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税法新规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9:30:06

固定资产税法新规定篇1

关键词:固定资产;新旧准则;税法规定

中图分类号:F810.4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5-0020-02

新准则规定,固定资产是指同时具有以下特征的有形资产:(1)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2)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

旧准则对固定资产所下的定义是:固定资产,是指同时具有以下特征的有形资产:(1)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需要而持有的;(2)使用年限超过一年;(3)单位价值较高。

《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19条规定,固定资产是指:(1)使用期限超过一年的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工具、器具;(2)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并且使用年限超过两年的不属于生产、经营主要设备的物品。

差异:新准则相对于旧准则取消了固定资产定义中“单位价值较高”这一标准。也就是说,不属于生产经营主要设备的物品,不论其价值是否在2000元以上,只要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按新准则规定,企业根据其生产管理的需要,都有可能将其作为固定资产核算。而税法定义包括“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并且使用年限超过两年的不属于生产、经营主要设备的物品。”这一标准。显然,企业作为固定资产核算的范围大于旧准则及税法规定的范围,更有利于发挥企业管理资产的能动性,从而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新的准则下,企业确认固定资产的,税法不一定确认为固定资产。

如,某企业购办公设备一套,单位价值在1800元,但使用年限超过一个会计年度。按新《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规定,固定资产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与该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所以,公司按新准则根据其生产经营特点和管理需要,可以将其作为固定资产管理。

1.新准则第8条规定,外购固定资产的成本,包括购买价款、进口关税和其他税费,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可归属于该项资产的场地整理费、运输费、装卸费、安装费和专业人员服务费等。

购买固定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固定资产的成本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之间的差额,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应予以资本化的以外,应当在信用当期内计入当期损益。而旧准则没有涉及对延期支付的规定。

税法规定,(1)购入的固定资产,按购入价加上发生的包装费、运杂费、安装费以及交纳的税金后的价值计价。从国外引进的设备按照购买价加上进口环节的税金、国内运杂费、安装费等后的价值计价。(2)以融资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按照租赁协议或合同确定的价款加上运输费、途中保险费、安装调试费以及投入使用前发生的利息支出和汇兑损益等后的价值计价。

新准则与税法规定的差异:新准则对于“购买固定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该固定资产的成本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而税法没有这一规定,而是对“购入的固定资产”、“以融资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的价值如何计价分别作出了规定。税法对于“购买固定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仍按照“购入固定资产”的规定确定其价,不会“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其计价。新准则引入了现值计价,税法则采用终值计价。

例,2006年1月1日某企业购入新型机器作为固定资产使用,该机器已收到。购货合同约定,机器的总价款为150万元,分三年支付,2006年12月31日支付60万元,2007年12月31日支付50万元,2008年12月31日支付40万元。假定三年期银行借款年利率为6%。

(1)按照新准则规定,该机器设备的成本“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其购买价款的现值为:60/(1+6%)+50/(1+6%)2+40/(1+6%)3=134.688万元,确定的成本则为:134.688万元。(2)按照税法规定,该机器设备按150万元的价值计价。

即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形成可抵扣的暂时性差异

账务处理:

借:固定资产134.688万元

未确认融资费用15.312万元(150-134.688)

贷:长期应付款150万元

2006年12月31日

借:长期应付款60万元

贷:银行存款60万元

2007年和2008年的12月31日各做一笔50万40万的付款凭证。

2.新准则第13条确定固定资产成本时,应当考虑预计弃置费用因素。对于特定行业的特定固定资产,比如石油天然气企业油气水井及相关设施的弃置、核电站核废料的处置等,应当将预计弃置费用折现,计入固定资产成本。

旧的准则不涉及这一方面。税法也没有相关规定。

例,某企业购入一台含放射性元素仪器,价款200万,预计使用6年,报废时需要特殊处理费用20万元,未弃置费用按6%的折现率折算的现值是14.10万元[20/(1+6%)6]按照新准则规定,该固定资产的成本为200万元加上14.10万元;而按照税法规定,预计的弃置费用是不能计入资产价值的,该固定资产的价值只能是100万元。该企业购入仪器时编制的会计分录为:

借:固定资产214.10万元

贷:银行存款200万元

预计负债―预计弃置费14.10万元

20万元6年以后的现值是14.10万元,利息费用为5.9万元,企业每年应计算的各期利息费用见下表。

固定资产预计弃置费各期利息费用计算表单位:元

计息年份当年预计负债帐面价值当年利息费用预计负债累计额

(1)=上年末(3)(2)=(1)*6%(3)=(1)+(2)

企业每年年末,作如下账务处理:

第一年

借:财务费用8460

贷:预计负债8460

以后第二年至第六年末都编一笔这样的分录,第六年底“预计负债”账户余额正好是200000元(141000+59000)

新《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第19条规定了“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的改变应当作为会计估计变更”新的准则增加了“折旧方法的改变应当作为会计估计变更”。

新《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第20条取消了固定资产减值的规定,改由《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界定。而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的规定,企业应当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并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旧《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第29条规定减值可以转回,转回金额不得超过已计提的减值数。原准则的这一规定为上市公司提供了利润操纵空间。新的准则的实施将上市公司这一调节利润的通道给堵死了。

新准则规定,与固定资产有关的后续支出,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将发生的固定资产后续支出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应当终止确认被替换部分的账面价值。

中华人民共和国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58条(6)“改建的固定资产,除企业所得税法第13条第一项和第二项规定的支出外,以改建过程中发生的改建支出增加计税基础。”

新准则与税法差异:新准则明确规定“固定资产后续支出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应当终止确认被替换部分的账面价值”。而税法没有对该事项作出明确规定,如果参照执行“在原有固定资产基础上进行改扩建的,按照固定资产的原价,加上改扩建发生的支出,减去改扩建过程中发生的固定资产变价收入后的余额确定”这一规定,由于对“被替换部分的账面价值”不作终止确认,则与新准则规定必然产生差异。

例,某公司的某项固定资产原价为500万元,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使用寿命为8年,假定无残值,在第4年年初公司对该项固定资产的某一主要部件进行更换,发生支出合计200万元,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被更换的部件的原价为150万元。按照新准则规定,该固定资产进行更换后的原价为418.75万元(500-500/8*3+200-150/8*5)。按税法规定,该固定资产应按700万元的价值计价。

新《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第22条规定,“企业对于持有待售的固定资产,应当对其预计净残值进行调整”,旧准则无此规定。

新准则规定,固定资产盘盈应作为前期差错记入“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而旧准则是作为当期损益。旧准则对固定资产的盘盈在批准转销前通常是计入“待处理财产损益―待处理固定资产损益”科目,批准转销后则从该科目转入“营业外收入”科目。

例,某企业盘盈机器设备一台,按现行市场价50000元扣除该机器设备损耗3000元入账。按新准则账务处理为:

借:固定资产47000

固定资产税法新规定篇2

关键词:会计制度;税收规定;折旧办法;差异分析

对企业会计制度及税收法规,在固定资产折旧办法方面的政策进行对比分析过程中,不难看出会计制度与税收规定在固定资产折旧政策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企业在固定资产核算时如果只按照会计制度进行核算及计提折旧,而忽略了税收方面的一些规定,则可能会给企业带来涉税风险。

一、会计制度和税法规定关于固定资产折旧办法的差异分析

会计制度与税法规定关于固定资产折旧办法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种情形:

1.关于折旧年限的确定

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消耗方式,合理地确定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和预计净残值,并根据科技发展、环境及其他因素,选择合理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按照管理权限,经股东大会或董事会,或经理(厂长)会议或类似机构批准,作为计提折旧的依据。

税收政策《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规定:第六十条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固定资产计算折旧的最低年限如下:(一)房屋、建筑物,为20年;(二)飞机、火车、轮船、机器、机械和其他生产设备,为10年;(三)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器具、工具、家具等,为5年;(四)飞机、火车、轮船以外的运输工具,为4年;(五)电子设备,为3年。

如果企业根据会计制度规定在确定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时低于上述税法规定的最低年限,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不得扣除,要按税法规定进行纳税调整。

2.关于折旧方法的确定

会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可以采用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等。折旧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如需变更,应当在会计报表附表中予以说明。

税法对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进行了严格的限制。《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第27条规定:企业所得税中固定资产折旧费用的计算原则上采取直线折旧法。对促进科技进步、环境保护和国家鼓励投资的关键设备,以及常年处于震动、超强度使用或受酸、碱等强烈腐蚀状态的机器设备,确需缩短折旧年限或采取加速折旧方法的,由纳税人提出申请,经当地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后,逐级报国家税务总局批准。

对于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按直线法计提的折旧,可以税前扣除,如采用直线法以外的折旧方法,如未经税务机关审核,则需要进行纳税调整。

3.关于残值率的确定

会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的预计残值率为固定资产原值的3—5%。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税收政策规定方面,关于残值率的确定共有三个依据。第一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财法字〔1994〕第3号)第三章第三十一条第三款第2点明确指出,固定资产在计算折旧前,应当估计残值,从固定资产原价中减除,残值比例在原价的5%以内,由企业自行确定;由于情况特殊,需调整残值比例的,应报主管税务机关备案。固定资产的残值率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第二个是《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做好已取消的企业所得税审批项目后续管理工作的通知》(国税发〔2003〕70号)第二条规定:取消企业调整固定资产残值比例备案权的后续管理,取消备案权后,为防止企业随意降低残值比例,提高固定资产折旧额,企业计算可扣除的固定资产折旧额时,在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两法”合并前,固定资产残值比例统一确定为5%。第三个是2008年1月1日起实施的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规定: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一经确定,不得变更。

固定资产残值率的确定,在(国税发〔2003〕70号)文件下发前,税法规定固定资产残值比例在原价的5%以内,由企业自行确定,与会计制度基本一致;在(国税发〔2003〕70号)文件下发之日起至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前,税法统一规定残值率为5%,则与会计制度规定的不一致,这段时间购进的固定资产应按照新的规定确定残值率,而不能按前面同类资产的残值率确定,如低于5%,则应进行调整。在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后,固定资产残值率税法的规定与会计制度的规定保持了协同,由企业合理确定,一经确定,不得变更。

二、关于加强固定资产折旧核算和管理能力的几点思考

会计制度与税法同属规范经济行为的专业领域,但二者分别遵循不同的规则,规范不同的对象,存在诸多的差异。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应如何正确地理解和执行会计政策并遵从税法规定,以减少税收风险,则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学习的重要问题。

1.执行统一折旧政策和标准

为了避免企业在固定资产核算时出现不遵循税法规定的情况,企业应统一规范会计核算,执行统一的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如对固定资产的分类、折旧方法、折旧年限、残值率等进行统一。对固定资产统一分为五大类,折旧方法统一采用直线法(如需加速折旧的,则可以加速折旧,但须报备案),固定资产残值率统一按5%来确定,折旧年限在税法规定的最低折旧年限内按各类别的固定资产进行确定等,各类固定资产都作明确的规定。这样使得在执行起来则不会出现很大的难度,对会计政策和税收规定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在账务处理上更规范和统一。

2.加强对固定资产的核算和管理

在执行会计制度时,为了减少和避免出现与税法规定不一致的情形,则必须要对固定资产进行正确地核算。

(1)要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入账金额,即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根据税法规定,固定资产按照以下方法确定计税基础:

一是外购的固定资产,以购买价款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以及直接归属于使该资产达到预定用途发生的其他支出为计税基础;二是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以竣工结算前发生的支出为计税基础;三是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以租赁合同约定的付款总额和承租人在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发生的相关费用为计税基础,租赁合同未约定付款总额的,以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承租人在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发生的相关费用为计税基础;四是盘盈的固定资产,以同类固定资产的重置完全价值为计税基础;五是通过捐赠、投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以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为计税基础;六是改建的固定资产,除企业所得税法第十三条第(一)项和第(二)项规定的支出外,以改建过程中发生的改建支出增加计税基础。

(2)要确定固定资产折旧计提依据,如折旧年限、折旧方法、残值率,可根据企业内的统一会计政策的规定来确定,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固定资产应当按月计提折旧,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计提折旧,从下月起计提折旧;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当月仍计提折旧,从下月起不计提折旧。固定资产提足折旧后,不论能否继续使用,均不再计提折旧;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也不再补提折旧。提足折旧,是指已经提足该项固定资产的应计折旧额。应计折旧额,是指应当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的原价扣除其预计净残值后的金额。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还应当扣除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累计金额。

为了保证固定资产核算的准确性,必须要对固定资产进行定期清查、盘点,以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

3.加大对会计制度和税收法规的培训力度

新的会计准则在2007年1月1日起已开始在上市公司执行,2008年1月1日起又实施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相关的新的配套政策法规也不断地出台。这些政策法规规范了企业经营活动各方面的内容。作为企业财务人员,必须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法规,而且要理解和掌握好法规内容,才能在实际工作中正确地运用。这就需要财务部门加大培训力度,结合企业的实际工作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广大财务人员除了要参加培训外,也应该通过多种形式自觉地学习新知识,结合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去学习并查找解决的方法,并多与外界和同行进行交流,相互促进。

4.加强与税务部门的沟通和协调

会计制度与税法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差异的复杂程度也给我们实际执行起来带来很大的难度。税务部门理解和掌握税收政策方面往往比我们更透彻。对会计制度和税法在相关内容上规定的不一致导致存在争议的问题,则可能是政策制度上的理解不一致,需要企业与税务部门进行沟通和协调,以便及时加以解决,这也有利于企业更好地执行财税政策,从而减少税收风险。

参考文献:

固定资产税法新规定篇3

关键词 消费型增值税 固定资产 会计核算

税法与会计密切相关:会计核算是确定税基的重要途径,通过会计核算可以提供企业的营业收入额以及经营过程中的流转额,从而为税法服务,更好地体现税法精神;而同时,税收又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一项支出,会计要进行全面核算,也必然要将税收纳入其核算范围。当税制变更尤其是税基变动时,会计核算必然要与之相适应,调整便成为必然。

当增值税由生产型转变为消费型后,其抵扣范围的扩大必然影响到会计核算中对于固定资产的计价、企业应纳增值税额的确定以及固定资产使用期内折旧费用的计提、损益的计算等一系列问题;加之我国目前对增值税的核算在更大程度上是遵从税法而不是会计制度的规定,这就使得转型对会计核算的影响更为明显。本文分别从进项税额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几个方面对转型后固定资产涉税业务的会计处理问题进行探讨。

1 进项税额的确认问题

我国目前的增值税法规中对销项税额的确认标准与会计准则中对于当期收入的确认原则基本一致,即遵循的是权责发生制原则,但对于进项税额的确认却有违于该原则。

增值税转型后,确认方面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进项税额上,即取得固定资产时发生的增值税原来是计入资产价值的,而转型后将被允许确认为进项税额进行抵扣。本文认为进项税额在确认时应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

1.1 哪些增值税额可以抵扣

 首先需要关注的是:存量固定资产是否可以抵扣?目前有两种不同的建议:可以抵扣和不允许抵扣。考虑到前者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较差,笔者赞成后者,即只将新增固定资产纳入可抵扣范围,这样可以大大简化转型的问题,特别是税务会计的处理问题。其次,是不是所有新增固定资产都可以抵扣?回答是否定的,因为税法和会计的永久性差异是必然存在的,增值税会计在确认进项税额时必须严格遵照税法规定。根据专家建议以及其他国家的经验,非生产用固定资产、从小规模纳税人处取得固定资产以及其他无法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情况下发生的增值税都是不允许抵扣的;此外,若固定资产在使用中改变用途,属于税法规定不可抵扣范围时,原先已确认的进项税额还应转出。

1.2 何时加以确认

 是在固定资产取得时?款项支付时?还是在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时?这有待新税法的规定。有专家建议, 由于我国的固定资产投产率较低,为方便税收征管,新增固定资产在验收交付使用后方可抵扣。若照此执行,则税法与财务会计在进项税额的确认上又会产生时间性差异。

2 计量问题

我国目前采用的是增值税专用发票制度,增值税专用发票是进行计税扣税的重要凭证。转型后,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的计量也同样要依据所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税额进行全额抵扣。

3 记录问题 

参考1993年12月30日财政部的《关于增值税会计处理的规定》,依据消费型增值税的要求,本文就增量固定资产的一些涉税业务的会计处理问题提出以下设想。

3.1 科目设置

考虑到进项税额抵扣的时间性差异,建议在保留现有会计科目体系的基础上,在“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账户中再增设“待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项目,记录企业尚未经税务机关批准抵扣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企业新增固定资产,根据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计入“待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借方;经税务机关批准抵扣后,从贷方转出。

3.2 具体账务处理

(1)企业新增固定资产,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且符合税法规定的抵扣范围,在经税务部门批准抵扣之前,根据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金额做如下账务处理:

借:固定资产或在建工程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待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 等

 贷方应根据实际业务进行登记,若为外购、自建,则根据款项的支付情况选择“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科目;若为接受投资,则贷记“实收资本”;若为接受捐赠,则贷记“资本公积”。

若企业在新增固定资产过程中领用本企业外购的原定用于生产的原材料,在现行规定下是需要进行进项税额转出的,而在消费型增值税下,由于新增固定资产的增值税也可以抵扣,似乎没有转出的必要,但考虑到进项税额抵扣的时间差异,笔者认为应将进项税额转入到“待扣进项税额”中,即: 

 借:固定资产 或 在建工程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待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

 

贷:原材料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同样,若企业在新增固定资产过程中领用本企业自己生产的产成品或委托加工产品,在现行规定下是作为视同销售行为,按产成品的售价计算销项税额,并按账面成本与销项税金之和计入固定资产价值。而在增值税转型后,则应将销项税额计入“待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有待抵扣。其账务处理应为:

 借:固定资产 或 在建工程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待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

 贷:产成品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需要注意的是,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是进行抵扣的必要条件,但并非充分条件。若新增固定资产属于不得抵扣范围,如非生产经营用,则应将价税合并全部计入固定资产价值;若企业属于小规模纳税人,即使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也不允许抵扣,而应计入固定资产价值。

 (2)经税务部门批准抵扣后

 借: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 税额)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待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

(3)当固定资产出现报废、毁损时,原已抵扣的进项税额应转出。

借:固定资产清理

 累计折旧

 

贷:固定资产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4)当固定资产盘亏时,原已抵扣的进项税额应转出。查明原因前,会计分录为: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固定资产损溢

贷: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税法新规定篇4

摘要:2014年10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了《关于完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企业所得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4]75号),对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做出了新的规定,旨在鼓励企业扩大投资、为中小企业创新提供助力。在企业会计方面,新的折旧政策可以为会计核算提供更大的空间,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但另一方面,也会对会计和税法核算方式选择、一次性费用化处理以及固定资产的信息披露等方面提出要求。本文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探讨,阐述新的加速折旧政策对企业会计的影响。

关键词: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会计核算

一、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新政策

2014年10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了《关于完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企业所得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4]75号),对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做出了新的规定。《通知》规定,生物药品制造业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6个行业的企业2014年后新购进的固定资产,可缩短折旧年限或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所有行业企业2014年新购进的专门用于研发的仪器、设备,单位价值不超过100万元的,允许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不再分年度计算折旧等。

新政策推迟了企业纳税,使企业在购买机器的当年能从所得税的减少中获得流动性资金的弥补。目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型时期,需要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加大科研创新和技术改造的力度。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对生物药品制造业、航空航天等高研发的行业推进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可以鼓励企业进行设备更新、扩大制造业投资;对小型微利企业实行一次费用化和加速折旧的政策,将为小微企业减轻购买固定资产初期的税收负担,可以很好地促进大众创业。

二、新政策对企业会计的影响

(一)提高相关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随着产业不断升级,企业设备更新换代的速度不断加快,生物药品制造业等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固定资产的更新速度要快于一般的制造业;而用于研发的设备,在初期能够实现较多的利益,随后由于科技变化等原因,价值的下降速度会越来越快。对于一些无形损耗大于物理损耗的固定资产,采用直线折旧法不能如实反映资产的耗用情况和未来的价值。

在利润表中,固定资产的折旧通过管理费用、生产成本等科目体现,通过费用和收入的配比,能够反映出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对于由于技术更新的因素存在大量无形损耗的固定资产来说,初期固定资产的耗用量远远大于后期。而采用直线法折旧会少计初期的费用,多计后期的费用,无法如实反映出企业的费用和成本情况。

在资产负债表中,采用直线折旧法核算,固定资产的价值平稳的减少,这样的会计信息对于高新技术行业和用于研发的设备是不准确的,会高估固定资产未来的价值。

因此,在新政策中完善现行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方法,在税收上提高与会计核算的一致性,为企业在会计折旧政策的选择上提供更大的空间,有利于会计信息如实反映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二)为会计折旧政策的选择提供更大的空间

在会计核算方面,完善现行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可以为会计政策的选择提供更大的空间,有利于企业提供更有价值的会计信息。

《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规定,企业应当根据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合理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而在税法的规定中,只有由于技术进步、产品更新换代较快的固定资产和常年处于强震动、高腐蚀状态的固定资产可以采取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而且在申报时又需要提交多项相关手续,规定不易执行。一方面,由于会计规定和税法规定的差异,会计核算中选择加速折旧法容易形成递延所得税,增加核算的工作量;另一方面,采用加速折旧法的企业又会面临“隐藏利润”“损害小股东权益”的质疑,因此自2006年准则颁布以来,国内公司依然普遍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新政策放宽了加速折旧固定资产的条件,有助于实行加速折旧方法的企业实现会计核算和纳税的统一,为会计折旧政策的选择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三、新政策下企业会计面临的几个问题

(一)会计与税法是否需要同步

新的折旧政策为企业带来优惠的同时也为企业的财务人员提出了一个问题:完善后的缩短折旧年限和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与企业现行的会计核算有比较大的差别,那么会计和纳税的核算是否需要同步呢?新政策为企业拓宽了选择的范围,那么企业在会计核算和所得税核算方面是否要同步改变?对于这个问题,企业有四种选择方法:

1.会计和纳税均按照规定年限直线法折旧。优点:(1)直线法折旧相对简单,减少核算的工作量;(2)纳税中比较容易被认可;(3)会计核算和纳税相一致,不会产生纳税差异,操作简单。但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1)对于存在无形消耗的固定资产,直线法折旧无法很好地反映当年的损耗;(2)不能很好地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可能会高估未来价值;(3)无法享受延后纳税带来的货币时间价值。这种做法比较适合固定资产无形损耗不明显、做账比较简单的小型企业。

2.会计采用缩短年限或加速折旧法,纳税采用直线法折旧。优点:(1)更好地反映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准确地进行收入和费用的配比;(2)准确地反映资产的价值,避免高估;(3)现行税法规定固定资产采用直线法折旧,在纳税中比较容易被认可。缺点:(1)无法享受延后纳税带来的货币时间价值;(2)纳税和会计中存在差异,需要计提递延所得税资产,增加核算的工作量;(3)期初多提折旧,减少利润,可能造成投资者的低估,使股价波动;(4)会计政策中如果对固定资产进行一次计入费用的处理,在以后年度会形成账外资产,管理和核查有一定困难。用这样的方法进行固定资产折旧,可以中性的财务观去反映价值转移先快后慢的固定资产的价值,同时避免税法中复杂的申请手续和审核,比较适合无形资产期初损耗明显的中型企业,或是在税法认定中没有明确规定允许使用加速折旧法的大型企业。

3.会计采用直线法折旧,纳税采用缩短年限或加速折旧法。优点:(1)直线法相较于缩短年限和加速折旧,会在初期少提折旧,而纳税申报时又可以因为加速折旧方法少交所得税,这样从两方面增加了会计利润,给投资者利好消息;(2)享受递延纳税带来的货币的时间价值,在购买固定资产的年度获得少缴税的现金流弥补;(3)不会形成账外资产,会计核算简单易行。缺点:(1)纳税和会计中存在差异,增加核算的工作量;(2)无法从会计报表中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3)容易高估资产价值;(4)会计和纳税不一致,形成递延所得税负债,在纳税申报时可能难以被认可。这种方法适用于固定资产随着科技变化无形损耗明显、税法规定允许纳税申报采用加速折旧法且与会计核算差异处理的大型公司,可以很好地起到税收筹划的作用。

4.会计和纳税都采用缩短年限或加速折旧法。优点:(1)更好地反映研发用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2)准确地反映资产的价值,避免高估;(3)享受递延纳税带来的货币的时间价值;(4)会计和纳税核算一致,在操作时简单易行。存在的问题有:(1)期初多提折旧,减少了会计利润;(2)在以后年度会形成账外资产,管理和核查有一定困难。这种做法适用于固定资产期初产生价值多于后期,无形损耗明显,并且税法允许采用加速折旧法进行核算的大多数公司。

综合以上四种政策的选择,在对高新技术行业和研发设备计提折旧时,会计和纳税都采用缩短年限和加速折旧的方法可以提供更有效的会计信息,也能够很好地享受新政策的递延纳税的福利,适合大多数公司。

(二)一次性费用化的会计处理

按照政策规定,所有行业企业2014年后新购进的专门用于研发的仪器、设备,单位价值不超过100万元的,以及所有企业中非用于研发的设备,单位价值不超过5000元的固定资产,允许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不再分年度计算折旧。这样的规定极大地减少了当期的税收负担,但是在会计处理方面会出现账外资产的问题。同时,对固定资产采用一次性计入当期费用的处理方法,严格来说并不符合固定资产的处理原则。根据固定资产准则的规定,固定资产是“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资产”,也就是说,固定资产价值的损耗要随着每年的折旧体现,一次性费用化的处理方法有悖于固定资产的定义。因此,在进行会计处理时不能简单地“费用化”。

1.单位价值不超过100万元的研发设备。对于单位价值不超过100万元的专门用于研发的仪器、设备,购买当年直接费用化处理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全部计入固定资产清理,二是全额计提折旧。全额计入固定资产清理的方法相当于固定资产已经报废,在账面上注销了该项固定资产,这样的处理方法显然与固定资产的实际使用情况不相符。而全额计提折旧,虽然保证了固定资产依然在账面上有所反映,但是没有残值,在固定资产总额中金额为零,容易被忽略。所以针对这些固定资产,可以仿照政府向企业划拨长期非货币性资产的处理,在购买当年大部分价值进行折旧进入费用,按照名义金额提残值,比如以1元残值留在账面中。这样的核算方式使固定资产在以后年度依然在账上有数值反映,防止在做账和报表分析时被忽略,也方便在附注中对此类固定资产的详细披露。在处置固定资产时,依然按照原来的方式,将账面净值,也就是“名义残值”转入“固定资产清理”科目处理。整个流程依然符合固定资产的核算流程。

2.单位价值不超过5000元的设备。在2006年颁布新的固定资产折旧政策之前,我国曾经将2000元以下的资产划分为低值易耗品,可以在购买当期一次性费用化。但是考虑到企业之间的具体情况的差异,后来在准则中取消了这一限制条件。而随着物价的提升和货币购买力水平的降低,5000元的资产在企业所有固定资产中所占比重很小,企业进行操纵的空间也不足,因此根据重要性原则,可以按照低值易耗品的处理方式,一次性费用化,不再分期折旧。

(三)一次性费用化的资产管理和监管

1.固定资产的内部管理。对于单位价值不超过100万元的固定资产,可以按照已提足折旧的固定资产的管理方式进行后续管理,依然通过净值在报表中反映。但是因为资产的账面净值为“名义残值”,比如为1元,因为数值小很容易被忽视,而资产的实际价值要远远高于1元,这样一来,如果资产发生丢失损毁,在账面上的损失很小,但给企业带来的实际损失很大,所以需要加强固定资产的内部管理。对于这些固定资产应做好台账登记,在进行固定资产盘点时要着重盘点,检查资产的使用情况;在报表中要进行详细披露,因为单从账面无法看出资产的实际情况,因此需要在附注中披露预计使用寿命、已经使用年限、资产实际净值等信息,每年年末对净值进行估计以作调整。

对于单位价值5000元以下的资产,根据重要性原则,可以在购买当年一次计入费用,以后年度不需要继续在报表中反映和详细披露,以减少会计核算的工作量。因为不会在报表中继续反映,公司在管理资产时要多加注意。5000元以下的资产按照低值易耗品的会计核算方式处理,因此不会设置固定资产台账,企业可以采用“实物管理”的方法,登记资产的领用和使用情况,经常核查资产的状况,防止资产被偷盗或恶意损坏。

2.固定资产的外部审查。因为研发用固定资产可以缩短折旧年限或采用加速折旧法进行后续计量,特别是可以一次性费用化的固定资产,在购入当年减少了所得税费用,因此新政策的实行存在一定的纳税操作空间。比如企业将购入的不是用于研发的固定资产认定为用于研发的固定资产,一次性进行折旧,这样可以在初期减少所得税费用。另一方面,100万元以下一次性计提大部分折旧的固定资产,虽然依然在账上有所反映,但是账面净值仅为名义金额,在数值上对报表的影响不大,容易在核算和审查时被忽略,由此可能出现盈余管理的问题。比如企业在盈利状况好的年度多购入固定资产,当年计提大部分折旧,只在账面上留下名义金额,从而隐藏利润降低所得税;在盈利状况差的年度将这些固定资产出售,对会计报表中固定资产净值的影响并不大,却可以用营业外收入来弥补亏损。因此在外部审查时,要对公司购入的固定资产的用途进行详细的核查,避免非研发用固定资产按照新政策进行加速折旧,以此来减少当年所得税的行为;对于100万元以下一次性计提大部分折旧的固定资产,外部审计时要重点核查资产的数量和使用情况,防止企业利用新的折旧政策进行盈余管理。

(四)固定资产信息披露

随着2014年多项新准则的修订和完善,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接轨的速度在不断加快。对比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和现行我国会计准则中关于固定资产的规定,特别是新政策提出的背景下,固定资产信息披露方面还有待加强。

上市公司的报表中,对固定资产的信息披露并不完整。随着新的加速折旧政策的实施,固定资产的管理和监督工作要做得更加细致,因此需要更为详细的披露制度,也需要上市公司更为严格地执行。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国际会计准则中对披露的规定,比如要求公司披露对固定资产重新估价的结果、固定资产附加物的增减情况等。

四、总结与展望

会计来源于经济生产,又服务于经济生产,因此随着国家经济的改革发展,会计核算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变革。加速折旧新政策能够很好地起到鼓励企业技术改造、促进企业研发投资的作用,对当下的技术转型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对于会计核算来说,新的政策既促使了税法和会计的统一,为会计核算提供了便捷,但另一方面,又在很多方面对会计的变革提出了要求。在会计和税法的政策选择问题上,企业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会计和税法的核算方式,同时也要注意会计和税法规定的新进展。

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和变革的时期,会计也需要不断地更新以适应新的经济环境,我们需要从实践中不断总结,以更好的方式反映企业的固定资产存在和使用情况,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更有效的信息。

参考文献:

1.任泽平.发达国家实施加速折旧的经验与我国的选择[J].经济纵横,2014,(3).

2.晋自力.固定资产折旧及其政策选择[J].企业经济,2012,(5).

3.林琳.上市公司固定资产会计政策选择的比较分析――基于制造业60家上市公司2005―2008年报数据[J].中国证券期货,2010,(1).

4.岳春玲.固定资产准则的国际比较分析[J].财经界,2012,(2).

固定资产税法新规定篇5

(一)新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

投资性房地产,是指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包括(1)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2)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3)已出租的建筑物。

(二)企业所得税相关法规的规定

纳税人的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超过一年的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无形资产是指纳税人长期使用但是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和商誉等。

(三)投资性房地产在企业所得税上确认为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

在会计上确认为投资性房地产的土地使用权,在企业所得税上确认为无形资产,应按无形资产的相关规定进行税务处理。

二、投资性房地产发生后续支出会计和企业所得税处理比较

(一)投资性房地产后续支出新会计准则的规定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投资性房地产发生后续支出时,如果该支出将会引起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而且该支出的成本能够可靠计量,就应该将其资本化,计入投资性房地产的成本;如果不能满足上述条件的,应当在发生的时候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二)企业所得税相关法规的规定

企业所得税相关法规规定,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固定资产修理,应视为固定资产改良支出:(1)发生的修理支出达到固定资产原值20%以上;(2)经过修理后有关资产的经济使用寿命延长2年以上;(3)经过修理后的固定资产被用于新的或不同的用途。

纳税人的固定资产修理支出可在发生当期直接扣除。纳税人的固定资产改良支出,如有关固定资产尚未提足折旧,可增加固定资产价值;如有关固定资产已提足折旧,可作为递延费用,在不短于5年的期间内平均摊销。

(三)会计准则和企业所得税规定的比较

对作为投资性房地产管理的建筑物发生的后续支出,会计准则和企业所得税法规都做出了规定,需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资本化或费用化处理。但对作为投资性房地产管理的建筑物发生的后续支出,资本化处理和费用化处理的判断标准,会计准则和企业所得税的规定不同。

三、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会计处理和企业所得税处理的比较及差异分析

(一)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会计处理在企业所得税上不予确认

会计准则规定,对于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投资性房地产,平时不计提折旧,也不进行摊销,应当以资产负债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问的差额计人当期损益。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会计处理在企业所得税上不予确认。

(二)采用成本计量模式的会计处理与企业所得税处理部分一致

1.没有减值迹象,采用成本计量模式的会计处理与企业所得税处理基本一致

会计准则规定,在成本模式下,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和《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的规定,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计量,计提折旧或摊销。如果没有减值迹象,采用成本计量模式的会计处理与企业所得税处理基本一致。

2.存在减值迹象,采用成本计量模式的会计处理与企业所得税处理不一致

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的规定进行处理。需要对其账面价值进行复核,并根据需要计提减值准备,其具体做法与固定资产准则和无形资产准则的规定一致。

企业所得税相关法规规定:对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计提的减值损失不允许扣除。

四、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会计处理和企业所得税处理的比较及差异分析

(一)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一般性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会计和税务处理的比较

1.企业将原采用成本计量模式计价的投资性房地产(没有提取减值准备),转换为一般性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时,会计和企业所得税对资产的计价基本一致。

2.企业将原采用成本计量模式计价的投资性房地产(已提取减值准备),转换为一般性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时,会计和企业所得税对资产的计价不一致。

3.企业将原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计价的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一般性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时,会计和企业所得税对资产的计价不一致。

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转换前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自用房地产时,应当以其转换日的公允价值作为自用房地产的账面价值。(二)自用房地产或存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会计和税务处理的比较

1.会计准则规定

新会计准则规定,在自用房地产或存货等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时,应根据转换后的投资性房地产所采用的计量模式分别加以处理。在转换后采用成本计量模式进行计量的,将转换前资产的账面价值直接作为转换后的投资性房地产的入账价值。在转换后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计量的,按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计价,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小于其账面价值的,其差额计人当期损益;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大于原账面价值的,其差额作为资本公积计入所有者权益。

2.企业所得税相关法规规定

企业所得税相关法规规定,开发企业将开发产品转作固定资产应视同销售,于开发产品所有权或使用权转移时确认收入(或利润)的实现。

3.会计处理和税务处理的比较

当房地产开发企业将开发产品转作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无论企业采取成本计量模式还是采取公允价值计量形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计价,企业所得税处理为:(1)当期确认视同销售;(2)按开发产品公允价确认为企业所得税固定资产的原始计价。

五、投资性房地产处置会计处理和企业所得税处理的比较及差异分析

新会计准则规定,当投资性房地产被处置,或者永久性退出使用且预计不能从其处置中取得经济利益时,应当终止确认该项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出售、转让、报废投资性房地产或者发生投资性房地产毁损,应当将处置收入扣除其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人当期损益。

企业所得税法规对投资性房地产处置确认为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转让,按取得收入与计税成本和相关税费进行配比的差额确认损益,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企业在增加会计上确认为投资性房地产之初,应记录企业所得税确认为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原始计税成本;在投资性房地产持有期间,记录企业所得税前可以扣除的土地使用权的摊销额和固定资产的折旧额,同时记录会计和税收处理的差异。

参考文献:

[1]《会计》.2007年注册会计师考试辅导教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税法》.2007年注册会计师考试辅导教材.经济科学出版社.

[3]高立法,赵桂娟,张建伟.《企业会计准则与涉税处理精解》.经济管理出版社

固定资产税法新规定篇6

关键词: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企业;所得税;资产折旧

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是相对于传统上的固定资产使用期限内平均折旧而言的一种折旧观念,它是指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内,为加速其资本投资回收态势,以递减状态分配其成本的一种方式。具体从税务方面来说,是指在固定资产使用初期多提折旧、后期少提折旧,通过这一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折旧,从而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回收速度,冲抵企业应纳税的所得额。

1固定资产折旧与企业所得税

1.1固定资产折旧与企业所得税概述

固定资产折旧是指一定时期内为补偿固定资产损耗按照规定的固定资产折旧率进行固定资产折旧计提,或按国民经济核算统一规定的折旧率虚拟计算的固定资产折旧。固定资产折旧是缴纳所得税前准予扣除的项目。因此,折旧额越大,应纳税所得额就越少。

企业所得税,是对我国国内企业的生产经营收入和其他收入征收的一种税,纳税人取得的收入是其征税对象,包括销售货物收入、转让财产收入、提供劳务收入、利息收入、租金收入、股息红利收入、特许权使用费收入、接受捐赠收入以及其他收入。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范围比公司所得税大,企业所得税纳税人即所有实行独立经济核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内资企业或其他组织,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联营企业、股份制企业、私营企业、有生产经营收入和其他收入的相关组织。所得税的多少,关系到企业最根本的利益,即企业税后净利润的大小。

1.2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对企业所得税的影响

固定资产折旧,指的是企业在在固定资产使用期限以内,按照定例对应计折旧额进行系统进行分摊的行为,其中在纳税之前的固定资产折旧是无需纳税的,同时折旧额与应纳税所得额成反比关系。在我国会计制度中,允许使用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和加速折旧方法中的年数总和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企业固定资产的折旧额。目前,我国采用征收企业所得税的相关制度是比例税制,因此,企业无需考虑折旧方法以外相关因组对固定资产价值补偿和补偿时间造成的影响。由于税法赋予企业在规定年限内可享有一定对折旧年限的选择权,而准却规定企业必须在超过一个会计年度里,以资产实际使用情况确定其使用年限。但是,在会计估计中,由于存在着一定的人为操控性,因此,它对企业的固定资产估计折旧年限时,就必然与税法折旧有一定的差异。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加速折旧须考虑五年补亏期。由于税法对补亏期限作了严格限定,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对以后年度的获利水平作出合理估计,使同样的生产经营利润获得更大的实际收益。特别对一些风险大、收益率高且不稳定的科技企业更要合理规划,避免加速折旧给企业带来不利影响。

2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的现实意义

加速折旧法又名递减折旧费用法,指的是固定资产每期计提的折旧费用,在使用早期提得多,后期提得少,从而相对加快了折旧的速度。加速折旧法可以加快固定资产成本在使用期限内得到补偿。由于任何方法提折旧,从固定资产的全部使用期间看其折旧总额是不变的,也就是说它对企业的净收益总额是没有影响的。但是由于采用加速的折旧方法,从各个具体的年份来看,应计的折旧额在固定资产使用的前期摊提较多而后期摊提较少,这样就会使得企业净利前期相对较少而后期则相对较多。这样就冲减了税基,也因而可以减少应纳税款,可达到合法避税筹划的效果。

2.1成为企业融资的新手段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企业资金紧张、融资难且成本高等问题突出,今年以来,制造业投资增速有所下滑,而企业资金紧张、自身投资能力不足、外部融资成本高等因素制约了企业转型升级。在此情况下,加速折旧优惠政策成为为制造业注入流动性,促进技术革新、产业升级,向中高端水平迈进的强有力的政策工具之一。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对企业而言,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通过延迟纳税达到增加企业现金流,减轻企业流动资金不足的压力,相当于政府给予企业的无息贷款,缓解了企业的融资压力。

2.2提高企业更新换代设备的能力

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新政策的本质是通过实施加速折旧的规定,实现了企业的更新换代。也就是说,企业初期的折旧额增加,相应减少了企业初期所得税,减少了资金的占用,加速了资金的回流,从而使企业有能力去更新设备。纳税时间的推迟,从货币时间价值的角度出发,其实是政府为企业提供的一种无息贷款,这样企业就能够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更加灵活地运用资金。

2.3促进传统行业的更新换代

由于资金设备等各方面的因素与制约,传统行业缺乏活力。但是,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传统行业又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我们要鼓励和支持传统行业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传统行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新政策的颁布对于传统行业而言,是一个重要的契机。研发投资金额相对较高的传统行业有汽车和电气设备等,其设备投入也比较高,因此对于这些企业而言,加速折旧的新政策为他们提供了新的机会和条件,能够加速实现传统产业的更新换代,从而增强传统行业的竞争力。

2.4提高了企业贯彻执行新政的积极性

公告规定对加速折旧新政采取了事后备案的管理方式,企业在预缴申报时只报送《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扣除)预缴情况统计表》,年度申报时,实行事后备案管理,并按要求报送相关资料,这种简便的办税手续,不仅使征纳双方“双减负”,而且进一步提高了企业贯彻、执行政策的积极性,确保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顺利推行。

结束语

企业所得税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税种。企业所得税直接影响企业税后净利润的形成,关系到企业的切身利益。在企业中,固定资产在资产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固定资产取得时的计价及折旧方法的选择对所得税额的多少有重大的影响。利用固定资产折旧进行税收筹划,是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李悦会.浅析新企业所得税下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税收筹划[J].财经金融,2010(8).

[2]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完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企业所得税政策的通知[S].财税[2014]75号,2014,10,20.

[3]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企业所得税政策的公告[S].财税[2015]106号,2015,9,16.

固定资产税法新规定篇7

增值税是以商品生产流通和劳务服务各环节所创造的新增价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我国采用扣税法计算增值税,即销项税额减去进项税额。增值税转型前为生产型增值税,外购固定资产所发生的进行税额不允许抵扣,加重了企业税负。转为消费型增值税后,允许企业购进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在销项税额中抵扣,避免了重复征税。此次税法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自2009年1月1日起,全国所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新购进设备所含的进项税额可以进行抵扣;购进的应征消费税的小汽车、摩托车和游艇不得抵扣进项税;取消进口设备增值税免税政策和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政策;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降低为3%;将矿产品增值税税率从13%恢复到17%。

二、增值税转型中的税收政策要点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新购进设备所含的进项税额可以进行抵扣。为了税负平衡,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降为3%。

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中所说的固定资产是指购进(包括接受捐赠、实物投资)或自制(包括改扩建、安装)的固定资产。

允许抵扣进项税的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超过12个月的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工具、器具等,没有金额上的限制。房屋、土地、建筑物等不动产在建工程属于非增值税项目,不允许抵扣。

需要抵扣增值税的固定资产要取得合规的增值税抵扣凭证,即增值税专用发票、海关进口增值税完税凭证、运输费用结算单据;可抵扣进项税的运输费不包括装卸费、保险费等其他杂费。

允许抵扣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是2009年1月1日以后实际发生、并且取得2009年1月1日以后开具的合规凭证上注明或依据合规凭证计算的增值税税额。

三、税收筹划实例分析

(一)外购固定资产纳税人的筹划

增值税转型后,享受外购固定资产抵扣政策的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而小规模纳税人不在此列。因此,对于新办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定纳税人身份。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由于计算方法不同,此次转型所受影响也不同,企业可以采用无差别平衡点增值率判别法进行身份选择。方法如下:增值率=(销项税额-进项税额)÷销项税额,按照现行税负,一般纳税人税率为17%,小规模纳税人税率为3%,无差别平衡点增值率为17.65%;当企业增值率低于17.65%时,小规模纳税人的税负重于一般纳税人,适宜选择作一般纳税人;当企业增值率高于17.65%时,则一般纳税人税负重于小规模纳税人,适宜选择作小规模纳税人。

假定某小型机械设备厂,2009年不含税销售额为40万元,会计核算制度健全,符合一般纳税人条件。当期该企业准予抵扣的进项税额为5.8万,如何确认该企业纳税人身份?

增值率=(销项税额-进项税额)÷销项税额=(40×17%-5.8)÷(40×17%)×100%=14.7%

由无差别平衡点增值率可知,企业的增值率为14.7%无差别平衡点增值率17.65%,该企业作为一般纳税人的税负轻于小规模纳税人,企业适宜作一般纳税人。确认一般纳税人后,应及时地向税务机关申请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若现为小规模纳税人的企业,应抓住转型期国家对一般纳税人降低认定标准的契机,向当地税务机关申请一般纳税人资格。

(二)外购固定资产内涵的筹划

增值税转型有利于激活企业的投资行为,促使企业扩大投资和技术更新。需要注意的是,允许抵扣的固定资产是指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工具、器具,企业购进不动产项目的固定资产,属于非增值税在建工程,不得抵扣进项税。因此,企业必须把握好固定资产界定的标准及可抵扣的范围,不可盲目扩张。

(三)外购固定资产进项发票的筹划

《暂行条例》中规定,企业购进固定资产应取得合规发票,才能享受增值税抵扣政策。我国现行发票管理中有普通发票和增值税专用发票之分。因此,企业采购固定资产,应尽可能地获取增值税专用发票,同时,要密切关注供货商开具的发票是否符合规定要求,以便享受增值税抵扣政策。

购买设备的运费发票,要注意不能把保险费等杂费开进去,以免运费进项税不能抵扣。代垫银行手续费、进口费等价外费用不应与买价合并开进增值税发票中。另外,购进可抵扣进项税的固定资产运输费用与购进非增值税不动产在建工程货物的运费应分别开具,以免运费进项税不能抵扣。

以提供设备为主,又提供安装劳务的混合销售行为,应要求对方将设备价值和相应的安装费分别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和安装费发票,以免因安装费而影响主要设备的增值税抵扣。对于设备改造工程所需物资要自行采购,不包给施工单位。避免因取得建筑安装业发票,而影响设备改造工程所需物资增值税的抵扣。

(四)外购固定资产供应商的筹划

企业在采购固定资产时,供应商有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两种,由于两种供应商的适用税率不同,企业采购时必须做出选择。假定企业购进固定资产的不含税价款为200万元。如果企业向一般纳税人(税率17%或13%)购进固定资产时,可抵扣的进项税额为:200×17%(13%)=34(万元)或26(万元);如果向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3%)购进固定资产时,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为:200×3%=6(万元)。显然,企业从一般纳税人供货商处采购固定资产能获得更多的进项税抵扣。因此,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时,应尽量选择一般纳税人供货商。

(五)外购固定资产时机的筹划

固定资产税法新规定篇8

[关键词]固定资产;会计准则;税法;差异;协调

[中图分类号]F2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283(2012)05-0159-02

一、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

(一)外购的固定资产

对于外购的固定资产,会计准则和税法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超过正常信用条件下购买固定资产的经济业务上。会计准则规定,如采用分期付款方式购买资产,且在合同中规定的付款期限比较长,超过了正常信用条件,固定资产成本应以各期付款额的现值之和确定,各期实际支付的价款之和与其现值之间的差额,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计入固定资产成本,不符合的计入财务费用。税法规定,外购的固定资产以购买价款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以及直接归属于使该资产达到预定用途发生的其他支出为计税基础,无需将各期付款额进行折现,会计期间计入的财务费用也不允许抵扣。

(二)融资租赁租入的固定资产

会计准则规定,在租赁期开始日,承租人应当将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将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长期应付款的入账价值,其差额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在租赁谈判和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承租人发生的费用可直接归属于租赁项目的初始直接费用,计入租入资产价值。税法规定,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以租赁合同约定的付款额和承租人在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发生的相关费用为计税基础,租赁合同未约定付款总额的,以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承租人在签订合同过程中发生的相关税费为计税基础。

(三)存在弃置费用的固定资产

会计准则规定,对于特殊行业的特定固定资产,确定其初始成本时,还应考虑弃置费用。弃置费用的金额与其现值比较通常较大,需要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对于这些特殊行业的特定固定资产,企业应当按照现值计算确定应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金额和相应的预计负债。税法规定,企业应按照实际发生的支出作为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因此,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固定资产的原值中含有预计弃置费用的现值,但是税法对于弃置费用是不认同的,这将使得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和计税基础产生差异。

二、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

(一)固定资产折旧

1.折旧范围。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对所有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但是,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和单独计价入账的土地除外。税法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企业按照规定计算的固定资产折旧,准予扣除,但是房屋、建筑物以外未投入使用的固定资产,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出的固定资产,与经营活动无关的固定资产不得计算折旧扣除。

2.折旧年限。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预计生产能力或实物产量、预计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法律或者类似规定对资产使用的限制等因素来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税法对于每一类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都有具体的规定,其中最短折旧年限为3年,最长折旧年限为20年,如果企业确定的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少于税法规定的最低折旧年限时,必须进行纳税调整。

3.折旧方法。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根据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采用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或者年数总和法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税法规定,采用直线法计提的折旧,可以税前扣除。企业的固定资产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确需加速折旧的,可以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这些固定资产包括:(1)由于技术进步,产品更新换代较快的固定资产;(2)常年处于强震动、高腐蚀状态的固定资产。

(二)固定资产减值

会计准则规定,企业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估计其可回收金额,然后将所估计的资产可回收金额与其账面价值相比较,以确定资产是否发生了减值,以及是否需要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并确认相应的减值损失。税法规定,企业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在发生实质性损失前不允许税前扣除。因此,在固定资产持有期间,由于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也会导致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不一致。

(三)固定资产后续支出

会计准则规定,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处理原则为: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同时将被替换部分的账面价值扣除;不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计入当期损益。税法规定,对于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能够使得修理后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延长2年以上,并且修理支出达到取得固定资产时的计税基础50%以上的,可以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如果不能同时满足以上条件,直接计入当期费用。已足额提取折旧的固定资产发生的改扩建支出,应将其作为长期待摊费用,在固定资产预计尚可使用年限之内平均摊销。

三、固定资产的处置

(一)出售、转让、报废、盘亏固定资产

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出售、转让、报废固定资产或发生固定资产毁损,应当将处置收入扣除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盘亏固定资产造成的损失也计入当期损益。税法规定,纳税人应纳税所得额为收入总额减去准予扣除的与取得收入相关的成本、费用和损失,包括税法口径上的固定资产原值、残值、保险赔偿和责任人赔偿后的余额部分。会计准则和税法规定之间的差异就在于税法对于可扣除金额的计算必须以税法口径为依据。

(二)持有待售的固定资产

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对于持有待售的固定资产,应当调整该项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使该项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能够反映其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的金额,但不得超过符合持有待售条件时该项固定资产的原账面价值,原账面价值高于预计净残值的差额,应作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持有待售的固定资产不再计提折旧,按照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孰低进行计量。税法对于持有待售固定资产未作特殊规定,因此,税法对于持有待售的固定资产仍允许计提折旧,并且可以做纳税调减处理,另外,持有待售的固定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不得在税前扣除,应相应地调增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对折旧和减值准备所作的纳税调增,在处置、出售固定资产时再转回差异。

(三)债务重组转出固定资产

会计准则规定,债务人以固定资产抵偿债务,应将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与该项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和清理费用的差额作为转让固定资产的损益处理,同时,将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应付债务账面价值的差额,作为债务重组利得,计入营业外收入。税法规定,债务重组转出的固定资产应当视同转让资产,按照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计入收入。

四、差异的协调

分析显示,会计准则和税法对于固定资产的确认、计量分别有不同的规定,两者之间规定的差异往往导致了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和计税基础的差异,从而使企业在所得税汇算清缴时要进行纳税调整。因此,企业在进行账务处理、税务部门日常管理时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协调会计准则和税法对固定资产规定不同而产生的差异,这对于企业来说,可以有效规避纳税风险,对税务部门来说,可以减轻税务稽查负担。

(一)企业层面

企业财务人员应该通过自学和参加各种税收法律制度培训,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税收专业修养,把国家税收的相关规定自觉融入到经济业务的核算处理之中,理解和掌握会计准则和税法规定的区别,对于税法不允许的抵扣项目调增到应纳税所得额,暂时不能抵扣的项目记入到递延所得税项目,做到有差异及时发现和及时调整。只有明确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与税法规定不一致的内容,在进行账务处理时准确区分,所得税纳税申报表中的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才能正确填列。如果企业在对会计准则和税法之间差异缺乏足够的认识,难以正确申报,可以引进税务,利用专业税务人员帮助企业准确地申报纳税,减轻企业办理税收业务的工作量,规避纳税风险,或者在必要时咨询税务专家。

(二)税务部门层面

很多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填列不准确,并不是故意偷税漏税,而是不理解会计准则和税法规定的差异,这不仅给企业带来了纳税风险,而且加重了税务稽查部门的负担。因此,税务部门可以加强税法知识的宣传,定期组织企业财务人员就会计准则和税法规定差异以及纳税申报表的填列进行培训,带动企业会计基础工作,同时可以引导企业分设税务会计岗位,将会计和税法的差异进行登账核算。此外,税务部门应加强管理性检查,督促企业进行日常管理,如有需要,也可将其转化为纳税检查,在规范企业管理的同时也减轻了税务稽查的负担。

(三)财政部门层面

在固定资产的确认中经常涉及到公允价值的运用,如何运用公允价值进行确认和计量一直是难点问题。由于会计准则和税法关于公允价值的使用条件存在差异,并且公允价值的获得存在困难,这就加重了企业确认和核算资产时的负担以及税务部门稽查的负担。因此,财政部门在制定会计准则解释公告时可以增加公允价值的使用指南,对公允价值的使用条件、获得的途径和方法加以解释和说明,以便企业能够正确地运用公允价值进行确认和计量。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税法[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3]杨向英,李德芹.固定资产的会计与税法处理差异分析[J].商业会计,2009(8):20-21.

固定资产税法新规定篇9

关键词:小型微利企业固定资产折旧新政税务筹划

年来,我国制造业投资规模下滑趋势明显,为促进制造业设备投资及技术革新,国务院于2014年9月通过了完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的方案。2014年10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出台《关于完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企业所得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4]75号),明确规定了企业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所得税政策。2014年11月,国家税务总局颁布《关于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税收政策有关问题的公告》(2014年第64号公告),对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政策口径和后续管理进行进一步明确。小型微利企业是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最大的受益群体,本文通过对财税[2014]75号文的解读,为小型微利企业提供新政策下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税务处理思路。

一、固定资产折旧新政中相关概念界定

(一)行业范围。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新政有其特定的政策目的,具有明显的行业导向性。纳税单位在适用加速折旧政策时需要判断其所属的行业类型。财税[2014]75号文将企业按行业划分为两类:六大行业、其他企业。所谓六大行业,是指生物药品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上行业划分的判定标准为,上述业务营业收入占企业收入总额的50%以上。

(二)小型微利企业。根据我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小型微利企业是指从事国家非限制和禁止行业,并符合下列条件的企业:第一,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第二,从业人数,工业企业不超过100人,其他企业不超过80人;第三,资产总额,工业企业不超过3000万元,其他企业不超过1000万元。在这里小型微利企业区别于小微企业(小型微型企业),小微企业是减免流转税中的划分,划分标准也不相同。

与大中型企业相比,小型微利企业存在自身生产方式简单、会计处理要求相对简化、生产设备与科研设备多混合使用以及融资困难等问题。为促进小型微利企业发展,使其在固定资产折旧新政中真正受益,财税[2014]75号文对小型微利企业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做出了专门性规定。

(三)折旧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新政实施以后,我国税法上现行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包括四种:第一,直线法,不符合加速折旧政策的企业实施直线法计提折旧;第二,缩短折旧年限,企业采用该方法时所采用的折旧年限不能低于《企业所得税法》中规定的最低折旧年限的60%;第三,加速折旧方法,符合规定的企业可以选择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或者年数总和法计算固定资产折旧;第四,一次性计入成本费用,根据财税[2014]75号文的规定,符合一定条件的固定资产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不再分年度计算折旧。

二、新政策下小型微利企业固定资产折旧税务规定

根据财税[2014]75号文的规定,小型微利企业自2014年1月1日起,新购进的固定资产分为四类,享受不同的加速折旧优惠政策。第一类,新购进以及以前年度购进的单项金额不超过5000元的固定资产,所有行业的小型微利企业均可选择一次性计入成本费用,抵扣应纳税所得额;第二类,新购进的研发专用设备,价值不超过100万元的所有行业可以一次性计入成本费用,价值超过100万元的所有行业可以采用缩短折旧年限或者加速折旧方法进行税务处理;第三类,新购进的生产研发共用设备,只有六大行业小型微利企业可以享受优惠政策,视同研发专用设备进行税务处理;第四类,新购进其他固定资产,六大行业小型微利企业可以采用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用加速折旧方法进行税务处理,其他行业则不适用新政策。

三、小型微利企业固定资产折旧税务筹划的影响因素

(一)所得税减免优惠期。为扶持高新技术企业、特定行业发展,国家对某一部分特定企业实施所得税减免优惠。比如,从事环境保护、节水节能项目的企业所得,前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对于2008年1月1日以后在经济开发区、上海浦东新区成立的高新技术企业,前两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符合税收减免优惠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在税收减免优惠期内,如果采用加速折旧或者一次性计入成本费用的方法对固定资产折旧进行税务处理,将会导致企业所享受的所得税优惠政策大打折扣,在优惠期后增加不必要的所得税负担。因此,对于这部分企业在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新政下,要慎重适用加速折旧政策,合理进行税务筹划。

(二)未来期间应纳税所得额的预期。根据我国《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企业应当以预期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将企业亏损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可以在之后五年内在计算应纳税额时予以扣除。对于连续亏损的小型微利企业,如果新购进的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新政策,将会进一步加大抵扣后的应纳税所得亏损额度,而企业在未来五年内无法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的可能性也会随之增加,将加大税务成本增加的风险。小型微利企业由于自身应纳税所得额处于较低水平,这一风险将会被进一步放大。因此,对于连续亏损企业,在适用新的加速折旧政策时,要结合企业未来期间应纳税所得额的预期慎重选择。

(三)小型微利企业划分标准。根据小型微利企业划分标准,企业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这是小型微利企业享受特定税收优惠的必要条件。如前文所述,六大行业的小型微利企业,新购进成本不超过100万元的生产研发共用固定资产可以一次性计入成本费用予以扣除。小型微利企业适用以上政策时存在两方面风险:其一,现已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中并没有对小型微利企业应纳税所得额判定的时间点做出规定,若企业擅自选用一次性扣除后的应纳税所得额作为小型微利企业的判定时间点,在年末上报税收时可能会被税务机关要求更正,企业将会因此丧失小型微利企业资格,无法享受小型微利企业多项特定税收优惠;其二,小型微利企业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一般处于较低水平,一次性将较大额度的固定资产计入成本费用,将会产生较大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在未来期间存在无法获得足额的应纳税所得额进行抵扣的风险。

(四)加速折旧方法的选择。财税[2014]75号文中,对于可以适用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的企业赋予较大的自由度,企业可以选择是否采用加速折旧政策,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选择采用哪种加速折旧算法。因此,小型微利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特征,衡量各种加速折旧方法下企业的税务成本,选择最有利的加速折旧方法。

四、案例分析

(一)高新技术类小型微利企业。

例1:2013年1月1日,甲企业在上海浦东新区注册成立。甲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小型微利企业。2014年1月1日,为促进企业产品研发,甲企业新购进专用设备a,该项设备成本共计20万元,预计使用年限10年,残值为0。甲企业2014年末,调整前的应纳税所得额为29万元。

税务处理:根据固定资产折旧新政,甲企业对于a设备的折旧的税务处理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方案一,采用一次性计入费用予以扣除的方法,在2014年应纳税所得额中全额扣除20万元设备成本,不再分年计提折旧;方案二,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2014年至2024年每年计提折旧费用2万元。该案例中甲企业在2013年至2014年免征企业所得税、2015年至2017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故方案一与方案二对2014年企业所得税没有影响,但在之后的9年内,前者相比后者每年的应纳税所得额要多2万元,前者税务成本也就相对较高。因此,甲企业应该选用直线法对a设备折旧进行税务处理。

(二)连续亏损类小型微利企业。

例2:乙企业被认定为小型微利企业,其主营业务为仪器仪表制造。企业处于初创期,2013年成立至2014年均处于亏损状态,预期未来三至五年内将处于微利或者亏损状态,之后企业业绩将有大幅度提升。2014年1月1日,乙企业购进生产研发共用设备B,共计成本95万元,预期使用年限10年,残值为0。

税务处理:根据固定资产折旧新政,乙企业B设备折旧税务处理可以选择两个方案:方案一,采用一次性计入成本费用的方法;方案二,在10年内直线法计提折旧,每年计提9.5万元。在方案一中,企业需要确认95万元递延所得税资产,但是预期企业未来五年内无法获得足额的应纳税所得,存在潜在的税务成本增加风险;而方案二中,潜在税务成本增加的风险较小。因此,乙企业应该选择方案二,采用直线法对B设备折旧进行税务处理。

(三)其他小型微利企业。

例3:丙企业属于小型微利企业,其主营业务为电子设备制造业,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丙企业在2013年1月1日购进成本为5000元的C设备,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预计使用年限5年,残值为0;2014年1月1日,新购进成本为90万元的生产研发共用设备D,预期折旧年限10年,残值为0;2014年1月1日,新购进成本为120万元的设备e,预期折旧年限10年,残值为0。假设企业长期借款利率为10%;2014年调整前应纳税所得额为25万元。税务处理如下:

C设备。方案一,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所得税费用现值为-1000×25%×(p/a,10%,3)-1000×25%=-871.73(元);方案二,采用一次性计入成本费用的税务处理方法,所得税费用为-(5000-1000)×25%=-1000(元)。后者比前者多节约所得税费用现值128.27元(1000-871.73),因此,应该选择方案二来对C设备折旧进行税务处理。

D设备。方案一,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每年计提9万元折旧费用;方案二,在2014年一次性将90万元计入费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予以扣除,将会因此产生至少87.4万元(0.4+90+120/10-15)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在丙企业微利情况下,未来期间能否获得足额的应纳税所得额存在风险,因此,丙企业应该选择方案一对D设备进行税务处理。

e设备。方案一,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所得税费用现值为-120/10×(p/a,10%,9)×25%-120/10×25%=-20.28(万元);方案二,在6年内直线计提折旧,所得税费用现值为-120/6×(p/a,10%,5)×25%-120/6×25%=-23.96(万元);方案三,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所得税费用现值为-22.52万元;方案四,采用年数总和法,所得税费用现值为-23.13万元。因此,采用方案二,60%年限进行折旧,丙企业将会获得最大的减税效果。S

参考文献

1.唐维模,宋世高.不同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方法对税收优惠的影响[J].涉外税务,2012,(11):70-72.

2.刘海生.浅议企业固定资产加速折旧[J].企业经济,2009,(6):28-30.

3.刘俊华.试论企业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法的应用[J].价格月刊,2009,(10):90-92.

4.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完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企业所得税政策的通知[Z].财税[2014]75号,2014-10-20.

作者简介:

固定资产税法新规定篇10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新所得税法;比较;研究

一、引言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了新会计准则体系,标志着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实质性趋同。2007年3月16日,全国人大通过新所得税法,第一次实现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法的统一。新会计准则与新所得税法的实施,对我国经济产生了较大影响,本文将对两者之间的重点差异进行深入比较研究。

二、会计确认原则及税务确认原则比较分析

新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9条规定,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新所得税法体现为以权责发生制为主、以收付实现制为辅;新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9条规定,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以权责发生制为原则。但在一些具体项目上仍采用收付实现制。主要差异具体体现为:

(一)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

新会计准则规定,公司采用递延方式分期收款、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等经营活动产生的长期应收款,满足收入确认条件的,按应收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确认收入和未实现融资收益。同时,按照该商品所有的账面价值结转销售成本,未实现融资收益在以后会计期间按实际利率法冲减财务费用。新所得税法

实施条例第23条规定,以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的,按照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

(二)员工费用

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为员工发生的支出,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计入当期成本费用。新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34条规定,企业发生(支付)的合理的工资薪金支出,准予扣除。即如果当期工资薪金还未支付,则不允许税前扣除。

(三)长期股权投资收益

新会计准则规定,公司对其所属的合营、联营公司在母公司进行账务处理时,采用权益法核算。每个会计期间,按照应享有合营、联营公司净利润的份额,确认投资收益,调整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新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71条规定,企业在转让或者处置投资资产时,投资资产的成本准予扣除。即权益法投资收益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只是在投资资产处置时将处置收益或损失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四)减值准备

新会计准则规定,按照谨慎性原则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计入当期资产减值损失,减少利润总额,非长期资产以后会计期间价值回升,冲回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增加利润总额。新所得税法第10条规定,未经核定的准备金支出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即各项减值准备计提和冲回时,都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只有资产处置的实际发生损失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三、会计要素与税法项目的比较、分析

新会计准则规定,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新所得税法中主要规定了收入和支出两项。下文将对新会计准则和新所得税法的收入、支出界定差异进行比较、分析。

(一)收入

新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30条规定,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不包括利得。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包括政府补助等。

新所得税法第6条规定,收入是指企业以货币形式和非货币形式从各种来源取得的收入,不但包括会计准则中日常经营活动中产生的经营业务收入、投资产生的投资收益,还包括归于利得的营业外收入。新所得税法第5、7、26条还将收入分为应税收入、不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不征税收入包括财政拨款、财政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等,免税收入包括国债利息收入、符合条件的企业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符合条件的非营利组织收入等。

(二)成本费用

新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33条规定,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包括产品销售成本、劳务成本等,不同于损失。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包括固定资产报废损失等。

新所得税法第8条规定,支出是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不但包括计入当期损益的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利息支出、投资损失、营业外支出,还包括未计入当期损益的无形资产开发支出等。

(三)在税前扣除方面,新所得税法对支出主要作出以下有别于会计准则的规定

1.新所得税法第8、10条规定,会计计提和转回的各项减值准备不能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只有损失实际发生并且符合税法条件时才能税前扣除。

2.新所得税法第10条规定,营业外支出中列示的税收滞纳金、罚金罚款、非公益性捐赠、赞助支出不得税前扣除。

3.新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40、41、42条规定,会计项目中应付职工薪酬中列示的企业为投资者或者职工支付的商业保险费,不得税前扣除;职工福利费支出、工会经费,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14%、2%的部分,准予扣除;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2.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

4.新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43条规定,会计项目中管理费用中列示的业务招待费支出,按照60%税前扣除,但最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5‰。

5.新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44条规定,会计项目中管理费用、销售费用中列示的符合条件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不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15%,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年度结转。

6.新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95条规定,会计项目中费用化研发支出列示的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还可按50%加计扣除;资本化研发支出形成无形资产,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四、会计属性和税法项目计量比较分析

新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42条规定,会计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

(一)新所得税法基本是按照历史成本计量各税法项目,在以下几个方面补充采用了公允价值

主要包括:

1.新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13条规定,企业以非货币形式取得的收入,应当按照公允价值确定收入。

2.新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24条规定,采取产品分成方式取得收入的,按照企业分得产品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其收入按照产品的公允价值确定。

3.新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58、66条规定,通过捐赠、投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为计税基础。

4.新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71、72条规定,通过支付现金以外的方式取得的投资资产、存货,以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为成本。

(二)新会计准则在历史成本计价的基础上,根据谨慎性原则对资产价值进行持续确认,适度引入公允价值。

主要表现在:

1.会计上根据资产定义和谨慎性原则,对各项资产价值进行持续确认。对存货,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进行确认。对应收款项、长期股权投资、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法核算的投资性房地产、在建工程、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按照账面价值和可收回金额孰低进行确认。但新所得税法规定资产取得后期间一般不再调整其计税基础。

2.适度引入了公允价值。按照公允价值模式计价的投资性房地产、交易性金融资产,期末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投资成本小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在合并报表时确认为收益。以上所列各项除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外,公允价值的变动会影响当期会计利润,但新所得税法规定资产处置时,处置收益或损失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或税前扣除。

五、会计估计与税法规定的比较分析

笔者主要讨论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

(一)对于固定资产

新会计准则第4号准则规定,资产折旧方法、预计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属于会计估计,会计估计变更采用未来适应法。企业应当根据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合理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折旧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等。企业至少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进行复核,如果现行预计与原先估计有差异,应当进行调整。

新所得税法在这方面主要有两项不同规定:

1.新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59条规定,固定资产按照直线法计算的折旧,准予扣除。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一经确定,不得变更。固定资产税收折旧年限分为20、10、5、4、3年等五类。生产性生物资产税收折旧年限分为10、3年两类。

2.新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98条规定,符合条件的固定资产可以采取缩短折旧年限、采取双倍余额递减法或年数总和法加速计提折旧,但最低折旧年限不得低于规定折旧年限的60%。

(二)对于无形资产

新会计准则第6号准则规定,无形资产企业应当于取得无形资产时分析判断其使用寿命。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有限的,在使用寿命内系统合理摊销;使用寿命不确定的,不应摊销,在以后会计期间进行减值测试。企业至少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对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及摊销方法进行复核,如果现行预计与原先估计有差异,应当进行调整。新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67条规定,无形资产按照直线法计算的摊销费用,准予扣除。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不得低于10年。

六、结束语

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对新会计准则、新所得税法的主要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这不但会有利于会计人员从税务视野深入认识新会计准则,还有利于税务人员从会计视野深刻领会新所得税法,有助于新会计准则、新所得税法的贯彻实施,必将进一步推进企业规范会计核算、依法进行纳税。

【主要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2.

[2]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