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经济形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49:13

医药行业经济形势篇1

19世纪后期,中国医药产业集群在长江三角洲形成。20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医药产业的规模化在长江三角洲崛起。21世纪的初期,国际医药资本向长江三角洲汇聚。以上海为主轴、浙宁纵深腹地为依托的整体性、一体化的医药产业“盛世”的伟大时代即将在长江三角洲开元……

长三角的上海、江苏、浙江紧密相邻,人缘相亲,文化相通,经济相融,是我国最具活力与竞争力的经济区域之一。在长三角这一区域,一个新的医药经济发展格局引起了全国药界的广泛关注,浙沪宁利用区位优势和发挥拥有资本市场的功能优势,力图打造一艘长三角现代医药工业航母。目前,浙沪宁都在积极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医药工业制造业基地,发展医药产业集群,增强国际竞争力。预计不要五年,一个以上海为龙头沿长江和杭州湾两翼展开的雁状医药产业带肯定在东方之珠出现。

在发展中趋向产业集群“物以类聚”。以长三角的15个主要城市内的医药业已经形成了长三角的医药产业带,在这个集群里,密集分布着苏州高新区、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浙江医药经济开发区等医药产业园区。长三角在产业布局上,注重了由“散”转“聚”,使医药产企业逐步走向产业集群化。

为打造实力更强的医药航母企业和集约化程度更高的区域性医药制造业基地,长三角医药企业多方吸纳社会资本参加医药资产重组,加速优质资产向医药产业集聚,推动医药企业从目前偏重于低水平重复生产向效率提高转变。目前,长三角地区的医药企业以药品制造为重点,新品研发、试验、教育为支撑,成为以生物医药、天然药物、现代中药、化学原料药和新型医疗器械、制药机械为特色的国内重要现代医药制造中心之一。现代中药与生物医药以上海和江苏为重点,海洋生物以浙江的舟山为重点,化学药以上海的医药工业为重点。尤其是上海和苏州的医药工业作为现代医药产业集群的核心区块,着力推进医药科研创新体系建设,重点发展现代中药、生物医药、化学药品等高技术产品。江苏正大天晴药业由泰国正大集团、江苏农垦集团等5家合资组建,他们聚集各方优势,精心打造国内肝健康药物第一品牌,使企业走上一条高起点、高投入、高产出的良性发展的道路,先后被国家科技部等部门评定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江苏省技术密集、知识密集型企业”,这些产业集群新动向正不断提升长三角医药企业的竞争能力。

在竞争中走向融合态势

以上海为龙头,一江一湾为翼,长三角如同一群大雁以人字形态前后呼应,团队前进,充分体现出了相互协调、整体配合的整体意识。

浙沪宁三地联手的医药科工贸一体化,正在由浅入深地探讨产业规划、政策法规、科技服务等高层次的合作联动,促进了各类资本的相互融合。现在,长三角的新一轮竞争还将推动这一地区医药经济不断发展。以合作提高竞争力,是推进长三角医药新高地建设的关键措施之一,进一步加强了与国际医药界和国内药界的合作与交流。世界医药50强中的美国辉瑞、英国葛兰素、瑞士罗氏等国医药业也落户长三角。因此,长三角中的医药企业正在加快构筑长三角医药新高地,积极吸引外企进入长三角医贸园,努力拓展国际医药工商合作领域,把更新的国外药品科研开发、生产成果导入长三角。目前,长三角联手拓展医药经济不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成为在医药产业布局和经济收益均获得体现的战略规划时,事情有了质的不同:合作不再是沪宁、沪杭医药企业,而是着眼于长三角整体的多边、全面的融合。安徽省地处华东,紧邻经济最为活跃的长三角洲经济区,沿江达海,是长三角西进和珠三角北上的交汇之地,近年来,安徽省政府坚持“科技兴药”和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全省医药经济在飞速发展,全省有3000多家生厂家与医药销售贸易商,医药市场消费需求活跃,购销两旺。浙江诚志股份生命医药产业中的医药板块组建了医药集团公司,形成了科工贸一体化的管理方式,进一步提高营销能力,扩大规模,仅L-谷氨酰胺和D-核糖产品的发酵率、提取精制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市场中拉动民企业发展

在长三角地区医药经济处于全国技术梯度的较高层面,加之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无论是行业集中度还是盈利能力都在迅速的增强。以上海为龙头,江苏和浙江为两翼的医药区域经济正在向国际化迈进。世界级的国际医药跨国公司默克、阿斯利康、百时美施贵宝、强生、惠氏、罗氏、先灵藻雅等7家重量级的外国公司均落户“长三角”地区,进一步促进了“长三角”地区医药产业的集聚,形成了产业效益几何增长的态势,带动了民营经济的崛起。

在最近几年的发展中,民营经济是“长三角”地区医药产业迅速崛起的关键因素。去年上半年,在全国实现利润1500万元以上的40个重点医药企业中,仅浙江省的杭州民生、浙江康恩贝、杭州中美华东等7家企业入围。江苏省借助国际资本的实力,以及民营资本的活力,有效地推动了医药工业主要经济指标的大幅度增长。江苏省共有医药工业企业400多家,已经初步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去年仅无锡市就有10多家外资和国内制药企业到该市落户,总投资超过10多亿元,使无锡市已形成新区医药工业,马山生物医药工业园和惠山生命科技园3个制药企业密集区。在苏州市,随着引进国际资本力度的不断加大,葛兰素史克、礼菜、普强、百特等国际知名医药企业纷纷落户苏州,外资企业已占全市医药工业销售收入的50%以上。上海是我国医药技术水平较高的地区,上海张江高科园区将现代生物与医药产业列为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目前已有罗氏制药等37家国内外知名制药企业、100多家中小生物医药高科技企业落户该园区,初步形成了以产业群体、研究开发、孵化创新、教育培训、专业服务为核心的现代化生物医药技术创新体系。

在产业中优化资源配置

医药行业经济形势篇2

【关键词】江苏;医药产业;产业集中度;竞争力

张伯伦、罗宾逊夫人在垄断竞争理论中提出:“一产业由产业集中度指标所体现的市场结构状况是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无论是过高还是过低的产业集中度所体现的市场结构都会导致较弱的产业竞争力。”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主流观点也认为,决定产业市场结构的首要因素就是产业集中度,市场结构决定产业市场行为,进而决定产业市场绩效。而产业市场绩效是市场地位的集中体现,是较为综合地体现产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产业集中度能直接体现产业竞争力。

一、医药产业集中度

产业集中度是用来衡量市场竞争和垄断程度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在某一产业中市场份额控制在少数大企业手中的程度。产业集中度是针对特定产业而言的,它是判断产业内企业集中分散状况即垄断、竞争程度的指标。它一般是以某一产业中前若干家企业的某些指标的合计数占整个产业相应指标的比重来反映。

目前一般用CRn指数来衡量产业集中度,由于CRn指标计算简单,直观易懂,获得所需资料容易,因而它在市场集中的实证研究中被广泛应用。CRn指标一般是以产业中最大的n个企业所占市场份额的累计数占整个产业市场的比例来表示。设某产业的销售总额为X,第i个企业的销售额为Xi,i企业的市场份额为Si(Xi/X),又设CRn为产业中最大的个企业所占市场份额之和,则有:

利用这一指标,根据某产业的CR1、CR2,…CRn数值绘成曲线,可以反映和比较特定产业大企业的规模分布状况。目前标准的CR4是计算前四位企业市场份额占市场销售总额的比重。

医药产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也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特征。在医药产业中高集中度的市场结构容易产生垄断,导致高价格和低产量,由于价格高于边际成本,从而扭曲了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效率,造成社会福利的净损失,此外,处于高集中度状态下的大企业由于很容易获得垄断利润,因此对R&D以及品牌建设的投入缺乏动力,造成医药产业竞争力水平低下;而低集中度的市场结构容易引起医药产业内医药企业间的过度竞争,医药企业不能发挥出规模经济效益所带来的好处,企业组织内部效率降低,使得医药产业内许多企业处于低利润甚至负利润的状况,造成医药产业竞争力水平低下。因此,医药产业中适度集中的寡占型市场结构最具有竞争力。

二、江苏省医药产业集中度现状

伴随着医药企业的改制、兼并、联合、重组等,江苏医药产业经济结构也发生了重大调整。江苏省现有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骨干作用日渐突出,主要经济效益开始向优势地区、优势企业集中。通过基地和园区建设使得产业集中度提高,具有明显的规模优势,其中泰州、连云港和无锡三地的集聚效应最强。基地和园区内较好的研产结合又提高了企业创新能力和产品竞争力,并且拥有一定数量的知名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在产业集聚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江苏省医药产业的竞争力。

由表1和表2可见,近三年江苏医药产的产业集中度都在20%以上,相对比较平稳发展,但有下降的趋势,和上海、广东和河北相比仍然较低。到2009年底,全省477家企业,年销售额超过百亿的只有扬子江药业,年销售额超过20亿元的从2008年起只有1家。排在第一位的扬子江药业对江苏省的产业集中度贡献率非常高,占有绝对的比重和优势,销售额超出其他三家的总和,可见有发展突出的企业,但这些企业的发展不均衡。早在1993年英国医药产业的CR4为35%,1991年德国医药产业的CR4为28%,美国制药业2000年销售前20名的公司占了美国药品市场份额的82%,其中前10名占了61%。从世界医药市场结构看,2000年世界上前10家领先制药企业的市场集中度为40%,前20家领先制药企业的市场集中度为60%。与发达国家相比江苏医药制造产业集中度仍然很低。

三、基于集中度的江苏省医药产业竞争力分析

以产业集中度为基础,从研发、品牌、人才和政府四个方面对江苏省医药产业竞争力进行分析,构建一个基于产业集中度的医药产业竞争力模型(见图1)。医药市场的垄断程度以及市场内企业的规模和实力与企业的R&D活动和品牌建设密切相关,从而影响医药产业的竞争力。同时,医药人才对医药产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这不仅体现在人才对R&D活动与品牌建设的促进作用上,他们通过创新、管理、学习实现所在企业的持续发展。最后,政府行为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通过制定和实施医药产业政策,促使医药企业充分利用人才、加强R&D活动、加强品牌建设,更重要的是政府能够为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进而提升医药产业竞争力。

1、R&D

研发能力包括技术引进能力、消化吸收能力、技术改造能力和新产品开发能力。产业结构的变化要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国民经济增长水平、资源条件、技术创新、市场需求、经济政策等,产业结构升级就是在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实现的,其中R&D是非常关键的因素。医药产业是典型的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因其高投入、高风险、周期长的特点规模经济的作用显著。通过各种形式的兼并和重组集中资金、人才和技术等资源,才能更好地发挥产业优势提高经济效益。所以医药产业实现适度集中,少数大企业在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上投入越多,就越容易研发出新药品,新药品销售收入的贡献就越大。产业内的优势企业通过新药研发实行差异化的产品策略,增强了整个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大型跨国制药企业的研发费用往往占整个销售收入的15%~20%。罗氏制药每年将全球销售收入的15%投入新药和诊疗体系的研发,德国拜耳制药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18%。江苏省新药的研发经费支出从2004年的4.53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17.74亿元,不仅增长迅速,且在全国各省市中一直名列前茅,但总体上仍存在R&D投入不足的问题,全省医药企业平均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仅为3%,和世界上一些医药跨国公司占销售额15%的研发投入相比明显不足,新药研发能力薄弱,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R&D的投入是影响医药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因此,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培育一些实力雄厚的企业,通过加大R&D投入是提升医药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2、人才

人才作为第一资本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医药产业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技术经济特征赋予了该产业“大研发、小生产、大营销”的产业链特点,作为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对于医药产业尤为重要。产业内的优势企业依靠人才的创新能力、营销能力、管理能力实现企业自身发展的同时,客观上也发挥了人才的辐射作用,提升了整个医药产业的竞争力。

2009年,江苏医药产业中进入百强的企业有16家,其中扬子江药业销售额在全国名列第五,居江苏之首,在江苏进入百强的16家企业中占有绝对优势。象扬子江药业这样的大企业更有能力吸引到高层次人才,促进企业在研发和销售方面取得成功。一个行业内为数不多的几家这样的企业往往能够吸引行业中的高端人才,从而取得研发、生产、营销上的成功,促进一个产业的发展。而分散的小企业却因为资源有限、管理不规范、人才意识薄弱等原因不能招揽到优秀的人才,从而造成发展的恶性循环。

3、品牌

品牌是企业竞争力的外部体现,在一定条件下,作为无形资产的品牌对企业长远发展的作用比有形资产更大。经验表明,大企业往往比中小企业具有更强烈的品牌意识,愿意投入更多的资源进行品牌建设,所以在集中度较高的产业中往往更容易形成知名品牌,同时,一个产业中形成几个名牌产品恰恰是产业竞争力的体现。医药产业生产特殊的商品,因其关系民众的身体健康,相对于其他产业药品品牌的作用尤其重要。

江苏医药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涌现出扬子江药业、先声药业、恒瑞药业、康缘药业等一大批知名医药企业,产品品牌中也出现了扬子江药业的护佑、经前平颗粒,先声药业的必存、恩度、必奇,康缘药业的桂枝茯苓胶囊等一大批国内驰名商标。江苏虽然有一批竞争力较强的名优产品,但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创新能力低的产业特征仍然比较明显。其中,新药研发仍以仿制为主,特别是化学药品97%以上为仿制品。原料药品种老化、附加值低,缺少有自主知识产权;中药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但中药现代化起步较晚,两效、两小和两方便的产品较少,在市场竞争中优势不明显。相当一部分医药企业技术开发的主要形式基本属于模仿或仿制,品牌优势没能凸显,从而限制了江苏省医药产业竞争力的提高。

4、政府

由于市场机制固有的缺陷和消极方面,客观上要求政府在产业经济发展中有所作为。政府对产业经济发展发挥职能作用主要通过市场体现出来。政府对医药市场的作用表现在:为医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经济手段与法律手段监督医药市场保障其正常运转;实施导向性的医药产业政策引导医药市场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

江苏省医药产业在政府的扶持下,经过多年的发展产业区域集聚已初具规模,南京“药谷”、中国(泰州)医药城以及南京、连云港、苏州、无锡、常州5个省级医药特色产业园区,已初步形成“一谷、一城、五园”的格局。在产业集中上,江苏省政府重点支持扬子江药业集团、济川制药、苏中制药等企业率先发展,夯实产业基础,通过规模企业和优势企业的发展带动一个产业的快速发展。作为一个医药大省,江苏除了要为医药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发挥监督作用,对产业内的部分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充分发挥大企业对产业发展的作用,进而提升产业竞争力。

以产业集中度为基础,从研发、品牌、人才和政府四个方面对江苏省医药产业的竞争力进行分析,为提升医药产业竞争力提供了基于产业集中度的思路。

参考文献

[1]顾海,卫陈.中国医药产业集中度实证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06(11).

[2]韩娟.我国医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

[3]李建青,黄泰康.提高我国制药产业竞争力之探讨[J].中国药业,2007(18).

[4]申俊龙,朱玲娴.江苏医药产业升级的内生动力机制探讨[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医药行业经济形势篇3

(一)全球价值链概述

所谓价值链,是一系列创造价值过程的总和,即上下游的供销关联企业与企业之间构成的行业间的价值链接,他们彼此之间进行的种种经营活动形成了一种价值供应。而企业内部的各个业务活动单元之间也构成企业内部的价值链,也是创造企业价值的过程,主要包括:采购、销售、配送以及辅助的不同却相互关联的经济服务活动。一个企业只要在众多的“价值活动”中的一个环节创造自身的价值,并能够长期的保持,就是其在该特定环节的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我国医药商业企业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的医药行业已经受到越来越多国际同行的关注,面临大量国外医药企业涌入的挑战,这给本来竞争就十分激烈地国内医药流通企业带来了非常大的冲击,一时间的短兵相接让国内的企业措手不及。近年,随着国内医改政策的实行,作为连接医药生产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重要纽带,医药商业企业备受业内瞩目。作为药品供应的保障,虽已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在国际经济形势下依然存在许多的问题。

二、我国医药商业企业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分散,难以应对国际市场

目前,我国医药商业企业的特点就是“商户多、规模小、分散、行业乱”。这也就是说我国的医药商业企业还未出现垄断的情况,行业经营比较分散、不规范,没有形成规模经济,意味着任何一家企业都有机会成为行业的领头者。我国的医药商业企业与欧美国家相比达数倍之多,而我国巨大的数量背后隐藏的是行业市场占有率低、行业不集中,没有形成规模化效益,导致企业的经营成本高、经济效益却很低。因此,面临国外商家大量涌入,给国内医药商业企业带来巨大挑战。这种分散性的市场结构,对我国医药商业企业的发展及其不利。

(二)受政府政策影响严重,信息化质量差

自从1988年《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的推出,我国的医药行业一直在不断地进行完善,直至近几年,我国的医药行业进行新一轮的GSp改革后,医药商业企业的行业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但是有些地方还是存在管理水平低、相关人员素质低、管理不规范、利润低的问题。医药商业企业还面临着各大医院新的招标政策的压力,行业的经营遇到困难,不再像以往,只要通过人情关系就能实现向各大医院销售药品器械,这也给经营管理不规范的小型商贸企业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同时我国的医药商业企业的信息化质量差、信息化水平较低,缺乏信息的获取和传播能力,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三)缺乏核心竞争力,大同小异

医药商业企业长期以来的经营模式惯性导致其缺乏核心竞争力,企业的经营管理基本上都是大同小异,看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实则缺乏明显的行业特色,只是产品的传送带,单纯的采购和销售,其并不能在营销或者售后服务等相关环节形成自己独有的特点。我国的医药商业企业急需转型,转变营销观念,突破固有的模式,加大宣传,发掘自身企业及产品的特色。

三、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一)进行转型升级,提升竞争力

在全球价值链的影响及我国新医改的推行,医药商企面临着新一轮优化升级,国内的药品商业企业必须做大做强,形成规模化经济,控制供应渠道,加强专业领域的销售,在区域市场范围内起到?i头羊的作用,带领全行业的发展,积极开拓国内和国际市场。企业应该明确,在全球价值链环境下,所面临的对手是全球医药行业处在各个环节的厂商,而并非国内企业,必须把战略目标定位于全球价值链下的发展,明确发展策略,提升全球竞争力和话语权,充分发挥在某一专业领域的优势,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发挥主导作用,赢得更多合作机会。

(二)医药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监管和政策指引

宏观的经济环境和我国政府政策的引导,使得医药商业企业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医药商企要想在未来的竞争中取得长远可持续的发展,与政府的监管和政策引导是密不可分的,医药商企要想更好更快的发展必须在政府规范化的管理下有序的进行。只有全国各个医药企业都严格按照政府的监管,符合《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整个行业才能实现规范化的健康发展,在全球价值链下占有一席之地。同时,医药商企必须充分研究市场和行业的变化趋势及政府的政策发展方向,做到未雨绸缪,知己知彼,打好医药事业的有准备之战。更好的为我国的医药事业贡献力量,为我国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和人民健康保驾护航。

(三)完善信息化建设,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

国内传统的医药行业在面临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的环境下,必须勇于接受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加强自身电子商务信息化的建设,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取更多、更有效的商业信息,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企业也可以通过电子商务网络进行商品交易,减少传统模式下的营销成本,实现传统市场和电子商务的完美结合,实现医药行业的国际化发展。再者,“顾客才是上帝”,当前医药行业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可供人们选择的医药商品琳琅满目,要想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企业就必须设法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降低消费者的购买成本,例如:时间、精力和金钱等方面的损耗,培养消费者的依赖度和满意度,为客户提供超预期的优质增值服务。

医药行业经济形势篇4

关键词:医药制造业竞争态势战略选择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医药制造业发展迅速,在整个制造业中的比重较大幅度上升。据统计,制造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由1993年的84.6%下降为2001年的78.6%,降低了6个百分点,而医药制造业占整个制造业的比重由2.1%上升为3.2%,提高了1.1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医药制造业在我国整个制造业中的地位正在逐步提高。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药行业的发展还存在明显的不足。

医药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制药企业总体创新能力有限。创新是医药行业的命脉。医药行业的创新动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健康不断面临着各种新疾病的威胁,医药行业必须不断拓展自身开发的领域;二是细菌和病毒的变异使传统药物的疗效降低,这就促使人类加快药品升级换代的步伐。医药行业又是一个高投入、高回报、高风险的产业。由于医药行业一直面临着不断创新的巨大压力,因此医药企业就必须得加大研究和开发力度。发达国家医药业将销售额的10%~20%用于新药研究与开发,其研制成功一种新的化学合成药耗资2-3亿美元以上。而我国2003年的医药产业的总产值是1200亿人民币,不如国际制药巨头默沙东公司一年的产值,而我国整个医药工业的研发投入,几年来都只能在总销售额的1%左右徘徊。

医药产品以普药为主且技术含量低。普药,是指较为普通的药物,具有临床应用普遍、疗效确切、用量较大、价格较低的特点,并且大都为国家基本药物,普药的生产厂家大多为缺乏资金实力、研发力量、营销网络等基础的中小企业,所以,与新药、特药相比,其技术含量低,由此导致附加值也很低。从总体上看,我国制药水平还明显低于国际先进水平,制剂附加值与原料药的比值是3:1,仅是美国同类比值的十几分之一。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普药生产企业的经营效益普遍较差。

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药品。我国制剂生产落后,以仿制国外新药为主,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由于我国医药行业的创新能力不足,目前在我国市场上流通着的国产药品基本都不是原创新药,生产非专利药(仿制药)一直是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支点。事实上,除中药之外,我国目前的药品中几乎没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品。

医药制造业的竞争态势

由于我国医药事业起步较晚,相比国外同业来说,其较低的创新能力和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欠缺使得我国制药行业现阶段呈现出特有的竞争态势:

(一)行政性进入壁垒较高,垄断势力较强

众所周知,医药行业的生产要受到国家行业部门的严格控制,其行业内企业均要进行资格审核和获取许可证。因此与其他行业相比,医药行业存在较高的进入壁垒。我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早已宣布,在2004年6月30日以前,我国所有药品和原料药生产企业必须符合Gmp要求,并取得证书。自2004年7月1日起,凡未取得相应类别Gmp证书的企业,一律停止生产。特别是新药的生产,由于存在一定的行政保护,其垄断势力凸显。我国有关管理部门对“新药”的界定有两种标准:一是从未在我国批准生产的药品,二是未被批准在我国上市的药品。由此可见,我国的“新药”概念既包括专利药,也包括我国从国外引进的超过专利保护期的非专利药。正因为如此,我国对新药主要实行特殊的行政保护,即“对通过审批的新药,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发给新药证书。”这种行政性进入壁垒使在位制药企业拥有较强的垄断优势,这种垄断优势使得企业可以通过制定较高的价格获取垄断利润。

(二)企业经济规模小,行业集中度较低

企业经济规模是工业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基础,医药制造业总体上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对规模经济要求不是很高,但企业的经济规模对于企业的研发投入、国际竞争力和长期发展都有重大影响。我国过去由于实行地方审批,受地方利益的趋使,各行政区分别审批建立医药生产企业,造成全国的医药企业数量众多,但每个企业的生产规模相对都较小,不能形成规模经济。这种情况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为明显。虽然近几年我国企业的平均规模较大幅度上升,但我国医药制造业的平均生产规模仅为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企业平均规模的5.6%~28.2%。较低的生产规模和众多的企业数目导致我国医药制造业的市场集中度非常低。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医药制造企业CR4为6.85%,CR8为8%,20强的国内市场集中度也仅为42%,而世界医药市场上20强却占据了世界市场66%的市场份额。可以推断,随着我国今后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快,医药制造业面临的国外同业的竞争压力会日益加大。

(三)竞争方式主要依靠价格手段,技术创新和服务等非价格手段使用较少

因为受到国内用药水平低、难以进入国外市场、国内医药基础研发薄弱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新药研究的预期回报率较低,导致我国医药制造业的研发投入不足。美国医药制造业的R&D强度是我国的7倍。2001年,我国投入的医药研发经费仅为14.1亿元人民币,而国外平均一个新药的研发投入为8亿美元。另外,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不健全也是导致创新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与国外普遍实行的专利保护制度相比,我国对新药的保护程度存在明显的差距。而国外医药生产企业之所以能获得较高的利润回报,是与其因知识产权保护而带来的垄断地位分不开的。

(四)子行业间竞争不均衡,优势部门的优势不突出

制药行业如果按照制药的方法和原料分,主要可以分为化学制药行业、生物制药行业和中成药制药行业三个子行业,其中生物医药产业是一种知识密集、技术含量高、多学科高度综合和相互渗透的新兴产业,其所需的高投入、高技术及其所具有的高风险特性使该行业具有较高的进入壁垒。我国生物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基础较差,但从一开始就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目前我国生物技术已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年销售额223亿元,占医药制造业8%。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生物制药在资金投入、新药开发能力和技术水平上都远远落后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生物制药的产业化水平很低。化学制药行业在我国是相对成熟的,是我国制药行业中的主力军,但是由于我国化学制药主要以普药为主,技术含量低,其优势尚未张显。中成药作为我国的瑰宝,目前我国中成药年销售额578亿元,占医药制造业的21%。三个子行业中,中成药和生物制药的利润率达11%,超出行业利润率2个百分点,化学药利润率较低。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化学制药行业的重复建设较为严重,导致行业内竞争激烈,药厂之间竞相压价导致企业利润率降低;相对而言,生物制药由于其资本投入要求高形成一定的进入壁垒,中成药往往由于其配方多为专有技术,也形成了一定的进入壁垒,所以生物制药和中成药具有相对较高的利润率。医药制造业的未来发展战略

(一)加大化学原料药的生产和销售

化学制药行业目前是我国制药业中的主力军,由于我国新药研发能力比较薄弱,所以仿制药和原料药成为主导产品,特别是原料药,在我国药品出口中占到了90%以上。尽管当前我国医药业亟待提升创新能力,但研制新药所需要的大量资金及较高的风险是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无法承担的,这一点与国外著名的医药企业是无法比拟的。但是我国可以集中发挥在原料药生产中所具有的优势,进一步加大原料药的制造,等到我国原料药的输出在全球制药产业链中占到举足轻重的地位时,就可以反过来影响国际医药产业,而国内产业规模的升级也会给研发带来更多资金。

(二)完善知识产权的保护立法

从国外医药企业的发展来看,一个国家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是促使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如上所述,一种新药从研制到上市常常要经过很长的时间周期,要投入大量的研发费用,而且要面对研制失败的风险,因此医药行业较高的利润回报与该行业所承担的高风险是相联的,而为确保医药企业在创新成功的同时能获得较高的利润,给予医药企业必要的垄断特权是必要的,所以许多国家对药品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非常大,这一方面表现在药品具有较长的专利保护期,西方发达国家大公司开发新药的产品专利保护期一般为18年,工艺技术类专利保护期限另外新增15年;另一方面表现在专利期内的新药价格不予限制,完全听凭市场决定。这样就保证了专利新药可以获得应有的高利润,在利润的刺激下,企业具有了进一步创新的动力,企业之间的竞争促使市场上新药不断涌现,整体医药水平不断提高,医药产业健康发展。我国已是世贸组织的成员,要促进我国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就应与其他国家的法律制度接轨,为专利新药创造一个宽松的市场环境,以鼓励和支持制药企业不断研制专利新药,增强国内医药行业的研发能力和经济实力,确保我国医药企业能够从容应对国外制药企业的竞争压力。

(三)推进企业重组和兼并

发达国家的发展已经证明,实施大企业集团战略是当今各国经济发展的方向,是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进入21世纪后,这种趋势日益明显。从国际经验来看,一个行业集中度的提高,主要是基于市场的并购和重组,这一点可以从近年来频频发生的金融业和汽车业的大合并中得到说明。但从我国实际状况来看,在规模达100亿美元的我国医药市场上分散着3000多家本地企业,没有一家企业能够占据领先地位。分散的格局和重复的建设带给企业的只能是无序的竞争和低廉的价格。因此在国际医药巨头的竞争压力下,我国医药企业必须进行大规模的整合,以提高国际竞争力。

(四)促进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生产

目前国际上中成药销售市场中,日本企业占据了90%的份额,我国中药业之所以未能在国际市场上拥有主导地位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中药缺乏制作的标准化规则,与西药的制作相比,缺乏完善的质量、技术标准体系,导致传统的中药没有专利,无法在国外市场上获得认可。国家医药产业“十五”计划鼓励中药现代化,我国医药企业应积极利用政策的支持,不断改良中药的生产方法,推进中药生产的规范化、产业化和集约化进程,在此基础上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申报药品专利,甚至可以采取“以医带药”的做法,通过在境外开办中医诊所将中药带出国门。

总之,我国制药行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制药业只有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积极应对国际挑战,才能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多纳德•海,德理克•莫瑞斯.产业经济学与组织[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2.王俊豪.政府管制经济学导论[m].商务印书馆,2003

3.窦尔翔,吴航.构建我国新的医疗价格运行机制[J].中国物价,2003(6)

医药行业经济形势篇5

近几年我国医药流通体制改革继续向纵深发展。对医药商业企业来讲也是改革力度最大,面临新情况、新问题最多的时期,企业一方面面临加入wto的挑战,国外资本和企业进入中国药品分销市场与之竞争;另一方面,“三项制度”改革的深化引发了企业命运的变迁,给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医药资本结构、体制、市场格局、营销模式、工、商、卫关系都在变局中寻求新的突破。

企业改革发展的关键是研究在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下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全面分析宏观环境及各种医药改革政策对企业的影响,正确把握市场脉搏及发展方向,重新选准在市场中的定位。要把握机遇积极应对挑战,探索适合自己的营销策略和模式,善于商品经营与资本经营同时进行,才能在变局中赢得生存与发展。

流通领域改革仍需提速

目前,我国的医药商业已步入微利时代,流通领域改革仍需提速。几年来,受政策因素及市场理性、非理性竞争的影响,医药商业已步入微利时代。医药流通领域出现了新的竞争态势和格局,呈现国内竞争国际化;单体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向群体企业之间的竞争;从单纯追求市场份额竞争转向对市场快速反应能力的竞争;市场竞争转向直接争夺客户,争夺销售终端;产品竞争则转向品牌之争;企业正从各自为阵的单一领域竞争转向生产、流通、医院全方位的资源整合,逐步建立起新型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完善供应链之争。

因此医药商业企业必须加速改革的步伐,进行管理机制和经营机制的创新,要以节约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和规模化程度为目标,以推进企业产权制度创新为重点,推动流通产业的组织化程度,促进流通企业做大做强。在竞争中形成一批有实力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按照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方向,推广批发企业实施配送制,零售企业实行连锁经营制。加快经营结构的调整,要抓好品种、网络、服务,增强市场控制力,扩大企业市场活动空间;要通过资本运营策略,提高企业竞争力,实现利润最大化,加快医药商业企业的优胜劣汰步伐。

认清形势,把握机遇

21世纪,随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到来,人们珍爱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越来越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速,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完善;以及农村“两网”建设,医疗卫生基础建设的加强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为医药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市场契机。平稳增长依然是医药市场发展的主基调。企业应根据卫生资源的重新配置、消费需求的多层次变化,确定品种供应和营销策略。要瞄准otC市场、农村市场和社区卫生服务这一阵地,加快开发新的市场领域,扩充网络、扩大市场可供范围,提高市场占有率和覆盖面,以拓展企业经济增长的空间。

改革不断深化市场变数增加,医药市场的诸多变数仍将使企业的改革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药品招标采购、药品降价、GSp认证提速、药品分类管理等一些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将加剧企业经营管理的难度。为此,企业必须在市场利润逐步萎缩的情况下,迅速完成经营方式及经营理念的转变,顺应市场趋势的变化,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抓紧调整、完善建制,促进服务,要抓好低成本策略的推进,在管理上开源节流,加强与厂家的战略联盟;抓好重点品牌品种的资源,保证其可持续发展;抓好创新服务,逐步实现向服务性企业迈进;抓好物流运行管理,凭借配送优势,提升服务水平,寻求经营观念和经营模式的突破。

医药行业经济形势篇6

关键词:产业政策医药经济跨越式发展

药品和生产到消费中包含加工、运输、销售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度需要耗费成本,要想降低药品价格,必须减少中间环节,降低生产成本。医药生产产业化模式是当前很多地区采用的医药生产运作方式,这种方法有助于整合和优化各类资源,解决当前医药生产过于分散以及生产和销售分离的状况,而且医药产业化生产融入了当前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将分散的医药企业集合起来,形成了高效、集成化的产销网。

一、医药产业化的发展现状

(一)领头企业规模较小

这个问题的具体表现主要是县级以上缺乏较多的医药产业化领头企业。当前我国医药产业化还处于发展之中,还未形成众多行业领头企业,无法根据市场需求有效配置医药资源,使得各个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市场竞争。还有一个问题是主导产业没有正确选择,大部分医药产业化经营都没有实现因地制宜,没有对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没有对当地的优势资源进行充分利用,无法将自然资源转化为促进企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各个药厂之间没有实现专业分工,没有形成较大的生产规模,同时不考虑实际情况就增加新的项目导致企业没有对现存在药品进行充分利用。

(二)没有重视药品加工和品牌建设

进行药品加工能够使药品在运输销售中的损失降到最低,对药品生产中出现的附属产品进行了充分的利用,同时经过多次加工,药品的价值也得到了提升,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但是当前企业仍处于药品加工的初级阶段,没有在销售中树立企业品牌,帮助品牌增值,不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长期的发展。另外,完好的储存能够促进药品质量提高,降低药品损失,以往药厂解决药品损失的主要方法是设法快速销售。药品企业很少注重在销售过程中更新药品包装,没有为药品的运输选择合理的工具和线路,没有认识到吸引眼球的包装能够增加药品附加值。

二、如何实现医药产业化

(一)增加政府的重视

政府应该利用有利资源多开展能够推动医药产业化的相关活动,对于活动中发现的关于医药产业化的各类问题,相关管理人员应该进行针对性的深入分析,探讨有效的应对措施。对于符合申报条件的领头企业,政府相关部门要加紧推行,同时要加大表彰力度,重点扶持领头企业,贯彻落实各项扶持措施,将其做强大后使其发挥表率作用,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

(二)注重发挥资源优势,增加招商引资力度

在选择某个地区发展企业时,要先分析探究当地的优势资源和现有的自然资源并进行充分的利用。政府不仅要保持企业的品牌优势,出台各类优惠政策推动企业发展,而且还要加强宣传,扩大招商引资,将更多的技术和资金引入当地,利用工业化手段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提高扶持质量,加快领头企业的培养

大部分地区的医药领头企业都是向内联系着药厂,向外联系着市场,所以要想实现医药产业化发展,首先必须促进领头企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开展产业化经营的全面服务,为大量的领头企业和准备申报领头企业的相关单位展示了一条便捷的道路。从征地、建设厂房、办理证照,从厂房用地使用优惠到减免税收,都提供了领头企业稳定、良好发展的有力支持。

三、医药产业化影响医药增收的具体表现

(一)医药产业化经营能够减弱自身不足

医药产业化经营使得企业的生产规模显著扩大,改变以往分散的经营模式,提高了企业的经济实力,集约化成为了主要的生产方式,更多的先进科技和更多的资金投入其中,挣脱了以往医药生产单一方式的约束,集合起分散于各处的药厂,形成了生产销售一条龙服务链,使得药厂不再需要考虑药品的销售,也促使药品的价格得到提高。

(二)完善的市场信息提供了销售的保障

以往的药品生产企业彼此之间缺乏联系,封闭起来自我生产,没有保持生产与市场之间的联系,没有做到符合市场的供求规律,最后造成了产品供不应求或者供大于求。大部分企业无法做到真正把握市场规律,只是一味的跟着市场形势走,有时候难免会被市场的一些虚假信号所欺骗,最后使得产品无法卖到预期的价格。而医药产业化经营实质上是架起了一座连接药厂和市场之间的桥梁,将分散性的药厂小生产有效的融入到了与市场规律相符合的大市场中,企业从市场中得到准确的市场信息,使得企业能够依据市场真正的需求进行药品的生产,从而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

(三)医药产业化生产减少了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

医药产业化经营,显著提高了药厂低于风险的能力,降低了由于市场波动以及其他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对医药企业造成的负面影响,联合其生产销售中的各个环节,使其形成一股合力,促使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得以建立,如果其中某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可以通过其他回路进行及时的弥补,不至于导致生产经营网络的瘫痪,最大程度了降低了药品生产企业的损失,保障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四、结束语

当前,我国医药企业的产业化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发展的不断探索中,医药企业要根据企业本身具体情况做好资源配置,合理利用当地优势资源和自然资源。对于政府来说,一方面要加紧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扶持医药企业的产业化发展,建立发展的绿色通道,采取多种优惠政策促使更多药厂投身这个行业,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强对外的招商引资,引进更多更先进的科学技术用于医药企业的产业化发展,引进更多外来资金投入到医药行业的产业化发展,以此实现医药企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钱梅.积极实行产业政策推动医药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J].医药前沿,2012

医药行业经济形势篇7

一、新形势下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

随着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和中药事业的持续发展,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及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的颁布,中药行业的竞争日益加剧,因而对中药人才的需求趋势出现了新的变化,传统中药学专业的教学模式及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1.中药学人才教育的现状。我国高等中药专业人才培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教育教学规模不断扩大,专业设置不断拓宽,各学科不断交叉、渗透和融合,初步建立并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中药学科群体和课程体系。培养中药行业高级专门人才成为中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为例:中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中药学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以及与其相关的药学、中医学等方面的知识技能,具备中药品种与质量鉴定、中药材的炮制与加工、中药有效成分检测、提取、分离,中药制药和中药新药开发的基本原理及技术、中药配方、中药应用指导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人才。

2.中药学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的突出矛盾。近几年,随着中医药行业的发展,中药市场的扩大,形成了新的专业人才需求结构,中药学专业人才的去向主要分为中药材生产、中药新药研发、药品生产、药品流通、药品使用等几类。其中矛盾突出表现以下几个方面:①中药生产人员素质较低,严重制约了中药国际化的发展,而本科院校中药学专业毕业生又不愿从事生产岗位;②中药新药研发人才较少,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表现出专业不精,动手能力不强等现象;③在药品流通领域人才需求量增长迅速,从事市场调研分析、产品销售的专业人员严重短缺;④药品使用专业人才培养不全面,缺少人际和社会礼仪相关知识的学习。基于上述情况,全面推进中药学的教育模式改进,更新教育观念,构建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富有创造、创新和创业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成为重要问题。

二、中药学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分析

1.中药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从高等教育方面来看,高校扩招虽然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才储备,增强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后劲,但高校扩招使大学毕业生数量在短期内增长过快,造成空前的就业压力。中药学专业作为我国的传统特色专业,也遇到了就业难这一问题。中药学专业毕业生从之前的面向科研单位、医疗卫生系统为主,转变为面向医药公司、制药企业为主的就业形势。

2.企业需求对中药学人才培养的影响。中药行业中医药公司对新员工要求的特殊性决定了中药学人才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必须对所要从事的工作岗位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对行业形势的了解是每位员工帮助所在企业在行业中获得最大经济利益追求的前提。由以上这些原因导致高校中药学专业的人才教育目标必须紧紧围绕社会形势变化进行及时调整,必须将原有的以培养研究型中药人才为目标转向以培养社会需求的既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能适应社会分工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医药行业经济形势篇8

关键词:产业集群;医药产业;竞争力;Gem因素分析模型

中图分类号:F26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8-0187-04

引言

医药产业集群是指处于以医药产业为核心、相关辅产业为支撑,在某一地域范围内高度集聚,相互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并形成其综合竞争力的地域医药产业综合体。其中,制药企业生产其产业集群最终产品,科研机构和医药技术企业提供药品生产所需要的产业技术支持和中间产品供给,公共平台等相关服务机构为产品商(供应商)提供营销、金融保险等相关服务。医药产业集群为提升医药产业竞争力、区域竞争力、国家整体竞争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良好发展的医药产业集群是一个区域经济实现快速、提升医药产业竞争优势的关键。

医药产业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行业,涉及到国民健康、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医药产品是用于诊断、医治或预防人或其他动物疾病的特殊商品,在使用上具有极强的专属性,在质量上具有极度严格性,在时效上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在消费上具有被动性,在需求上缺乏弹性。医药产品的研发过程较长,包括从基础研发、实验室的试验、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获取新药证书到正式生产等主要阶段。这些特殊属性使得其研发、生产和经营具有不同于一般行业的独特运行机制。因此,如何正确分析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提高其竞争力,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应用Gem因素分析模型研究了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分析了集群竞争力,力求为企业以及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建议。

一、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现状分析

通化是“中国三大天然药库”之一,现已查明的药物资源有1133种,已开发利用的有90多种。通化市是吉林省医药产业基地,是中国首家被中国医药质量管理协会授予“中国医药城”称号的城市。在丰富的资源禀赋支持下,通化医药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迄今为止已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为手工作坊制药阶段;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较先进的工业化制药阶段;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为由保健品向治疗药转化的产品结构转型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进入创新发展阶段。

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需求,又加大了生物制药的研究与开发,以特色重要和生物药为依托,形成了两大医药板块企业集群。在产业集群的管理上,本着企业、政府、社会联动的服务原则,扶持企业做大地方医药产业品牌。

在创新的驱动下,截至2007年,全市医药企业可生产21个剂型4605个品种,其中:自主研发的130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83种,中药保护品种103种,进入医保目录品种699种。其中,“东宝集团”的基因重组人胰岛素填补了国内空白,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可以生产人胰岛素的国家,这个项目已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

目前,全市已有制药企业94户,约占全省的1/3。其中8户企业已进入全国中药工业利润百强行列,2009年修正药业集团以产值116亿元位居全国制药工业第四位。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医药工业实现总产值215.5亿元、增加102.2亿元、利润14.2亿元,分别占全省医药工业的49%、58.4%和35.4%。医药工业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连续多年排名第一,产业总量和效益连续二十二年居全省首位。2010年1―6月份,通化市规模以上医药工业实现产值135.5亿元、增加值50亿元、利润8.6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加45.4%、35.2%和53.6%,医药产业发展持续向好。

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初具规模,已经重点建设“集安市新开河人参产业园区”、“柳河医药工业园区”、“辉南医药工业园区”、“东昌中药产业园区”、“梅河口医药工业园区”和“通化开发区医药物流中心”。同时,初步形成了以“修正”、“东宝”、“金马”、“万通”、“华夏”、“振国”、“紫鑫”和“茂祥”等为代表的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到2009年末,通化市近百户医药企业中,有44户企业改制为股份制公司,41户企业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其中9户企业发展为集团公司。

目前,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效应已经显现,形成了产值上百亿的龙头企业带动,不断出现新兴企业的良好局面,现已拥有近百家医药企业。2009年底,全市医药企业产值超亿元的有19户、利润超千万元的企业9户,医药产业在全省乃至全国的优势地位已经形成。2007年、2009年,其医药产业集群被中国社会科学联合中心评为“中国百家产业集群”。国家先后授予通化市为“国家火炬计划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国家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医药)”、“生物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2010年2月,又被工业和信息化部评为“首批国家新型工业化医药产业示范基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的自然增长、老龄化比例的加大以及医疗体制改革和药品分类管理的实施,为通化医药产业集群持续高速增长提供了有利环境。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通化医药产业集群在专业分工,合作创新能力,品牌声誉和区域整合等方面的核心竞争优势并未得到充分体现。在发展中还面临着产业链不紧,效率低,协作性不强,单纯追求地域空间上的集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业优化升级困难等问题。因此,提升通化市医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引导产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实现医药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是医药产业行业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Gem因素分析模型

Gem因素分析模型是加拿大学者timpadmore和HerveyGibson于1998年在钻石模型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分析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模型[3~4]。该模型采用一种系统方法来评估产业集群的优势和劣势,它的方便性在于能把握集群的关键症状,并提供解决这些症状的分析框架。

Gem模型确定了影响企业集群竞争力的六大因素,包括“资源”、“设施”、“供应商和相关辅助产业”、“企业的结构,战略和竞争”、“本地市场”、“外部市场”。六个因素被分为三对:(1)“因素对i”――基础(Groundings)包括“资源”和“设施”;(2)“因素对ii”――企业(enterprises)包括“供应商与相关辅助行业”和“企业的结构、战略和竞争”;(3)“因素iii”――市场(markets)包括“本地市场”和“外部市场”。Gem模型是这三个“因素对”名称第一个字母的缩写,根据Gem模型研究的结果,两两因素间可以互补,这种互补作用在“集群量化过程”中可以得到体现。

为了清晰地了解一个产业集群的竞争力,Gem模型尝试对影响集群竞争力的各个因素进行量化。通过量化可以使企业了解自己的优劣势,为以后的发展指明方向,同时也方便相似集群的比较研究。对影响集群竞争力的六个因素赋值。每个因素可赋值1到10分(最高为10分,而5分为平均水平),赋值过程是一个主观的评定过程,需要评分者对相应的标杆(benchmark)有充分的了解。各分值表示的意义如下:10分――非常优秀,具有世界级的竞争力,在全世界范围内数一数二;9分――优秀,具有世界级的竞争力,在全世界范围内排名前五名内;8分――良好,具有本国范围内独一无二的优势;7分――不错,具有本国范围内的竞争优势;6分――及格,具有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实力,但没有竞争优势;5分――适当及格,具有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的实力;4分――水平有限,具有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实力;3分――水平很有限,与全国平均水平有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可能影响到整个集群的发展;2分――水平较差,离全国平均水平较大距离,这种差距对集群造成的影响已经显现;1分――很差,离全国平均水平较大距离,这种差距已经严重阻碍集群的发展。

最后按照下面的经验公式计算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总得分:

Gem=2.5*[(a+B)*(C+D)*(e+F)]2/3

其中,a-F表示各个因素的得分。

如果一个集群六个因素的得分都在5分左右(达到平均水平),那么它的Gem得分为250左右,说明此企业集群的竞争力达到国内平均水平;而当六个因素的得分达到8分左右(在本国范围内有很强优势),那么它的Gem得分将在640左右,说明此企业集群竞争力在国内来说是相当高的;如果所有因素的得分都接近10分,那么本企业集群竞争力的Gem得分会接近1000,说明此企业集群的竞争力是世界级的。

有两类数据,都是来自问卷调查,第一部分调查的目的是调查各个因素的权重;第二部分调查的数据是企业家根据通化医药产业集群运行的状况对各因素的打分。

首先,遴选专家。本研究中所选取的专家涵盖产、官、学、研专业背景,具体的受访专家为:医药产业的企业家30位;政府官员和工作人员10位;专家学者20位。

其次,设计与填答问卷。此部分的具体做法是:第一,设计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咨询表。第二,以电子邮件或者亲自送达等方式向他们发出问卷,由这些专家通过两两比较重要程度的方法,对各层子元素对上层因素的重要性给予评分。

最后,分析与整理结果。针对第一次问卷过程,在个别显著不同于全体平均的项目,以电话及电子邮件询问受访者,探清其价值取向,探究其原因,是来自个人的偏好,或是对问卷的不了解,尽量使整体获得意见上的收敛。将各位专家第一次判断意见汇总,进行对比,再分发给各位专家,由专家比较自己同他人的不同意见,修改自己的意见和判断或者保留意见不变。将专家的评分汇总成专家基本一致的看法。结合第二部分问卷数据,应用Gem模型计算,得出通化医药产业集群的竞争力Gem得分。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可以初步计算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的Gem得分是分521。这说明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处于全国上等水平,比预期得分要高。从调查中可以看到,“中药开发”,“地域资源”等的得分是较高的,而“高新制药”,“高科技研发”以及“国际竞争”的得分是最低的。这正是通化医药产业集群的软肋。从调查中也可以看出,医药企业之间的合作还是低水平的,并没有形成“战略联盟”,而在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方面的认识也是只限于本企业,而且并没有把这方面作为提高竞争力的核心战略。

三、Gem模型下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

Gem因素分析模型对影响产业集群的竞争力的要素分析从系统性、整体性和层次性角度进行了全面的研究,为分析通化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提供了依据。根据Gem分析的结果,我们对通化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分析如下。

1.资源要素层。通化地处东北亚经济圈腹地,是国家边境开放城市。同朝鲜、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国家的经贸合作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地缘人缘上的优势,有着独特的区位条件。优越的地理条件为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发展所依托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提供了基础条件。

长白山素有“立体资源宝库”之称,仅通化市境内就有中药植物资源1133种,资源优势为通化市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通化生态资源良好,林业、中草药材、野生动植物和矿产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完备,能源充足,资本市场活跃,土地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是中国中药之乡、葡萄酒之乡、人参之乡、优质大米和滑雪之乡,是全国创业辅导重点城市。

通化市是中国中药材的主要产地,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到2006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7582.6公顷,年生产中药材27964吨,总产值50139万元。在种植上,实施了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保证了优质原料的提供。目前,通化已成为吉林省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家火炬计划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部级长白山中药材基地和国家医药出口基地。

2.科研创新要素层。通化市积极鼓励医药企业加强与省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合作,大力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企业积极寻求与科研院所、高校协作,以企业为主建立长期合作科研机构50余个。产学研结合为企业从三个方面带来了明显变化:在改善装备创新工艺、提高检测水平、实施Gmp改造上得到了全面提高;在医药教育体系建设和培养人才上得到加强;在创新项目和成果开发上有了突破性进展。修正药业集团先后与天津大学、吉林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中科院上海研究所、珠海民彤医药研究所、长沙维神医药开发有限公司等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取得良好的业绩。推出了一类、二类新药多个品种,为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但是,通化医药研发的主体仍集中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大中型企业内部设置科研机构的比重较低,以企业为主题的可以创新体系尚未形成。医药产业属于典型的技术先导性产业,国际跨国公司注重新药品的研究开发,每年用于研发的经费高达10%~15%;而国内药品进行研发的经费不足利润的2%。企业投入少、创新能力差一直是困扰通化市医药发展的深层次关键问题;人才评价机制和鼓励机制不健全使得医药企业缺乏专业性的科研创新人才,许多企业极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要靠仿制和克隆。由于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和科研配套条件,大部分企业无法成为医药研发的主题,使得一些关键性产业化技术长期无法实现突破,制约了医药产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等领域延伸;产品更新换代缓慢,无法及时跟上和满足市场需求。由此造成通化医药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长期处于低端锁定的状态。

3.市场要素层。通化医药产业集群内大部分企业名牌产品少,企业之间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雷同,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众多企业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围绕一个产品进行生产,不注重在产业链条的延伸上下工夫。目前,通化医药产业集群在全球分工体系中还处于加工制造环节,缺乏上游的研发,设计环节和下游的市场营销环节的延伸。由于医药企业普遍缺乏有国际药品市场运作经验的专业人才,国际化经营能力薄弱,产业链无法充分延伸导致产品附加值低,国际竞争力弱。

4.环境保护要素。制药工业是全国六个重污染行业之一,特别是制药行业中的原料药生产,产生废物大,污染危害严重。在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6000多家工业污染源重点监控企业中,医药企业占117家。许多医药企业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生产条件相对偏差,工艺落后,为最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不注重环境保护,不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周边植被土地破坏严重,水体和大气污染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使企业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依托。

5.政府要素层。通化市政府将基地建设作为医药城建设的基础工程,坚持以产业为基础、以科技为先导、以人才为动力,扎扎实实地做好基地建设的每一项工作,使基地更具备科技含量和引导作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科技基地建设,巩固了“中国医药城”技术创新领先地位。

传统的国有制药企业既是通化制药产业的基础,也是其发展的瓶颈。通化市在发展制药业上遇到的第一道坎,就是企业的体制,冗员众多、包袱沉重、技术老化、运转不灵活。为了提高企业经营活力与效率,通化市政府进行了不断深化改革,推进企业的股份制改造,通化市委、市政府进行了不间断地接力式改革。这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经营活力。

以政府投资为主导,社会法人投资为主题,加强和完善药品专利和商标等工业产权的保护,保证投资新药的企业对专利产品的工业和销售在保护期内拥有独占权。以构建医药研发基地,生产基地,仓储基地为主体,大力打造大型医药物流平台,不断提升通化医药产业集群的国际竞争力。

四、提升通化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途径

通过Gem分析,我们对提升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建议如下。

1.体制创新:转变管理方式,调动企业积极性。第一,传统制药企业的体制僵化,冗员众多、技术老化,既是通化制药产业的基础,也是其发展的瓶颈。为了提高企业活力,要对其进行深入彻底地改革,进行充分的股份制改造,调整企业组织结构。第二,加大产业整合力度,通过组织形式的转变,提高产业经济效益。本着政府协调、行业组织、市场引导、企业运作的原则对区域内外的企业进行整合,以满足企业的扩张与发展。通过联合、租赁、并购和重组等手段,对医药企业资本、技术、人才等各种资源要素进行有效整合。医药企业通过并购重组等形式能形成与世界大型跨国集团对等竞争的世界级大企业,加速构建区域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为了提高通化市医药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可以通过行业内部横向并购重组扩大规模,尤其是对中药行业等传统优势行业,以发挥整体优势,实现规模扩张,稳固国际市场份额,形成能与世界大型医药企业集团对等竞争的大型企业。第三,积极推进人才管理体制创新。一是依靠大专院校为企业培养专业人才,并与省内外大学与科研机构联合成立药品研究机构。二是用优惠政策吸引人才到通化工作,其中包括在外阜建立技术研究中心,采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智政策。三是鼓励机关干部和工作人员脱离原单位到企业工作或自主创业,这些政策措施将为通化医药企业进了大批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2.市场创新:构建“走出去”平台,拓展市场发展空间。第一,医药产业、特别是中医药产业的发展与传播,既要市场信同,更需要主文化认同。在一定意义上说,拓展市场、传播中医药文化是中华医药走出去的重要环节。因此,企业需要树立开放的全方位的市场营销理念,积极抢占国内市场,大力拓展国际市场,实行双轮驱动、重点突破、逐步占领、做大品牌的营销战略。第二,搭建医药和生物制药“走出去”的平台。由政府协调组织制定各种规章制度,积极支持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加快国家化发展步伐。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先走出去,以参股控股、并购、租赁、境外上市,建立研发中心或在外设厂等方式,利用国外先进的生产设备,研究能力和优秀人才,生产在国家上适销对路的产品,主动参与国际竞争。发挥集群优势是提升通化医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途径,通过联合,兼并,重组实现超常规的资源集聚,资产增值和资本扩张,形成强大的竞争实力,加速构建区域性医药产业集群,努力提升通化医药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竞争力。第三,认真研究国际营销策略。中国中成药一直是东南亚市场的主要货源,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在东南亚一带发展医药加工项目,并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建立医药产品销售网络,广泛传播中医药产品,使这些国家逐步形成畅通的国际市场销售渠道。企业做出真正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自主创业产品,建立中国的生物制药产品,创造世界品牌。

3.加大中药产业的扶持力度。中药产业是中国的传统产业,但目前中国中药产业发展缓慢,研发投入严重不足,仿制和克隆药品泛滥,缺乏行业标准和规范,这些问题成为制约中药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通化市具有良好的中药产业背景,其中的大部分医药销量都来自于中药。因此,要加大对中药产业的扶持和保护。通过建立中药标准化制度,可以提高中药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增强重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建立标准可以有效应对技术壁垒,合理保护中国中医药产业的自身利益。要建立和完善中药服务网络,加快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重点中医医院和县级中医医院建设,不断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广泛传播和弘扬中医药优秀文化,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建设,提升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潘爱华.泰州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高山,王静梅.基于Gem模型的江苏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3):235-248.

[3]仇保兴.小产业集群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4]陈雪梅,等.中小产业集群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医药行业经济形势篇9

关键词:医药产业;药价虚高;政策建议

一、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医药产业经济效益得到提高,对国民经济贡献有所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产业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经济运行质量与效益不断提高,已经跻身世界医药大国之列。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生产、科研、教育、设计、商业流通一整套完整的医药制造体系,医药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我国医药制造产业工业总产值逐年上升,从2005年的4250.45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11741.31亿元。2006―2010年同比分别增长18.08%,26.76%,23.78%,19.91%,24.33%。利润总额也在不断增长,2005年行业利润338.20亿元,到2010年达到了1331.09亿元的新高,2006―2010年同比分别增长10.16%,56.03%,36.41%,25.36%,33.92%,反映了医药制造行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我国医药制造产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和GDp的比重也得到了一定提高。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5.504%上升到2010年的7.299%;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2.298%上升到2010年的2.927%,医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有所提升。

(二)我国医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医药产业长期积累的结构性不合理、创新能力弱、环保治理不善、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也日益突出,这些问题推动了我国药品价格的虚高。国内外医药制造业发展实践与相关的研究表明,我国药品价格虚高是医药产业发展问题的综合表现,采取药品降价的政策措施只能治标,如果要治本,则需全面调整产业政策,通过促进医药制造产业的升级及良性发展。

二、药品价格过高的原因

(一)医药产业结构不合理,药品流通费用高

1医药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恶性竞争

从企业的数量来看,2004年我国医药制造企业4397家,而同年世界最大的药品市场国一一美国还不到2000家,我国医药制造企业的数量近几年还在呈不断上升趋势,到2010年有7039家。如此众多的医药生产企业,药品生产严重供大于求,并且多数企业规模小,研发新药的能力差,多以生产仿制药品为主,产品呈现高度的同质性。

面对激烈的竞争,厂商们只能选择通过高额的回扣来吸引医药和药品批发商以实现销售。因此,药品市场上本应该是产品质量与技术的竞争演变为了给予回扣多少的恶性竞争,而这些回扣,又以虚列成本、虚高定价的方式最终为患者所承担。另外,我国医药业缺乏高技术含量产品,原药出口附加值低,制剂进口附加值高,整个制药业处于国际分工的低端,药品价格主要受发达国家药价的牵动。

2流通环节臃肿,药品流通费用高

我国现行药品流通按照药品生产商、商、批发商、零售商或医疗机构再到消费者的渠道进行,繁杂流通环节的成本加价是造成药品高价的重要原因之一。截至2009年底,我国共有药品批发企业1.3万多家,药品零售连锁企业2149家,下辖门店13.5万多家,零售单体药店25.3万多家,零售药店门店总数达38.8万多家,呈现出多、小、散、乱的竞争态势。另外,由于流通企业市场集中度不高、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低,物流技术落后,流通效率也较低。因此,每一环节都会产生较多的流通费用,再加上各个环节的利润空间,药品层层加价,造成药品价格虚高。

(二)研发投入不足,推动药价攀高

上图表明,近年来,我国的医药制造业的R&D经费支出不断提高,2009年达到了134.5亿元。但早在2005年,美国药品研发与制造商协会(pHRma)的成员产业中的企业投入的研发资金就高达394.3亿美金。从R&D强度上来讲,我国医药制造业研发经费支出占工业总产值之比从2005年的不足1%逐渐上升,到2009年上升到1.42%以上,我国制药产业中的企业对新药研发的重视程度正在不断提高。而美国在上个世纪70年代,R&D强度已经达到了9%,而后的30年间,其比率不断上升,近年来一直维持在15%以上。

无论从绝对金额上还是强度上,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还是有巨大的差距。研发投入的不足,导致我国研发实力不强,高技术药品过于依赖进口,或者通过购买专利来生产药品,增加了我国医药生产的成本,难以抑制药价高攀。

(三)药品定价不合理导致药品价格过高

药品定价要求较高,要有专业的药物知识和经济、管理知识,但我国现有的定价机构缺乏这种专业性,相关人员对药品价格的调查审核能力有限,而且品种繁多,定价范围很难确定。另外药品定价和审批的不是同一个部门,缺乏有效沟通,增加了定价难度。医药企业通过改变剂量、换新包装等,将旧药改成“新药”,避开降价。定价程序也没有规范化和公开化,许多企业与定价人员拉关系,存在“人情价”、“关系价”。

(四)厂商的纵向合谋,使得药品价格居高不下

药品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信息严重不对称的商品,造成了生产厂商进行产销纵向合谋的可能性。药品消费有很强的专业性,在医药消费中,医生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而患者处于劣势地位。由于患者依赖于医生的建议,医生掌握了用药的自由权,而且病情的复杂性和身体条件等因素,医生在同一种病上能选择不同的药物,这样,医生可以主导患者的用药。为了收取回扣等,医生可能诱导患者使用高价药,提高医药价格。

三、我国目前的医药产业政策及存在的问题

(一)医药产业结构和布局政策

我国通过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等认证,淘汰了一些落后的企业,优化了医药产业结构,提高了医药产业的市场集中度。但是,目前医药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现状,说明我国Gmp等认证标准与国际还有一定差距。而关于医药产业布局,我国没有形成统一的规划,导致全国医药产业的重复建设,不利于医药产业增长极的培养和我国医药产业的整体发展。

同时,我国医药产业政策法制化程度低。美国与欧洲都将成熟的政策上升为法律,比如:美国制订的《生物技术未来投资和扩展法案》、欧盟制订的《98/44/eC指令》、波兰制订的《医药工业法》等,都极大地促进了医药产业的发展。我国可以借鉴国际经验,制定医药产业政策法,加大对医药企业的监管力度,为医药产业发展营造一个健康的市场环境。

(二)医药产业科技政策

《医药科学技术政策(2002―2010年)》认为我国医药科学技术的重点任务和发展方向是,努力提高化学药、医疗器械和制药装备的创新能力和研制水平。但是,我国目前医药产业研发的主体是科研院所及学校,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医药产业研发的主体是企业。有关学者对地理溢出、大学研究对产业部门的影响进行空间计量检验发现,大学研究对医药产业创新不能产生促动作用。因此,我国应该大力支持医药企业研发,提高我国医药产业在国际上的分工地位。

(三)医药价格管理政策

我国医药价格管理政策表现的最明显的是近十年来政府主导的23次药品降价。但是,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情况没有得到解决,而且还引发了其他影响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问题。

首先,药品降价严重影响了医药企业的创新能力。有研究表明,药品价格下降40―50%,将导致医药研发投入减少30―60%。而对于医药产业这样的高技术的产业而言,研发投入是其持续存在和发展的生命线。我国一味的降低药价导致部分医药企业进入了困境。企业为了寻求发展,便以高价销售成分和功效与降价药一样的替代药,这是导致目前药品价格逐年走低,患者的药品费用负担却逐年走高的直接原因。另外,药品降价影响了我国医药企业的做强做大。因此,在调控药价时,应该综合采用医药产业政策,培育有利于医药产业发展的环境,使药品以市场为导向形成一个合理的价格水平。

四、政策建议

(一)优化医药产业结构,完善医药产业政策

鼓励医药生产和流通企业通过合并、兼并、收购、联合、租赁和股份制改造等形式,发展跨部门、跨地区、跨国界的企业集团,发挥大企业的龙头作用与技术溢出效应。同时,注重对中小企业的培育,努力形成“专、精、特、新”的中小优势企业。通过培育大企业集团和中小优势企业,形成共生的市场体系,从而解决我国医药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制定合理的医药产业政策,将产业政策法制化。目前,我国医药产业政策应更倾向于获得规模经济的企业重组兼并政策和产业布局的非均衡性,培养产业增长极。我国有关药品管制的法律法规虽在逐渐增多,但法律级次不高,配套法规不够完备,因此,要完善我国医药业的法律法规体系,将一些基本的、重要的医药产业政策上升到法律高度。

(二)加大医药研发投入,以企业为研发主体

充分发挥产学研的优势,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调整产业政策,转换政府职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新药品研发、临床检验、市场推广都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而药品创新风险较大,银行不愿意提供资本支持,制药企业的自有资金有限且多投资于收益相对稳定的经营领域,创新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我们医药产品创新的主要瓶颈之一。政府投资则成为医药产业技术创新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通过资本分工,使企业专注于投资新药品的商业化研究和生产工艺改进,政府参与分担创新资金,投资于新药品研发机构与研发基地建设,降低企业前期新产品研发的投入资金成本。

药品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但政府作为药品创新的启动者和推进者,可以通过公共采购政策的安排,在保证药品疗效的前提下,增加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需求,产生技术创新的“市场拉动”效应,使创新药品在市场开拓期有比较稳定的市场保护,同时降低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与市场有关的风险。

此外,财政资金在医药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基地建设和对医药科研项目资助上向急需的创新药品、高附加值药品倾斜。同时,辅之以税收优惠政策降低医药创新的成本与风险。

医药行业经济形势篇10

1、乘势加力,着力培育医药板块经济。近年来,××将医药产业列为全市六大工业支柱产业之首,作为第一支柱产业来抓,全市医药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此,围绕建设“药都”樟树福城医药工业园和袁州医药工业园两个医药工业基地,充分发挥“两园一都”的医药工业企业数占全市医药工业企业数70%以上的优势。努力形成医药产业的聚集效应,打造医药板块经济,我们必须乘势加力,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积极引导作用,对gmp异地改造企业,特别是对新引进的医药工业企业要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并在税收、土地、信贷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有意向、分类别地引导中药企业及其他相关企业向“药都”樟树福城医药工业园和袁州医药工业园集聚。以实现医药企业的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加工、中药提取、采购供应、产品开发、人才交流、市场开发、技术工艺、生产质量管理、信息服务等多种资源的共享,形成企业共同发展合力和聚集效应,逐步形成我市医药经济板块结构。

2、政企联动,努力打造中药产业链。一是大力发展道地药材种植业。成立由政府牵头,农业、科技、药监等部门参与,企业、基地和有关研究机构共同组成的gap实施小组,负责协调基地gap的实施工作,积极主动地与国家有关部门一起抓标准化建设,争取国家将××市道地药材种植列入部级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和种苗繁育基地。二是大力发展中成药工业。中成药工业是中药产业链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在做大做强樟树天齐堂等中药饮片厂的同时,积极扶持其他中药材种植业、中药饮片工业的发展,为中成药工业提供优质价廉的生产用原料,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也为中成药工业提供发展的动力。三是大力发展中药提取物工业。目前,我省尚无一家获证的中药提取物的专业生产企业,市内企业要积极研发有市场潜力的中药提取物新品种,建立和完善中药提取物质量标准和生产规范,逐步向产业化、标准化、商品化和现代化发展。四是大力发展药包材工业。据调查,我市中药工业企业所需要的铝箔、复合膜、药用pvc等药包材80%需从外地购入,药包材市场潜力巨大。政府要积极引进药包材企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我市药包材工业,建立药包材基地,鼓励企业投资药包材工业,抢占药包材市场。五是加快医药商业网络建设。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探索药品流通方式和现代管理模式。药品流通企业要采取“联大靠强”的策略,通过重组、兼并、联合,建设象广东康力药品(樟树)物流中心这样的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加快樟树中药材市场的改革与建设,探索中药材市场新的运营机制。六是加快中药产业信息网络建设。充分利用国内外有关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逐步建立本市的国内外中药市场经营、科技文献、资源、政策法规等数据库,与国内外医药市场和企业联网,形成辐射国内外的中国××中药产业信息中心,为全市中药材种植业、加工业、中成药工业、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与开发及开拓中药市场提供一流的信息服务,加强与国内、国际间交流与合作,推介××中药品牌。

3、承传优势,全力打响“药都”品牌。“十一五”规划我们坚持“发扬优势、特色发展”这个医药产业发展的方针。有优势才有竞争力,有特色才能占领市场。一要抓住国家对中药饮片市场进行整顿及实行生产许可证管理制度的有利时机,以“樟帮”中药饮片加工技术为依托,把传统的“樟帮”加工技艺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我市药材资源,面向市内市外两个市场,加快发展我市中药饮片工业。二要深挖“樟帮”饮片炮制传统技术精髓。利用现代科学手段研究“樟帮”饮片炮制技术,从中提炼出精华的可转化为生产力的部分申请知识产权保护,建立有自主产权产品品牌。三要组织技术人员研发新工艺。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加大与科研院所联手研发加工中药饮片新工艺的力度。为市内外中成药生产企业提供优质保量的中药饮片,扩大饮片加工业的规模和市场占有份额,创立××的“樟帮”饮片品牌,逐渐使我市成为全国性的现代饮片加工基地。四要打响“樟交会”品牌。举全市之力,精心做好一年一次在樟树召开“全国药材(药品)交易会”。以药交会为主要载体,按照“规模更大、人气更旺、招商更多、效果更好”的目标要求,使樟树成为“买全国、卖全国”的医药流通市场。

4、创仿结合,大力加快中药产业现代化。中药现代化是中药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一要按照glp、gcp要求,研发新产品,走科技创新之路。政府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为依托、市场为导向、信息网络为窗口的产品联合研发体系。融资科研经费,融合研发力量,进行新产品研发。努力研制出安全、有效,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现代中药新产品。二要加大对独家产品、特色品种、重点品种、传统名优中成药的二次开发。我们不仅要发挥中成药生产企业的中药传统剂型和品种优势,而且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改进生产工艺、开发新剂型,鼓励和支持采用现代技术对独家产品、特色品种、重点品种、传统名优中成药的二次开发,提升中药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逐步实现中药产品的结构调整和产业的升级换代,增强企业发展后劲。三要形成一批拥有自主产权的产品。仿制药市场在国内竞争激烈但容量很大,我市可在剂型改造、生产工艺、产品包装方面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同时,充分发挥我市在中药方面的传统优势,加强对包括道地中药材、创新工艺技术和创新中成药品种等在内的中药知识产权的保护,开发专利产品,注册专用商标,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战略,走创仿结合的发展之路。

5、靠大联强,合力组建中药产业“航母”。一是不断扩张中药工业企业规模。我市中药工业企业虽多已改制为民营企业,但仍存在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抗风险能力差,不具有规模竞争的优势等问题,必将制约我市医药工业和中药产业的发展。加大政府的招商引资力度,努力把各类医药企业引进来,引资同时注重选资,在扩张中药工业规模同时,要优选有竞争潜力的中药工业企业入户我市。二是强强联合,组建大型中药产业集团。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为企业资产重组创造有利条件,政府要积极引导企业进行资产重组,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进行兼并,倡导有竞争力强和有品种优势的企业进行强强联合,实施品牌战略,精心打造××品牌,重点扶持如樟树仁和药业集团等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增强企业技术开发实力与市场控制力,形成有利于整体经济增长、区域经济发展和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我市现代中药产业。努力朝着3年内我市有1家药品生产企业年销售额达到10亿元以上,有2至3家企业年销售额达到5亿元以上和1家中药企业集团上市融资的目标发展。逐步使我市成为全国重要的中药产业基地和中药饮片集散地,到2008年,努力实现全市医药工业经济总产值突破60亿元,销售收入达到50亿元,实现税金4亿元的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