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定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8:31:55

数字化转型定义篇1

[关键词]数字化;大型企业;客户价值主张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3095

基础设施提供商率先构建了信息骨干网,用于提高特定职能部门的效率和生产力。20世纪90年代,只有某些行业中的企业(如音乐、娱乐和电子行业)在探索数字化产品与服务。然而,由于随时随地能够访问在线信息,数字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持续发展。进入2010年,互联网和全球连通能力的重心和影响力已经发生变化(见图1)。

1数字化转型是一场变革

今天,全球的企业都处在大数据时代,数据正在成为巨大的经济资产。据统计,全球上网人数已达20亿人,仅中国互联网用户数在2014年就已达到63亿[1];设备方面,智能手机的普及,使用手机访问互联网的用户数量日益增加;社交媒体正迅速成为人们主要的沟通与协作方式。网络、设备和内容的快速融合正无时、无处不在的影响着数字消费。

面对全球数字化机遇,企业管理人员看法各异。有的认为数字化转型关键是优越的客户体验;有的认为不同行业和公司的转型方式不尽相同;有的认为数字化转型应采取自下而上的变革方式,等等。这些毫无依据的说法实际缺乏对数字化转型的深刻认识,很可能误导企业负责人做出错误且代价高昂的决策。具体如图2所示:

图2数字化转型的误区和实际情况

数字化转型做得好的企业将从客户满意度提升、公司效率提高和生产效率改进中获得巨大好处。凯捷咨询和mit斯隆管理学院联合的《数字化优势》调研报告显示,数字化转型成功的企业比同行其他竞争者的盈利能力高出26%[2]。客户体验等数字化转型维度的确可以从部门改善开始,但是这些举措很容易被局限在某个单独部门。尤其对于大公司而言,由于内部的职责划分明确,这些部门的数字化转型哪怕得到实施也很难在全公司推广。所以,部门层面的数字化转型是有意义的,但远远不够。数字化转型的精髓在于打破部门局限,围绕客户体验、进行产品再塑流程。

例如:耐克公司的数字化转型最初是从中层开始的,将产品设计数字化,采用了大量社会化营销方案,并设计了量身定制的生产服务。这些独立的创新非常成功,但是却忽视了各个互不关联的“孤岛”间潜在的协同效应。2010年,耐克成立了跨部门运作的“数字化运动”部门,数字化转型的潜能才真正爆发出来。该部门在企业内部提供技术资源、预算和协作,目标在于打造完整的消费者体验,对快速变化的消费偏好做出响应乃至引导。如今,耐克大部分客户服务数字化项目都由该部门牵头,不断地在nike+品牌下新产品。

可见,对于大型企业而言,对数字化转型必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数字化转型必须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是肯定行不通的。因为数字化转型需要企业综合运用社交网络、移动设备、数据分析来改变传统做生意的方式,这涉及企业的资源再分配体系、管理协调机制,甚至商业模式的改变。

2如何转型

数字化时代,企业应该如何恰当地对待和利用创新的前沿技术?如何让自己的企业建立起“数字化优势”?关键领域包括重新确定客户价值主张(提供什么)和重新规划运营模式(如何提供)。这两组问题可以通过图3所示的渐进式转型阶段而解决。

大多数企业都有一套独特的方法侧重于这两个领域中的某个方面。一方面,企业可以运用新的移动性、互联和信息接入能力重新形成产品和服务、信息和客户的交互,挑战是如何使这些新的客户价值主张变成现实;另一方面,运营模式的重新调整,可以使客户偏好的要求渗透到购买和销售链的每项活动中,要做到这一点,企业需要整合所有的业务活动,并优化与活动相关的数据管理与追踪方式。

21重新定义客户价值主张

如何在数字化时代捕捉客户需求,真正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转型,已经成为大数据时代企业转型的新方向。企业可借助信息和数据分析,通过增强、扩展和重新定义三个层面重塑客户价值主张(见图4)。

211增强产品和服务,改善客户体验在所有行业中,企业可通过客户信息的收集与数据质量优化分析,洞见客户的需求,实现品牌差异化方面的特性和服务。比如:美国梅西百货公司曾经展示过一个装有镜子的虚拟试衣间,该试衣间能够以数字化方式捕获顾客试穿新衣服的形象,然后,顾客只需按下按钮,就可以在形象上增加一双鞋或者一条围巾,顾客“看到”装饰的形象后,可将数字图像发给好友,实时征求他们的意见[3]。再比如,有些企业在进行销售时,将企业的系统与业务员携带的便携设备连接在一起,这样一来,客户的基础信息便可自动呈现,客户过去的购买行为也可以自动呈现,甚至客户的未来购买倾向也可以通过数据的分析得出,从而指导销售员有目标地进行推销。而客户的理赔、报价及其他服务也可以在后台运作与流程整合的条件下,通过移动终端在客户面前自动完成。这样的模式实际上是把企业的运作完全呈现在客户的面前,自动、迅速地完成企业对客户的销售及服务,完成对客户体验的优化提升。

212扩展产业链,增加收入来源数字内容可以对传统产业链进行扩展延伸,通过寻找新的方式实现品牌差异化特性的价值,增加新的收入来源。比如,传统的唱片业最早感受到数字革命的冲击,由于标准mp3格式的数字音乐的出现,2003―2014年,传统音乐公司丧失了超过35%的收入价值,总收入从120亿美元下降到了80亿美元。但数字音乐现在就比较灵活,比如中国移动的数字音乐基地就对传统产业进行了延伸。现在从图书到影视、到体育、到电商,所有传统产业都可以进行数字化延伸,而且这个延伸可以快速地促进品牌积累。

213重新定义已从根本上发生价值变化的核心元素社交媒体、移动、物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要求企业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客户价值主张。以远程医疗为例,在信息化时代,医疗设备制造商、医疗服务提供商、患者之间可以合作研制疾病监控设备,通过这些设备可以向远程医生传送关于患者状况的关键信息,这种通信服务实际比医疗监控设备本身更有价值。再比如现在有一种植入式广告,叫娱乐广告,其实它本身是娱乐的,但里面可以有广告内容。过去的植入式广告,是由故事通过直接对应植入广告。而现在不这样做了,现在是针对一个对象,比如给腾讯做一个形象宣传,可能不会去讲腾讯公司本身,而是通过讲一个娱乐的故事,受众仍然能够对腾讯公司留下印象,甚至更为深刻,只不过这个故事本身就很娱乐。这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植入广告了,而是娱乐广告。

22重新定义运营模式

企业期待业务的发展、运营的优化、获得数字化优势,这些则依赖于某种程度的新型运营模式(见图5)。在许多情况下,企业实现运营模式转型的程度与所能实现的效率和生产力改进程度密切相关。

221创建数据供应链,让信息流通起来各类数据技术都在迅速发展,但大多数企业技术的应用仍非常零散。其结果是企业数据普遍难以得到充分利用。企业要挖掘利用数据价值,就应将数据看作一条流动的供应链,使其在组织内部充分活跃流通起来。谷歌和沃尔格林等公司都已通过开放应用接口采用了这种方法。如今,全球超过80万家网站都在使用谷歌地图tm数据。第三方开发商也能够将沃尔格林处方药瓶上的条码扫描进自己的应用当中,从而更容易地帮助人们再次购买药品。通用电气、万事达卡、脸谱网,都通过创建Kaggle等众包平台,找到了一个汇集全球计算机精英、数学家和数据专家的网络,从而帮助公司解决各种各样的难题,比如寻找最佳航线,或是优化零售店铺位置[4]。而且在很多情况下,这些人员都有着热忱的奉献精神,甚至可以不付分文。

222整合并优化所有数字和运营元素,利用信息管理企业下一层面,企业可以利用跨渠道、业务单位和供应链合作伙伴的信息与关系,去整合那些提供最高价值的数字信息和运营要素。例如,美国的“庇护所”杂志和meredith广播公司,利用其数据分析,为广告商和其他商业客户创建了针对读者和观众的营销能力,其营销部门与著名的消费品公司、金融服务公司在社交媒体、移动活动以及传统出版业务中也进行了合作[5]。全球第三大零售商乐购公司长期以来一直是创新方式利用技术的领导者,该公司通过标准化业务系统在全球快速建立了新店。乐购客户可以在家通过手机扫描产品,从产品清单中做出选择,扫描后的商品被加入到客户的在线购物篮,之后送到客户家中。该业务在推出后一个月内,这种电话购物应用程序被下载了40万次。此外,乐购还提供了用于追踪积分以及查找附近乐购商店的应用程序,一旦客户进入店内,应用程序即可以向客户指出购物清单上产品的通道号码[6]。

23选择转型途径

根据前面的分析,大型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领域包括重新确定客户价值主张和重新规划运营模式,由此而产生的转型的战略途径主要有三种:其一,注重客户价值主张;其二,注重运营模式转型;其三,就是从更整体和整合的角度,将前两种途径结合起来,同时转型客户价值主张和组织运营方式。在当前日益数字化的世界中,即使在主要采用物理化形式的行业中,企业也不会从“零”开始数字化转型之路。相反,大多数企业已经通过提供交互式网站、更好的客户服务或者更优秀的客户体验而找到了使用数字化信息的方式。与此相似,它们都在培养基础的运营能力,例如在线渠道或数字供应链跟踪。从这个起点开始,企业的战略性转型一般遵循如图6所示的三个路径之一。

对于企业来说,最佳转型途径取决于其战略目标、行业环境、竞争压力和客户期望。在产品实物形式强而且客户对信息的要求不高的行业,例如矿产与挖掘业,企业可从运作的数字化转型开始(途径1)。在其他可以在线或通过移动设备提供新型服务的行业中,例如金融服务业,及早注重客户价值主张会带来直接的效益(途径2)。然而,许多企业,确切地说是几乎所有行业,都需要同时重新定义客户价值主张和运营模式(途径3),以成功实现数字化转型。能够立即如此行动的企业将具备成为行业领导者的独特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无论是全面重塑客户价值主张、转变运营模式还是两者的结合,都需要全面了解并评估多个因素,如:

产品和服务在行业的数字化演进过程中位于何处;

移动性和社交网络的利用水平以及客户的期望;

其他行业参与者的战略举措;

转型每个阶段的整合程度――新的数字流程和旧有的物理流程之间的整合。

3如何实施

企业如何确定最佳的数字化转型战略,使客户、合作伙伴和员工积极参与其中?结构化的步骤如下:

(1)识别转型机会,这需通过全面了解行业中的数字化转型而实现。机会的识别取决于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已经或者可能实现数字化的程度,以及竞争对手如何应对瞬息万变的客户期望。另外,产品和服务若直接受到新技术的影响,将会改变客户的交互和协作方式。

(2)重新定义价值主张,这需根据现有客户的购买支付意愿而进行。价值主张的重新定义要求企业寻找新的方式,使用技术实现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利用新的数字化渠道留住现有客户,并且最终重新定义整个产品和服务系列,以实现数字化的价值。

(3)设计优化的运营模式,这需结合企业的组织能力和技术要求进行。思考“如何”交付价值,需要首先了解企业当前的能力和机遇。运营模式的设计应支持客户交互,并将此作为跨渠道整合和供应链协作的组成部分。

(4)执行战略,这需重新定义运营模式,以支持新的价值主张。优化线上线下交互流程,培养数字化执行能力,通过整合供应链、建立互联的员工队伍来实现新的客户交互。

(5)持续改进,这需利用企业的客户洞察力和先进的分析能力而实现。随着新概念的传播,客户的需求与偏好也会随之变化,审视新市场,抛弃旧观念,接受新技术。通过分析甚至是微细级别上的客户交互能力,企业也须根据洞察结果持续创新。

4结论

任何行业中的企业都面临着重新思考客户价值主张和运营模式的巨大压力。全球大型企业已开始利用自身的技能、规模和影响力优势,向数字化组织转型。在数字化革命中采取主动举措的企业应当这样做:

(1)重塑客户价值主张;

(2)重新制定业务运营模式,有效率、有效益并以创新方式满足新的客户价值主张;

(3)同时做到这两个方面,实现最全面的行业转型。

针对不同的行业、客户的接受程度和企业原有的环境,数字化转型的途径也不尽相同。所有这些转型途径都需要在正确的时机运用正确的技能,同时克服企业文化阻力。大型企业应通过数字化转型改进营销方法、提升流程效率、加强与合作伙伴的协作、增进与客户的交流。如果没有抓住新的数字时代带来的机遇,企业将来成功的机会可能会大大降低。对于那些能够通过数据运营实施新业务模式,并克服整合运营中各项挑战的公司,将能够在人才、合作伙伴和资源方面赢得先机,并将新的和现有的竞争对手远远抛在身后,成为行业领导者。

参考文献:

[1]2015年我国互联网用户统计数据分析[eB/oL].[2014-12-10].http://wwwchinabgaocom/stat/stats/39422html.

[2]Rueter,thadinternetRetailermacysoffersavirtualfittingroominitsnYCflagshipstore[eB/oL].http://wwwinternetretailercom/2010/10/12/macys-offersvirtual-fitting-room-its-nyc-flagshipstore.

数字化转型定义篇2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纸媒;人力资源;策略

风光一时的报纸行业已经一去不复返,当前报纸在营销、传播、受众、收入等方面均进入瓶颈期,新媒体给传统报业带来的打击是毁灭性的。从整个行业来看,报业竞争格局基本确定,当前仅存一些传统“豪强”仍旧在维持其生存空间,报业生存空间已经被压缩到最小。数字化转型是报业最佳出路,但由于缺乏科学借鉴对象,因此在实践中必须实施科学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为纸媒数字化转型奠定基础。

一、纸媒数字化转型

纸媒数字化转型就是利用数字化技术对纸媒在新媒体环境下促进其由传统方式向数字化方式转变,从而使得纸媒可适应信息时代特点。纸媒数字化转型是在新媒体时代与时代背景相关的转型方式,是数字化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传统纸媒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新媒体飞速发展导致传统纸媒行业营业收入、市场等受到极大冲击。纸媒行业逐渐意识到新媒体在未来媒体行业具备的潜力和广阔发展空间,因此数字化转型是纸媒下一阶段发展必然选择。纸媒数字化转型是新媒体引导传统媒体实现转型的一种市场发展模式,因此纸媒数字化转型首先需建立新媒体运作思维,并对传统管理体制与组织架构进行改编,从而满足数字化行业发展需求。在此基础上通过数字化运作方式重新构造其信息采集方式,建立专属数字化平台。不仅如此,纸媒数字化转型还需改变其传统营销模式,采用新媒体营销模式推销自己。纸媒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传统纸媒人力资源已经无法满足其转型需求,基于此需要实施适应纸媒数字化转型期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为纸媒数字化转型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二、纸媒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

1.纸媒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缺位

人力资源规划意义在于保证数字化转型期纸媒内部人员动态平衡,这种平衡是数字换转型期所必须具备的,转型过程中会存在部门转换、新部门成立、旧部门取消等情况,组织架构处于实时变动中,因此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促进转型期人力资源的合理调度,即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众多纸媒并未将实际与理念相结合,转型过程持续展开,却未对内部人员组织架构进行有效规划,也未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即新媒体转型过程中在技术、产品、金融等方面岗位人才分配上缺乏必要的科学规划,较多时候均是按需分配,按量配人。该种人力资源管理方式较为随意,忽视人才对纸媒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和长久效益。该种方式也会对纸媒数字化转型造成阻碍,一定程度上延长纸媒数字化转型周期。

2.技术、采编、运营为代表的数字媒体人才的稀缺

纸媒数字化转型实质上是在现有基础上实现新媒体创业,在此过程中促使管理体制组织结构、运作思维等方面发生改变。转型过程中涉及新媒体部门的成立,在此基础上会确立各工作岗位需求人才数量、类型。结合现有人才情况便可确定纸媒内部现有人才数量及种类是否可满足实际需求,在人才类型不符或数量不足情况下便会进行人才招聘工作。纸媒数字化转型需要各类型人才支持,转型期会面临各种波动,只有在高质量人力资源支持下才能有效面对这些问题。纸媒传统人力资源无法适应数字化转型需求。从纸媒新媒体转型来看其招聘与实际人才需求无法有效衔接,问题关键在于人力资源管理并未形成组织战略意识,由此导致技术、采编、运营等方面新媒体类型人才较为匮乏。

3.基于数字化全媒体平台的员工绩效考核体系尚未确立

纸媒数字化转变过程中需要新创意及科学的发展规划,因此需要动员所有人员为纸媒数字化转变过程流程再造提供有效建议,提升员工改革积极性。采用基于数字化全媒体平台的员工绩效考核体系可根据员工在改革中做出的贡献给予其相应绩效,并采取公平竞争策略,促进纸媒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其内部良性竞争。当前大多纸媒数字化转变过程并未建立基于数字化全媒体平台的员工绩效考核体系,基于岗位变动较大,很多管理人员不愿意在变动中建立体系,这种思想进一步束缚基于数字化全媒体平台的员工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不利于新媒体转型。4.数字媒体人才缺乏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数字化转型期纸媒内部组织结构处于不断变化中,此时其内部人才均为其转型做出贡献。从本质上来说对内部人才管理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纸媒数字化转型成败。转型期人才会对其未来职业生涯发展有所顾忌,纸媒只有为员工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路线才能有效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同时有助于员工明确工作方向,对纸媒数字化转型有积极意义。当前纸媒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并未跟上现代化企业管理步伐,职业生涯规划一片空白,众多纸媒高层管理人员并未有关于职业生涯规划方面思考。

三、数字化转型期纸媒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分析

1.建立数字媒体人才储备库

数字媒体人才储备库建立于人才储备理念上,纸媒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可委托人才中心帮助寻找对其自身转型具有一定帮助的高级人才,另可通过多种手段相结合发掘具有跨界工作经验、学习能力强的媒体人,并提出聘用意向。在行业内部与各种媒体人交流,建立属于自身的人才储备库,并在需要时将人才笼络过来。通过数字媒体人才储备库可最大限度避免人才浪费和人才冗余,有助于应对数字化媒体转型各种波动,保证人才需求处于动态平衡,避免转型期各种不确定性。

2.动态薪酬计划实现数字媒体人才的薪酬与激励管理

动态薪酬计划主要包括基础薪资和激励薪资两部分,其中基础薪资与传统纸媒薪资相当,该部分为维持员工正常工作基本报酬,并保证薪资公平性。激励薪资主要为建立纸媒转型期内部公平竞争而设立的,主要给做出突出贡献或提出良好转型建议的人员。此外还可根据纸媒转型期实际损益给予员工一定分成,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通过以上几个方面有效结合实现动态薪酬计划。通过动态薪酬计划可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并为纸媒内部营造良好氛围奠定基础。

3.创建数字纸媒组织文化

纸媒数字化转型离不开人才创新能力,其内部扁平化组织强调在现有经验基础上实现创新。因此纸媒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应建立新型组织文化,推进其内部公平、竞争、宽松、信任、上进的工作氛围,促进员工在企业内部展开有效沟通交流,增加企业凝聚力。为员工创造实现其自我价值的基本平台,促进纸媒转型过程内部良好氛围。

4.对员工进行科学有效的培训开发

为进一步提升员工为纸媒数字化转型贡献程度以及明确其未来发展,纸媒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应实现数字媒体人才的新媒体运作思维与数字技能的培训,并建立数字媒体人才职业发展平台,在此基础上便可让员工充分了解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明确自己未来发展方向。纸媒也可根据员工发展方向为其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促进纸媒成功向数字化转型以及员工成长,具有长期发展战略意义。

四、结束语

纸媒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必须实施科学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从建立数字媒体人才储备库、动态薪酬计划、创建数字纸媒组织文化、对员工进行科学有效的培训开发几个方面入手,促进纸媒和员工共同成长。

作者:赵玲单位:驻马店日报社

参考文献:

[1]张立伟.纸媒数字化转型路线图[J].当代传播(汉文版),2013(6):8-11

数字化转型定义篇3

关键词:XmL;模型架构;Schema;数据集成技术;web服务接口

中图分类号:tp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0)07-0022-04

随着企业信息化应用的不断深入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种管理软件层出不穷,这些不同的管理软件又有各自的数据库系统,数据库与数据库之间或者是同构或者是异构,在同一个企业或者集团公司内部要实现数据共享及业务的整体协调运作,需要一个良好的企业集成平台支持工具帮助企业快速实现企业内部各管理系统的高度集成。企业集成平台是支持企业集成运行的智能工具,其主要功能是为企业各种数据、系统、过程等多种对象的协同运行提供公共服务及运行时的支撑环境,降低实现企业内部的数据源分散集成的复杂度,提高应用集成的有效性,将企业信息化规划中确定的各种应用系统、服务、人员、信息资源等信息关系固化到集成运行的系统中。在当前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企业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为了保证产品在整个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对业务数据进行有效的管理,企业通过采用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pLm)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各个阶段,为了更好的实现各个阶段业务的有效协同和数据共享,对产品生命周期的整个业务数据实现一致性的管理,有必要建立良好的、可扩展的、基于XmL的数据集成框架来管理系统之间数据结构、数据源不一致,数据共享的问题,这也是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过程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目前大多数应用系统在实现系统数据集成的时候,通常是在原有系统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或者随系统提供一些简单的集成接口,实现的模式主要有数据复制,数据连邦以及基于接口的数据集成等方式,虽然这些实现模式的实现理论都已经很成熟,但是大部分集成系统之间的实现方式都是在各自的系统上开发,使得编程人员在不同的系统上做重复的劳动,从而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浪费,如果把集成系统做成一个模型框架,将使程序开发人员在一个简单而统一的开发环境中,从而减少程序设计的复杂度。文章提出基于XmL数据集成模型架构,在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这样一个复杂的业务流程管理系统中,可以快速高效的解决系统之间的集成协同工作。文章首先提出模型的整体框架结构,然后对其进行具体分析,最后阐述其实现的关键技术。

一、设计思路以及集成模型架构

(一)设计思路

传统数据复制模式中,通常利用XmL格式文件实现数据集成的中间传输介质,其实现方式是从一个数据库导出数据到XmL文件中,然后其它系统通过处理XmL文件中的数据并导入数据到目标数据库中,这种实现方式对于简单系统集成是很不错的选择,但是对于一个大型的业务复杂的管理系统,这种实现方式有一定的缺陷。在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中,将这些所有的复用的功能集中到一个模型框架中,将业务逻辑和业务表示逻辑等进行了分离,将每层功能集中到一个特定的角色上,这样可以得到一个非常便于进行系统扩展,逻辑修改的应用集成框架,进而提高集成平台和集成系统的柔性,文章提出4层的系统集成模式。如图1集成数据环境总体设计图:

XmL具有如下特点:结构清楚、语意明确、交互性好、易于处理、平立性等。使用XmL不仅可以指定关系数据结构,也可以将非关系数据表示成为结构,如文档结构等,也可以将不同的元素合成为其他元素。XmL可以配置适合当前解决方案的文件格式,也可以将XmL中的数据标记为可配置的文本格式,它将用户界面和结构数据相分离,XmL使用诸如“扩展样式(XSL)”和层叠样式表等来表示浏览器中的数据,XmL将数据从表示和处理中分离出来,可以将用户信息、销售定单、物料数据、Bom结构等数据来源转换为中间层上的XmL,当XmL到达到用户系统中时,可以将该XmL文件进行编辑、处理和表示,没有必要返回到服务器进行解析处理,因此可以轻而易举的合并不同来源的数据,便于信息的高度集成。XmL的威力在于将用户界面和结构化数据相分离,允许不同来源数据的无缝集成和对同一数据的多种处理,因此XmL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到数据集成领域。

XmL目前可以使用两种方式定义或约束自身的逻辑结构,一种是DtD格式,另外一种是XmLSchema,与DtD相比,后者具有一致性、扩展性、易用性、规范性、互换性的特点。XmLSchema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对数据类型的支持,主要表现在:可更容易地描述允许的文档内容,验证数据的正确性,与来自数据库的数据一并工作,定义数据约束(datafacets),定义数据模型(或称数据格式),在不同的数据类型间转换数据,可以对XmL文档定义更加严格的规范和明确的规定。因此采用XmL的Schema数据模式表示各个异构数据源中的数据。

(二)数据集成模型架构(DimF)

数据集成模式是通过底层应用数据源之间的一致性来实现不同应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互操作。该模式的实现是必须提供一个基础模型结构,用于支持在两个或者多个数据库系统之间的数据转换和传输。主要功能是从其中一端数据源中抽取出相关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转换或者对数据结构进行调整之后导入到另一端数据源中。系统之间通过调用该模型框架结构可以快速配置应用系统数据集成环境。模型架构的详细设计如图2所示:

(三)系统组成及框架原理分析

数据集成模型的架构设计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定时数据请求器。该数据请求器设计为具有批处理的定时触发器,其作用主要是不间断的向用户数据请求处理器发送消息,以便获取是否有临时变更的数据信息。定时数据请求器发送消息通知用户数据请求处理器,然后有数据请求处理器通知消息服务中间件,最后通过消息服务中间件在数据仓库中查询是否有数据变化,如果有则通过消息中间件发送到数据提取器,数据提取器调用格式转换器将数据转换为XmL,最后将数据更新到数据库中。

2.字段映射定义器。该功能主要实现XmL中的数据更新到数据库之前,将XmL中部分结点元素和数据库表中的字段进行映射配置。XmL是公共的文件,各数据库需要从这里获得数据,为了使得XmL结点元素和各个不同的数据表字段对应,获取有用的数据信息,需要提供动态可配置的XmL元素结点到数据表字段的映射功能,以实现同一XmL文件在异步数据库之间数据传送。一旦定义好之后,以后的数据集成处理都将按照已经定义好的字段映射集成数据,如果需要改变字段,需要重新定义。

3.数据变更处触发器。数据变更触发器是附加在数据库中的,在数据库中设立触发器的目的主要是解决用户端有数据变更的问题,当数据有写入、修改、删除等操作时,将自动启动数据变更触发器,触发器设置数据变更事务,已发生变化的数据传送到数据提取器中,数据提取器把处理好的数据通过web服务接口传送到数据转换器中,再由转换器处理完毕之后提交到数据仓库,若变更的数据已写入数据仓库,则撤消此事务,否则继续执行此事务直到事务提交完毕,最后关闭数据变更触发器。

4.用户数据请求处理器。它是处理用户发送的请求信息,接收用户请求信息之后首先到数据仓库中查询有没有用户所需要的信息,有则返回给用户,没有则通过源信息库视图映射到具体的物理位置并决定在哪一个数据库中访问数据。

5.web服务接口。web服务接口是信息服务介质。通过它关联数据提取器,数据请求处理器以及数据仓库等信息之间的交换。它是通过Soap消息交换协议来实现互联网环境下的分布式计算,它具有良好的松散耦合集成结构,更适合复杂系统之间的集成。

6.数据转换器。数据转换器完成的主要功能有:(1)web服务接口服务通知数据转换器需要在数据库中处理某一特定的数据子集;(2)重新对数据进行顺序调整,从而更清晰地表达数据结构;(3)对数据进行重构,用不同的顺序描述数据元素,改变字段长度或其数据描述或改变逻辑分组。其转换过程为:每两个需要进行数据转换的数据源必须在一定的转换规则下才能转换为统一的目标数据,便于简化数据的转换过程,常常将所有表示转换规则的XSLt文件集中保存到转换规则定义库中,当进行数据转换时,首先调用转换规则定义库中的转换规则,然后转换为满足要求的目标数据。

为了让数据转换器明白从客户端通过web服务接口传递过来的信息要求自己做什么样的操作,需要在客户端加入一个隐含的字段,通过这个隐含字段来识别所要查找的XmL脚本,然后通过解析,告诉要做什么样的操作。

7.数据转换规则定义库。在这里可以根据当前系统定义适合当前数据结构的数据转换规则,包括数据结构,字段属性,以及具体数据属性规则定义,数据转换器通过这些规则直接将原始原始数据处理成为适合当前数据库结构的数据,并直接更新目标数据库。

8.源信息库视图。在这里存放一些列表,其一存放列表存储数据源的基本情况,如数据库名称、物理存储位置、类型、连接字符串等,并为每个数据源分配一个唯一的标识;其二存储数据库中表的信息,最后存储数据表字段信息。这些信息为方便其它处理器访问源物理数据库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来源。

9.XmL格式转换器。它处理从数据提取器中传输过来的数据转换成为统一的XmL格式。

二、数据集成模型实现的关键技术

(一)基于XmL的数据库模式映射

要将关系数据通过XmL表示,就需要数据库和XmL之间的模式映射,在一个数据库中使用XmL文挡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当关系数据库和其它数据库或某种数据应用之间交换信息时,通过使用SQL/XmL的内部函数形式映射机制,从关系数据中产生XmL片段,使关系型数据格式转换为XmL数据格式,这种情况下XmL是不可见的。另一种不需要映射,通过固有的结构直接生成XmL格式,这种格式对数据库而言是可见的。

前者为支持XmL的数据库(XmL-enabledDataBase),即XeDB,这种映射方式也比较多,通常有两种:(1)基于表格的映射,以表格为基础的映射方式(thetable-basedmapping)也是大部分软件商所采用的,具体做法是它建立一个元素用以表示一个或多个数据表格,这种方式适合存取关系型数据;(2)基于对象的关系映射,它可以将文挡的层次结构转换为树装结构。

(二)基于XmL语言的web服务接口技术

目前大多软件数集成接口采用omG组织提出的基于CoRBa的服务接口,它作为一个分布式计算机平台,定义了一条软总线允许客户对远程或本地对象发出服务请求,同时还定义了一组公共的对象服务。可以说很好的将不同厂商的复杂、异构应用和服务集成起来,但是传统CoRBa对象模型仍然有很多的不足。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后来发展到更通用的基于XmL语言的web服务接口定义语言(wpDL),文章采用基于XmL语言的业务流程模型描述语言,具有很强的开发性和通用性,为企业集成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三)XmL数据源表示技术

用XmL表示的文档内容主要有两种:其一是以文档为中心的(DCD),其二是以数据为中心的(DCD)。前者不具有很强的数据结构性,通常将不同类型的信息以XmL形式表示,比如文档、信件内容、网页等。后者以数据为中心的文档,其所表示的内容具有高度的结构性。

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数据库有对象数据库,关系数据库及多媒体数据库等,其中关系数据库是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将是主流。因此以关系数据库为例说明如何将关系模式转换为XmL模式,根据XmLSchema的特性,它为将关系模式转换为XmL模式的完全转换提供了前提条件,XmLSchema有着自己的一套完整的语法。以下用代码事例描述一个简单的用XmL表示的数据结构和用Schema表示结构关系:

简单的XmL文档表示:inventtable.xml

11011

LCDtelevision

Bom

purch

purch

下面用是一个名为inenttable.xsd的文件,定义了上面的inventtable.xml文档元素:

targetnamespace=".cn"

xmlns=".cn"

elementFormDefault="qualified">

(四)集成系统的安全和速度问题

为了提高数据集成信息的安全,防止数据的丢失、出错或者被别人盗取等问题,建议采用以下两种解决方式:其一,可以把XmL脚本放到数据库中,使它和隐含的字段关联起来;其二,如果把XmL存储到一个指定的文件夹中,最好对其进行隐藏,使用的时候,通过定义静态变量的方法,把他们初始化到内存中,从而加快程序运行的速度。

三、未来集成技术的发展趋势

在未来的企业信息化应用过程中,企业将不断把企业的各个业务纳入倒信息化管理得范围内,这样对信息化集成技术的要求将不断提升,因此为了提高集成平台以及集成系统的柔性,集成平台技术框架设计将传统的2层逐步向n层扩展,如图3所示:

四、结语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人类社会的信息量迅速(下转第31页)(上接第24页)膨胀,对信息管理和信息集成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特别是在现代化企业信息化应用的过程中,信息的共享和集成是制约企业信息发展的主要瓶颈,也是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的一个主要途径,如何才能将企业有限的信息资源无缝集成,这也是当前以及今后所要研究的重点。XmL技术的出现以及快速的发展对解决复杂异构数据源的集成以及交互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文章提出基于XmL的数据集成模型框架,在一定能程度上解决了集成问题,但是数据集成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持续性的项目,企业需要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建立清晰的技术实现蓝图,用更长远的目标来审视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樊玉顺.信息化管理战略与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杨芙清,梅宏.构件化软件设计与实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任小娟.模型框架之探讨[J].企业周刊,2003.

[4]沈建新,周儒荣.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框架及关键技术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3,35(5).

[5]杨正合.基于Soa的协同软件设计研究[J].优源期刊,2003.

[6]张守忠.面向对象的航空项目管理与产品数据管理的集成研究[J].企业周刊,2005

数字化转型定义篇4

【关键词】信息技术;城市数字化;标准化近年来,人工智能、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与区块链

等新兴数字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经济生活。数字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重要推动力[1]。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数字化建设工作。2020年10月,党的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指出要加快数字化发展[2]。《建议》后,上海市政府积极响应并贯彻落实国家数字化发展重要举措,于2021年1月《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坚持整体性转变,全方位赋能,革命性重塑,推动城市在经济、生活、治理三个领域进行全面数字化转型[3]。为保障城市数字化转型各项工作顺利落实,上海市又相继出台了《数字化转型工作三年行动方案》《上海市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十四五”规划》《上海市促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若干政策措施》等政策文件,迅速建立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1+3+1+1”制度体系,对未来三至五年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工作的总体目标及重点任务进行了细化和分解,全面支撑城市数字化转型工作的落地实施。可以说,作为提升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手段,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上海未来城市发展的首要任务。

1城市数字化转型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以数据驱动的城市数字化转型是一个涉及多领域、多层次、系统性的庞大工程。当前,城市数字化转型工作正在各行各业有序推进,但推进工作尚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例如,如何做到数据信息的互联互通?如何做好数字市场的评估监管?如何保障数据信息的安全?与此同时,由于各地区、各行业发展水平不同,对于城市数字化转型工作的理解和认知难以做到完全统一,可能会导致各类数据之间未进行有效融合,形成“数据孤岛”或转型进程相互脱节等现象。此外,转型到什么程度,转型成效如何去衡量和评价是市政府领导、信息化主管部门、相关领域企事业单位及专家学者等都十分关注的话题。以上种种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妥善处理和解决,城市数字化转型工作的推进之路难以畅通,上海市全面城市数字化转型战略目标将无法实现。因此,在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要想行稳致远,必须要坚持“技术+制度”双轮驱动,推动技术和制度“并跑”。作为制度供给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数字化转型标准化将是重点推进方向。

2城市数字化转型标准化工作现状

标准化是促进数据汇集、系统协调、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基础,并且能统一城市数字化转型技术要求、工程实施规范以及测试认证方法,提高多系统间的协作效率[4]。因此,有组织、有计划地建立一批紧密耦合、层次合理、相互协调的城市数字化转型标准,构建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引领性的城市数字化转型标准体系,有利于引导城市数字化建设、发展、运行、治理工作的全面实施及数字化转型工作成果的复制推广。作为领域内标准化技术归口管理的组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为领域内标准化工作提供沟通交流平台的同时也为标准化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如组织标准制修订、标准宣贯、标准实施评估、标准复审等。它是领域内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推动器。截至目前,上海市已组建与城市数字化转型相关的信息化地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6个,分别是上海市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上海市卫生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上海市数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上海市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上海市智能网联汽车及应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上海市人工智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其中,上海市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信标委)作为上海市最早成立的信息化领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是上海市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的标准化支撑体系的主力军。据统计,仅2022年上半年,信标委便组织申报与数字化转型相关的地方标准20余项。

3城市数字化转型标准化建设路径

根据《意见》,上海市提出的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是以数据要素为核心,以新技术广泛应用为重点,以数字底座为支撑,重点在于对现有技术的综合运用,最终实现跨部门及行业数据的互联互通。城市数字化转型并非某一单个领域或者众多领域的独自转型,应当从“城市是生命体、有机体”的全局出发,协同推进城市在经济、生活和治理三个领域的整体性转变[5]。因此,城市数字化转型标准化建设工作应在基于数字安全的前提下,重点围绕数字基础底座、数字经济、数字生活、数字治理等方面进行赋能。

4城市数字化转型标准体系构建

以城市数字化转型标准化建设路径为基础,结合标准化体系构建方法,初步构建城市数字化转型标准体系框架(见图1)。城市数字化转型标准体系共三层,其中一级子体系分为通用基础、数据基座、支撑能力、数字信任、场景应用、评价改进和数字安全7个方面。通用基础子体系包括术语和定义、分类和代码、数据统计、转型导则4个二级子体系;数据基座子体系包括数据产品及服务权益、数据流通合规性评估、数据分级分类、数据交易定价、数据资产化评估5个二级子体系;支撑能力子体系包括数字基础设施、城市数字孪生2个二级子体系。其中数字基础设施子体系包括连接、计算、感知、融合4个三级子体系;城市数字孪生子体系包括智能平台、应用促进规范2个三级子体系;数字信任子体系包括可信数字身份、可信数据交换、可信数据处理、数字信任治理、数字信任策略和评估5个二级子体系;应用场景子体系包括经济数字化转型、生活数字化转型、治理数字化转型、园区数字化转型、五大新城数字化转型5个二级子体系。其中经济数字化转型子体系包括科技、金融、商贸、航运、制造、农业6个三级子体系;生活数字化转型子体系包括健康、教育、居住、出行、文旅、为老、无障碍7个三级子体系;治理数字化转型子体系包括营商环境、综合监管、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系统治理、公共安全6个三级子体系;评价改进子体系包括实施评价、测试2个二级子体系。其中实施评价子体系包括评价实施指南、评价指标及模型2个三级子体系;测试子体系包括技术测试、产品测试、系统测试3个三级子体系;7)数字安全子体系。城市数字化转型标准体系框架是用于规划数字化转型标准的具体制定和修订工作的总体设计图表,后续城市数字化转型标准明细表将在该标准体系框架指导下进行研制。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城市数字化转型工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工程。城市数字化转型标准体系框架也将随着城市数字化转型工作推进的深入进行进一步细化和完善。

5城市数字化转型标准化工作建议

5.1健全组织机制

成立城市数字化转型标准化推进组。推进组应建立例会制度,定期沟通交流城市数字化转型标准化工作推进进度,分析重难点问题,部署重点任务,督促工作推进,实现任务清单式管理。此外,推进组应做好城市数字化转型标准体系顶层设计,统一规划城市数字化转型各相关方的标准化任务,形成工作合力,做好城市数字化转型重点任务、重大工程的标准化支撑,服务好城市数字化转型整体战略大局。

5.2完善政策支持

编制城市数字化转型标准化保障相关政策,发挥市、区两级标准化推进专项资金引导作用,支持数字化转型标准制修订及后续实施与宣贯工作。大力支持符合要求的地方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升级为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为相关领域企事业单位和专家学者搭建与国际、国内专业标准化组织合作交流的平台,促进国内外先进技术成果的合作共享。

5.3强化人才建设

加强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数字化综合人才是城市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核心竞争力。鼓励相关领域企事业单位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实训基地共建、校园人才选拔大赛等多种方式加深校企合作,构建人才培养生态体系,培养一批既精通数字化技术,又掌握标准化知识应用的数字化人才队伍。建立城市数字化转型标准化专家人才库,构建数字化和标准化跨领域人才培育和认证机制,打造符合需求的专家人才梯队。

5.4加强监督评价

根据城市数字化转型标准化发展任务及分工,编制相应工作计划,建立标准体系建设和重点任务推进考核机制,定期通报重点任务进展情况,考核优秀项目及单位进行通报并表彰。构建城市数字化转型标准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加大标准实施情况公开力度,培育市场化的标准评估服务模式。

6结语

数字化转型定义篇5

[关键词]资本运营现代企业制度数字化出版产业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g2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853(2013)05-0018-04

自2003年6月新一轮新闻出版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启动以来,我国的出版产业生态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截至2012年底,除少数公益性出版社和军队系统出版社外,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及地方和高校经营性出版社已全部完成转企改制,并有若干出版集团相继完成股份制改造,在国内a股市场成功上市,出版产业与资本市场之间的互动关系已初步成形。在这场以产业化和市场化为核心的“自上而下”改革的持续推动下,国内各大型出版企业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竞争意识和扩张热情,跨地区、跨行业和跨所有制的兼并收购案不断涌现。由此可见,在经历了改革初期的种种阵痛之后,我国的出版产业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裂变。可以预见,在未来的五到十年,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促动下,出版产业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前所未有的兼并重组浪潮。在这样的大势面前,对于大型出版企业来说,如何根据技术、市场和政策环境的变化积极推进实施战略转型,无疑是当下亟待研究并加以解决的问题。

1大型出版企业战略转型的内涵

毫无疑问,仅就战略转型而言,大型出版企业因其规模庞大、业务庞杂而比小型出版机构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主要关注的是大型出版企业的战略转型。本文认为,大型出版企业的战略转型至少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

一是现代企业制度转型,即从传统的事业单位向真正的现代公司转型。事实上,从法理意义上说,目前国内大多数出版单位都已经成为公司法人,“三项制度”改革在大型出版企业也已基本完成;但这种法理转制和企业运营机制的初步确立,其实距离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尚有很长的路要走。现代企业制度不仅包括如何建立起以投资者为中心的公司治理模式、董事会决策和监督机制、市场化的高管薪酬激励机制,而且包括企业内部管理的决策机制、问责机制、考核机制等,其实质就是建立起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商品经营管理体系。然而,对于当下很多大型出版企业来说,传统的治理和管理理念依然根深蒂固,比如国有股一股独大的单一股权结构,再比如过于强调图书的文化或意识形态特殊性,而有意无意地忽视其内在的一般商品属性,从而导致行政干预过多等。其实,在市场经济中,图书也是一种商品,它具有商品的普遍特性,与诸如电器、汽车等商品并没有本质的不同。只有确立了这样一种商业理念,大型出版企业才能成为真正独立的市场主体,并按照普遍公认的商业准则去经营,否则很难摆脱行政附属地位的属性。

二是数字化出版业务转型,即从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从传统出版商向内容服务提供商转型。传统纸质出版是现有大型出版企业的强项,但随着数字科技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数字出版已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并对传统纸质出版形成越来越明显的压迫态势,大型出版企业必须深具危机感,并积极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数字化转型之路。但从目前的产业发展趋势来看,技术其实不是数字出版的主要障碍,出版业的内容形态早已实现了数字化。目前,真正阻碍数字出版发展的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内容提供方的出版企业,能否在数字化出版中实现可持续的盈利;二是作为需求方的读者,对于付费和电子阅读的接受程度如何。出版企业只有在数字出版环节有了可持续的盈利,才具有推动数字出版的有效激励,这是经济学的基本供给原理。如果出版企业无法实现持续的盈利,那么数字出版的发展前景是令人怀疑的。另一方面,就读者的接受度而言,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新生代对电子阅读的接受度较高,甚至有人断言,这一代人可能会最终彻底抛弃纸质阅读。但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纸质阅读与电子屏阅读尚处于争取潜在

读者的竞争中,纸质出版商其实可以通过各种体验营销活动来吸引新生代群体,并开发和保持新生代的纸质阅读兴趣,因此,数字出版市场还需要时间去培育。

三是产业多元化转型,即从以出版业为主向更广泛的多元化经营转型。在我国当下的出版产业和政策环境下,大型出版企业的多元化转型是不得不做的事情。这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是解决风险过于集中的问题,二是解决企业的增长问题。因为单就出版业本身而言,其在产业扩张方面面临着非常大的制约,这其中既有政策和市场环境的制约,也有产业自身属性的制约,凭借单一的出版业根本无法有效满足大型出版企业的内生性扩张需求。当然,多元化转型将不可避免地会降低出版主业在业务板块中的比重,但这并不必然意味着削弱出版主业的市场竞争力,对于大型出版企业来说,多元化扩张的前提其实是出版主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这二者并不是相互矛盾的。也就是说,出版主业的比重可以下降,但其市场占有率或市场份额则要提高,甚至要具有一定的市场垄断力。如果出版主业缺乏市场竞争力,那么企业的多元化战略无疑是失败的,也就失去了出版企业的核心意义。换句话说,大型出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出版,多元化战略转型只是为了适应产业发展和企业扩张的内在需要。

上述三大战略转型,是大型出版企业在未来不得不面对的课题,也是真正的难题,如果未能有效解决这三大转型问题,我国的出版企业就难言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也更谈不上我国出版产业整体的国际竞争力。因此,这既是大型出版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大发展的需要。

2以资本运营驱动三大战略转型的路径选择 所谓资本运营,就是以资本的最大限度增值为目的,对资本及其运动进行运筹和经营。主要包含两层意思:第一,资本运营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配置资源的一种重要方式,它通过资本层次上的资源流动来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结构;第二,从微观层面上讲,资本运营是利用市场法则,通过技巧性的资本运作,实现资本的增值和效益增长。一般来说,资本运营涵盖两个方向,一是扩张性的,一是收缩性的。资本扩张是指在现有资本结构下,通过内外部融资,以追加投资和并购等方式来实现横向、纵向或混合形式的资本规模的扩大。资本收缩则是通过资产剥离、公司分立、分拆上市和股份回购等方式,将企业所拥有的一部分资产、子公司或某一部门转移到公司之外,对公司总规模或主营业务范围进行重组,从而缩小公司的规模。无论是扩张还是收缩,资本运营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股东权益最大化和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这是商业世界的基本法则。

长期以来,出版行业的事业属性被过度强调,而其商业属性则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但是,随着近些年出版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出版社转企改制的顺利完成,再加上多家大型出版企业的股票实现了公开上市交易,这都为出版的产业化和市场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来自资本市场的压力则在进一步促进大型出版企业的商业化转型。对于大型出版企业来说,股票公开上市绝不仅仅意味着具有了依托资本市场的融资渠道,它更是企业资本运营的重要平台,以及驱动企业战略转型的发动机和催化剂。大型出版企业应充分利用其规模优势和资本平台,将资本运营提升到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以资本运营来驱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数字化出版业务和多元化扩张。

2.1以上市为契机,通过股权多元化驱动现代公司治理和管理制度转型。

如前所述,资本运营是以资本的最大限度增值为目的的,这样的商业经营理念其实与出版社的传统经营理念是格格不入的。正是因为经营理念上的差异,出版社的传统管理模式与现代公司的治理与管理模式存在冲突。比如说,传统出版社由于其事业单位属性,管理方式往往是以社委会为决策中心的民主制;但对于现代商业公司来说,其实包含了治理和管理两个层次:一是以董事会为核心的公司治理机制,一是以总经理为核心的公司管理机制,二者其实是一种相互制衡的博弈关系。对于大型出版企业来说,当务之急是建立市场化的现代企业制度,但在制度转型的过程中,其面临的棘手问题是如何从“组织逻辑”过渡到“资本逻辑”,即如何从以行政级别为核心的组织领导,过渡到以资本为核心的董事会治理。公司治理问题不解决,公司内部管理制度的改革也必然面临阻力。只有真正确立了市场化的资本逻辑,资本雇佣劳

的生产关系才能理顺,企业的内部活力才能有效释放,而要破解这一难题,股权多元化和股票公开上市无疑是必走之路。上市不仅仅意味着融资,其本质内涵是公司所有权的公众化和企业定价的市场化。为了实现真正的股权公众化,必须改变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现状,股权多元化是现代化公司治理制度得以建立的前提和核心要义。更何况,上市改变了国有企业的定价难题,股权的市场化转让就可以实现公平、公开和公正。因此,大型出版企业的治理与管理制度转型,必须依托于资本市场,在资本市场的驱动下实现制度转型。

2.2以资本市场为依托,通过风险资本运作驱动数字化出版业务转型

从目前出版业务的技术发展态势来看,数字化出版对于任何一家大型出版企业来说都是挑战大于机遇。数字化出版的未来趋势是毋庸置疑的,但进入时机的把握才是数字化转型成功的关键。笔者认为,我国数字化出版的大发展、大繁荣尚需两个基本的前提:一是成熟的商业模式,即要有可行的持续盈利模式;二是产业结构,即要有一定的产业集中度。然而,从我国目前的出版产业现状来看,这两个前提都不完全具备。首先,商业模式的发展方向尚不明朗,尽管已有多家出版企业尝试从不同路径进入数字出版领域,但真正带来持续盈利的商业模式并未成形。其次,出版行业的集中度太低,区域行政垄断问题突出,行业的大整合还没有完全展开。因此,单就数字出版而言,先发并不一定具有优势,相反却有可能成为产业发展的牺牲品、其他后发企业的垫脚石,类似行业的前车之鉴已有很多。因此,大型出版企业在推动数字化出版方面是充满风险的,必须慎之又慎。但是,持有审慎的心态,并不意味着裹足不前。正是由于发展数字化出版是充满风险的,因此必须依托资本市场来推动。对于大型出版企业来说,数字化出版战略与资本市场有机结合才有成功的可能。原因有二,一是因为数字化出版所需要的大量资本投入,只有通过资本市场才能够满足;二是数字化出版属于高风险投资,必须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风险分担优势来解决风险问题。总之,在数字化出版业务转型方面,资本运营无疑是大型出版企业实施这一战略转型的重要驱动力。

2.3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大规模兼并重组驱动产业多元化转型

在我国目前的出版产业和政策环境下,大型出版企业的多元化转型已经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该如何做的问题。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为了规避产业和政策风险,二是为了满足企业的内在增长需求。由于历史和政策原因,我国多数大型出版企业是纵向一体化的全产业链模式,这种过于紧密的产业关联度无疑会加剧经营上的风险,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不利于企业分散风险。因此,大型出版企业必须通过多元化经营来分散系统风险。另外,随着出版企业的上市,资本市场对于企业增长的外在压力也在加大,而仅仅靠出版业本身是无法解决增长问题的,因此必须通过多元化扩展来发掘其他行业的盈利机会,以解决大型出版企业的增长问题。但是,推动多元化转型本身并不意味着削弱出版主业的市场竞争力。恰恰相反,多元化扩张的前提,是提高出版主业的市场竞争力,甚至要具有一定的市场垄断力。因此,无论是出版行业的内部整合,还是向出版行业以外的扩张,都需要通过大规模的资本运营来加大兼并重组的力度,以推动大型出版企业的行业整合和多元化扩张。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在数字化时代,大型出版企业不应满足于单纯的图书出版,而应将自身定位于满足消费者全方位休闲需求上,阅读只是休闲的一种方式,电影、电视、游戏等都是大型出版企业要大力涉足的领域,惟其如此,才能有效分散图书市场萎缩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而要实现这一切,资本运营无疑是万万不可少的驱动之源。3总结

开弓没有回头箭,我国出版领域的产业化和市场化改革之路必将持续推进下去,随着越来越多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型出版企业的成功上市,资本市场对出版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推动作用会日趋明显,并且会成为其商业化转型的驱动之源。资本有其内在的逻辑和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只要确立了资本的逻辑,大型出版企业乃至整个出版行业的改变都将是脱胎换骨的。2012年,新闻出版总署下发了《关于加快出版传媒集团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对出版传媒集团的兼并重组及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界经营发展进一步提出鼓励扶持政策。这对于大型出版企业来说,

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抓住机遇,就会掌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顺利完成战略转型。因此,大型出版企业必须抓住有利时机,强化资本运营在企业发展战略中的核心驱动作用,充分利用资本运营的优势大力推动企业的战略转型,从而在不断提高企业自身市场竞争力和垄断力的同时,进一步推进我国整个出版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hyland,davidc.,j.daviddiltz,whyfirmsdiversify:anempiricalexamination[j].financialmanagement,2002,31:51-81

[2]karlv.lins,henriservaes,iscorporatediversificationbeneficialinemergingmarkets[j].financialmanagement,2002

[3]胡茂莉.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研究综述[j].财会通讯,2011(12)

[4]金天,余鹏翼.股权结构、多元化经营与公司价值:国内上市公司的证据检验[j].南开管理评论,2005(6)

[5]李晓蓉.西方不同流派学者论企业多元化经营[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3(12)

[6]李远涛.我国图书出版产业成长性分析[j].出版参考,2010(22)

[7]所广一.关于出版企业多元化战略的思考[j].中国出版,2011(1上)

[8]姚俊,吕源,蓝海林.我国上市公司多元化与经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4(11)

数字化转型定义篇6

关键词企业数字化转型研究

一、企业数字化转型阶段

企业数字化转型(Digitaltransforation),数字化转型不只是企业内部数字化自动化的应用,其正真内涵载于用互联网的思维打通企业内部的运营流程,将企业的前台与后台紧密结合在一起。同时从客户为中心出发,把企业的运作、决策及服务紧密围绕客户体验而进行。

对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研究,能够明确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阶段分类,对科学、系统研究企业数字化起到重要的作用。21世纪以来,国际上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阶段分类,简略的概括为萌芽、扩张、业务变革和战略变革阶段,这些阶段分类大多以发达国家的视角来进行划分,对我们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但国家在不同经济水平,数字的出发点是不同的,数字化转型的路径将不一致。综合国内学者对于企业数字化阶段的研究,大体将分为数字化初始期、基础设施变革期、业务数字化转型期以及战略变革期四个阶段。

二、企业数字化阶段分类研究

企业数字化转型阶段划分指标。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度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企业数字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数字化战略的重视和实施程度、人力资源信息化能力水平、it的应用状况、数字化效益指标等五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企业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

企业数字化基础设施的计算应包含硬件、软件、通讯设备、视频会议室、信息化的培训课程、信息管理部的建设、专业it人才团队、以及技术的维护。应按照如下公式计算(最近5年,企业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费用占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重)乘以100%

(二)企业数字化战略的重视和实施程度

企业数字化在企业的地位反映了该企业是否重视数字化转型,数字技术、云计算使得21世纪传统行业竞争无比激烈,将数字化转型提升到战略高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其主要评价依据包括:企业信息化领导的地位、信息部门的地位、信息化工作的整体规划水平、信息话的重视程度等。

(三)人力资源信息化能力水平

人力资源是企业最为重要的资源之一,企业的任何其他资源都是在人力资源的参与下才变得灵活起来。对于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能力的评价包括:雇员的it技能和数字化的理念、是否有专门的数据库管理员、是否建立了it部门并配置专业的it人员、信息部门是否定期进行培训以提高人力资源整体的信息能力和数字化观念等等。

(四)it的应用状况

无论数字化设施建设多么完善,企业数字化转型提升为战略高度,it的应用水平都直接关系到企业数字化战略的成败。it的利用状况囊括: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程度水平、数字化对决策的支持程度、电子商务的应用、互联网的应用水平、企业系统之间讯息共享的程度、能否实现面向外部的电子公文交互等等。

企业利用互联网开展业务占传统业务的比例。包含电子商务的销售额与总销售金额的比例和线上购买金额占总采购额的比例。

三、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阶段特征

(一)处于数字化转型初始期的企业

初始期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最初阶段,此阶段还未建立数字化相关的信息管理制度;其制造生产过程中的信息技术都不完善,计算机的普及率包括信息技术的普及率都比较低,使用常用的办公自动化软件,企业的信息基础建设和信息系统应用都处于较低水平,企业停留在硬件系统的建设层次。

(二)基础设施的变革期

信息部门开始建立;随之企业开始逐渐建立信息化的管理规范,企业在组织结构和营运模式上更加注重数字化变革,信息技术开始融入企业生产的每个环节与职能部门,并且信息化变革更向着企业的统一化模式发展,企业已构建出具规模的内部网络,此时的信息技术处于推广和快速发展阶段,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较初始阶段有明显完善。

(三)业务数字化转型期

处于业务数字化转型期的企业不仅建立了完善的数字化信息系统,配备了专门的数字化部门及专业it人员,整个企业的信息化意识全面提高,在企业内部实现了数据高度共享,组织通过数字化的变革和业务流程再造将企业的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完美结合。这个时期的企业生产效率明显提升,信息系统在随着业务流程的数字化变革进行调试和改变,由于信息管理系统改进和变动的影响,此阶段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进度也会轻微波动。企业业务数字化转型的施行触及企业管理模式、业务流程、组织架构等过程。在业务数字化变革中,以变革标的为导向保证变革有一个具有方向性的、能够监测的、有向导的管理环境,为整个变革进程制定计划,构成有实效的项目小组和有效管理项目进程。选用新的领导方式对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企业变革进程的管理的核心价值进行宣传增强管理层领导工作的有效性。

(四)战略变革期

企业领导层面,处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战略变革期的Cio,自身不仅具备了全局性的眼光,同时能够以过程为导向,根据公司的组织设计进行调整.不仅具备信息分析知识,而且能够帮助公司筛选和利用关键信息.并且还具备了能用投资回报率来决定it方面的支出,高层领导角色在现阶段由Cio来担当,并制定战略层次的方案。在制度层次,企业已建立高效的管理体制。企业的价值链用互联网思维联系和组织起来,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进入正真成熟阶段,并在企业的战略层进一步强调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并且持续对转型进行战略投资。

四、数字化转型阶段注意事项

(一)创新业务模式

数字化时代,企业最重要的是设计并构建新的业务模式。惟以最适合的规范方法不断地重新把全部业务要素纠合在一起才能满足客户期望,领先于竞争对手。

(二)推动构建客户和社区的互动

对客户和社区的自由交换的新模式的构建是企业数字化改造的关键能力。传统企业与客户交互大多发生在销售、营销和售后的过程中。而数字化时代,企业必须从产品设计到供应链再到企业的财务方面等等,都与客户进行交互。构建与客户交流的社区,这一点小米科技公司做的很到位,小米社区和论坛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恰当的充当了与客户交互桥梁的角色。使得企业的设计人员、工程师与客户进行交互,让顾客得到了更好的用户体验。

(三)优化和构建数字化供应链

传统企业以满足供应商来涉及供应链,而数字化企业必须针对顾客优化供应链。对数字化供应链进行优化,把这个供应链网络中的物流信息进行组织,提取更有价值的信息。依据数字化网络系统对信息按要求进行管理和输出。来达到协调远程客户与企业的关系,满足企业的个性化需求。

(四)识别转型时机

通过对企业所处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信息的整体掌握来识别转型时期。需要判断自身的产品或服务的数字化程度,同时把握自身的竞争对手怎样应对新的客户期望。根据时代和客户的变化要重新定义价值主张,来实现产品或服务的差异化,来实现数字化的价值。

(五)执行数字化转型战略并且持续改进

通过重新定义业务和运营模式,构建新的数字化虚拟社区,来实现客户的交互和数字化供应链的完善。这些不仅需要严格执行而且更需要持续改进,随着市场的变化,顾客的要求和偏好在随时变化,只有通过分析客户交互,来寻求新的源动力。

五、总结

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大致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末,从数字化产品与基础设施开始扩展,进入21世纪初后,开始发展到数字分发与web战略阶段,其中web战略与电子商务以及如何通过web战略提高效率等。直到2010年代,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进行到业务模式层面,标志为移动革命、社交媒体、超级数字化。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信息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强大动力,在新世纪背景下,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文通过对企业数字化转型不同阶段的阐述,从企业数字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数字化战略的重视和实施程度、人力资源信息化能力水平、it的应用状况、数字化效益指标等五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同时也提出了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一些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可以为处于不同阶段的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一定的借鉴,结合企业本身,努力找到适合自己的数字化转型道路.但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对于那些能够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并率先进行数字化转型战略的企业,能够在变革大潮中占据有利地位。

参考文献:

[1]赵冰.浅谈制定企业信息化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J].科技信息,2009(19):314.

[2]欧阳峰.我国企业信息化演进的内外影响因素[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27(1):173-174.

[3]龚芳,金岳晴.企业信息化成熟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06(33):9185-9187.

[4]SaulJ.Berman,数字化转型-为数字化和物理化的融合制定新型业务模式[J].ideawatch.

[5]杜立辉.企业信息化成熟度模型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5(8).

[6]JianFuZhang.evaluationsystemsandmethodsofenterpriseinformatizationanditsapplication[J].expertSystemswithapplications,2011.38:8938-8948.

[7]朱农飞,罗元.数字化转型[J].首席财务官,2014.01:74-75.

[8]刘英姿,吴昊,林伟.企业信息化阶段发展的模式及.阶段特征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4(2):101-103.

数字化转型定义篇7

摘要:提出了一种利用人字齿轮消隙的机构,利用Croe2.0三维设计软件,建立了齿轮副模型。研究了对渐开线斜齿轮进行参数化设计的方法,保证了齿形的准确性和高效性

前言

适当的齿侧间隙是传动机构正常工作的必要条件之一[1]。但是齿侧间隙的存在会给精密机电传动系统带来负面影响,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人字齿轮自动消隙机构。通过在Croe2.0环境下可以根据渐开线齿形的生成原理来进行渐开线人字齿轮的精确造型,同时还能实现其参数化建模,实现了齿轮的系列化设计。

此外,用Croe2.0对自动消隙机构进行动态仿1真,建立了人字齿轮自动消隙机构的三维模型,并将其装入新型齿轮副中,得到了相应点速度,加速度变化曲线。

1新型人字齿轮自动消隙机构原理

人字齿轮自动消隙机构与齿轮配合形式如图l所示。通过旋紧螺母固定挡环,使主动轮8、9处的弹簧5、11拉紧或压缩锥套6、10带动主动轮沿轴向移动,消除主动轮与从动轮1磨损引起的间隙,实现对人字齿轮间隙的自动消隙[2]。

2新型人字齿轮副三维模型的建立

2.1斜齿轮渐开线的创建

渐开线是由一条线段绕齿轮的基圆旋转而成的曲线,渐开线的几何分析如图2所示,线段s绕圆弧旋转,其一端点a划过一条轨迹即为渐开线[3][4]。点(x,y)的坐标为xc=rcosθ,yc=rcosθ(r为基圆半径)。首先打开Croe2.0软件,新建名称为gear_prt的文件,选择mmns_part_solid模式,进入零件设计环境,点击工具栏中的图标(曲线),在弹出的对话框中点击“从方程”“完成”,系统提示要选择笛卡尔坐标系,之后打开记事本,再次输入如图2所示的渐开线方程。

对于Croe2.0中的关系式,系统存在一个变量t,t的变换范围为0~1,可以通过点B(xc,yc)建立点a(x,y)的坐标,即为渐开线方程:

θ=90·θ,r=

s=pi·r·t/2

xc=rcosθ,yc=rsinθ

x=xc+s·sinθ,y=yc-s·cosθ,z=0

以上定义为XY平面上的渐开线方程,也可通过修改X,Y,Z的坐标关系来定义其他面的坐标方程。

2.2斜齿轮传动的装配[5]

平行轴斜齿轮在端面内的啮合相当于直齿轮的啮合,所以其正确啮合的条件为端面模数及端面压力角相等。平行轴斜齿轮传动的两基圆柱螺旋角必须相等,β1=±β2,因外啮合齿轮的螺旋角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而内啮合时方向相同,故式中负号用于外啮合,正号用于内啮合,于是得到平行轴斜齿轮正确啮合条件:

所以,对于所要装配的齿轮组,在建模的过程中应完全满足正确的啮合条件。

3运动仿真[6]

机构运动可以把静态设计转换为活动的虚拟模型,并借助动态仿真,观察它们如何动作。按照下面步骤建立运动仿真模型并分析结果:

(1)首先建立一个装配文件gear_asm,选用mmns_asm_design模板。

(2)依次调入各齿轮、轴、锥套、弹簧和挡环等零件,利用“元件放置”中销钉的连接方式建立人字轮连接。然后进入机构模块进行动态仿真,首先定义两个齿轮副把gearpair1、gearpair2与gearpair3链接,然后利用拖动按钮确定齿轮传动的正确位置,在人字齿轮的旋转轴上定义伺服电动机Servomotor1,定义转速,再建立analysisDefinition1设定仿真时间、帧数、帧间隔、仿真的初始状态,然后点击运行按钮以查看运动状态。可以看出,驱动件逆时针旋转,带动斜齿轮顺时针转动,如图4所示。

(3)打开“测量结果”对话框,建立所需要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等相关测量,并选择适当的评估方法,输出测量结果曲线。如图4所示(从上到下依次为图3测量点的位移、速度、加速度曲线)。

4结论

本文研究了在Croe2.0平台下建立标准渐开线人字齿轮的参数化设计方法[7],分析了新型人字齿轮自动消隙机构原理,根据三维模型的建立和动态仿真的结果,为以后对该机构进行参数化设计等更深人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现代机械传动手册编辑委员会.现代机械传动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21-100.

[2]邱金林.一种简单轴向弹性错齿消隙法[J].杭州机械,2000(2):17-20.

[3]屈毅,葛正浩.基于pRo/e斜齿轮传动的建模、装配及受力分析[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11(2):81-84

[4]郑文纬,吴克坚.机械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157-166.

[5]詹友刚.pro/enGineeR中文野火版3.0高级应用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数字化转型定义篇8

其中,Gartner在评点2016年政府部门十大战略科技时提到,2016年出现了四个最新的发展趋势,有可能在未来的三至五年内大幅提升政府的绩效,分别为:“分析数据无所不在”、“智能机器”、“软件定义的架构”以及“风险导向的信息安全”,这每一样都可能为监督、人力资源管理、采购及财务实务带来挑战。

9月29日,致力于电子政府和数字政府策略、社交媒体策略、开放政府、云计算、it商业价值以及科技对政府未来的影响研究领域的Gartner研究公司管理副总裁andreaDimaio接受《中国信息化》杂志记者专访,就“政府数字化”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入解读。

《中国信息化》:政府的数字化转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it项目,那么政府数字化转型的主要制约因素有哪些呢?

andreaDimaio:有两个方面的制约因素,第一是对于数字化转型理解的缺失。许多人将政府数字化转型理解为提供了更好的线上服务,或者说打造了所谓的线上平台。还有人认为它可能会涉及大量传感器的使用,其实都不尽然。实际上数字化转型事关来自各种不同资源的数据,这些来源包括政府各部门、市民群体以及整个城市所安装的传感器。我们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数据的价值,从而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第二是整个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领导力问题。许多人认为,所谓的政府数字化转型当然要有一个人充当主要角色,领导全面转型。不过,真正实现数字化转型,需要把这一理解复制到每一位政府部门领导者头脑中,让他们充分理解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且根据数字和数字化的内容来应用和行动。

总之,一方面是如何去正确理解并合理使用数据。另一方面要充分意识到政府数字化转型并非由单一机构进行,而是分布式和去中心化的,所有政府相关部门都需要打造这样的意识和能力。

《中国信息化》:除了您刚才提到的这些因素,政府的it基础架构,包括治理模式是否是制约因素呢?

andreaDimaio:我认为不可以把它理解为数字化转型的限制因素。it的基础架构会影响到政府的服务效率,这对政府服务效率是一个制约因素,所以如果没有很好的it技术架构,服务可能就会打折扣,效率也会打折扣,更谈不上数字化转型了。在我看来,基础架构方面有一个问题,现在一提到政府数字化转型马上就会进行大规模的基础架构投资。政府可以做这样的投资,但如果不能做到合理利用数据和政府全部门参加的话,只有硬件和基础架构方面的投资,对于政府数字化转型是无效的。

《中国信息化》:今天我们多次提到政府数据开放,那么政府数据开放和开放政府两者之间有何不同?

andreaDimaio:政府开放数据是开放政府其中一个必要的环节。根本上还是政府的数字化转型,开放政府只是一个概念性的提法。

《中国信息化》:在中国,数据已经进入了商用阶段,随着许多大数据交易中心的落地,数据商用也进入产业化运营阶段。这种数据商用模式和政府数据共享之间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andreaDimaio:目前的数据开放,面向的应该是社会上的个人和企业,这些个人和企业对政府开放数据进行有价值的应用。您认为数据的商业化时代正在开启,但我认为这在9年前就已经开始。不过,即便有很多咨询公司或政府工作人员对开放数据和开放数据带来的商业化价值进行了大量宣传,但非常不幸,到目前为止还没能看到特别重要的价值体现的例子。

到目前为止,开放数据比较集中的价值体现,是在政府运作的透明化方面,这或许有助于推动反腐。再有就是来自记者方面的一些公开数据的报道。所以说过去的9年间,真实的现状是,很多政府甚至丧失了对数据开放的信心,他们认为自己开放了一些数据,却没有看到预期价值。所以说数据正在经历一场转变,本质上是从过去的无人使用开放数据,到现在政府希望看到关于数据新的价值。

所以说这样的转变会让更多的政府看到,他们真正应做的,不仅仅是像北京、贵阳那样把数据开放出来让别人使用,而是政府自己如何使用数据,并且基于此数据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要说服其他人使用自身所提供的数据,你首先要自己把数据用起来,并真正地体会和欣赏数据使用过程中形成的价值,然后才能让第三方的企业、组织、个人使用数据并发现其价值。这样循环的结果是,政府在数据使用过程中也许会逐渐打破商业化和非商业化的界限,使这一界限越来越淡薄。

所以我们认为,当前,数字化转型,尤其是政府的数字化转型,正在进入一个转折点。过去政府是开放让别人用,现在政府得先学会自己使用这些数据。从数据的提供者转变为使用者,甚至使用第三方或者外部的数据,这是真正数字化转型的第一步。这种数字化转型会形成一个虚拟的圈,政府在自己使用数据之后,会有更多的外部人员和组织来使用。这是当前市场上尚未看到的现象。

我们知道刚才所谈到的数字化转型和开放数据,对政府而言都是显著的转折,而政府自身没有办法进行这样的转折。外部事件导致了政府的数字化转型,让他们真正开始使用这些数据。而这些外部事件是政府遇到的特别困难的问题。这种情况下政府要静下心来看一看,可以利用自身数据做些什么、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在这样的使命驱动下,真正的数字化转型才能够开始。如果说一切都很顺利,没有任何困难和挑战,我认为政府不可能有数字化转型的起步。

政府工作人员在遇到比较棘手和有挑战性的事情时,他们最终会趋向于寻求数字化转型去解决问题。一个很好的例子是,公安系统在遇到较大的恐怖主义的袭击,或者压力的情况下,它就会寻求数字化转型。

另外一个领域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体系。随着社会老龄化问题的加重,医疗承担了巨大的压力,这也成为社会和政府非常棘手的问题。在此情形下,政府不得不开展数字化转型,进而在人,尤其使老年人患病之前做好预防问题。另一方面,比如说某些政府正面临着高层次的反腐斗争问题,某些政府面临税收体制改革方面的巨大挑战,还有社会福利方面的发展,甚至是招投标方面的透明化等这些非常棘手的情形之下,政府数字化转型的步伐会更快一些。

《中国信息化》:在政府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形成了对政务云的需求爆发,您怎么看政务云所面临的挑战和风险,以及未来的应用走向?

andreaDimaio:首先,云计算或者说云服务,可以让创新变得更为容易。在刚才所说的开放政府的情景下,大量的数据被开放,与此同时,他们可以通过很多应用系统去接入这些数据。而上述数据和应用系统都可以通过云的方式来提供。

我想提其中三个风险,其中有一个很好理解,另外不一定很好理解。第一个是安全,在云上,无论是数据还是应用,我们能信任不在本地的东西吗?你看任何一个公开的调研都可以发现,政府自己运行的基础架构和托管在公用云中的基础架构,后者比前者要安全得多得多。原因非常简单,是因为基础架构的云供应商经过许多时间才能打造出来安全的声誉,这就是他们的立世之本。

第二个是关于数据所在地的问题,当然这是由各个国家的法律体系所决定和规定,但它的本质就是,政府或者相关部门是否能接受数据存在异地或者不在自己辖区范围之内这一情况。当然对于那些可以被开放的数据,这一点不是大问题,但是对于市民个人化数据以及部门敏感数据,这应该是一个关键考量。即便是对这样的问题,我们也有解决方案,就是通过数据的加密。数据是以加密的方式诉诸异地,它的秘钥掌握在政府手里,所以无妨。

数字化转型定义篇9

关键词:泛型;类型安全;类型通配符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06-11612-03

1前言

1.1泛型概念

Java程序员经常会遇到使人头疼的问题DD将表达式向下类型转换为比其静态类型更为具体的数据类型,这种类型转换给编程人员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同时也容易引入错误。比如,集合(Collection)中元素的类型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有些元素是Boolean类型的,而有些则可能是integer类型的,等等。Java语言之所以支持多种类型元素的集合,是因为它允许程序员构建一个元素类型为object的Collection。当使用Collection时,程序员经常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强制类型转换,当转换成所需的类型以后,再对它们进行处理。在很多Java应用中,上述情况非常普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使Java语言变得更加安全好用,Sun公司在其的JDK5.0版本中引入了“泛型”这一新特性。

泛型其实就是参数化类型,也就是把类型作为参数进行定义。泛型可以很好地解决Java中的类型转换失败的问题。我们来看两个例子。

例1:不用泛型技术的例子。

(1)importjava.util.arrayList;

(2)publicclassmyCollection{

(3)publicstaticvoidmain(String[]args){

(4)arrayListmyStr=newarrayList();

(5)myStr.add("一个字符串");

(6)Stringstr=(String)myStr.get(0);//强制类型转换

(7)System.out.println(str);

(8)}

(9)}

例2:使用泛型技术的例子。

(1)importjava.util.arrayList;

(2)publicclassmyCollection{

(3)publicstaticvoidmain(String[]args){

(4)arrayListmyStr=newarrayList();

(5)myStr.add("一个字符串");

(6)Stringstr=myStr.get(0);//没有强制类型转换。

(7)System.out.println(str);

(8)}

(9)}

在例2中,生成了一个只能包含字符串类型的arrayList。如果你要在这个集合中添加其它类型的对象,哪么编译器会报错。这样,至少不会在运行时出现类型错误,基于大型的应用程序提高了安全性。另外,在从这个集合中取出的对像直接就是String类型,不必进行强类型转换。

1.2泛型的特点

(1)类型安全。泛型的主要目标是提高Java程序的类型安全。通过使用泛型定义的变量的类型限制,编译器可以在编译时检验类型合法性。如果没有泛型,那么类型的安全性主要由程序员来把握,这显然不如带有泛型的程序安全性高。

由于Java中所有定义的类,都以object类为顶层类,所以JDK5.0之前,Java程序员为了让定义出来的类可以更加通用,传入的值或返回的实例都是以object类型为主,当要取出这些实例来使用时,必须记得将之转换为原来的类型或适当的接口,这样才能使用对象上的方法。然而,对于粗心的程序员往往会忘了转换,或者转换类型或接口时用错了类型,但由于语法上是允许的,所以编译器检查不出错误,因而执行时期就会发生ClassCastexception。泛型可以将类型检查从运行时挪到编译时,这有助于程序员更容易找到错误,从而提高程序的可靠性。

(2)消除强制类型转换。泛型的一个附带好处是,消除源代码中的许多强制类型转换。这使得代码更加可读,并且减少了出错机会。

(3)性能收益。泛型为较大的优化带来可能。在泛型的初始实现中,编译器将强制类型转换插入生成的字节码中(如果没有泛型,程序员要指定这些强制类型转换)。但是更多类型信息可用于编译器这一事实,为未来版本的JVm的优化带来可能。

(4)擦除。泛型的实现方式采用了“擦除”方式,Java语言中的泛型基本上完全在编译器中实现,编译器生成的代码与手工编写的不用泛型、检查程序的类型安全后进行强制类型转换所得到的代码基本相同,泛型只是更能确保类型安全。

2简单泛型的定义和使用

2.1简单泛型类的定义

在JDK1.5以后,Sun提出了针对泛型设计的解决方案,创建一个简单的泛型是非常容易的。首先,在一对尖括号(<>)中声明类型持有者名称,以逗号间隔类型持有者名列表。在类的实例变量和方法中,可以在任何类型的位置使用那些类型持有者名称。下面以一个简单的例子开始这部分的内容介绍。

例3:简单泛型的定义。

(1)importjava.util.*;

(2)publicclasstree{

(3)Vvalue;

(4)publictree(Vvalue){this.value=value;}//构造方法,标识类型V的使用

(5)VgetValue(){returnvalue;}

(6)voidsetValue(Vvalue){this.value=value;}

(7)}

类型持有者的命名一般使用一个大写字母,不同字母一般代表不同的含义。如t(type)、e(element)、V(Value)、a(annotation)等。

当一个变量被声明为泛型时,只能被实例变量和方法以及内部类调用,而不能被静态变量和方法调用。

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使用泛型类。

trees=newtree("hello");

Stringstr=s.getValue();

System.out.println(str);

2.2限制泛型可用类型

定义泛型类时,默认可以使用任何类型来实例化泛型类中的类型持有者,但假设想要限制使用泛型类时,如何用某个特定类型或其子类型来实例化类型持有者呢?可以在定义类型持有者时,同时使用extends指定这个类型持有者实例化,实例化的对象必须继承于某个类型或实现某接口。如例3中的tree中的类型持有者V是不受约束的,tree可以被参数化为任何类型。如果需要强制一个类型参数实现一个或多个接口,或是一个特定类的子类,可以通过例4方式来实现。

例4:限制泛型可用类型实例。

(1)importjava.util.*;

(2)publicclasstreeimplementsComparable{

(3)Vvalue;

(4)publictree(Vvalue){this.value=value;}

(5)VgetValue(){returnvalue;}

(6)voidsetValue(Vvalue){this.value=value;}

(7)publicintcompareto(treethat){

(8)if(this.value==null&&that.value==null)return0;

(9)if(this.value==null)return-1;

(10)if(that.value==null)return1;

(11)returnpareto(that.value);

(12)}

(13)}

2.3类型通配符

仍以例3所定义的tree来进行说明,假设使用tree类来进行下面的声明:

treetree1=null;

treetree2=null;

那么名称tree1就只能参考tree类型的tree实例,而tree2就只能参考tree类型的实例。即下面形式是可行的:

tree1=newtree(newinteger(10));

tree2=newtree("ten");

如果希望有一个变量tree可以像下面这样接受所指定的实例:

tree=newtree(newarrayList());

tree=newtree(newLinkedList());

即如果想要有一个tree泛型对象,其对象持有者实例化的对象是List接口的类及其子类。要声明这么一个变量,可以使用通配符(?)代表未知类型,并使用extends关键字来修饰。例如:

tree

tree=newtree(newarrayList());

tree=newtree(newLinkedList());

使用或

3泛型使用中的陷阱

JDK5.0增加的泛型是对类型安全的一次重大改进,泛型的创建和使用也相当简单,但是对于初次使用泛型类型的用户来说,泛型的某些方面看起来可能不容易明白,甚至非常奇怪,泛型的本身也存在一定的陷井,我们在使用中应该尽量避免。

(1)泛型不是协变(covariant)的

Java语言中的数组是协变的,也就是说,如果number是integer的超类型,那么number[]也是integer[]的超类型。泛型类型不是协变的,即List是List的超类型,但不能在需要List的地方传递List。数组能够协变而泛型不能协变的另一个后果是,不能实例化泛型类型的数组,也就是说newList[3]是不合法的,除非类型参数是一个未绑定的通配符,如:newList[3]是合法的。数组协变会破坏泛型的类型安全,所以不允许实例化泛型类型的数组。

(2)构造延迟

因为可以擦除功能,所以List和List是同一个类,编译器在编译List时只生成一个类。因此,在编译List类时,编译器不知道V所表示的类型,所以它就不能像知道类所表示的具体类型那样处理List类定义中的类型参数(List中的V)。

因为运行时不能区分List和List(运行时都是List),用泛型类型参数标识类型的变量的构造就成了问题。运行时缺乏类型信息,这给泛型容器类和希望创建保护性副本的泛型类提出了难题。

(3)类库的泛化问题

在转化现有的库类来使用泛型方面没有多少技巧,但与平常的情况相同,向后兼容性不会凭空而来,其中向后兼容性限制了类库的泛化。

(4)擦除方式引出的问题

擦除意味着一个类不能同时实现Comparable和Comparable,因为事实上两者都在同一个接口中,指定同一个compareto()方法。声明DecimalString类以便与String与number比较似乎是明智的,但对于Java编译器来说,这相当于对同一个方法进行了两次声明。擦除的另一个后果是,对泛型类型参数是用强制类型转换或者instanceof毫无意义。擦除也是造成不能创建泛型类型的对象的原因,因为编译器不知道要调用什么构造函数。

(5)类型受限问题

Java语言中的泛型不能接受基本类型作为类型参数,它只能接受引用类型。这意味着可以定义List,但是不可以定义List。

4小结

本文阐述了JDK1.5中新增泛型的概念和特点,介绍了简单泛型创建和使用,探讨了泛型应用中存在的陷阱。泛型解决的不只是让程序员少写几个类的程序代码,还在于让程序员定义安全的泛型类。泛型提供编译时期检查,使程序员不会因为将对象置入某个容器而失去其类型。扩展虚拟机指令集来支持泛型被认为是无法接受的,因为这会为Java厂商升级其JVm造成难以逾越的障碍。

参考资料:

[1]eric(美).诊断Java代码:轻松掌握Java泛型[m].developerworks,2003,5.

[2]BrianGoetz(美).Java理论和实践:了解泛型[m].developerworks,2005,1.

[3]BrianGoetz(美).introductiontogenerictypesinJDK5.0[m].developerworks,2004,12.

[4]良葛格.Java学习笔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8.

数字化转型定义篇10

关键词起重船计算机辅助制造详细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93.09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x.2016.10.026

ResearchonthetechnologyinComputer-integratedmanufacture

SonGFugao[1],SULinfang[2]

([1]DalianShipbuildingindustryShippingResearchinstitute,Dalian,Liaoning116005;

[2]DalianmaritimeUniversity,Dalian,Liaoning116026)

abstractinthispaper,focusontheCraneVessel’sdesignandmanufacture,describedthatthetechnologyincomputer-integratedmanufacturetransformtheshipbuildingindustrytoday.

Keywordscranevessel;CaD;detaildesign

船舶作为水上建筑物,系统复杂、技术含量高且使用周期长。如何利用计算机辅助船舶制造技术,完成船舶稳性、结构强度及刚度等校核,并在总体设计基础上,即总布置设计、型线设计、各项性能计算,逐步细化模型,完成生产设计以及船舶制造,是由计算机辅助船舶制造技术融合了现代造船模式的先进理念所决定的,即用信息化手段支持“协同创新、精益制造”。其内涵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利用数字化建模技术搭建计算机辅助船舶制造方案的基础,实现精益制造。其次,针对产品生产、加工工艺以及船舶生命周期管理而构建的数字化造船管理系统,实现协同创新。现以某起重船的制造为例,充分说明计算机辅助船舶制造技术对促进造船工业转换造船模式,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赢得竞争优势具有重大意义。

该起重船主尺度如下:

型长:89.8m

型宽:31.0m

设计吃水:3.2m

垂线间长:88m

型深:6.6m

排水体积:7408.2米3

首先,利用计算机辅助船舶制造工具之一――maxsurf软件,针对该起重船的基本设计方案,进行数字化建模并完成稳性校核。数字化建模主要负责建立各种制造资源的数字化模型。其基础数据模型包括:产品数据、工艺数据、标准代码、资源数据、计划数据、其他基础数据。由于maxsurf软件,利用B样条曲面和非均匀有理B样条曲面,基于数学公式形式,进行型线描述及设计;在保持很好的计算稳定性的前提下,来设计复杂的船体外形,通过反复迭代,逐步得到最终可靠的结果,即采用优秀的船体型线提高船舶的快速性,所以采用该软件进行型线设计,完成数字化建模,并进行稳性校核。线型如图1。

为表达船舶在正浮状态下的浮态和稳性要素随吃水的变化,完成了完整稳性许用重心高度计算等,按照水线面、纵倾的定义,插值计算船舶静水力数据,求得不同排水体积或不同吃水及不同横倾角时浮力作用线至假定重心的距离,即横交曲线数据,并对指定进水点计算其进水角及甲板入水角。再利用该软件,根据《船舶与海上设施法定检验规则》国际航行船舶法定检验规则(1999)中imoa749(18)号决议和非国际航行海船法定检验技术规则(1999)两部份进行稳性计算,数据如图2。

其次,利用计算机辅助船舶制造工具之一的nupas,进行结构数字化建模及生产设计。该起重船选用nupas软件完成该项工作。生产设计是在详细设计的基础上,按建造单位的技术、设备、施工工艺及流程、生产管理等情况,设计和绘制施工图纸以及施工工艺和规程等。其中还包括组装和管理的要求。生产设计的详细、完整和深入的程度,直接影响到造船质量、建造周期。计算机辅助船舶制造非常适应现代造船产业的发展。由于nupas软件能导入基于表面的船体线型数据,如iges,Rhino,napa,acis等,内置智能的船体结构拓扑原理及管道规范,统一的逻辑数据,友好地用户界面及三维环境等,所以将maxsurf的数字化型线模型的iges文件导入nupas软件中,进行数字化船体三维建模。最终,输出各种二维、三维格式的图纸,例如autoCad,dwg,dxf,pdf等。其中,生产设计,从广义上讲,是对生产计划的制定、执行、反馈与持续改进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使整个生产形成闭环管理。包括三大系统和二大数字化共享平台:造船生产计划管理系统、造船物流管理系统、造船meS;造船生产管理门户平台、造船数字化管理建模平台。本文从工艺生产设计的角度出发,介绍相关技术应用。

起重船项目的数字建模及生产加工,通过船体结构、舾装、轮机、电气等四大专业分工协作,结合结构与舾装放样、管系放样、电缆放样、船体型线放样、外板和曲型板材展开、型材逆弯、线型光顺、线型处理、胎架制造、型材切口形式等生产工艺来完成。首先,创建三维图纸剖面,建立起重船项目的三维空间主尺度;其次,进入各个图纸剖面进行结构件模型的创建。整个起重船项目被分割成小分段来细化,各个零件根据位置、轮廓、实体尺寸进行创建。例如,骨材根据板厚方向、球头朝向、端部特征、位置等进行创建,并进行安装方向、焊接收缩量的定义。零件定义之后,组装成部件,部件组装成分段,完成组装策略。其中,套料给出零件在钢板上的排列,切割信息等。一起套料的零件越多,钢材的利用率越高,据此对角钢、球扁钢等进行套料,计算其长度和弯曲的偏移量。再例如胎架设计,首先定义胎架高度,支撑分布及根数,以生成胎架。或者打开一块或几块外板板,在板缝上生成支撑,布置支撑的位置和数量,最终生成胎架。整体自定义的规则选取型材的末端形式和坡口、凹槽类型,利用开孔管理程序进行船体结构上穿管。从三维模型中生成的零件表、材料统计表、重量重心报告、焊接报告和坡口报告、板材零件的几何结构和型材加工信息,方便快捷地进行套料和切割。通过工作分解管理程序,自动地给大组件、小组件、板架零件编号,规划总装策略,自动完成分段建造工作结构的分解计划,生成二维和三维的组装等生产图纸(如各种送审图、结构图、分段图、生产图纸)或草图。除了图纸和零件表以外,相关的数字化生产信息,如切割加工单、表面处理、焊缝、总重和重心等直接提供给切割机、弯机和焊机等数控生产设备。设备直接从三维模型中计算得出相应数据,供设备使用。如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