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模式与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8:09:53

商业模式与管理篇1

   1商业企业进行物流管理模式选择的必要性

   1.1我国商业企业物流管理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商业企业一般商品物流成本占商品总成本55%以上,尤其是季节性较强的水果、食品等商品的流通费用占据产品总成本的60%左右,玻璃、陶瓷等易损性产品的运输破损率高达20%。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物流成本仅占GDp的10%左右,而我国的物流成本则在20%~25%左右。从时间消耗看,发达国家的产品的物流环节占据整个生产-销售流程时间的30%左右,而我国产品的物流环节则占据整个生产-销售流程时间的85%以上。例如:从目前超市销售的蔬菜来看,基于蔬菜生产的区域性、分散性、季节性与市场需求的平衡性、常年性、多样性等矛盾,决定了蔬菜的物流环节呈现出分散-集中-分散的特点。本文对福州市和重庆市多家超市的蔬菜在物流环节的成本进行了考察。第一步,在蔬菜由地头到一级批发商的阶段的流通过程中,蔬菜会有3%~5%不等的损耗。包装好的蔬菜进入装车阶段,车辆通常由一级批发市场的批发商提供,在蔬菜的采购环节,发生了费用中包装材料与人工费用比重较高,约占全部费和的49.1%。第二步,由农村运往重庆盘溪蔬菜批发市场的过程中,运输中发生了各项费用,如:路桥费、燃油费、车辆费等。到达重庆盘溪蔬菜批发市场后,要向工人支付工资的费用,蔬菜进入批发市场后,批发商要雇佣工人进行整理、分拣、加工、卸货。由于大多蔬菜都怕损失水分,因此在运输过程中,平均每吨蔬菜的正常水份蒸发量约为0.3%,加上包装不合理,运输、储存等因素造成蔬菜腐烂、变形的物流损失约为5%左右。第三步,重庆盘溪蔬菜批发市场的蔬菜经过批量销售进入超市后,蔬菜的超市价格是地头价格的6倍。重庆市农民、零售商、批发商的利润关系为“批发商>零售商>农民”,在蔬菜市场存在着“两头哭,中间笑”的现象,而流通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中间商的最终利润。

   1.2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是商业企业对物流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一些商业企业受传统“重商流、轻物流”经营理念的影响,不能接受现代物流的管理理念,没有专项资金进行物流市场的开拓,缺乏产品“供应链”理论,商业企业与上级批发商缺乏相互协调机制,没有建立起取长补短的长效物流管理链条,企业间对于物流成本,出于自身考虑相互推托,都试图把物流成本转嫁给对方,没有形成合作机制。由于流通不畅增加物流成本。二是不能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合理的物流模式,许多商业企业仍然采取自营的物流方式,且供产品的供应链繁琐,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情况依然存在。一些商业企业从产品的生产、仓储、到配送运输,全部由企业自已承担,这种自营物流方式,并不适用于所有的企业,一些商业企业由于模式的选择不当,明显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自营物流成为了额外负担,削弱了核心竞争力。三是物流人才稀缺。在目前商业企业的物流人才中,专业的物流规划、管理、研究人员,尤其是掌握产品供应链优化、整合等物流先进理论的管理经营型人才、物流宏观管理人才非常紧缺。

   2商业企业物流管理模式探索

   我国《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指出“:我国企业将进一步推广现代物流管理,运用供应链管理与现代物流理念、技术和方法,实施采购、生产、销售和物品回收物流的一体化运作。鼓励生产企业改造物流流程,提高对市场的响应速度,降低库存,加速周转。推动物流企业与生产、商贸企业互动发展,促进供应链各环节有机结合。”在未来的发展中,SCm(自营物流)、tpL(第三方物流)、FpL(第四方物流)、5pL(第五方物流),将是商业企业主要面临的几种发展模式。

   一是SCm自营物流模式。传统的自营物流模式,其目标仅为降低物流成本,实现物流利润的最大化。而现代SCm自营物流模式,则以产品供应链为标尺来衡量企业的物流管理效果。企业通过设置专业的物流部门,购买先进的物流设备,自行招聘、培养高素质的物流人才,对供应商、销售商的物流过程进行有效的整合,实现供应链的最优化设计,最大限度拓展企业的物流资源。二是tpL第三方物流模式。我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中给出的第三方物流定义——第三方物流是由供方与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第三方物流又被称为“合同物流”“、外包物流”等。商业企业基于自身物流基础条件考虑,将物流管理全权委托给其他外部的物流企业。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物流活动的运作等都由第三方物流企业负责。物流企业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整合物流资源,将具有相同运送时间、地点要求的运输需求的货物搭配在一起,实现供应链的最优化,达到规模经济效应。例如:我国上海的华联超市利用自身运力资源优势,成立了“第三方物流公司”,为其他超市提供物流服务,已初具规模。三是FpL第四方物流模式。相对于“第三方物流”的资源整合、供就链优化方面的局限性,第四方物流从宏观的角度在第三方物流模式的基础上随之产生。商业企业可以通过第四方物流对自己的物流系统进行更加全面的宏观规划,弥补不同物流企业间的缺陷,实现物流资源、能力与技术的互补,推动产品供应链的集成化,为企业提供更加科学、合理、全面的供应链组合方案。第四方物流是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更发展起来的,依赖于强大的信息沟通机制,能够为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资源共享的平台,实现有别于传统第三方外包物流的运营模式,全面提高商业企业的竞争力。例如:目前我国的沃尔玛、家乐福等大型连锁超市,电子商务领域的B2B、B2C(京东商城)、C2C(如:淘宝网)大多在使用自营与FpL相结合的物流模式,用来最优化自己的供应链系统。四是5pL第五方物流模式。目前第五方物流模式业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概念较为模糊,还属于探索阶段,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一般指基于7p(人员、有形展示、过程、产品、价格、渠道、沟通策略)基础上的,集物流与市场营销为一体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5pL其基本功能在于为企业培养专业的物流人才,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3商业企业选择物流管理模式的对策

商业模式与管理篇2

关键词:电子商务;培养模式;网上创业;教学管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商务模式以不可阻挡之势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我国各高等院校、职业院校也相应地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但是近年来,随着大批毕业生走向就业市场,却没有受到翘首以待的企业的充分肯定,而是备受冷落,突显出学校在现有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着诸多问题。

笔者经过不断走访、调查研究、问卷分析和资料收集,发现很多高校现有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大多存在着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如:培养目标和定位模糊;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有很大的距离;缺乏技能训练和实践教学的针对性。能解决以上问题最实际、最有效、最可行的教学方法就是网上创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提高学习积极性,并轻松实现项目化教学,是学生深入社会实践的最佳途径!

如何激励学生参与网上创业?怎样通过这种创业项目来牵引电子商务的整个教学过程是我们必须探讨的问题。

笔者查阅了大量国外创业教育的相关资料,结合国内先行者的创业教育经验,根据国内高职院校的现状,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述展开电子商务创业教育实施方案的基本要点。

一、在校期间网上创业的可行性分析

1.大学生网上创业调查分析

我们发现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全国就业形势严峻,“不就业,先创业”成为许多年轻人的选择,浙江、天津等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大力鼓励在校大学生自主创业;浙江义乌工商学院直接成立了自己的独立学院――“创业学院”,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他们的成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2.大学生网络创业政策分析

2003年6月,国家工商总局下发《有关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有关收费优惠政策的通知》后,又陆续出台了优惠贷款的政策,这些政策被概括为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

二、网上创业可初步尝试

国内外已经开始出现专门的创业大学,成立完整的网上创业教育学院需要一定的基础和经验积累,所以对很多高等院校而言,开设电子商务创业班是一个极具可行性的初步尝试,并能为电子商务创业教育实体的进一步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网上创业与课堂教学的良性互动

课堂教学与网上创业配套开展,网上创业与课堂教学同步进行。形成良性互动。学生在创业中遇到的问题在课堂上能找到答案,课堂教学引用的项目案例本身就是学生网上创业过程中的实际过程。创业与教学相结合,教学指导创业,创业是教学实践环节。

四、网上创业的风险评估和过程监控

创业会有资金风险、安全风险、投资风险、政策风险等。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风险教育,这对于失败承受能力差的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工作。另外,对大学生网上创业的风险评估也必须成为一种常态,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五、网上创业对应的人才培养方案

创业教育的内涵是培养事业心和开拓技能的“工作岗位的创造者”,所对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一定要与创业教育完全一致。创业以创新和创造为基础,将知识转化为价值,是一种更加综合、更具有社会性的复杂活动。

六、网上创业与之对应的课堂教学管理模式

学生创业会面对客户公关与事物性的处理,所以,课堂教学管理应与学生网上创业的实践相结合。课堂的教学方式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课堂成为一种探讨,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把课堂教学当成交流互动的机会,而不只是机械地灌输知识和观点。

七、校企深度合作及与地方经济发展对接

一方面学生网上创业,另一方面应深化校企合作,不断开阔学生视野,转换观念,摆脱小富则安的心理,形成大智慧、大商业的远大理想和抱负,在与地方企业深入合作的过程中互惠互利、互相补充,促进自身提高,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八、学生网上创业的社会引导与社会影响分析

2002年4月,教育部高教司在北京召开了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座谈会后,我国高校才逐渐开始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此过程的探索,需要得到家长和社会的进一步认可,必须做好各方面的沟通,相应工作必须落到实处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我们应该依据国内外现有的电子商务创业模式,不断深入细致地分析研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

网上创业教育的成功案例在国内外都备受媒体聚焦,也引起社会人士特别是学生家长的关注。做好网上创业教育尝试不仅仅关系着电子商务专业的实际教学效果,更代表着推行网上创业的高职院校的软实力!这种教育模式的成功,必将产生强烈的社会影响!

参考文献:

[1]邓顺国.网上创业[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09.

商业模式与管理篇3

[关键词]商业保险;社会医疗保险;模式

1商业保险与社会医疗保险

1.1商业保险

商业保险是指通过订立保险合同在投保人与商业保险公司之间形成的一种保险的双务关系,投保人通过向保险公司预交保金以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疾病、伤亡、财物损失等情况,保险公司在发生上述情况时有对投保人进行赔付的义务。双方在自愿平等的条件下签订的这类保险合同是为双务合同,投保人对保险公司有先付保金的义务享受潜在危险发生时的赔付权利;而保险公司则有在危害发生时给予投保人及时赔付的义务,其享受的权利在于投保人先期交付的保金。不难看出商业保险具有以下特征:(1)商业保险的责任主体是商业保险公司,其具有营利性,其利用投保人先期缴纳的保金来进行营利性活动,以期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来应对可能发生的对投保人的巨额赔付金。(2)商业保险的保险关系通过投保人与保险公司之间签订的保险合同来体现出来,非此,普通社会公众与保险公司不存在任何权利义务关系。(3)商业保险的标的范围广泛,可以是人身方面的,如健康、生命等,也可以是利益方面的财物、信用等。

1.2社会医疗保险

社会医疗保险是指国家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针对保障范围内的劳动者提供的一种在其患病时的基本医疗保障的保险制度,由政府承办,借助于行政、法律以及经济手段来保障实施。其区别于一般的商业保险,不存在严格的双务关系,目前我国的社会医疗保险主要由基本的医疗保险、大额医疗救助和企业及个人补充医疗保险等方面组成,政府承担着最基本的保险责任。其具有显著区别于商业保险的几大特征:(1)权利义务的不对等,社会医疗保险的主要义务在于政府为普通劳动者提供患病时的医疗保障,而劳动者只在某些重大、特殊疾病发生时承担一部分补充医疗保险责任。(2)形式及内容具有强制性,社会医疗保险由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强制执行,凡符合条件的城乡居民都必须无条件投保,且被投保机构无条件接受投保,这是针对不特定多数劳动者的国家保护。(3)社会医疗保险的宗旨在于对公民的帮扶,其不具备营利的目的。

2商业保险公司介入社会医疗保险管理的几种模式

随着我国政府在对全民医疗保险上的投入增多以及受益的公民范围的不断扩大,政府层面的投入在某些方面会有所不足,经过近年来不断摸索试点,商业保险公司介入社会医疗保险并取得一定成效的模式总体上有以下三个方面。

2.1基金管理模式

政府通过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政策对征收而来的社会医疗保险金委托商业保险公司作为基金管理人来参与其中,保险公司为政府的保险基金提供管理并从中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这种模式下的保险公司只是简单地为政府提供一些医疗方面的服务并不会参与到基金的管理运营当中,基金的盈亏都由政府来承担。很明显,这种模式下的基金安全会有所保障,其不会参与到市场当中并发生巨额亏损的风险,但是其存在的弊端也是相当明显:一是基金的基数过于固定,不可预知的居民医疗费用会在某个时间段甚至在整个医疗保险期间大量消耗基金的数额,造成入不敷出;二是政府在独自承担着这笔基金大量损耗的风险,这对于地方财政是一个巨大的考验。此外,就商业保险公司介入其中单单充当一个管理者的身份来说是对其营利的严重浪费。

2.2契约模式

契约模式是指政府将所征收的社会医疗保险金通过与商业保险公司订立保险合同,规定其受益人为全部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的城乡居民,在发生需要进行医疗救助情况时由承保的商业保险公司对居民的医疗保险承担责任。政府在这种模式下充当的是投保人的角色,但是其与普通的商业医疗保险的投保人相比并不是直接受益人,而是充当着一个善良的“监护人”的角色,其在订立的保险合同中明确规定了普通居民是其直接受益人。这种模式下的基金透支的风险就转移到了保险公司,政府相应的财政压力就会减小。但是其存在着一个最大的隐患就是政府投入的保金在商业保险公司的投资活动中的收益难以保证,一旦发生经济上的风险就会造成对居民的医疗费用等支出的不及时甚至是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支持医疗。虽然当前我国较大的几个保险公司多少都存在着国家的影子,其投资等会受到一些政府层面上的扶持,但是就整体运行而言,其投资也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参与市场竞争,风险就一定会存在,且难以预计,所以说,契约模式的二者结合也难保万全。

2.3混合模式

混合模式是指政府对于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一分为二,结合基金模式和契约模式来进行分散管理,其理论依据就是“鸡蛋不能存放在一个篮子里”,面对风险时这种模式会有较大的灵活性。其具体做法就是这部分社会医疗保险基金一部分交由商业保险公司进行管理并付给其一定的管理费用,而另外一部分资金则是要与其签订特殊的保险合同,约定在发生风险时二者按照约定的比例承担相应的损失。在这种模式下的社会医疗保险基金损失的风险就大大降低,且可以让商业保险公司灵活运用其中一部分资金进行市场投资,发挥其在市场竞争中所具有的而政府难以具备的营利功能,这样往好的方向发展就会扩大社会医疗保险在对居民医疗费用支出上的范围和能力,就算是发生了风险也不至于让整个基金系统坍塌。

3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管理的发展趋势

就目前存在的政府主导的集中模式而言,虽然有政府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就国家在医疗保险的范围上还存在着许多欠缺,许多疾病尚未列入社会医疗保险的承保范围,一些药物及治疗方案也没有列入其承保范围,这样就无形中增加了居民自费医疗的负担,因此笔者以为未来商业保险公司会在这些方面更多地参与到社会医疗保险管理当中来。

3.1个人与国家按比例承担特殊医疗保险

针对一些治疗方案特殊,药物昂贵且难以在短期内列入社会医疗保险的报销范围的可以结合个人补充医疗保险的措施来同商业保险公司签订特殊医疗保险合同,个人与政府按比例负担这部分保金。商业保险公司则可以利用这部分保金可能发生医疗保险赔付的概率来合理利用该部分资金进行投资,政府对于这类保险合同给予政策性的支持和保护,如此既能够给居民医疗保险带来福利又可以减轻政府在这方面的压力。

3.2提供高水平医疗保险来补充社会医疗保险的不足

社会医疗保险是政府投入的一项针对全民的医保,是一种基本保证的低水平的医疗保障,这对于现代社会人们经济水平高要求更高医疗水平的迫切需求不相适应,所以,未来商业保险公司介入社会医疗保险管理当中会更多地向这方面倾斜。同时,就目前商业保险公司提供的保险模式来看,其提供给投保人的保险合同也具有一定的投资意味,许多保险种类会存在着定期分红的情况,这也同样可以适用于医疗保险领域,对于要求更高医疗水平保险的投保人来说,保金的返利也是吸引其参与医疗保险的一种诱惑。这样就可以弥补社会医疗保险在给居民提供医疗水平上的不足,使得有需求的投保人能够得到更好的医疗条件。

4结论

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管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对于全民医保目标的实现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其参与的方式以及所能达到的效果还有极大的提升空间,要做好二者之间关系的协调,力争实现为全民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保险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杰.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管理的模式分析[J].西部金融,2013(11).

[2]薛艳红.浅谈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管理的模式[J].经营管理者,2015(20).

商业模式与管理篇4

一、国有商业银行会计管理模式发展现状

(一)“扁平化”。商业银行会计“扁平化”管理就是通过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撤销原来机构设置上的多重行政级别,减少管理环节,实现管理行与营业网点间一对多的点对点管理,通过精简网点、精简管理人员,设立运行中心、金库中心、督导中心,实现集中核算、集中监督、集中管理,通过集中管理人员和整合业务系统,实现会计管理的独立性和广泛性,减少协调成本,提高管理效率,从而建立全新的会计管理框架,逐步朝“扁平化”方向发展。

(二)集中化。一方面是网点业务集中处理。目前,商业银行业务操作基本实现了前后台分离,即前台数据录入,实时传递到后台运行中心进行账务处理,跨网点、跨行统一由运行中心进行清算。通过数据集中处理,提高账务的实时性,实现跨网点的通存通兑、业务查询,同时,清算资金统一进出,减少了风险源。另一方面是不同业务的数据集中。以前银行各类业务系统以业务种类为中心,分部门开发实施,标准不统一,自成体系,相互独立,数据的交换显得繁琐和低效,如对公、储蓄、信贷、资金、清算、国际业务等系统相互不联接,业务数据分散存放,不利于信息的综合分析和决策。新型现代商业银行业务系统对原来的会计核算系统、储蓄业务系统、出纳业务系统、支付清算系统、信贷业务系统等进行了集成、整合,通过模块化管理,使其涵盖内容更广、更全面、更系统,进一步实现了系统数据的共享,便于业务统计和数据分析。另外,临柜业务也从原来的条块分割,发展成为综合化,并实行单人临柜,从而提高了管理效能。

(三)信息化。银行业务信息化包括计算机及网络通信技术的运用。银行业一直站在信息技术的前沿,始终与信息技术亲密接触,目前基本实现了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管理、账务、清算、结算等方面的信息化过程,数据的实时传递、实时账务处理、综合数据的查询和跨行资金清算都离不开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银行会计“扁平化”管理的基础,信息技术水平决定了银行的服务水平,决定了银行会计管理的效率,也决定了银行的竞争力。

二、存在的问题

(一)技术依赖性强,系统维护难度增加。当前的管理模式建立在计算机和网络基础上,管理效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业务系统和网络的稳定性。但目前系统与网络也都处于逐步完善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不可测因素,因此技术故障较多,有时会导致错账,甚至导致业务暂停。由于网点自身不能及时解决问题,只能依靠市分行技术部门,有的甚至要省分行才能解决,特别是遇到网络故障还可能要依赖电信等服务商的服务质量,因此系统维护效率不高,影响了基层网点的服务质量。同时,计算机联网运行使不法分子利用网络作案成为可能,增加了网络风险。

(二)业务复杂,有关人员素质不适应需求。当前国有商业银行普遍采取全功能综合业务系统,且软件升级换代快,业务项目多,分工细,操作规程复杂,业务人员很难系统地掌握,造成业务生疏,容易出差错。另外,要求管理人员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做到业务全面、精通,并要善于利用会计信息进行分析,为创新金融产品,提高服务水平提供决策依据,但由于管理人员既不从事柜台操作,也与市场营销严重脱节,思想意识和业务素质都不能完全符合有效管理的需求,仅仅起着监督辅导的作用,会计管理的职能未充分发挥,银行无法对客户情况加以全面了解,无法设计面向客户的新业务,无法提高对客户的服务水准,无法加强对客户的风险控制,白白浪费了信息资源。

(三)制度建设滞后,管理上存在一定的漏洞。银行临柜业务综合化以后,临柜业务风险增加,如现金支付业务,以前要经过记账、复核及出纳三个环节,现在临柜人员一人就能完成,同时银行因配备摄像监控设施以及相应的系统授权控制等制度,对可能发生的人为风险估计不足,对操作人员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力度不够,同时,相关性的制度建设未及时跟上。有的银行因对账制度不完善,内部授权制度未落实,发生了临柜人员作案现象。

三、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系统控制,防范技术风险。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增加了银行内部控制的潜在风险。要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强系统控制。一是提高系统稳定性。程序设计时要充分考虑系统稳定性,不能急于求成,运行前要进行充分测试,并经权威机构的认证,尽可能减少系统故障,而且要建立与运行维护、数据处理过程、硬件设备等相关的可靠性控制制度,建立应急预案。二是增强系统实时监控功能,控制操作权限,对营业网点的异常操作作出预警,及时发现违规行为或业务差错。

商业模式与管理篇5

【关键词】电子商务;校企共建;教学模式;改革

1.《客户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

“十三五”以来,我国电子商务发展势头强劲、成果显著。目前电子商务客户服务岗位的需求也大量增加,客户服务岗位也是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重要的就业岗位。同时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今企业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企业的管理模式开始从“产品为主”转变为“客户为主”,企业只有通过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才能进一步增强企业竞争力。

《客户服务与管理》是我校电子商务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共计72个学时,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各占50%。本课程的教学思路是从认识客户服务、分析客户需求、客户沟通与技巧、电话客服、网络客服、客户关系管理等模块出发,给学生讲授客户服务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在当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趋势下,客户服务与管理作为一门以客户为中心的学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上存在着偏离中心的问题,教学内容较为片面,偏重于信息化的作用,弱化了客户关系的实践性教学。虽然教学方式采用案例式、情景模拟式、启发式和小组任务驱动式等多种形式,但部分教学内容与电子商务的实际情况契合度不高,实践性不强,难以达到课程本应的教学效果,培养的学生不能真正与企业的需求保持一致。为了满足企业对人才的培养需求,《客户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也要做到“客户为主”。

2.电子商务客服实训项目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1校企共建电子商务客服实训项目的现状

我校电子商务专业于2017年立项为院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与山东网商教育集团、山东汇客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山东群拍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进行校企合作。连续三年,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参与电商双十一客服实训项目。在2019年“双十一”,电子商务专业132名同学共同参与了电商双十一客服实训项目,为马克华菲、坦博尔、特步等大品牌“双十一”活动做网上客服售前、售中和售后业务。其中助力马克华菲客服项目,当日销售业绩突破3亿元。

客服实训项目突出了该课程的职业性和实践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了学以致用、以用促学的目的,为学生从事客户服务岗位打下良好基础,学生在实训中提前感受“客服”岗位的职业氛围,便于自己对以后的职业发展做出正确的规划。同时合作企业也非常肯定我们的教学效果,认为在职业环境下的教学,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精确地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技能,也能为企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客户服务人才。

2.2校企共建电子商务客服实训项目存在的问题

(1)《客户服务与管理》教材与实际脱节。教材理论性较强,教学内容未结合企业的网络客服岗位工作,未将企业的项目引入作为课堂教学内容。教材内容与电子商务客服实际工作岗位联系不强,对天猫、淘宝客服的实际工作没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2)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学习方法未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习理论知识,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采用案例分析和理论讲授相结合的方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对课程内容理解不够,无法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到实用的知识并最终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经验,容易造成理论与实际脱节。

(3)学生服务意识淡薄。现在的大学生多为90后、00后,他们以自我为中心,服务意识淡薄,这是客户服务岗位中非常致命的弱点。在客户服务中,如何让学生提高服务意识,是电子商务客户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的一个难点。

(4)学生对于实训的认识不到位。大部分学生由于对工作的不了解或对本工作所需知识掌握不牢,而对参与实训项目的积极性不高,并且认为实训比较辛苦,心理压力大,很难实现由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变。

3.《客户服务与管理》校企共建教学模式改革对策分析

(1)选择合适的实训项目。双十一作为电商企业的重大活动,对客服人员的需求量是巨大的。因此,结合双十一开展实训项目教学是最好的选择。但是部分学校的课程开设时间和双十一时间上存在冲突,那么在实训项目的选择上,可以选择店铺内部流量比较大的一些活动,如聚划算等平台活动。让学生参与到合适的、多样的实训项目中,以帮助实现由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变。

(2)学校与企业共同编写教材。学校老师与企业导师以合作企业为主要案例,结合理论知识、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电商行业最新发展以及不断更新的电商平台规则,紧扣线上店铺日常运营共同编纂出校本教材,邀请企业与行业专家进行审核、修改和校正,以供学生上课和实训使用。

(3)传帮带,以老带新,引导学生尽快适应社会角色。邀请以入职客服工作岗位的往届学生在线指导在校学生;安排学生与企业师傅的拜师仪式,让学生跟随师傅进行学习,学生在企业师傅的指导下切身感受真实的职业环境,熟练掌握电子商务企业客服岗位技能标准。

(4)课程中融入阿里巴巴云客服的真实项目。阿里巴巴云客服是全球领先的在线服务众包平台,在线为淘宝、天猫的会员提供咨询和售后服务。课程团队教师须要全部通过阿里巴巴云客服考试,亲自实战工作。课堂上学生们一起扫描阿里巴巴云客服的报名二维码,手机在线报名。通过注册、培训、考核后,即可参与阿里巴巴真实的在线客服体验,提供阿里巴巴的实习证明,同时特别优秀的云客服学生还可以获得阿里巴巴内推机会,直接进入阿里巴巴工作。最后,客户服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形式改为课堂上接受阿里巴巴云客服的培训,同时手机在线完成培训和考试。考核方式改为能否順利通关成为一名阿里巴巴云客服,并完成一定量的在线服务人数。

商业模式与管理篇6

 

1高校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与网络资源整合要求

 

做好整合的基础——资源整合资源整合主要是指在教育教学中以实现资源优化为手段,通过教师对各种网络资源的整理与分析,实现教学过程与网络资源的有机整合。网络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专业课程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是推进高校专业课程进步及与网络资源有机整合的重要基础。对此,笔者认为教师作为课程教学的主导者,应学会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并将其及具体的教学过程进行科学结合,从而增强本课程教学效果。

 

理顺整合的途径——过程整合过程整合是指教育者与学习者以教与学为目的的具体操作形式。即将信息技术的学习运用与学科课程的学习探究有机地融合在同一活动过程中,并在这一过程中达到对建构主义所倡导的“同化”与“顺应”的目的。这是课程整合的主体,也是实现课程整合的途径。这一过程整合包括三个基本阶段:课前准备阶段、课堂实施阶段及课后拓展阶段。

 

课前准备阶段需针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在网络上查找自己需要的信息,并整理、分析和加工。

 

课堂实施阶段强调师生互动,教师提出学习任务目标,学生依据教师的导入问题,相对自主地决定学习方式,尝试性地解决有关问题,教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评价与总结,对个别问题给予关注。

 

课后拓展阶段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需要借助于网络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巩固与拓展,同时通过专题学习网络进一步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并拓展课堂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了解更多的课堂理论知识,强化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可以提升主动思考与动手实践能力。

 

明确整合的目的——能力整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逐渐转移到应用型人才方面,因此,高校教学的培养目标应是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而在网络时代中,现代教育的课程整合作为一种教与学的手段也概莫能外。能力整合指的是通过研究资源整合和过程整合这种课程整合形式,更有效地借助发达的教育技术,培养既具有较高信息素养,又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不断学习的学习者。这种能力的整合是指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分享、应用的能力和传输、创新的能力。

 

2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与网络资源整合模式

 

授课——建设网络后台,创新形式与方式

 

首先,建设网络后台是指应积极建立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网站,并强调学生随时关注,让学生意识到不仅仅理论课堂是课堂,还有网上课堂。根据学时安排,学生只能选择一两个专题进行学习,其他教师的专题讲座则无法接触到。而课程网站上及时公布各个任课教师的专题和专题主要内容,能使学生全面了解工商管理专业的相关理论知识及最新管理方法。

 

其次,整合网络资源,使授课的形式与方式更加多元化。在授课形式上,可以在授课之前,由专职教师结合授课内容在网上下载有关工商管理内容的实际案例等音像资料,在课堂上适时适度播放,并展开讨论和点评;打破课堂授课的时间限制,在校园网内开设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专栏,进行在线交流;在授课方式上,提供多媒体教室,鼓励采用ppt上课,课后把多媒体资源上传至课程网站,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思考。

 

在课程调查中,学生提到学时过少、时间紧,更提出教师应当多与学生进行互动、多多交流的要求。在授课过程中,以网络后台为延伸点,以创新授课形式与方式为支撑点,不但可以无形中延长授课时数,而且可以加强教师与学生互动,使得本课程不再枯燥,而变得鲜活生动起来。

 

考核——增加上机考试,增设网上答疑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传统的考核方式一般是纸质试卷的形式。这种方式虽在一定程度上能考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分析能力,但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以下两点。

 

一是学生对课程本身不专注不重视,只等最后考试的时候盲目地背诵课本理论知识,课堂效果差,学生参与积极性差。

 

二是学生给出的测试答案缺乏创新性。网络时代带来的方便快捷也被学生无节制地运用到工商管理专业理论课程学习中,抄袭现象比较严重。

 

对此,笔者认为应当根据这种现象进行考核方式的改革,建立起“四维一答”的立体考核方式,即:考勤+课堂表现+课堂知识测验+上机考试+网上答疑。四维考核方式是指四项考核指标。

 

第一考勤。9o后大学生追求个性,随意性大,自控能力低,普遍存在逃课现象。对于逃课,很多学生不以为耻,反以为很“酷”。增加考勤是加强学生管理、引起学生对课程重视的一项重要措施。

 

第二,课堂表现。90后大学生自主意识强,有强烈的表现欲望,喜欢表达自己的看法和主张。增加课堂表现,诸如演讲、辩论、热点问题点评等,能极好地提高积极性和了解对学生的思想状况。

 

第三,课堂知识测验。在课堂上让学生围绕某一理论或者问题进行讨论或以文字的形式进行测验,既能够避免抄袭,又使学生独立思考,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第四,上机考试。这种方式的考试以国内外财经时事为主要内容,题目的生成是随机的。它促使学生利用网络随时了解国内外经济动态、关注国家各项经济政策。由于题目不一致,还避免了传统考试带来的作弊问题。考核的分数不是目的,关键是让学生通过考试,关注国内外经济时事,理解国家各项经济政策,树立科学合理的经营管理理念,积累更多的工商管理经验。

 

因此,考试完毕后,有必要在网上开设答疑栏目,一是及时公布考试题目的答案,二是回答学生对本课程考试的某些问题的疑问。很多学校尽管有结合经济时事进行工商管理专业考试,但是考试过后,只给学生分数,至于学生哪个题目做错了,还有什么疑问,则完全不顾,给学生造成上课的目的就是为了最后考试分数的假象。由此可见,在网络时代,增加上机考试、增设网上答疑势在必行。

 

评价与反馈——创设网络无缝交流平台一学期工商管理课程完结后,学生对本课程的态度如何?收获几何?对本课程还有哪些意见和建议?对这些问题的了解有利于备课组和任课教师抓住今后改革的方向和力度。因此,课程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就此结束,还必须有评价与反馈机制。在网络时代,创设网络无缝交流平台就会使评价与反馈成为常设常新的动态运行模式。具体来说,可以采取QQ群交流、网上调查问卷、校园贴吧、电子邮件等方式来帮助学生进行不同阶段的工商管理课程学习评价。本文设计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与网络资源整合模式如图1所示。

 

3结论

 

综上所述,在网络经济时代,网络中拥有海量的资源,网络资源与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过程的整合是推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本文结合目前我国高校专业课程教学情况提出教学过程与网络资源整合的要求,并从具体的授课、考核与评价三方面分析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与网络资源整合模式,以期为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及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商业模式与管理篇7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了当前经济领域关注的一个热门。电子商务模式的出现与发展为企业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于此同时也为企业的内部管理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本文从电子商务模式发展情况出发,就电子商务模式对于企业管理的实际影响进行分析,由此就如何在电子商务模式下更好地开展企业管理,提出针对性的意见与看法。

关键词:

电子商务;企业管理;优化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模式已经成为了一个推动企业发展的关键。从现有的实际情况来看,电子商务模式的积极作用已经得到了一定的认可,并且对于企业的相关经营管理活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电子商务模式的发展是一个不可逆的趋势,因此如何顺应电子商务模式的需求来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成为了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本文从电子商务模式的实际影响力分析,就当前企业存在的管理问题进行分析,帮助企业更好地适应当前的发展需求。

一、电子商务概述

1.电子商务的定义

电子商务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个新的事物。从某个角度来说,电子商务是顺应技术时展需求而产生的、具有强大生命活力的新事物。电子商务自出现以来表现出了极强的生命力。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电子商务活动已经成为了为人们提供便利生活的关键保障,年轻的消费群体对于电子商务模式高度追捧,由此对于电子商务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刺激作用。

2.电子商务的特点

电子商务不同于传统的商务活动,整个信息交流、贸易交易都是依靠网络。当前颇受“网购族”喜欢的淘宝网、京东网、亚马逊等都是电子商务发展领域的代表。电子商务的特点与传统的商务模式相比,高效率与虚拟化是显著的特点。在实际的运营过程中,电子商务依托网络平台进行产品信息、服务信息的展示,潜在的客户通过核心词语的检索便能够找到所需要的商品。由此,通过与卖方之间的交流来确定实际的需求总量。相关信息的虚拟化使得人们能够通过互联网平台对于相关产品、服务进行了解,使得整个电子商务贸易效率更高。并且,当前电子商务贸易在快递行业的支撑下在跨区域贸易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二、电子商务模式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伴随着电子商务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拓展自身发展范畴,在电子商务领域进行积极的拓展。与此同时,电子商务模式对于企业管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当前电子商务模式对于企业管理产生的影响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领域进一步拓展

电子商务模式的出现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因此在实际的工作、发展过程中,电子商务的具体运作模式与传统的商务模式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由此管理领域对于电子商务模式的企业管理需要进行拓展与优化。电子商务管理所融入的全新的信息技术操作要求是对于传统管理的挑战。当前,电子商务管理工组中涉及到的相关技术要求比较高,需要管理人员对于基础的信息处理进行明确。电子商务信息的处理需要一整套的信息处理系统作为支撑,因此在实际的管理工作过程中电子商务模式对于企业的整体信息技术硬件设施配备、软件配备、人员技术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

2.管理思路调整要求明确

电子商务模式与传统的企业经营模式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相关产品的实际管理工作的开展与整个管理体系容易出现一定的偏差。其对于管理思路的调整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于管理对象的调整。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企业的管理对象主要是人与产品,在电子商务模式下企业所需要纳入管理体系中的内容需要进行调整,整个电子商务系统的参与方面都成为了企业需要管理的对象。在实际的发展、运作过程中,物流运输、售后服务系统、客户网络信息统计都成为了企业需要管理的对象。对于管理对象的调整是电子商务模式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一个“必然现象”,因此需要企业管理认识到在管理对象方面的拓展影响力,提升对于管理对象、管理范畴的认识。其次,对于管理环境的调整。管理环境对于如何开展管理活动具有直接的影响力。虚拟化、网络化、信息化的管理环境需要对于原有的管理思维进行及时、必要的调整,由此才能够达到顺应管理环境的变化的需求而进行必要的调整。从现有的实际情况来看,部分企业对于管理环境的变化认识程度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在调整管理思路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滞后。

3.管理模式、途径需要进一步优化

从现有的管理模式来说,传统的、单纯针对员工行为的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电子商务领域的需求。电子商务模式下,人们可以选用一种非常自由、灵活的方式进行工作,由此电子商务模式下企业对于各项工作的管理也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国外部分半固定的办公模式是当前国际领域电子商务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此类办公模式正在向国内的企业推进,因此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电子商务模式存在的相关前卫因素将会引导着管理模式不断的优化、不断的发展,形成一种相互推进、共同发展的新模式。

三、企业管理出现的问题分析

从现有的实际情况来看,企业已经认识到了电子商务模式对于自身发展的关键作用,并且积极参与到电子商务领域中去。但是,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部分企业的管理问题却逐步突出。当前,企业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程度不足,投入力度不够

当前,企业对于电子商务模式的重要性得到了一定的认识,但是从管理角度来说并没有得到良好的优化与处理。从一定角度来说,企业对电子商务工作的认识并没有一个清楚的看法,相关管理问题的处理角度、方法存在一定的问题。从现有的情况来看,电子商务管理模式对于企业的影响力部分企业的管理层并没有认识到,由此在整个管理层工作的过程中,整个管理行为依然延续传统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对于相关管理优化、管理创新的重视性不足。电子商务模式对于信息、网络的依靠程度非常高。由此电子商务模式下企业的管理与相关管理技术手段是紧密相连的,在部分企业运营的过程中,电子商务模式的运营管理已经收到了非常明显的影响,缺乏必要的信息技术手段保障使得整体的管理活动开展非常的被动,相关企业在预留信息技术建设资金、网络安全维护资金方面非常的少,整个信息技术建设体系的投入非常的少,因此在整体的软件更新方面不及时,整体电子商务技术处理方面的维护非常滞后,对于各项体系的运行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2.管理素质堪忧,管理模式僵化

电子商务管理模式对于企业内部管理人才的素质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从现有的情况来看,部分企业内部能够适应电子商务模式管理主体相对较少,企业对于企业管理者的素质提升不及时已经成为了影响相关管理活动的重要问题,管理素质方面出现了缺陷由此导致了电子商务模式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相对较为保守,不能够根据整体的实际需求进行调整,管理者对于存在的管理问题敏感度非常低。当前,大量的企业管理者沿用了传统的管理模式,对于相关问题的处理效率低,并且所采用的手段不能够满足当前电子商务模式对于管理的需求。从整体的管理灵活度来说,灵活度差,对于国际领域最新的管理模式知之甚少,部分企业的管理模式甚至诱发了内部之间的矛盾。

3.管理原则缺失,激励手段不足

管理原则与管理激励手段是确保各项工作的开展顺利进行的保障。电子商务模式下整体的工作活动开展非常的滞后,由此整体的建设情况来看,管理原则是一种具有制度性建设意义的事物,能够在内部管理活动中针对电子商务模式下的新工作特点进行有效的约束。但是从整个实际的工作情况来看,管理原则的缺失已经非常的明显,整个管理活动的开展随意性过强,个人行为取代管理原则的情况非常的普遍。管理激励手段是电子商务模式下提升管理效率的关键。通过完善的激励手段能够在各项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不断的优化管理方法,调动管理主体的积极性。从实际的内部管理建设情况来看,企业内部的管理激励手段相对较少,各项工作的开展所面对的工作阻力相对较大,管理主体的实际积极性无法调动。由此,缺乏管理激励制度使得整个电子商务模式下的企业管理非常被动,管理实际能力不足。

四、完善电子商务模式下企业管理的对策

电子商务的出现对于企业来说就是一把“双刃剑”,其为企业的整体发展提供重要的推动力的同时也是的企业的管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从现有的实际情况来看,完善电子商务模式下企业管理的对策应当紧紧抓住以下几个关键点。

1.提高思想认识,健全保障体系

思想认识方面存在的问题对于整个管理行为具有直接的影响力。当前,企业的管理层首先要认识到电子商务领域的发展对于企业管理所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由此在分析自身管理实际的能力的基础上对于如何正确的提升管理工作、优化管理能力进行目标上的明确。由此为适应电子商务模式的需求提供一个指向,增强整体行动的效率。企业管理层要认识到电子商务模式的实际影响力,明确信息技术保障对于内部管理有序运行的积极作用。由此,在实际的企业发展预算中,要将信息技术保障投入作为整体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整个经济保障提供充足的发展资金,进而才能够为企业管理能力的提升、管理模式的优化提供基础的技术保障。

2.强化培训教育,优化管理模式

电子商务模式下企业的管理人员的素质与发展需求出现了一定的不适应,因此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企业要强化对管理人员的培养与教育,通过强化培训教育来增强管理人员的素质,由此来形成一个良性的素质提升循环,增强企业管理人员学习电子商务领域最新的理论知识,帮助管理人员接触到科学的管理经验与方法。在提升管理人才素质的基础上,企业要优化现有的管理模式,明确当前管理模式对人才管理的关键作用,将管理模式的优化作为“基础性建设”来抓。通过学习、参考、分析国外相关企业的优秀管理经验、管理模式来组建符合中国企业特色的管理模式。在优化管理模式的过程中不能够照搬照抄他人的模式,要结合企业的业务情况、电子商务市场拓展情况、员工素质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建设与调整。

3.完善管理原则,健全激励手段

要明确管理原则的关键作用,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突出管理原则对于管理人员、员工个人行为的约束力量,将管理原则的完善作为适应电子商务模式发展的关键。当前,要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参考、借鉴相关企业的管理原则建设经验,将管理原则的建设作为重点,突出整体管理工作的原则意识、原则指向性,由此才能够使得各项工作的开展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提升管理的实际效力。在完善各项管理手段、创新管理的过程中,要发挥激励体系的作用。将激励体系作为整个管理活动的基本保障点,由此明确整个管理活动的积极作用,突出管理激励在调动管理人员管理主动性、积极性方面的作用,突出激励体制对于整个工作开展的推动作用。通过健全激励手段,还能够调动员工积极参与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在全新的电子商务模式下更好完成各项管理任务,迎接市场的挑战。

五、结束语

电子商务作为具有时展意义的新事物,其发展对整个市场建设来说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与此同时,企业如何更好的推动企业管理模式创新成为了是否能够顺利迎接电子商务模式挑战的关键。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对电子商务模式下企业如何更好的开展管理工作提出具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黎娟.互联网众包对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创新的启示及应用[J].商业经济研究,2017,(02):113-115.

[2]顾鑫鹏,冯旭.浅谈互联网金融下的企业管理模式改革[J].品牌,2015,(09):215.

商业模式与管理篇8

一是创建工商管理系统化模式是煤炭企业集团不断发展的要求。依法办理工商登记事项是煤炭企业集团合法经营的前提,是企业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二是创建工商管理系统化模式是提高煤炭企业集团管理和控制能力的必要条件。煤炭企业集团经营管理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工商登记内部管理,企业的工商管理与企业的多项管理活动都是密切相关的。因此,为提高煤炭企业集团的管理能力以及控制能力,必须加强创建工商管理系统化模式。

二、创建工商管理系统化模式的意义

(一)有利于实现工作模式在工商登记内部管理的转变

创建工商管理系统化模式对煤炭企业的管理控制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这样的模式,可以转变传统的工作模式,使工商登记管理更好的成为防范法律风险的一个重要方法。

(二)有利于提升煤炭企业企业控制力

煤炭企业工商管理系统化模式的创建有效的提高了煤炭企业的管理能力以及控制能力,对企业提高凝聚力和竞争力有着积极的影响。

三、创建工商管理系统化模式的要求

煤炭企业创建工商管理系统化模式必须要强化管理意识,提高对工商管理的重视程度,加强对有关人员的培训,时刻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对工商管理工作的予以足够的重视,不断更新管理观念与时俱进,从而创建符合时展的工商管理系统化模式。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工商管理系统化模式的创建,首先就要煤炭企业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提高人员素质为基础,以任人唯贤为用人标准,为工作人员提供正常的工作所需。

(二)拓展管理视野

随着时代的进步,全球化的发展,煤炭企业必须不断拓展管理视野,不断打破陈规旧俗突破旧视野的局限性,化被动为主动积极向市场进发,不断适应时代的要求提高企业的工商管理能力,最终提高企业竞争力。

(三)与时俱进

煤炭企业要想创建工商管理系统化模式,与时俱进是一项必然的要求。只有正确适时的分析当前的时展趋势,才能不断推进企业经营理念的创新,从而推动企业相关工作人员对工商管理进行相应的调整,使工商管理模式适应时代和市场的发展,逐渐形成一套系统化管理模式。

(四)树立远大的目标

只有制定一个远大的目标,煤炭企业集团才能不断的改善自己的经营管理,使企业及其工作人员为了这个远大目标不断去努力。只有这样为了提高竞争力,实现目标,煤炭企业才有更大的动力去创建工商管理系统化模式。

四、煤炭企业工商管理系统化模式创建的方法

(一)提高煤炭企业对工商管理工作的重视

针对煤炭企业对工商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煤炭企业必须加强宣传,引起工作人员对工商登记内部管理工作的重视,并通过各种手段来加强相关工作人员对依法进行工商登记管理的意识,从而为煤炭企业创建工商管理系统化模式打下基础。

(二)建立健全煤炭企业工商登记内部管理工作体系

1.强化工商管理队伍的素质

煤炭企业创建工商管理系统化模式除了要提高对工商管理工作的重视,还必须切实提高有关人员的素质,工商管理队伍的素质是创建系统化模式的必然要求。针对这一点,煤炭企业集团应当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适当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在经验方面,还可以聘请一些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士来为工作人员传授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并为他们解答疑惑。通过这些方式,逐渐形成一支工商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与此同时,对这些工作人员,还应当加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只有具备专业性和法律意识,才能形成一支真正的工商管理的专业队伍。

2.建立健全工商管理机构

除了对工商管理工作的重视和人员素质的提高,健全管理机构也是煤炭企业创建工商管理系统化模式所必要的手段。煤炭企业要大力发挥法律事务部的责任,将工商管理与法律结合起来,在加强企业的工商管理的同时,强调法律事务部对工商管理的审核,为企业工商管理把好关,使企业一直在合法的前提下进行经营管理。

3.有效完善制度体系

煤炭企业创建工商管理系统化模式,需要通过各种有效措施如对分公司进行清理整合等来进一步完善工商管理的制度体系,加强企业的工商管理。

(三)协调工商登记业务与其他业务的关系

工商登记业务与很多业务的关系都是非常密切的,在煤炭企业中也不例外,这些相关业务所涉及的部门也很广泛,包括人力资源部门、战略发展部门、审计部门、企业管理部门、资本运营部门、法律事务部门、工会等,包括工商管理部门在内,这些部门都是紧密联系,环环相扣的。因此,煤炭企业创建工商管理系统化模式,必须协调好工商登记业务与其他业务的关系,协调好工商管理部门与其他各部门的关系,使煤炭企业的各部门成系统性运转,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行。

(四)加强管控分公司,防范法律风险

煤炭企业必须加强对各分公司及子公司的管控,煤炭企业除了严格控制分公司的建立之外,在分公司建立之后,还应适时对分公司进行调研,对分公司的管理也提出严格要求,严格防范法律风险的出现,以保障煤炭企业的持续经营。

(五)规范并保证执照注销的程序

煤炭企业应当明文规定营业执照的注销工作,规范并依法操作注销程序,在执照注销前就要合理安置有关工作人员,做好资料、资金等的安排任务;同时,坚决杜绝无照经营以及非法登记的行为,从源头上保证煤炭企业经营管理的合法性,使煤炭企业的经营管理规范化,并在依法经营的前提下获得不断的发展。

五、结语

商业模式与管理篇9

【关键词】嵌入式Sim签约管理部署模式监管策略

1引言

嵌入式Sim(eSim/eUiCC,embeddedSim/UiCC)作为一种应用于物联网场景下,为适用特定温度、湿度、气压等环境下内嵌于终端设备内的Sim卡形态,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在物理接口、外观尺寸、智能卡功能、文件结构、传输协议、安全要素和配置管理等方面逐步标准化,其产业应用也逐步实现智能化以及多元化。

eSim卡技术区别于个人终端领域的插拔式Sim卡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卡片与终端设备的连接形式:eSim卡主要通过SmD贴片封装工艺直接焊接在终端设备电路板上,在抗震动、抗磨损和防盗用方面有着显著的改善,在设备体积上可降低插拔式Sim卡的卡槽卡托空间。

(2)业务支撑体系与运营模式:因机卡一体化的特性,导致eSim卡的业务支撑系统和管理模式必须依赖于远程管理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不同于现行插拔式Sim卡的单线生命周期模式,eSim卡在卡片的生产和装配、分销和发行、业务激活与定制、运营商选择和变更等环节的管理模式和手段都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eSim卡技术的终极目标为安全可靠地远程配置和管理用户签约数据,灵活地切换运营商等配置信息。然而根据目前的技术实现方式和标准化进程,现阶段尚未有可商用的技术实现方案和业务运营模式。物联网领域eSim卡应用目前基本处于号码预置、业务固定、运营商独立运营管理的阶段,离真正的eSim卡商用还有差距,因此需要客观地分析该技术的发展推动力、远程管理系统中最为核心的签约管理系统的部署实施方案,以及各种模式下对应的监管方向和阶段化发展策略。

2技术发展动力

eSim卡技术的发展得益于产业链中各方的积极推动,卡商、终端厂商、终端芯片厂商、通信运营商等都在技术的发展中寻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同时在技术标准制订中充分利用和突显自身的技术优势和特色,因而在一些关键问题上一直存在较大分歧,如运营商切换控制、用户号码的发放和远程配置管理系统的搭建。然而在各国际标准化组织长期地讨论和协商下,这些问题基本达成了一致,GSma和etSi都对基础技术框架和具体实施细节制定了基本的指导规范。纵观eSim技术的兴起与发展历程,其主要得益于如下4个方面的推动:

(1)传统的智能卡厂商:如业内占据领先优势的Gemalto(金雅拓),Giesecke&Devrient(捷德),oberthurtechnologies(欧贝特)等卡商。这些卡商寄望于通过新技术的开发与规模化应用来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拓展行业应用、引领技术的发展方向。

(2)欧美主流运营商:如沃达丰、德国电信、法国电信、at&t、意大利电信等。尽管eSim卡技术将对现行电信运营模式带来严峻挑战,同时灵活地运营商切换可能带来用户流失和收入降低的风险,但是这些大运营商都希望通过早期对技术标准制定的介入来表达自己的意愿,扩大自己的话语权和行业影响力,同时结合覆盖广泛的移动网络积极拓展跨行业的业务应用。

(3)领先的终端厂商:如苹果、摩托罗拉和黑莓等。这些终端厂商希望借助eSim卡与手机等终端设备不可分割的特性来抢占Sim卡的发行与控制权,并借助用户网络优先选择权向对自己更有利的方向来引导和控制用户,以便在与强势的运营商合作时占据先天优势。

(4)终端芯片厂商:如高通和英特尔等。这些主流终端芯片厂商则希望通过嵌入式技术将eSim卡功能模块与已有的通信/应用处理器芯片整合在单一的SoC上,或者固化在QRD等参考平台(ReferenceDesign)上引导和推广oem/oDm或最终促使客户使用自己的技术方案,通过捆绑销售或搭售等策略牢牢掌握移动终端市场。

以上这些主要的技术推动方也都是国际、国内专利的积极申请方,占据相关专利族申请量的绝大部分。而国内厂商的申请比例则相对少很多,同时在相关国际标准组织中的参与度与活跃度也较低,目前更多的是技术上的关注跟随和政策上的观望状态,在专利预警和防范体系建设上有待进一步加强。

3签约管理部署

eSim卡的业务支撑体系主要依赖于远程配置管理系统,其业务运营模式则依托于远程配置管理系统的核心DD用户签约管理系统(Sm,Subscriptionmanagement)。针对eSim用户签约管理,etSi和GSma等标准化组织都已从不同角度制定了宏观系统需求和体系结构,尤其是GSma已经制定了明确的技术实施规范。

签约管理系统主要由Sm-Dp和Sm-SR两个逻辑实体构成,其中Sm-Dp主要负责eSim卡远程配置数据的安全生成和管理,Sm-SR主要负责eSim卡远程配置数据的安全路由和传输。签约管理系统可实现eSim卡的远程激活与终止,业务定制与变更,配置信息的更新、删除、下载与安装,eSim的注册和安全路径的变更等管理功能,同时通过卡片发行方和运营商之间唯一的密钥/证书保证下载传输的安全性。

关于eSim卡的签约管理系统架构和部署,结合目前产业现状和角色划分,业界提出了4种可能的部署模式,其区别体现在由谁负责搭建与管理该系统或承担签约管理者的角色。具体实施框架图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

图1模式1(Sm由运营商控制管理)

图2模式2(Sm由卡商控制管理)

图3模式3(Sm由终端厂商控制管理)

图4模式4(Sm由第三方商控制管理)

第1种模式中,由移动运营商承担签约管理系统的搭建与管理,负责eSim卡的发行和管理,并对其他运营商与服务商等提供相应的业务接口。此方案与现行运营商用户管理系统最为接近,对传统产业体系冲击最小,建设难度和成本也较低。

第2种模式中,由eSim卡商承担签约管理系统的搭建与管理,负责eSim卡的运营和管理,同时向运营商和终端厂商提供相应的业务接口。这种方案需要卡商掌握用户身份和保密认证等信息,并具备代替运营商承担服务开通等运营能力,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运营商对用户的掌控能力,对现有业务模式存在一定影响。然而目前大部分卡商都与运营商合作紧密,在部分运营管理平台上已有良好合作基础和经验,某些卡商开发了专用的eSim卡签约管理系统并与部分运营商开展业务合作,如金雅拓签约管理平台(GemaltoSubscriptionmanagementplatform)。

第3种模式中,由终端厂商承担签约管理系统的搭建与管理,并向卡商和运营商提供相应的业务接口。该方案可以实现eSim卡和终端设备的快速集成与推广,也更能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然而鉴于终端设备的多样化和快速更新化,且终端设备厂商数量远远超过运营商和卡商,将显著提高系统的复杂性和安全风险,同时绝大部分终端商不具备通信运营资质和经验,该方案对传统产业体系的冲击也最大,同时极大地弱化了通信运营商直接面向客户提供服务并掌控客户的能力。然而个别具有强大号召力和技术基础的厂商仍在不遗余力的朝此方向推进,如苹果公司。

第4种模式中,由第三方商承担签约管理系统的搭建与管理,通常该商都是由相关移动运营商所控制与授权。此方案类似于方案1,但采用独立的签约管理机构公平运营,同时一定程度上受控于运营商,而运营商之间可以共享签约管理系统的资源以节省建设和运营成本,然而其运营风险和系统复杂度也是较高的。

4运营监管策略

eSim卡不只是一种新的通用集成电路卡形态,其对现行Sim卡使用周期的变革,以及相匹配的远程配置管理系统上的创新,将导致其终端管理、号码分配管理、用户签约管理、专属定制管理、安全管理等功能都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与升级,其对应的运营模式与监管策略也需要根据产业发展现状和业务应用状况作相应的变革。

对eSim卡技术的有效监管,需要理清整个产业链上的重点环节和参与角色,加强对用户号码资源的掌控和信息安全的保障,提高对网络运行状态的监控。整个业界对eSim技术方案和政策的角逐和抗衡,特别体现在对用户签约管理系统的部署,以及在各种部署模式下的eSim卡发行和控制权的争夺上。

按照签约管理系统的4种可能的部署模式,初步分析预测了表1中对应的运营模式和监管对策。

参照当前eSim技术标准化现状和相关技术发展的成熟度,同时结合国外应用经验和国内的通信产业现状,eSim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应分为以下4个阶段逐步开展和推广:

第1阶段:顺应技术发展趋势和行业用户需求,允许通信运营商在物联网领域独立开展eSim技术性试验和小规模应用,对远程配置管理平台和签约管理系统做初步的验证和可行性评估。

第2阶段:在远程配置管理平台和签约管理系统建设完善后,在确保远程控制指令和证书/密钥传输安全条件下探索和验证远程配置管理平台和签约管理系统的正常使用,逐步构建安全可信的运行环境和稳定可靠的运行系统。

第3阶段:在远程配置管理平台和签约管理系统平稳运行后,通过开放对其他运营商、卡商和终端厂商的接口实现在物联网领域的规模化应用,同时验证用户定制化配置和运营商切换等高阶应用需求。

第4阶段:待eSim技术在物联网领域成熟稳定地大规模使用后,借鉴之前的运营经验拓展eSim卡技术在个人通信领域的可行性研究和技术试验,并逐步商用。

5结束语

eSim卡技术的出现对产业影响不仅是Sim卡与终端连接方式的改变,在此技术形态背后需要一套完整的远程配置管理平台和用户签约管理系统的配合,同时带来Sim卡发行模式、号码资源分配机制、业务支撑管理体系和运营监管策略的变革。

作为eSim卡管理系统的核心,用户签约管理系统的搭建和部署将加速eSim卡技术在物联网等领域的应用和拓展,同时有助于构建起一套安全可信、可靠稳定、公平透明的远程配置管理系统,构筑持续健康发展的产业体系和生态系统。

纵观推动eSim卡技术快速发展的各方力量,产业生态系统中的各方均从自身利益出发提出了相应的技术实施方案和系统部署模式,而这几种模式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各方对号码等核心资源和用户控制权的争夺,各种模式互有利弊,从行业监管的角度看也各有优劣。综合考虑用户签约管理系统部署复杂度、建设和维护成本、数据安全保障机制、开发透明度、以及对现阶段国内产业链现状和现行产业监管体系的影响,部署模式1,即由移动运营商负责签约管理系统的搭建与管理,应是目前考虑的首选。此模式可有效降低对现网的影响和改造成本,充分利用已有的用户管理系统和运营经验,同时有利于eSim业务的快速开展与推广,促进产业生态的和谐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etSitS103383V12.7.0.SmartCards;embeddedUiCC;RequirementsSpecification[S].2015.

[2]3GpptR33.812V9.2.0.technicalSpecificationGroupServicesandSystemaspects;Feasibilitystudyonthesecurityaspectsofremoteprovisioningandchangeofsubscriptionformachinetomachine(m2m)equipment[S].2010.

[3]GSmawhitepaper.embeddedSimRemoteprovisioningarchitecture[S].2013.

[4]GSmawhitepaper.RemoteprovisioningarchitectureforembeddedUiCCtechnicalSpecification[S].2013.

[5]GSma.theembeddedSimwhitepaper[S].2013.

[6]GSma.embeddedSimtaskForceRequirementsandUseCases[S].2011.

[7]GSma.RemoteprovisioningarchitectureforembeddedUiCCtestSpecification[S].2014.

[8]姚海鹏,张智江,刘韵洁.物联网嵌入式Sim卡技术初探[J].信息通信技术,2012(5):52-55.

商业模式与管理篇10

近年来,一些国际上比较先进的工程公司如BeCHteL、FLoUR、FoSteR、wHeeLeR、KBR、ameC、JGC、LUmmUS等为了适应项目建设大型化、一体化以及项目大规模融资和分散项目风险的需要,推出了一些成熟的项目管理方式。

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DBB模式)

即设计-招标-建造(Design-Bid-Build)模式。该管理模式在国际上最为通用,世行、亚行贷款项目及以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FiDiC)合同条件为依据的项目均采用这种模式。最突出的特点是强调工程项目的实施必须按照设计-招标-建造的顺序方式进行,只有一个阶段结束后另一个阶段才能开始。在DBB模式中,参与项目的主要三方是业主、建筑师/工程师、承包商。

优点:通用性强;可自由选择咨询、设计、监理方;各方均熟悉使用标准的合同文本,有利于合同管理、风险管理和减少投资。

缺点:工程项目要经过规划、设计、施工三个环节之后才移交给业主,项目周期长;业主管理费用较高,前期投入大;变更时容易引起较多索赔。

建筑工程管理方式(Cm模式)

又称阶段发包方式,业主在项目开始阶段就雇用施工经验丰富的咨询人员即Cm经理,参与到项目中来,负责对设计和施工整个过程的管理。它打破过去那种待设计图纸完成后,才进行招标建设的连续建设生产方式。其特点是:由业主和业主委托的工程项目经理与工程师组成一个联合小组共同负责组织和管理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施工。完成一部分分项(单项)工程设计后,即对该部分进行招标,发包给一家承包商,无总承包商,由业主直接按每个单项工程与承包商分别签订承包合同。

其优点是可以缩短工程从规划、设计、施工到交付业主使用的周期,节约建设投资,减少投资风险,业主可以较早获得效益。由于分项招标导致承包费用较高,因而要做好分析比较,研究分项工程的数目,选定最优结合点。

型Cm模式

Cm单位是业主的咨询单位,业主与Cm单位签订咨询服务合同,业主分别与多个施工单位和材料设备供应单位签订所有的工程施工合同和供应合同。Cm单位对设计单位没有指令权,只能向设计单位提出一些合理建议,因而Cm单位与设计单位之间是协调关系。这也是Cm模式与全过程建设项目管理的重要区别。Cm单位与若干施工单位、材料设备供应单位是协调管理关系。

型Cm模式中的Cm单位通常是由具有较丰富的施工经验的专业Cm单位或咨询单位担任。

非型Cm模式

该模式又称为风险型Cm模式,属管理承包模式组织结构。业主一般不与施工单位签订工程施工合同,但也可能在某些情况下,对某些专业性很强的工程内容和工程专用材料、设备,业主与少数施工单位和材料、设备供应单位签订合同。业主与Cm单位所签订的合同既包括Cm服务内容,也包括工程施工承包内容;而Cm单位则与施工单位和材料、设备供应单位签订合同,并协议管理。

虽然Cm单位与各个分包商直接签订合同,但Cm单位对各分包商的招标和签约都对业主公开并必须经过业主的确认才有效。

由于Cm单位介入工程时间较早(一般在设计阶段介入)且不承担设计任务,所以Cm单位尚不具备向业主直接报出具体工程的价格,而只是报Cm费,而工程本身的费用是今后Cm单位与各分包商、供应商的合同价之和。

业主在签订Cm合同时,该合同价尚不是一个确定的具体数据,而主要是确定计价原则和方式,本质上属于成本加酬金合同的一种特殊形式。

采用非型Cm模式时,业主对工程费用不能直接控制,因而在这方面存在很大风险。因此,业主往往要求在Cm合同中预先确定一个包括总的工程费用和Cm费的“最高总价”,并在合同条款中规定:如果实际发生的总费用超过了“最高总价”,其超出部分由Cm单位承担;反之,节余部分归业主,或由业主和Cm单位按一定比例分成。

设计—建造方式(DBm模式)

与交钥匙方式(tKm模式)

设计—建造方式(Design-Buildmethod)就是在项目原则确定后,业主只选定唯一的实体负责项目的设计与施工,设计─建造承包商不但对设计阶段的成本负责,而且可用竞争性招标的方式选择分包商或使用本公司的专业人员自行完成工程,包括设计和施工等。在这种方式下,业主首先选择一家专业咨询机构代替业主研究、拟定拟建项目的基本要求,授权一个具有足够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的人作为业主代表,与设计─建造承包商联系。

交钥匙方式(turnKeymethod)是一种特殊的设计─建造方式,即由承包商为业主提供包括项目可行性研究、融资、土地购买、设计、施工直到竣工移交给业主的全套服务。项目实施过程中保持单一的合同责任,在项目初期预先考虑施工因素,减少管理费用,减少由于设计错误、疏忽引起的变更以减少对业主的索赔。但业主无法参与建筑师/工程师的选择,业主代表担任的是一种监督的角色,因此工程设计方案可能会受施工者的利益影响。业主对此的监控权较小。

建造─运营─移交方式

(Bot模式)

建造─运营─移交方式(Build-operate-transfer)简称Bot方式。Bot方式是上世纪80年代在国外兴起的一种将政府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依靠私人资本的一种融资、建造的项目管理方式,或者说是基础设施国有项目民营化。政府开放本国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市场,授权项目公司负责筹资和组织建设,建成后负责运营及偿还贷款,协议期满后,再无偿移交给政府。

Bot方式不增加东道主国家外债负担,又可解决基础设施不足和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项目发起人必须具备很强的经济实力(大财团),资格预审及招投标程序复杂。

项目承包模式

(projectmanagementContractor)

简称pmC模式。即业主聘请专业的项目管理公司,代表业主对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进行全过程或若干阶段的管理和服务。由于pmC承包商在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调试等阶段的参与程度和职责范围不同,因此pmC模式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总体而言,pmC有三种基本应用模式:

业主选择设计单位、施工承包商、供货商,并与之签订设计合同、施工合同和供货合同,委托pmC承包商进行工程项目管理。在这种模式中,pmC承包商作为业主管理队伍的延伸,代表业主对工程项目进行质量、安全、进度、费用、合同等管理和控制。这种情况一般称为工程项目管理服务,即pm(projectmanagement)模式。

业主与pmC承包商签订项目管理合同,业主通过指定或招标方式选择设计单位、施工承包商、供货商(或其中的部分),但不签合同,由pmC承包商与之分别签订设计合同、施工合同和供货合同。

业主与pmC承包商签订项目管理合同,由pmC承包商自主选择施工承包商和供货商并签订施工合同和供货合同,但不负责设计工作。在这种模式下,pmC承包商通常保证项目费用不超过一定限额(即总价承包或限额承包),并保证按时完工。

国际上流行将项目划分为两个阶段,即前期阶段和实施阶段。项目前期阶段,pmC承包商的任务是代表业主对项目前期进行管理,包括:项目建设方案的优化;项目风险的优化管理;审查设计文件,组织完成设计;协助业主完成政府各环节审批;提出进口设备、材料清单及其供应商;提出项目实施方案,完成项目投资估算;编制招标文件,进行资格预审,完成招标、评标等。

项目实施阶段,由中标的承包商负责执行详细设计、建设工作,pmC承包商在这个阶段里代表业主负责项目的全部管理协调和监理,直到项目完成。主要工作包括:编制并工程统一规定;设计管理,协调技术条件,确保各承包商之间的一致性和互动性;采购管理;施工管理及协调;同业主配合进行运营准备,组织试运营,组织验收;向业主移交项目全部资料等。

pmC模式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把设计管理、投资控制、施工组织与管理、设备管理等承包给pmC承包商,将繁重而琐碎的具体管理工作与业主剥离,有利于业主的宏观控制,较好地实现工程建设目标。

管理力量相对固定,能积累一整套管理经验,并不断改进和发展,使经验、程序、人员等有继承和积累,形成专业化的管理队伍,同时可大大减少业主的管理人员数量,有利于项目建成后的人员安置。

通过工程设计优化降低项目成本。pmC承包商会根据项目的实际条件,运用自身技术优势,对整个项目进行全面的技术经济分析与比较,本着功能完善、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原则对整个设计进行优化。

设计—采购—建造模式

(简称epC模式)

此模式又称之为设计施工一体化模式。

该模式于上世纪80年代首先在美国出现,得到了那些希望尽早确定投资总额和建设周期的业主的重视,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中的应用逐渐扩大。FiDiC于1999年编制了标准的epC合同条件,这有利于epC模式的推广应用。epC模式特别强调适用于工厂、发电厂、石油开发和基础设施等工程。

传统承包模式中,材料与工程设备通常是由项目总承包单位采购,但业主可保留对部分重要工程设备和特殊材料的采购权。epC模式在名称上突出了采购,材料和工程设备的采购完全由epC承包单位负责。

承包商承担大部分风险

在epC模式条件下,承包商的承包范围包括设计,还要承担设计风险。

在FiDiC条款中规定,由业主承担“一个有经验的承包商不可预见且无法合理防范的自然力作用”的风险,而在epC模式中,这类风险也由承包商承担。这无疑大大增加了承包商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的风险。

在epC标准合同条件中还有一些条款也加大了承包商的风险,例如,epC合同条件中“现场数据”规定:“承包商应负责核查和解释(业主提供的)此类数据。业主对此类数据的准确性、充分性和完整性不承担任何责任……”

由业主或业主委派的代表管理工程

epC模式是业主不聘请“工程师”来管理工程,由自己或委派业主代表来管理工程。epC合同条件规定,如果委派业主代表来管理,业主代表应是业主的全权代表。

epC合同条件的基本出发点是业主参与工程管理工作很少,因承包商已承担了工程建设的大部分风险,业主重点进行竣工验收。但是,如果委派业主代表则不同,在有的实际工程中,业主委派某个工程项目管理公司作为其代表,从而对建设工程的实施从设计、采购到施工进行全面的严格管理。

epC模式的固定总价合同

epC合同更接近于固定总价合同。在国际工程承包中,固定总价合同仅用于规模小、工期短的工程。而epC模式所适用的工程一般规模均较大,工期较长,且具有相当的技术复杂性。在epC模式条件下,业主允许承包商因费用变化而调价的情况是不多见的。

epC模式适用于工程所包含的地下隐蔽工作不多,承包商在投标前无法进行勘察的工作区域也不能太大,否则,承包商就无法判定具体的工程量,增加了承包商的风险。

既然合同规定由承包商负责全部设计,并承担工程全部责任,故业主不能过多地干预承包商的工作。要求所完成的工程符合“合同中预期的工程之目的”就应认为承包商履行了合同中的义务。优选承包商时应突出对承包商过去业绩的审查,对投标书中技术文件的审查以及质量管理体系的审查。

由于采用总价合同,故期中支付可以按月度支付,也可以按阶段支付,在合同中可以规定每次支付款的具体数额或合同价的百分率。

合伙模式

该模式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首先在美国出现,至90年代中后期,在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建筑工程界受到重视。

合伙模式是建立在业主与建设工程参与各方相互信任、资源共享的基础上达成一种短期或长期的协议;在充分考虑参与各方利益的基础上确定建设工程共同的目标;建立工作小组,及时沟通,以避免争议和诉讼的产生,相互合作,共同解决工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共同分担工程风险和有关费用,以保证参与各方目标和利益的实现。

合伙协议并不仅仅是业主与施工单位双方之间的协议,而需要建设工程参与各方共同签署,包括业主、总包商、分包商、设计单位、咨询单位、主要的材料设备供应单位等。合伙协议一般都是围绕建设工程的三大目标以及工程变更管理、争议和索赔管理、安全管理、信息沟通和管理、公共关系等问题做出相应的规定。

特点

合伙模式的有关各方必须是完全自愿。参与各方在认识上统一,在行动上采取合作和信任的态度,并愿意共同分担风险和有关费用,共同解决问题和争议。

由于在合伙模式下,工程参与各方要共同分担风险,共享资源,甚至是公司的重要信息资源,因此参与方高层管理者的认同、支持和决策是关键因素。

合伙协议不是法律意义上的合同,故合伙协议与工程合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文件。在工程合同签订后,建设工程参与各方经过讨论协商后才会签署合伙协议。该协议并不改变参与各方在有关合同规定范围内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参与各方对有关合同规定的内容仍然要切实履行。合伙协议主要确定了参与各方在建设工程上的共同目标、任务分工和行为规范,是工作小组的纲领性文件。

合伙模式强调资源共享,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对于参与各方必须公开。要保证工程的设计资料、投资、进度、质量等信息能被参与各方及时、便利地获取。

合伙模式的适用条件

业主长期有投资活动的工程。例如大型房地产开发项目、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等。由于长期有连续的建设工程作保证,业主与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参与各方的长期合作就有了基础,有利于增加业主与建设工程参与各方之间的了解和信任,故签订长期的合伙协议有较好的效果。

涉及国家安全或机密的工程、工期极紧的工程,此类工程主要是建立在业主与工程参与各方形成共同的目标和良好的合作关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