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产业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46:11

海洋产业分析篇1

关键词:Shift-share方法;海洋产业;竞争力优势

1引言

福建省是中国东南沿海的省份,东北与浙江省毗邻,西部、西北与江西省接界,西南与广东省相连,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岛相望。福建海岸线狭长,有3752公里,位居全国第二。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着力实施“大念山海经”、“发展蓝色产业”、“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等战略部署,特别是把“海峡西岸经济区”纳入福建省“十一五”规划中。2009年,福建省海洋产业占已经达到了25.1%,海洋产业在福建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但海洋产业发展不是很成熟,在大力发展海洋产业同时,还要注意对海洋产业的产业部门和产业结构进行适时的调整,以适应海洋产业的健康快速的发展。选择与福建省的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海洋主导产业,可以发挥海洋主导产业对海洋经济的带动和聚集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国外研究学者研究SSm方法比较,FotopoULoS&SpenCe(2001)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法,根据结构分量和竞争分量之间绝对数的大小说明区域与产业结构在增长中所起作用的大小,并判断是什么力量起主导作用。peneDeR(2003)在对28个oeCD国家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产业结构是20世纪90年代宏观经济发展和增长的重要因素。

国内学者研究和运用SSm方法较晚,王品慧,潘若愚(2008)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从区域增长份额、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和区位偏离份额三大指标分析,得出安徽省工业部门的产业结构基本趋于合理,但总体增长力和竞争力较差。

潘雄锋、李名子(2008)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法,从经济增长的3个相关因素即份额分量、结构分量和竞争分量,对我国2000-2006年各地区农业经济增长的差异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种植业产值总量较大,但结构性矛盾突出,并且各地区农业内部及整体的结构和竞争力因素对产值增长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王宜虎、徐银良(2009)运用偏离份额分析对山东省服务业的竞争力作了实证研究,从服务业的行业结构和竞争力两个角度分析,得出山东省服务业虽然相对全国增长较快,有一定的竞争力,但是产业内部结构存在较大问题。

本文运用SSm方法,从份额偏离选择基准、结构偏离选择基准、竞争力偏离选择基准出发,对福建省海洋产业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初步选出适合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2海洋主导产业选择新基准

由SSm的数学模型可知:如果Gi较大,L>1,说明福建省海洋的经济增长快于全国;如果pi较大,w>1,则福建省拥有较大比重的朝阳产业且产业结构较好;如果Di较大,u>1,则福建省有较多的海洋产业在迅速发展且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地位在不断上升。我们可以把分成三个选择基准:

(1)份额偏离选择基准。该基准源于份额偏离分量nij,代表了福建省海洋产业部门的经济发展趋势。值为正,说明该海洋产业部门在本区域内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且正值越大发展前景越好。

(2)结构偏离选择基准。该基准源于结构偏离分量pij,代表了福建省海洋产业部门的产业结构基础。值为正,说明该海洋产业部门在本区域内具有较好的产业结构基础,且正值越大结构基础越好。

(3)竞争力偏离选择基准。该基准源于竞争力偏离分量Dij,代表了福建省海洋产业部门的相对竞争力。值为正,说明该海洋产业部门较全国的相应产业部门增长快,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且正值越大竞争力越强。

3运用SSm三基准对福建省海洋产业进行分析

3.1数据来源

统计中所用的原始数据来自《2006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报》、《2009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报》和福建省统计局,各产业部门均以海洋产业增加值为分析对象。

3.2实证结果分析

(1)福建省海洋产业总体结构特点分析。

由上述SSm方法的公式得出表1,由表1可以得出福建省2006年到2009年海洋产业的总体结构特点:由于L1,可知福建省的海洋产业构成中包含比重较大的朝阳增长部门,海洋产业总体产业结构比较好,这种结构对海洋产业的增长有较大的贡献,不必进行大规模的结构调整;从Di为负数,并且u

(2)福建省海洋产业的Shift-share分析图。

为了对各海洋产业部门进行比较,找出各个海洋产业部门份额偏离分量、结构偏离分量、竞争力偏离分量,分析福建省海洋产业的结构、竞争力情况和海洋主导产业的逐步确定,据表2所得数据,对其5个指标以标准化方法进行无量纲处理,并根据处理所得数据做产业部门优势分析图和产业部门偏离分量图(图1,图2)。

在图1中,分布于第一象限的海洋产业部门,属于较好的海洋产业部门,一方面具有较大的产业部门优势,另一方面全国增长优势较明显,是具有产业部门优势的增长性产业部门;分布在第二、四象限的海洋产业部门属于一般产业部门,要么具有一定的产业部门优势,要么具有一定的增长优势;分布在第三象限的海洋产业部门则属于较差产业部门,该象限的产业部门在全国的增长优势既不明显,产业部门优势与其他产业部门相比也无优势。在福建省海洋产业部门中,1(海洋渔业)和12(滨海旅游业)属于第一象限,说明这两个产业既有产业部门优势又有产业增长优势,可以作为福建省海洋主导产业的候选。2(海洋油气业)、3(海洋矿业)、7(海洋生物医药业)、9(海洋电力业)、10(海水利用业)则属于第三象限,说明这几个海洋产业部门在全国既没有增长优势,与其他海洋产业部门比较也无优势。剩下的海洋产业部门属于一般产业部门,分布在二、四象限,都有自身的优势和不足。福建省的12个海洋产业部门第一、二、三、四象限都有,说明产业结构比较合理,虽然两极分化严重,但不缺乏作为优势产业补充的一般产业部门。

在图2中,分布于第一象限的海洋产业部门,其结构优势和竞争力优势较为明显,原有的产业结构基础很好,较其它海洋产业部门也具有很好的行业竞争力,属于较好产业部门;分布于第二象限的产业部门虽具有产业结构优势但竞争力优势不明显,第四象限的产业部门则具有竞争力优势但没有产业结构优势,分布在这两个象限的产业部门属于一般产业部门;第三象限的海洋产业部门,结构优势和竞争力优势都不太明显,与其它产业部门相比则属于较差产业部门。从图中可以看出,福建省没有一个产业部门属于较好产业部门,也没有一个产业部门属于较差部门。福建省海洋产业部门都是有竞争力优势但没有良好的产业结构基础或者有良好的产业结构基础而没有竞争力优势,但1(海洋渔业)、6(海洋化工业)和12(滨海旅游业)都较接近第一象限,有很大的潜力成为较好产业部门。

(4)主导产业的初步确定。

根据本文建立的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偏离份额基准,主导产业应选择份额偏离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均较大的产业部门作为主导产业。由于图2中,1(海洋渔业)、6(海洋化工业)、12(滨海旅游业)比较接近较好产业部门,所以可以初步选择1(海洋渔业)、12(滨海旅游业)两个产业部门作为主导产业。因为它们在属于全国增长性产业部门,发展趋势较好,有很好的发展潜力;它们都具有很好的产业结构基础,在海洋产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它们的增长率明显高于国家同类产业部门,从侧面反映出其生产率较高,具有大区域竞争优势。

在福建省2010年海洋规划中把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船舶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作为福建省海洋主导产业,本文初步选择的福建省海洋主导产业是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说明SSm方法初步确定的海洋主导产业在实际的海洋产业发展战略中具有基本客观的有效性。

4对福建省海洋产业的几点建议

针对以上分析,结合福建省海洋产业大环境,对福建省海洋产业做出以下几点建议:

(1)对于原有产业结构基础较差但有良好的竞争力优势海洋产业部门,如海洋油气业、海洋矿业和海洋生物医药业等,这些产业虽然结构基础较差但具有后发优势,发展潜力较好,应该抓住海洋产业的大发展这个机遇,从宏观微观方面进行积极培育和扶持,使其向着主导产业部门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业属于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潜力较大。由于其海洋生物医药和功能产品需要较强的创新技术研发体系,故应该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建设产品研发基地,引进高科技人才,加强海洋生物医药科研成果的转化,形成以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链。

(2)对于结构基础较好,具有产业部门优势,但其竞争力较差的海洋产业。这些产业部门正在衰退。如海洋化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等。针对这些产业应该积极找寻衰退的原因,总结经验,因为有着良好的结构基础,如果政府能给予政策性的倾斜和资金支持,强化政策干预力度,从资金、技术、政策和服务等多方面重点扶持;增强其竞争力,会使它们走向复苏之路。海洋化工业应该转型发展为新型高端产业,由于有较好的资源优势,根据环境的承载力,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引进高科技人才。在政策上政府应该给予海洋化工产业的支持,积极寻求与外合作,加快产业转型。

(3)对于原有结构基础较好,拥有部门优势和增长优势、竞争力优势较明显的产业部门,比如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等。今后应继续加强具有全面优势的产业部门的主导地位,根据本区域海洋发展的大环境,积极引导本区域的海洋产业发展方向。海洋渔业一直是福建省的主导产业,为了强化其地位,应该建立与环境相适应并具有高科技的新海洋渔业。环境是海洋渔业的命脉,根据海洋环境的承载力,建立生态、低碳、高效的亲环境海洋渔业模式。在原有基础上,把海洋渔业文化加到海洋渔业发展中,与滨海旅游业等产业相互联系。

参考文献

[1]FotopoULoSG,SpenCen.RegionalVariationofFirmBirths,DeathsandGrowthpatternsintheUK,1980-1991[J].GrowthandChange,2001,(32):151-173

[2]peneDeR.industrialstructureandaggregategrowth[J].StructuralChangeandeconomicDynamics,2003,(14):427-448

[3]王品慧,潘若愚.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安徽省工业结构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8,22,(1):19-23

[4]潘雄锋,李名子.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我国区域农业产业结构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8,(3):32-36

[5]王宜虎,徐银良.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山东省服务业竞争力实证分析[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9,(1):85-89

[6]崔功豪,魏清泉,陈宗兴.区域分析与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8-72

[7]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R].2006,2009

[8]童江华,徐建刚,曹晓辉,徐芳.基于SSm的主导产业选择基准——以南京市为例[J].经济地理,2007,27,(5):733-736

海洋产业分析篇2

关键词: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topSiS法;对策建议

一、产业竞争力研究基础

(一)产业竞争力的内涵

产业竞争力,指某国或某一地区的某个特定产业相对于他国或地区同一产业在生产效率、满足市场需求、持续获利等方面所体现的竞争能力。产业竞争力的实质是比较的内容和比较的范围。产业竞争力比较内容指的是产业竞争优势,而产业竞争优势最终体现于产品、企业及产业的市场实现能力。产业竞争力比较范围指的是国家或地区,是一个区域的概念。因此,产业竞争力分析应突出产业集聚、产业转移、区位优势等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

(二)产业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产业竞争力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比较优势原理和竞争优势原理。比较优势强调同一国家不同产业间的比较关系,而竞争优势强调不同国家同一产业间的比较关系。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往往易于形成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比较优势要通过竞争优势才能体现。因此,产业竞争力的基础性决定因素是比较优势,而直接作用因素是竞争优势。

1.钻石理论

根据波特的“钻石模型”,产业竞争力由生产要素、需要条件、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机遇、政府六个要素共同决定。其中前四项是关键要素,后两项是辅助要素,它们之间彼此互动(如图1)。

(2)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分为显示性指标和分析性指标两类。

2.显示性指标,用以说明国际竞争力的结果,主要包括市场占有率和利润率两个指标。显示性指标可用数学公式进行计算,方法包括四种:一是“贸易专业化系数”(tSC);二是“出口绩效相对系数”;三是“固定市场份额模型”指标(CmS);四是“显示性比较优指标”(RCa)。

3.分析性指标,用以解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原因,反映的是竞争力已经得到显示的解释变量或未实现的竞争潜力,可分为直接原因指标和间接原因指标。其中,直接原因指标又可分成三大类:第一类是与生产率有关的各项指标,如劳动生产率、成本、价格、企业规模等;第二类是与市场营销有关的各项指标,如品牌商标、广告费用、分销渠道等;第三类是与企业的组织管理有关的各项指标、如售后服务网点和全球质量保证体系等。间接原因指标主要是指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四要素”模型。

二、广州市海洋产业竞争力研究分析

(一)海洋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建立

结合广州市海洋发展情况,利用海洋资源、环境和人口为约束条件,选择四个量化海洋经济主导产业评价的基准指标:产业结构基准、市场竞争基准、效率基准、产业关联基准。

1.产业结构基准

衡量产业结构基准选取的是经济弹性系数和产业集聚水平,经济弹性系数可以反映出产业的发展和萎缩过程;产业集聚水映的是产业生产的集中程度。

(1)经济弹性系数

产业经济弹性系是指产业的相对变化量与国民经济的相对变化量之比,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η为产业经济弹性系数,θi,t为i在t年的产值∑θ,为所有产业在t年的产值。

(2)产业集聚水平

hi=(xj/x)2,(j=1,2,3,4,...,n)

其中:xj表示j行业i的经济活动水平,x为全国范围内该行业的经济活动水平

2.市场竞争力基准

市场竞争力基准通常采用产业相对规模和产业环比增长速度来衡量,产业相对规模说明了目前产业的增长实力,产业增长速度则能说明产业的成长性。

产业相对规模m=Δy/y,其中:Δy表示该产业的增加值

产业增长速度v=yt/yt-1,其中:yt表示报告期产业增加值,yt-1为上一期产业的增加值

3.效率基准

效率基准可以由劳动生产率、就业弹性来表示,劳动生产率反映产业生产的效率,就业弹性系数反映该产业对于整个经济系统的就业的拉动。

劳动生产率e=xi/li,其中:xi和li分别为i产业的增加值和就业人数

就业弹性系数d=r/g,其中:r和g分别为广州市就业人数增长率和海洋生产总值

4.产业关联基准

对产业关联基准的测度,选取产业对地区经济带动率和产业贡献度。都能反映出海洋各产业对地区经济的拉动与贡献作用。关于海洋产业间的关联系数,采用了灰色关联模型测度。

产业对地区经济带动率V=C*R,其中:C是产业贡献率,R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产业贡献度C=m.D,其中:m表示广州市海洋生产总值增量,D表示广州市国民生产总值增量。

(二)广州市海洋产业指标测算及结果分析

1.广州市海洋产业指标测算

在指标测算中,主要使用2010~2013年广州市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各主要产业产值、就业人数。根据上述指标计算公式分别对广州市2011、2012年的四个基准进行测算,然后分别对2012年的广州市主要海洋产业发展现状和这2年的发展变动情况进行分析,测算结果(如表1):

2.结果分析

(1)产业结构基准

从经济弹性系数上看,2012年广州市的海洋渔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工程建筑业和滨海旅游业的经济弹性均大于1,说明这些海洋产业发展处于增长阶段,增长速度高于广州市海洋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从变动趋势上看,海洋渔业、海洋化工业和海洋船舶业处于增长状态,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工程建筑业和滨海旅游业处于稳定阶段,而海洋交通运输业处于负增长状态。

广州市海洋产业集聚水平相对于全国来说,海洋化工业为低寡占型产业,其他均为竞争型产业。从发展趋势看,海洋渔业、海洋化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呈聚集趋势,海洋生物医药业、滨海旅游业、海洋船舶工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呈分散趋势,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状态。

(2)市场竞争力基准

广州市海洋渔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滨海旅游业、海洋船舶业、海洋交通运输业相对产业规模不大,海洋渔业、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建筑工程低于1%;从发展趋势上看海洋生物医药业呈上升趋势,其余业均成下降趋势。

从产业增长速度上看,海洋生物医药业增速比较大,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增长比较平稳,海洋渔业、海洋化工业、海洋船舶业增长速度有所下降。

(3)效率基准

从劳动生产率看,海洋化工业、海洋船舶业有所下降,这可能与宏观经济政策有关,其余产业均呈上升趋势,正是科技创新在海洋产业发展的作用体现。

从就业弹性系数上看,海洋工程建筑业、滨海旅游业就业弹性系数较大,说明这些产业对劳动吸纳的能力比较强,其他产业就业弹性系数比较低;从发展趋势上看滨海旅游业有所增长,其余产业均呈下降趋势,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这些产业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而是海洋科技创新成果应用于海洋各产业中。

(4)产业关联度基准

海洋医药生物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对广州市地区的带动作用比较大,其他产业带动作用较小甚至呈现负带动;从趋势上看海洋医药生物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呈现增长趋势,海洋工程建筑业呈稳定状态,海洋渔业、海洋化工业、海洋船舶业呈下降趋势。

海洋医药生物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贡献度比较大,其他产业带动作用较小甚至呈现负带动;从趋势上看广州市海洋产业的贡献度逐渐分散化,说明广州市海洋产业的发展更加全面化,逐步走向多元化。

(三)基于topSiS的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价

分别用a、B、C、D表示产业结构基准、市场竞争力基准、效率基准、产业关联基准。用a1、a2表示经济弹性系数和产业集聚水平;B1、B2表示产业相对规模和产业增长速度;C1、C2代表劳动生产率和就业弹性系数;D1、D2代表产业对地区经济带动率和产业贡献度。采用调查、咨询专家等指标赋权方法得到如下权重(如表2):

将数据正向化和标准化处理:

其中:xi表示标准化值;Xi表示原始值;Xmax、Xmin分别表示原序列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将表1中数据标准化处理,然后根据topSiS进行测算,得出主要海洋产业发展评价得分(如表3、4):

(四)广州市各主要海洋产业竞争力现状

指标体系测算的结果显示,2012年广州市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海洋生物医药业位居海洋产业发展总得分前三位。说明,这些产业在现阶段已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处于快速成长期,对海洋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具有强大带动力,符合海洋主导产业的选择标准,适合作为海洋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从我国主要海洋产业的发展趋势看,广州市主要海洋产业的得分和排名一直在变化。2011年排名前三的海洋产业有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和滨海旅游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得分差距比较大,其他产业发展比较平稳。滨海旅游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发展质量呈现大幅度的提升、其余产业发展质量正在稳步增长。

(五)关于广州2013年滨海旅游业和港口运输业与计划单列市的比较

1.滨海旅游业

以表5中可以看出,在计划单列市中国外入境旅游这项中广州占有很大的优势,在国内旅游人数这项中广州与其他计划单列市并无明显差距,而在国内外旅游人数这项中广州次于大连、青岛和宁波。从一定层面上反映出广州的滨海旅游业与计划单列市是旗鼓相当的。

2.港口运输业

从表6中可以看出,广州的港口货物运输量仅次与大连,但是与领先于其他计划单列市优势并不是很明显,而国际标准集装箱吞吐量排在深圳和大连之后与青岛齐平。从一定的层面上看,广州的港口运输业略占优势,但是优势并不突出。

三、提升广州市海洋产业竞争力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建议

(一)加强政府对海洋产业的发展引导

海洋开发涉及众多产业部门,包括港口、水产、运输、石化及旅游等,各种产业活动之间有较复杂的利益关系和冲突,因此,要优化广州市海洋产业结构,需充分考虑海洋开发活动的特殊性与复杂性等,按照资源优化配置原则,做好海洋产业发展规划研究工作,充分发挥规划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指引作用,引导海洋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布局,推动海洋经济发展实现新的跨越。

(二)调整优化海洋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海洋战略新兴产业和高端临海产业。围绕广州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试点建设工作,重点发展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海洋医药和生物制品、海洋可再生能源等产业,着力突破一批产业关键技术,形成一批重大海工装备和产品,壮大海洋新兴产业和高端产业规模。突出发展涉海服务业。加快发展海洋运输物流业、海洋旅游业、涉海金融、海洋科技教育、海洋文化体育和商务服务业,发展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和海上观光旅游,同时,实现由夏季观光向四季休闲度假的转化,进一步提高滨海旅游产品层次,拓展产品内涵,提升海洋第三产业的引领和服务作用。稳定提高海洋第一产业。树立品牌渔业、高效渔业和生态渔业发展理念,搞好渔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三)创新海洋产业投融资机制

拓宽海洋产业发展融资渠道。扩大海洋产业直接融资规模,依托政府财政资金探索建立海洋产业投资基金,吸收机构和民间资本投入海洋产业发展,鼓励工商资本、外商投资等进入海洋新兴产业,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促进涉海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完善金融支撑体系。创新海洋保险种类与产品,提升海洋产业保险补偿能力。创新信贷产品支持涉海项目建设。积极探索涉海抵押融资方式,推进海域使用权交易平台建设。对海洋第一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给予政策性扶持,加大财政投入和税费优惠措施,完善涉海政策性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完善保险保障功能。

参考文献:

[1]刘洋,丰爱平,刘大海,马琳娜.基于聚类分析的山东半岛沿海城市海洋产业竞争力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01).

[2]殷克东,王晓玲.中国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价的联合决策测度模型[J].经济研究参考.2010(28).

[3]徐丛春,宋维玲,李双建.基于波士顿矩阵的广东省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J].特区经济.2011(02).

[4]李晓光,崔占峰,王少瑾.蓝色经济区城市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2(02).

[5]王圣,张燕歌.山东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估体系的构建[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1(07).

[6]扈丹平.我国海洋新兴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

[7]孙林林,李同n,吴涛.我国沿海地区海洋产业结构及其竞争力的偏离份额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3(05).

[8]吴姗姗,张凤成,曹可.基于集对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中国沿海省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价[J].资源科学,2014(11).

海洋产业分析篇3

一、舟山海洋产业结构的现状与特点

近年来,舟山凭借优良的区位、资源、政策优势,海洋经济实现了跨越发展,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渔业产业化、标准化水平提高,海洋水产品产量、产值、出口等一直保持全省第一位;水产品精深加工规模继续扩大,船舶工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竞争力增强;海洋运输、港口服务、滨海旅游等产业增长幅度均超过10%。2014年三次产业比重为9.9∶42.1∶48.0。海洋产业门类齐全,形成了各业互促共进、有序推进的新业态。从各产业具体情况看又呈现以下特点。

1、海洋渔业产业链拉长、转型加快

近年来舟山加快了渔业结构调整,通过淘汰落后渔船,改善生产设备,产业结构优化。2014年海洋渔业产量达166.9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出182.5亿元。远洋渔业发展迅速,作业船只达到450余艘,已经形成国内一流的现代远洋船队,无论是数量、技术装备、生产能力都位居全国前列。渔业产业结构呈现出由捕捞向养殖、由近海向深海远洋、由产销为主向产加销一体化发展趋势。水产品精深加工能力提高,目前全市拥有水产加工企业200多家,单冻虾仁、烤鳗生产线、蟹肉罐头等上百条现代化生产线,水产精深加工比例达47%,水产品出口占全国的9.5%左右,初步形成集养殖、捕捞、储运、加工、商贸、网上交易平台、出口、休闲渔业等为一体的产业链条。

2、船舶修造业规模扩大、质量提升

2014年实现船舶工业总产值762亿元,约占全市工业的46.9%,占全省、全国船舶工业的比重分别达到62%和13%,全市造船完工量676.6万载重吨。手持订单1882万载重吨,总体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近年增幅有所趋缓。造船周期明显缩短,目前能够制造常规船型外,还能制造大型原油轮、大型液化气船、大型冷风集装箱船、滚装船等技术含量高的船舶,船舶产业集群化已经形成,涌现了金海湾、扬帆、中远船务、日本常石等国内知名大型船舶企业。造船能力正朝着大型化、规模化、高端化、智能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并开始向海工产业拓展。

3、港口物流发展迅猛、辐射增强

2014年舟山港域货物吞吐量达到3.5亿吨,是我国十大港口之一。目前港域有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41个,其中25万吨级以上的大型深水泊位5个。形成了布局合理、功能互补、内外开放的港口体系,货物吞吐量持续增加,石油储存,煤炭、铁矿石中转发展迅速。海运能力不断壮大,目前共有海运企业274家,海上运力达到543万吨。港口辐射增强,从传统的装卸、转运业务逐步向加工仓储、配送、提供信息服务等高附加值综合物流延伸,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4、海洋旅游特色鲜明、档次提高

重点培育以普陀山为依托的佛教文化旅游,以海岛、海洋风光为依托的滨海休闲度假旅游,以海鲜美食为依托的饮食文化旅游。开发邮轮、游艇、海上游轮、环岛旅游巴士、印象普陀、禅修、海钓等特色旅游产品,推出观音文化节、国际沙雕节、海鲜美食节等重大节庆活动,海洋旅游呈现出开发档次趋高、投资规模扩大、海洋特色显明的特点。2014年接待游客339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338.4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到20%以上。旅游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接待能力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旅游产业由低端化、大众化向低、中、高并举梯度演进。

5、海洋新兴产业端倪初露、增势强劲

近年来临港化工、海水综合利用、海上风能、生物质能等新兴产业增势强劲。舟山具有“风能大市”的优越条件,全省最大的岱山衢山风电场己并网发电,海水综合利用增幅明显,嵊泗海水淡化使用率达78%左右,华东地区最大、日产十万吨级的六横海水淡化厂一期已投入使用。海洋科教服务得到快速发展,部级“海洋技术海上公共实验场”、浙江省海洋开发研究院、科技引智园区等业已创建或正在筹备。风险投资、涉海咨询、信息软件、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物流金融、航运结算等服务业也呈现增长势头。

二、加快海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现实困境

舟山海洋产业已步入快速成长期,但仍然存在明显的结构问题,制约了产业发展。

1、人才支撑力不足,产业技术瓶颈凸显

舟山海洋科研力量薄弱,与产业布局相适应的人才紧缺。从对16家修造船企业调查看,大专以上学历仅占从业人员的10.51%,拥有中高级职称人员只占从业人员的7.42%,而国外则占到25%以上。海洋科研机构的数量,也明显少于山东、江苏同类地区。船舶设计、船配制造、现代物流等人才明显不足,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稀缺,由企业参与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几乎为零,尽管我市在海水淡化、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等方面已有涉及,但总体来说,海洋产业的技术水平还相对偏低,在船舶关键性设备研制、水产品精深加工、海洋生物医药研发、大型海洋工程装备等领域,距离世界先进水平差距甚远。同时,涉海金融保险、海洋信息服务、港航物流服务、海洋地质勘探、海洋环境保护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公共研发平台层次低,制约了海洋经济的集约化发展。

2、海洋渔业捕捞能力过剩,养殖产量不稳定

一是海洋捕捞能力过剩,生态平衡破坏。马力产能依旧过剩,导致鱼资源锐减,尤其是近海渔场已很难形成渔汛,陆源污染、近海养殖污染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渔业生态平衡破坏,大黄鱼等一些优质鱼种濒临灭绝的境地,水产捕获物产量总体平稳,但质量下降,高值鱼减少、低值鱼增加。远洋捕捞同样面临资源衰退的趋势,投资风险加大。二是养殖产量不稳定,受气候环境影响明显。水产养殖范围有所扩大,但养殖产量受气候变化、病害影响还比较明显,产量不稳定,养殖人员素质虽有提高但总体偏低,养殖规模偏小,疫苗等安全、有效的专用渔药研发滞后,不合理用药现象时有发生。养殖饲料主要依赖投喂天然鱼虾,浪费现象严重。

3、临港工业产业链不完整,要素制约明显

(1)造船业组装为主、配套滞后。虽然造船模式离自动化、流程化、数字化、绿色化造船提升较快,但离造船强国还有较大距离。国际船级社资质认证通过率低,自主品牌少,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产业链不完整,缺少钢材、管子等中间产品的企业,船用配套设备本土化水平低,仅为8~9%,造船生产能力过剩,综合竞争优势不明显。(2)水产加工业资源短缺,成本上涨,精细化加工不足。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劳动力成本提高,原材料短缺,价格上涨、利润减少,加工生产设备空置率提高。精深加工虽有提高,但粗放型加工比例还是偏高。海洋功能食品开发、海洋生物化妆品、海洋生物药品等与日韩有较大的差距。(3)新兴产业规模小、成本高、融资难。海水淡化成本偏高,浓缩海水没有综合利用。风电产业虽得到快速发展,但比例不高,各项指标体系还需不断完善。临港石化、游艇业、海洋工程、海洋高科技生物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市场份额不高,经济效益不明显,面向社会进行市场融资的能力不强。

4、服务业高端产品少,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

(1)旅游业精品景点少,高端服务跟不上。除普陀山外,精品景点相对缺乏,游客逗留时间较短,抽样调查平均1.7天,人均消费约820元,游客消费偏低,旅游商品缺少特色。旅游企业规模偏小,导游数量严重不足,尤其缺乏高端服务,对地方财政贡献度不大。(2)生产性服务业明显滞后。研发设计、金融保险、技术咨询、通关中介、信息服务、第三方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成为生产发展的短腿。(3)本土运力缺乏规模效应。每家海运公司,平均运力不足2万吨。金融支撑能力弱,服务中介发育滞后,特别是缺少远洋运输相配套的业务网络体系和信息服务。航运抗风险能力不强,海上保险业务滞后,港口物流集疏运体系网络尚不完善。

三、加快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建议

针对舟山海洋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这就必须发挥政策在产业准入、扶持、规制等方面的作用,通过政策的指导与管控,实现产业的升级换代。

1、以国家实施海洋强国战略为契机,争取更多国家海洋政策的投放与落地

一是用足海洋新兴产业政策。利用舟山群岛新区承接海洋强国战略实验区的优势,争取国家对海洋新兴产业扶持政策,对舟山范围内的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所得税,给予出口退税特定政策,在土地使用、基础设施、投融资方面给予政策便利。二是用好国际旅游岛建设政策。参照香港、海南岛政策,开辟国际邮轮航线,对国际海员、国际邮轮乘客等,实行免签证政策。设立免税商店,保税旅游小商品交易区,实行海空航权开放、开辟国际航线航班,岛间区域低空开放,进一步提高舟山旅游产业的国际化水准。三是争取自由贸易港政策。按照港航联运中心定位,大宗散货国际枢纽港的要求,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政策延伸到舟山群岛新区,以优惠的政策吸引物流企业落户舟山,推进企业开设离岸账户试点,对外向型企业在境内银行开设离岸账户,对境外业务提供资金结算便利等,逐步由保税港向自由贸易港发展。

2、以引进大项目、大企业为平台,带动产业优化发展

一是创投资好环境。加大政府投入,完善设施配套建设,为投资者创造优良的服务环境、诚信环境、治安环境,围绕大企业、大项目推进,不断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进一步营造心齐、气顺、劲足的良好发展环境。二是招高端大企业。运用产业招商、园区招商、会展招商、网络招商等手段,促进招商引资向产业重点区块和领域倾斜。要搭建大平台,把技术先进、实力雄厚的高端大企业作为引进的重点,用足用好国家政策,招强选优,落地生根,形成新的产业集群。三是促产业新组合。充分利用国内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积极引进新兴产业和适用技术。依托国际、国内航运集团企业,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组合方式,改变航运企业“散小弱”的现状,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以智库管理、人才开发为核心,提升产业发展支撑力

人才是实现产业优化升级的核心,要通过区域间的政策协调、制度衔接和服务贯通,提高人才资源效率。一是建立专家智库。建立国内外一流专家资源库,组建高效的管理团队,专门从事收集国际、国内领军人才、名家教授及其它一流高端人才的资料信息,实行动态有效的智库管理。二是破解引才难题。要打破长三角区域内限制人才流动的行政壁垒。在人才培养、资质认证、户籍制度、就业政策、社会保障等方面互相衔接,为人才自由流动营造政策环境。建立区域性人才市场,搭建网上最强人才招聘平台。借助各地猎头公司,高薪猎取急需人才,对优秀人才配给一定比例的研发经费和必要待遇保障。三是优化使用模式。通过建立专家资源共享平台,形成一方聘用,多方使用的引智机制。通过决策咨询、兼职、企业顾问、节假日指导、项目管理、成果转让、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贴近实际,用活人才。

4、以实施“技术领先战略”为突破口,打造产业核心竞争力

积极实施“技术领先战略”,利用中央、省里对舟山的人才倾斜政策,组建研发团队,对海洋生物、船舶制造、海洋工程、新能源等产业中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进行逐项攻关,占领制高点。一是积极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舟山很多产业尚处成长期,企业研发投入,迫切需要政府超常规加大对公共技术研发平台的资金投入。切实发挥院士智囊团、海洋开发研究院、博士后流动站等作用,运用有效的激励机制,促其多产技术“金蛋”,打造核心竞争力。二是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积极推进企业与浙江大学、中科院、国家外专局等的合作,推动重大项目共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建立科研技术应用推广网络,组建技术推广小组、派遣科技特派员等加大现有高校、科研院所专业人才与企业的对接,促进成果转化。三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开发创新与技术引进创新相结合,以产业化项目资金,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促进企业研发中心升级。通过以奖代补政策,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5、以海洋产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加快产业集聚、集群发展

一是重视产业园区规划引导。坚持高起点设计、高标准开发、高效能管理。聘请国内外一流的设计单位,对园区功能和产业进行科学定位,力争做到能耗最小、效益最大、布局最优,为产业集聚提供好平台。二是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利用产业集群的优势,通过园区内企业相互竞争,促进技术升级,促进深度分工,提高专业化水平,形成有强大技术创新能力支撑的区域品牌,加大对产业集群名牌产品、驰名商标的宣传保护力度,推动集群产业整体升级。

6、以完善金融政策、拓宽金融业务为着力点,增强产业发展活力

一要优化融资环境。要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大力发展直接融资业务,改变我市融资结构单一的局面,要建立和完善有效的风险资本进入退出机制,为高科技创业风险企业创造宽松的金融与政策环境。二要拓展金融组织体系。在充分发挥国有商业银行融资主渠道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各类民营金融机构和组织,建立舟山海洋产业投资基金,设立海洋开发、科技开发银行。三要探索便利化融资方式。支持即期合约、期货交易,支持在舟山设立以煤炭、矿砂、油品等大宗物资为主要交易品种的远期交易市场。鼓励外商以独资、合资、合营、控股、参股的方式投资,构建多层次、多形态、多渠道融资体系。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基金,鼓励有实力的大企业到国外上市融资。

海洋产业分析篇4

关键词:专利信息分析;海洋生物资源;海洋医药产业;产业发展;专利数据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207文章编号:1009-2374(2015)06-0005-04Doi:10.13535/ki.11-4406/n.2015.0432

海洋生物医药产业(marineBiopharmaceuticsindustry)是指从海洋生物中提取有效成分利用生物技术生产生物化学药品、保健品和基因工程药物的生产活动。目前已知地球上物种约有50万种生活在水中,海洋生物的品种总数达到20万种,占地球生物的80%以上,其中1/2以上具有抗肿瘤、抗老年痴呆症、抗病毒、抗凝血、抗艾滋病、防治心血管疾病、抗衰老、抗氧化以及调节免疫力等药理性质。由于海洋生态环境的特殊性,使得海洋生物在生存进化中产生了一系列与陆生生物迥异的特殊结构,对这些生物代谢特性的研究,对于帮助解决危害健康的癌症、心脑血管疾病、HiV等疑难杂症都有重要作用。

2011年《广西海洋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加强海洋生物医药的研发,发展海洋药业,建立以广西特色产品为基础的海洋医药产业基地。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广西海洋医药产业必须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设,通过引进、消化国内外的科技成果,最终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海洋生物医药产业路子。本文运用专利信息分析的方法和手段,分析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结合广西实际情况探讨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对策。

1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1.1国内海洋生物医药资源开发现状

目前国内外海洋药物研究的主要生物类型有:(1)海藻:如昆布、海人草、石花菜、螺旋藻、羊栖菜、鼠尾藻等;(2)软体动物:如牡蛎、珍珠、章鱼、石决明、蛤蜊等;(3)节肢动物:如龙虾、对虾、寄居蟹等;(4)棘皮动物:如海参、海胆、海星、海燕等;(5)脊索动物:如海马、海龙、海鳗、带鱼等;(6)腔肠动物:如珊瑚、海蜇、海浮石等;(7)微生物:海绵、海鞘、苔藓虫、微藻、细菌、真菌等。从图1专利研究分布中可以看出,上述海洋生物化学结构中用于生物医药研究的主要包括多糖、蛋白质、氨基酸、脂类、生物碱、萜类等,新发现的化合物在以每4年增加50%的速度递增。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为海洋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了大量的药物前体。

我国海洋生物医药行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强劲。从图2容易看出,我国海洋生物医药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从2002年以来专利申请数量稳步增长,专利申请增长比例多年高于医药行业整体速度。目前,我国已有藻酸双酯钠(ppS)、肝糖酯、烟酸甘露醇、多抗佳、河豚毒素等多种海洋药物获得国家批准上市,并取得了数十亿的产业价值。

《2012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实现增加值172亿元,比上年增长13.8%。海洋生物医药业之所以能保持良好发展势头,这与我国近年来加大对海洋生物医药业政策扶持和投入力度分不开的。此外,从2002~2011年,平均每年从海洋生物中发现新的生物结构200多个,一大批结构新颖的化合物已经陆续进入了临床研究阶段,这必将进一步推动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壮大。

1.2广西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广西北部湾是我国高生物量的海区之一,依靠良好的气候及地理条件,海洋中有着种类繁多的贝类、藻类及其他生物,还拥有占全国面积40%的沿海滩涂红树林,以及涠洲岛周围的浅海珊瑚礁,具有天然的海洋资源优势。据不完全统计,广西目前已有海洋生物药品、保健及化妆品公司40余家,从业人员逾4000人,并且规模在不断壮大。其中北海国发海洋生物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已挂牌上市,且早在2004年便已投资2亿元建成了广西首个以海洋生物为资源的医药加工基地。这为加快推进广西海洋生物医药科技建设提供了基础。

广西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存在着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海洋创新药物也已由技术积累进入了产品开发阶段。“十二五”期间全面推进北部湾海洋经济建设,是广西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广西迈向海洋大省的重要举措。然而,无论从经济层面还是科技层面,广西海洋生物医药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要加强海洋生物医药科研实力、形成产业效益,还有许多迫切问题需要克服。

2广西海洋生物医药发展面临的问题

2.1海洋生物医药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广西海洋生物医药自主研发能力薄弱,首先体现在专利申请的数量和质量上。广西申请的海洋生物医药相关专利仅有13项,远远低于其他沿海省份的申请。从发明主题分析,多为鱼肝油、珍珠粉等健保制品,鲜有涉及热点如抗心脑血管病、抗肿瘤、抗病毒等核心技术领域。从发明类型分析,多为产品发明,对于活性物质研究的专利仅有2项,没有对活性物质药用机理等深层次的研究专利。传统的广西大型医药公司也鲜有涉足海洋生物医药领域的研究,而新兴的广西海洋生物医药企业规模小,资金少,因此也缺乏海洋生物医药的研发能力。这与广西丰富的热带海洋生物资源形成鲜明对比,说明广西在海洋生物医药产业自主研发能力薄弱,对广西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十分不利。

2.2缺乏有效的公共研发平台

海洋生物医药的研发依赖于现代生物技术、基因工程技术、活性物质筛选技术等,具有周期长、风险大、回报高的特点。单靠某一个单位或领域的投入很难取得产业化成果。广西目前尚未建立起联合多学科及医药企业海洋生物医药的产品开发平台,因此在广西的海洋生物医药的专利申请人构成中,只有北海医药厂与广西医学院开发的鲎试剂一项,属于科研单位与企业的联名申请。这样的分散研究使得广西海洋生物医药科研项目停留在低水平重复阶段,不利于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化技术瓶颈的突破。长此以往,企业不愿意投入资金进行新的海洋生物医药的方向研究,而更愿意投入到科技含量低、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仿医药物生产环节,使得广西海洋生物医药的科技水平止步不前。

2.3海洋生物医药研究专业人才队伍不足

我国海洋生物医药尚处于发展期,专利申请多数为科研院校,公司申请专利较少。中国海洋大学于1993年成立了中国首个海洋药物化学专业,1996年创建了海洋药物硕士点。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在广州成立省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培养硕士和博士生。由表2可以看出,专利申请数量较多的省份皆是有强大的科研院校做支持。在此阶段,科研院校一方面承担起了海洋生物医药的研究攻关任务;另一方面为企业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有力地支持了相关学科的发展。

就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来看,广西仅有钦州学院一所公立本科学校拥有涉海专业,2008年起开始招收海洋生物医药方向本科生。学院的成立弥补了广西没有海洋生物医药专业的空白,承担起了为广西培养掌握系统的海洋药物科学理论,具备药学、医药工程、海洋药物和现代药物生物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能在医药、生物制品、食品、精细化工等领域从事研究开发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的艰巨任务。但仅靠钦州学院一所院校,并不足以填补海洋生物医药发展带来的巨大人才缺口,尤其是在高层次的研发人才培养上,广西目前还不具备培养自己的海洋生物医药人才能力。就目前来讲,亟需政府建立相关引进机制,将优秀的人才引入广西,促进整体科技水平的提升。从长远角度看,应该逐步规范和建立起各层次海洋生物医药人才培养平台,拥有自己的人才队伍,才能在海洋生物医药科研竞争中取得优势。

2.4专利保护意识水平差

由于现行科技人员技术晋升过于侧重论文的考核评价机制,在取得研究成果后急于,使得技术成果无法得到完整而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这增加了海洋生物医药药品研发的风险,也使企业不愿意投入资金进行创新性研究。值得一提的是,在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全球化的今天,各国都在专利申请方面进行了全球专利布局。pCt专利是《斯特拉斯堡协议》中国际知识产权组织为各国专利申请人提供国际专利申请的渠道,pCt申请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专利的质量,也反映出申请主体的国际保护意识。在我国申请的44项外国公司专利申请中,有31项属于pCt国际申请。而反观我国专利申请中,只有广东2件、上海2件、浙江3件、天津2件为pCt国际申请,要想将新型药品打入国际市场,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知识产权国际保护意识还需要加强。

3广西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对策

我国海洋生物医药发展的趋势表明,分子生物学、海洋生物学以及药理学的进步,使得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朝向更深层次发展。如何利用海洋生物技术探索出海洋生物化学结构中的高附加值资源,促进海洋新兴药品开发,实现海洋生物特殊活性物质产业化,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广西基础科技力量薄弱,专业人才匮乏的实际情况,盲目学习其他省份进行规划是不合理,也是不符合广西实际情况的。因此我区更应抓住机遇,从实际情况出发,以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为依托,加强海洋生物资源的研发与利用,实现海洋生物高新技术特别是生物医药这一“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的发展壮大。

3.1加强海洋药用生物资源库建设,加速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化

海洋生物医药研发链的前端原料是海洋资源库各种生物,随着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对于海洋药源生物的需求量必将不断增大,其上游原料产业依靠传统的方式越来越无法满足日益扩张的市场。广西拥有天然的海域生物资源优势,开展海洋药用生物资源调查,对于扩大海洋药源、开发新型海洋药品具有先导作用。因此,挖掘相关海洋药源资料,对现有南海海洋生物资源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调查,建立本海域完善的海洋药用生物资源信息系统,对于海洋生物进行基础性研究,能为我国海洋生物医药的整体进步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广西海水养殖业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产业规模,成为北海、钦州及防城港3市的重要支柱型产业,推进由普通海水生物的养殖到海水药源生物养殖的转变,不仅能带来更为可观的经济效益,还能丰富海洋药用资源库,推动海洋生物医药产品产业化的进程。

3.2推进产业合理布局,推动我区海洋生物医药快速发展

广西海洋生物医药具有仿制技术相对成熟、但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少、产业化水平低、新型药物研发周期较长。因此,对于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应从我区实际情况出发,大力推进海洋生物医药整体布局,避免盲目鼓励高难度研发,造成资金与设备技术的浪费。

一是鼓励海洋生物仿制药的发展。依靠国内巨大的市场需求,带动科研发展,鼓励中小企业进行创新、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缩小与国外的差距,并利用获利资金反哺新型药物的研制,从而推动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全面升级。

二是进行重点规划,支持一批有实力的科研单位率先进行技术升级。中国人民第二军医大学肿瘤研究所拥有17项抗肿瘤发明专利,在国内海洋生物医药抗肿瘤研究方面处于领跑地位。该所通过对国外专利药物“仿制――改进――创新”的模式,用10年时间拉平了与发达国家30年的差距,完成了一系列治疗肿瘤和免疫性疾病的抗体类药物研制和生产,部分药物已成功上市。广西亦可借鉴其思路,通过“仿制――改进――创新”三步走模式,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海洋生物医药龙头示范企业,引领产业的发展与升级。

3.3利用中医药理论,建立特色海洋生物医药体系

传统的中医药理论是我国现代医药领域一笔宝贵的财富。在距今2000多年以前的春秋时期,我国海洋生物医药就已经进行了临床应用。《黄帝内经》《本草纲目》《海草本草》等都对海洋药物进行过记载。我国海洋中药材的利用历史悠久,许多药方的药理药性都是经过千百年实践被证明行之有效的。广西中医药理论素来应用丰富,“三金”、“红花”、“金嗓子”等中药品牌已深入人心,将传统的中药理论应用于现代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中,从中药药方中提取有效物质,效率会远比从千万种化合物中筛选要高得多,这是广西发展海洋新型药物的核心优势,应给予重点支持,建立技术共享平台,加强海洋生物医药企业与传统中药制药企业的合作研究。

3.4培养海洋生物医药专业人才,提高人才综合素质

产业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我区应从人才数量和人才综合素质两方面,提升对于广西海洋生物医药专业人才的培养能力。在扩大专业人才数量方面,要充分发挥钦州学院海洋学院的优势,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扩大海洋生物医药专业招生规模,以应付未来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在提高人才综合素质方面,要培养一批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海洋生物医药人才,尤其是培养出一批既了解海洋药物特点又具备管理素质的管理人才;另一方面增强广西海洋生物医药科研基础建设,争取尽早开设海洋药物硕士点。鉴于海洋生物医药高科技特点,可采取高校与研究机构联合培养的方式,与如美国、日本在内的国家科研机构采取联合办学,利用相关学科的优势资源,为海洋生物医药的研究输送高素质人才,为广西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提供人才保障。

3.5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海洋生物保健品研发

广西海洋生物医药相关专利主要是保健类产品,我区海洋生物保健品研发已具有一定实力。保健养生类产品发展前景广阔、市场容量大、技术门槛相对较低,是海洋药物的有益补充。可以在发展高科技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同时,丰富保健品类新产品资源的开发,为扩展海洋保健品市场提供新的战略储备。一方面我区应紧跟国家知识产权的战略“十二五”规划,加强广西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特别是在保健产品方面的知识产权意识,提升企业创造、运用、保护及管理知识产权的能力,大力支持相关研发机构、企业将其研发成果申请专利保护,而不是急于发论文、上职称。另一方面要加大海洋生物医药领域专利申请与维持费用的资助力度,保证专利的维持时间,实现广西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合理规划与战略布局。目前,海洋生物医药的中国专利申请曲线充分显示出其强劲发展的势头,广西政府把海洋生物医药纳入新兴产业作为“十二五”重点项目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具有高瞻远瞩的意义。作为沿海大省,广西要更加充分开发海洋这天然的药物宝库,建立以广西特色产品为基础的海洋医药产业基地,使“蓝色药业”成为广西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参考文献

[1]卞俊.国内外海洋药物研究进展和展望[J].海军医学杂志,2007,28(1).

[2]林江,邓家刚,江海燕,等.广西海洋药业和保健品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药业,2011,20(6).

[3]龚斌.创新海洋生物制药核心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建议――以钦州学院为例[J].钦州学院报,2011,26(5).

[4]焦炳华.海洋生命活性物质和海洋药物的研究与开发[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6,27(1).

海洋产业分析篇5

关键词:Shift-share方法;海洋产业;竞争力优势中国

1引言中国

福建省是中国东南沿海的省份,东北与浙江省毗邻,西部、西北与江西省接界,西南与广东省相连,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岛相望。福建海岸线狭长,有3752公里,位居全国第二。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着力实施“大念山海经”、“发展蓝色产业”、“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等战略部署,特别是把“海峡西岸经济区”纳入福建省“十一五”规划中。2009年,福建省海洋产业占已经达到了25.1%,海洋产业在福建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但海洋产业发展不是很成熟,在大力发展海洋产业同时,还要注意对海洋产业的产业部门和产业结构进行适时的调整,以适应海洋产业的健康快速的发展。选择与福建省的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海洋主导产业,可以发挥海洋主导产业对海洋经济的带动和聚集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国外研究学者研究SSm方法比较,FotopoULoS&SpenCe(2001)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法,根据结构分量和竞争分量之间绝对数的大小说明区域与产业结构在增长中所起作用的大小,并判断是什么力量起主导作用。peneDeR(2003)在对28个oeCD国家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产业结构是20世纪90年代宏观经济发展和增长的重要因素。

国内学者研究和运用SSm方法较晚,王品慧,潘若愚(2008)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从区域增长份额、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和区位偏离份额三大指标分析,得出安徽省工业部门的产业结构基本趋于合理,但总体增长力和竞争力较差。

潘雄锋、李名子(2008)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法,从经济增长的3个相关因素即份额分量、结构分量和竞争分量,对我国2000-2006年各地区农业经济增长的差异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种植业产值总量较大,但结构性矛盾突出,并且各地区农业内部及整体的结构和竞争力因素对产值增长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王宜虎、徐银良(2009)运用偏离份额分析对山东省服务业的竞争力作了实证研究,从服务业的行业结构和竞争力两个角度分析,得出山东省服务业虽然相对全国增长较快,有一定的竞争力,但是产业内部结构存在较大问题。

本文运用SSm方法,从份额偏离选择基准、结构偏离选择基准、竞争力偏离选择基准出发,对福建省海洋产业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初步选出适合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2海洋主导产业选择新基准

由SSm的数学模型可知:如果G?i较大,L>1,说明福建省海洋的经济增长快于全国;如果p?i较大,w>1,则福建省拥有较大比重的朝阳产业且产业结构较好;如果D?i较大,u>1,则福建省有较多的海洋产业在迅速发展且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地位在不断上升。我们可以把分成三个选择基准:

(1)份额偏离选择基准。该基准源于份额偏离分量n??ij?,代表了福建省海洋产业部门的经济发展趋势。值为正,说明该海洋产业部门在本区域内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且正值越大发展前景越好。

(2)结构偏离选择基准。该基准源于结构偏离分量p??ij?,代表了福建省海洋产业部门的产业结构基础。值为正,说明该海洋产业部门在本区域内具有较好的产业结构基础,且正值越大结构基础越好。

(3)竞争力偏离选择基准。该基准源于竞争力偏离分量D??ij?,代表了福建省海洋产业部门的相对竞争力。值为正,说明该海洋产业部门较全国的相应产业部门增长快,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且正值越大竞争力越强。

3运用SSm三基准对福建省海洋产业进行分析

3.1数据来源

统计中所用的原始数据来自《2006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报》、《2009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报》和福建省统计局,各产业部门均以海洋产业增加值为分析对象。

3.2实证结果分析

(1)福建省海洋产业总体结构特点分析。

由上述SSm方法的公式得出表1,由表1可以得出福建省2006年到2009年海洋产业的总体结构特点:由于L<1,得福建省海洋产业的增长率慢于全国总体水平,总体发展速度偏慢;由于p?i较大并且w>1,可知福建省的海洋产业构成中包含比重较大的朝阳增长部门,海洋产业总体产业结构比较好,这种结构对海洋产业的增长有较大的贡献,不必进行大规模的结构调整;从D?i为负数,并且u<1,可以看出福建省海洋产业发展较快的产业不多,总体竞争力明显偏弱,需进一步提高海洋产业的层次,加强海洋产业的竞争力。

(2)福建省海洋产业的Shift-share分析图。

为了对各海洋产业部门进行比较,找出各个海洋产业部门份额偏离分量、结构偏离分量、竞争力偏离分量,分析福建省海洋产业的结构、竞争力情况和海洋主导产业的逐步确定,据表2所得数据,对其5个指标以标准化方法进行无量纲处理,并根据处理所得数据做产业部门优势分析图和产业部门偏离分量图(图1,图2)。

在图1中,分布于第一象限的海洋产业部门,属于较好的海洋产业部门,一方面具有较大的产业部门优势,另一方面全国增长优势较明显,是具有产业部门优势的增长性产业部门;分布在第二、四象限的海洋产业部门属于一般产业部门,要么具有一定的产业部门优势,要么具有一定的增长优势;分布在第三象限的海洋产业部门则属于较差产业部门,该象限的产业部门在全国的增长优势既不明显,产业部门优势与其他产业部门相比也无优势。在福建省海洋产业部门中,1(海洋渔业)和12(滨海旅游业)属于第一象限,说明这两个产业既有产业部门优势又有产业增长优势,可以作为福建省海洋主导产业的候选。2(海洋油气业)、3(海洋矿业)、7(海洋生物医药业)、9(海洋电力业)、10(海水利用业)则属于第三象限,说明这几个海洋产业部门在全国既没有增长优势,与其他海洋产业部门比较也无优势。剩下的海洋产业部门属于一般产业部门,分布在二、四象限,都有自身的优势和不足。福建省的12个海洋产业部门第一、二、三、四象限都有,说明产业结构比较合理,虽然两极分化严重,但不缺乏作为优势产业补充的一般产业部门。在图2中,分布于第一象限的海洋产业部门,其结构优势和竞争力优势较为明显,原有的产业结构基础很好,较其它海洋产业部门也具有很好的行业竞争力,属于较好产业部门;分布于第二象限的产业部门虽具有产业结构优势但竞争力优势不明显,第四象限的产业部门则具有竞争力优势但没有产业结构优势,分布在这两个象限的产业部门属于一般产业部门;第三象限的海洋产业部门,结构优势和竞争力优势都不太明显,与其它产业部门相比则属于较差产业部门。从图中可以看出,福建省没有一个产业部门属于较好产业部门,也没有一个产业部门属于较差部门。福建省海洋产业部门都是有竞争力优势但没有良好的产业结构基础或者有良好的产业结构基础而没有竞争力优势,但1(海洋渔业)、6(海洋化工业)和12(滨海旅游业)都较接近第一象限,有很大的潜力成为较好产业部门。

(4)主导产业的初步确定。

根据本文建立的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偏离份额基准,主导产业应选择份额偏离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均较大的产业部门作为主导产业。由于图2中,1(海洋渔业)、6(海洋化工业)、12(滨海旅游业)比较接近较好产业部门,所以可以初步选择1(海洋渔业)、12(滨海旅游业)两个产业部门作为主导产业。因为它们在属于全国增长性产业部门,发展趋势较好,有很好的发展潜力;它们都具有很好的产业结构基础,在海洋产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它们的增长率明显高于国家同类产业部门,从侧面反映出其生产率较高,具有大区域竞争优势。

在福建省2010年海洋规划中把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船舶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作为福建省海洋主导产业,本文初步选择的福建省海洋主导产业是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说明SSm方法初步确定的海洋主导产业在实际的海洋产业发展战略中具有基本客观的有效性。

4对福建省海洋产业的几点建议

针对以上分析,结合福建省海洋产业大环境,对福建省海洋产业做出以下几点建议:

(1)对于原有产业结构基础较差但有良好的竞争力优势海洋产业部门,如海洋油气业、海洋矿业和海洋生物医药业等,这些产业虽然结构基础较差但具有后发优势,发展潜力较好,应该抓住海洋产业的大发展这个机遇,从宏观微观方面进行积极培育和扶持,使其向着主导产业部门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业属于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潜力较大。由于其海洋生物医药和功能产品需要较强的创新技术研发体系,故应该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建设产品研发基地,引进高科技人才,加强海洋生物医药科研成果的转化,形成以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链。

(2)对于结构基础较好,具有产业部门优势,但其竞争力较差的海洋产业。这些产业部门正在衰退。如海洋化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等。针对这些产业应该积极找寻衰退的原因,总结经验,因为有着良好的结构基础,如果政府能给予政策性的倾斜和资金支持,强化政策干预力度,从资金、技术、政策和服务等多方面重点扶持;增强其竞争力,会使它们走向复苏之路。海洋化工业应该转型发展为新型高端产业,由于有较好的资源优势,根据环境的承载力,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引进高科技人才。在政策上政府应该给予海洋化工产业的支持,积极寻求与外合作,加快产业转型。

(3)对于原有结构基础较好,拥有部门优势和增长优势、竞争力优势较明显的产业部门,比如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等。今后应继续加强具有全面优势的产业部门的主导地位,根据本区域海洋发展的大环境,积极引导本区域的海洋产业发展方向。海洋渔业一直是福建省的主导产业,为了强化其地位,应该建立与环境相适应并具有高科技的新海洋渔业。环境是海洋渔业的命脉,根据海洋环境的承载力,建立生态、低碳、高效的亲环境海洋渔业模式。在原有基础上,把海洋渔业文化加到海洋渔业发展中,与滨海旅游业等产业相互联系。

参考文献

[1]FotopoULoSG,SpenCen.RegionalVariationofFirmBirths,DeathsandGrowthpatternsintheUK,1980-1991[J].GrowthandChange,2001,(32):151-173

[2]peneDeR.industrialstructureandaggregategrowth[J].StructuralChangeandeconomicDynamics,2003,(14):427-448

[3]王品慧,潘若愚.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安徽省工业结构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8,22,(1):19-23

[4]潘雄锋,李名子.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我国区域农业产业结构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8,(3):32-36

[5]王宜虎,徐银良.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山东省服务业竞争力实证分析[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9,(1):85-89

[6]崔功豪,魏清泉,陈宗兴.区域分析与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8-72

[7]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R].2006,2009

[8]童江华,徐建刚,曹晓辉,徐芳.基于SSm的主导产业选择基准——以南京市为例[J].经济地理,2007,27,(5):733-736

海洋产业分析篇6

摘要:厦门位于台湾海峡西岸,是重要的经济特区。依靠当地海洋资源优势,厦门的海洋产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于厦门的经济发展起了主导性作用。本文拟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结合对区域的调查以及前人对社会经济情况的总结,研究厦门海洋产业和海洋相关产业之间的关系及其对于厦门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通过对各海洋产业关联系数的分析得出:港口资源是厦门十分重要的海洋资源,临港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都取决于港口的建设;低附加值的海洋第一产业在城市的发展中逐渐退出,海洋第二产业稳步发展,而高附加值的海洋第三产业的比重有待提高;在所有海洋产业中,滨海旅游业总产值与地区生产总值关联系数最高;海洋生物制药业等海洋高新产业规模小,发展缓慢,有待加强。

关键词:厦门;海洋产业;海洋相关产业;灰色关联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6.4(257)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3)06-0138-04

当前全世界面临的“人口剧增、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三大挑战日益严峻,海洋为人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巨量的能源,特别进入21世纪以来,各国纷纷制定了长远的海洋发展战略,以图充分利用并可持续地开发潜力巨大的资源宝库——海洋[1,2]。

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海洋特征和规律的研究是开发和利用的基础。海洋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是随着海洋资源开发的深入而发展的,近三十多年来,世界海洋开发规模迅速扩大,海洋产业日益增多,海洋经济持续增长。海洋产业也已由过去的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海盐业等三大传统产业迅速增加到十几个产业,包括滨海旅游业、海上油气勘探开发、海水养殖、海洋生物制药、海洋化工、临港工业、海水综合利用等海洋产业。

海洋资源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但是海洋资源尚未作为一个整体被人类去认识去开发,海洋产业的出现是独立发生的,人类在海洋方面的经济活动只是作为陆地经济的延伸或补充[3],所以人们也就按照自身的需要和现有海洋科技水平来选择和培植出一些产业。科学合理地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产业对沿海城市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研究区域概况

厦门(118°02′~118°13′e,24°25′~24°33′n)地处福建省东南部九龙江入海处,东临台湾海峡,拥有海岸线总长约234km,海域面积约390km2,大小岛屿31个。其中深水岸线约27km,潮汐为正规半日潮,平均潮差398m。港口具有水深、港阔、不冻、少淤、浪小的优势[4]。

厦门海洋资源比较丰富不仅体现在港口资源上,而且海洋生态环境类型多样,海洋生物近2000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有60多种。厦门得天独厚的海洋旅游资源包括滨海城市景观资源、海岸景观资源、海岛景观资源、海洋生态景观资源、海洋历史文化景观资源。厦门海湾毗邻九龙江入海口,具有河口、海岛、滨海湿地等多种类型的生态系统。

2数据与方法

21数据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行业标准《海洋经济统计分类与代码》HY/t052-1999[5]和区域统计年鉴数据,结合实际情况选取厦门已形成规模的海洋产业、海洋相关产业以及地区生产总值作为产业分析依据。选取指标见表1。其中,水运客运量与港口货物吞吐量两项代表海洋交通运输业。进出口商品总额作为二级指标辅助分析。

22关联计算

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色关联分析提供了一种分析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的方法。灰色系统理论提出关联度分析的概念,其目的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理清系统中各因素间的主要关系,找出影响最大的因素,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关联度分析应用十分广泛,尤其在社会经济领域,如区域经济优势分析、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以及微观经济的因素分析等方面[6,7]。

选取表1中各个行业数值系统影响因素X,其中:X1:地区生产总值;X2:渔业总产值;X3:滨海旅游业总产值;X4:临港工业总产值;X5:海洋生物制药总产值;X6:进出口商品总额;X7:水运客运量;X8:港口货物吞吐量。原始数据采用均值化变换,作列间产业关联比较。母序列个数为0,分辨系数为05。计算后可得到关联度矩阵。根据分辨系数,将关联系数指标分为5个等级[8]。Ⅰ至Ⅴ级相关程度从低到高(表2)。

3结果与分析

31各产业与地区生产总值的关联分析

各组数据与地区生产总值的关联系数从大到小为:X3>X4>X7>X6>X8>X5>X2(表3)。

与地区生产总值相关最大的是滨海旅游业总产值,关联系数为08913,临港工业总产值次之,关联系数为08892,两者均接近Ⅴ级;与地区生产总值关联最小的是渔业总产值,关联系数为05923。在7个系统影响因素X2~X8中,有5个系统影响因素与X1(地区生产总值)的关联系数等级达到Ⅳ级,它们分别代表着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以及临港工业。这足以看出海洋产业在厦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厦门拥有滨海城市、海岸、海岛、滨海山岳、海洋生态、海洋历史文化等景观资源,滨海旅游业已经形成规模,成为地区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和组成部分。并且,滨海旅游业的繁荣吸引了投资,带动了餐饮业、住宿业、会展业、建筑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还能利用海洋第一产业的渔业资源来开发都市休闲渔业,提高海洋产业效益。滨海旅游业与地方经济的关系最直接和最全面,对它的所有投资和它所形成的所有效益都成为对地区经济的贡献,并且相对于开发工业、农业和高级服务业,开发滨海旅游业所遇到的困难要小得多。

依托厦门的深水良港优势,需要通过港口大进大出的石化、汽车、冶金、能源等临港工业得以发展,港口体系满足了现代物流所必需的基本功能,包括码头、堆场、仓库、商务区及其各类配套设施,能高效、有序地开展装卸、拼装、流通加工、配送、仓储、运输及信息处理等作业。通过港口的带动作用,厦门的临港工业与海洋交通运输业高速稳定地发展,从而对经济的发展做出持续稳定的贡献。

32渔业与其他海洋产业的关联分析

渔业总产值与其他产业数据相关程度偏低。与海洋生物制药总产值的关联系数最高,为07038;与临港工业产值的关联系数最低,为05904。

厦门地处太平洋西岸,濒临台湾海峡,每年夏秋5~11月发生在太平洋西部和南海的热带气旋都有可能影响甚至登陆厦门,造成海洋渔业的严重损失。受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的影响,台风移动路线并不稳定,因此渔业总产值稳定性差。渔业的下滑与其他海洋产业发展形成鲜明的反差,致使渔业总产值与其他因素的关联系数低。

33依托港口发展的产业的关联分析

进出口商品总额与临港工业总产值关联系数在所有产业关联系数里最高,为09663,达到Ⅴ级。港口货物吞吐量与进出口商品总额的关联系数为08909,与临港工业总产值的关联系数为08722,两者均接近Ⅴ级。

厦门港是我国东南沿海的天然深水良港,临港工业直接利用沿海港口资源向外运输其工业产品。在对外贸易中,港口的货物吞吐量与商品进出口密切相关。港口航运是厦门海洋经济最主要的增长极,随着港口物流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货物吞吐量的持续快速增长,厦门港已成为闽东南乃至福建省货流集散中心和腹地运输枢纽。

34海洋交通运输业与滨海旅游业的关联分析

水运客运量与滨海旅游业总产值密切相关,关联系数为09386,达到Ⅴ级。厦门水运业的发展情况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滨海旅游业发展情况。厦门的滨海都市文化旅游圈包括海上游览线,滨海都市观光环等[9]。水运业直接决定了旅游圈功能的发挥,因此两者关联系数很高。

35海洋生物制药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分析

海洋生物制药业发展波动大,产业发展缓慢。海洋生物制药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核心技术是其发展的重要保证。厦门海洋生物制药业发展缓慢,主要是由于技术与投资规模的限制。海洋渔业对海洋生物制药业的影响一般,关联系数只达到Ⅲ级,但应该看到其他产业与海洋生物制药业均不超过Ⅲ级。

36海洋产业结构变化

以海洋渔业为代表的海洋第一产业的产值呈下滑状态,年均增长率-169%;而海洋第二产业中最重要的临港工业的产值则是稳步快速上升,年均增长率203%;代表海洋第三产业的滨海旅游业年均增长率105%,港口货物吞吐量年均增长率225%,水运客运量年均增长率104%。

4讨论

41厦门岛东部与东南部海岸岸滩类型可分为三类:一是无沙或接近无沙的海滩:这类海滩主要分布在五通至香山之间;二是残留薄层沙滩:主要分布在溪头下至厦门大学白城;三是完好的蚀退沙滩:主要分布在石胃头至溪头下[10]。应采用生态方法维持岸线稳定,继而可发展如冲浪、快艇、摩托船驾驶、游泳、日光浴等旅游项目。

42在原有捕鱼岸段可考虑在传统渔业的基础上发展滨海旅游休闲渔业,如游钓、渔村度假、鲜活海鲜品尝、观赏渔业等。这样既可以获得高额的“休闲附加值”,又不用为获取大量商品鱼去掠夺资源,从而加快海洋产业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过渡,优化本地区的海洋产业结构。厦门的海岛资源丰富,可在生态保护的条件下开发海岛观光等产业,也可与旅游渔业开发有机结合到一起。

43港口是厦门对外贸易的重要保证,应该合理开发港口资源,避免盲目建设。同时,应该加大港口建设投资,借用天然深水良港优势,提高厦门港综合货物吞吐能力,一举挤入世界强港行列。

44适当的渔业养殖(如虑食性贝类、藻类的养殖)有利于海水营养盐的净化[11];土地拓展应该结合淤积性海域的综合整治,对其他功能发挥影响小的高滩部分可进行围填,其他应作为滨海湿地进行功能修复或提升[12],同时保留一定的自然海域作为海洋高新产业发展的空间。

5结论

海洋产业的灰色关联分析有利于为各海洋产业间协调发展提供建议,为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及利用效益最大化提供参考。

51通过对各海洋产业关联系数的分析可以得出:港口资源是厦门十分重要的海洋资源,临港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都取决于港口的建设。

52低附加值的海洋第一产业在城市的发展中逐渐退出,海洋第二产业稳步发展,而高附加值的海洋第三产业的比重有待提高。通过原有渔业资源可开发出滨海旅游休闲渔业等高附加值的海洋产业,同时也可以避免对渔业资源的掠夺。

53在所有海洋产业中,滨海旅游业总产值与地区生产总值关联系数最高。但滨海旅游业发展还不快,其潜力巨大。在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前提下,依靠各种海洋景观资源以及宜人的居住环境,应加大力度发展滨海旅游业以吸引投资,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54海洋生物制药业等海洋高新产业规模小,发展缓慢,有待加强。参考文献:

[1]冯士筰,李凤岐,李少菁海洋科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1999,5-9

[2]王颖,朱大奎海岸地貌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3-4

[3]朱晓东,李杨帆,吴小根,等海洋资源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5,148-163

[4]左玉辉,林桂兰海岸带资源环境调控[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50-162

[5]孙清,吕春花,张玉淑,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行业标准(HY/t052-1999)[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0,23-25

[6]白福臣中国海洋产业灰色关联及发展前景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1:110-111

[7]邓聚龙灰预测与灰决策[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226-228

[8]唐启义,冯明光实用统计分析及其DpS数据处理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343-364

[9]厦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厦门年鉴(2007)[m]厦门:海风出版社,2008

[10]高智勇,蔡锋,和转,等厦门岛东海岸的蚀退与防护[J]台湾海峡,2001,20(4):478-479

海洋产业分析篇7

关键词: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F01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8)03-0032-04

一、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可持续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指的是区域系统内部各要素,通过自身的发展及相互间的互相反馈作用,所拥有的支撑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整体能力。对海洋经济而言,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即是在一定技术条件下,海洋内部各要素通过自身的发展和相互间的互动反馈,支撑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整体能力,它应是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借鉴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编写的《2003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阐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 海洋资源供给能力:指的是某一沿海区域的海洋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其对沿海区域海洋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基础性支撑作用。

2 海洋产业的经济功能:指沿海地区利用海洋资源、人力、技术以及资本等经济发展要素,通过合理的海洋经济结构和产业配置,可以转化为产品和服务的总体能力。海洋产业的发展对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海洋产业产值的比重及增长速度从资源开发角度说明了人类对海洋的开发程度以及海洋产业的经济贡献。

3 海洋环境治理及保护能力:指的是沿海地区治理海洋环境污染及使海洋环境恢复到一定目标的能力。

4 海洋科技发展水平:海洋科技渗透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各个要素,从而对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如海洋科技可提高海洋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海洋环境保护能力。

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

根据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所包括的内容,可将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具体分为海洋产业发展能力指标、海洋资源供给能力指标、海洋科技综合能力指标和海洋环境治理及保护能力指标。

1 海洋产业发展能力指标,包括海洋产业总产值增长率(%)、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海洋第三产业比重(%)、港口货物吞吐量(万吨)、滨海旅游业收入(亿元)。

2 海洋资源供给能力指标,包括海域面积(平方千米)、岸线系数、海水养殖面积(公顷)、盐田面积(公顷)、宜建港口港湾数量(个)、海洋石油资源储量(亿吨)、海洋天然气资源储量(亿m3)。

3 海洋环境治理及保护能力指标,包括工业废水处理率(%)、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理率(%)、清洁海域面积占海域总面积的比率(%)、海洋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万公顷)。

4 海洋科技综合能力指标,包括海洋科研机构数量(个)、海洋科研从业人员(人)、海洋专业技术人员(人)、拥有发明专利总数(个)、发表海洋科技论文数量(篇)。

三、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的方法

对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多元统计方法、灰色模糊综合评判法。

1 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aHp法)是由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t.L.Saaty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的。她的基本思想是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各个组成因素,将这些因素按支配关系分组,从而形成一个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层次中诸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然后综合人的判断以确定决策诸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总排序。

本文使用改进的三标度层次分析法iaHp(improvedaHp),其计算权重的步骤如下:

2 多元统计方法。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主要包括聚类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等。聚类分析法其基本思想是认为所研究的指标(变量)之间存在着程度不同的相似性,把相似度较大的指标聚合在一起,关系密切的聚合到一个小的分类单位,直到把所有指标聚合完毕。判别分析法是根据影响研究对象的多种指标,依据一定的判别原则,对研究对象的归属作出判断的多元统计方法。主成分分析法是利用降维的思想,把多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多元统计方法。因子分析是把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根据研究对象指标相关性大小把变量分组,使得同组内的指标之间相关性较高,不同组之间相关性较低。组代表基本结构,这个基本结构称为公共因子。抓住这些主要因子就能够对复杂的经济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

3 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模糊综合评判可以理解为在已知信息不充分的前提下,评判具有模糊因素的事物或现象的一种方法,其中“灰色”指信息量少、不充分,为“量”的概念,而“模糊”指评判信息中具有概念不明确的因素。

4 对各种方法的评价。采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数学评判法进行多目标决策方案的评价,可以解决评价中的非精确性问题,对主观的概念进行量化,方便了问题的数学处理,减小了主观判断带来的差异,使结果更为准确,更为符合实际情况,能够得出较正确的评价结果。

层次分析法是对一些较为复杂、模糊的问题作出决策的简易方法,特别适用于那些难于完全定量分析的问题,其应用涉及广泛的科学和实际应用领域。该方法对人们的思维过程进行了加工整理,提出了一套系统分析问题的方法,为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了较有说服力的依据。虽然该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们的经验,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但对于精度要求不太高的决策问题却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由于灰色模糊综合评判以灰色模糊数学理论为基础,可以处理同时具有灰色性和模糊性的综合评判问题,因此有着更广泛的适用范围,它比其它的评判方法更接近客观实际,使评判结果更加客观可信。灰色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包含了专家评价法。

尽管层次分析法、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解决多指标评价问题能够得出较为有效的结果,但这些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即各评价要素权数的确定比较困难,主观性较大,使得综合评价结果不具有惟一性和客观性。而聚类分析法、判别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等,各综合因子的权数是根据综合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大小来确定的,方差越大的变量越重要,从而具有较大的权数,这样就避免了人为确定权数的随意性,使得综合评价结果惟一。但聚类分析法、判别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对指标的数据的质量要求较高,因此在实

际应用时往往不如层次分析法和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法灵活实用。

四、区域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在此,本文运用已构建的指标体系对中国沿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实证研究,一方面为制定国家层面上的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沿海地方海洋管理机构制定海洋经济发展政策提供借鉴,另一方面也可对已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性进行验证。

1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指标权重的确定。指标体系是对区域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抽象和模拟,但各个指标对系统的贡献不同,这可以用一组归一化的权重w1,w2…来刻画。传统的权重分配常用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其中层次分析法不仅对咨询专家要求高,而且多轮咨询的工作量大。层次分析法一般采用九标度刻画比较判断结果,因此操作困难,计算复杂,还需要进行一致性检验。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为了计算方便,本文采用三标度层次分析法。参考刘波(2004)的研究,社会、海洋经济、海洋资源与环境、智力支持权数分别为0.137、0.256、0.478、0.128,C3l可以认为在本文所研究的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指标层的四类指标的重要性排序依次为海洋资源供给能力指标、海洋产业发展能力指标、海洋环境治理及保护能力指标、海洋科技综合能力指标。根据三标度层次法凹,对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指标层的四类指标,即海洋产业发展能力指标、海洋资源供给能力指标、海洋环境治理及保护能力指标、海洋科技综合能力指标,经过计算,得到其权重分别为0.2765、0.3988、0.1917和0.1329。同理,可得到因子层指标的权重(见表1)。

2 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结果。运用已建立的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沿海11个省市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数据采用2005年国家海洋局、国家统计局以及各省市的统计年鉴、海洋年鉴。通过对有关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海洋产业发展能力、海洋资源供给能力、海洋科技综合能力以及海洋环境治理及保护能力加权综合,得出沿海11省市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得分(见表2)。

3 结果分析。根据表2分析结果,中国沿海11个省市自治区的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排名依次为海南、山东、广东、福建、浙江、辽宁、上海、天津、江苏、河北和广西。根据表2分析结果,运用聚类分析法将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划分为四组,即为极高组、高组、中组、低组。

极高组中包括海南、山东。山东省在海洋科技综合能力、海洋环境治理及保护能力两方面居沿海地区首位。山东省的青岛市是中国著名的海洋科研基地,青岛的海洋科研和教学单位约占全国总数的1/3左右,素有中国的“海洋科学城”之称。全国110多个海洋科研与教学机构,在青岛就有24个,其中部级、省级各类海洋科研机构10多所,教学机构5所。青岛的海洋高科技人才占全国同类人员的50%以上。山东省废水治理的处理能力在全国居于首位,这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科技水平。海南省在海洋资源供给能力方面在全国处于第1位,其中海域面积、岸线系数、海洋石油天然气储量在全国居于绝对优势地位。

高组中包括广东、福建、浙江、辽宁。广东的海洋科技综合能力仅次于山东,在海洋产业发展能力等其它三个方面也居于前列。福建在海洋产业发展能力方面处于全国前列,而在其它三方面均居于中游。浙江在海洋环境治理及保护能力方面仅次于山东,而在其它方面均居于中游。辽宁在海洋科技综合能力和海洋资源供给能力方面居于全国第三位,其它两方面则较为落后。

中组中包括上海和天津。上海和天津的海洋产业发展能力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但它们的海洋资源供给能力较差,同属海洋资源短缺的地区,这与其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相吻合。在海洋环境治理及保护能力方面,上海和天津居于全国后列,这主要是由于区域经济高速发展造成海域环境污染所致。在海洋科技综合能力方面这两个城市处于中游。

低组中包括江苏、河北、广西。江苏和河北在海洋产业发展能力方面都较为落后,在海洋资源供给能力方面也处于后列。江苏在海洋环境治理和保护能力方面仅次于山东和浙江。广西在海洋资源供给能力、海洋科技综合能力方面都处于全国后列,但在海洋产业发展能力、海洋环境治理及保护能力方面居于中游。

五、结论和思考

1 本文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对区域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抽象和模拟,仍有一些影响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因素无法包括到评价指标体系中。例如,在本文评价结果中,海南省处于极高组中,其重要的因素在于海南省拥有200万平方公里海域以及丰富的海洋石油天然气资源,但由于南海地区海洋权益问题的存在,使得海洋开发受到阻碍。任何评价指标体系不可能完全地描述所要研究的问题,因此在具体使用指标体系时,决策者可以根据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对已构建的指标体系进行进一步的修正和补充。

海洋产业分析篇8

[关键词]FDi;海洋生产总值;回归分析;检验结果

[中图分类号]F840[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海洋经济是指人类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过程中的生产、经营、管理等活动的总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洋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海洋产业总产值和附加值连续创新高,海洋经济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2011年1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成为“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得国务院批复,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发展战略。浙江、广东、福建三省也相继成为国家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份,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2013年1月17日,国务院公布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全国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2015年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0%,新增涉海就业人员260万人的总目标。海洋生产总值简称Gop,它是国民经济中全部涉海经济活动的最终反应。在核算过程中,海洋生产总值核算范围涉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20个门类,70个大类,172个中类和313个小类,将国民经济行业中的所有涉海行业纳入其中。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外商直接投资(FDi,ForeignDirectinvestment)流入我国的规模日渐庞大。2010年我国实际利用FDi1057.35亿美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国。沿海地区吸收外商投资的能力尤其强大。据统计,东部沿海地区吸引的FDi占全国FDi数量的80%以上。赵晋平通过计量分析方法表明外商直接投资能弥补国内资本短缺,中国经济增长率中的2%-3%当归功于外资贡献。Berthelemy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远远超越其资本存量本身增长的影响。

因此,从中国经济发展历程来看,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形成与FDi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双向互动关系。探讨我国沿海各省市利用FDi的数量和质量,以及FDi对海洋经济产业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一、我国沿海省市经济发展状况

要想深入理解我国沿海省市海洋生产总值与外商直接投资的关系,首先必须以了解沿海11省市的海洋经济发展情况为前提。

我国沿海省市包括环渤海地区的辽宁省、河北省、天津市和山东省,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江苏省、上海市和浙江省,以及泛珠江三角地区的广东省、福建省、广西省和海南省。沿海地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区域之一,也是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集中的区域。2011年,沿海地区以其占全国14%的土地,集中了全国41.1%的人口,创造了全国60.6%的国内生产总值。究其原因,外商直接投资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在全国范围内的区域分布极不平衡,绝大部分集中在我国沿海地区,尤其是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区。现有研究认为,FDi可以通过不同方式影响经济增长:第一,弥补东道国资金缺口,增加东道国资本积累;第二,加强区域内竞争,提高东道国企业效率;第三,推动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提高。

我国沿海各省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海洋大省广东省2011年海洋生产总值为9807亿元,而与它毗邻的广西省海洋生产总值只有654亿元。不同省份的海洋产业结构也有巨大的不同,例如浙江省海洋产业结构变动速度最快,目前以第三产业为主导,极大地优化了该省海洋产业结构。山东省则是海洋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过大,其渔业发展历时长达2000年之久,而造船业在1999年才开始起步。引起不同省份之间海洋经济发展差距的因素有很多,如历史的、自然的、政治的因素等。本文重点探讨外商直接投资对不同省份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在沿海不同省市的投资数量也有很大的差距。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占据了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绝大多数份额。从利用外资规模上看,河北、广西、海南等地外商直接投资规模较小,江苏省在实际利用外资总量和平均新签外资项目规模方面都名列前茅。

江苏省由于完善的基础设施、良好的区位优势以及国家的优惠政策等原因,对外贸易一直比较发达,外商直接投资数量连续数年居于全国首位。但是,江苏省的外商直接投资长期以来呈现出十分明显的地域差距,绝大多数的外商直接投资流入经济发达、边际投资收益率较高的苏南地区,仅有不到二成的投资额流入苏北和苏中地区。然而,江苏省的海洋经济主要集中在苏北和苏中。在下面的分析中,要特别考虑到这一点。

本文选取2011年我国沿海11个省市的海洋生产总值和外商直接投资额进行分析。由上图可以看出,不同省市外商直接投资数额差距很大,最高的江苏省达到321.32亿美元,最低的广西省只有10.1381亿美元,相差30倍之多。从折线图中可以明显看出,除江苏省之外的其他10省市的海洋生产总值与外商直接投资额之间基本上是一致的。高外商直接投资的地区一般来说海洋生产总值也很高,低外商直接投资地区的海洋生产总值也较低。

二、实证检验

(一)数据来源与变量的选取

在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影响时,本文选取了2011年我国沿海地区11个省市的海洋生产总值作为衡量海洋经济发展的指标变量,原始数据来自2012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海洋统计年鉴。外商直接投资额按照2011年的人民币对美元的平均汇率6.4588换算成人民币,各项变量统一货币单位为亿元人民币。上文已经提到江苏省的特殊情况,因此在下面的研究中,对江苏省以外的10个沿海省市进行实证分析。

在考虑海洋生产总值的影响因素时,除了外商直接投资之外,同时不能忽视政府财政支出和当地消费这两方面对海洋经济的影响。因此本文将这两个因素也纳入到回归模型当中。

(二)模型的建立

我国海洋生产总值数据是在2007年首次的,至今只有6年数据,不适合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因此选用2011年的横截面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由于横截面数据结构因各个地区具有不同的背景而通常具有异质性,这些性质因为无法纳入模型会对相关系数估计量产生影响,而固定效应模型可以较好地处理这种异质性。考虑到各省市的基本情况存在差异,本文使用的固定效应模型为:

y=β0+β1x1+β2x2+β3x3+μ

其中,被解释变量y为沿海各地2011年的海洋生产总值;β0为常数项,包括不能被本文选取的三个因变量解释的其他因素;变量x1代表外商直接投资额;变量x2为沿海地区当地的年消费支出;变量x3代表当地政府的财政支出;β1、β2、β3为待估参数;μ为随机误差项。

(三)实证分析

本文通过对影响海洋经济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检验外商直接投资、当地消费和政府支出对海洋生产总值的影响。回归分析过程中变量进入采用的是enter的方法。表1是对模型拟合度的检验结果,决定系数R2为0.852,说明模型的拟合度很好。

表2给出了拟合未标准化的和标准化之后的回归系数值和常数项,并通过t检验方法对拟合结果进行了检验。我们发现在下面的分析结果中,财政支出这一因素的p值偏大,未通过t检验。消费支出和外商直接投资的p值是0.068和0.188,分别在10%和20%的显著水平上通过检验。从显著性水平上来看,当地的消费支出对海洋生产总值的影响更明显。说明拉动内需对于促进海洋经济的作用更显著。从标准化了的系数上来看,系数β1为0.308,表示FDi每增加一个单位,海洋生产总值增加0.308个单位。β2为1.242,表示消费支出每增加一个单位,对海洋生产总值的影响的1.242个单位。扩大外商直接投资和促进当地消费需求对于发展海洋经济都有显著地影响。内部需求的拉动作用可能更大一些,但也不能忽视外商直接投资的积极作用。

三、结论

影响海洋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在我国海洋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急需转型的背景下,探索这些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SpSS软件进行多元回归分析,主要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对海洋生产总值的影响。回归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与海洋生产总值有正相关的关系,吸引外商对本地区的投资对当地发展海洋经济有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发现了拉动当地内需对于促进海洋经济效果也十分显著。

对于任一沿海省市来说,实现海洋经济增长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自然条件、劳动力和资本。资本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因素,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作用于经济活动过程,对区域海洋经济的发展产生显著的影响。资金状况可以从资金存量与投资两个方面来描述,资金存量是以前资金投入的积累结果及现在达到的生产能力。投资反映的是当年的资金投入情况,它是促进经济发展的直接推动力。外资的流入尤其是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不仅能够带来一些先进的技术也可以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在资本流动性高度强化的今天,外商直接投资发挥的作用也愈发重要。政府支出是最为直接的方式,带有很强的导向性,但随着政府职能的改变,政策性投资的范围和力度都会收缩,所以发展海洋经济重点可以放到吸引外商投资上。要把利用FDi与当地产业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引导FDi重点投向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海洋产业等,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格局。

[参考文献]

[1]陈劲,陈钰芬,余芳珍,等.FDi对促进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J].科研管理,2007,28(1):7-13

[2]江珂,卢现祥.环境规制相对力度变化对FDi的影响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12):46-51

[3]范如国,蔡海霞.FDi技术溢出与中国企业创新产出[J].管理科学,2012,25(4):13-21

[4]范如国,蔡海霞.FDi技术溢出与中国企业创新产出[J].管理科学,2012,25(4):13-21

[5]张彦博,郭亚军,韩颖,等.FDi来源地集聚的区位选择与动因[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1(1):145-148

[6]王英.基于灰色关联理论的FDi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0,30(3):426-430

[7]张耀光,魏东岚,王国力,等.中国海洋经济省际空间差异与海洋经济强省建设[J].地理研究,2005,24(1):46-56

[8]韩增林,王茂军,张学霞,等.中国海洋产业发展的地区差距变动及空间集聚分析[J].地理研究,2003,22(3):289-296

[9]韩增林,许旭.中国海洋经济地域差异及演化过程分析[J].地理研究,2008,27(3):613-622

[10]余文珍,梁显富.中国金融结构对海洋经济的影响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12(7)

[11]刘涛.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影响的比较[J].东岳论丛,2011,32(3):148-152

海洋产业分析篇9

人类要维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必须充分开发利用和保护宝贵的海洋资源。从地理构成上来说,我国是一个陆海二元国家,海洋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空间,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坚持陆海统筹,推进海洋经济发展”,所以发展海洋经济,必须要注重与陆域经济的联动发展。海陆产业之间在资源、产品、技术上存在着相互依赖性,海洋产业可以说是陆域产业向海洋延伸的结果,陆域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也需要海洋产业作为新的支撑点[1]。充分发挥海陆产业之间在物质、技术等方面的相互转换性和互补能力,使海陆产业在生产、技术、效益、分配等各方面处于协调状态,推动产业内部结构趋于合理、:请记住我站域名产业聚合能力不断增强、产业经济运行效率不断提高,逐步实现海陆产业关联达到最优平衡,使整个国民经济产生1+1>2的效果,从而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不断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由于海陆产业在产业生产要素上具有共同性、流动性,在产业结构上具有趋同性,在产业布局上具有依赖性,决定了海陆产业之间存在着复杂、深刻的有机联系。发展海陆产业,在技术规律、经济规律的支配下,通过合理的关联机制建立各产业部门之间协调、持续、稳定发展的最佳数量比例和有序关系,从而实现海陆产业关联的最优平衡。海陆产业关联研究对于海陆产业的联动发展,陆海统筹规划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以往关于产业关联的研究,侧重于应用投入产出法研究各个产业之间中间投入和中间产出的关系,由于海洋产业经济统计系统关于投入产出的数据不易获得,本文尝试运用灰色系统理论解决海陆产业关联度计算的问题。通过更为精确的广义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对我国海洋三次产业以及12个主要海洋产业与陆域三次产业之间关联度进行计算和分析,以期较为全面深入地分析海陆产业的关联。

灰色关联分析是一种以灰色系统理论为基础的多因素分析方法,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对统计序列的几何关系进行比较,从而分析系统中多个因素关系的紧密程度,统计序列曲线的几何形状越接近,则表明它们之间的灰色关联度越大,反之越小。由于两个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的态势一致性主要由总移差、总体一阶斜率差与总体二阶斜率差等方面来表现,目前现有的几种灰色关联度模型均是在充分考虑因素间的位移差、斜率差的基础而建立的,所以灰色关联分析可以深刻地剖析事物间相关的实质与内涵。灰色关联分析比起其他统计分析其优势主要体现在:灰色关联分析是按系统要素发展趋势来做分析,因此对研究对象的样本量没有过多要求,也不需要典型的分布规律,其分析结果与定性分析结果基本吻合。

海洋产业分析篇10

关键词:海洋经济;策略;分析

连云港坐落于海州湾,具有良好的地理优势,是江苏省沿海最重要港口城市之一。在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形势下,如何明晰海洋经济发展的优势和缺陷,寻找面临的机会和挑战,关系到能否全面、系统、准确认识连云港面临的发展形势,从而抓住战略机遇期,推进连云港海洋经济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1连云港海洋经济发展条件综合分析

态势分析法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区域经济等领域,使用此方法对连云港地区发展海洋经济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综合分析[1],将能够促进连云港把资源和行动聚集在发展的强项和有最多机会的方面。

1.1优势分析

连云港坐落于海州湾,处于环渤海经济圈和上海经济圈之间,具有良好的地理优势,对于打造海洋经济具有许多优势基础:连云港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海域面积有6677平方公里,海岸长211.6公里,拥有40公里基岩海岸、30公里砂质海岸,岛屿陆域面积6.22平方公里。海洋生物资源种类繁多,海洋文化底蕴深厚,海洋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大力发展滨海旅游的潜在优势。生态环境优良,具有季风特点的海洋性气候,海域区位每年热带气旋或风暴潮概率均低于其它海区,海区水交换能力较强,环境容量较大,支撑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海洋区位条件优越,是新欧亚大陆桥东桥头堡,地处海陆、南北过渡的双向结合部,是全国12个沿海主枢纽港之一,处于中、日、韩贸易的最佳节点,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和中亚国家最便捷的出海口。海陆基础设施完善,连云港地处陇海-兰新铁路东端,港口自然条件优越,年吞吐能力20000万吨,已建成30万吨级矿石码头和30万吨级深水航道,以港口为核心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已初步形成。

1.2劣势分析

虽然连云港地区在海洋经济发展中具备许多优势,但是要实现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资源利用水平较低:连云港海洋经济实现的增加值仅是陆域的1/3,海底油气、矿产和海上风能利用水平较低;港口资源条件较差,港池水深不足(-5m)、地质条件较差(泥质),陆域空间不足;二是产业结构有待升级:缺乏龙头企业,产业链条较短。现有产品多为低附加值产品,缺乏海洋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名牌产品和较大规模的海洋产业集群。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起步较晚,还未能形成较为成熟的产业链。三是海洋科研体系不健全:连云港海洋产业科技人员中,博士仅占2%,高级职称比例仅5%,支撑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高层次人才的匮乏,制约着海洋产业的快速发展。四是用海秩序亟待规范:临海企业废水和废气的排放使海洋生态环境的承载压力越来越大,市级海洋环境监测监察能力难以适应日益繁重的管理任务需要。

1.3面临的机遇

当前,世界范围内,海洋经济进入了发展高速时期,做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这篇文章,将为连云港的发展赢得更加广阔的空间。总理在上合组织成员国总理第十二次会议时指出,“中国愿在新亚欧大陆桥东端的连云港,为成员国提供物流、仓储服务”。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进一步确立了连云港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重要战略地位[2]。区域重点项目的建设和配套体制机制的制定,为连云港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连云港区、徐圩港区、赣榆港区、燕尾港区的全面运营,集疏运体系不断完善,连盐铁路、连淮扬镇铁路开工建设,临海高等级公路建成通车。这些重大项目,进一步提高了海洋经济发展的保障能力。中哈国际物流园建成启用,开创了区域合作新局面。与吉尔吉斯共和国首都比什凯克结为友好城市,与立陶宛共和国交通部签订共建海陆链网合作协议,与巴西淡水河谷公司确立友好合作关系,中韩陆海联运列入全国试点。“一带一路”农业国际合作示范区落户我市,被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确定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首要节点城市。这些重大利好,为连云港加快建设海洋特色提供了良好政策支持。

1.4面临的威胁

连云港在发展中面临的不得条件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随着我国沿海竞争日趋激烈,连云港的内陆经济腹地受到不断挤压,面临的竞争压力将越来越大。二是连云港在发展中缺少合理的协调机制,虽拥有诸多优势,但还未实现“港、产、城”联动发展态势,还没有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和支持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如何充分释放发展潜力,需要政府强认真思考。

2连云港市海洋经济发展战略

建设“海上连云港”工程,打造“海洋经济区”,不仅是发展方式的转变,更是发展理念的突破和发展思路的创新。分析表明,连云港在发展海洋经济过程中优势与劣势共存,机遇与挑战同在。在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方向选择上,应准确认识自身各项条件,抓住有利机遇,发挥优势,转变不利条件,弥补劣势,化解威胁,提升竞争实力。以海陆统筹协调发展为主要目标,针对自身实际,加快推进海洋渔业、修造船、海洋服务业、海洋新兴产业等四个方面工作,使连云港海洋经济发展走上持续高效的轨道。

2.1现代海洋渔业

远洋渔业方面,连云港拥有全国最大的远洋捕捞船队,活动区域遍布中西太平洋、西北印度洋。作为江苏省最大的海珍品的养殖基地,渔业一直是连云港传统优势产业,水产品年产量超过二百万吨,建成了6个多元化水产养殖业示范基地,养殖面积4.267万公顷,产值14亿元。初步建立起以无公害基地建设、出口水产品加工为主的水产品质量安全及病害监测检验体系,成为全国重要的海洋牧场示范区。

2.2现代海洋制造业

连云港抓住国家发展船舶工业的有利时机,提升规模能力,培育产业链。倾力打造江苏沿海海洋工程装备基地,重点发展海洋石油平台辅助船、海上风机安装船、综合服务船、远洋捕捞船等高附加值的海洋工程船,积极发展船舶配套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着力加大海上风电设备防腐蚀技术的研发力度,以中复连众、国电联合动力技术、重山风力设备、天顺金属制造等大型企业的风电设备制造产业园为平台,打造全国海上风电装备研发和制造基地。

2.3海洋服务业

以发展“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为导向,突出“名山真水、绿色生态、古城名郡、现代港城”四大品牌,构建连岛海滨旅游度假区、海州湾国家海洋公园为核心,都市休闲游憩区、国际邮轮港为支撑,保护性利用前三岛、秦山岛、开山岛及竹岛等海岛,延伸辐射陆域纵深和近岸海域、海岛及渔村,全面提升连云港市海洋旅游的内涵与品质,形成“山、海、城、港”互融互动的滨海旅游新格局。港口物流业以东北亚地区为主要目的地,重点发展集装箱运输业务,着力构建现代临港物流体系。连云港港将形成由连云、赣榆、徐圩、前三岛、灌河等五个港区组成的总体发展格局。已建成万吨级以上生产泊位44个,可通航世界最大集装箱船。成为中国进口氧化铝、有色矿、木薯干第一港,出口工程机械、胶合板第一港,出口焦炭第二港,三大进口化肥、活牲畜接卸港,五大粮食进出口港,全球百强港。港口吞吐量外贸比重、中西部货源比重均占60%,居沿海港口前列,是我国沿海国际、国内集装箱铁水联运第一承运港。图12011-2015年连云港港口物流情况此外,凭借海洋资源优势,连云港大力发展冷链物流业,目前拥有各类冷库500多座,冷藏库容75万吨;冷冻运输保鲜船100多艘,冷藏运输汽车200多辆。聚集了60多家冷链物流企业,形成了产、运、销一条龙服务体系,带动渔货贸易、海陆交通、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2.4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

连云港以海洋产业链为纽带,积极推动海陆产业联动,充分发挥产业基础优势,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了以核电、光伏发电为重点的新能源产业,以碳纤维复合材料为重点的新材料产业,以物联网技术为重点的新信息产业,以医疗器械、海洋生物医药为重点的新医药产业。新能源方面以优化能源电力结构及促进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出发点,充分发挥海洋能资源优势,加强海洋清洁能源利用研究开发,引导产业集聚,努力建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海洋清洁能源开发及产业化基地。加强海洋清洁能源关键技术研究和海洋清洁能源设备制造;突出风力发电设备制造,加快延伸风电装备产业链,大力开拓配套产品的国际市场;推进田湾核电续建工程建设;建成LnG接收站,不断培育壮大LnG冷能产业链,提高天然气综合利用效率。新技术方面,加强海水综合利用开发投入力度,延伸海水综合利用产业链。积极尝试实施盐碱联合,逐渐延伸海洋化工产业链;加快推进离子膜烧碱项目和矿卤日晒盐项目建设,突出膜技术等核心和关键技术的研发和转化;积极探索从海水中提取溴、镁、钾等资源的新技术和新工艺;加强产学研合作,联合攻克浓海水制盐技术,推动传统制盐业向海洋精细化工方向发展。新信息方面,海洋信息产业是一个新兴行业,它的发展对加强海洋资源与环境的认识,掌握海洋信息,用以开发与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有着重要意义。新医药方面,积极发挥海洋生物资源优势,加快海洋生物科技研发,以恒瑞、康缘、豪森、正大天晴等本市知名药企为依托,加快海洋生物技术研发平台和投融资平台建设,并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全力打造全国领先的海洋生物医药研发及产业化基地。

3连云港海洋经济发展前景展望

可以看出,经过多年的发展,连云港海洋经济实力已经有了良好的基础,产业体系逐步完善。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为连云港海洋经济发展带来了发展契机,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明晰了连云港海洋经济发展所处的环境状况,连云港发展海洋经济优势多于劣势,机遇与挑战并存。着力做好海洋发展规划,聚集高端人才群体,全力发展海洋相关产业,将为连云港地区海洋经济实力“十三五”期间全面增强,海洋发展竞争力全面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2011年中国海洋经济公报[eB/oL].国家海洋局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