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投资风险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41:43

医药行业投资风险篇1

一、医药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医药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医药行业对于提高人民的身体健康水平,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有重要的积极影响,同时也为救灾防疫、军需战备等提供充足的医药物资,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医药行业是一个长期被看好的行业医药经济总量快速发展,经济效益提高显著。医药经济结构不断改善。医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而且随着国家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和新“医改”方案的出台,老龄化所占比例的增大,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网店基本实现全面覆盖,药品零售市场正在日趋扩大,医药市场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对药品质量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新药品注册门槛进一步提高,而且由于近二三十年,医药市场的价格在地域差异上存在差异,国家进行医药市场整改,控制医药价格。整改医药市场有利于给医药产品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和市场,这对于投资者来说是绝佳的投资机会。在医药品种中,从其成长性、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运营能力四个角度来看,生物医药的发展前景较为广阔,但投资风险比较大;中药企业将快速稳定增长,投资价值比较高;化学药的盈利能力比较稳定。

二、医药行业投资面临的风险

医药行业不同于其他行业,其产品主要处于产品研发期、产品试验期、产品生产期和产品销售期四种状态。当医药产品还处于研发阶段投资者进行投资时,生产企业自身也无法对此药品的技术研发能力和产品的市场前景没有准确的把握,投资者也无法对医药企业的预期收益进行准确判断,一旦产品研发结果和研制成功后的销售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投资者的投资也会遭受很大的损失。当产品处于试验阶段,医药企业需要通过投放少量产品到市场来获得消费者的认可,这一过程时间比较长,还尚未处于收益阶段,需要大量资金做为流转资金,但是否能获得消费者的认可而大量投入生产也是不可估计的。当产品处于成长阶段以后,其风险会相对缩小,对产品的预测估计准确度会相对提高。但是,还是存在医药产品还尚未形成大众认可的品牌、销售业绩有限或者医药企业估计过高,生产量远远超过销售量,造成产品堆积现象,也会造成投资者的利益受损。或者在销售过程中,医药产品出现问题,也会影响投资者的收益。而且,当产品处于成长阶段后,投资者会越来越多,其投资竞争力会变强,投资价值和效益会随之缩小。现如今,医药产业的发展面临药品招标采购、产品更新速度快和药品零售限价的压力,其利润空间不断缩小,医药产品的毛利率将呈下降或稳定发展的趋势,国家正处于转型期,其政策的调整也会对医药市场造成不小的影响,这些原因都会对投资者的投资收益造成影响。

三、医药行业投资前风险控制措施

1.投资项目选择。医药行业包括几大种子行业,每个子行业下有很多医药产品和医药公司。选择哪个子行业的哪种产品或者哪个企业需要投资者慎重筛选做出决定,投资项目的选择的控制投资总风险的关键环节,项目的质量好坏和发展潜力对项目投资的风险和收益具有直接的重要影响。投资者在投资活动中最注重的是将来投资回收的可能性和投资回报率的高低。所以,选择的投资项目应侧重于政府的重点工程和各种科技发展计划,国家的支持往往会是市场竞争中的潜力股,发展市场良好。我们在投资项目前要对医药产品的市场前景、公司的管理团队背景进行详细调查。对医药市场前景的调查包括产品发展的外部环境和产品在医药市场中的竞争力,产品发展的外部条件包括经济、政治法律、社会文化和资源方面的影响。因为投资的周期比较长,过程复杂,这些环境因素中任一个条件的改变都可能会影响产品的生产销售,影响投资者的收益。所以,我们在投资某一种产品前,首先要运用准确科学的方法来对可能影响产品发展的这几种因素进行深度分析和科学预测。其次,随着我国逐渐融入国际市场的步伐加快,国内医药市场的医药产品种类越来越多,其竞争力也越来越强。医药产品治疗效果好且价格适中的产品更受医院和消费者的青睐。所以,对处于研发阶段的医药产品进行医疗效果预测看是否值得投资,对成品药看其治疗对象和价格所针对的消费者数量的可观性。对医药品种的选择要树立长远的目光,从产品的成长性、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运营管理水平四方面进行全面考虑。2.验证商业书的假设条件。对项目进行初步筛选后,被选中的多家被投资产品公司会给投资者送来各式各样的商业计划书,在这些商业计划书中公司往往过高的估计未来收益,对产品的发展呈乐观看好的心态,但低估其风险。投资者应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立场,对产品的风险进行专业谨慎的计算估量。对商业书中的假设条件进行实际验证,科学预测这些假设条件是否成立和其实现的可能性大小。金融工具是投资形式的体现,种类众多,投资者应根据双方实际情况选择双方都满意的金融工具。一般投资者最通用的金融方式是股权和债权相结合的方式,这种方式既可以保证投资者的资金回收率而且还可以保证投资者对企业的主动权。3.在合约中采取措施。投资者在确定了投资项目后与产品企业签订有效合同维护双方的利益。合同是当事人经过平等协商达成一致意思后订立的协议。作为投资者在与医药企业的合同中要设置限定投资资金来控制投资规模。在投资前签订合同之际,投资者应在合同中根据自身资产情况和被投资公司的规模明令指出对企业的投资额度限定在公司总资产的40%-60%或者具体限额,对单笔投资额度也限定一个特定的数目。这样既可以使投资者再有多余资金投资其他项目,又可降低投资风险。其次,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合同中还可以设定部分保护性条款。例如,限制高层管理人员的工资,限制管理人员因公消费的额度,对于发生几率较大的可能性事件双方做出的应急措施应做出明令规定,在合约中对投资者和被投资企业双方的权益和责任做出明确详细的划分,对企业在一定时间内达到的预期目标进行规定来促进被投资企业的运作动力。4.联合投资。投资者往往在行业内具有较强的人脉关系,当确定投资某个医药项目后,联合其他的投资者共同投资,在让利给其他投资者的同时,也降低了每个投资者承担的风险。对于某些产品处于成熟生产期的需要大量资金的大型项目可以联合其他投资者投资满足公司发展资金需要,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分散风险。

四、结语

投资前的风险控制是对投资活动风险控制的关键环节。投资者应认真慎重选择投资项目,对投资的医药产品的市场前景、发展环境和企业的管理运营能力进行切合实际的调查和预测,在合同中明确双方责任和义务,争取将投资的风险在投资前降到最低,以免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参考文献:

[1]毛文杰,投资前的风险控制措施,化工管理,2008年09月.

[2]韩广须,我国医药行业发展趋势的分析预测,经营管理者,2015年24期.

医药行业投资风险篇2

11月1日召开的第二届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融资峰会上,国内外多家知名创投企业齐聚,各家普遍认为中国目前医疗健康产业机会很多。

新药吊起投资者胃口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开放时间早、国内企业水平大幅提高,成为风投们最看好的行业。如今新药研发已经成为风险司瞄准的又一猎物。

10多年前,国际风险投资基金开始青睐我国医药产业,但是主要集中在医疗器械、医疗服务、CRo(药品研发外包),药品行业尤其是新药研发根本无人问津。因此,在数次投融资会上,他们从不谈投资新药。然而这次,医疗产业的企业家们与数十家风险投资商们面对面交流,兰馨亚洲、iDGVC、中经合、KpCB、华登国际、启明创投基金、富达风险投资公司、德同中国投资基金、德丰杰龙脉创业投资等多家海外知名风险投资机构的领军人物表现出了相当浓厚的兴趣。

“我们专门成立了新药研发小组,观察中国药企、医疗机构、科研院所的新药研况。”富达风险投资公司合伙人陈立实认为,目前国内新药研发有很多优势,中国的病人多、样本丰富,医学研究人员的薪水低、劳动力便宜、成本低等都是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不能相比的。

“而且,在监管政策上,较美国政府,中国政府的政策非常优惠。”据英特尔投资部中国区联席总监吴蓉晖介绍,某些治疗特殊疾病的药物,美国FDa要经过层层审批后,还只能进行部分临床试验。而国内政策对此管理得非常宽松,没有太多的限制。

河北以岭医药集团副总经理吴相君表示,该集团有一个成立了15年的研究院,而且每年坚持上市一个专利药。因此近两三年,不少风投到企业考察。“由于新药从研发至上市,一般需要7年至9年的时间,我们希望风投们能建立一个长期战略。”

深圳迈瑞在美国上市后市盈率超过100多倍,深受境外投资者追捧。而无锡药明康德这家从事CRo服务的研究性企业,一登陆纽交所,股票价格就翻了一倍。可我国新药研发由于专业性强、风险大、成功率低等原因,风投们几乎都不碰这块。这次会议上,风投们言语间表达出了对新药研发的高度关注。陈立实更是预言,“投资新药研发将成为未来的一个潮流,尤其是对具备自主资金的投资公司”。

不过,凯鹏华盈中国基金合伙人周志雄等人的观点比较温和。他们承认,新药研发肯定是收益最大的项目,但是在国内投资新药研发面临着一些问题。

“新药是一个比较专业的领域,对新药投资前的评估不太容易。”一位刚从美国回来的博士说。

周志雄同意这一观点,“新药专业性强、市场前景难预测、研究机构能力评价不易等问题,导致不少药学专家们都不愿意接受风投们考察企业的邀请。”

目前风投们有一种业内比较认可做法,即先考察这个新药是否在国际上市、国内推广的渠道有哪些;然后,再考察这个研究机构或企业过去是否有研发的经历和团队的情况;最后决定分阶段投资。“这样在某一阶段失败后,资金自动停止注入,也减少了风投们的损失。”

周志雄还反复强调,“新药的市场前景和销售渠道对风投们最关键”。他说,如果新药的研发机构、企业不能提供这些报告或数据,风投们对新药研发还是要再三考虑。

市场空白意味着巨大商机

据美国irvingLevin公司的一份研究表明,2005年,国际资本向医药和生物技术领域的风险投资呈上升趋势,风险投资达到73亿美元,较2004年增长5%。其中,生物制药领域吸引的风险投资数量最多,达到21亿美元;医疗器械和化学药物领域吸引的风险投资均为14亿美元,分列第二、第三位。分析师认为,生物制药和医疗器械领域将持续风险投资的热点。

除了风险投资家对巨大市场的兴奋外,中国医疗健康企业本身也有着较强的资本需求,他们期望通过开拓资本通道,实现海外上市、并购等跨越式发展。

10月31日,世界三大体检中心之一的台湾美兆集团在北京宣布,3年内将在大陆建立30家连锁机构,朝构筑“1000万人的健康管理平台”的目标迈进。

已经有20年历史的美兆集团目前在全球拥有7家连锁机构。按照美兆的计划,除已经建成的北京美兆体检中心外,还将陆续在上海、沈阳、成都等城市陆续开设连锁机构,会员人数从目前的89万提高至800万以上,预计投资总额13至15亿元人民币。

支撑这一庞大扩张计划的背后,是美国中经合集团这一风险投资商,其目标是推动美兆集团3年后在纳斯达克上市。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成长,中国的医疗健康支出已成为继食品、教育之后的第三大消费支出,但中国医疗健康产业的总体规模还仅占到国内生产总值不到2%的比例,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着很大的差距。中国医疗建康产业也因之成为中国最有投资价值的产业之一。

市场的空白同时也孕育着巨大的商机,目光敏锐的风投们自然不会放过这块大蛋糕,继高盛投资海王星辰、华登集团投资深圳迈瑞、iDGVC投资广州香雪制药和桑迪亚医药之后,目前,越来越多的国际风险投资基金开始准备大举投资中国的医疗健康产业,中国医疗健康产业也因之即将步入到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制药巨头首次在华设风投基金

外资药企在华投资形式也发生了里程碑的变化:全球制药巨头美国礼来公司近日宣布成立礼来亚洲风险投资基金,用于投资亚洲,特别是中国最具潜力的生命科学领域的新兴企业。据悉,这也是全球制药企业首次以风险投资的形式投资中国。

礼来全球总裁兼首席运营官李励达表示,随着亚洲地区,特别是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具有投资前景的中小型制药企业急需资金支持,礼来亚洲风险投资基金也应运而生。礼来亚洲风险投资基金的首笔1000万美元将投给百奥维达中国公司。“我们的投资回报是中长期的。我们将搜索亚洲生命科学领域中最有潜力的企业,事实证明这些企业大多数都在中国。”李励达称。

医药行业投资风险篇3

[关键词]医药制造业;财务风险评估;财务风险控制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却在不断下降,很多人处于“亚健康”的状态。与此同时,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更是带来了老人对医药产品的巨大需求,从一些数据来看,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已经较高,城市人口比重已经超过农村人口比重,2016年相对于2015年已经提升了1.5个百分点。社会“亚健康”与老年病并存,更加催生了对医药产品的需求。对于医药企业来讲,这是其发展的机遇,但是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也会带来管理上的困难,滋生一系列的财务风险,这些因素和医药行业本身的行业特点如高风险性贴加起来,使其面临的风险更加集中。

1医药制造业财务风险的内涵

医药制造业是指按照国家规范要求,按照一定的加工程序,生产出人们需要的医疗产品的企业。医药商和相关的工业也属于广义上的医药制造业,本文仅仅研究医药产品的生产。显然,医药制造业的财务风险就是指医药产品在制造、经营、出售过程中产生的损失的可能性,还有因为外界环境因素变化如国家政策变动、市场需求变动、产业政策变动等因素造成的潜在损失,以上综合定义为本文所研究的医疗制造业财务风险。

2医药制造业财务风险的特点

2.1投入大

医疗制造业因为自身的行业性质,其研发投入和标准生产线建设是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的。一般而言,药物的研制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投入尖端的人才和大量昂贵的材料。一般医药企业的研发支出占企业全部投入的30%以上的比重,并且难以保证其未来的效益预期。从世界上的案例来看,高端药物从开始研发到最后面向市场销售需要超过10年的时间,需要投资将近100亿元。此外,由于医药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医药的制造还需要通过一系列质量管理规范,这就需要医药企业建立具有严格质量标准的生产线,而这项投资粗略估计在5000万~3亿元。

2.2回报高

伴随医药企业的高投入性之后的是高回报性,这是医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所在。前面提到,医药企业是研发投入占比很大的企业,这就决定了医药企业具有较多的专利技术,在知识产权保护环境良好的情况下,一个产品在专利保护的时间段内,会形成市场垄断从而赚取超额利润,给医药企业带来巨大的回报。比如美国一家医药企业曾因为研制成功一种叫作细胞生成素的新药而成为世界最大的制药企业。

2.3风险高

医药企业的产品因为前期的巨大投入和对法治环境的依赖而存在很大的运营风险,这种风险主要存在两个时间段:一是产品研发阶段。在该阶段产品能否突破技术难关,能否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从而占领市场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对于那些具有创新性、市场紧缺的药品,其效益前景是非常可观的;但是如果医药企业生产的药品没有特色,市场上类似产品很多,即便后期以低价促销,未来也可能难以赢利;二是产品投放市场的阶段。该阶段面临的风险来自政府部门的监管,医药企业因为其社会性较强,药物的出售常常需要经过严格的质量检测,一旦药物质量出现问题不能通过检测将面临很大的损失。

3医药制造业财务风险评估

3.1财务风险的定性评估

所谓“定性评估”就是通过经验主观判断风险的大小,由于每一个人的判断标准不一,定性评估的结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目前的定性评估手段就是专家会议,即首先将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因素列举出来,制定每一种因素评分标准和权重,然后由专家们进行打分,依据分数的大小和之前设定的行业标准值进行比较来判断项目的风险状况。

3.2财务风险的定量评估

(1)概率分析。我们知道在概率论中,常用方差来衡量风险大小,同样,医药企业财务风险的计算同样据此法:首先计算,每一个产品未来收益的期望值,然后计算项目的标准差或者方差,通过方差的大小和同类行业标准值对比评估企业财务风险的大小。(2)风险价值度量。风险价值度量就是计算在一定的置信度下产品投资产生的最大损失值。该方法显然可以计算损失的大小,对投资者而言更能提供一个较为精确的数据,从而帮助投资者选择科学的投资组合或者产品组合。(3)杠杆系数分析。该方法的原理是依据会计中衡量企业运营风险的系数来衡量医药企业面临的风险,这种方法可直接依据财务数据计算,测算出杠杆系数从而有一个直观的判断,此外,可以和同类企业进行比较。

4医药制造业财务风险控制措施

4.1拓宽融资渠道

(1)争取政府优惠和补助。随着老龄化程度的提升和人民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升,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鼓励支持生命健康产品的开发,其中就包括技术先进、功效显著的医药产品的开发。医药企业要抓住机遇,及时争取政府补贴资金和税费方面的优惠。(2)引入风投。鉴于医药企业的产品开发具有高技术性、高回报性的特点,可吸引风险投资者的关注,引入国际或者国内的风投资金,为新产品的研发注入资金。(3)上市发行股票。由于医药企业具有高回报性,医药概念的股票在市场上会受到投资者的关注,企业上市发行股票可以为项目募集资金,同时不会提升企业的负债水平。

4.2延长产品专利保护期

从医药企业的产品特点可知,其未来运营风险的大小和专利保护期息息相关。为此,对于医药企业而言,要想方设法提高产品的专利保护期:一是就一种产品而言,要加大该产品的创新性,保证产品的不可替代性和在短期内不容易被模仿;二是要对已经向市场推广的产品进行深度挖掘,一些产品可能已经被别的企业模仿,但是如果企业能继续开发该产品的别的功能,然后积极申请新的专利保护期,就能继续在老产品上开发出新的市场。

4.3减少资金回收的不确定性

资金回收显然会影响医药企业的现金流。医药企业的产品即药品的销售不同于其他产品,其主要是通过医院、药房等机构卖给消费者,而在很多医疗机构中药品的销售往往不能现收现付,赊销占用了医药企业大量的流动资金,形成大量短期或者较长期的应收账款。对于企业而言,大量的应收款项会产生坏账的可能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医药企业需要控制应收款项的“质量”,具体措施是为赊销药品的客户建立征信体系,该体系要包含客户的信用状况、收入来源等信息,要据此设定每一客户的赊销额度。同时可以通过现金折扣的手段鼓励客户提前还款。

4.4控制创新研发风险

医药企业的研发投入是非常庞大的,为了减少未来运营风险,企业要研制一款新的医药产品前,要充分了解新的产品市场前景和类似产品的市场占有情况,要在药品面向市场前做好经济估算,明确未来的销售规模和带来的经济效益,要在每一个阶段及时根据市场情况和政策环境的变化及时更新测算数据,做好应对机制,增加产品研发及销售成功的可能性。此外,要在做好一项产品创新的基础上,进行多产品多技术维度的研究,这样可减少因为仅仅依赖一种产品而产生的巨大运营风险,以多产品同时跟进分散市场风险。

参考文献:

[1]马雪青.制药企业创新药物研发的风险管理[J].会计之友,2005(6):37-38.

[2]陈洁.维持医药制造业可持续增长的财务风险预警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14.

医药行业投资风险篇4

生物医药项目作为新兴的高新技术项目,其产品关系国民健康,一旦研发成功且被市场所认可,将会带来高额的经济回报。虽然前期投入的研发费用较多,但是成功的项目,尤其是获得专利权保护的项目,在其产品投入市场以后,很快会形成垄断优势,获取暴利。

二、生物医药项目投资的实物期权特性

实物期权方法是投资者基于未来实物资产变动的一种选择权,以某一个具体的实物资产或项目为标的物,而非传统意义上的金融资产,不仅包含项目的实物资产,而且涉及到项目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现金流量。与传统的价值评估方法不同的是,实物期权方法并非单纯的对项目未来的现金流量做出预测,而是把未来新金流量的变动范围作为重点,即把项目的预测分析集中在项目的不确定性上,把不确定性带来的价值作为项目整体价值的来源。实物期权方法虽然在研究及运用上比较繁琐,但其在决策及管理上的灵活性,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其缺陷。分阶段进行投资、前后阶段的关联性等特性保证了实物期权方法投资的柔性,保证了投资项目的上升趋势,可以在解决了项目的不确定性以后在进行投资,有效地规避投资风险。生物医药项目是一项大型且复杂的系统工程,且其投资具有高风险性、长期性、高投入性等特征,这就要求投资者在投过程中分不同的阶段注入资金。首先,对生物医药项目的投资可以分为研发阶段、投产阶段、市场开发与维护阶段,投资者在每一阶段开始时注入资金;其次,投资者可以根据现实中不确定性因素的变化,自由的选择是否继续进行投资;最后,当前一阶段任务完成以后,投资者需要对此阶段进行评估,对下一阶段的不确定性进行预测并采取措施将其降到最低,前一阶段的投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对下一阶段与否。鉴于生物医药项目的高风险性,投资者为了尽可能的避免投资风险,对于所投资风险项目的评价并非一次性的静态决策,而是多阶段的、具有灵活性的动态决策过程。投资者根据生物医药项目的发展周期,把项目分为不同的阶段,分阶段的进行投资,在每一期结束后都要对项目进行评估,根据预期目标的完成情况拟定下一阶段的投资决策。所以说,在生物医药项目投资的决策中存在扩张期权、收缩期权、增长期权及放弃期权等多重实物期权。

三、实物期权与生物医药项目的适应性

医药行业投资风险篇5

(三)财务信息缺少真实性为了实现对医药企业资产体系的全面监管,保证全面预算管理以及成本管理等工作的顺利落实,提升财务信息的真实性是当前医药企业管理决策制定以及有关财务工作落实的基本保障,同时也是第一时间发现财务风险并采用相关措施的凭证。但是,在医药企业落实运营管理工作时,因为企业财务部门缺少完善的内部控制以及监管体系,在实际运营管理环节中,资金应用、预算执行以及会计核算等方面将会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财务数据弄虚作假现象出现,给医药企业整体效益带来损失。此外,财务信息真实性无法得到保证,将会使得企业不能结合数据实现对运营策略的修正,让企业丧失对市场的敏感性,加剧风险出现。

三、基于内控的医药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措施(一)完善财务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为了降低医药企业风险出现几率,企业在开展运营管理工作时,应该在提升财务管理意识的基础上,增强企业核心竞争水平,为了保障企业内部控制以及财务管理工作的全面落实,需要构建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在医药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中,应该实施各项财务风险管理机制以及考核标准,同时采用机制的方式把企业风险管理标准和企业职工绩效考核进行融合,全面提升企业各个岗位以及职工的财务风险管理意识,明确自身工作职责,进而提高企业风险防范水平。

(二)提高风险评估水平为了防止医药企业财务风险发生,提升企业风险评估水平是非常必要的。从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以及风险处理等角度入手,应用高效的财务风险防范措施。在落实医药企业财务风险防范工作时,应该掌握实施数据,保证医药企业决策人员制作的决策具备合理性,减少企业经济损失。提升医药企业风险评估水平,落实好有关风险评估基本工作,有针对性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从而防止医药企业财务风险出现。鉴于医药企业当前存在的筹资风险、投资风险以及库存风险等,落实好风险防范工作,起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

医药行业投资风险篇6

全球股市于2008年被巨熊蹂躏,至年底开始喘定,其间更曾出现幅度不小的反弹。中国股市更是气势如虹,截至今年2月11日,上证综合指数已从低位反弹35%,难怪部分市场人士提出“牛市已重临”的论点。股市暂时企稳,个人投资者的恐慌情绪渐减,入市意欲渐升。不过,常言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去年的炒股痛苦记忆犹新,投资者现时入市,自然会格外注意风险,不敢过分进取,或许会因而偏好具防守性的行业。

那么,什么行业具防守性呢?传统上,公用事业及消费必需品行业均属防守性行业,因为就算经济衰退,人们总不能不用电、不用水、不吃东西吧!衰退期间,这两个行业虽难完全免疫,但必定胜过资源、航运及消费奢侈品等行业。除此之外,健康护理(Healthcare)亦是防守性强的行业,只是较少人注意。

健康护理行业的防守性极强

公用事业、消费必需品行业和健康护理业这3个防守性行业,就在熊市中的表现好于其他行业。在2007年10月11日至2009年2月10日期间,美国标准普尔500指数暴挫,连股息(下同)录得45.1%之亏损,但该3个分类指数“仅仅”跌了两成多,其中核心消费类指数直至金融海啸于去年9月爆发之前仍录得正回报,足见其较强的防守力。

健康护理股的防守性从何而来呢?防守性强的行业,一般有个共通点:受经济周期的影响低。健康护理业亦不例外。所谓健康护理行业,泛指提供与预防疾病、治疗疾病及促进健康有关的产品及服务的公司。这包括研发及生产药物、制造医疗器材、提供医疗服务及研究生物科技等等。在现实中,无论经济是好是坏,人总会生病,对医药的需求不会大幅波动,令相关企业之盈利相对稳定。在中国及香港地区亦不乏此类上市公司,例如云南白药(深:000538)、同仁堂科技(港:08069)及提供身体检查服务的香港体验(港:00397)等等。这些公司的业绩及股价表现均有很大分别,例如云南白药最近5年盈利连年上升,年均复合增长29%,股价亦有强劲抗跌力,现价只较高位下跌约4%;反观同仁堂最近5年盈利先升后跌,复合增长近零,股价则已从高位下挫70%;业务转型不久的香港体验股价更由高位暴挫97%!

健康护理业除了具防守性,亦有不少长远利好因素。

1看看全球人口老化,就会知道这个行业的潜在发展力度。

全球各国医疗科技日益进步,延长了人类平均寿命。但出生率反而有下降趋势,特别是已发展地区。联合国人口调查指出,全球出生率呈下降趋势,预期2050年全球出生率,是每名妇女平均诞下1.85名小孩,比现在的2.1名低。这两个趋势自然导致人口老化。日本的人口老化最为明显,有所谓“银发族”。在香港地区,根据相关统计处推算,到2030年,约27%的香港人口属65岁或以上长者,远高于2007年的12%。在美国,婴儿潮(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出生)的一代人步入老年。而在中国,独生子女政策长远亦令人口老化。这些现在和将来的老年人一般都会有较多健康问题,上述趋势无疑增加了对健康护理的需求,也就刺激了健康护理业的迅猛发展。

2然而新兴市场崛起也要求医疗服务的发展。

已发展国家的医疗服务已相当具规模,很多地区的医疗开支约占本地生产总值(GDp)10%,随着人口老化,医疗开支的比重很可能进一步上升。美国于2003年之医疗开支占GDp之16.3%,冠绝全球,预计到2016年更会升至19.5%。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既然医护行业于发达国家已颇为完善,发展空间相对较小,反而是新兴市场的潜力要大得多。中国、印度等经济起飞的新兴国家人口庞大,当人民解决了温饱问题,便开始注重健康。发展中国家的健康护理行业尚在起步阶段,尚难望欧美项背,但这正为相关企业提供了庞大商机。以中国为例,去年底便提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未来3年将对行业投放约8500亿元人民币,令人憧憬可带动有关公司的销售,利好盈利前景。须注意此等商机绝不限于本土企业,因为随着中国加入世贸(wto),国内医疗服务市场对外开放,为大型跨国医药公司带来巨大机遇。

近期美国刺激经济方案中会透过增加医疗开支,创造职位及带动经济复苏。

新总统奥巴马提出的刺激经济方案中,有关医疗类的计划主要包括:加强投资于健康护理之信息科技系统及疾病预防,及完善各州对天灾及恐袭的医疗应变系统。此计划之开支约为500亿至650亿美元,有望提高医护行业的销售及盈利。

纵观全球发达和发展中国家,无论短期及长期均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增强,有助行内企业盈利保持增长,加上行业的抗衰退特质及防守性,预料未来一段时间仍会受投资者青睐。

你能够投资的医疗保健行业

健康护理行业覆盖甚广,包括大大小小不同类型的公司,主要分为制药(例如罗氏药厂、辉瑞)、医疗服务、研究医疗器材(例如Diagnosticproduct)及生物科技(例如安进amgen)。药厂及生物科技公司均从事药物研发及制造,但两者的产品有微妙分别,前者的药物较微细,可以穿透细胞膜,后者的则属于较大的蛋白质复合物,难以穿透细胞膜。

对一般投资者而言,单是要认识及分辨上述几个类别已非易事,更何况分析每个类别内每家公司的盈利前景及投资价值。但投资医护行业个股却正是需要具备专门知识,否则承担投资风险较大。例如个别公司可能面对新产品减少、药品专利权届满、药物管理局冗长的审批过程及法规改变等问题时,公司的股票价格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而且医药公司的研发开支成本相当高,总不能保证每次均能成功研发新药物,投入的开支可能石沉大海,拖累盈利。那么你作为医疗行业的投资者,其中要承担的风险的确很大。

所以说,选择以股票形式投资医药行业的投资者,如果独具慧眼,有机会选中暴涨十多倍的医药股;但同时要冒血本无归的风险。另外,中国投资者或有兴趣买入国内医药股,但中国的医药公司尚在起步阶段,未达到世界级水平,增添了投资难度及风险。

那么还有什么投资渠道可以既获取行业的收益,又可以减少个人投资的风险呢?众所周知,基金的最大好处是分散风险。目前全球的大部分健康护理基金投资于全球各健康护理公司,可分散个股及地域风险。即使某公司研发失败甚至药物出现问题引致诉讼,又或者某国家法规改变,都不至于对基金造成重大打击。透过基金投资医护行业的另一大好处,是可借助基金经理及其领导的分析员团队对行业的深入认识及丰富经验,减低押错注的风险。

医疗基金优势易显

健康护理基金日渐受市场关注,尤其是经历金融海啸,此板块之防守性强更深得投资者欢心。以下介绍的是均获香港证监会认可,在香港地区可以投资的健康护理互惠基金。

下文提到的贝莱德世界健康科学基金、景顺健康护理基金、富达全球健康护理基金、富兰克林生物科技新领域基金4只基金,都会投资于美国医疗保健市场,前3只健康护理基金(暂不与生物科技新领域基金比较)的资产规模介乎1.4亿至3.1亿美元。但各具不同的特点。

贝莱德表现优异

从表二可见,贝莱德世界健康科学基金表现较佳,于2007年升幅最高,于2008年熊市中却有最强抗跌力。此基金目标是长线资本增长,投资范围包括全球之健康护理、医疗科技、生物科技及制药公司。原本的资深基金经理JordanSchreiber刚于2008年退休,现由RobertHodgson掌管。转换基金经理一般会引起投资者关注,正如足球队转换领队,战绩随时出现180度转变。不过,新任基金经理Hodgson其实亦十分资深,拥有24年投资经验,是健康护理行业中最富经验的基金经理之一。Hodgson亦已与Schreiber并肩作战逾10年,过去3年两人已共同出任基金经理,所以这次基金经理调动料对基金运作影响不大。

选股方面,贝莱德世界健康科学基金一般持有40至60只股票,大型医药股比重较低,约占组合24%,远低于基准指数mSCi世界健康护理指数之60%。投资地区方面,基金较偏重美国股市,组合内约71%股票来源于美国医疗保健市场,高于基准的64%,而瑞士及英国的比重则偏低。根据标准普尔指数,截至2008年终,此基金5年总回报为10.1%,跑赢基准(8.9%)及同类基金中位数(2.8%),于152只同类健康护理基金中排行20位。

景顺持股分散

景顺健康护理基金的目标与贝莱德相若,表现却有所不及,截至2008年底,5年总回报为5.38%。基金经理Derektaner有15年投资经验,自2002年起专注于健康护理行业,于2006年1月加入景顺,主管此基金。基金团队着重基本分析,并且很多时人弃我取,买入他们认为被过分抛售的股份。基金持股数目较多,一般为70至110只,并设有个股比重上限,大型股为7%,小型股为3%,因此更能分散风险。基金也偏重投资美国健康护理行业,组合内约80%股票投资于美国市场。

富达地区较分散

富达全球健康护理基金一般倾向持有中型股,组合总持股则为60至80只医疗类股票。它是上述几只基金之中美股比重最低的一只,只占5成,投资于瑞士约占17%。基金表现平平,截至2008年终,5年总回报为-1.9%。

至于富兰克林生物科技新领域基金,2008年跌幅仅为8.5%,以股票基金来说已可谓成绩骄人。截至2008年底,它录得总回报6.24%,亦算不俗。但它集中投资于生物科技股份,不能与上述几只健康护理基金直接比较,而应与基准指数比较。基准是纳斯达克生物科技指数,基金过去5年普遍跑赢指数,基金经理应记一功。

医药行业投资风险篇7

一、中国医药企业海外并购的现状

近些年来,民营医药企业在我国海外并购中占据主力地位,而国有药企海外并购规模小、数量少。根据公开数据统计显示,国有医药企业在2012年到2017年间海外并购规模仅10.08亿美元。由于民营企业的经营比较市场化,其决策权集中、产权明确、经营体制灵活、风险意识敏锐、政治风险较小、信息交流相对高效、审核流程相对简化,使得民营医药企业成为了我国医药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主力军。

相对于国际跨国医药企业并购规模大、数量多的特点,国内医药企业海外并购的规模较小、频率较低。作为国内最早海外并购的复兴医药,近十年来的年均海外并购次数只有0.5次,而国内医药企业海外并购的最大金额也只有14亿美元。同国际跨国医药企业的并购案例相比,国内医药企业海外并购还有较大的差距。另外,初创型或中型的药企是海外并购首选,这说明我国药企海外并购还有较大的成长空间。

此外,国内医药企业海外并购标的,有70%以上位于欧洲和北美地区,而亚太地区的标的企业较少。如今,国内医药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香港地区、印度等国家,这表明国内医药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网络还不完善,未能在欧美地区建立起成熟的经营网络,需要加大国际人才团队的建设力度。

二、民营医药企业海外并购的战略动因

(一)拓展海外市场份额

作为国际贸易量最大的医药产业,国内医药产品的海外销售大部分是以海外授权为主,严重受限于目的国当地的营销团队。从有关数据可知,自2009到2018年以来,我国的医药产品出口规模在稳步增长,但由于受各国药品保护主义和国际市场竞争激烈的限制,国内医药产品出口增长幅度放缓。因此,为了充分适应国际医药市场的竞争形势,民营药企要通过海外并购来提升其全球市场空间。

(二)追求市场垄断

目前,北美和欧盟的医药企业基本垄断了全球医药市场。以pfizer、GSK、Bayer等为首的国际医药企业凭借着其生产研发能力、管理能力和规模化经营等各个方面的垄断优势,在全球医药市场中攫取着超额的利润,维持其产品的垄断价格。相比而言,国内民营医药企业在企业规模、优质产品和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距离,需要利用海外并购来突破企业规模的限制,建立起符合国际标准的生产服务体系,以获得企业产品的垄断优势。

(三)嫁接海外高新技术

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医药产业的发展涉及生物、化学等多个学科。新药的研发具有周期长、投入高和风险高等特点。新药在临床前研究阶段要耗费3到6年的时间,准备5千到1万多个新药候选物质的研究,然后选择一定的数量进行临床研究阶段,需要耗费6到7年的时间;经过三期的临床试验通过后,还需要半年到2年的新药证书申请时间,再经四期临床试验后方可上市。

对于国内医药企业而言,自主研发新药的成本和时间压力过大,而我国的新药审批时间比欧美国家更长。目前,国内药企在高端药品方面产量不足,其市场主要集中在药品仿制方面,而跨国药企则占有大部分的原药市场。为了获取高新技术,突破企业研发能力的不足,民营医药企业通过海外并购来减少研发成本的投入、提高自身产品的质量、整合研发资源,增加企业新产品的数量,以实现更高的市场利润。

(四)产业链条延伸整合

医药产品有着自身的生命周期,其利润和销量一般呈现出倒U型的发展趋势。为了应对医药市场的激烈竞争环境,民营医药企业要积极开拓新的医药产品,以替代位于成熟期的产品。利用海外并购的方式,民营医药企业能够极大的增强对产业链条的控制,以应对医药市场的波动所引发的风险。提高企业内部控制,实现规模化经营,增强自身在医药行业的竞争优势。从产业链的角度而言,位于产业链上游的原料生产及加工环节的附加值利润较低,企业凭借并购方式,能够全面整合产业链,减少研发经营成本,实现资源的良性利用。通过对产业链的高度整合,企业能够获得更高的产品附加值和企业发展空间。

三、民营医药企业海外并购的风险

(一)并购的风险

1.估值风险。企业在开始并购交易时,需要通过自身或第三方调查机构对目标公司进行了解,以健全价值评估体系,规避因信息不对称而可能引发价值评估问题。在实际交易过程中,一些企业进行价值评估时有失草率和盲目,仅仅根据内部收益率的测算就做出并购决策,这种投机性行为的结果就造成了企业的巨大损失。作为高新技术密集、轻资产行业,医药领域的公司大都具有较高的价值估值,通常并购中小型医药企业的时候都要付出5-15亿美元的代价。在开展海外合作或并购交易时,民营医药企业要从专利情况、债务情况、产品许可等方面对目标企业进行全面的调查和研究,以便能够以一个合理的价格来进行目标公司的并购,减少因专利失效、许可证过期等多方面因素而造成并购行为的失败或损失。例如,阿斯利康收购medimmune付出了150亿美元的代价,但是在并购后的医药企业却在十年内无一款创新产品问世,且其名下拳頭产品“Flumist”被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从推荐清单中排除。美国pfizer以140亿美元收购medivation,并获得该公司多个处于研发中的产品,但大多遭遇临床失败。因此,医药企业并购初期的估值并不合理,估值价格过高,以致于并购完成后难以获得并购收益。

2.法律风险。(1)企业不熟悉并购相关法规。在进行海外医药企业并购时,通常适用并购企业主要资产所在地或其注册地的法律。国内民营企业进行海外并购时,对并购目标企业所适用的当地法律缺乏了解,往往对其进行盲目或投机性的揣测,以致于在某些方面触犯当地法律条款,造成并购方的权益损失。如果国内民营企业缺乏海外并购经验,仅仅依靠企业自身来理解和掌握并购目标企业所在地的法律条款,这会耗费较大的时间成本。(2)并购双方政府审核风险。在进行海外医药企业并购时,我国民营企业还将面临着是否通过审批的法律风险。由于各国政府对海外投资都实施不同程度的管制,对并购议案需要进行预先审查。一般情况下,海外并购通常经过三个法律审批阶段,即国内、标的国和反垄断三个审批调查步骤,任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导致海外并购的失败。随着海外并购规模的快速增长,各国政府都因此进行重点核查和管控,并从是否违反本国行业政策、是否引发市场垄断等方面对海外并购进行严格的核查。因此,我国民营企业在进行海外并购时,一定要高度重视上述各方面审核,以免造成并购损失。国内民营企业进行海外企业并购时,通常需要征得商务部等相关机构的核准,而标的国审核风险则主要源自美、法、日等国。

对于欧盟或非欧盟国家的海外并购企业,法国采取区别对待措施,这给我国民营企业海外并购带来不利影响。日本是标的国审核汇总最为严格的国家,且其审核时间和审核内容缺乏许多不明确性,同时其政治立场有一定的倾向性。日本对我国企业海外并购行为常采取严苛的审查机制,认为我国企业大多持有较强的政治目的性,以致于屡屡否决并购议案,使我国企业蒙受重大损失。美国审查程序相对简洁、时效性强,且法律风险较小。但对于具有国资背景的企业抱有警惕意识,从而导致审查时间的延长、审查内容复杂化等情况。相对而言,民营企业遭受审查的风险相对较低,但也有搁浅几率。例如,华为于2011年欲并购美国企业3Leaf,被其政府认为不利于国家安全,从而造成该并购项目夭折。反垄断审查主要是指企业并购完成后是否造成所在国出現市场垄断问题。例如,英国以25%市场份额作为并购完成后反垄断界限,如果超出25%,就将被英国垄断委员会纳入反垄断审查中。

3.整合风险。(1)品牌整合风险。海外并购时通常会遇到品牌整合风险,涉及到商标的适应时间和费用等。我国企业在并购完成后,使用其并购企业品牌时依然受到一些限制。例如,进行并购品牌整合时,不能对品牌内涵进行任意修改,以防造成市场对该品牌的抵触情绪,因而影响品牌的市场份额。我国企业在整合并购品牌时,常采取联合品牌到自由品牌的过渡,或者实行双品牌战略。(2)技术整合风险。技术整合风险是指企业并购时经常遇到的问题。我国民营医药企业常通过海外并购来提升自身技术水平,但在并购之前应慎重对待技术整合风险,科学评估并购双方基础资源是否存在互补性,自身是否具有相应的技术研发实力。海外并购时应当着眼于技术资源的互补性,使其在并购完成后能够提高并购双方的收益。所以,在进行海外医药企业并购时,我国企业要健全技术评估体系,重视业内科技发展趋势和动态,根据自身情况,因地制宜的制定整合措施。(3)市场渠道整合风险。在医药产品市场销售中,需要有精确的渠道定位意识。例如,大众要求通常走批发或分销渠道,而新特药则主要集中在药店和医院。美国采取的是市场化道路,医药流通企业要兼顾上下游客户;日本则以政府管制为主,医院依然是药品产品的重要销售渠道。因此,在开展海外医药企业并购时,我国企业要高度重视市场渠道整合的风险,避免因药品投放渠道有误,而造成市场拓展不力。

(二)案例分析——以复星医药并购almaLasers为例

1.案例介绍。上海复星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四年后在上海证交所上市。复星医药在国内的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领域中领先,其产品包括肿瘤、消化道、心血管等领域。其中,抗疟药物产品在世界医药市场中声名显著,是我国最具竞争力药企之一。自2012年在H股上市以来,复星医药逐步加快了国际化的进程。almaLasers(飞顿)是于1999年成立的一家以色列公司,产品范围主要集中在高端医美器械、医疗手术器械产品和美容医疗服务等。其中,在医美器械方面有着极强的研发技术实力,在世界医美市场有着极高的占有率和完善的营销网络,并连续5年被列入发展最快的高科技公司50强。复星医药和飞顿在2012年9月开始接触,并于次年4月宣布完成并购事宜。首先,复星医药经由子公司私募基金成立Sisrammedical收购飞顿95.6%股权,其余作为股权激励给原管理层。

2.复星医药海外并购的原因。第一,完善全产业链布局。整形美容行业在2012年起成为了社会消费的热点,但是医美器械行业有着较高的技术进入门槛,而复星医药的相关技术储备薄弱,于是期望通过资本运作来进入到这一热门行业,以树立起拥有世界影响力的自主品牌。飞顿的高端医美器械产品占据了当时15%的世界市场份额,处于同行业的领先地位。通过对飞顿的海外并购,复星医药构建全产业链布局,成功进入到世界医美器械市场,从而成为综合性的医疗服务商,填补了原有产业链中的脆弱环节,赢得了更为广阔的市场增长空间。第二,引进国际核心技术。专利和技术资源是医药企业的核心资产,要长期积累才能获得。复星医药通过并购飞顿取得其74项专利,并收获了其技术研发中心和相关的研发人才资源储备,以减少研发成本,降低产品研发周期。并购完成后,飞顿取得了2项FDa认证和5项Cep认证,其产品热拉提也成为世界上安全性最高的紧肤技术。第三,建立国际营销网络。通过对飞顿的并购,复星医药在原有成熟的国内销售网络的基础上,获得了飞顿在国际市场的成熟分销网络,并以较低的扩张成本实现了优势互补和协同效应,构建起国际市场营销体系,从而为自身产品的国际化打下坚固基础。

(三)复星医药海外并购almaLasers的风险

1.估值风险防控。在医疗器械的技术研发创新方面,以色列位居全球前列,其境内的优质标的企业众多。通过对以色列医疗器械企业的充分调查、评估和对比,复星医药选择了其中最为优质的标的企业——飞顿。作为连续五年发展最快的世界性高科技公司,飞顿的用户规模、行业发展强劲、技术水平都受到了市场的推崇。复星医药在多家中介机构协助下,合理评估了标的市场价值,并经Sisram公司用2.2亿美元收购其95.2%股权。Sisram于2017年在H股上市,并购完成后市值4.8亿美元,市值增加了2.6亿美元,其2016年的市盈率达到66倍,在全球同类型企业中属于领先水平。由此可见,复星医药对飞顿的并购所给出的合理估值,取得了较高的收益回报。

2.法律风险防控。以色列位于中东地区,经济和工业化实力较强,当地政府对创业型企业的扶持力度较大。在进行海外并购之前,复星药业对以色列的法律法规做了充分的调查,以避免差异化的各国法律对并购整合的影响。中国在以色列进口和出口贸易中,分别占据第一和第三的位置,两国之间的经贸往来频繁,政府间的关系良好。为了欢迎中国资本投资,以色列出台了一系列的激励计划,仅对敏感技术行业有所限制,并承诺中国的投资如果失败,将由当地政府承担10%-15%的损失,上限为1500万美元。由此可见,复星医药对飞顿的收购所面临的法律风险较小,获得了标的国政府的支持,而相关的审查批准程序相对简单。

3.整合风险防控。为加强并购防控,降低整合风险,复星医药成立了并购委员会,为飞顿提供了相关资源的共享平台,以体现复星医药的诚意,从而加速了资源的整合,为双方的交流互动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作为世界宗教的重要发源地,以色列74.8%的人口信仰犹太教,当地还有其他宗教信众,为了减少并购过程中的文化、宗教冲突,复星医药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充分尊重宗教文化,推动两国文化的沟通。同时,复星医药保留了飞顿原有的日常管理制度和创新文化,并鼓励国内企业深入学习以色列企业的创新创业精神。飞顿被并购之后,其原有发展战略、财务及组织构架等多个方面难免会产生一定的变化,为了缓解飞顿原有员工的心理压力,减少并购所可能引发的消极因素,复星医药充分发挥战略投资者的优势,实施本土化的经营模式,尽可能的保留了飞顿原有经营管理团队,并给予了一定份额的股权激励。另外,复星医药减少了裁员的规模,良好完成了对飞顿人力资源的整合。

4.技术整合。在保留原有研发队伍的基础上,复星医药加快了对并购技术的接收和消化,实现研发协同效应,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提高了自身的技术研发水平,顺利进入了医美器械的国际市场。另外,通过技术的国内转移和本土化改造,使得飞顿的后续研发更能针对中国市场的变化。通过良好的知识转移机制,复星医药在完成对飞顿的并购之后,持续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2010到2018年的年增长率达到了439%,其自主研发的新型医疗器械产品也成为市场畅销产品。

四、推进民营医药企业海外并购的建议对策

(一)充分利用政府调控与支持

作为医疗卫生及健康服务等行业的基础所在,医药产业拥有成长性高、带动性强等特点,能有力推动国家经济增长。近些年来,国家出台了多项用于推动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优惠政策,民营医药企业要抓住发展机遇,积极加入到医药国际化的进程中。在中医药、民族医药这些优势医疗领域,民营药企可对经典名方再次开发,加强民族医药理论的研究,创制具有知识产权、疗效良好的新医药产品,以开拓国际市场。民营医药企业可利用海外并购的方式来推进医药创新,降低医药研发的风险成本,提升自身新药研制实力,实现检测认证和经营管理的国际化。

(二)明确海外并购战略目标

在选择并购目标时,民营药企要合理评估自身实力、企业定位和市场需求,以选择合理的并购方向,并通过市场调研、中介咨询、专家顾问等途径对标的企业做全面的市场评估,合理制定并购评估计划及可行性报告,以规避盲目跟风的风险。民营药企在确认并购方向后,要冷静选择最佳并购标的,要注意并购双方资源的优势互补情况,经过行业行情、企业业绩、财务及市场情况等多方面信息的比较,初步筛选出意向企业。在开始初步洽谈之前,民营医药企业要健全风险防控体系,对标的企业进行深入的接触和调查,对其进行全面的资产价值评估,并根据市场分析核算出标的企业所在行业的平均估值,并经细分行业专家二次评估和技术确认后方可开始正式接触。要充分发挥国际投行的金融支持作用,实施资金预算的全面管理,选取适当支付方式,降低支付风险,以减少可能造成的财务风险。

为了减少海外并购的整合难度,降低法律风险,民营医药企业可事先聘请熟悉当地法律情况的专业律师团队,以规避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并对并购方案进行优化,健全合同协议内容,保护企业法律权益。当并购磋商完成后,可立即进入审批环节,确保并购项目的有效性。针对发展中国家的海外并购项目,民营药企要同其政府签署稳定财产权和外汇的协议,以确保自身利益不受政策及法律变化的负面影响。

医药行业投资风险篇8

2009年1月,凯鹏华盈(KpCBChina)等几家投资机构对凯瑞生化公司进行了总额为1300万美元的第二轮投资。随后,泰格医药与启明创投则联合对专业从事临床研究数据统计的美斯达进行了投资(资金未披露)。2009年5月,凯鹏华盈再次发力,对生物医药领域的南京金思特公司(已改名金斯瑞)投资了1500万美元。接连的投资事件,足以体现生物医药行业潜在的成长性,其中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开发基因药物的高科技公司更是获得了风险投资家们的青睐。

数据显示,2009年上半年,整个生物医药行业(包括医疗服务)获得各类投资机构总额超过1.3亿美元的投资,约

占同期中国所有投资总额中的20%。

历史回顾与发展

从国际医药市场的发展来看,每一次医药技术的进步都给市场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历史上,他汀类药物(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抗病毒类药物(90年代初)、以及21世纪初的生物技术类药物的大量上市都强有力地拉动了国际药物市场的需求。

从国际医药市场的总规模与年度增长率可以看出,2008年以来受金融危机影响,全球医药市场增速略有下降,而据权威医药咨询机构imSHealth的预测,2009年市场仍能超过8200亿美元。

据统计,2007年1月至2009年9月30日,国内共有18家涉及生物技术(不包括生产原料药、中药或者综合性厂商等)的企业获得了投资机构的投资。其中专注于某一个特定高科技领域或者在某个细分领域做的比较出色的公司更容易得到投资机构的青睐,例如凯晟科技是专注在核酸与蛋白类药物的研发,北科生物则是专注于干细胞药物的研究。

研究与投资方向

世界现代生物技术发展开始进入大规模产业化阶段。在人类基因组测序的完成之后,体细胞克隆、干细胞、基因治疗、生物芯片、转基因动植物等新的技术和产品不断涌现,新兴生物产业群蓬勃发展。其中综合利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抗体工程等多种生物技术开发新药,代表了我国现代生物医药技术发展的主导方向。其中靶向药物、单克隆抗体、纳米医学、干细胞工程、生物芯片与生物信息技术、微小基因技术(如microRna,Rnai)等都是目前学术与产业界的热点。

一般来说,平均每5000-10000个候选药物最终能上市的只有1个,而目前随着大规模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的发展和多种基因技术的改善,药物研发进程大大缩短,效率大大提高,其中离不开靶点定位、高通量分析等一系列支持。

医药行业投资风险篇9

论文关键词:以产融结合为特色的并购战略与风险案例研究

 

不少央企开始搭建集团的产融结合平台,成立财务公司,控股或参股银行、保险、信托、融资租赁等业务,进行产融结合实践。

西方长期从传统金融资本理论角度分析产融结合,认为产融结合就是工业垄断资本与银行垄断资本相互渗透从而形成金融垄断资本的经济现象,是资本市场经营者不断追求资本增值的结果。最早的产融结合案例可能是投行家摩根整合美国钢铁行业,提高美国钢铁行业集中度,带来规模效应和加大研发投入,促使产业升级和盈利能力提升。

本文认为,产融结合不仅是拥有实业和金融两个部门,还是利用这两个部门进行商业模式重构,推动企业扩张。本文把产融结合的具体战略模式分成两类:

一、产业投资与资本经营相结合

【案例1】

新一代“钢铁大王”印度米塔尔,利用逆周期现金并购结合顺周期换股并购战略,从一个“收废铁的小子”一跃而成为“钢铁产业最有远见的天才”。2008年营业收入1299亿美元杂志网,产量约占世界钢产量的10%,并在6个证券交易所上市或有上市公司。

在钢铁行业低谷期以现金获得超值收购。1992年,米塔尔以2.2亿美元买下了墨西哥政府花费22亿美元建造的钢铁厂。随后,米塔尔在波兰以3.5亿美元获得了4个濒临破产的独立公司,在捷克以900万美元就收购了一家年产360万吨的钢厂。米塔尔向被并购企业输出技术与管理,借助当地的低廉劳动力和庞大的市场,激活企业的现金流创造能力。

收购来的资产开始产生稳定的现金流,此时上市能够获得高估值。1997年,米塔尔仅仅将子公司伊斯帕特国际公司16%的资产上市,就融资7.76亿美元。2004年“伊斯帕特”反向收购,完成米塔尔整体上市,市值约为163亿美元。

随后钢铁行业进入高峰期,米塔尔以换股收购放大市值。2005年米塔尔以22.5亿美元现金和价值22.5亿美元米塔尔股票收购美国国际钢铁公司。此交易中米塔尔只出让了9%的股权就换取了美国国际钢铁公司50%的股权。2006年米塔尔以换股方式收购全球第二大钢铁企业“阿塞洛”,合并后的“米塔尔-阿塞洛”市值达到460亿美元,是第二名浦项制铁的4倍。

【案例2】

复星集团是一家多元化的控股型企业集团,涉足医药、房地产、钢铁等行业。本文以医药板块为例。1995年,复星集团凭借pCR乙肝诊断试剂赚到第一个1亿元。1998年复星实业上市,医药是其主要业务,2004年更名为复星医药(下文以复星医药指代)。

复星医药并不是单纯依靠产品创新,而是采取以股票支付、股权质押融资、配股、非公开发行股份方式融资,通过参股或控股的形式,打造医药一体化产业链。2008年底,复星医药一共收购了42家企业,在抗疟药、保肝药、胰岛素、医疗器械、医疗诊断、医疗商业拥有核心竞争力。

复星医药能很好的完成收购后的整合。复星集团层面主要是实现控股公司的职能,进行战略投资和投资后的宏观监控和管理。复星医药作为集团的产业层,主要是构筑产业和资本的互动平台,掌握和整合各产业领域的资源。复星医药的下属公司处于企业层,则专注于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体系。三者分工明确,充分授权。此外杂志网,复星医药不仅花重金打造财务预算预警系统,随时掌握企业层公司状况;还每年进行投资权益审计,把它当成一个待投资的陌生企业,看看它值多少钱,投资预期的计划完全没有达标,并且也没有变革的有效措施出来,复星就会考虑要不要及时处理。

复星医药也注重资本市场的周期性问题。汪群斌曾说:“在资本市场好的时候,我们拼命去投资,不好的时候,我们就加快产业的发展。”

【案例分析】

这类产融结合十分注重资本市场周期性和产业周期性。米塔尔通过对逆周期现金并购战略与顺周期换股并购战略的结合使用,加速了公司的扩张步伐。复星医药依据资本市场周期性完成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和谐发展。医药产业与钢铁产业不同,它周期性不明显,因而,不用过多考虑产业周期的问题。

复星医药证明在中国进行这一类产融结合是可行的。目前,复星医药的市值约260亿元,是净资产的近4倍。它凭借市值支撑控股、参股或扩大产能。这些医药资产在复星医药的培育下盈利,提升复星医药的市值,又进一步促使复星发展。

并购通常为企业带来高风险。米塔尔为了隔绝东欧政治风险,收购多是通过伊斯帕特国际公司实现的。复星医药则较好进行收购后的整合,控制了管理风险。组织分层授权、强文化、内部价值审计、财务预算预警等方式都是较好的整合管理手段。

二、产业与金融的现金流协同

【案例3】

巴菲特的伯克希尔集团旗下分为三个板块:保险、股票投资和股权投资。保险是伯克希尔的核心业务,2006年保险业务的浮存金高达509亿美元,贡献了伯克希尔集团总利润的60~70%。保险业务的盈利模式是计算赔付概率模型,一份保险通常在购买了几年或十几年之后才赔付,而且不是所有保单都赔付。因此保险公司有浮存金,可以进行股票投资或股权投资,获取收益。保险公司应用浮存金是有成本的。保险资金使用成本=实际赔付额+保险公司运营成本(主要是销售成本)-保费收入。在40年的保险生涯中,巴菲特的保险业务有一半年份是零成本的;还有约1/4年份的保险资金成本低于长期国债收益率。

在低成本保险资金的支持下,巴菲特演绎了他的股票神话,从中赚取了丰厚的收益杂志网,扩大资产规模。随着资产规模的扩大,巴菲特已经很难从股票市场上找到合适其体量的投资,于是开始进行股权投资。迄今,伯克希尔旗下绝对控股的公司已达40多家(其中不少公司是伯克希尔100%控股的),涵盖了能源与公用事业、金融、制造、服务、零售等多个领域。尽管行业迥异,但这些企业大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现在和未来能够产生相对稳定的正现金流。这些流动性较好的子公司,提高了集团的资信评级。

巴菲特依据集团的高信用评级,进入再保险领域。再保险领域和一级保险市场激烈的价格战不一样,它更看重公司的资本实力和流动性。伯克希尔集团的保险业务可以摆脱一级市场激烈的竞争,专心做好保险精算,在扩大保险收入的同时严格控制资金使用成本,支撑更大规模的实业投资。

【案例分析】

学术上的并购原则一般是选择与自身相关联的产业,通常是横向并购和纵向并购。巴菲特出了另一个思路——现金流协同。保险业务是整个伯克希尔架构的核心,它为证券投资和实业投资提供了低成本的资金。实业投资的正现金流和资产提高集团资信评级。以实业投资做担保,推动保费收入与浮存额进一步扩张,然后是更大规模的证券投资和实业投资。巴菲特从事的实业投资遍布各个产业,通常没有所谓的横向关联和纵向关联,只要具有良好资产状况和现金获取能力,能够提高公司评级,就有投资可能。

通过这种方式做大做强,需要非常熟悉金融业务和很强的风险控制能力。Ge集团曾经也利用保险业务获取低成本资金,保证Ge并购扩张。但是,2001年“911事件”后,Ge保险当年的净利润下降了41%,次年又进一步确认了23亿美元的税后损失并被降级,拖累集团评级与利润。

三、结论与建议

产融结合不仅是在集团层面统一调配资金,完成留存资金的保本增值,也不是通过金融业务提高集团利润杂志网,而是重构商业模式,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对于大部分实业家来说,还要以产业为本,加强管理,控制并购风险。

首先,需要做好融资平台维护,上市公司要做好市值管理,非上市公司要增强资信评级。并购最需要资金的支持,有良好的融资平台,是并购成功的开始。产融结合,也以良好的融资平台为特色。

然后,企业应具有较强的产业观察力和判断力,设计产融结合模式,制定合理的并购对象要求,并加强管理、控制风险。

最重要的是,要根据业务组建专业的资本运作团队或金融管理团队。资本运作、银行、保险、信托、期货等行业和实业不一样,需要专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明.现代产融结合新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31.

[2]徐洪才.中国资本运营经典案例,,第1卷,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

[3]杜丽虹.产业巴菲特.广东.新财富,2007.12.

[4]王明夫.市值时代的产业整合.国务院国资委中外名家系列讲座实录,2007年11月.

医药行业投资风险篇10

生物医药是一个投入相当大的产业,前期的研究开发与后期的产业化都需要雄厚的资金作为保障。生物医药业的发展需要资本市场为其注入资金、专业技术和人才等多种现代生产要素。生物医药公司上市是走向资本市场利用的有效途径,上市后的生物医药公司可成为龙头企业,拥有组织制度优势、市场组织优势以及资金、技术和人才等优势。

至2008年底,我国已有18家生物医药概念的股份公司上市发行股票,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筹集到大量生物医药业发展资金,同样也说明我国生物医药业目前对资本市场的利用主要是通过股票市场进行的。自1993年第一家生物医药类公司—四环生物上市以来,深、沪a股市场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加,迅速发展到2008年的18家,流通a股从最初的9亿元增长至44.08亿元,增长了3.9倍。可见,生物医药业类公司整体筹资能力在不断增强,生物医药业的投入不断加大,有力推动了我国生物医药业的发展。

2生物医药产业上市公司资本经营情况分析

生物医药类企业发行上市进入证券市场,打开了通往资本市场融资的道路,为生物医药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积极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资本运营,为生物医药业的产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融资环境,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业绩稳定增长,为各公司上市后实施配股或发行债券创造良好条件。适时分析该类上市公司的资本运营情况,结合企业实际、经济发展内在要求以及资本运营的规律,发现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适时进行资产调整与重组,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对于该类上市公司持续利用资本市场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2.1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分析

2002-2007年,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总体呈稳步增长趋势(见图1)。2002年平均每个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为3.267亿元,占医药类上市公司平均值的31.87%;2007年平均每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已达到4.291亿元,占的医药类上市公司的26.78%,年平均增长0.205亿元,年增长率为5.89%。其中,长春高新、北海国发、交大昂立、钱江生化、星湖科技、诚志股份等6家公司的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在4亿元以上,收入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3.842亿元,年平均增长7.119亿元;其余12家上市公司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年平均增长仅2.102亿元。由此可以看出,在主营业务收入方面,仅1/3左右的上市公司以较大幅度增长,而大多数上市公司的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徘徊在2亿元左右。

2002-2007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每公司每年净利润为0.149亿元,占医药行业整体水平的23.97%,变化范围在0.01-0.31亿元之间,年际间有较大的变化幅度。北生药业、银广夏、深本实、四环生物、长春高新等5个公司的平均年净利润为负值,莱茵生物、达安基因、交大昂立、诚志股份、四环药业、上海莱士、天坛生物、双鹭药业、华兰生物、科华生物等10个公司的平均年净利润为0.519亿元,是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平均水平的3.48倍。由此可见,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年际间存在明显波动,体现出一定的风险性特点,但超过一半以上的该类企业仍然可以获得较大的净利润。

结合图1来看,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在2002-2003年、2004-2007年分别是两个逐年增长的过程。但在18家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中,1/3左右的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和一半以上的公司净利润都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这些公司应该属于本行业的优势企业。但其主营业务收入虽逐年增长,净利润却依然存在年度间的大幅增减变化,说明其年际间存在明显的成本增减变化。

2.2净资产收益率分析

净资产收益率反映企业自有资金投资收益水平和资本运营的综合效益,是企业获利能力的核心指标。该指标越高,企业自有资本获取收益的能力越强,运营效益越好,对企业投资人和债权人权益的保证度越高。2002-2007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41%、9.02%、8.23%、2.41%、-3.74%和3.85%,年度间有明显差异。但诚志股份、达安基因、天坛生物、莱茵生物、华兰生物、双鹭药业、科华生物、上海莱士等8个公司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6.83%,公司之间的差异范围在5%-35%之间,年际变化幅度为12%-22%,属于具有稳定净资产收益的企业。而四环药业、北生药业、深本实、长春高新、四环生物、星湖科技等6个公司的年际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负值,属于自有资本获取收益能力和资本运营效益较差的公司。说明生物医药上市公司之间、年际之间其资本收益和资本运营效益存在差异,也是其经营风险的体现。

2.3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分析

每股收益反映企业普通股股东持有每一股份所能享受的企业利润和承担的企业亏损,是衡量上市公司获利能力时最常用和综合性较强的财务分析指标。每股收益越高,说明公司的获利能力越强。2002-2007年我国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每股收益为0.13元,年际间变化范围在

-0.06-0.23元之间,公司间变化幅度在

-0.76-1.01元之间;其中上海莱士、双鹭药业、华兰生物、科华生物、莱茵生物、达安基因、天坛生物、诚志股份、交大昂立等9个公司的每股收益高于生物医药业平均水平,达到平均每股收益为0.45元,公司间变化范围在0.13-1.01元之间,年际间变化范围在0.33-0.47之间。但深本实、北生药业、银广夏、四环药业、长春高新、四环生物等6个公司年平均每股收益为负值,星湖科技、北海国发和钱江生化等3个公司的年平均每股收益仅0.02-0.06元,远低于平均水平。

每股净资产是上市公司年末净资产(即股东权益)与年末普通股总数的比值。2002-2007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6年平均每股净资产为2.16元,年际间在1.75-2.57元/股之间波动,公司之间的差异范围在-3.24-4.23元/股之间。除了深本实和St银广夏的为负值外,其余公司的均为正值,其中双鹭药业、交大昂立、华兰生物等12个上市公司的每股净资产高于生物医药行业整体平均值,年际间变化幅度在2.73-4.04元/股之间,公司间差异范围为2.31-4.23元/股之间。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2002-2007年间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运营,总体呈现出稳定发展的趋势,但是生物医药公司之间和年际间存在明显差异,其中50%左右的公司平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均比较高,显示出稳定的高水平发展优势,其资本经营状况良好。

2.4我国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市场潜力分析

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与其他行业类上市公司比较,其股票具有更大的市场增长潜力。因为投资者投资股市除了希望获得眼前的稳定收入外,更多的是期盼企业的高成长性和具有良好的未来发展前景。因此,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收益、高风险特征的生物医药类高新技术产业,必将是投资者投资追逐的热点领域。

(1)生物医药业是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生物技术是当前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的一个热点,生物医药作为生物技术开发应用的前沿之一,在生物医药研发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高科技与资本对接,为生物医药类企业提供诱人的发展空间。作为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生物医药产业既有很高的投资收益和广阔前景,技术创新活动又充满风险性。但是风险往往与机遇并存,这也是风险投资的魅力所在。只不过在投入生物医药技术创新活动时,企业经营管理者注意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来进行风险控制即可尽可能地避免之。

(2)获利能力与上市公司本身直接相关。从每股收益来看,2002~2007年有67%的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具有获利能力,50%的公司具有良好的业绩,年平均每股收益达到0.45元,明显高于医药行业的年平均每股收益0.23元。其余1/3的上市公司年平均每股收益为负值,盈利能力较差。说明年平均每股收益在公司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资本运营好的公司可以获得明显高于医药行业平均水平的每股收益,对于投资选择来说这也是风险性的一种体现。

(3)资产负债率较低,净资产收益率较高。除深本实和银广夏两个公司外,其余16家生物医药上市公司2006年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41.62%,明显低于医药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60.83%。2002-2007年医药行业的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0.64%,而生物医药业为3.53%,其中近半数的上市公司更达到了16.83%。可见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医药行业上市公司中的突出地位。

综上所述,约30%-50%的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等指标方面明显高于该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属于本行业的优势企业,具有良好的资本运营和获利能力;除此之外,年际间的差异也是影响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资本市场利用潜力的因素之一。

2.5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优势分析

2003-2007年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9572.78万元,是非上市生物医药公司的7.04倍;上市公司的年平均利润为5624.29万元,是非上市公司的29.73倍。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都比远比非上市公司的高,充分说明生物医药类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优越性。

3结语

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积极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资本运营,为生物医药业的产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融资环境,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业绩稳定增长,为各公司上市后实施配股或发行债券创造良好条件。

2002-2007年,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运营,总体呈现出稳定发展的趋势,其中约30%-50%的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等指标方面明显高于该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属于本行业的优势企业,具有良好的资本运营和获利能力;除开公司本身因素外,年际间的差异也是影响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资本市场利用潜力的因素之一。

由于生物医药业是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投资者投资追逐的热点领域。年平均每股收益在公司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资本运营好的公司可以获得明显高于医药行业平均水平的每股收益。大多数生物医药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较低,净资产收益率较高。因此,我国的生物医药企业具有良好的市场潜力。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都比远比非上市公司的高,充分说明生物医药类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优越性。

摘要:从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及市场潜力等方面,实例分析了我国现有的18家生物医药产业上市公司的发展和资本经营情况,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相关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