保方式的担保物权,视担保情况确定是否办理抵质押登记。

(二)抵债资产的取得方式

抵债资产的取得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协议抵债。银行与债务人、担保人或第三人协商一致,把其具有所有权、用益物权的资产,通过双方认可的评估方式确定价值后,偿还银行债权。二是司法判决或仲裁抵债。多数情况下,出于各方利益考虑,银行与债务人、担保人或第三人无法达成一致协议,选择通过司法诉讼或仲裁的方式解决债务纠纷。在判决或裁定生效后,担保物拍卖流拍的情况下,银行被迫接受抵债资产,用于补偿自身债权。

二、加强银行抵债资产管理与会计核算的重要性

银行首先考虑以货币形式受偿,从严控制以物抵债的方式补偿债权。一般情况下,通过贷款的转期、减额续贷、展期、重组等多种形式,降低债务人偿债压力。对于债务人及担保人明确表示不能用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偿债且不愿自行处置担保物的,银行通过拍卖、变卖担保物及其他非货币资产的方式实现债权。只有拍卖、变卖工作不能在拍卖规定期限或双方约定期限内完成,银行才会接受以物抵债,这是一种被迫的资产保全。但是,随着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以及银行对实体经济扶持力度的增加,近年来,银行抵债资产大幅增加,以物抵债逐渐成为清收、压降不良资产的重要手段。实践表明,信贷资产的剥离速度远低于抵债资产的增加速度,抵债资产接收成本比较大,管理风险比较高,变现时间比较长,处理难度比较大,处置损失比较大。管理和盘活抵债资产,不仅直接关系到银行的经济效益、竞争能力和发展,进而影响到实体经济的正常运行和金融风险的防控工作;处理不当,会增加银行信贷业务的逆向选择风险,降低银行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的信贷投入力度,降低银行资产流动性,甚至面临监管处罚。因此,加强规范银行抵债资产管理,提高抵债资产变现能力,维护银行的合法权益,降低经营风险,特别是对盘活抵债资产、合理配置信贷资产规模、提升银行盈利水平,均起到关键作用。

三、银行抵债资产处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处置成本高,损失大

银行在处置抵债资产过程中,主要面临“三高”成本。一是费用高。抵债资产接收或处置的过程中,需要缴纳两次过户交易税费、中介机构评估费用、拍卖费用等。如需保管的,或者有特殊要求及安全隐患的,还需要支出保管费、保险费、维修费等各类费用。二是协调成本高。在进行抵债资产处置的过程中,银行需要担负的职责较多,需要协调债务人、担保人、法院、拍卖机构、中介机构、律师等相关机构和人员,耗费较大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三是差额损失高。抵债资产在接收过程中,由于债权人众多、法院指定评估机构等因素,评估价格往往高于市场价格,产生一次价值损失。抵债资产在处置过程中,存在剩余价值低、用途局限、折旧损耗大等问题,买方利用银行急于处置的各项内外部规定,压低处置价格,产生二次价值损失。

(二)产权转让困难,限制条件多

银行取得抵债资产的相关权益时,往往受到多种条件限制。一是受到原持有人的阻碍。原持有人以各种理由拒绝交付抵债资产,甚至非法营运,谋取利益。二是判决或裁定难以有效执行。曾经出现地方政府以维稳、保证经济发展为由,支持原持有人的行为,甚至阻碍银行正常开展资产保全工作。三是难以预测的产权纠纷及自然灾害,导致银行不能取得抵债资产的权益。

(三)处置途径局限,时效性差

银行在进行抵债资产处置的过程中,局限性较大。一是缺乏有效的流转平台。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约制,银行不能直接经营抵债资产,由于抵债资产种类繁多,银行难以找到合适的托管机构或中介机构,除房产外,其他类型抵债资产二手交易不活跃,导致抵债资产变成废品、空置、闲置,加速其折旧和贬值。二是高价值不可分割的抵债资产,处置时间长,短时间内难以找到合适的买方。三是管理难度大。大多数抵债财产都是实物财产,种类繁多、地域分布广泛,短期内难以变现,银行资产保全人员缺乏专业技术水平,使得管理难成为继保全难之后的抵债资产第二大难题。

四、新会计准则下银行抵债资产核算的几点建议

(一)抵债资产取得的处理方式

银行取得抵债资产时,在取得时点和公允价值判定上,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异。按照新会计准则要求,与该抵债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银行且其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就可以确定取得。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存在抵债资产的所有权交付存在实质与形式不符的情况,例如:法院判决某一房产属于银行,但是原持有人以唯一住房为要挟,拒不搬出,房产证已经变更为银行所有,但是房产实物无法交付银行,银行不能获得房产的相关权利。在此类情况下,抵债资产的确认应坚持“实质重于形式”的核心原则,当抵债资产所有权上95%以上的风险和报酬已经实现转移,即可确认。上述案例中,银行已经拿到房产证,房产证作为房产持有和交易的唯一凭证,银行锁定持有房屋的风险和报酬,可以直接将其确认为抵债资产。与原持有人后续进行的协调活动产生的费用,作为保管费用处理。

(二)抵债资产保管的处理方式

银行应妥善保管抵债资产,保证其安全性、完整性和有效性。对于有特殊保管要求的,应按照相关的保管规定操作,防止抵债资产出现重大价值损失,避免造成其他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人员伤害。经评估,未来损失或危害发生可能性较高且支付金额巨大的,应购买财产保险。对于受到客观条件制约不能按期处置的,不可闲置抵债资产,应在不影响处置的情况下进行出租营运,租金计入“其他业务收入”。银行保管抵债资产不等同与自用抵债资产,如需自用的,应按照相关规定办理固定资产购置手续,不能擅自按照抵债资产保管进行会计核算。保管期间,应做好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印花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等相关税费的账务处理工作。

(三)抵债资产减值的处理方式

银行不应回避抵债资产的减值问题,应定期或不定期对其进行检查和维护,每个季度应至少开展一次账实核对工作,及时掌握抵债资产实物形态及价值形态的变化情况,做到账簿一致和账实相符,对影响抵债资产价值的风险隐患应做到“有预案、有预警、有措施”。随着经济发展、技术进步、通货膨胀等因素影响,抵债资产减值准备应遵循“应提即提”的原则,如果在处置时一并计入损失,对资产列报的影响较大。应重点关注三类减值准备的计提情况:一是对于新入账的抵债资产,首次计提减值准备,应将入账价值与市场价值进行对比,将评估价值虚高市场价值入账的部分及时计提减值准备。二是对技术更新换代较快的抵债资产,不仅计提其自然损耗和折旧产生的减值,更应关注技术进步、产能淘汰导致的减值。三是对价格波动明显的抵债资产,分析其价格波动,准确预测减值计提比例。

(四)抵债资产处置的处理方式

银行取得抵债资产后,应该及时开展处置工作,尽早执行公开拍卖。对于特殊情况不能拍卖的,视实际情况通过协议、招标、打包、委托等形式尽快处置变现。抵债资产处置后,银行确认不再拥有或控制抵债资产且相关的风险和收益已经转移,应及时终止确认。实际工作中,存在买方由于购买能力有限而实施分期付款或延期付款的情况。此时,抵债资产的终止确认应坚持“实质重于形式”的核心原则,当抵债资产所有权上95%以上的风险和报酬已经实现转移,才可以确认终止。对于能够确定已经转移风险和报酬的,在签署协议收到首付款时,终止确认抵债资产并确认处置损益,分期付款或延期付款部分作为应收款项处理;对于不能确定已经转移风险和报酬的,分期付款或延期付款部分作为应收款项处理,仍需持有抵债资产,不能确认终止。

五、结束语

银行开展抵债资产的收取、管理、营运和处置工作,目前仍然存在很大的困难。我们希望在新会计准则下通过优化、明确抵债资产的取得、保管、减值、处置的会计核算处理方式,降低不实利润对银行业绩的影响,提升银行抵债资产的核算与列报表现,提升银行经营管理决策水平,提升监管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推动银行资产业务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相林,姚文婷.银行抵债资产的会计核算与所得税处理[J].现代商业,2014(14):240-241.

[2]董秀娟.对商业银行抵债资产会计核算问题的探讨[J].现代商业,2013(14):30.

[3]王宝田.银行抵债资产的会计核算与所得税处理[J].中国集体经济,2012(16):123-124.

商业银行抵债资产管理篇6

(一)抵贷资产的抵贷价格与市场价格相差悬殊,导致银行损失严重。

债权银行在资产保全中采取以物抵贷方式时,通常都处于较为被动的境地,要么是债务人经营已极为困难,无力或无法以货币方式偿还贷款,银行如果不接受以物抵贷,则有可能完全无法收回债权;要么是人民法院以民事裁定书方式将这些非货币资产裁定给债权银行以抵偿债务,如果债权银行不接受,则按现行法规,这些资产将重新归债务人所有,使债权银行一无所获,因此债权银行只有被动接受以物抵贷方式。

(二)受市场环境和政策条件等主客观因素制约,抵贷资产处置变现困难。

1.抵贷财产受自身条件限制,不符合市场要求,抵贷物资社会接受能力差。由于抵贷企业大都缺乏现金偿债能力,资不抵贷,甚至濒临破产或倒闭,其可供选择的抵贷财产微乎其微,银行选择抵贷财产的自主性受到很大限制,被迫接受一些本身变现能力较差的资产。专用设备因用途狭窄,是抵贷财产变现的难中之难;通用设备虽然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但受本身质量的限制和市场需求不足,在变现过程中也存在困难;房产和地产虽然在理论上存在增值的可能性,但受地域的限制和目前经济环境的影响,也缺乏活跃的变现能力。据调查,目前的抵贷物资大多数是逐步淘汰或质量有瑕疵的产品,如服装、鞋帽以次充好,机器设备已经报废或接近报废年限等。抵贷物资要想卖出,只有降低价格,卖了能得些钱,不卖就烂在仓库里。

2.由于抵贷价格与市场价格相差悬殊,在变现时必然会产生损失,有损失就要核销,核销要冲减银行利润,损失太大,无法承受,影响了银行处置抵贷资产的积极性。

3.抵贷财产缺乏畅通的变现渠道。由于目前国内有些地区二手物资处置市场还很不成熟,物资的流动性极差,没有一个全国性的处置市场,同时中介市场也欠规范,客观上增加了抵贷财产变现的难度。

4.抵贷资产缺乏完备的产权证照或独立的转让条件。如有些抵贷的厂房,其土地性质是集体土地,因集体土地无土地使用权证,无法办理过户,不具备变现的条件,导致厂房无法变现处置,放在那里不但要花费维修和看管费用,而且还要承受房产的无形损耗而带来的损失,时间拖得越久,这种损失就越大。

5.处置变现损失“窟窿”难填、出账难度大。按财政部有关规定,抵贷资产处置损失部分应从当年营业外支出科目中列支,直接影响了当期损益。由于处置变现损失过大,各商业银行对以资抵贷处理普遍持矛盾心理,不处理损失愈来愈大,对上级银行无法交待;处理了由此带来的财务负担,将极大影响上级银行对自己经营业绩的考核。基层银行处置抵贷资产百般小心、如履薄冰,在上级银行政策明朗前,宁愿听任抵贷资产躺在账上慢慢“溶化”,也不愿主动去处理,将其变成死账。

6.银行处置抵贷资产的业务范围受到局限。一是出租、出售受税票限制。二是抵贷资产自主经营受到限制。商业银行面对厂房、设备、汽车、房地产等种类繁多的抵贷资产,如果不去经营和管理,将会变成“废品一堆”、“空楼一座”、“荒地几亩”,损失会更加严重。直接经营又与金融机构不准办实体的政策相违背。

(三)抵贷资产的交易税费过高,限制了产权变更、转让。

银行在正常经营活动中,已按权责发生制交纳了营业税和所得税。接受抵贷资产最终目的是处置变现收回贷款本息,这本身不是也不能视作一般的经营交易活动。但在实施过程中,有关部门将以物抵贷视同一般的商品交易行为,对抵贷财产的接收、处置双向重复征收税费多达17种。

另外,根据各国有商业银行总行的有关规定,收取房产、土地、车辆、关键设备等抵贷财产时,必须及时办理相关的产权证书或登记过户手续。由于多数企业有关资料管理混乱或者企业已名存实亡,使得权证不齐,银行要办理过户手续必须通过有关部门从头补齐,不仅手续繁琐,还要交纳各种税费,既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还要垫付巨额费用,因而加大了银行处置抵贷资产的成本。

(四)银行办理以物抵贷缺乏专业人员,日常管理难度较大。

以物抵贷是一项技术要求很高的工作,用于抵偿银行债务的非货币资产有的是厂房,有的是机器设备,有的是商住楼或商业用房,每一种资产接收或处置前都要进行技术性极高的价值评估,以便准确地确定其价值高低。但银行工作人员没有受过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培训,面对名目繁多、种类复杂的各种抵贷资产,银行保全人员无能为力,无法进行卓有成效的资产保全工作。

由于绝大多数的抵贷财产都是实物财产,并且很难在短时期内变现,而且实物财产种类繁多,分布地域广泛,给管理工作带来很多困难。首先,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从事保管工作。其次,有些专用设备若闲置不用,除增加了保管的难度,还随时间的推移逐渐报废。再次,实物财产在保管过程中还要交纳如保险费、维修费等各种费用,又给银行增加了财务负担。

二、加快处置抵贷资产的政策建议

(一)采取多种方式,多管齐下加速处置抵贷资产。

1.租赁。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租赁业务几乎是空白,国外的经验表明,银行开办租赁业务可以充分发挥资金和成本的优势。要允许商业银行内部成立租赁业务部,对行情看涨暂不宜或暂无法出售的房产、机器设备实行租赁经营,待市场行情回暖后再行处置。这样不仅可以降低资产管理的成本,获取租金收入,而且可较大限度地保全资产。

2.拍卖。拍卖是处置抵贷资产回收现金的最快捷的方法,拍卖具有公平、公开、公正、透明等特点。目前国内拍卖行业除北京、上海两大城市外,其他城市拍卖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总体水平不高,缺乏对拍品及其市场的调研能力,过分地靠压低价格吸引竞买者,实质上这种行为已对拍卖市场造成不良影响。为了做好抵贷资产的拍卖工作,应做到:(1)选好拍卖行。选择好拍卖行是拍卖能否成功的关键。对大标的资产如房产等的拍卖,应引进竞争机制,采取招标方式选择拍卖行。另外,加强与拍卖行之间的沟通,在拍卖过程中主动协助拍卖行介绍资产的历史情况,查找相关资料,办理有关手续,调动拍卖行的主动性,争取最佳收益,将损失尽可能降至最低。(2)对佣金比例采取浮动制,降低拍卖费用,调动拍卖行积极性。(3)选择适当拍卖时机。各种商品均有其特定的市场规律,只有按市场规律办事,抓住机遇,才能达到预期目的。拍卖时机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拍卖的成败,不同的物资应选择不同的季节进行拍卖。

3.并购重组。以不良资产重组为契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组织结构升级。近年来,西方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在处置银行不良资产时,大量使用了通过债务重组推动存量资产重新配置,并最终实现经济结构调整的市场化方法。我国现有的不良资产和抵贷资产中,相当部分是计划经济时期配置不当的资源,不少企业生产设施齐全、自然资源丰富,具有潜在的增长特性。建议政府允许商业银行通过并购重组的形式,将现有不良资产资源在国内外同行业间进行分配,以此盘活不良资产。一是债权银行通过积极参与企业改制,将抵贷资产交由经规范改制后的新企业承担。二是对新办企业,银行以“抵贷的厂房、设备资产”作为贷款投入。三是在现有优质信贷客户中寻找需厂房设备的企业。四是与利用外资结合起来。从近年来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国际招标的实际效果看,外资对介入我国的不良资产处置颇感兴趣。要采取有效形式,鼓励各国投资者进入中国不良资产处置市场。五是与吸收民营资本结合起来。我国可利用的民间资本总量高达10多万亿元,是处置不良资产的重要资金来源。在资产处置中要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让私营企业主和民营企业家参与。

4.商业性出售给资产管理公司。我国资产管理公司要想转变成真正意义上的投资银行,搞商业化经营,就必须有选择地商业性收购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商业银行以公平价格出售自己不良资产中的抵贷资产,资产管理公司以销定收,以市场价格和能够销售的数量决定收购价格和数量。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利用资产管理公司的优惠政策,减少银行在处置资产过程中各种不必要的费用,可以增加银行资产的流动性,资产管理公司也可获得一定收益,真正达到“双赢”。

5.不良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是指原始权益人将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可预见稳定资金流量的资产集中起来组成资产池,将其变成可以在金融市场出售和流通的证券,据以融通资金的过程。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将包括抵贷资产在内的不良资产和流动性较差的信贷资产出售给专门的融资公司,再由融资公司以这些资产作抵押,通过证券市场发行资产抵押债券,收回的资金作为商业银行出售不良资产的收入,可用于发放其他贷款或投资其他资产。这样可以大大改善银行的资产组合,增强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

6.拓展不良资产处置国际市场。目前,我国对外处置资产的政策正在逐步明确,在认真总结国际招标经验的基础上,积极与国际上著名的投资银行和国内外战略投资者进行合作,进一步探索外资参与中国不良资产处置的途径和手段,采取包括合资、合作、托管等在内的多种方式,向国际市场转让不良资产,不断拓宽不良资产处置的市场范围和渠道,减轻国内市场处置不良资产变现的压力,提高处置资产的效率和效益。

(二)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的沟通,取得理解和支特,给予抵贷资产处置优惠政策。

在抵资资产的过户及处置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抵贷资产原来拖欠税费的问题,在正常情况下,不但要补缴税款,还要缴纳大量的罚款,部分抵贷资产处置变现值不足以抵偿税款和罚款,使得部分抵贷资产无法处置变现。因此,在抵贷资产过户及处置过程中应加强与政府各有关部门的沟通,尽力争取理解与支持,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减免有关税费。另外,在产权过户核定应纳税额时,尽量以银行委托的评估机构出具的评估价而不是以抵贷金额作为缴纳税款的基数,减少税费支出,提高变现率。

建议对尚未办理产权变更登记的抵贷资产,可凭借贷双方“以资抵贷协议”或法院判决、裁定书到土管、房产、车管等部门办理产权备案登记手续,使银行取得事实上的资产处置权。税务、土管、房产管理和车辆管理等部门只能按有关规定收取工本费。银行在处置抵贷资产变现时,应凭“以资抵贷协议”或法院裁定书和买卖协议到有关部门办理产权转让手续,将产权过户给买方。

商业银行抵债资产管理篇7

《通知》规定“对于地方政府存量债务中的银行贷款部分,地方财政部门应当与银行贷款对应债权人协商后,采用定向承销方式发行地方债予以置换。对于地方政府存量债务中的信托、证券、保险等其他机构融资形成的债务,经各方协商一致,地方财政部门也可采用定向承销方式发行地方债予以置换。置换债券中不采用定向承销方式发行的部分,仍采用招标、公开承销方式发行。”

对地方政府而言,债务置换可以降低成本、拉长久期,定向发行不确定性比公开发行小,因此地方政府应当会尽量争取定向发行,定向发行可能占到全部万亿元债务置换的绝大部分。2015年到期地方政府债务约1.86万亿元,据审计署2013年12月30日的《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截至2013年6月,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中银行贷款5.53万亿元,超过全部规模的50.8%。按照这个比例,意味着1.86万亿元中约有9400亿元是银行贷款,如果全部采取定向发行置换,仅贷款置换几乎就可以将1万亿元置换额度用满。但考虑到地方政府会优先置换高利率、高风险的信托、城投债等,最终贷款的定向发行置换应该会低一些。

不论是否定向发行,地方债的配置主力必然是银行表内自营,而定向发行可减少不必要的市场冲击。在地方债务置换之前,利率债的投资者以银行表内自营为绝对的主力,地方债务置换的主要发行对象也必然是银行。根据2015年3月的中债托管量数据,全国性商业银行、城商行、农商行、信用社持有的国债占比约70%,而持有的政策性金融债超过80%。存量的地方融资平台债是信用品,置换为地方政府债后成为利率债,相应地,投资者结构必然与现有利率债购买者相似,也就是银行的表内自营。

采用定向发行而不是公开发行,是因为定向发行相当于在银行内部解决问题,看起来就像直接将银行的账目进行了变更,将贷款资产记为地方债资产,不占用银行当下资金,不会对公开市场产生过多影响。而公开发行则不同,它会更多地引发市场波动,对流动性造成冲击。此次定向发行并不是私募方式,地方政府不是对每个债权机构单独定价私募发行,而是由本地区存量债务中定向置换债务对应的债权人组成承销团,采取定向公募方式发行。

理解地方债定向发行的四个角度

对于《通知》的这一地方债定向发行新政,我们可以从四个角度加以理解。

角度之一:它等价于要求商业银行“讲政治”,向地方政府发贷款,有利于稳定经济增长。随着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监管的收紧,地方政府的融资来源日渐紧绷。尽管财政部在两个月之前就提出了发行1万亿元地方债来置换地方政府到期存量债务的政策,以便为地方政府融资纾困,但由于地方债的收益率偏低,市场热情不高,所以推进相当缓慢。这样一来,地方政府的融资压力进一步加重,危及了基建投资的稳定,给经济增长带来压力。

三部委最新下发的地方债定向发行政策,事实上是以“摊派”的形式要求商业银行限时认购地方债。这等价于要求银行给地方政府提供低息贷款,势必改善地方政府的融资状况,有利于稳定基建投资,进而托底经济增长。

不过,就算1万亿元发行额度快速完成,它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也有限。1万亿元的规模说大其实也不大(2014年全年基建投资完成额有11万亿元)。再加上目前基建投资增速也不算低,在此基础上能加速的空间有限。另一方面,地产投资萎靡的态势估计还会延续一段时间,出口前景又不乐观。所以,地方债定向发行举措最多时稳定住经济下滑的势头,实难带动经济增长明显改善。

角度之二:它等价于绕开“刚性兑付”,有利于利率水平的下降。地方债发行在之前之所以遇冷,是因为市场相信市场中的“刚性兑付”不会打破,与地方政府相关的城投债、ppp、项目专项债等资产会继续享受地方政府的隐性担保,因而会继续给出低风险的高收益率。相比之下,地方债的低收益就缺乏吸引力。换句话说,是“刚性兑付”预期的继续存在支撑起了市场中较高的利率水平,导致地方债发行受阻。

而尽管地方债定向发行是非市场化的行为,但它确实绕开了“刚性兑付”这一障碍――不管银行预期能从“刚性兑付”中继续获得多么高的收益,这边的低利率地方债是非买不可了。而这反过来也会减少未来“刚性兑付”的预期。地方政府能够从地方债发行中获得足够的融资支持,再利用“刚性兑付”来从其他途径获取融资的动力就会下降。

因此,地方债定向发行有利于降低“刚性兑付”对利率体系的干扰,可压低整体利率水平。

角度之三:它等价于央行对地方政府存量债务提供流动性支持,有利于金融市场流动性的宽松。为了增加地方债的吸引力,在此次的政策中还规定新发的地方债可以被用来做抵押品,向央行获取流动性支持。当然,能够最终从央行那里抵押借出来多少钱,还得看央行的意愿。所以,从央行支持的力度来看,比起之前市场预期的Qe要低多了。

但是,要反过来想这个问题。新发地方债是为了置换到期的存量贷款等债务。这意味着地方债的发行(不管是定向还是非定向)不会增加社会中的广义货币,自然也不会增加银行存款准备金的缴纳。而另一方面,它却增加了可以用来向央行获取流动性支持的抵押品的数量――之前的存量地方政府债务可没法用来向央行抵押。因此从理论上来讲,地方债的定向发行只会增加,而不会减少基础货币存量。更何况,相信央行也不会全然不顾金融机构的抵押需求,至少或部分提供流动性支持。因此,就地方债定向发行政策本身来说,它将有利于金融市场流动性。

角度之四:它等价于向商业银行征税,不利于银行利润,但会增加降准概率。最后,向商业银行定向发行低息的地方债,可被视为向商业银行征税。根据财政部的估算,1万亿的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如果完成,1年能降低地方政府利息支出400亿~500亿元。这对应着债权方利息收入的损失。银行虽然不会承担者利息减收的全部,但大头应该是跑不掉的。更为关键的是,地方政府债务置换才刚刚开头,还有大量规模在后面等着。如果全部照此办理,让银行利润一年减少上千亿应该是没问题的。这虽然不至于把银行的利润全部吃掉(2014年银行系统总利润1.55万亿元),但把利润增速显著拉低是必然的。

不过,银行也是政策博弈中能量不小的一方。这边向银行“征了税”,别的地方就得给点甜头。这最有可能的甜头就是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由于银行存在央行账户上的存款准备金只能获得极低的利息,所以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就能提升银行的利润。考虑到目前的存款准备金率本就很高,面临不小下调压力。在地方债定向发行政策出来之后,相信降准的概率会更大。

另外,向银行征税还会带来替代效应,增加银行配置地方政府之外的其他资产(尤其是房地产)的动力。在此次地方债定向发行中,“摊派”的额度会与各家银行持有的到期地方政府债务数量挂钩。这意味着谁家银行拿的存量债务多,被“征税”的规模就大。有此先例后,未来银行在购买其他地方政府相关资产(如ppp、项目专项债)时的热情会小很多,而相应会增加其他行业资产的配置。考虑到除了地方政府之外,地产是最大的融资需求方,估计未来银行对地产放款的动力会更足。

操作方式研判

三部委还同时下发了《2015年采取定向承销方式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操作流程》。地方债纳入中央国库现金管理和试点地区地方国库现金管理的抵(质)押品范围,纳入央行常备借贷便利(SLF)、中期借贷便利(mLF)、抵押补充贷款(pSL)的抵(质)押品范围,纳入商业银行质押贷款的抵(质)押品范围,并按照规定在交易场所开展回购交易。

此前地方债发行遇阻的关键问题是,地方债收益率低、流动性差,对商业银行吸引力不足。理论上来讲,置换发行的地方债由于有政府直接背书,安全性上升,与现存地方债务(主要为银行贷款、Bt)相比虽然收益率低很多,但安全性上升可以补偿收益率下降。但当前现实是,存量地方债务是享受事实上的隐性政府担保的,并未正确定价,低风险高收益。现在的债务置换对银行来讲是用低息的地方政府债置换存量对政府贷款,银行只有利息损失而没有获得资产安全性的提升,显然银行没有动力。另外,地方债受总量和投资群体的限制,其流动性远远不及国债。银行综合成本上升、存款流失、资产端追求更高收益,均导致银行没有动力配置地方债。

将地方债纳入央行SLF、mLF、pSL抵(质)押品范围,并允许商业银行质押地方债竞标财政存款,大大缓解了上述矛盾,使得地方债吸引力上升。地方债纳入合格抵押品,意味着银行可以获得央行和财政存款等较低成本资金,这缓和了银行资金成本上升和地方债收益率低的矛盾,同时,存量置换实际上就是将银行的贷款资产换为债券资产,并不造成流动性冲击,不占用银行计划配债资金。

对银行来说,债务置换存在正反两方面影响。债务置换将导致商业银行资产端发生巨大变化,由高息的、没有流动性的且隐性违约损失的债权,转化为低收益的、政府信用担保的资产。这一方面可能让银行获得更高流动性,因为置换债被列为合格抵押品,这样银行就有更多抵押品向央行申请pSL和mLF等,促使银行资产周转率显著提升,整体负债成本下降的机制形成对Roe有正向效果。但另一方面,由于高息资产被置换成低息资产,银行未来的投资收益率将下降,在银行存款端利率上限年内或放开的预期下,银行息差或继续收窄,利润增速将进一步下滑。根据财政部匡算,债务置换后地方政府一年可以减少约400亿元利息成本,这对应的就是银行的利息损失。不过理财收益率和利率下降也能降低银行资金成本。更重要的是,置换后银行资产的质量提升,坏账风险下降。

商业银行抵债资产管理篇8

关键字:商业银行(CommericalBank)贷款(loan)风险(risk)防范(avert)

一、商业银行概述

(一)商业银行的概念及其法律地位

1.商业银行的概念

商业银行英译为(CommericdBank)是指提供金融中介和交易服务机构,以经营工商业存放款为主要业务,并以利润为其主要经营目标。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只有商业银行能够吸收使用支票的活期存款,发放中长期贷款,并由此创造存款贷币,因而,商业银行是金融体系主体。

2.商业银行和法律地位

我国从《商业银行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的商业银行是指依照本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设立的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的企业法人”,该条规定明确了我国商业银行的法律定义和法律地位。

1)商业银行是企业法人,企业法人是从事生产、经营以获取利润,创造社会财富,扩大社会积累为目的,实行独立核算的法人,商业银行属于金融企业,因而被赋予了企业法人的资格和地位。

2)商业银行是依照《公司法》和《商业银行法》设立的企业法人。

商业银行作为法人,自然应当具备法人的条件,其中之一就是依法设立。

商业银行作为现代金融企业,其组织形式法律规定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因而其设立应依照《公司法》来进行。

3)商业银行是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的企业法人。

商业银行所从事的业务主要有吸收资金来源的业务,运用资金的业务和以人身份办理委托事项,从中收取手续费的业务,这三类分别被称为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最典型,最主要是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分别是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和办理结算。这样就明确了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范围,从而将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企业,非金融机构区分开来。

(二)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及贷款投放

商业银行的经营业务具有广泛性、综合性,一般分为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其他业务三种,其中前两种为信用业务,后一种为非信用业务。

资产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将集中的资金加以运用的业务,商业银行从吸收资金铁成本与发放贷款利息收入,投资收益的差额中获取收入,形成银行利润。资产业务是商业银行获取收入的主要途径,主要通过银行贷款,办理票据贴现和买卖政府的债券等方式进行。

1.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

贷款业务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资产业务,贷款收入也是商业银行收入的最主要来源。贷款按期限可分为活期贷款、定期贷款和透支三类,定期贷款又可分为短期贷款(1年以下),中期贷款(1-5年)和长期贷款(5年以上)三类。

2.办理票据贴现

票据贴现是指票据持有者将未到期的票据交与银行,银行按票据面额扣除贴现利息后付现款给票据持有人的行为,属于商业银行的一种短期放款。可贴现的票据有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政府债券等。

3.买卖政府债券

买卖政府债券是银行证券投资业务的一部分。银行证券投资是指银行为增强资产的收益性和流动性把资金投放可有价证券的经济行为,又称银行投资业务。它是商业银行仅次于贷款的一项重要资产业务。也是银行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政府债券风险小、期限较短、收益固定,变现能力强,因而买卖政府债券是商业银行的一项重要业务,他有利于保持资产流动性提高银行收益,也为中央银行实施间接宏观调控创造了条件。

为了保障信贷资产的效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必须与借款人签订借款合同,借款合同只有全面履行,才能实现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

1.签订借款合同,贷款的最后审批后,由信贷员通知借款单位签订借款合同,贷款经分行“贷款审批委员会”评审批准后,由经办人负债按照贷款资产风险管理的有关规定,与借款人签订《抵押借款合同》或《担保借款合同》按分期还款计划分主借发放贷款。

2.填制借据、借款合同签订后,借款单位依据合同填写借据,加盖借款单位银行预留而鉴,由信贷员,支行营业部主任审查借款单位印鉴、金额、利率、用途是否与合同一致。

(三)投资(invesgate)与(risk)风险的关系

对于所有的投资者(investgator)来说,理想的投资(invesgate)目标却是相同的,即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小的风险(risk)获得最大的收益(benefioiary)。

在金融市场上存在四种风险与收商组合而成的投资机会:1.低风险与高收益;2.高风险与低收益;3.低风险与低收益;4.高风险与高收益,(如图)所示Y

风险



0收益X

显然,第一种情况几乎不存在,因为这是投资者人人期望之所在,即便有这种机会,投资者必趋之若鹜,价格也会上升,收益也会相对降低.第二类几乎不会涉足.所以在金融市场上,基本上只有两种投资机会供投资者选择低风险与低收益,高风险与高收益,高风险与高收益.对于投资者来说,要获得高收益,就必须承受高风险,高收益必然伴随有高风险.担反过来说,若投资者承担了高风险,却不一定能确保高收益,因为高风险的含意本身就是不确定,高风险的结果可能是高收益,也可能是低收益,甚至可能是高损失,收益是以风险为低价的,同样,要使投资者心甘情愿地承担一份风险,必须以一定的收益为回报或补偿,风险越大,补偿也应该越高.所以风险是以收益为报酬的,它们成正比地相互交换,风险与收益的关系可以用下面式子来表示:

收益率=无风险利率+风险补偿

二、贷款的风险及种类

(一)贷款风险的概念

风险源于事物的不确定性,是一种损失或收益的机会。风险就是“未来的收益的不确定性程度”,风险是“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贷款风险即是商业银行在提供金融中介和交易服务中损失发生不确定性,即在债权已届请偿期而无法收回本息的一种可能性。

(二)贷款风险的种类

贷款风险是商业银行在具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的因素,使实际收益和预期收益发生一定的偏差,从而蒙受损失和获得额外收益的机会或可能,它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为损失风险,其二为收益风险。在这里我们主要是讨论贷款风险的防范,即损失风险的防范。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防范,主要又是不良贷款的防范。根据国际惯例按照风险程度将贷款划分为五种不同的档次:(1)正常(2)关注(3)次级(4)可疑(5)损失。后三种为不良贷款,其主要的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

(1)不能还贷:

不能还贷指商业银行在贷款款项拨出后,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法律措施和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其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的一部分。不能还贷款大多是因关系贷款或政府性指令拔款或工作人员违规放款造成的,是最严重的不良贷款,往往是银行款项拔出时就注定呆帐的贷款,应坚决予以杜决。

(2)低押不能变现

抵押不能变现即抵押权的不能实现,是指抵押财产所担保的债权已届清偿期而债务人未履行债务时,由于抵押物的损坏,严竣失,债务人的违法行为至使抵押物被收缴或征用,抵押设定无效或被撤销等原因,导致抵押权无法行使。

(3)质押不能实现

质押不能实现是指债权已届清偿期而未获清偿,因质押物的损坏,灭失或已返还质物人致使债权人无法行使质权或质权的消灭。主要原因为:质物被盗窃质物的损坏,灭失质物已返还(因不占有质物导致质权消灭)贷款合同与质押合同生效,质物未交付,但贷款款项拔出,但质款未生效质押无效

(4)保证虚置

保证是由债务人以外的第三人向债权人承诺,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由其代为履行或承担连带责任的担保方式。保证虚置则是因为保证人资格不适格,使保证不成立,或保证人无能力即没有充分的财产保证当债务人未履行债务时来代为履行等因素,使保证流于形式。

保证的设立应具血法定形式及要件,根据我国担保法的规定,保证的设立应具备以下条件:

1.保证人应与债权人订立书而保证合同

2.保证人应具备法律规定的资格

3.保证应对有效债务的设立

由于保证对债权人来说是一种请求权,债权人不能对债务人的财产行使直接的支配权,保证设定时,保证人虽然有足够的偿还能力。

但等到保证责任落实时,由于债务人和保证人的财产均已减少以致不足以清偿债务,使保证变为形式,形同虚设。

(5)担保无效

担保是指法律规定的或当事人约定的确保债的履行,保障债权利益的实现的一种法律制度或法律措施。担保无效是指因担保人的主体资格不适格或担保内容的违法等原因,使担保失去法律效力或被有权权力机关撤销。

担保通过对债权的实现提供有效的保障,从而成为保障交易安全,转移交易风险的方法,和制度,担保使债权实现获得双重保障,把债务不清偿的风险转移给第三人,但若第三人主体不适格,无能力担保以及担保的行为内容违法,担保也就失去了原有的效力,这是商业银行审查担保人资格,权利能力和经济能力的地方,以及内容也应合意更应合法。

(6)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指商业银行在其运用资金放款获取利润中,由于国家政策的不稳定性,不可预测使其经营的收入不确定性程度的增加。

国家政策具有目标性与阶段性,一事实上阶段的政策从长远来看又有不稳定性,加之各国的政策更是千差万别,因此商业银行在其业务中对政策的结算与实际有一定的偏差,从而扩在其贷款风险。

(7)利率的风险

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各种商业贷款利率变动而可能给投资者,带来的损益风险主要是利率风险,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各国受日趋严重的通贷膨胀的影响,国际金融市场上利率波动较大,金融机构很少贷出利率固定的长期贷款,因为放出长期贷款需要相应的资金来源支持,而资金来原主要是短期贷款,短期贷款利率控制了市场利率,因此在通贷膨胀情况下,短期利率会不断攀升,借入短期贷款而致出长期贷款的机构自然要承受风险损失,为了避免这种损失,在国际信贷业务中逐渐形成了长期贷款中按不同的利率计息,主要有变动利率,浮动利率与期货利率,这些利率却有按金融市场行情况变化而变化的特点,因此在通货膨胀情况下,放出贷款的机构可由此得认降低损失。

如果以po表示初始投资,Fn为名义未来值,Fr为实际未来值,r为名义收益值,pr为实际收益率,g为通货膨胀率,以单个投资同期计算,则:

Fr=Fn÷(1+g)

即:po(1+Rr)=po(1+r)÷1+g

所以:Rr=(1+r)÷(1+g)-1

投资者实际收益率=(1+投资者名义收益率)÷(1+实际通贷膨胀)-1

但对于因开展国际商务活动而需筹指资金的参与者而言,就应根据具体采取不同对策,如果筹资时市场利率仨计已达顶峰,有回跌趋势,则以先借短期贷款或以浮动利率借入长期贷款为宜,这样专利率回跌时就可再更新短期借款,如果筹资时市场利率较低时,并有回升趋势,则应争取设法借入固定利率的长期借款。由于对金融市场行情观察角度不一,认识深度不一,对行情趋势的分析也会不同,因此,利用国际商业贷款从事商务活动所承担的利率风险是不可避免的。

三、贷款风险的防范

1.严格审查制度,分级审批,集体审批。

贷前审查是信贷员对贷款可行性初审,是整个贷款审批工作的基础。他包括对借款单位来质,借款单位实力,贷款用途,还款来源,还款保证等在内全面审查。

贷款的审批是贷款发放的关键环节,审批的权限按贷款资产风险管理有关规定办理。

支行审批权限内贷款的审批程序:

信贷员支行营业部(或办事处,分理处)信贷管理科(股)贷款评审小组贷款评审小组组长(支行行长)起支行审批权限贷款审批程序信贷员支行营业部(办事处、分理处)信贷管理科贷款评审小组贷款评审小组组长信贷管理处(科)分行贷款评审委员会评审委员会主任(分行行长)

2.杜绝人情贷、关系贷

关系人是指金融机构的董事、监事、管理人员、信贷业务人员及其近亲属以及他们投资或者担任高级管理职务的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关系人贷款中,由于权力,人情等因素干扰,常有审查不严,忽略担保,不当优患种种弊端,而且容易滋生假公济私,行贿受贿等违法犯罪现象,由于关系人贷款可能使贷款金融机构承担更大风险,所以各国却予以严格限制,我国《商业银行法》明确规定:商业银行不得向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向关系人发放担保贷款的条件不得优于其他借款人同类贷款条件,根据修理改后《刑法》违反规定发放关系人贷款,造成较大或重大损失的单位,直接负责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应承担刑事责任。

3.追踪贷款用途,不合用余而又高风险使用贷款的必须尽快返回。

贷款了放后,主管信贷员要定期到借款单位检查企业经营状况及贷款的使用情况,通过审阅企业的购销合同,实地调查,推算和预测该笔贷款是否具有带来盈利的积极意义等相关情况并向领导反映,若借款人不按合同使用借款将借款挪作它用,银行有权收回部分或全部贷款,对违约部分,按信贷政策有关规定加收50%的罚息。

4.完善担保制度,重视担保物的资产评估。

贷款的担保与抵押是银行为减少贷款风险,保证贷款安全而采取得必要措施。凡经银行发放的贷款应依法办理财产抵押或信用担保手续,由借款单位自行落实担保单位或抵押物品。

对担保物的资产评估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a.验证抵押物品所有权证书,b.抵押人对抵押物是否拥有财产处理权,c.抵押物是否投资,没有投保的要办理保险,d.审查抵押物的价值评估材料,抵押物必须是易于确定价值,易于变现,不易损坏的财产,对抵押物进行上述各项内容审查后,按规定的抵押率和公式计算抵押贷款额。

5.跟踪担保物状况

a.抵押人转让已办理登记的抵押物的,应当通知抵押权人并告知人转

物已经抵押的情况,如果抵押人违反了其作为抵押人和出卖人所负的信息告知义务,没有知抵押权人或者未告知受让人,则抵押物人转让无效,b.当抵押人的行为足以使抵押物价值减少时,抵押权人有权要求抵押人停止其行为,c.当抵押物价值减少时,抵押权人有权要求抵押人恢复抵押物的价值,或提供与减少的价值相当的担保,d.当抵押权人对抵押物价值减少无过错时,抵押权人只能在抵押人因损害而得到赔偿范围内要求担保,抵押物价值未减少的部分,仍作为债权的担保。

六、加强贷款业务内部控制

(一)贷款业务内控系统设计原则

贷款业务内控系统设计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牵制原则,贷款业务操作各个环节,各岗位,各权力之间形成一种制衡机制;

2.相互协调:贷款业务操作各岗位,各环节、各权力之间要有一个统一目标,共同回绕这个目标

3.式定位原则:贷款业务各个环节,岗位人员有明确分工,授权批准,互相之间不能越权,入系统回修贷款业务控制环节和线路要相互照应,形成一个整体,成本效益原则,贷款内控系统设计必须讲究效益,降低成本,避免功能过剩。

(一)贷款业务内线控制系统构成要素

1.贷款审贷分离机构控制,具体表现为机构权力制衡,贷款权力可划分为五类:决策权、调查权、审批权、监督权(前面已简述)

2.款制度建设控制:必须按《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和上级各项规定

a.款业务操作程序控制,每一年贷款一般经过调查、审批、签约、记录、发放、检查、监测、回收等八个环节,不良经过催收、审批、核对等环节。

B.款文件记录控制,要求对反映贷款资金来源和运用渠道、发放和收回过程的会计记录及其他业务记录全面,及时、真实、公允、准确、充足。

C.信贷相关人员素质及风险权责控制,对从事业务操作人员,将任、勤、债、能考核和计划投入贷款业务内部控制范畴。

D.贷款业务计划目标控制,为实现贷款安全性、效益性和流动性对整个内控系统提出一个目标体系,具体经办贷款业务的每个环节也要有一个具体目标,这是贷款业务内控系统的运作方向。

e.内部稽核控制,通过内部稽核机构或人员对贷款业务及其操作行为进行监督,它是银行对贷款业务内部控制一种再控制。

七、加强风险贷款管理

风险贷款是超过借款合同规定期限,逾期3年以上,借款人因偿债能力不

未能归还本金的贷款,其管理任务和目标是什对逾期3年以贷款的具体情况,制

订和落实情况转让措施,加强管理监控,提高信贷资产质量,保障信贷资产的安

全性、效益性和流动性。

(一)清收转化总量目标必须控制5年以内,并且逐年有所下降,直到吸收完毕。

清收转化步骤

1.调查摸底,落实债权

2.主张权利,全面催收

3.一户一策,重点突破

(三)清收转化方式

1.分割贷款,移转债权

2.变更担保,增加抵押

3.以资抵债,转化风险

4.债权变股权

5.公告催还

6.依法起诉

八.务和稽核检查

加强贷款业务稽核审计,对促进银行业按照国家的客观政策,产业政策,信贷政策发放贷款,保证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支持国家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贷款其本原则审查,金融企业在多的睥工作实践中总结了贷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贷款的计划管理原则,物质保证原则,按期偿还原则,区别对待区别,择优扶持原则和先评估后承诺贷款原则。

2.贷款的内控制制度审查,内控制度主要包括信贷人员岗位责任制度,贷款审批制度,贷款“三查”制度等。

3.贷款程序审查,贷款程序是按金融企业审批、发放、回收贷款工作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先后顺序。

4.贷款经济效益审查,贷款经济效益包括借款企业经济效益和银行自身经济效益两个方面,对银行自身效益审查,主要通过审查贷款指标利润率。贷款指标利用率越高,贷款利用程序越充分,信贷资金用置越少,贷款工作质量和贷款效益越好。审查到期贷款回收越多,逾期贷款、风险货款越高,表明银行贷款按期回收越多,逾期贷款、风险货款越少,银行贷款工作质量和贷款效益越好,审查贷款收息率、货款收息率越高,银行自身积累越多,但是货款的收息率并非越高越好,货款利息收入率越高,恰恰表明银行贷款效益较差。

参考文献

1.肖汉奇主编《商业银行法律制度与实务》中国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

2.郭俊秀主编《中国商业银行法律与实务》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3.注鑫主编《金融法学》中国政治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范从来、夏江主编《主券投资》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5.刘国主编《国际商务谈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梁春满、陈静主编《现代银行内控》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版。

7.庄思岳主编《银行业风险与防范》经济出版社,1998版。

商业银行抵债资产管理篇9

二是抵押银行债券式。在住房金融市场上有专门的抵押银行(mortgagebank),通过发行抵押银行债券筹集资金,再向他的客户发放住房贷款。抵押银行不是通过吸收存款来创造贷款的,因此不需要众多的银行网点,但是需要有一个比较成熟的债券市场。抵押银行债券主要有担保发行债券、抵押发行债券,信用债券和抵押信托债券等。抵押银行制度在德国最为发达,芬兰住宅抵押银行、意大利伦巴底省银行和抵押信贷银行也是这一类的抵押银行。美国、丹麦、瑞典、韩国和加拿大等国家也有这种抵押银行债券。

一、存款储蓄方式的内在缺陷和资产证券化的准备成本、收益以及时机

在存款储蓄方式下,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负债是储蓄存款,具有中短期性质,其资产住房抵押贷款具有长期性,一般都在十年以上,因此资产和负债在期限上出现结构性倒挂,这种倒挂会导致商业银行面临流动性不足、资金周转不畅,问题严重时甚至发生挤兑风潮和支付危机。

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增加商业银行抵押贷款债权的流动性,把这种长期的资产变成流动性很强的资产。美国的住房金融市场在经历了上述结构性矛盾引发的一系列储蓄银行支付危机和破产风波后,进行了金融创新,在抵押贷款一级市场之外创造了一个资产证券化的二级市场,商业银行及时将抵押贷款债权卖断给特殊目的载体(specialpurposevehicle),特殊目的载体再通过证券化,将所购买的债权转变成分割开了的和可流通转让的证券,出售给投资者。美国的这种抵押贷款资产证券化不仅解决了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上的倒挂,而且扩大了存款储蓄融资方式在住房金融市场上的份额,也促进了住房金融市场和住房产业的发展。但是,抵押贷款证券化需要很高的前期准备成本,包括证券定价、倍用增级、一级市场债权规模、证券化市场上作为投资的买方力量、会计准则、税收优惠、法律法规条款、证券市场环境、监管的制度安排、人才和技术上的准备。这些准备成本有的是短期性的,有的是长期性的。短期性的可以通过跨越式和爆炸性的发展来完成,长期性的则必须通过积累和消化才能解决。有的成本属于环境因素,有的属于制度因素,制度因素可以通过制度创新或改进来实现,但环境因素却是离不开一个培育和成长的过程。

我国的资产证券化面临基础脆弱、制度条件和环境条件缺乏的问题。有人认为我国缺乏大量、持续、长期和稳定的资金供给,即机构投资者的现状不能支撑资产证券化,一方面我国能够参与各种证券投资的机构投资者比较少,类似于国外那种典型的机构投资者之数量更少;另一方面,机构投资者能真正用于投资的资金规模也很有限。虽然我国已有8万亿元的居民储蓄存款和800多亿美元的外汇储蓄,但是由于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复杂性和个人投资者自身各方面的局限性,我国的个人投资者更不可能成为大规模资产证券化稳定持久的主要投资者。也有人认为我国的资产证券化面临制度和环境障碍,存在信用限制、法律限制、市场环境限制、监管问题、人才和技术限制。还有人通过观察和分析美国住房抵押贷款二级市场,认为我国一级市场的交易规模不大(到2000年底,住房抵押贷款仅占gdp的4%,并且限于沿海地区的少数发达地区),不足以形成足够的债权集合来形成证券化的“资产池”(assetpool)。而且对证券定价等实务问题的研究不够充分。国有商业银行也并未出现流动性不足的资金瓶颈制约。事实上,大部分商业银行目前只对不良资产证券化感兴趣,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相对于其他资产来说还是优良资产,不仅能给银行创造效益,还能优化资产结构,而且违约率很低(目前仅为0.3%),所以商业银行对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热情不高。另据统计,截至2001年底,我国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余额总计6380亿元,分别仅占到当年gdp和银行信贷的7.9%和6.6%.在实行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发达国家,银行抵押贷款余额与银行信贷余额的比例通常是30%到40%,可见我国住房抵押贷款的规模显然还不够。

存款储蓄和抵押贷款证券化、抵押银行债券都是达到发展我国住房消费金融市场和住房产业,发展我国债券市场三重目的的两种手段。但是,由上所述,现在在我国实行抵押贷款资产证券化不仅前期准备成本很高,所带来的收益小,而且我国证券化的时机也不成熟。所以目前主要不是在抵押贷款一级市场之外创造一个二级市场,实行资产证券化达到三重目的,而是在于除了继续壮大抵押贷款一级市场之外,要努力发挥另一种手段的作用,即发展抵押银行债券。抵押银行发行抵押银行债券筹集住房贷款资金,恰好不仅前期准备成本小,收益大,而且不存在时机问题。

二、抵押银行债券的优势分析

(一)成本分析

抵押银行筹集的资金和发放的贷款都是长期性的,资产和负债的期限结构对称,所以抵押银行不仅很好地衔接了债券市场和长期借贷市场,而且不存在存款储蓄制度的内在缺陷。同时,我国现有债券市场的发展程度基本上可以支持发行抵押银行债券,其优势在于:避免了证券化那样的高准备成本和时机成熟问题;不存在证券化那种很复杂的定价问题(如:提前还款模型和期权调整价差法);无需一个抵押贷款一级市场来支撑;在人才和技术上没有特别要求;现有的税收政策、会计准则和监管主体完全适用;在法律法规上,只需对抵押银行和抵押银行债券做出有关的法律界定即可。由于抵押银行债券不仅适合机构投资者,同时因为对投资者的投资技术没有较高的要求,所以也完全适合广大中小投资者,因此,抵押银行债券有足够的、持久的和稳定的资金供给。

我国的债券市场自1981年财政部正式发行国债以来已经发展了二十多年,尤其是近几年来发展十分迅速。发行方式和承销程序越来越规范;实行一级自营商制度;交易品种增加较快,包括政府债券、企业债券、金融债券公司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和可赎回债券等。市场发行主体和参与者迅速扩大,当前我国债券市场的发行主体包括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等;市场交易主体包括居民、企事业单位、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银行机构等在内。债券交易系统、登记、结算和托管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市场交易规则日趋完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现在主要有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债券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两大市场;债券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与此同时,为了完善资本市场结构和进行我国金融体系第三阶段的改革,我国将大力发展债券市场,由此采取的有关举措更将为抵押银行债券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收益分析

1.通过完善住房消费金融市场,实现住房投资的大众化和机构化,进而促进我国房地产业进一步发展。住房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它不仅可以带动住房消费和扩大内需,还可以通过产业关联性带动建筑材料、装饰材料和服务业的发展。同时,住房是我国居民的生活必需品之一,居民的住房水平是居民生活水平和富裕程度的一个重要反映指标。抵押银行通过发行抵押银行债券不仅可以将小额的闲散的资金集合起来,而且也可以吸收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资金,然后再放贷给需要住房融资的人,这样实现了住房投资的大众化,扩大了住房消费容量。同时这种直接融资方式融资迅速,成本低,数额大,期限长,能很好地满足居民住房消费贷款的需要。居民的住房消费会带动和刺激住房的生产,从而促进房地产业的更大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投资统计司的资料,我国房地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还有待提高,2000年底我国城市缺房户有156万户,其中人均住宅面积4平方米以下的住房困难户还有34.6万户,640个城市尚有2200多万平方米的危房需要改造。在“十五”期间大约有1350万对新婚夫妇需要住房。此外,我国城市人口每年大约净增800万人左右。另据建设部的消息,新世纪前5年,我国住房建设的发展目标是:全国城镇新建住宅27亿平方米;

农村新建30亿平方米。由此可见,我国住宅消费市场潜力巨大。无论是从我国具体实际还是国际实践经验来看,一个如此巨大的市场,仅仅依靠存款储蓄制度和我国目前的公积金制度是满足不了住房消费金融市场上的融资需要的,也带动不起住房产业的壮大。我们必须要利用另外一种主要融资方式,即抵押银行债券。

2.有利于推动我国融资方式的非中介化和国民经济的证券化。西方经济学者rybczynski将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相互发展过程的关系分为下列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银行间接融资占主导地位的“银行主导”阶段,银行通过吸收存款,然后向企业和家庭发放贷款。第二阶段是金融市场直接融资占主导地位的“市场主导”阶段。该阶段以初级证券化为典型特征,企业通过在金融市场上直接发行票据、债券和股票实现融资,产生金融业上的脱媒现象(disintermediation),即融资的非中介化。第三阶段是“强市场主导”阶段,仍以金融市场直接融资为主,并且继续侵蚀间接融资的传统阵地。该阶段以二级证券化(即资产证券化)为主要特征。我国金融市场显然还没有发展到“强市场主导”的第三阶段,但是融资的非中介化趋势正在发展之中。抵押银行债券是属于典型的初级证券化,因此它的发展必将促进我国金融业的脱媒,也将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升级,从而提高国民经济证券化率(指证券市场总市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目前我国国民经济的证券化水平还很低,1999年证券化比率是33%,流通市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是8.25%.而1996年美国的证券化水平是115.6%,英国是151.9%,新加坡是159.7%,日本是67.2%,澳大利亚是79.5%,泰国是53.9%,印度是34.4%。

3.增加投资者的投资品种,进一步促进我国的储蓄分流。从微观上来说,抵押银行债券作为一种金融工具,因为有银行信誉、个人财产抵押、政府的担保或者其他形式的债权保证,安全系数高,信用等级一般与政府债券一样,都为aaa级。抵押品住房具有增值保值的投资作用,尤其是在通货膨胀时期。利率通常比政府债券高,因而投资收益率比较高。交易很活跃,可以随时转让。抵押银行债券还有很多不同的档级,可以满足投资者的不同投资需求,所以对投资者来说它是一种优异的投资产品。从宏观上来看,抵押债券的发行意味着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渠道增多,有利于我国目前储蓄分流的进一步发展,防止储蓄的沉淀,居民的储蓄转变为生产性投资,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也不会造成证券市场上的泡沫。同时,储蓄分流是一种金融深化,而金融的深化提高了国民经济的金融化程度。

4.推动债券市场的发展,进而扩大和完善资本市场。目前我国债券市场地进一步发展面临以下主要问题:规模不够,目前债券余额只占gdp的24%;各种债券的发行量严重不平衡,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券占主导地位;债券品种单一;流动性差和市场需要改革与创新。抵押银行债券作为债券市场和住房消费金融市场中的一个重要品种,它的产生与发展不仅是我国金融体系第三阶段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债券市场的改革与创新的要求和表现,而且有利于改变目前债券市场发展中的不足,推进债券市场的发展。虽然抵押贷款证券化同样也能促进债券市场的发展,也是成熟债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因为我国金融体系还没有发展到上文所述的“强市场主导”阶段,而且抵押银行债券目前具有相对于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明显优势,所以我们不应急于把证券化债券作为第三阶段改革和债券市场发展的重点。当股市出现较大规模的下跌,使股票投资收益率或安全性降低时,股市资金就会大规模撤出。又因为债券市场的发展相对于它在资本市场中的地位和股市的发展来说处于弱势,所以流出的资金最后只能流入银行,变成银行储蓄。而由储蓄带来的银行贷款主要是向企业提供短期性流动资金,即使提供长期贷款也主要是面向大型企业,并且附带有限制性条款(包括一般性、例行性和特殊性条款)。可见股市和债市在发展上的这种不平衡导致股市的波动对直接投融资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影响太大。更重要的是,问题还在于我国股市的发展虽然一直很快,但一直不规范和不健全。这种不规范很容易造成股市的大幅波动。即使今后我国股市规范健康地发展,股市的波动也是不可避免的。首先是企业业绩波动与分化比较大,企业业绩和生存的变化莫测决定了股票价格和股市指数是波动型的;其次,因为人民币不是世界货币,一旦汇率水平受到国际投资者怀疑,加之我国稳定汇率的政策操作空间有限,这种怀疑会很容易带来股市的波动。股市的波动明显会影响股市投资收益率的变化。因此,我国必须有一个与股票市场的发展比较对称的债券市场来调节储蓄资金在股市和债市之间的流动以及在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的流动。抵押银行债券作为债券市场上一个极为重要的品种,它的发展有助于改变我国股市与债市发展上的不平衡,并且也有利于凋节储蓄资金在金融市场上的流动。

三、抵押银行债券的制度安排

(一)抵押银行机构的设立

抵押银行是抵押银行债券的发行主体,因此设立抵押银行是抵押银行制度的重要一环。从国外的实践来看,抵押银行一般是其它金融机构的附属机构,所以我们可以在我国现有金融机构的基础上考虑抵押银行的设置。根据抵押银行的所有者之不同,本文认为以下几种模式很值得考虑。

模式一:国内的商业银行组建自己的附属机构抵押银行

虽然抵押银行不需要众多的银行网点来吸收存款作为贷款资金来源,但是,抵押银行需要借助于广泛的银行网点把住房贷款发放给分散的住房资金需求者。而商业银行不仅有广泛的网点和分支机构,而且还有众多的客户渠道。同时,抵押银行的贷款还可以与母公司商业银行的住房贷款(一般是中短期贷款)形成组合贷款,这样整个集团公司通过这种“一站式”服务更好地满足了借款人的资金需要,在住房金融市场也尽量实现了最大化收益。当然,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抵押银行可以通过互联网受理贷款申请,一定程度上会减少对银行网点的依赖。

模式二:由几家商业银行联合出资成立抵押银行

这种模式下的抵押银行资本雄厚,信誉等级更高,从而可以降低发债的利率,实现低成本融资,有利于资产的扩大。同时,抵押银行也相当于可以利用投资各方之商业银行的客户渠道和银行网点来推销住房贷款。这种模式有点类似于前面提到的在美国有几家银行联合成立发行抵押银行债券的财务机构。

模式三: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联合出资成立

一个成熟的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离不开保险公司的参与。例如:美国规定贷款成数超过80%,必须由保险公司担保,不足80%的则鼓励保险公司参与;英国的保险公司保险借款人的支付能力;澳大利亚的保险公司保险因借款人违约给贷款机构带来的损失;日本规定住房借款人必须购买人寿保险;香港的按揭证券公司为贷款人提供保险。保险公司的参与可以提高贷款成数,扩大消费容量,降低抵押银行等住房贷款机构的贷款风险,最终促进住房金融业的发展。所以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共同出资设立抵押银行,可以使抵押银行享受两者在住房金融市场上的资源优势。保险公司因此而进入住房贷款市场,商业银行因此而找到一种新的筹集住房资金方式,降低了贷款风险,进一步扩大了住房贷款。

(二)抵押银行债券业务经营和操作上的制度安排

在债券品种上,除了发行固定利率等普通抵押债券外,还可以借鉴我国发行可转换债券和可赎回债券的经验,发行可转化抵押债券和可赎回抵押债券。这两种债券是抵押银行债券中很重要的品种。可转化抵押债券是指抵押债券持有者可以在债券到期时要求发行人还本付息,也可以要求购买住房,投资抵押债券的本息转换为住房预付款,根据债券本息和预付款的差额,抵押银行对债券持有人多退少补。这意味着债券到期时投资转换为住房投资或者是住房消费。可赎回债券是指在抵押债券上附加提前赎回条款。抵押银行有权在发行一段时间后按约定价格赎回部分或全部债券。这样当市场利率降低时,抵押银行会行使赎回权,偿还以前发行的高利率债券,再按当前的低利率发行新债券借人资金。可赎回债券大大降低了抵押银行负债的利率风险和期限风险,也降低了其住房抵押贷款的利率风险和期限风险。此外,抵押银行通常只能就房产价值的60%进行债券融资。所以,在有保险公司参与住房贷款市场和抵押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较高时,抵押银行可以发行信用债券。当住房贷款需求大于资金供给时,在一定条件下抵押银行可以通过货币市场获得短期融资。在发行方式上,可以借鉴美国联邦住房贷款银行统一债券的做法,短期筹资循环不断,新老交替,这样短期融资也就变成了长期融资,负债和资产期限结构还是对称的,不会出现资产负债的结构性倒挂。

因为住房在居民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住房产业又是我国的主导产业主一,所以在抵押银行的制度安排上,政府还应该对抵押银行债券的筹资收入实行税收优惠,或者政府在债券发行上提供担保,也可以由政府引导建立抵押银行债券担保基金,从而增加债券的信用等级,降低抵押银行的筹资成本,政府相当于只以或是负债的形式或是少量财政资金就实现了自己在住房产业上的相关利益。

(三)法律法规的安排

抵押银行是通过发行抵押债券筹集资金和发放住房贷款的银行机构,是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法人,因此有必要制定一部专门的(抵押银行法),对抵押银行的设立、变更和撤销,经营和管理,专业化原则,抵押银行债券等诸多方面做出严格的法律界定,并且把上述有关的制度安排上升为法律的意志。同时,因为抵押银行发放住房贷款,所以也必须遵循人民银行颁布的(贷款通则)。严格限制经营范围和实行专业化经营是抵押银行制度成功的重要保证,也是德国抵押银行制度成功的重要经验之一。

(四)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扩大利率市场化的覆盖范围

抵押银行债券是利率产品,对利率的过多限制使得不同债券的投资价值和风险难以得到有效实现。此外,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戴根有认为,随着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我国,带来的新型经营方式和金融产品将使中央银行在与其博弈中处于不利地位,这种不利地位将促进利率市场化。除了利率市场化外,也还需建设一个全国债券市场而形成真正反映以市场供求状况为基础的市场化利率。社科院的李扬博士认为,我国债券市场已基本上实现了利率市场化,如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券的发行,未来要做的就是扩大市场化的覆盖范围,井且鼓励银行发行和购买债券,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在发行抵押银行债券时借鉴和参照国债的发行方式。

「参考文献

[1]王岐山主编。中国房地产金融全书[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7

[2]尹伯成等编著。房地产金融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3]梁定邦主编。中国资本市场前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汪利娜。发展我国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几点思考[j].财经科学,2000,(5)

[5]程定华。浅谈中国债券市场[j].现代管理科学,2001,(5)

[6]卢晓平。债券市场发展将成为主旋律-访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李扬博士[n].上海证券报,2002-4

商业银行抵债资产管理篇10

自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以后,除通过债转股方式处理不良资产之外,更多的是通过诉讼手段来处置不良资产、实现债权。仅以我院为例,2000年受理的以资产管理公司为诉讼主体的案件有16件,涉及金额达39388.91万元。另据初步统计,由银行作为诉讼主体参与诉讼,目前处于审理、执行阶段但尚未完全实现债权的存量案件,仅上述四家资产管理公司上海办事处的已高达至少二千件。由于我国在不良资产管理的立法方面尚有欠缺,《资产管理公司条例》中也仅作了原则性规定,因此在现有的法律制度下,积极探索解决司法实践中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诉讼方法,更好地保护国有资产,对促进有中国特色的不良资产处置工作无疑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为此,笔者结合办案的体会,就当前资产管理公司涉讼案件中遇到的一些法律问题提出思考。

一、诉讼主体问题

1、资产管理公司按照总额转让形式收购银行不良资产,能否作为原告债务人

目前,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在收购不良资产时所采用的方式主要两种,即逐笔转让和总额转让。前者是按照帐面的借款逐笔与银行签订债权转让协议,这种方式资产管理公司也可以逐笔通知债务人进行确认,而经过债务人确认的转让,一般不会发生诉讼主体资格之异议。但资产管理公司接收国有银行的债权,涉及的贷款金额有一万多亿,债务人近一百万户,如果要求全部进行逐笔转让,逐笔确认,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因此,特别在农业银行转让的债权中,很大一部分是采用总额转让的形式,即按照债务人或者按照借款阶段,以帐面债权总额不分具体笔数进行转让,这样资产管理公司通知债务人也不可能逐笔进行确认。于是就出现债务人对转让债权中总额转让不予确认的情况。此时,资产管理公司就面临着对没被确认的债权是否具有诉权,是否能基于总额转让协议没有确认的债务人。对此笔者认为,只要总额转让协议成立,应当承认资产管理公司具有诉讼主体资格,这是因为在当前还存在着大量债务人恶意逃废债务的情况下,给予资产管理公司诉权,可以通过实体审查,以司法手段解决债务人恶意逃避拖欠国家债务,有利于国家的正当利益和支持资产管理公司正常运行。

2、判决生效进入执行阶段后,银行将债权转让给资产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作为新的债权人,能否依据判决提起强制执行的申请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债务人已对银行与资产管理公司之间的债权转让表示确认,但由于资产管理公司不是案件的原告,提出强制执行的申请,使一些法院在执行程序中难以操作。对此,笔者认为可以在银行作为强制执行申请人向法院递交执行申请的同时,将债权转让协议一并递交法院,由法院将资产管理公司作为执行申请人进行立案。

3、银行后与资产管理公司签订资产转让协议后,资产管理公司是否可替代银行承受原告的诉讼地位

实践中对于这种情况,一般的审理思路是法院以银行已不再是债权人为由驳回银行的或由银行撤诉,再由资产管理公司另行。应该认为,这样的审理思路符合债务案件的一般审理原则,但在审理资产管理公司处理不良资产这样的特殊案件中,无疑会带来许多程序上的麻烦且增加诉讼成本。对此笔者认为,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必须从理论上有所创新,实践中有所突破。一般认为,诉权是当事人的一种权利,、撤诉是当事人处分权利的具体表现。当事人既然在诉讼中能够行使撤诉等权利,那么也能够在诉讼中因实体权利转移,将已行使的诉权一并随实体权利的转移而转移,从而实现诉讼中的诉权转移。这是因为诉权的基础权利是实体法上的请求权,请求权转移,诉权应当也可以一并转移。事实上,诉讼中的诉权转移在《民诉法》中也有类似规定,例如原告在诉讼中死亡,继承人可以承受已死亡人的诉权成为案件的原告。这其中,继承人虽不是案件的最初原告,但由于原告死亡事件的发生,引起了诉讼法律关系的变化,使继承人承受为案件原告。当然,继承人承受死亡人诉权成为案件的原告,法律是有明文规定的。如果参照这一法律精神,将在诉讼过程中因资产管理公司受让银行债权,从而作为承受方成为本案的原告,也不失为是一种实践中的尝试。对此做法,最高法院在2000年全国民事审判工作会议上已有表述(见此次会议中李国光副院长的讲话),因此银行在诉讼中将债权转让资产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就可以原告的资格参与诉讼,这样不仅不损害债务人的权利,而且有利于银行脱离诉讼的缠绕,有利于调动资产管理公司追讨债务的积极性。当然这样做必须符合二个条件,一是资产管理公司提出申请;二是经法院审查许可。具体做法可以是发生债权转移后,法院裁定中止诉讼,通知资产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应及时向法院提出申请,并提供债权转让协议证明自己的诉讼权利,经法院批准后以受让人身份替代银行取得原告地位。

4、资产管理公司在各地的办事处是否具有诉讼主体资格

目前,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总部都设在北京,在全国一些重大城市设立一些办事处。因此,对于办事处能否成为独立的诉讼主体在审判实践中也发生争议,有人提出办事处不应具备诉讼主体资格,应以总公司名义。但按照《民诉法》第49条的规定和最高院《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中的规定,依法成立具备一定的财产和组织机构,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非法人组织机构,在其所能承担的范围内也可以成为诉讼主体。实践中,一般只要从工商局领取了营业执照的即可以成为相关案件的诉讼主体。资产管理公司在各地的办事处,是根据国务院有关组建资产管理公司的文件规定,在各地设立并经当地工商局登记,领取营业执照,其性质属于“法人依法设立并领取营业执照的分支机构”,显然具有民事诉讼主体资格。

二、担保效力问题

1、担保人不签收债权转让通知,担保是否有效

实践中,银行与资产管理公司签订债权转让协议后,向债务人、保证人分别发出债权转让通知,在收到债权转让通知后,债务人一般均书面表示确认,而担保人大多则不签收转让通知,并在诉讼中以债权转让未经其同意为由要求免除担保责任。我国《担保法》第22条规定:“保证期间,债权人依法将主债权转让给第三人的,保证人在原保证范围内继续承担保证责任,保证合同另有约定的,按照约定。”根据此项规定,若保证合同中无有关债权人应将债权转让通知保证人的特别约定,则适用无须通知担保人原则,即债权人只需将债权让与通知主债务人,即对保证人发生法律效力。这不同于主合同的变更而对保证人适用书面通知有效原则。对资产管理公司涉讼案件中的担保人以上述理由要求免除担保责任的,法院可按照《担保法》规定的原则,对担保人的这一抗辩不予支持。

2、最高额抵押中的单个具体债权转让,抵押权能否随之转让

在国务院(1996)66号文件规定的资产管理公司收购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债权中,许多贷款设置最高额抵押担保,而《担保法》第61条规定:“最高额抵押的主合同债权不得转让”。因此,按照该条规定资产管理公司接收的许多债权项下的最高额抵押合同将无效,抵押人将因此而免责,这使原本就回收困难的贷款债权将失去最后的保障。毋庸置疑,这种以抵押权限制债权人的转让权利,具有不合理性。最高额抵押权对于主债权并没有严格的从属性,一般认为如果抵押权所担保的主合同债权额已经确定,这时发生主债权转移的,抵押权可随之转移,而如果被担保的债权额没有确定,这时发生其中被担保的单个具体债权转移的,抵押权并不必然随主合同债权的移转而移转。这样一来,资产管理公司根据受让的最高额抵押担保下的具体单个债权提起的诉讼,就无法提出实现抵押权的诉请。目前,理论界有人就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大胆的探索1,认为结合《担保法》第59条,61条的规定仅指最高额抵押担保的“一定期间”尚未结束时的主合同债权不得转让,“一定期间”之后的主合同债权与一般抵押债权并无不同,完全可以转让。为此,笔者认为,从民商法平等保护债权人和债务人的角度看,这种观点应该是正确的。首先,对于最高额抵押担保的“一定期间”已过的主合同债权,由于主合同债权已经确定,最高额抵押已转化为普通抵押,此抵押权亦转化为普通抵押权,因而主合同债权完全可以转让,没有理由对此加以禁止;其次,如果禁止转让最高额抵押担保的“一定期间”已过的主合同债权,不仅不利于银行将不良贷款剥离至资产管理公司,也不利于资产管理公司对不良贷款的保全和处置。

三、管辖和诉讼时效问题

1、债权转让以后发生的诉讼能否依旧适用合同履行地原则进行管辖

在资产管理公司涉讼的借款案件中,案件性质由原来特定主体之间的借贷关系,转变为普通主体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因此,原先适用借贷纠纷案件管辖地的确定原则即合同履行地原则(由贷款经办行所在地法院管辖),就面临适用上的问题。这是因为,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的银行贷款涉及到全国各地的银行,从省市到区县,如果仍按照上述原则,资产管理公司势必四处出击,到全国各地的法院去,这是根本不可能做到,即便能够做到也必将大大增加国家处置不良资产的成本。因此,从诉讼的“两便原则”和程序效率原则考虑,笔者认为应对资产管理公司涉讼案件进行集中审理,指定由一些债务比较集中的大、中城市的中级法院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