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赛事的商业模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8:49:44

体育赛事的商业模式篇1

关键词:核心体育产业;商业化;发展现状;美国;中国

中图分类号:G80-05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6-0033-02

引言

美国是体育产业最为发达的国家,一是体育产业总量巨大,二是体育产业的产业结构发展较为均衡。2015年美国体育产业的总产值达到了5千亿美元,占到了世界体育产业总量的1/3,体育产业总值占到了GDp的3%,而我国的只有0.8%。另外,占w育产业主体地位的体育服务产业在美国体育产业总值中占主导地位。

近几年,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速度很快,年增加值也很惊人,尽管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起步较晚,但是产业总量还是非常可观,2015年产业总量达到了1.7万亿人民币。在巨大的产业总量背后我们要看到,我国体育产业主要还是依赖于体育配套产业中体育服装、体育用品、健身器材等行业为主要支撑,作为核心产业的体育服务产业发展还较为滞后。我国核心体育产业商业化程度不高是制约我国体育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原因,加快推进核心体育产业商业化运作是我国体育产业结构优化的关键,也是今后体育产业发展的难点。

为此,课题组对中美国核心体育产业的构成、发展状况、商业运作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出美国核心体育产业发展成功的经验,为我国核心体育产业实现健康、快速地发展提供借鉴。

一、体育产业及核心体育产业

(一)产业的概念

在认识体育产业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产业”的概念。所谓“产业”,主要是指社会发展过程中由利益相互联系的、具有不同分工的、由各个相关行业所组成的同类属性的经济活动的集合或系统。产业内各行各业在经营形态、经营方式、企业模式和流通环节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但是,它们的经营对象和经营范围一般都是围绕某一相对具体的事物展开。

社会分工引起了产业的出现和细分,它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具体表现。

(二)体育产业的概念

在了解了产业的概念之后我们就能很好地理解什么是体育产业的概念了。体育产业其实就是一种产业形式,我们可以理解为它是围绕体育展开的各种经济活动的集合或系统。比如,同体育有关的生产制造业、销售业、设施业和服务业等多个产业集群。体育产业是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以体育融入社会的具体表现形式,我国在行业分类中把体育归类为第三产业。具体可以细分为三类:一是体育主体产业,主要是指旨在发挥体育本体功能和价值的体育服务产业经济活动;二是体育相关产业,指的是与体育有关的其他形式的产业;三是主体体育产业之外的与体育相关的各类产业。

(三)核心体育产业

核心体育产业主要是指狭义上的体育产业,也就是能够从体育的基本功能和价值出发,在最大限度发挥健身、娱乐等基本功能的同时还能充分发展经济的产业内容。也就是围绕各种体育项目展开的体育赛事活动,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体育赛事的门票、赛事媒体版权的转让、赛事赞助商、特许商品的营销等四个方面。

二、中美核心体育产业商业化发展现状的比较

美国是体育商业化发展最好的国家之一,体育产业总量占到了世界的30%,核心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是成就如此庞大体育产业帝国的重要因素。与美国相比,我国的体育产业还较为落后,特别是核心体育产业还没能形成有效的引领。学习和借鉴美国成功的经验,对我国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实现体育产业结构的优化有非常现实的意义。为此,我们就从中美体育赛事门票的销售、赛事媒体版权的转让、赛事赞助商、特许商品的营销等四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一)美国核心体育产业的商业化状况

根据国际著名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pricewaterhouseCoopers)对美国体育产业的调查统计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美国核心体育产业发展状况。2014年,美国体育赛事门票、版权、赞助商、特许商品等核心体育产业的总收入是605亿美元,赛事门票、媒体版权、体育赛事商业赞助、体育特许商品营销等四项业务的收入分别为177亿美元、146亿美元、147亿美元、135亿美元。美国核心体育产业收入主要源自于国家橄榄球联盟(nFL)、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mLB)、美国篮球职业联赛(nBa)、国家冰球联盟(nHL)以及美国职业足球大联盟(mLS)美国五大职业体育联盟的比赛和美国大学体育的比赛。

1.比赛门票。美国2014年各种体育比赛门票收入为177亿美元,占核心产业总收入的29%。巨额的门票收入主要来自五大联赛和大学体育比赛。比如,美国国家橄榄球联盟(nFL)中一支球队门票的收入平均约为5100万美元。nBa每支球队一年的门票收入平均为3300万美元,三十支球队一年的门票总销售额超过了10亿美元。

2.媒体版权。2014年,美国各种体育赛事的媒体版权收入约为146亿美元,占核心产业总收入的24%。顶级职业体育联赛和大学生体育联赛是媒体版权转让收入的主体。nFL、mLB、nBa、nHL、mLS、nCaa、pac―12等赛事在2014年的媒体收入分别为70亿美元、16亿美元、9.3亿美元、6亿美元、9千万美元、7.8亿美元、2.5亿美元。美国体育赛事媒体版权合同一般较长,但是随着合同的到期,收入还会大幅度的增加,比如nBa在2016―2017年赛季就将履行26亿美元一年的版权转让费合同。

3.体育赞助。体育赞助就是指企业用经费或资源等物化的条件支持体育组织或体育活动以达到企业获利的行为。2014年,全美32支nFL球队总共获得11.5亿美元的商业赞助;30支nBa球队总计获得7个多亿美元的商业赞助费用;全美各个大学体育赛事和大学体育联盟总计获得11亿美元的商业赞助。美国体育赞助收入较为稳定,每年增长的速度大概是4.5%,到2019年总额将达到183亿美元的规模。

4.体育特许商品。2014年,美国体育特许商品的销售额135亿美元,约占核心体育产业总收入的23%。五大联赛和大学体育赛事依然是创收的主体。比如,2014年里仅nFL一年体育特许商品的营销就超过了30亿美元。美国传统体育特许商品的营销已经非常精细,增长的空间较为有限,进一步增长依赖于对新领域的开发。

(二)中国核心体育产业的商业化状况

2015年,我国尽管实现了体育产业1.7f亿人民币的庞大规模,但是核心体育产业的规模还很小,质量也不高。核心体育产业商业化发展的空间是巨大的,过程也应该是艰辛的。

1.比赛门票。我国体育赛事的门票收入还不能与美国的相提并论,收入还比较少。中超是我国商业化运作最好的体育赛事之一,2014年的整个联赛所有比赛的门票收入也才有1.2亿人民币,还不及美国nFL联盟中一支球队平均的门票收入。

2.媒体版权。体育赛事的媒体版权转让在我国一直以来都不是核心体育产收入的主要构成,主要的原因是,我国的中央电视台拥有了绝对各种资源。随着地方传媒集团和新兴媒体企业的迅速壮大,这种情况将有所改观。2015年岁末,体奥动力以80亿元人民币的天价竞购得到中超2016―2020年的媒体版权,这是我国体育赛事媒体转让费用最高的转让。但是,与美国nFL每年70亿美元的媒体转让费用相比还是要低很多。

3.体育赞助。体育赞助一直是我国体育赛事商业化运作的“重头戏”,占据了收入比重的绝大部分,但是总量也还是十分有限。我国体育赛事的赞助收入较美国的赞助相比,数量和规模还差得很远。近几年,我国在体育赛事商业赞助上也取得了不小的进步,比如,2014年中超的广告赞助收入取得了很大增幅,总额超过了8亿元人民币。

4.体育特许商品。2008年北京奥运会特许商品的销售模式对我国这一领域的发展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让我们较为清晰、全面地认识了什么是特许商品以及特许商品的营销模式,以及特许商品知识产权的保护。目前,我国体育特许商品的开发、生产和营销还处于起步阶段,总量还非常的小,整个产业还没有形成规模。但随着体育赛事商业化运作的不断推进,我国体育特许商品的营销也将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结语

作为体育产业核心内容的体育赛事门票销售、媒体版权转让、赛事商业赞助、特许商品的营销,在我国的发展还十分的落后,与美国每年超过605亿美元的规模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体育赛事的水平、赛事的观赏性、体育运动参与意识、居民消费习惯等因素直接影响着核心体育产业的发展,在这些方面我们没法与美国相比较,转变还需很长的时间,但是我们可以从体育赛事的商业运作模式方面学习美国先进的理念和操作方式。

参考文献:

[1]卢方群,黄伟.美国体育产业发展概貌及其社会学因素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6,(25):186.

体育赛事的商业模式篇2

搏击这一看似小众的赛事,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6月14日,路德(RoaDFC)宣布与湖南卫视国泰芒果合作,打造以职业综合格斗为核心的体育娱乐综合平台。半年时间内,这家来自韩国的mma(综合格斗)赛事品牌,已经分别在中国上海和北京举办了两场比赛。根据路德提供的数据,两场赛事观众均达到万人级别。

mma可以说是搏击运动中的“十项全能”,比赛允许选手使用拳击、巴西柔术、泰拳、摔跤、空手道、截拳道等多种技术,需要选手兼具站立打击和地面降服技能。目前,国际上知名的mma赛事有美国的UFC、日本的K-1等。UFC的Ceo白大拿在去年接受采访时透露,其2015年总收入超过6亿美元。

而在国内,目前主要的搏击赛事有以站立打击为主要形式的武林风、昆仑决,以mma为主要形式的CKF等。其中,武林风在河南卫视已经播出12年,昆仑决则已获得由晨兴资本领投的B轮超2亿元融资,估值3.5亿美元。

被问及如何看待这些本土竞争对手时,路德北京Coo苏建华告诉《财经天下》周刊,目前国内的搏击产业还处于非常初级的状态,需要更多的赛事和品牌来促进市场发展。“整个市场仅仅靠一个赛事是无法完全炒热的,因为不论是市场培育还是观众收视习惯上来说,都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事实上,自2014年10月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定下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的目标,并明确指出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审批、通过市场机制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承办赛事以来,国内搏击产业就开始蓬勃发展。

“‘46号文’出台之后,取消了搏击赛事审批,从制度上提供了便利。这也让更多的民间资本能够进入这一领域,进行更加市场化的角逐。”苏建华表示。

但在国内,搏击产业市场不论是产业链、商业模式,还是市场认可度等都不完善,这也导致了各大赛事在盈利方面的困境。知名搏击解说王琰博曾表示,“中国搏击赛事天生不足。在付费消费习惯、媒体门槛费用、限制、票房认可度等方面都有缺陷,赛事对赞助商的依赖度过大,资金链自主创造能力偏低”。

一位职业搏击赛事推广人也向《财经天下》周刊透露,一般国外的赛事收入组成主要是门票、商业赞助、付费转播以及等几个部分。但国内,首先,由于禁止,使得各项搏击赛事失去了一个比较大头的收入来源。其次,国内也还未形成为赛事转播版权付费的习惯。此外,一般主办方为了达到一定的上座率,多数赛事会采取赠票的方式,因此门票收入也不高。而仅靠赛事赞助,并不足以覆盖其举办成本。

事实也正是如此。去年12月,路德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区第一场比赛,观众虽然达到1.4万人之多,但门票加上商业赞助的收入却未能超过其千万元级的成本。昆仑决创始人姜华也曾直言,昆仑决今年可能还会亏损1亿元。

“按道理我们已经进入到体育发展的强周期,但如果照搬国际流行的商业体育模式的话,会发现国内在市场成熟度等方面还有很大欠缺。所以,必须要在商业模式方面进行一些创新。”苏建华向《财经天下》周刊分析,从短期来看,包括泛娱乐开发在内的商业模式创新能够弥补市场初级阶段时赛事营收的不足;从长期来看,也能更迅速地使产业壮大,获得更雄厚的经济基础。

据了解,路德在韩国已经有一套较为完整的以赛事为核心的ip开发模式。在中国,其泛娱乐开发也将借鉴韩国,以其赛事ip为核心进行影视综艺、游戏、ip授权、线下场馆四个方面的布局。

影视综艺方面,湖南卫视国泰芒果总经理王波平告诉《财经天下》周刊,双方合作后,国泰芒果将基于路德的国际赛事资源,进行包括体育真人秀、RoaDGiRL选拔大赛等体育娱乐节目。据报道,路德2013年在韩国与CJ&em电视合推出的综艺真人秀《哭泣的拳头》,最高收视率甚至超过《Runningman》。

游戏方面,路德已与小米互娱、360游戏、游戏工委以及韩国的Kakao签订合作协议,以RoaDFC的mma赛事ip为基础,进行端游及手游的研发;线下场馆也正在筹备,期望在实现综合格斗的培训、健身等的同时,能够达到与消费者的直接连接。

不止是路德,本土的昆仑决也对赛事ip背后潜藏的更多空间虎视眈眈。据报道,其创新型业务已经涉及影视、游戏、音乐、运动服饰、运动饮品、app开发、线上线下搏击教育等。

虽然将围绕赛事ip的泛娱乐开发作为未来几年的重要发展策略,但苏建华却认为,搏击产业最终的方向还是要回归赛事。“我们看UFC的商业模式,它非常简单,其实只是做比赛,它的选手甚至只签它的比赛约。因为它在做细分的市场里面,就已经赚到盆满钵满了。”

体育赛事的商业模式篇3

关键词:体育经济学;中国网球公开赛;价值创造模型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09-0039-04

StudyonvaluecreationofChinatennisopenBasedonCeSmodel

wanGXin-ping,HanXue

(Schoolofphysicaleducation,HenanUniversity,Kaifeng475001,China)

abstract:accordingtoCeSmodelofvaluecreationofprofessionaltennistournament,analyzedthevalueclaim,thevalueevaluation,thevaluesustenanceofChinaopen,consideredthattheChinaopenmustachievetheGovernment'svalueclaimwithcitymarketing;tomeettheneedsoftheaudienceandcreatevalueofexperience;integratedpromotionbrandandcreatevalueofChinaopen;focusonconsistencyofbrandpersonalityandachievethevalueofsponsors;innovateonoperatingwayandtoachievebusinessvalueclaimofChinaopen’scommunicationcorporation.

Keywords:sportseconmics;Chinatennisopen;CeSvaluecreationmodel

中国网球公开赛是除世界4大网球公开赛外,项目设置最为齐全、囊括wta(女子)、atp(男子)、itF(青少年)的比赛,其目标就是要与4大公开赛比肩,成为国际上具有体育品牌效应的“第五大满贯”赛事。职业网球赛事存在的根本目的是为将资源要素,投入到职业网球赛事的各个相关利益主体而创造价值。价值创造是职业网球赛事兴起、持续乃至兴旺的最根本因素。基于此,本文试图运用价值创造的CeS模型剖析和研究中网,为中网的发展提供具体、崭新的思考。

1职业网球赛事价值创造的CeS模型

职业网球赛事存在的根本目的是在明确的外部假设条件、内部资源和能力前提下,为将资源要素投入到职业网球赛事的各个相关利益主体创造价值,即职业网球赛事是一种价值创造活动。Chesbrough和Rosenbloom[1]认为,价值创造活动由价值主张、内部价值链结构、价值网络等6个要素构成。翁君奕[2]提出了由价值主张、价值支撑、价值保持3个维度组成的价值创造分析体系。原磊[3]则把价值创造分析体系演化为价值主张、价值网络、价值维护、价值实现4个维度。项国鹏[4]把价值创造归纳为CeSS价值创造模型:价值主张、价值评定、价值支撑、价值维护。为了更好分析职业网球赛事价值创造活动,进而对价值创造活动所涉及的各个相关利益主体进行优化整合,以实现获得赛事超额利润的目的。通过汲取上述研究的有益思想,特别是项国鹏的CeSS价值创造模型,结合职业网球赛事自身的特点,本研究把职业网球赛事价值创造归纳为CeS模型,包括价值主张、价值评定、价值维护3个维度。

价值主张是职业网球赛事相关利益主体,因对职业网球赛事进行资源要素投入而产生的价值回报要求的总和,职业网球赛事各个利益主体必须要充分考虑到赛事所存在的战略资源与核心能力,从而提出自身的价值主张,并结合自身情况,找到一种全新的要素组合和应用方式来实现价值主张。价值评定是指职业网球赛事基于各个利益主体的资源要素,投入大小对主体重要性进行排序,从而确立职业网球赛事的价值导向及价值领域定位。通过价值评定,职业网球赛事能减少因各个利益主体价值主张的冲突而导致的价值损失,按最优价值主张确定价值导向,使各主体价值主张协同一致,从而达到价值主张总和最大化。价值维护是指对职业网球赛事的价值创造中的各变量进行实时监控测评,发现消长变化进行改进与提高,保障价值创造的可持续发展。

2中网价值创造的CeS模型分析

2.1价值主张

目前,北京市政府、国家体育总局以及中国网协作为举办中网的政府组织其价值主张,主要是将中网作为实现北京市政府的“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宏伟计划的动力之一。赛事转播商作为购买赛事转播权的赢利性组织,其价值主张必然是通过转播赛事吸引企业进行广告投入从而获得盈利。赛事的收视率以及转播权的经营是价值实现的根基。赛事运营者的价值主张主要是实现赛事的盈利,打造第5大满贯赛事,促进赛事的可持续发展。赛事赞助商对于中网的价值主张是通过赞助比赛来获得其品牌的传播收益,其主要的基础是赞助商和中网能够分享消费群体和相近的价值取向。赛事观众对于中网的价值主张无疑是高品质的赛事享受,观众通过购买门票、付费点播观赏比赛,以及参与赛事嘉年华等互动活动、购买赛事相关产品,通过“以脚投票”选优汰劣实现价值主张。

2.2价值评定

当前中网仍处于起步阶段,其相关利益主体按重要性可以排序为政府、赛事观众、赛事赞助商、赛事转播商。因而中网的价值导向应倾向于政府的价值主张,即将中网打造成推动北京构建“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的动力之一,价值领域定位为奥运会后“北京市体育产业的支柱”。中网赛事运营商应据此协调各主体的价值主张,减少因价值主张的冲突而导致的价值损失从而达到价值主张总和最大化。当中网发展步入到成熟阶段,作为一项商业性的赛事,其价值主体将发生变化。目前4大网球公开赛等国外体育赛事的主要盈利来源是电视机构、观众、企业,辅助盈利来源是政府、传媒,潜在来源是欲进入企业和意向观众[5]。有鉴于此,可以认为在中网的成熟阶段其相关利益主体的重要性可以排序为赛事转播商、赛事观众、赛事赞助商、政府。中网的价值导向及价值领域定位应倾向于满足赛事转播商、赛事观众、赛事赞助商的需求,打造国际知名的第5大网球赛事。中网赛事运营商应据此进行协调工作,实现价值主张总和最大化。

2.3价值维护

在中网各利益主体伙伴关系的建立方面,由于中网产权关系尚未明确,赛事转播商、赞助商与运营商之间的契约关系,在实际运行中并未落到实处,导致中网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资源交换、信息交流、利益分配等出现诸多问题。同时由于赛事实际水平与赛事定位存在差异,造成观众的赛事满意程度较低,因而较难扩充赛事的活动规模和空间,降低交易成本。在赛事利益隔绝机制方面也有较多问题:一是赛事融资渠道单一,中网主要由政府投入,因而不具有良好生产投入来源;二是文化沉淀尚浅,由于中网发展历史短暂,融入独特的中国文化特色需要漫长的时间;三是中网名不符实,不能形成规模经济,问世之初便宣称要办成“第五大满贯”赛事的中网,目前奖金、积分、规模与4大网球公开赛差距甚远;四是赛事运营商的战略适配存在能力缺陷,导致不能满足赛事赞助商的价值主张,造成赞助商的流失与更迭频繁。

3基于CeS价值创造模型的中网价值创造

3.1以城市营销实现政府对中网的价值主张

作为中网最重要的利益主体,满足其价值主张,必须以城市营销为手段。当前全球化塑造了城市发展所面临的国际竞争环境,促使城市领导者们必须实施城市营销,以成功地提升城市形象、推销城市和稳固既有位置。所谓城市营销,就是以城市在区域中的合理定位为前提,运用一系列市场营销的意识、机制和手段,对城市中的各种资源进行挖掘与整合;在充分发挥城市整体功能的基础上,通过城市知名度、美誉度的提升以及城市有形、无形资产的增值,满足目标市场(投资者、游客和居民等)的需求,从而不断提升城市竞争力的一种社会管理活动或过程的总称[6]。北京市政府将中网作为实现北京“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动力之一的价值主张,显然也是出于这种城市营销的考虑。通过城市营销实现政府对中网的价值主张,实践中可以从以下方面实施:要达到宣传城市的目的,城市领导者必须提高营销城市意识和中网在提升北京城市品牌方面的独特作用的认识,采取积极措施与赛事运营商开展有效合作,将北京城市品牌要素融入到赛事的宣传,并获得媒体的曝光;为了借助赛事实现城市营销的目的,政府应将行政和公共财政作为有效的推进手段;政府在采取措施实现对中网的价值主张时应遵循“政府管理、顺应市场、商业化运作”的原则制定和执行科学的实施对策,“有所为、有所不为”注意社会公平、城市和赛事可持续发展,通过健全利益相关者协调机制,在制度上建立长效机制保障其他中网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

3.2满足赛事观众需求,创造体验价值

4大网球公开赛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中网必须满足观众对高品质赛事享受的需求,创造体验价值,从而在观众心目中与其它运动项目和赛事区别开来,并对观众形成特别的吸引力,从而使观众在比较的过程中逐渐稳定自身的选择,从此忠诚于中网及其赞助商。中网应以满足观众需求为出发点追求顾客满意:首先,积极升级赛事,提高赛事质量。由于职业网球赛事运行机制的基础是奖金与积分体系,所以应抓住这两点对中网进行赛事升级。从2009年起中网将全面升级。男子赛事总奖金达到200万美金,仅次于4大公开赛、9站“1000分赛事”和10站“500分赛事”。其次,吸引明星参赛。职业赛事的发展必须依托明星,因此中网的发展必须也依赖于明星,通过制度设计,激励明星发挥,放大明星效应。其三,培养本土参赛选手。如果没有本土球员的出色表演,会很影响上座率和赛事的发展。四大满贯赛都有本土的世界顶极选手做支柱,如果中网要想深入人心,本土精英绝对不可缺少。所以,需要让专业队向职业队转变,走职业化的道路,借鉴职业选手培养模式,积极与国际职业网球接轨,使我国选手真正步入职业轨道,走中国特色的职业选手培养道路[7]。最后,突出体验特色。体验价值的知觉主要来自于观众与赛事,在直接或远距状态下的互动。中网应针对观众的个性需求提供基于“一对一服务”甚至“多对一服务”基础上的“个性化服务”。通过赛事本身、嘉年华等赛事推广活动以及赞助商赛事品牌推广活动的有机整合,让观众获取感官体验、情感体验、思考体验、行动体验,使其在经历娱乐、感官诉求、情感抒发和互动活动中所得到的利益总和不断扩大,从而创造并扩大体验价值,感受中网及赛事赞助商的品牌个性和价值。

3.3整合推广中网品牌,建立赛事利益隔绝机制

按照市场驱动的原则,任何涉足于体育市场的运动项目和运动产品都需要在体育市场中创立、保持和发展自身品牌。整合推广中网品牌,树立中网独特的赛事形象和文化品味,可以有几种方法。一是文娱结合,提升赛事价值。nBa等知名体育赛事经常采用战略联盟的思维模式,与文化娱乐进行联姻,来增强其产品的卖点。中网的发展也可以走这条道路。二是实施整合营销传播。中网整合营销传播中所有的营销沟通方式均应围绕着赛事展开,重复持续地向广大消费者传递中网“第五大满贯赛事”的赛事形象定位,实现与其他网球赛事的区隔。三是突出亚洲特色。亚洲网球整体水平较低,国际知名的网球赛事也较少。因此中网应发挥地处亚洲的地缘优势,通过协助亚洲球员迅速进入世界网坛的舞台,推广和壮大自己。

中网赛事价值的最大化来源于有效赛事价值维护,其中就包括建立赛事利益隔绝机制,需要从以下几处着手:一是重视央视在中网推广中的关键作用。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传媒以及中网9大白金赞助商之一的央视,具有无可匹敌的传播影响力和覆盖面,是最佳顾客接触管道,对于中网相关利益主体价值主张的实现具有“杠杆效应”。二是设置利润屏障,保障价值回报。体育赛事利润屏障是指赛事运营组织为防止竞争者(如同类赛事、其他娱乐品牌等)掠夺自身赛事的利润而采取的防范措施[5]。具体而言,中网应利用wta、atp针对中网而设置的赛制、积分规则进行壁垒设置,阻碍竞争对手进入;发挥拥有中网未来10年赛事推广权的赛事运营商tom集团的赛事推广能力;对于国内以及亚洲精英选手进行激励,吸引其参赛并能积极发挥,巩固亚洲最高规格综合性国际网球赛事地位。三是响应政府价值主张。出于城市营销的考虑,政府将会为中网的运营机构带来各种资源,为吸纳这些资源乃至获取更多的资源推动中网的发展,中网运营商必须要理解政府在中网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洞悉中网与北京城市形象推广的紧密关系,通过调整自身战略,借势发展。

3.4积极推进战略适配,实现赞助商价值主张

伴随中网发展,赛事赞助商这一赛事利益主体的重要性逐步提升,“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将成为赛事发展的基本理念之一。因而对中网赞助商需要积极推进战略适配,实现赞助商价值主张。首先要追求赛事和赞助商在品牌个性上的一致性。国内学者某些研究已表明:体育赛事和赞助商在品牌个性上的相似或一致有利于提升赞助商的品牌形象,增强赞助营销的效果[8]。中网创立之初就力求打造时尚、年轻、活力、主流的赛事品牌个性,经过几年的发展这种品牌个性逐渐被人接受。赞助商追求与中网在品牌个性上的一致性,将成为自身品牌价值提升最有力的一条杠杆。其次是赞助商赞助中网应立足长远,积极规划,科学实施,可以通过专业的策划制定出包含广告、公关、促销、社交和营销在内的全面的品牌推广杠杆策略,同时以中网为中心,实施多种配套营销措施。再次是赞助商应该善于利用自身品牌的影响力,抓住中网发展中的关键环节和事件,扮演关键角色进行多角度的品牌推广活动。最后是赞助商投入资源赞助中网必须注意价值回报的衡量。虽然通过数理模型和财务手段对赞助的价值回报进行具体的量化衡量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亚洲网球赛事专家、tom集团成员公司mediaServe董事总经理林肯认为企业一般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衡量:是否通过赞助推广了企业和产品;是否防止了最主要的竞争对手捷足先登抢占了赞助商资格;是否利用赞助商的便利条件答谢了长期客户、建立了更紧密的商业关系[9]。

3.5创新运营方式,实现赛事转播商价值主张

中网赛事转播商作为转播赛事、扩大赛事受众覆盖面,实现赛事规模经济的有效手段,以及作为中网赛事运营商与赛事赞助商的赛事价值与赞助价值交换的有效实施平台,其重要性必须加以重视,因此需要创新运营方式,实现赛事转播商价值主张。首先要注重新媒体赛事转播开发,增加赛事转播价值。所谓新媒体是指网络、手机、公交移动、iptV等媒体。中网赛事观众属于年轻时尚、优雅动感、富有、注重品味、接受过较高教育的消费群体,对于新媒体具有广泛认同度和接受度。因此为了增加赛事转播的价值,赛事转播商应重视新媒体的赛事转播开发。其次是通过多元化经营,增加价值。随着体育产业发展,赛事转播与赛事推广逐渐形成了良性互动的格局,促进了赛事转播商的发展,中网的赛事转播商也应该具有这样的战略思维与举措。最后要创新运作手段,提高赛事转播价值。主要有以下策略:改进图像质量:通过提高画面质量,提高赛事的欣赏指数,赢得更多的观众;扩大消费群体:通过发掘明星效应和开放娱乐功能,以此吸引非体育迷、女性消费者;策划相关活动:围绕赛事策划相关活动,充分延伸赛事资源的价值;开发广告资源:进行深入的市场调查,对赛事转播进行合理规划,充分开发赛事广告;二次销售版权:获得体育组织特许的转播商,可以将版权在自己覆盖的区域内,向其它电视台再授权,进行二次销售[10]。

职业网球赛事是一种价值创造活动。基于CeS职业网球赛事价值创造模型,在价值主张、价值评定、价值维护3个维度对职业网球赛事进行综合审视,能够使我们明晰职业网球赛事从价值来源到价值实现的价值创造全过程,并针对这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对价值创造活动所涉及的各个利益主体进行优化整合,从而促进价值创造活动的有效进行。中网可以运用CeS职业网球赛事价值创造模型,发现和改进自身价值创造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指出,其他相关职业网球赛事也可结合自身的外部假设条件、内部资源与能力运用CeS模型,并可有针对性地加以创新。

参考文献:

[1]ChesbroughH,RosenbloomRS.theroleofthebusinessmodelincapturingvaluefrominnovation:evidencefromxeroxcorporation’stechnologyspin-offcompanies[J].industrialandCorporateChange,2002(3):5-34.

[2]翁君奕.商务模式创新[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5-19.

[3]原磊.商业模式体系重构[J].中国工业经济,2007(6):70-79.

[4]项国鹏,韩思源.资源环境约束下“浙商”企业商业模式创新[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8(6):3-8.

[5]邢尊明,孙民治.体育赛事盈利模式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33(5):14-18.

[6]于涛,张京祥.城市营销的发展历程、研究进展及思考[J].城市问题,2007(9):97.

[7]刘青,田园.中国网球融入国际职业网球的障碍与途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1):1557-1559,1583.

[8]李亮.基于品牌个性匹配理论的赞助营销评估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6.

体育赛事的商业模式篇4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赛事,市场化

 

高等院校的体育教育是实现一个国家教育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院校的竞技体育,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视野,以一种充分发挥大在全面教育人、培养人方面的优势,全方位造就优秀体育人才,为国家竞技体育作贡献应当是高等院校应尽的职责。现代体育意识的不断更新和改变,以及社会“市场化”功能的逐步完善,为大学生体育赛事市场化的形成奠定基础。

21世纪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国际化程度的逐步提高、校园体育文化需求的增长,将对我国学校体育赛事走向市场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1大学生体育赛事市场化可行性

1.1商家对大学生体育赛事的关注

商家为了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不惜重金潜心研究市场,以便向公众传递信息和施加影响,来改变公众的观念、态度、期望和行为,达到提高企业和产品知名度,扩大产品销售,增加市场份额等目的,有经济学家提出了“眼球营销”概念,体育赛事是最能吸引眼球的事件之一。例如,1998年世界杯赛的现场观众达260万人次,电视观众累计370亿人次庞大的观众群体所蕴藏的巨大商机让每个商家都会为之心动。体育赛事电视画面的企业广告是传统的广告媒体无法比拟的,精明的商家借助体育赛事的传播功能达到与公众沟通的目的。据新华社报道2004年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总规模已超过2000万人,居世界第一位。我国高等教育近年来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高等教育招生人数2001年达到480万人,2004年为7011万人。对于部分商家来说,大学生这一群体可能就是他们产品的主要目标顾客或潜在顾客,加上青少年

消费观念尚未定型,其消费行为容易受到商家引导以至成为未来几年里最大的潜在消费群体和忠诚顾客。因此,如果商家致力于投资这一市场或争夺未来市场,那么参与大学生体育赛事活动,与在校大学生积极进行沟通并博得他们的好感,就显得至关重要。而赞助大学生体育赛事,借助体育赛事达到企业营销的目的,无疑是明智之举。我国大学生体育赛事市场化于1998年起步,从1998年到2005年赛事的规模不断扩大,商家的资金投入也不断增加。例如,2004年“交通银行”中国大学生男子篮球超级赛、2000-2004年“飞利浦”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2000年和2004年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的筹委会筹资部利用大运会的各类冠名权和大运会会徽、吉祥物等,面向社会招商,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可见,思想观念的改变,加快了大学生体育赛事市场化的发展步伐。

1.2大学生体育赛事市场化是符合体育营销的需求

从体育营销的市场定位出发,同样能够在大学生群体中建立一个与目标市场有关的品牌形象的过程和结果。免费论文。商家在受众群体中的市场定位,主要针对潜在消费者的心理采取行动,使消费者心中产生对该产品或服务认识和认同。而高校是广大青少年学生最集中的场所,大学生群体正是未来市场最大的潜在消费者。从这一点看,学校体育赛事能体现体育营销理论“受众相对集中”的特点,符合市场定位的需要。商家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并得到发展,还必须进一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动机,不断扩大自己的潜在消费者群体,建立这个群体对该商家的忠诚度。忠诚度是促使消费者重复购买的重要因素。因此,培养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是商家持续发展的根本。大学生群体尚处初级消费阶段,商家很容易在这个群体中建立起品牌知名度和忠诚度。那么,它给商家所带来的利益将会是巨大而深远的。因此,从体育营销市场定位和商家适应市场的发展出发,大学生体育赛事市场化符合体育营销的市场规律,是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3大学生体育赛事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将更为规范

大学生体育赛事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主要包括冠名权、门票、广告、电视转播权、指定产品和标志产品的开发等。免费论文。目前,我国大学生体育赛事市场化的运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但还需要进一步的规范。随着,大学生体育赛事市场化的不断发展,赛事的参与者将进一步明确各自的权力、义务和责任,使大学生体育赛事在未来的市场化运作中纳入法制的轨道。根据新形势下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的需要和教育部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意见》的精神,进一步完善大学生体育赛事的宗旨是以体育竞赛为突破口,适应我国高校教育和体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需要,加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体育人才,为“奥运争光计划”和竞技体育的发展作贡献。这个奋斗目标为大学生体育赛事市场化营造了无限的契机。

2.大学生体育赛事市场化策划

目前,教育部学生体协联合秘书处为了把大学生体育赛事推向市场,结合我国大学生体育赛事的实际情况,为各项大学生体育赛事进行符合市场需求的推广策划,以促使大学生体育赛事市场化的进一步发展。在推广策划的过程中,大致分为以下步骤。

第一,介绍大学生体育赛事的背景及已举办过的赛事情况。

第二,确认赛事的相关事宜。确认批准单位、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协办单位、赞助单位、比赛时间和比赛地点。

第三,商家承办比赛的意义。扩大赞助商的公众影响力,宣传企业文化,为其提供强大的广告支

持,全方位的展现企业优势,使企业形象得到更充分的提升,促进企业与大的交流,使二者达到双赢的合作效果。

第四,赛事的商业推广计划。分为大学生体育赛事商业推广计划和商业推广计划两部分。大学生体育赛事商业推广计划,是联合知名企业和商家并发挥媒体雄厚的优势,通过各种媒体的

制作和宣传,利用媒体的全方位、立体式的信息传达,为企业形象和赛事的规模效应进行大力的宣传,从而扩大企业的知名度,详细的媒体计划包括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商业推广计划,要求企业的大力支持和协助。关于赛事的具体经费要求,要根据比赛的规模及赛制详细规定,应初步列出该赛事所需要的几类主要经费预算:竞赛费用、比赛推广费用及比赛组织、管理费用。

第五,赞助商权益及回报。赞助商拥有赛事的冠名权,并在赛事举办城市及比赛场地拥有悬挂冠名横幅的权利。赞助商可获得荣誉赞助商称号,其产品或商标可以在各媒体广告中、品牌宣传活动中及纪念品或奖品上使用,拥有锦标赛标志、正式赞助商名称、比赛中的照片等的广告使用权。赞助商可派代表出席比赛的开幕式、闭幕式并致词,可在闭幕式中为获奖队伍颁奖。赞助商可在比赛赛场内进行产品销售,并拥有展示台的设置权(设置及运营自理)。免费论文。双方协商同意的其它各项活动。除此之外,赞助商还可拥有比赛场地广告、比赛用品广告、比赛会场广告等权益。

第六,赞助商产业回报。在全国众多高等院校内开展联赛及相关宣传活动,对赞助商的产品、品牌、企业形象进行了宣传,同时也扩大了企业在大学生中的影响。一年一度的赛事,形成了一个长期的宣传效应,促使赞助商与大学生之间建立起了牢固的感情纽带,促使企业与大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利用多种媒体进行广泛的宣传,达到相当程度的广告覆盖效应,满足了企业全方位向更多的消费者展示自己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周进强.中国体育赛事市场化发展道路的回顾与展望

[2].市场经济与体育改革发展[G].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3]周进强,吴寿章中国体育赛事活动市场化发展道路的回顾与展望[J].体育文化导刊,2001,(6):9-11.

体育赛事的商业模式篇5

[关键词]高校;体育赛事;开发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05-0019-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5-010[本刊网址]http://

高校体育产业是我国体育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开发高校体育赛事市场,是高校体育产业化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因此,对高校体育赛事市场开发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高校体育赛事开发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在社会化、市场化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增强了高校体育的活力,丰富了其社会功能。但由于高等教育在体制和机制方面还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加上管理制度、经营人才、场馆建设和思想意识等原因,使得高校体育赛事市场开发困难重重。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体育赛事与市场相结合的观念滞后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逐步深入,新的教育体制和机制正在形成和完善之中。但有些高校管理者只考虑自己学校完成竞赛成绩指标,关心自己参赛运动队的竞赛成绩,与市场结合、与商家配合的认识不足、观念滞后,在配合赛事作相关服务方面主动性不强,服务意识淡薄,不利于体育赛事市场开发。

(二)高校体育赛事组织结构薄弱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赛事组织结构模式主要是:政府发起(主要是教育部和大学生体育协会),以政府支持为主,学校参与为辅的组织模式,这种以直线一职能式的组织结构,虽然符合我国国情和大学生体育水平的现状,但高校的主体地位并不明显,没有按照作为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主体来建立自身的组织机构,更多的是担任承办组织或是协办组织的角色。这种组织结构薄弱,不利于有效地利用高校体育无形资产,不利于开发体育赛事。

(三)体育赛事数量少、市场化运作水平低

目前,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计有田径、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网球、游泳、羽毛球、冰雪等24个单项协会,每个协会每年都会举办单项比赛,但是,由于这些单项比赛的参加者一般是会员学校,而这些协会的会员一般都不多,导致参赛队伍少,体育赛事数量就少。在我国高校体育赛事的运行主要是以友情赞助型和混合型运作模式为主,加上我国大学生体协受教育和体育部门双重领导,其日常工作必须会受到干涉,同时,在商业合作开发过程中,缺乏与社会和企业广泛交流和良性合作,所以,我国高校体育赛事市场化运作水平低。

(四)人才缺乏,竞技水平低

人才培养,质量是生命,特色是关键。目前,我国体育人才培养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课程设置单一,强调专业教育的纵向深入,必修课偏多;二是选修课不足,限选课多,任选课少;三是忽视了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专业课程结构滞后于时代的发展,灵活性、适应性较差。这必须导致我国高校人才缺乏,体育赛事的竞技水平低。

(五)收入来源与分配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赛事的主要收入项目包括会费捐赠、政府拨款、学校拨款、门票收入以及其他合法收入等,但媒体市场、比赛收入来源却非常缺乏,另一方面,高校体育赛事的主体是各高校运动队,它们本应在管理、利益分配中占主导地位,但由于作为绝大部分赛事组织者的大学生体育协会,在利益分配、利润流向等方面拥有主导权,因此,高校运动队在权益博弈中几乎处于完全被漠视的地位,除能象征得到一些赞助的体育用品外,基本上只能付出,得不到任何回报,造血功能严重不足,其结果,一方面各高校运动队投入不断加大,处境艰难,只能维持一种低水平竞争;另一方面,管理方赚得金银满盆,春风得意,这严重影响了高校体育赛事的良性发展。

二、高校体育赛事市场开发策略

(一)改革和完善赛事运行模式

体育赛事的组织和管理是一件非常繁杂的事务,其中涉及到体育、经济、法律、广告、传播等多门学科,这需要专业的机构来从事这方面的工作。首先,高校体育赛事应该交给专业的体育营销或者推广公司来运作,要将各种资源包括人才、市场、资金等有机地整合到一起,走商业化运作与学校支持相结合的道路。其次,我国高校体育赛事要争取以独立方式运作,避免教育和体育部门的行政干预。全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及下属协会、各参赛高校等应该由组织方变为管理方,以学校社团俱乐部的形式推动赛事运作的市场化,同时,要加强管理监督机构和相应的机制的建立,严密签订合作协议,减少责任纠纷的发生;统一体育商业合作标准,更新经营理念,谋求平等合作。再次,发展我国体育产业要根据我国国情建立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的竞赛体制,借力资本市场的平台,借鉴国外俱乐部的经营管理思路,形成体育俱乐部的运营模式:职业体育联盟、运动员、观众、体育经纪人、赞助商、各类媒体以及企业等。

(二)提高现有体育赛事的质量,打造品牌赛事

高校体育赛事的竞技水平是创立品牌赛事的基础。高校体育赛事的竞技体育水平提高了,就会有高水平的联赛、巡回赛、表演赛;有了这些赛事,可吸引大批观众到现场观看比赛,有观众就会有门票收入,高水平的赛事还会吸引电视、媒体、企业的关注,就会有转播、广告的收入,会得到企业的赞助。有了经济做后盾,又可扩大比赛的规模,提高比赛的影响力,使高校体育赛事产生自身造血机能,走上一个良性发展的轨道。其次,要打造高校品牌赛事还要进行准确的定位,高校赛事的开展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在项目的选择上,主要是符合青年学生身心发展所需要的、社会基础条件好、方便活动开展的项目,做到有的放矢。我国大学生体育赛事起步晚、水平低,无法与社会上职业比赛相抗衡,因此,赛事市场开发要从形象设计到精神体现、从赛前宣传到比赛安排、从校园的预热活动到比赛当天的宣泄活动,全方位地、立体地展示大学生赛事的整体形象,要突显负载于大学生运动之上的精神和文化追求,向社会传达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并在比赛期间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提供赞助商与消费者互动沟通的机会,让消费者满意,赞助商满意,达到双赢的目的。

(三)积极稳妥的开发体育赛事资源

大学生体育协会及各高校作为高校体育赛事管理和经营者,要建立市场意识,与社会建立密切的联系,了解社会对体育消费的需求,多渠道、多形式地发挥高校体育赛事资源的作用。在高校体育赛事市场开发上,要结合高校特点和实际情况,开展有着广泛群众基础,受广大学生欢迎和喜爱的学校体育赛事项目。在时间上,既要做到有一定的延续性,以利于企业宣传,又不影响学校的正常教育秩序;在赛事体系上,要力争形成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风格的赛事体系,加大各高校之间的赛事联系,以赛事促沟通,以赛事促建设。突破过去的各个高校、各个院系单独办赛的方式,走出小打小闹自娱自乐的尴尬境地;要根据项目的季节性特点,合理设置比赛时间;根据学校的特色和传统,设立个性化项目,同时,根据男女平等的原则,兼顾男女项目平衡参与。其次,要大力进行高校体育赛事附加产品的开发,体育赛事附加产品的营销不仅是体育赛事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体育赛事品牌建设的重要手段。比如,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仅标志产品和纪念币吉祥物两项就出售了2.14亿美元,雅典奥运会纪念品的零售额也高达7.28亿欧元,相比之下,我国绝大部分高校体育赛事赛事附加产品的开发严重滞后了,即便是CU-Ba也只是开发了像帽子、文化衫、吉祥物等纪念品,不仅产品的种类单一,而且销售渠道也不多。因此,我国高校体育赛事在附加产品的开发上,应该从学生和赛事特色出发,开发些适合年轻人使用的像鞋子、服装、腕带、护臂、头带、各式水壶、球队标示手表、毛巾、纪念和收藏品、吉祥物以及玩偶等。

(四)加强与企业合作

高校体育赛事不应由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来承担费用,更不能依靠参赛者的参赛费来维持,高校体育赛事最大的自身优势,就是拥有数量庞大而又充满活力的消费群体。为此,高校体育赛事要积极进行赛事营销以吸引赞助商,通过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既可以给高校体育赛事注入发展资金,用于对赛事的包装、策划和推广,弥补高校体育资金的不足,又可以促进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高校体育赛事还要通过商业化运作来提高自身的造血功能,最快地摆脱落后的思维范式,以赛养赛,以赛促赛,这样高校体育赛事才能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同时,高校体育赛事要为企业产品营销提供各种便利,尤其是在赛事项目设置和时间安排上,要给企业提供便利,以充分发挥广告效果。

(五)加强赛事文化建设

体育赛事的商业模式篇6

在我国体育赛事最频繁的的地方是高校,但是目前关于高校体育赛事赞助的研究相对滞后。本研究将从微观的层次,去剖析在高校周围的商家对于体育赛事赞助的现状与需求,同时希望相关研究成果能够对我国高校体育赛事的开展起到促进作用,希望本研究能引起高校体育工作者重视,为其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提供一个全新的思路与方法。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是山西省一所全日制独立学院,学院注重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多项校内外体育赛事)。其中,主要研究对象是每年举办的校内常规赛事“:开拓杯”篮球赛,采用的系部间的主客场联赛制度,赛程2个月时间;田径运动会,以田径项目和趣味项目比赛为主要内容,师生共同参与,赛程3天;“拼搏杯”足球赛、新生篮球赛、健美操啦啦操赛、羽毛球比赛等。辅助研究对象是学院代表队参加的校外体育比赛,主要参加健美操、游泳、棒球、空竹等项目的部级、省级、协会组织的比赛。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在研究之初,通过查寻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教育部科研信息所、维普数据库、相关理论书籍,收集有关体育赞助、体育赛事、高校体育赛事赞助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并进行研读,为本研究确定理论基础。

2.2.2问卷调查法

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与研究,结合山西大学商务学院的实际情况,设计出关于商家对于学校体育赛事赞助倾向的调查问卷,采用专家评价法检验问卷效度系数为0.58,采用对调查对象间隔20天进行重测,检验问卷的信度为0.92。本次共调查商家60家,其中学校周边的商家50家,知名企业10家,商家性质的比例为:股份有限公司约为3%,国有企业约为2%,外资企业约为3%,私营企业约为8%,个体工商户约为75%,其他企业约为9%,共发放问卷60份,回收问卷60份,有效问卷60份。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商家提供高校体育赛事赞助的原因与目的

目的是行为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借助意识,观念的中介作用,预先设想的行为或结果。商家对于高校体育赛事赞助目的反映的是商家对体育赞助所发生的动机。在列出的五个可选项中,排在第一位的是为了卖自己的产品而进行赞助,这部分商家占78%,这一结果反映了商家在进行赞助时的基本出发点,符合商家的特点。排在第二位的是商家的老板自己喜欢体育赛事,这是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从侧面印证了目前社会上流行的说法,“一把手喜欢体育的单位,体育就搞的好”。排在第三位的是推广自己的品牌,提高知名度,说明商家对于体育赛事赞助功能的认识正在提高。排在第四位的是树立企业文化,而且,选择这一目的的是被调查对象中的知名企业,虽然看似整体比例比较小,但却非常集中,说明目前国内大中型企业对于体育赞助的认识非常高。以上研究结果,验证了pope的观点,企业赞助体育活动的目标有三个方面:一是媒体目标,主要是提升产品或品牌知名度,深入目标市场;二是出于营销目标的考虑,即产品促销、销售量的增加;三是拓展企业目标,主要是涉及企业或品牌形象方面的考虑。但同时也补充了其观点的不足之处,即企业主对于体育的喜好,也是影响其进行体育赞助的主要原因,而这一点是超乎于商业目的之上的。

3.2商家对高校体育赛事赞助的态度与现状

我们对商家提供体育赛事赞助的态度进行了调查,在被调查的60家商家中,表现出有体育比赛赞助意愿的商家有40家,占约总数的67%,其中赞助意愿强烈有30家,占到总数的50%;有意愿但是愿意不大的商家有15家,占总数的25%;而纯粹没有赞助意向的商家只有5家,所占比例仅占8%。这说明,高校的体育赛事已经引起了周边商家以及部分知名企业的高度重视,他们具有了通过赞助体育赛事来实现商业目标的意识。商家提供赞助的实际情况的调查结果则显示,47%的商家对高校的体育赛事提供过多次赞助,其中经常提供赞助的商家占到总数的10%,提供赞助次数较多的占总数的37%;有过赞助但不多的商家占到37%;另有16%的商家从来都没有为各种体育赛事提供过赞助。由此可见,高校体育赛事赞助市场正在形成,商家对高校体育赛事的赞助活动较为活跃。但是,综合分析以上两组数据,我们不难发现,在表示了赞助意愿的商家与实际发生过赞助事件的商家之间在比例上呈现出差异性,即实际发生赞助的商家比表示了赞助意愿的商家要少。经常提供赞助的商家较有强烈的赞助意向的商家少了近50%,这说明这部分商家对于赛事赞助能否达到预期目标还持怀疑态度,可能是由于目前高校体育赛事赞助在赛事的策划、营销以及管理等方面存在不足,还不能满足商家的需求。

3.3商家对高校体育赛事提供赞助的赛事类型与项目

对商家赞助过的体育赛事类型的统计结果显示:赞助过学校校内体育比赛的商家占了大约80%,赞助过市级以上校外体育比赛的商家只占大约20%。在赞助校内体育比赛的80%的商家中,学校周边的商家占了绝大多数,而赞助过校外体育比赛的20%的商家中,知名企业全部命中。可见不同层次的商家,其赞助理念不同,所关注的比赛的层次也存在差别。在商家产生赞助兴趣的体育比赛项目调查的结果中,商家关注最多的是校运会,其次是篮球项目,第三是足球项目,第四是健美操和啦啦操项目。通过分析,我们认为产生这样的结果的原因主要有:第一,校运会是全院几乎是全员参与,全体1-2年级的学生座场,学生和教职工参与,赛事项目除传统田径项目比赛以外,还设置了众多趣味项目。赛事影响面大,受到校内外媒体的关注,受众人数多。第二,篮球、足球项目在我国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在高校一样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选修篮球、足球的人数多,校内的赛事多,且形成了传统性的比赛,等等因素使得篮球、足球项目成了商家关注的主要的单项运动。第三,健美操啦啦比赛,则与校内的篮球比赛相呼应,成了篮球比赛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所以也自然吸引了商家的眼球。综上所述,商家对于体育赛事赞助存在赛事类型上的差别,这种差别主要体现在,校园周边的商家将赞助集中在校内体育比赛,而知名企业则将关注的焦点放在校外体育赛事上。商家赞助还存在项目上的差异,而在项目上产生差异的根本原因是项目本身的群众基础。但不论是赛事类型还是项目上的差异,其实商家最为关心的还是赛事的规模、影响力和参与人群的数量,即受众。

3.4商家提供高校体育赛事赞助的方式与金额

目前,体育赛事赞助的主要方式有:一是实物赞助;二是经费赞助;三是场地、技术、劳务赞助等。高校周围商家对高校体育赛事的赞助方式以实物赞助为主,经费赞助为辅,其他赞助方式为补充,其比例为:实物赞助占大约53%,经费赞助占大约25%,其他占12%。商家为高校体育赛事提供的赞助金额范围比例为:200元以下占大约42%,200元-500元之间占大约45%,500元-1000元之间占大约8%,1000元-2000元之间的占大约2%,可见其赞助金额不高。究其原因,一是因为目前高校的体育赛事赞助还处于自发阶段,大部分体育赛赞助的发生是由一些学生组织,比如学生会、协会等,出于经费缺乏等原因,而去向商家进行赛事营销,以期获得资助完成比赛。这种行为,其实还属于赛事营销的最低级状态,所以商家投入金额不高。二是因为目前高校体育赛事特别是校际间的体育赛事从规模、影响力等方面发展水平不足,没有形成稳定的赛事赞助市场。三是由于高校体育赛事赞助缺乏管理,竞争无序,降低了赛事赞助水准。

3.5商家提供高校体育赛事赞助期望得到的宣传与回报满意度

在高校周边的商家对高校体育赛事提供赞助,期望得到宣传方式以悬挂条幅,摆放宣传板等现场宣传为主,以学校媒体、发放宣传单、学校网络宣传和网络媒体的宣传为辅,而对于社会平面媒体、电视台、广播等宣传方式的期许则比较少。这说明这部分商家对高校体育赛事赞助的目的比较明确,定位也比较准确,主要是为了提高商家在学校的学生、教职工以及学校周边的群众中的知名度。而知名企业对于体育赞助期望的宣传方式,则更加倾向于社会平面媒体、电视台与广告宣传,主要是想通过赞助比赛来提高企业的社会知名度。商家感觉赞助体育比赛得到的回报情况:觉得回报大于投入占大约10%;觉得投入与回报成正比的占大约57%;觉得回报小于投入的占大约22%;觉得没有得到回报的占大约11%。说明我国高校体育赛事营销工作开展有限,缺乏专业的营销策划人员,对于商家的利益考虑不足。

4研究结论与建议

(1)高校体育赛事赞助,尤其是校内体育赛事赞助还处于萌芽状态。从调查的商家对于体育赛事赞助的需求情况来看,高校体育赛事赞助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应当引起高校体育工作者的重视。

(2)高校体育赛事赞助市场缺乏管理,赛事组织者之间没有形成共同体,导致了商家赞助金额不高。高校应当围绕体育赛事赞助,形成一套管理体系,这将会对高校体育赛事的赞助市场形成有效管理,有助于高校体育工作的开展。

体育赛事的商业模式篇7

当前国内拥有全世界第一的电竞爱好者和电竞观众群体,由于行业盈利模式不完善,人均消费低,具备提升空间。中国拥有全球55%的电竞爱好者和33%的电竞观众。综合:1)端游在国内电竞占主导;2)4000万电竞爱好者占中国总玩家的7.7%;3)电竞爱好者具有更强边际消费倾向三因素,我们预计中国电竞市场与端游市场转换比例为9%,市场规模即为54.8亿。由此计算人均电竞消费为137元(约合22美元)。我们认为当前国内电竞消费水平较低,主要原因为行业盈利模式不完善,尤其是电竞直播行业整体盈利性较低。随着盈利模式的探索和完善,预计电竞市场收入潜力将得到快速释放。

国内电竞已形成巨大市场,具备深入商业化基础

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大、增速最快的电竞爱好者和电竞观众群体,但电竞爱好者比例较低。据newzoo估计,中国电竞爱好者在过去保持了17%的年均复合增长,总人数已在2014年突破4000万人,在世界8900万电竞爱好者总数中的占比超过55%。中国电竞人数增长在未来有望得到保持,并预计在2017年达到6200万人。2014年中国电竞游戏直播用户规模已超过3000万人,在全球8900万电竞直播用户中的比例达33%。但相对中国5.17亿游戏玩家,电竞爱好者比例仅占7.7%,比例过低。

电竞爱好者消费能力较强,蕴含巨大开发潜力。

中国电竞与客户端游戏收入转换率为9%,并已具备较大市场规模。2014年中国整个游戏行业总收入将近1144.8亿元,其中客户端游戏收入为608.9亿元,占53.2%。由于缺乏关于中国电竞市场规模的权威数据,我们综合考虑:1)客户端游戏在国内电竞中占主导;2)中国电竞爱好者7.7%的总体比例;3)电竞爱好者具有更强边际消费倾向等三个因素,初略估测电竞市场规模与客户端游戏市场规模的转换比例为9%。因此,我们认为2014年中国电竞产业市场规模约为54.8亿元人民币,并占据世界电竞市场的重要份额。

人均电竞消费较低,庞大电竞人口具备商业开发潜力。按照现有4000万电竞爱好者数量计算,中国电竞爱好者人均电竞消费为137元(约合22美元),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按照1)普通电竞外设更新换代每年共需花费300-500元;2)每年有10%电竞爱好者达到此消费标准的假设计算,仅外设更新便将在每年创造12亿左右的收入增量。考虑到同样蕴含巨大潜力的消费项目如游戏内消费、直播平台消费等的盈利模式还未完全成熟,我们估计国内电竞市场未来仍有1倍的潜力可以挖掘。

中国特色的电竞市场:电竞直播行业火热

当前电竞直播运营及盈利模式与体育赛事直播相近,但具有网络特性。

电竞网络直播仍然围绕各种“比赛”运营:大到国际比赛,小到网络随机对战均是其内容基础。按照赛事规模,电竞直播可分为以下两类:

正式赛事型:每年全球大型国际电竞赛事数十场,中型赛事超百场。

由于物理位置限制,绝大部分赛事观看需通过网络直播实现。针对此类赛事的网络直播以类似体育赛事解说员现场解说的形式进行。

在正式赛事类直播的商业模式中,赛事举办方通过出售转播权获利,赞助商通过冠名、场内广告等形式进行营销,直播方通过广告、直播平台盈利项目(如虚拟送花)等方式获利。

非正式赛事型:涉及的比赛以小规模交流赛、个人网络随机赛为主,直播主持人往往亲自投入竞赛,直播方式带有明显自媒体、网络秀场特点:电竞主播依赖电竞直播平台和第三方视频平台(如优酷、土豆等),或直播、或上传事先录制好的视频解说供予电竞观众观看。

盈利模式主要为普通视频广告收入、播放点击分成、主播主页广告费和电商副业(如淘宝零食店)等收入。

电竞直播盈利性不强的现状有望在未来得到改善。缺乏具备电竞特点的盈利模式是当前国内电竞直播面临的主要问题。发挥好流量入口优势、创造超额收益是关键。目前电竞直播平台已积聚数量可观的垂直电竞观众资源,平台可以通过游戏分发、联运的形式与游戏运营商、电竞设备

商等合作:将广告信息对平台内用户精准推送、将平台流量入口向合作游戏开放等形式帮助后者营销,同时后者以广告费、运营分成等形式回馈直播平台。除此之外,结合淘宝网店带动电竞版电商“粉丝经济”、赛事竞猜均有望成为电竞直播新盈利方式。我们保守估计,若上述新模式落地将为电竞直播行业带来至少2倍收入提升。

电竞潜藏巨大消费潜力?新元素有望引爆大幅增长

电竞爱好者边际消费倾向大于普通游戏玩家。普通玩家对游戏消费主要产生在游戏软件购买、游戏内购买上,而电竞爱好者对游戏的消费不仅包含作为一个普通玩家产生的消费,还会增加对专业游戏键盘、鼠标、耳机等硬件设备的需求,对游戏内购买消费的倾向也大于普通玩家。以法国为例,在普通游戏玩家中,基本不消费的玩家比例高达35%,电竞爱好者仅为9%,而消费为平均和大额水平的电竞爱好者比例超64%,大幅高于游戏玩家的消费倾向。

电竞爱好者“不差钱”,但消费项目有限已制约中国电竞市场收入增长。

从全球角度看,电竞爱好者普遍具备较好消费能力。电竞运动对经济能力相对要求较高:电脑、游戏主机、平板等较贵,若是电竞发烧友,购进专业游戏键盘、鼠标等外设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从收入层次上看,以德国为例,该国75%的电竞爱好者拥有全职工作远高于58%的全国水平。然而目前中国电竞市场相关消费项目开发不足,虽已积累了巨量爱好者基础,但未能将爱好者的热情通过外设购买、直播消费等转化为实际的盈利产出,成为当下国内电竞市场进一步挖掘商业潜力的瓶颈。

电竞消费增长极具潜力,存在大幅拓展空间。电子竞技本身具有“泛体育”属性,电竞爱好者和体育爱好者对所爱好的运动均有相似消费诉求,但在实际情况中两者绝对消费金额存在较大差距。根据newzoo统计,全球体育爱好者在体育上的人均消费为56美元,而电竞人均消费却为2.2美元(仅包含视频内容、赞助费、广告收入、票务),两者相差近25倍。巨大的差距意味着巨大的增长潜力。政策宽松、观看流量盈利性提升、资本助力三大新发展趋势将促使电竞新盈利模式的诞生、推动电竞商业化更加深入,最终导致电竞运动消费向体育运动消费水平看齐。电竞市场已蓄势待发!

电竞助力经济转型,政府态度有望持续宽松

地方政府逐步意识到电竞有利于地方经济转型。电子竞技在由一项运动逐步形成一个产业的过程中,会带动和培育游戏开发、创意设计、文化旅游、动漫等特色产业的协同发展。涉足电竞产业将帮助发达地区本地产业向文化创意转型,培育国际氛围;帮助欠发达地区提升知名度、发展旅游业、吸引投资。

可用以下两例证明。

江苏昆山:分别在2012年和2013年连续两年承办wCG全球总决赛,两届赛事近3亿的网络播放量迅速提高了昆山在世界的知名度。当地品牌产品进易会期间,昆山市政府推荐展商参观wCG展示馆,吸引文化创意企业进驻昆山帮助当地现有it企业转型升级。在wCG停办后,昆山政府继续积极申办neSt比赛。

宁夏银川:wCa2014的举办使得一系列资本市场的动作在银川发生。据银川市官方公布,中投证券、中信锦绣资本等机构已开始对设立30亿元游戏产业并购基金进行洽谈,盛大游戏将借壳中银绒业回归国内a股市场并落户银川。银川市政府有意借wCa打造国内“电竞之都”,已游戏上市公司表达迁往银川的意向。

政策松动、支持将为电竞产业发展提供宽松的环境。目前电竞相关管制政策较为严格:电竞电视节目、电竞赛事申办存在较严格的监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内电竞商业化的发展。近两年除如昆山、银川等地方政府开始承办电竞赛事之外,官方媒体央视不仅逐渐增加了对电竞赛事报道,还通过对电竞选手专访、专题节目的形式多层次展示电竞。官方对电竞的态度逐步宽松,将使国内电竞发展摆脱长久以来的政策束缚,为电竞市场发展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

“泛家庭娱乐”开拓电竞观看新入口,电竞观看流量盈利性提升

电竞与电视的合作将是一个共赢的过程。在互联网电视、智能电视崛起的过程中,电竞有望通过与前者合作并以深度定制的方式植入智能电视系统以此占领新的观看入口、拓增新的观看流量。将pC端、移动端电竞视频观看流量导流至电视机端,有利于发挥电视观看在大屏、观看舒适性上的优势。同时,互联网电视、智能电视更能将“电竞”的标签加入自身视频内容库,打造更加丰富多样的“泛家庭娱乐”平台满足观众的多样需求。

观看流量变现能力提升将大幅改善行业盈利性,培育强劲收入点。当前电竞直播行业已拥有巨量观看流量,但商业化不够深入导致行业坐拥流量却无法将其变现。电视机端入口的拓宽将发挥电视广告相对网络视频广告在价格上的优势(2013年国内电视广告收入规模为网络视频广告收入的近10倍),进而提升电竞直播广告收入。中国电竞视频播放量在全球月均1亿次游戏视频播放量的规模中占据重要比例,考虑到庞大的流量规模,即便观看流量盈利性的略微提高也将为国内电竞市场带来诱人的收入增长。

广义电竞酝酿收入爆发,联姻资本打造更专业产业链

轻度竞技化游戏加盟,电竞消费外延有望几何拓展。如前文所述,电竞爱好者边际消费倾向大幅高于普通游戏玩家,电竞本身已具备较强收入生成能力。若广义电竞的概念持续得到国内电竞市场认可和推广,轻度竞技化游戏凭借其更大受众、比狭义电竞更强的盈利性将在加盟大电竞家庭后为整个产业带来收入的几何增长。

结合资本打造专业产业链,电竞职业体育化可期。未来资本市场有望从俱乐部、游戏运营、直播平台三个方面切入电竞产业,用资金的力量撬动百亿电竞市场。

俱乐部:缺乏运营资金是电竞俱乐部经常面临的问题,引进资本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俱乐部对资金的后顾之忧,保证旗下选手的稳定。资本还将推动电竞俱乐部向职业体育化发展,提高电竞观赏性。

体育赛事的商业模式篇8

(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山西临汾041000)

摘要:关注有区域性的高校校际体育赛事的发展状况对加强建设小园体育文化和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目标有一定的协同、辅助作用。因此文章通过对昌北地区各高校体育赛事现状的分析,强调了进行校际比赛的意义,并且从组织领导、经费来源、资源优势互补、组织实施方式和品牌打造五个方面对昌北地区校际体育赛事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以期望能举办有规模性校际体育赛事。

关键词:体育赛事高校校际发展

中图分类号:G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643(2015)06—0061—03

作者简介:曹萌萌(1992~),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1前言

体育赛事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体育赛事的内容、形式、功能以及赛事运作方式等方面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从形式上看,体育赛事最早起源于祭祀活动。

古代奥运会的产生是体育赛事起源的一个重要标志,它的产生与希腊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希腊诗人荷马在公元前8世纪的文学作品《伊利亚特》史诗中曾说到,阿奇里斯为了纪念在特洛伊战争中死亡的朋友巴托勒,特别举行了一场体育竞赛,这是有关体育赛事最早的记载。

高校体育赛事是随着体育产业化和市场化而出现的一个全新概念,是在高校体育竞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今的高校体育赛事已经超越了原有高校体育竞赛的范畴,其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体育竞赛”的概念也被打破。高校体育赛事的提法在某种程度上反应了高校体育竞赛的新变化,所谓高校体育赛事就是指在高等学校内部或高等学校之间,在企业赞助和媒体介入的情况下,以高校体育竞赛为形式,运动项目为内容,健身娱乐为目的,迎合高校大学生和赞助企业的双重需要,对高校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高校体育经济以及赞助方企业经济等领域产生冲击影响的活动。

虽然各高校内存在有一定规模形式的体育赛事,但是在同属一个地区的高校间却缺乏有影响力有规模的校际体育赛事的交流,通过了解发现,昌北地区高校校际的体育赛事的举办一般是由学生体育社团组织的单项体育比赛形式和单一的体育项目的比赛形式,几乎没有由行政单位组织举办的大型比赛或者综合性比赛,这就使得各高校校际体育赛事有所空缺。本文就南昌市昌北地区各高校的体育赛事发展状况以及如何加强各高校间校际体育赛事的发展做出自己的研究分析和思考。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昌北地区高校中的江西财经大学、华东交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举办的体育赛事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华东交通大学图书馆等收集整理有关资料,查阅昌北地区各高校的官方网站,并重点阅读了国内有影响的体育类期刊、学报及相关的体育理论书籍,为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2.2.2访谈法

根据研究需要,深入到各高校体育学院中,并与学院领导进行重点的交流,收集相关信息资料,同时对学校体育赛事的组织者进行了解和访问。

2.2.3逻辑分析法

结合文献资料,对访谈中得到的信息进行归纳和整理并作出逻辑分析,得出论文结论。

3现状及其思考

3.1昌北地区高校体育赛事的现状

3.1.1近三年昌北地区高校校内体育赛事开展情况

近三年,昌北地区这三所高校的校内体育赛事基本的是以校运动会为主体,以网球、足球、篮球、羽毛球、健美操等体育项目为基础,结合一些趣味性或者有代表性的学院友谊赛的形式存在的。

3.1.2近三年昌北地区高校校际体育赛事的交流情况

近三年昌北地区高校校际唯一的体育赛事就是大学生篮球赛CUBa江西赛会选拔赛,交流次数少之又少。

从表1中的数据看来近三年来昌北地区三所高校校内体育赛事举办次数都在逐年的增加,其中江西财经大学体育赛事开展最少,依次是江西农业大学,华东交通大学校内体育赛事相对较多。而表2的高校校际之间的比赛就少之又少,基本为零,2014年度的校际赛事有所突破,由此看来昌北地区高校校际体育赛事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

3.2拓展昌北地区高校校际体育赛事的必要性

3.2.1高校间校际比赛的空缺

虽然各高校内存在有一定规模形式的体育赛事,但是同属一个地区的高校间却缺乏有影响力有规模的校际体育赛事的交流,通过访谈调查发现,昌北地区高校校际的体育赛事的举办一般是由学生体育社团组织的单项体育比赛形式和学生团队间自发组织的体育比赛形式,几乎没有由行政单位组织举办的大型比赛或者综合性比赛,这就使得高校校际体育赛事有所空缺。

3.2.2各高校间进行校际体育赛事的意义

首先是对校际体育赛事对学校的意义,因为高校体育竞赛是一种在特定文化氛围里进行的文化传播。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空间,体现了一种校园精神、校园文化。为了强化这种体育文化,可以把体育竞赛办成体育文化节的形式。在此期间,除举行各种体育竞赛外,还可通过体育知识竞赛、辩论赛、体育主题演讲比赛、体育展览等形式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强化体育意识,确立终身体育观念。

而且在校际体育比赛期间,通过各种体育竞赛和体育知识讲座等形式的活动,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简单易行、趣味性强、健身价值高的运动项目作为比赛项目,对贯彻全民健康计划,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完成学校体育任务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也极大地丰富了大学校园文化生活。

校际体育赛事的举办,为高校之间、高校与外界的体育文化交流提供了展示平台,不但可以将本校原有的独具特色的体育文化展现给外界,提高学校的知名度,还可以将外界先进的体育管理理念和体育文化特色进行吸收,丰富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内容和理念,实现高校体育文化的多样化发展,对整个体育文化也具有一定意义。

再次,是校际体育赛事对师生的意义。通过承办校际体育赛事,不但可以培养师生的集体荣誉感,提高师生和校外周边地区群众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还可以加强校际同学之间,教师之间的体育技术交流和体育文化交流。

高校间进行校际体育赛事对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师生具有实质性的意义,对传播体育文化更是作用巨大,校际赛事已有其特有的发展态势。

3.3昌北地区高校校际体育赛事的运作模式

3.3.1昌北地区高校校际体育赛事的组织领导

要组织学校校际体育赛事,首先要有带头的领导班子对校际体育赛事的举办进行系统的构思,就是指体育赛事主办主体通过行使管理职能对赛事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技术等进行合理的使用和分配,注重体育赛事的管理层次及顺序,在赛事运作过程中组织领导者行使着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职能。就目前昌北地区高校体育赛事的发展状况来看,要进行校际之间的交流性的体育赛事,可以参考其它地区组织相似的地区性校际体育赛事的联盟组织,并且实行组织领导团体在各高校间轮流执行的政策,使每个高校都有机会参与组织和领导,从而也可以减轻各个高校举办赛事的负担。

3.3.2昌北地区高校校际体育赛事的经费来源

通过访谈,了解到目前高校的体育赛事的经费来源主要是自筹、赞助两个来源。

自筹是由于当前部分高校体育赛事规模偏小,且参与者均是各个体育运动项目的爱好者,他们没有专项的赛事经费拨款,基本上只能依靠自给自足来保证赛事的正常举办,自筹就是部分高校体育赛事的主要经费来源途径。

而体育赛事作为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的关联主体众多,体育赛事的魅力和光彩都离不开庞大的资金支持和社会多元化的参与。因此赛事赞助商活跃于赛事的台前与幕后,不仅成为体育赛事的坚实保障,还是赛事文化的传播者,在体育赛事的发展过程中体育赞助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不仅成为体育赛事发展的支柱之一,更成为现代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重要手段。体育赞助正日益成为企业促进发展和获得消费者认同的工具之一。

在高校体育赛事具有一定规模时,活跃的商业组织份子就为高校体育赛事提供了体育经费,赞助就为体育赛事这项事业提供了帮助,体育赛事的赞助是双向发展的,赞助帮助了体育赛事的举办,同时体育赛事也为赞助商的某项商业目的做了变相的商业广告,可是就在这个双赢的项目里,赞助也不是在每个高校体育赛事都能有的,对于目前昌北地区高校校际体育赛事来说,赞助还是处于不成熟不稳定状态,能有商业赞助的高校体育赛事只是凤毛麟角,如果达不到商业宣传的目的,商业组织者是不会对其赞助的。

综上所述,目前昌北地区高校体育赛事的赞助和自筹这两项经费来源都属于不稳定经费途径,显然不能满足日后高校体育赛事的开展举行,我们可以设想成立一项专属于昌北地区高校校际体育赛事的经费基金,这样一来就可以保证校际赛事经费资金的稳定性和昌北地区高校校际体育赛事的可持续发展了。

3.3.3昌北地区高校校际体育赛事的资源优势互补

单一的进行高校校际之间体育赛事是不能将昌北地区的高校校际体育赛事形成一定的组织联盟的,要将这一地区的体育赛事发展起来,各高校间就需要相互带动起来,譬如华东交通大学的CUBa篮球水平、高水平网球,江西财经大学的高水平网球训练队,江西农业大学的乒乓球项目等等都属于各高校的优势项目,如果可以举办这些项目的校际体育赛事进行汇总、交流、学习,便可以将各自的优势项目带动其他高校的项目一同发展起来,所以优势资源的互补发展也许能够将昌北地区校际体育赛事的举办水准得到进一步提升。

3.3.4昌北地区高校校际体育赛事组织实施方式

几所高校分布于昌北地区,使得昌北地区成为一个高校汇聚之地,也无疑是一个高校群体社区。在这种高校聚拢性高度集中的的地区,地域性优势就为举办校际的体育赛事提供了便利,资源的共享便是其中之一。况且从经典的“天时地利人和”的分析框架去看,再也没有比高校群体社区更适合成立高校合作校际体育赛事举办组织,并且可以结合昌北地区各高校的体育项目特色开展比赛,让各高校体育学院之间、学校体育社团之间、甚至教职工之间都参与进来,成立一个本地区专门化的校际赛事组织,对年度校际体育赛事做出详细的计划规程,比如赛事承办方的轮流制等,这样校际体育赛事就能逐步实施发展了。

3.3.5昌北地区高校校际体育赛事品牌打造

体育运动在我们的高校中,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每年昌北地区高校体育赛事都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就目前情况看,各高校的多数体育赛事已经对校园师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们的体育观念、体育道德、体育精神、体育风尚等体育文化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改变。如果可以让一些项目的校际体育赛事深入昌北地区各高校的校园之中,对本地区更多的师生激起更高的热情使其参与其中,甚至吸引其他地区的人群观看,这无形中就将扩大校际赛事的规模和影响力了。例如在昌北地区高校组织一场大型的校际趣味运动会,将一些与潮流元素结合的体育项目规划进来,做出具有昌北高校特色的品牌趣味运动赛事,经过逐步的组织实施发展,这一项昌北高校校际体育赛事也许将可以成为人尽皆知的体育文化品牌。

4小结

基于对昌北地区高校校际体育赛事发展的思考,提出要实践好高校间校际体育赛事的运作,首先,组织领导是前提,有带头人的组织计划领导才能有逐步实行下去的能力。其次,项目经费是关键,要运作一个有一定规模的高校校际之间的体育赛事,不管是赞助还是自筹都是目前的主要形式,而基金的成立无疑是最稳定的经费来源。最后,实现各高校体育资源优势互补是策略,以高校带动高校,把各高校的优势项目发动起来,更可以带动整个昌北地区高校体育运动水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海燕,张林.体育赛事的基本理论研究—论体育赛事的历史沿革、定义、分类及特征[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2):22-27.

[2]王志斌.对于我国大学生体育赛事营销市场的分析与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7(6):106-107.

[3]张雷.承办大型体育赛事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影响[J].山东体育科技,2011(6):75-77.

[4]王进,王雪峰.论我国高校体育的开发[J].湖北体育科技,2010(2):210.228.

[5]沈佳.体育赛事赞助目标和策略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0.

体育赛事的商业模式篇9

从万达大手笔并购瑞士盈方、世界铁人公司等海外体育资产,到体奥动力80亿元“天价”拿下中超联赛媒体版权,再到大量体育创业项目获创投基金青睐,过去的2015年,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政策利好刺激下,各路资本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涌入体育产业,上演一出出跑马圈地的投资大戏。2015年,也被成为中国体育产业“资本元年”。

2015年5月13日,乐视体育正式宣布完成首轮融资。作为一家成立仅一年的公司,乐视体育以28亿元估值,融得8亿元资金,创下中国体育产业首轮估值及融资额的双重纪录。2016年4月12日,乐视体育宣布完成80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公司估值达到215亿元人民币。作为一家新成立两年的公司,乐视的发展速度着实令人震惊。作为乐视体育B轮的融资的跟投方,海航资本投资有限公司总裁李明碧表示:“此次海航以12亿元参与了乐视体育B轮融资,我们擅长价值发现,投资乐视体育不是单纯的财务考量,我们非常认同乐视体育全产业链的发展模式和平台开放的生态理念,期待在体育旅游ip、互联网营销等方面展开更广泛深入的合作。”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乐视体育目前的投资人多达30个以上,这其中还有国外的投资人,这就意味着,乐视体育205亿元的估值在资本市场是国内外普遍认可并且还是受追捧的,以目前资本市场对于乐视体育的认可程度,更像是把乐视体育当做是被低估的潜力股。业内资深分析人士认为,乐视体育之所以能够获得资本方的亲睐,有三方面的原因,即优秀的团队、良好的商业模式以及良好的发展趋势,其中乐视体育“赛事运营+内容平台+智能化+增值服务”的生态模式最受资本方看重。

与乐视体育不不同,万达集团布局体育领域则以收购上游ip公司为主。与体育渊源颇深的集团董事长王健林日前阐述了万达“玩”体育的目标:为中国体育在世界领域谋求更多话语权。

2015年以来,万达集团祭出三项大手笔:先是以10.5亿欧元并购世界顶级体育营销公司瑞士盈方,后又以6.5亿美元收购美国世界铁人公司100%股权,又在2016年初成为国际足联顶级赞助商,万达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体育行业“龙头”。在剑桥的演讲中,王健林表示,运营单项体育赛事或俱乐部,只能算是体育产业的低端,而真正的赢家是通过出卖转播权、赛事品牌盈利的上游组织。

无论是政策的红利还是资本的涌动,都让人看到体育产业发展的广阔前景,于是诸多企业纷纷跨界,投资体育产业。莱茵体育作为一家传统的地产行业,在2014年嗅到体育行业的蓬勃发展气息,主动抓住发展的契机,从体育金融、体育传媒、体育赛事等进行了全方位的布局,由传统地产行业转型进军体育市场,参与赛事承办运营、设立体育产权交易中心,打造体育产业基金、加快兼并收购等方式,努力打造莱因体育生态圈。

在投身体育行业的众多企业当中,除了以上提及的万达集团、莱因置业等,还包括浙报传媒、华夏幸福等等,都企图在体育产业谋得一席之地。

版权为核心的产业生态

版权是体育产业早期布局的竞争核心。乐视体育Ceo雷振剑介绍说,目前乐视体育已拥有300多项赛事版权,是全球体育版权资源最丰富的公司。他认为,在乐视体育的发展路线中,版权布局是重中之重:“体育版权逐年溢价,而高端赛事版权本来就是稀缺品。要想在体育产业上做文章,尽早抢下版权会拥有更多主动权。”

乐视确实在版权争夺中不遗余力。2016年2月23日,乐视体育与体奥动力在北京联合宣布确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乐视体育获得2016、2017两个赛季中超联赛在中国大陆、港澳台、美国、印度、新加坡、泰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的独家新媒体转播权。双方承诺在2018、2019、2020三个赛季,共同经营中超版权,将中超全面带入收费时代。

买下中超联赛的新媒体转播权,只是乐视体育购买的众多赛事转播权中的一个。有数据统计,截止到目前,乐视体育在内容平台上已经拥有310项全球顶级赛事版权,其中72%是独家。除了欧洲五大联赛、CBa、欧冠篮球、亚冠、中超、wta与atp巡回赛这样有较大观众基础的大众赛事,他们还买下了自行车、高尔夫等相对小众项目的版权。

体育版权争夺早已经不是新鲜事。早在2012年10月,新英体育宣布续约2013到2019赛季英超联赛独家转播权,此前新英体育已经连续3年获得英超在中国大陆和澳门地区的独家转播权,业界普遍认为新英体育6年转播权价格在10亿元人民币左右。不过,相比近年来以火箭速度增长的新媒体版权收益相比,新英体育的前瞻性布局无疑到了收获期。据报道,腾讯、新浪乐视各自付出了1800万美元才获得了2015-2016赛季英超的新媒体转播权。上赛季这一数字为1100万美元,更早之前甚至只有数百万元人民币。此前,业界人士接受《中国经济信息》杂志记者采访时表示,新英体育虽然有版权优势,但是单纯的靠版权分发不是长久之计,新英体育并没有以版权为基础形成自己的商业模式。

互联网巨头腾讯在版权争夺战中也不甘落后。2015年5月21日,腾讯宣布以5年5亿美元签下nBa数字媒体版权,不仅让腾讯体育获得了nBa的网络独家直播权,还包括nBa30支球队所有比赛的播放权以及其他网络平台播放nBa授权的剩余权限,一举终结了过去nBa网络版权由新浪、乐视、腾讯三家分享的局面。

业内人士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在所有的体育版权的布局中,乐视围绕版权打造了最具想象力的生态模式,也是最有发展潜力的体育产业模式。同时,乐视也在其他方面广泛布局:参与数项赛事运营,入股世界顶级体育营销机构拉加代尔集团,与国际男子职业网球协会展开营销合作,推出首款智能硬件产品――超级自行车,更多产品正在研发中,线上游戏、垂直电商、体育旅游等增值服务也在逐步展开。

体育赛事的商业模式篇10

关键词:体育建筑;赛后运营;体育馆

abstract:

Focusingonsustainabledevelopmentproblemsondomesticsportsfaciliities,thisessaytriedtoestablishaseriesofbasicprinciplesusingforsportsvenuesafter-gamedesign.andusingsystematicanalysismethodtostatethekeyproblemonarenadesignstrategiesintheend.

Keywords:sportsvenues;aftergamedesign;gymnasium;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研究背景

体育场馆赛后如何经营利用一直是体育馆设计中既现实又棘手的难题。中国体育场馆建设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随之而来的体育场馆运营中的尖锐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盛大的体育赛事举办之后,为赛事而建的专门建筑常常陷入缺乏大型活动填充、难以经营维持的境地。

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国内体育场馆赛后运营的实际效果差强人意,仅能勉强维持日常经营而已,谈不上盈利。各界对于赛后运营出谋划策者多,成功案例类少;纸上谈兵者多,有效评价者少。事实也的确如此:我国目前的赛后市场化运营正处于摸石头过河的阶段,且缺乏完整的赛后运营评价体系。更无从指导场馆的设计及规划建设。

体育中心及体育馆运营成本简表

从国内近几年的体育建筑运营比较成功的案例分析出发,对不同规模等级的体育馆

赛后运营内容及模式进行归纳梳理,同时对体育馆观众比赛大厅比赛场地、舞台等运营过程中的多功能转换的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体育场馆赛后运营定位分类

根据体育场馆的级别和规模,可以将其赛后运营内容及模式的不同对比整理如下表。

场馆规模与运营内容简表

(一)、大型(特大型)体育馆适合的赛后运营内容及模式

该类体育馆是指借某项国际赛事契机兴建的特大、大型体育馆,坐席数在6000以上,如北京五棵松体育馆(万事达中心)。由于国际赛事的重要性,单个场馆的知名度也较高。这为其赛后运营提前积攒了人气。

此类体育馆是地区重要的地标性建筑、城市名片,是市民休闲娱乐的胜地。大型体育馆及综合性场馆群在赛后利用功能定位方面应引入高端文体资源,打造综合竞赛表演、休闲娱乐平、文体传播综合平台,力争体现场馆的功能多样化,整合社会优秀资源为市民业余文化生活服务。

大型场馆由于其运营成本高,一般不采用分散出租经营的策略。而是寻找专业管理机构进行产业链式的赛后整合运营。这种整合式经营通常以体育馆的根本功能——场地出发,通过经营大量赛事活动带动餐饮娱乐等产业链的运转。

总而言之,大型体育场馆运营以依靠大型活动与赛事观演提供观赛体验为主要途径。对这类运营策略,国际通行的最低标准是每年至少满足120场比赛演出。

目前这类运营经验在国内比较缺乏,成功运营的五棵松体育馆实际是由外资管理运作的。

【实例】五棵松体育馆的赛后运营

五棵松体育馆坐席数18000人。现已更名为“万事达中心”,冠名权为5年,这是第一家获得商业冠名的北京奥运会场馆。由美国安舒茨娱乐集团aeG与nBa负责提供全方位的运营咨询和支持服务。

五棵松篮球馆是完全按照nBa球馆的要求建造的,甚至内部设计的图纸和同为18000座的休斯敦火箭队主场丰田中心都如出一辙。风格统一就是考虑到nBa在场馆综合使用上的成功经验。篮球馆在建设之初就借鉴了很多nBa赛场理念,除保证奥运比赛的全部要求外,在细节上添加了一些为后期运作留下的伏笔。比如场馆的音响设施可以保证大型演唱会的需要,赛场拆除了地板后可以变成滑冰场,周边的娱乐、餐饮和购物设施一应俱全。

aeG接管后的第一年(2010年),这里规划落实的大型活动超过100场,除篮球外,还包括冰上项目、拳击、斯诺克、大型演唱会、马戏表演、时尚典礼等,人次可达百万以上,平均3天一场活动。已经基本接近大型场馆每年赛事活动数量120场的收支平衡线。

在更长远的规划上,这里每年举办各种活动希望能达到300场左右,完全达到美国体育场馆的运营率。

所有成功的产业链式的整体化赛后运营在这里都能看到:冠名权出售,季票销售,广告权益、包厢销售及以观演为中心带动下的餐饮、娱乐业的繁荣。

(二)中型体育馆适合的赛后运营内容及模式

此类体育馆通常为当地重要的城市景观且具一定规模,可用于专业性体育竞赛和大中型群体活动,可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积极引入优秀资源,打造区域性文体活动中心。某些与体育公园结合的体育馆可大力发展运动休闲产业,成为市民旅游休闲的胜地。

中型体育馆与大型馆相比,具有亲近群众、全天候服务、占地少、投资低等优势。一般建在大中城市的区级、中小城市的市级和大专院校及大型企业事业单位。

这一类型体育馆,虽然以比赛为主,但其所占比例很低,比赛和演出等活动仅占5%~10%,有90%左右的空闲时间为提高效益而转向群众健身。而从全年接纳人数看,也是观众人数少于健身人数。

对这类在城市中服务于群众健身的(中型)场馆来说,其平、赛转换差度小,赛后改造程度不重。赛后运营基本上等同于平时的商业经营活动。因此在设计初期,就应该明确这类场馆在经营中所需的功能。以其市场经营行为为主要背景(而不是赛事活动),将功能设计尽量一次到位。

根据目前社会生活及体育建筑运营商的策划所催生的这类型体育馆,其设计逐渐向城市娱乐休闲综合体靠拢。这类综合体不仅有比赛功能,还有广泛的健身功能。它同健身俱乐部相比,一是有比赛演出功能,二是有高度多样化的健身功能。篮球、排球、网球、乒乓球、体操、健美、武术、游泳甚至保龄球等游乐活动。因此广受欢迎。

【实例】灵武市体育中心体育馆

宁夏灵武市体育中心体育馆属于丙级体育建筑,是一座多功能综合体育馆。其建筑面积约2.7万m2,比赛厅坐席数约3032人,其中活动看台1316人。功能涵盖游泳馆(健身用)、综合健身大厅、台球馆、商业、餐饮、游艺大厅等。此外,三层还设置了2座小型电影厅。赛事以外的可经营活动用房面积展占总面积约47%。

其场地大小53X34m,不仅满足手球比赛,也兼容大多数舞台规模,可实现文艺演出功能。南向的游泳水上娱乐大厅仅考虑训练与大众健身的需要,并没有设置看台。

很明显,灵武体育中心体育馆并非为重大赛事设计。通过与业主的沟通,其大部分设计目的将瞄准满足城市中群众健身娱乐需求。同时通过多功能综合体来延长休闲者的逗留时间。争取经营上的收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