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52:12

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篇1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趋势已经形成。与之相伴而生的一个问题是,在金融市场全球化的条件下,证券信息披露应采取什么样的规则,才能使各国监管当局既能吸引更多的外国资本以促进本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又能降低市场风险并保障投资者的利益?本文分析和比较了国际证券市场上两种信息披露规则的效应,以期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有所裨益。

证券信息披露规则的选择

在证券市场国际化的背景下,市场的各方参与者都可以从中获益。作为筹资者的发行人可以获得来自国外的融资,这有助于其信誉度的提高并增加其股份价值,市场风险的减少也会使资金成本得以降低;对于投资者而言,可以获得在国际范围内的投资分散及增加风险收益的机会;对于接受外国上市公司的国家而言,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并由于提供各种金融服务从而获取可观的收益。但是,我们不能忽略其中的信息披露这一关键因素。根据Saudagaran等人的研究,信息披露成本是跨国证券发行人在选择其上市地点时所考虑的最重要方面,只有当其跨国发行上市的收益超过其为此所必须遵守的披露成本时,这种行为才变得可行。投资者也需要一套有效的披露系统,从而低成本地获取对跨国证券进行准确定价所必需的信息。有效的信息披露还可以防止管理机会主义行为,减少欺诈和市场行为,从而更好地保护投资者利益。因而,国际证券市场的发展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国信息披露制度的选择。

根据Hagerty&Fishman和Verrecchia等人的研究,在披露有成本的情况下,证券发行人或已经上市的公司不会自愿披露其相关信息,为保证信息的准确及时披露,监管当局必须进行强制性披露的监管。于是,监管当局往往面临着这样一种两难境地:一方面,为了保护大量的个体投资者,各国往往采取相对较为严格的、适合本国情况的披露要求,另一方面,这种增加的披露成本往往又会促使重视信息披露成本的发行人转向其他市场,进而带走更多的投资者,从而与一国金融市场发展的目标相背离。因此,信息披露制度的选择成为证券市场发展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国际证券市场的信息披露而言,一种是目前大多数国家采用的各自为政的“监管性竞争”(regulatorycompetition)规则,各国监管当局对信息披露的要求主要是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的目标制定,与其他国家的披露规则关联不大;另一种是信息披露的“一体化”(harmonization)规则,不同国家之间共用相同的披露标准,这种方法已被欧盟区国家以及某些双边国家之间(如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双边披露系统miDS)所采用。为了找出最佳的信息披露规则,有必要对这两种规则的理论基础和利弊进行分析。

监管性竞争规则及其缺陷

信息披露的监管性竞争是指各国不同的监管体制通过为投资者提供最有效的监管环境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而形成的一种竞争。这种理论源自斯密的“看不见的手”这一思想,即竞争性均衡可自动生成。我们可以通过成本收益分析框架理解这一过程。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由于监管体制较为严格的市场中投资者能够获取正确投资决策所需的全部信息,并较少地承受欺诈和市场操纵的风险,因而证券发行人可以获取更高的期望发行价格。在监管体制较为放松的市场上,投资者更易受欺诈,他们为取得所想要投资公司的经营等相关信息要付出额外的成本,证券发行价格当然要打个折扣。因而,在没有障碍的情况下,假若证券折价不能弥补投资者因此付出的额外信息搜集成本,他们就不会在监管体制较为放松的市场中进行投资。相应地,由于严格的信息披露也有成本,假若发行人获取的证券发行价格不能弥补其承受的信息披露成本时,他们也不会在这种市场中发行证券。投资者和发行人两方面的力量促使监管水平达到竞争性均衡。此外,不同监管体制之间可以相互学习,进而引发监管创新。然而在现实中,监管性竞争所依赖的完全竞争状态事实上并不存在,各种市场失灵和缺陷使这种信息披露规则并不能达到其最佳的经济效率。这主要表现在:

1.信息成本。在监管性竞争框架中,市场参与者应能评价各个国家不同信息披露制度的优劣,而对这些信息的搜集和评价是需要付出相当成本的。发行人和投资者需要从世界各国查找各种不同语言和形式的资料,并加以整理、比较和分析,以找出最有效的监管体系。这种信息处理过程并非一劳永逸,他们必须对市场中那些潜在的在监管方面的所有变动作出连续性评价。这都增加了资金成本,并使市场参与者可能无法对信息披露的监管作出准确的成本收益分析。由于投资者无法准确判断哪个市场能为其提供更好的保护,因而他们往往对所有市场对投资者提供的保护都打个折扣,导致逆向选择现象的产生。那些监管质量低下、信息披露要求低的市场就会获取竞争上的优势。此外,当国内监管当局意识到市场参与者面对较高的信息处理成本时,他们会将监管价格制定在高于竞争性均衡的水平之上。只要这种价格的上升尚未超过投资者或发行人对这种变化进行估价并向其他市场转移的成本时,监管当局就不用担心这种超过均衡水平的监管价格会使已有的市场参与者退出该国市场。

2.市场的进入和退出方面存在壁垒。监管性竞争理论认为,市场主体可以自由地从监管效率低下的市场转移到更加有效的市场中去。这种行为会对监管当局形成约束,从而消除无效率的监管。然而,发行人和投资者在不同市场之间的进入和退出并非完全自由,由于存在诸如外汇管制、差别税收政策及对外资所有权的限制等监管性壁垒,市场主体在跨国市场交易时必须承担额外的成本。除非这种交易的收益能够弥补这些额外的成本,否则他们将不会选择跨国交易。这样,监管壁垒的存在实质上造成了对市场的分割,由此降低了国际证券交易中的收益。此外,一国监管当局往往对来自国外的市场参与者提出比国内经济主体更为苛刻的要求,如美国对在其国内进行跨国证券发行的公司要求披露比国内发行人更为详尽的信息。这种额外的信息披露要求不仅成本高昂,还往往使国外发行人处于与其母国市场的同类发行企业更加不利的竞争劣势上。还有一些非监管壁垒因素会促使市场主体放弃跨国融资。由于在其本国内有着更高的信誉,发行人在本国所受到的认可程度更高,因而在国内资本供给充足的情况下更乐于在国内融资。离岸金融所存在的货币风险、政治风险、清算风险等风险也形成了对跨国投融资的障碍。由于各种形式壁垒的存在,国内监管当局得以实施效率低下的监管措施,而无须担心市场主体会转移到其他国家市场去。对于市场主体而言,只要这种低效监管体系所带来的成本少于其在国内交易带来的好处,并超过离岸交易的额外收益,市场主体仍会留在其国内进行活动。

3.市场控制力。就像产品市场一样,国际证券市场中也存在着某些具有特殊控制力的国家,它们在市场中形成了或多或少的垄断性决定力量。美、英等少数证券市场较为发达的国家就具备了在国际证券市场中的寡头垄断地位,从而可以将对信息披露的监管制定在高于最佳效率水平之上,在跨国融资活动中的发行人和投资者也必须承受由于遵守这种低效监管而带来的额外成本。由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改革及私有化过程中所需的大量资金无法在其国内满足,因而这些国家的企业不得不转向国外市场融资,它们的资金需求曲线就变得缺乏弹性。当全球资本的供给方(如美、英等国)提高其信息披露要求时,在其市场内的资金需求下降幅度就会很小。对投资者而言,其对全球资本的需求也是缺乏弹性的。为了进行充分的投资分散化,只要其投资组合风险的降低能够弥补其承担低效披露规则的额外成本时,投资者在进行跨国界的分散组合投资时就会包括那些低效市场。

4.管理机会主义。问题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而产生,在某些情况下,经理往往更倾向于那些增加其自身财富的规则,而将股东的利益放在次要的位置。这样,在选择跨国发行地点时,经理并不总是从对股东最有利的角度来进行决策。当某种行为给经理所带来的潜在收益占其为公司价值带来收益的比重较大时,公司的管理者更容易产生机会主义行为。由于信息披露是监管公司经理业绩的有效手段,健全的披露制度会减少经理从事内幕交易等利己主义行为,经理就会偏好选择那些对信息披露要求不太严格的国家进行证券发行。尤其对那些母国披露要求不严的跨国证券发行人而言,这种机会主义行为更为严重(如在欧盟及美、日等国进行证券发行的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发行人)。各个国家采取松紧不同的披露要求就为公司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提供了便利,譬如利用内幕信息进行利己交易或为粉饰报表而进行“收入平滑”处理。1993年,戴姆勒-奔驰公司按德国的标准披露的中期报告为盈利2亿德国马克,而按美国的公认会计准则(Gaap)则为亏损10亿马克。此外,德国和日本还允许公司利用各种补贴和津贴进行利润隐瞒,英国则允许国外发行公司按照其母国标准进行财务报告的披露。这实际上是为经理层进行损害投资者的机会主义行为开了“绿灯”。

5.各国为争取更多的发行人而进行的恶性竞争。由于吸引更多的国外发行人会给本国带来巨大的利益,再加上发行公司的经理层偏好披露监管较松的体制,各国往往竞相降低信息披露要求的门槛。一国可以通过宽松的披露要求将更多发行人及相应收益留在国内,而将其负面效应由全球的投资者承担。这种情形在当今互联网时代更加严重。由于一国可以通过放松信息监管从而使众多发行人通过在其国内登记而通过网络在全球发行证券,各种欺诈行为和损害投资者利益的现象更容易产生。尽管各国监管当局都知道在信息披露要求方面保持一种合作的均衡对各方都是最好的,但在这种类似“囚徒困境”的博弈中,各国往往只能将披露规则制定在低于理想的水平之下。

以美国的nYSe、naSDaQ和ameX几个交易所之间的竞争为例,多年来,nYSe一直不允许那些具有超级投票权的公司上市,而其他两个交易所在这方面则没有限制。在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公司的管理层面临更多的敌意收购的压力,许多公司经理更关心的是其工作的稳定而非股东的利益,因而逐渐转向naSDaQ和ameX进行上市,这样就可以通过超级投票权来防止被敌意收购。由于竞争的压力,nYSe在1994年以后也不得不放松要求,允许上市的公司可以拥有超级投票权。与此类似,1994年以后,英国和日本也经历了这样一个放松披露监管要求的过程。

一体化规则的优劣及其实施构想

证券信息披露的一体化规则可以有两种形式,一是相互适用(reciprocity)原则,二是普遍适用(commonality)原则。前者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监管体制较为相似,经济联系较为紧密,这些国家之间可以互相承认对方国家体制的信息披露标准。后者是在不同的国家之间针对具体问题而制定的统一标准,每个国家都根据这个标准修订自身的规则,但在最初时这些国家之间的规则并不一定相同。由于国家之间最初的披露规则常常并不一致,因而一体化规则更多的是体现为普遍适用原则。

在实行信息披露的一体化规则后,对监管性竞争造成影响的市场缺陷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纠正。由于各国实行统一的信息披露标准,投资者(不管是职业投资者还是个人投资者)仅仅需要熟悉和分析这套标准的信息披露规则,就可以获取对证券进行准确定价所需的全部信息,从而大大降低了信息成本。同时,这也会降低跨国发行人遵守多种监管框架的成本,消除经济主体进行跨国转移的壁垒,为在全球市场范围内形成均衡提供了可能,并促成一个真正的全球性市场。投资者可以方便地对国外进行投资,资本能够容易地转移到所需资金的国家中去,资金的最终来源已变得不再重要。因而,少数国家垄断全球资本市场的现象将大为缓解,这又进一步促进了国际资本流动和全球证券市场的发展。一体化规则实行后,恶性竞争的问题将不复存在,并可将管理机会主义行为降至最低限度。

由于发行人和投资人在参与国际融资活动中都承担着相当的成本,信息披露规则一体化后无需再去遵守各种各样的披露标准,这可以帮助他们大大降低证券发行和交易过程中的资本成本。从发行人的角度看,信息披露成本是其进行决策时的一个重要因素,有相当的发行人为了避免高额的信息披露成本转而在私人市场或otC市场上进行交易。一体化规则实施后,发行人仅需按照其与其母国相同的披露标准进行准备发行和上市交易的各种资料,这样会促使更多的公司转向全球进行公开市场发行,那些已经上市的跨国企业也会从各种周期性报告的成本降低中受益。从投资人的角度看,信息披露规则一体化后,他们再也无需分析各种样式不同的报告,不同国家上市公司之间的可比性也会大大增强,投资者就可以运用一套统一的规则来进行风险收益的衡量和比较,这会鼓励更多的投资人参与到证券市场中来,并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

一体化规则还可以促进竞争。通过消除投资壁垒、增强流动性、降低信息成本及减少市场控制力效应,信息披露规则一体化为竞争的形成排除了障碍。发行人和投资者更容易进入国际市场,这会促使各国市场之间的竞争。不同国家及其交易所会通过为市场参与者提供更便捷的登记程序、更高的流动性、更多的金融创新产品以及更加有效的交易和清算系统来进行竞争,最终的结果是形成更高层次的均衡。此外,由于投资者面临的是来自全球范围内的资金需求,并且能够运用一体化后的披露规则对各国市场上的企业进行比较,因而只有那些优质的企业才能被投资者纳入到其风险资产组合之中,企业之间也会因此而增加竞争。

普遍适用的一体化披露规则并非是生成一个由“全球监管者”管制下的单一的证券市场,各国政府出于对问题的担心会强烈抵抗一个全球监管者的存在。这种规则的实施、解释和修订应由一个在目前各国监管当局的合作下所形成的“全球协调者”性质的国际性组织来完成。这种全球视角的规则可以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基本框架,适用于那些不准备在国外上市的公司;二是全球框架,适用于那些跨国发行并在国外上市的公司。全球框架应被那些进行公开发行公司所在国所接受,并包括除基本框架之外的有关外国投资者在发行人母国进行投资的相关具体细则。

当然,一体化规则也并非尽善尽美。这种规则的实施需要各个国家的监管机构进行协商,来自政治上的抵制会对一体化进程造成障碍。此外,从现在的监管性竞争体制向一体化规则进行转换也会产生相当的过渡成本。但是,国际证券委员会组织(ioSCo)在全球证券市场出色的工作已经向我们表明在不同国家的监管当局之间进行协调是可行的。由于一体化规则着眼于全球证券市场的发展,因而它应有对国际市场中的投资融资活动的潜在约束能力,并且要优于各国现存的监管性竞争规则。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只要这种信息披露的一体化规则能够比各国国内现存的披露规则更有效率就足够了,我们并不期望获取一种完善无缺的新规则。

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的证券市场从产生至今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市场的规模及交易品种都有了空前的发展。从信息披露的角度看,我国的证券市场基本上还是沿用本国的披露要求,对国内和国外上市的企业制定不同的标准,并存在某些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准确的现象,极大地损害着投资者利益。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目前国际化的程度仍不高,这种与国际惯例不一致的披露规则弊端尚不明显。我国加入wto后,证券市场国际化程度会越来越高,国内的投资者和发行人将不再被局限在国内的市场,而是有了在全球市场进行投融资的选择。因而,有必要参照国际惯例制定信息披露的监管框架,这不仅会将更多的发行人和投资者吸引到国内以促进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还可以增加市场透明度,提高国际间上市公司信息的可比性,为投资者提供更加广泛的选择余地,更好地保护投资者利益。

1998年后,ioSCo提出了一系列信息披露的标准框架,并建议其成员国予以实施。据此,我国可以首先选择一批质地较好、市场信誉度高的上市企业按照这一框架进行信息披露,并逐渐推开,以最终达到与国际市场统一的信息披露规则一体化。

「参考文献

1.Shahrokhm.Saudagaran,FinancialDisclosureLevelandFo-reignStockListingDecisions,4.J.int‘LFin.man.&accounting,106,1992.

2.michaelJ.Fishman&Kathleenm.Hagerty,mandatoryDisclo-sure,workingpaper,northwesternUniversity,1997.

3.VerrecchiaR.e.DiscretionaryDisclosure,J.accountingandeconomice5,1983.

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篇2

【关键词】市场效率;信息披露;信息监管;信息质量

一、证券市场效率的含义

根据《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所下的定义,“一个资本市场如果在确定资产价格中能够使用所获得的全部信息,它从信息上说就是有效率的。”west和tini(1970)将市场效率定义为两类:“外在效率”和“内在效率”。外在效率就是证券市场的资金分配效率,即市场上证券的价格能否根据有关信息作出及时、快速的反映,它反映证券市场调节和分配资金的效率。一个富有效率的证券市场,其证券价格应该可以反映所有有关信息,而且这种反应是及时迅速的。有两个衡量外在效率的直接标准,一个是价格能否自由的根据某些有关信息灵活调整,另一个是证券的有关信息是否能充分的披露和均匀分布,使每个投资者在同一时间内得到同质的信息。这说明价格的传导机制以及信息的传递效率和完整性是影响外在效率的重要因素。

而内在效率是指证券市场的交易效率,即证券市场的交易成本是否达到最低以及交易时间达到最短,这反映了市场的组织功能和服务功能。对于证券市场内在效率的评价有两个标志:一是每笔交易所需的时间;二是每笔交易所需的费用。而实际上,大多数分析家认为可以假定市场的内在效率是既定的,他们主要假定市场存在内在效率的情况下分析市场的外在效率。因此我们所说的市场的效率问题也大都集中分析市场的外在效率。

二、会计信息披露与市场效率的关系

在一定程度上,证券市场可以看作是一个信息市场,因为证券市场的核心问题是证券价格能否及时、准确地反映公司经营的基本面信息,也就是说市场效率的核心应该是如何提高信息的及时性、充分性、准确性。信息生产属于“公共产品”,任何人和所有社会成员都可以使用。然而,金融市场信息非均衡的属性,造成信息在不同市场参与者之间分布并不一致,致使经济资源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配置。因此,如何强化金融市场的信息供给,减少市场参与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就成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进社会整体福利的重要方面。建立有效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加快信息传递的速度、提高信息传递的质量就成为增强证券市场效率的有效砝码。而且,我国现在的证券市场是一个不发达、不成熟、不规范、不完善的市场。按照美国经济学家哈里·罗伯茨的弱型有效假设市场、半强型有效假设市场和强型有效假设市场的划分,结合我国证券市场的实际,即股票价格的变化没有及时、充分地反映上市公司公开的信息,说明我国证券市场最多只具有弱型有效性,甚至可以说这是一个无效市场,也就是说我国还处于一个市场信息失灵的状态。

证券市场信息失灵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信息的不对称和信息的不完全。证券信息的不对称是指信息在证券发行人与投资者之间的分布不对称,双方在信息的掌握上存在优劣的差异。证券发行人通常比投资者更多地了解企业内部经营活动,掌握更多的生产、经营信息,因此在两者对弈关系中,证券发行人处于强者地位,极易形成对市场交易信息的垄断。投资者则处于弱者地位,只能通过管理者提供的信息间接对企业进行市场价值评价,很难获得其正常投资所必需的充分信息。证券市场上信息的不完全是指证券市场的投资者获取的信息往往是不充分、不完全的。一方面,由于获取信息需要一定的成本,这使得市场投资者在搜集信息时因考虑成本而有所顾忌,而且有些信息是市场投资者根本无法获得的。另一方面,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具有信息优势的人会通过内幕信息进行内幕交易,甚至故意隐瞒真相乃至提供虚假信息,以获取暴利。因此在纯市场条件下,往往会出现有效信息供应不足,进而造成资源最佳配置无法实现。为了确保证券信息传递畅通和有效供给,有效克服证券市场主体间信息分布的不对称、不完全的状况,政府有必要对证券信息市场进行干预,防止人们利用信息优势从事欺诈活动,进行内幕交易,以实现证券市场的公开、公平与公正。那么,证券市场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建立就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三、建立完善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提高市场有效度

(一)加强信息监管,建立有效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提高证券信息质量

信息监管有助于提升事件信息质量,提高上市公司运作透明度,尽量减少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保障外部投资者公平获取信息的权利,这是发挥证券市场功能推动上市公司治理改进的基础条件,也是证券监管部门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权益的核心任务。衡量信息监管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志,就是证券监管是否提高了证券市场上相关信息的质量。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公布的《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信息质量的主要内涵是以可靠性和相关性为基本特征。可靠性标志是“没有重要差错或偏差并如实反映其所拟反应或理当反映的情况而提供给使用者作依据”;而对相关性判断则是“通过使用者评估过去、现在或未来的事件或通过确认或纠正使用者过去的评价,影响到使用者的经济决策”。其实,信息质量内涵的可靠性和相关性特征,正是体现了证券监管部门对信息披露“三性”(及时性、充分性和准确性)即信息监管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而加强信息监管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建立有效的信息披露制度,因此,通过建立有效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规避证券欺诈行为,提过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保护投资者利益就成为了解决我国信息市场失灵的有效手段。应借鉴国外成熟市场信息披露的内容与形式,加大信息披露的范围与频率。对必须披露的信息,其披露时间、披露方式及违反规定后的处罚应做更详尽的规定,使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保证信息披露准确、及时、完整、对称、合规,增强证券市场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尽量减少内幕信息和内幕交易对中小投资者的伤害。

(二)通过强制披露义务降低证券交易者的信息搜集成本,提高市场效率

披露义务使发现价格与价值偏差的风险降低,降低投资噪音影响,提高市场效率。第一,披露的信息越多,与内幕交易相关的风险就越小。第二,相关公司的信息披露得越多,评估公司基本价值时面临的风险就越小。证券交易者就可能通过信息投资发现一些尚未披露的信息,但是总会有一些尚未披露的信息不能被发现,因为公司可能出于提高公司价值或者掩盖公司管理缺陷的理由极力避免某些信息的披露。如果证券交易者掌握的信息不完全,那么他们对公司价值的评估极有可能不准确,这样价格与价值偏离的风险度就会上升;反之,证券交易者对公司信息掌握得越完整,他们对公司价值的评估就会越准确,通过交易从相关证券的价值、价格偏差中获利的风险就会下降,市场效率也会提高。第三,披露义务改善了流动性,因而也有利于流动易者。首先,信息越公开,交易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情形就越少。其次,信息越公开,不对称信息的期望价值就越低。当信息披露得到改进时,交易者通过对公开信息的深入分析而不是通过获得内幕信息也能获得信息优势。再次,披露义务降低了信息搜集成本,便利了竞争性分析师市场。分析师之间的竞争越激烈,分析师个体充分发挥其优势的能力越弱,信息优势的价值就越低。第四,通过引导管理层定期披露公司信息,分析师之间的竞争进一步减少了不对称信息的存在。所有这些都减轻了做市商与掌握更多信息的交易者交易时面临的风险,导致出价与要价差异程度缩小,证券流动性更高。流动性的提高、公司资本成本的降低都对市场效率具有积极影响。

(三)加大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和处罚力度

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在信息披露方面,无论从广度还是从深度上讲,均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成熟市场还有较大差距,许多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意识不够强,没有本着务实、审慎的原则披露信息,而是敷衍塞责,流于形式,信息披露违法违规问题仍很严重,操纵市场现象时有发生,市场总体效率较低。因此,加大对信息披露的监管对提高整体市场效率就显得尤为必要。证券监管机构应利用新技术、新方法丰富监管手段,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监督力量,建立动态的信息披露监管机制,加强对信息披露的一线监管,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对违法违规现象进行查处。同时,建立市场主体诚信评级和公告制度,详细记录他们在信息披露方面的行为,并将失信者列入“黑名单”。此外,要注重发挥舆论监督的强大作用。对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并引入民事赔偿制度,严惩恶性欺诈行为。建议把不及时、不完全及虚假披露信息等不正当行为,提到与内幕交易和价格操纵等其他犯罪行为同等的高度,不再仅仅是受到交易所的公开谴责。今后应建立对相关责任人具有连带责任的民事赔偿制度,用以弥补投资者的损失,使违规者付出更大的成本和代价,这不仅能维护投资者利益,还能把法律责任落到实处,产生显著的警示作用。

参考文献

[1]曾宝华.证券市场效率实现机制的一种解释[j].海南金融,2006,(8).

[2]金雪军,陶海青,周建松.证券市场的信息与效率[j].金融研究,2000,(8).

[3]徐鹏飞,翟雪茹.确立证券信息披露制度的几个理论问题[j].经济研究,2005,(1).

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篇3

关键词:会计信息披露;证券市场;反应

一、会计信息披露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信息的获取已经成为人们从事经济活动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很多错误的经济决策的做出往往是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这种信息不对称会给信息使用者带来高昂的成本。在证券市场中,信息的不对称会导致逆向选择的发生。因此,增加会计信息的披露对提高证券市场的透明度,提升证券市场的效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会计信息披露就是将本公司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使用者决策的重要会计信息以公开报告的形式提供给信息使用者。证券市场是进行价值、财产权利和风险直接交换的场所,而这些客体的交换离不开信息的汇集。但是资源本身具有稀缺性,所以为了避免资源的浪费,必须要有真实、准确、完整的信息对资源配置进行引导。由此可见,会计信息的披露在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方面提出了要求。那么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是否真实有效,是否会对投资者产生影响从而引起证券市场的反应呢?

二、证券市场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反应

2013年1月19日,民生银行2012年度业绩快报,其中2012年实现营业收入103090万元,比2011年增加25.16%;营业利润50738万元,比2011年增加36.08%;利润总额50660万元,比2011年增加36.27%;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7555万元,比2011年增加34.51%;基本每股收益1.34元,比2011年增加27.62%;每股净资产5.75元,比2011年增加18.56%;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25.24%,比2011年增加1.29%。从公布的各项指标来看,民生银行在2012的经营取得了较好的成果。而公众投资者都具有风险厌恶心理,所以他们往往倾向将资金投入经营状况良好、收益稳健的公司。所以在民生银行公布这一利好的会计信息之后,公众投资者对其未来的盈利能力产生了良好预期,并且认为能从中实现自有资金的增值,所以证券市场给出了积极的反应,民生银行的股价一路上涨,从1月18日的8.78元上涨到1月29日的10.26月,涨幅达16.86%。

2013年3月13日,民生银行公布其公开发行a股可转换公司债券已获得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证监许可的信息,并指出本次共发行200亿元可转债。可转换债券是一种特殊的债券,兼具债券和股票的特点。在转换之前,持有者可以以债权人的身份得到固定利息,这种收益具有稳定性。而当持有者预期发债公司的经营业绩良好,并且能获得较多利润时,债权人又可以将身份转变为股东来参加公司的分红。这种具有双重选择的投资工具受到广大投资者的青睐。有学者经过实证研究后发现大多数投资者对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持乐观态度,并且愿意投资于可转换债券,因此发行可转换债券会对股价产生正面影响。而民生银行在宣布发行可转换债券后,投资者会认为民生银行对其未来盈利充满信心而采用债务融资方式,这其实是向市场传递了民生银行良好经营能力的信息。而民生银行在宣布发行可转债之后的股价走势也印证了学者的这一研究,从3月12日的9.74元上涨到3月19日的10.31元,涨幅达到了5.85%。

既然上市公司在披露对自身有利的会计信息后股价会相应上涨,那么如果有不利信息的出现是否会引起证券市场的负面反应?

2013年3月4日,零七股份公告因相关媒体报道其具有尚未披露的有关信息而不得不向证券交易所提出临时停牌的申请。在公众投资者看来,上市公司被证券交易所临时停牌往往意味着该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或者内部治理存在问题,这就直接影响了投资者对该上市公司未来发展的预期,并且当这种预期朝负面发展时,投资者会丧失对该上市公司的信心。因此,当零七股份将其临时停牌的消息公布后,证券市场对此也做出了消极反应。即使后来零七股份在3月11日发出了一份澄清公告,解释了公司前期披露的信息不存在需要更正及补充情况,并且公司目前经营状况正常,内外部经营情况未发生重大变化,这也不能消除公众投资者心里的阴影。证券市场产生的消极反应使得零七股份的股价由停牌之前的21.6元在复牌后一路下跌,到3月14日已跌到17.73元,跌幅达到了17.9%。

2013年3月22日,海联讯披露其收到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通知书这一信息,通知书中指明海联讯因涉嫌违反证券法律法规,所以将对公司进行立案调查。很显然,上市公司被证监会指出涉嫌违法违规操作首先是公司的名誉受到破坏,诚信经营是公司的立足之本,证监会的立案调查会给上市公司扣上诚信缺失的帽子,使其与其他公司开展业务时遭到排斥。其次是这一信息对公众投资者带来的负面影响,公众投资者进行证券投资具有实现资金增值保值的需求,所以出于这种动机,他们都想将资金投入能够实现其目标的上市公司。但是海联讯被证监会立案调查无疑会给公众投资者的心理造成一种恐慌。无论海联讯违反证券法律法规是否属实,其对公众投资者的影响迅速反应在了证券市场上,海联讯的中小股东通过“用脚投票的机制”表达了他们对这一信息的理解。观察海联讯3月18日到3月22日的股价变化后可以得到,在立案调查的信息披露之前海联讯的股价已经连续四天上涨,涨幅为4.66%。然而就在信息披露的3月22日,海联讯的股价迅速下跌,跌幅达到了7.10%。证券市场如此迅速而剧烈的反应正是公众投资者基于对海联讯披露的信息所做出的判断。

三、结语

我国证券市场的建立是改革开放以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产物,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之后,证券市场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资金需求者提供了融资渠道,为资金盈余者创造了资金增值的机会,这一切使得它在活跃市场经济,实现资源配置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证券市场的主体之一的上市公司,其市场行为必须受到规范。根据证券市场对披露的会计信息的反应研究可以发现,公众投资者对会计信息具有极大的依赖性,并且根据会计信息的性质和自我的判断来做出决策,从而引起证券市场的反应。当公众投资者所接受的会计信息真实、完整、准确地反应上市公司状况时,引起证券市场的反应将是有效的。相反,当上市公司可以隐瞒或者虚假披露会计信息时,公众投资者就会基于局限或虚假的信息做出错误的判断,由此引起的证券市场反应也将会背离原本应有的轨道。所以为了促进证券市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证券市场的监管者必须致力于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数量及质量。(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谢清喜.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有效性研究.复旦大学,2005年

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篇4

1.非主动性。不少上市公司把信息披露看成是一种额外的负担,而不是把它看成是一种应该承担的义务和股东应该获得的权利,因而往往不是主动地去披露有关信息,而是抱着能够少披露就尽量少披露的观念,这种认识上的偏差使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上处于一种被动应付的局面。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上市公司在其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着较多的不愿让公众知道的暗点,从而对信息披露产生一种害怕和回避的心理。

2.不严肃性。尽管证券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定了不少的规定,但许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随意性很强,不分时间、场合、地点随意披露信息,更有甚者未经监管部门批准,擅自决定公布涉及国家经济决策方面的重要信息,这些看似言之有据实为空穴来风的“消息”大大助长了中国股市的投机性。

3.滞后性。上市公司的经营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投资者不可能像公司一样清楚公司经营的变化,所以上市公司应毫无拖延地依法披露有关重要信息。目前《公开发行股票信息披露实施细则》中规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中期报告,应于每个会计年度的前6个月结束后,60日内编制完成,年度报告应于每个会计年度结束后120日内编制完成。可见,此规定给上市公司提供了宽松的时间,期间容易造成不合理的内幕交易,并使投资者不能及时得到有关信息。

4.不充分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对关联企业间的交易信息披露不够充分;二是对企业财务指标的揭示不够充分;三是对资金投资去向及利润构成的信息披露不够充分;四是对一些重要事项的披露不够充分;五是借保护商业秘密为由,故意隐瞒重要企业会计信息。

5.虚拟性。这是目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最为严重和危害最大的问题。

二、证券市场特性与信息披露

1.证券产品与信息披露。信息披露制度是指证券市场上的有关当事人在证券的发行、上市和交易等一系列环节中,依照法律、证券主管机关或证券交易所的规定,以一定的方式向社会公众公开与证券有关的信息而形成的一整套行为惯例和活动准则。信息披露制度之所以会成为证券市场制度的核心,是由证券产品的以下特殊性所决定的。价值预期性,即证券产品的价值与其未来的状况有关;价值不确定性,即证券产品的价值可能会与人们的预期不一致,会随着某些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外部性,即证券市场具有公众参与性,证券价格对各方面信息反映非常灵敏,同时证券指数的变化对各经济主体的行为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信息决定性,即消费者完全是按照证券产品所散发出来的各种信息来判断其价值。由证券产品的以上特性可知,其交易价值几乎完全取决于交易双方对各种信息的掌握程度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做出的判断,是一种信息决定产品。而上市公司由于经营决策的不断调整而在为一个动态的信息源,并由此导致证券价格的变化。可见,一个比较公平合理的证券价格应能够随时比较完整地反映影响人们预期的因素。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是决定影响预期因素能否被及时反映到证券价格中及其被反映程度的基础。

2.证券市场信息与信息披露。证券市场上的信息是非对称的,主要表现在:第一,信息在筹资者与投资者之间的分布不对称。根据非对称信息论,通常企业管理人员比投资者更多地了解企业内部经营活动,因此在对弈关系中具有优势地位,而投资者只能通过管理者提供的信息间接评价市场价值,导致证券价格与其内在价值的偏离。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以下两种机会主义行为更加剧了这种偏离。一是道德风险。在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的现代股份企业中,股东与经理之间呈现“委托-”关系,二者在目标、风险、利益和动机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的抉择。在信息分布不对称的情况下,企业经理人员可能为了实现自身效用而损害投资者的利益。二是逆向选择,即由于信息的不对称,社会经济资源并不能按照效率优先的原则进行配置。因为这时市场价格的变化并没有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那些出高价者可能并不是能产生最大化社会利益的经营者。第二,信息在投资者之间分布不均匀。由于信息分布的不均匀以及信息传播具有一定的时滞,在股票市场中可能出现内幕交易的情况。那些具有信息优势的人,可以事先知道有关部门的政策动向或者公司重大的经营决策,并以此获得暴利;而那些不具有信息优势的人,就可能成为受害者,还会加剧社会财富的不公平分配。

3.证券市场的有效性与信息披露。从经济学意义上讲,市场有效性是指没有人能持续获得超额利润。有效市场有以下几种类型。弱式有效市场。如果市场是弱式有效的,那么证券价格充分反映了由历史上一系列交易价格和交易量中所隐含的信息,从而投资者不可能通过对以往的价格进行分析而获得超额利润。半强式有效市场。半强式有效市场假定历史数据以外的所有公开信息都已反映在现时股票价格中去,公开信息包括盈利报告、年度报告、财务分析人员公布的盈利预测和公开的新闻、公告等。强式有效市场。强式有效市场假定所有有用的相关信息都在证券价格中得到反映,即证券价格除了充分反映所有公开有用的信息外,也反映了尚未公开的或者原本属于保密的内幕信息。

当前对我国股市有效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我国股市是否具备弱式有效性。有人认为我国股市还够不上弱式有效市场;但更多的实证分析认为当前我国股市具备弱式有效性。但无论如何,纵观目前国内学者关于中国股市有效性的实证研究结果,中国股市目前至多达到弱式有效性。因此,完善我国的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已成为当务之急。

三、规范我国证券信息披露制度

1.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上市公司之所以在信息披露方面存在如此多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法人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内部人控制严重,激励约束机制弱化。只有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才能强化其进行信息披露的责任,弱化其利用信息的不对称牟利的动机。另一方面,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也有利于改善企业的经营效益,减少其对信息披露的畏惧和逃避心理。

2.完善信息披露的监管体制。目前我国对信息披露的监管责任主要在政府管理部门,从立法到执法都由政府管理部门运作;证券交易所直接受证监会指导,处于一线监管位置;行业协会所起的作用较少。今后应参照国外成功的经验,明确几个监管主体的任务和方向,逐步完善由证监会、行业协会共同构成,功能互补的监管体系。其中作为证券市场上立法和执法主角的证监会应集中精力查处内幕交易及其他违反信息披露法规的案件,产生应有的威慑作用;而证券交易所信息披露监管的核心是通过上市规则和上市协议书来制约上市公司遵守信息披露规则,负责日常的信息披露工作;证券业协会则要充分发挥作用,制定内部自律性管理规则,对违规成员进行相应的处罚。

3.健全信息披露的有关法规制度。从我国目前法律制度的健全程度看,争议较多的是缺乏民事责任的具体规定,投资者在法律上寻觅不到维护自身权益的具体措施。美国和我国台湾对上市公司的虚假信息披露都规定要承担民事责任,这是我们可以借鉴的。

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篇5

【论文摘要】证券市场是资源配置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信息的集散地。证券市场的“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必须通过一整套信息提供、信息传递、信息评价、信息监管的信息披露制度来实现。证券市场能否有效运行则是以信息披露制度的成熟程度为基础的。要以强制性的信息披露制度,保护投资者利益,以完善的市场监管,提高证券市场效率。

一、信息披露的作用

在证券市场上,不确定性和风险是影响证券价格和构成证券特征的重要因素。由于信息的获取可以改变对证券不确定性和风险的评价,从而信息对证券市场的价格发现和价格均衡也就具有直接作用和决定性意义。从本质上看,证券市场是一个信息市场,市场的运作过程就是信息的处理过程,正是信息在指引着社会资金流向各实体部门,从而实现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市场效率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提高信息的充分性、准确性和对称性。一个成功的证券市场之建立和发展,必然依赖于市场对投资者利益的切实保护和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因而政府必须强制性地要求证券发行公司将所有相关信息公之于众,以应对证券市场中欺诈行为和内幕交易等市场失灵现象,改善市场中客观存在的不公平竞争状态。可见,无论是从理论的角度还是实践的层面看,信息在证券市场运作和功能发挥过程中都处于中框地位,信息披露的充分与否、及时与否直接决定了市场的有效性和有效程度。因此,正确认识强制信息披露制度与证券市场发展之间的关系,是正确理解和把握强制信息披露制度的前提。

二、真实的会计信息披露应具备的特征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会计信息的生命之所在。如果进一步具体分析,其真实性包含以下特性:

(一)有用性。披露的信息在决策上能够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增加使用者对市场信息的了解,降低投资决策盲目性与风险。

(二)相关性。信息必须与使用者的决策需要相关。当信息能够通过帮助使用者评价过去、现在和未来事项或确认、更改他们过去的评价从而影响到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时,信息就具有相关性。

(三)可靠性。财务会计报告中的信息必须在重要性和成本的许可范围内做到完整可靠。当信息没有重要错误或偏向,并且能够忠实反映其所拟反映或理当反映的情况以供使用者作依据时,信息就具备了可靠性。

(四)中立性。会计人员形成会计信息的过程和结果不能有特定的偏向,不能在客观的信息上附加某种主观色彩以满足特定信息使用集团的需要,则财务信息就具有中立性。目前许多企业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都与企业过于偏堕当前利益、不能保持自己的中立性地位有很大的关系。

三、信息披露失效及其原因

信息披露失效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披露不真实。股份公司为了达到股票上市需要、影响股票的市价、管理业绩评价或筹资方便等目的,往往采取操纵行为,弄虚作假,披露不真实的会计信息。1997年2月琼民源的年报所披露的所谓4.41亿元的其他业务利润和6.57亿元的资本公积金的解释,就是典型的一例。这一违规事件随着“中关村”的上市已经告一段落。不过,1999年中国证监会仍几度出具处罚虚假公告的上市公司,如:东方锅炉为达到上市目的,虚增1992—1994年利润1500万元。在上市公告中做虚假披露;蓝田股份在股票发行申报材料中,虚增无形资产1100万元、虚增银行存款2770万元;四通高科虚假披露上市募集资金的使用情况、虚假披露1996年、1997年、1998年中期公司的资产、收入、利润的财务报告等情况屡见不鲜。

(二)信息披露不充分。公司对应披露的信息不作全面的披露,而是采取避重就轻的手法,故意夸大或隐瞒部分事实,误导投资者。有的公司甚至对一些重大事件不予披露,如深发展1996年3月至1997年4月间。动用3.11亿元直接炒作本公司股票;佛山照明在1995年5月至1996年11月间,违规贷款6.3亿元给银行和证券公司。这些重大的违法、违规事件在被查处之前有关公司根本没有通过任何方式予以披露。

(三)信息披露不及时。《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规定:发生可能对上市公司股票市场价格产生较大影响、而投资人尚未得知的重大事件时,上市公司就应当立即将有关重大事件的报告提交证券交易所和证监会,并向社会公布,说明事件的实质。这一决定对于防止知道未公开信息的内幕人士进行内幕交易有积极的意义。不过,信息披露不及时的现象也是时有发生,如:1997年6月石家庄宝石电子公司市场畏缩,黑白玻壳及显像管生产线相继停产,这一重大生产经营环境变化的情况在年报中没有公布,直到1998年4月30日才予以披露。

究其信息披露失效的原因,其根本问题是信息不对称。市场在有效配置资源方面所发挥作用的,是价格机制和非价格机制相辅相成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对非价格机制的依赖可以理解为“购买”信息而进行的投资。

在证券市场中,筹资方和投资方所拥有的信息不对称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人自己知道自己的类型,由于信息不对称,委托人不知道人的类型,委托人和人签订了一种契约,在这种情况下,市场配置是缺乏效率的。因此,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是扭转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失效和信息问题的关建所在。

四、强化信息披露对策

建立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是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关键。强制信息披露制度对于证券市场发展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保护投资者利益。保护投资者不仅关系到资本市场的规范和发展,而且也关系到整个经济的稳定增长。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由于信息不对称、持股比例小、相对于控股股东和管理层处于弱势地位等原因。需要重点保护。从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来看。保护投资者利益,让投资者树立信心,是培育和发展市场的重要一环。

(二)提高证券市场效率。证券市场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合理地配置资源,证券价格的重要性正是体现在其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上。如果价格的偏差过大,那么在竞争者中分配稀缺资本的社会机制就会被扭曲。强制信息披露使得价格的偏差减小了,这不但使投资者获益,更重要的是它提高了资源的配置效率。

(三)完善证券市场监管。从世界各国的证券市场管理的实践来看,证券市场要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为市场中所有参与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而高质量的信息监管是监管者受到资本使用者和提供者尊重的必要条件,是抑制投机泛滥、防止市场垄断和操纵、保护投资者利益、减少证券市场外部性的重要手段。为切实达到上述目的,政府必须介入市场,建立以强制信息披露为核心,以违规处罚为辅助的市场制度,弥补因为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市场机制失灵。具体对策包括:

1.健全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目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规范的主要根源在于公司经理人员,特别是公司领导人对会计过程的非法干预,如果不追究他们的责任就不能根本地解决问题。因此,有关管理部门应该加大执法力度,特别要严加追究违规公司领导人责任,使会计信息在法制的维护下恢复其本来面目。立法部门应该进一步完善法规体系,制订出具体的会计法规实施细则,明确会计信息披露违规行为的判断标准和惩处方法,避免执法上的混乱,使有关法规更具实用性、可操作性,以堵住会计信息披露不规范的法律漏洞。

2.强化公司股东对经营管理者的约束力度,保障会计人员的合法权益。大量事实表明,由于缺乏国有股产权主体的约束以及会计人员身份的“双重”性及股份公司的经营管理者缺乏有效的监督主体机制。解决国有股产权主体问题的出路在于:对于关系到国计民生、国家需要控股的一些领域的上市公司的管理者,最好由直接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国有资产管理公司担当,以杜绝多头管理而导致管理的弱化;对于国家需要退出的一些竞争性领域的上市公司,应创造条件促使国有股上市流通,将国有上市公司的大股东的地位让位给社会公众或企业法人,由他们根据自身利益强化对上市公司经营管理者的约束。同时,应该在法律上、实践中进一步强化会计人员的监督职能,明确会计人员的法律地位,使其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篇6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趋势已经形成。与之相伴而生的一个问题是,在金融市场全球化的条件下,证券信息披露应采取什么样的规则,才能使各国监管当局既能吸引更多的外国资本以促进本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又能降低市场风险并保障投资者的利益?本文分析和比较了国际证券市场上两种信息披露规则的效应,以期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有所裨益。

证券信息披露规则的选择

在证券市场国际化的背景下,市场的各方参与者都可以从中获益。作为筹资者的发行人可以获得来自国外的融资,这有助于其信誉度的提高并增加其股份价值,市场风险的减少也会使资金成本得以降低;对于投资者而言,可以获得在国际范围内的投资分散及增加风险收益的机会;对于接受外国上市公司的国家而言,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并由于提供各种金融服务从而获取可观的收益。但是,我们不能忽略其中的信息披露这一关键因素。根据Saudagaran等人的研究,信息披露成本是跨国证券发行人在选择其上市地点时所考虑的最重要方面,只有当其跨国发行上市的收益超过其为此所必须遵守的披露成本时,这种行为才变得可行。投资者也需要一套有效的披露系统,从而低成本地获取对跨国证券进行准确定价所必需的信息。有效的信息披露还可以防止管理机会主义行为,减少欺诈和市场行为,从而更好地保护投资者利益。因而,国际证券市场的发展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国信息披露制度的选择。

根据Hagerty%26amp;Fishman和Verrecchia等人的研究,在披露有成本的情况下,证券发行人或已经上市的公司不会自愿披露其相关信息,为保证信息的准确及时披露,监管当局必须进行强制性披露的监管。于是,监管当局往往面临着这样一种两难境地:一方面,为了保护大量的个体投资者,各国往往采取相对较为严格的、适合本国情况的披露要求,另一方面,这种增加的披露成本往往又会促使重视信息披露成本的发行人转向其他市场,进而带走更多的投资者,从而与一国金融市场发展的目标相背离。因此,信息披露制度的选择成为证券市场发展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国际证券市场的信息披露而言,一种是目前大多数国家采用的各自为政的“监管性竞争”(regulatorycompetition)规则,各国监管当局对信息披露的要求主要是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的目标制定,与其他国家的披露规则关联不大;另一种是信息披露的“一体化”(harmonization)规则,不同国家之间共用相同的披露标准,这种方法已被欧盟区国家以及某些双边国家之间(如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双边披露系统miDS)所采用。为了找出最佳的信息披露规则,有必要对这两种规则的理论基础和利弊进行分析。

监管性竞争规则及其缺陷

信息披露的监管性竞争是指各国不同的监管体制通过为投资者提供最有效的监管环境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而形成的一种竞争。这种理论源自斯密的“看不见的手”这一思想,即竞争性均衡可自动生成。我们可以通过成本收益分析框架理解这一过程。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由于监管体制较为严格的市场中投资者能够获取正确投资决策所需的全部信息,并较少地承受欺诈和市场操纵的风险,因而证券发行人可以获取更高的期望发行价格。在监管体制较为放松的市场上,投资者更易受欺诈,他们为取得所想要投资公司的经营等相关信息要付出额外的成本,证券发行价格当然要打个折扣。因而,在没有障碍的情况下,假若证券折价不能弥补投资者因此付出的额外信息搜集成本,他们就不会在监管体制较为放松的市场中进行投资。相应地,由于严格的信息披露也有成本,假若发行人获取的证券发行价格不能弥补其承受的信息披露成本时,他们也不会在这种市场中发行证券。投资者和发行人两方面的力量促使监管水平达到竞争性均衡。此外,不同监管体制之间可以相互学习,进而引发监管创新。然而在现实中,监管性竞争所依赖的完全竞争状态事实上并不存在,各种市场失灵和缺陷使这种信息披露规则并不能达到其最佳的经济效率。这主要表现在:

1.信息成本。在监管性竞争框架中,市场参与者应能评价各个国家不同信息披露制度的优劣,而对这些信息的搜集和评价是需要付出相当成本的。发行人和投资者需要从世界各国查找各种不同语言和形式的资料,并加以整理、比较和分析,以找出最有效的监管体系。这种信息处理过程并非一劳永逸,他们必须对市场中那些潜在的在监管方面的所有变动作出连续性评价。这都增加了资金成本,并使市场参与者可能无法对信息披露的监管作出准确的成本收益分析。由于投资者无法准确判断哪个市场能为其提供更好的保护,因而他们往往对所有市场对投资者提供的保护都打个折扣,导致逆向选择现象的产生。那些监管质量低下、信息披露要求低的市场就会获取竞争上的优势。此外,当国内监管当局意识到市场参与者面对较高的信息处理成本时,他们会将监管价格制定在高于竞争性均衡的水平之上。只要这种价格的上升尚未超过投资者或发行人对这种变化进行估价并向其他市场转移的成本时,监管当局就不用担心这种超过均衡水平的监管价格会使已有的市场参与者退出该国市场。

2.市场的进入和退出方面存在壁垒。监管性竞争理论认为,市场主体可以自由地从监管效率低下的市场转移到更加有效的市场中去。这种行为会对监管当局形成约束,从而消除无效率的监管。然而,发行人和投资者在不同市场之间的进入和退出并非完全自由,由于存在诸如外汇管制、差别税收政策及对外资所有权的限制等监管性壁垒,市场主体在跨国市场交易时必须承担额外的成本。除非这种交易的收益能够弥补这些额外的成本,否则他们将不会选择跨国交易。这样,监管壁垒的存在实质上造成了对市场的分割,由此降低了国际证券交易中的收益。此外,一国监管当局往往对来自国外的市场参与者提出比国内经济主体更为苛刻的要求,如美国对在其国内进行跨国证券发行的公司要求披露比国内发行人更为详尽的信息。这种额外的信息披露要求不仅成本高昂,还往往使国外发行人处于与其母国市场的同类发行企业更加不利的竞争劣势上。还有一些非监管壁垒因素会促使市场主体放弃跨国融资。由于在其本国内有着更高的信誉,发行人在本国所受到的认可程度更高,因而在国内资本供给充足的情况下更乐于在国内融资。离岸金融所存在的货币风险、政治风险、清算风险等风险也形成了对跨国投融资的障碍。由于各种形式壁垒的存在,国内监管当局得以实施效率低下的监管措施,而无须担心市场主体会转移到其他国家市场去。对于市场主体而言,只要这种低效监管体系所带来的成本少于其在国内交易带来的好处,并超过离岸交易的额外收益,市场主体仍会留在其国内进行活动。

3.市场控制力。就像产品市场一样,国际证券市场中也存在着某些具有特殊控制力的国家,它们在市场中形成了或多或少的垄断性决定力量。美、英等少数证券市场较为发达的国家就具备了在国际证券市场中的寡头垄断地位,从而可以将对信息披露的监管制定在高于最佳效率水平之上,在跨国融资活动中的发行人和投资者也必须承受由于遵守这种低效监管而带来的额外成本。由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改革及私有化过程中所需的大量资金无法在其国内满足,因而这些国家的企业不得不转向国外市场融资,它们的资金需求曲线就变得缺乏弹性。当全球资本的供给方(如美、英等国)提高其信息披露要求时,在其市场内的资金需求下降幅度就会很小。对投资者而言,其对全球资本的需求也是缺乏弹性的。为了进行充分的投资分散化,只要其投资组合风险的降低能够弥补其承担低效披露规则的额外成本时,投资者在进行跨国界的分散组合投资时就会包括那些低效市场。

4.管理机会主义。问题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而产生,在某些情况下,经理往往更倾向于那些增加其自身财富的规则,而将股东的利益放在次要的位置。这样,在选择跨国发行地点时,经理并不总是从对股东最有利的角度来进行决策。当某种行为给经理所带来的潜在收益占其为公司价值带来收益的比重较大时,公司的管理者更容易产生机会主义行为。由于信息披露是监管公司经理业绩的有效手段,健全的披露制度会减少经理从事内幕交易等利己主义行为,经理就会偏好选择那些对信息披露要求不太严格的国家进行证券发行。尤其对那些母国披露要求不严的跨国证券发行人而言,这种机会主义行为更为严重(如在欧盟及美、日等国进行证券发行的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发行人)。各个国家采取松紧不同的披露要求就为公司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提供了便利,譬如利用内幕信息进行利己交易或为粉饰报表而进行“收入平滑”处理。1993年,戴姆勒-奔驰公司按德国的标准披露的中期报告为盈利2亿德国马克,而按美国的公认会计准则(Gaap)则为亏损10亿马克。此外,德国和日本还允许公司利用各种补贴和津贴进行利润隐瞒,英国则允许国外发行公司按照其母国标准进行财务报告的披露。这实际上是为经理层进行损害投资者的机会主义行为开了“绿灯”。

5.各国为争取更多的发行人而进行的恶性竞争。由于吸引更多的国外发行人会给本国带来巨大的利益,再加上发行公司的经理层偏好披露监管较松的体制,各国往往竞相降低信息披露要求的门槛。一国可以通过宽松的披露要求将更多发行人及相应收益留在国内,而将其负面效应由全球的投资者承担。这种情形在当今互联网时代更加严重。由于一国可以通过放松信息监管从而使众多发行人通过在其国内登记而通过网络在全球发行证券,各种欺诈行为和损害投资者利益的现象更容易产生。尽管各国监管当局都知道在信息披露要求方面保持一种合作的均衡对各方都是最好的,但在这种类似“囚徒困境”的博弈中,各国往往只能将披露规则制定在低于理想的水平之下。

以美国的nYSe、naSDaQ和ameX几个交易所之间的竞争为例,多年来,nYSe一直不允许那些具有超级投票权的公司上市,而其他两个交易所在这方面则没有限制。在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公司的管理层面临更多的敌意收购的压力,许多公司经理更关心的是其工作的稳定而非股东的利益,因而逐渐转向naSDaQ和ameX进行上市,这样就可以通过超级投票权来防止被敌意收购。由于竞争的压力,nYSe在1994年以后也不得不放松要求,允许上市的公司可以拥有超级投票权。与此类似,1994年以后,英国和日本也经历了这样一个放松披露监管要求的过程。

一体化规则的优劣及其实施构想

证券信息披露的一体化规则可以有两种形式,一是相互适用(reciprocity)原则,二是普遍适用(commonality)原则。前者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监管体制较为相似,经济联系较为紧密,这些国家之间可以互相承认对方国家体制的信息披露标准。后者是在不同的国家之间针对具体问题而制定的统一标准,每个国家都根据这个标准修订自身的规则,但在最初时这些国家之间的规则并不一定相同。由于国家之间最初的披露规则常常并不一致,因而一体化规则更多的是体现为普遍适用原则。

在实行信息披露的一体化规则后,对监管性竞争造成影响的市场缺陷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纠正。由于各国实行统一的信息披露标准,投资者(不管是职业投资者还是个人投资者)仅仅需要熟悉和分析这套标准的信息披露规则,就可以获取对证券进行准确定价所需的全部信息,从而大大降低了信息成本。同时,这也会降低跨国发行人遵守多种监管框架的成本,消除经济主体进行跨国转移的壁垒,为在全球市场范围内形成均衡提供了可能,并促成一个真正的全球性市场。投资者可以方便地对国外进行投资,资本能够容易地转移到所需资金的国家中去,资金的最终来源已变得不再重要。因而,少数国家垄断全球资本市场的现象将大为缓解,这又进一步促进了国际资本流动和全球证券市场的发展。一体化规则实行后,恶性竞争的问题将不复存在,并可将管理机会主义行为降至最低限度。

由于发行人和投资人在参与国际融资活动中都承担着相当的成本,信息披露规则一体化后无需再去遵守各种各样的披露标准,这可以帮助他们大大降低证券发行和交易过程中的资本成本。从发行人的角度看,信息披露成本是其进行决策时的一个重要因素,有相当的发行人为了避免高额的信息披露成本转而在私人市场或otC市场上进行交易。一体化规则实施后,发行人仅需按照其与其母国相同的披露标准进行准备发行和上市交易的各种资料,这样会促使更多的公司转向全球进行公开市场发行,那些已经上市的跨国企业也会从各种周期性报告的成本降低中受益。从投资人的角度看,信息披露规则一体化后,他们再也无需分析各种样式不同的报告,不同国家上市公司之间的可比性也会大大增强,投资者就可以运用一套统一的规则来进行风险收益的衡量和比较,这会鼓励更多的投资人参与到证券市场中来,并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

一体化规则还可以促进竞争。通过消除投资壁垒、增强流动性、降低信息成本及减少市场控制力效应,信息披露规则一体化为竞争的形成排除了障碍。发行人和投资者更容易进入国际市场,这会促使各国市场之间的竞争。不同国家及其交易所会通过为市场参与者提供更便捷的登记程序、更高的流动性、更多的金融创新产品以及更加有效的交易和清算系统来进行竞争,最终的结果是形成更高层次的均衡。此外,由于投资者面临的是来自全球范围内的资金需求,并且能够运用一体化后的披露规则对各国市场上的企业进行比较,因而只有那些优质的企业才能被投资者纳入到其风险资产组合之中,企业之间也会因此而增加竞争。

普遍适用的一体化披露规则并非是生成一个由“全球监管者”管制下的单一的证券市场,各国政府出于对问题的担心会强烈抵抗一个全球监管者的存在。这种规则的实施、解释和修订应由一个在目前各国监管当局的合作下所形成的“全球协调者”性质的国际性组织来完成。这种全球视角的规则可以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基本框架,适用于那些不准备在国外上市的公司;二是全球框架,适用于那些跨国发行并在国外上市的公司。全球框架应被那些进行公开发行公司所在国所接受,并包括除基本框架之外的有关外国投资者在发行人母国进行投资的相关具体细则。

当然,一体化规则也并非尽善尽美。这种规则的实施需要各个国家的监管机构进行协商,来自政治上的抵制会对一体化进程造成障碍。此外,从现在的监管性竞争体制向一体化规则进行转换也会产生相当的过渡成本。但是,国际证券委员会组织(ioSCo)在全球证券市场出色的工作已经向我们表明在不同国家的监管当局之间进行协调是可行的。由于一体化规则着眼于全球证券市场的发展,因而它应有对国际市场中的投资融资活动的潜在约束能力,并且要优于各国现存的监管性竞争规则。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只要这种信息披露的一体化规则能够比各国国内现存的披露规则更有效率就足够了,我们并不期望获取一种完善无缺的新规则。

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的证券市场从产生至今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市场的规模及交易品种都有了空前的发展。从信息披露的角度看,我国的证券市场基本上还是沿用本国的披露要求,对国内和国外上市的企业制定不同的标准,并存在某些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准确的现象,极大地损害着投资者利益。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目前国际化的程度仍不高,这种与国际惯例不一致的披露规则弊端尚不明显。我国加入wto后,证券市场国际化程度会越来越高,国内的投资者和发行人将不再被局限在国内的市场,而是有了在全球市场进行投融资的选择。因而,有必要参照国际惯例制定信息披露的监管框架,这不仅会将更多的发行人和投资者吸引到国内以促进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还可以增加市场透明度,提高国际间上市公司信息的可比性,为投资者提供更加广泛的选择余地,更好地保护投资者利益。

1998年后,ioSCo提出了一系列信息披露的标准框架,并建议其成员国予以实施。据此,我国可以首先选择一批质地较好、市场信誉度高的上市企业按照这一框架进行信息披露,并逐渐推开,以最终达到与国际市场统一的信息披露规则一体化。

「参考文献

1.Shahrokhm.Saudagaran,FinancialDisclosureLevelandFo-reignStockListingDecisions,4.J.int‘LFin.man.%26amp;accounting,106,1992.

2.michaelJ.Fishman%26amp;Kathleenm.Hagerty,mandatoryDisclo-sure,workingpaper,northwesternUniversity,1997.

3.VerrecchiaR.e.DiscretionaryDisclosure,J.accountingandeconomice5,1983.

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篇7

【关键词】会计信息披露;信息质量

借助于国内经济在2008年经济危机中出色的表现,“中国概念股”风靡美国资本市场。然而自2010年,中国概念股由于信息披露不充分遭受众多国外金融做空机构的狙击,损失惨重。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其狙击模式为:首先,做空机构对目标公司重大信息披露缺陷提出指控,如隐瞒巨额债务、虚构交易等;其次,相关评估报告并建立空头头寸;然后,做空机构通过媒体甚至司法手段炒作,使股价走低,最后再买回股票平仓。

这固然是众多在国外上市公司贸然做大财务数字,以达到筹资的目的,忽略了及时全面披露企业相关信息所导致的结果。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我国公司自愿披露信息意识不强,相关强制披露的要求不完善。

因此对比国内外证券市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化差异,有助于提高我国的信息披露质量,促进资本市场有序快速发展。

一、在披露要求方面的差异

(一)在强制披露问题方面

美国与2002年颁布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改变了以往的公司治理规则、监管理念和商业道德准则,尤其对公司向SeC提交的定期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以及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进行严厉了规范。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标志了美国新的资本监管时代的到来,信息披露也由原来的自愿披露转入强制披露阶段。

强制性信息披露的主要形式是向企业外部的利益相关者定期财务报告。即企业向投资者或债权人提供反映企业在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特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具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以及必要的附注。随着2006年2月15日新会计准则的颁布,我国会计已经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进而实现了报表趋同。因此中美会计信息披露从披露形式上实现了一致性。

但要强调的是就独立审计来说,对比美国的披露要求,我国尚有一定的差距。美国1933年颁布的《证券法》及1934年颁布的《证券交易法》明确提出公司年度报告应经过独立公共会计师鉴证。然而强制审计在我国1993年4月22日由国务院公布的《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中曾有明确的要求,但之后颁布实施的《公司法》和《证券法》中并未受到应有的关注。

(二)自愿性信息披露

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2010年发表的研究报告将自愿性信息披露定义为上市公司主动披露的未被公认会计准则和证券监管部门明确要求的基本的财务信息之外的信息。其目的是宣传公司的投资潜力以吸引潜在的投资者,进而提高证券市场资源的配置效率以及证券市场的流动性,同时降低资本成本。

自愿披露的信息既包括利好消息也包括对企业股价不利的信息。企业应及时公布其正在进行的或拟进行的项目的相关信息,并在之后的期间连续对外,这对各利益相关者充分了解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是至为重要的。因此,美国的证券监管部门股利上市公司积极主动披露信息,尤其是持续披露同企业运营及内部控制等有助于投资者了解熟知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信息。

在上述报告发表后,SeC采取了一系列详细的办法促进上市企业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并具体列出了自愿披露的20个方面。至此,美国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已经建立起以自愿披露为重要内容的信息披露体系。目前我国在这一问题上虽然从内容、体系上都有向精细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但整个监管结构上仍然存在一定的模糊性。

二、在披露内容方面的差异

首先,类似美国的情况,招股说明书与上市公告书也作为我国首次发行信息披露的主要文件。但在具体形式、内容上还存在着差距,具体表现在:我国的招股说明书格式单一未能满足不同发行人、不同情况的现实需求;由于国内对分部信息披露要求的空白,我国招股说明书要求的披露内容还有待充实完善。

其次,美国采用“决策有用性”作为编制中期报告的理论基础,而我国选择“独立观”。即不同于美国以为投资者提供决策相关信息为目的,提供企业未来发展趋势,预计全年财务财务状况以及经营成果。而我国中期报告建立在将每一会计中期视作一个独立的会计期间,其会计核算处理方法、政策同年度财务报告制度相一致的观点上。因此,美国采用方法称为“一体观”,即将每一会计中期看作年度的必要组成,企业应预计全年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并分解至各会计中期。

三、对照美国的经验与成功之处,中国至少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努力

第一,从要求与内容考虑完善强制披露。

借鉴美国SeC的做法,强化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以及独立审计师对独立审计的法律责任,加强其违法成本与代价。同时根据信息的重要性、相关性要求,在披露信息过程中,突出重点信息,删除相关性不大的信息,以方便使用者查阅和决策。

第二,细化披露体系,自愿披露给予引导鼓励。

相比而言,我国对分布披露内容的要求较简单,财政部至今未就分部报告制定专门的会计准则,以规范的基本的财务信息之外的相关信息的披露。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进一步细化不完善的准则,填补准则中的空白之处,为企业更有效的披露信息提供引导。

这次狙杀中,国外的做空机构的报告中提及的相关信息并不属实,若这些企业能够及时自愿披露,其遭受的损失就可以避免。同时其自觉披露的做法会提高企业在公众间的形象,赢得投资者的信赖。

参考文献:

[1]孙铮.论中国证券市场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J].财经研究,1995,11

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篇8

一、充分披露的界定

管理当局有动机隐瞒不利的信息,尽管投资者一般都会注意到这种可能,但他们不了解所隐瞒信息的具体性质,所以相对于较充分披露的情形而言,投资者无法区分不同普通股之间的质量差异,结果证券价格也将无法充分反映这种差异,这就可能导致较低质量的股票以高于充分披露情形下的价格出售,而较高质量的股票则恰好相反,着名的逆向选择现象就会出现。这种以“劣驱良”为特征的逆向选择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对于一级市场来说,会导致有限的认购资金不能流向高质量的企业,造成融资效率的损失。对于二级市场来说,则使股价不能反映公司的真实经营状况,证券市场无法有效运转。这时,会计应通过向投资者充分披露相关、可靠、透明和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信息,削弱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消极影响,提供一种平等的交易环境。

1.充分披露与相关性

按照FaSB的定义,相关性是“导致决策差别的能力”。充分披露并不意味着事无巨细、盲目披露,我们需要披露的内容可以限于与决策相关的信息。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已退休主席雷·J·格雷夫斯曾在《财务披露:何时不再越多越好》一文中说到:“对于财务披露来说,虽然确认某些新的发展领域或不确定领域经常需要增加披露,但对于披露标准的偏见必须在根本上从过多的披露转变为集中且与决策直接相关的披露。”FaSB第二号概念公告也指出:“不相关的信息为取得它而耗费的精力等于白费。”就我们现在的财务报告来看,在总体上,对绝大多数用户是相关的,但仍然存在着许多具备相关性的信息没有在财务报表中确认,甚至被管理当局故意隐瞒,而有些不具备相关性的信息未从财务报告中删减等问题。

2.充分披露与可靠性

可靠性要求所有表内确认或表外披露的信息要考虑是否如实反映,是否可以证实,是否充分地。公允地表达。充分披露是可靠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充分披露力求减少内部信息,提高信息的透明度,从而有力地保护了负于信息劣势的投资人和其他外部信息使用者。1994年,美国证券管理者理事会发表的“美国充分和么允披露框架”曾强调指出:“在一个自由市场中,有效资本分配需要向那些提供资本的人们充分而公允地披露,这种帮助是保护投资人的保证。因此,它促进投资人的信任和市场的流动性与有效性。”同时,充分披露必须以可靠性为基础,没有可靠性作保障的信息披露越多,管理当局操纵的虚假欺骗信息也会越多,最终必然误导信息使用者的决策。FaSB曾警告过:“散发不可靠的、有可能引起误解的信息,从长远来看,对一切有关各方面都不利。”(SFaCno1,par.110)

3.充分披露与透明度

1996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了关于iaSC“核心准则”的声明,在该声明中SeC提出3项评价“核心准则”的要素,其中第二项为“高质量”,SeC对“高质量”的具体解释是可比性、透明度和充分披露。这之后透明度被SeC及其主席arthurlevitt作为一个核心概念加以应用。现在我国会计界也开始关注这一概念。狭义的理解把透明度同充分披露视为同义词,从广义上看,透明度则是一个含义广泛、要求很高的质量概念,由中立性、清晰性、完整性、充分披露、实质重开形式以及可比性构成,建立在决策有用性的各种质量特征基础上。透明度高的信息,必须有足够的有用的信息含量。披露不足是不具备透明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在现有确认和计量框架下,要增加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一个可行的选择应当是披露更多的信息即充分披露。

4.充分披露与成本效益原则

成本效益原则是一个普遍性的限制条件。提供一项信息,只有利用它所带来的效益高于取得它月花费的成本时才是合理的。信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商品,它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不同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成本。财务报表使用者一般不需要为使用这些信息而直接支付费用,因此即使社会成本高于所增加的有用性价值,他们仍然可以发现信息是有用的。会计信息披露的成本主要包括信息处理和提供的直接成本及信息提供给企业带来的不利是响,这些成本中有些是可以计量的,有些却难以估计和觉察。会计信息披露的效益一方面在于提高了企业的市场地位和管理当局的声誉,另一方面在于为企业外部用户减少了环境状态的不确定性,降低了决策的经济成本和风险。但这些信息披露所带来的效益难以用货币计量,因而效益大于成本对企业信息披露的充分性难以形成严格约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企业对成本和利益的均衡。

二、亟待增加的信息披露

建立在以上信息质量特征基础上的财务信息披露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可以是基本财务报表、附表、报表附注及赢利预测等。因为证券市场被认为是足够灵敏的,它能够对不同来源的各种公开信息作出反映,所以披露的形式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所披露的经济实质内容。现在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普遍存在着“披露不足”的问题,需要重点强调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衍生金融工具信息

衍生金融工具连连创新,既给资本市场带来了繁荣与发展,同时蕴藏着巨大的风险,可能给当事者带来灾难性后果。衍生金融工具的披露应本着充分揭示的原则,尽可能地满足报表使用者的信息需求,以避免给投资者带来不必要的损失。现代会计理论难以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计量和解释,从而难以将其纳入财务报表体系内。对衍生的披露首先应改进现行会计报表的结构,使报表使用者能够直接读取有关金融工具的信息。其次,新增“衍生金融工具明细表”,详细列明企业所持有的各种衍生金融工具的情况,以供投资者作出判断。最后,衍生金融工具的结构灵活复杂,在表内无法反映出全部信息,所以应该加强行生金融工具表外披露内容。表外披露的内容至少应该包含以下几个部分:明细表中未能列出的特殊的合同条款和条件;核算所采用的会计方法和会计政策;与衍生金融工具相关的风险,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信用风险、流通风险等内容。

2.关税方交易信息

对财务报表使用者来说,关联交易具有很强的敏感度。这是因为,一方面,它经常成为公司操纵利润、隐瞒真实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它具有隐蔽性,尤其是间接关联更加如此。同时,我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信息披露还很不规范、很不完整。往往避重就轻、含混其辞,使信息使用者无法确定此项交易对公司整体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的影响,从而加大了投资和信贷的风险。正是由于以上原因,使得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充分披露成为财务报表使用者的迫切要求。按照我国会计准则要求,关联交易时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关联交易的性质、交易类型及交易要素。交易要素包括:交易的金额或比例、未结算项目的金额或比例及定价政策。

3.全面收益报告

传统的收益确定模式以历史成本计量为基础,遵循实现——配比原则。“未实现”的价值变动迟迟不能在收益表中得到充分披露,已确认的末实现收益则绕过收益表直接进入资产负债表,这种做法不仅使当期收益不够全面,没有为使用者提供进行经济决策有用的全部信息,而为管理当局操纵收益敞开了方便之门。鉴于传统收益表的严重缺陷,西方一些国家在传统收益表外增加一张“第四财务报表”或“第二业绩报表”-一全面收益报告,用来报告全部的财务业绩的做法正在成为一种潮流。我国证券市场收益操纵现象严重,信息披露的不充分加大了投资者判断收益持续性的难度,全面收益报告呼之欲出。全面收益报告把绕过利润表而在资产负债表中直接确认的未实现收益项目集中起来,夫通过恰当分类向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了更全面有用的业绩信息,进一步体现公允与充分披露的原则。

4.分部报告

跨行业、跨地区的集团化公司,往往横跨几个性质、风险、获利能力迥异的产业和市场,房时还面临着分部所在国的政策风险和政治风险,合并报表隐匿了跨行业、跨地区经营的重要信息,使信息使用者不能了解公司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盈利水平、增长趋势和风险情况,混淆了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导致了投资者对分部报告信息的客观需求。中国证监会在其的《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的附件《会计报表明注指引》中规定了公司应按行业类别披露两年期比较分部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和营业毛利的数据,以真实、充分、公允地反映各业务部门所形成的较为详细、具体的会计信息。通过分部报告所提供的这些会计信息,可以更好地把握企业的经营业绩,评估企业风险回报,为企业投资者、债权人提供更为有用的信息。

5.中期报告

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篇9

关键词:信息披露;证券发行人;披露瑕疵;安全港规则

abstract:informationdisclosurearchitecturehasbeenestablishedinchinasecuritymarketrecentyears.informationdisclosuresystemisbeingconstantlyimproved,whichincludecontentandpublishrequirement,regulationsystemandlegalsystem.But,informationdisclosuresdefectsarestillexistandevenmoreconcealmentinprofit-drivensecuritymarket.phenomenonssuchasincomplete,untruthful,untimelyininformationdisclosurearegeneral.therefore,regulatorofsecuritymarketshouldrecognizeproblemsininformationdisclosure,andthentakemeasurestoimproveeffectivenessofinformationdisclosure.

Keywords:informationdisclosure,securityissuer,disclosuredefects,safeharborrules

中图分类号:F830.9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2265(2012)10-0080-05

一、引言

信息披露在证券市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主要原因在于证券市场是一个充满信息的市场。在证券市场上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必须在公开发行前披露有关的重要信息,以使市场上的投资者了解证券的真实情况,决定是否进行投资。在证券市场比较发达的国家,信息披露制度是最为重要的证券监管制度,它能有效地保护证券市场的公平性、真实性,最大化地保护投资者的权益。因此,信息披露制度是证券市场的灵魂。

我国作为新兴的证券市场国家,证券的发行和交易制度已经比较完备,证监会、证券交易所制定的发行与交易制度得到比较好的遵守。但是,相对而言,我国证券市场的信息披露制度正在建设之中,与国外在长时间的证券交易实践与市场发展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信息披露制度不同,我国的信息披露制度是在缺乏实践的背景下,由国家政府部门以及具有准行政机关性质的证券交易所借鉴国外立法而建立起来的,因而在实践中出现了不少具有中国国情的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二、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的现状

(一)我国证券市场与信息披露概述

我国证券市场自上世纪90年代初证券市场初步建立时起,经过近20年的发展,基本形成了以上海、深圳为主的两大证券交易市场,并且以创业板、中小板以及主板为主的多层次、立体化的证券发行与交易体系。此外,新三板市场和即将建成的国际板市场将成为我国证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的其他省市还存在着场外交易市场。

与证券市场的产生与发展相适应,信息披露制度也在不断的发展。证券市场成立初期,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包括国务院证券委员会①及其执行机构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务院证券委员会于1993年4月22日了《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该条例第六章专门就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进行了规定,并要求上市公司及时披露对股票的市场价格产生较大影响、而投资人尚未得知的重大事件。中国证监会于1993年6月10日颁布了《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②,规定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标准,对持续信息披露做出了更为细致的要求。此外,中国证监会还对上市公司中期报告、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以及其他要求进行了规范。

(二)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的内容

信息披露的内容多种多样,一般来讲基本包括三个方面,即证券发行信息披露、持续信息披露以及重大事件临时报告。

证券发行信息披露是指公司在首次公开发行股份或者公开发行新股时需要向监管部门提交的申请材料以及向投资者公开的相关信息。为进一步保障证券发行信息披露的规范性、准确性、真实性,证监会分别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号——招股说明书(2006年修订)》、《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9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申请文件》等有关文件。我国《证券法》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建立了证券发行的预披露制度,其第21条规定发行人申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在提交申请文件后应按照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的规定预先披露有关申请文件。

持续信息披露是上市公司的重要责任。上市公司应当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披露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控股股东和大股东的变动情况以及高级管理人员的变动情况等信息,以使得证券市场的投资者了解相关情况,及时调整投资策略,保护投资人的合法权益。从形式上看,持续信息披露可以分为定期报告和临时报告两种形式。在我国,定期报告分为中期报告、年度报告以及季度报告,具体规定分别是《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3号——半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3号——季度报告内容与格式特别规定》。

重大事件临时报告是指上市公司按有关法律法规及规则要求,在发生重大事项时需向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披露的信息,是上市公司持续信息披露义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证券法》在第65条和第66条中规定了中期报告与年度报告的主要内容,第67条规定了临时报告的标准与报告内容,“发生可能对上市公司股票交易价格产生较大影响的重大事件,投资者尚未得知时,上市公司应当立即将有关该重大事件的情况向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和证券交易所报送临时报告,并予公告,说明事件的起因、目前的状态和可能产生的法律后果”。

(三)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的法律体系

信息披露是规范证券市场的重要制度,在我国目前的法律体系中,各层次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以及其他规范性文件中均有关于信息披露的规定。其中,规范信息披露的重要的法律主要是《证券法》和《公司法》。《证券法》在第三章证券交易中规定了证券上市的信息披露以及证券上市后的持续信息公开(包括临时报告制度),同时还规定了信息披露瑕疵的归责原则。《公司法》在第五章以及第七章分别规定了股份公司股份发行以及公司债券发行的相关程序,并要求将相关发行文件进行公告。

目前仍然生效的规范信息披露的行政法规主要有《企业债券管理条例》③、《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关于股份有限公司境内上市外资股的规定》。这三部行政法规分别规定了公司债券发行交易的信息披露、股份公开发行与股票上市交易的信息披露以及到我国境内上市的外国股份有限公司发行与交易的信息披露制度等。

为了履行证券市场的管理职能,中国证监会自成立起即了多个有关证券市场管理的部门规章。随着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部门规章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其中很大部分是有关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的规定。目前经过修订并继续施行的部门规章主要有《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其他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有关的规范性文件还有《证券公司年度报告内容与格式准则》、《证券期货监督管理信息公开办法(试行)》、《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等。

证券交易所是经国家批准设立的集中进行证券交易的有形场所,可以根据证券市场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关的交易规则,并对违反交易规则的市场主体进行谴责,情节严重的可以移送执法机关处理。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是我国大陆地区的两大交易所,其制定的交易规则中有很大部分都涉及了信息披露的有关问题。

(四)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的监管体系

信息披露制度是证券上市与交易的强制性制度,所有发行证券的公司必须按照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以及交易所自律性规则的要求披露相关的信息。

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基本建立了科学的信息披露制度体系,信息披露的规范层次比较完善。以此为框架,我国的信息披露监管体系也逐步建立起来。我国证券市场的监督管理机构是中国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根据我国《证券法》以及有关信息披露管理的有关规定,证监会一方面有权起草证券期货市场的有关法规,另一方面有权依法对证券期货违法违规行为进行调查、处罚。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管方面,《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规定,信息披露义务人未在规定期限内履行信息披露义务,或者所披露的信息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以及信息披露义务人未在规定期限内报送有关报告,或者报送的报告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等情形,应按《证券法》第193条的规定进行处罚。证监会2011年第11号令公布了《信息披露违法行为行政责任认定规则》,详细规定了信息披露违法行为、信息披露义务人信息披露违法的责任认定、信息披露违法行为责任人员及其责任的认定细则。

证券交易所是证券交易的自律性机构,其制定相关信息披露规则的同时,也负有信息披露管理的职责。但证券交易所不具有执法权,其对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瑕疵的公司不具有处罚权。以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司债券上市规则》和《上海证券交易所证券发行业务指引》为例,对于违反信息披露规则的公司,上海证券交易所给予的处罚主要是通报批评、公开谴责,情节严重的报证监会查处。可见,证券交易所的监督管理权是一种自律性的监管,不享有行政性的权力。

除此之外,某些行业协会也承担了部分信息披露管理的义务,比如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对于会计师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的违法行为进行一定的处罚。但这些监管是间接的,与证监会、证券交易所的直接监管具有一定的区别。

三、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存在瑕疵

(一)信息披露不完整

这主要是体现在对法律法规及交易所规定的重大事项没有完全披露出来。许多上市公司未能完全披露关联交易的情况以及发行人成为股份有限公司之前的演变过程。

证券发行人与其他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对公司的透明度产生不利的影响。关联交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广为存在,但它与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却不相吻合。按市场经济原则,一切企业之间的交易都应该在市场竞争的原则下进行,而在关联交易中由于交易双方存在利益上的牵扯,交易并不是在完全公开竞争的条件下进行的。由于不合规的关联交易有可能使交易的价格、方式等在非竞争的条件下出现不公正情况,易形成对股东或部分股东权益的侵犯。因此,证券发行人必须完全披露关联交易信息,使之处于完全透明化的状态。

许多企业都是通过不断地吸收合并、增资扩股而发展壮大的,企业在发展演进过程中的利益关系、股权转让等均可能影响证券发行人的持续经营状况。因此,必须对公司的发展演进进行完全的、准确的披露,不能有任何隐瞒。例如蓝田股份将公司股票公开发行前的总股本由8370万股改为6696万股,对公司国家股、法人股和内部职工股数额做了相应缩减,却一直未公开披露这件重大事项,严重违反了信息披露制度。此外,从上市公司的招股说明书来看,大部分公司均未披露其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也应当被认为是信息披露不完整。

(二)信息披露不及时

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投资者不可能像公司管理者一样清楚公司经营的变化,所以上市公司应毫不拖延地依法披露有关重要信息。众所周知,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与其股票的市场价格是息息相关的,信息往往起到价格信号的作用。信息及时披露的意义在于使市场可以根据最新信息及时做出调整,投资者可以根据最新信息以及行情变化做出理性选择,并且可以通过缩短信息发生与公布之间的时间差来减少内幕交易的可能性。

在我国上市公司的违规案例中,信息披露不及时并不少见:棱光实业1997年年报、1998年中报与年报均称“公司无重大诉讼、仲裁事项”,而在1999年6月11日刊登的公告表明,公司自1997年9月到1999年3月有八起涉诉均未及时披露,涉诉金额近1.9亿元。

(三)信息披露不真实

虚假信息披露对证券市场的危害最大。根据反欺诈理论,在证券市场中由于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上市公司为获取高额利益,进行内幕交易、虚假陈述和严重误导等利用信息披露进行欺诈行为时有发生,因此世界各国普遍立法对证券欺诈行为进行法律规制。反欺诈理论的基础是民商法的诚实信用原则,作为民商法的一项基本原则,诚实信用是指民商事主体进行民商事活动应诚实守信,以善意的方式履行其义务,不得滥用权利及规避法律或合同规定的义务。为此,2003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然而,证券市场信息披露不真实的情况仍然屡见不鲜。

例如,大庆联谊石化股份有限公司为了达到上市目的,通过伪造开业时间以及虚构利润等虚假陈述方式,在1997年年报中虚增利润2848.89万元。此外,大庆联谊还存在违反招股说明书承诺挪用募集资金情况。另外,1997年全国国有企业资产收益率平均不足7%,然而新上市公司的招股说明书披露的前三年净资产收益率普遍达40%以上,个别公司甚至高达100%以上,而上市以后的净资产收益率1996年沪深两市算术平均值和加权平均值分别为14.85%和12.44%,1997年分别为7.78%和10.03%,差异之大令人震惊。

(四)部分中介机构的职业道德差

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等自律、监管约束能力差一直是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取决于中介机构是否勤勉尽责,是否按照行业公认的业务标准和道德规范对上市公司的有关文件、数据、实物和资料进行检查和验证,并对自己出具文件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承担法律责任。但是,部分中介机构在利益的驱动下严重违反职业道德。为了牟取利益,为企业做假账、提供虚假证明,为上市公司披露虚假信息大开方便之门。

例如,证监会于2011年11月29日宣布对负责湖南胜景山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大连科冕木业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项目的保荐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采取监管措施。经查,胜景山河相关中介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尽职调查工作不完善,会计师在存货监盘、关联方和关联交易认定、重大客户销售真实性认定等多个重要审计领域执业判断不够审慎,律师事务所核查、披露不充分。科冕木业项目保荐代表人尽职推荐工作不完善,对发行人上市当年可能出现业绩下滑50%的情况在发行人招股说明书中未进行重大事项提示,风险揭示不到位。证监会对相关的保荐代表人、会计师事务所、签字会计师、律师事务所采取了撤销、警示、市场禁入等处罚措施。

此外,对于信息披露制度出现的问题,监管者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干预过多。从中央政府的角度看,中国证监会成为全能的管理者,包括两个交易所在内的其他机构都不具备真正的监督权。中国证监会权力的过度集中,加之它本身又是一个政府机构,使得中国证监会在促进资本市场繁荣与规范资本市场运行之间难以两全,从而对包括信息披露在内的资本市场秩序的整治,经常出现既希望打击又不得不保护的尴尬局面。从地方政府的角度看,由于我国很多国有企业业绩偏低,而相关的法律又要求公司盈利必须达到既定标准才能上市、配股,当公司达不到法定条件、但又需要上市融资时,多方面的虚假陈述在利益驱动下就成为必然选择,地方政府默许乃至积极参与其中的现象至今依然存在。

四、促进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的有效性

“证券市场本质上是一个信息市场,市场的运转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处理的过程,市场效率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提高信息的充分性、准确性和对称性”。在某种意义上,信息披露制度己经成为整个证券市场监管制度的核心。但是,由于我国证券市场体制的原因,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主要是依据行政法规而建立的,自律性信息披露体系相对不健全。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保护大众投资者权益方面,充分的信息披露可以提高证券市场的有效性,使证券的价格与其本身的价值趋同。

(一)完善证券监管体系,强化自律性监管

证券市场的复杂性和法律的滞后性使得证券管理机构不能及时明察证券市场的发展变化,很难实现既要保持市场稳定有序、又要促进市场高效运作的管理目标。所以,我国在对证券市场实行全面监管的同时,应借鉴英国式的自律性监管体制,加强自律组织建设,以法律形式确认自律机构的法律地位,赋予其制定规范和监管市场、执行市场规则的权利。应明确规定自律组织承担日常业务管理、行使惩戒权限的职能。加强证券交易所在证券监管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处理信息披露瑕疵案件的权力,以削弱行政性的干预。

(二)完善预披露制度并建立安全港规则

尽管我国证券立法确立了预披露制度,但目前仅有一条原则性规定,如何加以落实尚待证监会制定细则。原则上,预披露制度规范的只是证券发行的前核准阶段,不易过分增加发行人的披露负担,只是为社会提供一个判断标准,可只包含一些公司财务和经营方面的基本信息。

上市公司披露预测信息可以弥补传统财务报告仅仅反映公司过去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的缺陷,有助于减少投资者和公司管理当局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增强证券市场的公开性和公平性,推进资本市场的发展。但它的产生主要基于主观的估计和评价,因此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预测性信息的这一特点决定了上市公司预测性信息的披露更需要法律制度的保障。

安全港规则为预测性信息披露提供了保障,公司对未来业绩、经营计划等的预测只要是建立在合理的基础上并以诚信方式披露,便不应被视为虚假陈述或误导,不承担法律责任。安全港规则需符合两个条件:(1)披露预测性信息时有充分的警示性语言提示;(2)预测人真诚、合理地相信预测性信息,并确知不存在影响预测性信息实现的未披露因素。

(三)完善因信息披露瑕疵引起的民事赔偿制度

在信息披露的法律责任中,证券市场保护的重点始终是投资者的利益。上市公司依赖投资者方可进行融资,而绝非投资者依赖证券市场、上市公司方可进行投资。对上市公司违反信息披露规定行为的惩罚最终是为了维护投资者的利益。但如果投资者因虚假信息所造成的损失不能从民事赔偿制度中得到有效的补偿,再多的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对投资者而言也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证券民事责任在体系上是公法上的行政责任、刑事责任所无法替代的。因此,我国立法应改变证券法律责任中的“重刑轻民”现象,突出民事责任,使实体法和程序法协调一致,切实保证民事侵权受害人能够得到法律救济。完善我国证券法律的责任机制可以说是我国证券信息披露制度的重要工作。

(四)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管

上市公司相当大比例的信息是由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和人员编制、审查而产生的,他们是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的重要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以第三方的身份独立、客观、公正地对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信息进行监督,有利于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公允性,为证券市场的有效运作提供保障。同时,律师事务所,保荐人以及保荐代表人等都应当对证券发行人的信息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承担勤勉尽职的义务。为此,必须对中介机构的责任进行明确的规定,并在实践中将中介机构纳入民事赔偿案件的当事人,加大中介机构违法的成本。

(五)建立自愿性信息披露制度

自愿性信息披露是指除强制性披露的信息之外,上市公司基于公司形象、投资者关系、回避诉讼风险等动机主动披露的信息,如管理者对公司长期战略及竞争优势的评价、环境保护责任、公司实际运作数据、前瞻性预测信息、公司治理效果等。目前,我国的信息披露机制是强制性披露为主、自愿性披露为辅。在现实中,我国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不论是内容还是质量方面,都远远不能满足监管部门、证券专业人士以及投资者的要求,绝大多数上市公司只愿意按照证券法规的最低要求披露信息。

自愿性信息披露应当遵守以下规则:第一,对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市场监管一定要立足于中国国情,充分借鉴成熟市场经济国家证券市场自愿性信息披露监管的经验,从完整性、系统性、动态性、广泛性和比较性等诸多方面入手,建立一套自愿性信息披露监管制度,规范自愿性信息的表达和披露,减少自愿性信息披露中的信息偏差。第二,上市公司在自愿性信息披露的过程中应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平等对待全体投资者。在通过股东大会、网站、分析师会议、业绩说明会、路演、一对一沟通、现场参观、电话咨询等自愿性信息披露过程中,要客观、准确、完整地介绍和反应公司的实际状况,避免信息偏差引发内幕交易。

注:

①1998年4月与中国证监会合并,中国证监会行使国务院证券委员会的职责。

②2007年1月30日,证监会颁布施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试行)废止。

③该条例于1993年8月2日施行,2011年1月8日对第26条、27条进行了修改。

参考文献:

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篇10

关键词:证券市场财务信息存在问题对策

对证券市场而言,不仅要认真负责地做好强制性的信息披露,而且还要主动做好充分性的信息披露。围绕着给投资者一个真实的上市公司,需要证券市场的主体,也是信息披露的主体——上市公司和各个参与方,包括证券监管部门、交易所共同努力,兴利除弊,营造证券市场充分披露、合法披露、诚信披露的市场文化。

一、证券市场财务信息披露的重要意义

证券是商品经济和信用制度高度发达的产物,信用机制在证券市场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在证券市场影响证券价格的因素很多,包括作为能够由发行人或上市公司自主掌握的影响证券价格的因素。上市公司对外提供的信息是沟通企业与投资者的桥梁,是投资者进行正确决策的依据,因此任何投资者都希望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

二、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1、证券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

证券监管机制不健全。在上市公司财务会计信息披露中,证券监管力度不够,监管职责不明确,从而使上市公司有机可乘。上市公司财务会计信息披露的有关法律和法规不完善。这主要是上市公司会计约束的法律、准则和制度不完善和不科学,存在着执法不严、处罚不力等现象。

2、证券市场信息的传递机制存在问题

作为证券市场上立法和执法主角的证监会应集中精力查处内幕交易及其他违反信息披露法规的案件,产生应有的威慑作用;而证券交易所信息披露监管的核心是通过上市规则和上市协议书来制约上市公司遵守信息披露规则,负责日常的信息披露工作;证券业协会则要充分发挥作用,制定内部自律性管理规则,对违规成员进行相应的处罚

3、当前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的规则存在问题

很多信息披露规则明确指出,虽然对披露的要求“是披露信息的最低要求,但凡对投资者投资决策有重大影响的信息,不论该准则有无规定,均应披露”。但实际执行上,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如“发行人应披露对其有实际控制权的股东以及其他主要股东的基本情况”,但实际上就发生过有某上市公司以董事长的司机注册为法人,而该公司并未及时披露,只是事后才被媒体揭发的案例。此类事例不胜枚举。

三、证券市场信息披露问题产生的原因

1、政府介入较多,证券市场自由度较小,监管效率较低

证券市场是政府直接介入的自由度较小的市场,市场资金短缺决定了政府必须进行适度的调控,传统的行政手段在证券市场运用较多。证券市场是相对独立的、非统一的证券市场。深交所和上交所除了要受中央证券监管部门的管辖外,还分别归属各自所在的地方政府监管,有着各自的制度、办法和运作规则。也就在对信息披露制度监管时会出现权力交叉和分置。

2、重大事件披露缺乏可操作性

某些重大变化会直接影响到上市证券的价格及交易,因此为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使投资者能够及时了解上市公司的经营情况及变化,法律规定在发生上述重大事件后上市公司应及时披露。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过于泛滥,对信息事无巨细进行披露的做法也影响效率,应该借鉴外国先进制度做信息过滤分类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证券市场效率,以真正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3、信息披露监管力度不够

在对上市公司的违规行为进行处罚时,以行政处罚代替刑事处罚的现象严重。由于刑事处罚的严重性,在我国发生的违规案件中,能不进行刑事处罚就不进行刑事处罚。这样做的后果是,使违法行为者的违规成本下降,也使他们产生轻视违规处罚的观念,这实际上是纵容了违规行为者,鼓励了潜在的“造假者,’这也是我国证券市场上虚假信息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

4、证券监管机构权力设置的缺失

交所和深交所两个交易所处于一线监管地位,监管也主要是通过审核上市公司提供的报告,但由于两所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问题没有调查权,发现问题后,只能要求上市公司不断解释以澄清疑问,不能对可疑问题作出实质性判断,认为某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确有重大问题,则向证监会反映,由证监会进一步进行调查核实。由于交易所对可疑上市公司的分析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上市公司提供的报告,这就决定了交易所发现真实性问题的能力较为有限。

四、规范我国证券市场财务信息披露的对策

1、完善我国证券监管体制

(1)从政府角度提出完善我国证券监管体制

从我国证券市场的现实情况和证券监管存在的问题来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明确我国证券监管目标理念:首先明确证券市场监管“三公”原则,“三公”原则即公平、公开、公正,“三公"原则是市场经济的原则,同样也是证券监管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各国证券市场监管的基本目标。

(2)从社会角度提出完善我国证券监管体制

在我国历次的证券监管改革中,历来都是政府部门从自身的利益角度出发,推行自上而下的自我改革与完善。但我们必须认识到,政府监管部门并不是存在于我国证券市场中的唯一主体,参与市场的各方主体、自律机构、社会团体、法人公民等也是市场中不可忽视的一股改革力量,因此,我们要从社会角度提出完善我国证券监管体制的具体措施。

2、不断推荐财务信息披露方面的创新

(1)充分发挥媒体对信息披露的自由监督权

改革我国现有的严格审批与核准制度,逐步于国际形势接轨,把初期审核和后期引导与管理一起并重,政府针对市场主体在市场中的行为监管,要保持连续监管,积极培养和引导市场参与主体的自主性、责任性,遵循市场竞争机制和依靠自身实力来实现公司治理,取得合法收益与利润,从而杜绝虚假、内幕交易,树立起正确的市场交易目标理念。

(2)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信息披露中的基础性的作用

除了完善政府的监管职能,充分发挥证券交易所和证券业协会的自律职能外,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各种社会监管力量。实践证明,发现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加困难。市场参与者对证券市场的监督也非常重要,各种利益体各方的分析师和媒体一起形成强大的市场合力,推动了市场透明度的提高。

(3)改进信息披露的方式

证券市场中,作为融资方的上市公司的各种信息直接决定着投资者对其价值的判断。上市公司能否及时、全面、真实、准确地向市场披露信息,中介机构能否恪尽职守,从各自专业及职责的角度,督促上市公司严格遵守信息披露规则,不仅关系到投资者对该企业、市场以及监管者的信心,而且决定着市场中资本的流向和流量,关系到证券市场的效率,关系到市场能否长期、稳定地发展

3、强化信息披露的监管与执法

(1)监管部门应加强分工与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