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的变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8:11:53

医药行业的变化篇1

“多、小、散、乱”是我国医药行业的显著特征,企业数量众多但规模化企业数量少,市场集中度低。从产业链布局来看,我们认为,大致可分为四个环节:原料(包括化学原料、中药材)、医药成品(化学药、中药、生化类)、商业流通和以医疗服务为中心的衍生产业(医疗服务、医疗器械等)。

显然,医疗体制改革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安排,对医药行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药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到流通环节,以及最后的终端消费需求,都会进行制度性的重新安排,从而造成产业格局的重新调整。

从相关政策变动情况来看,2006年的医药行业整顿主要集中在流通领域的打击商业贿赂和药品价格持续整顿上,2007年的政策调整主要集中在研发、生产以及终端需求的体制安排。我们认为,在多次治理整顿的综合作用下,医药行业已经实现了从“乱”到“治”的转变。

但是,医疗体制改革的变化带来的利益,各环节、各细分行业是冷热不均的,对于某些环节而言可能会是颠覆性的变化。展望未来,我们认为,整体上市场是在不断从分散走向集中,在市场竞争中,优势企业的竞争地位会不断强化,并不断受益于这种行业政策的变化。

医改,依然是2008年的关键词1

2007行业在调整中改善

一、数据显示医药行业转暖趋势已经确立

由于医药商业流通领域严厉打击商业贿赂以及国家发改委对产品降价,2006年,医药行业在走过了行业低潮后,于2007年进入了行业复苏。

从中经网的行业统计数据来看,截止2007年8月份,医药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已经出现了销售收入和营业利润双双走高的局面,并且增速在逐步提升,其中中药饮片和生物制品行业增长明显高于行业平均增长。这种双高的增长特征为行业全年的业绩增长奠定了基础。

医药行业销售收入的增长似乎主要来自两方面的需求推动:内需和出口。2007年1-8月份中西药类批发零售商品总额1369.2亿,同比增长25.5%,海关统计数据显示,1-10月份医药商品出口总额48亿美元,同比增长33.4%。

受益于医药行业经营环境的改善,医药行业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都有明显的降低,进一步提升了行业盈利状况的改善。

二、2007年:行业在调整,洗牌在延续。市场在向优势企业集中

作为一个承前启后的年份,2007年相关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这些政策调整对医药行业带来的是根本性的影响,是一次制度的重新安排,是对整个行业的重新洗牌。

近期医药行业重大政策变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开始执行。新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严格了新药的界定标准,以前更改剂型、更改包装、更改规格的方法将不被认定为新药,将真正具有技术含量的新药与没有创新的药品分离开来。并且对抗肿瘤、艾滋病等四类药物实施特别审批程序。我们认为新办法的实施将极大的激励企业从事原创药物研究的热情,那些真正具有技术研发实力的制药企业会从中受益。

2、新的《药品Gmp认证检查评定标准(试行)》开始执行。与老标准不同,新《标准》提高了Gmp认证检查评定标准,进一步强化了软件管理,加强对药品生产企业质量管理薄弱环节的监管。新标准将使药品生产的过程受到更加严格的监督,一些不符合标准的中小制药企业将会被淘汰,预计产业的集中度将会进一步的提高。

值得关注的是,自2005年起,中药饮片企业的Gmp认证工作全面启动,中药饮片生产行业面临2008年1月1日的Gmp认证大限。据目前的统计,全国已注册的1100多家中药饮片企业中,已经通过Gmp的只有200多家。而按既定的认证时间表,大限到来,必定会淘汰掉一批不合格的中药饮片企业,但对规范中药饮片产业而言,这才只是一个开始。

3、集中整治药品、保健食品、医疗广告。此次广告整治的重点和目标是:严厉查处虚假药品、保健食品、医疗广告的行为;严厉查处药品广告夸大功能、保证疗效和保健食品广告宣传疗效以及医疗广告保证治愈的行为。通过集中整治,药品、保健食品、医疗广告,促使药品、保健食品、医疗广告秩序明显好转。

4、“一品两规”的招标采购。同一通用名称药品的品种,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得超过2种,处方组成类同的复方制剂1~2种。医院因为采购数量上的限制,基本只能从新药和优质优价的产品里面采购,减少了仿制药的医院生存空间。此办法对于一些以仿制药为主。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优质优价产品的小型药企是重大的打击,将会逐渐退出市场,让出巨大的市场份额,使得行业将趋向集中。

整体上来看,这些政策的调整都存在根本性的影响,整个行业从研发,到生产、流通,各个环节都在进行调整,但归结到一个共同表现,就是整个市场在趋向集中,那些具备产品优势、技术优势和规模优势的企业将获得更多的市场。

2008年:行业持续景气,需求结构变化

正如前文分析,作为供给端,行业在调整中不断洗牌,市场在向优势企业集中,供给结构在发生变化。

但医药行业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终端市场却依然保持了旺盛的需求,这种旺盛趋势可能会在2008年进一步强化。我们预计,2008年的医药消费需求不仅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趋势,而且这种需求结构也会随着医疗制度的改革而出现结构性变化。

2008年医药行业需求终端格局存在几个方面变化趋势:

一、高涨的药品需求拉动医药经济持续增长

其中,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城镇化、老龄化的改变是拉动药品需求的三大重要因素。

首先,居民收入增长带动医药消费需求。医疗保健作为人类一种基本需求,具有一定的刚性特征,医疗保健支出往往随着收入的增长较先得到满足。我们相信,随着收入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相应提高,会直接引致居民保健意识提升,医疗保健需求上升,从而拉动药品支出。

相比较而言,农村人均医疗支出的绝对数较低,存在更大的增长空间。随着“三农问题”改革的深入、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农村地区的医疗消费需求必将逐步释放出来,将带动占中国人口56%的农村医疗市场规模的扩大。

其次,城镇化会带来用药需求的高涨。根据历史数据来看,城镇居民卫生费用支出是农村居民的3-4倍,城镇化进程有助于扩大城镇人口卫生需求规模。预计在“十一五”时期,我国城镇化进程基本呈快速发展趋势,年均增幅有望达到1到1.2个百分点左右。到201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可能达到47.5%,将达到1998年世界城镇

化47%的平均水平。

最后,人口老龄化是卫生消费支出高速增长主要原因之一。卫生部调查表明,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高于平均水平的3.2倍,而且老年病多为肿瘤、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老年抑郁症和精神病等慢性病,花费大,消耗卫生资源多。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多,必将会刺激医药支出的增长。我国老龄化趋势严重,已经于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据测算,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

imS预测,2015年中国医药总费用达到38000亿元,其中药品消费达到11000亿元,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消费大国。

二、新医疗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受益面

虽然具体医保方案尚在讨论中,但基本可以判断,国家会围绕“广覆盖、低水平”的原则继续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加速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医疗制度的变化将引起医药市场规模和市场结构极其深远的变革。

1、新医改不断扩大医保覆盖面。新的医改制度覆盖主要来自城镇居民医保制度建设和新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建设,这样医保覆盖从原有的仅就业职工范围,扩大到了一般城镇居民和农村人口,从而实现了全民医保。

目前全国有80多家城市从今年下半年开始试点,2008年开始全面推广,将要覆盖80%的城镇居民,预计2010年实现全覆盖,这意味着将新增大约3.5亿人能够享受到城镇居民医保。根据现有的财政补贴方案,我们估计至少每年能新增2000亿的医疗费用供给。

2、新医保制度建设带动相关配套服务行业。首先,医疗体系的建设必定要增加大量医疗诊断设备,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中已经明确对各类型医院的设备配备有了明确要求;而这必将对相关医疗设备企业带来发展机遇。其次,作为医改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医药分家”原则下,医药商业流通企业作为医院用药药物配送职能将进一步强化,至少南京医药的“药房托管”这种模式在实践中已经得到有益的尝试。

三、新医疗改革改变医疗需求结构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医疗资源的分布和医疗费用支出结构呈现倒金字塔结构,20%的三级医院占据了80%的医疗资源。我们预计未来几年这种畸形结构将逐步被纠正。

总体来看,有三种变化趋势:

基层医院进入快速发展期,市场需求快速增长。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含乡村卫生室等)等公立基层医疗服务单位是建设全民医保后的最大受益者,主要定位在普通病、常见病。

中档医院将加速分化。原二甲等中档医院目前地位尴尬,预计将出现分化:一部分条件较好的将会转化为三甲医院。部分效益差、规模小的医院,可能会被转化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者是其他服务机构。

高端医院门诊占有率逐步下降。今后三甲医院的主要职能将是诊疗疑难杂症、大病重病和教学研究上,随着基层医疗单位的职能得到恢复和强化,双向转诊实施后,三甲医院50%以上的门诊患者将被分流。

总体来看,我们预测,随着各级医院职能的转换,未来高端医院门诊占有率逐步下降,但大病、重病患者更加集中,总用药规模不会下降,并且将进一步向专科药(主要专利药、品牌药)集中;而在基层普通病症治疗和预防的职能强化后,第三终端市场需求将迅速增长,普药、常用药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2008年上市公司投资主线分析

正如前面的分析,2008年,医药行业持续景气可以预期,随着需求供给结构的变化,各子行业冷热不均。我们认为,在整体看好医药行业的同时,可以从结构性变化中去寻找体制改革的最大受益者。

2008年从以下五个角度去寻找投资主线:

1、关注具有极强的新药开发能力的企业。在第一终端中,尤其三甲高端医院当中,由于用药需求结构的变化,预计专利药、特效药类企业将充分受益,重点关注恒瑞医药、康缘药业、双鹭药业等;

2、关注普药类公司。“低水平、广覆盖”是我国医疗改革的方向,今年国家发改委公布的第一批限价定点药品生产企业,已经明确了这类普药企业将在未来医改中受益,在第三终端将大有可为,重点关注双鹤药业、西南药业等;

3、关注中药品牌企业。“医药分家”使得otC销售显得尤其重要,而在otC第二终端,品牌依然是决定公司的重要因素,中药品种尤其适合otC销售模式,关注云南白药、太极集团等;

医药行业的变化篇2

   [关键词]医药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

   高等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医药教育机构中的学生在学制内通过与高等医药教育机构中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而达到我国教育方针指导下的人才培养规格的功能系统。它具有目的性、时间性、特色性、结构性、系统性等方面的特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国际医药模式的变化、本科医学教育国际标准(iSUme)的提出以及国家药监局对药品监控力度的加大,传统的医药行业也正酝酿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加上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步入,对医药院校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目前的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我国高等医药教育几十年来在规模、结构、效益、质量等方面有着明显的进展。但面对时代和医药产业发展对创新的要求,如何从源头培养面向产业的应用型医药人才,是高等医药学教育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医药卫生人才的培养模式是以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为基础的。目前,中医药院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三段式”,即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临床实习三个阶段。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现有的“三段式”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这种模式存在着课程设置单一,结构不合理;教学与实践脱节,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差;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整体素质的提高等问题,而当今世界,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无异也是瞬息万变。因此,这种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满足医药产业和医药市场对医药人才的需求。医药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构建必须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把以知识传授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以高素质为目标的教育体系上来,树立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新观念。

   二、构建新的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与现代教育理念和区域经济发展相对接的医药卫生人才

   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注重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培养适应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医药人才。

   1.树立新的人才培养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专业能力强的厚基础人才。高等医药院校树立全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加强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变化,不断调整专业设置:一是要培育特色医药专业,突出医药学等优势学科;二是形成涵盖医学、药学及相关专业的医药专业体系,在重点建设医药学专业的基础上,利用基础学科优势,调整专业结构,拓展新专业,融入医药信息、生物工程、医药管理等专业课程,以医药专业相关领域为重点,做到医药专业与相关专业协调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大批高新技术诊疗设备和信息技术应用医疗卫生服务的出现,同时制药工业、卫生公共服务等产业亦迅猛发展,给医药学教育带来机遇和挑战,只有转变观念,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学科交叉,构建符合社会需求的协调发展的医药专业体系,努力培养具备扎实的医药卫生专业知识及深厚的医药基础专业的厚基础人才。

   2.与区域经济紧密结合,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高等医药院校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必须与区域经济相对接,在专业建设上贴近市场,提高教育质量,重视打造优秀本科教育。学校首先在专业设置上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依托良好的医药学科优势,通过不断地培育建设,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拓展新专业,使之形成与区域医药经济和卫生事业发展相对接的本科专业体系。高等医药院校要注重根据区域社会经济与医药卫生事业的需求,积极转变教育思想,进行教育改革,在教学改革方面从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适应面、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等全方位进行探索。重视打造“优秀本科教育”品牌,从医药人才培养的特点和学校实际出发,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从各方面提高对教学的支持力度。高等医药院校要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围绕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加大实践教学平台的投入,建设各级教学科研服务平台,强化产学研基地建设。同时,根据不同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推行多层次的创新教育模式,培养高素质人才。

   3.转变教育观念,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综合素质强的复合型人才。高等医药院校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教育新理念,结合现代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特别是人文素质教育。树立综合教育的理念,重视人文学科的发展,确立人文学科在大学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在课程设置、资源配置、经费投入、师资培训等方面给予人文学科充分的保证,在教育体制上尽快实现由专业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同时,人文素质教育还要渗透到校园生活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中去,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使人文教育真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4.构建多元化的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传统的单一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满足不断发展的医药产业和医药市场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因此必须构建一个多元化的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模式中,打破僵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创新教育的阻碍,建立起一种灵活的、具备生命力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如专业设置按照扩宽专业口径、增强人才培养适应性的原则进行调整、改革和重组,紧密联系社会人才需求,形成与区域医药经济和卫生事业发展相对接的专业体系,落实医药卫生行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人才培养模式在进行充分社会调研的基础上与时俱进、随需而变,构建包括通识教育课、基础课、专业课、实践教学、特色(方向)课等5大平台的大平台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实践教学体系由课程实验教学、实习教学、现场教学、实验室开放和社会实践五个层次组成,这五个层次既相互独立,又互为补充,课内与课外衔接,校内与校外互补,基础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保证了学校培养的学生始终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医药院校要进一步调整办学思路,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条件,发挥优势,办出特色,实现医药卫生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段涛,杨国柱.浅议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科技创业月刊,2007,(8).

   [2]王英文,王忠.医药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举措思考[J].理论界,2006,(2).

   [3]陈毅平,牛晓静.关于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考[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0(4).

医药行业的变化篇3

生物医药是一个投入相当大的产业,前期的研究开发与后期的产业化都需要雄厚的资金作为保障。生物医药业的发展需要资本市场为其注入资金、专业技术和人才等多种现代生产要素。生物医药公司上市是走向资本市场利用的有效途径,上市后的生物医药公司可成为龙头企业,拥有组织制度优势、市场组织优势以及资金、技术和人才等优势。

至2008年底,我国已有18家生物医药概念的股份公司上市发行股票,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筹集到大量生物医药业发展资金,同样也说明我国生物医药业目前对资本市场的利用主要是通过股票市场进行的。自1993年第一家生物医药类公司—四环生物上市以来,深、沪a股市场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加,迅速发展到2008年的18家,流通a股从最初的9亿元增长至44.08亿元,增长了3.9倍。可见,生物医药业类公司整体筹资能力在不断增强,生物医药业的投入不断加大,有力推动了我国生物医药业的发展。

2生物医药产业上市公司资本经营情况分析

生物医药类企业发行上市进入证券市场,打开了通往资本市场融资的道路,为生物医药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积极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资本运营,为生物医药业的产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融资环境,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业绩稳定增长,为各公司上市后实施配股或发行债券创造良好条件。适时分析该类上市公司的资本运营情况,结合企业实际、经济发展内在要求以及资本运营的规律,发现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适时进行资产调整与重组,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对于该类上市公司持续利用资本市场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2.1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分析

2002-2007年,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总体呈稳步增长趋势(见图1)。2002年平均每个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为3.267亿元,占医药类上市公司平均值的31.87%;2007年平均每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已达到4.291亿元,占的医药类上市公司的26.78%,年平均增长0.205亿元,年增长率为5.89%。其中,长春高新、北海国发、交大昂立、钱江生化、星湖科技、诚志股份等6家公司的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在4亿元以上,收入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3.842亿元,年平均增长7.119亿元;其余12家上市公司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年平均增长仅2.102亿元。由此可以看出,在主营业务收入方面,仅1/3左右的上市公司以较大幅度增长,而大多数上市公司的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徘徊在2亿元左右。

2002-2007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每公司每年净利润为0.149亿元,占医药行业整体水平的23.97%,变化范围在0.01-0.31亿元之间,年际间有较大的变化幅度。北生药业、银广夏、深本实、四环生物、长春高新等5个公司的平均年净利润为负值,莱茵生物、达安基因、交大昂立、诚志股份、四环药业、上海莱士、天坛生物、双鹭药业、华兰生物、科华生物等10个公司的平均年净利润为0.519亿元,是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平均水平的3.48倍。由此可见,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年际间存在明显波动,体现出一定的风险性特点,但超过一半以上的该类企业仍然可以获得较大的净利润。

结合图1来看,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在2002-2003年、2004-2007年分别是两个逐年增长的过程。但在18家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中,1/3左右的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和一半以上的公司净利润都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这些公司应该属于本行业的优势企业。但其主营业务收入虽逐年增长,净利润却依然存在年度间的大幅增减变化,说明其年际间存在明显的成本增减变化。

2.2净资产收益率分析

净资产收益率反映企业自有资金投资收益水平和资本运营的综合效益,是企业获利能力的核心指标。该指标越高,企业自有资本获取收益的能力越强,运营效益越好,对企业投资人和债权人权益的保证度越高。2002-2007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41%、9.02%、8.23%、2.41%、-3.74%和3.85%,年度间有明显差异。但诚志股份、达安基因、天坛生物、莱茵生物、华兰生物、双鹭药业、科华生物、上海莱士等8个公司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6.83%,公司之间的差异范围在5%-35%之间,年际变化幅度为12%-22%,属于具有稳定净资产收益的企业。而四环药业、北生药业、深本实、长春高新、四环生物、星湖科技等6个公司的年际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负值,属于自有资本获取收益能力和资本运营效益较差的公司。说明生物医药上市公司之间、年际之间其资本收益和资本运营效益存在差异,也是其经营风险的体现。

2.3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分析

每股收益反映企业普通股股东持有每一股份所能享受的企业利润和承担的企业亏损,是衡量上市公司获利能力时最常用和综合性较强的财务分析指标。每股收益越高,说明公司的获利能力越强。2002-2007年我国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每股收益为0.13元,年际间变化范围在

-0.06-0.23元之间,公司间变化幅度在

-0.76-1.01元之间;其中上海莱士、双鹭药业、华兰生物、科华生物、莱茵生物、达安基因、天坛生物、诚志股份、交大昂立等9个公司的每股收益高于生物医药业平均水平,达到平均每股收益为0.45元,公司间变化范围在0.13-1.01元之间,年际间变化范围在0.33-0.47之间。但深本实、北生药业、银广夏、四环药业、长春高新、四环生物等6个公司年平均每股收益为负值,星湖科技、北海国发和钱江生化等3个公司的年平均每股收益仅0.02-0.06元,远低于平均水平。

每股净资产是上市公司年末净资产(即股东权益)与年末普通股总数的比值。2002-2007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6年平均每股净资产为2.16元,年际间在1.75-2.57元/股之间波动,公司之间的差异范围在-3.24-4.23元/股之间。除了深本实和St银广夏的为负值外,其余公司的均为正值,其中双鹭药业、交大昂立、华兰生物等12个上市公司的每股净资产高于生物医药行业整体平均值,年际间变化幅度在2.73-4.04元/股之间,公司间差异范围为2.31-4.23元/股之间。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2002-2007年间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运营,总体呈现出稳定发展的趋势,但是生物医药公司之间和年际间存在明显差异,其中50%左右的公司平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均比较高,显示出稳定的高水平发展优势,其资本经营状况良好。

2.4我国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市场潜力分析

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与其他行业类上市公司比较,其股票具有更大的市场增长潜力。因为投资者投资股市除了希望获得眼前的稳定收入外,更多的是期盼企业的高成长性和具有良好的未来发展前景。因此,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收益、高风险特征的生物医药类高新技术产业,必将是投资者投资追逐的热点领域。

(1)生物医药业是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生物技术是当前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的一个热点,生物医药作为生物技术开发应用的前沿之一,在生物医药研发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高科技与资本对接,为生物医药类企业提供诱人的发展空间。作为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生物医药产业既有很高的投资收益和广阔前景,技术创新活动又充满风险性。但是风险往往与机遇并存,这也是风险投资的魅力所在。只不过在投入生物医药技术创新活动时,企业经营管理者注意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来进行风险控制即可尽可能地避免之。

(2)获利能力与上市公司本身直接相关。从每股收益来看,2002~2007年有67%的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具有获利能力,50%的公司具有良好的业绩,年平均每股收益达到0.45元,明显高于医药行业的年平均每股收益0.23元。其余1/3的上市公司年平均每股收益为负值,盈利能力较差。说明年平均每股收益在公司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资本运营好的公司可以获得明显高于医药行业平均水平的每股收益,对于投资选择来说这也是风险性的一种体现。

(3)资产负债率较低,净资产收益率较高。除深本实和银广夏两个公司外,其余16家生物医药上市公司2006年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41.62%,明显低于医药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60.83%。2002-2007年医药行业的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0.64%,而生物医药业为3.53%,其中近半数的上市公司更达到了16.83%。可见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医药行业上市公司中的突出地位。

综上所述,约30%-50%的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等指标方面明显高于该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属于本行业的优势企业,具有良好的资本运营和获利能力;除此之外,年际间的差异也是影响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资本市场利用潜力的因素之一。

2.5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优势分析

2003-2007年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9572.78万元,是非上市生物医药公司的7.04倍;上市公司的年平均利润为5624.29万元,是非上市公司的29.73倍。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都比远比非上市公司的高,充分说明生物医药类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优越性。

3结语

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积极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资本运营,为生物医药业的产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融资环境,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业绩稳定增长,为各公司上市后实施配股或发行债券创造良好条件。

2002-2007年,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运营,总体呈现出稳定发展的趋势,其中约30%-50%的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等指标方面明显高于该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属于本行业的优势企业,具有良好的资本运营和获利能力;除开公司本身因素外,年际间的差异也是影响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资本市场利用潜力的因素之一。

由于生物医药业是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投资者投资追逐的热点领域。年平均每股收益在公司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资本运营好的公司可以获得明显高于医药行业平均水平的每股收益。大多数生物医药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较低,净资产收益率较高。因此,我国的生物医药企业具有良好的市场潜力。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都比远比非上市公司的高,充分说明生物医药类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优越性。

摘要:从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及市场潜力等方面,实例分析了我国现有的18家生物医药产业上市公司的发展和资本经营情况,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医药行业的变化篇4

上证指数上周末收于2185.9点,本周末收于2168.64点,下跌0.79%;股市动态30指数上周末报收749.12点,本周末收于737.88点,下跌1.5%;其中股票组合下跌1.98%。

股市动态30指数自2008年1月1日设立以来,下跌26.21%,同期上证指数下跌58.78%。本周股市动态30指数、股票组合均跑输大盘。

2012年1至6月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5.5%,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6.7个百分点。电监会判断下半年全社会用电量将呈现前低后高走势,全年用电量将同比增长7%左右。证监会投资者保护局回应9大资本市场热点问题:ipo减速或停发的预期破灭;力挺银行等蓝筹股,称股息率远高于一年期存款利率,基金公司持有银行股的规模恐怕难以对银行股价格起决定性作用;改革基金旱涝保收的现象;国际板推出尚无时间表,“新三板”扩容、全国性场外市场方案被否的传闻不攻自破;打击内幕交易等违法违规行为。上海国资重组引发市场热炒。全周中小板指数下跌4.1%,创业板指数下跌2.69%,中小盘股指数表现差于大盘股指数。

中关村公告,预计2012年1月-6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盈利5,500万元-6,50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560%-5408%。7月20日,证券业协会在大连就新三板召开会议,市场炒新三板热情再度打开。

安泰科技,投资项目“大尺寸高纯稀有金属靶材项目”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计划,并拟提供国家补助资金4,000万元。项目初步计划总投资16,311.9万元。钼靶材作为制备平面显示金属电极用材料,市场需求大,全球市场每年约为10亿元。此外,电子芯片的封装,大多采用CoF封装技术,需要使用高纯钨钛合金靶材进行溅射镀膜,全世界仅LCD用的控制芯片使用靶材,每年市场销售超过5亿元。溅射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制备也需要高纯钨钛靶、大尺寸高纯钼靶,仅2009年1Gw的薄膜太阳能电池就需求溅射靶材超过20亿元。

二、股市动态30指数

上海医药10派1.6元,增加现金144,000元;中国平安10派2.5元,增加现金180,000元;中兴通讯10派2元,增加现金182,801元;现金变为175,616,680元。

三、最新评论

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医药首席分析师罗青鸟了医药行业的下半年投资策略,罗青鸟是新财富最佳分析师的常人人选,持续跟踪医药行业数年,是医药行业现有研究员中资历最老综合水平最高的研究员。这里分享下罗青鸟女士的最新观点。

回顾医药行业过去二十年,中国医药市场低基数、高成长、粗放式发展;1990-2011年中国卫生费用复合增长率17.6%,略高于名义GDp复合增速16.6%,实现了低基数上的持续快速增长。从供给端看,企业粗放式发展,内资药企收入占比73%,国产仿制药发展到极致,低质高价仿制药成为产业链灰色地带的受益者,多数企业低层次竞争,没有创新,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即便如此,仍成长出一批有远见的药企,化学药中的恒瑞医药,中药里的云南白药、康美药业、东阿阿胶和天士力都是医药板块过去十年涨幅居前十的股票。

而当前发展模式积累了深层次矛盾;目前大变革的帷幕正在徐徐拉开;变革的核心是医院市场化,打破医院运行黑箱,提高医疗服务价格、还医生自由之身、探索医药分开,以真正切断和上游渠道的利益链;以此同时,行业监管多管齐下,围绕生产方的质量和环保、渠道方的药品差价管理正在推进中,支付方的市场化运营也在探索中,大变革已是大势所趋。

在这场变革中,企业必须顺势而为,谋求转型。生产企业将从无序竞争走向创新+差异化,或低成本+规模化。渠道方面,底价模式必须转型,底价商或向上游延伸进入制造业;或转型为专业销售商;或彻底退出行业;医药流通商在变革中从价差盈利模式转向服务盈利模式。医院从“以药养医”、“以械养医”转型为“以医养医”。医保从后付费转向预付费,从按项目付费转向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转型将会带来更加持续和丰富的投资机会,流通行业加速集中;制药企业差异化经营;医院门诊药房剥离,零售药房取而代之;单体医院走向医院管理集团;随着时间推移,电子商务、集中采购、健康保险和第三方检测等服务组织将获得蓬勃发展。

具体到行业投资机会,罗青鸟认为未来十年,中国医保从“广覆盖”走向“高保障”;中国人口加速老龄化,但因为尚在老龄化初期,卫生费用支出压力不会很大;在这场大变革和大转型中,医院端的诱导消费转向刚性消费。我们预计未来十年卫生费用复合增速13.6%,药品市场复合增速13.5%,高于名义GDp复合增速10.3%,医药板块相对市场溢价将维持;由于未来十年是资源加速向大企业集中的十年,优势企业相对过去十年不会减速,其相对板块溢价也将维持。a股市场,2009年医药板块才开始跑赢市场,医药板块的上涨之旅还会持续很长,第一个五年,大变革和大转型,医药消费模式渐进变化中,大企业冒头,小企业仍有跟风机会;第二个五年,分化急剧加速,盈利模式彻底改变,投资机会将集中在强者恒强或新型业务模式。

对于医药流通行业,5-6年内先看流通环节控价带来的分销集中,预计有3-5倍成长空间;5-10年再看医药分开给零售药房带来的机会。处方药:创新将是大机会,仿制仍有空间。药用消费品:不受医保限制,能获得显著增长。而小企业的机会:将会集中在中高端医疗器械,其进口替代处于药品90年代初;同时独辟蹊径,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进行盈利模式创新的小企业,也有望获得成长。

医药行业的变化篇5

医药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相结合的产业。医药行业对于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为计划生育、救灾防疫、军需战备以及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医药行业发展迅速,是一个朝阳行业,尤其是医药连锁企业进入高速的扩张期,2007年全国单店超过20家以上连锁店已有6000多家,这充分说明该行业的发展异常活跃。2008年中国医改新政出台后,药品零售市场有望得到一步整治并集中。同时,国家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投入的加大、“新农村”的推进和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利好因素,将使医药行业市场规模得到继续扩展,并且药店的多元化经营比重也会进一步加大。我国医药企业呈现较好增长态势的同时,由于面临全球金融危机和国家新政策的出台以及企业自身的原因而面临着一定风险。未来我国医药行业发展趋势是医药经济将平稳发展、医药企业数量将会减少,经营规模将变大、医药企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药品消费结构将发生变化、药品价格将合理、医药企业利润越来越少、医药现代物流将迅速发展。根据以上发展趋势可以看,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增长、社会的老龄化、国家医改的推进和农村医疗市场的逐步扩大,我国对新的治疗方法和新的药物的需求将持续扩大。从整体上看,医药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展情况良好,未来发展前景也很看好。但竞争力不强是我国医药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而且这个问题随着外资医药企业的进入和金融危机的加剧变得更加紧迫。

二、我国医药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财务管理观念比较落后。由于我国很多医药企业是国有企业转变过来,企业的财务管理在很多方面还保持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运营方式,尤其是把财务管理和会计的职能等同,没有完整的财务管理体系,还是保持着财务管理只是记录和反映公司业务的一种形式,忽视财务管理的财务分析和财务预警等作用。

2.财务管理制度、内容不健全。有些医药企业还区分不清财务管理和会计的区别,这导致了医药企业把财务管理等同于会计,同时也导致了医药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和内容不健全。如有些企业经常出现为了小团体利益,将一些租赁收入、厂家让利收入、资产变价收入私存私放,私设“小金库”,把这些钱发给员工、请客户吃饭、送礼等。财务管理内容的很多方面仍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习惯,只限于企业内部会计核算,忽视投资管理、战略管理,财务管理等内容。

3.财务管理手段落后。有些医药企业的会计电算化水平较低,表现在财务部门与各科室无法利用网络进行的业务来往,至于其它高层次功能模块基本上处于空闲状态,财务部门本系统应用状况未尽人意,更谈不上为企业其它部门提供资源共享,生产成本计算、分配未能实现电算化,还停留在手工计算、分配阶段。

4.融资渠道单一。医药企业具有高投入、高收益、高风险、高技术密集型的四高特征。医药企业开发研制新药、更新设备、开拓市场需要大批资金,而我国医药企业的资金来源除了股本金外,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融资渠道狭窄。这制约医药企业开发研制新药、更新设备,限制了医药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5.应收账款占用资金较多。由于部分医药企业的销售对象主要是医院,医院是各类医药企业的主要客户,容易形成“客压主”现象,容易出现拖欠货款的现象,医院的资金流周期大约为一年,故医院最快往往也要一年后方交付货款。这样在医药企业中就形成了应收占款占用资金时间长和应收账款收款时间长的现象。这拖累了企业资产运营绩效,影响了医药企业资金流转和行业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6.市场营销费用较大。近年来由于我国医药企业的迅速发展以及国家数次调低药品价格,同时医药企业竞争加剧,造成了医药企业利润下降。有些医药企业为了提高销售量,过多资金投入到药品广告宣传上,甚至将绝大部分资金投入到开发客户和广告宣传上,这造成了医药企业科研资金的减少。

三、应对措施

我国医药企业的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与国外先进的企业管理相比,仍存在差距,特别是在成本管理水平方面仍显薄弱。成本控制不理想不仅导致药品价格偏高,而且也导致企业利润降低,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成为企业发展的障碍。一方面,新医改方案的实施给企业带来机遇,主要表现为:

1.公共卫生服务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逐渐完善,政府对非经营性医疗机构的补偿性财政资金也在加大;

2.新医改将促使医药流通渠道扁平化,销售费用有望进一步降低;

医药行业的变化篇6

【关键词】医药销售;营销渠道;分销

随着医药行业的迅速发展,我国医药企业的规模和数量也在逐渐增大。2010年我国纳入国家统计口径的医药企业总共有6806家(含药品、器械),其中年销售额在10亿元以上的企业占了8.2%。尽管我国医药企业中规模较大的企业所占的比重较小,但是这个差距在逐年缩小。这标志着我国医药企业正朝着规模经济的方向发展,整个医药行业有着良好的发展趋势。

1.医药企业发展的历史及特点

我国药品营销渠道的发展历程大体上可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949-1984年、1984-2000年、2000年至今。

1.1第一阶段:计划经济时期的统购统销(1949-1984)

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格局下的医药三级批发调拨供应模式一直主导着医药市场。药品经营企业则根据国家下达的调拨计划向医院或者药店供应药品。此阶段中药品营销渠道由全国统一规划,省级以下统一管理,药品完全按计划调拨,经济由国家统一核算。整条营销渠道模式可以概括为“三级批发和一级零售”。渠道成员的数目比较稳定,性质几乎相同,制药企业、医药批发企业、医院、药店基本上都是由国家控制的。在所有的渠道成员中,制药企业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地位,批发企业处于相对优势地位,医疗机构或药店则处于相对劣势地位。药品唯一的两个渠道终端是公立医院和国营药店。

1.2第二阶段:医药行业下放计划管理权限,医药零售市场开放的阶段(1984―2000)

但自1984年开始,国家着手对医药流通体制进行改革,取消统购包销、按级调拨等项规定,倡导实行“多渠道、少环节”。此阶段批发环节呈现出多样性,可以经过一级甚至多级(高于三级)批发商直接到终端。中间批发商不再仅仅是国有医药企业,民营医药企业和个体商不断涌现。随着终端市场的放开,涌现出大量连锁药店和个体药店。但是,医院最具有优势,药品批发公司由于掌握着大部分终端资源,其地位虽然不如医院,制药企业在渠道成员中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但与此同时,国家对药品的监督管理缺乏法律制度的规范约束,1998年开始,成立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监管力度不断加强。

1.3第三阶段:医药市场全面开放的阶段(2000年至今)

2000年,我国的药品批发市场全面开放,药品的批发业务兴起。药品的流通有了真真意义上的营销渠道。大部分企业自身的医药公司并不能满足企业需要,于是开始由密集型分销向选择性分销转变。现在医药营销渠道一般是经由医药制造企业、医药商、医药批发商和医药零售店或者医院这些过程。由于在医药批发环节减少了政府管制,销售渠道也变得更加灵活。

2.我国药品营销渠道现存问题分析

我国目前的医药营销渠道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在不断地调整和进步,但整体上仍然很落后和混乱,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多级分销造成渠道效率低下

医药制造企业应该从产品、市场及企业自身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选择合适的渠道,不仅要确定渠道的长度还要确定渠道的宽度。大多数医药制造企业已经习惯使用区域多家制渠道模式。多个商由于与生产企业之间由于取得的货源与服务不平衡、范围界定不清晰等等都容易产生矛盾和过度竞争,导致效益低下。这样就加大了对渠道成员和营销人员的管理难度,增加了渠道成本。同时,随着中间层次的增多,导致信息传递的时滞和失真,很难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营销策略。

2.2营销渠道中间费用高昂

我国传统的药品营销渠道是由制药企业―总经销商―区域分销商―经销商―终端用户这几个环节组成,整体呈现为金字塔式的结构,而且在整个流通环节链条中每一个环节都会发生费用。多级层次及交易费用的存在使得医药市场的正常快速发展受到遏制,企业的利润受到威胁,消费者的利益受到损害,严重制约着我国制药企业的长足发展。

2.3医药产品名称管理混乱

当前药品品种繁多,但很多是“老药换新装、换汤不换药”,一药多名现象严重,助长了药品价格虚高。我国的制药企业研发能力较弱,国家政策也允许仿制药,国内大多数制药企业都是靠仿制国内外已过专利保护期与即将过保护期的药品为生。

2.4医药招标采购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的医药药品普遍采用招标采购制,但是医药行业为了维护其长久的高额利润,出现了一些变相维护药品高价的现象。在招标过程中,医药制造企业相互压价,导致不少药品批发企业利润空间大幅压缩,一些企业甚至为了保持原有的市场份额,即使只有微利、无利甚至亏损也争着投标。推行招标制后,药品的差价收益仍大部分被医院所吸取。消费者并没有真正感觉到实惠。一些地区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不规范,大大增加了制药企业的负担。

2.5医药销售终端存在问题

我国医药零售终端多,但我国现阶段医药营销渠道的终端存在很多不合理因素。目前,医药营销企业销售给医院、诊所和其他医疗机构的产品占其市场份额的80%,而零售药店仅占其市场份额的20%。目前我国药品销售中零售药店所占的份额较少,其他等药品直销的形式更是少之又少。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医药业相比,我国的医药业还处于起步阶段进。医药产品进入零售药店的环节太多,层层加价,导致药品价格很高。由于长期存在的“以药养医”体制,使得药价长期高居不下。中国是二元化结构的消费市场,许多医药经营者将零售店置于城镇,导致了药品零售网点不合理,忽略了农村的医药产品消费。

2.6营销行为不规范

在医药制造企业与经销商开始合作时,都会签订一个关于双方的责任及权利的协议,但经销商为了实现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却往往违背协议的规定。医院和零售店是整个营销渠道中资金流的“瓶颈”,他们的回款速度直接影响了其他环节的回款速度。医药制造企业与经销商各自为战,难以实现业务上的整合。渠道成员之间恶意发动价格战,结果不仅严重影响企业产品的声誉,甚至有可能将已经培育完善的市场毁于一旦。生产企业只顾短期利益。为了使自己的产品在短期内达到较大的销量,生产企业不惜以大幅降价的方式来刺激经销商,从而影响到了医药行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3.我国药品营销渠道的发展趋势

3.1医药分开趋势

现在国际通行的医药管理体制是医药分开,而我国医疗机构的现状仍然是以药养医。从2009年开始,我国提出新一轮的医疗改革。改革的第一步,首先就是要取消医院对药品销售的15%加成的规定。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医药完全分开是必然的趋势,而且这一趋势将会影响到零售终端格局,零售药店终将取代医院而成为新的药品销售主渠道。

3.2渠道扁平化趋势

我国的药品营销渠道属于长渠道,药品从制药企业到最终消费者中间经过了多个环节。传统的渠道模式由于渠道环节冗长必然会造成产品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不畅通。为了快速响应市场需求,获得竞争优势,越来越多的制药企业不断减少中间环节,甚至直接向终端供货,渠道结构越来越扁平化。

3.3渠道成员规模化集中化趋势

随着新医改各项配套文件的陆续颁布,药品制造企业和药品经营企业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招标采购只有省级采购实行、基本药物实行集中配送、基层医疗机构销售药品实行“零差率”、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等的改革政策在试点单位逐步展开,都直接影响医药产品的中间商和零售药店的发展。不论是医药制造企业还是医药经营企业,都将面临新一轮洗牌,经过优胜劣汰,整个产业向规模化方向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行业效率,产业链的价值升值。

3.4渠道信息化趋势

现在的营销渠道中越来越多的使用到了现代信息技术,如果能将电子商务引入并与传统的药品营销渠道模式相结合,实现营销模式的创新才能在渠道竞争中占据新的制高点。

3.5终端格局变化趋势

我国传统的药品销售是以县级以上医院为主体。随着医改“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的目标实现,医院和第三终端的医疗服务侧重点发生了变化,其用药侧重点也不同,医院主要销售高端品种(高附加值)的药品,而第三终端仍然是低端品种药品的主打市场。由于现行推出的医保报销政策,医院取消药品加成,而且在药店购买的药品不容易报销,导致药店对医保类品种的销售量会下降。从长期来看,医药分开是必然的发展趋势,那时候药店无疑将取代医院成为药品销售主体。

3.6渠道精细化趋势

制药企业要深化其服务,提供更多渠道服务,比如制药企业为商提供更多支持和培训,指导商进行推广活动并协助商开发市场等。其次制药企业要加强对药品终端市场的掌控力度,尽可能自己掌控终端;如果是由商来负责分销企业的产品,制药企业也应该积极参与到终端维护的过程中去,而不应该将责任全抛给商单独去完成。

3.7渠道关系由交易关系转变为战略伙伴关系

医药行业的变化篇7

【关键词】医药流通企业;经营管理;发展战略

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口约占全球的五分之一,医药终端市场规模已达1.5万亿元。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医保体系不断完善、民众生活水平提高及对健康的日益重视,可以预见,国内医药市场将保持稳步扩张的态势,药品流通行业发展前景可期。

1我国医药流通行业发展现状

一是行业集中度不高,企业数量过多。我国药品流通行业最大的特征是小而散,企业数量众多,大型企业少,市场集中度不高。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数据,2015年底,全国共有药品批发企业13508家,药品零售门店44.81万家。药品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亿元的批发企业15家,前100家的主营业务收入之和占全国市场的86.1%;其中,前3家的主营业务收入之和占全国市场的30.9%[1]。浙江现有医药批发企业330家,其中英特集团和华东医药两家龙头企业的年销售额均超过150亿元,年销售额在1.5亿元以下的占企业总数的80%[2]。反观欧美发达国家及日本的医药流通行业,企业数量不多,但规模大、市场集中度高。美国医药市场约占全球市场的40%,全美医药批发商、分销商总共不到50家,规模最大的3家企业占有96%的市场份额[3]。德国共有10家大型药品批发企业,规模最大的3家企业占有60%~70%的市场份额。法国共有药品批发企业8家,规模最大的3家企业占有95%的市场份额[4]。日本共有药品批发企业79家,规模最大的4家企业占有80%的市场份额[5]。显而易见,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药流通行业具有强烈的整合需求和极大的整合空间。有研究机构提出观点,国内医药批发企业数量从现有的1.3万余家减少一半是比较合理的。二是行业整体利润率偏低,零售毛利率好于批发业务。医药流通行业还有一大特征就是毛利率普遍比较低。从世界范围看,欧洲药品批发商的平均毛利率在9%左右,净利率在1%~2%[6]。美国最大的医药保健分销企业——麦克森(mcKesson)公司2013~2015财年的净利率分别为1.1%、0.9%、1.2%。日本医药批发商的平均毛利率不到7%[5]。我国医药流通行业的毛利率与日本大体相当,在6.7%左右,大型企业的平均净利率高于美国。综合相关企业的公开数据,2015年,国药控股的毛利率为8.20%、净利率为2.51%[7];上海医药毛利率12.1%、净利率3.2%[8],其分销、工业、零售的毛利率分别为6.14%、50.78%、15.99%[9];九州通的毛利率7.50%、净利率1.40%[10],其中批发业务的毛利率为7.11%,零售的毛利率为17.87%[11];南京医药批发业务的毛利率4.86%,零售的毛利率为22.52%[12];英特集团的毛利率为5.44%[13]、净利率为0.89%。总体看,医药流通行业的毛利率较低,大型企业盈利能力较强,规模小的企业经营压力较大。

2医药流通行业发展所面临的政策环境

随着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相关政策的效应将不断显现,给医药流通行业带来深刻影响。公立医院改革相关举措,将扭转过往几年医药市场高速增长趋势。随着公立医院改革的深入,破除以药养医、取消医院药品加成、严格控制医药费用、遏制医药过度用药等政策,将抑制药品消费的过快增长。据统计,近5年来,我国药品流通行业销售同比增长呈现逐年下降趋势,2010年为24.6%,2011年为23.0%,2012年为18.5%,2013年为16.7%,2014年为15.2%,2015年为10.2%[14]。我国药品流通行业销售同比增幅逐年回落,既有基数不断加大的原因,更是政策作用的结果。药品消费市场保持中低速增长将会变成常态。对企业来说,要获得高速发展,就需要通过收购兼并寻求外延扩张之路。新的药品采购机制和医药电商的兴起,将加快流通行业的洗牌。药品采购招标制度的改革完善、流通领域“两票制”的实施,将进一步规范药品流通秩序,压缩中间环节,降低虚高药价。同时,国家推出“互联网+”行动计划,鼓励医药电商发展,支持探索电子处方等网络医疗健康服务应用,利用互联网提供药品配送等,简化药品交易渠道,畅通药品销售和使用信息,缩短药品产业链,形成新的药品供应生态体系。而这些政策必定会对市场带来挤出效应,同时也给收购兼并带来更多机会。国家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将进一步鼓励流通企业做大做强。“十二五”时期,《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5)》明确鼓励药品流通企业开展兼并重组,不断做大做强;提出形成1~3家年销售额超千亿元的大型医药商业集团、行业集中度明显提高的目标[15]。虽然这些目标已经实现,但与欧美国家及日本相比,我国医药流通行业整合的需求仍十分迫切。国家药品流通行业“十三五”规划预计会继续鼓励通过收购兼并,打造一批全国或区域性龙头骨干企业,加快改变小而散的状况,提高医药流通资源的配置效率。另外,医药分开推动了医院处方外流,并为医药流通企业与医院开展深度合作提供了机会。

3医药流通行业要如何提高市场竞争力

根据医药流通行业的特点以及所处的政策环境,医药流通企业要找准定位,把握机遇,充分用好政策红利,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经营效益和市场竞争力。首先,实施并购重组,加速企业扩张。从位居国内医药流通行业前三甲的国药集团、华润医药、上海医药的发展轨迹看,国药集团、华润医药、上海医药都实施了积极的外延并购策略,通过收购兼并实现迅速扩张。浙江英特药业过去几年也实施了一系列的并购,扩大了市场份额。在未来医药市场总容量增长趋于稳定的大环境下,各个市场主体之间此长彼消、不进则退。药品流通企业,尤其是有一定实力和规模的企业,应该把收购兼并这一扩张战略放在重要位置,在有效整合现有分支机构或营销网络的基础上,主动出击,通过收购兼并占领更多市场。而在收购兼并的过程中,要注意选择有助于市场份额快速提升的优质公司作为收购兼并的目标,如具有较强辐射功能的区域优质医药公司,区域市场占有率较高、与医院粘合度强的地方企业。当然,收购兼并这样的企业代价也很高,但当前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尤其是资本市场,为这种收购兼并提供了可能。其次,开拓业务领域,增强竞争能力。上海医药集团作为一家从区域性公司发展起来的全国性龙头企业,在深耕主业的同时,大举布局相关产业,取得明显成效,呈现出了稳步健康发展的态势和较高的行业影响力,是医药流通企业发展的优秀范例。一方面,要咬定主业目标不放松,深耕主业:①加大产品和客户的开发力度,大力拓展上下游市场;②不断创新业务,改善服务,尤其是加强与医疗机构的合作,联手推动业务创新,如开展药房托管、供应链管理、药事服务、物流管理和信息增值服务、患者康复及后期用药服务等[16];③深入研究“两票制”和各地药品采购招标政策变化留给药品配送企业作为的空间,主动出击,寻求与生产企业和医疗机构的有效合作,发掘新的业务模式。另一方面,在深耕主业的同时,还应积极拓展业务:围绕主营业务,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扩展相关产业发展,增强竞争力,提高抗风险能力,譬如涉足医药制造业、医疗服务业、健康产业等。第三,发展电子商务,创新经营模式。我国医药电子商务进入门槛较高,网络销售品种受到限制,物流配送效率较低,网上售药不进入医保,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医药电商的发展,与国家鼓励发展电子商务、互联网+和信息经济的取向相悖。因此,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下,支持医药电商发展是必然趋势。而医药电子商务亦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国内不少知名医药流通企业未雨绸缪,在医药电商领域开展布局,如九洲通、国药集团、上海医药、英特药业等。截止到2016年8月底,全国已获得《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的企业752家,其中B2B199家,B2C553家。医药流通企业发展医药电子商务,一是要建设好企业自身的信息化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医药流通模式的创新,提高信息、产品、资金在上下游机构之间的流转效率,改善服务,达到扩大市场份额和降本增效的目的。二是要积极创建B2B、B2C服务平台,顺应销售模式的转变,构建网上医药“社区”,开展o2o服务,依托平台开拓健康管理服务;对接医院处方分流,对接互联网医疗用药需求。第四,加强内部管控,提升经营绩效。医药流通企业毛利率偏低,运营成本较高,企业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经营绩效。因此应加强内部管控,提升经营绩效:①要强化成本管控。无论大企业还是小企业,如果管理粗放、成本高企,这么低的毛利率是很难实现盈利的。要围绕控制和降低经营成本(采购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如采购议价、节人增效、库存管理、货款回收、优化资产负债等。②强化员工队伍建设。人力资源对一个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首先要把好入门关,根据岗位职责需要,选拔优秀人员充实队伍,不断优化企业人员结构。完善激励措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让每位人员都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最大的潜能。③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感和归属感,建立一支优秀的员工队伍。④强化质量安全意识。增强全员质量意识,完善质量安全制度,提高安全管理人员专业素养,落实质量安全责任,加强全过程监管,确保不出任何质量问题。这是企业的立足之本,也是企业的发展之源。

参考文献

[1]中国医药商业协会.药品流通行业相关统计数据.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378,389.

[2]浙江省医药行业协会.浙江省药品流通行业“十二五”时期发展分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158,161.

[3]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国际领先的药品流通企业发展模式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362.

[4]陈文玲,李金菊,颜少君,等.药品现代流通研究报告—中国药品现代市场体系研究与设计.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162.

[5]一般社团法人日本医药品批发业联合会.日本药品批发业环境变化及构建新式流通模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354.

[6]斯德法诺•佩西纳.沃博联:立足变革前沿,引领行业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348.

[7]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年度报告2015.2016:5.

[8]中国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秩序司.2015年药品流通行业运行统计分析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034.

[9]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年度报告.2016:30-31.

[10]中国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秩序司.2015年药品流通行业运行统计分析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034.

[11]九州通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年度报告.2016:15.23.

[12]南京医药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年度报告.2016:13.

[13]浙江英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年度报告.2016:13.

[14]中国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秩序司.2015年药品流通行业运行统计分析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27.

[15]温再兴.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十二五”时期发展成就综述.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105-106.

医药行业的变化篇8

关键词:药学服务;医药营销;作用;市场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医药市场的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这增加了医药企业的竞争,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医药企业的管理人员必须努力提高营销水平,要转变传统的营销观念,还要增加营销手段,这样才能开拓更大的营销市场,才能提高医药企业的经济效益。药学服务在医药营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也是提高医药企业服务水平的有效措施,在发展的过程总,医药企业的管理人员要做好药学服务人才的培养工作,要提高企业的整体服务水平,这样才能促进企业健康、长远的发展。

1、医药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医药市场规模在不断的扩大,医药企业的数量在不断增多,但是很多企业医药营销却存在较大的问题,这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对医药营销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的介绍,以供参考。

1.1市场定位不够准确

为了提高医药营销的水平,企业首先需要做好产品定位工作,但是有的管理人员由于水平不高,对市场的定位不够准确,使得生产出的产品关注度比较低,消费者对产品的属性并不重视,产品缺乏特性,销售情况也比较差。做好市场定位工作,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只有生产出消费者需要的产品,才能在药品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市场定位时,需要把握市场主体的需求,还要保证产品的特色,要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企业如果存在市场定位不准确的问题,会影响企业未来的发展,会影响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所以,在医药营销中,一定要结合市场实际,要做好市场调查工作。在市场定位时,要从产品的利益出发,要保证患者的需求,还要维护患者的利益;要合理确定药品价格,还要保证药品的质量;要了解患者用药的习惯;要分析产品的特性,了解该产品与其他产品的区别。

1.2医药营销人员业务水平不高

在医药营销时,销售人员需要了解一定药品知识,但是很多药店的销售人员由于缺乏系统的培训,对药品的疗效并不了解,对药品的功能并不清楚,这无法给消费者进行正确的指导。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如果用药错误,会威胁患者的健康,药品一般都具有标识性特征,其标明了主治功能,也规定了用量,但是很多医药销售人员没有掌握这些专业的知识,降低了服务的水平。

1.3缺乏市场调查

市场调查有助于医药企业了解市场动态,掌握市场供求变化关系,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从而也节约和优化了社会资源,为管理者正确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医药市场调查的步骤一般分为6步,1.调查目的2.调查具体问题3.确定调查方案4信息收集与实地调查5.资料整理与分析,6调查报告撰写。

1.4药品信息不够公开透明

缺乏对主管部门、新闻媒体相关的药品信息正确和及时地传递给客户。这些信息包括:药品不良反应信息报告、假劣药品识别,最新用药动态等。在我国医药企业营销过程中,产品销售的背后隐蔽着更为广泛和复杂的因素。

2、药学服务在医药营销中的作用

医药产品的特性决定了医药营销不仅仅围绕着传统的4p组合[四个基本变量即产品(product)、价格(price),地点(place)和促销(promotion]要素进行,而更因趋向于从产品服务的特性出发,在4p组合的基础上,加强用药学专业知识服务于市场、服务于客户。近百年来,市场营销的指导思想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发展过程,从总体上看,基本上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生产观念、销售观念、市场营销观念,社会(服务)观念。营销的实质是一种交换关系,此交换的最终不单是产品,更重要的在于服务。在医药营销中,药学服务及其人才所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在医药营销中,药学服务人员所提供的药品应是合格的、优质的,严格按法律、法规要求,从合法的渠道购进、销售药品。并建立一套贯穿于药品采购、销售、储存、调配全过程的切合实际的、公正的、合法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

2.2药学服务人员应对所提供的药品可能具有的不良反应有比较清晰地了解和掌握,特别是药品的严重不良反应更应熟知。在此基础上,药学服务人员应对客户详细说明药品的正确使用方法和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尽量避免药品的不良反应对人体造成的损害,药学服务人员对所提供的药品适应证、使用方法、配伍禁忌等也要全而的了解,把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客户,帮助患者正确、合理的使用药品。

2.3我国是个农业大国,现有农村人口占70%左右,在城乡消费总额中,农村人口对药品消费已占53%左右,药品市场消费总额到2010年可达到400多亿元人民币,即城乡用药消费比例缩小为6:1。目前,我国有七至八成假劣药案发生在农村,农村成为假药劣药的重灾区,由于农村药品消费市场处于高增长阶段,这给医药企业,特别是医药流通商业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商机。农村医药市场的性质基本上属于otC市场。otC市场的特点是:①以"消费者为中心"直接而对消费者;②多为治疗一般性疾病的常用药;③药品多通过医生、店员的推荐形成购买意向;④广告宣传。因此药学服务型业务人才对农村药品市场的营销服务是大势所趋,也是承担责任和义务的时候了。谁先掌握了主动权,谁就掌握了未来的医药市场。在医药行业里有"第一、第二、第三终端"市场的称呼,现在通常把农村医药市场归称为"第三终端"市场。能否打赢这场战,关键就看医药企业在营销中是否运用个性化的服务(药学服务),要与客户建立密切的双赢合作。

2.4随着"三医"(医疗、医药、医保)改革的不断深入,药学人员的职责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充分重视药学服务在医药营销中的作用,通过药学服务来优化医药企业的营销组合,获得客户的接受和好评,创造整体客户价值(产品价值、人员价值、企业形象价值、服务价值)。我想未来医药营销中药学服务是决定医药商品交换的前提和基础,医药商品流通所追求的利益最大化应首先遵从客户的服务满意度,而这正是服务价值的本质体现。

3、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药学服务在医药营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提高药学服务的质量,才能促进医药行业更好的发展,才能提高医药企业的经济效益。在我国当前医药营销工作中,存在较多的问题,医药销售人员的素质不高,无法对消费者进行正确的指导,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相关部门要加强对药学服务人员的培训,要使其了解基础的医药知识,还要结合市场需求,制定合理的营销方案,一定要提要药品的价值,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患者的用药需求。

参考文献

[1]董国俊.药品市场营销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23-128.

[2]江凤鸣.医药营销渠道建设环境变化影响分析[J].现代商业.2009(02)

医药行业的变化篇9

“临床推广如何做?旧模式能否会重新启用?”

“物流建设已成潮流,我们的物流管理如何应对?”

“第三终端搞得如火如荼到底有效果么?如何拓展呢?”

“招投标我们如何应对才能保证高中标率?我们该如何进行区域市场定位?”

在新的医药环境下如何更好的生存发展,成了很多医药人士的重大难题。如何进行营销创新,增强企业品牌、促进销售增长。就以上问题,笔者有幸听到了北京东方快讯医药信息技术中心执行董事、仙鹤制药总经理徐立元先生在山东济南做的题为《新形势下医药环境的创新营销管理》演讲报告,报告中,徐立元先生仔细分析当前医药环境形成的历史背景,描述了当前医药行业的现状,通过对比美国医药概况,对中国医药未来走向做了大胆预测,并提出了应对当前和未来医药困境的积极策略。他指出,中国制药企业,尤其是中小型医药企业,要想“破冰”,必须联合起来,联合才是唯一出路,唯有联合才能突围,唯有联合才能在医药行业的漫长“冬季”不被冻死,并强大起来。现就其主要报告内容整理如下。

一、新医药形势产生的政治经济背景

中国医药行业发展到今天这种形势,是历史的必然,也是进一步发展到与国际接轨的需要,这个行业正处在脱胎换骨的关键时刻。医药行业已经经过了20多年的高速发展,每年以15%以上的速度增长,大大高于国家GDp的增速,由于医药行业的高速发展和相对高的利润空间及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等因素,使得一些管理落后的企业得以生存,并影响了整个行业与国际接轨,今年上半年制药行业的经济指标处于12个工业行业的倒数第二的位置,与国际市场的接轨还刚刚处于委托生产期。

由于恶性竞争继而也滋生了流通环节中的商业贿赂、虚假广告和新药报批黑洞等丑陋现象。现在社会矛盾集中在教育、住房和就医(这三点都是人类生存必然且是被动接受的)三方面,而就医难的核心又集中在药品价格高。“齐二药”和“欣孚”事件,将矛盾进一步升级。于是制药企业也就成了行业风暴中的重点打压对象,继而推动了医药产业的深度改革,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改革医药流通环节中的措施和手段,对医药行业的重新洗牌起到积极作用。

国外医药行业的发展也对中国医药产生深远影响。随着中国加入wto,国外大量实力雄厚的医药企业快速进入中国市场,国外医药企业纷纷进入国内医药分销行业,国内医药企业面临的是全球化的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外资企业利用知识产权垄断高端用药,将国内企业挤出了高端市场,又利用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先进的现代管理技术快速的占领了中国大部分地区第一终端市场。第一终端的一线药品,很大部分是进口药品或合资药品,医疗器械七成进口外资蚕食中国医疗器械市场,有专家呼吁:“如果政府不干预,中国的医药市场将在5年内完全被国外医药大公司所操纵”。相信这绝非危言耸听。国内医药企业在与国外企业的竞争中,学会的不是如何创新和在学术推广上下苦功夫,不是如何团结起来稳定和抢占一线市场,而是自己互相恶性竞争,造成医药市场一片乌烟瘴气,老百姓怨声载道,而国外企业却在渔翁得利,疯狂掠城。同时国家在创新策略上虽然一直在大力提倡并有一定的政策,但只是杯水车薪,企业没有足够的利润空间去搞创新,结果使创新策略成了空中楼阁。  二、中国医药行业的发展现状

一句话概括:没有经过充分的市场竞争,在各个行业中属于比较落后的行业。主要体现在:企业数量多,市场操作人员构成混乱,企业经济规模差异大,消费需求结构复杂,没有与国际接轨等几个方面。我国药品生产企业存在的“一小二多三低的现象。”是中国医药行业当前的典型写照,一小“指大多数生产企业规模小。”,二多“指企业数量多,产品重复多。”,三低“指大部分生产企业产品技术含量低,新药研究开发能力低,管理能力及经济效益低。”2006年中国医药企业经营情况是,1/3亏损,1/3持平,1/3赢利。每天都有一个药厂关门,每天有3个医药经营公司关门,国家已收回Gmp证书几十个。造成这种尴尬局面的根本原因是行业政策上的失误。改革开放的前二十年,医药行业处于盲目的自然发展期,其他行业都进行几次调整和行业提升,而医药行业始终墨守成规,观念陈旧,产业结构没升级换代,进入21世纪,矛盾突出显现,调整改革的措施集中出台,让医药行业一时消化不了,措手不及。同时还体现在,一则,药监与卫生政策的不谐调;二则,国家所制定的质量标准的漏洞;三则,政策摇摆于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之间;四则,政策黑洞,导致腐败泛滥。

医药行业的冬季已经来临,并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充分市场竞争的条件在逐渐形成。在国家政策导向——构建和谐社会的引导下,《反洗钱法》、新招标采购规则、医改新政和新药品注册流程、药品oem政策、新农合与第三终端推广、动态Gmp、药品降价、社区医疗市场等政策将相继出台。医药行业的游戏规则变了,赢利模式变了,发展方向变了!中国制药企业必须顺应市场的变化,在观念上突围、战略上突围、市场运作上突围。

三、美国医药行业概况

美国是当前世界上医药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他们的很多模式与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他们走过的道路也是我们未来前进的方向。

首先,是美国制药企业的赢利模式与我们截然不同,在处方药方面,他们追述求专利(近20年)保护,获得市场垄断,取得垄断利润。美国的药品价格由企业自定,原创药的价格在专利期一直是上涨的。仿制药占有很少部分市场,全部使用通用名,任由市场竞争来调整价格。制药行业是美国最赢利的行业之一,并在国会中有非常大的影响力,能左右政府的政策。而我们的制药企业的赢利方式主要是靠市场营销,没有相应的市场保护,其结果是同质化严重,价格不断下滑,费用不断提高,最后靠价格战,走入死胡同。使企业没有心思和资金去做创新药物,处于竞争的最低端,属于“劳力者治于人”。

其次,临床推广模式,我国现行的临床推广模式主要还是急功近利型的带金销售,这种操作流程简单,任何人、任何企业都可以操作,这也是为何有些管理落后的小企业和一些做药自然人得以生存的原因。而美国的临床推广模式主要是免费送药,参与医生的继续教育和支持专业学术会议等方式进行,美国对医生接受教育和研究方面的资助不算受贿,制药企业可以赞助医生参加学术会议,可以赠送相关的书籍,多么昂贵都可以。同时美国的处方药是可以上广告的,但必须同时说明主要的副作用。

第三,美国的医保体系属于福利性,而我国大部分还属于公积金性质的(公务员除外),羊毛出在羊身上,医保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企业和个人承担,美国同样有医保目录,分为国家和不同团体的,国家不参与药品采购价格的决策,统一按市场平均批发价格进行结算,而福利性的医保也保证了一些常见病能够得到及时的治疗。

第四,创新药物的研究,现在媒体上大肆炒作我们国家每年审批的新药太多,并且一直与美国的FDa批准的新药数量比较,其实这是有些作者对此行业的无知与一知半解而得出的错误结论。美国FDa批准的新药是指原创新药,做为仿制药(包括不同剂型)根本没有计入。而我们国家的新药划分方法分为很多类别,绝大多数属于仿制药(非原创新药),按美国FDa的标准,我们每年的新药也就十几个或几个。另外,我们国家的制药水平相对落后,比印度也要落后十几年,国际上有很多剂型我们没有,还有中药现代化的方式之一就是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中药即中药的剂型改造,这样就形成了我们短期内大量改剂型的仿制品出现,这一方面弥补了我国的很多空白,同时也让公众有了更多的选择,但问题是我们在审批方面的腐败,药品名称管理上的混乱及公众用药知识的有待提高等因素,造成药价的虚高和公众的不满。如果上述问题解决了,通过市场竞争,最终公众肯定是受惠,就如家电和日化行业一样。现在有人在高喊:“药价高,看病难”是因为药厂太多,批准药品太多而造成的,实属无知而胡言。厂家多了,商品多了,而价格却在上涨,那只能说是政策出了问题,而不能说厂家错了,商品错了,这是常识。

美国的制药企业用于研发新药的投资占销售收入的14%左右,而我国的又是如何?销售收入的1~2%的水平。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如此大的差别?其一,是国家政策和行业政策造成的,现在制药行业进入微利时期,有实力能拿出销售收入10%的资金用于研发新药的企业寥寥无几。没有钱,何谈创新,更何况最近几年,行业政策频频出台,调整措施集中体现,已将企业搞的筋疲力尽,疲于应对,或负债累累,谈创新纯属奢望。虽然国家大力提倡创新,但靠国家的微薄投入而企业没有相应实力,企业又是创新的实体,那么创新的结果就可想而知,只有模仿再模仿了。

其二,我们国家各个行业都高喊营销至胜,营销为王,使得企业将资金大都投入到营销上,央视广告标王可以几个亿,而研发的资金却很少。固定资产投入和高楼大厦林林总总,而创新资金却日见减少,国家与行业的短视,必然导致企业的短视。

第五,生产管理,美国制药行业现在集中精力进行生产的不是药品而是知识,是专利。在wto的框架下,利用知识产权的保护,在全世界范围内推销他的知识与专利,而药品生产却大量地在其它国家生产或委托生产。有人形象的比喻,发达国家是头脑国家,用智慧创造财富,发展中国家是肢体国家,用体力创造财富,当我国的制药企业经过艰苦竞争与谈判,获得委托生产的订单时,其欣喜若狂的样子,无异于奴隶领导奴隶主的一个好差事,期盼多得到一块养家糊口的铜板。我们的制药企业是靠体力劳动在换取着生存权,而美国的制药企业在通过脑力劳动换取发展权和领导权。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我们没有其它选择的余地,要向最先进的国家学习,学习-模仿-超越。有一天我们会从“劳力”型向“劳心”型转化。

四、中国医药行业的未来预测

在医药界,就单个人来讲可以是一个强势的个体,但就整个行业来看,是一个弱势群体,我们没有强势的利益代言人,SFDa主要行使监督管理职能,对行业的发展不承担责任,行业协会的呼声和影响力又太小,医药行业的命运主要由国家发改委、药监局、卫生部等几个部门掌握,他们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但又对行业发展不承担全责。其中权力的核心是国家发改委。

改变我国“就医难”的现状和促进医药行业发展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就医难”的核心不是药价高(我国的药品价格可以说是全球比较低的,英国一个处方的药品平均总价格是205英镑)而是医疗体制问题,我们的医保还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的公积金式医保(公务员除外)而国外是国家福利医保。政府职能的缺欠而造成的就医难的问题,却将矛头指向了无娘的孩子——医药行业(弱势群体)。如果看不起病就说药价高,那么吃不起饭就说粮食贵,我们国家还有一部分人没有解决温饱,为什么不让粮食降价呢?解决就医难的责任在政府不在药品和制药企业。

从宏观上看,国家发改委今年出台了《医药行业十一五规划指导意见》,是医药行业发未来发展的基础和方向,其中提出了六大任务。

第一、现代医药生物技术方面:应用高新生物技术推动医药产业优化升级。

第二、中药现代与天然药物:通过完善标准与规范与国际接轨。

第三、在巩固原料药优势的基础上,加快创新药物和特色非专利药品的发展,改善出口结构。

第四、积极推动医疗器械的国产化。

第五、整合资源、组建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医药集团。

第六、保护环境与生态资源,坚持可持续发展。

特别提到,①通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营造良好医药环境,政府主导,市场机制为辅,加大政府投入,改变以药养医的局面。②实施药品通用名处方制度。③建立对药店开放处方药管理制度,医药分开核算、分开管理。④药品分类管理。

具体目标:化学药:争取5个化学药制剂获美国和欧盟的上市资格。原料药:培养20个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中药产品:改造20-30个现代中药。其它:研制10-15个有自立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和疫苗。

由上看出,我们未来的发展有很大部分仍然要遵循发达国家的发展之路,抛开政治因素不谈,我们需要面对的是东西方文化的差距,在充分考虑与结合了东方文化的特点之后,借鉴西方的发展策略,将是中国医药行业快速发展的捷径和必由之路。

从微观看,传统临床推广模式将经受严峻考验。随着反商业贿赂步伐加快,带金销售的趋势将得到遏制,并逐渐淡化、转化和变种,短期内消亡是不可能的,而医院门槛却会变得很高,新老关系在医院临床推广上将向多级分化,如下列表格所示:

旧品种旧关系临床好开展

新品种旧关系临床可以开展

旧品种新关系临床难以开展

新品种新关系临床开展难上加难

学术外包将逐渐兴盛。西方谚语:上帝如果在这里为你关上一道门,就会在那里为你开启一扇窗。在这种情况下就孕育了一个新兴行业——医院经济人,比如,《中国医药产业杂志》就分离出一个部门专门帮助一些医药企业(尤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大公司在这场风暴中不仅皮毛未伤,反而是渔翁得利)搭建医院开发的平台,就是通过学术推广会议帮助企业将产品知识传达给医生,同时也使医生不断接受新知识,提升业务水平,这将是临床处方药推广的主要途径。

药品降价和网络招投标。连续的药品降价(国外产品降价幅度小于国内)将继续发生,医生的带金将受压缩,中间商的利润空间将大大缩小,作为弱势群体的医药经纪人数量将逐渐减少。坚持几年的药品招标将随着网络科技的高速发展发生根本改变,网络招标(挂网)将在全国逐渐推开。招标中的出现的不规范暗箱运作行为将受到挤压,从而提高药品招标透明度和公平性,降低企业招标成本,缓解医药行业在社会承受的舆论压力。

药品质量的提高。质量是企业生存之本随着国家对医药行业的不断整顿,药品质量问题的频频曝光,生产企业对药品质量将高度对待。敢于在药品质量上弄虚作假、偷工减料的冒险企业将会被除名。而规模小品种落后的企业将会在未来的竞争中被淘汰出局。

药品从业人员的资格将要认证。随着新的《药品流通管理办法》的出台,医疗市场的整顿和规范工作将全面展开,医药代表的认证工作很快就会出台,这样就意味着将来要做药就必须持证上岗了,现在已有38家跨国制药公司联合推广医药代表认证工作,目前虽然是他们的内部认证,而一旦广泛推广,就会变成国内具有医药代表资格的统一标准。

《反洗钱法》的出台将遏制企业现金流。中国4000多家企业一半以上是靠底价招商的运作模式,而随着《反洗钱法》政策的出台,企业的现金流将遇到障碍,现款提货的模式将受到限制。

商业公司的集中速度加快。未来医药向规范化、集约化、规模化的发展的趋势已经显现,商业公司的消失速度快和存活率低将是该行业的显著特征。不管是生产厂家还是商业公司都将在战略同盟、连锁经营、技术支持、人才引进等方面寻求合作机会,以求在医药微利的时代的今天能够增加市场竞争的砝码。

参与国际竞争增加发展机会。我们要向印度学习,在委托生产,非专利药和非专利特色药方面参与国际竞争,走一条从生产到品牌再到创新的发展之路。

五、面对新的医药环境,我们如何应对

联合.突围是中国医药行业未来唯一战略抉择。识时务者为俊杰!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消极的等待和观望不行的,过去的时光和政策永远不回再来,市场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着,永远属于竞争的优胜者,因此我们不能等,只有直面竞争,主动出击,开发新市场,构建新模式。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应须从旧的环境中,旧的观念中,旧的模式中突围出来。要突围,首先要联合,联合.突围是中国医药行业未来唯一战略抉择。

资源整合是生产企业发展根本。质量是企业生存的基础,是生命线。拿质量去冒险就等于拿企业的生命在冒险,因此企业质量必须认真严肃对待。成本是竞争的基础,唯有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控制成本才能有效的节省资源,增加企业的竞争砝码,因此它是企业资源整合的重点。营销是企业的龙头,对于营销资源的整合是企业的重中之重,而营销中的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在营销模式上创新,在销售管理上创新,唯有创新,企业才有发展,唯有创新才能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因此企业资源的整合,对人才的判定和利用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是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必要条件。

观念更新是医药商业公司的必然选择。首先,在战略战术上需要更新。传统单打独斗英雄的营销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市场环境,寻求战略同盟是商业公司致胜的最佳选择。其次,在市场定位上需要更新。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市场需要细化,过去那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粗况式经营模式已经被淘汰出局,企业需要在困境中寻求新突破,需要对产业链、市场区域、商业渠道、产品品类进行重新定位,在行业细分中寻找差异化竞争优势,应对市场竞争,找自己的长板,攻市场软肋。否则将会被淘汰出局。再次,在团队建设上需要更新。过去把业务员快速流动形容为铁打的硬盘流水的兵,其实销售队伍的稳定往往是企业稳定和发展的晴雨表。

医药行业的变化篇10

关键词:电子商务;医药流通;应用前景abstract: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ourcountrymedicineindustry,medicinefieldalsointroducedtheelectroniccommerce,e-commercehasinallwalksoflifeinawiderangeofapplications,representthefuturebusinesstrends,butinChinathepharmaceuticalcirculationindustryisfacingalotofchange,medicale-commerceholdsenormousbusinessopportunities.inthispapertheauthorbasedonChina'se-commerceandpharmaceuticalcirculationpresentsituation,andtalkabouttheelectroniccommerceinpharmaceuticalcirculationapplicationprospect.

Keywords:electroniccommerce;pharmaceuticalcirculation;applicationprospect

中图分类号:R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电子商务及医药电子商务的概念

电子商务是指两方或多方通过计算机或计算机网络进行商务活动的过程,它主要是指企业与企业之间进行的商务活动。医药电子商务是指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医药相关信息的传播,以促进和达成医药类商品的交易,它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由于医药流通中,药品品种繁多,程序复杂,工作量大,为了高效、高标准地完成医药的招标采购任务和满足临床用药的需求,同时为了保证操作程序的合理公平和有效提高我国医药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电子商务应用于医药流通的集中性和广泛性程度越来越高。目前我国也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医药体制改革,并提出在医药流通领域进行改革,这为医药行业的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机遇。

二、电子商务的重大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商务的出现不仅极大地促进了全球经济贸易的发展,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电子商务在现代流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现代流通的重要手段,它与现代流通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从根本上可以提高企业生产率,优化资源配置,从而实现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电子商务具有重大的意义。

三、我国医药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电子商务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目前我国的电子商务用户量已经跃居全球第一,医药行业引进电子商务是大势所趋,医药电子商务是一种新的医药流通方式,可以对医药流通中的物流链、价值链进行整合,对产品、服务资源进行合理高效的利用,降低医药流通的成本,提高医药流通的效率,这也对规范我国药品生产、流通中的行为有重要的意义。在21世纪的今天,我国医药电子商务正不断向前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呈现出来的特点主要是:

(一)医药电子商务的发展动力与阻力并存。这主要是由于政府对医药行业的监管力度过严,导致医药流通企业面临较大的生存压力,但这个压力一定程度上是促使医药流通企业变革经营模式和发展电子商务的外在动力。

(二)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医药电子商务还处于初级阶段,规模和影响小,业务类型单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低。

(三)医药流通网络分散。医药流通网络相互独立,信息流、资金流等不能有效集成,导致资源浪费,也限制了医药电子商务充分发挥提高医药流通速度的作用。

我国医药电子商务从发展现状况看,在法律规范上的状况趋于完善,国家药品监管局对医药行业的监管力度有所松弛,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其发展,同时可以自主地开展药品电子商务;在医药产业信息化发展水平上,很多医药企业只是部分实现了信息化管理,但内部却难以实现计算机的统一管理,尽管有些实现了资源的管理,但计算机水平还很低,医药行业的电子商务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备,同时也缺乏专业性的人才,产业化发展水平整体来说偏低,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的医药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仍处于初级阶段。

四、电子商务在医药流通上的应用前景

电子商务在医药流通上有很大的应用前景,实施医药电子商务是医药流通体制的一项改革,在未来的日子里,医药电子商务将成为医药行业营销模式变革、经营模式转变和医药流通行业产业格局发生重组的最大的推动剂,会促使整个医药行业发生深刻的变革,电子商务在医药流通上的应用前景主要表现在非处方药、处方药和原料药三个方面医药流通上的应用前景。

(一)非处方药的电子商务应用前景

非处方药是不需要凭执业医师或者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消费者可以自行进行判断,并决定购买和使用的药品。非处方药是直接面向消费者的,以消费者为中心,相对于处方药,更能显示出其一般消费品的特征,对消费者的需求反应和愿望比较敏捷。随着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非处方药的市场得到不断扩大,国家对非处方药流通的相关政策监管也不是很严格,药监部门对非处方药的监管和对一般消费品的监管有接近性。由于非处方药所具有的消费者自主选择性使得其在网上交易更能突出优势性,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网上药店都是非处方药运用电子商务流通的主要流通模式,只要网上药店得到大力发展,那么非处方药运用电子商务进行药品流通就能够得到广泛的运用,因此电子商务在非处方药上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二)处方药的电子商务应用前景

处方药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者执业助理医师开立处方后才能进行调配、购买和使用的药品,在我国,处方药主要是从医院的药房中进行出售,国家药品监管局对这类药的管理也较严格,明确规定药品零售企业应当按照国家药品监管局药品分类管理规定的要求,并且凭处方来销售处方药。由于处方药的特殊性,用网上药店向消费者销售处方药的模式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再加上医改政策的推动,为网上销售处方药提供了可能。网上药店销售处方药与电子处方密切相关,电子处方指的是执业医师开立的以电子形式为主的处方,其具有格式规范、字迹清晰、低差错率和高效率的特点,同时,电子处方还实现了网上存档,这样就能够加强对医院的管理和监督患者用药情况方面的工作,虽然目前电子处方仅仅限于在医院内使用,但在未来,电子处方完全有可能实现在网上药店使用。从这些可以看出电子商务在处方药上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三)原料药的电子商务应用前景

原料药是用于生产各种制剂的原料药物,属于生产资料商品,它的销售特点是直接面向生产厂家且客户数量较少,交易和采购成本高,为降低采购成本和交易成本,就必须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从这里可以看出原料药的电子商务应用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电子商务和医药电子商务在发展迅速并且具有强大的发展空间的同时也伴随着一些问题,有些问题是电子商务行业和医药电子商务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有问题的同时也有机遇和挑战,电子商务在医药流通上具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我们要不断开拓电子商务的应用领域并充分发挥电子商务的优势,达到更好地为国家、企业或个人服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彦丽,翁苏湘,周姗姗.中国医药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分析[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09,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