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试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0:41:52

高中试题篇1

审题能力是学习能力的一种,它是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的综合,是一种综合能力。审题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考生语文分数的高低。

然而,一直以来对审题的研究都局限在理科,语文试题中一说到审题,很多人也只会谈到作文教学中的审题。实际上,纵观整个语文试卷,审题在每一种题型中都很重要。

我认为审题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审准题可以提高答题的准确率。如基础题,2012年江苏高考第一题题干要求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2010年江苏高考第一题题干要求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这两题都比较简单。然而这两年每一次考完都有同学后悔自己没有看清题干,结果把题目做错。如果看清题干,看全选择项。怎么会做不对呢?

第二,题目有时暗示了答题的角度,审准题还可以避免答题的盲目性。如,2010年江苏卷诗歌鉴赏题《送魏二》的第三小题是这样问的: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庸《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很多同学看到这个问题就蒙了,不知道该如何下手,不知道题目问的什么意思,该往哪个方面来答。反过来,如果考生能理解“代为之思”的意思,这个题目就迎刃而解了。“代为之思”即“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理解了这一点就知道诗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是一种想象。通过想象别后对方的情况,传达了更深切的关切之情,惜别之情。因此,考生在审题时要关注题干中的重要信息,理解重要信息的意思。

第三,题目中有时还会指明答题的思路。如现代文阅读题中的赏析“表达特色”这一类型。只要看到这种类型,就可以知道答题思路如下:指出手法+写出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情感。再如现代文阅读题中的作用题的答题思路要从内容和结构上思考。结构上要关注句子处在文章的什么位置——开头中间还是结尾。

从以上几点我们可以看出审好题对做对题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学生对审题能力的训练,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首先,要改变学生的思想。要让他们知道审题的重要性,改变现在这种审题意识淡薄,拿过来就做,一做就错,事后后悔自己没有看准题的现状,要增强审题意识。

其次,审题是学生的事,是一种独立思考能力的体现,教师不要越俎代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如何去审题,却不可以代替学生去审题。

再次,审题要讲究一定的方法技巧,我认为教师应在审题方法上给学生一些指导。

那么,审题有哪些方法呢?我会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审题:

1.审题要细心、全面。学生做题时应细读题干,细心审清题目的要求,不要漏掉任何一个限制条件,包括对字数的要求。只有一一落实题干的要求才能取得好的成绩。如2013年江苏高考文言文阅读第二题的题干是这样的: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李丰为官不贪财的一组是()。在分析题干时一要抓“全都表明”,要注意“表明”“表现”一般是直接表现,而不包括侧面衬托。二要抓“为官贪财”,如果不从这两点来抓就很难选对。审题还要全面,不仅要审题干,还要审读相关句子,如仿写例题,既要从题干中审出显性现信息,又要从句子中审出隐性信息,要特别注意句式的相似,修辞格的一致,词性的一致,色彩的协调和感情基调的吻合,要做到既形似又神似。又如默写题在审题时甚至要看清句子后面的出处,因为许多名句在演变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如“三人行……”出自《论语》还是《劝学》,不同的出处默写的内容也不一样。还有些题目甚至要审分值。如现代文阅读题,分值一般4分或6分,一般4分题答案至少2点,6分题答案至少3点。

2.审读题干,要关注题干中的重要信息,如要抓住题眼,确定重要信息。任何题干的表述都是有重点的,抓住重点就抓住了得分点。如2010江苏高考,找出“碳链式反应过程”,由“反应过程”这一重要信息,我们明白要提取的是动词,通过分析语句我们会明白“核心动词是吸碳、略施魔法、光合作用”。据此整现答案即可。

3.审读题干,还要注意题干用语。如,2011年安徽高考题《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中的题目“依据小说的相关内容,概括蒙铁尔形象的特点”。这一题干就要注意区分“形象特点”与“性格特点”这两个概念。性格特点包括人的心的心理情感、待人接物、品行操守、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内容。而形象特点,除了以一性格特点为中心外,还要把身份、地位、职业等考虑进去,所以蒙铁尔的形象特点的答案应该是粗暴专制,冷酷、吝啬的当地财主。如果问性格特点就不需要回答“当地的财主”这一答案了。

4.读懂题干,要利用好题干中包含的信息提示。题干的设置通常是有意图的,命题的意图直接关系到答案的方向,与命题意图吻和的答案才是正确的。我们要努力通过题干中包含的信息去揣摩命题的意图。特别现代文阅读试题,题干的设置十分巧妙,有很多重要的暗示作用,所以要努力发掘题干中所包含的有效信息,寻求解题的突破口,准确答题。如2010年江苏高考题现代文阅读《溜索》最后一题要求探究驼队飞渡峡谷这一故事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价值取向。从“深刻意蕴”我们知道解题的突破口是故事中包含的思想和哲理;从“情感价值取向”我们知道解题的突破口要有情感词,如赞美、批判、颂扬、厌弃等词语。找到了这两个突破口,这一题也就没有多少难度了。

高中试题篇2

1高中物理试题编制的情况

高中物理试题的编制目的不外乎以下三种:(1)从考试的目的、考试的性质去编制试题,实现考查目的,不同的考试不同的年级要求的难易程度,区分度等不同.(2)从教学过程出发,试题能否和本阶段教学内容紧密联系,体现考察本阶段教学效果的要求.(3)从特定的命题要求(如专门考查某方面知识或能力)出发,考察教学是否达到预期要求.在新课改形势下,试题编制者应更重视高中物理课标以及考试大纲与考试说明的要求,给使用试题者以正确的引导.但我们也经常发现一些试题超纲,太偏,导致试题难度太大,对平常教学产生误导;有的试题又太简略,不能考查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形成考试的低效度与低信度;有的甚至出现错题,特别是出现在一些发行量较大的试卷汇编之类的辅助材料中,对教学的消极影响更大.笔者经过近几年的研究,认为高中物理试题的编制容易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1科学性真实性不贴切

高中物理是一门自然学科,在命题时务必要考虑试题的科学性及真实性,一定要符合自然学科的属性.它不等同于人文学科的虚构性,所以在进行试题编制时不能随心所欲,不能给出不合理的物理条件.

2研究高中物理试题编制的意义

研究高中物理试题编制的意义不仅只是要求高中物理命题者能编制出一些高质量的、高层次的试题,让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使我们更全面地、更高层次地去认识试题的结构及功能,从而了解试题的整体特征以及其典型性、难易程度,使我们能通过学生对这些试题的演练,看出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抓住教学的重点及难点,真正突出考试的评价、导向、诊断和激励功能,实现试题编制的目的.试题编制技术娴熟后,就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学内容的进程、教学难度等把题目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图多用、多题归一,提高我们的教学能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试题编制合理,可以避免学生在“题海战术”中徜徉,学生可以省出更多时间学习其它内容,为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做出物理学科上的贡献.因此,研究试题编制对于推进素质教育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3编制高中物理试题的方法

编制试题是教师常规教学工作之一,同时编制试题也是检测教师业务能力水平的途径之一.毋庸讳言,目前有很多教师在编制试题时往往是为了完成学校安排的任务,习惯从网上下载一些题目来进行组合,甚至整份试卷都照搬下载,不对试题作任何修改,也没有仔细审查试题是否和教学内容相关,是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符合,是否符合本次测试的目标要求如难度、区分度、重难点内容等,这样编制试题的方法是收不到预期效果的.其实高中物理试题的编制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加以重视,进行研究,就能编制出满意的试题.

高中物理试题的编制,是把学生已学过的物理知识根据它们内在的联系进行一次新的组合和提升,以试题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以此考察学生掌握的程度.所以说,试题的编制是一项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试题编制者必须对物理试题的要素熟知,必须对物理知识结构体系熟知,只有这样,所编制出来的试题才具有完整性、科学性,才能达到检测的目的.掌握了试题的结构特点和功能后,试题的编制工作相对而言就较容易了.在此,略谈编制物理试题的几点技巧.

3.1以假设情景为导向,编制试题

笔者在此处所提出的以假设情景为导向编制高中物理试题,是要在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假设,所假设的内容虽然在现实生活当中不会出现,但是它在实现生活当中具有很大的意义.而不是上文所说的没有真实性,没有科学性.学生可根据这些假设情景,进行分析,可以做出相应的判断及推理,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笔者在此节内容中仅以参量假设条件进行分析,如何以假设情景为导向,去编制试题.有些物理试题仅凭已知条件是很难进行解决的,为此我们必须给出一些假设条件,学生在这些假设条件的引导下,很容易理解题意,对于解答试题有很大的帮助.

例3风能将成为21世纪大规模开发的一种可再生清洁能源.风力发电机是将风能(气流的动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其主要部件包括风轮机、齿轮箱、发电机等.

(1)风轮机叶片旋转所扫过的面积为风力发电机可接受风能的面积.设空气密度为ρ,气流速度为v,风轮机叶片长度为r,求单位时间内流向风轮机的最大风能pm;

(2)在风速和叶片数确定的情况下,要提高风轮机单位时间接受的风能,简述可采取的措施;

(3)已知风力发电机的输出电功率p与pm成正比.某风力发电机在风速v1=9m/s时能够输出电功率p1=540kw,我国某地区风速不低于v2=6m/s的时间每年约为5000小时,试估算这台风力发电机在该地区的最小年发电量是多少千瓦时.

3.2以开放试题为模式,编制试题

在传统物理考试试题中,它一般具有完备的条件和固定的答案,虽然此类题型的针对性强,能巩固学生的推理技能.但它不足之点为:学生对于现象的观察能力、提取试题有用信息的能力、创新能力都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开放性试题虽然没有给出学生解题的固定模式,但是在解题过程中给予了不同的完善条件或假设条件,从而使它得出的结论可以是多变的,丰富多彩的;因为给出的条件不是唯一的,所以它的解题思维也不是唯一,解题途径也不是唯一的.由此可见,开放式试题对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宽、思维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形成等都起着非同一般的作用.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高中物理教师在编制开放性试题时,可以将传统的试题中的部分条件省略,形成开放式试题,也可以对传统的试题解题方法上提出要求,让答题者在多种新的解题方法中任选一种,可以考查答题者的创新能力.如果答题者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就很难做出正确的回答.如用微元、极限等思想解决圆周运动问题,答题者可以假定在很短的时间内向心力大小方向都不变,从而把圆周运动问题转化为平抛运动问题,或者利用矢量的减法,作出矢量三角形,利用平面几何知识求解,还可以用力的独立作用原理求解.

3.3以生活情景为基础,编制试题

物理学科中的大部分内容来源于生活,同时又为生活服务,所以试题的来源非常广泛.例如,神舟十号飞船的发射,其中就包括了很多物理知识:动力学、天体运动、动量守恒、同步卫星等,稍加利用,即可编出一些新题.在现代家庭中,离不开电器的使用,只要我们指导学生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家里用的电器其实也是试题编制的来源,况且这些试题和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们训练起来更容易上手,思考起来也更得心应手.对于物理的学习会有很大帮助.例如现代家用的电饭煲,当温度达到居里点时会自动不给电工作;当温度低于70℃时电源会自动连接,当温度高于80℃时又会处于保温状态;限流电阻R3=R2=500Ω,加热电阻丝的电阻值是R1=50Ω,这就可以要求学生在家观察电饭煲煮饭的情况,然后思考下列问题:

(1)根据电路分析,试简述电饭煲煮饭和保温的全过程.

(2)试计算加热和保温的两种状态下,电饭煲消耗的功率之比?

高中试题篇3

   【关键词】单项选择题 利弊 对教学的反馈

   一年一度的高考是一种为高校选拔人才的考试(proficiencytest)。(nmet)的职能是测试考生的语言能力(不管考生以前学过什么课程)。考试的内容不是考生教材上所学过的,它是测试考生对语言的精通程度,从而得知考生的英语水平是否已达到大学学习的要求(Huges,1989:9)。同时,它影响着全国中学英语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甚至对中学英语教学起着指挥棒的作用。目前,全社会对高考升学极其关注,使学校承受巨大的升学压力,使高考成为学校的中心工作任务。学生在高考中的分数自然成了学校衡量老师教学水平的重要依据,从而导致高考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

   高考应该是一种能直接测试(directtesting)学生听、说、读、写语言能力的综合性考试(integrativetesting)。作为如此重要的考试,它必须保持绝对的客观公正,所以,出题必须严密,确保无错误,同时,答案必须是唯一的标准答案(criterion-referenced)。

   目前的高考英语试题(nmet)分客观题和主观题两部分,总分150分。其中客观题占115分,主观题占35分。客观题的得分是主观题的三倍多。客观题全部采用单项选择题(multipleChoice:mC),单项选择题是否能真正测试出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呢?下面我来分析它的利与弊(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

   首先,单项选择题是一种什么样的考试?它的最佳答案及干扰项应该怎么出?

   单项选择题以疑问句跟四个选择项,或一个不完整的句子跟四个选择项的形式出现。它的语法交际题是用来测试学生对语法和交际用语的掌握;它的阅读理解题是用来测试考生区分中心思想和非中心思想以及细节,从所有段落中综合信息、辨认概念和观点。它四个答案中的一个是最佳答案,其他三个干扰项将以如下三种情况出现:a.如果题目是辨认概念或观点,干扰项将是:(1)相反的观点;(2)文章中没有出现的定义、事实或观点。b.如果问题是总结中心思想,干扰项将是文章中的支撑观点或不是中心思想的句子。c.如果问题是综合信息,干扰项将是:(1)与定义、事实、观点相反的陈述。(2)文章中没有提到但考生根据常识想当然的选项。(Huhta,a.K.SajavaaraandS.takhca.1993:82)

   单项选择题的优势(advantages)

   一、高度客观公正、可信度高

   二、题目清楚明了、答题简单

   三、易进行预测、能提前估计每道题和整套题的难度系数

   对试题进行预先测试是非常重要和必须的,因为它能对每道题做出反馈。通过对预先测试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知试卷模糊不妥的地方(weir,1990),及时对试卷进行修正,使之尽善尽美,万无一失。

   单项选择题的劣势(disadvantages)

   一、间接性的考试(indirecttesting),不能测试出考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很多中国学生学了多年的英语,擅长于做单项选择题,考试成绩优秀,但既说不出,也听不懂,成了哑巴英语的受害者,weir指出:“单项选择题不是有效的考试题型,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很少用四选一的方式来表达是否明白,因为我们通常是通过说和写来表示我们对读和听的理解(weir,1990:44)”。

   例如:2004-2005学年第二学期末宝安区高二英语调研试卷第二部分英语知识运用:

   21._________beauty,everyonehashisownview.

   a.inthetermof   B.intermsof   C.intheeyeof   D.instorefor

   答案C.intheeyeof英语中没有这个词组,只有intheeyesof,这样出题不但没有意义,而且对学生的语言习得造成误导。答案a,在牛津和朗文词典里都找不到它的用法,应改为inthelongterm。学生只要记住课本上的词组intermsof,就可以选出正确答案。因此,这道题不能测试出考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高中试题篇4

一、改编试题――“刚果河流域的自然背景”

读“世界某河流域水系和等高线地形图”,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G河流域的植被特征。

参考答案:热带雨林分布广泛,植被覆盖率高。

(2)描述G河流域的地形特征。

参考答案:盆地地形为主,周围多高原山地;地势四周高中间低,起伏大;m地以下河段多河流峡谷地貌,地势高差大。

(3)分析m地至河口段的主要水文特征。

参考答案:m地以上河段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地区,降水丰沛,流域面积广,流量大;m地至河口段穿越峡谷地形,地势高差大,水流急;m河流域内雨林广布,植被覆盖率高,含沙量小;mn河段流经盆地地形,流速较慢,泥沙易沉积,导致河流输沙量小;地处热带,无结冰期。

(4)说明G河河口未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

参考答案:从水文特征看:m地以下河段流量大,落差大,流速快,河口泥沙不易沉积;m地以上河段流经盆地地形,流速小,泥沙易沉积,导致m地以下河段输沙量小。从植被特征看:流域内热带雨林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较轻,河流含沙量小。

改编意图:本组试题在高考试题“说明G河河口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设问前,增设G河流域的植被、地形及其m地至河口段的主要水文特征等有关流域自然背景的三道试题,为学生搭建流域自然背景相关联的知识点和思维链,构建解答高考试题(第4个设问)思维导图,降低高考试题难度,引导学生较好地系统分析和解答地理问题。

二、原创试题――“福建闽江流域综合开发”

解读图表材料信息,联系相关地理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某流域水系、城市、水电站、各河段水污染指数(水污染程度越重指数越大)和等年降水量线(单位:mm)的分布图。

材料二:m河流域S测站多年平均降水量和径流量的年内分配统计图。

材料三:m河流域a河段建成大型水电站的景观图。

图4

(1)指出m河流域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并简析其主要成因。

参考答案: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增多。该流域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主要受东南季风带来充沛水汽和山地丘陵地形层层阻挡抬升(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的影响。

(2)描述m河流域的水系特点。

参考答案:①m河发源于西北部山区;②流向呈西北向东南;③流域面积较大;④支流和水库(人工湖泊)众多(呈格子状水系);⑤河流落差大。

(3)分析m河的水文特征。

参考答案:①流域面积大,气候湿润,流量大;②流经丘陵山地,落差大,流速快;③汛期集中于3~9月,水位季节变化较大;④汛期降水强度大,河流含沙量较大;⑤地处亚热带地区,河流无结冰期。

(4)说明图中m河流域的综合开发方向及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参考答案:综合开发方向是供水、养殖、防洪、发电、航运、旅游等。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是①(植被保护)中上游山区保护水源涵养林,减少水土流失;②(水质保护)限制河流沿岸城市污水排放量;③(土地利用)建立自然保护区,调整农林副业结构,退耕还林还草(或山区发展林业,河谷平原发展种植业)。

(5)简析m河流域大量建设水电站的有利自然条件及其环境意义。

高中试题篇5

1.2006年3月3日《人民日报》载文强调:"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

a.人们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B.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C.具体科学知识的总和D.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2006年6月3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大会上强调,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广大党员干部之所以要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是因为

a.科学的世界观能够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B.科学的世界观是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C.科学的世界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D.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

3."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谁能分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从哲学上看,这一段歌词所反映的问题是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②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③意识和物质的关系④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高中会考政治科训练测试题(一)

必修④生活与哲学

第i卷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所选答案的字母填在下面的空格内,每题2分)

1.2006年3月3日《人民日报》载文强调:“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

a.人们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B.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C.具体科学知识的总和D.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2006年6月3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大会上强调,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广大党员干部之所以要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是因为

a.科学的世界观能够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B.科学的世界观是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C.科学的世界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D.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

3.“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谁能分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从哲学上看,这一段歌词所反映的问题是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②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③意识和物质的关系④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4.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这是因为

a.任何哲学都是一定时代和社会的精华C.世界观人人都有

B.一定形态的思想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和政治D.思想对行动有促进作用

5.2006年6月30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征。这告诉我们

a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它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C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智慧的结晶

B.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特有的品质D.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6.2006年6月12日《人民日报》报道,全球气候变化已开始改变鸟类、松鼠和蚊子等多种动物的基因。气候变化对动物习性的影响会反映到遗传上,从而改变动物的基因和进化方向。这一事实说明

①联系具有普遍性 ②事物的运动和静止依赖于人的意识

③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④事物的运动既是永恒的又是有条件的

a.①②B.③④C.①③ D.②④

7.专家表示,除非人类认识到气候变化的长期影响并采取切实行动来减缓这种影响,否则人们所熟悉的自然世界“将不再存在”。这提醒我们

a.必须尽快地创造和利用自然规律B.必须放弃工业化的发展道路

C.必须从根本上控制自然界的运动变化D.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8.近年来,Ceo、mp4、平板电视、零就业等新词不断冲击着我们的视听。这说明

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D.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控制作用

9.据2006年7月31日出版的《嘹望新闻周刊》报道,正当省市县乡领导班子换届工作陆续进行之时,一些地方竟然在当地新闻媒

媒体上整版整版地做起了“政绩广告”,且多是华而不实、投机取巧、沽名钓誉之词。从哲学上看,这种“政绩广告”

a.夸大了物质的决定作用 B.忽视了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的导向作用

C.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要求D.否认了意识活动具有的主动创造性

10.2006年7月15日,调查设备和技术最为先进的“中国海监59”船启航,以查明我国近海海洋环境的基本状况,全面更新基础资料和图件。从1958年到1986年,我国进行的三次海洋调查受设备、技术条件的限制,获取的数据资料准确度较低。这主要说明

a.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C.人的主观需要决定着真理的内容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D.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

11.近海是海洋水产资源、矿产资源、盐业资源、交通资源、海洋能源、旅游资源最集中,开发效益的区域。因此,全面实施海洋综合管理,有序、有度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对于海洋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海洋防灾减灾能力,加强国防建设,均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这启示我们

a.要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着眼事物的整体性B.把握好关键部分也就把握好了整体

C.部分功能及其变化决定着整体的功能D.正确的认识来源于系统优化的方法

12.2006年7月18日,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在北京启动。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忽视了对发展过程中的废弃物的科学治理,造成了自然环境的严重污染。目前全国受污染的耕地达1.5亿亩,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1200万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并对人体健康形成危害。这一事实蕴涵的哲理是

①联系总是无条件地存在着②人为的联系弱化了自然界的客观性

③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④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3.有的人做事情往往急于求成,总是企图“立竿见影”。这样的做法违背了

a.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B.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

C.量变比质变更重要D.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

14.2006年7月1日施行的我国首部改革创新法规《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创新促进条例》规定,改革创新工作未达到预期效果,在一定情形下,可以免予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之所以要允许改革创新失败,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

①创新没有任何规律可循②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③失败会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成功④真理往往与谬误相伴而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5.2006年7月1213《中国青年报》报道,江西铜业集团公司经过数年潜心研究,终于掌握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以“废”治“废”,利用废水从废矿石中提取出高品位商品铜,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一事实说明

a.矛盾的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C.矛盾双方的对立推动了事物的变化发展 D.共性和个性是统一的

16.2006年7月13日《人民日报》载文强调,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难题是“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农民问题。建设新农村,最重要的是培养新农民。这一论断

a.着重把握了主要矛盾 B.抓住了主流

C.坚持了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 D.认识到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7.2006年7月8日,《人民日报》新农村宣传报道研讨会在徐州召开,与会人员认为建设新农村的伟大实践已经展开,使命在我们肩头,新闻在我们身边,笔在我们手中。到农村去,到农民中去,就会有新的发现,就有写不完的新闻。新闻工作者之所以要到农村去,到农民中去,是因为

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C.人民群众的革命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和社会制度的更迭

D.人民群众的主体是农民群众

18.2006年6月3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大会上指出,必须要保证党的全部工作始终符合实际和社会发展规律。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社会发展规律是

a.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B.阶级斗争规律

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规律

19.北京军区总医院外科专家华益慰从医56年来,把病人当亲人,被百姓称为“值得托付生命的人”。他医德高尚,医术高超,在他眼里,病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无论是官员还是平民,他都一视同仁,精心救治。他处处为病人着想,从病人的利益出发,不让病人多花一分钱。他把对病人的爱,融入每一个细节之中,一举一动都是情。由此可见

①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②正确的价值选择应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③牺牲个人利益才能维护好集体利益④社会评价越高,人生价值越大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0.长期以来,京沪铁路以占全国铁路营运线2%的比重,承担了10.2%的全国铁路客运量和7.2%的货物周转量。建设高速铁路是解决京沪运力不足的必然选择。2006年3月,备受各方关注的京沪高速铁路经国务院批准,正式立项。这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a.建设高速铁路是现实的需要B.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C.客观因素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D.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2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物质是世界的本原B、精神对物质有反作用

C、世界是永恒变化的D、世界是普通联系的

22、有的人在做事情之前,先找算命先生算命或求签测吉凶。这种做法属于

a、唯物主义B、不可知论C、可知论D、唯心主义

23、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因为

a、科学理论对事物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B、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

C、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24、目前我国兴建的三峡工程,拦河大坝全长1983米,坝高185米,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768万千瓦。它对防洪、发电、航运、灌溉等所起的作用是极为有利的。这件事说明

a、人们能认识规律,改变规律,使规律发生的作用有益于人类

B、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重新创造规律,变害为利

C、人们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以发挥其对人们有利的作用

D、只要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可以认识、利用和改造客观规律

25、原生态民歌唱法的形成,更多是劳动者在生活劳作中自然引发积累而成的,它存在于劳作环境中。这主要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是实践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答题卷

选择题i:(2×24=48分)

题号123456789101112

答案

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

第ii卷

简答题

26、2007年5月9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要始终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大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最广泛、最充分动一切积极因素激

发全社会的创造力。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回答:

为什么要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8分)

27.2005年9月20日,、中国伦理学会、江西省委宣传部、南昌市委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公民道德论坛指出,必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请用辩证唯物主义分析:

我国为什么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8分)

辨析题

28.只要重视量的积累,就能促进事物的发展。(10分)

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29.2006年3月30日《人民日报》报道,甘肃省两当县山多地少,山体陡峻,沟壑密布,人们种粮要烧荒,吃饭要砍树,水土流失严重。为改变当地贫穷落后的面貌,从1997年开始,两当县把生态修复作为重点工作来抓,通过“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等途径来改善生态。为有效地保护林地,对不同的林带实行了有针对性的围栏和分类封禁管护。对白皮松和幼林等脆弱林带实行全封,禁止人畜进入。对乔木和杂灌木轮封,对自然更新产生的次生林半封。既有效地保护了山林,又实现了人可拾柴,畜可吃草。同时,两当县还在项目区为群众修造节柴灶,每户每年可节柴6200公斤,每年就可以有2.9万亩薪炭林免遭砍伐。

如今,两当县的山岭一片郁郁葱葱,植被覆盖率恢复到96%以上,2005年农民的人均纯收入由1997年的888元增加到了2600元。

试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知识,对材料加以分析。(12分)

30.2006年7月21日《新华每日电讯》刊登了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基础部副教授胡滨的事迹。胡滨在国防教育战线已默默耕耘23载。2004年5月至2005年1月,她先后被查出患有甲状腺瘤、宫颈癌、脑垂体微腺瘤和乳腺癌前病变,并实施了宫颈和乳腺手术。但她病魔面前不当“逃兵”,患病两年来,她的敬业精神一如既往,完成的课时量与生病前一样,科研成果与生病前一样。她说:“履行好军旅园丁的职责,是我生命中最快乐的乐章。我常想假如有来生,我还愿意当一名军校教员,永远和我的学员们在一起”。总政直属党委表彰她为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妇联授予她“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高中试题篇6

关键词:高中数学数列题解题方法技巧

数学是高中阶段极为重要的一门科目,高中阶段的数学科目不仅加深了教学难度,还要求我们学生要具备宽广的思维,通过切实的分析和探究,力求自行解决高中数学中的难题。我们在学习高中数学的过程中,将会遇到各类的问题和困惑,如此时教师未与我们及时的沟通,将这一困惑高效的解决,将会很大程度上阻碍我们的成长和发展,还会为我们理解数学增添学习阻碍,以高中数学数列学习为例,在接受这一高中学习任务时,很容易出现理解上的偏差,进而严重的阻碍我们从整体上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鉴于此,笔者为了高效的解决这一高中数学学习中的问题,同时提升学习数列知识的效率,提出了相对应的解题技巧和方法,力求通过这一方式,提升我们高中数学数列知识的解题效率和理解能力。

一、高中数学学习中数列知识的重要性分析

高中数学学习中,数列是极为重要的数学知识组成部分,也是高考时极易出现的考点和重点内容,因此,我们高中生要想切实的提升自身对整体性知识的把控,并全面的提升自我解题效率,就要将学习过程中的各类问题予以解决,尤其是针对学习数列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更要高效的解决,进而大大的提升自身对高中数学知识的解决效率,满足教师对自身学习任务的要求,最大程度上促进自身的发展和成长。另外,在高中数学复习的过程中,数列也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可以将其归结为知识的交叉点,这一交叉点是以各方面的数学知识为前提,考察我们对高中数学知识的整体性的掌握能力,比如,函数、方程以及不等式等,在最终的复习阶段是要将数列以及上述的知识进行融合,实现综合性的掌握,这样的方式不仅会充分的对我们的理解能力进行考核,还会对我们是否可以综合性的掌握高中数学知识进行检验,进而再针对最终的考核结果,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式,最大程度上促进我们对高中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全方面的促进我们的成长和发展[1]。

二、对于高中数学数列知识的解题方式和技巧探究

若想对当前的高中数列知识的解题方法以及技巧进行归纳,就要从实处着手,对近几年的高考试卷有关数列知识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而后再具体的分析解题方式和技巧,不仅要从其性质着手,还要从其概念入手,研究出一套适合自己理解、利于自身发展的解题方式,最终为自身综合性的理解数列知识提供切实的保障。

(一)对于数列性质以及概念的考察

在求和以及通项知识的过程中,应当要对当前的习题解决方式进行分析和归纳,而后从中找寻合适的方法和技巧。那么,首先我们应当自行充分的理解有关的习题以及公式,并将其带入到题中,以二零一二年的天津文科数学卷中的十一题为例。

题目:已知{an}为等差数列Sn为{an}的前n项和n∈n*若a3=16S20=20则S10值为?

通过上述的题目要求可知,数列的通项公式要与当前的前n项进行求和,可以首先将数列的公差以及首项求出,而后再结合题目中所给的要求进行带入,并求出最终的结果,这样就可以将S10值求出,求出最后的结果。

在解决这类的数列题目的过程中,应当了解并熟记数列的基本概念内容以及对数列的公式进行掌握,这样我们在对这部分知识进行理解和消化的过程中,既不会出现概念模糊的情况,也不会弱化自我对解析的理解,进而最大程度上促进自身对数列题目的理解[2]。

(二)分组求和方式的分析

高中数列解题的过程中,还会遇到一类数列与等差问题不相符的情况,而属于等比的范畴,这类数列题目可以通过拆分技巧进行解决,将数列的内容拆分为具体的等比数列或是等差数列,基于此,再对数列的最终结果求出。但是拆分法并非最为适宜的解题方式,更多的我们会将这一类的数列题目运用求和法来解决,或是将二者实现有机的结合,最终求出数列的结果,这样的方式更能适合我们的理解,并有效的提升解}效率。

(三)合并法的技巧分析

高中数学数列解题的过程中,还会出现一些较为特殊的题型,面对这些题型时,则要首现对数列进行有效地整合,而后从中发现可以解决的技巧和重点,根据这一要点,对其特殊性进行分析。那么,针对此类问题,我们要从题目中找寻出组合项,而后再对其特殊性质进行归类,最终再求出数列的和,这样的解题方式可以有利于将题目化繁为简,进而最大程度上提升我们的解题效率[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学习高中数列这部分知识时,我们很容易出现概念混淆以及应用不准确的情况,而要想切实的提升我们自身的学习效率,并从整体上把控数学知识,全面的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则要根据数列的题目要求,并将实践中的解题方式进行归类,而后切实的总结出适合数列解题技巧的学习方式,最大程度上提升我们的解题效率,还会为我们日后解决此类数列难题提供切实的保障,为我们全方面的掌握数学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林昭涛.探讨高中数学数列试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2(12):85.

高中试题篇7

然而,一直以来对审题的研究都局限在理科,语文试题中一说到审题,很多人也只会谈到作文教学中的审题。实际上,纵观整个语文试卷,审题在每一种题型中都很重要。

我认为审题的重要性体现在以卜几个方面:

第一,审准题可以提高答题的准确率。如基础题,2012年江苏高考第一题题干要求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2010年江苏高考第一题题干要求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这两题都比较简单。然而这两年每一次考完都有同学后悔自己没有看清题干,结果把题目做错。如果看清题干,看全选择项。怎么会做不对呢?

第二,题目有时暗示了答题的角度,审准题还可以避免答题的自目性。如,2010年江苏卷诗歌鉴赏题《送魏二》的第三小题是这样问的: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庸《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很多同学看到这个问题就蒙了,不知道该如何卜手,不知道题目问的什么意思,该往哪个方面来答。反过来,如果考生能理解代为之思的意思,这个题目就迎刀而解了。代为之思即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理解了这一点就知道诗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是一种想象。通过想象别后对方的情况,传达了更深切的关切之情,惜别之情。因此,考生在审题时要关注题干中的重要信息,理解重要信息的意思。

第三,题目中有时还会指明答题的思路。如现代文阅读题中的赏析表达特色这一类型。只要看到这种类型,就可以知道答题思路如下:指出手法+写出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情感。再如现代文阅读题中的作用题的答题思路要从内容和结构上思考。结构上要关注句子处在文章的什么位置开头中间还是结尾。

从以上几点我们可以看出审好题对做对题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学生对审题能力的训练,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首先,要改变学生的思想。要让他们知道审题的重要性,改变现在这种审题意识淡薄,拿过来就做,一做就错,事后后悔自己没有看准题的现状,要增强审题意识。

其次,审题是学生的事,是一种独立思考能力的体现,教师不要越姐代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如何去审题,却不可以代替学生去审题。

再次,审题要讲究一定的方法技巧,我认为教师应在审题方法上给学生一些指导。

那么,审题有哪些方法呢?我会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审题:

1.审题要细心、全面。学生做题时应细读题干,细心审清题目的要求,不要漏掉任何一个限制条件,包括对字数的要求。只有一一落实题干的要求才能取得好的成绩。如2013年江苏高考文言文阅读第二题的题干是这样的:卜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李丰为官不贪财的一组是()。在分析题干时一要抓全都表明,要注意表明表现一般是直接表现,而不包括侧面衬托。二要抓为官贪财,如果不从这两点来抓就很难选对。审题还要全面,不仅要审题干,还要审读相关句子,如仿写例题,既要从题干中审出显性现信息,又要从句子中审出隐性信息,要特别注意句式的相似,修辞格的一致,词性的一致,色彩的协调和感情基调的吻合,要做到既形似又神似。又如默写题在审题时甚至要看清句子后面的出处,因为许多名句在演变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如三人行出自《论语》还是《劝学》,不同的出处默写的内容也不一样。还有些题目甚至要审分值。如现代文阅读题,分值一般4分或5分,一般4分题答案至少2点,5分题答案至少3点。

2.审读题干,要关注题干中的重要信息,如要抓住题眼,确定重要信息。任何题干的表述都是有重点的,抓住重点就抓住了得分点。如2010江苏高考,找出碳链式反应过程,由反应过程这一重要信息,我们明白要提取的是动词,通过分析语句我们会明白核心动词是吸碳、略施魔法、光合作用。据此整现答案即可。

3.审读题干,还要注意题干用语。如,2011年安徽高考题《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卜午》中的题目依据小说的相关内容,概括蒙铁尔形象的特点。这一题干就要注意区分形象特点与性格特点这两个概念。性格特点包括人的心的心理情感、待人接物、品行操守、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内容。而形象特点,除了以一性格特点为中心外,还要把身份、地位、职业等考虑进去,所以蒙铁尔的形象特点的答案应该是粗暴专制,冷酷、吝尚的当地财主。如果问性格特点就不需要回答当地的财主这一答案了。

高中试题篇8

一、选择题(共50分,共25小题,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最适宜的答案)

太空探测器“新视野号”经过9年多的飞行,飞行了大约60亿km,于2015年7月飞掠冥王星附近,首次发回了冥王星的高清相片。下左图是新视野号飞行轨迹图,下右图是冥王星轨道示意图。阅读相关资料,回答1——2题。

新视野号飞行轨迹冥王星轨道示意

1.有关冥王星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冥王星是太阳系的第九大行星

B太阳系的半径大约60亿km

C新视野号将降落到冥王星表面做探测

D探测到冥王星表面有水

2.冥王星被逐出大行星行列,划归矮行星。下列是关于冥王星重新归类的几个说法:①冥王星的公转周期为248个地球年,冥王星的自转周期约为6.39地球日;②行星轨道接近一个平面(共面性),冥王星轨道高度倾斜(相对黄道面大于17°);③行星轨道接近正圆(近圆性),冥王星公转轨道很扁,甚至有一部分比海王星轨道更接近太阳;④

冥王星有五个已知的天然卫星。其中合理的是

a②③B①②C①④D②④

3.“白夜”是指高纬度地区太阳处于地平线以下,但天空整夜不黑的现象,如右图。关于“白夜”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极圈内不会出现

B.6月22日,甲、乙两处都有白夜现象

C.由太阳活动产生的极光形成

D.主要与大气的散射作用有关

下图表示一年中大气上界单位面积水平面上每日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随纬度的变化,单位为mJ/m2,图中阴影部分表示没有太阳辐射。完成4—5题。

4.图中m日最接近

a、春分日B、夏至日C、秋分日D、冬至日

5.a、b两点太阳辐射差异的影响因素主要为

a、太阳高度B、白昼长短C、海陆位置D、天气状况

下图为25°n—32°n之间某区域遥感影像。完成6—7题。

6.图示地区主要的陆地自然带是

a.荒漠带B.热带草原带C.热带雨林带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7.图示地区有世界重要的海上交通贸易通道。该通道便捷地连接了

a.北美东岸与西欧B.东亚与南亚

C.北美东岸与西岸D.西欧与南亚

下图为华北某地局部示意图。读图,回答8—9题。

8.图中

a.甲地陡峻,喀斯特地貌典型B.乙地低平,泥石流灾害频发

C.丙村比丁村土层深厚D.丁村比丙村地下水埋藏浅

9.图示地区

a.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B.山前平原受外力侵蚀作用明显

C.洪积扇面积差异取决于降水量D.渠水通过蒸发环节参与水循环

下图示意了2015年3月9日~22日气旋“帕姆”的移动路径。读图,回答10—11题。

10.“帕姆”

a.生成于西北太平洋热带洋面B.气流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C.移动路径受控于西风漂流D.自东向西穿过日界线

11.该气旋

a.标志当地进入台风多发季节B.引发滑坡、赤潮等次生灾害

C.造成的灾情可以用GpS监测D.对瓦努阿图的危害

12.下图为地震灾后城市重建选址地质因素分析示意图,从地质安全角度考虑,图示甲、乙、丙、丁四个区域中,最适宜城市重建的是

下图为2015年5月1日14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形势图。读图回答下13—14题。

高中试题篇9

高考真题再现

《2013福建省高中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

25.(15分)固体硝酸盐加热易分解且产物较复杂。某学习小组以mg(no3)2为研究对象,拟通过实验探究其热分解的产物,提出如下4种猜想:

甲:mg(no3)2、no2、o2乙:mgo、no2、o2丙:mg3n2、o2丁:mgo、no2、n2

(1)实验前,小组成员经讨论认定猜想丁不成立,理由是_____________。

查阅资料得知:2no2+2naoH=nano3+nano2+H2o

针对甲、乙、丙猜想,设计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图中加热、夹持仪器等均省略):

(2)实验过程

①取器连接后,放人固体试剂之前,关闭k,微热硬质玻璃管(a),观察到e中有气泡连续放出,表明________

②称取mg(no3)2固体3.79g置于a中,加热前通人n2以驱尽装置内的空气,其目的是________;关闭K,用酒精灯加热时,正确操作是先________然后固定在管中固体部位下加热。

③观察到a中有红棕色气体出现,C、D中未见明显变化。

④待样品完全分解,a装置冷却至室温、称量,测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1.0g

⑤取少量剩余固体于试管中,加人适量水,未见明显现象。

(3)实验结果分析讨论

①根据实验现象和剩余固体的质量经分析可初步确认猜想_______是正确的。

②根据D中无明显现象,一位同学认为不能确认分解产物中有o2,因为若有o2,D中将发生氧化还原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写化学方程式),溶液颜色会退去;小组讨论认定分解产物中有o2存在,未检侧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小组讨论后达成的共识是上述实验设计仍不完善,需改进装里进一步研究。

一、考点分析

本题为化学实验综合知识题,首先这道题的设计本身就是一个较完整的实验方案,题目分成三段,从“化学实验问题与猜想的提出化学实验过程化学实验结果分析讨论”。出题的模式为语言叙述和图形结合,有一定的文字阅读量。要求考生对文字、反应装置图中的信息进行提取、分析和归类,考查了学生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基本的实验方法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而2013年的实验综合题同往年相比,题目略有变化和创新,以往四年的高考实验题主要注重化学实验前、实验后的考查,2013年的实验题除考查化学实验前,实验后的分析,加大了实验过程的考查力度,更强调了化学实验过程的分析,即加大了考查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实验的过程。这也是2013年的实验题的一大亮点。本题考查mg(no)3加热分解后的产物的探究,以及实验基本操作。涉及的学科基础知识有: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电子守恒规律的应用,装置气密性的检查,物质检验中的排除干扰问题等。考点多为高中新课程核心知识和主干知识。考题将多个实验操作综合起来考查,试题立足基础,注重实验能力的考查。题目不难,但依然体现学生实验能力方面的要求。充分体现了“稳中求变,变中出新”的课改实验化学科命题策略。

二、解题思路的分析

(1)第一小题四种猜想的判断:mg(no3)2中mg、n、o的化合价分别为+2、+5、-2价,no2、n2、mg2n3中氮的化合价分别为+4、0、-3价,o2中氧的化合价是0价。故甲、乙、丙中元素的化合价“有升有降”,符合氧化还原反应特点。而丁猜想只有化合价的降低,没有化合价的升高,该猜测不成立。

(2)第二小题最后一个装置中有气泡,说明整个装置气密性良好。n2将装置中的空气赶出的目的,是防止对分解产物的o2的检验超成干扰。加热操作是先预热,再集中加热。着重考查实验过程的基本操作。

(3)第三小题中①mg(no3)2易溶于水,mg2n3能够与水反应:mg2n3+6H2o=3mg(oH)2+2nH3,mgo难溶于水。将固体溶于水,未见明显现象,故乙猜想正确。

②中na2So3为弱酸强碱盐,溶液颜色退去,说明氧气能够氧化na2So3为na2So4,明确这一实质后不难写出化学方程式:2na2So3+o2=2na2So4。

最后未检验到氧气,则是由于no2、o2与水共同作用可以产生Hno3,被naoH吸收,导致无法检验o2的存在。

三、思维方法分析

本题以考查高中化学学习的主要思维方法为主线,以化学的学科知识为载体,体现了形象思维、类比推理、演绎思维、归纳思维、创新思维等思维方法,本题对mg(no)3加热分解后的产物的探究,对这一问题提出四中猜想,考查学生在实验设计的思维能力,以考查学生的拓展化学学科知识,和分析化学问题的能力。

另外此题的设计中特别注意实验报告的严密性,在最后还有交代“③小组讨论后达成的共识是上述实验设计仍不完善,需改进装里进一步研究。”

这道题思维量较大,要求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基本概念的同时,结合题干中实验过程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很好的体现了思维能力的考查,而“思维能力”的考查比例占整份试题中的60%以上,由此“思维能力”成为了2013年高考化学的关键词。主要就是要让学生对在定性实验中物质的相互影响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更注重考查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和应用知识能力,具有创新之处,有利于高校选拔合格人才,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

1.学生情况分析

现在的考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解题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异。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在实验题的解题中就出现了“分水岭”。基础较好的学生仔细审题,是可以做出的,基础较差的甚至是中等程度的学生做实验题首先要克服的是畏难情绪,考生答题表现出无从下手,找不到切入点。而且三科理科综合,前面的种种“拦路虎”,使得不少学生解题时间不够,不少学生首先选择放弃作答。这就需要老师在平时多注意引导,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并给学生精选习题进行训练和适当的拓展延伸。要给学生创造条件进行“实验基本操作训练",来规范学生实验基本操作。多给学生进实验室做实验的机会,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时既能感受到动手的乐趣又能得到化学素养的提高,也可以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的理性认识,增强学生用实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

2.学习方法和能力培养

最近几年的高考实验综合题命题方向和特点,尤其注重体会思想和观念思想的渗透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化学观点来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关注学科知识的同时应该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在关注学生学习方法掌握的同时也应该关注思维方法的培养。本题高考实验综合题中,除了考查学生掌握高中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要求和过程,以及了解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必要性。还着重考查掌握如何得到科学准确的化学实验结果的一般方法。初步形成一定的化学实验思维体系和科学分析问题的方法。

四、反思及感悟

总之,2013年化学实验综合题与往年相比稳中有变,变中有新意。我们在今后的高中教学和高考复习备考中注意落实以下几点:

1.夯实“双基”,即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提高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2.重视思维能力的提升,特别是从文字、图、表等情景资料中获取信息进行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

高中试题篇10

关键词:高中化学;试题;数学方法

从本质上来讲,高中化学与数学学科的思想和方法等均具有很强的相似性,二者联系密切;高中化学尽管较为现实和具体化,但是学生学习和理解起来仍存在较大难度,相对而言数学则比较抽象,其学习和探讨过程中需具备较强的理性思维。现阶段,随着化学与数学专业的快速发展,在大多数高中化学试题讲解过程中,许多教师乐于利用数学方法解答化学问题,此种联合解题法不仅了拓展学生数学知识学习范围与空间,且还可将复杂、难懂的化学试题简单化,解题准确率高,应用效果良好。本文笔者主要探讨了新时期背景下数学方法在高中化学试题解答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对策,现论述如下。

一、利用数学几何图形,解答高中化学试题

当前环境下,数学教材中的“几何图形”及其相关内容在高中化学试题讲解中应用广泛,教师在实际问题解答过程中可充分借助该数学知识或数学方法,准确计算并得出相应的比例关系,以简化内容复杂的化学试题,增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提高其答题准确率。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关于“分子与原子”知识点的问题解答教学中,有这样一道化学例题:已知碳氢化合物甲的分子具有以下几项特征:①分子具有6个C(碳)原子;②每个C原子中均为3个相同键长的单键与其他3个C原子相互连接,形成2个90°、1个60°的C-C-C键角。问:甲的分子式是什么?如何判定该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该分子基本机构是什么?当面对这一化学试题时,大多数学生往往会觉得无从下手,此时教师可发挥自身的教学引导作用,指导学生结合“数学几何图形”来分析和思考,寻找答题突破口。如:将该例题中的6个C原子作为几何图形中的6个点,键长相同可看作各个点之间均有3条距离相等的连接线,最终构成如题所述的图形角度;通过此种几何图形与化学试题相结合的解题策略,可清楚看到甲分子的分子结构与分子式分别为正三菱柱、C6H6,由此可知该分子中并不存在碳碳双键,问题最终得以解决。

二、借助二元一次方程,解答化学试题

在高中化学试题中,试题类型多样,其中尤以“混合物”的计算较为多见,此类化学试题的解答步骤一般可分为2步,其一为依据学生自身知识基础分析各物质间量的关系,其二为利用数学“二元一次方程”知识研究解题思路,并借助数学方程计算中的“十字交叉法”与“差量法”辅助解题,提高试题讲解效果。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关于“钠”知识点的实践教学中,有这样一道化学试题:将一块被氧化的钠(氧化钠)放入水中,待其反应后收集224ml气体+100ml溶液,之后于溶液中逐滴(1mol/L)加入30ml稀盐酸,正好完全中和。问:①该钠块中金属钠质量为多少?②溶液中物质的量浓度为多少?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认真分析试题内容,结合以往所学知识,得出:反应得出224ml气体=0.01mol,经配平可知:2mol钠可产生1mol气体;同时,教师也可依据“能量守恒定律”,借助数学“二元一次方程”相关知识设未知数进行解题,最终得出:0.01mol气体是由0.02mol钠盐酸中和的,1×0.03/0.1=0.3mol。

三、利用函数方程思想,解答化学试题

现阶段,在高中化学试题解答教学中应用较多的数学方法,除了上述中的“几何图形”与“二元一次方程”之外,函数方程思想的应用也较为广泛。教师可将化学试题中的化学问题经数学方法转换为相应的方程与函数,并再利用数学知识以及化学规则进行答题,可促进学生数学与化学知识的有效整合,培养其创新思维。

例如,有这样一道高中化学试题:将no、no2混合气体置入一支试管(12mL)中后,倒置放在水槽中,若该混合气体中no2含量为xmL,当其与水反应后,剩余ymL气体,问:x与y之间存在什么关系?面对这种问题,教师可在试题解答过程中引入函数方程思想,具体表现如下:依据问题中的已知条件,可得出化学反应方程式为4no2(x)+o2+H2o(1/4x)=4Hno3,当no2与o2反应时,可知x+1/4x=12,即x=9.6mL;之后可根据x的取值范围得出y的计算方式,即y=12-5/4x或y=5x-48。通过此种化学知识与数学方法之间的转换计算法,可有效节省学生解题时间,增强其答题效率与答题准确性,应用效果良好。

总之,于高中化学试题解答过程中应用数学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对帮助学生明确解题思路,提高答题准确率等具有积极意义。故当前环境下,笔者建议教师在高中化学试题讲解过程中可充分利用几何图形、二元一次方程以及函数方程思想等多项数学方法,分析和解答化学试题,以降低学生答题难度,增强其对化学试题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