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重要事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37:38

高中历史重要事件篇1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构成教学活动的主要部分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合理的历史教学方法是为学生连接历史与现实的重要纽带,也是实现高中历史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和提升历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保障。同时,教学方法的选择关乎教师的威信和师生关系的建立,所谓:“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学生善不善学,主要看教师善不善教。良好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及学生身心的发展,落后的教学方法会耽误学生的高考以致贻误终生。下面我就高中历史课程在新课标理念下的教学方法,做一些简单的论述。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历史教学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我们高中历史教育工作者把自己放在社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大局中来定位,使我们的教学理念更加适应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把学生的历史学习放在首要位置,根据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素质为主旨,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历史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我们高中历史课程的教育目标,是要使学生通过对课程的学习掌握相关的知识,通过运用这些知识,学会总结历史得失、学会做人、学会运用历史。在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学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做出贡献。

二、历史概念的教学方法

历史概念是以历史理论为指导,对历史现象进行理论概括的产物,反映着历史的本质和客观规律。在我国的历史教育工作中,对于历史概念的教学要时刻以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准确把握历史概念的定义,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和正确的史观。高中历史课程中,历史概念的内容在课本构成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掌握历史概念对学生精确认识历史、形成理性思维,培养学生历史修养意义重大。在历史概念的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挖掘概念的内涵,明确概念本身的含义。例如:清政府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的真正含义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并不是彻底斩断中国和西方的贸易往来和盲目排斥西方事物,当时中西方还是有政治、经济、文化交往的。

三、历史事件的讲授方法

我们所学的历史是由多个历史事件串联而成的,历史事件的讲授也是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讲授历史事件时,首先要讲清历史事件的结构,具体分为事件发生的时间、事件发生的地域范围、事件的历史背景、事件所涉及的主要人物、事件本身的经过、事件的意义与影响六方面。对于这些内容,我们都要按照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所强调的五方面,即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通过仔细备课熟练掌握,在教学的时候才能把历史事件讲述清楚,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其次,要重点描述事件发展的经过。作为历史事件的主要内容,我们要把一个事件的经过讲清楚,引导学生更为深刻地认识到事件的本质,在对事件进行评价的基础上解释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四、客观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

历史是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大因素构成的。所谓:“有了人,我们就开始有了历史。”人物毫无疑问在历史的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学生客观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既能够让学生通过把握历史人物的活动实质,更深刻、更准确地揭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又能使我们通过人物的评价,总结经验教训,在现实生活中加以借鉴。评价历史人物,首先要以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研究其对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起到了何种作用,对人民到底是有利还是有害。要根据严格的历史性进行评价,把人物的评价放在其所在的历史环境下进行。评价还要注重科学的阶级性,要重点看到历史人物是为哪个阶级服务的,要注重其复杂性,不能犯简单评价他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的初级错误。如评价洪秀全时,首先他是农民起义领袖,他所领导的农民起义代表了农民阶级的利益。但是起义取得一定成果后,整个领导核心迅速腐化、堕落,为太平天国事业带来了失败。总而言之,合理选用与探索优质的历史教学方法,是高中历史教学实践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证,也是锻炼与提高教师教学造诣的主要途径。善用各种教学方法展开历史课程的教学,不仅关乎学生能否顺利通过高考,更重要的是关乎能否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这关乎学生一生的发展,需要教师慎重加以对待。

参考文献:

[1]刘洋,陈浩.高中历史教育方法研究[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5.

高中历史重要事件篇2

关键词:高考政策;高中历史;影响;对策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通过高中历史课程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014年新的高考政策的出台,更为今后高中历史教学指明了方向。如何根据政策的新变化来合理调整教学方案,以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就成为每一位历史教师都必须面对的课题。

一、新高考政策对历史教学的新要求

1.重视对学生历史基础知识的考查

总体来讲,2014年高考历史学科大纲与2013年几乎一样。但延续了其对历史基础知识作为考试重点的特点。这符合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突出对学生基本历史素养的考查。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学必须始终将夯实学生历史基础知识作为重点,切实帮助学生用好、用足教材,从而拿到高考中的“基础分”。

2.重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考查

在大纲中,可以明显看出高考历史要求学生能够对于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和时代主题有自我的思考,大纲的开放性更强,也更加突出了对学生创新品质的考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突破思维定式,让学生能够以更新的视角来思考、分析、解答问题。

3.重视对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考查

“以史为镜可知兴衰”,学习历史的意义在于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含义,借鉴历史的经验来反省、认识自我。大纲中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社会文化和时代事件作为重点,要求学生学会通过这些事件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从而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指导今后的实践。这就要求教师在今后历史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全面、准确地领会历史事件的本质,学会利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表达个人的观点,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应对新高考要求的历史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

针对新高考政策的要求,笔者认为高中历史教学应当紧紧联系高考大纲所提出的要求,扎实打牢学生基础,开拓思维,全面提高学生解读历史、分析历史、总结历史的能力,从而适应新高考政策的要求。

1.夯实基础,突出学习重点

教师要始终将提高学生的基础水平作为历史教学的重点,围绕新课标的要求,扎实开展教学工作。一是重大历史事件的学习。教学中要通过重要历史事件来串联历史脉络,帮助学生了解事件发生的全过程,从而更好地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及意义,学会如何思考。二是历史转折点的解答。全面客观地解释历史各个转折点的内涵,运用唯物史的观点来解答学生的疑问,特别是对于具有争议性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培养其科学的历史观。三是历史意义的介绍。每个件事的历史意义既是对其自身全面的概括,也是对当今社会的警示,能够有助于树立学生客观公正的历史观念,从而客观地看待历史,理性地分析历史。

2.转变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1)用新的观念来锻炼思维。教师要主动关注历史,了解学术界对历史的新研究、新观点,从而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同时,要善于用这些新的观念来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式,将教材的稳定性与科研的发展性做一对比,树立学生敢于突破、勇于思考的意识。(2)用新的手段来培养能力。对于学生新的观点,教师要敢于肯定,引导学生用翔实的论据来佐证,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如,对《辛亥革命》一文,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这一历史事件,并能够让学生用各种资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从而掌握科学的研究习惯。(3)用新的内容来启发思考。历史的发展不断为我们提供新的教学素材,教师要善于将这些新的内容引入教学之中,充实完善教学内容。如,将朝鲜近期不断改善与西方的关系,增强自身的透明性与我国改革开放相对比,凸显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3.关注热点,善于独立思考

要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关注国际热点、焦点问题,借此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洞察力。近年来,伴随着多极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各国之间的竞争和对抗加剧,国际风云瞬息万变,如伊拉克国内武装冲突愈演愈烈,韩日、俄日领土之争由来已久,我国南海争端,韩朝南北会谈备受关注等等。通过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媒介,我们了解了这些国际大事的原因、经过、结果,但我们更应当积极地去评价这些事件,以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我们还可以大胆地去预测国际局势的未来发展走向,提出自己的见解。当然,我们不是在凭空构想,而是结合相关历史,联系实际情况,加以缜密的思维,力争做到“大胆假设,小心论证”。通过这些活动来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历史重要事件篇3

关键词:学科思想;初中历史;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377(2016)07-0089-02

1初中历史学科思想分析

初中历史教学建立在深入分析中学生心理特征、知识结构以及中考要求等各方面的基础之上。新课程标准改革对学生的历史素养的培养及历史知识的积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要从初中历史的学科思想出发,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和了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理清重要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发展、历史事件的基本脉络,并在此基础上坚持以能力意志为指导,以学习学科知识为主要载体,通过章节训练和课堂教学使学生们能够全面把握重大历史的发展过程、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历史发展规律,并清楚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历史的学科思想还表现在教师要紧密结合当前的社会发展现实,用历史学和现代意识的相关理念作为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深入挖掘和研究历史发展的重点知识。教师要充分结合教材前言、思考问题、图片、文字介绍等资料,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把握历史主干知识的基本内涵和重要史实,以为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和历史知识的积累奠定扎实的基础。总之,从历史学科思想的角度出发促进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和历史知识的积累,要求学生一方面掌握历史主干知识外,还要学会用相关的历史学理论去研究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历史事件的本质,并最终促进自身历史思维提高正确认识的能力。

2基于学科思想的初中历史教学策略

2.1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初中历史教学一定要在深入研究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积累等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出发,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为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置相关的教学问题,并让学生通过自主查询、整理和阅读相关史料的方式找出相应的答案。此外,还要为他们创造更多可以自主进行历史叙述和论据的机会,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堂训练和教学促进学生应试思维的有效培养。教师要立足于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知识结构,通过全面把握历史教学主干知识、研究考纲,科学分析学生情况等多种途径逐步培养起学生的历史素养,让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分析历史事件,解决的问题。

2.2注重学生的历史时间观念的培养:历史时间观是历史学科思想的重要特征,也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重要基础。学生只有树立起了历史时间观,才能在着手处理历史问题时,准确地解释历史因果关系、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的脉络。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和训练,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地思考和动手实践,逐步培养起按时间顺序进行思维的能力,并引导他们站在历史的层面上,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具体实际,来全面、深刻地把握具体历史事件的现象及本质,从而促进历史问题的剖析和解决。在此基础上再逐步培养学生将总结出来的历史经验应用于现代问题的评价和处理。

2.3注重学生历史事件阅读能力培养:所谓历史事件阅读能力,就是指学生对历史事件的领悟和认知能力,及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归纳、整理的能力。如果学生缺乏足够的历史事件阅读能力,则很容易导致他们在大量历史资料面前困难重重。这就要求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图像、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结合有效的分析和讲解,让学生在历史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学会比较不同历史阶段的人物、思想、制度和事件,并在形象认识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学会用历史的观点来探究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培养和激发,引导他们通过对历史材料的阅读,学会分析事件中的现象和本质,历史人物的意图和动机。在学习和阅读历史资料时,一定要避免学生用现代的标准和观点去评判历史,要注意把握历史事件的具体背景和前后关系。

2.4注重学生历史探究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历史探究能力的培养和激发与历史学科思想的特征是一致的。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当对某一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看法出现不同观点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用历史探究的方法去解决,鼓励学生通过搜查各种史料的途径,研究证明某种观点的可靠证据,进而深入地认识历史事件的现象、本质及背景。在对历史材料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们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可以更加全面的分析和记述历史,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更加客观地认识力守、评价历史,阐释历史。在培养学生历史探究能力的过程中,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是非常有效的。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进入到历史背景中,并向其提出具体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一定要从历史发生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方面出发进行思考和分析,进而实现一方面加深对历史事实的理解和记忆,另一方面促进自身认识历史、评判历史能力的提高。总而言之,历史学习并不单纯的为了了解过去的历史,而是要学生通过总结过去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在提高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础上,对现代问题的解决提出具体思路和方案,逐步培养起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因此,初中历史教学必须从历史学科思想的角度出发,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以促进学生历史时间观的培养、历史阅读能力和历史探究能力的进步和提高。

参考文献

[1]郑立柱,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3(03).

高中历史重要事件篇4

一、加强历史概念教学

正确理解历史概念的内涵,是理解和掌握史实、阅读历史教材的前提条件。教学中对教材尚无明显注释的概念要先作一般性解释,大部分历史概念是可以随课堂教学凭借历史教材理解的。如“势力范围”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强行划定直接进行殖民统治的地区。课文中虽无这样完整的概括,但有帝国主义“直接进行殖民统治”一句,已经画龙点睛了。当然,有些历史概念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清,如“门户开放”政策,要知道这一政策的目的是美国要分享侵略权益,向六国提出照会的内容是“机会均等”、“利益均沾”,其影响是美国侵华政策新阶段的标志,使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同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要把目的、内容、结果、影响完整地结合起来,形成正确概念。

二、重视历史的因果分析

历史发展的困果性是历史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历史条件是相互联系的。波兰史学家托波尔斯基指出:“社会中每一种变化都是特定原因作用的结果……因果论原理因而也成为了论述世界规律性的基础。”故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不会是偶然的,一定受当时当地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诸因素的影响,“诸因素”是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历史事件就是“诸因素”的结果。中学教科书中,原因常常不是开宗明义提出的,代名词很多,如“历史背景”、“目的”、“条件”、“前提条件”、“形势”等,但准确地说也是有区别的。“历史背景”应包含所有方面的原因,“形势”则侧重具体原因、客观原因,“目的”是主观原因,“条件”是客观原因,“前提条件”是主要原因。也有把“导火线”、“借口”认作原因的,但借口与历史事件的发生在理论上不一定有因果关系。”中山舰事件”是打击、排斥共产党,篡夺革命领导权的借口,它不是进行反革命的原因。历史教学中重视因果分析,揭示历史现象、本质、规律,有利于学生充分理解、吃透教材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有利于历史知识的系统化,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应试能力。

三、重视对历史事件发生后有关问题的分析

每一历史事件都会对历史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对重大历史事件后有关问题的判断和评价,主要包括性质、胜败原因、经验教训、历史意义、局限性、危害等。性质是某一历史事件区别于其它历史事件的根本属性,对历史事件作出定性分析,是揭示事件本质。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从辛亥革命发生的时代、革命任务、领导阶段、历史功绩、结果等方面的具体史实归纳揭示出来的。“经验教训”是对事件发生过程中或胜或败作客观分析,总结发现的。胜利了有胜利原因,总结出经验;失败了有失败原因,总结出教训。有的事件既有成功也有失败,就要实事求是。“以史为鉴”就是要我们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历史意义”是对历史事件的正面评价,主要包括历史地位、作用、影响、功绩等。有的历史事件同时具有国内意义和国际意义,要结合中外历史来理解。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不仅是中国的民族解放战争,而且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它的胜利具有国内和国际的历史意义。“局限性”是历史事件表现的不足之处,往往是由时代、社会、环境等方面制约事件的结果。局限性是潜伏着的,很难被人为排除。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天生地具有两重性,在革命的危机时刻,它的软弱妥协性就表现出来,导致革命失败,这是民族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危害”是历史事件本身产生的副效应,即消极影响,它削弱了历史事件在历史上的地位。近代史上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无不是丧权辱国,加重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给我们国家和民族造成了危机。历史事件发生后的一系列问题,是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对历史事件进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分析,经过正确的评估、总结,多角度、全方位地理解历史。

四、分析课文前言、引语、思考题和习题

高中历史重要事件篇5

一、图像史料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优势

1.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理念。

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件,人们知道和熟悉历史往往是通过各种史料来再现历史,如果史料不具体或者不确定,那么就不能发挥史料的作用。这也〖Jp2〗充分说明了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历史教学中应该尊重历史,所有历史事件都应该是真实的。高中历史教材虽然涵盖了很多方面的历史内容,但只是历史的浓缩,对于每一个历史事件都不可能做到全面、具体。因此,在教学阶段,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史料,将史料和高中历史教材有效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更深入地认识历史和了解历史。通过史料的总结,可以有效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理念。

2.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强调,高中历史教学注重的不仅仅是历史知识的教学,同时也要关注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也要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运用图像史料,可以加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改变以往教师占主导地位的课堂现象,同时还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这对于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非常有利。

二、不同图像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措施

1.历史照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在教学阶段,教师最常使用的图像历史就是历史照片,这也是最常见的一种图片史料。对于不同的图片史料,在实际运用中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措施。历史照片可以反映当时历史的一个生活瞬间,在众多的图像史料中,是真实性最有保障的一种图像史料,同时学生理解起来也最简单。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历史照片进行简单的说明,从而加深学生对历史背景的理解,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解八国联军侵华的相关知识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感受八国联军侵华的悲情,教师可以展示一张“侵略者坐在清朝皇帝的宝座上”的历史照片。通过这种照片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此时教师再对照片进行讲解,通过讲解照片的内容和发生背景Φ笔卑斯联军侵华的历史背景进行阐述,就可以让学生不知不觉了解历史。

2.历史地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历史地图也是一种常用的历史图像史料,主要是指用地图语言来对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空间状态进行描述。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历史地图,可以简单地反映出历史事件发生的区域,尤其是在关于多件历史事件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不同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区域,教师可以合理运用历史地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历史地图具有简单直观的特点,并且可以反映很多历史信息。

例如,在关于解放战争的教学过程中,在进入战略反攻时期,在同一个时期可能同时发生多起历史事件,如果教师逐一讲解,学生很容易混淆各个事件发生的时间,在空间上更是难以捉摸。如果此时教师运用“三大战役示意图”,在示意图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这三个战役发生的地点、发生的顺序以及战争过程中涉及的城市,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事件。

3.影视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历史重要事件篇6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历史知识历史概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应该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历史经验的总结,用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均离不开历史概念的教学。随着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及高考历史科命题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历史学科概念的考查,愈来愈引起广大中学历史教师的关注,历史学科概念的形成,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教学环节。

一、中学历史知识的构成

对中学历史知识结构的认识,是进行历史教学的前提。传统观念将历史知识结构分为具体知识和规律性知识两大类。具体知识,指的是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结果、影响;规律性知识指的是历史概念、规律等。从“具体”与“规律”的视角分析历史知识的结构,很难反映出历史学科的特质,因为其他许多学科的知识构件中也有“具体的”和“规律性的”两类。另外,这种框定也存在着概念上的模糊。如历史事件的原因、经过、结果均具有弹性,其“具体”可繁可简,可深可浅;而许多具体规律在中学历史教材中的作用又往往胜于“具体”知识,且规律又有总体的、阶段的等方面的区别等。

因此,根据中学历史知识的抽象概括程度,可将其视为基本史实、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原理)三个基本因素构成的总体。

基本史实是指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基本过程,它主要包括时间、地点、人物、过程等要素,是一些能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史实。基本史实在中学历史知识结构中属浅层次,但也是最有血肉和生命力的物件。历史概念是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中学历史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反映了相应历史现象本质的、内在的联系,是对基本史实实质的抽象概括。基本概念在中学历史知识结构中属中间层次。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中学历史知识中的基本规律不仅反映历史事物当时具有的内部本质联系,而且反映历史事物的发展趋势。历史规律是高度抽象的,它是若干基本概念的概括与组合。基本规律在中学历史知识结构中属最高层次,需要在宏观把控基础上进行科学抽象才能获得。

在以上三个层次历史知识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对基本知识的分析、归纳、综合和概括,形成历史的基本概念。历史概念的产生,是历史认识过程中的质变,表明人的认识从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学生再通过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深刻分析及系统综合,把握历史知识体系,认识历史本质,揭示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可见,基本概念教学在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基本概念是基本知识认识上的升华,又是基本规律形成的基础,所以,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概念是历史教学的中心环节。

二、历史学科概念的类别

一般说来,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可以划分为史实概念与理论概念两类。史实概念是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概括和评价。如“七七事变”,包括对该事件基本史实的概括:历史背景、爆发时间、地点、基本过程;还包括对这一史实的评价;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全面侵华,中日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中国全面抗战开始。

史实概念依其所反映的内容可分为事件概念和人物概念。前述“七七事变”为事件概念。人物概念主要包括:所处的时代、类别、事迹、作用等。从教学实践出发,每一个历史名词都可以视为一个事件概念,如“”、“《资政新篇》”、“闭关锁国”、“七七事变”等,每一个具体人物都可以为一个人物概念,如秦始皇、洪秀全、孙中山等。不少事件概念与人物概念是互相包容的,因为“事中有人,人中有事”,如“太平天国运动”与“洪秀全”、“《新青年》”与“”。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侧重点不同,前者侧重论事,后者侧重论人。

三、历史学科概念教学的缺失

通过对以上两个问题的分析,可以得知,概念教学在历史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如果从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的角度来审视,概念教学的意义则更为重要。

不同的知识具有不同的智力价值,即不同的知识对人的智力发展有不同的促进作用。“学习这种知识有助于记忆的增强,学习那种知识有助于思维的提高”,就是这个道理。历史知识中的基本概念,特别是其中的理论概念抽象概括程度较高,其智力价值也就较高。在学习实践中,我们往往有这样的体会,曾经学过的基本事实可能会在记忆中很快消失,但基本概念则可保持长久。不仅如此,它还为我们继续学习历史知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指导,借助它形成的对基本规律的认识可以受益终生。

在历史教学中,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往往能注意从具体史实中概括出史实概念并向理论概念推进,如向学生指出“农奴”与“奴隶”的区别,“市民阶级”与“城市平民”的不同与演进;要求学生对史实概念进行归类,如将一系列人物归纳为“地主阶级改革家”、“资产阶级革命家”;指导学生根据一般的史实概念进一步概括出高层次的概念,如根据历次农民起义概括出“农民战争”的共同特点,根据各国资产阶级革命概括出“资产阶级革命”这一理论概念。但就整个中学历史教学的情况看,对基本概念教学,尤其是理论概念教学,尚重视得不够。

高中历史重要事件篇7

关键词:高中历史历史图片教学效率措施分析探究

一、展示历史图片,扎实历史基础知识

历史图片以细腻的笔触和真实的镜头记录了某个历史时期的风俗民情、某一朝代的社会面貌、某一事件的真实情况等,被视为“活的历史”。因而历史学家们考察史实的时候也通常都会借助一些历史图片来进行研究和推测,尽力还原历史真相。所以在高中历史的教学中,各位教师也应该重视历史的作用,增强历史教学的说服力。历史图片一般以实物、书画、照片、地图、古迹遗址图等为主要类型,教师通过对这些历史图片的展示和说明,以一种直观形象的方式将真实的历史场景展现在学生面前,这为学生以自己的双眼去观察、认识和了解历史场景提供了便利。且再以教材中的文字信息加以辅助,双重加固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在高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展示各种各样的历史图片,为学生打开知晓历史故事的窗口,让他们通过观察图片窥探历史的一角,从而加深对历史知识的印象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扎实历史基础知识的目的,使学生在历史学习的道路上能越走越稳[1]。

二、活用历史图片,回顾和历史事件

课本中的图片资料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反应了一定的历史事件背景,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当时历史发生的具体情况和事件发生过程。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历史图片进行历史事件的回顾,分析所学的这一事件发生的背景。例如,在教学《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一课时,教材中的一幅图片就是关于1927年德国经济危机的预言漫画,漫画将当时德国巨大的贫富差距以漫画的形式加以夸张,把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凸显出来,使学生更能深刻体会到当时的社会背景,理解经济危机爆发的背景和原因[2]。另一方面,由于历史事件是相继发生的,因此实际上每个历史事件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如果历史教师能够在教学中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把他们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那么学生的学习效率将会大幅度提升。具体的讲,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大纲对自己的教学内容和要点作出合理的安排,以图片资源为主要教学线索,活用相应的历史图片来做一个相关的历史事件的专题教学。如以中国近代战争史为专题,历史教师就可以在网上全面搜集有关中国近代战争的图片资料,其中的每一场战争及战役都要配以相应的图片,这才能将中国近代所遭受的侵略战争和反抗战争以图片的形式串联起来,还原一个相对完整的中国近代战争史在学生的面前。在这样的专题学习中,教师将不同的章节内容灵活地用图片连接起来,使学生可以通过相关的历史图片将其背后所记载的历史事件以及知识要点串联起来,有利于知识的完整掌握,完成历史知识的整体链接。这样活用历史图片,有利于帮助学生回顾历史、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也助对繁多的历史知识进行梳理、将相关的历史事件串联起来,使学生构建起一个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这对于提升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起着积极的作用[3]。

三、加强识图训练,提高历史解题能力

通过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笔者发现在近几年的高中历史考试中,以图片为考查对象的题目越来越多,甚至有些已经占据了一定的篇幅。面对这个趋势,历史教师们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历史图片习题训练,以增强学生的识图能力,提高他们对历史图片的分析能力和解读能力。这类考试题目主要意图在于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所反映的相关历史事件的熟悉程度,所以,教师在开展训练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通过仔细的观察技巧来找到结题的突破点,从而正确识别图片内容,只有这样才能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例如,教师展示一张历史人物的留影要求学生根据留影分析出这是哪个年代的人物。假如学生辨别不出,教师就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人物的衣饰、图中的建筑物以及其它信息,以确定图片所反映的历史时期和历史人物。而针对漫画,教师还需引导学生去思考漫画所隐射的意义[4]。如马星驰的系列漫画《一年来之回顾》,学生通过漫画中“推倒专制”后又“死灰复燃”、官僚“匿迹销声”后又“争夸经验”,国民“延颈企踵渴望共和”后又“小民无米为炊”等等现象的今昔对比,不难发现其所反映的是辛亥革命这个历史事件,暗示了民族资产阶级并没有将中华民族从苦难中真正解救出来、民主革命尚未成功的这个事实。这样通过加强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识图训练,培养学生的看图习惯和识图能力,让他们根据图片作出猜想、推测出相应的历史事件,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图片解读能力和历史事件分析能力,以及解题的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进而还能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促进其历史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5]。

四、结语

总而言之,历史图片作为历史知识的载体传递着无穷的意义,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图片资料的巨大作用,并通过这些资源来帮助学生巩固和串联历史知识,整合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从而提高高中历史的教学效率,为新课程改革添柴加火。在此,笔者希望自己的些许经验能够给相关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柳静,马娅屏,张晓光.教科书插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2(03):101--102.

[2]李辉,刘志君,刘晓丽,张鸣,高中历史教材中的课文插图内容研究[J].现代教育周刊.2011(21):123--124.

[3]马子豪,欧阳天宇,陈小浩.教科书插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2(03):101--102.

[4]舒元天,郑千千,许嘉凌,张之鸣,高中历史教材中的课文插图内容研究[J].教育与时展.2012(11):109--112.

高中历史重要事件篇8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价值观教育

一、将严谨的史实认定作为历史教学中价值观教育的基础

(一)素材要精选

历史课程具有其独特的特点。这种特点表现在历史的多重角度之上。历史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在历史时间这一方面具有不可选择的特性。由于历史时间是唯一的并且不可改变的,因此,这种时间上的消逝性以及在空间上的不可接近性,成为了历史学科在学习与教学中的一大特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历史事件讲解的时候,具有极大的想象发挥的空间。历史事件是不可复制、不可重复的,每一件历史事件的发生与经过都是不一样的,因此,这给历史这门学科带来了极大的可能性。这也增添了历史这门学科的多样性[1]。

(二)发掘要深入与透彻

在教授历史的过程中,教师必须适当地、合理地使用学习与教学素材,并结合教学素材开拓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学习意识,深入挖掘教学内涵。如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注意深入挖掘素材的内涵,会导致教学质量低下的严重后果。尤其是在历史教学中,由于历史素材本身就十分丰富,在教师进行历史实践的教授的时候,可供选择的历史素材是十分多的,因此教师在教学素材的选择上有极大空间。但是,对于这些教学素材的选择,教师在选择的时候一定要慎重进行。不然,由于教学素材众多,如不加合理利用,很容易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出现偏离教学主线的结果。初中历史教育很重视教师的课堂效率,如果教师对于历史实践的素材选择以及使用不当,很容易出现无法深入挖掘历史内涵的问题。最终导致历史课堂的效率低下。这样的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历史成绩,以及丰富学生的历史文化内涵来说是没有帮助的。

二、使用多维的观察视角促进历史价值观教育

在进行课程讲授的时候,只有做到对这些因果联系的完整把握,才能促进历史教学的效率提高。例如,在讲到有关资本主义的历史事件的时候,资本主义的发展是需要资本进行原始积累的,这种资本原始积累的方式在历史中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便可以针对这种逻辑性向学生介绍如何使用逻辑思维的方式来看待历史事件,并对历史事件进行具体、合理的分析。而资本的原始积累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前进行积累的[2]。通过暴力等手段使小生产者与其生产资料相互分离,再将为数不多的生产资料以及货币与财富几种到少数人的手中,这些人根据资本的运作方式将其生产资料等财富进行一定的转换,并最终转换成资本。这种过程在今天的历史事件学习中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在针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分析的时候,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以及不同视角来分析这一问题,最后通过合理的逻辑思考得出最终结论。

三、使用缜密的逻辑推论树立历史教学价值观的稳定性

在进行历史事件的研究与讨论的时候,必须具备一种超脱的历史意识,在进行事件分析的时候要摆脱一些狭隘的个人想法,在对历史事件作出评价的时候需要十分注意自身意识形态的独立性。只有保持自身意识形态的独立性,才能帮助我们在看待历史事件的时候能够更加的全面、客观,并公正的看待历史事实。研究历史事件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达到识得庐山真面目的境界。只有进入历史事件中,并通过对其一番细致的探究与分析,最终逐渐从历史事件中走出来,才能够达到良好的研究历史事件的目的。历史的事件跨度是十分大的,并且历史具有很大的空间拓展性,这使得历史在教授与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更多的结合时代背景。结合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进行原因的探讨,以及结合当下事件的发生与发展情况分析历史事件走向。这是对于历史事件进行分析的有效步骤与方法。

高中历史重要事件篇9

[关键词]高职;证券投资学;股票市场历史

高职证券投资学以提高学生的证券投资技能作为教学目标。它要求学生在掌握必要的证券投资理论和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具备将理论应用到投资实践的能力。多数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普遍缺乏对证券投资的了解。对于一门理论综合性强、高度强调实践性的课程来说,要在短时期内提高证券投资技能具有很大的难度。高职证券投资学究竟应该教什么、怎么教,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开展中国股票市场历史的教学是提高证券投资技能的有效方式。“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虽然在历史进程中没有两件完全相同的事情,但人类行为的固有特点一直没有发生变化。无论用什么原因解释价格的波动,它终究只能通过投资者的买卖行为得以推动,这就奠定了历史教学在提高证券投资技能方面的理论基础。历史不仅告诉投资者过去发生了什么,更能够在类似事件发生时为投资者的决策提供参考。

一、为什么要学习中国股票市场的历史

(一)市场的涨跌有规律可循

自1984年发行第一只股票,中国股票市场已经走过了30多个春秋。经历了多个牛、熊市的转换。仔细分析市场的历史背景,可以明确一点,市场的涨跌至少与以下三种因素密切相关:资金、股票供给和监管层的干预。1.资金是股价上涨的驱动力量。资金进场是股票市场上涨的必要条件。资金离场则会导致股市下跌。离现在最近的一次熊市发生在2015年。证监会于2015年4月开始采取多种措施降低资金杠杆,之后不断强化,最终在7月强行关闭了为场外配资提供入市渠道的HomS端口。资金供给的急剧减少和股灾的形成密不可分。与之对应,我们早在1996年就看到了相反的案例。1994~1996年,中国出现了较明显的通货膨胀。1996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了关于停止办理新的保值储蓄业务的紧急通知。面对通货膨胀压力,停止办理新的保值储蓄业务迫使投资者将资金从货币市场转出。1996年是中国股票历史上著名的牛市年。2.股票供给的大规模增加是市场下跌的重要原因。2015年1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关于授权国务院在实施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中调整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有关规定的决定》,于2016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由于担忧注册制实施后可能出现的股票大规模发行,股票市场出现了持续性的下跌。更早的案例可以追溯到1993年。1993年2月16日,上海老八股宣布扩容,恰在这一天,股市由上涨转为下跌。既然股票大量供给易使股市下跌,那么为了阻止股市下跌暂停股票发行也就自然成为救市手段。在中国股票市场历史上,至少出现8次ipo暂停。3.监管层对市场的干预更是长期以来影响着中国股票市场的涨跌。2017年4月,证监会主席称“10送30”中国式高送转世界罕见,一些公司的股价当天便以跌停开盘。诸如此类案例,在历史上比比皆是。人民日报和新华社也常常发表股票市场的评论性文章。“政策”由此成为中国股市的重要特点。

(二)重大投资机会的出现离不开特定的历史事件

回顾中国股票市场中出现过的牛股,大多与历史上的特定重大事件有关。2017年雄安新区建设促成了河北省股票的全面上涨。2016年供给侧改革造就了华菱钢铁、2015年南北车合并创造了中国神车、2014年“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了中国交建等中字头股票、2013国家安全委会的成立带动了英飞拓、2012年温州金改下的浙江东日、2011年十七届三中全会将文化产业确定为支柱性产业下的天舟文化……就内容来看,这些事件没有任何的关联;但就其对投资者的吸引力而言却是相同的,它们都是特定历史时期最具有影响力的事件。这对高职证券投资学的教学实践具有重大启发。一方面,通过历史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历史上的牛股及其成因,获得宝贵的市场经验;另一方面,这为高职证券投资学的教学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以供给侧改革为例,依照传统教学思路,教师首先要向学生解释什么是供给侧改革,然后分析供给侧改革对相关公司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样的教学模式对高职学生是不合适的。高职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分析能力难以应对这种教学方式,它会让高职学生疲于应付快速变化的市场,陷于无止境的学习之中,丧失学习的兴趣。高职《证券投资学》完全可以弱化相关事件对公司在经营、财务等方面的影响力分析,抓住其对投资者心理具有重大影响这一共性,将教学重点放在对市场追逐热点行为的理解上。

(三)中国股票市场历史为风险教育提供了最好的素材

证券投资是一项高风险的活动。对于刚刚接触证券投资的学生来说,如果只是对风险进行说教,是不可能真正提高风险意识、培养风险应对能力的。回到中国股票市场的历史中去,以史为鉴是培养风险意识、提高风险应对能力的有效手段。证券投资实践活动绝对不能纸上谈兵,需要丰富的经验才能在充斥着危险的市场中生存和发展。没有经历过市场大起大落的投资者是永远无法理解投资风险之大的。在中国股票市场历史的学习中,通过对风险事件的反复强调和相互对照,能够有效培养起风险意识。2007~2008年,上证指数在一年多一点的时间内,从6124.04点跌到1664.93点,跌幅为72.8%。2015年,上证指数从5178.3点跌到2638.3点,跌幅达到49%,“千股跌停”刷新了人们对风险的认识,只有将这样的事实摆在学生面前,他们才能真正认识到市场的凶险。

二、如何开展中国股票市场历史的教学

要讲清楚30多年的历史,单独开设一门课程也不为过。高职证券投资学要在有限的课程时间内讲授中国股票市场的历史,就必须选择好恰当的介入点。高职证券投资学以培养证券投资技能为教学目的,这就决定了应从投资的角度开展中国股票市场历史的教学。(一)以时间为序向学生介绍证券市场的涨跌及其成因了解股票市场每一轮牛熊市的成因是学习中国股票市场历史的第一步。沪深交易所成立于1990年,上证指数和深圳成指在股票行情软件中分别起始于1990年12月19日和1991年4月3日。以此为起点,高职证券投资学应详细介绍每一轮牛熊市的宏观经济背景、政策动向和重大事件。这对于学生了解历史、获取经验具有重要作用。以监管层对市场的干预为例,上海证券交易所在成立之初就为投资者上了重要的一课。交易所的成立向市场传递了当局发展股票市场的重要信号。自开业第一天,上证指数便连续上涨。为了给市场降温,交易所先是在1990年12月27日将涨跌停板幅度由5%下调到1%,又在1991年1月7日再度下调到0.5%,连续缩小上涨幅度最终导致市场在1月份由牛转熊。在这一历史阶段,投资者不仅可以学习到监管层的干预对市场的影响,而且能够体会到当市场没有响应监管层意志时,监管层会不断强化对市场的干预,直到市场趋势改变。以时间为序讲解中国股票市场历史的好处在于能够让学生接触尽可能多的历史事件,更好地理解市场如何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波动。这是案例教学所难以达到的效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分析不同时期股市涨跌的共性和差异,寻找其中的规律。此外,市场的演绎具有逻辑上的关联性。1994年底,监管层表示出了“宁可慢、但求好”的态度。1995年的股市行情除了因国债期货市场关闭而出现井喷性行情外,全年没有好的表现。类似的情形不止一次出现,如2005年“使股指稳定在新的水平上”,2007年的“倒春寒”。以时间为序讲授中国股票市场历史,能够使学生了解市场的演绎路径及其前后关联性,它能够培养学生的全局观,这对于提高证券投资技能具有重要作用。(二)寻找涨跌成因的共性有助于掌握证券投资理论和分析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在介绍中国股票市场历史的同时,高职证券投资学应高度重视每一轮牛熊市成因之间相同性和差异性的分析。这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影响股市涨跌的规律,实现理论在实践中检验,实践升华为理论的认知过程。我们先看以下几个事件。1996年3月,人民银行宣布停止办理新的保值储蓄业务;1998年4月,最早的2只封闭式证券投资基金上市交易;2005年7月,人民币与美元脱钩后开始进入升值阶段;2008年11月,4万亿基建投资;2014年,沪港通开通。表面而言,这些事件彼此间完全不同。对它们的了解也需要不同的理论知识背景。保值储蓄与利率有关,封闭式证券投资基金属于证券的类型之一,人民币和美元脱钩与汇率有关,4万亿基建投资属于财政政策,沪港通属于证券创新。如果对中国股票市场历史的学习只是就事论事的话,学生很难理解学习的意义,很容易为了学历史而学历史。高职教师有必要向学生点明这些事件的共同点。它们不仅属于特定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更具有增加资金供给的共性。通过这样的点拨,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获得了经验,而且真正掌握了证券投资理论运用于实践的方法。再以“重大投资机会的出现都离不开特定的历史事件背景”为例,我们应如何让学生掌握重大投资机会的分析能力呢?如果只是分析重大事件对公司的经营、财务等方面的影响,那么学生未来面对重大事件时还是难以做出准确的判断。这是由学生的知识水平所决定的。引入行为金融,向学生指出重大事件在特定历史时期对市场所产生的影响,事情就变得简单了。在历史学习中,反复对照不同的历史重大事件,用心体会,学生是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对事件重大性的判断力的。

三、历史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从投资的角度展开中国股票市场历史的教学

股票市场的参与者众多,各类参与者怀揣着不同的目的。同一事件对不同的参与者来说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以发行股票而言,政府希望它能够为实体经济输血,公司希望通过它筹集资金,中介机构乐于借此赚取中介费,投资者却常常对其表示反感。不同的立场决定了对同一事件会有不同的价值取向。高职证券投资学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此非常清醒,不要纠缠于是非判断,而应紧紧围绕事件对市场涨跌的客观影响及投资机会的判断。对于新股发行,高职证券投资学最恰当的做法是通过向学生展示因新股大规模发行而导致股市下跌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新股大规模发行对市场的客观作用。在投资机会上,向学生讲明白持有原始股的公司及券商股的股价可能因新股发行而上涨。高职证券投资学的教学目的是提高证券投资技能。它体现在对市场涨跌及投资机会的判断能力及操作能力上。至于各类事件的孰是孰非,它和证券投资技能的关系并不大。这就决定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高职证券投资学必须从投资的角度展开中国股票市场历史的教学。

(二)对重大历史事件和监管层表态一定要反复对照、用心体会

“重大投资机会的出现离不开特定的历史事件”,这句话隐含了一个前提,即投资者必须具有判断机会重大与否的能力。高职证券投资学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事件重大性的理解及判断能力。是否能够引起全体投资者的关注是理解重大性的重要依据。以前面所提到的雄安新区、供给侧改革、“一带一路”等为例,它们都在特定历史时期被市场反复提及,吸引了市场全体参与者的关注,历史教学就是要通过大量的历史案例不断强化学生对重大性的理解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学生才能够准确理解投资者的心理,理解市场热点的形成和发展。监管层的干预是中国股票市场的特色。监管层常常通过《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表达观点。因此,熟读这些媒体过去发表过的言论,用心体会它们的措辞,对于理解监管层的用意具有重要作用。1996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的特约评论员文章,指出“对于目前证券市场的严重过度投机和可能造成的风险,要予以高度警惕……做好八项工作”,随之而来的便是涨跌停板制度的实施。2015年6月3日,新华社针对大学生炒股发表文章,告诫“大学生炒股,要理性,国家不会保证不跌”。随后,监管层关闭HomS系统,切断了场外配资的入市渠道。看似完全不同的两件事,却有着本质上的相同。监管层通过媒体释放出态度后,随后推出强有力的措施,造成了股票市场的快速变化。

(三)将行为金融学作为历史教学的基础理论

股价的波动既与特定的历史事件有关,也受到市场环境的影响。由于历史事件的发生和演变会涉及很多方面,对每一件重大事件都深入分析是不适合高职证券投资学的教学规律的。行为金融学着眼于投资者行为的分析,为历史教学提供了独特的角度和一致性的分析方法。它对于学生理解市场波动具有重要作用。就内容来看,现有证券投资学教材主要介绍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以及投资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等证券投资理论。即使对行为金融理论有所涉及,也没有将其作为重点。在开展中国股票市场历史的教学时,有必要将行为金融理论作为基础理论,以此提高学生对价格波动的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饶育蕾,盛虎.行为金融学[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2]阿奎.喧哗与骚动:新中国股市二十年[m].中信出版社,2008.

[3].中国股市影响因素趋势分析[J].时代金融(中旬),2014(8).

高中历史重要事件篇10

【关键词】历史阅读兴趣阅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41-02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生的主体性得到进一步的重视,使学生学会学习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就历史课而言,学会学习的基础是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因为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理解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都离不开阅读能力的培养。同时,随着现代科学的飞速发展,培养阅读能力有利于学生获得各种新知识和信息,从而为提高学生今后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本人有几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只注重方法的指导,却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兴趣是形成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选择学生最容易产生阅读兴趣的方法。

(1)精心设计问题由学生解答。在课前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既有启发性又有实际性和迷惑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教材对照问题思考解答,当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解决问题时就获得了成功的喜悦。经常如此,阅读就会成为学生的一种积极的主动的行为,阅读兴趣就会大增,同时还可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课内外相结合培养兴趣。历史课本由于篇幅所限,很多问题不能深入叙述。在每节课中可以结合课文介绍一些学生熟悉的课外历史知识如影视、小说甚至野史等,指导学生在课文中或其它的历史读物中了解相关知识。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也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习贵在提出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自我意识强,喜欢独立思考的特点,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动脑思考,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阅读质疑,不仅极大的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还培养了能力,提高了历史的素养。

二、注意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

历史的阅读能力培养,要突出历史学科的特点,那就是要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如果不强调这一点,很可能学生就抓不住历史阅读的中心了。

(1)认识并掌握历史的基本结构。人类社会是一个渐变的发展过程,许多看起来孤立的事件之间却有必然的内在联系。因此必须把历史发展过程看作一个整体,而且是动态的整体。在教学中教会学生认识知识的结构体系,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纵向线索和横向联系,明确每一历史事件在历史发展全过程中的特定地位。可以指导学生自己制作知识结构表格,理顺知识纵横联系与层次关系。通过掌握整体知识结构,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不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整体的,动态的、有联系的,使知识的认识水平能够由表及里逐步提高。因此,掌握历史知识结构的阅读,能够有效地促进有意义学习,增强学习兴趣,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2)以掌握历史重大事件为中心。历史记载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它是由无数的历史现象、历史事实组成的,是历史的客观存在。记忆并掌握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是历史阅读的基本活动内容,占去学习历史的大量时间。如何掌握历史的重大事件呢?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历史事件都包含有原因、经过、结果、影响(意义)四个部分。历史事件的原因往往和同时代的其他事件相结合。历史的经过又分为时、地、人、事四个基本要素,也就是历史现象或事件的发生时间、空间、重要人物、基本过程。这四要素是历史事件的精髓,记忆与表达历史事件必须牢牢抓住四要素,做到对事件掌握的准确、精要、完整。摒弃逐字逐句、整段整章地死记硬背课文的陈旧阅读方法。结果和影响要在阅读的基础上理解并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

(3)了解历史学习的基本理论武器。历史的史料非常多,各种观点都有,因此如何分析判断历史问题成为阅读中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教师要教会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即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观点,并指导学生运用理论武器去观察、思考、解决历史问题。

三、指导学生历史阅读的方法

阅读也是一门科学,虽然语文课有教学生阅读方法,但历史阅读的方法与语文又有所区别。因此平时要花时间指导学生如何阅读。

(1)教师的阅读示范作用。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有一个过程,教师在授课中应该根据学生特点因势利导。讲授新课时,教师作阅读示范,通过反复强调和实践,逐步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如:应该如何从章节目录阅读到子目录,如何弄清章、节、目之间的关系,最后掌握整体知识结构;如何找出每个问题的关键语句、段落;如何认清哪些是史、哪些是论;如何掌握事件的原因、过程、结果、性质、影响等等。

(2)教会学生做好阅读笔记。笔记由三部分构成,即书上划符号、书旁写评注、本上写笔记。第一节历史课就应向学生提出阅读笔记的具体要求,如需备有红笔或彩色笔专门用来在课本上勾划各种符号。符号可统一规范化,如一般常用的重要语句下面划线。必须准确记忆的用双实线表示。写评注即阅读时在课本的字里行间、四周空白处做解释写评语。在书上作符号写评注可以使同学阅读时思想集中,提高效率,加深印象,方便记忆。

(3)抓住历史关键词和历史概念。关键词和历史概念本身就包含了许多要素,抓住这些要素就能准确、全面地理解该知识点。如:“新思潮萌发”,包含三个要素:一是思潮:思想潮流而不是其它潮流;二是思想的特点是“新”而不是“旧”;三程度是“萌发”而不是发展或广泛传播。再如:“早期维新思想”,“维新”点出了其性质,与原来思想有差别;“早期”点出了发展程度依然较低,尚不成熟。等等。这样分析就能准确把握本知识点的内容要点,从而有利学生了解所阅读的历史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