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初中生物科学研究方法十篇初中生物科学研究方法十篇

初中生物科学研究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34:50

初中生物科学研究方法篇1

关键词概念衔接重要概念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B

生物学概念是建立在生物学事实基础上,概括生命现象及生命活动基本规律本质特征的科学表述。它抽象生物学原理,将学习过程中对生命科学的认知通过分析、归纳与综合等复杂的思维加工,与原有的认知产生联系,建构起更完整更全面的新知识。

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首要的知识具体目标要求就是“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而2011年版《义务教育阶段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则将“重要概念”做为课程标准非常重要的内容,列出每一个主题的重要概念。在中学阶段,对概念的学习是生物教学中最重心的内容之一。

学生在初中阶段,“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方面的基础知识”,“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高中阶段的学习应该是建立在初中学习基础上进一步的发展与深入。

1当前生物概念学习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的中学生物教学中,由于高初中学校的彼此独立,且由于九年级缺失生物学习,导致初、高中阶段的学习缺乏必要的沟通与联系,学生的学习因为人为的隔裂,而具有普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中学阶段生物概念的学习缺乏全局性

初高中阶段的学习缺乏全局与发展的规划,缺乏统一性。初中教师对高中的课程标准与教学要求一无所知,在教学中,忽略了部分将对学生的后续学习产生重大影响的内容,导致学生基础薄弱,进入高中后,无法立即适应高中学习。而事实上,高中所有的学习是建立于初中学习基础上的一种发展,无论是从能力提升还是知识建构方面,都与初中的学习有着密切的关联。

1.2重复的概念学习增加了学生负担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新知识纳入补充原有知识,通过积累的方式,建立新定义与原有定义之间关联,从而完善与发展原有概念。教师研究初、高中概念学习之间的联系,了解初中课程标准与教材结构框架,调查分析学生的知识背景,找到并激活知识体系中与新定义学习相联系的原有定义,融合新知识与旧认知,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益。

如果初中教学不能关注到学习的延续性,而高中的教学不能较好的衔接初中学习,将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学习负担加重。

2初高中重要概念的知识联系

笔者在研究初、高中阶段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基础上,对初、高中一些重要的概念的衔接问题进行研究,期待能因此增进初、高中教学的联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高中学习,深化对生物概念的理解。

通过对初、高中课程标准及教材的研究,整理出关联性极强的部分概念,这些概念均是生物学学习中重要的主干知识,在初中学习中有所涉及,在高中学习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具体概念衔接点如下。

2.1必修1初高中重要概念联系(表1)

2.2必修2初高中重要概念联系(表2)

2.3必修3初高中重要概念联系(表3)

3初高中概念学习中能力的衔接

在对概念的学习中,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的达成都至关重要。笔者将中学阶段生物学科的重要概念对能力的要求进行整理与归纳,试图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对生物学科学习的内涵有更明确的认识。

3.1实验探究能力的衔接

初中的实验侧重于基本操作的学习,而高中很多实验的原理或者结论得出都建立于初中阶段的学习,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设计思路与初中检测淀粉的原理类似;有些实验则是初中学习的延续与深入,如显微镜的使用及细胞结构的观察。而有些实验在初高中学习阶段各有侧重,如对光合作用的学习。而有些实验则由初中的演示实验发展为高中的学生实验,体现出高中阶段对学生动手能力要求的进一步提高。

初中阶段对学生实验步骤往往有较详细的指导,而在高中阶段对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要求更高。

3.2科学研究方法学习的衔接

初中教材中无论是学生探究还是观察、调查与收集资料,都在逐步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而高中教材中对于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更为深入,例如教材中对变量控制,对模型建构等方法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这不仅是对初中学习的总结与复习,事实上也是初中学习的提升。

初中阶段在科学研究方法上,通过“探究影响鼠妇生活的环境因素”、“探究霉菌生活的条件“等学生探究活动,“初步学会科学探究方法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而在高中阶段,通过“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及“影响酶活性的条件”等学生探究活动深化了学生对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变量与因变量、无关变量的概念,对实验材料选取、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等方面的学习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同时还学习“利用数学方法处理、解释数据,尝试用准确的术语、图表介绍研究方法和结果,阐明观点”。

初中生物科学研究方法篇2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1、前言

科学探究不仅为有效的教学方式,同时也为学生想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引入该模式,可有效的在课堂教学中展现现实世界,契合学生学习认知的规律,令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还可体会到科学家探索真理的艰辛过程,进而掌握丰富的探究技能。学生在积极探究过程中会消除不良情绪,实现可持续发展,教师同样也受益匪浅。然而基于不同教师理解探究教学的方式不同,因而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包含一定困惑,需要我们深入反思,有效应对处理。针对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初中物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伴随新课改进程的持续深入,较多教师在探究式教学阶段中存在一定困惑,导致物理教学包含一些不足问题。探究教学课堂并非课程改革独创,以往课堂之中组织开展的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积极自主学习也属于探究学习模式。也就是说探究教学课堂不应固定不变,模式单一,而应积极创新,丰富多样,否则便会令初中物理教学课堂丧失活力以及生机。实践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由于没能掌握良好的探究教学技巧,无法实现良好的经验积累。通常对探究问题无法准确的把握,进而较难令学生有效融入探究学习氛围中。学生则由于无法获取教师的科学引导,而呈现出提问漫无边际的问题,同既定探究教学目标形成了不良脱节,而教师则容易身感疲惫与力不从心。

如何做好的探究学习活动的科学评价,是教师在教学阶段中应积极研究的新课题。由于较多教师无法正确进行课堂教学的分析研究,进而不能明确探究课堂教学合理的标准。通常来讲,教师备课阶段中,均希望初中物理课程内容更为丰富充实,令学生向着既定目标不断提升。然而,倘若探究教学课堂过于活跃,则会令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较易面临失控的风险。加之一些学生无法积累丰富的知识,因而在某些内容的研究理解过程中包含一定困难。往往在教师组织安排的探究学习活动中较少深入参与,而更多的是处在旁观者地位,事不关己的看热闹,进而将影响初中物理教学课堂效率。

由于受到中考升学率的影响,一些教师则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存在时间上的困惑。即认为探究教学引导会同应试形成矛盾,组织一堂探究课堂教学,基于学生发散思维,令教学时间无法良好掌控,进而他们更愿意花更多时间进行应试教育,令学生通过题海战术学习。往往令课堂教学陷入穿新鞋走旧路的困境之中,课堂探究学习的时间被大量的习题练习所代替,无法达到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3、初中物理教学科学策略

3、1明确科学探究内涵

为有效的消除困惑,优化初中物理教学效果,教师应深入明确科学探究教学内涵。科学探究主要为科学家对自然界现象进行研究,并通过此项研究获取有效证据,进而发现真理的多元化途径。实践教学中引入科学探究模式,则可令学生获取丰富知识,明确科学家探究过程中的思想发展以及自然规律,掌握有效的学习方式。学生一旦对探究本身深入理解,则在遇到新问题之时,便会自然而然的利用该思维模式进行研究分析,最终解决新问题。由此可见,科学探究可令学生潜在的无知意识被激发出来,进而令思维得到有效发展,积极主动的投入至探究学习活动中。当然,学生从事探究活动要获取教师的合理引导,方能令学生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达到事倍功半的学习效果。

3、2清晰教学目标,合理设置探究问题

为优化初中物理教学效果,教师应把握三维目标,由知识以及技能、学习过程与选择方式、情感态度以及发展价值观等层面入手,遵循新课标科学探究的有关要求。在提问教学环节中,教师应引领学生积极探究发现有关物理学现象与问题,并可以由物理学视角阐释表述该类问题,进而掌握认知问题、发现探究问题,提出问题的综合能力。当然,教师还应明确,所有探究要素并非在开展的探究学习活动中均能够有所涉及、面貌俱到。应把握重点,依据探究的具体内容与学生能力特点、性格特征进行优选,锻炼学生掌握丰富的学习技能。

开展探究教学的核心关键在于善于发掘探究性问题,由学生所学物理知识中进行提问。该环节,教师应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辅助令学生们发掘自身关注并感兴趣的内容,进而积极的开展深入探究活动。从学生角度来讲,仅仅学习物理知识的概念、相关定义以及公式等基础知识还远远不够,无法掌握丰富的实践技能。为此,教师可由三层面入手。首先应开创适宜对话的教学课堂。教师不应凌驾于学生之上,而应有效的放低架子,同学生打成一片,鼓励引导学生积极的提问,并表达自身想法。对于关键环节问题,教师应给予必要的点拨引导。

另外,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应深化物理知识同现实生活的有效联系,推进物理学科真正的走向社会。应由初中生情感认知特点入手,选择生活中普遍、有代表性的物理现象,常见物理问题作为研究讨论切入点,进而令学生更加轻松愉悦的在物理知识的海洋中深入探索。例如,在学习电流热效应的知识时,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炉,而后应有针对性引领学生合理质疑,即为什么电炉丝会受热变得通红,而导线却不发热呢。还可利用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环保便利的自行车作为问题切入点,引领学生观察分析,为何自行车车轮胎带有花纹,紧急刹车应该用前闸还是后闸,车座面积大小的区别等。

再者,教师应合理的转变角色,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资源,打造符合初中生认知特征、探究思维的试题库,鼓励引导学生创新,保证探究学习的时间,提升综合科研能力水平,方能符合探究教学标准要求。

3、3有效协调探究教学以及应试关系

实际上,探究教学同应试不存在矛盾,前者并非需要大量的做习题,重点在于为学生开创自主探究学习的独立空间,令其不断发挥综合潜能,了解知识的核心本质,进而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应通过探究教学令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有效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因此教学过程中不应对应试有所抵触,而应利用生动的教学活动,锻炼学生丰富科学素养,提升科学研究意识。

4、结语

总之,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引入探究学习模式尤为重要。为契合新课标要求,我们应深入总结初中物理教学阶段中开展探究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方能真正优化教学效果,真正培养出综合全面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剑.浅谈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整合[J].中学物理(初中版),2013(7).

[2]巩玲.探析课外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物理(初中版),2013(12).

初中生物科学研究方法篇3

一、研究内容与研究路径

课题组以无锡市堰桥初级中学初二、初三学生为研究对象,以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为课题实施的有效载体,基于课程标准梳理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情感价值目标;结合教材内容编制具体详实的课时学习目标;从课堂内和课堂外两个维度实施教学研究。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操作能力的目标设计活动环节,有效达成学习目标;课堂内外基于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的“综合实践活动”栏目开展项目学习活动。通过课内和课外两条主线,架构起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的主要框架;通过建立过程性评价及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体系,对学生操作技能与学业成绩进行有效评价,进而不断优化与之相关的教学设计。

二、研究成果概述

1.基本明确了以“文本研读”为主要研究方式,初步归纳出“操作能力与学业成绩相互促进的物理课堂”的建构流程。

课程标准是课堂教学的顶层设计,是界定学生技能目标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教材则是进行教学的主要工具之一,通过研读课标、研读教材、研究学情,就能更有效地探寻能够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

课题组在课题立项之前对课程标准中所设定的20个必做实验进行研究,初步梳理出相关实验所涉及的操作技能及学业成绩评价方式。操作能力的分解及其技能目标案例如表1所示。

为了进一步提升课题组成员研读文本的能力,2014年1月课题组邀请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物理教师许帮正老师来校做了“文本研读”讲座。许老师以“力弹力”这节课为例阐述了基于标准的文本研读流程,即教材分析及流程设计、学习目标的设计、教学重难点的突破、衔接语及创新点的设计。随后,课题组基于文本研读开展了系列研讨课学习实践。

通过进一步的文本研读以及理论学习,课题组关注到目前物理教学中对学业水平的评价正从传统的以知识为主的结果性评价向以获取知识的过程为主的过程性评价转变,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正从传统的注重数理逻辑能力向偏重于操作能力转变。关注到这些转变,将有助于教师从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角度来进行教学,从而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并发展其与过程相关的能力和习惯。

课题组从“理解性学习”的角度出发(理解性学习通常包括两层含义,即“理解的心智模式”和“理解的实作模式”)对“操作能力”和“学业成绩”这两大核心概念进行了剖析与重新界定。课题组认为:狭义的“操作能力”是指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使用器材达成探究目标的能力;广义的“操作能力”则不仅包括外显的观察能力、使用器材的熟程度,还包括实验设计、逻辑分析、归纳整理等心理加工的过程。“学业成绩”通常是指个体在学业领域所具有的知识、技能或取得的成绩水平,课题组认为,除此之外还应将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兴趣爱好程度、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涵盖其中。基于上述分析,我们不仅为学生在课堂之外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同时也提出了“构建学生操作能力与学业成绩相互促进的物理课堂”的设想。

建构流程如下图所示:

2.以项目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构建以综合实践活动为核心之一的评价体系。

课题组通过研读教材,对多版本初中物理教材进行分析,开展了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同时梳理课本中常见的教具、学具,设计制作方案,引导学生制作相关作品,在提升其动手实践能力的同时,激发兴趣。初二物理备课组组织学生进行了自制冻豆腐、分解太阳光、自制魔术储蓄罐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初三物理备课组组织学生进行制作杆秤、设计简单电路等综合实践活动;同时学校组织了科技节展评活动,评出了自制小电扇等一批制作精美、实用性强的小制作,对在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团体和个人进行了奖励。课题组定期对学生一段时间内的各项活动进行了梳理,制作了系列综合实践活动海报来展示学习成果,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操作能力进行评价。

同时,为了提升课题研究品质,2014年12月底,课题组邀请了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杨勇诚老师来校做了题为《基于项目学习的初中物理教学》的讲座,再次为课题组指明了研究的方向及具体的实践路径。课题组总结杨老师的讲座主旨,将项目学习的流程要点与本课题进行有机整合,即确定项目任务、进行项目设计、制作产品、进行项目展示、开展项目评价等。同时对课堂内外正在开展的一系列项目学习活动进行了更加科学的优化。

通过研究学习,课题组认为物理学习中的项目学习,就是指在物理教学活动中给予学生适当的任务,让学生在参与完成任务的学习活动中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的流程、感受合作学习的氛围。学生通过完成具有挑战性或者趣味性的任务,制作出相应的产品,就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可以对物理概念或规律有更加深刻的认知,增强对物理学科的热爱。课题组也注重在项目学习中不断渗透科学方法教育,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加容易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同时也能在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将科学方法内化于心,为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帮助。

对于项目学习的流程,课题组认为学生经历的学习环节包括:确定项目任务、进行项目设计、制作产品、进行项目展示、开展项目评价等;而根据学习任务的需求不同,可以选取必要的环节或者将这些环节的顺序进行适当调整。

关于项目产品的评价,课题组认为将项目产品与课堂学习有机结合,发挥其资源载体的作用,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能够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为此课题组专门设计了系列评价量表。

注:本评分表总分10分。请根据实际情况,在对应的达标情况栏打“√”,在得分栏填写得分情况。得分8~10分为优秀,5~7分为良好,3~4分为合格。

3.关注物理教学的核心“实验”,以创新应用“实验载体”为课堂教学的突破口。

课题组认为,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核心就是“实验”。因此提升学生操作能力及学业成绩的重点应落实到如何有效利用“实验载体”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的教学设计上。

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结构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体现学科、学生认知建构与心理发展的统一,恰当处理学科的逻辑性与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之间的矛盾。课题组认为,既然教材是基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来编写的,那么同样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首先该关注与分析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然后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来进行相适应的教学设计。具体而言就是:关注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关注学生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过程;关注学生从现象到建构模型的认知过程,课题组提倡要关注对“实验方案的评估与迁移”,突出实验探究中的评估环节,通过让学生经历该探究环节,达成以下目标:

(1)有评估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的意识。

(2)能关注探究活动中出现的新问题。

(3)有从评估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

(4)尝试改进探究方案。

通过实践活动,转变参与课题的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式策略,即通过合理的创设情境,配以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探究实验进行交流与评估。而学生通过联系之前所学,将有益的方案或物理研究方法运用到当前的学习之中,这样就能更有效地突破学习的重难点,对概念与规律的掌握也会更加牢固,同时探究能力、科学素养也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课题组在组织学生制作项目产品的同时,也开发了较多的实验教具,对探究活动中载体的设计问题作了系统归纳。上述研究在一定范围内产生了较大影响,多篇相关论文在实验类期刊发表。

4.积极研究中考命题思路,把握考试命题策略,完善以学生技能发展为目标的教学评价体系。

纸笔测试是目前考查学生学业成绩、学习能力的主要手段,目前无锡市中考采用初中毕业和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两考合一的形式。中考的指导思想主要体现在“四个有利于”上:有利于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大面积提高初中教学质量;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新课程的推进和实施;有利于高一级学校选拔合格的新生。基于上述思想,物理中考在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考查的同时,也重视科学探究能力及运用物理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考查。

物理中考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风向标,其对教与学的导向作用直接而明显。通过研究物理中考的命题策略,往往能够对初三物理的复习教学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从而摆脱题海战术的桎梏,将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让学生的复习更加有针对性,也有更多的时间去消化吸收所学的知识与技能。

课题组通过研究中考命题,初步梳理出了“考查的依据”“较难试题的命制策略”“科学探究类试题的命制策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类试题的命制策略”及“命题素材的来源”五个方面的中考物理命题策略,为深入研究和完善操作能力与物理学业成绩之间的评价体系提供了资源保障。

5.初中学生操作能力与物理学业成绩呈正相关影响。

课题组认为,初中学生操作能力与物理学业成绩是呈正相关关系的。实践研究也表明,课题研究实施后,操作能力的提升对物理学业成绩有着显著影响,学生的物理学业成绩大部分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即操作能力越强,学业成绩也越好。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知识与技能维度,要求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用简单的实验仪器,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具有安全意识,知道简单的数据记录和处理方法,会用简单图标等描述实验结果,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而要实现上述课程目标,一方面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应关注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让课堂内外成为学生能力提升的舞台;另一方面需要教师转变陈旧的教学方式,例如采用分层合作的学习模式,采用问题链导引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会物理学科的内涵,在项目学习活动中提升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在制作产品及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体会物理学习的方式方法,最终达到提高操作能力,促进学业成绩发展的目的。

初中生物科学研究方法篇4

关键词:物理教学;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7-197-01

一、科学探究的概念

科学探究是由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的。其核心思想就是要求学生在教师认真指导下,能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学习,发现事物变化的因果关系,形成概念,获得真理。教师将科学探究列入课程内容之中,目的在于将学生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科学探究在学习中以获取科学知识,理解科学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在科学探究过程中,重在探索的过程,而非结果;重在收集证据,而非繁杂的计算;重在对结果的评价,而不迷信结果。

二、科学探究的要素

科学探究的操作者不同,科学探究的结果就会有所不同。如学生的探究和科学家的科学探究不同,科学家的探究往往需要大量的实验,可能要花费数年甚至数十年或毕生的精力,他们的目的是为了发现新的现象或发明新的理论,推动科学的发展。对于初中学生,他们的科学知识还是相当的匮乏,他们的探究则是通过探究的过程深刻理解科学知识,体会科学方法,重在培养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科学探究奠定坚实的基础。学生的探究活动虽然和科学家们有所不同,但基本要素是相同的,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和合作。

三、初中物理教学中科学探究的意义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物理学实验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要让初中学生在学习基础物理知识与技能的同时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就应不断改革现行的教育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所以,我们必须在基础教育阶段突出科学探究,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曲折、艰辛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四、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科学探究的策略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在自然界中,物理现象普遍存在,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自然现象,从自然现象中提问。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重要方法就是引导学生思考现象产生的原因。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提问积极性,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时在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时,教师要加以合理的引导,使其一步步深入到问题的核心和本质。

2、注重实验教学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是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初中物理新课程的各个模块均安排了一些典型的物理实验,对其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精彩的验证或探索。物理实验从确立实验目的到设计实验直至最后的结果分析,其实验过程实质就是科学探究的过程,因此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3、授以科学探究方法

能力与方法是密切相关的,教师要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就意味着要帮助他们掌握完成某种科学任务的方法。物理学方法是指人们在学习或研究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说、搜集事实、作出解释论证等所遵循的途径和使用的手段,实际上是思维的方法和程序。物理学研究方法,主要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经过科学抽象,运用数学工具,概括总结出实验规律,然后经过实践的检验,发展为物理理论。

物理学方法是物理学发展的灵魂,是以知识学习到能力发展的桥梁。物理学方法是指物理学的具体科学方法,通常认为有:观察法、实验法、理想化方法、类比方法、假设方法和数学方法六种。教师如果能以物理学方法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实施知识教学与物理学方法教育的良好结合,必然使教学过程更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4、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

(1)处理好培养兴趣与强化训练的关系。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基础就是培养学生物理的兴趣。无论是学习哪门学科,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内在动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积极去学习和研究的肯定是他们感兴趣的知识。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时,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研究物理现象和实施。虽然物理存在与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其具有很大的抽象性,很多学生在学习时都感到很吃力,即使了解物理的普遍性和重要性,也对物理的学习没有兴趣,并且在初中阶段,有些物理的实验还是比较单调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强化训练,这样学生才能熟练具体问题的探究方法。

初中生物科学研究方法篇5

1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是初中物理实验中常用的探索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所谓控制变量法,是指为了研究物理量同影响它的多个因素中的一个因素的关系,可将除了这个因素以外的其他因素人为地控制起来,使其保持不变,再比较、研究该物理量与该因素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然后再综合起来得出规律的方法。

这种方法在整个初中物理实验中的应用比较普遍。例如,在人教版实验教科书《物理》(8年级上册)第1章第1节关于探究声是怎样传播的实验中,就开始渗透控制变量的思想。因为固体、液体和气体都是传声的介质,逐一研究它们可以分别传声时,就必须控制其他两个因素。如果在进行该实验时就给学生恰当地点拨,提出:“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敲桌面,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子上,听到的敲击声为什么就能认为是桌子传来而不是空气传来的?”引导学生去分析比较,就能使学生体验到控制变量的思想。在探究影响音调、响度等因素的实验中,把控制变量的思想对学生进行简要的介绍,就会使学生逐步领悟到控制变量法的实质要领,为以后的探究实验做好方法上的准备。

在初中物理中,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影响电热功率大小的因素、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决定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等实验,都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2等效替代法

等效替代法是指在研究某一个物理现象和规律中,因实验本身的特殊限制或因实验器材的限制,不可以或很难直接揭示物理本质,而采取与之相似或有共同特征的等效现象来替代的方法。这种方法若运用恰当,不仅能顺利得出结论,而且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例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用玻璃板替代平面镜,因两者在成像特征上有共同之处,容易使学生接受,而玻璃板又是透明的,能通过它观察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便于研究像的特点,揭示出规律。在教学中,在学生亲历实验过程的基础上,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方法的总结,在思维方式上受到启发,他们以后遇到有关的实验设计时,就会自觉地加以运用。比如在学习伏安法测电阻之后,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实验,在上述实验中缺少电压表或电流表,其他器材不,另有一个已知阻值的定值电阻供选用,要求测出未知电阻,应该怎么办?学生就可以用等效替代的思想进行设计。

3转换法

有的物理量不便于直接测量,有的物理现象不便于直接观察,通过转换为容易测量到与之相等或与之相关联的物理现象,从而获得结论的方法。譬如,在研究电热的功率与电阻关系的实验中,电流通过阻值不等的两根电阻丝产生的热量无法直接观测和比较,而通过转换为让煤油吸热,观察煤油温度变化的情况,从而推导出哪个电阻放热多。教学时不妨设计一问:“为什么研究电热的功率与电阻大小的关系时,还用到似乎与实验无关的煤油呢?”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小结出该实验中煤油的作用的基础上,进而再问:“该实验能否不用煤油而改用其他方式来观察电阻通电后的发热情况?”这样促使学生思维得以发散,转换的思维方法得到训练,设计实验的能力也随着提高了。

在初中物理实验中,利用软细绳测量地图上铁路线的长度,刻度尺和三角板配合测量硬币的直径、圆锥的高等,都运用了转换法的思想。

4类比法

类比法是一种推理方法。为了把要表达的物理问题说清楚明白,往往用具体的、有形的、人们所熟知的事物来类比要说明的那些抽象的、无形的、陌生的事物,通过借助于一个比较熟悉的对象的某些特征,去理解和掌握另一个有相似性的对象的某些特征。如:在研究电压的作用时,借助于学生看得见而且比较熟悉的“水压形成水流”的实验作类比,来揭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形象直观,很容易被学生理解,从而记忆牢固。当然,这里还可以用其他方式来类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找到更符合学生实际的类比方法。

5图像法

图像是一个数学概念,用来表示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变化关系。由于物理学中经常要研究一个物理量随另一个物理量的变化情况,因此图像在物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实验中,运用图像来处理实验数据,探究内在的物理规律,具有独特之处。如: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和水的沸腾情况的实验中,就是运用图像法来处理数据的。它形象直观地表示了物质温度的变化情况,学生在亲历实验自主得出数据的基础上,通过描点、连线绘出图像,就能准确地把握住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特点、液体的沸腾特点。

6理想化方法

理想化方法是指在物理教学中通过想象建立模型和进行实验的一种科学方法。可分为理想化模型和理想化实验。

理想化模型就是指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研究对象的一些次要因素舍去,抓住主要因素,对实际问题进行理想化处理后再现原形的本质的东西,构成理想化的物理模型。这是一种重要的物理研究方法。例如,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杠杆就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杠杆在使用时,由于受到力的作用,或多或少会引起形变,然而在研究中把这些形变忽略不计,这里就把杠杆经过理想化的处理,认为它无形变,视为一个硬棒,从而使学生在研究时不被细枝末节的因素影响,顺利地得出杠杆平衡的原理。

初中生物科学研究方法篇6

关键词;初中物理;初中科学;有效衔接;课程标准

我们既然要对初中物理和初中科学进行分析,就要进行得彻底,进行到学生可以很容易地接触和理解的地步。下面我们将从《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与《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视角对学习要求和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比较和衔接,让学生对它们有比较全面的理解和认识。

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和学习要求

了解学生对物理课程教学内容和学习要求的掌握程度,对于我们进行初中物理和初中科学的衔接问题的研究是非常有帮助的,所以下面我们要对它们进行分析。

1.教学内容

对课程中的所有知识点有一个好的掌握,对物理实验进行研究,对科学探究的能力目标和一些事例做出具体的理解。

2.学习要求

对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转换法、类比法、图像法、理想化方法等进行完全的掌握和全面的运用。

二、《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和学习要求

了解学生对科学课程教学内容和学习要求的掌握程度,有助于我们对于所讨论问题的全面分析,下面我们就对它们进行简单的整理。

1.教学内容

使学生对科学知识进行掌握,对科学有全面的理解,对科学实验进行研究。

2.学习要求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掌握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三、把初中科学与初中物理进行衔接

我们已经对初中物理和初中科学的教学内容以及学习要求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从我们的分析中并不难看出科学与物理之间的联系。如,它们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有着一定的相似度,物理的学习要求中的那些方法也可以说是科学实验中经常会用到的,两者的学习都需要很强的探究和动脑动手的能力,而且要学好物理,对科学的内容进行掌握更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说,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很好地对物理和科学进行衔接。

例如,我们可以把科学与物理实验衔接在一起。在我们做斜面小车下滑实验的时候,在物理上我们知道它具有重力和动力,受到摩擦力的作用,所以它终究还是会停下来。但是如果从科学的角度来分析,就是小车这个物质在进行运动,是有力在对它进行相互作用,有能量的散失,当能量没有时它便会停下来。把两者综合一下,这个实验就得到了更好的解释:小车下滑过程中受到了力的作用,而多个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当受力不平衡时就产生了能量的流失,最终能量消耗没了,小车便停止了运动。这样把两者进行了有效的衔接,更有助于学生对实验的理解。

总之,通过对物理和科学进行联系,我们不仅应该意识到科学和物理联系共同学习的重要性,而且要举一反三地把各个有关联的学科联系到一起。物理和科学的衔接可以说是改变了我们传统、单一的教育模式方法,让学生对学习有了一个新的看法,让他们知道并不只是学好每一科就行了,而是要把他们联系起来,增加学习的效率。所以,研究初中物理与初中科学的衔接对初中教育来说是很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刘忆婷,郭长江.透析初中科学与初中物理的衔接问题:以课程标准比的视角[J].物理教师,2010(10).

初中生物科学研究方法篇7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现状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44-01

近年来“学科教学知识”话题热度逐渐增高,这与教育部面向应届生招收全日制专业硕士直接相关。因为专业学位的导向为专业实践,在学习过程中重视应用与实践,重点突出职业性与专业性之间的结合。因为教育硕士的主要就业方向是中小学教师和管理人员,所以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对学科教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将会对后续的教学管理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一、物理教学中相关理论研究

一是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目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教学内容存在决定性的作用。二是中学物理教学的目标,中学物理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增长物理知识,发展物理技能,并了解这些知识与技能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此外,其目标还在于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养成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坚持真理、勇于冒险的科学态度。三是中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思维特点,自然界的物质和这些物质之间存在的运动规律是物理学主要的研究对象,中学生头脑中已经形成了一些科学概念,形成了一定的物理技能,为物理学习提供了相应的心理准备。

二、学科教学知识的涵义

(一)学科教学知识的内涵

学科教学知识主要指教师将自己的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能够接受的知识,并通过演示、举例等途径将学科内容展现出来,使学生对教学重点与难点进行进一步的了解。这一理论首先由舒尔曼提出,这一观点提出之后西方研究者分别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对其展开分析,对舒尔曼的观点进行修正,强调学生个体在了解知识的过程需要扮演主动的角色。总之,学科教学知识的关键在于教师怎样将自己掌握的学科知识以一种学生容易理解的方式传递给学生。

(二)学科教学知识的基本特征

学科知识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与学科内容紧密相关。虽然教师学科教学知识与学科内容不同,但是都是指向对教学内容的加工与传授,与主题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二是反思的实践性。教师的反思起到了一种桥梁的作用,同时连接假设、实践以及修正,使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得到不断发展。三是情境性。教学不能脱离具体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情境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将教学现场的特点充分反映出来,情境性非常明显。

三、初中物理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现状调查

1.研究方法

调查资料由3所学校组成,通过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4所学校中担任物理教学任务的教师,统一填写问卷调查表。围绕初中物理教师学科教学知识通过问卷法、交流访谈法获得资料,并将研究问题绘制成表格。

2.调查工具

文献研究法是主要的调查工具,笔者在参考了大量的相关文献之后与自己教学经验相结合对学科教学知识调查问卷进行编制;excel是主要的处理工具,通过excel软件对本研究进行处理与分析。

3.调查实施

问卷共有16个问题,第一部分是对象基本情况调查,第二部分是不同纬度下教师物理知识、教学知识等的调查,以下是初中物理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细目表。

样本确定之后,调查问卷通过电子档的形式发送给每位物理教师,一周之后回收,问卷回复率非常高,同时说明了结果的可靠性。

4.数据统计处理

从问卷中得到的数据资料首先由物理教师本人进行阅读和检查,从检查的实际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回答与施测标准相符合,同时对数据进行相应的处理。

5.调查结论

首先,初中物理教师的学科教学体系不完善。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初中物理教师在学科教学知识的把握不够准确,会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一些知识的重要性,这样很容易会导致很多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由此来看,教师应该注重物理教学各方面知识之间的融合与转化,逐步完善学科教学体系。

其次,教师学科知识的发展受到教师教龄的制约。教师随着教龄的不断增加,知识结构的转化存在一定难度,同时因为教师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将遇到的问题进行解决,就必须将教学策略等方面知识转化为学科教学知识,这个转化过程对于教龄很高的教师来说存在一定的难度。

第三,培训开展力度不足。一些教师对培训并不认可,接受培训的人数并不多,这就说明在职培训的力度还有待加强,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需求进行了解,进而使教师的实际教学需求得到满足。

最后,教学中教师的反思意识有待加强。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反思的环节,教学是一个积累、转化、融合的过程,如果教师满足于已经形成的认识,就很容易会使其发展停滞下来。所以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对自主反思意识进行进一步加强。

四、结论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该具备专业发展的体验,也就是说教师应该具备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学信念。本次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初中物理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对学科教学知识的涵义进行了简单的阐述,针对初中物理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现状展开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1]李玉峰,刘岚.新疆初中物理骨干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现状调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

[2]肖春梅.少数民族聚居地小学数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现状调查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8).

初中生物科学研究方法篇8

物理学科,是涉及知识面最广、与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自然学科。初中物理教学,是整个物理教学的起点,是学生今后更好的进行物理学习、研究的奠基工程。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使得物理始终只能以“副科”的身份居于初中物理教学中。虽然我们经常强调“学习物理很重要”,也知道初中物理的教学质量直接制约着高中物理教育,更明白初中物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它囊括了大量学生发展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的必备知识与技能。然而,由于初中物理所占分值相对较低,虽然我们仍然高举素质教育的旗帜,但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在很多学校仍然挥之不去,物理学科相对于一些老师心中的“主科”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另外,在许多偏远的乡镇中学,有关物理的教学设备、设施等教学资源也较落后,教师在进行物理教学的过程中,绝大多数的知识只能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而熟悉物理的人都知道,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物理学中,每个概念的建立、每个定律的发现,都有其坚实的实验基础。实验在物理学的发展中有着巨大的意义和推动作用,实验赋予了物理学科思想和内容,实验促进了物理学的发展。农村学校有限的教学条件,使得原本在物理教学中占很大比重的试验教学遭到限制,得不到正常开展,学生只能很枯燥的接受一些理论知识,随着教学进程的推进,物理理论知识也在逐渐增加,这让一些学生在对这些理论知识的理解、融合、应用等方面逐渐出现了问题,这些问题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后,学生会开始觉得物理难学,从而逐渐丧失对物理的学习兴趣,甚至开始讨厌物理这门“枯燥无味”的学科,这使物理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大部分农村中学,物理教学的整体成绩一直不是很理想,久而久之,学生都对物理产生了恐惧感,而农村初中学生的知识基础与其他教学条件较好的学校中的学生相比,要薄弱一个或多个层次,这让学生对思维、推理能力都很强的物理学科更加敬而远之,最终使得物理学科在学生心中地位低下,这些都使得农村初中物理有效教学之路困境重重,有效教学难以实现。新课程要求现代教学要以素质教育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但这样的教学环境实难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实现农村初中物理的有效教学任重而道远。

二、营造探究式教学的条件,引导学生进行物理探究

探究式教学的本质特征是问题性、实践胜、参与性和开放性,为了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教学,引导学生探究,必须营造以下条件:

(一)要有探究问题的欲望

在课堂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经常处于一种探究的冲动之中,学生在强烈的探究欲望之下会积极主动地去想,去做。

例如:在“平面镜”教学中,教师做魔术表演(水淹蜡烛):转盘上竖直放一块平板玻璃,玻璃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玻璃后的某一位置放一只透明的杯子。调节转盘,使学生透过玻璃清晰地看到杯中也有一支“点燃”的蜡烛。往杯中倒水,当水面漫过烛焰时,发现烛焰没有熄灭。这是什么现象呢?怎样形成的?学生的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于是有了探究的过程。

(二)要有探究问题的空间

要给学生提供一个思维广阔空间,把学生带入一个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空间,使学生有一种投入心力去学习的愿望。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品尝到成功的喜悦,那么教师怎样设计具有探究空间的问题呢?

(1)在内容上,设计是最具探究价值的,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问题。

(2)在形式上教师要从教学目出发,更多地设计一些发散类和探究类问题。把问题分为四类:一是判别类问题,主要是对事物加以判断。如“磁铁的温度升高时,磁性是不是增强呢?”。二是描述类问题,主要对客观事物加以陈述和说明,如“水沸腾时温度会怎样变化?”。三是探索类问题,主要是对事物的原因规律,内在联系加以说明,如“为什么斜插入水中的筷子会弯折呢?”。四是发散类或多元类问题,主要是从多角度、多方面、多领域去认识客观事物,例如:测电阻的实验中,可提出问题:①实验原理是什么?②选用什么器材?如何选择两表量程?③如何设计表格进行实验?等。

(三)要有充分的自主的学习空间

探究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决定了探究学习必须有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同样也是探究的必要条件。

(四)要有多维互动的交流空间

学生深层次的认知发展既需要独立思考,又需要合作交流。在合作交流中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完善升华。

三、引导学生进行物理实验的探究,培养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放开探究实验的思路,实现探究实验教学的多元化

实验研究的方式是多样的,由于学生的思想水平,思维方式是有差异的,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就不应该也不可能要求不同学生完成同样过程任务。否则,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

(1)实验变量多样化处理。一个物理量的变化,一个具体的科学问题常常与多个因素有关系,因此,控制变量法是物理研究常用方法之一。由于不同学生认识水平的不同,实验本身难易度不同及课堂有限时间的限制等因素,在一节课上,不同的学生不一定能同时研究完所有的问题,这时,老师就应该有目的、有重点地组织学生的实验活动,使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计划地完成。

(2)信息传递的多样化。在探究实验的教学中,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也是多样的。观察实验,收集实验数据,与组内成员交流,倾听其他小组的意见,与教师交流等等。而阅读说明书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二)开放实验管理,把合作权利和方法交给学生

在实验教学中,随时提醒学生注意一些不利于合作的行为方式,随时指导合作活动,帮助学生明确目标,充分调动学生间合作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互助互爱的良好品质,是进行实验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更好地完成实验教学任务的必由之路。在这种合作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可不能代替。例如:实验中,学生的分工问题就应放给学生。因为讨论分工的过程就是学生分析研究实验的过程,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应观察什么?记录哪些数据?实验仪器的使用等,这个过程对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初中生物科学研究方法篇9

物理老师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物理课程标准”为宗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新的物理课程理念中倡导“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思想。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正确把握物理学科特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强与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联系的教学。培养学生积极地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材分析:

八年级物理下册主要学习电学、磁学,带有一部分和电磁学有关的信息传递知识。本册共分五章。第六章电压和电阻第七章欧姆定律第八章电功率第九章电和磁第十章信息的传递。每章的导入提起了学生对本章的兴趣,每章的阅读指导突出了本章的重难点。本书在每章安排了大量的探究性实验,充分体现了探究性学习的新教学理念。

三、学生情况分析:

物理是学生刚接触的一门学科,一些基础较好、思维灵活、接受性强、自学能力强的学生能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任务成绩较好。另一些学生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有很大的差距。有的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上课不专心听讲,不认真做笔记,课前没预习,课后没有按时复习,结果不能按时按量的独立完成作业;有的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没有兴趣,这方面女同学较多;还有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方法上不正确,死记硬背不利于学生在各方面的提高。针对以上各种情况教师要认真制定措施并督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自己的成绩。

四、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斐斐,课件园的主要措施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处于积极状态,经过认真的观察、实践、思考,才能体会物理现象中蕴含的规律,产生探究物理世界的兴趣,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获得相应的能力。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鼓励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指导他们学会适宜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他们的知识、能力基础,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并且根据他们的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安排。由于学生的基础差异比较大,所以要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要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予以耐心帮助,鼓励多做物理实验和参加物理实践活动,使他们基本达到教学要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采取研究性学习等多种方式,培养他们的创造和探索能力。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分析学生不能学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就无法形成系统的物理知识结构,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信心。因此,本学期开学起,就要很下功夫培养学生良好好的学习习惯。

2、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常言道“兴趣是的老师”,有了兴趣就可以变苦学为乐学。其中多做有趣的物理实验和多讲物理科学故事一定程度上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平时教学语言要多变和适当增加幽默感,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3、加大备课力度。备课备得好与否,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好不好,关系到学生能否学好那堂课教师所授知识。

4、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才能应对复杂多变的新问题。

5、想法解决计算题丢分大的问题。

6、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

物理老师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一、团结骨干教师,培养领军人才

发挥学科中心组成员即兼职教研员的引领作用,再发现并培养3-5名青年骨干教师,加强交流与学习,打造一支初中物理学科领军人才队伍。

二、加强课程研究,把握学科方向

加强对物理课程标准的研究,加强对我省中考试题的研究,精心命制初三模拟试题及初一二期中期末试题,形成符合课改精神、符合课标要求、符合学生实际、高水准、规范化、连贯性的命题风格,稳定地把握好我区初中物理学科的发展方向。

三、依托教研平台,提升专业素养

督促全区物理教师建立博客群,发挥网络教研的功能,并充分利用校际联片教研的机会,营造良好的氛围,加强教育教学理念,课堂教学技能,学科专业知识等方面学习与交流,全面提升全体物理教师的专业素养。

四、组织中考研讨,提高复习效率

组织全体物理教师积极参加省、市、区各级中考研讨会,对中考复习阶段的相关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研讨,帮助初三教师在综合复习阶段提高复习效率。

五、推广“三步导学”,探索有效课堂

通过各种形式组织初中物理教师认真学习“三步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精髓,结合实际,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六、开展课题研究,提高教研品位

以学科中心组确定课题研究项目,调动广大教师积极参与课题实验研究,进行真实的过程体验,有效提升教科研品位,进一步促进学科教师的专业成长。

物理老师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一、学科、班级情况分析

我所教的年级,有两个教学班,经过上一学期的接触,对他们的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每班学生成绩参差不齐,两极分化较突出。总的来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主动性都有待加强,需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工作。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掌握物理学科的学习方法,但由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比年级学生还要低一些,所以就必须要求他们

(1)课前认真预习,做好分材导学案的预习部分,把每节课的内容都要仔细地阅读一遍,通过阅读、分析、思考,了解教材的知识体系,重点、难点、范围和要求。

(2)主动高效率的听课,带着预习的问题听课,可以提高听课的效率,能使听课的重点更加突出。课堂上,当老师讲到自己预习时的不懂之处时,就非常主动、格外注意听,力求当堂弄懂。同时可以对比老师的讲解以检查自己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学习教师对疑难问题的分析过程和思维方法。

(3)及时做作业,作业是学好物理知识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掌握知识熟练技能的基本方法。

三、教材内容分析

(一)新课程教科书的特点:

1、从学生兴趣、认知规律和探究的方便出发,设计教材结构;

2、注重探究活动,提倡学习方法多样化;

3、形式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联系实际,贴近生活;

5、注意学科间的综合,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二)教材内在结构的意义:新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与义务教育大纲中的教学目标相比,不仅有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还有其他领域的目标,为了实现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新教材在编写上追寻着讨论、探究、创造三位一体的有机结构。

(三)新教材知识体系的特点:我们知道,八年级下册的内容包括了电和磁的内容,而传统的力学内容丝毫都没有涉及,它有如下的意图。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各种实验、图画等形象化、趣味化方式调动起学生对物理的兴趣,也有利于增加学生对物理的感性认识。

四、本学期教学目标、任务和要求

1、知识与技能

a、初步认识物质的形态及形态及变化,物质的属性及结构等内容,了解物体的尺度,新材料的应用等内容,初步认识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b、认识电学基本知识,了解这些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c、初步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中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能意识到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知道物理学不仅物理知识,而且还包科学的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过程和方法:

a、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b、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c、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利用不同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

d、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

五、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鼓励科学探究的教学

a、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参与科学探究。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有目的探究活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体验到学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逐步树立科学创新的意识。

b、使学生养成对所做工作进行评估的好习惯。

c、重视探究活动中的交流与合作。在现代社会和科学工作中,个人之内与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要注意学生这方面良好素质的形成。

2、帮助学生尽快小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模地的构建,而不是去复制知识,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才是至关重要的。

3、进行分才教学,实施分材教学导学案,对不同学生进行采取不同方法,针对优、中、差生,分层布置作业,个别辅导。在教学中加强学法指导:

①新课开始前,提前一天发放导学式学习案,让学生利用预习时间认真学习内容,为新课做好准备。

②教学过程中尽量采取多鼓励、多引导、少批评的教育方法。

③教学速度以适应大多数学生为主,尽量兼顾后进生,注重整体推进。

④新课教学中涉及到旧知识时,对其作相应的复习回顾。

4、加强与日常生活,技术应用及其他科学的联系。

a、以多种方式向学生提供广泛的信息。由于物理学与生活、社会有着极为深密和广泛的联系,困此在实际教学中,要结合本地实际,进取学生常见的事例,尽可能采作图片、投影、录像、光盘、cai课件进行教学。

b、在阅读理解,收集信息,观察记录作为课后作业的一部分。

c、尽可能让学生得用身过的物品进行物理实验。让物理贴近生活,让学生用物理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

六、实施素质教育计划措施

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同时多读关于素质教育的书籍,多联系家长,了解学生的心理,以利于提高素质教育。

七、实验电教安排

本学年的试验探究比较多,有串、并联电路电压规律、欧姆定律、测量小灯泡电阻、电功率、电与磁现象等实验。

初中生物科学研究方法篇10

一、控制变量法

就是某一物理问题受多个因素的影响时,通过控制其中某个因素不变,只让其中一个因素改变,看它对物理问题的影响,从而转化为多个单一因素影响某一物理量的问题的研究方法。

例如,我们常见的弦乐器可以发出不同音调,那么弦乐器发音的音调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弦乐器的音调高低可能与弦的粗细、长短、弦的材料及弦的松紧等因素有关,我们先控制弦的长短、材料和松紧相同,让弦的粗细不同,比较粗细对音调的影响,然后使弦的粗细、材料和松紧相同,研究弦的长短对音调的影响,以此类推,逐步进行研究,最后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初中物理中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研究的问题很多,如,研究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研究滑动摩檫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的影响因素;研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研究物体吸热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研究影响电流热效应的因素;探究影响电流做功的因素;研究动能(势能)大小的影响因素;探究物体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探究压力作用效果等。

二、建立模型法

实际生活中的事物是错综复杂的,在用物理的规律对实际中的事物进行研究时,我们需要对它们进行必要的简化,忽略次要因素,以突出主要矛盾,以便于解决问题,用这种理想化的方法对实际中的事物进行简化,便可得到一系列的物理模型,这种方法可以帮助人们透过现象,从本质认识和处理问题。

例如,生活中简单机械有很多,它们的形状、用途、结构各异,要分别研究它们是难于实现的,初中物理中的杠杆就是简单机械的模型,有了这个模型,再去研究简单机械,就简单多了。

在初中物理中,通过建立模型,简化研究难度的内容很多,如,原子的核式模型;电路图;力的示意图;电动机和发电机模型;用水泵和水轮机使水管中水不停流动,其中水泵就是电池的模型,水压就是电压的模型;滑动变阻器就是生活中各种变阻器的模型等。

三、转换法

物理中有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来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

如,苹果落地证明重力存在;马得堡半球实验可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影的形成、小孔成像可以说明光的直线传播;奥斯特实验可证明电流周围存在着磁场;用细铁屑可以很清楚地显示磁场的分布;指南针证明地磁场的存在;扩散现象证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铅块实验证明分子间引力的存在;运动或被举高的物体能对别的物体做功可证明它具有能,用铁球撞击木块,根据木块移动的距离可以知道铁球动能的大小,利用电磁铁吸引大头针的多少而知道电磁铁的磁性强弱等。

四、类比法

实际上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或从一般到一般的推理,它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物理中的类比方法可以帮助理解较复杂的实验和较难的物理知识。

如,原子结构的模型中,原子核可以类比于太阳,核外电子类比于行星,它们在空间结构和运动方式上都是相似的、利用水流类比电流、利用水压类比电压、照相机类比人的眼睛、电能使电灯发光,同时产生内能散失在空气中,但这些内能无法自动转化为电能类比能量的转化和转移具有方向性、利用水波类比电磁波、利用永久磁体的磁场分布情况类比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分布等。

五、比较法

许多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具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本质的区别,我们要认识它们有一定的难度,但我们如果通过深入观察、思考和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就能很好的区别它们,这也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