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管理与控制课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9:28:40

成本管理与控制课程篇1

abstract:HotelCostControlisanobligatorysubjectforcollegestudentswhoaremajorinhotelmanagement.thispaperanalyzesthehotelcostcontrolsubject'scharacteristicandproblemsofcollegeeducation.anditalsoputsupwiththestrategiesofreformandinnovationofecotourismteaching,triestopromotetheeducationinChina.

关键词:酒店管理专业;酒店成本控制;教学

Keywords:hotelmanagement;hotelcostcontrol;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6-0263-03

0引言

目前,我国酒店成本控制不尽人意,酒店成本居高不下已经成为许多酒店利润空间缩小甚至亏损的主要原因,这决定了酒店成本控制在酒店经营中的战略意义。为了顺应酒店业的发展趋势及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酒店成本控制》成为酒店管理专业必修课程。然而,由于我国酒店管理专业起步较晚,《酒店成本控制》课程的教学与改革也仍处于不断发展完善中。本文针对当前《酒店成本控制》课程本科阶段的教学实践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如何在有限课程教学时间内,让本科学生掌握酒店成本的基本原理并深入学习国际国内饭店成本控制管理发展新趋势,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互动,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问题后,提出相应的课程教学改革措施,以期为《饭店成本控制》教学改革与创新探索一条路径。

1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

1.1课程教学目标

当前的酒店业竞争不再是设备、装修等硬件方面的竞争,而是酒店经营管理人员素质和经营理念的竞争。而酒店业管理人员要了解和掌握现代酒店业的经营管理和操作领域的知识,而且全面掌握现代酒店业的成本管理和实务运作能力。故本课程教学的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具有酒店财务管理与控制的理念及基本理论,并具有酒店财务管理与控制实践动手能力。具体目标为:①全面了解本课程的内容体系与结构,正确认识本课程的性质、特点、目的、任务和学习的基本内容。②掌握酒店成本控制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内容。③能综合分析各大星级酒店管理中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从整体上能把握饭店成本管理的基本态势,并对成本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难点、热点问题做出一定的判断和思考。④结合酒店业的发展趋势,使大学生了解酒店成本控制的最新动态和新理念。⑤通过课程学习,对成本控制有所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之上,培养本科生的入住饭店的低碳消费意识,酒店管理的成本控制意识。

1.2教学内容

《酒店成本控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酒店成本控制的概念、分类;酒店成本控制利用的手段及工具;酒店成本控制的预测与预算;酒店采购、验收、存货的仓储、发放、食品生产加工等环节的成本控制;酒店饮料、客房、能源、人工、营销等内容的成本控制;酒店成本控制的绩效评价等。

2课程教学现状与问题分析

2.1适用教材严重缺乏

当前国内外关于成本控制方面的教材非常多,但是酒店成本控制的教材非常匮乏,教材建设方面存在以下几个问题:①适合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教材非常少。现存教材一类为企业成本控制教材,内容体系多以工业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为企业控制的主要环节,理论性强,具体操作指导性弱。②适合我国酒店业成本控制非常少。与国际酒店相比,我国酒店业数量多、规模小、功能结构比较单一和雷同,单体酒店较多,集团化发展较差。但是在当前旅游业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对酒店业及酒店人才提出巨大的需求,也为酒店人才培养工作提出新要求。但现有的《酒店成本控制》课程可供选择的教材较少,尤其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教材较为缺乏。③适合实际操作的教材少。一些教材普遍存在知识体系不够明晰、理论性过强、缺乏可操作性,大多数酒店成本控制教材多偏重餐饮的成本控制,对客房成本、能源成本等方面涉及非常少。另一类教材,虽然以酒店企业为对象,并有大量的实际操作性内容,但理论指导太少,很多内容多为操作指南,缺乏系统性。以上教材问题,难以满足酒店管理专业本科高质量教学需求。可见,加强酒店管理本科《酒店成本控制》教材建设,是旅游业对酒店管理教育和旅游学科建设提出的迫切要求。

2.2案例教学法缺失

酒店成本控制课程教学中,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在交织的复杂财务知识和酒店成本控制的实务操作中,由于教师缺乏实际经验,往往注重书本知识传授,多以理论讲述为主,缺乏生动灵活的案例进行深入讲解。案例教学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的优势:案例教学可以再造现实情境,在老师的有意识地引导和启发下,学生可以根据某一理论概念或某一理论要点探索解决酒店成本控制实际问题的途径与方法,有利于增强本科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本科生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有效地提高了本科生的实践能力。由此可见,案例教学法成为学生们易于理解和接受所学知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应在实际教学中大量开展案例教学法。

2.3实践教学比较缺乏

酒店管理专业作为一门科学,通常情况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对酒店管理人才进行培养,其目的就是培养具有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酒店从业人员。尽管实践教学力度在现代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得到不断的巩固和提升,但是该专业的多数学生依然侧重于理论知识的积累,其实践操作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酒店业发展的需要。对于《酒店成本控制》这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通常情况下普遍存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其教学方法方面,依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在实习实践学习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明显存在不足,进一步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4师资力量比较薄弱

《酒店成本控制》课程内容就决定了任课教师需同时具备财务知识和酒店管理知识的理论功底,同时还需要有财务管理实践和酒店管理实践的丰富经验。只有在理论与实践能力双结合的情况下,课程教学效果才能彰显。然而,当前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老师要不只有酒店管理学科背景,要不就只有财务管理学科背景,同时拥有两者的学科背景的老师非常少,这样的师资力量为《酒店成本控制》课程教学也带来了不少困扰。

3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措施

3.1加大教材建设,完善教学内容

酒店,作为服务行业的典型企业,其生产的产品既是生产用品也是一种消费品,其生产加工过程中具有无形性、生产与销售同时性、产品质量具有不可逆性。其成本发生具有无形性、分散性以及可控难度大等特点。直接套用其他企业成本控制管理的理念及模式根本不适用酒店业,所以对当前教材进行加大修订力度,结合酒店业的业务特征,酒店生产、加工、提供服务等流程环节,有针对性地补充完善酒店成本控制的具体内容。教材建设应注意的原则:①系统性原则。以成本管理与控制的基本理论,酒店管理理论为教材建设的基础理论,以星级酒店成本管理与控制的对象为主要内容,以国际国内酒店成本控制先进的案例模式为补充,重新架构酒店成本控制教学内容。②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教材建设中,不仅有完整系统的理论知识,还需要考虑融入大量的案例、课后习题。案例是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媒介,习题是一种实践的模拟练习,建议每一章都设计导入案例,情景案例,课后案例分析题。③易操作性原则。涉及客房、餐饮等部门的酒店成本控制内容,教材设计需要详细,具体操作写明步骤和要求,能真正指导学生实际操作,能学以致用,在学完《酒店成本控制》课程,如果定岗实习或是上班后就能熟练运用方面和技能进行成本管理。

3.2创新课程教学方法

3.2.1创建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转变教学观念,试以“授之以渔”的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积极为学生创造机会和平台,展开以学生为主导的自主学习模式,具体方式可以采取:①课堂讨论法:老师根据酒店成本控制某一问题,提前布置,让学生课后收集资料,撰写课堂现场汇报总结,然后制作多媒体课件,在课堂进行现场演示汇报,并设计现场同学提问及老师提问环节,让学生作答。这种课前准备,课下学生准备材料,课上汇报讨论的授课模式,打破“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方面便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另一方面便于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②角色模拟法。让学生与教师交换角色,遴选难度不大、内容比较丰富的教学内容,如客房、餐饮等成本管理教学内容交给学生,让学生模拟教师角色,根据老师事前布置的教学内容备课,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学内容组织、ppt制作,现场授课,集体答疑等分工合作。

3.2.2采用多样化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课程教学中,首先教师应该树立现代化教学理念,从战略管理的高度,充分备课,收集大量现代酒店成本管理的先进理念及模式,指导学生站在酒店业发展的前沿。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契合教学内容,事前收集有关视频、图片、音像制品等教学资料,通过教学软件制作成精美的ppt,以便在课堂生动形象地展示,创造一些酒店管理情境,加大教学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另外,把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和网络,把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把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后,师生之间利用网络等进行网路教学和课后交流,特别是对课后习题和案例辅导,老师可以及时与学生交流,增进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知识的掌握,提高教学内的教学效果。

3.2.3加强案例教学

酒店成本控制需要大量的会计、财务基础理论,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财务会计方面的基础知识比较欠缺,大量的成本管理方法、财务评价法,酒店成本控制基本手段需要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进行认知、理解及掌握。案例是课程内容导入、核心内容重点提示、难点问题分析的最佳媒介。以案例进行教学,可以再现星级酒店很多现实、灵活的各种状况,有利于情景教学,有利于老师理论结合实际进行讲解、剖析,提高对酒店成本控制理论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

3.2.4实施课题研究进入课堂的教学尝试

教学时,提出酒店成本控制中思辨性问题,热门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与教师的科研活动,针对某一问题,积极提出问题,以保持“问题意识”分析看待当前现代酒店成本管理问题,做到在“干中学”、“边学边干”,能在研究型学习中提高自身信息资料收集整理的能力、论文撰写能力等。让老师在研究型教学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更重要地也同时促进了教师本身的科研水平和能力。

3.2.5加大实践教学

推动实施人才培养的“工学结合”模式,深化教学与生产经营一体化的旅游院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酒店成本控制》课程设计中适当地加入实践教学环节,如课程见习,课程实习,提高在校大学生的酒店服务管理技能。

3.3加强校企交流合作

①走出去。在老师的带领下,走出课堂,深入酒店企业进行课程观摩,见习,获取感性认识。或者成立以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科研团队,承接政府部门、旅游企业的各项酒店项目,如酒店人力资源培训、酒店技能大赛等,发挥旅游科研机构为地方企业服务的作用。②引进来。任课教师可以有计划地邀请一些旅游企业专业人士或是在星级酒店任职的学长们到课堂与本科生进行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和经验交流,让学生了解酒店业对人才市场的需求及要求,了解酒店管理国际发展趋势。在课程教学中,根据酒店业当前的热点问题、重点问题及难点问题,如目前能源成本控制,绿色酒店管理等问题,请来酒店业企业相关人员作专题报告。

3.4加大师资力量的培训和建设

有理论、懂技术、熟悉行业业务的高素质培训师资队伍是《酒店成本控制》课程改革发展的关键。充分发挥旅游院校在人才建设中的作用,推进旅游院校的校企结合和产学研一体化,为旅游院校建设实训基地创造条件,提高酒店管理专业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积极从业外引进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从事酒店成本控制讲学工作,或推进旅游院校的教师到旅游企业内挂职,建立一支“双师型”的旅游教育培训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王起静.酒店成本控制[m].广州:广州旅游出版社,2004.

成本管理与控制课程篇2

1.教学质量监控目标及原则

根据我校实际,立足宁德,面向海西,围绕学校“为地方发展服务,办人民满意大学,为学生成就梦想”的使命,坚持“求精、求优、求强、求特”内涵式发展道路,组织协调各种教学质量保障力量,合理选择和设计体系要素,建立一套适合我校校情,保证教学质量提高,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努力把我校建设成为高水平、有特色、教学型的地方普通本科院校,使我校成为区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

1.1监控目标

本着“重点监控,坚持交流,加强指导,全面提高”目的,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建立从教学计划到教学实施过程到教学成果展示全部环节的多方位的教学质量监控目标。组织协调各种教学质量保障要素,加强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与信息反馈,形成对教学质量的检测、诊治、校正、提高功能的有机整体。总之,教学质量监控要做的就是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及管理人员的管三个方面的监控,从教学环节来看,教学质量监控的主要目标有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材征订、课堂教学过程和实践教学过程等。

培养方案。培养方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蓝图,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培养方案中专业培养目标的确立、专业体系的设计、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评价等都需要充分的论证和精心的设计,培养方案的修改和编制需要有效监控。

教学计划。教学计划中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体系的设计、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评价等都需要充分论证和精心设计,教学计划编制、课程教学实施、教学内容方法、实践教学等的组织协调也需要有效的监督和检查。

教材征订。高校要加强教材选用及管理工作,规范选用程序,大力推广,积极使用教育部规划教材、部级重点教材、省部级优秀教材,同时加强自编教材编写工作,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教材建设。

课堂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主要监控教师的授课情况及学生的到课与听课情况,包括课程是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知识传授是否准确有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用是否适当、教学目标是否落实等。

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具体包括确定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实践教学工作准备、课堂教学、考试考核、后续课堂跟踪等各个环节。实践教学要制定规范的、切实可行的、体现实践教学和行业特色的课程教学大纲,不断探讨开放式、互动式的实践教学组织形式,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1.2原则体系

全员参与的目标监管责任制原则。要建立权责清晰、目标明确、人人参与、上下贯通的校系二级教学质量监控组织体系。主管教学的校领导、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校督导委员会及教务处人员组成校一级教学直接管理机构,全面负责教学工作的宏观管理、监控、指导和服务;系主任、系督导委员会、教研室主任、学科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系教学管理人员为二级教学直管机构,具体负责本系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

系统性与全程性相结合原则。教学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从教学因素上来讲,教学工作是由教学实施、教学管理、教学设施、教材、学校定位、培养目标等多环节和学校、职能部门、系部、教研室、教师个人和学生班级等多层次构成的纵横交叉的网络。教学质量取决于教学各因素本身的质量及各因素相互作用的质量;从教学过程来讲,教学工作涉及的内容是教学工作从计划到实施的全过程,教学质量监控是对不同课程、不同环节和内容,确定科学的方法,实行动态控制,从事前预防性监控、事中过程性控制到事后结果性调控,从教学计划到教学进行全过程、全时空、全方位地进行监督控制。

全面监控与重点监控相结合。

教学监控对象分为主观对象和客观对象,主观对象有教师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学管理行为,客观对象为教学支撑性行为,如教学投入、教学设备、实习基地、实验室建设等。建立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从教师这一主导环节切人,既要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进行全面监控,又要对主观行为对象重点监控,增强解决问题的针对性、主动性和时效性。

2.教学质量监控方法

2.1教学督导

目前我校还成立了校教学督导委员会,其成员由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热心教学管理工作的离退休教授组成。根据学校统一安排,校督导委员会成员分到各系定期或不定期的深入课堂教学一线听课评课、与师生座谈,引导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此外,还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指导教学管理方案的制定,即做到督教、督学和督管。各系部也成立了由系主任、学科带头人、教研室主任组成的教学督导组,配合学校督导组对本系教学工作进行深入评估与监督。

2.2教学检查

教学检查包括学校或各系自主安排的常规教学检查、重点项目检查。常规检查一般在期初、期中和期末进行,期初主要检查教学准备工作、教师到岗情况及学生到课情况;期中主要检查教师教案、教学进度表(实验简明表)、教学考勤、学生作业、实验报告及听课记录等情况;期末主要检查教师的学期授课情况、学生的听课情况及期末考试的安排情况。重点项目检查主要是针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等进行专项评估检查。

2.3领导听课制

学校制定了校中层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各系部党政干部深入教学第一线深入了解课堂情况,主要是对教师对知识传授是否准确有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用、教学目标是否落实等及对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听课与互动、课后复习、练习和系统小结、教学设备运行等情况的了解。

学校各部门党政干部深入教学第一线,倾听师生心声,了解教学情况,根据自身分管的工作,努力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这样就避免了管理决策与教学实施的脱节,保证了教学管理的针对性、及时性、有效性,为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监控提供有力依据和保障。

2.4学生信息员

学生教学信息员一般以年级和专业为单位,选拔品学兼优、责任心强、有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学生教学信息员深入学生内部获得准确信息,在教学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能动地反映问题,代表学生配合教学管理部门实施教学质量监控。

2.5学生评教制

学生评教指的是由学校或各系组织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态度、教学水平、教学效果等进行评价性的活动。以宁德师范学院为例,主要是通过在学生中分发《教师教学质量测评表》进行问卷调查、举办学生座谈会等方式从不同角度了解课堂情况。学生评教为教学管理部门提供了决策依据,为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供了可靠信息,为教学质量评估提供了客观评价依据,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重要作用。学生评教活动最好在期中进行,这样通过半学期的学习,学生对教师的上课情况已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学生评教的结果会更具实际意义,也便于教师及时调控课堂教学。

2.6本科生导师制

本科生导师制是近年来我国部分高校在借鉴国外高校教育和管理工作经验基础上,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需要,探索出的在本科生教育中培养具有潜质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一种新型工作机制。本科生导师通过加强对本科生思想、学习、心理、能力等方面的引导,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帮助学生及时制定学习计划及职业生涯规划,充分发挥学生特长和优势,大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2.7加强信息化监控

学校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纳入现代教学管理体系,用来对多媒体教室进行管理和维护,使教学管理更加信息化、网络化。学校领导及管理人员通过远程监控教学现场,随时了解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授课状态、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室的使用情况及安全状态,进而全面监督教学质量状况,及时发现并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突发情况。

3.教学评价反馈

教学质量信息反馈可以分为校内教学信息反馈评价体系和校外教学信息反馈评价体系。

3.1校内教学信息反馈评价体系

校内信息反馈除了可以通过教学检查、教学督导和听课评课等手段获得教学信息反馈以外,同时还可以通过建立学生信息网、教师信息网、公布办公电话、公开电子信箱、开设网上论坛、组织问卷调查、召开学生座谈等形式建立起多形式、多渠道的教学信息收集与反馈体系。

3.2校外教学信息反馈评价体系

校外教学信息反馈评价体系主要是通过建立毕业生信息库,即毕业生、社会用人单位和校外专家评价的评价体系并将此引入质量分析评定,形成结论性的质量分析报告,为调整教育工作机制、改革教学管理和监控教学质量提供可靠依据。

通过校内、校外教学信息反馈评价体系采集、处理大量的数据并形成结论性的质量分析报告,加强诊断、调控、导向、激励,随时调节教学工作,使其始终处于良性运行状态。同时,学校相关部门要建立校内外信息收集网络,对多渠道反馈到教务处的教学信息可由教务处组织专门工作人员及时分类归档,提出分析意见并及时报送校领导决策,同时也将信息转达到各责任部门,由责任部门加强解决。

4.建立激励机制及教学工作保障机制

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的同时,还是设立激励措施,积极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定期对教师进行综合考核,将考核结果与职称评定、绩效奖励、评优评先挂钩,实行奖优罚劣,达到以评优为手段,拉动教学质量监控,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对于实验教学,可全方位开展优秀实验技术人员评选活动,从而调动实验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加大对实践教学的投入力度,大力推进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规范管理,制度先行,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必须完善各种支持保障制度,从制度建设层面对日常教学工作加以规范管理和宏观调控,如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教学督导、教学检查、考试考核、毕业论文(设计)、实习实践、听课评课、调课停课、教学事故处理及认定等各方面的教学监管制度,形成教学管理工作汇报,使教学质量监控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成本管理与控制课程篇3

关键词:科研项目管理目标作业成本法动态成本管理

随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科学事业单位对科研课题的成本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科研财务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科学事业单位要提高科研管理的合规性,就必须从课题的全成本管控入手。对科研管理而言,可行性阶段的目标成本预算是实现科研课题的预算与经费管理的重点,在课题执行过程中对动态支出管控,是比较复杂的过程。对于科研课题而言,科研活动的作业成本是实现动态过程管理的基本依据,建立全过程和全成本的科研课题成本管控,促进科研经费的合规性,是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点和难点。

一、基于aBC方法的全成本预算

成本预算是指将科研课题的目标成本按照作业成本分解方法(activities-BasedCostmethod)进行科研任务的工作项分解,形成从课题立项到最终课题结项的全过程的经费使用的一种管控手段。成本预算将复杂的成本管理转化为对每个工作项的费用支出的逐项分解与分项控制,实现了对课题成本的精细化管理。

由谁来编制成本预算是全成本管理的第一个碰到的问题。成本预算应由课题参与团队以及相关的支撑与职能部门相关人员的共同参与过程,而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一般由课题组长牵头,由课题组对目标成本的用途、需求和费项按照作业项进行分解,相关职能部门对作业项的价格、支出合规性和会计准则进行复核。

成本预算编制时间则主要根据课题的性质而定。如果科研课题的作业分解、费项单价评估体系相对成熟,可以在课题可行性阶段进行编制,审批后进行作业成本的细化,这一般适合于那些目标导向的科研课题。如果管理精细度未达到足够的程度,则至少应在课题立项最终批复前进行编制,这一般适合于那些探索性、前沿性的基础研究课题。

对目标成本进行成本分解的方法多为根据历史数据进行预测,同时结合课题情况和相关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制定课题各作业项的目标成本,以及每笔经费使用的场景,从而形成课题的全成本使用计划。这就需要科学事业单位通过信息技术等平台,对所有科研课题的历史数据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建立作业成本共享知识库,是编制好作业成本预算的最有效的手段。

如果不能将目标成本细化到具体的作业成本,则将目标成本分解到粗颗粒度的预算科目即可。随着课题的实施,这些预算科目再逐步细化到作业成本的执行计划。

在编制成本预算时,对未能具体化的费用支出科目,引入预算余量的方法进行总量预算,并作为费项的“蓄水池”,随着动态经费执行的变化而变化。预算余量表达了目标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偏差。针对预算余量,可以作为每一个费用支出项的弹性范围,也是执行作业成本控制的参考值。

二、动态成本的过程管理

(一)成本预算动态优化

对尚未执行的目标成本,由于课题执行的不可预测性,可能导致经费使用没有按照规划的方案执行,则需要动态对成本预算进行相应调整,也可能要配合预算变更。这有两种情形:

将原有的大类的科目预算细化为更明细的作业成本预算;针对课题执行情况的变化,将某些作业成本进行微调,修订作业成本的金额及条件,可能需要将成本的科目预算数进行表内调整。

随着课题执行的进度,作业项可能会出现一些外协方或供应商提出的变更内容而影响成本,但课题组尚未确认;或课题组预计要发生的支出金额与费项变更情况。此时需要针对课题预算提前进行预算变更,调整目标成本,以动态实现预算的准确性。

(二)课题动态成本跟踪

课题组一般都希望在课题执行过程中,能跟踪课题结项时的全成本,以便对课题预算进行全过程管理。动态成本跟踪一般由信息系统完成,定期提供课题动态成本跟踪表,编制动态成本分析报告,披露重大的费用调整和变更内容,向课题主管部门进行汇报。

1、课题动态成本

动态成本反映课题成本的实际执行状况,是每个作业项上已经发生的实际成本以及未发生的目标成本的合计,是成本预算管理的预警、控制的主要依据。课题的动态成本的表达式为:

动态成本=经费已执行数+已确认预算变更数+待发生项的目标成本

2、预算余量

预算余量是课题成本控制的偏离尺度,通过其与工作项的预警、控制指标的对比,可以反映成本控制的效果和待发生项的成本控制的精细度。

3、成本调整

通过课题负责人和财务部门对课题动态成本的分析以及对后续课题执行情况的预判,可以作出分析:

如果作业成本“预算余量”有盈余,可以调整到其他作业成本项下使用(在科研经费制度的预算科目允许的调整范围内),称之为“成本表内转移”。这种情况下,仅涉及课题预算表内的成本调整,不影响课题的总成本。

如果作业成本“预算余量”不足,表内调整无法满足支出要求,导致该作业成本后续无法执行,需要进行课题预算追加,此时影响课题的总成本,必须经过预算变更的审批许可。

三、目标成本对经费支出的管控

经费使用的全过程中,需要严格预算控制,由专业部门根据课题实际情况拟定合同,明确合同金额、付款时间、付款方式,进而形成课题成本执行计划。同时,将合同付款与课题计划中的工作项或工作成果进行关联,保证经费支出与实际课题的验收标准相符,避免成本失控的问题。

在经费使用申请的审批环节,必须对照成本预算,并考察作业成本的预算余量,通过预警、控制等进行对应管控,以降低课题执行过程中的目标成本偏差。

经费支出审批时,可能需要重点审核的情形有:

(1)执行金额<预算金额

需要课题组针对支出预算偏差阐述原因,并对预算偏差的处置方式提出方案。执行偏低的作业成本,相应差额计入成本预算余量,可调配给同类科目作业项的成本支出,并出具成本调节单。

(2)执行金额>预算金额

需要课题组阐述成本偏差原因,并对缺口金额安排支出来源。如果是作业项内容变更,就调整作业成本的目标预算,登记为作业成本缺口;如果是原目标成本不足或外部条件变化导致的成本增加,则需从预算余量中支出,同时出具成本表内转移单。

最后,分析变更产生的原因及变更引起的成本偏离,从而实现动态成本的实时管控。

四、结束语

科研课题的成本管理是一个全过程、全范围的动态监控,是集科研业务管理、财务与会计、信息技术为一体的集成管理问题。在科研课题的各个阶段,成本管控的关注点不同。在可行性阶段,难点的是针对作业成本的全面细化与分解,侧重全成本;对于执行阶段的成本管理,难点是进行动态的监控,需按照目标成本采用相应的方式进行成本的动态跟踪,侧重全过程。科学的动态成本管控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成本管理的准确性和实时性,提高科研经费使用的合规性。

参考文献:

[1]张咏梅,宋炳霞.我国目标成本管理与作业成本管理整合研究现状[J].财会月刊,2014

[2]刘荣.基于课题制下的高校科研经费全成本核算的可行性研究[J].会计师,2009

[3]李智敏,李敏.基于作业成本思想的高校科研项目间接费用摊销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2012

成本管理与控制课程篇4

关键词:质量管理热处理质量控制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F2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2-238-02

一、引言

热处理是改善机械产品或零件使用性能和寿命的重要手段。热处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着生产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生命力。但是,优质产品不单单是生产制造来的,离不开管理和控制,如果不掌握正确的质量控制方法,就很难控制产品的质量,甚至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品质问题,给企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因此,热处理的相关理论是从事金属材料热加工科学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知识,同时相关人员更应该具有管理思维,对金属材料专业的本科学生应该掌握实践理论知识,并能够将理论应用到生产实际中去,指导生产。如何建立有效的质量体系呢?针对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目标,我院开设了《热处理质量控制》课程,学生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能够更好地了解企业生产及相关过程的质量控制,建立质量管理思维,便于学生更好地、更快地投入到生产工作中而打下坚实的基础。该课程教学理念是热处理质量控制应建立在质量管理体系之上,质量管理贯穿于热处理控制的全过程中。本文从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等方向论述阐明质量管理体系在《热处理质量控制》教学中的地位及作用。

二、课程性质及教学核心理念

(一)课程性质

《热处理质量控制》是金属材料科学专业本科生专业课程之一,为大四学年选修课。虽然属于选修课程,但课程综合性质强,需要学生对《材料科学基础》《固态相变理论》《热处理工艺学》《材料力学性能》《热处理设备》《金相分析》以及《失效分析》等课程进行综合分析运用。因此,该课程对授课教师综合水平要求高。

(二)教学核心理念

1.建立科学的管理思维。在教学全程中,将质量管理的思维渗透给学生,使学生理解作为生产与技术人员不仅仅要完成工艺设计,参与产品投产等生产全过程,更要参与到质量管理中。热处理质量控制从热处理前、热处理中和热处理后三个阶段论述了热处理过程及相关的控制因素,概况起来就是“人、机、料、法、环”的方方面面都要控制,并且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做好这一切,首先要懂得科学知识管理和质量风险管理。所以质量管理思想始终要贯穿于课程教学中,授课中首先讲授质量管理体系的组建、重点及应用。

2.强化建立质量规范体系意识。在教学思想指引下,结合企业生产管理等进行分析说明,让学生具有建立健全的质量规范体系的意识。热处理质量控制过程的前期应该完成产品的结构设计,材料的选择,工艺的设定,设备优化等方面工作。整个流程中的作业步骤都需要进行规范化、标准化,每一位员工都需要严格执行标准作业,这样相应减少各种差异变动,把品质控制在要求的范围内,企业要建立一套严格的规范体系,从制定到落实、到检查、到处理,一环对一环,最终保证落实。

三、课程资源配置及学时分配

针对课程性质及特点,结合我院情况,从发挥优势以建立特色课程为目标,组件了课程团队。团队成员中教授2人、讲师1人、实验师1人,人员分工明确。由具有多年生产和管理经验的黄志求老师讲授管理与生产的关系,管理体系建立原则,内容以及如何生产中进行实施,该部分内容分别设置于第一课与最后一次课,共计4学时。通过该内容的学习,提高学生现代质量管理的认识。总结现代质量管理与传统质量管理的差点,帮助学生建立了现代科学的管理思维。热处理专业理论知识的部分内容由具有多年教学与科研经验的王静老师讲授。曲立杰为该课程总负责人,完成课程内容的讲授、建立完整的授课体系,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时间与讨论,学生实验部分由实验室马春力老指导完成。

四、教学方法及效果

基于该课程的培养目标,进行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设计,全课程共32学时,分别设置了20学时理论课、8学时实践课,以及4学时实验课。

(一)教学方法

1.理论教学。理论教学结合多个生产企业中的热处理质量问题进行分析,利用专业理论知识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属性。例如,正火齿轮毛坯件硬度不均匀等问题,某锻件开裂问题控制、热处理对高速钢性能影响。以实例说话,便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例如轴类、齿轮件的热处理质量控制过程,从它们的生产加工过程的各个环节,有关热处理质量控制的因素等进行控制,根据零件的不同应用条件、结构要求,对其加工路线进行综合分析。就齿轮加工工艺而言,其过程一般为锻造制胚―正火―精加工―插击―热处理―磨削加工等。工序中涉及到的热处理包括预备热处理及最终热处理。预备热处理前应有锻造制坯等热加工环节。正火工艺是为了获得后序齿轮均匀加工的硬度,为最终热处理组织准备,以减少热处理变形,所以必须严格控制其它过程。获得稳定可靠的产品质量,结合长春一汽的等温正火生产线介绍如何控制正火工艺等。此过程中要应该体现质量管理的思维和方法,将涉及到影响热处理质量控制的一切因素,如材料、人员、工艺等,综合起来实施全面质量控制。

2.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课堂活动的开展,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小组活动利用课上学时,每组选择一种典型的机械零件,针对该零件的热处理相关问题,结合理论课知识,提出对该产品的热处理过程质量控制方案,例如轴类件的生产控制。每小组成员全员参与到活动中,小组设组长1人,保证该课题活动能有效地进行,组织全体成员积极参加到活动中去。小组中推选出一名同学讲课,在课堂中汇报所选课题的目的、意义、内容、课程实施过程及效果。一名同学评课,主要针对该组同学具体工作进行评价,包括收获与不足。同组的其他同学解答全班同学及老师的提问。课堂中另设10~15分钟的讨论环节,通过每一专题练习、答疑及讨论使同学对该领域的热处理质量控制有很好的了解,加强学生对课程的认识,提高学生对质量管理在质量控制过程中的作用的理解。

3.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检验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效果的一种有效手段,本课程中的实验教学内容主要设为45钢淬火、回火过程质量控制,通过对全程质量控制获优异的力学性能。实验教学仍然以实践活动小组为单位,完成实验报告,分组汇报结果。

(二)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是通过学生的实践与实验环节表现评价,主要从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认知度考查,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具有质量管理的思维和过程控制的意识。学生们明确表示只靠工艺负责人来实现产品质量的控制是不现实的,要有预防的思维,管理思维,所以要求对热处理实施过程前、中以及后等环节进行全面控制。

学生形成了过程控制意识。品质取决于多种因素,因此涉及热处理的问题不能忽视,这种都需要用数据去控制并记录分析。总结经验与规律,使过程控制不断地完善,明确自己在整个热处理过程中的地位。

2.设定更高的学习目标。课程教学始终以质量管理的思维进行引导,使学生增强了管理意识,明确热处理过程中各个环节技术人员的地位与作用。扩宽学生就业方向,将热处理相关的技术人员的价值最大化。学生表示主要学好专业课程并建立科学的质量管理思维,用管理指引生产,控制生产,生产品质最优的产品,创造优质的人生价值观。

五、总结与展望

《热处理质量控制》课程为我院新开设课程,课程的教学中还存在诸多不足,通过两年的教学过程,进行总结。教学内容需丰富,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具有更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教学形式需要进一步完善,其中实践教学环节较好,但仍需要加强对学生的组织与管理。以通过此环节,学生不仅对课程的认识加深。而且学到专业课程以外相关知识,例如查阅文献、分析问题、总结汇报等,更快地进入工作角色,有利于w生就业。

尽管课程开设时间短,但是我们的收获颇多。例如了解了学生大学四年的学习情况,包括专业知识等各方面的联系等,掌握了学生的就业态度,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今后教学中我们将会因材施教,做好学生大学课程学习“收尾”工作,提升学生对专业的认识。

六、结语

课程教学中强化了质量体系在热处理质量控制中的作用,使学生建立科学管理思维。加强了课程与实践的联系,提高了学生热处理质量控制的认识。初步建立了授课体系,并进行了实施,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项目资助:佳木斯大学教学研究项目(JYLY2014-01);佳木斯大学教育科研项目(JKa2013-001);黑龙江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Xm-HLJ-2014136)。]

参考文献:

[1]黄志求.企业如何操作管理评审[J].认证与检测,2005(1-2)

[2]王静,王素梅,宋春梅,等.《材料科学基础》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素质[J].铸造设备与工艺,2010(2)

[3]李秀查,郑朝辉,张岩,等.齿轮毛坯正火处理后硬度不均匀的原因及改进措施[J].河北冶金,2011(5)

[4]王冠杰.42Crmo锻件开裂原因分析与对策[J].江苏冶金,2014(6)

[5]徐启明,徐和平,陈莉,等.淬回火工艺对高速钢韧性的影响[J].工具技术,2015(2)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成本管理与控制课程篇5

所谓成本控制,是企业根据一定时期预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由成本控制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在生产耗费发生以前和成本控制过程中,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以保证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行为。知识经济条件下成本控制的过程是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进行计算、调节和监督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发现薄弱环节,挖掘内部潜力,寻找一切可能降低成本途径的过程。科学地组织实施成本控制,可以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转变经营机制,全面提高企业素质,使企业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生存、发展和壮大。

二、知识经济条件下成本控制的原则

1、全面性原则。由于成本形成取决于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因此,成本控制要对成本形成的全过程进行控制,而且有效的成本控制与管理要求所有人员都要参与成本控制与管理。2、成本效益分析原则。成本控制经历了从事后的成本分析与检查,防护性控制到事中的日常成本控制的反馈性控制阶段。3、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成本控制要达到预期目标,取决于各成本责任中心管理人员的努力。4、按目标管理的原则。目标管理原来是一种由企业管理部门把既定的目标和任务具体化,并据以对企业的人力、财力、物力以及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所进行的一种民主的、科学的管理方法。5、按例外管理的原则。在管理会计中对那些不正常、不符合常规的关键性差异,叫做“例外”。日常成本控制工作的重点在于通过各种责任成本的实际数与预算数的差异分析,找出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差异分析,找出影响成本概率的因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

三、知识经济条件下成本控制的方法

知识经济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正步入以知识资源为依托的新经济时代,在这个新时代,知识将成为最重要的经济因素,由此引发的经济革命将重塑全球经济的新格局。知识经济条件下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就是在产品的制造过程中,对成本形成的各种因素,按照事先拟定的标准严格加以监督,发现偏差就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从而把生产过程中的各项资源的消耗和费用开支限在标准规定的范围之内。成本控制的方法如下:

1、制订成本标准。成本标准是成本控制的准绳,成本标准首先包括成本计划中规定的各项指标。

2、监督成本的形成。这就是根据控制标准,对成本形成的各个项目,经常地进行检查、评比和监督。不仅要检查指标本身的执行情况,而且要检查和监督影响指标的各项条件,如设备、工艺、工具、工人技术水平、工作环境等。所以,成本日常控制要与生产作业控制等结合起来进行。

成本日常控制的主要方面有:

(1)材料费用的日常控制。车间施工员和技术检查员要监督按图纸、工艺、工装要求进行工作,实行首件检查,防止成批报废。车间设备员要按工艺规程规定的要求监督设备维修和使用情况,不合要求不能开工生产。

(2)工资费用的日常控制。主要是车间劳资员对生产现场的工时定额、出勤率、工时利用率、劳动组织的调整、奖金、津贴等的监督和控制。此外,生产调度人员要监督车间内部作业计划的合理安排,要合理投产、合理派工、控制窝工、停工、加班、加点等。车间劳资员(或定额员)对上述有关指标负责控制和核算,分析偏差,寻找原因。

(3)间接费用的日常控制。车间发生的制造费用、企业发生的管理费用项目很多,发生的情况各异。有定额的按定额控制,没有定额的按各项费用预算进行控制,各个部门、车间、班组分别由有关人员负责控制和监督,并提出改进意见。

上述各生产费用的日常控制,不仅要有专人负责和监督,而且要使费用发生的执行者实行自我控制。还应当在责任制中加以规定。这样才能调动全体职工的积极性,使成本的日常控制有群众基础。

3、及时纠正偏差。针对成本差异发生的原因,查明责任者,分别情况,分别轻重缓急,提出改进措施,加以贯彻执行。对于重大差异项目的纠正,一般采用下列程序:

成本管理与控制课程篇6

关键词:全英文教学;交通规划;课程包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3-0157-03

一、“交通规划全英文课程包”的建设意义

培养国际化人才已经成为当前高等院校特别是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不仅是让中国学生能够更多、更好地接触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方式和内容,同时需要增强中国高校对国际学生的吸引力,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培养国际化人才必须以一批高水准的国际化精品课程为依托。英语作为全世界使用最普遍的语言,理应成为国际化课程的载体。因此,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全英文专业课程,是培育中国学生国际视野的需要,也是推进国际人才交流、增强学科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交通规划全英文课程包”整合了同济大学交通工程本科专业的三门核心课程《交通规划》、《客运交通系统》和《交通管理与控制》,同时这三门课程也是国内许多高校交通工程专业普遍开设的课程[1]-[4]。设置该“课程包”的根本出发点,是适应近年来交通学科不断强调“综合性”、“实践性”和“国际化”的发展需求,提高三门核心课程之间的整体性、一致性及授课效率。通过多模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全面的观察、思考能力以及采用综合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1+1+1>3”的效果,最终形成本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二、“交通规划全英文课程包”的建设内容

“交通规划全英文课程包”包括交通规划专业方向的三门核心专业课程:交通规划、交通管理与控制、客运交通系统及其相应的课程设计。三门课在应用领域存在密切联系。《交通规划》是“交通规划全英文”课程包的基础,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是交通规划专业思想的来源[5]。通过《交通规划》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重点在“宏观层面”掌握城市交通规划的基本概念和技术、基本理论和思想方法,理解城市交通的本质,包括出行需求的特征和模式、城市交通的组成和运行特点、土地利用与交通的相互作用关系、交通发展政策等。客运交通是城市交通的主体,也是交通规划理念与技术方法的主要应用对象。《客运交通系统》在《交通规划》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详细讲授常规公共交通、大容量轨道交通系统的概念与规划设计方法,是《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在客运交通领域的应用实践。《客运交通系统》课程讲授客运交通系统的关键问题和规划设计难点,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规划设计技能,如公共交通线路设计、公交专用道设计等,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交通管理与控制》主要面向城市道路系统的运行与管理,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交通规划”提出的目标,保障城市交通系统高效运行。该课程主要对城市交通系统在后期建设、运行管理过程中遇到具体问题进行深入分析,重点关注从“交通规划”到“交通建设”的过渡。可以说“交通管理与控制”是“交通规划”方案能够落实的保障。在“交通规划全英文课程包”的建设过程中,首先梳理了三门课的知识点和侧重点,使之适应全英文教学的需要。针对全英文课教师授课难度大的特点,制定了精细化的授课质量控制模式。在课程包建设过程中,三门课程分别聘请了外籍教授进行了1~2学期的试点授课,帮助本院系教师提高英文讲课能力,并完善全英文讲义、课件、习题等教学资源。自2011年开始,经过3年的建设,“交通规划全英文课程包”已经形成了“既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又具备国内本地化特色”的教学模式和稳定的教学团队。

三、“交通规划全英文课程包”授课知识点协调

在“交通规划全英文课程包”建设项目启动之前,三门课程《交通规划》、《客运交通系统》、《交通管理与控制》均为同济大学交通工程专业基础课程,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从学生实际上课效果来看,三门城市交通专业课确实极大地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但也开始显现出普遍的问题。例如,《交通规划》课程教师会讲授交通需求的产生和发展变化机理,进而对交通系统产生的影响。《客运交通系统》、《交通管理与控制》授课教师也会讲到相关内容,而且讲解类似问题的方法、术语有可能出现差异,易使学生在概念上产生一定的偏差,各门课程之间的“互补”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显现出了“重叠”,也使得教学过程中出现“一方面课时不够用,另一方面授课内容重复”的情况。各门课程都力图适应交通学科实际应用需求的变化,反而造成了整体课程体系的泛化。另外,由于三门课程独立授课,也出现了知识点安排次序不协调的问题,《交通规划》的基础理论本应该是其他两门课程的知识储备,但由于独立授课有时会出现其他课程所需知识点尚未讲解的情况,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由于教师和学生的外语能力限制,全英语课程教师讲解的信息量比同类中文课程要小。如果各门课程内容存在重叠、相关专业术语不一致、授课知识点次序不协调,对全英文课堂教学的影响更大。“交通规划全英文课程包”的一项主要成果,就是由三门课程的授课教师牵头,花大力气对每门课程的知识点进行了重新梳理,对授课内容、方法和案例进行了充分沟通,确保各门课程“培养目标一致”、“授课内容深度相近”、“知识点先后次序协调”,“教学案例不重复且有机衔接”。最终成果体现为《交通规划》、《客运交通系统》以及《交通管理与控制》全新的知识点目录。“交通规划全英文课程包”知识点目录详细规定了三门课程的具体授课内容。与同类中文课程相比,全英文课程包对各门课程知识点的描述更加细致。同时建立了专业术语词典,保证教师在开展各门课程的全英语教学时的术语规范。

四、精细化的授课质量控制模式

为保证全英文教学质量,并真正做到知识点、授课内容的协调,在实际教学过程提出了“授课内容控制表”的方法。教学团队将三门课程的授课内容细化到每5分钟的“微板块”,将90分钟的课堂时间细分为18个“5分钟微板块”。通过对比三门课程的“微板块”,发现其中的重叠、不协调,甚至有所冲突的内容,再进行彻底梳理。这种方法从根本上起到了授课内容整合的作用,而不仅仅是理念上的“提倡整合”或者大纲级别的“概念整合”。从全英文教学的实际效果来看,这种授课质量控制表对提高教师的备课质量和授课效率非常有效。表1是一张授课质量控制表的示例,包括每个“5分钟”板块讲授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在整个课程包中,此类授课质量控制表总数超过100张。这些控制表在“交通规划全英文课程包”各门课程的授课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业务操作层面实现了知识点的整合与顺畅衔接,避免无谓重复,提高了教师上课和学生学习效率。对于青年教师而言,遵循“授课质量控制表”提高了自身教学的规范性和课堂时间安排合理性。

五、“交通规划全英文课程包”授课实践

作者所在单位的本科生每年出国深造比例约占10%~20%,国际交流生3~8名/年,自2009年起每年6月美国犹他州BrighamYoungUniversity(BYU)的学生20~25名来本单位交流。建设“交通规划全英文课程包”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学生的交流、深造等需求,拓宽学生国际化视野。在全英文课程包建设期的前1~2年,教学团队依托本校“985”学科建设平台,聘请国际著名大学教授担任全英文专业课程主讲人。2011年和2012年聘请的国外专家分别来自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美国马里兰州立大学和美国马萨诸塞大学。三位教授分别主讲《交通规划》与《交通管理与控制》全英文课程。通过邀请外籍教师开设全英语专业课程,积极探索全英文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掌握学生对于全英文专业课的接受程度和课堂反应情况,为提高授课质量、形成完整的全英文教学资源体系积累宝贵经验。自2013年起,“交通规划全英文课程包”中的各门课程全部过渡到本单位教师自行独立授课。由于在全英文课件、讲义等方面,已经由外籍教师奠定了较好的基础,本单位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国际化的基础上,更多联系国内实际。例如外籍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引用的基本都是国外案例,而本单位教师则在授课过程中增加了许多国内典型案例,并调整和修正了诸多不适应国内城市交通发展特征的描述方法。经过近1年的继续建设,“交通规划全英文课程包”已经基本实现了国际化和本地特色的结合,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建设全英文课程是开展国际化办学的前提。将交通工程专业的三门核心课程《交通规划》、《客运交通系统》、《交通管理与控制》整合为一个全英文课程包进行统一建设,通过协调知识点、精细化质量控制、引进外籍教师等方式,提高了专业课程的国际化水平。从实际授课效果来看,学生对全英文专业课程具有一定的兴趣,积极性较高,但普遍认为全英文专业课的内容深度不及类似的中文课程。由于语言能力限制以及授课理念差异,全英文课程不可能是中文课程的直接“翻译”,但如何更好地协调两类课程的关系,是后续工作中仍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欧冬秀.面向卓越计划的交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大学:学术版,2013,(03).

[2]刘立新,宋年秀,等.交通工程专业精品课程群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51).

[3]朱明轩,孙静怡,曾应昆.建立科学合理的交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

[4]严海,关宏志.交通工程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J].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第12卷,2010.

成本管理与控制课程篇7

[关键词]道路交通;管理与控制;应用型课程;思维导图;课程设计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6.06.159

[中图分类号]U49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6-0-02

1应用型课程建设的意义

道路交通管理与控制是交通工程专业本科教育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其特征主要表现为政策性、群众性和技术性强,实践性、综合性和权变性强等方面。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既要培养学生高水准的道德素养、传授理论知识使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向题。应用型课程是指在教学环节中更侧重知识实践性,更加强调理论的实际运用的课程。在其课程安排上要面向需求、面向市场、面向就业,从而培养出具有大学层次的知识与技能,又具有从事某一专业的科研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道路交通管理与控制应用型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可以总结为以下3点:①应用型课程建设是推进道路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②道路交通管理与控制应用型课程建设是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客观要求;③“道路交通管理与控制”应用型课程建设是顺应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交通工程专业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必然要求。

2应用型课程的知识体系构建

为满足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应用型课程建设既要注重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不能忽视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因此,构建完整的道路交通管理与控制知识体系是应用型课程建设的重要基础。

2.1明确的逻辑关系是应用型课程知识体系构建的基本前提

明确的逻辑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交通管理、交通控制与其他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二是道路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中各主要知识点间的逻辑关系。

在交通工程学科领域中交通管理、交通控制与交通规划、交通设计等概念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交通规划是指确定交通目标与设计达到交通目标的策略或行动的过程,交通规划与土地使用、社会经济条件、运行模式及其时间变化等因素有关。交通设计是运用交通工程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以交通安全、通畅、效率、便利及其与环境的协调为目的,优化现有和未来的交通系统及其设施。交通规划是基础,是实施交通设计、交通管理与控制的指导思想。通过交通设计可将交通规划的目的和要求得以具体实施。交通管理是交通工程各环节中的最后一环,交通规划概念、设计理念、建设想法都将在交通管理过程中得以体现。交通控制作为交通管理的具体措施主要以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标线等方式体现。而在交通管理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将通过动态反馈的机制反馈到交通规划中,并在下一轮规划时进行改进。因此,交通管理是交通工程学知识的综合运用。

道路交通管理与控制这门课程知识点繁多,主要分为交通管理、交通控制两部分内容。其中交通管理包含交通管理法规、行政管理、运行管理、需求管理、系统管理、优先通行管理等知识点;交通控制主要包括单个交叉口的信号控制、干线交叉口信号联控、区域交通信号控制等内容。因此,学生只有将这些繁多的知识点通过一条主线有效地串联起来,在头脑中建立起完整的知识框架才能从真正意义上理解、掌握这门课程。思维导图,能够将那些看似杂乱的知识点通过一定的归纳总结方法进行梳理,并通过极为直观鲜明的方式得以展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建立较为平等的师生交流互动关系。

2.2“Y”型教学是构建应用型课程知识体系的重要方法

“Y”型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将科学知识、职业技能、发展能力3线融合。首先,“Y”型教学更加贴近生活的实际问题,能够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生产、生活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其次,“Y”型教学可充分兼顾到学科知识的理论性、系统性与逻辑性;再次,“Y”型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向上、不断探索、勇于创新、锐意进取的精神。

3实践性教学环节设计

应用型课程与理论性课程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是以问题为中心,以知识为基础,以主讲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以基于问题的pBL教学模式为指导思想,结合道路交通管理与控制的课程特点通过以下3种途径来进行实践性教学环节设计。

(1)注重交通现场调查,拓宽学生视野。交通现场调查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交通现象、发现交通问题、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还可以获取交通流量、信号灯相位、信号灯配时等基础数据,通过对原始数据的加工处理,为实验环节提供基础数据。

(2)开设课程设计课程,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依托实践基地、实际工程项目中的相关内容,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完成课程设计的同时会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了解各知识点间的逻辑关系,与具体项目接轨可以提升学生专业素养与职业技能。

(3)增加实验课学时,以问题为中心,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在教学安排上增设24学时的实验课程,结合道路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由浅入深,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平面交叉口不同控制方法比较分析”“平面交叉口不同控制方法比较分析”“快速道路入口匝道控制方法分析”3个实验内容。运用交通仿真软件,对交通环境进行模拟、仿真,解决实际交通问题。

(4)鼓励引导学生进行交通创新项目训练。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交通工程方面的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力,激发专业创新灵感,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是以大学生为主体参与者的全国性、学术型的交通科技创新竞赛项目。教师可以通过组织校内选拔赛,扩大学生参与比例,同时对学生的创新科研能力进行培养与指导。

4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设置

传统的评价体系往往是以一次期末考试成绩为评判标准,这就造成了学生不注重平时知识的掌握与积累,陷入只靠考前“突击”的学习误区。而道路交通管理与控制应用型课程的评价体系综合了课堂讨论、课外作业、交通调查能力、课程设计、课程实验以及课程考试5部分,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整这5部分考核内容所占的比例。该考核体系中每一环节都与课程中的核心内容息息相关、环环相扣,学生在完成考核项目的同时也是对所学知识的梳理与综合运用。同时,该考核体系也使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更为全面地把握,为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5结语

道路交通管理与控制是交通工程专业本科教育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本文结合该课程的教学目的、知识体系的特殊性,借助“思维导图”梳理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并对交通调查、课程设计、实验课程等实践环节进行改革、完善,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设置多元化的课程评价考核体系,可以全面提升学生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综合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1]吴兵,李林波,李晔,等.《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30).

[2]王中云.21世纪高校应用型课程教学模式建构论略[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6).

[3]戴冀峰,马健宵.交通工程概论[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4]吴兵,李晔.交通管理与控制[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

[5]陈欣,蓝国兴,段枫,等.基于思维导图的仿真实验方法研究[J].兵工学报,2013(3).

[6]刘丽梅,张英良.建设应用型课程实现新建本科院校转型[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

[7]孙逢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大力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5(3).

成本管理与控制课程篇8

关键词:Blackboard平台网络课程操作方法

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教学模式受到了网络课程的强烈冲击。网络课程突破了课堂授课的时空限制,能向学生提供更全面、广泛的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新知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如何建设自己的网络课程,一直困扰着广大教师。我校新引进的Blackboard教学平台是国际领先的、唯一支持百万级用户的教学平台。Blackboard教学平台以课程为中心,集成了内容资源管理、在线交流、考核管理和系统管理等功能模块。教师可以在教学平台上开设网络课程,并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要学习的课程内容;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可以根据教与学的需要进行讨论、交流。笔者使用“Bb平台”(注:Blackboard教学平台以下简称“Bb平台”,用“/”代替下一步操作或单击)建设了《机械设计制图》网络课程,全方面探讨了开设Bb平台网络课程的实践方法。

1加强系统管理,促进资源共享

网络课程建设需要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教师的无私奉献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学校应引导学生合理有效地利用网络进行学习,通过讲座、张贴海报等形式让学生认识Bb平台网络课程学习的优点,鼓励学生通过Bb平台学习学科前沿知识,把握科学发展动向等。同时也要让学生认识到网络的消极因素,加强自我控制,更好地分配时间和精力。教师需要了解Bb平台的系统管理功能,熟练掌握注册用户,修改用户,管理小组,设置个人首页、讨论板、测验和其他内容区等。

使用Bb平台前,教师需要在本地计算机上创建所教课程(如:机械设计制图)的文件夹,将教学大纲gcxsc-jxdg.doc、教学计划gcxsc-jxjh.doc、教学进度表gcxsc-jxjdb.doc和教学ppt课件gcxsc-ch01.ppt、gcxsc-ch02.ppt等保存到该文件夹中。与课程相关的其他各种资料,如参考资料gcxsc-ckzl.***等,也要放到该文件夹中[1]。文件名以英文命名,命名规则为“教师用户名+文件名的拼音首字母”。

输入我校Bb平台网址:210.38.128.40,填写用户名和密码,点击登录。登录后用户修改密码的方法为:/系统首页/个人信息/修改登录密码/提交/确定。用户定制个人首页界面,如修改“系统首页”显示内容:/系统首页/修改内容,根据教师需要,确定模块是否在系统首页显示,勾选模块前的复选框,这样您选择的模块将会在系统首页显示。用户修改显示布局的方法:/系统首页/修改布局/提交/确定,完成首页布局和风格修订。一般情况下教师要向所有用户开放课程的教学大纲、进度表、答疑时间等信息。

教师和学生只有进入课程后才可以开展相应的教学和学习活动。“控制面板”是教师使用Bb平台功能的唯一入口,教师通过它不仅可以上传课件,而且可以进行和学生交流互动,批改作业,管理学习小组,跟踪学习情况等等与网络教学相关的所有工作。进入教授的课程的方法是:登陆Bb平台/机械设计制图/控制面板:即在“我的课程”模块中,找到教授的课程,点击相应的“课程名称”进入课程,在课程页面的“左下角”找到“控制面板”并单击,弹出控制面板对话框,教师即可对课程进行各种设置操作。

2加强资源管理,促进课程建设

通过内容资源管理模块,教师可以方便地、管理和组织教学内容。在课程内容区,教师利用控制面板中提供的教学工具,可以使学生能够在任何时间和地点获取学习资料,包括:创建课程文件夹结构;公布通知、课程资料、任务、教学资源链接、师生简介等信息;上载并管理课程文件;按照课程时间表上指定的日期,自动开放或关闭课程等等。学生是网络课程学习的主体,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大脑处于良好的状态,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教师需要丰富Bb平台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1设计课程菜单

网络课程要想提升人气,必须有自己的特色和个性风采,教师可添加课程菜单中没有的菜单:/控制面板/课程选项/管理课程菜单/内容区/输入“教学动画”/提交/确定;修改现有菜单的名称:/控制面板/课程选项/管理课程菜单/选择要修改的菜单/修改/输入修改后的名称/提交/确定;还可以设置课程的菜单显示风格和样式,使网络课程的界面更美观,更友好,吸引学生登录学习。

2.2丰富课程内容

学生登录网络课程是为了学习新知识新内容,教师要丰富课程内容,必须上传更多更好的资料,如上传教学动画:/控制面板/内容区/教学动画/项目/项目名称/在文本框中直接粘贴文本内容,或在“附加本地文件”后单击“浏览”/在我的电脑中找到机械设计制图文件夹,选择其中的文件后/提交/确定。上传教学计划:/控制面板/内容区/教学计划/项目/输入名称“教学计划”/浏览/选中“机械设计制图”文件夹中的gcxsc-jxjh.doc/提交/确定。其他教学课件、参考资料等上传方法相同。教师还可以利用Bb平台的外部链接功能,提供精品课程、网络课程等更多的外部资源链接,如资料链接-精品课程:/控制面板/内容区/资料链接/选择添加“外部链接”/输入名称“机械设计”/在url地址栏中输入210.38.137.73:880/jpkc/004/index.htm/提交/确定。链接网络课程也一样:/控制面板/内容区/资料链接/选择添加“外部链接”/输入名称“机械设计制图”/在url地址栏中输入210.38.137.81/ec2006/C15/Course/index.htm//提交/确定。上传的内容越丰富,链接的资料越齐全,学生就越喜欢登录网络课程学习。

2.3循环使用资源

Bb平台中导入的课程号与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中的课程序号一一对应,即一位教师可给多个班开设同一门课,平台上会有多门课程。对于完全相同的课程内容,可以通过课程的“存档”和“导入数据包”来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避免重复性的链接操作。步骤如下:先将课程存档:/控制面板/课程选项/将课程存档/存档/提交/等待大约3―5分钟,系统就可以生成一个数据包。选择这个数据包,点击鼠标右键,把这个数据包文件存储到本地计算机上。然后在新课程中导入课程文档:打开新课程/课程选项/管理课程菜单/删除所有课程菜单;为数据导入做好准备工作,点击“导入数据包”把自己事先准备好的存档数据包上传,并选择全部内容;提交后,等待大约3―5分钟,课程即可导入完成。再实现课程循环:/控制面板/课程选项/循环使用课程/选择要删除的内容,一般情况下建议用户删除“通知”、“用户”/提交,/控制面板/用户管理/列出或修改用户/查看课程中现有学生情况。循环成功的课程中应该没有学生。循环使用资源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让更多的学生同时登录网络课程学习,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3加强在线交流,促进互动教学

Bb平台的在线交流功能,可同时为用户提供异步(讨论区)和同步(虚拟教室)等交流工具,以增强学习效果。在讨论区中,可以创建无数量限制的论坛,允许以多样化的方式和主题来达到学习互动;根据讨论列表、作者、日期或主题将信息分类;可以追踪已读和未读信息;还可以将多项信息收集到同一页以方便阅读、比较和打印等[2]。在虚拟教室中,除可以进行在线文本聊天外,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共享的电子白板浏览课程内容。教师可利用Bb平台具有的BBS功能,实现自己的管理目标,达到教学目的。任课教师可以方便地在讨论板的编辑模式下在内容区添加创建讨论板的话题,可以设置版主参与回帖、删帖、置顶和加精。对于典型问题和精辟的回答可以设置“精华区”进行归类整理,循环使用。

Bb平台更新教师信息的方法是:/课程/控制面板/教师信息/添加个人资料,教师可以在此输系电话、email等联系方式,上传教师相片,方便与学生交流。巧用课程通知功能,经常添加新通知:/课程/控制面板/通知/通知管理/添加通知/新的通知,输入新通知的主题及内容,设置显示通知的开始和截止时间。如果要把通知和相关课程内容相关联:/课程链接/浏览/选择相应的位置/提交,即可完成新通知的添加。及时修改和删除通知:/课程/控制面板/通知/找到想要修改或者删除的通知/修改或删除。用好课程讨论板:/课程/控制面板/讨论板/论坛/添加新论坛/输入论坛名称,建议“取消文件附件的功能”,/提交/完成论坛的创建,/话题/新增讨论话题/输入新话题的主题及内容/提交。引导学生在论坛发表意见,学生登陆平台,/课程/讨论板/查看到教师的论坛帖子,并可回复帖子发表意见。查看论坛内容及回复:/话题标题进入论坛/回复/对主贴发表评论。点击帖子标题查看回复内容/回复/回复某一帖子的内容。

正确设定助教和管理学习小组,助教是网络教学中一个关键角色,他可以帮助教师开展很多教学辅助活动,比如课程答疑、批改作业、管理学生、维护课程内容更新等等。教师可以从现有的学生中设定一个助教,也可以在平台内创建一个助教。具体步骤:/课程/控制面板/“列出/修改用户”/找到要设定为助教的学生/属性/在用户角色的地方选择“助教”/提交。教师可以把自己所教授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也可以是行政班),从而开展小组之间的协作式教学活动。具体步骤为:/课程/控制面板/管理小组/添加小组,为小组命名/提交;小组就创建好了。小组创建完就可以把课程中的学生进行分组。教师点击小组后面的/修改/将用户添加到小组/勾选相应的学生/提交。这样就可以更好地与学生在线交流,促进网络课程的交互教学。

4加强考核管理,促进教学评价

Bb平台的考核管理功能主要包括:通过录入原始试题资料生成试题库;从题库中随机生成试卷,并可多次重复使用;按照时间表上指定的时间自动开放或关闭测验;创建学生答案的数据统计报告;对学生的作业、测验和考试等成绩进行综合加权计算,自动得到综合测评分数。Bb平台允许创建实时测验。这种实时测验是受密码保护的、限时的。试卷是通过试题库管理功能随机生成的,编辑生成的题型有单选、多选、判断正误、匹配、排序、填空和论述题等多种,并可多次重复使用。Bb平台网络试卷制作方法是:/控制面板/内容区/作业习题/测试/创建/创建新的测试,按照提示输入测验的名称及测验要求/提交/在新打开的页面选择“题型”/执行/在问题文本处输入“问题的题干”,并输入相应的答案内容,对于客观题请标定正确答案的选项/提交。完成一道题后,教师可以继续选择其他题型,直到完成本次试卷的全部题目/确定/提交/确定/在弹出的页面中找到“修改测试选项”/把测试选项中的“测试链接可用性”修改为“是”/提交,学生就可以利用这套试卷来答题了。教师批改试卷的方法一:教师下载成绩簿,批阅完成后统一上载成绩。学生提交试卷(测试)后,/控制面板/成绩簿/选择测试名称/下载测试结果/线下完成学生试卷的评分。/回到控制面板/成绩簿/下载成绩位置,按照默认设置/提交,用鼠标右键/下载/“Savetargetas”,将成绩簿保存到本地进行编辑,打开刚才保存的文件,输入成绩,并保存。上传成绩簿,注意要在上传之前把括在“用户名”上面的那个中文括号,统一替换为英文状态下的括号,选择本地编辑好的成绩簿文件,/确定/选择本次测试/确定提交。方法二:网上直接打开测试逐个进行查看,即时输入成绩,操作方法如下:回到成绩簿界面/需要评分的测试/修改成绩界面/视图/打开查看学生试卷。查看完成后,关闭文件,即时输入成绩。

课后作业的制作流程:/控制面板/内容区/课后作业/选择添加“作业”/执行/输入作业的名称“第一章作业”,以及作业的要求,比如何时提交,如何完成等信息,也可以添加作业附件/提交/确定。学生第一次尝试提交作业后若再次提交会出现提交不成功的状态,状态一直为“进行中”。学生无法自行删除,也无法再次提交作业,需要教师从Bb平台后台修改。教师看到后请及时删除,可以让学生通过email方式通知教师删除。删除方法是:/控制面板/成绩簿/查看学生提交作业的状态/清除尝试/确定/返回成绩簿界面后,学生状态已更改为“无信息”,此时学生可重新提交作业。教师批改作业方法一:教师下载全部学生作业评分后再上传。学生提交作业后,教师可以在/控制面板/成绩簿/查看/选择作业名称,下载作业,线下完成全部学生的评分/回到控制面板/成绩簿/选择“下载成绩”位置/按照默认设置/提交。用鼠标右键点击/下载/“Savetargetas”,/将成绩簿保存到本地进行编辑,打开刚才保存的文件,输入成绩,并保存。注意要将“用户名”上面的那个中文括号,统一替换为英文状态下的括号,/上传成绩簿,选择本地编辑好的文件/确定/选择本次作业,确定提交。方法二:网上直接打开作业逐个进行查看,即时输入成绩,操作方法如下:/回到成绩簿界面/需要评分的作业/修改成绩界面/视图/打开查看作业/查看完成后,关闭文件/即时输入成绩。实时测试和课后作业能让学生体会成功学习的喜悦,又能检查学生学习的效果,及时调整学习的进程。

跟踪学习的方法:/控制面板/学业表现统计/学生学业表现/通过统计结果来查看学生的访问情况,发贴量,成绩列表,内容查看等信息。教师可以随时了解课程的访问情况,动态的了解学生对网络课程的学习需求,从而更好的改进自己的网络课程,让Bb平台成为真正的得力助手。教师可以从使用情况总结、内容区访问、小组访问、论坛访问等4个方面对课程的访问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准确评价教学效果。

5结论

Bb平台网络课程的交流功能、测试功能、评价功能使教学方法和方式得到新的功能性延伸,相关信息的实时反馈,便于任课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从开设网络课程的实践探讨可知,Bb平台中的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网络课程拓宽了教学空间,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了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效率,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成本管理与控制课程篇9

关键词:毕业设计;质量管理;pDCa;质量环

高校教学质量问题已经不单纯是教学水平问题而更主要地成为管理问题,高校教学质量的水平越来越取决于其质量管理的水平。对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管理主要环节进行分析,利用质量管理的过程方法保证毕业设计管理质量,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学院应从毕业课题的申报、审批、学生选报、设计与指导等主要环节严格控制,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

一、pDCa循环质量管理方法简介

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广泛采用了美国质量专家戴明首创的“pDCa”(即戴明环)模式。明确提出了pDCa循环可以应用于各个过程,是实施过程控制和改进的有效手段,并将其作为实现持续改进的基本方法。在质量管理中,pDCa循环是以持续改进为思想的动态的管理框架,是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pDCa循环可以应用于各个过程,是实施过程控制和改进的有效手段,并将其作为企业实现持续改进的基本方法。

pDCa循环中的含义如下:p(plan)――计划,确定方针和目标,确定活动计划;D(Do)――执行,实地去做,实现计划中的内容;C(Check)――检查,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注意效果,找出问题;a(action)――改进,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

pDCa循环实际上是有效进行任何一项工作的合乎逻辑的工作程序。之所以将其称之为pDCa循环,是因为这四个过程不是运行一次就完结,而是要周而复始地进行。每一次pDCa循环都可以把成功的经验和方法以制度形式肯定和保留下来;同时找出导致失误或质量下降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消灭掉,防止在下一次循环中重复发生;对于可能引发失误的隐患和苗头,同样能找出产生的原因,以防止其在下一次循环中发生。

二、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环的建立方法

持续的质量改进应该是学院的永恒目标,任何时候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一个pDCa循环,提高一步,再进行新一轮pDCa循环,进行持续的质量改进。根据毕业设计过程的特点,确定毕业设计质量环,并对毕业设计质量环进行控制和改进,将决定毕业设计质量管理的效果。

毕业设计质量环围绕毕业设计主要过程来建立,表达了毕业设计质量管理必须关注和管理控制的各阶段。毕业设计过程包括毕业设计策划、学生设计与指导、毕业设计检查和毕业设计纠正与改进等四个阶段。毕业设计质量环如图1所示:

三、毕业设计质量管理主要环节的分析

毕业设计质量管理主要包括10个环节,其工作流程依次是申报课题、审批课题、选报课题、审批学生、设计与指导、中期考核、指导教师评分、主审教师评分、小组答辩及评分、院答辩及评分。

应用过程方法对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全过程管理,重要的环节在于明确各环节中的主要质量控制点和质量标准。质量控制点和质量标准的设置直接影响到过程管理的效果。采用双向选择以及因材定题和因题定人相结合的方法选题,是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前提。

1 课题申报质量控制关键点:(1)教师是否具备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能力和资格;(2)课题是否与科研、生产和实践相结合;(3)课题的难度和工作量是否合适。

2 课题审批质量控制关键点:(1)审批课题是否符合培养要求;(2)教师申报的课题数、指导学生数是否与其职称、能力相配;(3)教师是否将大而难的题目分解成若干个子题目,(4)课题是否与往届的课题重复;(5)是否一个课题一个学生完成,是否需要多人合作完成课题,是否对每个学生有明确的分工;(6)课题所需的工作条件是否具备或能否解决;(7)课题数是否足够,课题类型是否多样化,满足学生能力、个性的差异和特点。

3 学生选报质量控制关键点:(1)课题选报人数是否已满,学生是否能报;(2)学生是否具备选报课题的基本条件,如专业。

4 审批学生质量控制关键点:(1)课题选报人数是否超过允许人数;(2)多人一题时每人任务是否不同;(3)学生的专业、志向、兴趣、能力是否与课题要求相匹配;(4)学生是否确定一个课题。

5 设计与指导:(1)学生是否严格按照课题要求进行设计;(2)课题指导教师是否对学生正确指导和监督。

6 中期考核标准

中期考核是本科生毕业设计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由学院及各系组织教师对学生的毕业设计的中期完成情况与进展等方面全面地检查与考核,促使学生更好地完成毕业设计。

院教务人员先根据各院教师的人数对参加毕业设计的本科生进行分组,并把各组的学生名单分配给各系。各系组织教师考核组,教师考核组由多名教师组成,分别对学生进行考核。各教师考核组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核:

(1)工作进度情况。对照学生的计划进程表和任务书,根据学生所提供的资料和已完成的内容,检查学生毕业设计的进展情况。(2)工作态度情况。考核组教师从学生对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认真程度、纪律及出勤情况,以及指导教师具体指导情况进行检查。(3)工作量与质量。考核组教师对学生课题的工作量与质量,以及预期的总工作量情况进行考核与评价。(4)存在的问题、建议或处理意见。考核组教师针对考核中检查出的问题,对学生提出建议,最后考核组教师对学生的中期考核作出结论:合格、不合格。不合格学生进行必要的处理与教育,将中期考核不合格的学生纳入院答辩组答辩。

7 指导教师评分标准。学生毕业设计完成后,指导教师检查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详细情况,根据评审项目和指标作出评分,并填写指导教师评语,以及决定学生是否具备答辩资格。

8 主审教师评分标准。为了体现评分的公平与合理,主审评分由两位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进行评分,且两位主审教师都不能是课题的指导教师。主审教师由各系主任统一分配。主审评分最后的得分取两位评分教师的评审得分的平均分,如果分数低于60分,则该生不具备毕业答辩资格。主审教师按主审评分评审项目与指标分别对学生进行评分。

9 小组答辩评分质量控制点质量标准。中期考核、指导评分、主审评分三项评分都通过的学生,才能进入小组答辩。小组答辩,由小组答辩评委,根据现场答辩的情况,按小组答辩评分项目与指标进行评分。

成本管理与控制课程篇10

关键词:“985工程”大学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质量保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提高质量是新阶段教育工作的迫切任务。高等学校要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把教学作为学校和教师的首要职责,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教学资源向教学一线倾斜。”在构建科学有效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日益成为我国政府和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的背景下,高校成为教育质量保障最重要的主体。2011年7月11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出《关于“985工程”高校公布2010年的通知》指出,为贯彻《纲要》精神,落实《纲要》关于“建立高校质量年度报告制度”的要求,强化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决定在“985工程”高校先行公布2010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教学质量监控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根据报告反馈的文本分析,可以依据不同的维度对教学质量监控进行划分。按照监控的组织管理主体,可以分为学校教务处、本科教学质量管理中心、学校教学工作督导室、学生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委员会等;按照监控实施主体的构成,可以分为领导巡视与听课、专家督导、学生评教、同行评教等形式;按照监控适用的范围,可以分为学校层面的监控体系、院系层面的监控体系、课堂层面的监控体系;按照监控的对象,可以分为专业层面的监控体系、课程层面的监控体系;按照监控的手段,可以分为督导、评估、评教等。通过对在京的8所“985工程”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文本分析,发现其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主要呈现以下特征:进行组织管理创新,搭建教学质量监控的管理体系;以完善制度为抓手,建立多元参与的内部教学评估制度;注重过程管理,追求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系统性;完善评估指标体系,追求教学质量评估的科学性。

进行组织管理创新,搭建教学质量监控的管理体系

研究型大学的组织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包含着许多相关的组织、人员和相互关系的安排。组织机构应本着有效性、统一指挥、权责明确,同时又在很多方面需要打破组织机构间的界限进行协作。教学质量监控的组织系统是研究型大学组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务处虽然具有教学质量管理的目标,但仅仅依靠教务处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建立本科教学质量管理中心、学校教学工作督导室、学生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委员会等机构,以搭建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组织体系。很多“985工程”大学都在教学质量监控组织管理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革新。例如,中央民族大学建立了由教务处、本科教学质量管理中心、学校教学工作督导室、学生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委员会与各院系共同构成的教学质量监控管理体系。

以完善制度为抓手,建立多元参与的内部教学评估制度

目前,我国研究型大学都建立有自己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主要有教学督导制、学生评教制和领导干部听课制。教学督导制包括听课制度、试卷抽查制度等,通过教学督导对教学情况的检查,然后把检查的结果反馈给学校管理部门。学生评教制包括从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方面对教师教学情况进行测评,以便掌握教师的上课效果,让学生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领导干部听课的目的就是要让领导干部了解学校教学的真实情况、了解教师的发展现状和教学水平、学生的精神状态,同时对学校教学作出指导性的评价。

教学督导制为大部分高校所重视并实施。高校在教学质量评估过程中十分重视教学督导,充分发挥教学督导组的作用。督导组在教学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小觑。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政策、制定人才质量标准时,都会听取督导的意见。虽然教学督导组的人员构成多为已退休的老教授和专家,但他们热爱教学工作、享有很高威望、教学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所做的督学工作都是实实在在的,更能体现教学质量改进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例如,北京大学校级老教授教学调研组共有13人,覆盖全校人文、社科、理工大部分院系,全年听课近450门次,并根据学校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重点进行专题调研。

这些基本制度已经成为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支撑,部分“985工程”大学通过这些制度构建了质量评价机制。例如,北京师范大学近年来在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的同时,通过落实本科教学督导、学生网上评教、领导巡视与听课、学生信息员制度等,构建了质量评价机制。此外,有的“985工程”大学通过制度创新,拓展了评估主体的范围。除了重视教学督导制、学生评教制和领导干部听课制外,还十分强调教师、学生信息员和应届毕业生的作用,如清华大学坚持并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行专家重点评估、干部听课、学生评教、授课教师自评和应届毕业生问卷调查等“五维评估”。

注重过程管理,追求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系统性

受西方工业国家影响,工商界的质量管理理论也逐步被引入我国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保障工作中,通过部分移植和一定程度上的改进,使之更适于在高等教育领域发挥其重要作用。这些质量管理理论,尤其是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被证明在实践中是有用的,它认为产品或服务的质量需要全体成员的全面参与和无私奉献,而不能从组织工作外部或上层得以改进,这正与内部质量保障的功能相吻合。根据全面质量管理理论,高校的教学质量保障侧重于从系统内部进行控制与管理,应实现“三全”原则,包括全面的教育质量观、全过程管理和高校教职员工全员参与,调动高校全体成员参与教学质量保障的自觉性与积极性,形成对质量保障的认同感和信任感。

完善评估指标体系,追求教学质量评估的科学性

教学质量评价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与指标体系,通过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等评价方法,对教学质量各要素进行评价与评估,发现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通过与教学质量控制机制的结合,实现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985工程”大学十分重视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以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例如,北京大学从2005年开始进行网上评估,经过几年的实践检验,逐渐形成了完善的网上评估办法和反馈机制,近年来还根据院系和教师的需求编制了新的评估系统。

反思与建议

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体系的建设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1999年高校的扩招,使中国高等教育加快了其大众化进程,研究型大学也不可避免地扩大招生规模,教学资源的相对紧张导致教学质量问题日益突出。研究型大学对本科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体系的研究与建设也进入了全面与快速发展阶段。在实践方面,研究型大学在广泛借鉴国外同行的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适于我国特点的本科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体系,在保障体系的内涵、组成要素和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尝试。许多高校建立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通过高校内部的教学管理与监督保障对教学质量进行保障,关注教学输入、教学过程的运作和教学效果的实现。本科教学质量内部保障模式与保障体系的构建日渐科学与成熟,使之更加符合研究型大学的特点、我国的国情和各高校的办学特色,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研究与实践成果。在理论方面,国内很多学者在教学质量保障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大部分本科高校在实践方面也进行了探索,但在建立一个科学完善的、符合校情的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体系方面,在理论认识上还有提升和探索的空间。

建立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需要创新教学质量组织管理模式,更需要诉诸于科学的管理方式和自我认同的质量文化。首先,应该进一步完善内部教学质量评估和监控的组织管理体系。有必要重新审视教务处在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构中的职能定位,突破教务处“一元”的藩篱,构建包括本科教学质量管理中心、学校教学工作督导室、学生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委员会等在内的“多元”质量管理格局。实践证明,构建“多元”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的组织管理体系对于本科教学质量的提升是有效的。其次,应该深化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的文化和理念。教学质量的提升源于高校内部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单纯依靠政府、社会的外部质量监控是难以保障质量的。在高校内部,对影响教学质量的所有因素进行控制是学校自身的责任。教学质量的提升唯有通过其对自身不断地自我评价、自我改进才能实现。建立基于“自我评估”的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就是建立校级、院(系、所)级质量保障机构,人员由校内各学科专家、同行组成,经常性地或定期地开展自我评估活动。最后,应该探索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的新路径。国内高教理论界对于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模式的划分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沈玉顺在《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的思想与实践》一书中就收集了国外的八种模式(院校研究、专业发展、质量保证、全面质量管理、学生发展评估、项目评估、计划评审和计划规划),并对它们的起源、质量观、管理重点、主要管理任务、质量判断标准、主要方法和工具、技术特征、结构化程度、开放程度、体制地位等进行了分析。以江汉大学李进才为首的研究团队,通过审阅34所近三届教学成果奖获奖学校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相关文字材料和实地考察高校所提供的材料,将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模式划分为五类:内外结合的全方位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基于各种管理理论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基于质量内涵建设的质量保障体系;以校内评估为主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网络及时监控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大学内部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不应该模式化和盲目搬用其他院校的做法,各大学应根据自身现实因素探索适合院校发展的有特色的质量保障模式。

综上所述,“985工程”大学《2010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基本上反映了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的水平。作为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应以第二轮本科教学评估为契机,在建立符合校情的、富有特色的、科学完善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方面不断进行新的尝试,在本科人才培养和教学质量提升方面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此文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博士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

参考文献:

[1]李昂.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障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22.

[2]何华春.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质量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国内8所高校为例[J].煤炭高等教育,2011,(3):118.

[3]王迎军.问题、变革与展望―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证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5):1.

[4]田恩舜.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模式研究[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200-202.

[5]孙莱祥,胡秀荣,李进才,易佑民,展永.对我国部分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调研报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评估分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