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风险管理办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9:38:15

企业风险管理办法篇1

政厅《关于支持建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的指导意见》(财金[*]1277号)精神,为切实发挥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增加中小企业信贷投放,促进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市本级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用于建立市本级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以下简称“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对在当地辖内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包括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以下统称“金融机构”)所发生的中小企业贷款给予贴息和损失补偿,以及对主要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服务的丰元担保公司给予费率和损失补偿。

第三条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的使用应当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和信贷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规范使用程序,注重对财政的贡献率和使用效益;资金应专款专用,不得用于国家限制行业、大型企业、房地产或平衡预算。

第四条贴息的对象原则上为*年元月1日以后金融机构当期直接向中小企业发放的1年期以下(含1年期)、贷款利率较同期贷款基准利率按国家规定上浮不超过30%的贷款。贴补对象为:市属工业企业、外贸进出口企业和直接为“三农”服务的商业流通企业。

损失补偿的对象原则上为*年元月1日以后金融机构新增的中小企业直接贷款损失和担保机构新增的中小企业担保贷款损失。如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由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按比例分担的,则按分担比例分别补偿损失,二者不重复计算。

第五条贴息和损失补偿标准根据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直接发放的贷款情况及贷款损失情况,并考虑企业对财政的贡献情况综合确定。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担保贷款损失情况,以其向市财政部门报送并经审核确认的数据为准。其中:企业贷款贴息补助标准:按*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企业实际发生贷款利息的50-80%予以补助(市区两级财税共享的企业,按共享比例计算市级补助标准);剩余转移支付资金的60%转作市本级担保风险补偿资金,由市财政设立专

户管理,专项用于担保和贷款风险补偿。

第六条贷款贴息由企业凭申请书、贷款合同、银行催缴利息通知单向市财政局提出申请,担保风险补偿由担保机构向市财政局提出申请。市财政局在受理企业、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的贴补资金申请后的5个工作日内召集市金融办、市经委、市人行、市银监局予以审核,按照规定的用途、范围和对象,计算出具体贴补资金数额,并经分管市长审批后,直接拨付到相应的企业、担保机构指定的账户。

第七条市财政局设立专户,将省财政拨付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纳入专户,统一管理、统一审核、统一拨付、统一使用,严格按照规定用途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或挪用,切实保证资金的安全、有效。企业应将财政拨付的贴息资金专项用于归还银行贷款,担保机构应将财政拨付的损失补偿资金用于充实担保风险准备金。

企业风险管理办法篇2

关键词:合同管理;法律风险;企业经营;风险管控

一、合同各阶段的风险管控

合同管理是企业法律风险管控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基于对于安全运营的需求,对这项工作非常重视,企业由单纯重视诉讼管理,转为重视日常合同管理。合同管理各阶段的法律风险,需要切实有效的管控。

(一)合同签订阶段的法律风险控制

1.合同签订阶段的法律风险:合同相对人是各种经济体制、所有制形式以及不同国家的民事主体,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大量的“风险交易”。应当警惕从签订阶段就存在的法律风险,从内部看:合同签订出现问题将严肃处理责任人;从外部看,我国刑法规定了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等罪名,触犯刑律将依法承担刑事责任。签约过程中构成缔约过失责任或签约后出现违约行为,还要承担民事责任。合同签订应当授权专业法律人员管理,全程进行法律风险管控,重视相关法律规范与司法解释。

2.部门联合会签制度:企业内部的联合会签,是法律风险管控的核心制度,各部门依照管理职能紧密衔接、相互制约、独立决策,共同参与合同审批流程。联合会签制度应当科学高效、公开透明,防止出现商业贿赂或谋取非法利益等内部法律风险。结合实践,较为科学的联合会签流程一般涉及:(1)采购或销售部门发起签约申请,提交合同草本、会签单、审核上报相对人资信材料;(2)考核部门审阅价格、进行成本和利润分析,制作经营报表;(3)会签部门依次审批、分管经理批示,例如:技术研发、质量监督、仓库、交接车间等涉及履行部门;(4)财务部门核实应收账款,管理收放款业务,负责资产放行证件;(5)合同管理部门负责全程法律风险管控,办理用印并、负责合同档案管理。

(二)合同履行中的风险管控

1.财务风险监控:合同履行阶段的财务风险监控,包括对资金问题主动调查活动,不是出现经济损失后的消极反应。合同管理部门对财务部进行账目监控,经营业务中的赊销账款等资金使用进行例行核查。发现存在履行瑕疵及时处理,避免履行中出现抗辩权事由而导致法律风险。发现不能按期回款情况,行使抗辩权并及时沟通解决。发现相对人出现严重的资产或商业信誉问题,行使不安抗辩权。按照法律事务管理办法对责任人督办问责,规避企业法律风险,登记履行情况对客户进行信誉评级,依照信用等级分别评议赊销额度和赊销时限。

2.资金动态核查:合同管理按照资金输出和资金输入两个环节核查动态账目。对合同履行发生的资金动态进行账目核查,当天核算、当天公布并记录在案,避免出现随意更改账目现象。由合同管理部门监督制度实施,代表公司实施资金动态监控,发现可疑往来账目尤其是极端账目,及时采取必要的法律措施维护企业利益。监管工作前移至履行阶段而不是在合同争议阶段,履行过程中的资金变化情况,直接反映出履行中的法律风险状况。企业应当立足于资金动态监控,建设合安全、顺畅和高效的风险管控模式。

(三)合同争议的解决

1.合同管理善意原则:维护企业利益是企业风险管控的核心目的,出现合同争议优先采用低成本纠纷解决办法。企业之间依照善意原则处理问题,主动沟通解决,不能直接追究责任或者依照合同法主张维权,使得原本可以协商解决的争议走向极端方式。企业出现经济损失,直接责任人和分管领导因此承担管理责任,应当避免出现损失,遵循善意原则把争议解决在履行过程中或者协商阶段,如果争议出现在责任追究或诉讼阶段将增加企业法律风险。解决争议以考虑经济利益为关键因素,同时考虑社会影响和企业长远利益。

2.避免出现诉讼案件:合同争议的解决应当避免出现诉讼案件,这体现出日常合同管理的重要性,只有实行科学严谨的日常管理,才能有效实现企业法律风险管控。企业参与诉讼活动可能产生经济损失或不良社会影响,尤其国有企业参与诉讼,出现政治影响后企业负责人可能因此失去晋升机会、承担连带责任。即使私营企业也应当考虑企业社会形象,不能滥诉、缠诉。合同管理部门依照合法合理性原则开展法律风险管控工作,满足相对人合理要求灵活处理争议,维护缔约双方长远合作关系。争取用缓和方式解决争议,出现合同冲突,当事人可能采取不合作态度,导致问题陷入尴尬局面。确实无法达成一致的合同争议,先发送律师函通知表示善意提醒。最终决定以诉讼方式处理的争议,委托专业律师提讼主张合法权利。

二、合同管理制度与企业风险管控

合同管理立足于企业法律风险管控,有效的保障了企业发展的稳定环境,保障了企业的经营安全和长远发展。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企业之间依赖合同形式保障各方权利义务,合同管理制度在企业法律风险管控中占据核心地位。提高企业的合同法律风险管理能力会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为企业带来高利润的回报。

(一)合同管理的法律风险管控体系

1.合同管理制度建设:企业应当先签订合同后办理业务,例外情况依照公司章程的规定办理业务,良好的合同管理能够在法律范围内保护企业合法权益,以免受到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企业应当制定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合同管理办法》、《合同管理流程》、《授权委托管理办法》、《印章管理办法》等制度,进行体系化的法律风险管控。合同管理不是经营业务的附属程序,坚决杜绝事后补办合同行为,业务办理完毕又补办合同手续让整个合同管理制度形同虚设。虽然无纸质合同的实际履行,如符合《合同法》规定也是有效法律行为,但这种情况使企业承受巨大法律风险:对于合同中标的物数量、质量最终认定方式,以及履行时间、地点、方法等方面的约定容易出现争议,没有纸质合同作为认定和主张的依据,这些争议无从确认和查证。

2.资信调查与建立信用档案:合同申办部门负责收集和提交合同相对人资信材料,包括合同履行应当具备的资质证件、营业执照、质量证件或法律文书、专利证书等文件。确认对方的民事行为能力和民事责任能力有重要法律意义,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出现争议后的法律请求效果。对签约人的授权委托授权书和身份进行严格审核,避免因无权产生法律风险。一些企业没有谨慎考察相对方主体资格,导致合同归于无效或效力待定,或者与无履约能力当事人签订合同导致合同陷入履约障碍。合同签订后全程登记履行情况,建立客户资信档案并进行信用评级。

3.合同条款审核:企业经营合同大多是常见类型,依照《合同法》我国承认各种符合成立和生效要件的无名合同,缔约各方应当诚信履行、善意履行、依照合同目的促成履行。经营过程中使用的格式条款合同,制定十几条主要关键条款反复使用,格式条款不能避免法律风险。条款最终由经办人填写,其中空白项和附则(其他约定)的填写中存在巨大法律空间,经办人在填写时,与签署普通合同有同等法律风险。因此,签署格式条款同样需要严格审核,无论何种类型合同,应当由专业法律工作人员或律师逐一审查合同条款。

4.合同的印章管理:合同印章的使用和管理是签署合同的关键,依照《合同法》规定:约定加盖印章生效的合同,自加盖印章并符合生效要件时生效。企业经营合同一般约定加盖行政章或合同专用章,除非特别约定,财务专用章或部门印章不能用于签订合同。合同印章由专门部门保管和使用,未经会签手续并经分管经理同意,业务员不得随意使用公司印章。需要携带外出的使用的,应当由经理批准按流程使用并及时归还。

(二)联网审批流程的法律风险管控

1.联网审批的监管优势:现代企业采用合同联网审批流程具有监管优势,重视和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是法律风险管控的发展趋势。在网络系统中上传的合同电子数据长期保留在数据库,系统能立即发现和记载违规行为。这种监控模式提高了企业法律风险管控效率:法务部门网上管理人员可以全程监督合同业务,联合会签部门的办理情况直接在电脑系统显示,避免了各部门相互推诿;在网上可以随时核对合同条款、查阅审批信息,有效减少了工作失误;由于流程的公开性和互动性,经办人对于提交材料更加谨慎。联网审批通过的合同,由经办人确认后上报合同管理部门加盖印章,大幅度提高监管效率。

2.纸质资料的网上流程衔接:纸质合同的签署和监管,是企业法律档案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合同档案是司法过程中的重要书面证据,这项工作从形式审查到实质审查都直接关系企业利益。实行合同管理联网管理平台的企业,申报的各项数据应当与纸质合同档案完全一致,签署过程中合同文本在内部网络上传递和储存,经联合审批并上报经理批准后,依照审批情况签署纸质合同,这种公开审批的模式使得决策者更加审慎。各部门有独立的账户和密码,对合同管理全程有效的管控,各部门相互之间配合、相互监督,纸质材料与电子文件相互印证一致。

(三)合同档案在法律风险管控中的利用

1.合同档案的整理利用:纸质同档案属于法律风险管控的重要文件,监管部门审查合同履行全程并立卷存档,合同回收采取统一的编号和归档方法,按照“资本输出类”和“资本输入类”对合同档案进行科学分类。建立合同目录包括(1)合同文本原件,包括补充协议、备忘录等资料;(2)资信档案,包括各类与合同有关的证件、质量文件、专利文件等资料;(3)部门联合会签单,包括经理批示、各部门会签、履行情况备注等文件;(4)财务单据,包括借款单据、赊销单据、银行单据等资料;(5)法律文书,包括授权委托书、履行情况备注等其他法律文件。

2.合同业务的全程督办:依照合同档案进行全程督办,发现违规行为依照合同管理办法问责。对合同履行情况进行监控,顺利履行完毕的合同登记后存入档案;没有合适履行的合同注明原因并及时督办;出现争议的合同,将合同档案上报法律事务部门处理,避免出现超过诉讼时效的情况;进入诉讼程序的合同纠纷,委托法律专业人员或者律师进行维权,建立法律风险档案。通过系统化、全程化的合同管理制度,有效对企业法律风险进行管控。

三、结语

随着我国依法治国工作的全面推进,企业更加重视法律风险管控工作。虽然现阶段有很多工作要进行完善,但令人欣慰的是,我国的合同管理水平正在大幅度提高,企业的法律风险管控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和精细化。市场经济法制化体是社会的巨大进步,也是法律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信号。在全体法律人的探索和努力下,基于对于合同管理制度与企业法律风险管控的不断研究和实践,将形成更加规范、诚信、安全、文明的市场环境,促进我国经济繁荣发展。

作者:范晓伟单位:西北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李杰利.合同管理规范高效操作规程.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

[2]张雅冰.论企业合同法律风险防范的协同性.经营管理者.2011(19).

[3]王怀、王正志.公司法律风险防范与管理.法律出版社.2007.

企业风险管理办法篇3

企业的经营和活动最终要以自然人为载体,由自然人具体实施、完成,企业对外的经营活动都需要委派企业的员工或委托企业以外的人员来具体操作,因此,企业的经营活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进行授权,授权管理不够严谨会带来诸多法律风险。搞好授权管理首先要做好企业印章的管理。国有大型施工企业常常不仅有公章,还有专用章,如合同专用章、财务专用章等,因此,要明确印章的保管人员及盖章的审批权限,避免随意盖章和在空白文书上盖章。

其次,搞好授权管理还要加强对被授权的人员的管理。一方面要对被授权人员的业务水平、道德素养进行把关;另一方面,授权的时限、权限、对象要明确,避免含糊不清。第三,搞好授权管理应控制项目印章的刻制和使用。国有大型施工企业常常授权项目部刻制或管理项目印章,项目印章的数量和使用率可能远远高于企业公章和专用章;因此,对项目有关印章的刻制应当严格控制,对用章的管理应当仿照对公章和专用章的管理制度,杜绝私刻滥用。

合同管理制度

市场经济是合同经济,企业对外经济往来主要以合同的形式进行,合同法律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是企业整体法律风险防范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完善以下几项合同管理制度:

1.合同签订前的法律审查

在合同签订前,合同承办人员要切实了解对方当事人的主体资格、资信状况,避免与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组织签订合同。签订重大合同前,企业内部职能部门应对合同草案进行评审,各部门对涉及各自业务范围内相关合同条款的合法性、可行性做出相应判断,并提出书面意见。国有大型施工企业签订的合同最多的是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此类合同应重点审查业主的项目立项文件、招标文件,以确定发包人的主体资格;还要审查项目资金落实程度及业主以往合同履约情况,以确定业主的履约能力。签订分包合同应重点审查承包人营业执照规定的经营范围、资质等级、管理能力和实际业绩。

2.合同签订过程中的会签

合同主要条款商定后,由业务部门负责起草文本,同相关部门进行会审后,合同主审人员认为已经基本没有异议的,提交审查意见,交法定代表人或委托人签字。按规定须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才能签订的合同必须报批。合同经双方签字、盖章后,按法律法规规定或合同约定必须办理公证手续的,一般由业务部门负责办理。

3.合同签订后的履行和变更

合同签订后,经办人员要把合同副本发给企业相关职能部门,正本由合同管理人员及时入账登记、编号、归档。合同生效后,由经办部门或经办人员负责根据合同要求的期限及时列入生产计划、采购物资、收付货款,确保合同的履行。在合同履行过程中,有不可克服的困难而需变更、解除合同时,经办人员应在法律规定或约定期限内及时办理变更和解除手续。

设置有效的法律风险防范机构并配备适当的法律风险防范工作人员

(一)设置有效的法律防范机构

企业应根据企业管理的需要设置法律风险防范机构,可以设置独立的法律事务部门,也可以不单独设立独立的法律事务部门,而让负责法律风险防范的机构与其他部门合署办公。无论是设置独立的法律事务部门还是合署办公的形式,都应明确法律风险防范机构的地位和权责,尤其要确保做到以下几点:

1.确保法律风险防范机构能独立开展工作

企业要保证法律风险防范机构工作的成效和质量,应确保法律风险防范机构能客观的作出法律判断,要实现这一点,关键是要保证法律事务机构的独立性,避免其受到不应有的干扰。独立性的概念包含四个相关要素:第一,要享有正式地位;第二,要有一名负责人全面负责系统有关风险管理;第三,有关工作人员特别是机构负责人的职位安排应避免其职责与其他职责相冲突;第四,有关工作人员为履行职责应能够获取必要信息并能接触相关人员。④

2.重视和尊重法律风险防范机构的意见

企业决策层和其他职能部门要对法律风险防范工作人员的意见高度的重视,对有严重或较大法律风险的决策或操作行为要重新决策或加以调整,避免给企业造成严重损失。要建立追责机制,对已经从法律角度作出了风险提示而不及时进行调整,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或其他不良影响的机构和个人,要进行相应的处罚,从而使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产生足够的威慑力,从而形成有效的执行力,使得企业和个人都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和工作,保障企业和个人的根本利益。

3.法律风险融入企业管理流程,发挥整体作用

要做好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工作,法律风险防范机构首当其冲、责无旁贷,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工作就只是法律风险防范机构的责任。其实,要提高企业整体法律风险防范水平,使得企业走上法治的轨道,必须在企业上上下下形成法律意识,让法律风险防范工作进入企业管理流程的各个方面,这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企业的各项制度要合法,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如决策制度、财务制度、人事制度、奖惩制度、销售制度等)都要合法依规,从基础上和源头上筑造企业整体运营合法性的基础;其次,要厘清企业运营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法律风险点,并制定相应的对策,将法律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第三,要对违规决策、违规操作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的人员要进行相应的处理,使得企业上上下下、各个机构和个人都充分发挥作用,最大限度的防范法律风险。

(二)配备适当的法律风险防范工作人员

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人员设置有三种模式,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不同情况采用:一种是企业内部法律顾问担任风险防范人员,由其负责企业全部的法律风险防范工作;第二种是聘用律师,由律师负责企业全部的法律事务包括法律风险防范工作;第三种是企业内部法律风险防范人员和外聘律师相结合,这种方式法律风险防范作用最为全面。企业内部法律顾问与外聘律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企业法律顾问对企业的状况更为了解,更多的站在企业战略和体制层面思考问题,能对公司法律风险予以全盘管理和决断,并且容易参与企业管理和决策,很多的时候是作为管理者参与企业管理流程,更多起到事前防范作用;外聘律师更多情况下是充当“顾问团”“、救火队”的角色,对法律风险以事后救济为主。

企业风险管理办法篇4

关键词:石油企业;法律风险;防控机制

中图分类号:D9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3)15-0161-02

石油企业法律风险逐年递增,防控法律风险的难度也在逐渐加大。主要表现是:面临的法律环境异常复杂,调整油田经营管理活动的法律法规数量大,既有国内的法律又有国际的法律,还有“走出去”必须面临的项目所在国的法律,而由于油田属于高危行业,法律调整因此有更严格的要求;经营管理活动相对人异常复杂,交易活动繁多,监管部门繁多,在国外经营有时要与项目所在国政府高层直接对话,而在国内生产有时不得不面对油区普通群众,对法律理解的差异性和对法律的认同性不一致,必然造成法律风险频率增强;自身合规性控制异常复杂,油田生产经营点多、面广、线长,各种行为主体活动的类型多、变化快,管理控制工作复杂,有的专业技术性强,有的监管要求严,稍有不慎即有可能导致法律风险。因此如何有效构建石油企业法律风险防控的组织保障机制、识别监控机制和宣传教育机制,是石油企业领导和法律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和实践的一个重要问题。为锁牢法律风险源头、及时化解各类法律风险,需要石油企业在法律顾问制度、法律事务管理、法制宣传教育等方面下功夫、出

实招。

1落实法律顾问制度,构建法律风险防控的组织保障机制

企业法律顾问制度是依法治企的重要制度保证和组织保证。应坚持以法律风险防控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为基本着力点,全面落实企业法律顾问制度。

1.1建立“三种模式”,确保履行职责有机构

企业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落实法律顾问制度工作,认真落实企业法制工作三年目标计划的要求,不断加强法律事务职能体系建设。在企业层面,要设立总法律顾问岗位和法律事务机构,配备专职法律事务工作人员,统一管理企业各项法律事务工作,确保法律风险管理工作有人抓,有专人管。在下属单位层面,根据生产经营规模、法律事务管理幅度、法律风险程度大小等实际,建立“总法律顾问制度、法律顾问制度、兼职法律事务岗位”三种组织模式,保证企业法律事务工作落到实处。实行总法律顾问制度的单位设立总法律顾问岗位和法律事务机构;实行法律顾问制度的单位设立法律顾问岗位;其他规模较小的单位设立兼职法律事务岗位。通过科学设计法律顾问制度组织体系、落实法律风险管理职责,确保企业法律风险防控工作到位。

1.2健全“三类制度”,确保管理行为有规范

不断深化法律事务制度建设,整合制度功能,推进制度落实。建立以《法律工作管理细则》、《法律顾问管理细则》为引领的综合管理制度体系,明确法律事务管理的基本原则、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建立以《合同(信用)管理细则》、《授权委托管理细则》、《法律纠纷管理细则》、《商标管理细则》、《工商事务管理》、《法律中介机构管理细则》、《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管理细则》、《学法用法创新成果评审细则》等为支撑的法律专业管理制度体系,编制《合同管理业务流程》、《民事诉讼纠纷处理工作指引》、《工商事务办理指引》等一系列业务管理流程和操作指引,明确各个具体法律业务的管理任务、管理程序和管理规范;建立以《法律事务工作考评办法》等为保障的考核评价制度体系,强化制度执行力度。通过三类法律事务制度体系建设,推动企业法律风险防控长效机制的逐步形成,确保企业生产经营法律风险的全面

受控。

1.3培育“三支队伍”,确保工作质量有保证

建立以企业法律顾问、合同管理员、合同经办员为主体的三支法律人才队伍,不断提高法律人员的履职能力。培育法律顾问队伍,严格落实法律顾问持证上岗要求,认真组织法律人员参加企业法律顾问执业资格考试和继续教育,提高法律顾问队伍的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培育合同管理员队伍,认真组织合同管理员参加合同管理培训及考核,加强合同法律知识、管理制度、典型案例的学习和交流,掌握合同法律风险防控基本技能,满足企业合同管理工作的需要;培育合同经办员队伍,认真组织合同经办员培训,加强合同经办员资格管理,提升广大合同经办员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防控法律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只有稳步提升法律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才能为企业法律风险的预防和控制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

2细化法律事务管理,构建法律风险防控的识别监控机制

加强风险源头管理是企业法律风险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要不断细化法律事务合同管理、决策管理及风险预警管理,确保重大法律风险得到及时识别和控制。

2.1甘当“法律卫士”,严格合同管理

紧抓合同管理关键点,努力夯实合同基础管理。严把合同法律审查关,加强重大、重要合同法律审查,严格履行合同审核程序,明确重大风险点的控制办法,落实合同全过程管理措施,有效防范合同法律风险,杜绝违法合同、无效合同的发生;严把标准文本使用关,建设合同标准文本库,收集国家合同标准文本,通过合同标准文本“本土化”改造,开发完善企业合同标准文本,提高标准文本使用率,不断降低合同文本使用风险;严把合同运行考核关,狠抓合同管理检查考核,将合同管理指标纳入内部绩效考核兑现,并形成以合同法律专项检查为主,内控、审计、效能监察等多部门联动考核为辅的综合考核机制,确保合同风险管理体系有效运行。

2.2善当“法律谋士”,参与决策管理

把握经营管理与依法决策平衡点,积极参与企业重大决策。为企业规章制度合法化提供法律审查意见,将企业规章制度法律审查嵌入企业规章制度的管理流程之中,对拟出台的各项管理制度从制订依据、程序、内容三方面进行合法性审核把关,确保规章制度的合法合规;为重大决策合法化提供法律审查意见,通过参加日常会议、项目可行性研究、专项问题协调论证等方式发表法律意见,提出法律风险防控建议,真正做到“决策先问法,违法不决策”;为加强厂务公开、民主管理提供法律支持,进一步规范操作程序,拓宽民主渠道,切实保障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2.3敢当“法律勇士”,强化风险管理

找准法律风险管理切入点,建立法律风险预警新机制。勇于研究探索,认真落实《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指南》,通过编制或下达《法律风险管理年度报告》、《法律风险防范手册》、《法律风险提示》等做好法律风险警示管理,超前指导法律风险防控工作;勇于过程控制,认真梳理涉外工程、工程建设、重大对外投资等重点项目的法律风险点,提出风险预防和化解措施,落实法律风险控制责任,严控重点项目运行中各种风险;勇于维护权益,法律纠纷发生后,法律人员主动出击,敢于担当,善于维权,依法依规妥善处理各种法律争议、纠纷及历史遗留法律问题,最大限度地维护企业涉法权益,同时建立法律纠纷总结评价制度,对案件的发生和处理全面梳理,深刻查找和剖析导致案件发生的违法、侵权等法律风险因素,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将处理案件与改进管理有机结合,避免类似法律风险的再次发生。

3注重普法工作实效,构建法律风险防控的宣传教育机制

提高全体员工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是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根本所在。要大力营造靠前送法、能动学法、自觉用法的浓厚氛围,为企业法律风险防控打下了坚实思想

基础。

3.1突出普法重点,“送法”到“前台”

围绕普法对象,创造性开展送法活动。送法到领导干部、经营管理人员,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直属单位中心组等要带头学法用法,经营管理人员培训班中应安排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的学习,做到按行权规则办事,依法决策、依法经营管理、依法维护企业合法权益;送法到重点项目、基层班组、职工家庭,针对重点项目的工作需要,到现场开办专题讲座,提出项目法律风险防范措施,通过“以案学法”和“普法小课堂”等活动,在基层班组广泛开展专题法制讲座,围绕与职工家庭相关法律知识,走进社区进行专题宣讲。

3.2丰富宣教方式,“学法”建“平台”

围绕普法主题,建立学法三项平台。建立法制宣传平台,以“普法专题网站”、“法律事务工作信息”、法制宣传栏、黑板报等为载体,通过“举案学法”、“案例速递”、“新法速递”、“法制信息”等专栏,及时报道国家及企业普法动态,宣传新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法制宣传氛围;建立讲法培训平台,以“每季一讲”、“每月一课”法制讲堂为载体,选取与员工日常工作生活关系密切的法律法规,寻求更生活化更形象化的讲述方式,广泛传播法律知识;建立学法测试平台,以“每季学法测试”为载体,通过开展有奖网上测试、现场竞赛、座谈讨论等形式检验学法效果,培育和提高广大员工学法兴趣。通过普法三项平台的建立,激发员工学法热情,推动学法活动深入开展,有效保证员工学法的效果。

企业风险管理办法篇5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力度,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促进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中小企业是指在本县依法登记注册和登记纳税,并经张北县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专用资金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管理委员会)确定的中小企业。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专用资金(以下简称风险补偿专用资金)是指县财政预算安排的,专门用于对银行业金融机构为管理委员会确定中小企业发放贷款形成损失给予风险补偿和未发生损失给予奖励的资金。

第四条本办法所称银行业金融机构,是指在本县行政区域内依法设立的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

第五条本办法所称中小企业贷款是指银行业金融机构为管理委员会确定的中小企业发放的贷款(不含贴现)。

第六条风险补偿专用资金的使用管理由县财政局牵头,会同县中小企业局、人行张北县支行具体实施。

第二章风险补偿专用资金的组织管理

第七条成立张北县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专用资金管理委员会。主任由政府常务副县长孙雨担任;副主任由政府副县长许要武担任;成员由政府办副主任和中小企业局、财政局、人行张北县支行、法院、审计局的负责人组成。

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中小企业局,办公室主任由中小企业局局长兼任。办公室负责管理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第八条管理委员会和成员单位的主要职责。

管理委员会负责审定风险补偿专用资金的提取比例及额度;确定备选企业;审批使用风险补偿专用资金。

县财政局负责年度风险补偿资金的预算和决算管理,审定下达风险补偿资金,负责对风险补偿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负责对风险补偿资金使用效果进行绩效评价。

县中小企业局负责受理备选企业的申请;受理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风险补偿的申请,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对中小企业年度贷款实绩进行审核。

人行张北县支行负责协调各相关银行业金融机构编制年度中小企业贷款增量计划,并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增减变化进行审核认定。

第三章风险补偿专用资金的来源

第九条风险补偿专用资金的主要来源:

1、2009年,县财政预算安排500万元建立风险补偿专用资金。

2、财政局按每年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贷款新增额的2%提取增补。

3、风险补偿专用资金专户的银行利息收入。

4、其他资金(上级补助和拨款)

第四章备选企业及补偿比例的确定

第十条备选企业通过申报、评审,由管理委员会确定。

(一)申报。主要包括企业自行申报、县乡政府的企业主管部门申报和银行申报三种形式。申报单位将申报企业名单报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二)评审。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将备选企业初审名单提交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县委、县政府确定的扶持重点对申报企业进行评审,确定备选企业名单,并以书面形式通知备选企业。

(三)备选企业等级划分。管理委员会按照县委、县政府确定的扶持重点和各企业的具体经营状况,根据贷款风险的高低,将备选企业划分为a、B、C三个等级,按照贷款风险程度由高到低确定补偿比例。即:a级企业的贷款风险补偿比例为25%;B级企业的贷款风险补偿比例为20%;C级企业的贷款风险补偿比例为15%。

第五章风险补偿专用资金的使用

第十一条风险补偿资金专项用于对增加中小企业贷款投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风险补偿。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将风险补偿专用资金用于充实风险准备金。

(一)风险补偿专用资金的申请。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本机构上年度中小企业贷款损失额进行核实,并于每年2月底前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提出风险补偿资金申请。

申请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应当提供以下材料:

1、中小企业名单。需列明户名、贷款卡号、贷款余额、贷款方式、企业从业人员数(同时提供电子版和书面材料);

2、中小企业上年度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和利润表;

3、中小企业贷款的贷前调查报告;

4、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报告;

5、中小企业贷款合同及借据(下账联)

(二)风险补偿专用资金的审核。县中小企业局会同县财政局、人行张北县支行组成审核小组,对各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额、损失额逐机构、逐笔进行审核确认,按照风险补偿比例,计算出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风险补偿金额,写出风险补偿专项资金使用情况报告,报管理委员会审批。

(三)风险补偿专用资金的审批。管理委员会对风险补偿专项资金使用情况报告的内容确定无误后,由主任批准。县财政局根据管理委员会批示,将风险补偿资金拨付给相应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第十二条风险补偿资金的使用,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确保风险补偿资金规范、安全和高效使用。

第十三条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必须严格执行本办法的有关规定。对于弄虚作假套取风险补偿基金的违法违规行为,将收回已拨付的风险补偿基金,并严肃追究有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涉嫌犯罪的,将按照有关规定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四条中小企业贷款损失认定

(一)损失贷款的认定条件

1、借款人和担保人依法宣告破产、关闭、解散,并终止法人资格,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借款人和担保人进行追偿后,未能收回的债权;

2、借款人死亡,或者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规定宣告失踪或者死亡,银行业金融机构依法对其财产或者遗产进行清偿,并对担保人进行追偿后,未能收回的债权;

3、借款人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或者意外事故,损失巨大且不能获得保险补偿,或者以保险赔偿后,确实无力偿还部分或者全部债务,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其财产进行清偿和对担保人进行追偿后,未能收回的债权;

4、借款人和担保人虽未依法宣告破产、关闭、解散,但已完全停止经营活动,被县级及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注销、吊销营业执照,终止法人资格,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借款人和担保人进行追偿后,未能收回的债权;

5、借款人和担保人虽未依法宣告破产、关闭、解散、撤销,但已完全停止经营活动或下落不明,未进行工商登记或连续两年以上未参加工商年检,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借款人和担保人进行追偿后,未能收回的债权;

6、借款人触犯刑律,依法受到制裁,其财产不足归还所借债务,又无其他债务承担者,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追偿后确实无法收回的债权;

7、由于借款人和担保人不能偿还到期债务,金融机构诉诸法律,经法院对借款人和担保人强制执行,借款人和担保人均无财产可执行,法院裁定终结、终止或中止执行后,银行业金融机构仍无法收回的债权;

8、对借款人和担保人诉诸法律后,因借款人和担保人主体资格不符或消亡等原因,被法院驳回或裁定免除(或部分免除)债务人责任;或因借款合同、担保合同等权利凭证遗失或丧失诉讼时效,法院不予受理或不予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追偿后仍无法收回的债权;

9、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风险分类中认定的损失类贷款。

第十五条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期满后中小企业贷款未发生损失的,按照当年新增中小企业贷款额的0.3%给予奖励。对前3年连续未发生贷款损失,当年发生贷款损失的,在按照本办法第十条(三)款贷款企业风险补偿比例补偿的基础上,再提高该银行业金融机构补偿比例10%。

第六章附则

第十六条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于每年11月末向人行报送次年中小企业贷款新增计划,作为风险补偿专项资金财政预算依据。

第十七条辖区外银行业金融机构向本县发放的小企业贷款,按本办法执行。

企业风险管理办法篇6

高等学校的校办产业要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校办产业,保障校办企业健康持续发展,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校办企业的发展需在遵循国家大的方针政策前提下,有效的做到风险防控和内控制度建设,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争取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学校的发展、为学校教职工科技产品的孵化提供有力的平台和保障。

关键词:

校办企业;风险防控;内控制度

党在第十五次大会中明确的提出了要把我国建设成为法制国家。对于高等教育以及高职院校中的法制建设中,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所以高等院校一定要主动地响应国家与法律的号召,积极地参与国家的民主法制建设,依法规范学校产业的发展。高等学校的校办产业要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校办产业,保障校办企业健康持续发展,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务必做好风险防控措施,建设完善的内控制度。但是经济的增长为高等学校的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挑战。虽然目前来说许多的高校已经建立基本的管理层次,也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规定和制度,例如对经营性无形资产的管理办法、或者高校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管理条例等,但企业风险防控必须要从企业的内部着手,企业自身须加强内部管理与控制。

1校办企业风险防控

1.1风险防控原则

亡羊补牢——时犹未晚,这句话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中是不可行的,大量事实表明如果企业在事前预控投入成本越高时,则其在事后投入的弥补成本就会越少,也就是说企业事前控制做得越充分,其事后损失就会越小,即要求企业在运行的过程中以事前控制为主,事中控制为辅,而事后的补救只是一种补充手段。

1.2风险防控的三个步骤

事中防控是指风险已经潜入企业的运行中,所以关键就在于是否能够控制好风险。因此学校在与校外合作方进行项目谈判或者项目合作时都会严格按照“评估风险、预警风险、化解风险”三步骤进行,建立健全校办产业在运营全过程的法律风险监控和反馈机制,制定预警方案和应对措施以对未期风险有效规避和化解。比如高校在与合作方签订协议或重大项目合作前,请第三方如律师事务所和会计事务所出具专业报告,专业报告的分析可以给执行层的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撑,在执行层内部达成一致意见后,再上更高一级学校层面相关职能部门组织的专项工作会议讨论,重大对外合作均向省教育厅请示报告,得到上级部门批复后再签订相关协议或进行下一步的合作。其中有任何一个环节有疑义都必须认真对待,解除问题后再继续下一步骤。在无形资产管理方面高校校办产业部门应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和要求规范运作。应对校名、校标等进行商标注册申请,保证无形资产不受侵害,维护学校声誉,同时为有效保护无形资产的良性运作,校办产业应对在校区承租或者参与合作的企业或者个人使用学校相关无形资产的情形进行规范化管理,对不合理运用学校无形资产的行为进行书面警告、纠正、发送律师函。在具体的企业合作中,着力加大无形资产在其中使用的力度,同时保持必要的监管措施,保证无形资产规范化使用的同时,积极提升学校无形资产的价值。努力做到学校声誉提升和企业市场盈利的双赢局面。

1.3风险防控的主要防线

校办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可以运用风险防控的主要防线进行控制风险,其主要的防线主要有企业职能部门、法务部门以及审计部门,将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组织起来形成内部的防控结构,为了奠定好企业内部的风险防控能力的基础,校办企业就要从企业的业务、法律以及审计三个层次中建立好防控结构,增强企业的风险防控能力,同时还要注意国家经济制度的控制,完善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与规范。

2内控制度建设的着力点

2.1内控制度建设要因地制宜

企业内部制度的建设是需要根据企业的内部经营现状来“因材施教”的,每一个企业的自身的发展特点都各不相同,所以在企业制度的建设中更不能生搬硬套,一定要结合自身情况因地制宜。比如许多大型的企业由于其企业内部自身的制度就比较完善,并且企业长期以来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发展路线,对于这样的企业就只需要管理者摆正好自己位置,树立起服务的理念,为企业以后的发展扫清前进之路的障碍,根据市场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及时的调整、完善企业制度。还有一些是快速的发展起来的企业就必须要掌握好企业自身发展特点,根据现有人才、科技优势尽快建立企业制度,为日后发展强大做好充分的准备。再有就是一些高科技的小型企业,这类企业现阶段的发展中极度的缺乏资金、人才等等,所以就需要学校的资产公司等为其资助,其管理者也可以利用自己在科技上的一些优势吸引其他企业或者政府机构的合作。还有一些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的企业,就要果断的将其关闭。

2.2风险防控要张弛有道

事物的双面性指导校办企业对于企业内部的制度建设不要过度的节制,在制度的建设与风险防控的过程中也要掌握好一定的度,制度建设与风险的防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风险的发生,所以企业在制定企业制度时只要牢记这一点,只要达到目的就可,一旦采取的措施有过而无不及,就会带来反作用,影响企业的发展。

总而言之,校办企业的发展需在遵循国家大的方针政策前提下,有效的做到风险防控和内控制度建设,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争取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学校的发展、为学校教职工科技产品的孵化提供有力的平台和保障。

作者:王颖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产业处

参考文献:

企业风险管理办法篇7

关键词:电力企业;检修项目;合同管理

一、电力企业设备检修项目概述及合同管理特点

随着技术不断进步,电力企业的设备参数、容量及复杂程度也随之增大。为了设备的安全性和经济性,电力企业设备检修工作成为企业重要的生产经营工作。电力企业检修项目通常工期紧、专业性强、工程量大、合同标的额大,同时合同的类别众多,一般包括施工合同、设备采购合同、承揽合同、技术服务合同、工程总包合同、监理合同。相对于电力企业其他合同,检修项目合同往往更加复杂,这也对合同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企业各部门协作完成。

二、电力企业设备检修项目合同需注意的风险

(一)合同签约前需注意的风险

电力企业设备检修项目按照法律法规要求需要项目承包人具有相应的工程承包资质、电力承装、承试资质和特种设备维修和改造资质。在合同签订前,合同承办部门就需要对合同相对方主体进行审查,确保其有相应的资格、资质和业绩。按照法律规定,非法定代表人签署合同必须持有授权委托书,否则合同效力待定。合同承办部门应严格审查合同相对方签约人员是否有权代表其企业,同时所持有的授权书记载事项是否具体有效。为防范风险发生,电力企业设备检修项目合同应使用书面形式不允许使用口头合同,合同盖章生效后方可执行合同内容。

(二)合同履行中需注意的风险

在项目承包领域,工程项目违法分包、转包会给企业带来极大的隐患。在合同履行期间,合同承办部门应严格审查项目负责人等关键人员是否与合同中的约定一致,杜绝违法分包、转包的现象出现。电力企业设备检修项目在合同履行中往往会出现工程量变更等情况。当合同履行过程中合同需变更的,合同各方应签订书面的补充协议。补充协议应当由合同承办部门提请新的合同审批程序进行审核。经招标、投标确定的合同,合同承办部门不得随意对合同变更。

(三)合同纠纷及履行完毕后需注意的风险

当合同纠纷产生后,合同承办部门应及时汇报分管领导和法务人员。企业应成立纠纷解决小组,讨论纠纷解决方案,同时收集合同履行中相关证据,固定对方违约证据。在纠纷解决前,合同承办部门送达到对方的书面材料均需要法务部门审核,同时向对方付款及其他履行合同的行为也需要按要求进行审批方可进行。电力企业设备检修项目在合同履行完毕后,合同管理部门应当对合同进行统一编号,并将合同原件及相关材料及时送档案室保管。

三、电力企业设备检修项目合同管理的建议

(一)制定合同专项规章制度

基于电力企业设备检修项目合同的特殊性,各企业可以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订《电力企业设备检修项目合同管理办法》,针对设备检修项目合同的特点及易发生的问题制定有效的规章制度进行约束,使合同管理做到有规可循。同时企业在制定合同管理制度时应保证规章制度条款的合法、合规。

(二)加强合同印章管理

电力企业应重视合同专用章的管理,企业的合同专用章应由专人保管,两人操作,一人盖章,一人监督,并且存放合同专用章的保险箱钥匙和密码两人分开管理。印章管理人员在用印之前,必须有经过各部门对合同审核会签同意意见方可用印盖章。企业要建立合同印章台账制度,同时杜绝人情用章,坚持合规操作,保证合同专用章的正常使用和安全。

(三)提高合同档案管理水平

合同承办人员要及时将设备检修项目合同和执行上述合同相关文件资料原件进行收集整理后及时归档保存。企业档案部门要加强档案移交管理、归档管理、档案借阅管理和档案保密管理,最大限度防范和减少风险,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四)开展合同后评价工作

设备检修项目结束后,电力企业应定期对合同开展后评价工作。企业可以组织内部专家或中介机构针对项目中合同管理出现的问题进行综合评价,并形成后评价报告,总结经验教训,防范风险、堵塞漏洞,全面提升检修项目合同工作的综合管理水平。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企业应对设备检修项目合同管理的每个环节都要充分重视,保障企业合法权益。全面的、系统的、动态的合同管理才能防范合同风险的发生,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提高电力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吴江水.完美的合同[m].北京:北京民主法治出版社,2007.

[2]朱宏亮,成虎.工程合同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王建平.合同法实施中的陷阱与风险防范[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4]黎梓庆.电力企业防范法律风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广西电力,2008.

企业风险管理办法篇8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工作;问题;策略

现阶段,房地产行业竞争也非常激烈,经济效益的增长速度缓慢,根据相关数据的分析,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税务问题,由于房地产企业的特殊性,与一般企业不同,房地产企业的合作方多,资金投入量大,回款又不够及时,这些问题都影响着税收的问题,因此对于税务问题房地产企业的管理者一定要加以重视,要全面的考量进行有效的计划和筹备,以保证企业经济利益不受到损失,达到最大化的效果。现阶段,在营改增税制改革的落实过程当中,房地产企业内部的税务筹措的问题逐步的显现,使得税务负担大大增加,进而导致税务管理的风险加大,为了进一步解决和落实这些问题,企业务必要做好防范的准备工作。

一、房地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的相关阐述

(一)税务风险管理方法税务风险一般是指企业没有履行好纳税的义务,处理方法上有所不妥当,对于国家现阶段的税法和政策不了解,进而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影响了企业额度名誉,房地产企业税务风险内容,不仅包括违背国家税收法律法规偷税、漏税行为所导致的刑罚、罚款、滞纳金以及补税风险,而且还包括由于没有科学进行税收筹划导致的纳税额过大风险。随着我国财税体制改革和完善,房地产企业的资金流动量过大,企业都开始逐渐的重视自身的税务风险管理工作的进展情况,并根据企业自身特点选择了适合本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方法。现阶段,我国企业所选择的税务风险管理方法内容很多,主要包括:流程分析法、环境分析法、财务报表法、层次分析法等。房地产企业可根据自身的企业特点,发现风险并对税务风险评估变量之间的相对权重进行确定,进而采取正确的办法和措施,预防和控制风险的发生。

(二)税务风险的特点1、难化解企业由于管理的不得当,税务风险一旦形成,短时间内很难化解,再加上企业处理的不及时,随着经营活动的增加,小的税务风险可能会演变成大的风险,最后会威胁到企业的流动资金,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目前的房地产企业竞争如此激烈,如果企业内部税务风险存在,会造成企业的竞争力大打折扣,不利于房地产企业的持续发展。2、多变性企业在长期的发展中,税务风险一旦产生,那么成因会有很多,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大致可以分为企业内部自身的原因和外部的社会因素,对内由于内部管理的疏忽和不重视,相关内部管理措施不完善等等,也可能是由于国家出现的政策不利于企业的发展,还有社会上所带来的其他因素也会给企业的税务管理带来较大的影响,都会引起税务风险的发生。

二、房地产企业税务风险的成因

(一)内部原因首先,企业在对于税务进行申报的过程中,要根据财务核算的数据进行,因此,财务核算是进行税务管理工作的关键一步,这对于企业的纳税筹划影响很大,目前由于房地产企业的核算人员素质不高,业务能力不强,直接导致财务核算水平低下,核算的基本数额不够准确,后续的税额就无法很好的计算,加大了税务风险的发生率。其次,财务管理的制度不健全,房地产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的工作中,没有一个完善的制度进行指导,相关的财务制度不能适应自身企业的发展,缺乏一定的规范性和合理性,而且和当前国家所规定的法律法规不相适应,甚至有一些房地产企业还没有确立相关的财务制度,这种情况也很容易提高房地产企业产生税务风险的几率。

(二)外部原因由于市场经济一直的不断变化,我国的相关政策和法规也会有所变动,税法的变动也是产生税务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房地产企业为了减轻税负,在不触犯国家法律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避税,这也是房地产企业进行纳税筹划的主要目的,随着我国新税法的颁布和实施,企业也在调整自身的税务筹划计划,但是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深入的调整,如果不了解新税法的规定,就会提高税务风险的产生。

三、房地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房地产企业的税收风险意识低下,管理制度松散房地产企业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产生的赋税额度高,那么对于财务管理人员来说,税收筹划工作比较繁重,需要采取合理的手段进行避税,但是由于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淡薄,没有建立完善的健全的税收风险管理制度,企业在纳税方面不够及时,时常会出现缴纳税款少的现象发生,企业还要承担一定的税收罚款,不利于企业树立社会声誉。这种情况也会直接导致企业税收风险加大,导致企业面临着更大的经济损失。

(二)房地产企业进行办税的人员的专业水平有待提高目前是互联网时代,信息的流通速度非常之快,房地产企业又比较特殊,税务方面的涉猎比较广泛,种类繁多,企业进行办税的人员对当下的大环境不够关注,自身的专业水平有限,与各个部门的协调工作做得也不够好,影响了原始评审的准确性,阻碍了办税的进行,造成了税收风险的产生。

(三)房地产企业涉税信息沟通不畅房地产企业在进行税务缴纳的时候,没有与税务局进行有效的沟通,所以在处理重大涉税事项之时,也没有向当地的有关税务机关进行及时的汇报。而且企业在处理重要涉税信息的时候,只根据财务部门进行处理,却没有将相关涉税问题和风险处理情况传达给其他部门,导致企业内部除了财务部门的其他部门都没有参与到社会风险管理工作中,致使信息无法在各个部门进行及时的传达,也会给房地产企业带来一定的税收风险。

(四)对于新的政策不够了解,税收体系不够完善国家现在已经开始实施“营改增”税制,从一个城市进行试点已经覆盖全国,主要目的是整合各类税种,进而缓解企业的压力,换句话说是给企业发展的一些福利,助力企业强化管理,在新的政策之下,企业内部要了解新政策的实施内容,并且针对具体变更内容,对企业内部的税收体系进行调整,以确保企业税务风险控制导向清晰明了,即在“营改增”的政策之下,不断的完善企业税务风险控制体系。然而,房地产企业与一般企业有所不同,实施“营改增”政策也处在不断摸索的阶段,由于对于新的政策不够了解,企业还没有完全的掌握“营改增”的相关新的政策规定。企业在调整税务风险控制体系过程中,对相关政策法规的理解不够全面,导致更新过的制度体系科学性和可行性不足,难以准确指导企业税务风险的控制工作。

四、房地产企业进行税收风险管理的解决办法

(一)制定和优化税务管理控制体系房地产企业要全面的制定和优化税务管理控制体系,而且要自上而下的进行切实的落实,强调有关税收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通过会议或文件等多样化方式,传递税务风险管理控制相关内容和细则,提高各个部门管理人员关注度,重视起税务风险管理工作,尽可能地承担其应负的责任,配合财务部门更好的完成对税务风险的管控。各个部门的管理人员要起到一定的表率和带头作用,并对部门职员提出一定的要求,这样能够提升全员的财务风险意识,不断的完善税务风险管理体系,最大限度的优化风险,提升房地产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

(二)树立税务风险意识,提升自身业务水平“风险”存在于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税务风险更具有不确定性,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为了提高和控制税务风险的管理能力,首先要树立税收风险管理的意识,对于日常的工作加强管理,针对不同种类的问题进行有效的防范,最大程度的降低税务风险的发生。但是办税人员自身要具有较强的管理意识,首先,要定制计划和目标,正确的认识税务风险的管理问题,其次对于税务法律要了然于心,关注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并且具备忧患意识,做好管控税务风险的有关措施,减少税务风险的发生。

(三)与税务机关建立良好关系房地产企业每个月所缴纳的税额高,而且种类多,因此要随时与当地的税务机关进行协调和沟通,保证二者的协作关系,并根据当前国家所规定的税务法规,对自身企业所提出的税务改革进行有效的调整。另外对于企业税务改革之间出现的一些不规范的行为,地方税务机关还要对相关的企业进行意见的提出,同时也要对地方性的补充政策进行有效的了解,这样也有利于提高对房地产企业内部税务风险情况的预防和控制。

(四)随时关注相关政策的动态并及时调整企业内部的税务风险控制体系国家颁布的政策法规,是企业制定相关制度的主要标准。现阶段,房地产开发企业应该把重点放在国家给予的相关政策上,了解各项政策的变化和内涵,从企业的发展方向出发,建立科学合理的税务风险控制体系,明确企业税务风险控制导向。“营改增”在实施的过程中,相关规定会不断的更新,企业要对之前出台的所有相关政策法律及补充规定进行系统整理,梳理出各项对企业自身有利或企业可以从中获得优惠的政策条款、条例,助力企业合理避税降税,强化税务风险控制。并时刻关注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的更新变化情况,以此为依据,及时更新完善企业内部的制度信息数据库,为企业构建、更新、完善税务风险控制体系提供充分的、科学的依据。

企业风险管理办法篇9

关键词:银行承兑汇票风险防范对策

随着我国票据业务的迅速发展,承兑、贴现、转贴现规模成倍增加。有效改善了银行自身的资产负债结构,进一步增强了盈利能力,促进了经营流动性、安全性和效益性的统一。

银行承兑汇票作为一种票据业务对加速资金周转和商品流通,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受到银企双方共同的青睐。但是,随着银行承兑汇票的广泛应用,利用银行承兑汇票作案的案件越来越多,使有关各方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影响了银行汇票业务的健康发展,成为商业银行新的风险表现形式。因此,如何有效防范票据风险,维护金融机构的正常经济秩序,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存在的主要风险

虽然各商业银行都基本建立了票据业务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完善了银行承兑汇票承兑、贴现及转贴现授权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了对银行承兑汇票真伪及贸易背景真实性的审查,但在票据业务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许多风险和问题。

1.企业在办理承兑汇票业务中存在欺诈行为

由于票据业务的迅速发展,利用票据诈骗资金是当前金融业务中的一个新的风险源,票据诈骗手段越来越隐蔽,方法也越来越多,若银行审查不严或操作不当,就会落入陷阱形成风险。一是伪造变造银行承兑汇票,一方面,利用高科技手段彻底伪造或利用银行承兑汇票具有付款期限长、金额大和反复多次转让等特点,先签发真汇票,再根据真汇票伪造内容完全相同的假汇票即克隆票;另一方面,用在数额较小的真汇票上改动金额的办法变造。二是票据调包,以“做生意”的幌子,用事先伪造好的假票据替换掉真票据。三是伪造商品交易合同、增值税发票复印件,或关联企业签订没有真实贸易背景的商品交易合同,骗取银行承兑汇票,进行贴现,套取银行资金。

2.银行承兑汇票作为融资工具,其操作风险越来越突出

由于银行间竞争日益激烈,各行为争揽业务而满足单个大型企业的资金需求,使某些企业过量办理承兑汇票,造成票据集中到期,导致银行垫付资金。具体表现为:一是银行在签发承兑汇票时放松了对申请人的资格审查,大量签发、承兑无真实贸易背景或不能确认贸易背景的银行承兑汇票,违规办理承兑业务;二是银行为了多办贴现业务,放松了贴现审查条件,疏于贴现资金流向监控,造成贴现资用于不当用途,使银行信贷资金遭受一定的风险和损失;三是当天承兑、当天贴现,融资目的越来越明显,银行方面承担的风险也越来越大。

3.商业银行对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的管理存在薄弱环节,加大了银行承兑汇票的经营风险

个别商业银行受利益机制驱动,放松了内控管理,淡化了风险意识,在票据业务经营过程中,为企业滚动签发银行承兑汇票,为无效商品交易合同的企业签发银行承兑汇票,为超商品交易金额的企业签发银行承兑汇票,承兑汇票出票人和贴现申请人为非贸易合同的签订人,为贸易合同不真实或无贸易合同和增值税发票办理贴现,为同一号码增值税发票办理多笔贴现,存在较大的风险;由于银行“三查制度”执行不力,企业通过贷款方式,利用信贷资金偿还到期的银行承兑汇票,使票据风险转移到信贷风险上。

4.关联企业利用银行承兑汇票贴现,套取银行资金

现场检查中发现,关联企业之间以虚拟交易合同和增值税发票申请签发和贴现银行承兑汇票较普遍,涉嫌套取银行资金,有的已形成风险。一是出票人签发银行承兑汇票当日或近几日,关联企业作为持票人向银行申请承兑汇票,贴现后,将资金转回出票人;二是企业集团向下属企业签发银行承兑汇票,下属企业将银行承兑汇票贴现后,将资金转回企业集团;三是同一法人代表的企业之间签发银行承兑汇票,持票人在银行承兑汇票签发后马上办理贴现,将资金转给出票人。

5.票据市场的盲目发展和非理性竞争加大了利率风险

票据业务由于其周转速度快,资金融通便利的特点,受到越来越多客户的欢迎,也成为各家商业银行竞争的新的业务领域,盲目发展和非理性竞争造成票据贴现利率不断走低,甚至出现了个别低于再贴现利率的违规行为。不合理的利率水平不仅加大了商业银行利率风险,也使商业银行利润空间大为缩小。有的银行贴现业务量较大,但由于资金不足,难以筹到足够的低成本资金,为保持与重大客户良好的合作关系,在资金紧张时不惜以高利率拆借资金用于贴现业务,实际上已违背了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

二、根据银行承兑汇票存在的不同风险种类、特点和性质,应分别采取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

1.针对银行承兑汇票存在的票据诈骗风险,应采取以下措施

(1)尽快补充修订有关票据法律法规,完善对贴现、再贴现业务中有关银行承兑汇票规定,承认空白背书的法律效力,增加禁止汇票回头背书规定的有关法律法规,对恶意扰乱票据市场的行为制订具体制裁规定,同时制订详尽的有关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的操作规程,加强内控制约。

(2)进一步提高银行承兑汇票的防伪、防诈科技含量,以机器鉴别票据真伪代替肉眼判断,使犯罪分子无可乘之机。配备各个商业银行的印模与票样,减少跨系统银行承兑汇票识别难度。

(3)做好宣传培训,提高经办人员的业务素质。各金融机构要高度重视票据支付结算工作,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使之掌握《票据法》、《支付结算办法》及有关业务知识,掌握结算票据的各防伪特征,提高防伪反诈意识,增强识别伪造、变造、复制票据的能力。对企业要做好宣传工作,有条件的可组织企业有关人员进行《票据法》、《支付结算办法》培训,以提高企业经办人员的业务素质。

企业风险管理办法篇10

[关键词]上市公司;税务内控体系;构建意义和方法

上市公司生产经营规模大,业务复杂多样,涉及的税种、税收政策及调整变化较多,涉税事项形式多种多样,涉税审批、购票、包括固定资产在内的各项抵扣业务量大,有些涉税事项处理极为复杂,有时税收政策的变动对公司税收筹划和生产经营决策影响较大,作为上市公司,纳税已成为影响其经营决策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因素。全面防范税务风险已成为上市公司风险控制的重要工作。2010年4月,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颁布了《关于印发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通知》。根据《企业内部控制指引》,上市公司建立完善而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对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保护企业财产安全、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真实、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等具有积极推动和促进作用。在上市公司建立一套完善的内控体系的同时,构建一套适合上市公司的税务内控体系将对防范涉税风险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上市公司的涉税事项和公司内控体系中涉税流程、风险控制点、审批权限等内容探索构建税务内控体系的意义和构建方法。

1构建适合上市公司税务内控体系的重要意义

1.1上市公司纳税风险的来源

纳税风险来源于纳税人在计算和缴纳税款方面承担的各种风险,进一步讲则是纳税人因负担税款、违反税收法律规定等原因而可能遭致利益受损的可能性。企业因纳税风险而带来的利益损失更多是和税收政策遵从和纳税金额核算有关。主要包括交易风险和遵从风险:交易风险是指企业各种商业交易行为和交易模式因本身特点可能影响纳税准确性而导致未来交易收益损失的不确定因素。遵从风险是指企业的经营行为未能有效适用税收政策而导致未来利益损失的不确定因素。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不断发展以及税务征管执法力度的不断加大,因对有关纳税事项进行了错误的处理给企业带来的信誉危机和经济损失愈加严重,纳税风险的防范与化解变得越来越重要和急迫。

1.2上市公司构建税务内控体系的意义

(1)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在经营发展中涉税事项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措施,也就是建立一个程序化、具有可操作性的内控手册,一旦控制住流程中的关键风险点,即使具体办事人员不懂税务知识,只要能按设计好的程序操作,同样能将涉税风险降到最低。

(2)随着交易内容、核算体系的改变,需要不断更新和改进税务内控制度。实践一段时间后,企业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对内控制度进行测评,根据业务的变化对内控进行优化,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交易风险和核算风险。

(3)有助于提高企业纳税意识,也有助于企业财务利益的最大化。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一定规模,企业会越来越重视纳税工作,纳税工作与纳税意识的加强一般具有客观一致性和同步性的关系。

(4)能加强企业与税务机关的工作联系,便于对办税人员进行税法和税务知识的培训。7大类23个税种的纳税申报、税款缴纳和账务处理,都需要通过办税人员的计算付款。明确设置税务内控体系能加强征纳税主体之间的直接联系。

(5)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和资源的合理配置,适应我国改革开放的需要。税务内控体系根据税法中税基与税率的差别,根据税收的各项优惠和鼓励政策,进行投资、筹资、企业制度改造、产品结构调整等决策,尽管在主观上是为了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但客观上却是在国家税收经济杠杆的作用下,逐步走向产业结构优化和生产力合理布局的道路,体现了国家的产业政策,有利于促进资本的流动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2构建适合上市公司税务内控体系的方法

2.1建立税务内控体系的方法

第一,建立完善的税务内控制度,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1)设立专人专岗,收集各项财政税收政策的最新变化,对其整理、分析并确定与企业相关的有效收集涉税业务信息;

(2)构建良好的财税信息的沟通平台,及时将各项信息传递至有关人员有关岗位;

(3)根据企业业务特征、所在行业税负特点、所在地区的税务环境以及有关税法规定等制定企业纳税规划或计划(年、季度、月);

(4)分析企业各项经营活动,做好采购、生产、销售、工资方法、费用报销、资产处理、利润分配等企业存在(或潜在)的各种纳税环节的分析,并根据税法加以控制;

(5)及时申报纳税、缴纳税金;

(6)做好与税务机关的沟通,建立良好的企税关系;

(7)建立涉税档案,保管好各类涉税资料、凭证;

(8)建立纳税应急措施;

(9)定期对企业纳税情况进行自检,及时纠正错误。有条件的话,可以聘请有实力的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或其他税务中介机构)进行业务指导、监督;

(10)定期对有关领导、员工进行财税培训。

第二,按年度编制办税人员工作手册如表1所示。

第三,编制各税种流程图及风险控制矩阵,标注风险控制点,如上图所示,城建税与教育费附加流程。

第四,建立完善的税务审批程序。

(1)执行:它是整个办税工作体系正常运作的实际操作部分,主要指办税岗位上的办税人员依照税法和相关会计法规,从企业税收筹划的角度出发来处理税收相关工作。办税人员应当根据确立后的税收筹划方案的主要内容来进行相关的办税工作,具体包括办理税务登记(开业登记、变更登记和注销登记),统一购买账簿、凭证,负责发票(包括增值税专用发票和其他发票)的领购和管理,负责本单位各种应交税款的计算和纳税申报,缴纳税款、滞纳金及罚款,办理减税、免税、退税事宜,报送会计报表和相关资料,协助税务机关进行税务清算、检查等。必要时还要办理税务行政复议、税务行政诉讼等。

(2)内部监督: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中内部稽核制度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办税工作也离不开稽核,这样可以利用企业内部稽核制度建立一个监督体系来监督办税工作,全面防范企业涉税风险。

建立好税务内控体系,并不等于完成了税务内控工作,内控的真正建立,不仅需要单位高层领导的重视,需要在日常工作中贯彻执行,还需要对各涉税岗位进行培训。培训要包括税收政策、内控制度和意识形态几个方面,从而加强领导和员工的法律遵从度,提升员工素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税务内控体系的重要作用。

2.2建立税务内控体系后对涉税风险的管理

(1)建立风险控制环境:包括建立涉税风险控制策略和目标,主要取决于企业管理层的纳税文化和要求。企业管理层在建立书面涉税风险控制策略和目标时,应明确以下几点:企业应遵守国家税收政策规定,照章纳税;企业应积极争取和企业相关的税收优惠;企业和分支机构必须要设置税务负责人;企业涉税风险管理部门从交易开始时参与。

(2)评估涉税风险:就是企业具体经营行为涉及涉税风险进行识别和明确责任人,是企业纳税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要考虑以下几步:理清企业有哪些具体经营行为;分析哪些经营行为涉及纳税问题;这些经营行为分别涉及哪些涉税风险;所有涉税风险中,哪些是主要风险;和这些涉税风险相关的工作岗位有哪些;这些岗位的相关责任人是谁等。

(3)制定涉税风险控制策略、设计控制措施。涉税风险控制策略包括:避免涉税风险、保留涉税风险、降低涉税风险、利用涉税风险。上述策略的制定与实施是在企业管理层批准或授权的前提下由企业涉税风险控制部门执行的。设计控制措施是指为完成涉税风险控制策略和目标,针对已识别的风险和相关责任人进行授权、调整以及责任的分配等。

(4)信息交流和沟通:加强与上市公司的沟通互动既是个性化服务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个性化服务的前提。上市公司对税法的高度认同和对税务机关的信任,也是影响其遵从行为的重要因素。上市公司通过主动加强与税务机关的互动沟通,一方面深化上市公司对税收政策、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以及征管措施的认识和理解,交流双方感情、达成充分互信,排除合作障碍问题,共同营造和谐、共赢的征纳关系。加强对风险管理涉及部门和人员的培训和沟通。涉税风险控制策略和目标应让风险管理涉及部门和人员所熟知。涉税风险管理的流程和结果应被书面记录。

(5)监控实施效果:监控实施效果就是再检查涉税风险管理的效果,并对涉税风险管理效果进行总结的流程。涉税风险控制是一个过程,上述活动并没有一定的先后顺序,在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上述活动是持续进行的,其目的是使企业保持对涉税风险连续的识别、分析、计量、控制及改进的能力,所以上述活动贯穿于企业内部日常经营行为中,以应对企业所处环境的快速变化。

3结论

以上是本人结合上市公司的涉税事项和公司内控体系中涉税流程、风险控制点、审批权限等内容探索的一套构建税务内控体系的意义和构建方法,我相信企业通过构建一套完整、系统、高效的税务内控体系对上市公司防范涉税风险将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