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工程监理质量管理体系十篇工程监理质量管理体系十篇

工程监理质量管理体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49:56

工程监理质量管理体系篇1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水利基本建设领域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目前我国水利工程建设与安全监督管理体系仍存在诸如:组织结构设置不统一,法律法规执行不到位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为了提高我国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管理水平,规范项目法人的建设管理行为,本文在国内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实践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先进工程项目管理经验,对完善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体系进行研究。

关键词: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安全监督;管理

在水利工程建设进程中,各参于建设主体和各管理主体在相关法规约束下,对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水利工程的生产安全进行监督管理的组织模式及其运行保障机制,共同构成了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体系。

一、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进程与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水利工程基本建设领域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将过去投资领域以政府投资为主、指令性投资计划为基础的政府直接管理模式,转变为以企业投资为主、政府宏观调控引导的模式,逐步形成以投资主体决策自主、风险自负为基础的市场调节资本配置的机伟。在我国水利工程建设中,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等已得到全面实现。随着我国水利工程建设投资力度的加大,逐渐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市场化和以流域性公司负责的多项目开发管理格局。大、中型水电水利工程项目多具有建设规模和投资巨大、工期长、涉及专业多、牵涉范围广、参建单位多等特点,在项目法人责任制的建设管理模式下,对水利工程项目法人的工程项目建设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说,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的发展经历了从政府全面行政管理,到建设单位质量安全管理政府督察结合,最后到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的政府监督的三个发展阶段。时至今日,我国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监督体系。

目前,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方面的现状是:现行的《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规定》是

1997年就已的,相对于中国水利工程建设的迅速发展,其内容显得尤为落后,甚至存在种种问题,这就使得国家法制法规对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缺少具有专业性、针对性、乃至可操作性的法律。其次,改革开放以来,因为我国在水利工程基本建设领域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各级水利工程行政主管部门机构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各地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也出现了几种不同的组织形式。也正因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组织机构设置不够统一,最终仍然导致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监督机构难以实行统一领导。众所周知,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其关键之处在于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法规制度的执行,然而目前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却存在着执行困难的问题。例如,在水利部将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总站正式更名为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监督总站后,国家管理部门虽然相应地增加了水利工程建设中安全生产监督的职责,却未能相应的增加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人员与其对应的费用,甚至缺乏行之有效的安全监督工作规范准则,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影响了水利工程安全监督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完善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借鉴国外先进工程项目管理经验

为了提高我国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管理水平,规范项目法人的建设管理行为,国内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实践中,可有效借鉴国外工程项目管理经验,以完善我国尚处于发展阶段的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体系。

针对我国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现状中出现的问题,结合国外先进工程项目管理经验,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一、实施严格行政许可制度。

调查显示,为完善市场管理,发达国家采取在管理过程中依据法律法规对专业组织和专业人才实施注册许可制度,并对工程项目管理实行项目的申报建设许可、施工许可和使用许可制度,甚至在生产过程中,严格实施检查检测、质量认证、安全检查制度,进而实现政府对项目工程的质量和安全的全面管理。例如,结合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实际情况,要求政府应对所有水利工程实行强制性监督审查,并根据保证质量是否合格决定是否颁发“工程投入使用许可证”,并保证任何工程在得到政府相应部门的使用许可之前,均不得投入使用。

二、大力健全建设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法规体系

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工程项目管理经验,不难得知,只有以严格、完善、统一的法制为基础,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体系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例如,可以以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法律为依据,对工程技术和管理的实施程序及细节作出明确规定,进一步细化法律条款,大力建全建设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法规体系,从而更有力地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实施。

三、完善监督管理体系

前文已经提到,我国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监督体系面临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便是法规体系不够完善。结合国外先进的工程管理理念与我国水利工程现阶段的发展情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水利工程监督管理体系进行完善:健全水利工程法规体系;理顺政府在工程中与施工方的管理关系;规范水利工程建设管理。

四、加强专业人士和行业协会的作用

分析国外的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非常值得我国借鉴的一点就是:加强专业人士和行业协会的作用。这些专业人士和行业机构可以是经过国家认可并以专业人士为核心的非政府安全监督组织,他们的加入,无疑对加大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监督方面起着重要的监督作用,从而使得工程的建设质量也有进一步的保证。

总之,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监督工作是水利工程建设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加深对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的研究,进一步进行对水利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的完善,对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有重大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戴金水,徐海升,毕元章,著《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管理》,黄河水利出版社,2008年

[2]彭立前,著《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年

[3]石庆尧,著《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理论与实践指南》[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年

[4]中国水利工程协会组织,著《水利工程建设监理概论》,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年

工程监理质量管理体系篇2

摘要:完善工程质量监管体系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本文从转变质量监督管理理念出发,探索新时期政府建设工程质量监管模式,希望能够给政府质量监督人员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政府质量监督,巡查监督,监管新模式

abstract:improvethequalityoftheprojectsupervisionsystemisanimportantguaranteetoimprovethequalityoftheproject,startingfromthetransformationofthequalitysupervisionandmanagementphilosophy,toexplorethemodeofmonitoringthequalityofgovernmentconstructionprojectsinthenewera,hopingtogivethegovernmentofQualitySupervision,toprovidesomereferenceandhelp.

Keywords:governmentsupervision,inspectionsupervisionandregulationofnewmodel.

中图分类号:tU7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建设工程项目与广大人民生产和生活紧密相连,投资大,涉及面、带动幅射强,直接影响党和政府形象。如何能动地运用宏观监控与管理,适当向微观监控延伸,是当前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当务之急。本文根据建设工程项目特点及其质量监管现状,以加强事前事中动态管理为基本思路,探索新时期政府建设工程质量监管新模式。

1转变质量监督管理理念

政府建设主管部门要转变理念,转变职能,严格依法行政,不直接指挥、调控建设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也不插手建筑企业内部的管理,使企业能真正按市场经济的规律组织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调控,建设主管部门首先应挣脱部门管理的约束,对不同所有制、不同隶属关系、不同地区的所有市场主体,无论是发包方、承包方,还是中介机构,都要一视同仁,使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同样的保护,为他们创造一个在相同的条件下展开公平合理竞争的宽松外部环境。

同时质量监督管理部门要深化改革,精简机构和人员,从大量的日常事务中摆脱出来,集中力量履行好决策性职能和宏观调控职能,研究有关产业经济,制定产业政策,规划产业战略,促进建筑生产力的发展。将过去包揽的许多不应由政府管的事交出来,有些属于企业自主经营范围内的事,应直接交还企业去办,有许多属于企业间的公共事务或服务性事务,交给行业协会承担。使政府致力于管理好必须由政府管的事,改变不作为、滥作为和封闭分割管理、政出多门的状况。

2由定点监督向巡查监督转变

改革现有工程质量监督方式,逐渐将定点监督向随机巡回抽查监督过渡。质量监督人员到现场不是直接控制工程质量或进行质量把关,而是为了发现责任单位主体的违法行为,并加以处罚,目的是确保企业和项目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与正常运行。质量监督机构的随机抽查,是在各方责任主体对实体质量有合格结论的基础上进行,主要目的是复查。因此,实施巡查制度,既强化了对建设工程各责任主体质量行为的监督,也在管理中进一步体现了各责任主体对建设工程应承担的质量责任。

3建立建全各参建单位质量保证体系

按照《工程质量管理监督工作导则》的有关规定,抽查责任主体和有关机构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情况。依照《工程质量保证体系审查表》规定的内容,对参建各方在施工现场建立的质量保证体系进行认真仔细地检查。

3.1施工企业

重点审查施工许可证和施工组织设计审批手续的完备性;审查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和质量责任制落实情况。具体审查质量管理目标、质量保证体系、质量保证措施、质量管理人员数量和素质、检测和试验机构的设置等内容。对审查发现有不满足要求的,要向施工单位提出书面整改意见,限期修改、补充和完善,并作为考核施工现场质量保证体系是否建立和健全的依据。

3.2监理单位

着重审查受监项目的《监理规划》与《监理实施细则》,审查现场监理结构设置的合理性,总监、总监代表、专业监理工程师等派驻现场的主要监理人员的执业资格、现场检测能力配备情况,《监理规划》与《监理实施细则》编写的深度,是否满足受监项目的现场监理管理的要求等。

3.3建设单位

重点审查建设单位规划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规划图、抗震设计专项审查、节能审查、土地使用证、劳动保险、合同是否齐全,是否存在未批先建,施工图设计文件是否未经审查或者审查,擅自施工的。当前应突出建筑节能、抗震审查工作,进一步加大对建筑节能设计、抗震设计的强制审查力度。对不按要求上报不良行为记录和重大事项或故意隐瞒不报的,要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予以通

报,并依法进行处罚。

3.4勘察设计单位

主要审查受监项目的勘察、设计负责人和派驻现成勘察、设计单位代表的专业技术职称和执业资格证明资料。

4充分发挥“企业自控”和“社会监督”作用

虽然对照相关检查表格检查具有一定可操作性,但不是我们工作的全部。我们应当着重监督检查受监项目建设、勘察、设计、监理和施工单位在施工现场建立的内部质量管理机构的运行效果,充分发挥“企业自控”和“社会监理”的作用,保证工程质量。

主要监督检查现场各项质量检查验收制度落实情况以及检测(试验)仪器设备和检测(试验)方法、手段的合法性等是否按监理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监理规划》、监理合同或施工合同等质量管理技术文件要求完全落实到位;督促检查参建单位的现场主要质量管理人员的到位情况并跟踪检查;督促各参建单位严格按照质量监督管理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认真履行各项质量技术管理工作程序;督促受监项目的质量保证资料,要与工程进度同步收集、整理,严格执行建设部《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确保工程资料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

5加强监督管理工序、部位及单位工程

施工单位要建立、健全施工质量的检验制度,认真做好工序、部位及单位工程质量自检和内部检查验收工作,及时通知建设、监理、勘察、设计代表进行质量验收并办理有关签认手续。

监理(建设)等单位的按规范要求严格质量验收,是确保工序、部位及单位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所以,监理要加强旁站、巡视、平行检验力度,对整个工程

施工过程实施全面质量控制。

作为质量监督机构主要监督检查上述验收程序落实情况,并根据工程结构部位重要程度及施工现场质量情况,借助必要监督检测手段,对工程中涉及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的结构工程的实体质量进行随机抽检。重点抽查结构尺寸、重要隐蔽项目、主体结构实体及主要构件强度等。

6完善检测试验见证取样程序

加强检测机构的监督检查,采取有效措施规范质量检测行为,严肃查处出具虚假报告等不良行为,保证工程质量试验检测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试验结果是控制和鉴定工程质量的重要依据,所以,试验检测工程实体质量,要坚持“尊重科学,尊重数据”,正确评价工程质量,是监督管理重要原则。通过监督抽查发现试验管理程序上问题,一定要及时予以查处,以确保工程试验的见证取样及平行检测能准确、有效、及时地控制工程质量。

7监督管理工程质量问题和质量事故的处理情况

鉴于政府工程特点,工程质量影响因素多且复杂,往往整个工程尚未完工实际就有部分功能提前投入运行使用,所以工程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会出现各种不同程度的质量问题,甚至于质量事故。对发现的质量问题,首先监理单位、质监机构要对施工单位发整改通知、停(返)工通知等,责令施工单位彻底整改。这方面监督管理工作的重点是问题的回复和复验。

对于质量事故,作为质量监督机构重点监督事故发生单位是否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报告和处理工程质量事故。如属重大质量事故必须按照建设部3号令实施的《建设工程重大事故报告和处理程序规定》规定的程序进行报告和处理,并严格按“三不放过”的原则处理好每一起工程事故。

8展望及建议

政府质量监督作为一项法定制度,也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如对工程合理使用期满后的质量确认以及使用中遇到意外损害后的质量确认等,缺乏相应管理制度。从监管的质量主体方面来讲,我们对质量形成过程中,直接质量责任主体的行为,规定得比较明确,而对间接主体行为的规定就不全面,对工程使用人的质量责任没有相应规定。从工程质量监督制度体系上来讲,在某些环节上还存在制度缺失,如工程使用后意外损害和合理使用期满后,工程质量没有相应中介机构予以确认,也未建立相应的监管制度。因此,尽快构筑质量监管各环节相互衔接相互配套的制度体系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梁海.对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思考[J].山西建筑,2008,34(2):227-228

工程监理质量管理体系篇3

关键词: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存在问题;措施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体系是指由建设工程中各参加主体和管理主体对工程质量的监督控制的组织实施方式,也就是建筑市场中,政府主管部门、业主、承包商、勘察设计单位、工程监理咨询单位、材料、构配件、设备供应单位在工程质量监督控制中各自的控制职能和作用。这种组织实施方式是由构成工程质量监督体系的制度所决定的。建设工程项目质量不仅关系到工程的适用性和项目的投资效果,而且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对建设工程质量进行有控制,保证达到预定目标是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中心任务之一。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现行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不够完善。现阶段,政府监管体系和社会监控体系这两大体系已成为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的有利保障。但是,尽管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在工程质量监管工作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却未能和社会监督力量有机的结合起来。

第二,工程质量检测行业机制不够健全。目前,我国工程质量检测机构仍有相当数量设立在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下或与有行政隶属关系,客观上极易产生行政腐败,不利于工程质量责任的落实。

第三,政府监督工作陷于微观。传统的工程质量监督偏重于单一的实物质量监督,而建筑工程相对于工业流水线产品特点的区别在于产品工期长,多专业、多工种、材料设备多品种。单纯依靠质量监督机构的几次到位,难免使监督工作的全面性受到约束,无法对工程质量进行全面的正确的核验评定和控制。

第四,政府质量监督方式过于具体。工程质量监督内容要求三部到位,即地基基础、主体、装饰等三个分部工程,质量监督人员必须到位核验。重点是隐蔽工程检查、分项工程验收及综合验收。为保证质量,一些质量监督机构甚至规定每月定期、定次到工地核查,施工的每道工序,每个环节质量监督人员都要到位。这种过于具体的管理模式使工程建设规模和有限的监督力量间产生较大矛盾,从而影响监督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第五,工程质量监督范围过于狭窄。当前,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监督范围主要局限在施工阶段,仅仅依靠在施工阶段对建设工程责任主体质量行为和工程实体质量的监督,只能对施工质量起到监督作用。而对于勘察设计阶段的质量监督力度不够,这不利于政府对建设工程质量进行宏观的、全面的监督控制。

第六,工程实体质量监督模式过于单一。原有工程实体质量的监督模式,对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工程均实施单一的,无区别的质量监督模式,不能起到扬优治劣的作用。

第七,监理单位存在违规行为。目前,监理单位常见的违规行为有:越级监理,允许其他单位或个人以单位名义承担监理业务,将监理业务转手给其他工程监理单位;与建设单位签订虚假合同,卖图章,只收费,不监理;制度不健全、责任不落实,推销建筑材料、介绍施工队伍,谋取非法利益;监理人员执业资格不规范,人员素质不高;监理资料不齐全、混乱,关键过程、重要部位、隐蔽工程未及时到位检查,签证不齐全;不严格按规范、标准及有关规定对基础、主体工程进行评定、对竣工工程质量进行初验和评估。

第八,质量监督机构定位不明确。大多数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是受政府委托,实施质量监督管理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个别机构是企业性质。因此,造成社会对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执法地位认同度不高。

二、应当完善的措施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为了加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必须从如下几个方面完善措施:

第一,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人员的技能和素质,提高监督管理水平。监督管理人员必须有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熟练掌握监督的方法和手段,熟悉建设工程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了解建设工程经济知识,具有发现质量问题、鉴别质量问题和解决处理质量问题的能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相关专业基础教育和在职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把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放在首位,同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政策,把知识丰富、水平高、能力强的专业人才吸引到监督管理工作岗位上来,调动专业人员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责任感。

第二,健全建设工程质量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增强建设工程质量的社会保障能力,实现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的国际化和法制化。借鉴发达国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成熟经验,加强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的社会咨询服务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规范建设监理行为,实施建设工程质量风险管理,有效开展建设工程质量强制性担保和保险制度,培育有效的建设工程担保与保险市场,并加强对市场主体要素的监督管理,推动工程担保与保险市场和监理咨询市场的规范有效运转,充分发挥工程担保、保险和建设监理在建设工程质量保证体系中的社会保障作用,全方位挖掘各专业组织和专业人士从事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的智能潜力,促进建设工程质量的专业化和社会化。

第三,转变角色,恢复执法地位,依法对建设工程质量实施强制性监督。转变角色就是要实现政府对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工作方式的转变:由授权执法向委托执法转变;由实体质量的环环把关向随机抽查转变;由“看、问”式现场检查向采用科学仪器,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的权威性监督转变;由直接审验工程质量等级向竣工验收备案制度转变;由以施工现场对承包商的监督为主向全面、全过程监督转变。改变政府建设工程质量监管的行政职能,促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专业化和社会化,以经济和法律相结合为主要手段对建设工程质量所有参与者实施执法监督。

工程监理质量管理体系篇4

【论文摘要】随着《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我国建设工程质量总体水平有所提高,但工程质量问题仍然不容忽视,质量事故时有发生。质量是工程的生命线,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工程质量是当前工程建设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分析了我国目前建设工程质量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弊端,对完善我国工程质量监管体系进行了法律思考。

一、我国工程质量监管体系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工程质量管理工作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有关工程质量监管的法规和制度建设得到加强,工程质量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相继完成了一大批高质量工程项目,质量技术进步取得新进展;全社会对工程质量的关注度和认同感;工程建设各方的质量责任意识普遍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明显提高以及质量监督管理机制不断完善,监督管理能力得到提升。然而,2007年6月15日广东江门的九江大桥坍塌事故、同年8月13日湖南湘西凤凰至贵州铜仁大兴机场的二级公路堤溪段300多米长的沱江4跨石拱桥坍塌事件再次说明:建设工程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命的安全,加强建设工程质量的管理,仍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镇化快速推进,我国工程建设规模越来越大,技术难度越来越高,人们对工程质量已从单纯注重安全性上升到舒适性、建筑节能以及全寿命周期质量等全方位的需求。工程建设的现状给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带来了新的压力和挑战,我国工程质量监督体系的完善势在必行。

二、我国现行建设工程质量监管体系及其弊端

我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建立的法律依据最早可以追溯至1983年原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和国家技术监督局联合颁布的《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条例》和1984年国务院《关于改革建筑业和基本建设管理体制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国发[1984]123号)文件。20多年来,围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问题,我国相继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章,并增补、修订了大量的强制性技术标准。其中1998年3月1日起施行的《建筑法》和2000年《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实施对规范市场行为,减少质量事故的发生,提高我国工程质量水平起了重要作用,更为现行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据。

目前我国现行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包括纵向管理和横向管理两个方面。纵向管理是国家对建设工程质量所进行的监督管理,它具体由国家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及其授权机构实施;横向管理是指工程承包单位和建设单位对所建工程的管理。现行建设工程质量监管体系的有效运行,对当前建筑工程质量的稳定和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现行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体系还处于破旧立新的发展过程中,仍有待完善。

1、法律法规不完善

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一直是我国国家工程建设管理的重要内容,有关工程建设质量的立法工作也一直为工程建设法规的立法重点。现行的主要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其中第六章即为“建设工程质量管理”。2000年1月30日国务院施行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是《建筑法》的配套法规之一,它对建设行为主体的有关责任和义务作出了十分明确的规定。此外,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也相继颁发了建设行政规章及一般规范性文件。如:《建筑工程质量检验工作规定》(1985年)、《关于确保工程质量的几项措施》(1986年)、《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规定》(1990年)、《关于提高住宅工程质量的规定》(1992年)、《关于建筑企业加强质量管理工作的意见》(1995年)、《建设工程勘察质量管理办法》(2002年)等。所有这些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对我国工程质量监管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但是,工程质量监管的实践仍面临相关监管法律法规不健全,执法不力和对法规执行缺乏有效的监督等问题,尤其是缺乏有关工程质量监督的程序性规定。这种立法现状致使监管者的监管行为缺乏外在制约,被监管者的知情权、参与权受到不同程度的侵犯,极易发生、、收受贿赂等违法犯罪现象,使工程质量受到极大的影响。

2、监督管理机构权责不明确

工程质量监管体系仍存在着政府主管部门不作为、滥作为、运动员与裁判员角色经常混淆不清,工效不高和分割管理,封闭管理,政出多门的状况;首长(政府)工程,献礼工程不执行法定建设程序,不按科学规律和技术标准,盲目组织施工,经常以牺牲工程质量为代价,抢工期赶进度,造成了许多工程施工质量问题;全国各地的各类开发区的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大多存在较严重的各自为政,封闭管理,自行管理,管理不严,存在隐患等问题。

3、监督管理体系不科学

如前所述,当前我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包括纵向管理和横向管理两个方面。一方面,质量监督管理机构实行多部门多专业管理,政出多门,相互间职能划分不清,看上去层层把关,实际效果却大打折扣,职责不清不仅造成了部门之间的扯皮掣肘,而且也给立法和监督执法造成了困难,还加重地方及企业负担。另一方面,统一的监督机构管理体系没有形成,各级政府建设主管部门设立的工程质量监督站由于其编制、专业技术人员配备、技术装备等均由当地管理,人员配备不尽合理,各地发展不均衡,导致对其有效监控明显不足。没有自上而下对其统一的管理机构,不利于形成有效的制约机制。

4、监督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工程质量监督是一项技术性、政策性都很强的工作。我国现有各类监管机构所配备的人员尚不能保证工程质量的有效监督。首先表现在人员素质上,长期以来,由于编制和管理方式等原因,各级工程质量监督管理部门中高质量、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匮乏,素质参差不齐,与“既要对法律法规非常熟悉,又要对强制性技术标准非常熟悉”的要求甚远,级别较低的县级监督机构这方面问题尤为突出;其次表现在设备上,技术装备落后,缺乏现代化的检测手段,监督方法远远落后于科技发展水平,影响工程质量的监督力度和深度,难以适应当前建设工程发展的需要。所有这些直接削弱了政府监督管理的有效性和权威性,亟待改进和完善。

三、对工程质量监管体系的法律思考

工程质量是工程建设永恒的主题。为进一步改革政府质量监督工作,完善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方式、方法,促进工程质量水平和工程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本文对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管体系提出几点法律思考。

1、进一步完善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的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的一些规定已明显不能适应当前的客观实际,迫切需要修改和完善。国务院2007年立法工作的意见已把《建筑法》列入“需要抓紧研究、待条件成熟时提出的立法项目”的133件之一。作为建筑法律体系母法的《建筑法》及与之配套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在对其逐步完善过程中,应对具有相关执业资格和岗位资格等人员的行为做出法律规定,把一些相关质量责任主体依法纳入管理范畴,对工程合理使用期满后的质量确认以及使用中遇到意外损害后的质量确认建立相应法律制度,尽快构筑质量监管各环节相互衔接的法律法规及政府规章迫在眉睫。

2、转变角色,依法对建设工程质量实施强制性监督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对我国的行政管理产生巨大影响,对政府在工程质量监督过程中依法行政和行政管理法制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转变角色就是要实现政府对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工作方式的转变:由授权执法向委托执法转变;由实体质量的环环把关向随机抽查转变;由“看、问”式现场检查向采用科学仪器,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的权威性监督转变;由直接审验工程质量等级向竣工验收备案制度转变;由以施工现场对承包商的监督为主向全面、全过程监督转变。通过角色转变使政府监督机构恢复执法地位,承担监督责任,依法对所有参与建设主体的质量行为和活动结果实施公正、威慑的执法监督,使各建设主体依法承担起法律规定的责任和义务,促进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度的有效落实,促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水平的提高。

3、加大执法力度,整顿规范建设市场

监督法规的实施和执行,建立统一的执法实体。主要包括:一是对招标、投标弄虚作假,工程项目转包、违法分包,挂靠和欺诈等违规行为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二是依法建立承包商、供应商市场准入制度,实现有形建筑市场与政府部门机构分设和职能分离;三是在贯彻落实《建筑法》、《招标投标法》、《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和《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的基础上,通过法律的形式建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制度和建筑工程竣工备案制度。工程设计审核和竣工备案应由政府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委托国家认可的非官方机构(如协会或学会)进行;四是实行强制性的以承包履约担保和业主支付担保为核心的工程风险管理制度。凡涉及工程建设活动的各方,如业主、总承包商、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均应向指定的保险公司投保,而保险公司则要求各个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必须委托一个由政府建设主管部门认可的机构进行质量检查监督。委托机构接受委托后,从工程的设计、施工、招投标开始,直到工程竣工,最后提交工程质量评价报告送与工程建设的有关各方,并从根本上解决工程建设中债务拖欠、责任不清等问题。超级秘书网

4、提高监督人员的综合素质,严格依法行政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是一项政策性、法律性、技术性和经济性都很强的知识型管理工作。《建筑法》第14条规定:“从事建筑活动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当依法取得相应的执业资格证书,并在执业资格证书许可的范围内从事建筑活动。”政府的监督管理人员的技能和素质对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有举足重轻的作用。法律对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资格制度的规定要求监督管理人员必须有扎实的技术专业知识,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熟练掌握监督的方法和手段,熟悉建设工程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了解建设工程经济知识,具有发现质量问题、鉴别质量问题和解决处理质量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郭汉丁: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2]刘应宗、郭汉丁、孟俊娜:我国政府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转变[J].建筑经济,2002(2).

[3]黄建化: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监督体制的构建[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4]孙礼海: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m].法律出版社,2001.

[5]葛志兴: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制特征及其矛盾的协调思路[J].中国建筑,2003(4).

[6]冯淑萍: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制建设的重要措施[J].建筑工程研究,2003(11).

[7]韩志国: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制的使命[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8]李永丰: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制现状及应对策略[J].工程研究,2003(2).

工程监理质量管理体系篇5

关键字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

abstract:governmentsupervisionoverthequalityengineeringmanagementpatterninChinabeganinthe80s,astheimportantpartofprojectqualitymanagement,projectqualitygovernmentsupervision,theimplementationofthemanagementmodeinourcountry,fortheeffectivecontrolofprojectquality,improvethequalityofChina'sconstructionindustryasawhole,playedanirreplaceableimportantrole.inthispaper,accordingtotheauthorengagedinconstructionengineeringqualitymanagementworkrelatedtopractice,andanalyzethecurrentstatusofprojectqualitygovernmentsupervisionandmanagementmodeandtheproblemsexistinginthemanagementprocess,andSuggestionsareputforwardaccordingtotheproblem.tryingtotothecurrentprojectmanagementmodelofgovernmentsupervisionoverthequalityimprovementtoprovidethereference.

Keyprojectqualitysupervisionandmanagementofthegovernment

中图分类号:tV5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建筑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产业中已经占据重要的地位,在建筑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也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目前,我国工程质量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已初步建立,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初步形成,工程质量管理制度不断得到完善。但是,由于法律体系不完善;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监督机构定位不明确;监督管理体系不科学;加入wto之后的不适应性.等不利因素的存在,我国目前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的模式面临着极其严峻的形势。为此,作者在本文中根据自身长期从事建设工程质量等相关管理工作的实践,阐述并分析目前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模式现状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建议。力图为目前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模式的改进提供参考。

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模式简述

所谓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模式,顾名思义就是在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过程中以政府主导为基本运作特征,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法规,以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为依托对过程质量实行注入经济,法律和行政管理确保对工程质量的监督与管理得以有效实施。最终保证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能够顺利实现,作为一种对工程质量管理模式,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模式在国际国内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是目前工程质量管理普遍采用的模式。

(一)、我国目前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模式的简要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确立,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我国对工程质量实行了有效的监理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完善。目前我国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的模式,是按照工程质量的行程过程,分阶段,分步骤地进行监督和管理的。在工程的立项阶段由建设单位负责,国家相关工程计划部门对这一阶段的工程质量进行监督管理;在工程的勘察设计阶段主要有勘察设计单位来负责工程质量,施工图纸审查机构对这一阶段的工程质量进行监督审查;在工程的施工阶段(包括竣工质量验收)由施工单位对工程质量负责,由建设单位委托的第三方监理和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实施质量监督和控制。国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工程勘察设计和施工阶段对所涉及的对象工程建设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其中施工阶段的监管主要委托工程质量监理部门完成。

(二)、我国目前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模式面临的形式概述

入世以来,我国的工程建筑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建筑业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使得我国建筑业的监督管理模式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和必要性都显得十分迫切。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目前我国政府的工程监督管理模式面临着建设主体多元化、建筑业市场竞争加剧带来的建设规模和承建力量矛盾化、不能与国际规则实现无缝衔接、工程生产建设发生急剧变化以及政府职能调整等新形势,为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带来一定的困境。因此,工程质量的政府监督管理模式应该进行必要的改革,以适应市场的新变化和政府职能的转变。

目前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随着市场竞争的变化和建筑业的发展,我国现行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模式在新形势下的运行也暴露出了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进行及时的改革和完善。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监管方式太过具体,限于微观方面,监管范围狭窄。

工程施工过程中,为了保证质量,许多质量监督机构定期,定次到工地进行质量检查,施工中的每道工序,每个环节都要求相关质量监理人员到场。这种过于具体和微观的监管方式直接造成了有限的监管人力资源和无限的建设规模之间的矛盾突出,从而影响质量监管工作的有效性。与此同时,工程质量监管机构对工程质量的监管主要局限于工程施工阶段,而对于勘测设计阶段的质量监督少之又少,甚至根本就没有,在监督过程中对实物监督多,对质量行为本身监督少,监督工作局限于微观,这些做法不利于对工程质量进行宏观,全面的监督管理。

(二)、质量监理机构定位不明确,质量检测行业机制不完善。

在工程质量监督实践中,绝大多数的工程质量监督机构都是受政府部门的委托,实行自收自支的事业型,有的还是具有承包政府职能的外包性质的企业单位。因此就直接导致了施工单位和社会对这些工程质量监理机构的合法性以及执法地位和资质的认可度不高。我国目前的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多数仍然是设立在政府相关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之下或者与其有直接的行政隶属关系,在运行过程中受行政干预因素较多,缺乏足够的独立性极易产生腐败,不利于过程质量责任的认定和落实,同时也为工程质量检测行业垄断经营和地方保护主义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三)、对工程实体质量的监督方式单一。

目前对绝大多数工程实体质量的监督模式,对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工程均实行统一的,无差别的质量监督模式,不能有效地起到惩治劣质工程,弘扬优质工程的作用。由于不断扩大的工程建设规模和有限的质量监督管理资源之间的矛盾愈加的突出,导致了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难以实现全面覆盖,在有限的监管资源下,监管面越大,监管的深度就越难以保证,因此,监管工作就必须要有所侧重,不能面面俱到,要改变以往对每个企业,每个工程,每个施工环节进行蹲点监管的思维模式,集中监管资源解决影响最为突出的质量问题,以薄弱环节和重点环节为抓手,在工程质量监管上实施差别化管理。用有限的监管资源取得最大化的质量监管效果。

(四)、监管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的工程质量监管体系已经形成了一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双重监管体系。但是,在这一模式之下政府对工程质量的监管管得过多,过细以至于社会参与程度受到束缚,社会监管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工程质量监管工作效率的提高。政府应该调整工作思路,适当向社会放权利用好社会监督力量,在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上走“大社会,小政府”的道路,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变过去直接管理为主的模式为政府宏观调控,社会主导运作的新的监管模式。

完善我国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模式的措施

(一)、转变监管理念

政府工程质量主管部门要转变观念,转变职能,依法行政,不直接插手建设企业的内部管理和经营运作,使企业的经营能够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来运作。深化工程质量监管改革,精简机构,提高监管人员素质,向社会和企业下放权利,引导民间力量参与工程质量监管,构建政府宏观调控为主,社会广泛参与的新型工程质量政府监管模式。

(二)、明确监管机构职能

目前条件下,我国的工程质量监管属于专业执法和政府主导监管的范畴,为了保证监管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防止监管过程中的腐败和职权滥用,应该根据《质量管理条例》及《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规定》等国家行政法规对参建单位的行为进行规范,及时查处违法违规的参建单位,把参与监管的机构纳入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编制,实行权利和利益分开。通过明确监管机构职能提高其社会认可程度。

(三)、鼓励工程咨询业的发展

由于过程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政府有限的监管资源之间的矛盾不断突显,要充分发挥社会监管的作用,就必须大力发展工程咨询业,以满足不同层次工程质量监管要求。政府应该大力扶持工程咨询公司的建立和发展,为已有的工程协会等组织向专业化和现代化,国际化发展。力争做到每一个工程建设领域都有相应的不同层次的工程咨询公司提供专业的工程质量服务。

(四)、建立参建单位质量行为评价体系

工程质量很大限度上是取决于工程建设单位以及相关的主体责任单位的质量行为,而要保证建设主体单位的质量行为离不开监管体系的正常运作。因此,有必要建立起一套对参建单位质量行为的评价体系,实施差别化管理,对评价好的企业减少抽查次数,甚至给予免检政策,对评价差的企业增加抽查次数,以减少监督人力的浪费。

(五)、健全政府工程监管模式

随着工程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对今后不使用政府资金的投资项目,一律不实行审批制度,而是改为核准制和备案制,‘完全由投资方承担风险”。对政府投资工程实施全过程的质量监督管理,但是如果对工程的监管是由代表政府投资业主身份的质量监管机构去进行质量监管,可能就会出现建设单位不在监管机构监管范围之内的窘境,从而导致监管工作角色混乱。因此对于政府工程和一般工程的质量监管要区别对待。

结论

基于上文的论述,笔者得出如下结论:

我国的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是与国际惯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建筑业开放步伐的加快,作为我国工程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工程质量监管模式,需要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完善,建立适合我国国情,能够与国际接轨的工程质量监管模式是新形势下保证我国建筑工程行业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客观要求。

参考文献

[1]杨毅《探讨市场经济制度下政府对建设工程质量的监管模式》《工程质量》2004年11期

[2]高盛立徐华《工程质量监督委托执法模式改革的探究》《工程质量》2009年04期

[3]李云烽《监理工程师如何进行施工阶段的质量监理》《工业建筑》2005年S1期

工程监理质量管理体系篇6

论文关键词:完善;工程质量;监督体系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城市发展的重要时期,为完成我国“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各项指标和任务,建设系统应当在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要通过体制、.制度、科技创新,建立更加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和市场体系,使各项工作都取得新成绩、新突破,并走在全国建设系统的前列。为此,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特制定我国建筑业2006-2010年发展规划。该规划是我国建筑业和工程建设发展的总体规划,建筑节能和建设科技等规划作为其专项规划是在总体规划统领下的具体化和补充,总体规划对各专项规划具有纲领性和指导性,专项规划更具有可操作性,两者互为依托、相辅相成、协调一致,共同构成我国建筑业“十一五”期间发展的全面规划.

一、建立健全工作质量监管体系的必要性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中流砒柱,而提高工程质量是我国建筑业的长期战略方针。建筑工程是大型的综合项目,其工程质量问题不仅涉及到个人与财产的安全,而且还涉及到社会的稳定。但是,目前该行业存在的问题还相当严重,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是建筑工程质量参差不齐。近年来,发生的一些重大工程质量事故不但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产生了严重的社会影响。所以,加强工程质最监管力度刻不容缓。就目前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中,我认为还存在如卜几中函待解决的问题:

(一)监管工作手段单一,技术含金量低

20年来,质监机构在质监手段方法上的发展创新速度远远低于其组织机构建设速度。20年过去了,监督手段基本还停留在眼看、手摸、锤敲阶段,即使增加了一部分现场检测,也是有限的辅助手段,主要工作方法的革命并没有完成。质监人员构成不尽合理。大多数质监机构直接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充实队伍,表面上人员的学历层次上了好几个台阶,但因缺乏施工现场的实际工作经验,大多数人并未发挥出与其学历相适应的作用。质监在技术上的专业性尚未得到最大程度地体现.因而也未能很好地实现政府监督工程质量的初衷。

(二)建筑市场机制尚不完善,政府监管服务功能有待加强

在市场准入和清出、政府各相关部门的监管关系、建设单位的质量安全责任、建筑务工人员的权益保护、市区内外统一管理、促进新型市场主体发育和建筑节能等方面的法规制度还比较薄弱;在监管对象、监管内容、监管方法和监管程度等方面,存在着“缺位”与“越位”问题;建筑市场秩序仍不够规范,工程转包、资质挂靠、违法分包和招投标中的围标、串标等违法违规行为依然存在:对不同投资性质的工程没有形成不同方式和不同程度的监管模式。

(三)工程质最监管体制尚不健全,与市场管理结合尚不到位

政府监管水平尚待进一步提高。监管体制分散、部门之间条块分割现象严重,容易出现行政的越位、缺位和错位,造成部分工程逃脱监管,极大地影响了行政效率:工程监管模式单一,没有形成针对工程的不同技术特点和投资属性及不同质量责任主体的多元化的工程监管模式,难以提高监管效率;对在建工程的质量管理比较重视,而对既有工程质量管理还处于空白,全寿命周期的质量管理体制尚未形成:工程监管较为粗放,没有形成量化的评价体系;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部分法律法规没有得到严格落实。

(四)施工全过程安全份理和全方位监管尚未全部落实,班任体系还份进一步强化

1.政府监管水平尚需进一步提高。部分监管部门工作主动性、预见性差,对安全生产形势分析不够,对事故的防范措施不够有力,政府监管存在盲点;未能合理组织利用建设系统各种管理资源和充分发挥各个管理层次、环节的整体效能,未形成安全生产的监管合力;部分监管机构权威性不高,对违法违规行为和重大事故执法不严、处罚不力,缺乏强硬的手段措施,对有关方面起不到震慑作用:在监管体制方面,由于相关法规规定的职责存在交叉,界定不清,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没有理顺,安全监管工作受到一定影响.

2.保障安全生产的有关环境急需改善。在市场环境方面,一些建设项目不履行法定建设程序,企业间的恶性竞争,以及转包、挂靠、违法分包等现象,都直接影响安全生产的正常开展。施工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建筑施工伤亡事故总量仍然偏高,“十五”期间共发生伤亡事故194起,死亡391人,其中二级重大事故5起。

二、工程质量监管体系的创断思路

(一)研究和探索新的监管思路,应是迫在眉晚的任务

改革开放初期,全国呈现出大干快上的氛围,作为代表政府的第三方监督机构,对稳定和提高当时我国建设工程的质量水平,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建筑市场逐步走向成熟,建筑领域的法律法规日趋健全,工程监理制度渐趋完善,一大批高水准的施工企业己经形成,全国尤其是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建设工程质量水平,更多的是依托创新的监管体系得到控制。因此。研乡i和探索新的监管思路,应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1.巡查制度是监督机构的主要运作模式。如果说取消工程质量核验,建立竣工验收备案制度,由对实体质量的检查转变为对责任主体质量行为的抽查监督,是进入新世纪工程质量监督制度的第一次大的转变的话,逐步推行巡查制度可能是第二次转变,也是第一次转变的继续深化。

由于工程建设任务量大、责任主体多,监督机构的运作模式应当主要采用巡查方式,而且应当是不定期、不告知的随机巡查。质量监督人员到现场不是直接控制工程质量或进行质量把关,而是为了发现责任单位主体的违法行为,并加以处罚,目的是确保企业和项目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和正常运行;质量监督机构的随机抽查,是在各方责任主体对实体质量有合格结论的基础上进行,主要日的是复查。

笔者认为,多年来沿袭的以项目为单位、定点监督为主要方式的监督做法存在不少弊端,有些质量监督机构只注重对办理质量监督手续的项目进行监督,而不愿意过问不办理质监手续的项目,导致自觉守法的项目被反复检查,而故意逃避监督的行为反而无人查处。因此,实施巡查制度,既强化了对建设工程各责任主体质量行为的监督,也在管理中进一步体现了各责任土体对建设工程应承担的质量责任。

2,充分利用中介机构和社会力量做好工程质量监管。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监督管理工作应及时调整思路,市场可以调节的应该交给市场,可以依靠中介机构甚至社会监督制约的,就要充分利用。也就是要充分体现《行政许可法》中所说的“四个优先”原则。建设、勘察、设计、施工、工程监理五方责任主休,分别承担相应的质量责任,其质量行为也是政府监管的重点内容。但是,随着形势发展,一方面应将工程质量检测机构、施工图审查机构也纳入责任主体范围,同时,几方责任在层次上应有所不同,在今后质量监管中更要逐步突出建设单位的第一责任。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比较发达、中介机构比较成熟的地区,要重视对施工图审查机构、监理公司、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发展的支持,充分依靠、发挥它们对质量监督的技术辅助作用,同时也要加强对其履行质量责任情况的监督力度,以此来达到施工图设计文件以及实体质量符合强制性标准的目的。也就是说,政府工程质量监督机构不应对工程质量作任何直接的合格评价,而是通过对施工图审查机构、监理公司工程质量检测机构所作合格结论进行抽检核查的方式来间接达到调控目的。

3.政府投资工程和非政府投资工程监管方式应有所不同。随着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特别是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对今后不使用政府资金的投资项目,一律不实行审批制度,而是改为核准制和备案制,完全由投资方来承担风险”’后果,政府工程和非政府工程如何区别对待就成为摆在质量监督部门面前的一个课题.

对于政府投资丁_程和非政府投资工程的监管方式应该有所区分。对政府投资工程实施全过程监督,感觉上监督机构是以政府投资工程业主的身份去进行监督,可能会出现建设单位游离于监督范围之外,并且也容易和现场监督的工作角色混淆。因此,对于政府工程,层次监督性质的巡查制度应该是今后的主要工作方式之一,另外,考虑增加代表政府进行验收把关的环节,作为对建设单位工作评估的内容可能也有其现实研究意义。国务院即将出台《政府投资工程条例》,如何对政府投资工程实施工程质量监督,我们应加强调研、明确职责。

(二)从单纯注重施工现场的质量安全监管,转移到既注重施工现场又注重建设项目实施全过程的质量安全监管,开掘监管的深度

随着专业化程度的提高,规划、设计、施工、维修等的划分越来越具体,使建设监管难度越来越大,衡阳衡州市场“11·3"事故和常德桥南市场“12·21"事故的发生,充分说明只注重对施工现场的质量安全监管,而忽视建设工程全过程监管是极其危险的。

所谓建设全过程,就是事前、事中、事后的整个过程,包括工程建设规划许可、设计审查、施工许可、工程监理、质量安全监督、竣工验收备案、产权登记等所有建设程序和步骤。衡阳衡州市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重违反法定建设程序,在没有办理规划、施工许可证的情况下,擅自开工,而更为严重的是其开发商私下雇请有关人员擅自设计、施工,并降低工程质量标准,在未经工程竣工验收和消防验收的情况下攫自投入使用。因此,要遏制事故的发生,就必须加强建设工程全过程的监管.

要规范工程参建各方质量行为,从源头抓起,从工程的招投标、施工许可、资质管理、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加强监管。要督促建设单位依法履行职责,严格遵守基本建设程序,履行合同约定,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和责任的原则,认真担负起质量安全责任,切实把好质量安全关:要督促建设单位和施工企业做好质量安全保证体系的建立健全工作,严格落实质量安全保证体系,做到质量安全管理机构和制度健全,严格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条文和规范,确保提供优质合格的建筑产品。

(三)从单纯注重监管行为,转移到既注近监管行为又注,监管制度的创新,加大监管的力度

目前,建设工程监管通过采取日常巡查、随机抽查、告知性检查和强制性介入检查等监管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建设工程质量安全不仅仅靠监管,更重要的是要靠套好的制度来保证,努力建立质量安全的长效机制,用制度引导,制度橄励,制度约束,制度规范来保证质量安全监管到位。

1.是要完善市场准入制度。认真制定勘查、设计、施工企业质量安全管理规范,把企业是否具有质盆安全保证能力作为市场准入的必备条件.在保证建设上程质量安全的前提下,规范和保障各方主体的权益。

2.是要逐步建立市场诚信机制。建立健令以道德为支撑、以产权为基础、以法律为保障的市场信用制度,形成建设工程市场信用体系。在加强对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各方责任主体的不良行为记录管理工作的基础上,完善建设工程市场责任主体信用档案,建立起建筑企业、中介机构和从业人员的信用档案,全面接受社会监督。同时要进一步完善企业质量和安全行为评价体系,对企业的质量和安全状况进行科学量化的评价,实现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企业资质实行动态管理的目标。

3是要建立建设工程保险制度。工程保险就是用市场的手段来保证工程质量安全的一项措施,通过工程保险的引入可以促进丁程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降低质量安全风险,同时也促进建设上程市场的诚信建设。

三、强化工程安全监二确保工程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健全施工安全技术标准体系和制度体系

按照建设部《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导则》的有关要求,完善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规范安全生产监督行为.从资质审查、招投标.施工许可、现场监管等多个环节,从规范施工单位、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勘察设计单位等多个主体,从整顿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发展成建制劳务企业、改善农民工生产生活环境、减少最低价中标对安全生产的负面影响等多个方面,形成覆盖建筑市场各方责任主体,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和建设工程全过程的安全管理制度体系。使安全管理工作做到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超级秘书网

(二)施工现场安全监管体系

进一步落实监理单位的安全责任。根据《建设工程安全管理条例》和《建设工程监理条例》,切实落实监理企业的安全责任。要督促监理企业和监理人员认真学习安全生产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提高安全监理业务素质。细化监理的安全责任,要求监理企业把安全监理内容纳入监理规划,并在审查施工企业相关资格、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安全与文明施工措施费用使用计划、现场防护、安全技术措施、检查危险性较大工程作业情况,以及督促施工单位整改事故隐患等方面,充分发挥监理企业的监管作用。要强化对监理企业的监督检查,严格执行监理报告制度,支持监理企业按规定履行安全监理职责。

工程监理质量管理体系篇7

所谓满足规定要求,通常是指符合国家有关法规、技术标准和合同规定要求;所谓满足需要,一般是指满足用户的需要,这种需要就是工程安全、经济、耐用和美观等特性的要求。

2水利工程各参建主体的质量管理的内容

2.1水利工程项目法人(建设管理单位)质量管理内容

2.1.1项目法人(建设管理单位)要加强工程质量管理,建立健全施工质量检查体系,根据工程特点建立工程质量管理机构和质量管理制度。2.1.2项目法人(建设管理单位)在开工前应向水利工程质量管理机构办理工程质量监督手续。在工程建设实施过程中,主动接受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对工程质量和对其工程质量体系进行监督检查。2.1.3项目法人(建设管理单位)在工程开工前,应组织设计和施工单位进行技术交底;施工中应对工程质量进行检查,工程完工后,应及时组织有关单位进行工程验收、签证。2.1.4项目法人(建设管理单位)按照水利部有关规定,根据工程规模和工程特点,通过招标投标方式选择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重要设备材料供应等单位并实行合同管理。在合同文件中,必须注明工程质量条款,明确图纸、资料、工程、材料、设备等的质量标准及合同双方的质量责任。

2.2水利工程施工单位质量管理内容

2.2.1施工单位必须依据国家、水利行业有关工程建设法规、技术规程、技术标准的规定以及设计文件和施工合同的要求进行施工,并对其工程质量负责。2.2.2施工单位不得将其承接的主体工程进行转包。对工程的分包,分包单位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等级,并对其分包工程的施工质量向总包单位负责,总包单位对全部质量向项目法人(建设单位)负责。2.2.3施工单位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落实质量责任制,在施工过程中要加强质量检验工作,认真执行质量“三检制”,切实做好工程质量的全过程控制。2.2.4竣工工程质量必须符合国家和水利行业现行的工程标准和设计文件要求,并应向项目法人(建设单位)提交完整的技术档案、试验成果及有关资料。

2.3水利工程设计单位质量管理内容

2.3.1设计单位必须建立健全设计质量保证体系,加强设计过程质量控制,健全设计文件的审核、会签批准制度,做好设计文件的技术交底工作。2.3.2设计为文件应当符合国家和水利行业有关建设法规、工程勘测设计技术规程、标准和合同的要求。设计依据的基本资料应完整、准确、可靠,设计论证充分,计算成果可靠。设计文件的深度应满足相应设计阶段有关规定要求,设计质量必须满足工程质量、安全需要并符合设计规范的要求。2.3.3设计单位应按合同规定及时提供设计文件及施工图纸,在施工过程中要随时掌握施工现场情况,优化设计,解决有关设计问题。对大中型水利工程,设计单位应按照合同规定在施工现场设立设计代表机构或派驻设计代表。2.3.4设计单位应按照水利部有关规定在阶段验收、单位工程验收和竣工验收中,对施工质量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提出评价意见。

2.4水利工程建筑材料与设备采购的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

2.4.1建筑材料或工程设备应有中文标识的产品名称、生产厂家名称和厂址。2.4.2建筑材料或工程设备应有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明或质量检测试验报告。实施生产许可或实行质量认证的产品,应当具有相应的许可证或认证证书。2.4.3建筑材料或工程设备包装和商标式样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要求。2.4.5工程设备应有产品详细的使用说明书,电气设备还应附有线路接线图。

2.5水利工程监理单位质量管理内容

2.5.1监理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水利行业法规、技术标准,严格履行监理合同。2.5.2根据所承担的监理任务向水利工程施工现场派驻相应的监理机构,人员配备必须满足项目要求。监理工程师必须持有水利部颁发的监理工程师岗位证书上岗,一般监理人员上岗要经过岗前培训。2.5.3监理单位应根据监理合同参与招标工作,从保证工程质量全面履行工程合同出发,签发施工图纸。审查施工单位的施工组织设计和技术措施。指导监理合同中有关质量标准、要求的实施。2.5.4参加工程质量检查、工程质量事故调查处理和工程验收工作。

2.6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的内容

2.6.1对监理、设计、施工、设备制造单位的资质及派驻现场的项目负责人的资质进行复核。2.6.2对由项目法人(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的质量检查体系和施工单位的质量保证体系以及设计单位现场服务等实施监督检查。2.6.3对工程项目的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及单元工程的划分进行监督检查和认定。2.6.4检查施工单位、建设和监理单位对工程质量检验和质量评定情况,并检查工程实物质量。监督检查技术规程、规范和质量标准的执行情况。2.6.5对工程质量等级进行核定,编制工程质量评定报告,并向竣工验收委员会提出工程质量等级的建议。

3水利工程各参建主体之间的关系

水利工程实行项目法人负责、监理控制、设计施工单位保证和政府监督相结合的质量管理体系。

3.1项目法人负责的质量检查体系

项目法人是工程建设的主体,在工程建设各个环节负责综合管理工作,在整个工程建设中处于主导地位,项目法人对工程质量负全面责任。

3.2监理单位的质量控制体系

在施工阶段,监理工程师要进行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对工程质量、进度、投资进行控制。对施工全过程各工序、各环节进行严格、科学、规范化的检查认可,按照批准的程序和工艺施工。对施工单位的“三检”进行检查,并经监理工程师认证。在监理过程中,采用旁站、巡视和平行检验等形式。监理工程师的质量否决权是对工程施工全过程各工序质量严格控制的体现。

3.3设计、施工单位的质量保证体系

勘察工作质量、设计工作质量是工程质量的重要阶段,是工程建设质量的基础。设计单位必须建立健全设计质量保证体系。加强设计过程质量控制,健全设计文件的审核、会签批准制度,做好设计文件的技术交底和施工现场服务工作。施工阶段是建设工程质量形成的阶段,在做好勘察设计工作的基础上,整个工程的质量取决于施工质量。施工单位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制定完善的岗位质量规范、质量责任及考核办法,落实质量责任制。

3.4政府监督单位的质量监督体系

政府与各参建市场主体是监督和被监督的关系,项目法人与设计、施工、材料和设备供应单位是合同关系,监理单位与项目法人是委托关系,通过委托合同所赋予的管理职能进行承包合同管理与控制,主要控制承包单位的质量行为。

4结语

工程监理质量管理体系篇8

关键字: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所居住的环境要求日渐提高,由此建筑工程的建设质量逐渐受到了重视,工程项目的建设质量对建筑的使用寿命和建筑的安全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管体系的建立则能在很大程度上对建筑工程的质量产生较大的影响,促进了建筑工程的监管体系的创新和发展。具体的工程项目的质量监管体系应通过法律和规制的建立实现。提高监督管理的效率应建立创新和发展中的质量监管体系,从而建立工程项目的有效监督管理。

一、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因素

1、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意识

质量管理意识对建筑工程质量的控制和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影响了建筑工程的整体建设和实施。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和施工中容易忽视建筑工程所能实现的长远利益,从而未形成与建筑工程相应的质量控制的责任意识,不仅难以保证工程项目建设质量,同时也对建筑企业的服务水平以及品牌意识的树立造成了影响。不利于建筑施工企业的科学持续发展,同时也不利于建设行业的整体规范发展。

2、建筑工程的管理机制

建筑工程的管理机制实际上构建了建筑工程的管理和调整平台。管理体制的建立是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未建立质量保证体系,那么工程项目的管理体制和管理规范也难以与项目发展相适应。建筑工程管理体制和质量控制意识的缺乏致使建筑难以达到相应的建设要求,甚至项目施工团队未按工程图纸进行施工,不按规程进行作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建筑工程施工建设的质量。

3、施工材料和施工人员素质

建筑工程的施工材料和人员的素质影响了施工建设质量以及工程管理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管理体制的缺失以及相应建筑市场的监管缺失致使相应的建筑工程的施工材料的选择不符合工程项目的建设要求,相关的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建筑工程的施工和管理缺乏具有专业素质的人才,不注重业务培训致使企业相应职工的素质偏低,对建设工程的质量产生了影响。

二、建筑工程监督管理体制的创新

1、建立规范的市场管理,增强工程质量管理意识

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的构建应以规范的市场管理为基础。通过建筑工程监督管理体系的建立提升质量管理意识,在具体的工程项目的建设和实施过程中能从整体以及宏观层面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水平。实现对建筑工程监管体制的创新,通过纵向管理和横向管理的良好结合,建立重点突出的监管体制,促进建筑工程质量监管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为相应的建筑工程的管理提供管理的经验。在促进建筑市场的管理过程中,还应从更广的层面上建立建筑工程项目监督管理的创新秩序,建立规范的市场管理,从而为整个建筑行业的规范化发展实现具体的监管规范。

2、提高人员综合素质,为工程监管提供人才支撑

建筑工程的质量控制和工程项目的监督管理体系应从实际上依靠人才,由此,人员因素是影响建筑工程的质量和监督管理体系建立的核心要素。企业应在科学合理的工程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建立人员素质的培训和提升的管理体系。建筑工程的管理体制是监督管理中的基本因素,管理人员实际上是对管理条例和体制的执行和协调。但在一定程度上,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对工程的管理有着很高程度的促进作用,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不仅能提高企业的工程管理和创新,更能推动建筑工程的顺利施工和创新管理,形成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建筑工程的法制化质量监督管理

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涉及因素较多,各管理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由此应通过规范的质量监督的管理体系实现建筑工程的规范化发展,最有效的规范和执行方式是实现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立法,通过法制化的手段建立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的规范化和法制化建设。依法查处工程建设中的违规行为,发挥法制对建筑工程的监督作用。通过对建设工程监管体系的资源整合实现统一的执法管理,构建完善而有执行力度的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从建设工程的招标、投标、承包、施工以及验收等建设工程的资格审查以及建设的全过程实现工程的质量监督管理。通过法律建立的监督管理机制,能提高工程项目建设的透明度,促进施工建设的明朗化,使相对较为复杂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调整为规范而有序的规章和体制的执行和控制过程。

4、多元化的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体制

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督管理的创新和发展应以多元化的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制为基础,实现政府、市场以及工程项目建设中的监督管理三者相结合的质量监管体制。强调建立重点的监督管理体系,形成政府对建设工程质量的监控和防范模式。在市场监督管理层面上应建立健全的协同管理机制,建立建设工程的质量评估机制,推进保险业务等新行业进入建筑工程的监督管理体系之中,形成建筑工程监督管理的较全面层次的服务体系。具体在建设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实现相应的监督管理模式,推进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建设层次分明的施工控制的流程,从而在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效率同时实现相应的监督管理的效率提高。

5、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预警机制

建设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应建立较为灵敏的预警机制,从而避免重大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应对建筑工程的结构、基础等方面的安全隐患一一排除。包括建筑工程的地基建设、交通的通道旁等建筑工程施工的难点和重点建设技术进行重点关注和检测,明确各工程建设要点的掌握程度,从而建立灵敏而有效的工程项目的预警管理机制,通过有针对性的措施,实现了建筑施工中的技术强化,有效整合建设工程中的管理资源,对相应的建设工程的质量进行严格的监控和安全性能以及工程实施的可行性等方面的分析和控制,最大程度防止重大事故的发生。在监督管理过程中应对相应建筑工程的常见问题进行重点监督和管理,通过对相应工程的分析和归纳总结以及用户感想的反馈等收集较为全面的评价信息,组织专题分析,通过对安全事故的根源和现实案例的分析、实地考察等具体技术手段进行分析,实现对类似建设工程的资源利用以及监管模式上取得相应的经验,对重点工程建立严密的监督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沈洪忠.工程质量监管理论和实践创新与发展[J].住宅产业.2009(12).

[2]陈进.加强质量监督管理创新监督管理模式[J].甘肃科技纵横.2009(06)

[3]周斌.新时期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创新管理措施的分析与思考[J].中外建筑.2010(08).

[4]郑广锋.试论建筑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及其对策[J].建筑安全.2009(11).

[5]马荣霞.开拓创新规划管理全面推进朝阳水务质量监督工作[J].北京水务.(S1).

工程监理质量管理体系篇9

关键词:工程质量监督;改进措施

Countermeasurestoimproveengineeringqualitysupervisionatthecountylevel

maihemutijiang•kuerban

(awaDiXianpipeterminal(xinjiangaksuregion,xinjiang,aksu,830000)

abstract:theconstructionqualitysurveillanceatthecountylevelisthemostgrass-rootsorganizationofqualitycontrol,tableconstructionatthecountylevelcanbeexercisedbythecompetentdepartmentofconstructionengineeringqualitysupervisionmanagement.withtheestablishmentofmarketeconomyandtheincreasinglydeepeningofreformandopeningup,thecountylevelengineeringqualitycontrolworkisfacingmanynewsituations,therearesomeproblemstobesolved.thispapertriestoputforwardsomeopinions.toimproveengineeringqualitysupervisionatthecountylevelthecountermeasurethought.

Keywords:engineeringqualitysupervision;improvementmeasures

1.加大监督网管理力度,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监督网管理是指省、市工程质量监督站对县级质监站的垂直管理。质量监督工作具有业务性和技术性强的特点,且县级质监站又面临上述的困难和问题,迫切需要加大监督网管理力度。

1.1建立一支人员精干、作风优秀、技术过硬的县级质量监督队伍。要改进人事管理,实行站长任需征求省、市质监站意见,监督人员调动需报上级质监站备案和认可等制度;要做到“两手抓”,既抓业务技术素质,又抓政治素质,加强政治素质和工作业绩的考核,要开展不具备资质人员的专项清理活动,将“三无”(无职称、无学历、无专业)人员调出质监队伍;要探索和完善考核制度,鼓励先进,鞭策落后。

1.2强化财务管理,促进基础设施建设。省、市质监站应把县级质监站的财务管理做为监督网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促进增收节支,把业务收入的有限资金用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省、市质监站可以通过收缴管理费、财政拨补、银行贷款等渠道筹措建立县级质监站发展基金,把发展基金专项用于支持和鼓励县级质监站添置急需的检测设备、仪器和引进计算机管理,促进县级质监站科学手段和科学管理水平的提高。

1.3提高业务水平,不断改进监督工作。要指导质监站及时总结工作经验,积极探索新的监督机制,不断改进监督工作;要通过开展质量通病治理研讨、学规范用规范竞赛、工程质量等级验评观摩等各种活动,促进质监站业务水平的提高;要树立质监站先进典型,以点带面,推广先进经验,带动全面发展。

2.讲究工作方法,提高监督工作效能监督工作的效能主要体现在社会效益上,县级质监站要把用户满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应根据本地、本站的工作实际,讲究工作方法,注重监督效能,创造性一拉地开展监督工。

2.1突出监督重点。就是按年度、季度、月份排出监督重点,然后集中力量确保重点。列入监督重点的为:政府重点工程,规模大、结构复杂的工程,施工质量差的工程,质量问题和违规行为等。

2.2处理好微观控制和宏观管理的关系。工程质量的微观控制和宏观管理是相互依存、辨证统一的,在县级质监站的监督力量相对不足的状况下,更要充分发挥其整体功能,不可片面强调这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在宏观上,要加强施工企业和建设单位的质量体系及其运行情况的监督,督促他们严格按规定做好质量自检和控制;在微观上,要根据本站的人力和受监工程量来合理安排监督抽查数量。一般主体结构监督抽查数量可掌握在分项工程总数的30%左右,被列为监督重点对象的工程和部位可增加抽查数量。总之,县级质监站要着眼于宏观管理,监督参与建设的各方做好微观质量控制,而不能替代和干预参与建设各方的质量管理活动。

2.3强化对建设质量体系的监督质监站应对受监工程的质量体系运行情况进行监督。建设方和承包方是受监工程质量体系中最重要的、缺一不可的活动主体。可是,在实际监督工作中,县级质监站对建设方的质量体系的监督几乎处于空白,受监工程的质量体系常常处于不规范的运行状态。所以,要健全和强化受监工程质量体系,就必须强化对建设方质量体系的监督,把对建设方的监督和对承包方的监督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当前,强化对建设方质量体系的监督应着重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在受理监督时,要求建设方配备相应的懂专业的基建管理人员;其次,在开工初期,应向建设方宣传质量监督的法令、法规,使建设方明确质量管理职责;再次,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要督促建设方正确履行质量管理职责,及时协调建设方和承包方的质量纠纷,对建设方违规肢解工程、擅自更改设计等影响质量的错误行为,应坚决予以纠正。结论继《建筑法》出台之后,国务院于2000年1月30日颁布了《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条例》明确了政府质量监督的法律地位和主要任务,为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提供了法律武器。县级工程质量监督站量大而面广,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又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在面临工程质监体制改革之际,我们要以学习、贯彻《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为契机,积极探索工程质量监督新机制,不断改进县级工程质量监督工作。

工程监理质量管理体系篇10

关键词:监督管理;建设工程;质量保障

一、监督在建设工程中的现状

在我国,目前建设工程中的管理工作,主要按照国家的相关条例,对所有建设工程都进行统一全面的监督。

(一)当前建设工程在监督上的法律体系

目前我国交通运输、水利中的法律体系,按照国务院标准进行分工,由县级以上的有关部门进行监督管理,实行多层次的管理模式。相关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方式也造成行业混乱,不利于国家对建筑施工企业的统一管理,容易造成在建设工程监督上无法全面掌控现象,阻碍了建设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建设工程在监督上的质量信息化管理

在信息化发展的时代,要想提高对建设工程的监督工作,需要在建设工程的质量监督中运用信息化的监督管理,在建设工程工作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对质量的把控,在建设工作中运用信息化管理可以使管理的效果大幅提升,并且具有公平公正的监管体系,能有效提高建设工程的质量与效率。

(三)监督把控不严格

在现在的建设工程中,许多企业为了加快建设的进度而对监督选择逃避,在这些建设工程中部门由于对建设工程的监管不严,会给建设工程带来安全、质量上的问题。

(四)在建设工程的监督工作上还处于研究阶段

由于现在的监督法律体系还不是很健全,所以在监督工作上还存在许多问题,在工程质量的监管上还不完善,没有具体的体系。在对市场的把控上还不足,没有把握市场的发展趋势,导致在监管上的方向不对,不能有预见性的导向。

二、监督对建设工程带来的作用

在每项工作中都少不了监督带来的作用,在建设工程中监督能提高工程的质量也同时保障了在施工时的安全。在监督工作中要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制定管理体系,符合监督管理的法律、条例、技术的标准,监督建设工程也能相对提高工程的效率与效益。

(一)有利于增加建设工程中法律知识的提升

1、有利于增加法律知识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建设工程的实施必须要加强人员的法律观念和法制意识,加强对法律知识的提升,不仅能提高工程的质量,增加经济效益,更有利于我国法治社会的建设。2、有利于加强管理体系要加强对建设工程的监督还需要有法律体系来约束,健全的法律体系能使在建设工程的监督上有法律作为依据进行管理,有规章制度可以遵循,这样才能提升工程在建设中的质量与效率。3、有利于加强法制管理要提高各个部门对建设工程的监督需要强化法制管理体系,让监督问题能有法律体系作为依据,不仅提高了监督人员的法律意识也提高了监督的执行效率,保证工程建设能顺利实施。4、有利于强化法律体系要对建设工程的监督做到有效监督就必须要有一套健全、科学、合理的法律体系,才能做到严格执行监督工作,能有效降低犯罪活动,同时,监督工作的开展中,还要秉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全面管理工程的实施。

(二)有利于提高建设工程的质量

法律体系不断完善,监督力度不断加大,建设工程的质量也会不断攀升,将工程所带来的经济利益不断累积,还能使建设工程的工作不断提升和改进。

三、当前建设工程监督的改进意见

对当前建设工程的监督工作加以改进能使部门在执行监督工作时能有效、有质量、顺利的进行,针对建设工程中出现的问题建立完善的解决体系,保证建设工作顺利的进行。

(一)加强建设工程中对质量、安全的把控

在建设工程中最主要的是安全,同时又要保证质量,在建设工程中提高安全意识,不仅是对施工人员的生命负责,同时也能加快工程的建设。

(二)实行工程质量责任制

要对工程建设中的工作做到规范,需要对每项工程的具体管理做详细规划,比如一个项目工程中有很多不同结构这就需要在每个结构中建立一个负责人,这样在出现问题时才能找到负责人,让责任有人承担,在部门监管时也能有系统的管理规章。

(三)健全对建设工程的监督体系

在建设工程中,质量是检验工程的成败之举,对一个工程的质量把控需要对部门的监督体系加强,只有不断的完善建设工程的监督体系才能更好的发挥专业技术人才和专业管理的作用,只有对监督体系的不断完善才能将工程项目在安全、规范的前提下完成有质量的建设。

(四)保证对建设工程的预估制度

在每项工程工作中都需要对工程的损失进行预估和预防,在建设工程中对风险的预估是项目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是能有效保障工程工作顺利进行并且有质量的保险措施。

(五)按照规章制度进行建设

“无规矩不成方圆”是形容在每项工作中都必须要有健全的系统和规章制度,有了约束力才能使每项工作都有规范、有系统的进行,在建设工程工作中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系统准则,严格按照制定规章制度进行工程建设,不仅能有效提高工作的效率还保证了工程的质量。

四、结束语

建设工程行业本身就具有特殊性,在监督上的研究还有很多不足,还需要从实际的建设工程中去探究,并加以改进。在不断发展中,建设行业一定会更加规范化和专业化。加强对建设工程的监督,不仅保障了行业的持续发展,同时也加快了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徐浩.浅谈施工前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J].大观周刊,2012,(30):130-130.

[2]张霞.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几点思考[J].价值工程,2013,(34):77-78.

[3]王凯,郭汉丁.强化建设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J].基建优化,2006,27(5):1-3.

[4]郭汉丁,张印贤,郭汉刚等.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研究综述[J].建筑经济,2008,(4):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