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课题研究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09:33

微课课题研究方案篇1

关键词:微型课题特点步骤反思

摘要:微型课题研究主要是一线教师对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具有普遍或典型意义的具体教育教学问题的分析和研究,研究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个人微型课题研究,另一种是小组微型课题研究。在中小学开展的微型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是:确定研究问题——筛选研究对象(一般为课堂教学中的师生自身)——进入研究情境——分析研究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微型课题研究主要是一线教师对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具有普遍或典型意义的具体教育教学问题的分析和研究。其意义在于使教师行走在反思与成长之间,从研究中获得有价值的应用性、实践性成果。

微型课题研究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个人微型课题研究。它是教师自身对在备课、上课、布置作业、批改作业、考查与考试等各个教学环节中发现的值得研究的课题进行的分析或探索。个人微型课题研究的全过程主要由教师自己实施,它的直接目的是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另一种是小组微型课题研究。这种方式主要是以备课组或教研组为单位,就组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某种普遍现象或困惑进行交流、探究。进而为提高小组教师整体专业素质和落实素质教育创造有利条件。这两种研究方式以不同的形式表达着其意义和价值。个人微型课题研究强调教师个体认识的深入和拓展;而小组微型课题研究强调通过互动实现各自素养的提升,强调参与课题探究以及在探究中的态度。

一、微型课题研究的特点

1以典型案例研究为工具

典型案例研究指通过教师对教学情境下出现的典型事件(往往是偶发问题)做综合性、现象性探究,通过对案例的合理性解释和改进意义建构,实现问题的解决。对于典型案例研究而言,典型案例不一定是连贯的,它需要教师敏锐、细致的观察,更多受到教师主观因素的影响。

2以教学问题为中心的具体问题为对象

课题研究的是教育、教学、教育拓展等方面的具体问题,以教学中的问题为中心,包括教学以外的涉及学生身心发展所有问题的研究。不过,相对于理论研究和宏观课题研究而言,微型课题研究在于分析和探究那些当前教学实际中出现的能够引起教师和学生发展,教育和教学的优化、变革的具体问题。微型课题研究之微型就是教育情境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现象,是教师和学生在日常生活、课堂教学、综合实践等活动中发生过或正在进行的事件。它是真实的,情境性的。从微观的角度看,这些现象和事件对于教师个体或小组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们是偶发的,不可复制的,具有生成性;从宏观的角度看,这些现象和事件乃至整个微型课题研究更具针对性和紧迫性,对于教育教学的提升更具有实际意义。从这一层面来说。微型课题研究胜过一些空洞、疏离的宏观课题研究,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3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师生成为研究主体

微型案例研究特别关注教师自身的认识、观念。教师是微型课题研究的实践者,又是研究的策划人、负责人。在研究中,教师作为研究主体应该充分体现其自主性。在理论研究和宏观课题研究中。教师往往作为被研究者(仅仅是实践者),为那些专门搞教育研究的人员提供信息,而不能发出自己的声音,反思自己的发展。在微型课题研究中,教师作为主体,得到了更多反思、提升、甚至重建自身经验的时机。在某种意义上,无论是个人微型课题研究还是小组微型课题研究,都是教师自我反思、自我提升的过程。很多在这方面有所建树的教师都是借助微型课题研究而使自己的教学、教研具有了更为丰富、独特甚至超前的意义!

4结题追求问题解决,采用案例概括性归纳法

微型课题研究获得结论(成果)的方式是从具体的教育现象、事件中概括、归纳。微型课题研究重视日常教学实际。包括教学实际中的过程,也包括教学实际中师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表现和转变。这种研究,通过对教学问题的分析研究让问题在分析研究的过程中自然呈现它的解决方案。追求其实际应用价值。从结论来看,微型课题研究的结论既有细致的现象、事件描述,又有基于现象、事件的逻辑分析;既真实地呈现教育教学过程。又在各种教学场景中透视种种现象、事件,把问题的因由展示出来,反馈于实际教学,从而显出微型课题研究的独特魅力。

二、微型课题研究的步骤

微型课题研究首先要找到值得研究的课题,这就是说教师进行研究前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在选题研究前,教师就应回答所选择的课题如何具体实施、有什么研究价值、对教育实践活动有何意义等问题;在课题研究中教师应依据课题研究的目的对研究的过程加以调控。结题时还应以研究的成果对比、验证课题研究目的。

一般来讲,在中小学开展的微型课题研究主要有这样的步骤:确定研究问题——筛选研究对象(一般为课堂教学中的师生自身)——进入研究情境——分析研究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1确定研究问题

这是微型课题研究的开端,更是关键一步!借用一句俗话:“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微型课题研究因为研究主体是教师个体或小组,存在着容易受到个人倾向的影响。容易偏离方向等局限性。微型课题研究关注微观层面的细微的教学现象、事件,更强调在案例研究中体察教育中的特殊行为或思想现象。通过这种途径,教师才能准确把握教学,反思自己的日常教育工作,找到改进策略。

微型课题所研究的应是具有研究意义的教育现象、事件。它包括两重含义:一是该问题困惑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二是该问题是普遍现象或典型问题,对教师具有实际意义。确定了研究问题,教师的微型课题研究才有了界定和方向。

2筛选研究对象

筛选研究对象是研究顺利开展的保证。微型案例研究特别关注教师自身的认识、观念,重视日常教学实际,包括师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表现和转变,因而需要师生的理解、配合。教师要以开阔的视野来看待自己的这个微型课题,超越自己的个体经验而研究。选择对象不仅与问题典型与否有关,更与师生良好的沟通、足够的热忱密切相关。微型课题研究的对象一般为课堂教学中的师生自身,但教师要根据师生特点确定双方合作、探究的方面、额度等。没有这个前提,教师很难获得真实的第一手资料,研究也就不能获得实际意义。

3进入研究情境

对情境进行研究的过程,就是教师自身进行教学活动、了解研究对象的过程。这是教师获得真实资料的第一来源。对于微型课题研究而言:个人研究,自己就是教学情境的组成部分,自然可以得到原汁原味的资料;小组研究,可以通过设计教学方案、备课、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获得资料。能够直接进入教学情境是微型课题研究的捷径和优势所在。

4分析研究资料

微型课题研究离不开对具体教学问题的分析、研究。这个过程既是教师进行反思的过程,又是教师远距离与这些教学现象、事件进行第二次甚至第n次对话的过程。教师每一次分析资料、研究资料的过程,都是他与文本新一次的对话,都会产生新的认识和体悟,进而寻求合理的意义解释和问题解决方案。

分析研究资料特别要注意避免主观臆断和闭门造车,要让资料说话。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将搜集到的资料编排成有序的现象、事件,让结论在动态的教学与分析研究中生成。教师在微型课题研究中还要注意对第一手资料的处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教师要科学运用资料显示的结论,在结论真实客观的前提下,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一条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5撰写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是在前面大量工作的基础上的概括性归纳。它既包括对现象、事件的叙事性描述,又包括对现象、事件的论述性分析、研究和展望。微型案例研究需要在案例中翔实细致地展现问题及其产生原因、解决方案等,从而指导实际教学,助推教师专业发展,真正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素质教育!

三、微型课题研究的实践反思

微课课题研究方案篇2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基石,而课堂教学能力提升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点。从现在的教育状况看,有关课堂教学的校本研修不可谓不多,从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集中授课培训、比赛展示或基于网络平台的观课议课等,都给教师提升课堂教学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因为农村教师对校本培训的认识不够,加上学习机会少,参与名额、硬件条件的限制等原因使得这样的课堂教学培训收效甚微。与这些大型的课堂教学培训相比,内容更具体、时间更短暂的“微课堂”渐渐显现出它的优势。 

“微课堂”是依托校本研修平台开展微型课堂教学的一种研究方式,一般课堂教学时间在20分钟以内,教学内容较集中。授课时可以有学生授课,也可以无学生授课;可以是一课多议,即教研组一人上课,全体教师听课,并参与评课,就教学研究主题进行研讨,也可以是同课异构,在甄别比较中取长补短,受到启发。 

“微课堂”研修的操作流程如下。 

1.确定内容。每次研修都立足课堂教学,确定重点研修的某一项或两项课堂教学技能,包括导入、板书、提问、组织讨论、讲评、结课等教师的各项教学基本技能,然后选择某一个知识点或某一个环节作为授课内容。如我校语文组已进行过的一些微课堂尝试:不同体裁的课文导入研究、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研究、课堂作业设计研究、课堂有效提问研究、前置性学习单的运用研究等等,都让教师受益匪浅。 

2.课前研讨。组织教师进行交流,这一内容“假如让我上,应该如何做”,每人简短陈述自己的设想,以便集思广益,形成最佳方案。 

3.设计方案。上课教师根据主题内容编写“微教案”,设计“微课件”、“微习题”等。教案中除了说明该技能实践构想外,还要注明设计理念、操作行为、时间分配等内容。 

4.观摩展示。授课教师按教学详案进行课堂展示,在展示之前要对本次研练作简要解说,阐明自己的设计意图,以便观摩者作评价。 

5.反思评析。展示教师课后进行自我分析,反思是否达到了自己所设定的目标,找出有待改进的地方。全体教师各抒己见。 

6.修改再练。授课教师综合集体意见进行修改,进行第二次课堂研练。 

“微课堂”的研讨活动目标明确,互动深入,耗时少,见实效,扩大了教师参与的广度和效度,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高的效益,自然深得一线教师的青睐。 

二、微课题 

课题研究一直是校本研修的重要抓手,但长期以来课题研究的高理论性、高专业性让许多教师产生了类似“教育科研太深奥,我们不是那块料”、“课题研究太繁琐,耗时耗精力”的感觉,从而对课题研究敬而远之。特别是农村学校因为缺少研究的专业引领和团队合作的意识,教师对课题研究更是望而兴叹。而微课题研究正弥补了这样的缺憾,它是一种切口小、周期短、过程简的教育科研方式,更是一种普及性强、基于实践的草根化研修方式,为一线教师架起一座从课堂走向科研的引桥。 

1.研究文化做铺垫。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幸福道路。所以微课题研究首先需要营造校园研究文化,如我校每周二的晚上都会组织“青年教师读书会”活动,让青年教师就教学经验、读书心得、教育困惑等进行交流、讨论、分享,促使大家养成乐于分享自己的困惑、思考、经验、所得的习惯,同时渗透课题研究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方法的学习,奠定研究基础,使学校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研讨氛围。 

2.研究方式张个性。首先课题的选择要兼顾教师的研究基础和研究兴趣,又要符合研究规范,更要彰显教师的个性理念。可以是教师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面临的困惑,可以是借鉴别人的经验做法在课堂中的实践思考,也可以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的尝试。如我校已经进行的一些课题《一年级学生上课倾听习惯的培养研究》、《提高小学生数学笔算正确率研究》、《小学英语情趣教学案例研究》、《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研究》等,就凸显了学科和学生的特点,也明确了教师的研究指向。同时课题的研究方法不唯一,可以是行动研究、案例剖析、实践反思等等;课题成果呈现方式不单一,可以是课堂教学展示、语言陈述成果、现场评价等等,目的是真正服务于教育教学。 

3.研究过程重引领。既然是科学研究,教师就需要了解自己所研究内容的相关理论知识,掌握课题研究的一般流程,熟悉1至3种常用的研究方法等等。为尽快引领教师走上正轨,在研究初期,微课题申报评审书、研究方案均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在降低难度的同时让教师了解基本的文本撰写要领;研究中期,开展研究咨询、研究回眸、研究展示、研究博文交流等活动,为教师提供科学的辅助,增强教师微课题研究的信心和积极性。 

实践证明,微课题研究作为农村学校校本研修的一种崭新模式和有力抓手,虽然研究范围小,成果也小,但相对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和服务教育教学的的作用却是不可小视的。因为它几乎具备一般意义上研修模式所具备的全部特点,如集体充电、个人研修、专业引领、团队合作、沙龙研讨等内容,因此更利于农村一线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农村教育科研的整体推进。 

微课课题研究方案篇3

关键词:微课程教师专业发展机制策略

微课程作为一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正在全国范围内广泛运用和实践,让人产生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在这规模宏大、热闹非凡的实践背后,不禁思考,微课程到底是什么?微课程为何能够促进教师学习,进而促进其专业发展?如何利用日益丰富的微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往的教育媒体实践表明,新的媒体形式不能自发产生好的学习效果,关键是媒体的质量及其运用的方法。要在恰当的情境中恰当地运用媒体,因此必须对利用微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进行冷静的理性思考。

一、微课程概念解析

对于微课程的概念,当前国内外学者的观点还不尽统一。大体有以下几种观点,强调微课程的不同特性。

(一)微课程短小精悍,有助于消除作为学习者的教师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负荷和倦怠情绪。

2008年秋,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戴维·彭罗斯(Davidpenrose)首创了“一分钟的微视频”的“微课程”(microlecture),核心理念是要求教师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这种观点强调微课程的短小精悍,包含围绕核心概念的学习活动。微课程的短小精悍,有助于消除作为学习者的教师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负荷和倦怠情绪,而认知负荷太重,长时间观看教学视频会让教师产生倦怠是常见的问题。

(二)微课程是对简短教学的多元表征。

胡铁生认为微课是“微型教学视频课例”的简称,以微型教学视频为核心,包含与教学相配套的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等支持性和扩展性资源。微课程是“微型网络课程”的简称,除了相关的资源外,还包括相应的教学活动,是“微课”的高级阶段或发展趋势。这种观点强调微课程对教学的多元表征,包含文字、图片、动画和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

(三)微课程是微小的教学案例,聚焦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教学事件”。

广大一线教师认为“微课程”是一种在线教学视频文件,主要针对教师专业发展,内容直接指向课堂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关注“小现象、小故事、小策略”,主题突出,一课一事,层层剖析,有深度,能启发有思考。广大教师的观点强调微课程是教学的微小案例,但是这种案例必须具有启发性,也就是要与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相联系,新教师可以模仿,深层次地分析研究,要有助于迁移应用,进行基于案例的推理。同时,微课程具体、微小而又有启发性的特点,容易聚焦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教学事件”。教学中的关键事件是被创造出来的,他是把课堂上的看似普通的事件当做案例,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判断、研究改变教师的意识、观念和课堂行动。因此,微课程有利于根据“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依据微课程的来源,微课程可以分为自己的微课程、同事的微课程和名师的微课程三类。三类微课程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不同。老师观看自己的微课程视频,常常进行的是描述性和批判性反思,而在与同事一起讨论时,则是进行比较性反思。

二、微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

微课就是微型教学视频课例,视频课例的独特优势及其分析能够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微课具备教学视频课例的一些特点,而且具有短小、精致、易于传播、易于聚焦问题等通常视频课例不具备的优势。微课程能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在于能够切合教师职业的领域特征,整合多种传统课堂研究途径,整合多种现代教师培训模式,突破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

(一)教师职业的领域特征。

1.教学是一种艺术,教师知识具有缄默性。知识分为明确知识和默会知识。明确知识是有关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知识,主要是事实和原理的知识,存于书本,可编码(逻辑性)、可传递(共享性)、可反思(批判性)。默会知识是有关怎么想、怎么做的知识,本质上是理解力和领悟,存于个人经验(个体性)、嵌入实践活动(情境性),教师知识具有默会性。

2.教学是一种复杂活动,要求教师认知具有灵活性。现实生活里的许多实际问题,常常不能直接套用规则或原来的解决方法,只能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重新分析,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关这类问题的知识就是结构不良领域的知识,它的特点一是概念的复杂性,在每个知识应用的实例中,包含许多复杂及应用广泛的概念;二是实例间的差异性,在同类的各个具体实例中,所涉及的概念及其相互作用的模式有很大差异。结构不良领域知识的学习要求采用“十字交叉形”学习方法,就是在对复杂和结构不良领域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对同一内容,学习者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中带着不同的目的及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次的交叉学习,从而把握概念的复杂性,并为迁移到新的情景做好准备。

3.教学是一种实践,教师知识具有情境性。实践性领域的典型特征一是发生于文化背景中,如:办公室、工厂、教室等;二是实用的,着重于解决自然发生的问题,三是情境化的,有赖于特定、具体情境之中的行动。情境认知理论认为,实践性知识的学习要遵循如下原则:(1)真实的任务。知识常常嵌入在实际背景之中,唯有透过实际活动的过程吸收知识,才能促使学习迁移自然发生,学习者才能真正掌握知识;(2)实践共同体。共同体是共享某种信念和理解的一些个体对一个活动系统的参与,学习者处于这样一种实践共同体之中,获得该共同体具体体现的信念和行为;(3)分布的智能。知识的意义分布在全部背景环境中,无法从情境中单独隔离,学习资源亦具多样性,也非集中在一人身上,当学习进行时,经由与整体背景环境互动后,从不同的资源背景中比较、澄清,进而真正了解所学习概念的意义;(4)认知学徒制。知识无法通过教师的权威而传播,只有经过学习者和文化情境的不断互动、沟通与妥协,而获得最后意义。学习者必须把自己置身于学科文化背景之下,观察、模仿专家行为,在自然情景中发现困难、寻找线索并测试假设。

三、利用微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一)基于微课程的教师自主研修策略。

1.一次上课、三次备课模式。一次上课是指先按照自己的想法备课,二次备课室看相同知识点的微课程,看看别人是怎么教的,有哪些我没想到别人想到了,有哪些别人没想到的我想到了,再重新备课,这就是第二次备课。第三次备课则是根据课堂上学生的表现进行临时的即兴教学。

2.反思式观课。教师成为观察自己课堂的主人,其流程一般是:学校在“纯自然”的状态下,为教师摄制“家常课”,然后由授课教师自己反复观看,实事求是地剖析和反思自己的成功之举和不足之处,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

(二)基于微课程的多方协作策略。

1.高校研究人员、教研员与中小学教师协作模式。高校研究人员对微课程中的教学事件就事论理,以理定性。教研员就事论事,实践支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2.邀请式观课。邀请式观课是上课教师主动邀请同行或专家听的课。教师就课改的某一专题经过一段时间的改革探索后,取得成果,课堂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为从理论并从多角度地对自己的改革探索成果进行评价,教师主动邀请有关专家、教研员和同事前来观课。

(三)基于微课程的同伴互助策略。

1.一人同课多轮。一人同课多轮就是同一个教师连续多次上同一课,内容重复,但行为不断改进。

具体流程一般为:由教师独立备课、上课,备课组或教研组听了教师独立课之后,针对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上课教师形成新的方案,第二次上课;上课教师和同伴对第一轮课和第二轮课进行对比,明确进步的方面,分析还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修订方案,第三次上课。如此循环,上课教师反思整个过程并针对教学关键环节,写成微课。

2.多人同课循环。备课组或教研组的教师同上一节课。这种模式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互动和问题的跟进。第一个教师上完课,第二个教师针对第一个教师课堂存在的问题上第二次课,第三个教师针对第二个教师课堂存在的问题上第三次课,每次上课方案都是同伴集体共同参与研制的。多人同课循环活动能让教师切实感受到课例研究、同伴互助的魅力和意义,激起教师对课堂教学境界的不断追求。

3.同课异构。同一课,不同教师不同构想,不同上法,大家在比较中互相学习,扬长避短,共同提高。其流程一般为:教研组或备课组商定出相同的教学(教研)主题(内容),由两个以上的教师分别备课、上课,教师集体听课、评课。实施这一模式并取得成效的关键在于:第一,教师教学经验背景不同,教学个性、教学风格差异明显,对所教内容确有不同的思路和观点;第二,所选教学主题(内容)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易于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教学创造性。教师要善于在开放、多元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和借鉴他人有益的经验和做法,形成和发展自己的教学特色。

4.互助式观课。互助式观课是一种横向的同事互助指导活动,既不含有自上而下的考核成分,又不含有自上而下的权威指导成分,而是教师同事之间的互助指导式的观课,其目的主要是通过观课后观课双方在某些事先预设的都关心的课题方面的研讨、分析和相互切磋,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这种观课由于不涉及褒贬奖罚和评价,授课者在课堂中无需刻意展示自己的长处而隐藏自己的短处,完全可以真实地表现自我,使课堂保持自然性,而观课者由于能观察到真实的问题,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助授课教师进行反思,寻找问题答案。

以上策略的操作要点是聚焦真实问题,支持多元观点,意在改进实践,教学理念更新,行为不断跟进。

四、结语

微课程作为视频课例的进一步发展,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在广泛的实践过程中,必须注重对微课程实践的理性反思。正如基于视频课例的教师专业发展,促成了“实践+反思”这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家教师专业发展途径成为可能。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微课程的发展,虽然能够在研讨教学案例的过程中减轻教师的认知负担,但是还存在如何使得研讨主题凸显,使得课例回归案例本性,建立切实可行的课堂分析框架,吸收异质人员的参与,以作为建构课例研究共同体的积极力量,营造更团结、开放和积极进取的校内课例研究人际氛围,完善的微课程资源库的建设,以及如何实现见微知著,让教师取得微小进步的同时,也思考教学的宏观大概念等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14.

[2]张静然.微课程之综述[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19-21.

[3]董晓群.微课程:提升研修合力的有效途径[J].上海教育科研,2013,02:75-77.

[4]马朝宏,刘溜.微课程:教师成长新途径[J].现代教学,2012,11:79.

[5]RickiGoldman,Roypea,BrigidBarron,SharonJ.Denny.VideoResearchintheLearningSciences[m].newJersey:Lawrenceerlbaumassocinc,2007.

[6]鲍建生,王浩,顾泠沅.课堂教学视频案例的研究与制作.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151.

[7]tRippD.Criticalincidentsinteaching:Developingprofessionaljudgement[m].RoutledgeFalmerpress,1993.

微课课题研究方案篇4

关键词:微型课题;研究

中国分类号:G4

abstract:inordertoimprovethequalityofteaching,activeresearchisoneofthemicro-effectiveway.Fromthestudyofmicroissuesguidingideology,objectives,tasks,topicsrequirements,specificmeasuressixaspects,manifestationsandoutcomesresearchmethodsandproceduresdemonstratethesignificanceandproblemsshouldbetakentocarryoutresearchinminiature.

Keywords:mini;research

为了提高课堂效果,满足教师个性化的教育科研实际要求,更好地落实“自学、讨论、讲析、测试”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继续有效地深入开展集体备课和课堂改革活动。我校决定开展以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为目标的微型课题研究工作。为了使工作扎实有效的开展,真正实现微型课题带动教育教学的大发展。

一、指导思想

依据“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果即发展”的最新科研理念,结合我校“自学、讨论、讲析、测试”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和集体备课制的实施,积极走微型课题之路,以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境作为研究对象,把科研的热情和务实的态度结合起来,既重研究本身,也重成果的应用推广。

二、目标任务

1.完善“自学、讨论、讲析、测试”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质的变革,提高课堂实效,最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品质。

2.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通过微型课题研究逐步提高我校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教师独立研究和协作攻关的能力,提升教师的总体科研水平。

3.丰富教师的教学生活,充实校本研究内容,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

三、选题要求

1.依托我校省级课题“在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校级课题“构建‘自学、讨论、讲析、测试’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策略研究”,立足教学实际,各教研组、课题组或个人,依据自身实际,学科特点,课堂教学选择子课题。

2.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亦可另立新课题。

3.选题标准体现4个字:“微”即小之意,课题关注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和细节,在细小处立题,题目小,题域窄;“新”要求立题要有创新,不仅要求在思想上创新,在研究的方法上也要创新;“实”要求课题要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课题的研究要以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为目的,提高教学实效,不要做空洞的说教;“快”要求课题研究周期短,快则几个星期,一般3―5月,最长不超过一年。

四、具体措施

1.成立课题研究组织

在微型课题的组织管理上,构建“学校领导小组―教务处、教研室―教研组、课题组”的三级管理模式。校长和分管业务的副校长亲自抓教研工作,并参与微型课题研究工作;教务处、教研室负责指导管理;教研组、课题组负责具体实施。要求教师积极参与,分工明确,层层管理,确保微型课题研究工作正常开展。

2.明确微型课题研究的意义

要利用例会、教研组会议,充分宣传微型课题研究的意义,统一认识。要让教师们明确微型课题是源于教学,研究教学,服务教学;知道微型课题研究是教师职业生活方式、思想行为方式的一部分;微型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是提升学校教科研水平的助推器。

3.把微型课题研究纳入学校的常规管理

要制定出相应的教科研制度和教科研奖励制度。为了使微型课题研究过程优化,切实抓出成效来,学校领导小组随时听课指导,定期进行阶段性评估、验收,及时将成功的经验和教学方法在本校内推广,同时上报县教研室,并将微型课题研究结果纳入教师综合考核之中。对微型课题研究做出特殊贡献的教师或教研组要给予奖励,优先推荐成果突出的项目参加上一级的教研成果评选。

4.让微型课题研究成为教师的成长路径

结合我校实际,走“校本化、低重心、小步子、实效性”的教科研之路。结合具体的校情、学情、班情,立足课堂教学问题开展科研工作,把研究和教学融为一体。将课题成果利用校报《晨光》、校园网站、校本教材、教师论坛等载体广泛推广,让研究成果为学校内涵发展服务、为构建高效课堂服务、为教师专业成长服务。

五、微型课题研究成果表现形式

1.微型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2.微型课题研究分析报告。

3.阶段经验总结文集。

4.专题论文。

5.典型课例、案例、个例。

6.研究过程中的原始资料:教师研究过程资料,学生活动资料,体现研究过程的图像资料。

7.条件成熟,还可汇编成册,以专著的形式出版。

六、微型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1.方法有三种: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

2.步骤:

(1)问题收集阶段:以教研组为单位,利用每周三的集体备课日,各备课小组组长组织组员把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收集起来,再由各教研组长将本组的问题统一集中起来,为确立研究课题做准备。各教研组必须把本组的问题上报教研室,建立统一问题库,为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微课课题研究方案篇5

关键词:微课程国际贸易专业设计与开发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微信、微电影的盛行,我们的学习进入“微”时代。可汗学院的反转课堂和teDed在线微课程的出现与发展,掀起了教育领域的微课潮流。目前,微课程的研究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研究热点,许多一线教师对此展开了较多研究。但现有的相关研究大多停留在理念和前景阐述层面,对微课程的实践设计层面的研究还相对比较缺乏。本文首先对微课程的概念和研究现状进行梳理,然后以国际贸易专业微课程为例,从实践层面对微课程的设计开发进行了研究,最后基于微课程设计开发的思想进行反思与展望。

一、微课程的概念

对于微课程的概念,目前还没有统一定义。自20世纪60年代起,英美等国家已着手开发“微型课程”(mini-Lesson或micro-curriculum),即集中针对某一主题设计与实施的小规模短时课程。

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penrose)提出了“微课程”理念,首创了声名远播的“一分钟的微视频”的“微课程”(microlecture),其核心理念是在课程中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起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

在国内,胡铁生(2011)可视为提出“微课”概念的第一人:微课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践,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反映教师在针对某个知识点或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所运用和生产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结合体①。本文研究的微课程主要是以视频为载体,教师针对某一个或几个知识点设计的时长约10分钟的小课程。

二、微课程的研究现状

“微课程”最终的起源地是在美国,之后国外诸多学者也开始进行“微课程”的研究与设计。从国外“微课程”的演变历程看,主要经历了minicourse,microlesson,microlecture,最后到mooC四个阶段。在国外微视频资源开发和应用的研究方面,其典型案例如下图所示:

图1国外微视频应用典型案例

随着网络在教育中的快速应用和移动学习的盛行,国内学者对微课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课程的设计、微课程的开发、微课程的应用、微课程的管理、微课程的评价,具体文献数量如表1所示:

表1国内微课程研究现状汇总

从表中看出,近两年研究微课程的文献增多,并且集中在微课程的设计和开发领域。研究者主要以佛山教育局胡铁生(2011)、华南师范大学焦建利、上海师范大学黎家厚教授为代表,国内的实践案例以广东佛山市微课、华南师范大学“凤凰微课”为主。无论是文献研究还是实践案例,都对微课程的概念、设计及应用模式进行了研究。

三、国际贸易专业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一)《国际贸易实务》微课程框架设计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操作国际货物买卖的实际能力。在之前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形式比较单一,教学内容也是以教材理论知识为主,大多数学生对传统的面授课程感到枯燥,他们希望能增强课程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以便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和提高动手能力。《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流程性、操作较强的课程,本文将国际货物买卖操作流程分成若干个环节,将每个环节作为一个专题进行微课程设计,每个微课程10―15钟,有利于短时间内集中学生注意力,并结合各种新技术和媒体,在微课程设计上,突出微课程的交互性和可操作性。具体的课程框架设计如下。

表2《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框架设计

(二)《国际贸易实务》微课个案设计

本文从《国际贸易实务》微课程中选取了一个典型案例进行了个案设计。国际贸易术语是《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非常核心的一部分内容,本文选取其中一个常用的贸易术语,按照“创设问题情境―设计情境对话―总结贸易术语买卖双方义务―知识要点自测”进行微课设计。

表3FoB贸易术语个案设计

四、反思和展望

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资源,微课程已在教育领域得到广泛使用,与此同时,对教师的教学设计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也提出更高要求。微课程的定义和设计开发有待进一步规范和系统化,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更深入地进行微课程实践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更好地促进改革。

注释:

①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参考文献:

[1]Haraldweinreich,Hartmutobendorf,eelcoHerder,andmatthiasmayer.notQuitetheaverage:anempiricalStudyofwebUse[J].aCmtransactionsontheweb,2008,2(1).

[2]GavinBennett,nasreenJessani.tHeKnowLeDGetRanSLationtooLKit-BridgingtheKnow-DoGap;aResourceforResearchers[m].Sageindia:iDRC,2011.

[3]刘名卓,赵娜.网络教学设计样式的研究与实践[J].远程教育杂志,2013(6):79-86.

[4]赵健,裴新宁,郑太年,叶莹.适应性设计(aD)面向真实性学习的教学设计模型研究与开发[J].中国电化教育,2011(10):6-14.

[5]彭兰.碎片化社会背景下的碎片化传播及其价值实现[J].今传媒,2011(10):9-11.

[6]苏岩.微视频发展历史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11):33-35.

[7]沈夏林,周跃良.论开放课程视频的学习交互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12(02):84-87.

[8]胡铁生,焦建利.发达地区中小学教育建设现状分析:以佛山市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09,11-18.

[9]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10]梁乐明,梁锦明.从资源建设到应用:微课程的现状与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3,8-14.

微课课题研究方案篇6

摘要:微课与数学“四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整合是研究如何将微课应用于数学“四学”课堂模式中,优化“四学”课堂模式,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微课与数学“四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整合,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学,学生讲,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全程自主学习,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微课;自学;导学;整合

自2011年春我校全面启动福建省改革试点项目“导学、自学、互学、测学”课堂教学新模式以来,学校充分重视,教师积极性高涨,勤学乐研之风盛行,出现了“校园处处有教研”的浓厚研究氛围,各方面研究条件成熟。在2015年10月26日这天,学校的教研室组织了省级课题《微课与“四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整合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正式拉开了微课与数学“四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整合研究的序幕。学校在教室里安装了多媒体等设备,能方便我们在数学课堂中进行微课与数学课堂整合的研究。

“四学”模式是福建省教育厅2011年的教育改革试点项目之一,我校“导学、自学、互学、测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申报立项并成功试行。“四学”模式是我校在吸纳了昌乐二中的学案导学、杜郎口中学的小组合作学习等课改名校的先进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实际创立的“导学、自学、互学、测学”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案导学和小组互学为基本模式,重视自学能力培养,先学后教,当堂测学,及时反馈的教学模式。

现代教学改革倡导的学习模式是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对学习效果进行点评与指导,在互动中完成知识的建构。我们的“四学”课堂教学模式也有要求教师的讲要限制在较短的课堂时间内,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数学课堂效率低下。为什么呢?这要从学生的认知结构来分析。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曾经研究过学生为什么学不会数学,他们并不都是缺乏正确的动机和意志力,也不缺少教师与家长的支持,更不缺少兴趣与学习方法,他们缺少的是对数学概念的支持。正确的数学解答有赖于对题目条件的分析,选择合理的笛Ц拍罟ぞ呓馐停依存于准确的数字运算验证,而数学运算和推理也是数学概念的延伸与应用,数学概念运用上的混乱会造成数学学习的崩溃。由此看来,数学概念学习构成了数学学习的基础,甚至不夸张地讲,它体现了人们学习数学的一种能力。

那么课堂上教师不讲,谁来讲数学概念呢?用电脑、手机来讲。这正是微课的切入点,也和我们“四学”模式中的“自学”相

一致。

用微课讲概念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初中数学学习中,数学概念并不复杂,所蕴含的知识点短小精悍,很适合进行微课设计,供学生学习研究。选择概念讲解型微课可是一门学问,因为这节微课既要能解释知识产生与发展的来龙去脉,又不能耗费宝贵的课堂时间。现有的这类资源不是很多,需要我们数学教师细心寻找或者自己设计。

现在的数学教材版本繁多,但有一个共同点:都是有例题设计的。我认为,例题学习是概念学习的一种延伸,主要还是解决学生对概念要点的理解。运用技巧,用微课来演示例题是另一个好的选择。值得注意的是,解题型微课应注重解题方法与数学概念的结合,体现概念的作用。另外,解题应注重展示方法的设计。这又与我们“四学”中的“导学”是相一致的

微课不适合在课堂上整合练习。它会剥夺学生展示的时间与空间,而且互动性差,不能很好地展示、解释学生产生的问题与错误。我们的“四学”中的“互学”,就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课堂展示将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与错误展示出来,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将问题解决,而在“测学”中就可以检测出学生实际掌握的情况,帮助教师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

微课与数学“四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整合操作方式:

1.课前翻转课堂,课上对学生提问――课前“自学”与课内“测学”

这是现在比较流行的做法,国内外都有较多的实践研究案例,课前的学习相当于预习。通过研究班级在学校数学单科成绩中的排名发现,在这种方式下,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受益较大,能在课堂上与教师进行更深一步的互动研究;但学习较差的学生几乎没有效果,成绩依然在低分区徘徊。

2.课上一起看,边看边讲,然后再看――课内“自学”与“导学”

在这种方式下班级的学习成绩有进步,学习较差的学生受益较大,分析原因如下:

(1)底子较差的学生在概念性学习中知识点支撑不足。微课不能解释得面面俱到,边看边暂停提问,能够改变微课的互动性,能够解决微课设计中未能充分解释的基础性问题。

(2)教师暂停提问的介入,能够解决学生的注意力分配问题,让学生更好地关注知识的要点。

(3)看完后的回放能够帮助学生系统地回顾与反思,有助于知识结构的生成。

关于微课与数学“四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整合的几点思考:

1.微课设计有待突破。在微课中,采用了添加背景音乐、娱乐休闲的元素。教师一成不变的干巴巴的讲课显然不是学生喜欢的,奇特的设计毋庸置疑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但这种微课一播放,学生的注意力是集中了,但关注点却不一定在教师所希望的那里。

2.应用方式有待突破,微课应当与导学案有更紧密的联系。我们的“四学”模式就是使用导学案的,那么这个导学案设计就要打上微课的烙印,更要在知识点上做更多深入的挖掘,突破微课知识点应用上的屏障,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去创造性地解决

问题。

3.如何兼顾优生和学困生,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发达国家与国内发达城市,已经开始研究网络平台上实现大数据支撑的互动学习模式。利用数据来调整学生学习的进度及互动内容与练习题,利用计算机把数据分析运算可视化,极大地方便了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提高了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效率。而在我们当下的环境中,显然距离这种利用网络实现互动学习模式还是有一定差

距的。

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实践与探索,我也深深体会到:不要过于迷信教育技术变革,因为它没有颠覆我们的学习方式,因此不会完全替代传统教育。但是我知道,教育技术也确实能在某种程度上提高学习效率,一种成功的技术无论是设计还是使用都要做到简单易用,我要为此而努力。

参考文献:

微课课题研究方案篇7

关键词:微课;教学方法;信息技术;翻转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4-0032-0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近年来,国内无论中小学教育还是高校教育都会面对一个热得发烫的词――“微课”,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资源建设形式,成为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重点和研究热点。有研究者认为,教师在建设微课资源的同时,就要考虑微课的应用环节(即教与学活动的实施)。要以建设促进教学应用,以教学需求与应用实践来引领微课建设的有序发展,切忌走上“重建设轻应用无研究”的老路。[1]

对于怎样结合传统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利用微课资源进行教学设计,使“翻转教学”成为可能是教师和教育研究人员亟需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微课嵌入式”教学方法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思路

有研究者提出,微课的应用首先要注重与现实课堂的整合,应当扎根于现实课堂。在课堂中可以承担不同的角色:课程引入、核心概念讲述、探究过程的演示、课后的练习等;在与课堂整合层面,需要注重教学设计,即对学生进行需求分析,结合教学任务,确定学习内容,并解构成微课程资源。[2]

将微课引入教学,并不是以微课完全替代传统课堂。事实上,相较于一些主题突出、结构简单、目标明确的知识点而言,那些具有复杂逻辑体系的知识和理论背景,尤其是文科类课程里的文化铺陈及情感沟通仍需要教师的统筹传授。因此,在设计初衷上,我们认为应该在课程教学的整体框架下将“微课”纳入设计考虑。

根据《基础汉字学》的教学目标,“以微课助力解决文字问题”成为我们的设计理念。因此在设计方案上应注意三个要点:教学设计一体化、以问题引导教学过程、激发学习主动性。

教学设计一体化,是指突破以往教师课堂讲授、学生课外完成作业的传统教学方式,将课堂学习、课外阅读、探索研究、小组讨论、成果共享融为一体,纳入该课程教学一体设计。在教学一体设计中,将“微课”视为灵活的组件,可随时嵌入相对应的教学环节中去。由于打破了按照教材章节排序进行讲授的传统方式,教师需要将原有教学内容按内在逻辑关系整合为若干独立部分,形成教学模块。如图1所示,三大模块覆盖了基础理论和主要教学内容,边界清晰,内容独立。利于微课在嵌入时有明确的指向。

以问题引导教学过程,是指在不同模块的教学中,以相应的文字问题为核心,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借助教师提供的微课资源寻找答案,小组讨论后,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并提请课堂讨论。以解决问题为宗旨,以发现问题为切入点,以知识理论支撑问题的解决,在问题提出解决之后了解更多相似的问题,并掌握解决相似问题的方法。学生个体学习的基本环节为“发现问题―解决方案―知识背景―发散思考”。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同环节,教师为教学提供的微课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几种不同类型:启发思考类、文献资源类、理论知识类、解答问题类、案例类、文化背景类,根据教学进程在不同教学环节阶段推送给学生。

激发学习主动性,是指通过与切身相关问题的解决,推动学生在汉字学习上的兴趣。《基础汉字学》既有一定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在内容上,教师应选择实用并有趣的问题启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在形式上,教师可采用各种手段,尤其是多媒体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展示研究的过程,推动学生掌握一般的研究方法。对学生为解决问题所形成的文字、幻灯片、视频进行集体公开展示并讨论评分,作为其课程最终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教师指导下制成微课资源供后来者学习。这些引法和手段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探究的热情,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微课嵌入式”教学方法的设计方案和实施环节

“问题引发探索,课内课外融合”是该教学方法的基本设计原则,在设计方案时应充分贯彻落实这一原则。微课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组件,具有目标单一、内容单纯、时间简短、调用灵活、使用方便等优势。教师将微课作为组件嵌入整体的教学设计时,应以各教学模块的不同教学环节为嵌入对象,在内容选择和制作时有明确的环节针对性,在形式上则将多媒体手段纳入设计视野,并在推送时机上有清晰的时间落点,引导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学习。

1.“微课嵌入式”教学方法的设计方案

(1)微课内容的设计、制作与选择

微课内容的设计,应更多地依据满足即时性、实用性的学习需求,它应当长短适宜、突出重点、设计全面、寓教于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和记忆效果。

第一,微课内容主题。针对不同教学模块的不同教学环节,微课内容主要包括六种主题:启发思考类、文献资源类、理论知识类、解答问题类、案例类、文化背景类。具体如下表所示。

这六种主题中,“文献资源类”和“理论知识类”有部分微课是涵盖整个教学过程的,除此之外,每一节微课均有明确的环节指向。前四种微课为每一模块必有项目,第五种“案例类”灵活性最强,可插入任一模块的任一环节,第六种“文化背景类”则在第三大模块“汉字文化”中唱主角。

第二,微课内容来源。分为调用和自制两种。

调用:调用准则是对教学和学生学习有益、能贴合教材或者对教材起到补充提升作用。教师通过动用资源储备、网络下载、同业互助等途径,经过收集、比较和筛选,找出最适合用于微课的资源。

自制:由于调用的资源在形式和内容上不能完全适用于微课的使用,将之进行改造是必要途径,且有些微课主题需要重新建设。这时就需要教师自制。教师自制微课可选择的形式多种,目前采用较多的是“可汗学院”式的录屏加同时讲解的模式。依照前文中关于不同微课内容主题的结构设计,围绕教学内容模块中不同环节展开。

相比调用的资源而言,教师自制的内容针对性更强,更适用于教学和学生自学。教师自制资源能够根据学生学习进度和讨论热点进行相应的调节。

(2)微课形式的选择

在微课形式上,以微视频为主,幻灯片和电子文档为辅。微视频的优势在于:时间短,“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在移动环境下所能接受的视频时长为1-8分钟,3-5分钟为最佳时长”。[3]因此微课多在5分钟左右,最长不超过10分钟,信息量适中,学生自学时易于集中注意力,符合学习心理以及微型学习特点;容量小,由于时长和录制格式的控制,一部微视频的容量多在10m―20m,上传、下载和在线播放都较为快捷;播放简易,因为时间短和容量小,微视频可以在课堂上作为授课教师随时使用的教学资源,也可以供学生课后利用业余和零散时间借助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进行自学。

此外,教学幻灯片和电子文档同时起到补充作用。尤其是学生自主讨论研究的时候,这两种形式因其信息含量更高,从而成为学生自学的重要资源。

(3)微课推送时机的选择

微课因为“微”,常被学界视为能适应当前碎片化学习的趋势。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认为碎片化学习绝非无序化学习。一门课程或一种知识体系是由无数小知识点按照其内在逻辑和科学方式构建起来的。学生懂得所有的知识点,并不意味着其能够系统地掌握这些知识点的构建、演绎、推导等过程。在不断更新的教育信息技术的影响下,学生不再仅仅通过课堂才能学习,教师作为传授者的角色将弱化。面对纷繁芜杂的各类信息,学生更加需要教师在学习节奏上、研究方向上、疑难辨析上帮助其完成学习,教师作为引导者的角色将进一步强化。

因此,微课嵌入式教学方法,既不赞同由微课完全替代课堂教学,也不赞同将微课一股脑儿全扔给学生任由其毫无章法地自主学习。而是在遵循学习规律的准则下,由教师制定整体方案并掌握微课推送的最佳时机,从而在整个学习进程中,教师能够跟踪控制、及时调整学生的学习进程。如同前文所说,学生个体学习的基本环节为“发现问题―解决方案―知识背景―发散思考”。如图2所示,针对这四个环节,教师在每一个环节前后都设计了1-2节微课,依照课程节奏依次推送,引导学生有目标、有计划地完成某一个专题完整的学习过程。

2.“微课嵌入式”教学方法的实施环节

下面,我们将以《基础汉字学》内容模块“汉字文化”为例,说明“微课嵌入式”教学方法的实施环节。

在前一个专题结束时,教师抓住学生讨论话题中的线索,顺势抛出关于后一专题的“启发思考类”微课,引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如截取央视《汉字听写大会》中,关于“”、“日”、“曰”三个字,选手的表现和专家评委解说的视频片段。教师只需要在所制作的微课结尾处提问三者为何不同,并提示学生思考的方向。由于节目影响甚大且问题十分有趣,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教师随后为学生课外阅读和讨论提供相应的研究资料。学生个体研究并参与小组讨论寻找该问题的答案,并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学生的汇报被要求不仅要回答出问题的解决方案,还要回答问题解决的路径和依据。由于“文献资源类”微课有较为明确的针对性,学生研究的结论虽然在细节上可能不准确,但在大方向上往往是正确的。当然也会出现分歧较大的情况,但只要在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推送事先针对问题制作的“解答问题类”的微课,并引领学生完成整个推理过程,学生就能掌握相应的知识点。

由于整体教学设计一体化,教师讲授在教学环节上的比例大幅度减少,课堂的组织不再以教师为核心和以讲授为主导。为使教学能有序进行,教师应成为组织者,适度引入小组竞争和互评机制。相类似的程序完成两到三个之后,教师就可以将“理论知识类”微课推送给学生,以提炼和总结前期学习的理论思考。

《基础汉字学》的教学,不是就汉字而讲汉字,就理论而讲理论,启发学生探索汉字和汉字背后的汉文化,才是该课程的重要教学目标。专题讨论是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最受学生欢迎的一个讨论题目“了解姓氏汉字”。教师首先演示对自身姓氏汉字研究的微课“郭姓与古代城邑”,其中包括该汉字的构型、本义、文化背景。学生观看后兴致盎然,立即组队开始调阅文献查找资料,很快提交图文并茂的幻灯片并争相发言,如“彭姓与敲击乐”、“钱姓与农具”、“魏姓与古代建筑”等等,其中不少成果给师生们留下深刻印象。该专题对学生分析汉字的能力要求非常高,既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还要掌握分析的方法,懂得字形与字义的综合考虑,能够查找并引用古代文献,对古代文化也要有一定了解,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很多同学表示以前从未了解到自己的姓氏汉字背后隐藏着这么丰富有趣的文化背景。可以说这个专题的课堂讨论效果非常好,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的探索热情被充分激发,其研究成果的展示和分享也成为教学环节中的亮点之一。

讨论后的总结是必不可少的,教师适时将学生成果进行归类、总结,在理论上加以提升,能够使讨论产生更大效果。当然,学生的优秀成果,又可储备成为教师制作微课的材料资源,方便下一轮教学。

三、“微课嵌入式”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和总结思考

“微课嵌入式”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该课程深受学生欢迎。从原来较为枯燥的理论阐述变成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的案例贯穿教学过程,学生的投入感增强。针对各环节推送的微课,借助电脑、手机、ipad可以利用课外的闲散零碎时间,学生学习起来感觉较为轻松,压力不大,转而将课堂时间集中于教师讲解知识系统中最为复杂和艰涩的理论部分,以及集体讨论和成果展示。

其次,学生研究分析汉字的能力明显提高。传统教学方法虽然教师的讲授更加完整,但学生主动性较弱,考试背一背,过后全忘光。而运用“微课嵌入式”教学方法后,学生通过教师甄选内容并且有节奏地推送的微课,能够掌握一到两种研究方法,懂得寻找相应文献,借助文献资源能够回答一般的汉字问题。

最后,随着教学设计一体化的转变,考核方式也发生了转变,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更全面。破除了一张卷子定成绩的传统做法。学生的综合成绩由教师评分(50分)、学生互评(30分)和成果奖励积分(20分)构成。教师根据学生跟进微课进度、讨论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评分,学生互评由讨论小组互相评分,成果奖励积分则由教师根据学生研究成果展示的质量和次数评分。新的考核方式更加注重对过程的把控,更强调学习环节的跟进和学生的主动性。

在“微课嵌入式”教学方法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可以总结反思如下:

1.“微课嵌入式”教学方法是个别化教学的一个有益实践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自我建构的过程,知识的获得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的人际协作活动。在整个教学设计一体化的大框架下,学习者通过感知、理解、运用“三明治”式的内容结构,逐步理解某种知识体系,启蒙和开发自己解决专业领域里的一般问题的能力。“微课嵌入式”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融合课内课外学习方法的革新。

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很明显地看出翻转教学(Flippedinstruction)的影响。翻转教学目前更多地发生运用在数学以及科学科目的教学中,理科知识点明确,其学科特点便于翻转课堂的实施。而在文科类课程授课过程中,会涉及到多学科的内容,需要教师采取不同的策略,而且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思想上的交流、情感上的沟通才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4]无论如何,为适应具体课程,借鉴翻转教学经验,促进课堂教学变化,增加学生学习成就的教学实践确实为课堂吹来一股清新之风。

2.“微课嵌入式”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优势

具体体现为:

(1)组装灵活、易于嵌入,教学设计一体化使得课内课外相融合,短小精炼的微课极为灵便地被嵌入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学模块和教学环节分解更加精细和程序化;

(2)获取便利、便于重复,无论微课的内容是理论、方法还是案例,由于其时间短、容量小,学生可以下载保存或在线反复观看,使学生在课内课外的学习平台保持一致;

(3)互动增强、监管到位,相较于传统的授课模式而言,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面授比例减少,学生成为课堂讨论的主角,教师加强其引导和修正的角色。在课外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把控更加精准,并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表现作出一定的调整。

3.“微课嵌入式”教学方法面临挑战

(1)对教师的综合能力,包括教学技能、专业素养、多媒体制作技术等多个方面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总体把握知识系统、深入思考教学细节,还要在常规教学以外掌握制作微课的电脑技术,无疑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

(2)教学评价问题,对“微课嵌入式”教学方法的实践毕竟是有限范围内某门具体课程的探索,还应建立起更为完整全面、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来评价和提升教学效果。

(3)教育公平问题,尽管目前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家用电脑的普及面非常广,但应充分考虑学生经济和物质条件无法满足课外自行观看微课的情况,即如何保证教育公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

[2]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1):65-73.

微课课题研究方案篇8

关键词:微型视频案例;案例教学;教育研习;教育实习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3-0072-04

一、教师教育与案例教学

1.案例教学及其发展

案例教学最早产生于1870年的哈佛大学法学院,后推广到医学教育,扬名于商学院的mBa教育,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重要影响[1]。简单地说,案例教学是将具矛盾冲突的真实问题以案例形式――以语言和各种视听手段描述的特定情景带到课堂,以便学习者能够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对相关教育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其主要有以下特征:案例选择上,必须是真实发生的事件,并且其中存在无可回避的争议与冲突,反映的问题必须具有普遍性;知识来源上,主要产生于生生、师生间的分析与讨论,“30%来源于教师、70%来源于同学”[2];知识性质上,案例教学是一种无结论的课堂,训练的是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形式上,课前要求学生研读案例,课中分组讨论,教师负责组织与引导。斯皮罗将知识分为良构领域(well-structureddomain)与非良构领域(ill-structureddomain),前者在概念、规则与原理上具有相对严密的层次性,后者则复杂而不规则[3],在结构上不可预见,要求参与者能够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作出判断,案例教学是处理这类知识的一种“高级学习”方法。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作为一种典型的非良构领域,于上世纪20年代引入案例教学法[4],在数字视频技术发展之后,形成了教师教育领域独特的案例教学法――视频案例教学。视频案例教学有别于中小学教研活动的“视频案例研究”,后者由“现场观摩课”发展而来,以视频代替现场教学,为研修活动提供时空便利,也使原本转瞬即逝的教学事件得以停留与回放,促进研修活动的深度开展。确切地说,视频案例研究的对象是课例而非案例。在分析方法上倾向于由整体到细节的全面展开。因此,视频案例研究与案例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

2.教师专业发展知识观视域下的案例教学

根据对知识本质认识的不同,研究者们将教师专业发展分为理智取向、实践DD反思取向、生态取向三种途径。[5]理智取向者认为教师专业知识分为学科知识与教育知识,两类知识构成了教师行为变化的基础,通过在掌握知识基础上应用理论,就可转化为良好的实践。实践DD反思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观则认为构成教师知识的,除外部给予的理论知识外,还存在着内隐于教育实践的“行动中的知识”,这种知识有赖于教师个体经验的积累,是一种建立在反思基础上的实践性知识,并且实践性知识的重要性,在教师专业知识构成中犹如冰山的水下部分。然而,实践性知识作为个人意图与社会习性、历史、情境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6],却无法通过诸如理论学习般的简单“传授”获得。生态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观认为,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并非处于孤立状态,也会通过他人学习,个体教学风格的形成更是受到所在群体“教学文化”的影响,正是这种文化,为教师工作提供了意义、支持和认同。

理论假设直接影响着案例的选取与应用。在持理智取向的研究者看来,教师教育效果不佳的原因在于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案例教学的价值在于为教育理论联系实际提供了桥梁,因此案例的选取一定要能反映理论,是“理论的具体化”,案例反映的问题要具有普遍性,否则案例教学就没有意义。然而问题在于,教育理论目前为止并不能说已经是一个非常完备的体系,用托尼・比彻的话讲,学科理论体系“是一件满是补丁的破衣裳”[7],现有理论可能仅是学科知识这座冰山的水面部分。再者,教育实践本身是一个结构不良的领域[8],与理论并不存在着固定的一一对应关系。以这种本身不完善、不具普遍性的理论指导案例教学,会造成两个问题,首先是会把可能有价值的实践案例排除在外,只有那些与现有理论有对应关系的才能被选入;其次是认为案例学习就是对理论的解释过程,而不是从案例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个极端则是忽视理论知识的储备,认为知识全部可由案例教学这一形式得来,造成学生知识缺乏系统性,甚至有学生表示“不知道学了什么”。实际上,案例教学需要以一定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方法为基础,许多原理甚至用讲授方式反而更为高效,这方面经验已经有研究者做了总结[2]。

二、教师教育案例编制

1.从文本案例到视频案例

案例教学的开展有赖于高质量案例库的支撑。首先在案例选材上,要求事件真实,事件中存在不可避免的矛盾冲突,冲突所反映的问题也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其次在于案例撰写,这被认为是一个超出常规的难题[2],不仅在于撰写人的专业水平与文字功底,更需要撰写人在秉持中立的同时还要恰当表达矛盾双方的观点。哈佛大学商学院设有专门的案例编写小组,除少数案例由任课教师自行编写,绝大部分都由专业人员编制,每个案例的编制费用高达1.5~5万美元。除了案例质量的要求,为特定内容教学所选择的案例总量需要足够大,同时随着时间推移,还存在案例时效性丧失的问题,哈佛大学的做法是许多案例存在a、B、C等若干版本,这是不断更新的结果。

案例库建设的困难阻碍了案例教学在教师教育中的应用,数字视频技术的运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案例撰写人专业水准的依赖,因为视频以镜头而非撰写人“眼睛”表述问题,相对更接近于客观,而将分析问题的视角交还给使用者。文本案例撰写中,尽管要求作者秉持中立立场,仍难免受撰写人价值观、知识背景等选择性影响,将复杂的过程简单化而丢失一些信息。通常情况下要形象、生动、准确地描述一个场景是很难的,有的时候甚至不可能。并且,即使授课教师具有超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将一个场景描述的非常生动,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学生在将教师的语言还原为场景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偏差。视频不仅能展现更为客观的问题情境,也能容纳更大的信息量。因此,视频极大地减小了案例开发的难度与成本,使得教师甚至学生都有可能参与到案例开发中。

2.视频案例的微型化

案例教学对于教学对象有较高的要求。哈佛商学院的案例教学定位于研究生层次的教育,不涉及本科阶段的教学,对于mBa学生而言,已经普遍具有工作经验,部分人甚至已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因此同学可成为知识学习的重要来源[9]。有学者在面向师范类本科生开设的“教学论案例研究”教师教育专业课中实施案例教学,并进行了为期四年的研究,发现案例教学“并不必然受到学生的欢迎”[10],其问题一是在于学生对“确定性思维”的习惯性追求,认为案例教学没有解决“问题”,没有学到实质性的“知识”,对相对思维、复杂思维与不确定性思维难以接受;二是学生缺乏知识储备,尤其是实践性知识,致使学生无法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讨论之中,讨论也难以深入地开展。除此之外,案例教学通常要求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需要在课前研读案例、阅读材料、准备方案,而不止于课堂时间。以哈佛商学院mBa课程为例,学生在课前需要花费4~6小时的准备时间[10]。对于本科教学而言,学习任务繁重,通常会同时修习多门课程,以案例教学这样的时间投入是不可想象的。

那么,案例教学究竟是否适用于本科阶段的教师教育课程?近年来,案例有微型化发展的趋势,微型案例是相对于复杂的综合案例而言的,通常只包含单个问题,内容短小但结构完整,供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学习。[11][12]微型案例为本科阶段课堂引入案例教学提供了可能,精简的体量,使用者在较短时间内就可完成研读,甚至只需在课内完成准备工作,不占用额外时间;同时,微型案例强调集中思考一个问题,有利于案例分析的深入。

三、教师教育实践教学微型视频案例库建设机制

1.实践教学过程――微型视频案例的来源

微型视频案例在师范生培养中既作为例证材料,也为缺乏教学经验的师范生提供了直观的替代性经验。这种案例根据来源可分为两类:一是优秀案例,通常来自优秀中小学教师,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二是实习案例,来源于师范生培养教育实习、研习与微格教学训练等过程,授课者教学水平尚在较低发展层次,在经验丰富的教师看来,甚至问题众多。然而,实习案例对师范生培养却具有特殊价值,相似的经历与发展轨迹,使学习者容易产生心理与情感上的共鸣,案例反映的问题,是学习者同样容易遭遇的,就连案例中的错误,后来者也是那么相似。另一方面,案例中所能达到的优秀水平,也不是那么遥不可及,以师范生现有起点,通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也即发展目标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

然而,实习案例的价值得以发挥并非易事,“有用”信息总是淹没于庞杂的原始视频之中。事实上,潜在地包含有用信息的视频并不缺乏,如本研究所在学校为师范生教育实习配备便携式数字摄像机,供拍摄实习课堂与指导教师教学视频,加上前期的微格教学训练,实习实训视频在数量上相当可观。但这些视频重用率极低,主要原因在于内容冗长,视频媒体本身线性的技术特征使之无法通过检索等方式快速定位,也即无法快速地从视频中找到所关注信息。使用者必须看完整个视频,或者漫无头绪地快进、拉动进度条,才能找到重点,这使他们失去耐心。也有教师从中选择典型事例,剪成视频片段作为教学所用,但所提取的数量十分有限,不足以开展案例教学所需。因此,需要设计一种微型案例编写机制,由实习生作为编制者,在不影响甚至能够提高实习效果的前提下,完成微型视频案例的编制。

2.教育研习――从课堂中心到问题中心

传统的教师教育实践环节包括见习、微格训练与实习,近年,包括本研究所在学校在内的许多师范院校加设了“教育研习”课程,旨在通过系统的教学反思活动提升实习效果,培养未来教师教学研究能力。教育研习紧接着实习在大学校内集中开展,以教育实习期间摄制的视频为媒介开展反思活动,指导教师的职责是组织研讨与总结,不进行讲授,活动方式主要参照职后教师“视频案例研究”模式,每堂课安排一位实习生展示课例,先由实习生简要介绍课例设计思路、授课效果及反思,在此基础上全班同学围绕课例开展讨论。[13]然而这种方式没有达到“研习”的初衷,尽管实习生自我感受颇多,但大而全的课例分析方式,受制于实习生发展水平――不同于职后教师来源于丰富经验的敏感性,师范生通常难以找到要害问题,课堂交流易陷入同多异少的模式化,难以引发深入讨论。

因此,有必要调整教育研习课程实施模式,变“视频案例研究”为以微型视频为媒介的案例教学模式,变“课堂中心”为“问题中心”――要求师范生选取自身教学、管理或自我发展中问题为研习内容。围绕着问题,要求预先编制成微型案例,案例以视频为主要媒介,长度通常15分钟以内。以问题为中心的微型案例教学,不仅使问题得以聚焦,讨论容易深入;也节约了案例阅读的时间,留下更多的时间用于交流与讨论。同时,案例编制过程本身更是一种“高级学习”,能有效促进自我反思,增进“教学研究”能力的提升,有师范生针对某个教学问题的理解,总结自身从见习时的“看”、微格教学中的“练”到实习时的“做”等不同阶段的变化,这也正是“研习”的目标所在。

由此,在教育研习课程中,通过师范生编制、指导教师筛选,并以“分数”形式表现于对学生的评价,形成了学生编制、教师审核的微型视频案例编写机制。尽管由教师编制的案例可能具有更好的质量,但成本的高昂使这几乎成为不可能。在现有条件下,这是一种编制教师教育微型视频案例经济、有效的途径。案例的采集,以不影响课程、甚至提高课程效果为原则,在不增加学生和教师负担的前提下开展。若以牺牲实践教学效果、增加教学投入为代价,既违教育伦理,实践中也难以操作。除了以上案例编制机制,也需对整个教师教育实践环节进行有意识地调整,并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达成。

3.网络支撑平台与技术培训

从以上分析可知,微型视频案例在实践环节的实施过程中提取,以改进实践环节教学效果、不增加师生负担为前提,使案例采集成为提升教学效果的一种“副产品”,过程如图所示。纵向上为教育见习、微格训练、教育实习、教育研习四个阶段,前三阶段是案例素材的来源,其中以教育实习为主,此时实习生首次以“教师”身份进入课堂,充斥着期望与现实的冲突,是“实践感”形成的时期,在教育研习环节编制与加工案例,最终形成案例库。横向上分别由实施措施与教师教育实践教学网络平台,对实践环节教学实施、资源存储与案例提取提供支持。

建立贯通实践教学各阶段的网络平台,注重案例资源与过程数据的保存。当前师范院校为实践教学提供的数字化设施,如数字微格教学实验室、教学远程观摩系统以及数字摄像机等,为数字案例资源采集提供了条件。然而,产生于实践教学各阶段的资源,分散保存于教师、学生或系统,“过期清空”。因此,有必要建立统一的网络支持平台,不仅作为案例采集的载体,也是个体发展、过程性评价的数据仓库。

以视频为微型案例主要介质,减少了对案例编制者经验的依赖,对视频表现与处理技术则提出了一定的要求,系统的技术与案例编制培训成为必要。培训主要始于教育实习前期,通过“实习动员大会”、“组长培训”、“实习试讲”分层开展。实习动员大会面向全体实习生,阐述教育实习与研习的意义、总体安排与要求;组长培训专门针对实,就教学视频拍摄、摄像机维护、视频处理、网络平台使用等技能进行集中培训,在此基础上由组长组织开展组内培训;实习试讲期间,除开展学科教学训练,指导教师也对实习期间的资源储备提出要求,为研习做好准备。近年技术影响在一些教学活动中有上升的趋势,由以往的边缘性地位――使用了可能可以增强表达效果,不使用也不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发展成为基础性地位――不使用这些媒体将无法开展正常的教育研习活动。这对学生的基本信息能力尤其是视频表现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学生能娴熟地运用视频表达教学信息。技能层次的问题通过相对简单的培训可以解决,但视频表现手法则建立在长期理解与体验的基础上。幸而这种能力对于许多同学已不再陌生,因为用图文、视频表达思想与情感,已经成为现代生活与学习的一部分,也是未来教师信息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手可得的手机使得这种活动甚至不再一定需要专门的影像设备。我们建议在师范生培养早期,如在教师教育必修课程“现代教育技术”实施中就注重相关内容的训练,前期的研究也证明了这种做法的可行性[14]。

四、结束语

教学能力作为一种实践性知识,有别于理论性知识,除需要以自身教学经验的积累为基础,组织文化以及对他人经验的学习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反思能力是生成实践性知识的催化剂,是内隐性知识转化为外显性实践知识的重要手段。[15]教学视频案例是教学经验缺乏的职前教师形成实践性知识的一种有效途径,来自于职前教师培养的微型视频案例,其所反映的问题位于职前教师“最近发展区”,相似的发展轨迹与经历使他们具有情感上的共鸣,微型化的体量则使得这种教学活动适合于职前教师的培养。因此,教师教育实践教学微型视频案例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教学资源,具有特殊的价值。

为了建立在质量与数量上均能满足开展案例教学所需的实践教学微型视频案例库,应该结合教学改革与技术两种手段,通过教师教育实践环节的实施过程,以学生制作、指导教师审核的方式,形成科学、生态的案例采集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微型视频案例的形成是教师教育实践环节实施的一种“副产品”,案例的采集要有助于实践环节本身教学效果的提高,以此最大限度地避免来自伦理、利益等各方面的障碍,得到来自管理者、教师与学生的支持。微型视频案例制作本身是一种教学研究的过程,是职前教师日后开展教学研究的一种训练。微型视频案例通过教师教育课程或职前教师自助学习得到再次应用,使得后来者能借助于前人经验学习,前人经历将对后人专业发展产生影响,从而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生态取向者所述的职前教师培养文化。

参考文献:

[1]杨光富,张宏菊.案例教学:从哈佛走向世界――案例教学发展历史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6):1-5.

[2]史美兰.体会哈佛案例教学[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2):84-86.

[3]刘儒德.论认知灵活性理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5):61-66.

[4]杨跃.职前教师教育课程中视频案例教学管窥[J].教师教育研究,2010(4):29-33.

[5]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修订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石中英.论教育实践的逻辑[J].教育研究,2006(1):3-9.

[7]托尼・比彻,保罗・特罗勒尔著,唐跃勤等译.学习部落及其领地――知识探索与学科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8]鲍银霞,孔企平.舒尔曼案例教学思想评析及启示[J].教育导刊,2012(7):15-18.

[9]刘刚.哈佛商学院案例教学作用机制及其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8(5):89-91.

[10]案例教学法在职前教师教育中的应用探索――一项持续四年的行动研究报告[J].全球教育展望,2013(7):60-72.

[11]吴祥恩.移动学习背景下微型视频案例与其创新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2(6):73-77.

[12]师平.基于微型案例的微型移动学习材料设计与开发[J].计算机教育,2014(10):78-82.

[13]教育部办公厅.浙江师范大学积极构建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n].教育部简报,2012(11):1-4.

微课课题研究方案篇9

关键词:微课;成本会计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3-000-02

一、微课概述

微课最早出现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a.mcGrew教授所提出的60秒课程和英国纳皮尔大学t.p.Kee提出的一分钟演讲。但现阶段广泛讨论的微课概念却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Davidpenrose于2008年提出的。在我国,微课的概念是由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于2010年提出来的,随后并不断地深入研究、完善和加快微课平台的建设。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相关研究。近些年来,由于研究和实践的不断增多,微课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也渐渐得到了各种层次办学机构的广泛认可和追捧。微课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目前并没有形成标准而统一的定义,微课的创始人胡铁生老师所给的定义,即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展开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整合。微课具有碎片化、微型化和主题化的特点,且形式新颖,不仅可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学习,还因其具有明确的主题,能够帮助学生迅速的掌握关键知识点。

二、微课的特点

微课相对于传统授课方式所具有的优势与传统的以黑板板书、单一教学课件和教学计划为主的教学方式相比,微课以其新颖的教学方式,整合多种教学资源、明确的教学主题等特点,具有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时长较短,学生思想易于集中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一节课为45分钟,老师在一堂课上会讲解很多的内容,而学生一般难以在整节课的时间内都注意力高度集中,往往因走神而漏听关键知识点。微课时间则较短,一般在10分钟以内,学生则可以在短暂的几分钟内专注精神,抓住课堂重点。因此,微课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以较短的时间达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2.主题明确,学习重点易于掌握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课堂主要以老师的讲解为主,教师需要完成大量的、复杂的教学内容。而学生在大量的知识点中常常会迷失,因为找不到重点,学习效果大打折扣。而微课因其时长较短,一般一个微课只会解决某一个知识点,而这些知识点大多数是学科中的重点、难点。学生可以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进行学习,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不仅如此,微课的教学目标也比较单一,主题更加明确,师生都可以用全部的精力来完成这个知识点的学习。

3.形式新颖,学生不易产生厌倦感教育教学以黑板板书、单一教学课件和教学计划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在长达45分钟的时间中,很容易使人产生厌倦感。而以相关视频为主,各种移动通信设备为辅的微课教学方法,形式新颖,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由于微课主要以微视频为载体,能够在课堂上事物构建较为真实的学习情境。在这种具体的、案例化的教与学的过程中,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成绩,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还有利于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4.反馈及时,易于解答学生困惑传统的教学方式中,课堂由老师主宰,学生大部分情况下只是被动和忠实的听众,因为课堂教学的连贯性,学生在听课过程中产生的疑惑得不到及时解决,使不懂的问题越积越多、越来越重。相比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说,微课能够有效解决这方面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微课是针对单个知识点,教学目的更加明确,师生之间的互动也更多,从而能够进行及时的反馈,有利于解答学疑惑。

三、微课设计

以成本会计课程为例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微课更符合时代的特点,更有利于师生在教与学中共同成长。因此,针对教学目标,设计合理的微课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信息刺激输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传统的多媒体教学法仅限于ppt教学,利用ppt展示文字、图片和表格。在微课教学法下,多媒体教学法不仅应包括ppt,还要包括影像和视听,例如在企业生产现场实地摄制的影片、对专家进行访谈摄制的录像等。把声音、图像、动画和视频等多种手段运用于教学课件的制作,使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现在的学生对电视、网络有很强的亲和力,习惯养成了他们对感性形式的依赖和对理性形式的陌生与抗拒。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企业生产流程,产品从原材料到产成品的生产过程,成本、费用如何归集、成本会计人员如何进行成本核算、编制报表等,本文选取成本会计课程中的“材料费用的分配”这一知识点作为一个微课设计案例,进行微课教学,能够利用微视频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1.课前任务“材料费用的分配”与“产品成本的形成”有着密贴的关系,因此在课前要求学生通过世界大学城空间、微信等平成如下任务:如何将材料费用计入产品成本,并将解析本任务的微课视频上传到网络平台供学生参考、学习与交流,即学生课前已经掌握本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2.微课视频设计,视频是微课的核心部分,是微课的主要载体,要求时间短,内容精简,因此精心设计微视频是微课获得成功的关键。“材料费用分配”微课视频按微课结构、教学步骤、设计思路如下:

第一、片头

(5-10秒)呈现微课信息,展示微课主题;主讲老师个人相关信息,并配以舒缓好听的背景音乐。

第二、导入

(50秒)以课前任务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微视频或资源链接方式向学生再次呈现课前布置的任务,并展示正确答案。在企业生产现场实地摄制的影片、对专家进行访谈摄制的录像等

(案例1:生产现场实地摄制的影片)

黑板板书设计:产品从原材料到产成品的生产过程

设问:,材料费用如何归集到产品成本中?

第三、新课讲解

(8分钟)

围绕目标,案例教学、启发教学;对比分析,引发思考;概括提升提问:材料投入生产之后转移到哪里去了呢?讲授:材料费用构成产品成本。思考:ppt展示相关思考题与答案。讲授:材料费用的分配。

案例2:以案例1基础,分析共同消耗材料费用的分配。ppt设计要点:充分利用ppt的动作设置,忌整版出现。案例3:启发式教学,参照案例2编制材料费用分配的会计分录。

讲授:材料帐户结转基本生产成本。(并登记材料费用和基本生产成本t形账)案例4:承接案例1~案例3,。ppt设计要点:将案例2~案例3的费用的分配和会计分录置于同一张幻灯片,更直观和利于理解。

思考:材料费用和产品成本的关系?

第四、小结(1分钟)教学小结,引发新思考。教学小结:一个案例,贯穿始终。思考: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有规律可循吗?

第五、其他辅助教学资源微课除了核心内容微视频,还包括教学反思、教学方案、教学ppt等辅助教学资源。教师应形成必要的教学反思,并以文字性形式或制作成微视频形式到网络平台,针对学生的评价,与学生进行深入探讨与交流,同时将本次课的教学方案设计、教学ppt、巩固练习(附答案)等辅助资源一同,由学生自由选择是否查阅、用什么方式查阅、什么时候查阅,充分体现“自由学习”、“移动学习”与“泛在学习”。

四、结束语

微课的产生与发展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关于教育教学方式的大变革,是一种以微视频为主的整合多种教学资源的新型教学与学习模式,有着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微课在相关的研究和教学领域中必将获得长足地发展。在我国目前微课相关理论、概念还不成熟、不确定,在实践中还存在众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样,微课在高职成本会计课程中的运用任重道远,还有很多值得探讨与研究的地方。

参考文献:

[1]谢春苗.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以高职《基础会计》实训课为例[J].新课程研究,2014(5).

[2]杨有红.二十一世纪的会计和会计教育[J].会计研究,2013(8).

微课课题研究方案篇10

关键词:微信互动课堂;课堂微博;微提案

当今世界,传媒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涌现出一大批有代表性的新媒体平台,比如视频网络、博客、网游、购物网站、搜索引擎等,特别是人人网、微博和微信等社交媒体,使得人们的媒体接触和使用习惯也随之改变,人们越来越离不开对网络的依赖,电脑和手机成为新媒体信息传播的最佳载具。以央视为首的传统媒体也被迫纷纷开发自己的网络传播平台迎合受众需求,传媒领域开始进入微时代。

1微信互动课堂教学创新的基本理念与内涵

1.1微信互动课堂是新型交往教学法

交往教学论是20世纪70年代联邦德国的k沙勒与kh舍费尔首先提出的侧重探讨师生关系的教学论思想。该理论内涵丰富,可以将教学与交往纷繁复杂的关系当中内隐的一条线为水平基准的逻辑线索,把教学具体分为:“教学之外的交往、为了教学的交往、作为教学成分的交往以及教学就是交往”四种不同的水平。其中,“为了教学的交往”,即交往已渗透教学过程之中,交往被视为教学手段和方法。而微信互动课堂,正是基于交往教学论的一种新型教学形式。

1.2微信互动课堂的涵义

微信互动课堂是指利用微信群和微信公众平台为教学辅助,科学设置微话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教师进行点评的互动教学方法。在这里,对于教学而言,教室多媒体屏幕上实时显示的微信互动平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工具性的意义。课堂微信交往促进了及时的教学反馈,加强了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沟通乃至教学过程的顺利展开,课堂微信交往促进了师生之间及生生之间观点的碰撞、心智的激发、情意的感染以及新型教学体系的生成与建构。

2微信互动课堂教学创新的必要性

大学生们青春朝气,对新事物兴趣浓厚,大学又是科研创新的重要基地,课堂教学创新很有必要。

2.1大学生已普遍使用网络新媒体,对传统媒体接触率日益减少

2013年7月17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1%。在今年上半年的互联网发展中,手机作为上网终端的表现抢眼,不仅成为新增网民的重要来源,在即时通信、电子商务等网络应用中均有良好表现。在新增加的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70.0%,高于使用其他设备上网的网民比例。手机即时通信网民规模为3.97亿,较2012年底增长了4520万,使用率为85.7%,增长率和使用率均超过即时通信整体水平。大学生市场现已成为移动通信商们竞相争夺的蛋糕,大学生已经普遍使用手机,并在微博、微信和手机app等应用领域表现活跃。除了手机移动终端,pc也是大学生喜欢的上网终端。大学生已对网络新媒体产生依赖,对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接触率日益减少。

2.2课堂知识点的有效传播遵循传播学aisas模式

课堂教学是围绕知识要点展开的,大学课堂知识点的有效传播遵循“注意——兴趣——搜索——行动——分享”这一过程,每次课堂的知识点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并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学生对该知识点感兴趣,往往大家不会完全赞同老师的观点,会针对这一知识点展开搜索,然后进行记忆和掌握知识点的行动,最后把自己的看法和同学老师分享。因此,大学课堂的教学应更多地开展讨论互动。

2.3传道授业解惑这一传统教师角色已发生新变化

传统教学,“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大学教学手段越来越注重多媒体教学,互联网的逐渐普及让师生在信息获取上趋于同步,教师在教学信息资源的掌握上不再具有绝对优势,特别是新兴前沿学科,在课堂教学内容上更加需要与时俱进,比如广告学相关课程,往往要利用最新的资讯和案例用于教学中,而这些信息大学生们同样可以在互联网上搜索到。因此,大学教师的角色较以往有很大变化,更多的担任教学内容引导者的角色,如何组织好教学,引导和调动大学生们的积极性,在课堂

学上实现良性互动,是教师的主要任务。

2.4教学改革是大学科研创新的重要领域之一

大学科研的研究类别主要分为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和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教育改革是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改革领域,也是大学科研攻关的重点领域。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的选题要求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突出应用研究,注重基础理论研究,鼓励新兴、交叉、边缘学科研究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支持成果开发与推广研究。

2.5业界和学界专家纷纷呼吁进行课堂教学创新

2013年8月,第12届中国广告教育研究会学术年会在井冈山召开,与会业界和学界专家纷纷就新媒体的发展广泛探讨,一致呼吁高校广告学课堂要适应网络社交媒体和手机媒体等新媒体发展趋势,满足微时代大学生的知识需求。

3微信互动课堂的教学模式与手段

宜春学院广告学课程首次引入微信群进行互动教学改革,基本模式是围绕章节重点设置一个“微话题”,学生进行“微提案”并发课堂微博到微信群上,教师进行互动点评。

3.1微信互动教学硬件与内容模块

硬件方面,要求多媒体教室配上网教学电脑,在多媒体屏幕上登入微信网页版。老师建立微互动课堂教学群,添加全班学生的微信号,要求学生用手机或无线上网笔记本登入微信群即可。微互动课堂设置了丰富的内容模块,包括:“微话题”、“微提案”、“微积分”、“微点评”和“微新闻”版块。3.2布置与课堂相关的有讨论价值的新颖“微话题”

“微话题”是互动教学最为重要的内容,话题选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互动教学的效果,经验表明,一个有价值的微话题要具备相关性、争议性和新颖性三大特性。具体来说,一是要跟本章教学内容相关;二是该话题有一定的争议性,可引发师生的辩论;三是话题应是最新的行业发展热点问题。

3.3利用“微提案”版块开发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课堂微话题往往是提前一天布置,学生各组事先进行查阅资料和讨论,形成该话题的意见方案。上课时教师随机请一组或两组同学进行5分钟微提案,其他同学则把自己的看法整理成课堂微博发至微信互动群。

3.4采用“微积分”版块鼓励学生多发实时互动课堂微博

这里的微积分是指对有价值的学生课堂微博进行积分之意。此举能激发学生在课堂上利用手机和笔记本电脑发实时互动微博到教室大屏幕上。

3.5妙用“微点评”版块点评学生课堂微博和课余作业

微点评是老师的职责,上课时针对同学们的微提案和课堂微博进行专业点评,并对大家的发言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另外,“微点评”还可延伸至课外,教师可以在课外对学生的提问进行回答和点评。

3.6巧用“微新闻”版块将实时微课堂延伸到课后

微新闻是在课堂上招聘两名微记者,微记者有两大任务,一是帮助教师留意发现有探讨价值的微话题;二是每天把广告行业最新的有价值的新闻发到微信群上,供大家课后学习讨论。

3.7让微信互动课堂成为师生感情交流互动的新平台

微信群不仅可以在课堂上用于教学,在课后更是成为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感情交流的纽带。通过朋友圈版块大家可以自己的生活动态,对有意思的说说点个“赞”或发表看法,特别是在节假日,教师可以利用微信群问候自己的学生及其家人,氛围倍感温馨,学生们也会给老师送上节日的祝福。

4微信互动课堂的成绩考核与教学效果

4.1微信互动课堂的课程考核办法

微信仅仅是作为一种教学工具而已,其实更为重要的是整堂课的科学设计和学生成绩的科学评定,大学生的考试课程综合成绩通常由期末考试卷面分和平时分按比例构成。在平时分考核中,我们可根据学生考勤情况、课堂微博活跃情况和课堂作业的小组微提案情况综合评分。当然,各个部分的得分比例因课程实际情况而异,为了鼓励学生多发有价值的课堂微博,笔者尝试了每次课堂发微博到多媒体微信互动平台双倍积平时分,课堂活跃程度明显提升。

4.2微信互动课堂的教学效果和意义

对于本次微信互动课堂教学改革的效果,笔者在宜春学院2010级广告学班进行了专项访谈调查,并听取了学院同行专家听课的反馈意见,学生们和同行均肯定了这一教学方法的创新,大家都认为未来在课堂教学中加大新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能有效提高学生课堂学

习的积极性,对提高广告学专业课程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伶俐.微博热的冷思考——兼论微博碎片化的特征及影响[j].新闻爱好者,2011(5).

[2]陈旭远,杨宏丽.论交往教学[j].教育研究,2006(9).

[3]詹义清,邓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体系研究[j].科教导刊,2012(26).

[4]张韵.交往教学的课堂应用——生生交往的实现[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