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规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29:15

博弈论规则篇1

关键词:经济;税收;政策

一、博弈论与税收优惠政策

(一)什么是博弈论。博弈论又称对策论,主要考察不同群体之间的行为及其相互影响。博弈论又可以分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现在博弈论已经成为经济学标准分析工具之一,本文所分析的博弈论属于经济学的范畴。

(二)税收优惠的实质也是一种博弈。税收优惠是指国家在税收方面给予纳税人和征税对象各种优待的总称。是政府通过税收制度,按照预定目的,减除或减轻纳税义务人税收负担的一种形式。无论是何种形式的税收优惠,从理论和实践上看,都包含有博弈的思想。因为税收优惠的实质是国家在一定的时期内让利给纳税人,以期在较长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回报;对纳税人而言,能在短期内获得利益最大化,符合经营者的意愿。政府虽然减少了短期的税收收入,但为纳税人创造了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有利于当地经济的长远发展;对纳税人来说,税收优惠减少了税收负担,降低了税负,增强了发展和盈利的能力,在大多数情况下政府和纳税人都从税收优惠这种环境中享受到益处。

二、北部湾地区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现行税制不科学、不完善制约北部湾地区经济发展

1.涉及三农的税制比较单一,优惠面窄,三农受益有限。现存涉及三农的税种主要集中在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能享受税收优惠的劳务和人群非常少。而在一些对三农利益影响较大的领域,如对三农投入取得的收入以及对三农基础设施、农村学校、养老设施的投入和建造取得的收入方面,则没有多少的减免和照顾,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也加重了农民负担;涉农税收优惠直接受惠者不多,或税收方面的一点优惠往往被农药、化肥、种子等各种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所抵消。北部湾地区的农业、林业、渔业、水果在广西占有重要的地位,始终无法摆脱以种养殖业为主的粗放的、单一经营的格局。

2.目前的工商税制不利于发挥北部湾地区的比较优势。该地区一直没有出台有利于建立广西新兴工业基地的特殊的税收优惠政策和其他配套措施,而且2008年以前的生产型增值税也不利于企业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直接影响了该地区重工业的发展。在生产型增值税的制度安排下,使得该地区企业的增值税负担明显高于以轻工业、加工业为主的东部沿海地区。资源税税负过低,不利于该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财政优势。资源税征税范围窄,既不利于该地区增加财政收入,更不利于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

3.生态税收缺位制约了循环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北部湾经济基本上是一种从“资源一生产一消费―废弃物排放”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增长模式是“大量生产―大量消费一大量废弃”,对该地区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负效应。

(二)缺乏有针对性的税收优惠政策

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吸引力,北部湾经济区属后发达地区,各种配套措施与经济特区和沿海地区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北部湾经济区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没有其特殊性,企业将选择其他经济特区和沿海地区作为重要的投资市场,而不会选择北部湾经济区,这就不利于政府的招商引资工作,不能很好地将企业引向亟待发展的北部湾经济区。

(三)优惠政策不当制约北部湾优势产业和国企改制

以南宁为例,享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有关减免税政策的,仅限于南宁高新技术开发区。真正需要扶持、发展的农业、能源、交通、重要材料等基础产业及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等先导产业由于不在规定区域而得不到政策支持。相反,不属于国家扶持、发展的一般加工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由于身在优惠区而享受了不应有的税收优惠,致使税收优惠政策被滥用,实施效果不明显。同时,上述地域税收优惠也不利于该地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改制和脱困。

(四)税收环境不优延缓了北部湾地区经济发展进程

1.税收收入长期高于GDp增长速度。以南宁市为例,2009至2013年,地税收入增长年年高于GDp的增长速度,税收年均增长速度为23.57%,超过GDp年均增长速度的10个百分点。税收收入长期大幅度高于GDp增长速度,长期的超经济增长必然容易导致竭泽而渔,从而严重削弱了该地区经济可扶持发展的能力。

2.不规范的税收竞争阻碍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使北部湾地区依靠税收优惠政策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大打折扣。现阶段,区域之间的税收竞争异常激烈,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为了保护本地企业和产品以及招商引资、吸引人才和技术,往往采取包税、随意减免税以及税收返还等不当的税收手段。

3.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科学使北部湾地区财政难以走出困境。目前我国财政转移支付虽然形式多样,但从实际情况看,却不尽科学、不够完善。尤其是税收返还和体制补助由基数法确定,只能增不能减,成为一种机械的基数法。加之,诸多补助分配缺乏科学依据,具有较大随意性,透明度不高,由此带来新的分配不公。

(五)北部湾税收优惠政策的优惠力度还不够

北部湾现在普遍适用的中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主要以直接优惠为主,多集中在降低税率、减税、免税、退税等几个方面,而允许加速折旧、投资抵扣等间接优惠方法较少,而且优惠税种主要集中在企业所得税和地方税小税种,还未涉及到流转税。面比较窄,力度也不够,有的缺少具体内容,有的是过去优惠政策的重复,不能称之为新的优惠。总之,税收政策优势是通过与其他地区的政策差别来显现的,现行的中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与其他地区的政策差别不是很大,没有体现出高于东部发达地区的税收优势。

(六)北部湾地区财政承受能力制约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发挥

目前北部湾地区的财政状况普遍不利于税收优惠政策发挥应有的作用。南宁、北海、钦州和防城港市四个市2012年和2013年财政收入合计分别达到714亿元和783亿元,分别占全区财政收入的39.45%和39.12%,财力的不足严重制约税收优惠政策的制订和发挥。

三、围绕北部湾发展目标,构建有利于促进北部湾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模式

结合新一轮税制改革的精神和《北部湾规划》总体要求,提出以下“四个有利于”作为制订和实施促进北部湾地区崛起的税收优惠政策模式的思路:一是税收优惠政策要有利于把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成为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的要求。二是税收优惠政策有利于以产业发展为导向。三是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农业、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设和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整体提升北部湾地区的经济实力。四是有利于兼顾效率和公平。基于以上考虑,北部湾地区应选择构建以产业导向税收优惠政策为主,辅之以其他配套优惠的税收优惠政策模式。

(一)产业优先是《北部湾规划》对北部湾地区提出的基本要求。发展是北部湾地区的第一要务,要发展成为新的一极,首先离不开产业的带动。提出要建设石化、造纸、冶金、轻工、高技术和海洋六大产业,就体现了以产业带动发展的思路;其次,产业优先是全国其他沿海发达地区重要而成功的经验。从全国沿海的发展来看,18000多公里的大陆海岸线上,已形成的长三角、珠三角、渤海湾和海峡西岸经济发达地带,在发展的初期无一例外都是以产业先行,非常值得北部湾学习和借鉴。北部湾与上述地区相比,发展的基础更差、工业更加薄弱、基础设施更加不完善,更需要以产业为导向,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北部湾的发展现实需要实施产业优先,项目带动。目前,北部湾经济区总体经济实力还不强,由于缺乏大项目的带动,导致该地区GDp和财政收入长期在低水平徘徊。大项目的建设和存在,对后发展地区至关重要。如钦州中石油一千万吨炼油厂建成后,估计年产值在500亿,每年税收60多亿元,加上燃煤电厂的产值和税收,相当于再造两个钦州。可见,发展产业尤其是大型的工业对北部湾地区有多重要。

(三)构建北部湾地区税收优惠模式的主要内容:一是调整税收优惠结构。改变以前新办企业(除淘汰类和限制类外)全部给予减免税的一刀切的做法,将税收优惠的重点放在重大工业项目、重大市政基础设施项目、涉及三农的项目、交通物流项目和环保项目。二是改革享受优惠的主体。将税收优惠的主体从投资经营者,扩大到上述项目的承包、建设单位以及对上述项目发放贷款取得利息收入的单位和个人。以鼓励更多的单位参与北部湾的建设,鼓励更多资金投入到北部湾的建设中去。三是税收优惠以减免企业所得税为主,减免营业税和其他税种为辅。企业所得税是直接税,缴税者即是负担者,减免该税才能真正减轻纳税人的负担,发挥税收的调控作用。四是保留和扩大广大社会弱势群体的税收优惠。继续对涉农、下岗失业人员、个体工商业户实行减免或其他减轻税收负担的政策。

四、促进北部湾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税收政策建议

(一)加大对北部湾农民和农村地区的税收扶持力度

1.对北部湾所有农村地区,采取特殊的税收优惠政策,以吸引投资。实行积极有效的减免税政策,特别要以中央税收收入(或分成)减免为主,真正体现国家对北部湾农村地区的实际扶持。

2.对北部湾农村地区的私人诊所给予营业税等方面的减免,加大财政补贴力度,逐步将其纳入公共卫生管理范围。

3.实行差别化的税收共享政策,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北部湾地区是广西重要的旅游区,对政府设立的旅游区内,在房屋出租税收上给予一定的照顾,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带动作用。

4.完善现行增值制,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一是对合作社自产自销农业产品和初加工产品视同农户自产自销,免征增值税;二是对合作社组织收购的农副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与销售产品实行同率抵扣;三是扩大产品初加工范围,对一些没有纳人农产品初加工项目或不合理的项目重新进行界定。四是对深加工采取―定的优惠政策。对从事农产品深加工的合作社,建议3年内免征增值税。

5.积极运用税收政策,引导资金合理流动。将房产税资源税等确立为地方财政的主体税种,完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加强地方财政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同时通过免征放贷与农业生产相关收益的营业税税收政策,吸引和鼓励其他商业银行对三农的投入。

(二)要在基础产业、能源产业和支柱产业方面实行比沿海地区和广西其他地区更为优惠的政策

1.对于在北部湾设立的符合产业政策的基础产业、生态和环保产业、资源开发和深加工产业、特色产业、优势产业、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均可以考虑实行5至10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的办法,也可以税还贷或税前还贷,这样有利于引导资金投资到最有利于北部湾发展的行业。

2.对在北部湾地区从事承包经营、承包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的企业,应给予投资经营者同等的免征企业所得税的照顾。

3.对外来的企业从事上述行业投资的,2020年以前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属于地方所得部分,由地方全额返还。以支持上述行业在北部湾的长远发展。

4.对在北部湾利用开山填海的土地从事生产经营的上述行业,十年内免征房产税、土地使用税;

(三)积极运用税收政策,引导资金向北部湾合理流动

1.对商业银行取得来自于北部湾地区的收入,五年内免征其企业所得税;

2.对商业银行贷款给北部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高技术企业、农村、农业和林业项目以及相关收益的收入,五年内免征营业税;对其他项目的收入五年内减半征收营业税。以吸引部分商业资金从部分产业(如房地产)上撤离,投入到北部湾的开发中去。

3.借鉴巴西的做法,对在北部湾地区设立机构的金融单位规定其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如30%-40%的存款,必须投资于北部湾地区,否则加倍征收营业税。

(四)加大税收优惠政策向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倾斜”的力度

1.继续实施国家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并在优惠时间上予以延长。建议在制定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税收优惠政策时,将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的执行时间从2010年到期延长至2025年,以利于为北部湾经济区的快速发展提供政策执行依据。

博弈论规则篇2

【关键词】会计准则;博弈;理论

一、引言

基于企业的契约理论,企业的本质是利益相关者的一组合约。利益相关者,以及作为投入企业的各产权主体,地位是平等的,有权参与企业利益的分配。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两权分离的存在,使得委托人采取各种措施降低成本,首要措施就是采取会计报告和对报告信息的监管。会计准则作为会计信息生产与提供的规范,本身应是利益相关者博弈的结果,是利益相关方共有信息的自觉维护系统,由于有了共有信念,参与人在博弈中才能达到稳定均衡状态,所以要保证会计准则的科学、公正、权威和有效率,就必须保证利益相关者的充分参与及制定机构的独立性。因此基于博弈论的视角研究会计准则制定者参与范式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际应用指导意义。

二、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模式中各方的博弈

(一)我国会计准则制定主体与会计准则实施的博弈

从上述博弈模型中可以看出,如果政府是会计准则的制定主体,并将准则以法规制度的形式颁布,上市公司遵循该准则,将会树立比较好的公司形象,经营业绩较为可观,获得监管部门的认可,其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客户都非常满意,政府和上市公司都达到最佳效用,第一种策略是最优的。如果上市公司不按照政府颁布的会计准则进行信息披露,可能会降低股东及债权人的信心,股价可能下跌,债权融资成本也可能加大,对政府而言也因为制定相关准则花费了成本没有取得任何效用,政府和上市公司达到第二种策略。如果政府不作为会计准则制定主体,也不以制度形式准则,政府和上市公司的效用要视其不同的经济环境而定。也就是说,政府和上市公司的效用都是未知的。

纵观世界各国会计准则制定主体,一共有三种模式,一种是民间组织,如美国和英国;一种是半官方组织,如日本;一种是纯官方组织,如我国。我国会计准则的缘起、制定机构、制定程序上均由政府作为准则制定的主体。其原因在于:1.我国政府部门在整体上是企业最大的投资者,也是绝对最大的企业外部利益主体,职能性较强,能保证所制定的准则的强制执行,而且能保证准则的权威性。2.弱小的会计职业界还无法承担制定会计准则的重任。3.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守法习惯和思维定式,使原有的政府制定方式具有习惯性。

从经济学角度而言,会计准则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对它的消费具有非排他性,人们不能用在市场上控制私人物品消费的办法去控制会计准则的消费,必然导致人们的搭便车行为和机会主义。而由于制定主体和交易费用的存在,人们又难以通过私人方式达成协议,只能由政府制定,可以利用政府的强制性克服因搭便车心理造成的公共物品短缺。所以不论从我国的历史发展还是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我国现行的以政府为主体制定会计准则具有历史意义和存在的价值。

(二)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的博弈

博弈论追求的理想境界是达到帕累托最优的纳什均衡,按博弈各方是否达成一个有约束力的协议分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既然我国准则的制定、颁布都是以政府作为主体并具有强制执行的特点,所以会计准则是合作博弈。按博弈各方行动的先后顺序分为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前者是指各博弈方同时选择行动或虽非同时行动但后行动者并不知道前者采取了什么行动;反之为动态博弈。由于会计信息本身具有完全透明性,因此属于动态博弈。从博弈各方对对手的特征、战略空间和支付函数的知识博弈分为完全信息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博弈。信息越完全,越有利于准则制定得充分,博弈效果越好。本文基于以上评述,结合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程序和国际会计准则制定程序的比较,分析我国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的博弈。

财政部于2003年完成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改组,建立新的工作机制。新的会计准则委员会下设多个专业委员会以及160多个专家组成的会计准则咨询组。改制后的会计准则委员会突出会计准则咨询专家组的作用。中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制定过程如图1、图2所示。

从以上的会计准则制定程序来看,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公开性不足,不能做到充分博弈。会计准则的制定本应成为博弈各方为实现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而进行的博弈过程,但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主体基本是技术型的政府官员,他们仅仅是政府机构以及基于国有企业的国有资本的国有资产所有者的利益代表。然而,目前我国的经济转轨期是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但这些利益集团的意见并没有在准则中得以体现。这种机制产生的会计准则往往会掺杂政府强权博弈的色彩,会出现对各方利益顾及不周全的弊端,提高了准则的运行成本和监督成本。

我国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除了最后一个阶段社会公众能够看到会计准则的最后稿以外,前三个阶段都存在公开性不足甚至不公开的情况。广大社会公众无法在准则的初稿拟定过程中发表意见,为何制定该项准则,为谁制定,对会计准则制定背景没有基本认识,可能只是偶尔能从有关领导讲话中了解到今年我国将制定哪些会计准则,至于准则的进展情况甚至为何有些准则“夭折”了,也不得而知。对会计准则的讨论和认识如同“盲人摸象”,即使最后看到会计准则的征求意见稿,也由于事前没有准备而措手不及,不能充分发表意见。何况我国最新颁布的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最短的16天,最长的31天,这段时间还包括“自上向下”的传递和“自下而上”的送呈,其实并没有留下充分的时间让参与者仔细研读征求意见稿,了解经济后果进而形成自己的独立意见。在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中,财政部会计司拥有制定会计准则的权力,会计准则委员会收集社会各界对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的讨论意见,全部提交会计司专家组进行审核。意见采纳与否、准则最后是否上报均由政府批复,会计准则委员会没有表决的权力。相比iaSB和国际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的公允程序,外界对这些过程均不得而知。这也给了我国正式一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只经历了短短的8个月,比国际会计准则一般每个准则从酝酿到正式需要2—3年的时间速度更快的充分理由。葛家澍、刘锋(2003)曾指出,在查询财政部保存的以前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时,发现并没有来自上市公司的意见。一种行业是在各种利益集团的存在下运行的,这些利益集团因为准则的不同数量、类型、性质和程度而向准则制定机构游说,构成准则的需求者,准则的形成是不同准则制定机构的博弈产物。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博弈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在某些方面不能满足广大投资者的信息需求的必然结果。下面通过构建会计准则提供者与会计准则需求者的博弈模型(表2)来说明上市公司为何对准则制定的态度比较冷淡。

x

表2中所述的博弈模型建立的假设条件是:a代表上市公司,B代表政府,a和B都是理性的经济人,在有限范围内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信息可自由流动;上市公司可以选择提出或不提出征求意见。B可以选择接受或不接受上市公司提出的意见。这样两者之间出现四种策略组合。其中(e4>e3>e2>e1),当上市公司不提出意见时,可能得到的收益是e3或e4,却又不必付出提出意见所花的任何成本,所以上市公司习惯选择沉默。

从以上的模型可以推断出,政府作为准则制定主体,准则需求者遵循准则双方能达到最佳均衡,但是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对会计准则制定的反应态度冷淡,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相当严重。会计准则的合作性博弈受到质疑。所以从制定主体角度上来说,应广泛吸收社会各界人士参加到准则制定过程中。尤其要进一步发挥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的作用。从准则制定程序看,拓宽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和正式稿的传递渠道,建立畅通的准则制定机构和社会各界进行信息沟通的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准则制定机构和制定程序。提高准则制定程序的规范化、科学化和公开化。多方利益集团多次博弈之后逐步形成会计准则。如果想使得博弈充分,需要博弈的次数多、完善的博弈机制、局中人的关系才能接近纳什均衡状态。在该状态下,会计准则成为社会各界普遍愿意接受的市场规则,任何人若想暂时获得收益而违反准则,必然从别的方向受到更大的惩罚。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和变迁,旧的准则规范不能涵盖新的会计业务或发现漏洞,将再次引起多方利益集团的博弈,结果是达到新的纳什均衡。经过多次博弈后,会计准则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社会公认程度日益提高。纳什均衡点逐步从低层次向高层次递进,最终趋向帕累托最优。所以理想的会计准则模式是完全信息的动态合作博弈形成的子博弈纳什均衡下的合作博弈。当然,理想的模式难以实现。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的利害关系方应积极创造有利于博弈充分的条件,以接近这种理想模式。同时要有完善的理论框架支持会计准则制定主体和制定过程的博弈。

三、契约—责任—博弈理论框架的构建

企业是利益相关者组合的契约,而会计注定为企业服务,经营者有责任按公允的准则真实披露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情况,所以会计准则以契约经济学为依据。契约是会计准则制定的内在动因,从根本上解决了为什么制定准则的问题,明确了会计准则的具体方位;准则作为约束人们进行会计事项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活动的行为规则,它的制定权主体不应属于某一个体,而是广大利益相关者要共同参与,即在制定过程中,应以产权责任主体论为理论依据,体现相关利益集团的意见,并且利益相关者有动力参与准则的制定、执行与监督。各产权主体在制定过程中为了保护各自利益进行多次博弈,准则应是博弈参与人参照博弈规则,以博弈论为理论依据,体现相关利益各方利益达到动态均衡的综合产物。通过以上框架可以概括说明,契约是制定会计准则的内在依据,作为一项主要用来规范和约束企业会计信息加工、为产权主体提供的制度安排,准则的制定可以看作是博弈的暂时均衡。在制定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博弈论的规则和方法,使各产权主体获得均衡利益,提高准则自身的完善性。契约—责任—博弈三者构成了一个全面开展会计准则制定的理论依据。

综上所述,通过契约—责任—博弈理论框架的构建,可以从多个角度全面揭示会计准则制定的理论依据。从宏观层面讲,可以寻找制定会计准则的理论突破;从微观层面讲,可以获得会计准则深化开展的理论和实践支持,有助于重新思考目前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理论体系和具体运行过程,为会计准则的完善提供依据。

【主要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经济学[m].上海三联出版社,1997.

[2]曲晓辉,陈瑜.会计准则国际发展的利益分析[J].会计研究,2003(1).

博弈论规则篇3

博弈论研究的是各博弈方之间的对抗、竞争或面对一种局面的对策选择行为。会计准则作为一种公共选择的公共契约与博弈论有着广泛的联系,准则的制定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形成是博弈的均衡。而准则是否有效率,要看博弈是否充分,是否遵循一贯性,即:制定最优和执行最优的统一。本文拟就会计准则制定的博弈过程对我国会计准则的启示作一探讨。

一、博弈论与会计准则

博弈论追求的理想境界是达到帕累托最优的纳什均衡,然而其理论体系又就不同情形作了深入细分,并分别讲述它们各自的均衡,使得这一研究更为精确。会计准则追求的是哪一种理想的博弈均衡?博弈论按博弈各方面是否达成一个有约束力的协议可以划分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就此而言,会计准则似乎是合作博弈,因为准则通过政府颁布,具有强制执行的约束力。但如果准则没有得到很好地执行,特别是像我国目前会计信息严重失真、违反准则司空见惯,人们就会对其合作性表示怀疑;按博弈各方行动的先后顺序可以划分为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前者是指各博弈方同时选择行动或虽非同时但后行动者并不知道前行动者采取了什么行动,相反则为动态博弈。由于会计信息本身具有完全透明性,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会计准则制定是动态博弈。从博弈各方对对手的特征、战略空间和支付函数的知识,博弈可分为完全信息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博弈,信息越完全,越有利于准则制定的充分博弈,其效果越好。会计准则制定的发展过程就是由不完全信息博弈向完全信息博弈发展的过程,博弈各方信息不对称,必然引起会计信息使用者之间的冲突和对抗,从而产生了博弈,直到信息对称达到均衡为止。综上所述,会计准则的理想模式是完全信息动态的合作博弈形成的“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下的合作博弈。在这种均衡战略的组合下,就理性人而言,打破这种均衡的成本大于其收益,没有任何人有积极性打破这种均衡,因而达到帕累托最优,社会效益最大化。当然理想的模式是难以实现的,会计准则制定过程应积极创造有利于博弈充分的条件去接近这种理想模式。

二、西方会计准则制定的博弈过程

研究西方会计准则制定的博弈过程是为了认清博弈的动因,熟悉其博弈机制,了解其博弈的演进过程。作为促进我国会计准则的建设的借鉴。

1.从会计准则的属性看博弈的动因。有关会计准则的属性目前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观点,分别是:技术手段论、具有经济后果的行为规范论和政治化程序论。三种观点的形成可以说是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说明了会计准则的属性,也是会计的艺术多样性的表现。正是由于会计准则具有不同的属性才使得会计准则制定表现为一个具有多种势力、因素的博弈过程。

首先就其技术手段属性而言。我们知道会计是具有技术性的经济活动,其确认、计量和报告有许多方法和技术问题。准则的制定要看其技术是否可行,会计环境是否允许,是否与客观经济条件和实务处理相符。会计准则的技术属性是其博弈动因的基础,在会计准则制定的博弈过程中,技术性是首先必须考虑的因素。其次就其具有经济后果的行为规范属性而言,不同会计准则约束会计系统生成的会计信息并不是抽象的,这些数字代表了不同的经济意义,它将影响企业、政府、工会、投资人和债权人的决策行为及相关方的利益。显然,会计准则不再是一种纯粹的技术手段,不同的准则将生成不同会计信息影响到不同会计主体利益。会计准则制定过程成为博弈各方为实现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博弈过程。以股东和债权人的博弈关系为例,我们深入讨论其博弈过程。股东总是希望公司的财富更多地从债权人转移到股东手中,提高其对企业的净资产要求权,其采取的方法有:(1)提高股利发放水平;(2)将所贷资金投资于高风险资产;(3)再借入具有优先偿还权或者是提前入款项。对此,债权人为保护自身的利益,也会采取一定的策略防范股东的上述行为,最终双方博弈达到均衡-即制定符合双方利益的合约,在会计准则中规定:(1)限制股利发放水平;(2)限制企业的一些生产性投资,尤其是避免高风险项目投资;(3)对企业有关融资政策加以规定,不得任意借人具有优惠条件的款项;(4)要求企业定期向债权人提供财务报表等有关信息,用以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再分析会计准则制定的政治化程序属性。在西方社会中,经济和政治是一组很难区分的概念。经济人为了实现自利的目的往往会利用政治手段,从这一意义上讲,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政治行为是经济后果的直接延伸。会计准则的政治属性强调准则的“强权博弈”,准则往往被认为是一种能实现政府既定目的的手段,政府及其它权力机构往往会干预准则的制定过程,通过权力强制某一准则的通过与执行。因此准则制定的政治化程序属性表现为政府及其它权力与机构为实现政治目的而?用的博弈手段。例如,1962年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通过了第2号意见书,要求对投资贷项按“递延法”进行处理。投资贷项就是公司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时,政府给予的税收减免,这是美国国会为了刺激当时处于低谷的美国经济,增强美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而采取的一项措施。采用递延法自然较为“系统、合理”,也与权责发生制等原则“内在一致”,但这使得美国政府的减税政策,在企业财务报表上得不到充分体现,政策刺激经济发展的效果就受影响。为此,美国国会通过证券交易委员会施加压力,迫使会计原则委员会了第4号意见书,允许企业在“递延法”和“流尽法”中选用。

总之,会计准则的三种属性为准则制定的博弈过程提供了内在动因。技术属性是博弈的基础,经济后果属性是博弈的目的,政治化程序属性表现为一种为实现政治目的的博弈手段。

2.从会计准则制定的模式看博弈机制。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制定人员、制定程序等制定要素的相互结合和方式称为会计准则的制定模式,准则的制定模式为准则的制定的充分博弈提供了机制保障。下面从准则制定模式的几个要素来看西方会计准则制定的博弈机制。就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而言,有民间组织如美国、英国,半官方组织如日本,官方组织三种。通常情况下民间组织具有超然中立的特点,半官方组织次之,而官方组织则难以具有超然中立特点。民间组织更容易沟通政府与民间的关系,协调各方利益,吸收相当数量具有较高素质的专家,遵循科学的制定程序,这样更有利于准则的制定的充分博弈。就制定人员而言,准则的制定人员是准则制定的核心,制定人员是准则制定博弈过程直接参与者,其代表的广泛性和层次的多样性是准则制定博弈充分的保障,不同国家、地区、组织的会计准则制定人员的构成、层次诸多方面既有类似之处,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人员代表广泛性最为典型的是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理事会负责批准国际会计准则和征求意见稿,它由13个国家的会计专业团体的代表组成。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筹划小组成员来自财务会计和财务报告方面的专家。每一届筹划小组主席都由委员会的代表出任,除主席外小组通常包括至少3个其他国家会计机构的代表,还包括其他组织如咨询小组的代表。筹划小组的职责是:协助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复核、分析和起草国际会计准则。就制定程序而言,科学的制定程序是会计准则制定充分博弈和高效率的重要保证,具体准则的制定程序一般包括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起草阶段和征求意见四个阶段,然而不同国家会计准则制定程序不尽相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程序,但必须遵循基本原则。即:会计准则制定程序应该规范化;会计准则制定程序应与制定机构、制定人员配合协调;会计准则制定程序中必须有严格的表决、批准程序。

3.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会计准则制定的博弈演进,看准则制定的博弈发展过程。美国会计准则(规则)制定的历史演进可以划分为三阶段:1906年以前为经营者独享会计规则制定权时期。由于当时缺乏相应的制度安排,众多的企业股东与人数很少的经营者就会计规则的制定进行谈判的交易成本太高,为了获得合作剩余,博弈的结果是:股东们只好放弃参与会计规则的制定权,让经营者独享之。但由于经营者滥用会计规则的制定权,典型的是铁路公司经营者对会计规则制定权的滥用,将资本直接转化为剩余方式发放“自杀性”巨额股利,而股东却将此资本回收作为资本报酬,于是股票上扬,公司又筹集到更多的资本。但这个循环最终被打破,给进行长期投资股东带来了巨大损失,这样引起了长期投资者的愤怒,同时,对收费率管制的呼声触发了会计准则制定博弈变迁,于是形成了第二个阶段,即1906~1933年政府与经营者共享会计准则制定时期。1909年美国开征了公司所得税,进一步促使美国政府介入会计准则的制定。1917年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了一份叫做“统一会计”的文件来规范企业向银行贷款时的财务报表的编制,它标志统一会计准则的形成。第三阶段是从1933年至今。政府享有一般会计准则的最终表决权,准则的制定表现为多种势力博弈的结果。如果说在上述第二阶段的会计准则制定中的政府还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话,那么,1929年由于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助长了纽约股票市场的崩溃及随后长达数年之久的大萧条的来临,使得美国政府走上了会计准则制定的前台。现在我们来具体审查美国会计准则博弈的演进。1933年《证券法》授权联邦贸易委员会制定统一会计准则,1934年《证券交易法》授权成立证券交易委员会这一新机构取代联邦贸易委员会制定会计准则,证券交易委员会成立后就是否由其自己来制定会计准则展开了激烈的论争,最终于1938年作出决定把制定权转授给注册会计师职业界,后又转授给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fasb由四个委员会组成,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准则制定要经过系列的博弈程序充分的博弈。但证券交易委员会保留了监督权和最终否决权。

从以上美国会计准则制定演进过程可以发现,尽管其历史演进是曲折的,但其总趋势是由私人非经博弈的安排演变为公共契约充分博弈的合约安排,是基于现代企业发展而织的一张庞大无比的社会经济关系网博弈的必然结果。现在这张网伴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已经并在继续跨越国界,由区域而全球化。欧盟已在协调活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及其制定的国际会计准则影响力增大,并有少数国家或地区已直接用它作为本国(地区)的会计准则。且现在该委员会又与“国际证券委员会组织(iosco)”这一管理国际资本市场的官方组织携手合作。但另一方面保护主义和国家民族主义的声音也从未停歇过……这一切似乎都在暗示:会计准则的制定、演进是多种势力博弈暂时均衡的结果。但我们现在唯一能确知的是根据历史发展趋势,会计准则制定的博弈将会朝国际协调化方向演进。

4.借鉴与启示。从会计准则的属性而言,既然会计准则有较强的技术性,因此准则制定应尽可能有序、系统、内在一致,要通过准则的实施有效地促进完善会计实务。由于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因此,最完美的会计准则,并不一定代表了最公允的经济后果。事实上,由于经济人的自利行为和一些强有力利益集团的存在,现实生活中被采纳的往往也不是具有最公正经济后果的经济行为。强调会计准则的政治化意义必然将会计准则纳入政府的宏观管理制度中去,这样一来,准则在一定意义上就会成为政府的法规、制度的一部分,成为实现宏观政治目的一种手段。从会计准则的制定模式而言,机构上要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人员上要有广泛性和多层次性;程序上要具有科学规范性以保障准则制定充分博弈。从会计准则制定的博弈演进过程而言,其博弈过程是逐渐演进的,是由不充分博弈发展到更充分博弈,直至更接近纳什均衡条件,博弈次数越多,完善程度越高,局中人之间的关系便越接近“纳什均衡条件”。

三、从会计准则制定的博弈过程看我国会计准则

我国会计准则是在相当困难的条件下,在借鉴和创新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体现了中国特色和与国际惯例接轨相结合的思想,本着高起点、快速度、低费用、重质量的态势,作出了国外同行们需要几十年时间才能完成的事情。由于我们起步晚,准则形成会计环境和社会环境尚不健全,准则制定尚有许多弊端,重新修订与完善势在必行,笔者就此谈几点看法。

1.博弈的动因不强烈。从准则的技术属性而言,从事实务工作的会计人员普遍技术水平不高,缺乏充分博弈的能力,缺乏参与博弈的意识。从经济后果属性而言,由于国有股大股东缺位,关联方利用内幕信息获得暴利,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公司内部缺乏制约机制,会计信息失真盛行,违反准则司空见惯,使得会计准则本身的经济后果属性大打折扣。从政治化程序的属性而言,我国准则体现政府的目的更多,“强权博弈”表现突出,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我国现形准则是政府的一种制度安排,是一种未经博弈的选择。这样大大约束了准则制定的充分博弈,不利于准则的健康发展。

2.博弈的机制不健全。(1)准则的制定者-博弈人员代表性不足。会计准则是会计理论通往会计实务的桥梁,这就决定了准则的制定既要有理论界的代表又要有实务界的代表参与。会计准则既有许多方法、程序和技术性的评价与选择问题,又有各种利益的协调问题,为了协调各方的利益,准则的制定人员应是各种利益群体代表。我国准则制定人员代表性的缺乏,主要体现在其所代表的利益主体的单一性,因为会计实务人员是结合在组织的利益主体之中的。从目前来看,无论是起草小组还是核心小组的成员,几乎全是技术型的政府官员,他们仅仅是政府机构以及基于国有企业的国有资本所有者的利益代表。然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多元经济利益并存的经济,目前已存在大量的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民营企业,这部门集团的利益必须得到相应肯定。另外就股份制企业而言,作为投资者,国有资本所有者仅是企业利益相关者之一,且与企业的其他投资者及债权人等处于平等的地位。还有随着公司制改造的深入和证券市场的发展,股权的社会化程度得到提高,出现了数量可观的公众持股人,这些人的利益同样需要法律和法规给予均等的重视和保护。如果他们的利益要求在准则中不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和考虑,那么企业就有可能通过违法的方式去实现它们的利益目的。近年来出现的较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准则制定中的代表性不足的必然结果。(2)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博弈机制缺乏独立性。在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为财政部会计司,准则制定人员先是会计司会计准则组成员,后来扩大到会计司专业技术人员。虽然制定机构不是问题的关键,但一定形式是内容的保证。准则制定机构的这种官方身份可能产生对各方利益顾及不周全等弊端。事实上,现在我国准则表现的这种官方安排未经博弈的结果,很难说与这种博弈机制无关,在这种博弈机制下,准则的博弈程序流于形式,征求意见往往难以得到重视,即使得到重视也难在准则中有体现。这种模式下节约了谈判成本和交易成本,却极大地提高了运行成本和监督成本。

3.约束力不够,准则表现的合作博弈性受到质疑。会计准则作为一种公共契约,也作为政府宏观制度的一部分,具有约束力,表现为合作博弈。但由于我国法制尚不健全,会计环境尚未完善,也由于准则制定的强权博弈官方安排,许多利益集团的利益没有得到反映,导致有意歪曲反映会计信息,甚至成为一种数字游戏,其可信度和利用价值大大降低,反过来又产生了道德风险,形成“有则不依,执则不严,违则不纠,纠而无力”的现象。

四、结束语

一方面,会计准则制定过程是一种由多方利益集团参与的博弈过程,要使其博弈充分,需要有强烈的博弈动因,完善的博弈机制来表现制定过程的决策民主主体;另一方面,会计准则的演进又是多次博弈的结果。一轮博弈结束后,会计准则便达到了暂时的纳什均衡状态,但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和变迁,旧的准则规范又不能涵盖新的会计业务或发现漏洞,会再次引起政府和市场主体之间的博弈,其结果是达到新的纳什均衡,这样经过多次博弈之后,会计准则就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社会公认程度日益提高,纳什均衡点逐步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递进,最终趋向于帕累托最优的状态。因此我们认为,会计准则的选择过程是一个社会博弈过程,是一个能够促进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帕累托优化过程。

我国会计准则尚处于博弈的初级阶段,离“纳什均衡”还有一定距离。为此,需要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进一步明晰产权;提高注册会计师的公正化程度,加强法制,增强准则制定人员的代表性,改善准则制定机构,健全准则制定程序;要让政府、投资者与企业通过多次博弈使各自的利益得到更好的兼顾。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会计准则博弈真正做到公平、公开、公正,从而达到一个理想的“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状态。

参考文献:

[1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三联出版社,1996.

[2]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3]刘 峰。会计准则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

博弈论规则篇4

【关键词】会计经济活动;上市公司假账;会计博弈;公司治理

一、问题的提出

自从“会计”这一经济活动出现以来,无论在哪一个国家或地区,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会计假账”现象。作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会计假账不仅发展成为各国严重的社会公害,而且演变成为一国政治法律领域的重大问题。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中出现的“五粮液事件”和“绿大地事件”等也进一步暴露出我国的会计假账现象十分严重。

据2009年9月30日《四川在线》(成都)、《东方早报》(上海)和2009年10月14日《扬子晚报》(南京)报道,五粮液集团2007年年报在披露主要控股子公司宜宾五粮液供销有限公司的会计报表数据时,将供销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725066.15万元变更为825066.15万元,增加营业收入达10亿元。封某等四人依据五粮液集团2006年和2007年的年报以及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无保留审计意见,相继购买五粮液股票约1万股,亏损近25万元,2009年1月封某等四人向法院,请求民事赔偿。

2010年9月,云南绿大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涉嫌的会计违法违规案,成为中国证监会近年来查处的又一起带有典型意义的上市公司会计欺诈发行案件。2004―2007年,绿大地公司通过签订阴阳合同、伪造银行票证、操纵资金流转、伪造虚假交易业务和合同发票等方式虚增资产、收入和利润,共计虚增营业收入2.96亿元,2011年9月6日该案在昆明市官渡区法院审理。2011年12月初法院给出判决结论,判决之轻让人感到不可思议:原财务总监和董事长均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缓刑四年执行;外聘的财务顾问庞某和公司员工赵某仅获刑两年,并缓刑三年执行;公司员工赵某某获刑一年,并缓刑两年;罚金处罚也仅400万元。

众所周知,会计的使命在于建构会计信息的优化配置与高效运行机制,确保会计信息的客观真实,防范会计假账,充分发挥财务会计信息的公共物品属性和资源配置功能。但是,会计假账通过会计主体在履行会计契约过程中经过多次博弈形成的违约无序状态使会计的积极功能难以得到有效发挥。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会计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博弈行为以及博弈的基本内涵、博弈的主体对象、主要目标等问题,期望能为我国上市公司治理会计假账问题提供一种思路或参考。

二、会计经济活动博弈的基本内涵与性质

在现代经济学中,经济博弈是指各当局方在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依存关系中,基于理性判断而采取的(或选择的)、能最大程度地提高经济主体自身利益的经济行为。依据经济博弈过程中经济主体的信息拥有程度不同等因素来分析,经济博弈可分为基于完全信息基础上的静态博弈和基于不完全信息基础上的静态博弈,以及基于完全信息基础上的动态博弈和基于不完全信息基础上的动态博弈等类型。经济博弈的实质在于博弈主体根据他人可能采取的行动措施来确定自己的最佳行为方式,并尽最大的可能来减少自身行为所必须支付的交易费用,经过反复博弈,实现交易费用一定时的自身利益最大化或利益所得一定时的交易费用最低化,从而使博弈客体在保证各博弈主体意志基础上各自利益得以兼容统一,最终通过多次博弈逐步形成确定的社会契约机制。

从“会计”这一经济活动领域来分析,会计行为通常是政府等立法者、社会经济组织(如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等多元会计行为主体在不断反复博弈后形成的均衡契约现象。一般而言,会计活动中的博弈次数越多,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程度也就越高,最终所达成的反映和表达所有主体意志的利益均衡状态便成为社会各界普遍接受的会计基本规则,并使任何违反该规则而暂时获得利益的人能在更大程度上受到惩罚,或者说“得利”会被更大的惩罚成本所冲减,违规者面临着更大的经济利益损失。

笔者认为,会计经济活动博弈是会计活动中各契约主体之间为达成对行为主体各方均有利的均衡而出现的反复“讨价还价”过程。就性质而言,这种会计博弈活动是一种基于“信息不完全”基础上的“讨价还价”,或者说是一种基于“非对称信息”基础上的动态博弈。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理由有三个方面:

第一,从信息拥有方面看,会计博弈主体所拥有的信息量是不对等的。信息经济学理论认为,交易市场上的契约双方(或者说供给方和需求方)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均衡的。一般来说,供给方拥有较完全的或较充分的市场信息,而需求方则拥有较少的市场信息。以会计经济活动博弈过程来说,各会计主体在会计活动中所拥有的信息数量不可能相等,信息质量的优劣也不可能均衡,这样双方必然存在着博弈信息分布的不对称状态。一般来说,处于信息优势的契约方(如供给方)总是企图通过输出有利于自己的信息而获取交易中的经济利益,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如需求方)则想方设法通过支付搜寻信息费用来获取对自己有利的市场信息,从而扭转自己在会计行为主体博弈中的被动局面,力求取得较为平衡的博弈信息地位。

第二,从交易费用方面来看,会计博弈过程中所耗费的交易费用不易被确定。会计行为主体在反复进行的讨价还价过程中,总是力求降低交易费用,把博弈费用降至最低点,争取最大的契约利益,以达到对主体各方均有利的均衡点或最优化目标。按照现代经济学的解释,交易费用不仅包括经济活动中的签约和谈判费用,而且还包括产权的度量和界定费用、监督经济绩效的费用和进行组织活动的费用等在内。由于会计这一经济活动的博弈主体在拥有信息量上并不均衡,并且博弈信息量还处于不断变化调整之中,因而必然造成不同会计博弈主体所耗费的交易成本大小不相等,加之博弈信息的交易成本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会计博弈过程耗费的交易成本必然难以准确量定。

第三,从博弈环境来看,会计活动中的博弈行为所依赖的外部环境具有不稳定性。任何一种行为都是在特定环境中完成的,会计博弈行为也离不开一定的外部环境。由于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法律、人口、资源等各种因素的制约,而社会经济和法律环境又是不断变化的,永远处于动态调整过程中,因此,会计活动的博弈行为所依赖的社会环境始终具有动态易变性和不稳定性等特征,从而使会计经济活动的博弈行为也必然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

三、会计经济活动博弈过程中的博弈主体与博弈对象

由于会计经济活动中可能存在着个别博弈主体的参与动力或参与程度不足,这导致另一些行为主体便可能控制并垄断会计活动信息,并以其自身利益最大化来主导对外披露会计信息的虚假程度,从而形成能够确保其本身利益最大化的会计信息秩序。因此,基于公司假账治理视角的会计经济活动博弈问题研究,必然要对会计经济活动博弈过程中的主体以及博弈对象等问题作进一步思考分析。

会计经济活动的博弈主体,是指会计活动中存在利益关联性的各类经济主体,主要包括立法者(国家或政府)、投资人、债权人、会计从业人员、企业经营管理者、企业劳动者等在内。一般而言,会计活动主体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利益关系上是相异性和相关性的统一。一方面各类会计经济活动主体代表着各不相同的利益关系,并且各种利益之间存在相互矛盾的甚至对立的方面,不可能存在利益关系完全一致的两个博弈主体;另一方面,参加会计经济博弈的任何一个行为主体的利益又不可能是完全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对立统一体,一方的利益实现必然会受到其他会计行为主体的利益制约和影响。第二,博弈行为主体符合现代经济学中的“有限理性”或“非完全理性”假设。诚然,各行为主体参加会计经济活动时的博弈,均存在着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动机和行动,参加会计经济活动博弈的各行为主体一般都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或意愿,博弈行为人存在完全的意思表达,不存在有意思表示上的缺陷,或者说不允许意思缺陷的会计行为主体参加会计博弈活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会计行为主体对利益的追求必然会受到国家法律法规等合法变量的约束,“有限理性”才是经济主体行为特征中最现实和最客观的表现。

与会计经济活动的博弈主体有着天然联系的是博弈对象问题。长期以来,会计经济活动中的博弈对象不甚明晰,如人们普遍地将“会计信息”视为会计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博弈对象。本文认为,这种以“会计信息及其控制程度”作为维护不同主体利益的主要手段,必然会导致会计假账现象产生,尤以是导致上市公司中的会计假账现象流行并日益严重。

本文主张“会计经济活动博弈的对象是提供客观真实会计信息的会计契约关系”的观点。所谓会计契约关系,主要包括会计领域内的法律与法规、规章和制度、会计准则和相关合同协议等在内。众所周知,会计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会计法规由国务院即中央政府制定;会计规章和会计制度则是由会计主管部门(目前为国家财政部)制定;会计准则由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起草并经会计主管部门(财政部)认可后颁布。上述这些都是通过国家法定程序制定的、具有强制约束力和执行力的制度性契约规范。而会计合同协议则是由会计经济活动博弈主体通过充分的博弈而达成的一种契约,对契约当事人具有当然的法律效力,虽然这种契约不是具有普适性的制度契约,但是对于特定当事人而言,无疑具有和制度契约等同的效力特征,可以视为适用范围具有特殊性的制度契约规范,因而会计合同协议也构成会计经济活动的博弈对象。

分析会计这一经济活动的博弈对象,可以得出两个重要特征:一是契约关系的相对稳定性。已生效的会计法律法规、合同协议等契约,在有效期内如果没有出现特别重大的不可抗力因素,一般来说是不能轻易变动的,但是,当会计经济活动的博弈环境以及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发生变化时,则也应该要进行适时的变化调整,从而使会计经济活动的博弈对象能不断更新和进化。二是契约建立程序公正基础上的约束有效性。会计经济活动的博弈对象是依照一定的法律程序或约定程序进行博弈的,因而就程序而言具有公正合理性;进一步地,建立在客观公正和合理有序基础上的博弈对象一旦通过有效博弈达成了结果,自然地就要对全部会计行为主体形成较强的法律约束力,且效力必须显著。

四、会计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博弈组成要素和目标

借鉴现代经济学中的博弈要素理论,笔者认为,会计经济活动的博弈要素也应该包括以下六方面要素在内,如博弈的参与人、对象、环境、信息、规则、目标等。对于博弈行为来说,这些构成要素缺一不可,缺少任何一个要素都不能构成会计经济活动的博弈行为。

从会计经济活动的博弈参与人来说,这是指参加会计活动博弈过程中的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各类会计经济主体。其中会计制度契约由所有会计主体共同组成,是所有会计行为主体的利益契约统一体;会计的行政、民事、劳动等契约由不同的会计行为主体参加,是不同的对立利益的契约组合。

从会计经济活动的博弈对象来分析,如上所述,这是指会计经济行为和会计制度。会计经济行为是指会计行为主体的积极作为和消极不作为,由具有法律效力的会计合同、会计协议等契约文件所构成;而会计制度则由会计法律法规和会计规章、会计准则等所构成。

从会计经济活动博弈的环境来分析,这是指会计行为博弈依存的外部条件或因素所形成的整体状态。会计经济活动博弈的基本环境要求是舆论宽松和激励竞争。所谓的舆论宽松是指博弈主体的态度积极、行为主动、欲望强烈以及新闻媒体和其他组织、个体能给予强有力的支持;所谓的激励竞争是会计经济活动博弈环境有助于调动会计行为主体的博弈需求、有利于激发会计主体的竞争行为、有益于提升会计主体的竞争意识和理念。

从会计经济活动的博弈信息来分析,这是指对会计博弈行为能产生积极效果的各种因素、条件和变量,包括主体性状、环境优势、利益目标、决策方案、对象状况等。

从会计经济活动的博弈规则来看,主要包括主体平等、合法公正、高效有序等要求。主体平等是参加会计博弈的主体具有相同的法律资格,法律地位平等;合法公正是会计博弈过程始终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依法依规展开,并且参加博弈过程的权利义务公平公正,没有歧视现象,合法公正是会计有序博弈的基本规则;高效有序是会计博弈始终贯彻成本效益规则,以最低的博弈成本取得最好的博弈效果,即博弈后形成的会计法律制度能够得到社会普遍公认,并且出现会计博弈高效、井然有序会计行为的经济效果,高效有序是会计最佳博弈的目标规则。

从会计经济活动的博弈目的来说,这是指会计博弈行为所要达成的方向和目标,即达成高效的会计契约,生产提供客观真实的会计信息。

会计经济博弈行为的主要目标是通过不断博弈,使会计制度达到充分表达所有会计行为主体意志和利益的均衡状态,以确保生产或对外供给客观真实的会计信息。这一目标一般包括以下两个基本要求:

第一,建立在博弈行为策略效果最佳基础上,实现博弈利益均衡。每一个会计活动主体(或者说博弈当局者)所采取的策略一定是基于其他会计活动主体(或博弈当局者)所采取的策略的理性反映,每个会计行为主体在经济活动中,通过充分的博弈,使会计法律和法规对各行为主体的利益诉求达到最优表示,各行为主体的利益呈现出一种稳定均衡态势,博弈参与各方的利益目标也实现最大化。

第二,各会计主体共同确认遵守。由于会计法律充分表达了各会计行为主体的利益或意志,体现了各会计行为主体的权利要求,同时在法律上对各会计行为主体的义务和责任也进行了相应的确定,因此,按照权利和义务的对等性等规则,各会计行为主体必然普遍认可会计法律和法规的权威性,并主动地遵守执行法律法规,真实地履行法律赋予给各当事人的义务,从而使自己的法定权利在法律范围内得到充分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股市惩戒机制形同虚设绿大地欺诈判决让人不解[n].深圳特区报,2011-12-06,B1.

[2]施锡铨.博弈论[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博弈论规则篇5

[关键词]自愿性会计政策寻租理论博弈分析

一、寻租理论

寻租是由美国经济学教授克鲁格在1974年提出的,寻租理论应用的领域很广,将它运用在会计中则称之为会计寻租,而在我国用寻租理论来解释会计问题始于2000年。会计寻租的定义为:在社会总财富水平和企业真实业绩(即经济收益)并未改变的前提下,通过改变会计信息(即财务报告收益数字)或者影响行业规范来进行财富的非公平性转移和资源的不恰当配置,从而对其他社会主体利益造成损害的一种非生产性寻求利益的活动。

会计天然地具有经济后果,会计变更就天然地具有寻租功能。即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通过改变会计的确认和计量的方法,就可以改变会计信息,进而改变相关利益关系人的决策结果。企业寻租通常是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以两种途径来实现:一是通过各种手段干预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引导或促进会计准则朝着有利于该企业的方向发展,在默认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既有权力的前提下,寻租者可能寻求的则是准则具体事项中有利于自己的规定;二是企业管理当局以经济人的身份,通过具体的会计政策的选择最大限度地降低或减缓新准则所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而后者即被可以看作是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的寻租行为。

会计活动与相关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那么,从理论上讲,企业就有适应环境变化而重新选择会计政策的必要性,这也就是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的本质要求。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企业可以选择通过这种自愿性会计政策的变更改变其真实收益以取得不应得的资源或财富。

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企业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的真正动因是否如准则中规定的能够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不得而知,但鉴于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所具有的寻租功能,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应是极易发生盈余管理的领域,企业管理者会通过变更会计政策改变财务报告收益来达到其寻租的目的,实现财富的非生产性转移。

二、博弈分析

在经济学上博弈论是个非常重要的理论概念。与传统经济理论研究的不同点在于博弈论中,个人的效用函数除了依赖于自己的选择,还依赖于他人的选择;个人的最优选择是其他人选择的函数。

1.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博弈的前提

在不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人们之间的行为是相互影响的,一个人在决策时必须考虑对方的几种可能性的反应,此时所做出的决策可能比单独思考自己的需求更具有价值。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市场中买卖双方各自拥有不同的信息,双方为了追求效用最大化,就会采取不同的手段来为自己谋利,由此便产生了一系列的博弈过程。

2.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博弈的要素

(1)博弈双方——政府作为博弈甲方,上市公司经营者作为博弈乙方。

(2)博弈规则——会计规范体系。

(3)裁判——注册会计师。裁判是一个中立的角色,他通过接受委托服务于博弈的一方,公正的做出评判。

3.博弈过程分析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在其公开信息时,就要了解政府在此信息公开后会做出的反应及对策。而政府在做出决策时,也需要考虑上市公司通过机会主义会计政策变更实现歪曲披露会计信息的可能性。下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博弈分析中更加清楚地了解这一过程:如表1的博弈矩阵:

其中:e——上市公司不采取机会主义会计政策变更

o——上市公司采取机会主义会计政策变更

a——政府采纳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

U——政府不采纳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

表中各组数据代表政府及上市公司分别在不同情况下所得的好处。那么首先我们分析ae(9,6),看它是不是均衡点。如果政府选择采纳(a)的策略,则上市公司通过比较(e)与(o)的好处就会选择(o)点,去获得最大的利益8,也就是会采取机会主义的会计政策变更,所以ae(9,6)显然不是均衡点。同样,我们对ao(4,8)及Ue(4,3)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它们都不是均衡点。而在Uo(5,4)的情况下,政府采纳(U)的策略,上市公司通过比较(e)与(o)的好处就会选择(o)点,去获得最大的利益4,也就是会采取机会主义的会计政策变更,歪曲披露会计信息;另一方面,当上市公司采纳(o)的策略,政府通过比较(a)与(U)的好处就会选择(U)点,去获得最大的利益5,就是会做出不采纳的决策,从而该博弈的均衡点为Uo(5,4)。

这种双方都采取消极方式对待问题的僵局的出现,显然对于经济发展是不利的。我们要制定出相关的规章制度,要求上市公司适度公开会计政策变更情况,既要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相关性,又要以不泄露企业商业秘密等不可公开的信息为限,这便是博弈的一个新的“均衡点”。这样上述博弈均衡点持续发展下去的唯一结局就是最终会导致上市公司采取机会主义会计政策变更下所得好处减少为零,我们重新得到一个新的均衡点ae(9,6),即上市公司采取效率型的会计政策,真实公开财务信息,而政府据此做出采纳的决定。如表2所示:

以上我们简单的探讨了上市公司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中存在的博弈现象。其实如果想真正地运用好博弈论,就不仅仅是接受这一均衡的结果,而是通过了解这一均衡的形成过程来创造条件达到这一均衡。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这一理想的均衡状态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是必须经过“多次博弈”才能达到的。就好比会计中各种准则、制度、契约就是在不同的博弈各方多次博弈之后逐步形成的。其具体表现为:政府颁布的会计准则若有了破绽和漏洞,市场主体就会利用机会谋取利益,政府一旦发现后便会完善旧准则或制定新准则加以堵截和防范,政府和市场主体随即便展开新一轮的社会博弈。一轮博弈结束后,会计准则便达到了一时的均衡状态,但随着社会整体经济环境的发展和变化,旧的准则规范又不能涵盖新的会计业务,就会再次引发政府和市场主体之间的博弈,其结果就是达到新的均衡。博弈次数越多,程度越完善,博弈各方之间的关系便越接近“纳什均衡状态”。在纳什均衡状态下,各种会计准则、制度、契约就会成为整个社会普遍接纳的“市场规则”,任何市场主体若为了暂时的收益而违反规则,必然会在其他方面付出更大的代价。

由于目前我国对于上市公司会计政策变更情况的公开还没有达到既能披露更多真实、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同时又不泄露企业商业秘密等不可公开的信息的双重要求,说明我国的各种会计准则、制度、契约仍处于博弈的初级阶段,要想达到“纳什均衡”还需经过一段漫长的时间。在这长时间的博弈过程中我们要正视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的机会主义问题,积极地创造条件使得政府、投资者与上市公司多次博弈的结果能够兼顾各方的利益,达到双赢的局面。也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最终达到一个理想的“纳什均衡”状态。

参考文献

[1]杨久利.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对企业价值及股东、经理人利益分配的影响[J].财会月刊(理论),2008,(5)

博弈论规则篇6

【关键字】理论演变;营销范式;博弈论

一、引言

回顾百年的营销历史,产生了很多营销理论。很多中外学者对营销理论的变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如D.G.BrianJones(1998)认为现代营销概念的演化至少经历了3个时期:始于1850年的批量营销萌生阶段;1960年起始的现代营销观念的明晰阶段;1990年后重点强调交换向强调关系的转变阶段[1];卢泰宏(2000)在“营销百年”文章中,以年代为经,概念为纬,对百年来的营销实践和营销理论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刘璞、王云峰(2008)根据企业、产品和顾客三者之间内在逻辑关系,将营销理论的演变过程分为大众营销、目标营销和定制营销三个时代[2]。以上学者虽然对营销理论进行了细致梳理,但他们并没有从理论上进一步解读营销理论的演变内在规律,尤其是对于营销范式的变化尚缺乏深入的解读。Kuhn(1962)认为,当一个学科在已有的范式下,不能对新出现的问题给予解释,并且导致实践与理论之间出现矛盾的时候,则意味着该学科理论范式就处于“功能不佳”的状态,当这种矛盾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后,就会建立新的范式,出现“范式革命”[3]。

范式概念的引入,为我们研究营销理论的演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性,很多学者基于营销范式对营销理论的演变进行解释[4]-[7]。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学者们对营销范式界定的内涵各不相同,对营销理论演变的解释也各有差异,但对于营销史的划分基本是相同的,即将营销史划分为古典营销范式、交易营销范式、关系营销三种范式。并且,虽然基于营销范式对营销理论变迁的梳理,得到了多数学者的认同,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发现基于营销范式对营销理论演变的解释力不够,并没有指出营销理论演变的内在机理,换言之,营销范式的演变规律仍需基于新的理论视角做进一步的深入探索。

近年来,伴随着博弈论在营销中的广泛应用,博弈论已经在解释诸如企业定价[8][9]、消费者行为[10]、企业并购[11]、公司治理[12]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精确解析营销学的应用空间奠定了理论基石。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博弈论在营销中的应用,仅限于具体的营销决策,仅有部分学者基于博弈论对营销理论进行相关解释,如刘宝宏(2001)运用三角博弈来解释当前的营销哲学[13],高炳华,王仁志,段从清(2007)基于博弈论对关系营销理论进行诠释[14]。但是很少有学者从博弈的视角分析营销范式并最终研究营销理论的变迁。

综上所述,目前有关营销理论演变的研究,集中于两个层面。一是,基于营销概念、营销学派对营销理论进行梳理;二是,运用其他学科理论或者新概念,从外在的营销理论演变逻辑上和内在机理上进行相关解释。现有的理论研究成果基本进行到第二个层面,但是很少有学者从内在的机理上对营销理论演变进行研究,鉴于此,本文基于静态博弈理论,构建企业和消费者双方博弈模型,对营销理论的演变解释,以期挖掘营销理论演变的内在机理,为未来精确把握营销理论发展方向提供一个思路。

二、博弈视角下营销理论的演变规律

(二)交易营销范式

20世纪50到80年代,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运用,企业的生产力得到极大的发展,卖方市场逐渐变为买方市场,与此同时,消费者开始占据有利的交易地位,但企业相对于消费者仍拥有信息优势,尽管如此,在这一时期的营销环境下,古典营销范式的博弈均衡逐渐被打破,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博弈均衡在新的假设前提下形成。因此早期“经济人假设、以企业为中心”等论断逐渐在营销实践中被淘汰,营销研究方法开始脱离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交易营销范式下企业与消费者博弈的基本假设

(三)关系营销范式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以信息经济、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为特征的新经济时代来临,人类社会进入了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和个性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买方市场特征更加明显,消费者拥有更加有力的交易地位,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消费者搜集市场信息的成本极大的降低,总体而言,消费者在与企业进行博弈的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与此同时,企业为获取利润,必须更快的满足消费者的个性需求。因此该时期,营销理论呈现百花齐放的现象,如全球营销、游击营销、关系营销、整合营销传播、定制营销、病毒式营销、口碑营销、许可营销、体验营销、聚合营销等。总体而言,这一时期,消费者主导地位明显增强。关系营销也更多的是体现企业与消费者建立的超越普通经济关系的长期合作关系,这种关系是消费者重复购买企业产品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这就决定了消费者的消费具有很强的前后相关性。消费者是否愿意与企业维持长期关系,对企业的信任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消费者满意则是产生消费者信任的源泉。

由此,关系营销范式下的营销博弈可以看成交易范式下一次性营销博弈的重复过程。在这个重复博弈中企业向消费者做出并履行承诺的过程就是为了达到消费者满意。消费者满意是信任的源泉,可以增加消费者重复购买的次数。如果企业为了实现短期利益,不能履行承诺,则消费者在购买后需求预期没有实现则会失去对企业的信任接触与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此时,交易营销范式下的博弈过程如下:

1、关系营销范式下企业与消费者博弈的基本假设

在关系营销范式下企业与消费者的交易关系实质上是一种重复博弈行为,重复博弈是在一次易博弈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所以关于参与者和企业类型的基本假设不变。此外,企业履行承诺是增加消费者满意的过程,消费者满意会导致消费者重复购买行为。我们可用表1所示的支付矩阵对其进行刻画。

2、关系营销范式下企业与消费者重复博弈的过程

重复博弈是一次性博弈的重复,直到企业不履行承诺后重复博弈结束,即重复博弈在企业履行了前期承诺的前提下,进入下一次博弈,如此循环。因此,该时期企业与消费者博弈过程有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消费者观测到企业做出的新承诺后,如果企业在前阶段的表现令顾客不满意,则消费者在购买欲不购买之间做出选择。当顾客选择了购买后,企业有两种选择:履行承诺或者不履行承诺。如果企业履行承诺,则会增加消费者的信任,增大消费者再次购买的可能性,重复博弈进入下一阶段博弈;如果企业不履行承诺,则会失去消费者的信任,消费者会采取冷酷战略即企业一旦选择了不履行承诺,则消费者将永远不会再次购买其产品。

博弈的结果为: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交易营销范式和关系营销范式的边界会随着消费者重复购买概率p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即会影响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博弈结果,进而促使企业会采取不同的营销范式。具体而言,当企业坚持诚信原则,保证产品与服务质量,消费者重复购买的概率p是会逐步增大的,即重复购买概率pi会越来越大,关系营销成本ci会越来越小。也就是说,消费者在关系营销范式的博弈中占据优势地位,博弈的结果是企业只有始终认真履行承诺,才能获取最大利润。因此,在这一过程中企业需要及时与消费者沟通,不断完善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提高消费者满意度,则才能使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会进入这个螺旋式上升的循环,最终实现企业与消费者的双赢。

三、研究结论及局限

(一)研究结论

综上所述,营销理论经过了古典营销范式、交易营销范式、关系营销范式的演变,但是,鲜有具体理论深入分析不同营销范式演变的内在变化规律。鉴于此,本文基于博弈论的创新视角,通过深入刻画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博弈发现,企业和消费者力量的对比变化是催生不同营销范式的变化的根源。从这种营销范式的演变规律中,可以为更好的理解和把握营销理论的发展脉络提供一些有益启发。

具体而言,按照本研究博弈论视角下的逻辑,可以得到如下结论:其一,在古典营销范式下,相对于消费者而言,企业具有优势的交易地位和不对称的信息优势,因此在与消费者之间的博弈中占有优势地位,该阶段的营销理论的核心是生产理论;其二,在交易营销范式下,市场有卖方逐渐转变为买方,企业逐渐失去了有利的交易地位,但依然具有不对称的信息优势,企业消费者之间博弈属于不完全信息下的有限次静态博弈,该时期企业往往面临着如何取得消费者信任的问题,所以,此时的营销哲学是“顾客导向”,营销的目的就是更好更快的与消费者达成交易,以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21];其三,在关系营销范式下,消费者在营销博弈中占有优势地位,企业和消费者的博弈特征体现为重复静态博弈,因此,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企业和消费者的关系从短期交易到长期合作关系。

综上,本研究基于更为精准的博弈论视角,以相对定量的方式重新推演了三种营销范式发生变化的内在规律,更加明确了营销管理中企业与消费者力量对比的重要性,不仅能够在理论上为后续营销范式的变化规律提供一个较为新颖的视角,而且能够为实践中企业在新时期开展营销策略提供一定的帮助和启发。

博弈论规则篇7

一个企业,相对独立,但不是孤立存在的。经济环境是企业运行的背景,构成企业的外部条件,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是巨大的。经济环境包括社会经济状况及国家的经济政策。理解国家大政方针、经济和产业政策,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需要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学习宏观经济学。宏观,是政府的事,但跟企业关系很大,做到懂点宏观,就可以多点机遇、少点风险。

要重视学习博弈

论这一西方经济学的新内容经营管理人员管人、管事、管物,其中人的因素最复杂多变。经济学不断发展,在对人的研究上也不断进步。如博弈论,更细致、更精确地描述了人们互动决策的行为规律。学习博弈论对现代企业管理观念和方式的改变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企业管理经营过程中存在着多种博弈力量和多重博弈关系,竞争策略、外部关系、内部管理等现象都可归结为博弈问题。1.博弈论为我们揭示了问题的本质和产生的机制。以企业内部管理为例,企业是以赢利为目的的。创建公司之所以有利可图,最根本的原因一是规模经济效应,二是以企业内部交易替代市场机制,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在企业内部通过利益协调及运用组织权威来代替市场机制完成中间产品转移和利益分配。但是企业内部的组织、管理也是有成本的。内部的组织、管理成本既包括管理人员工资、办公费用等支出这些有形成本,还包括企业成员不够齐心协力,而是争权夺利、推诿扯皮、摩擦不畅等内耗行为造成的无形成本。大家都为共同愿景而真心实意地携手合作,致力于整体利益的改善,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促进、高度协同的良性状态,只是一种理想状态。企业内部实际上充满了互动的博弈。理想状态可望、可求、可近而难及。在企业经营中,当企业管理者的目标被化整为零,成为若干被管理者行为的时候,行为人由集中走向分散。管理者的主观愿望成为员工的自觉行动,往往是一厢情愿。不尽如意时,管理者郁闷、愤怒,而指责、批评、教育、监督、命令,都治标不治本。暗中的非合作、内耗成为管理者所头疼的内部组织管理成本。学习博弈论首先可以使我们弄清这种不尽如意的现象存在的原因和必然。因为人的行为不可能脱离人的理性和博弈规律。“囚徒困境”这个典型的博弈问题,就可以为企业管理者揭示企业内部“非合作”问题的实质和机制。人们(包括管理者)如被分开关押的囚徒必然各打各的算盘,是正常的。各人追求利己的行为而导致的最终结局是一个“纳什均衡”,这个均衡是各方理性选择形成的结果,但无论对个体还是团体来说,却不是最优的。这种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导致的最终结局是团体的利益无法达到最大,即达到帕累托最优。2.博弈论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治本之策。不同的博弈力量地位不同,可以在博弈中发挥不同的作用,从而影响博弈均衡的结果。在企业内部的博弈结构中,管理者一般占据优势地位,是主导性的博弈力量。企业管理者,应该对博弈均衡进行帕累托改进,实现帕累托最优。

博弈论规则篇8

关键词:环境规制强度;环境行为;重复博弈

中图分类号:F123.15;F224.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5-0114-02

引言

随着我国环境污染日益加剧,政府对企业的环境规制强度也日趋增强。企业所采取的环境行为必然受到政府环境规制强度变化的影响,而政府的环境行为也必然以企业的策略为依据,因而双方的策略选择无疑成为学者们关注的课题。王冬梅等(2004)分析了环境保护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四种博弈关系[1]。罗丽艳(2007)运用重复博弈的“囚徒困境”模型分析了人与自然间的无限次重复博弈关系,指出了合作的可能性[2]。

本文以政府环境规制决策和企业环保行为来分别反映两者的环境行为,通过研究环境规制强度动态调整条件下政府与企业环境行为的重复博弈问题,分析政府与企业环境行为的均衡策略,从而为政府政策选择与企业环保决策提供理论参考。

一、基于环境规制强度的政府与企业环境行为的一次博弈分析

假设政府和企业分别为一个博弈参与人,两者都有两种策略选择:政府(完全规制,不完全规制),企业(积极环保,消极环保)。两者收益不仅与自身的策略选择相关,还与对方的策略选择相关。通过建立政府与企业环境行为的博弈树来对双方一次阶段博弈进行分析。

在博弈过程中,政府与企业都明确自身和对方的收益情况,也都能观察到对方的策略选择,因此,利用逆推归纳法来分析各阶段博弈过程。下面首先对第二阶段企业环境行为策略选择进行分析。

综上,当政府已知企业的策略选择情况时,在相应环境规制强度下,政府总收益的差值大于成本的差值时,政府会选择不完全规制策略;否则会选择完全规制策略。

由政企环境行为一次阶段博弈可知,博弈双方具有纯策略纳什均衡,但纳什均衡受总收益和成本的变化趋势的影响,因此,政企环境行为一次阶段动态博弈不存在唯一固定的纯策略纳什均衡,不是帕累托最优策略,而(不完全规制,积极环保)应是政企环境行为博弈的帕累托改进策略。

二、政府与企业间的重复博弈模型

在政府与企业环境行为的博弈中,参与主体均为有限理性,意味着政府环境规制强度的选择具有长期性,是重复博弈过程,往往不可能一开始就找到最优策略,需要参与主体不断学习[3]。

重复博弈分为有限次重复博弈和无限次重复博弈,在重复博弈中,博弈方考虑的不是现在本阶段的博弈,而是整个博弈的总体收益情况[4]。由于资金具有不同的时间价值,就要考虑收益的时间价值问题,因此,引入收益折算的贴现因子δ[5]。设在一无限次重复博弈中,某博弈方的阶段得益为π1,π2,…πt,将各阶段得益折算到当前阶段所得到的总得益为[6]:

在重复博弈中,还存在一种严厉的惩戒机制,冷酷策略就是经典的惩戒机制之一。根据冷酷战略,在政企环境行为重复博弈过程中,双方都能够观察到自己和对方的博弈历史,双方的收益就是各阶段收益折算到当前的贴现值之和[7]。设政府和企业的贴现因子都为δ,Ve表示企业积极环保时无限次重复博弈的贴现值,Vs表示企业消极环保时无限次重复博弈的贴现值,并假设政府开始选择不完全规制策略,且一旦企业选择消极环保策略,政府将会永远选择完全规制策略。则有:

假设企业选择消极环保,政府在察觉到企业的消极环境行为后,采取惩戒机制,且会永远选择完全规制。

三、结论

在一次阶段博弈中,博弈双方具有纯策略纳什均衡,但纳什均衡受总收益和成本的变化趋势的影响,因此,政企环境行为博弈不存在唯一固定的纯策略纳什均衡,但博弈中的机会主义行为不可避免。在政企环境行为无限次重复博弈中,由于惩戒机制的存在,博弈双方都会权衡长期利益,从而避免机会主义行为,最终政企博弈双方达成唯一的纯策略纳什均衡,即(不完全规制,积极环保)。

参考文献:

[1]王冬梅,李万庆.博弈论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4,17(5):45-47.

[2]罗丽艳.循环经济:人与自然重复博弈烦人合作解[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7,(1):18-22.

[3]李建斌,刘杨.重复博弈视角下地企业环保行为规制[J].山东社会科学,2009,162(2):64-67.

[4]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5]胡元林,陈怡秀.环境规制对企业行为的影响[J].经济纵横,2014,(7):51-54.

博弈论规则篇9

一、引言

随着商品种类的日益丰富和买方市场的逐渐形成,广告作为一种促销手段显得越来越重要。消费者通过广告了解自己在购买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商品信息,例如商品的性能、价格和种类的等重要信息,因而广告成为商家竞争的重要营销手段。但是在广告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大量的虚假广告充斥市场。这种扰乱市场的行为,不仅误导了消费者,更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同时也破坏了正常的经济秩序。在以往的研究中有学者用博弈论的方法对虚假广告的治理进行了研究,但主要集中于消费者和广告主或广告主和监管部门的博弈关系。在现实的市场环境中存在着消费者、广告主、媒体和监管部门等多重关系,而且在各方博弈中,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在消费者对虚假广告进行举报的情况下,仍有大量的虚假广告存在,尤其以药品和保健品的虚假广告为甚,究其原因是我们的监管体系不够完善和部分监管部门官员存在腐败寻租行为。因此,利用博弈论的观点,建立包括虚假广告主、政府及寻租者三方的更贴近于现实市场环境的三方博弈模型,以期通过对模型的分析,能够完善虚假广告的治理模式。

二、博弈的基本理论

博弈论主要应用于理性参与人之间的相互冲突与合作的研究,是指研究多个个体或团队之间在特定条件制约下利用相关方的策略,而实施对应策略的学科。有时也称为对策论,是研究具有斗争或竞争性质现象的理论和方法,它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既是现代数学的一个新分支,也是一个重要学科。目前在生物学、经济学、国际关系学、计算机科学、政治学、军事战略和其他很多学科都有广泛的应用。在经典博弈论中,有关博弈论涉及的基本概念包括:参与人、行动、战略、信息、支付(函数)和均衡等。表述一个完整的博弈问题至少需要3个基本要素,即参与人、策略集合以及支付函数。参与人,又称局中人,是博弈过程中的决策主体和策略制定者,是参与博弈的直接当事人。在不同的博弈模型中,参与人的含义是不同的,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团体或者集团,但这些团体或集团必须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参加博弈并最大化自身的收益;信息在博弈过程中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博弈者应掌握的关于博弈的规则和其他博弈者的策略选择和收益等相关的知识;策略组合是指博弈方可能采取的全部策略的集合,它是博弈方进行博弈的工具和手段,每个策略集合至少应该有两个不同的策略;支付是指博弈者在一个特定的战略组合下所获得的利益和效用水平,是所有参与人战略或行动的函数。

经典博弈论有两个基本的假设:一是个人的理性,即当事人在进行博弈策略的选择时,对眼前局势认识得非常清晰,对进行博弈策略选择后各方可能采取的行动和因此获得的收益能够准确地分析,并根据一定的规则作出理性的策略选择;二是假设博弈的主体能够根据一定的规则和相应的效用函数,最大化博弈者的效用函数,选择对博弈者利益最大化的最优策略。博弈论可以划分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区别主要是参与人能否达成有约束力的协议。根据参与人行动的顺序和掌握的信息,非合作博弈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动态是指博弈者的行动有先后顺序,而后行动一方能够观察到先行动一方采取的行动,否则为静态博弈。完全信息是指每一个博弈者对所有其他博弈参与人的特征、战略和支付有完全的认识,否则是不完全信息博弈。

三、我国广告治理模式

目前我国的广告治理制度主要包括如下几个部分:政府行政部门对广告的监管、广告行业的自律、消费者对自身权益的保护、社会媒体和舆论的监督以及广告监管的法律、法规与制度等几个方面,如下图。社会舆论监督对广告起着积极的作用。消费者对广告的监督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消费者是广告的被动接受者,且在对广告主的监督中处于相对的弱势地位。广告行业自律是广告行业组织、广告经营者和广告主自行制定的约束本行业广告活动的协约和规则。自律的方式是建立自律规则,调整的范围仅限于本着自愿原enterpriseeconomy2012年第9期(总第385期)则加入的广告业成员。政府监管部门运用国家所赋予的权力对商品经营者起一种正式的监管作用,因此,经营者所做的广告要通过相关部门的审核、审批,一旦出现问题就应受到相应的查处。以上所有行为主体都要受到相关的法律、法规的约束。当前的广告治理模式能够完全地杜绝虚假广告的出现吗?在广告的制作和发行阶段,政府相关部门要对经营者所做的广告进行审核、审批和监督。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各方利益的不同,为寻租者提供了可乘之机,寻租者就是相关管理部门的一些官员,即广告主通过行贿相关部门官员等手段,使虚假广告通过审批并在之后的监督中蒙混过关。

四、博弈模型的建立

本文所建博弈模型的主体为:虚假广告主、寻租者即相关部门官员和国家。虚假广告主依靠虚假广告引诱消费者购买他的产品和服务,从而获得非法额外收益,但具有被国家处罚的风险。寻租者在虚假广告的发行过程中获得来自广告主给予的不正当额外收益。国家负责查处虚假广告,虚假广告会对国家的形象和公信力等造成巨大伤害。假定寻租者和虚假广告主都有两种可供选择的博弈策略:和不虚假广告;国家也有两种博弈的策略:稽查和不稽查;而稽查的结果有两种:能够查出违规和不能够查出违规。则:1.寻租者和虚假广告主进行虚假广告活动,国家稽查且查证成功。对于非法所得,国家勒令各方退还并处以一定数量罚金。寻租者受到fX的罚款,并因为此次寻租行为而导致其正常的工作损失为X1,其中X表示受贿额,X1可理解为寻租人因寻租行为而影响到其工作的升迁或被开除而受的损失。虚假广告主受到uX的罚款。国家因稽查到虚假广告从而获得(f+u)X-C的收益,其中C表示国家的稽查成本。则三者的支付分别为:-fX-X1、-uX、(f+u)X-C。2.寻租者和虚假广告主虚假广告,但国家未能成功稽查。则寻租者获得收益X,虚假广告主获得uX+X2额外收益,X2表示对非法暴利的一个测度。国家的稽查成本为C,形象和公信力等损失为(u+1)X,则三者的支付分别为X、uX+X2、-(u+1)X-C。3.寻租者和虚假广告主进行虚假广告活动,国家不进行稽查。寻租者获得X,虚假广告主获得uX+X2额外暴利,国家的形象、公信力等造成的损失为(u+1)X,则三者的支付分别为X、uX+X2、-(u+1)X。4.寻租者和虚假广告主不虚假广告活动,国家也不进行稽查活动,则三者的收益分别为0、0、0。5.寻租者和虚假广告主不虚假广告,而国家稽查,则三者的收益分别为0、0、-C。6.pX代表寻租者和虚假广告主进行寻租活动的概率。7.pC代表国家进行稽查的概率。8.pa代表国家进行稽查而且查证成功的概率。9.模型在计算时以三方在虚假广告中获得的额外收益作为其博弈中的支付,故广告本身的成本可忽略不计。在上述假设的情况下下,寻租者、国家和广告主的三方博弈模型见下表#p#分页标题#e#

五、模型求解

(一)当给定寻租者和虚假广告主进行寻租活动的概率pX时,国家进行稽查和不进行稽查的预期收入分别为:σ1=pX?pa[(f+u)X-C]+(1-pa)[-(u+1)X-C]?+(1-pX)(-C)σ2=pX[-(u+1)X]+(1-pX)(0)=pX[-(u+1)X]当国家稽查和不稽查的期望收益没有差异时,可以得到国家在博弈均衡时的寻租者和虚假广告主虚假广告的最优寻租概率pX*。令σ1=σ2,则:pX?pa[(f+u)X-C]+(1-pa)[-(u+1)X-C]?+(1-pX)(-C)=pX[-(u+1)X]解得:pX*=C/pa[(f+2u+1)X]

(二)当给定国家的稽查概率pC时,寻租者进行寻租活动和不进行寻租活动的预期收入分别为:σ3=pC[pa(-fX-X1)+(1-pa)X]+(1-pC)Xσ4=0当相关寻租者进行虚假广告和不的期望收益没有差异时,可以得到寻租者在博弈均衡时国家的最优稽查概率pC*。令σ3=σ4,则:pC[pa(-fX-X1)+(1-pa)X]+(1-pC)X=0解得:pC*=X/pa[(f+1)X+X1]

(三)当给定国家的稽查概率pC时,虚假广告主虚假广告和不虚假广告的预期收入分别为:σ5=pC[pa(-uX)+(1-pa)(uX+X2)]+(1-pC)(uX+X2)=pC[pa(-2uX-X2)]+(uX+X2)σ6=0当虚假广告主虚假广告与不虚假广告的期望收益无差异时,就得到虚假广告主在博弈均衡时国家进行稽查的最优概率pC*。令σ5=σ6,则:pC[pa(-uX)+(1-pa)(uX+X2)]+(1-pC)(uX+X2)=0解得:pC*=(uX+X2)/pa(2uX+X2)由此,我们建立的博弈模型的混合战略纳什均衡为:?pX*=C/pX[(f+2u+1)X],pC*=X/pa[(f+1)X+X1]?或者是?pX*=C/pX[(f+2u+1)X],pC*=(uX+X2)/pa(2uX+X2)?

六、模型分析

1.模型1的博弈均衡结果表明,寻租者和虚假广告主将以最优的寻租概率pX*=C/pa[(f+2u+1)X]选择虚假广告,并获得相应的利益。如果寻租者和虚假广告主虚假广告的概率pX<pX*,那末政府的最优选择是不稽查;反之,虚假广告的概率pX>pX*,那么政府的最优选择是稽查。如果虚假广告的概率pX=pX*,则国家进行随机的策略选择稽查或不稽查。在博弈模型的混合战略纳什均衡条件下,寻租者和虚假广告主的最优寻租概率pX*=C/pa[(f+2u+1)X],取决于C、pa、f、u、X等几个变量,其中虚假广告主的行贿成本X独立于我们的模型之外,这里将之视为固定不变,我们可以改变的是C、pa、f、u四个变量。显然pX*同C成正比,同pa、f、u成反比,即降低稽查成本,提高稽查成功率,提高处罚额度是降低虚假广告频次的有效途径。

2.模型2的博弈均衡结果表示,若国家把治理政府有关部门官员的寻租行为当作重点,则政府以pC*=X/pa[(f+1)X+X1]的概率进行稽查。当国家稽查的概率pC>pC*=X/pa[(f+1)X+X1]时,则寻租人选择不受贿;反之,则选择受贿。当稽查概率pC=pC*=X/pa[(f+1)X+X1]时,寻租人随机的选择寻租和不寻租。此时国家进行稽查的最优概率pC*=X/pa[(f+1)X+X1]与pa、f、X1三个变量相关,且与这三个变量成反比关系。因此,若要降低国家稽查的概率,就要提高稽查质量,提高稽查成功率,同时加大罚款力度f和增强对寻租者原有工作的影响X1。3.模型3的博弈均衡结果表示,若国家把治理虚假广告主的违法行为当作重点,则政府以pC*=(uX+X2)/pa(2uX+X2)的概率进行稽查。当国家稽查的概率pC>pC*=(uX+X2)/pa(2uX+X2)时,虚假广告主不虚假广告;反之,虚假广告主则会虚假广告。当稽查概率pC=pC*=(uX+X2)/pa(2uX+X2)时,虚假广告主随机选择虚假广告和不虚假广告。此时国家最优的稽查概率pC*=(uX+X2)/pa(2uX+X2),与X2成正比,与pa、u成反比。因此,除了要提高稽查成功率pa和提高罚款力度外,还要压缩虚假广告主的暴利X2。实际在市场广告活动中此博弈模型是动态的,虚假广告主、政府和寻租者,在不断重复的博弈中会更加理性化,能够不断地优化自己的博弈策略。对虚假广告治理问题的剖析,除了求出博弈模型中的最优监管概率,更重要的是文章之外的改变,如改变虚假广告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改变消费者在虚假广告监督和维权过程中的弱势地位,加强对虚假广告媒体的管理等。

七、政策建议

(一)加大处罚力度我国《广告法》规定,对虚假广告的处理包括:立即停止虚假广告的、没收非法收益、以等额广告费用在相应范围内更正以消除不良影响,或处以广告费用的1倍以上5倍以下的经济处罚等。因而相关部门对虚假广告的处理属于“改正”性质的处罚而不是“惩罚”性质的处罚,虚假广告的为广告主带来的利润足以弥补其所受的处罚。面对巨大的利润诱惑,虚假广告主往往铤而走险虚假广告,以期获得巨额利润。因此,在今后的执法中,应加大对对虚假广告主的处罚力度,使其不能通过虚假广告获得巨额利润,从而消除虚假广告的动机。

(二)完善相关法律尽管我国已经出台了《广告法》等法律法规对虚假广告进行规范和治理,但虚假广告仍大行其道,显示了法律的部分缺失。比如,《广告法》中对虚假广告的定义比较模糊,缺少明确的量化的标准和可操作性,容易在虚假广告认定时造成混乱。此外,《广告法》对于虚假广告的认定仅限于商业广告,目前出现的一些《广告法》未规定的“边缘性”广告,如虚假的公益广告和虚假的科普广告等均没有明确地写入广告法。

博弈论规则篇10

   1944年,美国数学家冯·诺伊曼(Vonneumann)和摩根斯坦(morgensien)合着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系统的博弈理论的初步形成。该巨着汇集了当时博弈论的研究成果,将其框架首次完整而清晰地表述出来,使其作为一门学科获得了应有的地位。同时身为经济学家的摩根斯顿首先清楚而全面地确认,经济行为者在决策时应考虑到经济学上的利益冲突性质。该书详尽地讨论了二人零和博弈,并对合作博弈作了深入探讨,开辟了一些新的研究领域。更重要的是将博弈论加以空前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经济学上,由于博弈论数学上的严整性与经济学应用上的广泛性,一些经济学家将该巨着的出版视为数理经济学确立的里程碑。

   接下来的一段时期对合作博弈的研究有了长足进步。按豪尔绍尼(1966)的观点,如果一博弈中意愿表示——协议、承诺、威胁——具有完全的约束力并可强制执行,则该博弈是合作的。如意愿表示不可强制执行,则为非合作博弈。非合作博弈随后发展起来,纳什、泽尔滕和豪尔绍尼因此而获奖,但当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合作博弈上。事实上,合作博弈可视为非合作博弈的特殊情况,它略去非合作个体之间建立合作关系的过程而着重研究合作的可能性与形式。由于省去从非合作到合作过程中繁复的难以尽述的细节,合作博弈能对合作问题有更清晰的把握。为了解决合作博弈中所遇到的问题,这一期间提出了联盟博弈、稳定集、解概念、可转移效用、核心等重要概念与思想。1950年代是博弈论的成长期,纳什为非合作博弈的一般理论奠定了基础,提出了博弈论中最为重要的概念——纳什均衡,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非合作理论发展起来,如阿尔·塔克的囚徒困境、重复博弈概念等。合作博弈理论在这个阶段得到进一步发展,如沙普利值概念、核概念等。博弈论的研究队伍开始扩大,兰德公司在圣基尼卡开业,在随后的许多年里,这里成为博弈论的研究中心。此经济学逐渐成为博弈论最重要的应用领域。1960年代是博弈论的成熟期。不完全信息与非转移效用联盟博弈那样的扩充使理论变得更具广泛应用性。常识性的基本概念得到了系统阐述与澄清。博弈论成了完整而系统的体系。更重要的是,博弈论与数理经济及经济理论建立了牢固而持久的关系。例如,等价性原理说明博弈论与经济理论间存在竞争市场经济的价格均衡与相应博弈的重要解概念之间的对应关系。豪尔绍尼与泽尔滕正是在这一时期开始他们的工作,豪尔绍尼提出了不完全信息理论,泽尔滕开始其均衡选择问题的研究。1970年代至今是博弈论的丰富壮大期。博弈论在所有研究领域都得到重大突破。博弈论开始对其它学科的研究产生强有力的影响,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研究复杂与涉及大规模计算的博弈模型发展起来。在理论上,博弈论从基本概念到理论推演均形成了一个完整与内容丰富的体系。在应用上,政治与经济模型有了深入研究,非合作博弈理论应用到大批特殊的经济模型。同时博弈论应用到生物学、计算机科学、道德哲学等领域,如随机策略这样的概念得到了重新解释。渐渐地,博弈论变得大众化起来。不再是仅为少数研究者所知。要对每年所发表的有关博弈论数以千计的文献进行了解已不是件容易的事。至今,博弈论仍在不断发展与深化,预测其可能出现的创新与成就是很困难的。

   在博弈论的发展过程中,纳什奠定了非合作博弈的理论框架与概念基础,他的名字与博弈论的中心概念——纳什均衡联在一起;豪尔绍尼与泽尔滕则致力于博弈论的进一步发展与应用。

   在非合作博弈论和经济分析里所应用的博弈论思想中,纳什均衡都处于核心地位。克雷普斯(D.Kreps)教授认为,如今在每一个经济学领域及与其相关的金融、会计、市场学甚至政治学等领域,在消化其近期研究成果过程中,对纳什均衡概念的理解均起着重要作用。虽然作为先驱者的古诺(Cournot)已在其研究中开创这一思想的先河,但其目前的形式则是纳什独立完成得出的卓越成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家和统计学家纳什。从1950年至1954年,他发表了多篇论述博弈论的文章,为非合作的一般理论和合作博弈的谈判理论奠定了基础。他规定了非合作博弈的形式,并定义了着名的“纳什均衡点”。纳什最先对合作与非合作进行了区别。纳什认为以前的理论包含着某种被称为合作类型的n人博弈思想,它以一种对能由局中人形成的不同合作之间相互关系的分析为基础;与此相反,纳什认为他自己的理论则“以缺乏合作为基础,在其中假定每个参与者都各行其是,与其他人之间没有合作与沟通”。该思想拓展了博弈论的研究范围,并增强了其应用性。在阐明了合作与非合作之间区别的基础上,纳什定义了着名的“纳什均衡点”,并对它的存在进行了证明。纳什均衡的定义一般是通过简单确定一个正常形式的有限局中人和行动的博弈来给出的。在纯策略中,它是指这样一种策略分布:假使其他局中人不变换其策略,则任何一个局中人都不能以单方面变换自己的策略来增加其效用。纳什还证明,在一个有限局中人和行动的博弈中,至少总存在一个纳什均衡,虽然当我们考察混合策略时才能完全保证其存在,因为有例子表明,存在着没有纯策略均衡的对策。这一定义实际上包含着一个前提假定,即局中人对游戏结构有充分的了解,也就是说拥有完全信息,以便能够导出他们自己的预测。纳什均衡的意义直到现在仍是探讨与争论的题目。一般认为,它是随不同情况而变化的一种过程。例如,假设在某种博弈中,局中人通过某些非强制手段就局中人的策略选择达成协议,这项协议具体确定了每个局中人选择的策略。由于协议无强制力量,局中人如果能通过违背协议而获得利益,则该协议无效。所以,为了保证协议有效,必须有一种局中人不可能因单方面违背协议而获益的机制,即形成一种纳什均衡。即,纳什均衡使得协议能够自我约束,无外力作用下也能保证协议的生效。这里纳什均衡的意义在于保证协议的自我强制执行。但这并不是说每个纳什均衡都具有自我强制性,就多个局中人背信问题而言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此外,这里并未讨论协议如何实施及无协议时的情况。纳什均衡在上述情况中的含义是有差别的。纳什均衡刻画了人们理性选择的结果:利益冲突达到一种稳态以至无人会单方面加以改变。纳什均衡并未对这一结果做出福利上即总体上优与劣的判断。这就允许存在一种情形:由于人们的不合作使得每个人都达不到可能的最大收益。在囚徒困境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其中唯一的纳什均衡是双方均交待,因为在其它策略组合下均有一方能因改变策略而获益。但是这一局势中的帕累托最优是双方均不交待。这表明,帕累托最优并不一定能在纳什均衡点上实现。也即,在存在利益冲突的情况下,利己主义个人理性选择的结果在总体上可能并不是最有效的。进而,西方经济学中在经济人假设下,市场经济会达到或者趋向帕累托最优这一结论在引入利益冲突后有可能无法成立。在囚徒困境中,双方虽可在均不交待的情况下达到帕累托最优,却难以实现这一结果。这是由于缺乏对对方的信任。因对方可把策略改为交待而使自己获释得利,故无法信任对方会信守承诺。每个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这个理性人假设更使这种信任失去基础。这说明,个人利己的理性选择并不能保证人们的处境都得到改善,结果可能对大家都不利。就此而言,纳什均衡揭示了利己理性的弱点。在人人求得自利的同时,如何防止对一切人均不利的结果出现,这已成为今天博弈论和经济学中研究的热点问题。