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57:50

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篇1

【关键词】教学方法;创新教学

一、激发学习的兴趣是引入门道的第一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之者,好知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有巨大的心理效应,能使人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进而促进学习动机的形成和强化,化非智力因素为智力因素。为学生学好历史提供取之不尽的动力。要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兴趣,最有效的的方法是让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喜悦”。而这个成功还必须是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桃子”。例如,提供教坛讲故事。小学的历史学习是以故事形式进行的,七年级学生已了解与初中课文有关的一些故事。让学生将小学了解的故事与相关的课文结合上讲台讲故事。每个学生都可通过努力做到。这个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综合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胆识勇气,还尝到了做小老师的滋味,内心充满成功的喜悦。又如,巧设疑。“思维自惊奇而开始”。惊奇和疑问也是兴趣的渊源,只有学生对某一现象发生惊奇和疑问时,他们才愿意去进行探索。学习“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一课,设计一个问题链:人是从猴子变来的吗?人与猿有什么不同?人是不是动物?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我国境内最早的居民是谁?他们长的什么样子?吃什么东西?住在哪儿?把每个问题假设为一个“宝藏”,解决一个问题等于发现一个“宝藏”。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让学生到历史的隧洞中去寻宝。学生随着教材内容的展现,不断地发现,在成功的喜悦鼓励下继续前进。

二、撰写历史小论文,它是培养学生多种技能的最重要途径

只要用心去思索,课堂教学以启发式为主,经常关注现实问题,适当有意指导小论文选题,历史中有无数很有价值的题材可写。如,我看秦始皇;都江堰的启示;故楼兰消亡的感想;昭君出塞的感想等。指导学生选好题后,还应指导学生写作方法。如,提出论点要新颖、简明扼要、有创意,并注意学科渗透,联系实际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注意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三、直观教学是引入门道的最好方法之一

教学方法的选择受制约于学生的思维水平。从思维特征看,七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优势,采用直观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教学的直观形式有实物直观、模型直观和语言直观等。由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直观教学提供了更现代化的广阔天地。

运用直观的图,适时插入对图的阐述、说明和描述,图言并茂,还有集“视、听”为一体的动态录像,引导学生在感知直观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不仅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最终获得科学的理性知识,还受到了思想教育。

每一堂课的教学,直观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及时地将认识的材料进行总结归类,上升到一般的理论,这是感知过程的最后目标,只有这样,初中学生掌握的知识才是系统的,深刻的。

四、知识串联法

所谓知识串联法,抓住历史线索这线索犹如网之纲,纲举目张,基本知识就会一网而尽历史知识一般由、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上历史课必须把这些基本要素讲清楚,这是历史课与其他课程最大区别这些要素又可演化历史基本线索,并以这些基本线索把相关历史知识串联起来,好像用线串珠子一样历史教学抓线索是非常重要教学线索反映了教师教学思路,教学思路又是由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及教学条件来决定。

五、多媒体法

电化教学在我国发展速度比较快与实物、模型、图片相比,这种直观教学具有更丰富表现手法和更形象表现力,更能有效地揭示历史事件本质和相互联系多媒体手段教学是历史教学教改中越来越普遍方法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充分利用它们,与教材互相对应,互相补充,构成完整、系统历史教学体系为了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生动具体,为了让学生能将具体感知转化为抽象思维,.利用图表活跃学生思维,加深对史实理解诱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多项能力,陶冶学生思想情操,培养史论结合能力。

六、点面交叉法

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篇2

【关键词】初中;历史;事件;教学方法

历史学科是中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求,学生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求的辩证统一,是历史学特有的价值及其教育功能的发挥。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更是贯穿了学生整个学习生涯的始终。初中历史是学生初步正式接触历史学科的开始,课本内容相对简单,但是其中不乏些许重难点。其中的历史重大事件则是初中历史学习中的重中之重。初中历史中的重大事件如同一个框架,撑起了初中历史课本中的内容。而初中历史课本中的内容大都根据历史重大事件的框架往上增添血肉,构成了整个初中历史的学科体系。所以,可以这么说,初中历史中的重大事件是学好初中历史这门学科的重中之重。也只有抓住了这一重点,才能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游刃有余,事半功倍。通过教育教学实践中不难总结出初中历史的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一、运用时间轴记忆法,让学生学习更高效

所谓历史,我们可以理解为历代史实。无论中国历史,外国历史,都是在人类发展历程上演变过来的。所以,自然就有时间的先后顺序。这也就构成了我们今天所要讲的时间轴记忆法。此方法适合学生课下自己学习或者复习时使用。学生在学习初中历史的重大事件时,首先把要所学的重大事件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起来,按照发展演变的进程来记忆,自然就轻松许多。更深一步,观察这些重大事件的其中内外的经济,政治,人文的联系,从而梳理出一个完整的历史框架结构。例如:“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从1840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到1945年中国抗战胜利这百年间依次把,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公车上书),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抗战胜利这些大事列举出来。把这一百年间发生的大事按照时间轴方法排列出来构成框架,再根据课本中的内容找出其中的经济政治联系填充进去。只需牢记这个时间轴框架,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便牢记于心。中国历史,外国历史,古代历史,近现代历史,每一个时间段都可以用时间轴的办法整理出框架结构。各个框架之间的联系,构成了整个初中历史的内容。由时间轴记忆法牢记历史重大事件,进一步又能依据重大事件中的联系到课本中来。从而达到牢记历史重大事件,学习初中历史的目的。

二、运用纵向对比记忆法,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

有比较,才有区别,只有在比较中才能找出异同,才能不会混淆相类似的历史事件。初中课本中中外古今的历史,对初入历史学科的学生们来说,确实是个不小的挑战,其中各个地域的发展历程总是免不了的相似。只有把历史中的重大事件拿出来做出比较才能更明了地看出区别,才能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避免犯错误。例如:学生在学习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时,就可以把相关内容用列表的方式让学生记忆。比较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的概况。列举出其中要点:原因,开始时间,标志,文献,结果,相同点和不同点。纵向对比,从而更加清晰明了地看出这三次革命的异同,达到区分背诵的目的。此方法适合教师和学生共同交流和学习中使用。教师在课堂上列举出对比事件的要点,让学生在课文中寻找要点答案,对比事件异同,锻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能力。教师在学生学习中更重要的是起到引导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动手,达到的效果才会最好。在学生掌握此学习重大事件的方法后,对初中历史的把握程度和自我学习的能力必然会进一步提高。

三、运用内容梳理法,使学生学习条理更清晰

初中历史重大事件在课本中总是不厌其烦的详细。在对重大事件的学习中此方法适合教师更深一层次地引导学生的学习。教师把重大事件内容梳理整合,融会贯通,压缩记忆单位,以便更适合学生记忆,帮助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这一门学科的真谛。课本在对重大事件解释总是十分详细,教师在给学生讲解完事件内容后,要及时梳理出要点,以便于学生的记诵。在学生学习能力稍有提高后,此工作可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这一学习方法在初中历史中的应用。例如:八年级学生需要学习的《辛亥革命》中,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创立的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以及,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的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及其纲领、性质和作用。1911年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和结局。教师在课堂上讲述完以后,需及时帮助学生梳理出辛亥革命的政治因素,经济因素,以及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等。帮助学生整理出课下自我学习历史重大事件时的记忆内容。此方法是学生学习初中历史重大事件最难也是最有效,最能升华的方法,需要反复学习掌握才能真正地达到对历史中重大事件内容的梳理。运用这几种方法是一个系统化长期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要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在学习中更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初中历史这门学科。这三种学习方法对整个初中历史重大事件这一方面的学习至关重要,也是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三种方法结合使用,联系整合初中历史中的重大事件,才能彻底掌握初中历史中重大事件这一重难点。学会了这三种正确的方法才能让学生在今后的历史学习中如鱼得水,如虎添翼。

【参考文献】

[1]梁永恩.关于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水平的研究[J].学周刊.2014(02)

[2]李绍庆.当前西部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现状之我见[J].甘肃科技.2014(03)

[3]鲁德文.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培养策略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17)

[4]黄燕.初中历史教学应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4(02)

[5]李辉.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3(32)

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篇3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学生兴趣;多媒体教学;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62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191-02

众所周知的是,初中历史的主要教育目的在于传授与历史有关的基础性知识,使学生的思想能够得到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智力。加强历史的学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扩大学生的视野,从而加强他们的自我修养,提高自身的素质。由于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历史教科书,语言非常的简洁明了,很多老师认为初中的历史课比较好教,学生也都认为历史课比较好学,但是最终的学习成效却很差,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历史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有待提高。所以,在新的课程改革的理念的指导下,作为历史教师来讲,应该致力于探寻新型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并充分的利用课堂时间,灵活的运用多种方式,结合多媒体技术,将丰富的历史再现给学生,并以此来感染他们,使历史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效率,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一、几种具体的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和技巧

历史课堂的教学过程,肯定不是一种单一的教学方法,而是需要综合性的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通常在历史课堂上运用比较普遍的教学方式主要包括讲述法、谈话法、讲解法以及讨论法和图解法等,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哪种教学方法能够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就要根据当时的教学情况来进行分析,历史老师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并结合当时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与知识的累积程度,根据自己的学术水平、能力性格以及学校的教学条件等多种因素进行调整,同时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组合起来运用,争取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以下是几种比较具体的历史讲授方法的介绍:

1.1讲述法。讲述法是一种非常基本的教学方法,它对于学生了解历史的发展过程以及内容时非常有利的,比较适用于在向学生传授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当然也同样适用于复习和巩固原有的知识。叙述、描述和概述是三种不同的讲述方法,在具体运用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区分选择,一些比较重要的内容需要运用叙述和描述的方式来进行,而相对来说较为次要,但是必须要讲到的部分则需要采用概述的方式来进行讲解,以便于描绘出整个历史的全貌。[1]

1.2谈话法。谈话法是一种师生双方通过谈话的方法或者问答的形式来进行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能够促进学生去主动的去思考问题、理解问题和掌握相关的知识,从另一方面来讲,它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表达能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

1.3讨论法。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使用讨论法可以促进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达到活跃课堂的目的。使用讨论法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精神,使他们在不自觉的过程中形成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在使用讨论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的发表意见,表达自己的看法,教师在最后再通过具体的历史事实或者例证来向学生阐明观点。

1.4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指在课堂中积极的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充分的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从而发挥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譬如说,老师在讲授“百家争鸣”的内容的时候,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观点将它们分为若干个小组,然后让他们自行归纳出各个学派的观点,让他们再进行历史体验,譬如教师可以动员学生用百家争鸣时代某一个学派的观点,去看待和理解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让他们分组讨论,最后再进行归纳和总结。[2]

除过以上所讲的几种方法,还有讲解法、图示法等很多适用于历史教学的方法,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教无定法,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自身的优势,譬如说如果能够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来呈现出复杂深奥的历史知识,使用讲述法就可以收到非常明显的效果,而对于一些不擅长表达但是却喜欢研究分析历史问题的教师来讲,就可以自己设计一些教科书上没有涉及到的历史问题,来指导学生进行探讨。

二、多媒体教学对于现时历史教学的辅助作用

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有感染力的语言,再配合以形象生动的图片和多媒体技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就很容易被激发,从而在根本上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举个实例来说,在教学《辛亥革命》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前做好以下相关资料准备,首先是准备好辛亥革命爆发之前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方面的背景资料,借助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将资料制作成ppt;其次是有选择性的摘录网络上的电影片段,图片与声音以及视频结合起来,向学生们展示辛亥革命发生时的立体情况。再或者说教授中美建交的相关内容时,就可以把中美建交时的相关历史与电影资料,然后在课堂上为大家展示出来,这种呈现方式,会比教科书中单纯的图片文字效果要好的多。[3]

事实上,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多种优势,并且灵活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丰富课堂教学的表现手法和表现方式。以历史学科来讲,教师在准备历史课程的相关资源的时候,多媒体教学会因为其信息含量比较大、使用方法比较简洁灵活、而动态性也非常的强,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的重视。在历史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一些本身比较久远陌生的历史人物变得形象化和具体化,使原本比较复杂的历史事实变得更具有趣味性,也能够使深奥难懂的历史问题变的逐步的明晰化。多媒体教学的这些优势和特点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多向思维能力以及归纳总结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他的现代性也可以弥补传统的依靠黑板来教学的方式的不足,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全面的了解和获得相关的知识,使他们的主体地位能够得到很好地发挥。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多媒体教学不仅有利于推动初中历史的教学改革,还可以帮助初中历史教师,成为他们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有力工具。

参考文献

[1]何君.浅谈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与技巧[J].教学探讨.2011,(7)

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篇4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2-0101-01

一、引言

将历史设置成一门学科,显然不足以容纳它所有的内容,所以,初中历史教育的基本目标便是使学生掌握基础历史知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学是一个庞大而繁杂的知识体系,是人类社会的前进轨迹在人们意识形态中的反映。学习历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念,使他们养成横、纵向分析问题的习惯,这对于推进初中生素质教育大有裨益。

二、教师应为课堂注入活力,使学生爱上学习

学生爱上学习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兴趣。兴趣即兴致,是人们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搞清楚这一点,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就应该有的放矢了。那么,教师应如何在进行初中历史教学时培养大家的学习兴趣呢?其中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迅速抓住学生的点,能否使他们对课堂始终保持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为此,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一要形象生动、深入浅出;二要联系实际,使学生乐于接受;三要研究课程内容,吃透教材,不能照本宣科。为人师表,教师既要德行出众,专业知识也应扎实过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保持学习的态度,不断吸收新知识,丰富自身的知识架构,这样才能提升教学水平,赢得更多学生的喜爱和尊敬。初中历史教学虽然以基础为主,但是教师们却不能以基础的态度对待教学工作。教师可以通过穿插历史故事、名人传记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丰富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所教内容的印象。举例来说,在学习汉武帝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时,单纯的讲解必然乏味,一味地揪着这些虚幻的东西“东讲西讲”既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也使学生失去了继续听下去的动力和兴趣。如果教师在讲解这些内容时提出问题:“为什么汉武帝时期汉朝达到了鼎盛的阶段?”然后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最后教师们总结学生的发言并联系“文景之治”深度剖析汉朝强盛的原因,此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讲几个关于汉武帝的小故事满足学生好奇心,促使他们继续参与进去。

三、深入实际,以史为镜

提问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屡见不鲜,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更应发挥好这个环节的作用,并加以创新。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不断培养思维能力。联系当下实事进行历史教学应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进行文科类学科教学时,老师如果只顾照本宣科,就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听讲的耐心。联系实际不仅能将枯燥的历史知识趣味化,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寓教于乐,营造活泼融洽的课堂氛围。比如我们在讲述汉朝贵族文化时就可以联系前段时间南京挖掘出一座汉代古墓的新闻:南京六合一处施工工地发现一座汉代古墓,古墓中出土了一把锋利无比且保存完好的宝剑,表明墓主人可能是一名尚武的贵族。那么,为什么出土的宝剑能表明墓主人可能是一名贵族呢?于是,我们很自然地引申出这样一个文化现象:秦汉时期的贵族在穿着上都有一个显著的标志,他们通常会在腰间别一把宝剑,以此来表明他们的贵族身份或者是一名落魄的贵族。如果教师这样教授历史,我们相信一定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学生参与教学似乎鲜有耳闻,但我们必须尊重这个客观事实,新课程改革中对此也有涉及。使学生参与教学是新形势下师生之间新的关系的诠释,学生只有参与到教学中来才能更加明白老师的不易,才能更加了解自身需要获得哪些知识,才能为教师们的教学工作提供更加准确的指导信息。学生被安排学习的状况必须加以改善,这也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题中之义。教学方法的研究也该着重考虑,其中,研究学生的历史学习方法应摆在最为突出的位置。只有使学生掌握了认识历史、辨析历史的方法,教师们才能真正带领学生探索历史星空中里更加耀眼的明星。

五、手脑并用,勤加练习

实践出真知,初中历史的学习也应该注重练习,实现手脑并用。理论学习只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方向,让我们明白“是什么”。要使学生真正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教师应该适量设计相应的练习题,主要题型可以是填空、选择、判断以及分析题之类的。经过前期的一段时间练习后,教师设计题型时可以有所侧重,可以加大分析题的题量。填空、选择和判断题的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分析题的练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起到训练思维、拓展思维的作用。

初中历史教学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内容之一,教师应保持与时俱进的心态,不断创新,积极探索教学新模式。教师还应充分尊重学生,提高教学水平,对他们的学习成绩负责,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充分发展的机会。初中历史的学习应成为教师和学生之间亲密互动的平台,这个平台应始终活跃和充满新奇。

参考文献:

[1]杨彩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J].学周刊B版,2013,(8):107-107.

[2]刘英慧.如何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8):210-210.

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篇5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8-0038

历史课是一门集知识性、趣味性和思想性于一体的课程。成功地上好一堂历史课并不容易,也不是简单地读一读、背一背就能学好的。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在教学第一线的初中历史教师,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和如何才算教得好,考虑这些问题是必须的,也是很现实的。特别是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更是我们经常要思考的问题。这些都涉及有关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它们不仅仅是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技术性、技巧性问题,还体现了深层次的教学理念问题。

新课程需要教师转换角色、充分关注学生、把学生放在首位,这就要求教师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校教育的目标,是要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不仅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交往、学会审美等。在当前素质教育深入实施的背景下,教师在思考自己的工作时,首先要具有以下理念:1.教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力图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2.教育教学要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包括知识、能力、思想、道德、情意、态度、价值观等;3.教育教学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使学生在教学中体现出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4.教育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为核心;5.教育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升学以及毕业。

初中历史教学,虽然涉及的是历史上的事件,但也具有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因为通过历史教学,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了解人类的过去,又能够促进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发展和历史意识的生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使学生学会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来认识人类社会。从这种意义上讲,历史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的基本理念应该强调以下几点:

第一,历史教学活动所追寻的是学生对历史的建构和认识,因此教学的整体目标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基础,并把历史思维能力视为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从而把历史教学的基本模式由传授知识的类型转变为发展思维的类型。

第二,历史教学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活动,而这种活动不应该是对历史知识进行机械记诵的模式,而应该是学生对历史原本进行分析与理解的模式,侧重于学生正确地建构其心目中的历史,使学生能够识别各种对历史的解释,并提出他们自己对历史的解释。

第三,历史教学活动的方法应用,主要是围绕使学生对历史的感受、了解和认识,侧重于训练学生掌握探究历史的具体方法,尤其是透过师生对各种历史资料的应用,培养学生在掌握证据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第四,历史教学活动的组织,不应只是注重形式上的新颖,而应是注重学生学习历史时思维活动的具体操作,尤其是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注重发展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

第五,历史教学活动的展开要有利于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使学生经过历史的学习和探究,学会用历史的视野来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的问题,学会思考人类的发展和人生的价值。

那么,这就需要我们历史教师加强自身的修养,并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首先是教师自身素质的展示。历史教师的素质有:(1)扎实的基本功。(2)宽阔的历史视野。(3)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历史教师,我们要不断充实自身的历史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技能。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得体的语言,丰富的情感流露,教学课件的设计等来展示自身的素质,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如何设计教学呢?

①教学中自然的情感流露

历史课的内容丰富多彩,历史事件有血有肉,如果仍旧使用老的教学方法――照本宣科,一只粉笔一本书,念完了事,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各种情感的流露,当然课堂上教师的语调、节奏、表情都应随教材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在教学《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一节的结尾部分,笔者提议:我们可以从郑和、戚继光的身上学到什么?(小组讨论、归纳、发言,然后评出三个较好的小组答案,由组长把答案抄在黑板上,让同学们分享。)然后,笔者声情并茂地说: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什么“心?”――爱国心!学习他们什么“情?”――爱国情!学习他们什么“行动?”――爱国行动!这样一呼一应,加之笔者激情高亢语调,仿佛把学生带到郑和的航船上,和探索者一起在“西洋”上航行,共享“东南亚和非洲国家独特风土民情”的喜悦,这样学生的全部感情和思维就完全集中于笔者的教学之中了。

②精心设计课件,再现历史

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理解能力有限,有时具体的形象比生动的语言更能帮助他们的理解和记忆。因此,在课堂上能恰如其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讲解时,边介绍内容边将图表一步一步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在新奇之中,不仅掌握了历史基本知识,还通过这一直观教学,使教学内容有血有肉,趣味横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笔者教学《新中国的成立》时,课前准备了:七届二中全会、国旗、国徽、国歌、人民英雄纪念碑等相关资料。还自制聊天场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再如欣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把《清明上河图》投影出来,比看课文的图片效果要好得多。得体的语言,恰如其分的感情抒发,辅之以形象的图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其次是在教学方式上要有新颖创设,在教学中讲述式、谈话式、启发式、提问式等各种教学方式,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也能自主地发展。

③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活动体验式。例如,在讲《佛教的产生》时,由邻近的寺庙导入。在介绍佛教出现背景教义、影响后,设计活动:佛教教人向善,请举出俗语成语证明。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等。

情景交融式。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讲这一类内容时,笔者打破以前的常规思路。例如教学《百家争鸣》,由成语接龙导入,用分组讨论归纳各家学派的观点,接着进行历史体验:请用百家争鸣时期某一家学派的观点,就现实生活中乱拉大小便乱扔垃圾这一令人头疼的问题,谈谈你的看法。小组讨论、发言,并引导学生归纳:儒家:“不要在这里拉了,怎么还在这里拉呢?”道家:“拉吧,这里的环境污染,我住山上。”法家“此地禁止乱拉大小便,违者罚款!”笔者的喜怒之情跃于言表,语言抑扬顿挫,真可谓声情并茂,真正做到以史育人,以情感人。

自主探究式。从心理学角度看,与学生关系比较密切或学生比较关注的事情,最能引起学生注意和唤起学生的需要。所以,笔者在上课时,努力将课文与学生的生活牵联起来,以扣住学生的心弦,吸引学生的注意。例如:在教学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之后,引导学生感悟我国政府推行的一系列利国利民的仁政。列举出党的惠民真政策,学生想到了两免一补、低保、新农合等,从而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兴趣。

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篇6

关键词:历史教学;评价方法;应用

教学评价是历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改善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学业进步和全面发展。下面,我将结合中华书局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为例,谈谈如何采用灵活多样的多元评价方法达到课标要求,促进学生的学业进步和全面发展。

一、个人代表作品档案法

档案袋评价就是收集学生在科学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资料,以学生的现实表现为判定学生学习质量的依据的评价方法。因此,在开学初,我要求学生准备一本笔记本并配置一个档案袋,来收集学生个人的历史学习作品,建立档案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进行评价,并使学生成为学习过程和评价过程的积极参与者。

关于“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教学档案袋中包括了专题探究成果、课堂记录、调查成果和课后评价记录,它直接反映了学生当前的状态和变化的历程,向家长展示师生的教与学成果,便于家校沟通及家长全面了解孩子的能力。

二、观察评价法

观察评价法是评价者根据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行为表现等的观察记录,对照事前准备的标准进行评价的方法。

在本单元的专题教学展示中,我将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通过文字记录、照片记录和DV记录等多样化记录方式,利用三个专题展示课让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到教学内容中,观察学生是否达到对本单元知识掌握状况,具备相应能力和形成良好的价值观的教学的三维目标,观察评价中不仅课上要口头表扬学生的精彩回答,课后也要及时有效地按等级层次将学生闪光点记录在案。最终出乎意料的是学生表现非常出色,这应该是课堂记录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三、历史调查评价法

历史调查既是一种活动方式,也是一种学习评价方式。教师可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为学生提供适当、必要的历史调查活动的机会,由此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在本单元中有以下几个调查活动。

1.调查你所在地区的民族分布及特点

学生通过到本地区的村寨进行实地考察,写成调查报告,在上述活动中,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以及从现实生活中搜索历史知识的能力以及书面表达能力。

2.出一期名为“港澳回归”的历史专刊

要求学生根据教材提供的素材加以扩充、延伸。鼓励学生充分利用书籍、电脑网络资源的优势,通过阅读课外书籍、网上查寻香港澳门回归图片和视频等相关资料,结合调查搜集的本地区迎接香港、澳门回归的活动方案和图片等,形成以“港澳的过去、港澳的回归、港澳的未来”几个板块的历史专刊,形成完整的香港、澳门回归的脉络线索。

本单元的调查评价和档案评价是有机结合的,通过调查研究与乡土资源相结合,拉近历史的距离感和现实意义,也有助于学生的乡土史教学。

3.学生自我评价法

学生的自我评价法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态度、策略、方法和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以更清楚地了解自身的学习特长与不足,逐步学会调控自己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与评价的能力。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我评价,可以对自己历史学习的特长以及不足有较为清楚的了解,有助于增强历史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4.测试评价法

测试评价法是历史教学中常用的历史评价手段,它通过对学生的历史学习成果进行数量测定,并对测定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评论。

新的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倡导新的教学理念,提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降低教学难度,减轻学生负担,以至于有的学生认为不需要闭卷考试就可以过关。教师通过观察和检查,发现有的学生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甚至连基础历史知识都不能很好地掌握,这显然不符合新课标的教学要求。所以,闭卷测试还是必要的。因此,本单元结束后进行了一次测验。通过测试,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

总之,以上五种评价方法囊括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三种评价类型。他们之间有相互包容的地方,尤其是个档案评价法,是基础,它能客观地将其他各项测试结果记录下来,使学生清晰明了地了解自己在历史学习中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问题,既加强了师生之间的协作互动,又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与传统单一的评价方式相比,新的评价方式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仍需不断努力,大胆尝试,更好地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参考文献:

[1]龚孝华.变:学校教育评价观探索之旅[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袁从秀.在初中历史主题活动课中学生档案袋评价的运用研究[D].西南大学,2005.

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篇7

点,探索了一些新的历史教学方法,拿出来和同行探讨。

一、情境教学法

历史学科具有时间、空间、人物的特定场景,课堂上,我有意识地引入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形象具体的历史场景,让学生有切身的体验与感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当然课前要精心选用好情境资料,比如影片、图片、古诗、漫画、故事等,把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氛围之中。例如:在讲授八年级上册《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一课时,我选择了爱国影片《我的1919》,截取了中国代表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与日本代表据理力争我国山东的场景。“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顾维钧话音未落,教室里霎时响起热烈的掌声,学生们情不自禁地说:“中国不能失去山东!中国不能失去山东!”此时,我补充相关资料:“日本在巴黎和会上无视中国,操纵最高委员会夺取山东的一切特权,他们的外交大胜利了!我们的外交大失败了!日本夺取山东,严重侵犯了中国的领土完整,中国就要灭亡了!同学们,作为中华民族的热血儿女,中国到底应该怎么办?!”“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北洋政府!”学生们情不自禁地喊出和当年青年学生一样的爱国口号……通过这些方式,成功地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受到强烈的震撼,纷纷表达自己的意见,培养了他们高尚的爱国主义人生观、价值观,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多元思维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的训练,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一是巧设疑难,激活思路。“思源于疑”,思维活动通常是由疑问而产生的。只有当学生对所学问题产生疑问时,才能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在讲授西安事变时,你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曾疯狂追杀共产党,共产党为什么不乘机消灭?”学生可能对这样的提问十分感兴趣,从而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思维。经过学生讨论后,教师及时引导学生统一认识,从而不仅帮助学生认清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重大意义,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敏捷性。二是纵横历史,多元思考。为使学生在学习中能打开思路,学会全面地观察问题,抓住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分析问题,进而把握其本质,教学中需注意纵横联系。如,以一国历史为线索,在讲抗日战争时,把“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联系起来思考。又如,以问题为线索,将同类问题或同一时间不同国家间相类似的问题进行比较的横向联系,在讲世界史日本大化改革时,可联系同时期中国唐朝时的政治制度和改革措施来思考;将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原因、经过、结果、意义等联系起来思考。在纵横联系中,会拓宽学生的思路,训练学生思维的广度。三是创设情境,拓展思维。在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时仅靠教材中的材料是不够的。教师要想办法向学生提供一些与教材有关联、并且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的新材料,创设新的情境,引导学生去产生新的思维。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需要有意识地引入最新的史学研究的成果,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同时在对新观点甄别论证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四是指导活动,勇于探究。中学历史新教材的每一单元都有《活动与探究》题目,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教材鼓励和引导学生开展历史作文并进行实践探究活动,这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在以历史为题材的作文中,能有效地展开他们思维的双翅,畅快地在无际的史空中翱翔。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亲身感受历史事实,充分调动了思维的积极性,往往能提出一些新见解、新观点,从而使创新能力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语文教学法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文史相通,文史不分家。史中有文,文中有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就是文史结合的典范。“文史结合”是历史教学本身的规律所决定的。再现历史现象,探讨历史规律,阐明历史概念,本身就离不开“文”。同时,文学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她对人的道德、思想和审美的教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文与史有机地结合,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指导学生围绕历史教材的章、节、标题来抓中心,划段落,分层次,归纳大意,写出提纲和要点,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讲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运用记叙文和小说的表现手法,按照时间、地点、场景和情节等要素,或叙述,或议论,或描绘,或抒情,再现历史的过去,生动活泼,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讲述历史原因、结果,分析历史观点,介绍历史场景及历史文物,则采用议论文的写作方法,摆事实、讲道理,做到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逻辑性强。这样一来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联想能力。实践证明,历史教学参考语文的教学方法是很有益处的。

四、串联知识教学法

所谓知识串联法,就是抓住历史线索。这线索犹如网之纲,纲举目张,基本知识就会一网而尽。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上历史课必须把这些基本要素讲清楚,这是历史课与其他课程的最大区别。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并以这些基本线索把相关历史知识串联起来,好像用线串珠子一样。

比如,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列出大事年表;以空间的转移为线索,按一定的地点、区域或国别范围来讲授历史;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往往贯穿了整个时代,中国民主革命史与孙中山、的名字几乎密不可分;以历史事件的发展为线索,讲清起因、经过和结果,就可以知道每一种历史现象的兴衰过程。此外,还可以把握一定的社会矛盾为线索,分清两个历史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解决矛盾的基本方式(改革和革命),以及矛盾产生、发展、激化和消失的过程。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论原理来分析历史问题,我们就会发现一切历史事件都是由一定的社会矛盾引发的,而历史事件又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必须同一定的社会矛盾联系起来,如评价历史事件的性质要看其主要方面,评价历史人物的作用要一分为二。

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篇8

学史可以明智。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人类社会的过去,学会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来认识人类社会,并提高其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但任何教学只有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七年级学生能够学习一些比较系统的科学知识,但思维多停留于事物表面,喜欢听历史故事,有英雄主义意向和强烈的好奇心理,常思索一些滑稽,有趣的事物。只有充分了解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水平,才能科学地确定教学方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如何确定科学的教学方法呢?

1.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最有效的方法是保持学生的好奇心。七年级学生由于心理的发展,非常喜欢历史故事,在教学中把某些内容故事化很有利教学。比如在上《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一课时,将原始聚落先民的生活情况故事化,并且引导学生设想乘坐时间机器回到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聚落。让学生想象在原始先民的聚落里与先民一起劳动、做饭、生活等等的场景,这样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兴趣,还让学生了解掌握了当时的生产生活情况等内容,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在教学《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时,学生由于对人类学会使用火并促进人类进化具有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于是在教学中让学生去想象大猩猩如果要学会使用火其过程会是多么艰难,而地球上的大猩猩懂得使用火又会是怎样的一种情景。

再如用地方史引起学生的兴趣。讲到山顶洞人时向学生介绍本县(阳高县)的许家窑人遗址,向学生讲述许家窑人是山顶洞人的后裔和他们当时的生活场景;(阳高“许家窑人”是“山顶洞人”的后裔,据考察,许家窑人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靠狩猎过着艰辛的原始母系氏族社会群族生活。)讲魏孝文帝时介绍大同(平城)的相关内容等等。

2.巧设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获得成功的喜悦。孔子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为此要注重在教学中给学生设计激发其求知欲的问题。在学习《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的内容时,设计一个问题链:人是从猴子变来的吗?人与猿有什么不同?人是不是动物?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我国境内最早的居民是谁?他们长的什么样子?吃什么东西?住在哪儿?把每个问题假设为一个“宝藏”,解决一个问题等于发现一个“宝藏”。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让学生到历史的隧洞中去寻宝。学生随着教材内容的展现,不断地发现,在成功的喜悦鼓励下继续前进。

3.将抽象的历史内容尽量形象化

从思维特征看,七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优势,在教学上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历史事件具有特定时间、空间、人物等内容特点,老师应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借助现代媒体等手段,积极为学生创设教学所需要的特定情景,使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的联想,使学生融入情景之中,由此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秦帝国的兴亡》的教学中,利用《英雄》影片片段导入新课,通过片中对英雄的评价,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当学生看完影视资料时,学生已经融入到历史情景中,然后让学生进一步探究秦统一六国的历史趋势,评价秦始皇的功过。在教师适当引导下使学生逐步形成了科学的历史观、正确的情感态度。再如在学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课时,借助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渲染历史情境,学生的学习热情立即高涨起来,为教学成功开了个好头。

4.加强历史学习方法的指导

七年级学生由于对初中历史的学习方法不对路,也容易产生学习的问题,教会其学习历史的方法很重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就等于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因此我经常对学生进行一些学习方法的指导。

4.1顺口溜法。顺口溜的特点是顺口简洁、巧妙有趣、方便记忆,十分适合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历史课堂教学中,顺口溜运用得恰如其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成教学目标的完成,达到优化课堂的目的。比如,学生对历史朝代名称、顺序很不好掌握,于是我就把《中国历史朝代歌》让学生溜上几遍,便可记住朝代名称,又把握住了它们的时间顺序。另外,在教学实践中还要引导学生参与编写顺口溜,促成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性和主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篇9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策略

一、注重全体,平等协作

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在教学中对优生和学困生都要尊重他们的人格,一视同仁。对学困生的态度要特慎重,要善于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多给他们“光彩”,多些赞扬鼓励,切忌冷嘲热讽。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成为平等的合作者,以爱求尊师,在师生中架起平等和谐感情桥梁。亲其师,信其道。可以增加教师的责任感,点燃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之火,激发他们自主学习历史的求知欲,实现教学共鸣,真正达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最高境界。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索交流的欲望。这一做法的好处就是必须让每一位学生都行动起来,去积极地思考和学习,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使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都学有所得,因而可以使学生得到整体的发展和提高。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探索交流的欲望。教学过程中通过精选的历史图片,引领学生了解历史史实,如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良蒸汽机,史蒂芬孙发明“旅行者号”机车,目的是在这基础上认识工业革命开始于一系列机器的发明;认识蒸汽机在生产中的巨大作用;认识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在这基础上,理解工业革命最先从英国开始的原因;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使生产力获得迅猛发展,使社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对工业革命中各生产部门环环相扣关系的分析培养学生发展地、联系地看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引领中探究工业革命的来龙去脉,感知、体验和认识这一历史问题。这样的学习的过程也是理解历史的过程。学生会因为历史的生动而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不断地去探究发现问题。所以,要变机械记忆式的学习方式为理解探究式,凸显学习过程中的发现、理解、探究,就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成就感,树立自信心敢于思考和发言。由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变成由“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获取知识,不用老师讲自己就获得了成就,自我价值得到了体现,这时给予他们鼓励与肯定,这些鼓励与肯定,将成为一种动力,推动他们不断努力,不断地向新的更大的成功迈进。有了动力有了自信他们怎能不主动呢!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合作精神和集体精神,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必须进行精心缜密的准备,设计恰当的问题和制定合理的任务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问题,如果比较简单,多数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就能得到解决,那就没有必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如果是一个特别难的问题,讨论很长时间也得不出结论,这样的问题也没有必要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因此,在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时要做到一是要解决的问题或完成的任务要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的挑战性,处于班内大多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二是这个问题要有一定的探索和讨论的价值,需完成的任务单凭学生个人或一人在规定的时间内是难以完成的,是需要展开讨论或协作完成的。否则,合作就是一种无效的劳动。如,在进行复习时,让学生讨沦: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你认为日本对待历史、对待战争的态度是怎样的?这个问题可以使学生瞬问想到日本在祖国大地上血腥的一幕幕并联系这些史实对这事件进行评价和剖析,从而认识到这一事件不仅伤害了亚洲国家人们的感情,也是对和平的一种践踏和威胁,对自己的错误不仅不承认反而执迷不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同学们互相交换自己的理解和想法,深化了对问题的探究和理解,使个别差异在集体学习中发挥积极作用。

四、利用媒体,提高效率

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篇10

【摘要】导入是初中历史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教师要重视这一方面的教学研究,改变以往直接导入的简单模式,赋予教学导入更为新颖的方式与丰富的内容,可以采取疑问导入方式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运用电教手段增强历史学习丰富效果,以及借助于新闻信息、资料故事和对比等方式提高教学导入的有效性,这对于提高历史教学成效意义重大。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新颖导入方式;分析研究

在历史教学中,导入的新颖程度与课堂教学氛围营造息息相关,新颖有趣的导入可以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兴趣倍增,更加积极地开展学习探究。反之,程序式简单化的导入则让历史教学氛围大打折扣。

一、运用疑问设置导入法调动学生探究欲望

设疑激趣是许多历史教师常用的导入方式。在教学一开始就通过几个具有思维引导作用的提问将学生带入历史学习之中,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保持探究的欲望,积极性更高。笔者在这一导入方法运用过程中重点把握好三个关键节点。首先,疑问的内容要来自于教材或与教材相关的内容,带有一定的趣味性,让学生在思想上更加感兴趣,也乐于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深入探究;其次,为了保证设疑导入的有效性,防止出现冷场,笔者在课前有意识地要求几名学生对照这些方向进行了资料的搜集,在课堂导入环节时,教师有提问、学生有回答,使整个教学过程浑然一体;另外,笔者在疑问设置导入法运用过程中注意语气语调和态度,给学生以一种亲切感,让他们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学习过程之中,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

二、运用电教手段导入法激发历史学习兴趣

电化教学手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得到了有效运用,也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一手段使得历史教学所容纳的信息量倍增,演示方法也更加灵活。在教学导入环节,可以借助于电教手段的帮助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使教学活动一环紧扣一环有序推进。例如在《红军长征》一课教学中,笔者事先搜集了有关红军长征的影视资料片段,翻雪山、过草地这些典型的场景是红军长征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的真实写照。笔者在教学导入时播放了一小段这样的视频,辅之以简要的介绍,让学生对红军长征过程中的艰难险阻有了直观的认识,这样的导入相对于教学中的口头导入形象化程度更高,对学生兴趣的激发效果也更为明显。在许多内容教学中,笔者都坚持以多媒体手段的帮助提高导入有效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的开始阶段就接触到生动的信息,使整个历史课堂充满了生动因素,这也是提高历史教学成效的有力抓手。

三、运用新闻信息导入法增强学习感悟效果

在历史教学中,许多内容都代表了发展阶段中的某一个关键节点,在那个时代、那个年代都是振奋人心的大事。教师在教学导入时可以运用当时的新闻信息作为导入素材,还原当年的场景,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受,这对于提高学生内心感悟效果帮助非常明显。例如香港回归举世瞩目,这是亿万中华儿女倍感振奋的大事,九七回归是中华儿女永远铭记的一个场景。在《“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教学中,笔者专门上网搜集了九七回归当天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一则新闻,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港部队雄赳赳气昂昂进驻香港的场景,使得每一位中国人热血沸腾。当这样的新闻场景再次在学生心目中产生波澜的时候,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良好契机。笔者播放这一段视频让学生重温了九七回归的震撼场景,增强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这对于学生深刻领悟教材内容具有重要意义。许多历史教学内容和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息息相关,选取那一时代、那一刻的新闻信息作为导入素材,可以还原历史、再现历史,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深刻地领悟学习内容。

四、运用资料介绍导入法丰富历史教学课堂

历史教学中涉及到不同阶段、不同人物,其中有许多趣味故事可以为教学活动增加生动的因素。教师以这些趣味小故事作为导入,可以从一开始就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这样的小故事要和教材内容一脉相承,前后连为一体。在《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一课教学中,笔者在导入环节向学生讲述了有关孝文帝改革旧风俗习惯的小故事。在这故事中,孝文帝知人善任,主张以改革开放包容的理念推进国家治理,从改革鲜卑旧俗、学习汉族生活方式和制度规章入手,推动了国家的发展。这样的小故事与课文所讲述的内容有着密切联系,也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进方式理念的一个缩影,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由此导入新课,师生可以开展有效的互动,较好地丰富了教学课堂。资料导入可以有效提高历史教学的生动形象效果,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五、运用对比感悟导入法突出教学知识要点

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知古论今,从中发现规律、受到教育。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设置鲜明的对比进行导入,进一步突出教学知识要点。例如在《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一课教学时,笔者在教学导入环节专门制作了一组多媒体图片对比,从现在的生活条件和三十年前群众的生活条件进行对比,以一组交通工具、住房条件、生活水平等学生较为熟悉的内容进行对比,这样的直观形象对比更具震撼效果。从步行、自行车到小汽车,从低矮的平房到高耸的楼房,学生能够在图片的对比中感悟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这就为接下来的学习活动奠定了良好的认知基础。在历史教学中,为了突出对教学内容中某一观点、某一思想的感悟,教师可以借助于对比导入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强化思想认识、提高领悟效果,可以体现教学知识要点的强调。

综上所述,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成效,新颖的导入是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广大教师要强化研究,注重改革创新,不断丰富导入的内容、形式和方法,更好地组织历史教学。

参考文献

[1]许扣锁.初中历史结课形式简谈[J].中学教学参考.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