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祠记范文5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45:28

建祠记范文第1篇

在重建田氏先祠二期工程竣工典礼上的致辞

田启义

来自省内外各地田氏宗亲、归德田氏族亲、乡亲们:

大家好!

按照归德田氏祖制,农历十月初一日,是本族在祠堂集体拜祖的日子。今年十月初一日,在这里举行的是“重建归德田氏先祠二期工程竣工典礼暨戊戌年十月初一拜祖大典”双重活动。之所以如此安排,是因为归德田氏先祠二期工程竣工后,曾使归德田氏族人引以为骄傲和自豪的田氏祠堂,恢复了原貌,再度辉煌。此活动不仅有归德田氏族人参加,而且还有来自省内外田氏宗亲现场祝贺。我代表归德田氏宗亲会,对来自省内外田氏宗亲,表示热烈欢迎!对承建祠堂二期工程的湖北省楚风园林古建有限公司及其法人代田咏清经理,表示衷心感谢!对捐资集资的归德田氏族亲,表示诚挚的问候!

归德田氏祠堂二期工程,主要是拜殿、大门和院落的排水硬化美化等基础设施项目。这些项目是在归德田氏宗亲会认真组织下,通过族人集资和自愿捐资获取资金而投入建设。二期工程竣工,使一座气势恢宏富丽堂皇的归德田氏祠堂大院焕然一新,确实值得庆典。但是,通过本次祠堂重修,所表现出来的'族人热心奉献,不畏艰难,锲而不舍,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传承弘扬忠孝传家的归德田氏家族的良好家风,更加值得总结和庆贺。

翻开《归德田氏家乘》,有两篇祠堂专记文章:康熙年乙丑春月,归德田氏十世作泽先公的《祠堂略说》;_四年乙卯五月归德田氏十四世绵昀公的《重序祠堂略说》。两篇文章的相关内容,在动员会上和下面相互交谈时,我曾多次提及。但是,此时此刻再读其字句,更体验出吾族有远见有志向之先公,对修建维修祠堂意义的不俗认识。曾任泰州知府田作泽公在其文章中讲:“卿相大夫,凡邀一命之荣者,皆得有家庙,所以彰君恩大报本也。吾族田氏,为郡东旧家,自银台公历仕通政诰赠工部右侍郎,谕祭谕葬,名宦卿贤,皆入神位。”同时又尖锐地指出:当时归德田氏家族,有谕祭谕葬的名宦卿贤,却无供奉祖先和功垂名就家人的田家祠,当然是一大缺陷。于是,就有其胞叔、田珍公之族侄国永公发起,于康熙年间在此选址,始建田氏祠堂。但在初有规模之时,国永公却一病不起,其正读书之子痛勉父志,当即弃学而亲临工地,继续祠堂建设。经父子两代人辛勤劳作,才使祠堂告成,给归德田氏后人,留下一份无比珍贵的历史遗产,更是一份难以估量其价值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民国四年田绵昀的文章,对族人惺源公,在同治年间重修归德田氏祠堂给予“非常之事,必待非常之人,非非常之人,乌足成非常之功哉”的崇高赞誉。还记载田绵柱、田绵珠、田绵检先公与其本人,自光绪年间至宣统元年,修缮创建经过和成果:“更越明年修龙牌,后又重修大殿、拜殿、东西配房,并增添厨房一,小堂屋一,规模辉煌,一样如初。”并对后世提出明确要求:“庶子子孙孙睹庙貌之森严,生恪恭之敬畏,则先人之灵,亦且来格来飨,以妥以侑也。其世世加意修茸,庶不负工部公、国永公创修之意也夫。”

上述文字可以看出,归德田氏先辈,不仅修建田氏家祠,精心维修田氏家祠,而且要求归德田氏“子子孙孙睹庙貌之森严,生恪恭之敬畏”,并语重心长地对归德田氏后人大声疾呼:“世世加意修茸,庶不负工部公、国永公创修之意。”这是为何?只能用“尊礼制、行孝道”来回答。世人皆有生身父母,父母也有其生身父母,以此类推,就有一脉相承的历代祖先。归德田氏一族的祖先,()就是由“汴之浚仪”来田老家定居的德甫始祖。对于一个家庭,当父母在世时,子女对其百般孝顺,精心伺奉,称之为孝。同样,当父母、祖父母等祖辈先人亡故之后,就在家里设神主牌专心敬奉,亦称为孝。对一家颇具影响的名门望族,则建宗祠祭祀列祖列宗,以示对其怀念尊重和孝敬,同时显示家风和门风的高贵,也是告诫本族当世者及其以后的子子孙孙,这里是本家族的祖先所在,是本家族的根源所在,理应“加意修茸”与保护。归德田氏祠堂本次一期、二期工程,能够得到归德田氏族人的拥护和支持,不少人慷慨解囊,为祠堂建设作出非常贡献,原因就在于此吧!因此,现在归德田氏族人,可以在列祖列宗面前无愧地说:对中国传统礼制,做到了忠孝传后世;对归德田氏先辈倡导践行的孝道文化,做到了继承和发扬;对归德田氏后世子孙,树立了出类拔萃的光辉榜样。修建祠堂之功德,将永远载入归德田氏历史史册。

借此机会,我对归德田氏族亲们郑重提议:第一,要以此为契机,宣传践行归德田氏以忠孝为核心的家风,而且一定要从自身做起,身体力行,做到家家尊长爱幼,忠孝传家,户户家庭和谐,幸福美满。第二,向本次修祠堂的积极参与者、奉献者学习,自我评估本人本村集资捐资和服务等方面的情况,达到鞭策和自我安慰的目的,提高巩固参与公共活动的意识和自觉性,为以后归德田氏的集体活动,增加正面动力。第三,族人之间相处,要以团结为前提,严于律己,宽厚待人,胸怀海量,增强互信,取长补短,相互帮助和支持,少说空话,多办事实,形成一个相互团结能干大事,并且能干成大事的族群,使豫东名门望族的荣耀,更加鲜亮,更加光彩。第四,要培养和教育好下一代,要求和鼓励归德田氏广大青少年,努力学习,奋发读书,提高道德水准和素质修养,敢为人先,进取向上,使归德田氏家族,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第五,归德田氏族人,不论成年人还是青少年,都要遵纪守法,立德树人,克勤克俭,诚实劳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拥护服从支持中国_的领导,热爱建设自己的家乡和社会主义祖国,为党为国家做出贡献,为家乡和家庭谋幸福。

再次对前来参加庆典的省内外田氏宗亲表示欢迎和感谢!愿我们相亲相爱,共同继续弘扬和研究中华田氏历史文化,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始祖田完先公,有一个更前期的先祖神人舜帝。

祝“重建归德田氏先祠二期工程竣工典礼暨戊戌年十月初一拜祖大典”圆满成功!祝与会者身体健康,阖家欢乐!

谢谢大家!

2018年11月8日

建祠记范文第2篇

祖祠庆典主持词

祖祠庆典主持词

鼓,是激情四射的歌;鼓,是豪迈粗狂的舞;鼓,是刚劲奔放的魂;鼓,是湖雷奋进的诗。刚才的威风锣鼓,是我们老都家自己组织的锣鼓队为大家表演的。它以激情的鼓点,以恢弘的气势,以铿锵的节奏和昂扬的豪情,祝贺都氏家祠祭祖典礼圆满成功,欢迎全国各地宗亲远道而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都氏长辈,各位宗亲朋友们:大家好!

追根溯源,寻根问祖,是每个人最朴素的情怀,了解宗族历史,回家祠祭拜一下先祖,是对已逝先人的一种追忆,一种思念,一种感恩。作为都氏后人,不忘先人,回报根本,是我们血脉相成的优良品质。

今天,公元5月3日。农历四月初八,天降吉祥。在这样一个神圣的日子里,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齐聚在我们迁始祖开创基业的故土,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姜格庄北头村,隆重举行都氏家祠祭祖典礼活动。

本次参与典礼活动的领导有:

姜格庄街道办事处党委副书记,曲以卿。

鲁东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原副院长、鲁蒙文化促进会会长,樊文礼。

烟台内蒙古商会副会长,苏晓峰。

烟台市内蒙古商会副秘书长,蒋明维。

在祭祖典礼开始之前,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领导的莅临。同样,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对远道而来的全国各地宗亲表示由衷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

下面,让我们有请北头村村委会主任都淑琴致欢迎词。

下面,有请姜格庄街道办事处党委副书记曲以卿致辞。

下面,有请鲁东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原副院长、鲁蒙文化促进会会长樊文礼致辞。

下面,我宣布,都氏家祠祭祖典礼,现在开始!

(——燃放烟花礼炮)

接下来,请各位跟随我的脚步,移步到家祠院内。

请各位按次序排好,让我们以虔诚和肃穆的心情来祭拜我们的先祖——必里海公。

面对我们的先祖,请各位宗亲以最崇高的敬意向先祖三鞠躬,以示敬意。

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

接下来请大家跟随我,继续向前走。

各位长辈,各位宗亲,各位领导,接下来,我们将进入本次活动最庄严的时刻,那就是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

请各位宗亲们按照长幼顺序排列,长辈在前,晚辈在后。保持肃静。

请各地宗亲代表上前一步,站立到红地毯上。

首先,有请老家宗亲代表都基珠先生发言。

下面有请辽宁宗亲代表都本有先生发言。

接下来有请天津宗亲代表都贺成先生发言。

宗亲代表的一番话,表达了我们都氏家族全体老少宗亲们的共同心愿,更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

祖灵追百世,俎豆祝千秋。

下面,我们将进行都氏家祠祭祖典礼的中心环节。

第一项:播放祭祀音乐,有请都本钧先生诵读《祭祖文》。

第二项:敬香。有请前排宗亲代表向先祖敬香。

第三项:敬酒。请宗亲代表们端起手中的酒杯,共同为先祖敬酒。

一敬我们的长生天,二敬我们的大草原,三敬我们的老祖先。

第四项:有请都本有先生,将全羊身上最肥美的一块肉割下来,献给我们的祖先,希望老祖宗保佑他的后世子孙时代香火相传,家业繁荣昌盛。

第五项:叩拜。请前排宗亲代表跪于眼前的蒲团。对先祖三叩首示敬。同时,请我们所有的宗亲门以蒙古族最高礼仪,右手伏在左胸前,左手自然下垂,对先祖三鞠躬示敬。

接下来,行跪拜大礼。一叩,起。再叩,起。三叩,起。礼闭。

各位宗亲代表起身。

下面请所有宗亲,分批次10人一组,依次进入祠堂,向先祖敬献哈达、叩拜、瞻望先祖画像。之后,请宗亲们自由活动。参观蒙元文化陈列室、都氏文化研究室以及家祠整体风貌。

请各位宗亲在家祠大门口合影留念。

建祠记范文第3篇

雷祖祠位于雷州城西南五里之英榜山,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称“雷岗耸异”,为雷阳八景之一。祠始建于唐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是纪念唐代雷州首任刺史陈文玉(雷祖〕的祠堂。为国家重点文物的保护单位。

雷祖祠历史悠久,洞内文物十分丰富,有千年五人、乾隆御赐匾额及历代碑刻30余通。历代显宦名流,骚人墨客,游览之余无不留下感人的诗篇。寇准有诗,东坡有赋,丁谓作记,车钢题碑,这些诗赋碑刻历尽人世沧桑至今尚珍藏于洞内,堪称祖国文物之瑰宝。雷祖祠神话传说纷纭,其中千年五人就有一段美丽的传说:五代后梁开千四年,寇贼符盘容等不输税粮,倡乱骚扰,还煽动民族纠纷,闹得雷州无宁日。铁差都知司马陈真,带领12只船的兵力,围剿征讨。当时,符孟喜等驻师届中,因朝廷官兵不熟悉情况,屡战不胜。后来,除禁虔诗雷祖,并于庙前张榜招兵。次日复战,陈远远望见香祖陈文玉与汉太尉李广协同阴兵助战,这场战斗果获大胜,但贼首来挽。至夜,陈真梦见雷祖对其回:“赋来降我,我收在庙前,化为石人。”黎明起规,果见四石人跪于庙庭,其中一个被杀了头。雷州从此得以太平,陈嘉等拜谢雷祖,并具疏奏闻朝廷,于开平改元乾化二年,朝廷命郡官重建雷祖庙宇,并于雷祖庙西建李太尉庙,塑太尉像,与英山石神列而为三,称“雷祠三段”。唐贞观年间,南合州境内居有黎、瑶、壮、泉、侗、苗等少数民族。唐王朝为了稳定边疆,便启用土著陈文玉出任本州刺史。陈文玉任职期间,精察吏治,巡访境内,消民疾苦,政教并行,使人民安居乐业,民皆富庶,风俗大变。在施行德政之余,文玉深感本州乃天南重地,四海有事,兵家必争,为使黎庶安宁,便大修城池,公款不足则自捐薪俸,不费民财,并具流把古台州改名雷州。雷州之名乃始于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而沿用至今。雷祖祠自唐贞观十六年组建,迄今已1350多年了。方志典籍多有记载,唐代刘们的岭表录异人宋代太平查字记入来本方舆览胜火明末清初的《广东新语》,《于不语》以及当代出版的华夏诸神入《超凡世界》、《中国崇拜物》等书部均有记述。古代闻名于世的“天下四绝”(雷州换鼓、钱塘江潮、广德埋葬、登州海市)中的“雷州换鼓”就是发生在雷祖词的'民俗事家。“雷州换鼓”是古代雷州人在雷祖洞内举行的一种隆重的“条香”仪式。《雷祖志》载:“‘至于……雷车雷鼓等物,各以板囹藏于庙内,令郡民当里役者依样修造,逢上元日,齐候文武各官送入商致祭,名曰‘开雷’。又办酒席―官民同乐,组得风调雨顺,不然则岁悍年凶,自是有待则应,银都获享国泰民安之福”。《广东新语》云:“六月二十四日,雷州人必供雷鼓以刚雷,诗而得雷公之墨,光莹如漆,则以治邪览惊底”“雷公墨”即陨石,古代雷州人称为“雷公石”或“因留雄”,并当作一种驱邪避灾之物,可见古代雷州人把雷公作为一种能造福或降祸于人的强大力量象征而铭刻于心,所以“秦香”仪式的隆重也不言而喻了。现在,“雷州换政”早已失传,当代雷州人只能从典籍中窥见一二。

民间传说陈文玉是一位半神半人式的充满神奇色彩的英雄人物――陈太建年间,古合州城西南五里白院村有一村民,名曰陈洪,以捕猎为生,家中养有一只九耳异犬,每次出猎皆卜犬耳,所捕猎物与犬耳所动相应。一日九耳齐动,陈氏回:一今必大获矣!”便邀其邻居十余人,同往州北之乌仑山。山中荆丛密绕,犬自早晨吠至太阳落山,无一兽出。猎人奇之,伐木而视,见犬从地里挖出一大卵,陈氏不知为何物,便抱回家中。次早,乌云密布,雷电交加。陈氏大恐,便置卵于庭中,忽然卵为霹雳所开,跳出一男孩,两掌有文,左曰“雷”,右曰“州”。陈氏将男孩禀明州官,官收卵壳寄库,男孩交陈氏养育,取名陈文玉。文玉聪颖过人,勤学不辍。长大后,功力绝伦,武艺盖世,文武兼备,屡受荐举,文玉却以双亲年老为辞,拒不当官,曾自谓曰:“侍君不能侍亲”,愿问视喜,以乐父母余年。”陈氏夫妇享年百十有三,相继殁于唐贞观二年。文玉为之守墓三载。

唐贞观十二年正月十五日,正当城工告竣,文武僚属欢欣巡城之际,文玉却生两翅,白日升天。百官见状,伏地而拜,文玉终年68岁。为了纪念这一个德政昭彰的地方官,郡民于州城西南五里英镑山立词以把,即今之“雷祖调”。调依山而筑,北村南趋,山下是一望无垠的万顷洋田,其势极其雄伟壮观。调分三进,由山门、正殿、侧殿、后殿、东西康、钟鼓楼、碑廊等建筑组成,全部建筑沿中轴线布局。顺山门青石板台阶抬级而上可直通后殿,占地面积一万多平方米,是岭南地区最大的洞堂之一。山门依屋字三间面宽洞开而开,为硬山顶,硬山润模式结构。山门对联:“霹雪开天南一祖,声名为海北同尊”,是对雷祖降世的美丽传说及“受职父母邦,德政彰明”的赞誉。二进为洞的建筑主体,分正殿及东、西侧殿。正殿前设有拜事,整个建筑形制呈“凸”字形排列,依次供奉陈文主(中)、李太尉(即汉朝的李广,居左)及英山石神(右),俗称“雷桐三殿”。正殿面宽进深各三间,硬山顶,四往格梁式梁架结构,举梁平缓,前檐顾出檐极宽,建筑风格独特,富有地方特色。沿着前增顾可从东侧殿直通西侧殿,殿前屏风精雕细刻,玲挑剔透,巧夺天工。

建祠记范文第4篇

马鞍石王氏宗祠致辞落成庆典

各位来宾、各位王姓宗亲:

天高云淡,气候宜人,祖国到处是太平盛世,歌舞升平;在党的十八大召开后的金秋时刻,在《中华王氏大成总谱》三槐王氏大总谱竣工出版之时,首先代表莲花三槐王氏东沙支全体宗亲,向潘二公后裔马鞍石王氏宗亲问好.热烈祝贺潘二公后裔马鞍石王氏宗祠胜利落成.你们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耗费近50万元人民币(其中王冲个人捐款30万元)建成了气势雄伟、金碧辉煌、雕梁画栋、富丽堂皇、规模宏大,古典且文雅的马鞍石王氏宗祠,使马鞍石王姓子孙祭祀有所,体现了马鞍石王氏后裔对祖宗的孝敬之心,也加强了宗族之间的往来和团结,其意义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孙氏宗祠落成庆典上的讲话

大家人好!

今天,我们西叶孙氏举行祠堂落成庆典,祠堂落成庆典是我们合族欢庆的一大喜事,预示着宗族的兴旺发达,更是为西叶地方增添了一道亮丽的文化景观,我们身为典瑞公(西叶始祖约15)后人,无不欢欣鼓舞,拍手称快.在这里,我受西叶孙氏族人的委托,代表全体西叶孙氏宗亲,向前来参加祠堂落成庆典的各位宗亲、各位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此刻,我们自然要追根溯源,缅怀列祖列宗.宋英宗赵曙(公元1032年2月16日-公元1067年1月25日)年间,乐清大港孙氏始祖如昊公从浙江富阳迁徙到大港.而我西叶孙氏,大约于15左右(明朝嘉靖皇帝年间,距今约500年),大港十三世典瑞公从乐清大港迁徙到永嘉西叶,我们西叶孙氏都是典瑞公后裔.典瑞公,开基创业,至今已有五百余年.五百年来,典瑞公的子孙后代,弘扬祖宗之德,继承祖宗之业,文昌武盛,方兴未艾.

由于过去这里交通不便,经济相对落后,孙氏子孙虽然有心愿想建祠堂,但由于经济原因,心有余而力不足,今天,随着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我们有能力实现多年来留下的愿望,终于建成了孙氏大宗祠堂,在这里,我要向那为建祠堂付出辛勤的汗水和一直支持理事会工作的族人讲一声感谢.族中每件大事情成功的背后,都会有心血和汗水的付出.建祠堂过程中,理事会(孙光强、孙红兵、孙青云、孙林春等)不负众望,联络宗亲,制定方案,筹措资金(感谢孙平),督促建造,劳心劳力;出丁费,捐财资,无怨无悔.同时我们更要感谢大港、沙角、瑞安、密川、潘家羊、沙角滩头、七里、乐城仓桥、洞头等等各位宗亲,以及西叶叶氏和西叶王氏的鼎力相助.在这里,我们还要感谢国家政治清明,因为政通人和才能百废俱兴,才能成就我们的愿望,才有了今天这一空前的盛况.

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以尊祖敬宗、敦亲睦族为核心的宗祠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血脉相承的执着信念,折射了传统文化合群和众的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

首先,宗祠文化凝结着深厚的乡情亲情,宗祠以姓氏为线索,以宗亲为纽带,只要有一种尊祖敬宗的心愿,同姓宗亲的人们,哪怕远隔千山万水总会想起它,哪怕散居四面八方总会挂念它,以此成为凝聚海内外华人乡情亲情的神圣殿堂.

其次,宗祠文化综合了多种艺术门类,它总是伴随着建筑艺术、书画艺术、楹联文化、族谱文化等一起展现在大家人面前,在感受历史、缅怀祖先、和睦宗亲的同时,还能让人探寻先祖先宗的来龙去脉,观赏地方特色的建筑,领略纯真朴素的民风,受到书画雕刻艺术的熏陶.所以说,是弘扬中华民族尊祖敬宗、敦亲睦族文化传统的具体表现.

各位宗亲、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宗祠文化在人类社会曲折前进的脚步声中逐步形成,不断扩展,极具传统特色,广泛流传民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富矿藏,需要我们去开采,去提炼,去发扬光大.正因如此,我们在建设好宗祠的同时,更有理由、有责任、有义务保护好、利用好祠堂.作为典瑞公的子孙后代,我们任重而道远.今天的落成庆典,也是一个动员大会.我们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在延续传统文化特点和优势的同时,不断创造着新颖鲜活的内容和形式.

古话说得好:创业难,守业更难.作为我们孙家的后代子孙,应有不忘祖宗的责任,祠堂的落成是我们孙家人的喜事,也是我们亲如一家、血脉相连的象征.新建的祠堂将成为我们朝拜祖先、兴办喜事的场所,将成为我们聚会议事的场所,更将成为我们文化活动的场所,这样才对得起我们新建的祠堂,才对得起全村老少和各位宗亲、各位嘉宾、各位朋友的一片心血.

各位宗亲、各位嘉宾、各位朋友!西叶是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前有南山做屏风,后有大尖、方岩尖做靠山,村里还保留解放前留下的正月划龙船的风俗,即使经历了“”,也是一年也没停过的,村后边山还有一个在唐天宝年间(距今1265年)兴建的寺院----麻谷寺.我们西叶还保存着很多原始风味,他好比是一颗未经雕刻的明珠,我们再次盛情邀请在座的有志之士多到西叶来走走,来看看,来谈谈,共谋我们西叶的发展大计.

最后我提议大家人把杯里酒加满,共同举杯,我们大家人一起庆祝西叶孙氏宗祠顺利落成,祝愿我们孙氏宗族繁荣昌盛,永世兴旺,祝愿我们大家人身体健康,生意兴隆,官运亨通,生活幸福!!!

谢谢大家人.

宗祠竣工典礼演讲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都氏宗亲:

都氏同源北头村,千里有缘姜格庄。在这春和景明、生机盎然的美好时节,全国各地的都氏宗亲不远千里回到家乡,一同见证都氏宗祠的落成典礼,这既是都氏家族的一件大喜事,更是家乡故土的一件大盛事。在此,我代表姜格庄人民向都氏宗祠的竣工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参加这次典礼的四方来宾、朋友和都氏宗亲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家乡发展的各地乡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都氏宗祠是都氏宗亲光前裕后、永不断裂的根脉。子孙孝则祠堂兴,祠堂兴则宗族荣。都氏宗祠建设耗资300多万元、耗时一年多,新落成的都氏宗祠不仅施工精良、结构精巧,而且外观典雅、美轮美奂,不仅是缅怀先人、祭祀祖先的场所,而且是聚族议事、交流互信的平台,更是留给都氏后人宝贵的家族财富和共同的精神家园;不仅是都氏宗亲勤劳智慧的结晶,体现了都氏子孙尊宗敬祖、继往开来、昌隆兴旺的家族面貌,更标志着全国都氏宗亲血脉的重新凝聚,值得所有都氏宗亲骄傲与自豪。

北头村是都氏宗亲血脉相连、日新月异的故乡。北头村是姜格庄的北头村,更是都氏宗亲的北头村。近年来,随着姜格庄台湾工业园的快速发展,位于园区内的北头村,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村容村貌越来越美,经济发展越来越快,村民生活越来越好。在此,希望勤劳朴实的北头村人特别是都氏族人,能够继续弘扬先辈高尚美德、优良作风,开创后辈伟业、构建和谐社会,在勤劳致富奔小康征途中把北头村建设得越来越美好!

姜格庄是四方宾客投资兴业、一展宏图的沃土。作为中韩(烟台)产业园建设的主战场,烟台东部海洋经济新区的主核心,姜格庄街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承载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希望,担负着前所未有的发展重任。我们坚信,依托在外游子的鼎力支持,依靠家乡人民的拼搏实干,姜格庄“一城两翼”的规划布局的蓝图一定会变成美好现实,低碳环保产业先行示范区的发展前景一定会转化成强大红利!

各位都氏宗亲,这里是你们魂牵梦萦的第一故土,这里是我们干事创业的第二故乡。故乡山水远,两情总相依。我们热切期盼各位都氏宗亲常回家看看,多为家乡摇旗呐喊,多帮家乡牵线搭桥,多回家乡投资兴业,合力把我们共同的家建设好,聚力把我们共同的根维系好。我们坚信,只要大家携起手来,同心合力、齐心发力,家乡的明天一定更美好!

最后,预祝这次“都氏宗祠落成典礼”圆满成功!顺祝各位身体健康,阖家幸福,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建祠记范文第5篇

湛江雷州雷祖祠-资料

雷祖祠位于雷州城西南五里之英榜山,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称“雷岗耸异”,为雷阳八景之一,祠始建于唐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是纪念唐代雷州首任刺史陈文玉(雷祖〕的祠堂。为国家重点文物的保护单位。民间传说陈文玉是一位半神半人式的.充满神奇色彩的英雄人物DD陈太建年间,古合州城西南五里白院村有一村民,名曰陈洪,以捕猎为生,家中养有一只九耳异犬,每次出猎皆卜犬耳,所捕猎物与犬耳所动相应。一日九耳齐动,陈氏回:一今必大获矣!”便邀其邻居十余人,同往州北之乌仑山,

山中荆丛密绕,犬自早晨吠至太阳落山,无一兽出。猎人奇之,伐木而视,见犬从地里挖出一大卵,陈氏不知为何物,便抱回家中。次早,乌云密布,雷电交加。陈氏大恐,便置卵于庭中,忽然卵为霹雳所开,跳出一男孩,两掌有文,左曰“雷”,右曰“州”。陈氏将男孩禀明州官,官收卵壳寄库,男孩交陈氏养育,取名陈文玉。文玉聪颖过人,勤学不辍。长大后,功力绝伦,武艺盖世,文武兼备,屡受荐举,文玉却以双亲年老为辞,拒不当官,曾自谓曰:“侍君不能侍亲”,愿问视喜,以乐父母余年。”陈氏夫妇享年百十有三,相继殁于唐贞观二年。文玉为之守墓三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