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医疗医药市场分析报告十篇医疗医药市场分析报告十篇

医疗医药市场分析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8:04:33

医疗医药市场分析报告篇1

【关键词】新医改;合资医药企业;策略

2009年伊始,我国国务院原则通过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即新医改方案和实施方案。新医改方案提出,将在2009至2011这3年间,各级政府预计投入8500亿元用于五项医改,五项重点包括了医保、基本药物、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公共服务均等化、公立医院改革。新医改8500亿的巨型蛋糕使国内医药企业和外资医药企业把更多的目光聚焦在中国这块巨大的市场上。尽管到目前为止新医改中还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包括基本药物制度和药物价格制度等方面。但它的推出和实施引发了中国整个医药行业新的思考。

一、合资医药企业在中国医药领域的现状

医药是一个涉及我国国计民生和公共健康的特殊产业,在外资的进入中带来了利好和危机。具体表现为在有力带动我国医药产业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加快境外品牌产品的国产化进程的同时,也对我国民族医药产业带来严重的冲击,外资的市场控制率、股权控制率、技术控制率不断提升,新药市场基本为外资公司控制,同时占有中国医药市场举足轻重的地位。

纵观近年来跨国企业在中国医药领域的投资,截至2006年底,我国已有合资和外资制药企业约1500多家,占我国制药企业总数的30%左右。在市场占有率方面,外资企业的销售额占了我国整个医药市场份额的27%左右;在大城市中,外资药和进口药已占据60%~65%的市场份额;在医疗器械市场中,80%左右的份额为“洋品牌”;有些特殊品种的市场几乎被外资产品所垄断。尽管如此,合资制药企业和广大本土产企业一样,同样面临新医改政策出台所带来的不可预知影响。

二、新医改将对合资医药企业产生的影响

新医改将对合资医药企业产生深远影响。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最终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落实到十七大报告所体现的卫生事业公益性质、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上。从今年年初的新医改方案的两条主干思路,即向“广覆盖、低水平”发展,就体现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这一初衷和目标。“广覆盖”即各种保障项目都应尽可能地覆盖到该覆盖的全部人群。“低水平”即中国社会保障的性质必将定位在较低水平的“基本保障”上。新医改实施方案也必须体现市场化思路,否则无法实施。对医药企业包括合资企业而言,在国家政策导向和市场竞争的双重压力下行业整合将会加剧,长远看来医药企业就用药量增加这一点将面临两个机会:一方面医保覆盖面扩大和发展社区医疗将增加城镇居民用药;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将增加农村用药规模。

进一步分析,新医改将对合资医药企业产生近期影响。数据显示:目前,在以医院为销售终端的市场上,外资和合资类药品所占市场份额在一半以上,2008年这一比率还在上升,且销售和利润集中度很高,其对我国医院利润的实际贡献率已达到60%~70%,上海、北京、广州在内的一线市场,优势地位更为明显。2009年政府出台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主要精神是“普惠”,即包含了两个层面的“普惠”,普通老百姓得到用药买药价格的实惠,医药企业质优价廉药品推广的实惠。从第二个层面看,目前外资企业的药品价格相对高昂,“受惠”幅度不大,相对昂贵的药价无疑成为该药品进入各地医保目录的阻碍,这种情况,将是合资医药企业在未来可能遭遇的普遍情况,降低药价将合资医药企业成为现阶段必须提上思考议程的问题。

三、新医改下合资医药企业发展趋势分析

中投顾问公司的《2009~2012年中国医药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以下简称《预测报告》)指出:“新医改不但会使我国医药市场大洗牌,还会引发外资企业的一系列动作,不管是设立研发中心、进军流通领域还是向二、三线城市转移都无不说明了外资企业的动机:控制成本、拓展市场、建立合伙关系、控制当地销售网络,以便在新医改中获得好处”。从这一预测报告至今,不难发现,新医改环境下,合资医药企业可能加紧加快开展的工作会是这样的一种态势:竞相争夺非一线城市的主导权、加强渠道建设、拓展思路进军医药流通领域、加强研发、加大专利药品推广。

参考文献

[1]周环宇.美国行业营销经典案例:美式营销战[m].美国医药业营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08-01

医疗医药市场分析报告篇2

一、主要工作情况

1、中江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中江县卫生局于2014年2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药械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的通告》,对辖区内56家药品经营企业、县级医疗机构及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站(所)均分配了监测工作计划。

2、执法人员利用日常检查、专项检查、科学合理用药宣传等工作,到药械经营企业、医疗机构、社区服务站(所),进行现场讲解宣传和指导,共210家。

3、为提高药械不良反应病例报告质量,总结经验,查找问题,督促医疗机构提高认识增强药械不良反应事件监测工作的责任感,促进药械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上台阶。深入辖区各医疗机构及重点药械经营单位进行了现场检查220家,对药械不良反应监测工作进行了集中指导培训、共培训药品经营企业423家、医疗机构56家;对药械不良反应监测报告的真实性、规范性、完整性进行了现场核实检查。

4、2014年1-12月共上报药品不良反应766例,一般的535例、新的一般224例、严重6例、新的严重1例,进行网络评价766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网络直报117例,进行药品不良反应现场审核345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现场审核56例,完场信息及简报11条。

5、我站建立药械不良反应/事件监测网络直报点77家。

6、2014年度开展滥用药物监测工作对我辖区经营、使用单位检查共249家。未见使用使用、经营单位存在滥用药物。

二、亮点工作

1.在局领导及市监测中心的悉心帮助下,建立了我县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专家库。

2、我站进行了全县各医疗机构随机抽取药品不良反应45例,进行质量评估,其中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规范性”总体正确率为97.3%。严重报告“规范性”总正确率为94.18%,其中无正确率低于90%的项目;新的一般报告“规范性”总正确率为96.5%,其中无正确率低于90%的项目,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完整性”总体正确率为96.61%。严重报告“完整性”正确率为96.04%,各项具体项目正确率较高,均在90%以上;新的一般报告“完整性”正确率为94.03%,其中正确率低于90%的项目有:aDR发生时间、采取措施干预aDR时间、aDR的症状、aDR的体征。

3、完成市监测中心药品不良反应质控评分工作共85份,其中高于80分以上45份,70分至80分30份,低于70分10份。

4、2014年10月德阳地区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表上报,国家限时采纳我县新的一般37份、一般92份,取得全市第一。

三、存在的问题

1、部份医疗机对上报药品不良反应认识不全及无专职网报人员。

2、我站人员少、车辆老化,开展药械不良反应监测现场审核工作困难、不够全面。

四、2015年度工作计划重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推进我县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和监测工作,提高药械安全预警和风险管理能力,切实保障公众用药用械安全有效,结合我县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和监测工作实际,制定2015年全县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监测工作计划要点。

一、统一思想,明确责任

各有关药械使用单位要充分认识到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和监测工作是发现上市后药品医疗器械安全问题的重要手段,对保障用药用械安全意义重大。我局做好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监测工作计划的组织、培训和宣传工作,组织辖区内医疗机构、经营使用单位及社区服务站(所)积极开展监测工作,并将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监测工作计划的完成情况纳入医疗机构年度工作目标进行考核,作为医疗机构评级的重要工作内容。各有关单位要精心组织,层层分解落实,确保全年监测工作计划的完成。

二、突出重点,强化监测

要做好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2015年重点品种的监测工作,同时加强对高风险类药品医疗器械的监测,特别是对基本药物、疫苗、生物制品、注射剂、新上市药品医疗器械以及植入医疗器械的监测,注意收集和报告新的、严重的不良反应以及死亡病例。坚持“可疑即报”的原则,把好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上报质量关,发现用药用械有关的不良反应/事件均要及时、准确地上报,切实做到对药械安全隐患“早发现、早报告、早评价、早控制”,确保公众用药用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三、主动作为,加强督查

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卫生局要将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监测工作作为监管工作的基本内容,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对隐瞒、迟报、漏报和零报告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单位造成不良影响或严重后果的要严格依法追究有关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并全县通报。年底,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县卫生局将组织检查并进行考核评比表彰。

四、准确评价,及时分析

医疗医药市场分析报告篇3

有资料显示,在全球每年患者死亡病例中,约1/3是由药品不良反应(adr)所致;在我国每年5000多万住院病人中,有250多万人与药物不良反应有关,其中大量相同或相近的反应重复发生,可见用药过程中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是相当频繁的。今年,鱼腥草、亮菌甲素(齐二药)、克林霉素注射液(欣弗)等不良反应事件的相继发生,特别是“齐二药”、“欣弗”事件,是当初作为药品不良反应案件及时报告才避免了事态的进一步恶化,使众多患者逃过一劫。因此,强化安全合理用药意识,健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规范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确保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的工作刻不容缓。

一、基本情况

我市是从20xx年开始启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在建立的33家adr监测单位中有18家乡镇级以上医疗机构、6家药品生产企业、9家药品经营企业,这些adr监测机构都配备的专职或兼职人员从事药品不良反应上报工作,同时建立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机构。各监测单位在明确职责和加强组织建设的同时,逐步确定并完善了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程序,建立健全了adr报告制度,初步形成了我市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工作的组织构架,为adr监测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充分发挥了医疗机构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中的突出作用,保证了全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的良性运行,使我市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在完成计划指标的同时,数量逐年提高。其中:20xx年上报药品不良反应10例,20xx年36例,20xx年87例,20xx年204例。

二、存在的问题

1、医疗机构报告adr数量和质量有待于提高。目前,我市大多患者处方用药是经医师处方得到的,adr报告也都来源于医疗机构。由此可见,医疗机构不仅是诊断、治疗疾病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adr产生和防治的主要场所,还是adr监测与报告的主要场所。医疗机构报告的adr病例显然与实际上发生的adr数量相差很远。一方面医疗机构考虑自身利益,担心报告adr带来负面影响,让患者误会是医院的治疗水平有问题。另一方面医生把adr混同于医疗事故,以为adr就是医疗事故或者用药失误,害怕卷入医疗诉讼而在报告时顾虑重重,怕惹火上身,或者错误地认为出现了adr就表示医师的医疗水平差,因此,发生了adr也不愿报告。我市只有**市第一人民医院1家医疗机构通过电子报表报告adr,其它医疗机构不是没有微机,就是没有连接网络,目前各医疗机构的不良反应报告都是由各县(市)局、分局、**区由市局安监科负责将医疗机构纸报adr用电子报表上报。在医疗机构adr纸报表中,不使用规范性语言,填写不全、字迹不清等问题,给电子报表和adr关联性评价带来难度。

2、认识不到位。许多医疗机构、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虽然开展了adr报告和监测工作,但对于大多数医疗机构、药品生产、经营企业来说,adr报告和监测工作仍是一个新生事物,单位负责人、医护人员、质量负责人、驻店药师甚至包括有些专业人员对adr缺乏正确认识,对其危害性了解不够,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有的认为,adr是用药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不必大惊小怪,没必要投入人力、物力去开展这项工作,对上级的要求也是敷衍了事,得过且过;还有的认为,adr是临床用药错误所致,怕影响单位的名誉和经济效益,以致不敢或不愿积极主动地搜集、分析、上报本单位发生的adr。

3、配备的专职或兼职人员责任心不强。《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监测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开展adr监测的单位应配备专职或兼职人员。adr报告和监测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专业基础扎实的人员来承担。一些医疗机构、药品生产、经营企业领导对此不够重视,将adr报告和监测工作当作一般的事务性工作,让一些非专业人员或对相关知识一知半解的人员从事专(兼)职adr工作。随着adr监测工作开展广度和深度的增加,这些人员难以完成这一使命。

4、把adr混同于药品质量问题。药品犹如一把双刃剑,在具有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必然存在adr。有的医务人员、质量负责人、驻店药师对adr事件是否是由药品质量问题引起的不能肯定,怕闹笑话而不敢报告。因此,被通报了adr的药品并不表明是不合格的药品,也不应与“毒药”、“假药”、“劣药”、“不能使用”相提并论。在遇到这种情况时,adr报告人员一定要及时上报,把adr与药品质量问题正确区分开来,提高大家对adr的敏感度和上报意识。

5、药品生产企业报告adr的积极性不高。药品生产企业不愿报告adr报告是由于医药代表在医院做临床时,只注重药品的销售情况,而不去了解药品的adr发生情况,这是医药代表不懂药品的相关知识,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原因,没有医药代表对药品发生adr的了解反馈给企业,企业也就不知道在临床上发生了adr,有的药品生产企业即使知道药品发生了adr,也不愿报告,一是怕影响此种药品的销售,二是怕引起患者的索赔和纠缠。

6、药品经营企业对报告adr认识不足。药品批发和零售企业不愿报告adr的原因,一是药品批发企业adr报告专(兼)职人员业务素质不高,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二是药品批发企业的领导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adr报告这类小事;三是药品零售企业的驻店药师没有发挥他们的作用,药品零售企业对非处方药的销售量很大,驻店药师应多询问患者服用药品的感受,及时将患者服用药品出现的adr及时报告上去。

7、adr报告的范围小。从20xx年至20xx年所上报的报告中,基本全部是化学药品发生的adr,只有6例疫苗发生的adr,没有一例是中药或中成药发生的adr,不是中药或中成药没有adr发生,而是发生了adr没有上报,这也是我们的中成药在药品说明书上几乎没有标注adr的缘故。

三、几点建议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采取多种方式,组织相关人员认真学习《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监测管理办法》,大力宣传adr的危害性及监测报告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认识,引起他们的重视,让他们认识到adr报告和监测是一项体现社会效益的工作,明确开展adr报告和监测是自身义不容辞的责任,为开展adr报告和监测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强化监管,健全机构。我们应经常对医疗机构、药品生产、经营企业adr报告和监测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强化医疗机构、药品生产、经营企业adr报告和监测意识,增强其责任感,并着重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提供支持。由于adr报告和监测工作是一项技术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科学客观地分析和评价收到的adr信息是做好这项工作的根本,而adr的确认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进行全面客观科学的分析与评价,这就更需要既拥有丰富知识又有强烈责任心的人才来担当重任。因此大力培养相关人才,我们责无旁贷。可以通过印发adr相关知识资料、举办专题讲座和培训班以及鼓励自学等形式培养人才。我们要经常深入基层,掌握adr报告和监测网络设置、人员配备、制度落实等细节,并着力分析和解决adr报告和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定期通报辖区内adr报告和监测情况,并对adr报告和监测工作开展不力或弄虚作假的单位及个人按照相关规定严肃处理,决不姑息迁就。

3、加强督导,完善报告adr制度和程序。督促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医疗机构组建专业人员组成的adr监测小组,负责adr监测的相关事宜,建立adr监测报告制度,制定adr报告程序。

4、强化“可疑就报”的原则。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医疗机构实施adr监测与报告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及时发现adr信号,以便正确应对。因此,尽管报告的adr可能没有详尽的因果关系可供判断,但只要认定某种药物确实会产生adr,做到“可疑就报”,相信随着信息的日积月累,必定会从中发现许多规律性的东西。监测adr、评价药品与adr的因果关系是研究adr发生规律、减少adr的重要环节。但是,这需要大量adr原始报告的积累,这些报告是发现adr信号、寻找adr规律的基础。adr因果关系固然重要,但过分强调因果关系,尤其在报告之前就强调因果关系,势必会限制报告的数量和速度,很可能导致原始报告的积累不足,反而使得adr因果关系难以确定。

5、扩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范围。在现有的专(兼)职监测网络的基础上,扩大监测网络的范围,现有的监测网络只局限于市、县级医疗机构、生产企业、一部分药品批发企业建立了adr报告专(兼)人员,在此基础上把药品零售企业、林业局、镇医疗机构、诊所也建立adr报告专(兼)职人员,对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以提高报告adr的范围。

6、加强药师与患者的沟通。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医疗机构的药师与患者之间良好的沟通都是非常重要的。通过面对面的交谈和电话访问等方式,药师可以了解患者的用药情况和真实感受,发现可能被忽视的adr。通过沟通,药师还能使患者正确认识药物的不良反应,促进患者进行自我监测和报告。需要强调的是,药师应注意交流的技巧和方法,在获得有关细节和减少报告偏差的同时,尊重患者,为患者保密。

医疗医药市场分析报告篇4

这种“裙边理论”今年就得到了验证。据媒体报道,今年长裙又开始流行,在批发市场,今年的长裙销售最为火爆。与之对应的是目前国内经济确实不给力,股市更是上演了一出从头再来的“悲催”行情,从年初的最低点2132点开始反弹,目前又跌到同一水平线上。其中210只股票创出了历史新低,股民们更被砸得找不着北。

医药股强势有望延续

在如此折磨人的行情下,医药股成为较为理想的防御品种。最通俗的理解,就是不管经济怎么样,生病的时候,该吃药还会吃药。

有分析认为,由于医药行业的需求弹性较小,受经济波动的影响也不那么明显,加之通胀水平回落,药企的原材料成本降低,这使得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利润不会因经济的变化而出现大的波动。因此,在弱势之中,医药股能受到市场资金的青睐,这也是年初以来医药股能持续保持强势的原因。只要目前整个市场的弱势格局不发生根本性改变,那么医药股的强势则有望延续。

齐鲁证券医药分析师表示,目前医药板块估值为29倍市盈率,低于历史平均水平36倍pe(2004年至今),有核心竞争力并且高成长的个股在估值上应予以溢价。所以,在刚需推动医药行业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在政策从偏紧趋于缓和的阶段,正是医药股的建仓良机。

选择优质公司

在医药股的选择上,中金公司分析师孙亮在研究报告中认为,7月11日,卫生部《关于做好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促进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的通知》,提出“要将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慈善机构、基金会、商业保险机构等社会力量以及境外投资者举办医疗机构,鼓励具有资质的人员(包括港、澳地区)依法开办私人诊所,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和发展具有一定规模、有特色的医疗机构。”在政策鼓励之下,特色高端医疗服务也将迎来发展机遇。因此,建议“坚定持有具备创新能力和品牌执行力的优质企业,在调整过程中提升行业板块配置”。

医疗医药市场分析报告篇5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湖北武汉430022

[摘要]本文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我国药械组合产品的分类和市场应用现状及现存问题进行分析。并从实现患者使用安全、合理与经济性的角度,提出一系列管理策略。为药械组合产品的有效监管提供参考。

[

关键词]药械组合产品;分类;管理;安全

[中图分类号]R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654(2014)10(c)-0070-02

[通讯作者]廖婧,女,硕士,主管药师,研究方向:医院药学。

[作者简介]华小黎(1978-),女,湖北浠水人,硕士,主管药师,研究方向:医院药学。

药械组合产品系由药品与医疗器械共同组成的产品,该类产品往往同时涉及多个技术领域,具有疗效显著、使用方便、发展前景广阔等特点。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药械组合产品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该类产品管理的复杂性给监管部门带来新的挑战。本文就药械组合产品分类及管理策略作一探讨。

1药械组合产品分类

药械组合产品研发的初衷是在医疗器械、药品(生物制品)各自作用的基础上发挥整体治疗作用,研发过程并不是两部分简单的相加。

1.1按申报注册分类

根据SFDa规定,药械组合产品的评审行政归属如下:①以药品作用为主的,需申报药品注册,由药品审评中心负责牵头;②以医疗器械作用为主,需申报医疗器械注册,由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负责牵头;③需要联合审评的,则由药品审评中心与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协调同步审评。双方分别审评,给出审评结论,由负责牵头的单位汇总、给出总体评价,出具审评结论后转入SFDa业务司进行行政审批。

2009年SFDa出台的《关于药械组合产品注册有关事宜的通告》[1],经明确规定:①按医疗器械进行注册管理的药械组合产品有:带抗菌涂层的导管、带药物涂层的支架、含药节育环、含药避孕套等产品。②按药品进行注册管理的药械组合产品有:中药外用贴敷类、含抗菌消炎药品的创口贴等产品。

以药械组合产品创可贴为例,笔者进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数据查询网站,分别在“药品”和“医疗器械”项下搜索,发现创可贴按药品注册的仅有四个品种,见表1,而按照医疗器械注册,“食药监械(准)字”号的则多达297个品种,其中不乏带抗菌和消炎功能的创可贴,有的创可贴商品名即为“抗菌透气创可贴”或“灭菌创可贴”,按医疗器械注册的国产创可贴典型示例见表2。可见药械组合产品的注册分类仍显混乱,有待进一步加强管理。

1.2按市场占有率和功能分类

药械组合产品自上市以来,发展态势良好,并已开发出很多新的产品。不过,在国内,这一类产品仍需患者自费支付且价格昂贵,限制市场增长空间[2]。

目前市场上应用较多的药械组合产品按功能分类,包括:①预充式注射器。包括胰岛素笔、epo针、麻醉剂针、α干扰素针等一次性针剂产品。该类产品具有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等优点。预充式注射器销售在欧美国家药械市场上已十分成熟,在发展中国家仍有市场份额增长的巨大空间。②药用气雾吸入器。据统计,全球十大抗哮喘药物中,有7种为气雾吸入器产品。③带药植入型器械。包括胰岛素泵、带药植入式血管支架以及新一代植入性医疗器械如无线心脏监护仪、实时血糖监测仪、远程生命监护仪、植入性癌症检测仪、颅内帕金森氏病治疗仪、带药缝合线(autoSuture)等[3]。这些已经上市或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药械组合产品,具有及时预知疾病、发挥更好的疗效、使用更加灵活方便等优势。

以药械组合产品胰岛素泵为例,该产品模拟人体健康胰腺分泌胰岛素的生理模式,将外源性胰岛素按照人体需要的剂量,按时、精确、定量的泵入人体内,保持全天血糖稳定,从而达到控制糖尿病的目的。但由于价格较高,加上市场上有其他口服降糖药可供选择,因此市场应用欠佳。

2管理策略分析

2.1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药械组合产品管理规定

由于药械组合产品常常难以确定哪种因素起主要作用,哪种因素起辅助作用,或者本身就不存在主要作用与辅助作用之分。前期的分类难题容易造成监管的混乱,加上我国药品和医疗器械执行的是两套不同的监管体系,尤其是遇到需要联合评审时,矛盾更为突出[4]。随着组合产品数量和种类的增多,只有统一整合利用现有药品和医疗器械监管的技术审评资源,才能找到符合药械组合产品特殊性的管理制度,减少监管成本。

2.2建立药械组合产品数据库供查询

目前SFDa网站尚无药械组合产品的专用数据库,查找药械组合产品数据时,对于事先不清楚产品类别的,仍需分别到药品或器械数据库项下多次查询,较为麻烦,且获取的信息量非常有限。药械组合产品作为学科交叉研发产物,发展潜力巨大,同时涉及学科知识也非常复杂。因此亟需根据前期的研究数据和审批结果,将已经确认类别的药械组合产品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建立数据库并在官方网站上公示,供申请者和审批者查询、参考,有利于数据搜索查询,缩短审评时限,提高行政监管工作效率。

2.3重视药械组合产品的临床安全合理应用

药械组合产品的临床应用疗效很好,但由于该类产品涉及到药品与医疗器械的联合作用,在使用中需要格外重视产品的质量是否合格,临床操作、护理方法是否规范,尽可能避免对患者造成伤害。例如SFDa就曾受理过胰岛素泵按键不灵敏、注射针断裂的不良事件报告[6]。为保证该类产品的安全合理应用,医务人员应严格掌握药械组合产品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不得随意扩大使用范围;使用者事前应进行培训,详细了解相关注意事项及应急处理措施等;做好随访工作。同时,生产企业还应正确宣传并引导患者规范使用,加强培训及回访等工作,主动开展上市后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工作[5]。

2.4逐步纳入医疗保险报销范围

在国际医疗器械市场上,药械组合产品属于快速增长的产品,但我国总体上销量还不尽人意,可能与该类产品仍为患者自费支付有关。为使该类产品的先进技术进一步惠及普通患者,建议某些药械组合产品逐步纳入医疗报销范围,随着该类产品陆续开发上市和售价的下降,我国药械组合产品发展前景看好。

3结语

本文分析了我国药械组合产品的分类和市场应用现状及现存问题,结合我国实际国情,从实现患者使用安全、合理与经济性的角度,提出一系列管理策略,为该类产品的有效监管提供参考。

[

参考文献]

[1]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药械组合产品注册有关事宜的通告[eB].2009(11):12.

[2]一凡.医药经济报.高价位限制国内“药械合一”产品销量[n].2011(12):23.

[3]白毅.研发新热点:灵巧型植入性医疗器械[n].中国医药报,2012,7.

[4]邓洁.对药械组合产品临床安全性评价重点与难点研究[J].中国药物警戒,2011,8(6):360-363.

[5]张可人,马靖,鲁爽.对我国药械组合产品管理的思考[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4,30(3):242-244.

医疗医药市场分析报告篇6

关键词:医院;财务分析;管理水平

        1 我国医院财务分析报告的现状

        医院中的财务分析报告通常是通过财务报表进行。这种财务分析与评价的依据来自财务报表提供的数据,但这并不是完整的财务分析报告,这仅仅是利用报表数据,来进行表面的解读。医院完整的财务分析应该是利用医院的财务报表及会计、医疗器械的统计、药品市场的分析等相关经济信息资料,对医院资金运行结果及其利润平衡的原因进行分析,全面评价财务状况和医院的医疗效益,为下一步的财务预测、财务决策和财务控制提供定量的依据。显然,医院的财务分析是对医疗经营结果的分析。形成上述这种认识上偏差的主要原因是对财务分析的目的认识不明确。经营者对医院财务活动进行分析,不仅是为了正确评价医院过去的经营状态,更重要的应该是预测医院未来发展趋势,分析医院未来的价值,通过财务分析为财务预测、决策和控制提供依据。医院的财务人员在大多将注意力集中在服务的医院,不大关注宏观经济的发展对医院运营的影响。事实上,医院也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最终面对的是复杂多变的市场,在这个大市场里,任何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或行业竞争对手政策的改变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医院的竞争力。例如近年来大中型综合医院业务量、业务收入持续增长,与我国gdp保持近10%的高增长率、消费升级不无关系。因此,会计人员在平时的工作中应多了解一点国家宏观经济环境,这有助于进行原因分析和预测[1]。多了解一些国家对医疗保险的相关政策,这对于完善财务分析报告,为人民的医疗保健服务大有益处。

        2 医院财务分析报告的功能

        我国的医院财务分析报告是根据医院的医疗、药品的账簿记录和相关的资料,定期编制的在某一时期内的反映医院经营状况、资金收支平衡的文件。是针对医院财务报告进行分析,就可以掌握医院的资金对设备、药品的运用和分布情况,了解有效资金的运转周期,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医院的财务报告分析不是简单的数据资料,而是一个定性、定量的系统分析工程。合格的医院财务报告是从适合医院发展方向的选择、医院财务战略、医院财务比率、医院财务效益等方面阐述医院财务报告分析的过程。这与医院领导层重视医院的财务分析相关,医院的财务工作涉及到医院的各个职能部门,医院的财务分析需要各职能部门的支持与配合,需要相关职能部门提供资料,因此,各级领导必须提高认识,从思想上重视这项工作,把财务分析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只有有了领导的理解、重视和支持,财务人员才会无所顾忌地做好财务分析工作,这是做好财务分析的组织保证[2]。

        传统的医院属福利性差额补助事业单位,但改革开放三十二年来,一批合资或独资的个体医院弥补了医疗系统的匮乏,使医疗体系活跃起来,但无论医院的体制如何,医院的财务行为必须按照《医院会计制度》和《医院财务制度》的规定执行。医院会计报表由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总表、医疗收支明细表、药品收支明细表、基金变动情况表以及基本数字表等组成。除了基金变动情况表及基本数字表外,其他的四张报表都是财务分析的主报表。医院常用的传统财务分析是运用这几张报表对医院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分析。同时要根据当地政府对相关医院管理的规定,医院管理层要做出与医院会计有关的要求,针对医院的医疗运行情况和财务的资金情况。医院管理层的财务决策对医院财务报告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包括影响财务报告数据、分析人员对数据的理解等。对医院的医疗能力进行分析。医院的流动资金周转率,比率越高,表明以相同的资产完成的周转额较多,这些指标既是医院的经济指标,又是社会效益指标,不宜过高应相对合理[3]。

        财务分析是指以财务报表为依据和起点,采用专门的方法系统分析和评价医院某一时期医疗和药品的费用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其变动。医院的财务报告分析的基本功能是将大量的医疗和药品等收入数据转换成对特定会计的决策信息,提供给医院的管理部门,提高管理部门决策的准确性。

        医院财务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医疗经营任务完成情况,同时加强医疗业务的提高、医疗服务内容的加强、医院经济指标的情况、固定资产利用率、劳动成本率、新技术与新项目的开发和研究、管理创新以及医院财务活动、财务收支结余情况等等。重要的是医院要以人为本,救死扶伤,从社会效益分析设备投资在资本保值增值的前提下所产生的社会效益,而医院债权债物情况和资金使用率是医院今后生存与发展、保证医院目标顺利实现的前提[4]。

        3 完善医院财务报告分析体系的措施

        医院财务报告分析的方法常用的是比较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比较分析是对医院在运行过程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的可比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到利润差异的原因。数值比较是分析的简单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比较,分析就无法进行。如果为了使比较最清晰,就必须选择最佳的比较对象。这些比较对象可以与历史比、与同类平均值比、与计划预算值比等。得到的比率比较是最重要的分析结果。因素分析是根据分析指标和影响因素的关系,从数量上确定各因素对指标的影响程度。因素分析方法有差额分析法、指标分析法、连环替代法、定基替代法等。

        我国医院财务报告分析主要是指标分析,基本财务指标是主要是根据会计报表为依据,通过比率分析达到分析报表的目的。医院的财务报告分析注重财务指标分析,极少提到审计报告和会计报表附注分析,这就给那些违法投机者有机可乘。这些违法者没有道德的良心,他们利用医院报表分析的不完善,操纵利润,滥用交易手段,虽然可以使亏损的医院变得利润丰富。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缺少诚信的医疗经营一定会付出沉重的代价。现行《医院财务制度》对于规范医院会计核算、加强医院管理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会计信息的复杂化,医院要利用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对医院财务状况进行分析,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是指注册会计师根据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在实施了必要的审计程序后出具的,用于对被审计单位年度会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报告中,应对被审计医院的会计报表的编制是否符合《医院会计准则》及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规的规定,会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是否公允地反映了被审计单位资产负债表日的财务状况和所审计期间的经营成果、资金变动情况,会计处理方法的选用是否符合一贯性原则。发表意见。根据审计结论,注册会计师应出具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拒绝表示意见中的一种审计意见。

        结语

        医院的财务分析报告要为医院的发展和建设负责,作为县级医院,要以人为本,为全县人民的身体健康负责,又要为医院的提高和发展负责。使医院在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壮大,更好的为人民的身体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况景勤.医院财务分析误区和缺陷分析[j].卫生经济研究,2008,2:52.

[2]范黎明.浅谈如何做好医院财务分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09,4:133.

医疗医药市场分析报告篇7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按照市县统一部署,创新工作机制,强化全程监管,深入开展药品安全专项整治,严防药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着力解决药品安全突出问题,不断促进区域药品市场规范有序和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目标任务

(一)在注射剂生产企业试行质量受权人制度,年底前在全县所有原料药和制剂企业中推行;

(二)加强《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的跟踪监督检查,确保对辖区内药品生产企业监督检查覆盖率达100%,对高风险、有不良记录、投诉举报多和信用等级低的药品生产企业飞行检查率达100%,对其他药品生产企业飞行检查率达50%;

(三)加强《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的跟踪监督检查,对2012年通过GSp认证企业实现跟踪检查率为100%;

(四)强化监督检查,对国家、省确定的重点医疗器械企业、重点医疗器械产品监管覆盖率达100%,一般零售企业检查覆盖率达30%;

(五)巩固省级农村药品“两网”创建成果,县乡村三级药品监督网和供应网覆盖率达100%。全面推进省级药品安全示范县创建;

(六)开展基层药品医疗器械质量大检查、非药品冒充药品、化学药品制剂生产企业原料药、飓风行动(虚假药品广告)等专项整治行动,集中查办一批违法生产销售假劣药品、医疗器械案件,整顿规范一批违法违规生产、销售、使用假劣药品的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联手公安、卫生、工商等部门突出查办药品、医疗器械大案要案,全面整顿和规范药品医疗器械市场秩序;

(七)强化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报告,企业上报数占报告总数的比例超过10%,每百万人口报表数量达500份,新的、严重的报告比例达到18%;

(八)大力推进药械企业诚信体系建设,继续开展信用等级评定工作,不断提高诚信企业比例;

(九)加强药品监督抽样工作,完成市局下达的抽样任务;

(十)大力加强新闻宣传和政务信息工作,不断提高涉药法律法规的公众知晓率,努力为顺利创建2010-2012年度省级文明行业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三、工作重点

围绕确保社会公众用药安全放心这一根本任务,坚持“五个统筹”,即统筹行政监督与技术监督、专业监管和社会监督、城区监管与农村监管、日常监管与服务发展、专项整治与应急处置,着力构建长效监管机制,不断促进区域药品市场规范有序,坚决防止重大药品安全事件发生,不断增强药品安全的控制力、执行力和保障力,努力营造安全放心的市场环境。

(一)突出重点,加强监督检查。要结合本地具体情况,开展卓有成效的监督检查,强化对药品医药器械的生产、流通、使用环节的监督管理,清除监督盲点。

一是严厉查处生产无证药品、医疗器械行为,对已注册产品进行全面清查。督促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实施质量受权人制度,按照医疗器械Gmp要求组织生产,对医疗器械生产批发等重点监管企业,实行监督检查全覆盖,确保省市跟踪检查不出现严重缺陷。

二是进一步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依法查处药品违法行为,规范药品市场秩序。完善日常监管机制。充分运用专项检查、跟踪检查、书面检查、有因检查等形式,对药械企业实施分类监督、分类监管,不断完善日常监管机制。严格检查标准和要求,加强对重点企业重点品种的日常监管,强化重点环节、重点岗位的监督,注重检查质量和效果。加强对企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切实提高其法律意识、质量意识、诚信意识、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

三是加大专项检查力度。在保证对辖区内药品生产企业监督检查覆盖率达100%的基础上,按照产品分类、企业分级、监管分等的原则,对高风险、有不良记录、投诉举报多和信用等级低的药品生产企业飞行检查率达100%。强化药品经营许可和GSp认证工作,对2012年通过GSp认证企业实现跟踪检查率为100%,促进药品经营企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四是继续加强对毒、麻、精、放特殊药品的监管,坚决杜绝非法经营、使用行为的发生。

五是继续加大对药品、医疗器械广告的监督力度,依法处理违法广告,对企业违法广告的情况一并列入企业不良行为记录系统。

(二)部门联动,打防结合。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系和配合,坚持打防结合、标本兼治的原则,认真分析当前制售假劣药品、医疗器械违法活动的手法和形式,增强打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把开展集中打假专项整治活动引向深入。

一是加强督促指导,协同配合做好大要案和跨区县案件的查处工作。对危害大、影响面广、涉案金额大的案件,要实行限时结案制度,从重从快打击。

二是大力推进药品专项整治。深入开展广告药品专项检查行动,推行违法药品广告约谈机制;开展临床科室用医疗器械专项检查;开展针对个体诊所、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专项监督抽验工作;开展联合工商、卫生专项执法检查等活动。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特别是各种专科医院、门诊部违规使用药品和医疗器械行为的查处力度。针对全县药械市场的特点,重点检查乡镇及以下医疗机构的药械使用情况,打击游医药贩。推进打假工作有序开展,确保打假工作取得成效。

三是完善技术监督体系。调整药品抽验工作思路,改变抽验模式,规范药品抽验工作程序,将评价性抽验和监督抽验相结合,合理制定抽样覆盖率。在充分考虑抽验药品的质量标准、标准品和对照品能够保证实际检验需要的前提下,重点加强对使用量大且质量不稳定的品种、检验不合格率较高的品种、违法药品广告品种、具有掺杂掺假嫌疑等品种的检验,提高分析、评价、预警水平。

四是注意针对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式。要全面分析总结专项检查和已开展的各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寻找监管中的薄弱环节,完善和落实相关规定,把市场监督同引导企业自律结合起来,把加强对企业的监管与引导企业的发展统一起来,把突击检查、日常监管和建立长效监管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监管工作的效能和水平。

(三)抓巩固深化,建立健全药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一是巩固农村药品“两网”建设。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严格药品经营企业市场准入,引导和鼓励企业在农村开办药品零售网点,鼓励药品批发企业向农村地区配送药品,鼓励药品连锁企业向农村延伸药品零售网点,加快构建布局合理的供应网络体系。加强农村药品协管员、信息员队伍建设,定期对“两员”开展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培训,不断提高“两员”的协查协管能力,充分调动农村药品协管员、信息员的积极性。

二是继续推进药品经营企业计算机远程监管系统建设,进一步扩大远程监管的覆盖面,逐步将计算机远程监管向医疗机构延伸。积极会同卫生行政部门推进《省医疗机构药品使用质量管理规范》贯彻实施工作,推进乡镇、村医疗机构“规范药房”、“合格药房”建设,规范农村基层医疗机构药品管理,促进农村医疗机构药品管理上台阶。

三是完善诚信奖惩激约机制。在药械企业中开展诚信建设活动,强化法律法规宣传培训和业务知识培训,组织企业开展诚信守法承诺,诚信等级自评等活动,大力倡导企业诚信经营,使诚实守信逐步成为企业的自觉要求和行为取向,倡导并形成“重质量、守法规、讲诚信”的良好氛围。制定药品安全信用信息归集、认定和制度,建立和完善信用信息数据库,逐步实现信用信息的实时记录和快捷查询,加快实现与有关部门的信用信息共享和联动监管。运用监管手段,依靠各方力量,将市场监管、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社会参与结合起来,逐步建立守信受益、失信惩戒的激励制约机制。

四是认真实施企业分类分级管理。结合日常监管,开展药械企业信用评估,探索信用信息采集机制,收集和整理企业信用信息档案,实行一企一档,开展药械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并根据信用动态监测情况及时更新信用档案。启动风险管理试点工作,探索建立医疗器械风险防范体系、惩戒机制,着力提升监管效能。

五是抓应急体系,着力提升应急处置水平。加强应急体系建设。切实加强应急预案的制定、修订和完善工作,提高应急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及时防范和应对各类涉药突发公共事件。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要沉着冷静应对,科学有序处置,做到第一时间组织开展问题药品查控,第一时间向社会通报信息引导舆论,最大程度地减轻事故危害,努力把问题解决在一线,把隐患消除在基层。

四、工作要求

实施药品放心工程,是规范和整顿药品市场秩序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实现县委、县政府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要务必牢固树立和实践科学监管理念,以整治促规范,以规范促发展,确保药品放心工程的全面实施取得实效,进一步净化全市药品市场秩序,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放心。

(一)统一思想,切实提高认识。药品放心工程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发展。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清实施药品放心工程目的和意义,认清当前药品监管工作的形势和任务,认清实施药品放心工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保证药品质量和安全。

(二)突出重点,务求工作落实。在对药品市场进行全面整治和规范的基础上,要结合本地区药品市场实际,突出抓好重点时期、重点单位、重点品种、重点区域、重点环节的监督检查。要集中力量,对发现的重大安全隐患一查到底;要周密计划,保证药品放心工程各项工作的整体推进;要科学分工,确保各阶段工作特别是重点工作的有效落实;要统筹安排,务求药品放心工程各项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

(三)明确责任,加强督查督办。各科室要认真分解落实工作责任,对每项工作要明确分管领导和相关责任人员,保证每个步骤、每个环节有领导、有专人负责落实。

医疗医药市场分析报告篇8

随着图书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加强市场调研的压力空前强大。图书市场调查传统上有很多好办法,如读者调查、书店销售调查、书展书市调查、专家咨询等。然而,这些方法要么是经验式、感觉式的分析,要么是以点代面,通过对几本畅销书进行分析,意图推测市场全貌,这难免有“瞎子摸象”的嫌疑。所以,寻找一种合适的方法进行科学的分析,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开卷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图书市场调查研究和信息咨询服务的商业机构,其所建立的开卷“全国图书零售市场观测系统”已涵盖全国246个城市的1418家书店门市,所监控的零售总码洋每月达4亿元左右[1]。而2005年全国对居民和社会团体零售总额达403.95亿元[2],由此可估算出开卷公司所监控的码洋约占全国同期图书零售市场总码洋的12%,符合统计学上采样点大于1000个、抽样量不少于8%的基本要求,足以供我们进行统计分析,使得科学、合理、准确地把握全国图书市场成为可能。而科技类图书市场的稳定性是业内所共知的,医学类图书尤为突出。如果我们将一段时间内《开卷图书调查报告》(以下简称“《开卷报告》”)的有关数据进行汇总,将可最大限度地勾勒出全国医学图书市场的现状,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指导性。

二、分析方法

笔者将医学图书分为西医学(专业书)、大众健康及中医学三大板块,中医学又细分出二级分类(见图1)。根据此分类标准,将2006年全年12份《开卷报告》中的(全市场)“医学类畅销图书排行榜(前100名)”、(全市场)“中医学类畅销图书排行榜(前100名)”进行分类、汇总,计算出各分类图书的监控码洋及其所占份额,从中寻找规律。

评估图书市场份额的指标有二:一是销售册数,一是销售码洋。《开卷报告》是按图书销售册数排序,考虑到利润与销售码洋关系更加密切,下文根据销售码洋来计算市场份额。

三、结论与思考

1.中医类图书仅占整体医学图书的10%左右,但将长期稳中有升

将2006年全年12份《开卷报告》[1]中(全市场)“医学类畅销图书排行榜(前100名)”的销售数据分类汇总,得出医学各分类图书的监控码洋及其所占份额(见表1、图2)。

从表1和图2可以看出,大众健康占据了半壁江山(50.27%),西医学(专业类)占了1/3强(36.67%),中医学仅占13.06%。

由于西医专业著作普遍为高定价、低销售量,且西医专业著作的直销渠道比较成熟,直销渠道对其销售量具有不可忽略的影响,而《开卷报告》是按销售册数排序,加上专业直销渠道是开卷“全国图书零售市场观测系统”监控的薄弱点,这在一定程度上低估了西医专业著作的销售额。因此,三大板块的实际比例与上述结果相比,应该是西医学略增加,而大众健康、中医学略减少。所以,业内关于大众健康、西医学(专业类)、中医学“五四一”的说法大体是正确的。事实上,大众健康基本都是西医普及,也就是说,整个医学图书市场西医和中医的对比高达9∶1,中医图书仅占整体医学图书的10%,这与当今医疗体制中西医的强弱对比是相互呼应的。但随着中医学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国家对传统文化及中医事业的日益重视,预计中医学图书将长期稳中有升。

2.方药相关类图书是做大中医学图书的良好切入点

将2006年全年12份《开卷报告》[1]中(全市场)“中医学类畅销图书排行榜(前100名)”的销售数据分类汇总,得出中医学各亚类图书的监控码洋及其所占份额(见表2、图3)。

从表2和图3可以看出,在整个中医学图书结构中,方药相关类图书表现最为突出,占据了将近1/3(31.5%)的市场份额,其后依次为穴位相关类(16.94%)、学习相关类(15.70%)、中医文化(13.76%)、医学古籍(12.99%),前者的份额明显比后四者高出一倍以上。

方药相关类占据中医类图书的最大份额,所以,想做大中医学图书,从方药相关类图书切入是个不错的选择。特别是草药图谱,由于多是彩印或双色印刷,每印张定价普遍比方药应用类图书高,故其回报率也较高,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点。

3.疗法对人体是否有创伤是影响图书销售的重要因素

从表2的二级分类图书的市场表现看,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关注:方药相关类图书中的草药图谱(其核心是“识别”)与方药应用大致平分秋色(16.45%vs15.04%),而穴位相关类图书中的穴位定位(也可认为是“识别”)却明显优于穴位应用(7倍,14.88%vs2.06%)。

为什么同样是中医的治疗手段,同样的“识别”与“应用”的需求却是相差如此之大?笔者认为,这与方药是临床治疗的基本手段,应用简便有关;而穴位应用,不管是按摩、推拿,还是针灸、拔罐,要么操作复杂,要么对身体有一定的创伤,从而制约了它的广泛应用。这也提示我们,在开发其他选题时,学习是否容易、应用是否方便、对人体是否有创伤是必须考虑的三个指标。

4.经典古籍和穴位挂图是做大中医学图书的“第二梯队”

从表2和图3可以看出,除方药外,比较引人注目的还有穴位相关(16.94%)、学习相关(15.70%)、中医文化(13.76%)和医学古籍(12.99%)。其中学习相关类主要是教材,进入的门槛高,各优势出版社已基本完成“跑马圈地”的过程,没有雄厚的资金、人脉及长远的规划,是难以分得一杯羹的。而中医文化类图书近似于社科类图书,风险大、变化快,没有合适的机遇也不宜轻易涉足。

对于医学古籍和穴位相关类,笔者将这两个门类的总体份额和其下一级小分类的份额(见图4、图5)进行比较,发现均在一个小分类上高度集中。如经典古籍(12.13%)占医学古籍市场份额(12.99%)的93%;穴位定位类(14.88%)占穴位相关类市场份额(16.94%)的88%,再下一级分类穴位挂图类(12.55%)分别占穴位相关类的74%、穴位定位类的84%。

这种高度集中,使得我们在选点之后,可以集中有限的力量围绕某个点做深做大,迅速形成局部优势,打造出新的品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如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近年来中医学图书份额的剧增就是和他们推出系列经络挂图同步出现的。因此,经典古籍和穴位挂图是做大中医学图书理想的“第二梯队”候选。

四、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中医学图书的份额仅占医学图书的10%,但预计中医学图书将长期稳中有升。因此,只要我们抓住市场重点,把握局部热点,选好点,挑好苗,有规划有组织地集中起有限的力量,做出精品,多出好书,提高在单个分类市场的份额,其回报仍然是可观的,也必可开创出一片美好的新天地。

作者:李长青

  参考文献 

医疗医药市场分析报告篇9

关键词:药价虚高;市场机制;价值规律;政府规制

中图分类号:F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2-0184-04

2月24日,卫生部、发改委等五部委了《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改革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合理调整医药价格,逐步取消药品加成政策。部分地区的公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则开始试点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1]。这些都是推动“新医改”、降低药价、服务民生的具体举措。笔者认为,一般性地取消医院药品加成政策有助于降低药价,减轻患者负担,但药品“便宜”到什么程度,药品价格能否真实反映市场价值,则需要要从药品最本质的商品属性出发,在政府合理规制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采取综合性措施破解药价虚高,使药品价格回归价值。

一、药价虚高原因分析

药品作为一种特殊的消费品,具有祛病救人的作用,与人的健康和生命息息相关,其研究、生产、流通与消费,国家都有严格而特殊规定。但是,作为最抽象意义上的商品,它又具备商品的一般属性,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其生产和流通都遵循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按照价值量来进行,即等价交换[2]。只要存在着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价值规律就一定要起作用,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在现实中,虽然药品市场不能够简单按照价值规律发挥作用,但是目前中国的药品价格形成却存在明显背离其商品属性,背离市场规律而由人为左右的情况,导致药价虚高,医疗费用大幅度增长,“看病难”、“用药贵”成为影响民生,危害和谐社会构建的重大问题。

1.药品政府定价确定缺乏科学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般商品的出厂价格由企业根据生产成本加合理利润确定,生产管理水平较高和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能够获得超额利润。虽然市场经济改革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但长期以来政府强调药品的特殊性,而忽视药品的商品属性,延续计划经济时代的药品定价政策。对列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的药品和少数具有垄断性和特殊性的药品实行政府指导价或政府定价。同时对制药企业自认为产品质量和有效性、安全性明显优于或治疗周期、治疗费用明显低于其他企业同种药品、且不适宜按《政府定价办法》规定的一般性比价关系定价的所谓“新药”采取自主申请单独定价。虽然这两种方式确定的都是最高零售价,但是都明显缺乏科学性。中国有6000多家制药企业,生产十几万种药品,各制药企业生产规模大小不一、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营销手段各不相同,绝大多数药品生产都存在专业性强、技术含量高、原料成分构成复杂的特点,因此厂家与药品主管部门之间信息严重不对称。加之市场供需变化也会引起厂家生产规模和成本波动,所以政府根本不可能准确开展各种药品成本测算,在定价时必然导致时滞效应,出现偏高或偏低的情况。制药企业都是以获取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很难保证会如实申报成本,甚至可能收买贿赂药品主管部门,从高确定药品定价。相应的当政府定价较低时,制药企业就可能会减产甚至停止生产,或者干脆改头换面变成新药,绕开政府对旧药的价格管制。此外有些需要高额研发投入的新药在定价时却对高新技术的附加值考虑不足,导致厂家难以收入研发成本,缺乏原创动力。2004年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受理了10009种新药申请,然而却没有一种新药含有新的化学成分。可以说正是政府不合理定价“奠定”了药价虚高的基础。

2.流通领域监管缺失。由于药品流通领域进入门槛不高,行业集中度低,地方保护严重,物流配送水平不高,极大地抬高了药品流通成本。据专家测算,从药厂出来的产品到达终端消费者,在中国往往需要多个流通环节,层层批发,层层加价。当年“齐二药案件”中假亮菌甲素出厂价仅为5元/支,几经转手后到患者手中价格却猛涨至46.1元/支,价格飙升9倍多[3]。不少制药企业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通过商、医药代表提供现金回扣来达到打通进入医院渠道、增加药品销量的目的。由此在药品中出现大量“走票”现象,通过财务造假,各层次医药公司之间既不上缴进项与销项间17%的增值税,也不上缴盈余的所得税,其中的差额部分成为了各环节的回扣现金来源。患者在为价格虚高药品“买单”的同时,政府税收也大量流失。虽然从2000年开始各地陆续开展了药品集中采购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由于相关配套政策不完善,监督机制不健全,又滋生了新的腐败利益团体。原来企业“公关”对象只是医院少数人,现在扩大到政府招标办、中介机构和专家评审组,增加的这些负担增加同样会进入成本。加之全国统一大市场没能形成,药品利税是各地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很多地区存在严重地方保护现象。此外,药品集中采购还存在采购主导权争议,药品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很多入围药品价格仍然虚高,并没有给群众带来多少实惠[4]。

4.医院偏离公益性质。在计划经济时代,医疗服务是作为准公共产品出现的,医疗机构的一切收支均由国家按标准核定,对医院和医务人员来说,多收病人费用得不到任何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医院和医护人员不存在多收病人费用的动机。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国家对医疗机构的资金投入越来越少,医疗机构的经营性加强、福利性变弱,医疗服务逐步由准公共产品变为私人产品。受利益最大化的驱动,医疗机构出现了提高经济收入、损害患者利益的动机。有研究者认为,医院集买方垄断与卖方垄断于一身的双向垄断地位是中国药价虚高的根源[5]。目前公立医疗机构的收入主要由三大块组成,即政府投入、医疗服务收入、药品收入。在医疗服务收入增长有限,政府投入逐年减少的情况下,药品收入就成为医院经费重要来源,形成所谓“以药养医”模式。医院的发展、医务人员的收入与药品收入的高低有着密切关系,医院和医务人员成为药价上涨的既得利益者。医院作为药品销售的主渠道,销量约占80%左右。国家规定15%的加成销售政策本意是限制医院哄抬药价,却使得医院销售批发价格越高的药品收益越大,导致医院生产多买高价药的内在动机。其结果不仅抬高了药品零售价格,还将那些疗效可靠但价格低廉的药品逐出了市场。

5.医师处方权寻租。医疗诊治是一个专业性、技术性极强的领域,处方药(RX药)必须凭医师或其他有处方权的医疗专业人员开写处方出售,并在医师、药师或其他医疗专业人员监督或指导下方可使用,大量的非处方药(otC药)的安全使用也需要医师、药师的指导。因此并非全部的医务人员都能开方使用药品。根据《执业医师法》规定,医生只有通过医师资格考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并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申请注册之后才能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按照注册的执业地点、执业类别、执业范围执业,获得使用药物的处方权。由于一般患者所能掌握的医药卫生知识非常有限,所以医患双方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在这种情况下,患者只能委托医师代替选择治疗方案并做出相关的诊疗决定。也就是说,患者和医师之间实际上是一种委托关系,由于信息不对称,患者不清楚自己的病情,需要什么样的治疗手段,使用何种药品,需要多大剂量,很多时候只能被动接受医师的诊疗方案,很难也不敢对医师的诊疗行为提出质疑。这种信息的不对称使医师具备了利用处方权寻租的条件。由于现行医疗服务收费标准普遍很低,难以体现医师的人力价值,因此就有了利用有处方权寻求额外利益的理由和动机,往往过量使用回扣高的药品(通常为虚高定价严重、价格偏高的药品),“大处方”的出现也就成为必然。其结果不仅败坏了医风医德,恶化了医患关系,甚至出现有医生戴钢盔上班的奇怪现象,而且导致中国抗生素等药物滥用,造成卫生资源的极大浪费,给国民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制药企业将把药品推销到医院并最终通过医师用药销售出去,一般要经历药剂科主任―临床科室主任―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药品采购人员―临床医师―财务室的利益链条,处方权寻租收益一般是制药企业或医药代表直接提供给各环节相关人员的暗补,不进入在医院内部分配体系,因此同一医院从事检验、影像、麻醉等医技部门和护理工作的医务人员无法染指,久而久之对这些辅助部门的人才队伍建设带来存在极大制约。

通过以上分析,药品从出厂定价、流通、销售的整个过程中一系列的弊端导致了药价虚高。有研究表明某药品零售价的构成情况中制药企业占10%,总经销商和地区商分别占8%,医药代表占10%,医药公司占4%,医院占40%,医生占20%[6]。由此可以看出,药品生产成本约占零售价格的10%,医院合法加成收入占15%~20%。至于其余部分除了正常流通成本外,则被供应链上的各层商、医院管理层、药事部门、医师和政府招标机构等私下瓜分。这一特殊利益团体窃取了医药行业的巨额财富,是药价虚高的真正根源。

二、药价虚高治理对策

近年来,国家发现了药品价格形成方面的弊端和药品流通领域的不规范行为,采取了一系列的治理措施。特别是2009年4月“新医改”方案提出了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规范药品生产流通,实行“医药分开”,改革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等措施。当前主要采取取消药品加成、增加政府投入的办法。笔者认为取消药品加成对于降低药价只有15%~20%的权重,而在流通环节层层加码所占比重更高,而且随着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医疗保障压力和用药消费呈增长趋势,将会给财政补助带来巨大压力。必须跳出医疗行业,回归药品的商品属性,从体制和机制方面入手,在政府规制条件下,充分发挥借助市场“看不见的手”,斩断医生、医院、制药企业与药品商合谋抬高药价的利益链。

1.建立和完善药品市场体制,充分发挥价值规律作用。市场,从一般意义上讲,就是指商品交易关系的总和,构成市场要素包括商品、买方、卖方和有形或无形的交换场所和领域。药品市场自然也不例外。从全国来看,6000多家制药企业、16000家药品批发商和少量国际制药商和都可以作为卖方,大大小小的公立医院、私营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私人诊所和零售业态药店都是药品的买方(笔者认为,医生与病人在药品使用上存在委托关系,单个患者对药品市场的供需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医疗机构则可以通过疾病谱的分析决定药品消耗,零售药店也可以通过统计销量分析决定药品购进,因此医院和零售业态药店才是药品市场买方主体。)在商品和供需双方都客观存在的前提下,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交换场所和领域就成为形成市场的关键。由于药品的特殊性,有必要建立政府规制下的固定(有形或无形)交易场所,规定全部的制药企业的产品都必须提供在该市场,而全部的需求方也必须在该市场进行采购,所有交易发生都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通过比价竞争实现。药品市场可以按照行政区划设置,也可以在全国建立数个区域性市场。重庆已经在酝酿创立药品交易所,搭建药品交易平台,开创新的药品流通模式[7]。凡在规定市场之外交易都属于非法的“地下黑市”,将受到严厉打击。买卖双方的合约都由政府监管部门或者独立第三方掌握,以确保药品质量追踪和信息公开。通过药品市场的建立和完善,规范和整顿生产流通秩序,能够使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使药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同时还能减少交易费用,推动优胜劣汰,促进药品生产和流通企业的整合,提升中国医药产业的集中度和竞争力。在“新医改”方案中明确提出建立坚强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强调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笔者认为,只要药品市场发展成熟、运行机制比较健全之后,各类药品甚至包括基本药物都可以实行备案制,直至取消政府定价制度。

2.改革医疗服务计价方式,尊重医生人力资本价值。医疗作为以人力资源投入为主的行业,需要高强度脑力劳动和经验技术作保障,劳务费应是医疗机构的主要收入来源。但是在中国长期对服务价格实行过低限制,使医生的服务价值、技术含量得不到充分体现,医生从事的检查、分析、诊断、手术、治疗等脑力和体力劳动都相对廉价。因此,需要从利益格局调整入手,加大政府投入,改革“以药补医”机制,适当提高医生的诊疗服务价格,研究合理收取药事服务费,使之既体现技术劳动价值又体现医疗服务提供的风险性,同时建立医生信誉评价机制,加大违规处罚成本,对严重者甚至可以取消行医资格等。只有斩断医师收入与药品销售之间的联系,将医师的收入导向由多开药品获取回扣转为钻研病情提供优质服务体现劳动力价值上来了。同时绝大多数医师也不会为小利而失去高水平薪酬,实现“高薪养廉”,有助于培养良好医风医德。通过治理医药购销中的商业贿赂,规范医院药品采购,在医院内部强化民主管理和政务医务公开,建立科学统一协调的医院薪酬分配体系,能够维护医院内部各科室间的稳定和谐。

3.加快基本药物制度建设,回归医药公益本性。由于医药天然的结合关系,要将药房从医院中搬出去的所谓“医药分开”,让患者自行在市场上购买药品是不具备操作性的。基本药物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77年提出的一个概念,其定义不断发展,最新的表述是“满足人群保健优先需要的药品”。遴选基本药物的主要根据包括:与公共卫生的相关性、有效性与安全的保证、相对优越的成本―效益性,强调可负担性。由此可以看出,基本药物是相对物美价廉的常用药,针对的是“常见病、多发病”。在新一轮医保改革中,明确重新建立和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早在1982年1月中国就下发了第一部药品目录《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但临床的使用比例很低,影响非常小,和临床使用、医疗保险等都没有衔接)。去年8月,卫生部等九部委了《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管理办法》,并正式公布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2009版),正式重启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设工作。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由一组多层面的游戏规则所组成,涉及到遴选、付费、生产、采购、配送、使用等多个环节。有学者系统分析了基本药物的遴选过程和基本药物制度与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关系。指出要使基本药物制度走向“善治”,关键在于增进医保机构、医药企业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广泛参与性,提高制度的公开透明性[8]。新医改方案明确规定,“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物报销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医疗服务体系与医疗保障体系成为对立统一的矛盾的两方面,要加快研究建立医保部门对医生用药特别是基本药物的审核和监督机制,完善基本药物报销政策,打破现行医保定点制度,以用药技术标准作为报销依据,充分发挥医保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审核医生开方用药的专业优势,保证医疗质量,减轻患者负担。

4.强化政府社会规制,充分发挥监管职能。政府相关部门要切实肩负起公共责任,加强对药品研究、生产、流通、使用和广告等方面的控制和监督,确保用药安全和经济,减少直接干预药品价格的经济性规制。一是完善医药产业发展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推进医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严格市场准入,加强制药企业质量监督,杜绝“齐二药假药”类似事件发生,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二是加强新药的研发管理,完善新药的注册审批制度,杜绝药品“改头换面”冒充新药。鼓励企业技术创新,保护原创性新药,推动医药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三是加强用药管理。完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制度,制定重点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范医院处方点评,加强监测和培训,规范临床用药行为。四是对药品广告实行严格准入,杜绝虚假宣传,专项整治利用互联网虚假广告、邮售假药、在保健食品中违法添加药物以及非药品冒充药品等突出问题。五是推动信息化监管体系建设,在药品生产销售、生产、使用各个环节的流向全面实行电子监管。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建立药品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

三、结语

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则是平等竞争。当前药价虚高并不是“看不见的手”作用的结果,而恰恰是政府规制重点出现偏差,被药品供应链上附着的“寄生虫”控制市场、左右价格,导致价值规律失去作用,市场经济中最核心的公平、公正原则失效。

药品就其实质来讲是商品,其研发、生产、流通、销售需要尊重价值规律,让药品体现其商品属性。药品又不是普通商品,其使用与消费者(患者)的身体健康休戚相关,因此更需要在质量和用药安全方面加强政府规制。

在当前全面推进的“新医改”确立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虚高药价的治理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让市场机制来充分发挥作用,降低流通环节不合理交易费用,同时强化政府医疗卫生“准公共产品”的供给,才能真正减轻人民群众的医药费用负担。

参考文献:

[1]郭小伟.到社区医院看病更便宜了[n].重庆日报,2010-2-25(a1).

[2]刘熙钧.政治经济学:第3版[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58.

[3]林洁.齐二药庭审惊曝药品价格内幕[n].中国青年报,2007-08-04(3).

[4]陈广泰,郝元涛.药品采购制度的缺陷与建议[J].现代医院,2009,(1):9-11.

[5]乔晓楠,龚璞,曾易.药价虚高:成因与对策――关于中国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的调研报告[J].生产力研究,2009,(16):119-120.

[6]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对南京医院“药房托管”新模式的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7,(8):119.

[7]郭小伟.市药品交易所年内挂牌[n].重庆日报,2010-02-24(a2).

[8]顾昕.中国基本药物制度的治理变革[J].中国行政管理,2009,(11):48-52.

toSolvetheUnrealisticallyHighpriceofDrugsproblemthrough

theessentialCommodityattributeofDrugs

LiYu

(tradeandadministrationCollegeofChongqingUniversity,Chongqing400044,China)

医疗医药市场分析报告篇10

随着中国居民医疗需求的继续释放,中国药品市场也将快速扩容。然而,由于医保支付压力渐增及控费趋势明朗,未来行业扩容的速度或将放缓至趋稳。目前来看,在各省区较少会出现超预期大规模低价招标情况下,中期内盈利水平仍将得到较好的支撑。

分化明显

根据德邦证券的报告显示,从Roe(净资产收益率)的角度看,医药行业近5年(2008~2012年)Roe的水平在12%~18%之间波动,这个数值和美国各行业长期平均Roe维持在10%~15%相近。2009年(新医改元年)行业Roe达到最高,销售净利率和资产周转率都达到近5年最高,而后行业Roe出现下滑,资产负债率持续下降,至2011年到低点才拐头回升。

截至2013年6月底,医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分别为9493亿元、917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9.6%、16.6%;医药制造业的主营业务成本为6713亿元,同比增长19.8%。然而,在成本上升的推动下,毛利率也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从总的运行趋势看,医疗服务和医疗器械处于涨幅前列,同时在政策扶持下,生物制药的利润总额上升趋势明显,中成药主营业务收入增长较快。

“从陆续的中报来看,相对超预期的公司还是比较少的。”日信证券医药行业研究员谢宁宁对本刊记者表示,“整体上延续了‘强者恒强’的趋势,行业内分化比较明显。”

从已的半年报公告看来,增长原因不尽相同。恒瑞医药公告表示,上半年公司实现收入29.7亿元,增长13.7%,净利润6.4亿元,增长15.2%。由于应收账款与存货周转天数缩短,经营性现金流同比增长62.8%,说明增长质量很高。泰格医药公告称,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6,633.01万元,同比增长36.29%;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625.82万元,同比增长?3.64%;扣非净利润4,585.79万元,同比增长64.35%。在宏源证券看来,泰格医药是国内临床试验CRo领军企业,收入占比过半的临床试验服务项目毛利率同比下降了4.69%,主要是受“营改增”影响,报告期营收不含增值税,而上年同期营收含营业税金额。

“整体而言,增长最快的还是医疗器械和诊断的一些公司,比如新华医疗。”据谢宁宁介绍,新华医疗在制药装备、医疗器械、医疗服务三业务上不仅齐头并进,一直在做收购,使得近几年的增长水平几乎都在50%左右,“这种外延式扩张为其带来的盈利效应比较明显。”

谢宁宁表示,近一两年是医药行业并购的一个高峰,“下半年的收购还会比较多”。根据ChinaVenture投中集团的统计显示,今年7月中国并购市场无较大规模并购交易拉动,整体活跃度有所降低。从交易规模分布来看,医疗健康首次领衔并购市场,交易规模为5.65亿美元,占比为?8%。对于受行业负面政策影响相对较小的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企业来说,具有市场优势的企业会加速整合进行外延式扩张,实现业绩持续增长。

不过,申银万国提醒到,对于大型流通商而言,现有产品毛利率会缓慢下行,而深度介入医院的增值服务会带动毛利率提升。随着行业的变化,回款周期会逐步加快,从而财务费用有望降低。综合而言,盈利能力有提升20%~50%的空间,但盈利能力提升速度取决于医院改革速度。

?政策面趋紧

未来即将出台的各项政策成为医药行业未来发展走势的主要扰动因素。多家分析机构皆认为,下半年医药行业将面临反商业贿赂、药品降价、医保控费、药品招标日趋严厉等政策压力,行业政策面偏紧。

随着葛兰素史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GSK)事件的持续发酵,卷入外企已经从欧资企业向美资药企蔓延,一方面预示着外资企业在国内的超国民待遇正在被打破,外资药企增速放缓,国内药企有望因此而提高市场份额。另一方面,随着部分地区加强对医院和药企的调查,国内大部分药品的营销模式将因此而逐步转型,“医药代表都放假了,有些医院明确写着‘药代请移步’。”某药业控股公司内部人士对记者透露,制药企业在营销过程中变得较为谨慎,部分企业已经减少了走访医院的次数,有的甚至取消走访。

行业的发展在未来3~6个月中可能呈放缓趋势,不过,与2006年有别,大概率上不会发展为大幅波及全行业的行为,“销售生态是在中国医疗体制的大背景下形成的,短期的局部动刀仅是行业发展中短暂的搅动,不会对整个行业的成长轨迹造成大的改变。”上述药业公司人士表示。

此外,近期的政策,除了发改委调研60家医药企业成本,强化了降价预期外,国务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3年主要工作安排亦显露出降价趋势,对企业的盈利空间形成一定挑战。据了解,此次医改工作安排基本上延续了之前的进程,然而和以往政策相比,在基药招标方面没有过多强调,但对药品流通差价方面却有较多提及。多家机构认为,未来在公立医院改革中有可能对药价特别是原研药的价格有进一步压制。“2013年是药品招标大年,招标政策动向引人关注。”谢宁宁强调。

事实上,在基药招标过程中,降价仍会是“主旋律”,“在商务标环节中最低价中标仍是主流。”上述药业公司人士表示。在她看来,中央和地方的博弈结果将决定各省增补情况。地方基药增补的冲动一方面源于地方保护、各地临床需要,另一方面也为制药企业施展公关能力开了口子,而国家遏制地方增补的目的在于维护基层医保的支付能力和国家目录的权威性。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处于控费和政绩压力出台过激政策,脱离当前实际情况。其可行性偏差,纠偏是大势所趋。“比如相对比较激进的广东的招标政策,应该还会修改的,包括对外资药企的过期专利进行的定价也是不合理的。”谢宁宁表示,“不可能再按照原来的状况去执行的。”

不过,“医保控费”仍是众多机构分析师担心的主要不确定因素。中信建投认为,“医保控费”已经和正在下拉行业增速,预计2013年医药行业后收入增长20%左右,由于药品价格同比下降,全年净利润增速预测在18%左右。

因为政府投入仍然严重不足,随着“医保控费”的力度和范围的扩大,未来3年实际的“以药养医”会加强,一些价格高、独家或生产厂商少的辅助治疗用药企业的增长前景依然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