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文言文训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28:09

高三语文文言文训练篇1

一、阅读教学应认真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

语文教学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语文课的任务应该是:既要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又要提高认识,增长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但每一门学科,根据学科的性质,都有特定的教学任务。目前,许多语文教师,从理论上对语文教学的任务的认识是很清楚的,但在教学实践中,他们的做法却又往往偏离了他们的思想。在教学中,许多教师存在着重分析,轻训练,把语文课上成听故事课的现象。如教《炸暗堡》一课时,教师重点让学生理解为什么去炸暗堡?在炸暗堡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他又是如何表现的?从而让学生认识为了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这堂课,如果这样简单地去教的话,那只能说教师仅仅完成了思想教育的任务,却忽视了发展学生的语言,可以说没有很好地完成语文教学的任务。

阅读教学既要以内容分析为中心,还要以语言训练为主线。不仅要理解课文写了什么,反映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要按照重点训练项目,有重点的学习怎样写,怎样反映。如教《桂林山水》中“漓江的水”这一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1)读懂这段主要写了漓江水的静、清、绿。(2)怎样写的?三个句子,三层意思。第一句,点明比大海、西湖还美;第二句,写真静,真清,真绿;第三句写荡舟江上的感受。(3)学习语言,通过朗读,让学生欣赏优美的语言,掌握作者的修辞手法。第一句用对比的写法,第二句用排比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对漓江的赞美之情。学习词句时,不仅要理解词句的意思,还要学习理解词句的表达方法,揭示推敲词语的含义,总结遣词造句的规律。语言文字的训练,要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体现出来,在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才能使学生正确的理解语言,发展语言。

二、朗读和背诵是语言文字训练的有效手段

朗读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是积累语言,培养情感的有效手段。读书朗朗上口,熟读成诵,运用时就能脱口而出。在小学阶段,朗读是学习语文最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要以有感情的朗读作为主要的训练方式,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思想内容和真情实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内容美、意境美和结构美。在朗读的潜移默化之中,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朗读训练的指导,指导学生读出轻重缓急的语势,读出课文的结构,使学生从中学习课文的布局谋篇的方法:指导学生读出生动真实的语气,突出作者的修辞手法,学习遣词造句的方法;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理解词句的含义,深刻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背诵是发展语言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学习任何语言,都必须重视语言的吸收和储存,如果说理解语言是运用语言的前提,那么积累语言就是运用语言的基础。要发展语言,首先要打好语言的基础,通过背诵增加词汇和句子的储备量,使自己的语言逐渐丰富起来:其次要注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要让学生通过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使自己的语言变得生动形象、准确鲜明。全国著名作文教学专家王有声老师,他教学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让学生多背诵,在一次次的背诵练习中使学生的语言得到发展。我们在教学时应注意合理安排背诵教学步骤:(1)激发学生背诵课文的兴趣;(2)提出背诵课文的任务和要求,教给学生背诵课文的方法;(3)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练习背诵课文;(4)利用课前课后检查背诵的效果。

三、设计运用语言文字训练的练习

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是学习语言过程中两个不同的层次。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运用。教师在教学中应有的放矢地设计一些练习,让学生口头或书面有意识地运用课文中的语言去表达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如:看图,用书上的语句介绍图中的内容:创设情景让学生用书上的语言说一段话:模仿书上的句子写几句话等。如教《火烧云》这篇课文时,学了火烧云变化多、变化快三个小节之后,可要求学生模仿这样的写法,想象用其它动物来说说火烧云的形状和变化,连贯地说一段话。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还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高三语文文言文训练篇2

关键词:习作;单向训练;策略

习作,是语文教学最终的物质成果显现,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是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的主要杠杆。所以,“习作”成了学生必备的语文能力之一。从教材体系来看,三年级就是“习作”的起步阶段,是各种习作能力形成的起跑点。所以,从三年级开始,保护好学生的习作热情,选择有效的训练方式进行习作是非常必要的。

一、习作现状分析

从学生层面来看,学生怕写作文,写出来的作文质量不高,这也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就从二年级刚升到三年级的学生来看,习

作上主要存在以下三种现象:

1.不知如何习作,无从下手

课堂上安排时间习作,有的孩子会拿着笔埋头就写,有的孩子则抓耳挠腮、东张西望,希望从同学那儿得到一些提示,还有的孩子,一眼望去,非常认真地在思考,过了半天,你会发现他的作文草稿上还是一个字都没有,甚至还有孩子会很谦虚、很直接地问:“老师,这作文怎么写啊?”

2.无法学以致用

这是孩子们不善于调用自己积累的词语、句子,使积累的词语无法有效地输出。因为,孩子们在一、二年级时,更多的是背诵积累,却少了应用,到了三年级,突然要把以前纳入的词句进行适时应用,确实是有难度的。

3.入不敷出

学生作文难,除了不知如何下手外,更多的是入不敷出。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少得可怜。这对于农村刚跨入三年级的孩子来说,也是常见的现象。

二、确定目标,让“单向训练”有效介入

针对学生害怕习作、教师指导习作效率低的现象,教师必须及时调整教学指导策略,提高习作指导效率。那么,该如何修改调整呢?

1.要解读清楚各年级的习作目标

这样在具体指导时才能不拔高、不降低,准确定位每次习作时的能力目标。

2.要有计划地进行整体安排

比如三年级习作教学,重点要培养孩子哪些习作能力?每一单元围绕的主题是什么?我的习作指导可以做哪几步安排?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三、策略操作,把“单向训练”落到实处

“单向训练”的介入,使我们进行习作指导时目标更加明确,具体操作时也更加容易把握。事实上,“单向训练”这个策略就隐身在我们的教学环节中,只是没有把它专门地导入作文教学中,事实上,其产生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只是需要操作教师从整个学年,甚至是整个小学阶段的宏观角度进行考虑和筹谋,如果只是一时兴起而为之,效果是无法显现的。

“单向训练”从学生的思维角度来看,主要分为两大块:一是单向输入训练,二是单向输出训练。

1.单向输入训练,充实语言仓库

(1)熟读成诵,语言内化积累的单向训练

朗读背诵不仅仅是为了增强记忆能力,更重要的是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达到“其义自见”的境界,在不知不觉中就积累了许多优秀的语言素材。中国古代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古训。可见,朗读背诵是一个非常好的“单向能力”训练点。

①背诵经典诗文、精彩句子段落。对于这个能力点,我想很多老师一般从一年级就开始训练了。

②日有所诵。在我的班级当中,除了引导孩子背诵教材中的优秀诗文、精彩段落外,还带领全班孩子诵读同步阅读教材和《日有所诵》,特别是《日有所诵》所搜集的短小精悍、生动有趣的儿歌、对子、颠倒歌等激起了孩子们朗读背诵的欲望,掀起了一日一诵的诵读风。

(2)课外阅读,丰富语言素材的单向训练

说到习作,有一位台湾学者王财贵教授曾说过这样的一番话话:学作文的学生是笨学生,教作文的老师是笨老师。只要读了一千本书,作文是用不着学的,也不用教的,他就能作给你看。从这朴实的话中,不难看出课外阅读对于习作的重要性。

2.单向输出训练,适时提取应用

《语文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在把思维活动转变为语言表达的心理过程中,存在着一个极为重要而又常常被人们忽视的因素,即转换。”这三级转换理论告诉我们,学生习作是从思维到内部语言,再从内部语言到外部口头和书面言语表达。

所以,做好了有效、扎实的输入积累,学生的内部语言变丰富了,此时再进行有序地输出,进行内部言语到口头、书面言语的转换自然就能水到渠成。学生习作的输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口头和书面。但是,不管是口头还是书面的言语表达,我觉得最重要的要做到两点:

(1)唤醒语言积累,反复操练强化输出

针对孩子们不善于调用自己的言语积累现象,语文教师就要善于创设情境,采取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唤醒学生记忆中的积累。让学生在玩中、交际中运用语言。通过多种形式的刺激,让词语反复地从孩子口中蹦出,久而久之,学生自然能熟练运用。

不管采取什么方式,只要是学生乐于参与,又能与课堂教学进行巧妙结合,我想能长期坚持,肯定会有成效。

(2)运用语言积累,引导有序表达

在习作教学中,很多学生会说了,不一定就能写好,写通顺。所以,教师还要策划合适的习作时机,设计有效的练笔步骤,逐步引导孩子运用内部语言,进行有序地表达。根据三年级孩子达到年段特点和教材编排体系,我觉得可以做好以下几个单向输

出的训练。

①能采用不同方式的提示语进行人物语言描写的能力。

②围绕一个意思进行构段的能力。

③单个静态物体进行观察的能力。

④把一件事情写清楚的能力。

⑤认识便条,能用便条进行交流的能力。

三年级要对学生进行这么多能力的训练,这就要求教师每次习作指导要目标单一而明确,只要把每一次的“单向训练”做实,我想三年级学生的有序表达能力定能有效形成。

四、单向训练的注意事项

“单向训练”要求我们习作目标要专一,要有较强的针对性,但是,也要注意不能太过独立,应注意训练的横向关联和外延地辐射,所以,具体操作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单向训练的方式要多样

进行“单向训练”时,我们训练的习作能力目标是唯一的,但采取的形式可以是丰富多彩的,毕竟三年级的孩子,刚跨入中段,所以,“单向训练”一定要注意训练方式的多样性、有趣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2.单向训练的目标

“单向训练”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要达成单向训练的目标,应该调动孩子们多感官地参与到训练中来,设计步骤最好能涉及听、说、读、写,让各种活动适时地穿行。以期更有效地达到预期目标。

总之,“单向输入”和“单向输出”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训练,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形成输入和输出的习惯,以后自动输入和输出,形成自主学习、运用的能力。如果教师能坚持不懈,相信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单向训练,必能开辟一条习作教学的有效途径,促使孩子们的习作能力自然迅速地提升。

参考文献:

[1]张云鹰.开放式习作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2]钟玲.目标过程技巧:以同题材习作为例谈中年级习作指导.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

[3]张化万.破解小学作文教学难的三剂良方.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韩吉旺.关注语文素养,注重能力提升.教学月刊:小学语文,2011.

高三语文文言文训练篇3

如果把文章比作一支部队,那么,词语就是这支部队的“兵”,句子就是部队的“小分队”,无数小分队组合起来才能变成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部队战斗力的大小取决于每个基层单位的战斗力的大小。作文的道理也一样。因此,作文训练不能太笼统,要化整为零,步步落实,千锤百炼,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词语积累――提高“单兵作战能力”

词语积累是作文训练的第一步。古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就很好地诠释了积累的重要性。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语言积累不只是语言的博闻强记,它一般要经历理解、感悟、鉴赏、记忆的复杂过程。我认为在此基础上,还应把积累和训练紧密结合起来,要在“读中积、学中积、说中积、练中积”,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也才能逐步提高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

1.分类积累、提高“库存”。分类积累是学生知识的概括过程,既可提高脑库的容量,又便于学生记忆运用。例如让学生分类积累描写春、夏、秋、冬四季的成语。又可以让学生写出以数字“一”到“万”开头的成语:一干二净、二龙戏珠……万古长青。

2.成语接龙、训练思维。成语接龙这种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字游戏运用到作文语言训练中,不但能够丰富学生的积累,也可以训练学生的反应,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学生也更乐于接受。如老师写出“十全十美”,学生就往下接:美中不足、足智多谋、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3.词语成句、活学活用。把几个联系并不紧密的词语组成一段通顺的短文。这种训练要求学生对词语的理解须透彻,还要有细微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训练的意义可谓一举几得。有一次初三作文训练,我在黑板上写下“不寒而颤、心不在焉、含苞欲放、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鸦雀无声”这几个词语要求学生展开想象力写一段话。一个学生写出了这样一段精彩的片段:“……自习课,教室里鸦雀无声,只听到‘沙沙’的写字声和偶尔的咳嗽声。我偶一抬头,映入眼帘的是老师镜片后面那双发着‘凶光’的眼,我不寒而颤,赶紧低下头,心里就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我偷偷的看了一眼班中的‘捣蛋鬼’李翔,他正东张西望,看他心不在焉的样子,恐怕心早已到了操场上了。我再扭头看看隔座的张萍,她正在奋笔疾书,嘴角露着微笑,那微微张开的小嘴就像一朵含苞欲放的玫瑰花。……”看了这样的描写,我不禁拍案叫绝。所以说,词语积累虽是作文的基础,但绝不是简单的抽录和死记;而应是理解中记忆,训练中落实,运用中深化,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

二.句子锤炼――把“尖兵”组成连队

锤炼句子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客观事物和思想感情,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语不惊人死不休”、“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这些古语都揭示了语言锤炼的重要性。灵动的语言,飞扬的文采,洋洋洒洒,娓娓道来才会给人美的享受。因此,锤炼句子是作文训练极为重要的一环。

1.词语的锤炼是提炼语句的基础。“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春风又绿江南岸”,两句中“敲”字和“绿”字的推敲、运用,就是古人炼词的典范例子。词语锤炼既要使词语准确、形象,又要鲜明、通俗;在训练中或以名句做范例讲解,或用学生用错词语的例子来分析,或用填空、改错的方式,经过不断的训练,学生的用词造句定会有质的飞跃。

2.修辞手法的运用是提炼语句的重点。修辞是为了使语言生动活泼、新鲜有力地表达思想感情而运用的一些修饰描摹的特殊方法。恰当地运用修辞方法,能使干巴、苦涩的语言变得形象、生动。因此,在作文训练中必须强化修辞的训练。修辞的训练有多种方式:填空、仿写、扩写、改写等等。例如:“春天从天外轻盈地飞了回来,化作雏燕和云雀;春天从地里悄悄冒了出来,化作草叶和芽苗;春天从。春天化作一千一万种生命的形式,还化作歌声,还化作微笑,还化作温暖和美丽的色彩……”这个填空,是比喻、排比的综合训练。不但要求学生想得出、想得对;还要写得出、写得对。因此,修辞运用的训练,同时也是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尤其能够训练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这样写:“山涧奔过来,化作溪流和湖泊;树尖长出来,化作嫩芽和蓓蕾;心里飞出来,化作笑脸和欢欣。”

3.仿写是提炼语句的最有效的方法。一位哲人说过:“一切伟大的创造源于学习和模仿。”作文训练也是如此。仿写是语言综合性的训练,它往往涉及语法结构、表达方式、修辞运用、风格谐调等许多方面。它对学生知识的深度、广度,还有理解能力、表达运用能力都作出了较强的要求。学生根据语言情境的需要进行仿写、扩写、续写等,须做到语言准确、连贯、流畅,句式统一,修辞相同。例如:“在生活的困境中,牵挂是温暖的春风,抚慰受伤的心灵;在人生的旅途中,牵挂是,

;在家庭中,牵挂是美丽的玫瑰,创造幸福的人生。”这句仿写,必须从三个方面分析:(1)“在人生的旅途中”是这个仿写句子给定的具体语境,我们必须要针对这具体语境进行思考。(2)第一、第三分句都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很明显,要求所仿写的句子也必须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⑶所仿写的句子必须与上下文结构一致,意思连贯。经过分析,我们可以填上:“闪亮的明灯,照亮人生的道路”,等等。

三.片段训练――把“小分队”组编成“团队”

用一段一节的小篇幅,表现生活中的一个断面,说明事物的一个方面,谈论对某事某现象的一点看法,这种写作练习,就叫“作文片断训练”。它是“一种学生内部智力技能和语言文字的外部操作技能的综合训练;是一种学生作文知识技能和心理活动辩证统一的训练形式。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特别是写作能力的阶梯和桥梁”。作文片断训练,内容单一,形式灵活;耗时少,反馈快,灵活性大。能帮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中积累生活体验,丰富语言材料,掌握写作方法。它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片断训练主要有三种类型:描述性训练,说明性训练,评议性训练。在训练形式上可以口头训练,也可以笔头训练。方法不拘一格,但须循序渐进;先进行仿写,然后生发延伸,也可以用修改的形式。片断训练更要日积月累,坚持不懈。在训练中要教会学生抓住事物的特征去写作并要总结写作的方法。例如,“从眼睛入手”训练学生写外貌;从“人物细微的神态变化或习惯性的小动作”训练学生写心理;从“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表达人物的身份、职业、地位等等。又如,在写景物时,要训练学生从人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各方面入手等等。

高三语文文言文训练篇4

课堂教学是学科课程的主渠道,也是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主阵地。首先必须把握好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和基本摸式。我们认为,在教师指导下的读书、思考、交流、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在这里,读书是基础,思考是关键;交流能让学生在童心童语的氛围中互相启发、互相学习,发挥班级授课的忧势;练习则使知识得到巩固和积累,并转化为能力,让学生开始初步的运用。很明显,这些环节都是以学生为活动主体的。因此,如果教师的指导基本得法,就能大致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步入语言文字训练的轨道而不致陷入“发胖式分析”的歧途或重蹈“满堂灌”的覆辙。当然,“教师指导”是至关重要且需精心设计的,否则,训练的效果就会不佳。这里,首要解决的又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问题。从我省许多老师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课堂教学经验来看,先扫除障碍(生字、难词、有关背景、知识等),重点抓好识字写字;接着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结构;继而精读课文(或片断),侧重语言训练;之后勤读背诵,加强语言积累;最后迁移练习,促进语言运用,应该是我们语言文字训练课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当然,模式的把握和运用也有高下智愚之分。但只要牢牢把握这一摸式中的后三个重要程序,做到语言训练(包括分析比较)有重点,勘读背诵(全文或片断)有积累,迁移练习有运用,那么,语言文字训练的目标不难达到。

其次,要真正落实好语言文字的训练,在具体操作上应提出一些根本要求和硬性规定。比如,40分钟的课时目标要明确单一,除了思想感情教育方面的教学目标外,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目标要非常具体且数量不能过多,最多也不应超过三项。因此像作文训练课“教会学生按人物动作的先后顺序说。写,语句通顺连贯”的课时目标是订得具体且切实可行的,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课时目标却订得高而空洞、大而抽象。再如,“以读为本”、多读课文是一节成功的小学语文课所不可缺少的。在小语课堂的40分钟内,如果听不到琅琅的书声,那就很不好了。因此,每一节课,学生至少应该有10分钟以上的时间用来读书,包括朗读和默读。这样,到课文教完时,我们期盼“低年级学生对全篇课文,中高年级学生对重点句段能背诵”的要求,不仅可以达到,而且不增加学生的课外负担。又如课堂练习,包括书面练习,每节课也都应有具体安排。现在有一种把书面练习都放在课外的不良习惯,这实际上增加了学生的课外负担。从语文的角度来说,小学课外的语文学习应是阅读课外读物和自由练笔,所以我们认为书面练习,包括作文一般都应在课内完成。还有,指导学习方法,这既是完成中小学语文教学要使学生最后能做到“自能读书”广自能作文”的目标所必需,也是提高语言文字训练效丞所不可缺少的。最理想的学法指导应该是全盘考虑、分项设计,做到有序、有机的渗透。即使眼下一时达不到,我想也应该增强学法指导的意识,做到对单元、课文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学法指导,力求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基本掌握一般的学习方法、学习语文的方法和形成良好的读写习惯。在指导学法的随机渗透和专课讲授两种方法中,我们更加提倡前者,它更便于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在参与领悟、体会、总结中,更加深刻、更加具体地把握祝。

为了保证以上这些根本要求和硬性指标的达到,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必须注意一些问题。第一,应精当讲解。每节课不论是思想内容的理解,还是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训练,教师的讲解都应当十分精要和恰当。当前在这方面的一个通病,是凡事均搞“联想”、搞“发散”。“联想”、“广发散”是思维训练的极好形式,但运用必须适度,以教材允许和学生能做到为宜。第二,要精简提问。提问力求具有启发性、导向性和示范性。有的地方为了克服以“提问式”代替“启发式”、以多提问来酿成“课堂活跃”的弊病,硬性规定一节课中老师提出的关于内容理解上的问题一般不超过五个,但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有一定道理的。第三,必及时反溃教师对学生的朗读、答问、提问、交流,要及时进行评价,组织学生讨论,对的肯定,错的纠正,并简述原因和方法。这是提高训练质量和效率的最好契机,最能给学生──不止于答间的个人,而是全体──以深刻的印象。高明的教师是从来不放过这一时机的。书面作业完成后,应要求学生自我检查或互相检查,然后尽可能地有重点地在课内评价和反溃第四,有自学时间。这里的自学是指预习,朗读前的准备,回答问题前的思考,查阅资料、草拟提纲、质疑问难等学生个别的学习。这种学习是不可缺少的。它是训练过程中知识和能力内化的必经途径,也是课堂教学中“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体现。学生自学时,教师要巡视指导,矫正反溃。

高三语文文言文训练篇5

在小学阶段切实打好语文基础、提高语文素质,将对各类人才的成长,从基本素质上打好基础。

为此,在语文教学中——

一、明确认识学科性质

小学语文具有语言和思维的辩证统一关系,不但具有工具性、思想性、知识性的特点,而且带有基础性、社会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正确、全面地理解和把握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是教好这门学科的基本前提。教好这门学科,不但对于学生学好各门学科十分必要,而且对于将来从事工作和继续学习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加强语文能力培养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素质的行为特征是语文能力。一个人的语文素质如何,可以通过听、说、读、写综合地表达出来。他的思想认识,他的知识水平,他的审美倾向,他的人品学问,他的应变能力,都可以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然而,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又是与他所掌握的语言材料——词汇、句式的获取情况、语言技巧、知识素养、认识事物等有关。

因此,语文教学要把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认识能力上。能力是不能灌输的,而要靠训练才能培养出来。所以,语文课应加强语言文字训练,使学生从语言表达的内容中学到知识,受到启发教育和情感陶冶。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语文实践活动,在大量的听、说、读、写活动中获得锻炼提高,形成听、说、读、写的能力。袁微子同志讲:“语文教学的实质是语文基本功训练。”

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结构的基本特征是:

(1)有明确的训练目标。

(2)精心设计训练内容。

(3)训练中重视方法指导,并体现训练的层次性(分层递进,逐步深入)、训练的反复性(多种形式,反复训练)、训练的广泛性(全体参与,全程参与),使之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进而由学会到会学。

(4)训练要有严格的规范,重视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5)激发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精神优势。

三、实行开放性的教学

我省曲靖市小学教学研究会从1984年开始进行“着眼能力、三个‘沟通’、训练为主的开放性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实验。实验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指导下,以“整体理论”(包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主体教育思想”(学生主体地位)及“和谐教育理论”(确信学生的学习潜力,充分尊重学生人格,重视心理美学效应及和谐教育目标,促进全面发展)为教育思想的三根支柱,以“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为时代育人”为宗旨,着眼于人的教育塑造,着眼于人的能力培养,着眼于人的个性发展。转贴于开放性小语教学有自己明显的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语文教学从封闭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实行“三沟通”的原则。

即课堂教学与课外读写活动沟通,课内打好基础,课外求发展;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沟通;语文教学与火热的社会生活沟通。“三沟通”的实质是强调在交际应用中学习语文,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有利于展示学生特长、发展学生个性。

第二个特征是实行“四维课程”。

“四维课程”是指小学语文课由四个板块构成:

(1)语文的课堂教学。

(2)语文兴趣小组活动和兴趣课。

(3)语文的社会实践应用。

(4)环境语文,包括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

这样,构成了开放性小学语文课程结构。

在上述四类课程中既发挥着各自的功能,又发挥着协同作用。由于“四维课程”紧贴现实生活,以课堂教学为基础辐射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把学习语文放在生活大背景上,这就增加了语文教学的活力,突出了实践环节。要注意在实际中、应用中训练学生学习语文,以追求整体优效,这是开放性语文教学在课程结构上的重要特征。

第三个特征是以训练为主。

训练为主,一是要突出实践环节,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低年级突出在“读写中识字”;中年级“以读为主——读通、读懂、读熟、从读到写,在读的基础上落实重点训练项目”;高年级增加自学份量——采取四步教学:自学报告——讨论深化——总结归纳——课外扩展”,强化实践环节,培养学习能力。二是渗透学法指导。

高三语文文言文训练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听说训练

【分类号】G633.3

语文听说能力不仅是初中语文的教学目标更是身处文明社会所要求具备的基本技能。现代社会高信息高节奏化的特点要求人们语言表达准确规范,并且具备倾听他人声音的能力。然而,目前中学生的听说水平令人担忧。据调查显示,能自信流利回答问题的学生只占调查总人数的20%;能明白教师所提问题并基本转述清楚的占50%。调查结果显示现阶段中学语文听说训练的缺乏的现象,学生的听说能力很难达到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

一、语文教学听说训练的现状

新课标对初中生的听说能力有明确的要求,即“能够耐心专注的倾听他人的谈话,并通过所听的话语理解对方的观点,在复述转述时,能够完整准确的表达出讨论要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就目前初中教学目标来看,一方面听说能力在考试大纲中不做明确要求,在课堂实践中听说训练的语言实践活动常常被习题写作课程占用。另一方面,由于听说训练被提出时间不长,没有系统的教材和规范的训练方法,在实际运用中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因此听说训练的培养现阶段处于一个尬尴的地位。

二、听说训练思路构建的重要性

(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需求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借助语言进行思想交流和学习。人类社会通过语言这一载体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如何简洁清晰的表达自我思想是现代社会活动的基本要求。同时倾听也成为一项重要的技能,良好的倾听方式不仅是尊重他人的表现也是个人修养的体现。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通过的听说训练要达到训练学生思维,提高交往能力的目标。

(二)提高课堂效率的手段

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教师逐渐重视教学反馈的重要性。“听”是学生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途径,“说”则是学生对课堂效果的有效反馈形式。所以师生双方的听说能力都将影响课堂的效果。教师对授课内容有层次有条理的表达学生才能更易理解,反之学生将自己的问题准确的提出教师才能重点的答疑解惑。当前课堂中单向传授的方式已逐渐淘汰,师生互动是课堂的主导形式。教师在互动中要学会“听”,从学生的表达中及时给以反馈,提高教学效果。

(三)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听说能力是对语言的感知能力的综合体现。在语言交流活动中,听说环节起关键的作用。“听”是获取信息的途径,通过对声音的感知在大脑中进行复杂的综合分析。“说”是表达信息的过程,将思维以语言为媒介转化为有声的信息。因此,语言听觉和口头表达与人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密切相关,听说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注意力、话语判断力、语言的理解力、信息的记忆力等综合能力。

三、初中语文听说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教学目标不明

由于听说能力在考试大纲中没有明确要求,大部分教师没有把听说训练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课堂教学中一笔带过或者直接忽视听说训练的内容和环节。部分教师在听说训练的环节设计中教学目标不明确,容易出现两种极端。首先,教师设计出问答模式让学生训练,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当学生表达不流畅时教师流露出不耐烦的情绪。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和表达能力受到抑制。另一方面,教师设计种类繁多的游戏讨论环节,表面上看起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是听说训练的目标没有得到展现。而且,无论在作业还是考试中听说能力的测评都难以落实,教师无法对学生听说能力进行全面的考评。

(二)家长及学生认识不足

对于语文教学家长和学生都将目光聚焦在考试的分数上,将重要放在能够提高分数的专项训练中,如阅读训练、写作训练,古诗词背诵等,不愿意在听说训练上投入时间和精力。由于没有真正了解听说能力的重要性,因此学生在参与教师设计的实践活动时往往积极性不高甚至拒绝参加。

四、听说训练的构建思路

(一)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在课堂上教师需要创建一个平等开放的语言环境。教师在课堂中要勇于转换角色,以倾听者的姿态将课堂交到学生手中。例如《繁星》这篇课文,可以先播放星空的图片或幻灯作为导入。教师提问“同学们当你们凝望那漫天的星星时,心里有什么感想呢?”启发式的提问将学生引入讨论之中。接下来让学生朗读课文后,教师提问“作者三次描写繁星美景图,有什么不一样呢?”教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进而分析出文章的时间顺序和情感内涵。这样的一堂语文课,学生在教师的朗读提问中训练了听的能力,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充分锻炼了表达技巧并且学习兴趣也得到提升。

(二)优化训练设计

语文听说训练的设计应当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训练课中设计的内容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实际,选取学生关注关心的话题,用来调动学生表达的积极性。在课堂形式中,可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将课程内容呈现在幻灯或是视频之中,通过视觉刺激语言的表达。其次,教师在训练过程中要担当主导作用,根据教学目标,开展诗词欣赏、演讲竞赛、课本短剧等形式多样的听说训练。只有教学内容的丰富才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成为课堂上的参与者。

(三)以听说带动读写

教师要保证听说训练持续有效的开展,需要不断的完善和更新训练素材,素材的的选择一方面可以由教师搜集,另一方面可以作业的形式交由学生完成。学生在搜集素材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多留心观察生活观察社会,将平日的感悟一一记录下来,这样在课堂训练中不仅学生有感而发同时大大训练了写作能力。在平日阅读教学中也可穿插听力的训练,教师引导学生在边读边听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结束语:

在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建出平等自由的语言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性思维。在课堂中合理有效的开展多种形式的听说训练,促进训练可以培养学生思维反应的敏捷性、语言表达的流畅性,进而提升学生语文能力,更有利于加强学生语言交际的实际运用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胡爱良.浅谈初中语文课堂的听说训练[J].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4(12).

[2]聂金海.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训练[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3年.

高三语文文言文训练篇7

关键词:语言文字训练规范性探究

一、语言训练的现状

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曾经是语文教学家族中重要成员的语言训练,历经沧桑几十载,似乎已经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时至今日,竟跌至了破败落魄的边沿。《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语文教学在繁荣的背后出现了不少值得忧思的现象,其中一个较严重的问题就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削弱。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很多教师重视了“自主”、“合作”、“探究”、“开放”等阅读形式,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越来越少。我们很难看到老师带领学生扎扎实实地学词写字,也很难看到老师切出大块时间进行默读、复述、背诵等训练。忽略了语言的形式,且经常得不到时间的保证;教学中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逐渐淡化。

二、语言文字训练――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石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熏陶渐染的过程,宜于采取不断反复,螺旋式上升的训练方式,企图一蹴而就,是不切合小学生学习语文、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叶圣陶指出:“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叶老这段论述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其核心就在“自能”二字上。如果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能真正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学习语言的规律,让学生对每篇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眼看、口读、心想,用尽可能多的时间让他们参与语言文字的训练,长此以往,学生定能达到自能读书,自能作文。

三、阅读教学中如何落实语言训练

1.正确理解语言文字训练的定义。有些教师为应付考试而搞题海战术,让学生机械地抄抄写写,死记硬背,这样的做法被很多人误认为就是语言训练。要有效进行语文文字训练,必先正确理解其定义。就语文教学来说,训练是为了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而进行的语言实践活动,这里所说的训练,主要着眼于语言的积累,在于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也包含着对语言知识的领悟和语言规律的发现。语言文字训练不同于工匠式的简单重复,而是在教师指导下的由简单到复杂,由粗放到精确的递进式活动。

2.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策略,任何教学理念,如果不转化为教学行为,是毫无意义的。因此,语言文字训练必须要切入到课堂这一领域,才能取得实效。

(1)重视语感的培养。语感的培养重在引导学生去感受。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多种策略,指导学生领悟语言内涵,增强语感。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加以想象,用稚嫩的语言来描述各种动人场景。这些环节的设置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使他们听与说能力同时得到训练。教师设计组织学生活动,通过语言训练实现对语言的感知、理解、运用。

(2)引导学生学会针对语言提问题。在阅读教学中,语言问题只限于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并且多数在学习课文之前进行。学习课文中,学生提的问题往往是偏向内容性知识的,教师把握不好,就会使教学陷入单一的内容理解中去。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启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语言问题。

3.注重阅读教学中的读、复述和比较训练。加强读的训练,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就要让学生优充分接触语言文字,多读课文。读:有默读、朗读、背诵。默读,是理解词语,熟悉句子、感知内容的好方法。朗读,既是吸收语言文字的有效手段,也是积累语言文字、培育感情的有效方法。背诵,是大量积累语言文字材料的最有效方法,以便提高学习效率。重视复述训练,经常进行复述联系,是促进学生消极语汇转化为积累语汇的有效手段。抓好语言的比较训练,也可从文字的比较,词的比较,句式的转换等方面加以训练。语言文字训练,相当的一部分要学生学习词语的运用,语文中有大量的词汇。能否正确、流利、优美地使用语言,关键是看学生能否理解大量的词汇,词语的教学始终贯穿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之中,语文教学中词语的教学是相当重要的。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方面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练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另外,语言跟生活有着天然的联系,我们只有将语文教学延伸到校外,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读写实践机会,才能促成所学语言的全面内化,达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大吉《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训练》。

[2]郭秋《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石――语言文字训练》。

高三语文文言文训练篇8

口语三步训练法语言表达能力语文教学,从总体上说,是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融思想性、知识性与实用性于一炉。由于各校类别专业不同,教学的侧重点也不同,但无论侧重哪方面,都不可忽视口语训练。因为从众多的在校生看,口语表达能力差的,不在少数。而且表现各具形态,有的说话怯场,有的不会学话、传话,有的语意表达不清,有的缺乏应变能力……从以往的毕业生应聘工作反馈的信息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因为语言表达能力差,不会推销自己,而丧失很多机遇。常言道:“酒香也怕巷子深”。有才能就应会显露,不能是“茶壶煮饺子,有嘴倒不出”,能说会道是现代人才必备的要素之一。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呢?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对学生实行“三步走”口语训练法是比较有效的方法之一。所谓“三步走”是指“读―说―讲”三步,这三步必须一步一步地走,从低到高,从易到难,像登台阶一样。先要能读,然后要能说,最后要能讲,这样才能逐步登上高峰。

第一步:“读”的训练

朗读是口语训练的基础,它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语言的口头表达形式,是最有效地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方法。通过朗读训练,可以培养一个人的敏锐的语感,为说好普通话打下坚实的基础。

1.“读”的内容

可以是课本范文,也可以是报刊杂志上的内容,题材可以分门别类进行。如诗歌、散文、戏剧、小说、新闻、发言稿、解说词、悼词等都可。

2.读的要求

一要做到出声朗读;二要做到熟练;三要做到吐字清晰,尽量不要漏字、添字;四要做到有声有色,声情并茂。

3.读的方式与途径

课堂上,老师要提问朗读,逐次安排,每人都要轮到。课余时间,要求学生每天必须自己朗读一两篇文章,并且要求班级学委主持,每天利用自习十分钟时间,由一个学生给大家读段新闻,每天换一个人,这样既锻炼了朗读,又使学生们了解国内外大事,丰富了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在“读”的训练中,老师要先给学生介绍些朗读要求与技巧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先从理论上明确,再在实践中锻炼,训练中老师要因人适时地加以指导,并可举行各种朗读比赛,来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

第二步:“说”的训练

“说”是对头脑中已有材料经过条理化、系统化,借助于有声语言表达出来,它比“读”要难。因为读只是对现成材料进行加工,不需思考,整理,只要掌握技巧即可,而说除了有技巧外,还要反应敏锐,表达灵活,这是锻炼口语表达能力最重要的环节,必须多练。

1.“说”的内容

主要围绕日常说话与交往所需的内容进行,如介绍,倾听、交谈、应酬、阐释、说服、答辩、反驳、即兴发言等口语训练内容,教师可以有计划,分步骤从易到难进行单项训练。

2.“说”的方法

每项训练前,老师都要先给学生讲授技巧与要求,然后再进行训练。比如,新生入学初,一般介绍应该抓住什么?特殊场合应突出什么?不同的名字,不同的场合,可根据各自情况,选择介绍方式。如毕业前,可给学生讲讲应聘时自我推荐过程中应突出什么和注意什么?然后再逐一训练,这样适时穿插口语训练内容,既配合了教学内容,又对学生有实用价值,学生也愿学愿练。

3.“说”的形式

一是学生之间可两人一组互相提问,交替阐述。二是开设讨论课,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可发表不同见解、观点,促进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三是设计专题课,老师出一些题目,或设置情境,让学生抽签回答,如说服别人,应酬事宜,反驳例子,提问与回答的技巧例子,让学生这样做,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锻炼考查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第三步“讲”的训练

“讲”是口语表达较难的一步,讲什么,怎样讲都要经过头脑加工,才能表达出来。“讲”一般都比说的内容要长,“说”一般是互为的,可双方穿行,有思考余地,而“讲”一般是一气呵成,要观点明,思路清,并且较系统、完整,所以老师更应训练学生会“讲”,“讲”的训练可按以下方式进行。

1.进行复述与讲述的训练

复述和描述是把听到的或看到的事转述他人,既要忠于原材料,保持信息完整,又要不照本宣科,对原材料进行加工,这项训练既可锻炼学生口语表达,组织语言的能力,又可考查学生分析与处理问题的能力。因此老师应重视此项训练。

(1)训练内容。可复述看过的小说、电影、电视剧的故事情节,可讲述自己亲身经历的某事,也可讲校内外或国内外新闻,还可描述介绍自己的家乡或某位人,某个难忘的事等。

(2)训练方法。可结合授课进行,如概括文章大意,复述文章情节,讲述文中某人的经历,也可单独设课,讲讲自己经历过的趣事或难忘的事,还可利用每次课前进行,抽出5~10分钟时间,让学生讲一段话,内容不限,形式灵活。每次课轮一个,让学生事先准备,开课就讲,锻炼了学生,丰富了知识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开设口头作文课

在复述与讲述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口头作文训练,进一步锻炼学生思维与组织语言的能力。此项训练可由易到难进行,开始时可让学生自选内容,不限时间讲出。如:谈谈自己,介绍家乡,描述母校,老师或同学,讲一件难忘有意义的事等。再进一步,老师可布置一些文题,让学生写出提纲再讲,最后可当堂布置文题,给时间思考,然后当堂讲。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必然会“逼”学生讲出好文章来。

3.进行演讲、辩论比赛训练

演讲与辩论是一种综合的口语表达形式,要求较高,难度也较大。所以,教师可分门别类给学生介绍,区别好一般演讲与比赛演讲,日常论辩与专题论辩的特点,方法,然后进行训练,通过班级讲,年级讲,学校讲的形式,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当然此项训练,不能要求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演讲与论辩的好手,要因人而异,一般说来,能对就职、竞聘演说,大会发言,日常论辩掌握就可。

总之,口语训练是语文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教师应该强化训练,针对专业特点,有所侧重,但提高学生口语表达水平并非易事,一口吃不成胖子,一步登不上山顶,但只要有恒心,实行“三步走”口语训练,从能读到可说再到会讲,一步步踏实地走下去,就一定会取得好成效。

参考文献:

高三语文文言文训练篇9

【关键词】小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形式;训练

新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这一理念明确地贯穿于口语交际的教学建议之中,为我们的口语表达教学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若要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和达到与人正常交流的水平,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因素:健全的大脑、健全的神经系统和语言器官、对他人语言的学习和模仿的能力、与周围环境的语言交际活动以及个人的情感态度等。但现实生活中却总会出现表达不清和沟通不畅的现象,甚至因此造成误解。所以,笔者认为对小学生进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十分有必要。

一是要了解学生的家庭教养对其语言技巧的影响,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制定出口语训练计划。二是要给学生提供各种口语练习的机会,让他们去运用和发展他们所学到的语言结构和形式。三是对学生强调说话的内容,而不是方法。四是通过提供第一手的资料以及替代它的那些间接经验,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并要求他们练习用这些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使他们的语言日臻完善。五是从复述回答问题再发展到独立发表演讲,从学习讨论教材再发展到自由讨论问题,从有教师指导的练习发展到独立发表见解。这些训练,教师必须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安排好。说话训练的方式、方法大体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结合语文教学进行有目的性的说话训练

(一)利用阅读教学课进行训练

通过朗读训练学生的正确发音,指导学生根据文章内容掌握好语调、语气和语速,注意轻重缓急和抑扬顿挫。训练学生说话时口齿清楚和恰当表达感情的良好习惯。通过复述方式培养学生用连贯语言有条理地口头叙事的能力。

(二)结合写作教学课进行训练

在书面作文之前进行口头作文训练,不仅让学生在与教师面对面的发言中提升了敢于表达的勇气,还可以为学生积累一定的作文素材。这就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确定自己表达的中心,选好材料,安排好顺序,并运用恰当的词句表达出来。这种有中心有条理的快速表达活动能锻炼学生思维的目的性、条理性、敏捷性和灵活性,不仅对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有益,而且对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大有益处。

二、运用各种方式加强说话训练

人们的日常语言活动按照信息传播的方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单项传播的独白语言活动,如演讲、讲故事、致辞、做报告等;另一类是在两个或更多人之间进行的双向或多向交流的会话语言活动,如谈话、采访、打电话、讨论等。我们可以根据条件创设下面的一些语言活动情境进行语言能力的训练。

(一)独白语言能力的训练

这种语言活动是讲话人在公共场合单独面向听众进行的较长时间的讲话,比如演讲、讲故事、致辞等。语文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开展类似的活动练学生的独白语言能力。

1.演讲训练。这是独白语言活动中最高级的形式,可要求学生就本身感兴趣或近期的热点事件等话题发表见解。演讲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充分的材料、严密的逻辑顺序以及富有感彩的语言。演讲活动分为两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和演说阶段。准备阶段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确定演讲的目的;第二步,选择材料,明确观点和主张;第三步,组织好讲稿;第四步,熟记、背诵讲稿。演说阶段也包括四个步骤:一是掌握好讲话的声音;二是注意身体的姿势、表情和手势;三是态度要乐观、热情、充满自信;四是演讲时要注意适应听众。

2.讲故事训练。这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一种口头训练活动。它也分两个阶段。准备阶段首先要选好故事,故事内容要完整,情节曲折,对听众有吸引力。讲故事之前要求学生熟悉故事的发展线索,掌握事件的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然后熟记,默诵。讲故事的时候,要运用富有感彩的语言、声调,配合手势、动作、表情等,绘声绘色地将人物性格及环境气氛表达出来。

3.致辞训练。这是在特定场合下,讲话人就当时的情景发表讲话,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感情。比如开学典礼上的欢迎词、毕业典礼上的欢送词、新年联欢会或生日晚会的贺词、对别人的欢迎词和答谢词等。

(二)会话语言能力的训练

会话是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语言交流形式,它包括交谈、讨论、辩论、讲座等。其中交谈、讨论是最常见的会话形式。我们要善于创造和利用这种机会训练学生的交谈、讨论能力和技巧。

1.交谈训练。交谈一般包括六个步骤:一是寻找自己和别人都感兴趣的话题;二是注意集中注意力倾听别人的讲话并敏锐地抓住对方的中心意思;三是发表自己的意见;四是注意适时地转换话题;五是注意恰当地结束交谈;六是注意交谈的态度。

2.讨论训练。讨论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发现新思想的过程。通过讨论,可以用别人的智慧来丰富自己的头脑。讨论活动应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一是参加讨论的学生都要明确本次讨论的主题,紧紧围绕主题进行讨论;二是应确立讨论的原则和依据;三是对问题进行透彻的分析,对所有有关事实或观点都应当充分考虑;四是要做一个讨论结果的总结。另外,讨论活动的组织者还要强调讨论活动的规则,主要有:完成集体分给自己的任务,积极发表意见和参加分析问题;认真听取别人的发言并认真分析他人的发言;系统地陈述自己的意见,而不是单纯地回答问题;说话要有条理,观点要明确,声音要响亮,让人听得到。

(三)其他方式的口语训练

1.看图说话训练。图画是形象直观的反映,学生看到图画会有感而发,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这在我们的口头作文中经常看到。

2.游戏说话训练。语言课上,可以结合口语训练组织语言游戏。这种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语言运用的知识,并能训练学生准确、熟练说话的能力。

高三语文文言文训练篇10

关键词:高师现代汉语课前课后训练目的形式内容安排

引言

高师现代汉语要系统教授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训练基本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能力,为他们从事语文教学或其他语言文字工作、科研工作打基础。此所指的是现代汉语教学为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的地方师范院校现代汉语教学,与其他比较,更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培养。

现代汉语教学仅依靠课堂时间是不够的,要使课堂讲授、练习、辅导、答疑等教学环节很好地配合以强化教学效果,那课前课后训练需进行,有强化教学效果的作用,是课堂教学的预备、扩展和补充。课前课后训练指的是除作业练习外的,为增强教学效果而安排在课前课后半小时内的训练。这需要教师在分析学生实际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完成预设,开展训练,也需要教师投入精力和时间。

一、课前课后训练目的

课前课后训练的目的是培养高师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他们将来从事语文教学或其他语言文字工作奠定基础。在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可根据训练的内容,确定听、说、读、写等课前课后的训练分目标,达到预期效果。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地方本科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转方式调结构的必然选择。当前,国家建设和区域社会发展需要地方高校培养大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不同规格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地方本科高校必须从学术型或理论型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变”[1]。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的地方师范院校的现代汉语教学除注重必要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传授外,更应注意学生能力培养和培养所需时间的投入,注意培养能力的面更宽、力度更大,加强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成为能说会写的为地方教育服务的卓越语文教师或其他行业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人才。就时间投入而言,课前课后半小时的训练的必要性凸显出来。

二、课前课后训练形式

形式为内容服务,现代汉语教学课前课后训练形式要围绕教学内容,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根据学生学习兴趣,采用他们乐于接受的形式。归纳有以下形式:

(一)课前摸底训练:有普通话注音能力的摸底、普通话口语表达摸底、普通话听辨能力摸底等训练。通过训练,了解学生普通话注音和口语表达基础,因材施教。(二)听辨训练:要求学生养成听辨普通话的习惯,具有在语流中马上捕捉错误语音的能力,听辨准确率达到95%以上。(三)课前讲课及评课训练:结合现代汉语教学,给学生分组,课前安排某组学生按规定时间根据旧课或新课内容,自己选择恰当内容准备课前讲课,教师随机抽一名学生上台讲课,其他学生评价,教师总结。(四)角色模拟训练:结合教学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模拟某一角色在特定的场合演讲等。(五)规范使用汉字训练:在学生预习、复习的基础上,开展训练。训练可结合现代汉语教材文字附录部分。(六)朗读、归纳短文训练:结合现代汉语、普通话教材提供的朗读材料,结合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要求,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同时要求每个学生归纳短文,提出一到两个问题。教师选择优秀问题,下次课前课后训练请学生回答。(七)成语接龙、朗读接龙等训练:结合词汇、语法等部分教学,开展此工作。(八)学生互改材料训练:可利用课前半小时或课后恰当时间,组织学生完成规定作业,比如:写小短文等。w生当堂互改,教师回收检查。(九)分组竞争训练:根据训练不同内容和训练目标,可以事先或临时给学生分组,引进竞争,训练学生,提高能力。

三、课前课后训练内容安排

“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2]。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作为未来的语文教师具有良好的语文素养是十分重要,也十分必要的,培养师范生的语文素养,是现代汉语教学需注意的内容。高师现代汉语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的语文素养,具体而言,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现代汉语能力。

在课时大量压缩、学生能力培养愈显重要的当下,现代汉语教学课前课后训练是教学预设、补充和扩展,内容安排注重系统性、科学性、规范性、连续性和可操作性,以期收到良好的效果。内容安排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注音、听辨能力训练内容安排:在语音教学部分,利用课前或课后半小时,安排如下内容:1.普通话注音摸底测试训练。讲解语音前,让学生给每个声母出现次数一般不少于3次,每个韵母出现次数一般不少于2次,4个声调出现大致均衡的一百个音节注音,了解注音能力;2.声母听辨训练。在讲解声母内容前,可利用课前或课后时间,听辨训练,尤其是n和l,平翘舌的听辨训练,其他如f和h的听辨等;3.韵母的听辨训练。在讲解韵母内容前,可利用课前或课后时间,听辨训练,尤其是en和eng,in和ing,uen和uneg的听辨训练。4.声调听辨训练。在讲解声调内容前,可利用课前或课后时间,听辨训练。5.听辨能力综合训练。该部分内容安排在语音学习完成后,检查学生普通话的听辨能力。以上训练,对普通话基础薄弱的同学很重要,先养成他们听普通话的习惯,这是学说好普通话的基础。普通话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严格的口耳训练的过程,安排课前课后注音、听辨的训练,对学生更好地掌握现代汉语语音知识,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普通话能力有着帮助作用。

(二)说的能力的训练: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各个部分均应贯穿说的能力训练。课前讲课训练、学生短文习作叙述、角色模拟训练、即兴演讲、普通话测试用教材的话题训练等均可作内容安排。如:角色模拟训练,让学生设想在某种场合需要扮演的某一角色,在事先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开展说话训练。结合写作课,安排学生短文习作叙述的内容。根据现代汉语各部分已学和即将学习的内容,安排学生分组准备某个知识点,随机抽取学生上台进行5分钟左右的讲课,其他学生评价,教师总结,可以训练说的能力。结合普通话教材中朗读短文,训练学生朗读能力的同时,让每人提出问题,谈谈读后的感受,其他同学回答问题等。通过这些安排,可以提高学生说的能力。

(三)朗读能力的训练:朗读能力训练主要结合语音教学、普通话测试进行,也可结合现代汉语其他部分内容开展成语接龙、朗读接龙等训练。课前课后训练应和学生平时训练结合起来,不可偏废。平时训练是基础,课前课后训练是检验和提高,尤其是要利用课前半小时,带领学生朗读现代汉语教材发音操练内容,结合普通话水平测试朗读普通话教材的朗读材料。训练的同时,交代朗读的要求、普通测试细节问题等。朗读训练还可同说的能力训练结合进行。

(四)写的能力的训练:包括书写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书写训练有写规范字,写汉字规范读音,写规范笔画、笔顺的训练,与文字教学紧密结合。写作能力训练:一是与写作课训练结合,二是与词汇、语法、修辞教学内容结合,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如:学习词汇部分时,训练恰当使用词语;学习语法部分,训练遣词造句和改病句等;学习修辞部分,训练修辞格的运用等。在教师带领下的课前课后训练时间是有限的,训练应和学生自行训练紧密结合。

(五)综合训练:一般安排在每学期末,与考试、考查结合。一可以提高学生训练兴趣,二可以检查课堂教学效果。受训练时间的限制,综合训练内容以简洁、凝练、突出效果为宜。如:可采取教师出题,学生互改互评的方式,也可采取结合考试、考查内容,引进竞争,提高学习兴趣,收到良好效果。

四、训练需达到的预期效果

课前课后训练是现代汉语课堂教学的预设、扩展和补充,有弥补课时不足和提高学生现代汉语素养的作用。训练需达到的效果如下:

(一)提高普通话水平。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在教师指导下,有计划开展课前课后训练,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包括普通话口语水平和注音水平,使90%的同学能顺利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获得二甲及以上等级证书。

(二)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以说普通话为前提,通过学生朗读、说话、即兴演讲等训练,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做到脱稿表达普通话标准或基本标准,表达自然流畅、条理清晰,能准确表达思想内容,即能文从字顺准确表达思想,为学生将来参加教师资格证面试奠定基础。

(三)发展思维能力,强化创新意识,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结合课堂教学的课前课后训练,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力,倡导学生探究式学习,在实践中学习,不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

(四)树立语言文字规范意识,打下坚实语文基础。通过训练,树立规范意识,为学生将来从事语文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语

由教师指导的课前课后训练,半小时为宜,不能影响正常教学。课前课后适宜的训练,是课堂教学的预设、扩展和补充,也是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转化为熟练技能的方式,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的地方师范院校现代汉语教师思考、探析和实践的内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